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

2024-07-06

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精选12篇)

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 篇1

基础教育中, 实施“填鸭式”的应试教育扼杀了创新能力的生长, 而良好的素质教育是促进创新教育能力的基本保证, 实施素质教育, 就要在保证学生全面发展的情况下, 积极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因此, 研究和倡导以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创新教育, 己成为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创新素质, 作为教师的我们是不是也应该转变陈旧的教育观、教学观、人才观、质量观?树立现代、开放的教育新观念?树立提高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教学观念?树立培养学生善于继承而且又敢于创造的人才观念和质量观念?

创新教育进展缓慢的原因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创新人格为目的的教育。近几年来, 随着教育改革和教育思想讨论的不断深入, 创新教育已逐渐成为一种理性的选择, 要求实施创新教育已是人心所向。但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是:真正实施了创新教育, 并且成效显著的典型并不多, 大多数学校的创新教育仍停在浅层次、平庸化、形式化的层面上。创新教育为何举步维艰、进展缓慢呢?它的深层原因究竟在哪里呢?我个人认为至少有四个方面的原因应当引起关注。

原因之一:缺乏教育民主

中国文化传统的根深蒂固和教育观念的落后, 使得教育民主在教育领域中还处于劣势。沿习千年的“官本位”思想、“师道尊严”思想等还不时弥漫于学校教育的各个角落。虽然这些传统对于规范的落实和制度的运行有着一定的作用, 但它们对创新的压抑和摧残却是显而易见的。在学校生活中, 表现为只信强制而不信自觉, 只讲约束而不讲自由, 只讲严格而不讲宽容。在这样的氛围中, 师生关系多为管制和被管制的关系, 教育气氛多呈紧张、沉闷、压抑状态, 学生几乎失去了独立性和自由性, 失去了自主思考、学习和自由思考、游戏的余地, 个人的聪明才智和激情也被窒息, 只能表现出依赖性、奴隶性和愈来愈笨拙、迟顿。

原因之二:过度追求教育自身的功利性

中国教育至今仍延续着古老的“苦读加考试”的传统方式。几乎所有的教育与训练都失去了原本的性质而成了升学和获取文凭的工具, 教师完全按照学校编排好的教育指令进行整齐划一的教学, “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成了没有灵魂的教学机器。考试成了指挥棒, 凡是考的, 教师就教, 学生就学;凡是不考的, 教师不教, 学生就不学。这样做的结果, 造成了学生“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过扔笔记”的现象, 造成了学生的自由精神与个性发展的冲突和对立。这种功利性的教学, 导致了学生主体精神和主动性的弱化, 影响创新人格形成;同时, 创新所需的问题意识和探究能力不但没有被开发反倒有所萎缩;标准化的考试只要求背框框条条, 恪守固定格式, 束缚了学生的思想。这样便不可避免地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枯燥感、单调感和厌倦感。

原因之三:创新教育目标的缺失

然而, 审视我们以往的教育目标, 不难发现, 我们对创新教育的目标几乎没有规定, 创新所必需的素质很少涉及, 在课程体系中创新目标也不见踪影, 在评价考试体系中创新的教育也不多见。在具体的培养目标上, 我们向来要求的是“知识——能力——情感”的培养顺序, 也造成了过分重视知识技能而忽视创新的状况。我们认为, 应该“情感领先、能力跟进、知识殿后, 不要担心矫枉过正, 宁可“牺牲”一点知识也要把激发创新目标张扬起来。

原因之四:教师缺乏创新教育素质

众所周知, 即使在传统教育盛行的今天, 也仍然潜藏着许多创新教育的契机, 绝大多数学校也仍有进行创新教育的时间和空间。但为何创新教育难以开展?我们认为, 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相当一部分教师不具备进行创新教育的基本素质。“没有教师的质量, 就没有教育的质量”。实施创新教育, 关键是要有一支高素质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只有每一位教师都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才能将“创新”体现在教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中, 才能陶冶学生的创新意识, 点燃学生的创新火花。

针对上述原因, 我认为要在我国实施创新教育, 首先应该更新教育的观念。

现在我们的教育很大程度仍然是移植50年代苏联的凯洛夫模式, 陈旧的教育观念、呆板的教学模式由于是单向传授, 压抑学生的问题意识, 这种教学方式与21世纪的学生对话, 并要求他们去适应新世纪的挑战, 显然不行。我们必须变革教育思想、观念、模式、方法等, 教师要转变角色, 变管理者为引导者, 变知识的传播者为知识的批判者, 变机械重复的劳动者为智慧的创造者。我们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心理世界、文化世界和生命价值, 让新的理念去启发、引导学生, 让学生感悟, 获取创新的思维, 培养出创造的能力, 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其次是实现民主教育。民主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课堂是保证创造成功的重要条件。教师不仅应该尊重学生, 而且还要学会欣赏学生, 特别是对那些学习基础差, 纪律松懈的学生更要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并把闪光点放大, 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 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 让每个学生都在成就中获得自信。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淡泊教育的功利性

学校教育不是从学生自身的情况出发, 而是想当然的, 把学生的脑袋当着了一个个容器, 想往里面装什么就往里面装什么, 刻意地灌输。可是他们忘记了, 欲速则不达, 或者说过犹不及。师生之间的默契配合及知识的过手应该歌颂, 应该传承。但是, 通过弄虚作假来教育孩子, 这本身就是一个骗局, 虽然有可能会达到一时的立竿见影的效果, 但是, 当他们有一天明白后, 或许他们就会对你说, 什么老师上课好, 都是些骗人的东西。这时候, 你就会深刻体会这样教育的悲哀和失败。

确定创新教育的目标

基础教育阶段是教育的基础, 是人生发展的基础, 也是创新教育的基础。在该阶段, 创新教育的主要目标应放在“创新素质”的培养上。所谓的“创新素质”是指日后创新意识和能力得以产生和发展的源初性的个性品质。但现目前繁重的学习任务、僵化的教学模式和再现性的考试方式都从根本上阻碍了这些“创新素质”的形成和提高。这就造成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乃至更广泛人群缺乏创新精神的一个主要原因。

中等教育阶段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承上启下的阶段, 在创新教育目标上应侧重于“创新方法和技术”的培养与训练。大量的事实证明, 如果同学们根本就没有对事物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 即使他们掌握了一定的创新方法和技术, 也很难有实际的有价值的创新行为。

