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农产品贸易分析(精选12篇)
中外农产品贸易分析 篇1
1 目前中外贸易发展的基本情况
受金融危机影响, 2008年欧美国家贸易商品消费需求减少, 全年进口各类贸易商品共计504亿美元, 同比下降5.2%;进口总金额为932亿美元, 同比减少3.3%。其中, 欧美国家从中国进口各类贸易商品共计206亿美元, 同比下降3.6%;进口金额327亿美元, 同比增长1.1%。据此计算, 2008年中国贸易商品出口在欧美国家贸易商品进口市场的市场占有率为40.9%, 同比上升0.6%;中外贸易商品贸易总额占欧美国家贸易商品贸易总额的35.1%。根据我国有关权威部门统计, 2009年的头3个月份, 国内外贸易商品额度共计48.16亿美元, 而其中中国对欧美贸易商品出口额度就达到56.31亿美元, 同比减少了0.48%;但进口1.58亿美元, 显而易见欧美国家贸易逆差进一步拉大。
由此, 欧美国家越来越关注贸易商品贸易, 贸易摩擦也不断增加。据欧美国家消费品安全委员会 (CPSC) 公布的信息, 2009年1~6月CPSC就我国贸易商品服装类产品共发布召回通报17起, 同比大幅增加41.2%, 贸易形势严峻。
2 中外贸易摩擦, 其起因源自诸多方面
从国际贸易理论来看, 中国是劳动密集型发展中国家, 具有劳动力比较优势, 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是资本密集型发达国家, 具有资本比较优势, 中国与之在贸易商品贸易上具有很好的互补性。然而, 现实却并非如此, 中外贸易商品贸易摩擦不断。
(1) 出口贸易企业产品积压, 竞相降价冲击了欧美市场。金融危机发生后, 由于国际市场需求下降, 国内外企业生产相对过剩, 使得出口企业竞相压价冲击欧美等发达国家市场。据相关资料显示, 在此种形势下, 我国贸易出口企业也出现产能严重过剩, 产品大量积压, 各企业竞相压低价格, 以争取出口份额的现象。较低的出口贸易价格给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市场造成了较大的冲击, 成为欧美国家限制我国商品进口的重要原因。
(2) 我国贸易商品出口目的地过于集中。从出口目的地来看, 我国贸易商品主要出口到欧美发达国家市场, 现已成为我国贸易商品第二大出口市场。贸易商品贸易配额取消后, 这一趋势更加明显。这种出口面向市场的相对集中, 使得对欧美国家造成的压力更大, 矛盾更加凸显, 这也是欧美国家通常将制裁措施矛头指向我国的直接原因。
(3) 欧美国家的选举制度效应加大了贸易摩擦风险。欧美国家总统、国会议员由民主选举产生, 某些纺织业利益集团在选举时为自己支持的候选人出钱出力, 帮助他们当选, 另一方面, 这些候选人为了赢得更多的选票回报支持者, 比如纺织业利益集团, 他们承诺自己当选后将在自己的权利范围内, 通过各种方法来保障本国产业的利益。随着金融危机的影响不断加深, 以及一些政党集团在欧美国家政府和国会席位的增加, 我国贸易商品贸易面临的风险不断加大。
贵阳中医学院李倩
(4) 欧美国家力图通过贸易摩擦迫使人民币升值, 而达到遏制中国贸易出口的目的。欧美国家将贸易顺差过大的主要原因归结为人民币汇率的过低, 他们希望通过贸易商品胁迫措施, 迫使人民币升值, 最终达到减少贸易顺差, 阻碍中国出口, 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目的。
(5) 欧美国家对我国贸易摩擦措施的连锁效应, 使得贸易摩擦加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相对欧美国家来说中国具有劳动力价格低廉优势, 而欧美处于劣势, 所以, 一些欧美国家总是千方百计采取贸易摩擦措施, 以挣脱其劣势地位, 并且一旦有的国家实施了对我国的摩擦措施, 也会引起其他国家效仿、连锁反应, 纷纷频繁对我国贸易商品设置壁垒。
(6) 欧美国家推行全球化战略的考虑。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 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特别是近些年来, 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GDP年均增长率始终保持在10%左右, 国家的核心和综合竞争力明显增强, 群众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即使受金融危机冲击后, 经过党和政府等多方面共同努力, 于2009年第2季度开始好转。而审视欧美国家, 其经济发展持续放缓, 国内GDP一直处于负增长状态, 国内失业率明显上升, 尤其在发生金融危机后, 其虚拟经济受到重创, 经济受到巨大冲击。此消彼长, 面对经济日益强大的中国是欧美国家不愿意看到的, 他们基于推行全球化战略, 选择了对中国经济指数影响较大的、实力较较弱的贸易商品进行了发难, 不断挑起贸易争端。
3 在国际贸易摩擦不断的情况下, 我国应当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
(1) 审时度势, 实施贸易出口多元发展策略。随着我国贸易合作关系的发展, 我国国际间的经贸合作关系与联系日益广泛, 与世界各国间经贸往来日益频繁, 中国同世界经贸途径日益扩展, 所以, 在积极协调与欧美国家贸易关系中, 应当积极实施全球化、多元化发展战略, 以开放、包容、全方位、多视角的贸易发展思维, 不断拓展贸易市场、促进国内经贸企业的发展。
(2) 积极进行科技创新, 努力提升产品科技含量。目前, 我国出口的贸易商品大多依靠低廉的价格取胜, 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偏低, 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贸易商品出口发展和企业的赢利水平, 而且易遭受国外技术壁垒限制。企业在利用劳动力比较优势的同时, 还应加大企业的研发力度, 努力实施产品的科技创新, 积极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 力争创出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创新性产品, 提升产品与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从根本上改变过去单纯依靠低价出口参与竞争的状况。
(3) 加强风险管理意识。企业在出口实践中, 首先应通过相关信息渠道及时、全面、准确的掌握贸易商品出口数据和预警信息, 尽量做到早预防、早准备。另外, 出口企业还应加强汇率风险管理意识,
摘要:当前, 在金融危机形势下, 欧美等发达国家内需降低, 国家贸易商品消费需求减少, 贸易逆差进一步拉大, 贸易摩擦持续, 其原因来自诸多方面, 应当针对这一局势, 选择实施恰当的对外贸易策略。
关键词:中外贸易,摩擦起因,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1]丁育生.地方政府应积极应对贸易摩擦[J].WTO经济导刊, 2009, (4) .
[2]陈春.我国遭受贸易摩擦的原因分析[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 2009, (2) .
[3]党伟.反补贴调查:从贸易摩擦到体制性摩擦[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2) .
中外农产品贸易分析 篇2
一、农产品的范围界定
农产品是一大宗产品,其种类丰富,产品差异较大,明确农产品的分类是农业贸易统计数据研究以及经济研究的前提,只有清晰明确地划分,才能使每一种产品代码所对应的农产品与其相似或者相同的农产品在一个类别之中。统计口径的不同将会使贸易统计出现诸多问题,细致的划分产品种类,对于农产品贸易数据统计是一项非常必要的基础工作。目前,使用较为广泛的农产品体系为:SITC和HS,两种统计方法对产品分类不一致。目前使用较为广泛的五种统计口径有:
(1)乌拉圭回合农产品协议的农产品口径。该种统计口径排除了水产品,要求相关研究者对贸易统计非常熟悉,该口径下的数据范围较为复杂,并有一定局限性
(2)HS的前24章。该种统计口径对农产品范围的划定清楚,通过对HS前24章贸易数据汇总统计,较为简单方便。
(3)乌拉圭回合农产品协议的农产品口径,加上HS前24章中的水产品。该种贸易统计具有第一种口径的优点,此外还加入了水产品,使统计更加完整。
(4)乌拉圭回合农产品协议的农产品口径加上全部水产品。该种统计口径具有第一种口径的优点,水产品种类齐全,产品范围较为复杂
(5)其他口径。包括SITC农产品口径和UNCTAD和ITS口径。这些统计口径与农产品对应关系密切,但是统计很难精确,数据过大或较为粗糙。本论文采用HS前24章的统计口径,考虑数据的来源,本文是基于HS2位水平的贸易统计分析,其范围划定清晰,数据较为明确,因此,采用该种贸易统计口径。
二、中国与印度农产品贸易总量的特征分析
(一)中印两国进出口贸易额历经大幅度增长,10年增长最高近10倍,2003-2013年中国与印度的进出口贸易额历经了大幅度的增长,2003年中印双边,贸易额为759461万美元,2013年中印双边贸易额增长到6540266万美元,10年内,中印双边贸易额增长了近8.61倍.特别在2005年后增长加剧,到2008年中印贸易总额达5184427万美元,相比2005年翻了近3倍。2009年中印贸易额有所下降,过后两年持续增长,在2011年达到7390824万美元,达到最高,相比2003年增长近10倍,过后两年,中印贸易额有所下降。
(二)2005年是中印贸易平衡的分水岭,2005年后中美贸易出现顺差,并且逐年递增,2005年以前,中国对印度的进口大于出口,中印贸易额呈逆差,2005年以后,中印贸易额有逆差转为顺差,并且逐年递增,在2013年达到3146216万美元,从中印进出口结构来看,印度对中国出口的主要产品是初级产品,其中矿产品和农产品占其出口额较高。而中国对印度出口的是机械设备及化学制品等。印度对中国出口的产品主要为资源密集型或劳动密集型的产品,而中国对印度出口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所占出口产品额比额较小,主要是附加值较高的工业制成品。由于长期的贸易不均衡,使得2006年中国对印度贸易出现顺差,并且逐年递增。
(三)2003年以来中印农产品贸易额呈增长状态,中国对印度农产品贸易呈逆差状态,中国对印度的进口是两国农产品贸易的主旋律。两国的农产品贸易中,中印农产品贸易呈逆差状态,并且逐年增加,2003年为―5718万美元,2008年,中印贸易逆差达―44021万美元,2009年,中美贸易逆差有大幅度的减少,2010年―2011年大幅度的上涨,2011年达到最高为―70066万美元,此后两年中,中印农产品贸易逆差逐渐下降。
(四)农产品进口贸易占总体出口贸易比重上升,农产品贸易总额占总体贸易比重总体下降,中印两国的贸易中农产品并不占主导地位,随着中印双方加工制造业的发展,双方对农产品的`初级原料展开了竞争,以及印度本国经济增长动力不足而使得印度对中国农产品的出口采取了一定限制,农产品在两国贸易比重总体呈下降趋势,2003年为2.3%,到2007年下降到1.4%,2007年后有所回升,2013年达到2.0%。而中国对印度农产品进口贸易占总体进口贸易的比重逐年上升,2003年为2.7%,到2013年增长到5.2%。
三、中国与印度农产品贸易产品特征分析
(一)中国对印度的农产品进出口类别较为集中
中国对印度的农产品出口主要是第HS07,HS08,HS09,HS13,HS20,HS23比例最大,这些产品为(食用蔬菜,根及茎块),(食用水果及坚果),(咖啡,茶及调味香料),(虫胶,树胶,树脂),(蔬菜,水果,坚果),(食品工业的残渣:配置的动物饲料),其中以上产品在2003年-2013年间出口额占总产品出口额的80%左右,其他章节的出口额占总额较少。
(二)部分产品在不同年份间两国间没有贸易
农产品绿色贸易壁垒的效应分析 篇3
一、 绿色贸易壁垒效应概述
绿色贸易壁垒(Green Trade Barrier),又称环境壁垒(Environment Barrier),它是各国依据相关的国际法规和各国自己的法律及行政规定,为保护本国环境,保护本国居民的生命健康,以及动植物生命体的生存需要,在对外经贸中设立的贸易保护制度。按照经济学和国际贸易的理论,绿色贸易壁垒的效应可分为一般效应、福利净效应、产业效应、庇古税效应以及由以上几种效应所派生出来的其他效应。绿色贸易壁垒的各种效应如下图1所示。本文以下将以农产品出口遭遇绿色壁垒为例,对绿色壁垒的产业效应和庇古税作主要的分析,附之以其他派生效应的分析。
图1绿色壁垒效应关系图
资料来源:本人收集资料总结所得
二、 农产品绿色贸易壁垒效应分析
(一)产业效应
1.短期效应。产品是有生命周期的,同样产业也是有生命周期的,并且产业的生命周期也像产品一样划分为四个阶段,即:形成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但是由于一个产业的产出往往由多种相似的产品组成,很难用某一产品的生命周期来代表整个产业的生命周期,这就造成了两者之间的差异。①产业生命周期曲线的形状更为平缓和漫长,这是因为一个产业往往集中了众多相似的产品。②产业的生命周期具有明显的“衰而不亡”的特征。随着新兴产业的不断形成和发展,原有产业的比重必然下降,但对该产品的市场需求不完全消失,因此,大多数产业都表现为“衰而不亡”的特征。③产业生命周期往往会发生突变,“起死回生”进入下一个发展周期,有些产业虽已进入了衰退期,但由于技术进步或市场需求变化等原因,往往会重新焕发“青春”,再次显示出成长期甚至成熟期的一些特征,走向发展。
短期中,农产品的出口受到绿色贸易壁垒的限制时,公司技术的改造以及出口政策的调整都来不及实施,任由福利净损失的发生,这对整个农产品行业都是一个比较大的冲击和挑战。
