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进口贸易影响

2024-10-08

我国进口贸易影响(精选11篇)

我国进口贸易影响 篇1

一、新一轮进口关税调整的商品范围及幅度

近年来,我国屡次降低部分商品进口关税。2012年,对包括能源资源、护肤品等日用品在内的730多种商品实施较低的进口暂定税率,平均税率为4. 4% ,比最惠国税率低50% 以上。2013年,我国对784种进口商品的关税进行调整,实施低于最惠国税率的年度进口暂定税率。其中,特殊配方婴儿奶粉的进口关税税率下降幅度较大,由原来20% 的最惠国税率降至5% ,下调了75% ; 篮球和跑步机等商品的关税由12% 降至6% ,下调了50% 左右。2014年,我国对767项进口商品实施低于最惠国税率的年度进口暂定税率,平均优惠幅度达60% 。 其中,供婴幼儿食用的零售包装配方奶粉进口暂定税率下调至5% ; 瓷厨房器具由15% 的最惠国税率降至10% 的进口暂定税率。

2015年5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发布2015年第21号公告,即《关于调整部分日用消费品进口关税的公告》,宣布自6月1日起,以暂定税率方式降低护肤品、西装、短统靴和纸尿裤等日用消费品进口关税税率。此次实行进口关税调整的14类商品均属于日用消费品,其中,关税降幅最大的前三位分别是纸尿裤、护肤品和毛皮服装,降幅分别为73% 、60% 和56. 5% 。其他商品的进口关税降幅也在40% - 50% 之间。

二、我国屡次降低进口关税的原因

( 一) 根据多边或双边协议逐步削减进口关税

2001年12月11日,历经16年谈判,我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 WTO) 第143个成员。根据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承诺,我国不断扩大在工业、农业、服务业等领域的对外开放,加快推进贸易自由化和贸易投资便利化。2001年以来,我国逐步调整进出口关税税则,按世贸原则渐次调整最惠国税率、年度暂定税率、协定税率、特惠税率以及税则税目等项目。我国的平均关税从2002年的15. 3% 下降到2015年的9. 8% ,其中农产品平均税率为15. 1% ,工业品平均税率为8. 9% ,履行了关税减让承诺。 此外,我国大陆与部分国家或地区签署了贸易协议,根据优惠贸易安排项下关税减让方案,我国进一步下调了原产于协定国部分商品的税率。

( 二) 促进国内消费升级,满足消费者需求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国民收入持续增长,居民财富逐渐累积,消费结构也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主要表现在商品需求的档次和质量明显提升,呈现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特点。降低部分消费品进口关税,扩大这些消费品进口,能增加国内消费品市场品种,便于国内消费者购买。我国已经降低了服装、鞋靴、护肤品、婴儿食品和用品、厨房炊具、餐具、眼镜片等多类日用消费品的进口关税,因为上述商品国内消费量大、消费者购买意愿较强,降低关税有利于合理增加进口,丰富国内的消费品市场,促进消费升级,更好地满足消费者不同层次的需求。

( 三) 调整日用消费品产业结构,提高国际竞争力

长期以来,关税壁垒的存在虽然保护了国内产业,但是这种“温室”下的保护无疑弱化了国产消费品国际市场竞争力。降低关税税率、开放市场可以起到刺激竞争的作用,让国产消费品正面积极地迎接国外产品的挑战。 我国作为服装、鞋帽等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大国,2014年服装累计出口1862. 85亿美元,进口61. 56亿美元,两者相差30倍。一方面,贸易顺差过大容易引起贸易摩擦; 另一方面,过度的市场保护不利于产品质量提升与产业升级。降低服装、鞋靴等日用消费品的进口关税能对国内相关产业产生影响,通过降低关税引入国外竞争,有利于国内企业提升产品质量、附加值和服务,重塑国内品牌,从而提高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促进日用消费品行业的产业升级。我国的汽车产业是最好的例证,加入WTO后,通过采用降低关税、引入国际竞争等手段,不仅更好地满足了国内汽车市场需求,而且对国内的汽车市场价格起到了制约作用,迫使汽车企业按照比较利益的原则,利用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合理配置资源、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在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为我国汽车工业产品结构和组织结构调整提供了机遇和动力,促进了企业联合重组,加快了汽车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

三、新一轮进口关税下调对我国进口贸易的影响

( 一) 对拉低进口消费品零售价格的影响有限

进口商品的价格构成一般包括生产成本、流通费用、 税费和利润4个部分。其中,进口环节税费主要包括进口关税、进口环节增值税和进口商品消费税。其中,我国进口关税的平均水平为9. 8% 左右,增值税一般为17% , 消费税则根据不同商品属性确定税率,最高可达到56% 。例如,购买消费税税率30% 、增值税税率17% 、完税价格3000元的护肤品,按未调整前进口关税税率5% 计算:

进口关税= 进口关税完税价格 × 进口关税税率= 3000 × 5% = 150元

增值税= ( 进口关税完税价格+ 进口关税+ 进口消费税) × 增值税税率= ( 3000 + 150 + 1350) × 17% = 765元

进口环节税= 进口关税+ 增值税+ 消费税= 150 + 1350 + 765 = 2265元

按调整后2% 的进口关税税率计算为:

进口关税= 3000 × 2% = 60元

增值税 = ( 3000 + 60 + 1311. 43) × 17% = 743. 14元

进口环节税 = 60 + 1311. 43 + 743. 14 = 2114. 57元

关税下调后,进口环节税减少了150. 43元,减税额仅占商品总价的2. 9% 。由此可见,进口关税在进口商品价格中所占比重并不大,进口关税下调对进口商品价格的影响有限。从国家统计局的抽样数据看,护肤品、服装、鞋等类商品,进口关税额占市场零售价的比重在0. 4% - 6. 5% ,因此降低关税对拉低进口消费品零售价格的影响有限。

( 二) 增加跨境电商的价格优势

此轮关税下调再次涉及跨境电商主营的日用消费品。跨境电商和一般贸易商品近年来争持激烈,跨境电商受到消费者青睐,主要在于行邮税的优惠。我国跨境电商企业进口,通常采取在保税区建仓库的做法,即通过一般贸易的方式先将商品进口到国内保税仓中,通过电商平台确定购买者,国内消费者下单后,商家直接从保税仓发出小包裹货品。目前,我国海关对跨境电商企业进口试行的是行邮税。一般贸易进口要交进口环节增值税、关税和消费税,而行邮税三种税收合一的叠加税应用于个人带入或邮寄的海外商品,税负比一般贸易要低很多。目前,海关根据进口物品种类征收10% 、20% 、30% 、 50% 的行邮税。例如,购买一罐进口婴幼儿奶粉,在一般贸易下需缴纳22. 85% 的进口综合税,而跨境电商下仅有10% 行邮税,且税额不到50元时,海关免征相关税费。 因此,跨境电商享受现行较低行邮税的优惠政策下,日用消费品进口关税下调后,跨境电商仍有一定的价格优势。

( 三) 有助于境外消费回流

近年来,我国居民国内消费需求增速有所放缓,但境外消费却在持续升温。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 2万亿元,同年我国公民出境旅游人数突破1亿人次,境外消费额首次超过1万亿元。与国外市场相比,我国同种日用消费品价格相对较高,高端进口消费品的价格更是远高于境外。在互联网信息时代下,消费价格透明化,消费者不愿支付高额价差,大大影响了国内消费欲望,导致消费外流。造成进口商品国内外差价的主要原因有二: 一是我国实行的较高税率,特别是某些产品的消费税; 二是国内流通环节过多,流通成本高。从政策风向上来看,国家降低进口商品关税的举措, 能够缩小进口日用消费品在国内外市场的价格差距,引导境外消费回流。

( 四) 体现了鼓励加大进口的政策取向

从促进外贸稳增长的视角看,通过完善税收调节等政策,营造公平竞争的进出口环境,增加与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居民购买愿望较大的消费品进口,促进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出口,有助于中国外贸的转型升级和新优势的培育,推动外贸从“大进大出”转向“优进优出”。 事实上,不仅是降低关税,近期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还部署了调整消费税征收范围、适度增设口岸进境免税店、境外旅客购物离境退税等一揽子政策组合,鼓励加大进口的政策取向已十分明确。有人质疑,以降税的方式加大进口,会不会给国内相关产业的发展带来损害。事实上,通过降低关税,削减贸易壁垒,一方面能让国内消费者享受到价格更加合理的国际产品,增加消费者福利; 另一方面能让国内外商品可以在更为公平的市场环境中竞争,提高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摘要:近年来,我国屡次降低进口关税,主要原因在于履行双边或多边贸易协议,满足国内消费需求,以及促进国内相关产业升级。我国海关总署宣布自2015年6月1日起以暂定税方式降低部分日用消费品进口关税。经比较,此次关税下调对所涉及进口商品的价格影响较小,跨境电商仍能保持一定价格优势。从长远看,降低进口关税能引导居民境外消费回流,促进进口贸易发展。

关键词:进口关税,增值税,消费税,跨境电商

我国进口贸易影响 篇2

一是提高本国竞争力,维护经济霸权,削弱中国、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大国的制造业出口竞争力。

受此轮金融危机重创,美国政府希望以绿色产业带动美国经济复苏,继续引领世界经济发展方向。

提出严格的碳排放标准,对拥有世界先进减排技术的美国和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具有明显优势,有利于其在全球新一轮竞争中,在节能环保领域和新能源领域抢占新兴产业和新兴技术的制高点,遏制新兴国家的崛起。

二是通过征收碳关税,维护其国家经济利益。

征收碳关税可以不仅可以获得高额财政收入,减少贸易赤字,同时,美国通过对碳排放较高产品征收关税,将使该类产品进口量减少,导致该类产品国际市场价格降低,美国将能以更低价格进口,获得更大贸易利益。

三是转嫁环境治理责任和成本。

美国至今没有签署《京都议定书》。

美国通过向发展中国家进行产业转移,转嫁环境污染较高产业应承担的减排成本,同时通过提高减排标准迫使发展中国家向其购买先进减排技术,使发展中国家承担了减排成本和费用。

二、碳关税对中国外贸的有利影响

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工业化的`高速发展时期,能源密集型产业、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等粗放型产业是我国主要的产业支柱,而我国出口的产品多为低端产品,特别是石油、化工、钢铁、有色、建材等重污染行业在生产过程中碳排放量很大,成为全球第二大碳排放国。

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改变资源能源结构和消费方式,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发展低碳型经济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

