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意识

2024-08-04

体育意识(精选11篇)

体育意识 篇1

摘要:随着经济文化快速的发展, 终生体育意识已经成为人类健康的追求。大学体育是全民健身的重要环节, 是培养广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关键时刻。所以, 大学体育应做好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教育工作, 帮助学生转变观念, 改革大学体育的教育思想、教学体系、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

关键词:终身体育意识,大学体育,健康

体育能力的培养, 对大学生终身体育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终身体育即人类个体终身进行体育学习以及身体锻炼, 它根据不同的个体身体发展变化的规律, 不同个体身体锻炼的作用及现代社会对不同个体提出的不同要求来进行体育活动。在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中, 大学体育课程体系特别注重体育知识、技能的传授, 对大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大学教育是教育的最高层次, 如何在这关键阶段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 对于广大高校体育教师而言, 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而终身体育是一个动态的连续发展的过程, 大学生需要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 坚持体育学习、锻炼身体。终身体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是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内涵, 同时也是强化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要求。大学生体育课程需要根据社会发展、个体发展的需要, 逐步提高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坚持强化“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发展绿色、可持续、健康的体育事业, 这是目前大学体育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

1 激发大学生的终身体育兴趣

大学体育教育工作者需要建立以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的体育教学模式, 在日常教学工作中, 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的内在动力是促使其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大学体育教育工作者需要帮助学生从体育学习和锻炼的趣味性、技艺性、对抗性、竞争性中体验乐趣, 激发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致和欲望。终身体育思想要求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引入快乐教育的内容, 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进行体育活动的能力和习惯, 使体育生活化。学生可以根据不同个体的兴趣、爱好选择活动的内容、形式, 并且确立可以满足学生愉悦身心的情感体验为体育活动目标;另外, 注重挖掘、发展学生的体育特长, 注重因材施教。

2 培养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自我意识增强是大学阶段心理发展完善的表现。终身体育意识是指人们按照理论和实践中所获得的体育运动知识、技能和方法, 作用于终身体育锻炼而产生的一种稳定的心理活动。大学体育课程是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建立的基础平台, 它的培养和发展, 依赖于体育理论知识的讲授和学习, 以及体育实践的情感体验, 教师辅助学生在兴趣中实践, 掌握1~2项喜好的体育运动。大学生体育课程的特色是灵活生动、丰富多彩、形式活泼。终身体育意识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在素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 发展个性化的终身体育项目, 还可以培养大学生形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观念、信念。

3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大学生内在的兴趣和爱好是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驱动力, 它对学习行为和效果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兴趣在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终身体育锻炼习惯是每个个体在不断重复的练习中形成的固定化行为过程, 其中兴趣是学习的初始动机, 也是有效学习、健康身心的保证。终身体育习惯的养成, 有赖于终身体育意识和兴趣的培养。不断地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兴趣, 就可以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学体育活动是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的必经之路, 当大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初步形成后, 体育教师就可以依据他们的实际, 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

4 提高大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能力

终身体育是现代大学体育课程的发展方向, 是现代学校体育教育思想的潮流。大学时期是个体个性形成时期, 自我意识的不断发展, 大学体育教师应该在体育活动的过程中, 不断地鼓励学生参与并组织内容不同、形式各异的活动, 鼓励学生参加体育讲座和竞赛, 不断地提高大学生终身体育能力, 是当前大学体育教学的当务之急。提升个体独立探索的能力、丰富知识和技能, 检验自身的参与能力, 不断地为学生提供了表现、创造和成功的机会, 为他们提供可以展示才能的舞台。大学体育教师需要培养学生参与活动的能力, 鼓励他们担任运动竞赛裁判、指导健身活动、课余锻炼辅导, 组织完成体育比赛的参赛任务, 将课堂所学的理论联系到实际, 并在实践中增长才干, 逐步地完善、检验自己的组织、评价能力, 最终实现竞技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5 提高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建议

当代大学生亟待提高自身的体育文化素养, 迫切需求掌握现代科学健身的方法、技术、卫生保健和医务监督方面的知识。因此大学体育教师在教学中, 应高度重视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不断地加强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培养, 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注重提高大学生自我调节的心理能力, 消除消极情绪, 促进各项体育项目成绩的稳定提高。良好的心理素质并不是与生俱来的, 而是在日常艰苦的训练和比赛磨练出来的。另外, 大学体育教师需要不断地进修, 提升自身素质, 创新教学方法, 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大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 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水平体育人才。

大学体育教学要以终身体育为主线, 以拓宽体育教学为目标, 切实践行“教育要立足现实, 面向社会, 面向未来”的指导。教师要构建体育活动运行体系, 有计划、有特色地开展体育课外活动。另外, 高校要适当地增加场地、设施、器材建设, 开发有利于大学生的体育活动项目, 不断地提高广大学生的参与度。高校还需增建体育俱乐部和体育社团组织, 为开展体育活动提供保障, 构建良好的竞赛体系, 以“淡竞技、重参与”为指导思想, 体育工作者要设计适合学生体能的规则, 吸引全体大学生加入体育锻炼中来, 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体育乐趣, 培养他们的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 从而日渐提升他们的体能, 锻炼他们坚毅的品格, 实现学生的自我价值。

6 结语

高等学校体育不仅是发展大学生体力需要, 而且也是发展大学生心理的需求。大学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石, 而终身体育则是大学体育的延续。教师应以帮助大学生终身受益为出发点, 不断地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帮助学生提高与未来职业有关的运动技能, 以及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大学体育应大力发挥课程的德育功能, 提高其育人价值, 不断地促进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 更好地实现体育教学和终身体育的接轨。”

参考文献

[1]黄丽秋.终身体育思想的形成及教学引领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2014.

[2]卢澎涛.影响河南省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及行为形成的因素与对策[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2 (3) :114-117.

[3]朱湛军.树立大学生的终身体育观加强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J].四川体育科学, 2003 (1) :86-87.

[4]任莲香, 尹克丽, 李航.学校体育应把终身体育作为教育的战略重点[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1) :99-101.

[5]王筱松.浅析高校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必要性[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1 (3) :435.

[6]周全.关于体育意识意蕴的解读[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6 (6) :9-11.

