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面临的绿色贸易壁垒现状及其应对

2024-09-05

我国面临的绿色贸易壁垒现状及其应对(共8篇)

我国面临的绿色贸易壁垒现状及其应对 篇1

我国面临的绿色贸易壁垒现状及其应对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异地化进程的推进及WTO多个回合谈判,使得一直以来作为主要贸易壁垒的高额关税退出历史舞台,加之各国对环境保护问题日益重视,一种新的贸易保护措施——绿色贸易壁垒已经形成。由于从形式上看,它是适应环境保护的要求,对贸易自由的限制,具备一定的合理性,顺应了环境保护的世界发展潮流,容易在社会公众中获得广泛的支持,并且在国际贸易规则上没有被禁止,一系列国际环境公约和国内环保法规又可作为其理论上的依据,所以其对世界贸易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国际贸易中,绿色贸易壁垒对来自其他国家的产品和服务设置了障碍,限制了出口,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本国市场。据估计,我国每年至少有价值70亿美元的出口商品受到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并且还有逐步扩大的趋势,如何正确应对绿色贸易壁垒已日渐成为我国对外贸易中的焦点问题

关键词;绿色贸易壁垒

现状

WTO 应对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环保浪潮高涨,环境因素在国际贸易中的影响力也在不断攀升,绿色贸易壁垒也成为了人们的课题之一并日益深刻的影响着国家贸易的发展。

一、绿色贸易壁垒的概念

绿色贸易壁垒也称绿色壁垒,是指在国际贸易活动中,进口国以保护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为由,通过制定严格的环保技术标准或采用绿色环境标志、绿色包装制度、绿色卫生检疫制度和绿色补贴制度等,使得外国产品无法进口或进口时受到一定限制,从而达到保护本国产品和市场的贸易保护措施。

二、绿色贸易壁垒的现状

1.绿色贸易壁垒被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成为了一项重要的贸易措施。据统计在全球4917种产品中,受绿色贸易壁垒影响的3746种产品的贸易额达47320亿美元,占1999年世界进口额的88%,其中直接受影响的达6790亿美元,占13%,共计有137个进口国采用了绿色贸易壁垒措施。据欧盟环保机构的一项调查显示:仅1998年,欧盟国家禁止进口的“非绿色产品”价值就达300亿美元,其中90%来自于发展中国家,涉及纺织、成衣、化妆品、日用品、玩具、家具和家用电器等几千种商品。又据中国首届国际绿色化学高级研讨会提供的资料,1997年我国至少有74亿美元的出口商品因环保因素而受阻。

2.绿色贸易壁垒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泛。一方面,绿色贸易壁垒涉及到环境保护、人类健康、动物安全、生物多样性等多个领域,另一方面,绿色贸易壁垒所管辖对象周期也越来越长。不仅仅对产品本身提出绿色环保要求,还对产品的设计开发、原料投入、生产方式、包装材料、运输、销售及售后等整个生命周期提出了绿色环保的要求。

3.绿色贸易壁垒的设置具有一定的针对性。绿色贸易壁垒往往针对那些新兴的发展中国家,因其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基础,能够利用本国资源及劳动力的优势大量生产并出口资源或劳动密集性的产品,出口产品具备了一定的竞争优势,容易对进口国国内同类产业形成威胁。近几年来,我国这类产品受到的绿色贸易壁垒限制越来越明显。

三、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的影响 1.积极作用

绿色贸易壁垒对于国际贸易而言,是某些发达国家用来限制从发展中国家进口商品的手段之一,但是对于保护全球环境和维护人类健康,对于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言,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积极作用。

(1)国际绿色浪潮的推动不仅有利于我国公众环保意识的增强,促使我国采取各个积极有效的措施遏制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的局面;而且是保障人民健康和安全的有效工具,通过运用绿色壁垒,限制甚至有害于人类健康和安全的产品的贸易,保护人类健康,提高国民身体素质。

(2)有利于促使我国企业提高生产技术水平,改进生产方式和产品结构,发展无公害产品,而且如果执行国际标注化组织的系列标准,将促进技术进步,提高生产效率,鼓励具备较高技术水平和能达到较高标准企业的发展,淘汰低环境标准和不合格产品,促使优胜劣汰,从而有利于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3)绿色壁垒是维护国家基本安全的重要武器。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损害人类生存与活动所领带的自然支持系统,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命与健康。尤其是全球性环境问题对所有国家的安全都构成现实威胁。因此,环境安全是最根本的安全问题,环境安全与军事安全、政治安全及经济安全等相互联系,互相作用,构成完整的安全概念。

2.消极作用

(1)影响我国出口贸易的发展。

根据我国现状,许多出口商品很难在短时间内达到发达国家和地区所制定的严格标准,发达国家和地区所设的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的外贸出口行业如农产品、食品、机电产品等的出口总量、出口市场、出口范围、出口增长速度、出口效益等方面均产生较大冲突

(2)增加了产品的出口成本

由于绿色贸易壁垒大多以环境标准和环境标志的形式出现,要想达到该标准及获取该标志,就必须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技术改造,改善环境质量,同时还增加了有关的检验、检测及监督等手续并且增加了相关的费用。加之我国在外包装方面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为了提高自身竞争力,企业对包装还要进行较大幅度的调整和改进。因此,各项费用将会大幅度增加,是产品的出口成本大大提高,进而削弱了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3)

造成我国经济、社会环境不稳定

由于我国和发达国家本身存在着技术水平上的差距,以至于,我国的出口数额遭到限制。这势必会影响到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和经济效益,从而影响到我国内部的经济稳定性,继而,影响到我国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不稳定,不和谐。

四、我国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策略

1.建立健全的环保法律法规,强化贸易环境的执法力度

作为世贸组织成员,我国应尽快熟悉国际贸易的游戏规则。在研究他国绿色贸易壁垒特点以出台应对措施的同时,也应当尽快按照国际通行做法,建立自己的必要的绿色屏障,以保护我国的生态环境,公民和动植物的安全、健康,同时也增加了对外谈判的筹码。2.妥善解决环境贸易纠纷

目前,我国应进一步加强与WTO贸易与环境委员会的联系,充分利用WTO多边贸易体系谈判机制,合理利用非歧视原则以及对发展中国家特殊照顾等规定,维护自身合理经济权益,在发生环境贸易纠纷时应主动根据上述规定和原则,向有关国家和国际机构提出交涉或者申诉,力争通过磋商或谈判加以解决,从而更好的维护企业利益。3.加强宣传教育

广泛宣传,树立全社会的环保意识,加大宣传力度,使公众认识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全面客观的认识绿色贸易壁垒,在保护正当权益的同时,使我国的经济发展顺应历史潮流。

4.发展我国绿色产业,确保我国其他发展可持续性

我国应当在全球积极实施绿色开发的大环境中,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增加绿色产品开发资金投入,发展符合绿色环保要求的产业,为我国外贸出口开拓更加广阔的市场。

五、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面对当前绿色贸易壁垒的发展势头和给我国对外贸易的阻碍,我国必须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应对。首先应当不断提高环保自控能力,防患于未然,从思想上重视出现的各种绿色贸易壁垒以及住口或对产品的环境要求。企业也应当未雨绸缪,积极整改可能影响产品环保要求的多个环节。我国也应当完善救济体制,消除外国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经济产生的冲击,促使我国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最终达到贸易和环境和谐发展的双赢局面。

参考文献:(1)姜芳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与对策【J】现代财经2003(1)

(2)施用海

邵宏华;应对新贸易壁垒【J】商场现代化2003(3)

(3)尹翔硕;国际贸易教程【M】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我国面临的绿色贸易壁垒现状及其应对 篇2

一、绿色贸易壁垒的概念

根据目前国内的看法, 所谓绿色贸易壁垒, 就是以保护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为名, 通过制定一系列的复杂苛刻的环保制度和标准, 对来自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产品及服务设置障碍, 限制进口, 并最终实现以保护本国市场为目的的新型关税壁垒。

二、绿色贸易壁垒的现状

1. 绿色贸易壁垒被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 成为了一项重要的贸易措施

20世纪90年代以来, 我国主要的出口市场是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和东盟、韩国等新兴的工业国家, 然而这些国家在资金和技术上都拥有雄厚的实力, 且大多是WTO“贸易与环境委员会”成员, 所以更愿意使用绿色贸易壁垒来限制我国的出口。因此, 我国的出口产品如果不能达到这些严格的标准, 就会失去很大的一片市场, 从而影响我国的出口数额。

2. 绿色贸易壁垒设计的领域越来越广泛

一方面, 绿色贸易壁垒涉及到环境保护、人类健康、动物安全、生物多样性等多个领域, 另一方面, 绿色贸易壁垒所管辖对象周期也越来越长。不仅仅对产品本身提出绿色环保要求, 还对产品的设计开发、生产方式、运输及售后等整个生命周期提出了绿色环保的要求。

3. 绿色贸易壁垒的设置具有一定的针对性

作为新兴的发展中国家, 我国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 能够利用我国资源和劳动力的优势大量生产并出口资源或者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这些产品具备一定的竞争优势, 容易对进口国的同类产品形成威胁。近几年来, 这几类产品受到绿色贸易壁垒的限制更加明显。

