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我国贸易结构

2024-06-10

优化我国贸易结构(精选12篇)

优化我国贸易结构 篇1

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变化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 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突飞猛进, 成为世界贸易大国。进出口总额逐年上升, 由1978年的206.4亿美元增加到2011年的36418.6亿美元, 增加了176.4倍。进出口总额占世界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呈上升趋势, 由1978年的0.78%上升到2011年的9.93%, 上升了12.7倍。从进出口总额在世界进出口总额的排名看, 由1978年的第29位上升到1998年的第11位, 1999年~2010年, 我国进出口总额一直位于世界前十位之内, 2011年更是跃至世界第2位。

1.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口贸易商品结构的演变

我国进出口贸易商品主要分为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两类。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初级产品的出口总额呈递增趋势, 从1980年的91.14亿美元增长到2011年的1005.45亿美元, 增加了11.0倍;出口比重明显下降, 由1980年的50.30%下降到2011年的5.30%。

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总额也呈递增趋势, 从1980年的90.05亿美元增长到2011年的17978.36亿美元, 上升了199.6倍;出口比重显著上升, 由1980年的49.70%增长到2011年的94.70%。1981年, 我国工业制成品的出口额首次超过了初级产品;此后, 除1985年外, 工业制成品在我国商品出口中都处于主导地位。

1.1.1 初级产品与工业制成品出口额占我国出口总额比重呈现剪刀差

1980年~1984年, 我国初级产品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先下降后上升, 而工业制成品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先上升后下降;1985年~2011年, 初级产品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呈下降趋势, 而工业制成品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则越来越大, 二者呈现出明显的剪刀差, 且差距越来越大。

1.1.2 出口工业制成品内部结构的不合理

工业制成品分为劳动资源密集型产品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改革开放以来, 劳动资源密集型产品总额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总额都呈上升趋势, 但前者占工业制成品总额的比重越来越小, 后者占比越来越大:前者占比由1980年的75.90%下降到2011年的43.56%;后者占比由1980年的21.80%上升到2011年的56.54%。但是, 这一比例仍不合理, 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此外, 近几年来, 我国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增长速度有放缓的趋势:2003年~2011年的8年时间里, 资本密集型产品占工业制成品总额的比重从51.4%增长到56.54%, 年平均增长率仅为1.20%。

1.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口贸易商品结构的演变

改革开放以来, 从进口额来看, 我国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都保持增长态势。从二者分别占进口总额的比重来看, 1980年~1982年, 初级产品占比增加, 工业制成品占比减少, 二者之间的差额呈缩小趋势;1983年~1985年, 前者占比急剧减少, 后者占比急剧增加, 二者之间的差额呈明显扩大趋势;1986年~2011年, 前者占比呈增长态势, 后者占比呈减小态势, 二者之间的差额逐渐缩小。

1.2.1 初级产品进口额呈递增趋势, 但占进口总额比重的变化不大

我国初级产品进口额从1980年的69.59亿美元增长到2011年的6042.69亿美元, 增加了86.83倍。从初级产品占进口总额的比重看, 1980年~1982年, 初级产品进口额的比重波动不大, 保持在34%~39%之间;1983年~1986年, 比重明显下降;1987年~2003年, 比重比较平稳, 在13%~21%之间;2004年~2011年间, 除了2009年经济危机导致比重下降外, 初级产品进口额的比重总体呈上升趋势, 2011年该比重达到了34.66%。

1.2.2 工业制成品进口额呈递增趋势, 在进口总额中比重较高, 但波幅较小

我国工业制成品进口额从1980年的130.58亿美元增长到2011年的11392.15亿美元, 上升了87.24倍。但进口比重由1980年的65.23%增长到2011年的65.34%, 变动微小;具体地, 1980年~1982年, 工业制成品进口额的比重连续下降;1983年~1986年, 比重明显上升;1987年~2004年, 比重比较平稳;此后, 工业制成品进口额的比重介于65%~78%之间, 总体上呈下降趋势。

2 优化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对策建议

2.1 合理发展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 劳动力资源丰富, 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不仅有助于缓解人口众多带来的就业难问题, 而且有助于解决社会问题。但是, 过分强调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不利于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发展, 陷入比较优势陷阱。因此, 要注重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合理发展, 将劳动密集与高新技术结合起来, 加大技术投资, 加快技术设备的更新换代, 促进产业调整升级, 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 增强竞争优势。

2.2 提高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出口总额总体呈上升趋势, 但是, 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占工业制成品总额的比重仍然不高, 在60%以下;尤其是近几年来, 该比重增长有放缓趋势。为了摆脱这种困境, 提高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要大力促进其向以知识和技术为主要内容的创新型产业转型升级。一方面, 促进资本技术密集型企业的并购、重组, 扩大企业的经济规模, 提高产业集中度, 提升企业的经济实力。另一方面, 不断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研发能力, 技术创新的实施, 要求企业应用新知识和新技术, 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 提高产品质量, 开发和生产新产品, 提供新的服务。

2.3 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在我国进口贸易中, 原材料占有较大的部分。为了减少原材料的进口额, 弥补我国原材料供应不足, 要积极寻找原材料替代品,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第一, 要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入力度, 提高科研经费, 对高新技术的研发给予重点支持, 实施重大科技专项攻关, 争取实现突破。第二, 对生产高新技术产品的企业实行激励体制, 给予政策扶持, 例如适当的税收减免政策和优惠扶持政策。第三, 要加强与国外高新技术企业的合作与交流, 积极引导外商在我国投资, 例如设立研发机构、直接向企业注资等。

参考文献

[1]杨飞虎.波特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J].学术论坛, 2007 (5) .

[2]马常娥.动态比较优势与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J].当代经济研究, 2010 (5) .

[3]肖艳霞, 刘江涛.国际竞争优势理论及借鉴与建议[J].决策探索, 2011 (7) .

[4]何春燕.贸易大国背景下优化我国贸易结构的政策选择[D].浙江:浙江工商大学, 2006 (1) .

[5]周惠.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基于竞争力视角的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 2008 (3) .

[6]张辉.中国贸易结构优化路径选择研究[D].天津:天津财经大学, 2010 (5) .

[7]刘静.基于产业组织视角的我国贸易结构优化研究[D].沈阳:沈阳理工大学, 2011 (3) .

优化我国贸易结构 篇2

静态贸易结构优化理论中主要有两种代表性理论:一是以大卫·李嘉图和赫克歇尔-俄林为代表的古典贸易理论。其代表观点是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差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而导致价格差的原因则归结于劳动生产率或技术差异;而赫克歇尔-俄林则是从生产要素的价格差异来讨论国际贸易起因,进而指出生产要素的丰裕和稀缺程度决定生产要素价格差,从而致使商品的国际价格差异。二是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新贸易理论。该理论的构建框架为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和不完全竞争三大分析要素上。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追求产品规模的经济效应和产品差异上的消费效应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又一动因。新贸易理论是在突破古典贸易理论假设前提下对国际贸易理论的补充。但这两种理论的出发点都只强调了现存的资源,是在资源总量恒定不变的前提下对生产要素的最佳配置的理论探讨,是一个静态过程。

从动态贸易结构优化理论分析:一是动态比较优势理论。通过专业化学习、投资创新等后天因素人为地创造出来,强调的是规模报酬递增,不完全竞争,技术创新。该理论的两大支撑是技术和资本,以技术创新为主要手段,加快产品中生产要素的转换比率,同时把技术作为比较优势的内生变量,强调“干中学”的经济效应。通过“干中学”以及技术创新巩固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差异,资本的作用在于技术创新和产品生命周期成长和成熟两个阶段,是产品生产在生产要素中的突出因素。因此,在这两个阶段由于技术外溢资本的作用尤为重要。二是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波特认为比较优势可以人为地有意识地选择策略来配置稀缺资源,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在波特的竞争理论中,有四个基本的要素:生产要素、需求结构、相关与支撑产业、企业的战略和竞争程度。波特将生产要素细分为基本要素和高级要素。基本要素指的是不需要花费太大代价就能得到的要素;高级要素则需要通过长期投资或培育才能够创造出来的要素。他认为高级要素最为重要,它们是取得高级国际分工层次的关键,一国基本要素的不足可以通过高级要素获得补偿,但是在高级要素上处于劣势则无法用其他方式有效弥补。竞争优势注重企业的非价格竞争和创新竞争,关注要素的质量和产品的需求情况,主动地创造比较优势,在改善贸易结构中,高级要素的决定作用越来越明显。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把贸易结构优化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贸易动力主要由自然禀赋的比较优势来决定,在这个阶段贸易结构主要是表现为具有比较优势行业的贸易发展。第二阶段中推动贸易发展的动力主要是比较优势的动态阶段,即以规模经济效应实现贸易结构优化,通过技术外溢和“干中学”效应带来贸易部门的制度创新,使得比较优势建立在高级要素禀赋的基础上,从而上升到后天禀赋层次。第三阶段,竞争优势成为推动贸易结构优化的主要动力,主要体现在三个层次上:技术优势、规模优势和创新优势。此阶段以吸收贸易发展带来的先进技术,逐渐发展成为规模和技术优势为特征。而在这三个阶段的进化过程中,生产技术的改进和生产要素的高级化是发展中国家在优化贸易结构上的两个关键。在当今经济发展的秉性中,这两个因素无不与高投入的资本量相关。我国的对外贸易要保持持续的发展,就需要结合当前金融发展的大前提,继续保持在自我特有贸易低层次上的优势,同时也要借助于金融促进的力量来构建我国中高层次的贸易体系。

2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中的贸易结构优化

在世界经济越来越趋于一体化的时候,一国的对外贸易规模几乎可以代表该国参与全球经济程度的.高低。因此经济增长中贸易结构的取向和相关调整都对经济增长率和其发展的持续性至关重要。,中国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外汇储备第一大国。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在多年中的贸易策略无疑是成功的,同时在贸易成果展现的主要方面外汇规模的庞大也证明了这一点,即中国金融体系是长期滞后于快速增长的贸易发展势头。特别是加入WTO后金融将面临整体开放的形势和国内对金融促进贸易发展不利的双重压力下,中国金融的发展应更有效地对抗外来金融的竞争以及促进国家贸易在结构上的优化,为经济的持续增长和贸易进程的良性延续提供恒久的动力推动环境。

首先,从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的理论联系来看贸易优化的问题,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大致可以表述如下:Patrick把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分成两类,主张金融发展能促进经济增长的叫做供给主导,主张金融发展只是经济增长对金融服务需求的被动反映称为需求遵从。无论是供给主导还是需求遵从的观点,都明确地指出金融发展水平和经济增长率之间存在较强的正相关:随着交易成本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和内生增长理论研究成果的引入,打破了新古典增长理论中技术进步是保持经济增长的唯一影响因素的观点,而把金融发展和技术进步联系起来;同时也对金融系统的基本功能在对经济发展的路径分析中重新界定,并提出了独特的观点即通过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增长(Levine,),金融市场通过增加专业化和技术创新促进经济增长(Smith,1997)。以上研究表明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存在显著正相关,即拥有发达金融系统的国家经济增长也较快。笔者在贸易结构优化概述中已经得出技术进步和生产要素的高级化是改善一国对外贸易结构的关键,而这两者在现代经济中无不与资本量投入的多少相联系。生产要素的高级化我们已经指出了是要需要大量长期的资金投入才可以获得的,而技术与资本的关系在贸易结构优化中的关系可以用希克斯的技术进步理论中与资本的联系获得。希克斯将技术进步分为中性、劳动节约型和资本节约型三种。中性技术进步指的是劳动和资本的生产效率同比例增加,其后果是生产原有产量只需要较少的劳动和资本;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指的是生产中的资本要素的生产效率的增加大于劳动的生产效率的增加,结果是达到原有的产量可使用较少单位的劳动和资本,但资本/劳动比例上升;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指的是劳动要素的生产效率的增加大于资本的生产效率的增加,导致生产原有产量现在只需要较少的劳动和资本,但此时劳动/资本比例上升。由此可以看出,在以生产要素投入比例来衡量贸易结构时,生产要素的投入比例在贸易结构优化过程中,资本投入量在生产中所起的作用是决定性的,尤以资本在生产过程中所发挥的效率对改变生产要素的投入比例以及贸易结构的高级进程是资本是否起作用的标准。因此,在金融发展中提高资本在贸易商品生产中的生产效率是替代贸易结构优化中有关金融各方面相关问题的一个核要议题。

我国的金融发展是立足于金融业在混业经营上的趋同,而金融业借助于混业经营的方式来发展,其本身就是追求在经济增长中金融效率的提升。金融效率从区分上可以从金融的生产性效率和目的性效率来看,生产性效率简单来看就是企业从金融发展中可以获得得益于金融效率提高所带来的收益,目的性效率则是指金融业因为效率的提升而促进了经济的增长。而这些内在的关系为对外贸易在金融发展的推动下,如何借助于金融资本在企业生产中的运用来通过技术或者是生产要素高级化的实现来优化该国的贸易结构提供了方法。

我国金融的发展在促进贸易结构优化的过程中将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首先,借助于整体金融业经营方式的转变,即可以在混业经营方式下多渠道地获得风险资金从而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为企业在生产转型过程中提供金融支持;其次,金融发展中体现出的金融产品功能,可以帮企业以多样化方式来应付对外贸易经营中的风险,规避全球经济负面作用下的贸易风险,改善企业对外经营中的贸易环境,营造企业以技术运用为主体的贸易气氛,为企业进行改良式的贸易运作奠定基础;第三,可以合理和充分地利用金融发展带来的机遇实现企业技术创新。无论是技术引进还是合资生产,都会对中国这样一个成熟的贸易大国的相关产业产生激励作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必要的技术创新,从另一方面来增加我国贸易商品的技术标准。而更为重要的是以此形成我国贸易发展的新格局,为长远的贸易结构优化和贸易利益获取建立起有生命力的贸易单元;第四,金融效率在金融发展中的提升不仅可以使得企业在生产中获得放大性的效应,而且也为企业在产品生产过程中提高资本在生产要素中的比例,促使企业在扩大再生产中为了追求贸易利率而加大对资本的投入量,优化国家贸易结构创造基础;最后,金融发展对贸易结构良性促进作用反过来又会降低金融系统的风险,尤其在开放的经济和对外贸易中,两者在发展的过程是相互促进的。正如我国多年来贸易成果同样也为国家的汇率和金融安全提供了保障。

3结论

金融和对外贸易是一个国家经济的两个方面。对外贸易是积聚金融成果的方式,而金融是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的保障层面。我国对外贸易的竞争优势要在金融发展的推动下不仅只能停留在低附加值产品和加工贸易上,还要在高速发展的高技术和高附加值产品上迎头赶上。以我国的金融发展为契机,以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为目的,以金融效率提升为方式促进中国对外贸易的结构升级。同时也要注意到金融发展不利方面,金融发展过程中的风险同样与资本一样具有放大性和巨大的破坏性,要在两者的互动过程中关注金融风险的扩散以及给对外贸易行业带来的各种风险,积极地防御风险,提高风险防范意识,为贸易结构优化提供有利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杨德权,梁艳.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国外研究综述[J].财经问题研究,(3)

2彭磊.贸易结构优化三阶段论及我国所处阶段的实证检验[J].国际贸易探索,(3)

3杨贵宾,李燕妮.金融发展理论的最新演进动态[J].上海金融,2005(3)

优化我国贸易结构 篇3

关键词:加工贸易;产业结构;外贸

一、我国加工贸易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产业关联度差且飞地效应明显

产业关联度指产业间通过产品供需形成的互联、互存的内在联系,主要表现为:产品供需上面,任何行业及产品都会成为其它行业生产的投入要素;产业技术供给方面,产业生产需其它产业提供技术手段,推动关联产业技术进步,使产业技术水平向更高层次推进。 飞地效应指加工贸易中,外商既不使用东道国原材料与零部件,对国内企业也不会产生扩张与示范效应。

2.劳动力价格的比较优势降低

国内国情决定加工贸易的比较优势在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但周边发展中国家的竞争降低了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以越南为例,2012年,越南的劳动力成本仅为我国劳动力成为的1/3。并且,由于加工贸易企业的技术吸收与创新能力差影响了产业转型升级进度。

3.产业价值链上游环节发展较弱

据联合国发展署统计数据显示:我国驰名商标在全球品牌占比例不足3%,而市场占有率却在40%以上。由于国内企业对研发、品牌、销售重视不足,导致加工贸易只能处于价值链底端。我国加工贸易仍处于国际价值链的低端环节,即简单零部件组装阶段,而价值链上游的设计研发、品牌营销、销售等环节发展却相当滞后。

二、加工贸易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1.促进东部地区边际产业西移

我国加工贸易初期,都是依靠廉价的劳动力优势,从事简单的水平低的装配工作。随着经济发展,沿海地区劳动力成本不断提升,劳动力价格优势降低,导致“飞地经济”,造成劳动力密集型的加工贸易产业开始转移到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地区,形成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的互补分工格局。

(1)构建加工贸易区域合理布局

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依照“梯度推进,循序渐进”的原则,实现“沿海接单、内陆生产、沿海直接出口”的加工贸易模式。

(2)促进以跨国公司为载体的边际产业西移

跨国公司将产品的生产环节在全球范围内配置,按成本最低原则逐步细化生产布局。当前,跨国公司对华投资逐渐扩张,投资呈现系统化特征。对于我国,实现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最有效途径是实现东部产业结构升级、西部产业结构调整。跨国公司的投资西移,降会带动配套企业的西部投资,进而形成产业集群效益,提高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效益。

