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体育生活化

2024-07-12

大学体育生活化(精选12篇)

大学体育生活化 篇1

0 引言

大学体育教育是锻炼大学生各项身体素质的重要手段, 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不仅关系着他们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还与我国人才培养的质量息息相关。体育生活化就是指人们为了个人身体健康, 将体育活动融入到生活中, 使体育活动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部分的一种日常行为。因此, 大学体育生活化的涵义就是要以大学生的生活为起点来思考大学体育教学, 使大学体育教学能够与大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1 大学体育生活化理念产生的重要依据

(1) 人们的心理需求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诺的需求理论中提出了人的内在需求驱使人们形成了外在的动机, 而有了动机自然就会产生人们的行为, 即是由于人们对体育活动有心理需求促使人们形成了进行体育运动的动机, 进而导致人们产生运动行为。因此, 大学体育生活化是以大学生的价值需求为中心, 满足人们心理需求的结果。

(2) "人本主义"教育教学理念的要求

学校课程与大学生生活以及现实社会问题紧密联系是"人本主义"教育理念下的课程最主要的特点。因此, 将体育运动课程与大学生生活联系起来, 让体育运动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 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观念和体育意识, 让他们在大学时期能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和体育行为, 这是"人本主义"教育教学理念的基本要求。

(3) 人们对生活的追求的需要

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 中西方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在这样的社会发展形势下, 必然会促进人们自我意识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于生活质量和时尚个性生活方式也有了更高的追求。人们为了追求更加健康、时尚、个性化的生活方式, 提高生活质量, 就必然使得体育运动与人们的生活结合得更加紧密, 因此, 在当前社会生活发展潮流的不断推动之下, 促进了大学体育生活化的理念在高校的形成。

2 大学体育生活化构建对策

(1) 转变观念, 强调大学体育生活化的重要作用

长期以来, 我国深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和影响, 高校只重视对学生文化水平的提高, 而忽略了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加强, 阻碍了大学体育生活化的进程和大学体育教学水平的发展。因此, 要做好大学体育生活化, 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要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 重视体育教育在高校的发展, 促进大学体育生活化。首先, 高校要加大对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宣传力度, 积极培养大学生的健康观念和健康意识, 让体育活动变成大学生内心深处的迫切需要, 这样体育活动才能渗透如大学生生活当中;其次, 高校要加强体育设施和环境建设力度, 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体育活动环境。

(2) 加强专业化体育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要积极提高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平, 充分发挥高校体育教师的重大作用, 让大学体育教师成为大学体育生活化的催化剂, 促进大学体育生活化的发展。根据大学体育生活化的需要, 加强对体育教师各方面体育生活化素质的培养, 把高校体育教师分成健身健美型、娱乐休闲型、医疗保健型以及竞技运动型等不同的类型, 对大学生进行全方位的体育活动指导, 更好地满足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的需求。

(3) 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加入情感体验教育和个性发展教育

在大学时期的体育课程教学实践中加入情感体验教育和个性化发展教育对于大学体育生活化的实现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首先, 体育运动中包含着人们的情感过程, 体育活动可以让人放松身心, 也可以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休闲娱乐, 人们还可以通过体育活动发泄个人情绪, 使人们在体育活动中产生强烈的感官刺激, 因此要在高校体育实践教学中加入情感体验教育, 使大学体育活动能够满足大学生的情感需求;其次, 体育运动具有很强的个性倾向, 大学生可以通过体育活动进行自我个性展示, 因此, 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 体育教师要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大学体育教育教学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情感和个性化发展, 高校要设计不同类型的体育项目, 在满足大学生兴趣爱好的同时也能够促进大学生情感体验的深化和个性的发展。

(4) 给大学生灌输体育生活化理念

人们的生活方式是由人们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态度决定的, 高校在体育课堂上一定要给大学生灌输体育生活化理念, 让学生能够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养成良好的体育生活化习惯, 这样才能形成大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高校不仅要通过网络、广播、校园纸媒、宣传栏等宣传平台来进行体育生活化理念的宣传和灌输, 还要举办各种体育竞赛活动,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让他们能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体育生活化理念, 从而能够促使大学生热爱运动, 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最终达到促进大学体育生活化的目标。

3 结语

总而言之, 大学时期是培养大学生各项身体素质和心里素质的重要时期, 在大学期间必须要加强大学生的身体素质, 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运动习惯, 这样才能让体育活动与大学生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大学体育生活化是一种健康的生活理念, 通过在高校实施体育生活化能够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使大学生能够拥有健康的体魄, 有助于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摘要:本文探讨了大学体育生活化理念产生的重要依据, 并提出了一些构建大学体育生活化的对策, 希望能够对我国大学体育教育教学事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大学,体育,生活化

参考文献

[1]邹桂芳.我国体育生活化构建策略探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9 (04) .

[2]秦爱民, 陈燕, 吴静祎.浅谈社会体育生活化[J].教育艺术, 2007 (09) .

[3]邹桂芳.我国体育生活化构建策略探析[J].重庆大学体育学院, 2008 (4) .

大学体育生活化 篇2

安徽省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现状调查

采用调查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对安徽省18所高校1800名大学生的生活方式进行调查,从大学生的生活现状、体育意识、体育行为、项目、场馆和组织形式、参与保障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作 者:韩冠宙 HAN Guan-zhou 作者单位:安徽巢湖学院,体育系,安徽,巢湖,238024刊 名:体育科研英文刊名:SPORTS SCIENCE RESEARCH年,卷(期):200930(3)分类号:G807.01关键词:安徽 大学生 体育 生活方式

大学体育生活化 篇3

摘 要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和对影响普通高校大学生课余体育生活得调查研究发现,普通高校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的形式和动机男女生有着很大的差别,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动机男女生有别,不少大学生缺乏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和知识,学校缺乏安排和老师的指导,影响他们课外体育锻炼的有显性因素和隐性因素。并根据其影响因素来制定相应措施来提高大学生对课余体育生活得积极性。

关键词 课余体育 因素 课余体育生活 动机

一、前言

课余体育是指学生在课余时间里,运用各种身体练习和方法,以发展身体、增强体质、活跃身心、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丰富业余文化生活为目的而进行的体育教育活动[1]。课余体育生活与体育课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学校体育的目标任务。大学生是终身体育的入门期、关键期,它是由学校体育过渡到社会体育的桥梁,对培养大学生体育意识、体育能力以及形成良好的体育行为、树立终身体育观念起着决定性作用[2]。由于大学生自由支配自己的空间不断扩大,怎样体验和利用课余生活已成为当前高校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探究大学生课余体育生活以及怎样促进大学生更加积极的参加课余体育生活对个体健康甚至国民素质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大学生课余体育生活的内容及形式

大学生的课余体育生活内容是丰富多彩的,他因不同学生的年龄、性格和性别等特征而表现不一。男生大多喜欢球类运动,比如篮球、足球和乒乓球等,家庭条件好一些的同学还经常参加羽毛球、网球等运动;相对男生,女生则更喜欢参加一些出汗少、趣味性强的体育活动,例如慢跑、快走、踢毽子和扔沙包等体育活动。

大学虽说是一个半开放的小社会,但是大学生课余体育生活的形式却显得相对单调些,学生主要通过体育课、班级体育活动或者学校运动会等形式来参与体育运动,尽管课下时间充裕,可大多数同学还是选择逛街和在宿舍呆着上网,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与学生的对体育的兴趣和没有形成良好的体育生活方式是分不开的。

