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环保意识

2024-07-11

大学生环保意识(精选12篇)

大学生环保意识 篇1

温家宝在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增强全社会生态文明观念,动员全体人民更加积极投身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要一代一代人持之以恒地进行下去,让我们的祖国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迅速,但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环境保护对于经济的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大学生的价值观代表了社会知识阶层的发展方向,其言行将影响周围人们的言行,因此,要提高青年人的素质,培养公民的环保意识,就必须使得大学生拥有高度责任感和高环保素质。

一、环境问题、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

环境问题是指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中出现的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现象。环境问题是多方面的,但大致可分为两类: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由自然力引起的为原生环境问题,也称第一环境问题,如火山喷发、地震、洪涝、干旱、滑坡等等引起的环境问题。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引起生态系统破坏和环境污染,反过来又危害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现象,为次生环境问题,也叫第二环境问题。次生环境问题包括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等方面。目前人们所说的环境问题一般是指次生环境问题。根据我们课题组2007年9月份所做的南京部分高校大学生环境问卷调查,88.7%的大学生认为,最严重的环境问题是工业废水、废气的过量排放导致的水系与空气污染。环保问题是环境保护问题的简称,它主要是指利用国家法律、法规和舆论宣传而使全社会重视和处理污染的问题。环保问题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问题,指人类有意识地保护自然资源并使其得到合理的利用,防止自然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对受到污染和破坏的环境必须做好综合治理,以创造出适合于人类生活、工作的环境。概括地说,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其方法和手段有工程技术的、行政管理的,也有法律的、经济的、宣传教育的等。

环境保护意识是指对环境保护的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并在思想中养成环境保护观念以指导人们的良好环境行为的一系列思维模式。在当代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条件下,环境问题大量产生并且日趋严重,资源有限性又约束了人们无止境的对其欲望和需要的满足,因而产生许多不友善的环境破坏行为。因此,普遍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是必要的基础。环保意识是人们通过一系列心理活动过程而形成的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和行为倾向,它由环保认知、环保行为倾向二种成份构成,其中,环保认知是环保意识产生的基础,只有在对有关人与环境之间关系以及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紧迫性有所理解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形成。但环保意识并不止于环保认知,这一过程通过对环境的危机感、责任感与道德感等使个体产生一定的行为倾向,这一行为倾向还不是行为本身,而只是作出行动之前的思想倾向、意向等,如愿意为保护环境而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或参与保护环境的活动等。环保意识将使人的行为具有自觉性和目的性,使个体主动地去认识、评价与保护环境,自觉地调整、控制自己的行为,使之更符合环境规范与环境道德。因此,环保意识是环保行为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前提,而对于环保行为的直接参与也会反过来加深人们对于保护环境的认识。

环保行为是指行为主体在环保意识支配下的一切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环境改善的积极做法。如随时关上水龙头,别让水空流;尽量用肥皂而不用洗洁剂,减少水污染;随手关灯,节约用电;使用无铅汽油,减少尾气排放等做法都是环保行为。环保行为是以环保意识为基础的,环保意识较强的人将具有较多的环保行为,反之,环保意识较弱的人环保行为较少。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强化环保意识来增进环保行为。意识虽然影响人的行为,但这种影响能否转化为人的实际行动,决定于制度结构、决策结构、信息结构和利益结构的合理有效安排。

尽管环境问题、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是三个不同的概念,但是它们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我们应当做的是大力宣传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强化人们的环保意识,促进环保意识向环保行为的转化,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关心环境、爱护环境,自觉投身到环境保护和改善中。

二、大学生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一)调查方法及对象

为了较全面了解南京地区高校大学生对环境知识的掌握状况和环境意识水平以及环保行为习惯,并借机宣传环保知识,增强大学生们的环保意识,我们课题组于2007年5月,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江苏警官学院等8所高校的学生为对象,组织开展了一次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习惯问卷调查活动。为保证结果真实可靠,问卷采用不记名形式现场答卷。调查问卷写明注意事项,要求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填写答卷。为保证调查结果具有普遍性,我们分别选择数学、物理、化工、机械、大气科学、电子信息工程、汉语言文学、会计学、国际贸易、环境科学、英语、法学、通信工程、社会学、临床医学、农业资源与环境等16个专业的1000名大二年级的学生,通过书写问卷形式进行调查,收回有效问卷933份,有效回收率为93.3%。本调查问卷分六部分,所涉及的内容主要有: (1) 环境保护基础知识的了解程度,包括世界环境日,绿色食品,环境污染等。 (2) 环保意识水平,包括对世界及本国环境问题、环境状况的认识等。 (3) 环保行为习惯,包括个人环保行为表现、卫生习惯、污染事件举报等。 (4) 对高校大学生中开设环境通修与选修课程,系统学习环保知识的看法。 (5) 对环境保护工作关键环节的认识,包括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从自我做起、政策和法律的制定、政策及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政府的重视程度、资金的投入水平、环保技术的创新等。(6)对高校开展环保方面活动的想法和建议。

(二)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我们通过对问卷的统计、分析和归纳,反映出大学生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以下现状:

1、环境保护基础知识掌握情况

在调查试卷中环境知识试题选择了世界环境日,绿色食品,大气、水、土壤、动植物、固体废弃物、居室污染等一些常识性问题。统计结果显示:被调查者回答的平均正确率为68.2%,说明大学生具有一定环保知识,但仍显不足。如对“世界环境日是哪一天”这样简单的问题只有51.4%的学生答对,约一半的学生答错,这也反映出学校与社会环境知识宣传力度不够。世界无烟日就在5月份,但知道“世界无烟日是哪一天”的学生只有45.6%。学生对“大气中的臭氧层可以吸收过多的紫外线,保护人类生存”,选择“同意”的占78%,正确率较高,反映学生对常识性的环境知识了解较多。对“我国重点治理的‘三河与三湖’是?”,选择正确率仅为29%。在回答“环境保护的目的是什么”这一问题时,48.7%的学生选择改善人类生存的环境,20.9%的学生选择的是“保护生物多样性”、“与动植物和睦相处”,只有29%的学生选择“满足人类发展的需要”。对于学生获得环保知识的主要途径的调查结果是:60%的学生主要是通过电视、广播、报纸、室外广告等媒体,了解环境保护知识,其次是图书、杂志、网络及其它占16.l%,认为通过从小学到大学教育了解环境知识的仅占23.9%,学校环境教育功能发挥不够。

2、环境意识水平

调查问卷中我们设计了“你认为我国的环境保护非常紧迫吗?”92.4%以上的学生已认识到“环境保护非常紧迫,并表示必须从自己、从现在、从每—个人做起”;还有6%的学生则认为“应先把经济发展上去,再谈环境保护”,1.6%的学生选择“确实很紧迫,但那是国家的事”,“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比环保更重要”。在问到“你和同学、朋友经常谈论环境问题吗?”回答“经常”的仅占38.8%;53.7%回答“不经常”;5.2%“很少谈”;从不谈论环境的状况为2.3%。

3、环保行为与习惯

在对于“当你看到校园内有人乱丢果皮纸屑时,你会怎么做?”这一问题的回答上,21.6%的同学选择“当场站出来劝阻”;74.1%的同学选择“虽然觉得很不好,但也不好意思出来劝阻”;4.1%的学生选择“根本没想到去劝阻”。反映出学生在制止他人的环境污染和破坏行为时,表现出积极态度的不多,少数学生也会有这种乱丢果皮纸屑的不良行为。在回答“你经常随地吐痰吗?”问题时,竟然有6%的学生选择“经常”;49.1%的学生选择“偶尔”;42.1%的学生选择“从来不”。

4、对高校大学生中开设环境课程,系统学习环保知识的看法

对于在高校大学生中开设环境通修课程和选修课程这一问题的态度上,学生表现得较积极。91.6%的学生认为有必要,7.4%的学生认为无所谓,只有1%的同学认为没必要。对于学生普遍关心并希望通过环境课程学习的环境知识内容,通过让学生自由填写“你最想了解的环境知识是什么”,学生关注的环境问题主要集中在这么几个方面:河流与湖泊的污染问题;大气的污染问题;环境污染与健康问题;如何保护地球有限的资源问题;垃圾的分类回收、再利用问题;白色污染的解决办法;中国的环境与环保现状;国际环保合作问题等。

5、

对环境保护工作关键环节的认识方面,有64.3%的学生给出了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政策及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政府的重视程度;资金的投入水平、环保技术的创新;国际环保合作这样的顺序选择。反映大学生在对加强环境教育和建立有效的制度约束机制上,有着正确的认识。

6、对高校开展环保方面活动的建议

针对这个问题,学生们提出了很多好的意见与建议,如应使教学和活动形式灵活多样,把宣传教育与环保实践相结合,多组织一些参观访问等实践活动;希望学校加强节水节电宣传活动、开展环保教育讲座,树立破坏环境可耻、保护环境光荣的良好风气。学生们还提出了旧电池的回收利用活动、植树、举办知识竞赛、“大手拉小手”环境支教等活动建议。

