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体育意识

2024-08-16

社会体育意识(共12篇)

社会体育意识 篇1

摘要:随着经济文化快速的发展, 终生体育意识已经成为人类健康的追求。大学体育是全民健身的重要环节, 是培养广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关键时刻。所以, 大学体育应做好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教育工作, 帮助学生转变观念, 改革大学体育的教育思想、教学体系、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

关键词:终身体育意识,大学体育,健康

体育能力的培养, 对大学生终身体育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终身体育即人类个体终身进行体育学习以及身体锻炼, 它根据不同的个体身体发展变化的规律, 不同个体身体锻炼的作用及现代社会对不同个体提出的不同要求来进行体育活动。在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中, 大学体育课程体系特别注重体育知识、技能的传授, 对大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大学教育是教育的最高层次, 如何在这关键阶段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 对于广大高校体育教师而言, 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而终身体育是一个动态的连续发展的过程, 大学生需要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 坚持体育学习、锻炼身体。终身体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是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内涵, 同时也是强化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要求。大学生体育课程需要根据社会发展、个体发展的需要, 逐步提高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坚持强化“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发展绿色、可持续、健康的体育事业, 这是目前大学体育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

1 激发大学生的终身体育兴趣

大学体育教育工作者需要建立以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的体育教学模式, 在日常教学工作中, 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的内在动力是促使其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大学体育教育工作者需要帮助学生从体育学习和锻炼的趣味性、技艺性、对抗性、竞争性中体验乐趣, 激发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致和欲望。终身体育思想要求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引入快乐教育的内容, 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进行体育活动的能力和习惯, 使体育生活化。学生可以根据不同个体的兴趣、爱好选择活动的内容、形式, 并且确立可以满足学生愉悦身心的情感体验为体育活动目标;另外, 注重挖掘、发展学生的体育特长, 注重因材施教。

2 培养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自我意识增强是大学阶段心理发展完善的表现。终身体育意识是指人们按照理论和实践中所获得的体育运动知识、技能和方法, 作用于终身体育锻炼而产生的一种稳定的心理活动。大学体育课程是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建立的基础平台, 它的培养和发展, 依赖于体育理论知识的讲授和学习, 以及体育实践的情感体验, 教师辅助学生在兴趣中实践, 掌握1~2项喜好的体育运动。大学生体育课程的特色是灵活生动、丰富多彩、形式活泼。终身体育意识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在素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 发展个性化的终身体育项目, 还可以培养大学生形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观念、信念。

3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大学生内在的兴趣和爱好是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驱动力, 它对学习行为和效果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兴趣在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终身体育锻炼习惯是每个个体在不断重复的练习中形成的固定化行为过程, 其中兴趣是学习的初始动机, 也是有效学习、健康身心的保证。终身体育习惯的养成, 有赖于终身体育意识和兴趣的培养。不断地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兴趣, 就可以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学体育活动是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的必经之路, 当大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初步形成后, 体育教师就可以依据他们的实际, 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

4 提高大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能力

终身体育是现代大学体育课程的发展方向, 是现代学校体育教育思想的潮流。大学时期是个体个性形成时期, 自我意识的不断发展, 大学体育教师应该在体育活动的过程中, 不断地鼓励学生参与并组织内容不同、形式各异的活动, 鼓励学生参加体育讲座和竞赛, 不断地提高大学生终身体育能力, 是当前大学体育教学的当务之急。提升个体独立探索的能力、丰富知识和技能, 检验自身的参与能力, 不断地为学生提供了表现、创造和成功的机会, 为他们提供可以展示才能的舞台。大学体育教师需要培养学生参与活动的能力, 鼓励他们担任运动竞赛裁判、指导健身活动、课余锻炼辅导, 组织完成体育比赛的参赛任务, 将课堂所学的理论联系到实际, 并在实践中增长才干, 逐步地完善、检验自己的组织、评价能力, 最终实现竞技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5 提高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建议

当代大学生亟待提高自身的体育文化素养, 迫切需求掌握现代科学健身的方法、技术、卫生保健和医务监督方面的知识。因此大学体育教师在教学中, 应高度重视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不断地加强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培养, 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注重提高大学生自我调节的心理能力, 消除消极情绪, 促进各项体育项目成绩的稳定提高。良好的心理素质并不是与生俱来的, 而是在日常艰苦的训练和比赛磨练出来的。另外, 大学体育教师需要不断地进修, 提升自身素质, 创新教学方法, 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大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 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水平体育人才。

大学体育教学要以终身体育为主线, 以拓宽体育教学为目标, 切实践行“教育要立足现实, 面向社会, 面向未来”的指导。教师要构建体育活动运行体系, 有计划、有特色地开展体育课外活动。另外, 高校要适当地增加场地、设施、器材建设, 开发有利于大学生的体育活动项目, 不断地提高广大学生的参与度。高校还需增建体育俱乐部和体育社团组织, 为开展体育活动提供保障, 构建良好的竞赛体系, 以“淡竞技、重参与”为指导思想, 体育工作者要设计适合学生体能的规则, 吸引全体大学生加入体育锻炼中来, 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体育乐趣, 培养他们的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 从而日渐提升他们的体能, 锻炼他们坚毅的品格, 实现学生的自我价值。

6 结语

高等学校体育不仅是发展大学生体力需要, 而且也是发展大学生心理的需求。大学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石, 而终身体育则是大学体育的延续。教师应以帮助大学生终身受益为出发点, 不断地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帮助学生提高与未来职业有关的运动技能, 以及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大学体育应大力发挥课程的德育功能, 提高其育人价值, 不断地促进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 更好地实现体育教学和终身体育的接轨。”

参考文献

[1]黄丽秋.终身体育思想的形成及教学引领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2014.

[2]卢澎涛.影响河南省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及行为形成的因素与对策[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2 (3) :114-117.

[3]朱湛军.树立大学生的终身体育观加强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J].四川体育科学, 2003 (1) :86-87.

[4]任莲香, 尹克丽, 李航.学校体育应把终身体育作为教育的战略重点[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1) :99-101.

[5]王筱松.浅析高校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必要性[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1 (3) :435.

[6]周全.关于体育意识意蕴的解读[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6 (6) :9-11.

社会体育意识 篇2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作用。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不断加强,但也面临着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适应新形势,我们必须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重视我国意识形态领域里的新变化,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指导地位。

文化产业属于社会意识范畴,因此文化产业能够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即社会意识的重要性,是由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决定的。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必要性在于阶段的文化产业需要发展,从而引领社会发展。因此,我们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用先进的文化来淘汰落后的意识,用先进的文化来引领社会的发展。

我们要在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赢得主动,拥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就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的文化软实力,牢牢掌握文化发展主动权;我们要解决文化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就必须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不断以改革创新的思路办法和更加有力的政策举措推动文化发展繁荣。总之,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要求我们要以时不我待、奋发有为的精神,把握工作重点,理清工作思路,采取有力措施,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好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是在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赢得主动的迫切需要。进入新世纪,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一是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经济较量中的文化因素日益凸显,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于文化的支撑,这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二是文化产品与服务已作为独立的贸易形态,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方面。三是文化领域已成为政治斗争和意识形态较量的主战场。

文化不仅直接为全面实施党和国家发展战略提供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而且它具有极强渗透性的特性,更强化了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态势,从而深刻影响着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走向与进程。

提高终身体育意识 篇3

【关键词】终身体育意识 兴趣 自我锻炼

【中图分类号】G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208-01

一个国家的体育水平,是一个国家国民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精神面貌、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我国近些年来在国际竞技场上的表现,已足可证明中华民族的顽强拼搏精神,已使中国成为一个不容小觑甚至会令对手胆战心惊的名字。大到国家,小到团体,再到个人,良好的身体素质,优秀的健康情况,出众的意志品质,都足以改写一个人的命运。

