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体育文化

2024-08-07

大学生体育文化(精选12篇)

大学生体育文化 篇1

大学服务社会这一功能源于1862年《莫里尔法案》的颁布和赠地学院的建立给美国的高等教育带来了一场革命。东南大学是我国最早明确将社会服务视作高等教育功能之一的国立大学。2011年胡锦涛在清华大学100年校庆上的讲话中强调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是高等教育的主要工作,此时,大学服务社会的功能已经取得大家的广泛认同。那么,大学体育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做出了哪些贡献,又该如何进行引导。已有研究表明,随着体育品牌、体育产品、体育建筑等的发展,体育文化作为城市文化生活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已经成为城市文化建设的领头军[2]。那么大学体育又是如何体育城市体育文化相融合的。

1大学体育文化与区域体育文化建设的关系研究

1 . 1大学体育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1.1.1大学体育文化的内涵

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大学是一个历史范畴,从古至今大学文化都是整个社会文化的一个分支,是社会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校园这个相对固定又开放的空间里,大学人在教学过程、科研活动、生活娱乐等实践活动中共同探索、创造和发展着人类文化。大学文化可以分解为四个层次来理解其内涵:大学精神文化、大学制度文化、大学行为文化和大学环境文化[2]。这四个相互联系的层面共同组成了一个同心圆,由里依次向外对大学周边区域的文化建设产生影响,大学文化辐射、教化社会的功能由此得到了充分体现。

1.1.2大学体育文化的模式与特征

大学体育文化是指各种文化元素以不同的方式共同存在于大学这一文化空间中,通过各种人文社会关系形成一个文化集聚体, 代表着大学与社会共存的一种文化组织形式,具有文化性、集群性、辐射性、多元性,为文化的传承提供了很好的空间。其内在表现形式有文化的创新、内容的丰富、资源的共享、学习的便利、文化的融合等[3],其外在表现是大学文化的吸引力增强、辐射范围更加广及教化社会的功能更加显著等。大学文化集群是政府与区域联合管理的大型公共文化设施,其效应具有文化性、多元性、集群性、辐射性等特征。

1 . 2体育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1.2.1体育文化

从历史的角度看,体育文化同样是经历了巨大的变化才发展到今天,古代体育只能是生存、信仰和娱乐的手段,无法与众多的社会现象区分开来,古代体育文化也只能说是社会文化。近现代世界体育是以西方工业革命和文艺复兴运动为背景而产生一种文化现象。当今世界的主体体育文化是以增进社会健康和满足休闲为理想的大众体育,以谋求个人的个性发展为目的的学校体育,以及以奥林匹克为核心的竞技体育三部分有机的整合汇集而成[4]。此外体育文化具有传播范围的广泛性、文化形式的多样性以及流行普及的易接受性等特征,因此受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体育文化的多元性已经发生改变。

1.2.2体育文化建设的特征

时代性:体育文化的建设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满足人们对运动文化的需要。随着奥运的举办很多奥运项目逐渐走进大众生活, 对体育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今天,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愈来愈迫切,体育文化既要满足人们需求又要与当代其他文化相融合, 从而推动区域体育发展和进步。传承性:体育文化属于文化范畴, 文化是承上启下的,是离不开历史的,否则就失去了其根本,不可能繁荣发展。同理,体育文化的建设是文化传承的过程。民族性:每一个国家都有其民族特点,其体育文化无形中都刻上了民族的烙印,体育文化在传承的过程中不能丢失其民族特性,体育文化建设要突出其民族特点,传统项目不能忽视,应给予重视。公平性:体育文化的公平性另一方面是指针对不同的运动项目其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公平对待。

1 . 3大学体育文化与区域体育文化建设关系研究现

大学与区域体育物质文化建设的关系研究,一方面指的是场地资源,李鹏在《河南省高校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的可行性研究》一文中提到高校具有向社会开放的客观基础,尽管随着高校连续扩招,学校体育场地也出现短缺趋势,但是由于高校体育课教学的规律性和高校的节假日特点,多数高校仍然有条件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时段、选择场地向社会开放[7]。从社会的角度分析有利于区域体育氛围及体育文化的形成,同时可以提高社会人员锻炼的科学性。另一方面指的是人才资源,据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存在较大缺额,而很多高校体育教师由于身体素质和知识结构特征,稍加培训即可担任基层社会体育指导员,是城市体育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

2河南大学对开封市体育文化建设的影响

2 . 1河南大学体育文化与开封市体育文化发展的关系

河南大学地处在开封市城墙以内的东北角,经历了百年的历史更迭,从近代西方体育到达中国时,河南大学就体现出了它作为大学的历史任务。在清末、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封均作为河南省省会城市存在。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封作为河南省的体育代表参加全国各种比赛,实力雄厚,然而这样成绩的获得河南大学这个载体起了很大的作用。直到现在,开封的体育实力在河南全省还是名列前茅。河南大学的作用不可小觑。在围绕着河南大学的开封,受到了河大的既有显而易见的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形成了一个以河南大学为中心产生集群效应而向外辐射的体育文化空间,再以各种中心形成各类型的体育文化空间,它们之间相互独立而又相互联系,形成文化空间组模块化发展,共同积极影响开封市体育文化的发展。

2 . 2河南大学对开封市体育文化建设的影响( 从排球的视角切入)

2013年1月1日,河南大学体育馆举行了一次很普通的排球比赛。他们的比赛没有目的、没有名次、没有奖励,只是为了打球,在比赛中体会乐趣,从比赛中交到朋友,此次参赛队伍有河南大学教职工代表队、河南大学学生代表队、开封市工商学校代表队、郑州市排球俱乐部代表队。

通过这次比赛我了解到,很多开封的排球爱好者经常在河南大学东操场的排球场及体育学院的排球场进行训练。调查发现这些人参与排球运动的时间是周六、周日以及节假日的下午,具体运动时段根据当日参加排球运动的排球爱好者的个人情况而定。如无特殊情况,基本上每周都有排球爱好者来河南大学参与排球运动,其中有些排球爱好者已经从事这项体育运动近20多年。一开始我十分困惑是什么力量支撑他们从不间断进行这项运动,调查发现这其中的原因还真不少。有人这样说“我从初中就开始打球了, 到现在已经25年了,我已经把它当成我生活的一部分,经常来河南大学打球已经形成习惯了。”这些爱好者已经把排球运动融进了他们的生活,这也许就是喜爱的最高境界吧。

2 . 3河南大学在场地资源方面对开封市的影响

河南大学拥有全日制在校生4万余人。还有一支职称结构合理、学历层次较高、年龄分布均衡的师资队伍。有较为完善的教学训练场馆和器材设备,如:综合体育馆内设篮球馆、排球馆、体操馆、艺术体操馆及武术馆;除此以外还有乒乓球训练馆、篮球专项训练馆;田径训练馆;此外,还有室外400m标准田径场2块、人造草坪足球场、网球场、篮球场及排球场地等。这些设施不仅供平时教学用,课余时间对周围市民是开放的,部分室内场馆除外。河南大学的总体设施主动对外开放的不多,很多时候是被动的。

大学的文化集群效应首先对来校内进行体育锻炼的人产生影响从而延伸到校外及整个社会。以河南大学为例,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使全校各学生社团组织切实为校园文化建设服务,这些活动的开展对于大学的文化辐射传播创造了条件。社会上的排球俱乐部逐渐增多,场地设施也必须随之增加,从而推进城市的体育文化建设。

3结语

大学的文化集群效应对区域的体育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这些影响有好有坏重要是看大学在与社会沟通交流时所持的态度与姿态。新时期的大学不再适合“象牙塔”式的办学理念, 大学文化与社会文化的交流与相互融合是当代大学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另外大学的文化集群效应影响着城市文化建设的各个领域。大学在与所在区域的沟通交流中没有取得主动权,对其所在区域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如果有合理的制度与政策大学体育文化可以发挥其更大的力量推动城市体育文化的建设和发展。

摘要: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以市民体育观念和体育行为为切入口,考察大学体育文化对区域体育文化建设的影响。结果发现:大学体育文化在多个层面、以多种方式对区域居民产生影响;区域居民在进行体育观念建构时,也往往主动借助大学作为平台;大学体育文化的影响对象一般是具体的个人;大学以及大学教师很难融入到区域体育文化中去。建议,大学以及大学教师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应转变观念,充分利用其文化集群效应,为区域体育文化建设作出贡献。

关键词:大学,文化集群效应,区域,体育文化

大学生体育文化 篇2

【摘要】文章结合体育文化素养的内涵,探讨了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要素、现状及提高的必要性,并提出有益于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途径:进一步丰富教学方法与手段;利用多媒体技术实施教学;培养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对大学生实施体育人文知识教育;积极构建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注重体育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体育文化素养;必要性;途径

