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体育精神

2024-10-03

大学体育精神(通用12篇)

大学体育精神 篇1

1. 大学精神的渊源

“大学精神”一词的概念最早见于20世纪初一些大学中的几位学者 (如蔡元培、梅贻琦、张伯苓等) 的文章之中。1923年代理北大校长的蒋梦麟做过题为《北大之精神》的演讲, 将“大度包容”和“思想自由”列举为北大之精神。1927年北大著名教授马寅初在浙江也发表了同为《北大之精神》的演讲, 提出“所谓北大主义者, 即牺牲主义也。服务于国家社会, 不顾一己之私利, 勇往直前, 以达其至高之鹄的。”“Tsing Hua Spirit (清华精神) , 是二三十年代清华人的口头禅”。从1938年起历时八年的西南联大综合了三所不同渊源的大学, 在及其简陋、艰苦的环境中传薪播火, 弘歌不辍, 喊出了“以其兼容并包之精神, 转移社会一时之风气, 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 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 违千夫之诺诺, 作一士之谔谔”的口号。这些可看成是“大学精神”一词的语用源头。然而, 自有大学之日起“大学精神”就伴随而生, 虽然最初不会被提出, 但是无法否认“大学精神”的存在。中国最早的高等学府可上溯到西周 (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771年) 的辟雍和泮宫。到19世纪中国大学受西方高等教育的影响日深, 逐渐形成了今日的大学模式和制度。在大学演进的过程之中, 大学精神若隐若现于其中, 虽不象具体科目和专业那般切实可触, 却实为大学建设和发展的灵魂。可以说大学精神是一个古老而悠久的话题, 但是就研究的深度而言它又是一个全新的领域。直到近十余年来才出现了一些有关“大学精神”研究的成果。“大学精神”也逐渐成了在报纸、学术期刊和网络媒体上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词汇。

2. 大学精神的实质及研究价值

因为对“大学精神”一词的理解不同, 所以到目前为止, 对大学精神的研究还存在着很大的分歧。不同的学者对具体何谓大学精神有着各自独到的见解。笔者通过对众多学者的研究发现依然有一些共识性的东西, 可以作为对大学精神的总体的理解。

大学精神在本质上反映了大学的办学灵魂和理念, 是大学生命力的源泉, 是大学文化风气的精髓所在, 是对大学生存起决定性作用的思想导向。大学精神, 是一所大学所拥有的相对稳定的群体心理定势和精神状态, 是一所大学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积淀的最富典型意义的精神特征, 是一所大学整体面貌、水平、特色及凝聚力、感召力和生命力的体现。不同的大学具有不同的精神内涵。譬如“北大之创新、清华之严谨、南开之笃实、浙大之坚韧”, 便是人们对国内著名学府所特有精神的概括。

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 对大学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重大的积极意义, 而大学的兴衰对国家的兴衰也有直接的关系。一所具有优良传统和独特精神气质的大学才是一所好大学, 能够为国家的强大起到强有力的推进作用。这可以从历史当中找到答案。早在十一至十二世纪, 当现代大学的前身在意大利半岛出现时, 意大利随后就成为文艺复兴的阵地;当近代大学转而在英国兴起的时候, 英国很快就成为全球领导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国家;当十九世纪研究型大学的观念从德国萌发的时候, 德国接着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最重要的国家;到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 美国把欧洲古老大学的好传统综合在一起, 发扬其大学精神, 又配合美国自身的创新精神, 创造了典型的美国高教体系, 成就了今日美国的世界超级大国的地位。回首过去千余年的大学历史, 可见哪里有一流的大学精神, 哪里就会有一流的大学兴起;哪里有一流的大学兴起, 哪里就有民族的兴旺和世界一流国家的崛起。因此有必要对大学精神做深入的研究。中国大学若要进入更大规模、更高层次的发展, 若要走在世界教育的前沿的话, 就必须要解决好大学精神的问题。

3. 大学体育的目的意义

虽然时代在进步, 教学体系的结构在发生着变化, 但是大学体育教育却始终在高等教育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它力求完美地将教育与体育运动相结合, 成为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 因而它的目的不仅应和高等教育的目的相一致, 还应该具有高等教育的精神实质。大学体育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还要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完善学生的道德品质, 提升学生的精神气质, 帮助学生为其实现自我价值打下良好的基础, 使其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成为祖国建设大业所需要的优秀人才。

4. 大学体育与大学精神的关联

通过以上的研究我们了解到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淀的最富典型意义的精神特征, 而大学体育教育则是大学教育实践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分对大学的风气及学生的性格品质具有积极的建设作用。一所重视体育教育的大学更能够培养出具有坚强意志品质和良好风范的毕业生。应该说大学精神是学生在校期间耳濡目染形成的精神内涵, 它的表现却是在学生毕业之后, 体现在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时所展现出来的人格魅力及工作的态度和能力之中。欧美诸国如英美德等都非常重视大学体育教育, 他们在运动场上培养学生的身体技能和政治风度, 他们评价一个公正的人会说他具有“运动家的气派 (Sportsmanship) ”。因此, 我们不能将大学体育与大学精神割裂来看。而要在大学体育的教育实践中加强对大学精神的培养, 为大学精神的建设起到自身应有的作用。以体育精神丰富大学精神, 以大学精神促进大学体育教育。

5. 大学体育与大学精神中的民族精神的关系

中国近代大学建立的初衷就是本着救亡图存的民族自强精神。清华的成立就直接刺激了国人心中民族精神的神经。清华是个“赔款学校”, 是美国用中国庚子赔款余额建立的, 每一个清华学子的心中都涌动着救国救民的热血。这一点从清华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中就可见一斑。1937年7月, 卢沟桥的炮火虽然逼得清华人泣别平津, 暂住衡水, 但是却没有挡住清华人救亡图存的信念。他们与北大、南开三校合一, 于1938年4月在云南组建成“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凭着坚强的民族意志, 取得了光辉的学术成果, 成为现代教育史上的一道奇葩。

南开大学的创办人严范孙先生目击当时国势濒危、外侮日急, 认识到中国欲图自强, 非创办教育不可。于是发教育救国之宏愿, 于清光绪三十年十月, 扩严氏家塾为中学。南开大学创立的缘起同样体现了民族精神与大学不可分割的渊源。

即使现在的大学也依然把民族精神放在教育的重要位置。《思想道德修养》、《邓小平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等课程的设置无不紧密结合了民族主义的色彩。可见民族精神是大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体育的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对民族自尊的培养。增强国民体质的同时就是在增强国民的民族自豪感。2004年希腊雅典奥运会上刘翔勇夺110米栏冠军的一幕至今都在激励和鼓舞着我们。回望遭遇外侮欺凌的年代, 能够摘掉“东亚病夫”帽子的人, 一定是身心强健的人, 一定是民族气节浓厚的人, 在和平年代为国家做出最多贡献的人, 也一定是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看得高于自身利益的人。

6. 以大学体育教育完善大学精神中的民族精神

从上面的分析中, 我们看到大学体育与大学精神是互为存在的, 大学体育教育中具有大学精神的成分, 大学体育教育反过来又可以促进对学生们大学精神的培养。新时代的大学体育教育不但是健康教育的首要课程, 还是学生身心教育, 精神教育的重中之重和有力武器。

民族精神是大学精神是重要成分, 因此大学体育教育应该把对大学精神中的民族精神的培养放在首要的位置。为了加强这方面的教育, 笔者认为最应该采用的一个渠道就是开设理论课。从历史的角度来讲授体育运动是如何促进民族精神建设的。自新中国成立以来, 乒乓球运动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小球带动大球”的外交理念成了当时最有效的外交手段之一, 国人开始从战争的伤口中恢复过来, 民族士气也随着乒乓球水平在世界上的崛起而强盛起来。后来的“女排精神”更是对一代又一代人最好的民族精神教材。今天, 申奥的成功标志着中国的国力已经逐渐强大, 这对每一个国人来说都是民族精神最好的鼓舞。这些都是很好的教材, 不但如此, 从一些体育明星的身上我们同样可以感受到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比如“世界飞人”刘翔, NBA“小巨人”姚明, 都是民族精神立在世界之巅的一杆大旗。因此让我们以历史为骄傲, 以英雄为骄傲, 用理论课的方式撑起民族精神教育的大旗。

另外, 在体育日常的素科课上, 教师也应该时时注意民族精神的培养。在不同的运动项目中, 要不失时机地对该项目中我国优秀选手的突出事迹进行讲解, 这样不但可以增强学生们的民族精神, 还能使同学们加强对该项目的锻炼兴趣, 做到一举两得。

每一名大学体育工作者都要在思想上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上升到精神境界, 这样才能把大学体育教育做得更好, 进而把大学教育的整体水平也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以大学体育教育完善大学精神将是新时代大学体育的一个新的课题, 也是大学体育教育的一个严峻挑战。每一名大学体育工作者都应该主动肩负起这样的责任, 为使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取得辉煌成就尽自己的一份心力。

参考文献

[1].《大学何为》, 陈平原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年5月第一版

[2].《中国大学精神的历史与省思》, 储朝晖著, 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5年12月第一版

[3].《大学精神》, 杨东平编, 辽海出版社, 2000年1月第一版

[4].《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 丁学良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年12月第一版