三、加强大学生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的对策

通过对本次调查结果的分析可以发现,多数大学生比较关心环境问题,有较强的环保意识和较为良好的环保行为习惯,将近70%的大学生都能了解基本的环保知识,并愿意参与环保公益活动,环境保护行为积极,能够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自觉遵守道德规范。但是学生对于环境保护的目的以及环境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我国环境政策与环境现状等问题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对于如何处理经济利益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认识还不一致。调查结果也反映出,目前高校环境教育开展的深入程度及环境教育内容等方面还与现实要求存在明显差距。需要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探索环境教育与教学模式,加强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同时还需要社会的舆论引导与制度促进。

1、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要高度认识大学生环境意识和环境行为的重要性

高等学校学生是开创21世纪伟业的生力军,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的强弱,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也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学校的德、智、体、美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构成要素。尽管学科门类不同,但任何一门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无非都是反映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和思维规律的。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角度看待人才培养,高等学校的一切课程设置和课程体系的内容,都应当有环境保护的含量;高等学校的职业技术行为教育,都应当依照有关环境保护的国际条约、国家的法律法规和社会惯例进行培养和训练。重视和加强大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各高等学校应从专业特点出发,在各学科门类或者各类课程中进行贯穿与渗透。我国已经颁布了有关资源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规定了对破坏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公民、法人和组织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有些高等学校为加强环保意识教育,还试开了《生态伦理》、《环境道德》等选修课程,这种尝试是有益的;一些学校创设示范性环境设施,加大教育力度,进行养成性训练,这也是学校领导重视环境教育的表现。

2、开设环境教育通修课和选修课

高等院校不仅要将环境教育贯穿于各科教育、教学的工作中,还应专门安排出一定时间开设环境教育选修课或必修课,使学生从各方面获得的不成系统的环境知识,通过开设有关环境类专门课程而得到系统的充实和整合,使他们对环境知识和环境教育的理论和方法有—个整体和全面的认识。建议各高校除了环境类专业,其他各专业可以设置1-2门环境类通修课,设置2-3门环境类任意选修课。通过系统的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认识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认识节约与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循环经济、生态经济等的重要性,理解可持续发展战略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唯一正确选择,让学生真正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3、加强校园环境文化建设

校园环境文化对学生的环境态度、环境观的形成,具有持续而强有力的影响。环境教育要注重多渠道的教育方式,在重视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同时,必须加强非课堂教学方式的实践活动。开展广泛的环境教育宣传.使环境文化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环境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如结合世界环境日、世界地球日、世界无烟日、世界水日、世界粮食日等有关环境的纪念日和纪念主题,采用如讲座、研讨、征文、文艺演出、竞赛、办展览、组织收看录像、电影等各种形式进行环境科学知识的宣传;组织学生组建“环境保护协会”;与当地环保部门联系,组织、参与一些环保活动;邀请环保专家学者到学校讲解环保的政策法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解决的途径等;高校还可以与所在社区地方政府开展“环境共建”等大型活动。总之,只有开展全方位、多层面、有深度的环境教育宣传与环保实践活动,环境教育才能获得较好的教育成效。

参考文献

[1] 郎一环.中国能源节约战略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 (2)

[2] 唐秀美.浅谈价值与教育价值[J].高教理论导刊.2005, (9)

[3] 国家环境保护局编.中国环境保护21世纪议程[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5

[4] 李天煜.大学生环保社团在培养大学生环境意识中的作用[J].高教论坛.2008, (1)

[5] 宋悦华.大学生环境意识现状调查[J].当代青年研究.2007, (2)

大学生环保意识 篇2

大学时期是真正认识自我的时期,如果我们能在大学时期养成良好的环保意识,那么将会对我们的未来产生巨大的影响。本次问卷调查就是希望通过问卷的方式对大学身的环保意识行初步了解并进行分析。另一方面,由于我们生活阅历有限,与社会有一定的距离,社会实力不强,在谈论思考问题时往往不切实际,不能深刻且全面的认识问题。通过本次问卷调查,可以锻炼我们的实践能力,帮助我们更好的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并更好的运用。基于以上两点,本次问卷调查意义重大,并会对我们产生巨大且深远的影响。温家宝总理在2008 年政府报告工作中指出,大学生的价值观代表了社会知识层面的发展方向,其言行将影响周围人们的举止,因此要提高青年人的素质,培养公民的环保意识,就必须使大学生拥有高度的责任感和环保意识。让我们的祖国山更绿,水更清。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大多数同学会在平时吃饭的时候使用一次性筷子。众所周知,一次性筷子又称为“卫生筷”。是人类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和社会服务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曾被视为一种文明的标志。然而,事实表明其实所谓的“卫生”和“方便”不过是人们一种虚幻的心理期望。一次性筷子不过是人们一种虚幻的心理期望,它的使用是一种野蛮的掠夺行为,它的储运中伴随着难以避免的污染,而其作用,显然是不清洁和浪费。本次调研报告数据表明,在使用一次性筷子的问题上,我们还是存在着许多问题,有待提高。有77.46%的同学会使用环保袋来代替塑料袋。塑料袋是白色污染的源头之一,对环境有巨大的危害,这个数据说明许多同学已经开始重视这个问题,我们应该感到欣慰。

电脑现在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大学生几乎人手一个笔记本。如何在使用电脑是降低能耗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我们知道,电脑在睡眠状态下也会耗电。调查表明,大多数同学会在不使用电脑时将电脑关机。但是依然有18.31%的同学没有重视这个问题。

我们基本上都住在宿舍,不可避免的会产生生活垃圾。但是如何处理这些垃圾呢?数据表明,我们在垃圾回收这一块做得特别不好,没有变废为宝。因此在我们平时生活中,应该多注意,多思考。大学生叫外卖的现象现在十分普及。但是外卖为了控制成本,不法单位会使用价格廉价,质量差的原料。目前,外卖的饭盒多数为一次性泡沫塑料盒。会产生环境污染,也会对人们的身体造成危害。但是调查数据却不容乐观,只有16.90%的同学出来不叫外卖,剩下绝大多数的同学没有对这个问题感到重视,所以我们需要对这个问题进行高度的重视。

每天早上,我们都会看到有同学拿着早餐匆匆忙忙的走进教室。但是吃完饭的垃圾他们是如何处理的呢?数据表明,绝大多数同学会将垃圾扔进垃圾桶,但是仍有一小部分的同学会错误的处理这些垃圾,我们需要加强这方面的意识,应为它是最基本的做人常识。

打印文档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每天都需要打印各种各样的文档。调查显示,只有35.21%的同学会使用双面打印,而绝大多数同学无疑造成了巨大的浪费。我们应该加大这方面的宣传,让更多的同学知道双面打印的好处。

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的环保意识比较强,89%的同学认为自己的环保意识很强,并愿意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工作当中,仅有11%的同学认为自己的环保意识一般。目前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世界性的问题,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已经意识到了环保的重要性,这是值得我们欣慰的。但大学生的行动能力还有待提高,因为当发现有污染现象时,17%的同学会找有关部门反映,20%的同学会组织有关行动来制止,56%的同学想参与但由于单身力薄而放弃,7%的同学会视而不见。大多数大学生的表现让我们质疑大学生是否真正具有环保意识。保护环境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实际行动。我们不仅要自己行动起来,还应该阻止他人破坏环境。

大学生应积极了解与环境问题相关的知识和新闻,提高环保意识。在问及大学生环保意识增强的原因时,选择“学生自身素质高”的大学生是最多的。由此可见多数的大学生认为提高环保意识的根本是从学生自身出发的。主动关心了解与环境问题有关的知识和新闻。在问卷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学生对环保基本知识的了解较少,对环保知识或者新闻的关注度并不高。

大学生应从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虽在前面的调查结果中我们看到大部分大学生有较好的生活习惯,但在对“白色污染”这一世界性的难题上,我们需要全民的参与。我们可以,在购物时自备环保袋,循环利用、甚至不用塑料袋;我们还可以,拒用一次性筷子勺子,用器皿盛水,洗果菜、碗盘、刷牙、洗脸,以节约珍贵的水源。

以自己的力量感染更多的人参与到环保事业中 作为大学生群体中的一员,不仅要从自身出发,做个环境的守护者,也要让自己的行为感染周围的人,在面对乱扔垃圾等破坏环境的行为时,我们自己捡起来的同时亦需要劝导他人捡起来,重申维护环境是每个人的责任,不必区分是陌生人还是熟悉的人。大学生是应当勇敢地承担起社会责任,以自己的力量去感染更多的人。

