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体育意识研究

2024-10-01

大学生体育意识研究(精选12篇)

大学生体育意识研究 篇1

21世纪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不断改善。体育这一现代社会关注度越来越高的社会活动, 不断地在体现着它的价值和功能。大学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 接受大学高等教育的群体, 作为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国家未来建设的中坚力量, 国家培养的高级专业人才。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关乎到国家未来的发展。加强体育锻炼, 增强身体素质, 培养坚强的意志和体育锻炼意识是党的教育方针的总体目标。

1 休闲体育的内涵与价值

休闲体育是人们在可以自由支配的余暇时间里进行的, 以寻求身心放松、获得愉快情感体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的一种以体育锻炼为主要内容的健身活动。休闲体育可以使人们在欢悦的氛围中促进健康、陶冶情操, 也可以激发人们的生活热情和乐趣。休闲体育在人类众多休闲活动形式中占有特殊的地位;一方面休闲体育与人类的自然属性紧密联系, 人们通过各种休闲体育活动满足了机体运动的本能需求, 在运动中同时获得了精神的放松、心理的愉悦;另一方面休闲体育与人类的社会属性有着密切联系, 个体在休闲活动中会与其他人发生交往活动, 实现人类社会发展的需求。

2 大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义

大学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人群, 作为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国家未来建设的中坚力量, 国家培养的高级专业人才;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关乎到国家未来的发展。大学生往往由于忙于应对繁重的课业压力以及其他一些事情而忽视体育锻炼。身体运动不足是导致身体健康水平下降的重要原因;大学生18~22岁处于青春发育期, 机体代偿能力强, 各种因素对身体造成的损害不易察觉。因此加强体育锻炼, 终生参与体育运动对改善和提高体质, 发挥个人价值具有重要作用。

3 休闲体育对大学生终生体育的影响

3.1 促进大学生终生体育锻炼的参与

休闲体育活动的内容丰富多彩, 有游戏活动、体育锻炼、运动竞赛和野外郊游等多种多样的组织形式。参加休闲体育活动, 可以在良好的运动环境下做轻松的健身运动, 有助于摆脱压力、降低焦虑等心理障碍, 使大学生保持心理健康。个体能够以自己所喜爱的、在内心所爱的驱动下自发性的主体活动;在个人可以自由支配的的时间里进行体育活动, 没有强制、被动或自愿成分。在锻炼中, 由于是主体自愿的需要而参与, 因此, 不仅直接满足身心发展的需要, 而且这种良好的情绪体验更加激励持久参与的积极性。

3.2 满足大学生终生体育锻炼的层次性

层次性包含活动人群的的年龄层、动作内容的难易层、活动方式经济消费层。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爱好和需求, 大学生由于处于青春发育期, 新陈代谢快体力充沛, 对一些新奇的个人项目, 如轮滑、跑酷、滑板、街舞等感性趣, 青年人还爱好挑战性和对抗性的活动, 如篮球、足球、国标舞、拓展等个性项目。另外活动的技术要求和难度, 也是大学生选择休闲体育的依据。这种选择主要取决于活动者对自己运动能力的评价, 个人运动能力较强着, 一般会选择需要有技术且有难度的项目, 而个人运动能力自我评价不高者更愿意选择那些不需要多大努力就可以完成的活动项目。因此休闲运动项目在内容上对满足大学生不同层次锻炼者具有很好的方向选择。

3.3 促进大学生终生体育的时尚性与流行性

社会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的当今时代, 参与休闲体育已经成为一种时尚, 一方面参与休闲体育活动以表明自己与某个社会阶层的平等性等级, 另一方面则以此标明自己与另外某个阶层之间的差异。大学生是国家培养的高级人才, 具有学历高、知识面广、思想意识前卫等特点;因此追求时尚发展个性是当代大学生的典型特征。流行性对社会事物具有十分广泛的影响, 并形成了一种其对时尚性的外在表现。当代社会由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不断升华, 休闲体育活动因为其本生的特点成为人们对休闲方式选择中的首选。大学生追求时尚, 敢于体验与尝试这正好与休闲体育的特征不谋而合, 也对大学生体育运动参与提供了方向。自主选择时尚个性和流行新颖的体育项目, 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大学生的欲望;在积极性的休闲运动中, 个体的积极性、创造性、自主性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从而提高大学生自信心和价值观, 增强体质展示个性魅力。

3.4 休闲体育完善大学生素质教育内容

素质教育的改革在基础教育阶段大张旗鼓地进行, 但在大学却一直缺乏系统的延伸。大学教育对学生专业之外、课堂之外的教育, 一直处于从属、甚至被忽视的地位。面对充足的闲暇时间, 一部分大学生或者束手无策, 精神上倍感孤独空虚。大学的课外体育活动, 没有能够广泛调动所有学生的参与, 或者因为强制和半强制, 把休闲自由的意义异化为另一层学生负担。因此, 大学生的休闲教育, 只有首先改变观念, 把休闲体育作为追求个体生命价值的途径, 与工作具有同等重要性意义, 并且充分尊重学生休闲自由选择的权利, 提供丰富的休闲机会和设施, 才能实现素质教育观之下的真正休闲教育。

3.5 现代社会对体育功能的特殊需求

大学培养的是高级专门人才, 因而进行人生价值教育是必要的, 但不是教育的全部目的和终极目的。调查研究表明, 大学生日平均闲暇时间是4h左右, 因此大学中还有相当一大部分时间可以用来充实知识结构, 丰富知识层面。积极有意义的休闲运动, 可使生理机制得到修复与完善, 达到身心的放松和康复, 有利于提高创造性和工作效率。目前大学课程中重视专业教育, 选修课以传授知识和就业谋生技能的课程为主, 而发展学生个人兴趣、爱好与个性特长的课程较缺乏。所以需要开设休闲技能方面的选修课, 或者以免费培训班、兴趣班的形式对大学生进行舞蹈、旅游、拓展和社会活动等方面技能的培训。对于学生自由组织的课外活动和比赛, 也应鼓励和支持。

4 高校开展休闲体育现阶段主要存在的问题

休闲体育与现代体育课程内容的互相融合, 是现代体育课程发展的趋势。然而大量资料显示, 高校体育教学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第一, 大学生的体育项目主要集中于竞技体育、传统保健体育、现代健身体育和娱乐体育。选项体育项目不能适应休闲个体活动的开展。很多大学生休闲体育的项目主要是球类, 其他项目基本不会, 也练不起来, 使学生参与休闲体育的兴趣减小。第二, 课外辅导的开展仅局限在大一、大二年级学生中进行。大部分高校缺乏开展休闲体育的有关规章制度、组织机构、引导措施和发展休闲体育的生活行为方式, 造成了大学生休闲体育运行机制的不健全。另外, 高校体育经费有限, 导致学生课余时间体育活动和各类学生体育协会经费不足, 因而制约着课余体育活动的开展。第三, 现行的教育造成了教师和学生只重视理论课的学习, 忽视了身体素质教育的作用;这样学生就没有时间参加体育活动, 妨碍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

5 结语

毋庸置疑, 发展休闲体育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的主题之一;而普及大学生休闲体育参与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 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工作。提高高校休闲体育, 需要发挥所有高等教育工作者的智慧, 群策群力, 才能取得可观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莫风波.校园体育文化对大学生树立终生体育观的影响[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08, 8.

[2]王宾.刘立伟, 户外休闲体育研究2009.

[3]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J].2002.

[4]宋旭.高校学生终身体育目的的形成策略与方法[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1 (3) .