三、影响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生活的因素

影响大学生课余体育生活的因素主要分为显性因素和隐性因素两方面:在外因方面,受环境、群体(同学)影响的比率最大,说明体育环境对人有明显的影响,高校大学生交往对象主要局限于身边的同学和朋友,久而久之,势必产生彼此之间的影响,这可能与学生的从众心理、从众程度有关,另外,外因中还受地方区域性和地方传统性项目的制约。

(一)影响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生活显性因素

场地器材因素。近年来,由于普通高校的“扩招”现象一直在不断地继续,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的数量都直线上升,这势必造成场地器材满足不了广大体育爱好者的需求。因此,各学校在完成扩招任务的同时,嗨应该考虑到,如何从硬件条件,尤其是场地器材方面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体育爱好需要。

时间因素。没时间或时间不够,是制约学生从事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因素,学生有充足的课余时间,但真正投入到体育活动中去的却不多,许多课余时间都用到了各类社团活动、上网聊天、交结朋友等活动上,这样使得诸多学生的体育活动时间没有保障,绝大多数学生时断时续,不具备持久性,而体育锻炼要经常地、持久地进行才能有效地调节和促进机体的发展。

组织指导因素。组织力度不够或根本没人组织,是制约其课外体育活动的另一重要因素。从事体育专业的学生更乐意和需要专业人员的指导,在这一方面,学校应该加大重视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另外,找不到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怕累、懒动、没兴趣、体育环境差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课余体育活动的开展[3]。

(二)影响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生活的隐性因素

大学生掌握科学锻炼与卫生保健知识不容乐观。由于体育知识的贫乏,导致他们在健身实践及健身习惯养成等方面缺乏正确、科学的理论知识指导,目前高校体育课大都采取选项课教学形式,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但高校在公共体育课教学内容上,理论课教学时数的极少(体育系除外)。由于体育理论课的不足,严重影响大学生掌握必要的体育基础理论知识与卫生保健常识,这造成部分大学生体育意识淡薄、锻炼自觉性差甚至过量运动反而有损健康的后果。

四、促进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生活的措施

怎样促进大学生积极的去参加课余体育生活是本文的重点,要针对其影响因素解决问题。首先,学校体育场馆设施是学生进行余暇体育锻炼的基本条件。因此,学校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设施条件并挖掘潜力,科学合理的安排提高使用效率;搞好体育场馆、器材的规划建设,使体育场馆设施对硬件条件跟上学校的总体发展,以保障学生余暇体育锻炼的开展。其次,学校要增加体育活动的项目种类,来提高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积极性,让更多的学生参加到课余体育生活中来。第三,为每项活动配对专业的老师,专门保护学生和对学生进行项目指导,同时组织学生进行活动,让课余体育生活更加有序、和谐。第四,对学生进行体育基础理论和卫生保健知识的课堂教育,让学生增强内在理论,并逐渐运用到外在锻炼上去。

五、结束语

高校体育场地设施的严重缺乏、时间问题、无人组织指导等问题,成为制约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活动最主要的显性因素。高校大学生不仅是我国体育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我国国民素质提高的生力军。通过对影响大学生课余体育生活得因素的研究分析,可以方便从各个方面让大学生在课余时间更加积极的参与到课余体育锻炼中来,使大学生的课余体育生活变得更加充实,更加有活力。

参考文献:

[1] 陈佩华.对体育生活化的再论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2.16(2):19-21.

[2] 徐明欣.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评估方案的研制与实践[J].体育科学.2000(2):15.

浅谈大学体育与生活 篇4

关键词:大学体育,生活化

1. 大学体育生活化理念产生的心理学依据

根据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关于“动机与需求”的相关理论, 人们的动机是由其内在需要驱动的, 我们可以把这个理论简化一下。即“需要—动机—行为”, 而人们的行为和动机就是根据其心理需要的不断变化而有所不同, 走、跑、跳、投等基本运动技能来自于人们求生的本能, 而现代体育运动则来自于人们生活, 因此, 对大学体育进行生活化的教育, 根据社会生活的发展和社会生活中人们对体育的需要, 以学生的价值需求为导向, 有针对性地把社会生活中的有关人们与体育的关系等体育现象, 作为大学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 将对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意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 实现大学体育生活化的途径

2.1 实践教学

体育运动包含着人们所具有的所有情感过程, 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休闲娱乐和放松身心的重要手段之一。体育活动可视为愉快、高兴、娱乐、乐趣、兴致的同义词。体育比赛中所展现出来的健与美、力量和速度、艺术性和高强度的对抗力, 无不对人们产生着强烈的感官刺激, 使得人们可在欣赏运动竞赛过程中得到极大的情感享受, 得到情感发泄的机会和场所。而在运动竞赛过程中运动员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风采和人格魅力, 使得人们在欣赏比赛的同时关注着他们的表现, 明星运动员对高超运动技艺的演示, 又吸引人们关注着相关的体育运动项目, 激发起人们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 影响着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体育意识和行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把“快乐体育”和“享受体育”的理念通过实践教学的形式传输给学生, 使学生学会欣赏和享受体育运动。看看“申奥”成功后国民的喜悦, 再看看冲击世界杯成功后球迷的激情, 生活中的社会现象和具体事例无不体现着人们对体育的灼热情感。自我实现的、那些已经达到高度成熟、健康、自我完成的人, 对学生产生着如此多的吸引力, 同时也激发学生参与到这一运动中去。可以这么说, 体育情感是在满足体育参与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 当主体出现该种需要时。就会对满足需要或能帮助自己实现目标的对象产生肯定态度, 体育运动渐渐地也就成为一种需要, 一种基本需要, 或类似于人的本能的需要。这基本需要的特征是主观的, 即一种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向往和欲望, 在感觉到欲望、要求、向往、希望的时候, 人就被激发了。

2.2 理论教学

在理论教学上应该增加以下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功利观教育。此处所谈的功利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运用体育所具有的社会功能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教育, 并且使学生通过在了解体育所具有的社会功能的基础上, 学会运用体育的社会功能为自身的发展服务。21世纪是注意力经济时代, 只有在工作、生活中让自身得到与己相关的社会群体的关注, 才能使相关的社会群体了解和认识自己, 以便使自身得到更好的发展。而体育则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一个重要纽带, 由于在运动过程中人们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 并且还可在交流对运动认识的过程中扩散到对其他事物的看法和态度, 因此, 通过体育运动, 人们不但可以促进相互了解, 而且还可以找到一个志同道合的社会群体为自身发展服务。众所周知, 人的社会发展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自身所具有的交际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 而这些能力的发展靠一般的智力性因素的教育这个基本途径是非常艰难的,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在培养人格和提高能力方面, 体育活动能更好地发挥其教育功能。体育具有休闲娱乐的功能, 可起到放松身心的作用, 如果我们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运用体育所具有的社会功能, 把体育与自身发展联系起来, 必将促进学生体育自我参与意识的形成, 从而达到终身体育的教育目的。

二是体育时尚观的教育。时尚是当代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十分频繁的词语之一, 时尚具有现代感和时代性。对人们而言时尚代表着一种生活方式、生活观念、生活态度和生活品位。而现代体育从根本上来讲, 是人们具有的一种在体育运动中享受生活的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 是人们向自身、向社会的回归过程, 作为一种实践是为了促使个体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使个体人格与社会人格能够得到和谐的统一, 使个体得到社会的认可。体育运动作为生活时尚已经逐步成为影响人们生活方式的社会现象之一, 尤其是体育与娱乐时尚的紧密联结, 使得体育成为年轻人关注的热点, 英国球员贝克汉姆现象就是体育与娱乐时尚紧密联结的最好体现。由于大中学生是追求生活时尚的主要群体, 而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接受教育程度的提高, 相关人群对某些运动项目的迷恋和追求有了可能。由于时尚对人们的生活追求和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 作为教育而言, 在大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提倡体育时尚观教育, 充分运用时尚与体育的关系对学生进行教育, 培养学生建立和形成正确的体育时尚观, 不但对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意识和观念将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而且还将对学生的健康发展和形成良好的生活观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顾明远.世界教育大事典[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5.