高等教育阶段的创新教育目标应侧重于“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和提高上。有了创新素质、创新方法并不一定有创新能力和创新行为, 更不一定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行为是与实际问题的创造性解决分不开的, 是与对该问题形成的历史和以往的解决策略的系统把握分不开的。因此, 真正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创新行为养成只有到了大学阶段才是可能的, 在中小学就提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是不恰当的, 至于创新精神的陶冶则更是这样。在上述三个既相对独立又彼此连接的创新教育目标体系中, “创造性人格”的培养应该贯穿始终。严格意义上, 学校创新教育的任务不能说是“培养创新人才”, 而只能说是“培育具有创造性人格特质的人”, 因为, 真正的创新人才一定是在实际的社会工作中作出了创造性质献的人, 而这就不是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特别不是基础教育和中等教育所能办到的了。

培养有创新教育素质的教师

人才培养离不开教师。有高素质的教师, 才能有高质量的教育教学, 才能有高水平的学生;教师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造能力;教师只有了解当今世界的最新成果, 才能鼓励学生努力钻研、勇于探索;要实施创新教育,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首先要具有创新素质。在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 教师要通过知识更新和继续学习, 不断地转变思想, 持续地给自己“充电”, 保持思想观念上的超前性;要求学生学会创造, 自己首先要练好新本领;要求学生献身科学, 自己首先要做到为人师表, 实现创造性人格的塑造。

明确实施创新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

(1) 重视科学启蒙、保护好奇意识。“好奇”是学生的天性, 他们的头脑中有着许多新奇的想法和见解。教师在讲解勾股定理之后, 学生自然理解勾股定理的条件与结论, 以及怎样应用, 某些学生还会提出:an+bn=cn (n>2) 吗?此时, 教师要不失时机的给学生介绍费马大定理, 以及英国数学家安德鲁·怀尔斯为了证明费马大定理所运用的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及科学方法, 以激发学生的好奇意识和创新意识, 鼓励学生异想天开, 敢于幻想, 大胆实践, 帮助学生发现和思考问题, 了解科学创造的思维方法。

(2) 激发创造动机。长期以来, 我们的教学近乎成了一种固定的模式:教师讲, 学生听。即教师总是被看作是知识的传授者, 而学生总是被看作是知识的接受者, 仿佛是装知识的容器。事实上学生是有尊严、有思想、有个性、有发展潜力的人。把学生当作装知识的容器, 势必会压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永远培养不出创新型人才来。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 课堂决不能一味遵循“我讲, 你听”的模式, 而要结合实际, 积极探索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 有效的开发学生的潜能, 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3) 更新学生观念。心理学理论认为:“创造过程是一个自我控制的自发的释放过程, 适宜创造力发展和表现的条件是要实现和保障学生的心理环境。”因此, 我们要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而不是消极的听众;学生是主动的求知者, 而不是灌输知识的容器。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自觉实践, 努力营造创新的教学氛围。

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 教育危机。长期以来, 我们的教育已经形成了“任务的眼光”, 即把教育看作是为实现特定目的而上传下达教育内容, 教育被当作任务一样执行。它强调的是学生掌握知识的数量和掌握的精确度, 是对已知有知识的记忆。教师只对教材和教案负责, 学生只是满足于考卷和标准答案, 没有对现实的认识、对生活的体验、对精神的感悟。日积月累, 学生会逐渐失去生活的原动力, 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当教育被彻底工具化以后, 便埋没了人的创新潜能, 扼杀了人的创造个性, 丧失了教育中的生活意义。

(2) 教育呼唤创新。创新是一种综合素质, 是一种积极开拓的状态, 是潜在能力的迸发, 就其实质而言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结果。创新教育就是整个教育过程被赋予人类创新活动的特征, 并以此为教育基础, 达到培养创新人才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的的教育。创新教育是一种全方位的改造教育过程和学生成长过程的教育, 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 是一种既重结果、更重过程上的创新特征的教育, 是一种要从个体的心智世界中诱导出一些提供最佳创意的人格特征的教育。

结语:“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 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是江泽民主席对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号召。江泽民同志还强调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阵地, 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因此, 无论在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业技术人才方面, 还是在提高创新能力和提供知识、技术创新成果以及增强民族凝聚力方面, 创新教育都具有独特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赵恒德.要确立发展个性的教育理念[J].教育科学, 2001 (4) .

[2]作者:赵静《谈活动课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素质》

[3]作者:苏季华《改变课堂教学模式, 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 篇2

而高校目前的教学内容仍以传授知识为主,教学方法仍以课堂讲授为主。这种教学,学生学得较被动,学习积极性不高。而且,使得学生思路狭窄,创造性不强,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而且,现在高校评价学生的标准主要是学业成绩,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片面追求成绩,造成动手能力不强、实践活动能力薄弱的后果。

并且专业课设置过细,大学教育普遍重视学生的认知发展,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方面起了较大作用的同时,却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培养,忽视了最丰富、最有活力的情感因素,将教育过程变成了枯燥的发展智力过程。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决定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地位的重要因素。江泽民同志曾深刻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民族的希望在创新,创新的希望在青年。

第一,持续积累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根本。良好的基础知识和学习方法是创新成果诞生的良好基点。优秀的创新成果都是饱含科技含量的,没有坚实的知识积累和深厚的知识底蕴,是不可能孕育出优良发明的。在大学期间,同学们一定要学好基础知识,以及本专业要求的基础课程。

第二,要营造活跃的创新校园文化氛围。体现创新教育要求的新型校园文化建设本身就是一项重大的创新实践活动,创新氛围的营造能为创新行为提供环境支持。一方面,要组织大学生营建自己的创新团体,加大指导教师的指导力度,在引导学生开阔视野、培养兴趣、实际动手能力等方面重点开拓和深入。另一方面,大学生本身也要主动参与创新活动中,同时应鼓励大学生主动走出校门,参加社会调研,在社会实践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第三,对传统培养措施的改进与优化。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方式方法上,学者们提出了很多有效的措施。在大学里,每一个人都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使自身兴趣获得优先培养,个性得到充分张扬,人性得以彻底解放。大学应当充满着人和人的友爱、平等、团结和协作,大学生应当富有高尚的道德思想品质、崇高的人类同情心和人道主义精神,能够相互帮助和学习、共同提高和进步。要营造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环境