大学生体育意识研究 篇2

关键词:体育游戏;小学生;合作意识

前言

大学生体育意识研究 篇3

摘 要:高校体育教育是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一个重要连接点,也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一个关键环节。本文主要针对高校大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进行调查研究,并对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提出了培养高校大学生逐渐形成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 终身体育锻炼意识 研究 措施

引言

高校体育作为我国整体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终身体育锻炼意识能够增加人们的锻炼兴趣,是人们体育锻炼态度和体育锻炼行为的一个重要体现。但是,在我国的许多高校中,大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意识还比较缺乏,他们还没有形成正确的锻炼意识,这样就会对体育锻炼起到一个阻碍作用。所以,我们需要针对调查结果提出一些对策,促进大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形成,增强大学生的身体素质[1]。

1 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意义

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能够有效提高学生进入社会的体质健康和心理健康,能够在社会上保持一个良好的发展状态;能够确保他们可以健康地进行工作和生活,为祖国现代化建设做出一定贡献。体育作为学校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教学科目,学生已经经过12年体育教育,到达大学以后,他们的健康水平、体育能力和文化方面的素质都是比较优秀的。但近几年对大学生体质进行测试,根据统计结果,我们可以发现大学生身体素质状况不容乐观,急需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来提高体育教学水平。因此,高校应该充分利用学校已有的资源,采取有效措施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更需要重视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和能力,为学生进行终身体育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促进学生加强体育锻炼,对提高我国国民整体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2 高校大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研究的结果分析

通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我们对高校大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以下我们进行具体分析:

2.1大学生入学前、后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调查结果

大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强弱能够影响他们体育锻炼的行为反应,从而能够影响体育锻炼的效果。我们通过对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态度进行调查发现,在入学前对具有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同学占到了总人数的51.2%,入学以后能够达到55.5%,上升了4.3个百分点,而处于不明确阶段的同学由入学前的40.6%下降到36.3%,已经下降了4.3个百分点[2]。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一个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大学生活和学习后,大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意识已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变化还不是很明显,但能够说明一定的问题,那就是通过一定量的体育学习和各种体育活动的影响,能够使一些人对体育锻炼有一定的认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的锻炼意识。另一方面还说明学生的态度有一定的稳定性,需要具有一定量的影响才能够进行改变。换句话说,是高校体育教学不能使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意识发生一个较明显的变化,还需要有效的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

2.2大学生积极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调查结果分析

在我们的调查中,有91.6%的大学生对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具有一定的兴趣,“非常愿意”和“愿意”的学生占到了68.7%。大多数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都是一种行为倾向,不同性别的学生在体育锻炼的主观倾向上存在着很大差异,虽然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观倾向比较高,但现在高校中的男生比女生要高近10个百分点,而到了“愿意”选项,女孩比男生高出10个百分点,其他的比例没有存在明显的差距。对不同年级学生进行调查,随着年级的增加,他们锻炼的意识就会逐渐降低,参加课外体育锻炼也会比较少,一年级学生很多都是表示非常愿意参加体育锻炼的,到了三年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就会减少很多。所以,在大学的体育教学中,我们应该巩固和提高这一部分学生锻炼的积极性[3]。

3 大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培养的方法

3.1加强大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教育

当代大学生经过了十几年的体育学习以后,对体育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一些学生只知道它的外在形式,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还是远远不够的。在大学的体育教学中,应该使大学生知道其中的理论知识,而不只是了解表面现象。我们可以利用黑板报、广播、多媒体等进行体育锻炼宣传。通过有效的宣传方式,让学生能够理解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好处,提高他们的体育理论知识水平。加深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爱好,培养学生经常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这样就能够为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3.2培养学生养成坚持锻炼的好习惯

根据相关的实践证明,要想培养出大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重要的一点就是需要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够提供一个高效的驱动力,促使人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因此,一方面,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需要不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这是进行体育教学的重要部分,在课外进行练习的时候,我们要善于发现,加强对学生学习兴趣和爱好的培养和保护,充分调动学生进行锻炼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教师还要结合教材上的内容,利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来丰富教学实践,培养和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让学生能够体验到运动带来的快乐,促使学生养成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好习惯,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4]。

3.3积极培养大学生的体育能力

大学教育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体育教学就是为了培养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以后,还能提高自身的体育锻炼能力,使得锻炼能够达到增强体质的效果。因此,在进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使学生处于思维活跃状态,如: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理解和想象,让学生把技术和理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此外,在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还应该不断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让学生可以在运动过程中具有很好的自我调整能力,为终身体育锻炼提供一个很好的条件。

3.4建立终身体育教育教学体系

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体系只是为了适应大学四年这个特定的时期,没有认真考虑这些体育锻炼在日后的作用,使得学生没有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所以,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应补充这部分内容,需建立终身体育教育体系。大学生应该掌握一些科学的训练方法,这些方法能够促进学生从事终身体育锻炼。教师应该让学生理解终身锻炼的价值,对于教科书中简单易学和对身体有益的内容,学生应该将其作为终身锻炼的项目。

结论

高校体育教育是让学生掌握体育知识和锻炼身体的一个最佳时期。高校体育进行教育改革,应该注重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强调终身体育意识和体育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养成积极锻炼的习惯。学生应该加强对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充分理解科学训练方法的原理,使学生能够积极从事体育运动,为学生实施终身体育锻炼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扈晓. 南昌市在校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现状的调查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8.

[2]郑勇. 云南省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及行为习惯调查研究[J]. 红河学院学报,2009,02:16-17.

[3]林锋. 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策略与方法[J]. 湖北体育科技,2010,01:28-29.

[4]卢澎涛. 河南省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行为现状的调查研究[J]. 运动,2012,05:39-40.

城市学生体育意识调查研究 篇4

所谓体育意识, 就是人脑自然物质的机能和属性, 具有客观性、社会性、能动性等特点。它主要由态度状态和体育素质构成, 相对具有稳定性, 持续长时间不会轻易改变。没有对体育和体育活动的认识, 就谈不上有体育意识;情感状态和意志状态对体育意识的发生和发展, 有支配和调节作用。

2、问题的提出

少年强则中国强, 少年富则中国富。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成为国家发展的首要任务。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习惯, 将锻炼身体形成自觉的行动。通过在学生中调查发现这样的现象:“亚健康”这个名词已代言了许多学生现今的身体状况, 大部分学生非常喜欢体育课, 但是喜欢的是自由支配时间, 而不是如何在体育课上去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体育意识的基本内容包含体育认识、体育情感和体育意志三个方面, 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完整的体育意识。由于目前大部分学生在学校首先要完成繁忙的文化学习任务, 学习竞争十分激烈, 因此对体育的学习放在了第二位甚至更后;他们对学会一定的体育知识、技能, 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树立终身受益的体育观等意识, 还处在一种朦胧的感觉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成为当务之急。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 培养大学生的体育意识已成为高校体育工作的重要工作之一, 学校体育终身化已被我国教育界所认同。

3、培养学生体育意识的重要性

身体是革命之本钱, 运动乃激情之本源。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意识和体育习惯不仅能使他们完美的从大学转型到社会生活, 对他们的未来生存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也是提高我国体育人口比例的重要方面。在城乡居民体育经历中断年龄分布的统计中, 由于种种条件的制约, 有78%的人在30岁之前就中断了自己的体育经历, 其中学校体育教育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大学生是新时期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高校体育是他们系统的接受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 它要为大学生培养终身体育的思想奠定基础。因此, 培养大学生的体育意识是高校教育的一项亟待解决重要任务。

4、如何树立学生正确的体育意识

4.1、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作用

体育教学是对学生身体和思想有组织有计划的教学过程。体育教学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 师生互动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协调合作能力, 增强教学的知识性、挑战性、趣味性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爱好, 使学生对体育的目的、意义、作用和精神有系统深刻的了解。不断强化学生的体育意识, 逐步培养学生的身体运动能力, 使其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4.2、建立学校体育俱乐部

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建立体育俱乐部是体育教育的新模式, 是加强学生体育教育, 增强学生体育意识的极好形式, 能使校园体育活动更加丰富多彩, 使大学生认识体育活动对健康的作用,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习惯和能力, 使体育运动成为其生活内容的一部分, 并对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贯彻《体育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体育俱乐部要提供充足的体育场地与器材, 当学生的体育意识处于自觉活动状态时, 就会产生一定的体育行为倾向, 对体育产生浓厚的兴趣, 自觉利用体育场地器材来满足自己的体育需要。

4.3、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 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环境能够塑造人, 能引起固有思维的转变, 使人不知不觉中去适应改变。学校的报纸、广播、社团及教师身体力行的教导都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尽可能创造条件, 譬如有计划的规定学生的晨练, 有序的组织各类体育活动, 改善学校体育设备, 使学生在旁观中参与, 激发运动的细胞, 提高体育锻炼的兴趣, 活跃课外活动, 能更多地参与到运动之中。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切实加强体育工作, 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加大体育宣传力度, 使学生得到各种不同形式、潜移默化的体育影响, 从而提高其对体育的认识, 并转化为体育行为, 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5、结语

体育意识是人们对体育客观现实的反映, 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 培养学生体育意识, 树立学生终身体育的观念, 是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工作。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体育教师应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健康意识的教育, 让学生了解健康的重要性, 巩固学生对体育和健康新理念的认识, 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 积极参与体育锻炼, 为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摘要:目前全国正在大力倡导全民体育运动, 兴起全民锻炼的高潮。培养大学生的体育意识是奠定其终身体育的基础, 只有使学生真正拥有体育意识, 才能实现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接轨, 使全民健身运动开展更顺利。根据调查昆明市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情况, 分析学生体育意识存在的问题, 培养学生体育意识已成为了现阶段各学校体育教改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终生体育,体育意识,问题及对策

参考文献

[1]于娟萍.体育教学中对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教育界.2011 (7) .