一、前言

体育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促使人有一个好的体格来享受生活,更在于一种永无止境的追求之中,培养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高校体育教育的主要目标,作为素质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体育文化素养是通过学习体育知识及参与体育活动所形成的体育能力及行为的综合表现,这需要较长时期的学习与锻炼。提高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作为体育健康发展的实际需求,更是大学生积极适应未来社会激烈竞争的需要,所以,高校应该将提高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作为体育教学中心工作来加以重视。

二、认识体育文化素养

1、内涵

所谓的体育文化素养是指人们在先天因素(生理方面)基础上通过特殊的体育教育影响而产生的后天因素(精神方面)和体育能力等品质所形成的一种体育素质。

2、要素

(1)体育知识:作为意识对体育规律的反映,体育知识是身体从事体育锻炼的心理基础。由体育基础、卫生保健、身体锻炼指导等各方面知识组成。

(2)体育意识:所谓的体育意识是指人在体育活动中对于体育的客观认识,以及由此产生的思想观念及一系列心理活动的总和。是由体育价值、体育与自身关系等相关内容的认识与体验。

(3)体育品德:所谓的体育品德是一个人依照相关体育道德规范,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也是道德在体育行为中的具体体现。

(4)体育行为:所谓的体育行为是指一个人从事体育活动具体的表现形式,更是体育文化素养在体育锻炼过程中的直接反映。包括体育活动、体育消费及体育绩效等。

(5)体育技能:所谓的体育技能是指人在意识支配下,借助身体表现外在的动作系统。包括运动技能、娱乐技能及体育审美技能等。

(6)体育个性:所谓的体育个性是指人在体育锻炼过程中表现出稳定而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总和。具体包括需要、兴趣、性格及能力等。

三、高校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现状

1、体育人文素质相对匮乏

一直以来,高校体育教学过于注重运动技能的传授,却忽视人文素质的培养,致使大学生对于体育理论知识、保健知识、身体锻炼及评价等方面知识非常有限。

2、体育品德普遍不高

很多大学生在竞赛中好胜心过强,无视规则,甚至会产生与体育道德相背离的种种偏激行为。

3、体育个性未得到充分展现

大学生的锻炼方式趋向于大众潮流,大都跟随同学、朋友的喜好选择锻炼,其体育个性并没有得到充分展现。

4、大学生体质普遍下降

目前大学生的心肺功能、身体素质等指标呈整体下降趋势,特别是以有氧运动为主的耐力素质,其下降幅度最明显。

四、提高高校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必要性分析

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是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目前的素质教育转化的重要体现,也是大学生适应社会竞争所必备的个人品质的积淀。提高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不仅是体育运动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的道德要求。体育知识是基础,而运动技能是重点,作为体育文化素养的外在形式,所以,在体育教学实践中,要在掌握一定的体育知识基础上提高运动技能,最终培养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

五、提高高校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途径

1、进一步丰富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素质教育大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需要改革创新,突破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束缚,进一步丰富教学手段,积极营造出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帮助大学生在愉悦中体验体育魅力,提高教学效果,发挥教学效能。

2、利用多媒体技术实施教学

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图像、视频及动画等一系列信息有机融合,并通过计算机的处理与控制,完成一系列随机性与交互性操作。通过多媒体技术实施体育教学能够进一步增大课堂容量,丰富教学内容,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动作概念,更快地掌握并提高技术技能,同时可以进一步完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

3、培养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各高校需要从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及大学生的个人需要出发,积极开展各种“体育俱乐部”及“个性发展”等一系列教学模式,切实提高大学生的体育兴趣、意识及能力,进一步提高大学生身体健康水平,实现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同时通过掌握一两项运动技能,并将其作为健身手段,养成良好的健身习惯,最终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与能力。

4、对大学生实施体育人文知识教育

高校需要积极引导大学生从理性层面来加强对体育文化的理解即对体育知识的合理应用,并鼓励他们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着力培养大学生的体育意识、兴趣及体育能力。

5、积极构建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

环境可以影响一个人,也会改变一个人,人的文化素养需要在一个特定的文化氛围中塑造,反过来而言,提高人的.体育文化素养也需要特定的文化氛围,所以,各高校应该加强校园文化中体育文化的建设,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该氛围一旦形成,则可以使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个性行为及道德品质等方面得到熏陶,促使大学生形成健康、科学的体育锻炼风气,有助于体育文化素养的提高。

6、注重体育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

提高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归根结底还在于提高体育教师的文化素养水平,所以,若想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体育人文素养,作为高校体育教育工作者必须主动提升自身的体育文化素养,进一步拓宽知识面,并通过一系列在职培训,加强高校间同行的交流与合作,切实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和体育文化素养,才能与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相适应。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提高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作为现代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的一个重要环节,而高校体育作为与社会体育的对接点,大学生体育意识、行为及习惯不仅可以反映出高校体育教育效果,同时也关系到全民健身计划目标的实现。作为高校体育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学习体育理论知识,借助在职培训等途径进一步提高教学技能,同时着力提升自身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努力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能力及习惯。

【参考文献】

[1]秦翠萍,赵勇.论体育文化素养[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

[2]胡素霞.体育教育中加强高校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思考[J].中州大学学报,2009.26(6).

[3]张勇.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培养刍议[J].商场现代化,2012.

[4]于霞.高校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教育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3.

[5]周海浪,黄伯钢.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现状及培养对策[J].科技信息,2006.

[6]别怡.如何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研究[J].高校管理,2009.

[7]王洋,贾振佳.对我省高校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培养问题的探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5,23(6).

大学校园体育文化构建路径研究? 篇3

【关键词】大学校园;体育文化;运动校园;建设路径

一、校园体育文化概述

校园体育文化是一种文化形态,是校园成员创造出来的各种形态体育特质所构成的复合体。它形成于学校教学环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是在各种体育活动中相互作用而创造出来的校园文化形态,是校园文化具体表现形式之一。校园体育文化是一种有着深刻内涵和丰富外延的独特文化现象,和校园德育、智育、美育文化、群众文化共同构成校园文化群。广义的校园体育文化是指所有校园师生员工在体育教学、运动竞赛、健身运动、体育设施建设等活动中形成和拥有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狭义的则是指学校师生员工们的体育观念和体育意识等。

二、“运动校园”的推出

2006年,由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等10个部门联合进行的全国第二次国民体质检测结果令人堪忧: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低下,呈严重下滑趋势。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要基地,应从战略发展高度认识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于是“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活动”应运而生,突出了今后学校体育工作的重点,明确了学校体育改革要求和措施,对今后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为响应国家号召,从学生抓起,加强我国国民身体素质,全国各类学校将提高青少年学生体质提升到战略高度。湖北文理学院“十二五”规划提出“打造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形成独特的校园文化体系;随后学校党委提出了“五个校园”建设规划,特别强调“运动校园”建设项目的落实。

三、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途径

揭示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内涵,必须认识到校园体育文化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下面从体育的物质文化建设、体育精神文化建设以及体育制度文化建设等三个方面来探求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有效路径。

1.体育物质文化建设

加大体育经费投入,强化校园体育物质文化建设。体育经费的投入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物质保障,只有合理增加校园体育资金的投入,才能满足师生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校园体育资金投入不足,导致校园基础设施落后,将会制约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

2.体育精神文化建设

(1)培养特色校园体育文化。由于地理位置、办学类型和办学条件的不同,每个学校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校园文化,校园体育文化也不例外,各个学校应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形成自己的传统和特色,实现校园体育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2)加强体育课堂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的融合,促进体育知识传播。将课内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充分融合,注重体育知识的传播和宣传。利用知识讲座、知识竞赛、校园广播、校园宣传版、网络、体育赛事等形式让学生更直观、更充分的认识和体验体育的价值和体育锻炼的时代意义,逐步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念,提升学生的体育人文素养。

(3)开发建设高水平的校园精品体育项目,发挥体育文化示范效应。建设高水平的精品体育项目,使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彰显示范效应。校园体育文化发展具有自己的发展特色,通过特色活动竞赛,形成精品项目,组建一支或几支具有广泛影响力的适合本校实际的高水平竞技队伍,将极大促进大学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成为校园体育文化的名片。

3.体育制度文化建设

如果说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体育文化的硬实力,那么完善的竞赛制度则是校园体育文化的软实力。在大学,主要体现在校园举办综合性运动会及各种体育竞赛活动层面,如学校运动会、体育节、各单项体育竞赛等,需要学校完善运行管理的体制机制,创建人人参与的校园体育文化良好氛围。