【也农村小学体育教学的生活化】 篇5

大通县桥头镇中心学校

充守义

我们作为小学体育工作者,尤其是农村小学体育器材缺乏,加之平日里工作量大;所以,从实际出发,在生活实践中开创新的体育教学,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接触生活、感触生活,利用生活化的体育教学来激发学生学习体育兴趣,用心去看待、发现、解决问题,发掘新的教学方法、手段让学生得到身心的体验和锻炼,在体育课堂中不断地求知与探索,让体育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喜爱的一种生活。从生活走向课堂,将生活中无数神奇美妙的东西融合于课堂教学,让学生学得更有味,教师教得更带劲。何乐而不为呢!

一、多彩的生活世界是我们挖掘体育教学的根基。

生活世界是我们创新体育课堂教学的根基,它引导着我们探究学生的对现实的认识、对生活的体验、对精神的感悟和对可能生活的憧憬。而创造是生活的本质,人的创造需要回到人的生活世界中才有意义,只有当学生进入真正的生命历程,真正的创造才会生成。我们应结合现代生活教育和创新理论指导,对学生生活的全部时空展开研究,再现生活的课堂,使我们的体育教学生活化,成为学生喜爱的课堂。

二、生活之树常绿,需要用心去选择。

“上山千条路,共仰一月高”,只要这种教学方式是符合教育规律,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能促进学生的发展的,就应予以肯定,并通过对体育课堂教学实例的共同合中更新教育理念。

感受和分析,在理论、实践和生活的融

例:我国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期间,许多地方都有划龙舟的习俗,纪念战国时代的爱国诗人屈原。教学中利用学生自己制作的草垫子,人手一块,排列四路纵队,两脚左右分开坐在垫上,像条长龙,由最后一位同学将小海绵垫举起从头上方向前传递到最前方,最前方的同学接到垫立即放置地上并坐在上面,队伍依此前进一块垫坐下,后方同学将轮空的垫依法进行,直到最后一块经过终点线为胜队。将体育课堂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悟体育的真谛。“纸飞机”在投掷教学方面可谓一项较好的辅助练习,在新的教学中,创设情景,将学校场地设成军事基地,新的方法进行新的练习,学生的跑、跳、投以及过障碍等练习在课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越过高山(穿过篮球架)——飞过海平面(在架空层直线跑)——穿过小树林(8字绕石柱)——返回机场(站立于篮球场)”,创设情景,学生在跑的同时发挥着想象力,激发他们的兴趣,体育课不再是单纯的慢跑;投射纸飞机并用立定跳远的方法量出距离,越远越好,学生跳、投的能力得到加强;风云变幻,如何克服困难,从穿过障碍物的练习,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和坚强意志。“跳橡皮筋”是一项小学生喜欢的活动项目,在课余时间随时随地都可以得到练习,将其引入体育课堂,从“型、色、变”等方面让学生“再创”新知,学习于课堂、娱乐于课余。如:有个二年级的学生除了老师教授的方法外,想出了用橡皮筋当作跳绳用,当时我试了试,轻巧不容易勾住脚。又如当作鱼网、当作手套绳、当作班车``````等等来自学生的想象创作。他们使用不同器材让动作方法得到再现令人为之感触至深!

三、从生活中感悟,实践中完善。

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多做有心人,精心创设情境,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作为教师在辅导学生进行练习时就应把生活与体育串联起来,即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使“生活”与“感悟”建立联系,发掘更新的教学媒介。

游戏是生活之感性和理性的高度统一;在游戏中,学生过去的经验得以再现,当前的现实得以表征,未来的可能得以萌芽和预期。回忆小时候常在地地上画圈扔小沙包跳来跳去,挺好玩的!教师以此萌发了“跳房子”教学,以新意图、新教法,以一小空空地为载体,凑成图案跳起来,蹦跳的欢快无可比拟,从生活中给课堂带来新的生机。

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教学方法中采用比赛形式,更能体现出小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他们愿意把许多体育项目,采用竞赛的方式来完成,并计较胜负.因此,在备课与教学时,都必须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考虑相应的教法和手段,通过采用多种多样富有比赛性的活动,尽力提高学生锻炼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如发展学生下肢力量的素质练习时,就搞多数人都能参加的“立定跳接力”,“单脚跳接力”,“双脚跳”前进的比赛.练习技巧时,可采用滚翻类的比赛来进行教学.这样不仅激发学生练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及克服困难勇于进取的优良品质.每次活动结束了,许多学生还兴趣未尽,沉浸在欢乐之中.体育课堂是创新体育教学的重要阵地,课堂教学延伸于生活,真正体会生活是创新体育课堂教学的源泉,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尽力为学生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根据不同的生活形象创设符合学生实际生活的情景教学,使学生对体育有新的认识,鼓励学生敢于思考、善于思考,不断超越自我,超越某个群体,要善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养成。体育教师更应该认真学习和领会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及时更新观念,挖掘学生的潜力,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与爱好,为学生终身体育观的形成奉献出自己应有的劳动。

四.挖掘生活资源,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发现、挖掘生活中的体育资源,并将锻炼的意识向家庭、生活延伸,以学生的作用,影响家庭其他成员投入到自我锻炼之中。使不仅学生感受到体育无处不在,运动无比精彩,而且生活中到处都充满着体育。例如:和爸爸、妈妈开个家庭运动会;家庭世界杯(用旧报纸挖两个洞当场地,把球用手指把弹珠弹进洞);和爸爸妈妈来个体操赛(在床上进行前滚翻,手倒立比赛);用气球来做个头球赛。通过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能设计出数不胜数的适合家庭成员参与的体育游戏。

大学体育生活化 篇6

【关键词】体育社团;大学生体育生活化;影响

1.高校体育社团概念的外延。逻辑学认为任何一个被定义项都有其外延,根据体育社团的定义,可以得知高校体育社团的外延即存在体育团体组织这个大系统中,其子系统的内部包含所有体育社团组织的分类结构,就是现实中存在的或可能存在于我国高等学校中,由学生自愿组织起来的、从事或开展各种运动项目实践活动的体育团体组织。如学生中的以健美操、足球、篮球、棋牌、跆拳道、体育舞蹈、登山、轮滑、定向越野等等各种运动项目命名的体育协会、俱乐部以及他们的联合组织。

