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结构优化

2024-07-15

出口结构优化(共10篇)

出口结构优化 篇1

辽宁作为沿海工业大省, 随着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 全省的国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对外贸易也稳步增长。但随着国际经济形势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变化, 辽宁省的对外贸易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必须不断优化出口结构, 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辽宁的外贸出口结构分析

1.出口商品结构。

“十五”以来, 随着辽宁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的不断加大, 产品的生产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也在不断加强, 特别是在钢铁、机电产品、纺织服装、轻工等耐用或非耐用消费品的优势领域, 已在国际市场上形成了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产品群, 具有较高的出口依存度。尤其是机电产品出口额, 三年来保持了稳定增长的态势, 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所占比重仍延续下降趋势。2007年全国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为57.57%和28.56%, 而辽宁的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占全省出口总额分别为37.52%和10.35%, 同全国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 也显示出辽宁在出口商品中低附加值产品仍占主导地位。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所占比重逐年下降, 也说明了其出口增长乏力, 出口企业的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不强。

2.贸易形式。

辽宁的一般贸易出口在稳步增长, 2007年已达到出口总额的48.82%, 而加工贸易出口在2006年后所占比重低于一般贸易出口。加工贸易是辽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引进国外资金和技术、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和国际竞争的重要形式, 其产业聚集、配套和辐射效应, 对全省的产业结构升级和产品结构优化均起到了推动作用。加工贸易出口比重逐年降低, 显示出辽宁的增长相对放缓, 企业参与国际产业价值链的程度不高, 竞争力也不大。

3.贸易主体结构。

辽宁国有企业在出口总额的比重虽先降后升, 但总体仍有所下降。外资企业出口所占比重虽逐年下降, 但仍在50%以上, 即使在2007年也占全省出口的半壁江山, 显示了出口仍主要由外资企业主导。外资企业为辽宁带来了国际营销网络、高新技术和现代管理, 但出口特别是加工贸易出口长期由外资企业主导, 对整个地区和其它企业的辐射作用不大, 对全省产业结构升级的贡献有限, 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对外贸易主体多元化的发展。增长较快的是其它企业出口, 2007年出口额是2002年的近10倍, 主要是由于民营企业出口增长迅速。民营企业快速成长得益于外贸领域的市场准入, 使得它们长期积蓄的能量在短期内得到释放, 成为近年来辽宁出口快速增长的重要推动力。民营企业出口的增长速度虽快, 比重却不高, 发展空间仍有待拓展。

辽宁对外贸易发展面临的问题

1.国际经济形势与国家调控政策变化降低了外贸企业的利润率。

人民币汇率自2005年7月汇改以来, 一直保持着“小幅快跑”的上升趋势, 截止2008年7月31日, 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已达6.84, 与汇改前相比, 累计升幅达到18.57%, 币值上升削弱了辽宁出口产品的传统价格优势。另外, 由于前一时期国际油价的大幅飙升, 推动了国内劳动力和原材料价格上涨, 进一步抬高了出口企业的生产成本, 使企业面临价格和成本的双重压力, 利润空间被压缩。同时为了优化出口产品结构, 限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 减少贸易摩擦, 实现制造业向国际产业链上游转移的目的, 国家对出口退税政策进行了调整, 出口产品整体退税率下降, 部分低附加值的“两高一资”产品甚至被征收出口关税, 短期内也会给辽宁的外贸带来不利影响。

2.出口产品仍以低附加值产品为主, 高新技术产品增长乏力。

近年来推动辽宁出口保持增长的主要是钢材、成品油、水海产品、服装及衣着附件等初级产品和低附加值产品, 其中钢材在2002~2006年间的出口年均增长达到88.4%。但几种主要出口商品在出口总额中的比重呈下降趋势, 集中度有所扩散。高附加值的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仍不高, 机电产品2007年增长有所回升, 但仍在低位徘徊。钢材、纺织、服装等在省内具有重要地位的出口商品, 也正是目前国际贸易摩擦最为严重的领域, 特别是对辽宁外贸起到举足轻重作用的钢铁行业, 还是国家宏观政策重点调控的对象, 贸易摩擦、关税壁垒和国家调控政策都影响到出口的稳定。

3.加工贸易增值率不高, 加工企业仍处于国际产业价值链中的低附加值环节。

辽宁加工贸易的增值率与全国平均水平大致相同, 与浙江和上海市等沿海经济发达省市还有较大差距, 加工贸易大都还处在劳动密集型且技术含量不高的加工环节, 技术研发和品牌建设缺失, 仅有的部分高新技术、深加工产品的出口往往也存在加工过程短暂、增值不大的问题。而且自2005年以来, 来料加工增速开始超过进料加工, 2007年进料加工贸易进口77.06亿美元, 增长5.3%;来料加工装配贸易进口28.21亿美元, 增长33.6%。来料加工与进料加工相比, 原料由外方提供, 我方仅收取加工费, 增值能力低于进料加工, 说明辽宁的加工贸易向高附加值环节转换过程缓慢, 增长还集中在劳动密集型的低附加值环节。国内企业在加工贸易价值链中参与不足, 也是加工贸易增值率不高的另一个原因。

4.外资企业出口居主导地位, 不利于实现出口主体多元化。

外资出口企业虽然为我们带来了资金、技术、先进的管理和国际营销网络, 但外资企业要受母公司整体经营战略的制约。以加工贸易为例, 跨国公司往往将高附加值的产品研发、设计、营销和品牌等环节保留在母公司, 而把低附加值组装环节转移到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因此外资出口企业往往产业关联度低, 对辽宁的产业结构升级、地方经济的发展和其它企业的辐射作用有限。

优化辽宁的外贸出口结构

1.实施科技兴贸战略, 加强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 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要抓住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机遇, 结合辽宁“五点一线”的发展战略, 实施科技兴贸战略, 大力发展新材料、装备制造、石油化工、食品加工、电子信息和仓储物流等产业, 完善几个临海经济园区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 吸引外资将高技术、高附加值和研发机构转移到辽宁来。如美国英特尔公司在大连投资25亿美元建立的生产300毫米 (12英寸) 晶圆的工厂, 是该公司在亚洲的第一个芯片生产厂, 将成为辽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一个重要增长点。同时要帮助国内企业提高自主研发和技术自主创新能力, 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和技术含量, 优化出口商品结构。通过高新技术、装备制造等产业的发展, 推动全省的产业结构升级, 实现出口商品多元化, 提高对外贸易质量。

2.加大对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扶持力度, 实现贸易主体多元化发展。

要鼓励和扶持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不断发展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产品, 参与国际竞争。近年来民营企业出口增长迅速, 但出口总量仍然较小, 因此要从政策、税收和资金等方面对民营企业进行扶持, 支持它们不断提高技术水平, 创建自主品牌。还要培育一批优秀的民营企业参与到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中去, 使之成为全省对外贸易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3.实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战略。

加工贸易是辽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和参与国际产业分工的重要形式, 但如果长期固守在劳动密集型的低附加值环节, 将最终导致“贫困化”增长, 因此必须走从“简单组装到复杂组装、零部件生产、产品研发、销售与自主品牌”的产业链升级道路, 不断向产业链的高附加值环节转移。同时要加大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在加工贸易中的比例, 实现加工贸易的产业升级;鼓励更多的企业参与到加工贸易的产业链中, 增强加工贸易的产业配套能力, 培育加工贸易产业集群, 从国际产业链的制造业环节入手, 逐步实现制造优势向市场优势、技术优势和产业集群优势的转变。

4.积极鼓励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

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 鼓励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 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对外工程承包和对外劳务输出等形式, 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 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开拓国际市场, 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公司和著名品牌。企业通过“走出去”战略的实施, 可带动技术、成套设备出口, 进一步促进外贸出口的增长;还可避开贸易壁垒, 获取稳定的原材料供应和较低的劳动力成本优势。

江苏省出口商品结构优化的思考 篇2

一、江苏省出口商品结构优化成绩显著

为全面了解江苏省出口商品结构状况,以2000-2008年江苏省对外贸易数据为基础进行纵向考察,以紧邻江苏省的东部沿海省份浙江和山东作为横向对比区域。

(一)出口商品结构有了明显的改善

1990年江苏省初级产品出口比重为18%,近20年来急剧下滑,至2000年已经下滑到3.3%,下降近6倍。最近9年来,由于基数较小,下降速度减缓,年均降幅0.3%,至2008年下降为1.1%。在所采集的样本中,江苏省初级产品所占比重最低,山东省初级产品比重相对较高,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3倍,这和山东省农产品出口额较高有直接关系。

同时,工业制成品比重逐年上升,从2000年的96.7%上升到2008年的98.9%,近年基本稳定在98%的高比例,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5个百分点。在对比区域中,浙江省工业制成品比重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一致,而山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富余廉价的劳动力等优势不断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特别是近十年,江苏省紧紧抓住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大力引进外资,以外资企业为主体的制造业已成为推动江苏省经济前进的发动机,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带动了出口商品结构的显著改善。

