优化农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共10篇)
优化农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 篇1
优化农业结构 促进农民增收
清苑县北店乡成人学校 孙秀爱
农民收入问题是事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是当前“三农”问题的核心。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就农民增收连续出台了“一号文件”,将着力点放在增加农民收入上,抓住了多年来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最难的群体,蕴含了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体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如果农民收入上不去,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就会受到制约。要做到农民增收,农业结构调整、优化是关键。下面就如何发挥成人学校的作用,为农民增收、经济发展做好服务做简要分析。
一、农业发展现状
我乡有14个自然村,人口2万4千人,所辖面积44.4万亩。全乡大部分村庄种植结构以小麦、玉米等作物为主,经济作物有蔬菜、辣椒、西瓜、花生等。牛庄村是我乡的蔬菜示范村,建有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全村种植户达到90%以上。田各庄村苗木基地也初具规模,苗木品种齐全,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就整体情况来看,我乡虽有几个农业发展的亮点,如牛庄村的蔬菜,但相对全乡14个自然村来说,显得范围小、产量低、规模小、效益低,收益小。还远不能形成全乡的整体特色。如何把亮点产业做大做强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乡的田各庄、西顾庄村、田各庄屯、李八庄村都紧临县城,交通便利,离保定市10余公里,在地理位置上、在特色农业发展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可是就是这些村的农业种植结构单一,可谓守着金饭碗过着紧日子。把优势转化为胜势,转化为经济的增长、农民增收,这是我乡经济发展工作的当务之急。
二、农业发展的策略分析
1、发挥成人学校功能,服务农业发展
我乡成人学校为了解决农民信息不畅、缺少科普知识的问题,通过在各村办科技墙、农村科技培训、发放农业科普资料等形式,给农民提供农业信息,宣传、推广优良品种和各种先进适用技术,引进先进的种植理念,使我乡农业真正走上优质、高产、高效的路子。使村民逐步重视改善品种结构,加大优质良种的推广。
2、以牛庄蔬菜基地为龙头,带动全乡蔬菜发展
我乡牛庄村的蔬菜种植面积有一定规模,建有蔬菜交易市场,初步形成了产销链条,但广大菜农在种植蔬菜上缺乏技术指导,信息闭塞,主要以传统的种植方式投入高、收入低、效益差。我乡成人学校针对这一情况,及时聘请农大高级教授多次向菜农传授了“蔬菜种植技术要点”“茄子与冬瓜的嫁接育苗”等技术,菜农听得认真、学的仔细,深受欢迎,都说这是“及时雨”,解决了菜农的心头病。通过学习实践,该村蔬菜产量大大提高,投入低效益高,蔬菜种植收入增加,稳定的收入成了该村的经济支柱产业。
在牛庄蔬菜种植成功的影响下,相邻的南店、北店村紧邻保衡路,蔬菜种植近几年也有了快速的发展,并且扩大了经济作物种植,如:西瓜、甜瓜、辣椒、花生等作物品种。
现在牛庄的蔬菜种植已形成了成熟的产业链条,该村的农民在种植技术、销售、产销信息等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随着这几年的县乡两级的扶持和帮助,该村的蔬菜基地建设又上了新台阶,成为农民增收的了典范。
3、发展多种经营,积极扩大农场品市场
为了改变农民种植结构单一,扩大经济收入品种,结合我乡实际。成人学校聘请农大教授分别在冉河头村、东林水村讲授了“麻山药的种植技术”农民听课积极性高涨,经过这几年试种非常成功,农民收入可观。现在产品销往天津、北京、哈尔滨等各大城市。同时农民还掌握了
麻山药的储存越冬的好方法。农民收入大大增加,提高了农村种植经济作物的积极性。
发展畜牧也是优化农业结构的一个重点。畜牧业在我乡的发展大有潜力,北店乡有万头牛养殖基地,已形成规模,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中,根据我乡的实际情况,我乡成人学校多次播放“奶牛饲养技术”光盘,使养殖大户学到技术提高产奶率,降低饲养成本,并形成深加工、产销一条龙的企业龙头。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不仅可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更重要的是还可以提供更加多样化和高品质的产品,起到主动引导消费,积极扩大农产品市场的作用。
田各庄、田各庄屯紧靠保衡路,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这两个村的果树、苗木都初具规模,有较好的发展前景。我成人学校根据聘请林业局的技术员传授“苗木的管理技术”、“果树的养护及嫁接”等,使果农获得了丰富的管理知识、嫁接技术,果农投入少了,收入高了。田各庄苗木基地也是我乡的一道亮丽风光。紧临旅游道,地理位置的优势对发展经济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在我们的谋划下,田各庄的农民在苗木基地上建起“自然生态餐饮”,吃的是野菜、窝头、玉米面,享受的是自然风光,客人络绎不绝。农民既方便了顾客,又增加了不少的收入。
这样,农民的观念转变了,不单以种植提高收入,而是用非农产业增加收入。
4、调整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促进城镇化建设
第一,大力发展非农产业,用非农产业推动增收。我乡农村经济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主要是在非农产业上的差距,发达地区农村产业结构的主体和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已经是非农产业,而我乡非农产业对农村经济的总量和农民收入的贡献还不是很大。我乡非农产业总量小,比重低,发展相对滞后,是农村结构调整的一个薄弱环节,而抓好了则能成为一个极具潜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二、扩大劳务输出,通过打工挣钱增收。在非农产业还没有强大起来,还不能完全吸纳富余劳动力就业时,通过组织劳动力到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打工,进行劳务输出,是目前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渠道。要把劳务输出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增长点来抓,通过优化劳务输出条件,扩大劳务输出规模,强化劳动力技能培训,维护外出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等政策措施,充分发挥劳务输出对增加农民收入的作用。
因此,必须积极发展非农产业和推进城镇化进程,大力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从而为农业经营规模的扩大和农民获取规模效益创造条件。
三、农业发展应注意的问题
一要进一步发挥成人职业教育的优势,实施科教兴农的战略,全面提高农民素质,牢固树立开拓进取的意识,打破陈旧思想的影响,勇于创新;
二要加快和完善农村市场体系的建设,尤其是以成人学校为依托,加快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的建设;
三要加快农业科技体制的改革,以成人学校为纽带,使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工作更紧密地和农民、农业生产实践相结合,使科研成果和新技术迅速转化成为农业生产力;
四要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实施无公害绿色食品战略,推动农产品优质化,优质优价,提高经济效益;
五要加快农民的组织创新,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总之,北店乡目前的农业发展远远不能满足农民增收的需求。要达到优化农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的目的,就要内挖潜力,外借经验,统筹安排,整体推进,在全乡形成规模化、特色化农业,形成自己的龙头产业,才能切实保证农业的长远、可持续发展。因此,乡成人学校还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在培训、优种推广、宣传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更好的为农民做好服务,成为农民增收的好帮手。
优化农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 篇2
1翁牛特旗农村产业结构现状
翁牛特旗是农牧业大旗,2015年翁旗农作物播种面积450.6万亩,粮食作物362.3万亩,其中玉米195万亩,小麦22万亩,水稻16万亩,马铃薯30万亩,杂粮杂豆99.3万亩;经济作物78.2万亩,其中向日葵35万亩,蔬菜30万亩,甜菜5.3万亩,其他经济作物7.9万亩;青贮饲料10.1万亩。
1.1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初具规模