大学体育精神 篇2

大力弘扬大学体育精神对促进学校和学院各项事业的发展以及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商学院历来高度重视弘扬体育精神,联系十年召开体育运动会,多次荣获校体育运动会学生团体总分第一名。作为我校首批大学体育精神试点学院之一,学院领导高度重视,全院上下积极响应学校的号召,群策群力,经过前期酝酿,特制订如下实施方案: 总体思路:以学生体育爱好为切入口,以大学体育精神培育和发扬为最终目标,通过开展商学院体育文化节,重点抓好“两主两副”体育比赛,加强高水平队伍建设,并积极营造良好体育活动氛围,形成全员参与、整体提高的局面,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总体目标:人人有好,班班有队,周周有赛,建立院队,固化联赛。

具体步骤:

第一阶段:深入调研,积极筹备,统一规划。

时间:2011年11月—2012年2月

1、组建试点学院工作架构,完善工作保障体系。

学院领导小组:组长:书记、院长,副组长:副院长及各系主任

学院工作小组:组长:学生工作副书记,组员:辅导员,班主任,及体育社团干部

2、统一思想达成共识,形成体育精神试点合力。

全员动员:邀请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符惠明教授召开《大学体育精神宣讲会》。受众:学院党委书记、副书记,全体专兼职辅导员、各学生组织负责人、2010级和2011级相关学生干部代表。

分层推进:分别依托党支部书记培训班,青年共产主义学校,党支部民主生活会、班团例会等载体进行宣讲。

3、优化现有班级体育赛事,提升体育精神影响力度。

结合“商学院首届男女混合篮球赛”,实现班班有队,及时融入体育精神影响因素。强化集体意识。为每个班级制作班旗,融入班级自行设计标志。要求每个班级没定宣传口号一个。

提升竞赛技能。比赛进程中,加入体育学院教师专业指导,提升专业竞技水平,增强学生参与体育赛事的兴趣和自信心。

发放体育器材。向各班发放体育用品,做好体育器材的保障。

4、问卷调查学生基本情况,奠定体育精神普及基础。

在全院范围内发放调研问卷,了解目前学院学生的真实运动时间,运动爱好,引导学生兴趣向“两主两副”项目靠拢,找准推进体育活动普及的薄弱环节和优势所在。

5、开展运动员学习帮扶,深化体育精神实质。

体育精神之一是集体荣誉感的体现和外化。通过“商学院学习促进中心”,对运动员进行学习帮扶,强化集体荣誉感,实现整体进步,全面提升,互帮互助的整体向上氛围。

第二阶段:全面铺开,强化试点,探索思路。

时间:2012年2月—2012年10月

以商学院体育文化节为实践载体,确定实施方案,全面铺开各类体育赛事。通过赛事引导,实现“班班有队”;通过社团引导,实现“人人有好”;通过制度完善,实现全员铺开。

1、优化赛事组织形式,全面推进“班班有队”。

优化赛事赛制。结合“两主两副”的项目特点,排球、羽毛球、男足可采用正规赛事,女足可采用趣味方式(按照技术要求进行分解,开展如女子垫球、女子带球过人、女子头球射门等)。赛制上,比赛队伍从班级、专业系、学院三个层次逐步晋升。技术指导层面,从体育

学院专业教师技术培训,到经典比赛视频观摩讲解,到赛事的具体开展。

打造“四员一队模式”。即运动员,裁判员,宣传员,后勤保障员,以及篮球宝贝队伍。其中,“运动员”,要结合体育学院专业教师定期培训和指导;“裁判员”,成立商学院学生裁协员队伍,通过体育教师专业指导和自身实践,逐步形成一支稳定的具有一定裁判能力的学生队伍,保障赛事的顺利进行,实现学生赛事的自我服务;“宣传员”,要结合每场比赛进行现场氛围营造,网络赛事报道等宣传员队伍;“后勤保障员”,主要发挥班级集体荣誉感,进行赛事饮用水,医疗服务,意外保险等服务的后勤保障员队伍; “蓝球宝贝”队伍,以学院选修健美操的女同学为主体成立商学院女子健美操俱乐部,并按照爱好拓展俱乐部的人员规模。在此基础上,以院女子健美操大赛为载体,在全院进行推广,形成一定规模的健美操队伍,而后从按专业系组建“篮球宝贝”队伍开始逐步组建班级“篮球宝贝”队伍。

2、通过社团引导,全面推进“人人有好”。

针对前期问卷调查情况,通过社团运作方式,聘请体育学院专业教师作为社团指导教师,提升社团凝聚力,全面推荐“人人有好”。

3、完善制度建设,摸索试点推广方案。

(1)将参与体育活动纳入素质学风和综合测评体系。设立商学院体育综合奖,制定体育综合奖评定细则以及明晰获奖班级在推选无锡市优秀班集体和江苏省优秀班集体等班级评优方面的优先作用。

(2)修订《商学院综合测评细则》,将参加体育活动与综合测评德育加分相结合,与教务部门协商引入体育素质学分的概念。

(3)深入推进商学院“五个一”工程,充分发挥班级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班级为单位对参与体育运动的同学进行学习帮扶,实现全面发展。

(4)加强体育精神宣讲。通过无锡市体育局、江南大学体育学院邀请相关体育成功人士有针对性进行宣讲(比如足球、篮球等),播放体育精神电影,体育精神口号征集等活动进行氛围营造。

(5)浓郁比赛氛围。加强宣传,形成全员关注体育精神的局面。上注重新媒体宣传和传统宣传相结合的方式,除了海报、横幅、电子屏以外,积极创建“精彩体育在商院”微博(各团支部建分微博)、商学院体育在线QQ群平台,在商学院网页上增设“商学院每日体育播报”栏目。注重现场,提升比赛声势。注重比赛的集中性,参赛班级身着统一的班服或运动服,班旗具备班级特色,口号体现体育精神,啦啦队服饰显眼,并配备一定数量造声势的器材(扩音器和锣鼓)。引入企业冠名赞助联赛的方式,使每个比赛都有一个以企业冠名的,体现体育精神的名字。

工作机制方面:

第三阶段:总结提升,弘扬精神,百花齐放。

时间:2012年11月—2012年12月

1、形成体育精神试点自评报告。

2、完成一份体育精神试点工作方案。

大学体育精神 篇3

【摘要】 独立的人格是一个人进行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现代教育提出的“以人为本”的教育主张就是对学生人格教育重视的一个体现。本文将重点论述大学体育教学中的体育精神与人格教育。

【关键词】 大学体育教学;体育精神;人格教育

近年来,据部分就业单位的反馈资料显示,当代大学生的道德和人格素养水平都有待提高。究其根本,除了家庭和社会两方面的原因以外,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德育和人格教育不足也是原因之一。作为高校体育教师的笔者深觉责任重大,因此在本文中就如何在体育教学中以体育精神塑造学生人格这一问题进行论述如下,希望与各位读者同行共勉。

一、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体育精神

1.体育精神的涵义

体育精神是体育的整体面貌、水平、特色及凝聚力、感染力和号召力的反映,是体育的理想、信念、情操及体育知识、道德、审美水平的标志,对体育实践活动起着指导作用,体育精神是体育行为的动力,是一种心理资源。体育精神具体表现为体育的面貌、风范、心态等等。奥林匹克精神就是体育精神的集中反映。

2.大学体育教学中的体育精神

体育精神是在体育锻炼和体育活动中逐渐培养和形成的。大学体育教育中的体育精神主要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培养。

(1)体育教师应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树立体育精神意识,使其在各种体育活动和比赛中都能以公平、公正的心态面对,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不畏艰苦的意志力。同时还应使体育规则渗透于教学活动和比赛中,使学生能自觉用其规范自己的行为。

(2)体育教师还应本着基于教材并高于教材的理念,深入研究和挖掘体育新教学大纲和教材,对其中蕴含的体育精神和德育内容加以提炼、升华和利用。指导学生以积极向上的心态、乐观豁达的精神面对体育活动,正确处理与队友、同伴的关系,引导学生与他人团结协作。

二、大学体育教学中的体育精神与人格教育

1.大学体育教育中通过体育精神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的优势

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说过:“人有了人格的尊严,必不甘堕落为禽兽,其品德也必自然提高。”说明了人格教育对人一生的重要作用。人格教育是对学生心理、行为进行协调,使其知、情、意、行日趋健全、完善,是对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和教育。大学体育教育在培养学生体育精神的时候几乎涉及了人格教育的全部内容。因此体育学科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2.大学体育教学通过体育精神对学生的人格教育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通过体育精神促进学生健康的人格的形成。奥尔波特以七条标准衡量健康的人格:①专注并真正参与某些活动;②对父母、朋友等具有显示爱的能力;③有安全感;④能够客观地看待世界;⑤能够胜任自己所承担的工作;⑥客观地认识自己;⑦有坚定的价值观和道德心。高校体育教学的群体性、竞争性特点培养了学生与队友、同伴团结协作、相互关心、和谐相处、公平竞争的体育精神,在体育活动和比赛中,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责任感和人际交往能力得以提升,和谐的人际关系、克服困难后的成就感和愉悦感都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从而促进了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2)通过体育精神促进学生独立的人格的形成。独立人格是有独立意识,自主强,能独立思考、实践,有较强的理性能力和自我控制力,能维护自己参与决策的权利,社会参与程度较高的一种人格。有独立人格的人懂得尊重自我和他人的个性,会运用自己的方式,赢得他人的支持。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的分层教学法和选课制使学生能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学习和活动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的自主性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对遇到的问题学生必须进行独立的、理性的思考,教师不再全程指挥,学生的自尊的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尊重,也同时教会了学生给予他人尊重,促进了学生独立人格的形成。

(3)通过体育精神促进学生完整人格的形成。人格的完整是心理健康的最终目标。它的主要标志是:人格结构的各要素完整统一;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人格的核心,并以此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愿望、目标和行为统一起来。高校体育教学通过教学活动和比赛等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学会用规则来规范自身行为,使学生能以客观、公正、公平的视角观察、分析、解决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在体育比赛和体育活动中合理制定自己的目标,在过程中以积极心态作最大的努力,正确对待活动和比赛中竞争。用体育精神促进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促进学生完整人格的形成。

总之,高校体育教师应视对学生人格教育为己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努力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并以其促进学生形成独立、健康、完整的人格。为学生进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心理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雪.试论中学体育教学中的体育精神与人格教育[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2).

