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产品进口贸易(精选8篇)
林产品进口贸易 篇1
摘要:运用Eviews对我国林产品贸易中刨花板进口贸易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并进行模型检验与修正。最后发现:替代品数量、汇率, 以及关税变化为代表的政策虚拟变量对刨花板进口量有显著影响, 而GDP、建筑业总产值、刨花板生产量等解释变量被剔除。
关键词:刨花板进口贸易,影响因素,汇率
1 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 人造板贸易成为我国林产品贸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刨花板作为人造板的主要板种之一, 因为结构均匀、加工性能好, 可以根据需要加工成大幅面的板材, 被广泛应用于建筑材料中, 也是制作不同规格、样式的家具较好的原材料。
2011年, 我国刨花板进口量为54.7万立方米, 同2010年相比增长1.41%[1]。刨花板是以木材和其他废木材植物加工成刨花或碎料, 施加胶黏剂和其他添加剂热压而成的人造板材, 主要用于家具和建筑工业及火车、汽车车厢制造。中国刨花板生产经历了由20世纪80年代的上升, 到90年代的下降再由2000年的再上升的反复过程。由于我国原料差, 生产工艺落后, 因此, 刨花板进口量要远高于其出口量。2008年之后, 我国建筑业呈现高速发展的态势, 2011年, 全国木制家具总产量2.48万件[4]。随着国家出台优惠政策鼓励人造板发展, 刨花板进口愈加被行业所重视。尤其近年来, 定向刨花板逐渐被消费者接受, 国内的刨花板需求量逐年上升。研究影响刨花板进口贸易的主要因素, 并分析因素的影响程度, 能为我国刨花板进口贸易提供理论支持与政策建议。
2 理论综述
张忠田 (2010) 对中国主要林产品进出口贸易进行了分析, 指出我国进口刨花板主要来自泰国、马来西亚、俄罗斯、罗马尼亚和德国[2]。程宝栋 (2004) 对我国主要木材产品进口变化进行了分析, 指出刨花板进口逐年攀升主要由于近年来刨花板市场应用范围逐步扩大, 在一些高档家具的生产中开始重新受到重视, 同时木质结构房屋建筑的试行增加了对定向刨花板的需求。而刨花板行业在我国发展相对不足, 仅占我国人造板总产量的11.8%。且木材进口缺乏宏观调控, 刨花板供给的对外依存度增强[3]。此外, 刘欣 (2009) 、田园 (2005) 等都对我国人造板以及刨花板进出口贸易进行了竞争力分析和目标市场分析。
综上可以发现, 我国对人造板贸易, 尤其是刨花板贸易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出口竞争力分析上, 很少有对进口贸易增加进行原因分析。本文运用Eviews软件, 对刨花板进出口贸易进行回归分析, 以找出主要影响因素。
3 模型设定
3.1 变量选取
研究刨花板进口的影响因素, 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国内生产总值 (GDP) 。GDP的变化代表了一定时期内经济中所生产的全部产品与劳务价值。经济增长会带动消费的变化, 尤其是建筑材料行业的变化, 因此选取GDP作为解释变量, 随着GDP的增长, 进口量也随之增加。
第二, 替代产品。胶合板是人造板中最主要的板种, 大量使用于建筑材料、家具制造等行业, 因此选取胶合板作为替代产品。胶合板进口量减少时, 刨花板的进口量会逐步增加。
第三, 汇率。汇率变动是影响国际间贸易的主要影响因素, 随着人民币升值, 刨花板进口增加, 出口量逐步减少。
第四, 建筑业产值。刨花板是重要的建筑材料和家具生产原料, 建筑业产值增加时, 刨花板需求旺盛, 进口也随之增加。
第五, 刨花板生产量。国内刨花板的产量严重影响到刨花板的对外依存程度。当国内供给增加时, 进口量会随之减少。
第六, 政策变量。2001年,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拥有最惠国待遇, 我国加强对林产品贸易的鼓励措施。而对我国对外贸易影响最为突出的是关税的变化。将关税变化作为虚拟变量引入模型能考察政策变化对进口贸易的影响程度。
3.2 模型建立
本文选取刨花板进口量作为被解释变量, 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建立模型如下:
其中, Yt为刨花板进口量, X2t, X3t, X4t, X5t, X7t分别为胶合板进口量、刨花板年生产量、汇率、GDP、建筑业产值, D6t虚拟解释变量, 其中0表示加入世贸之前, 1表示加入世贸之后。
4 数据搜集
本文共收集了1977年~2011年的数据如表1。
数据来源:来自世界粮农组织 (FAO) 关于林业统计数据 (http://www.fao.org/forestry/46203/en/2013-6-17) 。
5 模型估计与调整
5.1 模型估计与调整
运用E v i e w s进行回归分析, 得到模型结果。该模型中, F统计量为111.0684, 明显显著。但是在时, X5, X7的t检验不显著, 表明很可能有严重的多重共线性。计算各变量的相关系数得到相关系数矩阵如表2。
数据来源:通过Eviews7计算得到。
采用逐步回归法, 解决多重共线性, 分别对解释变量进行一元回归, 其中, 加入D6的最大, 以D6为基础, 顺次加入其他变量逐步回归。经比较, 加入X4的方程最大, 保留X4再加入其他变量进行逐步回归, 得到结果如表3。
数据来源:通过Eviews7计算得到。
在D6, X4基础上加入X2的方程最大, 而且各参数t检验显著, 保留X2再加入其他变量进行逐步回归, 发现, 各变量t检验变得不显著, 所以剔除X3, X5, X7。
得到最终回归方程如下:
5.2 检验
从回归结果看, 可决系数R2=0.95, 模型拟合较好。通过查表, 在自由度为32时, 各变量系数的t值均大于临界值2.04, 所以各变量影响显著。另外, 对样本35, k=3, 5%显著水平, 查DW统计表得到dL=1.283, dU=1.653, 说明模型不存在自相关。
6 结语
随着居民消费能力的增强和消费观的转变, 以及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 在装饰、家具、包装、造船、汽车等行业对人造板的需求将逐渐回暖, 人造板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估计结果说明:替代品胶合板的进口量每增加1立方米, 平均来说导致刨花板进口量减少0.06立方米, 体现了替代品生产量在国际贸易中对刨花板材的影响程度;汇率每变动1%, 平均来说, 刨花板进口量增加93391.95立方米;而加入世贸前后, 刨花板进口量也有显著变化。综上所述, 替代品生产量、汇率变动、政策影响对刨花板进口贸易量有显著影响。
我国长期以来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货币价格、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汇率变化长期趋于稳定, 促进了我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但是, 随着人民币升值压力的增加, 我国进出口政策的调整显得更加重要, 尤其是林产品进出口贸易。一方面, 我国优势产品“一边倒”地依赖出口, 例如胶合板, 当国外需求减少, 或贸易摩擦加剧的时候就给国内企业带来沉重的打击。另一方面, 依赖高技术、高质量生产的劣势产品如刨花板长期依赖国外进口, 这就导致我国林产品进出口对外依存度高的现状。加入世贸之后, 我国风险与机遇共存。国家应当以扩大内需为基础, 调整产业生产结构, 适时变动汇率水平, 从政策上鼓励和发展人造板国际贸易, 调整人造板生产与进口结构, 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林业局.2012年中国林业发展报告[M].中国林业出版社, 2012.
[2]张忠田, 罗信坚, 等.中国主要林产品进出口贸易分析[J].林业经济, 2012 (8) .
[3]程宝栋, 宋维明, 田明华.2004年我国主要木材产品进口分析[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6, 3 (5) .
[4]宋维明, 程宝栋.关于我国木材贸易资源的思考[J].绿色中国, 2004 (5) .
