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体育情绪

2024-10-10

社会体育情绪(共12篇)

社会体育情绪 篇1

一、问题提出

长期以来,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所形成的“班级王国”, 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同年龄学生之间的共生关系, 但却阻碍了异年龄、异质集团人际关系的形成。打破“班级王国”的壁垒, 促进同年龄、异年龄、异质团体之间的联系性、开放性, 是现代学校学生与学生之间人际关系的典型特点, 也是培养和发展学生丰富的主体性和社会性的基本前提。因此, 课堂情绪管理不应该囿于课堂这一特定情境的局限性, 而是应该促进师生在课外通过与他人来分享自己的积极情绪或寻求他人帮助以消解其自身无法排解的消极情绪。基于此, 本研究基于情绪社会分享理论, 提出了基于情绪共享理论的课堂情绪管理模式, 这一模式拓宽了课堂情绪管理的空间和时间, 有利于实现课堂内、外情绪管理的合理衔接, 从而保证了课堂情绪管理系统的连续性和开放性。

二、情绪社会分享理论的定义和作用机制

1. 情绪社会分享理论的定义

情绪社会分享 (social sharing of emotion) 指在社会生活中, 随时随地都在发生着各种各样的情绪事件, 当这些事件发生后, 人们普遍倾向于向他人诉说、谈论这些情绪事件以及他们的感受。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 回忆某种情绪事件时, 与这种体验有关的生理活动、表情、内在感受等因素同样会激活, 这就意味着, 在分享消极情绪体验时, 人们也将再次体验消极的感受。然而, 从趋乐避苦的基本情绪追求的原理来看, 为避免再次体验消极的感受, 人们对消极情绪事件的分享频次应该下降。情绪社会分享主要具有个体功能、人际功能和社会功能, 而每一种功能又对应不同的作用机制。

情绪社会分享可以在分享的过程中形成一种典型的人际动力机制 (Christophe&Rimé, 1997) 。第一, 分享对象对分享明显地表现出兴趣和效用。第二, 分享对象在倾听情绪故事的过程中所体验到的情绪强度, 受到情绪事件的强度的影响。第三, 分享对象所表现出来的反应性行为, 也受到事件所诱发的情绪强度的影响。强度较低的事件, 分享对象通常给予言语上的反应, 随着分享事件的强度增加, 言语反应减少, 同时非言语行为增加。

2. 情绪社会分享理论的作用机制

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 回忆某种情绪事件时, 与这种体验有关的生理活动、表情、主观体验等因素同样会激活, 这就意味着, 在分享负性情绪体验时, 人们也将再次体验这种不愉快的感受。那么, 人们为什么如此普遍地参与情绪社会分享活动, 并不因为再次体验负性情绪而减弱分享活动?这种现象引发了研究者对情绪社会分享功能与作用机制的探讨。

(1) 建构情绪意义

情绪社会分享可以满足人们处理情绪事件, 建构情绪意义的需要。Zech (2004) 指出, 情绪社会分享主要满足两类基本的社会需要:归属 (affiliation) 需要与社会一致性 (socialconsensus) 需要。“人们特别渴望赋予社会事件和他人以意义, 并且个体的意义生成不能发生于真空之中, 需要在社会情境的参照系统中完成意义的生成和建构工作。”这表明, 情绪不仅仅是一种内部感受状态, 而是个体与情境之间的交流, 对情绪的意义建构过程不是在个体内部完成的, 也需要在社会过程中实现。

(2) 获得情绪支持

情绪支持 (emotional support) 是社会支持的一种, 主要是指个体经历情绪事件时, 给予关注、同情、安慰。情绪社会支持是最为关键的一种社会支持, 既可以促进对特殊压力源的应对, 又有助于终生健康的维持 (Burleson, 2003) 。情绪社会支持的获得, 受到个体在情绪事件发生时对他人依赖倾向———情绪依靠 (emotional reliance) 的影响。Ryan等 (2005) 把情绪依靠定义为在情绪意义显著的情境中, 依靠他人的意愿, 即情绪事件发生时, 个体是否准备进入能够获得情绪支持的人际互动。从实质上来看, 情绪社会分享是依靠意愿与支持获得之间的中间环节。

三、基于情绪社会分享理论的课堂情绪管理模式

情绪社会分享通常发生在亲密的人际关系之中, 从本质上来讲, 是一种人际交往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分享对象的反应影响人们对分享效果的评价。Zech (2004) 总结了在分享过程中, 分享对象有帮助的行为所具有的特点: (1) 对情绪事件的体验者表现出较多的注意和理解; (2) 提供信息支持 (比如建议) 和重新评价; (3) 给予互动或者移情性行为 (如分享自己的体验, 体验到同样的情绪) (4) 表达依恋或者安抚行为 (比如空间距离接近、安慰、让对方感到安全可靠等) 。此外, 人们除了选择与自己有亲密关系的人进行情绪分享外, 还会根据情绪内容的领域特殊性, 选择特定职业的分享对象, 从而形成情绪社会分享的人际网络。

1. 与同伴分享情绪

同伴关系指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流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同伴在情绪社会分享中发挥着交流、传递信息和促进消极情绪向积极情绪转化的作用。一是交流。学生更愿意向同伴诉说自己的不满和痛苦, 使其不良情绪得到合理宣泄, 同伴愿意倾听其诉说, 并帮助分析事件的真实情况, 指出其偏颇想法的不合理性, 达成一些有效的共识。其二是传递信息, 同伴可以向教师、家长反映孩子的变化, 转达孩子对教师、家长的看法和意见, 并且也可以转达教师、家长对孩子的情绪管理的有效意见。其三是促进情绪管理。同伴可以进一步加工整理家长、教师的意见, 用同伴的独特方式表达, 使学生更容易接受, 同时同伴也可以随时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 促进学生个体进行有效地自我情绪管理。

2. 与教师分享情绪

教师在情绪分享过程中充当的角色是反思者、交流者、心理辅导者和组织者。其一是反思者。教师反思就是回顾、构建、重现并能对自己的行为表现和学生的行为表现进行批判性的分析。教师回顾自己的课堂言语和行为、观察受批评学生的异常表现、分析不当表现或出于良好意图的表现带来的不良后果对学生造成的伤害, 以及采取何种途径进行补救。同时也通过自我反思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 避免类似错误重复发生。其二是交流者。教师通过家访或与学生的交流, 获知与学生有关的信息, 进一步对自己的观点、看法做出调整。其三是心理辅导员。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 应用心理学、心理咨询学原理解决学生的情绪问题, 促进学生成长。其四是组织者。教师要调动自己、家长、同伴、学生本人四方面的积极性, 向学生阐明自己的想法、解决方案、组织方法及策略, 促进情绪分享的进程和保证情绪分享的有效性。其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感觉到教师、家长、同伴的温暖, 在心理上产生对集体、同学和朋友的亲近感。

3.与家长分享情绪

家长与子女之间存在着天然的感情联系, 家长在情绪社会分享中担负着特殊的责任和义务。一是指导孩子恰当地表现情绪。中小学生的情绪表现往往更加外向并富于变化性, 这些情绪表现实际上是一种信号、一种防御、一种调整, 是个体自我保护的一种机制。因此, 家长不应无端责备孩子的情绪感受, 而应指导他们在需要的时候, 将自己的情绪感受恰当表现出来, 这不仅有助于孩子的情绪识别和体验, 也有助于他们的情绪调整和健康。二是指导孩子合理地宣泄情绪。学生的情绪反应一般比较外显, 喜怒均形于色, 或哭, 或笑, 或发脾气, 这种情绪的自然宣泄规律家长应当心中有数。当孩子情绪宣泄的时候, 家长应对此表示关心, 分享他们的欢乐, 分担他们的忧愁痛苦, 不去过多地进行压制或干涉。三是指导孩子自我调节情绪。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 家长应指导他们对情绪进行自我调节, 合理控制, 使之符合当时的情境和社会化的要求。情绪自我调节的关键是加强理智的作用和意志的力量, 通过自我反省或评估来调整引起不良反应的认知过程或不合理的观念。当孩子遇到较强的情绪冲突时, 指导他们学会克制忍让、注意力转移、合理化自慰、自我暗示等情绪自我调节的方法, 对于帮助他们缓解情绪冲突、改善情绪状态有积极作用。

4. 与专业人士等分享情绪

当消极情绪产生时, 一些人可能无法面对或处理, 所以用否认、压抑等防卫机制来因应, 但这样往往给人带来更多的困扰。同时, 社会文化、家庭教育、性别及个人性格的千差万别导致了个体的差异。心理专家或咨询师应针对不同的个体的不同阶段, 采取不同的情绪辅导模式, 使其察觉自身真实的感受, 了解引发情绪的事件与理由, 找出适当的方法加以缓和、舒解或改变。情绪辅导不同于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训练, 不是在短时间内经过讲明练透就能奏效的, 而是需要长期的连续的耐心观察了解, 从集体影响和个别帮助入手, 逐步施加影响, 然后通过受教育者本身的“内化”作用, 从而达到发展乐观、正直、耐心、勇敢等良性情绪。