三、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的影响

1. 积极作用

绿色贸易壁垒对于国际贸易而言, 是某些发达国家用来限制从发展中国家进口商品的手段之一, 但是对于保护全球环境和维护人类健康, 对于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言, 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积极作用。

(1) 国际绿色浪潮的推动有利于我国公众环保意识的增强, 促使我国采取更积极有效的措施遏制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的局面。构, 发展无公害产品。 (3) 如果执行国际标注化组织的系列标准, 讲给我国企业带来更多好处。

2. 消极作用

(1) 影响我国出口贸易的发展。

根据我国现状, 许多出口商品很难在短时间内达到发达国家和地区所制定的严格标准, 发达国家和地区所设的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的外贸出口行业如农产平、食品、机电产品等的出口总量、出口市场、出口范围、出口增长速度、出口效益等方面均产生较大冲击。 (2) 增加了产品的出口成本。

由于绿色贸易壁垒大多以环境标准和环境标志的形式出现, 要想达到该标准及获取该标志, 就必须投入大量人力物力, 进行技术改造, 改善环境质量, 同时还增加了有关的检验、检测及监督等手续并且增加了相关费用。加之我国在外包装方面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 为了提高自身竞争力, 企业对包装还要进行较大幅度的调整和改进。因此, 各项费用将会大幅度增加, 使产品的出口成本大大提高, 进而削弱了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四、我国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策略

1. 建立健全环保法律法规, 强化贸易环境的执法力度

作为世贸组织成员, 我国应尽快熟悉国际贸易的游戏规则。在研究他国绿色贸易壁垒特点以出台应对措施的同时, 也应当尽快按照国际通行做法, 监理必要的自己的绿色屏障, 以保护我国的生态环境, 公民和动植物的安全、健康, 同时也增加了对外谈判的筹码。

2. 妥善解决环境贸易纠纷

目前, 我国应进一步加强与WTO贸易与环境委员会的联系, 充分利用WTO多边贸易体系谈判机制, 合理对抗几只、非歧视原则以及对发展中国家特殊照顾等规定, 维护自身合理经济权益, 在发生环境贸易纠纷时, 应当主动依据上述规定和原则, 向有关国家和国际机构提出交涉或者申诉, 力争通过磋商或谈判加以解决, 从而能更好地维护企业利益。

3. 加强宣传教育

广泛宣传, 树立全社会的环保意识, 加大宣传的力度, 使公众恩师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 全面客观的认识绿色贸易壁垒, 在保护正当权益的同时, 是我国的经济发展顺应历史的潮流。

4. 发展我国绿色产业, 确保我国其他发展可持续性

我国应当在全球积极实施绿色开发的大环境中, 积极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经验, 增加绿色产品开发资金投入, 发展符合绿色环保要求的产业, 为我国外贸出口开拓更加广阔的市场。

五、结语

综上所述,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 面对当前绿色贸易壁垒的发展势头和给我国对外贸易的阻碍, 我国必须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应对。首先应当不断提高环保自控能力, 防患于未然, 从思想上重视出现的各种绿色贸易壁垒以及进口国对产品的环境要求。企业也应当未雨绸缪, 积极整改可能影响产品环保要求的各个环节。我国也应当完善救济机制, 消除外国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经济产生的冲击, 促进我国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 最终达到贸易和环境和谐发展的双赢局面。

参考文献

[1]姜芳:绿色经济壁垒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与对策[J].现代财经, 2003. (1)

[2]施用海邵宏华:应对新贸易壁垒[J].商场现代化.2003 (3)

我国面临的绿色贸易壁垒现状及其应对 篇3

关键词:技术性贸易壁垒 发展趋势 应对措施

随着WTO自由化进程,传统贸易壁垒对国际贸易所起的作用逐渐削弱,而技术性贸易壁垒(TBT)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日益明显。由于这些TBT有涉及面广、隐蔽性强、技术性高等特点,将对我国的对外贸带来长期影响,因而有必要对技术性贸易的发展趋势及其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影响有所了解。

1、新贸易壁垒的发展类型以及与旧贸易壁垒的比较

区别传统贸易壁垒与新贸易壁垒的根本点在于,前者主要是从商品数量和价格上实行限制,更多地体现在商品和商业利益上,所采取的措施也大多是边境措施;而后者则往往着眼于商品数量和价格等商业利益以外的东西,更多地考虑商品对于人类健康、安全以及环境的影响,体现的是社会利益和环境利益,采取的措施不仅是边境措施,还涉及国内政策和法规。

2、技术性贸易壁垒发展的趋势和特点

2.1、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数量快速增长、呈现出扩散效应,范围覆盖愈加广泛。技术性贸易壁垒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手段,处于设置与超越不停顿较量的动态发展过程中,手段隐蔽,作用大。以美国为例,其技术性贸易壁垒大都以保障消费安全、保护环境及国内市场秩序、维护国家安全为出发点,几乎涉及到美国社会及公众生产、生活的每个层面,成为美国法律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而且多属强制性法规或标准之列,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法律地位越来越高。

2.2、由对最终产品的检测为主

向对产品的生产、包装、运输、销售等全过程监督转变。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发展正在经历由原来的以对最终产品的检查为主,向涵盖研发、生产、加工、包装、运输、销售和消费以及处置等各个环节的全过程监督的方向转变

2.3、从生产领域和贸易领域向服务贸易和投资领域扩张

TBT的产生是从生产领域开始的,逐渐扩张至服务贸易领域,从有形商品扩张到金融、信息、投资、知识产权等领域。在世贸组织新一轮谈判中,贸易与环境、贸易便利化、知识产权保护、农业等议题都将涉及新的技术性贸易壁垒问题。

2.4、自愿性措施与强制性技术法规相结合,并逐渐向强制性法规为主的方向发展

早期的一些技术性贸易措施,如ISO9000、ISO14000、各种环境标志认证、HACCP认证、有机食品认证等,是以生产者自愿为原则决定是否申请认证的。但近年来,一些自愿性措施正在与强制性措施相结合,并有向强制性法规方向转化的趋势。

2.5、发达国家成员仍是实施技术壁垒的主体,发展中国家也越来越重视技术性贸易壁垒

3、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3.1、各国对我国发起的贸易救济措施持续增加

近年来,有关国家(地区)以保护公平贸易为由,滥用WTO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条款,限制进口我国相关产品的贸易摩擦案件频发,我国连续多年成为贸易保护主义的最大受害国次是发达国家在宏观领域施压的力度加大。

3.2、是贸易争端的解决方式向多边化倾斜

近年来,美国不仅借助中美经济战略伙伴磋商的平台,对人民币汇率、知识产权保护、环境能源、劳工政策等发难,还率先就我国的半导体出口政策、汽车贸易政策、知识产权保护、补贴政策等向WTO争端解决机构提出起诉。

3.3、是投资领域的贸易壁垒日益显现,政治化运作色彩浓重

近年来,发达国家以“国家安全”为由,对我国有关企业的正常收并购活动横加指责、屡屡拒绝,还煽动舆论恶意攻击。

3.4、最后是贸易壁垒涉及的产品日趋高级化

随着我国出口规模扩大和出口产品结构的升级,越来越多的贸易壁垒集中在钢铁、化工、机电、纺织品、高新技术产品和农产品领域,反倾销、反补贴等各类贸易壁垒措施接踵而至并扩散到整个产业链。

4、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对策建议

4.1、加强企业对新贸易壁垒的认知程度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能自如地应对新贸易壁垒,中国企业首先要加深对其的认知度。要高度重视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工作,培养专门跟踪、研究本企业所需的应对国外技术性壁垒措施的专业人才。

4.2、尽快制定和实施国家标准化战略,加快建立覆盖一、二、三产业的国家标准体系。

由过去侧重制定和修订标准、增加标准数量向调整标准的组成方向转变,由侧重传统工业的标准化向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的标准化方向转变。

4.3、积极采用国际标准,今后我国制定和修订的国家标准应尽量向国际标准贴近,提高国际通用标准的采标率,使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与国际标准协调。更多的吸纳和鼓励企业参与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的制订,加快推进企业采用国际标准,按照国际通行做法开展产品认证、实验室认可和按ISO9000、ISO14000等标准进行质量保证体系的审核注册。以国家标准的国际化,带动企业按照国际标准安排生产,以使产品更符合进口国要求。

5、结束语

新型贸易壁垒影响着我国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但它给我们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机遇:一个可以让我国各个产业改革创新提高自身的机会。只要政府和企业齐心协力,在面对既是挑战又是机遇的贸易壁垒时,一定能冲破障碍,化挑战为机遇,为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以及世界公平贸易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刘钊.新技术性贸易壁垒对辽宁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J].对外经贸实务;2011年06期.

[2]吴艳.我国技术性贸易壁垒体系研究[J].WTO经济导刊.2011年09期.

[3]李琳.菲律宾进口产品市场准入研究[J].中国标准化.2010年10期.

[4]驰曼.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玩具出口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内蒙古金融研究.2011年06期.