林产品进口贸易 篇2
一、进口流程:
1、如价格为CIF,供货商负责相关出口清关手续、海运运输(国外口岸—深圳)、保险。货到厦门口岸后,我司负责码头操作、报关报检手续及清关后安排拖车把相应的货物运输到指定的地点。
2、如价格为FOB,供货商负责把相关货物拉到指定码头及出口清关工作。我司负责相关的海运运输(国外口岸—深圳)、保险。货到厦门口岸后所需操作同上。
二、进口所需资料:
1、3/3 海运提单(正本)Ocean Bill of Lading2、3份发票和箱单(正本)Invoice and Packing List3、1份国外官方出具的原产地证书(正本)Certificate of Origin4、1份国外官方出具的检验分析报告(正本)Report of Analysis5、1份国外官方出具的纯度证明(正本)Certificate of Purify6、1份国外官方出具的卫生证书(正本)Certificate of Health7、1份生产厂商出具的无木质包装证明(正本)Certificate of No Wood8、1份由生产厂商出具的对包装物(玻璃酒瓶、纸箱包装)的健康无害声明(正本)Certificate of Conformity for Food Contact9、1份保险单(正本)Cargo Transportation Insurance Policy10、酒瓶正面贴的英文标签(简称:正标)和酒瓶背面贴的中文标签(简称:背标)各4份(正本),具体的中国检验检疫部门对中文背标的要求见下面详细说明。
11、进口时是否有木质包装几木托盘必须要申报前确认清楚并书面通知我司。如进口时带有木质托盘,木头上需有“IPPC”标志。
12、如中文背标有“XXX获奖”等奖项字样,需同时提供相应的获奖证书。
13、提供给我的图片和标签最好是和实际酒瓶上的一致,否则需提供给我我们备案的标签与实际标签的比例。
三、进口所需费用:
货物从到达厦门口岸起----货物拖到指定地点止,产生的主要费用:
1、货代换单费
2、税费(海关编码:22042100):包括关税:14%、消费税10%、增值税17%,三种税费总合,占合同总金额(以CIF价为基准)的50%。
3、报关报检费,海关和商检验货费、法定商检费、防疫费
4、我司代理服务费:
5、码头操作费(如验货需拖车进行拖柜费、出堆场费、提货卸货费、装货费、入场费、理货费、转场费、滞期费等)。
6、清关后会产生拖车费、仓储费、入/出库费用
7、如FOB进口,还需进口海运费和保险费
四、关于进口时中国商检部门对中文标签的要求:
1、例如:净含量 750mL,这几个字体的高度不能小于4MM2、其他所有字体的高度不能小于1.8MM3、背标中的中文主标题字样不能小于英文主标题字样
4、酒精度必须标明,如:13%VOL字样
5、原料要注明:“葡萄汁”(注:如含有亚硫酸盐,要注明。并且原料不能只写成100%葡萄汁)。
6、(名称)----葡萄酒需注明为:“----红/白葡萄酒”或“-----干红/干白葡萄酒”或“----半干红/半干白葡萄酒”
7、一种:需注明罐装日期(具体的年、月、日)
二种:可以打成:见瓶颈或瓶帽(年、月、日)(具体年、月、日还是日、月、年的打法视酒瓶上的打法。
8、需注明“生产厂商、地址、进口经销商、地址”及进口经销商的电话号码
9、还需注明:原产国、罐装日期、贮藏方式、存放条件、保质期、类型、葡萄年份(可选)、生产商和地址等信息。
五、其他说明:
1、葡萄酒进口商检部门会对进口货物进行抽样化验(抽样后的货物不归还),化验合格后会出具“卫生证书”。再得到商检部门的正本卫生证书后,进口的葡萄酒方能进行销售,否则违法。卫生证书的出具时间,从抽样起算需一个月左右的时间。
2、如进口时葡萄酒瓶上未贴有中文背标(即只贴了英文正标进口),则必须要在玻璃瓶上或英文正标上打印上“罐装日期”,否则不允许进口。报关时也需提供正标和背标正本各4份。如进口时有贴中文背标,则背标上有罐装日期即可。
3、报关前委托方需先行支付合同金额50%的税款,报关中产生的实际费用实报实销,提货前连同我司代理费一起结清。
林产品进口贸易 篇3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林业经济保持了较高速度的增长, 林业总产值从1980年的1 359.4亿元跃增到2007年的12 533.4211亿元, 增长了近10倍。与此同时, 林产品进口贸易增长迅速。中国林产品进口贸易长期以来表征为补缺型的进口贸易, 主要目的是通过进口林产品来满足国内强劲的经济增长需要。1981-1992年, 中国大约累计进口了220.55亿美元的林产品。1998年中国实行“天保工程”之后, 林产品进口出现跨越式扩张。2007年, 林产品进口额增至324亿美元, 同比增长16.7%, 林产品进口贸易对林业经济增长的影响日渐显现。中国林产品进口贸易是否会促进林业经济增长?二者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这些问题的研究, 对于制定林产品贸易政策和林业发展战略, 特别是对于在全球金融危机阴影笼罩下的中国能否通过林产品进口贸易拉动内需、促进林业经济增长, 最终实现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有着尤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相关文献回顾
关于进口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古典经济学时代, 其中, 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和约翰·穆勒的贸易动态利益思想为进口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李嘉图认为, 随着人口的增加, 在土地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下, 食品等生活必需品的价格会逐渐上涨, 通过进口, 可从国外获得较便宜的食品等生活必需品及原材料, 从而稳定物价, 阻止土地收益递减的倾向, 促进经济增长。约翰·穆勒则第一次明确区分了贸易的直接利益和间接利益。所谓直接利益, 即通过国际分工使生产资源向效率较高的部门转移, 进口本国不能生产的原材料和机器设备等经济活动持续进行所必需的物质资料, 从而使贸易双方均可获取贸易利益。间接利益表现在, 通过国际贸易分工推动国内生产过程的创新和改良, 提高劳动生产率;通过产品进口造成新的需求, 带动本国经济的增长。20世纪30年代, 罗伯特首次提出“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发动机”命题, 后经R.纳克斯等人补充和发展, 该命题也提及了进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有利影响。20世纪80年代初, 以罗默、卢卡斯等为代表的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认为, 一国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考察, 一国的经济增长在短期内主要取决于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和净出口需求, 净出口差额越大, 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越大。但是, 如果从长期来分析, 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生产要素供给的增加和全要素生产率。前者主要是指投入量的增加, 后者的提高则包括产业结构优化、规模经济、制度创新、知识进展等, 而这些因素都与进口有密切关系[1]。同时, 一些经济学家对关于进口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观点提出了质疑, 其中, 普雷维什和辛格等人认为, 对外贸易已成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阻力。1970年, 克拉维斯明确提出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侍女”, 该理论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在实证研究方面, 国外学者大多利用计量经济模型或采用最小二乘法对多个国家或地区的截面数据进行检验, 实证结果一般都支持进口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观点。Romer (1993) 利用76个发展中国家1960年的截面数据分析了机器和设备进口对生产的影响, 发现进口贸易最终会对经济增长产生积极影响。Coe & Helpman (1995) 根据21个OECD国家以及以色列的面板数据, 利用Grossman和Helpman的“创新驱动”增长理论模型, 深入考察了进口贸易对国际技术溢出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 研究表明, 贸易伙伴国的研发投入能够显著提升本国全要素生产率。Jakob (2005) 采用1883年至2002年间13个OECD国家的面板数据, 证实进口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能够给OECD国家带来200%的TFP增长。但是Helleiner (1996) 、Bleaney (1997) 等人的实证检验得出了进口贸易并没有促进经济增长的结论。此外, Chow (1987) 和Ghosh (1996) 等人的研究结论得出中性结果。
我国学者对进口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也作了许多实证研究。佟家栋 (1995) 较早地探讨了进口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指出进口对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来源于良好的产品结构的选择和对产业结构变化的影响。季铸 (2002) 开发了一种包括进口贸易与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就业的动态模型, 其理论模型显示, 在一定的条件下, 进口和出口一样可以成为经济增长的增量因子[2]。张亚斌、易红星和林金开 (2002) 通过对进口增长率和GDP增长率的回归分析, 证明了二者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性, 且进口增长变化的幅度更大。陈龙江、黄祖辉、周文贵 (2005) 采用出口扩展型总量生产函数, 就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行实证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 农产品进口的产出弹性为0.074, 表明中国农产品进口对农业经济增长同样具有促进作用。
国内外学者在进口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方面所做的研究工作是卓有成效的, 笔者认为, 进口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仍有两个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第一, 计量回归中存在着数据不平稳的伪回归问题。由于时间序列数据可能存在非平稳性, 回归分析时必须对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 保证所用时间序列数据是平稳的或相互间存在协整关系。第二, 研究内容的细化。已有的研究大多倾向于选择一个或一组国家作为进口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分析对象, 而对以产业 (部门) 进口贸易与产业 (部门) 经济增长的关系为研究对象缺乏兴趣, 且研究较少。因此, 本文将运用现代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对中国林产品进口贸易与林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
二、数据与研究方法
(一) 数据