我国很多学校对环境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许多高校的非环境类专业开设生态环境相关的课程较少,况且还不一定属于公共必修课,这种现状与我国生态危机的严峻形势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求极不相符。从而就导致了大学生自身的环保素养不够,很多环保知识非常匮乏。在保护环境方面,无论是对环境知识的宣传教育,还是具体的对环境的保护,各高校做得还不够。所以在宣传方面,应该在全校都开设环境方面的课程,让更多的同学了解环境知识;在保护环境的具体方面,学校及各类学生组织,如学生会,团委,各类社团都可以通过一些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植树,徒步环保等营造良好的氛围,促使更多的大学生加入环保事业的大家庭中。要让更多的同学参与到保护环境的一些活动中来,在活动中学习,让保护环境的意识扎根于脑,让同学们真正做到环保。这样才能改变现状,改善生活环境,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满足后代人发展的需要。在前面的调查结果中,我们看到绝大部分大学生用步行骑自行车的实际行动响应低碳。我们相信,在他们的影响下,更多的同学也能积极地参与到响应低碳生活的行列中,并为环保贡献自己的力量。

大学生环保意识 篇3

【关 键 词】“限塑令” 大学生 环保意识 培养

自2008年6月1日起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规定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袋从即日起禁止使用,同时对合符规格的塑料袋实行有偿使用制度。该规定实行以来,在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超市收银台出塑料购物袋使用量大大减少。但时隔一年多,超市内的卷轴手撕袋使用量却大大提升,以及农贸市场的塑料袋使用量也开始回升,面对这一新情况,大学生的环保思想如何?又是如何看待“限塑令”的呢?本文通过对全国十二所高校(长江大学、湖北大学、湖北民院、合肥工业大学、华东交通大学、南昌大学、武汉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襄樊学院、西南民族大学、西藏民院、中国石油大学)的大学生进行了环保知识和意识方面的抽样调查,针对调查结果,本文提出了有效培养大学生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的相关建议。

一、调查结果与分析

课题组建立了全国十二所高校学生代表的联系网络,通过给他们提供题为“‘限塑令’与大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的调查问卷,并由他们将电子文档打印成纸张,对该校进行问卷调查,课题组通过他们回馈过来的信息对数据进行整理与分析,并得出结论。问卷调查表共发放694份,回收有效率91%。

1.大学生看“限塑令”

“限塑令”从字面上来讲就是限制消费者塑料袋使用量的意思。在针对全国十二所高校大学生的调查中,有47.69%的大学生表示非常支持“限塑令”,44.24%的大学生也持有支持态度,只有6.05%的大学生表示无所谓,1.87%表示反对,从这一点上来讲,当代大学生心态是端正的,他们肯定国家颁布的良好政策。

大学生环保知识的多少直接关系祖国的可持续发展。关于对“限塑令”的了解程度,有23.92%的大学生了解或非常了解“限塑令”,32.13%的大学生还比较了解,但还有38.04%的大学生对“限塑令”的了解程度还不够深,甚至有5.91%的大学生完全不了解。调查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环保法制知识获取面还不够,还未能广泛全面地了解“限塑令”。

据有关资料显示,“限塑令”实施后,全国各大型超市开始了合格塑料袋的有偿使用,消费者塑料袋的使用量明显下跌,但“限塑令”实施后一年多,塑料袋集贸市场的使用量开始回升。在关于大学生分析“限塑令”在集贸市场实行不佳的原因中,19.45%的大学生认为是政府监管不严,39.03%的大学生认为没有合适的替代品,13.88%的大学生认为塑料袋价格便宜,26.64%的大学生认为消费者已经习惯了使用塑料袋,0.99%的大学生认为还有其它原因。“限塑令”在集贸市场实行不佳的种种情形诱导了当代大学生更多的使用塑料袋,为大学生环保意识的培養创造了不好的环境。

2.大学生生活圈中的塑料袋

“限塑令”实施后,合格的塑料袋开始走进居民的生活,有不同生活方式的居民对有偿使用塑料袋的看法也不一样,当代的大学生也是如此。在一项关于有偿使用塑料袋对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影响中,8.65%的大学生认为塑料袋的有偿使用对自己生活有很大影响,他会增加自己购物的成本,37.61%的大学生还能接受塑料袋的有偿使用制度,46.11%的大学生也肯定影响的存在,但他们支持国家政策,只有7.64%的大学生认为没影响。

在关于大学生是否会接受超薄塑料袋的调查中,有83.00%的大学生持肯定态度,只有17.00%的大学生选择拒绝,调查结果显示了大学生环保自制能力还很差,不能很好地抵制身边的诱惑,拒绝免费的塑料袋。在一项关于当代大学生如何对待路面上的塑料袋的调查中,只有11.24%的大学生果断地捡起塑料袋并扔到垃圾箱里,65.71%的大学生还处于犹豫状态,对于该不该捡路面上的塑料袋,还得份情况与场合,而有23.05%的大学生居然选择不理睬。不同生活方式下的大学生环保意识的高低不同,但总体来讲,大学生的环保意识还不强,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3.大学生对手撕袋的态度

在“限塑令”实施的背景下,便携式手撕袋成了新型的流行产物。“限塑令”,实为“禁塑令”,目的就是引导、鼓励民众合理使用塑料购物袋,促进资源综合利用,保护生态环境,而手撕袋的盛行,却又违背了这一原则,为“限塑令”的更好实施,很大程度上需要我们合理的看待手撕袋。

手撕袋作为“限塑令”的一大漏洞,当代大学生应该克制自己,尽量少用手撕袋。在一项关于大学生使用手撕袋数量的调查中,只有13.40%的大学生选择0个,72.47%的大学生选择1~2个,15.13%的大学生使用手撕袋不少于3个,平均下来,只要大学生到超市购物,都会使用手撕袋。大学生大量使用手撕袋,从一方面讲浪费了资源,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大学生环保意识的薄弱。

手撕袋的不合理利用与处理的不够科学同样也会导致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当代的大学生中只有10.52%的比例用来反复购物使用,70.32%的大学生用来装垃圾,小号的直接扔掉,12.25%的大学生选择全扔,6.92%的比例选择其他用处,从这一数据上来看,当代大学生处理手撕袋还不合理,手撕袋在他们眼中更多的是一次性用品。

二、大学生环保意识培养的重要作用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生活的必要条件,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不能违背自然规律。20世纪80年代的全球气候变暖、酸雨、以及臭氧层空洞等全球性环境问题,都是人类随意的改造自然造成的恶果。中国是一个资源丰富、物种多样化的国家,但人均占有量少,从新中国的成立到今天,国家经济的发展速度更是达到了空前水平,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同样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油然而生,并且是日趋严重。塑料袋一直被称作20世纪人类最为垃圾的发明,不仅造成了视觉污染,同时也产生了许多其他危害。

不论在哪个国家,大学生都是社会文明和思想浪潮的先锋群体,他们对社会进步的关注往往是前卫的、极富热情的,他们拥有更加单纯的社会责任感和充沛的创造力。在中国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的过程中,大学生的作用尤为突出。他们关注社会问题,用敏感的眼光来看待社会上破坏环境的行为,同时大学是大学生人生观与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栋梁,其环保意识理应当与时俱进。

在对大学生环保意识的抽样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学生的环保意识还远没有达到国家预期的标准。大学生的环保意识得不到提高,会很大程度上阻碍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三、培养大学生环保意识的薄弱环节

1.“限塑令”法制不够完善,政府环保法制的宣传力度远不够

培养大学生的环保意识,首先必需教会大学生懂法,有法可依。中国是一个依法治国的大国,良好的法律制度维护着国家的长治久安。实施“限塑令”的目的无非是为了改掉公民不良的生活习惯,让好环境与经济伴行。便携式手撕袋给居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方便,但手撕袋可不是环保的替代品,并且,许多购物场所提供的手撕袋还不合规格。在“限塑令”的实施背景下,手撕袋可成了其漏网之鱼,由于环保法制的不够完善,最终同样导致了手撕袋的疯狂盛行。当代的大学生手撕袋使用量大,手撕袋处理得又不够合理,不可避免的导致了资源的大量浪费,同时也污染了环境。在对大学生关于“限塑令”是否能达到环保目的的调查中,有43.11%的大学生认为不能,这也是大学生根据“限塑令”实施后存在的种种问题表达的个人观点。

大学生对实时信息敏感程度比较高,再加上信息获取的渠道是如此的多样化,大学生理应当对国务院颁发的环保法制有较深的了解,但在调查结果中我们却看到了相反的事实:大学生中有43.95%的还不够了解“限塑令”(包括5.91%的大学生完全不了解“限塑令”)。政府对环保法制的宣传力度不够,还未能让其广泛地深入到大学生意识中,对于提高大学生环保意识,培养大学生环保法制观念很有必要。