2.体育生活化的解释,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体育生活化进行了解释。最先研究体育生活化的学者韩丹认为:其含义包括三种意思:一是把体育渗透、加入到人们的生活程序中,二是体育溶进各种生活方式成为必要成分,三是溶进人的生命活动全过程的每一项活动中。对于体育生活化的包含内容来说,研究我国体育生活化趋势梁利民博士认为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锻炼习惯(2)锻炼氛围(3)社会思潮(4)价值观念(5)人格特征(6)行为规范意识(7)体育生活消费

3.高校体育社团影响体育生活化环境的构建,为大学生塑造了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据文献分析,大学生参与体育社团,究其原因多是源于对某一特定体育项目的兴趣与爱好。因此,加入社团后的学生在体育项目的学习活动的参加多是积极地,主动地。高校体育社团因其活动的特殊性,所有社团成员会在固定的锻炼场地定期进行活动,成员一旦进入特定的体育社团环境,就会进一步加深其体育项目的取向,形成体育锻炼习惯,将某一运动项目固定化到日常生活当中。在体育社团的特定练习环境中其羊群效应同样存在,社团成员之间通过互相之间的交流,长时间稳定的练习,很容易在价值观、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上产生共鸣现象。这在客观上给大学生体育生活化营造一个相对良好的体育锻炼环境。

4.高校体育社团影响大学生的交往和沟通方式,对大学生体育生活化起到了情感上的推动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情:“社会个体都有来自对团体的认同与归属地需要”、“除了来自家庭这个团体的认同与归属外,还需要来自团体的认同与归属。”参与高校体育社团的学生来自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年级,他们在东通的社团活动中,与所有志同道合的社团成员一起参与锻炼,大家在情感上进行交流,在技术上进行切磋,在生活上进行帮助,将体育社团作为一个桥梁,将体育活动作为一个相互联系的纽带,在社团互动中假声彼此交流沟通的同时,也将体育锻炼融入自己的生活当中,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好的一部分。由此可见:高校体育社团满足了大学生体育的生活发展需要以及感情需要,为大学生体育生活化提供了情感需求。

5.高校体育社团影响大学生的终生体育意识,为大学生认同体育生活化提供了理念上的推动作用。在体育生活化的内涵上,体育生活价值观是一个重要的评价维度。价值观念的形成、生活理念的生成都与所接受的环境和教育都有很大的影响。高校体育社团作为一个较大规模的学校团体,每个社团都有自己明确的规章制度、纪律观念及管理模式。学生参加体育社团活动时,社团负责人对体育文化的传输;日常锻炼时,同学们对体育健身功能的见证;社团组织竞赛活动时,同学们对体育竞赛精神的领悟等等,都为大学生体育学习,体育文化的摄入、终生体育观念的形成产生一定影响作用,对大学生体育生活化起到理念上的推动作用。

6.高校体育社团影响大学生自主参与体育锻炼的次数,对大学生体育生活化起到了行动上的推动作用。大学生体育生活化一个很重要的标志就是大学生业余生活中参与体育锻炼的次数和每次参与体育锻炼时所选择的强度。分析认为体育社团作为一个特殊的组织团体,在学生选择加入时具有自主性与自愿性,参与社团后要服从社团纪律,加之社团活动具有开展活动的连续性、活动组织具有趣味性等特点,这些形成了促使学生持之以恒的参与体育锻炼的内外驱动力,为大学生体育生活化提供了行动上的推动作用。

7.高校体育社团影响着大学生的消费观,是体育生活化观念融入大学生物质生活。体育生活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日常生活消费方式的体育化。调查发现加入体育社团对大学生的消费方式产生一定的影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人们不再是将衣、食、住、行作为人生的主要追求。在1978年出版的《体育运动国际宪章》中指出:“体育是提高生活质量的主要手段”。大学作为学校和社会接轨的桥梁,提早要、养成合理健康的消费观,对进入社会后的生活方式有着巨大的影响。而根据参与社团学生和未参与社团成员的学生进行分析研究,我们发现,二者在体育消费上存在差异。而在“是否愿意把钱用在体育消费上。”二者之间也存在差异。而在参与社团成员问卷中,我们也发现参与社团后大学生在体育方面的消费较之未参与社团之前有明显的提高。这也从一方面反映出,高校体育社团对大学生生活方式的影响,为大学生体育生活化提供了经济上的动力作用。

【参考文献】

[1]韩丹.论体育生活化【J】.福建体育科技,1991.10

[2]卜苏利.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研究现状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5.1

[3]王爽.高校体育社团组织对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的作用【D】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13.1

大学生体育生活现状的调查研究 篇7

关键词:学生,体育生活,调查研究

随着《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颁布和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 许多高校的体育部门及教育工作者们围绕高校体育教育目标、体育课程体系与结构、体育课程教材内容选择与组织形式、体育课教学方法与手段、体育课考核办法、课外体育活动的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和改革工作的实施, 有效的推进了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和发展。也为学生体育生活的健康开展创造了更好的环境和有力的条件。高等学校是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 学生的体育生活状况可以反映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情况, 综合研究大学生的体育生活现状, 无论对于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的奋斗目标, 或是实现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及深远影响, 对学校体育工作的改革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通过对学生的体育生活状况的调查, 了解学生的体育生活现状, 分析体育生活的影响因素, 掌握其规律及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合理建议, 为学生体育生活的健康开展提供参考。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随机抽取陕西高校部分学生作为研究样本。

2、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通过网络、图书、杂志等查阅有关大学生体育生活方面的文献资料, 并进行整理、分析、提炼, 从而形成新的观点和认识来支撑课题研究的结论。

(2) 问卷调查法。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 设计了调查问卷, 遵循社会调查问卷原则, 形成正式调查问卷。针对学生发放调查问卷400份, 回收394份, 回收率98.5%, 其中有效问卷392份, 有效率98%。

(3) 数理统计法。应用百分比方法对调查问卷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4) 逻辑分析法。应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方法对问卷所得结果进行归纳总结。

二、结果与分析

1、学生体育生活现状

(1) 学生对体育关注的内容及途径。学生对体育的关注程度决定了其对体育的参与程度, 在通讯媒体较为发达的今天, 学生关注体育的内容和渠道十分丰富, 这为学生对体育的关注有了很大的帮助, 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体育文化和内容, 促进学生关注和参与体育活动, 丰富和提高了学生体育生活的内容和水平。大学生关注体育的主要途径是电视新闻直播和电视比赛实况, 喜好程度依次是体育电视新闻直播、电视比赛实况、电脑网络、报刊杂志和电视节目教导, 有占14%学生选择电脑网络。

(2) 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从调查中发现, 大学生体育参与的动机是全方位的, 主要有提高体育成绩、优美形体、学校要求、为了健康、锻炼人群影响、丰富课余生活、结交朋友、增加自信、培养锻炼能力等, 大学生将“为了健康”作为体育参与的首要目的, 总体来看, 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是健康向上的。

