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生的审美素质

2024-08-19

提高小学生的审美素质(精选10篇)

提高小学生的审美素质 篇1

摘要:要想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首先教师必须具备审美素质, 这要求教师本身首先要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 只要教师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 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

关键词:审美素质,审美情趣,审美意识

泰戈尔说过: “培养学生面对一丛野菊花而怦然心动的情怀。”具有这种情怀, 需要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 而审美能力是要不断学习和发展的, 要想教师具备审美素质, 在日常生活中必须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培养。

一、培养审美情趣, 强化审美意识

审美情趣也叫审美趣味, 这要求教师本身首先要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 有的老师一颗心都投入到工作中, 每天考虑的是让学生怎样提高分数, 做哪些题……完全忽视了自己的生活, 更别谈对美的追求了。但是, “爱美之心, 人皆有之”, 只要有美的意识, 那么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也是朝夕的事情。鲁迅说过, 时间是海绵里的水, 要挤总是挤得出来的。因此, 一定要激活教师的审美意识, 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毕竟, 美是人们精神生活的一种享受, 一种乐趣, 一种陶醉, 只有提高教师的审美情趣, 才能让教师领悟生活的真谛。提升自己的道德素质, 提高生活的情操, 提升自己的形象, 这些本身就是一种美。在此基础上, 再美化自己的声线、用词、肢体语言。这些东西都在感染着同行, 感染着学生, 这些东西都在潜移默化地起着作用。所以说: “生活即教育, 教育即生活。”其实, 培养教师的审美素质并不难, 因为教师本身有了自制力, 有了学习目标和方向, 每天只要制定个初步计划, 在这几方面进行刻意的训练和提升, 那么审美素质一定会慢慢提升的。审美情趣也是三分靠学, 七分靠悟, 每个人是独特的个体, 都是自己对审美情趣的认识和理解, 表现出不同的审美情操, 演绎不同的审美情趣, 不仅要培养教师的审美情趣, 还要强化教师的审美意识, 这样在审美意识的随时的提醒下, 审美情趣也会不断提升, 才能不断把美带进课堂, 把美带给学生, 让学生也具有审美意识, 参与审美活动, 训练审美思维。

作为一名教师, 我们都知道, 教育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而我们教育者自己更应该具备这种能力。平时, 日常生活中, 要注意培养审美情趣, 慢慢提升生活品质。语言上、肢体语言上、服饰上、面部表情上都要尽最大的努力去美化、去改变、去提升品位, 让美无时不在。还可以上一些关于审美的培训课程, 这也是提升自己审美情趣的一个捷径。作为教师我们就该找到适合自己的各种能提升自己审美能力的方法, 尽快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 更有效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

对于培养学生, 作为教师, 我们都知道多创设情境, 置身于那种情景之中, 更能产生良好的效果。因此, 提升教师的审美素质, 也要让教师多参与审美活动, 让审美活动的情境给教师创造出更多的审美情趣, 教师对美的欣赏和感悟, 了解美, 体验美, 不断在美中思考, 提升自己的品味。

1. 参观美展

美术展览、服装展、美学讲演、食品文化、音乐会, 当具备了感受音乐和形式美的时候, 人的眼睛和耳朵就已经具备个人的本质力量 ( 想象力、创造力、这种本质力量没有形成的时候, 人的眼睛和老虎的眼睛是一样的。因此, 在生活中, 要不断培养自己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 品悟、感受它带来的美好体验, 让自己的心在美的旋律中灵动)

2. 置身于大自然的环境之中。大自然是完美的设计师, 小草的翠绿, 果菜的芬芳, 高山的巍峨, 瀑布的壮观, 白云的飘逸, 蓝天的深邃……让我们的心胸更开阔, 灵魂更洁净, 所以, 我们应该多走进大自然, 把自己的整个身心融入其中, 用心去聆听大自然的声音, 去感受大自然的美, 这样可以提升对自然美的情味, 不知不觉让自己对美的领悟, 对美的意识感受更深。朱光潜对审美活动的看法是木匠、植物学家和诗人对待松树态度的不同, 这就是因人的身份不同对美的感受也不同。作为一名教师, 既要有艺术家的眼光又要有诗人一般的语言, 把自己感受到、捕捉到的美用诗一般的语言表达出来, 抒发出来, 激发学生灵魂深处那对美的意识, 引导他们不断追求美, 欣赏美。

3. 激活审美情感, 开拓审美空间。科林伍德曾经说过: 真正的艺术是对情感的探测, 认识和释放。让自己以一颗纯净的心因美而带来的不带任何利害的愉悦而开心快乐, 带着这种情感投入工作, 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审美能力、审美情感, 只有这样的教育才能培养出这样的学生。所以, 一个教师的审美情感关系到培养除了怎样的未来的人才,

托尔斯泰说: “一个人用某些外在的符号有意识地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 而别人为这些感情所感染, 也体验到这些感情。”

二、加强审美观察, 提高审美能力

杜威说: “教育应使每一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成长。”席勒说过, “如果要把人变为理性的人, 唯一的途径就是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而作为教师只有自身有较高的审美能力, 才能对学生进行美的事物, 美的榜样的诱导, 启迪, 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和审美理想, 培养他们美好的品质和崇高的情操是现代教育的首要目标。因此, 教师一定不要错过任何一次培养审美能力的机会, 让自己的审美能力不断得到锻炼和提升!

小学教师的审美能力的培养, 也不是一朝一夕的, 它可以在日常的教育教学生活中逐步形成, 并且对学生起到美的陶冶和锻炼。

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篇2

[关键词]语文教学;审美素质

一、精心设计导语,为学生创造优美的学习氛围

无论学什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叶圣陶先生说过:“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作一种享受,而不看作一种负担……”这就要求教师要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谈们的学习兴趣。一个精美别致的教学导语,会给学生创造一个美的氛围,带入美的境界。教学《秋天的怀念》一文,开头,说秋天,导入课题。这样设计导入语:

秋天是个美丽的季节,天高云淡,枫叶似火

秋天是个收获的季节,硕果累累,稻谷飘香

秋天还是一个思念季节,秋风起,秋叶落,难免让人伤感,心生凄凉。有这样一位作家,越是到秋天,他的思念就越是强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一篇文章《秋天的怀念》。语言渲染,把学生带进秋天,走进课文。

二、在分析课文的过程中,去创造美、寻找美,让学生感受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有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练生动的优美语言,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做一个语文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感受体验这些以教材内容为本的审美内容,还要遵循学生的审美规律,进行美育渗透,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1.音乐渲染,入情入境

