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提高大学生科研素质的遗传学实验改革的论文(共7篇)
基于提高大学生科研素质的遗传学实验改革的论文 篇1
基于提高大学生科研素质的遗传学实验改革的论文
摘要分析了传统遗传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弊端,并从实验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探索,以求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操作、认真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研素质。
关键词遗传学实验;教学改革;科研能力
遗传学是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规律的学科,为高校生物科学专业重要的专业课程之一。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开设的遗传学实验中,验证性、示范性实验多,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少,导致不少学生以应付实验为主,操作技能提高不快,参加实验的兴趣不浓,此外,学生主要是按照指导老师安排的实验材料和步骤从事规定的实验项目,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未得到充分培养,加之实验室开放时间短,实验质量不尽如人意,实验效果不够明显[1]。因此,进行实验教学改革,提高大学生科研素质迫在眉睫。衡水学院近几年来对遗传学实验进行了如下改革探索,已初见成效。
1实验课程内容的改革
1精简验证性实验
果蝇是遗传学研究的模式生物,在教学过程中受到实验教师的青睐。在传统遗传学实验中,以果蝇为材料的实验有单因子杂交实验、双因子杂交实验、三点测交实验、伴性遗传实验、果蝇形态观察和生活史、果蝇唾腺染色体的观察实验等[2―3]。前4个实验都属于验证性实验,所用材料除了野生型果蝇外,还需要多种突变型果蝇,而突变型果蝇在野外诱捕时不能获得,且其生活力差,需常年留种保存,费时费力。另外,杂交实验需要选用处女蝇,这就需要及时挑选处女蝇并区分雌雄,但刚羽化的果蝇体表颜色较浅,从腹部末端条纹和外生殖器上不易区分。而果蝇唾腺染色体观察实验可以培养学生多种实验技能,综合以上因素,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删除了4个杂交实验,只保留了最后2个实验。通过指导学生诱捕野生型果蝇,完成培养基的配置、果蝇培养、果蝇生活史及形态观察以及剖取唾腺并制备多线染色体装片等,培养了学生多种实验技能,增强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2增加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
设计性实验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动手能力。在该实验中,教师只需要告知学生实验目的和要求,剩下的工作如材料的选取、培养,实验仪器的选择,具体的实验步骤等都可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
生命科学学院开设了小麦幼胚愈伤组织诱导和植株再生的研究实验和多倍体诱导的实验,并保持实验室开放。在前1个实验中,幼胚的胚龄、盾片的接种方式、培养基中激素的种类和浓度都影响诱导率和绿苗率。学生在查阅资料后设计一种方案,从而完成整个实验,最后统计诱导率和绿苗率,分析其影响因素。在多倍体诱导实验中,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和加倍方式来完成加倍,在实验课上观察加倍后的根尖染色体数目,统计加倍效果。在课下培养加倍后的幼苗,观察生长状况,并与二倍体进行对比,进一步理解多倍体的“巨大性”特点。这2个是综合性实验,很多工作由学生在课下完成,从而解决了实验学时少的现实问题。
3强化技能性实验内容
遗传学定律产生于植物杂交,作物杂交育种技术也是遗传学中最基本、最实用的技术,为此,学院每年都带领学生种植小麦、玉米等作物,并在田间进行作物杂交实验,实地训练学生去雄、授粉技术,作物成熟后检查杂交结果,据实际情况给出实验成绩。dna提取技术是现代遗传学最基本的技术,也是学生继续深造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因此,学院开设了高等植物核dna提取实验。这些实验的实用性强,学生很感兴趣。
2改革考核方式
实验考核既是督促学生学习的手段,检验学生实验技能的可靠方法,也是培养学生良好实验习惯的有效措施。以前实验考核通常根据实验报告作为评定实验成绩的依据,考核方式过于单一,既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实验水平,也不能体现教师的实验教学质量[4],并且实验考核成绩占遗传学总成绩的比例小,致使学生对实验课重视程度不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更谈不上科研能力的培养。
近几年,对教师和学生提出严格要求。首先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实验内容,写出预习报告,在实验课前交给教师,由教师打分。实验课上,教师随时巡回指导并针对每个学生的实验情况、操作水平、实验结果、纪律卫生,尤其是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全方位进行评价,分项随时记录。学生则要认真操作,及时记录实验结果,分析原因,绘制实验草图,以上各项由教师当堂签字后生效。在课下学生完成实验报告,教师及时批改打分,针对相关问题及时讲解。这一系列措施使学生养成课前认真预习,上课认真操作,课下及时总结实验报告的良好习惯,切实锻炼了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在学期末不仅要进行实验理论考试,还要进行实验操作考试。期末成绩和实验平时成绩分别以30%和70%的比例计入实验总成绩。如此改革,调动了学生实验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实验课教学效果,培养了学生实验技能。
经过以上改革探索,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和自主性,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科研意识和水平。许多2~3年级的学生主动要求参与遗传学科教师的科研课题研究,并发表了相关论文[5―6],在毕业论文设计中,很多学生选择了遗传方向的研究课题;不仅如此,许多学生还积极申报遗传学方面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课题,已有多篇学生研究成果在衡水学院校学报“学院新芽”栏目发表。
3参考文献
[1] 王彬,韩赞平,张泽民,等。遗传学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5):141―143。
[2] 李贵忠,徐辉耀,周岐麓。遗传学[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87。
[3] 刘祖洞,江绍慧。遗传学实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
[4] 张子学,崔广荣,张从宇,等。改革实验教学方法,强化学生技能培养[j]。安徽农学通报,2008,14(18):158,193。
[5] 时丽冉,王晶,崔兴国。紫穗槐核型分析方法的探讨[j]。北方园艺,(2):53―55。
[6] 时丽冉,高汝勇,李会芬,等。紫茉莉染色体数目及核型分析[j]。草业科学,(1):52―55。
基于提高大学生科研素质的遗传学实验改革的论文 篇2
关键词:食品分析,实践能力,教学改革,职业技能,科研能力
