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农产品物流比较

2024-10-10

中外农产品物流比较(精选5篇)

中外农产品物流比较 篇1

一、网络环境下我国农产品跨区贸易中物流配送的发展现状

2008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在京发布《第2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根据报告,我国网民总人数达到2.1亿,互联网普及率从2007年7月的12.3%快速提高到16%;2007年12月的宽带网民数已经达到1.63亿,占网民总体的77.6%,比2007年6月增加了4094万人,比2006年12月的1.04亿增加了5938万人。目前中国网民仅以500万人之差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

传统的农产品跨区贸易、物流配送领域逐步引入和应用基于Internet技术的跨区贸易形式,这既是农产品贸易行业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和需要,同时这也是农产品贸易进一步发展的战略增长点。据了解,中国每年农产品行业的总价值约1000亿元,在流通中的费用约为700亿元,如果全面推行以网络为主的跨区贸易,将极大地改变整个农产品的传统业务流程,有利于促进农产品跨区贸易中的诚信、和谐、快速发展。

我国农产品跨区贸易中物流配送业发展现状是:农产品跨区贸易物流体系逐步完善,形成了从生产、收购、流通加工、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配送到销售的一整套组织环节,但是参与个体和组织规模小、层次低、组织化程度低;跨区农产品物流主体正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跨区农产品交易方式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跨区农产品物流信息体系初步建立;跨区农产品批发市场和跨区农产品流通中心发展较快,但市场交易法规建设薄弱,交易规范化程度有待提高。

二、传统农产品物流与网络环境下的现代农产品物流

网络环境下的现代农产品物流是相对于传统农产品储运而言的,有以下几点区别:

第一,思想观念不同。网络环境下的现代农产品物流的观念是:依托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平台,走向市场,参与竞争,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本、一切为客户。而传统农产品储运主要是封闭的自我的服务观念和守株待兔的陈旧运作方法。

第二,目的不同。网络环境下的现代农产品物流的最终目的是满足消费者对农产品类文化载体需求的满足。传统农产品储运的目的是消极面向社会供应农产品商品,一般以改制前的新华书店为承载体。

第三,主要功能不同。网络环境下的现代农产品物流的主要功能包括包装功能、装卸功能、运输功能、保管功能、流通加工功能、配送功能、物流信息功能等。而传统农产品储运的功能则包括商品的收货入库、储存保管、搬运装卸和发货等。

第四,连续性不同。网络环境下的现代农产品物流是与社会进行有机联系的,而传统农产品储运是孤立、不连续的。它们之间的区别还可以理解为以下几点:传统物流是被动服务,现代物流是主动服务;传统物流实行人工控制,现代物流实施信息管理;传统物流无统一服务标准,现代物流实施标准化服务;传统物流侧重点到点或线到线服务,现代物流构建全球服务网络;传统物流是单一环节的管理,现代物流是整体系统优化等。

三、网络环境下农产品商务物流的涵义和特点

农产品物流与跨区贸易的连接,使跨区贸易环境下的农产品物流具备了信息化、现代化、社会化的特征。这是指农产品物流配送公司采用网络化的计算机技术和现代化的硬件设备、软件系统及先进的管理手段,针对社会对农产品商品的需求,严格地、守信用地按用户的订货要求,进行一系列分类、编配、整理、分工、配货等理货工作,定时、定点、定量地交给没有范围限度的各类用户,满足其对农产品商品的需求。其特点主要是指:(一)农产品物流信息化。(二)农产品物流自动化。(三)农产品物流网络化。(四)农产品物流人本化。(五)农产品物流市场由二维变为没有时空限制的三维市场。(六)购书方消费行为的变化。

四、结束语

在网络环境下,以网络为主的图书商务活动究竟改变了我国农产品的什么呢?总之,作为一种过程,跨区贸易正在给农产品带来一场史无前例的革命,它对农产品行业的影响会远远超过农产品商务的本身,随着越来越多的公司与人参与到农产品的跨区贸易活动中来,我国的农产品跨区贸易中发展将会促进农产品跨区贸易整个领域增速前进。

我国农产品跨区贸易中,现代物流配送这种带有鲜明网络特征的商务活动,正悄然带给整个农产品贸易的传统形式和观念。农产品传统物流正逐步被现代物流配送取代,现代物流配送的优势及发展愈来愈彰显其新鲜色彩。

摘要:在社会快步前进和经济活动逐步网络化电子化的大环境下, 我国农产品跨区贸易中, 传统物流正逐步向现代物流转变。伴随这种转变和替代的加速, 本文从我国农产品跨区贸易中传统物流配送与现代物流配送等问题给予了研究和探讨, 这将使我们从更深层次角度认识后者较前者的优势及其更替的必然性。

关键词:农产品跨区贸易,现代物流,传统物流

参考文献

[1]、农业部.“十一五”时期全国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规划[J].中国市场, 2007, (04)

[2]、姬志刚.计算机、网络与信息社会[J].科技咨询导报, 2006 (20)

[3]、张德新.现代农业物流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7, (06)

[4]、赵永刚.推进农村信息化, 带动小城镇、乡镇企业、农业产业化三者互动发展[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 (社科版) , 2004, (03)

[5]、蒋子春等.农民信息需求状况的调查分析以河北省邯郸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 2006 (20)

中外农产品物流比较 篇2

从教学目标来看,各国都强调物流管理本科专业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培养适应企业物流运作和发展的具有创新性、实战性的复合型物流管理人才。国外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目标更倾向国际视野、为深入研究夯实理论基础和拓宽知识面。我国则注重理论基础,随着我国企业物流和物流企业走出去和引进来的趋势,培养具有国际视野[11]和宽广知识面人才的需求会越来越高。