体育意识 篇2

体育锻炼把实际活动放在第一位,强调通过具体运动增强体质是无可非议的。但体育不是一种单纯的体力活动,只有在锻炼过程中注意学习知识和掌握技术,才能提高体育锻炼的成效。不过有些体育锻炼常识要注意的——

1)要给小孩子说明各种体育活动的特点和意义,如田径类的活动主要靠力量和速度,球类活动对灵敏和弹跳的要求较高,使孩子能够逐步地了解一些常见运动项目。

2)教给小学生一些常见运动项目的知识和技术,指导学生正确的练习。比如,锻炼前应做哪些准备活动,体育运动后应做哪些整理活动,又比如跑步的起跑、加速跑、途中跑、弯道跑、终点冲刺等,打篮球的`传接球、带球突破、投篮、防守等。

3)要让孩子知道自己适于从事哪些运动项目,由于孩子的身体发育水平较低,心脏承受能力差,因此不宜做长久跑、器械力量训练、长时间倒立等运动项目,而应当选择那些负荷较轻、欢畅活泼的运动项目,就像游戏、简易体操、小球类等。

4)教给孩子一些最基本的体育比赛规则,例如起跑时要听口令,打球时不能撞人,游戏时不能出线,这些是保证体育比赛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要让孩子有所了解。有的孩子在某项体育运动或活动项目上有特殊的才能,父母应当让孩子自己决定是否继续进行训练,以发展专业技能,进而成为体育苗子。但是,父母有责任帮助孩子,和他们一起对参加体育训练进行反复思量和研究讨论,并给予一定的关爱和支持。

5)教给孩子从实际出发,合理安排,循序渐进。运动量要由小到大,逐渐增加,动作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使小学生的机体有个逐渐适应的过程。由于小学生的体力随年龄的增大而增加,所以运动量也应随年龄而逐渐增大。

提高终身体育意识 篇3

【关键词】终身体育意识 兴趣 自我锻炼

【中图分类号】G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208-01

一个国家的体育水平,是一个国家国民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精神面貌、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我国近些年来在国际竞技场上的表现,已足可证明中华民族的顽强拼搏精神,已使中国成为一个不容小觑甚至会令对手胆战心惊的名字。大到国家,小到团体,再到个人,良好的身体素质,优秀的健康情况,出众的意志品质,都足以改写一个人的命运。

毋庸置疑,任何事情如果被动处理都不会取得最佳的效果,体育锻炼亦如此。所以,如何在脱离被动的体育训练的环境下,仍能在内心有积极的体育锻炼意识显得极为重要。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使学生能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树立起终身的体育锻炼意识,便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培养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兴趣。体育教学中,当学生真正认识和亲身感受到体育的好处和乐趣时,才会形成追求。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养成锻炼身体的兴趣和热情,并使之形成较为稳定的个性品质与特征,从而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是本课题的出发点。体育兴趣的培养是个艰苦复杂的长期过程。它不但要借助各个学段的体育教学,也要课内外、校内外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提高认识问题也就是有健身需要,又要提高学生的技术水平、技能问题,以成绩的提高和竞争意识来诱导他们的兴趣。为此,在体育教学中应力求做到教学思想、授课形式、内容方法的整体统一性,全力以赴提高学生的兴趣,有了兴趣,就会变被动为主动,真正达到最佳锻炼效果了。小比赛,小游戏,都是在课堂中最常用的方式,学生会乐此不疲、争先恐后,更会增加合作性、团结性,促进友谊的发展,令学生身心愉快。

2.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这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更是养成和掌握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习惯和能力的必修课。本人在多年的体育教学中,一直注重全面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能力,将自我锻炼能力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出了技术教学外,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使学生真正懂得体育锻炼的意义、作用和有关的体育知识,充分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在体育教学中特别培养学生在独立的锻炼过程中,对练习的次数、运动时间、运动强度、动作的自我纠正等有较好的自我调控能力,树立起科学的运动理念。从而使学生自我锻炼成为一种自觉的意识和自主活动,身心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发展,这对以后学生的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令他们终身受益。

3.学校体育教学要为学生终身健身打好基础。在体育教学中增加学生的健身能力,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就能为终身健身打好扎实的基础。体育教学是以终身健身作为指导思想,因此,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其一,通过体育教学使学生对体育有比较正确的认识和积极的态度,懂得锻炼身体的目的和意义,树立终身锻炼的习惯和观念。其二,要使学生对自己的身体状况与能力做出符合实际的了解与评价。其三,具有健身方法的知识,能运用多种基本运动技能和健身方法经常锻炼。其四,要具有独立健身的能力。

总之,终身体育是终身体育思想在体育中的体现,努力培养学生身心自我完善的能力,提高学生对自我身体锻炼重要性的认识,使之具有终身体育锻炼的欲望,不仅在学生时代,在进入社会后,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够自觉地独立自主地从事体育锻炼,以保持体育教学的连续性,让学生成为终生受益者。为此,体育教学要以增强学生体质为出发点和归宿地,培养学生的能力是从事终身锻炼的重要手段,兴趣有了则能产生积极参与身体锻炼的欲望和追求,是形成运动习惯的心理基础,寓德智体美劳于教学中,令学生身心愉悦,成为适应现代社会和未来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体育意识 篇4

那么,作为大众体育范畴之一的家庭体育在学生体育意识形成过程中有何作用,对学生的体育行为会产生什么影响?以下作简要阐述。

1. 家庭体育的特殊性

1.1 特殊的体育环境。

家庭是学生出生后的第一环境,是一个人一生中最早参与、参与时间最长的群体。家庭体育环境是影响学生童年期体育意识发展的关键因素。入学前,学生接受的体育活动大都是在家庭环境中进行的,家庭体育活动是学生认识体育的最初阶段,因此,家庭体育容易对学生的体育观念和兴趣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2 特殊的体育教师

通过调查研究众多家庭对子女参与体育锻炼的影响,以及家庭在培养子女体育意识过程中的作用的资料表明,家庭尤其是父母本人参与体育的态度对子女参与体育的态度影响最大。孩子出生后,关爱他最多、影响他最深的父母自然而然地成为他的第一任教师,在父母与学生亲密的接触中,学生能以最自然的心境,最专注地去观察、模仿家人的言行举止,他们会从中实现自我、感受成功、享受快乐。在学生体育意识的朦胧期,儿童游戏是他们接触最多的体育活动。据研究:学龄前儿童70%左右的觉醒时间都是伴随着游戏度过的,家长与学生一起进行的各种亲子游戏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意识,而且能增进家长与学生之间的感情。

1.3 特殊的组织形式。

家庭体育可以说是一种亲子活动,它没有硬性的体育目标、要求、手段,主要采用游戏、游玩、玩耍等方式方法,因而,家庭体育在组织形式上比较机动、灵活、多变,是体育生活化、生活体育化的具体实现形式。家庭体育这种特殊的组织形式,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体育积极性,培养其个性,而且能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对于体育的正确理解和认识,从而影响学生体育意识的形成。

1.4 参与者的特殊关系。

家庭体育的参与者主要是家庭成员,他们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亲情弥漫在整个家庭体育活动过程的始终。因此,在活动中学生在父母家人的陪伴下,无忧无虑的天性可以得到尽情的释放,其好动的本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学生在这种宽松的环境中进行体育活动,有利于其形成活泼、开放、健康的性格,有利于家长与学生之间体育互动,加深相互间的感情,建立“亲情式”的体育关系,而这种特殊关系对于学生体育意识的形成所产生的影响,是其他任何一种形式的体育活动所无法替代的。此外,从某种程度上说,家庭体育就是一种小型的社区体育,具有社区体育的一些特点,所以在家庭体育中,学生同样可以加快自身的社会化程度,并且不断形成和强化自身的体育意识。