第四,不断探索新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根据培养平台的不同,可以将目前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具体做法划分为四种模式:教学实践结合型培养模式、产学研结合型培养模式、依托科研项目型培养模式、“分层递进式"培养模式。每一种培养模式,都有一些成功的案例以及许多可供借鉴的经验和必须吸取的教训,各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优势和不足,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一种或者组合几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第五,构建合理的评价和激励机制。合理的评价和激励机制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制度保障。首先,在教育评价上,教师要改变以往把考试成绩,通常是一次考试的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唯一的标准,建立一套综合评价体系,将学生的考试成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的实践能力都纳入评价体系中,进行综合全面的考核和评价。其次,在激励机制上,一方面要对师资队伍及骨干力量以利益激励,让他们的创新成果得到社会承认和相应回报。

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 篇3

关键词:本科生 科研训练 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2(b)-0-01

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科技创新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1]。而本科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质量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如何提高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出符合时代和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是高等教育中的核心和关键问题[2-3]。回顾国外高校的实践探索,自196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开始实施“本科生研究机会计划”之后,很好的促进了本科生参与科学研究,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4]。近年来,国内高校纷纷设立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鼓励和支持本科生参与科学研究项目,提升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实践能力[5-6]。

作为应用化学专业的本科生,我们有幸参加了学校本科生科技创新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挑战杯”等科研训练项目,并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学习、科研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结合近两年来参与科研项目的经历,我们将感想、感悟以及收获的点滴总结如下。

1 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的资源,掌握科技文献的检索技能

我们学校图书馆拥有丰富的数据库资源,如中国学术期刊网、Elsevier、Wiley、ACS、RSC、Springer、Nature Online、Science Online等全文数据库,Web of Science、PubMed、SciFinder Scholar(CA网络版)等文摘数据库,但在本科的学习阶段仍较少机会去接触这些数据库。然而,在参加科研项目的过程中,却有机会在本科阶段提前学习到这些数据库的使用方法。文献检索能力的提高,能够让我们在更短的时间内了解到课题的研究现状和发展方向。

2 积极参加指导教师主持的研究生课题会,尽早融入研究生阶段的科研氛围

课题会由各位研究生汇报最近的实验进展和所研究方向的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汇报完毕后,导师会进行分析总结,并耐心指导如果更好的进行后续实验,然后还有汇报人和我们的讨论环节。参加课题会,不仅可以了解到其他不同研究方向的进展,扩展我们的视野,而且在导师分析汇报人做得好的地方和不足之处的时候,我们能够借鉴学习,还有在与汇报人的讨论中,我们可以学习到更多的科研思路和其他领域的知识。在开始的时候可能会觉得听不懂,但是只要能够坚持下来,必定会获益匪浅。

3 经常与指导教师进行交流,提升自身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刚开始接触科研工作的我们来说,在实验过程中遇到困难和失败是在所难免的,这时候最需要的就是与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进行交流。每隔一段时间,我们会向指导教师汇报实验的进展和自己的实验思路,指导教师每次总会给我们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提供更加广阔的实验思路。如果缺乏与指导教师的交流,不仅不能解决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且也错过了很多提升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机会。

4 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合理安排实验时间,兼顾理论课学习与课外实践训练

本科生相对于研究生来说,课程较多,学业负担还比较重,所以一定要充分利用好课余时间,并合理分配,才能更好的完成科研项目。周一到周五要上课,只有零散的课余时间,我们一般会将这些时间用于文献的查阅、实验思路的设计和实验数据的整理,周末的课余时间比较完整,可以根据实验思路来进行具体的实验。还有就是寒暑假的假期时间较长而且少有其他干扰,所以必须要合理的利用起来。

5 指导教师的启发式指导方式,对培养大学生的自主能力起着重要作用

从项目的申请立项开始,到最后学术论文的撰写,指导教师始终采取以启发学生为重点的培养方式,不给学生太多的直接帮助,但会及时给予关键性的指导。例如,我们参与的一个学校本科生科技创新工程项目,就是由导师给的一篇通讯文章以及内容的简单介绍开始,然后让学生去查阅文献和书写项目申请书。实验设计思路指导方面,指导教师也是点到即止,尽量让学生去发散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而不是强制给学生制定方案。在论文的撰写好和修改过程中,指导教师也是采取点拨的方式,指导大体方向,细节由学生自主完成修改。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文献检索能力、分析总结能力、仪器实践操作能力、写作能力等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可以说,指导教师的这种指导方式是极为重要的。

6 参加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所产生的效果

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自主设计实验的机会,让我们跳出课本层面的约束,通过项目的研究,我们的学习、科研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从接受课题开始,到最后论文的撰写以及投稿的的整个过程中,每一个环节的参与,都会让我们找到自身的一些不足,都不同程度的完善了我们的知识体系和各方面的能力。实验的顺利完成离不开学校的大力支持,离不开指导老师的悉心教导及众多师兄师姐的无私帮助。

通过参加科研训练项目,目前已有不少同学成功发表论文并获得学校学术特长及科技创新类推免研究生资格,此外,也有不少同学被985大学或者中科院研究所录取,并受到好的评价。

总之,通过这两年的实践经验来看,以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来推动本科生创造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杨晓静,尹忠东,艾欣.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若干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0(52).

[2]姬广斌.关于应用化学专业本科生创新人才培养的探讨[J].化工高等教育,2009(2):9-11.

[3]谢纪美,康文雄.关于开展大学生科研训练工作的经验探讨[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124-127.

[4]李杨帆,朱晓东.科研训练计划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11(4):24-25.

[5]乔思辉.我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现状评析[J].中国电子教育,2011(1):6-11.

