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体育活动

2024-10-12

大学体育活动(共12篇)

大学体育活动 篇1

大学生是国家将来的栋梁,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蓝图是当代大学生才华在未来的展现。因此大学生的教育状况对国家未来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大学生,学习是我们的首要任务,只有在大学这个特殊的时期把自己进行更深入的锻造,才能在未来更好的报效国家。然而在这个时期要想完成学习和深造的任务就必须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作为保障。但是如今大学生“宅文化”越来越盛行,很多学生选择在宿舍玩电脑、打游戏甚至睡觉也不愿参加课外体育活动,这样学生的体质状况越来越差。而一周内仅有的一两节体育课并不能保证学生健康的体质,课外体育活动作为体育课程的延续很自然的就成为大学生进行身体锻炼的主要手段。通过对我校在校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状况的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并结合相关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状况论文及研究的调查分析,找出制约南京师范大学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因素, 理论结合实际找出解决的方法,制定相关措施打破高校大学生“宅文化”的现状,确保我校大学生有足够的课余时间来参加课外体育活动,锻炼自己的身体素质。为完成各项任务提供健康的身体保障,使自己在未来国家的建设中做出一份努力。

1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以南京师范大学所有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对我校在校生平时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为了使本课题具有充实的说服力,本课题设计了关于我校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状况的相关调查问卷,随机的向不同系院的学生发放了一定数量的电子调查问卷,其中共发放调查问卷200份,回收了189份,回收率为94.5%,有效问卷188份,有效回收率为94.0%。

2大学生身体状况及每周运动量的调查分析

2.1不同学生身体状况差异斐然

本文为了了解我校大学生的身体状况对我校大学生健康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并通过走访向我校校医院医生就学生的患病情况进行了交谈。调查结果显示:不同学生的身体状况差异斐然。根据调查结果,我校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健康状况评价较好大学生, 非常健康占24.5%,健康占31.4%,两种评价人数占55.9%,但是有9.6%的学生评价自己身体健康情况较差。为了了解我校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状况,该课题就我校大学生的周运动量进行了问卷调查。根据调查结果:不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女生比例远高于男生,大多数学生集中在每周1~2次的运动次数,男生运动时间多持续在30~60min以内,而大多数女生运动时间在30min以下,且男女学生的运动强度偏低。从调查结果来看,总体课外体育活动的情况不是很理想。

2 . 2大学生身体状况与运动量的相关关系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出:大学生的身体状况与每周运动量在一定范围内有着很大的相关关系。大学生在校期间每周运动量的情况直接影响着其身体体质状况。正常情况下,青少年为了能保证身体健康成长,排除学习中由于种种因素而导致的各种心理压力和负担, 每周最好保证有3~5次的运动量,每次最短不得少于25min。然而经过调查显示,我校在校生中男生大约有47.3%的比例能保证自己每周都有足够的运动量,而女生基本上有33.7%的比例可以达到维持身体健康成长的基本运动量。这样由于每周在运动量上存在差异,导致男生的体质状况一般要比女生的情况要乐观很多,以至于出现很多女生一学期中经常性的感冒。

3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项目现状

3 . 1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项目现状调查

根据调查结果:男生的课外体育活动项目一般情况下是以球类项目为主,而篮球、乒乓球和足球就想当然的就成为了我校男学生最喜欢的运动项目,除此之外还有部分男学生喜欢打羽毛球和排球;而女生基本上是以羽毛球、乒乓球和跑步为主,部分女学生还把健美操作为了自己课外的体育活动项目;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我校现在出现了一个男生女生都喜欢的体育活动项目——轮滑,这个项目是最近一两年刚刚在我校兴起的体育运动项目,它不仅得到了男生的喜爱,而且还受到了部分女生的青睐。

3 . 2造成大学生课外活动项目种类繁多的原因

造成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项目种类繁多的原因有很多:男生和女生在性别与体力上的区别,造成了男生女生喜欢不同性质的运动项目,男生一般喜欢集体性或个人的对抗性运动项目,女生则一般喜欢比较柔和的运动项目;由于个人兴趣不同,造成不同学生有着适合自己兴趣的体育活动项目;不同系别的学生所拥有的课余时间的不同造成他们只能选择符合他们自身情况的体育活动项目;有些体育活动项目本身就具有一些条件要求,以至于有些体育活动项目是项目选择学生而不是学生选择运动项目

3 . 3我校大学生与其他高校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状况的比较

通过查阅不同地区及不同高校关于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状况的相关论文资料,可以说是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情况各不相同。我校大学生基本上喜欢的课外体育活动项目是跑步、篮球、羽毛球、足球及最近刚刚兴起的轮滑,而排球、健美操、武术、跆拳道、体操等等则是很少受到学生的青睐。而其它的学校和地区则有着他们的特色活动,在很多学校游泳、健美、跆拳道、健身等等则是大部分生喜欢的体育活动项目。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比如:不同地区经济的发展水平不同,这就造成了不同地区人们的思想观念不同,经济不是很好的则选择那些资金投入比较少的体育活动项目,这也是造成这种差别的最主要的原因。

3 . 4制约我校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因素

根据调查结果:我校学生总体有24.5%比例的学生经常“宅宿舍”,男生比例为33.3%,女生15.8%,而男生从不“宅宿舍”为10.8%,女生为21.1%,女生宅宿舍的情况好于男生。但是通过了解,女生不宅宿舍更多的选择学习或者是逛街等,而很少选择课外体育活动来充实自己。从学生自身来讲, 对课外体育活动的认识程度还不够重视, 有很多学生不喜欢参加体育活动锻炼。他们有的感觉自己很健康不用通过锻炼来增进健康, 有的认为参加体育锻炼起不到很大的作用, 并且既浪费时间又浪费精力,锻炼后还使自己的身体很疲劳。因此部分学生基本上就不参加课外体育活动锻炼,有的甚至在锻炼一段时间后感觉不起作用, 自己的身体体质并没有多大的提高,干脆就放弃了继续参加课外体育活动锻炼。从学校方面来讲,学校相关部门对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并没有足够的认识,每周只是安排了一两节的体育课,因此从侧面就影响了学生对参加体育锻炼的认识。还有供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场地、器械数量跟学生的人数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有些体育场馆缺乏,并且一些场馆的利用率太低,更甚至有些场馆根本就不对学生开放,造成有些学生想去参加体育锻炼但是没有场地,这些因素就从很大的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1)我校大学生经常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人数比例偏低,而且参加时间短、强度小。大多数学生一周只参加1~2次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多在0.5h以下。(2)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段多在傍晚和早晨,活动的地点以在校园内为主,活动的形式以结伴和个人参与为多。(3)影响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占有比例较高的依次是缺少场地器材、没空闲时间、缺少运动伙伴、缺乏运动指导和没有体育兴趣等。

4.2建议

为了加强学生的体质,增进学生的健康,保证学生每周必须的运动量,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影响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各种因素,理论结合实际找出解决的方法和措施,鼓励我校大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参加体育活动,让学生的学习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保障。

综上所述学校为了更好的完成教育与教学的任务,学生为了更好的完成学习和深造的任务,我们都应该高度重视我们大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状况。结合我们学校的实际找出制约我校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因素,并制定相关实施措施保证学生拥有足够的课外体育活动量,使学生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到学习上,努力在将来国家的建设中争取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大学体育活动 篇2

一,活动介绍;

活动项目;乒乓球 拔河 投篮 活动时间;十月九日 下午一点 活动地点;乒乓球室,操场,塑胶篮球场。 活动参与者;09409 班所有同学 活动组织者;09409 班班委会,裁判员曹成成洪春艳,记分员回志欣郑洪伟。

二,具体体育活动内容及要求;

(一) 乒乓球比赛; 男女混合团体赛 分组情况; 1,建生 洪伟 604 2,保伟 晓鑫 605 3,宇铮 冠文 606 4,浩博 九德 607 5,乔治 小强 608 每组出三名参赛选手,不论男女。比赛前提交出场各运动员出场顺序。比赛 为五球分胜负制。 比赛赛制;

① 首先各组派代表抽签,一到五号签,分别为一到五号组。

② 第一小组和第二小组比,第三小组和第四小组比,胜者进入下一轮,剩下 俩输队和第五小组,三支队伍再抽签,一号签与二号签打比赛,输者与三号签队伍打比赛,输者淘汰。

③ 剩下四支队伍,两两分组,进行半决赛, 采取淘汰制,获胜队伍进入决赛。

(二) 拔河比赛 比赛项目;