(3) 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频度。大学生体育活动的行为状况是通过体育活动的频度来反映的。频度是指单位时间内参加体育活动的次数。体育活动的频度可以反映学生的体育意识和体育习惯, 可以体现学校体育教育的效果。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的次数上每周2-3次的人数居多, 占44.8%, 每周参加体育活动5次以上的只占3.4%, 每周不参加体育活动的占7.8%。男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每周2-4次为最多, 分别为42.5%和37.2%, 每周5次以上 (含5次) 为5.8%, 女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每周1-3次为最多, 分别为33.1%和47%, 每周3-4次为8%, 每周5次以上 (含5次) 仅为0.9%, 女生参加体育活动5次以上 (含5次) 明显低于男生 (5.8%) , 而不参加体育活动的女生又明显高于男生。学生每次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为30-60min的占32.4%, 每次参加体育活动时间为60~90min的人数有26.2%, 参加体育活动时间为120min以上的占0.9%, 30min以下的占24.7%。男生的持续时间30min以下为20.7%;30-60min为26.7%, 而女生为28.6%和38%。这也反映出女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持续时间与每天保证1小时体育锻炼的要求相差甚远。根据1997年规定的我国体育人口的基本标准, 即每周参加体育活动不低于3次, 每次活动时间30分钟以上, 具有与自身体质和所从事的体育项目相适应的中等或中等以上负荷强度者。以此可以看出, 还有很多大学生不能达到“体育人口”的标准。

2、影响学生体育生活的主要因素

(1) 体育意识薄弱。体育意识薄弱直接影响其对体育活动的参与, 部分学生的体育意识薄弱直接导致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不明确, 学生在体育课上所学到的大多数是一些技能, 而体育理论方面的知识却很少知道, 导致一部分学生在心理上认为体育就是玩, 从而忽略了体育的功能最终导致学生对体育缺乏兴趣, 从而远离体育活动。部分学生认为身体好坏与参与体育锻炼无关, 只要吃好睡足就行了;另有学生不能够合理安排时间从而没有时间进行体育活动。

(2) 场地器材不理想。高校扩建带来的多校区运行模式, 在场地器材方面明显不足。比如新校区虽场地多但无室内体育馆, 一些受天气影响较明显的项目很难开展, 比如羽毛球、乒乓球等项目, 在遇到刮风等天气时就很难进行, 另外无游泳、武术、体操等场馆。老校区场地明显较少, 目前只有两块篮球场, 三、四块羽毛球场, 无乒乓球场、排球等场地, 虽然有一个体育馆, 但由于活动安排较满, 大部分学生用不上, 很难满足学生参与体育活动项目的场地需求。因为场地的原因致使有部分同学放弃了一些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 学生体育关注的内容上男、女学生差异较大。关注体育的途径也是多渠道的主要以电视节目、报刊杂志和电脑等为主, 摄取体育信息更加快速、便利。

(2) 学生将“为了健康”作为体育参与的首要目的, 说明学生对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要性的认识处于良好水平。

(3) 学生多集中在下午的16:00~19:00进行体育活动, 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地点主要以校园场馆为主。在参与活动的频度上, 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次数和参加体育活动的持续时间处于一个适度状态, 其中男生参加体育活动次数远远大于女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次数, 男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持续时间也远远大于女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

(4) 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项目主要以球类为主, 健身操、舞蹈在女生中占有一定比例。男女生在项目选择上带有性别差异。

2、建议

(1) 加强对大学生体育方面的教育, 加大对大学生体育生活的理论知识学习的组织和指导, 增强宣传力度来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 为大学生体育生活提供保证。

(2) 学校应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针对学生喜爱的项目如男生对篮球、足球等、女生对健美操、舞蹈、羽毛球和乒乓球等, 除体育课配备足够的师资外, 也应安排专业教师进行课外体育活动的指导。

参考文献

[1]魏统朋, 陈丽, 祝瑞雪.普通高校大学生校园体育生活现状剖析[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08, (6) .

[2]周特跃, 张智, 蒋毅.湖南省大学生体育生活现状调查与分析[J].安徽体育科技, 2005, 26 (1) :38.

大学体育生活化 篇8

1、大学体育教学效果现状

传统的大学体育教学, 普遍采用“身体素质”+“专项技术”+“理论讲座”的教学模式, 但事实证明, 这样的教学模式并没有使学生的“技能”、“体质”得以提升。

运动技能方面, 大多数同学认为应该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内容, 可以在以后的生活中用到, 但目前的大学体育教学内容没有实质性的作用, 对以后的生活基本没有帮助;增强体质方面, 人们体质强弱并非全靠后天锻炼, 和遗传、生活环境、生活条件等多种因素都有密切的联系。体育锻炼只是众多因素中比较重要的一个, 而且只有适合自己的体育锻炼才会有增强体质的效果;培养人才方面, 体育作为一门学科, 单方面承担培养人的任务是无法完成的。而“成才”也不是学生学习体育的目标。

所以传统的大学体育教学。既不能帮助学生增强体质, 增进健康, 也未能帮助学生培养体育兴趣, 养成锻炼的习惯, 更不用说培养体育技能特长。

2、大学体育教学应以服务学生为目标

1995年在哥本哈根举行的世界首脑会议上通过的《行政纲领》中明示:“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 是改善和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活质量。”联合国计划署在其《人类发展报告》中揭示:“人类发展是一个提高人们生存机会的过程, 从整体上说, 健康、接受良好教育和生活美满幸福是人类发展的基本标志。”我国也实时提出了建设小康社会, 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活质量。体育作为社会生活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更应该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 反映人们的需求, 当然包括成长中的学生现在及未来的生活质量。国家办学校, 对学校实施体育教学活动, 以服务学生生活、帮助学生获得高质量的生活能力为目标, 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3、大学体育教学以服务学生的具体措施

在大学生的意识中, 大学对于人的一生非常重要, 以后要想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上立足, 并取得高质量的生活, 都需要在大学打下坚实的专业和技能基础。所以, 大学体育教学只有与时俱进, 以帮助学生获得高质量的生活能力为目标, 及时调整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才能从根本上调动大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才能增强体育教学效益。

首先, 重视教学方法和组织活动。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 强化学生的良好体验, 缓解学生对于体育课程学习的逆反心理, 促进学生身体和心理等各方面健康和谐发展。

其次, 可以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技能水平、认知水平等创造多种教学情境、教学方法, 激发不同个性、不同需求的同学的强烈求知欲和探究欲, 从而促使他们能够进行自觉主动性学习。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 他们可以通过书籍、网络、电视、讲座等各种不同的途径对知识进行进一步的了解和补充性学习, 巩固已学知识, 加深对体育文化价值的了解。

最后, 很多学生认为, 体育作为大学学习中一个不是特别重要的学科, 他们学习的目标远不止于锻炼身体和增强体质, 而是变为“健、美、乐”。健可以理解为健身、健心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美包括人体美、运动美、心灵美等主要的三个方面, 学生通过平衡各种关系, 包括内心和外部环境的关系, 学生之间的关系, 师生之间的关系来充实人生, 进行更高层次的追求。乐不言而喻, 就是高兴、快乐、幸福、兴奋等, 追求乐已经成为现代人最重要取向, 通过这些增强他们的整体实力, 进而改善和提高他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大学体育教学要以学生追求, 这就使体育教学要以快乐的形式传授学生, 这样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进而显示出新的活力。无论从心理、生理, 还是社会需要考虑, “健、美、乐”都是学生追求美好生活的象征, 而体育与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体育以“健、美、乐”为目标, 既能符合学生的切身利益, 也是现实发展的需要, 不但能从根本上调动学生参与体育实践的主动性, 还能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使体育真正成为他们生活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总之, 为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 国家办学需要培养服务社会、服务生活、具有创造美好生活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学生希望未来能够获得并享受高质量的生活, 需要从各方面打好基础。大学体育是阶段性的体育, 其教育与教学过程应在服务学生生活的宏观目标下, 注重增强学生获得高质量生活能力培养, 并以学生的“健、美、乐”为目标, 才能使体育真正成为广大学生的现实需求和终身需要, 才能蓬勃发展。这就需要大学的体育教学要转变观念, 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 全面运用教学因素, 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服务学生, 服务社会。