依托凌志、安琪等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马铃薯、甜菜、蔬菜规模化种植,建成了一批农业产业化基地。主要有以杨家营子、白音套海苏木为中心的马铃薯种植基地,以梧桐花镇为整建制推进的甜菜种植基地。以桥头镇的架豆角、梧桐花镇甘蓝、广德公的辣椒、乌丹镇的胡萝卜为主的蔬菜种植基地。
1.2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迅速发展
全旗拥有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农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29家,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27家,拥有驰名商标1个,著名商标3个,知名商标13个,地理标识商标3个;入驻玉龙工业园区企业21家,投产17家,在建4家。截至8月末,以恒都、中粮等企业投入建设资金5.3亿元。这些龙头企业的发展不仅有效地带动了马铃薯、蔬菜、甜菜基地建设和肉牛羊猪产业的发展,而且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财政增长。
1.3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不断发展壮大
目前全旗已在杂粮杂豆种植、蔬菜、养殖等行业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2 209家,这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农业技术培训,种子、肥料等生产物资进行统一采购,农产品的收购、加工、销售等方面提供信息服务,解决了广大农民在单一经营生产中所面临的实际困难,为农村经济协调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1.4农旅结合有了新突破
以休闲观光农业为主要内容的“农家乐”前景喜人。旗委政府开发了一批以农业生态观光休闲为基础的乡村旅游采摘景点,涌现了一批乡村旅游“农家乐”示范户,从事住宿和餐饮等旅游服务,农旅结合还带动了地方土特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使广大农民在参与乡村旅游服务中得到诸多实惠和效益。
1.5加快了土地流转,强化了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训、指导和规范服务
目前全旗农区土地流转面积累计达27.22万亩,涉及农户1.3万户,签订耕地流转合同5 775份;签订流转合同的耕地流转面积13.67万亩。农户间的转包22.78万亩,对外出租3.47万亩,入股0.98万亩。流入到种植大户0.83万亩,流入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49万亩,农牧业企业0.4万亩,一般农户24.49万亩。2016年重点对10家种植业农民专业合作社、20个家庭农场、10家种植大户进行重点管理指导。
2翁牛特旗产业结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不平衡。产业链条短,产品单一化,附加值不高,企业带动作用力不够强。二是以农产品为基础的旅游商品开发和农家乐旅游扶持力度小。三是农业科技队伍人员缺乏,服务职能弱化,不能满足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的需求。四是农村劳动力文化科技水平偏低,制约了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
3可采取的措施
3.1加快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和产品质量提升,依托结构调整促增收
充分依托自身资源条件,不断增加投资力度,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的要求,加快甜菜、马铃薯、蔬菜等六大特色产业基地的建设,促进农业产业规模和质量的大幅提升。鼓励和引导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积极参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组织农产品质量有机认证,创建农产品知名品牌,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升全旗农业产业化水平。
3.1.1加快蔬菜标准园建设力度截止到2015年末,翁旗露地蔬菜生产面积20万亩,亩均纯收入1 600元以上,是玉米收入的一倍。由于露地蔬菜经济效益突出,翁旗政府曾于2013年在全旗创建旗级蔬菜标准园14个,面积在500亩以上,分布在10个苏木乡镇,在蔬菜标准园的带动下,通过近三年的建设,打造了205线和国道306线蔬菜产业带,逐步形成了以桥头架豆角,梧桐花甘蓝、圆葱、广德公辣椒和亿合公镇的白菜,紫城街道办事处的胡萝卜为主的五个露地蔬菜核心标准示范园区。蔬菜产业成为了翁旗种植业的主导产业,也成为了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继续以标准蔬菜园建设为主攻方向,以培育种植大户为主导思想,引导和带动农民种植蔬菜,到2016年蔬菜种植面积达到25万亩。
3.1.2适当扩大甜菜种植规模甜菜产业通过近两年政府的引导和带动,甜菜种植逐渐向大户转移,玉米田改种甜菜,刚好是甜菜高产的良好茬口,有赤峰安琪酵母作依托,与种植户签订合同,能够保证种植户的收入。由于种植大户流转土地面积大多在500亩左右,他们用于生产的资金就显得严重不足,所以要加大对甜菜种植大户的扶持力度,激励种植大户种植甜菜的热情,调动种植户扩大生产的积极性,并通过强化种植技术、科学管理、高产创建等项目,把甜菜的增产潜力发挥到最佳,力争在2016年继续将甜菜种植规模增加到10万亩,紧密企业与种植户的联系,为提高农民经济收入奠定基础。
3.1.3开发马铃薯沙地种植面积充分发挥马铃薯种薯补贴的作用,由于马铃薯产业不论从目前还是将来看,都将是翁旗增加效益的主导产业。依托凌志、国丰等马铃薯加工企业,通过脱毒种薯引进及配套种植技术,推动马铃薯种植科技水平的提高,推广大型机械种植和大垄高台种植技术,加大对西拉木伦河南岸、老哈河北岸的沙地马铃薯种植的开发力度,力争在2016年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增长的同时,转向提质增效,使马铃薯生产进一步向规模化、集约化、精品化方向迈进。
3.1.4继续加大沙地水稻的种植面积翁牛特旗16万亩水稻是翁旗的优势产业,近几年来有一部分稻田改种了玉米,主要原因是玉米实现了全程机械化作业,加之玉米和水稻的对比效益又相当,但随着水稻机械化程度的提高,玉米价格下降,种植水稻又将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主要渠道。再加之优越的气候、地理环境和良好的种植习惯造就了翁牛特旗成为自治区有机食品生产第一县。在龙乡玉品企业的带动下,适当拓展有机、绿色、无公害水稻生产基地面积达到20万亩,既能够保障种植户的利益,还能够使产品提档升级,实现双赢。
3.2加快旅游商品开发,促进农旅深度结合,支持农民创业促增收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高效农业,积极扶持一批“农家乐”旅游示范户,规范旅游服务管理。充分利用全旗旅游市场优势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加大旅游食品、纪念品等旅游商品的开发和生产,积极支持农民创办旅游商品生产加工企业,延长旅游商品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创建一批旅游商品知名品牌,丰富旅游文化内涵,拓宽农民就业增收的路径,推动旅游经济再上新台阶。
3.3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促增收
通过培训项目的实施,帮助农村劳动力提高文化科技水平和就业技能。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农村劳动力培训中的主阵地作用,要根据农村经济发展和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选择培训内容,提高培训的实效性,为促进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培养出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尚发展的新型农民。充分发挥农村高技术能人的示范引领作用,积极鼓励外出成功人士回乡创业,带领广大农民共同致富。
3.4继续以“绿色化、信息化、现代化、有机化”为引领,健全完善紧密型合作机制促增收
进一步拓宽延伸产业链条,支持扶持中粮集团、恒都牛业、利源肉类、蒙都羊业、凌志科技、安琪酵母、万德公司等龙头企业,引领带动生猪、肉牛、肉羊、马铃薯、甜菜、蔬菜六大富民主导产业,并形成完整产业链条,向产业化经营要效益。
生猪产业方面,中粮集团150万头生猪全产业链项目达产后,年可存栏生猪100万头、屠宰生猪150万口、加工肉食品3万t,带动2万农牧户按照“五统一”模式饲养生猪50万头,户均年增收3万多元。肉牛产业方面,恒都牛业肉牛养殖屠宰加工项目建成达产后,年可存栏肉牛8万头,出栏肉牛12万头,屠宰加工肉牛10万头,带动近2万农牧户发展肉牛产业,户均增收3万多元。肉羊产业方面,蒙都公司6万只肉羊标准化基地已建成投入使用,年加工能力达4 000多t,通过“公司+合作社+农牧户”的运作模式,带动6 000户农牧民发展肉羊养殖50万只,可带动2万户以上农牧户发展肉羊产业,户均增收4万多元。
马铃薯产业方面,凌志公司新建了9 000t全粉加工生产线,投产后产能达到1.2万t,与荷兰法姆福瑞集团合作的7万t速冻薯条加工项目开工建设。2016年全旗种植马铃薯30万亩,凌志公司带动种植户5 000户,户均增收4万多元。
甜菜产业方面,安琪酵母公司2013年投资4.5亿元,建成一期日处理3 000t甜菜生产线,二期建成投产后,可日处理甜菜6 000t,年产优级白砂糖9万t。2015年,带动全旗2 100户农户订单种植甜菜5.3万亩,户均增收3万元。