五种意识助力中学生创新意识培养 篇4

一、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一种积极主动求新、求异、求变的意向, 教师的创新意识就是在“以学生为主体,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的引领下, 改变那些不利于学生成长、不合乎时代需要的教学行为和相应思维方式的心理倾向。教师具有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首要条件, 很难想象一位因循守旧的老师能培养出充满创造力的学生。教师只有具备创新意识, 才能打破常规、突破现状, 才能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营造创新环境,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引导学生去发现、质疑、探索, 不断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 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并引领创新的方向。

那么, 教师的创新意识如何培养呢?首先, 教师要有高度责任感。对青少年进行创新教育, 教师必须要把培养创新人才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历史使命和不懈追求的奋斗目标。其次, 要积极开展创新教育科研活动。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创新教育理论, 掌握一定的创新规律, 结合自身教育教学实践开展教学行为的研究。如, 选择什么方式进行学习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如何设计开放性的教学模式、如何挖掘实验的创新功能等等。

坚持开展创新教育科研活动是培养教师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 它有利于教师树立创新型的教育观和人才观, 从而摆脱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依赖, 从教学形式到教学内容, 从教师行为到学生学习方式进行大胆变革, 以先进的教育思想、恰当的教育行为、较高的创新素质投身于创新教育中。

二、学习意识

社会发展节奏加快致使知识半衰期逐步缩短, 每个人都处于一个已有知识很快老化过时的被动环境中, 教师同样不能避免。过时老化的知识无法与学生的兴趣、经验和需求接轨, 自然很难走进学生的心中, 创新也就成了无本之木, 无源之水。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方法就是学习。时代赋予教师的神圣使命要求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 自己应成为“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而这条河流的源头就来自教师的终身学习意识。教师的学习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动力源泉。

教师首先要通过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要及时了解知识更新动态和学科发展前沿, 为“老知识”赋予“新气息”, 比如, 讲胶体知识时, 将前沿科技材料———纳米材料介绍给学生;讲能源时, 介绍日本核泄漏事件, 介绍核能的优点、发展前景及目前面临的一些挑战;讲金刚石时介绍碳家族的第四位成员———富勒烯的发现史等, 这些知识都会引起学生强烈兴趣, 使其进入有效学习状态, 有利于激发其创新意识。

当然, 单靠丰富的学科知识远远不够, 教师还要博览群书, 广泛涉猎各相关知识领域, 完善知识结构, 提高自身科学与人文素养, 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旁征博引, 开阔学生思路。同时, 教师还要学习和掌握现代信息技术, 学会利用网络获取所需知识与信息, 学会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资源创设教学情境, 训练思维, 培养创新意识。

三、问题意识

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非常重视问题在教学中的作用, 积极倡导“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树立问题意识, 明确问题不仅是教与学的纽带, 更是有效教学的核心,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

教师的问题意识一方面表现为精心设计问题, 把问题作为学生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活动的主线;另一方面表现为诱导学生产生问题, 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和指导学生解决问题。二者的差别是:前者以教师设计的问题为中心, 后者以学生设计的问题为中心。

1. 以教师设计的问题为中心

以教师设计的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学生的知识储备设计出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 从而获得新的认识。教师设计问题的目的是激发学习兴趣, 促使学生进入有效学习情境并引导学生思维活动由浅显走向深入。教师设计问题的原则是知识问题化, 问题能力化。

教师设计问题时要注意三点:其一, 设计的问题要尽量贴近生活, 尽量真实, 使学习在和现实一致或类似的情境中发生, 使学生感到在学有用的化学, 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其二, 设计的问题难度、梯度要适宜, 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以保护学习积极性, 增强创新信心。其三, 设置问题切忌太多, 教师满堂问, 牵着学生鼻子走, 其结果势必将学生的思维强行纳入教师设计的轨道, 这种学习是被动的, 又何谈创新意识的培养。

2. 以学生提出的问题为中心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学生自主提出的问题能够真实反映学生的思维状况, 有利于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有效教学, 因此, 在教学中教师更要关注如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并以学生提出的问题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

在以学生提出的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 教师也要注意两点:其一, 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一定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还要努力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和平等、宽容、尊重的心理环境, 这样学生才能带着饱满的热情, 开放的心智, 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其二, 这种模式的课堂教学具有不可预知性。比如, 教师没有完全准确地预设学生提出的问题, 所以很有可能出现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无法给予准确解答的情况, 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实事求是的教学作风, 不能为了所谓的“面子”或害怕“知识权威”的形象受损而敷衍学生或者压制、左右学生的思维。

选择哪种教学模式取决于教学内容、教学条件和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水平等诸多因素。但无论选择哪种模式, 原则都是一样的:让问题成为学生学习的核心, 让学生成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主角, 让教师成为学生智能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四、平等对话意识

平等对话是指师生基于平等、互敬、互信的立场, 通过交谈和倾听进行的双向沟通、共同学习的方式。

新课程强调“教不能凌驾于学之上, 学不能游离于教之外”,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要树立平等对话意识, 让学生感受到人格上的尊重, 享受到权力上的平等, 这样才有利于师生双方的交流、沟通, 使知识在对话中生成, 在交流中重组, 在共享中倍增。同时, 在这种宽松和谐的教学过程中, 思维是多角度的, 多层面的, 具有相互启发性, 很容易碰撞出创新的火花。因此, 平等对话课堂是创意生成的沃土, 师生平等对话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

要使平等对话有效开展, 教师首先要建立新型师生观, 这是平等对话的立足点。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把学生视为地位平等、有人格尊严的独立个体。要降低姿态、走下讲台, 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所困、所求, 从学生中挖掘出真实的、有价值的问题以及有创意的见解, 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共同学习。

师生平等对话中不仅有思想的碰撞, 还有情感的交流。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师生平等对话的必要保障。因此, 教师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要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潜力, 对学生的学习给予鼓励和帮助。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鼓励学生质疑自己, 乐于接受学生的不同意见, 为学生潜能的开发营造宽松环境。

五、反思意识

反思就是反省、思考。教师的反思是教师对自身教学实践过程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反省、思考, 其目的是改善教学行为, 提升教学水平。教学反思是促进教师自身成长与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常规教学反思注重反思课程观、知识观、质量观、师生观等, 而面对创新教育, 教师还要反思自己的创新观:情境的创设是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问题的设计是否拓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探究过程是否挖掘了学生的创新潜能等。通过教学反思能使教师清晰地审视自己的行为及结果, 也能更清晰地知道接下来如何更理性, 更有目的地开展教学, 通过反思—实践—再反思—再实践, 使自己的创新教育更有实效, 使学生的创新品质得到更充分发展。可见, 教师的反思意识对有效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起到了有力的保障作用。反思是自我修正, 自我优化的过程, 但这并不意味着要闭门思过, 倘若缺少与外界的交流, 反思不可能客观和深刻。所以, 教师要多渠道参与学习交流活动, 积极观摩名优教师的示范课、展示课, 体会名师的创新理念和创新设计;积极观摩各级各类教学大赛, 体会不同教师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认识和处理方式, 开阔视野;注重与同事的交流讨论, 充分利用集体的创新智慧解决自己教学中的困惑, 提高自身创新教育水平。

