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论文

2024-06-17

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论文(精选12篇)

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论文 篇1

民组织管理者的素质也影响了农民组织的自身发展。

三、提高农民组织化水平的途径

(一) 恢复村民自治组织的本来面目。

村民委员会是农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组织, 其主要任务是举办村庄内社会公益事业。根据当前村民自治发展的现实情况, 村民自治组织应强化其自治功能, 弱化行政功能。农村税费改革的实施, 特别是农业税的免除, 使村民自治组织所承担的行政职能大大减轻, 这为恢复村民自治组织的应有职能提供了良好契机。要进一步推进村民自治的成长, 需要从国家和社会两个角度加以创新。首先, 从国家的角度, 作为国家赋权的村民自治的成长, 需要自上而下的行政放权, 提供体制性成长空间;其次, 从社会的角度, 村民自治的成长取决于农村公民社会的发育。同时, 应当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的相关措施, 如村民代表大会制度、村务公开制度, 等等。

(二) 建立农会。

尽管大多数学者主张建立农会, 且在操作层面农会的建立已经没有什么问题, 但农会一直没有建立起来。主要原因可能来自于政府官员的认识和担忧。从必要性上说, 虽然学者大都主张建立农会, 但政府官员未必认为有必要, 并且农民在我们国家人数最多, 如果建立农会, 那么其必将成为力量最强大的民间组织和政治力量。因而, 政府官员能否认识到建立农会的必要性以及如何消除政府官员对建立农会的顾虑, 是影响农会能否建立的关键因素。而这一问题的解决最终需要执政的共产党以更大的勇气和决心去支持农民组织的发展, 支持农民依靠自己的组织维护自己的利益。

(三) 大力发展其他农民组织。

大力发展合作经济组织。合作经济组织对于整合农村经济资源, 实现农户与市场对接、规避市场风险、提升农业经济的规模效应、降低农户交易成本、提高农民收入等都具有重要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农民对于合作经济组织的需求在不断扩大。这类农民组织由于能够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从而能够彰显地方干部的政绩, 且属于单纯的经济组织, 因而各地在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方面热情最高。2007年7月1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 同时实施的还有与之相配套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条例》, 这对于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和行为, 保护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成员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作用。因而,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施行, 必将推动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

充分发挥老年人协会、计划生育协会、禁赌协会、红白理事会等农民组织在乡村治理中具有的重要作用。依靠农村中有威望的老党员、老队长、老模范, 依靠群众的力量解决农村中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 利用民间组织发挥农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作用。

(四) 正确发挥政府在农民组织化中的作用。

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来讲, 政府控制与农民组织发展往往是此消彼长的关系, 如果政府控制紧密, 那么农民组织发展便会困难。因而, 政府不能强化对农民组织的行政控制。但同时, 在农民组织化的过程中, 政府也不能完全地退出, 而是应在实现自身转型的过程中, 积极地支持、规范、引导农民组织发展。

要支持农民组织发挥在农村治理中的作用, 如鼓励和支持农民组织参与农村治理, 有效地改善农村治理结构, 政府与农民组织共同解决、处理农村社会中的矛盾和问题。要鼓励和支持农民组织参与农村的某些公共服务。善于处理农村发生的各类冲突, 降低农村社会风险。政府应从广大农民利益出发, 依靠农民组织缓解社会矛盾, 减少社会冲突, 制定并完善关于农民组织建设的相关政策法律, 通过法制建设, 保障农民组织的合法地位, 为农民组织发展提供合法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解除农民组织发展的后顾之忧, 这是积极发挥农民组织作用的基础和保证。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 在农民组织化的过程中, 应充分体现农民的意愿, 使农民组织真正成为农民自己的组织。

(作者单位:新疆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徐小青.中国农村公共服务.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2.

[2]杨红.中国农村公共产品特殊论.中国税务出版社, 2006.

[3]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三联书店上海分店, 1992.

法律意识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体系, 是社会主体对社会现象的主观把握方式, 是人们对法律现象的理性、情感、意志和信念等各种心理要素的有机综合体。高职院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 有针对性地对高职大学生进行法律意识的培养和提高, 不仅对于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积极的意义, 也对我国的法制实践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这也是建设法制国家的必然要求。

一、高职院校学生法律意识现状

大学生当前正处于长知识、长才干的时期, 他们的法律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有了增强, 但大多仅仅停留在感性认识的水平上, 法律意识比较淡薄, 轻法等现象有所存在。一方面大学生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实例层出不穷;另一方面大学生违法犯罪的事例也不少见。结合笔者的教学经历, 分析当前高职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不难发现, 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的法律意识有这样几个特点:第一, 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对法律的认识是一知半解, 处于感性阶段。大多数学生都知道宪法是我们国家的根本大法, 杀人是违法的行为, 但是法律上的依据却茫然不知, 他们的法律意识是一种片面的、不系统的状态, 缺乏理性的认识;第二, 有被动的法律意识, 但缺乏主动的法律意识。目前, 高职院校学生的法律意识多处于被动守法的状态, 这与学校法制教育和社会舆论的局限性有关系。我们经常在普法宣传栏上看到因为违法犯罪而受到惩罚, 辅以法律课程上老师的讲解, 这使得学生或多或少地感觉到法律的强制性, 这样的状态下他们并没有体会到法律是他们生存的需要, 是维护他们合法权益的武器, 法律课堂上甚至有部分学生表达了“我不违法为什么要学法呢?”具有这样的观点, 学生往往会以专业课学习任务繁重为由而对学院开设的法律类公共课产生抵触、厌学情绪。笔者在课堂上讲授刑法、民法、婚姻法等内容时, 很多学生都反映对这些跟他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都只是知道一些, 但不是很详细。这种状态可能导致学生权利观念的缺失, 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 不懂得如何积极主动地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而是以消极的态度对待法律, 甚至会放弃法律武器, 采用报复的手段来讨回所谓的“公道”, 导致了违法犯罪产生的可能性。被动的法律意识有违法制教育的初衷, 因此只有培育学生对法律的信仰和积极地行使权力作为出发点, 才能在更深层面上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

二、培育高职院校学生法律意识的重要意义

高职院校学生作为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 因此培育他们具有良好的法律意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可以帮助学生维护自身和他人的合法权益。很多学生在接受了法律知识的学习之后, 通常在其日常生活中, 比如寻找兼职的过程中就会想到最大限度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或者在其就业过程中经常会向老师咨询一些《劳动合同法》的内容, 以一种自觉的态度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当然, 在其他人身上发生的一些权益被侵害的案件时, 也会有一部分学生选择向授课老师咨询相关的法律救济途径。因此, 培育学生的法律意识对于他们的成长成才是相当重要的, 特别是在法律意识的培养上, 可以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

(二) 培育学生的法律意识有助于推进我国法制建设。高职院校的学生正处于心理和生理成长发育的时期, 辨别是非的能力、自控能力相对较弱, 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 但可塑性强, 在此期间, 培养、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 可以预防和减少大学生犯罪, 从而维护社会稳定。另外, 可以通过学生的一言一行或多或少地对其家人、朋友产生一定影响, 他们的意识、思想也会不断向他人渗透和辐射, 不仅可以引导高职学生健康成长, 也有助于推动我国的法制建设。

(三) 培育学生的法律意识有助于学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从1999年开始, 我国高校进行扩招, 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转为大众化教育, 而今就业形势日益严峻, 这就意味着高职院校要将学生培育成为复合型、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法律意识的培育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法律意识, 有助于提高其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

三、培养高职院校学生法律意识的途径

要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 必须采取多种途径和灵活多样的方法。作为一名法学课教师, 笔者从“教”的方面出发, 认为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 以下几种途径对于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法律意识是切实有效的:

(一) 以课堂为依托, 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法律意识。目前, 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法律意识的普及教育主要是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实现的, 这就要求授课教师不能把这门课程视为仅仅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法律知识的教育, 这门课程的真正目的, 还在于学生通过学习法律知识, 使学生既掌握法律这一重要武器, 又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平。因此, 课堂上应该树立学生为主体, 教师起指导作用的教学理念, 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学习, 重在培育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而不单纯是法律知识的传授, 更要侧重于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在教学方法上, 要打破以往纯理论的满堂灌教学模式, 进而转变为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模式。通过一些典型的、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案例, 由学生自己结合学习的法律知识进行分析及教师指导和讲解, 使学生能够掌握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或者引导学生关注《今日说法》之类的法制节目, 阅读相关的法律书籍, 这些措施将对学生法律意识的提高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 实行依法治校, 营造培养高职学生法律意识的氛围。高职院校的管理应做到“依法治校”, 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法律意识的形成和提高。一个学院的“法治”状况将直接影响对学生法律意识教育的效果, 因此学院应从校务公开、学代会等方面着手, 努力营造一个依法治校的氛围。首先, 学院的各项规章制度, 特别是《学生手册》的制定, 要切实保障学生的权利, 与国家的法律法规相一致, 特别是对于违纪学生的处理, 一定要严格按照规定处理, 为学生营造浓厚的法制氛围;其次, 建立健全的申诉机制, 学生的申诉权是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赋予学生的一项重要权利, 高职院校作为普通高等学校的一种特殊模式, 同样要鼓励、允许和支持学生进行申诉, 充分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 为学生树立“有法可依, 依法办事”的榜样, 营造一个法制氛围。

(三) 创建校园法制文化, 开展法制教育活动。学院应积极拓展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 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路子, 创建校园法制文化, 开展相关的法制教育活动, 主要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实现:第一, 走出课堂, 旁听审判, 让事实案例说话, 通过这一途径取得的效果远比老师在课堂上泛泛讲解更有感染力和现实意义。庭审的过程当中, 严谨的法庭调查, 激烈的法庭辩论, 法庭对案件事实的认定, 对法律的适用等环节, 会让学生体会到法律的神圣和威严;第二, 通过模拟法庭, 让学生自己模拟法官、律师、检察官、被告等角色, 能更加深刻掌握我国的一些诉讼法程序, 也通过模拟对犯罪分子的审判, 对旁听的学生起到震慑作用, 使得法律的预测作用得以发挥, 进而促使学生提高守法的警惕性, 自觉守法, 也让学生切身感

培养学生法律意识提高学生法制观念

□文/郑筠

受法庭的威严, 主动将所学的法律知识运用到实际案例中。可以适当增加模拟法庭活动的次数, 使其制度化, 真正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第三, 建立普法学习基地, 让学生定期接受法制教育。学生可以到监狱、检察机关、法院等机关参观或者邀请学院的法制校长、有关办案人员或著名法学专家来校开讲座, 既能让学生了解时事, 也能让他们更深切体会法律的权威。或者可以由学生成立各种法律社团, 由专业老师指导, 建立普法宣传队进行普法宣传。

(四) 学院应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大学生违法犯罪大多数是因为法律意识的贫乏, 而法律意识的缺陷是由于其心理发展的不成熟导致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心理卫生知识, 具有较强的意志力、稳定的情绪、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 从而抵制各种不良风气的影响, 以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增强法制观念。而当今导致大学生犯罪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不良情绪占主导地位, 而不良情绪源自于社会激烈的竞争、家庭过高的期望值与自身能力差异所产生的压力, 有的学生没有找到正确的途径排解, 压抑的时间过长使得他们有可能通过犯罪的方式释放出来。因此, 学院应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来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 使其能够全面认识自我并且正确掌握心理调适的基本方法, 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 积极开展心理咨询, 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 帮助其提高法律修养。

作为未来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高职学生, 其法律意识的强弱, 直接影响着社会的民主化进程和法制建设进程。因此, 有针对性地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法律意识, 提高其法制观念是一个庞大的社会教育工程, 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创设良好的法制教育环境, 才能促进学生自身素质的完善, 才能为社会输送具有较强法律意识的综合性人才, 才能促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繁荣与发展, 对于我国的法制实践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薛剑符.当前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探析.高教研究, 2008.3.

[2]陈新开.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6.4.

[3]杨莉.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6.2.

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论文 篇2

法律意识是人们对于法和有关法律现象的观点、知识和心理态度的总称,是一种观念的法律文化,对法的制定实施是非常重要的。它表现为探索法律现象的各种法律学说,对现行法律的评价和解释,人们的法律动机,对自己权利、义务的认识,对法、法律制度了解、掌握、运用的程度,以及对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等。

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它的有效实施是以全体公民的具有较高的法律意识为前提的。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栋梁,是国家未来的希望。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强与弱直接影响着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进程。因此,充分认识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及其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法律观念较为模糊。针对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迫切需要采取相关措施来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一)确立科学培养观念,提高对法律意识的认识 树立法律至上的权威观念。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宪法和法律是由代表全体人民利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是全体人民意志的反映,代表了全体人民的利益,在我国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威性。在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过程中,应当强化宪法和法律的这种权威。只有使大学生学会了运用法律知识的方法并能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才能培养好大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兴趣,也才能真正使法律知识教育取得更好的实效性。

(二)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需要学生、家长、学校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而这其中社会环境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对大学生法律素养的提高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改善我国的法治环境,将依法治国的国策贯彻到底,把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和违法必究的十六字方针落实到实处。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使大学生对我国的法治发展有信心,能够从内心接受社会主义法律意识,进而了解法律的内

涵,尊重法律的权威,能够利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也能够自觉维护法律的执行,做到知法、守法、护法和爱法。

(三)建构有效实践环节,培养大学生的法律能力

法律意识的培养是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共同作用的结果,学生所学的法律知识转化为法律意识与信仰,离不开直接经验的支持,更需要到实践过程中去感悟和体验。实践培养能有效解决“说的多,做的少,且多有形式主义倾向”等问题。因此,积极开展法治教育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浅论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提高 篇3

关键词:法律意识;权利义务;法治教育

我国著名的法理学家张文显先生认为:“意识是人的自觉的心理活動。法意识是与群体或个体(个性)心理特征相联的、人们关于法现象的认知、情绪和意志的总和。法意识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是法现象的特殊组成部分”。[1]从法学家及法学理论界对法律意识的理解,可以将法律意识归结为:法律意识是社会主体对法律知识、法律思维、法律信仰、法律心理等客体的具体反应。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可以概括为:大学生对法的现象、法的心理、法的认知和情感、法律信仰、法律观念等因素的内心体会。只有具有较强的法律意识,树立起法律权威,才能够自觉培养法律思维方式,用法律去评价社会现象或个体行为以及运用合法的方式去实践。作为国家未来建设中坚力量的大学生,处在人生成长关键时期,更应具备良好的法律素质。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将其塑造成知法、懂法、守法和自觉维护法律的公民,才能实现人才队伍综合素质的提高,从而实现全社会法律意识的提高。

一、当前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

(一)法律认知模糊

在河南科技大学进行的一项调查研究中发现,69.57%的大学生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部分了解;而对于和人们关系最为密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仅有50%的大学生基本了解,但内容并不全面;当问到 “对于已年满l8周岁的大学生是否是完全民事主体”这一问题时,只有30.43%的大学生认为是完全民事主体,有13.04%的大学生认为不是,还有56.53%的大学生说不清;而对于程序法,大部分学生直接不了解。此外,对于与大学生密切相关的《高校学生管理规定》,仍有65.22%的大学生不了解。[2]知法才能守法,法律认知是守法的基础,法律认知的模糊,是当前很多大学生行为失范重要原因。

(二)权利义务意识淡薄

《中国青年研究》对某高校三年级的大学生进行调查,调查发现他们对于“如果你涉及到诉讼,你对法律的公正裁决”表示有信心的占35.1%,58.1%的大学生表示信心不足,甚至6.8%的大学生表示完全没有信心。个别大学生甚至以消极的态度对待法律,面对社会不公甚至会采用犯罪手段解决问题。[3] 在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一项调查中,表示“完全理解法律规定的权利义务”的大学生只有2.17%。一些大学生强烈要求维护自己的正当权利,却消极回避个人对社会应尽的义务、责任,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此外,还有很多大学生不清楚自己的合法权利,在权利受到侵害时不懂也不会使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

(三)行为后果意识缺失

近几年,在校大学生违法犯罪的案例屡见不鲜。据中国犯罪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法学教授康树华所作的一项调查也表明:高等院校大学生的违法犯罪现象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4]这些现象与缺乏法律意识、法律观念淡薄密切相关。由于法律知识水平偏低,部分大学生对自己的行为后果认识不清,对违法与犯罪的界定模糊,有的把犯罪行为当成是违法行为,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对策建议

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提升大学生法律观念、强化其法律意识任重而道远。

(一)加快国家法制建设

要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首先要加快国家法制建设。十八届四中全会研究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发布《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5年12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发布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决定;2016年1 月7 日,教育部印发《依法治教实施纲要(2016-2020年)》;一系列举措表明了党和国家对依法治国、加强法制建设的重视。

(二)加强普法教育宣传

普法教育宣传弥补了大学法律基础教育的薄弱,是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的重要途径。2014年11月1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设立国家宪法日为12月4日。宪法日的确定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依法治国的坚强决心。以普法宣传教育为契机,大力推动普法知识进校园活动,可以拓宽大学生了解法律的渠道,从而有效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5]

(三)加强高校的法治教育

目前,对高校非法律专业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只有大一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理论性强而操作性不足,加上课时安排的限制,学习效果非常有限。因此,在基础法律课之外开发多种形式的法制教育课程,补充高校法律基础教育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是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的重要途径。一是在法律基础课之外增加法律选修课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未来从业的需要自选学习;二是开设法律知识讲座等,让学生对于“应知”和“想知”的法律知识有系统了解;三是开设法律咨询室,给予学生专业的法律指导,满足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法律咨询需求。另外,法律课程在教学方法上应更多的体现灵活性、多样性以及实用性;从事法律教学的教师也要及时更新法律知识,学习先进的授课经验,丰富授课内容。

参考文献:

[1]张文显.法的一般理论[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8:233.