我国面临的绿色贸易壁垒现状及其应对 篇4

随着中国市场化取向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的国际贸易地位不断提高。在中国加入了WTO以后,中国的外贸更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增长,针对中国的贸易摩擦也继续升温。从总体上来看中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摩擦越来越多。不仅增长速度加快,而且发达国家对华启动贸易摩擦的手段也多种多样,但其中最主要的还是对中国出口产品的反倾销问题.。而我国也成为该贸易保护措施的最大受害国之一。根据上述背景,我将我的论文题目定为:中国企业如何应对反倾销。我将会分四个部分来论证主题。

第一部分我将介绍国外对华反倾销现状,强调反倾销对我国外贸的有着较严重的影响。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尤其是与西方国家的双边贸易有了迅猛发展。不少国家,特别是西方国家认为,我国在对外贸易中基本处于顺差地位。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国外有关竞争者利用反倾销法,频频指控我国出品商品倾销。

从1979年欧共体对我国出口的糖精、盐类和闹钟发起第一宗反倾销调查,至2000年底,国外对华反倾销案调查,不能超过2000年底,国外对华反倾销案件数已达412起,涉及我国出口商品二十多个大类中的绝大部分类别,总金额至少有100多亿美元。我国已为国际反倾销的主要目标,我国的出口贸易正面临着 外反倾销的严峻威胁。

第二部分我将会去探寻国外反倾销对我国企业的影响。主要有三小点:第一,高额的反倾销关税严重削弱了我国企业产品竞争力。第二,损害我国企业产品的市场形象。第三,阻碍了我国企业国际化发展进程。

第三部分,研究我国企业屡遭反倾销的原因。主要原因分为四点:第一,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近些年国际经济持续低迷,西方国家经济普遍不景气,受“9·11”事件打击更是雪上加霜,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第二,对我国实施歧视性反倾销政策。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议定书第十五条关于反倾销价值可比性问题是这样规定的:中国出口企业能明确证明自己的产品是在市场化条件下生产、销售的,那么中国产品的国内价格就是可比价格。第三,不应诉或应诉不力纵容反倾销。第四,“非市场经济”问题。

第四部分,讨论中国企业应对反倾销的措施。主要有四个措施。第一,政府要努力为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国际环境。第二,建立反倾销预警机制。第三,配合反倾销调查.积极应诉及时抗辩。第四,积极争取“市场经济待遇”

我国面临的绿色贸易壁垒现状及其应对 篇5

【内容提要】纺织品是我国传统的出口创汇产品,我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贸易国,加入WTO 给我国纺织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国际上对纺织品和服装的环保要求也日趋严格。发达国家利用其技术上的优势, 通过立法或制定严格的环保、技术标准, 设置一系列绿色贸易壁垒, 影响了我国纺织品和服装的出口。它取代过去的关税壁垒等贸易限制成为我国纺织服装业发展对外贸易的最大障碍。本文在深入分析绿色壁垒的定义及其特点的基础上,探讨其对我国纺织服装业的影响,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绿色壁垒

纺织服装

出口贸易

对策

一、纺织服装业绿色壁垒

(一)绿色壁垒的概念。“绿色壁垒”通常表述为“绿色贸易壁垒”或“环境壁垒”,它是指各国以保护资源和环境的有关国际公约、法规、标准和本国的环境法律、法规、标准为依据,在国际贸易中对不符合国际和本国关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人类以及动植物健康保护的法律法规标准的进口商品实行限制或禁止的非关税壁垒。

(二)绿色壁垒的主要特征

1、名义上的合理性

绿色壁垒是以保护世界资源、环境和人类健康为名,行贸易限制和制裁措施之实。现代社会人们对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会很自然地关注环境问题,对于那些可能对环境和健康带来危害的商品和服务表现出了高度敏感性。绿色壁垒正是抓住了这一共同心理,使贸易保护在名义上和提法上有了合理性和巧妙性。

2、形式上的合法性

绿色壁垒虽然属于非关税壁垒的范畴,但其不同之处在于绝大部分的非关税壁垒不是通过公开立法来加以规定和实施的,而绿色壁垒措施则是以一系列国际国内公开立法作为依据和基础。国际社会通过有关国际组织及国际会议先后制定了许多多边国际环保协议、规则。它们在形成国际环保习惯法以及在对国际贸易造成冲击和影响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3、保护方式的隐蔽性 与传统的非关税壁垒措施,如进口数量与配额等相比,绿色壁垒具有更多的隐蔽性。首先,它不像配额和许可证管理措施那样,明显地带有分配上的不合理性和歧视性,不容易引起贸易摩擦。其次,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之上的各种检验标准不仅极为严格,而且烦琐复杂,使出口国难以应付和适应。

(三)纺织服装领域的主要绿色壁垒

纺织品服装绿色壁垒指发达国家依靠较高的科学技术水平和先进的生产检测设备,以所谓保护环境和人身安全为目的,通过颁布法令或技术法规,制定高于发展中国家的强制性产品技术标准,实施环境标志和合格评定程序,对不符合它们要求的纺织品服装实施限制或拒绝进口,以对国内市场进行保护。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国际环境管理体系系统标准(ISO14000)。这是非强制性的,企业建立环境管理体系和申请认证完全是自愿的,是出于商业竞争、企业形象、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和改善环境绩效等需要,在其内部实施环境管理体系,以此向外界显示实力和对环境保护的态度。

2、生态纺织品认证标准。生态纺织品是指采用对环境无害或少害的原料和生产过程所产生的对人体健康无害的纺织品。①生态纺织品国际认证(Oeko-texstandard100)。这是国际纺织环保协会制定的,目前已成为鉴定生态纺织品的重要国际标准,该标准主要是针对纺织品和服装的有害物质数量进行检测,同时还规定产品不得有发霉、高沸点汽油、鱼腥和香水等特殊气味。②生态纺织品美国认证(USCC)。这是美国质量协会与美国相关实验室联合组成的咨询机构。它按照美国相关的法律、法规,对纺织品进行检测认证,以获得美国专业实验室的检测报告和美国官方机构的认可。

3、绿色标志。目前,全球已有40 多个国家和地区实施绿色标志制度,如德国的“蓝色天使”、加拿大的“环境选择”、日本的“生态标志”等,涉及的产品范围也越来越广,这其中也涉及到了纺织产品。其中欧盟的“生态标签”最受关注,该标签的申请标准非常严格,因此获得“生态标签”的欧盟企业数量较少。

4、绿色法规。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以保护环境和国民的健康、安 全为由,对纺织品服装做了许多规定。

二、绿色壁垒对我国纺织服装业的影响

(一)我国纺织服装业面对绿色壁垒的现状

1、环保法规和标准检查、检验设备落后。与发达国家不断制定各种环保法规和标准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在保护人身安全和环保方面的法律很少,即使有也欠具体。比如涉及复杂要求的甲醛含量,我国不同的行业、部门各自制定不同的要求。有的仅要求少于 300ppm,没有与国际标准接轨的强制性标准.目前我国的纺织品检测标准与国外也有很大差别,尤其是对产品有害物质的检测还没有形成规定。同时由于检测设备落后,专业技术人员缺乏,在检测技术方法的广泛性、准确性和可靠性上也与国外有较大的差距。这样,使中国的纺织品服装出口在品质获得绿色壁垒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不了解国外的标准所致,国际认可方面遇到了者多的困难。

2、纺织设备技术。整体水平不高,我国纺织服装类企业没有足够的资金去更新设备,引进先进技术,使环境竞争力大不如人。目前,属于20世纪 80年代水平的棉纺设备仍有2/3,发达国家的清梳联合机占有率为 50%,我国仅占 14%;发达国家的自动络筒、无梭织机占有率均在 90%以上,我国仅占32%、9.7%。我国毛纺和印染行业仅有10%的设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纺纱、织布、印染、制衣各环节上,电脑过程控制系统和电脑辅助设计系统拥有率很低。现代纺织技术向设备高速化、自动化、生产清洁化方向发展,传统技术和新技术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这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我国的纺织品生产不能满足国际市场绿色纺织品的需求。

3、企业环保意识和观念淡薄。目前我国7万多纺织企业中,只有200多家企业获得国际生态纺织品标准(0ek0-Tex Standard 100)认证证书,并且,这其中大部分还是外贸企业和外商独资或合资企业获得的。纺织行业中的上游企业 ——原料商、面料商、印染制造 商、辅料商等却很少有积极申请生态纺织认证的。我国国家工商局在德国政府颁布偶氮染料禁令后,曾对国内的印染纺织品生产企业就德国禁用的l18种偶氮染料使用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其中有104种正在广泛使用。这些数据说明我国企业的环保意识普遍较差。许多厂商仍停留在纺织服装款式设计的层面上,多数厂商只是对面料色泽、挺括度、手感等外观质量和消费者能直接感受到的透气、吸湿、防皱等服 用性能有所要求,而从环保、安全等方面考虑得不多,对席卷全球的绿色消费浪潮缺乏敏感,对国外的绿色贸易壁垒缺乏足够的重视。

4、产品的质量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有差距。中国纺织产品的整体水平与国际水平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然而,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中国纺织品的总体质量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一些差距,大体上表现在几个方面:第一,中国纺织品的整体技术创新点不如发达国家的同类产品。中国大多纺织企业的产品开发投入不足,少数企业以仿造代替开发,片面追求效益,不重视知识产权保护,产品有局部风格雷同的现象;第二,中国纺织染整加工技术虽然近年来取得长足进步,但整体水平仍落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高档的概念仅限于高支高密和强力,对织物风格重视不够;第三,中国纺织品质量总体不够稳定,同类产品的档次差距过大,采用产品质量标准过多,产品质量稳定性和再现性差。这使企业在面对绿色壁垒时,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