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 篇5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的发展依靠新的发现、发明研究和创新,其中创新是其核心,创新的实现取决于人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时代向我们的教育提出了要求——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使我们有能力参与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保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阵地—高等院校,应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己任,加强对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一、创新素质的涵义

创新意识是一种不安于现状、精益求精的意识,面对任何未知的问题、未知的领域有勇于尝试的冲动,是不断探索、勤于思考,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求新、求异的兴趣和欲望;创新意识是创新的重要心理素质之一,是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前提,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才能充分发挥其创造的潜能。

二、当代大学生创新素质的现状

当今大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缺乏主要表现:

1.具有创新意识,但不善于利用和创造条件。创新能力的发展与创新行为的展出,都是建立在创新观念和创新欲望的基础之上。大学生普遍具有创新动机,对创新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希望在学习中产生新思想与新理论,积极寻找新的学习方法,但由于学校创造性学习条件的局限及学生自身不善于创设和利用学校的现有条件,缺乏向知识经验丰富的教师或同学请教的勇气,往往不能把握本学科最新发展的动态和相关学科知识的横向关系,由此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2.思维相当敏捷,但缺乏创新性思维的方式。随着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大学生的想象力逐渐丰富,思维能力,尤其是逻辑推理思维能力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思维相当敏捷;然而由于他们的知识面宽度不够,知识的吸收是独立的、互不相关的,出现“见树不见森林”的现象。机械地、片面地看待各科知识的结构,缺乏必要的合理整合,致使他们的思维方式往往是直线式,思考问题缺乏灵活性、全面性和深层次,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千篇一律,没有太多的新意和突破,最明显表现在发言、作业、试卷、论文中缺乏新意。

3.有创新的兴趣与热情,但缺乏毅力。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在智力和创新情感的共同作用下,创新才可能获得综合效应的能量。调查显示,大学生在兴趣的深度、广度、稳定性及效能上,都有相当的发展,但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这需要具有坚强的毅力。毅力是人类自觉确定目标,根据目标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实现自己目标的心理过程,是能动性和个体积极性的集中体现。大学生能够意识到毅力在创新活动中的重要性,但缺乏毅力,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是虎头蛇尾,见异思迁,甚至放弃追求。

三、提高大学生创新素质的有效途径

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与对当代大学生自身特点的研究,我认为:当代大学生具有创新潜

能,若采取适当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他们创新能力会大幅度提高。针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从下面六个方面进行操作。

1. 树立创新教育的理念:创新教育是全面素质教育的具体化和深入化,是以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人格的培养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我认为:作为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高校,教师应转变教育理念中那些不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价值观、质量观、人才观,要以树立创新教育观念为先导,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培养创新人才为核心目标,改变过去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模式,构建新型教育体系,将创新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落实到每个教学环节。为此,教师在教育理念上要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从传授知识为主转向培养学生会学习和创造为主的教育方式。二是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作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培养其创新心理素质。三是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思想和创新意识。

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 篇6

一、注重营造教学的创新环境

教师在教学时,态度必须和蔼可亲,保持幽默,这样学生上课如沫春风,必然勇于表达,相互激动,必可开出创新的花朵。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行为,教师要做到三点:一是爱护和保护。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所有潜藏的积极因素,并加以热心的爱护和保护,包括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探索精神和创造性的品质。比如,有一位教师在上“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时,他带着一个大萝卜和一把刀来到了课堂,使学生莫名其妙,从而产生好奇心,精力集中。二是帮助和培养。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注重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感受自主探索的乐趣

想象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是创造性思维的前提,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因此,我注重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例如:在应用题的教学中,针对数量关系抽象、隐蔽、条件变化等特点,我既让学生掌握一般分析方法,还教学生应用转化、假设、消去、逆推等推理方法开拓解题思路,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启发鼓励学生有创见地解答问题。当学生掌握了多种推理方法就可以广开思路,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例如:1.理解表面积的意义。(1)学生通过触觉,感知长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实物的六个面,并标明“上、下、前、后、左、右”。(2)学生通过视觉,观察了解表面积的意义。学生观察教师的演示:出示长方体模型,沿着棱剪开,再展开,并贴于黑板。(3)学生动手操作,理解表面积的意义。(4)学生独立动手操作正方体模型,巩固表面积的意义。(5)教师引导学生看两个展开图得出结论。2.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1)让学生分组讨论、动手操作,探索各种求法,教师再用电脑演示验证。(2)借助学生熟悉的环境——教室,引导学生弄清长方体六个面与长、宽、高的关系。让学生尝试计算,然后对照课本自我检查,最后引导学生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当学生回顾探究的过程,寻找自己的发现,欣赏自己的“杰作”时,脸上都表现出喜悦的神情,在自主探索中体验到了成功的愉悦,感受到了自主探索的乐趣。

三、注重学法指导,让学生会创新

每个学生都有创造欲望。创新教育就是使每个学生都能意识到自己的创造能力,并在创造活动中感受到创造的愉快和欢乐。认识到这一点,在教学中,总是要设法为学生安排“创造”的机会,并使各类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例如“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进行到综合练习这一阶段时,让学生回忆近期学过的内容,自己编题。学生们都迫不急待地要讲出自己编的题目。有的说“9十4”,有的说“18-9”,教师将这些题加以整理,就成了一组完整的综合练习题。学生们计算着自己编出的题目,情绪很高。对于成绩稍差的学生,教师在重点辅导时,多给予他们一些表现的机会和多种鼓励,慢慢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使他们感觉到自身的价值。

四、注重开放题的教学,提高创新能力

数学作为一门思维性极强的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而开放题的教学,又可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尤其对学生思维变通性、创造性的训练提出了新的更多的可能性,所以,在开放题的教学中,选用的问题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又要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既要隐含“创新”因素,又要留有让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充分施展他们聪明才智的余地,如:调查本校学生的课外活动的情况,面对这个比较复杂的课题,一定要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充分的探索和交流。首先学生要讨论的问题是用什么数据来刻画课外活动的情况,是采用调查和收集数据。接着的问题是“可以调查哪些呢?”对此,学生可能有很多想法,对学生提供的办法不要急于肯定或否定,应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充分讨论,认识到不同的样本得到的结果可能不一样,进而组织学生深入讨论:从这些解释中能作出什么判断?能想办法证实或反驳有这些数据得来的结论吗?这是一个开放题,其目的在于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发现问题、吸收信息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生主动获取知识、重组应用,从综合的角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综上所述,数学教学是以培养数学素质为目的,而数学素质中又以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最为重要。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处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应用能力为基本出发点,特别是在新的课程标准下,注重教学方式,从多方面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在数学方面的创新能力与应用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7