[2]何海丽.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及其养成机制[J].河南教育(高教),20l3,(12).

提高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之我见 篇4

大学生在我国各个领域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他们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民族前途国家命运。积极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增强大学生法制观念, 其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 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增强法制观念, 是发展市场经济的需要。其次, 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是实行依法治国的需要。然而, 由于种种原因, 大学生的法制观念的现状不容乐观, 部分大学生对法制教育缺乏兴趣, 法律意识淡薄, 法制观念不强。近年来, 大学生违法犯罪种类增多、频率增加, 呈现高发的态势。这表明, 加强法制教育, 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增强大学生的法制观念已刻不容缓。

二、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

(一) 法律常识较为缺乏

现行的高校《法律基础》课时有限, 不可能对法律知识进行系统地讲解, 讲授该门课程的教师受专业的局限, 对专业的法律知识难以深人把握, 从而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效果。历史及现实造成了大学生整体法律认识水平不高的状况, 甚至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 在与社会接触中出现许多法律盲点。法律知识是法律意识的一个主要内容, 是衡量法律意识高低的主要依据, 掌握法律知识的多少、法律水平的高低与法律意识成正比。但是, 除了法学院校外, 不少高校法律基础课课时过少, 造成部分大学生法律概念淡薄, 法律常识缺乏。

(二) 法律认同感不强

传统中国社会消极的法律观念影响着新生代大学生建立现代法制理念。我国受封建专制统治近两千年, 作为上层建筑的法律, 被封建宗族观念、封建特权思想、社会人情观念和“厌讼”、“息讼”观念所侵蚀, 身为社会群体的大学生也无可避免的受到影响。出现了与新时代社会进步极不相容的大学生法律观念滞后现象。主要表现为部分大学生运用传统手段解决法律问题, 权大于法思想根深蒂固。虽然部分学生坚决反对人治, 对滥用权力者表示极大不满和忿恨。但当自己遇到法律问题时, 不是求助于调解和诉讼等法律手段予以解决, 而是求助于某些权力;部分学生积极响应国家提出的民主、法制要求, 但却缺乏身体力行, 依法办事仍不能成为习惯, 遇到问题多寻求行政途径或者其他方式解决, 很少寻求法律保护。

(三) 重权利轻义务

法律最核心的内容即是权利和义务。享有权利就必须履行义务, 权利和义务具有天然的统一性和平衡性。没有无义务的权利, 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这是法律的践行者必须首先要弄清楚的问题。当代大学生作为权利主体, 更应该履行自己相应的义务。须知自己权利的得来是受他人的尊重和认同的结果。作为法制时代的权利人, 更应该懂得如何尊重他人的权利。不尊重他人的权利就是践踏自己的权利。当前部分大学生没有树立起权利和义务观念, 只是自私的认为自己是权利主体, 涉及自己利益的时候全然不顾他人, 当自己的行为侵犯了他人的权益时不仅不顾及, 甚至极力逃避、推卸责任, 期望能法外开恩、法里容情, 缺乏承担法律责任的意识和勇气。校园即是一个小社会在小社会中没有养成尊重他人权利履行自己义务的良好习惯就不会树立起真正的法律权利义务观。

三、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的途径

要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 必须采取多种途径和灵活多样的方法。大学生法律意识水平的提高需要结合学生社会实践, 对其进行有意识的培养, 唤起他们对自由、权利、秩序以及法律的憧憬和期待, 进而增强其法律意识。

(一) 营造法律意识教育的良好环境

高等学校是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一个重要场所, 但仅靠学校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 它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社会教育工程, 需要制定长远的规划。因此, 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就要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 形成良好的法制教育大环境。只有三方同心协力, 构筑起一个课内、课外, 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法制教育网络体系, 才能为社会输送具有较强法律意识的跨世纪人才, 才能促进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的繁荣与发展。学校树立“依法治校”、“以德育人”的观念。首先, 学校所有规章制度应该切实保障学生的权利, 与国家的法律法规相一致, 不能与现行法律法规相抵触。在日常管理中, 特别是对学生违规违纪的行为, 要依法照章处理决不能因人而异、因人而改, 为学生营造浓厚的法治氛围, 给学生树立“有法可依, 依法办事”的榜样。建立法制化的校园环境应着重防止高校管理中的权力“越位”现象的出现, 其核心内容是防止高校行政权力的泛化, 应强化高校管理制度的法制化, 实现权利义务的平衡。其次, 要建立健全申诉机制, 鼓励、允许和支持学生进行咨询和申诉, 使学生的合法权益能得到及时的保障。社会更应加强法制建设、法制教育的宣传。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为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提供良好的社会外部环境。进一步提高立法质量, 保证法律的科学性、合理性, 改善法律实施的状况, 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 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一个国家国民法律素质水平的高低, 反映了国家法制化、民主化的程度。因此, 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现代法律意识培养, 不仅对中国的法治实践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而且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

(二) 增强大学生的法律信仰

只有对法律的充分信仰, 人们才会将法律内化并形成良好的法律意识, 将规范化的法律落实到自己的行为中区。法律的表现形式虽只是字面条文, 但是它却反映社会人文关怀, 体现、保障并实现着正义, 正是这一点使之能成为至高无上的权威, 并为每一个公民所信奉。因此, 对大学生传授法律知识时, 应注重引导大学生用现代理念来评判与思考法律条文所体现的价值观, 是否充分满足了现代正义观的要求。让大学生真正领悟法律精神。只有这样, 才能使对法律的情感和发自内心的对正义的信仰达到一种对心灵的契合, 大学生才会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去遵守法律、尊重法律, 最终完成法律意识的理念升华。

(三) 发挥课堂教育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 培养现代权利义务意识

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要“深人开展法制教育, 提高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法律意识不同于一般的思想观念, 它不会凭空产生, 也不会自发养成, 正确的法律认知需要学校的系统教育。为此, 要切实把《法律基础》课纳入教学计划, 普及法学的基本原理, 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 从而切实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摘要:大学生作为素质和知识水平都较高的群体, 由于受种种因素的影响, 部分学生法律意识非常淡薄, 甚至缺失。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增强大学生的法制观念, 是关系到国家与民族命运的大事。

关键词:法律意识,大学生,现状途,朗读

参考文献

[1]黄稻.社会主义法制意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2]谢尚果.大学生法律意识研究及其提高的途径[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8 (2) .

[3]郭声龙.应切实加强大学生的法制观念[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5 (7) .