2.中长期效应。其一,在中长期中,由于企业加大了对农产品的科技投入,对其进行技术改造,通过提升其技术含量来跨越绿色贸易壁垒,创造新的需求,使其“焕发青春”,再次走向发展。其二,绿色贸易壁垒各项措施的事实,使环境问题在世界上逐渐受到重视,人们认识到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不能牺牲环境的未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更是企业追求的目标。随着绿色贸易壁垒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企业为了适应这种趋势,对于环境管理的态度不再是以简单的管末治理,更是从产品或服务的生命周期角度进行,于是,绿色价值链产生,这也是绿色贸易壁垒长期产业效应的正面作用。
3.衍生产业效应。绿色贸易壁垒时环境成本内在化之后,企业为了降低产品成本以维持长久的竞争,势必会加大在环保上的投资力度,改进原有的生产技术和设备,开发引进治污技术,导致市场对环保产品和环保技术的需求大幅度上升。虽然绿色壁垒导致产业内的环保成本上升,但由此催生出的新型环境保护产业将成为本世纪新的经济增长点。二十世纪以来该产业的产值已超过6000亿美元。随着全球环保浪潮所导致的庞大绿色市场的形成,环保产业的发展将具有无限广阔的前景。
(二)庇古税效应
面对绿色贸易壁垒,政府并不是无所作为的。我国现行的环保法规存在可操作性差,处罚力度不够等缺点。政府所采取的措施为:本着“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责令并监督污染者彻底治理污染,逐步使环境成本内在化;各级政府在项目审批时应优先考虑符合环保要求的绿色项目;对环境污染较大的企业加征环境税,以减少企业污染的排放量。如图2所示。
图2 绿色贸易壁垒的庇古税效应
资料来源:温耀庆《中国外经贸热点问题研究》
MNPB为企业的边际私人净收益,MEC为边际外部成本。企业为追逐利润最大化,将产量提高到QM,生产所有私人净收益大于零的产量。而社会最优则要求产量为QS,即边际外部成本MEC﹥MNPB停止生产。税收t﹡使企业在t﹡>MNPB时停止夸大生产,也就是将产量控制在社会最优产量QS的成本上。税收T﹡的作用相当于将企业的边际私人净收益曲线向左下方移动至MNPB-t﹡,同样是污染排放量由WM降至WS,最优税率t﹡等于最优产量QS所对应的边际外部成本MEC(污染对外部的边际损害)[4],这就是绿色贸易壁垒的庇古税效应。
(三)其他效应
由绿色壁垒的一般效应的分析可知,绿色贸易壁垒效应最基本的是对出口农产品的数量和价格产生影响,进而影响福利水平和公司的发展。从此中意义上可派生出以下两种绿色壁垒的效应。
1.新闻效应。消费者偏好常常受到各种媒体、舆论导向和政府发布消息的左右,这是广告得以迅速发展的理论基础,广告消极的宣传会使消费者拒绝对被宣传商品的购买。由于我国农产品遭遇绿色贸易壁垒而被新闻报道,则国外消费者对我国农产品常常采取抵制的态度,拒绝消费,从而使出口需求曲线向左下方移动。出口量和出口价格也相应的降低,这就是绿色贸易壁垒的新闻效应。
2.连锁效应。当我国某种农产品因达不到某一进口国的标准而被拒绝进口时,其他国家会提高警惕或增加检验项目,或提高技术标准以防我国的农产品转向这些国家出口。这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使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连连碰壁,并给其他国家消费者留下一个我国农产品不清洁、不环保的印象,最终影响我国农产品的国际形象,逐渐丧失国际市场,这就是绿色贸易壁垒的连锁效应。
综合以上对农产品出口的经济效应的分析可知,其他派生效应以及短期的福利净效应对我国农产品的出口均起抑制作用,也即是影响农产品出口的负面效应;产业效应在短期内也影响农产品政策的制定,进而抑制农产品的出口,然而在中长期,产业效应却是正面的;政府的庇古税效应虽是从政府的角度分析,但对公司的影响仍不可忽视。因此,绿色贸易壁垒的各种效应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关系。上述的绿色贸易壁垒的效应分析具有很强的政策含义,可为农产品出口各种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曾凡银.绿色壁垒的壳层结构及其效应研究.财贸经济.2004(6).
[2]苏东水.产业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
[3]王惠君.产业可持续的发展 [D].暨南大学.2006年.
[4]温耀庆.中国外经贸热点问题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年4(1).
中外农产品贸易分析 篇4
关键词:国际贸易融资,中外资商业银行,比较
根据世界贸易组织 (WTO) 最新公布的数据。2010年我国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己达到29727.6亿美元, 同比增长34.7%, 2011年我国进出口总额为36421亿美元, 同比增长25.5%。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从客观上为商业银行贸易融资业务的开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加之商业银行依赖利息收入的传统银行业务正面临严峻挑战, 国际贸易融资也就成为外资银行和我国商业银行竞争的焦点。比较是分析与竞争对手差距的有效手段, 通过对西方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和我国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的对比, 找出存在这些差距的原因。从而使我国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得到更好的发展。
一、中外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比较
现代商业银行起源于西方, 西方国家商业银行发展的历史比我国商业银行的历史悠久。相比较而言, 我国商业银行对国际贸易融资涉足不深。
1. 国际贸易融资产品种类和数量的比较
中外商业银行提供的国际贸易融资产品种类在数量和种类上基本一致, 以汇丰银行和中国银行为例:汇丰银行国际贸易融资种类有进口贷款, 提货担保, 出口融资, 福费廷, 应收账款融资, 进口信用证, 信用证通知。中国银行国际贸易融资种类包括融付达, 杂币进口汇利达, 付款汇利达, 海外代付, 进口押汇, 提货担保, 汇出汇款项下融资, 出口押汇, 打包贷款, 出口贴现, 福费廷, 国际保理, 出口信用保险项下融资等。但中外商业银行办理各种业务的频率却有差别。国内商业银行办理的贸易融资业务是以出口打包贷款、进出口押汇等传统方式为主, 约占贸易融资总量的70%。而西方商业银行对新兴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使用比较多。我国商业银行虽然提供了新兴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服务, 但是能够审批通过的很少。而我国福费廷、结构性贸易融资等业务的发展滞后使得目前国内商业银行难以提供全面的福费廷及结构性贸易融资产品。
数据来源:http://www.factors-chain.corn
2.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风险管理的比较
西方商业银行通过市场化的运营, 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风险控制体系。西方商业银行对国际贸易融资风险控制的主要方式是将其纳入统一授信管理。通过风险测定、风险锁定、风险转移和风险化解将国际贸易融资风险降到最低水平。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审查基本上限于对财务风险审查。相对于西方商业银行, 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识别和控制能力薄弱。所以在国际贸易融资创新领域发展得比较慢。例如我国的保理实物中, 由于银行内部风险管理水平有限, 提供无追索权保理业务的情况很少, 大部分为有追索权的保理业务。国内银行福费廷实务中使用固定利率提供中长期融资, 对于经营福费廷业务的银行来说风险较大。
3.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创新的比较
西方商业银行一直走在国际贸易融资发展的前沿, 经过市场的磨练摸索出了一套有效的风险控制方法, 并能够根据不断变化的需求来提供各类融资服务。例如汇丰银行推出了无纸信用证, 使得信用证通知更加方便;恒生银行推出了Hexagon电子桌面银行, 通过该电子桌面银行客户可迅速开立、查阅及修改信用证, 简化客户与银行之间有关贸易事宜的沟通, 更可监察所指定的进出口押汇账户交易及其状况等。随着国际贸易量的增加我国商业银行在国际贸易融资创新上也有了一定的发展, 像国际保理, 福费廷等新型业务在也得到了发展。我国商业银行根据国际贸易的需求提出了结构性贸易融资, 无抵押融资服务等。但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能力薄弱, 仍然难以满足中小企业融资的需求。
4. 国际贸易融资流程和机构设置的比较
西方商业银行采取严格的审贷分离原则, 实行直线式管理体制。贷款的审批权一般由各级信贷管理员、审查员或信贷总监独立行使。信贷审批决策机制大致上分为委员会制和个人负责制。西方商业银行对国际贸易融资采取专业化经营, 如汇丰银行、花旗银行都成立了以事业部为组织的国际贸易部门。而我国商业银行采取逐级审批的“金字塔试”的业务审查。在全面风险管理下, 国际贸易融资采取风险管理部、公司业务部、结算业务部“三位一体”的决策程序。三部门处于不同的业务阶段并各司其职。并且我国商业银行没有针对国际贸易融资设立专门的部门, 而是将国际贸易融资流程分布到各个不同的部门。
二、中外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存在这些差距的原因
1. 国际贸易融资历史的长短
西方商业银行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在上世纪资本主义推行的对外扩张政策使许多发展得比较好的商业银行将业务扩张到了海外, 较早的进行了跨国经营。我国商业银行商业化经营仅有20来年的历史, 国际化程度不高, 经营体制、管理方法、经营理念、业务范围、运作方法、员工素质等方面与西方商业银行还存在一定差距。
2. 信息技术的运用水平
在国际贸易融资创新中, 由于缺乏对客户企业的有效监督手段, 商业银行进行国际贸易融资创新时容易面临巨大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西方商业银行对信息技术运用水平较高, 在国际贸易融资创新中建立起有效的风险控制系统, 从而有效地避免相关的风险, 增加产品经营利润, 从而起到提高国际贸易融资创新积极性的作用。而我国的信息技术水平还不到位, 缺乏一个国内商业银行信息互通共享的网络, 无法实现客户分析、差异化服务从而对国际贸易融资的风险把控不够。
3. 办理业务的效率
效率对国际贸易融资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国际贸易融资需要高效的支付和结算手段为基础, 同时规模效率也给国际贸易融资带来了许多优势。西方商业银行业跨国经营, 网点遍及全球使得其规模效益高, 同时西方商业银行拥有良好的内部管理系统可以提高办理业务的效率。而我国商业银行在层级机构的设置使得业务程序过于繁杂, 从而使得国际贸易融资不灵活, 效率低。另外, 我国的结算手段和支付手段与西方商业银行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4. 国际贸易融资专业性人才的储备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需要专业性人才。西方商业银行由于发展的比较久, 培养和储备了大量具有国际贸易实务、法律法规、金融财会等领域的专业性人才。而我国商业银行涉外业务总量占比小, 相应的国际贸易融资方面的专业性人才也比较少, 经验相对来说比较少。导致在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开展方面, 我国商业银行就不如西方商业银行效率高。
5. 国际贸易融资涉及的法律法规的认识
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必须要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及国际惯例。西方商业银行对国际贸易融资有着较深的研究与发展, 对国际贸易融资各个环节所涉及到了法律风险比较了解, 提高了国际贸易融资开展的效率。而我国, 对国际贸易融资涉足不深, 经验不足, 对国际贸易融资的法律法规及国际惯例认识还不完善, 导致在开展国际贸易融资时阻碍重重, 抑制了国际贸易融资的发展。
虽然外资银行在国际贸易融资方面有着许多的优势, 但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了许多的经验来借鉴。为提升我国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能力我国商业银行应该立足本国的实际情况开展国际贸易融资创新、培养国际贸易融资专业性人才、提升内部管理水平、积极借鉴国外商业银行贸易融资的优点, 使国际贸易融资成为我国商业银行。
参考文献
[1]黄蕴洁, 肖新华.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风险分析及防范[J].今日财富, 2010 (2) [1]黄蕴洁, 肖新华.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风险分析及防范[J].今日财富, 2010 (2)