四、湖北文理学院“运动校园”建设案例

1.指导思想与建设目标

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引导全体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进操场”,借助“运动校园”建设工程,增强健康意识和运动参与意识,使之认识体育,热爱体育,参与体育,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落实各项举措,有效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2.建设内容

(1)加大宣传力度,制定政策措施,打造运动品牌。开办运动健身宣传橱窗,构建网络宣传平台,强化师生的运动参与意识。实行校园早操“打卡”制度,督促二级学院办好体育运动周、体育社团活动,确保学生每周至少参加三次课外体育锻炼,每天自行运动一小时,掌握至少两项以上终身受益的体育运动项目。

(2)打造“精品赛事”,凝炼本校特色。办好“湖北文理学院体育文化节”,以及诸如田径、篮球、定向越野等校园“十大精品赛事”,创新赛事内容与形式,形成本校特色,提升国内影响力。

(3)全校动员,组建好各项目的校级运动队。组建以体育学院学生为主的校级运动一队和以普通大学生为主的运动二队,努力把运动队建设成为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社会服务和对外宣传的主阵地。

(4)深化大学体育教学改革,规范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工作。以改促建,深入研讨,推进《大学体育》课程改革,满足学生学习诉求。成立健康体质研究中心,加强健身指导和服务工作,提高大学生的健康水平。

3.活动路径

(1)成立组织机制。学校体育运动委员会统筹协调“运动校园”建设事宜;成立学校“运动校园”建设研究会。

(2)明确职责,完善评价机制。完成“运动校园”建设理论研究和建设方案,制定二级学院“运动校园”建设标准,把运动校园建设纳入二级学院目标责任制考核,有效推进“运动校园”建设工程。

【参考文献】

[1]何红英.走向人文化的校园体育文化.宁波大学学报,2004(1):105

大学生体育文化 篇4

1 研究方法及对象

1.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维普以及其它论文数据库收集关于体育文化课程和大学生体育意识的相关文献资料,获悉研究信息,结合本研究的目的和方向进行资料整合,为该研究形成较强的理论支撑。

1.2 访谈法

对贵州省部分高校的专家、体育教师及学生进行访谈,获取有关高校对学生体育文化课程的开设情况,体育实践课程的内容设置,学生对体育课的态度及学生的体育意识等重要信息。

1.3 问卷调查法

对抽样出来进行实验的20名学生和未进行实验的20名学生先后进行两次相同问题的问卷调查,再对其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第一次发出问卷40份,收回问卷40份,有效问卷40份;第二次发出问卷40份,收回问卷38份,其中参与实验者和未参与实验者的问卷各一份因调查对象外出未能收回。

1.3实地调查法

自己亲临相关学校进行旁听和调查,记录实际情况,以增加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1.4 实验法

抽取一部分学生进行体育文化课程的教授,课程结束后将其与未经体育课程教授的同等人数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两者间的异同。

1.5 数理统计法

将调查数据通过SPSS 19.0及Excel进行数据处理,分析相关信息,得出结果。

2 体育文化课的开设情况

调查发现,学校对体育专业大学生都开设有体育课,其内容不一但比较丰富,有关于运动生理生化、运动训练、运动损伤、运动康复、运动保健、运动心理等。开设的体育文化课程内容涵盖面较广, 这对体育专业大学生而言是一大笔财富,不仅自己受用于一生,还可以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去让身边的亲人和朋友受益。

但对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而言,一年级和二年级学生开设有体育课,三年级四年级学生几乎没有开设体育课。对于体育文化课的开设方面,贵州省各高校并没有对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开设体育文化课,都是以身体素质练习、武术、跑步、健美操、瑜伽、游泳等实践课程为主。部分高校有为学生订制体育文化课教材,但并未对其实施教学,所以在很多运动项目上,大部分学生缺乏理论支撑,只会跟着授课教师学习套路和技术以应对考试,对知识及技能的掌握存在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现象。

3 体育意识调查情况

鉴于体育专业学生的体育文化课开设较为完整,本次调查主要针对非体育专业大学生进行。通过对抽样出来的40名在校大学生(非体育专业)进行问卷问卷调查,主要从体育运动的参与动机、目的、态度、时间、强度等方面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3.1 体育参与目的

如表1所示,40个调查对象中选择以强身健体为体育参与目的的人数最多,占总调查对象的80%,说明多数大学生为了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还是愿意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去。有24人的锻炼目的中含有提高运动技能这一选项,占总人数的60%,21人的体育目的包含有减肥塑形,占总人数的52.5%。在这两个选项中,男女生形成较大对比, 男生比较重视运动技能的掌握,而女生更多地关注自己的形体,同时也反应出大学生对自己的运动技能和身体形态比较重视。另外, 扩展人际、娱乐消遣也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学生的体育参与目的。

3 . 2 每周的体育参与次数、时间及强度

由表2可见,每周锻炼3次以上的男同学占30%,女同学占25%。男女每次锻炼30~60 min分别占70%和75%,61~90 min男女分别为20%和15%。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还有待提高,特别要提高女大学生的体育参与意识。影响锻炼时间的原因主要是上课时间安排的影响、场地安排的影响和自身身体状况等。影响锻炼强度的因素包括身体素质的制约、不能制定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运动参与能力较差、缺乏专业的指导人员等。

另外在问及通常在什么情况下参与体育运动时,40名学生中有26名学生表示自愿参与体育锻炼,其中男生18名,女生8名,说明男同学的体育意识相对女同学较强。

3.3 锻炼项目的选择

如表3所示,男生主要偏向于对抗性较强的球类运动,女生则比较偏向于对抗性较小的操类运动。学生对运动项目的选择会受自身运动能力及运动条件的影响,男同学对球类运动接触时间较早,相对其它项目而言,他们对球类运动的技能掌握较好。另外,对美的追求是学生选择运动项目的重要原因,大部分学生认为个人形象的塑造是影响其选择运动项目的重要因素。男生追求强健美、阳刚美等,通过体育锻炼,不仅让他们拥有强健的体魄,还能提升精神气质和阳刚之气。女生追求瘦身美和形体美,通过相关体育锻炼,不仅能达到瘦身效果,还能校正体形。

4 体育文化课程学习后的体育意识调查分析

在40名调查对象中抽取20名进行体育文化课程学习,学习内容包括相关技术技能的渊源与关联,运动损伤与防治,运动保健、运动营养等实用性较强的相关知识。另外20名还是进行常规学习, 被抽出来进行实验20名学生的以下简称被试组,没有被抽出来进行实验的20名学生以下简称对比组。实验完成后再对该40名学生进行其体育意识进行调查、对比和分析。

4.1 体育参与目的的对比分析

通过调查,被试者经过对体育文化知识的学习,在理论上对所学技能的相关原理进行掌握,巩固所学知识;再加上对运动损伤与防治、运动保健、运动营养等的学习,多方面掌握知识,较未经体育文化学习实验的对比组而言,一方面让学生在体育锻炼过程中更自信,更安全;另一方面在提高学生运动参与能力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体育参与意识(见表4)。

4.2 体育锻炼的参与方式

由表5可知,被试的个人参与意识明显高于对比组,调查分析这是由于被试者对知识的掌握较为全面,运动过程中懂得自我调节,具备了独立参与体育锻炼的能力,而对比组的学生由于只会动作技术的走向却不知其原理,导致在运动过程中缺乏指导就不能进行体育活动的现象,以至需要有同伴一起相互帮助。从较为规范的组织训练数据显示,两者在这一点上并没有太大差距,说明学校的组织还没有对学生的体育意识起到驱动性作用。

4 . 3 体育参与次数、时间、强度分析

根据表6可得,按照每周锻炼情况,被试组每周锻炼次数比对比组明显增多,每次持续时间也比对比组要长,强度上也要要比对比组大。由此可以看出,体育文化课程的学习在某些程度上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

4.4 体育的认识态度

通过对大学生的体育认识态度的调查得知,体育文化课程的学习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运动技能,也能改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态度,认识到体育对于体质健康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还能提高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使学生根号地融入到体育锻炼中来,从而更好地促进身体的健康发展。

5 结论

5 . 1 贵州省高校大学生的体育意识不容乐观

通过调查发现,贵州省高校大学生的体育意识不容乐观,多数学生还不能主动投入到体育锻炼中来,特别是女大学生,没有养成坚持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甚至不愿意参与到体育意识中来。究其原因,首先是学生掌握的技能不能满足日常锻炼的需要、参与能力不足等学生在体育锻炼中找不到自信,有挫败感,以至于对体育锻炼失去坚持的动力,体育意识逐渐呈现下降趋势;其次是体育教师的引导,对于学生而言,老师对其在生活和学习方面的影响甚远。作为体育教师,所承担的教学任务和教学职责不只是简单完成教学大纲要求的任务,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有着全面了解,并且能在平时的体育锻炼过程中合理运用,以达到增强体育意识,促进自身体质的功效;最后,体育文化知识的缺失也是导致大学生体育意识薄弱的重要影响因子,很多学生缺乏锻炼常识,不懂得运动前、中、后应该注意的相关事项,所以在运动过程中难免遇到一些困扰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体育意识。