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论文 篇5

姓名:费金鹏 学号:1110182 院系:物理科学学院

论文摘要:本文章将联系社会现实,探讨大学生该如何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与法律意识,以及这种提高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提高,道德修养,法律意识

大学生是推动国家走上民主富强繁荣、昌盛的源动力,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他们肩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使命。毫无疑问,身负重任的他们除了用科学知识武装自己之外,更应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与法律意识,但是大量现实与权威调查报告显示,大学生在这方面做得并不如人意,他们大多法律意识淡薄,法制观念缺乏,有些大学生甚至连最基本的法律知识都不懂;大学生的道德修养离人们所期待的也还有一段距离,他们有时做出一些有违社会和谐的事情,下面的一些例子说明了这种情况:

●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董舆[2]教授通过他的法律意识调查报告显示出:“人们的法律意识水平的高低与其文化程度成正比。”虽然我国高校的大学生学过一些法律知识,但整体法律知识水平却较低。

●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先后两次把掺有火碱和硫酸的饮料,倒在北京动物园饲养的狗熊身上和嘴里,造成多只狗熊受伤。刘海洋在被拘留后说,自己当时不知道伤害狗熊是违法的。现在知道了,自己很后悔。如此可见,刘海洋并未将法律知识转化为法律意识,用以指导自己的行为,从而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

●宜兰头城一名农民发现他的田常被人乱丢垃圾,后来才发现居然是附近大学生丢的,这群年轻人聚在一起饮酒作乐,喝完酒的酒瓶、空杯,就顺手丢到田里,以上事例1,2说明当代一些大学生法律知识不够,特别是事例2中刘海洋做了犯罪的事却不知道自己犯罪了,不难看出,部分大学生法律意识之淡薄。事例3中宜兰头城附近大学生喝酒作乐后,随意将垃圾丢在农民的田里,这不禁使人联想起冒些大学生随意吐痰,考试作弊,公众场合大声喧闹等与和谐社会极不相称的现象。由此可见,一些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并不是很高,这与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重任的大学生身份极大的不符,我们承认当前大学生在道德修养与法律意识方面做得还有差距,与社会和谐发展需要以及人们心中的标准还有一段距离,并且要勇敢的面对这种确确实实存在的差距,这样我们大学生才可能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法律意识,使自己不断完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能力会不断发展,才可能成为社会栋梁之才。那么大学生该如何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与法律意识呢?下面是我的观点:

⒈既要注重基本法律知识的学习,又要和实际案例相结合,培养自己法律意识。大学生在上相关课时,应该认真听讲,做好相关笔记,争取学到一些必备的法律知识,更好的明白自己的权利与义务。除此之外,大学生可挤出一些空闲时间阅读有关法律文献,提高自己对这方面的了解。更重要的是,要将自己所掌握的法律知识应用于实际案例,比如订一些有关刑事诉讼案例方面的杂志,或者找一些与法律有关的节目。(CCTV 12道德与法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并尝试用自己所掌握的法律知识对其做出解释,再与权威人士作出的评判进行比较,找到自己正确和错误之处,辅之以一定的思考。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因为有时即使掌握了很多法律知识,而没有将其与实际案例相联系,导致你法律意识淡薄,你就可能做出一些你不知违法的事,就像上面案例2中的刘海洋,相反你将法律知识应用于实际案例,你不仅能学到更多的法律知识,还能得到一些意外的收获,比如你能够了接社会上部分时事,感触社会发展的程度,无形之中增长自己的社会阅历,逐步培养自己对社会,国家的责任感。

⒉ 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

无论在古代还是在近代,良好的道德修养往往比高文凭更具有说服力,因此大学生要时时勿忘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为此,大学生无论在学习过程中还是平常生活中,都要锤炼品质,遵守公德。我们要注重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在学习时,要虚怀若谷,而不是取得一点成绩就沾沾自喜,得意忘形;在与人交往时,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而不是说话等于放空炮.在公共场合,要注意自己的行为是否影响公共秩序,过马路时,见绿而行;上课时,安静听讲;在车上时,默默让座;扶助弱小,自觉文明上网......我们的道德修养在一串串细节后得以体现,也得以提高.注重细节,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从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开始,你就会在不断地实践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 ⒊多看一些名人传记,感受他们精神,多向他们学习

提高虚拟空间的法律意识 篇6

目前,全球范围内没有确定的、有法律效力的国际电子商务条约,影响比较大的是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制定的《电子商务示范法》。我国的《合同法》也有相关规定,因此,笔者拟通过一则案例略述其要。

中国北京的A公司与美国纽约B公司有贸易往来关系。2003年5月1日上午北京时间9时,A公司通过电子邮件向B公司发盘,欲出售一批手工制品,纽约时间5月1日上午8时,B公司打开电脑发现A公司的发盘,便派业务员JIM负责了解该商品的市场情况,5月6日早8时,B公司经过研究认为A公司的发盘条件可以接受,电话指示JIM发出接受通知,此时JIM正在去加拿大的途中,因而JIM于纽约时间5月6日上午10时用自己的手提电脑给北京的A公司通常用的电子邮箱发出了接受通知,北京A公司发现接受通知的时间是北京时间5月7日上午8时30分,电脑显示的接收时间是5月7日早6时22分。

这里就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首先是合同的形式问题。在各国民商法中,对当事人从事重要的民商事交易行为,通常都要求以书面形式进行交易表示,有关交易义务的履行也应有书面形式的文件证明。随着通讯技术的进步和书写载体的多样化,书写形式的范围也从传统的纸张扩大到电报、电传、照片、传真等,但其共同的本质仍然没有改变。然而在电子商务活动中,电子邮件(或电子数据交换)是否具有传统书面形式的法律效力,在国际法学界是存在争议的,我国的《合同法》在合同形式上采用了不要式原则,但法律、法规规定采用书面形式的,当事人仍应采用书面形式;对于数据电文(包括电子邮件)形式的合同,规定“可以在合同成立之前要求签订确认书”,“签订确认书时合同成立。”(第三十三条)应当说这是一种比较保守、也是比较安全的立法举措。

其次是合同的成立时间和成立地点。合同何时成立,取决于承诺何时生效,对此英美法与大陆法分歧很大。英美法采取投邮生效的原则,即承诺的函电一经投邮、拍发,立即生效;大陆法则采取到达生效的原则,即承诺的通知到达相对人时才生效。对于采用网络方式订立的合同来说,“投邮生效的原则”是不能使用的,“到达生效的原则”则比较适用。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制定的《电子商务示范法》第15条规定:“发出和收到数据电文的时间和地点……除非发端人与收件人另有协议,数据电文的收到时间按下述办法确定:(a)如收件人接收数据电文而制是指定了某一信息系统,以数据电文进入该制定信息系统的时间为收到时间;或如数据电文发给收件人的一个信息系统但不是制定的信息系统,则以收件人检索到该数据电文时的时间为收到时间;(b)如收件人未指定某一信息系统,则以数据电文进入收件人的任一信息系统的时间为收到时间”;第4款规定:“除非发端人与收件人另有协议,数据电文应以发端人设有营业地的地点是为其发出地点,而以收件人设有营业地的地点是为其收到地点。就本款的目的而言:(a)如发端人或收件人没有营业地,应以对基础交易具有最密切关系的营业地为准;(b)如发端人或收件人没有营业地,则以其惯常居住地为准。” 我国的《合同法》第16条有类似的规定。由此,本案中合同生效时间应是北京时间5月7日上午6时22分,生效地点为北京。

最后,如果在履行合同过程中产生争议,应当由哪国法院管辖审理、适用哪国法律。在物理空间,国际私法发展了一套比较成熟的确定合同争议管辖和法律适用的理论和规则,然而,这些原则或规则并不能完全应用于虚拟空间的合同争议。例如,合同的缔结地在虚拟空间就不易确定,由此根据合同缔结地确立合同争议管辖地和法律适用就非常困难。所以,电子商务合同的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应当尽量对发生争议时的管辖地和适用的法律作出约定,以利于解决纠纷。

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论文 篇7

一、当代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及分析

(一) 法律知识水平不高

法律知识是法律意识的一个重要内容, 是衡量法律意识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依据。虽然高职高专的大学生学过一些法律知识, 但整体法律知识水平却较低;当前学生大都重视专业课, 而对法律基础课不予以重视, 只是临到考试时突击, 应付了事, 重学分, 轻实效, 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 大学生不可能有扎实的法律基础知识。

(二) 法制观念淡薄

法律观念是法律意识的组成部分, 是衡量法律意识水平的依据。它与法律知识水平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由于当前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较低, 法律知识薄弱, 易产生错误的观点, 对事务缺乏冷静、理智的判断, 如不少高校的毕业生在找工作时, 不能明确的作出判断, 都曾出现过大学生上当受骗误入传销组织的现象;另一方面, 大学生缺乏权利观念, 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 不能积极主动地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而是以消极的态度对待法律, 甚至导致违法犯罪的可能性。

针对以上分析, 我们知道当前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水平还很低, 违法犯罪的大学生多数法律知识贫乏, 法制观念淡薄, 他们不懂得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因此, 怎样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二、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应采取的具体措施

我们所熟知的马加爵案件, 曾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因此, 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教育, 加强综合管理, 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我认为对大学生进行法律意识教育应着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 注重《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改革

对《法律基础》课进行教学改革是对在校生法律意识教育和培养的主要途径,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法律基础》课应具有“双重性”, 它是思想政治教

育和法律知识教育的课程, 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习法律知识, 达到既掌握法律这一重要武器, 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