5. 借助网络实现情绪社会分享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 网络无疑已成为人们了解世界的又一重要媒介, 虽然网络的的负面效应不胜枚举, 但是网络为学生群体提供了情绪分享的空间, 可以让学生个体将一些不愿与同伴、家长、教师、专业人士分享的情绪借助于网络得以分享和宣泄。这种适度的情绪释放会起到“降温”, “减压闸”的作用。当然, 这种情绪的释放应当有所节制, 并加以引导。

社会体育情绪 篇2

2012年高考作文更贴近社会情绪

今日评论今日关键词高考(微博)作文今年国内各省的高考作文题,从题目上看会发现一些变化。与过去相比,抒情性的作文题几近消失,代之而起的是更多贴近现实、触及人生、催人思考的题目,如广东的《你想生活的时代》等。□瞿方业2012年各省市高考语文卷答完不久,最受关注的高考作文再次很快就出现在网上。似乎是英雄所见略同,一些网站竟不约而同地将广东高考作文《你想生活的时代》制作成高考作文专题的总标题。这是个非常耐人寻味的现象。就高考作文本身的功能来讲,无非是通过几十分钟的写作,考核考生的语文水平,即对文字的掌控程度,还有对社会生活的感悟和认知能力。但不容否认,题目对社会生活的涵盖程度越高,对考生的生活越接近,越有利于考生写作水平在短时间内得到充分发挥,如果作文题目总是云里雾里,就达不到这个目的。同时,高考作文虽然是给900多万考生出的,但透过高考作文的细微变化,可以体现时代的情绪和精神;通过高考作文题目的变化,也会影响和塑造时代的价值观。细细看完今年国内各省的高考作文题,仅从题目上就会发现一些变化,与过去相比,抒情性的作文题几近消失,代之而起的是更多贴近现实、触及人生、催人思考的题目,如陕西的题目是《危中寻机》,北京的题目《火车巡逻员的故事》,山东的“以孙中山箴言自拟题目”,广东的《你想生活的时代》等等。这类题目,很容易激起人的思考,切中当下社会的情绪,比如北京的作文题就很容易让考生联系到职业精神;重庆的作文题《拯救冷库工人》不但与职业精神相联系,还与社会上“最美的司机”等发生关联,与当下社会正在思考的道德建设相联系。这些问题都是当下社会的重大问题,高考作文里出现这类题目,本身就是引导学生们直面现实。还有广东的题目《你想生活的时代》,正是对当下社会现实的批评性思考,许多媒体将此作为报道主题,正显示出时代的共同情绪。一些作文题本身就非常富有理性,促使考生从建设性的角度思考现实问题。比如全国卷《细节决定成败》,湖北卷《书信可不可以替代》,天津卷《清水还是浊水》,等等。当下的时代理性精神有些欠缺,而非理性情绪过于泛滥。高考作文虽影响着参与高考学子的命运,也应具有引导更多未来考生的功能。未来的考生将通过对过去那些高考题目的思考和模拟写作,自然而然地接受这种理性和建设性思维的影响,使他们成为心灵更加健全的人。当然,我不是说高考作文非得与现实贴得很近,有一些心灵鸡汤的东西也并无不可,只要这些“鸡汤”能让浮躁的心灵安静下来,而不是鼓励虚假情绪的抒情,都是有益于社会的。前几年,一个上海考生写了农民工的孩子《他们》而成为满分作文,一时间与现实贴近的作文“很受待见”,这其实也是一种矫枉过正。高考作文考核的毕竟是语文水平,文章不单要直面现实,检验他是否具有公民精神,还要考查他的想象力和文字的驾驭能力,只要作文不要像很久以前那样不食人间烟火、远离时代、过度追逐理想、过度注重教化功能,鼓励学子们自由地思考和抒写,都是好的作文题目。彭山论坛:hao315.com hao315

8月,体育经济的“情绪” 篇3

情绪化的球市

8月7日,情绪化的一天,情绪化的北京,情绪化的中国体育。

在决赛前的几天已经买不到工体现场的门票。那个晚上,记者穿行在三里屯的酒吧街,为的是要在一个很有气氛的环境中,深切的感受中国足球队离冠军之巅最近一次的荣耀与激情。

记者的设想没有错,三里屯的酒吧街已经被中国队的决赛煮沸。一家一家的搜寻,已经没有容身之地了,不用说座位,能够远远的——甚至只是透过玻璃窗——看到电视镜头的立足之地都已经没有了。

这就是那个情绪化的晚上最为经典的场面。在北京的大街上,到处是身上裹着五星红旗脸上涂贴着五星红旗欢呼雀跃的人头,狂放激昂,仿佛一个小时后的胜利已经稳操在手。

谁又能想到半个多月前,亚洲杯还曾异常失落的感受不到北京球迷的脉搏。同样是北京工体6万人看台,开幕式上寥寥的人群,一次又一次的嘘声,就曾经让稳坐亚足联秘书长高位32年的维拉潘心生不快,愤而出言相批。维拉潘言辞的不当还因此引发了北京球迷的抗议和不满。也正是在维拉潘和北京球迷的这番交锋中,本届亚洲杯才更多的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情绪化的票房

8月7日,午夜11点,中国球迷情绪跌入低谷。11点40分,当记者裹挟在人群中走在工体北路上的时候,遗憾甚至愤懑的情绪清晰可感。

不过,抛开一场球赛的胜败输赢,抛开球迷中间或许失当的民族情绪,单从一场体育赛事的市场成效来说,这届亚洲杯球市的火爆远远超出了许多人的意料之外。

中体竞赛管理集团是本届亚洲杯北京赛区的票务总代理。当中日对决即将开始的时候,外界在揣测中国队胜算几何,中体竞赛已经在为火得不能再火的球市而心花怒放了。8月5日,中体竞赛集团就宣布,中日决赛的球票几乎全部销售一空。而在两天前的8月3日,也就是中国对阵伊朗之前,冠军赛门票销售还不到20%。

中体竞赛管理集团总裁助理王奇告诉记者,8月3日晚上,中国队点球赢了伊朗,球迷一出来,就把售票点200元的球票当天晚上一扫而光。而中体竞赛集团在半决赛前还亏空三四百万。

在亚洲杯决赛前一天,对于这次票房的火爆,王奇喜形于色:“我告诉你,这次绝对是中国体育竞赛产业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一次票房操作。我们当初花2000万元承包亚洲杯的票房,现在仅决赛这一场球,票面价值就是3000万元!” 在这之前记者等待王奇接受采访的3个小时之内,王奇的小办公室一直有人进进出出,他的手机和桌上的座机交替而响几乎没有间断。记者算了一下,来找他的人不下10个,打给他的电话超过40个。几乎所有找他的人都是要买决赛球票的。当时球市的火爆可见一斑。

虽然最后的统计结果还没出来,但是王奇粗略地为记者算了这次亚洲杯比赛的账:中体竞赛集团买断北京赛区10场比赛票务销售花了2000万元,用于广告宣传和人员开支600万元,总开支为2600万元。在半决赛前门票收入已到2200—2300万,而最后一场决赛票面总价格更是在3000万元左右,所以中体竞赛集团此次亚洲杯盈利将超过2600万。一次单项赛事的门票利润能达到这么多,这在中国体育产业史上是非常少见的。

本届亚洲杯的票房也是如此的情绪化。从决赛时球市的火爆,人们无法想象开幕时的冷清。揭幕战上,即使有中国队的参赛,上座率不到8成;7月18日,开赛第二天,印尼队与卡塔尔队的小组比赛,能容纳6万人的北京工人体育场只坐了不到2000人,工体门外票贩子手中的票最低价格已经跌到10元,依旧无人问津;7月21日,中国队对印尼队,在中体竞赛的票务销售记录上卖出还不到1万张……对于这种低迷的状况,亚洲杯的组织者此前是没有想到的。

一前一后,一冷一热,球市变化的起伏跌宕,投资其中的市场企业也随之情绪化。首都体育学院管理系体育经济专家杨铁黎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举了一个例子。阿迪达斯和耐克都是国际体育界的著名品牌,在1998年法国世界杯和2002年的韩日世界杯上,他们分别赞助了法国队和巴西队。1998年,法国队最终以3:0大胜巴西队夺得大力神杯。之后,法国队的赞助商阿迪达斯因此销售业绩大增。而在2002年,巴西队2:0力克德国战车,第5次捧起大力神杯,同样,巴西队的赞助商耐克销售业绩在此后直线上升。

体育竞赛的结果就是这样难以预测,而体育经济的投资者是否盈利也就多少多了一份商业之外的因素。以这次亚洲杯买断北京赛区票务的中体竞赛集团来说,最初也多少有些偶然性和赌一把的心态。王奇介绍了他们当初介入亚洲杯票务的经过,“我以前是中体广告公司总经理,我们公司一直在做女足的五大赛事,去年砸了,‘非典’把女足世界杯耽误了,不在中国改美国了,我们前前后后赔了大概500万。中体公司有规定,哪个总经理赔钱,哪个总经理下台。那帮女足姑娘看我受罪特别过意不去,后来任丽萍她们跟北京足协商量,把亚洲杯分给中体一点吧。于是就开始谈判。开始定的是我们和另外两家公司合办,一家出50万。后来中体竞赛集团想,干脆‘垄断’了算了,2000万元,亚洲杯的票务就归我们了。当时还觉得有些冒险,因为工体一共10场球,体育圈没人做过这么大的项目,现在看来,比做一个联赛挣的都多。”