(二)机电产品出口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

机电产品成为工业制成品出口的主导产品,其出口创汇能力大幅提高,是江苏省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从表1看,机电产品出口额、占全省出口比重以及占全国机电产品比重从2000年的119.3亿美元、46.3%和11.3%增长到2007年的1415.3亿美元、69.5%和20.2%,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机电产品出口所占比重有所回落,但纵观整个发展趋势,机电产品出口规模在不断扩大,几乎占据全省出口三分之二的江山,说明机电产品已居出口产品的主导地位,并且化工机械设备、摩托车、五金工具、家电和船舶制造等行业涌现出一批中国名牌甚至国际名牌。 在对比区域中,浙江2008年机电产品出口额为680.7亿美元,不及江苏的二分之一,山东为384.3亿美元,仅为江苏的五分之一,江苏省成为全国机电产品出口大省已是不争的事实,2008年机电产品实现贸易顺差624 .09亿美元,占地区贸易顺差的74%,成为地区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

(三)高新技术产品成为出口贸易的新生力量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已成为衡量地区经济技术水平、贸易竞争力和贸易结构优劣的核心因素。表1显示,近9年来,江苏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规模迅速扩大,从2000年的53.9亿美元快速增长到2008年的1042.2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到53%,2003年曾一度达到89%的增长率,增长速度明显快于机电产品。出口额占全省出口比重和全国同类产品比重快速上升,由2000年的20.9%、14.6%提升到2008年的43.8%、25.1%,成为江苏省近年来迅速崛起的出口贸易新生力量,这和江苏省积极实施科技兴贸战略是分不开的。

从表3可知,2008年江苏省高新技术产品中,出口总量排在前三位的产品是:计算机与通信产品686.94亿美元、电子技术产品187.39亿美元和光电技术产品104.88亿美元,总计占高新技术产品出口94.01%的份额,成为高新技术产品内的主打出口产品。但高新技术产品结构还不尽合理,各类产品出口比重相差极大,生物技术、航空航天技术、材料技术、计算机集成技术和生命科学技术等高科技产品出口量微小。

二、江苏省出口商品TC指数和问题分析

虽然江苏省出口商品结构不断得到优化,成绩显著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文中采用贸易竞争力指数(TC指数)来评析商品贸易竞争力水平,以揭示其内在问题。贸易竞争力指数计算公式为:

TC=(Xi-Mi) /(Xi+Mi)

(1)

式中, Xi 代表i 产品的出口额, Mi 代表i 产品的进口额,TC值界于-1和1之间,本文把TC指数划分为以下几个等级: 高竞争优势:TC≥0.6;中等竞争优势:0.3≤TC<0.6;低竞争优势0

(一)初级产品竞争劣势明显,工业制成品表现为低竞争优势进入21世纪以来,江苏省初级产品贸易逆差额呈下降趋势,表2显示,其TC指数一直处于较高负值水平-0.5--0.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并逐渐走低,在对比区域中竞争劣势表现最为明显。初级产品分为食品及活动物,饮料及烟类,非食用原料,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和动植物油、脂及蜡五大类,其中后三类产品TC指数尤其低,在2007年仅仅为-0.85、-0.61、-0.90,表现为高竞争劣势,反映了江苏省该几类资源严重缺乏的状况,这与江苏省自然资源以及原材料缺乏状况相吻合。随着开放程度加深,地区资源已不能满足经济高速发展需要,对外依赖程度加深,成为能源、燃料、原材料资源的净进口地区,此几类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已基本丧失了竞争优势。

工业制成品TC指数基本稳定在0.1-0.22,从竞争力变化趋势来看,工业制成品竞争力发展趋势与全国一致,远低于浙江省,表现为低竞争优势,反映了工业制成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符合江苏省劳动力禀赋的比较优势。与浙江省相比,苏南地区劳动力和土地等生产要素价格较低,承接的是国际产业转移中技术要求较低的加工制造业环节,因此产品增加值低。

(二)机电产品大部分为低端产品,表现为低竞争优势

从表2看,2000-2004年江苏机电产品TC指数基本稳定在0.03-0.05之间,2005年后逐年提升,2008年达到0.24,说明,机电产品竞争力较21世纪初有显著提升,但TC指数绝对值较低,说明大部分机电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仍然较低,仅具有低竞争优势。进行横向比较,其TC指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远远低于同处长江三角洲的浙江。

出口结构优化 篇3

1. 出口商品结构变动的研究

关于出口商品结构变动的研究主要是靠对较长时间跨度贸易数据的观察和分析来判断贸易结构的动态变化。比如说, SITC这一国际贸易组织的标准分享项下, 第七类的机械设备与运输器材和第八类的其他产品通常被看做含有较大的技术份额, 然而第一到第四类产品往往被看做技术份额较低, 属于初等产品。因而, 如果一个经济体的第七类和第八类的出口产品份额较高, 而第一到第四类得出口产品份额较低, 就可把该经济体认为其出口含有较高的技术比重。这属于比较笼统的出口贸易商品所含技术的分类方法, 是在特定水平产业份额也即笼统的产品份额基础上进行分析出口貌似商品结构的方法。该种分析方法在特定条件下具有一定的有效性, 如在产业间贸易大量开展的国际贸易框架下具有有效性, 被广泛使用。Gagnon and Rose (1995) 利用4位数贸易数据, 考察了1962至1992年间美、日、英等六国出口商品结构, 结果发现未有显著变化, 间接证明了要素禀赋条件对于出口商品结构的决定作用。基于Gagnon and Rose (1995) 提出的方法, Carolan等人 (1998) 对美国与八个东亚主要经济体的细分双边贸易数据进行了考察, 结果发现, 美国与这些国家双边贸易中的出口商品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Carter and Li (2004) 则对美国、欧盟、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动态进行了分析, 发现前三者的出口商品结构变化较为显著, 而后两者则更为稳定。Bender (2001) 对亚洲国家和拉丁美洲国家制成品出口结构进行了对比分析, 主要分析三种不同类型的国家制成品出口在世界市场所占份额及不同类型制成品出口商品结构在1981~1997年间的优化幅度, 并对这些国家制成品出口显示比较优势的相关性及变化幅度进行对比。魏浩等 (2005) 利用中国1997-2002年的贸易数据对制成品的出口商品结构进行了分析, 包括中国对世界和美国制成品出口结构分析, 利用贸易结构变动指数和结构收益性指数从总体上测度了各类制成品的出口商品结构变动及优化幅度。林珏 (2006) 从中国出口商品“类”和“章”两个角度分析了中国出口商品结构, 得出了中国商品出口结构朝着较强比较优势上升。鲁晓东和李荣林 (2007) 分析了传统的RCA指数在衡量比较优势时的优劣, 并且构造了能客观反映比较优势的指标, 在此基础上, 利用高度分解的贸易数据研究中国1987-2005年的出口商品结构和比较优势及其变化, 并使用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等多种方法对其稳定性进行了检验。魏浩和程琤 (2010) 又利用中国1980-2007出口数据, 对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变动进行了分类分析, 得出我国实际出口商品结构优化度远小于名义出口商品结构优化度的结论。在这方面的已有研究所得出的结论, 往往也不尽一致。

2. 出口商品结构优化度的研究

Rodrik (2006) 基于美国HS分类的6位码出口产品数据, 度量出口复杂度, 研究发现中国的出口商品技术复杂度显著高于其相同收入水平的其他国家, 比较优势和自由市场中技术的流动并不能完全解释中国出口的成功, 政府政策起到了重要作用, 出口商品技术结构的提升对于中国高速的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关系未来中国增长的不是出口的数量, 而是中国能否继续提升自身在整个产业链上的位置。采用出口项下的贸易相似度指数和以美国为基础的对其他国家的进口的数据, 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计算中国对OECD国家与中国对非OECD国家的出口产品相似度以及相应的出口产品数值, 得出结论为中国与OCED国家的出口相似度为0, 这与与中国具有相似的技术优势的国家而言有较大的明显性, 这也意味着, 中国的商品出口结构远远高于与中国有相似收入的国家, 中国的商品出口更加具有复杂性, 同时, 随着时间的推移, 复杂性增加。Jarreau和Poncet (2010) 采用Rodrik (2006) 构建的指标描述国家间的出口复杂性, 他检验出中国企业的出口复杂性远高于同等收入的其他国家, 这一情况对于国内企业与非国内企业同样适用。他还检验出不同省市间的出口复杂度有较大区别, 而这一区别恰好可以作为不同地区发展程度的原因。

摘要:关于影响贸易商品结构的原理, 学界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中国作为一个经济飞速发展的国家, 应为理论研究提供大量的经验研究的成果。但是目前与此相关的全面而深入的经验研究的成果相对较少, 本文通过全面的统计分析, 对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变动在总量以及区域方面的演变特征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和描述, 并通过相应指标对变动程度及优化程度进行了测度,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影响出口商品结构优化的关键因素,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本研究对丰富和促进本领域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关键词:出口贸易,商品结构, 产业升级

参考文献

[1]Vernon R.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in the Product Cycle[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66, 80 (2) :190-207

出口结构优化 篇4

摘要:文章通过构建碳排放计算模型测算了江苏的碳排放量,阐述了江苏出口结构的现状,并通过计量模型分析了江苏出口结构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最终结合江苏出口贸易结构目前的优劣势以及实证分析的结果针对性地提出江苏出口贸易结构的优化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低碳经济;碳排放;出口贸易