[2]姜学军.国际贸易融资的发展趋势及启示[J].国际金融研究, 2009, (11) :49-52[2]姜学军.国际贸易融资的发展趋势及启示[J].国际金融研究, 2009, (11) :49-52
[3]卢勇, 刘珊珊.商业银行在贸易融资过程中的风险控制[J].金融天地, 2011 (6) [3]卢勇, 刘珊珊.商业银行在贸易融资过程中的风险控制[J].金融天地, 2011 (6)
中外农产品贸易分析 篇5
发布时间:2011-7-26信息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作者:张莹莹
【摘要】本文从农产品出口总量、出口产品种类、出口市场结构、出口贸易方式等几个方面详实分析了湖北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状况,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同时提供了相应的参考政策。
【关键词】湖北 农产品 出口贸易 政策
一、湖北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状况
湖北省是全国农业大省之一,地理条件优越,不仅拥有长江流域最大的平原——富饶的江汉平原,而且具有优越的水、土、气温等自然条件,农业发展优势突出,潜力巨大。湖北省主要农产品产量丰富,许多种类产量均位居全国前列。近年来,湖北各地加大出口力度,通过招商引资、科学种养、提高标准等开拓市场,迎来了农产品出口的新局面。
1、出口贸易总体分析
湖北农产品年出口额在1998年到2002年期间一直徘徊在1.5亿美元左右。2002年中国加入WTO,市场环境发生深刻变化,湖北省农产品出口额开始有较大增长。2003年农产品出口额为
2.28亿美元,同比增长35.1%,且出口额占全国出口额比重达1.07%。2004年和2005年农产品出口增长幅度有所回落。到2006年,受益于国家连续三年的优惠政策支持以及各地标准化基地的建设,湖北省农产品出口总额达到4.1亿美元,与2005年相比,同比增长30.8%,高于全国农产品出口增幅约20%。2007年,湖北省农产品出口总额略有上升,但增长率有所下降。
2、出口产品种类分析
在湖北省农产品出口结构中,传统农产品如大米、原棉、肉类、板栗等已基本退出出口市场或呈大幅下降趋势。一批新的主导出口产品形成,包括畜禽产品、水产品、蜂产品、食用菌、蔬菜、山野菜、茶叶、蚕丝绸、魔芋等,出口增长迅速,在出口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食用菌正在成为湖北农产品出口的第一品牌。2006年,湖北省食用菌出口创汇总额近1亿美元,约占全省农产品出口创汇总额的四分之一,到2007年,湖北省食用菌出口创汇1.2亿多美元,成为出口最具竞争力的产品。
湖北省淡水养殖资源丰富,淡水水产品产量和商品量均居全国首位,水产品正成为全省第一出口产品。其中淡水小龙虾加工出口需求增长迅速,占水产品出口量的60%以上,是我国最大的小龙虾出口加工基地。
湖北省蜂产品出口量占全国四分之一,从1999年到2006年连续七年居全国第一。然而受反倾销征税影响,2007年湖北省天然蜂蜜出口量同比下降25.4%。此外,由于技术壁垒的原因,湖北省蜂产品频遭进口国家反退。
湖北省是中国三大禽蛋出口生产基地之一,其出口量在2004到2006年间,每年以200%到
300%的速度增长。苏丹红事件虽然对湖北省禽蛋出口带来了较大损失,但在摆脱该事件影响后,湖北省禽蛋出口迅速恢复,出口量高速增长。其中鲜鸡蛋出口总额2376.5万美元,同比增长101.9%。
受益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山野菜、魔芋、脱水蔬菜、速冻保鲜菜等有机蔬菜成为湖北省农产品出口新的增长点。2006年,恩施出口蔬菜600万美元,其中薇菜出口量为全国第一,莼菜出口居全国前列。2007年,湖北省豆类制品、山野菜、蔬菜类出口创汇达1138万美元,占全省农产品出口额的2.4%。
3、出口市场结构分析
从洲际上看,湖北省农产品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亚洲、欧洲等地区,其中亚洲市场所占比重最大。以2007年为例,湖北省出口到亚洲的农产品占农产品出口总量的66.7%。从国家和地区方面看,排在湖北农产品出口市场前几位的分别是香港、日本、澳门,其中,香港是农产品出口的第一大市场。
湖北省近几年加大对国际市场的开拓力度,俄罗斯市场尤其明显。2005年,湖北省出口到俄罗斯的农产品只有73万美元,2006年为104万美元,而2007年达到259万美元。湖北省对马来西亚的农产品出口规模正不断扩大,2006年的农产品出口额已达到2246万美元,同比增长41.3%,马来西亚已成为湖北省最大的东盟贸易伙伴。此外,湖北省还注重对新兴市场的开拓,逐步形成多元化格局。
4、出口贸易方式结构分析
近年来,湖北省注重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农业产业化,建立了一批农产品加工基地,扩大农产品出口贸易。目前,湖北省建有六大出口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如以随州为中心的食用菌出口基地,以潜江、洪湖、监利为中心的水产淡水虾基地,以武汉为中心的蜂产品加工基地,以宜昌为中心的水果加工出口基地,以恩施为中心的山野菜出口基地,以襄樊为中心的芝麻加工出口基地。这批生产加工基地促进了湖北省农产品的出口增长,解决了部分农产品出口难的问题。
湖北省在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上做出了一系列努力,取得了较大的成就。然而,现今的农产品出口仍以一般贸易出口为主,加工贸易出口比重较小。这都限制了湖北省农产品出口的发展与扩大,导致产品出口附加值低,粗加工多,名牌产品少,分散经营多,高新技术少,无法适应国际市场需求,不利于农业产业化发展。
二、湖北省农产品出口贸易面临的问题
1、出口市场结构单一,出口市场过于集中
湖北省农产品出口主要集中在亚洲、欧洲和北美洲。2007年,湖北省对亚洲出口农产品占全省出口额的66.7%,对欧洲为14.80%,对北美洲为13.7%。过于集中的市场格局,使得湖北的农产品出口受对方进口政策和意外因素的影响过大,造成出口不稳定。而对于东欧、中东、拉美、非洲这些限制较小的国家却没有太大市场。这样的结构显然是不合理的,如果不重新定位,调整市场结构,湖北省的农产品出口必然会受到更大的冲击。
2、出口商品结构不合理
在湖北省的农产品出口中,初级产品所占出口量比重较高,而加工产品及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比重很小,一般贸易出口占据了绝对优势。2006年,湖北省未经加工的初级产品出口额占全省农产品出口额的99.01%,而其他经过深加工的农产品所占比例仅为0.99%左右。粗放式的经营道路使湖北省农产品出口很容易受到国际市场的影响。而且由于很多农产品加工程度不高,附加值低,加工品种少及不便于贮藏和运输等原因,湖北省很多初级产品无法出口海外,这些都直接影响了农产品出口效益的提高。
3、出口贸易未形成规模
湖北省从事农产品出口加工的企业规模较小,大多处于分散经营的状态,企业竞争能力不强,技术创新能力薄弱,产品品质欠缺,缺乏品牌意识。同时,出口企业缺乏国际市场营销概念,在分销渠道、目标市场、营销方式、消费者需求等方面均存在问题,这些都导致了市场行为不规范。
4、出口农产品遭遇绿色贸易壁垒
随着国际贸易竞争日益激烈,以及全球生态环境保护呼声的加大,世界许多国家,特别是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环保法规和标准。目前,湖北省出口的农产品几乎都面临着绿色壁垒的限制,水产品、蜂蜜、活猪牛、干香菇、茶叶、花生、蔬菜等均未能幸免。
三、发展湖北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对策
1、优化农产品出口市场结构,分散出口风险
继续稳定和扩大传统的出口市场,保持农产品出口数量和价格稳定,提高自身产品质量和品质,增加产品多样性,使产品在传统市场上更具竞争力。同时,进一步开辟出口市场,使湖北省农产品出口市场发展为多层次、多元化的格局。积极开发非洲、拉美等国家与地区的市场,鼓励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到这些地方去建立生产基地,为开拓和扩展这些市场作铺垫。此外,政府相关部门可以组织企业参加各种参展会、博览会、洽淡会等,及时发布相关消息和市场动向。
2、优化农产品出口结构,加强出口竞争力
充分发挥湖北省农业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产品,如水产品、蜂产品、食用菌、禽蛋、优质油菜、优质蔬菜等,对其进行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利用科学种植的方法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产量。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使出口的农产品更符合国际需要。此外,以市场为导向,促进出口农产品布局区域化,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快经营组织化进程,促进产业链的形成和延伸。
3、扩大出口规模,提高国际竞争力
一方面,应增强技术创新能力,丰富农产品多样性,使产品更符合市场需求,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培育壮大出口龙头企业,突出抓好出口农产品深加工项目,重点扶持一批龙头企业,扩大其规模,形成一批产业关联度大、技术装备水平高、市场开拓能力强的大企业。
4、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有效应对绿色壁垒
农产品生产应与国际市场接轨,建立农产品标准化体系,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加强对国外技术壁垒、绿色壁垒措施的收集研究,以保证出口农产品达到标准,做好防范工作。建立农产
品生产基地,实现经营模式的综合化和体系化,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加大对农业生态环境的维护与绿色农业研发的投入,指导生产企业科学使用农药,杜绝滥用、乱用的情况发生。
【参考文献】
中外农产品贸易分析 篇6
关键词:农产品;黑龙江;俄罗斯;贸易
一、黑龙江省对俄农产品贸易比较优势分析
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他认为一个国家不一定要专门生产本国与别国相比具有绝对优势,即劳动成本绝对低的产品,只要专门生产本国与别国相比具有相对优势,即劳动成本相对低的产品从事外贸活动,就能从中获利。对于我国来说,通过国际分工和实现国内专业化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花费等量的劳动可以就能获得更多的财富或使用价值,通过出口可以带动出口企业的发展,从而提高本地区经济实力。
黑龙江省与俄罗斯边境线长达1500公里,这为黑龙江省对俄农产品出口奠定了优越的条件基础,黑龙江省对俄农产品出口特点是价格低、运距短、到货快、保鲜好,所以在俄罗斯市场上广受欢迎。目前黑龙江省已开通25个对俄贸易口岸,运输通货能力强。而且,俄罗斯与黑龙江形成优势互补,前苏联为发展成为军事化超级大国造成轻重比例严重畸形,长期来国家不重视农业,工农比重严重失衡。相反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农业发展条件优厚,使得双方具有巨大的合作潜力。
二、影响黑龙江省对俄农产品出口量的原因
黑龙江省出口的农产品,是以低水平、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和低价格的产品为支撑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外部环境一旦变化,就会导致出口的比较优势丧失,出口贸易将严重受挫。比如,比如人民币升值、通货膨胀、国际经济对农产品价格影响,其中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农产品需求减少是农产品价格下行的重要原因,全球农产品供给增加导致了农产品价格的下跌,能源价格暴跌也加大了农产品价格下行的压力,农产品价格剧烈震荡,大大增加了我国调控农产品供需平衡的难度。
2.1出口农产品的结构不合理
我省对俄罗斯的农产品出口商品结构不合理,原料和初级产品多、精、深加工、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优质农产品少;大路货多,紧俏商品少;传统商品多,创新商品少。在我省具有优势的大宗农产品、食用畜产品、园艺类产品中,绝大部分为劳动密集型的初级产品和原材料:玉米、大米、大豆、鲜冻猪肉、鲜冻鸡肉、水果、蔬菜等,而经过精、深加工和高科技附加值的产品却非常少。这主要是一方面我省的劳动力资源丰富,适合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农产品,而俄罗斯对我省价格低廉且国内比较紧缺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具有较大需求。另一方面,我省的农产品精、深加工的能力和品质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2.2农产品品质不高
我省虽然是农业大省,农产品品种多产量大,但在产品质量上,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低,产品质量不高,安全问题突出,农产品缺乏规范化、标准化生产,这样生产的农产品在品质和安全上得不到保证,出口竞争能力不强很难打入俄罗斯市场。由于黑龙江省农业科技总体水平不高,农业科技储备不足,再加上投入不足,在良种培植推广、产品保鲜、冷冻包装等方而的技术还比较落后,以致出口的农产品有的不能达到国际标准,产品质量不高,已严重制约了黑龙江省农产品在俄罗斯市场上的竞争能力,蔬菜大多是大路品种,名、优、特、新蔬菜少;生猪良种少,猪肉品质不良;水产品以四大家鱼为主,名优水产品不多,国外一些质优价廉的农产品己对黑龙江省农产品对俄出口形成压力。