从课程体系结构来看,我国的情况跟美国较为接近,都设置了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三大模块,为注重基础和满足需求的目标服务;日本的流通学科专业课程设置重在拓宽知识面、研究实训;新加坡的课程体系结构随着项目研究和企业要求进行实时更新,但总体还是可以分为理论课和实践课。我国物流管理专业在调整教学目标的同时也要调整和实时更新课程体系结构,适当增加人文、科学、沟通技巧及国际物流相关课程。

从核心课程来看,日本从流通视角出发,注重产品流通政策、系统、运营等方面,涉及面较广。其他国家都将物流置于供应链中,注重整体供应链管理和物流要素。美国物流管理专业进行了分流,供应链管理方向注重商科背景,物流管理方向注重数理和计算机背景,这种清晰的分化有利于学生明确就业方向和将来研究方向,也是我国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需要借鉴的.地方。

从实践课程所占比例来看,各国表面数据相差不大,都是20%~25%,但是由于各国的理论教学讲授方式不同,隐含的实践环节相差甚远。我国理论教学以满堂灌式的老师讲授为主,很少有互动,这样学生的思维是被老师牵着走的,学生没有多少思辨和交流的机会,缺乏课堂的活力;美国的实践环节虽占比与我国相同,但美国教授理论的方式与我国截然不同,学生需要在上课前阅读大量书籍和文献,上专业基础课时,一般老师讲两堂课,会让学生分组、讨论、提问一堂课,进行知识拓展。在上专业课时,老师讲一堂课,会让学生参与案例讲解、分组讨论两堂课。老师始终是课堂的主导者,学生是主体。因此,美国的课堂教学实际上包含了学生参与案例讨论、讲授形式的实践环节,这样可以调动学生思维和兴趣,在这个过程中也锻炼了学生表达、沟通和协作的能力。

从教学模式来看,新加坡全程校企结合+项目驱动的双轨制能够很好地适应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日本的宽口径+共同研究的模式最大限度拓宽了学生知识面的同时,系统训练了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这种一张一收的教学模式完整地完成了日本流通学科专业的培养内容,使学生建立了面对实际问题的知识基础和应对方法;美国将产学研结合的教学模式落到实处,既为学生夯实了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又让学生实际接触企业或企业案例,为学生进一步深造和适应企业创造了条件。相比之下,我国的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的教学模式层次不齐,教师的研究能力和实战经验也阻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校企结合的模式没能落实,理论讲授+模拟的教学模式不能适应企业需求,导致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数量虽然庞大,但物流人才缺口依然巨大。

4结束语

本文通过获取中外物流管理专业本科教育具有优势的大学的相关信息,比较其物流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情况,包括培养目标、核心课程设置、课程结构、理论与实践学时分配以及课程目标落实方式。通过对比发现,我国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存在如下问题:教学目标缺乏国际视野和知识面的拓宽,课程体系结构没有突出特点,核心课程方向不明确,实践环节不够灵活,校企结合落实不到位等。

中外农产品物流比较 篇3

关键词:国际化;物流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

作者简介:柳学信(1972-),男,河南信阳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北京?100070)

基金项目:本文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教改重点项目“工商管理学院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0-0023-02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必须顺应全球化的潮流,培养适应当代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满足国民经济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中国企业走向世界,必然需要大量具备国际视野、懂得国际规则、具备物流专业知识的大量人才。但是,中国制造业发达省份,如广东、上海等沿海省份,极为短缺物流规划咨询、国际物流和物流科研三种人才。目前物流业内中相当一部分从业人员还是专科以下学历,人才数量和素质都与市场经济的发展不相适应。探寻物流人才短缺背后的原因,必然要考虑我国大学现有的物流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本文首先界定高等教育国际化和人才培养模式,然后比较国内高校与国外高校物流类人才培养模式,借鉴国外成熟经验,探索国内高校物流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以期对我国教育国际化实践有所裨益。

一、教育国际化

加拿大学者奈特(Knight)把高等教育国际化定义为:“高等教育机构的教学、研究和服务功能中整合进国际的或跨文化的维度的过程。”强调了国际化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奈特(1994,2008)认为教育国际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国内教育国际化,主要是在国内高等教育活动中融入国际的和多文化的教育内容,帮助学生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二是国外教育国际化,主要包括国外高等教育活动中师生跨国交流、跨国交流项目和相关政策等。

从高校视角来看,国际化实际是指结合国家总体要求,立足本校的实际情况,制订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人才培养模式,选择相应的国际化目标和策略,以提高学生国际综合素质能力为目标的教育活动。因此,人才培养模式是国际化进程中的重中之重。

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制度和培养评价四个部分。培养目标是高校根据国家高等教育目标,结合学校办学目标定位、自身办学条件以及社会人才需求等确定的培养方向、规格和专业培养要求等具体内容。培养过程包括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进程和教学内容)和培养途径(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培养制度一般指学年制和学分制。培养评价指根据培养目标对培养过程和培养人才质量进行的客观衡量和科学判断,如考试制度和评价制度。

二、中外国际化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比较

美国在经历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物流人才短缺之后极为重视物流教育。经过几十年发展,物流教育日趋完善,学科特色明显,专业设置合理,课程体系科学,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中国高校的物流本科教育起步较晚,2001年北京物资学院设置了第一个物流管理本科专业。近年来本科物流专业发展迅速,全国共有318所高校开设物流本科专业,48 所高校在一级学科下面设有硕士点和博士点。但是,在高校教育国际化形势下,国内高校要汲取国外高校的成熟经验,改革现有人才培养体制中的不足之处,创立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物流教育。

1.培养目标对比

培养目标规定了人才培养的类型、规格,体现了人才的基本特征,是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和培养制度选择的依据。国外高校的培养目标较为宽泛,如美国物流管理本科培养目标定为“毛坯”,极为重视学生的通识教育。学生通过学习大学阶段的“通识”课程,打下较为宽泛的知识基础,为将来的硕士和博士学习打下基础。同时,国外高校较为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国际化能力的培养,如欧盟通过“伊拉斯谟项目”和“苏格拉底项目”提升高校师生的国际化能力。