2、《法律基础》课应实行以法律意识教育为中心的教学改革。

目前高职高专的《法律基础》课教材与《思想道德修养》和为一本教材, 强调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 但这样一来更是“课时少、内容多”, 学生两方面的知识都没有很好的掌握。实行以法律意识教育为中心的教学改革会使课程内容得以精练, 注重实效, 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

3、在教学手段上应采用“案例教学法”

哈佛大学法学院的院长郎代尔曾经说过:“有效的掌握法律原理的最快最好的途径之一是学习那些包含这些原理的案例。”案例教学是由教师选用生动的、具有一定代表意义的司法案例。让学生自己对案例进行分析及教师的指导、讲解, 学生主动掌握法学原理、基本制度等法律知识,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形成正确的法律意识。

(二) 高校应营造对大学生进行法律意识教育的学校环境

在学校的环境中, 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应做到从“依法治校”开始, 因为一个学校的“法治”状况直接影响对学生法律意识教育的效果。高校在校规校纪方面应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可循”;在日常管理中, 特别是对学生违规违纪的行为, 要照章处理, 决不因人而异、因人而改, 为学生营造浓厚的法治氛围, 为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 高校应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大学生违法犯罪是因为法律意识的贫乏, 而法律意识的缺陷是由于其心理发展不成熟。心理健康教育使大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心理卫生知识, 具有较强的意志力、稳定的情绪、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 从而抵制各种不良风气的影响, 以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增强法制观念。北京大学精神研究所一项研究表明:大学生中有16%至25.4%的有心理障碍, 尤以焦虑不安、强迫症等为主。如在云南大学发生的“2.23”特大杀人案。从提供的资料来看, 马加爵可能是一个有人格障碍的人。在不良情绪的主导下, 加上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压力, 自我心理不能及时调节, 找不到正确的方式排解, 久而久之, 他们很可能通过犯罪的方式而释放出来。

综上所述, 高校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对其个人的成长, 中国的法制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 高校为了使其培养出来的大学生能够适应法制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就必须重视对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教育。学校是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一个重要场所, 但仅靠学校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 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需要一个长远的规划和具体的安排, 它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社会教育工程。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要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心理教育紧密结合起来, 与国家的各种建设规程同步进行, 形成良好的法制教育大环境, 才能为社会输送具有较强法律意识的跨世纪人才, 才能促进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的繁荣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成都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2007年第21卷第07期。

[2]《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论文 篇8

一、职业教育中提高酒店专业学生法律意识的重要性

(一) 增强和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可以更好的促进其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在职业教育过程中, 学校往往注重对学生知识理论、职业技能等方面的教育和培训, 常常会忽略法律教育。健全的法律意识是学生毕业以后有效参与社会工作和生活的重要途径, 法律意识的高低会直接的影响到酒店专业学生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专业素质等。同时, 也可以让学生更好的适应现代社会。

(二) 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也是为了适应国家化交往日益增多的潜在需要。酒店专业的课程基本就是酒店经营管理方面的, 在酒店经营管理当中, 社会关系比较复杂化, 国家化交往程度也高。职业教育过程中就注重培养和提高酒店专业学生的法律意识, 可以有效的保证酒店的可持续发展, 实现对法律风险的管理控制。

(三) 提升大学生法律意识是建设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二、当前职业教育中酒店专业法律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 学校对酒店专业学生的法律教育教学不够重视。因为受限于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方针以及培养目标, 特别是高职院校, 它们看重的是应用型人才和研究型人才的培养。虽然职业教育也得接受许多理论知识的教育, 像一些数学、英语等基础必修课, 但是涉及的法律方面的知识内容比较少。高职院校虽有一门公共必修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表面上看上去是对学生进行法律教育, 实际上课程内容中思想道德修养占据了其中内容的四分之三, 涉及的基础法律知识少之甚少。可以这么说,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公共课程就是一门思想道德课程。

(二) 法律教师师资力量薄弱, 教学模式过于单一。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 法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社会应用学科, 而有很多高校在法律教育方面缺乏具备专业法学背景、具备专业理论知识、具备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再次以《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公共课程为例, 这门课程多是由那些非法律专业的教师进行教学, 由于他们缺乏法律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实践经验, 导致法律教育过于单一化, 基本上都是按照课本和课件讲解, 缺乏实践和视频案例专业教学。

(三) 酒店专业的学生自身对法律知识的不够重视。学生认为毕业工作的重点是专业知识技能, 法律知识对工作没有太大的帮助, 加之法律课程理论性较强, 又缺乏相应的配套设施动手操作, 高职学生本身对理论课上课就不太认真, 有时甚至出现逃课现象。

三、提高酒店专业学生法律意识的有效措施

首先我们要知道, 对酒店专业学生进行法律教育并不是以培养法律人才为目的, 只是为了通过有效的法律教育来让学生对整个法律体系、法律框架、法律结构有个全面的了解和认识。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法律知识, 以便提高他们的法律思维、法律意识, 在以后职业发展的道路上能够时刻约束着自己的社会行为。

(一) 拓宽学生获取法律知识的途径。什么叫做法律?欧洲启蒙运动时期的杰出代表人物托马斯·霍布斯, 他在《利维坦》一书中这样写道“法律仅仅对广泛了解的人来说才是法律, 才具有法律的约束力”。我们从这一句话中就可以看出, 在法治社会的建设过程中加强对公民、对学生的法律宣传和法律教育是多么的重要。高校可以开设一些有关法律知识方面的选修课程;学校还可以在社会上聘请一些具备专业法律知识和法律实践经验的人士, 加强法律教育教师队伍的师资建设。

(二) 坚持理论知识教育与实践经验教育相融合的法律教育模式。传统的法律教育模式过于单一, 只注重课堂教学而忽略实践教育环节。酒店管理专业并非法律专业, 但是在酒店管理行业涉及到的法律关系是很多的。所以, 在职业教育过程中, 要着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以便更好的使学生在酒店管理专业领域的职业发展中能够自觉的运用党和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等。

(三) 为酒店专业的学生提供、创造法律意识培养环境。学生只有具备应用的法律素质, 才能更好的提高其法律意识。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 他们处在一个发展的时期, 从家庭走向社会的时期, 从少年蜕变成成年人的时期。也就是说, 环境对他们的影响作用力很关键。高校可以为酒店专业的学生提高和创设一个法律意识培养环境, 让学生对法律感兴趣、信仰法律的崇高地位, 在校园内, 可以开设“模拟法庭”, 这也是一些有经验的高校最常采用的教育形式。“模拟法庭”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实践活动, 同时也是当前最有效的实践途径。

参考文献

[1]张姗.浅谈职业院校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J].科技信息, 2010 (21) :419-420.

如何正确使用宪法提高法律意识 篇9

一、法律意识的含义

法律意识是人们对法律和法律现象所具有的观点和心理, 也就是人们对法律的看法以及人们自觉守法、用法的程度。法律意识具体内容应该包括法律知识、法律观点和法制观念三个部分。人们的法律意识并不是凭空产生的, 人们的法律意识是人们对客观法律的反应, 因此, 法律意识的产生要以一定的法律知识作为基础, 人们只有具备了相应的知识, 对法律有一定的了解, 才会产生法律意识。因此, 要树立法律意识, 要求每个公民都要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 这是重要基础。

人们生活在一定的法律关系中, 不同的人对法律知识的掌握程度也有不同, 因此, 每个人对法律的认识以及守法、用法程度不同, 每个人法制观念强弱也有所不同。

法律观点是人们对法律本质、法律作用等一系列问题的基本看法, 每个人对这些方面都会有不同的看法, 也就产生了不同的法律观点。

法律知识、法律观点和法制观念构成了人们的法律意识。社会主义法律意识是公民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 具备一定的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因此, 要想提高社会主义法律意识, 就要树立马克思主义法律观, 学习法律知识并参加相应的法律活动, 增强公民法制观念。

二、提高公民法律意识的措施

( 一) 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

法律是党领导的全国人民群众的共同意志的体现, 国家各项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都需要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 没有人民群众的参与, 法律就会失去存在的意义和动力, 会失去根基, 这也是社会主义法律的一个比较显著的特色。为了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 更好的发挥法制宣传教育的作用, 我国已经进行了大量的普法教育活动, 在提高公民法律意识方面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但由于我国法律意识基础比较差, 起点低, 多数公民法制观念还是不强, 对法律知识掌握不够多, 已经树立起来的法律意识也不是很牢固。公民法律意识还不能满足建设社会主义法制的需要, 与国际社会也存在很大差距。因此, 必须要加大普法教育力度, 加大法制宣传教育, 提升公民的法律意识, 使公民增强宪法观念, 学会如何使用宪法, 积极维护宪法的尊严, 保障宪法的实施。促进领导树立法制观念, 依法决策和管理各项事物。帮助不同行业熟悉本行业的相关法规, 自觉依法办事。使公民掌握更多的法律知识, 能够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使学校能够进行更加完善的法制教育, 增强学生法制观念。

