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关税对我国贸易的影响及应对策略(共8篇)
碳关税对我国贸易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篇1
碳关税对我国贸易的影响及应对策略毕业论文
内容摘要:贸易保护措施历来就是附着在新概念和新措施之上不断更新和涌现的。当前,气候变化日益严峻,低碳经济受到重视,但如果贸易保护主义者以气候变化为幌子,借低碳经济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则全球经济将受到严重影响。本文从碳关税着手,思考碳关税对全球减排的有效性,分析碳关税在多边贸易规则下的地位,讨论碳关税名义下的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贸易的影响及我国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碳关税 多边贸易规则 贸易保护主义
历史经验表明,每次金融危机过后,贸易保护主义都会掀起新风潮。本次全球性金融海啸也不例外。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为了摆脱危机,恢复经济,努力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寄希望于绿色产业,以期能够在危机后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维护经济霸权。将贸易保护和气候变化问题结合在一起可谓一箭双雕,既可以掌握未来低碳经济发展的主动权,又可以从中获得经济利益,弥补财政赤字,减少贸易逆差。
碳关税在全球减排中的特性
近年来,气候变化问题日益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已成为国际共识。第一个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的国际公约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在该公约基础上又产生了《京都议定书》、《巴厘岛路线图》、《哥本哈根议定书》等具体的减排规定。但上述国际协定不具有强制效力,因此有些国家积极地承担了减排义务,也有些国家拒绝接受这项义务。承担义务多的国家,会在国内将减排权予以分配,由于减排权的限制,企业需要采用节能环保技术、工艺或设备,而这势必增加其成本。因此,一些国家认为,积极制定并履行减排承诺的国家,由于减排义务较重而使国内商品的竞争力减弱,应当进行适当修正,否则会减弱国家减排的积极性。基于这一观点,一些国家提倡采取边境税收调节,包括对进口高耗能产品征收二氧化碳排放关税、而对出口的低碳产品进行补贴以保持国际竞争力。碳关税(Carbon Tariffs)是指对高耗能产品进口征收特别的二氧化碳排放关税。目前世界上并没有征收碳关税的先例。6月,美国众议院通过了《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依据该法案,美国将从起对包括中国在内的未实施碳减排限额国家的产品征收惩罚性关税――碳关税。
碳关税只具有政治经济意义,对减排的实质性影响并不大,想要利用碳关税来真正解决全球气候变暖的环境问题较为困难。此外,这种碳壁垒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极不公平,发达国家在经济积累的阶段也有过高排放、高耗能的阶段,根据“污染者付费”原则,发达国家对气候变化负有不可推卸的主要责任,因此应在进一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方面承担主要义务。若在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阶段施加此种技术贸易保护措施,将严重阻碍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碳关税只是一项以环境保护为外衣的贸易保护措施,其无法真正实现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公平贸易”,也难以减缓全球的气候变化问题。
多边贸易体制下的碳关税实施分析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目标,通过减缓全球气候变暖以逐步解决气候变化问题。而多边贸易体制WTO以贸易自由化为目的,以世界贸易自由化来提高经济福利。两者之间目标的不一致导致其在实践中冲突很大。
WTO规则要求对成员国实施最惠国待遇、国民待遇和普惠制原则,这意味着对成员国一律平等,对发展中成员要给予适当的优惠待遇。然而,在碳税实践中由于各国的减排要求和环境标准不同,不同国家会遇到不同的碳税征收问题,导致发展中国家享受不到降低环境标准的优惠,这违反了WTO基本规则,也违反了《京都议定书》所规定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在现行多边贸易体制下,实施碳关税的问题还在于对进口产品征税与国内相同产品或其投入品征收的间接税相匹配,而且对制造产品所消耗的能源所征税(碳足迹)是否为可边境调节的这一问题尚且处于WTO的争端解决考虑之中。另外,不同的生产流程导致不同的CO2排放量,对于同一产品,不同企业间甚至同一企业内部的排放量都会有所差别,如果再考虑附属产品,现行贸易安排则无法进行额外追踪。
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时,各国借助贸易措施以增加国内受影响商品的竞争力,本身无可厚非,但此举措的合法性受到质疑。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条第五款规定:“为应对气候变化而采取的措施,包括单方面措施,不应当成为国际贸易上的任意或无理的歧视手段或者隐蔽的限制” 。事实上,WTO一直努力为实施减排温室气体政策提供规则空间,从1947年GATT成立初第二十条允许保护人类、动物或植物的生命或健康的必要措施,到1993年WTO成立时将“世界资源的最适当地利用、保护和维护环境”列入其六大宗旨,直至WTO设立专门的环境和贸易委员会(CTE)以及贸易争端解决机构来对贸易与环境案件进行裁决。WTO规则逐渐放宽对于GATT第20条一般例外下的环境规则的解释,加之《SPS协定》与《TBT协定》等环境规则的具体化和标准化要求,使得WTO表现出寻求环境保护和贸易便利相平衡的态势。
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拉米说过,“一项涵盖了所有主要温室气体排放者的多边环境协定,也是指导类似WTO的其它机构的最佳工具”。这意味着若想真正解决全球减排问题,还需要各国通力合作,任何单边的措施,如边境调节税等都只会被贸易保护主义所利用而无法实现真正的目的。
征收碳关税对我国贸易的影响
碳关税作为新型的绿色贸易壁垒,一旦付诸实施将对全球贸易自由化的危害远超出其在减排上所做的贡献。我国现今已成为全球第一大碳排放国,每百万美元GDP所消耗的能源数量是美国的3倍、德国的5倍、日本的近6倍。美国进口的高碳商品中,有11%来自中国,包括15%的进口钢铁、6%的进口铝制品、12%的进口纸品、19%的进口混凝土(吴玲P,)。鉴于这样的比例,碳关税对我国出口和经济发展将带来很大的`打击,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我国出口额将大幅缩减。美欧等发达国家是我国主要的出口对象,碳关税一旦开征将使我国的企业受到整体上的打击。能达到国外环境技术标准的企业需要采用减排技术,投入更多的研发成本和设备,竞争力有所减弱;对无法达到国外环境技术标准的企业来说,碳关税将封闭其国外出口市场。
我国制造业整体将受到冲击。碳关税虽直指高耗能产业,如造纸、钢铁、水泥、化肥等,但这些产业的变化将影响其上下游产业的利益,因此我国若不能找到新产业来替代原先的高耗能、高排放产业,则制造业产业链条将出现断裂,以及制造业整体将受到冲击。
我国就业率将呈下降趋势发展。我国产业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依靠低廉的劳动力获取竞争优势。而碳关税的实施势必会改变未来国际贸易格局,我国企业将不得不被迫进行产业升级,这势必会减少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影响我国就业率。
导致贸易保护主义的“多米诺”效应。碳关税很可能引起发达国家的迅速效仿。同时,碳关税很有可能引起发展中国家的报复性贸易壁垒,从而进一步助长贸易保护主义的滋生,导致国际贸易规则的失灵以及贸易格局的混乱,影响我国对外贸易的健康有序发展。
我国应对碳关税的策略调整思路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主要贸易大国和制成品出口国,还是主要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之一。基于以上分析,碳关税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考虑到未来低碳经济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些因素共同决定了我国必须在碳关税征收前做好准备,从国内和国际层面进行策略调整。
从国内层面上来说,政府应该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贸易结构。企业应当在政府引导下,自主实现升级改造,逐渐加大新能源技术的研究开发,积极开发绿色新能源,从根本上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在顺应国际趋势的前提下提高自身的产品竞争力。同时,政府还应该鼓励新能源和新材料产业发展,降低产品碳排放密集度,实现国家产业整体向低能耗、低排放、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转化,以绕开国际贸易壁垒。此外,我们还应当注意,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偏高,而经济增长应依靠国内经济的发展,只有把握住国内需求,才能提高我国对外贸易抵御外部风险能力,充分发挥消费增长这架马车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从国际层面来说,在未来谈判中我国必须掌握一定的话语权,必须坚持以下基本立场:第一,坚持和进一步落实“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黄志雄,)。由于发达国家在经济积累的阶段也有过高排放、高耗能的阶段,根据“污染者付费”原则,发达国家理应承担比发展中国家更多的减排要求,因此我国不能接受与发达国家相当的强制减排义务。第二,反对少数发达国家企图在“后京都”国际协定谈判中为采取单边贸易措施提供便利,坚定维护自由贸易的立场。由于尚不存在温室气体减排的统一标准,与环境相关的贸易措施的实施会增加贸易壁垒,对全球经济造成不利影响。因此,我国在进行贸易时必须谨慎对待碳关税。