摘要:大学体育教学的目标先后经历了“技能”、“体质”、“人才”三个阶段, 但经过实践证明, 这些并不是大学生追求的终极目标, 他们有更高层次的理解和需求。大学体育教学的对象基本上都是成年人, 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对教学内容及模式有自己独到的认识。在经济、文化发展全球化的大背景下, 他们更看重自身能力的提高, 以便将来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 创造美好的高质量的生活。

关键词:大学体育,服务学生,具体措施

参考文献

大学体育生活化 篇9

当前大学生闲暇生活现状不容乐观, 主要表现为:闲暇时间充裕但结构不合理, 闲暇活动层次不高, 闲暇心态不够成熟。而随着闲暇时间的增多, 让大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关心自己, 关注自己的健康和身心娱乐显得尤为重要。如今高校各种社团活动蓬勃兴起, 体育社团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大学生参加体育社团活动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强健他们的身体, 丰富体育社团的健身性、娱乐性、创造性、新奇性。同时极大的充实了大学生闲暇生活的内涵。

纵观近年来我国关于大学生闲暇生活与体育社团的关系研究, 从基本结构特征的探讨到一系列相关研究的深入, 再到以新的研究视角开辟新的研究领域, 研究热潮日益升温, 可以总结出一些特点和趋势。

1 概念界定

闲暇生活是人的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意指在闲暇时间里人们是怎样生活的, 从事了哪些闲暇活动和参与了多少闲暇活动。换句话说闲暇生活是人们利用闲暇时间进行活动的方式及其过程的总和。

2 研究概述

2.1 闲暇时间与体育活动

胡光霞对吉林大学学生闲暇时间体育活动的调查发现大学生余暇体育活动的参与性不强, 而且存在性别差异;对体育活动项目的选择也存在性别差异, 体育消费水平较低等。谭晓静对少数民族大学生闲暇教育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发现:少数民族大学生最喜欢的运动是球类, 对其他具有民族特色的运动项目却认识不深。一方面是, 因为球类运动是群体项目, 学生可以在玩中感受团体的力量和快乐;另一方面是, 因为从小学到高中, 学校很少开展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 学生由于没有机会学习, 因此对此难以产生兴趣。进行体育运动的目的对他们来说那就是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放松一下, 恢复精力进行下一次更紧张的学习而已。

闲暇教育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从事问题解决的实践体验。美国卡耐基教育促进会1984年对美国许多大学生的调查研究表明, 大学教育的效果与学生在校园里度过的时光及学生参与各项活动的质量正相关。学生从事工作需要灵活地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经验, 通过视、听、闻、触、摸等感知活动进行尝试、探究。这些尝试、探究的过程就是学生创新潜质得以挖掘的过程。

2.2 闲暇生活需要高校营造良好的闲暇氛围

叶望新对大学生闲暇教育问题的探讨中提出有效的营造闲暇生活的良好氛围研究表明:为了发挥在大学生闲暇教育中的保障作用, 高校要营造良好的闲暇环境, 一方面, 要努力搞好校园文化建设, 营造积极向上、健康高雅的文化氛围, 使大学生得到熏陶和影响。另一方面, 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体育、娱乐、实践活动的设施, 给闲暇教育以经费支持、政策引导和制度保证, 使大学生闲暇教育的“软件”和“硬件”都得到优化。

2.3 体育社团活动的内容方式

邓三英对怀化学院学生闲暇生活现状的调查与分析表明:大学生的集中性, 主要通过各级各类部门组织的团体活动体现出来。张晓明、李庆峰大学生闲暇生活的调查分析:学生闲暇时间十分丰富, 但闲暇生活却往往表现出质量不高、闲暇活动的时间结构不尽合理、层次较低等特征。目前, 几乎所有的高校都设立了小至十几个大至上百个的学生社团组织, 其中体育社团占有相当大的比例。通过社团组织开展闲暇活动和教育, 成为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主要途径。但笔者发现不少大学生对社团组织的参与度与认可度不高, 社团组织普通存在“社团活动任务化”、“社团活动目的功利化”倾向。为此高校应该规范对已经有的社团组织的管理, 加强对社团管理人员的正确引导和科学培训, 指导学生各类社团开展积极向上、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

3 未来研究方向

如今国内外已经有大量的实验和文章已经证明了体育运动可以对大学生的闲暇生活质量起到积极的调节作用。而且也在体育运动对具体哪些心理因素有良好的影响, 对哪些方面的影响不大等方面做了研究。因此, 笔者认为以下几个问题在以后应该加强研究。

3.1 体育社团活动的内容、方式

体育社团是广大学生为实现自身的意愿和爱好自发组成的专业性团体, 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是其鲜明的特征。选择合适的活动内容及恰当的活动方式可以提高参与者的兴趣。同时, 体育运动的竞争性有助于激发社团成员行为的积极性。体育社团以其特有的教育娱乐功能让参与者平和、乐观的看待生活的一切, 并通过对社会意识的培养, 稳定的推动社会的进步。

3.2 体育社团负方面的影响

任何事情都是有利也有弊, 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也是如此, 现在的报道基本上全部是指出体育锻炼对学生闲暇生活的积极影响, 以后的研究可以大胆的探索有关消极影响的问题。如不合理的运动方式, 不正确的态度、超负荷运动等对学生闲暇生活的影响等。

3.3 研究范围的拓展

进一步拓宽研究范围, 如何将体育课堂教学与体育社团活动连为一体, 如何将大学生闲暇教育延伸到高等教育的全过程, 建立和健全体育社团的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 发展和壮大体育社团的功能和经济实力, 最大限度地拓宽体育为学校服务的功能, 把学校体育和大学生的综合发展有机结合。

4 小结

如今我国在体育社团和闲暇教育关系方面的研究发展不是很快, 研究方法比较单一。已有的实证研究主要是通过问卷调查法来进行, 然后来比较经常参加体育活动与不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在哪些方面存在差异, 目前对相关课题的研究是不能够进行相关的因果推论的。虽然我们现在根据国内的大量研究还不能对体育社团和闲暇教育进行因果推论, 但是大量的实证研究还是支持体育社团对大学生闲暇教育的积极作用这一观点的, 因此大学生们还是应该积极的科学的参加各类体育社团, “以欣然之态, 做心爱之事”, 积极拓展闲暇生活的空间, 营造闲暇生活的广阔天地, 建设富有特色的高校闲暇文化。

摘要:体育社团的开展与大学生闲暇生活密切相关, 本文通过文献综述的方法对高校体育社团对大学生闲暇生活的演变及其影响进行了介绍。结果表明在关于体育社团和大学生闲暇生活关系方面的研究取得的一定的成果, 但是尚存在一定的不足, 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及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闲暇生活,体育社团

参考文献

[1]汪流, 李捷.北京市体育社会组织发展现状与对策[J].体育文化导刊, 2010 (08) .