[2]朱晓敏, 李冬梅.浅谈体育教学中对学生意识的培养.科技信息 (学术版) .2008 (32) .

大学生体育意识研究 篇5

关键词:大学体育论文

摘要:高校体育教育是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科学锻炼身体的手段和方法的重要一个阶段,也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促进学生从事终身体育锻炼的关键时期。因此,在大学体育课堂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不仅仅只是传授基础的体育理论知识,而且还应该打破传统以“竞技运动项目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体系,从而促使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基于此,本文笔者着重探究大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的策略。

关键词:大学体育;教育体系;终身体育意识

所谓终身体育主要是指个人根据自己的思想意识进行贯彻一生的体育锻炼与学习的过程。其中,终身体育教育是教育的一部分,自然也成为了终身教育的一部分,并且与终身教育相同,都是根据自身意愿而进行的,且大部分都是在没有老师或课程的情况下主动进行的。下面就大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的意义进行具体论述:

一、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的意义

终身体育与体育教学有着共同的目标,就是使人们的身体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为人们从事其他活动打下身体基础,进而使人们的环境适应能力得到提升。同时,人们通过进行体育活动,能够让人们的身体和心理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尤其是在现代快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人们丰富的工作、学习与生活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而通过体育锻炼,能让人们心理压力得到缓解,继而有益身心健康。目前,在我国高校中,发展并推广终身体育是十分有意义的,因为我国开展全民体育的成效远不如欧美国家,人们身体的整体素质都不高,而在欧美国家,不仅有完善的体育环境,并且学生都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日常体育锻炼活动中。较之我国,学生在进入高校后边产生了倦怠感,不仅针对学习,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度也很低,并没有高中阶段那种“敢闯敢拼”的精神。同时,由于受到外界各种条件的干扰,以及缺乏锻炼的环境,导致我国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整体呈现出下滑状态。针对这种情况,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已刻不容缓。

二、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途径

学生要想接受最正规的体育训练,获取最完整的体育知识,高校体育课堂仍是最关键的场所。所以,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日常体育锻炼中去,只有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培养学生养成参与体育运动的习惯,以及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本文与高校体育教学实验有效结合,提出一下几种方式,旨在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一)创新体育教学模式,尊重终身教育的客观实际

高校体育教学在设置课程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的客观实际,做到合理设计、科学安排,才能为终身体育教育的进行提供最基础的条件。此外,还应该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以及其需求,创新现有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从而促使体育教学能顺利开展,让学生的体能得到强化训练,大大提升学生身体的综合素质。同时,让大学生在接受体育理解知识教育和运动技巧学习之后,逐渐形成自主锻炼的好习惯。除此之外,在大学体育课堂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做到以人文本,让学生结合自身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项目,使其体育特长得到发挥,提高学生体育锻炼与学习的参与积极性,从而让学生在锻炼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就感。只有引起学生兴趣,才能让教学质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进而促使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锻炼的积极性

只有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在日常体育教学过程中,必须让学生首先明确学习体育的目的,教导学生正确理解学习体育所具备的社会意义与个人意义。同时,将之与其他文化课程结合到一起,让学生理解到只有良好的身体,才能给日后学习或工作打下基础;其次,需让学生了解到自身才是课堂主体,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还应该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将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激活。并从学生的兴趣点入手,培养出好学气氛,只有有了兴趣才能唤醒学生自觉性,进而积极参与到体育锻炼之中,促使学生学好体育,才能够促使学校真正成为推动“终身体育”教育的重要场所。

(三)改变传统体育教材内容,养成体育锻炼良好习惯

我国目前的高校体育教育多是以竞技体育项目为主,而学生的首要任务在于掌握运动技术,这虽然能使学生对技术价值的追求得到满足,但却没体验到体育中的游戏、娱乐、健身等价值。在传统体育课堂中,学生因要完成各项考核,迫使其将体育视为任务去完成,在给学生造成一定心理压力的同时,还让学生失去了在体育活动中得到的满足感,更谈不上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了。现代体育正是秉承休闲、娱乐、健身的理念在发展,比如攀岩、乡村赛马、体育保健、溜冰蹦极等等。而如田径、体操、篮球、排球等传统体育项目已不适应现代体育教学的发展,这些项目难度大,且要求具备较好的身体素质,项目也过于单一,不仅让学生有枯燥乏味之感,有反感甚至消极情绪产生。曾有这样一想研究调查:游戏、健美操、舞蹈等健身性的体育项目与体操、田径等锻炼体能以及具有竞技性质的体育项目相比,前者明显广受好评,其“支持率”也高达85.2%,而后者仅占9.5%和8.4%,究其原因在于前者难度相对较小,易于掌握,并且对健身以及乐心都有非常显著的效果。还有一项调查表明:篮、网、排球等具备技能性的体育项目,其支持率也大幅高于传统体能体育项目,其分别支持率也为70.1和10.5%。传统体能性体育项目内容过于单一,且缺少智力型是主要原因。这就给目前从事高校体育教育的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应顺应现代时代发展的`需求对传统体育教材内容进行改革,在教学计划制定过程中,不仅要将学生终身体育的需求作为其考量标准,又要兼顾体育项目的趣味以及娱乐性,增加部分难度适宜且有关终身体育教育的项目,如健身性与技能性体育项目等,让学生能从体育锻炼中感受快乐,进而能自主积极的参与到体育锻炼之中,长久下来,坚持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便会逐渐养成,并使学生养成终身体育意识。此外,教师在安排日常教学内容时,要充分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运动特长以及身体素质等等,做到因人而异,有的放矢。通常情况下,拥有良好身体素质与技术的学生在训练时会越练越起劲,兴趣也越来越浓厚,针对词典,教师应以更高的标准作为其要求;相反,针对身体素质一般且技术比较差的同学,教师要适当放低标准,降低其技术难度,并添加一些辅助性的训练,建立起学生的自信心。最后,教师要及时给予学生鼓励,针对学生在体育锻炼中所表现出来的不足之处,教师应加以包容,并且努力寻找学生身上“闪光点”给予表扬,这样不仅能使学生的积极性得到激发,还能促进其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四)开展多彩课外体育活动,发展大学生的体育能力

课外体育活动是大学生体育能力发展的重要场所,也是课堂体育教学的延伸与补充。充分的自主权、活动形式丰富多样是课外体育活动的特点。也因此,学生也热衷于参与到课外体育活动中。教师则可充分利用这一特质,开展各项活动,并营造出体育锻炼氛围,借此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体会到运动所带来的趣味,不仅能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还给他们各方面体育能力的发展带来帮助。具体说来,体育能力主要囊括了一下四个方面:一是运动能力。各高校应结合其实际情况,开设娱乐、健身、达标与保健能不同类型的课外体育活动,并有专业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学生则结合自身兴趣自愿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项目,这样才能投入自身全部的热情到日常训练中,提高自身特长,并使自身的运动能力得到培养。二是组织能力,通过开办与体育项目相关的社团、俱乐部等。并成立协会,再由协会组织全体大学生均能参与的课外体育竞赛活动,凭借有计划、有目的的竞赛活动组织,不仅使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得到提高,还培养了其组织能力。此外,鼓励学生多参与社区活动个,让学生做到自己运动同时指导他人,使高校的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发挥,既为学生实践体育提供了平台,又为全民健身的开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三是面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难免出现意外事故,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进行运动生理、保健、损伤等相关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在面临突发情况时能及时处理或自救,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还为登山、徒步、攀岩等新兴运动在高校的普及与推广起到了促进作用。四是体育评价。课外体育活动使学生能主动参与到体育实践中去,并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将实际与理论相结合,以增长其体育评价能力。总而言之,广发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不仅使学生的课外生活得到重拾,还使学生的体育能力得到了培养。为学生从事终身体育奠定了基础。