蔬菜产业方面,建成育苗工厂1处,总面积1万m2,年育苗能力达到1 000万株,2015年发展200户蔬菜种植示范户,推广新品种1万亩。以乌丹、桥头、梧桐花和广德公为中心,全旗种植大棚蔬菜和露地蔬菜30万亩。蔬菜产业带动1万户农牧户,户均增收10万元。
4优化产业结构展望
为了让翁旗人们过上好日子,上级坚决落实“把翁旗建成农牧业强旗”的重要指示精神和自治区、赤峰市两级党委政府提出的关于加快推进农牧业产业化进程的具体要求,以“十个全覆盖”和“扶贫攻坚”作为工作目标,以农牧民增收为核心,科学编制了全旗农牧业总体规划、农牧业强旗发展规划和扶贫攻坚发展规划,加快农牧业生产布局和经营方式战略性调整,全面提升农牧业产业化水平。
2014年,旗财政投入“以奖代补”资金1 050万元,扶持紧密型农牧业合作社20家,专业种养大户和家庭农牧场30家。2016年投入1 000万元,继续培育一批带动能力强、覆盖一定贫困户的新型经营主体,促进土地有序流转,增大规模化经营,推进品牌化建设,持续增加农牧民收入。通过不懈努力,翁旗的“生猪、肉牛、肉羊、马铃薯、甜菜、蔬菜”六大主导产业全部形成规模,并延伸了产业链条,带动了合作社、经纪人、种养大户和临时用工的空前发展。经测算:全旗61%的农牧户计6.3万户加入农牧业产业化生产经营中,在种养、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的用工已超过3万人。平均每户从产业化经营中增收约1.35万元,全旗合计增收约8.5亿元,相当于170万亩耕地的产值(每亩地按照500元收入计算)。
优化农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 篇3
推进农业生产要素优化组合,特色农业形成产业优势。按照发展特色农业的总体思路,全县初步形成了以特种水产和食用菌产业为主导,以水禽、水生蔬菜、早园竹、食草畜禽业为重点的六大特色产业。圩区的水产养殖业、半山半圩区的食用菌和家禽养殖业、丘陵地区的以茶叶和早园竹为主的特色经济林业等,已形成鲜明的区域特色和产业优势。一是以螃蟹为主的特种水产发展势头强劲。全县特种水产形成了以“两湖一江”(固城湖、石臼湖、水阳江)为主的三大养殖区,重点发展以螃蟹、青虾等为主的特种水产,构建了5个万亩生态养殖基地和10个万亩特种水产基地。建立了国家级中华绒螫蟹原种场。“固城湖”螃蟹被评为省名牌产品,同时荣获省著名商标、“中国市场公认知名品牌”和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等多项殊荣。二是以食用菌为主的蔬菜业迅速崛起。食用菌实现从分散零星种植到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开发,建成了以固城、东坝、桠溪等镇为重点的生产基地。固城蘑菇生产基地已建设成为江苏省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基地。2006年我县被中国食用菌协会评为“全国食用菌行业标准化示范县”。全县还建成万亩水生蔬菜基地,以莲藕、菱角、芡实等为主的水生蔬菜面积达1.6万亩。三是以水禽和食草畜禽为主的畜牧业发展加快。全县建成了以漆桥、古柏两镇为重点的百万羽蛋鸭生产基地和以淳溪、漆桥、古柏、固城等镇为重点的百万羽肉鸭生产基地。以菜鹅、山羊为主的食草畜禽业发展也较快,全县建立了年孵化30万羽苗鹅生产基地和年饲养量3500羽规模种鹅场各1个,发展规模羊场5个。四是以早园竹为主的林特产业发展成效明显。自“绿色南京”工程实施以来,至2008年全县新增造林面积11.1万亩,其中发展商品林7.92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达18.7%。
着力推进产业化经营,现代农业经营机制初步形成。坚持以规模化推动产业化,以产业化催生现代化,加快建立现代农业经营机制。一是产业基地规模不断扩大。重点发展螃蟹、青虾、食用菌、菜鹅、肉鸭、食用油、优质稻米、早园竹、茶叶、水生蔬菜等十大基地。2008年,基地种植面积达到62万亩;基地带动农户数占全县总农户的42%。二是农业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全县共有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6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3家、市级11家。2008年,实现销售收入49.7亿元、利税4.48亿元,其中销售收入超亿元的11家,带动农户4万多户。三是名牌农产品不断增多。全县累计注册各类农产品商标200多个,“固城湖”螃蟹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省著名商标,“固城”双孢蘑菇等3个产品为省名牌产品;“新邮”咸鸭蛋等14个农产品为市名牌产品。四是市场流通体系不断健全。初步形成了以大型批发市场为龙头、专业市场为骨干、集贸市场为基础的市场网络,建立了县水产批发市场、高淳县花庙蘑菇交易市场、天河市场和华天菜场等一批大型批零交易市场。五是农民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着力构建“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专业农户”三位一体的现代农业经营机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农户迅速发展,2008年,全县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05个,带动农户4.65万户。
强化农业标准化管理,生态农业建设步伐全面提速。我县先后成为全省首批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整体推进县和首批省级生态农业县,全县通过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基地55个,面积达到49万亩。全面启动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工程”,以三品(无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定认证为重点,全面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全县通过认证的无公害产品57个,绿色食品48个,有机食品18个。与此同时,狠抓农产品标准体系建设,先后组织制订了15项农业标准或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其中省级标准2个、市级标准7个,我县河蟹生态养殖技术标准成为全国生态养殖标准。目前,我县已建立了以水产品和食用菌为主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主导农产品的标准覆盖率达到85%以上。
提升科学开发经营水平,旅游农业形成特色效应。相继开发三山(游子山区、瑶池山区、花山山区)、两湖(固城湖、石臼湖)等自然资源和高淳老街、游子山真如禅寺、迎湖桃源度假中心等旅游景点,全县初步形成了乡村观光、农事体验和休闲度假为主的旅游农业产业格局。一是旅游专业村建设步伐加快。重点开发了瑶宕村、桥李村、新塘村、茅山村、山庄村、高墩村等农业特色专业村。同时,桠溪“生态之旅”建设项目也取得阶段性成果。二是农业科技园区平台初步构建。建成永胜圩渔业科技园、团结圩螃蟹文化园、固城蘑菇生产示范园、淳溪蔬菜科技示范园等一批农业示范园区,在有效转化农业先进技术和科技成果的同时,吸引了外来游客人园观光、参与农事体验。三是农业旅游品牌效应凸现。全县建成3A景点1家,2A景点4家,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个。2008年,全县旅游农业接待游客95万人次,旅游收入3.75亿元。
虽然我县现代农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是:农业组织化程度仍然不高,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档次低,企业+基地+农户或经济合作组织+农户的利益链接仍然不够紧密等,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切实采取有效措施,着力加以解决。具体来说,重点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一是大力发展高效特色产业。充分利用资源、区位和产业优势,大力实施特色农业发展战略。重点发展六大特色产业,至2011年,特种水产养殖面积达25万亩、螃蟹养殖面积稳定在20万亩左右;无公害水生蔬菜面积达2万亩;发展蘑菇种植面积6000万平方尺、珍稀菇生产5000万袋;以早园竹、茶叶为主的经济林果面积5.5万亩;畜牧业新增4个年出栏200万羽的肉鸭基地、2个年出栏80万羽无公害菜鹅基地,3个年出栏千头规模羊场;优质粮油产业发展“双低”油菜面积16万亩,水稻面积稳定在28万亩左右。二是扶持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围绕优质稻米、双低油、特种水产、水生蔬菜、食用菌、食草畜禽、早园竹、茶叶等特色产业,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拉长产业链条,形成优势产业链。引导龙头企业通过订单形式,与农户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新型利益联结机制。支持有条件的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兼并、合并、租赁等形式,扩大规模,增强实力,发展成为大型农业龙头企业。三是积极创建知名品牌。加大固城湖螃蟹、固城牌食用菌、