2. 放大家庭体育对学生体育意识与行为的影响力

2.1 促进情感交流。

以家庭为体育组织形式会产生强烈的亲和力与感染力,形成团结友爱、互相尊重的环境气氛,使学生的情绪得到良好的熏陶。家庭体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家庭成员通过身体锻炼,不仅能够增强体质,而且在集体场合从事身体锻炼的各种活动中,可以促进社会交往、增进友谊,有助于消除人的孤独感。家庭体育活动中的合作和家庭之间的合作,可以培养学生寻找横向帮助和合作的意识。邻居、朋友、亲戚家中有年龄相仿的学生,教师就可以与他们合作组织各类体育活动,利用同伴效应或激将法帮助学生纠正问题行为。

2.2 培养学生自信、勇敢、坚韧的性格品质。

体育生活是恢复人的本质与体现人的价值的生活活动及社会实践,意味着人性的解放。愉快、自由的享受体育活动可以发展人的身体、智力和认识能力,可以轻松愉快地与社会和自然产生沟通和交流,使人拥有健全的人格,体验人生的幸福完美。

相关研究表明学生在体能类和有氧类型的身体活动的练习中取得个人的进步更直接、更明显,学生对自身的能力和成功的感知会被提高到更高等级,从而养成自信、勇敢、坚韧的性格品质。因此,家长应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并使其感知成功的喜悦,养成其自信、勇敢、坚韧的性格品质。

2.3 实施道德教育。

体育运动是育人的一个动态过程。德育是对学生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塑造新一代具有良好的精神面貌、行为习惯、性格等优秀品行和健全人格的奠基工程。德育的作用在于为形成良好的品行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如自尊自爱、关心他人,具有一定意志力等。

2.4 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

良好的家庭氛围和生活秩序能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和生活习惯。体育运动的公平、公正竞争、合作的特点,使家庭体育活动有助于形成家庭成员之间平等、互助、互爱的良好的家庭氛围,从而培养学生活泼开朗、诚实勇敢、合群友善、自制独立等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促进学生体育意识的形成有很大帮助。

2.5 培养学生行为规则意识。

体育是具有规则性的游戏,家长可以在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培养他们遵守规则的意识,告诉学生怎样做是正确的,怎样做是不正确的。这对学生的一些偏执行为、好发脾气、好挑衅打架、破坏物品等攻击性行为,以及如偷窃等违纪、违法行为的纠正有重要作用。在这一过程中家长应做到褒贬适度、“奖惩”分明,既要从校正的目的出发“奖惩”分明,又要以儿童接受能力为依据,做到适度。

3. 促进学生体育意识形成的建议

3.1 提高家庭成员的体育素养,不断完善家庭体育服务体系。

目前,人们在进行家庭体育活动时,由于缺乏相关专业知识而致使家庭体育活动过于单一化,所以我们要加大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的体育素养的教育和培养,在不断提高他们身心健康素质的前提下,逐步完善家庭体育服务体系,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指导和培训,给家庭成员提供专业的理论和技术技能等方面的指导,促进家庭体育的不断开展。此外,要完善相关服务体系,努力促进家庭体育的科学化和社会化。

3.2 要加强对家庭体育的政策支持,创造良好的家庭体育氛围。

家庭体育的开展需要政府的政策引导和支持,各级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加强对于家庭体育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研制适合不同家庭成员在室内或在庭园摆放的各种类型的健身器械,要做到廉价实用、科学安全、简便有效,从而创造良好的家庭体育大环境。

3.3 构建“家庭体育、幼儿园体育、学校体育、社区体育”一体化的体育发展模式。

我们构建“家庭体育、幼儿园体育、学校体育、社区体育”一体化的体育发展模式,目的就是更好地促进学生体育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家庭体育是学生体育意识形成的萌芽期,幼儿园体育是萌芽的延伸期,二者是基础,学校体育是形成初期,社区体育则是体育意识形成和稳定发展期。要加强四者之间的协调与合作,不断促进和巩固学生体育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家庭体育的特征, 阐述了学生体育意识行为形成的早期性、连续性。提出应放大家庭体育对学生体育意识与行为的影响力, 呼吁加大对家庭体育的宣传、政策扶持、科学普及力度, 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体育意识行为的完善。

试论体育意识剖析 篇5

关键词:体育意识

什么是体育意识呢?所谓体育意识,就是人脑特有的对体育和体育活动的态度控制系统。体育意识是相对稳定的,它主要由态度状态和体育素质构成。态度状态包括人们对体育和体育活动的认识状态、情感状态和意志状态。其中,认知状态是体育意识的源泉和基础,没有对体育和体育活动的认识,就谈不上有体育意识;情感状态和意志状态对体育意识的发生和发展,有支配和调节作用。它们三者之间相互联系 、相互作用,在认识到体育和体育活动的功能和效用的基础上,形成对体育和体育活动的积极体验,产生体育需要和体育行为倾向,从而构成统一的完整的态度状态。体育素质,既包括人们关于体育和体育活动的认知及其水平(即了解和熟悉程度),也包括人们关于体育和体育活动方法和技能的熟练程度,以及对体育和体育活动的接受和吸收能力。体育素质不同,人们反映体育和活动的广度和深度就会不同。体育素质高的人,其体育意识就可能较强;体育素质低的人,其体育意识就可能较弱。

体育意识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内在性。尽管体育意识可以导致一系列的体育行为,但它本身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体育意识不等于体育行为,体育意识是内隐的,是一种内在的结构。要想了解人们的体育意识,只有通过人们的言语、表情和外显的体育行为进行分析和推断。

第二,客观性。这是因为体育意识一方面是人脑这个自然物质的机能和属性,另一方面体育意识的来源是客观存在的。

第三,社会性。任何人的体育意识都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通过与他人的交往和相互作用,通过社会环境持续不断的影响,通过大量的体育实践活动而逐步形成的。体育意识一经形成,就会作用于人们的体育活动,并在体育活动中不断增强。

第四,能动性。体育意识能够支配和调节人们对体育和体育活动的意志和情感体验,以及其它体育心理过程;能够限制或推动人们的体育活动;能在体育活动中对自己和活动提出要求。

第五,稳定性。体育意识形成后,将持续较长时间而不轻易改变。在体育意识中,有的部分已融为人格的一部分。但应该指出,在体育意识发展的初期,其态度系统还没固定(即认知、情感和意志三种状态未形成稳固的融合形式)时,它容易因新经验、新知识、新情况而改变。

第六,对象性。任何体育意识都是针对体育和体育活动中的某一对象,因而它具有主体与客体的对应关系。例如,主体是个人或群体时,就是个体体育意识,或群体体育意识;客体是体育所属学科或体育活动的不同方式时,就可能是科技体育意识、竞技体育意识、群众体育意识等。