参考文献:
1.Yan Dong and John Whalley,Carbon, tradepolicy,andcarbonfreetradeareas
2.吴玲.WTO体制下的绿色贸易壁垒法律问题研究[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
3.黄志雄.国际贸易新课题:边境碳调节措施与中国的对策.中国软科学,2010(1)
碳关税对我国贸易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篇2
一、“碳关税”实施对我国对外贸易的总体影响
1. 丧失成本竞争优势。
西方国家征收“碳关税”无疑将对我国的出口贸易和经济发展带来的巨大负面影响。据有关数据统计,多数碳税征收国家计税标准一般都在10-70美元之间,按此标准,如若对我国商品征收每吨30美元碳关税,我国的贸易出口总额将下降0.715%;如果税率提升至每吨60美元,,我国的进出口贸易额将分别下降0.869%和1.244%。“碳关税”的征收一方面提高了我国出口产品的成本,使我国在国际竞争中丧失了成本和价格优势,导致出口量的减少和贸易逆差;另一方面为达到严格的碳排放标准,我国不得不进口发达国家的先进节能减排技术,又增加了生产成本,进一步拉开了同发达国家的差距,使得我国在新能源和节能环保领域抢占新兴产业和新兴技术的制高点的可能成为泡影。
2. 被迫承担发达国家的环境治理责任和成本。
发达国家通过全球战略调整,已经完成了产业战略转移,基本将本国高耗能产业成功地转移到海外,特别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发展中国家;这种战略调整不但将污染排放转移到我国,同时将理应承担的环境污染治理及减排成本转嫁给我国;另一方面通过提高减排标准迫使我国购买先进减排技术,给我国的经济贸易发展背上了沉重的环境负担。
二、“碳关税”实施对我国纺织品贸易的影响
虽然目前我国纺织品贸易总体形势较好,在产品的出口方面也存在一定的优势,但随着近几年人民币的升值、原材料上涨、劳动力成本增加等连锁反应,纺织企业的生产成本增加迅速,影响了产品的出口竞争力。由于我国纺织行业科技含量不高,素以高污染、高耗能为世界所知,因此纺织品行业自然成为“碳关税”直指矛头之一,纺织业行业中的印染企业将承受较大压力。如果每吨碳征收30美元的碳税,我国纺织品贸易出口量将会下降3.4%,如果征收60美元则出口下降百分比为7.66。长期以来,发达国家一直以其技术标准以及各种环境、劳工等标准来限制中国纺织品出口,遏制中国纺织品出口价格和竞争优势。在有关碳排放方面,我国主要通过CDM即国际碳交易机制参与国际碳排放交易,基本处于碳交易产业链的底端,由于碳交易的市场和标准都在国外,二氧化碳排放指标可能成为其限制和打击我国纺织品出口的又一借口。
三、我国纺织品行业应对“碳关税”的对策分析
虽然“碳关税”何时征收仍是个未知数,但随着环境问题的恶化、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以及国际局势的压力,低碳时代终将来临。因此,面对“碳关税”和低碳经济概念将引发的国际经济政治利益角逐并带来的全球经济利益格局的调整,各国都在积极制定应对方案,谁能够率先采取应对策略,谁就能够占领经济制高点并在国际舞台上掌握话语权。
研究表明,我国纺织行业全过程能耗大致为4.84吨标煤/吨纤维,根据环境资源管理公司的计算,一条约400克重的涤纶裤,其从国内生产到使用消费“一生”所消耗的能量大约是200千瓦时,相当于排放47千克二氧化碳,是其自身重量的117倍。这说明作为一个高耗能产业,纺织品行业成为“碳关税”针对的重点已经不可避免。在此种情况下,技术水平、工艺流程、原材料和能源的选择都会对产品的碳排放产生重要影响。若要控制低碳排放,势必要花费巨资购买高新设备,聘请高端人才进行一系列“绿色环保”产品的生产和监控,而这些都无疑会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进而削弱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因此,如何应对即将面临的挑战,做到未雨绸缪是我国纺织品行业应该首先考虑的问题。但应对“碳关税”发展低碳经济任重而道远,需要政府、行业和企业三方面共同合作。
1. 政府应对策略。
作为发展中大国,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吸引全球的目光,与此同时与发达国家的贸易摩擦也与日俱增,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发达国家制造了各种壁垒扭转本国的贸易逆差。碳关税也正成为一种新的对华绿色壁垒,而这种贸易壁垒远比企业绿色技术、先进工艺创新对我国出口产品的影响深远。因此,政府应开展积极的外交政策,坚持以发展中国家身份履行国际碳排放承诺,并坚持中国应有原则、有步骤、有计划、以符合中国国情的方式履行减排义务。同时积极推动和参与国际碳减排协议谈判,为我国企业对外贸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突破“碳关税”形成的绿色壁垒,为绿色贸易和低碳技术创新争取时间;发挥应对气候变化、发展新能源以及气候友好技术的引导作用,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这有利于我国在解决全球变暖问题上占据道德制高点,掌握话语主动权,展现大国的责任与勇气,提出维护自身利益的政策主张和原则立场,力促各方达成一项全球减排新协议,实现全球合作共赢,为我国纺织品贸易出口争取一个合理和较为有利的碳税。
政府对内应鼓励企业实行低碳生产和经营。一方面政府应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低碳技术标准,并以政府作为主导积极推进,加强对企业的绿色监管力度。另一方面,应出台相关政策和配套措施特别是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用以引导我国纺织品产业低碳升级转换;鼓励企业进行低碳技术和工艺流程革新,采用新能源和低碳原材料,保证整个产业链取得低碳竞争的优势,从而获得更多的贸易空间。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政府可根据企业具体情况给予一定的低碳环保优惠。
2. 行业应对策略。
纺织品行业要提高整体国际竞争力不仅需要加强各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一方面应根据我国纺织品行业的发展现状、国际纺织品竞争态势辅助国家有关部门制定我国纺织品行业低碳发展的技术标准、质量标准、检测标准和经营管理标准,尽快与国际标准对接,并在行业内积极推广;另一方面,作为行业引领者,应在关键技术和工艺突破方面发挥作用,对一些关系我国纺织品行业低碳生产的重大技术,组织协调行业内优势企业联合开发突破,研发成功后组织行业内相关企业集中培训并采用自上而下的方式推广
纺织品行业在我国是个传统产业,在国际竞争中一直以劳动力成本优势而获得的低成本而获利。近些年,随着贸易壁垒的增多以及我国劳动力成本的逐年升高,这一传统的优势已经不复存在。由于仿制品行业是个典型的规模经济产业,而我国的纺织品企业虽数量众多但是规模都较小,技术水平落后、研发能力弱,因此要想真正实现纺织品行业规模经济,达到低成本运行的目的,必须发挥行业协调组织的作用,积极推动和引导各类纺织品企业加大企业兼并收购步伐,通过市场手段进行资源优化配置,壮大优势企业力量,并以这些具有良好技术基础和生产规模的企业为中心,形成大的纺织业产业集群,以此实现规模经济和低成本优势。
3. 企业应对策略。
国家政策和行业组织协会的支持可以为纺织业应对“碳关税”等挑战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和保障,但企业自身还需要炼好内功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国际竞争力,在国际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针对我国的纺织企业存在的传统问题,应着力做好以下几点:第一,要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提高产品档次,实施品牌战略,增强产品的持续竞争力;第二,要加快信息化建设,快速掌握国际市场信息和最先进的低碳技术;第三,提升企业碳竞争力。特别是针对“碳关税”的影响,企业需要采取更多的措施:如企业应首先提高自身的环保意识、低碳经济意识,在生产过程中向环保5 R原则靠拢,真正把Reduce(节约能源及减少污染)、Revaluate(环保选购)、Reuse(重复使用)、Re-cycle(分类回收再利用)、Rescue(保证自然与万物共存)落在实处。企业还应积极推进纺织技术改革,提高能源的利用率、改进传统的能源消耗方式,推动低碳、节能、环保产品的研发,降低碳排放密度。而从实践上看,广大纺织企业要从产品设计、原材料采购、整个生产工艺流程、物流运输,到终端消费废弃,对纺织品碳排放进行较为准确的测算,通过先进的技术及工艺争取在每道工序上都达到最低碳排放,并逐步推出带有碳标签的环保产品。
摘要:文章首先介绍了“碳关税”的概念;从成本竞争优势和环境责任的被动承担两个方面介绍了实施碳关税对我国贸易的总体影响;随后介绍了“碳关税”实施对我国纺织品行业的影响;最后从政府、行业和企业三个层面提出纺织品行业应对“碳关税”的策略。
关键词:碳关税,纺织品,贸易,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1]沈可挺.碳关税争端及其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J].中国工业经济,2010,(1).