一、 引言

随着低碳经济逐渐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大趋势,2014年12月12日,国家发改委于利马气候大会期间在网站上挂出《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表明了中国碳市场的成立指日可待以及中国节能减排的决心。江苏省的“十三五”规划文件也指出:江苏要在朝着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的基础上着力推动外贸大省向外贸强省转变。作为中国的出口大省,江苏改善和优化自身出口贸易结构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对江苏的贸易增长模式分析发现,向发达国家出口的商品大多为能源密集型,伴随着大量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在当今低碳经济盛行的大坏境下,江苏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升级是寻求自身可持续性发展的必经途径。

二、 江苏碳排放与出口结构现状

1. 江苏碳排放现状。本文选用的碳排放测算公式由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提供,公式为:

其中A是总碳排放量,以万吨为单位;Bi是第i种能源的消耗量,以万吨标准煤为单位;Ci是第i种能源的碳排放系数;i是能源种类,本文将采取原煤、焦炭、原油、汽油、煤油、柴油、燃料油与液化石油气这八种主要能源的相关数据,如折标准煤系数、碳排放系数以及二氧化碳排放系数作为江苏碳排放测算的依据。

本文选取2000年~2013年的测算数据,其中各主要能源消耗量为江苏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主要能源消费量。此外,为了更全面深入地剖析江苏的碳排放现状,本文还引入了碳强度、二氧化碳排放的测算。

根据上文的理论模型和相关数据,计算得江苏历年的能耗总量、碳排放量、碳强度以及二氧化碳排放量,经过计算后我们可以看见,随着能源消耗总量的逐年增长,江苏的碳排放量也呈现出上升趋势,由2000年的6 141.66万吨增加到2013年的19 699.28万吨,增长了220.75%,年平均增长率为9%。2000年~2013年江苏碳强度虽然在2004年有所回升,但其总体上呈下降趋势,由2000年的0.718 0万吨/亿元下降到2013年的0.333 0万吨/亿元,呈良性发展态势。

2. 江苏出口结构现状。

近年来江苏的出口贸易发展迅猛,出口贸易总额由1985年的15.86亿美元增长到2013年的3 246.5亿美元,增长了200多倍,年均增长20.93%。这也带来了江苏出口结构的显著变化,2013年江苏的工业制成品占出口总额的比重高达98.4%,而初级产品仅占1.6%,工业制成品已然占据主导地位并远超初级产品的出口份额。从整体趋势来看,江苏出口总额持续增长,工业制成品比重不断上升,从1985年的12.4亿美元增长至2013年的3 194.0亿美元,年均增长21.93%,甚至于2006年达到了占比98.8%的高峰。这表明了江苏目前的出口结构较之1985年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与发达国家工业化初始的发展趋势相吻合。

联合国《国际贸易商品标准分类》(SITC)分类把出口商品分为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两大类,其中SITC0食品及活动物、SITC1饮料及烟类、SITC2非食用原料(燃料除外)、SITC3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SITC4动植物油、脂及蜡这五大类属于初级产品;而 SITC5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SITC6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SITC7机械及运输设备、SITC8杂项制品这五大类则属于工业制成品。

江苏的工业制成品出口主要有SITC6、SITC7、SITC8三类。其中,机械及运输设备的比重整体呈上升趋向,由2000年的38.89%增长至2013年的56.77%。与之相反,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的比重从19.68%跌至16.48%,杂项制品的比重从33.66%跌至19.58%,两者整体呈下降趋势。这种现象表明,在江苏的出口结构中,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长态势良好,国民经济的增长和对外贸易的扩张使得资本和技术积累增加,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产能逐步提高,与此同时劳动密集型产品份额逐步减少,江苏出口结构发展趋势良好。

三、 模型构建与数据

1. 模型选择。

(1)变量选取。本文选用出口结构作为被解释变量,单位GDP能耗、技术水平、产业结构作为解释变量。贸易政策对于出口结构也有着很大的影响,但由于其难以量化,因此将不采取其作为模型的解释变量之一。

四、 實证检验

1. 单位根检验。基于以上样本数据,以一阶差分形式对各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ADF)如表2。

如表2所示的检验结果,一阶差分序列△LnY、△LnX1、△LnX2、△LnX3、△LnX4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均为平稳序列,可以说序列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皆为一阶单整,满足进行下一步协整检验的条件。

2. 协整检验。本文采用单一方程的协整检验,检验思想就是对回归方程的残差进行单位根检验。如果残差序列是平稳的,即表明被解释变量与解释變量之间存在着协整关系,反之则不存在。检验结果如表3。

从表3的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残差序列的t统计量小于临界值,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即残差序列是平稳的,表明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

3. 回归估计。用最小二乘法对各变量进行回归估计,得回归结果如表4。

根据表4得回归方程:

五、 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

1. 主要结论。由回归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R2=0.91,接近于1,表明协整回归模型的整体拟合度较优。R2为0.89,表明回归模型整体上对样本数据拟合较优。具体各因素对江苏出口商品结构的影响分析如下:

(1)单位GDP能耗X1的具体系数为-0.015,表明单位GDP能耗每降低1%,工业制成品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就会提高0.015%,即减少碳排放有利于出口结构的调整,但其影响并不显著。虽然目前江苏出口结构中高能耗的商品占比很大,但是X1的系数为负,说明能耗的增加不益于出口结构的优化调整,即使在生产过程中加大能源投入也不能使出口贸易水平提高。

(2)产业结构X2的系数为0.148,对江苏出口结构的调整的影响力度居所有解释变量之首,产业结构每优化1%,就可以带动出口结构优化0.148%,符合经济意义与理论预期。X2的t值接近6,P值为0,表明产业结构对江苏出口结构调整的影响极为显著。

(3)技术水平X3系数为0.073,表明技术进步对江苏出口结构的优化也同样具有促进作用。技术水平每提高1%,就能够促进工业制成品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提高0.073%。

2. 对策建议。

(1)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的投入,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大力培养创新人才,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从而有利于江苏出口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

(2)不断调整出口商品流向地的结构,开发和巩固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伙伴关系。在继续重视美、日、欧等发达国家或地区市场的基础上,踊跃拓展亚、非、拉等新兴贸易市场和需求。

参考文献:

[1] Mukhopadhyay Kakali.The Carbon Dioxide Em- issions of Indian Foreign Trade.Asia-Pacific Trade and Investment Review,2006,(12):21-22.

[2] 陈迎,潘家华,谢来辉.中国外贸进出口商品中的内涵能源及其政策含义[J].经济研究,2008,(7):11-25.

[3] 张友国.经济发展方式变化对中国碳排放强度的影响[J].经济研究,2010,(4):120-133.

[4] 魏本勇,方修琦,王嫒,等.基于投b入产出分析的中国国际贸易碳排放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12-13.

[5] 齐晔,李惠氏,徐明.中国进出口商品中的隐含碳估算[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3):8-13.

作者简介:邹亚生(1963-),男,汉族,陕西省西安市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碳金融、投融资理论与实务;陈辉宇(1995-)(通讯作者),男,汉族,江苏省如皋市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会计系,研究方向为战略管理、成本管理;童霞(1973-),女,汉族,江苏省如皋市人,江南大学经济学博士,南通大学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与环境、农业经济;高申荣(1972-),男,汉族,江苏省如皋市人,江南大学经济学博士,南通大学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财务管理。

出口结构优化 篇5

1 贸易结构优化关键和目标

1.1 贸易商品结构优化目标

根据出口贸易结构发展理论, 对外贸易发展过程中, 初级阶段以发展劳动密集型、附加值低的初级产品出口为主, 进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贸易发展到一定阶段, 随着贸易结构的优化, 资本和密集型产品增大出口, 初级产品减少出口, 我国贸易机构的优化, 需要以国际贸易理论为支撑, 改善贸易条件和利润, 必须走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相协调发展的模式, 服务贸易促进货物贸易的结构升级和转型, 货物贸易为服务贸易发展提供需求空间。因此, 贸易商品结构的优化必须实现扩大升级和转型目标。

1.2 贸易方式结构优化目标

目前我国贸易方式分为三种, 各种贸易方式采用的出口免退税政策是不同的, 三贸易方式出口退税 (豁免) 。在不同的政策, 一般贸易方式和进料加工贸易方式中, 采用免抵退的税收政策, 而来加工贸易方式使用只免不退的税收政策, 对于进料加工方式, 其料件则可以实行免税的政策, 这种不同的出口退税方式, 直接影响了企业税务筹划, 进而影响了贸易方式的选择。

一般来说, 企业选择加工贸易方式的好处多于一般贸易方式, 来料加工贸易方式的好处多于进料加工贸易方式。这就造成加工贸易方式对劳动力就业方面的带动作用出现不利影响。我国自主产权的商品出现大幅度下滑, 加工贸易方式盛行下, 加工贸易企业产业积聚, 可能带来的资源耗费过程, 也直接影响了我国贸易结构的优化, 为此贸易方式结构的优化, 有利于最终提升我国贸易结构水平, 贸易方式的优化, 同时提高了加工贸易水平和层次。