(二)绿色壁垒对我国纺织服装业的影响

由于发达国家之间的环保技术水平较接近,许多发达国家之间还制定了相同的环境标准及检测方法,使用统一的环境标志等,因此,发达国家之间基本上不存在绿色壁垒。而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由于环保技术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发达国家制定的名目繁杂的环保标准是我国纺织服装产品难以逾越的绿色屏障,严重影响了我国纺织服装产品的出口获利。

1.产品极易遭遇市场准入限制

目前,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主要对象为欧盟、美国、日本,而以欧、美、日为代表的这些发

达国家和地区凭借其先进的环保技术优势,通过立法或制定苛刻的环境技术标准,对我国及其它发展中国家的纺织服装产品实施准入限制的趋势日渐明显,如我国纺织服装企业不积极应对,就很可能会因为达不到这些国家的市场准入条件而无法进入目标市场甚至被迫退出目标市场,这使得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在这些国家的市场拓展步履维艰,且原有的出口市场面临萎缩的威胁。

2.削弱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为达到发达国家的环境标准,我国纺织服装企业要加强人力资源建设,促进对引进的先进技术和设备的消化吸收,且应不断进行技术和设备的自主研发改造,以形成一整套完善的纺织品服装绿色生产工艺,在此过程中,企业需要进行大量的资金投入。而且,企业在申请认证过程中,由于我国国内缺乏权威的认证机构和对技术标准动态变化的畅通的信息,欧美等发达国家若以限制我国纺织品服装进口为目的,有意设置各种绿色技术壁垒,实行歧视政策,如不执行事先通报制度,实行苛刻和非公平的认证程序等,这些都将使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外增加大量成本。而我国纺织服装产品出口一向以低廉的价格作为主要的竞争优势,出口成本的增加,势必削弱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3.引发贸易争端

绿色壁垒由于具有名义上的合法性、手段上的隐蔽性、发展上的动态性等特征,故已成为发达国家和地区实施贸易保护的主要措施,由绿色壁垒引发的贸易争端呈现不断上升趋势,在世界贸易组织的争端解决案例中大部分是与绿色壁垒有关的。

三、我国纺织服装业出口突破绿色壁垒的对策

由于绿色贸易壁垒迎合世界绿色发展潮流,符合世界贸易组织相关规则,具有名义上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因而这种非关税壁垒还将长期存在。面对这种趋势,我国政府和纺织服装业亟待增强环保意识,采取措施积极应对,以冲破贸易壁垒的限制。

(一)政府对策

由于纺织服装行业是一个传统行业, 并且行业壁垒相对较高, 这就需要政府的协助。

1、积极参与国际贸易与环境事务。作为发展中国家中有影响的大国,我国应当积极参与国际环境与贸易关系的协调、谈判及规则的制定,抵制以“环境保护”为名的贸易保护主义,努力弥补现存国际规则中的缺陷,消除歧视性壁垒的合法性依据。

另外,充分利用WTO对发展中国家的优惠待遇原则,通过各种形式的发展中国家间组织,在制定贸易与环境协议的谈判中强调发展中国家应享有差别与更优惠的待遇,抵制发达国家提出的过高环境标准。

2、制定并完善立法标准。只有加强环境与生态保护立法,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1)加快我国环境保护法律与国际接轨的步伐。我国现行环境保护立法存在不完善和立法空白,与国际环境立法有较大差距。(2)完善我国纺织服装标准体系。目前,我国现有纺织品和服装标准难以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特别是进出口贸易的要求。因此,要制定和完善纺织生态标准及相关法规,争取在国际标准中体现中国技术水平,达到国际互认、相互衔接且接近国际先进标准。(3)建立我国的环境标志认证制度,加快与国际环境标准接轨步伐。环境标志作为保护环境的一项新措施,已得到国际社会普遍认可。我国要加快环境标志的认证工作并将其纳入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参加有关环境标准相互承认的协议,为实现国际普遍互认作准备。

3、进行环保宣传和绿色信息的搜集。目前, 我国纺织服装生产企业的绿色意识还不够强, 需要政府部门进行环保宣传, 采取相应措施促使企业关注国际技术标准和变更动态, 以尽快、及时地改进技术。同时还要做好绿色信息的搜集——建立绿色服装与面料数据库。该数据库应包括产品生命周期中与环境、经济、技术、对策等有关的数据与知识, 例如服装的材料成分、材料对环境影响值等等。有了这一数据库, 就会使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及时了解和掌握国际上最新的纺织印染技术和信息, 将绿色技术应用到生产加工当中。

4、加强纺织品检测监控力度, 创建国际认可的纺织服装产品检验机构。目前, 中国绝大部分专业检验机构并未获得国际间实验室互认协议的认可, 而且国内相关标准中某些内容、监测项目和技术条件与国际通行标准之间存在一定差异, 使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在品质方面获得国际认可遭遇诸多困难。企业通常是通过一些中介机构或直接将样品送到国外进行监测而获得相应检测报告和认证的, 这样不仅时间长、花费多, 而且还会由于对相关法规、条例和标准不熟悉而事倍功半。很多纺织服装企业还因其高额的费用而打了退堂鼓。所以, 在我国创建属于自己的国际认可的纺织品检测机构是当务之急。

(二)企业对策

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对于绿色壁垒的认识已经确立, 但在应对方面还不够重视。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应对。

1、转变市场观念,理性认识现状

要从根本上来说大多数国家施行新的贸易标准及其相关制度,仍然体现了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类健康的良好愿望。只有利用这些国际规范条件派生出来的不合理的国别环境标准以及以此为依据设置的贸易障碍才构成绿色壁垒。当国际绿色贸易大潮滚滚而来时,任何国家都很难置身其外。作为中国纺织服装行业企业,要冲破绿色壁垒,首先必须顺应这股绿色潮流。我们反对的是滥用绿色壁垒的不正当行为。我国纺织服装业产品因为重金属超标而被对方国家拒绝入境之类的事件,不能认为是对方故意设置绿色壁垒。相反,应当及时转变观念,重新审视发展与环保的关系,制定出口可持续发展战略,推动企业开发绿色产品,加速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在此,我特别提出“绿色营销”的概念,我希望国内的纺织服装出口企业能够转变观念,顺应市场的新发展新变化。

2、开拓多元市场,降低出口风险

要分散过于集中的出口市场,从欧美等发达国家扩展到世界其它进入门槛较低的国家和地区。同时,实行原产地多元化,鼓励技术和管理水平相对较高的企业到海外设厂,并建议将投资重点主要定位于经济一体化区域和纺织服装产品出口的主要市场上,实行从纺纱织布、染整、纺织品深加工或成衣制作一条龙经营模式,就地生产,就地销售,将技术壁垒的不利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

我国已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贸易自由化程度得到提高, 发达国家的商品进入我国的各种贸易壁垒也在逐步降低。但绿色壁垒却限制了我国最主要的出口创汇行业

—— 纺织服装行业的产品出口, 为了降低绿色壁垒给该行业带来的不利影响, 需要企业在各方面的努力, 也需要政府在政策方面的支持, 这样才可能使我国外贸纺织服装行业顺利发展。

【参考文献】

[ 1 ] 李敏,论我国纺织服装业应对国际绿色壁垒的策略,经贸论坛,2007,(10)。[ 2 ] 艾芳、祝兴平: 《纺织服装业“碰壁”之后图“破壁”》,载《经济日报》2002 年10 月23 日。

我国面临的绿色贸易壁垒现状及其应对 篇6

关键词:绿色贸易壁垒负面影响对策

一、绿色贸易壁垒的定义及由来。

绿色贸易壁垒是指那些以维护人类健康和环境安全为名而直接或间接采取的限制甚至禁止贸易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是对进出口贸易产生影响的一种技术性壁垒。由于全球环境的恶化、传统非关税壁垒遭到国际社会的谴责和各国环境标准的差异等原因,绿色贸易壁垒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产生,并在90年代开始兴起。

二、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出口产品数量减少。发达国家在早期因工业发展对环境造成巨大损害,所以如今提高对产品的环保标准。但这些通过立法或制定苛刻的环境技术标准,使发展中国家难以适应和承受,从而将发展中国家的相关产品拒之门外。而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受到了严重影响。我国出口贸易相当部分是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主要出口国家和地区是美国、欧盟、日本等。这些国家和地区环保技术位居世界前列,环保标准相应也就更为严格,在绿色贸易壁垒方面制定了苛刻条件。发达国家设置的绿色贸易壁垒所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涉及到农产品、纺织品、食品、医药品等众多的产品以及这些产品的生产、加工、包装以及废弃后的处理等许多环节。而我国的大多数产品在短期内很难达到标准,就会遭到他国市场的抵制,甚至禁止进口和退货索赔。其结果使我国诸多出口产品,特别是农产品受到严重影响。例如,服装和纺织品出口方面,德国等西方国家从1994年起陆续立法禁止118种含偶氮染料的纺织品出口,使我国现有的104种偶氮染料的纺织品出口中断。还有2002年日本进出口检验检疫部门从佛山市顺德出口的白烧烤鳗鱼中检出磺胺类药物残留超标,18吨烤鳗被退回,对我国的养鳗业造成严重打击,鳗鱼价格从每吨6.3万元急降至4.5万元。这对我国出口产品的市场份额、企业和商品信誉有所影响,尤其导致外国消费者对我国农产品信心下降。最后直接使我国出口数量和增长速度有下降。