[2]余岭,于立新.贸易可持续发展与我国进口技术性贸易措施研究[J].国际贸易,2009,(3).
[3]王建平.国内外纺织品技术标准的现状、发展趋势及对我国纺织品出口的影响[J].纺织导报,2005,(4).
[4]刘轶芳.警惕“碳关税”给环保蒙上保护主义阴影[EB/OL].http://news.xinhuanet.com.cn.
[5]陈诗一.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与中国工业的可持续发展[J].经济研究,2009,(4).
[6]王海燕.后配额时代我国纺织品出口壁垒及对策[J].中原工学院学报,2005,(4).
[7]李创.中国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6.
[8]赵玉敏.低碳经济的约束、挑战和机遇[J].国际贸易,2009,(11).
碳关税对我国贸易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篇3
一、低碳经济与钢铁行业的发展的瓶颈问题
(一)低碳经济概念的提出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在其第四次评估报告《气候变化2007》中指出:毫无疑问全球气候在逐渐变暖,自20世纪中期以来,绝大部分被观测到的全球平均地面温度升高非常可能是因为人为排放的温室气体浓度增加而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将导致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遭到破坏,影响人类的生存与健康。保护环境,减少人为碳排放量,已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和重视。2009年美国通过了《清洁能源安全法案》,该法案指出,到2020年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如果不接受污染物减排标准,将被实行贸易制裁,对未达到碳排放标准的产品征收惩罚性关税,即碳关税。
2003年英国在《能源白皮书》中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并迅速被世界许多国家采纳,美、日、德等发达国家纷纷投入到发展低碳经济行列,并将低碳经济作为未来经济的发展方向,其中美国于2007年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低碳经济现已成为一种新型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其核心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和制度创新及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改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尽可能地减少高碳化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共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由于我国碳排放量大,欧美等国征收“碳关税”后,将对我国高碳排放行业,如钢铁行业造成很大冲击。因此,中国钢铁企业必须在碳减排上有所作为,及早适应低碳经济环境,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抢占有利位置。
(二)我国及世界钢铁行业的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钢铁行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钢产量持续位居世界第一,1990-2010年间,年均增速达12%。国际钢铁协会2011年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全球共产钢14.14亿吨,较2009年增长15%,中国以绝对优势稳居世界第一,产量近6.3亿吨,占全球产量的44.3%。日本、美国和俄罗斯分列二、三、四位,产量分别为1.1亿吨、0.8亿吨和0.7亿吨。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钢铁行业消耗了大量化石燃料,同时排放了大量温室气体CO2。据国际能源署估计,全球约4%~5%的CO2排放量来自钢铁行业。2007年,国际钢铁协会和国际能源署发表声明认为世界钢铁企业所有碳排放中约51%由中国排放,呼吁中国钢铁企业提高能源效率以减少碳排放。因此,我国钢铁行业实行节能减排,是保证其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
(三) 我国钢铁行业的碳排放量测算
我国钢铁行业CO2排放量的计算采用国际通用的IPCC法,计算公式如下:
根据上式,测算2000-2010年我国钢铁行业CO2排放总量,并根据年钢产量,计算出吨钢CO2排放量,结果如图1所示。从图1可以看出,从2000年至2010年,我国钢铁行业年产量和CO2年排放量均呈递增趋势,2010年我国钢铁产量已达6.3亿吨,CO2排放量超过了11亿吨,约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14%。与此同时,我国钢铁行业吨钢CO2排放量呈降低趋势,这表明我国钢铁行业实行的节能减排措施已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目前我国钢铁行业吨钢碳排放量与2006年国际钢铁协会提出的吨钢碳排放量(1.7)仍有一定差距,我国钢铁行业在节能减排方面仍面临巨大压力。
二、碳关税壁垒对我国钢铁行业的影响
钢铁行业利用的能源主要有炼焦煤、动力煤,燃料油,天然气等,在消耗上述能源过程中,释放大量CO2。碳关税实施将对我国钢铁高碳排放企业的出口和发展产生严重影响,具体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碳关税对钢铁企业出口成本增加的影响
碳关税开征,将导致全球能源生产要素价格提高,大幅增加出口企业生产成本。此外,如果我国钢铁出口企业全部将“碳关税”负担转嫁给进口国消费者,则我国出口钢产品价格势必大幅度上升,其价格优势将不存在,从而降低我国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及获利能力。如果不改变进口国消费者的负担,则“碳关税”负担完全由出口国承担,出口企业成本将上涨。有研究结果表明,征收30~60美元/吨碳的碳关税,我国出口企业碳成本将增加5%左右,且此成本会随长期温室气体累计目标的变化而增加。已有研究表明,如果美国对中国出口的商品征收30美元/吨碳的碳关税,我国第一年工业品的出口将减少3.53%,第二年工业品出口将减少3.01%,出口总额将下将0.7%以上;如果碳关税征收额达到60美元/吨碳,我国第一年工业品出口将减少6.95%, 第二年出口减少5.97%,出口总额将下降1.2%以上。作为出口大国,我国出口贸易额的下降将严重影响国内GDP的稳步上升,上述情况下,我国的GDP甚至会出现0.021%至0.037%的下滑。
另据报道,在30美元/吨碳和60美元/吨碳的碳关税下,金属冶炼加工企业的出口平均降幅更大,会达到5.93%和11.58%。因此,碳关税开征将提高我国钢铁高碳企业的出口成本,降低在国外的市场份额,削弱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二)碳关税对钢铁行业职工就业的影响
碳关税对我国贸易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篇4
关键词:绿色贸易壁垒负面影响对策
一、绿色贸易壁垒的定义及由来。
绿色贸易壁垒是指那些以维护人类健康和环境安全为名而直接或间接采取的限制甚至禁止贸易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是对进出口贸易产生影响的一种技术性壁垒。由于全球环境的恶化、传统非关税壁垒遭到国际社会的谴责和各国环境标准的差异等原因,绿色贸易壁垒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产生,并在90年代开始兴起。