2.3土地资源不足
人均土地资源的严重不足是制约我国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因素,黑龙江省自然也不例外,在土地资源紧缺的环境下发展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的生产必然会受到制约,黑龙江省作为我国毗邻俄罗斯最大的一个省份,对俄罗斯大宗农产品的出口,尤其是粮食出口受到严重影响,比照目前的状态对俄农产品出口增长潜力也严重受限,国际市场农产品的竞争日趋激烈,俄罗斯的粮食生产己经由不能自给,发展到开始向国外进口方能初步满足本国供给,黑龙江省在土地资源紧缺的情况下想要努力提高对俄农产品出口压力重重,应该注重提高农业科级含量,调整农产品产业结构,尽量避免受限不利因素的干扰。
三、增加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到俄罗斯的对策及建议
3.1发展绿色农业及特色农产品
黑龙江省开发建设时间较晚,空气、水、土壤、生物等要素构成的生态环境较好,资源的破坏程度相对较轻,具备开发和生产绿色食品的基本要求,全省已建立国家级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基地4个,己有93家绿色食品生产企业,随着对俄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发展,绿色食品需求越来越大,我省农业对俄遇到的首要问题就是农产品品质问题,要抓好对俄绿色食品发展实施,以出口创汇为目标,实施绿色农产品生产,提高农产品质,创农产品出口品牌。
3.2发展对俄农产品深加工业
黑龙江对俄出口农产品粗加工的农产品居多数,农产品在俄市场上大都以原字号出售或简单粗加工出售,精深加工,附加值高的农产品则无暇顾及,农产品加工基本处在初级加工,简单加工水平,要争取抓紧对加工企业进行改组,改造,择优扶持,重点武装,推进科技进步,加速技术创新,培育龙头企业,实现农产品更新换代,农产品的状况,根据俄罗斯人的食品消费结构的特点和需求,要在出口农产品新、特、奇、精、深方面下功夫,对现有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提高农产品在俄市场的竞争力,例如针对俄罗斯市场要开展以下工作:大豆要采取先榨后浸和低温浸出工艺,生产绿色食品豆油食蛋白、药用卵磷脂,延长大显加工生产产业链,重点研制生产保鲜豆奶、精制营养大豆油。
3.3发展对俄农业境外合作项目
推进对俄罗斯的农业境外开发合作项目是对俄农业经济贸易长久发展的战略要求,有利于提升我省对俄农业贸易层次。俄罗斯地广人稀,耕地撂荒,农产品市场潜力巨大,而黑龙江省农业人口众多,农产品种类丰富。这种互补奠定了我省对俄罗斯进行农业境外开发的基础,而且俄罗斯政府高层对本国的农业生产现状也非常的关注和重视,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外商投资农业开发的优惠政策“坚持重点发展符合俄市场需求的绿色,有机和无公害的粮食、蔬菜、养殖和山特产品开发,确保农产品质量符合俄产地标准;充分发挥我省企业对俄合作的优势,吸引国内沿海发达地区和国际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来我省,利用他们的资金、技术、管理优势,走联合开发的路子,近年来,我省组织了一些有实力的企业和农村种养大户走出去,到俄边境和腹地从事种植业、养殖业等农业综合开发,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农民除增加了收入外,大豆、玉米、水稻、蔬菜等主要农产品实现当地生产,就地销售,规避了农产品对俄出口技术贸易壁垒的风险,降低了出口关税,扩大了出口创汇,与此同时,要利用俄农庄先进的设施,大力开展与俄农庄的合作,在当地建设优良品种培育基地和先进的农业示范基地。(作者单位:东北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何秀荣.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研究方面的问题及建议[J].农业经济问题 2006(2):23—26
[2]张巍. 俄罗斯对外经济发展趋势[J].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4(10):63—65
[3]宋刚.中俄边境贸易的现状分析和发展建议[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7
[4]马述忠.农产品外贸依存度的国际比较及政府行为分析[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粤台两地农产品贸易分析 篇7
粤台两地农产品贸易的发展现状及原因剖析
(一) 粤台两地农产品贸易的发展现状
粤台两地农产品贸易的发展现状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1、农产品贸易与总体贸易的不同格局
粤台两地总体贸易保持广东对台湾的逆差关系, 而两地的农产品贸易却保持广东对台湾的顺差关系。通过对从2004年到2008年粤台两地贸易数据 (表一) 的对比, 可见两地总体贸易与两地农产品贸易的不同格局。
单位:千美元
2、广东对台湾农产品贸易的顺差额不断扩大
近年来, 广东在粤台两地农产品贸易中保持出口大于进口, 持续顺差。由于广东对台湾农产品贸易的出口增长速度超过进口增长速度, 导致广东对台湾农产品贸易的顺差额不断扩大。2005年广东在两地农产品贸易中实现顺差4.3亿美元, 2007年顺差增加到8.9亿美元, 年均增长率达52.8% (见表一) , 广东农产品销往台湾的比例和金额逐步增加。
3、粤台两地农产品贸易的地位呈现出上升的趋势
随着粤台两地农业合作的不断发展, 两地农业在资金、劳动力、技术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的分工, 两地农产品的贸易结构在这种分工中得到不断的调整, 导致其在两地总体贸易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从表一中可知, 农产品贸易在总体贸易中所占比例从2004年接近0.98%上升到2008年接近1.22%, 而且从两地农业的发展来看, 两地农产品贸易的地位将保持上升的趋势。
4、粤台两地农产品贸易总额不断增加, 但总体规模仍然偏小
广东经过30年的经济改革和发展, 为粤台两地的农业交流与合作奠定了深厚经济基础。随着两地惠农政策与合作政策的不断推出, 粤台两地农产品贸易得以保持平稳发展 (如图) 。两岸两地农产品贸易总额不断增加。然而, 从两地农产品所占总体贸易的比例看, 两岸间农产品贸易发展程度相对其他产品贸易而言发展规模偏小, 农产品贸易在总体贸易中比重基本维持在1%左右。
(二) 粤台两地农产品贸易发展现状的原因剖析
1、粤台两地农业的互补优势促进两地农产品贸易的发展
由于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别, 粤台两地的农业当前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两地农业的发展各有特色, 形成优势互补的局面。
一方面, 台湾农业与国际接轨较早, 农业发展程度高, 已进入“集约化”的发展阶段, 主要致力于技术密集型农产品的生产, 生产技术相对先进。相比较而言, 广东农业“粗放型”发展的特征仍然比较明显, 生产技术相对落后, 大部分地区还停留在人力耕作的小农生产阶段, 经营规模小, 产品技术含量低。
另一方面, 随着台湾经济的不断发展, 其劳动力成本、土地租金以及其它生产成本逐渐上升, 农业的快速发展面临着越来越大的障碍。相比较而言, 广东地区的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 土地资源及其他自然资源丰富, 而且市场的潜力巨大, 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粤台两地农业的优势互补, 对广东而言, 不仅能为广东农业的发展提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理念, 有利于引进技术和品种, 扩大经营规模和提高产品的质量, 建立信息管理体系, 并形成产前、产中、产后配套的有效服务, 促进广东农业的集约化和精品化发展;对台湾而言, 这种优势互补能为台湾提供优良的投资环境和广阔的消费市场, 有利于资源的高效利用, 促进新技术的推广、利用及引进, 调整农业的技术结构, 促进台湾高端农业的发展。两地农业的优势互补, 推动了粤台两地农产品贸易的发展。
2、粤台两地农业交流与合作的不断加深带动了两地农产品贸易的发展
在市场力量的推动下, 粤台两地农业交流与合作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起步, 90年代得到不断的发展, 至本世纪初期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两地的农业交流与合作基于两岸农业自然禀赋和技术等层面的互补性, 共同提高两岸农业的竞争力, 因而互利双赢。随着互动的深入, 两地交流与合作的范围不断扩大, 带动两地农产品的进出口贸易不断发展。
近年来, 广东不断加强与台湾的农产品合作与交流, 通过开展科技交流与合作研究, 建立湛江、佛山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以及珠海金海湾农民创业园, 推动了广东对台湾输出优势农产品以及引进其先进适用技术和物种资源, 实现了广东与台湾的农产品合作交流互惠共赢新局面。
3、广东省优越的区位条件为两地农产品贸易的发展创造条件
广东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综合经济实力快速提升, 其区位优势十分明显。
从经济与贸易的角度来看, 广东外向型经济已经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进出口贸易连续20年在全国名列前茅。广东省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最快、对外经济贸易最发达、最具市场活力和投资吸引力的地区之一, 这就为两地商品贸易、农产品贸易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
从方针政策来看, 粤台两地不断推出的促进两地农业合作与发展的优惠措施, 如扩大台湾农产品零关税销往广东的政策、提供广东台资农业和农业龙头企业的政府补贴或等贴息贷款。这些优惠政策的后续推动和有效执行, 无疑将为两岸农业与农产品贸易的发展注入勃勃生机。
从台商投资广东的情况来看, 广东省按照中央一系列对台方针政策, 努力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加大对台招商引资力度, 推动粤台创意农业合作与交流, 有力地促进了广东现代农业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 目前在广东省投资农业的台湾企业有1000多家, 投资金额超过10亿美元。可见, 台湾客商、台湾企业已经成为广东农业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
从企业发展带动贸易发展的角度看, 近年广东农业龙头企业的不断崛起, 农业龙头企业在农产品贸易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如东莞的信立国际农产品贸易城台湾农产品广东集散中心的挂牌成立, 使得台湾水果、台湾农副产品以及制成品、副食品、糖酒饮料、茶叶等台湾农产品开始大量涌入内地市场, 拉开台湾农产品全面进军广东的序幕;广东国通物流城内花卉熏蒸区是国家检验检疫总局唯一允许带土进口的定点单位, 大大的促进广东花卉苗木的进口;广东陈村花卉世界不断的发展壮大, 也为广东对台湾名优花卉、树木的进口贸易提供一个强大的平台。可见, 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 大大的促进了粤台两地农产品贸易的发展。
粤台两地农产品贸易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一) 农产品的安全性对两地农产品贸易的影响
近年来, “三聚氰胺”事件, “瘦肉精”事件等一连串的食品安全问题, 使得人们越来越重视食品特别是农产品的安全性, 绿色壁垒和技术壁垒逐渐成为困扰广东农产品出口的重要障碍。广东面临出口目的地政府不断制定严格的环保标准和技术标准, 内容涉及生态环境、动物福利、知识产权等多个领域, 并提出了自然食品、生态食品等口号, 对农产品的生产、包装、处理等方面进行严格要求。这些都直接制约了广东的农产品出口。
在安全农产品方面, 广东地区出口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管理仍有待加强。但同时, 广东出口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正在逐年提高, 企业的质量意识不断增强。农产品出口企业逐渐拥有自己的生产基地, 实现标准化生产, 并逐步建立起科学、有效的质量监控体系, 以使农产品达到高标准的出口要求。比较我国的其他地区, 广东拥有更好的地缘优势和经济优势, 对安全农产品的生产和贸易更具有支撑条件。尽管如此, 对于粤台两地农产品贸易, 在农产品贸易的安全性方面仍不可忽视。