淳青牌茶叶等名牌农产品保护和开发力度。办好螃蟹节等节庆活动,支持农业企业参与国内外大型农业博览会、展销会,不断提高我县名优农产品的知名度。四是建立现代农业物流体系。重点建设县水产批发市场、食用菌交易市场、渔需物资市场和各类特色农贸市场,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县农资、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建设。大力发展连锁经营、专卖经销、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切实落实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促进农产品物流通畅。培育农民经纪人、农产品运销专业户和各类流通中介组织,不断拓宽销售渠道。
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服务体系。一是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着眼于建设现代农业,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实施农业科技人才培训工程和农业科技入户工程,保证农民长期有效地应用先进适用农业科技成果和技术。引进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经济效益的优良品种,促进农业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二是加快提升农业装备水平。推进农业基地设施化,至2011年,设施渔业面积发展到2.5万亩;设施蔬菜面积发展到2万亩,建成2个日产10吨的袋栽菇工厂化生产线;设施园艺面积发展到2.5万亩。推进农田水利标准化,建立与现代农业相适应的农村水利体系。推进农业作业机械化,推广水稻机插秧技术,加快特色农机普及,扩大应用范围和规模。推进农业信息现代化,加快“四电一站”(农村广播、电视专栏、电话声讯、电脑网络和镇村农业信息服务站)建设,构建现代农业信息服务平台。三是强化生产经营服务。调整充实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加快建立村级服务站。支持供销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农民经纪人、龙头企业等提供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规范和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逐步实现标准化生产、专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规范化管理。四是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发展节约型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针对我县主导农产品、名特优产品的生产特点,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农业生产过程、包装标识和市场准入等五个环节的管理。抓好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
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保障体系。一是制定扶持激励政策。县财政每年设立奖励补助专项资金,重点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设施农业规模基地建设、服务体系建设、质量安全建设等实施奖励补助,提高农业企业、生产经营户、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及各类经营主体发展现代农业的积极性。二是健全农业投入机制。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有关扶持现代农业的优惠政策,争取多上项目、多引资金,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坚强保障。充分发挥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在农村金融中的骨干和支柱作用,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增加对发展现代农业的信贷投放。综合运用税收、补助、贴息、担保等手段,引导社会力量投资现代农业。三是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推进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改革,稳定土地承包关系,促进农村土地合理流转。扩大农业保险试点范围,争取我县特色规模农产品纳入保险业务。加大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投入,重点支持与现代农业发展密切相关的道路、供排水、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城乡一体化奠定基础。
优化农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 篇4
建立农业产业协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出发,阐明了建立农业产业协会的必要性.探讨了农业产业协会的重要作用以及建立协会的主要措施,指出新形势下建立农业产业协会对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农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
作 者:国宝平作者单位:盘锦市农村经济发展局,辽宁,盘锦,124010刊 名:垦殖与稻作英文刊名:RECLAIMING AND RICE CULTIVATION年,卷(期):“”(2)分类号:F324.6关键词:农业 产业协会 意义 措施
发展绿色农业促进农民增收 篇5
李义生
现阶段各种疾病发病如此之高和人们食用的各种不健康的食品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衣、食、住、行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饮食方面,所以绿色食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粮食等农产品外贸检验标准很高,很注重绿标,如果绿标合格,不但可出口,而且价格也好。针对国内外对绿色食品大量需求和较高的效益。我认为发展绿色农业、提升农产品的质量,为人民提供安全、健康的绿色产品是新形势下解决农民增收致富的一条有效途径,现就得力其尔乡如何发展绿色农业谈几点粗浅看法。
一、得力其尔乡基本情况
得力其尔乡位于阿荣旗东北部,距旗政府所在地75公里,东邻莫旗宝山镇、杜拉尔鄂温克族乡,南面、西面与亚东镇接壤,北靠林区与得力其尔林场交界。全乡总面积340平方公里,有13041口人,拥有24.5万亩耕地,拥有64万亩次生林,14万亩天然草场。格尼河自北向南纵贯全境,两岸土地宽阔平坦,特别适宜农业。全乡有小水面多处,可养殖草鱼、鲫鱼、鲤鱼等水产品。
二、得力其尔乡农业发展现状
农业是衣食之源,生活之本。所谓农业就是利用植物和动物的生活机能来生产农产品的物质部门,它分为种植业和养殖业。得力其尔乡经济的发展是典型的农业制约型,全乡的发展要靠农业去拉动。只有农业做大做强了,全乡经济才能快速健康发展。而现在全乡农业发展的状况是数量大,发展水平差。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二是科技含量低,三是农产品结构不合理,四是绿色农产品开发不足。全乡24.5万亩耕地,大豆种植面积占很大比例。这种相对单一的传统农业增收的空间越来越小,如果不实行农牧业产业化,下大力气发展绿色农业,农业发展、农民增收都将成为“空中楼阁”。倡导不上化肥、农药或少上化肥农药纯绿色农产品,在得力其尔乡有广阔的前景,农民增收也将成为现实。
三、做大做强绿色农业的优势条件和具体措施
得力其尔乡有着发展绿色农业得天独厚的条件,一是全乡有40%的耕地地势平坦,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并有天然河流水适宜灌溉;二是全乡畜禽养殖量大,畜禽粪便多,畜禽粪便是最好的农家肥;三是小水面多,适于养殖;四是全乡许多农户拥有喷灌设备,可以旱涝保收;五是农民接受科技信息能力较强,有做好绿色农业发家致富的强烈愿望。
得力其尔乡这么多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如何引导农民发展绿色农业措施是关键。一是实行农牧业生产链条化。充分利用畜禽粪便,给耕地上农家肥。用50立方米农家肥上一垧地,这种施法叫满粪,三年内不用再上肥料,这样使耕地土质疏松,土壤肥力高,底墒好,既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又提升了农产品的质量,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使他们有资金,再加大对牧业的投入形成良性循环。此种链条化可在牲畜较多的新立、兴南镇等村先搞。二是发展大棚蔬菜种植。新立村、忠诚卜村人均耕地较少,离乡政府所在地又近,可以发展绿色蔬菜。我乡北靠林区的村如龙头山村、马河村,山野菜比较多,而且深受市场欢迎,但是受季节限制,采集期短,可以将山野菜移到大棚栽种,供应市场一年四季的绿色山野菜。三是发展畜禽业。利用全乡丰富的草场和秸秆资源加大奶牛、黄牛和白鹅养殖力度,在得力其尔、忠诚堡、新立村大力发展奶牛业,坚持发展大规模小群体的白鹅养殖业。充分利用草场和秸秆,发展无污染的绿色生态畜禽业。四是把绿色农业和旅游业结合起来。利用我乡小水面多的资源条件,发展渔业,结合垂钓再发展旅游业。让旅游人员在欣赏山青水秀美景的同时,享受垂钓的乐趣。得力其尔乡要做大做强绿色农业,还必须聘请专业人员具体指导,先树立典型,成功后再全面发展。乡村两级组织要帮助农户联系资金,积极扶持绿色