① 男女对抗赛,所有男生对抗所有女生。

② 宿舍挑战赛,没个寝出三人,男女分开比。

③ 个人挑战赛,参赛选手,男生到曹成成处报名,女生到洪春艳处报名。

(三)投篮比赛; 个人报名参加,男生到曹成成处报名,女生到洪春艳处报名。 参赛选手在指定区域投十个球,每个球十分,满分一百分,成绩最高者获胜,男女 离框距离不同(离框距离比赛时会标志在篮球场地上) ,得分相同,若出现分手相同现象, 加赛决胜负。

三,比赛奖赏

每个项目取第一名为最终优胜个人或队伍,即乒乓球队伍,男女个人拔河挑战赛 冠军,男女宿舍团体冠军,投篮比赛男女冠军,最终奖赏物品由班委会协商决定。

四,活动预算;

大学体育活动的思想政治功能探析 篇3

【摘 要】当代的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与行为表现出个人主义,无纪律观念、无集体意识等特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体育教育工作的联系是非常紧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开展工作,一定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体育活动中,使其在丰富课内外活动和娱乐、休闲、锻炼身体的同时实现其思想政治功能,并且可以有效地针对大学生的上述特点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

【关键词】体育活动 思想政治教育 集体合作

体育活动能使学生锻炼体魄、修身养性、遵守纪律、提高团体意识,提高竞争的意识和开拓创新的思维观念。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体育活动能有效解决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中纪律松散、兴趣不高和对社会责任感不强以及对自己信心不足现象。

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

在当今社会大学校园里的这些朝气蓬勃、思想活跃的新生代大学生们都是国家建设的接班人,祖国的未来。90年代的大学生成长在改革开放的成果之下,生活条件优越,但同时也是社会转型、各种思想激荡交汇的复杂时期。大学时期,正是大学生离开父母独立走向社会的关键时期,而此时父母不在身边,大学生的心智又不成熟,无法对社会形成一个正确的认识。因此学校一定要及时补上这个空缺,帮助大学生形成思想理念。否则就会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弱效乃至失效。所以,应当及时了解当前大学生的思想与行为现状,找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问题和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

二、体育活动具有思想政治功能

体育活动在我们思想政治里是具有团队活力,乐观、积极向上,协同合作、激发人创作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人树立独立思考能力和有效解决困难的功能;体育活动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爱岗敬业精神;体育活动发掘学生勇敢拼搏,团结一致,高效合作;体育活动使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1. 高校体育课作为大学教育教学的一门重要课程,具有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身体素质,体育不仅是德育、美育的物质基础,而且其自身功能的发挥是促进人格历练和道德提升的有效手段,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应有之意。体育具有有形和无形的双重功效,它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水平的提高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体育活动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大学里举行的体育活动大多数是以团体作战的方式,能有效地把各个纪律观念不够强的个体和组织里意识观念薄弱的学生凝集起来。正是这些有效的组合和合理排兵布阵使团队具有较强的战力。

2. 体育活动培养学生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具有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身体素质的作用。体育活动一项靠体力和脑力共同完成的趣味游戏,活动的主体在快速取得胜利时赢得更多成就感和满足感,在开展的体育活动里,活动的游戏能增强活动人的自信心和提高幸福度,使人对事物保持一种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积极上进的健境。

3. 体育活动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能力。在不同的体育活动中,学生在个人或集体项目里能快速开发自己智力,发挥潜能,应对活动中能预见和突发的事件。在不同时间段和过程里做出相应的调整,根据环境和项目的需求情况,综合考虑形势,然后采取最有效的对策,改变活动中被动的局势。这就体现在博弈的过程里,思想进行碰击,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透彻分析事物主、客观性,通过不断改变战略,提高一个人的创作思维能力,尝试出办法有效改变局面形势,不断提升人应对事物的创新能力。

4. 体育活动提高大学生的独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育运动中常常有变幻莫测战术部署和灵活的人员安排,使得活动中人的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异常重要,独立思考如何能让你处于主动,处于下风时如何能有效避开和对手针锋相对,在有利的局面时能善于与保持优势,能在速战速决的形势时要当机立断。这都需要一个成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能屈能伸的解决问题能力。

5. 体育活动增强思想政治实践活动的实效性。体育活动合理开展,增强学生的体魄,锻炼心智,发掘潜力,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学生相互交流,了解民族文化,互相学习知识,开拓思维思路,有效创新观念,增强团队合作,凝聚集体力量,提高整体综合实力。

以体育为载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避免理论灌输的空洞乏味,通过动态的、直观的、生动形象的方式使学生能够通过自身实践以及对榜样人物的崇拜鞭策自己,从思想上提高意识,在实践中规范行为,逐渐地将高尚精神内化为自身的修为,更好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贡献,有效整合各个方面资源,统一思想,增强思想政治协调一致,实现理论结合实际,实践探索出真理,保证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功能体现到实践活动中。

【参考文献】

[1]陈福生,方益权,牟德刚.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大学体育活动 篇4

1、良好的健康意识是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促进因素

健康意识是指人对于健康的信念和观念, 即人们对健康价值的态度和对能否获得健康的信心。它影响着一个人的行为。上世纪4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 而是身体的、精神的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的总称。经历了数十年的发展, 人们对健康的认识有所转变, 不过还没有深入到每一个人心中。如对当前大学生健康认识的调查中, 约80%的大学生有正确的健康观, 即认为一个人健康应该在生理、心理、社会适应三方面有良好的状态, 还有少数人存在“没有病就是健康”的观点。

内部动力是外部行动的决定力量。关注自己健康的大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可能性更大, 留心自己健康的人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方面主动性更强一些。经调查, 关心自己健康的大学生, 每周自觉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相对会多一些。见表1:

(* 代表参加体育活动频次稳定的层次) Á

从调查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 每周参加体育活动频次较为稳定的学生中, 留心自己健康的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主动性更高一些。

2、正确的体育价值观是大学生自主参加体育活动的重要动力

当前大学生认为体育的价值主要集中在强化身体素质、防病治病、娱乐、健美等方面 (见表2) 。但是具体来看, 男生和女生对体育的价值观略有区别, 男生认为体育的价值主要在于提高身体素质、娱乐和防治疾病;但是在女生看来, 似乎更加青睐于塑造形体方面。由此可见, 不同性别的大学生体育价值观也是有区别的, 男生更认可体育的强身健体价值, 而女生更认可体育的娱乐及健美价值。对体育主观看法的不同也决定了男女生自主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的不同。

总选择人次:3655;单项平均值:3655 / 10 =366Á

3、体育兴趣是大学生自主参加体育活动的直接动力当一个人对某些事物或某项活动感兴趣时, 他就会积极地从事这方面的社会实践。大学生的体育兴趣也是影响其自主参与体育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

从表3的数据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 对于那些喜欢体育活动的大学生来说, 参加活动的频率很稳定, 我们以S来表示参加体育活动的稳定性, 其规律为 (对 *) :S喜欢>S一般>S不喜欢。由此可见, 喜欢体育活动的大学生将体育当作了生活中的一部分, 并定期参加体育活动。见表4:á?áá???áèéáááááá?áèáááááááááééááááé?èá

综上所述, 大学生自主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是其参与实践活动的源动力, 影响其动机的因素有健康意识、体育价值观和体育兴趣。其中, 良好的健康意识可以促进大学生主动参加体育活动;正确的体育价值观是推动大学生自主参加体育活动的内在力量;体育兴趣是大学生自主参加体育活动的直接动力。

参考文献

[1]体育学院通用教材.运动心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3.

[2]冯维胜, 丁树哲.体育价值观对体育锻炼影响的探讨[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03, (4) .