(3)中西部地区选择适合的加工贸易行业

中西部地区应该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贸易产业,与东部沿海地区保持差异化,体现地区特色。产业转移是梯次渐进的过程。如中部地区自然资源丰富,,且自拥有高素质劳动力,但其成本仅为沿海地区的1/3,因此中部地区可发展能源加工,矿产品加工产业,如水电,矿产等资源开发,并提高资源性产品的深、精加工能力。

(4)搞好中西部地区的投资环境建设

中西部地区交通运输不佳,缺乏地缘优势,制约了加工贸易的产业西移。相关部门应加快中西部交通发展。如开辟新机场与新航线;加快现代交通运输;发展电子商务、宽带高速信息网络等。政府部门应转变职能,建立出口加工贸易区,吸引加工贸易企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2.促进科技进步

(1)培育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而企业核心竞争力在于自主创新能力,应培育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研究开发核心技术,促进加工贸易发展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首先。加强人才培养。构筑突出的人力资源基础,实现加工贸易的可持续发展。例如,加强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建立面向产业成长和技术进步的高等技术教育体系;加强重点行业技工培养。高级技工缺乏已成为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的重要影响因素

其次,提高企业对高新技术产业的R&D;经费。随着中国R&D;经费不断提高,R&D;经费投入强度(R&D;经费与GDP之比)也在不断增长。企业部门R&D;活动的两个重要特征:外资企业R&D;经费比重较高,高技术产业的R&D;经费比重偏低。要提高企业技术水平与产业竞争力,必须加大对高科技产业的投入。

(2)充分发挥跨国公司的推动作用

引导外商投资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跨国公司的进入,使我国切入到国际分工体系内,带动了加工贸易的发展,推动了我国产业链条从附加值低的环节向附加值高的环节推进。因此,应积极引导外商投资于高新技术产业,借此进入到全球生产体系中附加值大、科技含量高的环节,提高加工贸易的技术水平。

(3)与跨国公司研发机构合作

政府应鼓励企业加强国际间科研合作,通过同跨国公司研发与生产领域合作,规范研发人员的合理流动,完善技术交易市场,把加工贸易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载体,利用跨国公司研发机构的技术溢出效应,促进加工贸易产业升级。

3.培育内资企业的主体地位

相关政府部门必须鼓励内资企业参与加工贸易。首先,加快国有企业体制改革,培育其主体地位。通过国有企业体制改革,让其积极加入到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的价值链中,使其具备激励机制、竞争理念与市场行为,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加快技术进步,为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提供有利支持;其次,积极培育民营企业加工贸易主体地位。民营企业是内资企业的重要组成,且呈现集群发展趋势。因此,应推动民营企业发展加工贸易,发展特色加工出口集群。

参考文献:

[1]裴长洪:中国进出口贸易不平衡及其调整战略[J].财经问题研究,2011(3).

[2]隆国强:加工贸易发展问题研究[J].国际贸易,2011(9).

优化我国贸易结构 篇4

1 贸易结构优化关键和目标

1.1 贸易商品结构优化目标

根据出口贸易结构发展理论, 对外贸易发展过程中, 初级阶段以发展劳动密集型、附加值低的初级产品出口为主, 进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贸易发展到一定阶段, 随着贸易结构的优化, 资本和密集型产品增大出口, 初级产品减少出口, 我国贸易机构的优化, 需要以国际贸易理论为支撑, 改善贸易条件和利润, 必须走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相协调发展的模式, 服务贸易促进货物贸易的结构升级和转型, 货物贸易为服务贸易发展提供需求空间。因此, 贸易商品结构的优化必须实现扩大升级和转型目标。

1.2 贸易方式结构优化目标

目前我国贸易方式分为三种, 各种贸易方式采用的出口免退税政策是不同的, 三贸易方式出口退税 (豁免) 。在不同的政策, 一般贸易方式和进料加工贸易方式中, 采用免抵退的税收政策, 而来加工贸易方式使用只免不退的税收政策, 对于进料加工方式, 其料件则可以实行免税的政策, 这种不同的出口退税方式, 直接影响了企业税务筹划, 进而影响了贸易方式的选择。

一般来说, 企业选择加工贸易方式的好处多于一般贸易方式, 来料加工贸易方式的好处多于进料加工贸易方式。这就造成加工贸易方式对劳动力就业方面的带动作用出现不利影响。我国自主产权的商品出现大幅度下滑, 加工贸易方式盛行下, 加工贸易企业产业积聚, 可能带来的资源耗费过程, 也直接影响了我国贸易结构的优化, 为此贸易方式结构的优化, 有利于最终提升我国贸易结构水平, 贸易方式的优化, 同时提高了加工贸易水平和层次。

1.3 贸易区域结构的优化目标

我国贸易结构水平和层次, 一部分要通过贸易区域结构层次和水平来呈现。根据目前情况可见, 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于西部, 水平和速度远远赶超西部,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大量的企业在东部兴起, 然而这种东部企业繁盛, 西部较少的现状, 直接影响了我国国际贸易现状, 表现之一就是, 东部企业的对外出口额数量巨大, 西部偏少, 与之相互对应。东部企业享受了更高的出口退税优惠幅度, 西部整体优惠额度偏少, 这就造成了非公平和非均衡问题, 从而造成了贸易区域结构不平衡。贸易区域结构的优化目标, 就必须调整出口贸易政策, 适度向西部和中部倾斜, 鼓励中西部地区出口贸易的积极发展, 从实现贸易区域结构平衡为基本要求, 利用出口退税政策和东部地区出口优势, 带动西部地区贸易发展, 并鼓励东部对外企业实现向西部的转移, 实现区域贸易平衡和稳定发展。我们要创新观念, 依据比较优势原则, 合理布置加工贸易, 遵循梯次递进的规律引导加工贸易向腹地延伸。鼓励东部发展空间较小、已趋饱和的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转向中部地区并逐步辐射至西部地区。对于优先发展起来的中国沿海地区, 可以按比较优势, 重点发展技术知识密集型产品[4]。

1.4 贸易主体结构的优化目标

出口退税率的大小, 直接影响我国税收大小和财政实力状况。我国人口众多, 外资企业在我国国内市场进行开场办公, 一方面利用了我国廉价的劳动力;另一方面, 国内市场提供了广阔的需求资源和政策环境。因此, 国内的外商投资企业越来越多, 但是不合理的出口退税政策, 在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同时, 影响了国内税收状况。出口退税税率过高税收过度流失, 出口退税率过低影响贸易主体的投资积极性。因此, 应当针对不同外资企业主体, 确立不同的出口退税率, 按照不同的产业, 不同区域, 以及不同贸易方式, 选取高效、节能和先进技术的贸易主体, 给予鼓励和高出口退税率优惠, 对于有污染的, 非节能型贸易主体给予低出口退税率, 或者不给予出口退税率优惠, 从而实现对贸易主体结构的优化。

2 出口退税优化贸易结构的策略

2.1 鼓励高新技术产品出口, 限制“高污染、高耗能、资源型”产品出口, 发展低碳经济

长期以来, 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是建立在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之上的, 这种传统的粗放型模式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与之相对的是, 我国出口增长也深受这种模式的印象, 劳动密集型, 附加值低, 牺牲环境, 实现中低端工业制成品的出口贸易结构, 难以满足“十二五”规划“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因此, 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应该基本确立以低排放为目标的, 公平的国际合作机制, 我国出口贸易结构应该通过提升高能效效率, 使用清洁能源技术来达到减排高效目标。这就要求优化我国出口贸易结构, 采用出口退税制度, 对“两高一资”商品取消出口退税, 例如, 耗能高, 污染严重的有色金属产品, 水泥、钢铁等, 应限制出口, 减少出口退税额, 抑制此类行业的产能过剩。鼓励高新企业出口, 提高优惠幅度, 增强产品附加值, 优化贸易结构现状。同时, 对“两高一资”企业, 随着出口退税优惠额度的取消, 国际市场商品价格提供, 国外难以通过低廉的价格获取我国良好的初级资源, 保护我国国内资源出口, 提升国内资源利用效率, 减少贸易顺差, 促进我国出口贸易结构的优化, 形成和推动我国良好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

2.2 引导外资企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促进技术外溢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跨国企业发展迅速, 国外企业利用我国廉价的劳动力在国开工办厂。外资企业发展, 一方面活跃了国内市场;另一方面容易形成恶性竞争, 同时由于外资企业重工业在国内的发展, 对国内环境形成严重影响。此类外资企业的长久发展将会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 应合理改革出口退税制度, 形成差异和个性化的退税机制。例如明确各种产品出口退税率以及出口退税的方式, 欧盟中实行增值税制度的国家, 普遍采用“征多少, 退多少”的“零税率”政策, 我国即使因为国情原因不可以实行完全的“零税率”, 也应该明确各种出口产品的具体出口退税率[5]。可以有效优化我国贸易结构, 鼓励外资企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促进技术外溢, 提高外资高新技术产业的商品出口优惠幅度, 甚至实现全额退税刺激出口, 提高产品附加值。对于污染严重的初级工业商品, 应调整出口退税率, 减少税收政策支持, 促进贸易结构的优化。另外, 在高新技术产业的外资企业中, 可以学习其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 通过干中学, 将国外先进的技术应用于我国国内企业, 提升国内企业的产品技术含量。

2.3 出口退税逐步向服务贸易倾向的政策

国际贸易发展过程中, 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是贸易结构中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根据我国贸易结构现状来看, 与国外相比较, 我国出口贸易以货物贸易为主, 而服务贸易远远不能赶超国际水平。服务贸易作为出口贸易的一个重要方面, 与货物贸易的协调发展, 存在紧密的联系。一方面服务贸易为货物贸易发展提供有效的协助和保障;另一方面, 货物贸易为服务贸易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目前, 应该积极鼓励我国运输, 保险和金融等服务贸易产品出口, 调整出口退税政策对服务贸易的支持度, 改变我国服务贸易一直有国外提供的现状, 在出口退税政策良好支撑下, 形成我国国际金融、国际运输和国际通信等服务贸易模式, 将会最大程度促进我国出口贸易结构的优化。

3 结语

我国自确立出口退税制度以来, 出口退税率一直不断调整, 差别退税政策对优化我国贸易结构有直接和明显的现实效应, 目前, 我国贸易结构的应该, 应用从贸易商品结构优化, 贸易方式结构优化, 贸易区域结构优化和贸易主体结构优化等四个方面具体确立合理的优化目标, 这样才能根据我国贸易现状, 合理确立出口退税政策, 因此, 本文基于出口退税调整现状, 探索实现我国贸易结构的优化的政策, 本文最后总结我国出口退税优化贸易结构的策略:鼓励高新技术产品出口, 限制“高污染、高耗能、资源型”产品出口, 发展低碳经济;引导外资企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促进技术外溢;出口退税逐步向服务贸易倾向的政策。其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政策意义。

参考文献

[1]张益坚.出口退税对我国对外贸易的支持效应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0.

[2]孙江洪.出口退税机制改革的负面影响及其对策[J].黑龙江对外经贸, 2005 (4) .

[3]郑青青.论我国出口退税政策对贸易结构优化的影响[D].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

[4]桂小鸿.完善我国出口退税政策促进贸易结构优化[J].现代商业, 2010 (5) .

[5]薛少莹.完善出口退税制度优化贸易结构的若干思考[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 (4) .

[6]孙金鹏.完善我国出12退税共同负担机制的基本思路与政策建议[J].财政研究, 2005 (10) .

[7]王雪梅.我国出El退税新政策效应及问题研究[J].学术交流, 2004 (6) .

[8]徐全红, 林浩.中国出口退税政策的出路——非中性出口退税政策——以2004年新出口退税政策进行实证分析[J].北方经贸, 2005 (1) .

优化我国贸易结构 篇5

摘要: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实施,泛珠江三角洲区域合作、建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一轴两翼”M型区域经济合作的推进,为了以上合作更好的发展,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港口整合迫在眉睫。对北部湾经济区港口发展现状及其港口整合现状进行了简单的阐述,并将其与临近的湛江港作了简单的比较,接着分析了广西的贸易结构,并就北部湾经济区港口整合对广西贸易结构的影响作了简单的分析,最后提出了几点对策建议。

关键词:港口;整合;广西贸易结构

1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港口的发展现状

1.1北部湾港口战略定位

按新的规定,广西三大港口将结束重复建设、重复竞争的局面,防城港将成为主要港口,北海港、钦州港为地区性重要港口,逐步形成沿海港口分工合作、协调发展的分层次发展格局。沿海三港功能定位也各有侧重。据防城港港务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防城港将以大宗散货运输为主,比如矿石、化肥以及煤炭等等,此外防城港也将加快发展集装箱运输,逐步成为具有运输组织、装卸储运、中转换装、临港工业等多功能的现代化综合性港口。

钦州市港口集团相关负责人则指出,钦州港依托临港工业开发,特别是近期一系列大型化工项目的落户,将促使钦州港形成以能源、原材料等大宗物资运输为主的规模化、集约化港区;远期发展成以服务临港工业为主,兼顾为港口腹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服务的多功能现代化港口。

北海作为中国著名的旅游度假区,按照规划,北海港的石步岭港区将以商贸和旅游服务为主,重点发展现代物流和旅游业,形成以商贸旅游和清洁型物资运输为主的综合性港口;而最新建设的铁山港区将以服务临港工业为主,兼顾大宗散货中转运输及物流、保税、加工等。

1.2广西三大沿海港口的发展情况

伴随南昆铁路的建成和西南公路出海通道的全线贯通,广西防城港、钦州和北海3个港口在西南物流业中的“龙头”地位日益突出。防城港是三大港口中最有竞争实力的港口,现有泊位35个,其中生产性泊位31个,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21个,泊位最大靠泊能力为20万吨,年实际吞吐能力超过4000万吨。2007年完成货物吞吐量3032万吨,同比增长20.99%。钦州港位居第二,2007年该港吞吐能力超过1000万吨,其中归属于钦州市港口集团的四个万吨级码头吞吐量超过500万吨。而北海港实力较弱,两个主要港区(石步岭港区、海角港区),共拥有生产性码头泊位9个,其中,万吨级泊位2个,2万吨级泊位1个,3.5万吨级泊位1个,年实际吞吐能力215万吨。2007年,北海港货物吞吐量突破历史纪录,超过500万吨。

1.3北部湾港口整合现状

为了整合北部湾北海港、钦州港、防城港,带动贸易、物流、金融、旅游、临海工业等产业的发展,2007年2月14日成立了北部湾国际港务集团有限公司。

2008年3月19日,广西北部湾国际港务集团有限公司(下简称“港务集团”)明确了北部湾三大港口的定位。在进入北部湾国际港务集团后,现在所有的港口货物都由北部湾港务集团来统一调配,价格也是由北部湾港务集团来统一定价,在此情况下,北海港虽然独立于北部湾港务集团,但也受到整体影响,之前三大港口之间的恶性竞争得到了比较大的改善。

有关数据显示,防城港2007年全年实现营运收入9.68亿元,同比增长36.98%;实现利润1.35亿元,同比增长26.17%。营运收入和利润增幅首次大于吞吐量增幅,说明北部湾港务集团公司成立后,对港口进行整合,消除了恶性竞争,带来了明显效果。据钦州市港口集团公司表示,2007年的装卸费也有了比较大的提高,该年的运营收入和利润水平都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2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港口整合对广西贸易结构的影响

2.1北部湾经济区港口整合将优化广西工业制成品行业结构

港口吞吐量规模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区域经济、特别是其外向型经济发展规模的大小。广西虽地处沿海,但各港口辐射扇面地区经济发展都不甚发达,外向型经济尤其为甚。广西沿海港口腹地属于工业欠发达地区,工业发展缺乏活力,尤其缺乏新兴产业发展,因此集装箱等附加值高、物流贸易产业链长的高附加值货源所占比重微乎其微。然而北部湾经济区的这三大港口一旦整合成功,将彻底改变这种状况,由于整合后大大降低了其运输的成本,给物流提供了方便之路,港口吞吐量的巨大提升,势必引起港口吞吐货物的多元化,从而带动整个广西的产业升级。广西的工业制成品,如机电产品及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将迅速增长。工业等制造业的较快发展将推动了制成品出口的快速增长,同时,也拉动了对矿物燃料等原料性产品的进口。技术的提高使得工业制成品中机电类、化工类产品的出口将增长明显。

2.2北部湾港口整合将改进广西与东盟贸易各国的关系

广西北海港、钦州港、防城港距离较近,容易形成整体合力。由于三个港口优越的地理位置,港口整合之后,原来广西和东盟交流将越来越频繁,与其合作的广度和深度都会不断增加,我区与东盟贸易将迅速加大。而且民间、文化交流日益增多,广西高等院校留学生人数也在增加,这为少数语种国家交流打下了基础,也为与东盟贸易的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2.3北部湾经济区港口整合将扩大广西加工贸易的发展

国家交通部已将广西沿海港口确定为全国25个主枢纽港之一,计划将吞吐量到2010年将达到1亿吨。通过北部湾港口的整合,其出口通道更加便捷,来料、来件等两头在外形式的加工贸易往来更加方便,加上各种优惠政策和各工业区的优势,广西加工贸易也会飞速发展壮大起来,就完全可以与东部企业优势互补、互利共赢。3优化广西贸易结构的建议与对策