我国高校的物流本科人才培养目标表述较为抽象,往往定义为“高级管理人才、高级专门人才”。山西财经大学物流本科的培养目标表述为“为社会输送在物流管理领域具有宽阔学术视野、扎实理论基础、综合素质高、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强的合格人才”;未能明确表述为何种人才,是应用型还是研究型,是通才型还是专才型都没有清楚表述。其原因部分在于高校在制订人才培养计划时要遵循国家相关部门规章,办学体制决定高校不具备办学自主权;部分在于我国高校因自身办学经验、办学条件和学术水平等方面限制,建立起的工商人才培养体系还不完善。

2.培养过程对比

培养过程主要包括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进程和教学内容)和培养途径(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

(1)课程体系对比。美国物流教育起步早,物流管理教育课程体系经过四十多年的实践,建立起了一套相对完善的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课程体系极为强调物流管理的应用实践,高校物流教育主要是围绕商业经济管理的应用性以及市场需求而设定的。国内高校很多是学习借鉴了美国高校的做法,但由于我国经济体制和教育体制的制约,课程体系相对固定,往往忽视了市场需求,部分课程相对滞后;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弱。

从学分来看,美国、加拿大和新加坡多在在120~130分之间;我国高校一般在150~180分左右。折合学时来看,国外高校学时较少。如美国大学本科学时多在2200学时左右,课程门数一般在32门左右。如哈佛大学本科生要学习的通识、专业基础和专业课是32门。中国高校本科学时较多,一般在2500~2900学时左右,门数多在50门左右。

从课程结构来看,国外大学物流本科的课程主要有通识课程、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如哈佛大学的通识课程包括社会分析和外国文化等课程,相关专业课程也融入了外国知识和国际观点等国际元素,学生通过学习和相关社会实践深入了解国内及国外状况,具备较好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国内大学有公共课程、专业基础和专业课三类。公共课主要是大学英语、体育和政治,融入的国外知识和国际观点很少;专业课往往重视理论体系的讲授,对物流管理的实践重视不足。

课程根据学生选课方式分为必修、限选和选修三类。美国大学的选修课一般占到总课程的60%左右,而我国高校内选修课的比例较小,一般仅在20%左右,选修课程中有关国外文化、国外知识和国际观点的课程极为有限。

(2)培养途径对比。培养途径主要指课堂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从课堂教学方法来看,国外大学一般也采用讲授法讲授大部分课程。但是工商类课程和实际结合密切,国外大学多采用案例教学法,即通过大量的实际案例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如哈佛商学院,所有的课程都要用案例教学,学生两年中要学习400~600个案例。国外大学采用较多的课堂教学,还有研讨会(seminar),学生课外自己查阅资料,阅读相关文献,准备好上课材料,课堂上在老师指导下进行讨论;此方法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也使学生系统学习了理论知识,广泛了解不同的观点。

国内授课主要是通过老师课堂讲授的方式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相关理论知识。这种方法较好地适应了国内大班授课的方式,能系统讲授理论知识,但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不利。也有部分课程借鉴国外的经验,采用了案例授课,但总的来说数量少。

从实践教学来看,国内实践环节主要有基础课程阶段的“认识实习”、专业基础课程阶段的“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还有各种类型的校外“社会实践”等模块。国内实践课程所占比例为10%左右。但实践课管理漏洞较多,对实践课的评价考核不系统。多数实践仅要求学生上交实习报告,根据实习报告给予学生课程成绩,实习过程监管较弱。

国外大学极为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课程比重在15%左右。学校一方面要求课程教师有相关社会兼职或兼职经历,教师要根据最新社会发展修订自己的课程,融入当代社会各种元素。另一方面学校通过实地实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习过程中学校和实习单位有人定期指导学生,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体验真实的商业经营管理过程。实习过程有较为完善的评价体系,从素质、态度、语言组织、创新性和团队精神等方面给予学生综合评价。

3.培养制度对比与培养评价对比

培养制度一般指学年制和学分制。我国目前实行的是学年和学分制结合方式。学生从入学开始,一般四年内修完所有课程,达到本科毕业的学分,最长可延长到6年。国外大学较为灵活,主要实行学分制。学生学习一定课程,修够学分后才能毕业。

培养评价指根据培养目标对培养过程和培养人才质量进行客观衡量和科学判断,如考试制度和实践评价制度。国内大学主要是通过课程期末考试形式对学生进行评价。一般考试课程期末考试占80%,平时出勤、作业和课堂表现占20%;考查课往往通过考试形式给予成绩,平时成绩比重在30%。国外大学评价手段与国内不同的是期末考试比重仅为50%,学生平时作业、案例讨论、期中测试、出勤等占50%。

三、对我国高校物流教育的启示

从中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对比来看,国内高校应结合自身条件制订具体可行的培养目标,提高师资的实践能力和国际化水平,改革现有课程体系,改进现有以讲授法为主的教学手段,以期促进高校国际化,拓宽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

1.切实可行的培养目标

我国高校培养目标的表述较为抽象,往往定义为“高级管理人才、高级专门人才”。而培养目标体现了一所学校人才培养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定位,学校应结合区域经济特点、学校自身办学条件和学术水平,准确定位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同时借鉴国外高校对本科、硕士和博士层次的划分,形成具有显著差异的不同层次培养目标,以满足不同层次人才需求。同一高校的不同班级也可形成不同特色的物流教育。

2.具有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

我国高校物流类专业师资队伍较为薄弱。国外大学师资80%以上具有博士学位,且通过兼职等方式具有较强实际从业经验。我国高校师资大多是硕士博士毕业后走上讲台,缺乏实际从业经验。高校应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的模式,引进高素质、高学历、实践经验丰富的师资,尽可能招聘国际化人才。或者通过聘请企业的管理专家到大学讲学,提升综合师资实力。同时派出有发展潜力的教师去国内大学进修,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学校支持并积极组织教师投身区域经济建设理论、实践问题的研究与探讨,通过产学研结合的科研工作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同时积累物流管理经验和案例,以更好地做好教学工作。