二、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出口产品数量减少。发达国家在早期因工业发展对环境造成巨大损害,所以如今提高对产品的环保标准。但这些通过立法或制定苛刻的环境技术标准,使发展中国家难以适应和承受,从而将发展中国家的相关产品拒之门外。而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受到了严重影响。我国出口贸易相当部分是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主要出口国家和地区是美国、欧盟、日本等。这些国家和地区环保技术位居世界前列,环保标准相应也就更为严格,在绿色贸易壁垒方面制定了苛刻条件。发达国家设置的绿色贸易壁垒所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涉及到农产品、纺织品、食品、医药品等众多的产品以及这些产品的生产、加工、包装以及废弃后的处理等许多环节。而我国的大多数产品在短期内很难达到标准,就会遭到他国市场的抵制,甚至禁止进口和退货索赔。其结果使我国诸多出口产品,特别是农产品受到严重影响。例如,服装和纺织品出口方面,德国等西方国家从1994年起陆续立法禁止118种含偶氮染料的纺织品出口,使我国现有的104种偶氮染料的纺织品出口中断。还有2002年日本进出口检验检疫部门从佛山市顺德出口的白烧烤鳗鱼中检出磺胺类药物残留超标,18吨烤鳗被退回,对我国的养鳗业造成严重打击,鳗鱼价格从每吨6.3万元急降至4.5万元。这对我国出口产品的市场份额、企业和商品信誉有所影响,尤其导致外国消费者对我国农产品信心下降。最后直接使我国出口数量和增长速度有下降。
出口产品成本增加,削弱了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企业出口效应下降。由于我国环境基础设施落后,环保产业不发达,社会整体技术水平不高,投资开发适应国际环保标准的产品势必占用很多的资金,这对我国大部分企业来说是一个沉重包袱。加之我国环保相关法律的制度的欠缺,没有完整的检测系统,想出口到发达国家就不得不接受他们的各种检验、认证和技术鉴定等繁杂手续,并且在包装装潢、商品广告等方面做出更多的适应性调整。这样出口产品的各种费用将会大幅度上升,使我国出口产品成本显著提高,弱化了相应产品的价格优势,降低了该类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加剧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近年来,发达国家以保护环境为名经常采取单方面的贸易措施,由此引发的多边或双边贸易摩擦日益增多。发达国家以限制进口和保护本国市场的主要目的,以保护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为名,通过绿色贸易壁垒对发展中国家加以限制。而发展中国家则认为发达国家以保护环境为借口,推行贸易保护主义。绿色贸易壁垒已经成为一种较为流行的传统贸易保护的载体。而且很多发达国家打着投资的幌子,把部分不可缺少但对环境损害极大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这样,不但恶化了发展中国家的环境状况,还极大的制约了发展中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
三、我国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策略
很多学者认为要利用国际舆论和WTO的相关机制抨击一些歧视性贸易政策。我觉得这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因为现在发达国家是处于世界的主流,这些压力是不足以动摇他们的绿色贸易壁垒的。我们不要想着去改变它,我们应该客观的承认这些壁垒存在,并去适应这些壁垒。虽说这是发达国家对我们的一些限制,但我们也要看到它的正面作用。从长远来说,如果我们能建立起一些行之有效的制度,并把重点放在国内方面,在产品生产、运输、经营与处理过程中尽量提高产品的环境友好程度,满足广大消费者的绿色消费要求,对整个中国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是有极大地促进作用的。
(1)建立有效完善的环保制度和法律体系。我国现行环保法律体系主要存在行政性法规过多、立法权限不清、相关制度不够完善甚至缺乏等问题,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完善。一是转变立法理念。我国在环保立法方面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把环保精神体现在相关的法律法规之中,抓紧完善与绿色贸易壁垒紧密联系的《环境保护法》、《生物安全法》与《清洁生产法》等法律法规。二是立法权限需适度统一,并加强清理工作,加强环保法律体系的严肃统一性。三是调整与WTO不相适应的环保法律制度。四是以立法形式尽快采纳ISO14000国际标准。ISO14000国际标准是国际贸易的“绿色通行证”,符合这个标准不仅可以获得国际认可,还有利于环境成本内在化,有利于环境保护。
(2)加强宣传教育,提升环保意识。提倡绿色消费,节约资源。在企业树立绿色生产理念,力求技术创新。
(3)及时掌握国际相关政策的变动。建立相关的信息中心,负责关注、收集和研究各国环境方面政策的变化,及时提醒国内企业,帮助其进行相关改变。(4)加强国际间交流、合作,引导推动企业的清洁生产。
(5)构筑合理的绿色壁垒。根据WTO规则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环境标准、技术标准,构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绿色壁垒,加强进口商品的检验和检疫,防止污染严重和危害人民健康的产品、设备、技术进入国内,起到一定的屏障作用,切实保护我国的环境利益。
综上所述,只有客观对待绿色贸易壁垒,充分认识其合理性,清除对其排斥、抵抗的心理,在力求产品环境成本内部化方针的指引下积极面对,提高产品的环境友好程度,才能从根本上突破绿色贸易壁垒。
参考资料: [1]王金南:《绿色壁垒与国际贸易》,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年 [2]林国华、林卿、王庆:《农产品贸易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研究》,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年
碳关税对我国贸易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篇5
近十几年来,全球贸易量取得了惊人的跨越式增长,而自由贸易与环境的关系问题也日趋尖锐。一方面,许多发达国家利用不对等的贸易和投资手段从发展中国家攫取大量战略性资源,却造成这些国家境内生态环境的严重失调;另一方面,一味地追求贸易扩张、资金积累和工业化又实际加剧了全球环境的恶化。环境效应对贸易的“挤压”性制约日益上升为国际贸易发展的焦点。在此背景下,引入环境变量,促进贸易策略的可持续性便成为实现我国对外贸易科学发展的必然之路。
一、贸易的环境效应
传统贸易理论与实践往往集中关注贸易量差、国家福利等方面,常常忽视环境这一重要变量,如以比较利益为基础的李嘉图理论及赫克歇尔-俄林(H-O)的要素禀赋理论均未考虑到贸易可能引发的环境外部性问题。依照这些理论,自由的国际贸易会实现帕累托意义上的经济效率,满足社会需求并增进国民福利。然而,这一观点只是在静态条件和未出现市场失灵的情况下才具有一定合理性,若加入贸易活动可能引发的环境负效应情况要复杂的多。研究和实践表明,一定条件下一国发展某些比较优势的贸易活动可能会给它国带来环境损害,如跨过河流上游国家砍伐森林以推动林业相关产品出口将造成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从而会严重损害下游国家出口型农业所依赖的环境,导致以邻为壑,破坏国际贸易发展的基础。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ECD)认为,贸易对环境的影响主要集中在4个方面:同产品和服务的交换有关的产品效应;同市场和经济活动扩张有关的规模效应;同生产和消费活动的分布及强度有关的结构效应;同贸易政策和环境政策有关的法规效应。所以这些效应均会对地区生态环境产生长短期的持续作用,进而反转影响贸易利益及国民福利。
以出口为例,由于工业污染密度下降的可能性有限,而出口增长弹性却较大,负的规模效果常常要大于正的结构和技术效果,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下,一国过度出口往往对环境不利,如资源性产品的跨国贸易常常以资源不合理或过度开发为背景,野生动植物资源及矿产资源产品的盲目出口更极易破坏平衡的生态环境,而当代盛行的转基因产品贸易已日益被证实背后隐藏着不少环境风险。此外,从各国政府贸易政策来看,当今国际贸易中凸显的绿色壁垒、环境关税,一方面反映了贸易保护主义发展的新形式,但另一方面亦侧面反映出不恰当的贸易活动将危害到人类和动植物的健康安全,危害到全球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中国进出口贸易中的环境困境
(一)、贸易出口中的环境问题