3.1调整出口商品结构,促进产品结构优化升级

全面提升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加工深度、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提高资源、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质量、档次和国际竞争力。着力扶持有竞争力的出口产品,进一步扩大传统大宗出口商品的出口规模。其中,氧化锌、松香、重晶石、滑石、锡、锑、锌等是广西优势资源产品,要通过开发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深加工产品来提高其出口地位。

3.2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

目前广西的主要出口地区集中在东盟、欧盟、中国香港特区、日本,以及美国。其中东盟占了近一半的份额,而在对东盟的出口中又是主要以越南为主,过于集中的出口地区结构会使得出口风险增大。短时期内对部分国家和地区的出口数量增加也极易引发进口国的限制和制裁,另外省一家企业在某个出口市场上的成功也极易引来其他企业的竞争效仿,往往会带来价格战,形成增量不增效的局面。不仅如此,一旦主要进口国对广西产品进行进口限制,或者经济状况逆转,则会使广西失去整个的出口市场。

3.3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加强广西加工贸易的发展

做好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工作,当务之急就是要迅速行动起来,抓紧研究制定我区贯彻落实国家加工贸易新政策、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具体行动方案。要立足广西现有优势,找准与加工贸易产业发达地区的对接点,做好产业承接规划,加快产业配套能力建设,优化政策服务环境,建设好承接产业转移的平台和通道,力争把广西打造成为中西部地区加工贸易产业转移最佳承接地,推动加工贸易实现跨越式发展。

3.4鼓励外贸企业、生产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

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科研机构、生产型企业同外贸企业组织联营公司,三方实现有效的分工与合作。科研机构研发出的科技成果或专业技术可以为生产企业的生产提供技术支持,服务于生产企业;科研机构对外贸从业人员进行定期培训,指导外贸经营活动;生产企业获得了先进的技术,提高生产效率,改进产品质量,提升产品等级,促进产品出口的发展;而外贸企业将优质产品成功推销至国际市场,反过来又会促进生产企业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有效促使“研、产、销”良性循环,提升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以优化我区出口贸易结构。

参考文献

关于我国出口贸易结构的统计分析 篇6

[关键词] 出口贸易结构 问题 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去年我国对外贸易总量超过14000亿美元,同比增长超过23.2%。其中,出口7620亿美元,增长28.4%,实现贸易顺差110.1亿美元。目前,中国已经超过日本,成为继美、德之后的第三大贸易国。平稳而且快速增长的出口贸易,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我国出口贸易结构的主要特点

1.从出口商品结构上看,我国工业制成品在出口中的比例不断上升,但高技术产品的比重仍然偏低。改革开放后,工业制成品在我国出口中的比例逐步上升,技术含量较高的高新技术产品一直是拉动中国对外贸易出口快速增长的主要商品。2005年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总额达7,129.6亿美元,同比增长29.0%,占出口总额的93.6%,成为我国出口的主导产品。 高技术产品出口额为2,182.5亿美元,同比增长31.8%,仅占出口总额的比重的28.6%。据世贸组织(WTO)统计,早在2000年,世界前十大出口国和地区的产品平均高新科技含量已达40%。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在工业制成品中所占比重偏低。

2.从贸易方式上看,加工贸易仍然是我国产品出口的主要贸易方式,但出口效益不高。我国出口效益不高,這种低效益是由于我国出口大部分为加工贸易出口。近年来,加工贸易一直占我国出口总额的一半以上。2005年加工贸易额为4,164.8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54.7%。我国出口规模的扩大主要是靠大量低附加值的初级加工制成品的出口,出口商品中技术含量高和附加值高的产品的比重偏低,特别是机电产品出口额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3.从出口贸易国别结构来看,出口市场过于集中。2005年,我国前四位出口市场是美国、欧盟、中国香港地区和日本,其总和达到了出口总值的67.6%。其中,美国占21.4%,欧盟占18.9%,中国香港地区占16.3%,日本占11%。由于香港主要以转口贸易为主,其中又以转口到美国、欧盟和日本为主,因此,我国的主要出口市场集中在美国、欧盟和日本。

4.从出口主体类型来看,私营企业上升较快,外资企业仍占主体。2005年,我国私营企业的出口激增,同比增加62.1%,但只占出口总额14.7%;外资企业同比增加31.2%,占出口总额的58.3%。从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来看,外资企业占88%,部分行业的核心技术和产品被外资企业所垄断,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对外资企业的依赖程度相当高。

二、我国出口贸易结构的问题

1.出口商品结构还是比较低级,没有摆脱依靠低成本竞争的老路。虽然工业制成品出口的比例已占有绝对的优势,但是高技术产品的比例仍然偏低。我国工业制成品主要依靠大量的资源投入和低廉的价格优势来扩大市场。这不但会导致能源浪费、环境破坏、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同时随着我国劳动力等成本的上升,低级的产品结构将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2.加工贸易仍以初级形式为主,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品比重偏低。加工的多为劳动密集型产品,产品的加工过程短,加工深度不高,产业关联性偏低,产品附加值偏低。这表明,我国承担的只是这种高技术产品增值链条中附加价值较低的加工组装环节,我国在高技术产业的国际分工体系中还处于较低层次。

3.出口市场过于集中,贸易风险较大。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美国、欧盟和日本三大地区。出口市场过于集中,将带来东道国贸易失衡、加大国内就业压力等问题,是引发贸易摩擦的重要原因。

4.外资企业的出口份额占主体,一定程度上挤占了我国民族企业的发展空间。外商直接投资带来了技术进步,但主要是一般技术进步,而不是先进技术进步。外资企业垄断核心技术,主导了我国高技术产品的出口。跨国企业到我国投资办厂,主要是利用我国的成本优势和巨大的市场,凭借着品牌优势和技术优势,挤占了我国民族企业的利润和生存空间。

三、优化我国出口贸易结构的对策

1.充分发挥我国的劳动力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助于解决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金缺乏问题和劳动力过剩的问题。同时,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高技术含量,增强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2.实施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吸引跨国公司把高技术水平、更大增值含量的加工制造环节转移到我国,提高管理水平,引导加工贸易企业加强企业配套,逐步从代加工向设计和自创品牌发展;引导加工企业根多采用国产料件,延伸产业链条;加强对加工贸易的产业指导政策,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产品的加工贸易。

3.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保护和巩固已有市场,积极开辟新的海外市场。我国与东南亚、非洲、南美、中亚等地的国家经济互补性较强,具有了技术、资源方面一定的比较优势,而我国现代化所需的能源、原材料等正式这些国家的优势所在。因此在这些国家实施有效的海外投资带动战略,既有利于扩大我国的出口市场,减低外贸风险,实现“边际产业”的国外转移,又有利于利用海外资源满足国内生产需要。

4.合理引进FDI,提高民族企业的技术水平。引导FDI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型、知识含量高和资本密集型领域转变。从注重数量转向注重使用的质量,并合理制定优惠政策引导外商投资在地区结构、行业结构和单位面积投资密度的优化。通过FDI的“溢出”效应,提高行业技术水平,带动民族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财务司网站:http://gcs.mofcom.gov.cn/tongji.shtml

[2]吴金勇朱朝晖:透过200强数字看中国外贸新挑战[J].商务周刊,2005(5):32-36

[3]李旭鹏蒋丽华:我国出口贸易结构问题研究[J].改革与战略,2005(12)

优化我国贸易结构 篇7

一、以市场视差化的新理念优化货物贸易结构

货物贸易结构是指产业内、企业内和产品内要素贸易之间的比例关系。影响货物贸易结构的主要因素有: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需求结构;国际国内两种资源的供给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尽管全球经贸增速放缓,但技术进步仍然快速,新兴技术更新周期一再缩短。因此,技术进步对出口增长的促进作用,将是长期可持续的有效举措。从这个意义上讲,技术结构是货物贸易结构调整优化的核心引擎。产业是出口的物质基础,产业结构却是货物贸易结构调整升级的关键要素。“产技”两大要素在出口结构调整中的优化配置效率,能有效激发出口增长的内生动力和活力,两者都是出口实现中高速增长和迈向中高端水平的主流力量。

(一)以技术结构调整为主题,推动货物贸易迈向中高端水平

从物化劳动和技术集成的角度分析,出口产品可分为劳动密集型、劳动技术密集型、知识资本密集型等。通常都用约定俗成的理念,把出口产品技术含量的程度分为低端、低中端、中端、中高端、高端等标志性表述。2015年,制成品出口已占到95%以上,开始步入中端为主导的出口新阶段。“十三五”期间要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举措,着力推动货物贸易结构调整朝着中高端为主导的方向优化升级。

(二)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力推货物贸易实现中高速增长

产业结构是位于货物贸易结构和企业出口结构之间的重要平台,是推动货物贸易结构调整的中坚力量。产业结构是影响出口结构、出口价值、出口创造效应和可出口量的重要因素。货物贸易结构是由技术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国际竞争力来决定,如果货物贸易依托产业本身没有国际竞争力,产业的技术和产品与质量和效益还停留在国际市场的低端层面上,那么在货物贸易环节上采取再好的措施,其出口的创造效应和可出口量,都很难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我国“十三五”规划纲要把“推进产业结构升级”作为“十三五”发展的主线,强调“要最大限度的激发微观活力,优化要素配置,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要紧紧抓住国家着力推进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发展机遇,借力推动货物贸易结构优化调整升级。要用市场差别化的新理念,着力创新国别化新兴市场,力推货物贸易进出口保持中高速增长。

二、以差别化理念扩大信息产业进出口规模

电子信息技术产业方兴未艾,依然是21世纪全球最具绿色发展影响力、市场潜力最大、效益最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把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放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行动”的首位。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创新的重点主要是:集成电路产业体系、人工智能软件、智能硬件、新型显示器、移动智能终端装备、第五代移动通信(5G)、先进传感器、可穿戴设备等。信息技术产品是我国进入世界货物贸易第一大国的中流砥柱,也是当下优化调整外贸结构最可倚重的中坚力量。要用产品差别化的新理念,着力创新区域化新兴市场。到2020年,力争电子信息技术产品进出口实现中高速增长和迈向中高端水平。

(一)突出实力动能导向,确保进出口增长取得实际成效

2014年的统计显示,世界电子信息技术产业规模约为1.96万亿美元,年增速为2.4%。主要国家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占全球总规模的比重:中国为30.5%,居全球第一,美国为14.5%、日本为10.8%、韩国为6%、德国为5%;从世界电子信息技术产业链和供应链上看,主要国家占全球市场份额的比重:美国为25%,居全球第一、中国为20.5%、日本为6%、德国为5.5%。近年受全球需求结构深度调整的影响,增速趋缓。

我国电子信息技术产业起步晚,但发展快。2015年,我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技术产业收入总规模为15.5万亿元,比2010年进入“十二五”前翻了一番。超过汽车产业,已连续六年跃居我国第一大实体支柱产业。在全国工业中的比重达到1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超过18%。在我国“入世”后的十多年间,电子信息技术产品企业以年均11.8%的速度增长,从2001年的4 000多家发展到2014年的1.65万家。2014年,我国电子信息技术产品进出口总额占全贸易进出口总额的31%。其中出口增速为6%,出口占全贸出口的35.6%。进口增速为4.5%,进口占全贸进口的27%;加工贸易出口比重高达65.4%。受全球市场需求萎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和外资加工出口产能转移境外增多等因素的影响,2015年我国电子信息产品进出总额达13 088亿美元,同比下降1.1%。其中出口为7 811亿美元,同比下降1.1%,占全贸出口的比重为34.6%。2016年上半年,电子信息产品进出口依然维持低位“双降”的严峻态势。但集成电路出口增长3%,大幅好于整体。而且占全贸的比重上升为36.5%,依然是拉动货物贸易增长的主导力量。根据国际电信联盟ITU统计,截止2014年底,全球手机用户达到69.5亿,预计到2016年将达到72亿。2015年,我国手机产量18.18亿部,同比增长3.9%。其中手机出口1237.3亿美元,同比增长7.3%,继续保持我国出口额最大单一商品的地位。2016年上半年,我国手机出口5.8亿部,同比下降1%,而出口额达463亿美元,下降14%。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增幅为0.3%,证明全球智能手机需求正逐趋置顶。手机加工贸易出口比重高达72%,而其中智能手机加工贸易出口占80%以上。以高价进口来料来件加工组装和贴牌加工为主导的出口模式,导致我国电子信息技术产品出口企业的对外技术依存度,长期维持在70%以上的超高水平线上。在国际电子信息技术出口产业价值链上,我国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的出口水平,尚处于低值、低价、低利润的低中端地位。一要紧紧抓住信息技术产业与出口产业深度融合的利好机遇期,加快培育电子信息技术产品出口新优势,使其出口额占全贸出口的比重,到2020年能够超过40%左右的预期水平。二要加快提升自主技术创新能力,扩大电子信息技术产品一般贸易出口规模。要紧紧依靠上海、南京、成都、武汉、长沙、杭州、重庆、贵阳等信息产业基地,瞄准国内国际基础软件、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品的需求,促进软件服务外包出口,加快推动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产业集群出口。三要发挥产业政策导向的作用,引导国家的科技创新城市、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国家大型信息技术企业及国内自贸区等示范群体,着力扩大电子信息技术产品的进出口规模。

(二)突出结构要素调整,促进加工贸易出口创新发展

加工贸易是我国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电子信息技术产业步入世界第一大国的推动力量。但是我国加工贸易仍处于弱势地位,而国外供方企业处于强势,拿走了电子信息技术产业价值链上80%的利润。国内加工贸易企业在实现加工组装转移价值的低端环节,有较大的规模实力,但只能获得微薄加工费用。2017年,要立足我国的实际,创新发展加工贸易。其一,加快推进增长动力转换,由要素驱动为主导向要素驱动与创新驱动相结合转变;其二,加快推进经营主体实力强势发展,由单纯OEM(贴牌加工生产)的加工组装企业向ODM(委托设计)和OBM(自有品牌)的营销型企业转变;其三,加快推进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提升进程,由低端价值链向全球电子信息技术产业价值链的中高端方向转变。同时,要全力依托和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用互联网思维厚植跨境电子商务贸易新模式。跨境电子商务是把传统出口方式加以网络化和电子化的一种颠覆性贸易新方式。新贸易方式已在降低出口企业成本和扩大出口增长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促进作用。我国于2016年1月,在继杭州之后又在天津、上海等12个城市设立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议在中西部再批准一批有进出口实力的城市,设立跨境电子综合试验区。要加大跨境电子商务出口退税改革的力度,将量大面广的高附加值出口产品,尽快纳入出口退税的范围。要进一步完善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的支付监管和外汇管理体系,建立新型跨境电子商务第三方物流企业模式。预计2016年,跨境电子商务出口年均增长率将超过30%,占全部出口方式的比重约为25%。力争到2020年,跨境电子商务出口占全贸出口的比重,能达到35%左右的预期目标。

三、以技术差异培育芯片自主供给新体系

集成电路俗称“芯片”,品种繁多,浩如烟海,事实上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产业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在互联网如日中天的大背景下,未来30年到60年,集成电路和高端通用芯片始终是基础性的顶尖技术产业。对我国而言,已不仅是经济问题,更上升为直接关系国家信息安全、国防安全建设的国家战略问题。从2000年起,我国国内集成电路产业已初步形成以长三角、环渤海、珠三角三大核心区域聚集发展的格局。北京、西安、成都、上海、无锡等聚焦了200多家芯片制造企业,已建成4、6、8、12英寸芯片的生产线十多条。2014年的生产规模,约为2 750多亿元,复合增速约22%。2015年,集成电路进口2 176亿美元。多年来超过石油,位列我国大宗进口商品之首。当年,集成电路进口占电子信息技术产品进口的72%;占全贸进口的19.8%,是我国逆差最大的高技术商品。我国进口集成电路的主要国家或地区是美国、日本和韩国,以及我国的台湾地区。我国企业进口的厂商,主要集中在思科、IBM、谷歌、高通、英特尔、苹果、微软、甲骨文、三星、台积电、东芝、海力士、美光等大企业手中。我国的华为海思、展讯等境内芯片加工组装企业,2016年上半年,集成电路进口下降13%,出口增长2%,逆差大幅减少。

从2000年至今,我国集成电路已走过了15个年头的漫长创业之路,一路艰辛,筚路蓝缕。但始终解决不了严重对外依赖和受制于人的问题,始终没有摆脱国产芯片自主供给率极其低下的问题。对2015年我国电子信息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的研究表明,在其出口对集成电路的需求中,对外依存度超过85%,而核心高端通用芯片的对外依存度超过90%。以我国加工贸易企业来料加工组装出口的手机为例,其国外的研发设计(第一环节)和营销(第三环节),一部苹果手机的研发设计创造了360美元的价值。苹果手机的核心零部件基本由美、日、韩三国及我国台湾地区的企业所掌控,他们创造了187美元的价值。最后到我国的加工组装出口企业,只有7美元左右。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超高对外依存度和超低自主供给率,直接关系到出口新优势的培育和贸易强国战略的实施。要把推进集成电路产业的自主建设工程,上升为国家战略。要把加快提高高端通用芯片自主供给率,作为“十三五”时期重塑电子信息技术产品出口价值链的战略要点和坚实根基。到2020年,力争我国国产芯片的自主供给率,能够超过5%以上的预期目标。