培养大学生体育精神的实践探索 篇4

一、利用体育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

体育课是学生体育精神培养的主要阵地,主要体现在:

1.体育教师在不断地学习中加强自身的专业技能及素质修养,并在日常教学中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在言传身教中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

2.充分利用体育理论课的教学平台,及时更新专业理论内容,不断提高讲解水平,使学生能及时了解和学习到新的基础理论、专项理论、体育保健等知识,拓宽学生的体育知识面;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兴趣和主动参与意识;通过讲解成功举办2008年奥运会和为国争光的典型运动员事迹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爱国热情及参与运动的热情与兴趣。

3.在实践课的教学中,把体育精神融入专项技术教学中,使学生在学习和掌握运动技术过程中感悟体育精神。如,练习长跑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和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通过武术、健美操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观、表现力、胆量与意志力,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小球项目的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独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和开拓创新意识;参与大球项目则有助于提高想象力、创造性、心理自制能力及互相协作、相互配合的团队精神等。

4.建立良好的课堂常规,不仅可以保证课堂教学的有序进行,对学生遵守社会行为准则、尊敬师长、服从组织纪律及集体主义观念也可起到培养作用。

二、发挥宣传引导作用,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

充分发挥宣传引导作用,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体育精神的内涵,主要体现在:

1.加强对体育精神的宣传,提高教师和学生对体育精神的认识水平。教师只有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才能担起培养学生体育精神的重任;学生只有在深刻的认识基础之上,才能领悟体育精神,从而正确地运用于体育实践、生活实际和人生发展中。

2.配合学校的教学任务,由体育中心定期举办与体育相关的专题讲座或主题宣讲(专项技战术、裁判知识、单项体育文化等),体育保健常识(健康减肥、养生等),运动损伤防治等学生关心的问题,拓展学生对体育的认识深度和宽度,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体育精神的感悟。

3.不定期举办体育知识竞赛活动,通过竞赛的方式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知识水平及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4.利用校报、运动宣传册、横幅、展板、网络等平台对校运动队的历史、取得的优异成绩及各队优秀运动员的故事等进行宣传,从而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及爱校热情,并为学校的群体竞赛活动树立榜样。

5.大力宣传并组织学生观看在校内举办的比赛(如,中国大学生男子篮球超级联赛、陕西省大学生田径运动会、交大一四医大赛艇对抗赛等),使更多的学生亲身感受现场比赛带来的乐趣与激情,深刻体验代表自己学校的学生运动员为争取比赛胜利所表现出的临危不惧、坚定不移和顽强拼搏等优秀品质,以此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强烈的激励作用。

三、建立“体育学业导师制”,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

西安交通大学将“书院”作为人才培养的文化社区和第二课堂(从2006年开始,西安交通大学开始推行本科生“书院制”,共设立了文治、彭康等八大书院),主要致力于为学生的生活习惯、气质和修养的形成及其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构建一个良好的空间。

为了将体育精神融入到大学生活中,学校基于“书院制”管理模式,积极推行体育教师“进书院”,促使体育教师成为八大书院体育通识课程导师队伍的一员。自2010年3月起,学校的体育中心共有45位教师分别被各书院聘为“学业导师”,由此,体育教师与书院的需求有效对接,并主要负责组织所在书院学生参加重大体育活动以及日常学生体育工作的技术指导。实践证明,通过“体育学业导师”制的推行,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接受的指导更加全面,推进了对学生体育精神的培养,并进一步辐射到对学生人格的培养,将体育精神真正带到了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遵循大学生热爱运动和团队意识的天性,帮助大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锻炼意识,让体育运动逐渐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大学要培养体育精神[N].人民日报.2011.4.15

[2]西安交大.让体育精神回归人才培养[N].科学时报.2010.10.12

[3]赵述情.当代大学生体育精神的培养[J].鄂州大学学报.2011.5(18)59-61.

[4]李可兴.黄晓丽.高校体育精神的特质与培育[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9(29):1196-1197.

体育精神的征文 篇5

一大早,我就穿上漂亮的班服,兴冲冲地往学校走去。校园里真热闹啊,操场四周插着一面面彩旗,有的同学已经在操场上等候了,有的同学还在教室梳妆打扮……

上午08:20,校园里响起了《运动员进行曲》,校长在广播里宣布体育节开幕式开始。

首先入场的是国旗护卫队的同学,他们穿着校服,雄赳赳气昂昂地走进运动场。紧跟在后面的是彩旗队的同学,四十几面彩旗迎风飘扬。跟在彩旗队后面的是鼓号队的同学,他们敲锣打鼓,锣鼓声响彻云霄,那场面看起来很壮观。

随后,各个班级组成的方块队也依次入场了。大家都穿着校服或班服,排着整齐的队伍,迈着矫健的步伐走在跑道上。

看,一年级的同学入场了,他们手里拿着各种各样的道具,有的同学拿着一面小红旗,有的同学拿着向日葵,还有的同学拿着花环……当队伍经过主席台时,他们喊出了响亮的口号:“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

终于轮到我们班了,我是吹哨员,怕吹错,心里有点紧张。我吹着哨子,嘴里喊着:“齐步走,一二一……”同学们昂首挺胸,面带微笑,每个人手里拿着一把红色的雨伞,迈着矫健的步伐走向了主席台。我们一边走,一边喊着响亮的口号:“灵学聪慧,知行合一,放飞梦想,创造辉煌。”当我们班的方块队走到主席台后,我们就马上立定,面向主席台摆好了造型准备表演。当《红旗飘飘》的音乐响起,我们就打开红色的雨伞,做起动作来。当唱到“五星红旗,你是我的骄傲”时,站在两边的同学把红伞高高举起;当唱到“为你欢呼,为你祝福”时,站在中间的同学也高高地举起了雨伞并转动起来;当唱到“五星红旗,我为你自豪”时,手里举着五角星的五位同学马上跑了出来站好位置,于是,我们全班同学把手里拿的雨伞打开,整个班级的方块队由雨伞拼成了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顿时,周围响起热烈的掌声。在一旁观看的领导、老师、家长赞叹道:“这个表演好看,有创意,激起了我们的爱国之情。”我听了,心里乐滋滋的。最后,我们迈着整齐的步伐离开了主席台。

推体育其实是推体育精神 篇6

呃,篮球?最后一次现场看篮球是哪一年的事了?好像是上海体育馆?现场稀稀拉拉的几乎没有啥观众,当初是什么情况下拿到的票子,又是什么情况下决定去看的?

抑或,上海去看的那场篮球,到底有没有发生过?是梦中出现的场景?

我犹豫了三分钟,心想,见识一下本地的体育运动也好,于是点头答应了。

球赛在星期天,是类似于大学联赛或者邀请赛一类的加拿大大学之间的女子篮球赛。

比赛在Jack Simpson Gym 里举行。我们到了目的地的时候,那个体育馆外面的火炬塔燃着火,大约这通常说明体育馆里有比赛。

大学校园停车要收费,而我们附近的那台收费机有问题,零钱不够刷信用卡,而刷卡总是不成功,最后只好先开车进去,到另外一台机器上付款。

体育馆门口不仅燃着火炬,还停着几辆广告帅车。当我们走过广告帅车的时候,一个穿着西服的帅哥自里面奔出,路过我们的时候停下来问:“你们是看比赛吗?”

朋友连忙说是。

那人递过来两张票子,说:“喏,送给你们两张票,给你们省几块钱。”

我注意到他手里有一把票子。

朋友连忙称谢,转头对我说:“他们肯定是赞助单位,所以得到这么多票。今天运气真好,这免费票刚好跟停车费抵消了。”

朋友是卡尔加里大学毕业的,年轻的时候也喜欢运动,所以会回到母校支持母校的篮球比赛。

加拿大是个寒冷的国度,所以大部分的体育设施都是室内的。比如这个体育馆,平常除了比赛,也是学生训练上体育课的地方。一楼自然是球场,球场是多功能的,拉出不同的装置,可以进行不同的球类运动。四周围有看台,是给观众观看比赛的。看台的上面,环绕一周是跑道,可以进行长跑短跑训练或者比赛。跑道的一端连着进口,另一端被幔布围了起来,不知道后面是不是可以其他的田径设施。

当天一共两场比赛,第一场是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对渥太华大学(UBC VS UOTTAWA)。我们进去的时候时间还早,场上两个队的队员正在围着各自的篮球架进行热身运动。这些大学的篮球队,好像都有自己的吉祥物,电子记分板上,用的不是大学名字,而是代表两队的吉祥物的名字。

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吉祥物是T-Birds,渥太华大学队的标志是GEE-GEES,意思是骑士。所以当天的电子显示板上显示的对抗者是T-Birds VS GEE-GEES。

可能是时间未到,也可能是对抗者不是卡尔加里大学队,所以观众看起来稀稀拉拉的。我们不小心坐在了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BC)T-Birds 的啦啦队这一边。抬眼望去,渥太华大学(UOTTAWA)GEE-GEES的啦啦队在对面的观众席上。从人数上来讲,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占着压倒多数的优势。

更让我惊异的是——这些啦啦队的成员,都是队员的家长或者亲人!我不禁对国外父母重视体育的行为感慨万分。

跟国内不一样。国内的孩子玩体育,只要是玩出名堂被市队或者省队或者国家队选中,所有的开销都由国家包了,甚至还发给工资或者津贴;甚至在大学里,参加运动队或者代表学校去比赛的运动员,都会有津贴,路费学校报销,这是集全民之财力推少数人的体育。而在加拿大,情况截然不同,体育绝对是一项烧钱的爱好。首先参加各类的社会班,需要家长为孩子支付包括教练的各种费用,这一点跟国内差不多。但是孩子真的玩出水平,区别就来了。在加拿大,家长继续支付孩子的各种费用,包括买运动衣,支付孩子到各地比赛的飞机票以及住宿费,甚至这些父母组成啦啦队,跟着孩子四处飞,给孩子们加油打气。当然也是费用自理。

你想想这是多么大的一笔开销!知道了这些,你就能明白为什么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啦啦队在人数上占绝对优势——因为BC省离卡尔加里近,机票便宜!