[2]卢浩宇.对大学生闲暇教育的思考——以广西某高校闲暇教育为个案[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02) .

[3]曲天敏, 李巧灵.河南省高校体育社团的管理模式——基于组织资源的配置研究[J].体育学刊, 2008 (11) .

[4]邓三英.怀化学院学生闲暇生活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怀化学院学报, 2010 (03) .

大学体育生活化 篇10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为我校大学生;研究方法为访问座谈法、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体育锻炼的动机

现代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锻炼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化与统一性的特点。根据调查, 我校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动机为增强体质、娱乐交流、美化形体等。而增强体质与运动娱乐是全体男同学的首选与次选因素, 比率占30.2%与21.8%, 这说明当代大学生对体育的理解已经上升为一个高的层次。其次, 由于性别的差异, 25.4%的女生参与体育活动是为了减肥美化形体和考试的需求, 男生更希望的是通过参加体育锻炼来得到娱乐与发展个性, 这与男女生不同的身心特征有直接的联系。 (表1)

2.2 体育锻炼内容的选择

从锻炼选择的内容上看, 大学生体育锻炼内容的选择覆盖了十几个项目:篮球、羽毛球、乒乓球、足球、轮滑、网球、游泳等。在对项目的选择上, 男女生有较大的不同, 男生的兴趣点在于对抗比较激烈的活动, 比如:足球、篮球等, 女生的兴趣点则在于节奏感强、运动强度较小的活动, 比如:瑜伽、健美操等。从整体趋势上看, 我校大学生体育活动虽然不是技术性要求很高的运动, 但是选择体育生活方式的手段较多, 而且大多数体育锻炼都具有大众化和实用性, 这样, 更有利于学生进行体育活动, 提高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在项目上, 多数学生会选择群众基础好、普及率高、容易展开的项目。 (表2)

2.3 体育锻炼时间的选择

根据调查表明 (表3) :男生平均每周活动的次数主要集中在3次上次, 占49.1%, 女生则集中在1~2次, 占43.4%, 以上结果反映了大学生对体育锻炼具有积极的行为表现。而每次锻炼时间的调查结果表明 (表4) :大学生每天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明显不足, 日活动量不足30min的男学生占到40.2%, 而女生则高达71%, 相比之下每日能保证半小时活动量者中男生明显高于女生, 男生体育锻炼时间保证率较高, 而女生的锻炼时间相对较短, 从上述结果不难看出虽然大学生对体育生活方式的意义认识明确, 但是在实际参与中还是有很大的差距。

2.4 影响体育锻炼的因素 (表5)

随着社会的进步, 我校大学生对体育健身的认识越来越深刻, 而缺少场地器材、经济条件制约等外部因素则成为主要因素。其中, 有40.7%的大学生认为体育场地器材的不足影响了他们参加体育锻炼。当前我校招生规模日益扩大, 学生的人数迅速增加, 但体育场地设施的发展相对滞后, 人平均场地、器材迅速下降。面对这种情况, 学校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改善从事体育锻炼的环境, 加大对我校学生体育活动的组织和指导, 为大学生从事体育锻炼提供时间、物质和组织上的保证。

3 结论与建议

当代大学生选择体育生活方式的动机趋向于理性, 主要以增强体质、运动娱乐和丰富生活为主要价值取向;影响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因素表明, 学校体育的发展水平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对体育生活的实际要求, 这也为我校体育工作的改革与开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加强体育对学生个人生活、未来发展的重要性教育, 使学生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行动上都养成终身体育观念;加强对体育的重视程度, 增加对体育的投入;加快体育教学改革的步伐, 营造良好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改革体育课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卢元镇, 藏超美, 扬韬.全民健身与生活方式[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1:19.

[2]王欣.分析身体素质教育观念的提出以及他与体育的关系[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04 (5) :68-70.

例谈小学“生活化”体育教学 篇11

关键词:小学体育;生活化;高效教学

《体育课程标准》指出,在体育教学中要加强体育与生活的联系,要进行生活化的体育教学。现在,很多教师在小学体育课堂上,往往只是关注对小学生体育基本技能的培养,这样,就导致了体育教学的枯燥化。小学生应该是很喜欢体育运动的,但是却不喜欢上体育课,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的体育课堂教学太单一化与机械化了。生活化的体育课堂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化。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要引入生活素材,创设学习情境;挖掘生活之源,细化教学目标;联系生活实际,优化学习内容;模拟生活场景,活化学习过程。

引入生活素材,创设学习情境

生活化的体育课堂,还要求教师改变权威性、单一性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实践。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为小学生引入生活素材为他们创设学习情境。

例如,在教学前滚翻的内容时,为学生创造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在生活中如果我们被人推倒时,怎样才能尽量地减少伤害呢?通过探究知道,需要将身体受到的物理冲击力卸掉,这时我们可以迅速进行前滚翻动作。然后教师进行基本技法指导,让学生分组训练,通过训练,让学生分组进行交流,谈自己在练习中的体会和心得。因为这样的动作是为了减少身体受到的伤害,所以大家知道首先要尽量增加身体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尽量保护脑袋受到直接的撞击,发挥手在减少缓冲中的作用。

可见,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引入生活化的学习素材,就能够有效地优化课堂教学内容,从而激发起小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挖掘生活之源,细化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给了教师在教材处理和教学目标处理上更大的自主性,教师可以通过生活化教学的需要,灵活地设置生活化的课时教学目标,打造開放化、生活化的体育课堂。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挖掘生活之源的教学素材。

例如,在十分钟耐久跑的内容时,教学目标是要让学生了解耐久跑的知识,掌握耐久跑的技能,提高学生耐久跑的能力和兴趣。为了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笔者进行了生活化的处理,结合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创设多种方式的活动,如负重跑、猪八戒背媳妇、运球跑、障碍跑等游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分成几组进行活动。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分成了几个小组,由组长负责,进行比赛活动。在这样的活动中,原先枯燥单调的跑步变成了趣味性十足的游戏,在游戏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运动的热情非常的高。

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进行生活化的体育教学是十分重要的,这是培养小学生形成良好体育学习情感的重要途径。

联系生活实际,优化学习内容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只有把教材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通过对教材的重新处理和构建,才能培养学生体育技能,实现体育教育的人文价值,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新课程理念。

例如,在教学篮球传接球和断球的内容时,笔者先介绍抢断球是篮球比赛中的重要技法,是实现攻守转换的重要手段,如何提高抢断的技法、减少犯规是本节课教学的要点。然后将学生分成四人一组,三人传球一人在圈中抢断,抢断成功则攻守方进行转换。为了提高抢断的成功率,教师介绍技法,学生进行实践,而进攻方为了防止传球的失误又必然要不断提高传球的成功率。通过这样的生活化、趣味化的游戏,学生提高了断球的能力和传接球的能力,活动的兴趣得到了提高。在学生进行了一定量的活动后,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实战比赛,让学生将所学的方法运用于实际的运动比赛中,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整堂课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可见,联系生活化的教学内容才能有效地活化课堂,才能让体育课堂真正成为小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有效平台,才能让体育课堂成为小学生快乐成长的平台。