毋庸置疑,任何事情如果被动处理都不会取得最佳的效果,体育锻炼亦如此。所以,如何在脱离被动的体育训练的环境下,仍能在内心有积极的体育锻炼意识显得极为重要。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使学生能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树立起终身的体育锻炼意识,便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培养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兴趣。体育教学中,当学生真正认识和亲身感受到体育的好处和乐趣时,才会形成追求。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养成锻炼身体的兴趣和热情,并使之形成较为稳定的个性品质与特征,从而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是本课题的出发点。体育兴趣的培养是个艰苦复杂的长期过程。它不但要借助各个学段的体育教学,也要课内外、校内外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提高认识问题也就是有健身需要,又要提高学生的技术水平、技能问题,以成绩的提高和竞争意识来诱导他们的兴趣。为此,在体育教学中应力求做到教学思想、授课形式、内容方法的整体统一性,全力以赴提高学生的兴趣,有了兴趣,就会变被动为主动,真正达到最佳锻炼效果了。小比赛,小游戏,都是在课堂中最常用的方式,学生会乐此不疲、争先恐后,更会增加合作性、团结性,促进友谊的发展,令学生身心愉快。

2.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这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更是养成和掌握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习惯和能力的必修课。本人在多年的体育教学中,一直注重全面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能力,将自我锻炼能力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出了技术教学外,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使学生真正懂得体育锻炼的意义、作用和有关的体育知识,充分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在体育教学中特别培养学生在独立的锻炼过程中,对练习的次数、运动时间、运动强度、动作的自我纠正等有较好的自我调控能力,树立起科学的运动理念。从而使学生自我锻炼成为一种自觉的意识和自主活动,身心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发展,这对以后学生的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令他们终身受益。

3.学校体育教学要为学生终身健身打好基础。在体育教学中增加学生的健身能力,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就能为终身健身打好扎实的基础。体育教学是以终身健身作为指导思想,因此,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其一,通过体育教学使学生对体育有比较正确的认识和积极的态度,懂得锻炼身体的目的和意义,树立终身锻炼的习惯和观念。其二,要使学生对自己的身体状况与能力做出符合实际的了解与评价。其三,具有健身方法的知识,能运用多种基本运动技能和健身方法经常锻炼。其四,要具有独立健身的能力。

总之,终身体育是终身体育思想在体育中的体现,努力培养学生身心自我完善的能力,提高学生对自我身体锻炼重要性的认识,使之具有终身体育锻炼的欲望,不仅在学生时代,在进入社会后,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够自觉地独立自主地从事体育锻炼,以保持体育教学的连续性,让学生成为终生受益者。为此,体育教学要以增强学生体质为出发点和归宿地,培养学生的能力是从事终身锻炼的重要手段,兴趣有了则能产生积极参与身体锻炼的欲望和追求,是形成运动习惯的心理基础,寓德智体美劳于教学中,令学生身心愉悦,成为适应现代社会和未来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社会体育意识 篇4

那么,作为大众体育范畴之一的家庭体育在学生体育意识形成过程中有何作用,对学生的体育行为会产生什么影响?以下作简要阐述。

1. 家庭体育的特殊性

1.1 特殊的体育环境。

家庭是学生出生后的第一环境,是一个人一生中最早参与、参与时间最长的群体。家庭体育环境是影响学生童年期体育意识发展的关键因素。入学前,学生接受的体育活动大都是在家庭环境中进行的,家庭体育活动是学生认识体育的最初阶段,因此,家庭体育容易对学生的体育观念和兴趣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2 特殊的体育教师

通过调查研究众多家庭对子女参与体育锻炼的影响,以及家庭在培养子女体育意识过程中的作用的资料表明,家庭尤其是父母本人参与体育的态度对子女参与体育的态度影响最大。孩子出生后,关爱他最多、影响他最深的父母自然而然地成为他的第一任教师,在父母与学生亲密的接触中,学生能以最自然的心境,最专注地去观察、模仿家人的言行举止,他们会从中实现自我、感受成功、享受快乐。在学生体育意识的朦胧期,儿童游戏是他们接触最多的体育活动。据研究:学龄前儿童70%左右的觉醒时间都是伴随着游戏度过的,家长与学生一起进行的各种亲子游戏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意识,而且能增进家长与学生之间的感情。

1.3 特殊的组织形式。

家庭体育可以说是一种亲子活动,它没有硬性的体育目标、要求、手段,主要采用游戏、游玩、玩耍等方式方法,因而,家庭体育在组织形式上比较机动、灵活、多变,是体育生活化、生活体育化的具体实现形式。家庭体育这种特殊的组织形式,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体育积极性,培养其个性,而且能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对于体育的正确理解和认识,从而影响学生体育意识的形成。

1.4 参与者的特殊关系。

家庭体育的参与者主要是家庭成员,他们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亲情弥漫在整个家庭体育活动过程的始终。因此,在活动中学生在父母家人的陪伴下,无忧无虑的天性可以得到尽情的释放,其好动的本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学生在这种宽松的环境中进行体育活动,有利于其形成活泼、开放、健康的性格,有利于家长与学生之间体育互动,加深相互间的感情,建立“亲情式”的体育关系,而这种特殊关系对于学生体育意识的形成所产生的影响,是其他任何一种形式的体育活动所无法替代的。此外,从某种程度上说,家庭体育就是一种小型的社区体育,具有社区体育的一些特点,所以在家庭体育中,学生同样可以加快自身的社会化程度,并且不断形成和强化自身的体育意识。

2. 放大家庭体育对学生体育意识与行为的影响力

2.1 促进情感交流。

以家庭为体育组织形式会产生强烈的亲和力与感染力,形成团结友爱、互相尊重的环境气氛,使学生的情绪得到良好的熏陶。家庭体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家庭成员通过身体锻炼,不仅能够增强体质,而且在集体场合从事身体锻炼的各种活动中,可以促进社会交往、增进友谊,有助于消除人的孤独感。家庭体育活动中的合作和家庭之间的合作,可以培养学生寻找横向帮助和合作的意识。邻居、朋友、亲戚家中有年龄相仿的学生,教师就可以与他们合作组织各类体育活动,利用同伴效应或激将法帮助学生纠正问题行为。

2.2 培养学生自信、勇敢、坚韧的性格品质。

体育生活是恢复人的本质与体现人的价值的生活活动及社会实践,意味着人性的解放。愉快、自由的享受体育活动可以发展人的身体、智力和认识能力,可以轻松愉快地与社会和自然产生沟通和交流,使人拥有健全的人格,体验人生的幸福完美。

相关研究表明学生在体能类和有氧类型的身体活动的练习中取得个人的进步更直接、更明显,学生对自身的能力和成功的感知会被提高到更高等级,从而养成自信、勇敢、坚韧的性格品质。因此,家长应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并使其感知成功的喜悦,养成其自信、勇敢、坚韧的性格品质。

2.3 实施道德教育。

体育运动是育人的一个动态过程。德育是对学生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塑造新一代具有良好的精神面貌、行为习惯、性格等优秀品行和健全人格的奠基工程。德育的作用在于为形成良好的品行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如自尊自爱、关心他人,具有一定意志力等。

2.4 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

良好的家庭氛围和生活秩序能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和生活习惯。体育运动的公平、公正竞争、合作的特点,使家庭体育活动有助于形成家庭成员之间平等、互助、互爱的良好的家庭氛围,从而培养学生活泼开朗、诚实勇敢、合群友善、自制独立等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促进学生体育意识的形成有很大帮助。

2.5 培养学生行为规则意识。

体育是具有规则性的游戏,家长可以在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培养他们遵守规则的意识,告诉学生怎样做是正确的,怎样做是不正确的。这对学生的一些偏执行为、好发脾气、好挑衅打架、破坏物品等攻击性行为,以及如偷窃等违纪、违法行为的纠正有重要作用。在这一过程中家长应做到褒贬适度、“奖惩”分明,既要从校正的目的出发“奖惩”分明,又要以儿童接受能力为依据,做到适度。