狂热商机背后的遗憾

事实上,一场体育赛事所能带来的也的确不只是一两家企业的经济收益,也不只是一两个行业的经济收益。杨铁黎介绍说,当今,体育产业已经成为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并大有成为支柱产业之势。亚洲杯这样的体坛盛事,其巨大商机不仅体现在酒店、交通、餐饮方面,还体现在吉祥物、纪念品等相关商品上。据了解,在奥运会、世界杯、欧洲杯等大赛上,有关商家就因此而大赚一把。但我国的商家在利用体育赛事发展体育经济方面还非常的不成熟。

以刚刚落幕的亚洲杯为例,狂热的商机背后,可圈可点之处就很多。亚洲杯结束,各方都开始忙着盘点盈亏。但记者发现,自始至终,包括北京赛区组委会在内都将赚钱的重心偏向了票务销售。每每说到炙手可热的亚洲杯球市带来的经济效益,往往也都将目光投向中体竞赛集团在票房上取得的成绩。实际上,大有可为的远不只是这一方面。就拿相关纪念品开发来说,这本不应是被冷落的一块大蛋糕。但据了解,此类商品生产、销售的授权都被山东一家公司抢得,这直接增加了北京商家销售此类商品的成本,而有些商家甚至不清楚进货渠道,以致在亚洲杯期间要想买到本届亚洲杯的吉祥物“贝贝”及相关的商品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由于需要从山东进货亚洲杯纪念品成本较高。记者发现,工体附近的其他几家体育商品店铺都没有此类商品销售。

天意市场的部分零售商告诉记者,市场内根本没有亚洲杯纪念品销售。有商家表示,亚洲杯纪念品的宣传不够充分,也没有充分考虑到球迷的消费热情。

此外,杨铁黎在谈到本届亚洲杯经营运作方面的问题时提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像他这样一位体育经济方面的研究者,竟然在亚洲杯即将开赛的时候还不知道亚洲杯究竟在哪一天开幕。而且,同样的情况不只出现在他一个人身上。这直接反映的当然就是亚洲杯在宣传策划上的不到位,更深层次则反映了本届亚洲杯在商业化运作上的严重不足。

社会体育情绪 篇4

中国文化倡导“严父慈母”, 母亲在子女抚育问题上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人们往往认为母亲的品质会在养育过程中潜移默化的传递给子女。那么“好女人”与“好儿孙”之间是否存在关联, 具体而言, 母亲的行为方式、情绪特点是否会传递给自己的子女, 影响儿童的情绪社会化。本研究从母亲的共情能力、母亲的教养方式、母亲的虐待3个方面对国内外文献进行了梳理, 试图较为全面的探讨母亲对儿童的情绪社会化的影响。

1. 母亲的共情影响儿童的共情能力

在心理学界, 共情 (empathy) 是指个人对他人情绪和精神状态的理解及对其行为的推测,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感同身受”, 是人类交往中重要的积极发展因素。Davis认为共情包括个人和情境的因素、发生在共情者身上的过程和共情的情感性结果及非情感性结果三种必要成分。以往的研究发现, 良好的共情能力是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内在动因之一, 并能够有效预测个体的亲社会行为, 因此共情可以看作儿童情绪社会化的核心要素。

父母的共情能力会影响儿童的共情能力, 父母的良好共情能力也是儿童共情能力发展的促进因素。尤其在绝大多数的文化中, 母亲都作为子女最重要的抚育者, 其共情能力对子女的行为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这种影响在日常生活中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实现。研究发现儿童共情能力的形成, 主要是通过观察性学习和模仿达到的, 榜样在儿童共情能力形成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而父母的助人等亲社会行为榜样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孩子通过模仿父母, 而产生共情应答。国外有关研究还证明, 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如分享、谦让、协商、帮助、友爱、关心他人等, 是在与父母的交往中, 在父母的要求和指导下逐渐形成与发展的。通过亲子互动, 把社会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态度体系及社会道德规范传授给儿童, 并由此构成了亲社会行为的具体内容和目标。

国内研究者探讨3-6岁儿童共情能力的特点及其与母亲共情能力的关系。他们随机选取了天津市三所幼儿园3-6岁189名儿童及其母亲为被试, 采用个别访谈法以情境故事图片为材料, 测查3-6岁儿童的共情能力;用自编问卷对母亲的共情能力进行调查。结果发现, 不同年龄组儿童共情能力得分均见到显著差异, 3-6岁儿童共情能力在各年龄组均未见到显著的性别差异, 母亲的共情能力与幼儿共情能力显著相关, 多元回归分析显示 , 母亲的“感情温暖”和儿童的年龄对3-6岁儿童共情能力有显著影响。

2. 母亲的教养方式对儿童的社会行为的影响

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对子女教养态度、教养行为以及情绪情感表达的一种鲜明的行为倾向和一种稳定的行为模式。在我国, 母亲作为儿童的最重要抚育者和主要的陪伴者, 其教养的方式对儿童的社会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

国外研究者鲍姆林特将教养方式归纳总结为四种类型, 即专制型、宽容型、权威型以及放任型。有研究表明教养方式与儿童的社会行为之间存在存在预测关系。他们以455名五年级儿童 (男生232名, 女生213名) 为被试, 儿童亲社会行为通过教师评定, 母亲教养行为由母亲报告。结果发现:童年晚期儿童在亲社会行为表现方面存在性别差异, 女孩的亲社会行为、合作行为、助人行为均多于男孩;在母亲的教养行为方面, 母亲对男孩的鼓励自主教养行为多于女孩;母亲的鼓励成就的教养行为能正向预测童年晚期儿童亲社会行为, 监控行为能负向预测童年晚期儿童亲社会行为;母亲的鼓励成就的教养行为能够正向预测童年晚期儿童的合作行为, 监控行为能够负向童年晚期的合作行为;母亲的鼓励独立 / 自主的教养行为能够正向预测童年晚期儿童的助人行为, 放任的教养行为负向预测童年晚期儿童的助人行为。父母教养方式中的消极因子会使子女长期处于焦虑不安的状态, 并且对社交产生恐惧, 采用回避退缩的方式来应对生活。Patterson等的研究表明, 父母的消极教养方式可以影响子女的自我概念发展, 可能引起子女的问题行为。Baldwin发现, 父母的严厉惩罚可能导致青春期的少年自我概念不统一, 引起青少年的问题行为。

3. 母亲的的虐待对儿童情绪社会化的危害

学术上一般将父母的对儿童的体罚、辱骂、情感冷漠均看作广义上的虐待行为。然而在中国文化环境中, 父母经常受到“棍棒之下出孝子”这一格言的影响, 认为体罚打骂是正常的, 有的父母以此作为教育儿童的基本手段, 甚至母亲也与父亲一道加入到对子女的打骂虐待这种, 从而造成极为严重的不良影响。

母亲作为儿童最重要的心理港湾, 往往是儿童心理上的依靠, 是儿童安全感的来源。已有研究表明母亲严厉的体罚、言语的暴力、情感的冷漠均能显著的预测儿童在青少年甚至成年期的社会适应不良, 如果母亲对子女缺乏亲密接触和情感交流, 子女就会体验到较高的孤独感。母亲的支持往往是儿童感受到的社会支持的重要来源, 有文献表明, 母亲社会支持的不足与儿童的人际交往退缩、自卑、甚至自闭症的发展均有着重要的关系。

此外, 母亲对儿童的暴力甚至可能促使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习惯用暴力的手段应对生活中的问题, 可能导致青少年的叛逆、犯罪等严重问题, 也可能以暴力的方式对待自己的子女致使暴力虐待行为在家庭中产生代际传递。

结论

显然, 母亲作为儿童最重要的抚育者, 其自身的心理情绪状态、行为模式都会对儿童的成长产生长期而深远的影响。精神分析理论认为, 人们幼年年与母亲的关系会影响儿童的整个一生的心理结构, 并把这种关系投射到与人际关系与亲密关系之中。总之母亲的共情能力、母亲的教养方式、母亲对儿童的虐待都会显著的影响儿童社会情绪与行为。

摘要:中国传统社会认为母亲对自己孩子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本研究基于以往的国内外文献, 从母亲的共情能力, 母亲的教养方式, 母亲的虐待三个方面, 梳理了母亲对儿童情绪社会化的影响。

关键词:母亲,共情,教养方式,虐待

参考文献

[1]刘聪慧, 王永梅, 俞国良, 王拥军.共情的相关理论评述及动态模型探新.心理科学进展.2009, 17, 964-972.