产业,如果能通过招商引资寻求开发商到我乡投资开发,将更有利于绿色农业迅速形成规模。另外,要培养农民的品牌意识,搞特色农业,申请商标,创优质品牌,占领一方市场。提高农产品效益,促进农民增收。
促进农业增收方案 篇6
一、组织领导
1、成立发展秋冬季农业生产工作领导小组
2、把发展秋冬季农业生产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认真研究,周密部署,狠抓各项工作的落实。
二、技术服务
乡秋冬季农业生产技术指导组,要继续深入农村,活跃在基层一线,大力发展油菜、绿肥生产,切实搞好技术指导工作,并发放油菜、绿肥生产技术资料,同时做好水利冬修工作。
三、示范建点
1、狠抓油菜生产示范基地,实行领导责任制。我乡在主的木环公路沿线三个村各建立一个500亩、300亩、200亩油菜高产示范基地。分别由乡党委书记、乡长、分管农业副乡长负责。真正起到示范带头和辐射作用。
2、各示范基地要起到较好的示范作用,做到有牌子、有方案、有记录、有总结,要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
范文网【】
四、水利冬修
一是重点搞好自来水厂的建设和八一村二组安全饮水工程建设。
二是加快完成土地整理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
三是继续执行“民办公助”的奖励政策,鼓励民间资金兴修水利,着力解决水库下游灌溉渠系配套问题,要求各村至少有一个水利冬修主战场。
五、着力银抓造林绿化工程,切实改善人居生态环境
今年我乡重点打造绿化,结合新农村建设,充分利用农村房前屋后的闲置地,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型、休闲观光型、小康示范型乡村绿化模式,以油茶、柑桔及水果为主的经济果木林和以杨树、泡桐为主的速生三产林,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增加农民收入。
六、组织实施
今年我乡秋冬季农业生产分为四个阶段实施,从年9月上旬开始至2012年4月结束。
第一阶段(9月上旬-9月下旬),宣传发动,任务到乡,分解到村,落实到田,责任到人,备足油菜、绿肥良种安全,确保良种到户,完成油菜育苗、东山自来水厂建设及八一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并做好宣传发动。
第二阶段(10月上旬-10月底),对板田实行机耕,起沟分畦,施足基肥,适时播种油菜、绿肥等,对棉田套种油菜实行适时移栽。东山自来水厂和安全饮水建设涉及到组要开好会,并着手工程实施。
第四阶段(元月上旬-4月份),搞好清沟排渍,加强肥水管理,实行“四喷”,防止油菜早苔,加强病虫害防治,确保油菜高产丰收。全面完成东山自来水厂和八一村二组安全饮水工程建设。
七、督促检查
优化农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 篇7
一、大力发展干果经济的重要性
1. 大力发展干果经济林是忻州市资源优势决定的
忻州市光照充足、气候分明, 昼夜温差大, 小区域气候特征明显, 是核桃、仁用杏、红枣等干果最佳适生区, 依据适地适树原则, 发展干果经济林条件得天独厚;忻州市七山三川, 山区丘陵占总面积的70%左右, 目前尚有宜林四荒地360余万亩, 其中适合干果经济林的大约150余万亩, 加之近年退耕还林以及林粮间作栽培模式的推广, 均为忻州市大力发展干果经济林提供了充足的土地资源;忻州市干果经济林栽培历史悠久, 保德油枣为全省十大名枣之一, 河曲海红为全国独有, 五台花淑、核桃、柿子享誉全省, 忻州市的这些优势树种栽培历史均达到百年以上;加之在长期的干果栽培历史中, 果农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上述资源优势为干果经济林的大发展提供了优越的环境条件。
2. 大力发展干果经济林是适应市场发展的要求
核桃是我国珍贵的木本油料两用树种, 木材坚硬, 纹理致密, 工艺性能好, 是军工机械、高级家具的优质用材, 核桃仁芳香味美, 富含磷脂及多种维生素, 是益脑补脑的天然营养品。红枣抗逆性强, 适应性广, 栽培管理容易, 结果早, 盛果期长。枣果营养丰富, 维生素C含量居各类干果之首。仁用杏是一种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均高的优良树种, 杏仁是目前国内外市场的紧俏商品, 加之杏树抗旱抗寒, 是高寒山区和干旱区重点发展的经济林树种。总之, 干果营养丰富, 是世界公认的保健食品, 也是人民群众非常喜爱的休闲食品, 市场需求量大, 且逐年增长。
3. 大力发展干果经济林是实现农民增收的选择
近年来, 干果市场价格一路高涨, 如核桃价格每斤16~20元, 干红枣每斤3~5元, 花椒每斤20~25元, 且供不应求。受市场导向, 忻州市一些地方发展干果尝到了甜头, 成为农民致富的新选择。忻府区小王村全村600口人, 近年新发展核桃1000亩, 核桃总面积达到1200亩, 人均2亩, 平均亩收入1000元, 农民人均收入2000元, 目前核桃已成为小王村致富的支柱产业。种核桃省工, 好管理, 土地产出率高, 果实好保存, 既有经济效益, 又有生态效益, 是一项老百姓能致富快致富的朝阳产业。因此, 因地制宜发展干果经济林产业, 是新时期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
二、忻州市干果经济的现状
1. 生产现状
目前, 全市干果 (核桃、红枣、仁用杏、柿子、花椒等) 经济林面积113.13万亩 (2010年底面积62.23万亩) , 年产各类干果4000多万千克, 产值1亿多亿元。核桃主要分布在温度较高的小气候区域内, 如原平楼板寨、闫庄, 繁峙神堂堡、庄旺, 定襄南庄, 五台陈家庄、东峪口等乡镇的个别村庄;红枣主要分布在保德、河曲黄河沿岸及忻府区、原平市、定襄县、代县等地的村庄周边;花椒、柿子主要是在定襄县南庄、五台县陈家庄等低海拔地区;而仁用杏则是近十几年来新发展的经济林树种, 主要分布在代县、繁峙、原平、忻府区等地的半坡丘陵区, 初具规模。海红主要分布在河曲、保德、偏关三县的黄河沿岸地区。
2. 存在主要问题
一是认识不到位。由于近年来偏重生态林营造, 忽视了经济林发展, 认为经济林产量低, 产值小, 效益差, 对农民增收贡献不大, 从而缺乏引导, 缺少扶持, 致使干果发展滞后。而临近忻州市的吕梁市目前干果经济林面积达400余万亩, 农民人均1.5亩, 是忻州市的5倍, 差距巨大。
二是少而散, 缺乏规模和品牌。忻州市多数丘陵山区发展干果都是兼营, 房前院后栽上几株, 或者专门栽上三五亩, 没有形成较大规模, 也就没有在市场上形成较有影响的品牌。
三是采用传统方式栽培, 产量效益不高。多数干果园不深耕, 不施肥, 不浇水, 病虫防治不及时, 管理粗放, 靠天产果, 导致产量低, 品质差, 效益不高。
四是加工水平低。忻州市干果除红枣外, 多以原果售出, 附加值低。即使红枣, 粗加工干枣也占有较大比例, 而深加工产品如熏枣、糖枣等所占比重很低。
三、发展干果经济林的任务目标及区域布局
1. 任务目标
根据省委省政府加快干果经济林发展的意见安排, 结合忻州市实际, 全市“十二五”期间计划发展干果经济林的任务目标是:新发展干果经济林173万亩, 总面积达到235万亩, 实现人均1亩干果经济林的目标。其中:
新发展核桃经济林85万亩;仁用杏56万亩, 红枣22万亩, 文冠果5万亩, 海红果3万亩, 花椒、柿子及其它干果 (扁桃、大果榛子等) 2万亩。
2. 区域布局
根据全市的自然气候特点和地理条件和各类干果树种的生物学特性, 总体布局为:东部以忻府区、原平市、代县、繁峙县、定襄县、五台县滹沱河流域的丘陵区、低山区重点发展核桃、红枣、仁用杏以及花椒、柿子、文冠果等干果经济林;西部以保德县、河曲县、偏关县黄河沿岸的黄土丘陵区重点发展红枣、海红经济林。全市发展干果经济林, 要形成规模化发展、基地化管理、市场化经营的产业模式。合理调整树种、品种结构, 优先发展名、优、新品种, 从而提高市场竞争力, 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同步发展。
四、大力发展干果经济的途径和应采取的扶持政策
1. 因地制宜选择品种
品种就是生产力。根据多年的栽培实践, 核桃当前应推广的主要品种是:晋龙1号、晋龙2号、辽核1号、中林1号、薄壳香等。仁用杏主要推广的品种是:优1、龙王帽、一窝蜂、串铃扁等。红枣主要推广的品种是:本地优良品种油枣、太谷壶瓶枣、河北赞皇大枣、交城骏枣等。花椒主要推广当地优良品种, 如大红袍、黄金椒。柿子主要推广盖柿、牛心柿等。
2. 推广先进的栽培技术
按照栽管并重的原则, 大力推广应用先进实用技术, 努力提高干果品质和经济效益。一是建园时大力推广生根粉蘸根、根系蘸泥浆、节水栽植、坐地苗栽植、铺膜套袋等技术, 想法设法提高成活, 确保建园成功;二是大力推广地膜覆盖穴贮肥水技术, 该技术是在干旱山区节水省肥的一项最新实用技术。近年来在果园推广效益显著, 可使果树全年肥水供给稳定, 有效改善果树生长发育状况, 达到显著增产和壮树的目的;三是大力推广生物覆盖技术, 如秸秆覆盖、生草覆盖等;四是加强整型修剪, 变不修剪或粗放修剪为精细修剪, 将干果树整修成良好的树型结构, 改善通风透光条件, 使其尽早结果;五是大力推广核桃去雄、枣树开甲等实用技术, 以节省与调节树体养分供应, 促进生殖生长, 提高坐果率。
3. 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生产
新时期发展干果经济林, 一定要创新发展模式, 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生产。具体讲就是要以干果生产基地为基础, 以加工龙头企业为核心, 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纽带, 以项目为载体, 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一主线, 因地制宜, 分类指导, 发挥优势, 整合力量, 逐步建立起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体系和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 完善和延长产业链, 提高经济林产品附加值, 促进林业产业升级换代, 增强忻州市干果经济林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