3. 促进学生体育意识形成的建议

3.1 提高家庭成员的体育素养,不断完善家庭体育服务体系。

目前,人们在进行家庭体育活动时,由于缺乏相关专业知识而致使家庭体育活动过于单一化,所以我们要加大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的体育素养的教育和培养,在不断提高他们身心健康素质的前提下,逐步完善家庭体育服务体系,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指导和培训,给家庭成员提供专业的理论和技术技能等方面的指导,促进家庭体育的不断开展。此外,要完善相关服务体系,努力促进家庭体育的科学化和社会化。

3.2 要加强对家庭体育的政策支持,创造良好的家庭体育氛围。

家庭体育的开展需要政府的政策引导和支持,各级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加强对于家庭体育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研制适合不同家庭成员在室内或在庭园摆放的各种类型的健身器械,要做到廉价实用、科学安全、简便有效,从而创造良好的家庭体育大环境。

3.3 构建“家庭体育、幼儿园体育、学校体育、社区体育”一体化的体育发展模式。

我们构建“家庭体育、幼儿园体育、学校体育、社区体育”一体化的体育发展模式,目的就是更好地促进学生体育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家庭体育是学生体育意识形成的萌芽期,幼儿园体育是萌芽的延伸期,二者是基础,学校体育是形成初期,社区体育则是体育意识形成和稳定发展期。要加强四者之间的协调与合作,不断促进和巩固学生体育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家庭体育的特征, 阐述了学生体育意识行为形成的早期性、连续性。提出应放大家庭体育对学生体育意识与行为的影响力, 呼吁加大对家庭体育的宣传、政策扶持、科学普及力度, 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体育意识行为的完善。

公民社会与公民意识 篇5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以及政治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和推进,公民社会在我国迅速崛起。公民的权利意识、责任意识、参与意识、法律意识的养成是构成公民社会的品质特征,是发展公民社会的主观条件。公民社会发展离不开公民意识的培育;同时伴随着公民社会的发展,公民意识也将得到孕育与提升。

公民社会与公民意识之间是互相促进的关系,如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并不是简单而又机械的单向度关系,而是一种双向的互动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以一种能动的、交互的方式互相反映,其中社会存在决定并制约着各种社会意识的产生,但社会意识又并非总是消极被动的,它会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公民意识作为一种社会心理与思想观念形态,毫无例外与公民的现实公共活动密切相关,是公民现实公共活动的反映,随着公民社会的发展,公民意识将得到孕育与提升,公民社会发展是培育公民意识的重要途径,同时公民意识的培育又对公民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公民社会发展有利于公民意识的培育

公民意识对于公民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什么是公民意识?简言之,是指一国公民对于公民角色的认知心理和价值评判,包括公民对自身的社会地位、权利和义务、责任,以及对社会基本规范的认知、信念、观点和思想。

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篇6

关键词:体育教学;体育意识;学生

职业学校体育作为职业教育的一部分,对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习惯起着基础、指导作用。但是,近年来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随着年级的增高,不喜欢或讨厌体育课的人数有逐渐上升的趋势,许多喜欢体育活动的学生也不喜欢体育课。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应以终身体育为主线,向学生传授体育的价值观念、知识与技术,同时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为此笔者在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策略。

一、教学设计

1.教材的选用应准确,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体育理论课教学,要正确地选用教材,教材的安排要使学生明确体育锻炼对生命的价值,向学生传授锻炼原则、方法、运动损伤的预防和处理及各类比赛的规则。教材应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性别特点,特别是对高年级女生出现的心理、生理变化特点,更应从体育运动美、形体美、矫健美等美学角度出发,鼓励其自觉参与锻炼。高年级教学可尝试男女分班教学,男生多安排对抗性强的教学内容,女生可依据其生理、心理特点多安排柔韧性、协调性的教学内容。趣味性、娱乐性越强的教材越具有魅力,越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

2.利用竞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校要经常组织体育竞赛,特别是高年级的足、篮、排球对抗赛,都能在学生中掀起一阵锻炼热潮。组织体育活动竞赛的同时,还必须组织包括体育知识竞赛在内的以促进学生体育意识为目的的一系列比赛。这种竞赛不仅具有参与人数多、受益面广,而且时间、地点可以任意选择,其受客观条件限制小,举办容易等优点;同时还起着舆论导向作用和寓教于乐的作用,是学校对终身体育发挥主导作用的体现。

二、教学实施

实施“开放型”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为保障,以教会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提高主体接受、改进、加工、转换信息的能力为根本任务。“开放型”教学在思想上要求教师放心;在实践中要求教师放手、放开、放活;在师生关系上要求教师是民主型的,能听取学生意见,和学生交朋友;在成绩评定上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课程改革提倡发挥学生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实施“开放型”教学就是让学生参与教与学的过程,让学生参与到目标的制订中。在组织形式上,以往的体育教学过分强调整齐,步调一致,限制了学生个性、特长的发挥;而“开放型”教学的着重点则是取消和放宽某些限制,能放则放。例如跳远的起跳点是否正确、跳高横竿放置的高低等均不要过分限制,应根据能力高低让学生有自由选择的余地。在教学中可从兴趣入手,从局部或辅助练习导入。

三、教学评价

在成绩评定上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个体内差异评价。所谓个体内差异评价是指把评价对象个体的过去与现在的成绩进行比较,或把个人有关侧面进行相互比较判断的评价。此评价法可以综合或动态地考查学生的发展变化,能够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对潜能生的提高尤其有效。所以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中应将学生在体育课(活动)中的努力程度和进步幅度作为重要依据,考核中宜采用“模糊量化法”,设优、良、合格等级。这样才能符合当前课改提倡的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发展的基本要求。

四、教学环境

环境可以直接影响人的视觉、心情和行为,因而环境的不同会对人产生不同的影响。

1.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

经验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不能没有健康的身体。增进健康、增强体质,不仅是学生完成当前学习任务的需要,也是他们今后争取事业成功的需要。学校体育工作应遵循当前的实际情况,加大健身意识宣传,营造积极向上的体育氛围来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目的。学校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积极创造有利条件,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如设立体育节、体育选修课、健康教育课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间活动和课外体育活动;利用电视、广播、黑板报等进行体育活动宣传及组织教工体育比赛,激起学生的体育兴趣;也可开展体育知识讲座、体育知识竞赛等活动,使学生受到良好的体育熏陶。

2.做好器材设施的配备工作

学校要加大体育投入,做好器材设施的配备工作,加强体育场地建设。没有条件的学校要因地制宜,自制简易器材,为开展学校体育工作和满足学生的体育需要提供有利条件。增设更多运动设施,教会更多锻炼技能,提倡家长参与,努力营造丰富多彩的锻炼环境。如设置小羽毛球场、纵跳摸高器械,在空旷场地规划各种学生所熟悉的游戏图案、标志线吸引更多同学参与锻炼。建议学校体育器材室更多地出借体育器材,活跃课外活动,提高学生参与意识与体育锻炼乐趣。

3.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是构成教学活动的一个基本要素,教师的教在一定程度上左右、干预着学生的学,进而影响学习效果。“亲其师,信其道。”体育教学中应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和学习兴趣。教师应关注每一名学生,尤其是学困生,教学中应热情并多方面鼓励,避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总之,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师要坚持用终身体育理论指导体育教学,一切从学生出发,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实践和探索,就一定能够改变当前体育教学的现状,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参考文献:

[1]高丹娜.如何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S1):168-169.

[2]于勇.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J].湖北体育科技,2005(3):343-345.