模拟生活场景,引导学习过程

教师要树立全民体育健身、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体育教育理念,通过体育教学,不仅提高学生的体质,而且培养学生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兴趣和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结合生活实际,引入生活元素,在教师指导下,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在教学中的自我意识,明确树立我要学、我想学的观念。

例如,在教学篮球传接球的内容时,以提高学生学习篮球技能、进行篮球运动的兴趣为目标。笔者让学生自由组合队伍,选择自己平时玩得来、运动能力接近的伙伴进行传接球游戏。教师则根据学生活动的情况,进行技术指导,提高学生传球接球的水平。这样的活动大大提高了活动开展的可能性,使学生在活动中既能得到锻炼的目的,而且又能放松心情,获得快乐的感受。

兴趣是学生求知的内在动力,生活化的体育课堂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化。

大学体育生活化 篇12

1体育生活方式概述

健康是人类极其珍贵的财富,如今随着社会与科技的进步,人们越来越关注健康,而健康不仅指身体健康,还应包括良好的精神状态。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指一种包括身体上、精神上的圆满状况,还有极强的适应能力,而不只是没有病痛与虚弱的状态。”由此可见,一个人不仅要有身体健康,还需要心理健康和道德健康, 这样才算是一个健康的人。

体育生活方式第一次提出是在1995年科隆体育大学75周年校庆时候,日本学者Saek T在其研究结论中提出:“在21世纪的体育应成为一种文化生活方式,即体育生活方式。”之后,体育生活方式被越来越多引用和重视。现代社会发展也表明,体育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属性和重要性也越来越大。

2研究对象和方法

2.1研究对象

对武汉5所重点高校的非体育专业大学生随机进行调查,人数在1000人左右,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720份。其中男生410名,女生310名,年龄19~24岁。

2.2研究方法

2.2.1量具

(1)心理健康。

采用症状自测表(SCL-90)评定“最近一个周”的心理健康情况,共计90项,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恐怖、 精神病性等10个因子,依据症状等级划分为0~5分的五级评分,按因子分≥2分(即中等严重度)作标准,断定有心理问题。

(2)逻辑回归(Logistic Regression)分析。

采用逻辑回归(Logistic Regression)分析,以SCL-90量表测出的因子为因变量,从体育活动的目的、条件、项目和对活动后的评价四个方面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进行分析总结。

3调查结果

该研究主要对与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相关特征指标展开调查,其中包括运动参与、活动目的、活动项目、活动评价、周活动次数、活动强度等。通过调查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大学生在运动参与、 周活动次数、活动时间和活动强度的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根据体育生活方式4个相关特征指标的评价标准,把调查对象按照性别分为具有良好体育生活方式和不具有良好体育生活方式的两组,结果表明,男生中有良好体育生活方式为316人,女人为123人。男生具有良好体育生活方式的人数明显高于女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具有明显心理障碍的大学生高达19.56%。

3.1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因素

(1)社会发展一方面让科技、文明、经济突飞猛进,一方面也让大学生的身心遭受极大的压力。作为国家文化层次较高的青年群体,大学生不但遭受学校、社会、家庭的压力,还要面对未来的压力,从心理健康方面分析,状况不容乐观,部分大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大学生生理健康问题的产生是一项复杂的动态的过程,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加大了大学生患心理疾病的数字,影响到高素质人才培育。

(2)人际关系导致情绪和人格障碍。在大学的人际关系比高中更加复杂,大学生要接触比高中更多的群体,并且即将走向社会, 一些学生很难适应,会以自己的标准去要求他人,进而造成人际障碍。不良的人际障碍和自身的人格障碍,会导致部分心理素质较差的大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3)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产生还有一个是因为家庭因素,当前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庭往往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心理问题。当进入大学失去家庭的庇护,很多大学生表现出不同的心理问题。

(4)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程度不够。我国高校曾在20世纪80年代设立大学生心理咨询机构,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和咨询,一定程度起到正面的积极影响,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在一些方面还有待提高。

(5)社会对大学生心理健也产生某种影响。当今社会竞争的激烈,社会生活节奏较快,人们在精神上更容易感受到压抑和疲倦, 社会的发展一方面让大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和机遇,但是另一方面也有不良的影响,让一些大学生的人格暴露出弱点。同时随着教育体制改革、双向选择就业等问题,上大学不再意味着未来有完全的保障,大学生普遍存在工作很难找的问题,这也导致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增加。

(6)大学生自身心理素质也影响到心理健康。体育运动为大学生交际提供了机遇。调查结果表明,82%以上的大学生觉得可以通过体育运动提升人际关系,有超过76%的大学生觉得体育运动可以减轻压力。当面对就业、升学、人际等方面压力时候,科学的体育运动不仅可以强身健康,还可以有效转移注意力,达到健心的目的。

3.2体育生活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3.2.1有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意识品质

体育运动往往具有疲劳、激烈、紧张、竞争等特点,体育运动不仅可以磨练大学生的意识,还可以让大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锻炼意志,培养出开朗、健康的心灵。

3.2.2缓解和消除精神压力和心理障碍

体育生活也是大学生自身情绪和情感的一个体验过程,通过体育运动,可以缓解肌肉紧张和生活紧张,可以帮助大学生的情绪从消极转向积极、健康、正常,消化大学生的不良情绪,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

3.2.3提高大学生社会环境适应能力

体育锻炼提供了一个人际交往的良好互动空间和方式,可以增加人和人的联系。通过参加体育锻炼,可以让大学生的社会交往得到满足,丰富大学生的生活;可以消除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的烦恼,消除精神压力。

4体育生活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对策

4.1保持适度体育锻炼

通过研究表明,经常进行一些轻松可以胜任的体育运动,可以转移大脑皮层的兴奋中心,进而转移注意力、放松神经,使身心压力降低。

4.2不同体育项目具有不同的调节身心作用

不同的运动项目,可锻炼和提升不同的心理机能,减轻和治疗大学生心理疾病。

4.3高校应该对体育运动进一步规范

通过进一步规范体育运动,比如教师指导等,让大学生在一个健康和谐的环境中做自己喜欢的运动,并保障运动中的安全。体育教学需要具有健美学、心理学等理论知识和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自觉自愿、积极主动学习体育知识、技能和方法。

学校可通过体育课进行健康知识的传授,开设健康知识讲座, 丰富学生的体育知识。其次,多开展一些新型的体育运动项目,使学生能够有更多的选择空间,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丰富学生的体育生活形式。强化体育教学改革,持续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可以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为载体,结合心理健康教学内容,形成形式多样而有趣的体育教学方法。同时还要加大学校的体育设施的建设和优化管理措施,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使学生自觉、自愿、自发地进行体育锻炼,从而养成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

4.4开设体育心理健康课程

开设体育心理健康课程、心理咨询门诊等方式,让大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掌握心理保健的方法,让学生能够自己明白自己的心理状态,进而适当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

摘要:当前社会竞争加剧,要求大学生不仅要具备优秀的专业知识,还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健康心理,才能适应激烈的竞争。作为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体育教育对大学生健身、健心有重要作用。该文采用逻辑回归(Logistic Regression),对影响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因素进行分析,对如何培养学生有益的锻炼习惯做出分析,从而表明良好的锻炼习惯对体育生活方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上一篇:复合居住社区下一篇:儿童美术教育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