以此次碳税征收为契机,顺应低碳经济发展,以绿色科技为核心,加快传统产业的转型和新产业的崛起。

对钢铁、有色、化工等重污染行业推行循环经济的生产模式,对落后的生产设备进行淘汰,引进新型环保设备,对生产工艺加快更新,实现最低程度的碳排放。

三、碳关税对中国外贸的不利影响

影响中国在世界上的话语权和形象,对中国形成制衡。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出口国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对于发达国家针对碳排放征收的关税的影响无疑是最大的。

如果中国接受此项关税的征收,欧美发达国家会借此机会从中国得到大笔的收入;如果反对征收碳关税,就被其他国家指责只顾国家利益不顾全球环境、不负责任等罪名的指责,损坏中国的国际形象,对外贸易也会受到相当大的冲击。

四、我国应对碳关税的策略调整分析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主要贸易大国和制成品出口国,还是主要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之一。

基于以上分析,碳关税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考虑到未来低碳经济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些因素共同决定了我国必须在碳关税征收前做好准备,从国内和国际层面进行策略调整。

1.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贸易结构

企业应当在政府引导下,自主实现升级改造,逐渐加大新能源技术的研究开发,积极开发绿色新能源,从根本上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在顺应国际趋势的前提下提高自身的产品竞争力。

同时,政府还应该鼓励新能源和新材料产业发展,降低产品碳排放密集度,实现国家产业整体向低能耗、低排放、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转化,以绕开国际贸易壁垒。

此外,我们还应当注意,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偏高,而经济增长应依靠国内经济的发展,只有把握住国内需求,才能提高我国对外贸易抵御外部风险能力,充分发挥消费增长这架马车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2.积极参与碳关税相关的国际条款的讨论

争取制定规则的主动权,主动出击积极参与包括碳排放在内的各项国际环境公约或多边协定条款的讨论和谈判,坚决反对以保护环境之名,打击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联合其他的发展中国家提出有利于自己的观点,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利用现有的国际协调机制来维护我们的合法权益。

主动开展环境外交活动,就碳关税的问题多与国际社会进行了解和沟通,要让国际社会对于我们国家的实际国情有一定的知晓,争取将具体问题也可以成为谈判内容。

提出自己的看法,自己要在规则的制定中发挥出积极的作用,让我们国家能够具有有利的基础条件,同时也是为我们的出口企业创设出良好的成长空间。

3.大力发展新型能源产业

我国政府对新型能源产业的补贴主要限于太阳能、风电、新能源汽车三大领域,政策主要包括税收优惠、信贷优惠、价格优惠和研发优惠等。

今后,还应扩大补贴新型能源的领域和推出更系统完善的、不违反《补贴与反补贴协定》的补贴政策,积极应对诸如美国针对我国新能源补贴政策,争取占据新能源产业的国际竞争的制高点,为我国今后在这个领域的发展创造条件。

五、小结

虽然中国在出口规模上跃居全球第一,但是从出口产品的结构、产品竞争力、自主创新程度等方面来看,中国仍然称不上贸易强国。

因此以清洁能源为代表的低碳经济对中国的贸易发展来看,不仅是巨大的挑战也是一个新的机遇。

我国只有抓住机遇,合理地运用国际经济贸易法则,争取对外贸易发展的最大利益。

参考文献:

[1]武华,蒋萍.碳关税贸易壁垒对中国出口的影响和应对策略[J].经济研究导刊,(13).

[2]吴,薄文宾.“碳关税”与中国外贸政策之应对[J].特区经济,2011(06).

[3]吕海霞.碳关税:全球金融危机下的新型绿色壁垒[J].中国物价,2009(10).

针对我国石油进口贸易情况的浅谈 篇3

关键词 石油 进口贸易 现状 问题 措施

地球村的形成,使得全球经济的联系更加的紧密。在新经济时代,我国的发展举世瞩目,社会、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或直接或间接地要求更多的石油资源的供应。我国现有的石油资源勘探、开发力度已经满足不了国内经济持续发展的需求,在不断开发国内新油田资源的同时,我国也在更大地程度上关注国际石油市场。我国汽车、运输等与石油密切相关行业的快速发展拉动了我国大部分的石油需求。长期依赖国际市场,缺乏完善的国内供应体系,长期以往会影响国内的石油安全。

一、我国石油资源进口现状分析

社会、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或直接或间接地要求更多的石油资源的供应。石油资源的供不应求促使我国石油企业在创新发展勘探、开发技术,以求开发出更多石油的同时,也在逐步扩大石油资源的进口量。目前我国石油资源进口不单是原有的进口,还有的就是打井的核心设备及其他的石油技术资源。

1、物资多样化。石油资源的供不应求,在一定程度上说就是原油供不应求。但是仅靠原油进口不能满足国内经济发展的长期需求,也不能保障国内的石油经济安全。从我国油田的勘探、开发现状来说,新的油田区域不断扩大、地质条件更加复杂,需要适应能力更强的配套设备及钻井技术。钻井设备更新速度快、钻井技术多样化,总的来说石油物资进口呈现多样化趋势。

2、进口渠道多样化。物资进口从原来单一化的集中采购转变为小型物资设备自主化采购、大型设备集中采购。小型物资不用集中采购,一方面各石油企业有能力自主采购,另一方面集中采购小型物资设备,显得浪费人力、物力。小型物资像钻进用的钻头等可由单位自主采购,有特殊规定的就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大型物资设备,如石油压裂车等则必须由集团集中采购,然后进行供应。

3、在我国十一五规划期间,国家采取一系列措施大幅度调整石油企业进出口现有的政策。国家现有政策大大拓宽了石油企业的进口范围和权限,极大程度的调动了石油企业积极发展的信心与热情。

二、我国石油资源进口贸易中存在的问题

在石油企业物资进口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1、管理部门众多。进口贸易一般比较复杂,首先就是因为涉及到的部门很多,进而拉长了审批周期的战线。比如说,进口一套石油生产的前期设备,先有石油单位的二级部门撰写可行性报告,然后再交上级部门批复,报到计划处,局计划处再整理制定总计划书,然后由引进资源领导小组综合平衡资金后报到集团公司。整个申报流程相当繁复,一环紧扣一环,导致效率相对较低,不利于引进工作的有效、顺利进行。

2、进口资源的手续繁多,需要周期长。石油资源设备进口需要先立项准备,若单项设备金额在10万美元之上的先进行招标,需要独家采购的要上报申请。进行招标工作必须要通过中国石油公司制定的公司进行,先撰写招标书,然后严格按照招、投标程序进行,时间约耗费1个月。独家采购的时间较短,在两周左右,还需要与供货商进行交流,然后根据交流情况进行。在谈判后或者中标后,还要根据整套的合同签订手续,还需要3~5天。

3、还没有形成较为完善的石油资源进口的规章制度。相关制度缺乏,导致了各部门分工极不明确,工作容易脱节,扯皮,导致工作效率低下。

三、解决我国石油资源进口贸易中问题的措施

1、建立专人负责制。石油资源进口部门要按照公司化管理程序运行,每一个项目都有专人负责,立项、采购、交货一直到售后服务,都落实到专人,各司其职,各尽其责。改变了原有模式分工不明确导致的一些问题,极大地提高了工作的效率。按照此模式长期运行下去,必定打破传统模式的束缚,形成新的分工合作模式。

2、规范招、投标工作。不能招标的,需要独家采购的,需要上报申请,得到批复后才能进行独家采购,不能够徇私舞弊。应该招标选择的就需要招标,根据招标结果进行恰当选择。这些工作必须规范进行,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进行招、投标工作,严厉处分部门领导插手干预招投标活动,努力招投标工作的公正性。

3、必须简化进口设备资源的手续,提高批复速度。进口资源的手续繁多,需要周期长,这严重影响了进口工作的顺利进行,必须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审批效率。

4、我國的石油进口贸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的,因此必须遵循市场的调节,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优化配置社会资源,在市场规律调节性进行合理调整。我国相关的专业公司需要积极走向世界,与国际专业的外贸公司接轨。各部门要专司其职,各尽其责,积极引进竞争机制,遏制贪污腐败行为,有效降低进口贸易成本。

四、总结

社会、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或直接或间接地要求更多的石油资源的供应。我国的石油进口贸易十分活跃,但在国家政策的调整下,外贸形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竞争相对激烈。因此要完善国内石油供应体系,保证国内的石油安全

参考文献:

[1]郭细根;杨兴礼.当前我国石油进口贸易现状及应对措施[J].市场论坛,2006(12).

[2]王亚辉.中国石油贸易研究[J].交通建设与管理,2006(10).

[3]夏屹峰.论石油企业进口贸易[J].现代商贸工业,2008(02).

我国进口贸易影响 篇4

一、农产品关税配额概况

关税配额体制的建立是在国际商务谈判中为了解决农产品市场问题中, 国际贸易的谈判在关于农产品市场准则方面有了一定的认识, 特别是针对关税配额的建立而言, 关税配额在基础上对农产品的市场基期进行了维护以及协商。如果农产品的基期水平在本国的消费低于百分之五的时候, 那么将对市场的基期水平进行相应的调整, 这样就能够保证农产品进口贸易的发展。从原则性上来看, 配额并不是通过硬性的指标问题对关税问题进行划分, 而是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关税问题上的差异性, 进口贸易配额实行过程中如果出现低于关税, 就可以在额度外实行一般关税的原则[2], 我国在关税配额谈判的过程中作为一名刚加入国际世贸组织的新成员, 首先是做出了一定的承诺, 为了保护我国的农产品进口贸易的发展, 同时为了保证我国的商品贸易市场的稳定。我国的棉花进口贸易市场的税收问题是根据滑准税的要求进行的, 因此对于滑准税的基准要求要进行一定的分析。

二、滑准税简介

滑准税在国际上又称滑动税, 是对市场进口税中根据商品的不同价格而进行可辩证调控的一种进口关税问题, 在滑准税的设置过程中所针对的高档商品的正常价格进行低税率或者是减免征税, 而对于低档商品的正常价格上锁采取的是高准率的税收, 因此在我国的棉花进口贸易中的关税率相对是比较高昂的, 因此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以棉花为发展的纺织企业的成本问题, 因此形成了一个连环发展的过程, 我国的经济发展在不同程度上将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但是对于国际的关税配额问题我们无法进行调控, 但是我们可以针对性的对我国的棉花市场进行调控, 这样就能够稳定平衡我国的市场发展[3]。