第七,系统性。 体育意识是一种态度控制系统,各态度之间彼此相连,紧密相关,形成有机联系,我们可以从其中的一种态度推知另外一种态度。

第八,历史制约性。这是由于体育意识的反映对象(体育和体育活动)是在一定的历史 条件、一定的社会体育需求和社会体育能力下产生和进行的。

人们有无体意识是群众体育运动成败与否的关键,努力培养和提高人们的体育意识是体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怎样培养和提高人们的体育意识呢?总的方法途径有二条,一是改变人们对体育和体育活动的态度, 使之具有正向的体验和积极的态度;二是努力提高人们的体育素质,使人们更能够反映体育和体育活动。具体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要开展并加强宣传教育,形成并提高体育认知。体育宣传主要是制造积极的舆论和气氛,使人们产生对体育和体育活动及其效能和作用的感性认识和良好的情感体验,还可以鼓励人们产生暂时的体育行为。若这时再向人们灌输相当的体育科学知识,就有可能使人们意识到体育和体育活动能给他们带来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动力和活力,使他们的体育行为长期化、经常化和固定化。体育教育就是给人们以体育科学知识,形成对体育的理性认识,同时结合一定的体育实践活动,培养人们的体育活动技能。

其次,要大力组织开展体育活动,培养体育情感。俗话说,“知之愈深,爱之愈切”。人们投身体育活动 ,是产生体育情感的前提和条件。大力组织开展体育活动,是使人们产生体育情感的最有效的推动力。体育情感,以投身体育活动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为中介。那些能满足人们需要的体育活动,就会引起人们各种正向的态度和体验,在多次感受下,就会产生对体育和体育活动赞同、喜爱、支持等情感;反之,就会引起负向的态度和体验,在多次感受下,就会产生厌恶、反对等情感。这就要求我们要研究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人群,参与体育活动的特点和心理感受,使组织开展的体育活动与参与者当时的心理状态合拍。

体育意识 篇6

一、培养高中生终身体育意识的重大意义

近年来, 青少年身体素质全面下降, 与身高、体重、胸围的生长情况形成强烈的反差。速度、耐力、柔韧性、爆发力、力量等素质均全面下降。2003年和1995年相比, 反映柔韧性的立位体前屈指标13~18岁下降1.8厘米、19~22岁下降2.5厘米;反映下肢爆发力的立定跳远除乡村有所提高外, 其余均有所下降, 最大下降2.3厘米;其中耐力素质下降最明显, 13~18岁男女学生1000米、800米跑平均下降9.6秒、12.6秒;18岁以上男女学生分别下降20秒和15.1秒;同时引体向上、仰卧起坐等指标均有所下降。另外, 青少年的肺活量近年来持续下降, 近视率居高不下。专家指出, 这些数据均指出青少年的身体机能发育落后于身体形态的增长。另外, 2003年与1995年相比, 城市男生肥胖率由百分之6.7上升为百分之10.7。而伴随着肥胖而来的是心脏和肾脏的病变。

由此可见, 由于学生毅力、耐力、承受能力等的下降, 导致学生各方面身体状况的总体下降, 形势极其严峻。高中或大学体育作为学校体育的最后一站, 作为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衔接点, 对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具有特别的意义。

二、高中生体育意识现状

1. 高中生体育锻炼的习惯难以形成

升学的压力, 使得大部分的学生不得不放弃体育锻炼, 挤出时间学习文化课。除了每天的两操和一周两节的体育课, 几乎没有其他的活动时间, 学校规定的课外活动形同虚设。在课外, 学生一早回校到下午放学, 时间排得满满的, 没有一点空隙, 放学回家后由于家庭原因、作业、场地等原因, 更没有条件坚持进行锻炼, 体育锻炼习惯难以形成。

2. 高中生的体育意志薄弱

体育意志是体育意识的能动方面, 是学生自觉地确定参加体育的目的, 并在确定的目的支配下, 克服行动中的障碍、困难, 以实现目的的心理形态。体育锻炼最根本的原则是要持之以恒。

许多中学生对体育锻炼缺乏恒心, 没有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据浙江省兰溪市游埠镇中学陈浩然老师对毕业生参加工作1~4年参加体育锻炼情况调查, 结果表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 (每周3次, 每次15分钟以上) 占15.65%;少量参加锻炼 (每周1~2次) 占27.91%;基本上或根本不锻炼占56.44%。可见, 这些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育活动比较被动, 没有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缺乏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体育意识尚未形成, 以至走出校门后, 不能长期主动地参加体育锻炼。

3. 青年初期生理特点的影响

由于性机能发育基本成熟, 在体态上, 表现出明显的两性差异。在体育活动中有明显的顾虑, 例如:怕做动作失败出丑, 让别人笑话。笔者在与学生交流中, 可以得知女生参与体育锻炼积极性不高。特别是高年级女生更明显。女生由于性征明显变化, 动作变的不太灵巧, 对技巧性强的活动产生顾虑, 在体育活动中的惰性表现更加明显, 怕晒太阳、怕出汗、怕脏、怕苦、怕累或不愿让男老师保护等。

三、对策

1. 加强理论教育

高中体育教学中应加强体育理论教育, 提高学生对终身体育的认知, 身体锻炼应遵循人体自身运动规律进行, 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尤为重要, 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应特别注意加强对学生的理论教育, 理论教育能使学生明确终身体育对人的生命活动的重要作用, 真正认识到体育锻炼的意义, 从而指导终身体育锻炼, 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理论课学时、量是完成教材的重要保证, 力争把教材的内容讲深、讲透、讲具体, 才能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体育知识, 拓宽体育知识面, 从而终身受益。

2. 实施开放型教学

实施“开放型”教学, “开放型”教学要求以学生为主体, 以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为保障, 以教会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提高主体接受、改进、加工、转换信息的能力为根本任务。实施“开放型”教学, 就是让学生参与教与学的过程, 让学生参与到目标的制定中。例如, 排球双手下手垫球练习, 每个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向体育教师汇报并商榷自己制定的目标个数。在组织形式上, 以往的体育教学过分强调整齐划一、步调一致, 限制了学生个性、特长的发挥。而“开放型”教学的着重点则是取消和放宽某些限制, 能放则放。例如, 准备活动不必每次都整队慢跑, 可以在悠扬的乐曲中让学生分散跑。再如, 在教学中的某些环节上, 如跳远的起跳点是否正确, 跳高横竿放置的高低等均不要过分限制, 应根据能力高低让学生有自由选择的余地。这样既考虑到学生的主体意愿, 使学生感受到肩负的责任, 又考虑到学生个体的差异,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使学生始终在轻松的环境中身心愉悦地学习, 有利于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

3. 利用竞赛,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生正处于青年初期, 生理心理发育较完善, 求知欲旺盛, 求胜心切, 已拥有一定的体育能力。游戏与竞赛以其特有的趣味性和竞争性很受青少年学生的喜爱, 根据这些特点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设计带有趣味性和竞赛性的游戏, 来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体育竞赛是促成学生体育情感产生和发展的重要途径。体育竞赛的参与意识往往是全身心投入的一种参与, 其培养学生的锻炼意识比其他方式都更为深刻。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在学习获得成功而产生鼓舞的地方, 才会出现学习的兴趣。”高中体育教学中应多进行各活动项目竞赛, 利用竞争心理的因素, 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兴趣。同时, 在体育教学中应坚持以表扬为主, 多用良好语言刺激, 可以增强学生情绪的正面变化,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生对体育的兴趣。通过与学生沟通得知, 学生要求“学校经常组织的体育竞赛。”愿望强烈。如趣味体育运动会、障碍跑、拔河比赛、乒乓球赛、跳绳比赛等等。特别是高年级的足、篮、排球对抗赛, 都能在学生中掀起一阵锻炼热潮, 学生的锻炼意识深刻。