5 . 2 体育文化课程的学习对学生的运动参与能力和体育意识的提 高都有着重要作用

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发现,体育文化课程的学习对学生的运动参与能力和体育意识的提高都有着重要作用。通过对体育文化课程的学习,学生对相关技能掌握较为全面,运动过程中懂得自我调节,具备了独立参与体育锻炼的能力,如果只会动作技术的走向却不知其原理,会导致在运动过程中缺乏指导就不能进行体育活动的现象。体育文化课程的学习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运动技能,也能改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态度,认识到体育对于体质健康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还能提高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使学生根号地融入到体育锻炼中来,从而更好地促进身体的健康发展。

6 建议

6 . 1 于学校体育而言, 更多地去了解学生的需求, 开发相适应的校 本课程是必要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入手,因材施教是必要的。学校在体育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在保留传统体育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对体育文化课程的加强、丰富课堂内容,对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显得非常重要。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上体育课的现象,学生自愿投入到学习中来,掌握相适的知识技能,为课余体育锻炼打下夯实基础,为体育生活增添自信,这样对促进学生体育意识的提高尤为重要。

6 . 2 于学生自身而言, 勤学好问、拒绝懒惰是关键

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甚多,网络、新闻、媒体等,无一不是可利用资源。关注新信息,接触新鲜事物是每个学生应该具备的良好习性。很多最新的体育知识信息通过网络可以迅速被获取,适合不同人群的健身资料、视频、遍及网络,随时可以获取,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取舍,这对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体育意识有着重要作用。另外,坚持锻炼,克制懒惰心理,培养意志品质,养成良好体育习惯是提高体育意识的关键。

6.3 良好体育氛围的构建

大学生体育文化 篇5

培养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不仅是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培养我国21世纪新型体育人才的基本途径。对于高等院校来说,加强对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培养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创新力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从体育教师的职业道德和素养入手,结合体育教学分析了培养高等院校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必要性,并对有效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提出几点思考。

1体育文化素养的概念

体育文化素养就是指由人们平时所习得的体育知识、技能,藉此而形成的正确的体育认识、价值观,以及待人处事态度和方式等所构成的复合性整体。它包括体育知识、体育意识、体育技能、体育个性、体育品德和体育行为六个方面。

2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要求

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要求是有效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关键,其包涵如下方面:体育教师的职业道德、体育教师的职业素养。

第一,教师职业道德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热爱体育教师工作和热爱教育事业是每一位体育教师工作的强大动力和必须具备的最基本职业道德。

第二,体育教学工作的复杂性和繁重性,决定了体育教师所从事的是一项十分辛苦的脑体综合性劳动。不怕辛苦,不计得失,积极从事体育教学工作是高校教师必须具备的职业道德。

第三,高校教师需要具有博学的知识结构是其工作的基本任务所决定的。理想的高校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应具有以下特征:广泛深厚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系统精深的体育学科方面知识;全面准确的教育科学及心理科学知识。这为有效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第四,体育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起主导作用。因此必须具备以开拓创新竞争向上为鲜明特征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教师是高等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教师的素质决定着一所高校的办学质量及学生文化素养的真实体现。

大学生体育文化 篇6

摘要高校体育文化作为高校校园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学生的社会化具有重要影响作用。本文首先简要分析了高校体育文化的含义与特点,并对大学生社会化进行了简要分析,在此之上对高校体育文化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从积极和消极作用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高校体育文化大学生社会化影响

大学校园作为社会的缩影。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浪潮下,其文化同样要受到影响。高校体育文化是大学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在新的社会形势下必然有新的发展动向。新的社会形势不仅影响了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同时也对大学生的社会化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高校体育文化与大学生的社会化之间也有着密切的联系,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能有力地推进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

一、高校体育文化的含義及特点

(一)高校体育文化的含义

高校体育文化指的是限定于高校范围内的,人们在体育实践过程中创造出的体育精神与物质财富的总和,是一种有着丰富内涵和广泛外延的文化现象。高校体育文化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的高校体育文化指的是,高校师生体育意识与体育观念;而广义上,高校师生员工在体育教学、运动竞赛以及体育设施建设中所形成并拥有的全部的物质与精神财富都可成为体育文化。文化学的观点,认为文化按照文化要素的不同可以划分为意识文化、物质文化与行为文化三大类。高校体育文化以其内容与外延的丰富性,被包含于上述三大类的文化之中。

(二)高校体育文化的特点

1.高层次性和传承性。高校的文化层次决定了体育文化的品位。高校体育文化的高品位具体表现为活动方式与设计、情感追求的高层次。高校体育文化能够活跃校园,良好的体育风气,能够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风气的传承对校风、学风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

2.方向性和教育性。高校体育文化以引导学生向学校培养目标方向发展为目的。通过体育文化,能够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实现学生身心发展各方面的有机统一。

3.人文性和创新性。高校体育文化以塑造学生的人格品位、精神境界以至民族精神为主要内容,充满着人文气息。大学生在与社会接轨的校园实践环境里,能够以自我为主体,进行不断完善,在体育实践中实现创新[2]。

二、大学生的社会化

大学生的社会化是一个掌握和再现社会经验、社会关系以及社会联系的系统过程,同时是大学生融入和参与社会活动,和谐生活并形成独立人格的互动过程。社会化的过程能够促使大学生的潜能在社会环境中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从而取得进行正常的社会活动所需要的价值、品质以及能够被社会认可的行为方式。通过不断的适应、交流和参与,大学生能够掌握和不断提高自身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增强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

(一)社会化是高校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大学阶段是学生逐渐成熟,走向社会的过渡阶段,经过这一阶段后的大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将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这要求高等教育必须以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为目标,培养适应社会并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3]。伴随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大学毕业生适应社会发展,创造社会效益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是在当前大学生所普遍面临的就业难的问题,要求高校教育要实现与社会的接轨,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新时期影响大学生社会化的不利因素

过分的自我意识、网络的发展都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大学生的成长偏离社会化发展方向,影响社会化进程。同时,当前我国对于高校教育服务经济发展工具的定位,高等教育的产业化的发展方式,致使在教育过程中掺杂了太多的功利性的东西,教育已不再是造就有知识、有文化,提高民族素质的系统工程。受这些因素的影响,当前高等教育所教育的学生在校期间虽然能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但在事业心、社会责任感以及人格涵养方面较为缺乏。

三、高校体育文化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

(一)高校体育文化对大学生社会化的不利作用

1.功利性的发展趋势不利于大学生社会化的形成

当前,我国的高校竞技体育尚处于较低水平的发展阶段,单纯的以运动成绩作为评定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水平的标准,使得大部分高校为在竞技体育赛事中获得好成绩,招收大量的已经退役的专业体育运动员,这严重影响了高校自身高水平运动员培养基本体制的建立。高校竞技体育功利性的发展会对和谐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的营造,对大学生的义利观的培养产生不利影响。

2.体育运动的挫折心理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大学生在体育运动中能够会释放身体能量,产生愉悦感。但同时,体育实践过程中,大学生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困难和挫折,面对挫折时,一旦处理不当,便会产生挫折感。长期的挫折感与焦虑情绪不但会影响学生的体育学习,还会对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产生不利影响[4]。

(二)高校体育文化对大学生社会化的积极作用

1.推进道德社会化

高校体育文化作为一种集体的社会行为的体现,在体育实践中,人们相互之间会产生复杂多样的联系。为保证体育活动的正常进行,以实现体育竞技的目标,这就要求对这些联系进行必要调节,在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过程中接受到公民的基本道德教育,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同时,体育活动本身对学生身心的磨练,使得学生在面对挫折和失败时,能够通过自身的不懈的努力,克服困难,取得良好成绩,进入能够使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得到提升。体育教学的制度化与规范化要求,又能使学生养成听从指挥、协同配合的良好作风。由此可以看出,高校体育文化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学生精神建设的重要途径,对推进大学生的道德社会化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2.促进个性社会化

高校体育文化对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学生的身心所获得的感受和体验,直接影响着大学生个性社会化的发展。体育运动本身要有体力、情感以及行为的参与,体育活动的参加者在面对困难时要通过自我约束、自我暗示以及命令和体验的方式,扬长避短,克服困难,这一过程会大大释放和提高学生的主体能力。体育教学不仅能使学生参与到广泛的交往活动中,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感受和体验成功,满足学生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在不断的克服困难和实现目标中证明自身能力,提升自尊与自信,推动大学生个性的充分的调整与充分发展。

3.促进角色社会化

高校体育文化还能够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实践空间,促进大学生得角色社会化发展。当前,大学中的各类体育协会,基本都是学生自我管理的社团组织,学生在这类社团中扮演着各不相同的角色,通过角色职能的发挥,保证社团的正常运行,而在体育活动中,学生的才能会得到有益的锻炼,这都会对大学生获得和增强社会工作与生活技能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5]。同时,由于高校体育文化主要是通过实践的形式进行表达,在体育实践过程中,人们之间由于角色的不同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各类不确定的因素也提高学生的角色认识,促进角色社会化。学生在体育实践活动扮演角色的互动中能够对不同角色承担的职责产生深刻的认识和体验,这有利于规范学生行为,从而正确把握不同角色的含义,对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与社会关系,迅速适应社会环境,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李跃军,李晓亮.浅论高校体育中的素质教育[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7.3.