1.3 贸易区域结构的优化目标

我国贸易结构水平和层次, 一部分要通过贸易区域结构层次和水平来呈现。根据目前情况可见, 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于西部, 水平和速度远远赶超西部,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大量的企业在东部兴起, 然而这种东部企业繁盛, 西部较少的现状, 直接影响了我国国际贸易现状, 表现之一就是, 东部企业的对外出口额数量巨大, 西部偏少, 与之相互对应。东部企业享受了更高的出口退税优惠幅度, 西部整体优惠额度偏少, 这就造成了非公平和非均衡问题, 从而造成了贸易区域结构不平衡。贸易区域结构的优化目标, 就必须调整出口贸易政策, 适度向西部和中部倾斜, 鼓励中西部地区出口贸易的积极发展, 从实现贸易区域结构平衡为基本要求, 利用出口退税政策和东部地区出口优势, 带动西部地区贸易发展, 并鼓励东部对外企业实现向西部的转移, 实现区域贸易平衡和稳定发展。我们要创新观念, 依据比较优势原则, 合理布置加工贸易, 遵循梯次递进的规律引导加工贸易向腹地延伸。鼓励东部发展空间较小、已趋饱和的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转向中部地区并逐步辐射至西部地区。对于优先发展起来的中国沿海地区, 可以按比较优势, 重点发展技术知识密集型产品[4]。

1.4 贸易主体结构的优化目标

出口退税率的大小, 直接影响我国税收大小和财政实力状况。我国人口众多, 外资企业在我国国内市场进行开场办公, 一方面利用了我国廉价的劳动力;另一方面, 国内市场提供了广阔的需求资源和政策环境。因此, 国内的外商投资企业越来越多, 但是不合理的出口退税政策, 在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同时, 影响了国内税收状况。出口退税税率过高税收过度流失, 出口退税率过低影响贸易主体的投资积极性。因此, 应当针对不同外资企业主体, 确立不同的出口退税率, 按照不同的产业, 不同区域, 以及不同贸易方式, 选取高效、节能和先进技术的贸易主体, 给予鼓励和高出口退税率优惠, 对于有污染的, 非节能型贸易主体给予低出口退税率, 或者不给予出口退税率优惠, 从而实现对贸易主体结构的优化。

2 出口退税优化贸易结构的策略

2.1 鼓励高新技术产品出口, 限制“高污染、高耗能、资源型”产品出口, 发展低碳经济

长期以来, 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是建立在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之上的, 这种传统的粗放型模式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与之相对的是, 我国出口增长也深受这种模式的印象, 劳动密集型, 附加值低, 牺牲环境, 实现中低端工业制成品的出口贸易结构, 难以满足“十二五”规划“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因此, 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应该基本确立以低排放为目标的, 公平的国际合作机制, 我国出口贸易结构应该通过提升高能效效率, 使用清洁能源技术来达到减排高效目标。这就要求优化我国出口贸易结构, 采用出口退税制度, 对“两高一资”商品取消出口退税, 例如, 耗能高, 污染严重的有色金属产品, 水泥、钢铁等, 应限制出口, 减少出口退税额, 抑制此类行业的产能过剩。鼓励高新企业出口, 提高优惠幅度, 增强产品附加值, 优化贸易结构现状。同时, 对“两高一资”企业, 随着出口退税优惠额度的取消, 国际市场商品价格提供, 国外难以通过低廉的价格获取我国良好的初级资源, 保护我国国内资源出口, 提升国内资源利用效率, 减少贸易顺差, 促进我国出口贸易结构的优化, 形成和推动我国良好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

2.2 引导外资企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促进技术外溢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跨国企业发展迅速, 国外企业利用我国廉价的劳动力在国开工办厂。外资企业发展, 一方面活跃了国内市场;另一方面容易形成恶性竞争, 同时由于外资企业重工业在国内的发展, 对国内环境形成严重影响。此类外资企业的长久发展将会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 应合理改革出口退税制度, 形成差异和个性化的退税机制。例如明确各种产品出口退税率以及出口退税的方式, 欧盟中实行增值税制度的国家, 普遍采用“征多少, 退多少”的“零税率”政策, 我国即使因为国情原因不可以实行完全的“零税率”, 也应该明确各种出口产品的具体出口退税率[5]。可以有效优化我国贸易结构, 鼓励外资企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促进技术外溢, 提高外资高新技术产业的商品出口优惠幅度, 甚至实现全额退税刺激出口, 提高产品附加值。对于污染严重的初级工业商品, 应调整出口退税率, 减少税收政策支持, 促进贸易结构的优化。另外, 在高新技术产业的外资企业中, 可以学习其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 通过干中学, 将国外先进的技术应用于我国国内企业, 提升国内企业的产品技术含量。

2.3 出口退税逐步向服务贸易倾向的政策

国际贸易发展过程中, 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是贸易结构中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根据我国贸易结构现状来看, 与国外相比较, 我国出口贸易以货物贸易为主, 而服务贸易远远不能赶超国际水平。服务贸易作为出口贸易的一个重要方面, 与货物贸易的协调发展, 存在紧密的联系。一方面服务贸易为货物贸易发展提供有效的协助和保障;另一方面, 货物贸易为服务贸易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目前, 应该积极鼓励我国运输, 保险和金融等服务贸易产品出口, 调整出口退税政策对服务贸易的支持度, 改变我国服务贸易一直有国外提供的现状, 在出口退税政策良好支撑下, 形成我国国际金融、国际运输和国际通信等服务贸易模式, 将会最大程度促进我国出口贸易结构的优化。

3 结语

我国自确立出口退税制度以来, 出口退税率一直不断调整, 差别退税政策对优化我国贸易结构有直接和明显的现实效应, 目前, 我国贸易结构的应该, 应用从贸易商品结构优化, 贸易方式结构优化, 贸易区域结构优化和贸易主体结构优化等四个方面具体确立合理的优化目标, 这样才能根据我国贸易现状, 合理确立出口退税政策, 因此, 本文基于出口退税调整现状, 探索实现我国贸易结构的优化的政策, 本文最后总结我国出口退税优化贸易结构的策略:鼓励高新技术产品出口, 限制“高污染、高耗能、资源型”产品出口, 发展低碳经济;引导外资企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促进技术外溢;出口退税逐步向服务贸易倾向的政策。其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政策意义。

参考文献

[1]张益坚.出口退税对我国对外贸易的支持效应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0.

[2]孙江洪.出口退税机制改革的负面影响及其对策[J].黑龙江对外经贸, 2005 (4) .

[3]郑青青.论我国出口退税政策对贸易结构优化的影响[D].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

[4]桂小鸿.完善我国出口退税政策促进贸易结构优化[J].现代商业, 2010 (5) .

[5]薛少莹.完善出口退税制度优化贸易结构的若干思考[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 (4) .

[6]孙金鹏.完善我国出12退税共同负担机制的基本思路与政策建议[J].财政研究, 2005 (10) .

[7]王雪梅.我国出El退税新政策效应及问题研究[J].学术交流, 2004 (6) .

[8]徐全红, 林浩.中国出口退税政策的出路——非中性出口退税政策——以2004年新出口退税政策进行实证分析[J].北方经贸, 2005 (1) .

出口结构优化 篇6

随着“国家竞争优势”、“比较优势陷阱”和“贫困化增长”理论的提出, 出口贸易结构分析逐渐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党中央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通过的《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了“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要求, 这为新时期我国对外贸易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在当今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 调整出口贸易结构再次成为理论界关注的一个焦点。本文以河南省的出口贸易为研究对象, 分析其出口贸易产业结构并提出相应的优化措施。

二、河南省出口贸易结构分析

(一) 河南省出口贸易产品结构分析

从出口贸易的产品结构来看, 河南省的出口贸易结构经历了初级产品所占比重不断下降, 工业制成品, 特别是机电产品, 高新技术产品所占比重不断提高, 出口结构不断优化的过程。2007年河南省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分别出口18.22亿美元和1.80亿美元, 占全省出口的比重分别为21.7%和2.1%。但是河南省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和自然资源丰富的大省。其出口仍然以资源性产品为主。

2007年出口值位居河南省前十位的商品 (见表2-1所示) 。通过该表可以反映如下三个问题。第一, 河南省前十大出口产品均是工业制成品, 充分反映出河南省出口产品结构已经实现了由初级产品向工业制成品的转变。但同时也应该看到这十大商品中有七类商品属于粗加工低附加值的资源性商品。只有位居第一位的人发制品和位居第十位的柴油机客车, 座位≥30属于完全制成品, 而其他产品均属于加工程度较低的半成品。因此河南省出口贸易产品结构有待于进一步的改善, 进一步提高出口产品的加工度和附加值。第二, 河南省是农业大省, 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十分之一, 但是在河南省出口前十大产品中却没有跟粮食农业有关的产品。由此看出河南省还没有依托其粮食大省的优势充分开发食品加工产业。第三, 从该表可以看出河南省主要出口商品的类别相对单一, 前十位商品中有七类属于粗加工的资源型半成品。这种依赖资源型产品的出口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符合要素禀赋理论, 但是由于资源的不可再生性, 不符合可持续发展观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河南省出口商品结构相对比较落后, 主要的出口产品多是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 并且产品的加工度偏低, 多为半成品。这种出口产品结构严重影响了出口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和出口对经济的带动作用。因此必须采取积极的政策措施, 鼓励创汇农业和高科技产品的出口, 在保证出口贸易额不断增长的同时, 减少资源型产品的出口, 不断优化出口产品结构。