食品分析是整个食品质量管理程序的一部分, 贯穿于产品开发、生产和销售的全过程。食品分析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其内容涉及食品加工过程中原料、半成品、成品以及辅料和添加剂的分析, 为食品的品质控制提供必要的依据。该课程在各高校的食品相关专业课程体系中通常都被列为专业基础课, 教学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对食品的分析检测能力和训练学生的科研能力。在我校食品分析实践教学中, 我们除了不断尝试实验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改进, 为提高和体现食品分析中实验操作技能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 将食品分析实验课列为食品分析理论课之外的一门独立的课程, 并且对学生进行独立的实践能力考核。通过教学改革, 促进了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改善了教学质量, 注重对学生食品理化检验职业技能的提高, 加强实验和科研能力的培养,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科研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通过食品分析实践教学加强学生的食品理化检验职业技能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我们在实验课程开始前将实验指导发给每个学生, 要求学生在实验前预习每次实验的原理、实验目的、实验内容、实验的具体操作步骤、相关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 并鼓励学生提出各种实验相关的问题。这样学生可以在开始前对每次的实验有一个总体的了解, 让学生对每次的实验课程做到心中有数, 减少了实验的盲目性, 减少实验中的各种操作失误, 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提高学生的自主性。
2.通过实验课程的有效设置和合理安排, 提高学生对今后食品理化检验工作各种实验的统筹能力。食品分析实验课程的实验设置中, 我们尝试了对实验项目进行合并, 有效安排实验内容, 如进行干燥法测定水分含量实验时, 样品放进烘箱中要干燥2h左右, 利用这段时间, 我们安排了索氏抽提法测定食品中的脂肪含量。这样可以充分利用实验课程的时间, 使学生在规定的实验课时内, 参与更多的实验内容, 掌握更多的实验操作技能, 培养了学生对实验时间的合理安排能力和综合实验能力, 提高了学生在今后实际的食品理化检验工作中对各种实验的统筹协调能力。
3.增加实验课程设置的连续性, 模拟食品理化检验技能培训。实践教学中, 我们除了考虑实验内容安排的有效性外, 还考虑了实验内容安排的连续性, 比如, 将食品中的灰分测定和铁含量测定安排在两次实验课中, 在做完灰分测定后要求学生将灰分保留, 在后面的实验课中再做灰分中铁元素的测定, 这样提高学生在实验课程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 增强了各次实验的连续性。同时, 学生连续对同一种样品中不同成分进行分析和检验, 这种连续性的实验课程设置充分模拟了食品理化技能培训, 提高了学生的食品理化检验技能。
二、注重对学生实际的检验和实验操作能力提高, 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
以往的实验教学中, 很多环节都是实验老师代为操作, 如提前配制好试剂溶液, 实验仪器的操作, 实验后期的收尾工作等。为了改善这种情况, 我们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做了改革, 有计划地让学生参与到实验的准备工作中, 并全程参与实验的实施和收尾工作。实验教师将实验中需要用到的试剂准备好, 然后让学生自己配制实验中用到的溶液, 同时为了提高实验课程的效率, 让每个小组的同学配制同一个实验中用到的不同溶液, 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动手机会和实际操作能力, 也提高了实验课时的效率。学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 参照说明书自己操作实验用到的仪器, 实验结束时, 要求每个小组的学生将自己用到的玻璃仪器进行清洗并清洁实验工作台, 这样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改革后的这种全程参与实验的课程模式, 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为指导, 让学生主动参与实验项目的每一环节, 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为学生以后从事的食品检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建立较完善而客观的食品分析实验课程考核制度, 模拟食品质量检验员的考试
我们将食品分析实验课程作为单独的一门课程后, 对其考核方法进行了相应的改革, 主要通过实验操作考试来考核学生的学习情况。考试分别从试剂的配制、食品中各营养成分的测定、仪器设备的正确使用等三个模块出发考查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实验内容并处理实验数据。每个题目都有多个考核要点, 并且各得分点都严格模拟食品检验员考试中的职业技能鉴定要点, 如配制某一浓度的氯化钠溶液, 会从浓度计算、天平的使用、溶液的配制过程和实验的收尾清洁等多个方面考查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最后结合学生平时参与实验课程的情况给出一个综合评价的实验课程成绩。这样一方面能很好地反映学生参与实验课程的情况以及通过实验课程学习后实验水平的提高, 另一方面, 学生参加过这种模拟化的食品检验员理化检验技术考试后, 今后参加食品检验员考试会得心应手, 增加食品检验员的通过率, 也为学生今后参加食品检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食品分析实践教学对学生科研能力的提高
食品分析实验的目标是实验方案设计、实验仪器选择、实验步骤的安排、实验数据处理和实验结果评论等。我们将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学风贯穿于食品分析实践教学的每一个教学环节, 并且通过多环节的实践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科研思维和科研习惯, 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1.通过食品分析实验课程培养学生在科研中的良好习惯。在我们的食品分析实验课程中, 增加了学生实验前对实验相关内容的预习, 要求学生如实记录实验过程中发生的现象、出现的问题、自己的想法、原始数据等, 要求学生独立思考, 保持卫生, 爱护实验仪器, 让学生参与实验结束后的收尾和清洁环节, 并且在实验中和实验完成后鼓励学生提出实验相关的问题进行讨论, 并组织学生对自己在实验的实际操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和解决。我们还要求学生独立进行数据处理、结果的计算和实验报告的撰写。通过这一系列的严格要求, 有助于培养学生在科研中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自主能力以及实验中和实验结束后的良好实验习惯, 为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食品分析实验课程对科研中实验操作能力的提高。通过食品分析实验教学的改革, 学生能够参与到实验的预习、准备、实施以及收尾等各个环节的实验工作中, 增加了学生参与实验操作的机会, 有助于增强学生科研中的实验操作能力。
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 我们通过食品分析实践教学改革, 增加了学生参与实验课程的机会, 增强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增强了学生的食品理化检验技能, 强化了食品检验员国家职业资格考试内容的练习, 帮助学生树立了良好的实验习惯和科研习惯, 为进一步的学习和科研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今后从事食品分析检测工作垫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钱建亚.《食品分析》课程教学实践与思考[J].扬州大学烹饪学报, 2004, (4) :61-62.
