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

2024-05-27

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精选12篇)

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 篇1

0 引言

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联合启动的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要把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和主要工作方面,作为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提高全体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主要举措;要通过体育教学,教育、引导学生积极参加阳光体育运动。宝鸡文理学院在全力推动阳光体育运动扎实开展,着力构建确保阳光体育运动持续开展长效机制的背景下,积极进行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在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方式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积极地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

1 更新体育教育观念,广泛传播健康理念

大学体育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体育教学的目的和任务不只是训练学生掌握体育健身运动的技能和方法,增强学生的体质,更要培养学生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引导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意识。传统的体育教学由于受多方面限制,多以竞技体育为主,忽视学生兴趣、个体差异、个性化发展等客观因素,致使体育课教学难以取得预期目标。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更新体育观念,是进行体育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宝鸡文理学院体育教育工作按照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为指导,以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基础,以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为契入点,推动体育工作稳步推进和阳光体育运动全面开展的基本思路。在教学中强调以学生为本,以育人为出发点和归宿,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快乐体育”的理念推进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促进全体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利用校园广播电台、校园网、宣传栏、展板、横幅、院报等多种途径和方式,广泛宣传快乐体育、健康体育、终身体育的理念,鼓励和倡导广大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使“健康第一”、“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等口号深入人心,为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树立终身体育的理念奠定了基础。

2 科学设置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源泉。传统大学体育教学男生多以“三大球”、女生多以“健美操、武术”等教学内容为主,教学与中学体育课程内容有重复,教学内容僵化、陈旧,教学注重学生运动技能的训练和学生体质的增强,缺少理论知识的讲解传授,缺乏对学生科学锻炼的指导;教学向课堂100分钟要效果,不重视课外指导与训练;整班开课并以必修课为主,忽视学生兴趣、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需求,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纲要》中倡导“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应具有自主选择课程内容、自主选择任课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的自由度,营造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氛围”,简称“三自主”模式。该模式是目前各高校普遍采取的大学体育课程选课教学模式,凸显了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强调体育教学应注重学生个人兴趣,满足不同层次和不同水平学生的需求。我校从实施“三自主”模式入手,丰富课程教学内容,探索新兴体育项目和特色体育项目,使课程设置和形式多样化,充分考虑学生身体素质差异,关注体育弱势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需求,保证做到“人人有项目”。在落实每生掌握2项以上日常锻炼的体育技能的教学目标的基础上,重视学生体育基础理论知识和鉴赏能力的培养,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和练习方法指导的同时,注重学生体育欣赏文化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能力和参与到体育活动中的兴趣。

教学方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教学任务并实现教学目标所采取的方式和手段。根据《纲要》和阳光体育开展要求,在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教研活动,探索采取开放式、探究式、启发式、激励法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的基础上,推行课内课外训练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体育系选派教师,深入各系加强对学生课外体育训练的指导,督促落实每天锻炼1小时,科学指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

3 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将阳光体育活动纳入到体育课程考核

《纲要》提出在学生体育学习效果考核评价方面,应淡化甄别、选拔功能,强化激励、发展功能,把学生的进步幅度纳入评价内容。在体育课考核改革方面,我们采取过程评价和终结评价相结合,以学生进步幅度和学习态度作为评价主要依据的考核方式,推行“325”考核模式。即学生期末体育课成绩由三部分组成,学生参加阳光体育活动情况占30%,平时成绩占20%,期末考试成绩占50%。其中,学生参加阳光体育活动赋分由学生所在系进行,各系每学期要根据阳光体育总体安排制定出学生参与阳光体育活动赋分实施细则,期末根据学生参与情况给学生赋分,赋分后在全系范围内公示赋分结果,无异议后由系上直接将成绩送达任课教师,按规定比例计入体育课期末成绩。平时成绩部分加大对学生学习态度、进步幅度、出勤率等方面的考核。评价方式由以往定量的客观方式评价向针对每名学生的个性化主观评价转变,充分发挥考核评价对体育教学的促进作用。

4 多种措施保证大学体育改革和阳光体育深入开展

在保证每年的体育事业维持费和各项常规体育经费足额到位的同时,学院每年在财务预算中将阳光体育运动经费列为专项,按每生2元的标准划拨给各系阳光体育专项经费,用于各系组织开展阳光体育活动“达标争优”表彰等活动。学院鼓励和支持大学体育课程教师积极申报各级各类教学、科研项目和教学、科研成果奖,并给予获批项目配套经费支持,以充足经费保证大学体育教学改革持续开展,以项目带动大学体育教学改革深入开展。在阳光体育运动和大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把加强对学生的体育运动安全知识教育放在首位,增强学生安全意识,选聘体育系教师和学生到各系对学生进行体育运动安全教育和防范,引导学生科学锻炼身体,未发生过一例不安全事故,保证了大学体育教学的正常开展和阳光体育运动深入开展。

摘要:大学体育课程作为大学体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进行大学体育课程改革,使之适应阳光体育运动长久、持续、有效开展的需求,是当前各高校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热点。

关键词:阳光体育,大学体育,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Z].2006,12(20).

[2]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Z].教育部办公厅文件,2002.8.12.

[3]陈静.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成绩、问题及对策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0,(11).