本文的数据来源于FAO在线林业统计数据库和历年中国林业统计年鉴, 样本区间为1981-2007年, 选取的变量为林业国内生产总值 (GDP) 、林产品进口额 (M) , 根据当年平均汇率将GDP的计算单位换算成美元, 然后利用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 (1981=100) 对林业国内生产总值、林产品进口额进行平减。为消除时间序列中存在的异方差现象, 对变量进行对数变换, 表示为LNGDP、 LNM, 这种变换不会改变原序列的协整关系, 同时可提高模型拟合效果。
(二) 研究方法
协整理论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一种计量经济分析技术, 由格兰杰 (Granger) 和恩格尔 (Engle) 于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作为计量经济学理论的一个重大突破, 它有效地克服了传统计量分析技术在进行非平稳时间序列分析时所面临的困境, 防止了伪回归的出现。其基本思想是, 如果两个 (或两个以上) 的时间序列变量是非平稳的, 但它们的某种线性组合却表现出平稳性, 则这些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关系, 即协整关系。本文基于协整理论研究时使用的方法主要有平稳性检验、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及Granger因果检验。
1.平稳性检验
针对时间序列数据可能存在的非平稳性, 我们首先需要对文中各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目前关于变量的单位根检验有许多具体的检验方法, 本文采用ADF (Augmented Dickey Fuller Test) 方法对下面回归方程中的系数 进行г检验:
其中, Δ为差分算子, εt为随机误差项, Yt是文中所研究的时间序列, 零假设H0 :
2.协整检验
各变量经过ADF检验后, 如果时间序列X1, … , Xt 都是同阶单积的 (I (d) ) , 并且向量 (β1, …, βt) 使加权组合β1X1 + …βtXt 为平稳序列 (I (0) ) , 则这组时间序列是协积的 (Co-integrated) 。我们可以进行协整检验。协整检验主要有Engle-Granger两步法和Johansen检验。本文采用E-G两步法对变量的时间序列进行协整检验。首先运用OLS方法估计出协整方程 Yt =α0+α1Xt+εt, 进而求出非均衡误差, 然后对残差序列EC进行ADF检验, 如果残差序列EC是平稳的, 则意味着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3.误差修正模型
误差修正模型是协整分析的一个延伸, 协整反映的是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 如果由于某种原因短期出现了偏离的现象, 则必然会通过对误差的修正使变量重返均衡状态, 误差修正模型将短期波动和长期均衡结合在一个模型中[3]。根据Granger定理, 一组具有协整关系的变量可以建立误差修正模型, 因此, 在协整检验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进一步建立包括误差修正项在内的误差修正模型并以此来研究变量之间的短期动态调整关系。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如下:
ΔYt=λα0+β1ΔXt-λYt-1+λα1Xt-1+εt (2)
其中, Δ是一阶差分算子, α0为常数, εt为零均值非自相关随机误差项, λ= 1-εt, Y代表林业国内生产值, X代表林产品进口额, 模型中的变量均已采取了对数形式, β1和α1为待估参数, 这两个参数值就是本文计量经济检验所需的最终结果。
4.Granger因果检验
协整检验的结果揭示了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 但是这种关系是否构成因果关系还需要进一步验证。Granger (1969) 提出的因果关系检验提供了解决此类问题的工具。其基本原本原理是:如果变量X有助于预测变量Y, 即根据Y的过去值对Y进行自回归时, 如果再加上X的过去值, 能显著地增强回归的解释力, 则称X是Y的格兰杰原因 (李子奈, 叶阿忠, 2000) (记为“X = Y ”) ;否则, 称为非格兰杰原因 (记为“X = Y”) 。我们可以根据赤池信息准则 (AIC) 确定Y和X的滞后阶数。
三、实证结果
(一) 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
对各变量分别进行ADF (Augmented Dickey Fuller Test) 检验, 滞后阶数的选择是以赤池信息准则 (AIC) 最小为准则。检验结果如表 1所示。
注: ①检验中的c, t 代表常数项和趋势项, k代表滞后阶数, 加入滞后项是为了使残差项为白噪声。②Δ表示差分算子。③本表统计结果均由Eviews 5.1软件计算得出, 下同。
由表1可以看出, 所有变量的水平序列在5%显著水平下都是非平稳的, 但是它们的一阶差分序列在5%显著水平上都是平稳的, 即LNGDP、LNM都是一阶单整序列, 由此可以进一步检验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
(二) 协整检验
我们使用 E-G两步法对两变量时间序列进行协整检验。由于变量LNGDP、LNM都是I (1) 序列, 可以用OLS (Ordinary Least Squares) 方法进行协整回归, 得到协整方程如下:
其中, 括号中的数值分别为标准差和t统计量的值, 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 拟合优度较高, 并且t统计值表明, 回归系数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如果变量LNGDP和 LNM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则残差序列EC应具有平稳性。下面对残差序列EC进行ADF检验。检验含有常数项的1阶滞后的ADF模型, ADF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由表2可知, 在5%置信水平下, -2.3542 -1.9834, 无法拒绝备则假设, 表明残差序列EC具有平稳性, 意味着时间序列LNGDP和LNM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即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从方程 (3) 可以看出, 林产品进口对林业经济增长的弹性约为0.3247, 即林产品年进口每增加1个百分点, 能够使得林业经济增长0.3247个百分点。这一结论表明, 中国林产品进口贸易对林业经济增长起到显著的正向拉动作用。
(三) 误差修正模型
根据GRANGER定理, 如果非平稳的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那么必然可以建立一个误差修正模型。LNGDP和LNM的一阶差分序列分别为ΔLNGDP、ΔLNM。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如下:
(4) 式括号中的数值为回归系数的t统计量的值。可以看出, 模型的回归系数基本上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 且模型的拟合系数很高, 拟合效果良好。
(4) 式中的误差修正项反映了林业经济增长和林产品进口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 差分项表明了相关变量的短期波动规律。误差修正项系数的t统计值为0.7461, 通过了5%水平下的显著性检验, 这说明 LNGDP受到长期均衡关系的显著影响。误差修正项系数为-0.43, 符合反向修正机制, 表明LNGDP每年的实际值与其长期均衡值的偏差约有43%在下一年度得到修正, 说明林业经济增长在受到扰动后能以较快的速度调整到长期均衡水平上, 调整力度较大。 (4) 式还表明, 在短期内, 林产品进口的短期变化对林业经济增长有着不太显著的正面影响。
(四) Granger因果检验
根据赤池信息准则 (AIC) 确定滞后阶数为1, 对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检验, 结果如表3所示。检验结果表明, 在5%显著水平下, LNGDP与LNM存在因果关系, 即林产品进口是林业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而林业经济增长不是林产品进口的Granger原因, 这一结论表明, 中国林产品进口贸易的发展拉动了林业经济增长。
*代表在5%的置信度水平下拒绝原假设
四、主要结论
第一, 协整分析显示, LNGDP与LNM两个变量都是一阶单整序列, 二者之间存在唯一的协整关系, 表明林产品进口贸易与林业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第二, 从长期来看, 林产品进口对林业经济增长具有显著推动作用, 这是符合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从长期来看, 国内短缺的生产要素的进口, 能够提高全要素的生产率, 促进经济增长。中国原木、锯材等初级林产品的大量进口, 不仅没有对国内生产形成替代, 反而释放了国内的产能, 有效地刺激了林业经济规模的扩张, 这的确有利于林业实现良性经济增长。
第三, 林业经济增长与林产品进口之间仅存在单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 林产品进口是林业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 但林业经济增长不是林产品进口的Granger原因。这说明, 林产品进口贸易在短期内对林业经济增长有一定的拉动作用, 但林业经济增长不能为进一步林产品进口增长作贡献, 其尚未实现对林产品进口增长的规模效应。
五、对策建议
第一, 进一步优化林产品进口结构, 增加国内无法替代的资源性林产品进口。世界林产工业发展的总趋势是, 以速生小径材和枝桠材为主要原料的产品取代必须依赖大径材为原料的产品。虽然近年来中国林产品进口结构发生很大变化, 但以纤维材为原料的纸、纸板和纸浆在目前进口的全部林产品中所占比重仍高达85.4%, 而这类产品均可以速生小径材为原料。中国应立足国内速生用材林的培育, 为纤维材市场提供原料, 今后可适量减少此类产品的进口。同时, 鉴于目前国内对优质大径材, 尤其是珍贵阔叶材仍需依赖国际市场调剂的现实, 中国应在有计划地培育优质大径材资源的同时, 加大此类资源的进口数量, 满足房地产、家具和装饰装修等原料需求。
第二, 积极拓宽林产品进口渠道, 培育可持续的国际林产品供应市场。目前, 中国林产品进口大多稳定在俄罗斯、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家, 过于集中的进口产地不利于回避国际林产品市场的供应风险。今后, 要进一步拓宽进口渠道, 推进林产品进口市场的多元化, 尽可能规避国际市场风险。同时, 可加大海外森林资源开发的力度, 积极探索与东南亚地区、南美洲、非洲等地区的一些资源丰富、条件合适、双边关系良好的国家合作开发森林资源的有效途径和具体操作方式, 通过境外投资获得持续的木材来源, 并可采取产权的购置、合作开发等方式, 保证资源的稳定供应。
第三, 注重多层次对外贸易合作关系的协调发展, 加强双边、区域和全球的合作, 建立有效的国际机制, 创造公平贸易环境, 为中国林产品进口贸易开拓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 要严格遵守国际贸易规则, 认真履行国际责任, 严厉打击非法采伐, 积极探索解决贸易争端的交流渠道和解决机制, 维护正常国际木材贸易, 为我国林产品进口创造稳定而又可知的贸易流量。
参考文献
[1]魏浩, 张二震.对进口在经济发展中作用的重新认识[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3) :58-62.
[2]朱廷珺, 于宾.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文献述评[J].兰州商学院学报, 2006 (5) :46-53.