这么近距离地观看比赛,我就是再不懂篮球,也看出点门道来。上半场两个队表现得旗鼓相当,分数咬合得相当接近,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对渥太华大学是32:30。双方的队员都表现得很出色,基本上是一对一的盯人战术,利用一切能利用的手段阻止对方靠近篮球架,将球投进篮内。

在这里,一个团队的胜利是第一优先要考虑的东西,个人主义要让位给团队合作,而团队合作并不妨碍个人的出色表现,在团队的合作中个人发挥自己最大的优势。

罚球投篮进球1分;对抗中红线内进球2分;对抗中红线外进球3分。队员们所有的任务就是抢球,狂奔并且传球到自己的篮下,进球,然后再狂奔到对方的领地,拦截阻止对方进球。

原本以为自己会打瞌睡的我,看得紧张异常,津津有味,头不断地跟着运动员跑步的节奏转来转去,嘴里发出兴奋或者沮丧的感叹词。

我旁边的UBC家长啦啦队更是兴奋,不断地敲打着充气棒,弄出很多声音,嘴里有节奏地高叫着——UBC UBC;T Birds T Birds!UBC的队员每进一个球,她们就敲打着能敲打的工具欢呼,对方每进一个球,她们就发出嘘声。

当然,对面渥太华大学的啦啦队做出相反的动作,场上是球员们对抗,场下是啦啦队们对抗。

最终UBC以59 :51完胜渥太华队。我以为家长啦啦队会离开,没想到这些邻省的父母们居然留下来给东道主卡尔加里大学队鼓劲儿,这种邻里之间结成联盟,互相帮助的精神,真是令我深深感动。

前一阵跟女儿的一次对话中,女儿告知我卡尔加里人和爱德明顿人彼此讨厌憎恨。这令我感到无限惊奇,问她——难道就像全中国人民讨厌上海人?

女儿回答,差不多吧。

但是问她为什么,她却说不上来。

于是我问了几个本地长大的卡尔加里人和爱德明顿人为什么,他们的回答很一致——可能是因为两个城市的冰球队长期对抗比赛的原因,自己城市的居民当然站在自己城市的球队一边,诋毁对方的城市和球队,时间长了就形成两个城市市民讨厌彼此的风俗。

这真是很有意思的体育文化。

接下来的一场是卡尔加里大学队对温莎大学队。在下一场开始之前,有一个小小的中场休息,主持人跑上来叫了几个小朋友做了几个游戏——抢篮球。规则跟我们平常玩的抢椅子一模一样,无非就是把椅子换成篮球。小朋友抢完篮球,卡尔加里大学的乐队上场表演。每个乐队队员似乎都是一专多能,吹奏的同时还会唱歌跳舞。

而且这边的乐队对于队员的身高体重以及性别没有要求,因为场上高矮胖瘦,搞怪滑稽动作层出不穷,充满了娱乐精神。

卡尔加里大学的吉祥物是一只红色恐龙,也上场载歌载舞。

观众席上的观众开始增多,本地人纷纷进入给本地球队鼓劲儿。在对面渥太华队啦啦队的前面,卡尔加里大学队的啦啦队穿着红色的奇装异服,以桶做鼓,架势十足地坐在温莎大学队的那边,企图对她们造成压力。温莎大学队的啦啦队也进场坐在我们旁边的座位上,跟我们隔着一个走道。

队员们和啦啦队员们,已经摆开了两军交锋的阵仗。

无奈第二场的比赛,一看水平就比第一场差了很大一截。卡尔加里队的投篮尤其不容乐观。尽管她们占着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可是比分还是节节败退。温莎大学队有几个队员红线外投篮相当出色,几个3分拿到手,一下子就把比分拉大。

当有教练要求暂停的时候,卡尔加里大学队的啦啦队员们就敲棒的敲棒,敲桶的敲桶,发出非常大的噪音,以至于温莎大学队的队员们不得不把椅子拖到球场中间去聆听教练的指导。

有个卡尔加里大学队啦啦队的队员跑道我们这边观众席来发充气棒,一人两个,可以敲打着发出声音为我们的球队助威。但是因为卡尔加里大学队节节败退,我旁边的那位朋友,净用着棒子来敲自己的头了。

“卡尔加里只有一百万人口,远比温哥华的人口要少,所以挑不出最好的队员情有可原。”他只好这么解释,令我莞尔。

比赛结束,我不禁感慨万千。中国的父母和西方的父母不同之处,对孩子的关注点不同,从这场小小的球赛中可见一斑。中国父母注重孩子的学术成长,注重孩子的音乐修养,不怎么重视体育,大概一是觉得东方人体质不如西方,干体育干不过西方人体育;二是觉得体育在孩子的未来职业中不重要。所以国人父母教育孩子,都是主推数学推英语推乐器,大多数都是单打独干的活动,不需要团队互动。

西方人玩体育,并不见得都希望孩子达到乔丹或者姚明或者林书豪式的成就,他们觉得这是一种社交方式,综合能力的培养方式。在这种团队式的体育活动中,孩子们可以结交朋友,培养团队意识,锻炼孩子的合作精神,绝大多数的孩子以后不会以体育为职业,但是在体育活动中学到的东西,却可以终身受益。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现代西方企业中,哪怕很多的大型上市公司,当它最初组建的时候,通常有两个志趣相投的合伙人;而我们中国人的民营企业模式,基本上都是家族企业模式,合作的双方,要么是父子,要么是兄弟,要么是夫妻。

推体育,其实是推体育精神。而体育精神,不仅仅是拼搏,更有团队意识,合作精神。

蜜 瓜

网络笔名汉代蜜瓜,本名秦岭,1969年出生于上海,毕业于杭州大学(现与浙江大学合并)中文系,出国前曾经从事过广告、外贸以及教育等多种职业。

作者2002年起迁居加拿大多伦多,2005年在海外著名中文网站发表处女作都市情感故事《断指》,引起轰动。其后又陆续发表《所谓伊人》、《咖啡的几种喝法》、《全职太太的幸福生活》、《我曾经是你的女人》等婚姻爱情连载小说以及诗歌、小品文和评论文章,在海外华人读者群中有很高的知名度。2008年十月由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悲情姐弟恋》(网络原载《孽情》),曾在新浪原创盘踞榜首一个月,创造日点击超过一百万的奇迹。

2008年底迁到加拿大风景秀丽的阿尔伯塔省新兴石油城卡尔加里。作者出国后读过书,从事过商店售货员、婚纱设计、图案设计等职业,对西方社会有深入细致的了解和体验。

大学体育精神 篇7

体育精神就其实质, 是一种心理资源、是一种具有能动作用的意识、是体育行为的动力源泉。体育的整体风貌、凝聚力、号召力、特色、水平以及感染力共同构成体育精神。即, 体育精神—是体育的信念、理想、情操及体育知识、审美水平的标志体。作为一种体育意识, 对体育的实践活动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是体育行为的动力的一种心理资源。体育精神, 作为一种规范力量, 规定着体育文化模式的选择。奥林匹克精神就是体育精神的集中反映。

1、体育精神对大学生的影响

首先, 体育精神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求真务实以及诚实守纪的良好品德。众所周知, 体育比赛与做人一样, 要不得投机取巧、弄虚作假, 要求所有参赛人员都要诚实守信、求真务实。古希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入口处的宙斯铜像上就镶刻着这样一句话:“在奥林匹克, 只能用快腿和体力战胜对手, 金钱不可能使你赢得胜利。”所以说, 体育精神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求真务实、集体观念以及诚实守纪的良好品德。

其次, 体育精神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有人认为, 体育是一种竞技活动, 是培养学生竞技意识的重要手段, 是以打败对手取得胜利为终极目标。其实, 这里存在一个明显的误区。体育是在一种竞技活动的同时, 亦是一种培养个体的合作意识, 以及求得两者间的和谐统一的有效途径。

最后, 体育精神有利于培养大学生法制意识, 使其更好地养成大学生遵纪守法精神。大学生参加体育运动必须遵守裁判规则, 违规就得受罚, 取得成绩则相应的受到奖励。所以说, 把体育文化中蕴涵的体育精神和大学生的纪律修养相结合, 对加强大学生纪律修养有着深远影响。

2、大学体育教学中的体育精神的培养

如何培养大学生的体育精神则成为现今高校体育教育的关键问题。在我看来, 大学体育教育中的体育精神主要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培养。

第一, 教材与引导相结合。教师应从教材的基本理念出发, 深入研究并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体育精神并加以提炼和升华。同时, 引导学生以乐观豁达的精神和积极向上的心态对待体育活动。同时, 引导学生与他人的团结协作, 使其能够更好的正确处理与队友、同伴的关系。第二, 运用灵活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培养其体育精神。教师应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以及方法培养学生, 使其在体育活动中树立体育精神意识。同时, 通过课堂学习或体育活动培养其公正、公平的心态以及不畏艰苦的意志力。