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 篇2

一、当前武术教学质量低下的因素分析

(一)教学手段落后

在大学体育武术课程教学中,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很多大学在体育武术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学手段都比较落后。近年来我国的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很多科技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捷,教学手段也发生了重大的变革。武术课程虽然对科技的要求不高,但是采用现代设备和现代技术进行教学改革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实际教学中,受到传统武术教学观念的影响,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教师讲解理论,导致学生动作,导致整个课堂非常死板和单调,不仅学生提不起兴趣,还会影响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二)教学内容单一

中华武术博大精深,包含着各种各样的内容和拳法,但是在很多大学体育课程中,武术课程的内容非常单调和单一,往往只包括一些初级的长拳、二十四式太极拳以及太极拳等,这些课程往往很难满足学生学习武术的需求,大大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一些学校的教师完全按照大纲进行教学,但是教学大纲比较单调,不仅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对于传承我国的武术也是非常不利的。

(三)过于重视技术动作

在体育武术教学中,技术动作是基础,但是和其他的体育项目相比,体育武术不仅仅是单一的动作,还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性。但是从大学体育课程设置来看,很多学校都非常注重武术的技术动作性,而忽视了其文化性和力量性,导致武术成为了一门技术课程,在实际教学中并没有将武术的起源、演变以及美学、气功等融入进去,从而不能实现对学生的内外兼修效果[1]。

二、提升体育武术教学质量的途径

(一)更新观念,培养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

要想提升大学体育武术教学的质量,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更新观念,培养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只有更新教学观念才能实现对大学体育武术的教学改革,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因此,学校和教师一定要改变竞技武术的观念,而是注重武术教学的文化传承性和内外兼修目的性,教学目标应该由传统的学生掌握某一项武术动作或者技能转变为了解蕴含在武术中的文化和力量,重视武术的文化性。此外,还要对传统的教学评价观念进行改革。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通过生理评价对教学进行评价,而现阶段,教师还应该注重武术课程的生理、社会和心理等多方面的评价,才能使武术课程的教学更加科学。培养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对于提升教学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武术,让学生了解武术的演变[2]。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展现武术的`体态语言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从美学的角度出发,展现武术的优美,通过刺激学生的感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二)构建新的武术课程体系

以往的武术教学由于教学内容单一、注重竞技性而导致教学质量低下,因此,要想提升教学质量,就一定要对之前的武术课程体系进行改革,构建全新的武术课程体系,改变武术教学内容上的单一,构建新的武术课程体系,可以分为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对于基础课程来说,应该淡化体育武术的套路,强化体育武术的实用性,例如强健学生的体魄,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促使学生拥有一个良好的体格等,注重基础体育课程的实用性、灵活性和精简性。对于专业武术体育课程来说,应该更新观念,改变传统武术套路的束缚,注重学生武术文化素养以及武术理论知识的培养,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到体育武术的魅力,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学习效果。高校还应该注重武术课程教学资源的共享思想,充分利用本地区的优势资源,加强和其他学校的教学资源共享和创新,将不同学校的武术教学资源有效融合在一起来构建全新、科学的教学体系,实现武术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充分利用现代设备进行教学

虽然武术是我国的传统优秀文化,但是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也应该充分利用各种现代的设备进行教学,以提升教学质量。在武术理论的教学过程中,为了打破课程教学的枯燥性,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将各种解说文字和武术图片结合起来进行教学,通过图片的展示可以让学生更好理解相关的理论,从而全面把握武术课程的套路走线等。在介绍武术的散打、比赛场地以及套路时,可以展示相关的场地图片,让学生直观看到场地的状况和形状等[3]。在棍术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更清晰地看到棍术的基本套路,教师也可以采用动态视频来展现套路中的棍走线。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通过视频或者动画来展现逼真的画面和场景,从不同的角度展现武术技术动作,从而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动画表象,让学生体会到动作的要领,从而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结语

为了提升大学体育武术课程的教学质量,教师应该更新观念,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同时建立全新的武术课程体系,最终体会武术的文化性和力量性,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的设备来提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唐光耀.大学武术课程教学改革及教学方法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6(24):22-23.

[2]刘毅勃.武术在大学体育课程中的优势以及改革途径[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8(25):126-127.

浅析大学体育课程的有效性教学 篇3

【关键词】大学体育 课程教学 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8.070

体育是大学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通过引导和督促学生进行体育课程的学习,一方面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提升学生对体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水平,另一方面,则可以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使学生在运动中了解进行体育运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方法,从而使学生树立终身运动的理念。

在大学阶段,由于教育群体所具有的特殊性,大学体育课程在进行教学时,应该充分认识到大学生群体对于参加体育课程以及进行体育运动的态度,了解学生的课程学习需要,从而对该门课程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进行必要的适当的改革和建设,切实提升学生的课程参与程度,提升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对于大学生群体而言,他们所面临的学习内容更为复杂,自身的认知能力和对于课程的要求也比较高,尤其是对于体育课程而言,传统的教学理念和单一的运动的形式,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导致学生的课程参与程度较低,学习质量较差,影响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有效性的提升,如何根据大学生群体的学习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调整和改革,改进教学质量,提升大学体育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首先,调整和扭转教师的体育课程教学理念以及学生的学科认知,加深教师和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认识和理解,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和学生的学习兴趣。体育课程虽然是各个教育阶段中必不可少的课程之一,但是在教学的重视程度以及课程数量的设置方面都不尽如人意,学生在进行该门课程的课程学习时,大多也是抱着一种放松或者游戏的心态来进行学习。这就导致教师在进行体育课程的教学时,教学积极性受到一定的挫败和消耗,在进行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编排方面,教师也随之产生了一种消极的教学态度。这种教学情绪和学习心理对于该阶段大学体育课程的教学和学生的课程学习,也产生的很大程度上的辐射和延续,这就导致教师在进行大学体育课程的课程教学时,对于体育课程的认知不够深入,习惯于以传统的教学理念来对体育课程进行理解和定义,认为体育课程只不过就是对于学生的紧张的学习心理的一种放松和消遣,教师也习惯于采取较为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忽略了大学体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所担负的教学使命和责任,影响课程教学质量和有效性的提升。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从自身出发,深刻认识到体育作为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引导和督促学生进行有效和适当的体育锻炼,增强学生体质,磨炼学生的意志等所具有的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大学生而言,体育课程不再是他们所认为的无关紧要的游戏和消遣,而是对于自我运动能力的一种提升,是对意志力的一种锻造和培养,同时通过进行体育锻炼,还可以以一种合理有效的渠道,排解自身心理上的压力和不良情绪,对于调节情绪,保障心理健康,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生活态度等,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因此大学体育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时,应该及时调整和改善自身以及学生们对于体育课程的认识和理解,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积极进行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提升学生的课程参与程度,从而更好的进行大学体育课程的有效性教学。