[2]陈齐.小议高校体育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9.2.

[3]刘建中.高校体育文化与人的可持续发展[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

[4]廖济忠.试论社会化教育与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10.

大学生体育文化 篇7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不仅是当今世界上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和水平最高的综合性国际体育竞赛,而且是影响深远、参与人数最多的社会文化活动。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作为一种世界文化,具有强烈的感召力和亲和力,它以丰富的文化内涵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活。奥林匹克教育有它自身的内涵、方法、手段和理论。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指出:“奥林匹克主义是超越竞技运动的,特别是从最广泛、最完整意义上来说,它是不能与教育分离的,它将身体活动、艺术和精神融为一体而造就一个完整的人。”奥林匹克运动的文化独特性在于它深厚的文化力量,这种文化力量对人们的行为意识、伦理道德、心理情感等诸多方面都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和征服力。正是这些潜在的文化功能,使体育运动汇入了世界和平、进步、团结的洪流。

2. 大学校园体育文化的诠释

校园文化活动的蓬勃开展,对于提高大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具有积极的作用。尽管不同的大学校园文化各有特点,但是体育文化却是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大学校园体育文化是以校园为空间,以学生、教师为主体,以参与各种体育锻炼项目为主要内容,以体现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它使校园内呈现出一种体育文化环境。良好的体育风尚,能够活跃校园生活的精神氛围,使校园充满生机活力,浓郁的体育风气,有助于生活在其中的师生形成积极进取的心境和发奋努力的情感,能优化心态,陶冶情操,促进良好校风、学风的形成。现代体育文化除具有健身、娱乐、教育、经济、政治功能以外,还具有促进人的社会化、调节人的情感等多元功能。体育文化的传播就是大力弘扬符合社会发展的人文精神,校园体育文化是维系学校团体的一种精神力量,在培育校园精神、大学精神,促进精神文明建设,营造学校人文气息和人文氛围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3. 奥运文化与大学校园体育文化的联系

3.1 奥运文化促进大学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

3.1.1 增强校园体育文化的教育功能并促进其创造性发展

教育性是校园体育文化固有的特征。校园首先是教育场所和教育环境,高校校园体育活动的开展不仅是为了拿名次,而且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意识和体育习惯,强壮他们的体魄,健全他们的身心,达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目的。奥林匹克的文化教育功能在于传播世界优秀文化,对青年一代进行伦理、道德及社会规范方面的教育,具有其他方式所不可替代的独特功效。

随着奥林匹克运动的普及,奥林匹克文化在高校体育中的广泛传播,广大青年学生应加强对奥林匹克运动的了解和理解,进而推动大学校园内体育文化节,以及体育科技知识讲座,健身健美、武术、太极拳、气功、足球、棋类、民族传统体育协会等的蓬勃开展。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中的每一个成员既是体育文化的传播者和接受者,又是体育文化的创造者。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受教育者的主动参与,并在其中创造性开展活动。因此,奥林匹克文化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创造性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3.1.2 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的民族性和开放性

奥运会在不同国家举办有不同的文化特色,从开幕式到闭幕式,从体育比赛到艺术活动等,异彩纷呈,争奇斗艳。奥运会吸纳的民族传统的体育项目中,如日本柔道、韩国跆拳道等折射出一种文化,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民族体育文化在高校里的反映,具有民族特征。它不仅体现体育活动的特殊性和竞技性,而且反映时代的体育精神和主题。这从每年各院校举行的各类体育竞赛的热闹场面中就可见一斑。

奥林匹克运动是一个动态发展的开放的世界性文化体系,它不断地从世界各个民族的文化中汲取养分,丰富自己,真正成为跨文化、跨民族、跨国度的世界性文化体系。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全球化使高等教育和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也是开放的。因此,开放是文化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前提。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开放性突出表现在大学生走出校园加体育活动,如观看各种国际、国内高水平比赛,在社会开展体质与健康、体育与科学、全健身宣传与咨询服务等。奥林匹克文化开放性和世界性,体现了人类崇高的理想境界。通过对青年奥林匹克知识的教育,通过多渠道奥林匹克文化的传播,青年将成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中的主体,从而进一步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的开放性发展。

3.2 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对奥运文化进行传承和创新

3.2.1 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对奥运文化的传承

发源于古希腊的奥运盛会,秉承古希腊的理性精神,契合现代西方文化理念,融合东方先进文化思想,历经百年的传承与发展,已成为世界性的文化现象和精神财富。在现代奥运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无论受到怎样的冲击,遇到怎样的变化,奥林匹克运动始终闪烁着耀眼的光芒。作为一项盛大的体育活动,其独特的文化形式和丰富的精神内涵已作为一种传统被继承保留下来。这些文化的继承,让人们在了解承办国和承办城市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同时,真正体验奥林匹克思想的价值取向和文化内涵,充分享受体育文化的视觉冲击和独特魅力。大学体育的对象是大学生,他们思想积极上进,身体健康成熟,理解奥运文化和奥运精神,能够把握其精髓,领略其实质。大学体育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将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精神融合其中,激励当代大学生追求更高的体育价值,继承奥运文化。

3.2.2 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对奥运文化的创新

创新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是世界发展的趋势。奥林匹克运动的灵魂是“文化”。奥林匹克运动提倡的文化和积极向上的人生哲学,是奥林匹克的精髓。而奥运会则是以文化为基础的一次创造性的经济相关的战略实践。奥运会筹划与举办过程中,文化与多元化市场的融合将推动我们奥运梦想的实现。大学作为高级知识分子聚集的地方,其创新能力首屈一指,在对奥运文化继承的同时,加以创新,是其本质工作。大学体育在日常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在体育锻炼和训练的同时,结合自身的文化特点创新符合自己的新的体育文化,影响整个社会的奥运理念,以期对奥运文化加以创新。

参考文献

[1]卢元镇.奥林匹克运动与社会进步[J].中国体育科技, 2001, (03) .

[2]赵亮, 刘晓丽, 李大新.“人文奥运”背景下的当代高校思想道德教育[J].安徽体育科技, 2007, (04) .

大学生冰雪体育文化素养培养分析 篇8

1 大学生冰雪体育文化素养

1.1 含义

所谓的冰雪体育文化素养,其实就是指学生在与冰雪有关的体育运动及文化活动中逐渐形成的素养,一般分为涵养及能力两个方面。此项素养的特点在于其集中了各项精神要素,并实现了与学生品质的有效结合。作为大学生的重要素质之一,冰雪体育文化素养的形成离不开教师的作用,同时也是对教师能力的巨大挑战。

1.2 构成

大学生冰雪体育文化素养主要由下述几项构成:第一,知识。冰雪体育知识包括多项内容,不仅是体育活动中需要了解的生理知识及安全知识、专业知识,还涉及健身知识以及理论知识等。第二,意识。冰雪体育意识分为态度状态以及素质,内容侧重于学生的体验以及认识。第三,技能。技能指的是学生在冰雪环境中增强自身运动技能的方法与方式的统称,其中包括锻炼、审美以及娱乐技能等。第四,精神。精神指的是源于冰雪体育运动的、有助于学生能力提升的方方面面的东西,包括理念以及作风等,在学生身上表现为其对待此项运动的态度以及运动风范等。第五,行为。冰雪体育行为可以视为冰雪体育文化素养的直观体现,实质是学生开展体育运动的表现。

1.3 影响因素

结合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来讲,影响学生冰雪体育文化素养的因素主要有四项:

第一,教育。学校教育的主要功能在于培养可以与社会相适应的人,其中,对生存技能及发展技能的培养只是一个方面,除此之外,还需要对学生的观念以及意识进行改造。所以,学校教育对于学生的体育能力及意识情况均有不小的影响。然而,现实中却有一部分教师在冰雪体育运动教学中只关注技术传授,忽视了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和强化。这种情况下,学生不仅意识水平难以提高,体育思维也得不到应有的锻炼。

第二,兴趣。冰雪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有机会参与到相关的活动中,进而获得相应的体验。所以,课堂教学安排关系到学生对冰雪体育的认知和理解。与其他的课程一样,冰雪体育教学内容及开展方式均需要科学计划,但是,很多教师都没有充分关注课堂教学模式对学生兴趣的影响,在确定教学内容的过程中也没有考虑学生心理,致使开展教学的方式与学生希望的形式相差过大。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不仅表现的非常消极、不愿意参与活动,还会对冰雪体育形成错误认识。所以,在开展冰雪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关注学生兴趣的影响作用,并通过合理的教学安排,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实现培养学生冰雪体育文化素养的目的。

第三,教师。在冰雪体育教学中,教师扮演着组织者的角色,对学生思想及课堂表现、学习态度的影响极为直观。在授课教师能力和素质偏低的情况下,其无论是进行教学示范,还是知识讲解,都会存在一些不足。另外,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以及课堂表现,也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第四,环境。所处的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是极为深刻的,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学生的行为表现上,还反映在学生的思想及观念方面。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场所,这里环境的风气及文化氛围,都会对学生造成影响。所以,出于培养学生冰雪体育文化素养的考虑,学校可在冬季举行一些关于冰雪的活动,比如冰雪运动会或者文化节主题活动等。这样除了可以使学生有更多接触冰雪运动的机会,还可以使其在运动中发现此类运动的魅力,进而使学生的体育意识和素质得到增强。

2 培养大学生冰雪体育文化素养的策略建议

2.1 改变冰雪体育教学思路,并重新界定教育目标

传统观念对于高校体育教学的影响至今依旧十分明显,是造成冰雪体育教学当前局面的重要原因。再加上课程模式过于单一、课程结构不合理,冰雪体育教学现行模式的弊端暴露无遗。为了减轻此种情况对大学生冰雪体育文化素养培养工作的影响,授课教师就必须从改变教学思路开始,对教育目标进行重新界定。教师必须明白的是,高等教育阶段的冰雪体育教育以增强大学生素质、推动其社会化为主要目标。据此来讲,冰雪体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通过体质锻炼来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还需要对其实施系统的品德教育,重视智力开发、个性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2.2 创新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参与运动的兴趣

传承与发扬体育文化是体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教学中授课教师应有意识地增进学生对体育文化的了解,并为学生创造机会,使其能够深刻感悟体育精神。当前进行的体育教学改革,也应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冬季体育锻炼习惯、满足学生的体育运动需求、重视学生的个性为指导。在具体做法上,教学中需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明确体育教学是培养学生冰雪体育文化素养的重要方式。在冰雪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需要通过改善教学来实现,所以,充分重视教学方面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一点。其次,要以学生心理特点以及知识水平为依据确定教学内容。在实际操作的时候,应以应用性为主要原则,并注重对知识层面进行扩展。最后,适当提升理论教学占比。在教学时数安排上,应充分考虑理论教学在冰雪体育教学中所处的地位及其对学生心理、观念的影响,适当为此安排更多的时数。同时,在教授冰雪体育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教师也要注意拓宽知识面。

2.3 教师要敢于创新,并正视自身在教学中的作用

新时期的高校体育教师不能止步不前,而是要加强学习,在教学实践中通过经验总结来不断提升自己。同时,教师也应增强创新意识,对于教学方式上存在的不足和弊端,应注重改进。这不仅是一名教师做好本职工作的基本方式,也是改善教学成效的必然要求。所以,冰雪体育教学的授课教师必须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在教学中不能墨守成规,而是要探索具有特色且与学生兴趣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第二,必须要关注教学领域的新动态,并学习新技术的应用方式,以提高自身的授课能力及综合素质。第三,在冰雪体育教学中,应结合实际合理利用教学辅助设备及工具,比如多媒体以及网络资源等。第四,教师应重视进修,多了解一些新式教学法及相关知识,提高自己的知识素质。第五,强化科研意识,在授课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向学生传递一些新信息,改变学生对待冰雪体育的态度,进而增强其文化素养。第六,教师应在课外活动中充分发挥组织及指导作用。课外活动实际上是课堂教学的补充,所以,教师可以通过加强组织、合理安排活动内容等方式,为学生发展个性提供有利条件。但要注意,在开展课外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扮演好组织者的角色,还要对活动过程进行指导。除了以上几点之外,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组织一些与冰雪运动有关的社团,并在社团活动中对学生加以指导,以放大自身作用对学生冰雪体育文化素养提升的正面影响。

3 结语

大学生的冰雪体育文化素养不仅与高校体育教学成效密切相关,还影响着素质教育的实现,是当前冰雪体育教学中急需教师提高重视的问题。所以,实际的冰雪体育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在明确影响学生素养的各项因素的前提下,通过改变教学思路、调整教学方法、加强教学创新等方式,来达到培养学生冰雪体育文化素养的目的。

摘要: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借助可行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冰雪体育文化素养,是践行素质教育要求的体现,对于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影响。因而,高校体育教学实践中,授课教师必须在明确培养学生冰雪体育文化素养的重要性的基础上,运用恰当的方式及手段,以保证学生素养能够在体育教学中得到提高。该文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及高校体育教学的一般模式,对大学生冰雪体育文化素养的培养策略做了探讨。

关键词:大学生,冰雪体育文化素养,构成,影响因素,培养策略

参考文献

[1]杨姗姗.大学生体育文化教育的困境及应对措施研究[J].青少年体育,2015(6):8-9.

[2]高婷.体育专业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与职业影响[J].时代教育,2015(2):53.

大学体育文化的作用研究 篇9

关键词:大学,体育文化,作用

大学作为培养祖国人才的摇篮, 大学文化的建设也越来越多的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大学体育文化的建设,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体育文化、大学文化的建设对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1 大学体育文化概述

1.1 大学体育文化的内涵

在现代教育与现代体育这两大人类文化体系的交汇处, 生存着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一校园体育文化。它是整个体育文化体系中的一部分, 也是整个教育文化体系中的一部分。大学体育文化是一种具有深刻内涵和丰富外延的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 它和校园德育、智育、美育文化等一起构成了大学文化群, 又与竞技运动文化、大众体育文化组成了广义的体育文化群。

大学体育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形态之一, 具有强烈的个性, 它来源于社会大文化, 以社会文化为其背景, 滋生于社会而又不同于社会文化的一种特殊文化, 因而它具有自己的特殊功能。大学体育文化的灵魂与核心是大学精神, 大学精神是深层次的群体意识, 又是群体的向心力与凝聚力, 是校园群体共同的价值认同、价值取向、心理特征、行为方式。

大学体育文化是挖掘大学生潜能的广阔天地, 是最受大学生青睐的一枝夺目的奇葩, 是大学生个体社会化进程中的助动力, 以从一个彼此认同的一点交流互动。因此, 体育文化可以促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

1.2 大学体育文化的特征

鲜明的时代性和广泛的教育性。作为一种文化, 无时无刻不在受时代的变迁而发生变化, 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任何一个重大活动都有可能成为体育文化的主旋律。因此, 鲜明的时代特征构成了大学体育文化的时代内涵。学校本来是一个教育的场所, 在其中进行学习深造并最终成为伫立于社会的人才。身在大学中的大学体育文化也就理所当然的具有其教育意义, 并为学校的人才培养提供必要的帮助。

严密的系统性和有限的开放性。大学体育文化是根据学校的既定教育目标, 按照与之相应的系统精心组织和营造起来的。无论是体育教学、运动竞赛, 还是课外的体育锻炼;无论是体育知识的获得, 还是体育价值观的培养;无论是体育规范行为, 还是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情感氛围等等, 都是在一个严密的系统中进行。但是大学体育文化的系统性并不意味体育文化是封闭的, 它与社会上的体育文化是相关联的。