2.不良的社会环境阻碍了大学生环保意识的提高

提高大学生环保意识不仅仅是呼吁大学生热爱环境就了事的,也不仅仅是倡导大学生努力克制自己,从自身做起,用一颗热忱的心去保护环境,特别重要的一点还是离不开良好社会氛围的营造。在一項关于大学生在某些场合消费时,是否会接受营业员提供的超薄塑料袋的调查中,24.64%的大学生选择会,并且会接受两个或更多的超薄塑料袋,58.36%的大学生同样选择会,其使用的一般只有一个,只有17.00%的大学生拒绝营业员提供的超薄塑料袋,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自我克制能力还不强,不良的社会环境时刻诱导大学生接受超薄塑料袋。在关于大学生使用手撕袋的调查中,72.67%的大学生选择使用手撕袋(其中包括15.13%的大学生对手撕袋的使用量不少于3个)。部分场合超薄塑料袋的存在,以及手撕袋的盛行,都为大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营造了不好的环境。

四、提高大学生环保意识的建议

不同环境下的大学生环保意识有高低,但总体来讲,中国的大学生,其环保意识偏低,课题组考虑到多方面原因,总结出了几个提高大学生环保意识的建议:

1.提高大学生环保意识,各高校应高度重视环境教育,并且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环保活动:各高校环境教育应该是多样化的,不仅仅是开设环保课程,同样可以进行环保图片展览活动,定期放映环保影片,举办自然摄影展,开设环保书籍阅览室等,同时各高校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系列校内校外活动。

2.大学生是一个很特殊的群体,他们有着高涨的活力和贡献精神,各社会成员在充当环保志愿者的同时,应积极将大学生这以群体联系起来,和大学生一起到环保最需要的地方去。

3.各级政府应加大监管力度,改良社会氛围,应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参考文献:

[1]冯怡,柳向动.关于塑料袋有偿使用的统计调查分析——以广州地区为例[J].暨南大学,2009(5)

[2]李丹.关于“限塑令”的思考[J].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2009,(1)

[3]吴晓芳.完善“限塑令”在协调发展与环保中的作用[J].军事经济学院,2008,(9)

[4]张丽娟.从“限塑令”说环保[J].呼和浩特市排水事业管理局,内蒙古,2008,(9)

低碳生活与大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 篇4

关键词:低碳,环保意识,大学生

在气候变暖、雾霾加重等大背景环境下, 低碳经济发展越来越多地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低碳经济在国家中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而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在应对全球性问题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全球范围的气候变暖, 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全球农业粮食安全、资源安全、能源安全、生态安全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在带来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引发全球能源供给的严重不平衡;各种自然灾害和极端气候在世界各国亦频繁出现。气候问题、能源问题已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从《京都议定书》到“巴厘岛路线图”, 各国都在为解决气候问题而努力。在保证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 降低经济增长所带来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已经成为全球共识。在此背景下, 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应运而生。

清醒地认识全球性问题和体验经济发展的趋势的同时, 作为当代大学生, 就该从自身做起, 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起。时下流行的低碳生活, 正为广大学子所推崇。

一、调查结果及分析

本次调查对象为杭州师范大学的在校本科大学生。样本构成:本次调查共发放300份问卷, 有效收回260份, 有效率86.67%。表1为回收问卷中的分析。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实现美丽中国的发展愿景, 是党在十八大中提出的重要决策。大学生群体虽然在整体上对低碳消费、低碳生活等相关理念的认识呈上升趋势, 但是也出现了低碳意识薄弱, 对低碳的认识过于片面以及知行分离等问题。这些都是迫切需要得到解决的问题。

对大学生低碳意识的培养可以通过相关课程设置、主题社会实践活动、校园文化建设和大学生自我教育等各种路径来培养大学生的低碳意识。

从表2的数据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出, 现在的大学生们有一定的环保意识, 在日常生活中有考虑环保的低碳生活。大多数同学偏向选择步行和自行车、公交车等环保的出行方式, 既能锻炼身体, 也有利于环境。但是, 高达66.54%的人偶尔会使用一次性制品, 拒绝使用的只有2.31%。由于一次性制品方便便宜, 所以普及很广。但实际上是一种很大的资源浪费, 需要引起重视, 控制一次性制品的使用量。垃圾分类方面, 会垃圾分类与不会的人几乎各占一半。垃圾分类能有效地实现废物利用, 减少环境污染, 实现资源有效利用, 需要更加广泛的普及。低碳环保与大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 生活中注意节水节电对实践低碳有着积极的作用。通过对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 可以看出, 82.31%的同学在平时生活中注意节水节电, 但并不严格, 只有12.69%的同学在平时生活中严格节水节电, 仅有5%的同学表示在生活中没注意过节水节电。调查结果显示, 大家对于这种低碳行为有兴趣, 社会和学校可以引导和支持大学生们把这种兴趣带到行动中去, 让大家愿意加入低碳生活。

二、大学生低碳环保意识培养的方法

培养大学生低碳环保意识应趁早实行。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一) 政府要制定方针政策, 营造社会氛围

政府应站在决策者的角度,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上应注重低碳发展, 以给大学生树立低碳意识和养成低碳行为营造大的社会氛围。调查中发现, 有33.1%大学生认为实现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 障碍重重主要原因是城市建设过于追求“高”“大”“全”, 也就是说政府在大的发展方针上缺少对低碳的重视, 例如, 部分发达城市出台了机动车的限行等政策, 希望通过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来控制城市的交通和环境, 但还是激发了汽车销售和群众对机动车需求的联动机制, 没有从本质上解决问题。所以从政府方面来说, 应该注重发展低碳经济, 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给大学生树立低碳意识和养成低碳行为减少困难障碍, 让大学生更好地树立低碳意识和养成低碳行为。

(二) 学校要重视低碳教育的作用, 建立健全教育体系

从分析中发现, 在学习生活中, 大学生的低碳意识有待加强。作为培养人才的高校基地更是应该将低碳生活教育纳入当前的高校教育体系当中。学校要针对全校学生通开设低碳环保方面的必修及选修课的方式, 举办低碳环保讲座, 加强大学生对低碳生活的理念认识、知识体系等方面的教育, 面对全体学生进行低碳教育, 从而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强化低碳意识。加强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社会责任感对大学生低碳行为具有显著影响, 所以学校应着重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三) 大学生要自觉学习低碳的理念, 提高低碳意识, 以身作则, 倡导低碳

作为一名大学生, 我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主动了解相关低碳知识, 而不是被动地从他人身上接受知识。只有这样, 才能充分了解低碳的本质与内涵, 采用适当的方法适应低碳生活的发展。低碳生活不仅仅是一种口号, 它是一个需要长期努力的结果。只有将低碳理念付诸行动, 积极参与到低碳生活的行动当中去, 才能为国家低碳环保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大学生作为一个群体的代表, 不仅数量多, 而且文化素质较好, 是未来社会的中间力量, 应该承担起属于自己的那一份责任。大部分大学生在学校接受良好教育, 接受新信息和新事物的能力较强, 一旦进入社会, 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大学生要树立起正确的低碳观念, 倡导节约资源的生活理念, 反对铺张浪费, 实践低碳生活, 从而为社会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推动全民实践低碳。

分析中发现大学生对低碳及低碳生活的概念理解存在偏差, 大学生对低碳认识总体上还是不错的, 但也存在一些错误的认识, 缺乏对低碳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从政府方面来说, 应该加大对低碳生活的宣传, 如公益广告、影视作品、报纸报刊、网络宣传等, 同时也应该积极组织一系列社会性活动, 如关于低碳生活的电视公开赛等, 从而调动大学生对低碳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纠正大学生对低碳及低碳生活的概念理解存在偏差, 拓宽大学生了解低碳相关途径。

三、建议

学校方面应积极鼓励各种低碳活动, 开展社团活动。奉行低碳理念的社团和组织要对低碳知识进行全面的宣传, 减少专业间和年级间的低碳认知和实践差异, 切实在校园内宣传低碳、践行低碳。可以引导大学生们利用常见的废品制作手工艺品, 变废为宝。

学校应从全方位鼓励低碳校园生活, 开展丰富多样、形式各异的低碳校园活动。发动教职工无烟日、环保节、植树节, 与学生组织一起来加强和维护校园的和谐。教师做表率在学校开展低碳校园讲堂, 从理论上建立低碳校园文化氛围, 使师生都能理解并根据自身条件和能力解决非低碳的周边事件。

大学生自身要亲身体验什么是低碳生活, 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积极参加学校开展的生态环保活动, 参与城市环保活动, 使之与社会零距离接触。通过亲身体验, 大学生才能对自己的消费行为进行反省, 改变不良的低碳观念和消费习惯, 同时也加深了他们的资源危机意识和低碳消费意识, 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亲身体验, 大学生才能真正做到勤俭节约, 养成健康的消费习惯。

参考文献

[1]王小兵, 刘运材.低碳经济背景下的中国大学低碳校园建设[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05) .

[2]黄琰, 李奎.低碳校园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 2012 (04) .