社会体育意识 篇7

1. 思考意识对学生学习技术起着重要的作用, 但理论上却没有真正掌握好。

因为感观上所熟悉的技术是浮浅的, 这是被动的学习, 所得的印象不深、易于遗忘, 更谈不上技术完全掌握。而通过思考的学习则不同, 因为只有对技术认真思考, 去伪存真由表及里, 深入地理解了各技术之间内在联系, 获得其技术理论的升华, 才能深入理解技术。学生在学习某项技术时, 教师除了让学生从感观上熟悉技术外, 还要引导学生的思考意识, 使他们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技术的情境中, 把学习、练习、思考系统联系在一起。

学生在学习某一项技术时, 主要通过四个学习过程。首先学生的学习是从感观上熟悉技术。第二, 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过程。第三, 学生的学习要在较短时间内全面细致地掌握所教授的完整技术, 并在反复练习中不断的巩固。第四, 学生学习后, 要在技术评定与技术达标中, 达到及格以上的水平。这是目前我们在技术教学中采用的学习方式, 这种学习方式属于狭义的学习。虽然此方式可使学生在一段时间内掌握技术, 并达到及格水平, 但问题对学生思考意识起引导作用, 思考总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 在学习的过程中, 都面临着一个一个问题要解决, 这时思考的活动就开始了。

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提出问题, 对学生思考意识起着引导的作用。因为思考意识不仅起源于问题, 而且还是思考活动的动力。如果教师把问题提到思路上去, 并且是学生想解决的问题, 那么学生就会通过反复思考很快地掌握好技术。

田径技术教学, 教师所担负的责任, 就是把技术动作传授给学生, 并使他们掌握知识与技能, 但长期以来的教学方法, 都是教师主宰课堂, 学生机械地学习每一项技术。这样的学习只能使学生对技术暂时地不牢固地掌握,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思考意识的存在, 认识到学生有探索问题的心理, 把问题贯穿于技术教学之中,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思考意识。如:教师提出有关问题, 让学生来思考回答或师生之间在课堂上公开讨论等等。这样不仅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更主要的是调动了学生思考意识。

提出问题就是使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之中, 使学生通过思考去分析、去解决。如果老师能引导学生沿着所提出问题的思路去思考, 那么学生思考的效果会更佳, 掌握技术会更牢, 教学质量会更好。

2. 培养学生的思考意识, 教师应首先做思考的先导。

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是高大的, 教师的榜样作用对学生的影响是无声的。它或者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发展, 或者以震撼心灵的方式推动发展的跃进, 可以起到理论灌输所起不到的作用。只要教师勇于创新, 善于开拓就能无声地影响、鼓励学生去“标新立异”, “力求创新”。因此, 教师无论作什么样的工作, 都要不满足现状, 不墨守陈规;要不断学习, 善于将知识重新组合, 并运用于新的情境, 突破性地解决问题;要积极推进教师改革, 研究教材、钻研教法、不照本宣科, 能使学生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一句话, 要培养学生的思考意识, 教师应首先做思考的先导。

3.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思考意识最好的老师。

兴趣对学生学习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力, 那么怎样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呢?教学中有些项目是生动有趣的, 有些项目则枯燥无味 (中长跑) 。生动有趣的项目可能会在死板单一的教学方式中失去对学生的引诱力;而单调无趣的项目常会在花样翻新的教学方式中唤起学生的热情。因此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是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

田径技术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 是以教师为主导的学习, 如果老师在向学生传授某一技术时, 只让学生默默看、静静听, 按着老师传授的方法去练习, 这样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只能被动地跟着老师转, 没有更多的思考余地, 其教学结果是教师讲授多, 学生真正理解、接受得少。如果我们的教学能从培养学生能力, 促进学生思考意识,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入手, 解决技术上的实际问题, 学生在课堂上自然就会注意力高度集中, 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及参与意识, 并积极思考自己的技术动作。

教学中教师能否引起学生的思考, 使学生学有所思、思有所得, 是目前田径技术教学中最重要的问题。如果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把思考意识始终贯穿于每节课中, 这不仅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而且还推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参与性、主动性, 保证优质的教学效果。

二、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

在教学中, 以学生为主体,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实现教学目标。教师主要起引导、指导、疏导的作用。很多教师错误地认为把课堂还给学生, 就是让学生自由活动, 对学生不加以主体意识的培养, 因而课堂教学显得很随意。课堂上, 学生活动漫无目的, 或课堂显得杂乱无章, 学生想干什么干什么, 感兴趣的内容就玩, 不赶兴趣的就起哄。不听教师指示, 使得体育课变成了“放羊课”, 得不到好的教学效果。

但如果在从事体育活动项目前, 帮助学生树立主体意识。以巧妙的语言告诉学生, 让他们明白为什么要学, 学有什么好处。这样让他们从思想上先明确自己这节课的目的。从而把课堂上的“要我学”现象转变成了“我要学”, 这样课的效果就不一样了。

1. 在上体育课时, 准备活动中的慢跑是多数学生最

不情愿做的, 即使跑了, 在跑的过程中, 打打闹闹或拉拉扯扯, 容易出现教学事故, 那么怎样让他们心甘情愿去做呢?教师一味的“要认真学”的说教是没有效果的, 我们应从学生的主体意识出发, 让他们从思想上认识到准备活动的重要性。例如, 可以结合在大的比赛中, 由于不做准备活动, 而导致的一些伤害事故, 再结合正面理论教育, 这样就使得大部分学生从心里认识到做准备活动的益处, 从而会认真地跑完全程, 同时也为后面的教学任务完成做了很好的铺垫。

2. 再比如, 令所有体育教师都感到头痛的女生请假

问题, 不但影响教师课的安排进程, 还影响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情绪, 更糟糕的是有学生跟着学请假, 针对以上情况, 以室内课的形式做学生的思想工作, 给他们讲有关生理卫生方面的知识, 特别是强调月经期间, 适当地进行一些小运动, 对她们的身心健康发展是非常有益的。同时为了让那些跟着学请假的学生了解到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 我一方面加强思想教育, 另一方面让所有的学生都明白体育课的重要意义, 培养他们树立了要上好每一节体育课的决心。这样不仅杜绝有些学生跟着学请假的现象, 更使得有些请例假的学生也自觉跟着上体育课了。

3. 下面就中长跑的教学实践来谈谈我是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

大部分学生讨厌中长跑, 如果课中安排这项活动了, 那么有跑前请假的、中途慢走的, 甚至有干脆弃权的, 因而这项活动的达标成绩很不理想。在实际教学中, 为了消除这种现象, 有的教师采用强制手段, 如不跑的, 罚跑。但这样, 只能治标而不治本, 更违反新课改的教学理念, 是行不通的。学生心里不想练, 即使跑了也起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应想到在学生主体意识上做文章, 让他们从心理上认识到中长跑的好处, 从而主动参与。

近几年来, 在长跑教学中, 我坚持在新课开始前从思想上给学生以鼓舞, 通过讲述世界及国家长跑名将的故事, 告诉学生他们是如何训练的, 当然我们不是训练运动员, 举出他们的例子, 是让学生首先树立吃苦的勇气。接着从反面告诉学生长跑时会出现的一些不良反应, 如“极点的出现”, 以及怎样克服“极点”现象。如“放慢跑速、深呼吸”。继续坚持就会迎来“第二次呼吸”, 以及“第二次呼吸”的特点, 这也是长跑成功的最好标志。当然。还要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 长跑不仅是体能的考验, 更是毅力品质的锻炼。再利用自己跑长跑的切身体会教育他们、感染他们。譬如在跑步过程中心中老想着“不行了”、“走走吧”等, 如果有这种思想, 肯定是坚持不下来。如想着“快了”、“就要到达目的地了”、“坚持、坚持”, 那么离成功就越来越接近了。通过以上思想攻关, 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 让学生自愿去跑步了, 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参加锻炼的主动性, 又提高了学生达标成绩。

摘要:在技术教学中, 学习的项目、练习的方法、思考的问题是统一的相互联系的。有了学习内容, 才会有思考的方向和练习的目标。如果课堂上只安排学习内容和练习的方法, 而不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去分析、解决技术上的问题, 那么学生所掌握的技术也只能是暂时的、浮浅的。巧妙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 可使教学事半功倍。因此教学中加强学生思考意识的培养、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 对开发学生的智力, 牢固掌握田径技术与理论知识有着积极作用。

关键词:教学,思考意识,主体意识

参考文献

[1]曲宗湖, 杨文轩.学校体育教学探索[M].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3, (6) .

[2]樊临虎.体育教学论[M].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2, (6) .