(一)强化原始创新,全力提高芯片自主化创新能力

电子信息技术的一个重要知识特点或难点,就是难模仿,很难做到引进消化再创新。全球受众面最大、市场最广阔、知识最密集和投入最大的电子信息技术,其尖端芯片,都是涉及每个研制国家利益的核心机密。即便是一般的常规芯片,一般都有极高秘密的“技术锁定”装置,其操作系统可以随时解密停制或转型升级。明者应时而变,智者随事而制。对我国企业发展芯片产业而言,不能再走以往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老路。2016年乃至“十三五”或更长的时期,要把集成电路产业供给侧和需求侧的结构性改革,作为优化调整信息技术产品出口的主攻方向。中国必须有自主可控的集成电路产业,千方百计克难攻坚,追赶再难,也必须加快跟踪,并存为主向并行、领跑为主转变,坚持和强化原始创新为先导与集成创新相结合的芯片自主化创新发展路径。芯片设计软件及软件工具(EDA)、中央处理器(CPU)及其指令体系、内存(DRAM)、显卡(GPU)和固态存储器(SSD)等是我国芯片原始创新的重点,是我国提高芯片自主供给率的短板。要以市场为导向,芯片企业为主体,着力依靠国家信息技术集群创新示范区、芯片研发示范城市、电子信息技术高新区和专业高校及研发机构的力量,凝智聚力全力提高芯片自主创新的能力。

(二)强化精益投入力度,有效提升芯片自主化创新和源头供给的能力

2013年,英特尔、台积电、三星三大国际芯片厂商的集成电路投资额,约占全球芯片投入的55%,其中三星和英特尔的投资为222亿美元。当年,我国对集成电路的投资仅为94亿美元。我国的投入不及一个外国企业,而且在投资中没有连续性,导致芯片自主研发的间歇性停滞,结果是与世界芯片产业先进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研究表明,集成电路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始终遵循一个约定俗成的“价值链式法则”,即1元到3元的集成电路投入,可获得电子信息技术产品30元以上的出口额,直至拉动100元以上的GDP增长。2016年,国家从中央、地方和企业的三大层面,建立集成电路投资基金,先期已筹措了2 800亿元的投入。一要着力引导高科技民间资本,加入集成电路创新创业发展的行列。建议芯片企业及相关机构要围绕“消除低端投入和持续加大核心高端投入”的精益投入理念,规范芯片研发设计成本,增强研发费用精准控制的责任意识,切实加强高端芯片研发绩效的考核,把提高芯片自主供给率和推进芯片出口与企业、研发大学和院所的奖励相挂钩。二要针对国内、国际和国别对芯片的不同需求供给侧,提升中国自主知识产权芯片的国际供给率。要从市场视差、产品差别化、技术差异化和你无我有的高端创新层面上,参与国际集成电路的竞争与合作,着力提高中国芯片的源头供给率。三要强化高端人才培养力度。在国内国际大量需求的处理器、存储器和芯片设计软件等高端芯片领域,其研发人才的奇缺态势日益突出。建议企业及相关机构,站位全球,放眼未来,精心、精思、精进着力培养芯片研发的创新领军人才和专业化队伍。用高奖励和知识产权入股的方式,不断激发芯片人才的创新活力。四要建设国家级集成电路研发成果转移转化试验示范区,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与模式。推动建立符合芯片创新规律和国际前沿市场规律的集成电路研发成果转移化体系,促进芯片成果资本化、产业化、国际化。五是在网络信息技术系统使用的芯片上,要强化安全细分市场芯片的专业化创新,着力提升我国网络信息的安全保障和风险防范能力。

四、以开放式创新力促高端装备走向世界

推进装备跨国投资和扩大装备出口,是我国全球化布局和全方位推进开发创新的重点之一,更是我国“十三五”时期培育货物贸易新动能和改造传统动能的新举措。把装备跨国投资与对外货物贸易出口有机结合起来,以投资带动高端装备的投资贸易,是我国外经贸谋求中高速增长和迈向中高端水平的新路径。对于推进外经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尤其是出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结构优化调整具有重要意义。从国际上看,美国的《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欧盟的《高端产业2020战略》、俄罗斯的《2020年创新发展战略》等,都把高端装备的强势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对我国而言,装备对外投资贸易应是实施贸易强国建设战略的重要依托主体。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用开放式创新的新理念,着力创新国际高端市场。力争装备跨国投资占我国对外投资的比重,由2015年的6.3%,提升到“十三五”末期10%以上的预期目标,以加快促进我国装备跻身世界装备对外投资和贸易大国的行列。

(一)我国装备制造总量居世界首位

发电设备制造与安装能力、铁路、公路工程装备已连续七年位居世界第一;2015年我国空调产量保持16%的年均增速,已成为全球空调装备制造大国。我国中车的高铁已是叫响世界的国际名牌,到2015年底,我国高铁运营里程已达2万公里,居世界第一,占世界高铁总里程的60%。中国不仅是高铁里程最长的国家,而且高铁的安全运输规模也是世界上最大的。2016年7月15日,我国自行设计研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两辆中国标准动车组就在郑徐高铁上以超过420公里的时速交汇。未来在京沈高铁,我国还将进行时速500公里以上更高速度技术标准研究等多项综合实验。2016年,一批境外高铁项目相继开工建设。中老铁路已经开工建设,中泰铁路、匈塞铁路赛尔维亚段正式启动,印尼雅万高铁即将开工建设,俄罗斯莫斯科至喀山高铁等高铁项目在加快推进。欧亚和中亚高铁的中国国内段,已经开工。与此同时,中俄加美高铁已经开始规划,我国正在规划修建一条1.3万公里的高铁,贯通亚欧美三大洲。截至2015年,我国已在运行的核电机组达30台,在美、法、俄罗斯之后居世界第四。在建核电机组24台,装机容量2 672万千瓦,居世界第一。在运在建总数54台,居世界第三。我国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先进压水堆、高温气冷堆核电机组“华能一号”,已在巴基斯坦落户,2015年又在阿根廷、罗马尼亚、捷克、土耳其等达成建设核电站的项目任务书。2016年9月,由中法合作投资的美国欣克利角核电项目,在历经10余年后终获英国政府批准。2014年,先期由中美两国联合组建的国际核电安保中心,已开始为全球的核电安全运行,提供卓有成效的安保技术服务。从核电技术水平上看,我国已投入运行的主要是2代,在建的已逐渐向第3代转变,同时已在加快研发第4代核电机组,这与世界核电大国的技术发展是同步的。航天,是中国最闪亮的一张“名片”。中国在轨卫星近150颗,仅次于美俄,位于世界第三位。截止2015年底,中国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为22个国家、地区和国际卫星组织发射了49颗商业卫星。2016年1月,为国外发射的“白俄罗斯航天一号通信卫星”成功上天。2016年8月18日,我国在世界上首次发射的“墨子号”量子卫星,成功上天在轨运行良好,国际航天界好评如潮。2016年8月28日,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公司成立,将加快自主研发和制造生产。实现航空发动机从测绘仿制到自主创新的战略转变,实现由航空大国向航空强国的战略转变。全球航天装备对外投资和贸易的市场空间很大,然而,与国外尤其是美国的对外商业卫星发射量占在轨卫星一半以上的比例相比较,我国在轨卫星中的商业卫星发射所占比例较少,这是其一;其二,我国装备制造的核心技术和关键部套件对外依存度偏高;其三,装备跨国投资占我国对外投资存量的6%,同欧美日强国30%以上的比重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二)集成创新是装备跨国经营的核心组织方式

装备尤其是高端装备是多种知识交叉、广乏技术融合、高端人才聚力和资本密集而铸就的产物,是高投入、高利润和高风险相依与共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要从系统集成创新的技术链和价值链两个层面上,加快推进中国高端装备走向世界。第一,系统集成创新技术链是指按照一定的技术原理或功能目标,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项技术,通过创新重组而获得具有统一整体功能的创新方式。在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再创新中,集成创新是适合高端装备创新发展工程的好方式。国家“十三五”规划提出的高端装备主要包括航空航天(如新型通信卫星等)、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如深海空间站等)、先进轨道交通、高档数控机床、机器人、现代农业机械、高性能医疗器械、绿色智能化工成套设备等工程性高端装备;战略性新兴装备主要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空间信息智能感知技术、储能与分布式能源技术(如光伏、风电等)、高端材料(如记忆合金材料等)、新能源汽车等新兴技术装备。要坚持全方位开放创新的时代理念,运用集成技术链创新的方式,积极推动我国先进技术和高端装备走向世界。第三,系统集成创新价值链是基于对国际投资市场,即境外客户需求和供应商对项目及其装备和配套产品、技术和质量的理解,依托自身的研发与核心技术产出的能力,为客户提供拥有全项目价值链的系统解决方案及相应项目管理服务的商业模式。我国以自主知识产权试制下线的C919首架大型客机,是国内22个省份、200多家企业、36所高校、数10万产业人员系统集成高端装备价值链的成功典范;是聚力运用“系统集成商——供应商”协同创新、协同制造和协同贸易的先进组织模式;是举全国之力、聚全球之智而精准打造的中国民用飞机系统集成的高端装备共同体。要按照集成创新价值链的路径,尽快跻身世界装备对外投资和贸易大国的行列。一要坚持标准系统集成创新价值链为着力点。“得标准得天下”,这在当今新兴技术专利标准化与标准产业化和品牌化的大趋势下,我国要加快制定“十三五”装备制造高标准自主化和质量提升规划,鼓励装备企业积极参与装备国际标准化组织的研发和制标,着力提升我国的话语权和制标权。到2020年,力争我国高端装备的标准和质量,能够达国际前沿的中高端水平。二要着力实现项目价值链系统集成。利用大数据、物联网和云平台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着力挖掘安全高效、且有真实交易量的装备对外投资贸易项目。着力把上游、中间和下游装备跨国经营的研发、成本、利润与融资连结起来,形成确保取得实际成效的系统集成价值链,为装备跨国经营并成功立足国际高端市场,提供强力的资本支撑;三要加大高级跨国经营人才和团队的培育力度;四要大力构建装备跨国经营风险的监管防控体系和国际协调机制。

摘要:货物贸易是我国外贸稳增长、调结构和转方式的主战场,“十三五”时期要以新兴产业为依托,以加快推进货物贸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优化调整货物贸易结构。

优化我国贸易结构 篇8

一、湖南加工贸易结构现状分析

(一) 湖南加工贸易总量分析

湖南加工贸易总量偏小, 增长速度、占进出口总额比重与全国相比差距十分明显。湖南加工贸易占全年进出口贸易总额比率1997年为21%, 这些年来不但没有上升, 反而呈下降趋势。2002年下降到9.7%, 而同年广东这一比率为78.7%, 江苏为55.3%, 山东为47.9%, 同是中西部省份的湖北、四川等省份, 也都分别达到了27%和35.5%。从2001—2005年, 湖南加工贸易出口总量较小, 出口额增长的幅度不大, 2003和2004年增幅相对较好, 分别达16.35%和61.4%, 但是这种趋势并未得到保持, 2005年的增速仅4.2%, 其他年份更加缓慢。横向对比, 湖南加工贸易出口额在全国加工贸易出口中所占比重仅有1%左右;湖南加工贸易出口近五年增长1.74亿美元, 而全国增长了2 690亿美元;在加工贸易出口占总出口比重方面, 湖南加工贸易基本上维持在10%左右, 而全国基本维持在50%左右。

(二) 湖南加工贸易结构分析

1. 湖南加工贸易方式结构

湖南加工贸易主要以进料加工为主, 2004年进料加工出口同比增长比较迅速, 2005年来料加工出口同比增长32.9%, 高于全国平均增幅9.4个百分点, 占同期加工贸易出口的20.84%。尽管增长比率比全国高, 但湖南加工贸易在总量占全国比率仅为1%左右, 因此湖南无论在来料加工还是进料加工进出口额上与全国相比都存在巨大的差距。

2. 湖南加工贸易主体结构

外资企业是湖南开展加工贸易的经营主体, 内资企业所占的比重非常小。2005年湖南贸易经营主体外资企业占绝对主导地位, 出口额26 519万美元, 占加工贸易总出口的75.77%, 增长速度达33.36%;私人企业虽增长迅速 (同比增长118.9%) , 但是在加工贸易出口所占的比重却只有4.08%;国有企业由于政策、管理、技术等原因同比下降46.22%。

湖南加工贸易企业总体规模和生产能力一直偏小, 加工贸易企业一直在100家左右徘徊, 企业资金实力、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等与广东、江苏、上海等加工贸易发达地区相比相差很大。2004年全国加工贸易出口过亿美元的企业共计437家, 而湖南加工贸易出口过5 000万美元的企业只有LG飞利浦曙光1家, 过亿美元的没有。江苏出口过亿美元的企业85家, 出口额379.4亿美元, 是湖南3.36亿美元的一百多倍。江苏最大的加工贸易出口企业———苏州名硕电脑公司出口32.3亿美元, 是LG飞利浦曙光的50多倍。缺少龙头企业的带动是湖南加工贸易长期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3. 湖南加工贸易产业、产品结构

湖南加工贸易产业、产品结构在不断优化。2005年湖南加工贸易出口商品结构中, 机电产品占58.71%;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率虽小, 但增长很快, 同比增长60.24%, 占湖南加工贸易出口的13.80%;服装纺织品等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3 358万美元, 同比增长7.24%, 占湖南加工贸易出口的9.54%。

随然高新技术产业加工贸易已逐渐成为拉动湖南加工贸易发展的主要力量, 但湖南所从事的只是显像管、印刷电路等个别商品加工, 还处于简单加工阶段, 还没有实现向高新技术产业的转变。据统计, 湖南加工贸易机电企业生产能力在5 000万美元以上不到10家, 绝大多数设备短期内无法通过ISO9000国际质量认证, 与国内同行业差距较大。湖南加工贸易企业在机电产品与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中只是处于低附加值环节, 仅仅获得低廉的加工费用。长此以往必然导致湖南加工贸易长期处于产业链低端, 缺乏高端研发能力和创新成果。

湖南加工贸易没能围绕主导产业, 形成与之配套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例如, 湖南有像LG飞利浦曙光这样的龙头企业, 但在本地能为之进行产品配套的协作型企业却很少, 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计算机等高新技术产品的零部件当地配套率达到95%。这说明湖南加工贸易在配套能力低的同时, 与湖南产业的关联度也很小, 还处在低级加工贸易阶段。

4. 湖南加工贸易出口市场结构

湖南加工贸易出口主要集中在香港、美国、日本等市场, 进口主要集中在香港、美国、日本、韩国。2005年香港、美国、日本、泰国、加拿大、印尼等六个国家或地区市场就吸纳了湖南加工贸易出口23 575万美元, 占湖南加工贸易出口总额67.36%。虽然湖南在巩固好传统市场的同时, 加大了对新兴市场的开拓力度, 如马来西亚、新加坡、伊朗、荷兰市场, 增幅分别为2 246.65%、534.14%、1 173.73%、94.93%, 但湖南加工贸易出口还相对过于集中, 对特定市场依存度过高, 易受国际经济波动影响和引发贸易摩擦。

5. 湖南加工贸易出口来源地区结构

湖南加工贸易出口来源地区结构主要集中在长沙、株洲、常德地区, 地区间加工贸易出口差距非常大。2005年湖南14个市州中开展加工贸易出口的市州只有10个, 张家界、怀化、自治州、娄底等4个市尚未开展加工贸易。长沙、株洲、湘潭三市加工贸易出口额24 282万美元, 占湖南加工贸易出口的72.7%, 对湖南加工贸易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长沙加工贸易出口占湖南加工贸易出口的51.5%, 超过了一半。虽然益阳、永州两市加工贸易出口增幅均超过100%, 但所占比重仍非常小。常德加工贸易出口占当地外贸出口比重最高, 达39.16%。出口来源地区结构的单一化造成湖南加工贸易发展的不平衡, 一些具有低廉劳动力、广阔土地和丰富资源的地区, 却由于资金、技术与政策上的制约得不到发展, 相对“长株潭”地区差距很大, 这将不利于湖南加工贸易得和谐发展。

二、湖南加工贸易结构的优化路径

(一) 产业链升级

湖南加工贸易产业链短, 对相关产业带动弱, 必然导致盈利空间小, 加工程度浅, 仅仅只能以劳动力成本优势参与组装和低技术含量环节, 长期以往使得企业丧失新产品研发设计能力。依据工序分工理论和中国的比较优势, 中国加工贸易应当是从低端工序向高端工序延伸。因此, 湖南加工贸易必须走“简单组装→复杂组装→零部件生产→产品研发→销售→自主品牌”的产业链升级道路。湖南加工贸易要得到长足的发展, 就不能总是只停留在简单组装与技术含量很低的简单零部件生产环节, 要逐步向产品研发和自主品牌等高附加值环节升级。如果不进行产业链升级, 湖南加工贸易将出现“谷贱伤农”的“贫困化”增长现象。