大学生体育活动总结 篇5

报名工作于九月份初展开,大一的同学们对于这次运动会的热情很好,对于报名工作给予了很大的支持。报名有些问题,但在在以后的运动会中,我系会将报名工作系统化,将报名时间规定完善,以确保我系的热爱体育的同学都能参加运动会。运动会工作的主力,我们系学生会各部门的配合下做了大量的工作。我们对这次工作进行一番思考,总结出了工作中的优点与弊端,希望能为今后更好地工作提供一些建议和参考。

(1)、活动前期

1、前期举办的篮球赛结束的比较迟,导致运动员报名表不能及时的下发到各班体育委员处。

2、运动员的选拔集中在一个下午时间比较紧张,导致部分运动员不能及时找到个别项目选拔的场地。

3、运动员的训练时间比较短以及天气的影响,导致真正训练的时间只有两周,没有完全达到预期效果。

4、个别项目训练需要的器材不足,只能向体育系以及学校借用,不过产生的影响不大。虽然大多数15级新生有较高的热情,但也有一部分同学对训练的重视程度不高,训练缺勤或迟到情况时有发生;

5、训练方案问题,各个项目没有明确的训练方法,训练强度不够。

6、训练过程中最缺乏的就是坚持,有些同学可能刚来那几天非常认真,训练刻苦,可是后来就不积极了,不能说他们没能力,只能说他们不能够坚持,如果我们没有这样的精神,很难能够获得良好的成绩。这更是我们系未考虑周到的一点,没有去及时的去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为了能够在运动会上一展我系运动员风采,在运动会开始之前一个月内,我系就开始了对大方队的训练,我系在开幕式大方队表演中获得了学院领导及老师的一致肯定。 我系学生会各部门如生活部准备运动员所需的饮水、葡萄糖等必需品我系学生会为了运动员能及时的参加比赛以及保护运动员方面考虑,采取一对一的服务方式,即专门安排一位熟悉比赛流程的干事联系参加比赛的运动员,从运动会开始到结束做好运动员的检录工作与后勤保障工作,保证运动员们能以最好的状态专心投入到比赛中去。

(2)、活动中期

1、前期进行了学生会各部各成员负责项目的具体分工,以及及时的通知了运动员的参赛项目时间和地点。

2、运动会当天运动员及时到位,参加了运动会的开幕式。

在运动会中,纪检部维护看台上的秩序,宣传部全面负责专门的通讯稿件写作并及时送到广播站,为我系运动员呐喊助威,其他部门如组织部、实践部也积极组织拉拉队为场上参加比赛的运动员呐喊助威。

(3)、活动后期

1、部分运动员同我系学生会成员以及我系老师参加了运动会闭幕式。

2、闭幕式结束后我系学生会成员及我系志愿者都积极加入到物品以及器材的清单、收拾以及整理。

3、运动会结束后学生会及时召开例会,各部各成员都积极做出了关于运动会各部分的工作总结。

二、工作改进

虽然我系学生会顺利完成了本次运动会的工作,但是还是在工作中暴露了些问题,有待今后改进:

1、调动同学积极性的能力不够,主要是同学参加运动会的积极性不高,就失去了运动会举办的意义,同样失去了学生会的工作宗旨。

2、细节问题,在运动会期间进行某一项项目时,应该考虑到所发生的问题,对问题处理的方案等,充分调动同学们得思维,进行合理的假设,并作出预案。运动会期间个别些成员的工作积极性不高,接下来的工作中我系会尽力解决这个问题。运动会期间,我系学生会与青分会协调工作做的不是很到位。具体分工都是事先安排好的,但很多负责的同学在两天的工作中有所懈怠,或者被场内精彩的比赛吸引而忘记了职责所在。有时需要相关的人员服务时,却联系不到人,导致一时的混乱。在今后的工作中,我系各组织的协调能力还是需要加强。

开幕式结束后,竞赛项目正式开始,我系学生会纪检部成员管理好各班座位秩序,组织好啦啦队,整个系在我们学生会及系老师的带动下,不管是运动员还是非运动员都精神饱满,以活跃的面貌来迎接每个比赛项目,整个运动场都充满了活跃的气氛。

大学体育活动 篇6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运动;心理健康

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渴求知识,追求进步,积极向上,奋发成才,处于人生体力最充沛,最有朝气,最富有理想和抱负的黄金时期。他们胸怀博人,志向高远,关注国内外风云变幻,能把个人理想和志向融入到民族振兴和国家强盛的宏伟大业之中。这是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主流。但是,在这些人中,闯过高考难关进入大学校园想松口气,混日子的人有之;往日学习的尖子来到人才经济的大学校园为再不能拨尖而苦恼,一蹶不振者有之;由于恋爱、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各种矛盾,就丧失信心,产生焦虑、抑郁的心理问题有之。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型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就业及各种方面的竞争压力也导致了各种心理问题的产生、据统计;在校大学生中心的约占20%一30%,有较严重的心理障碍者约占10%,有严重心理异常者约占1%,而且心理不健康比例呈上升趋势。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大量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产生许多严重后果.不仅影响其在校的学习和生活,影响其终生的发展和国家民族的兴衰.而且严重的心理问题往往伴发犯罪、自杀等社会问题。

《体育》从其概念来讲,是对身体的教育。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来完成体育的各种功能,从而促进人身心的全面发展。体育运动正是以个人自身的身体来满足个体及社会的物质需要与精神需求的一种社会活动。许多研究表明,体育活动能消除人的紧张情绪发泄内心的冲动、烦闷;提高人的自信和责任感;增进与他人交往,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磨练人的意志,培养进取精神,提高智能水平,为参与竞争建立先决条件。美国加尼副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指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显著地松弛人们紧张的精神,改善人的自我感觉消除诅丧和失望情绪,是保持和增进心理健康,消除心理疾病的重要方法。因此,体育作为一种心理疗法和康复手段已被广泛应用。

高校体育放大了在校大学生的生活利学习空间,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人际关系的环境,环节心理压力的场所,展示自我价值的舞台。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运用体育运动的特点。将心理健康教育有目的,有针对性地直接渗透到体育教学中,并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达到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目的,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一、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

学生的健康,应该是身体的、健康和心理健康协调统一,全面发展,而传统的体育教学只重身体素质教育而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造成了学生的不平衡发展。因此,高校体育要转变观念,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体育工作的重点。体育教师要充分利用体育理论课,在向学生讲授体育与卫生保健基础知识的同时讲授心理健康知识,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基础知识,掌握心理保健方法,对在必要时及时而恰当地对自己的心理状态进行调节,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

二、了解学生现状,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失

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有家庭、学校和社会。在体育教师加强学生的相互将六,经常找学生谈心,谈人生,谈理想。了解学生家庭情况,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心理健康状况等,并促进认真分析,对每一个学生做到心中有教,这样在教学中才能给予心理障碍的学生多一些光心和帮助,并用不同的锻炼手法,引导和缓解他们的不良情绪,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正确对待个处理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减少无谓的烦恼,消除不良的情绪,端正学习和生活态度,使学生的心理境界达到较高的水平。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

学校体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可以让学生从多方面享受到体育的乐趣,尤其是大学校园,体育项目更加丰富多彩,体育设施也非常齐全。体育教师应动员利督促广大学生参加早操活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学生精神饱满,精力充沛地投入到学习中。这对提高学习效率,发展智力,改善精神状态,促进身心健康有重要意义。教师还用动员学生主动参加到体育活动中米,从场地、器材及锻炼指导等方面都尽量满足学生要求,让学生选扦这的项日进行锻炼。还应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比如:体育竞赛中的拔河比赛、接力赛跑、体育游戏、篮球赛等等,吸引更多的学生假如体育锻炼队伍行列。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增进友渲,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利集体主义精神,并在锻炼在磨练意志,增强自信和竞争意识,形成健康的心态。学校还应开展一系列体育选修课。比如:跆拳道、拉丁舞、网球、滑冰等。让学生的小秒度月微秒年生活丰富多彩,业余生活更加充实。

四、重视体育卫生健康知识的宣传

充分利用学校广播、墙报或请专家教授进行专题讲座等形式,向学生们宣传体育卫生健康知识,提高学生健康意识,不定期地开展体育卫生咨询活动,解答学生提山的问题。丰富学生健康知识,帮助他们消除心理障碍,科学地进行自我评价,并树立终身体育思想,把体育活动当成生活的一部分,自觉地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去。