在教学中借助音乐形象,烘托、渲染课文内容,不仅能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还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在教学《太阳》一课,讲太阳与人类的关系时、,为学生放一曲《七色光》,让学生感受太阳的温暖与美好。再如讲《丰碑》一课时,讲到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这时的课文朗读配上低沉、悲壮的音乐,渲染气氛,把课文主题升华,把课堂推向高潮。让学生自然而然地体会到军需处长那种舍己为人勇于献身的英雄形象,让作者的感情完全融入学生的心灵,使军需处长的高大形象在学生心里凝固。

2.在推敲语言文字中发现美,感受美

文章不是无情物,每篇文章都饱含着作者的情感,语言文字是表情达意的工具,学生对文中情和意的理解感染的程度,往往取决于教师的影响与传递。在小学语文课本中,诗歌用字精美传神,散文句式优美多样,记叙文感人肺腑,小说生动形象,教学时应引导学生认真推敲,欣赏,感受语言文字的美,这样既能让学生得到没得熏陶,又能丰富学生的语言。

抓住重点字感受美。在古诗中,一个字就可以让我们感受到美。“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在这句诗中,“飞”“落” 把瀑流之湍急、冲力之猛烈、声势之宏大,展现于读者眼前。游人在瀑布前仰望,大有瀑布之水“天上来”的感觉。这种自然的美,需要挖掘、感受。

抓住重点词语感受美。《雨中》一课,“一群孩子跑过来,七手八脚地捡起苹果来。透过“七手八脚”这个词语,我们看到了一群孩子的美好的心灵,多美啊!《狼牙山五壮士》中,五位壮士英勇跳崖,这种壮美不也体现在语言文字中吗?

抓住重点段落感受美。林海音的《豆腐颂》一文,它洁白,是视觉上的美;它柔软,是触觉上的美;它香淡,是味觉上的美。豆腐可和各种鲜艳的颜色,奇异的香味相配合,能使樱桃更红,木耳更黑,菠菜更绿。 这样优美的的句子反复地朗读,反复地感受,谁能不对豆腐产生喜爱之情呢?《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中“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上下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句话美吗?仔细地分析、感受,他的美与众不同。这句话细致的描写了父亲脸上的灰尘,眼中的血丝。更加体现了他在极其疲惫的状态下仍不放弃的精神,反映了父亲对儿子的爱,儿子对父亲的信任。这精神、这情感不感人吗?不美吗?

3.想像中体会意境美

在语文教学中,许多课文是图文并茂的,这就应该为学生创造一个氛围,一种意境,让学生注重静止的画面,增添动的感觉,从有限的画面想到无限的画外,感受到美。例如在教学《荷花》一课时,有这样一段:“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一阵风吹来,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教学这一段时,可以配清新宁静的音乐,让学生闭上眼睛,随着课文内容产生遐想,让学生进入一种美的境界,既了解了课文,又体会到了荷花的美,大自然的美。

三、在板书设计上体现美

板书在语文教学中是一种直观的教学方法。板书可以总结全文,可以丰富学生的词汇,可以帮助学生学习构段,也可以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容。好的板书还应该体现美,既要讲究字迹的美,也要讲究线条形状的美,还要讲究内容的美,让学生能够通过板书内容进入一定的境界,受到美的熏陶。

四、在总结全文中突出美

每篇课文都表达一定的主题,有的告诉学生一个哲理,有的体现一种精神,有的表达一种感情。在学习完课文之后,对课文做以总结,会使学生情感得到升华。史铁生先生的《秋天的怀念》一文 结尾段”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课文结尾的对秋天菊花的描写,意义深远,作者想要告诉大家,其实每个人就像那各色的菊花一样,人生也要活出各种色彩。淡雅也好,高洁也罢,面对生活要热烈、深沉,泼泼洒洒。要好好儿地活着。

在感受菊花,感受人生的意境中总结全文: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位平凡的母亲,我们佩服她,史铁生先生总是深深地思念着她,现在他们母子都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祝我想天堂里的他们一定是幸福的母子。老师也想告诉大家:理解母爱,珍惜母爱,享受母爱!

提高小学生的审美素质 篇3

一、加强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 是力量的源泉。在普通的初中教学科目中, 音乐课只是一门普通的课程, 但重要的是它是一门美育课。不同于其他门类的知识课, 它本身就是一种愉快教育, 快乐是产生兴趣的重要因素,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 所以音乐课本身就具备让人喜欢、感兴趣的特点, 这为进一步学好它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学生喜欢唱上几句流行歌曲, 本身就能说明他对音乐感兴趣, 能感受到音乐的美, 不喜欢课本上的知识是觉得与流行、通俗音乐易唱、易记、易懂的直观性相比较, 书本知识枯燥无味、古板跟不上时代潮流, 宣泄不了自己的情感。其实, 在他们的心灵深处充满了对音乐的渴望, 这是人的天性, 虽然也有个别学生五音不全, 什么也唱不出, 但在他们的潜意识中会更充分地运用自己的内心听觉, 去欣赏音乐, 通俗的说法就是运用想象力去释放自己的情感。

所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耐心、细心地去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正确态度、方法来对待音乐课, 要让学生懂得音乐真正的美, 让学生懂得只有通过扎扎实实地学习掌握一定的知识, 才有可能走入音乐神圣的殿堂, 才能更好地理解音乐, 更充分地抒发自己的情感。

二、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

学生接受教育, 学习知识, 掌握知识主要在课堂上进行, 对于教师来说, 授课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效果也就决定于此。

情趣是音乐教学“情感化”“审美化”的重要形式, 在音乐教学中, 师生们常被抽象的音乐知识和单调的技能训练所困扰, 教学在一种刻板机械的训练中反复, 久而久之, 学生因此丧失对音乐的兴趣, 甚至产生厌烦音乐的逆反心理。音乐教学的情趣性, 是审美教育发生情感体验和优化效应的心理机智, 就是要变单调为丰富多彩, 变刻板为生动活泼, 变机械为愉快灵活。例如, 教授《青春舞曲》一课时, 教师可将画有小鸟大树和维吾尔族风土人情的画片贴在教室墙上, 并通过多媒体直观介绍维吾尔族地理风光、风土人情的概况, 在让学生学唱, 欣赏舞蹈表演中, 使学生更好地感受歌曲的艺术形象。然后用视听法与听唱法结合, 让部分学生随音乐, 按节奏拍手, 部分学生用手鼓演奏, 进一步感受歌曲情趣, 最后指导学生边唱边舞, 全身心投入到音乐亲切活泼, 充满活力的氛围中。在这种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中, 学生乐学, 教师乐教, 教学效果自然很好, 学生在感受、体验中提升了审美素质。

三、激发情感, 挖掘想象力, 从中获得真切的审美体验

音乐的情感体验是一切音乐能力发展的前提, 一切音乐活动都是为了表达自己真实情感的。音乐是人表现情感的手段和工具, 它一方面体现了时代精神、民族特征和丰富的生活内涵, 另一方面又体现音乐家创作个性, 因此, 学生在听音乐时不能被动接受, 要作为主体自觉感知、想象、理解音乐。对中学生而言, 音乐是一门知识, 更是一种内心体验, 一种音乐审美愉悦的体验, 没有丰富的情感是无法获得这种体验的。