三、结论

大学生体育意识研究 篇6

关键词:高校体育;女大学生;体育锻炼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0-004-02

高校女大学生正在处于青年前期,他们除了具备青年大学生的一些共性特征,她们还有着十分特殊的生理、心理和思想特点。由于女同学生理的特征所在,她们的行为以及健康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着下一代的健康。女同学在学校期间所表现出来的体育态度将会对以后工作、生活中能否坚持锻炼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笔者从女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和体育锻炼出发,对女学生的体育锻炼现状进行调查,进而对大学体育教育模式进行调整,推动女大学生坚持体育锻炼,并建立终身体育思想的重要现实意义。

一、对女大学生体育锻炼现状的研究

1、研究对象及方法

(1)研究对象:随机挑选吉林市在校的大学女生选出500名作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①、文献资料法:对一些关于锻炼与体质、性格焦虑有关的材料、杂志、报刊、书籍进行搜集,获取大量、有力的理论依据。②、问卷调查法:对在校的女大学生发放关于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以及对体育运动项目调查的问卷,调查500人,发放500份问卷,回收500份。其中18份问卷属于无效,有效问卷为482份,有效率为96.4%。

2、研究结果及分析

经过对调查问卷的结果进行分析,我们看到女大学生认为体育锻炼比较重要和重要的所占比例还是比较高的,分别占到了42.5%和48.6%,从这个数据上我们可以看到当代的女大学生已经认识到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对体育锻炼也有着较高的需求,从数据上我们也看到了一些女学生认为体育锻炼是无关紧要、不重要的,这两个比例占到了3.5%和2.4%,从这个数据我们也要看到一些女同学对于体育锻炼的认识还是不够深刻的,这也就提醒了我们要在主观上提升女大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意识。

(1)外界环境的影响导致女大学生对体育认识的偏差。

现在的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物质生活的水平已经是父母教育孩子的重要理念之一,中小学对于升学率的看重也使得学校对于体育课的轻视,这些都直接导致了即使学生在主观意识上即使想参加体育锻炼也没有合理的时间和适合自己的项目。这些因素对女生的影响最大,是调查问卷中83%以上的女生不去主动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要原因。

(2)女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频率、强度、时间的偏差。

在500份调查问卷中我们可以看到搞笑大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的频率、强度和时间上都有着很大的偏差:频率在每周1—2次的占到了60%,时间在半小时左右的占到了93%,锻炼的强度一般都是在身体刚刚出汗为止。通过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看到,每周参加1—2次的女生要高于爱好体育锻炼的女生。来自于农村的女生对于体育锻炼的兴趣较低,甚至会出现一部分的抵触情绪,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到,女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强度与对体育锻炼的兴趣是成正比的,同时也反映出了物质条件对于女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影响还是很大的。

(3)女大学生喜欢参加的体育项目和经常参加的体育项目。通过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女大学生喜欢参加的体育项目多余锻炼形体美、具有较强的韵律节奏、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并不发生身体接触的体育项目;但是女大学生经常参加的体育项目却呈现出了另外的一番景象,如:慢跑、羽毛球、排球、篮球、健美操等。这两者出现如此大的反差,笔者认为造成这种情况有以下几个原因:①参加的体育锻炼与个人的经济水平有很大的关系。②体育器材的限制使得学生只能选择诸如篮球、羽毛球这些项目。③体育教师缺乏一定的专业行,一些学校师资力量存在不足,无法对学生形成系统的辅导和教学。这些原因造成了女大学生即使想参加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但是因为客观条件的限制,使得只能选择诸如慢跑这些项目进行体育锻炼。

二、改善建议

针对此类问题,我们应该根据女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去举办一些讲座,邀请一些专家和运动医学医生来举办一些专题的讲座,让学大学生通过专题讲座来了解体育锻炼的益处。在大学体育课堂上,教师要根据女学生自身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合理的安排课程,让女大学生可以正确处理和认识文化课程和体育锻炼之间的关系。体育锻炼并不会成为学习文化课程的阻力,相反会成为学生增强体质、使得学生可以提高学习文化课程的学习效果。学校也要在合理的情况下投入资金,增加运动场地和体育设施。笔者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做出改进:

教师要加强女大学生的卫生保健知识,让大学生可以正确处理好在青春期的变化与体育运动之间的关系。安排一些具有娱乐性和益智性的体育项目让女同学们选择。

应根据女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合理的安排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锻炼,教师应该利用科学的方法循序渐进的增加运动量和难度,从而激发同学们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使得女同学既满足锻炼的同时,也养成平日进行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教师要适应社会的发展,不断的提升自己教学能力,使教学方式和手段丰富化;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公平、民主的对待每一位同学,使同学们在一个轻松、自由的教学氛围中进行体育锻炼。

目前,我国高校的女大学生普遍存在对体育锻炼缺乏自觉性和主动性,进行体育锻炼的频率、强度、和时间都有一定的偏差。女大学生参加的体育锻炼往往都是根据女性的生理、心里特点来选择自己比较喜欢的体育项目。但是由于我国的体育教学赛设施和环境等元素的影响,使得实际情况与理想化目标有着一定的差异,这就需要我们利用科学得方法,来进行改善,根据女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合理、科学的体育锻炼。

参考文献:

[1] 王发昌 培养高校大学生体育健身习惯的方法研究[J]-运动精品(学术版) 2013(6)

[2] 关彦莉 浅谈高校女子体育活动的现状及对策[J]-体育时空 2013(24)

[3] 李志鸿,胡仲秋 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女生教学方法的探讨[J]-考试周刊 2013(88)

[4] 崔贺成 提高大学女生参与体育课积极性的行动研究[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5)

大学生体育意识研究 篇7

1. 终身教育

终身教育思潮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其产生和发展被视为“世界性的需要”。终身教育指的是“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它包括人从出生到死亡所受过的连续的教育及个人和社会整个教育的有机统一。法国人朗格朗首先提出“终身教育”的理念。自终身教育理念提出以来,许多国家不仅在理论上加强对终身教育的研究,而且还逐步将其确定为各国教育政策的根本方针,继而出现了推广应用的火热局面,终身教育开始对当代教育显示出越来越大的影响。然而人们一生中所学习的知识和技能中绝大部分是在校外的工作和生活,以及各种社会交往和实践中获得的。随着终身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人们日益看到终身教育不仅是学校或教育机构的个体行为,更是社会行为,只有动员全社会成员积极自觉学习才能真正实现全民族的终身教育。

2. 终身体育的概念

在世界性终身教育思想的影响下,终身体育教育思想最先在国外得到了发展。终身体育指的是一个人终身进行身体锻炼和接受体育指导及教育。终身体育依据人体发展变化的规律,以及体育锻炼的规律对现代社会的人提出长期合理锻炼的要求。人体的活动规律告诉我们只有长期进行合理适量的身体锻炼才能能产生持续的健身效果,缺乏运动不但无益身体健康,而且已经被定性为疾病的一种。1968年前苏联中央研究所所长克洛布科夫提出了从0岁到100岁的锻炼身体的观点。1970年,日本的早川太芳等人在不同的杂志发表了有关终身体育的概念、目标、实施方案等文章。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也开始了对终身体育较为系统的研究。

3. 大学体育教育与终身体育关系

自从终身体育的概念提出以来,大学体育教育就开始积极重视终身体育理念的教育,大学体育教育已经成为终身体育的重要环节。大学体育根据大学生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对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加以科学系统的指导,并采取积极的手段,使大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可以说大学体育教育对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为使大学生毕业后能够顺利地生活和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二、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目的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建设的栋梁和支柱,是社会的中坚力量,加大力度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不仅是为使大学生们在校期间积极地锻炼身体,拥有一个良好的体魄,更是为了使他们将来步入社会后,能有一个良好的身心状况来应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和工作压力。树立起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可以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方法和习惯,进而保障大学生以强健的体魄为国家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工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必须持久而努力地进行下去。每一个大学体育教育的管理者和第一线的教师,都有责任对如何树立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进行积极的思考和探索,不遗余力地把加强和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工作当成自己工作的重中之重。

三、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现状分析

经过调查可以明确地得出一个结论:就是目前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还没有普遍形成,绝大部分大学生尤其是女生,并没有长期定时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分析得出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缺乏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 大学生普遍缺乏对体育运动的兴趣。

很多大学生选修体育课只是为修满学分而上课,自身缺乏对运动的兴趣。体育锻炼在付出汗水的同时能使人收获很多益处,然而如果缺乏兴趣就很难使学生乐于参与其中,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也就无从谈起。