首先, 药品分析及扩展。

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药品的选择不能局限于课本, 如实验室制氯气用到二氧化锰和浓盐酸, 可以用高锰酸钾或氯酸钾来代替二氧化锰。在选用药品时应考虑来源是否丰富, 价格是否便宜, 是否不污染环境, 装置是否简单等方面。课本上的药品用量不一定最优化, 通过做乙醇与浓硫酸的配比为1:3、1:2、1:1三组制乙烯对比试验可得:若改为1:2产生的乙烯较多, 且点燃火焰明亮有黑烟。因此课本上的配比为1:3并不是最佳配比。

其次, 设计最优化的试验方案。

(1) 改进实验方案, 为了提高试验成功率, 往往需把课本上的方案略作改动。在进行CO2熄灭蜡烛火焰的实验时, 当集气瓶内的CO2倾倒完毕后, 火焰往往不熄灭, 这是由于蜡烛燃烧, 火焰上方空气温度过高, 若直接往烧杯内倾倒CO2, CO2很可能会因此扩散而导致实验失败。若在蜡烛和烧杯内壁之间放一漏斗, 然后经漏斗将CO2缓缓倒入烧杯内, 即可避免上述情况发生而使实验成功。 (2) 完善实验方案。在用乙醇和浓硫酸制备乙烯的实验中, 由于浓硫酸具有氧化性, 在过热条件下可将乙醇氧化成C、CO、CO2等, 而浓硫酸被氧化成SO2, SO2也能使溴水或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退色, 干扰乙烯的性质实验。所以在做乙烯的性质实验前, 应把混合的气体通入品红溶液———验证SO2;再通入10%NaOH溶液———除去SO2;再通入品红溶液———验证无SO2, 最后通入溴水或高锰酸钾溶液中。 (3) 为了减少空气污染, 凡是进行有毒气体的实验, 我们尽量使它在密闭的容器中进行。如初中化学硫在空气里燃烧的实验, 每次做完实验教室里总有刺激性气味, 严重的污染空气。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我改进了装置, 把适量的硫放在锥形瓶底部中央, 锥形瓶口塞带双孔的橡皮塞, 一孔引出导管扎一气球 (平衡气压) , 另一孔插入装有NaOH溶液的分液漏斗, 然后放在垫有石棉网的铁圈上, 用酒精灯加热, 过一会儿, 发现硫开始燃烧, 并产生淡蓝色火焰, 火焰熄灭后, 打开分液漏斗活塞, 这样可以使生成的SO2被NaOH吸收。达到不污染环境的目的。 (4) 为了实验装置简约, 节省时间, 往往也改进实验。如实验室制氯气把浓盐酸与高锰酸钾放在矿泉水瓶中 (此实验在常温下就能进行, 不需要加热) , 在瓶口塞一单孔橡胶塞, 瓶上方放一塞有单孔橡皮塞的玻璃管, 用导气管把矿泉水瓶和玻璃管接通, 在玻璃管内从下往上间隔装上湿润的有色布团和分别滴有NaBr溶液、KI淀粉溶液、饱和NaOH溶液的白色棉球。可以看到有色布团褪色, 滴有NaBr溶液的棉球变成橙色, 滴有KI淀粉溶液的棉球变蓝。滴有NaOH溶液的棉球吸收氯气, 防止污染空气。这样装置简单, 同时能做三个性质实验, 节省时间。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8

一、创设平等、开放、轻松、活泼的教学环境

在新的教学理念中, 学生应是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主体, 教师只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教师要对学生多鼓励, 让学生自主尝试、探索、讨论, 并解决问题, 从中获得体验, 得到发展, 学会新的东西, 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

二、转变教育观念, 突出学生主体的作用, 培养创新精神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 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 还要会赞赏每一位学生。现代教学活动强调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要使学生主动发展, 最主要的是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 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尽最大可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而我们以往的教学, 往往片面夸大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把应该由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的难点、疑点和关键点全部包办了。因此, 要处理好“主导”和“主体”的关系, 教师要善于创设课堂教学情境, 指导学生主动学习, 给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时间和机会, 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实现主体与主导最佳结合。

三、引发好奇心, 培养成功感

好奇是学生的天性, 是学生创新的潜在能力, 是创新意识的萌芽, 应积极培养和护理。教师可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中提出问题, 指导学生自己动手拼一拼、剪一剪、画一画、折一折、量一量, 使他们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 引发好奇性和求知欲。同时要给各类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 并不失时机地肯定他们的成果, 注意捕捉、挖掘平凡中的不平凡精神, 让学生充分感到成功的喜悦,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精讲巧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课堂教学怎样做到精讲巧练呢?我认为应注意这样几个环节:确定教学目标要突出“精巧”二字。教学目标是教学的主导性成分, 是课堂教学的指挥棒。因此, 教学目标制定要根据教学大纲、学生实际和教材的特点, 在综合知识、能力、德育等因素的情况下制定。教学目标力求有深度, 有新意, 使学生一接触这类目标就诞生跃跃欲试的效果。教学目标是“精讲”的关键。在实际教学中的“精讲巧练”, 即讲课有新意且有深度, 与讲课配套的练习有深度且有学生充分发挥能力的余地。这样的教学我认为确实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达到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9

一、创设情境,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情境教学是以创设情感氛围达到最佳教学目的的过程, 是一种不但以情感为手段, 而且以情感为目的的全新教学。我们教师无论是用富有激情的诗歌, 还是叙述事实, 情节过程, 或介绍地点, 环境特征等, 其语言的感情色彩都十分鲜明。语言既要清晰流畅, 条理清楚, 又要娓娓动听, 形象感人, 让每一句话都充满着感情和力量。这样的教学语言能拨动学生的心声, 使其产生共鸣, 激起强烈的求知欲。