所以,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与音乐融为一体, 自己主动去探索、领悟, 要通过让学生反复聆听、欣赏、视唱来激发学生的情感, 引领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艺术家在作品中贯注的审美体验。而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丰富地多侧面、多途径地再现音乐作品的情感, 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在教学中可综合应用绘画、音响、电视、幻灯、多媒体课件、舞蹈等多种形式生动而直观地把音乐作品的内容和情绪表现出来。如在教唱《保卫黄河》时, 被日寇侵略家乡的同胞那满腔愤怒、英勇无畏地呐喊, 通过教师充满感情地范唱, 把学生带到了那抗战时期, 让他们从音乐中感知激昂、振奋的情感体验。

四、将美育教育有机渗透于音乐课堂教学中, 拓宽学生的审美认识

音乐通过人耳传到大脑作用于人的心灵, 唤起共鸣和美感。如欣赏《蓝色多瑙河》时, 可体会到多瑙河清晨幽静而美丽的景色, 让人心旷神怡。一件好的音乐作品往往让人如临其境, 顿觉高尚。这就要求课堂内外指导学生学会广泛鉴赏, 多学习美妙健康的优秀作品, 辨别真伪、美丑, 通过欣赏吸取艺术的精华, 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从而使学生的心灵得到陶冶, 智慧得到开启, 审美得到提高。

总之, 音乐教学在素质教学中直接担负着审美教育的重任。培养学生审美观念, 陶冶学生美的情操, 是中学音乐新课标的核心, 在具体教学中, 巧妙地把学生的感知过程和体验过程紧密结合, 水乳交融, 深入浅出地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审美体验。作为一名音乐教师, 我会不断提高、完善自己, 带领学生走进音乐殿堂去感受美、理解美。

参考文献

[1].《中学音乐新课程标准》;

论素质教育中音乐审美能力的提高 篇4

一、音乐审美能力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音乐是人类情感和精神生活的艺术体现,任何音乐形式都包含着特定的情感和思想。通过学习音乐来表达情感从而获得创造、表现和交流的能力。音乐审美能力即指借助于音乐的艺术手段来展现现实世界的美,提高人们对美的鉴别和欣赏能力,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

音乐审美并不是今天才有的,早在二千多年前人们就认识到了它的重要性:陶冶性情、启迪智慧、辅佐政道、教化风俗等社会功能。从西周开始,教育有“礼、易、乐、御、书、算”六门课程,称为“六艺”,当时的“乐”就包含了音乐。我国古代教育家王国维第一个提出把“美育”列入教育方针,其后蔡元培先生也积极投身于美育实践,把德、智、体、美并列为“四育”。而在当今大学教育中音乐同样显得非常重要,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我国高等教育的教育观点和理念、、人才培养的模式都发生了重大变革。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实用型高素质人才成为现代高等院校教育改革中备受关注的焦点。

音乐是诉诸听觉的艺术。而欣赏音乐是一种能力,一种可创造的审美活动,引起人的情感共鸣,从而达到审美的效果。这是“动之以情”的引导,不是“晓之以理”的教育。在欣赏过程中包括了感觉、想像、理解等多种综合的情感过程。这一过程非常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它给每个学生自由的想象空间,开发个人潜能。

二、提高大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途径

培养大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并非一朝一夕的事。应该如何来培养和提高呢?具体途径有如下几点。

1.以音乐活动为手段,营造良好艺术氛围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听觉的艺术,人们只有贯通音乐的基本理论,经常聆听音乐,加强音乐修养,才能正确理解音乐作品的情感和内容,才能更好地把握音乐作品的内涵。

因此,要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加强对音乐理论知识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根据各个高校的实际情况合理地安排和调整现有资源,比如利用广播站的有利条件传播音乐知识小常识,或者有计划地进行一系列音乐讲座,再或者以板报、墙报等形式进行音乐知识的传播和普及,甚至在校园图书馆、电教中心等地也可以开设相应的音乐阅览室、试听室等等。

近年来一些高校采取在课程安排上增设音乐理论、音乐欣赏、电影音乐评析等课程,并建立以素质教育为中心的相应机构,帮助同学们解决在音乐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2.加强音乐修养,积极参加艺术实践

为了提高自身修养,当代大学生应抓住当前素质教育改革的大好时机,主动积极地投身到艺术实践当中,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活动,在潜移默化的音乐实践中真正理解作品,了解艺术,锻炼自身的音乐审美能力,也通过这些锻炼,在美的认识中提高自己,加强社会责任感,也增添了对生活的自信。

3.完善自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音乐教育不仅可以培养人的审美情趣,还可以在审美教育中塑造高尚的人格。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借助于音乐唤醒人身上关于周围世界和自身崇高的、雄伟的、美好的东西的观念,是自我教育的强有力的手段。”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也同样提出了音乐对于安定社会的作用:“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也认为音乐修身养性之功能,是促进自我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重要手段,是培养社会有用人才不可缺少的教育工具,是衡量一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秩序的尺度。可见音乐教育对人的精神熏陶,对审美能力及对智力培养和身心健康都有促进作用。如当我们听到《义勇军进行曲》铿锵有力的节奏、雄伟的旋律及号召性的音调时就会为之振奋,一种爱国激情油然而生。使人们想到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大无畏精神,也激励着青年一代珍惜这来之不易的胜利成果。又如贝多芬《命运》交响曲,揭示了人们在生活中遇到挫折与痛苦时,要面对现实、冷静思考、正确对待,用坚强乐观的态度面对困难,杜绝消极悲观情绪。所以说,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能促使人们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我国著名的音乐家贺绿汀曾经说过:“音乐是培养人民高尚道德品质、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更需要进一步加强自身的音乐修养,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去聆听优秀的音乐作品,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成为一个高尚的、对社会有用的人。

提高小学生的审美素质 篇5

一、在对比中发现形象美

语言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步是理解课文, 只有读懂了课文, 才能打下审美的基础, 而对比是帮助理解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形象的美丑也在相互对比中显现。如苏教版第十二册《牛郎织女》这篇课文, 就含有对比因素, 教学中, 可引导学生抓住以王母娘娘和牛郎织女为代表的两种人和事进行比较分析, 使学生认识到什么是真善美, 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培养学生鉴别美丑的能力。