(二) 金融海啸对两地农产品贸易的影响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海啸, 通过链条反应不断的波及世界各地, 使得全球的经济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 各地企业面临着原料价格上升、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压力, 维持生产经营极其困难。因此, 全球范围内的对外贸易受到很大的打击, 地区间的农产品贸易也受到一定程度的打击。
在此形势, 为了推动经济的发展, 两岸不断的推出各种政策刺激经济, 致力于现代农业和新农村的发展, 出台一系列重农、惠农的政策, 使得现代农业的发展充满了勃勃生机。粤台农地的农产品贸易, 将随着粤台两地农业的发展而得到不断的推进。
建议与展望
(一) 建议
鉴于粤台两地农产品贸易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以及当前面临着的种种挑战与机遇, 两地应采取积极措施来推动两地的农产品贸易, 带动两地农业的持续发展, 为两地农民创收增收创造条件。
第一, 目前粤台两地农业的合作依然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方面, 台湾农业企业资金实力雄厚, 管理办法先进, 市场反应灵敏, 开拓国际市场水平高, 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大, 研究开发优良品种的科技力量强。另一方面, 广东气候、土地资源具有比较优势, 农村劳动力丰富;同时, 广东本地市场容量大, 是农产品消费大省, 港澳特区及数量众多的旅游人口所需的鲜活农产品相当部分也依靠广东提供。两岸农业合作互惠互利, 互补双赢, 加强两岸农业的交流与合作, 既能满足台湾岛内需求, 也能为大陆的农民和农业企业带来好处。因此, 粤台两地需充分发挥各自优势, 加强交流与合作, 使得两地的农业以及农产品贸易均能实现双赢。
第二, 由于广东对台湾的出口农产品面临着绿色壁垒和技术壁垒, 应加快技术改造, 完善经营管理, 积极实施绿色营销策略, 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同时, 有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强针对农产品技术壁垒的信息、咨询、培训等公共服务, 加强部门间协作, 实现信息共享, 建立有效的国际农产品信息发布机制, 及时向出口企业通报相关的农业、贸易政策法规、检验检疫措施、贸易摩擦等动态;进一步完善出口农产品的预警机制, 提升应对贸易摩擦和规避“绿色壁垒”的能力;强化农产品出口质量安全管理, 全面提升产品质量, 创建和培育具有竞争力的名牌产品。
第三, 由于金融海啸的波及导致两地农产品贸易受到不良的影响, 粤台两地应出台更加惠及两地农业发展的方针政策, 依靠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头示范作用, 发展新时代农业, 带动农民创收增收。在加强两地农业发展的同时, 应大力发展两地特别是广东的农业物流业, 使得农产品在各物流环节达到最低限度的耗损, 在保持农产品的质量以及新鲜方面都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对广东的农产品出口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
(二) 展望
我国农产品贸易发展环境分析 篇8
我国自从加入WTO以来, 农产品的对外贸易总额在不断上涨, 由10 a前的304.3亿美元发展到2011年的1 556.2亿美元, 跻身世界第三大农产品贸易国、第五大农产品出口国。但近年来受出口综合成本偏高, 人民币汇率高及新兴市场需求明显下降的影响, 我国农产品出口连续3 a (2011-2014年) 个位数增长以后, 2015年首次出现负增长。农产品进口连续2 a (2013-2014年) 为个位数增长, 2015年也首次出现负增长, 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又逐步回暖。当前形势严峻, 但随着经济的逐渐复苏, 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定会反负为增。现将我国农产品贸易现状做简要分析。
1.1 农产品出口的退货量增多
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近年来遭遇到的反倾销诉讼越来越多, 这已经成为阻碍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主要壁垒之一。由于我国农产品在反倾销案件中损失巨大, 导致农产品的市场份额也遭到了严重的威胁, 甚至被迫退出了市场, 这将给我国农产品出口带来巨大的障碍。
1.2 竞争优势不强的农产品遭受冲击
我国出口的农产品中, 有部分农产品不具备竞争优势, 比如谷物、油料作物、棉花、烟草等。此外, 在我国出口的农产品当中大部分为初级工, 只有少数农产品经过深加工。就产品附加值来看, 附加值低的初加工产品的比重远远超过附加值高的深加工农产品, 这导致了我国出口量很大, 但利润却很薄。这种情况下, 严重地影响了我国农产品出口的收益。
我国农产品贸易要求的是全方位多元化的发展, 出口产品单一, 市场狭窄都会给我们带来风险且造成不利的影响, 如何改变现状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 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面临的问题及原因
2.1 水产品、花卉等需求弹性较高的产品出口不旺
水产品、裘皮、花卉等产品属于价格需求弹性较高的产品, 在国外居民购买力下降的情况下, 这些产品下降的幅度大于刚性需求的蔬菜和肉类产品。
2.2 贸易风险增加, 中小企业成交难度大
由于欧美日等主要进口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复苏乏力, 在国外客户采购量减少的同时, 对成交条款方面也提出了严苛的要求, 不仅压低了成交价格, 还提出拖长付款周期的要求。以往即期的订单, 现在基本要求提供60 d的放账期, 这对中小型企业来说, 资金利息压力和贸易风险加剧, 成交难度也越来越大。这直接导致我国农产品贸易减少[1]。
2.3 企业缺乏汇率避险工具
在过去的一年里, 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货币对美元的汇率贬值约15%~30%, 然而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贬值幅度在6%左右, 人民币的这种隐形的升值比之前的显性升值对出口的不良影响更大。一是在隐形升值的情况下, 企业缺乏汇率避险工具, 无法做套期保值等避险产品;二是汇率波动大, 造成很多农产品出口企业不敢接长单大单;三是与其他国家的同类产品的价格竞争优势丧失;四是进口国的货币大幅贬值, 市场支付能力下降导致购买力下降, 进而影响产品的销售[2]。
2.4 贸易摩擦不断增加
国家质检总局调查结果显示, 2014年我国农食产品类出口企业遭受的直接损失额为52.7亿美元 (占当年出口比重的7.4%) , 较2013年增加了9.1亿美元。2015年以来, 美国不断在我国宠物食品的检测标准问题上制造事端, 致使我国对美出口量大幅减少。印度尼西亚保障措施委员会于2015年7月14日发布公告, 宣布对进口的葡萄糖发起全球保障措施调查, 并称调查期内其进口的葡萄糖88.5%来自中国。根据我国海关统计, 2014年我国对印尼出口被调查产品2 793万美元。欧盟、日本还纷纷提高我国茶叶农残检测标准, 对我出口造成了很大障碍。美国对我国禽肉熟制品出口迟迟不开关, 并用监管动物肉的方式来监管我国美鮰鱼, 下一步罗非鱼也将受此影响。
3 改善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的对策
尽管当前农产品的出口形势十分严峻, 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农产品出口主营企业可以通过加强供给侧创新力度, 争取生产出优质的农产品来取得胜利而占得更大的市场占有率。通过创新来适应国外严格的技术标准, 通过全产业链经营来降低出口的成本, 最后通过渠道创新和品牌创新等方面找到应对农产品出口难的问题。
3.1 坚持有册必注, 努力打开国际市场
多年来我国禽肉行业面临境外对产品名目繁多的技术壁垒, 许多企业对国外高标准的市场准入望而生畏。河南华英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却始终坚持“有册必注”的原则迎难而上, 秉持“有注册, 必申请;有申请, 必通过”的原则。华英公司开展了以下工作:一是近年来投资3亿多元人民币, 建起了近百个大型现代化、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基地, 严格实行“五统一”管理, 确保源头安全稳定;二是形成了自己的标准体系, 建立了疫病防治、兽药残留、加工卫生三大控制系统;三是投入巨额资金, 使企业的检测手段和检验结果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目前, “华英鸭”占日本自中国进口鸭肉制品总量的60%, 占韩国自中国进口总量的70%, 占内地出口香港冻品鸭的80%。
3.2 多管齐下, 成功应对成本上涨难题
农作物种植成本高并导致出口成本上升, 是我国农产品出口面临的主要问题。青岛福德林贸易有限公司等花生企业发挥企业的创造力, 找出有效的应对之策:一是利用东北的土地资源优势和轮作时机, 与东北农场、村庄签订土地种植合作协议, 实现大规模耕种;二是学习美国和阿根廷花生企业质量控制和销售管理的相关做法, 做到精细化加工 (去杂质、分规格) 和对客户的一站式服务;三是发挥我国的优质品种优势, 优选美、阿等高产国家无法替代的特有品种, 并通过提升质量来提高性价比, 将我国花生高成本的出口劣势转换为优势[3]。
3.3 坚守企业价值观, 共建和谐供应链
漳州市陈字贸易有限公司学习利丰模式, 着眼产业发展和中长期效益, 与上下游企业共建和谐供应链。陈字公司利用自己比客户了解生产、比工厂了解市场的特点, 不断升级现有产品, 研发新产品, 成为上下游双方有效的润滑剂。陈字公司提出“功夫在事外”的价值观:于同仁, 安身立命之基业;于业界, 共享共荣之伙伴;于客户, 安心托付之专家。通过专注和坚守企业的价值观, 陈字公司年罐头出口量约4.6万t, 蘑菇罐头出口量连续3 a全国第一, 玉米罐头出口量连续6 a全国第一, 荔枝罐头出口量连续5 a全国第一, 鱼类罐头出口量连续4 a位居全国三甲。其自主商标已在28个国家获批注册, 自有品牌产品出口量年增长率25%。
4 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发展的前景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依靠低成本的劳动力和广阔的市场容量来吸引拥有资金、技术、市场网络和质量标准的国外农业企业的直接投资。在这种背景下, 中国的农产品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与市场, 进而对于实现规模化经营有了进一步的推动作用。同时, 外资企业也将会在我国农产品贸易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4.1 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自由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开放农产品市场, 降低农产品关税, 取消农产品非关税壁垒是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必经之路[4]。在多方的努力之下, 我国农产品贸易自由化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加速中国农业经济向深层次发展, 并对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具有促进作用。
4.2 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策略进一步细化
政府政策明细化, 农产品对外贸易策略明细化, 使得农产品在生产、出口各方面方向更为明确、目标更为明显。发展农产品出口贸易的首要目标也不仅仅是出口创汇, 而是要发挥农产品的比较优势, 调整农产品产业结构。
4.3 我国农产品贸易结构更加合理化
调整农产品对外贸易结构也是我国发展农业经济的目标之一, 我国将依靠国际农产品市场上的竞争及相关信息来配置农业生产资源、调整农产品结构, 并在此基础上优化农产品贸易结构。在国内外消费者消费数量上升、消费档次提高的情况下, 还可针对消费者的需求偏好生产适销对路的农产品。
摘要:中国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 农产品贸易在中国贸易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自从中国加入WTO以来, 对“三农发展”具有深远影响。近年来, 我国农产品贸易中退货现象不断增加;随着人民币汇率的上涨, 对农产品贸易也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我国农产品贸易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此, 必须尽快找出我国农产品在对外贸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与应对办法, 这对于促进“三农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农业,三农发展,农产品贸易
参考文献
[1]董靥.中国农产品贸易及对策分析[J].中国经济评论, 2008 (12) :56-59.