对现代大学生余暇体育活动的探讨 篇7

现在的大学生除了课堂体育课进行一些体育活动外, 在余暇时间体育锻炼就非常少了, 对提高大学生余暇体育锻炼的动机本论文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以前人们爱用“头脑简单、四肢发达”来形容一个身强体壮的人。体育, 也被简单地看成就是为了强身健体。不过, 现在这种观念在大学校园里已经悄然转变。有好的身体才能有好的成绩, 决不能做那种高分低能的人, 通过体育锻炼可以磨练人的意志品质, 塑造健全人格, 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 提高在遇到挫折时的心理承受能力。动机是驱使人们活动的一种动因。在体育中不同的动机产生不同的驱动力量, 适当的教学措施能激发和维持从事体育活动的动机。高校体育教学应加强对大学生的体育思想的教育, 帮助他们掌握1~2项运动项目, 并教会他们运动的方法, 能让他们自主地去进行锻炼, 而不是用一些强行的学校制度去硬逼他们去进行锻炼。向大学生讲明体育运动的好处, 帮他们确立体育运动须达到的目标, 只有学生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与意义, 并用它来推动自己进行体育活动时, 这样的目的才能成为有力的动机。对体育活动有兴趣或求知欲望的人, 才能自觉地参加体育活动。

二、对大学生余暇体育锻炼项目的调查

通过对江苏省部分大学的学生进行调查、访问, 了解他们对余暇体育锻炼的看法, 以及他们所喜爱的体育项目和运动时间。在课外体育活动项目选择的排序上, 男生活动项目依次为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长跑;女生活动项目依次为健美操、羽毛球、排球、乒乓球、长跑、篮球。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教学的延伸和强化, 调查发现, 大学生对运动项目的选择呈现了多样化和娱乐健身化的发展趋势, 竞技性、趣味性、娱乐健身性的体育活动体现了大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需求, 学校多组织一些带有竞技性的体育活动将会大大增加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提高他们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动机。但是, 有调查显示, 学生参加余暇体育锻炼的现状并不乐观, 突出了学生健身手段和方法缺乏科学性, 尤其缺乏健身指标系统的评价, 对如何运用体育锻炼的效果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缺乏了解和帮助。另外, 部分高校体育设施缺乏, 功能单一, 体育馆开放率低, 不能与目前高校发展规模相适应, 从而制约了学生健身水平的提高与兴趣的培养。

三、大学生每周参加余暇体育活动次数及每周锻炼的时间

通过因特网文献查询法对江苏省部分大学的学生进行调查、访问, 了解到大学生日常参加体育活动的次数普遍偏低, 女生尤其明显。约有5.5%的学生每周参加锻炼的次数为零, 28.6%的学生参加次数为1, 男生和女生绝大部分是分布在2次和3次, 他们每次锻炼的时间也不长, 特别是女生, 有25.3%的女生每次锻炼时间只有20min。这明显反映了余暇体育活动的质量不高, 这样的体育活动既不能有效达到强身健体的目标, 更不能造就适应社会需求的未来人才。学生在校尚且如此, 一旦毕业, 在没有任何约束和缺乏时间及场所的情况下, 就很难坚持体育锻炼。随着体育教学的改革和注重个性化的发展要求, 大学生参加余暇体育锻炼的动机发生了变化, 越来越注重自身的健康发展和个性心理的完善。大部分大学生余暇体育活动时间较为充足。部分学生说没有时间参加余暇体育锻炼, 可是情况并非如此, 他们下午很多时间都很空闲, 但他们利用这些时间上网, 或聊天, 没有好好利用起这些空闲时间进行一些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的运动。

四、大学生参加余暇体育活动的行为动机

通过问卷调查可以清楚的了解学生余暇体育活动动机的情况。从参加余暇体育活动的必要性, 参加体育活动的目的, 参加体育活动的益处三方面统计大学生的体育动机。认为有必要的78%, 75%是为了健康, 79%是增进健康, 数字显示中, 78%、75%、79%都各占三方面认识中最高的比例, 虽然有不理想的情况, 主观上大学生有着较好的体育行为动机。调查反映出大学生对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意识增强, 主动参与意识不断提高, 能从根本上认识健康是基础, 能够认识到健康的身体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物质基础。据统计得出有57%的学生是为了调节和转换情绪、愉悦身心, 29%的学生认为是为了增加人际交往, 培养社交能力, 小部分学生是属于娱乐参与型, 他们更多地把体育视为调剂生活、休闲娱乐的手段, 因此, 在参与体育活动过程中他们的随意性较大, 对体育活动价值的认识不够明确, 只是兴之所至的参与, 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有待加强。有些同学对余暇体育锻炼的认识还不够, 他们总是觉得只有体育课上进行运动锻炼锻炼就行了, 并没有认识到体育锻炼可以对自身的心理状况进行锻炼。

五、影响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因素

在问卷调查中, 有49.1%的学生认为功课紧、没时间参加体育锻炼, 11.1%的学生对体育原本没有兴趣;28%的学生认为缺乏场地设施, 10%认为自身素质不高不能适应体育活动。由此可见, 过分强调客观原因, 成为大学生少参加或不参加体育活动的借口, 其主要原因还在于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态度不是积极的, 对以“功课紧、没时间”为理由的学生, 应通过具体事实与心理分析, 使其明白“没时间”在大多数情况下只不过是一种个人的感觉, 并非事实, 可以说, 没有人忙得连锻炼一下、活动一下的时间也抽不出来。对于以“缺乏场地设施”为理由的学生, 应该让其懂得, 如果有体育活动的迫切需求, 总能很好地利用现有各种运动条件, 事实上, 具有很好的运动设施, 未必就能坚持体育锻炼。而对于“自身素质不高, 不能适应体育活动”为理由的学生, 主要是对体育认识不够, 缺乏自信心, 应鼓励、引导他们多参加体育活动。对于“对体育原本没有兴趣”的学生, 他们的体育观念较为淡薄, 对体育锻炼缺乏正确的认识和评价, 缺少必要的体育知识, 对体育活动根本不重视, 这些学生虽然占少数, 但负面影响较大, 应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重点来抓, 而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应从强化学生体育动机入手, 使其端正学习体育的态度与动机。

六、正确引导大学生科学地进行锻炼身体的方法

通过谈话调查, 发现很多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方法认识有所欠缺, 他们不会用科学的方法进行余暇体育锻炼。体育锻炼要想取得预期的锻炼效果, 必须遵循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如果说中学生的体育锻炼活动主要靠教师进行组织和指导, 那么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是在体育教师精心讲解动作的要领方法和示范等教学方式后, 主要应靠自己自觉地、独立地利用余暇时间进行锻炼, 因此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特别重要。全面锻炼, 突出重点, 体育锻炼的内容丰富, 项目繁多, 每个项目的性质特点不同, 对人体产生的作用也就完全不一样。因此大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 按大学体育教材和教师的教学计划认真上好体育课, 积极参加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活动和其他课外体育活动, 注意锻炼内容和方式的多样性、全面性。同时, 在此基础上大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爱好, 结合自己的身体条件选择1~2项适合自己的锻炼项目, 这样既可使身体得到全面锻炼, 又能提高运动技术水平, 还有助于独立思考和自我体育锻炼能力的培养。建议学校运用各种方法激发大学生余暇体育锻炼的动机, 促进自我锻炼习惯的形成, 使大学生掌握1~2项比较喜欢的运动项目, 养成终生运动的习惯。学校还应加强对大学生余暇体育锻炼的管理, 多组织集体体育活动, 这样不仅可以使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 还可以培养他们团体合作的精神。老师在体育课程中要传授给学生科学体育锻炼的方法和生理保健的知识, 正确引导大学生科学地进行锻炼的方法, 使大学生在余暇时间自己进行体育锻炼时能够达到体育健身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吉建秋, 陈颖川, 郭平.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与心理健康促进的环境研究[J].上海体育科研, 2003, 24 (3) .

[2]董金果, 张薇.大学生体育自我锻炼兴趣与习惯的调查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 2005, 21 (5) .

[3]王大中.当代大学生体育需要的研究[J].2004, 27, (6) .