(二) 河南省出口贸易方式分析

从出口贸易方式来看, 河南省的出口贸易还主要是采取一般贸易的方式, 加工贸易在整个出口中所占的比重偏低。2007年, 加工贸易占河南省出口的比重仅为17.5%, 而同年加工贸易在全国出口贸易中所占的比重达50.7%。从加工贸易的构成来看, 主要是采取的进料加工贸易, 来料加工所占的比例非常低。

河南省出口贸易的发展主要是依托其当地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优势来发展。但目前从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配套使用来看, 属于人力资源相对过剩。具体表现在目前河南省已经成为第一劳务输出大省, 劳务的输出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闲置劳动力就业问题, 但是同时却带来了诸如留守儿童、耕地撂荒等严重的社会问题。加工贸易特别是来料加工贸易, 作为资源和市场两头在外的一种贸易方式, 可以吸纳大量的劳动力, 因此发展加工贸易符合河南省的资源优势和比较优势。河南省应该进一步发展加工贸易, 加工贸易的发展一方面能够进一步扩大其对外开放度, 促进出口贸易规模的扩大, 另一方面可以解决河南省的劳动力就业问题、留守儿童, 耕地撂荒等严重的社会问题。

(三) 河南省出口贸易主体的企业性质分析

从出口贸易主体的企业性质来看, 河南省出口贸易的主要经营者仍然是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 外商投资企业和民营企业所占比重偏小。2007年国有企业完成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为41.8%, 而外商投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完成出口所占的比重分别为17.1%和16%。由此看出, 国有企业仍然是河南省出口的主力军。而从全国范围来看, 2007年国有企业完成出口占全国出口贸易额的比重为18.5%, 而外商投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完成出口所占的比重分别为57.1%和24.4%。由此可以看出, 在全国范围内, 出口的主力军已经由国有企业转向了外商投资企业和民营企业, 而河南省的出口主力军仍然是国有企业, 由此可以反映出河南省的改革开放程度还相对偏低。

表2-2给出了2004-2007年河南省完成出口企业构成的发展趋势。可以看出, 国有企业完成出口在河南省出口中所占的比重在逐步的下降, 民营企业完成出口的比重在逐年提高。这说明河南省出口贸易的企业主体开始走向多元化发展。而外商投资企业完成出口所占的比例并没有大的变化。这说明河南省引进外资工作有待进一步的增强, 要进一步优化河南省投资环境, 为外资进入河南省的发展提供各种优惠条件。因此河南省要想进一步扩大出口规模, 必须充分调动民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积极性。

(四) 河南省出口贸易地理方向分析

出口贸易地理方向是指一定时期内各个国家或区域集团在一国出口贸易中所占有的地位, 通常以其在该国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来表示。出口贸易地理方向指明了一国出口商品的去向, 反映了它与其他国家或区域集团之间的经济贸易联系程度。河南省出口贸易市场现已遍及世界各大洲。2007年河南省前十大出口贸易市场在河南省总出口中所占的总比例为56%。同期全国前十大出口市场占总出口的比例为64%。这说明河南省的出口贸易地理方向比全国分散。但同时也看到河南省对美国的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较高。随着2008年以来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 势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河南省出口贸易的发展。根据郑州海关的统计, 2008年12月份出口额比上年下降11.6%, 出口增速创2年新低。由此可以反映出过度依赖美国市场的代价。因此河南省必须进一步开发新兴市场, 分散出口市场集中度, 以规避单一市场可能带来的经济风险和政治风险。另一方面, 河南省还面临着出口贸易额亟需进一步扩大的任务。在当今社会, 出口规模的扩大主要取决于市场的开发, 这也需要不断开拓新的出口市场。因此河南省要在现有出口市场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传统市场, 不断开发新兴市场。

三、河南省出口贸易结构优化措施

通过对河南省出口贸易结构情况分析, 可以看出河南省出口贸易结构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严重影响对外贸易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其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出口贸易结构不尽合理。主要表现在出口产品中资源密集型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在整个出口中所占比重较高、出口的工业制成品层次较低, 大多属于半制成品, 加工程度及增值率较低。第二, 出口贸易企业主体中国有企业所占比重较高, 民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对河南省出口的贡献度较低。第三, 河南省加工贸易发展相对滞后, 没有能够充分发挥河南省比较优势, 并引出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第四, 河南省出口市场方向的集中度相对较高, 个别市场在河南省出口中所占的比重比较高, 这种情况提高了出口贸易发展的风险。基于对河南省出口贸易结构的分析, 本文提出如下提高河南省出口贸易质量的对策措施。

(一) 通过技术创新, 培养名牌产品, 优势产业不断优化出口贸易产品结构

针对河南省出口贸易结构现状, 必须进一步优化出口贸易产品结构, 才能实现河南省出口贸易的突破, 充分发挥其后发优势。优化出口贸易产品结构, 一方面要依靠科技进步、加快技术创新。科技进步, 技术创新是提高出口商品质量、档次、加工深度和科技含量的关键, 是河南省出口贸易结构优化的根本途径。技术创新不仅包括新技术, 新产品的开发, 还包括运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产品, 提高出口产品的附加值。目前河南省出口的支柱产业主要是传统的加工制造产业, 加强技术创新要更加重视运用新技术对现有产业进行改造。另一方面要培育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 培育一批有核心竞争力的重点企业, 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出口基地。当前河南省主要的出口产品是资源密集型半成品。这些产品的出口虽然能够带来出口贸易规模的短期扩张和带来一定的短期经济效益, 但是由于资源的有限性, 这种扩张的持续性将会受到极大的限制。在经济发展的初期, 利用本地区的资源优势, 依靠出口资源密集型的半成品参与到国际经济交易中是能够促进经济发展的, 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 必须要培养有知识产权、有核心竞争力的名牌产品, 才能使得出口贸易保持可持续快速增长, 并且能够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二) 发挥河南省比较优势, 加快发展创汇农业

河南省是农业大省, 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十分之一, 但是河南省在农产品出口贸易方面却是小省。据郑州海关统计, 2006年上半年, 全省农产品出口额只有2亿美元, 而邻省山东上半年出口额却高达25亿美元, ;在培育农产品出口基地方面, 河南省也处于落后状况。2003年, 全省出口创汇基地只有181个, 年出口额100万美元以上的基地仅有81个。农产品出口企业有231家, 年出口额超过3000万美元的企业仅有3家, 50%以上的企业年出口额在100万美元以下。而广东、江苏同期已分别建成农产品出口基地631个和442个, 规模大、实力强的外向型农业龙头企业均已达到300多家。 (1) 河南省地处平原地带, 在发展创汇农业方面有很大的潜力, 也具有比较优势, 因此优化出口产品结构要注重创汇农业的发展。

(三) 构建质量效益导向型的出口贸易促进政策, 进行制度创新

构建质量效益导向型的出口贸易促进政策体系, 是河南省出口贸易结构提高的制度保障。首先, 河南省要建立出口促进服务体系, 所谓出口促进服务体系, 实际上战略性贸易政策的一部分, 是指政府以一定的财政公共支出为支撑, 政府或者其他公共机构面向中小企业的公共服务。从世界范围来看, 战略性贸易政策是当前各个国家的主要贸易战略选择。从河南省的情况来看, 河南省中小企业出口在整个出口中所占的比重偏低, 因此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由于中小企业在技术、资金、信息、人才等方面的匮乏, 严重影响其出口贸易的发展, 因此政府应该建立出口贸易促进服务体系, 为其出口提供各种服务。搞好出口贸易运行的监测、预测和调控, 不断提高出口贸易增长的质量和规模。其次, 河南省需要采取一定的经济手段和出台相应的政策来引导出口结构的调整。适当限制高污染、高能源消耗的出口产业的发展, 建立主要依靠科技创新促进出口的政策体系。同时要鼓励关联性大, 能改善河南省贸易条件的产品的出口。改革金融扶持政策, 对不同的行业采取不同的贷款、贴息、贴现和出口信贷等利率。通过政策措施的引导使外贸微观经济效益与宏观经济效益一致化。第三, 要改革河南省外贸出口考核指标和考核方式。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正确处理规模、速度和质量、效益之间的关系。在实践中, 建立科学的外贸发展绩效指标考核体系。在对出口情况进行考核时, 不但要关注出口贸易规模和增长速度, 同时要增加出口贸易对经济结构调整的促进作用、能源消耗、环境污染等指标。

摘要:河南省出口贸易发展迅速, 出口贸易结构在不断优化, 但是出口贸易结构仍然存在出口产品加工程度低, 资源密集型产品占出口产品的比重较高, 加工贸易在出口中占的比重比较小, 民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对出口的贡献度低, 出口市场相对集中等问题。因此河南省要通过技术创新, 培养优势产业、名牌产品, 发展创汇农业、进行制度创新等措施来优化出口贸易结构。

关键词:河南出口,贸易结构,优化措施

参考文献

[1]河南统计局.2008河南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8

[2]逯忆.中部6省外贸出口的比较分析[J].对外经贸实务, 2008, (09)

[3]刘重.由数量型转向质量型—我国企业外贸出口中“低效平衡”及对策[J].经营与管理, 2007, (6)