大学生环保意识调查报告 篇5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环境保护成为普通人关心的热门话题,也成为一个沉重的话题。众所周知,我国在这一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自从加入WTO后,环境保护事业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作为当代青年佼佼者的大学生们对国家的环保事业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他们的环保意识的强弱也成为人们关注并给予重视的社会问题。因此,我们小组对在校大学生做了一个环保意识的调查报告。通过此次调查我发现了大学生中间存在的关于环保意识的很多问题。

为了了解大学生的环保意识的概况,进一步提高大学生们的环保意识,使更多的大学生加入到环保建设行列当中去,我们组成了一个五人小组,对一百名在校大学生做了调查。调查目的:创建“绿色校园”,宣传环保知识,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环保意识。

调查对象:在校大学生

调查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来调查学生,共调查的人数为100人。

调查地点:南京工业大学,南京财经学院和江苏广播电视大学校园内

调查时间:2011年11月

调查结果:

长时间离开宿舍时,只有百分之三十的同学表示不会忘记关灯和电脑;有一半的同学非常担心后代人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差,并且积极想为环保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另外一半的则表示担心,但无能为力;大部分同学去超市时有时会或者会准备袋子,少部分不会准备袋子;近百分之九十的同学认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有可能兼顾但难以实现;关于异常天气的出现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关系上,大家一致认为是有关联的;当在生活中发现有人破坏环境时,三成的同学表示不会制止;六成的同学表示不会主动分类把垃圾丢进垃圾桶;在认为如何才能提高大学生的环保、节能意识的多选题中,大部分同学都勾选了“在学校增加环保方面的课程”和“通过专业人士做讲座”这两项。

结果分析:

调查结束后,我们小组对调查的一百份问卷做了系统的分析。在塑料袋是使用问题上,大部分同学已经开始使用环保袋,逐渐减少了塑料袋的使用。在这个问题上我想说,政府出台的“禁塑令”功不可没。与其一遍遍所谓的环保宣传,不如直接出台政策,从源头上遏制住塑料袋的生产,自然减少了塑料袋的使用数量。无论是出于“省钱”还是环保,都达到了其最终目的:减少白色垃圾。虽然塑料袋的使用数量减少了,但是同为白色垃圾的一次性餐具的使用量并没有减少。大部分的食堂窗口还是在提供一次性饭盒和筷子。同学们为了“外带”方便就餐,表示对这些饭盒的收费不在乎。好在还是部分同学自带饭盒打饭的。关于用电的问题,虽然同学知道要随手关灯,但对于宿舍这种“公工资源”,绝大部分同学的观念就有所转变了,表示无所谓关不关了。关于垃圾分类问题,大学生的反应就更加茫然了。知道有这么一回事,但是很少去关注。政府很少出台这样的政策,广告媒体也很少宣传有关垃圾分类的环保知识。很多同学表示想去做,但是社会大背景“不给力”,他们甚至对垃圾分类的界限还很模糊,只听说过废旧电池回收这么一回事。

在提高大学生环保意识这个问题上,学校明显做的还不够多。因为是大学生,所以大部分时间在学校中生活,环保知识就更应该由学校的方方面面去渗透。可以召开这方面的讲座,开设环保方面的课程并计入学分,对于一次性餐具减少购入使用,对于水电资源适度采取收费政策,收取的费用可以用于校园绿化„„

探求提高学生环保意识的途径 篇6

关键词:环保意识;地理教学;实践;环境保护

作为一名地理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加强环境教育,更要在实践中提高环保意识,而社团活动就成为一个非常好的选择,通过社团的活动内容、活动形式、活动过程,可以提高中学生的科学素养。社团活动在地理老师提高学生环保意识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团的宣传活动能够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让学生有良好的环境道德观,这是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最高目标。环境道德是新时期公民必备的道德品质之一,是新时代对学校德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对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有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懂得协调人类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使学生树立良好的环境道德观,这样既能巩固学生的环保意识,又能强化学生的环保行为。

我们正好可以利用社团在学生中的影响力来对环境教育进行宣传,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地球是人类之家,大自然是同我们生死相依的朋友。我们既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以满足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又要很好地爱惜它、保护它,使它不受损害,永远生机勃勃,同人类和谐发展。”社团活动可以把枯燥的知识和说教形象化,以加深印象。举例来说,我们可以在社团活动中运用统计数字引导学生分析我国当前大气环境、水环境、海洋环境以及城市环境问题之发展趋势,培养学生去关心我国的气候变化、水质污染、大气污染以及土地资源利用状况和自然灾害的增减程度,去关注我国政府的各种环保措施、行动以及近几年来取得的成果,了解我国目前的环保工作重点;同时,我们还可以运用幻灯、投影、录像和挂图等,将环境保护中的一些知识性、趣味性内容有机地融入社团活动中,寓教于乐,使学生在轻松、愉快和积极的社团氛围中接受环境教育。

我校社团还组织了观看环保影片、保护母亲河、保护湿地等活动。通过观看环保影片,学生对中国的自然保护区有了更多的了解;通过保护母亲河活动,学生对流经身边的长江有了更深刻的了解;通过保护湿地活动,学生掌握了我国湿地的分布以及现状。上述活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社团的实践活动能够对学生进行行为教育

环保意识的形成必须依赖于学生的实践,而且只有在他们的实践中才能表现出来。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必须要走出课堂,在社团活动与现实生活中获取资料、分析问题、提出方案,并在实践活动中应用和检验。良好的环保行为是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主要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环保行为可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如分类、整理生活垃圾,避免使用或重复使用塑料袋,节约用水,拒绝或少用一次性筷子等,从身边的环境做起,亲自参与班级组织环保活动,这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理性思考能力,在培养学生良好的环保行为的同时,也可以使知识得到运用,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校园是我家,美丽靠大家”,环保意识从周围环境做起,从小事做起。本学期开学的第一天,涪陵五中校园就添加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群身着黄色马甲的学生志愿者(同学们亲切地称呼他们为“黄马褂”),他们三五成群,或拿着拖把在教学楼的走廊处拖地,或拿着抹布在实验楼的走廊那儿擦栏杆,或拿着大扫帚在校园的环形公路上扫树叶,或拿着火钳在草丛里捡拾垃圾;你会在学校的每一个角落看见他们忙碌的身影。

在以后的学习中学生也掀起了环保潮流,比如垃圾不再乱扔,而且垃圾分类放置;比如在全校掀起节约用纸,废纸利用的热潮,草稿纸也学会两面都很好利用。环保意识不是需要做多么伟大的事情,只是需要大家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起。

三、社团的活动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科学精神是科学素养的内核所在,科学素养有多重含义, 最外面知识层面和技术层面受到人们重视,而作为其内核的‘科学精神却日渐空壳化和边缘化。”姜旭之将科学精神概括为四个方面:“1.实事求是、表里如一的精神。2.高瞻远瞩、超越前人的精神。3.宽宏大度、谦恭能达的精神。4.顽强执著、锲而不舍的精神。”

社团的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让实践来检验所学的知识。“科学态度是通过对科学知识的正确理解和科学发展的整体把握而形成的科学信念和科学习惯。”有了科学的态度,学生学会了辩证地看待问题,不盲目地对一件事情做出肯定或否定的结论。

综上所述,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环保意识教育的实践探索,不管对我们地理教师还是学生都是双赢的。在社团活动中所得到的经验和教训,为今后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更好地渗透环保意识教育奠定了基础。通过社团,选择恰当的活动内容、合适的活动方式、合理的活动过程,中学生的科学素养能得到很大的提高。一方面,他们能够获得更多的环保技能和知识;另一方面,他们的环保意识也在活动中不知不觉提高了。

浅谈增强大学生环保意识的重要性 篇7

环境保护意识是指对环境保护的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并在思想中养成环境保护观念以指导人们的良好环境行为的一系列思维模式。环保意识是人们通过一系列心理活动过程而形成的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和行为倾向, 它由环保认知、环保行为倾向两种成分构成。环保意识将使人的行为具有自觉性和目的性, 使个体主动地去认识、评价与保护环境, 自觉地调整、控制自觉地行为, 使之更符合环境规范与环境道德。因此, 环保意识是环保行为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前提, 而对于环保行为的直接参与也会反过来加深人们对于保护环境的认识。

在当代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条件下, 环境问题大量产生并且日趋严重, 资源有限性又约束了人们无止境的对其欲望和需要的满足, 因而产生许多不友善的环境破坏行为。因此, 普遍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是必要的基础。大学生是青年的楷模、时代的先锋, 他们对环保问题的关心程度和环保意识的高低, 将对今后我国各项环保政策的建立和实施起到重要作用。

二、大学生环保意识现状

作为占我国人口2%左右的在校大学生是当代青年中的佼佼者, 但大学生们对环保的理解和认识并不深刻, 对环保知识的了解和掌握还很肤浅。

一是缺乏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在相关调查中, 笔者发现多半调查对象都不知道世界环境日的具体日期;甚至连废弃物回收再利用的标志也识别不出;关于自然资源的有限性, 电子垃圾的概念等这样的常识也只是略知一二。