再如《钱学森》这篇课文, “日夜盼望, 应当回去”的钱学森与:“祖国刚解放, 要钱没钱……只怕有困难”的其他留学生们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教学中, 让学生准确地把握住钱学森的心理特点, 即以钱学森急于回到祖国的迫切心情与某些留学生见识不同的方面进行比较, 学生便会发现钱学森是“一刻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的人, 钱学森“身上闪烁的是美丽的光亮”, 而“其它留学生”只是“一派暗淡的灰色”, 诸如此类的优秀形象还有许多, 有伟人, 有贫民;有中国的, 有外国的;有古代的, 有现代的, 美丽纷呈。而这些形象的美往往通过对立的两个方面体现出来, 因此在对人物进行分析的过程中, 应着力引导学生对人物的外表与内心、客观与主观、形象与本质的认识, 让他们在对比中认识、体验和评判。这样, 学生不仅对人物形象美有了感受, 而且通过体验和评判, 在精神上获得了一种愉悦。

二、在想象中感受意境美

如果说理解比较能够再现形象美的话, 那么想象就可以拓展和创造美, 课文中的诗歌和散文, 正是由于充满了诗情画意, 言虽尽而意无穷, 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因此, 教学中, 我们要让学生驰骋想象的风帆, 开拓最美的意境。

小学生的知识、阅历有限, 要他们展开大胆、合理的想象还得教授他们一些方法, 如: (1) 凭借事物的特点展开想象; (2) 根据事物的发展进行推理想象; (3) 联系自己熟悉的有关情景展开想象。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两句, 作者融情于景, 借景抒情, 展现了深邃的意境。为了开拓学生的想象力, 可以先让学生先朗读序文, 再要求学生以“假如我就是诗人, 那是怎样的情景”的假设进入原有的意境, 学生就可以根据老师的点拨, 展开思维的翅膀:春暖花开的长江两岸, 彩蝶翩翩起舞, 百花散发着芬芳, 江面波浪翻滚, 百舸争流……这美妙的想象渗透了学生对美的理解和创造, 即使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也能不同程度地有身临其境之感。

三、在推敲中欣赏语言美

在小语课本中, 诗歌用字精练传神, 散文句式优美多样, 记叙文对话富有个性, 教学时应引导学生认真推敲、欣赏, 这样既能得到美的熏陶, 又可以丰富语言积累。

推敲时可以由这些方面入手:

1.推敲传神的词语。

无论是古代的诗词, 还是现代的散文, 诗人和作家都十分注重词语的传神, 它的精妙之处就在于既形象又包含丰富的内容。白居易在《暮江吟》中写道“一道残阳铺水中”, 这里的“铺”字不但形象地将夕阳斜照的情景写活了, 而且透过这个词可以看到诗人一改前人悲秋之气, 抒发赞秋之情, 教学中, 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去寻找这些传神的字词, 更重要的是要引导他们思考为什么用这个词。

2.欣赏优美的句子。

在苏教版教材中, 散文占了一定比例, 每篇散文都是一个审美教育的好素材。散文常以生动的语言取胜, 而生动的语言总是依靠优美的句式来表现, 有的句式对称, 讲究工整美;有的句式参差, 讲究错落美。如《烟台的海》这一课, 作者不仅用词十分传神, 而且句式参差, 讲究错落美。在描写烟台的海“冬”“春”“夏”“秋”四段中, 恰到好处地运用工整的排比, 把烟台的海的特点描绘得淋漓尽致, 在教学这类句子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 分析各分句之间的结构关系, 使学生充分回味其优美的意味。

3.琢磨富有个性的对话。

人物对话是刻画人物形象的一种方法, 它带有明显的个性特征, 在引导学生琢磨人物对话时思考为什么这句话他 (她) 讲合适, 而别人讲就不合适。从而体会出人物性格特点乃至思想品质之美感。《我要报效我的祖国》中, 邓亚萍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强手, 一次又一次地站到了世界冠军的领奖台上, 面对鲜花和赞誉, 邓亚萍总是说:“是祖国培养了我, 我要报效我的祖国。”这既是一名运动员立志为国争光的表现, 又是邓亚萍成功后把成功归功于祖国的写照, 对话言简意赅, 在文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这句话只能出自邓亚萍之口, 而换了其他人就显得不合适了。

四、在诵读中体验情感美

情感体验是学习语言、感受语言的内在动力, 贯穿于学习语言的全过程。情感体验是阅读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心理因素, 是渗透美育的一个重要途径, 而诵读课文又是体验情感的有效方法之一。我们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 就是要使学生在语言训练中, 更好地获得学习语文的能力, 并且有机地受到思想情感的陶冶, 把知识和情感统一起来。

现行的苏教版小语教材中, 选文题材多样, 内容丰富, 集作者人生与审美情感于一体, 特别是那些名家名篇无一不是让学生进行情感体验的上乘之作。

那么, 怎样诵读课文才能使学生体验到文中的情感美呢?以下几种方法不妨尝试:一是范读。“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 阅读教学中, 教师的范读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它能引发学生情感, 使学生、老师、作者之间产生情感共鸣。同时, 通过范读, 学生也会模仿教师的一些朗读技巧。二是自读。听了范读后, 学生模仿自读, 去揣摩作者的情感, 进一步受到文中所表达的情感的熏陶。三是引读。对一些特殊的, 说明问题有承接性和层次性的句、段, 通过引读能直接抒发作者与读者的真实情感。四是议读。通过评议朗读, 让学生自己体会怎样诵读更能体验情感, 从而举一反三, 培养朗读能力。如《火烧圆明园》一课, 它通过介绍圆明园当年的辉煌和惨遭毁灭, 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为的愤恨。教师可通过对重点词、句的范读、齐读、评议再读等诵读方式, 对诸如“不可估量”“瑰宝”“精华”“化为灰烬”等重点词句进行轻重缓急, 抑扬顿挫的处理后, 学生的情感就能很快地与作者情感同步, 深刻地受到了歌颂灿烂文化和痛斥侵略者暴行的情感熏陶, 同时也感悟到了语言文字的深刻内涵。

又如, 在教本课的“圆明园的建筑特点”时, 可采用引读的方式, 不仅可让学生感悟到作者谋篇布局的精妙所在, 也同时感到我国劳动人民是多么的勤劳而富有智慧。

《二泉映月》所刻画的场景人物都充满深情,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去深刻理解体会阿炳的《二泉映月》是他自己人生经历的叙述, 是情感的爆发。文中所表现的阿炳杰出的才华, 热爱生活、追求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给学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提高小学生的审美素质 篇6

一、当前我国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现状

当前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现状是:部分高校对公共音乐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大学生对公共音乐教育缺乏全面正确的认识。