湖南加工贸易可以利用其劳动力成本优势, 从劳动密集型的组装环节开始引进外资。在把外资企业吸引进来后, 加快“干中学”的速度, 从组装环节逐步参与到辅件、一般零部件、主要零部件、关键零部件的加工制造。通过参与外资企业产品的零部件、组装环节的加工过程, 结合已经掌握到的国外企业的先进技术、管理与生产经验的窍门, 最终升级到产业链高、利润空间大的技术密集型环节中去, 进一步提高湖南加工贸易企业的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 发展自主知识产权。让其沿着产业链更高的方向发展, 逐步嵌入外资企业的全球价值链, 改变湖南加工贸易产业链短的现状, 促进加工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二) 产业结构升级

湖南加工贸易的产业结构虽然在不断优化, 目前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幅较大, 但出口产品结构单一, 低附加值特点十分明显。产业结构升级就是优化湖南加工贸易现有的产业结构, 即不断降低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湖南加工贸易中的比例, 增加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比例。一般国际上的产业升级都是按照从劳动密集型到资本/劳动密集型再到高科技产业的规律进行的。湖南加工贸易产业结构要成功实现升级, 就要从两个方面入手改变其现状, 一方面要积极承接中国加工贸易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 充分利用劳动成本低廉的资源要素禀赋优势和优惠政策吸引高新技术产业跨国公司的劳动密集型环节;另一方面, 鼓励湖南现有发展较好的高新技术企业与机电企业向附加值更高、科技含量更高的产业升级。

(三) 区域结构升级

湖南加工贸易的区域结构升级是建立在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所面临的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所带来的产业转移的基础上进行的。针对湖南加工贸易区域结构的具体情况, 湖南加工贸易区域结构升级可以分为内外两个层次:一是外部层次, 即利用湖南劳动力成本低、地理位置邻近广东的优势, 积极承接广东等东部沿海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或环节转移, 郴州地区在这方面具有天然优势。二是内部层次, 即鼓励湖南加工贸易发展较好的长沙、株洲、湘潭等地区的次级产业逐步转移到那些加工贸易不发达, 劳动力剩余严重的其他地区, 将自身加工贸易向高附加值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

(四) 主体结构升级

湖南加工贸易经营主体一直是以外商投资企业占主导地位。外商投资企业掌握着湖南加工贸易的境外最终销售渠道, 对湖南加工贸易的出口结构起着很大的决定作用, 致使湖南的内资企业只能被动的顺应外商投资企业对出口商品的决策, 对市场缺乏影响力。湖南加工贸易的主体升级就是要使湖南加工贸易由外商投资企业为主导逐步向国有企业、私营企业等内资企业广泛参与的多极化方向发展, 逐步降低湖南加工贸易对外商投资企业的依附, 最终实现内资企业占主导地位的战略目标。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很多的加工贸易企业都是沿着从外资企业的一般供应商、单一贴牌生产到主要供应商再到合同制造商的发展路线, 最终凭借其在为外资企业加工产品时所学到的技术与经验, 自主研发和创新创建自己的品牌。中国很多的成功企业的例子可以充分说明, 湖南的内资企业也可以借鉴成功企业的经验, 利用外资企业的“技术外溢”发展和壮大自身的实力, 实现自主创新和自有品牌, 逐步成为湖南加工贸易的强大主体。

(五) 培养产业集群

湖南加工贸易产业集群还处于萌芽阶段, 但培养产业集群应成为湖南加工贸易结构升级的一个重要方向。产业集群的形成不仅可以使企业的凭借外部规模效应和范围经济大大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 还可以产生空间上的接近进一步降低企业的交易费用, 并容易形成稳定的信任关系。产业集群所产生的信息流通还能激励企业间的竞争与创新, 促进知识与技术的扩散, 最终增强加工贸易企业的竞争力。比如在广东东莞的电子信息产品产业集群、浙江绍兴的纺织印染产业群等, 虽然都处于产业链的最低端环节, 但是由于政府引导和企业紧扣国际产业链, 逐渐实现了从制造优势到市场优势再到技术优势最终到产业集群优势的转变。湖南产业集群的培养就要求政府与内资企业要根据自身企业的特点有意识地挑选那些具备产业基础与创新环境的地区发展加工贸易产业集群。

三、湖南加工贸易结构优化的建议

(一) 完善加工贸易产业政策, 严把引资质量关

在国家产业政策的引导下, 湖南应立足于本省产业发展实际制定自己的加工贸易政策, 体现湖南加工贸易长远发展战略和目标。只有把加工贸易与湖南及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紧密结合起来, 才能确保加工贸易健康稳步地发展。既要利用高新技术产业全球加速转移的契机大量引进技术先进、实力雄厚的大型跨国公司, 又要立足于湖南省情, 坚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工贸易的长期发展, 促进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向产业链高附加值环节不断升级。因此, 政府对外资进入必须按产业评估制度严格审查, 鼓励省内增值高、产业链长、与一般贸易发展互补、能带动产业结构升级的企业进入湖南加工贸易领域, 对附加值低、产业链短, 于湖南产业结构升级没有作用的企业进行限制甚至禁止进入。

(二) 鼓励省内企业技术创新, 嵌入加工贸易全球产业链

完全由外资主导, 内资企业参与比例很小的加工贸易结构从产业结构提升和经济安全考虑肯定是不合理的。国有企业应该进一步转换经营机制, 积极参与跨国公司的全球产业链, 提升技术和管理水平, 在竞争中求发展。民营企业是最有生机的力量, 随着加工贸易的发展, 一大批民营企业走出国门就是很好的验证, 因此应该提供完善的风险投资机制、金融服务和鼓励科研开发的政策, 为他们创造环境。政府要鼓励省内企业在产业链升级中努力发展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

(三) 鼓励外资企业当地采购, 延长加工贸易省内产业链

成为外资企业供应商, 与之形成链接关系是我省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第一步, 因此应该想办法提高加工贸易的当地采购比例。政府在创造和加强这种链接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第一个任务是通过提供产品需求信息库缩小外资企业和供应商之间“信息缺口”;第二个任务是通过帮助供应商提升技术, 提供科研合作动力, 支持训练项目和提供长期贷款等方式缩小外资企业和供应商之间“能力缺口”;第三个任务是完善出口退税、转厂加工及其他政策, 精简手续, 提高效率和服务意识, 从行动上鼓励和支持外资企业当地采购。政府也应该考虑这种链接的形成受区位经济和政治环境、法律框架、人力资源的质量和可获性以及基础设施状况的影响。

(四) 引导产业转移, 实现地区间协调发展

湖南与广州等东部沿海地区发展差距较大, 利用地区导向的产业政策, 实现东部产业向湖南转移, 湖南发达地区产业向欠发达地区转移, 不仅有利于地区间协调发展, 也有利于加工贸易根据各地资源优势合理布局。东部地区已经具备高新技术加工贸易的发展条件, 而湖南劳动力比较优势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在这里仍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但湖南加工贸易不应简单地重复东部地区的发展模式, 而应结合国内外新形势, 选择前景好、有潜力、辐射性强的产业特别是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在省内相对发达地区发展, 同时鼓励劳动密集型产业在省内加工贸易基础薄弱的地区发展。

(五) 加强开发园区建设, 培养加工贸易产业集群

湖南要加强各类开发园区建设, 明确产业定位, 高效能的管理园区, 使园区成为发展加工贸易的重要载体, 大力促进配套企业群、产业群的形成与集中, 不断延伸产业及加工链, 形成一个很好的加工贸易产业带。对于那些能够在加工贸易主导产品上下游产业方面, 对湖南加工贸易产业集群建设起龙头作用的企业给予政策扶持, 在土地退税、管理手续方面给予便利和优惠, 进而降低企业的生产运营成本, 扩大销售影响, 增加获利机会。通过加强对开发园区建设, 为湖南加工贸易产业集群的发展作好准备, 促进湖南加工贸易的结构跨越式升级。

参考文献

[1]贾曼丽.外商投资与加工贸易发展的相关性分析[J].黑龙江对外经贸, 2003 (, 5) .

[2]马强.中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 2005 (, 32) .

[3]王子先, 杨正位, 宋刚.促进落地生根——中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发展方向[J].国际贸易, 2004 (, 2) .

优化我国贸易结构 篇9

随着“国家竞争优势”、“比较优势陷阱”和“贫困化增长”理论的提出, 出口贸易结构分析逐渐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党中央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通过的《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了“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要求, 这为新时期我国对外贸易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在当今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 调整出口贸易结构再次成为理论界关注的一个焦点。本文以河南省的出口贸易为研究对象, 分析其出口贸易产业结构并提出相应的优化措施。

二、河南省出口贸易结构分析

(一) 河南省出口贸易产品结构分析

从出口贸易的产品结构来看, 河南省的出口贸易结构经历了初级产品所占比重不断下降, 工业制成品, 特别是机电产品, 高新技术产品所占比重不断提高, 出口结构不断优化的过程。2007年河南省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分别出口18.22亿美元和1.80亿美元, 占全省出口的比重分别为21.7%和2.1%。但是河南省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和自然资源丰富的大省。其出口仍然以资源性产品为主。

2007年出口值位居河南省前十位的商品 (见表2-1所示) 。通过该表可以反映如下三个问题。第一, 河南省前十大出口产品均是工业制成品, 充分反映出河南省出口产品结构已经实现了由初级产品向工业制成品的转变。但同时也应该看到这十大商品中有七类商品属于粗加工低附加值的资源性商品。只有位居第一位的人发制品和位居第十位的柴油机客车, 座位≥30属于完全制成品, 而其他产品均属于加工程度较低的半成品。因此河南省出口贸易产品结构有待于进一步的改善, 进一步提高出口产品的加工度和附加值。第二, 河南省是农业大省, 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十分之一, 但是在河南省出口前十大产品中却没有跟粮食农业有关的产品。由此看出河南省还没有依托其粮食大省的优势充分开发食品加工产业。第三, 从该表可以看出河南省主要出口商品的类别相对单一, 前十位商品中有七类属于粗加工的资源型半成品。这种依赖资源型产品的出口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符合要素禀赋理论, 但是由于资源的不可再生性, 不符合可持续发展观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河南省出口商品结构相对比较落后, 主要的出口产品多是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 并且产品的加工度偏低, 多为半成品。这种出口产品结构严重影响了出口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和出口对经济的带动作用。因此必须采取积极的政策措施, 鼓励创汇农业和高科技产品的出口, 在保证出口贸易额不断增长的同时, 减少资源型产品的出口, 不断优化出口产品结构。

(二) 河南省出口贸易方式分析

从出口贸易方式来看, 河南省的出口贸易还主要是采取一般贸易的方式, 加工贸易在整个出口中所占的比重偏低。2007年, 加工贸易占河南省出口的比重仅为17.5%, 而同年加工贸易在全国出口贸易中所占的比重达50.7%。从加工贸易的构成来看, 主要是采取的进料加工贸易, 来料加工所占的比例非常低。

河南省出口贸易的发展主要是依托其当地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优势来发展。但目前从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配套使用来看, 属于人力资源相对过剩。具体表现在目前河南省已经成为第一劳务输出大省, 劳务的输出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闲置劳动力就业问题, 但是同时却带来了诸如留守儿童、耕地撂荒等严重的社会问题。加工贸易特别是来料加工贸易, 作为资源和市场两头在外的一种贸易方式, 可以吸纳大量的劳动力, 因此发展加工贸易符合河南省的资源优势和比较优势。河南省应该进一步发展加工贸易, 加工贸易的发展一方面能够进一步扩大其对外开放度, 促进出口贸易规模的扩大, 另一方面可以解决河南省的劳动力就业问题、留守儿童, 耕地撂荒等严重的社会问题。

(三) 河南省出口贸易主体的企业性质分析

从出口贸易主体的企业性质来看, 河南省出口贸易的主要经营者仍然是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 外商投资企业和民营企业所占比重偏小。2007年国有企业完成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为41.8%, 而外商投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完成出口所占的比重分别为17.1%和16%。由此看出, 国有企业仍然是河南省出口的主力军。而从全国范围来看, 2007年国有企业完成出口占全国出口贸易额的比重为18.5%, 而外商投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完成出口所占的比重分别为57.1%和24.4%。由此可以看出, 在全国范围内, 出口的主力军已经由国有企业转向了外商投资企业和民营企业, 而河南省的出口主力军仍然是国有企业, 由此可以反映出河南省的改革开放程度还相对偏低。

表2-2给出了2004-2007年河南省完成出口企业构成的发展趋势。可以看出, 国有企业完成出口在河南省出口中所占的比重在逐步的下降, 民营企业完成出口的比重在逐年提高。这说明河南省出口贸易的企业主体开始走向多元化发展。而外商投资企业完成出口所占的比例并没有大的变化。这说明河南省引进外资工作有待进一步的增强, 要进一步优化河南省投资环境, 为外资进入河南省的发展提供各种优惠条件。因此河南省要想进一步扩大出口规模, 必须充分调动民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积极性。

(四) 河南省出口贸易地理方向分析

出口贸易地理方向是指一定时期内各个国家或区域集团在一国出口贸易中所占有的地位, 通常以其在该国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来表示。出口贸易地理方向指明了一国出口商品的去向, 反映了它与其他国家或区域集团之间的经济贸易联系程度。河南省出口贸易市场现已遍及世界各大洲。2007年河南省前十大出口贸易市场在河南省总出口中所占的总比例为56%。同期全国前十大出口市场占总出口的比例为64%。这说明河南省的出口贸易地理方向比全国分散。但同时也看到河南省对美国的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较高。随着2008年以来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 势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河南省出口贸易的发展。根据郑州海关的统计, 2008年12月份出口额比上年下降11.6%, 出口增速创2年新低。由此可以反映出过度依赖美国市场的代价。因此河南省必须进一步开发新兴市场, 分散出口市场集中度, 以规避单一市场可能带来的经济风险和政治风险。另一方面, 河南省还面临着出口贸易额亟需进一步扩大的任务。在当今社会, 出口规模的扩大主要取决于市场的开发, 这也需要不断开拓新的出口市场。因此河南省要在现有出口市场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传统市场, 不断开发新兴市场。

三、河南省出口贸易结构优化措施

通过对河南省出口贸易结构情况分析, 可以看出河南省出口贸易结构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严重影响对外贸易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其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出口贸易结构不尽合理。主要表现在出口产品中资源密集型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在整个出口中所占比重较高、出口的工业制成品层次较低, 大多属于半制成品, 加工程度及增值率较低。第二, 出口贸易企业主体中国有企业所占比重较高, 民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对河南省出口的贡献度较低。第三, 河南省加工贸易发展相对滞后, 没有能够充分发挥河南省比较优势, 并引出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第四, 河南省出口市场方向的集中度相对较高, 个别市场在河南省出口中所占的比重比较高, 这种情况提高了出口贸易发展的风险。基于对河南省出口贸易结构的分析, 本文提出如下提高河南省出口贸易质量的对策措施。

(一) 通过技术创新, 培养名牌产品, 优势产业不断优化出口贸易产品结构

针对河南省出口贸易结构现状, 必须进一步优化出口贸易产品结构, 才能实现河南省出口贸易的突破, 充分发挥其后发优势。优化出口贸易产品结构, 一方面要依靠科技进步、加快技术创新。科技进步, 技术创新是提高出口商品质量、档次、加工深度和科技含量的关键, 是河南省出口贸易结构优化的根本途径。技术创新不仅包括新技术, 新产品的开发, 还包括运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产品, 提高出口产品的附加值。目前河南省出口的支柱产业主要是传统的加工制造产业, 加强技术创新要更加重视运用新技术对现有产业进行改造。另一方面要培育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 培育一批有核心竞争力的重点企业, 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出口基地。当前河南省主要的出口产品是资源密集型半成品。这些产品的出口虽然能够带来出口贸易规模的短期扩张和带来一定的短期经济效益, 但是由于资源的有限性, 这种扩张的持续性将会受到极大的限制。在经济发展的初期, 利用本地区的资源优势, 依靠出口资源密集型的半成品参与到国际经济交易中是能够促进经济发展的, 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 必须要培养有知识产权、有核心竞争力的名牌产品, 才能使得出口贸易保持可持续快速增长, 并且能够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二) 发挥河南省比较优势, 加快发展创汇农业

河南省是农业大省, 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十分之一, 但是河南省在农产品出口贸易方面却是小省。据郑州海关统计, 2006年上半年, 全省农产品出口额只有2亿美元, 而邻省山东上半年出口额却高达25亿美元, ;在培育农产品出口基地方面, 河南省也处于落后状况。2003年, 全省出口创汇基地只有181个, 年出口额100万美元以上的基地仅有81个。农产品出口企业有231家, 年出口额超过3000万美元的企业仅有3家, 50%以上的企业年出口额在100万美元以下。而广东、江苏同期已分别建成农产品出口基地631个和442个, 规模大、实力强的外向型农业龙头企业均已达到300多家。 (1) 河南省地处平原地带, 在发展创汇农业方面有很大的潜力, 也具有比较优势, 因此优化出口产品结构要注重创汇农业的发展。