社会体育意识 篇8

一、培养高中生终身体育意识的重大意义

近年来, 青少年身体素质全面下降, 与身高、体重、胸围的生长情况形成强烈的反差。速度、耐力、柔韧性、爆发力、力量等素质均全面下降。2003年和1995年相比, 反映柔韧性的立位体前屈指标13~18岁下降1.8厘米、19~22岁下降2.5厘米;反映下肢爆发力的立定跳远除乡村有所提高外, 其余均有所下降, 最大下降2.3厘米;其中耐力素质下降最明显, 13~18岁男女学生1000米、800米跑平均下降9.6秒、12.6秒;18岁以上男女学生分别下降20秒和15.1秒;同时引体向上、仰卧起坐等指标均有所下降。另外, 青少年的肺活量近年来持续下降, 近视率居高不下。专家指出, 这些数据均指出青少年的身体机能发育落后于身体形态的增长。另外, 2003年与1995年相比, 城市男生肥胖率由百分之6.7上升为百分之10.7。而伴随着肥胖而来的是心脏和肾脏的病变。

由此可见, 由于学生毅力、耐力、承受能力等的下降, 导致学生各方面身体状况的总体下降, 形势极其严峻。高中或大学体育作为学校体育的最后一站, 作为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衔接点, 对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具有特别的意义。

二、高中生体育意识现状

1. 高中生体育锻炼的习惯难以形成

升学的压力, 使得大部分的学生不得不放弃体育锻炼, 挤出时间学习文化课。除了每天的两操和一周两节的体育课, 几乎没有其他的活动时间, 学校规定的课外活动形同虚设。在课外, 学生一早回校到下午放学, 时间排得满满的, 没有一点空隙, 放学回家后由于家庭原因、作业、场地等原因, 更没有条件坚持进行锻炼, 体育锻炼习惯难以形成。

2. 高中生的体育意志薄弱

体育意志是体育意识的能动方面, 是学生自觉地确定参加体育的目的, 并在确定的目的支配下, 克服行动中的障碍、困难, 以实现目的的心理形态。体育锻炼最根本的原则是要持之以恒。

许多中学生对体育锻炼缺乏恒心, 没有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据浙江省兰溪市游埠镇中学陈浩然老师对毕业生参加工作1~4年参加体育锻炼情况调查, 结果表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 (每周3次, 每次15分钟以上) 占15.65%;少量参加锻炼 (每周1~2次) 占27.91%;基本上或根本不锻炼占56.44%。可见, 这些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育活动比较被动, 没有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缺乏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体育意识尚未形成, 以至走出校门后, 不能长期主动地参加体育锻炼。

3. 青年初期生理特点的影响

由于性机能发育基本成熟, 在体态上, 表现出明显的两性差异。在体育活动中有明显的顾虑, 例如:怕做动作失败出丑, 让别人笑话。笔者在与学生交流中, 可以得知女生参与体育锻炼积极性不高。特别是高年级女生更明显。女生由于性征明显变化, 动作变的不太灵巧, 对技巧性强的活动产生顾虑, 在体育活动中的惰性表现更加明显, 怕晒太阳、怕出汗、怕脏、怕苦、怕累或不愿让男老师保护等。

三、对策

1. 加强理论教育

高中体育教学中应加强体育理论教育, 提高学生对终身体育的认知, 身体锻炼应遵循人体自身运动规律进行, 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尤为重要, 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应特别注意加强对学生的理论教育, 理论教育能使学生明确终身体育对人的生命活动的重要作用, 真正认识到体育锻炼的意义, 从而指导终身体育锻炼, 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理论课学时、量是完成教材的重要保证, 力争把教材的内容讲深、讲透、讲具体, 才能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体育知识, 拓宽体育知识面, 从而终身受益。

2. 实施开放型教学

实施“开放型”教学, “开放型”教学要求以学生为主体, 以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为保障, 以教会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提高主体接受、改进、加工、转换信息的能力为根本任务。实施“开放型”教学, 就是让学生参与教与学的过程, 让学生参与到目标的制定中。例如, 排球双手下手垫球练习, 每个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向体育教师汇报并商榷自己制定的目标个数。在组织形式上, 以往的体育教学过分强调整齐划一、步调一致, 限制了学生个性、特长的发挥。而“开放型”教学的着重点则是取消和放宽某些限制, 能放则放。例如, 准备活动不必每次都整队慢跑, 可以在悠扬的乐曲中让学生分散跑。再如, 在教学中的某些环节上, 如跳远的起跳点是否正确, 跳高横竿放置的高低等均不要过分限制, 应根据能力高低让学生有自由选择的余地。这样既考虑到学生的主体意愿, 使学生感受到肩负的责任, 又考虑到学生个体的差异,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使学生始终在轻松的环境中身心愉悦地学习, 有利于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

3. 利用竞赛,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生正处于青年初期, 生理心理发育较完善, 求知欲旺盛, 求胜心切, 已拥有一定的体育能力。游戏与竞赛以其特有的趣味性和竞争性很受青少年学生的喜爱, 根据这些特点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设计带有趣味性和竞赛性的游戏, 来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体育竞赛是促成学生体育情感产生和发展的重要途径。体育竞赛的参与意识往往是全身心投入的一种参与, 其培养学生的锻炼意识比其他方式都更为深刻。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在学习获得成功而产生鼓舞的地方, 才会出现学习的兴趣。”高中体育教学中应多进行各活动项目竞赛, 利用竞争心理的因素, 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兴趣。同时, 在体育教学中应坚持以表扬为主, 多用良好语言刺激, 可以增强学生情绪的正面变化,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生对体育的兴趣。通过与学生沟通得知, 学生要求“学校经常组织的体育竞赛。”愿望强烈。如趣味体育运动会、障碍跑、拔河比赛、乒乓球赛、跳绳比赛等等。特别是高年级的足、篮、排球对抗赛, 都能在学生中掀起一阵锻炼热潮, 学生的锻炼意识深刻。

参考文献

[1].李长勤.新课程背景下的好课[J].教学研究.2006 (1)

社会体育意识 篇9

1、学生运动行为的特点

1.1、两极分化严重

在体育课上的学生运动特点主要分为两个群体, 第一个是“运动系”, 这部分学生的表现为体育课上积极活跃, 对于各项运动活动都能够全身心投入, 在教师的要求下, 能够很好地完成教师布置的各项任务, 达到教师我、安排的体育课的运动量和运动负荷;在顺利完成教师布置的所有任务以后, 剩下的时间完全投入到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中, 整节体育课表现较好。第二个群体是“静止系”, 这些学生在体育课上的表现是对于体育教师布置的各项运动活动不愠不火, 课堂任务的完成情况则是敷衍了事, “能走着不跑着, 能坐着不站着”是最真是的写照, 这部分学生是最难以调动起积极性的一部分群体, 这些人的运动行为主要表现是“静止”, 因此在体育教师进行课程教学, 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 “静止系”的学生关注的焦点永远不再教师的引到点。这两种群体的比例决定了一节体育课程的完成度, 两极分化的学生行为是学生运动行为的一大特点。

1.2、个体差异较大

个体之间的差异决定了学生运动行为, 首先, 学生之间的身体素质差异影响学生的运动行为, 表现为:身体素质较好, 运动能力较强的学生在运动行为方面表现为积极主动, 特别是在自己能够完成某些动作的时候或者赢得比赛的胜利的时候, 可以获得巨大的喜悦和心理上的满足, 这样的结果对于身体素质好的学生是一种激励;相反, 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由于自身运动能力可能存在不足, 在参与运动的过程中遭受的挫折和失败可能更多, 这样的经历对于学生参与体运动的积极性是有重大的影响的, 因此在下一次参与体育运动的时候就会产生胆怯, 甚至诱发自卑心理和恐惧心理, 这对于学生的运动行为产生较大影响。最后, 每个学生的运动兴趣是不同的, 在参与不同的运动项目是, 学生的积极性会有较大的差异, 在自己喜欢擅长的运动领域, 学生的表现主要是全身心投入, 并能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但是当遇到自己不喜欢的运动项目的时候, 往往表现为兴致不高, 敷衍了事, 这样的运动行为是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造成的, 也反映了学生运动行为的特点。