自上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口贸易增长极为迅速,出口依存度一直保持较高水平。但是,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出口创汇的单向需求促使我国出口实施了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数量型模式,所造成的资源浪费、环境破坏触目惊心。
1、生物资源破坏
就外贸出口而言,由于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受到破坏,一些生物资源因盲目、无节制的捕杀和开采,数量大为减少,相关衍生品质量下降,出口货源已经或濒临耗竭,如盲目出口野生动植物,破坏了地区生态平衡,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影响;还导致产区土地沙化、荒漠化;而名贵中药材出口对资源的破坏更为严重,某些地区人参、杜仲、天麻、砂仁等因采挖过度已濒临绝迹。
2、矿产资源损耗
矿物资源的盲目出口导致盲目开采,不仅因此破坏了宝贵的矿产资源,也使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一些矿物在选炼过程中释放出有毒物质或放射性物质,严重污染并威胁到环境和成品。一方面,资源密集型产品在生产过程中能耗较大,投入自然资源高于产出水平,使原本稀缺资源更加稀缺。另一方面,高污染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常具有不经济性,而这一类的产品,如化工、农药、制革、印染等出口却占全部出口额较大比重,尤其是一些外向型乡镇企业盲目开发高污染产品的出口,给生态环境造成严重隐患。
(二)、贸易进口中的环境问题
1、资源消耗型产品进口
国家统计显示,近年来我国进口商品中初级产品的总量在波动中减少,而矿物燃料、润滑油及其他有关原料的进口无论从绝对量还是从所占份额都在增加;尤其是石油天然气工业产品的进口正快速增长。自1993年起,中国由石油净出口国变为净进口国,随着油气需求每年的扩充,中国对国际原油市场的依赖程度加大。据国际能源署(IEA)最新估计,到2010年我国石油进口将达到8000万至1亿吨,净进口率达41%。这种趋势既对国内贸易产生巨大影响,也将加剧我国环境问题。
2、易污染型产品进口
进口氟氯烃和使用氟氯烃的空调器、冰箱等产品,加重了我国环境压力,尤其是国家淘汰此类破坏臭氧物质的难度。此外,进口化肥、塑料薄膜等形成了新的二次污染。特别是氮肥易使地面水富营养化,造成赤潮,使近海生态平衡受到威胁,而最终失去农业价值的塑料薄膜则在自然界中难以分解,形成白色污染。
3、废弃物转移进口
近年来,发达国家和地区以直接贸易形式向中国大陆转移废弃物的事件相当严重,2006年从美国、日本和香港入境的占进口总量的21.3%、7.8%和11.3%。另据报道,仅英国在2003年就向中国出口有毒废弃物36.2吨,价值约1155万英磅。这些有毒废弃物种类繁多,主要是有色金属废渣、电池、旧衣物,甚至含放射性废物,其再生过程已对使用地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
此外,有些外国企业将国外淘汰的、严重污染环境的、禁止使用的产品及技术和设备以旧顶新、以次充好,通过投资方式转移进口至中国,这类投资实质上是有毒废弃物越境转移的另一种隐蔽方式,同样严重破坏了我国生态环境。
三、我国贸易科学发展的环境策略
实现我国贸易发展的可持续性,必须恰当地引入环境变量,将环境因素纳入政府贸易政策规划的视域范围。在当代全球贸易环境经历深刻变化,“绿色浪潮”汹涌之际,环境效应对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紧迫。
(一)、确立环境出口导向、全面推行环境标准制度
出口的规模、速度及质量关系到一国国际收支和产业竞争力,在当前我国出口面临持续性“刚性”顺差但总体附加值不高,频频遭受“绿色壁垒”及倾销诉讼的现实条件下,企业必须彻底扭转传统环境规避的贸易观,确立环境出口导向,将出口产品导入更多的环境质量因子,使之成为产品核心竞争力之一。政府及相关质检部门应积极引导各类企业将环保作为生产经营的重要价值取向,促使环境指标和其它质量指标一起构成优质产品的内涵,大力宣传彰显优质品牌中的环境优势,通过树立若干环境“标杆”型贸易产品带动相关产业部门的转型提升;此外,努力改善出口贸易商品结构,将环保产品提升为国家出口产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借助财政、税收、金融等优惠政策培植环境型规模经济,对出口型绿色产业的孵化发展尤其要给予特殊的政策扶持,努力形成企业与社会收集绿色信息、制定绿色计划、开发绿色产品、从事绿色营销、开辟绿色渠道、发展绿色消费的风尚。
鉴于当代国际贸易中突显的环境标准效应,我国必须全面加强与国际环境标准管理制度相衔接的标准认证。首先,要积极推行ISO 14000国际标准认证制度,完整对出口产品从设计、生产到回收过程中绿色方案的施行步骤;其次,积极实施环境标准制,使出口产品在环境认证基础上扩大对环境标准的适应能力;再次,大力拓展与我国主要贸易伙伴国之间在标识认证领域的合作,推进环境标识的多边认可,同时努力扩大标准制订层面的国际发言权,减少不合理的环境壁垒。
(二)、坚定可持续型进口观、规范贸易类投资准入
进口是一国对外贸易体系中不容忽视的重要一极。受历史产业结构和传统贸易政策影响,我国贸易活动中一度存在“重出口轻进口”的倾向,对进口的战略性地位和发展层次的认识相对薄弱,进口中的环境观念更是鲜有涉及。2007年,针对贸易持续性顺差导致的一系列问题,国家商务部明确提出了“扩大进口、优化结构”的口号,同时将环境因素置于政策调整的视域范围,这对于全面理性地开展国际贸易具有重要意义。可持续性进口要求立足国家环境安全的战略高度,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生物健康标准积极引进环境友好型的产品、技术与设备,尤其要积极引进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环境产品如污染防治技术及设施,使之成为促进我国环境良性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建立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进口商品结构,坚决禁止有害废物的进口,对拆船业和废钢、废纸进口要实行专营;严格禁止有害于世界生物多样性的野生动植物的进口;严格管制有害于生态环境的商品进口;加快禁止消耗臭氧层的受控物质及其制品的进口。
贸易类投资是我国吸引国外投资结构中重要组成部门,其主要用于以进出口为目标贸易产品的开发、生产、加工外销,受发达国家和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在该领域吸纳的外资量近年来不断呈快速增长之势。着眼于国内现实,在今后的贸易类引资过程中,我国应将环境要素置于更为突出的位置,严把引资关口,鼓励引导外资投入到有利于环境效益提升的产业和产品生产中,如清洁能源、交通、农业、有机食品、生态林业、绿色包装等,大力加强企业环境成本的核算,更加关注环境与外资的协调,更加着力提高外资使用的环境效益,、促使我国贸易类引资向内涵型、集约型、环境友好型方向转变。
(三)、建立环境税收制、培育环境贸易示范区
国际贸易活动中对环境的漠视并引发的诸多环境问题很大一部分源于环境的公共性特征、企业没有将环境成本置于其生产经营总成本框架中,缺乏环境成本内部化的激励和动机,导致高消耗高污染、私人成本较低而社会成本较高的产品在高额利润刺激下盲目发展,现代税收制能够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一缺失。经济学理论及西方实践表明,市场经济下税收具有有效的杠杆调节效应,环境税是纠正市场失灵,消除外部性,促进环境良性发展、引导企业从事环境标的生产和经营的有益税种。着眼于科学发展的时代要求,我国应尽早启动环境税收制,从重点污染源和易于征管的课征对象入手,按照产业特点分门别类征收级差性税收,对不利于环境贸易产品的生产、经营尤其要加强环税调控功能,以促使环境成本内部化,鼓励企业大力发展“清洁生产”和“绿色贸易”。
据经济预测,2010年全球环境贸易将达6000-10000亿美元。面对这一趋势和现今我国环境贸易现状,若有重点地选择基础条件好的地区发展环境产业,建立环境贸易基地,则可以创造成果,积累经验,辐射国内外,从战略上推动环境贸易发展的大局。鉴于各类经济开发区日益成为我国进出口贸易生产企业大量聚集的现实,政府应积极加快区内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进程,推动环境贸易示范区建设。要建立开发区贸易条例法规,制定绿色-有机产品贸易管理法,全面推广ISO 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取消限制类污染密集型产业和项目的优惠政策,鼓励可持续型贸易企业落户并给予特殊优惠,如退税扶持、保证优先进出口经营权、为出口信贷和产品认证设立“绿色通道”等;要建立贸易与环境信息反馈中心和数据库,收集、跟踪国际及我国主要贸易对象国相关有影响的环境措施,整合职能部门、行业协会、专家学者对区内环保体系进行研究评议,逐步形成开发区资源与环境商品化、价格合理化、消耗资源与破坏环境有偿化的良性机制,推动企业对外贸易经营的可持续之路。