(三) 构建质量效益导向型的出口贸易促进政策, 进行制度创新

构建质量效益导向型的出口贸易促进政策体系, 是河南省出口贸易结构提高的制度保障。首先, 河南省要建立出口促进服务体系, 所谓出口促进服务体系, 实际上战略性贸易政策的一部分, 是指政府以一定的财政公共支出为支撑, 政府或者其他公共机构面向中小企业的公共服务。从世界范围来看, 战略性贸易政策是当前各个国家的主要贸易战略选择。从河南省的情况来看, 河南省中小企业出口在整个出口中所占的比重偏低, 因此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由于中小企业在技术、资金、信息、人才等方面的匮乏, 严重影响其出口贸易的发展, 因此政府应该建立出口贸易促进服务体系, 为其出口提供各种服务。搞好出口贸易运行的监测、预测和调控, 不断提高出口贸易增长的质量和规模。其次, 河南省需要采取一定的经济手段和出台相应的政策来引导出口结构的调整。适当限制高污染、高能源消耗的出口产业的发展, 建立主要依靠科技创新促进出口的政策体系。同时要鼓励关联性大, 能改善河南省贸易条件的产品的出口。改革金融扶持政策, 对不同的行业采取不同的贷款、贴息、贴现和出口信贷等利率。通过政策措施的引导使外贸微观经济效益与宏观经济效益一致化。第三, 要改革河南省外贸出口考核指标和考核方式。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正确处理规模、速度和质量、效益之间的关系。在实践中, 建立科学的外贸发展绩效指标考核体系。在对出口情况进行考核时, 不但要关注出口贸易规模和增长速度, 同时要增加出口贸易对经济结构调整的促进作用、能源消耗、环境污染等指标。

摘要:河南省出口贸易发展迅速, 出口贸易结构在不断优化, 但是出口贸易结构仍然存在出口产品加工程度低, 资源密集型产品占出口产品的比重较高, 加工贸易在出口中占的比重比较小, 民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对出口的贡献度低, 出口市场相对集中等问题。因此河南省要通过技术创新, 培养优势产业、名牌产品, 发展创汇农业、进行制度创新等措施来优化出口贸易结构。

关键词:河南出口,贸易结构,优化措施

参考文献

[1]河南统计局.2008河南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8

[2]逯忆.中部6省外贸出口的比较分析[J].对外经贸实务, 2008, (09)

[3]刘重.由数量型转向质量型—我国企业外贸出口中“低效平衡”及对策[J].经营与管理, 2007, (6)

优化我国贸易结构 篇10

(一) 新疆工业制成品出口比例逐年上升, 但仍然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新疆工业制成品的比例逐年上升, 但仍然以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新疆工业制成品出口占总出口额的比例由1996年的70.18%上升至2005年的90.19%, 而初级产品所占的比例则由29.82%降至9.81%。劳动密集型产品占总出口额的比例不断上升, 新疆逐步成为以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地区。到2005年则升至81.17%, 而资源密集型产品则由29.82%降至9.81%;技术含量较高的资本密集型产品则变化不大。新疆的资本密集型产品生产较少, 出口化学品及有关产品和机械及运输设备的规模较低。

(二) 新疆出口市场比较集中。改革开放前, 新疆的贸易伙伴主要是原苏联和东欧少数几个国家和地区, 后逐步转向港澳地区和日、美、西欧及中亚等国家和地区, 2006年新疆出口市场达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尽管新疆出口市场出现了多元化的喜人局面, 但是新疆出口市场过于集中的现状并未得到改变。新疆边境贸易市场主要集中在哈萨克斯坦, 对哈贸易占新疆边境贸易的80%以上, 截至目前, 哈萨克斯坦已连续10多年成为新疆第一大贸易伙伴。一般出口贸易则集中在美国、日本和香港, 2005年新疆与美国、日本、香港的进出口总额分别为27, 050万美元、8, 847万美元、8, 086万美元。出口市场过于集中, 一方面说明新疆的外贸企业在开拓国际市场、充分利用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的能力不足;另一方面则会使新疆对某些国家依赖性过大, 容易受到对方国家经济社会政策波动影响, 使进出口贸易面临较大风险和不确定性。

(三) 新疆出口贸易方式以边境贸易为主。新疆对外贸易方式较多, 包括边境贸易、旅游购物、加工贸易、一般贸易。随着独联体国家市场经济逐步成熟、完善, 市场行为逐步规范, 经济得以恢复, 加之欧美、东南亚等国跨国公司涉足独联体市场, 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我国为适应加入WTO形势的需要, 相继出台了国发 (1996) 2号文件及外经贸部、海关总署 (1998) 844号文件, 对边贸的管理形式、贸管政策、税收政策等做了调整, 同时保留了从周边国家进口商品的关税、增值税减半计征政策, 进一步加强对边贸的规范化管理。新疆边境贸易经过不断实践, 以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俄罗斯联邦为中心的边贸市场格局初步形成, 边贸方式更趋多元化, 包括:易货贸易、现汇贸易、旅游购物、三来一补、寄售、租赁、劳务输出、工程承包等。在经济技术合作方面还出现了带料境外加工、援外项目等。随着对边贸企业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 初步建立了现代企业组织机制、管理机制和经营机制。一大批非国有经济企业参与边贸活动, 增强了边贸企业活力和生命力, 使新疆边贸沿着健康有序的轨道发展。但是新疆对外贸易中边境贸易所占比重较大, 一般贸易比重较低 (见表1) 。一般贸易比较规范, 交易成本低, 是对外贸易的发展方向。

数据来源:《新疆统计年鉴2006》。

二、新疆出口贸易结构优化的障碍分析

(一) 经济发展限制出口商品结构优化。

首先, 产业结构决定出口商品结构,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结构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该国或地区的出口商品结构。产业结构的多层次实质是指完善的产业种类, 鲜明的产业层次是针对不同国家进行产业间贸易的基础, 通过产业结构的多层次化, 以本国的产品生产为基础, 可以按照比较优势原理针对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国家进行产业间的分工, 实现世界范围分工的多层次性, 是出口产品走成本化之路、利用本国比较优势的前提, 进而实现产业间贸易的产品多元化。其次,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在竞争机制的作用下, 产业间分工带来的竞争越来越被产业内分工带来的竞争所替代, 为追逐产品的差异化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在规模经济利益的驱使下, 产业内部同类产品间的专业化生产越来越普遍。同一产业内部不同品牌、不同性能、不同型号产品的生产, 是一国产业结构优化的又一表现。另外是同一产品不同零部件的生产也属于同一产业内部的水平多层次。再次, 经济发展水平越高, 产业内部的异质性产品的生产规模就越大, 产业内部分工就越发达, 从而形成异质性产品的供给市场。同时经济发展水平越高, 人均收入水平也越高, 较高人均收入水平的消费者的需求会变得更加复杂、多样化, 呈现出对异质性产品的强烈需求, 从而形成异质性产品的需求市场, 这是消费需求的趋势。由于新疆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产业单一, 产业种类不丰富, 还没有形成鲜明的产业层次, 产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 就不能形成有利的产业间与产业内分工, 从而导致出口商品的档次较低。

(二) 新疆的外贸企业规模小, 缺乏规模竞争优势。

新疆的外贸企业规模普遍较小, 经营手段落后, 竞争不规范。外贸企业以商贸企业为主, 规模较小。在2005年上半年实际发生业务的697家外贸企业中, 进出口额在100万美元以上的外贸企业仅为237家, 只占到发生业务的外贸企业的34%, 如果算上未发生业务的外贸企业, 这一比例只有18.69%。由于外贸企业普遍规模较小, 因此很难有积极性和能力致力于改进产品质量、创立商品品牌, 而是着眼于短期利益, 对技术进步很不重视, 不能够形成长期品牌。因此, 一旦某一类商品在市场上热销, 则众多企业一哄而上, 对进口的商品竞相提价购买, 对出口的商品则互相压价。这不但使企业自身的赢利下降, 甚至亏损, 而且也扰乱了市场秩序。更有甚者, 部分企业为赢利不惜出口假冒伪劣商品, 严重损害了中国商品的形象和信誉。

(三) 新疆的国际物流业较落后。

新疆的运距很长, 铁路出疆货物平均运距长达1, 944公里, 进疆铁路货物平均运距2, 855公里, 是全国铁路平均运距的4倍。乌鲁木齐到各地州市的平均距离为742公里, 各地州到各县城平均距离为155.3公里, 运距长造成各地的市场范围狭窄, 运输成本高, 竞争力弱, 只有发展现代国际物流业才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制约新疆经济的这个瓶颈问题。新疆发展现代国际物流业面临以下难题:第一, 管理体制出现条块分割。第二, 新疆国际物流业整体规模较小, 硬件设施落后, 不能满足新疆当前货运市场发展的需要, 仓储、货代等方面的建设不够完善。第三, 新疆国际物流专业人才缺乏, 国际物流起步晚, 现有从业人员素质远远跟不上物流发展的需要, 特别是善经营又懂物流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稀缺。

三、对新疆出口贸易结构优化的建议

(一) 以科技为动力推进产业结构升级。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新疆的技术发展水平还很低, 自身的研究开发能力有限, 无法利用自身力量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根据阶梯发展战略思想, 我国东部地区的一些优势产业需要重新定位和调整, 有些产业要向西部转移, 新疆可以选择接受东部相对优势的产业, 发展区内的加工工业, 以此实现区内产业的升级和调整。这种调整是迫切的, 它是实现新疆资源转换的重要手段。以技术作为产业结构优化的动力,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是新疆发展经济的必然选择。产业升级和结构升级关键是产业技术水平的开发和升级, 技术进步对于形成新的社会分工下刺激需求结构、改善降低消耗、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具有决定性意义。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商品结构也将得到大的调整, 出口商品的价值含量将加大, 这是新疆扩大外贸出口的有力支撑, 新疆企业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把握这次机遇, 带动新疆经济的起飞。

(二) 以企业集团化提高竞争力并加强自我监督。

在国际市场上, 小企业由于缺乏资金、技术、信息和市场而竞争力弱、混乱。新疆外经贸企业由于历史上积累少导致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实业化经营少, 单一从事外贸代理业务的企业多, 企业发展没有支撑力。这种企业既受市场竞争的影响, 又受货源选择的影响, 企业自主经营能力不足。而且由于国际市场的因素, 小企业经常互相压价, 无序竞争, 最终伤害了新疆商品的声誉。为了适应国际市场竞争的客观规律, 新疆企业必须注意与其他形式企业的联合, 通过实现集团化的形式, 或者通过各种资产重组的方式实现工贸、农贸、技贸的结合, 以集团化的形式, 通过规模经营竞争国际市场。实施外经贸企业集团化策略, 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新疆已形成了以石油石化、冶金、煤炭、纺织、轻工、建材、机电、有色金属等为主体的现代工业体系, 培育了特变电工、八钢集团、新天国际、中基股份、溢达纺织等一批骨干企业, 以这些企业为带动作用, 组建不同形式的企业集团, 提高新疆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同时建立行业协会, 对价格、质量进行监督。制定严格的纪律和监管措施, 加强行业自律, 重新树立新疆对外贸易的声誉。

(三)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培育优势产业。

新疆现在尚处于工业化起步时期, 对于新疆来说, 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应当紧密依托新疆的优势资源和优势产业, 以石油等重化工业为中心, 积极发展以农副产品深加工为主的附加值高、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关联度大的产业及能发挥区域优势的企业。

(四) 实施“科技兴贸”的外贸发展战略。

任何政策的实施都是在一定的战略指导下执行的。新疆可以以政府为主导, 制定适合新疆地区情况的“科技兴贸”发展战略。科学技术无论对于提高出口商品中高技术产品的比重, 还是促进技术输出、输入, 加强国际资本流动均是不可或缺的核心因素。只有依靠这些因素促进提高新疆出口商品的档次、质量、效益, 才能提高资源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及技术-知识密集型产品的科技含量, 增加其附加值。对于高科技产品出口来说, 高科技投入更是其发展的源泉。“科技兴贸”即是把科技这一最重要的生产力引入对外贸易的全过程, 体现于各种经贸业务活动之中, 其目标是将新疆的外贸发展依靠廉价劳动力过渡到集约化的发展方式。只有将外贸发展与科技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外贸与科技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的良性局面才能形成和发展。

摘要:新疆的出口没有取得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产业结构的层次较低。在出口商品结构方面, 初级产品的出口竞争力迅速减弱, 而另一方面工业制成品的竞争力则提升的较为缓慢, 在工业制成品内部的结构里, 劳动密集型产品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而资本密集型产品的竞争力则较弱;在出口贸易市场结构方面, 新疆目前的出口贸易市场主要集中在与新疆毗邻的中亚地区, 出口贸易市场相对较为集中, 优化新疆对外贸易结构是保证新疆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新疆,出口结构,障碍,优化

参考文献

[1].张慧霞.青海省优化出口商品结构的战略构想[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 2006, 3

[2].高宇.对新疆外贸依存度的分析与思考[J].新疆财经学院学报, 2005, 1:75~77

[3].宋岭, 杨沛.浅析优化新疆产业结构[J].开发研究, 2002, 2:23~25

[4].王哲, 郑虹.西部大开发环境下的新疆产业结构调整[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3, 3

优化我国贸易结构 篇11

一、我国对外货物贸易结构的发展现状

(一)我国进出口产品比重的发展态势

从进出口比例可以看出,我国处于贸易顺差还是逆差的状态,可以反映我国贸易摩擦的整体情况。总体来说,近年来我国进出口产品比例将长期保持平稳的态势,没有出现大幅度上扬,也没有出现大幅度下降,具体如图1。从1981年至2013年期间我国贸易进出口比例呈现五次波浪型变动。第一次是1981年至1983年,进出口比例呈现大幅度下降趋势,第二次是1983年至1990年,进出口比例呈现连续三年的快速上升和连续五年的快速下降。第三次是1990年至1998年,进出口比例也是连续三年的快速上升和连续五年的快速下降,但是升势和下降幅度相对第二次开始缓和。第四次和第五次的波浪型波动幅度更为缓慢,进出口比例的变动幅度都小于0.5。这说明我国贸易结构逐渐趋于稳定。从整体趋势看,我国经历相对长期的贸易逆差(将近10年)后开始保持长期的贸易顺差趋势。顺差比例的变动(进出口比例)基本保持在(0.8,0.95)区间变动,这种缓和变动从1997年开始,已经维持了17年,因此,我国货物进出口贸易保持了相对长期的稳定态势。

(二)我国初级产品进出口结构变化情况

初级产品是资源型产品,其进出口结构问题能够反映出区域的资源状况。整体来说,我国初级产品的进出口结构呈现上升趋势,具体如图1。从图可以看出,自1980年至今我国初级产品进出口结构的变化呈现两个基本趋势——稳步阶段和快速变化阶段。稳步阶段是1980年至1999年,进出口比例基本维持在(0.5,1.0)区间,变化幅度不大。快速变化阶段,即2000年至今,进出口比例呈现曲线上升趋势,变化幅度非常大。1999年的进出口比例为1.35,截止2013年已经达到6.13。初级产品进口比例与出口比例的悬殊,说明我国资源性产品对外的依赖度越来越大,并且保持着上升趋势,这对我国经济的稳定性将产生重要影响。具体分析如下:

我国初级产品出口发展非常缓慢,1980年至2013年增加了10.77倍,年均增长率为7.5%。我国初级产品的出口结构发生了较大改变,1980年货物出口主要是为矿物燃料及相关原料(46.96%)和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32.75%),而2013年初级产品出口主要是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51.79%)和矿物燃料及有关原料(30.83%)。我国初级产品进口发展非常迅速,1980至2013年初级产品进口增加了93.54倍,年均增长率为19.21%,而我国初级产品进口结构发生的改变更大。1980年时初级产品进口主要为非食用原料(51.07%)和食品及主要食用的活动物(42.06%),到2013年主要为矿物燃料及有关原料(49.31%)和非食用原料(42.47%)。

(三)我国工业制品进出口结构变化

工业制品的进出口结构可以反映区域的生产技术水平和区域的产业结构问题。目前我国工业制品的进出口结构保持较为稳定的趋势,没有出现大幅度波动。从图1可以看出,工业品制品的进出口比例与我国货物的整体进出口结构和趋势相对一致,但波动性相对缓和。整体分析,呈现出两种下降趋势:一是1980年至1998年,工业制品进出口比例呈现出快速上升趋势和快速下降趋势,维持了18年,时间较长;二是1999年至2013年,进出口比例相对稳定,变化幅度相对缓和,已经维持了15年,时间也较长。

具本来说,工业制品出口结构差异较大。1980年我国工业制品出口主要为轻纺产品和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44.41%),而2013年出口产品主要为机械及运输设备(49.50%),从中可以看出,我国机械及运输设备的增幅最大,上升了41个百分点,而轻纺产品和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下降幅度最大,下降了27个百分点。从进口看,1980年工业制品进口主要为为机械及运输设(39.20%)以及轻纺产品和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31.81%),而2013年主要为机械及运输设(55.17%),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工业品进口以机械及运输设备为主导,呈不断上升的趋势,近年来保持相对稳定。比较工业制品的进出口情况可以发现,我国机械类产品的进出口额度都非常大,而纺织类主要以出口为主。

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比例保持平稳发展趋势,货物出口的技术性有待加强。2004至2009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比例保持快速的下降趋势,这说明这期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额发展迅速,其增速高于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口增速。自2009年之后,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比例开始缓慢回升,并且已经持续了四年。这主要是因为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各种高新技术产品不断渗入我国各种地区。近年来出口增速放缓,对此我国政府应该予以重视,这凸显了我国货物出口的技术性不足,货物出口的技术性有待提高。