3.国际化课程体系

国际化人才是通过国际化课程体系实现的。应该对现行的专业结构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充实,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与国际接轨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注重增加国际化成分或元素,例如开设外语课程及双语课程、创建多元化校园、开展合作研究等;在公共基础课和文化素质教育课中针对环境问题、和平问题、多元文化问题等具有全球意义的问题有选择地开设课程;改革教学内容,把当前有关国际政治、世界和各国经济、文化、历史、地理等基本知识引入教材,引入课堂。有条件的高校应开设多种外语,满足我国同世界各国发展经济交往的需要。教师在教学内容中要注意介绍国外最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科技成果。应选用国际上最先进的教材,吸引外国专家、学者讲学,使培养的学生具有全球性视野和国际竞争能力,使我国高校形成一批高水平、有特色的学科群,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学科专业国际化课程体系。

4.案例教学法

国内授课主要是通过老师课堂讲授的方式,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不利。也有部分课程采用了案例授课,但总的来说数量少;案例讲授时往往以教师为主,学生参与程度不够。因此,应采用案例教学法等方式,转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方式,使学生占主导地位,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理论结合实际,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

避免合用SI和CGS单位,例如,电流以安培为单位,在磁场以奥斯特为单位。这往往导致混乱,因为等式两边不相等。如果必须使用混合单位,请清楚说明每个公式中每个数量所使用的单位。

四、结论

物流本科教育是一个与社会经济联系十分紧密的应用性学科,具有明显的国际化特点。本文详细比较了国内高校与国外高校物流类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制度和培养评价四个方面。从中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对比来看,国内高校应结合自身条件制订具体可行的培养目标,提高师资的实践能力和国际化水平,改革现有课程体系,改进现有以讲授法为主的教学手段,以期促进高校国际化,拓宽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陶经辉.张晓萍等.物流产业发展与物流人才需求模型研究[J].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2009,(1).

[2]赵群.何家蓉. 日本现代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带给我国的启示与思考[J]. 物流科技,2008, (2).

[3]曹翠珍.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 中国市场,2010, (23).

[4]Paul R Murphy, Richard F Poist. Skill requirements of senior-level logistics executives: an empirical assessment [J]. 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1991,12(2).

[5]van Hoek, R., Chatham, R. and Wilding, R. Managers i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the critical dimension [J].Supply Chain Management, 2002,7(3/4).

[6]Bessant, J., Lamming, R. and Kaplinsky, R. Putting supply chain learning into practice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s and Production Management, 2003,23 (2).

[7]Myers, M., Griffith, D. and Daugherty, P. Maximising the human capital equation in logistics: education, experience and skills [J].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 2004,25(1).

[8]Sohal, A. and D''Netto, B. Incumbent perceptions of the logistics profession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 Systems and Management, 2004,1(1).

[9]Sparling, D. Simulations and supply chains: strategies for teaching supply chain management[J].Supply Chain Management, 2002,7(5).

中外农产品物流比较 篇4

关键词:农产品,冷链物流,差异化发展

“湖广熟、天下足”, 湖北是全国重要的粮、棉、油、猪、禽、蛋、菜、果、茶、中药材、食用菌、魔芋及淡水鱼生产基地, 农产品冷链物流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研究湖北高效的农产品冷链物流服务体系, 对降低其流通损耗和物流成本, 构建湖北中部崛起战略支点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湖北农产品冷链物流业发展的制约

我国农业结构调整和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 促进了生鲜农产品生产量和流通量的逐年增加, 国内冷藏冷冻食品正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 冷链物流的经济及社会效应日益显现, 但湖北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存在以下严重制约。

1、湖北农产品冷链物流供给资源严重缺乏

湖北农产品冷链资源集中于武汉市区, 除白沙洲市场的近10万吨冷库外, 还有万吨冷储、武汉肉联、山绿集团、东西湖3万吨冷库等, 总容量已突破20万吨, 并有40万吨的冷库在建中。但湖北大部分生鲜农产品仍在常温下流通;部分在屠宰或储藏环节采用了低温处理的产品, 在运输、销售等环节又出现“断链”现象, 全程冷链的比率过低。与湖北省农产品冷链物流巨大需求相比, 仅“高温冷库”一项的需求缺口就高达5万吨, 其供应远不能满足冷链物流需求, 是制约湖北省农副产业发展的一大障碍。

2、湖北农产品冷链物流类型单一、技术落后

湖北农产品冷链物流除基础设施总量不足之外, 冷链物流装备落后、单一, 通用型冷库居多, 专用库匮乏, 缺乏适应低碳经济发展需要的低能耗、低成本的冷链处理技术支撑, 一部分生鲜农产品产后无法在低温环境下分等分级和加工包装, 运输环节温度控制手段原始粗放, 各种运输方式相互衔接困难, 更无法形成航空、内河、公路和铁路物流网的“无缝对接”, 与欧、美、加、日等发达国家肉禽冷链流通率达到100%, 蔬菜、水果冷链流通率达95%相比, 湖北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差距巨大。

3、湖北农产品冷链物流信息化建设滞后

信息在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具有统领和润滑作用, 直接关系到农产品生产与市场的对接。湖北县级以上政府公共信息网络较健全、信息量较大, 但农产品产销信息的收集、分析处理和发布能力缺乏, 政府、市场、客户和生产者之间缺乏有效的联系和沟通, 农产品供求信息不能快速传递, 冷链物流各环节的信息资源难以实现有效衔接, 使农产品冷链物流市场之间基本处于分割状态。

4、湖北农产品冷链物流外包业发展缓慢

由于湖北省冷链物流产业相对比较薄弱, 现有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多以中小企业为主, 实力弱、经销规模小、服务标准不统一, 急需资源整合和行业推动。专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少且分散, 更缺乏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全国性的第三方物流公司, 使第三方冷链物流的专业性、规模性及成本优势在湖北未能充分发挥。