[3]冷眉, 费方域.上海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协整分析[J].当代财经, 2005 (11) :103-107.
[4]朱永杰, 刘俊昌.中国加入WTO后的林业对外政策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4.
[5]张灿亭, 江凌.江苏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 2006 (6) :55-59.
林产品进口贸易 篇4
一、中国钢铁产品进口贸易摩擦概况
与钢铁产品出口贸易摩擦相比, 进口贸易摩擦的案件数量相对较少。1996-2012年中国出口钢铁产品遭遇国外贸易救济调查共147项, 而中国对国外进口钢铁产品发起的贸易救济调查仅14起, 中国在钢铁产品对外贸易摩擦中仍处于被动地位。但是, 自1999年起中国也开始主动使用反倾销、反补贴及保障措施等合法武器来维护国内钢铁产业的安全。
如表1所示, 截至2013年12月中国对进口钢铁产品发起的贸易救济调查仅16起, 贸易救济方式以反倾销为主, 仅在2009年对原产于美俄的电工钢实施了“双反”调查, 在这16起进口钢铁产品贸易摩擦案件中, 被诉国主要是欧美日韩俄等一些发达国家, 而涉案产品则主要是板卷材和管材。其中值得关注的是中国首例进口保障措施案件和首例“双反”调查案件。由于2002年美国和欧盟先后宣布对部分钢铁产品采取保障措施, 大量钢铁产品涌入中国市场, 导致钢材价格大幅下跌, 国内部分钢铁企业的利润下降幅度高达43.36%。为此2002年4月, 宝钢、鞍钢、武钢、首钢、邯钢及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向原对外贸易部提起实施保障措施的申请。同年11月中国外经贸部宣布对热轧普薄板等5类进口钢铁产品实施最终保障措施。2009年中国对原产于美国和俄罗斯的进口取向电工钢正式启动反倾销与反补贴调查, 这是中国首次对进口产品进行反补贴调查, 也是首次对来源于一个国家的进口产品同时进行反倾销与反补贴的“双反”调查。笔者将对这起钢铁产品保障措施案件和取向电工钢“双反”案件的过程以及影响做出具体的阐述与分析。
数据来源:中国贸易救济信息网 (http://www.cacs.gov.cn)
二、中国对部分进口钢材实施保障措施案件研究
(一) 案情简介
1. 案件背景
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在钢铁行业对政府和国会的游说下, 于2001年7月启动“201”钢铁保障措施调查。2002年3月美国与欧盟先后正式对部分主要进口钢材采取保障措施。由于中国、美国和欧盟是世界最大的钢铁进口国 (地区) , 一旦美国与欧盟实行进口限制措施, 势必导致国际钢材贸易方向的转移, 给中国市场与本国钢铁产业造成巨大压力。据统计, 2002年一季度中国钢材的进口量达到491万吨, 达到历史最高峰, 同时, 出口量却大幅下滑, 2002年一季度的出口量仅为119万吨, 同比下降33.89%。[2]中国钢材的进口增长和出口下滑, 致使国内钢铁企业的经济效益大幅降低。在此背景下, 上海宝钢、鞍山钢铁、武汉钢铁、首都钢铁、邯郸钢铁以及中国钢铁工业协会联合申请对钢铁产业进行产业损害调查。
2. 案件进程
2002年4月19日, 上海宝钢、鞍山钢铁、武汉钢铁、首都钢铁、邯郸钢铁以及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向原外经贸部正式提交《关于对钢铁产品进行保障措施调查的申请》。2002年5月20日, 原外经贸部发布2002年第29号公告, 决定对部分进口钢铁产品启动保障措施调查。
2002年5月21日, 原外经贸部发布初裁结果, 裁定有明显证据表明普通薄板和普通中厚板等9大类产品的进口增长对国内产业造成严重损害或严重损害威胁, 且目前情况已处于紧急状态, 延迟实行临时保障措施将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害, 因此决定对该9类产品采取临时保障措施。
2002年9月4日至5日, 原国家经贸委就该案的产业损害举行了调查听证会。2002年9月25日至26日, 国家经贸委举行了对部分钢铁产品进口急增及进口激增与损害因果关系的调查听证会。
2002年11月19日, 原外经贸部和国家经贸委发布终裁结果, 决定自2002年11月20日起对热轧普薄板、冷轧普薄板 (带) 、无取向硅电钢、彩涂板、冷轧不锈钢薄板 (带) 5类进口钢铁产品实施最终保障措施, 具体关税配额量及税率参见表2。
2003年12月26日, 商务部发布2003年第76号公告宣布, 鉴于目前钢铁贸易发展的形势决定终止实施上述的部分钢铁产品保障措施, 对该措施项下的进口钢铁产品不再征收附加税。
单位:配额量 (千克) 税率 (%)
资料来源:商务部公平贸易局, 《部分钢铁产品保障措施案文件汇编》, 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 (2003版)
(二) 实施效果分析
1. 进口规模
由图1中国钢材月度进口量的变化曲线, 将2002-2003年的钢材进口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2年1月至2002年11月, 中国钢材进口量持续增长后下滑。美国“201”钢铁保障措施的实施导致世界钢材贸易摩擦升级, 韩国、日本等国家纷纷将出口转向中国。中国于2002年5月采取临时保障措施, 但由于实行不受时间和国别限制的全球配额制, 在保障措施实施的初期钢材进口商争抢进口配额, 因此该阶段前期中国钢材进口量持续高涨, 由1月份的149万吨提高至8月份的252万吨。进入9月份, 由于临时保障措施的配额量基本用完, 中国钢材进口量开始下滑, 11月份的进口量降至173万吨。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局月度数据
第二阶段:2002年12月至2003年12月, 进入最终保障措施阶段, 中国钢材进口量回升并持续走高。最终保障措施的保护品种减少、配额增加, 同时国内钢材价格持续上涨, 丰厚的利润刺激了贸易商的进口积极性, 即使超出了配额量, 开始征收高关税仍有利可图, 导致中国钢材的进口势头强劲, 2003年的总进口量达到3716万吨, 同比上升51.74%。同时, 在最终保障措施正式实施后, 中国钢材出口量有所上升。
由表3最终保障措施第一阶段的配额量和实际进口量来看, 热轧普板、冷轧普板、彩涂板、无取向硅电钢以及冷轧不锈普板五大类钢材的实际进口量均超过配额量, 分别占规定配额量的127.5%、105.5%、153.8%、109.9%及129.8%。从实施结果来看, 虽然保障措施未能降低国外钢材向中国市场的输入量, 但如果不实施保障措施, 在当时欧美等国家 (地区) 纷纷实施进口限制的情况下, 中国旺盛的钢材需求势必会导致钢材的超量进口。保障措施的实施可以减弱进口钢材对国内市场的冲击, 将冲击力度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之内, 以维持国内市场的稳定。
数据来源:据商务部有关资料整理而成
2. 钢材价格
由图2国际钢材价格指数 (CRUspi) 3的走势可以看出, CRUspi自2002年2月起出现大幅度的回升, 世界钢材价格上涨的带动和中国钢铁保障措施的实施导致中国国内钢材供求失衡, 国内钢材价格整体趋势持续上涨, 尤其在2002年11月实施最终保障措施之后, 国内钢材综合价格指数上涨幅度明显增大。保障措施的实施有效地压制了国外钢材资源向中国市场输入的热潮, 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国内钢材价格的上升。
由表4可以看出, 2001-2003年保障措施项下五大类进口钢材的年均价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这主要是由于国内市场钢材价格的持续上涨, 导致在即使征收高额关税的情况下, 保障措施项下的钢材品种依然大量向中国市场输入。超出配额部分的关税直接向进口商征收, 进口成本的增加势必导致进口商提高定价, 而价格上涨的部分则由国内消费者即涉案产品的下游产业来承担。
数据来源:西本新干线商品指数数据库 (http://www.96369.net/)
数据来源:中国钢铁工业年鉴2003、2004
3. 国内企业产量及效益
由表5可知, 中国钢材产量由2001年16067.61万吨万吨增长至2003年的24108.01万吨, 2002年与2003年分别同比上涨19.82%、25.23%。究其原因, 除了中国经济水平的迅速发展, 国内市场对钢材的需求量旺盛之外, 中国首次对进口钢材实施的临时保障措施与最终保障措施, 也为国内的钢材市场减轻了一定的压力, 削弱了其他国家 (地区) 的进口限制措施对中国钢铁行业造成的冲击, 从而拉动了国内钢材产量的高速增长。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局年度数据
保障措施的实施和国内宏观经济的向好, 使得钢材产量和价格均大幅增长, 由表5中的销售产值和利润总额可以看出, 国内钢铁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显著改善, 2002和2003年的经济收益指标都出现了较大数值的增长, 尤其是2003年国内钢铁企业的销售产值同比上涨67.26%, 利润总额同比上涨一倍以上。
三、中诉美俄取向电工钢“双反”案研究
(一) 案情简介
1. 案件背景
此次反倾销与反补贴调查由武汉钢铁和上海宝钢联合推动, 武钢和宝钢是国内仅有的两家有能力规模化生产取向电工钢的企业。2008年两家企业的取向电工钢产量分别为31万吨和1.5万吨, 而同年中国由美国和俄罗斯进口的取向电工钢数量分别达到5.9万吨和7.9万吨, 其中由美国进口的取向电工钢数量同比上涨近400%。国外低价进口钢材的输入压制了钢厂价格的提升, 社会库存增加, 在没有足够的市场需求支撑下, 会对国内钢材市场造成巨大的压力。由于进口取向电工钢的价格相对较低, 对国内市场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冲击, 且中国商务部在审查宝钢与武钢的申请书后, 认为该申请书中具备反倾销与反补贴调查立案所要求的内容及相关证据。
2. 案件进程
2009年4月29日, 武汉钢铁 (集团) 公司和宝钢集团有限公司代表国内取向电工钢产业, 正式向中国商务部提起反倾销与反补贴调查申请, 要求对来源于美国与俄罗斯的进口取向电工钢启动反倾销反补贴调查。
2009年6月1日, 中国商务部公告宣布对来源于美国与俄罗斯的进口取向电工钢进行反倾销调查, 同时对来源于美国的进口取向电工钢进行反补贴调查。