二、我国货物贸易结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依然占主导地位,产品技术含量较低

从产品类型看,一些化学品等能源型产品出口率较低,主要出口集中在技术含量低的电子电器等机械类产品,占据了总出口额的49.50%。这些产品的生产特点是依靠大量的劳动力和简单的生产设备进行生产。实际上我国很多外贸企业发挥的是组装功能,对于一些具体零部件的生产主要依靠国外企业。纺织类产品也是我国重要的出口优势,也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其产品出口总额占总出口额的17%左右。目前电子机械行业和纺织行业已经成为我国两大产能过剩行业。我国长期保持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主导地位主要应该来源于几个方面:一是我国人口规模大,劳动力优势显著,产业的发展可以依托劳动力优势而可以不依托技术的发展而发展;二是我国经济基础水平低,虽然近年来发展迅速,但是技术发展速度难以和经济发展速度平行;三是我国许多企业保持代加工地位,国外的技术只是提供成熟产品零件,而我国提供劳动力,这样导致我国企业的技术难以上升。endprint

(二)我国对国际市场资源型产品依赖性较高,不利于经济的稳定性发展

根据图1及其分析可以看出,我国资源型产品进出口比例越来越大,比例数值已经超过6.0,即资源进口是资源出口的6倍。这说明我国资源供应的不足,需要大量依赖国外进口,这对于经济的稳定性产生了重要影响。比如,我国原油的消耗70%主要依靠进口,大豆油的原料大豆80%依赖进口,这直接影响了我国的讨价还价能力,并且国内这些资源型产品市场受到国际市场的影响很大,价格容易受到国际市场价格的影响。实际上,能源型产品属于国家安全性产品,其对外依赖度过高,不仅影响区域经济的稳定性和发展速度,同时影响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三)工业制成品产能过剩问题严重,过于依赖国际市场

产能过程已经不是一个新的问题,早在21世纪初,许多产业已经呈现出严重的产能过剩,例如纺织、电子机械、建材类产品。其中我国建材产品的产能已经超过世界总量的50%,成为名副其实的建材生产大国,已经严重超出了我国的建材消费水平,过多的生产只能大量投向国际市场。此外,铜铁业、化工产业也存在严重的过剩问题,过剩的比例超过了40%。2012年中国钢铁行业产能过剩达到21%;水泥产能过剩达到28%。对此,部分企业要么因为市场饱和而亏损倒闭,要么将市场转向国外。据统计,2013年我国工业产业利用率为78%,部分行业甚至低于75%,例如建材产能利用率为72.5%。这说明我国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度非常高,一旦这些产业的国际市场出现大幅度波动,那么将危及这类企业的生存,这也是2008年金融危机时我国大量的服装企业、建材企业、电子机械企业破产的重要原因。

(四)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比例过低,凸显我国贸易产品的层次不高

整体而言,无论是进口还是出口方面,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比例都不足,基本维持在27%左右,没有上升趋势,波动性也不大。2013年高新技术产品进口总额为5581.71亿美元,而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口主要集中在电子器械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类产品,其他类高新技术产品进口额度非常小。从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看,在华外资企业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占到70%以上。高新技术产品也主要集中在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产品,大部分此类产品的进出口主要集中在广东、江苏和上海三个区域,其他区域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出口比例不到30%,而出口比例不到28%。因此可以看出,我国大部分区域的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严重不足。

三、加快我国对外货物贸易结构升级的主要途径

第一,从多个视角解决我国对国际市场资源的依赖:一是提高我国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资源利用总量;二是加强资源与环境保护意识,减少我国资源利用总量;三是提高我国资源的开采能力,例如提升我国深海能源开采技术,以满足我国能源需求,降低我国对国外能源的依赖额度;四是加强资源性产品的创新和研发,以替代我国产量不足的资源,缓解我国的资源困境。

第二,拉动内需,兼顾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扩大产品消耗能力,有效缓解我国产能过剩问题。近年来国际金融危机频繁,国际市场非常不稳定,这严重影响了产品的出口。因此要想从长期解决当前产能过剩的问题必须依靠扩大国内需求,缓解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度。同时,拉动内需需要一个过程,而解决当前的产能过剩问题只能依靠国际市场,为此要提高出口退税率,缓解当前我国多产业产能过剩的问题。

第三,产业转移与转向。要彻底解决我国产能问题,解决贸易结构问题,缓解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可以从两个方面实施:一是降低国内产业生产,即通过企业重组和兼并,转变投向,减少产业产品生产;二是将产能过剩企业向国外转移,这不仅可以促进企业走出去,也可以提高我国对国际市场的占有率。实际上我国部分产业产品例如建材产品,生产虽然过剩,但是其技术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完全有能力向国际进军。

第四,加强技术创新和产品的研发,提高我国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水平,突破当前我国出口产品的技术困境,从劳动力优势转为技术优势。在对外开放的大环境下,鼓励技术创新,提高我国产品的技术含量,才能提高国际竞争力,才能改变我国产品进出口的劳动力密集型优势,才能提高我国产品的技术性优势。面对国际各种高质量产品的进入,企业只有不断提高产品的品质和层次,才能真正改变获得永久的竞争优势,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取胜。通过技术提升,我国商品出口的价值和结构才能得到提升。

第五,鼓励国内企业走出去,同时鼓励国内企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以弥补自身技术的不足。近年来海尔、联想、华为等大型企业陆续走出国门,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基础,不断促进本企业的技术和产品升级,最终良好的占有国际市场,形成高端的技术服务和商品输出。同时,企业应该关注国际先进技术的变化,在坚持创新的同时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以快速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满足不断变化的国际市场需求。▲

参考文献:

[1]杨汝岱,朱诗娥. 中国对外贸易结构与竞争力研究:1978—2006[J]. 财贸经济,2008,02:112-119+128.

[2]鲁晓东,李荣林. 中国对外贸易结构、比较优势及其稳定性检验[J]. 世界经济,2007,10:39-48.endprint

(二)我国对国际市场资源型产品依赖性较高,不利于经济的稳定性发展

根据图1及其分析可以看出,我国资源型产品进出口比例越来越大,比例数值已经超过6.0,即资源进口是资源出口的6倍。这说明我国资源供应的不足,需要大量依赖国外进口,这对于经济的稳定性产生了重要影响。比如,我国原油的消耗70%主要依靠进口,大豆油的原料大豆80%依赖进口,这直接影响了我国的讨价还价能力,并且国内这些资源型产品市场受到国际市场的影响很大,价格容易受到国际市场价格的影响。实际上,能源型产品属于国家安全性产品,其对外依赖度过高,不仅影响区域经济的稳定性和发展速度,同时影响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三)工业制成品产能过剩问题严重,过于依赖国际市场

产能过程已经不是一个新的问题,早在21世纪初,许多产业已经呈现出严重的产能过剩,例如纺织、电子机械、建材类产品。其中我国建材产品的产能已经超过世界总量的50%,成为名副其实的建材生产大国,已经严重超出了我国的建材消费水平,过多的生产只能大量投向国际市场。此外,铜铁业、化工产业也存在严重的过剩问题,过剩的比例超过了40%。2012年中国钢铁行业产能过剩达到21%;水泥产能过剩达到28%。对此,部分企业要么因为市场饱和而亏损倒闭,要么将市场转向国外。据统计,2013年我国工业产业利用率为78%,部分行业甚至低于75%,例如建材产能利用率为72.5%。这说明我国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度非常高,一旦这些产业的国际市场出现大幅度波动,那么将危及这类企业的生存,这也是2008年金融危机时我国大量的服装企业、建材企业、电子机械企业破产的重要原因。

(四)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比例过低,凸显我国贸易产品的层次不高

整体而言,无论是进口还是出口方面,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比例都不足,基本维持在27%左右,没有上升趋势,波动性也不大。2013年高新技术产品进口总额为5581.71亿美元,而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口主要集中在电子器械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类产品,其他类高新技术产品进口额度非常小。从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看,在华外资企业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占到70%以上。高新技术产品也主要集中在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产品,大部分此类产品的进出口主要集中在广东、江苏和上海三个区域,其他区域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出口比例不到30%,而出口比例不到28%。因此可以看出,我国大部分区域的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严重不足。

三、加快我国对外货物贸易结构升级的主要途径

第一,从多个视角解决我国对国际市场资源的依赖:一是提高我国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资源利用总量;二是加强资源与环境保护意识,减少我国资源利用总量;三是提高我国资源的开采能力,例如提升我国深海能源开采技术,以满足我国能源需求,降低我国对国外能源的依赖额度;四是加强资源性产品的创新和研发,以替代我国产量不足的资源,缓解我国的资源困境。

第二,拉动内需,兼顾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扩大产品消耗能力,有效缓解我国产能过剩问题。近年来国际金融危机频繁,国际市场非常不稳定,这严重影响了产品的出口。因此要想从长期解决当前产能过剩的问题必须依靠扩大国内需求,缓解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度。同时,拉动内需需要一个过程,而解决当前的产能过剩问题只能依靠国际市场,为此要提高出口退税率,缓解当前我国多产业产能过剩的问题。

第三,产业转移与转向。要彻底解决我国产能问题,解决贸易结构问题,缓解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可以从两个方面实施:一是降低国内产业生产,即通过企业重组和兼并,转变投向,减少产业产品生产;二是将产能过剩企业向国外转移,这不仅可以促进企业走出去,也可以提高我国对国际市场的占有率。实际上我国部分产业产品例如建材产品,生产虽然过剩,但是其技术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完全有能力向国际进军。

第四,加强技术创新和产品的研发,提高我国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水平,突破当前我国出口产品的技术困境,从劳动力优势转为技术优势。在对外开放的大环境下,鼓励技术创新,提高我国产品的技术含量,才能提高国际竞争力,才能改变我国产品进出口的劳动力密集型优势,才能提高我国产品的技术性优势。面对国际各种高质量产品的进入,企业只有不断提高产品的品质和层次,才能真正改变获得永久的竞争优势,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取胜。通过技术提升,我国商品出口的价值和结构才能得到提升。

第五,鼓励国内企业走出去,同时鼓励国内企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以弥补自身技术的不足。近年来海尔、联想、华为等大型企业陆续走出国门,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基础,不断促进本企业的技术和产品升级,最终良好的占有国际市场,形成高端的技术服务和商品输出。同时,企业应该关注国际先进技术的变化,在坚持创新的同时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以快速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满足不断变化的国际市场需求。▲

参考文献:

[1]杨汝岱,朱诗娥. 中国对外贸易结构与竞争力研究:1978—2006[J]. 财贸经济,2008,02:112-119+128.

[2]鲁晓东,李荣林. 中国对外贸易结构、比较优势及其稳定性检验[J]. 世界经济,2007,10:39-48.endprint

(二)我国对国际市场资源型产品依赖性较高,不利于经济的稳定性发展

根据图1及其分析可以看出,我国资源型产品进出口比例越来越大,比例数值已经超过6.0,即资源进口是资源出口的6倍。这说明我国资源供应的不足,需要大量依赖国外进口,这对于经济的稳定性产生了重要影响。比如,我国原油的消耗70%主要依靠进口,大豆油的原料大豆80%依赖进口,这直接影响了我国的讨价还价能力,并且国内这些资源型产品市场受到国际市场的影响很大,价格容易受到国际市场价格的影响。实际上,能源型产品属于国家安全性产品,其对外依赖度过高,不仅影响区域经济的稳定性和发展速度,同时影响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三)工业制成品产能过剩问题严重,过于依赖国际市场

产能过程已经不是一个新的问题,早在21世纪初,许多产业已经呈现出严重的产能过剩,例如纺织、电子机械、建材类产品。其中我国建材产品的产能已经超过世界总量的50%,成为名副其实的建材生产大国,已经严重超出了我国的建材消费水平,过多的生产只能大量投向国际市场。此外,铜铁业、化工产业也存在严重的过剩问题,过剩的比例超过了40%。2012年中国钢铁行业产能过剩达到21%;水泥产能过剩达到28%。对此,部分企业要么因为市场饱和而亏损倒闭,要么将市场转向国外。据统计,2013年我国工业产业利用率为78%,部分行业甚至低于75%,例如建材产能利用率为72.5%。这说明我国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度非常高,一旦这些产业的国际市场出现大幅度波动,那么将危及这类企业的生存,这也是2008年金融危机时我国大量的服装企业、建材企业、电子机械企业破产的重要原因。

(四)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比例过低,凸显我国贸易产品的层次不高

整体而言,无论是进口还是出口方面,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比例都不足,基本维持在27%左右,没有上升趋势,波动性也不大。2013年高新技术产品进口总额为5581.71亿美元,而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口主要集中在电子器械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类产品,其他类高新技术产品进口额度非常小。从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看,在华外资企业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占到70%以上。高新技术产品也主要集中在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产品,大部分此类产品的进出口主要集中在广东、江苏和上海三个区域,其他区域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出口比例不到30%,而出口比例不到28%。因此可以看出,我国大部分区域的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严重不足。

三、加快我国对外货物贸易结构升级的主要途径

第一,从多个视角解决我国对国际市场资源的依赖:一是提高我国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资源利用总量;二是加强资源与环境保护意识,减少我国资源利用总量;三是提高我国资源的开采能力,例如提升我国深海能源开采技术,以满足我国能源需求,降低我国对国外能源的依赖额度;四是加强资源性产品的创新和研发,以替代我国产量不足的资源,缓解我国的资源困境。

第二,拉动内需,兼顾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扩大产品消耗能力,有效缓解我国产能过剩问题。近年来国际金融危机频繁,国际市场非常不稳定,这严重影响了产品的出口。因此要想从长期解决当前产能过剩的问题必须依靠扩大国内需求,缓解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度。同时,拉动内需需要一个过程,而解决当前的产能过剩问题只能依靠国际市场,为此要提高出口退税率,缓解当前我国多产业产能过剩的问题。

第三,产业转移与转向。要彻底解决我国产能问题,解决贸易结构问题,缓解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可以从两个方面实施:一是降低国内产业生产,即通过企业重组和兼并,转变投向,减少产业产品生产;二是将产能过剩企业向国外转移,这不仅可以促进企业走出去,也可以提高我国对国际市场的占有率。实际上我国部分产业产品例如建材产品,生产虽然过剩,但是其技术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完全有能力向国际进军。

第四,加强技术创新和产品的研发,提高我国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水平,突破当前我国出口产品的技术困境,从劳动力优势转为技术优势。在对外开放的大环境下,鼓励技术创新,提高我国产品的技术含量,才能提高国际竞争力,才能改变我国产品进出口的劳动力密集型优势,才能提高我国产品的技术性优势。面对国际各种高质量产品的进入,企业只有不断提高产品的品质和层次,才能真正改变获得永久的竞争优势,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取胜。通过技术提升,我国商品出口的价值和结构才能得到提升。

第五,鼓励国内企业走出去,同时鼓励国内企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以弥补自身技术的不足。近年来海尔、联想、华为等大型企业陆续走出国门,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基础,不断促进本企业的技术和产品升级,最终良好的占有国际市场,形成高端的技术服务和商品输出。同时,企业应该关注国际先进技术的变化,在坚持创新的同时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以快速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满足不断变化的国际市场需求。▲

参考文献:

[1]杨汝岱,朱诗娥. 中国对外贸易结构与竞争力研究:1978—2006[J]. 财贸经济,2008,02:112-119+128.