其次,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设置上,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精化课程设置,丰富课程内容,提高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在传统的体育课程中,跑步和传统的球类训练几乎构成了体育课程教学的全部内容,这种单调的运动形式不仅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同时还会因为高强度的运动形式和教师的强制性教学,而使学生产生厌倦排斥的学习心理,使学生在进行体育课程学习时,产生一种疲惫焦躁的心理和生理状态,影响课程教学水平的提升。因此在进行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时,教师应该认识到,大学生群体和小学生、中学生群体不同,他们本身所接触到的体育运动种类和项目较多,对于体育课程教育内容和运动项目的要求也较高。

针对这种教学要求,教师在进行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选择时,应该充分认识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课程学习需要,体现出大学体育教学的个性化教学特征,科学合理的进行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使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不再局限于跑步和传统的球类训练方面,而是根据时代的发展和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将更多的体育项目引入课程教学过程中,例如网球、交谊舞、健美操等。多种多样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在进行课程学习时能够根据自身的身体素质和兴趣爱好,自主的进行选择,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课程参与热情,同时还会使学生在运动中找到乐趣,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和运动项目,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和运动理念,树立积极运动和终身运动的健康运动理念。

另外,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时,在引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同时,还应该注重对于体育精神的讲解和学生体育素养的培养和提升,从而使学生能够对体育运动和体育课程有一个更为深入的了解和把握。对于大学体育课程而言,不仅要引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而且还要使学生掌握更多的体育专业理论知识,提升学生体育认知和体育素养,使学生把握体育精神的内核,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因此在进行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时,教师应该将体育理论知识和运动知识穿插到课程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增强体质的同时,提升学生的体育精神。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式进行课程教学。例如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法,在课程中向学生播放相关的体育视频和体育比赛,丰富课程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更加形象生动的课程氛围里学习体育知识,感受体育的魅力,进而提升大学体育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体育作为一门重要课程,对于引导大学生进行体育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参与体育锻炼等,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课程教学现状,及时的调整自身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改进课程教学质量,提升体育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田世平.简论高校体育教师素质的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08(01).

[2]蒋建忠.浅谈提高大学篮球教学有效性方法与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5(14).

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创新发展探索 篇4

1.1、培养高素质的创新性人才是大学的任务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们面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究其根本, 市场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 当前世界各个领域都已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 为了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各个发达国家都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建立了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本世纪, 我国制订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高校当前的核心任务就是培养人才, 以培养拔尖型创新型人才为主, 推行高校本科教育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和高校高层次他们人才计划”。当前, 普遍高校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占有绝对比重, 主导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其自身肩负着为祖国培养高素质创新性人才的重任, 在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中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1.2、培养高素质的创新性人才是大学体育发展的源动力。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形势多种多样, 依据我国的实际国情, 我国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高等教育还需依靠大学来完成, 大学还是我国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人才培养是大学肩负的历史使命, 而教学在其中发挥着核心作用。大学培养高素质创新性人才主要依靠实施素质教育,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大学体育教学在当前学制下属于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有效推行素质教育;在培养高素质创新性人才当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 为了尽快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创新性人才, 要认真研究当前的体育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

2、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发展趋势

2.1、多元化、多样化与个性化

高等学校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 以培养全方位人才为重点, 大学体育课程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所以, 大学体育课程也需认识到这一点。在不同的高校当中, 体育课程的设备也存在较大差别;与此相同, 学生不同, 那么对体育课程的爱好也不相同。所以, 不同高校在设置体育课程时, 要力求做到多样化与多元化, 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要。体育课程设置的多元化与多样化不但指的是课程类型, 而且也包括其他不同方面;设置体育课程时要考虑到学生的综合素质, 不但考虑学生的体质, 而且也需考虑学生的精神与心理发展。体育课程设置还需以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为目标, 利用体育教学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这也是人才培养的一种重要手段。

2.2、体育课程内容生活化

体育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这与国家申办奥运会有着或大或小的关系。由于奥运会提倡竞技, 这也是体育精神所要求的。这一要求不但关系到每一个运动员的人生, 而且也影响着我们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 可以使人的遭遇困难时充满勇气, 因此体育具有改善人们生活方式的作用, 有利于保证人们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因为体育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所以, 大学体育课程改革也应与大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重视做到以人为本。再有, 体育教育对人的一生有益, 体育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是人们的需求, 当然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也需考虑人的需求。体育教学的生活化有下面意义, 可以服务于社会, 可以服务于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再有, 体育教育更加重视让人享受教育的过程, 生活化就是最好的例子, 在参加体育锻炼时感受体育带给我们的快乐与价值是体育的最高境界。素质教育就是提倡快乐学习与享受学习。

2.3、体育课程内容专题化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 大学生对体育课程的要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大学体育不再只是利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场所参加固定的体育运动, 体育课程一定要实现重新组合, 时间方面、空间方面、组织形式方面都需做到重组, 利用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保证体育课程的专业化发展, 可以满足每一个学生的要求。大学教育与高中时期、初中时期的教育不同, 向着更加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因此大学教育才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 大学体育对学生的运动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做到了体育课程内容的专题化发展, 同时有利于不断提高体育技术。

3、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对策研究

3.1、创新改革机制与运行机制

中国高等教育也以创新为主要教育重点, 而首要任务就是实现教育体制与运行机制的创新, 与大学生体育课程改革成功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我国教育政策规定体育课程是必修课, 和国家推行义务教育相同, 有着强制性特点。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 大学教育体制也在进行深入改革, 为了与此保持高度一致的局面, 国家出台相关政策, 政府在体育教育改革中发挥着宏观调控作用, 对于不同类型的学校, 国家制订不同的政策, 不同学校依据自身实际情况设置不同的体育课程。所以, 学校本身有着较强的灵活性, 可以在课程改革中发挥自主性。虽然每一个学校在体育改革当中都具有灵活性, 但并不是说学校可以随意改变。不同学校在体育课程改革中要坚持创新、谋求变化、不要急于求成, 要做到深入研究, 才能在体育教育改革中不断发展。