二是日常环保行为和习惯还有待养成。在大学校园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景象, 比如离垃圾桶几步之遥的地方躺置着压扁的塑料瓶, 草丛中有各种纸屑烟头;另外一部分的学生虽然能做到把垃圾放进垃圾桶, 但却从来不重视垃圾箱的“可回收”与“不可回收”;以及浪费水电、消耗一次性餐具等等。

三、造成大学生环保意识薄弱的原因

(一) 社会缺乏宣传力度

看书读报和上网占据了大学生课余生活的大部分时间, 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基本上都通过这些途径获得。但社会媒体对环境保护传播的力度不够, 主流媒体一般只在每年的“世界环境日”或“植树节”等节日, 才会象征性的关注一下环境保护, 节日一过便再无下文。有关环境保护的期刊和杂志的缺乏使得大学生很难接触到相关知识。而一部分媒体宣传的以资源消耗、奢侈浪费为核心的所谓时尚生活方式, 更容易把年轻大学生引入误区。

(二) 有关环保的课程活动太少

大学校园是大学生获得知识, 完善自我的地方。学校作为传授环保知识的主阵地, 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生态环保在一些教材中虽有所提及, 但不够全面系统。部分专业由于受限于本身特点, 根本没有将生态环境保护教育列入教学范围, 造成大学生环保知识贫乏、意识薄弱、行为习惯落后。在课余很多学校也会组织环境保护主题的课外活动, 但大都局限于观看资料片等初级层次, 短期内能在校园引起一定反响, 但在教育方面的深度不够。

四、增强大学生环保意识的方法

(一) 开设环境保护课程

大学应根据本校大学生环保素质的现状安排相应课程, 做到有的放矢, 加大力度培养大学生的环保意识, 使他们把自身周边的环境保护与整个人类的生存环境保护联系起来,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认识环境问题及其产生原因, 认识节约与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等地重要性, 让学生深深体会到“保护环境, 人人有责”的真正含义。

(二) 营造环保教育氛围

校园环境文化对学生的环境态度、环境观的形成, 具有持续而强有力的影响。开展广泛的环境教育宣传, 使环境文化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在校园报栏开设“环境保护教育”专栏, 或在宿舍楼墙壁上悬挂宣传画。结合世界环境日、世界地球日、世界无烟日、世界水日、植树节等有关环境的纪念日, 采用如讲座、研讨、征文、文艺演出、放电影等各种形式进行环境开学知识的宣传, 并组织学生开展绿化校园的义务劳动, 使保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深入学生心中、落实到广大学生的行动中。

(三)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定期组织学生参与环境保护的社会实践活动, 比如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 对荒漠化、沙尘暴的严峻形势以及各类人为污染造成的后果, 了解到当前全国乃至全球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严重性;参观各种污染治理以及城市绿化的成果, 使学生认识到人为造成的环境污染的整治需要投入巨大的成本;各院系应根据相关专业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企业社区作为实践和科研基地, 指导学生以环保为专题开展科研活动, 让学生了解我国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和环境管理制度, 以及治理与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保护的技术手段。通过这些社会实践活动, 促使大学生贴近社会, 关注现实, 加强和巩固课堂教学成效, 增强环保教育的实效性。

结束语

温家宝在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 要“增强全社会生态文明观念, 动员全体人民更加积极投身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要一代一代人持之以恒地进行下去, 让我们的祖国山更绿, 水更清, 天更蓝。”大学生要肩负起此项重任。提高大学生的环保意识势在必行, 这是一项需要很多人的努力的艰苦的过程, 不仅需要热心环境保护事业的各个专业的老师包括管理者的共同努力, 更需要大学生自己充满信心切身投入。让大家一起努力, 共建美好家园!

参考文献

[1]范天森, 陈昌春大学生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的现状与对策中国科技信息, 2008 (15) .

大学生环保意识 篇8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误区

就业能力的培养在高校中受到普遍重视,从开设课程到就业指导、就业服务等,贯穿大学生整个就业期间,但就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存在以下误区:一是注重应聘技巧、技能等培训,忽视用人单位对特定岗位需求的专业性能力培养,忽视长久工作能力的品质养成。二是注重毕业季的面试、简历、礼仪、语言沟通的培训,忽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设计、跟踪、校正及完成情况。三是针对就业政策、就业信息的网站式发布,注重发布行为,不调查被学生采用的效果。四是就业教育多采用灌输式教育,忽略毕业生的真实需求,无法满足毕业生个体性、差异性的需求。五是普通高校对就业率的过度追求,导致学生就业能力缺乏长久坚持,频繁跳槽,无法将环境保护意识、行为发挥出来,为国家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二、环保意识培养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关系及其重要性

(一)环保意识培养是大学生长远就业的重要意识部分。

在大学生的意识形态领域,包含社会责任意识,而生态意识、环保意识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重要部分。大学生在近几年的就业面试中,节约纸张、合理使用纸杯、优化办公形式等面试形式融入了环保意识和行为的理念,用人单位希望大学生通过个人的行为,减少和降低成本,国家和社会希望这种行为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

(二)在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中树立环保意识有利于个人进步和社会发展。

环保意识能够使大学生在择业、就业过程中的工作有效开展和加快个人综合素质的提升,加快个人进步的步伐,减少对社会环境的损失。当环保意识成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潜意识指导意识时,必然会更加全面考虑工作,降低工作负面影响,展开环保行为,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

三、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

(一)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

在整个高等教育过程中,大学生的思想教育贯穿始终。一方面将大学生的思想教育融入就业能力教育,促使大学生及早了解就业形势、树立就业意识,专项培养特长,提升综合能力。另一方面,将心理资本培养融入思想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针对学生的就业情况,将心理资本的概念引入。心理资本国内比较认同的是F.Luthans的观点,认为心理资本是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心理发展状态[1]。也就是说心理资本是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一般是由自我效能感、希望、乐观和坚韧性组成。而这几个维度正是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中最重要的心理力量。

(二)加强生涯规划的跟踪、效果评估。

为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率,高校在学生一入学就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作为一门系统的课程带给学生很多理念、理想,大学生却在课程结束时,就不再继续完成自我生涯规划的实施部分。在对毕业季学生的调查中,有这样一个问题,你是否学习过职业生涯规划,是否完成了你当年的规划?学生点头后摇头。职业生涯规划仅作为一门课程,收效甚微。彻底改变这种状况,加强生涯规划实施的跟踪、效果评估,促进学生认真完成每一步计划。

(三)制定系统、切实可行的通用就业能力培养方案。

就业能力由基础性能力、差异性能力、专业性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构成。基础性能力包括人际交往能力、应聘能力等;专业性能力是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水平,在专业方面解决问题的能力;差异性能力是文体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是经验的积累,工作经历,遇到挫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通用就业能力的培养中,注重个性化人才的培养。整个培养方案中,以就业为导向,以“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为指导原则,以专业课程为基础,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以大学生长远就业为目的,促进大学生对自我就业能力的认知和培养。

(四)加强大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环保行为的实施。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远工程,不是就业季找到工作就终止的。在就业能力培养过程中,加入环保类课程、环保类活动,促进大学生树立爱护环境从我做起的理念,在学习、生活、保持和清洁校园环境、宣传实践环保知识等方面做起,不仅可以保护环境,锻炼实践能力,还可以增加就业机会。

摘要:我国大学生就业面临人多岗位少工资低的严峻形势,解决此问题的关键一方面在国家政策扶持,另一方面在大学生自身的能力结构。由此大学生通用就业能力的培养日显重要。而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仅是找到工作,还要长期工作下去,环保意识的培养和树立有利于大学生长久就业的发展。

关键词:环保意识,环保行为,就业能力,心理资本

参考文献

[1]道格拉期·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格致出版社,2008

[2]孟详周等.高校环境类专业开设环保课程的现状与思考[J].高教论坛,2011,9:93~94

[3]邢美燕等.基于全球环境问题的环境保护教育教学模式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3,5:53~55

浅析中学生环保意识与行为 篇9

环境保护已经成为目前社会关注的重大热点问题之一, 而中学生是21世纪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骨干, 是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者、管理者。因此, 培养在校学生的环保意识对未来的环保事业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目前国内外对于环保意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单独对环保意识进行分析讨论, 如:白丽娟等指出要让地理课堂走进自然, 走进社会, 让同学们切身参与环保;包文华强调在中学课堂教学中应该更多的穿插环保知等。而就中学生环保意识与行为进行对比研究的较少。因此, 本文从环保认知水平、环保行为、环保意识的培养三个维度对中学生的环保意识与行为进行了调查研究, 希望其结果和结论能够为环保教育提供一定的依据。