出口结构优化 篇7

关键词:苏州市,出口贸易结构,优化策略

随着全国经济的发展, 苏州作为长三角中心城市, 也逐步成为国际化、工业化和“新苏南模式”的典型。近年来, 苏州出口贸易发展得越来越快, 2013年的出口总额约为1757.1亿美元, 比2003年增长了将近6倍。

1 苏州市出口贸易结构的演变进程及特征

出口贸易结构包括一国一定时期内出口贸易中的产品结构、市场结构、贸易方式、主体结构等, 它们共同反应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贸易发展效果。

1.1 苏州市对外贸易发展概述

改革开放以来, 特别是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来, 全国各个省市、地区的对外贸易发展迅猛。江苏省出口贸易额快速增长, 2001年江苏省的出口贸易额仅为288.8万美元, 而到了2013年, 其出口贸易额增长至3288.57万美元, 比2001年增长了近11倍。而作为江苏对外贸易的引擎, 其出口贸易额占江苏省的一半以上, 2013年的数据显示, 苏州市的出口贸易部1757.1亿美元, 占江苏省的53.4%。

1.2 苏州市对外贸易产业结构

2003~2013年苏州主要产品出口类别的出口额数据如表1所示。多年以来, 机电设备和纺织原料及其制品是苏州市出口最多的两类制成品。2003年, 这两类商品的出口额占当年苏州出口总额的比例分别为65.20%和12.69%。虽然这两类产品在以后的年份里逐年快速增长, 但在2003~2013年这十年的时间里, 以劳动密集型的纺织产品出口占比呈现出逐年递减趋势, 而技术附加值高的机电设备类商品出口占比则逐年递增。2013年, 这两类商品出口比例变为79.02%和8.99%。另外, 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占比由2003年的54.83%增长至2013年的56.66%。这说明, 在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方面, 苏州市高技术含量及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品越来越有国际竞争力。

数据来源:根据2003~2013年苏州统计年鉴整理得到

1.3 苏州市对外贸易市场结构

苏州市最主要的出口市场为日本, 美国、欧盟和中国香港, 其主要的传统出口贸易伙伴比较稳定。但2001年之后, 对日本市场出口比重逐渐下降, 而对欧盟地区和美国的出口比重却在上升。2001年, 苏州对日本、美国、欧盟和中国香港这四大出口地出口分别占当年出口总额的比例为26.3%、21.6%、18.3%和7.5%。这四大出口市场合计占苏州对外出口总额的73.7%。2013年, 苏州出口美国408.6亿美元, 出口欧盟310.9亿美元。两者合计占出口总额的40.9%。出口日本163.5亿美元, 出口香港为252.3亿美元。在四大出口市场中, 日本由第一位已经滑落到最后。美国成为苏州对外出口最主要的国家。而四大主要出口地出口额占总出口额的比例已经下降到64.6%。其主要原因是苏州对外贸易市场主体在不断优化。2013年苏州对东盟、南美和非洲等地出口额为258.1亿美元, 占全市全年出口总额的14.3%, 且出口到这些地区和国家的比例在逐年攀升。

1.4 苏州市对外贸易方式

贸易方式分为一般贸易、加工贸易、其他贸易等类型, 出口贸易方式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或地区出口产品和产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一直以来, 加工贸易是苏州市对外贸易的主要方式。中国加入WTO之后, 苏州直接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 加工贸易也随之迅猛发展。

数据来源:2003~2013苏州市统计年鉴

由表2可以看出, 2003年, 苏州的加工贸易实现出口总额261.47亿美元, 这一数字占苏州市当年出口贸易总额的80.13%。一般贸易占比19.71%。十年内, 苏州的加工贸易虽然增长了近7倍, 2013年苏州加工贸易额为470.88亿美元, 但加工贸易额占当年苏州对外贸易出口额的比例却下滑到56.36%, 而一般贸易占比上升至26.80%。十年间最为显著的是其他贸易增长了近580倍。但加工贸易却仍然占据着绝对的统治地位。目前已经形成张家港保税区、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技术开发区、昆山高新技术开发区等国家级加工贸易产业集群。

1.5 苏州对外贸易主体结构

一直以来, 在苏州出口贸易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外资企业, 因为外资企业经济实力雄厚且技术优势明显。除此之外, 其出口额以较快的速度逐年上升, 相比而言, 国企和私营民营企业的出口占比则在逐年下降, 据相关数据显示, 2003年, 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额和内资企业投资出口额分别占当年对外出口额86.30%及13.70%。十年之中, 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额和内资企业投资出口额虽然都增长了, 但内资企业投资出口额增长的速度却要明显的快于外资企业。2013年, 外资投资企业出口额为1212.4亿美元, 占当年出口比例为69%, 内资企业出口544.7亿美元, 占比31%。数据显示, 虽然外资企业出口额一直占苏州市对外贸易出口额的一半以上, 但其比例在不断地下降, 这说明内资企业外贸活动日趋活跃。

2 苏州市对外贸易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及其优化策略

2.1 优化对外贸易产品结构

苏州市对外出口的产品多以工业制成品为主, 产品附加值低。虽然这对拉动苏州的就业及地区经济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 但其高耗能及高碳排放长期会阻碍苏州的经济发展。况且加工贸易比重严重偏高会影响苏州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竞争力。因此, 在“节能减排”及全国都在产业转型的大背景下, 苏州外资加工贸易模式迫切需要转型升级。要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摆脱“打工仔”的形象。

2.2 优化对外贸易市场结构

苏州市对外贸易出口市场比较单一。从出口贸易市场依存度来看, 苏州出口过度依赖发达国家, 这很不利于苏州经济的稳定发展。出口市场集中度偏高会使得苏州的经济很容易受到这些市场经济政策或者经济发展情况的影响。另外, 单一贸易市场使苏州遭受越来越多的非关税贸易壁垒。虽然苏州对欧、美、日及中国香港的出口的依赖度开始下降, 出口市场结构也不断地改善, 但却没有从实质上解决市场集中率过高的问题, 苏州应该在加大对主要出口市场的出口份额的基础上积极开拓新兴市场。

2.3 优化对外贸易主体结构

苏州市是以发展外向型经济为导向的, 政府在资源配置中是向外资倾斜的, 外资企业实际上是享受了“超国民待遇”。虽然近几年, 内资企业在对外贸易活动中越来越活跃, 但却没有改变外资经济的主导地位。因此, 政府应该加大对本土企业的支持力度, 使得本土企业能享受到与外资企业同等的待遇。其次, 本土生产企业要从简单加工向加工技术含量高的产品转型, 从而提高产品附加值, 促进出口贸易结构的优化升级。

参考文献

[1]隋月红, 赵振华.出口贸易结构的形成机理[J].国际贸易问题, 2008 (3) .

[2]舒兵.江苏省加快出口转型升级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 (3) .

[3]王世文.金融危机对苏州出口增长趋势的影响[J].华东经济管理, 2009 (9) .

出口结构优化 篇8

(一) 出口规模下降

低碳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国际发展大趋势, 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开始以保护环境、降低碳排放为借口对发展中国家实施类似征收"碳关税"的贸易壁垒。因为出口结构不合理, 出口市场单一, 集中在发达国家, 而且我国出口发达国家的产品多数是高碳高排放的货物产品, 发达国家一旦开始征收碳关税, 我国大部分的出口产品将失去现有的低成本优势。不仅如此, 根据世界银行的研究报告, 我国的出口产品面临的"碳关税"高达26%, 这种严峻的形势可能给我国带来出口量下滑21%的严重后果, 大大影响我国出口规模。

(二) 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下降

我国传统高碳企业在国际低碳浪潮中遭遇巨大挑战, 迫使一些企业外部成本内部化, 由于我国出口结构现状, 我国出口以低端产品为主, 主要表现为产品科技含量低而且碳排放量高, 为了应对发达国家的碳壁垒, 企业不得不减少产量, 这样会导致我国出口量大幅下降, 而且, 企业在短期内改进技术、提高自身技术水平、降低产品含碳量基本上也是很难实现的。要使我国出口产品符合进口国家的标准, 企业一定会加大成本, 我国出口产品价格也随之升高, 如此一来, 我国产品将失去在国际上的竞争优势。

2低碳经济下我国出口结构存在的不足

(一) 贸易结构以高碳货物贸易为主

我国对外贸易结构, 长期以来是以货物贸易为主, 事实上, 我国以货物贸易为主的贸易结构与低碳经济的发展存在巨大矛盾。因为货物贸易大部分都是高耗能高污染的行业, 拥有更多的碳排放量, 不利于我国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从中国近几年不同行业的能源消耗数据来看, 高能耗主要来源于以货物生产为主的行业。我国服务贸易以运输服务与旅游服务为主, 而这些行业的碳排放量也相对较高, 而碳排放较低的金融、保险、医疗和教育等服务行业的国际竞争力较薄弱。

(二) 产品结构中高新技术产品份额过低

我国出口产品结构极不合理, 其中, 工业制成品的比重不断增大, 但高新技术产品份额还是普遍较低。目前, 一些新兴高科技产品如手机、电脑等产品的加工, 我国都是以加工贸易的方式完成的, 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较发达国家来说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只是简单但加工装配环节的扩大, 并没有掌握核心科技, 对一些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较弱, 生产高附加值产品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在低碳经济背景下, 这种以低成本和低技术含量产品出口为主的落后产品结构不利于低碳经济的发展。