1.3、课堂与课余时间运动比例不均衡

由于课堂和课余时间两者的约束力上存在巨大的差异, 因此, 学生在课上和课余时间的运动时间比例存在巨大的差异。课堂上的运动行为由于受到教师的引导和安排, 其运动时间与课堂时间的比例较大, 在完成教师安排的教学活动之后, 学生主动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较高, 在教学内容之后的时间内多保持高强度的运动负荷, 整个课堂时间内运动量非常大, 运动时间比达到80%以上。课余时间的运动行为主要约束力在于自身的运动兴趣和周围环境, 首先是自身对于一项运动的喜爱程度决定了学生会抽出自己课余的时间进行运动, 喜爱程度越高, 参与体育运动的可能性越大, 对于学生自身的运动行为的构成也有所影响;其次, 学生周围的环境对于运动行为的影响表现为首位参与相同体育运动的人数的多寡、距离运动场地的距离、参与体育运动的代价或费用、运动中获得的成就感等。这些都会对学生运动时间产生影响, 因此课余时间学生参与运动的时间比例不确定因素较大, 其结果多在10%-30%。

2、体育教学对学生体育锻炼意识的影响

2.1、运动技术和技能的习得

运动技术和技能的学习对于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产生较大影响。在掌握较强的专业运动技能之后, 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及其他体育运动的能力得到肯定, 在自身具备一定的运动项目的基础之后, 学生在运动中体会到运动的乐趣可能性更大, 学生能够更容易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在运动过程中, 对于技能熟练度以及新的技术动作的学习动机也会在一段时间的体育运动完成, 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过程, 学生对于运动的渴望程度在于其运动动机, 而是否能够达到自身所期望的运动动机决定了学生参与运动和体育锻炼行为的频率。反之, 学生自身运动技能学习较为滞后, 甚至缺乏相关的运动技术和技能, 无法完成运动需要的各项运动专业动作, 这对于学生的参与信心是一个打击, 严重影响学生下一次参加体育锻炼的可能性, 因此, 越来越多的学生专注于体育运动技术的学习和练习, 这为参与体育锻炼打下坚实的基础。

2.2、学生运动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校期间的学生往往有着较为繁重的学习压力, 在课余时间参与体育锻炼的行为需要更大的驱动力, 最为直接的方式是培养学生对于某一项运动的兴趣, 让学生喜欢上一项运动, 这样的自身条件下, 学生能够给体育锻炼留下一点时间, 在学习之余能够做到坚持参与体育锻炼。体育课程教学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木有较大的目的性, 在同一个教学目标下, 往往能够获得更多的运动项目或者组合都可以完成教学目标, 这一特点对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帮助。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 多种综合体育项目对于学生的多项运动能力都有很好的锻炼作用, 因此, 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之前, 需要就学生的运动兴趣有一个简单的了解。

2.3、运动氛围的熏陶

“重在参与”在运动领域同样适用, 学生的运动参与行为收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学生在参与体育锻炼前的心理活动受到周围锻炼人群的影响, 人类自身的趋向性决定了群体性的运动项目更能够吸引外围人员的参加, 因此, 一般情况下, 参与人数比较多的运动项目能够获得更多人的青睐, 在一定的基数下, 参与该项目的人数会逐渐增加至过度饱和, 最终恢复正常状态。学生在学校的运动行为对于环境的影响呈同向性, 一项运动有越多的学生参与, 会带动周围学生的运动行为。

3、体育教学对学生体育锻炼意识的引导策略

3.1、运动心理诱导

在体育课程教学中, 学生的运动心理会受到教师和周围同学的影响, 因此, 教师应该把握这一特点, 在相同教学目标下, 选择参与人口基数最大的运动项目作为教学内容, 例如足球、篮球等运动项目, 在教学过程中, 由于这类项目是群体运动项目, 参与人数较多, 在周围环境的影响下, 许多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障碍会被忽视, 学生受到学生从众心理的影响, 对于参与人数较多的运动项目的抵触心理程度较低;教师根据学生运动需要教授一些便于掌握, 在运动中有经常使用的小技巧和运动技术, 学生在学习和参与运动之余感受到较大的成就感, 这样的教学内容能够获得更多人的共鸣, 在学生周围有更多的人参与, 无形中消除了学生的恐惧心理, 学生的心理障碍更容易消除。这种做法利用学生心理对于运动项目的认同性, 更能够达到增强学生体育锻炼意识的目的。

3.2、增强学生参与运动的主动性

主动或被动的完成同一个运动目标, 其结果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在相同目标下的两个学生的运动效率、运动乐趣都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主动参与的运动行为更简单可以获得运动乐趣, 在相同的时间内完成更多的教学任务, 相反, 被动参加的学生在完成任务地过程对于运动自身的乐趣的感受性较低, 甚至不能够满足于学生对于运动基本的乐趣, 这样子的行为构成是不足以提高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的, 因此在体育教学中, 教学过程应该轻松自在, 乐观向上, 在一节课时间内的运动负荷适中, 最终帮助学生在自愿的情况下, 主动参与运动。课堂教学的愉快感受对于学生课余时间积极体育锻炼具有重要帮助。体育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学生体质, 但是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 仅仅利用课堂教学的时间, 学生的体质提高的目标是难以实现的, 因此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体育锻炼是必要的。课堂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运动技术和技能, 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运动行为, 因此, 体育课堂教学的目标应该着重点关注学生的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 利用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调动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形成体育锻炼的意识。

3.3、延伸课堂教学任务

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往往是每一节课一个小结, 与其他教师不同的是体育教师没有布置家庭作业这是体育教学的局限性。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接受程度更高, 学生愿意接受体育教育, 同时这一特点的能帮助学生在有限的课余时间内做一下简单的教学任务。

3.4、组织开展体育运动竞赛

运动氛围的构建影响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 学生对于集体荣誉的趋向性大于自身的荣誉, 因此, 体育运动竞赛是激发学生自发参与体育锻炼的重要手段, 特别是群体性的运动活动和竞赛更能够将更多的学生吸引到体育锻炼中去。无论任何项目的比赛对于学生体育锻炼意识的培养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学生对于周围环境具有自发的适应性, 当周围环境的运动氛围较浓时, 学生真正参与体育运动的行为会逐渐增多, 参与体育锻炼的次数会逐渐增加, 对于体育运动竞赛的兴趣增强。开展体育运动竞赛能够帮助学生将体育锻炼提升到竞技水平和团体荣誉的水平上来, 让学生在兴趣和荣誉德环境中, 逐渐树立体育锻炼的意识。当学生逐渐适应体育运动竞赛的模式以后, 学生才能真正将体育锻炼融入到自身的课余活动中去, 学校的体育运动资源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 更多地学生将体育锻炼作为自己的一项乐趣, 这样的环境更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将体育运动项目的技术技能教授给学生, 能够更简单的帮助学生树立体育锻炼的意识。

摘要:体育教学的意义不仅仅是教育学生“做什么”、“怎么做”, 更重要的是应该通过体育教学的过程, 让学生树立起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 根据学生运动行为两极分化严重、个体差异较大、课堂与课余时间运动比例不均衡的特点, 结合运动技术和技能的习得、学生运动兴趣的培养、运动氛围的熏陶对学生体育锻炼意识的影响, 提出体育教学对学生体育锻炼意识的引导策略:运动心理诱导;增强学生参与运动的主动性;延伸课堂教学任务;组织开展体育运动竞赛。

关键词:体育教学,学生,体育锻炼,意识

参考文献

[1]段富贵, 张志刚.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J].人才资源开发, 2015, (22) .

[2]高翔.体育锻炼行为理论发展趋势研究[J].红河学院学报, 2013, (02) .

[3]胡炬波, 王进, 王俊杰, 鲍政栋.运用跨理论模型对高职学生体育锻炼行为改变的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 2014, (01) .