二、湖北农产品冷链物流业发展模式比较

根据我国和湖北的现实状况, 农产品冷链物流模式较多, 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种。

1、自营物流模式

这种模式是由农户或农产品基地自营配送的传统物流模式。长期以来, 我国农产品自营物流占有较大比重, 且分散在采购、运输、储存、田间作业、农产品加工和销售等各类物流活动中, 其隐性支出和风险很大。这种模式成本较高, 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分工专业化、组织化的发展趋势。有数据显示, 我国农产品物流的成本占农业总成本的30%~40%, 鲜活农产品则高达60%以上, 发达国家物流成本则控制在10%左右。对多数规模较小的农产品经营者而言, 自营物流模式难以适应现阶段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要求。

2、契约型物流模式

这种模式有“农户+运销企业”、“农户+加工企业”、“公司+农户+保险”以及“公司+合作社”等几种合作方式, 它们可为加工企业、大型连锁超市和农贸市场批发商提供稳定的原料, 使产品销售相对稳定;但多数农产品经营者规模有限, 协调能力和谈判能力较弱, 在应付与合作伙伴的利润分配与议价权方面处于劣势, 一旦信息不对称, 物流需求方利益很容易受到侵害。

3、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户+公司模式

这种模式以农民为主要成员, 围绕某个专业或产品按照自愿、自立、互助原则建立专业合作组织, 在技术、资金、购买、销售、加工、储运等环节开展互助合作。我国目前的这种组织主要是由政府涉农部门牵头兴办, 涉及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和运输业等4种行业。该专业合作组织介入农产品流通, 通过集体采集收购、集中储藏、包装、运输配送, 能有效提高农产品在流通初始阶段物流的组织化程度, 提高物流整体效率, 在分配上, 物流需求者还能够从物流组织化、规模化运作中获取收益。但农业合作组织缺乏掌握农产品物流专业知识的人才, 不能有效把握农产品供应链的整个物流情况, 信息反馈机制缺失, 其作用和影响范围有限, 如果农产品在流通中产生不必要的损失及额外成本, 合作组织将难以承担。

4、联盟型物流模式

这种模式通过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生产者、批发商、零售商、运输商、加工保鲜企业形成战略联盟, 以建立农产品物流中心为组织形式, 实现利益联结和优势互补。它一方面通过运输商将各处需要流动的农产品集中起来, 并利用联盟在信息上的优势对物流方向、物流路径、物流量以及物流发生时间进行统筹管理, 有效地减少物流环节, 优化物流路径, 缩短物流时间, 降低物流损耗, 节约物流成本;另一方面, 它将农产品流通加工、储藏、运输、配送等各种物流功能有效地组织在一起, 并投资大量的现代化物流基础设施, 运用现代化的物流技术, 如分级包装、冷冻储藏、冷藏运输等, 可以有效保证农产品物流过程中的保值增值。这种模式能够带动各方积极参与, 专业化分工明显, 效率较高, 也为物流主体提供了公共信息平台, 使交易双方有更多选择;但同时中间批发商仍然可以对直接生产者和消费者进行信息封锁, 损害他们的利益。

5、第三方物流模式

第三方物流 (Third-party Logistics, 简称3PL) 是由供应链上的第一方 (农产品生产商) 和第二方 (买方和顾客) 之外的第三方来承担物流服务的运作模式, 即第三方不拥有商品也不参与商品买卖, 只为顾客提供以合同为约束、以结盟为基础的系列化、个性化、信息化物流服务。从物流需求者的角度, 这种物流模式实质上就是农产品物流外包模式, 即以农产品生产和销售为主, 集中精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将农产品物流业务以合同 (契约) 方式委托给专业物流公司运作, 它是一种长期的、战略的、相互渗透的、互利互惠的业务委托和执行模式。该模式促进了流通与生产的分工合作, 降低了流通成本, 提高了流通效率, 有利于实现物流标准, 也是湖北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趋势。但目前湖北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农产品种养业分散、物流需求层次多样化, 单纯依靠第三方物流企业来带动农产品物流的发展有一定的难度。

三、湖北农产品冷链物流业发展对策

物流产业发展的轨迹、态势及特征是对产业发展环境条件的一种能动的综合性反映, 体现着产业发展内在规律性的要求。农产品冷链物反映农产品生产、收购、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配送、流通加工、分销、信息活动等一系列环节的产品价值增值和组织目标。湖北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面临生产性与销售性、国内与国际、上游与下游、自营及第三方物流等各种差异, 不能一概而论。从商业运行机制角度分析, 笔者主张立足省情, 实施因地制宜和循序渐进的差异化发展策略, 即对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进行阶段性设计, 区别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优势与劣势, 避免同质化竞争, 分步实现湖北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目标, 并提出以下对策思路。

1、物流外包:湖北农产品冷链物流业发展的目标定位

从国际农产品流通产业的发展经验看, 发达国家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一体化冷链物流体系, 除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保证之外, 与之配套的商业机制是重要保证, 而物流外包是其主要的商业运行模式之一。国际快餐巨头麦当劳餐厅的冷链物流就是完全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企业———夏晖公司而获得成功的。

从战略层面看, 物流外包业作为新兴先导产业之一, 具有极强的产业关联性, 它使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可以在湖北乃至全国进行转移和传递, 其速度快、范围广, 对农业经济的带动作用是显著的。湖北加快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外包可以与沿海或中西部其他城市有效合作, 积累和发挥动态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 对湖北构建区域性物流枢纽要地起到孵化器作用, 为促进湖北经济跨越式发展发挥了战略作用。

从物流需求层次看, 湖北多数农产品经营者规模较小, 协调能力和谈判能力较弱, 在物流活动方面迫切需要第三方物流企业参与。第三方物流可大大缩短产销距离, 有效保证供给的及时性、灵敏性, 使农产品销售渠道更为畅通, 同时, 可使农产品经营者有更多资源和精力投入到业务中, 提升其核心竞争力。