出口产品成本增加,削弱了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企业出口效应下降。由于我国环境基础设施落后,环保产业不发达,社会整体技术水平不高,投资开发适应国际环保标准的产品势必占用很多的资金,这对我国大部分企业来说是一个沉重包袱。加之我国环保相关法律的制度的欠缺,没有完整的检测系统,想出口到发达国家就不得不接受他们的各种检验、认证和技术鉴定等繁杂手续,并且在包装装潢、商品广告等方面做出更多的适应性调整。这样出口产品的各种费用将会大幅度上升,使我国出口产品成本显著提高,弱化了相应产品的价格优势,降低了该类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加剧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近年来,发达国家以保护环境为名经常采取单方面的贸易措施,由此引发的多边或双边贸易摩擦日益增多。发达国家以限制进口和保护本国市场的主要目的,以保护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为名,通过绿色贸易壁垒对发展中国家加以限制。而发展中国家则认为发达国家以保护环境为借口,推行贸易保护主义。绿色贸易壁垒已经成为一种较为流行的传统贸易保护的载体。而且很多发达国家打着投资的幌子,把部分不可缺少但对环境损害极大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这样,不但恶化了发展中国家的环境状况,还极大的制约了发展中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

三、我国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策略

很多学者认为要利用国际舆论和WTO的相关机制抨击一些歧视性贸易政策。我觉得这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因为现在发达国家是处于世界的主流,这些压力是不足以动摇他们的绿色贸易壁垒的。我们不要想着去改变它,我们应该客观的承认这些壁垒存在,并去适应这些壁垒。虽说这是发达国家对我们的一些限制,但我们也要看到它的正面作用。从长远来说,如果我们能建立起一些行之有效的制度,并把重点放在国内方面,在产品生产、运输、经营与处理过程中尽量提高产品的环境友好程度,满足广大消费者的绿色消费要求,对整个中国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是有极大地促进作用的。

(1)建立有效完善的环保制度和法律体系。我国现行环保法律体系主要存在行政性法规过多、立法权限不清、相关制度不够完善甚至缺乏等问题,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完善。一是转变立法理念。我国在环保立法方面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把环保精神体现在相关的法律法规之中,抓紧完善与绿色贸易壁垒紧密联系的《环境保护法》、《生物安全法》与《清洁生产法》等法律法规。二是立法权限需适度统一,并加强清理工作,加强环保法律体系的严肃统一性。三是调整与WTO不相适应的环保法律制度。四是以立法形式尽快采纳ISO14000国际标准。ISO14000国际标准是国际贸易的“绿色通行证”,符合这个标准不仅可以获得国际认可,还有利于环境成本内在化,有利于环境保护。

(2)加强宣传教育,提升环保意识。提倡绿色消费,节约资源。在企业树立绿色生产理念,力求技术创新。

(3)及时掌握国际相关政策的变动。建立相关的信息中心,负责关注、收集和研究各国环境方面政策的变化,及时提醒国内企业,帮助其进行相关改变。(4)加强国际间交流、合作,引导推动企业的清洁生产。

(5)构筑合理的绿色壁垒。根据WTO规则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环境标准、技术标准,构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绿色壁垒,加强进口商品的检验和检疫,防止污染严重和危害人民健康的产品、设备、技术进入国内,起到一定的屏障作用,切实保护我国的环境利益。

综上所述,只有客观对待绿色贸易壁垒,充分认识其合理性,清除对其排斥、抵抗的心理,在力求产品环境成本内部化方针的指引下积极面对,提高产品的环境友好程度,才能从根本上突破绿色贸易壁垒。

参考资料: [1]王金南:《绿色壁垒与国际贸易》,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年 [2]林国华、林卿、王庆:《农产品贸易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研究》,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年

我国面临的绿色贸易壁垒现状及其应对 篇7

由于制鞋用材料繁多, 包括皮革、橡胶、合成革、纺织品、塑料诸多种类, 因而涉及鞋类“绿色壁垒”呈现分布广、隐蔽性强的特点, 对不同的消费目的地市场、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款型结构、不同的消费对象, 其检测要求和技术指标往往千差万别。而且对产品的检验手段和检测方法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标准要求利用高新技术, 高灵敏度的检测设备。“绿色壁垒”还往往延伸到产品外围, 如对商品包装材料对人体和自然环境无害方面也有较高的技术要求和标准。目前我国大多数鞋类出口企业的管理水平、技术水平、产品开发能力和获得最新信息的能力等都还处于中低水平, “绿色壁垒”已经从人才、观念、技术、产品成本、经济效益等多个层面对我国鞋类出口带来较大冲击。

一、欧盟、美国技术法规体系中涉及鞋类产品的绿色壁垒概况

美国是我国鞋类出口的最重要市场, 输美鞋类约占我国出口鞋类总量的50%左右。欧盟是我国出口鞋类的重要市场之一, 输往欧盟鞋品约占我国出口鞋类总量的20%左右。目前针对鞋类产品的技术要求主要来源于其相应的技术法规体系中。欧盟有关鞋类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限制主要来源于欧盟76/769/EEC《关于限制危险物质使用和经营的指令》, 该指令经过33次的修订, 现在涉及的危险化学物质已达43项。此外, 欧盟还对鞋类、纺织品等实行绿色生态标签制度, 出台了2002/231/EC《关于修订欧盟鞋类生态标签标准和修正1999/179EC决定的决定》, 要求加贴生态标签的产品必须符合生态标签标准的一系列苛刻繁杂的要求。另外, 由于鞋面材料经常使用纺织面料, 因而欧盟目前采取的诸多纺织品绿色壁垒如偶氮染料禁令、生态纺织品标准、REACH体系等, 其要求往往被应用于含有纺织类材料的鞋类, 从而使鞋类产品面临更多、更广泛的潜在限制。

美国则要求进口鞋类必须符合《消费产品安全法》 (CPSA) , 不得含有对消费者造成实质性危害的结构和物质, 对部分特种鞋按照该法规要求须通过安全性认证, 尤其对童鞋、婴儿鞋使用的材料, 其健康卫生性要符合更加严格的标准指标。此外美国CFR 1303《含铅油漆及某些含铅油漆消费品的禁令》规定供消费者使用物品的油漆或类似涂层材料的含铅或铅化合物不得超过总的不挥发油漆重或干漆层重的0.06%。由于我国许多鞋类出口企业习惯在鞋底、鞋跟上喷涂鞋底漆、鞋跟漆以增加光泽, 在鞋面涂上鞋油以增加亮度, 许多出口到美国的鞋也因此被要求增加检测铅等重金属。

二、欧盟限制鞋类有害化学物质的系列指令

1、多氯联苯 (76/769/EEC指令)

对纺织面料进行防静电, 阻燃整理时所用的整理剂中, 常含有多氯联苯等有害物质。多氯联苯容易引发癌症, 会在鱼类、肉类脂肪、乳类产品中积聚, 人若摄入这种有害化学物质会使肝、肾功能受损, 使人记忆力衰退, 降低成人的生殖能力等。欧盟76/769/EEC指令规定, 该物质的要求为不得检出, 其限量为1.0ppm。

2、镉含量 (91/338/EEC指令)

由于镉污染对人体 (骨骼) 健康的危害, 1988年1月25日理事会的决议要求委员会立即采取向镉污染宣战的共同行动方案;91/338/EEC指令要求欧盟成员国限制含有镉的材料和制剂的经营和使用。

镉及其化合物不能作为用下列材料制成的成品的着色剂:

聚氯乙烯 (PVC) 、聚氨酯 (PUR) 、低密度聚乙烯 (LDPE) 、醋酸纤维 (CA) 、乙烯丁酸纤维 (CAB) 、环氧橡胶等。

在任何情况下, 不论何种用途或目的, 用镉着色且浓度高于塑料总质量的0.01% (按Cd的质量计) 的成品和成品部件均不得投放市场, 要求从1995年12月31日起实施。

镉及其化合物不能作为由聚氯乙烯制成的以下产品的稳定剂:包装材料、办公室和学校的供应品、家具、汽车的装修或类似物、服装和纺织附件 (包括手套) 、填充、涂层、覆盖或层压的纺织纤维、仿革、电线的绝缘材料等。

在任何情况下, 不论何种用途或最终的目的, 由用含镉物质稳定剂的氯乙烯的共聚物或聚合物制成的上述物质, 如果其中的镉 (用金属镉表示) 含量高于聚合物质量的0.01%, 则禁止投放市场。

3、镍的释放量 (94/27/EC指令)

1999年欧盟对进口纺织品进行规定:禁止在市场上销售含镍释放量在0.5ug/cm2/week以上的与人体接触的附件产品。该规定起源于欧盟委员会94/27/EC指令, 指令规定与人体直接、持续接触的物品, 镍的释放速度必须小于0.5个单位。鞋扣、拉链、装饰品等金属物品应符合该项规定。

4、有机锡 (TBT) (1999/51/EC;2001/570/EC指令)