1. 融洽师生关系, 创造和谐的教学环境

课堂教学应该内容丰富多样, 形式灵活多变, 要有幽默, 有争议, 有讨论, 这样的课堂教学情境, 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使其思维能力最大限度活跃起来。我们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 要善于创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教学境界, 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 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并主动积极动脑思考问题, 对所学的知识能触类旁通。《学记》中说:“君子之学, 喻也。”“道而弗牵, 强而弗柳, 开而弗达。”就是这个意思。动口表达自己的观点, 是他们通过自己的参与, 感觉到自己有一股新生力, 体会到参与学习, 敢于思考的学习乐趣。如在教《小珊迪》时, 课后练习要求分段, 可以让学生按故事发展顺序让学生分段外, 还可以让学生按故事发生的时间, 地点分段。 (按时间分段:“白天”, “晚上”, “往后”分三段, 按地点分段:“旅馆门前”, “旅馆里”, “小珊迪家”, “故事意义”分四段。) 这种练习, 可以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与创新能力。让学生展开想象, 促进学生更加深入地感知和理解教材。

2. 图像表示, 强化学生的参与意念

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首先要求学生要具有强烈的参与意念和积极的合作精神。有些描述形象的作文, 学生在对语言文字理解之后进入情境的作文, 在脑海里会浮现出栩栩如生的画面。此时, 可要求学生根据空间位置, 色彩线条自行设计出简单彩色图表示出来, 使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训练。

二、培养学生自学兴趣, 增强学生创新意识

心理学指出, 兴趣是个体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表现为个体对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选择态度和积极情绪的反应。学生有了自学的兴趣, 就能主动地、愉快地动用某种方法去独立学习, 在学习中尝到甜头, 强化兴趣, 这种动力也能转化成能力。同时, 兴趣也是一切智力的钥匙, 正如皮亚杰所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 独立学习是多种能力因素构成的智力活动, 兴趣能推动学生积极获取知识。

1. 填补空法

课文中, 作者往往因表达要留下情节空白, 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根据上下文去摸索, 想空白的情节。如《卢沟桥的狮子》一课, 写狮子的形状不同时, 在一组描写狮子形状的排比句后面用了省略号, 就可以让学生体会省略号的作用, 并仿照着用“有的…有的…还有的…”描述想象中其他狮子的形状, 既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又进行了思维训练和学生创新意识培养。

2. 补写提示语

在文中作者往往因行文的需要, 在叙述人物对话时省去提示语。教学时让学生根据上下文对话内容填补提示语, 有助于学生理解对话内容与课文内容, 领悟人物个性, 也能训练学生的创造能力。如《草船借箭》第二自然段写周瑜假借公事, 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十万支箭, 以此陷害诸葛亮, 给这段对话加提示语, 例如第一句话: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 () 说:“我们…最好?”学生可以在括号里填写的提示语是 (1) 明知故问地 (2) 假装不懂地 (3) 有意试探地 (4) 请教似地。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为学生创造情境和条件, 使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启发想象力, 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丰富的想象是创造的翅膀。爱因斯坦说得好:“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这世界的一切, 并且是知识的来源。”离开积极丰富的想象, 即难以理解教材的内容, 又难以发展语文能力, 所以, 语文教学应把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落实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比如, 全国第三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中, 广西肖元老师上的《我要的是葫芦》一课, 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如果课文有第五幅画该画什么?课文可以写什么?这种教学设计, 能够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有利于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又如, 教学《会摇尾巴的狼》一文时, 教师提出:老山羊走后, 狼在陷阱会发生什么事?这时, 学生会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联系课外读物得到的知识, 想象出多种生动的画面。有的想象狼又怎么样花言巧语骗了其他动物后忘恩负义的情景, 又有想象猎人怎么收拾狼的场面……

大学生创业创新意识要鼓励 篇10

大学生班级集体创业, 全班同学都为合伙人, 虽然看上去冒进, 但是, 无论从国家的宏观政策, 还是从目前的大学生就业形势, 或者高校内部的教育理念以及创业教育的开展来看, 仍然有许多值得肯定之处。

首先, 从国家宏观政策来看, 2015年两会上,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成推动中国经济继续前行的“双引擎”之一, 这一举措预示我国进入了“创客”时代。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场所, 需要更好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那么, 在校大学生作为青年的优秀代表, 提前介入和体验创业, 也是响应和落实国家政策的具体表现, 创意者的出发点应该得到认可。

其次, 从高校就业形势来看, 让大学生提前了解一些创业的知识和技能, 有助于大学生就业。众所周知, 现在高校毕业生突破了700多万, 再加上累积下来未就业的或入职不久跳槽的大学生, 可以说就业形势十分严峻。那么, 高校帮助大学生做好就业准备, 提前感受职场, 培养相应创业能力和技能, 这有助于将来大学生毕业时择业、就业或创业。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11

首先,药品分析及扩展。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药品的选择不能局限于课本,如实验室制氯气用到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可以用高锰酸钾或氯酸钾来代替二氧化锰。在选用药品时应考虑来源是否丰富,价格是否便宜,是否不污染环境,装置是否简单等方面。课本上的药品用量不一定最优化,通过做乙醇与浓硫酸的配比为1:3、1:2、1:1三组制乙烯对比试验可得:若改为1:2产生的乙烯较多,且点燃火焰明亮有黑烟。因此课本上的配比为1:3并不是最佳配比。