从物流供给层次看, 第三方物流企业具有规模经济效益, 其强大的购买力和货物配载能力, 可以为客户提供更为低廉的运输价格, 其精心策划的物流计划和灵活的运送手段, 可节省物流费用, 减少在途货物积压, 能最大限度地加速库存商品周转, 提高流通速度;也促使过去分散于多处的物流资源集中处理, 发挥整体优势和规模优势, 促进传统农业物流的现代化、专业化;还可实现产地市场和销地市场冷链物流的高效对接, 使农业生产的效益最大化。

总之, 农产品物流外包显著的经济及社会效益是不容置疑的, 它有利于突破湖北与发达地区冷链物流发展不平衡的局面, 并在自主创新的基础上, 打造湖北新的经济增长点, 其理应成为未来湖北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的战略目标。

2、半物流外包:湖北农产品冷链物流业发展的过渡定位

根据目前湖北农产品冷链物流的现状, 要达到完全物流外包水平, 需要有一个过渡的发展阶段。这是因为农产品冷链物流链较长, 所依据的基础设施要求较严, 包括具备一批运转高效、规模化、现代化的跨区域冷链物流配送中心, 一批具有较强资源整合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企业, 发达的第三方物流服务中心, 能够引进、消化发达国家农产品冷链物流技术以及产权许可证贸易或软件贸易等。笔者认为, 实施半物流外包即农产品冷链物流代理制可以成为一种选择。

物流代理制属于商业物流外包的一种模式, 即农户、经销商为了集中核心业务 (农产品生产与经销) , 以降低物流成本为目的, 将农产品物流业务整体委托给农产品物流代理公司 (个人或企业) , 而代理商为委托人提供其所需的配套服务, 维护委托人权益的一种形式。农产品物流代理制的特点:第一, 实现方式灵活多样, 前期投资小, 收益显著;第二, 能有效解决农产品物流不畅问题;第三, 通过对社会物流资源的整合利用, 提高农产品物流水平, 有效降低农产品载运途中的损腐率;第四, 洞悉市场需求的变化, 为农民提供及时的信息, 改善农产品的品质、种植结构不适应市场需求等问题。

农产品物流代理实际上是农产品产销组织联盟, 上与农产品生产者相连, 下与政府、农产品销售机构相连, 成为农产品从生产到销售整个链条上的核心环节。其人员组成包括:在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的基础上, 聘用专业的农产品物流人才作为领军人物;在没有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的地区, 由政府牵头, 外聘专业人员, 或者引进物流公司成立区域性物流代理机构, 作为物流公司下设单位的组织者;从成熟地区或高校选派人员组织团队、进行专业培训, 使其迅速掌握物流实务知识, 服务社会。

农产品物流代理方式之所以称为半物流外包, 是因为它与物流外包一样, 物流需求方通过利用外部资源实现农产品生产与经营的有效配置, 达到节约成本、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目的, 但它不是以完全的供应链体系为前提, 只是形式上与物流外包类似。由于其具有因地而异的特性, 业务还超出第三方物流的业务范围, 在一些地区被广大农产品生产和经营者所接受并广泛应用, 它可以成为湖北实现农产品冷链物流外包的一种过渡形式。

3、物流形式多样化:湖北农产品冷链物流业发展差异定位

非物流外包是第三方物流方式以外的各种方式, 包括自营物流、契约型物流和联盟型物流等模式。由于湖北农产品物流供应方存在“小、散、弱”状况, 加之冷链物流需求地区差异大, 因此, 在现阶段湖北应走农产品冷链物流多元化和差异化的道路, 以适应湖北农产品冷链物流外包不同阶段的状况。

(1) 差异化模式之一:“农产品批发市场”型冷链物流。根据湖北农业生产的区位优势, 形成区域主导产品, 沟通连接产运销商户, 打造区域性农产品交易中心, 并发挥其聚集及辐射功能。如在襄阳和随州物流圈发展高山菜、柑橘、生猪的生产和批发中心及全国性的食用菌批发交易中心。

(2) 差异化模式之二:“农户+基地+企业”型冷链物流。以大型龙头企业为主导, 重点围绕一种或几种鲜活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 促进了农户或基地、流通加工企业批发零售商和最终消费者的有机接合;通过基地组织的服务, 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路子。如荆宜物流圈可在现有农产品流通的基础上, 逐渐将该区发展成为湖北省的山羊、水产品、魔芋、高山无公害蔬菜、板栗的生产和批发中心。

(3) 差异化模式之三:“配送+连锁”型冷链物流。以连锁超市作为农产品供应链的主导者, 构建农产品交易的物流平台、信息平台、销售平台以及客户数据库等基础平台, 通过与生产者签订合同的方式, 连接农产品生产者、加工企业及最终消费者, 从农产品生产地到配送中心, 再由配送中心分配到各大连锁超市或卖场的物流模式。这种模式有助于实现产品质量、加工和管理的标准化, 能有效控制和减少店铺的存货和损耗, 具有规模、质量优势, 有利于提高生鲜产品物流效率, 有利于实现生鲜产品在整个物流供应链链条上都处于低温状态, 有利于超市自创品牌, 是今后较长时期内生鲜产品冷链物流的主流模式。

(4) 差异化模式之四:园区型冷链物流。近几年来, 湖北周边省份农产品物流园区发展较快。如河南万邦城物流园区将打造功能完善的农产品物流综合体, 其项目一期占地1600亩, 总投资15亿元, 主要进行蔬菜、水果、粮油交易区、冷藏保鲜库等项目建设, 2015年全部建成后的物流园农产品年交易量将达2000万吨以上, 年交易额500亿元以上;总投资达8亿元的湖南益阳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 建成后将成为湖南省乃至全国最大的现代化冷链物流中心;江西省最大、库容量达10万吨的超大冷库为核心的新雪域物流园区目前已落户九江市东港区, 这些都可成为湖北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的经验借鉴。同时, 湖北冷链物流园区也在积极发展中, 2011年, 武汉中百集团计划收购山绿集团, 发展农产品储存、分拣、配送、速冻、制冷等冷链物流服务, 在巩固肯德基、麦当劳、英联、雀巢、和路雪、蒙牛等前主要客户的基础上, 将其打造成为湖北省一流的生鲜冷链物流园区。