有机锡化合物被用作PVC材料的稳定剂、工业催化剂、木材防腐剂、船底涂料等, 有机锡通过PVC包装材料、饮料容器等污染环境, 可使生物体致畸、慢性中毒。限制使用有机锡化合物指令有1999/51/EC和2001/570/EC, 这两个指令是对76/769/EEC指令的修订, 指令限制使用有机锡类化合物, 包括单/二/三丁基锡, 其限量值为1.0ppm。

5、五氯苯酚 (91/173/EEC指令)

五氯苯酚及其化合物是一种防腐剂, 可用于皮革、棉纤维和羊毛的储运, 又可用于印花浆增稠剂, 残留在织物上的五氯苯酚其毒性可致癌, 且不易降解, 纺织品漂洗时排出的含五氯苯酚废水会污染环境, 会对人和环境造成危害。某些成员国限制含有上述物质的物质和制剂的经营和使用。德国法律规定禁止生产和使用五氯苯酚, 服装和皮革制品中该物质的限量为5 mg/kg;91/173/EEC指令规定禁止在市场上销售使用含浓度≥0.1%的五氯苯酚和它的盐、酯类的产品。

6、阻燃剂 (2003/11/EC指令)

欧洲议会和欧盟委员会2003/11/EC指令规定全面禁用五溴二苯醚 (C12H5B r5O) 和八溴二苯醚 (C12H2Br8O) 两种阻燃剂。这两种阻燃剂常用于纺织面料、玩具、家具布和各种床上用品及室内装饰织物。该指令规定, 禁止使用和销售五溴二苯醚或八溴二苯醚含量超过0.1%的物质或制剂。同时, 任何产品中若含有含量超过0.1%的上述两种物质也不得使用或在市场上销售。

该指令要求所有成员国在2004年2月15日前将此禁令转化成本国的法律、法规或行政命令, 并且最迟不晚于2004年8月15日付诸实施。

7、禁用偶氮染料 (2002/61/EC指令)

2002/61/EC指令是关于禁止含有有害偶氮染料的皮革和纺织制品投放市场的指令。含有某些偶氮偶氮染料的皮革和纺织制品可释放出具有致癌危险的某些芳香胺。该指令规定, 在还原条件下可释放出的所列24种芳香胺的浓度在可检出水平以上的偶氮染料, 如30ppm的, 不得用于与人体皮肤和口腔长期直接接触的皮革和纺织制品。

8、蓝色染料 (2003/03/EC指令)

2003年1月6日通过的新的指令2003/03/EC, 对有关危险物质的指令76/769/EEC进行修订, 加入“索引号为611-070-00-2的蓝色染料”为一种新的禁止使用的偶氮染料。风险评估表明这种铬酸盐类的蓝色偶氮染料的对水中鱼和其他水中生物有较大的毒性, 而且生物降解相当困难。指令要求禁止在市场上销售和使用该染料染色的纺织品和皮革。指令要求成员国应该在不迟于2003年12月31日制定适用于该指令的强制性的法律、规定和管理规章, 并从2004年6月30日执行这些规定。

9、短链氯化烷烃 (2002/45/EC指令)

欧盟2002/45/EC指令禁止在金属加工和皮革涂饰剂中使用短链氯化烷烃, 要求成员国应在2003年7月6日前制订并公布符合本指令要求的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 并应在2004年1月6日前实施相应措施。短链氯化烷烃 (SCCPs) 因对水生有机物是十分有毒而被列为对环境危险的物质, 指令规定短链氯化烷烃浓度超过0.1%的物质不能投入市场。短链氯化烷烃多用于皮革加脂剂中, 常见的有合成牛蹄油等。

1 0、增塑剂 (1999/815/EC指令)

增塑剂具有改进塑料的柔软性和耐寒性, 减低软化温度, 改进加工性能等优点, 但增塑剂广泛使用导致生态环境和食物链污染。欧盟于1999年12月7日做出决定 (1999/815/EC指令) , 对三岁以下儿童使用的与口接触的玩具以及其他儿童日用品中的PVC塑料中的增塑剂进行限制, 要求PVC中所含六种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 (邻苯二甲酸二异壬酯、邻苯二甲酸二辛酯、邻苯二甲酸二 (2-乙基) 己酯、邻苯二甲酸二异癸酯、邻苯二甲酸丁基苄基酯、邻苯二甲酸二丁酯) 的总含量不超过0.1%。

1 1、壬基酚、辛基酚 (2003/53/EC指令)

乙氧壬基苯酚 (NPES) 、乙氧辛基苯酚 (OPES) 是表面活性剂乙氧烷基酚 (APEOS) 中的2种组分。乙氯壬基苯酚、乙氧辛基苯酚对皮肤和呼吸系统有刺激作用。壬基苯酚 (NP) 、辛基苯酚 (OP) 是上述2种组分的降解产物, 被怀疑影响肌体荷尔蒙分泌, 引起内分沁失调。乙氧壬基苯酚和乙氧辛基苯酚, 由于可形成稳定的化合物不易被生物降解, 因而被认为对环境有害。2003/53/EC指令规定, 用于纺织品和皮革加工中的该类物质含量应小于0.1%。

乙氧壬基苯酚和乙氧辛基苯酚在化工领域应用比较普遍, 常用于生产洗涤剂、润湿剂、颜料和涂料中的乳化分散剂以及浸渍剂等。对皮革生产来说, 制革工艺中的浸水、浸灰工序中使用的浸水助剂、浸灰助剂、脱脂剂中, 都可能存在上述4种组分。

三、欧盟2002/231/EC指令

《关于修订欧盟鞋类生态标签标准和修正1999/179/EC决定的决定》

欧盟的绿色生态标签虽然属于半强制性 (即加贴生态标签属于自愿, 但加贴生态标签的产品必须符合生态标签标准的要求) , 但它对市场消费具有很强的引导作用, 对未加贴生态标签的产品的销售造成遏制。欧盟现已有17个类产品 (面币纸、洗碗布、土壤改良剂、床垫、室内涂料及清漆、鞋类、纺织品、个人电脑、洗涤剂、洗碗剂、复印纸、白炽灯泡、手提电脑、冰箱、洗衣机、各种用途的清洁器 (含卫生清洁器) 及手洗洗碗剂) 实行生态‘花形’标志。目前实施成功的产品有纺织品和鞋类等。

从2002年4月1日起申请授权加贴生态标签的鞋类产品组内的产品必须符合规定的标准要求:

1、成品中的残留物

(a) 成品中的Cr (Ⅵ) 残留平均浓度不得超过10ppm, 在成品中不能检测出砷、镉、铅。

(b) 鞋类纺织部件中的游离或可部分水解的甲醛含量不得超过75ppm, 鞋类皮革部件中的游离或可部分水解的甲醛含量不得超过150ppm。

2、材料生产过程中的排放物:

(a) 制革厂或纺织厂的污水应经过处理, 可采用厂内或市政部门的污水处理场/设施, 污水中的COD应降低85%。

(b) 制革污水经处理后三价铬Cr (Ⅲ) 含量应低于5mg/L。

3、有害物质的使用 (直到购买)

(a) 不得使用PCP (五氯苯酚) 和TCP (四氯苯酚) 及PCP和TCP的盐类和酯类。纺织品:限量为0.05ppm

皮革:限量为5ppm。

(b) 不得含有能还原为24种芳香胺 (目录略) 的偶氮染料。限量30ppm (注:4-氨基偶氮苯、4-氨基联苯、2-萘胺可能呈假阳性, 建议确认) 。

(c) 在橡胶中不得测出以下N-亚硝胺:

N-亚硝基二甲胺 (NDMA)

N-亚硝基二乙胺 (NDEA)

N-亚硝基二丙胺 (NDPA)

N-亚硝基二丁胺 (NDBA)

N-亚硝基哌啶 (NPIP)

N-亚硝基吡啶 (NPYR)

N-亚硝基吗啉 (NMOR)

N-亚硝基-N-甲基-N-苯胺 (NMPh A)

N-亚硝基-N-乙基-N-苯胺 (NEPh A)

(d) 皮革、纺织和橡胶部件中不得使用C12-C13氯代烷烃。

4、成品鞋类生产过程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VOCs) 的使用。

按下列分类, 成品鞋类生产阶段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平均量不得超过 (20-25) g VOC/pair。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是指在293.15k温度下蒸气压力大于或等于0.01kpa, 或在特定使用环境下达到相应蒸汽压力的有机化合物的总量。

5、PVC的使用。

鞋类不得含有PVC, 但大底可以采用可再生利用的PVC, 但在制备可再生利用PVC时不得使用DEHP (邻苯二甲酸二辛酯) , BBP (邻苯二甲酸丁酯) 或DBP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 。

6、能源消耗

在自愿的基础上, 要求申请方提供每双鞋的能源消耗的详细情况。

7、电气元件

鞋子中不得含有任何电子或电气元件。

8、成品包装

(a) 成品使用纸盒包装时, 纸盒中至少80%的材料应是可循环利用的。

(b) 成品使用塑料袋包装时, 应采用可循环利用的材料。

9、包装信息

(a) 使用指南:

产品应提供下列内容 (或同等内容)

“鞋子已经防水处理, 不需要进一步的防水处理。” (这条规定仅适用于已经防水处理的鞋类)

“在可能修补的情况下, 请勿丢弃你的鞋子, 以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当丢弃鞋子时, 请使用就近可利用的废物处理设施。”