3.2、创新课程评价模式

课程评价体系模式影响着大学生的选择与发展。有的学生在日常学习中依据学校的评价体系, 制订所谓的应对“策略”, 在大学四年中学不到相关知识, 白白浪费了四年的大学时光。为了防止学生出现这种情况, 学校应该抓好学风建设工作, 创建较为完善的课程评价体系。在大学体育教学课程的评价体系中, 不再过于强调学生掌握某一运动技术, 而应该综合考虑学生的发展情况, 结合学生各方面的表现制订课程评价体系。各个高校可以不受传统课程模式的束缚, 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为主要内容;保证大学教育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不断完善课程模式与课程评价体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所以在大学体育课程教育改革中要重视这二方面的内容, 在创建课程模式时充分考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课程评价体系中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

3.3、应用“体育俱乐部”模式

进行高校的体育课程改革, “体育俱乐部”是最高发展目标, 但当前大学体育课程教育不管是规划还是形式都与“俱乐部”存在一定的差距, 但在推行教育改革时可以应用其中的管理思想与经营方式, 促进大学体育教育的健康发展。当前大学生人数众多, 这一现实不利于建立“体育俱乐部”, 因此首先要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体育俱乐部”会依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 组长负有管理最后一级学生的职责, 同时体育辅导员负责指导, 将上级领导的思想与指标传达给学生。校体育工作人员对“体育俱乐部”直接负责, 同时设置管理部门, 如后勤管理部等。这样在体育课程教育中就形成了分层领导的局面, 使管理变得简单和易于操作。

4、结论

总之,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 大学体育课程改革也迫在眉捷, 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为核心, 以每一个学生的需求为重点, 以实现“以人为本、终身教育”为目标。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 大学体育课程改革一定会实现多元化与多样化发展。依据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特点, 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策略也需不断加以创新和发展, 主要内容包括运行机制、管理机制、课程模式、课程评价体系等。“体育俱乐部”模式的出现有力推动了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 我国高等院校虽然在体育课程改革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存在的问题还很多, 今后还需不断研究和探索。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 西方教育理念争相涌入我国, 我国的体育教育改革一定会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 要学会吸取其中有益的成分, 各个高校要根据我国的实际国情, 认真研究国家教育政策与形势, 切实推进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顺利发展。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 大学体育教学得到了人们的普遍重视, 其中包含培养创新性高素质人才的内容。大学体育在高等教育系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实施素质教育和完善大学高素质创新性人才培养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有利于高等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 作为复杂的创新系统工程之一的大学体育教学改革, 应该重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建立完善的人文化大学体育课程, 逐步创新教育教学模式, 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创新

参考文献

[1]苏雯.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实践及未来发展趋势[J].科技资讯, 2013, 05.

[2]韩新功.CDIO工程教育背景下大学体育课程改革探索[J].教学研究, 2014, 04.

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研究论文 篇5

1.1基础型的体育教学模式

其教学指导思想在于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的调动和学生的运动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个体区别并且做到因材施教。其教学组织形式在于在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同时设置体育基础课和体育专项选修课。其优点在于能够区别对待不同体育基础的学生,做到了因材施教,并且尽量兼顾了学生的爱好和兴趣,能适应和满足不同体育基础学生的个性化需要,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调动。其劣势在于分班工作非常困难,需要充足的体育师资力量,学习的难易程度和进度难以实时同步。当前不少高效都已经实施该体育教学模式,其容易被学生接受和喜欢。

1.2综合化的体育教学模式

其教学的指导思想在于关注学生体质的增强,注重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其教学组织形式在于把体育课的教学、课外体育活动与早操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其优势在于能够有效地推动课外体育锻炼和体育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加强了体育教学的灵活性和整体性,有利于学生逐渐养成定期体育锻炼的习惯,并实现增强学生体质的最终目的,与此同时,其也能够充分利用学校的体育场地和体育基础设施。其不足在于课外进行体育活动必需的体育场地和体育器材量比较大,极大地增加了体育教师的工作强度和时间。其实际实施效果深受学生喜欢,是当前比较流行的体育教学模式之一。

1.3兴趣型的体育教学模式

其教学指导思想在于关注学生的体育兴趣的培养和学生运动能力的提升。其教学组织形式在于在大学一年级开设体育专项选修课,在大学二年级开设体育教学俱乐部。其优点在于能够有效地增加学生学习体育的主观能动性,提升了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其不足在于对体育教学设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增加了学生的经济负担,当前运用这种体育教学模式的学校数量不大,主要制约在于学校的实际状况和经济因素,因素是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和现有的体育师资条件的阻碍。但这种体育教学模式拥有的教学形式多种多样,教学内容方便灵活而丰富多彩,其深受体育教师和大学生的欢迎。

1.4循序渐进的体育教学模式

其教学指导思想在于关注学生的体育能力、体育基础的提升以及定期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其教学组织形式在于将高等院校的体育课程划分成为三个阶段:大学一年级开设体育基础课,大学二年级开设体育专项选修课,而三年级开设体育选修课。其优点在于注重学生扎实体育基础的培养,强化了学生的健康体质、优秀的体育能力和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其劣势在于大学一年级学生难以拥有体育特长,其一定程度上偏袒了运动素质相对较好的体育生,造成区别对待,此外这种体育教学模式开设的课程层次比较多,需要大量的师资力量、体育器材和场地。该模式已经被不少高校采用,体育教学效果非常显著。

1.5分层次型的体育教学模式

其教学指导思想在于强化大学生对于体育本质规律的遵守,从大学生的体能、生理和个性化的心理特征等具体情况出发,在高等院校体育教学整体目的和原则指导下构建丰富多彩的教学组织形式,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空间。其教学形式在于依据学生的体能现状以及运动基础上的不同,按照学生身体素质的总体评分和基础运动素质分配学生层次班。其优点在于增加了学生的体育意识和竞争意识,为学生形成终身体育观念打下了基础。在教学方法、教学安排和学习目标上做到因班因材施教,区别对待,注重了学生差异化的适应性和体育项目的针对性,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运动潜能和兴趣。这种体育教学模式还突破了院系和专业的局限,帮助学生在体育课程上交更多的朋友,提升了合作能力、自律能力和社交能力。其不足在于管理工作非常复杂,各个年级开班比较多,对场地和师资提出了较高要求。其教学成果已经获得专家们的普遍认可,并在部分重点高校运用,获得了体育教师的广泛好评,依据西方发达国家成熟的体育教学经验,这种体育教学模式可能会成为我国主流的体育教学模式之一。