2009年12月10日, 商务部公告宣布初裁结果, 裁定在本案调查期内, 来源于美国与俄罗斯的进口取向电工钢存在倾销行为, 来源于美国的进口取向电工钢存在补贴行为, 并决定以保证金的方式实施临时限制措施 (参见表6) 。
数据来源:中国贸易救济信息网
2010年4月10日, 商务部公告宣布终裁结果, 最终裁定与初步裁定一致, 并决定对来源于美国和俄罗斯的进口取向电工钢征收反倾销税与反补贴税, 实施期限为自2010年4月11日起5年。
2010年9月15日, 美国针对中美取向电工钢“双反”案提起WTO争端解决机制下的磋商请求, 正式启动WTO争端解决程序。2012年6月15日, WTO专家组公布该案 (DS414) 专家组报告, 裁定中国调查机构在反补贴调查立案、产业损害影响、因果关系确定、非保密概要以及其他出口商税率等方面违反了WTO相关规则。2012年7月20日, 中国提起上诉。2012年10月18日, WTO上诉机构就该案公布裁决报告, 上诉机构虽然未能推翻专家组作出的主要认定, 但支持中方关于倾销或补贴进口之间具有的因果关系和调查机构在价格影响评估中不需要证明价格影响等观点。
(二) 实施效果评析
1. 进口规模
(1) 贸易限制效应
由于在贸易摩擦中进口国贸易救济措施的实施会增加涉案产品的成本, 贸易限制效应通常会导致进口国对该产品进口量和进口额的减少。由表7可以看出, 2006-2008年中国取向电工钢的进口数量由25.4万吨增至35.3万吨, 进口金额也由8.1亿美元激增至15.8亿美元。2009年后中国取向电工钢的进口量与进口金额开始呈明显的下降趋势, 进口量由2008年的35.3万吨下降至2009年32.0万吨, 2010年进一步下降至26.3万吨, 而2012年的取向电工钢进口量仅有23.7万吨, 进口额仅为5.04亿美元, 进口规模基本得到了有效地控制。
数据来源:United Nations Commodity Trade Statistics Database
在中国取向电工钢进口总量下降的同时, 2009年后中国从美国和俄罗斯进口的取向电工钢数量均出现了大幅下降。其中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取向电工钢数量由2008年的5.94万吨降至2012年的0.13万吨, 原产于俄罗斯的数量则由2008年的约8.0万吨逐年下降至2012年0.88万吨, 贸易限制效应十分显著。
(2) 贸易转向效应
贸易转向效应是指贸易救济措施的实施导致指控发起国对指控对象国涉案产品的进口受阻, 为了填补市场空缺以维持本国市场的供需均衡, 指控发起国可能对非指控对象国同类产品的进口增加。贸易转向效应越大, 贸易摩擦对指控国的负面影响就越大。研究案例中的贸易转向效应, 就要考察由指控对象国与非指控对象国进口的数量变化情况以及涉案产品来源国的占比情况。
由图3可以看出, 自2009年对原产于美俄的取向电工钢发起立案调查后, 中国由美俄进口的取向电工钢占总进口量的百分比均不断下降, 其中由美国进口的取向电工钢由2008年16.84%逐年下降至2012年的0.54%, 由俄罗斯进口的取向电工钢则由2008年22.66%下降至2012年3.72%。然而与此同时, 中国由其他国家进口的取向电工钢占总进口量的百分比却在迅速上升, 由2008年的60.51%上升至2012年的95.74%, 这说明中国与美俄的贸易摩擦具有较明显的贸易转向效应。
数据来源:据表7数据计算而得
(3) 国内市场占有率
市场占有率也称市场占有份额, 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国企业的盈利能力与竞争地位, 若本国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增加, 则表明本国企业与产业竞争力得到了有效提升。在贸易限制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同时存在的情况下, 可根据市场占有率的变化情况来判断贸易摩擦的总体影响效应是否积极。
由图4可以看出, 自中国对原产于美俄的取向电工钢发起立案调查之后, 2008-2012年中国取向电工钢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分别为48.99%、56.76%、66.54%、65.94%、75.34%, 本国市场占有率整体上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即使现阶段贸易救济措施的贸易转移效应仍然存在, 但国内产品市场占有率的增加说明国内取向电工钢的市场竞争力有所增强, 产业竞争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 贸易救济措施具有积极的保护作用。
数据来源:历年中国钢铁工业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整理而得
2. 进口价格
由图5可以看出, 与2002年中国对部分进口钢材实施保障措施的效果相反, 在该案件反倾销税与反补贴税的征收期间, 中国取向电工钢的进口价格出现了持续下降的现象, 其中2010年的进口价格同比下降约37.54%, 而国内取向电工钢在此期间的消费量却保持稳步增长。这主要是由于进口价格的上涨导致中国对进口取向电工钢需求量的降低, 在国内厂商的产能以及产品质量可以满足消费需求的前提下, 增长的消费量由国内生产商填补。在上述情况下, 实际上是由国外出口商与国内消费者共同承担进口附加税, 如果国外出口商承担的部分超过国内消费者, 征收反倾销税与反补贴税之后的进口价格就会低于征收前的价格。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钢铁工业统计年鉴中相关数据计算而得
3. 国内企业产量
反倾销税与反补贴税的征收对国外取向电工钢向中国市场的出口造成一定的阻碍作用, 面对价格相对较高的进口取向电工钢, 国内消费者将选择由国内厂商提供的产品代替进口产品, 国产取向电工钢需求量的增加刺激国内生产的扩张, 甚至对国内钢材产量的整体提升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企业产量变化率可以较直观地反映企业实际产出能力的变化情况, 笔者同时考察中国企业成品钢材与取向电工钢年产量的变化情况, 如表8所示, 2006年以来中国成品钢材的产量逐年增加, 其中2009-2011年的年产量涨幅依次为14.79%, 15.66%和10.39%, 而中国取向电工钢的产量则表现出更加迅速的增加势头, 近年来的年涨幅均稳定在20%以上, 表明反倾销税与反补贴税的征收对国内生产者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
数据来源:历年中国钢铁工业统计年鉴
四、总结
(一) 正面影响
1. 对国内产业起到了较好的保护作用
在本文的保障措施案与“双反”案中, 贸易流量数据表明贸易限制效应的存在使得相关产品的进口量得到了较好的控制。虽然在“双反”案过程中存在明显的贸易转向效应, 但本国市场占有率呈现出稳步上升的趋势, 贸易救济措施使国内消费者对本国产品需求量上升, 刺激了国内的生产扩张, 对国内钢铁产业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在保障措施案中, 中国钢材的出口量也随着终保措施的实施有所提升, 可见进口贸易摩擦的影响不仅直接表现在对进口价格和进口数量的调控上, 而且对出口规模的扩增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2. 维护了中国钢铁产品出口贸易环境
中国已进入钢材出口贸易摩擦的高发期, 严重影响中国钢铁产业的对外贸易效益。运用相关法规对进口产品合理采取贸易救济措施, 能够有效减少国外对中国采取不公平的歧视性待遇。特别是在建立完善的对外贸易保护运行机制之后, 中国强有力的贸易救济措施必然会使其他国家在有条件采取贸易救济措施进行报复时, 首先需要考虑对中国钢铁产品的出口启动调查有没有益处, 从而主动减少对中国钢铁产品出口调查的滥用, 维护了中国钢铁产品出口贸易的国际市场环境。
(二) 负面影响
1. 法律成本和法律风险
启动贸易救济调查需要履行的程序不是涉案钢铁企业自身能够操作的, 需在专业律师的协助下才可完成, 并且由保障措施案和“双反”案的时间过程来看, 立案、初裁、终裁以及复审等一系列漫长的法律程序, 将使企业在获益于贸易救济措施之前, 必须先支付一定的法律成本。这笔法律费用的支出同时存在着极大的风险, 即案件可能进入更为繁琐的司法程序, 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因此受到影响, 或者案件的调查结果判定为无损害。考虑这种情况的发生, 国内很多钢铁企业对进口钢铁产品采取贸易救济措施的意愿不强, 缺乏对外诉讼的利益动因。
2. 加剧对外贸易摩擦程度
中国目前为全球最大的钢铁产品出口国, 因此对某一钢铁产品采取贸易救济措施之后, 极有可能招致其出口的钢铁产品成为被指控对象国报复的牺牲品。就本文“双反”案来看, 2013年7月美国AK公司认为中国商务部并未执行WTO争端解决机构对该案作出的裁决与建议, 同年9月份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 (USITC) 随即发布公告, 应美国AK钢公司、美国Allegheny Ludlum公司以及美国钢铁工人联合会的申请, 对来源于中国的取向电工钢进行反倾销与反补贴产业损害立案调查, 中美取向电工钢贸易摩擦进一步加剧。
3. 上下游产业的利益冲突
虽然在本文“双反”案中进口取向电工钢的价格出现了持续下跌的现象, 但在大部分案件中涉案产品的价格变动情况与本文保障措施案例一致, 即造成国内相关产品价格的大幅上涨, 这就意味着其下游产业生产原料价格的增加。钢铁工业是一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 其下游产业包括建筑、机械、汽车、船舶、轻工以及铁道等诸多行业, 生产成本的增加势必会严重影响下游相关产业的发展。因此中国钢铁行业对外贸易救济措施的采取, 不能仅仅着眼于国内钢铁行业的局部利益, 还要把对上下游产业的利益乃至整个市场的利害关系统统考虑在内并做出权衡。
摘要:选取中国钢铁产品进口中首例进口保障措施案件和首例“双反”调查案件, 从进口规模、进口价格以及国内产量等方面分析我国贸易救济措施的实施效果, 针对我国钢铁产品进口贸易摩擦的正负面影响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贸易摩擦,钢铁产品保障措施案件,取向电工钢“双反”案件,中国钢铁产品进口
参考文献
[1]Jae W.Chung.Effects of U.S.Trade Remedy Law Enforcement under Uncertainty:The Case of Steel[J].Southern Economic Journal, 1998, 65 (1) .