试论体育活动与大学生体质健康 篇8

关键词:体育,高校,大学生,健康

在青年群体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与未来。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和接班人,是科技兴国的根本动力。21世纪除要求当代大学生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外,健康的体魄,强壮的身体是他们为国家健康工作50年的重要保证,其体质状况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民整体的体质程度,关系到国富民强的兴衰。学校体育在增进学生体质健康,培养学生自觉锻炼的意识、技能习惯,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发展学生的终身体育能力,提高健康水平等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高等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义不容辞地肩负着塑造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是普通高校体育工作的首要目标。

一、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发展过程

1980年10月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体质研究学术论文报告会。1985年进行了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全国性调研,进一步掌握了我国人口较多的28个民族青少年儿童身体生长发育、机能、素质及健康方面的现状特点,探讨了某些发展变化规律,以及不同地区、年龄、性别和城乡间的异同。还对学生的健康和常见、多发病进行了调查和研究。1991年,健康监测中国学生体质,是继1985年学生体质调研后确定每三年一次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工作的第一次监测,涉及29个省、市、自治区20多万学生。调查测试了26个指标来动态观察中国学生体质和健康变化,了解其现状和变化趋势。指导学校体育卫生起了重要作用的意义。1994年在全国职工体质调研中,研究了中国职工的体质、健康现状和某些方面的发展变化规律,同时利用这次的测试数据,制定了“中国成年人体质测定标准。”2000年4月-2001年3月国民体质监测作为全民健身计划核心内容,在中国进行了范围最广、人数最多、指标最多,科学性和权威性最强的一次国民体质监测活动,其结果将纳入国家社会发展综合指标体系,作为国家资源加以管理。2001年,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共同组织了大部分专家学者研制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要求从2002年新学年开始,作为国家锻炼标准的组成部分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在全国大中小学中逐步实施,原《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内容不再执行。

二、体质的概念与标志

体质是人的生命活动和劳动工作能力的物质保障。它在形成、发展和消亡的过程中,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阶段性及层次性,表现出从最佳功能状态到严重疾病和功能障碍等各种不同的体质水平,然而理想体质是其中的较高层次和较高水平。同时理想体质具有明显的人群特点(年龄、性别、种族、职业等)。

理想体质的主要标志是:身体健康,主要脏器无疾病;身体形态发育良好,体格健壮,体型匀称;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和运动系统具有良好的生理功能;有较强的运动能力和工作能力;心理发育健全,情绪乐观,意志坚强,有较强的抗干扰、抗刺激的能力;对自然和社会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三、影响体质的主要因素

日本著名的运动生理学家石河利宽教授曾以身高为例指出:“遗传因素能不能表现出来,在很大程度上受后天环境的影响”。美国学者克莉指出:“在过去一世纪内,人类的身高体重的增长主因是由于较好的营养和疾病减少”。日本的一位研究者曾用电脑对1—3年级学生的身高增长率进行过分析,发现影响身高的先天因素仅占23%,而后天因素中的运动占20%,营养占31%,环境占16%。也就是说,人体的体质是受先天因素影响着,但有些先天因素可以通过后天的体育锻炼和保健工作得到合理的改善。由此可见,遗传是人的体质形成和发展的先天条件,与一个人体质的强弱有着重要的关系,对人的体形、性格、机能、免疫力、寿命等许多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但遗传对人的体质的影响并不是完全的,而最终人们体质的强弱还有赖于后天的环境、营养、体育锻炼和卫生保健条件等。

大量的研究结果还表明,有目的、有计划、有科学的进行体育锻炼,对人体体质的发育发展将产生积极的影响。体育锻炼能改善人体神经系统的功能,提高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功能,增强人体运动系统的功能,从而提高机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抵抗疾病的能力。体育锻炼是增强人体体质最积极有效的手段。

四、措施与办法

1. 强化“健康第一”的理念,明确学校体育工作的宗旨

学校体育的目的、任务,宗旨的讨论经过了数年的争论,仍未有一定明确的结论,但从“三基”教学到“体质教育”到“多维论”逐渐改变着并丰富着它的内涵。目前,“健康第一”的理论更丰富了学校体育的思想。因此,在学校体育中,要进一步强化“健康第一”的理论,明确学校体育的宗旨是为了学生的体质与健康。学校体育的改革要围绕这个命题进行,学校体育的评价亦要以学生的体质健康为中心。

2. 加强学科教育,提高学生体育知识素养

健康的身体源于健康的精神,健康的精神源于健康的理论。要想获得健康的身体,丰富的体育知识是必须的,也是基础的。因此,强化学校体育的学科教育,增加学生体育理论知识的学时,是保证学生具备获得健康身体的知识的基本保障。纵观国外发达体育国家的大学体育,体育理论知识的学时及科目都明显高于我国。目前,我国大学生体育理论知识的课时仅为每学年2-4学时,内容亦无统一规定。健康、体质教育知识甚少,无疑对学生体质,健康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因此,加强体育理论知识(含体质、健康知识)的学时,充实体质、健康教育的理论是当前体育教育改革必须重视的内容。

3. 改革传统的教学内容,建立科学的教材体系

教材是教学系统的软件,是提高教学质量,完成学校体育任务的保障,传统的教材体系重技术,轻体质、健康;重基础,轻能力。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当前学校体育发展的需要,建立新的教材体系,科学地选择教材是当前体育教学改革的中心内容,也是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保证。要建立身体锻炼的教材系统,建立身体素质的教材系统,建立健康方式、方法的教材系统。不断完善体育教材体系,使体育教材真正为提高大学生体质状况,健康水平服务。

参考文献

[1]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8

[2]杨少锋.中美体质研究之比较.[J]体育学刊20024 136-138页

大学体育活动 篇9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该文以新疆农业大学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该文采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对新疆农业大学在校大学生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项目的选择、组织形式这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2 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研究现状

2.1 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基本情况

2.1.1 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频率、时间和强度

课外体育活动的参与频率、活动的时间和锻炼强度是一个考核指标, 这些是保证健康的前提。

调查显示:该校大学生每周参与课外体育活动4次及以上的学生占42.6%, 1~3次的占20.8%, 不固定次数的学生有35.6%。活动的时间也有所不同, 60 min以上的占20.6%, 30~60 min的占19.1%, 30 min以下的学生占24.8%, 每次活动持续时间不一定的学生占35.5%。对于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强度而言, 男生和女生差异较大, 男生选择大强度占23.8%, 中等强度的占57.5%, 女生选择大强度占10.9%, 中等强度的占59.7%, 对于强度的选择无论男生还是女生都选择中等强度, 以上3个技术参数都和课程多少有一定的关系, 低年级学生课程多参与相对较少, 高年级相对较好, 男生和女生也存在差异。

2.1.2 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选择的项目

根据调查了解到, 该校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体育项目依次为:快走、跑步篮球、排球、瑜伽、足球、羽毛球。男、女生选择项目存在差异, 男生则以身体对抗性强的项目为主, 女生则以灵敏、柔韧性项目为主, 随着思想意识的不同参与的项目也有一定的差异, 数据显示:大学生首选的课外体育活动项目为快走和跑步, 其次是篮球、足球, 最后是羽毛球, 这4个项目排在前3位, 多数同学说道, 快走和跑步对于场地、器材的要求较小, 不受时间和天气的限制, 效果较为明显。男生喜爱有对抗性项目, 女生喜欢优美、柔和、小活动量的项目。

2.1.3 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

该校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主要有3种:社团活动、学院活动和同学之间的自约。调查显示:社团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的团体活动, 有些时候需要自己出资进行活动, 渐渐地参与人数就会有所减少;学院活动大学生的积极性较高, 有56.2%的同学觉得参加学院组织的活动既可以增进集体荣誉感, 又可以增加同学之间的交流, 更重要的是经费不用自己出;同学之间的自约则大多数集中在小范围的或者说单独的活动, 一般根据爱好和兴趣的不一致, 组成的小团队也不同, 但是需要学生的自觉性。从某些方面也反映了该校课外体育活动应加强管理。

2.2 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认识情况分析

调查显示:认为课外体育活动对人健康的影响非常大的大学生占76.7%, 认为一般的学生占总数的24%, 认为课外体育活动对人一生健康的影响不清楚的学生仅占0.3%, 这些数据说明当代大学生对于健康的认识已经上升到一定的高度, 使得认识与实践更好地结合从而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调查数据显示, 不同的年级和性别对于课外体育活动的看法存在一定的差异, 男生比女生认识程度相对较高, 高年级的学生相对刚刚入校的学生存在差异, 低年级学生的体育思想意识还没有建立完全。总而言之, 体育与健康的关系不仅仅单靠自身提高认识, 还要老师、学校、社会共同创造良好的背景作为支撑。

2.3 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

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形式不一, 丰富多彩, 主要有团委组织的早操, 大学生体育社团, 校、学院运动会和各类团体项目。

2.3.1 早操

在调查中了解到, 在早操的管理与实施方面存在一些漏洞。管理方面上讲, 各学院的学生在统一时间、规定地方站队, 然而效果却不尽人意, 大多数学生动作不到位, 甚至有些同学在老师或者班委不注意的情况下开小差, 影响非常不好。大多数学院出早操的只有大一的学生, 统一活动后, 自行安排活动的时间状况就比前面的好一些。通过与主管的老师交流得知, 由于人数众多管理不便。