社会体育情绪 篇5

随着现代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情绪在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日益受到重视。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情绪在教学中产生并伴随着整个体育教学的全过程,影响着体育教育教学活动。充分发挥积极情绪的作用,就能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人的情感是在活动中产生、变化和发展的,在教学过程中情绪调节着学生对教学的态度和参与教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影响着体育教育教学的质量。情绪分为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两种,积极的情绪可以提高学生的活动能力,当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时,学生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完成所要学习的内容。而消极的情绪可以使学生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减弱。所以,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的积极情绪,通过激发积极情绪,来完成体育教学任务,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一、以端正的教态感染学生,激发学习兴趣

体育教师的教态对学生可以产生一种直观的、经常的、细致而有形的影响,它是身教的一个方面,当体育教师以端正的教态、饱满的精神、洪亮而清晰的声音,出现在学生面前时,这无疑会使学生受到感染,振奋精神,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体育教师要注意自己的仪表,要精力充沛地完成每堂体育课教学的任务。学生也会在教师饱满精神的带动下,积极主动地去完成所要学习的内容,使学生对每节体育课的内容都留下鲜明的印象。

二、以优美的动作、生动形象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

体育教学中,学生学习某一技术动作,教师都要先做正确的示范动作,从心理学上讲,这是学生获得感知材料的第一层次。在这一阶段,教师以准确优美的动作,再加上生动形象的语言和情绪感染,就会引起学生跃跃欲试的心理状态,使之对动作产生兴趣,而兴趣又是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获得知识的动力。

三、教师应善于挖掘体育教材中的情绪因素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材料有内在的兴趣。”而体育教学内容中的情绪因素是任何其它课程所不能相比的,其本身就含有情、理、趣等因素,能否使学生对体育课产生兴趣,关键在于教师在课堂教育教学中能否挖掘那些潜在的情绪因素,并进行再创造,开发教材中的多种教育功能,以吸引学生,使之产生兴趣。兴趣是获得知识、开拓眼界、丰富心理活动的巨大动力,若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没有兴趣,而是被动地进行学习时,就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主动性、积极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钻研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全面科学地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运动技能,养成运动的意识,以激发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

四、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

由于体育课层次多、项目繁,从体育课的教学法来讲,包括讲解、示范、练习、比赛、测验等等,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的性质、场地器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选择教学的手段和方法。一堂体育课效果的好坏,不完全取决于所教内容的本身,而取决于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要经常变换教学内容和手段。如冬季长跑,这是比较枯燥的项目,学生一般不喜欢,教师可以向学生说明长跑对人体的好处,并告诉学生“耐力差”是适应现代工作、学习的最大弱点,同时指出长跑也是对人的意志品质的锻炼和考验,在教学上采用变速、爬坡、越野跑等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提高教学效果。在体育教学中,越是复杂的动作,就越要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主动性来完成教学任务,外在的因素不如内在的动机更能促进人对运动目标的追求。在教学中教师要经常采用新颖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当然,兴趣应服从于教学任务,我们反对一切从兴趣出发,或迁就学生的兴趣,对那些借口没兴趣不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要注意正面引导,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五、以“点”带“面”,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

争强好胜是青少年学生的一种心理特点,活泼型的学生总想通过各种机会来表现自己某一方面的特长。在教学中教师要满足他们的这种心理需要,鼓励他们去表现和“尝试”,并以他们的“点”带动全班的“面”。同时,教师既要对学生认真教育、严格管理,培养良好的学习作风和组织纪律性,又要教态和蔼可亲,作风民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目的地和学生打成一片,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的积极情绪转移到学习中,形成稳定的学习情绪,完成教学任务。

出版是社会集体情绪的反映 篇6

“于丹、易中天、韩寒、郭敬明的书都引进了台湾,但卖得并不好,因为台湾和大陆的社会生活不一样,(这类书)难以引起今天台湾读者的兴趣。”台湾资深出版人吴兴文告诉本刊记者。

1957年出生的吴兴文,自大学毕业后就在《联合报》系(当时台湾最大的报系)下属的联经出版公司工作,1998年转往远流出版公司,至今已在出版界摸爬滚打近30年,2003年起以台湾远流出版公司大陆分公司总经理身份常驻北京。

“出版是社会集体情绪的反映。”吴兴文说。

政治晴雨表

在社会集体情绪中,政治情绪影响力最大,吴兴文向本刊记者讲述了台湾几十年出版业的变化,宛若台湾的政治晴雨表。

1983年吴兴文开始在联经出版社所属的台大门市部工作。

“那是台湾最好的书店,文化重镇,相当于伦敦的海德公园。”吴兴文说,因此,他得以参与和见证了台湾出版业的“黄金时期”。

“‘黄金时期’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就开始了,蒋介石去世后,蒋经国实行‘新政’,政治上相对开放,到了80年代初,台湾经济蓬勃发展,社会思潮活跃,很多大学生毕业后做文史出版,社会活力通过(出版)这个出口释放出来。”

而此前,台湾出版物审查很严,与马克思、共产主义相关的书不能出,西方友翼的书不能出;鲁迅的书不能出,此外,包括钱钟书、沈从文等凡“沦陷”在大陆的学者、作家的书都不能出。“政治上(的审查)比色情方面更严格。”吴兴文说。

但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初,一些因政治原因曾被禁止的书,经过改头换面偷偷在台湾出版,也出现了盗版的鲁迅作品。

因政治问题入狱的台湾文化人柏杨、李敖获释,他们编纂的书大量出版。如李敖的《中国历史演义》、《中国历代名著精华》。

“他们对中国历史的重新解读,比‘百家讲坛’更具有批判性。”吴兴文强调。

同时,对大陆的怀念情绪也在出版物中显露出来。鹿桥的《未央歌》(写抗战时期西南联大生活)、白先勇的《台北人》(写迁居台北的上海人)、席慕容的《七里香》(写中国感情的情歌),都是当时的畅销书。

“解禁之前,台湾已经有党外刊物,政论性杂志,很多是反对国民党体制的。当时,好像整个社会力量都要喷薄出来。”吴兴文说。

接着,台湾迎来1987年的解严。

“突然出现了那么多种书,百无禁忌。”吴兴文描述,《马克思思想译丛》、《资本论》迅速出版,鲁迅作品集的不同版本,一下子出了三套。谈读书的报纸版面极其发达,有的报纸用十几个版面谈读书问题。并出现了很多有批评有见地的刊物,如《当代》、《南方》、《人间》,李敖的《文星》也复刊。

吴兴文回忆,彼时台湾出版界对大陆的好奇之强烈超过对西方,王蒙、刘心武的“伤痕文学”,苏童、王安忆的“先锋文学”都被引进,画册《西安》、《长城》等相继出版,《中国美术全集》、《中国十大考古发现》等有关大陆的书籍一度受到热捧。

知识是硬道理

吴兴文把出版物分为五类:以关于“相对论”的图书为例,第一类是相对论的原创学术报告;第二类是学者们对“相对论”的探讨。第三类是专家很详细地把“相对论”的整个论证表达出来,第四类是向大众普及如何认识“相对论”,第五种是关于“相对论”的剪剪贴贴。

“于丹和易中天的书就属于第四类,如果他们的书卖得好,再加一些图片换个版本。就变成了第五类。”

在吴兴文看来,央视“百家讲坛”带动的一批书籍的热销奇观,可以视为大陆出版业的突出特色。

按照他的分类,二、三、四类属于中间读物。他介绍说,按照出版规律,正常的状况是三、四类出版物读者需求量最大,各占40%。一二类占10%,第五类占10%。但大陆现在的情况不同:一、二类各占15%,三、四类各占20%,而第五类占30%。

“大陆出版很有潜力,应该发展中间读物。”吴兴文说。

大陆的另一个出版现象也让吴兴文称奇。

近期,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了李霖灿的《天语流花——中国美术二十二讲》,而此书上世纪90年代初已在台湾出版,书名为《艺术欣赏与人生》。

“从书名看,《艺术欣赏与人生》是第三类出版物,属于美学鉴赏,而《天语流花一中国美术二十二讲》偏向第二类,学术类。”吴兴文说,“差别就在这里,大陆出版社更愿意把书包装得更学术。”

“台湾出版界有一句话,深的人买浅的书,因为好奇,想了解或者研究;浅的人买深的书,因为学术图书含金量更高。知识是硬道理。”吴兴文说。

媚俗与跟风

吴兴文发现,现在两岸出版界有很多类似现象,潮流一股股的:经济景气的时候,投资、理财、企管的书特别好卖,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大众心理、励志类的书好卖。最大的差别是大陆的书比台湾便宜,因为大陆的“纸、人力、作者版税,都便宜”。

吴兴文介绍,大陆出版业眼下的很多做法都是从台湾学来的,比如“腰封”。

近几年大陆出版的图书,外皮中间都挎着一个“腰封”,上面一般都写着各类名人对此书的评价,当然基本都是好评。

“(‘腰封’)大陆学台湾,台湾学日本,但日本图书的‘腰封’跟封面是一体的,目的是追求包装的精致,传到台湾就变成了宣傳推荐,做得太过了,被批评为媚俗。”吴兴文说。

对于“跟风”性质的书,吴兴文认为台湾是始作俑者,原因是市场小,高度竞争。他认为现在两岸出版界都太浮躁,同性质的书太多,“一窝蜂”。

社会体育情绪 篇7

Durlak等人的一项元分析研究表明, 接受社会情绪学习之后, 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了11%;课堂行为表现良好;破坏性、犯罪行为减少;情绪困扰问题减少。Schonfeld等人对3-6年级的学生做了4年的跟踪研究, 结果表明, 接受了加强版PATHS课程的学生比仅仅接受了12节课的学生具有更强的社会问题解决能力, 更加积极。Raimundo等人研究发现, 接受社会情绪能力课程的学生在同伴关系、社会能力方面有显著的提高;男生在自我管理、攻击性、社会问题方面有显著进步。Denham等人的一项幼儿研究发现, 社会情绪能力比较低的儿童常表现出易怒、攻击行为, 师生、同伴关系差, 无法解决问题;社会情绪能力一般的儿童处理社会问题时常表现出愤怒、攻击性, 而较少采用温和的、亲社会的方式。Joronen等人的社会情绪学习话剧课程研究发现, 话剧课程增加了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 让学生有了自我表达的机会, 更愿意去倾听别人, 使学生学会与他人产生共情;从话剧课程中, 学生认识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 学会了友好与人相处, 学会了管理自己的情绪;通过话剧课程, 学生对欺负、攻击性行为理解更好, 反社会行为减少, 提高了学生的社会情绪能力。Gunter等人教授学前儿童学习强壮幼儿课程, 结果表明, 儿童的情绪管理能力、内在行为表现、师生关系都有所提高。Denham等人的研究还发现, 社会情绪能力较差的儿童在学习语言、文字、数学及其他一般性知识时都表现较差。