二、人格教育的概念

1、人格的影响因素

所谓人格, 究其本质是一种财富, 是一个人的良好尊严和意愿的宝贵财富。众所周知, 人格, 是一个人的心理格局或者说是心理面貌。即一个人的各种稳定而独特的心理特征以及一些意识倾向的总和。据研究表明, 人格大致包含这些内容:信念、气质、理想、性格、兴趣、能力等。同时人格的塑造也是由于先天、后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 我们来看先天遗传因素。古人云:“虎父无犬子”, 俗语也有:“龙生龙, 凤生凤, 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的说法。就其实质, 则是指先天遗传因素对子女人格品质的影响作用。实践表明, 人的生命冲动、基本情绪等个性中的下层成分在一定的条件之下容易遗传, 而所谓的信仰、世界观、理想等上层成分则会因为所处的社会环境而受到影响和制约。所以说, 先天遗传因素为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提供的是一种可能性。

其次, 我们来看后天环境因素。后天环境因素则包括以下几点:其一, 家庭影响。据某项实验表明, 人格中的交往能力、信任感、情绪的稳定性、语言能力等因素, 其发展和形成都与自身所处的家庭环境有着密切关系。其二, 社会环境影响。社会是个大家庭, 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位成员在其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会受到来自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干扰。所以说, 在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 在人格形成的过程中, 后天的环境是将先天所形成的这种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的必要因素。

2、高校体育对塑造大学生人格的意义

首先, 体育不仅是学生人格培养的重要手段, 而且也是发展其人格魅力的重要途径。大学生正处于心理的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时期, 他们的道德、需要、理想等个性倾向性以及能力、气质、性格等个性心理特征都没有成熟和定型, 就有很强的可塑性。而体育教学的过程和内容都具有全面的教育性以及可模拟社会实践活动, 对其人格的培养可以发挥直接的作用。有人说:“体育是育体与育心的最佳结合方式, 它对人格素质的培养具有其他学科难以替代的作用。”体育科学研究证明, 体育不仅可以增强学生体质以及增进学生的身体健康, 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 对陶冶学生的情操、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以及促进学生的社会化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所以说, 体育不仅是学生人格培养的重要手段, 而且也是发展其人格魅力的重要途径。

其次, 通过体育教学练就强壮的体魄, 可成为良好人格塑造的“载体”。大学生正处在学习的重要时期, 处在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上。特别是大学生正处在生理发育上的敏感阶段, 换句话说就是发育基本成熟阶段。进行体育教学, 不失时机地促进其身体的健康成长, 使“体者, 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的身体得到行之有效的锻炼, 可使之成为良好人格塑造的“载体”。

三、体育精神与人格教育之间的关系

1、体育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学生形成完整人格

众所周知, 心理健康的最终目标是人格的完整。其中人格完整的首要的标志则是:人格构成的各个要素都要完整、和谐、统一。即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世界观作为人格的核心, 并在此基础上将自身的愿望、行为以及目标统一起来。众所周知在我国各大高校, 体育教学是通过各种运动比赛以及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 使学生养成以规则来规范自身行为的良好习惯。同时通过体育精神的熏陶, 使其拥有公正、公平、客观的视角, 并以此分析问题和解决遇到的问题, 引导其在体育比赛中明确自身目标, 同时制定适合自己的合理的目标, 正确对待体育活动和竞争并以积极的心态迎接生活或者学习、工作中的一切挑战。所以说, 体育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学生形成完整人格。

2、体育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

衡量人格健康的标准有以下几条:其一, 必须在任何时刻都能客观实际地看待、认识世界;其二, 必须时刻拥有一份坚定的、积极的价值观以及端正的道德心;其三, 对待自己要客观实际, 认清自身;其四, 具有真实的安全感存在;其五, 对待所参与的各种活动都能专注其中;其六, 必须具有爱父母、亲人、朋友的情感和能力;其七, 能够更好的完成自己所承担的责任与工作。

在我国, 体育教学是一种具有竞争性、群体性特点的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和谐相处、公平竞争、相互关心的体育精神为基础的教学活动其在教学活动中, 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集体荣誉感、责任感得到提升。体育精神对培养一个健全的人格, 往往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小剑.论大学体育教学中的体育精神与人格教育[J].商情, 2009 (25) .[1]李小剑.论大学体育教学中的体育精神与人格教育[J].商情, 2009 (25) .

大学体育精神 篇8

关键词:大学体育精神,意义,途径

大学体育精神是大学环境中围绕体育而创造并不断延续的精神财富和与力量, 表现为具体的体育知识、体育风尚、体育道德以及体育观念等。我国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 但是高校大学的身体素质却没有明显提升, 也缺乏必须的组织规则意识、团队合作精神、竞争意识, 大学生的耐挫能力、抗压能力呈现下降趋势。为此, 高校必须重视大学体育精神培育, 促进大学生更好地锻炼和成长。

一、营造良好的的体育文化氛围, 转变传统教育思想

高校体育需要营造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 让学生感知浓郁的体验气氛, 让整个高校都能弥漫着热烈的体育精神, 不断强化他们的体育锻炼意识, 增强学生的体育兴趣。高校体育精神的承载者是学生, 体育文化的创造和弘扬者也是学生, 只有学生真正行动起来, 才能更好地彰显体育文化。对于高校大学生来说, 整个高校有了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 让学生受到体育精神的熏陶, 不断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 诱发学生体验锻炼的冲动, 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才能真正感知体育的精神和力量, 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体育文化精神。高校定期开展体育展示活动, 组织高校体育专业师生开展不同规格的体育表演活动, 组织非体育专业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体育比赛;遇到一些大型体育赛事及时做好观看宣传, 有条件的高校利用学校室外大屏幕荧屏直接转播大型体育赛事, 供学生观看。张贴各种形式的体育海报和体育文化宣传, 让学生处处感知体育文化的存在, 体验体育精神的力量, 不断增强他们的体验兴趣。

高校办学还应转变教学思想理念, 真正把学生的体育、智育和美育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弘扬体育精神, 摒弃传统的智育至上的办学教育思想。大哲学家柏拉图强调:什么样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体育能够确保人的健康强大, 音乐能够让人变得温文尔雅, 二者的融合才是最好的教育。西方把体育和智育、美育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甚至对体育和美育的重视有过之无不及。而我国传统的教育思想是体育和智育分离, 强调智育不可撼动的突出重要地位。很多学生从初中到高中到大学, 接受的都是智育至上的思想, 学校的文化氛围主要体现在学习的拼搏努力, 智育的强化训练。为此, 高校培养和弘扬体育文化精神, 需要不断转变教育思想, 重视体育的价值和作用。

二、升华体育价值文化, 融入高校大学大文化

大学文化是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也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保障, 升华价值文化, 提升体育文化的地位, 融合高校大学大文化体系之中, 让学生充分重视体育文化, 弘扬体育精神。大学是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为主要功能的独特社会组织。传承传统文化, 创新时代精神是很多高校的文化的主要内容, 重视文化的传统文化的继承, 培养学时代创新精神, 更多是在智育方面的强化, 培养研究性人才。在理想建设方面更多的多个研究领域的先哲为典范, 培养学生的治学态度与科研精神。新时期的高校文化体系建设, 需要融入体育精神, 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 重视生命本体基础, 强化非智力因素在高校文化中国的存在和价值。高校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智育和德育应是文化的两座塔尖, 而体育则是最为重要的根基, 创新与实践探索精神是高校文化的灵魂, 而竞争、团结、健康则是文化的骨架, 以此构建更为完善的高校文化价值体系。受传统思想认识的影响, 很多学生及家长都把体育当做学习的副业, 甚至把体育锻炼看做是影响学生的学习的负担, 甚至不少学生为了考试升学不惜超负荷学习, 把体育锻炼看和学习发展对立起来。高校应该充分重视体育精神, 构建融入体育精神的大文化, 让高校师生能够人人重视体育, 具有体育精神, 弘扬体育精神。西方发达国家非常重视体育精神文化, 希腊文明尤其充实体育精神, 现代竞技体育风靡西方世界, 家庭重视体育锻炼, 社会强化体育意识, 高校更是重视体育精神。以体育更好地锻炼身体素质, 强健生命, 并在此基础上强化他们的生命与健康意识, 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超越精神, 培养耐挫能力和抗压能力, 在体育运动中不断强化人的自信, 增强战胜自我、战胜困难的勇气, 这些都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也是大学文化中最为重要的精神所在, 以此融入高校文化体系, 培养大学体育精神。

三、创新体育教育方法模式, 将体育精神真正内化为学生的思想意识

高校培育体育精神, 重在教育教学实践, 在实践中国感知, 在锻炼中强化, 真正把体育精神内化为学生的素养, 外现为他们的行为和习惯, 让高校处处彰显体育精神, 让高校体育成为最为靓丽的风景, 以此营造更为直观浓郁的体育文化氛围。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三个层次, 高校培养体育精神不能仅仅停留在宣传教育方面, 更为重要的是行动和实践, 通过具体的教育实践, 强化认知, 增强体验, 成为一种综合素质和能力。让学生能够真正发展内心地喜欢体育, 能够自觉主动的参加体育锻炼, 真正感知体育的魅力和价值。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 让学生直接参与或观看, 感知体育的运动之美, 体育比赛中表现出来的竞争和超越意识;组建不同的体育兴趣小组, 设立不同的项目俱乐部, 让学生能够感知体育的精神文化, 学会不同的体育运动项目, 把体育运动发展成为个人的终身爱好, 成为生活和生命的一部分。

总之, 体育精神是一种内在精神力量, 是运动的灵魂, 是体育的生命, 高校体育教育不仅重视学生的体能训练和技能培养, 更应强化学生的体育精神。体育精神是体育文化的核心, 也是彰显高校文化的一面旗帜, 高校需要立足学校和学生实际, 培养好大学体育精神,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陈占通, 李毓雄.和谐文化语境下的大学体育文化的构建[J].内江科技, 2015 (11) .