( 二) 营造良好的环境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很深刻的, 因此, 建立良好的环境, 也有利于提升公民法制观念, 也是比较重要的。环境应该包括相关书籍、报刊以及其他出版物, 包括与法制有关的电影、电视和其他的艺术形式, 还有就是通过标语、板报等形式营造良好的氛围。要利用身边的各种事物来营造良好的环境。良好的环境, 对提高公民法律意识有很大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是一种很重要的方法。

( 三) 坚持依法治国

只有不断坚持依法治国, 坚持严格执法, 才能对公民进行法律意识的渗透, 才能培养和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要想提高公民法律意识是需要一定的实践的, 只有在社会上不断开展依法治国的实践活动, 才能更好的提高公民法律意识。如果国家领导机关能够始终坚持依法治国, 开展依法治国的相关活动, 相关部门能够严格执行法律, 就能有效维护法律的尊严, 体现出法律的神圣不可侵犯性, 就会对人们产生一定的引导力量, 使人们在心理上对法律产生信任感和依赖感, 增强法律权威, 经过不断的引导, 增强公民法律意识。因此, 要想增强公民法律意识, 国家领导机关和相关部门就要做好引导工作, 坚持依法治国, 增强法律权威。

三、结语

公民法律意识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法制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之一, 也对国家的长治久安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应该不断采取措施, 增强公民法律意识。当前, 我国公民法律意识还难以满足国家发展的需要, 法律意识还不够高, 影响了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建设, 也不利于公民自身权益的维护。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在工作中不断发现问题, 总结经验, 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帮助公民掌握更多的法律知识, 提升公民法律意识, 促进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社会主义法制的建设。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 1978.

[2]邓小平文选 (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 1994.

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论文 篇10

教师是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 更是教育教学活动实现依法治教的重要推动者。目前, 在广大教师队伍中缺乏教育法律素养的现象还普遍存在, 主要有以下问题:缺乏对教育法律体系的全面认识;缺乏正当合理的学习渠道, 从而导致理解和掌握教育法律法规存在不足;不能正确对待和处理教育法律纠纷问题。为了进一步提高广大教师的教育法律修养, 需要更新理念, 建立健全并逐步完善法律体系;经常性开展教育法律课程培训;在实践中总结经验, 不断提高教师们的教育法律修养。

1991年, 国家教委颁布的《全国中小学校长任职条件的岗位要求 (试行) 》中规定, 校长必须掌握一定的中小学教育法律法规知识, 能初步运用和掌握相关教育法律法规基本内容。另外, 教育部还规定全国中小学校长及教育行政干部在上岗前都必须参加教育教学法律法规知识培训活动, 以提高对法律法规的综合认识。1995年, 中共中央宣传部、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国家教委、司法部、全国教育工会发布的《关于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通知》第3条规定:学校应从实际出发, 积极组织广大教师和学生学习教育法。广大教师应该主动学习教育法和教师法, 做到两者结合, 以提高自觉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能力, 依法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一、教师教育法律意识的缺失

1. 缺乏对教育法律体系的全面认识

当前, 教师对于教育教学法律知识的认知仅仅停留在对教育基本法的基本认识上, 这就说明教师法律意识十分淡薄, 有待加强。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 广大教师如果不关注或忽视教育教学法律法规的存在, 而仅仅依靠学校的规章制度执教, 那么最终的结果就是不依法治教, 甚至无视法律法规的存在。现代社会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 教师法律意识淡薄与其所从事的职业和对学生的影响的要求相差深远, 是与现代教育体制相矛盾的。

2. 缺少正规学习教育法律知识的途径

有调查显示, 绝大部分教师有参加相关教育教学法律法规培训学习的经历, 且均超过3次以上。但是从培训学习途径上来看, 正规教育机构, 如学校对教师的培训并不是主要渠道, 这一途径仅仅占22.59%;部分教师以个人身份, 非正式的形式进行学习的占23.92%;目前, 最主要的形式则是以电视、广播、网络等载体进行的学习, 这一途径占42.19%, 为三条途径中人数最多的。

由此可见, 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育机构等组织的学习, 主要以讲座、录像或教师自学等为主。也就是说, 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育机构组织的培训学习活动往往是非正式的。广大教师在非正式组织下, 在没有任何压力的情况下, 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就可想而知了。同时, 广大教师非正式途径学习的教育教学法律法规很大程度上是不完整的, 不全面的, 甚至有错误的, 大家可以试想, 广大教师如果以不正确、片面的法律法规来指导教育教学实践, 危害与后果如何, 就不用多说了。当前, 很多中小学教师已经开始意识到了法律法规对于指导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性, 也已经着手开展加强学习了解教育教学法律法规的活动, 但是部分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育机构组织学习的工作还有待加强, 还做得不够到位。

3. 理解、掌握教育法律知识的程度不够

调查表明, 广大教师对自身及学生的权益认知和了解不够, 只有一半左右的教师非常了解教师的权利和义务;只有三分之一左右的教师能正确回答学生的权利和义务。广大教师对教育教学法律法规的知识并不了解, 把握得还不够准确, 对教育教学法律法规的精神还没有真正吃透。广大教师对教育教学法律法规意识的缺乏, 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 就很容易出现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教师不依法执教、治教;二是当自身的权益受损时, 也无法运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三是无意识地侵犯学生的合法权益。

4. 不能正确处理教育法律纠纷

在现代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 绝大部分教师认可了尊重学生的重要性, 承认了建立平等师生关系的必要性。过去, 体罚是教师教育管理学生的重要手段, 而如今, 广大教师在教育管理调皮、不遵守纪律学生的问题上, 绝大部分教师放弃了体罚, 切实尊重了学生的权益, 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了良好环境。当学校、教师和学生之间发生纠纷时, 绝大部分教师认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也有不少教师表示由于缺乏一定的教育教学法律法规知识, 对于处理纠纷没有很好的办法, 表现为不能正确处理纠纷和矛盾。

二、如何提高教师的教育法律修养

1. 更新观念, 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法律法规修养

在我国传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 绝大部分人认为教师首先应该具备思想道德素质、专业文化科学知识、组织管理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 其次才是教育教学法律法规意识, 甚至有的人根本就不重视教师的教育教学法律法规意识的提高, 认为这不是教师应该具备的必要素质。在现实社会中, 国家虽然提出教师应当具有一定的法律法规素养, 但是, 很多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育机构往往重视教师的师德, 把教师应该具备的法律法规素养却忘在了脑后, 甚至根本没有法律法规的概念, 更有甚者说教师不需要用法律法规来约束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正是由于受这些错误观念的影响, 很多不知法、不懂法却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的教师在认真地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努力着, 但是随意侵犯学生基本权益的现象却时有发生, 损害了学生的正常权益, 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教师是指具有一定专业知识, 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社会集体, 他们承担了教书育人、培养建设者和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他们的劳动具有广泛的示范性, 所以广大教师的法律法规意识和素养对于进一步推进民主法制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 广大教师要做学法、知法、懂法的模范, 更要当守法、维法的模范。

2. 健全和完善教育教学法律法规体系

依法治教与依法执教相辅相成, 教师教育教学法律法规修养的提高也就代表了教师职业素养的提高,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有法可依的关键是不断完善教育教学法律法规体系。目前, 我国的法律法规体系是以一个总法———宪法为基准, 以若干部门法律法规和地方法律法规为主要内容的法律体系, 但是教育教学法律法规体系还有待完善。

当前, 我国已经颁布并实施的教育教学法律法规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教师法等等, 诸如:学校教育法、成人教育法、社会教育法、终身教育法、特殊儿童教育法等尚未制定和实施。我国教育教学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 那么广大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也就不足为奇了, 因为广大教师有时候无法可依。因此, 党和国家政府部门都必须站在推动国家教育改革大发展大繁荣的高度来认识加强和完善教育教学法律法规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不断完善教育教学法律法规体系, 使广大教师有法可依。