二、研究思路

1、调查问卷设计

本研究通过查阅相关文献, 并结合实际工作经验自编了“中学生环保意识调查问卷”。该问卷包括三个维度, 每个维度设计5道选择题:三个维度分别是:第一、环境保护的认知水平, 意在了解学生对环保知识的掌握程度;第二、环保意识与行为, 主要了解学生对环境保护的看法和参与环保的实际行动;第三、环保知识的获得及对环保教育的态度, 主要了解学生获得环保知识的途径和自觉程度、对环保教育的态度等。

2、调查对象与调查方法

本次研究以湘钢一中、湘钢二中等在校学生为调查对象, 通过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 在学业层次上, 分高中、初中两个大层次。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430份, 回收416份, 其中有效问卷406份, 在有效问卷中, 初中学生205名, 高中学生201名, 各占约50%。

三、结果与分析

1、中学生环保认知水平分析

环保认知是指个体对于环境保护的认识或判断以及个体对环保与个人相互关系的评价。本部分的调查总分为5分, 0到5分分别表示个体在环保认知水平方面的差异, 得分越高, 表示环保认知水平越高。通过问卷统计, 可以得出中学生环保知识认知水平情况一览表:

调查结果表明, 总体来看, 中学生环保意识水平整体较高, 对环保知识掌握较好。而高中生的环保认知水平又要高于初中生, 这是由于高中生面对各种各样的考试, 各个科目的知识都必须涉猎, 而初中学生由于知识储备的局限, 以及社会实践的缺乏, 环保认知水平较低。

另外, 绝大多数同学都认为, 人口对环保的态度与环保的关系密切, 选择“人口对环保的态度”与环境保护关系的密切的学生占到了近90%。可见, 环保教育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2、中学生环保行为分析

环保行为是指个体在实践过程中, 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与环境保护相关的举止行动, 环保行为是环保意识的具体体现。调查结果表明:在环保思想觉悟方面, 绝大部分参与调查的学生对环保问题比较有责任感, 其中有约80% 的人认为环自己对环保有兴趣, 愿意为环境保护作出努力。但是在参与调查的学生中, 高中学生经常绕行以避免践踏草坪或绿地的仅有22%, 明显低于初中学生平均65% 的比例;而经常重复使用塑料袋的比例只有40%, 也低于初中中学生的平均水平63%。 (具体情况参见下图1)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 大部分学生在环境保护行为方面对自己并不是十分严格, 因此, 在加强环保教育的同时, 还应该采取措施强化环保行为。

3、学生环保知识的获得及其对环保教育的态度

调查发现, 中学生对于环保教育有着极高的热情, 在调查中有94% 的学生, 表示会积极响应或参与学校、社会组织的环境保护活动;在谈到自己如何获得环保知识的时候, 大多数学生表示自己的环保知识首先来自于电视广播和报刊杂志, 其次才是通过学校课程获得;而中学生则表示自己的环保知识主要来自于学校课程, 其次是电视广播和报刊杂志。我们认为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的中学生主要的时间都用在了课程学习上, 用闲余时间通过其他途径去了解环保知识的机会较少。

然而, 环保教育单独依靠学校课程是行不通的, 在被调查的学生中, 只有很少的学生乐意接受书籍传授或者在课堂教学中穿插环保知识。大部分学生乐意接受活动参与式环保教育, 并认为环保公益活动是最有效的教育方式。

四、建议

为了更好的开展中学生的环保教育, 我们提出以下4点建议:

第一, 明确中学环保教育目的。中学阶段环保教育以扩大学生的环保知识面, 构建合理的环保认知结构为目的。只有拥有丰富的环保知识、正确的环保态度, 中学生才能在以后的实践中更好的保护环境。

第二, 强化环保行为的引导。根据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 中学阶段主要通过树立环保标兵等, 发挥榜样的模范作用;同时开展广泛的环保教育宣传, 使环保文化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 探索更加积极有效的环保教育模式。只有学生乐意接受, 环保教育才能事半功倍, 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书本教育, 创新环保教育模式。如中学生环保教育可以与第二课堂相结合, 可以与春游相结合, 可以开设环保主题班会等等, 丰富中学阶段环保教育方式。

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篇10

一、精心准备实验,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

中学化学教材中,Cl2、HCl的制取,强调要在密闭系统或通风橱中进行,可联系Cl2、HCl的毒性向学生指明这样做的目的.而Cl2、H2S、SO2、浓H2SO4、HNO3等性质实验,特别是分组实验,尾气直接排放到空气中,对学生的危害较大,也污染了环境.据此可向学生讲解:实验室条件下的排放量与工厂相比是微乎其微的,由此可以推知,工矿企业排放的有毒气体必须经吸收后才能排空,否则会对环境造成多么严重的污染.比如,对于NO2的制取,我进行了这样的改进:在盛有一小块铜片的试管中,加入1mL左右的浓硝酸,然后立即用带有导管的橡皮塞塞住试管口,导气管的另一端插入盛有NaOH溶液的小烧杯中,可看到红棕色的NO2气体充满试管,多余的NO2气体则通过导管进入NaOH溶液中,这样有毒的NO2气体被NaOH溶液吸收,转化为硝酸钠和亚硝酸钠,此改进简单易行有效,也极大地启发和调动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建立起环保意识后,开始了参与解决环境问题的实践.

二、联系化工生产工艺,进行环保意识渗透

1. 接触法制硫酸.

接触法制硫酸的尾气中含有SO2等气体,直接排放到空气中会造成环境污染.SO2对人体健康有很大危害,与支气管炎、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有关,著名的伦敦烟雾事件就造成了4000多人死亡.SO2对土壤、湖泊、河流造成酸化,使植物和农作物造成损害,通过这些介绍,使学生意识到尾气必须净化回收.可启发学生从SO2的性质出发选用合适的吸收液,然后指明我们一般用氨水来吸收,生成的亚硫酸铵,可作为生产氮肥的原料.

2. 工业制HNO3.

制硝酸的尾气中含有少量的NO和NO2,如果不加处理就排放到空气中,也会造成污染.NO能通过光化学氧化作用转变为NO2.NO2对呼吸器官有强烈刺激,能引起急性哮喘病,造成肺损伤,引起胸闷,眼部灼伤和头痛,特别会引起气管炎和支气管炎.为了消除其对大气的污染,变废为宝,我们常用碱液去吸收,使之转化为硝酸盐和亚硝酸盐这些化工产品.

3. 制水泥.

水泥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粉尘,它能引起或加重呼吸道疾病,并会损害肺部.五六十年代严重的伦敦和纽约烟雾中就有粉尘,造成了数千人死亡.目前水泥厂都装有除尘装置,将回收的粉尘与粉煤灰、煤渣混合制成建筑用墙砖,实现废物利用,又减少了普通粘土砖厂的土地用量,既提高了环境质量,又保护了土地资源.

三、结合当前环境热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和酸雨成为三大全球性环境问题,引起了第二次环保浪潮.化学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科学,高考试题就很注重考查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石油、煤化工及环境保护的知识在近几年的试卷中重现率达100%.如,2010年江苏高考试卷选择题第1题,考查的就是环境保护与绿色能源问题.而且,随着高考新方案的改革,化学学科也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实用能力和知识面的考查.因此,向学生拓宽这方面的知识,显得十分必要.

1. 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指地球大气中的CO2等气体,能让太阳短波辐射透过它到达地面,而把地面长波大量吸收后又反射回地球表面,使地球表面温度升高.目前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为CO2.由于温室效应,将使全球气候出现严重的混乱与反常.能使海平面上升,海水上涨造成的水灾将威胁世界30%的沿海城市和地区,这一系列变化,将给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自然和社会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措施控制温室效应,减少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用量,研究利用清洁安全的替代能源,并大力植树造林.

2. 臭氧层破坏.

自从南极上空发现巨大的臭氧层空洞后,人们对臭氧层被破坏的原因极为关注.臭氧层能强烈地吸收短波紫外线,能滤掉99%以上的紫外线,护佑着地表各种生物的繁衍和生长.造成臭氧层被破坏的罪魁祸首是氯氟烃.世界各国在控制和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及保护臭氧层免遭破坏方面作出了巨大努力,相继推出无氟冰霜、代氯致冷剂等产品,取得了一定成效,极地上空的臭氧层空洞已有所愈合.

3. 酸雨.

现在国际上公认,pH小于5.6的酸性降雨、降雪、浓雾统称为酸雨.酸雨的形成是一种复杂的物理和化学过程.酸雨中主要含有硫酸和硝酸,中国的酸雨主要是硫酸型酸雨,这与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有关.酸雨造成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影响范围很广,大致有以下几方面:①土壤酸化,损害农作物及林木的生长.②使河流湖泊等地表水酸化,污染饮水源,危害渔业生产.③腐蚀建筑物,金属材料、文物等.④影响人体健康.