四、结论

无论是物流外包、半物流外包或其他多样化形式, 差异化发展模式可以壮大延伸湖北农产品冷链物流产业链, 发挥流通产业促进产业升级和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其中政府规划及政策支持、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冷链物流标准化生产体系、市场监督机制、健康的农产品冷链物流环境是重要保证。湖北要抓住机遇, 在产业转移大潮中形成农产品冷链物流多元化投资与合作格局, 为湖北经济跨越式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与条件。

(注:本文获国家社科基金 (10BJY083) 和湖北省教育厅项目 (2009Y071) 资助。)

参考文献

[1]刘明菲、赵静静、陶君成:基于市场导向的湖北省农副产品冷链物流服务体系构建[J].交通企业管理, 2011 (1) .

[2]周云霞:食品冷链物流发展对策研究[J].物流科技, 2007 (19) .

[3]张月华:新时期我国鲜活品冷链物流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州大学学报, 2008 (2) .

[4]黄靖、任亮、叶素文:供应链管理视野下的企业物流外包探析[J].福建论坛 (社科教育版) , 2011 (4) .

[5]李华:农产品物流外包的优势与风险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09, 37 (28) .

中外农产品物流比较 篇5

当前,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 人民对食品的消费需求从温饱型向营养调剂型转变, 对食品消费的安全和品质要求也日益关注。政府通过建立《食品安全法》、《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和《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等法律法规, 重视并推动食品安全与冷链物流、农产品与冷链物流等相关内容的快速发展;国内外学者也从冷链运输、冷链安全与冷链模式等方面来完善冷链物流的理论, 但是通过检索发现, 对于农产品冷链物流联盟博弈的研究却不多。本文即从非合作博弈和合作博弈的角度去比较农产品冷链物流联盟。

1 农产品冷链物流定义与特点

农产品冷链物流是指使肉、禽、水产、蔬菜、水果、蛋等生鲜农产品从产地采收 (或屠宰、捕捞) 后, 在产品加工、贮藏、运输、分销、零售等环节始终处于适宜的低温控制环境下, 最大程度地保证产品品质和质量安全、减少损耗、防止污染的特殊供应链系统。

由于国内农业分布广、农产品品种多、生产和物流方式比较落后, 这使得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有其自身一些困难和特点: (1) 投资大。冷链物流需要的一些造价高昂的特种设备, 如冷冻冷藏车、冷冻冷藏仓库等; (2) 时点控制。部分农产品[1]对于温度、湿度和微生物需要实施控制, 这要求冷链物流对于信息的有较强的控制能力; (3) 时效性。为确保农产品的保鲜美味, 要求农产品从采摘 (或屠宰等) , 经过一系列物流活动, 最终出售到消费者手中的时间尽可能的短; (4) 实施难度高。由于我国地域特性, 农户众多且分散, 不同农产品对冷链流通的要求不一致, 各企业对冷链的控制力度差异等原因, 造成农产品冷链物流实施过程复杂, 难度高。

2 农产品冷链物流联盟的两种模式

农产品冷链流通效率取决于各联盟成员是否有效衔接, 在市场主导下, 农户 (基地或合作社或生产基地) 、经销商 (超市或加工中心) 、零售商、消费者通过相应的合作机制组建不同的联盟形式。

由于形成农产品冷链跨度大, 复杂程度高, 为确保联盟成员的共赢, 则必须存在一个或几个核心企业负责管理、组织和信息传递工作, 把不同地域农产品生产和销售高效组织起来。通过整理以及调研了解到, 目前农产品冷链物流联盟主要存在以理两大类。

2.1 农产品批发综合市场运营商为主体的非合作博弈冷链物流模式

该模式是以农产品批发综合市场为核心, 由其来组织、管理整个农产品冷链的运作并提供农产品交易场所。具体做法是, 农产品批发综合市场通过检索各地农产品生产信息, 或直接与农户、生产基地, 或间接与经销商、合作社把农产品的生产、集散统筹起来;通过对就近市场的需求状况, 然后把农产品的分销与零售统筹起来, 最终形成农产品的生产、收购、加工、销售、储存保鲜、配送以及提供市场信息等一体化的冷链物流模式。 (图1)

2.2 以大型超市和加工中心为主导的合作博弈冷链物流模式

大型超市或加工厂作为整个农产品冷链核心, 坚持以市场需求中心, 一方面延伸到冷链上游, 通过单独投资或合作建设农产品生产基地, 扩大及加强与农户、经销商和加工企业渠道畅通, 实现农产品无缝流通, 从源头上确保农产品的安全;另一方面自建和合建农产品配送中心, 采用第三方物流的服务, 向连锁店或超市配送生鲜农产品。 (图2)

3 农产品冷链物流联盟的两种模式的比较

3.1 合作机制

农产品批发综合市场在其中最重要的功能起着信息交流与提供农产品交易场所的功能, 因此, 对于上游的农户或生产基地、经销商以及零售商和消费者缺乏有效的约束和监督, 虽然成员彼此之间结成联盟, 但是联盟成员更多的是追求个体的最大利益化, 甚至是可能在损害其他成员的前提下追求自身的利益提高, 而非整个供应链整体利益的提高。

大型超市或加工厂以自身为核心, 整合上下游资源形成冷链联盟, 既要确保农产品从生产、运输和销售上形成无缝流通, 努力实现农产品“从田园到餐桌”这一绿色目标;也要确保冷链整体增值, 使联盟成员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合作实现共赢。这不仅仅需要对农产品冷链具有一整套的运作和流通作业标准, 也需要具有相当的再加工增值能力。