2. 缺乏关于终身体育理论常识的指导。

大学生忙于学业,很少有时间对某一项目进行系统的练习,更不要说多掌握几项运动技能了,对很多体育项目并不了解,对体育运动的规律和益处也缺少了解,而大学体育课的目的局限于使同学们掌握一两运动技能的基本技术,并不能让他们懂得锻炼的整体的益处和规律。虽然近几年,国家开始重视加强理论教育,开设了体育与健康等体育理论课程,但授课面过于小,大部分同学并没有得到有关知识的学习。

3. 适合终身体育运动的项目开展有限。

目前我国高校的体育课仍以三大球为主,很多适合终身体育运动的项目(比如网球、游泳等)并没有得到广泛开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4. 锻炼时间有限。

目前多数高校的大学生每周只有一节体育课,一般在大三之后体育课就已结课,绝大多数大学生在体育课之外几乎不参加任何锻炼,不管是从数量上看还是从质量上看远没达到终身体育要求的每天锻炼一小时的标准。

四、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对策研究

1. 丰富选课内容,多开展适合终身体育的项目。

为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应该多选择一些适合终身体育的运动项目,以便在大学生毕业后依然可以继续参与,有利于大学生终身体育项目的培养,另外在安排课的内容时,既注意利用季节和地域性,又要避免季节性。

2. 定期开展全校性的体质测试。

体质测试不仅是监督更是激励,通过测试可以让学生对自身的体质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便于以测试结果为导向,明确锻炼目的内容以及方法,让同学们有的放矢地在大学阶段规划和设计自己的锻炼计划。

3. 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竞赛和游戏。

体育竞赛和游戏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爱好,竞赛内容越广泛,越有利于同学们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色,进而选定终身参与的体育项目。在校内开展体育竞赛要注意结合适合终身进行锻炼的项目,使单纯的竞赛成为课堂教学的促进和补充,真正的实现寓教于乐。当校园体育竞赛丰富多彩的时候,必将是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形成的时期。

4. 定期开展学生间关于终身体育的讨论。

在同学们之间开展关于体育锻炼的益处和终身体育意识的辩论,可以使同学们对体育运动价值有正确的认识,甚至可以转变那些一向回避体育锻炼的同学对体育运动的态度,使他们积极参与到体育锻炼当中,比起客观灌输,这种积极思维会起到更好的效果。

5. 开设终身体育教育理论课。

在校内适时开展终身体育教育的理论课,可以让学生了解终身体育的必要性,了解体育运动的规律和正确的方法,是从根本上认识体育锻炼益处的重要手段。笔者认为这项工作是加强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工作的重中之重,绝不能在日常教学当中一带而过,敷衍了事,要认真彻底地做到学生的心里。

结论

总之,作为一名高校体育工作者,我们不能满足于自身业务能力的提高,自己具有多好的体质,擅长多少项运动并不能代替学生会多少,不能以自己具有终身体育意识为骄傲,而要培养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积极探索终身体育之道。用我们的努力和付出使大学体育教育真正成为让同学们受用一生的教育。

参考文献

[1].《当今世界教育思潮》毕淑芝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第一版

[2].《终身体育》王则珊主编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4年12月第一版

[3].《人类思想的主要观点》肯尼思.麦克利什主编新华出版社2004年2月第一版

[4].《现代西方哲学辞典》葛力主编求实出版社1990年7月第一版

大学生体育意识研究 篇8

1 研究对象

本调查以长江大学在校大二、大三本科生为研究对象。调查人数为600人。

2 研究方法

2.1 问卷调查法

本调查在学生活动现场发放问卷, 指导问卷填写, 并现场回收。共发放问卷600份, 回收600份, 其中有效问卷596份, 有效率99%。

2.2 文献资料法

利用网络和图书馆查阅大量关于体育意识和体育行为的文献。

2.3 数理统计法

用Excel对数据进行处理。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3.1 体育意识与体育行为的关系

意识是人类大脑的一切活动及结果, 是建立在对自然信息的存储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意识是和物质相对立的, 如知识、思想、观念等。行为的基本意思是举止行动, 指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外表活动。意识来源于实践, 同时意识又影响和决定一个人的行为。同样体育意识是在体育实践中产生的, 体育意识对一个人的体育行为具有引导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

3.2 当前大学生的体育意识状况

3.2.1 大学生对体育价值功能的认识

在对体育价值功能的认识上, 排在第一位的是“增强体质增进健康”, 综合“很重要”和“重要”两个选项来看, 其比率高达97.00%, 可见大多数学生对体育的基本功能具有充分的认识。其次是体育锻炼能“预防疾病”和“调节情绪”, 分别为91.85%和90.99%。其它体育的价值功能也得到学生比较高的认可。总体而言, 大学生对体育锻炼价值的多元性具有比较全面的认识。 (见表1

3.2.2 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

动机是由需要产生的, 动机又是人们参与体育锻炼的内部动力。要想了解大学生体育锻炼的行为, 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 非常有必要弄清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动机。根据调查, 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动机排列前三位的是:增强体质、增进健康77.16%;娱乐、休闲、丰富生活60.78%;缓解压力, 促进心理健康52.16%。从表2可以看出大多数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动机是合理的, 既有满足增强体质等生理方面的低级需求, 也有追求休闲娱乐等社会交往方面的高级需求。许多大学生的动机都是多重的, 既有主要动机也有从属动机。值得一提的是现在的大学生常常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比如繁重的学习、考研、找工作等。因此希望通过体育锻炼缓解压力也成为大学生的主要锻炼动机。体育的功能使体育锻炼具备缓解心理压力, 释放激情的作用, 因此高校相关部门应该引起重视, 采取适当措施加大投入, 引导大学生通过积极参加体育锻炼释放压力, 塑造健康的心理生活。

3.3 当前大学生体育行为调查

在体育锻炼中科学地控制每周锻炼的次数、运动强度和时间是取得良好的锻炼效果的基础。一般的要求是每周锻炼3次, 每次30min以上, 每次锻炼达到中等强度。统计结果表明, 合计有15.02%的大学生每周锻炼达到3次或以上, 其中男生每周锻炼达到3次或以上的人数占所调查男生总人数为31.21%, 女生每周锻炼达到3次或以上的人数占所调查女人总数为11.96%, 男生要明显好于女生。平时基本不锻炼的男生比率为12.06%, 女生为31.52%。值得提出的是女生有近1/3的人平时基本不锻炼, 这种状况令人担忧。 (见表3)

通过调查得知, 在参与锻炼的学生中, 男女合计有75.54%的学生每次锻炼时间在30min以上。其中男生锻炼在30min以上的人数占男生总数的81.56%, 女生锻炼在30min以上的人数占女生总人数的63.3%。可见不论男女, 只要参与了体育锻炼, 大多数的学生锻炼时间都能持续30min以上, 当然数据反映男生要好于女生。

关于参与体育锻炼的次数、时间以及强度, 在我国体育人口标准里也有明确的规定:每周身体活动频度3次 (含3次) 以上;每次身体活动时间30min以上;每次身体活动强度中等程度以上。关于身体活动强度的把握可用下列公式:本人的年龄+运动时心率=170。由于在实际锻炼中很少有人测试和关注自己的心率, 因此本调查以出汗多少来大致判定运动强度。 (见表4)

长江大学学生体育人口比率为20.17%。其中男生为26.95%, 女生为9.78%, 整体来看偏低。体育人口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体育指标, 它反映了人们对体育的参与程度及亲和程度, 在一所高校里它是学校发展和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指标, 它是制定学校体育工作和开展体育活动的一个重要依据。2009年国家颁布的《全民健身条例》中规定, 学校要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每天参加1h的体育活动。但是从调查情况看我们还做得不够, 还需要加强。 (见表5)

通过以上对长江大学学生体育意识与体育锻炼行为的调查分析, 我们发现大学生的体育意识和体育行为之间不具有线性关系。尽管大学生对体育锻炼价值功能的认识水平较高, 但实际参与体育锻炼的状况却不理想, 两者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那么导致大学生体育意识与体育行为不统一的原因是什么。

3.4 影响大学生体育意识和行为的因素

意识, 从其形成的心里过程来看, 包括三个层面, 既认知、情感、意志。每个层面代表一种意识水平, 由低级到高级。大学生的体育意识和体育锻炼行为不统一, 源之于大学生的体育意识水平还停留在认知和情感阶段, 没有上升到意志层面, 因此不具有稳定性, 不能导致体育行为的必然产生。具体影响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4.1 传统教育的影响