大学体育精神 篇9

一、体育精神与和谐校园

体育精神表现在多领域,如体育精神经常与体育运动背景中的赞赏行为相联系,然而体育精神并不仅仅体现在竞技场上,它也常常被扩展至生活的其它领域,尤其是那些关注公平竞争的领域。从实践的角度理解体育精神,可以看到它主要包含着体育造就及人们在体育运动中所体现的宝贵品质,并为社会观念所积极接受的积极意识,那就是公平竞争、运动员风范、光明磊落和合作精神。

和谐大学校园作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和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校园是否和谐直接影响到人的全面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质量。一个公平的校园意味着在良性机制下机会的平等,竞争的公平。和谐大学校园是诚信友爱的校园诚信友爱是构建大学和谐大学校园的道德基础。诚信友爱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校园生活中的各种内耗和摩擦,构筑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有利于个体的身心健康和事业的成功,使学校的整体利益最大化,增加学校的价值认同和凝聚力。

二、体育精神与大学生的健康发展

体育作为一种文化,它有不同层面的价值。体育精神作为体育价值的最集中体现,反映了体育主体的价值需求、价值取向和价值标准。

适当的体育运动、良好的营养和社会关系,是抵抗生理和心理疾病的最佳办法,也是防范和矫治亚健康最有效的手段。大学生可以通过保持乐观向上的良好心态,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合理的膳食结构,适当体育运动来防范和矫治亚健康。但体育锻炼作为走出“亚健康”最有效的途径,会使大脑和身体发生一些变化,使大脑和精神得到休息,使体内激素分泌平衡、舒畅,并能促进与大脑有关的化学物质的分泌。体育锻炼能使学生集中意念、增强神经系统功能、是积极休息的最好手段之一、可以发展大脑右半球功能。提高智力、锻炼学生不怕困难、积极乐观、勇于竞争、勇于争取胜利的精神。锻炼学生的性格,使学生性格趋于外向、磨练学生的团队精神,提高与同伴相互配合、协作的能力。

三、体育精神与大学生团队建设

体育精神对心理相容性提供条件。心理相容性是团体成员之间,互相吸引、和睦相处。体育活动中,集体性、游戏式的项目,都蕴含着成员共存性的素材,为人们担当不同的角色提供了机会。每个参加者在其活动中,都不同程度的接受着团体活动的约束和限制,接受着团体活动的督促和激励,促使着每一位锻炼者适应群体的需要,这其中不仅是技术的、技能的,还包括精神的,体育参与者为了争得与自己相适应得地位而不遗余力,从而增强团队的稳固性。

体育精神促进团队凝聚力的构建。团队凝聚力是团队成员之间心理结合力的总和,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团队成员对团体所感受到的吸引力,从而自愿参与团体的活动;另一方面是团体对其成员积极地组织到团体活动去。体育活动恰恰具有加强团体凝聚力的作用,尤其是集体性的、竞技性的、对抗性的体育项目,通过这种手段,充分调动团体成员主动性、积极性挖掘自身的潜能,为自己的团体争光,从而促进团体凝聚力的构建。

四、体育精神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体育精神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提高人的自然素质。体育运动的竞争性,规范性,实践性、集体性以及普及性都为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提供基础。体育精神完善大学生自身的发展,完善人格,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并且能够培养他们坚忍不拔,顽强拼搏的精神。体育精神促进人人平等的无歧视原则,促进大学生的社会素质提高。

当今大学生在培养素质教育的同时,也要培养爱国主义教育、德育教育;体育的公平精神促进了社会中人人平等的实现。北京奥运会上有西方国家王室成员,有身价千万的体育明星,有身残志坚的参赛选手,也有要靠比赛来生存的运动员,但是他们都是站在公平的起跑线上,在平等的竞赛条件下一较高低。体育精神也正是因为公平这一突出的魅力受到全人类的欢迎。随着体育事业的潜移默化中深入人心,同时成为人们社会交往中的行为准则,从而促使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中人人平等观念的形成。体育精神素养的塑造,促使了当今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

五、体育精神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法制的社会,是讲规则的社会。社会需要有秩序才能和谐,体育需要有规则才能同台竞技。体育竞赛中的规则是社会法律制度最好的“样板”,随着体育事业的发展,体育精神的弘扬,使得人们对社会规则的重视,全社会民主法治观念的增强,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体育的规则,对我国和谐法制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体育运动不是个人孤立的活动,而是在与他人的交流合作的过程中完成的,不仅仅要遵循运动自身的规律,还要遵守一定的规则,通过公平竞争争取胜利。体育是一种社会行为,在其活动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必然会发生复杂的联系,为了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就必须对体育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行为进行正确公平的评价和调节,体育规则正是适应这种需要而逐渐形成的一套规范、规定,以期达到规范和约束人们的体育行为,保证体育运动顺利的进行和健康的发展。

六、体育精神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大学校园的意义

体育精神与和谐大学校园的关系,不仅体现在体育精神的功能上,更与和谐大学校园建设具有内在的必然联系。体育精神与和谐大学校园建设在学校育人这一根本目标上是一致的。人是有思想有情感有行为的,体育文化与和谐大学校园表面上一个是通过文化的形式、一个是通过环境的形式对人的培养与发展起着作用,但实质上它们都是对人的精神、文化、品质与身体、行为的教化。在培养人这一根本目标上,使命是一致的。因此体育精神与和谐大学校园建设,具有目标的一致性与内在的统一性这一显著特征。体育精神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体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是青年学生学习成长的场所,是以脑力劳动为主的场所,所以学校体育的宗旨是育人为主,健康第一,让师生们养成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使参加体育活动成为师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健康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健康不仅指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且是保持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善状态”。称之为三维:身体健康维、心理健康维、社会适应维只有这三个维度协调、完善发展,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健康。体育不仅使大学生身体达到了健康的目地,从另一层面也培养坚强的毅力和积极向上的精神,激励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还可在竞争和团结合作中不断地超越自我,培养集体主义观念和团队精神,从而使“德智体”全面发展,促进社会主义大学校园的和谐发展。

摘要:社会主义和谐大学校园是近年来一直关注与倡导的,对于和谐大学校园的构建,需要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学生的德育教育,家庭教育,文化素质教育等,体育精神强调“以人为本”和人的全面发展,提倡体育与文化、教育融为一体他们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联系。体育精神与和谐大学校园建设在学校育人这一根本目标上是一致的。那么体育精神的培养与和谐大学校园的构建有哪些联系?

关键词:体育精神,大学生,和谐校园,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黄莉.中华体育精神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

[2]闵健.论校园体育精神的特质与价值向度[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2.

[3]李龙谱.论体育精神在建构和谐大学校园文化中的渗透[J].体育世界,2008.

[4]龚秋玲.体育文明对高校内涵发展的影响[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00.

大学体育精神 篇10

高校体育是高校整体教育的一部分, 相较于其他动用脑力的学科, 高校体育是需要大学生调动全身心参与的学科。高校体育具有以下特点:第一, 高校体育运动是大学生通过肢体的活动来获得知识和技能, 并以增进身体健康为主要特征;第二, 高校体育通过组织大学生参与团体性活动促进大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从而增进大学生的社会性交流。

1、高校中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1.1、高校中大学身参与体育活动的现状

经过对相关文献的查阅和对相关数据的筛选分析统计, 我们可知高校中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行为主要呈现以下几种现象:

其一, 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可总结为身心健康、娱乐消遣、社会性需要和满足考试需要四种。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多数是为了获得健康的身体和愉悦的心情, 也有社交性的原因, 另外, 少部分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只是为了满足考试的需求, 不至于因为缺乏体育项目的锻炼而影响学业成绩。

其二, 绝大部分大学生将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都集中安排在体育课或者课外活动的时间, 这就对高校的体育场地设施形成了较大压力。

其三, 大学生对体育活动的种类有多样化的需求, 体育器材和设施也是必然的需求。高校中大学生参与的体育活动更加丰富, 以球类为例, 传统的足球、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等都需要体育器材和活动场地来支撑和辅助教学活动和体育活动的开展。

其四, 大学生对体育教师有较高的要求, 不仅要在知识、技术和能力上给予大学生必要的指导, 还要有端正的教学态度, 让大学生在体验身体锻炼的同时也有与老师之间的情感交流, 从而能够促进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和全面发展目标的实现。

1.2、影响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因素

主观因素是大学生在进入阶段之前基本都是接受封闭式灌输式知识教育, 体育活动少之又少, 且体育活动的设施场地、质量、持续性都不能得到保证, 进入大学阶段之后, 对于体育活动的兴致也已经被逐渐消磨, 对于体力锻炼有消极懈怠的心理。

相较于主观因素的影响, 客观因素更多, 影响力也更大。首先是体育活动本身的趣味性、竞争性、文艺性等特点的影响;其次是体育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态度及价值观的影响。体育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是否过硬会影响到大学生内心对体育活动的喜爱程度, 体育教师的态度是否端正不仅会影响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 更会影响大学生参与到体育课堂的积极性;再次是大学生的时间安排。学校的资源是有限的, 要实现有效合理地利用有限的公共资源以达到大学生的体育发展目标, 需要高校在整体上调控大学生的作息安排, 错开休息时间;最后, 高校的体育器材和场地的扩充及其功能价值的影响, 能否得到最大发挥也是影响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重要客观因素。