[2]张庆圆, 郭国辉.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与对策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09 (7) :54-55.
[3]胡松芳.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黑龙江粮食, 2009 (5) :35-37.
中外农产品贸易分析 篇9
1 报道数量比较
中欧电信贸易纠纷在2012年就已经出现, 一直持续到2014年10月底才基本平息。因此以下选取报道的取样时间为2012年1月1日—2014年11月1日。
在使用21财经搜索引擎以“中欧贸易”为关键词检索后, 其中21世纪网为67篇;在FT中文网中, 使用新闻搜素得到的相关报道有59篇。以“中欧电信贸易”为关键词搜素得到的相关文章为572篇, 其中21世纪网的文章为22篇, 在FT中文网中, 检索得到的相关报道有30篇。21世纪网对中欧电信贸易的报道占整个关于中欧贸易类报道的33%, 三年中FT中文网比21世纪网的数量要多8篇, FT中文网对中欧电信贸易的报道占整个关于中欧贸易类报道的50%多, 说明贸易争端对中欧关系的影响力比较大。
作为英国《金融时报》集团旗下唯一的中文商业财经网站, FT中文网旨在为中国商业菁英和决策者们提供每日不可或缺的商业财经新闻、深度分析以及评论。且由于中国政策原因, 外国报纸不能直接在中国大陆地区印刷, FT中文网的推出, 受到了中国大陆读者的欢迎。 (1) 而中欧贸易关系在中欧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且近几年来, 中国稳居欧盟贸易伙伴第二位, 随着中欧间贸易数量的增多, 中欧间的贸易摩擦和贸易争端也不断产生。涉及钢铁、陶瓷、光伏产业以及电信行业等反倾销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近年来华为、中兴等中国电信行业不断拓宽海外市场, 给欧盟带来了危机感。FT中文网的相关报道也在说明欧盟十分重视与中国的贸易关系。
21世纪网作为中国老牌专业财经新闻网站, 针对中国各大企业和贸易行业关注的中欧贸易特别是电信贸易争端这样的焦点事件, 其跟进报道很有必要。但因为中国相关媒体比较分散、涉及报道内容广泛等特点, 不只21世纪报系在报道此贸易争端, 还有如:商报网、东方财富网、人民日报等。并且像中国属于钢铁、陶瓷、光伏产业大国, 近几年欧洲对中国这类产业的反倾销案件增多, 作为国内媒体, 关注电信贸易纠纷的同时还要关注其他贸易纠纷案件。相比FT中文网, 21世纪网的报道数量要少一些。
2 标题比较
好的标题是给读者的“第一印象”, 一个好的标题具有提示内容、评价内容、吸引阅读、美化版面等功能。特别是在一些特殊的新闻报道中, 如媒体对中欧电信贸易纠纷的报道, 如何给一篇专业性的报道拟一个好标题显得至关重要。
以下分别选取2013年和2014年中外两家媒体对中欧电信贸易纠纷报道中6篇文章的标题做简单分析。
FT中文网2013年1月30日《欧盟要求中国加大开放电信市场》这篇, 标题属于单一式的, 其中以“欧盟”为主语后面的“要求”一词, 简洁含蓄的体现了欧盟在电信贸易方面的立场和话语权。而同样在当天21世纪网的报道标题为《欧盟“威逼”中国扩大电信市场》, 不同的是将“要求”改为“威逼”, 同作为动词, 但是力度却大不相同。FT中文网作为外媒使用“要求”有向中国表明自己的立场之意, 强调中国应该怎么做。而21世纪网作为中国媒体, “威逼”则说明欧盟这一“要求”是在威胁和逼迫中国, 暗含其要求是无理的。两个标题给读者传达的信息并不一致, 都代表了各自的观点和立场。
FT中文网2013年2月1日《中国深入欧洲心脏?》这篇, 标题属于单一询问式, 短短8个字中, 使用动词“深入”显得生动活泼, 并且以疑问的口吻引发受众阅读的好奇心。“心脏”暗喻欧洲的核心, 并一步引发读者的思索和一系列追问, 如中国为什么会深入欧洲的心脏?中国如何深入欧洲的心脏?其拟定技巧具象化, 言简意赅, 给受众新鲜感, 暗示主题, 并从文章中引出中国电信贸易发展对欧洲带来的影响。同一天, 21世纪网发表《欧盟贸易应摒弃浮士德谈判式保护耗损》, 采用祈使句式, “应”字的使用, 使之立场鲜明。并采用巧借典故的写法, 把人人皆知的一本书的名字《浮士德》运用到标题中, 既有亲切感又有新鲜感;将欧盟再度对中国华为等电信设备商提出的诉求, 称是“浮士德”的谈判, 是不合理的, 其浮士德的悲剧结局也暗含了欧盟的这种行为终将导致失败。
2014年随着中欧电信贸易纠纷的不断发酵和调节, 最终达成协议。FT中文网2014年10月21日发表《欧盟撤销对华电信反补贴案》, 标题中采用动词“撤销”一词, 表明了欧盟的态度, 明示主题是对中国有利的一面, 即欧盟已经停止对华电信的反补贴, 清晰明确。21世纪网2014年10月15日发表《欧盟并不“享受”与伙伴间的贸易纠纷》, 采用拟人的手法, 表明欧盟的态度实际上并不愿意与贸易合作伙伴发生纠纷, 特别是中欧之间的电信贸易争端, 希望与中国在欧洲市场享受的市场准入相比, 中国也能给欧盟提供一个相似的、平等的和非歧视的市场准入。
由中外两家媒体报道电信贸易纠纷文章的标题可以看出, 两家媒体都分别表明了各自的立场和话语权, 标题醒目简练, 引人入胜, 符合报道新闻的接近性和趣味性。
3 导语比较
针对中欧电信贸易纠纷的报道, 中外两家媒体在报道方式和文章导语的写作上都有各自的特色。
如2013年2月1日当天的报道中, 21世纪网《欧盟贸易应摒弃浮士德谈判式保护耗损》的开头是“继1月中旬欧盟认定中国对钢企提供“非法补贴”后, 最近欧盟再度对中国华为等电信设备商发出诘难。最新报道透露, 中方表示, 欧盟贸易专员德古赫特在无伤害主体上诉下, 要求中国向欧盟开放30%的电信市场, 并要求华为等商品提价29%, 既不合理又不合法。”这样的开篇交代了六要素中的三个W, 即时间、主体、事件, 将原因和事情的来龙去脉留到下文再解释。同时此导语属于评述式, 夹叙夹议、有述有评。这种方式开头, 目的突出所报道事实的意义, 明确对欧盟此做法的态度和立场, 给人思考的余地, 并有升华新闻主题的作用。当天, FT中文网《中欧电信纠纷引发“贸易战”?》这篇来自乔舒亚·查芬的报道中, 标题就使用了疑问句式, 吸引受众。开头这样写到“几个月前, 在布鲁塞尔举行的欧中商业峰会上, 欧洲最大雇主团体向中国总理温家宝赠送了一个水晶马雕塑。”整篇行文属正金字塔结构, 层层递进。导语的写作也采用了概述加描述, 言简意赅, 别具一格, 为下文埋下伏笔, 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014年10开始, 经过多方面磋商, 中欧电信贸易纠纷趋于缓和并达成协议。2014年10月17日, 来自21世纪经济报道的特别记者陆振华在米兰的报道《中欧或将解决电信产品争端》中, 写到“10月16日, 超过50个欧洲和亚洲国家的领导人和政府首脑在意大利米兰出席两年一度的亚欧首脑会议, 期望借此政府间的对话平台增进两个大洲之间在全球政治、经济和国际事务上的合作。”这是典型的会议报道, 导语也采用了概述式写法, 新闻要素明晰, 概括了亚欧首脑会议的意义, 显得严肃正式。2014年10月10日, 来自《金融时报》的克里斯蒂安·奥利弗在布鲁塞尔报道《欧盟贸易专员拟与中国“休战”》中导语写到“欧盟 (EU) 贸易专员卡洛·德古赫特 (Karel De Gucht) 试图在本月卸任前平息欧中之间一场不断发酵的贸易争端, 从而令他的继任者可以腾出精力与美国达成一项地标性的贸易协定。”采用了华尔街体, 以人物开头叙述, 吸引读者。并且动词“平息”、“令”、“腾出”、“达成”的使用, 更加生动地体现了欧盟专员德古赫特的意愿, 也暗含了文章的主题和结论, 中欧电信贸易这场“战争”即将“休战”。
从中外两家媒体报道的导语写作总体可以看出, 21世纪网基本采用概述和评述型导语, 交代事件摆明立场, 严谨正式。相比FT中文网的描述和引用类型的导语更多一些, 灵活精炼, 容易引起读者的好奇心。
4 新闻来源比较
臧国仁在《新闻媒体与消息来源》中说到, 消息来源是新闻框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交代消息来源, “媒体一方面表明新闻事实是有根据的, 增强新闻的可信度, 另一方面, 对不同消息来源的选择同样也隐含着媒体的态度和立场。”[2]选择不同的消息和新闻来源, 会增强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通过他人或者团体的话语来反映媒体报道的观点立场, 并进行舆论引导。
经过统计, 将21世纪网和FT中文网在中欧电信贸易纠纷报道中的新闻源分为中国政府及其部门、人员;欧盟组织及其部门、人员;其他国家组织及其部门、人员;中国企业及其管理者新闻源;民间专业人士;世纪组织、匿名新闻源这七个方面。其数量和所占比重见图1、图2、图3、图4。
可以看出, 21世纪网关于中欧电信贸易纠纷的报道中来自中国及其部门、人员的新闻源数量最多, 22篇中有7个, 占总数的32%。欧盟组织及其人员占第二位, 为23%。中国企业及其管理者占18%。其他的几类都占的比重比较少。FT中文网正好相反, 来自欧盟组织、人员的新闻源占第一位, 为40%。中国政府及其部门、人员占第二位, 且民间专业人士占13%, 比21世纪中文网中的要略高一些。由此可以看出, 21世纪网作为中国的专业性经济网站, 报道中欧电信贸易纠纷时, 更多采用中国政府及其部门人员为新闻源更体现了中国在此贸易纠纷中的立场, 同时采用中国企业及其管理者作为新闻源也比FT中文网中的多, 让更多“中国声音”和“中国政策”传达给世界各国, 特别是对欧盟的反倾销手段和不合理的诉求做出了回应。而FT中文网, 更多采用欧盟组织人员作为新闻源, 其他国家组织及其部门人员和民间专业人士的数量增加, 提升权威性, 从欧盟的立场出发说明电信贸易纠纷的焦点是欧盟认为中国中国政府在向两家主要的手机制造商华为和中兴提供出口信贷和其他非法补贴, 欧盟要采取反补贴和反倾销措施来应对。当然也有比较中立的报道, 毕竟FT中文网的读者是中国人且办事处设在中国。2014年10月的报道更说明中欧就此贸易纠纷已经达成协议, 争端即将平息。
5 结论
通过从以上四个方面比较分析21世纪网和FT中文网对中欧电信贸易纠纷的报道, 可以看出两个网站在此事件的报道数量上差距不大, 对中欧电信贸易纠纷都投入了比较大的关注, 但相比FT中文网略多一些。在文章的标题制作上, FT中文网选取的写作方法多样, 体现了新闻报道的新鲜性和接近性等原则, 比21世纪网更能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在导语的写作方面, 21世纪网和FT中文网各呈现了不同的特色, 一个严谨, 一个生动;一个单一, 一个多元。在选取新闻来源方面, 两家网站各有侧重点, 分别反映了其报道角度和报道立场不同。
FT中文网作为外媒成功进入中国, 正负报道倾向皆有, 采用“本土化”策略, 努力掌握报道话语权。而21世纪网作为中国财经新闻报道的主阵地, 更应该吸取FT中文网的报道精华, 加强对重大经贸事件的报道力度, 从报道方式和报道策略方面完善改进, 作为媒体更好地传达“中国声音”, 呈现新闻事实, 预测发展趋势, 促进中国同世界各国经贸的交流合作。
参考文献
[1]刘斌.法制新闻采访与写作[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6.