三、关税配额对我国棉花进口贸易的影响

我国的农产品是我国最早打入国际市场的行业, 农产品行业的进口总额在我国的进出口总额中占有较重的份额。根据实际的资料分析我们发现, 我国的农产品进口总额在我国的总进出口额中占有较大的比例。而在2010年, 我农产品的棉花行业进出口总额更是突破了2000亿美元的大关, 高达2065亿美元, 同比增长24.%, 比2008的总额年增长了12%。其中, 纺织品出口总额为770.5亿美元, 增长了28%, 比2008年增长了18%; 服装出口总额为1295亿美元, 增长了21%, 比2008年增长了8%。2010年的12月, 我国棉花进出口更是实现了同比、环比双重增长的可喜局面。当月, 棉花市场对于纺织行业总出口额达199亿美元, 同比增长了19%, 环比增长5%。其中, 纺织品出口总额达74亿美元, 同比增长了19%, 环比增长4%;农产品总额为125亿美元 , 同比增长了19%, 环比增长5%[4]。但是, 面对我国棉花出口的迅猛发展势头, 不少出口国开始对我国实施棉花出口的特殊保护和限制, 并希望通过压制我国的棉花贸易市场来有效转移其国内的各种矛盾冲突和注意力。但是, 我国政府也适时的调整着外交政策, 于是, 西方各出口国想要单纯的依靠各种压制或者自保手段来达到压制我国的棉花市场的目的已经越来越困难。在这样的背景下, 设置关税配额成为各出口国限制我国棉花业对外进口的主要手段, 并给我国棉花进口贸易造成极大的损失。目前, 国际棉花市场中存在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主要有: (1) 针对棉花市场中各种纺织品和服装从设计到生产, 再到回收的整个流程中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所设置的关税配额, 具体表现为, 各出口国要求我国的各个企业要完善环境管理体系, 并要求生产的产品具备环境标志和绿色环保声明; (2) 为了减少各类产品自身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自然环境等带来的危害和影响, 对企业生产出的棉花市场的各类纺织品进行严格的规定和要求, 例如, 不少出口国都要求企业要采用生态化的模式来进行各类纺织产品的生产。

对于棉花市场的关税配情况进行了分析发现, 贸易市场增加了企业的出口成本。关税配额会大大增加我国纺织行业的进口成本, 从而严重削弱了我国纺织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在轨迹关税配额背景下, 中国的各纺织企业必须要在建立完善的无公害、无污染的环境管理体系后, 才能顺利的进入国外市场。以我国的棉花纺织企业为例, 为了使生产出的产品满足各进口国的技术规定, 企业必须要耗费巨资购买价格昂贵的进口材料, 于是极大的增加了实际生产成本, 产品价格也随之提高。另外, 很多出口国家都要求进口的纺织产品要具备国际权威检验机构出具的检验报告, 但想要去的各出口国所需要的检验报告, 我国的纺织企业就必须将生产出的各种产品送至专业权威的检验机构进行鉴定和评估, 但检验和评估所需的费用很昂贵, 会极大的增加企业的检验和鉴定成本, 也就极大的增加了产品最终的总成本[5]。下表2是针对我国棉花进口贸易受关税配额影响对我国纺织品出口影响统计表。

减少了中国的纺织出口的市场份额。随着西方国家对环境和安全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 绿色贸易壁垒体系越来越完善, 各项标准也越来越详细和严格。中国的纺织行业如果达不到相应的规定要求, 市场份额就会严重减少。例如, 作为中国纺织出口的主市场之一, 为保护本国的相关产业, 欧盟在金融危机后制定出了更为严格的标准, 从而造成中国纺织行业出口市场份额的急剧下降, 而其他一些国家见此情形也纷纷效法欧盟。在这样的严峻形势下, 中国纺织行业处境堪忧。市场准入的影响。统计显示, 中国每年都有近75亿美元的出口商品受到绿色贸易壁垒的阻碍和限制, 其中纺织行业受到的影响最大。西方国家的生产工艺和技术都较为先进, 于是, 各出口国凭借自身的技术优势进行技术垄断, 并按照本国的技术水平制定出很多十分苛刻的技术标准和规定来保护本国的市场, 也就严重阻碍了国外产品的进入。我国的纺织行业受限于技术水平, 自然也会受到市场准入方面的较大限制。

四、政策建议

棉花是在我国的纺织业的发展中是重要的农产品之一, 是最基础的原材料配备, 同时是我国民生问题的重要物资, 因此棉花市场在我国的市场贸易中占有重要的比例。从棉花的生产、加工、出售等整体的环节上是一个完整的农产品再生产的产业链条, 因此在棉花的关税配额问题上要采用一定的措施来解决不良的影响, 首先棉花配额是一种短期的过渡性的, 因此在政策的要求上应该将棉花这一农产品作为整个纺织业发展的重点, 寻找合适我国国情的棉花关税配额比例来进行制约, 这样就能够有效的对我国的市场进行调控[6]。其次棉花属于低档的商品, 因此在国际上的关税比例相对比较高, 因此我国可以从内部的调控上来实现海关的配用, 这样就有效的对成本问题进行平衡控制, 保证纺织业市场的稳定发展。

当然也可以进行调整经营战略。目前, 世界经济贸易发展正不断趋于区域化和集团化, 在集团内部, 纺织企业受到的包括绿色贸易壁垒在内的各种贸易障碍的影响都比较小。所以, 我国的纺织行业要积极转变现有的经营思想, 积极调整进口经营战略, 要注重贸易与投资, 加快在海外投资建厂的步伐。要加紧建立一批纺织方面的跨国性公司和企业, 实现在进口国的当地进行生产, 并在产品生产完毕后就地进行销售的模式。实行从纺纱到织布, 再成品生产的一条龙经营模式, 从而有效减少绿色贸易壁垒的约束和负面影响。同时, 我国的纺织企业也可以积极加大开发东南亚各个国家的市场, 以及非洲和拉美等发展中国家的纺织品市场, 积极开拓更多新市场, 从而有效分散贸易压力, 增强对各种贸易环境突变的适应能力。

除此之外, 在新的市场环境下, 我国的棉花市场正面临着巨大的国际市场压力, 面对西方各进口国利用自身技术优势和市场优势对我国的纺织行业进口进行了各种约束和限制的现状, 我国的纺织行业一定要紧跟形势的发展, 积极应对市场的具体变化, 否则就会在国际市场的激烈角逐中惨遭淘汰。目前, 我国纺织行业中的大多数企业在生产水平、技术水平以及产品开发水平还有管理方面都存在较多的问题, 在国际商场中的竞争力较弱。所以, 国内的纺织行业一定要努力提高意识水平, 并加强自身生产技术与贸易能力的建设[7]。我们相信, 通过切实的努力, 我国的纺织行业一定能突破西方各出口国的绿色贸易壁垒, 提高市场竞争力, 增加国际市场份额, 获得长足的发展。棉花进口贸易是纺织业的关键, 纺织行业在对外出口贸易中, 经常会受到各出口国的贸易保护的限制, 而各出口国又拥有设置绿色贸易壁垒的权利, 于是对我国的纺织品的出口造成了较大的影响。绿色贸易壁垒是指国际贸易活动中, 商品进口国为了保护本国的各类产品和市场, 并保护各种自然资源和环境, 以保护人类的身体健康为原则, 制定出十分严格的环保性技术标准, 或者采用绿色标志和绿色包装制度以及绿色卫生检疫制度和补贴制度等, 限制国外各种产品的进口的措施。

我国棉花进口贸易在关税配额的影响下对我国的纺织企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局限, 因此在我国的市场发展过程中要对于棉花进口的成本问题从国内的角度进行调控, 这样才能够稳定我国的纺织业市场的发展。但是我们必须遵守国际上的关税配额的原则性问题。

参考文献

[1]钟昌元, 吴王平.我国棉花进口贸易政策效应分析[J].农业经济, 2013;4

[2]王晓轩, 李海燕.我国关税配额对棉花产业和贸易的影响[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3;7

[3]龙昕.建信息发布渠道促农产品贸易发展[J].大经贸, 2008;8

[4]谭砚文, 温思美.新一轮农业谈判关税配额的争议及中国的立场[J].国际经贸探索, 2006;2

[5]黄一马.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2013年粮食、棉花进口关税配额数量、申请条件和分配原则[J].宏观经济管理, 2012;11

[6]潘隆贵曹大文.农产品进口关税配额未使用部分将再分配[J].中国食品工业, 2012;8

我国进口贸易影响 篇5

浅析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贸易的影响及对策

入世后,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产品的限制愈来愈严,据调查,技术性贸易壁垒每年影响到我国出口总额的25%左右,已迅速发展成为制约我国出口的主要障碍.因此,采取相应的对策,对于跨越技术性贸易壁垒,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 者:田慧 Tian Hui 作者单位:中共乌鲁木齐市委党校刊 名:中共乌鲁木齐市委党校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THE PARTY SCHOOL OF CPC URUMQI MUNICIPAL COMMITTEE年,卷(期):2003“”(4)分类号:F7关键词:技术性贸易壁垒 影响 对策

我国进口贸易影响 篇6

关键词:中间品进口贸易结构;偏向型技术进步;理论分析

文章编号:2095-5960(2016)03-0001-09;中图分类号:F740;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目前国内外学者已经运用“技术进步方向”理论解释了很多重要的经济现象,诸如技能溢价问题(Acemoglu,2003;Weiss,2008;宋东林等,2010)[1][2][3]、要素收入分配或劳动收入占比下降问题(Young,2004;刘志恒、王林辉,2015)[4][5]、环境质量问题(Acemoglu et al.,2012a;董直庆等,2014)。[6][7]因此,“技术进步方向”的发展对于一国经济至关重要。

一般而言,北方国家相比南方国家资本和技能劳动要素更加丰裕,在南北贸易中会向南方国家输出资本或技能密集型产品以提高该类型产品利润。根据要素禀赋理论北方国家倾向于发展资本或技能密集型技术,Sato(1970)、Klump等(2007,2008),以及Ripatti and Vilmunen(2001)的实证研究皆表明美国或欧洲国家的技术进步自20世纪以来总体上是偏向资本的。[8][9][10][11]与之相应,南方国家低技能劳动要素更丰裕,因此在南北贸易中应更倾向于输出低技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和发展相对应的低技能、劳动密集型技术,然而研究表明以中国为代表的系列南方国家的技术进步方向近年也是偏向资本的(戴天仕,2010;王林辉、袁礼,2012;董直庆等,2013)[12][13][14],该事实与经典的要素禀赋理论发生了背离。