美国的中小学已经广泛开展了社会情绪学习课程, 并且日趋完善。大量相关研究证明, 社会情绪课程可以减少学生的不良行为、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我国情绪教育尚处于早期阶段, 社会情绪学习课程内容还比较少, 形式也比较单一, 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 并且没有将情绪和社会生活联系, 使得学习无法学有所用, 实践情绪技能的效果并不理想。美国的社会情绪学习课程对我们的中小学情绪教育的启示有:1.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课程, 而不只是面对个别问题学生的课程。我们可以参考美国的社会情绪学习课程, 将情绪能力课程加入到日常课程当中, 系统的向学生传授情绪知识和正确的情绪调节技巧, 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从而减少问题行为的发生, 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2.情绪知识与社会生活实践相结合。情绪能力的提升, 也有助于社会能力的提升, 讲授情绪技能要和具体情境相结合。情绪教育课程在提高学生的情绪能力的同时, 要帮助学生解决社会问题, 调节人际关系, 适应社会, 使学生在面临生活中问题时, 调节自身情绪、学会共情, 采用适当的方式解决问题。3.学校应该给学生提供安全的环境, 让学生愿意表达自己, 使学生能够获得帮助。学校中的教师要尊重和支持学生, 帮助有焦虑感、愤怒感的学生, 减少他们的问题行为, 使他们集中精力学习。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要关心学生, 激发学生的自我认同感, 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希望。4.学校、家庭、社会形成有效结合, 为学生提供实践活动和反馈, 建立提示和线索帮助学生利用教学之外的技能。将情绪教育课程的成果进行应用和实践, 重视了解学生的现状、师生的需求, 根据具体情况开展课程, 建立广泛的支持系统, 从而建立良好的社会情绪学习氛围。

参考文献

[1]http://www.casel.org.

[2]王福兴.美国社会情绪学习标准体系及其应用[J].比较教育研究, 2011 (3) :69-73.

体育教师不良情绪调节“八法” 篇8

一、体育教师不良情绪对教学的影响

体育教师带着不良情绪进行教学,主要会产生以下负面影响。其一,无心授课,组织教学马虎,动作示范随意,教学语言缺乏生动性。其二,由于人的情绪具有“传染性”,教师将不良情绪带入课堂,则会影响学生心理,从而使得本应生趣盎然的体育教学变得枯燥乏味,死气沉沉,学生体育学习和锻炼的兴趣受到抑制。其三,教师带着不良情绪授课,一旦出现学生不守纪律等情况,教师会误认为学生在挑战自己,通常会冷落、挖苦学生,甚至体罚学生,从而引发师生之间的冲突。

二、调节方法

1. 直面现实法。

当遇到不愉快的事情时,体育教师切忌把自己封闭起来,应正视现实,把积压在心头的不满和痛苦坦率地向领导、同事、朋友进行陈述,并通过他人对自己的忠告、劝解、批评、帮助来实现不良情绪矫正,从而达到疏通思想,化解矛盾,减轻心理负担的目的。

2. 转移注意力法。

体育教师在要发怒或情绪不佳时,应有意识地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可通过思考其他问题或进行其他活动来暂时忘却不愉快的事,从而使自己的怒气尽快消除,不良情绪得到调节。

3. 运动调节法。

实践证明,大量吸氧可增强教师的自信心,能有效调节教师的不良情绪。对于体育教师来说,在教学和日常生活中坚持体育运动,有助于获得成功的心理感受,进而消除不良情绪的干扰。

4. 环境调节法。

当遇到不良情绪刺激时,教师也可采用换一个环境的方法来调节情绪。如,到安静、环境优美的地方去欣赏自然之美,这可消除内心的不快和压抑情绪,从而保持良好的心境。

5. 宣泄调节法。

对愤怒、痛苦等不良情绪,体育教师可通过合理宣泄加以调节。合理宣泄是指在不妨碍或不伤害他人的前提下,以自己和他人能接受的方式达到“分流”的目的。情绪宣泄方式主要有哭、喊、诉等。哭是人类的一种本能,是人释放体内积聚能量、排出毒素、调节机体平衡的一种方式。如果教师感到委屈、悲痛时,哭泣是一种有利的宣泄方式;当有不满情绪积压内心时,教师也可以到空旷的地方去大喊几声,或者采用大声唱歌的方式来发泄心中的不满;当遇到心理困扰时,教师还可以找一个能够信任且善于倾听的人进行倾诉。通过这些方式,教师可间接地把“愤懑之气”发泄出去。

6. 换位思考法。

在日常生活和教学工作中,体育教师难免会和家人、朋友、学生、同事、领导等产生矛盾。人际间的矛盾、冲突会使教师感到伤心、气愤,若不良情绪无法得到及时化解,则会使人际关系日趋恶化。调节这种不良情绪的最理智的方式就是进行换位思考,即试着把自己置于对方的立场上去思考,这样可以有效地化解双方间矛盾。

7. 改变认知评价法。

教师的情绪体验并不完全由事物本身引起,而主要取决于如何看待它。体育教师多种不良情绪的产生主要是由于自身不合理的认知所引起的,而教师转变思维方式,从一个新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则会对他人与自身作出合理的评价,进而会主动地去调节自身的不良情绪。

8. 暗示调节法。

浅谈体育与情绪的调控 篇9

关键词:体育,体育活动,情绪,调控

情绪无时无刻不在伴随和影响着我们, 良好的情绪会激励我们积极向上, 生活愉快, 学习进步, 而不良的情绪会损坏身体健康。如果学生能够主动地运用体育活动等方法及时调控不良情绪, 就可以把不良情绪的危害减小到最低限度, 把积极情绪调节到最佳状态, 进而体验到更多的幸福和快乐, 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一、情绪的理解

1. 情绪是什么?

情绪就是人们对环境刺激的一种内在反应, 在身体各部分发生变化带来的一种复杂状态。一般把快乐、愤怒、恐惧、悲哀列为人类最基本的或原始的情绪形式, 而把其他情绪看作为四大基本情绪所派生的。

2. 情绪健康的人的特点。

虽然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的传统文化背景有着较大的差异, 但我们可概括情绪健康的人有下述特点:

他们能够理解和适应现实, 并能用建设性的态度去面对现实;他们能适应合理的改革要求;他们对人身自由有合理的要求;他们能妥善处理各种压力;他们能关心别人;他们能够爱自己, 也能爱别人;他们能够完成大量的工作。情绪健康不是静止的, 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情绪健康者常处于情绪良好的状态。情绪健康, 能保证人们以饱满的情绪, 享受生活的快乐。

3. 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

心中不愉快的事。不要独自去琢磨, 要找个好心人, 向他倾诉自己的心事, 一减轻自己的痛苦;要学会暂时排遣自己的烦恼, 可以把心思转移到工作中或甚或中亟待解决的事情上;不要发怒, 要学会在发怒之前有一个间歇, 利用间歇对情绪做一番调节。最好不要用愤怒的语言, 而用繁重的体力劳动或剧烈的体育活动来平息怒火;有时需要让步。合理让步不仅对事情有益, 也会赢得别人的尊敬;不要认为自己最高明, 不要忘记我们每个人的才智都是有限;不要抱过高的期望, 要看到别人的优点。

二、体育活动中不良情绪的调控

在体育活动的特定情境中, 有些同学会产生胆怯、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合理调控这些不良情绪不仅有利于达成体育的目标, 而且有助于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1. 面临客观困难使同学们在体育活动中出现不良情绪时。

所谓的客观困难:如出现肌肉紧张、工作不协调、心跳过快、心神不宁和尿频等。由这些客观困难可产生紧张情绪, 面对此时的情绪, 应通过一些合理的调控来缓解, 比如: (1) 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的运动能力, 自己是最棒的, 有什么样的实力和水平, 就发挥什么样的实力和水平; (2) 可练习一些简单的动作或分解动作, 增强自信心; (3) 可诚恳邀请老师或同学们进行必要的保护和帮助; (4) 从老师或同学的示范和榜样中吸取力量, 相信别人能做好, 自己也能做好; (5) 也可通过和老师或同学谈心或听音乐唱唱歌、跳跳舞来调控。

2. 当同学们面对有一定难度和挑战的学习内容时。

一般如出现观察能力减弱、思维迟钝、反应缓慢、完成动作误差较大等情况后产生了焦虑情绪, 可采取如下的调控措施: (1) 把注意力集中在当前要完成的动作上, 不过多地与他人进行比较; (2) 正确评价自己的运动技术和运动能力, 适当降低难度, 通过反复练习来体验成功感; (3) 通过肌体放松来调控, 如放松活动、拍打肌肉、抖动肌肉、闭目深呼吸等来克服焦虑情绪, 增强自信心。