2.3.2 大学生体育社团

各体育社团设置内容丰富且形式多样化, 已经成为高校课外体育生活的一部分, 其中包括:轮滑、羽毛球、散打、双截棍、鬼步等20余个社团组织。这些社团在纳新之前都已具备良好的管理体系, 社团内部管理系统组成人员都是各个学院的学生, 这样既可以锻炼身体又可以增进各学院之间的交流, 有助于社团的协调发展。

2.3.3 校、学院运动会和各类团体项目

学校体育部、各学院组织的各类运动会和各类团体项目。调查了解到, 该校每年举办大学生田径运动会是一项精彩而又激烈的体育赛事, 运动会开始前, 各学院将会指派专门的辅导员或者体育指导教师进行较为系统的训练, 大大提高了课外体育活动的氛围, 成为操场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还有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拔河、健美操、冬季长跑等比赛, 同时还有各学院、团委组织的此类比赛, 如, 学院的篮球、排球比赛等。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参与程度与这些赛事有关系, 极大地丰富了大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环境。

3 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推进策略

3.1 落实《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

在全民健身大背景下, 该校体质健康测试中心每年有计划、分阶段抓落实, 在体育教师和体测中心老师的共同努力下完成, 体育教学部教师测试:立定跳远、仰卧起坐 (女) /引体向上 (男) 、50 m跑、800 m (女) /1000 m (男) , 测试中心老师测试:身高体重、坐位体前屈、握力和肺活量;每年的达标标准能够保持在80%以上, 与此同时体质健康测试中心建立学生健康档案, 测试结果公布至各学院, 加强组织管理机制。各学院统一分配辅导员对此项进行管理, 并针对体质健康测试结果进行了一系列的体育活动, 大大增加了测试的实效性, 效果良好。

3.2 确保大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机制构建

首先, 应构建小群体、大集体等多种方式的体育模式, 体育小群体活动以自发、自为、自由为主要特征, 组织形式灵活, 活动开展简便易行, 内容丰富多彩, 组织成员团结协作, 目标易于达成, 高校可以作为课外体育活动的一种长期模式加以大力推广。大集体则多以班级、学院、学校等方式组织, 范围更加扩大, 在组织的过程中需要更加严谨, 应大量引入趣味性强、时代性强、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操作简单、大众性的体育项目, 增加趣味性、健身性、集体性与参与面广的自主创编竞赛项目。

3.3 开发资源, 共建课外体育活动氛围

应贯彻落实全民健身纲要和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 加强关注, 使得政府、学校、企业、单位以及个人对于工作的大力支持, 加强三位一体的合力机制, 学校、家庭和社会这3个方面共同努力提高体育活动氛围, 共同完成学校课外体育活动机制的完善。

4 结语

目前, 学生体质测试结果堪忧, 加强教学和测试共建, 提高大学生体育健康思想意识, 调动大学生体育锻炼兴趣, 学校应建立相关制度、理念革新、改革教学内容、加强第二课堂模式构建、评教系统平台的建立、教学检查反馈6个方面进行探究, 形成一种模式使得该校课外体育活动更加活跃。

摘要:该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对新疆农业大学在校大学生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项目的选择、组织形式这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了解大学生在进行课外体育活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从思想观念、体质健康、强化教学、体育第二课堂、合理组织、正确引导等方面开展活动, 抓落实, 看成效, 为推进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提供理论依据和针对性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推进

参考文献

[1]郭瑞琴.山西省中学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现状调查及推进策略[D].山西师范大学, 2014.

大学体育活动 篇10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明确指出:“是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激励学生积极进行身体锻炼的教育手段。所选用的指标可以反映与身体健康关系密切的身体成分、心血管系统功能、肌肉的力量和耐力、以及关节和肌肉的柔韧性等要素的基本状况”。《标准》的实施将使学生和社会能够对影响身体健康的主要因素有一个更加明确的认识和理解, 引导人们去积极追求身体的健康状态, 实现学校体育的目标。目前我院学生体育活动开展的情况较好, 但有关课外活动的制度和研究较少, 鉴于此因素, 希望能通过调查研究对高校的课外体育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帮助, 为其更好的开展课外体育活动贡献一份力量。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以陕西学前师范学院部分院系大学生, 作为本次调查研究的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查阅与本次调查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 为本次研究提供了相关理论依据

1.2.2 问卷调查法

对陕师院的学前教育系、中文系、外语系、政经系、生物系、教科系、数学系和体育系八个院系部分学生发放调查问卷1020份, 收回问卷1000份, 收回率为98%。其中男生为318, 女生为682。

1.2.3 数据统计法

将收回的调查问卷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后, 并进行统计学处理。应用Microsoft Excel 2003对调查数据进行处理, 并绘制出相应的图表。

2 结果与分析

2.1 陕师院学生课余体育活动相关情况

2.1.1 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概况

从对陕师院的八个院系发放的问卷中了解到:在发放的问卷数据中男生进行课外体育锻炼的人数为286人, 占调查男生总数的89.94%, 调查表明:男生在课余时间比较喜欢参加体育运动;女生进行课外体育锻炼的人数为293人, 占调查女生总数42.96%, 调查显示:女生在课余时间参加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不高。

2.2 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运动量度

2.2.1 陕师院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每周的次数

根据表1的数据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我院虽然是师范类院校女生比例占全院人数接近6:2的比例, 但是女生在上表的分析中显示, 一周内女生远远没有男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频率高, 进一步说明男生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远比女生高, 且自发性比较强;当然女生天性没有男生好动, 但是提醒我们体育工作者要鼓励女学生积极参加课外体育运动, 增强身体体质。

2.2.2 陕师院大学生平时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所持续的时间

陕师院学生平时参与课外体育锻炼持续的时间段集中在30min到1h之间。然而调查发现, 男生在锻炼的时间方面比女生花费的更长;调查还表明平时女生基本上都很少参与课外体育活动, 并且在运动时间的花费上明显少于男生, 且倾向于强度小、时间短的运动项目。与此同时, 也有一少部分男生很少参加课外体育活动, 这些都应该引起我们管理者的足够重视。

2.2.3 陕师院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项目

篮球运动是男生比较喜欢的课外体育运动项目, 其次是羽毛球、游泳等项目, 这也和男生的性格有关, 喜欢有竞争和对抗性的体育项目;女生则更加喜欢慢跑、健美操、舞蹈、定向越野等非对抗性的运动项目。通过调查我们可以发现:男、女生都是比较喜欢参加篮球项目的活动, 喜欢篮球运动的男、女占到本次调查总人数的65.4%。这也表明我院在每年一届的篮球比赛开展的比较深入, 学生基础比较好, 参与度比较高;同时调查还表明, 我院篮球场地比较多, 且都是软化过的塑胶场地, 为学生进行课外锻炼提供了一定的保障。其次, 男生喜欢羽毛球运动的人数占到本次调查男生总人数的68.6%, 男生夏季经常游泳的人数占到本次调查男生总数的66.4%, 再一次表明男生喜欢具有对抗性和挑战性的运动项目。再次,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女生在项目的选择上大多数都是偏向于非对抗性的, 能够体现出项目的难度、美度、欣赏性的运动。这也体现了女生的性格和生理特点, 女生的参加的项目主要集中在健美操占到调查女生的60.9%, 舞蹈占到调查女生的54.3%;参加定向越野的女生人数占到了52.9%, 其主要原因是定向越野要求不高, 项目难度不大, 没有对抗性等特点, 适合女生参与。总之, 男、女生在参与运动项目时都是根据自身的特点和能力, 以及喜好有选择性的参与其中。

2.2.4 陕师院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

现阶段在我院, 学生还是以参加学校、各种社团组织的活动为主, 其中以女生表现得最为突出。自发锻炼进行课外体育锻炼在我院男生中表现得到比较突出, 男生参加自发锻炼的体育活动人数占到本次调查男生的73.9%, 表明男生自觉地进行课外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比较高。调查发现:在进行社团组织的体育活动, 以及学生自发组织的活动中, 缺乏老师的专业指导, 我们应建立健全相关制度, 鼓励学生多参加社团、以及自觉地去参加体育运动。以此不断的提高我们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广度和积极性。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各系体育经费的不均衡, 学校体育场馆、器材设施等不足, 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就得不到有利的保障, 专业教师课余时间对学生的指导不够;女生体质测试状况不容乐观, 也与女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积极性不高, 激励女生参加运动的措施不够有关;还与女生参与的运动项目的强度、时间较小有关, 学校应该根据我校女生多的实际情况, 设置一些具有我校特色的项目, 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与此同时, 我们应该加大体育社团在学生锻炼方面引导作用。