[2]臧国仁.新闻媒体与消息来源——媒介框架真实建构之论述[M].台北:三民书局出版社, 1999.
[3]贾宏超.FT中文网涉华经济报道研究—以2009年改版后首页头条为例[D].辽宁大学, 2013.
中日农产品贸易互补性分析 篇10
关键词:农产品贸易,显示比较优势,贸易互补性
一、农产品的界定
根据《商品名称及编码协调制度》 (TheHarmonizedCommodityDescriptionandCodingSystem, HS) , 农产品的范围包括属于HS分类的第1~24章的全部商品, 以及第35、38、40、41、43、44、47、50、51、52、53章中的部分类别。
本文根据数据来源的可得性, 对农产品的界定采用属于HS分类中的第1~24章的全部商品。
二、贸易互补性的理论基础及测算方法
(一) 贸易互补性的理论基础
大卫·李嘉图 (David Ricardo) , 在1817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提出了著名的比较优势原理, 这是一项重要的、至今仍然没有受到挑战的经济学普遍原理, 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和经济解释力。比较优势理论认为, 在国际贸易过程中, 起决定作用的不是绝对优势, 而是比较优势, 应本着“两优相权取其重, 两劣相权取其轻”的分工和贸易原则进行, 即在国际商品生产分工中, 各种商品生产都占优势的国家, 应集中生产优势相对大的商品, 放弃优势相对小的商品生产;而在各种商品生产上都处于劣势的国家, 应集中生产劣势相对小的商品生产, 放弃劣势相对较大的商品生产。然后通过国际贸易, 使得贸易双方获利。
(二) 贸易互补性的测算方法
1965年, 匈牙利经济学家贝拉.巴拉萨 (BelaBalassa) 在其发表的论文中用显示比较优势指数计算了OECD国家之间通过贸易反映出来的产业比较优势。后来常用该指数计算一个国家在某种产品上是否具有比较优势。显示比较优势指数, 是由一种商品出口额占本国所有商品出口总额的比重相对于该商品出口额占该商品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来衡量的, 即用实际的贸易状况来间接表现各国生产领域的比较优势情况。其数值越大, 表明两国在贸易方面的联系越紧密。
显示比较优势指数计算公式如下:
RCAABK= (XABK/∑XAB) / (XAWK/∑XAW)
RCABAK= (MBAK/∑MBA) / (MBWK/∑MBW)
RCAABK表示A国K产品出口到B国的显示比较优势系数, XABK表示A国K产品出口到B国的出口值, ∑XAB表示A国出口到B国所有产品的出口值, XAWK表示A国K产品出口到世界的出口值, ∑XAW表示A国出口到世界所有产品的出口值。RCAABK>1表示A国K产品出口到B国具有较强的显示比较优势, 0
本文采用显示比较优势指数作为测定贸易互补性的基础指标。
贸易互补性指数基于显示比较优势指数研究基础上, 从出口国的出口比较优势, 进口国的进口比较优势的角度求证贸易国间的互补性。
贸易互补性指数计算公式如下:
CAB=RCAABK*RCABAK
CAB>1表示在K产品贸易上, A国和B国具有较强的互补性, 0
本文采用贸易互补性指数作为测定贸易互补性的权衡指标。
三、2002-2007年中日农产品贸易互补性测算
(一) 中日农产品贸易互补性测算指标
中日农产品贸易互补性测算的基础指标:
RCACJK= (XCJK/∑XCJ) / (XCWK/∑XCW)
RCAJCK= (MJCK/∑MJC) / (MJWK/∑MJW)
RCACJK表示中国K种农产品出口到日本的显示比较优势指数, RCAJCK表示日本进口中国K种农产品的显示比较优势指数。
中日农产品贸易互补性测算的权衡指标:
CCJK=RCACJK*RCAJCK
CCJK表示在中日农产品贸易过程中, K种农产品的贸易互补性指数。
(二) 2002-2007年中日农产品贸易RCACJK指数测算
数据来源:根据UNComtradeDatabase贸易数据计算得出。
从表2可以看出, 2002-2007年中日农产品贸易RCACJK指数具有如下特征:
1.中国对日农产品贸易显示比较优势总体呈现出明显的趋强状态。2002-2007年RCACJK总数分别为:38.61;39.14;44.78;46.96;49.08;48.94, 2002-2007年RCACJK总数增加10.33。
2.中日农产品贸易RCACJK指数呈现出显著显示比较优势的农产品范围在扩大。2002-2007年RCACJK>1的HS农产品大类的种数分别为:16;16;17;18;18。
3.中日农产品贸易RCACJK指数呈现出最为显著比较优势的农产品为HS2002-16大类, 平均RCACJK指数为5.10, 2007年RCACJK指数为5.73。
4.中日农产品贸易RCACJK指数呈现出最不显著比较优势的农产品为HS2002-01大类, 平均RCACJK指数为0.17。
(三) 2002-2007年中日农产品贸易RCAJCK指数测算
数据来源:根据UNComtradeDatabase贸易数据计算得出。
从表3可以看出, 2002-2007年中日农产品贸易RCAJCK指数具有如下特征:
1.中日农产品贸易RCAJCK指数总体呈现出较为稳定的状态。2002-2007年中日农产品贸易RCAJCK指数基本围绕在19.3左右变化。
2.中日农产品贸易RCAJCK指数呈现显著显示比较优势的农产品范围基本稳定, 主要集中于HS2002-05, HS2002-07, HS2002-14, HS2002-16, HS2002-20等五大类农产品。
3.中日农产品贸易RCAJCK指数呈现出最为显著比较优势的农产品为HS2002-07, 平均RCAJCK指数为2.82, 2007年RCAJCK指数为2.85。
4.中日农产品贸易RCAJCK指数呈现出最不显著比较优势的农产品为HS2002-02, 平均RCAJCK指数为0.04。
(四) 2002-2007年中日农产品贸易CCJK指数测算
数据来源:根据UNComtradeDatabase贸易数据计算得出。
从表4可以看出, 2002-2007年中日农产品贸易CCJK指数具有如下特征:
1.中日农产品贸易互补性总体呈现出趋强态势。2002-2007年中日农产品贸易总CCJK指数分别为:48.85, 47.39, 54.96, 56.27, 61.19, 60.11。2002-2007年, CCJK指数增长了11.26。
2.中日农产品贸易CCJK指数呈现出显著互补性的农产品范围在扩大。2002年CCJK指数呈现出显著互补性的农产品具有9大类, 2007年具有12大类。
3.中日农产品贸易CCJK指数呈现出最为显著互补性的农产品为HS2002-16大类, 平均CCJK指数为13.78, 且其在各年中均呈现出最为显著的互补性, 2007年其贸易互补性指数更是高达15.97。
4.中日农产品贸易CCJK指数呈现出最不显著互补性的农产品为HS2002-24大类, 平均CCJK指数为0.01。
四、结论和建议
本文通过对2002-2007年中日农产品贸易数据进行显示比较优势及贸易互补性分析, 测算得出中日农产品贸易RCACJK指数, RCAJCK指数, CCJK指数, 并对以上测算结果进行分析。从测算贸易互补性的基础指标来看, 中国对日农产品出口贸易显示比较优势总体呈现出明显的趋强状态, 且呈现出显著显示比较优势的农产品范围在扩大, 而日本进口中国农产品的进口贸易显示比较优势总体呈现出较为稳定的状态, 且呈现显著显示比较优势的农产品范围基本稳定。从测算贸易互补性的权衡指标来看, 中日农产品贸易互补性总体呈现出趋强态势, 且呈现出显著互补性的农产品范围在扩大。
参考文献
[1]房荣敏.浅谈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经济师, 2008, (4) .
[2]杨睿, 刘德江, 朱雯, 朱震.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分析.农业经济问题, 2002, (12) .
[3]史朝兴, 顾海英.中日农产品贸易的现状、问题与融合.经济问题探索, 2005, (6) .
[4]孔雅娜.中日贸易比较优势分析.日本研究, 2002, (2) .