解释南北方国家技术进步方向呈现出的趋同特征,需要深入挖掘技术进步方向产生的根源。Acemoglu(2002)较早地探究了技术进步方向产生的原因[15],指出技术进步方向一般会朝着研发利润更高的部门发展,具体可分解为受到两种效应影响:其一为市场规模效应,如果某要素更丰裕意味着该要素密集型产品的市场规模更大,因此适用该类型产品的技术将更需要得到发展;其二为价格效应,如果某要素更稀缺则对应的该要素价格更高,从而该种要素密集型产品的价格更昂贵,最终导致技术进步朝着该种要素发展。影响两个效应的因素都可以认为间接影响了技术进步方向,故该思想一定程度上奠定了挖掘技术进步方向驱动因素研究的基础。一种观点认为知识产权保护程度若更高,技术垄断厂商可以在海外享有更大规模的垄断利润,因此产权保护通过作用市场规模效应影响了技术进步方向(Acemoglu,2003;杨飞等,2014[1][16])。另一种观点是由于国家之间存在要素禀赋差异(特别是南北方国家)国际贸易会带来产品价格的变化,此外贸易发生后技术垄断厂商在受知识产权保护的情形下可以享有国外更大规模的垄断利润,因此国际贸易可以通过价格效应和市场规模效应影响技术进步方向(Acemoglu,2002、2003[15][1])。Acemoglu(2012b)分析了离岸外包对技术进步方向的影响:离岸外包一方面由于增加了技能密集型产品相对价格而促进了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另一方面离岸外包由于增加了低技能劳动要素需求进而扩大了低技能密集型产品的市场规模,从而促使技术进步偏向非技能劳动发展。[17]

在几个影响技术进步方向的间接因素中,国际贸易既是产权保护发挥作用的前提和载体,也是离岸外包的后期目标,因此成为分析技术进步方向驱动因素的一条更为重要的途径。略为遗憾的是,前述关于国际贸易对技术方向影响的研究多以发达国家为视角,并未对南北贸易过程南方国家中技术进步方向出现的趋同特征给予明确说明。解释该现象的一个合理角度应该是技术进步在国际贸易过程中体现的技术外溢效应。由于南方国家能够低成本地快速享有北方国家的技术成果,因此其技术发展方向也应与发达国家一致(Acemoglu和Zilibotti,2001;Gancia和Zilibott,2009[18][19])。由于近年世界贸易的中间品贸易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使得部分学者开始关注中间产品带来的更为直接的技术溢出效应。Grossma和Helpman(1991)指出中间品进口国可以较低成本并快速地模仿和吸收物化在中间产品中的先进国家的技术[20]。喻美辞(2012)则借助中间产品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解释了发展中国家工资差距逐渐扩大的现象。[21]

现有关于技术进步方向来源理论成果有以下特点:其一,多以发达国家为视角缺乏技术进步偏向性跨国传递的理论研究。其二,鲜见驱动因素与技术进步方向的数值关系研究。如Acemoglu(2002,2003)在分析国际贸易对技术进步方向的影响时采用的是比较法[15][1],即通过比较技术进步方向在封闭经济与贸易开放前后变化从而凸显国际贸易的作用,却未定量揭示国际贸易对技术进步方向的影响程度。沿着Acemoglu(2002,2003)国际贸易影响技术进步方向的思路[15][1],本文将发展中国家作为研究视角,以中间品进口的技术外溢效应为切入点,在理论上定量揭示中间品进口贸易结构对技术进步方向的直接和间接影响。本文剩余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首先提出增进型技术进步的一般化测度方法,通过比较静态分析研究中间品进口贸易结构对偏向型技术进步的直接效应,第三部分动态分析由此带来的长期影响,即中间品进口贸易结构对偏向型技术进步的间接效应。第四部分为数值结果与评价,进一步探讨中间品进口贸易结构与偏向型技术进步的数值关系。第五部分为主要结论与启示。

二、中间品进口贸易结构对偏向型技术进步的直接效应和静态效应

假设最终产品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将生产函数设定为如下CES形式:

命题1:短期中间品进口贸易结构会正向促进偏向型技术进步增长率,即中间品进口贸易结构对偏向型技术进步存在正向水平效应;中间品进口贸易结构取值对偏向型技术进步具有门槛效应:若中间品进口贸易结构高于门槛值会促进偏向型技术进步,本文称此时的贸易结构为Z偏向型中间品贸易结构,反之则为L偏向型中间品贸易结构;两部门技术的相对改进比率和部门内生产率的增长率决定了其作用效果。由于在中间进口中包含了北方国家先进技术的外溢效应,因此上述中间品进口贸易结构对偏向型技术进步存在的正向水平效应是导致技术进步偏向性跨国传递的主要原因。

图2中间品进口贸易结构作用下偏向型技术进步演进规律图2演示了偏向型技术进步在中间品进口贸易发生前后的变化特征。由于我们主要目的在于揭示偏向型技术进步的变化规律而非取值,加之文章结论对参数的敏感性不强,因此本文对相关参数设定要求并不严格,在此不加赘述。假设时间跨度为50期,其中前20期为封闭经济且两部门技术市场处于均衡状态,假定在第20期开始进口中间产品且是一个Z偏向型中间品进口贸易结构并在以后保持不变,20期至30期被假定为进口发生后价格调整和技术市场均衡调整时期,后20期两部门技术市场重新进入均衡状态。(a)部分给出的是初期偏向型技术进步不变或κz(Rz/z)/κL(RL/L)=1的情形,可见在第20期进口贸易发生后Z偏向型进口贸易结构导致了偏向型技术进步AZ/AL的快速增加。

也就是说,短期中间品进口贸易结构对偏向型技术进步具有水平效应;中期随着价格的调整和利润变化技术市场出现失衡,而后两部门技术市场要素重新分配并逐渐达到新的均衡;后期技术市场新均衡出现后偏向型技术进步以指数形态开始下降,表明了长期中间品进口贸易结构对偏向型技术进步具有增长效应。类似的(b)部分是初期偏向型技术进步偏向于Z发展或κz(Rz/z)/κL(RL/L)>1的情形,进口贸易发生后偏向型技术进步发生了迅速提升,经过中期的技术市场均衡调整后偏向型技术进步增长率有所放缓。(c)部分是初期偏向型技术进步偏向于L发展或κz(Rz/z)/κL(RL/L)<1的情形,呈现出了与(a)和(b)部分类似的变化规律,即初期偏向型技术进步以指数形态下降,中间品进口后Z偏向型进口贸易结构带来了偏向型技术进步的明显增加,长期却导致了偏向型技术进步增长率的加速下降。③③需要补充说明的是上述(a)、(b)和(c)三种情况中,(a)情况是一种较为特殊的状态,只有在两部门技术市场研发条件完全相同时会发生,(b)和(c)则更加普遍存在,本文的模型表明即便在两部门技术市场均衡时偏向型技术进步一般会以指数形态增长或下降。

五、结论与启示

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方向在南北贸易过程中呈现出与发达国家相似的资本或技能偏向特征,从而与国际贸易中经典的要素禀赋理论相背离。本文以中间品进口的技术外溢效应为切入点,建立了基于发展中国家的生产与研发两部门模型,试图探究中间品贸易结构对偏向型技术进步的影响机制。首先,提出增进型技术进步更为一般化的测度方法,以之为基础的比较静态分析模型研究表明:短期中间品进口贸易结构对偏向型技术进步存在直接的“水平效应”,即一个Z偏向型的中间品进口贸易结构会快速促进偏向型技术进步偏向要素Z发展,而两部门技术的相对改进比率和部门内技术进步增长率会制约中间品进口贸易结构对偏向型技术进步的作用效果。中间品进口贸易结构对偏向型技术进步存在直接的“水平效应”是导致南北国家技术进步偏向性跨国传递的主要原因。而后,运用动态分析从长期进一步探讨该“水平效应”带来的系列间接效应。研究发现,若偏向型技术进步AZ/AL增加,则会导致两部门最终产品相对价格以及相对研发利润下降,技术市场均衡调整后偏向型技术进步的相对增长率会降低,即此时中间品贸易结构对偏向型技术进步具有负向的“增长效应”,而该“增长效应”则对技术进步偏向性的跨国传递起到了一定抑制作用。

本文提出了更具普适性的方法测度增进型技术进步,可以为增进型技术进步的刻画提供一种新的研究思路。以发展中国家为视角分析中间品进口贸易结构的技术进步偏向效应的相关理论研究目前仍然鲜见,本文也仅仅是初探。即便如此,该研究仍然蕴含了重要的政策含义:通过调整中间品进口贸易结构来引导偏向型技术进步的发展方向诚然是一条有效途径,然而政府在关注其短期“水平效应”的同时更不应该忽视其长期的负向“增长效应”,一方面应当优化中间品进口贸易结构,另一方面促进自主创新和发展民族工业才是长久之策。

参考文献:

[1]Acemoglu, D. Patterns of Skill Premia [J].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2003, 70(2):199-230.

[2]Weiss, M. Skill-biased Technological Change: Is There Hope for the Unskilled?[J].Economics Letters,2008,100(3):439-441.

[3]宋东林,王林辉,董直庆. 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存在吗?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J].经济研究,2010(5):68-81.

[4]Young, A.T. Labors Share Fluctuations, Biased Technical Change, and the Business Cycle [J].Review of Economic Dynamics, 2004,7(4) :916-931.

[5]刘志恒,王林辉.偏向型技术进步和我国要素收入分配——来自产业层面的证据[J].财经研究,2015(2):88-98.

[6]Acemoglu, D., Aghion, P., Bursztyn, L. and Hemous, D. The environment and Directed Technical Change [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12a,102(1):131-166.

[7]董直庆,蔡啸,王林辉.技术进步方向、城市用地规模和环境质量[J].经济研究,2014(10):111-124.

[8]Sato, R. The Estimation of Biased Technical Progress and the Production Function[J].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 1970(11): 179-208.

[9]Klump, R.,McAdam, P. and Willman, A. Factor Substitution and Factor-Augmenting Technical Progress in the United States: A Normalized Supply-Side System Approach[J].Review of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2007(89):183-192.

[10]Klump, R., McAdam, P. and Willman, Unwrapping Some Euro Area Growth Puzzles: Factor Substitution, Productivity and Unemployment[J].Journal of Macroeconomics, 2008(30) : 645-666.