[2]Peter Goldstein.U.S.Steel Polity to Provoke Trade Friction[N].Kiplinger Business Forecasts, December21th, 2001.
[3]Chad P.Bown.How Different are Safeguards from Antidumping?Evidence from U.S Trade Policies toward Steel[R].World Bank Research Group, 2013.
[4]张宏乐.中国第一起钢铁保障措施案评述[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05 (2) .
[5]严建苗.WTO框架下保障措施经济学:以钢铁产品为例[J].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6 (7) .
[6]林学访.论贸易摩擦的成因与影响[J].国际贸易, 2007 (5) .
[7]陈松州.中国对外贸易摩擦的双重效应与应对策略[J].改革与战略, 2008 (6) .
[8]卢育莹.中国钢铁业对外反倾销绩效评估[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9.
[9]商务部公平贸易局.中国首例“双反”案:电工钢反倾销反补贴案解读[J].中国经贸, 2010 (5) .
[10]闫克远.中国对外贸易摩擦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12.
林产品进口贸易 篇5
到目前为止, 理论界尚未对产品多样化 (product variety) 给出统一的定义。依据不同的学科、不同的理论, 它存在多种解释。而大量的国际贸易方面的论文则将其定义为来自某一特定国家的充分细分的产品贸易流量。本文对产品多样化的定义就遵循这一学科中的普遍观点。
对于产品多样化的测度, 由于没有统计机构对其进行数据统计和记录, 所以首先必须要寻求恰当的产品多样化衡量方法以助于相关研究。早期的度量都是采取间接的方法进行的, 但是由于间接方法本身固有的不足, 一些学者尝试对产品多样化进行直接测度, 除了直接计数的方式外, 最具代表性的是Feenstra (1994) 设计的一种直接衡量产品多样化的稳健方法, 因为该方法相对复杂, Funke&Ruhwedel (2005) 对其进行总结, 给出了更为直观的表述, 即产品多样化指数的变动可以被定义为:
此处, s和t表示两个国家 (或两个时期) , Is和It表示国家s和t所有产品种类的集合, I为两国共有的产品种类集合。p和q分别指每一产品的价格和数量。为了便于比较, 本文同时选取直接计数法和Feenstra指数法两种方法进行分析。
二、进口产品多样化的贸易效应
1、模型介绍
由于在分析过程中控制影响产品多样化的其他变量也是非常重要的, 例如, 两国间的距离较小、一国的经济规模较大等在某种程度上都会导致较高的产品多样化。所以, 必须首先对传统的引力模型形式进行修正。在此, 我们借鉴Chen&Feenstra (2005) 的做法。他们通过分步引力模型来分析产品多样化与公司内贸易, 即将产品多样化指数作为引力模型中的被解释变量, 两国的距离、人口、人均GDP等作为解释变量进行回归, 再把由此模型产生的余值 (即未被解释的纯粹的产品多样化程度) 作为解释变量引入贸易模型, 同时在贸易模型中加入Antras (2003) 所建议的其他解释变量, 如一国的要素禀赋、贸易开放度等来考察产品多样化与公司内贸易之间的关系。使用未被解释的产品多样化程度进行分析, 可以有效的控制影响产品多样化和公司内贸易关系的其他可能被忽略的因素, 所得到的结果有更强的说服力。根据这一思路, 我们在分析进口产品多样化的贸易效应时可以构造如下模型:
其中, PVMij表示两国之间进口产品的多样化程度, 模型 (1) 中给出的是以直接计数法衡量的产品多样化程度形式, 在随后的检验中我们同时使用直接计数法和Feenstra指数法 (PVMFij) 两种方法;AGDPi和AGDPj表示两国人均GDP;POPi表示国家i的人口总量;DISij表示两国之间的距离;uij为随机误差项。在我们的分析中, i表示进口国, j表示出口国美国。
回归之后产生的残差序列作为未被解释的产品多样化程度或产品多样化余值进入第二步的分析中, 使用的这个余值由于剔除掉了其他影响产品多样化的因素, 所以对产品多样化的贸易效应会刻画得更准确、直接, 我们将其记为RPVMij或RPVMFij (前者是直接计数法下所得到的而后者是Feenstra指数法下所得到的残差序列) 。然后把它引入模型 (2) :
其中, Mij表示两国之间的进口额;K/L表示进口国资本-劳动比率, L表示进口国的劳动力, OPEN表示各进口国的开放程度;uij为随机误差项。
2、数据来源与说明
本文产品分类根据标准国际贸易分类 (SITC) 系统进行划分, 之所以选取该类数据是因为其在各国具有一致性和可比性, 且其包括的产品类别相当全面。考虑到充分细分, 本文采用SITC最高程度的划分标准, 即将产品按五位数进行分类。同时, 基于数据的庞杂性、可获性和可比性, 我们选取1990-2001年中国、日本、韩国、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和孟加拉十国与美国的相关数据。Mij表示各进口国从美国的进口额, 数据来自于联合国贸易数据库 (COMTRADE) 及NBER数据库。AGDP表示2000年不变美元价格计算的各国人均GDP, K表示2000年不变美元价格计算的各国固定资本总量, L表示各国各年度的劳动力总量, POP表示各国各年度的人口总量, 这四个变量均来自于世界银行WDI数据库。OPEN表示不变价格衡量的开放度, 数据来自Heston, Summers&Aten的PWT6.2。DIS表示各进口国经济中心到美国纽约的距离, 数据来自于www.indo.com中的“距离计算器 (distance calculator) ”。PVM和PVMF分别表示以直接计数法和Feenstra指数法衡量的各进口国从美国进口的产品多样化水平。
3、检验结果与分析
首先对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 发现各变量是平稳的, 能够直接进行回归分析。然后根据模型形式设定方法, 可以选用联合回归模型形式, 同时考虑到面板数据各截面成员的差异, 所以选择允许其存在截面异方差的GLS (Cross section weights) 方法进行估计。
我们遵循Chen&Feenstra (2005) 的做法, 先对模型 (1) 进行回归, 剔除影响产品多样化的其他因素获得残差余值 (见表1) 。从表中检验结果可以看出, 贸易双方的人均GDP、人口及距离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对产品多样化程度造成影响, 而且各变量对以直接计数法计量的产品多样化程度的解释能力更强些, 拟合优度达到0.80。在这两种情况下所获得的残差余值分别以RPVMij和RPVMFij表示。
然后, 我们将所获得的残差序列作为解释变量分别引入模型 (2) (见表2) , 由表中所得结论看出, 剔除影响产品多样化的其他因素后所得到的纯粹产品多样化程度对进口的影响作用显著为正, 均通过1%显著性检验。而且, 我们发现纯粹产品多样化程度对进口的影响比较稳定, 因为在两种方法下所得到的相应的弹性系数很接近, 直接计数法下的弹性系数只是略高于Feenstra指数法下的相应系数。故而, 我们可以说Chen&Feenstra (2005) 提出的该种分析方法比传统的引力模型分析更为合理、稳健、有效。此外, 从表中还可以看到, 进口国的开放程度对双边进口贸易虽然存在正效应, 但影响程度非常小且不显著, 这表明亚洲十国的开放性并不是影响其与美国之间进口贸易的重要因素。
表中括号内是标准差, ﹡﹡﹡表示通过1%显著性水平的检验。其中第一列表示所考虑的解释变量;第二、三、四列表示在直接计数法下所产生的残差序列发生的影响;第五、六、七列表示在Feenstra指数法下所产生的残差序列发生的影响。
三、结论
1、无论产品多样化以直接计数法还是以Feenstra指数法进行衡量, 均发现产品多样化对进口贸易存在显著正效应。
注:表中括号内是标准差, ﹡﹡﹡表示通过1%显著性水平的检验。
2、分析发现随着不同变量的依次加入, 产品多样化无论是以何种方法进行衡量, 其对进口贸易的影响程度在各种相应情况下都比较接近, 这就说明, 剔除掉影响产品多样化的其他因素后所得到的纯粹产品多样化程度, 对进口贸易都有着非常稳定的影响作用。
3、本文的研究还发现, 两国间的距离对双边进口贸易存在显著负效应, 这与大多数研究相符;而各国开放程度的影响系数非常小且不显著, 这说明在亚洲十国从美国进口的贸易活动中, 各国开放程度如何并没有发挥明显的作用。
摘要:近年来对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贡献在于强调产品多样化的作用, 然而国内的相关研究尚不多见, 于是本文首先明确产品多样化的概念并介绍不同的测度方法, 然后利用1990-2001年亚洲十国从美国进口的SITC五位数贸易数据进行量度并基于分步引力模型分析产品多样化的贸易效应, 发现产品多样化对进口贸易存在显著的正效应, 且其无论以何种方法衡量, 对进口贸易都有着非常稳定的影响作用。这一发现对于如何选取测度产品多样化的方法才更合理、准确的争议将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进口产品多样化,贸易效应,引力模型
参考文献
[1]Antras, Pol..Firms, Contracts, and Trade Structure[J].QuarterlyJournal of Economics, 2003, 118.
[2]Chen, Yongmin&Feenstra Robert C..Buyer Investment, Product Variety and Intrafirm Trade[J].NBER Working Paper, 2005.