(四)、拓展国际合作空间、增强环境贸易主动性
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是当今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亦是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可持续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我国应积极加入贸易与环境问题的双边及多边谈判,利用WTO舞台努力促成相关贸易与环境协议的达成;在环境检测方面,力争使部分资质佳的专业检验机构通过国际认证并获取可直接颁发国际绿色通行证的权威授权,成为有关国际组织的正式成员。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有责任推进国际有效合作,防止任何严重退化或有害人类及生态环境的活动迁移转让至第三国,尤其严防发达国家通过贸易渠道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污染密集型产业和产品,维护发展中国家合法权益。
碳关税对我国贸易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篇6
碳关税指的是对碳含量较高、且易产生大量二氧化碳的产品征收关税, 降低这类产品的产量和出口量, 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缓解温室效应。碳关税表面上看似是从保护环境的角度出发, 减少生产中污染物的排放, 实际上是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形成了贸易壁垒, 目的是制约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由于原材料的价格低廉, 而且在生产时会产生大量的污染物, 对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 所以发达国家没有重视发展本国的制造业, 主要是从发展中国家进口原材料。发达国家利用价格较低的材料研究新产品、新技术, 然后出口到发展中国家, 从中赚取高额利润。碳关税的提出就是发达国家为了自身利益而制定的贸易策略, 主要是针对经常出口水泥、玻璃等原材料的发展中国家, 因为发达国家不出口原材料, 所以碳关税的征收不但不会增加发达国家的财务赤字, 反而会带来庞大的收入。相反,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 碳关税会严重危害本国的经济利益, 增加产品的生产成本, 减少了产品的利润, 降低了该产品的竞争力。同时, 发展中国家为了生产产品, 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就必须购买国外先进的污染处理设备, 这无形中也给发达国家带来了巨大的利益。
二、碳关税对中国出口的利弊分析
1. 碳关税的有利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先是大力发展农业, 研究农业技术, 提高农产品产量, 然后借鉴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经验, 发展制造行业, 并使其逐渐向着高科技产业转型。回首望去, 为了加快发展节奏, 中国不仅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也占用了大面积的农田和耕地, 砍伐树木破坏森林, 使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当制造业迅速发展的同时, 工业废水、废气也给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碳关税推动了产业的改革, 督促污染严重的企业即刻进行整改, 促进企业向着环保型的方向转变。为了提高产品利润, 企业必须要研究新型的环保技术, 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 并积极使用可再生能源和绿色能源, 降低产品中的碳含量, 以营造绿色环保无污染的生产环境。所以碳关税对于修复我国的生态环境有重要的作用。
2. 碳关税的不利影响
虽然碳关税能够促进制造业的发展, 提高生产技术, 降低碳的排放量, 可是从国际角度来看, 碳关税对我国的出口贸易产生了诸多的不利影响。
(1) 碳关税加大了中国开拓国际市场的难度
发达国家打着保护环境的旗号, 制定了越来越多的贸易政策, 并要求所有发展中国家严格按照政策执行, 使得发展中国家始终处于劣势, 难以与发达国家抗衡。中国是出口大国, 生产的原材料经常需要出口到各个发达国家, 而且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时间较短, 缺少有影响力的贸易盟友, 导致中国在国际贸易组织中没有足够的发言权。由于中国出口的产品大多为低端产品, 需要耗费大量的资源和能源, 才能取得微薄的利润, 碳关税使得中国出口产品时还需要支付大笔的费用, 而这部分费用理应计入生产成本中, 造成了生产成本的增加, 与同类型产品相比, 技术水平也不具备优势, 这无形中降低了中国的国际竞争力, 影响了中国的出口收益。
(2) 碳关税的征收会影响中国劳动就业
由于中国的资源、能源较为廉价, 所以许多外资企业将目光放在中国市场, 在中国的多个城市投资办厂, 提高了中国的就业率, 促进了地方经济的飞速发展。这些产业不仅技术水平较为落后, 需要大量的资源能源, 也不注重对环境的保护, 在以往不会出现经营问题, 可是一旦实施碳关税这些企业就会纷纷陷入危机, 为了减少经济损失, 企业会减少或停止生产, 导致大批员工失业, 地方经济也会随之受到影响。
(3) 碳关税的征收会影响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
发达国家用碳关税降低了中国的出口份额, 使中国商品在世界范围内的流通量减少, 改变了国际上制造业的格局。同时, 碳关税也将中国的资本“合理合法”的转移到发达国家, 而且中国不能提出任何异议。如果中国始终持有反对意见, 拒绝执行碳关税政策, 那么就是故意破坏环境, 会受到其他国家的强烈谴责, 严重损害国家的形象和地位。
三、中国应对碳关税的对策建议
1. 中国应积极开展环境外交, 参与碳关税相关规则的讨论和制定
为了在国际贸易中占据主动权, 中国应积极响应保护环境的口号, 与各个国家沟通交流, 并加强国际间的贸易合作, 在国际上树立正直、可靠的形象。中国还应了解国际贸易中的相关规定, 并以此作为反击的有力武器。碳关税的征收已经是不可逆转的, 中国应该正确处理与发达国家的贸易关系, 主动参与到碳关税的讨论和制定中, 明确否定那些危害发展中国家利益的条款, 与贸易伙伴一起发言, 提高话语的影响力, 以维护自身权益, 为开拓国际市场打下良好的基础。
2. 中国应积极的调整产业结构, 实现技术升级
我国应制定相关的产业政策, 大力推广科学技术在产业中的运用, 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使产业走向快速、健康、高效的发展之路。国家应通过对实体经济特别是民营经济的资金扶持, 提升企业的知识产权, 改变中国目前以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为主的现状。
3. 强化企业的环保意识, 促进企业环境保护和利益实现的协调发展
我国企业重经济利益、轻环境保护的现象较为严重, 导致了产品的生存的空间越来越小, 难以适应企业的发展需要。因此, 国家应通过道德和法律两种手段来强化企业的环保意识, 倡导清洁生产, 保证经济与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对于企业自身来说, 应该将近期利益与企业的长远发展目标相结合, 重视技术的升级和改造, 加大对技术的资金投入, 促进产品的更新换代, 同时, 应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 积极的完成生产的转型与升级。
四、小结
中国应采取积极的态度来应对碳关税政策, 对外加强睦邻友好, 增加国际上的盟友, 扩大话语的影响力;对内大力推动产业技术改革, 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 并使用先进的环保设备, 使碳关税成为中国开拓国际市场的一大助力。