[4]何青青, 陈丽华.体质健康信念对青少年体育锻炼的影响[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6, (04) .

[5]李晓红, 贾桂琴.体育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锻炼意识[J].现代教育科学 (中学教师) , 2009, (04) .

[6]张建佺.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锻炼意识[J].新课程 (下) , 2015, (06) .

社会体育意识 篇10

1 学生对运动参与的满足

学生能否快乐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 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对学生参与活动的先行设计。如:大部分学生都有不同程度地受到来自文化学科的压力, 相比之下, 体育课的压力就小得多了。因此, 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如何设计能对学生参与体育活动中获得快乐, 使学生有更大的优势从中得到乐趣, 同时, 也获得参与的满足感, 学生就将在文化课的压力能在体育课中得到释放, 这就需要我们体育教师在设计这环节更有必要加强的一方面, 才能产生更积极的作用。又如:每次观看体育比赛时能让众多体育爱好者欣喜若狂, 彻夜不眠, 参与到比赛之中所感受到的乐趣, 一切均发自肺腑之言, 不需要规定, 更不需要强制, 情感与运动的交融, 参与的满足就足够了。如果体育教师能使学生在多年的体育学习中找到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 不管现在学生有没有意识到体育对他个人成长的真正意义, 就已经不知不觉地接受体育。那么, 体育课的教学设计就应该让体育课成为学生们渴望参与其中的空间, 成为孩子们运动的乐园, 多增设一些体育比赛氛围, 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这样, 学生们亲身感受到运动带来的乐趣和满足, 更加积极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 逐渐把教师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转化为自觉自愿的运动习惯。

2 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 是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也是养成与掌握终身进行体育锻炼身体的意识、习惯和能力。自我锻炼能力如何与常规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呢?在多年体育教学中认为应注意全面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 将自我锻炼能力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除了技术教学外, 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 使学生真正懂得体育锻炼的意义、作用和有关的体育知识, 充分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调动学生的运动兴趣, 促进学生锻炼的积极性、自觉性。同时, 在体育教学中要特别培养学生能在独立锻炼过程中, 对练习的次数、运动时间、运动强度、动作的自我纠正等有较好的自我调控能力, 主动积极的锻炼, 从而使学生自我锻炼成为自己的自主活动, 身心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发展, 这对以后学生的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使学生终生受益。这也符合现阶段“体育与健康”所提倡的:学生能够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和运动技能, 学会学习体育的基本方法, 形成终身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选择自己喜爱的体育项目, 体验锻炼身体的乐趣, 从而提高对体育的关心、意欲、态度和兴趣, 拥有健康的体魄。

3 教学方法的多元化

体育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体育教学目标采用的教学活动方式和手段的总称。在体育教学中, 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有很多。如:发现法、探究法、范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自主学习教学法等。但随着现代化多媒体教学逐渐渗透到各学科里, 多媒体也引进到体育教学的课堂, 体育方法的改革也随着教学教育现代发展而紧跟时代不断推陈出新, 它的科技含金量不断增加。如:教师在一节课中交替使用讲解示范, 预先录制好的示范动作切到多媒体平台进行讲评, 容易出现的错误的演示, 甚至可以用录像的方法把学生练习的动作录下来进行讲评。这样, 体育教学方法的合理交叉使用结合, 呈现出多样性。又如:现代多媒体的体育教学方法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 它是用光、声、音像等多种手段取代传统的言传身教的教学方法, 作为体育科目, 特别在室内课、理论课上, 教师可将更多最近发生的体育事情更直观搬上讲台。如申奥、奥运知识、我国足球出线等体育信息、知识及时传播给学生, 充分体现现代技术教学的应用, 发挥其整体功能。因此, 丰富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培养、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所采取的手段, 使学生为被动锻炼变为主动锻炼, 从而获取更多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全过程, 使他们从小喜欢体育, 乐于体育。

4 教师素质的自我提高

作为一名体育教师, 无论其身体素质怎么好, 技术有多么全面。他都不可能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 必然有其自己的专长。本人在多年的体育教学中, 就经常遇到这样的一个问题, 就是学生各有各的兴趣和爱好, 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是多种多样地。所以, 学生不懂体育方面的知识自然而然地找体育老师来帮助。如:有的学生喜欢篮球;有的学生喜欢乒乓球;有的学生喜欢踢毽子;有的学生喜欢看各种体育比赛项目, 但又看不懂等等一系列问题。这样, 作为体育老师的素质高低就很关键, 虽然有些运动项目是自己的专长, 就很容易。有些项目是自己的弱项, 就很难做到。因此, 体育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作为体育教师, 必须具有较全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不断提高自我的知识面, 才不会出现尴尬的场面, 教学过程也得心应手, 以此赢得学生们的信任、欢迎。体育教师还要跟随时代的不断发展, 随着多媒体、网络信息化进入课堂, 体育教师应不断地自我进修, 开拓信息方面的知识, 才能不落后于时代。要有创新能力, 对自己的创造有清醒的认识, 并加以开发, 在体育教学中应表现出创造的天赋和好奇心, 使体育教学常教常新, 具有较强的科研意识, 能把最新的体育信息传授给学生, 使学生感受到体育的氛围、产生极大的兴趣。这样, 对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将起到潜移默化地作用。

总之, 培养和发展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和学习的主体积极性, 是让学生在学生时代学会有“一技之长”, 养成与掌握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和意识, 让学生认识到体育的价值, 生活中离不开体育, 体育给他们带来无穷的乐趣。所以, 学校体育教育是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关键, 是潜移默化地, 它不仅是为学生终生体育打好体质基础, 更重要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习惯和能力。我们体育工作者应从长远的、整体的大教育观出发, 把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观的培养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 不断探索、研究, 力争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既有体育意识, 又有运动能力”, 体质强健的一代新人。

摘要:通过文献综述法、调查研究法和理论分析法, 阐述了学生对运动参与的满足及自我锻炼能力培养, 提出体育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要多元化, 自身素质要不断提高的理论, 诣在使学生通过体育教学, 掌握自己锻炼身体的方法, 培养运动兴趣和终身体育意识。

关键词:终身体育,体育教学,锻炼培养

参考文献

[1]林诗娟.论终身体育[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1993 (3) .

试论体育意识剖析 篇11

摘 要 体育运动的发展,关键是人们要有较强的体育意识,有钱和有闲只是两个社会条件。然而,什么是体育意识,体育意识主要由哪些东西构成,体育意识有哪些主要特点,怎样判别人们有无体育意识,以及培养和提高人们体育意识的主要途径是什么?本文将进行简单剖析。

关键词 体育意识

什么是体育意识呢?所谓体育意识,就是人脑特有的对体育和体育活动的态度控制系统。体育意识是相对稳定的,它主要由态度状态和体育素质构成。态度状态包括人们对体育和体育活动的认识状态、情感状态和意志状态。其中,认知状态是体育意识的源泉和基础,没有对体育和体育活动的认识,就谈不上有体育意识;情感状态和意志状态对体育意识的发生和发展,有支配和调节作用。它们三者之间相互联系 、相互作用,在认识到体育和体育活动的功能和效用的基础上,形成对体育和体育活动的积极体验,产生体育需要和体育行为倾向,从而构成统一的完整的态度状态。体育素质,既包括人们关于体育和体育活动的认知及其水平(即了解和熟悉程度),也包括人们关于体育和体育活动方法和技能的熟练程度,以及对体育和体育活动的接受和吸收能力。体育素质不同,人们反映体育和活动的广度和深度就会不同。体育素质高的人,其体育意识就可能较强;体育素质低的人,其体育意识就可能较弱。