3. 在师资的培养与培训中开展教育法课程的学习

如何提高广大教师的法律修养, 主要有两方面的工作要做, 一是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二是要重点加强教育教学法律法规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工作。在专业培养方案上, 目前, 只有少数师范类院校开设了教育法学和教育法律法规课程, 其他类型院校几乎没有开设这样的专业课程。在人才培训培养方案上, 部分地方把教育教学法律法规考试成绩合格作为了教师任职的基本资格, 但是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 教育教学法律法规课程的开设, 不像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课程的开设那么顺利, 更没有成为必修课。绝大部分教师在上岗或任职期间基本上没有完整、系统地学习培训的经历。为此, 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育机构应该进一步加强教师法律法规意识教育引导工作, 帮助广大教师进一步提高法律法规意识, 可以制定学习计划和把法律法规的学习作为广大教师的必修课程和常设课程, 并经常性进行考核, 以提高广大教师的教育教学法律法规修养。

4.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全面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法律法规修养

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 学校可以通过课外活动、党团组织活动、社会实践等方式, 扎实开展形式多样, 内容丰富的学法、用法和普法活动, 以进一步提高广大教师的教育教学法律法规素养。当前, 绝大部分学校经常性地开展法律进校园活动, 聘请专家、学者讲课, 集中为广大教师授课, 开设法律知识专门课程, 帮助广大教师建立法律意识体系;运用报告会、看录像、知识竞赛、墙报等形式对法律法规知识进行宣传。有的学校还会经常性开展交流、调研和座谈会活动, 以提高法律法规意识。

参考文献

[1]陆波.高校教师权利法律救济机制的现状及对策.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4) .

[2]梁发祥.浅谈中小学教师法律思维的养成.教学与管理, 2009 (1) .

[3]张涛.中小学教师教育法律知识水平的调查研究.教学与管理, 2009 (5) .

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论文 篇11

【关键词】政治课 中职生 法律意识 权利 义务

从2005年国家提出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以来,全国各地职业技术学校得到了迅猛发展,学生人数不断增多。由于学校规模越来越大,学生人数的增多,给职业学校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职业学校学生打架事件屡有报道,职业学校学生参加教育实践拿不到工资的事情屡有发生。学生一方面侵犯他人权利而违法,另一方面自己的权利受到侵犯也不知道保护,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中职学生法律意识淡薄,学生不懂法更不知道守法护法,因此提高中职生的法律意识是非常必要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文化基础课中开设有政治、语文、数学、英语和德育等课程,在政治课教学中除了要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外,还要重视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

提高中职生的法律意识的原因:

(一)中职生不懂法现象突出。绝大部分中职生虽然经过了初中教育,初中也有法律课,但是初中的法律知识多数属于未成年人保护方面的法律知识。于是许多学生就认为有未成年人保护法保护,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他们没有意识到未成年人同样也要遵纪守法,违法了同样要负责任。另外他们不了解成年人与未成年人的年龄界线与法律责任,在他们的知识库里缺乏法律这方面的知识,根本没有法律理念。有些学生自己都年满18周岁了,以为是在校生就是未成年人,于是就为所欲为。像这种连基本的法律常识都不懂的现象比比皆是。

(二)中职生普遍法律意识淡薄。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今天,许多初中毕业生选择就读职业学校,接受职业教育,还有一部分的社会青年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也重新回到职业学校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因此中职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首先,年龄不一,大的有20多岁,小的只有15岁;其次,文化基础与普通高中生比较,中职生的文化基础比较薄弱;再次,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比较淡薄,尤其是法律意识淡薄。中职生法律意识淡薄一方面表现在违法犯罪现象时有发生。根据对职业学校的调查与了解,职业学校发生校园打架事件比普通高中多了一倍,并且后果往往相对严重。比如,2006年9月,发生在广西南宁的某职业学校学生打群架事件,造成一死一伤,涉案学生有3人被追究刑事责任,分别被判处2年至5年不等的有期徒刑。中职生法律意识淡薄的另一方面表现是当自己的合法权利受到侵害的时候,不懂得用法律来为自己维权。一部分学生受到侵权后忍气吞声,一部分学生却采用非法手段进行报复反抗,导致事情的进一步恶化。如2007年7月在广东惠州一电子厂来参加半工半读学习的三所中职学校的学生因保安工作方式简单、粗、屡次殴打学生,激起共愤。因厂方未能妥善处置,发生了数百人持械寻找打人保安、讨要说法的群体性事件,在寻找打人保安未果的情况下,打砸员工宿舍楼门窗、楼梯扶手等。还有某一职业学校学生在假期参加教育实践,做了三个月却没有拿到一分工资,最后老板跑路的现象。像这些就是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更是缺乏法律维权意识。如果第一个月老板不发工资,学生能及时上报劳动部门,就不会出现三个月没拿到一分工资而老板却跑路的现象了。

由于上述这两方面原因,就要在日常的教学中提高中职生的法律意识。那么什么途径能最有效的提高中职生的法律意识呢?在现行的中职教材中,政治课开设有《法律基础知识》这一门课,教师可以通过这一门课来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

在现行的中职教材中,政治课包括《哲学基础知识》《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法律基础知识》,在《哲学基础知识》这一门课程中,教师要教会学生正确的认识客观世界,学会观察问题与思考问题,辨明是非;在《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中,教师要教会学生认识经济现象和政治现象,学会用经济和政治理论分析现实的社会问题;在政治课教学中,提高学生法律意识的途径主要通过对《法律基础知识》这一门课的学习。在《法律基础知识》这一门课中,教师的任务是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让学生懂法、守法。如何在教学中讲授《法律基础知识》这一门课使其达到提高中职生法律意识的目的呢?

首先,不能照本宣科,要对教材进行处理和分析。尤其是针对中职生这一特殊的学生群体。现行的《法律基础知识》的版本是根据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新教学大纲要求编写的,一共有六个章,囊括了宪法、民法、行政法、经济法、刑法、诉讼法等六大内容。这本教材内容比较多,而中职学校的教学特点是重视技能训练,因此不可能在政治课教学中腾出更多的课时的,因此,在《法律基础知识》这一本教材的使用中,教师可以删繁就简。在教学中,针对中职生易于冲动、反抗性强、好斗等特点,重点讲述民法、经济法、刑法。民法中要特别强调民事权利和义务,告诉学生侵犯他人的民事权利时要承担民事责任;经济法中要重点讲解劳动与社会保障法,让学生明白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刑法中要重点讲解什么是犯罪以及犯罪要受到何种惩罚。

其次,要以案说法,力求让学生在一个个案例中吸收法的内涵与精神。案例可以用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来进行分析,这样学生就会有更深的印象。比如,有一次,某校一学生在周末持刀到街道一户人家进行抢劫。后来这学生被派出所带走,并且被判了刑。在讲解这个案例时,我们要告诉学生,抢劫是重罪,即使是在校学生,只要年满14,都可以成为本罪的主体。还有学生在校外或者校内打群架致人伤亡的,都要负法律责任。而讲解劳动与社会保障法,要教会学生如何写劳动合同,以及在写劳动合同中要注意哪些要素等等。教材中虽然没有要求教学生写劳动合同,但是在处理教材时教师要适当增加这一点内容,否则学生毕业后到了用人单位那里,劳动合同都不会写。除此之外,重点讲解在遇到劳动纠纷时,该如何寻求法律的帮助。因为在现实中,劳动者往往是弱势群体,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合法的劳动权益很有必要。

再次,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做社会调查。某职业学校政治组教师每个学期都要组织学生到当地的法院旁听法官判案,通过一个个现实生动的案例,教育学生遵纪守法。除了组织学生到法院旁听法官判案外,还组织学生到劳动仲裁部门调查,让劳动仲裁部门的负责同志给学生现场讲解当出现劳动纠纷时,如何选择最佳的最合法的途径来维护自己的劳动权益。另外,还邀请附近派出所的资深民警来学校进行法制宣传教育。每一次社会实践,教师都要让学生设计好实践的目的及步骤,明确实践的意义。学生参加这样的教育实践印象深刻,并且能从中学到很多法律知识。

最后,开设法律讲堂和开展法律知识竞赛,加深学生对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政治课教师可以联合政教处共同组织法律讲堂,让学生在身边找一些与法律有关的案件,利用所学理论,共同探讨如何解决这些案件,更重要的是如何预防这些案件的发生。法律知识竞赛可以每个学期或者每个学年举行一次,知识竞赛既可以用现场问答的形式,也可以用考试的形式。题型可以多样,既可以有选择题,也可以有案例分析。知识竞赛最适宜采用团队合作的形式,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凝聚力。

在政治课教学中,除了要利用《法律基础知识》这本教材向学生传授法律知识外,还可以利用其他的教材和途径来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因为道德和法律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一个人的道德意识高了,那么他就会自觉地遵守法律。政治课中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都会在无形中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从而使学生更好地遵守法律法规。 在政治课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学法、守法、用法,让学生感受到法律的威严,使法律伴随着学生成长,让法律成为他们权利的守护者和履行义务的指导者。

【参考文献】

[1]卢振林,伍国樑. 职业教育研究,2009(09).