3.2 建议

1.增加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和器材的使用率

我们应当尽快完成相关体育场馆的建设步伐, 以保证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需求。学校相关部门应根据各我院的当前实际情况, 将体育场馆所必须的经费纳入学院财政预算中, 以此保障学生体育工作的正常开展, 提升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热情, 另一方面学校应该适当的面向全体学生免费开放相关体育设施。

2.增强学生对参与体育锻炼重要性的认知

我们要使学生从本质上了解, 为什么要进行体育锻炼。并不断提升学生对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认识。只有学生真正透彻的知道了体育锻炼的意义, 才会加强学生自觉参加体育的意识。

3.加强学生体育社团作用

我们应该充分的发挥学生自己的组织体育社团的作用。我校学生社团的数目比较多, 且每一个体育社团都有各自的规章制度, 也都有自己的组织与管理人员, 若能利用学生社团的优势, 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氛围就更加浓烈, 并且能够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外体育活动当中, 提高身体机能。

参考文献

[1]周登嵩.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11.

[2]韩毅等.现代高校课余体育形式与特点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6, (4) :90-100.

[3]吴冰.“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现状调查[J].宜春学院学报.2009, (6) .

[4]赵云.河南省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的调查研究[J].大家.2011, (3) .

大学体育活动 篇11

【关键词】课外体育活动;学校体育;调查研究

一、前言

1.选题依据

兴趣是行为的重要动力,来源于对某事物的愉悦情感体验的反复刺激,而习惯则是建立在兴趣基础之上的持之以恒的行为结果,体育活动也不例外。由于大学生在体育课中所学的知识技能对课外体育锻炼帮助不大,对许多运动项目的特点、锻炼效果、练习方法不了解,缺乏教师的兴趣引导,运动体验不佳,致使学生的锻炼兴趣不浓厚、不广泛,不利于学生锻炼习惯的养成和终身体育观念的形成。

随着高校扩招以来,学生人数成倍增长,学习任务重,与大学生的交谈中发现,不少学生不得不利用午休或上课时间进行身体锻炼,影响了学生休息,不利于学校管理;另一方面,由于体育场地设备等并不完善,课外体育活动较集中的时间段内,每处运动场地人满为患,致使较多的学生有时间而不能投入到锻炼中去,减少了学生的锻炼机会,无形中减少了锻炼时间,从而影响大学教学场地设施严重不足,为避免冲突,班级之间的排课从早到晚都有,结果大学生最易接受的课外活动时间内,有大部分学生安排有其他课程,而不能从事体育锻炼,减少了学生的锻炼时间生课外锻炼的效果。

近年来,随着高校体育改革的深入,课外体育活动的形式与内容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就课外体育活动的形式来说,目前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的形式已经由以往单纯以院系为主或以年级、班级为主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向更加多元化的课外体育活动形式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的变化:其一,大学生自主体育活动型,在课外体育活动时,大学生以个体的形式参与体育锻炼,这种课外体育活动的特点是强调个体,灵活主动,在课外体育活动中大学生的个性能够得到较好的体现,对体育活动的兴趣能够得到较好的调动。其二,小团体体育活动型,进行体育活动时,由体育兴趣、爱好相接近的大学生组成小团体,开展体育锻炼,这种课外体育活动的特点是体育活动时气氛活跃,大家彼此之间能够相互鼓励、相互竞争、相互学习,有利于共同提高体育活动的能力和水平,当前在全国高校中兴起的各种以体育俱乐部形式开展的课外体育活动模式,其形式基础就得益于各高校中有着许多的小团体体育活动型的课外体育活动形式存在。

大学体育教学中,体育课外活动是一项主要的内容,也是充实学生余暇时间的主要手段,开展好课外活动,对提高学生体育意识与兴趣,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但体育课外活动在目前高校体育教学中,仍然是一个薄弱的环节,也存在一些问题。

2.文献综述

法国著名教育家朗格郎在20世纪6 0年代提出终身体育的理论,1970年在他的代表作《终身体育引论》中指出:“如果将学校的作用看成是无足轻重的事情,不重视学校体育,那么学生进入成年阶段后,体育活动就不存在了。”课外体育活动是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育课的延伸和补充,并有力地促进了大学生生活质量的提高、社会技能的培养和个性特征的发展。

课外体育活动是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所进行的增进健康,发展人的兴趣、能力和个性的一系列体育活动。我国高校的体育活动内容主要包括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实施体育锻炼标准、体育竞赛和高水平运动队的训练等,作为重要内容之一的课外体育活动愈来愈受到广泛的重视。研究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特点和规律,从而组织和开展针对性强、实用性广的课外体育活动,引导学生积极投入身于课外体育锻炼中去,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意识,养成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终身体育观念等诸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全国普通高等院校课外体育活动改革正在按照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进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现代体育观念,良好身心素质的大学生是高校体育教育所追求的目标.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能够满足学生对体育的不同需求,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个性,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自觉锻炼习惯,使之终身受益,以及增强组织纪律性,加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创建优良学风和校风等都起着积极作用.

把体育课外活动动作为高校体育课的继续和延伸这一看法已得到人们较广泛的认可,高校课外体育活动对于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丰富大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等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随着新世纪的来临,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深入对体育课外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体育课外活动作为高校体育课的继续和延伸,它不仅仅对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方面有积极的影响,对当今高校实施健康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的身心素质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主要体现在:第一,对目前高校构建大学“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体系包括健康教育课程的构成、内容体系、方式方法等方面,其中在健康教育课程中,课外体育活动作为健康教育课程的组成部分它包含的内容直接影响到健康教育课程的质量。第二,对目前高校体育教育中推进素质教育有重大促进,素质教育对当代大学生提出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要求,高校在体育教育中要求大学生在素质教育中做到能够全面发展,发展个性,课外体育活动在充分发挥大学生自主学习方面有其独到之处,课外体育活动宽松的环境,自由的选择体育锻炼项目对于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自觉体育锻炼能力的提高大有益处。第三,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了一块较好的实验田,体育教材、教法是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桥梁和纽带,充分地利用课外体育活动,在指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同时,把新的体育教材、教法应用于课外体育活动的实践,能够较好地验证体育教学改革的效果,能够有助于把体育课内外的各种课程内容有机会地结合和衔接起来。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200名在校学生,其中男生80人,女生120人,接受调查。

2.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对有关高等学校体育课外活动方面的资料和文献及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

院体育课外活动的调查与分析。

(二)实践观察法:通过在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学院教课及观看其他老师上课,了解有关知识。

(三)问卷调查法:(访问调查法)访问相关的老师,了解情况。(问卷调查法)本文就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在校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发放男生问卷80份,回收80份,发放女生问卷120份,回收118份,有效问卷198份,回收率98%,有效率98%。

(1)问卷的效度检验:本文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和遵循研究方法中的有关问卷设计的基本要求,制定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调查研究问卷,对北京体育大学足球教研室老师进行咨询,制定出正式调查问卷。

(2)问卷的信度检验:本文采用再测信度的方法估计问卷的可靠性程度,将被调查者前

后两次答案结果关联起来,其相关系数就为可靠性系数。为了获得可靠性系数,在第一次发

放问卷14天后,从第一次填表的两个人群众中,分别抽取30人再次填表,将两次填表的结

果进行相关分析,均达高度显著水平。这一结果表明,本文制定的调查问卷有较好的稳定性,被调查人能按要求认真填写问卷,问卷结果能够较为真实地反映被调查者的情况。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人数及态度

态度是个体对待或事物较一贯,较固定的心理倾向。体育态度是指个体对待体育活动所持有的评价、体验和行为倾向的综合表现。体育态度调节着人对体育项目或参与行为选择和行为反应,影响着体育学习和锻炼的效果和效率。从认识的角度看,大学生体育活动态度是受体育意识影响的,即参加什么样的体育活动,参加体育活动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主要取决于他们对体育价值与功能的认识程度和所持的态度积极与否。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人数是衡量高校体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标志,是高校课外体育活动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由于课外体育活动的形式灵活多样,可按个人兴趣、爱好和计划进行,而且不论水平高低都有机会参加,因而吸引着绝大多数学生。