[11]Ripatt,i A. and Vilmunen, J. Declining Labour Share–Evidence of a Change in Underlying Production Technology? [J]. Bank of Finland Siscussion Papers, 2001, 10.

[12]戴天仕,徐现祥.中国的技术进步方向[J].世界经济,2010(10):54-70.

[13]王林辉,袁礼.要素结构变迁对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技术进步偏态的视角[J].财经研究,2012(11):38-47.

[14]董直庆,王芳玲,高庆昆.技能溢价源于技术进步偏向性吗[J].统计研究,2013(6):37-44.

[15]Acemoglu, D. Directed technical change [J]. 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2002, 69(4):781-809.

[16]杨飞,程瑶. 南北贸易、产权保护与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论产权保护是否存在门槛效应[J].财经研究,2014(10):59-70.

[17]Acemoglu, D., G. Gancia, and F. Zilibotti. Offshoring and Directed Technical Change[D].NBER Working Paper 18595, 2012b.

[18]Acemoglu, D. and Zilibott, i F. Productivity Differences [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2001(116):563-606.

[19]Gancia, G. and Zilibott, i F. Technological Change and the Wealth of Nations[J].Annual Review of Economics, 2009(1).

[20]Grossman,Gene M.,Helpman,E. Trade,Knowledge Spillovers and Growth[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1991,35(3):517-526.

[21]喻美辞,熊启泉. 中间产品进口、技术溢出与中国制造业的工资不平等[J].经济学动态,2012(3):55-62.

我国进口贸易影响 篇7

理论上很少有讨论不同水平的知识产权保护对贸易的影响。最早探讨知识产权保护强度与国际贸易之间关系的是Maskus和Penubarti (1995) , 他们运用HelpmanKruagman垄断竞争模型, 就知识产权保护对国际贸易的效应进行评估。他们以“市场垄断效应”和“市场扩张效应”来解释知识产权保护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出口中间品时, 首先考虑的是市场因素。当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时, 发达国家受到的最直接影响是其出口产品因知识产权保护的加强而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出口企业在当地市场会获得一种“垄断势力”, 通过提高价格, 减少出口来保证自身的利益, 其结果是出口市场的贸易规模相应减小, 即为“市场垄断效应”。与此同时,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进口厂商将因知识产权保护的加强而降低或丧失其仿制产品的能力, 这相当于对发达国家出口企业的贸易产品提供了保护, 使得出口企业有可能扩大对出口市场的贸易规模, 即为“市场扩张效应”。该效应在具有高度模仿能力的东道国最为明显。上述两种效应实际上体现了出口企业由强知识产权保护所赋予的市场势力与当地企业模仿能力被限制之间的一种权衡。由于这两种效应具有相互抵消的作用, 因而理论上关于知识产权保护对贸易的影响也就变得不确定, 需要实证来进一步检验。

二、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和进口贸易的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历年进口贸易额来自中国统计年鉴;1985-2005年知识产权保护强度引用自饶艳的论文《知识产权保护对国际技术扩散途径的门槛回归分析》, 2006、2007、2008年的知识产权保护强度是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和各个地区统计年鉴计算所得。

本文采用了饶艳对知识产权保护水平进行指标修正 (即加入执行效果) 后的量化方法, 对知识产权保护水平进行量化, 并搜集了我国相应年间的进口贸易额, 得到结果如上图。从图中我们看到, 随着知识产权保护强度的增加, 我国进口贸易额也呈增加趋势, 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

三、实证分析

本文选择了我国2001-2008年的各省的面板数据 (由于西藏知识产权数据部分缺乏, 没有将其统计在内) , 引入其他影响进口贸易的重要因素, 建立回归模型:

式中, i (i=1, 2, …, 31) 表示我国的30个省、市、自治区, t (t=2001, …, 2008) 表示年份, u表示模型中的随机误差项。

其中, IMP:因变量, 表示各省进口贸易额;

CGDP:各省人均GDP, 表示各省的经济发展水平;

OPEN:各省贸易开放度, OPEN=[ (进口+出口) /各省GDP], 对于用美元表示的进出口值, 均采用当年的人民币对美元货币汇率进行折算;

POP:各省的总人口, 表示人口规模对进口贸易流量的影响;

R&D:各省的研发投入强度, 表示各地区模仿能力对进口贸易的影响;

IPR:各省知识产权保护强度, 是根据饶艳的论文《知识产权保护对国际技术扩散途径的门槛回归分析》中的方法计算所得;

TAX:表示关税水平, TAX=进口关税总额/进口商品总值。

四、回归分析及结果说明

本文使用计量软件Eviews 5对我国30个省从2001—2008年的截面数据做了实证分析。利用从中国统计局中搜集的数据经计算后, 我们通过建立固定效应模型, 得到结果如下:

从整个方程式的计量回归结果来看, 拟合优度达到了0.99, 也就是说, 该回归模型从总体上来说拟合得不错。接下来, 我们对各项回归系数的计量结果进行分析:

(一) b1=0.952, t检验值为39.23, 在1%的水平下显著, 说明人均GDP的增长会对进口贸易起促进作用。因为更高的人均GDP意味着更高的经济发展水平, 会吸引更多的国外企业把产品出口到国内来。

(二) b2=1.006, t检验值为100.58, 在1%的水平下显著, 即我国对外贸易开放度的增加会促进进口贸易的增加。从回归方程中我们可以看到, 该项系数最大, 也就是说, 对外贸易开放度是我国进口贸易增加的最主要因素。这是因为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 对进口技术和进口商品的需求都很大,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加剧, 进口额也会越来越大。

(三) b3=-0.963, t检验值为90.19, 在1%的水平下显著。计量结果说明, 人口的增加对我国进口贸易也起到了促进作用。因为人口规模常常与市场规模相关, 更多的人口意味着更大的市场, 会导致国内进口需求的增加。

(四) b4=0.023, 表示模仿能力的提高会促进进口贸易, 但t检验值为1.10, 未通过10%的显著性检验, 因此该结果不可靠, 有待进一步检验。

(五) b5=0.493, t检验值为5.66, 在1%的水平下显著, 这个系数也是本文重点要研究的数据。计量结果说明,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对我国的进口贸易起到了促进作用, 且知识产权保护强度每上升1%, 我国产业间收入分配不均减少0.493个百分点。这与我们在前图中所示的结果相同。这说明中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对进口贸易影响的市场扩张效应大于市场垄断效应, 市场扩张效应占主导地位, 使得出口企业有可能扩大出口市场的贸易规模, 从而增加中国的进口贸易额。

(六) b6=-0.085, t检验值1.99, 在5%的水平下显著, 表明关税水平的提高对我国的进口贸易起抑制作用。原因是关税水平越高, 跨国公司出口的成本也越高, 跨国公司更愿意以FDI替代出口。

五、政策建议

实证研究表明, 知识产权保护对中国的进口贸易存在重要影响。而进口贸易是中国技术进步的重要渠道之一, 通过加强国内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 可以促进进口贸易的增加, 进而促进中国的技术进步。这就要求在有法可依的同时, 要着手进行司法和行政管理的各项调整工作。为了保障知识产权体系的正常和有效运转, 中国应当加快相关法律和管理机构的建设, 对知识产权的审查和管理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 同时加大对国民保护知识产权的宣传和教育力度, 培养国内企业和个人的法律意识, 提高对侵权行为的惩治效率。

我国进口贸易影响 篇8

关键词:因子分析,聚类分析,人民币结算,财务影响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也称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是指在国际贸易过程中以人民币报关并以人民币结算的进出口贸易结算,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自2009年7月正式启动,经过一年的试运行后,在2010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六部委将试点范围扩大到全国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试点企业从365家增至6700多家,且不再限制境外地域,并据银行界人士透露,人民币结算试点或在2011年内全国通行。

跨境贸易采用人民币结算政策的出台,给我国经济各方面都带来了机遇和挑战,随着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需求的不断增加,人民币结算量现在以每月新增1500亿至1600亿元的态势增长。在2011年陆家嘴论坛上,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二司司长李波表示,2011年前4个月跨境贸易结算总量达到5300亿,超过去年全年的总量5000亿,占总进出口贸易量的2%左右。但是目前我国企业在对外贸易中主要以进口为主,在陆家嘴论坛人民币跨境流动管理分论坛上,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殷剑锋表示,在去年总量5000亿的规模里,70%-80%都是进口贸易,出口贸易很少,对此中国银行上海分行副行长黄雪军也表达了相同的观点。有鉴于此,本文将主要针对我国进口企业进行实证研究。

一、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对进口企业影响机理概述

在对外贸易传统结算方式下,我国主要使用美元、欧元和日元等国际货币进行跨境贸易结算,当境内企业向境外企业进口货物时,由于签订购货合同和货物运达境内企业是在两个不同的时点上,如果对应的汇率发生了变化,则会引起境内企业向境外企业应付货款和实际付款金额不相同,从而导致境内企业由于汇率变化而产生了一定的损益,进而引起了企业的汇率风险增加。

当跨境贸易采用人民币进行结算后,境内企业和境外企业在签订购货合同和进行实际货款收付时均使用人民币,此时无论外币汇率如何变化,境内企业将不会再面临汇率风险,这种由于结算方式不同而引起企业受到不同影响的机理从图1中企业进口货物不同的流程可以较直观的看出来。除此之外,在人民币结算方式下进口企业也不再需要进行本币与外币的兑换,也省去了企业委托银行进行衍生产品交易和外汇核销管理等环节,这对企业成本和资金效率等方面都有不同影响。

二、研究样本和指标的选取及数据来源

由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率先在上海市和广东省的广州、深圳、珠海、东莞5个城市开展,截至目前已为期两年,因此本文从第一批试点公布的以上5个城市365家试点企业名单中选取研究样本。通过统计发现,365家试点企业中有51家是股份制企业,其中33家属于上市公司,18家属于非上市公司,在33家上市公司中又有5家公司是刚上市不久,对外公布的报表数据不够进行研究分析,故本文以余下的28家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这28家样本企业的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

样本企业选定后便是选取指标,指标选取的恰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对企业财务绩效的正确评价。在具体指标的选取时,应遵循全面性、重要性、综合性、代表性等原则,本文在遵循上述原则的基础上,参考相关文献并结合自身的理解,将企业财务绩效从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三个方面选取了20个指标来进行评价,具体指标如表2所示。