4. 建立干果经济林扶持基金
为了鼓励农民积极发展经济林, 解决群众投入不足的困难, 促进干果经济林健康发展, 各级财政应拿出一定规模的资金, 建立干果经济林扶持基金, 对农民建立干果园进行补贴。同时可将退耕还林与发展经济林结合起来, 让栽植干果的农民享受到退耕还林的各项优惠政策及实实在在的补贴。
5. 统一规划分段 (片) 实施
优化农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 篇8
【关键词】 农业产业化促进 农民增收
1.敦化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基本情况
经过近几年的不断努力和实践,敦化市农业产业化初具规模,主导产业基本形成,主导产品已经确定,生产基地不断扩大,龙头企业不断壮大,中介组织不断发展,名特优新产品不断增加,产业类型多头并举。
1.1产业格局基本形成经过多年市场调整,全市初步形成了五大优势主导产业:以大豆为主的豆类产业,面积达到12万公顷,其中大豆110320公顷;以人参为主的中药材产业,面积达到11260公顷,其中人参1639公顷;以木耳为主的食用菌产业,栽培达到2.3亿袋,其中木耳2亿多袋;以烟叶为主的经济作物产业,面积达到17649公顷,其中,烟叶2420公顷;以黄牛为主的畜牧产業,黄牛存栏量达到21万头,出栏5.4万头。
1.2龙头企业实力逐步增强敦化市按照“以大型龙头企业为主,中小型龙头企业为辅,多元启动,群体发展”的思路,重点狠抓速冻食品、食用菌、参药、中药饮片、乳业及粮豆深加工等项目。
1.3基地规模不断扩大 依据敦化市自然、环境及资源特点,不断调整产业布局,把16个乡镇划分为“四区”,即山区中药材种植基地区、半山区牧业养殖基地区、河谷平原粮豆种植基地区和城市蔬菜基地区。通过建设产业基地,使分散产业逐步向区域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1.4专业市场建设稳步推进几年来,敦化市把培育和建设专业市场作为拉动农业产业发展的载体,相继建立了康惠蔬菜批发市场、长白山特产交易市场。随着市场功能和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商户入驻逐年增加,市场交易日益活跃。
1.5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不断创新 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大力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农民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化发展。
2. 敦化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做法
2.1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着力发展特色农业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新阶段,敦化市在认真理清调整思路的前提下,因地制宜,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在优质化上做文章。在种植业上以优质大豆、药材、特色原料作物(如蓝莓、五味子)为突破口,大力推进高产高效产品种植规模;在养殖业上,黄牛、生猪、特种经济动物繁育、禽产品饲养等已经由简单的提供初级畜产品向精深加工转变,随着“美丽健乳业”、“众达禽业”等屠宰加工企业的逐步发展,畜牧产品附加值逐步增加,农民效益也将大幅度提高。
2.2明确主导产业,加大基地建设,促进上规模上水平 根据敦化市的资源优势和区位条件,确立了一大基础产业和五大主导产业。一大基础产业即优质大豆,四大主导产业指食用菌、蔬菜、中草药材、畜禽业。围绕基础产业和主导产业,重点开发和发展与之相适应的主导产品和生产基地。
2.3加强品牌建设,依靠品牌优势闯市场敦化市各地在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的实践中,注重农产品品牌的开发,突出发展“绿色无公害产品”。一些龙头企业正在逐步壮大,龙头带动作用也不断增强。
2.4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增强,“订单农业”发展迅速随着各类农业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和广大经纪人队伍日益活跃,农民也将农业生产和企业加工需求紧密结合,促使 “订单农业” 迅速发展。通过订单农业,不但减少了农民生产的盲目性,也促进了农民收入稳定增长。
2.5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培育农副产品市场敦化市立足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开拓和建设农副产品市场,并积极创造条件培育生产要素市场,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2.6依靠科技进步,加快服务体系建设步伐提供从良种、良法、信息到加工、包装、运贮、营销等一整套系列化的新技术服务。积极组织推广农业实用新技术。结合我省粮食增产百亿斤工程目标,敦化市向上级争取实施高产创建项目,有效地提高粮食产量;积极组织对农民的培训教育。通过阳光工程、农村职业学校、乡镇农技科教培训等阵地,加强了对农民实用技术的培训和系统教育,并定期举办科技乡镇长、基层农技人员培训班和农民经纪人队伍培训,提高他们掌握适用新技术和农业产业化经营能力;加快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建设。在全市16个乡镇和299个村都建立了信息服务点;积极组织龙头企业参加长春、北京等地的农博会和农副产品展示展销活动。通过参展,2009年全市共签订意向性农副产品贸易合同24项,金额超过2300万元。
3. 敦化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农业产业化的实施,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活力,有效地推进了农业结构调整的进程,带动了主导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村经济总体实力的增强和农民收入的增加。但总的来看,敦化市农业产业化还处于起步阶段,整体水平不高,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3.1产业发展面临严峻形势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出口农产品企业受影响较大。个别特色产业如菊花产业,因价格上涨,而国际色素市场价格不变,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影响,企业无法提高收购价格,比较效益下降,造成播种面积急剧减少,企业生产面临原料短缺的困难。
3.2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力不强 敦化市现有的47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规模大、效益好的都是制药企业,而这些企业使用的原料大部分从外地购进,利用本地原料生产的比重小,与敦化市用药企业规模形成强烈反差,企业与农户的关联度弱。而其它的龙头企业普遍规模不大,带动能力不强,产品知名度相对较小,市场不稳定,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能力不强。
3.3基地建设标准化程度不高产业化基地规范化建设是产业化发展的重要环节,但从敦化市产业化基地建设现状来看,没有达到规范化建设要求。主要表现在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没有全面普及和推广,有些农产品不按标准生产,质次价廉,难以进入市场。高残留的农药还没有得到完全禁止,各乡镇之间产业化基地建设还不平衡,部分乡镇尚没有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产业化基地,规模效益不明显。
3.4各类协会作用发挥不明显全市现有各类涉农行业协会507个,多数是农民自发组建,受文化程度、专业知识、信息获取手段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协会作用只能局限在生产环节中的互相交流和互助上,在市场开发、平抑价格、销售网络等功能上还处于低水平运行。其次是协会发展的区域窄,现有协会中多数是在本乡镇甚至是本村范围内发展起来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户与企业、龙头公司与中介组织之间关系松散,诚信度低,没有形成规范、完善的技术信息服务体系。
4. 敦化市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
4.1因地制宜,确立主导产业根据市场需求、资源状况和敦化市优势,突出抓好一大基础产业和五大主导产业。一大基础产业即粮食生产。以品种优质化为目标,争取在未来几年,提高优质良田面积,使粮食产量稳定在40万吨以上,力争达到人均吨粮目标,即粮食产量达到48万吨。五大主导产业即优质大豆、中药材、食用菌、经济作物、畜禽业。将在产业原有基础上,做大做强产业规模,实现农民效益增加。
4.2下大力气抓好基地建设围绕主导产业,在现有生产规模的基础上,逐步扩大,连片生产,实行“一村一品”,数村一片,发挥规模效应。
4.3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要把上级相关发展龙头企业政策宣传发放到每个龙头企业,多为企业争取项目和资金扶持。