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论文 篇12

安全行车, 预防事故, 是目前我们每个驾驶员最重要的责任, 也是每个驾驶员共同的愿望。为此一定要对全体驾驶员加强交通法律意识教育和提高驾驶员的职业道德修养教育。

法律意识: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 以规定当事人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职业道德:道德是以善恶为标准, 调节人们之间和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职业道德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 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

1 当前机动车驾驶员队伍的基本现状

机动车驾驶员是脑力和体力相结合又带危险的特殊性行业,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相继加入到驾驶行列, 驾驶员队伍越来越庞大, 驾驶技术已成为人们生活所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驾驶员已不再是专业性质, 更多的是非专业人员。目前驾驶员队伍的一个明显的特点, 就是非专职与专职驾驶员人数的大量增加, 驾驶员进入了各个领域, 各行各业。他们之间年龄跨度极大、文化素质、专业技能、道德修养良莠不齐, 对交通法规及各种规章的理解掌握程度差之甚远, 思想道德水准自然差距很大。

为了维护交通秩序和安全, 就必须全面提高驾驶员队伍的全体素质, 进行法律意识教育及职业道德教育, 要求驾驶员自觉遵守交通行为规范。驾驶员法制观念及职业道德观念的加强、自觉遵守道路交通法规, 显得非常重要, 刻不容缓。

那么怎样才能开好安全车, 预防事故的发生, 根据本人近四十年的经验认为交通事故的发生与驾驶员的职业道德、法律意识有着唇齿相依的关系。

2 驾驶员法律意识及道德修养差与行车安全

在行车过程中要求驾驶员必须遵守各项道路交通管理法规, 遵循相应的职业道德规范。而在现实生活中, 很难要求每个驾驶员都能自觉自律, 时有违法乱纪不道德的行为而引发交通事故的事件司空见惯, 常见有以下几种:

2.1 法律意识方面不良行为

2.1.1 超速行驶。

超速行驶可以说是驾驶员的普遍现象, 开快车、争取时间早点到目的地, 也是一般人都有的心理特点。只是有一部分驾驶员, 在高速公路上行驶, 想充分发挥汽车的快速特性, 开英雄车、开霸道车, 对前车和后车熟视无睹, 风驰电掣般地在公路上行驶, 以速度快而引以自豪。这样的车速一旦遇到紧急情况, 纵然使出浑身解术也无力回天。

2.1.2 酒后驾车。

我国交通法规明确规定, 严禁酒后驾驶车辆。酒后驾车是严重违反法律的行为, 哪怕是非驾驶人员都懂得这个道理, 可是有些驾驶员就是喜欢明知故犯, 借酒力开快车, 喝酒不论喝多少, 都与交通法规的规定不相符的, 都是严重的错误, 不能存有饶幸的心理, 酒后开车往往酿成重大的交通事故。

2.1.3 不维修开病车。

没有出车前检查车辆的习惯, 又忽视对车辆关键部位的检查, 比如方向制动等。对所驾驶车辆的技术状况心中无数, 有时明知车辆有故障而不及时修理, 抱着凑合一次的心理。

2.1.4 严重超载。

有些驾驶员受经济利益的驱使, 车辆严重超载, 客运大客车装载乘客, 大大超出限额人数, 视他人生命于不顾。货车更有其甚者, 超出核实吨位的一倍以上比比皆是。

2.1.5 疲劳驾驶。

人一旦进入疲劳, 神情恍惚, 注意力涣散, 视觉不清晰, 辨认交通标志和识别能力大幅度下降、视线引起错觉, 特别是在夜间驾驶, 把河道看成公路, 无路视为有路, 这种现象不足为奇。严重疲劳就会导致驾驶员在行车中出现短暂睡眠现象。这时驾驶员由于处在睡眠状态, 无法接收来自车内外一切信息, 对发生的一切全然不知, 很容易把车开入峡谷、桥下, 或撞在岩壁上以及追尾与来车相撞, 酿成重大的交通事故。

2.1.6 肇事逃逸。

有极少数驾驶员在发生交通事故后, 不是积极主动抢救伤员、尽最大的努力最短的时间把伤员送进医院, 而是目空一切置伤亡者于不顾, 存有侥幸心理驾车逃跑。更忍无可忍的是, 有的驾驶员无法无天将伤者带离事故现场隐藏或抛弃, 致使事故受伤者不能得到及时救治, 延误时机导致人为死亡。

2.2 职业道德方面不良行为

2.2.1 欲超车前车不让, 在行驶过程中, 遭遇前车不及时让车的情况, 就觉得心里不舒服, 顿时产生报复心理, 强行超车, 超车后故意减慢速度, 阻止被超车正常行驶。

2.2.2 夜间不文明行车, 夜间车辆交会不关闭远光灯, 无视其它车辆及行人的生命安全。车辆交会使用远光灯, 会造成对方车辆及骑车人行人眩目, 眼前一片漆黑, 什么都看不见, 容易发生车辆与骑车人和行人碰撞事故。

2.2.3 下雨天行车, 遇到路边行人不减速慢行, 反而加快速度, 道路上的污泥积水溅的行人一身, 以此取乐, 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2.2.4 带病驾车。通常人们把带病坚持工作作为先进事迹宣传, 但是对于驾驶员来说, 是不可以带病开车的必须禁止。驾驶员患病期间, 体力下降身体虚弱, 精神萎靡无精打采, 容易产生疲劳, 在这种情况下驾驶车辆, 容易引发交通事故。

2.2.5 不讲社会公德, 有些驾驶员缺乏社会公德意识, 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 没有救死扶伤之美德, 在行驶途中遇到交通事故, 路人或伤者求救, 不理不睬, 存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 扬长而去。

3 提高法律意识及职业道德修养的措施

法是以规为本, 德是以人为本。严格的法律意识, 良好的职业道德, 对驾驶员在工作、生活中会起着重要积极作用, 它是社会公德的具体表现。对驾驶员所有职业行为具有约束力。驾驶员在日常的道路交通活动中, 必须具备以下基本的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素质。

3.1 加强驾驶员的守法意识。遵守道路交通法律、法规、规章是保证交通安全的前提和保证。

3.2 努力提高驾驶员的公德意识。驾驶员的职业道德与各行各业的职业道德一样, 是社会公德在各行各业职业生活中的具体化和补充, 一个驾驶员没有良好的思想道德, 就不能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全面提高驾驶员队伍的素质, 就要实施驾驶员职业道德的全程教育。

3.3 加强自身修养:驾驶员要加强自身社会公德, 职业道德修养, “一日三省吾身”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

3.4 加强管理。严格执行、奖罚分明, 努力营造人人遵纪守法讲道德的良好氛围, 交通管理部门应加强路面管理和交通监控, 有效遏制交通违章行为, 对偶尔违章驾驶员, 在严格执法的基础上,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对其进行法律安全教育, 职业道德教育。

3.5 大力表彰遵纪守法, 爱岗敬业典型。每个驾驶员都应具有高度的事业心和强烈的责任感, 要发扬见义勇为的大无畏精神, 涌现出来的好人好事、要进行大力宣扬, 对那些缺乏法律意识道德观念者给予社会曝光, 做反面教材警示他人。

4 结束语

驾驶员严格的法律意识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是安全行车的前提, 健康的身体素质是安全行车的基础, 熟练的驾驶技术是安全行车的重要保证。让驾驶员清楚的认识到安全意识、守法意识、职业道德意识、技能意识以及公德意识的重要性。要想达到驾驶员素质建设的预期效果, 法律道德教育是提高驾驶员素质有效途径, 还需要广大驾驶员加强内在的自身修养。总之, 要有严格的法律意识, 良好的职业道德, 文明高尚的情操, 豁达开朗的胸怀, 礼让三先, 安全第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交通法规[Z].

[2]浙江省公安厅交巡警总队, 编.驾驶员交通安全教材[Z].

上一篇:水源地生态环境管理论文下一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