在我国的中小学教育中, 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学习和升学的压力。教学中重智育轻体育, 使学生形成了体育课不重要的意识形态。通过调查发现很喜欢和喜欢体育课的男生、女生百分率分别为81.56%、77.17%。看似比率较高, 实际上大多数学生只是喜欢体育课的轻松, 而不是真正重视体育课。在教学中本人常常遇到学生利用体育课去办其他事情的现象;如果有其他课程和体育课冲突, 大部分学生会选择放弃体育课。

3.4.2 体育课教学的影响

体育课对学生体育意识和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体育课程改革在我国已经进行了很多年,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但仍存在许多问题。体育课对学生掌握自我锻炼的方法教导不够。很多学生离开体育课不知道怎么去锻炼, 缺少锻炼的自觉性。其次要重视理论课教学, 以往人们的认识是体育课就是要以实践课为主, 过分强调实际锻炼的重要性, 有些学校甚至取消了体育理论课时。个人认为现在需要重新认识体育理论教学的重要性, 在强调体育实践课教学的同时, 加强体育理论课的教学。

3.4.3 周围环境的影响

现在网络盛行, 学生的业余生活也丰富起来。网络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了解与体育相关的信息和知识, 促进学生良好体育意识的形成;另一方面, 过多停留在网上, 会消耗学生大量的业余时间, 从而挤压了锻炼的时间。调查显示学生的课余时间安排第一是学习, 占61.3%;其次就是上网44.35%。而参与体育锻炼的比率却很小。这也是导致学生体育意识和体育锻炼行为不统一的因素之一。

4 建议

(1) 首先, 体育教学中应以“终身体育”思想为核心和目标, 深化体育教育改革, 改变传统的技能“三基”教学模式, 对学生, 把目标紧紧定在“授之以渔”上;其次教师要重新认识理论课的重要性, 加强理论课的教学, 使学生了解体育锻炼的价值, 形成稳定的价值取向, 掌握必要的自我锻炼的知识。

(2) 加强学生课余体育锻炼。每周一次体育课对学生的锻炼效果是有限的, 课余体育锻炼对学生非常重要。课堂上老师告诉学生怎样去锻炼, 课后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检验教师所传授的方法。这样一方面增强自己的体质;另一方面提高自我锻炼的能力。只有两方面有机配合, 才能使体育锻炼效果最大化。为此我们可以通过完善各种体育俱乐部建设, 加强体育教师与体育俱乐部的联系, 举办各种群体性的竞赛活动, 使更多的人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 以强化大学生体育意识和行为。

(3) 加强宣传, 增强健康意识。通过举办各项体育比赛, 举办培训班、讲座等宣传科学锻炼的重要意义, 评选院系和校学生体育明星, 对体育明星进行奖励, 倡导向体育明星学习。营造“人人锻炼, 快乐体育”的校园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周全.关于体育意识意蕴的解读[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6, 32 (6) :9-11.

[2]李勇.对大学生体育意识与行为的调查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4, 38 (4) :170-171.

[3]张娜.沈阳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意识的调查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07, 26 (4) :43-46.

[4]聂东风, 王家彬.8所重点大学学生健康的体育意识与行为倾向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5, 28 (4) :476-478.

大学生体育意识研究 篇9

关键词:体育教学,创新意识,培养

前言

所谓创新教育, 就是根据有关创造性发展的原理, 运用科学性、艺术性的教训方法,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健康个性, 造就创造性人才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根据创新教育理论及学校体育教学的特点, 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即学生的观察能力、获得知识信息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及创新实施能力等。

一、体育教学在创新能力发展中应发挥的作用

1.1健全身心, 培养创新能力

通过组织多种形式的体育教学活动, 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体育课、业余运动训练和竞赛的参与过程中得到充分的激发和培养。一节生动活泼的体育课与一场激烈的体育竞赛无时无处不包括创新意识因素的参与。如在教学比赛的顺境中, 怎样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 在逆境中如何及时摆脱或克服焦虑、急噪、不安的情绪等, 这些都是赢得比赛的关键。学生们在体育锻炼和竞赛实践的体验中不但可以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 而且心理素质也得到显著的提高, 这些都有助于学生锻炼意识、陶冶情操、升华情感、培养创新、完善自我, 进而形成健全的心理素质。

1.2培养兴趣, 提高创新意识

兴趣在人的认识知识和技能形成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兴趣是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一个人如对某项活动有了兴趣, 并且形成相对稳定的心理倾向, 他就能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比如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学生对兴趣性强、游戏化的教学形式感兴趣, 特别是为能掌握新技术、充分展示自我的个性而感到快乐。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他们才能主动去思考, 积极去探索, 才可能有创新。因此, 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兴趣是提高创新意识的前提条件。

1.3培养非智力因素, 提高创新素质

体育教学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影响, 较之于其它学科更有其独特的效果, 体育教学过程中所附载的种种情景对学生的非智力品质的培养具有良好的作用, 如运动竞赛以获胜为目的, 在获胜动机的驱动下经常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使学生发挥一些创造性技术;在运动竞赛中, 每一次成功的喜悦或失败的沮丧所带来的情感体验都是强烈的。在比赛中要正常发挥技术则需要相对稳定的情绪, 这种非智力品质在体育活动中得到了培育。

二、体育教学中创新能力的激发

2.1营造教学民主氛围, 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先导

传统的体育教学中的教师讲学生听, 教师问学生答, 教师示范学生练习, 已经被体育教学摒弃, 这样的教学环境必然扼杀了学生最原始的创新欲望。而一个民主的教与学的氛围, 教师在创新意识的驱动下, 主动地转变教育观念, 对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学生给予不同的练习要求, 分别对其特征进行不同的分析, 在相互诱导的前提下, 让众多的学生都能按要求完成教学内容。例如在课堂准备活动和整理运动时, 教师可以先讲准备活动与整理运动的要求。准备活动的热身操主要是为课堂内容所作的准备, 其节奏要求稍快, 其目的是让身体充分活动开;而整理运动的舞蹈动作要求柔和缓慢, 教师可以做一些基本动作, 也可让学生在练习的同时, 让部分有一定舞蹈水平或爱好的同学自行组合编练热身操, 一部分同学跟他们学习, 其他学生跟老师练习等途径进行准备活动。这样学生在其中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 课外就会自行地认真准备, 在课内一展自身才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与创的活动中去, 而作为老师, 一方面其达到了教学目标, 而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的空间便由此打开。

2.2课堂教学“再创造”, 是创新教育的主要途径

荷兰的数学家和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提出了数学教学的“再创造”方法。他说:“将数学作为一种活动来进行解释和分析, 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教学方法”。“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知识自己去发现或者创造出来, 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实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 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体育教学亦如此。例如教师在教学完“上挑式”交接棒技术后, 教“下压式”交接棒技术之前, 可先请5名学生出来, 成一路纵队站位, 每人间

隔1.5米, 从后向前连续用“上挑式”交接棒法, 交接棒中不准移动握棒位置, 观察的同学不难发现“上挑式”交接棒法的不足之处。此时, 教师适当的加以指导, 最后, 师生共同归结出“下压式”交接棒的技术要领。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都得到了体现, 创造性思维也得到了开启。

2.3适时进行激励, 激发创新需要, 激活学生创造性思维

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 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激励, 有利于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一般采用以下几种较为有效的激励措施:

(1) :表扬激励。皮格马利翁效应说明, 应用期望激励学生, 学生会朝老师所期望的方向靠近。

(2) :鼓励激励。多表扬, 少批评。尤其对学习动作慢的学生, 多次的失败会使他们对体育活动产生自卑乃至畏惧感, 进而使其失去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因此在体育课结束点评中, 应对那些引不起人注意的“丑小鸭”加以鼓励。这样, 可以消除自卑感, 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

(3) :竞争激励。体育教学在竞争条件上有其独特的优势, 这些教学优势通过教师的组织教学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创新动机。

(4) :成功激励。努力创设机会, 将学生的想法和创造融入到体育教学中去。适时的激励, 能使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常置于“高期望—高表现—高期望”的良性循环中, 使学生的创造思维得以激发。

三、体育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3.1注重右脑潜力的开发, 从生理基础入手, 为学生的创造力发展奠定基础