1、高校对公共音乐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据调查, 目前仍有一些高校并未开设公共艺术课。有的院校至今还未设立公共音乐教育领导机构或管理机构, 有的虽然设立了, 但是挂靠在别的部门下, 没有自主权。甚至形同虚设, 致使公共音乐教育的领导机构、管理队伍不健全, 公共音乐教育难于落到实处。有的高校虽然设立了公共音乐教育课程, 但并不是根据学生的程度和需求开设的, 而是根据学校师资的条件所开设的课程, 许多的音乐选修课是由音乐学院的专业教师兼职代课。以至于大多数同学都愿意上音乐课, 并具备一些音乐基础知识, 但对音乐基本理论及对音乐的认知情况堪忧;其次, 很少参与音乐活动, 接触并喜爱高雅音乐的大学生普遍偏少。因此, 忽略了公共音乐教育的发展, 经常重此轻彼, 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2、大学生对公共音乐教育缺乏全面正确的认识

据2009年对本省5所高校的公共音乐教育调查结果显示, “其中。有27.5%的学生选学音乐课是为了补习中学阶段所扔掉的课程:有49.5%的学生是为了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还有23%的学生想学习一些音乐知识, 用以方便以后工作, 迎合社会潮流, 应付各种场合的需要。”该调查同时显示, “学生普遍存在重实践课程, 轻理论课程:重声乐课程, 轻器乐课程:重流行歌曲演唱, 轻声乐基本训练等现象。高校学生对音乐素质的认识在某种程度上讲存在偏差。”导致的结果是学生音乐审美能力没办法真正得到提高。

此外, 大学生不懂得欣赏音乐也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和欧美国家相比, 我国目前的大学生音乐艺术知识相当贫乏, 绝大多数学生不懂五线谱, 不识简谱, 不知道《春江花月夜》、《十面埋伏》、没有听过《命运》或斯特劳斯的圆舞曲;由于没有有效的引导, 一些大学生音乐欣赏品位不高, 喜欢格调低下的流行音乐, 追随低级庸俗的娱乐方式, 严重损害了大学形象。荀子指出:“故人不能不乐, 乐则不能无形, 形而不为道, 则不能不乱。”荀子的论述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这种没有引导的快乐会产生混乱的情况。因此, 如何加强大学音乐欣赏教育, 通过大学音乐欣赏教育来弥补大学生在中小学阶段音乐教育的先天不足, 来正确引导大学生爱好高雅健康的音乐, 是大学音乐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二、积极推行高校音乐教育改革, 提高学生音乐审美素质

在高等院校中, 对非音乐专业大学生进行音乐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有效的方法是全面推行音乐教育改革, 更新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理念, 充分认识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作用, 完善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政策法规与机构建设, 针对大学生自身特点开展高校公共音乐教育。

1、完善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政策法规与机构建设

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政策法规是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事业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也是完善机构建设的参照和有力保证。学校应当设有一位校级领导主管学校的公共音乐教育工作, 设置专人管理、有固定的经费投入、面向全体大学生的公共音乐教育管理机构, 并制订相应的管理目标。管理机构应有相应的管理制度和办法, 由负责人制订每年的活动计划。保证公共音乐教育课堂的各项实践活动常年制度化、规范化、系统化。同时, 还要建立有效的评估机制, 明确教育评估内容, 采用网上评教、同行互评、专家督导组评价等多种方法综合评定。

2、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我们培养的目标不是片面追求技艺的畸型发展人才, 而是既要具有坚实的技艺根基, 又具有较宽厚的音乐素养、有更大后劲的全面的人才。

在高校公共艺术课教学中学生应了解作曲家的生平、时代背景, 理解多种题材、体裁、风格与形式, 掌握音乐基础理论知识和演唱演奏技巧, 还应接触到各个历史时期不同的文化群体及地区、民族, 涉及政治、经济、历史、哲学、地理、民族学、人类学及其他艺术等领域。这些知识将拓宽大学生的视野, 培养他们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尊重与热爱, 促进大学生的智力开发与创新精神的培养, 进而陶冶其心智, 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养。

此外, 还可以通过学年学分制的建立, 为开设有相当数量的各种类型的选修课程的体制上铺设道路、创造条件。在学好各门基础必修课程的前提下, 在数量和质量上加强选修课程的建设, 以此达到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开阔知识视野, 逐步改变和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的目的, 这对全面提高学生的一般文化和音乐文化素质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3、重视公共音乐教学课程设计, 建立科学的理论课程体系

建立科学、规范的公共音乐教育体系迫在眉睫。首先是相关的音乐基础知识, 这也是高校音乐素质教育的基础内容, 主要包括基本乐理知识、如何识读简谱和五线谱、音乐欣赏的知识和方法;其次是建立丰富的公共音乐教育选修课程, 面对目前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 普通高职院校的音乐教育既不能搞成专业性的技能训练, 也绝不能停留在浅层次的音乐知识普及上。课程设置应坚持必修和选修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 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以提升学生整体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为宗旨的必修音乐课。如开设《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外国民族音乐》《交响音乐赏析》等课;更深层次的音乐发展史综合知识如《中国音乐史》《中国古代音乐》《欧洲音乐简史》;学生选课可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先选基础类, 后选鉴赏类, 也可选音乐艺术实践类, 如开设《合唱基础》《声乐基础》等课程, 相互结合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优化音乐教学过程, 积极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

音乐教改是一条漫长的路, 教育思想的转变是音乐教改的关键, 然而还必须在教学模式上、内容上、教学方法上认真探索实践。如何促进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不墨守成规, 走革新之路, 这是我们在音乐教育过程中的主题。

我们必须摆脱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 遵循教育规律建立新的教学模式, 建立起与传统观念相对立的知识教学观, 即自由、发展。所以, 新的教学方法不是传授给学生现成的知识, 而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公共音乐课既要丰富学生的知识, 更要引导学生把握艺术学科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 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运用多媒体技术则能达到这一良好的效果, 它能创造音乐课所必需的听觉形象和视觉形象的结合体, 营造一种美的氛围, 为学生提供一个声情并茂的、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丰富多采的教学资源, 营造色彩缤纷、声像同步的教学情景,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器官, 让学生能够欣赏美、感受美、理解美, 把音乐课堂上的审美体验推向高潮, 切实提高大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三、结束语

音乐教育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 是人类培育高雅的审美情趣、优化素质的主要途径之一, 音乐审美能扩大学生的艺术视野, 培养他们对艺术的感受、理解、鉴赏能力以及发展想象力, 是丰富情感、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与手段。音乐教学改革为提高审美素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在继承传统教学中的合理方面又寻找到符合新世纪要求的教学模式, 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音乐文化传播者, 是高校音乐教学改革必须完成的时代命题。

目前, 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仍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需要教育工作者去填补空白领域并完善教育体系。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 应努力为学校公共音乐教育事业添砖加瓦, 使高校的音乐教育走上科学、规范的发展之路。

摘要:目前, 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 走人才强国之路, 是必然的战略选择, 中国面临着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因此, 培养高素质人才成为目前高等学校一个重要而又迫切的任务。如何在继承传统教学中的合理方面又寻找到符合新世纪要求的教学模式, 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素质, 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音乐文化传播者, 是高校公共音乐教学改革必须完成的时代命题。