3.2 收益分配

在非合作博弈前提下, 各成员竭力希望获取最大利益, 但是由于信息的不对称, 因此有必要设立有谈判、协商环节在内的扩展式非合作博弈框架讨论企业间合作关系。通过谈判协调确定收益分配应以各成员的贡献来展开, 比如经销商从农产品产品把农产品收集, 然后运输到较远的市场所得利润相比较应获得更多。而大型超市或加工厂相对联盟其他成员要付出更高成本和承担更高风险来维持整个冷链的有效运行, 在联盟过程当中也是以大型超市或加工厂为核心, 因为其为保证企业盈利的决心远高于联盟其他成员。因此收益分配在保证各成员盈利的同时, 应加大对大型超市或加工厂的分配, 尤其是在增值所带来的分配。

3.3 农产品品种

非合作博弈中, 由于联盟性质较为松散, 各联盟成员对农产品冷链的管理、标准和运作存在差异, 使得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效率低下, 也容易出现质量问题, 并且是以成品的形式从农户转移到消费者手里。因此对于这一类联盟而言, 选择产量规模大, 价值较低, 或经过简单加工保质期较长的农产品为宜。如土豆、萝卜等果蔬。

在合作博弈中, 由于大型超市或加工厂对整个冷链实行严格控制, 即从农产品的采摘、集散、加工和销售的各个环节进行冷链管理, 为产品的保质保鲜制定严格的运作标准, 对农产品深加工促进冷链增值。在该联盟中, 选择产地较近、易腐坏、价值较高或根据市场需要需深加工的农产品为宜。如鱼、肉类和鲜奶等。

4 农产品冷链物流联盟的两种模式共同问题和改进建议

4.1 鲜活农产品通过冷链流通的比例仍然偏低

鲜活农产品冷链流通的比例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水平 (欧、美、加、日等发达国家肉禽冷链流通率已经达到100%, 蔬菜、水果冷链流通率也达95%以上) , 大部分生鲜农产品仍在常温下流通;在非合作博弈模式当中尤为明显, 因为该模式追求以空间换利润, 而自身实力不够, 因此经营的农产品常常以常温形式流通。即便是在合作博弈的模式中冷链各环节也缺乏统一规范化的运作, 只能在冷链部分环节中采用低温处理, 而在其他环节, 如运输、销售等环节又出现“断链”现象。

4.2 冷链物流服务主体实力比较弱小

在非合作联盟模式中由于成员各自为政, 追求自身的利益, 忽视其他成员的利益, 彼此掣肘, 限制了各个服务主力的壮大;在合作博弈模式中, 由于国内企业起步较晚, 服务体系未健全, 因此主体仍然以中小企业为主, 实力弱, 经销规模小。冷链物流服务主体弱小进一步导致彼此之间的竞争, 甚至是恶性竞争, 妨碍优质优价的机制形成, 而反过来又循环阻止冷链物流服务主体的壮大和降低冷链物流服务降低。

4.3 促进非合作博弈联盟和合作博弈联盟的相互补充

由于国内地域差异, 城乡差异, 经济发达水平差异, 使得单靠某一种冷链物流模式显然不能满足人们对鲜活农产品的需求。在非合作博弈模式中, 农户或生产基地、经销商、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分销商各成员所获得的信息、技术等硬软件条件相对受限, 对于农产品整个冷链缺乏通盘考虑, 也缺乏实施整个冷链的条件, 但是由于在农产品批发综合市场有着大量、分散的信息流动, 促使各成员通过非合作博弈的形式自发组织联盟针对价值较低、距离较为分散等农产品承担冷链的各个环节;而在合作博弈模式中, 由于大型超市或加工厂凭借自身实力, 挑选符合条件的成员组成联盟, 通过与第三方物流合作, 针对规模大、价值较高等农产品物流实施严格的冷链控制。因此有必要促进两种模式各司其责, 相互补充。

4.4 健全完善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

加快建立健全以果蔬、肉类、水产品为主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积极推行质量安全认证制度, 建立全程质量控制体系, 实现从田头到餐桌、从生产到消费质量安全的全程监控。完善生鲜农产品等溯源安全管理体系, 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推广农产品产后预冷、初加工、储存保鲜和低温运输技术, 大力发展一体化的冷链物流。加强建设两种博弈联盟模式配合, 推进农产品的南北互运冷链物流体系。

如统计表明:某市2012年全年肉类、水产品、果蔬产量分别为4.31万吨、35.46万吨、76.11万吨, 在以大型批发综合市场为主体的运营模式当中, 其中大约90%的肉类、80%的水产品、大部分果蔬、部分奶制品基本在没有冷链的条件下运输和销售;而在以大型超市或加工厂为主体的运营模式中, 这一比例为78%的肉类, 70%的水产品, 10%的奶制品, 但是大部分果蔬依然是在冷链的条件下运输和销售。

通过实施非合作博弈和合作博弈并重的战略, 建立农产品冷链公共信息平台, 规划和建立健全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 促进两种博弈联盟模式的协同发展, 优化农产品、农户 (生产基地) 、经销商、超市 (批发市场或加工厂) 和分销商的组合, 促进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多向流动。在最近针对合作博弈的调研中, 肉类和水产品的比例下降到70%和68%。

5 结论

文章根据农产品冷链联盟现状分配非合作博弈和合作博弈两种类型, 从运作模式、合作机制、收益分配和农产品品种讨论了两种博弈联盟的特点和差别, 但是未能定量深入分析其运作状况。最后对两种博弈联盟所存在的共性问题和改进建议稍作分析。

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2010-2015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

[2]侯光明, 李存金.管理非合作博弈机制式表述[J].中国管理科学, 2002, 6:86-90.

上一篇:港航专业下一篇:社会体育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