3. 当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阻碍或干扰时。

如自己出现冷漠、意志消沉、退步, 因失败而不愿意再练习, 怀疑自己的能力等现象时, 可能就产生了自卑情绪。为此可通过一些手段来调控自我: (1) 把挫折当成前进的动力, 培养与困难作斗争的信念; (2) 课后加强锻炼, 提高自己的体能和技术; (3) 肯定自己的优点, 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 (4) 调整目标, 通过打倒这个目标来体验成功, 增强自信心。

三、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产生不良情绪的调控

1. 合理调控情绪的体育活动。

(1) 自己感兴趣的体育活动, 如:篮球、足球、乒乓球、自行车、游泳、轮滑、台球、保龄球、羽毛球、慢跑、跳水等体育活动; (2) 活动的次数一周可为3次左右; (3) 活动时间可持续40分钟以上, 但也不可太长。

2. 生活中还有很多的简单调节法。

如:表象调节法、按时调节法、呼吸调节法、表情调节法、宣泄调节法、大声吼调节法。体育最大的价值就在于非理性的宣泄, 体育能过极大地满足我们对生命极致体验的饥渴, 充分激活我们的每一根神经末梢, 体育带给我们挑战自我的信念与理想, 是凿破我们心中冰封海洋的一把斧子, 使我们无比强烈地感受到源自心灵的震撼。愿我们每一个国民能用体育来调节自我的情绪, 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1]肖川.教育的智慧与真情[M].湖南:岳麓书社, 2005, (3) .

谈体育教学与情绪影响 篇10

关键词:体育教学,情绪,影响

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形式, 体育课的教学质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体质的发展和整个学校体育工作的优劣, 与此同时也将直接影响到我国人才培养伟大计划的顺利实施。作为学校体育工作者我们要深知体育教学具有的重大责任和意义, 在教学中不仅要明确学生在体育学习中所注意的生理卫生问题, 更要加强对学生心理问题, 特别是情绪控制方面的理解并灵活运用于实践教学。近年来, 随着现代教育的改革和对非智力因素的认识, 情绪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受到重视。教育学家赞可夫曾指出:“扎实地掌握知识, 与其说是靠多次的反复, 不如说是靠理解, 靠内部诱因, 靠学生的情绪状态而达到的。”他还认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 其教学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体育教学离不开情绪, 情绪伴随着体育教学的整个过程, 同时它又反过来影响体育教学活动, 因此, 我们必须重视情绪对体育教学的影响。

1、情绪是影响体育教学的重要因素之一

情绪产生于实践活动, 并直接影响着实践活动的进行, 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知识、技能, 不同于一般的脑力教学活动。它是个体以某种身体练习, 通过肌肉运动形成某种运动技能, 发展某种能力为转移的, 运动技能形成具有阶段性, 各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心理特点。学生掌握有关的体育基本知识和技能的程度, 分析和概括能力及练习的环境、情绪、身体状况、有无不良习惯等, 都对技能的形成产生影响, 体育教学中情绪的产生和变化, 可直接影响到身体各部分能力的发挥, 并以运动成绩的形式表现出来。积极性情绪表现为兴奋愉快, 坚定自信, 能激发学习的强烈动机有利于技术动作的掌握并取得较好成绩;消极情绪则表现焦躁不安, 失望消沉, 缺乏信心, 影响动作完成从而运动成绩不理想。由此可见, 体育教学中的成败与情绪因素有直接的关系。人体的每一运动技能形成的过程, 情绪的作用都非常明显, 不论是积极的情绪, 还是消极的情绪, 都在直接制约着有机体的活动。

2、体育教学中的情绪障碍与成因

体育教学中的情绪障碍, 指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 影响个体正常学习行为和体育活动效能的消极情绪状况, 这在体育教学中颇为常见, 情绪障碍是如何产生的呢?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受学生日常生活的情绪影响。如果个性特征不稳定, 很可能将消极的情绪带到体育课中去, 影响学习情绪。另一方面, 受体育教学过程中各种因素或自身素质基础等方面的影响。在体育教学中, 教学方法、课堂组织措施陈旧落后、缺乏新意、学生自身素质不如别人而产生的自卑心理及教师情绪不稳定、冷淡严厉等因素都将影响体育课中群体学习的情绪氛围, 导致情绪障碍的产生。

3、影响体育教学的主要情绪障碍

3.1、自卑感

由于每个人的身体形态、身体素质、身体机能存在差异, 固表现出的运动能力也不相同。运动能力相对差的学生便认为自己天生就笨而缺乏信心, 不原继续学习。

3.2、畏难情绪

当遇到较难掌握的动作时就产生体育难学退缩情绪。对自己缺乏信心, 总认为自己体质弱、素质差、运动技术水平低, 学习上遇到困难就退缩滞后, 过分依赖同学和老师的帮助。

3.3、过度紧张

指情绪的紧张超过了体育学习活动的需要, 就产生了障碍的作用。如遇到稍有难度的动作或带有竞赛性的练习方式, 就会担心自己练不好, 掌握不了动作会受到老师的批评和同学的鄙视, 这样就使情绪紧张起来, 甚至手足无措。有些同学平时动作掌握熟练, 可一到考试, 心理负担就加重, 造成过度紧张, 结果成绩一塌糊涂。

3.4、对立情绪

学生的对立情绪主要表现在学生和老师在言行上的对立, 甚至拒绝接受教师的教育。有的教师不注意自己的表达方式, 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 造成了学生的对立情绪。有的学生对教师的批评过于敏感, 受到一点批评就强烈不满, 甚至产生报复心理。用不好好练习和干脆不练的方法和教师赌气。

3.5、怕苦怕累

当代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 是家中的宠儿, 饭来张口, 衣来伸手, 缺乏生活能力, 缺乏对艰苦环境的磨炼, 上课经受不了风吹日晒, 怕苦怕累, 因此不愿意上体育课, 想方设法逃避体育课。

3.6、胆怯情绪

主要是对某个技术动作容易产生害怕心理。练习动作时畏首畏尾, 言行紧张, 自我感觉不如别人, 信心不足, 错误的夸大动作难度, 练习动作时遮掩推让, 怕别人看见耻笑, 练习时总要求老师和同学保护和帮助, 怀疑自己的能力, 在学习中表现出言行忧心忡忡, 使胆怯状态成为起主导心境。

4、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合理的情绪控制

情绪对人的行为活动具有增力和减力效能, 教学实践证明, 发挥了积极的情绪功能, 就能真正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 教师要善于引发学生积极的情绪。

4.1、教师的情绪直接影响学生情绪

教师在教学中精神焕发、情绪饱满, 学生听课的情绪会为之一

振, 并能注意力集中地听讲。如教师进入课堂时无精打采, 有气无力, 学生就会情绪低落, 心不在焉。因此, 教师必须调节和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创造良好的教学心境, 在处理体育课堂上的偶发事件更应头脑清醒, 办事慎重, 注意分寸。

4.2、激发学生愉快的情绪体验提高学习兴趣

体育教学环境是一种情绪场景, 它能给学生以情绪感染的体验。教师要利用一切教学手段, 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角色, 以高效率参与和完成体育课教学任务。应选择新颖灵活的教学方法, 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 通过启发式提问促进学生的深层思考, 做到寓教于乐, 使每个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在身心愉快的情绪控制下完成技术动作。

4.3、教师标准的示范和精练的语言可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

教师以准确优美的示范可激发学生的热情, 使学生产生跃跃欲试的感觉, 此外, 要讲求语言的艺术性, 运用饶有兴趣的讲解, 以饱满的热情来感化学生, 使学生感到教师和蔼可亲, 使课堂出现良好的学习气氛。

5、结论

情绪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 教学的每一个过程无不渗透着情绪因素, 但情绪又是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的, 在实践中善于认识和掌握诸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的基本规律, 尽力防止和控制消极因素, 积极发展和促进稳定的情绪, 这对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素质教育指南》崔相录,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社会情绪的“泥石流”如何疏通 篇11

当下中国正处于社会情绪高压期,情绪的浓度和强度不断升级。发现这点并不难,只要上网看看,QQ、贴吧、论坛、微博上,各种情绪化的泄愤、谩骂比比皆是。有些情绪尺度很大,只有情绪的宣泄,没有理性与逻?,火药味十足,在网上形成交叉感应,甚至形成大面积的情绪“泥石流”。