参考文献

[1].李长勤.新课程背景下的好课[J].教学研究.2006 (1)

体育意识 篇7

1 休闲体育的内涵与价值

休闲体育是人们在可以自由支配的余暇时间里进行的, 以寻求身心放松、获得愉快情感体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的一种以体育锻炼为主要内容的健身活动。休闲体育可以使人们在欢悦的氛围中促进健康、陶冶情操, 也可以激发人们的生活热情和乐趣。休闲体育在人类众多休闲活动形式中占有特殊的地位;一方面休闲体育与人类的自然属性紧密联系, 人们通过各种休闲体育活动满足了机体运动的本能需求, 在运动中同时获得了精神的放松、心理的愉悦;另一方面休闲体育与人类的社会属性有着密切联系, 个体在休闲活动中会与其他人发生交往活动, 实现人类社会发展的需求。

2 大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义

大学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人群, 作为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国家未来建设的中坚力量, 国家培养的高级专业人才;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关乎到国家未来的发展。大学生往往由于忙于应对繁重的课业压力以及其他一些事情而忽视体育锻炼。身体运动不足是导致身体健康水平下降的重要原因;大学生18~22岁处于青春发育期, 机体代偿能力强, 各种因素对身体造成的损害不易察觉。因此加强体育锻炼, 终生参与体育运动对改善和提高体质, 发挥个人价值具有重要作用。

3 休闲体育对大学生终生体育的影响

3.1 促进大学生终生体育锻炼的参与

休闲体育活动的内容丰富多彩, 有游戏活动、体育锻炼、运动竞赛和野外郊游等多种多样的组织形式。参加休闲体育活动, 可以在良好的运动环境下做轻松的健身运动, 有助于摆脱压力、降低焦虑等心理障碍, 使大学生保持心理健康。个体能够以自己所喜爱的、在内心所爱的驱动下自发性的主体活动;在个人可以自由支配的的时间里进行体育活动, 没有强制、被动或自愿成分。在锻炼中, 由于是主体自愿的需要而参与, 因此, 不仅直接满足身心发展的需要, 而且这种良好的情绪体验更加激励持久参与的积极性。

3.2 满足大学生终生体育锻炼的层次性

层次性包含活动人群的的年龄层、动作内容的难易层、活动方式经济消费层。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爱好和需求, 大学生由于处于青春发育期, 新陈代谢快体力充沛, 对一些新奇的个人项目, 如轮滑、跑酷、滑板、街舞等感性趣, 青年人还爱好挑战性和对抗性的活动, 如篮球、足球、国标舞、拓展等个性项目。另外活动的技术要求和难度, 也是大学生选择休闲体育的依据。这种选择主要取决于活动者对自己运动能力的评价, 个人运动能力较强着, 一般会选择需要有技术且有难度的项目, 而个人运动能力自我评价不高者更愿意选择那些不需要多大努力就可以完成的活动项目。因此休闲运动项目在内容上对满足大学生不同层次锻炼者具有很好的方向选择。

3.3 促进大学生终生体育的时尚性与流行性

社会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的当今时代, 参与休闲体育已经成为一种时尚, 一方面参与休闲体育活动以表明自己与某个社会阶层的平等性等级, 另一方面则以此标明自己与另外某个阶层之间的差异。大学生是国家培养的高级人才, 具有学历高、知识面广、思想意识前卫等特点;因此追求时尚发展个性是当代大学生的典型特征。流行性对社会事物具有十分广泛的影响, 并形成了一种其对时尚性的外在表现。当代社会由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不断升华, 休闲体育活动因为其本生的特点成为人们对休闲方式选择中的首选。大学生追求时尚, 敢于体验与尝试这正好与休闲体育的特征不谋而合, 也对大学生体育运动参与提供了方向。自主选择时尚个性和流行新颖的体育项目, 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大学生的欲望;在积极性的休闲运动中, 个体的积极性、创造性、自主性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从而提高大学生自信心和价值观, 增强体质展示个性魅力。

3.4 休闲体育完善大学生素质教育内容

素质教育的改革在基础教育阶段大张旗鼓地进行, 但在大学却一直缺乏系统的延伸。大学教育对学生专业之外、课堂之外的教育, 一直处于从属、甚至被忽视的地位。面对充足的闲暇时间, 一部分大学生或者束手无策, 精神上倍感孤独空虚。大学的课外体育活动, 没有能够广泛调动所有学生的参与, 或者因为强制和半强制, 把休闲自由的意义异化为另一层学生负担。因此, 大学生的休闲教育, 只有首先改变观念, 把休闲体育作为追求个体生命价值的途径, 与工作具有同等重要性意义, 并且充分尊重学生休闲自由选择的权利, 提供丰富的休闲机会和设施, 才能实现素质教育观之下的真正休闲教育。

3.5 现代社会对体育功能的特殊需求

大学培养的是高级专门人才, 因而进行人生价值教育是必要的, 但不是教育的全部目的和终极目的。调查研究表明, 大学生日平均闲暇时间是4h左右, 因此大学中还有相当一大部分时间可以用来充实知识结构, 丰富知识层面。积极有意义的休闲运动, 可使生理机制得到修复与完善, 达到身心的放松和康复, 有利于提高创造性和工作效率。目前大学课程中重视专业教育, 选修课以传授知识和就业谋生技能的课程为主, 而发展学生个人兴趣、爱好与个性特长的课程较缺乏。所以需要开设休闲技能方面的选修课, 或者以免费培训班、兴趣班的形式对大学生进行舞蹈、旅游、拓展和社会活动等方面技能的培训。对于学生自由组织的课外活动和比赛, 也应鼓励和支持。

4 高校开展休闲体育现阶段主要存在的问题

休闲体育与现代体育课程内容的互相融合, 是现代体育课程发展的趋势。然而大量资料显示, 高校体育教学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第一, 大学生的体育项目主要集中于竞技体育、传统保健体育、现代健身体育和娱乐体育。选项体育项目不能适应休闲个体活动的开展。很多大学生休闲体育的项目主要是球类, 其他项目基本不会, 也练不起来, 使学生参与休闲体育的兴趣减小。第二, 课外辅导的开展仅局限在大一、大二年级学生中进行。大部分高校缺乏开展休闲体育的有关规章制度、组织机构、引导措施和发展休闲体育的生活行为方式, 造成了大学生休闲体育运行机制的不健全。另外, 高校体育经费有限, 导致学生课余时间体育活动和各类学生体育协会经费不足, 因而制约着课余体育活动的开展。第三, 现行的教育造成了教师和学生只重视理论课的学习, 忽视了身体素质教育的作用;这样学生就没有时间参加体育活动, 妨碍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

5 结语

毋庸置疑, 发展休闲体育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的主题之一;而普及大学生休闲体育参与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 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工作。提高高校休闲体育, 需要发挥所有高等教育工作者的智慧, 群策群力, 才能取得可观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莫风波.校园体育文化对大学生树立终生体育观的影响[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08, 8.