摘要:碳关税是发达国家以保护环境为名向发展中国家征收的关税, 是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制定的贸易壁垒。碳关税严重损害了我国制造业在国际上的地位, 减少了产品的出口量, 降低了我国的国际影响力。本文将论述碳关税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以减少碳关税的负面效应。
关键词:碳关税,贸易壁垒,出口贸易,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碳关税对我国贸易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篇7
摘 要 随着全球气候的逐渐恶化,对出口商品征收碳关税逐渐被各发达国家提上议程。本文以中国为视角,通过理论分析征收碳关税对一国工业品出口的影响效应,并以沈可挺等人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实证分析了分别征收30美元/吨碳和60美元/吨碳的碳关税对我国工业品总出口的影响。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 碳关税 工业品出口 影响效应
一、引言
2009年6月22日,美国众议院通过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不实施碳减排限额国家进口的排放密集型产品征收特别的二氧化碳排放关税的法案,“碳关税”一时间成为了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碳关税是一种特殊的关税政策,它指对进口的高耗能产品(包括铝、钢铁、水泥、化肥和一些化工产品)征收特别的二氧化碳排放关税。目前,加拿大也正在酝酿开征“碳关税”,主要对那些不管在生产、运输还是在使用中会产生二氧化碳的进口产品征收“能源——气候税”。
中国经济自改革以来所取得的高增长有赖于工业的高速增长,而中国工业的高速增长则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工业品出口的高增长。统计数据显示,1980—2007年间,中国工业制成品出口额从90亿美元迅速增长至11563亿美元,增幅达127倍。伴随工业制成品出口规模的快速提升,中国产品的出口结构也已发生显著变化。初级产品出口在此期间增长缓慢,其占总出口额的比重逐年下降,已经从1990年的25.6%下降至2007年的5.1%,下降幅度达20•5%。化学品及有关产品以及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的出口规模增长相对较快,这两者占总出口额的比重在此期间内分别大致稳定在5%和18%左右的水平。机械及运输设备的出口增长非常迅猛,其出口占比已经由1990年的9%增长至2007年的47.4%,增幅为38.4%;自2001年以来,机械及运输设备一直是中国最大的出口产品类别。因此如果中国主要的工业品出口国都对中国征收碳关税,这无疑是对中国工业品出口的巨大打击。
国外对碳关税问题早有研究,Nordhaus(1994,2006)、Stiglitz(2006)等均认为实施全球统一碳税被认为是防止发生“碳泄漏”、避免发达国家碳密集型产品竞争力损失的一种有效机制。Lockwood和Whalley(2008)以及Dong和Whalley(2008)曾经对碳关税和几种不同类型的碳自由贸易区提议进行过分析。Daniel Gros(2009)通过数理分析证明了征收碳边境税会影响全球的经济福利。
国内对碳关税的研究大多为定性分析,黄晓凤(2010)认为“碳关税”壁垒会增加我国高碳产业的出口成本、降低其世界市场占有率、增加就业困難以及增大贸易摩擦等不利影响。徐驰(2009)对碳关税政策的背景、特征等进行了介绍,并对其成因进行了分析,进而以中美贸易为例分析了碳关税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在实证方面沈可挺、李钢(2010)在分析中国工业品出口的隐含碳排放量的基础上,采用动态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测算了碳关税对中国工业生产、出口和就业的可能影响。齐晔、李惠民、徐明(2008)采用投入产出法,估算了1997—2006年中国进出口贸易中的隐含碳含量。
从国外的文献可以看出,其大都站在国际视角研究碳关税的效应而针对某一国的研究不多。而国内的学者定性的研究往往缺乏实证的支撑,而定量的研究往往有没有数理分析。本文拟通过构建一个局部均衡模型分析碳关税对一国出口效益的影响,并以沈可挺、李钢(2010)的实证成果为基础通过计量分析得出征收碳关税对中国工业品出口的影响效果。本文第二部分为实证分析并在第三部分提出对策建议。
二、实证分析
在实证研究方面,笔者参考了沈可挺、李钢(2010)的研究成果,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利用41部门的CGE模型分别模拟工业品出口面临每吨碳30美元或60美元的碳关税税率(以2002年8.27元人民币/美元的汇率换算)对工业部门的生产、出口、就业等变量的影响,并进一步利用模型的递推动态结构分析这种影响的时际变化。本文主要关注的是碳关税对11个工业部门包括:食品及烟草加工、纺织业、服装皮革羽绒制造、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造纸印刷及文教用品、化学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金属冶炼加工及金属制品、交通运输设备制造、通用专用机械设备制造和仪器仪表设备制造的影响。因为这11各行业受碳关税影响最大且个年数据比较完备。通过表1和图1可以很清晰的看出通过CGE模型计算出的结果,此处,分别以征收30美元/吨碳和60美元/吨碳为标准,得出征收不同数量的碳关税对不同部门的冲击击效应。无论是征收30美元/吨碳还是60美元/吨碳的碳关税时影响最大的三个部门都分别为:非金属矿物制品、金属冶炼加工及金属制品和通用专用机械设备制造,其冲击值都远远大于平均值。
数据来源:沈可挺、李钢。碳关税对中国工业品出口的影响——基于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的评估.财贸经济,2010(1):75—82。
注:这里的cke表示:工业品总出口额;sp 表示:食品及烟草加工业出口额;fz表示:纺织业出口额;pg 表示:服装皮革羽绒制造业出口额;mc表示: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出口额;zz表示:造纸印刷及文教用品出口额;hx表示:化学工业;fj表示:非金属矿物制品出口额;js表示:金属冶炼加工及金属制品出口额;jt表示: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出口额;dq表示:通用专用机械设备制造业出口额;yq表示:仪器仪表设备制造业出口额。
我们最终得出了征收30美元/吨碳和60美元/吨碳的碳关税对工业品出口总额的总影响效应,在30美元/吨碳的碳关税下对工业品的总冲击是-5.925%而在60美元/吨碳的碳关税冲击下对工业品总出口额的冲击竟高达-11.427%!这无疑是对我国这样一个以出口尤其是以工业品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工业大国一个重大的打击。这样的冲击通过降低我国工业品的市场占有率不仅会打压我国工业品制造业的发展还会减少我国工业品制造业的从业人数,最终会使我国的经济增长大大放慢。
四、对策建议
针对以上分析,由于碳关税的征收会给我国工业品出口带来很多的不利影响我们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是积极参与包括“碳关税”在内的国际多边协定中环境条款的讨论和谈判,制定互利共赢的新规则我国应联合石油供应大国和发展中外贸大国结成反“碳关税”利益联盟,在参加包括“碳关税在内的各项国际环境公约和国际多边协定中环境条款的讨论和谈判时,适时提出有利于本国产业发展的主张。
二是优化我国高碳产业结构高碳产业的企业要想被免征或少征“碳关税”,必需优化高碳发展模式下的产业链条与产业结构,助推产业发展模式,由“高碳”转化为“低碳”。
三是加强低碳技术的研发应对“碳关税”,需要高碳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但如果要从根本上改造高碳问题,需要科技创新做支撑。通过科技支持,在信息、纳米材料、分子生物、先进制造、环保产业等领域取得原创性科技突破,开辟具有低碳经济特征的新兴产业群、高新技术产业群和现代服务产业群,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提供科技基础。
参考文献:
[1]Stiglitz,J.,A New Agenda for Global Warming,Economists’Voice.The Berkeley Electronic Press.July,2006.