本文研究的指标数据主要来源于巨潮资讯网(http://www.cninfo.com.cn/)中各个样本企业对外公布的年报、半年报和季报,以及新浪财经网(http://finance.sina.com.cn/)和CCER D A TA中国经济金融数据库。笔者在考虑到试点启动时间的前提下,共选取了试点开始实施前后的2008年、2009年上半年、2009年下半年、2010年和2011年第一季度五个时间段进行研究,通过网上查询和借助EX CEL表格分别计算出了对应于上述28家样本企业在这五个时间段内的20个财务指标值,由于受到篇幅的限制,现仅列示成霖股份(002047)这一家企业的财务指标值,如表3所示。

三、基于因子分析法对企业财务绩效进行综合评价

由于2011年才刚过半,而各个样本企业2010年数据全面,所含范围广、信息量大,且距目前时点较近,各企业整体状况能代表当前特点,故本文以2010年各企业的上述20个指标值为研究对象并运用spss17.0 for W indows统计软件进行因子分析。在因子分析前,对原始数据中并非越大越好的逆指标需作正向化处理,本文采用取倒数的方法,具体做法是用公式X’=1/A BS(X-标准值)对指标重新赋值,正向化处理完成后即可进行因子分析。

通过分析可知,上述选取的20个指标之间相关性不够,需要对贡献率不大的指标进行删减,因为因子分析的前提是变量间要具有比较强的相关性,要求能通过统计检验,故根据相关系数矩阵将变量指标删减为9个,这九个指标分别是速动比率(X2)、净资产收益率(X9)、总资产报酬率(X10)、销售净利率(X11)、成本费用利润率(X12)、基本每股收益(X16)、每股净资产(X17)、主营业务收入现金含量(X19)、现金流量比率(X20),并将这九个指标值重新导入SPSS统计软件,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K M O检验值为0.643,尽管数据间的相关性偏弱,但大于临界值0.5,适于因子分析;Bartlett球形检验中P值远远小于0.001,拒绝单位相关阵的原假设,适于因子分析,相关矩阵R的初始特征值、方差贡献率和累积方差贡献率如表5所示。

由表5可知,系统共萃取出了3个主成分因子(分别为Y 1、Y 2、Y 3),累积贡献率达到86.314%,表明了这3个主因子包含了原始数据86.314%的信息量,用它们来考核企业财务绩效具有86.314%的信赖度。

根据因子载荷矩阵的不唯一性和各主成分因子与原始财务指标变量之间的关系,需要对因子载荷矩阵实行旋转,旋转后的成份矩阵和成份得分系数矩阵分别如表6和表7所示。

从成份得分系数矩阵可以直接得出原始财务指标变量与各个主成分因子之间的关系:

并且由旋转成份矩阵可知,主成分因子Y1主要由净资产收益率(X9)、基本每股收益(X16)和每股净资产(X17)这三个指标来解释,它能代表企业财务综合水平的32.059%,主要用来说明企业经营成果的情况;主成分因子Y2主要由速动比率(X2)、总资产报酬率(X10)、销售净利率(X11)和成本费用利润率(X12)这四个指标来解释,它能代表企业财务综合水平的31.549%,主要用来说明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情况;主成分因子Y3主要由主营业务收入现金含量(X19)和现金流量比率(X20)这两个指标来解释,它能代表企业财务综合水平的22.706%,主要用来说明企业现金流量情况及现金管理能力。

将每个样本企业各时间段内的财务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后代入到上述三个公式中即可算得每个企业每个时间段内的每个主因子得分,然后对图3中特征值的方差贡献率进行归一化处理后可以得到企业财务综合绩效总得分,计算公式如下:

Y为企业财务综合总得分,代表企业财务综合水平,通过计算,28家样本企业在五个时间段内的财务综合总得分如表8所示。

四、基于聚类分析法探讨人民币结算对企业财务的影响

将计算出的28家样本企业的财务综合总得分数据,利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采用组间联接的聚类方法对五个时间段内能代表企业财务绩效综合水平的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分析结果如表9和表10所示。

根据聚类分析的基本原理,变量之间亲密程度最高,即相似系数最接近于1的最先进行合并,从图6聚类表中可以看出,变量4和变量5之间相似系数最大,为0.814,因此它们最先合并;变量1和变量2之间相似系数较大,为0.755,它们在第二步进行了合并;在第三步中,第二步的合并项与变量3进行再合并,它们之间的相似系数为0.693;在第四步也即最后一步中,第三步的合并项与第一步的合并项进行再合并,它们之间的相似系数最低,为0.619,亲密程度也最低。

由于变量1、变量2、变量3、变量4和变量5分别代表的是每个样本企业在2008年、2009年上半年、2009年下半年、2010年和2011年第一季度中的财务综合水平,与上面的分析相对应可知,2010年和2011年第一季度这两个时间段里,各个企业的财务综合水平最相似,它们属于同一类,2008年和2009年上半年各个企业财务综合水平也很相似,这两个属于同一类,而2009年下半年各企业的财务综合水平偏向于2008年和2009年上半年但又与其有明显差异而独立分开成为一类,此外,2008年、2009年上半年和2009年下半年又与2010年和2011年第一季度成为完全不相容的两类,这两类之间有明显的差异性,这一结论用图7中更为直观的聚类树状图可以得到进一步的印证。

就现实情况而言,我国从2009年7月在小范围内开始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后,在试点运行初期,企业对跨境贸易采用人民币结算的热情并没有预期的那样高,对采用人民币结算的实际操作流程不够熟练,在对外贸易谈判中话语权也不大,再加上受到境外人民币供应不足、投资回流渠道窄、相应的金融体制和制度建设不完善等因素的影响,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规模并不是很理想,特别是在2009年下半年出口退税手续未得到明确前,人民币结算受到了很大的限制。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后,各方面均有所改善,在2009年将近年底时,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规模出现明显好转,结算业务量也得到了明显提升,从2010年至今,跨境贸易结算量更是以飞速的势头增长。

将数据分析结论和现实情况结合起来看,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这一政策开始实施后,以2009年7月作为时间分界点,各企业财务综合水平在分界点前后发生了质的变化,说明这一政策的实施对企业财务产生了本质的影响,在经过2009年下半年的过渡调整后,人民币结算业务量得到了不断的增加,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对企业财务的影响在企业财务数据上也逐渐得到了显现,预期将会对企业财务带来更加显著的影响。分析各样本企业在各时间段内的财务综合值数据,我们还可以发现,虽然有些企业的财务综合水平发生了较大的波动(可能是企业自身在某个阶段出现了某种特殊变化或其他原因),但在整体上是处于小幅上扬的格局,从计算出的主因子得分数据也可以看出,整体上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都有利好趋势。

五、研究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跨境贸易采用人民币进行结算除了为我国金融体制方面、投资便利化方面以及人民币国际化等方面带来重大影响外,也给我国进口企业财务带来了深刻的影响,虽然自结算试点工作开展至今时间并不长,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对我国企业利好趋势已经表现明显,笔者认为,再经过足够长的一段时间后,这种利好趋势将更加突显,对企业无论是在资金管理方面、降低成本方面,还是盈利方面都将会有更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Chien-Chung Nieh,H wey-Yun Yau.The Im pact of Ren-m inbi Appreciation on Stock Prices in China[J].Em ergingM arkets Finance&Trade.January-February 2010

[2]Palm er,Nina.China Expands International Use of theRenm ibi[J].China Business Review.June 2010

[3]宋志刚,谢蕾蕾,何旭宏.SPSS16实用教程[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10

[4]薛薇.SPSS统计分析方法及应用[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1

[5]周衍庆,王有邦,李新运.SPSS的聚类分析功能在经济地理分区中的运用[J].枣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10

[6]樊晓云.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对外贸企业的影响[J].北方经贸.2009.10

我国进口贸易影响 篇9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对外贸易飞速发展, 进口总额从1980年的200.17亿美元, 增加到2007年的9559.5亿美元, 增长47倍。其中, 初级产品进口额从1980年的69.59亿美元, 增加到2007年的2430.85亿美元, 增长35倍;工业制成品进口额从1980年的130.58亿美元, 增加到2007年的7128.65亿美元, 增长55倍, 显著超过初级产品进口额的增长倍数。同时, 我国GDP总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三。进口贸易是否促进经济增长, 其中初级产品进口和工业制成品进口哪个促进作用更显著等, 关于进口贸易方面的研究分析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的重视。

国外学者Coe&Helpman (1995) 认为贸易伙伴国的研发投入能够显著提升本国全要素生产率。国内学者徐世腾 (2005) , 廖进中、邓海滨 (2006) , 徐光耀 (2007) 通过实证分析, 均认为进口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其中, 徐光耀 (2007) 认为, 扩大进口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和国内短缺能源、原材料, 促进进口多元化, 将更加有利于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李兵 (2008) 实证研究表明:工业制成品进口对我国经济增长有长期稳定的促进作用, 初级产品进口则有抑制作用;我国初级产品的进口更多是由工业制成品进口带动的。

二、研究方法与实证分析

本文将进口贸易IM按商品结构分为初级产品IMP和工业制成品IMM;用国内生产总值GDP反映经济增长态势。拟通过IMP、IMM和GDP三个序列变量采用相关计量分析方法, 来研究初级产品进口、工业制成品进口和我国经济增长三者之间的关系。本文采用的1982~2007年数据来源于1999~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为了消除价格因素的影响, 对GDP按1981年为基期100进行平减, 对IMP、IMM都按当年平均汇率将美元换算成人民币后也进行了平减。为了更容易得到平稳序列, 分别对各个变量取自然对数, 分别记为LNGDP、LNIMP、LNIMM。本文从进出口贸易结构的角度来考察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因此我们考虑构建三变量VAR模型来进行考察。本文采用Eviews6.0进行实证分析。

(一) 相关性分析

对LNGDP、LNIMP、LNIMM做变量趋势图, 发现三变量皆向右上方倾斜, 具有一样的稳步增长的趋势。然后对各变量计算相关系数, 得出LNGDP与LNIMP的相关系数为0.989066, LNGDP与LNIMM的是0.989594。从数据结果可以看出, 各变量之间的相关性显著。其中, 工业制成品进口与GDP的相关性更高。

(二) 格兰杰因果检验

由于经济时间序列常出现伪相关现象, 为消除伪相关性, 本文采用格兰杰因果检验作进一步分析。

该检验的滞后阶数为1, 从表1可以看出, 经济增长是初级产品进口增加的格兰杰原因;工业制成品进口增加是经济增长和初级产品进口增加的原因。

(三) 平稳性检验

由于大多数时间序列是非平稳的, 不满足多元回归对数据平稳性的要求, 因此在做协整检验前, 首先要进行平稳性检验。增广Dickey—Fuller (ADF) 检验提供了对序列平稳性的正式检验。