[2]王宾.刘立伟, 户外休闲体育研究2009.

[3]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J].2002.

体育意识 篇8

1 学生对运动参与的满足

学生能否快乐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 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对学生参与活动的先行设计。如:大部分学生都有不同程度地受到来自文化学科的压力, 相比之下, 体育课的压力就小得多了。因此, 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如何设计能对学生参与体育活动中获得快乐, 使学生有更大的优势从中得到乐趣, 同时, 也获得参与的满足感, 学生就将在文化课的压力能在体育课中得到释放, 这就需要我们体育教师在设计这环节更有必要加强的一方面, 才能产生更积极的作用。又如:每次观看体育比赛时能让众多体育爱好者欣喜若狂, 彻夜不眠, 参与到比赛之中所感受到的乐趣, 一切均发自肺腑之言, 不需要规定, 更不需要强制, 情感与运动的交融, 参与的满足就足够了。如果体育教师能使学生在多年的体育学习中找到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 不管现在学生有没有意识到体育对他个人成长的真正意义, 就已经不知不觉地接受体育。那么, 体育课的教学设计就应该让体育课成为学生们渴望参与其中的空间, 成为孩子们运动的乐园, 多增设一些体育比赛氛围, 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这样, 学生们亲身感受到运动带来的乐趣和满足, 更加积极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 逐渐把教师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转化为自觉自愿的运动习惯。

2 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 是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也是养成与掌握终身进行体育锻炼身体的意识、习惯和能力。自我锻炼能力如何与常规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呢?在多年体育教学中认为应注意全面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 将自我锻炼能力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除了技术教学外, 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 使学生真正懂得体育锻炼的意义、作用和有关的体育知识, 充分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调动学生的运动兴趣, 促进学生锻炼的积极性、自觉性。同时, 在体育教学中要特别培养学生能在独立锻炼过程中, 对练习的次数、运动时间、运动强度、动作的自我纠正等有较好的自我调控能力, 主动积极的锻炼, 从而使学生自我锻炼成为自己的自主活动, 身心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发展, 这对以后学生的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使学生终生受益。这也符合现阶段“体育与健康”所提倡的:学生能够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和运动技能, 学会学习体育的基本方法, 形成终身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选择自己喜爱的体育项目, 体验锻炼身体的乐趣, 从而提高对体育的关心、意欲、态度和兴趣, 拥有健康的体魄。

3 教学方法的多元化

体育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体育教学目标采用的教学活动方式和手段的总称。在体育教学中, 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有很多。如:发现法、探究法、范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自主学习教学法等。但随着现代化多媒体教学逐渐渗透到各学科里, 多媒体也引进到体育教学的课堂, 体育方法的改革也随着教学教育现代发展而紧跟时代不断推陈出新, 它的科技含金量不断增加。如:教师在一节课中交替使用讲解示范, 预先录制好的示范动作切到多媒体平台进行讲评, 容易出现的错误的演示, 甚至可以用录像的方法把学生练习的动作录下来进行讲评。这样, 体育教学方法的合理交叉使用结合, 呈现出多样性。又如:现代多媒体的体育教学方法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 它是用光、声、音像等多种手段取代传统的言传身教的教学方法, 作为体育科目, 特别在室内课、理论课上, 教师可将更多最近发生的体育事情更直观搬上讲台。如申奥、奥运知识、我国足球出线等体育信息、知识及时传播给学生, 充分体现现代技术教学的应用, 发挥其整体功能。因此, 丰富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培养、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所采取的手段, 使学生为被动锻炼变为主动锻炼, 从而获取更多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全过程, 使他们从小喜欢体育, 乐于体育。

4 教师素质的自我提高

作为一名体育教师, 无论其身体素质怎么好, 技术有多么全面。他都不可能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 必然有其自己的专长。本人在多年的体育教学中, 就经常遇到这样的一个问题, 就是学生各有各的兴趣和爱好, 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是多种多样地。所以, 学生不懂体育方面的知识自然而然地找体育老师来帮助。如:有的学生喜欢篮球;有的学生喜欢乒乓球;有的学生喜欢踢毽子;有的学生喜欢看各种体育比赛项目, 但又看不懂等等一系列问题。这样, 作为体育老师的素质高低就很关键, 虽然有些运动项目是自己的专长, 就很容易。有些项目是自己的弱项, 就很难做到。因此, 体育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作为体育教师, 必须具有较全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不断提高自我的知识面, 才不会出现尴尬的场面, 教学过程也得心应手, 以此赢得学生们的信任、欢迎。体育教师还要跟随时代的不断发展, 随着多媒体、网络信息化进入课堂, 体育教师应不断地自我进修, 开拓信息方面的知识, 才能不落后于时代。要有创新能力, 对自己的创造有清醒的认识, 并加以开发, 在体育教学中应表现出创造的天赋和好奇心, 使体育教学常教常新, 具有较强的科研意识, 能把最新的体育信息传授给学生, 使学生感受到体育的氛围、产生极大的兴趣。这样, 对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将起到潜移默化地作用。

总之, 培养和发展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和学习的主体积极性, 是让学生在学生时代学会有“一技之长”, 养成与掌握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和意识, 让学生认识到体育的价值, 生活中离不开体育, 体育给他们带来无穷的乐趣。所以, 学校体育教育是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关键, 是潜移默化地, 它不仅是为学生终生体育打好体质基础, 更重要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习惯和能力。我们体育工作者应从长远的、整体的大教育观出发, 把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观的培养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 不断探索、研究, 力争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既有体育意识, 又有运动能力”, 体质强健的一代新人。

摘要:通过文献综述法、调查研究法和理论分析法, 阐述了学生对运动参与的满足及自我锻炼能力培养, 提出体育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要多元化, 自身素质要不断提高的理论, 诣在使学生通过体育教学, 掌握自己锻炼身体的方法, 培养运动兴趣和终身体育意识。

关键词:终身体育,体育教学,锻炼培养

参考文献

[1]林诗娟.论终身体育[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1993 (3) .