美国马里兰州洛克威尔市特定诊断研究会, 5312名学生进行学习方式偏向测试。得出总体平均率, 37%通过触角移动来获得知识。说明“动作”即运动对大脑的刺激作用是十分重要的。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创造力与右脑功能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大脑左右脑的功能得到平衡发展, 两半脑的活动相互密切配合, 人的创造力才能得到高速发展。而目前的教学中, 还普遍存在着学生学习左脑化较为严重的现象, 无论是在教育的内容还是在教育的方法上, 都重言语思维而轻非言语思维;重抽象思维而轻形象思维。这些被轻视或忽视了的思想形式, 恰是创新力得以发展的重要因素, 也正是靠右脑的功能来实现的。例如:在球类运动中, 左右侧肢体配合要求较高, 灵敏、协调性素质强, 发展左侧肢体技术, 是球类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3.2注重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一切创新的活动都是从创新性的想象开始的。通过丰富的想象, 达到对动作的反馈和对动作技术的正确掌握。例如:在教授前滚翻团身辅助练习时, 教师可以用一个滚动的篮球, 启发学生在团身的时候一定要紧, 滚动才会圆滑;再如教授铅球最后用力的动作时, 教师也可以用“拉成满月的弓”来比喻最后的用力动作, 通过恰当的比喻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运用启发式教学, 通过恰当的比喻开启学生丰富的想象,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3.3多采用有利创造性思维发展的现代化教学手段

创新是人类社会生生不息、永远向前的动力, 是民族兴旺的不竭之力。必将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的学校教育, 必须以发展人的创新思维, 开发人的创新潜能为核心。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 应该多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例如:多媒体教学、CAI课件等教学手段,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四、结论

创新是素质教育培养新型复合型人才的一个重要环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应紧密结合体育学科的特点, 利用直观生动的教育方法启迪诱导, 不拘一格求创新, 在创新中摸索规律, 借鉴传统文化, 时刻强化和调整创新方法, 探索创新新途径。

参考文献

[1]李焕萍.采用多种途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M]北京教育, 2000 (8)

[2]陆晓燕.试论创新教育.[J].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 (2)

[3]张力.基础教育与创新.[M].人民教育, 2000 (8)

[4]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大学生体育意识研究 篇10

关键词:学校体育,大学生,竞争意识

1 研究方法

本文以“多元教学目标与大学体育课程教学质量评控体系建设研究”课题为基础, 课题系江西省教育厅2005年省级教改课题, 江西师大重点教改课题。课题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实证研究和调查研究的方法, 所采集的材料数据通过数理统计, 进行综合分析论证。实证研究在本校通过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活动, 验证相关信息结论。调查法主要采用专访和问卷调查, 专访对象为个别教育学和体育教育专家, 问卷对象以本校大学生为主, 结合部分外校大学生, 有效问卷共计大学生520人, 其中男女生各260人。

2 结果与分析

问卷调查统计结果 (下表)

(1) 体育锻炼与比赛可以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 这是体育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竞争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对手彼此为争取比对方更好的成绩而努力并显示潜能的过程, 这种要战胜对方的愿望或者想比对方做得更好的冲动意愿, 就是竞争意识。它能激发人的上进心, 调动人的积极性。从体育竞争的角度看, 竞争是以争取优胜为直接目的, 以运动项目或某些身体活动为内容, 根据规则的要求所进行个人或集体的体力、技艺、心理的相互对抗。在体育教学中, 竞争意识更多的是体现在复习课、考核课和各种形式的游戏和比赛之中。竞争意识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一种素质, 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安排的各类体育的比赛, 不仅提升了学生积极向上, 好胜、勇往直前的品质, 也造就了学生灵活机制、快速反应等优秀的决断能力。在课外体育竞赛过程中, 也始终贯穿着竞争与奋发向上的精神, 包括在一般的体育游戏中, 也充满着你追我赶、争强斗胜的竞争。学生通过体育教学、参加体育游戏和运动竞赛, 可以增强竞争意识, 培养团结合作精神。

(2) 大学生的竞争意识需要加强。调查结果显示, 绝大多数大学生认为自己的竞争意识需要加强, 其中大部分想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和课外体育活动来增强自己的竞争意识。竞争意识是现代人的重要素质之一, 也是现代社会的一个突出特点。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现代的生产及生活方式更接近于体育中的比赛, 在机会均等的条件下, 谁的节奏更快些, 竞争意识更强些, 谁就有可能占据优势。”现代人只有以更积极的姿态, 主动迎接各种挑战, 参与各类竞争, 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而在这一过程中, 是否具备良好的竞争意识至关重要。作为学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竞争意识的有效途径。在学校体育中我们要充分发挥体育竞技的这种功能, 有意识地利用体育比赛这个杠杆, 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竞争意识。

(3) 现行体育教学对学生竞争意识的培养有待于提高。调查结果显示, 被调查者认为现行的体育课教学对学生的竞争意识有积极作用的不到1/3。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有部分体育教师对新的体育教育目标不够明确, 在实践教学中, 还是以运动技术传授为中心, 以提高竞技水平的手段达到所谓“增强体质”的目的, 这种目标定位的结果是:片面强调促进学生运动技术能力的发展, 忽视了对学生体育意识、体育能力和体育习惯的培养。二是部分学生存在着体育意识淡薄。对体育的认识比较肤浅, 体育知识掌握有限, 对体育锻炼价值和意义了解不深。体育课堂上比较被动, 没有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缺乏体育锻炼的主动性, 从不主动参与各种形式的体育竞赛, 也就从未体验过竞争后胜利的喜悦, 更谈不上竞争意识的培养。

3建议

(1) 体育教学中, 要组织好多种形式和类型的竞赛活动。赛前, 要做好动员鼓动工作, 使学生树立敢拼的决心和信心, 制定合理的规则, 使学生明白竞争是在公平的基础上进行的。成功与失败、机会与风险对所有人都是公平的。公平竞争不仅是体育竞争的宗旨, 也是一种道德教育, 使人们通过体育活动, 树立公平竞争的意识与观念。赛中, 为了增加比赛的激烈性,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性别、体质、技术等方面的差异, 采用“让时赛”、“让距赛”、“让分赛”、“等级赛”等教学方式, 教师既要对学生技能战术进行指导, 还要对其比赛心理进行正确的指导, 以此充分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使学生心理更趋成熟。赛后, 要认真进行讲评, 使胜者不骄、败者不馁。特别是对一些尽了全力, 但仍然失败的学生更要加以肯定, 鼓其斗志。引导学生作自我总结, 明白自己为什么能胜, 为什么会败, 从中吸取教训, 以取得更大的进步。在对体育课成绩的考核中也要建立激励机制, 使成绩好的学生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使成绩差的学生产生一种危机感, 从而努力学习, 争取进步。因此, 在体育教学中, 适时合理运用各种竞赛法对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具有重要作用。

(2) 要有组织地开展课外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是指学生在学校内、外参加的除体育课以外的有组织的体育活动, 是学校进行素质教育和开展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外体育活动, 内容丰富, 形式多样, 能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也是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的最佳课堂。体育教师要积极参与组织与管理学生的各种体育活动与竞赛, 并加以指导。在体育活动与竞赛过程中, 始终贯穿着竞争和奋发向上的精神。学生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和运动竞赛, 可增强竞争意识, 培养协作精神, 进入社会后也能较快地适应社会上的各类竞争。

参考文献

大学生体育意识研究 篇11

【关键词】高中体育课堂;终身体育;高中生;培养策略

一、引言

随着终身教育思潮的兴起,终身体育也逐渐成为各国体育发展的一个热点。学校体育是连接家庭体育和社会体育的中间环节,是终生体育的基础,学校终身体育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学习、锻炼,促使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为终身健康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培养学生长期坚持体育锻炼的意识、兴趣、爱好和习惯,掌握学生体育健身的基础科学知识和方法手段,在不同的时间、地点、条件下结合自身的需要去运用体育文化,适应现代社会的生活。这些种思想意识将被带入今后的生活中,延续一生并影响带动他人共同参与。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都应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和学生的生理及心理特点,通过构建多种体育课堂教学模式,确立教师主导,学生为的主体教学理念。高中体育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部分,对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将起着基础、指导作用。但是,近年来高中阶段的学生随着年级的增高,不喜欢或讨厌体育课的人数,有逐渐上升的趋势,许多喜欢体育活动的学生也不喜欢体育课。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只注重对运动技术的传授,对考试项目的测试,而忽视了培养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和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习惯及能力,忽视体育运动的过程。