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人数及态度调查一览表

通过对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的学生对待课外体育活动的态度的调查表明,在调查的男生中有51人对课外体育活动的态度为非常喜欢,占调查63.75%;对课外体育活动的态度为比较喜欢有21人,占调查中男生人数的26.25%。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

目前,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课外体育活动有意向并喜欢参加的学生占绝大多数。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目的,主要是锻炼身体,增进身心健康和通过体育考试、达标。

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学生在课外体育活动中选择的项目以球类和健美操为主,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学生大多数都选择团体性的运动项目。

2.建议

(一)积极在高校学生中建立课外活动体育俱乐部和单项体育协会及体育兴趣小组,并可以把学生日常性的小型体育比赛任务由这些组织来担任,体育部在业务上加以指导,经费上适度支持,尽可能由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自己组织比赛,并尽可能自己解决经费。

(二)对体育锻炼能力差一些学生要从多方面评价体育成绩,不仅仅看“运动技术”水平的高低,建议将参与课外活动的情况和表现作为学生学业成绩考核的内容之一,相信这对促进他们的体育锻炼将是十分有效的。

(三)各高校开展的课外体育活动在项目上要尽可能地符合大学生的兴趣要求,大学生喜欢的运动项目要大力开展,在突出重点的前提下,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要内容丰富,适应面广,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和终身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

【参考文献】

[1]刘超,赵一平.高校扩招后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现状调查与分析[J]四川体育科技.2003,(2),29--31.

[2]刘一明.余暇体育[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6.(3),11—12.

大学体育活动 篇12

一、北京师范大学体育学科的历史沿革

北京师范大学体育学科历史悠久,是我国高校成立最早的体育院系之一,1917年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京师范大学前身)创设全国第一个体育专修科,开创了我国最早的体育教育事业;1930年改为北京师范大学体育系;1931年改为国立北平师范大学体育系;1937年迁校至西安,改为国立西安临时大学体育系;1938年迁校至城固,改为国立西北联大教育学院体育系;1939年改为国立北京师范学院体育系;1941年迁校兰州(北京部分继续办学);1946年迁回北京,改为国立北平师范学院体育系;1948年恢复成北平师范大学体育系;1949年改为北京师范大学体育系;1950年改为北京师范大学体育卫生系;1952年体育卫生系调出新建中央体育学院,即现在的北京体育大学(1952年入校生在北师大学习一年转入中央体院);1959年北京师范大学重建体育系;1966年至1973年,“文化大革命”期间中断招生;1973年恢复招生至今;2002年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成立。

历史的车轮滚滚,90年岁月尘埃落定,杰出的导师,不朽的前人,伟大的业绩犹如一座座丰碑万古长存,激励后人;继往开来,开拓创新,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正在向着另一个辉煌的高峰迈进!

二、体育学科人才辈出

90年来,袁敦礼、马约翰、董守义、徐英超、王耀东等许多国内外知名教授、专家曾在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任教,体育与运动学院人才辈出,为中国体育界培养了大批优秀教师、教练员、管理人员和体育科学研究人才,成绩卓著,在我国体育史上曾留下过辉煌的一笔(详见下页附录)。

袁敦礼(1895~1968),字志仁,河北徐水人。著名体育教育家、教育家。1917年毕业于英语部并留校任教。后留学美国。先后任体育系主任、教务长、训导员、校长。他主张体育的科学化教育,积极倡导现代体育教育,重视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担任校长期间,他积极倡导和引进电化教育,他富有爱国主义思想,为人正直、生活朴素、工作雷厉风行,为恢复校名,保护校产等均作出贡献。解放后任西北师大副校长。

驰骋球坛的北师大“五虎将”

在那个灰色的年代,北师大健儿用骄傲的成绩来证明龙的传人不屈不挠之精神,力拔山河之体魄,顽强拼搏之毅力,重整河山之志气!

第一代:王耀东(体育科)、翟荫培(体育科)、李澄之、魏树桓、王鉴武,指导:王石卿。在1921年第五届远东运动会上获得篮球冠军。

第二代:赵逢珠、李洲、佟复然、金岩、金德耀。其中赵逢珠、李洲、佟复然三人参加了1927年的第八届远东运动会,获得篮球比赛第三名。

第三代:王玉增、陈盛魁、刘冠军、赵文选、赵荣伯。其中王玉增、陈盛魁等三人代表中国参加了第九届远东运动会,并在1930年至1931年初在大连三胜日本队,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士气。

第四代:张连奎、牟作云、刘世明、杨道荣、刘玉章。其中牟作云、刘玉章代表中国参加了1936年在德国举行的第十一届奥运会。

三、体育与运动学院的成立

2002年北京师范大学在原体育系和公共体育部的基础上成立体育与运动学院,由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执委、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名誉主席何振梁教授任名誉院长,博士生导师毛振明教授任院长。

何振梁,1929年生于浙江上虞。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名誉院长。曾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奥委会秘书长、副主席、主席。中华全国体育总会顾问,中国田径协会主席,中国赛艇协会主席,亚洲赛艇联合会主席。国际奥委会执委会委员、副主席。奥林匹克团结委员会委员,奥林匹克运动委员会委员,大众体育运动委员会副主席,种族隔离和奥林匹克主义委员会委员,奥林匹克勋章委员会委员,第十二届奥林匹克大会筹备委员会成员,百年奥林匹克大会——团结大会研究委员会委员,文化委员会主席。现任中国奥委会名誉主席,国际奥委会委员,国际奥委会文化和奥林匹克教育委员会主席,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组织委员会顾问、执委。何振梁两次参加北京申办奥运会,并担任申奥投票中方陈述人,为北京申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成功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何振梁是新中国体育走向世界的见证人,曾被外国体育刊物评为全世界最有影响的十大体育领导人之一。

毛振明,1957年6月生于北京。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博士生导师。1979年考入北京体育学院,1983年考取教育部公派出国研究生,1984年赴日本广岛大学学习体育教育理论,1990年获得教育哲学博士学位。其后就职于日本中京女子大学任讲师并进行博士后研究。1991年回国后就职于原国家教育委员会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和首都体育学院等单位,从事体育教育行政管理、体育教学和科研等工作。2002年调入北京师范大学,任体育与运动学院首任院长。

四、体育与运动学院的人才培养

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下设体育学、运动学、体育与健康3个系;有体育教育、体育经济、运动训练3个本科专业;有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和民族传统体育学4个硕士学位点和体育人文社会学博士点;2007年被批准设立体育人文社会学博士后流动站。另外,我院还招收体育专业的教育硕士研究生,具备了较好的人才培养条件。

1959年至今,我们已经培养各级各类体育学专门人才3663人,其中本科生2204人,研究生50余人。自2002年建院以来,我院已经培养及正在培养的高级体育人才243人,其中博士研究生24人,硕士研究生181人,教育硕士12人,高校教师26人。人才遍布全国各条战线,特别是在体育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此外,建院5年来,我院共承担国家级省部级课题近30项,编撰各类高等体育教材近40部,出版学术专著20余部,发表论文200多篇。目前,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已发展成为具有完善的学科体系、高质量教学科研水平的全国重点体育教育、科研机构。

五、学科建设现状

在新时期,体育与运动学院通过学科调整和重点学科的建设,以新时代体育办学特色和发展体育科学研究为突破口,形成了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并重的办学格局,其人才的培养包括大学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四个教育层次,真正成为教学和科研并重的综合性学院。

学院自2002年成立以来,新增设了体育经济和运动训练两个本科专业,在本科专业教学上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提出了在本科教学中要充分体现高素质(要加重专业主干课程和外语课程的比重)、精专业(初拟设置三个方向的专业平台课,能够使学生进行中期分流转化专业)、分层次(第一个层次:要培养高层次的教学科研型人才;第二个层次:要培养跨学科专业的复合型人才;第三个层次:培养本专业合格的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打通本科专业相关课程和学院学科课程平台,加强学生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运动技能的培养,为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和实用型人才服务。

展望未来,创办世界一流的体育学院,培养一流的体育人才和推进中国未来的体育事业,是北师大体育与运动学院开启新百年的奋斗目标,这必定是一个漫长的征程,它需要一代代北师大体育人的艰苦奋斗和薪火相传,需要一代代北师大体育人的智慧心血和雄心壮志!

附录:

上一篇:海峡西岸新农村下一篇:引入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