体育意识 篇9

从哲学层面理解的学者普遍认为:体育意识是人脑对体育客观现实的反映。他们根据哲学研究的理论。从心理学层面解释的学者认为:体育意识是人们对体育结构、功能及其现象的感知觉和思维。他们将体育意识分为个体体育意识、体育思潮和体育思想。同时又按照个体社会心理研究和测量的内容, 把对个体体育意识的测量分为五个层次:感性认识、知识、态度、评价和行动。体育意识在学术界还没有一个普遍的认定, 所谓体育意识是人们对体育及相关事件重要性的认识以及由此产生的思想观念、心理活动的总和, 它是与体育实践行为相辅相成的。

2、体育动漫的特性

2.1、竞技性

采用了竞技体育运动的训练和比赛场景, 把竞争的艺术美表现在激烈的对抗中, 不论是竞赛规则、动作技巧还是体育技战术方法, 都符合体育运动的实际动作需要和实战特点, 内容夸张但不脱离体育运动实际。能有效将理解难度大的体育运动分解, 方便儿童多次学习和反复练习需要。

2.2、针对性

人物形象特有的运动技能和战术技能极易被儿童崇拜学习和模仿。在一定程度上利于儿童学习正确的动作技能、体育观和积极的运动参与。体育动漫具有体育的专业性, 更容易让儿童接触到真正实用的体育知识和相关技能, 能有效地为体育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2.3、娱乐观赏性

动漫作品之所以深受广大儿童的喜爱, 很大的原因在于它诙谐的配音及动漫形象具有娱乐性和观赏性, 让儿童在快乐中接触体育相关事件、学习体育知识、并且喜欢体育运动。

3、体育动漫培养儿童体育意识的可行性分析

3.1、视觉需要

心理学家指出:幼儿3岁就能正确辨出红、黄、绿、蓝, 4岁开始区别各种色调和饱和色, 5至7岁能鉴别全部颜色并能与名称相联系。感知对象与背景最明显的差别就在于颜色, 对象与背景的差别越大越容易被感知, 所以色彩对比鲜明、视觉刺激性强、纯度较高的体育动漫, 更容易引起儿童的注意, 便于儿童理解和记忆。

3.2、个人情感和求知需求

施拉姆指出“儿童之所以看电视, 是因为电视对儿童有用”, 这样的功能表现在:电视可以满足儿童的情感需求和求知需求。他以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为基础, 认为儿童与生俱来就向往并追求快乐, 这是一种“本我”状态。同时还具有“自我”状态, 儿童对动漫选择就是在“本我”与“自我”两种人格张力下进行的。体育动漫把枯燥的体育知识巧妙地融入动画中, 然后用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出来, 既满足了儿童的求知欲望又能创设出比较好的情绪体验。

3.3、距离感受器--听觉的刺激

为了增强剧情感染力, 动漫制作者往往在旋律设计和人物配音上做足功夫, 主题歌曲也会在内容中反复出现。正是旋律优美, 节奏鲜明的背景音乐使动漫变得生动形象, 充满趣味性, 而夸张的配音音效又把虚构的人物形象刻画的淋漓尽致。体育动漫正是在增强儿童听觉刺激的同时吸引了儿童的有意注意。

4、体育动漫培养儿童体育意识的作用

4.1、激发儿童体育学习的兴趣

学习兴趣是儿童积极认识和自主从事学习活动的心里倾向。提高儿童学习体育的兴趣是儿童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内在驱动力。体育动漫为儿童创造了良好的体育运动情境, 让儿童可以直观立体地感受体育运动, 从而促进其对体育运动的理解, 提高儿童学习体育的兴趣。

4.2、促进儿童体育知识的丰富和获取

体育动漫作中含有丰富的体育知识, 会通过旁白和人物形象的刻画向儿童传播体育项目的基本规则和常识。以观看体育动漫的方式来学习体育知识, 不同于传统的接受体育知识的方式, 运用这种方式的教学效果往往比课堂上填鸭式的效果好很多, 更容易让儿童接受和喜欢。

4.3、体育动漫中的“偶像”效应, 利于健全人格形成

偶像作为一种认知和情感符号, 在青少年儿童中有着巨大的消费市场, 对健康积极的人格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动漫中的伟大形象塑造, 包括他的成功经历和意志品质都会对儿童的发展目标指引方向, 偶像效应可以使儿童积极模仿以调整其意志和行为。

5、结论和建议

体育动漫无形之中向儿童传递了体育精神, 不仅有利于儿童对体育知识的丰富获取, 还激发了儿童对体育的学习兴趣;体育动漫中的偶像效应, 满足了儿童对偶像的崇拜心理, 儿童会不自觉的模仿学习动漫人物的体育行为;从而利于儿童良好体育道德观和终身体育观的形成。儿童的成长与学校、家庭、社会密切相关。对于学校来说, 学校应当增设多媒体教学设备, 运用现代化的设施武装课堂。教师应制作体育动漫作品在课间休息时间供学生观看, 减少了身体原因造成的传授偏差, 提高课堂效率。对于家庭而言, 父母要纠正原本对动漫作品的偏见, 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孩子的体育意识, 让儿童在娱乐玩耍中增强了体育意识。对于社会来讲, 相关体育部门应发展和推广体育运动项目, 定期组织和举行各种体育赛事, 为培养儿童体育意识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自主研发符合我国儿童身心发展的体育动漫, 加强体育动漫素材的开发;大众传播媒体要重视舆论引导, 在黄金时段多播放以体育为题材的动漫作品。

摘要:本文分析了体育动漫如何影响儿童体育意识, 阐释体育动漫培养体育意识的可行性,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其在培养儿童体育意识中的作用, 并给我国动漫制作者和教育者一些建议和思考。

体育意识 篇10

一、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成功的快乐

体育教师在教学之前很好地钻研教材,认真地设计教学活动,这样才能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取得最大的收益。如:教师应设计如何能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获得快乐,使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让他们把自己的特长显示出来,这样很容易就会得到成功的机会,得到参与的乐趣,也能将紧张的文化课压力在体育课中释放出来。另外,有些学生对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还不清楚,这时候老师要帮助他们去发现,让他们参与多项运动,让学生去体验,如果能发现特长则会对他个人成长有着真正的意义,体育课的教学设计应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让他们感觉体育课是自己表现的空间,设计中多增设一些有竞争性的体育比赛,激发他们积极地去锻炼,以超越自我,战胜对手。这样,学生们通过身体的参与带来的乐趣和满足,从而积极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逐渐把运动兴趣转化为一种自觉的锻炼习惯,形成终身意识。

二、让学生养成自我锻炼的能力

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是体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拥有了这种能力同时也就拥有了掌握终身体育锻炼的能力,也就有了终身体育的意识、习惯。自我锻炼能力在体育教学中得到体现是与教学有着密切联系的。笔者通过实践认为应注意全面培养学生运动技术,让他们对每项体育活动的好处都有所了解,并将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当作主要的教学任务来执行,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当然,在体育课上只向学生传授技术以后,还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让他们真正懂得体育锻炼对他们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学习有关体育知识,学会获取体育知识的能力,从而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驱使内部动机,促进自我鍛炼的积极性与自觉性。同时,在体育教学中还要教会学生调控锻炼的能力,学会独立锻炼,对练习的次数、运动时间、运动强度、动作的自我纠正等这些都有自我把握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不受外界的干扰,可以随时随地地锻炼,可以适度地锻炼。

三、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有很多,但是体育教师却很少用,这就形成了单一的教学方法的体育课,学生在这种方法的重复下,没有了兴趣。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对学生学习方法有了新的要求,学习方式也要求更灵活,而且好的教学方法也已经显示了它的优势。如,有一位老师把多媒体搬进了课堂之中,他在一节课中交替使用讲解示范,结合了幻灯片与录像,把正确动作进行展示,把容易出现的错误也进行了演示,在练习过程中,把学生动作用数码相机录下来与其他同学加以对比。这样,体育教学方法的合理交叉使用结合,呈现出多样性,教学效果非常明显。所以,丰富的教学方法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是教师激发学生主动进行体育锻炼所采取的手段,目的是让学生由被动地锻炼变成主动的锻炼,从而获取更多的体育知识与技术,提高运动能力。