[2]Ahmad,N. and A. Wyckoff,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Embodied in International Trade of Goods,OECD Science.Tech-nology and Industry Working Papers.2003/15.OECD Publishing.2003.
[3]黄晓凤."碳关税"壁垒对我国高碳产业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经济纵横.2010(3):49—51.
[4]沈可挺,李钢.碳关税对中国工业品出口的影响--基于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的评估.财贸经济.2010(1):75—82.
[5]齐晔,李惠民,徐明.中国进出口贸易中的隐含碳估算.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3):8—13.
碳关税对我国贸易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篇8
按照世界海关组织《商品名称及编码协调制度》的改版情况及我国产业和税收政策以及进出口管理的需要,我国对现行进出口税则中1600多个8位数税目进行了调整,2007年税则税目总数为7646个,比2006年增加41个。
为充分发挥关税的宏观调控作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贸易增长方式转变,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2007年对300多种商品实行进口暂定税率。同时,为进一步限制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商品出口,2007年继续对煤炭、原油等产品征收出口关税;对不锈钢锭及其初级产品等原材料新开征出口关税。
一、机械工业进出口关税调整情况
(1)共有52个税目机械产品实行进口暂定税率,多数暂定税率低于2007年最惠国税率(简称现行税率,下同)3~10个百分点。
主要有:沼气发动机,汽油发动机,600马力及以上柴油发动机,100千瓦以下轿车用柴油发动机,电控柴油喷射装置,风力发电设备及其零件,160马力及以上联合收割机,静电感光多功能一体机,胶印机用墨量遥控装置,磨煤机用行星齿轮减速机,焊缝中频退火装置,数码相机用取像模块、镜头及其他零件,机床用数控装置,功率大于混合动力汽车动力传动装置等。
(2)我国与东盟、智利等国家执行比现行税率更低的自由贸易区协定税率。
为扩大与各国的经贸合作,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我国根据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协定、中国——智利自由贸易区协定、《亚太贸易协定》、中国——巴基斯坦自由贸易区“早期收获”协定安排,对原产于东盟十国、智利、韩国、斯里兰卡、孟加拉、巴基斯坦等国家的部分进口商品实行比现行税率更低的协定税率。同时这些国家也对我国出口的部分商品实行比现行税率更低的协定税率。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货物贸易协议》规定,对原产于中国和东盟的产品相互给予优惠关税待遇,以自由贸易区的税率实现彼此货物的通关。协议规定我国在2010年与文莱、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6个国家,将取消大部分产品的关税,并建成自由贸易区,2007年双方要将60%的正常产品(即双方都认为可以降税的产品)税率降为5%以下。柬埔寨、老挝、缅甸和越南4个东盟成员,将享受多于上述6国5年的过渡期,至2015年与中国实现自由贸易。
中国——智利自由贸易区协定于2006年10月1日起实施,双方实行关税减让。智利取消原产于中国的5891种产品关税;我国也将原产于智利的2806种产品关税降为零并从2007年1月1日再取消对原产于智利的1947种产品的关税。同时智利对我国出口的大多数机械产品包括发电设备、金属加工机床、通用机械、工程机械、矿山机械、汽车及其零件等降低进口关税。
从2006年9月1日起,我国根据《亚太贸易协定》第三轮关税减让谈判结果,对原产于韩国、印度、斯里兰卡、孟加拉和老挝五国的1700多个税目商品实行降税,包括部分机电产品和汽车及其零部件。同时,原产于我国的部分金属制品、机械电气产品(高压开关、变压器、电动机、电线电缆、泵、阀门、摩托车、塑料机械、塑料磨具等)出口到上述五国时也享受到优惠税率。
(3)继续对香港、澳门符合原产地标准的产品实行零关税。
《内地与香港、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于2004年1月1月开始实施。到2007年1月,香港、澳门享受零关税优惠并已确定符合原产地标准的货物税号分别达到1452个和631个。2007年香港新增享受零关税的货物有45个税号,其中机械产品有:电动式往复排液泵、圆锯片、贱金属软管、吹塑机等。
2007年澳门新增享受零关税的货物有6个税号,没有机械产品。
上述享受零关税的产品,必须符合原产地标准,机械产品多数规定主要加工工序必须在当地进行。
二、对机械工业的影响
(1)一批关键零部件和重要原材料进口实行低于现行税率的暂定税率,有利于机械工业有关企业降低进口成本,发展高新技术产品,提高经济效益。
关键零部件有:胶印机用墨量遥控装置,2007年进口关税税率为6%,暂定税率为零;磨煤机用行星齿轮减速机, 2007年进口关税税率为8%,暂定税率为2%;起重55吨及以上的汽车起重机用底盘,2007年进口关税税率为15%,暂定税率为8%。
重要原材料有:锅炉管,2007年进口关税税率为10%,暂定税率为5%;电工级初级形状聚丙烯树脂(灰分含量不大于30ppm),2007年进口关税税率为7.6%,暂定税率为3%。
(2)中国与东盟、智利以及韩国、印度等国的贸易协议,为我国机械产品出口提供了机遇。
首先是对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印尼、菲律宾、越南等国的出口具有很好的前景。我国生产的拖拉机、联合收割机、风力发电机组, 内燃叉车及零件、各种钻机,望远镜及零件、测距仪、经纬仪、气体分析仪、金属材料试验机、照相机(不含数码相机)及彩色胶卷洗印设备、电影摄影机及放映机,泵、压缩机、风机及其零件,阀门和干燥器、制氧机、制冷机械、小胶印机和卷取凸版印刷机,板坯连铸机、冷热轧管机、金属轧辊、金属轧机零件,加工中心和数控机床,部分非数控机床,工夹具及其他机床附件,交直流两用电动机、交流电动机、开关、变压器,液压件、气动元件、轴承、模具和密封件,饮料及液体食品罐装设备,部分汽车零件、汽油发动机、摩托车及零件等,都具有一定的竞争力,要积极扩大出口。
其次是对智利出口发电设备、机床、工程机械、汽车及零件,对韩国出口电器产品,对印度出口塑料机械、塑料模具、制冷机械、铸造机械也有很好的前景。
出口时要向当地质检部门办理并获得原产地证书,才可享受免税待遇。
(3)对一批原材料出口加征出口关税,有利于抑制国内价格上涨过猛的势头。这次对不锈钢锭、合金钢锭及其初级产品等原材料新开征出口关税(暂定税率10%),可以缓解国内市场供需关系。
三、两点建议
(1)对进口重大装备关键件给予免税,国内市场紧缺原材料进出口,采用暂定税率的办法,进行调节。
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要求,对国内生产企业为开发、制造重大技术装备而进口的部分关键配部件和原材料,免征进口关税,希望这一政策尽快落实。
机械工业需用的铜、铝、白银、冷轧合金钢板材、热轧不锈钢卷板、取向性硅电钢宽板和窄板、履带板型钢等材料国内资源不足,仍需依靠进口,近时期,国内市场上这些材料价格持续暴涨,严重影响许多机械产品的发展。为此建议,对这些原材料进口实行低于现行税率的暂定税率;同时,应控制这些材料的出口,取消其出口退税,并采用暂定税率的办法,加征出口关税,以增加国内市场的货源供应,抑制国内市场价格上涨过猛的势头。
(2)积极支持我国企业收购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
【碳关税对我国贸易的影响及应对策略】推荐阅读:
新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应对策略探讨论文07-03
浅析绿色壁垒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及对策09-21
绿色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对策01-03
碳关税06-26
后危机时代我国遭遇的贸易摩擦及应对思路06-27
我国面临的绿色贸易壁垒现状及其应对09-05
我国进口贸易影响10-08
佛教对我国文化的影响07-29
人口对我国经济的影响12-28
金融危机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影响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