当前,素质教育已深入人心,其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最终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

.环保意识,是现实社会形势下的一种公民素质.结合课堂教学进行环境教育,顺理成章、自然衔接,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春.利用化学教学,培养环保意识.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6.

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篇11

目前人们在许多方面都会遇到很多问题,但很少会对我们现在周围的环境产生疑问,比如说水的问题、空气污染的问题、有毒物品的问题,还有一些废物利用的问题。在工业发展带给人类物质文明的同时,能源结构的变化,化学工业的发展,工业三废的排放,化肥、农药的利用又污染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不断地危害人类的健康,阻碍了工农业及科技的发展。人类要生存,就必须先保护好自然环境。所以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和经济改革的深入,环境保护应该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它与社会、环境的联系密切相关。环境污染与环境保护往往都含有一定的化学知识,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培养是每个化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这不仅是教学大纲的要求,更是提高学生素质,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中学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培养,我认为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使学生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重视环保意识的培养是社会赋予教育的责任,教育影响着一代人的思想。而所有学科中与环保关系最密切的当属化学,因此我们责无旁贷。二十多年来中国工业迅猛发展,人们在享受它带来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遭受着严重污染的危害,如臭氧空洞、温室效应、淡水资源缺乏、酸雨肆虐、光化学烟雾等。以我国为例,在过去几十年中,90%的森林在我国消失。这样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呢?到现在为止,24%的哺乳动物、12%的鸟类,还有大概14%的植物已经处于濒临灭亡的状况。再如2005年11月吉林石化爆炸引起的哈尔滨缺水事件,其核心就是水污染。松花江的水脏了,其他地方的水就干净吗?被誉为“华北明珠”的白洋淀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除了面临干涸危机外,还面临着污染问题,而污染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根治。这许多的事件都可以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化学与环境的关系,了解环境污染原因,可能造成什么样的恶果,以及如何保护环境、改善环境,从而深入浅出地阐明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二、密切结合化学教学内容,培养环保意识

中学化学教材中涉及环保知识的内容不少,怎样才能把这些教学内容与环保意识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呢?应该坚持适时、适当的原则。在教学进程中,当讲到涉及环保知识的内容时,应在原有教材内容的基础上适当地拓展。如在讲生产氧气的内容时,就应该给学生讲清作为大气污染物中的头两号“杀手”二氧化硫和一氧化碳的产生、特性及对人类的危害,以提问的方式讲解如何避免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的产生及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中毒后如何处理等,并由二氧化硫的特性讲解“酸雨”的形成及危害。另外在教学中可适当补充一些内容,介绍一些实例来加深学生印象,拓展学生视野。化学教师还应在平时注意收集、积累环保信息和先进科技成果,把收集到的材料渗透到教学中,使化学教学更加生动活泼,紧密联系实际。

三、通过化学实验,培养环保意识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作为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化学实验教学中也应重视环保意识的教育。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当言传身教,经常向学生介绍常用化学试剂的性质、储存和使用知识,以及预防环境污染的措施。如储存硝酸时,要用棕色瓶存放在阴暗处,以免硝酸见光分解且挥发,污染空气。再如液溴储存时要用水加封液面和用蜡封瓶口,溴水现配现用,防止溴蒸气逸散空中污染环境。在化学实验中总是伴随气体、液体或固体物质生成,这些产物中许多是有毒或有害物质,散发到空气中、水中都会造成环境污染。在不影响实验结果、观察效果的前提下改进实验内容及仪器装置,或变化实验的形式,以尽量减少实验产物对环境的污染,不仅有利于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更是加强学生环保意识的极好机会。如制取二氧化硫、硫化氢、二氧化氮、氯气等有毒气体时,对其尾气的处理可通过导管再经一个倒挂漏斗,进入碱溶液(如氢氧化钠溶液)来吸收。将实验结束后的实验废液、废物应放入指定地点,这样既可减少污染物污染,也培养了学生保护环境要身体力行“从我做起”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四、结合实际开展第二课堂,培养环保意识

仅仅在化学教学中讲解世界和我国的环境状况,有时还不能使学生有真实感受。对此,在环境教育中加入本地特色,无疑将会使之更切合实际,更能激起学生共鸣。这样一方面能使学生巩固课本中学到的知识,另一方面更能引起广大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增加参与意识,使学生能真正从自身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时刻牢记环保使命,充分利用、节约能源(如节水、节电、充分燃烧煤气、石油液化气等),合理分类存放生活垃圾(如电池回收、不乱倒污水等),不使用污染环境的物品(如含磷洗衣粉、喷发胶等),并敢于同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行为作斗争,努力将环境污染降低到最低程度,保护好我们的家园。

大学生环保意识 篇12

当代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 是祖国的未来。总体上看, 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和整体水平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绝大多数学生在观念上认同“爱国守法, 明礼诚信, 团结友善, 勤俭自强, 敬业奉献”的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但是, 在现实生活中仍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虽然不是大学生的主流, 但它产生的消极影响令人堪忧, 这不仅影响学生的生活学习, 而且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将产生重大影响。为此,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 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二、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的原因分析

(一) 家庭教育功利化思想影响了学生良好社会公德行为的形成

在当前的大学生中, 独生子女占了相当数量, 父母对子女溺爱娇宠, 使他们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 不懂得尊重别人, 缺乏社会责任感。同时, 绝大多数家庭极为重视对子女的教育投资, 也愿意花费时间去督促引导孩子学习。但却忽略了对孩子的社会公德教育, 普遍存在重智力轻德育的倾向。还有家长担心自己的孩子在外面吃亏, 不断灌输一些违背社会公德的教育思想, 影响了学生良好社会公德行为的形成。

(二) 学校教育的缺陷导致学生社会公德观念缺失

社会公德是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反映, 是基础文明修养的重要内容, 重视和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是学校教育的应有内容。但传统的学校教育在这一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多数学校往往过多地关心学生专业课的学习和提高, 对思想品德、道德修养、思想政治教育等重视不够, 致使学生的公德观念不高。

(三) 大学生自身存在的思想行为弱点是其社会公德失范的内在原因

当代大学生, 具有思想活跃、积极向上、富于想象力、勇于创新的特点, 另一方面辨别是非能力不强, 自控能力差, 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没有完全成熟, 思想上活跃与混乱、单纯与复杂、自强与脆弱、理性与盲目等相互矛盾的状态在他们身上同时存在。一些学生由于考试成绩不理想、和同学关系处理不融洽等, 加上对社会的某些弊端和不良风气不能够正确认识, 使人生价值发生倾斜, 使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逐渐突出, 厌倦、自暴自弃、随波逐流也随之产生, 生活中消极处世、冷漠待人, 造成道德观念淡漠。

(四) 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使学生社会公德认知出现偏差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 市场经济讲究效益利润, 受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 对那些缺乏社会公德的人和事曝光、鞭挞、惩罚的力度不够, 助人为乐、尊老爱幼、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财产、拾金不昧等良好道德品质被有些人认为是大话、空话、套话, 使其在调节、约束人们行为方面的作用弱化, 严重导致良好社会风气受到污染。

三、做好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对策思考

(一) 把社会公德教育纳入思想品德课程教学

高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 要不断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一方面要教育学生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如待人礼貌、宽厚、诚实、守信、谦逊、恭敬、助人为乐、见义勇为、尊老爱幼、克已自制、等优良传统。同时要努力用体现社会主义新风尚的道德标准、价值观念和时代精神来教育学生, 以“爱国守法, 明礼诚信, 团结友善, 勤俭自强, 敬业奉献”的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教育引导学生。在教育方式上, 采用理论教学与参加社会实践。使学生把社会公德规范, 运用到日常生活、学习中去, 有意识地不断实践, 使自己的不道德行为受到抑制, 形成高尚的思想、行为。

(二) 充分发挥高校辅导员的引导、教育和示范作用

高校辅导员, 担负着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生活及行为管理、社团活动指导、心理健康教育、求职择业指导等工作, 学校中一切和学生有关的事情几乎都要由辅导员来协调、参与或直接负责。因此, 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中, 辅导员的作用尤为重要。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公德意识教育中起着引导、教育和示范等重要的作用, 尤其要应及时了解学生思想状况, 为一些处于不良心态的特别不良道德心态的学生帮其分析导致困境的原因, 使之摆脱矛盾和困扰。

(三) 优化社会大环境, 营造良好的社会公德氛围

人总是处在一定的氛围之中。氛围是无形的然而又是非常有力量的, 营造有利的社会氛围, 是搞好社会公德建设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首先要充分发挥大众媒体的作用, 利用报纸、电台、电视台等以正面宣传为主, 为社会公德建设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其次, 要大力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在全社会创造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 以此促进和保障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和发展。第三, 要在全社会努力营造一个惩恶扬善的社会伦理机制, 利用道德的约束力创造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

总之, 加强大学生公德建设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摘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 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本文分析了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的现状及其成因, 并据此提出了加强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方法途径。

上一篇:青年人格下一篇:语言输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