关键词:音乐教育改革,音乐审美素质

参考文献

[1]王耀华:高师音乐教育论[M],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2]徐易炎:创造性思维与创造力开发, 江西人民出版社, 1999

[3]黄碧源:《高等音乐教育之我见》, 《广州大学梧州分校学报》。2001.3

提高小学生的审美素质 篇7

一、高校舞蹈专业学生音乐素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 高校舞蹈专业学生的音乐素质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对音乐节奏的敏感度及精确的节奏把握不住, 节拍、节奏把握不准, 在教育中有时甚至出现脱离音乐去做舞蹈动作的现象, 造成音乐伴奏教师和学生互相埋怨的现象。舞蹈专业学生如不能在高校提高音乐素质和审美观点, 将会影响到今后的舞蹈表演。全国第三届CCTV电视舞蹈大赛早已落下帷幕, 但表演者命题即兴表演成功与失败的画面却让广大音乐教师难以忘怀。获得群舞表演一等奖的北京政治部战士歌舞团集体舞《毕业歌》中的女演员在即兴舞蹈表演时, 跳的是《贪玩的小猫》, 得到了三位综合素质评委的一致好评, 尤其是冯双白评委特别提到了表演者的舞蹈动作与音乐律动相互一致和吻合。正是这种舞蹈形体和音乐韵律的高度统一、完美结合所塑造的感人艺术形象, 才给观赏者以美感和美的享受。反之, 同样获得民间舞蹈表演一等奖《可爱的一朵玫瑰花》的表演者玉米提在参赛舞蹈及个人技能技巧展示都很出色, 但是在命题即兴表演中不尽人意。他抽到的题目是《凯旋归来的将军》, 因为他对音乐的理解出现了偏差, 所以没有成功塑造将军的形象, 也没能表现出凯旋而归的气势。可见, 一个舞蹈专业的学生音乐素质如何, 不仅直接影响到舞蹈的训练, 而且关系着表演, 一个好的舞蹈专业的学生在有好的舞蹈动作的同时, 掌握音乐基础知识也是非常重要的。

二、关于提高舞蹈专业学生音乐素质的思考

1.加强教育, 提高舞蹈专业学生增长音乐素质的紧迫感

舞蹈专业的学生基本专业是舞蹈, 所以舞蹈训练和学习自然被学生提高到重要的位置。但舞蹈与音乐是紧密相连的, 很多方面是密不可分的。音乐素质不高将直接影响舞蹈训练和表演的效果。因此, 要反复教育学生深刻认识音乐和舞蹈的关系。学习掌握不同民族舞蹈, 不同舞蹈的典型动作、体态及其律动过程, 也是感受、体验、理解不同民族音乐与舞蹈共同体现风格的过程;从舞蹈与音乐在节奏上的联系看, 音乐包括高音、节奏、和声, 舞蹈包括动作、节奏、构图。节奏既是舞蹈的骨架, 同时也是音乐的骨架, 是两种艺术的契合点;从舞蹈与音乐在旋律上的联系上看, 旋律是舞蹈贯穿动作、组织情绪、表现性格的重要艺术手段, 是音乐的主要表现手段和形象构成的基础, 二者的有机结合, 使舞蹈的旋律性成为音乐的旋律性的具体展示;从舞蹈与音乐在美学抒情性上的联系看, 舞蹈与音乐共同的最重要的美学特征之一是抒情性, 有些欣赏者在未曾看过舞蹈表演, 但愿静静地聆听一部舞蹈作品的音乐。舞蹈对音乐具有很强的依赖性, 同时舞蹈自身就是一种无声的音乐, 因为舞蹈的动作本身就是音乐的节奏以及旋律性。

2.开设试唱练耳课, 提高舞蹈专业学生对音乐旋律与节奏的正确理解和把握能力

(1) 视唱, 要选择系统的循序渐进的规范的视唱教材, 条件具备的院校钢琴伴奏老师也可以有针对性的自编教材, 选择国内外的舞剧中的经典音乐片段, 在欣赏音乐的同时也训练了视唱能力, 形象地理解音乐与舞蹈的结合的必然性, 更好地提高对舞蹈音乐的把握水平。例如, 《八月桂花遍地开》。

(2) 练耳, 对于舞蹈专业的学生来说, 练耳主要是用来提高个人对音乐节奏的敏感能力及对节奏准确的把握能力。练耳课, 除了运用规范的从简单到复杂的节奏练习教材外, 还可以在节奏教育的同时, 加入一些即兴练习, 既让学生对应多种节奏型即兴编创舞蹈动作, 感受节奏带给他们的原创冲动, 及时转化为自身的肢体表现, 这样不间断地即兴练习由简入难积累, 日复一日不断积累, 逐渐培养和发展自己根据音乐形象捕捉瞬间感受, 即兴创作舞蹈的能力。

3.开设音乐欣赏课, 培养舞蹈专业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

音乐欣赏课可根据教育课时决定, 设成必修课, 也可设成选修课, 也可以办成音乐欣赏沙龙。要给学生介绍一些优秀的音乐作品、电影资料、美术作品, 以提高学生对艺术的感受能力与理解能力。就一部作品而言, 都有特定的时代背景, 作者的主观见解。学生欣赏音乐的同时, 首先要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这样才能真正理解音乐作品的思想和内容, 领略深邃的艺术魅力。

三、钢琴伴奏教师在提高舞蹈专业学生音乐素质中的责任

音乐与舞蹈密不可分, 提高舞蹈专业学生的音乐素质, 钢琴伴奏教师是第一老师。在舞蹈教学中, 钢琴伴奏教师的一举一动直接起到耳濡目染的作用。

1.钢琴伴奏教师首先要明白舞蹈艺术

要做一名好的钢琴伴奏教师, 一定要明白舞蹈艺术, 熟悉舞蹈中的动作规律。比如, 舞蹈专业开设的芭蕾舞、民族舞、古典舞各自有不同的艺术风格。芭蕾起源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 舞蹈动作以向上飞扬, 舒展延伸为精髓。

2.将音乐伴奏和舞蹈训练融为一体

钢琴伴奏教师在课堂上要跟上舞蹈老师的指令, 即密切配合舞蹈老师, 协助其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要做到对舞蹈老师的不同的训练指令要迅速做出反应。还要注意学生的反应。如果一首伴奏音乐能使学生很容易把握住舞蹈动作的旋律, 证明这首曲子的选择是成功的, 就可以保留。反之, 就要重新进行挑选。