[2]常银子, 余英玉, 余筱洁, 吴峰华.以《食品分析》为切点对实践主导教学的改革研究[J].河北农业科学, 2011, 15 (3) :142-143, 154.
[3]李晓雁, 甄润英, 梁鹏, 黄宗海.《食品分析》实验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天津农学院学报, 2010, 17 (1) :48-50, 64.
[4]赵建芬, 梁巧荣, 张素斌, 韦寿莲, 严子军.食品分析实验教学改革与实[J].广东化工, 2010, 37 (6) :157-158.
[5]邱春江, 李升福.《食品分析》理论与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考试周刊, 2008, (22) :27-28.
[6]李兰扣, 陈中芹.食品分析实验教学改革的几点尝试[J].广州化工, 2009, 37 (8) :230-231.
[7]张旋, 刘玲, 纪淑娟, 白冰.“食品分析”实验教学改革的探讨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9, 28 (10) :114-116.
[8]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材办公室, 上海市职业培训研究发展中心.食品质量检验员 (国家职业资格四级) [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12.
[9]刘长春, 谭佩毅.食品检验工 (高级) [M].第2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2.
基于提高大学生科研素质的遗传学实验改革的论文 篇3
摘 要: 为提高动物遗传学实验课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作者在传统《动物遗传学》实验课教学方法的基础上,采取精选实验教学内容、开放动物遗传学实验室、开展教学与科研项目相结合、实施教学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相结合和量化实验考核标准等措施。实践证明,“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动物遗传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研究能力,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满足动物科学专业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关键词: 动物遗传学 实验教学 教学改革 创新型人才
《动物遗传学》是畜牧科学和动物医学学科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具有基础理论抽象、逻辑思维强、知识涵盖面广等特点,是与家畜育种和畜牧生产密切相关的一门学科[1]-[3],也是实验技能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实验教学在课程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日益重视,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成为高校的重要任务之一。传统动物遗传学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实验只是为了验证理论,实验设计和教学都是围绕“教”而进行的,学生都处于接受式被动学习,主观能动性得不到调动,创新思维得不到培养[4],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学质量与效果,难以满足新世纪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为适应新时期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探索适合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专业基础课程实验教学改革和实践,对高等农业院校教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针对动物遗传学课程迅速发展的特点,笔者积极创造条件,从以下方面对动物遗传学实验教学进行了改革与实践,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1.调整教学方案,精选实验教学内容
华南农业大学《动物遗传学》是广东省精品课程,理论课时为32学时,实验课为单列实验课共16学时。随着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动物遗传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相互渗透、交叉发展,产生新的知识内容。因此,要在有限的学时内把《动物遗传学》的理论和实践知识教授给学生,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动物遗传学》的最新研究进展,掌握新的理论和方法,需要有最佳的教学方案。我们在《动物遗传学》实验教学体系中不断对教学内容进行探索和改革,在以往以经典遗传实验教学为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将现代遗传学实验技术引入本科生实验教学,适当增设分子遗传学实验技术内容以适应遗传学的快速发展,加深学生对现代动物遗传学新理论和技术知识的理解。经过两年实验教学实践,总结出“动物遗传学实验”涉及果蝇的相关实验包括:果蝇性别鉴定及性状观察、单因子杂交实验、双因子杂交实验及果蝇唾腺染色体观察等验证性实验内容,要求学生综合应用经典遗传学的知识自主设计果蝇杂交组合,并按制订的设计方案实施,把验证性实验与探索性实验相结合,整合成一个综合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遗传学实验的综合设计能力、实验操作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和独立创新能力,提高实验教学效率。在分子遗传学实验上,依托研究生培养及在研项目,以动物DNA组提取、聚合酶链反应(PCR)实验为基础,增设RFLP、分子克隆等分子遗传学检测技术,以适应当前遗传学实验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更新。
2.开放动物遗传学实验室
实验室实行在上班时间内(上午8:00-12:00,下午14:30-17:30)定时开放,允许学生非实验教学时间进入实验室参与实验的前期准备工作,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每个实验让每个班级选出五六名学生,负责班级实验课的前期准备;通过开放实验室还能给予有些课堂上实验效果不理想学生重做实验的机会。此外,开放实验室还能给予设计性实验的同学和科技创新的学生课外技术指导和帮助。总之,施行实验室对学生开放制度可为学生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培养提供实验场地保障和技术资源保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3.以科研项目为纽带,推动遗传学实验教学
课程团队一直注重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学生学术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本教学团队现有教师六名,整个队伍是一个充满活力、知识结构合理、学缘广、综合素质较高的教学组合,团队成员在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方面起着骨干带头作用,其中教授:副教授(或高级实验师):讲师(或实验师)的比例是3:1:2,其年龄结构主体处于29岁∽50岁,其中主讲教师平均年龄为40岁,中、青年教师构成了较好的学术梯队,团队成员除了完成教学工作外,还积极带领博士、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开展科研工作,近五年教学团队主持参与科研项目39项,其中国家级22项,省部级12项,横向5项。课程教学团队近5年发表科研论文200多篇,其中SCI论文67篇。此外,教学团队成员还是广东省农业动物基因组学和分子育种重点实验室、农业部鸡遗传育种与繁殖重点实验和国家生猪工程中心平台的科研骨干力量。《动物遗传学》实验教学依托上述三个科研平台,利用其实验室先进的仪器设备,鼓励并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课程团队课题项目。此外,课程团队还每年定期聘请国内外本学科专家给学生做讲座或进行学术研讨,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动物遗传学的研究前沿,培养学生对动物遗传学的兴趣,极大地提高《动物遗传学》实验教学的质量。
4.教学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相结合