[3]Feenstra, R.C..New Product Varieties and the Measurement of International Price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4, 84 (A1) .
[4]Michael Funke&Ralf Ruhwedel.Export Variety and Economic Growth in East European Transition Economies[J].Economics of Transition, 2005, Volume13 (1) .
服务贸易进口研究文献综述 篇6
一、服务贸易进口的技术溢出效应
唐保庆基于DEA的Malmquist指数方法将全要素生产率 (TFP) 分解为技术进步 (TP) 和技术效率 (TE) , 按要素密集度把服务贸易划分为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与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三类, 研究了三种要素密集型的服务贸易进口分别对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的影响。结果发现:劳动密集型服务贸易进口对TFP、TP和TE均无显著影响, 资本密集型服务贸易进口对TFP有显著影响, 但对TP和TE没有显著影响, 技术与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进口对TFP、TP和TE均有显著影响。
叶孙锋认为:国内研发投入是我国技术进步的主要决定因素, 通过跨境服务贸易进口传导的国外研发资本存量对我国产生的技术溢出也是影响我国技术水平的重要因素。而通过商业存在服务贸易进口传导的国外研发资本存量对我国技术水平提高起着负作用, 尽管并不显著。于燕、杨志远等人认为在行业R&D强度视角下存在中国进口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 发现发展中国家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和技术进步有正向技术溢出效应, 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我国行业技术效率都有负向溢出效应, 且中国在与发展中国家贸易时, 高RD强度行业的溢出效应明显高于低RD强度行业。
刘艳运用协整理论与向量误差修正模型 (VECM) , 对中国1985—2008年的服务贸易进口与技术进步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 以验证服务贸易进口是否存在技术溢出效应。实证结果显示, 中国服务贸易进口存在技术溢出效应, 它与技术进步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正向关系。服务贸易进口是技术进步的Granger原因, 但技术进步不是服务贸易进口的Granger原因;VECM显示, 从短期来看, 二者之间的关系由短期偏离向长期均衡调整的速度很快, 服务贸易进口的短期波动对我国技术进步的影响非常显著。
陈宏、郑琳凡、王春艳等人通过分析我国服务业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现状, 发现两者存在明显的非协调发展。通过相关检验和协整检验发现变量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和长期均衡关系;通过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分析, 发现短期内服务进口贸易对产业结构优化有负效应但其贡献在0附近波动, 长期内服务进口贸易对产业结构优化有正响应且贡献次于服务生产和就业;同时发现, 长期内服务就业对产业结构优化有正响应且其贡献仅次于服务生产自身。陈健、余翠萍揭示了服务产业间技术外溢相对产业内技术外溢而言更突出的服务就业增长效应;进一步研究亦证实, 中国服务进口技术外溢的就业效应存在明显的技能偏向性特征。于燕实证分析了发展中国家进口贸易带来的技术溢出效应, 得出发展中国家在进口贸易时, 进口产品所附带的技术在经过消化吸收之后会产生明显的技术溢出, 带来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并且发展中国家在与发达国家贸易时的溢出效应大于发展中国家之间贸易的溢出效应。
关于服务贸易进口的技术溢出效应, 前人已有文献大多证实中国服务贸易进口会产生技术溢出效应, 且服务贸易产生的技术溢出效应对不同行业有差异, 与不同国家和地区进行贸易所带来的技术溢出效应也有不同。
二、服务贸易进口的产业发展效应
徐光耀提出从总体上看, 进口服务贸易在加入世贸组织前、后均对我国服务行业的发展起到了正向的、较为稳定的促进作用, 但这种稳定是以部分服务行业的快速发展和另一部分服务行业受到巨大冲击为代价的。从结构上看, 进口服务贸易在加入世贸组织前、后对不同服务行业发展的影响是不同的, 对以金融服务业和通讯服务业为代表的新兴服务行业的促进作用明显增强, 对计算机和信息服务行业的促进作用在减弱, 而对以旅游业和运输业为代表的传统服务行业以及电影和音像服务行业的冲击较大。
戴翔、金碚采用新方法测度了服务贸易进口技术含量, 分别从总体层面、服务贸易进口分部门层面以及工业行业分组层面, 实证研究了服务贸易进口技术含量对中国工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陈启斐和刘志彪构建了生产者服务进口的多边模型, 模型结论显示, 只有当母国制造业生产率达到一定的阈值之后, 生产者服务业进口才能促进制造业的技术进步。耿利敏、沈文星等人认为服务贸易出口能促进第三产业就业显著增加, 而服务贸易进口由于替代效应对就业产生负面影响, 但由于我国服务贸易的结构等原因表现并不显著。
对于服务贸易的产业发展效应, 已有文献大多认为服务贸易可以促进中国的产业发展, 特别是对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三、服务贸易进口的经济增长效应
服务贸易是当今世界发展的重大内容, 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服务贸易进口的经济增长效应是国内学者研究比较多的一个领域。
姚战琪提出在未来较长时间内服务贸易进口和出口均与中国经济总产出正相关, 但服务进口与总产出的相关系数大于服务贸易出口与总产出的相关系数;短期内, 服务出口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 但长期作用不明显, 在未来较长时间内, 服务贸易进口与国内经济增长仍将保持较强相关性;进口与国内经济增长保持较强相关性。韩玉军和周亚敏等人都认为中国服务贸易进口会产生经济增长效应;姚星、黎耕得出跨境服务贸易进口与出口对经济增长都具有溢出效应。
龚静通过研究中国服务贸易产业内贸易与服务业发展两者之间的协同性影响, 得出中国服务贸易在整体和分部门层面上均具有较高的产业内贸易水平;服务业的增加值比重不断攀升, 劳动生产率增长相对迟缓, 容纳就业能力巨大。伍华佳、张莹颖研究发现我国服务贸易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重要的影响。石敏认为金融服务贸易在经济贸易中具有桥梁作用, 尤其是金融服务进口贸易为货物贸易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同时也提高了投资和消费的效率, 从而有效的促进经济增长。曾慧琴提出服务贸易出口和服务贸易进口服务业和经济增长具有显著促进效应。从长期来看, 服务贸易进口对于服务业发展具有更显著的促进影响, 而服务贸易出口对经济增长具有更显著的推动作用。
随着世界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全球产业重心从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 服务贸易在国际经贸领域中日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它不仅是影响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也成为衡量一国国际竞争力的一项重要标准。
根据已有文献来看, 对服务贸易其他方面的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内容:裴长洪研究发现:经济增长与进口贸易结构变化存在着明确的正向关联性, 优化进口贸易结构是改善经济供给面的重要内容;在进口贸易结构的调整中, 要重视不同类别进口数量与结构的优化以实现经济增长预期。从我国产业条件及进口贸易的实际情况出发, 应在优化资本品进口结构的基础上, 适当增加资本品进口比重, 相对缩小初级品进口比重的增长速度, 稳定并着力优化中间品进口结构, 适当增加消费品进口比重;同时灵活配置服务品进口数量和结构, 注重增加从外部获得更优质的知识产权类服务及其他服务, 从而有利于增加我国新的生产要素供给, 改善我国经济增长的潜在条件。
唐保庆提出从提高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角度来考虑, 减少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服务贸易进口的相对比重, 提高技术与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的相对比重无疑是必然选择。