网上以及手机短信中流行的“段子”文化,也是此种“泥石流”的表现之一。形形色色的灰色、黑色、红色以及黄色段子,搭上新媒体的顺风车,在社会中广泛传播。其中,灰色、黑色“段子”负载了很多社会不满。比如:“欠个人的钱是穷人,欠国家的钱是富人;喝酒看度数的是穷人,看牌子的是富人;写书的是穷人,盗版的是富人;吃家禽的是穷人,吃野兽的是富人;耕种土地的是穷人,买卖土地的是富人。”“贫穷时养猪,富裕后养狗;贫穷时种稻,富裕后种草;贫穷时想娶老婆,富裕后想找情人。”“我们用奶粉灭掉00后,考试灭掉90后,房价灭掉80后,失业灭掉70后,城管灭掉60后,下岗灭掉50后,拆迁灭掉40后,医改灭掉30后。还剩下点啥?”这些“段子”可视为网络时代的新民谣。与那些碎片化的跟帖、牢骚、谩骂比较起来,这些民谣多?过民间智慧的加工,批评指向性更为明确,其主调是灰色情绪+黑色幽默,充满讽喻、调侃意味,时常引发大面积的情绪共振。由此不难发现,社会情绪的“泥石流”成分正在激增,烈度在升级,并产生越来越大的风险压力。而当下我们对社会怨忿的管理与不断升级的现实情境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是一个完全安静祥和的社会,几乎所有的社会结构都不可能是天衣无缝的,其功能也不可能总是健全、完美,会有或大或小的欠缺。没有社会张力的社会只能是一个理想的乌托邦。特别是在社会结构出现大转型时期,出现问题实属正常。美国社会学家默顿曾提出“结构紧张”的概念,指的是这样一种社会状态:在社会文化所塑造的人们渴望成功的期望值与社会结构所能提供的获得成功的手段之间,产生了严重的失衡状态。格尔在《人们为什么要造反?》一书中提出“相对剥夺感”的概念,认为每个人都有一种价值期望,社会则有一种价值能力。当社会变迁导致社会的价值能力小于个人的价值期望时,人们就会产生相对剥夺感。相对剥夺感越大,人们造反的可能性就越大,破坏性也越大。斯梅尔塞则提出了“结构性的怨忿”概念,指社会的结构性失衡引发社会心理的深度反应。在社会出现较大结构性变革的时期,容易产生“结构性的怨忿和紧张感”。在社会变革幅度较大的时期,这种结构性张力往往更大。

当下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非常时期,渐进式改革推进了这么多年,很多问题累积到今天,出现结构性拥堵,微观层面的修修补补显然无济于事,而伤筋动骨的大盘调整则举步维艰。因此,这个时期最容易引起社会的群体性情绪反应。时下中国的“社会怨忿”,实质上是一种社会意义上的“结构性怨忿”。它是由社会转型引致的。30多年的改革,渐进地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宏观和微观结构。这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其广度及深度可谓千年之最。而且,这场空前的社会变革路径也十分特殊:?济改革优先、社会改革次之,政治改革和文化改革再次。这种梯度式的改革使制度性变革以及文化理念变革滞后于社会结构的变革,存在一定程度的延时效应,从而让“结构紧张”问题变得愈加突出。

网络宣泄:人人都有一个“麦克风”

值得关注的是,社会怨忿之所以开始大面积浮出水面,除眼下正处于矛盾高发期之外,另一个重要?因是社会怨忿的表达不再困难。

当下社会给人的感觉,似乎到处是干柴烈火,只要有一丁点的火星,就会点燃大面积的不满情绪。无处不在的表达渠道,又给人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表达机会。特别是互联网构筑的巨型表达网络,使人人都有一个“麦克风”。人们遇到什么不满意的事情,有什么需要宣泄的情绪,就到网上去。

“上访不如上网”。网上出行方便,不断更新的媒介技术也使得人们的情绪表达越来越容易。比如,微博的迅速崛起,为社会情绪的释放提供了无限广阔的空间。微博能将人们的注意力迅速聚合起来,形成强大的围观阵容。什么问题一旦成为网络围观的焦点,就会陷入网民的汪洋大海之中。尤其当一些事件引爆社会的结构性怨忿,就会遭遇网络舆论的“群殴”。

再者,网络的“群体极化”现象更易加剧社会矛盾。“群体极化”由美国学者?斯•桑斯坦提出,是指:群体成员一开始即有某些偏向,在商议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群体极化容易发生在互联网上,因为网上更容易同气相求,更容易情绪共振。

“刚性稳定”正走向“韧性稳定”

那么,如何应对当下的社会怨忿风险,即如何疏通社会情绪的“泥石流”呢?

笔者以为,首先是抢占时机,及时对社会怨忿进行干预、管理。风险造成的影响并不完全取决于风险的实际危害,一些特定的“风险因子”或“愤?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风险感知,由此产生的愤?、焦虑、敌意、恐惧、悲观等负面情绪会明显地改变人们的态度和行为。如不进行及时的怨忿管理,可能会酿成严重的舆论后果乃至社会悲剧。

其次,及时疏导,需要媒体有效介入。对社会情绪进行强行阻滞,只会加大风险压力,对之宜疏不宜堵。实际上,媒体扮演着“排气阀”的角色。社会情绪通过媒体这个出口,将淤积的戾气、不满排泄出去,可减轻社会的情绪压力。近年来,在不少群体性事件中出现泄愤型的行为(有不少社会运动参与者,并没有明确的利益诉求,他们参与社会运动,纯粹是为了宣泄不满情绪),这种搭便车式的泄愤是为了从社会运动中寻求发泄的出口。媒体应该也能够成为社会怨忿的“泄洪区”。否则,社会怨忿淤积成社会情绪的“堰塞湖”,一旦溃堤,后果不堪设想。当然,媒体成为社会怨忿的排气阀,并非指媒体就成了被动泄洪的空间;而是说媒体应该有效地介入,应该把握社会情绪的波动规律,依照传播规律,将社会情绪的表达引导到可控的轨道上,实现有序表达。我们常说的“舆论引导”,应该包含这样一层意思。

三是正面应对由社会怨忿引发的突发事件。突发事件是现实社会的产物,更是社会转型的产物。

学者于建嵘认为,当今中国要从“刚性稳定”转向“韧性稳定”。刚性稳定是以政治权力的排他性和封闭性为基础的政治稳定,以社会绝对秩序作为管治目标。刚性稳定意味着为了稳定可以做一切事情。刚性的问题在于没有弹性,缺乏韧性,没有中间地带,通过不停的高压实现稳定。这意味着巨大的政治风险,一旦发生断裂,整个社会将陷入动荡,所以这种刚性稳定是不可持续的。为防范中国发生这样的危险,需要进行一系列变革,把“刚性稳定”变成“韧性稳定”。近些年,面对不断升级的社会危机,板结的“刚性稳定”在多种力量博弈下,正艰难地走向“韧性稳定”。

现今的“韧性稳定”是务实主义实践的表现。这种务实政策很大程度上是社会压力的后果。特别是当前现代信息和舆论传媒的发展,迫使政府重视提高管治能力,改进管治技术,表现出一定的开放性,更趋于务实和平民化。“刚性稳定”的逻?得到软化,风险应对策略表现出较大的弹性。但另一面,这种务实的应变策略,仍带有某种随意性,感性有余,缺乏稳定的制度性保障。

要实现社会的韧性稳定,从舆论角度看,需要在制度上保障诉求表达的畅通。如果缺少制度的承重墙,十七大提出的要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就很难真正落地。面对情绪的“泥石流”,不能以“刚性稳定”思维加以应对,应该用制度的河床将其导引到预期、可控的河道之中。

四是解决社会结构性失衡。结构性怨忿是由社会的结构性失衡引致的。要真正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从社会的结构性问题入手。改革进入深水区,不能停留于“摸石头”的?验模式,眼前迫切需要解决的是:疏浚河床,修筑河道,架桥过河。这些都涉及中国社会的大盘结构调整。

原载于《同舟共进》2012年第6期,转载请注明出处

社会体育情绪 篇12

一、社会情绪学习的概念

社会情绪学习(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SEL)是指学生学会认识及控制自己的情绪,发展对别人的关心及照顾,做出负责任的决定,建立并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有效地处理各种问题的学习过程。[2]1994年,丹尼尔·戈尔曼(Daniel Goleman)等人成立了关于社会情绪学习的组织,命名为CASEL(Collaborative for Academic,Social,and Emotional Learning),并且建立了专门的网站(http://www.casel.org)。[3]该组织最初主要以搜集科学证据以证明社会情绪学习对学生学习进步、身心健康、人际关系以及成为良好公民的重要作用。在科学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CASEL组织经过不断发展,也逐渐致力于制定和完善社会情绪学习的标准,培训SEL从业人员和教育管理者,在实践中验证研究结果。到2003年,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Chicago)制定了“社会情绪学习标准”,并在伊利诺伊州的各中小学实行,将社会情绪学习作为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基本教育内容。经过10多年的研究与实践,社会情绪学习在具体应用上已经形成了一套较成熟的标准体系。

二、社会情绪学习的核心内容

在深入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CASEL组织的研究者列出了5种核心的社会情绪能力,包括自我认知、自我管理、社会认知、人际交往技能和负责任的决策能力。[4]这5种能力又具体包含不同的子维度,具体内容见下页表。

三、社会情绪学习标准

根据上述5种社会情绪学习的核心能力,美国伊利诺伊州于2003年颁布了学生社会情绪能力的具体培养标准———伊利诺伊州社会情绪学习标准(Illinois 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 Standards)。[6]此标准依据3个大的目标,同时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小学低年级、小学高年级、初中、高中前期和高中后期)分层次设定具体指标。依次通过识别(identify)、描述(describe)、再认(recognize)、解释(explain)、示范(demonstrate)、评价(evaluate)、分析(analyze)和应用(apply)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各种社会情绪的能力。具体如下:

目标1:为取得学业和终身的成就而发展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的技能

目标1的重要性在于教给学生如何了解自己及情绪,如何管理情绪和合理地表达情绪。通过这些学习可以使学生学会应对压力、控制冲动,激发学生克服各种困难。目标1的最终目标定位于发展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的技能,即学生获得正确的自我认知并能监控与规范自己行为的能力,进而为取得学业和终身的成就提供坚实的基础。针对目标1,设定的具体技能包括:识别和管理个人的情绪与行为;认识个人的内在品质和外部支持;展现并实现个人和学业目标的能力。

目标2:运用社会认知和人际关系技能,建立和保持积极的人际关系

目标2在于建立和维持与他人的积极人际关系,以帮助学生在学校和生活中取得成功;要求学生赏识他人思想、情感和观点,包括那些与自己不同的观点。目标2在目标1的基础上,定位于对他人与人际关系的认知,学生应学会识别和理解他人的想法、感觉和期望,学会与人合作,建立与同伴、家庭和成员间积极的人际关系,具备建设性地解决与他人冲突的能力。学生应发展的具体的技能包括:识别他人的情感与观点;认识个人与集体观点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运用沟通与社会技能与他人有效地交往;具备预防、驾驭和建设性地解决人际间冲突的能力。

目标3:在个人、学校和社区环境中具备决策能力和表现出负责任的行为

目标3在于教育学生成为一个社会公民,避免危险行为,真诚、公正地对待他人,为班级、学校、家庭和社区的良好氛围而积极努力,为构建民主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的决策能力以及根据合理的决策来采取行动以解决问题的能力,预计行为的后果以及对自己的决策与行为进行评价和反思等方面的能力。具体而言,学生应学会如下技能:在决策时考虑道德、安全和社会因素;运用决策能力去处理日常学业和社会事务;为建设和谐的学校和社区做出贡献。

四、社会情绪学习的具体实施流程

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以及CASEL组织开发出了指导学校执行SEL项目的工具包。此实施流程分为准备、计划和执行3个阶段,共10个具体执行步骤,同时包含6种可持续因素以保障SEL的持续性和有效性。[7]具体实施流程如下:

1.准备阶段。开展实施社会情绪学习项目之前,应做好两项工作:(1)学校负责人倡导在全校范围实施SEL项目,并做出承诺确保SEL项目顺利进行;(2)形成广泛、全面的指导委员会。

2.计划阶段。主要包括(1)制订共同目标;(2)评估全校师生的需求和已有教学资源;(3)制订一个具体的SEL行动计划;(4)选择有效的执行程序。

3.执行阶段。主要包括:(1)对授课教师进行培训;(2)在班级中开展SEL教学;(3)将SEL内容渗透到课外活动中,形成广泛的有利于社会情绪发展的学习氛围;(4)根据实践经验和研究,不断修订和调整SEL计划。

另外,为保证SEL项目能对学生起到可持续性效果,需要长期地执行此项目,因此,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应考虑到6个可持续性因素:(1)对教师和管理者提供持续的专业化发展、反馈与反思,促进SEL计划长久保持动力;(2)评价SEL实践结果,并进行改进;(3)提供支持SEL计划的基础条件(如:政策、资金、时间、人员等);(4)将SEL渗透到全校各类活动中;(5)与家庭和社区形成合作关系;(6)在全校、家庭和社区分享SEL的实践成果,并加强交流以获得支持和维持SEL活动的热情。SEL项目工具包的建立与完善保证了社会情绪学习的顺利进行,对长期作用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上的成功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五、社会情绪学习的具体应用及成果

到目前为止,大量研究表明,社会情绪学习在改善学生的情绪、态度、行为、学习成绩以及道德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社会情绪学习有利于减少问题行为,促进积极行为的发展

国外的研究调查发现,学生的行为问题和社会情绪发展问题普遍存在,有20%~30%的儿童和青少年感到沮丧、无望、压抑、焦虑和环境不安全,不少学生中存在抽烟酗酒、暴力行为、自杀、人际冲突以及情绪困扰现象。[8]针对此类现象,研究者对加利福尼亚、圣马特奥、圣克拉拉这三个城市的学生实施了SEL项目。结果发现,经过社会情绪学习,学生的情绪和行为问题大大减少,社交和情绪管理技能显著提高,学生拥有更多的积极态度和行为。同时,SEL项目也对所有参加社会情绪学习的学生都起到了提高社交情绪技能和促进积极的社交行为的作用,增强了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的积极态度,减少了情绪困扰,并减少了学生参与多种高危险性行为(如吸毒、暴力犯罪、酗酒等)的可能性。[9]SEL项目从整体上促进了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和学业成功。

(二)社会情绪学习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业态度和学业表现,提高了学习成绩

社会情绪学习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产生了潜在的积极影响。[10]学生经过社会情绪学习,不仅可获得社交技能和情绪管理能力,在学习上也有很大进步。有研究发现经过社会情绪学习后,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了11%~17%。[11]社会情绪学习的核心内容中包括指导学生设立目标、建设性地解决问题、鼓励积极地与同学和教师沟通等内容均与学习直接相关,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在学习上与老师和同学积极沟通,学会合作与分享,学会创造性地解决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进而为学生学习上的成功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此外,当教师将社会情绪学习活动并入常规的教学活动中时,社会情绪学习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减少学习焦虑,同时能提升注意力和改进学业技巧,增强对学校的认同并使学生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到学业上。同样重要的是,社会情绪学习也被证实可以改进出席率和毕业率以及减少失业率、辍学率和开除率。[12]

(三)社会情绪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成为良好公民

社会情绪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让学生学会关怀他人,勇于承担责任,学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并积极地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新加坡成功的公民道德教育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2007年,新加坡《公民与道德教育课程标准》[13]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就吸收了伊利诺伊大学的社会情绪学习标准的内容,将社交技能与情绪管理学习的目标定位为:学生能掌握技能以掌控情绪、关怀他人、能做出负责任的决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有效地应付生活中的挑战。在这样的目标下教育和培养出来的学生注重和谐地与人相处,能对自己、家庭、社区、国家和世界做出积极努力,为构建和谐民主的社会履行职责并积极做出贡献。目前,也有将社会情绪学习与性格和道德教育两方面相结合为社会情绪与品格发展的课程(Social-Emotional and Character Development,简称SECD),同时促进学生的情绪智慧,养成良好性格和道德品质,减少问题行为、同伴欺负和欺骗,创造出安全的学习环境,进而引导学生学习和生活上的成功。[14]

六、思考与启发

综上所述,国外学者对培养学生的社交技能和情绪管理能力进行了丰富而卓有成效的探索。目前,国外不少教育学者、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逐渐意识到社会情绪学习必须是基础教育的一部分,重视广泛地开展社会情绪学习项目。我国学者韦钰院士受到国外社会情绪学习项目的启发,也极为重视在教授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社会情绪能力的培养,[15]她在“做中学”项目[16]以及“科学教育”[17]理念中特别强调从小培养学生的社会情绪能力,并进行了小范围的首次尝试,取得了积极的效果。总体来看,美国的社会情绪学习项目为我国长期有效地开展情感健康教育和良好公民教育提供了如下几条成功的经验。

1.社会情绪学习标准科学依据强、层次分明、客观、可操作。以美国为代表的社会情绪学习标准的制定以及整个执行过程是基于前期丰富的理论、大量的研究以及已有的成功实践经验,整个过程体现了客观性和科学性的特征。他们以高校的心理学,尤其是教育心理学研究为基础,同时结合教育学、管理学等科学研究,做到了把研究的理论和应用相结合,同时从具体的应用中找寻研究问题。

2.采取社会情绪学习课程与基础知识课程学习相结合的方式。依据学校已有课程的具体情况以及学生不同的年龄段进行合理安排,使社会情绪教育渗透到基础课程教学中。既能促进学生知识的掌握,又能提高学生的社交情绪技能,最终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这是SEL项目能够推广应用并具有实效性的一大特色。

3.注重建立广泛的支持系统,形成学校、家庭、社区广泛合作的机制,创造社会情绪学习的良好氛围。以往的关于提高社交技能和心理健康方面的实践之所以成功率小或是效果短暂,主要是没处理好执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如:不能很好地与基础课程协调,缺乏学校资源,而且只有短暂的实施时间,缺少家庭和学校的环境支持。[18]SEL在将成果进行应用与实践的过程中,重视充分了解学生的具体现状、师生需求以及学校的已有资源,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展SEL教育,同时注重建立广泛的支持体系,包括学校领导者和管理人员的大力支持、家庭和社区的支持,从而建立良好的社会情绪学习氛围,有效地确保了SEL对学生产生可持续的积极作用。

4.建立合理的评价与反馈体系,注重将教学与研究结合,不断完善标准体系。SEL组织在评估过程中,不只对结果进行评价,而且对SEL的各项指标、教学过程与结果均进行评估,以便及时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完善SEL体系。同时,每个实施SEL的教育者都经过专门培训,必须先了解SEL的理论、量化标准和核心内容以及相关研究,真正落实了用科学研究指导教学的宗旨。

摘要:基于科学研究和实践经验相结合的美国社会情绪学习项目有助于提高学生情商,改善学习和生活态度,降低问题行为,提高学习成绩。本文从社会情绪学习的发展历程、内容框架与标准体系、具体应用等几个方面来介绍美国社会情绪学习的基本模式,为促进我国教学改革、学生的情感教育以及良好公民的培养提供参考。

上一篇:中外农产品物流比较下一篇:砌体工程质量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