4.3.1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把发展农业产业化作为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以中央和省、州農村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积极探索,树立市场经济产业协作、开放经营的观念,实现部门协作,促使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4.3.2 突出抓好龙头企业,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抓好龙头企业是实施农业产业化的关键。结合长吉图发展规划,集中力量发展商贸流通、加工服务等多种类型的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应与市场紧密相连,应与农民利益息息相关,做到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农民,发挥辐射带动作用。采取“改、招、盘、聚、创”等办法,建设好龙头企业。“改”,就是通过技改,把现有初具规模的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做到科技含量高、起点高、避免低水平重复;“招”,就是通过扩大开放、招商引资的办法,吸引市外资金、人才、技术,兴办各类独资、合资龙头企业;“盘”,就是把一些经营状况不良的企业,特别是乡镇企业中的有效资产,通过重组,盘活存量,将其投入到产业化经营中去;“聚”,就是采取鼓励措施,吸纳民间投资,创办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私营等多种所有制的龙头企业;“创”,就是由政府各个部门筹资、领办、创办龙头企业。
4.3.3 发展社会化服务,为推进农业产业化提供保障充分发挥政府职能部门在发展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协调、推动作用,提供组织服务。协调理顺产业化各环节之间的关系,培育一体化经营的体制和机制;努力构筑市场体系。规划引导市场建设,扶持发展购销队伍,努力建设开放式、全方位、大跨度的购销信息网络,建立市场法制秩序,规范市场行为;积极发展各类中介组织。突出抓好专业协会和经纪人队伍建设,鼓励“官引民办”、“官扶民办”;搞好科技服务。稳定农技队伍,加强农村服务组织建设,完善科技推广网络,强化对农民实用技术的培训;建设好农业科技示范园,把示范园建成品种开发、新技术推广的基地;围绕产业化经营的需要,加强农田水利、道路、电力、通讯信息入乡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为产业化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优化农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 篇9
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具体要求,结合我市农 业农村发展的现状,提出以下建议:
(一)统一思想,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必须提
高认识,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坚持走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
展的道路,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全市人民支持农业发展和投身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在全
社会中形成“人人关心农业”的良好氛围。
(二)实施“优农强市”,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当前,要明确目标,从增强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入手,努力将农业做优,争取实现“五化”:实施农业集聚化,提
高市场定位,加快聚集农业的优势竞争力;实施农业优势化,改善区域布局,加快营
造农业优势产业带;实施农业优质化,提升生产目标,生产出优质高效的农产品;实
施农业企业化,创新微观组织,努力使农业节本增效;实施农业工业化,拓展产业领
域,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三)突出重点,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首先,优化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根据
产地资源和区位优势,确定主导产品,走“特色+规模”的效益之路,形成优势品牌,防止一哄而上。其次,继续落实“三给”政策,对有市场、有效益,能带动农户进
入市场的农业企业给予资金、信贷、税费、技术等方面的优惠,重点培育和扶持一批
起点较高、竞争力强、辐射面广的农业龙头企业。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
组织的发展,加快推动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民组织化水平。
(四)统筹发展,促进农业科技进步。一是大力开展农业生产技能和市场经济知
识培训,着力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积极发展种养殖业的专业农
户,全力提升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和致富能力。二是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成人
教育,加大对职业学校农林专业学生的助学力度。三是适应市场多样化的需求,加快
农作物新品种、农业适用新技术的推广步伐,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突出抓好无公害
农产品、绿色食品申报、认证和监管,逐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市场竞争力。四是
优化农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 篇10
鄂尔多斯市农牧业局
近年来,为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全市农牧业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城乡统筹、集约发展”的战略要求,大力转变农牧业生产方式,全面推进现代农牧业、农村牧区人口转移、生态文明和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等农牧业重点工作,狠抓落实、强化服务,各项工作推进顺利。
到2011年全市农作物总播面积567万亩,较2005年增加53万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59万亩,较2005年增加86万亩。粮食产量达到28.5亿斤,较2005年增加5亿斤。牧业年度牲畜总头数达1213万头只,较2005年减少了170万头只。全年肉类总产量14.5万吨,较2005年减少1.6万吨。羊绒产量2642吨,较2005年增加919吨;羊毛产量12001吨,较2005年增加2882吨。全市一产增加值达到83.2亿元,较2005年增加42.6亿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047元,较2005年增加5446元。
一、转变发展方式,大力推进现代农牧业建设,农牧业生产力水平大幅提高。
(一)土地规模经营:为推进土地规模经营,2007年以来,我市在优化开发区为主的农区,通过土地有效整合及整理、配套高标准节水灌溉设施、全程现代农业作业机械、推广综合农艺措施、转变经营体制机制等措施,累计建成土地规模经营面积167万亩。其中,2011年建成44.8万亩,购进各类大中型喷灌设备1400台,配备各类农机具1155台套,其中大型玉米联收机220台,耕、种、收、运等主要环节基本实现机械化。建成养殖园区76处、养殖大户158个。经营方式以大户、联户经营和企业承租为主。通过5年的实施,项目区经营体制和机制逐步完善,新的生产经营方式已被越来越多的农牧民群众所接受,项目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劳动力转移,显著提高了生产效率。
(二)现代草原畜牧业示范户:在西部牧区限制开发区,通过牧民插花式搬迁转移和草牧场、水浇地的有效流转,选择培育沙区300亩饲草料地、5000亩以上草牧场,软梁区200亩饲草料地、7000亩以上草牧场,硬梁区100亩饲草料地、1万亩以上草牧场的牧户,每户牲畜饲养量1200只绵羊单位以上,按照每户50万元的投资标准,全面装备现代农牧业机械,全面组装推广包括划区轮牧、牧草补播、改良配种、防疫、配方饲喂、快速育肥等现代农牧业技术,不断提高生态型草原畜牧业发展水平。目前全市共建成现代草原畜牧业示范户775户、配套饲草料地19万亩、经营草场 面积453万亩,示范户人均收入达到4.4万元,比建设初期增加了1.25万元。
(三)设施农业:为促进就业,增加农牧民收入,我市出台优惠政策,在城郊及工矿区周边,发展以绿色有机果蔬为主,兼顾休闲、观光、餐饮功能的设施农业。年内开工建设1.4万亩,其中温室3174亩、大棚2893亩。开工建设大型蔬菜仓储保鲜物流园区4个,建成3个。聘用289名社会蔬菜生产专业技术人员常驻各地进行技术服务与指导。累计全市设施农业面积达到5万亩。
总计现代农牧业面积达到191万亩。
二、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农村牧区人口转移力度,转移农牧民、致富农牧民。