2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的整合优势

新型体育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在于全面育人和终身体育,教育核心在于强化学生的健康教育,辅助其身心协调发展,其课程体系的优势在于注重学生潜能的开发,强化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发展学生个性化的特长爱好,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

2.1摒弃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观念而转向学生为主体

高校教学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新兴教育观。教育的本质目的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特有的主体性。主体性主要包括人的主观能动性、独立性、创造性和自主性,是对行为主体自身的品性、能力、价值取向和状态等诸多属性的评定。教育作为推动人类自身不断发展的关键工具和手段,在构建﹑完善新型认知体系的过程当中必须关注学生个体。所以,高校体育教师应当摒弃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观念而转向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理念,尽可能激发和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层面来安排相关教学进程,借鉴学生熟悉的体育教材来设置具体的教学步骤。体育教学兴趣培养和体育选项课模式并用,充分地运用了以学生兴趣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使学生能够真正成为体育教育的主体参与者,极大地提升了学生学习体育的主动性。

2.2创造高年级学生积极开展体育锻炼的环境

大量的研究数据表明:相比于低年级学生,高校高年级的学生开展体育锻炼时间往往大大减少,总体的身体素质开始呈现出下降趋势。实施新的体育教学模式以后,在课程总学分保持不变的条件下,把体育必修课从原来的一年级和二年级扩展到了三年级。部分人可能错误地认为,将二年级的体育课程从原来的100min缩短到50min,再将额外的50min调换到三年级进行教学,其一定会缩短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间,降低体育锻炼效果,事实并非如此,学校的体育课程虽然是增强学生健康和身体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但仅仅凭借每周1次的课程教学锻炼不能够有效地强化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少量的体育课锻炼实现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的目的往往是不合实际的幻想。因此,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就是教传授给学生体育健身的方法。所以,把体育必修课教育从一年级扩展到三年级,能够有效地推动高年级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体育锻炼,逐渐养成长期体育锻炼的好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

2.3提高教师的整体教学质量

作为贯彻落实最新教育思想理念、推进教学发展与改革的最终代表,教师应当及时转变传统的思维模式,学习和熟悉现代教育理论和思想,用现代先进的教育理念来武装自己和指导实践。教学实际上是集体创造的过程,既要求学生拥有创造精神,也要求教师拥有创造和创新能力,无论是对教材的理解和教学的组织,还是具体的教学过程,大学教师都应当拥有自己的创新观点,并且把这些教学理念运用到具体的体育教学实践当中去,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网上选课的课程模式能够有效地激发教师进行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教师的创新和创造潜力,更加充分的体现学生的课程主体地位和教师的课程主导职能。

3结语

总而言之,新兴体育教学模式的运用能够极大地提升高校的各个年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乐趣和积极性,有利于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达到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和实现健康发展的最终目标。但是,高校同时也应当注重相关体育基础设施、师资力量的建设和完善,为新兴体育教学模式的成功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 篇6

关键词:大学体育;公共体育课程体系;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76(2016)04011504

Abstract:Nowadays, the sports cause of China is meeting a new stage, in which both the role that sports play in people's daily life and its social status have qualitatively changed. To accommodate it to the "new normal", we must make a scientific and systematic revolution and practice, of which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is the public curriculum system for universities. This article further analyzed the revolu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public curriculum system for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age, mainly from four aspects: background and current situation, guiding ideology, the concrete method and way, and the efficiency.

Key words:college PE;system of public PE curriculum;reform practice

1 背景与现状

当前,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正迎来新的阶段。一方面,国家继续大力推行全民健身政策,不断扩大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与体育活动规模,并通过宣传与教育让人们对体育的认识发生了根本上的改观;另一方面,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将体育纳入促进经济发展的源动力之一。在上述情况下,体育由原来单一的娱乐手段或健身手段,向集社交、健身、娱乐、文化等多元化手段或概念的方向发展,逐渐转变为人们的一种基本需求。这种“新常态”对我们体育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要求。

高校教育的核心目的是为了培养专业性以及实用性的社会人才,通过教育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作为几乎所有大学生都要参与的大学公共体育课程,具有保证大学生身体健康、发现体育人才的目的外,还具有培育体育文化氛围、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作用。但是对大学公共体育课程具有指导性意义的大学公共体育课程体系还没有完全适应目前的新常态,存在以下不足,如对基础教学价值认识不足;课程缺乏开放性,课程之间缺少层次性;教学方式与内容比较单一等。因此,现阶段大学体育教育大学公共体育课程体系,亟待一次科学的、系统的改革实践。对此,国内许多学者开始了思考与探索。宋尽贤等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体育课程建设与改革历程,为新时期的改革提供了充分的依据[4,7,11]。苟定邦、王淑英、刘冰等比较分析了“十二五”时期的大学公共体育课程体系设置[1,3,5,10],苏雯等思考了大学公共体育课程体系的发展趋势[6],陈邦军等采用不同视角去探讨大学公共体育课程体系的改革方向、方法[2,8,9,12]。在此基础上,笔者进一步结合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正面临的新常态,针对一般多科性大学的公共体育课程体系改革进行了探索,形成了一些新的认识。

2 指导思想

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构建之前,我国高校的体育课程缺少明确性的指导目标,只是将增强体质、培育学生的体育素养等内容作为基础。《纲要》的提出明确了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的目标,并通过对学生基本状况的分析,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心健康等多个领域进行了目标的确立,充分彰显了现代体育教学的全新发展方向,同时也为体育课程内容的构建及其教学目标的确定提供了科学化的依据。在坚持以《纲要》为根本指导思想的基础上,我们根据新时期体育事业发展面临的新常态做出进一步的强调与调整,主要包括:

第一,坚持“健康第一”的原则,重视基础教学。国务院推行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与《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等制度体系全面突出了“健康第一”的宗旨,让学生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是大学体育教育的根本目的,而掌握体育知识与技能,进而提高个人素质,是大学体育教育的深层目的。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从学生的基本身体素质入手。任何一个体育项目所需的基本素质都是力量、速度、柔韧性等基本身体素质,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参与体育的基本前提。所以,在大学公共体育课程体系中突出基础教学尤为重要。

第二,坚持向教学多元化方向改进。教学多元化具体包括教学内容的多元化以及教学形式的多元化。过去单一的教学内容与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影响了教学质量。此外,这种内容与形式过于单一的教学,大幅降低了教学效果的持续性,使学生在相邻两次课程期间缺乏实践与巩固。为改变这一状况,我们可以尝试丰富大学公共体育课程的形式与内容,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正常的课堂教学与课后实践、体育活动等结合起来,让多种形式与内容的体育教学相辅相成,进而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三,引进新的教学理念,让课程的学习更具有自主性。传统体育教学的内容是固定的,这带来两方面的局限性。首先,学生所学习的运动项目不一定适合学生自身,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其次,单一的教学层次可能使基础较差的学生无法达到要求,也可能是使基础较好的学生无法得到进一步提高,进而影响整体的教学效果。新时期,大学体育课程体系的设置应该给予学生更高的自主性和选择性,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基础、特点以及兴趣,选择性地且具有较强针对性地进行学习。

3 实践方式与方法

3.1 总体设计

在原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的基础上,笔者针对大学体育课程体系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系统的改革方案,涵盖了一些新的理念和教学方式。一方面,引入了 “分层教学”与“深度教学”的理念,将不同基础的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并针对体育基础较为突出的学生进行专业的深度教学。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基础较差的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能让基础较好的学生得到进一步提高,甚至是参加体育竞赛取得优异的成绩。另一方面,在重视基础教学、突出“健康第一”宗旨的前提下,笔者引入大量的课后实践活动,并将体育选修课、体育社团活动与必修课相互结合形成一套体系。这项措施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了教学效果的延续性与学生兴趣的易激发性和持续性,具体的思路与流程如图1所示。

3.2 具体课程体系设置

以成都理工大学公共体育课程的设置为例(表1),选修课与必修课之间的联系较为密切,可以更好地辅助必修课的教学。此外,该课程体系包含的体育项目丰富,给予了学生较大的选择空间。

根据笔者提出的新课程体系(图1),在坚持教学大纲宗旨的前提下,做出以下调整:

首先,将大学一年级的教学内容统一安排为基础教学,即基本身体素质教学。理由是,具体的运动项目都需要一定的身体素质作为参与的前提与基础。例如,篮球运动和足球运动中存在激烈的身体对抗,健美操和武术对身体的柔韧性与协调性要求较高。如果不具备良好的基础,学生无法很好地参与到特定运动项目中去,甚至还有受伤的危险。因此,基础教学的地位十分重要。

第二,在完成基础教学后,教师应当对学生的基本身体素质有正确的、量化的评价。如果学生经过一个学年学习仍不能达到基本标准,那么基本身体素质的进一步强化对于学生来讲是十分必要的。如果基本身体素质达到了要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一项具体的运动项目进行学习。

第三,具体运动项目的学习不应当仅限于课堂上的常规教学,还应当包括理论学习与课外教学实践。课外教学实践可以是一般性的体育活动,也可以是教师开展的选修课。此外,我们也可以引入学生社团的

活动。多种形式的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使课

堂上的教学效果得以延续。

第四,引入“分层教学”与“深度教学”的新理念。如果教师统一采用较高标准要求学生,那么基础较差的学生很难跟上教学进度或达到教学要求,学习兴趣与效果会大幅降低。如果教师统一采用较低标准要求学生,那么基础较好的学生无法得到进一步提升,其学习兴趣与效果同样会降低。过去,我们曾倾向于采用较低的标准或适中的标准要求学生,但相比之下,显然根据学生基础不同进行分班教学效果更好,而这也有利于贯彻“深度教学”的理念。一些身体素质突出的普通大学生,具备参加高水平学生体育竞赛的潜力,由于没有进行过专业、系统的训练而无法发挥出全部能力。而通过分层教学的方法,我们可以发现这些学生,并引导他们进入具有较强专业性的专项学习。

4 实践效果反馈与评价

经过研究笔者发现,突出基础教学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基本身体素质,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健康状况与精神风貌。在此基础上,引入理论教学与教学实践,学生的课余生活得以丰富,对体育的认识、了解与兴趣逐渐加强。最后,引入“分层教学”与“深度教学”的新理念,不仅基础较差的学生得到了显著提高,基础较好的学生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其中,“深度教学”理念的应用为具有良好天赋与身体素质的普通大学生拥有更多参与竞赛的机会,享受更好的体育资源,为体育资源的平衡化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实践方面,笔者选取了《田径》与《攀岩》两门课程作为试点课程,并将上述改革与实践的思想与方法应用于这两门课程,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相比于改进前,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更高的积极性,并普遍有更优秀的表现。其中,“分层教学”与“深度教学”理念的实践尤为成功。笔者及所在的教研团队通过分层教学发现了好苗子,再进行逐步筛选,最后通过深度教学培养大学生运动员。在深度教学过程中,笔者及所在教研团队进一步重视基础,并强调了教学或训练的专业性。近两年,通过落实“分层教学”结合“深度教学”的新理念,笔者及所在教研团队培养了多名优秀的大学生运动员。田径方面,指导的学生在2014年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上获得男子1 500米、5 000米、10 000米和3 000米障碍冠军(普通大学生组别),在2015年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上获得男子800米、1 500米和5 000米冠军(普通大学生组别),其中4项均超四川省大学生田径纪录。攀岩方面,指导的学生在第11届全国大学生攀岩锦标赛中取得了高校乙A女子组速度赛冠军。事实证明,笔者给出的改革实践方案,具有较高的科学性,是适应新时期体育事业新常态的良好改革措施。