表2中c代表截距项, t表示趋势项, 0表示没有趋势项, p表示差分滞后阶数, Δ表示一阶差分。通过表2可以看出, LNGDP、LNIMP、LNIMM三个变量在10%水平下都通不过平稳检验, 存在单位根。而它们的一阶差分ΔLNGDP、ΔLNIMP、ΔLNIMM的ADF值分别小于5%、1%、5%水平下的临界值, 说明通过平稳性检验。因此都是I (1) 序列, 满足协整检验的前提, 可以做协整检验。

(四) 确定VAR模型阶数

本文根据Eviews6.0软件中的LagLengthCriteria综合考虑LR检验、AIC信息准则和SC准则等检验方法, 最终确定最优滞后期为3。如表3所示, 五个指标全部认为滞后期为3。通过对最优滞后期模型进行AR视图检验, VAR模型所有根的模的倒数均小于1, 即位于单位圆内时, VAR模型是稳定的。

(五) 协整检验及结果分析

滞后阶数确定好之后, 进行模型预测, 分别提取出LNGDP、LNIMP、LNIMM的残差, 并分别进行ADF检验, 检验结果如下。

从表4中可以看出, 残差e1、e2、e3全部小于1%水平下的临界值, 均通过ADF检验, 表明残差序列是平稳的, 说明LNGDP、LNIMP、LNIMM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即用国内生产总值描述的经济增长与初级产品进口和工业制成品进口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关系, 标准化的协整方程系数表如下所示:

标准化方程系数是同一协整方程的变形, 只是因为选取的被解释变量不同而已, 表明了从不同的角度反映的各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

第一行数据以LNGDP为解释变量, 表明:1%的初级产品进口和1%的工业制成品进口的增长分别分别可以带动GDP增长0.37%和0.39%。说明工业制成品进口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要优于初级产品进口。这是因为, 增加工业制成品的进口, 有助于改善和优化我国产业结构, 提升我国相关产业技术水平和科技含量, 形成更强的生产能力, 从而带动经济快速发展。

首先, 传统贸易和经济增长理论认为进口贸易能够克服生产资源的供给约束, 实现经济的正常运行与发展;同时, 进、出口贸易的良性互动, 可以把一国或地区的资源导向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 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专业化分工, 最终促使社会生产率提高与经济增长。其次, 根据新贸易和新增长理论, 一国或地区引进先进技术的商品并投人到国内生产, 可直接提高国内现有生产函数的效率;同时, 进口贸易具有技术外溢的效应和竞争效应, 即含有先进技术的进口品能够给国内市场带来竞争压力, 刺激进口国企业加强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 从而增强自身竞争力, 最终提高国内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

第二行数据以LNIMP为解释变量, 表明:GDP和工业制成品进口每增长1%, 引起初级产品进口增加分别为1.22%和0.5%。说明, GDP和工业制成品进口的增长对初级产品进口同时具有较大作用, 而其中, GDP的作用更为显著。

第三行数据以LNIMM为解释变量, 表明:GDP和初级产品进口每增长1%, 引起工业制成品进口增加分别为1.23%和0.05%。说明, GDP增长对工业制成品进口有更大促进作用。

从第二行和第三行的数据结果可以看出, 长期稳定的经济增长, 大大带动了我国工业制成品和初级产品进口的增加。这是因为,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 国民财富的增加, 实际购买力也在增强, 形成并具备了对外国产品的有效需求, 因而增加了各类国外商品的进口, 这样同时优化了工业制成品和初级产品的进口结构。研究还表明, 工业制成品进口对初级产品进口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国外高科技含量的先进设备和技术的引进有助于促进国内企业或相关产业的科技进步和生产率的提高, 从而进一步增加重要资源等初级产品的进口。

三、结论及建议

通过上文的分析, 可以看出我国进口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不仅存在着因果的关系, 而且存在着十分稳定的长期均衡关系。由此, 本文给出一些建议:

(一) 转变观念, 增加工业制成品进口

不能继续一味强调出口及贸易顺差, 要重视进口贸易的作用, 尤其要重视工业制成品进口, 这样一方面可以减小我国出口商品压力, 缓解贸易摩擦, 另一方面鼓励进口高技术产权和高技术设备, 更有利于我国经济均衡发展。

(二) 增加工业制成品进口, 有助于相关重要初级产品的大量进口

从上文中的格兰杰因果分析中可以看出, 工业制成品的进口, 大大带动了初级产品的进口。工业制成品进口增加, 促使企业进一步发展, 这样企业必然会增加对原材料、各种重要资源等初级产品的需求, 只有满足生产资料的需求, 我国企业、相关产业才能更好的发展, 从而带动我国经济长远发展。

(三) 工业制成品进口方面, 要优化进口商品结构, 更要提倡自主创新

由于工业制成品进口比初级产品进口更能促进经济发展, 因此应该鼓励进口我国经济发展必须的而国内又无法提供的先进技术和装备, 适当限制奢侈品的进口。并在引进新技术的基础上, 建立自己的研发团队, 通过自主创新, 从而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 加速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摘要:长期以来, 我国学者都比较重视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考察与研究, 而在进口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方面关注相对较少。本文通过对我国1982~2007年的初级产品进口、工业制成品进口以及国内生产总值 (GDP) 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 认为进口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关系, 其中工业制成品进口对经济增长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进口贸易,经济增长,实证分析

参考文献

[1]孙景家江苏省进口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特区经济2010 (02)

[2]蒋燕胡日东我国进口贸易与经济增长的计量分析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5

[3]徐光耀我国进口贸易结构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国际贸易问题2007

我国进口贸易影响 篇10

引言

在我国的纺织品进出口贸易中,贸易的引力模型用来分析中国的纺织品在海外市场上的经济竞争力以及市场,从而如何影响贸易出口的机制。谷克鉴(2001)对引力模型的理论、方法进行了理论验证,并建议在构造我国贸易引力模型时应增加一个外向型贸易转移推动的变量,以揭示过渡经济对我国贸易流量和贸易流向的影响。李应振、李玉举(2010)根据增长率趋势法将1979—2008年分为三个时期,从而进一步实证得出:进口替代能力、进口商品结构特征、宏观调控措施、各国对华贸易政策、大项目集中进口等是影响波动的主要因素。常荣平(2016)对中国与其前27为贸易国的出口总额运用贸易引力模型进行了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从文化、政策、经济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发现出口总额与地理位置、文化距离呈负相关,与经济总量、是否签订FTA、人均收入呈正相关;同时,更深层次分析了我国与不同国家之间的贸易潜力、贸易不足,提出了进步的发展空间。

一、产业用纺织品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进出口国,纺织业是中国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非常重要。产业用纺织品是新兴产业,是纺织工业三大方向之一,其技术含量高、高附加值、高人均产值等特性使其成为了纺织工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和调整转型升级的关键。我国产业用纺织品进口贸易主要集中在发达的欧美国家和亚洲国家(地区),其中,欧美发达国家以美国和德国为主,日本、韩国以及中国香港则是亚洲纺织品贸易进出口主导地区。同时,亚洲地区的进口份额远远超过了欧美地区的进出口份额。

产业用纺织品是纺织业的重要构成部分,与一般的服装用、家用纺织品不同,它是指经过专门设计的、具有工程结构特点的纺织品。目前,产业用纺织品已被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航空航天、医疗卫生、环境保护、新能源等领域。常见的产业用纺织品有:包装材料、土工布、蓬盖布、工业用边料、产业用线、绳、缆,文娱体育用品的基布,过滤网材料及筛网等。

在产品市场中,产品需求量的影响因素通常分为需求和供给两个层面,对于产业用纺织品进口的影响因素分析同样也可以从这两个方面进行研究。需求因素主要包括国内纺织业发展水平、纺织类产品结构状况和其他相关产业需求量的变化,同时也包含其他因素,如国民收入的提高、外资数量等因素。供给因素则主要是受国内产业用纺织品行业生产规模的扩张、国内外同类可替代产品价格差异或因人民币升值而产生的进口价格差异等影响。

国内对产业用纺织品的需求是我国产业用纺织品进口贸易的最大影响因素,并且我国对产业用纺织品的需求量仍在增长。国民收入的增加代表着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提供,从而需求的纺织品数量增加、质量提升以及品种更多样化。特别在当前低碳经济和节能减排的经济环境下,环保、高效复合型的产业用纺织品备受关注。因而国民收入的增加会扩大产业用纺织品的进口额需求。从目前来看,国内产业用纺织品产量的提高并没有实质性地减少对产业用纺织品的进口量。相反,进口额相比生产量增长更快,这说明国内产量虽然在提高,但是并没有在根本上满足国内对于产业用纺织品特别是高端产业用纺织品领域的需求。虽然同时期进口价格有所增长,但并没有抑制进口额的增长,相反我们看到的是进口额随着进口价格增长而正向增长。这说明,价格的增长对进口量的影响并不大,产业用纺织品进口可供选择的合适替代产品较少,需求弹性较刚,因而进口量的变化并不明显。

二、贸易引力模型

贸易引力模型作为研究双边贸易流量的经典模型,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影响双边贸易因素的研究。很多学者也通过实证研究证明了双边贸易流量和两国间经济总量以及两国距离之间存在重要关系。那么,双边贸易国经济总量以及两国间距离是否会影响我国产业用纺织品从何国进口,即我国产业用纺织品进口是否会倾向于选择经济总量大的、距离相对较近的国家?对此,我们将从这个方面入手,利用2014年我国产业用纺织品进口额最大的30个国家的相关数据,通过贸易引力模型对我国产业用纺织品进口国别选择进行实证分析,以检验两国经济总量和两国间距离对我国产业用纺织品进口的影响。

Tinbergen和Poyhonen提出的原始贸易引力模型表达式为:

其中,Tij是两国双边贸易额,Yi是i国的国民生产总值,Yj是j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一般用两国的GDP代替;Dij是两国之间的空间地理距离,一般可以从地图上得知;A是常数。

三、模型构建与数据选取

为了便于实证研究,将上式转化成对数的线性方程形式,并增加随机误差项,得到下式:

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选取2014年我国产业用纺织品进口具有代表性的30个国家,利用2014年的横截面数据对其进行实证研究。数据一部分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纺织工业发展报告》、《纺织工业发展报告》等,贸易数据来自于Uncomtrade,各国的GDP数据来源于2014年IMF网站的年度数据,我国与各国的距离数据为我国首都北京与各国首都之间的直线距离,从百度地图网站查询计算得到。