形式的层次性和内容的多样性。从体育文化的构成来看, 体育文化从外到内依次应该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 这也就造成了大学体育文化在其发展的道路上是具有层次性的, 在保证物质条件的基础上制订相应的规章制度, 并最终实现学生的身心健康。要吸引更多的人来参与到大学体育文化建设当中来, 那么就需要运用多样的内容, 这样才能满足和符合学生不断改变的兴趣。人不仅有自身从事锻炼的内容, 还有观看和欣赏各种体育比赛和表演的内容。从形式看, 不仅有课堂的体育教学, 还有课外的体育锻炼以及运动训练;不仅有校内的体育竞赛还有校外的体育竞赛。从组织形式上看, 不仅有集体组织的活动, 还有自发组织的活动等。从人角度, 不同个体之间的兴趣爱好的不同、运动技术水平的不同, 所有这些决定了体育文化的层次性。内容的多样性和形式的层次性使体育文化充满了生机。

群体的动态性。大学体育文化形成的主体是大学生, 大学生在学习之余所钟情的是既能调剂学习生活, 又能获得各种知识才能的充满动感的体育文化, 在紧张学习的闲暇, 在复习迎考的间隙, 观赏一场精彩的体育比赛或参与自己喜爱和擅长的体育项目, 在与对手的拼搏中, 在与同伴的默契配合中, 得到一种非常美妙的快慰和心理上的满足, 这样既能调节学生生活, 和谐心境, 陶冶情操, 又能使大学生得到积极的休息。

2 大学体育文化的作用

2.1 培养健康的身体基础

对于培养祖国栋梁的学校来说, 一个再好的人才如果没有一个强健的体魄, 那就不能在更长的时间里去服务于自己的国家。体育文化中的体育二字体现的是其体育性, 那么也就必然承担起健身的目的, 并最终为了实现/终身体育的宏伟目标。

2.2 促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

大学体育文化的主要参与者是广大的学生及在校的教职工, 在广大学生与教职工参与各种体育活动的同时, 也是师生、学生之间逐渐形成统一的体育文化观念和方式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之中, 教师与学生之间和学生之间所存在的距离会逐渐拉近, 使之可种开放性是根据我们的办学目的和培养目标的要求以及学校的实际情况和体育发展变化的趋势, 有选择、有限度和分层次地实行开放。

2.3 推动周围社区体育文化的发展

文化本身具有一种同化吸引周围人的特性, 体育文化也不例外。大学大都地处居民聚集的地段, 大学拥有的各种较为完善的体育设施也是周围居民经常光顾的位置。因此大学体育文化会在无形中影响到来此的民众, 潜移默化的改变他们的体育观念、体育兴趣等, 从而使大学体育文化延伸到周围的社区, 推动社区体育文化的发展。

2.4 教育熏陶, 促使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大学体育文化具有教育功能这是由学校教育的目的和培养目标所决定的, 其主要表现在它的潜移默化、耳濡目染、隐性和显性的体育文化教育内容所产生的影响及其渗透性、暗示性的作用。文化环境是一个使人不断地接受新文化滋养、熏陶、装备的园地。体育文化是存在于学校这一特定环境中的体育文化形态。学校的体育教师, 是拥有专门体育知识的人才, 人类创造的体育文化以系统的知识形态经教师的传授, 给学生们以滋养, 使他们掌握体育的知识, 认识体育的价值, 逐渐地成熟起来。同时, 文化是一种超个体的社会存在, 它不依人的产生而产生, 从个人的角度看, 文化首先是作为一种生活环境而先于个人存在的, 人受其影响得到发展, 通过从文化环境中吸取营养, 潜移默化, 收受熏陶, 不断地追求培养人的可能和界限, 促使人从自然到文化, 从现实到理想的实现。

2.5 体育文化环境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文化观

学生要想知道自己的体育态度和行为是否正确, 自己的体育能力如何时, 判断标准和参照系往往是通过体育教师和同学的体育态度、行为和能力与自己作比较, 通过体育与社会约定俗成的道德、习俗以及舆论等外界环境对自己体育行为方式的认可与否, 进而形成比较正确的体育文化观念, 来调整自己的体育思想和体育行为方式。

3 结论与建议

从研究中发现, 大学体育文化在整个社会文化建设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加强大学体育文化的建设有利于大学学校体育改革的深入, 丰富大学文化生活, 并有利于健全和完善大学体育制度文化, 促进阳光体育在大学的开展, 对培养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于晓阳.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趋势[M].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 2005, 6.

[2]王则珊.学校体育理论与研究[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1995.

[3]张云凡.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 2009, 8

[4]何轶.我国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 2009, 7.

大学生体育文化 篇10

1、分析高校体育学生文化素养的现状

对我国高校体育生的文化素养进行调查、分析, 探讨影响体育生文化素养的原则, 同时简述目前体育生文化素养的现状。

1.1、体育生的行为缺乏约束

由于缺乏文化素养, 体育生在体育课程中, 自我意识较强, 缺乏大局意识, 导致其个人行为太过自由, 缺乏约束性。 例如:体育生在课堂上, 虽然积极表现, 但是缺乏力度控制, 有时甚至影响到整体课堂秩序, 对其他同学造成影响, 引发同学们的不满情绪, 同时为自己带来不好的影响。

1.2、体育生之间缺乏团结意识

高校体育生更加注重个人实际的技能表现, 严重忽视其他学生, 高校体育本身是以保障学生身心健康, 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为主, 实际没有达到素养培育的效果。 例如:篮球赛中, 体育生缺乏团结意识, 则会导致正常比赛漏洞百出, 学生之间没有默契的配合, 篮球最需要团结和协作, 如此才可领域到比赛的实际含义。

1.3、体育生严重缺乏素养知识

高校体育生只注重体育实践知识的学习, 忽视理论知识的建设, 导致体育生缺乏与素养相关的知识。高校体育考核时, 除考核技能训练外, 还需考核理论知识, 如果体育生不注重素养知识, 则会导致体育系统知识的缺乏, 对个人的发展非常不利。

2、加强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途径

加强体育生文化素养的培养, 需通过有效的途径, 结合高校体育课堂的实际, 提出有效的途径, 重点提高体育生的文化素养, 促使其不论是在体育发展中还是在社会生活中, 保持高质量的文化素养。

2.1、增加体育课堂文化素养培育的课时

据有关调查显示, 高校体育课堂普遍为户外形成, 教师基本在户外结束文化素养的培训, 实际体育生在意识上根本没有重视, 所以, 高校体育需要增加文化素养培育的课时。例如:教师可将体育教学氛围上、下两部分, 第一课时重点讲述体育知识中的文化素养, 教育学生如何在体育中考虑更多的素养因素, 既要做到体育技能的完美, 又要发挥个人的文化素养, 教师利用素养案例, 激发学生内心的素养意识, 第二课时以实践为主, 促使学生在实践中, 平衡文化素养的表现, 在体育事件中, 学生可以充分感受教师讲述的文化素养。

2.2、通过实践加强体育生的文化素养建设

教师在实践课堂中, 应注重文化素养建设技巧, 以此作为文化素养培养的途径。 例如:实践课堂中, 教师可将学生分为小组, 组织小组活动, 促使学生分工、配合, 使学生充分感受团队意识, 同时提升学生的协作意识, 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文化素养, 利用意识培养学生的具体行为。 由此, 通过学生的主动性, 营造文化素养的范围进而带动其他的学生, 教师在其中只是发挥推动作用, 此类建设途径在体育生文化素养的建设中, 具备较高的实践价值。

2.3、利用体育资源提高体育生文化素养意识

高校中的体育资源非常丰富, 教师可将其作为加强体育生文化素养的后备资源。例如:教师播放我国各项体育盛会的视频资料, 通过体育人士的风采展示, 激发学生内心的人文素养, 重点观看国外体育选手在我国体育赛场上的表现, 教师告知学生, 学生在体育场上的一举一动, 不仅代表个人, 更是代表班级、学生, 甚至走上更大的体育场时, 会意味着更深远的意义, 学生通过教师视频资料和教师的讲述, 会逐渐意识到文化素养的重要性。

3、文化素养对学生的意义

文化素养对高校体育生非常重要, 其不仅关系到体育生的素质, 更是关系到体育生的未来发展。 首先文化素养可以提高体育生的社会价值, 社会需要德才综合具备的人才, 体育生在校期间, 注重个人技能和素质的培养, 有利于其在社会中发挥个人价值;其次高质量的文化素养, 提高体育生的综合素质, 体育生的文化素养高, 可以增加其对新鲜事物的认知能力, 提高判断力, 促使其更容易接受来自各方面的知识;最后文化素养提高体育生的体育技能, 通过文化素质的培养, 体育生会虚心接受体育技能知识, 充分认识到个人的不足之处, 保持积极、努力的学习态度, 促进个人体育能力的稳定发展, 保障个人在高校中的体育表现力。

4、结束语

综合提高体育生的文化素养, 有利于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 近几年, 高校在对待体育文化素养方面, 积极建设, 重点提供体育生的文化素养, 促使其在学习、生活中, 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 避免由于文化素养的建设不到位, 引发不必要的事端, 因此, 高校在体育教学中, 利用科学的手段, 积极构建和谐体育, 重点提升体育生的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靳明丽.利用影视手段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J].科教文汇 (上旬刊) , 2012, (01) .