5 小结

本研究就新时期大学公共体育课程的改革实践的背景与现状、指导思想、方式与方法、效果反馈与评价四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系统的探讨。研究发现,在当前我国体育事业发展面临新常态的情况下,对大学公共体育课程进行改革是非常有必要的,且具有深远意义的。我们必须坚持以《纲要》为改革的根本指导思想,进一步坚持“健康第一”的原则,重视基础教学;坚持向教学多元化方向改进;引进新的教学理念,让课程的学习更具有自主性。在改革的实践方面,笔者提出:

1)将大学一年级的教学内容统一安排为基础教学,即基本身体素质教学;

2)教师应当对学生的基本身体素质有正确的、量化的评价;

3)具体运动项目的学习不应当仅限于课堂上的常规教学,还应当包括理论学习与课外教学实践;

4)引入“分层教学”与“深度教学”的新理念。

其中,“分层教学”与“深度教学”两个新理念已经得到应用,并且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基本身体素质评价与课外教学实践两个方面需要更加深入、系统的研究和工作。

总的来说,实践证明笔者在理论与方法上的建议是科学的,但改革带来好处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大的工作量。如何进一步优化改革的方法与方式的同时提升其普适性,是笔者今后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陈邦军,郑立红.新时期大学体育课程内容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 2010(4):105108.

[2]刘忆湘,张先义.以终身健康为目标的大学体育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137140.

[3] 王淑英.学校体育课程体系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2.

[4]尹小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政策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

[5]刘兵.“十二五”时期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3.

[6]苏雯.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实践及未来发展趋势[J].科技资讯,2013(5):197.

[7]宋尽贤,廖文科,主编.中国学校体育 30 年(1979—2009)[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8]李杰,何仲恺.北京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改革方案的启示与思考[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7(3):272273.

[9]辛利.论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若干关系[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1(3):273276.

[10]苟定邦.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建设与改革的现状分析及思考[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5(4):1921.

[11]于晓东.新中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指导思想体系研究:回顾、反思与建构[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2(1):1517.

大学体育拓展训练课程教学的探索 篇7

1 体育拓展训练

拓展训练,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外展训练, 它起源于英国, 主要来源于二战时的海军训练。也就是从这时起, 人们逐渐意识到了拓展训练不但可以强化锻炼人们对身体素质, 同时还对于人们心理的健康水准有很强的促进作用。它是一种全新的训练模式, 倡导体验式教学, 在教学的各个领域都有很大的用处, 不仅仅在文化课教学中, 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更为广泛。

我这儿所说的体育拓展训练不仅仅是体育和娱乐的简单叠加, 正如上文所说, 它是一种全新的训练模式, 采用全新的方法, 应用全新的教学过程使学生学到更多的东西, 使学生身体和心理等多个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从本质上来讲, 拓展训练是一种采用项目活动的外在形式针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一种模式。因为具体针对的对象不同, 所以拓展培训的方法也是千差万别。因此, 有针对性的安排素质拓展训练是很有必要的。针对大学生体育学习而言, 就是要按照教育部所颁布的高校教育大纲所要求的具体学生应该达到的标准来为学生具体设置专门的项目来进行拓展培训锻炼。主要设计的拓展训练项目一般具有极强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在项目过程中会设置一些难度适中的困难, 让学生去克服。在这些活动过程中学生身心各方面素质都会得到提高, 团队协作精神和团队凝聚力也会大大的加强。因此, 从拓展训练的过程和意义我们就可以看出, 拓展训练融入到大学生体育教学中是很有必要, 也是非常可行的。

2 大学体育拓展训练课程教学的可行性

2.1 理论依据

从上文论述中我们可以明显发现, 拓展训练运用到大学体育课程之中在理论上是很有可行性的, 它对于现有的体育教学不仅仅是一种补充, 还是一种极大地提高。我们前面提到, 拓展训练倡导体验式教学, 也就是主张学生们切身的去感受这种学习情境, 身临其境的去学习, 这样才能学得更好, 学得更愉悦, 更好的增强学生的素质。这种训练模式, 不仅仅弥补了普通大学训练上对于心理素质培养的不足, 还能够使学生们在训练期间更加积极主动的融入到团体之中, 也就能更好的参加训练。我来举几个具体的训练项目就很好理解这一作用了, 比如:信任背摔、断桥、空中单杠等一系列学生们比较熟悉的体育训练项目就很好的融入了拓展训练。

2.2 学生的主动参与性

从理论上来看, 拓展训练具有很大的优势, 它所提倡的体验式教学模式, 以及具体的那些深具趣味性和实效性的项目都能够很好的激发起学生的兴趣, 从而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去接受这种教育模式。我们都知道, 学生们都会有厌学情绪, 尤其到了大学期间, 如果学校还是设置体育这种在学生看来可有可无的课程的话, 是不会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所以说能够提高学生兴趣, 增加学生主动性的学习是我们体育教学所要最先力求达到的。因为从本质上说, 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 只有让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的学习模式才是最有效的, 就这点来说, 拓展训练无疑是成功的。

2.3 场地器材

既然我们已经知道了拓展训练的过程和主要的方法, 对于其中的一些具体项目也有了初步的了解, 那么我们就可以很容易的知道拓展训练尤其是地面项目对于场地和器材的要求是比较低的。对于大部分地面项目来说, 所需要的仅仅是一块空地和简单器械罢了, 这在高校中是极易满足的, 足球场甚至是一块篮球场地都可以用来进行拓展培训;学校闲置的桌椅、板凳也可以当做器械来进行拓展项目的训练。对于一些危险性较强的高空项目需要专门的器械,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购买或者建造, 没有条件的学校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场地项目同样可以达到锻炼学生身心的目的。

2.4 前期经验

当然现在我们来进行拓展训练的体育课程教学并不是第一次, 也是有很多的经验可以借鉴的, 虽然这些成功的典型主要在国外, 但对于我们现在国内高校运用拓展训练还是很有借鉴意义的。而我国从20世纪末开始就已经在借鉴外国的经验来开展自己的拓展培训计划了, 并且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就, 这就为我们后来工作的开展进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大学体育拓展训练课程教学的意义