2、高校体育对大学生参与精神的培养

高校体育对大学生参与精神的培养有重要的作用, 高校体育的属性和特点促进了大学生科学、认真、友爱、全力以赴、吃苦耐劳、负责任、合法等参与精神和观念意识的形成。

2.1、高校体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科学的参与精神

高校体育课程设置和课程教学的科学性和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的属性能够给大学生提供更科学、合理的锻炼方法和成绩考核体系, 大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特点遵循科学的锻炼方法参与体育活动, 形成一种相对科学的体育活动方式。科学的参与精神和科学的方法习惯也会自然地应用到学习生活的其他方面。

2.2、高校体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认真和全力以赴的参与精神

体育活动是一种群体参与的活动, 另外高校体育活动本身的竞技性, 会使得参与其中的大学生自然得感受到获得成功的荣誉感和重要性, 以及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掌声和尊重的成就感, 他们会更加认真努力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 并为了集体和个人的荣誉全力以赴, 在体育活动中的体验不断得到加强巩固会促使大学生的认真和全力以赴的参与精神的培养。

2.3、体育活动中有很多团体参与竞技的项目, 需要团体成员之间彼此相互信任共同合作

在这个过程之中, 参与的成员肯定会有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但是在团体中必要的时候要牺牲小我, 成全大我。成员之间要相互友爱, 相互帮助, 相互取长补短才能使整个团队发挥出最大的潜能。人在体育运动中通过共同努力更容易建立信任、友谊和归属感, 参与到集体体育活动中也有利于参与者发展社会性交往能力, 学会友爱同学, 团结合作互助。

2.4、高校体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合法、负责任的参与精神

体育活动是集体参与的有组织有规则的实践活动, 在体育活动准备开展到结束的全过程中都有正式或者不成文的规则约束活动的参与者的行为举止, 以保证体育活动公平公正的有秩序的开展。大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时, 要对做出的行为和阐述的观点可能产生的后果承担相应的责任。在无数个体育活动参与过程中, 大学生会逐渐形成和巩固合法参与、负责人参与的参与精神。

3、促进大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措施

意识到高校体育活动对大学生参与精神形成的积极促进作用, 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大学生参与高校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以期达到促进大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参与精神。

首先, 新时期的在校大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方面还有待提高, 我们在大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应该积极进行适当的引导, 让大学生从思想层面认识到参加体育活动的重要性, 提高高校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从而培养和丰富大学生的参与精神。

其次, 学校进行体育课程改革。不仅将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列为重点, 也要将体育课程的游戏性、技艺性作为参考, 提高体育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另外, 加强对体育教师的选拔, 培训, 完善高校体育教师评价体系, 保证体育教师在知识技能上能帮助指导大学生, 也能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给予学生学习交流的空间和可能性, 从而促进学生科学认真积极的参与精神的形成。

再次, 学校加大资金投入, 增加体育基础设施、高级器材, 扩大体育活动场地, 从空间上保证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可能性。另外, 学校从整体上统筹安排学生的作息, 从时间段上错开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 从而保证有限资源最大潜力的发挥。

最后, 还应该从精神教育本身来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宣传呼吁大学生形成科学、认真、积极、负责任、合作、友爱、合法、全力以赴、吃苦耐劳的参与精神, 从而充分有效地补充体育对完善大学生的个性与人格和增强他们意志品质的作用, 进而达到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的目标, 也更好地体现高校体育的价值和作用。

4、结语

参与精神是个体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思想观念, 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对其自身形成良好的参与精神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促进大学生增加体育活动方面, 需要学校、教师和大学生自身共同的努力。大学生应强化自身的参与动机;学校应采取措施增加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 另外通过增加体育设施和扩大体育教学场以为大学生业余时间参加体育活动提供空间上的可能性;体育教师应积极提高自身专业知识和技能, 教导体育知识的同时帮助同学们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为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钱利安, 黄?.论高校体育对大学生“参与精神”的培养[J].现代教育科学, 2014, 09.

[2]李月华.多元文化下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的“体育精神”培养调查研究[D].成都::成都体育学院, 2014.

[3]黄晓波.培育大学体育精神的现实意义及途径[J].体育学刊, 2012, 01.

[4]王建明, 陈红喜.论高等学校的体育精神教育[J].江苏高教, 2005, 02.

[5]张华操.体育教学中体育精神教育的理论建构及路径选择[J].运动, 2011, 16.

学校体育运动中的体育精神教育 篇11

第一层是传授体育基本知识、技能,使学生掌握锻炼身体的手段。这也是当代学校体育教学的基本目标,是使学生接触体育活动的最基本的途径,通过体育相关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让学生们产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

第二层次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提高对身体和健康的认识,掌握有关身体健康的知识和科学健身方法,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坚持锻炼,增强体能,促进身体健康,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第三层次是进行精神层面上的教育,即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体育精神的教育。体育精神是一种文化意识和社会意识,是通过体育运动而形成并集中体现出人类的力量、智慧与进取心理等积极的意识总和,是体育运动的最高产物。

一体育精神的内涵

一般意义上的精神,指的是“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体育精神就是指人们在参加体育活动的过程当中所展现和凝结出来的体育意识、思维和体育价值观念的综合,最终形成一种的意识形态和特定品质。但凡每一种精神的产生,总存在着其积极的意义:一种精神的逐步成熟往往能表现出这种精神所代表的价值观念。这种抽象的精神在现实体育生活中常常演化成为人们观念中超越现实的体育理想,即为推动人类和平事业的发展和反对人类战争,倡导科学与民主,甚至是人类一切美好的东西,鼓舞人们积极向上,战胜一切困难,实现人类自我的超越。体育精神的这个理想是需要政治、军事、法律等国家机器的强制力的推动才能实现的,单凭体育精神本身的力量显然难以实现全部的体育理想。当然,我们不是否认体育精神和体育理想对人类生活和体育生活的辐射力,它的确现实地影响着我们的社会生活。

相对于体育竞技而言,体育精神教育更关注学习者的主体地位,重视调动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体育精神的教育强调的是如何在身体健康的基础上追求心理的健康,它关注个性的成长,但又要求个体在掌握一定的体育技术技能的基础上,能更好地进行团体合作,共同进取。

二学校体育教育中体育精神教育的内容及具体措施

(一)内容

1拼搏进取。在体育运动当中拼搏精神是表现得最为突出的一个部分,从早些年我国女排所创造的“五连冠”的辉煌战绩,到现如今我国110米栏的名将刘翔在雅典奥运会上创造的属于我们自己的神话,这些活生生的例子无不彰显着体育运动的拼搏进取精神,而现如今深受我国广大青少年学生喜欢的美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NBA),更是体育精神的一种完美呈现,它所渗透的不到最后一秒钟绝不放弃的理念,更可以认为是体育精神的一种升华,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才会使得全世界的青少年对这项赛事的喜爱程度疯狂无比。我们可以把这种拼搏精神看做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更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更为具体的诠释,如果把体育精神比做一棵参天大树,那我国的传统文化则是这棵大树生根发芽的沃土,它从这块肥沃的土壤中汲取自己所需要的养料,然后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展现于世人,影响着世人。

2公平竞争。现代体育竞赛中对兴奋剂的检查已经到了近乎苛刻的地步,并且成立了国际反兴奋剂委员会,专门针对在各种正式比赛中违反规定使用兴奋剂的运动员,一旦查证属实,即取消该运动员所创造的运动成绩并处以禁赛的惩罚,严重者有可能被终生禁止参加任何形式的正式比赛。其目的就在于给所有的运动员创造一个公平的比赛环境。

从2010年1月开始,游泳比赛禁止使用高科技的“鲨鱼皮”泳装,原因是该种类的泳装因其独特的结构,可以使运动员在水中所受的阻力忽略不计,且该装备的造价极其昂贵,这也就造成了某些运动员在比赛还未开始的时候就已经处在较高的起点上,对其他运动员并不公平。

从以上事例可以看出,公平竞争是体育竞赛的又一个显著的特点,这种理念为竞争激烈、残酷的体育竞赛添加了一个良好的平衡点,让二者有机地结合了起来,它使残酷的竞争在公平的大前提下进行,名次的好坏在这种理念下显得不再具有目的上的唯一性,更多的是通过体育竞赛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而这些都必须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上才能实现。

3团队协作。体育运动的又一个核心部分则是团队合作精神。团队合作可以说是任何一种体育运动取得好成绩的关键之所在,其中也包括田径运动这种以个人为主参与比赛的项目。在参赛运动员的背后也有一系列的工作人员在默默地付出,这其中包括了教练组成员、营养师、队医等等的后勤人员的汗水。也只有这些人的精诚合作,才能使所有参赛人员以最佳的竞技状态参加到比赛当中,为最终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打下坚实的基础。学校体育可能不会拥有职业体育项目中如此完备的体系,但是也并不缺乏团队至上的项目:三大球以及拔河、两人三足等广大学生喜闻乐见的项目对团队精神做出了最完美的诠释。在这些项目之中个人的力量显得那么微不足道,只有大家朝着一个目标共同努力,发挥集体的优势,才可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学生们在参与这些项目的过程当中,在集体竞争与协作之中,集体概念在每个人的头脑中有了具体、鲜明的印象,会使他们深刻地领悟到,一个人只有真正融入集体之中才有可能是强大的。