大学生体育文化 篇11

摘 要:体育文化是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一种校园文化,在校园体育文化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取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分析法、逻辑推理等研究方法,分析了学生参与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现状,从校园体育文化的不同角度进行讨论,研究当前学生参与高校校园体育文化重要意义及必要性,同时分析当前限制学生参与校园体育文化的影响因素,并从研究中获得能够使高校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文化的策略方法,在不断发展体育文化的同时对体育文化进行创新,更加充实校园体育文化内容,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大学生参与体育文化的热情,从而增进身心健康,提高全面素质及发展。

关键词:校园体育文化;大学生

目前湖南省部分高校在读本科生参与校园体育文化的现状:多数高校管理者缺乏对开展校园体育文化的意识,忽略校园体育文化教育课程的重要性,只对极少数为在体育竞赛中取得名次奖项而让有限的体育尖子参加体育运动训练和比赛,或为举办体育赛事而进行的体育文化活动;与中小学师资和场地器材等相比,可以说高校实施体育文化建设条件比较优越,但由于高校总人数较多,用于体育文化场地场馆以及活动器材等方面的制约,场馆器械设施的缺失和参与体育文化活动氛围都成为阻碍高校学生参与体育文化的主要原因。

一、研究目的

在现如今高速发展的社会中,社会上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才,尤其对于体育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更为广泛,那么高等院校作为培育社会所需要的高等人才的摇篮,学生作为高校体育文化发展的主体,所以在促进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同时,如何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吸收符合社会发展所需的先进体育文化活动显得尤为重要。只有通过学生参与性的提升,才能使体育文化管理制度及教育形式的改革、增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各方面整体素质的提升、增强体育文化活动的创新性。如何对高校体育文化管理制度的改革、转变校园体育文化教育形式,提升大学生对体育文化满意度,以及体育物质文化需求等问题的解决是促进大学生参与到校园体育文化中的研究,对高校学生参与体育文化研究提出相应的结论与建议。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为了使研究内容更加全面,通过查阅大量关于高校体育文化知识,认真学习体育教育学,体育文化期刊等书籍,在网上收集相关大学生对参与体育文化现状和文献资料了解,达到充分了解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现状,综合所掌握的文献资料进行归纳总结,作为写作的依据。(2)问卷调查法。通过对高校校园走访,对高校教师及学生进行面对面的采访,提出关于体育教师与学生对体育文化的参与度,以及了解湖南省高校体育文化管理制度及物质文化条件的情况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3)数据统计法。对收集的数据首先用Excel表进行筛选统计,对各项数据进行处理和归纳,用量化的数据分析,找出潜在变量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

三、现状与分析

(1)在影响学生参与体育文化因素中,高校领导在管理校园文化中对体育文化管理工作相对缺失,体育管理制度体系不够明确,对体育师资开展体育文化知识教育掌握程握,学生对于体育文化的满意度存在差异,应引起高校领导阶层对体育文化制定长远规划的关注与重视,体育教学师资体育文化新的认识。(2)体育文化教材及教学内容过于陈旧,部分同学对体育文化课程满意度不高,学生缺乏参与体育文化课程的热情,学校应对体育文化课堂创造新的组织活动氛围,重视体育文化理论学习,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文化理论学习的兴趣。(3)学生参与体育文化活动受学生习惯影响,加强体育文化活动的宣传,优美环境的创建等一些必要的措施,还受业余时间影响学生参与体育文化活动;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所需体育装备所支出的比重有比较重要影响。

四、结论

(1)湖南省高校体育文化教育整体状况较好,能掌握基本的体育文化理论知识,但体育文化管理制度存在缺陷,教学模式传统单一,学生参与体育文化活动热情有待提高。(2)湖南省高校学生参与体育活动较多,但活动内容不够系统,同时体育理论知识了解需要加强,学校应大力发展学生体育文化理论知识,教师队伍发展具有创新性的体育文化,进而吸引学生参与。

五、建议

(1)通过创新体育文化管理模式,及新型的教育理念,进行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参与体育文化活动的热情,培养高校学生参与体育文化的意识,弘扬体育文化精髓所在之处。(2)体育文化理论知识不容忽视,开展具有特色的体育理论知识竞赛,发挥高校体育社团的组织能力,加强体育文化的宣传,为促进学生参与体育文化,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体育人才。(3)加强体育文化所需的物质文化建设,提高体育场地建设的经费比重,使学生顺利参与体育文化活动得到保障,使学生参与体育文化创建更好的环境条件。

参考文献:

大学生体育文化 篇12

关键词:高校体育文化,大学生,体育锻炼

大学生身体素质对未来发展至关重要[1,2]。目前,大学生体育锻炼意识欠缺,身体素质偏弱,体育锻炼行为逐渐成为了大学的一个薄弱环节,大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和体育锻炼行为及身体素质锻炼已经成为学生个人发展乃至国家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大学体育文化是大学生进入学校后,体育锻炼是学校日常生活中表现最多的行为之一,锻炼的意识是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最主要的因素,因此大学体育文化的教育,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本文究通过分析全国各地大学生的锻炼情况,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教育对大学生锻炼行为的影响进行研究。

1 对象及方法

1.1 随机选取不同地域不同大学的大学生1000人

1.2 研究方法

采用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方式分析高校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情况与高校体育文化之间的联系。

2 研究分析

2.1 大学生对体育场地设备、体育宣传广播、体育教学方式、学校重视程度的满意度比较

具体结果见表1。

2.2 不同满意度的大学生一周锻炼三次或以上的比例

体育场地设施非常满意学生每周锻炼三次或以上比例为21.4%,高于比较满意12.3%、不太满意8.5%,不满意6.7%;体育宣传广播非常满意学生每周锻炼三次或以上比例为31.1%,高于比较满意15.0%,不太满意8.5%,不满意7.4%;体育教学方式非常满意学生每周锻炼三次或以上比例为34.9%,高于比较满意18.3%,不太满意11.4%,不满意0%;学校重视程度非常满意学生每周锻炼三次或以上比例为17.3%,高于比较满意10.8%,不太满意8.0%,不满意4.8%;具体结果见表2。

3 建议

1.学生体育锻炼的重要意义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竞争不仅仅是经济、科技等的竞争,更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自身素质是人才竞争的基础。当代社会需要身心健康,具有竞争意识的全面型人才,而体育教育在为社会输送全面型人才方面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大学是培养大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时期,从前面的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到,大学体育文化对大学生的锻炼行为、体育爱好、体育观念等有重要的影响。

2.高校体育文化对大学生锻炼的重要性

高校体育文化包括体育场地、体育器材、体育设备、体育建筑及体育教学、体育宣传、体育精神理念、学校重视等方面[3,4]。高校体育文化有其独特的内涵及理念,是学校的文化特色之一,除了体育文化包括的内容层次外,体育文化也是全校师生共同创建的一种学校理念,一种体育氛围,是一种学校体育精神。高校体育文化良好,可以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可以提高大学生体育运动技能、增强大学生身体素质,提高大学生团结合作的理念,引导大学生重视体育锻炼,重视身心成长和发展,良好的高校体育文化还可以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激励大学生的思想和行文,好的身体是成功的重要奠基石,总之,高校体育文化是大学生智力发展、素质锻炼、精神动力的重要保证。

3. 对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建议

校园体育物质基础建设是衡量整个校园体育建设最明显的指标,也是校园体育工作能否保障实施的关键因素。学校必须从校园体育建设基础方面入手,根据校园本身能力和学生差异性合理安排学校经费,尽量在不超经费预算的情况下最大化提高学生锻炼条件。除了基础设施方面,学校还应该从学校自身着手,规章制度、管理制度、教学形式等方面不断完善,可以旁听其他优秀学校的体育教学课程,调研优秀校园的管理方式等,不断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和师资力量,特色项目要保持,优势项目要巩固,而且要强化短板,重视体育相关项目的发展,大力建设有活力的高校体育氛围,为学生创造最优秀的体育条件。

参考文献

[1]刑尊明,宋振镇.运动技术教学与训练中的“技术环境”理论探索—华侨大学篮球教学训练实践与理论创新[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4(11):78-80.

[2]甄一帆.大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探析[J].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34(4):60-61.

[3]陈勇.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初探[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0,29(6):112-114.

上一篇:工程项目成本建筑管理下一篇:企业创新型物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