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贸易特征分析 篇11
我国自九十年代起高技术产品出口加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带动出口结构改善,对外贸增长的贡献度也日益提高。表1表明了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增长情况。从中可以发现十年来,尤其是1999年实施“科技兴贸”战略以来,高技术产品出口一直处于高速增长的态势。1999年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仅2413.02亿元,2005年达到18578.49亿元,增长了7.7倍。其间,高技术产品出口增长对外贸出口增长的贡献率也年均高达37.95%。据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公布的《2004年洛桑报告》显示,中国的高技术产品出口绝对额已经上升到世界第五位,排在美、日、德、英之后。
高技术产品出口的扩张亦使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高技术产品出口已经成为对外贸易快速增长的引擎。2002年,中国高技术产品超过纺织品成为中国第二大类出口产品,推动中国外贸出口规模从世界第九位上升到2004年的第三位,促使中国成为世界高技术产品贸易大国。表3-1中,从所有外贸商品出口来看,1995年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外贸出口总额的比重仅为9.06%,2005年已经提高到29.46%。高技术产品出口在外贸出口中地位逐年增高。从工业制成品出口看,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明显提高了我国加工工业的水平和产品档次。十年来,我国高技术产品在工业制成品出口中的比重呈稳步上升态势。1995年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工业制成品的比重仅为10.59%,2005年已经提高到31.48%。这表明在工业制成品中,由1995年大约每10美元出口额中有1美元的高技术产品,提高到2005年约每3美元的出口额中就有1美元的高技术产品的水平。同时,95-04多年来高技术产品出口增长对外贸出口增长的贡献率都高于其占外贸出口比重,这表明,中国依靠高技术产品出口拉动外贸增长,高技术产品出口引擎作用得到证明。需要注意的是,2005年高技术产品出口较上年增长25.27%,比2004年的增长率下降了将近38个百分点,这主要是受到2004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降低出口退税率”的影响。这项政策使得大部分产品的出口退税率都下降了3-7个百分点,大大降低了企业出口产品的利润空间,导致出口额大幅下降。
数据来源:2003-2005年《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整理计算
注:高技术产品出口增长对外贸出口增长的贡献率=△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外贸出口额
二、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贸易特征
(一)高技术产品出口的产业领域分布
从表2可以得知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产业领域分布特点及1995到2004年的分布变化情况。1995年,电子及通信设备出口遥遥领先于其它产品占总出口额比例高达63.3%,占高技术产品出口的主导地位。到2004年,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飞速发展,其产品出口额占总出口额比重直线上升,与电子及通信设备产品两者共计占高技术产品总出口额的比例达到95.11%。而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制造业、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十年来出口额虽有增长,但所占份额都有所下降。
因此,按高技术产品所属产业领域分析,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主要集中在电子及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办公设备领域。而过度的集中不利于风险的分散,导致低水平的竞争,如价格的竞争也不利于贸易利益的获得。
数据来源:2005年《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数据整理计算
(二)高技术产品出口的主要贸易方式
加工贸易不仅是我国出口贸易的重要形式,也是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的主要方式。我国高技术产品的出口大部分是外资企业进行加工贸易取得的。加工贸易包括进料加工和来料加工贸易,越是高技术产品,加工贸易的比例越高。
表3表明1998-1999年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按贸易方式的分布状况。1998、1999年以一般贸易方式出口的高技术产品占全部高技术产品的比重分别为10.3%和9.6%。加工贸易尤其是进料加工贸易方式占有相当大的比例。1998、1999年以进料加工贸易出口的高技术产品总值分别达到138.68亿美元和162.89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68.6%和65.9%。2002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加工贸易额占全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比重为89.6%,而一般贸易则下降到7.4%。据调查,2000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中,通信类产品出口加工贸易占了93%,而计算机产品出口额的99%都是通过加工贸易的方式实现的。2000年在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贸易水平较高的深圳市,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方式中加工贸易占了90%以上,一般贸易只占3%;北京市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加工贸易也占了83.69%。
可见,中国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和劳动力资源优势吸引外资进入高技术产业开展加工贸易,直接带动了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的大幅增长。然而,这种主要靠加工贸易来推动高技术产品出口增长的方式反映了中国高技术产业在全球高技术产业中处于加工装配环节,大量采用OEM形式;同时,加工贸易出口方式占主导对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是有负效应的。我国对高技术产品出口的要求之一是促进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产品出口,但是加工贸易对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没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加工贸易企业挤占了生产同类产品的非加工贸易企业的出口市场份额。
资料来源:1998、1999年《中国高技术产品贸易的状况和特点》
(三)高技术产品出口的贸易主体
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随着外贸经营权的开放和积极推进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我国各类企业尤其是高技术企业开始从事国际化经营,而三资企业是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的主体,国有企业所占的份额呈下降趋势。
表4反映了1995-2004年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贸易的企业类型情况。经过十年的发展,外商投资企业,包括中外合作、中外合资、外商独资企业,在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贸易中的地位不断提升。1995年三资企业占高技术产品出口额的比重约为四分之三;2004年,三资企业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共13827.40亿元,占全国高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93.23%,表明三资企业成为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主导力量,拥有极大份额。其中,外商独资企业的高技术产品出口贸易增势强劲,其在高技术产品出口中的份额由1999年的44.5%增值到2004年的65%,具有绝对优势。与之相反,近年来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在高技术产品出口中所占比重呈较快的下降趋势,尤其是1999年后逐年下降,2004年下降到不足10%。从表4还可知,就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和三资企业两大类企业分别占两类企业高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比重来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比重从1999年逐年下降,三资企业逐年上升。
数据来源:2003-2005年《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
注:在各年《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中,高技术产品出口统计的企业类型只涉及了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和三资企业两大类,并且存在交叉统计。在表3中,两类企业出口比重分别由两类企业各自出口额与两类企业出口总额相比而得。
(四)高技术产品出口市场分布
数据来源:海关统计年鉴2000-2005
从表5可以看出,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市场相对集中,主要贸易伙伴集中在少数,包括美国、日本、欧盟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以及香港、新加坡等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
1999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到美国的数额为59.84亿美元,占全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比重为24.22%。香港、日本、荷兰、新加坡、德国、英国、韩国、台湾、菲律宾分别排在第二至第十位,出口到这10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新技术产品占出口总额的82.4%。前五位国家和地区占67.1%。
2003年美国仍是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第一大市场,出口额达267.1亿美元,占高新技术出口总额的24.2%。其次是中国香港,对其出口为251.4亿美元,占当年高新技术出口总额的22.8%。第三是欧盟,对其出口223.8亿美元,所占比重为20.3%。对这三个市场的出口总额比重达67.3%,表明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市场相对集中,并且比1999年有加重趋势。2005年与2003年前五位国家排名没有改变,市场比较集中的状况没有改善。
综上所述,近年来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加速发展,规模迅速扩张,对改善我国贸易结构,提升我国外贸整体竞争力,起到了有效地促进作用,并在我国外贸中的地位日趋重要。但我们又必须认识到,当前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还存在不尽人意的地方,如高技术产品出口发展不平衡、产业领域和市场分布相对集中;加工贸易比重偏大、一般贸易比重偏小,高技术产品出口的附加值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的不多;高技术产品出口增长主要依赖外资等等。这说明我国高技术产业还比较幼稚,高技术产品出口还处于初级阶段,在世界高技术产业分工中的地位较低。这种状况如不改进,将限制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的进一步增强,因而有必要采取措施,实现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质”的提高。
中印农产品贸易现状与对策分析 篇12
关键词:农产品,贸易现状
1 中印两国农产品贸易的现状分析
1.1 中印两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
近年来, 随着全球贸易的发展、世界经济全球化速度也相应加快, 并且, 中国和印度国内农业也迅速发展, 随之而来的是中印两国的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迅速发展。不管是从进口方面来说, 还是从出口方面来说, 中印两国的农产品的贸易额所呈现出的都是快速上升的趋势。
1.2 中国与印度之间的进出口总额。
近些年, 我国和印度之间的贸易总额呈现逐步扩大的趋势, 2011年, 印度从中国进口的农产品金额是860537千美元, 在它的主要进口贸易伙伴中排到第四位;而印度出口中国的金额为3738321千美元, 在主要出口贸易伙伴中排到第一位。由此可知, 我国是印度农产品的第一大出口国家, 然而却不是印度第一大进口国。
1.3 中印两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结构。
我国农产品的进出口额近几年都较大, 但常年以来我国农产品贸易处于贸易逆差地位, 虽然农产品出口总额上升的幅度大于进口总额的增长幅度, 但由于进口总额的基数比较大, 我国依然处于贸易逆差的地位。
虽然我国常年处于农产品对外贸易的逆差地位, 但农产品出口的种类相当丰富。如活猪、猪牛肉、谷物及谷物粉、稻谷、大米、玉米、食用植物油、药材、烟草等。出口的产品基本都是传统产品, 加工程度比较低。我国出口的农产品中水海产品及棉机织物的总额最大。
考虑我国进出口的主要农产品, 稻谷和大米处于贸易顺差, 谷物及谷物粉、大豆、食用植物油、食糖、锯材、棉花等处于贸易逆差, 且逆差额较大。
根据FAO数据库得出, 2011年, 棉花是印度出口额最大的农产品, 金额是3395689千美元, 豆类的出口额达到2223060千美元, 糖类是1310000千美元, 而玉米的出口额是1086175千美元。而再观察他在同年进口的农产品, 可以发现, 他进口的金额较大的农产品为棕榈油, 金额是6765572千美元, 豆油的进口金额是1210862千美元, 豌豆进口金额786758千美元, 生丝的进口金额是227587千美元。
2 中国对印度出口农产品存在的问题
2.1 我国农产品自身的制约。
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不健全, 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制约越来越明显, 出口的农产品的综合成本比较高, 农产品出口的结构不合理, 劳动密集型产品占出口的比例较大, 质量较低, 创新能力较差, 具有较高附加值的产品有些匾乏, 所以在国际上普遍缺乏竞争力。
2.2 中印农产品贸易摩擦问题严重。
在经济方面, 中印两国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是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的, 两国在产业结构、贸易结构以及消费需求上也很相似。所以中印两国在世界市场上出口农产品比较容易引起贸易摩擦。
在政治方面, 中印都是发展中大国, 两国政治体制不同, 印度实行的是资本主义制度, 而中国则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政治制度的不同对两国的贸易合作造成很大障碍。
2.3 印度农产品关税税率过高。
为保护对国内农业的发展, 印度农产品关税税率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根据商务部的统计, 2008年印度的简单平均最惠国适用关税为13%, 农产品的简单平均最惠国适用关税税率为32.2%, 非农产品为10.1%。而同一时期, 我国的简单平均最惠国适用关税为9.8%, 农产品的简单平均最惠国适用关税税率为15.6%, 非农产品为8.7%。通过比较可以发现, 我国的关税水平明显低于印度, 这就对我国向印度出口农产品带来一定的限制。
3 促进中印农产品贸易的对策建议
3.1 提高农业整体水平与农产品质量。
首先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全面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培养外向型农业。其次要强化出口农产品安全质量监管体系。还要优化农产品贸易结构, 充分发挥产品的互补性优势。优化农产品出口贸易管理机制,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3.2 缓解两国农产品之间竞争关系。
两国加强各自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生产的分工协作, 各自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 并在农产品的质量和包装上显现出区分度, 针对不同需要人群提供不同档次和价格的农产品。两国间农产品竞争关系的缓解不仅有助于两国农产品贸易的提升, 还会减少两国农产品贸易引起的摩擦。如果印度能进一步开放市场, 降低农产品进口关税, 对缓解中印两国竞争关系将有很大的帮助。
3.3 优化进出口产业结构, 加强农产品贸易互补性。
就两国存在竞争性的产品而言, 一方面要巩固存在产业内互补的产品贸易;另一方面, 两国应该提高产业内互补程度较低的产品的专业化分工, 扩大产品的差异性, 加强市场细分, 是两国的农产品在品种、规格、特点的多样化方面产生互补。
3.4 建立现代化信息网络系统, 提升农产品外贸效率。
印度在各个领域已经开始使用电子商务技术, 世界各地的海关也开始使用电子商务技术为进出口企业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服务, 而中国在使用电子商务技术方面明显落后于印度。中国农产品要想提升贸易额, 也应该更多的依靠电子商务同国外客户在网络上进行交易磋商。所以, 中国要加大电子商务技术的投入, 与国际潮流接轨。如果中国针对农产品贸易提供更公开透明的平台, 农产品的贸易量必将提高。建立中印专门的农产品贸易平台, 寻找农产品出口商和供应商将更加方便快捷, 对中印农产品贸易量的提升会有明显改善。
参考文献
[1]耿献辉, 张晓恒, 林连升.中印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因素与潜力比较[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1) .
[2]黄春全, 司伟.中国与印度农产品贸易的动态与前景分析[J].国际经贸探索, 2012, (7) .
【中外农产品贸易分析】推荐阅读:
中外农产品物流比较10-10
中外农产品物流比较及发展对策研究05-31
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合同(农副产品)09-02
中日农产品贸易分析09-21
中韩贸易产品结构分析09-25
中外农业问题分析10-28
中外超市对比分析08-18
中外民俗案例分析题06-14
中外铁路运输现状对比分析09-05
中外企业文化及其实证分析之体会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