一是继续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大力拓展城市人口承载能力和就业空间;二是加强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对农村牧区中高考落榜生,免费送入职业技术学校培训。对拟转移的农牧民劳动力有针对性地免费培训,平均每人补贴3000元,使之掌握非农产业劳动技能,实现就业。“十一五”以来,全市累计培训农村牧区劳动力近30万人次;三是实施“四个一”工程,解决了进城农牧民后顾之忧。即为转移进城农牧民提供一套住房,找到一份工作,落实一份社保,发放一份补贴。“一套住房”指为每户无偿提供1套70平米左右住房;“一份工作”指培训过的劳动力实现稳定就业;“一份社 保”,指稳定就业的,纳入城镇职工社保体系,未稳定就业的,大部分由政府出资,纳入城镇无业人员社保体系;“一份补贴”,即为转移进城农牧民5年内每人每年补贴6000元生活费,补贴期满稳定就业的,取消补贴,未稳定就业的,纳入城镇低保体系。2007年-2010年底,全市生态自然恢复区累计完成人口搬迁2.8万户、8.1万人,涉及区域面积2.2万平方公里。通过移民小区、旗区自行建设及现金补贴共落实住房3.1万套。2011年全市生态自然恢复区人口搬迁转移项目完成1486平方公里、4712户、11213人,完成职业技能培训2.2万人,引导性培训4.1万人。
三、顺应自然规律,大力改善生态环境,夯实农牧业可持续发展基础。
一是继续全面推行严格的禁牧、休牧、划区轮牧、以草定畜政策,使脆弱的草原生态环境得到了保护和恢复。全市禁牧草原面积达到4621万亩,占草原总面积的52%,750万头只牲畜实现了舍饲。二是积极争取、精心组织实施重点生态建设工程。近年来累计完成退牧还草工程5033万亩,总投资10.9亿元,其中2011年完成520万亩。2011年落实草原生态补奖面积9713万亩,国家补贴4.3亿元,我市在国家补贴的基础上,禁牧草原每亩每年增加2元、草畜平衡草原每亩每年增加1元,增加补贴1.3亿元。三是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大力发展舍饲畜牧业。经过多年的保护与建 设,目前全市植被盖度达到70%以上,比2000年提高了30%,生态状况实现了由严重恶化向整体遏制、大为改善的历史性转变。
四、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深入推进。
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方面,一是编制汇总了《鄂尔多斯市优化开发区、限制开发区产业、村镇和人口布局规划》,各旗区也按要求完成了该项规划。二是经过近三年建设和完善,建成4个新农村试点,试点内均配套建设卫生室、幼儿园、超市、会所等公共服务设施,现房屋已分配到户,共安置农牧民3293户。三是2011年启动了21个新农村新牧区中心居民点建设,整合100个嘎查村,惠及农牧户1.3万户、4万人,总投资33.45亿元。目前,已开工10个居民点,建设4000余户,完成投资3.56亿元,其余11个点前期准备工作已完成,具备开工条件。四是2010年开展了村容村貌“大整治、大见效、大变样”整治行动,累计投入资金6.78亿元,解决了1.3万户老百姓住新居的问题,全市重点区域村容村貌实现了较大改观。五是2011年认真组织实施了3000户国家危房改造工程,工程已竣工约1500户。
五、继续强化畜种改良工作,提高畜牧业生产效益。为推动牲畜种子工程建设,2007年,市政府制定下发了《关于全力推进牲畜种子工程的实施意见》,对全市种公 畜进行了全面的普查鉴定,对不合格种公畜进行了淘汰;对白绒山羊、细毛羊、肉羊开展了个体鉴定、生产性能测定和绒、毛综合品质分析工作;进一步加强了牲畜良繁体系建设,继续推进肉羊新品种培育及绒山羊细毛羊选育提高工作,组建三大畜种核心群。“十一五”以来,累计新建和完善配种站2123处,完成了5400枚绒山羊胚胎移植、1209枚细毛羊胚移及600枚肉羊胚移工作,采集分析绒毛样1.7万份,普查鉴定种公畜38.6万头只,淘汰不合格种公畜5.1万只。全市大小畜良种及改良种比率达到98.1%,绒、毛、肉综合品质有了显著改善。
六、加强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为畜牧业生产保驾护航。“十一五”以来,我市为加强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一是对兽医管理体制进行了全面改革,成立了市、旗区兽医局,拔付专门资金建立健全了乡村两级动物防疫体系,共建设乡级动物卫生监督站52处,村级防疫室761个,村级防疫人员实行聘用制,免收防疫费,由国家和地方财政给予补贴,2011年人均年补助达到8500元,稳定了防疫队伍。二是在疫病防控方面,坚持“预防为主、防控结合”的方针,重大动物疫病采取春秋两季集中免疫,常年实施补针的措施,免疫率达到100%。按照农业部相关要求,建立了动物疫病可追溯体系。全面开展了奶牛健康普查。落实了检疫报批报检制度,强化屠宰检疫工作索证验证入场关。加强跨省调运动物检疫,公路消毒检查站执行24 小时值班制。动物及其产品检疫做到了屠宰检疫、上市动物产品持证率100%。基本经验:“十一五”以来,我市不断完善发展思路,在破解矛盾和难题中坚定改革发展信心,使农牧业工作取得历史性新变化,实现了重大跨越。实践证明,这些年来,市委、政府确定的农村牧区发展战略思想和决策部署是完全正确的,符合市情、顺应民心。总结农牧业改革发展的经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把改革创新作为破解农村牧区发展难题的重要法宝。近年来,我们坚持不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尊重规律,创造性地落实党在农村牧区的方针政策,走富有鄂尔多斯特色的农村牧区科学发展道路。从制定农牧区经济三区发展规划,收缩转移、集中发展,到率先探索土地和草牧场经营权的多种实现形式,大力发展现代农牧业,统筹城乡,集约发展,无一不是解放思想的结果。实践证明,只有思想大解放,才能引领农村牧区改革大推进、经济大发展和社会大进步。
——必须始终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这些年,我们顺应自然,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创造条件,大规模转移农牧民,实施禁止发展区人口整体退出,从减轻生态压力上促进生态平衡;实施严格的禁牧休牧、划区轮牧、以草定畜政策,合理确定草牧场载畜量,大面积推广舍饲圈养,加大生态建设力度,从变革生产方式上促进生态恢复;走出了生态文明、和谐发展新路子。实践证明,只有正确处理人与自然 7 的关系,自觉承担绿色责任,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和发展模式,才能在更高水平上建设生态文明。
——必须始终坚持发展农村牧区生产力,把农牧业现代化作为繁荣农村牧区经济的根本方向。这些年,我们始终把增加农牧民收入作为“三农三牧”工作的核心,运用工业化、市场化的理念来谋划和推进农牧业工作,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现代农牧业,形成了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新格局。实践证明,只有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牧区生产力,才能夯实农牧民持续增收基础。
——必须始终坚持减少农牧民、致富农牧民,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解决“三农三牧”问题的根本出路。这些年,我市始终坚持解决农牧业问题从非农产业上找出路、解决农村牧区问题从加快推进城市化上找出路、解决农牧民问题从减少和转移农牧民上找出路的发展方向,出台促进人口转移的相关配套政策,使大量乡村人口由农村牧区向城镇转移,与城市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同时,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促进了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践证明,只有跳出“三农”抓“三农”,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才能打破城乡二元分割,从根本上解决“三农三牧”问题。
——必须始终坚持执政为民,把维护农牧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农村牧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些年,我市着眼于建立完善为民办实事的长效机制,认真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加强农牧业执法工作,切实维护农牧民利益,使农牧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实践证明,只有着力解决好农牧民最关 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才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农牧民群众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
【优化农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推荐阅读:
关于“深化农业推广 优化产业结构”的论文10-16
开发秋冬农业 促进农民增收07-18
促进农民发展休闲农业10-16
我市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增收的做法与成效08-26
优化产业结构 增加农民收入08-08
优化改善农业经济05-08
环境优化农业技术论文10-02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促进农业经济快速增长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