其次,设计最优化的试验方案。(1)改进实验方案,为了提高试验成功率,往往需把课本上的方案略作改动。在进行CO2熄灭蜡烛火焰的实验时,当集气瓶内的CO2倾倒完毕后,火焰往往不熄灭,这是由于蜡烛燃烧,火焰上方空气温度过高,若直接往烧杯内倾倒CO2,CO2很可能会因此扩散而导致实验失败。若在蜡烛和烧杯内壁之间放一漏斗,然后经漏斗将CO2缓缓倒入烧杯内,即可避免上述情况发生而使实验成功。(2)完善实验方案。在用乙醇和浓硫酸制备乙烯的实验中,由于浓硫酸具有氧化性,在过热条件下可将乙醇氧化成C、CO、CO2等,而浓硫酸被氧化成SO2,SO2也能使溴水或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退色,干扰乙烯的性质实验。所以在做乙烯的性质实验前,应把混合的气体通入品红溶液——验证SO2;再通入10%NaOH溶液——除去SO2;再通入品红溶液——验证无SO2,最后通入溴水或高锰酸钾溶液中。(3)为了减少空气污染,凡是进行有毒气体的实验,我们尽量使它在密闭的容器中进行。如初中化学硫在空气里燃烧的实验,每次做完实验教室里总有刺激性气味,严重的污染空气。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改进了装置,把适量的硫放在锥形瓶底部中央,锥形瓶口塞带双孔的橡皮塞,一孔引出导管扎一气球(平衡气压),另一孔插入装有NaOH溶液的分液漏斗,然后放在垫有石棉网的铁圈上,用酒精灯加热,过一会儿,发现硫开始燃烧,并产生淡蓝色火焰,火焰熄灭后,打开分液漏斗活塞,这样可以使生成的SO2被NaOH吸收。达到不污染环境的目的。(4)为了实验装置简约,节省时间,往往也改进实验。如实验室制氯气把浓盐酸与高锰酸钾放在矿泉水瓶中(此实验在常温下就能进行,不需要加热),在瓶口塞一单孔橡胶塞,瓶上方放一塞有单孔橡皮塞的玻璃管,用导气管把矿泉水瓶和玻璃管接通,在玻璃管内从下往上间隔装上湿润的有色布团和分别滴有NaBr溶液、KI淀粉溶液、饱和NaOH溶液的白色棉球。可以看到有色布团褪色,滴有NaBr溶液的棉球变成橙色,滴有KI淀粉溶液的棉球变蓝。滴有NaOH溶液的棉球吸收氯气,防止污染空气。这样装置简单,同时能做三个性质实验,节省时间。

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路径探析 篇12

一、大学生教育现状

当今知识经济背景下, 培养富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是社会全面发展的需要, 也是高等学校必须树立的教学目标。大学作为国家人才的产出基地, 肩负重大的责任, 而如今中国的大学教育却依然存在不足。

1. 大学生创新素质较低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多数学生进入大学后没能摆脱传统的被动式学习模式, 进而不能主动学习、主动创新、主动提出问题。加之现在的大学生活没有填鸭式教学的任务式束缚, 导致大学生空有一颗好奇心, 却从不积极探索研究, 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善始善终。大学生在潜意识里已经习惯应试教育, 学习的目标也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 极度缺乏对学术的研究、探索, 这就是缺少创新思维的体现。

2. 大学课程体系存在缺陷

除大学生自身的问题外, 大学课程体系也存在不足, 主要体现在学生文理分科的现象比较严重。理工科学生几乎不会接触人文科学内容, 文科生对科学技术、数理化等也是置若罔闻。在许多大学生的课表里, 其专业课及其所需的基础课占较多时间, 更有甚者专业课占用了全部课程时间。这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大学生思维广度, 导致大学生只重视专业知识而缺乏一种创新视野。此外, 许多大学对选修课不予重视, 选修课制度松垮, 占时比例少, 培养计划缺乏创新。种种现象最终会导致大学生缺少对课外知识的重视以及探索, 这对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很不利的。

3. 高等院校严重缺乏创新教育

在不同的高等学校, 教师水平也参差不齐, 很多教师自己也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在教学上也很死板教条, 不懂灵活变换。不少专家指出, 教师的创新意识在新课程教学改革中起到主导作用。教师理当利用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积极引导学生改变消极被动的学习方式, 变为积极主动的学习与探究。同时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看法和见解, 不走寻常路, 敢于挑战权威。

二、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性

《中国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文件中明确提出:“全面推进行素质教育培养适应21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是国务院和党中央为加速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做出的又一重大决定。关于大学生如何适应21世纪现代化建设, 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断完善自己, 开阔视野, 树立创新意识, 培养创新能力。这也是时代对高校的迫切要求。

1. 创新型大学生是国家未来核心竞争力的保障

在当今这个时代背景下, 存在富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是中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在科技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里, 大学教育必须把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作为我们的首要目标和要求。一个缺少创新型人才的国家, 可持续发展必将成为天方夜谭。创新型人才更是一个国家经济、科技、教育等行业的社会中坚力量。大学是学生时代与社会的交接岗, 因此在大学里获得什么样的教育也就决定了走进社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才, 社会中坚力量的来源离不开一代代的大学生。

2. 创新型教育将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能否正确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高校人才优劣的重要决定因素之一。因此,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刻不容缓, 我们必须行动起来, 将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作为教学内容的重要目标和要求。大学生想要在当今社会成才, 除了需要勤奋学习知识, 还需要选择性的学习核心知识和重点内容。如今社会就业压力大, 就业市场趋于饱和, 大学生需要时刻关注就业动态, 树立创新意识, 培养创新能力, 将自己武装成与众不同的创新型人才, 才可立足社会, 为社会做出贡献。

三、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高校要深化改革创新型教育模式。高校要将目光放在教育模式上, 深入改革, 积极带动老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首先, 对学生的评价标准要重建。不要拘泥于评价学生的成绩而忽视了其他方面。评价一个学生应该从各方面入手, 设立多个奖项, 激励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然后高校应当开立更多的创新性选修课程, 提高选修课学分。再者大学教育应当积极提倡启发式、讨论式、问题式和研究式教育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与老师进行互动, 进而提高大学生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结合时代发展的趋势, 确定符合大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 同时在思想教育政治课中, 教师需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多提问, 多发言。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并开展多个社团活动, 建立创新基地, 让学生亲身体会, 参与其中;培养创新意识, 锻炼创新能力, 提高综合素质。创新和实践相辅相成, 实践推动着创新的发展, 创新为实践提供更多的空间。所以, 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就必须同时关注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两者同时进行, 就能事半功倍。

大学生作为这个论题的主体, 要尽快调整自己的状态, 更快适应大学主动探索学习。兼顾课堂学习和课后学习;多阅读, 多实践, 培养创新能力, 构建良好的知识结构;锻炼如何激发自身创新意识, 以及创新成果的表现能力等创新技能, 积极动手, 加入实践, 进而提高创新能力。参加科研竞赛善始善终, 坚决摒弃“三分钟热度”, 将好奇心坚持到底, 争做“十万个为什么”, 培养坚忍不拔, 迎难而上, 的探索精神, 激发学习兴趣, 挖掘自身潜力。于此同时积极响应国家科教兴国的政策, 传承奉献精神。无论是为了中国的未来, 还是为了自己以后的发展, 大学生们都应该将自己培养成一个拥有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综合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上一篇:电力系统负荷预测综述论文下一篇:素描教学中的情感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