二、影响高中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形成的综合因素

1.学生自身因素

由于性机能发育基本成熟,在体态上,表现出明显的两性差异,对性的体验较敏感,丰富。在体育活动中有明显的顾虑,例如:怕做动作失败出丑,让别人笑话。女生由于性征明显变化,动作变的不太灵巧,对技巧性强的活动产生顾虑,在体育活动中的惰性表现更加明显,怕晒太阳、怕出汗、怕脏、怕苦、怕累或不愿让男老师保护等。大量调查表明,学生对于感兴趣的体育运动具有一种强烈的加深认识,扩大认识范围的需要,进而有效地投入到这些体育运动中去。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目的和意义,体育锻炼价值认识不足,更不懂得体育锻炼是社会发展、進步的需要。绝大部分学生参与体育运动是因为他们对该运动本身产生兴趣,是直接兴趣,而不是间接兴趣。所以他们参与体育活动不可能持之以恒,一旦受到外界客。

观因素的影响,就立刻终止运动,不可能形成良好的体育意识。青年初期学生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常常试图从技术专长、教学技巧、品德作风、为人处事等多方面来对教师进行全面的评价。他们对教师的评价不一定全面和完全正确,有时会影响他们对教师本人和教师的教学所持的态度,进而影响他们的学习态度和效果。女生受主观心理因素影响占多数,而男生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青年初期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态度更进一步的明显分化,男生一般喜欢竞赛性活动,女生多喜欢动作轻快、优美、运动强度不太大的项目。对不符合自己的项目,有明显的消极态度和抵制情绪。

2.体育教师的因素

专业知识是指体育教师承担体育教学必须具有的专门知识。教师在学校里教的是科学基础知识,他应该能够分辨清楚这门科学上最复杂的问题,能够分辨清楚那些处于科学思想前言的问题。有人作过研究:技术水平越高,体育态度的强度也越高。所以体育运动技术的高低与体育意识的形成是密切相关的。如果体育教师能经常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技术指导,促进。

学生运动技能的提高,在运动中更有可能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也更能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反之,将会造成学生掌握运动技术困难,运动技能低下,盲目锻炼,有时甚至会造成学生运动损伤。长此以往学生会对体育课产生“厌恶”情绪,最后造成体育意识淡薄。体育教师只有全面理解国家的教育方针、把国家教育方针贯彻到他的日常教学中;树立主体性教育教学观念、素质教育观念、终身教育、创造教育教学观念;具备改革创新意识、竞争意识、挑战意识、合作意识、效益意识;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认为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等等,更新观念,主动适应现代体育教育的需求,才能形成科学的教育观念,更好的进行体育教学。

三、高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策略

1.教学设计

高中体育教学中应加强体育理论教育,提高学生对终身体育的认知,身体锻炼应遵循人体自身运动规律进行,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尤为重要,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应特别注意加强对学生的理论教育,理论教育能使学生明确终身体育对人的生命活动的重要作用,真正认识到体育锻炼的意义,从而指导终身体育锻炼,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理论课学时、量是完成教材的重要保证,力争把教材的内容讲深、讲透、讲具体,才能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体育知识,拓宽体育知识面,从而终身受益。教材的选用应准确,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体育理论课教学,要正确的选用教材,教材的安排要使学生明确体育锻炼对生命的价值,要向学生传授锻炼原则、练习方法、运动损伤的预防和处理及各类比赛的规则。

2.教学实施

“开放型”教学在思想上要求教师放心;在实践中要求教师放手、放开、放宽、放活;在师生关系上要求教师是民主型的,能听取学生意见,和学生交朋友;在成绩评定上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例如,应将学生在体育课(活动)中的努力程度和进步幅度作为重要依据;考核中宜采用“模糊量化法”,设优、良、合格等级。课程改革提倡发挥学生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实施“开放型”教学,就是让学生参与教与学的过程,让学生参与到目标的制定中。

3.教学环境

学校体育工作应遵循当前实际情况,加大健身意识宣传。营造积极向上的体育氛围,来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目的。学校要学生年龄特点积极创造有利条件,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如设立体育节、体育选修课、健康教育课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间活动和课外体育活动;利用电视、广播、黑板报等宣传媒体进行体育活动宣传及组织教工体育比赛,激起学生的体育兴趣;也可开展体育知识讲座、体育知识竞赛等活动,使生受到良好的体育熏陶。

参考文献:

[1]张效江,刘国忠.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模式初探[J].体育学刊,1999年02期

[2]辛继湘.新课程与教学价值观的重建[J].课程·教材·教法,2003,4

[3]王岩,张艳萍,张明强.主体参与式体育课教学模式刍议[J].四川体育科学,2004年02期

作者简介:

大学生体育意识研究 篇12

终身体育, 顾名思义, 就是终身接受体育教育并坚持体育锻炼。简而言之, 就是“活到老, 学到老”。

高中阶段是学生接受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黄金阶段。通过学校和教师多途径、多渠道提供的各种体育训练, 可以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使其了解体育运动对促进个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性, 为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础。

高中体育教学大纲中明确要求, 学校和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为主旨, 传授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的正确思想、知识及技能,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提供多渠道、多途径的学习手段和机会, 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及能力。

二、培养高中生终身体育意识的策略

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可以从学生的认识、能力和习惯三个方面着手。

(一) 加强理论教育, 提高学生对终身体育的认知

高中体育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加强体育理论教育, 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使其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意识到终身体育对自身发展的重要作用, 从心理上接受终身体育教育, 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认识基础。教授体育理论课时, 要保质保量, 不仅要开设一定量的理论知识课程, 还要注重课程的教学质量, 让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体育知识, 拓宽眼界, 从而终身学习, 终身受用。

除了通过课堂上教授学习外, 做好体育宣传工作也是必要手段。学校应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可通过黑板报、橱窗、广播、网络等多种途径或渠道宣传体育教育, 增强学生的体育理论知识, 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同时, 学校还可以开展有关体育方面的知识讲座、体育竞赛等活动, 积极邀请学生家长、社会各方人士参加活动, 宣传终身体育的内涵及重要性。这不仅能提高学生对各种体育活动的参与度, 还能提高家庭及社会对体育教育的关注力度, 让更多的家庭和社会人士支持学校的体育教育。

(二) 开展多元化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使其主动学习

俗话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枯燥单一, 学生不能感受到体育的乐趣和意义所在, 缺乏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体育教学方式也要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而与时俱进, 推陈出新。教师要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师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可以开展小型的体育比赛, 如羽毛球比赛、篮球比赛等。这不仅能让学生体会到体育运动的乐趣, 还能在学生参与比赛的同时,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国家举办的奥运会、残奥会、冬奥会等各种比赛, 让学生在偶像的鼓励吸引下加强自主锻炼, 领悟到体育精神。

除了传统的体育运动外, 教师还可以扩展新的课程内容, 组织不同的体育社团, 如街舞社团、武术社团、瑜伽社团等。这不仅能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度, 而且通过社团活动, 还能缓解学生学习上的压力, 也锻炼学生的意志力。

此外, 教师也可以将课堂从校内搬到校外, 让学生投入到大自然怀抱, 感受生活的气息。例如, 组织学生郊游、爬山、露营等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户外体育活动, 既能开阔学生的眼界,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还能促进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三) 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让其终身受益

学校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不管是现在的学习阶段, 还是今后踏入社会参加工作, 学生都要坚持锻炼, 持之以恒。只有拥有健康强壮的体魄, 才能不断为社会创造更多价值。

首先, 学校要营造出积极向上的体育氛围, 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学校可以针对学生的个性化差异, 积极创造有利条件, 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 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满足学生需求。例如, 开设体育选修课、体育知识演讲比赛、街舞比赛等活动, 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其次, 学校要加大对体育教育的投入力度, 加强体育场地建设, 配备完善的体育设施, 保证有足够的场地及器材满足学生的锻炼需求, 让学生有地方、有东西可锻炼。

学校不仅要在思想上培养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和兴趣, 还要注重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 要求学生掌握体育健身的方法、手段及技能, 挖掘学生的潜能及特长并着重培养, 使其特长能得到最大发挥, 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锻炼身体, 参加各种群体体育活动。

三、结语

在高中体育教学中, 我们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将传统的教育方式与现代教育方式相结合, 加强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学生只有认识到终身体育的重要性, 才会更积极主动地参与锻炼, 坚持不懈, 继而形成良好的习惯。

参考文献

[1]刘讳.谈高中体育教学中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J].中华少年 (研究青少年教育) , 2013 (4) :38.

上一篇:工业及城市供水下一篇:跨界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