3.努力把握即兴伴奏能力

在授课过程中, 舞蹈老师要根据学生的自然情况调整授课内容。有些动作可能实际需要推出十六个八拍;有些动作可能要先推十个八拍;有时又会把几个动作或技巧融合在一起。因此, 根据舞蹈老师设计的舞蹈动作对音乐马上做出调整。处理如乐句的结束、节奏型的转换、节奏的快慢、力度的强弱等。钢琴伴奏教师的即兴伴奏, 来源于深厚的音韵底蕴, 具备相关的音乐基础知识和音乐表现力, 掌握大量的音乐曲目, 并能运用自如。

4.和舞蹈专业学生交朋友

在舞蹈教学课堂上, 舞蹈教师是组织者, 起主要作用, 钢琴伴奏教师处于从属、配合的位置。这样往往形成学生对舞蹈教师的指令百依百顺, 对舞蹈动作认真完成, 而对钢琴教师重视不够, 把音乐放到可有可无的地位。越是在这种环境下, 钢琴伴奏教师更要身先示范, 充分发挥音乐伴奏在舞蹈教学中的作用, 以自身的模范行动引导和影响学生, 完成舞蹈动作与音乐的结合。同时, 音乐钢琴教师要善于和学生交朋友, 做“润物细无声”的工作。通过一起唱歌, 一起跳舞, 一起欣赏音乐, 达到传授音乐知识, 提高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朱红.音乐与舞蹈关系再思考.舞蹈学.

[2]侯丽娟.论舞蹈与音乐的艺术关系.渤海大学学报, 2004, (11) .

[3]李晓林.浅谈舞蹈院校音乐基础课教学.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提高小学生的审美素质 篇8

关键词:审美,人文素质,形象美,意境美,理解,感受

近年发生的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的“泼熊”事件, 成都的“微波炉烹小狗”, 以及学生自杀的频繁上演, 使大家不禁要问:我们的孩子怎么了?我们的教育又怎么了?他们为何如此不知珍惜生命?殊不知, 这正是我国教育一向“重科学, 轻人文”结出的恶果。因此,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已成为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的刻不容缓的任务。

那么, 什么是人文素质呢?人文素质的内涵虽然涵盖面很广, 但大多离不开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这两个方面。人文知识包括文化素养、民族文化意识以及STS (SCIENCE TECHNOLOGE SCIENTY) 、综合理科等多元化、综合化科技教育知识;人文精神则主要指理性精神、体验能力、适应能力和创造意识等。人文素质无论在人的文化领域还是科技领域, 都体现了一个国家和民族未来发展的前景和实力。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呢?《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 潜移默化, 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这段话指出了提高人文素养的基本途径是“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基本方法是“熏陶感染, 潜移默化”。这就是说, 人文素养的提高蕴涵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之中, 在指导学生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之中, 是与培养语文能力同步进行的, 而绝不是在培养语文能力之外另外“附加”提高人文素养的环节。现仅在语文教学的审美中浅谈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罗丹说:“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 不是缺乏美, 而是缺乏发现。”该如何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欣赏美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积极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审美的情愫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抓住教材中最能唤起学生美好情愫的图景, 配之以恰当的音乐, 加上老师充满感情、叩击心灵的语言, 精心创设学习情境, 激活学生思维, 让学生产生期待。当学生的美好情感被调动起来时, 他们就会沿着这条美好的情感轨道, 走进课文, 走近作者。如教学《黄河颂》一课, 一开始, 我便放黄河水如万马奔腾, 发出巨大声响的图象, 并配之以贝多芬雄壮的《英雄》交响乐, 同时, 加入老师充满深情的语调、表情, 一下子一种豪壮情绪感染了学生, 把学生带入诗歌意境中。

二、力争带情诵读, 引导学生对美的理解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情绪渲染是讲授的素养之一。”范读, 正是情绪渲染的有效方式。当教师用悦耳动听的嗓音、抑扬顿挫的语调、绘声绘色的话语、逼真传神的动作, 把作者创作时全部内涵和激情重新释放出来时, 就会使学生身临其境地进入作品的意境中、作者的心灵里, 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喜怒哀乐, 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充分感受到作品中的情感之美。如教学《沁园春·雪》这首诗, 上阙要读得豪情万丈, 下阙要读得居高临下, 最后三句要读得气宇轩昂。要使学生读得真、悟得深, 教师应引导学生广采博览, 深刻透彻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历程、写作前景。

三、引导学生与作品共鸣、内化, 升华对美的感受

学生的情感等到一定的激发时, 要顺势引导学生对课文深层的学习, 完成由情入理, 寻文悟道的思维迁移, 从而激起一种热烈的积极的审美愿望,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能力。

(一) 在对比中体会形象美

我们都知道, 只有深入地理解课文, 才能打好审美的基础, 而对比又是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发现文章中美与丑的强烈对比, 不断在揣摩、理解中感受到美的形象。如《皇帝的新装》这篇课文, 就有强烈的对比特点。教学法中,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以皇帝为首的群臣和以孩子为代表的两种人和事进行比较分析, 组织学生展开讨论, 各自在不同的角度上发表对美与丑的不同看法, 通过借鉴、比较, 使学生认识到什么是真、善、美, 什么是假、恶、丑, 从而提高了学生对美丑的认识, 培养学生较强的审美能力。

(二) 在想象中拓展意境美

想象是审美心理活动的重要内容, 是审美效应中审美感受向超越审美感受过渡的中间环节。在学生对教材的情感形象有一定体察的基础上, 需要诱导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向高空腾飞。这里, 首先是将语言转化为可以看到的形象或画面。在教《春》这一课时, 我引导学生把文中的文字用绘画表现出来, 使学生深刻理解了其中的意境美。

(三) 在欣赏中品味语言美

在语文课文中, 诗歌用字精炼传神, 散文句式优美, 记叙文对话富有个性。教学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推敲、欣赏, 这样既能增强学生的语感, 又能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

1.推敲传神的词语。一般地说, 诗人和作家都十分推崇炼字。杜甫《春望》中的名句“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中的“溅”和“惊”都是使动词:花使泪溅, 鸟使心惊。春来了, 鸟语花香, 本来应该欢笑愉快;现在由于家人流离分散, 国家遭逢丧乱, 花香鸟语只能使诗人溅泪惊心罢了。抒发了诗人的家国之悲。这些词语我们如不引导学生认真琢磨, 就很难体会出文章所表达的美感。

2.欣赏优美的句子。散文在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定的比例, 每一篇散文都是一个学生审美能力的好素材。生动的语言总是依靠优美的句式来表现。有的句式对称, 讲究工整美, 有的句式参差, 讲究段落美。如《春》这一课, 作者不仅用词十分传神, 而且句式也非常讲究, 在写春花一段中, 恰到好处地运用了拟人、比喻、排比, 把春花的娇美、争奇斗艳的动人姿态描绘得淋漓尽致。在教这类句子时, 我们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 分析各分句之间的结构联系, 使学生充分回味其优美韵味, 使学生在欣赏中得到美的熏陶, 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强烈情感。

3.琢磨富有个性的对话。人物对话是刻画人物形象的一种方法, 在引导学生琢磨人物对话时思考, 对话体现了人物怎样的个性, 作了修改之后为什么不合适, 从而体会出人物性格特点乃至思想品质之美感。如《荷花淀》一文中, 水生把自己报名参军的消息告诉给妻子并希望妻子支持自己时的一段对话, 我作了这样的修改:女人没有说话, 过了一会, 她才说:“你走, 我不拦你。小华, 你带去;爹, 你也带上!”水生说:“那咋成啊!”