优化我国贸易结构 篇12

联合国贸发会议《2008创意经济报告》提供的数据显示,在全球文化贸易格局中,发展中国家近10年以来表现突出,其中最突出的是中国已经成长为国际文化贸易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但是此结论似乎与国内很多学者的观点并不一致。笔者认为有必要对此进行深入的分析。本文将从贸易结构、文化贸易竞争力等方面分析我国的对外文化贸易,并与韩国、日本、英国、美国等国的情况进行比较;最后针对我国文化贸易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建议。

一、文化贸易概念的界定分类及数据来源

目前为止文化贸易的概念在国际上还没有统一的认识。国内比较认可的是将文化贸易分为文化商品贸易和文化服务贸易两大类(周成名,2006;李小牧、李嘉珊,2006;李怀亮、闫玉刚,2007)。

而国际上接受度较高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文化贸易的界定:以有形的和无形的文化产品传递文化内容的进出口行为,其中文化产品包括文化商品和文化服务。

文化商品指的是那些能够传达生活理念、表现生活方式的消费品,它具有传递信息或娱乐的作用,有助于建立集体认同感,并能影响实践活动。在取得版权后,文化商品能够通过工业过程大量生产并在全球广泛传播。它包括图书、杂志、多媒体产品、软件、唱片、电影、录像、视听节目工艺品和设计。文化商品包括核心文化商品(即传统的文化商品)和相关文化商品两大类。文化商品主要以有偿形式提供(UNESCO,2005)。

文化服务指的是政府、私人、半公立机构或公司赚取文化利益或满足文化需求的活动。文化服务不包括其服务所借助的物质形态,包括艺术表演和其它文化活动,以及为提供和保存文化信息而进行的活动(包括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等机构的活动)。文化服务包括核心文化服务和相关文化服务两大类。文化服务以有偿服务或免费服务的形式提供(UNESCO,2005)。

我国的文化贸易统计体系还不完善,本文文化贸易的1997~2006年数据来源于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数据库,而2007、2008年采用我国颁布的最新数据。

二、我国文化贸易结构的分析

全球核心文化产品的贸易集中度较高,被限定在有限的国家中。高收入国家是文化产品最大的生产和消费国,只有一个例外就是中国。2002年全球文化产品出口排位,英国是最大的文化产品生产者,产值达85亿美元;美国第二,产值达76亿美元;中国第三,产值达53亿美元。2002年全球文化产品进口排位,美国是最大的文化产品消费国,达153亿美元,是英国进口额的两倍;英国是第二大消费国,达79亿美元;德国以42亿美元位居第三大文化产品进口国。中国文化产品进口排位第15。中国在全球文化产品对外贸易中排在第4位,总的市场份额是5.39%。总体来说,中国在全球文化产品和服务贸易中增长迅速。

(一)我国文化贸易总量增长迅速,但贸易逆差依然严重

一个国家文化产品的对外贸易状况,反映了该国文化被国际社会的接受程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国文化软实力强弱。2008年,我国核心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达158.4亿美元,比2007年增长22.6%,为2001年的4倍;文化服务进出口总额为48.2亿美元,比2007年增长29.5%,是2001年的7倍。

但在总量扩大的同时,我国关键核心文化商品和服务的贸易逆差严重。以新闻出版业为例,如图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发布的《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显示,中国在主要的文化产品贸易方面,都存在着严重的逆差。图书、报纸、期刊等平面媒体产品,贸易逆差在扩大;在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等方面逆差扩大更加明显;版权进出口贸易逆差在2005~2007年曾经有所下降,但2008年逆差又出现增长态势。从贸易额来看,2005年中国文化产品的对外贸易额逆差是14853.16万美元,2006年上升到17256.39万美元,2007年则跃升到21477.73万美元。由此可见,中国文化产品对外贸易额的逆差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二)文化出口贸易的商品结构分析

国际贸易商品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各大类商品或某种商品在整个国际贸易中的构成,即各大类商品或某种商品贸易额与整个世界出口贸易额相比,以比重表示。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CS为贸易商品结构,EXi为第i种商品出口额,为该国n种商品出口贸易总额。

通过对一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分析,可以反映出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科技发展水平等。

本文所指的文化贸易商品结构分析,主要考察文化商品类和文化服务类各自占文化贸易出口额的比重;核心文化商品类和相关文化商品类各自占文化贸易出口额的比重。

根据公式1,中国、美国、欧盟、日本和韩国的文化贸易商品结构的计算结果如下:

如表1所示,从中国的文化出口贸易商品结构的纵向变化看,1997~2006年,文化商品在文化产品出口贸易额中所占份额总体来说比例很高,文化贸易出口基本上以文化商品的出口为主;而文化服务所占的比例很低,特别是核心文化服务在我国的文化出口贸易中所占比例非常之低,虽然在2000年之后逐年上升。该表也反映出在我国的产业结构中,附加值高的文化服务业发展的速度虽然很慢,但已经呈现出攀升之势;在国际文化产业的分工中,我国基本上还处于其产业链的下游,获利空间非常狭窄,还没有形成一定的产业优势。

从中国与韩国、日本、法国、英国、美国的文化贸易结构横向比较看,如图2、图3、图4所示。

在文化商品出口额所占的比例上,中国和韩国的文化贸易主要是文化商品的贸易,文化服务贸易所占比例非常小,这与中韩两国同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基础相关,反映在产业结构上就是文化服务业水平很低,在文化产业国际分工中主要处在产业链的下游,文化贸易对经济的贡献率还很低。而日本和法国文化商品出口额所占比例在80%~70%之间,并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英国的比例在70%左右。只有美国的文化商品出口所占比例相对要低很多,保持在50%~55%左右,文化服务贸易所占比例也一直相对要高出很多,保持在40%以上,反映出其在文化产业国际分工中主要处在产业链的上游,文化贸易对其经济的贡献率已经比较高,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已经大有体现,国内的文化服务业水平也已经很高。

在核心文化商品出口上,中国和法国有相对的比较优势,核心文化商品的贡献比较明显,反映为在文化产业的国际分工中,中国和法国的核心文化商品在对外文化贸易中有较强的竞争力,而日本和韩国的竞争力很弱,美国和英国水平相当,稍次于中法两国。

在核心文化服务出口上,美国的核心文化服务贸易所占份额基本上在5%~6%左右,而英国和法国的核心文化服务贸易份额在3.5%~4%左右,仅次于美国,这与美英法三国的文化服务业相对发达是吻合的。而中国和韩国基本上没有核心文化服务的出口,所占的份额非常低,两国不仅文化服务业发展水平较低,而且在发展过程中核心的文化服务业更是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

(三)文化贸易进出口的区域结构分析

国际贸易地理方向亦称“国际贸易地区分布”,用以表明世界各洲、各国或各个区域集团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地位。而站在一个国家的角度来说,一般考察其对外贸易地理方向,又称对外贸易地区分布或国别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各个国家或区域集团在一国对外贸易中所占有的地位,通常以它们在该国进出口总额或进口总额、出口总额中的比重来表示。以出口为例,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RS为对外贸易地理方向,EXi为一国一定时期内对某个国家或地区的出口额,分母为一国一定时期内对外贸易出口的总额。

对外贸易地理方向指明一国出口商品的去向和进口商品的来源,从而反映一国与其他国家或区域集团之间经济贸易联系的程度。一国的对外贸易地理方向通常受经济互补性、国际分工的形式与贸易政策的影响。

文化服务贸易没有分国别的统计数据,所以本文只考虑对核心文化商品和相关文化商品贸易的数据进行区域结构的分析。

(一)我国进口文化贸易的地理方向

从我国核心文化商品贸易进口地理方向看,最大的来源地是经济发达国家,占到50%以上,来自于发展中国家的比例呈现出逐步上升的趋势,基本和发达国家平分我国的核心文化商品的国家市场份额。高收入国家在我国的核心文化商品进口贸易所占的比例比较大而且稳定,在30%左右。

在相关文化商品进口贸易的地理方向上有不同的表现,发达国家所占的份额在1996-1999年小幅上升之后快速下降,所占比例已经从70%左右降到30%左右。而发展中国家作为来源国刚好相反,已经从不到30%上升到接近70%。作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国的美国在此项贸易上所占比例非常低,并呈现下降趋势。在发展中国家的来源方面,东亚国家和地区的表现与整体一致,并且近几年在其中占有超过80%的份额(数据来源: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数据库)。

总的来说,我国文化商品贸易的来源地虽然比较分散多样,但总体来说还是比较集中于发展中国家中的东亚地区,包括韩国、中国香港等,以及发达国家,其中欧盟发达经济国家、美国和日本基本上占到40%左右的比例。应该可以看出,前者的贸易主要因为同宗文化的低折扣所能带动的相似需求,而后者更多的因为发展水平的差异,能够提供差异性的产品满足国内市场的供给空白。

(二)我国出口文化贸易的地理方向

我国文化商品贸易的最大市场是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一个国家占了我国出口文化商品市场的30%以上,其国内经济的状况对我国的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结构的调整有很大的影响。这个结构应该跟两个紧密相连的经济关系相关,因为商品经济的关联大,在文化产品的贸易上产生积极的影响。而不太乐观的数据是对日本的文化商品的出口,数据显示其在我国文化商品的对外出口贸易中所占份额较低,而且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似乎与两国相同的文化渊源、相似的文化需求情况不太吻合,可能的原因笔者认为包括两国的市场供给趋同性强或者我国目前所能提供的文化产品还没有把握本国和日本的市场需求点等方面。与日本相似的情况也表现在对发展中的东亚国家和地区的出口。

总体来说,我国文化商品出口贸易的国际市场以高收入国家为主。这可能跟文化商品的货物特性有关。正因为其价值主要是物质价值,需要的成本更多的是自然资源和低成本的劳力,与我国传统在国际商品贸易中的表现相一致。而处于国际文化产业价值链上游的文化产品在我国还没有被很好地重视和发展。

三、我国文化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分析

外贸竞争力是一国(地区)在可贸易的产品或相关产业上所具有的国际市场开拓能力、市场占有能力以及获利能力。

关于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国内外学者大都采用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力指数(Trade Comparative,TC)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a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s,RCA)等工具来衡量。本文拟采用上述三类指数来分析我国文化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一)文化产品出口的国际市场占有率

国际市场占有率直接体现一国某产业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所谓国际市场占有率,即产品在国际市场中所占的市场份额,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MSi表示i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EXi表示一国i产品的出口额,ΣEX表示世界i产品的出口总额。

在国内文化产业统计体系还没有建立完善的情况下,我们通常认为文化商品是不能反映一个国家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的。

而更能反映问题是上面的图5,具有更高附加值的、处于国际文化产业链上游的文化服务出口贸易所占的国际市场份额更能代表一个国家的文化贸易的竞争力。如图5所示,在文化服务贸易方面其实已经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格局,第二层级的有竞争力的国家是英国、日本,法国再次之。

(二)贸易竞争力指数(TC指数)分析

贸易竞争力指数是行业国际竞争力分析的一种有力工具,综合考虑了进口和出口量个方面,能够反映本国生产的一种产品相对世界市场上供应的他国同种产品来说是否具有竞争优势。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TCi表示第i种商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Xi表示该种商品的出口额;Mi表示该种商品的进口额。取值范围为[-1,1],值大于0,说明该产品具有贸易竞争优势,且越接近于1,竞争优势越大。

从表2中可以看出,我国在文化贸易总体上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但这个优势主要依赖于文化商品层面,在文化商品贸易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比较优势相对明显;而在文化服务贸易方面不具有比较优势,TC指数一直小于零,且保持在较低的水平波动和世界总量波动的影响,可以较好地反映一个国家某一产业的出口与世界平均出口水平比较来看的相对优势。用公式表示:

其中,Xij表示国家j出口产品i的出口值,Xtj表示国家j的总出口值;XiW表示世界出口产品i的出口值,XtW表示世界总出口值。

如果一国RCA指数大于2.5,则表明该国该产业具有极强的国际竞争力;RCA介于2.5~1.25之间,表明该国该产业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RCA介于1.25~0.8之间,则认为该国该产业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RCA小于0.8,则表明该国该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较弱。

运用上述公式计算我国的文化贸易和文化服务贸易的RCA指数,其中文化贸易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c的计算是以我国文化贸易出口额在我国对外出口贸易中所占的份额与世界文化贸易出口额在世界贸易总出口额中所占的份额相除所得,而文化服务贸易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cs是通过我国文化服务贸易出口额在我国对外服务贸易上,并有下降的趋势,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

(三)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指数)分析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即RCA指数,是美国经济学家贝拉·巴拉萨(Balassa Bela)于1965年测算部分国际贸易比较优势时采用的一种方法,可以反映一个国家(地区)某一产业贸易的比较优势。它通过该产业在该国出口中所占的份额与世界贸易中该产业占世界贸易总额的份额之比来表示,剔除了国家总量出口中所占的份额与世界文化服务贸易出口额在世界服务贸易总出口额中所占的份额相除所得,结果如表3。

从总体文化贸易的RCA指数来判断,我国的文化贸易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考虑到我国文化贸易的产品构成中文化商品所占的比例非常高,所以仅以此来描述我国文化贸易竞争力并不全面。国际经济发展的趋势是第三产业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并具有低耗能低污染高附加值的特征,所以考察文化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应该更有价值。一方面作为服务业的一部分,它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处于国际文化产业链的上游,能够产生更高的效益;另一方面它也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必然途径,通过国际比较,可找出国内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的方向。从文化服务贸易的RCA指数判断,我国的文化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很弱,参照文化产业发展较好的美国、英国、日本的发展策略,我们的文化产业振兴可以将重点放在文化服务方面。

四、进一步扩展我国文化贸易的建议

亚洲金融危机和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后,多个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的应对和发展经验表明,发展文化产业是大趋势,是受到资源限制较少、投入少、回报高的产业。一个国家文化贸易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不仅仅是经济利润的问题,更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表现。鉴于我国目前文化贸易发展中的问题,对其进一步发展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利用后发优势优化产业结构,加强高附加值的创意型文化经济的发展

国内的产业结构布局直接决定产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以及该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绝对优势、比较优势及竞争优势。目前我国文化贸易中贸易商品结构不合理,基本上以文化商品贸易为主,而文化服务贸易所占份额非常少,我国文化在全球的影响力还非常小。中国要出口的不仅是电视机更要输出思想观念。

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实际上很长时间内都处于自发状态,政府没有明确的政策指导,文化产业的产业结构也谈不上合理规划,政府可以利用振兴文化产业机会进行全盘规划,借鉴国际经验,促进文化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特别要注重文化创意型经济的发展,培育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建立有效的足够的文化贸易渠道,拓宽文化贸易的区域范围

我国目前的贸易区域结构比较集中,出口主要面向东亚地区,部分项目虽已进入欧美一些国家,但涉及的只是少数发达国家。过于集中的贸易出口地理方向使得我国文化的普及范围狭窄,所能起到的经济带动作用就非常微弱。改善这样的局面需要建立有效的足够的文化贸易的渠道。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文化”没有作为一项产业经营,而是被看成“文化事业”,市场化程度欠缺。目前国内文化产业刚刚起步,产业运作资金和管理经验有限,真正能从事文化国际贸易的经纪机构奇缺,文化贸易的境外营销网络尚未构建,形成文化产业国际贸易多靠自行操作或个人联络的局面。在这方面,既要着力培养专业人才,也要善于利用其它产业已有的相对完善的境外营销网络,比如说通过我国已经积累的工业制成品的国际营销网络来获取信息或扩大我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扩展我国的对外文化贸易,提升我国文化服务贸易竞争力。

(三)培育骨干文化企业,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

开展文化对外贸易的主体是企业。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为了在全球经济的竞争中占据有利的地位,合理地利用文化资源,发达国家普遍进行了文化产业重组,形成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实现规模经济,以增强自身的实力和产品竞争力。

我国文化产业起步晚,文化企业虽然数量很多,但产业组织结构不合理且文化产业中大型企业、集团比较少,现有的企业集团缺乏竞争力,企业规模及实力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同类企业。

我国的文化产业应加快重组步伐,实现优势互补。支持企业跨地区、跨行业投资和经营,不断拓宽经营范围,调整经营结构,拓展空间;鼓励依托有实力的文化企业,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和业务为纽带,以联合、重组、兼并、上市等方式建立报纸、广播、电视、出版、音像制作网络资源共享的跨行业集团,打造在全国乃至在全世界有重要影响力的骨干文化企业集团,从而实现企业规模经营和资源优化配置,以提高我国文化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四)内容为王,同时注重表现形式,减少文化折扣

我国的文化产业的主导取向不应与国际文化贸易趋势相悖,而应与国际市场趋同。要扩大我国的对外文化贸易,一方面要立足于本土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要不断学习先进然后创新出具有现代意识的形式。任何一种资源都是相对于特定的技术手段而言的,民族文化的丰富资源需要现代的诠释才能够放出异彩。我们的文化产品只有让外国人能看懂,能理解,才有可能让他们喜欢,从而产生购买行为。比如中国的大型杂技、武术综艺舞台剧《太极时空》在德国上演进行到一半时,就收回了全部投资。因为《太极时空》立足中国的太极文化,把杂技、武术、舞蹈等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元素有机融为一体,以舞台剧的方式展示了杂技中的跳板、排椅,武术中的拳术、剑术、棍术、刀剑对练等,制造出一种壮美的意境和戏剧效果。

(五)注重文化产业的品牌建设,增强我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从现代商品的角度讲,品牌所带来的附加值已经远远超出了商品本身所具有的价值。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更是如此,可以说文化消费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品牌消费。这种文化品牌的意义在于消费者会自觉地把品牌与产品联系在一起,产生特有的消费行为。要扩大对外文化贸易,提高我国文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就必须全力打造文化产业的中国品牌。文化企业应树立和增强品牌意识;打造在国际文化市场上享有一定声誉的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品牌;要在“名牌”上下工夫,重点扶持那些影响大、产值高、同时社会效益好的文化企业组建大的企业联盟,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以此带动其他中小文化企业的出口。

(六)通过制定战略性贸易政策,推动文化贸易的发展

根据加入WTO后国际贸易环境的变化,我国在文化贸易上应该重点使用战略性出口政策,即出口补贴在文化贸易中的运用。我国应该及时调整国内补贴政策和策略,尽早建立适应WTO规则的文化产业补贴制度,充分运用好WTO规则允许的绿色与黄色补贴,逐步取消引起贸易争端的红色补贴。首先,在补贴方向上,文化企业在前期内容创意、技术开发期间会发生较大的费用,对这方面的补贴是不受WTO组织限制的。以后,对文化产业基础理论研究、关键和核心技术研发、文化内容原创等文化创新项目,政府要增加更多的财政投入,尽快缩短我国文化产业在创新能力上跟国外的差距。同时,对文化折扣的部分予以补偿。其次,要改变补贴的策略,变明补为暗补。政府在出口补贴问题上必须讲究策略,否则会出现贸易摩擦。我们必须综合各种因素全面考虑,采取策略的方式对出口进行支持,提高暗补的成分。其中进出口银行的出口信贷就是一个较好的暗补途径。

摘要:通过19972008年数据对我国文化贸易结构的实证分析,对文化贸易总体及文化商品贸易、文化服务贸易的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力指数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进行测算。我国文化贸易存在结构不合理,文化服务贸易发展滞后;贸易方向过于集中,文化贸易的经济动力作用发挥不足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优化产业结构,加强高附加值的创意型文化经济的发展,拓宽文化贸易的区域范围以及制定战略性贸易政策,推动文化贸易发展等建议。

上一篇:有效共享下一篇:轨迹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