为了提高动物科学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精神,本教学团队以全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等多种项目为契机,结合我校开展的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鼓励学生根据遗传学实验特点按照自己的兴趣和能力,积极申报和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并借助研究生指导本科生科技创新工作。通过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还可以加深学生动物对遗传学科研的了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强化知识的掌握,激发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从而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并为将来进一步深造奠定坚实的基础。近三年教学团队指导申请大学生科技创新立项20项,其中国家级项目4项、省级项目3项、校级项目8项、院级项目5项。
5.量化实验考核标准
量化实验考核办法是对学生综合能力进行客观、全面和准确的评价的一种有效手段。为此,本教学团队经过讨论研究,对动物遗传学实验课程的考核方法设置如下:实验成绩实行百分制,总评成绩由实验报告成绩和平时成绩两部分组成。其中实验报告成绩占50%,实验报告主要考核学生实验报告的撰写是否格式规范、是否有抄袭、实验结果情况和分析讨论是否合理。平时成绩占50%(考勤、实验操作;实验态度):出勤率占实验总成绩的10%,每缺勤1次扣2分,满分10分;实验操作占实验总成绩的20%,主要考核学生实验操作全过程,例如实验操作规范性、仪器使用是否违规、实验结果、实验结束后台面是否整齐整洁、实验结束实验仪器是否按规定关闭、仪器试剂摆放是否回原位等;实验态度占实验总成绩的20%,主要考核上课纪律、实验预习、课堂回答问题、值日情况。平时成绩由教师每次完成实验后现场打分,学生觉得不公平公正可以现场提出。通过量化实验考核标准,较全面、客观地考核学生的实验技能、创新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及实验报告的质量,提高学生对实验的重视程度和兴趣,更自觉、主动地学习,课堂上表现更活跃,积极提出问题并参与讨论,使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6.结语
实验教学是《动物遗传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动物科学等专业学生实验技能的重要手段之一[5]。本课程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教学改革,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技能,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和科研创新能力,为学生本科毕业论文研究和未来研究生阶段从事科学研究奠定基础。通过课后发放调查问卷形式,有95%的学生认为这样的实验教学方式更合理、更公平、更能增强动手和科研创新能力,避免学生简单机械地按照实验指导书,照本宣科、依葫芦画瓢,走流程式完成实验操作被动参与的教学现象,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孙祎振,刘玉芬.改革动物遗传学教学内容的思考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5,8(8):63-65.
[2]张敏.《动物遗传学》教学改革的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10(04):90.
[3]张定东.动物遗传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河南农业(教育版),2008(11):13-14.
[4]易乐飞,王萍,程汉良,等.遗传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115(3):93-94.
[5]蒋岸岸,刘海峰.高校动物遗传学实验教学改革[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1,9(5):68-69.
基于提高大学生科研素质的遗传学实验改革的论文 篇4
1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内涵
素质一词从人才学角度,一般定义为:一个人文化水平的高低、身体的健康程度;家族遗传于自己惯性思维能力和对事物的洞察能力、管理能力和智商、情商层次高低;与职业技能所达级别的综合体现。作为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高低主要应该体现在思想品德、知识结构和智力水平、身体素质、学习能力、人际关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
2高校体育教育的特点
学校体育教育是运用恰当的方法,指导、激励学生主动学习体育和卫生保健知识,通过学习掌握基本运动技术、技能和锻炼身体的方法,增强学生体质,培养良好思想品德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过程。高校体育教育是学校体育教学的较高阶段。高校体育教学的特点:(1)高校体育教学面对的群体是成年人。按照绝对年龄来讲,绝大多数大学生都是成年人。(2)大学生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独立性主要表现在独立的思想和独立的体育兴趣爱好或者体育特长。自主性主要表现在大学生对自身的身体条件的认识较深,体育锻炼学习能力较高,具有一定的主动学习体育技能,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能力。(3)高校体育教学除了承担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掌握运动技能之外,还肩负着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职能。高校体育教学有能力也应当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服务。
3当前高校体育教学的现状分析
3 . 1学校管理松散、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来看,全国各主要本科院校的学生都已经实行学分制,学生主要是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不同科目的选修。表现在体育课程上,则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对体育课程进行选修,在规定的学期内完成课程的学习并且通过获得课程学分,从而完成体育课程的学习。这样以来,就容易面临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由于学分制的实行,学校将学习的自主性交给了学生自己,学校则通过掌握学生体育学分的选修情况来进行总体考核。学生具体选修什么科目,学校则无针对性的管理和限制。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学习体育课程的自主性;另一方面却降低了对学生学习体育课程的管理。另外,通过对各大院校的粗略调查,可以看出,我国大学本科教育的体育教学设置,主要是大一、大二,而大三、大四则没有体育课程。一个普遍现象就产生了:学生在大学低年级的时候可以得到充分的体育课程的学习和锻炼,到了大三、大四阶段,往往由于不必再学习体育课程,从来忽略了体育运动和锻炼。然而,大学生在大三、大四阶段,由于专业课程的深入学习以及临近实习、就业,各方面压力不断增大,此时,无论从身体素质还是其他综合能力来讲,都需要继续参加体育运动和锻炼。
3 . 2教师片面追求高学历, 教学方式单一
由于近年来我国高学历教育不断深入发展,各个学科都涌现出大批的硕士、博士等高学历的人才。由此各本科学校在进行教师招聘的过程中,对教师设置的门槛也越来越高,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学历的门槛。虽然国家一再要求高校招聘教师不得有学校歧视,进行特殊对待。然而,事实上在绝大多数高校的教师招聘过程中,设置的门槛就是要求应聘者是211院校甚至是985院校博士。由于体育教学是个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一味的追求高学历的研究型人才从而忽略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水平,是非常不利于体育教学水平的提高的。此外,目前大多数院校仍然采用传统的方式进行常规教学,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未能实行多样的新型体育手段; 只注重体育技能的培养,忽略体育思想、体育素质的培养,更没有充分发挥体育教学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中的重要作用。