四、不断提高自我综合素质

作为一名体育教师,不管他的身体条件如何好,运动技术如何全面,也不可能样样都会,样样都精,他只能有很少的几项自己的专长。本人在多年的体育教学中,就经常遇到这样的一个问题,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兴趣与爱好,他们的兴趣和爱好层出不穷。所以,他们知道自己的体育老师是专家,经常来问一些自己想知道的问题。如:有的学生喜欢篮球就会问一些篮球的知识,有的学生喜欢乒乓球就问乒乓球的知识,也有的喜欢踢毽子,有的喜欢看体育节目等等。这样,体育教师的素质高低就成为关键,虽然有些运动项目是自己的专长,就很容易。体育教师必须具有较全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学过程才能得心应手,也赢得了学生们的信任。要有创新能力,对自己的创造有清醒的认识,并加以开发,在体育教学中应表现出创造天赋和好奇心,使体育教学常教常新。要具有较强的科研意识,能把最新的体育信息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体育的氛围、产生极大的兴趣。这样,对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将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总之,学生真正的了解体育是从学校体育课堂中得到的,所以学校体育教学是形成终身体育意识的主要场所,体育教学对他们的体育意识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它不仅是为学生终身体育打好体质基础,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习惯和能力。

(作者单位 江西省赣州中学)

体育意识 篇11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育,体育意识,终身体育意识

一、前言

进入21世纪, 高新技术迅猛发展, 未来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一个国家劳动者的素质是决定一个国家经济水平, 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 身体素质则是劳动者全面素质的基础, 坚持终身科学地锻炼身体, 不仅能增强体质, 增强劳动者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还能预防多种常见病和职业病。为了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使受益者在有生之年能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终身体育教育必然成为新世纪的体育教育思想, 并渗透到国家、社会、经济、和家庭生活的每个角落。

二、终身体育教育的内容与形式

学校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基地, 学生们有许多的体育爱好, 如篮球、足球、排球、健美操、武术、网球。培养高校学生从事体育的兴趣和爱好养成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是学校体育的宗旨。由于学生对某一项目的特殊爱好, 就会促使其不断地关注和参与某些项目的活动, 在不断的参与过程中坚持锻炼身体。

体育运动是现代人们余暇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能丰富人们的社会文化活动和满足人们精神需要, 在学校中体育课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 学生在参加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的时候, 就会在身体活动过程中, 与同伴默契配合和对手顽强拼搏, 从中得到快感和心理上的满足。同时, 能在实践中获得各种不同的情感体验。如跑步可以锻炼人的耐力, 使人有条不紊, 勇往直前;健身操能锻炼人的气质, 悠然自得;打球能锻炼人的灵敏素质, 使人机智灵活, 豁达合群。

多年来, 健康长寿一直是人类最美好的愿望。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前, 不但掌握了解一定的健康知识、锻炼身体的理论和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基本方法, 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为其进入社会后保持健康的身体而经常参加体育活动持下基础。在高校体育教育中, 要有目的把教学重点从竞技体育转向以健身、娱乐、保健体育为重点的教学内容上来, 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锻炼方法, 激发对体育的爱好。在高校中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还应有针对性, 既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教育形式, 还要根据学生集体的需要选择不同的内容, 让学生有所选择, 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高校体育教育在终身体育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所谓“终身体育”, 也就是指终身进行身体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国家教委体育司曲宗湖同志就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提出:“学校体育要促进学生身体发展, 增加学生体育意识, 培养学生体育能力, 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使学生终身受益。”著名法国教育家保尔·朗格朗在他的代表作《终身教育引论》中提到“如果将学校体育的作用看成是无足轻重的事, 不重视学校体育, 那么, 学生进入成年阶段后, 体育活动就不存在了。如果把体育只看成是学校这一段的事, 那么, 体育在教育中就变成了‘插曲’”。还明确提出了终身体育和学校体育的关系以及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依据和目标。由此可见, 体育教育在培养终身体育意识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个人从出生到25岁是人体发育的主要阶段, 对青少年来说也是进行终身体育教育、学习体育技能、培养体育意识和运动习惯的关键时期。大学生在校读书期间, 他们是从事体育活动是最有条件、最集中、最有时间保障的群体, 这个时期的体育教育是有组织、有计划系统进行的, 上课的形式是多样的, 并且在实践和效果上都得到了保障。从终身体育角度看, 高校体育处于中间环节, 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并且占有一定的地位。

四、终身体育意识培养对高校体育教育的要求

1.转变体育教育理念

要进行素质教育, 必须进行体育教育的改革。首先, 应在学校的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其次, 要转变高校的办学指导思想, 把“重智轻体”的教育观念真正转变到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观上来。再次, 要对传统学校体育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并非完全抛弃原有的教学体系, 而是继承和发扬其中的合理内容, 使学校体育能更好地为增强学生体质, 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服务。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 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能力, 为终身从事体育锻炼打下坚实的基础。

2.培养学生体育兴趣、习惯和能力

在高校进行终身体育意识培养, 首先在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参与热情, 因而培养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十分重要。教师在教学中要进行因材施教, 对学生爱好在鼓励和支持, 要做到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其次, 要改变高校过去以技术教学为主, 缺乏趣味性, 教学手段也带有一定强制性等弱点。由于教学指导思想较为僵化, 在教学过程中难免会使学生感到厌烦, 甚至有逆反心理, 对体育课出现消极情绪, 所以在教学中应当处理好教学任务与激发学生对体育兴趣爱好之间的矛盾, 使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感到满足, 体会到体育活动的乐趣。再次, 要尊重和爱护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学生体验体育运动带来的乐趣, 养成锻炼的习惯, 自觉与自愿地坚持经常参加体育活动。

3.培养学生体育意识

高等学校在进行体育教育的过程中, 既要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体育观念, 使他们充分认识到体育的目的和功能, 又要让学生充分体验到体育的魅力, 并从中获得乐趣与快感, 并且得到满足。同时还应当使学生意识到坚持终身体育锻炼对国家、对民族和对自己都有很大的益处。把参与体育锻炼和各种体育娱乐活动作为生活方式的一个组成部分, 是现代社会文明与综合国力的象征, 又是现代人综合素质的体现。

总之, 为使大学生在校生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 高校体育教师必须要更新观念, 从根本上认识到终身体育教育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而且也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只有教师真正理解其重要性, 才能够切实地提高学生的认识程度, 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终身体育的好处。学校体育是国民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坚实基础, 在高校中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是对体育长远效益的追求。大学体育教育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后一站, 是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交接点, 因而对学生终身体育的培养有着特殊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罗正华.教育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2.

[2]寿伟涛.学校体育当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J].武汉体育学院体育函授通讯, 2002, (2) .

上一篇:理论学科下一篇:古典小说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