(三) 贸易方式以"两高一资"加工贸易为主

我国出口贸易方式以加工贸易为主, 并且我国加工贸易中也以"两高一资"即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为主, 这种低附加值产品的利润空间也是相当有限, 也没有充分地带动上下游相关产业以及周边产业, 以一般贸易方式完成的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在我国出口比例中还是普遍偏低。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能源消耗大国, 碳排放量一直居高不下, 以"两高一资"加工贸易为主的贸易结构大大消耗了我国的土地、劳动等资源, 这与低碳经济的发展原则相违背。

(四) 出口市场结构单一

我国出口市场结构较单一, 主要集中在欧盟、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 这些发达国家一直热推低碳经济发展, 以保护环境为借口实行贸易保护主义, 主张征收"碳关税", 设置各种各样的贸易壁垒来抵制外来商品对本国商品的竞争, 从而达到保护本国商品的目的。我国高度依赖于发达国家的单一出口市场结构, 使我国很容易被动的受发达国家的牵制, 容易遭遇以环境保护为借口的绿色贸易壁垒。

3低碳经济下我国出口结构优化的对策

(一) 政府层面

(1) 加大法律法规中相应的惩治力度

目前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中关于环境保护的条款非常有限, 而且惩罚力度太小, 这给那些通过破坏环境、污染大气而获取经济利益的商人以可乘之机。《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关于环境污染责任的规定较少, 并且相当抽象而不具体, 此外, 在2010年7月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八章环境污染责任内容中, 只有四条惩罚条款, 惩治力度太低。所以, 我国要从立法上加强对环境保护的重视, 在应对发达国家贸易壁垒, 维护我国权益的同时还要加强法律体系的调整, 加大法律法规中关于环境保护相应的惩治力度, 细化到法律条文的具体内容, 加强可操作性, 让环境污染者受到法律严厉的制裁。

(2) 积极参与国际碳规则的制定

目前, 国际上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碳排放量参照标准, 我国在提高综合国力的同时应该积极参与碳规则的制定, 发挥发展中大国的良好形象, 在国际谈规则制定上掌握一定主动权, 维护国家合法权益, 积极促进我国的出口结构向低碳化转型。同时, 我们也应意识到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趋势, 我国要增强环保意识, 加快开发清洁能源, 降低我国产品的碳排放量, 促进我国出口产品的低碳化。

(二) 行业层面

(1) 设立专门的行业低碳发展协会

设立专门的行业低碳发展协会, 对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进行强有力的指导和监督。首先, 专门的行业低碳发展协会应定期举行大会, 组织行业内企业学习研究发达国家的绿色贸易壁垒, 制定符合国际标准又有利于我国环境保护的碳排放标准, 引导行业进行低碳生产和进行适度良性竞争, 适应低碳浪潮的发展, 避免遭受发达国家的贸易壁垒。其次, 低碳发展协会也应引导消费者绿色低碳消费, 提高绿色环保意识, 促进我国低碳经济发展。

(2) 培育低碳产业集群

培育低碳产业集群可有效促进高碳行业向低碳转型。培育低碳产业集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首先, 将传统高碳高排放制造业产业集群向低碳产业集群靠拢;将工业园区综合改造为低碳产业集群, 从整体上降低工业园区的总体碳排放量;将生产性服务业提升优化为低碳产业集群, 让生产性服务业低碳化;开发新能源, 将新能源新材料定位于低碳化。

(三) 企业层面

(1) 加大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研发

我国出口企业应加大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研发的力度与资金投入, 设立专门的低碳产品研发部门, 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积极开发新能源, 使用清洁能源, 降低企业碳排放量。同时, 企业要自上而下深深植入绿色、低碳的生产理念, 真正做到低碳生产, 低碳销售, 低碳服务。企业还应积极开展与国外先进企业的低碳技术交流与合作, 学习先进低碳技术, 提高低碳产品研发能力。

(2) 积极开发多元化国际市场

我国应积极开发多元化国际市场, 以市场多元化来分散我国出口中遇到的碳壁垒风险。首先要巩固、深化和扩大欧美、日本等传统市场, 企业需要不断丰富和完善其产品种类, 提升产品质量与服务, 尽可能控制高碳产品的出口, 降低出口到欧美等发达国家中高碳产品的比重。其次我国还应积极开拓新兴市场。如经济实力不断提升, 居民购买力增强, 并且和我国有较好的地缘优势的亚洲国家和金砖国家, 这些新兴市场国家低碳技术的门槛较低, 并且国内经济发展较快, 市场较大, 有利于我国出口贸易。

摘要:低碳经济已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 如今中国已被世界称为"世界工厂", 但总体来看, 中国的出口产品多为"高污染、高排放、高耗能"的三"高"产品, 低碳经济会给我国出口带来冲击。本文首先分析了低碳经济下我国出口结构不合理对我国出口的不良影响, 然后分别从贸易结构、产品结构、贸易方式、出口市场结构阐述我国出口结构中存在的不足与问题, 最后分别从政府层面、行业层面、企业层面提出了优化我国出口结构的对策。

关键词:低碳经济,出口结构,对策

参考文献

[1]梁西玲.论碳关税对我国外贸的影响及对策[J].现代商贸工业, 2011, (8) .

消声器出口CFD设计优化 篇9

关键词:汽车;消声器;优化;CFD;传热

中图分类号:U464.13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550(2011)06-0034-04

CFD Design Optimization for the Silencer Exit

JIANG Guang-fu

(Dongfeng Commercial Vehicle Technical Center of DFL,Wuhan 430056,China)

Abstract:The paper is used the CFD simulation analysis technology. The flow field and temperature field for the four design objects of exhaust gas exit is researched in the idle、maximal torque and maximal speed case of the Automotive engine. The exhaust gas path lines and the fuel tank and its side cover of surface temperature is used the quality assessment index. In order to estimate,if the four design objects satisfy the design requirement and optimize for the exhaust gas exit structure and give the technical support for the product development.

Key words:Automotive;silencer;optimization;CFD;heat transfer

由于发动机排出的高温废气对周围的零部件有传热作用,同时排出的废气气流会吹地面扬起地面上的灰尘,而且排气碳烟颗粒会在排气出口附近区域内堆积,形成碳黑区域,而排气出口的位置、形状及方向等因素,都会对上述情况产生影响。

本文采用CFD技术,分析四种排气出口设计方案在怠速、最大扭矩点和最大转速点等三个典型工况下的流场和温度场,以废气流线和油箱及侧裙板等热敏感零件的表面温度为评价指标,对四种排气出口设计方案进行可行性判断,并对消声器出口的结构进行优化设计,为产品开发提供技术支持。

1 模型化及计算工况

1.1 仿真分析模型化

分析对象为消声器及其周围零部件,包含消声器、油箱和周围护板。

四种消声器排气出口设计方案如下:

设计方案1:排气出口布置在左侧,排气出口管为直管;

设计方案2:排气出口布置在左侧,排气出口为喇叭形;

设计方案3:排气出口布置在后面,排气出口管与水平面夹角为45度;

设计方案4:排气出口布置在后面,排气出口管与水平面夹角为30度。

采用HyperMesh软件生成零部件的表面网格,如图1所示。四种方案采用同样的模型化策略,表面网格单元边长为20 mm。

采用Fluent前处理软件Tgrid生成流场的体单元网格,鉴于分析对象表面形状的复杂性,采用了非结构化网格生成技术[1],全流场区域的流场体单元数约101万,CFD仿真分析和后处理均采用Fluent V6.1软件[2]。

1.2 计算工况

怠速:车速为0,废气流量为0.1 kg/s,废气温度为250 ℃;

最大扭矩点:车速为25 km/h,环境温度为25 ℃,废气流量为1.0208 kg/s,废气温度为250 ℃;

最大转速:车速为90 km/h,环境温度为25 ℃,废气流量为1.42917 kg/s,废气温度为200 ℃。

2 计算结果

评价消声器出气口设计优劣的四个指标为:

a)废气不能吹到地面上,防止扬起地面灰尘,污染环境;

b)废气不能吹到侧裙板上,熏黑侧裙板,不能直接吹向路边行人;

c)侧裙板材料为塑料制品,表面最高温度应低于80 ℃;

d)油箱表面最高温度应低于90 ℃,防止油箱爆炸。

从图2、图3、图4分析可以看出,设计方案3和4的废气都吹到地面上,扬起地面灰尘,污染环境;所有设计方案的废气都没有直接吹到侧裙板上。因此,设计方案3和4都是不可行的。

CFD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从表1中零件表面最高温度可以看出:设计方案2优于设计方案1,但是,设计方案2的侧裙板表面最高温度高于80 ℃。需要对设计方案2进行优化设计。

四种设计方案油箱和侧裙板的表面温度分布相似,因此,在此仅列出设计方案2的温度分布图(如图5和图6所示)。

3 优化设计

由于在侧裙板与废气出口交界处的表面温度高于80 ℃,现在侧裙板与废气出口交界处挖出一间距为20 mm的孔,避免侧裙板与高温废气出口直接接触,产生高温热传导。

优化设计方案分析结果如表2和图7、图8所示,侧裙板表面最高温度均低于80 ℃,优化设计方案可行。

4 结论

通过前面的仿真分析,得出结论如下:

(1)设计方案3和4的废气都吹到地面上,扬起地面灰尘,污染环境,因此,设计方案3和4都是不可行的。

(2)设计方案2优于设计方案1,但是,侧裙板表面最高温度高于80℃。

(3)优化设计方案侧裙板表面最高温度均低于80℃,优化设计方案可行。

参考文献:

[1] 王福军.计算流体动力学分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出口结构优化 篇10

改革开放30年, 中国经济飞速发展, 中国取得贸易超级大国的地位。2012年, 中国进出口总额达到244160.2亿美元, 同比增长6.19%, 其中, 进口114801.0亿美元, 同比增长1.45%;出口129359.3亿美元, 同比增长5.00%。这种进出口的不平衡使得中国的贸易顺差持续增大 (达到14558.3亿美元) , 贸易顺差结构来源主要有:从贸易方式看, 主要集中在加工贸易及一般贸易;从产品结构看, 基于SITC分析, 工业制成品的比重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工业制成品的进出口差额已高于初级产品的进出口差额, 而基于BEC分析, 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所占的比重也表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从出口企业类型看, 主要集中在外商投资企业和沿海民营企业;从贸易伙伴看, 主要集中于同欧盟、美国的进出口贸易活动。

中国出口商品总量不断增加的同时, 隐含着的问题也是愈发的明显, 包括:出口贸易方式仍然比较低级 (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为主) 、出口贸易结构低层次化 (技术含量低, 粗加工为主) 、出口贸易条件恶化 (海外市场萎缩) 、出口贸易摩擦扩大化 (屡遭双反) 。不过仔细分析后会发现, 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不合理化。因此, 有必要对影响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因素进行考察。

二、文献综述

1、国外研究

从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到赫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理论, 双方都倡导了出口国要基于各国的资源现状, 对生产产品进行选择, 从而在对外贸易中, 出口商品结构能得到调整。克鲁格曼却将规模经济纳入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分析中, 认为一国的市场规模会对贸易结构产生影响。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中, 根据技术在发达国家、欠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转移, 指出技术的引入对于各国的出口的影响。小岛清在边际产业扩张理论中指出, 发达国家产业的扩张, 产业的调整, 会引起东道国的产业结构的调整, 并创造了双方的贸易条件, 双方的进出口商品结构都会发生改变。索洛、斯旺、米德等人在新经济增长模型中指出决定经济增长的要素—资本的增加、技术的进步、劳动的增加, 并且资本劳动比率的变化会改变发展经济的方式。

2、国内现状

国内学者在探究影响出口商品结构的因素时, 通常集中于产业结构、外商直接投资 (FDI) 、资源禀赋、汇率等单一因素对出口商品结构的影响的研究。如朱敏、高越 (2012) 认为, 相对于初级产品的出口, FDI对工业制成品的出口影响更显著, FDI正是通过对制成品的出口对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宿玉海、黄鑫 (2006) 认为, 短期而言, 人民币名义汇率变动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不显著;长期而言, 人民币汇率升值对中国对日的出口影响有限, 但可改善中国对欧元区国家的出口贸易。褚月 (2008) 从江苏实际出发, 运用计量模型, 研究了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对出口商品结构提升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出口商品的结构优化是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结果。以上研究可谓“广而不全”, 并没有凸显出各要素实际处于一系统中, 因此, 本文突破以往研究模型的单一因素, 另引入产业结构、要素禀赋、中国的开放度, 在此基础上, 阐述FDI与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影响。

三、模型的建立

1、变量的选取

(1) 出口商品结构 (SPJG) 。衡量商品出口结构的指标有很多, 有的文章选取工业制成品占出口总额的比值, 有的选用联合国《国际贸易商品标准分类》中SITC5和SITC7两类产品的总和占总出口商品的比重, 本文基于SITC分析法为了进一步凸显出口商品结构的改善, 选用工业制成品与初级制成品的比重来表示。

(2) 产业结构 (CYJG) 。根据小岛清的边际产业扩张理论, 产业结构的变化会导致生产的商品结构的调整, 出口商品结构随之会发生改变。本文试图借鉴Grubel Herbert和P.J.Lloyd (1975) 年构建的GL指数, 即产业内贸易指数作为量化指标。本文试图采用工业制成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来表达我国的产业结构状况。计算公式:

(3) 外商直接投资 (FDI) 。外商投资企业带给东道国的不仅仅是资金, 还包括国外先进的技术, 经验等, 对于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也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一方面外商投资企业的产品出口直接提升了中国出口商品的质量, 另一方面, 外商投资企业也会对中国的本土化企业产生一定的技术溢出效应, 提高他们的生产力, 促进了本土企业产品的升级。

(4) 要素禀赋 (KL) 。根据资源禀赋理论 (H-O模型) , 在其他条件不变时, 资本的增加, 会导致资本的相对价格下降, 劳动等其他因素的价格上升, 即资本劳动比率发生变化, 该国的比较优势会向资本密集型行业转移, 资本密集型行业的产品增加, 出口增多, 出口商品结构自然会发生转变。本文通过采用资本投入 (K) 与劳动投入 (L) 之比来衡量要素比率的变化。

(5) 贸易开放度 (OPEN) 。越开放、自由化的外贸环境越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 越能为国际贸易的发展创造条件。本文借助赵红、周艳书 (2009) 贸易依存度来衡量中国的贸易开放度, 即一国的进出口总额占一国的GDP的比重来衡量。

2、数据来源

笔者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和商务部网站, 查找到1995—2012年的原始数据, 各影响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因素的数据均根据上述指标代入原始数据计算得到, 结果见表1。

(注: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1995—2012) 。)

3、实证分析

为降低异方差性、时间序列的波动性, 本文对涉及到的所有变量均取自然对数, 分别表示为LSPJG、LFDI、LOPEN、LKL、LCYJG。

(1) ADF检验。由表2可知, 所有变量即使在10%的显著水平下都具有单位根, 是非平稳的, 但是它们的一阶差分在不同的显著水平下都是平稳的, 即同时满足I (1) , 并都具备进行协整检验的前提条件。

(注:*表示在10%的水平上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假设, **表示在5%的水平上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假设; (C, T, K) 分别表示截距项, 趋势项, 滞后阶数;D表示一阶差分。)

(2) 协整检验。表3最终表明, 即使在1%的显著水平下, 统计量的值也小于此时的临界值, 要接受至少存在3个协整向量的假设, 说明他们之间具有长期均衡的关系。

(3)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由于解释变量LSPJG与自变量LFDI、LOPEN、LKL、LCYJG都是同阶平稳的, 且具有协整关系, 因此可基于VAR模型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结果见表4。

由被解释变量LSPJG与各自变量的伴随概率可知, 在10%的显著水平下, LCYJG、LOPEN并不与商品结构优化构成格兰杰因果关系, 而LFDI、LKL才是出口商品结构优化的原因。

四、结论

上述实证分析表明, 外商直接投资、要素禀赋均是促进中国出口商品结构优化的重要因素。因此有必要从FDI的利用和本土要素禀赋的使用两方面来进一步优化商品结构。

在外商投资方面, 一要创新引资方式, 提高外资的技术含量, 提高外资的进入门槛;二要为外资企业提供更具市场化的投资环境, 加强对外资产业的引导和产业集聚, 实行产业倾斜性引资政策, 合理引导外资的流向, 推动外资企业在各行业的均衡发展, 改善对外资企业的管理与服务, 健全外商投资的法律体系, 把握国际技术转移的大好时机, 推动国内产业的转型升级, 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 增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在本土资源禀赋方面, 加大资本投入, 促进本土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 投入高科技的设备, 提高劳动产出率, 重视人才的培养, 提高劳动生产率, 提升国内技术水平, 实施核心技术自主研发策略, 掌握核心技术, 拥有核心竞争力, 全方位地推动产品的升级。

摘要:外商投资企业的商品出口在中国整个商品出口中占有非常大的比重, 并且大部分外资企业都拥有先进的技术和丰厚的资金, 当今中国的外贸依存度居高不下, 出口商品结构也不断优化, 因此有必要分析FDI与中国出口商品结构优化的关系。本文突破以往模型的简单化, 通过对1995—2012年间中国产业结构、外商直接投资、要素禀赋、贸易开放度四大因素的数据收集, 采用ADF检验、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最终得出FDI、要素禀赋均是有利于中国出口商品结构优化的因素, 并提出促进中国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的对策。

关键词:FDI,出口商品结构,要素禀赋

参考文献

[1]王洪庆、朱荣林: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优化[J].世界经济研究, 2005 (5) .

[2]赵红、周艳书:影响中国出口贸易结构升级因素的实证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3) .

[3]王博: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出口增长和出口结构的影响研究:1983—2006[J].国际贸易问题, 2009 (6) .

[4]仲鑫、马光明: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出口长期影响的实证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 (社会科学版) , 2010 (3) .

[5]唐宜红、王明荣:FDI、出口相似度与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优化[J].国际经贸探索, 2010 (4) .

上一篇:语文教学的两条生命线下一篇:建筑施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