3 . 3学生选课缺乏指导, 自主学习能力有限
在学分制的条件下,学生进行课程学习几乎完全需要依靠自己的主观选择。有些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有些学生则是盲目的选择,甚至通过排除法,通过淘汰自己不喜欢的科目之后,从剩余之中挑选自己能接受的项目。整个学习过程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学生很难知晓各个体育科目之间的相关性,应该先修什么后修什么,学校层面、教师层面对学生怎样进行选修体育科目也没有足够的指导和意见。另外,虽然高等院校的学生的学习能力一般较强, 但是文化知识的学习能力与体育这种实践性较强的学科相比较,区别还是很大的,多数学生对于该怎么学习体育技能还是知之甚少。
综上,由于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够,管理松散,教师过于追求学术研究水平,忽略教学水平的综合化和多样化,学生学习过程自主学习能力有限,又缺乏专业课程学习指导,甚至缺乏体育课程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从而导致目前高校体育教学主要以锻炼身体素质为主,忽略了综合素质的培养。
4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路径
4 . 1学校加强管理, 优化体育课程的设置
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必须得到学校的重视。首先,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具体可以通过悬挂体育锻炼标语的形式,诸如:“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等。学校向学生灌输体育锻炼的意识,终身体育的意识,让学生明白体育锻炼的重要意义。其次,学分制学校应加强对学生体育课程的学习指导。具体可通过丰富各具体科目的介绍,选修该课程需要哪些方面的基础条件,学习该课程的意义以及通过选修该科目可以取得哪些收获。比如通过课程介绍说明:田径运动主要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以及耐力、意志力;球类科目则训练学生的团队意识和纪律意识。这样以来,学生可以根据科目的介绍, 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以及自己需要提高的素质能力,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选修体育课程。由此,学生就不仅仅是被动的去掌握一项体育运动技能,而是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另外,学校还可以通过不断丰富体育课程,拓展体育学习年限,允许学生通过3~4年的时间内修习完规定数量的体育课程,不断挖掘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
4 . 2教师注重实践教学, 丰富教学手段
体育教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通过言传身教传播体育精神、体育内涵;另一方面则通过讲授技能方法和动作要领并进行具体的实践传授体育技能。比如篮球教学过程,教师最好的教授方法就是一边实践操作,一边讲解动作要领;并通过小型的比赛,讲解团队合作的意识,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竞争意识,使学生在激烈竞争的现代社会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常规的体育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确实做了很多的尝试和努力,并且对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对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就业观念、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作用非常有限。目前社会上很多公司、企业都流行户外拓展训练,但同时,也有学者通过研究发现户外拓展训练对于提高心理素质、适应能力非常有限。因此,教师可以有条件的将户外拓展训练纳入体育教学内容中来,借鉴拓展公司的经验和场地建设,丰富教学方法和模式。与此同时,学校要加强该方面的投入,鼓励有条件的教师进行相关的研究以及培训工作。
4 . 3指导学生自主体育学习、努力提高综合素质
基于提高大学生科研素质的遗传学实验改革的论文 篇5
一、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内涵及特点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与方法对我们所探究的事物本质进行“格物致知”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本领即为科研能力[2]。大学生的科研能力是指能够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科学研究活动效率, 并能确保大学生科研活动得以顺利完成[3]的一种素质。主要包括信息的获取、整理、加工、处理, 独立分析判断和实验方案的决策, 动手实践, 归纳总结及撰写论文等能力。大学生从事科研活动有助于他们在实验过程中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 培养他们敏锐的观察力及对实验现象的敏感性, 强化其对实验结果的综合分析的能力, 同时也是对他们在科研过程中敢于吃苦耐劳、面对并克服困难, 能够宁静致远, 默默奉献等心理素质方面的一种锻炼, 亦是培养他们在研究团队中相互配合协作、相互交流信息、宣传和彰显科研成果的团队协作能力。因此, 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 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过程就是其个人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过程。当代高等教育注重的是培养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创新能力是一个复杂而又有机统一的系统, 在这一系统中各方面、各层次的素养与能力之间相辅相成、缺一不可[4]。科研活动涉及到各个方面, 不仅培养学生的自学、观察、查阅文献的能力, 还能锻炼其逻辑思维与语言组织表达等基本研究素养。因此, 培养大学生的科研能力就是为了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促进其创新能力的发展, 因为参与科研活动本身就是培养创新能力的过程, 能够使学生从单一型向复合型、从封闭型向开放型、从知识简单型向综合创新能力型转化, 在当代社会竞争中形成独特的创新意识[5]。
二、组建大学生科研创新团队, 培养科研能力, 提高创新素质
大学生参与创新科研活动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 是理论知识指导实践, 实践验证理论的具体体现。这一过程能够促进大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深入领会, 对实践操作能力的强化与提高, 科研就是实现和展示自我的平台。现今各高校对于提高大学生创新素质越来越重视, 特别是培养大学生在本科阶段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 专门设立了培养大学生科研意识和能力的训练项目, 设立了专项基金督促大学生的科研活动, 导师向大学生提供科研工作机会, 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科研意识, 为提高其研究能力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大学生科研团队是以在校三、四年级大学生为主体所组成的研究群体, 该团队有着共同的科研目的, 以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为目标。
三、营造科研氛围, 打造研究型开放式实践教学新模式