水生嫂说:“咋不成?”水生说:“我们又不是去走亲戚, 是去打鬼子, 打仗!”水生嫂说:“哦, 那么说我是去趟亲戚了?我还要干活哩!”水生恳求说:“千斤的担子你先担着吧, 打走了鬼子, 我回来谢你。”水生嫂说:“说得轻巧。你不替我想一想, 也该替老人、孩子想一想。上有老下有小的, 我的命好苦啊!你这个狠心贼, 心里根本没有我, 我不想活了……”我念给学生听, 还未读完, 学生已笑作了一团。在和原文的比较中, 学生悟到了水生嫂的顾全大局, 也悟到了人物语言必须体现人物的个性特征。

(四) 在反复诵读中感悟情感美

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应该“注重情感体验”, “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反复诵读, 乃至背诵。由吐字清晰、准确、朴实、自然, 不添字漏字, 到辨明作者的语言风格和感情色彩;从读出语势的跌宕起伏, 语流的快慢疏密, 到读出勿容置疑的逻辑力和扣人心弦的感染力, 作品的美感也随之流露出来。在深入理解《皇帝的新装》的内容后, 学生进行了角色朗读, 朗读中学生很好地把握了人物性格 (如皇帝的虚伪愚蠢, 大臣的虚伪与世故, 孩子的天真与大胆) 及作者的感情倾向。在朗读中, 在美与丑的对比中, 学生的感情得到了升华, 极大地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世界。同时, 还可课外延伸, 升华学生对美的感受。诸如:学完《海燕》一课后, 要求学生依理解画出一幅感受最深的画;学完《狼》这一课后, 组织学生进行课本剧情表演;学完《石壕吏》后, 要求学生把诗改编成故事, 并利用课余时间举行朗读比赛。

加强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 篇9

一、从课文的意境中感悟美。

对课文意境的感悟是培养少年儿童审美认识的开始。意境,是形象思维派生的奇葩。如何使学生形象地体会文章的写意与环境,伴随作者的思想感情,完成这个思维过程进入文章的意境,是受教育者自觉接受美育教育的重要前提。

为什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名句能在学生的心中扎下根?那是因为作者所勾画的登高极目所见的壮阔景象,使人产生了胸臆顿开的意境。那是由于他们受到要想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以最大的努力,去攀登更高的境界这一道理。其意远在诗外。

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就景取意,深情绵邈。诗人对挚友离分时的描述,是为抒发人与人之间本该存在的那些无限深厚的情谊。其意含蓄,耐人寻味。

陆游的“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的诗句,用气节高坚的梅花作为美的象征。物我交融,发人深思。诗人以梅花目拟,寓于“境”中那种人与梅的高风亮节,就是人类与物类美的情操。我们在教学中抓住由文章的“境”所蕴含的“意”,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去深入体会诗情画意。例如,同学们去玉泉山野游,当步入群山时,他们诵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诗句。同学们登高远望时,不由脱口而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诗句。当个别同学学习缺乏毅力时,同学们诵出“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立志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的诗句激励了他们,使他们端正了学习态度。实践证明:在教学中对文章意境开掘的深度,决定着所确立的学生审美认识的高度。

二、从课文的人物形象中发掘美。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 篇10

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呢?教师首先是要吃透教材, 从宏观上把握整个语文知识系统和审美教育要点的分布, 再对每篇课文和每一课时的审美内容、审美方法做微观上的处理, 以情感为核心, 以形象为手段, 以娱乐为形式来强化审美素质, 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下面是我的具体尝试:

一、设境激趣, 感知美

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提出“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要求, 学生只有通过感觉和把握审美对象的外貌形象, 才能对其有兴趣, 进而产生审美感受, 因此, 语文教师在课堂中应通过各种手段, 运用多种教学媒体, 凭借一些视听工具提供有关的音乐形象和图画形象, 营造一种与课文内在思想相关联的情景氛围, 搭起美的歌台、情的舞台, 把学生带进一个情趣盎然的美感王国。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 首先运用课件展示山水的婀娜多姿, 神态万千, 使学生如观其形、如闻其声, 个个都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在一片自由轻松之下的审美愉快之中, 感悟文章所蓄含的形象美放艺术美。诸如此类生动情景的设置, 都可以引起学生的亲切感和新鲜感, 使其情绪处于亢奋状态, 从而调动大脑潜在的能量, 培养学生兴趣, 激发深层次的学习动机。

二、读文引思, 激发美

在感知美的基础上,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吟诵课文, 在对文章情感美、音乐美的感受中, 激起心灵上的快感和美的想象, 这时教师要因势利导学生随文发思, 同作者和作品人物的思想事情产生共鸣, 随着文章的感情起伏趺宕, 促其产生再造想象。引导学生品读精美词句, 不但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形象和情思的感染, 而且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热爱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志趣, 为进一步学习作好铺垫。

三、品词析句, 理解美

美有不同的层次, 仅让学生感受知文章的外在美是远远不够的, 只有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在含义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深入了解事物的本质内容, 才能真正获得审美快感和情感愉悦。要达到这样的审美境界, 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深层次地研读课文, 在关键处层层启发, 披文入境;在疑难处启疑导思, 代难为易;在新旧知识的楼层之间设置阶梯,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自己攀登, 努力感悟, 深刻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意义。这样通过指导学生品词析句, 议要解疑, 挖掘语言的深层含义, 探究作品的独特构思, 使学生在文章的内容上, 对文中描绘的生动画面感染于心;在思想感情上受到启迪;在作品艺术上体会到祖国语言博大精深, 精妙绝伦, 从而达到作者、作品、教者、读者的美感共鸣, 达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教学效果。

四、启德训能, 创造美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素质教育, 实质上是引导学生学习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的优秀语言, 借鉴前人创造美的方法、规律、经验等, 来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

当学生通过感受美、欣赏美, 并进一步对客观事物作出审美判断的时候, 他们也就会产生强烈的表现美、创造美的愿望。

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发现学生萌芽状态下的创造活动, 鼓励他们进行审美创造, 从模仿开始, 逐渐啬创造性成分, 由扶到放, 以培养学生独立地审美创造的能力。

上一篇:音乐教学三关注下一篇:LED智能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