4遵守规则。但凡体育运动项目,无一例外的都会有自己相应的规则和规范,体育比赛之所以能够顺利进行或令行禁止,这与裁判规则的强制性是分不开的,每一项运动都是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向人们展示其最美的一面。体育竞赛中的规则与规范正是社会法规和人类共同规范的一种模拟和缩影,体育竞赛场地和相应的竞赛活动是我们现有社会范畴与社会生活的缩影,竞赛规则则可以视为法律条例和社会道德规范的替代物,裁判则充当执法者的角色。令行禁止是体育运动区别于其他运动最大的一个特点,竞赛者参加体育活动必须遵循相应的规则,违规受罚;获绩得奖,同时也在无形中养成社会和谐的精神和文明的行为方式。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各类项目的规则要求、评判细则,更要让学生懂得如何去遵守这些规则并养成良好的体育道德品质,从而提高自身的素质,任何时候都不能把获胜当成惟一目的而不择手段,更不能把自己的胜利建立在伤害他人身心健康的基础之上,将遵守规则锻炼成学生的一种习惯,慢慢地引导学生将其内化成为自身行为准则的一部分,使他们无论处在什么地位、什么环境之中都能自觉的遵守相应的规则和规范。

(二)措施

1学校体育中以课堂教学为主要途径,以活动课、课余训练、竞赛活动为基本途径,加强体育精神的宜传,提高学生的理论认识,实行倡导、培养、教育相结合的方式。

2除了体育教学以外,学校还要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锻炼、体育竞赛,可以是竞技性的,也可以是健身性、娱乐性的。另外,还要经常开展一些常规体育项目以外的活动实践,尤其是集体性的项目,如拔河、球类、接力跑、广播操的训练和比赛,要求他们不仅要做好比赛前的组队训练,而且在比赛时要组织拉拉队,场上队员齐心协力、奋力拼搏,场下观众做好鼓励和后勤服务等工作,使整个运动场上的学生在体育竞赛中凝聚成巨大的集体主义力量。

3无论是宣传教育、课堂教学,还是活动实践,都要做到形式不拘、层次多样、内容丰富,力争使每位同学都能参与其中,充分调动学生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不仅知晓体育精神的内涵、意义和培养方法,而且要让个性得以张扬、才能得以充分发挥、人格得以健全,从而为体育精神的内化提供前提和载体。

4作为体育知识和技能的传播者,体育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教育能力,把握好反映体育精神教育的典型教材、典型事例,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教育;还应对体育精神理论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以便使体育的教育与精神的培养更加有的放矢。

5要更深层次地挖掘现有体育教材的内容,并通过教师加以正确的启发和引导,使学生对体育精神的认识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三)建议

1在学校的体育教育过程当中,加强与体育精神相关知识的渗透,争取做到提倡、培养、教育相结合。

2重视榜样的力量。以优秀学生运动员的事例对学生进行教育,使之产生心理上的共鸣,从而达到精神境界的提高。

3加强对体育教师的理论知识培训,从源头上抓起。

4各学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大力开展各项体育运动,使学生在体育运动过程当中感受体育精神的内涵,从而达到教育和培养的目的。

大学体育精神 篇12

1 体育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

高等体育院校体育专业大致可以分为体育教育专业、运动训练专业、高水平运动队等。体育专业大学生是高等院校中的特殊群体。他们由于在中学阶段偏重于运动成绩的获得, 大部分时间在不同级别的运动队训练, 使得他们有着如文化知识薄弱, 思想单纯, 理性不足, 竞争性强, 可塑性大等不同于非体育专业学生的特点。

1.1 思想活跃, 总体健康向上

思想活跃是体育专业大学生的突出优点之一, 他们比较注重独立思考, 凡事都要问个为什么。他们敢于思考和探索现实生活中提出的许多问题, 积极探求真理, 有一种追根求源的精神。

目前, 体育专业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也有明显提高, 精神风貌积极向上。在对北华大学体育学院的学生调查中显示, 90%以上的学生赞同诚信意识、赞同做人最重要;绝大多数学生赞同学校开展的“大学生文明修身工程”, 反对校园不文明现象、争做文明大学生;绝大多数学生都表示愿意参加各种校园文化活动, 丰富课余生活;多数大学生也表现出强烈的成才愿望, 相信通过自身努力能够在社会中获得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绝大多数体育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发展态势。同时, 他们有着较强的集体荣誉感, 如北华大学的龙舟队员们, 他们团结协作、拼搏进取, 取得了许多骄人成绩, 为学校争得了荣誉。

1.2 知识薄弱, 偏重专业训练

体育专业学生由于在中学阶段偏重于运动成绩的获得, 大部分时间在不同级别的运动队练习, 因此他们的文化知识很薄弱。在对北华大学体育专业的学生调查中显示, 40%的学生对政治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了解甚少, 这就导致他们的政治思维能力、政治辨别能力相对较差, 政治态度、政治观点、政治方向经常模糊不清, 甚至出现错误。

1.3 理性不足, 容易行为失范

体育专业考生参加高考时, 加考专项技术, 文化课的分数线是单独排名划线, 成绩与其他文理科类的考生有较大的差距。由于专业的特殊性, 决定了学生入学时文化素质相对偏低, 学习文化的热情大受影响。对学科课程 (特别是公共课) 的学习兴趣不大, 再加之自我约束力差, 容易产生旷课、考试作弊等不良行为。这就加大了教育和管理的难度。

2 龙舟运动对体育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目前,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流价值观为基础、以培养四有新人为目标。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基础与龙舟精神有着广泛的契合, 结合体育专业大学生的特点, 龙舟运动也将成为高校进行体育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手段, 同时龙舟运动也丰富、补充和完善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2.1 龙舟运动是实现体育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

龙舟运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首先, 龙舟运动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的理论认知。龙舟运动是由传统民间民俗活动传承下来的, 包含着一种对古代的怀念, 对古代英雄敬仰之情, 同时龙舟竟渡是一项集速度、耐力、力量等素质要求为一体的体育项目, 在比赛中, 要求运动员遵从指挥、团结一致, 通力协作, 奋力拼搏, 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其次, 龙舟运动有助于加强学生的思想意识的磨炼, 只有经得起磨炼、耐得住考验的人, 才能使个人的思想意识逐步走向成熟, 龙舟运动不仅需要过硬的体能, 更需要坚定的意志, 因此, 龙舟运动是对个人思想认识的不断打磨和萃取。

再次, 坚持龙舟运动有助于学生道德规范的形成。龙舟运动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 能够使队员们逐步规范个人行为, 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2.2 龙舟运动丰富和发展了体育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龙舟运动的核心是团结奉献精神、友爱精神、互助精神, 符合当代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丰富和补充。首先, 龙舟运动能增强学生爱国主义精神。龙舟是因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发展起来的, 屈原在人们心中是一个不朽的形象, 他的爱国情怀、忧民思想、高贵人格、勇敢高尚的精神在不同的时代与社会中都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通过开展龙舟运动使学生时刻牢记他们的事迹, 学习他们的爱国主义的精神。

其次, 龙舟运动能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龙舟运动是一项集团结性、娱乐性、竞技性、观赏性为一体的活动, 它是由原始的单地区活动发展到现在的多地区、多民族的竞技运动。这使龙舟文化融合了各个民族的共同特点, 通过开展龙舟竞渡, 促进彼此间的交流, 加强民族凝聚力。如北华大学龙舟队在发展的过程中所积淀的优良传统和文化以及“团结、协作、拼搏、进取”的龙舟精神已根植大学校园。

再次, 龙舟运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龙舟训练过程中, 学生必须接受大运动量和超强运动负荷的训练, 同时, 要承受极大的生理负荷。在这个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品质, 加强了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3 以龙舟为载体加强体育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3.1 扩大宣传力度, 普及龙舟知识

龙舟运动在学校内的普及与认知度的提高是对体育专业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在学校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对龙舟运动的起源、发展, 国际、国内、大学内开展现状及健身、娱乐、教育等功能向学生进行传播, 让更多的学生了解龙舟。

3.2 开展龙舟活动, 丰富校园文化

高校龙舟应该是高校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 也是贯彻全民健身计划, 实施“素质教育”,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完成学校体育任务的重要途径。作为文化现象的龙舟运动品牌, 也有很强的教育功能, 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龙舟运动知识, 修身养性, 传播龙舟运动和龙舟运动文化, 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还能使学生在参与运动的过程中自身的社会品德、团结协作的精神等得到自然的提升, 特别是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深刻的意义。因此, 在高校应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龙舟活动。

3.3 鼓励学生广泛参与, 分享龙舟精神

龙舟活动并不是一种单纯的体育项目, 它是以团结、协作、奉献为基础的;龙舟活动也不是一个人的活动, 它提倡的是一种互助精神的传递。因此, 要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到龙舟活动中来, 让参与者有机会和大家分享个人的思想收获。通过分享来感染人、教育人, 使得更多的大学生愿意参与到龙舟活动中来, 提升自我价值感和成就感, 为创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龙舟活动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其作用是显著的, 只有不断地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将龙舟活动巧妙地渗透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 用龙舟精神来感染人、熏陶人, 用体育活动方式来实现思想教育的功能, 这样才会对体育专业大学生的思想教育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平越, 孔庆涛.我国高校龙舟运动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上海第三工业大学学报, 2010, (04) :25-26.

[2]武雪鹰.高校龙舟运动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2010, (09) :72-73.

[3]应露晨.高校体育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 2010, (03) :159-160.

[4]蒙军.体育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2, (01) :236-237.

[5]涂相仁.高校体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8, (3) :54-55.

上一篇:职业追求下一篇:电子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