在我国, 传统的教育是以“师”为中心, 即老师单方面地教与授, 学生被动地听与背的强制式灌输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学生的创新思维被局限在课堂和实验指导书上。这种教育的本质是“背书式”教育, 而不是“创新式”教育;是单向封闭式的教学, 而不是综合开放式教学, 它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融入到学生中去, 营造师生之间良好的学术氛围, 是人性化的科研创新改革的需要。因此, 当代高校教师在实验与实践教学过程中, 应由以往的知识传授者逐渐转变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引导者, 由实验操作技能的演示者转变为指导学生独立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施的引路人[6]。构建开放式创新型教学模式的核心是在教学实践活动中, 教师与学生角色的转变, 即教师从知识的单向传输者变为双向引导者, 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为此, 在设计课题研究方案前, 应要求学生认真细致地搜集整理与课题有关的资料, 老师与学生一起探讨实验设计方案的可行性, 学生主动分析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在理论上的优缺点, 为他们营造一个严肃充满挑战却又活跃的学术氛围, 把枯燥而又艰苦的科研实验变为展示学生创新能力的舞台。在研究过程中遇到问题和困难时, 作为引导着的老师要不断地鼓励自己的学生, 引导他们分析问题, 积极地去尝试解决, 树立他们敢于面对困难和迎接挑战的信心。
四、在实践中对研究型开放式实践模式的探索
1. 导师有规划的, 因材施教, 阶梯指导。
由于自身能力的不足和专业知识结构上的局限性, 大学生在刚刚接触到科研实验时, 往往显得无所适从。因此, 在研究过程中构建以研究课为出发点, 老师引导为研究线, 学生动手实践为研究面的培养模式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模式[7]。大学生开放性实验教学研究团队是由不同年级、不同层次的学生所组成的创新团队。导师是团队的核心和灵魂, 由这个“核心”重点培养出一批“骨干”, 再由这些“骨干”在新、老学生层次中形成接力型“实践梯队”, 从而使每个学生能在科研学习中由浅到深不断地获得提高创新性实践技能、解决问题能力的机会。
2. 团队协作, 多方激励, 科学评估。
大学生科研团队管理工作的细化有利于发挥团队成员的个人优势, 以促进团队整体的进步。团队精神强调的是团队成员间的相互默契配合, 是一种高效协作模式。通过团队成员间的相互合作, 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得到了锻炼, 同时他们统筹规划的能力亦得到了提升。为此学校也可对导师的指导工作给予一定的支持与鼓励, 对在鼓励学生参与开放性创新实验, 调动学生科研的积极性方面取得一定成绩的教师, 给以相应的激励政策。为构建完善科学的评估机制, 首先, 导师应严格要求其指导的学生的科研记录, 杜绝数据造假、科研弄虚的不良风气, 同时将其列入学生的品行考评中。其次, 鼓励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完成某一项目或某一阶段的研究, 鼓励他们踊跃发表文章, 提高他们的科研写作水平。再次, 学生可以将所参与的课题作为自己的毕业设计课题来完成, 直至毕业。这样可使本科毕业论文分布于整个大学本科阶段, 这种以“研”推“教”的模式是对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一种有力保障, 同时又缓解了学生在毕业阶段找工作和考研复习的压力, 可谓一举多得。
3. 相互交流, 勇于创新。
由过去导师的单向指导向深层次多元化发展, 达到师生互动的效果。老师应积极参与自己所带团的学生间的交流, 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团队成员间应经常相互交流沟通, 求同存异, 不断增强团队凝聚力和成员对所在团队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保证研究工作顺利开展。众所周知科研过程就是探索真理, 求证真相的过程。想要到达胜利的彼岸, 中间必定会遇到重重困难, 当困难出现时, 导师必须起到柱式的作用-“稳定军心”, 带领大家一起冲破困难的阻碍, 帮助引导学生调整实验方案, 培养他们迎难而上、坚忍不拔的科研品质和创新精神。
我们认为本科阶段大学生积极参与研究型开放式创新实验活动有利于培养他们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意识;有利于培养他们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意识和能力对于全面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是必不可少的, 使他们能从科研实践中发现和培养自身的特长, 增强自信心, 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积累经验, 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事业观。
摘要: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对大学生素质评价的重要指标, 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素质是当前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鼓励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对于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影响和作用, 同时培养大学生的科研能力的立足点和突破口即为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目前, 我国相当一部分高校在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 因此, 组建科研创新团队, 开展研究型创新实验, 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创新团队,创新素质,创新实验,科研能力
参考文献
[1]杨艳燕.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体系的探索[J].中国教育理论, 2003, 10 (1) :331.
[2]张意中.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的构想[J].南昌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1999, (2) :41.
[3]来秀明, 成旭.简论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科技创业, 2007, (10) :135-136.
[4]赵传江.对大学生参加科学研究的分析与思考[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06, (3) :167-169.
[5]杨牧磊.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途径的探讨[J].大理学院学报, 2008, 7 (7) ;7.
[6]冯建成, 罗素兰.本科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生物学杂志, 2007, 8 (24) , 4.
动物遗传学实验管理的优化改革 篇6
1 优化实验室管理体制
1.1 加强实验室队伍建设及角色转变
实验室队伍是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主力。原来从事实验室工作的人员通称为“教辅人员”, 也就是教学辅助人员[6]。这种称谓有一定的历史背景, 特别是在当时的高校教育资源奇缺的情况下, 为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而设置的, 而原来在实验室工作的人员主要是承担实验的日常管理, 保证实验设备的完好率和实验环境的良好。伴随着高校教育的快速发展, 实验室的人员组成及所承担的任务也发生了变化, 现已经从教学辅助位置向教学主体位置转变, 实验室工作人员要逐渐参与理论与实验教学, 不但直接参与各种科研项目和教改课题的研究, 同时也直接申请科研项目, 充分发挥在实验室工作的优势。目前, 吉林大学畜牧兽医学院实验中心的教辅人员已全部具有硕士以上学历, 具有中级以上职称人员占75%, 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经验丰富的实验教学队伍, 保证了本科生实验教学的质量。
1.2 完善实验室管理
实验教学环节在实现培养方案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实验教学的整个过程都要在实验室完成, 日常实验室的管理水平将直接影响这一重要教学环节完成的质量和效果[7,8]。科学管理好实验室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硬件作用, 才能为教师的教学提供方便条件, 才能为学生提供一个探究未知、验证假说、寻求规律的理想场所, 而这一切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努力, 建立健全切实可行的管理模式, 既能调动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又能保证日常教学的顺利进行。