体育意识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内在性。尽管体育意识可以导致一系列的体育行为,但它本身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体育意识不等于体育行为,体育意识是内隐的,是一种内在的结构。要想了解人们的体育意识,只有通过人们的言语、表情和外显的体育行为进行分析和推断。第二,客观性。这是因为体育意识一方面是人脑这个自然物质的机能和属性,另一方面体育意识的来源是客观存在的。第三,社会性。任何人的体育意识都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通过与他人的交往和相互作用,通过社会环境持续不断的影响,通过大量的体育实践活动而逐步形成的。体育意识一经形成,就会作用于人们的体育活动,并在体育活动中不断增强。第四,能动性。体育意识能够支配和调节人们对体育和体育活动的意志和情感体验,以及其它体育心理过程;能够限制或推动人们的体育活动;能在体育活动中对自己和活动提出要求。第五,稳定性。体育意识形成后,将持续较长时间而不轻易改变。在体育意识中,有的部分已融为人格的一部分。但应该指出,在体育意识发展的初期,其态度系统还没固定(即认知、情感和意志三种状态未形成稳固的融合形式)时,它容易因新经验、新知识、新情况而改变。第六,对象性。任何体育意识都是针对体育和体育活动中的某一对象,因而它具有主体与客体的对应关系。例如,主体是个人或群体时,就是个体体育意识,或群体体育意识;客体是体育所属学科或体育活动的不同方式时,就可能是科技体育意识、竞技体育意识、群众体育意识等。第七,系统性。 体育意识是一种态度控制系统,各态度之间彼此相连,紧密相关,形成有机联系,我们可以从其中的一种态度推知另外一种态度。。第八,历史制约性。这是由于体育意识的反映对象(体育和体育活动)是在一定的历史 条件、一定的社会体育需求和社会体育能力下产生和进行的。

人们有无体意识是群众体育运动成败与否的关键,努力培养和提高人们的体育意识是体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怎样培养和提高人们的体育意识呢?总的方法途径有二条,一是改变人们对体育和体育活动的态度, 使之具有正向的体验和积极的态度;二是努力提高人们的体育素质,使人们更能够反映体育和体育活动。具体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要开展并加强宣传教育,形成并提高体育认知。体育宣传主要是制造积极的舆论和气氛,使人们产生对体育和体育活动及其效能和作用的感性认识和良好的情感体验,还可以鼓励人们产生暂时的体育行为。若这时再向人们灌输相当的体育科学知识,就有可能使人们意识到体育和体育活动能给他们带来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动力和活力,使他们的体育行为长期化、经常化和固定化。体育教育就是给人们以体育科学知识,形成对体育的理性认识,同时结合一定的体育实践活动,培养人们的体育活动技能。

其次,要大力组织开展体育活动,培养体育情感。俗话说,“知之愈深,爱之愈切”。人们投身体育活动 ,是产生体育情感的前提和条件。大力组织开展体育活动,是使人们产生体育情感的最有效的推动力。体育情感,以投身体育活动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为中介。那些能满足人们需要的体育活动,就会引起人们各种正向的态度和体验,在多次感受下,就会产生对体育和体育活动赞同、喜爱、支持等情感;反之,就会引起负向的态度和体验,在多次感受下,就会产生厌恶、反对等情感。这就要求我们要研究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人群,参与体育活动的特点和心理感受,使组织开展的体育活动与参与者当时的心理狀态合拍。

社会体育意识 篇12

一、培养终身体育思想对高校体育的重要性

高校体育教育在培养学生体育技能和健康意识的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 高校体育教育在培养终身体育教育思想方面却存在着很大的漏洞。比如, 以往的高校教育只注重学生智育方面的发展, 虽然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很多高素质的人才, 但是当他们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 生活的压力、工作的压力致使他们身心疲惫, 这些压力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释放, 很可能会带来很多疾病。如果高校体育教育能及时的加强对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他们就会意识到终身体育教育的重要性, 这些压力就会在参与体育运动的同时的到释放, 减轻疾病的发病率。因此, 高校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教育思想的重要场所。终身体育教育思想可以培养学生健康生活的价值观, 积极参与体育运动, 树立终身体育教育的思想, 不仅是在校园里, 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坚持体育运动, 积极参加一些健身社团活动, 接受新思想, 新指导, 促进自身身体素质的协调发展。

二、培养和强化终身体育思想的途径

个人参与体育运动的程度取决于自身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品质。养成自觉的体育意识, 并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是保持身体健康的最佳途径。

1. 加强体育意识的培养。

培养学生养成热爱运动, 尊重运动, 自觉参与运动的意识是实现终身体育思想的前提条件。真正将体育意识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要得到大家的认可就必须对体育意识进行宣传和教育。一方面, 学校可以通过各种传播途径宣传体育运动的由来, 体育运动的项目, 体育运动带给我们的好处等等。这种方式既起到了宣传的效果, 还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 还可以举办体育周或体育节, 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 采取灵活多变的运动形式, 创造一个轻松有趣的环境, 让学生切身的参与到体育运动当中, 感受体育带来的快乐。通过开展这种活动, 将生硬死板的理论知识以生动有趣的形式展现出来, 更能吸引学生的关注。与此同时, 还可以运用舆论导向作用, 将先进的体育理念带入课堂, 帮助学生更加了解体育现状。还可以请运动冠军在学校开展专题演讲, 通过讲述自身的经历激励学生积极的参与运动。

2. 树立正确的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

规范体育教学的方式方法, 丰富体育教学的内容, 是培养终身体育教育思想的重要环节。只有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体育教学的竞技化和理论化, 将学生从竞技考核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才能使学生对体育运动有新的认识, 并愿意参与其中。

第一, 学校要明确体育教育的总目标, 即促进学生的身心协调发展, 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大学生已经具有了自主参与体育的能力, 但是他们对于选择自己喜欢的和有优势的体育项目的想法并不十分明确, 这时需要老师进行引导, 挖掘他们的优势, 激发他们的潜能, 养成一种自觉参与运动的好习惯。

第二, 在体育内容的选择上, 应更加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 淡化体育项目的竞技性, 增强趣味性、娱乐性, 凸显体育运动健康、积极、灵活的方面。比如开展武术, 太极, 气功等学生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 同时开展这些课程也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弘扬和继承。第三, 改变以往教学方式中死板的讲义和操作的方式, 转为有针对性的、时代性的授课方式。同时还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评价的方式, 不能只以期末成绩来评价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水平, 而忽略体育教育本身的健身性和娱乐性, 要使学生重拾对体育运动的兴趣, 就应该对评价体制进行改革。

三、加强高校体育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 创建和谐文明的体育教育环境

开展高校体育教学, 不仅需要正规的体育场所, 齐全的体育设施等客观的物质条件, 还需要有一个和谐文明的主观环境条件。这两者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前提条件。因此, 高校应加强体育教育的硬件设施建设, 并创建良好的软环境。

首先, 在硬件设施建设上, 立足于长远发展的眼光, 定期对体育器材进行维修和管理, 制定一套科学完整的奖惩制度。比如, 教育部门要加大建设高校体育设施的资金投入力度, 修建体育馆, 完善相关的体育器材, 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学生可以进行各种体育活动、训练以及竞赛。在这种氛围中学生会更加喜欢参与运动, 对于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奠定基础。

其次, 在软环境的创建上, 要遵循学生潜在性和自发性的原则, 创建文明和谐的运动氛围。老师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老师应先转变自己的思想, 改变传统死板的教学方式, 以开放自由的教学手段, 为学生创建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拉近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学生可以在体育课上尽情发挥, 充分享受体育的快乐。另一方面, 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成立体育运动小组, 在加强自身体育运动的同时还可以相互学习, 共同进步, 吸引更多的运动爱好者, 在这种和谐的体育氛围中养成终身体育意识。

摘要:在实践我国人才强国战略规划中, 素质教育已经渗透到我国高等院校的体育课程当中, 这种教育体制同时也带来了一种积极的思想观念, 即终身体育意识。在我国很多高等院校的体育课程中, 终身体育意识已经被很多学生和老师所接受, 真正发挥终身体育意识的积极性, 将以往的竞技化向娱乐化、趣味化方向发展, 发挥体育本身所具有的强健身心的作用。本篇论文从终身体育意识的重要性以及终身体育与体育教育的联系上, 分析高等院校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方面的政策措施。

上一篇:历史课堂中的创新教育下一篇:图书馆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