(b) 生态标准信息

1 0、生态标签上的信息

标签应包含下列内容:

———对空气、水分低污染

———不含有害物质

1 1、有助于耐用性的参数

职业鞋、安全鞋必须加贴CE标识 (根据欧盟89/686/EEC有关人身防护用品的指令) , 其它鞋类必须达到帮面耐折性能、帮面撕裂强度、大底耐磨性能、大底耐折、帮底结合牢度、大底撕裂强度和鞋类内层表面颜色牢度等相关性能要求。

四、我国出口鞋类的总体质量状况

近年来我国皮革工业发展较快, 出口鞋类产品的整体质量和档次有了很大提升, 但不少出口生产企业仍停留在传统重视外观质量和耐用性能检验的陈旧观念上, 对鞋材中有毒有害物质限制等要求了解不足或重视不够, 更有甚者, 个别小企业竟使用低质原辅料生产加工出口产品以达到低价竞销的目的, 这类情况影响了我国出口产品的质量声誉, 产品质量问题仍然是制约我国鞋类产品提高创汇能力的主要因素。

近期对出口鞋类产品进行的抽查检测表明, 仍有一定比例的鞋类产品检测结果不符合相关国家和地区技术法规要求, 鞋类健康卫生项目如禁用偶氮染料、游离甲醛含量、镉含量、铅含量、镍释放量超标的问题时有发生。尤其是目前轻纺产品对人类健康、安全、环保等方面的“绿色壁垒”问题日益受到各国重视, 而我国目前的制鞋材料、检测手段、标准体系等与发达国家技术、环境标准规定要求尚存在一定差距, “绿色壁垒”已成为鞋类企业在接单、设计、生产、验收等环节遇到的主要障碍之一。

五、应对国外绿色壁垒的措施和建议

问题和挑战亟须引起重视, 建议采取以下应对措施:

一、相关部门应携手, 在广泛收集国外技术壁垒信息, 充分了解国外技术法规对相关产品中环境健康有害物质的限制和要求的基础上, 建立联动机制和预警机制, 及时通报国外涉及鞋类产品的绿色壁垒信息;

二、加大宣传, 采取有力措施引导企业从源头把关, 在原材料检验、生产过程中严格控制, 加强质量检测和把关服务, 推行清洁化生产, 使产品符合环保健康要求;

三、通过协会等组织加强与鞋类进口国沟通对话, 及时与欧盟有关国家进行沟通、对话, 了解进口国有关鞋类安全卫生检测方法和有关进口政策;

四、加大研发和科技创新力度, 尽快调整出口产品结构, 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加强绿色环保产品研发和认证工作, 积极参与由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ISO14000环境系列标准认证, 采用先进标准指导生产, 提高产品质量;

五、鼓励绿色生产, 促进绿色消费, 保护环境资源, 在品牌战略实施中努力打造绿色品牌和国际品牌, 实现我国鞋类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六、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

我国面临的绿色贸易壁垒现状及其应对 篇8

中国是蔬菜产出大国,据农业部统计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统计,2007年,我国蔬菜种植面积占世界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67%。截止至今日,我国蔬菜出口目的地广泛,遍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亚洲是我国蔬菜的主要出口地区。据统计,2013年我国出口的蔬菜中,出口到亚洲地区的占比为73.19%、美洲13.8%、欧洲11.74%。我国的蔬菜出口的排名前十的国家分别是日本、越南、马来西亚、泰国、韩国、美国,其中日本从1992年以来一直是我国蔬菜出口的第一大国。据统计,2013年我国出口到日本的蔬菜占蔬菜总出口的16.3%,出口金额达到78.71亿美元。自2001年加入WTO以来,我国蔬菜出口迅猛增长。成为了仅次于西班牙、意大利、美国和荷兰的世界第五大农产品出口国。而近年来,发达国家施行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种类繁多,标准更是进一步提高。2001年11月,欧盟修订了原有的农药残留检验标准,检验从原来的6项增加到62项,增加了10倍。2002年,欧洲蔬菜委员会制定和实行了更加严格的蔬菜准入标准MRL。2001年,日本修订了对从我国进口的大蒜的检验标准,由1994年的56项增加至114项,对我国蔬菜出口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因此,本文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角度出发,对我国蔬菜出口遇到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表现形式、影响和原因进行分析,从而提出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促进我国蔬菜出口发展。

一、 我国蔬菜出口遭遇的技术性贸易壁垒

(一)日本的《食品中残留农业化学品肯定列表制度》

2006年5月29日,日本开始施行《食品中残留农业化学品肯定列表制度》,这是一款新的针对食品农药残留的新制度。《肯定列表制度》加大了对于蔬菜中农药残留的苛刻标准,大大提高了对于蔬菜中农药残留的标准,对蔬菜就有448种不同农药残留检测标准,如对大葱的农药检测标准从原来的77个增加到了339个,其中更有15个是不得检出,对蔬菜的抽检更是占到了所有抽检的50%以上。同时,对于政府还没有制定残留标准的农药类一律不得超过0.01mg/kg的标准。《肯定列表制度》的实施对我国出口日本蔬菜的打击巨大,其中市场份额占有率较高的木耳、大葱、胡萝卜、松茸等被列为了重点检测目标。2006年9月15日,我国出口日本的一批松茸被检测乙草胺残留量为0.69mg/kg,超过限量,被日本海关禁止入关,损失金额达到800万美元。19日,日本政府便将对我国出口的松茸及其加工品农药乙草胺残留的抽检比例提高至50%。肯定列表实施后对我国蔬菜对日出口造成了重大影响,据海关统计年鉴数据显示,相较于2015年,2006年6-12月,我国对日出口的姜的出口金额和数量减少了29.1%和8%;鲜香菇出口金额与数量减少25.8%和33.1%;保鲜豌豆的出口金额和数量减少26.6%和54.3%。从06年开始,我国对日蔬菜出口量逐年递减,06年对日蔬菜出口量为169.24万吨,到09年出口量降到了114.7万吨,降幅达到了32.23%。此后,我国对日本蔬菜出口额占总出口额便一直下降,如图1所示,从06年起至2013年我国对日本出口蔬菜占比一直减少,从28.86%降到了16.34%,降幅达到76.62%。

(二)欧盟的《食品中农药残留标准》

近年来,欧盟制定的《食品中农药残留标准》(MRL)对蔬菜的农药残留限制越来越严格。到2001年为止,欧盟共对163类进口植物中的200多种农药化学品残留制定了超过15700项检测标准,其中荷兰豆的检测达到了219项、洋葱127项、芦笋126项等。到2001年年底,欧盟对从中国进口的蔬菜检测项目由原本的6项增长到了62项,增长了10倍;到2002年3月,欧盟制定了更加严格的农药检测标准,例如,对从国外进口的蔬菜,氰菊酯的限量标准由原本的10mg/kg减少到了0.05mg/kg,喹硫磷由原本的2mg/kg减少到了0.1mg/kg,降低了20倍;2006年,欧盟制定并实施了新的《食品及饲料安全管理法规》,强调从生产到食用整个环节的食品安全,对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制定了标准。据广东海关统计,从新标准实施开始,8个月内从广东省出口的蔬菜产品遭到欧盟退货的金额便达到了130万美元。同时,2006年至2011年9月,被欧盟扣留通报的蔬菜及其加工产品多达467项,与2000年至2005年相比增长了163.6%,并且总体通报项目呈现上升趋势。

(三)美国FDA的HACCP“自动扣留”措施

1994年,美国政府就建立了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HACCP)制度,从04年开始,美国FDA便要求所有进口食品必须取得HACCP认证,否则,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将对进口食品实施“自动扣留”。FDA规定如果进口食品出现以下现象之一,FDA将对产品实施“自动扣留”:(1)对食品进行抽样检测,如果发现存在有害元素、化学污染物质、农药残留超标对人体健康有害;(2)存在记录或者资料或者其他国家通报表明某一国家或地区的产品有可能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之后经由FDA评估,确认信息的有效性;(3)抽检多次样品检测不合格,尽管这种不合格不存在对人体健康的明显危害,如FDA规定对蔬菜类产品检测,毒死蜱的最高残留标准为0.02mg/kg,是中国标准1.0mg/kg的5倍。“自动扣留”的产品只有经过FDA认可的实验室或者机构检测合格之后,才会允许货物入关。2006年12月29日,FDA扣留我国出口食品14批次,其中8批次属于蔬菜及其加工产品,包括酸菜、辣椒酱、草菇等,涉及贸易金额超过100万美元。2010年,据美国FDA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出口的食品被FDA实施“自动扣留”达到779次,其中蔬菜及其加工类产品占了91批次,占总数的11.7%,在所有被扣留的食品类型中排第三位,受影响的蔬菜贸易金额超过4000万美元。同时,在我国蔬菜出口中,超过50%以上的出口是保鲜蔬菜。“自动扣留”检测加长了从我国进口的蔬菜在港口停滞的时间,大大地提高了保鲜蔬菜在运输过程中的风险,减小了我国保鲜蔬菜的出售周期,对我国保鲜蔬菜出口企业造成了巨大的风险。