1) 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 实行人性化管理, 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人性化管理是以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为出发点, 是以制度约束为基础的管理模式, 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前提下, 制订合理规范的制度, 并实施有效的激励机制, 才能发挥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吉林大学畜牧兽医学院实验中心在安排实验教学内容及开设时间时, 一方面强化实验工作人员的团结协作, 不再采用过去各管一摊的工作方式, 而是分工明确, 在实验中心统一部署下完成实验教学工作;另一方面对在正常教学时间内无法完成的实验, 如果蝇杂交实验通常需要50 d左右, 因而需要实验人员提前做好实验准备, 无形中占用了部分实验人员的休息时间, 实验中心采取了相应的保证措施, 对这部分工作在时间安排上给予充分的自主权限, 摒弃原有的作息模式。
2) 根据实验课的内容, 对常用仪器、药品、易耗品建库归档管理。由原来的各项物品集中管理逐步转向以实验课内容为主体的细化管理, 这样既有利于实验课的准备工作, 也有利于实验物品的管理。
3) 根据每次实验课的内容建立实验用品明细登记, 包括各种物品的使用情况, 是否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破损及仪器设备运行状况等, 通过合理安排既能保证实验的顺利开展, 也能为下一次课程的进行提供保证, 避免出现混乱现象。
4) 建立账目。通过账目管理能够清楚实验室内各种物品配备及使用情况, 从而更好地对仪器设备进行必要的维护, 并对需要报损的器材及时更新、统一购置, 使各类物品能够达到最合理的配备, 提高利用率。
5) 加强特殊仪器和物品的管理。由于在实验过程中涉及到一些高精尖设备, 如梯度PCR仪、冷冻离心机、凝胶成像分析系统等, 在使用操作过程中应由专业人员进行指导使用, 以保证设备的使用效率;对于有毒试剂如秋水仙素、乙醚、溴化乙锭 (EB) 等要设置专门的保管场所, 避免更多的人接触, 减少不必要的污染和危害。
1.3 充分发挥实验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随着教学质量的提高, 实验室工作人员已经不是单纯的管理人员, 而是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 能够与理论教学人员合作直接参与实验教学, 使其达到学有所用的目的, 并适当地承担部分实验教学任务。这样既能保证实验室工作人员的责任感, 也能增加其工作的积极性, 确立教学一线的工作价值, 避免出现消极管理的现象。
2 完善动物遗传学实验教学体系
按照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 动物遗传学实验教学课时不多, 内容单调, 且考核方法不够科学, 学生的积极性不高, 甚至处于被动学习状态[9,10]。为了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利用吉林大学畜牧兽医学院教师素质较高、实验条件较好的优势, 在动物遗传学实验教学的各个环节鼓励学生采用新思想、新方法, 在不断探索和总结中逐渐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 培养创新意识,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1 充分认识动物遗传实验的重要性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不断加强思想教育, 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实验课学习的重要性, 实验课不仅是验证理论知识、学习遗传学领域中有关实验技术的环节, 也是为学生提供参与研究的机会。
2.2 完善实验体系
由单一实验向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实验转化, 使实验内容更加丰富。新型遗传学实验体系的建立包括果蝇遗传学、动物及医学遗传学、微生物遗传学、分子遗传学、数量与群体遗传学等几个综合实验系列。根据动物遗传学实验教学的需要, 实验中心开展的综合性实验项目主要有:果蝇性状的遗传分析、人类性状的遗传分析、染色体畸变的遗传分析、哺乳类及鸟类性别决定的遗传分析等。果蝇性状的遗传分析是传统的基础性实验项目, 通过优化整合为综合设计性实验, 由学生自主设计果蝇杂交组合, 并按自定的设计方案实施, 培养了学生遗传学实验的综合设计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2.3 实验课的准备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让学生参与实验准备过程, 能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动物遗传学实验设计、原理、目的及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实验教师可以将实验的基本要求、目的及注意事项告知学生, 让学生参与实验材料的准备、药品试剂的配制和仪器设备的调试等。如动物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及染色体制片观察实验, 学生参与实验准备可以掌握采血、培养基的配制及淋巴细胞的培养技术, 这些基本技能实验课上是无法学到的。另外, 学生可以根据兴趣选择不同动物进行实验,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从而使学生对遗传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3 优化动物遗传学实验考核方式
在传统的实验教学过程中, 通常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实验, 多数学生只是当做一项任务来完成, 由于操作方法相对固定, 有些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会产生惰性, 实验报告容易出现雷同, 学生对所记录内容不求甚解, 为避免这些现象、保证教学效果, 建立了量化考核方式, 以引起学生的重视, 提高教学质量。
3.1 建立实验考核标准
以往学生的考试内容只是通过基本操作和实验报告来完成, 无形中忽略了学生对实验目的、实验内容和实验意义的学习。为了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建立和完善考核方法尤为重要, 为加强对实验内容的考核, 在理论试卷中增加了实验技术的考试内容 (单独对实验技能进行考试) , 通过考试内容的变化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通过对2006届和2007届2个年级动物医学专业的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 (共发放问卷476份, 收回有效问卷476份) 和考试成绩的统计学分析, 结果表明改革前后学生的满意度和考试成绩差异显著 (P<0.05) , 说明完善考核内容有益于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3.2 改革实验课量化考核标准
在以往实验教学中, 实验成绩占动物遗传学课程总成绩的20%, 现已提高到40%。以往实验课成绩主要通过实验报告和出勤情况来判定, 而且相对分值较高, 没有具体的参照标准, 往往由任课教师来决定。在建立量化考核后, 实验课成绩由平时成绩、笔试成绩、实验操作成绩、实验报告成绩4个方面组成, 采取考核与考试相结合的方式综合评定实验成绩。实验成绩实行百分制, 平时成绩占实验总成绩的20%, 包括出勤、预习、课堂回答问题等, 其中出勤率占实验总成绩的10%, 每缺勤1次扣2分, 满分10分;笔试为实验理论考试, 占实验总成绩的20%, 根据卷面实得分进行核算;实验操作占实验总成绩的30%, 考核学生实验操作全过程, 按评分标准分步赋分或扣分, 并控制操作时间;实验报告占实验总成绩30%, 根据实验报告的规范性、完整性及正确性等给出成绩, 不能及时上交或出现抄袭现象者酌情扣分。实验考核须成立专门的实验考核小组, 考核教师对每名学生都要给予客观、公正地评价。
4 结论
通过实验教学的优化改革, 使实验中心工作人员转变了角色, 工作积极性得到了提高, 减少了实验教学过程中互相推诿的现象, 同时学生在实验中的学习兴趣也得到激发, 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动性, 95%的学生认为这样的实验方式更合理、更公平、更贴近实际, 避免了为成绩而实验的现象, 提高了实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顾蔚, 张敏.优化遗传学教学设计的实践与探讨[J].遗传, 2004, 26 (6) :934-940.