彭水军、李虹静提出以下三点内容:第一, 我国制造业整体对生产者服务投入的直接和完全需求系数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第二, 内涵于制造业出口中的生产者服务的间接出口结构有所优化, 传统的劳动、物质资本密集型生产者服务正逐渐被人力资本、知识资本密集的现代生产者服务所替代。第三, 总体上来看, 交通运输业、邮政业、金融业以及保险业的进口对我国制造业的出口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通过整理分析已有文献可以发现, 关于服务贸易进口的研究大多单纯的从一个角度或侧面在谈服务贸易进口的若干效应。在强调“引进来”与“走出去”, 进口与出口联动的宏观背景下, 服务贸易进口对出口的影响及作用机理, 服务贸易进口通过“服务链接”等影响出口的典型化事实, 尤其是服务贸易进口与制造业出口的动态关系值得关注。新视角的考察可为服务贸易的研究增添新的内容, 使其研究更加多样化, 更具有现实性。
摘要:全球范围内已出现“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的总趋势, 服务业的发展成为影响经济增长和吸纳就业的重要因素。在强调“引进来”与“走出去”, 进口与出口联动的宏观背景下, 服务贸易进口对出口的影响及作用机理, 服务贸易进口通过“服务链接”等影响出口的典型化事实, 尤其是服务贸易进口与制造业出口的动态关系值得关注。新视角的考察可为服务贸易的研究增添新的内容, 使其研究更加多样化, 更具有现实性。
加强进口工作促进贸易协调发展 篇7
2011年9月29日, 由商务部主办的2011中国进口论坛在上海举行, 商务部副部长兼国际贸易谈判副代表钟山在演讲中指出:尽管我国现已成为欧美日等主要贸易大国的重要出口市场, 但进口仍存在贸易体制和政策不尽完善, 贸易便利化水平不高, 进口组织化程度偏低等问题。“十二五”时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钟山提出加强进口既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需要, 也是缓解资源约束的需要, 更是推动外贸协调发展的需要, 必须充分认识到加强进口工作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只有全面客观认识进口的地位和作用, 特别是在理论上加强对进口的分析和研究, 才能深刻认识加强进口对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意义。 (来源:商务部新闻办公室)
林产品进口贸易 篇8
一、充分认识加强进口的重要意义
2013年 , 中国进出口贸易额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这可以看作是我国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型的一个标志性事件。贸易大国的发展模式主要表现为“国内资源+国际市场”,而贸易强国的发展模式主要表现为“国外资源+国内市场”,或者说,贸易大国大在了出口上,而贸易强国则强在了进口上。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破坏是出口拉动经济增长模式的致命弱点,按照可持续发展要求,发展进口贸易成为我国以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必然选择。
一是我国对外贸易自1994年以来连续20年顺差,长期积累的贸易不平衡带来了贸易摩擦频繁、人民币升值压力、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严重等一系列问题,加强进口是谋求进口与出口平衡发展的关键。二是我国是一个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在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对各种资源的需求很大。进口主要是节省本国资源,合理利用国际资源为我国国民经济服务。三是我国过去进口比较偏重于促进产业发展,而忽视进口在消费方面的作用。随着我国国民收入的提高,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更加紧密融合,通过消费品进口可以繁荣国内市场、促进国内竞争、增进消费者福利。四是通过进口,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和关键零部件,将大大缩短我国与国外产业技术差距,提升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促进国内技术进步,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步伐。五是进口的扩大使世界其他国家都会争抢中国市场,中国市场的影响力将会使我国在全球贸易规则谈判中处于有利地位,在具体的商品交易定价中,我国作为最大的买方,其谈判的话语权和议价权会进一步增强。
二、我区外贸进口情况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2014年, 全区进出 口额完成145.5亿美元,同比增长21.3%。其中进口81.6亿美元,同比增长3.3%。进口商品以铜精粉、煤炭、铁矿石、原木及木材、成品油等资源能源类商品为主,约占我区进口总额的71%;进口国以蒙古和俄罗斯为主,自两国进口商品总额占进口总额的67%。我区外贸进口与自治区地缘、区位优势不相称,外贸进口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我区进口商品主要以资源性商品为主,进口结构不尽合理,先进技术、关键零部件、节能环保产品和消费品的进口占比偏少,容易受到国际大宗产品价格波动和国内经济调控及转型影响。我国经济处于转型期,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对资源能源性商品需求减少,直接影响我区煤炭、铁矿石等类商品的进口。另外,国内销售困难使得资金回笼速度较慢,影响企业资金周转,甚至有时还出现国外采购价和国内销售价倒挂现象,影响企业进口积极性。
二是我区外贸企业以民营中小企业为主,受企业规模、经营模式和经营资质限制,进口规模难以提升,抵御风险能力较弱。我区经营进口业务的企业以贸易型企业为主,进口商品落地加工能力严重不足,特别是铜精粉进口占我区进口总额的27%,而我区没有一家企业承接深加工制造,成为“过路财神”。我区外向型加工制造业发展较为滞后,促进加工贸易承接的政策优势不明显,对承接地、出口加工区和重点加工贸易企业支持力度不够。
三是国家政策落实不到位,影响进口贸易。边境贸易转移支付资金下拨到盟市后,约50% 的资金被地方政府作为一般转移支付资金用于弥补财政支出,没有全部落实到扶持边境贸易发展和边境贸易企业上。国家下达我区的进口贴息资金,一些盟市不能及时给企业兑现,企业资金周转困难。
三、促进进口的措施建议
(一)着力扩大进口
积极支持自治区重点行业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短缺资源的进口,增加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一般消费品进口。支持各类对外贸易服务平台拓展进口功能,开展进口促进等公共服务活动。主动跟进保税区、开发区(园区)新建项目,做好项目所需设备、原料等产品的进口服务。研究制定促进加工贸易承接和发展政策,落实三部委《关于促进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发展的指导意见》(商产发[2011]473号),抓住国家建设“一带一路”的战略性机遇,制定配套措施,承接加工贸易梯度转移。
(二)发展边境贸易
支持自治区有实力的企业开展对俄罗斯、蒙古国经贸合作,扩大俄罗斯、蒙古国资源能源商品进口。积极向国家争取筹建限制贸易类商品指定口岸,推进边境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建设,吸引国内外优势企业在我区开展边境贸易、互市贸易、转口贸易。充分发挥满洲里、二连浩特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优势,推动自治区“一堡一带”建设,进一步扩大对俄蒙经贸合作,立足俄蒙,争取辐射欧洲。
(三)扩大服务进口
适应我区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支持企业购买产品设计、工艺流程、生产规划和售后服务在内的专业化服务,扩大研发设计、城市规划、节能环保、环境服务等高端生产性服务进口,加快发展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相配套的服务进口。积极促进旅游服务进口,扩大出境游规模,发展包机业务,培育航线,推动人员互送、资格互认,拓展服务贸易领域。
(四)加大政策和金融支持
用好国家促进进口专项资金,积极争取全区经济转型升级、技术改造和企业创新亟需的机电和高新技术等产品进口;充分发挥进出口银行等政策性银行的优势,支持高新技术产品和资源类商品进口,提供多元化融资服务;鼓励企业在进口贸易中使用人民币结算,推广企业出口收入存放境外业务,减少企业外汇资金跨境划转费用及汇兑成本,完善企业进口结算服务。
(五)提高进口贸易便利化水平
进一步清理进口环节不合理的限制与措施,降低进口环节交易成本,进一步优化通关管理;加快全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建设,推进区域通关一体化,搭建进口贸易平台;充分发挥进口基地和保税区的作用,支持企业扩大相关商品进口,完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进口管理。
(六)营造发展进口贸易的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