二、 造成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原因分析

(一)土地污染严重

蔬菜的种植首先依靠的就是土壤,这是蔬菜生产的客观基础。而近年来,我国环境污染还在进一步恶化,对蔬菜种植生产安全产生了严重的影响。据2014年国土资源部土地整治中心发布的《土地整治蓝皮书》中显示,我国受中度、重度污染的耕地面积约为333.3万公顷,交通主干线、大城市周边、江河沿岸的耕地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严重超标。这就从蔬菜的客观生长基础上影响了我国出口蔬菜的质量,使我国蔬菜在农药残留、重金属含量等检验中超标,导致了很多出口蔬菜在众多检验中遭到淘汰。

(二)生产规模小且技术生产水平落后

目前,我国科技水平发展长足进步,但是在应用方面却有待普及。在我国,多数农民还在使用传统落后的蔬菜种植技术与方法,新的蔬菜品种和技术应用得不到普及。同时,我国大多数蔬菜出口企业规模较小,资金实力弱小,技术水平较低,采用的蔬菜加工技术与设备落后,且员工知识水平不足,对企业的管理也较为混乱,这就造成了我国蔬菜企业普遍生产工艺低下,出口蔬菜的质量与附加价值低下。据统计,到2013年,在我国数次出口的产品中,深加工普及率只占了3%。而在一些发达国家,例如日本,深加工普及率高达30%以上。虽然,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与国家对科技发展愈加重视,我国科技水平迅猛发展,农业产业科技应用也愈加广泛,政府对蔬菜的加工技术也愈加重视,投入水平也不断增大,但是我国技术发展时间较短,整体的技术基础薄弱,我国的农业科技和深加工技术与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蔬菜产品的质量与附加值低下。

(三)检验标准与国际水平有差距

现在,人们愈加重视食品与饮料的绿色与健康。目前,由于我国科学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尚有差距,同时对食品安全不够重视等原因,我国对于蔬菜的检验标准与发达国家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这就导致国内蔬菜在出口贸易的过程中遇到的“技术壁垒或者绿色壁垒”的问题愈加突出。外国发达国家多采用CAC的标准来检验农药残留,而按照我国的标准,在出口蔬菜中,氯氟氰菊酯的残留限量为15mg/kg,而日本的标准限量则是0.01mg/kg,是我国标准的1500倍;欧盟对蔬菜中乙酰甲胺磷的标准为0.02mg/kg,是我国标准0.2mg/kg的10倍;CAC和日本对花菜的毒死蜱限量标准为0.05mg/kg,是我国标准1.0mg/kg的20倍。这使得我国贸易出口的蔬菜成为国外食品安全监测的重点对象,严重阻碍了我国出口的蔬菜产品在国际上的声誉、质量与品牌效应,对我国蔬菜行业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四)发达国家过于苛刻的要求

除了上述国内因素以外,发达国家对于进口的蔬菜产品要求过于苛刻也是影响我国蔬菜出口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与人们的生活水平的要求不断的提高,人们对于蔬菜产品的绿色和安全要求更加严格。发达国家由于技术发达,人民生活水平较高,同时对于消费的层次要求也较高,对于蔬菜产品的安全、卫生要求相较于国内更高,使得发达国家对于食品检测的标准制定愈加严格甚至达到了苛刻的程度。如日本的《食品安全肯定列表制度》对于法规未规定的农药化学品的最大残留限量为0.01mg/kg和欧盟的《食品中农药残留标准》(MRL),其制定的标准比国家标准水平更是严格数倍。而短期内,我国很难改变蔬菜生产的生产技术落后、农药质量较差、菜农安全生产意识薄弱的现象,对我国蔬菜出口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五)贸易保护主义

蔬菜产品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相较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具有丰富的廉价劳动力,这就使得发展中国家生产的蔬菜产品与发达国家相比具有较大的价格优势,迅速的占领了市场,而这就影响到了发达国家自身蔬菜产业的发展。发达国家开始意识到进口国外的廉价蔬菜产品对于国内蔬菜产业发展将造成严重的打击,于是部分发达国家为了保护本土蔬菜产业的发展,便通过实施各种类别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减少对国外蔬菜产品的进口,实施贸易保护主义。

三、 针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对策

(一)加大污染治理力度,为蔬菜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近年来,我国土壤污染形势严峻,据统计,截至今日我国土壤受农药污染的面积超过1500万公顷,对农作物的安全影响巨大。土壤是蔬菜生产与种植的关键所在,是蔬菜质量和安全的第一道保证。因此,大力治理土壤污染是保证蔬菜质量的第一道关卡。在2015年11月3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到2020年全国土壤污染加重的趋势要得到遏制,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农用地土壤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得到基本保障。因此,大力治理污染,保护蔬菜生产基地土壤安全,抓住生产的关键位置,规范农药的使用量,提升菜农的环境保护意识,对于提升我国蔬菜质量水平,跨越发达国家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具有重要作用。

(二)加快农业生产与深加工技术发展与普及

目前我国蔬菜的生产技术与深加工水平较低,产品品质与国外竞争对手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受此影响,我国蔬菜贸易难以打开局面,出口增长缓慢。而政府作为行业的引导者,应该在行业格局迷茫之时,发挥其作为宏观调控者的作用,引导产业健康快速的发展。现阶段,由于我国农业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差距太大,在很多生产和卫生监测标准上都无法达到国际水平,严重影响了我国蔬菜产品的出口贸易。因此,首先,政府应该加大研发投入,同时,从其他国家引进先进的生产与加工方法,提高蔬菜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减小我国农产品生产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提高我国蔬菜生产的品质与深加工的水准。这样不仅能提高我国蔬菜的附加价值,而且还能对我国蔬菜树立一个正面的声誉影响。其次,政府应该加大科学技术的推广力度,对菜农进行广泛的科学知识普及,将新的品种和新的种植方法尽快的普及,提高我国蔬菜生产的质量。最后,加大对农药技术的研发与投入,减少农药对环境与蔬菜的污染。

(三)引导行业整合,打造国际知名品牌

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问题频发,使得我国出口的蔬菜产品成为各发达国家的重点检测对象。究其原因,除了发达国家设立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标准苛刻以外,从自身出发,缺乏国际知名品牌、国际声誉不好、知名度不高也是很重要的因素。据统计,2010年我国约有4000万种植蔬菜的农民,人均种植面积约为1000平方米,为美国人均350000平方米的0.3%。虽然种植人数与企业众多,却鲜有国际知名品牌,且大多规模较小,年产值不过几百万元,资源分散,蔬菜深加工技术水平低下,产品附加值较低,难以形成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与著名的品牌。品牌对于产品的形象的树立,科技进步,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产品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政府在保护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优先引导和扶持部分品牌影响力较大、规模化生产程度较高的优质企业,协助其整合自身品牌,扩大其生产规模,加强其科学生产技术与深加工技术,形成蔬菜品质上的国际竞争力,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打造国际知名的品牌。之后,利用国际品牌创造的产品的正面形象,增强各大蔬菜出口企业的品牌意识,提升我国蔬菜的国际知名度,推动我国蔬菜出口的快速发展。

(四)修订和完善检验标准

目前,我国设立的检验标准与国际标准还有着不小的差距,如欧盟对叶菜的氰戊菊酯残留标准为0.05mg/kg,是我国标准0.5mg/kg的10倍;日本对花菜的毒死蜱残留标准为0.05mg/kg,而我国标准为1.0mg/kg。检验标准低也助推了许多蔬菜生产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而使用落后的传统工艺与农药,使得我国蔬菜质量难以提升。国家应该在在推动生产与加工技术进步的同时,根据CAC与发达国家检测标准,不断完善和调整我国的检测标准体系,建设起符合国际标准的蔬菜卫生监测体系,这样虽然会提高国内蔬菜生产的成本,但是可以有序的引导国内蔬菜生产企业提高自身产品质量,采用新品种与新方法进行培育,同时,也可以改变行业格局,淘汰掉一批规模小、技术差、生产安全意识薄弱的蔬菜生产企业,有助于打破国外的绿色贸易壁垒,增强我国蔬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摆脱国际对中国蔬菜“廉价、质差”的不良印象。

(五)引入培育国外蔬菜新品种,以适应国外市场的需求

不同的国家在饮食、生活、消费各种方面的习惯不同,对于蔬菜产品的数量与品种的需求也有非常大的不同。而目前我国的蔬菜出口品种始终集中于自身原有的蔬菜品种,很少去涉及与引进新的品种,我国菜农种植蔬菜产品种类的单一化与创新意识薄弱也极大的制约了我国蔬菜出口的发展脚步。因此,国家应该积极推进与引导蔬菜种植商引进国外优势品种,提高菜农种植的创新意识,推动菜农针对不同的出口国家制定不同的种植策略,多多培育与引进相应国家的特殊蔬菜品种与优势多产品种,制定针对不同国家的个性化出口策略,提高我国蔬菜的出口量,增加我国蔬菜产品出口的种类,进一步提升我国蔬菜产品出口的市场占有率。

参考文献:

[1]张焱,张锐,刘进平. 品牌价值来源及其理论评析[J] . 预测,2010,05:74-80

[2]肖筱林.欧盟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研究[J].国际经济观察,2010,05:83-85

[3]张小蒂,李晓钟.论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双重影响[J].管理世界,2004,06:26-32

上一篇:农林牧渔业企业规划书下一篇:食堂从业人员健康检查和卫生知识培训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