[2]李宗芸, 潘沈元, 朱必才, 等.改革遗传学实验教学[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5, 24 (12) :64-66.
[3]周清元, 何凤发, 殷加明, 等.遗传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改进[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6 (1) :169-172.
[4]边才苗, 李钧敏, 葛明菊.改革遗传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基本技能[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2, 21 (4) :35-36.
[5]余红卫, 谢志浩.注重实验教学环节改革提高遗传实验教学质量[J].高等理科教育, 2003 (4) :96-99.
[6]高明松.研究型大学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7, 26 (7) :122-123, 127.
[7]张明高, 齐建国, 刘瑞, 等.加快实验室改革与建设, 创建实验新体系[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3, 20 (6) :1-4, 7.
[8]屠淑洁.浅谈实验室的科学管理与为实验教学服务[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25 (S2) :7-9.
[9]张向明, 刘新琼, 王春台, 等.遗传学实验教学模式改革初探[J].生命科学仪器, 2008, 6 (5) :39-41.
对遗传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篇7
1 问题的提出
目前, 在遗传学教学中实验学时相对偏少。虽然理论课教材内容非常多而且大体跟得上最新研究成果进展, 如基因工程、基因组学、分子标记等内容, 系统性也较强, 但实验课教材内容却较为陈旧[3,4], 基本上都是多年前的内容, 大体上是关于细胞学验证性实验, 比如细胞的有丝分裂、减数分裂的观察、染色体核型分析等验证性的实验, 跟不上最新的遗传学研究进展, 缺乏创新性, 虽然增设了分子生物学方面的实验, 也多是关于基因组DNA的提取实验, 且该实验在其他课程中也多有设置, 存在实验教学内容重复的现象。此外, 实验课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单一, 缺乏考核评价体系。这些都极大地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对遗传学实验不够重视[5], 更谈不上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科研意识的培养以及综合能力的提高。因此, 有必要对目前的遗传学实验教学进行改革。
2 整合实验内容, 提高学生兴趣
针对实验教材内容过于匮乏及偏验证性的问题, 遗传学实验教学内容应精选基础性实验, 开设具有遗传学特色的实验, 同时拓展分析性、探索性和创新性的自选实验。在完成基础实验的同时, 整合实验内容, 增加自主性实验, 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创新能力, 提高综合实验能力。
精选的遗传学基础性实验内容可以是“植物染色体制片技术及细胞有丝分裂的观察”, 基于强化学生自己动手能力和提高观察、分析问题能力, 从实验的选材、材料的预处理到最后的制片观察, 学生都应参与。为避免与其他课程的实验内容相冲突, 可开设具有遗传学特色的实验, 如“植物染色体显带技术”“植物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等。
自选性实验的开设是基于学生对遗传学某个科学问题产生兴趣, 希望通过具体的遗传学实验来研究, 其实验方案可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设计。相对于传统的实验教学, 学生自主实验的开设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研究创新能力的培养。例如, 有的学生在学习“基因工程”这一章内容时对基因工程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那么就可以在实验教师的指导下, 查阅相关文献, 自己制订实验方案, 包括如何进行受体系统的构建、表达载体的构建、遗传转化、转基因检测、表型观察与基因表达分析, 并且根据实验方案合理安排时间进度, 自己动手开展系列实验。当然, 这样的自选系列实验是无法在教学大纲规定的实验学时里完成, 也需要较多的实验资源。这就需要学生合理利用课外时间自主完成, 而实验室则要面向学生开放, 实现实验教学的资源开放与时间开放, 提高资源利用率, 增强实验教学效果,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改进实验教学方法, 改革实验考核方式
遗传学实验教学中, 在教学方法上, 教师也应该改变原有的实验教学模式, 而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比如在讲授实验原理时采取案例式的教学方法;关于实验步骤的讲解可以贯穿老师提问和学生问问题的方式进行[3]。实验成绩的评价不能只凭实验报告, 而应更注重实验过程的考核。可以将实验预习、实验操作、实验技能、实验结果等各环节赋予一定的分值, 最后进行综合评价。实验指导教师不仅要客观地给出学生实验成绩, 而且要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 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提高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结语
为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创新意识, 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适应新时期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 遗传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不仅在实验内容方面要进行整合, 精选基础性的实验, 开设具有遗传学特色的实验内容, 拓展探索性和创新性的自选实验, 而且实验教学要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在学生实验成绩的评价上要注重实验过程的考核。
摘要:分析目前遗传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结合前人经验及自身在遗传学实验教学中的感受从实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评价等方面谈关于遗传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考。针对实验教材内容过于匮乏及偏验证性的问题, 认为遗传学实验教学内容应精选基础性实验, 开设具有遗传学特色的实验, 同时拓展分析性、探索性和创新性的自选实验;在完成基础实验的同时, 应整合实验内容, 增加自主性实验, 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创新能力, 提高综合实验能力。实验教学应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在学生实验成绩的评价上要注重实验过程的考核。
关键词:遗传学,实验教学,教学改革,自主性实验
参考文献
[1]严晋清.论科学假说在遗传学理论中的先导作用[J].皖西学院学报, 2004, 20 (5) :52-54.
[2]王娟, 黎双飞, 余少文.遗传学实验模块化教学改革的精细与粗放管理[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0, 29 (8) :244-245.
[3]熊大胜, 席在星.本科生遗传学实验教学的改革探讨[J].遗传, 2005, 27 (5) :811-814.
[4]皮妍, 林娟, 郭滨, 等.改革遗传学实验教学方法培养新型创新人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8, 27 (10) :86-88.
【基于提高大学生科研素质的遗传学实验改革的论文】推荐阅读:
基于大学生素质提高12-05
基于linux的操作系统实验教学改革研究08-12
基于标准的教育改革论文07-03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论文08-12
浅析高职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论文10-19
基于建构主义的大学物理实验教学设计探讨07-08
提高学生素质理念论文09-20
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09-09
提高学生的美育素质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