我们将贸易引力模型的公式转变成了对数形式,再依据新加入的变量,最终确定贸易引力模型公式为:

式中,In Mij表示取对数后的我国从贸易伙伴国的产业用纺织品进口额,In GiGj表示取对数后的我国与贸易伙伴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的乘积,In Dij表示的是我国首都北京与贸易伙伴国首都之间的直线距离,In EXj表示的是贸易伙伴国产业用纺织品总出口额;APEC是虚拟变量,如果贸易伙伴国是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员国,则APEC为1,否则为0。β0到β4是各变量的相关系数,β0是常数,μ是残差项。利用Stata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后得到回归方程如下式:

四、回归结果分析

由回归结果可知,我国与贸易伙伴国的经济总量会影响我国产业用纺织品进口额,两国经济总量每变动1个百分比,我国产业用纺织品进口变动0.65个百分点。两国间距离也显著影响我国产业用纺织品进口贸易,变动系数为负的1.82,表明距离增加将会使我国考虑适量减少从该国的进口。此外,伙伴国的出口增加对我国进口起到促进作用,伙伴国每增加1个百分点的出口,我国将多从该国进口1.06个百分点。另外,APEC成员国因素对我国产业用纺织品进口的影响不是非常明显,在0.1的显著性水平下并不显著,可见APEC这一制度性因素并没有对产业用纺织的进口有太大影响(此处回归得出的系数为负可能与选取的数据样本有关,按正常理论与事实系数应该为正)。由此可见,我国产业用纺织品进口贸易符合贸易引力模型,即贸易双边经济总量越大,产业用纺织品的贸易量也会越大,我国进口额越多;而两国间地理距离会对我国产业用纺织品的进口起到阻碍作用,即相同情况下会更多地考虑从距离较近的国家进口。此外,若贸易伙伴增加产业用纺织品的出口的话,则会增加我国对伙伴国的进口。相对来说,APEC成员国对于我国产业用纺织品的进口影响并不显著,即APEC经贸制度对产业用纺织品进出口贸易额影响的成效不是很显著,原因可能是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多数在欧美地区更为发达。

五、结论

本文主要从回归分析和贸易引力模型检验两个方面对我国产业用纺织品的进口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回归分析中,从需求因素、供给因素、价格因素三个方面选取了4个解释变量,建立回归方程。虽然本文并未实证解析该回归,但从实证研究可知,国内对产业用纺织品的需求量是影响产业用纺织品进口贸易的最大因素,需求量的持续增长引发我国产业用纺织品的进口额增加;国民收入提高会增加产业用纺织品的进口额需求;而国内产量的提高和进口平均价格的增长并没有影响到我国产业用纺织品的进口,可能原因是我国国内的产业用纺织品生产主要还是集中于中低端常规产品,国内产量的提高并没有影响到我国对于高端产业用纺织品的大量进口需求。而汇率水平和纺织业利用外资情况对我国产业用纺织品的进口额并没有造成实际影响。

摘要: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进出口国,作为中国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之一的纺织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经济增长点。中国产业用纺织品的快速崛起和持续发展,拉动了纺织工业经济的增长。中国目前已经是世界上产业用纺织品的生产大国,同时也是消费大国。尽管中国国内产业用纺织品产量在不断快速增长,但进口额却同样也在增长。贸易引力模型证实,贸易伙伴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和地理距离等都对贸易进出口额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关键词:贸易引力模型,产业用纺织品,贸易出口额,贸易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Isard W,Peck M J.Location Theory and International and Interregional Trade Theory[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54,(1):97-114.

[2]Tinberg J.Shaping the World Economy,Appendix VI[J].An analysis of World Trade Flows,1962.

[3]谷克鉴.中国贸易引力模型的构造和贸易流向问题研究[J].财经政法资讯,2001,(1):28-31.

[4]李应振,李玉举.韩国对中国外贸发展的影响及双边FTA展望[J].亚太经济,2010,(2):53-57.

[5]常荣平.基于贸易引力模型的中国出口贸易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6,(9):7.

我国进口贸易影响 篇11

关键词:中俄贸易,绥芬河,俄罗斯商品,持续性

2015年,中俄双边贸易额4227. 3亿元,同比下降27. 8% 。其中,对俄出口2162. 4亿元,同比下降34. 4% ; 自俄进口2064. 9亿元,同比下降19. 1% 。目前,中国对俄贸易环境复杂,形势严峻,但仍存在积极因素。下面以绥芬河市为例,分析我国自俄进口贸易结构变化的原因, 并预测我国自俄进口贸易发展趋势。

一、2015年绥芬河市自俄进口贸易情况

据统计,2015年绥芬河市自俄进口主要商品有原油、原木、锯材、肥料、纸浆、纸板、铁矿砂和煤炭,进口数量和贸易额均位于前列,食用油、酒类和粮食进口增速较快。2015年较上年进口数量增加超过十倍的商品有干鲜水果及坚果、液化石油气及其他烃类气、豆油、食用植物油和小麦粉; 进口数量同比增幅超过一倍的有啤酒、葡萄酒和玉米; 另外,锯材进口同比增长25% ,大豆增长15% 。2015年,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乳制品、酸乳产品、鱼、肉、家禽、蜂蜜、糖果、巧克力、提拉米苏蛋糕、海参、野生浆果和菌类等一般消费品进口均有不同程度增长: 进口干鲜水果及坚果555吨,是上年的4913倍; 进口液化石油气及其他烃类气1809吨,是上年的163倍; 进口豆油1368吨,是上年的18倍; 进口食用植物油1609吨,是上年的17倍; 进口小麦粉5301吨,是上年的14倍; 进口啤酒1040万千升,同比增长135. 57% ; 进口葡萄酒53. 9万千升,同比增长121. 49% ; 进口玉米17133. 8吨,同比增长131. 14% ; 进口锯材150. 3万立方米,同比增长25. 42% ; 进口大豆8068吨,同比增长14. 74% 。

二、绥芬河市自俄进口贸易结构变化原因分析

第一,在国际金融危机持续深入影响和欧美等西方国家对俄罗斯进行经济制裁的大背景下,俄罗斯加速实施“向东看”战略,大力发展经济特区、超前发展区和自由港。对俄罗斯来说,中国是最有吸引力的国家和更加倚重的贸易伙伴,扩大对中国出口是俄罗斯有效应对西方制裁的现实选择。而绥芬河市凭借有利的地缘优势、 独特的通道优势、悠久的商贸历史和浓厚的商业氛围,在中俄经贸合作中一直发挥着重要的窗口、桥梁和通道作用,形成了一般贸易、边境贸易和民间互市贸易同步推进,商品贸易和服务贸易共同发展的互动格局,绥芬河市进出口货运量和贸易额在全国沿边口岸始终名列前茅, 使绥芬河在黑龙江省对外开放与对俄经贸合作中保持重要的战略地位。2015年8月,绥芬河市委九届六次全委( 扩大) 会议上提出“挖掘国内外市场需求潜能,在外经贸战略转型发展上实现新突破”的奋斗目标,《绥芬河关于进一步促进俄罗斯商品市场发展的若干意见》、《绥芬河市促进外贸稳定发展和转型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绥芬河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实施方案》先后出台,有助于进一步扩大绥芬河对俄贸易规模,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第二,中俄农产品贸易合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在历经多年谈判后,我国终于对俄罗斯放开了粮食市场,允许其向我国出口春小麦、玉米、大米、大豆和油菜籽五个品种的粮食。2015年12月,俄罗斯代表团访华期间双方签署了两个协议,明确了未来两年俄罗斯对我国出口粮食的条件。土耳其原本是俄罗斯最大的粮食出口市场之一,但由于存在与土耳其中断贸易关系的可能性,所以俄罗斯需要寻找新的谷物销售市场,而中国是较为理想的合作伙伴。

第三,近年来俄罗斯制定了鼓励非原料性商品出口的相关政策,包括简化出口海关程序、降低公司金融成本等措施。俄罗斯议会通过了2030年国家发展的主要方向,即大力发展非原料性产品出口。俄罗斯反危机方案中也指出了外贸出口的主要方向,即支持包括高新技术产品在内的广泛的非原料性产品出口,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俄罗斯总统普京在2014年国情咨文中也提出俄罗斯外贸出口的具体任务,即在未来三年中使加工产品贸易额扩大两倍,并授命外经银行、俄罗斯投资委员会及相关部门保障中等规模的非原料出口公司加快发展。

第四,由于卢布贬值,俄罗斯商品在中国市场上的价格优势明显,经营者能够获得一定的利润。

第五,俄罗斯商品具有天然、绿色、环保等品质优势。

第六,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及电子计算机和智能手机的普遍应用,借助电子商务平台,中国消费者可足不出户、随时随地买到自己需要的俄罗斯商品。绥芬河市作为重要的对俄口岸城市,其区位优势明显且物流产业发达,已成为俄罗斯商品的主要集散地。目前,绥芬河市经营俄罗斯商品的商铺有数百家,与国内外互动形成了规模庞大的俄罗斯商品供销网络,对俄罗斯商品入境后快速销往内地和南方省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我国自俄进口贸易发展趋势

总体来说,中国自俄进口贸易发展趋势向好。首先, 中俄经贸关系有着坚实的基础,双方经济互补性很强。 俄罗斯由于受其自然资源禀赋、产业结构、人口结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政治制度模式和国际大环境等因素制约,短时期内出口石油、天然气、木材、钢材和煤炭等 “原字号”资源性产品比重较高的倾向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而越来越多的俄罗斯质优味美的食品和水产品等对中国出口快速增长,成为双边贸易的新趋势。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表明俄罗斯商品出口正朝着多样化方向发展,有利于改变俄对华出口以能源和原材料为主的结构,促使中俄贸易商品结构不断优化。其次,中俄双方都在积极进行合作模式转型,并努力简化贸易程序。 第三,中国经济在“十三五”期间仍将努力保持中高速发展水平,而且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消费大国, 市场潜力巨大,特别是对俄罗斯天然、绿色、环保的食品、 农产品、水产品、海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俄罗斯商品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将长期存在。

参考文献

[1]季志业,冯玉军.俄罗斯发展前景与中俄关系走向[M].时事出版社,2016.

上一篇:中学政治教学策略下一篇:紫杉扦插繁殖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