3.1 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大学体育课程的教学不仅仅要使学生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的心理也能够得到健康的发展, 从这点来说, 我国现行的大学体育教育制度还做得远远不够, 而在大学体育教学中成功的融入拓展训练则很好地弥补了这一缺陷。拓展培训救世主抓学生们的心理问题, 在进行具体的项目之中使学生们能够增强自己的心理素质, 从而避免了一些大学生心理疾病的出现, 减少了大学生心理事故的发生。当然, 这时如果能够和心理咨询结合着来进行活动效果会更好一些。

3.2 培养团队协作意识

很多同学到了大学之后就明显的感觉出同学间的关系越来越远了, 即使还是同班同学, 那种亲密关系也没有高中时那么近了, 这样就更谈不上团队协作了, 这简直不能称之为一个团队, 这都是因为学生间的交流减少, 人际关系处理不当造成的, 而大学生体育拓展训练课程就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举例来说, 当我们进行信任背摔时就能够很好地体现协作精神, 因为这是不仅仅要求我们自己全身心的投入到项目中, 还要求我们对于自己的队友有着完全的信任, 能够把自己托付给对方, 这种完全的信任便能够很好的拉近彼此的距离, 增强这一团队的协作能力, 改善大学生间的关系。

3.3 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学习和教学的主体是学生, 这一点毋庸置疑, 也就是说学习和教学的质量好坏完全取决于学生对与教学的融入程度。前面在分析拓展训练的可行性时, 我们已经充分了解了拓展训练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上的作用, 在这里我们就不再展开进行叙述了。

4 大学体育拓展训练课程教学的建议

4.1 加大时间投入

体育拓展训练课程教学目前对于我国高校来说还算是一种新鲜事物, 在我国高校还不成熟, 其中一项主要的原因就是课时太少, 没有了充足的时间这一基础, 教师便不能够很好的针对学生进行具体项目的安排和操作, 也就不可能很好地发挥拓展培训的作用。因此, 针对这一点, 我建议各大高校专门开设体育拓展训练课程或者增加体育课时, 这样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参加到拓展训练之中, 充分享受拓展训练的益处, 将拓展训练的作用发挥到最大。这样便能够形成一个积极的循环, 学校发现了拓展训练的益处就自然会更加注重拓展训练。

4.2 提高教师素质

有了很好的项目模式, 还应该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去执行。就目前的高校教师队伍来说还远远不够, 现在高校体育教师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能够很好的胜任, 但是如果让他们进行拓展培训则会因为缺少经验、没有知识等原因而不能很好地发挥拓展训练的优势。因此, 要对高校体育教师进行一次整体的拓展培训培训, 可以去外国先进的高校去学习, 也可以在国内比较完善的培训机构学习, 只有教师切身体验了这种培训的好处才能够很好的去运用这一模式来进行体育教育。

4.3 注重安全问题

我们上文中提到, 体育拓展训练课程所需要的场地器材都比较简单, 但这不是说安全问题就不重要了, 恰恰相反, 在进行体育拓展训练课程教育时, 安全问题是极需要注意的, 因为很多的拓展培训项目都极具危险性。就拿我们最常玩的信任背摔来说, 万一背摔的同学倒下后接的同学没有接好或者没有接住, 那么其危害性也是不可想象的, 因此我们需要在存在危险的地方进行弥补, 对这一项目来说无非就是多铺几张体育用垫罢了, 毫不费事还很容易的解决了这一问题。

5 结语

体育拓展训练课程的优势在国外很多高校中已经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 而在我国还正处于起步期, 这就需要我们去极大地缩短这一差距, 逐步增强体育拓展培训课程教育的应用。大学体育课程不仅要上, 还要上的好;不仅要让学生锻炼到自己的身体, 其心理健康的发展更要得到提高。这就是体育拓展训练能够在体育课程上带给我们的。

既然我们已经逐步意识到了大学体育拓展训练课程教学的强大优势, 那么就应该加强这方面的应用, 至于具体到各个学校中如何进行教学, 这就需要一线的体育教师结合实际情况去进行探讨了。

参考文献

[1]刘素梅.将拓展训练引入高校体育教学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 2007 (6) .

试论大学体育课程的教学与现状 篇8

(1) 课程理念相对滞后

受到传统教育思维模式的限制, 如今的大学体育课程的设置理念相对落后, 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 一直沿用的是凯夫体育教育理论的框架, 半个世纪以来基本没有怎么发生变化, 即使到了八十年代中期, 在有些方面做出了略微的修改, 但是其中仍具有很多的弊端,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教学内容设置的重复性。长期以来, 高校的体育课程跟以往的中小学相比没有明显的区别, 没有体现高校精英教育的优势, 最多是在知识面上有所扩展, 但是对于一些非体育专业的学生来说, 却又停留在一个较低的水平。第二, 片面地强调增强学生体质。如今的高校体育课程的设置往往把重点放在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上, 却对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加以忽视, 放弃了体育文化中人文内涵的学习, 对于学生是否养成终生锻炼的习惯, 是否有一个良好的心理却不怎么重视。因而, 现有的大学体育课程不具备前瞻性的思维, 是一种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职责的缺失。

(2) 教学模式亟待改革

尽管我国近代的大学体育课程的源于西方的发达国家, 但是却没有能够很好地将其精髓完整地继承过来, 传统上的体育课程只是改变了某些表面的细枝末节, 其教学模式的核心结构还是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依然保持者“填鸭式”的教育, 学生常常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 没有机会与老师之间形成互动。过度重视发展运动技能的做法, 使得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应有的凸显, 这严重阻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3) 评估机制有待改进

“考考考, 老师的法宝;分分分, 学生的命根”, 高校体育课程也逃不过这个厄运。目前学校普遍的做法是把学生的运动技能成绩作为主要考核的对象, 而忽略个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 这种片面的评估方式无形之中也限制了学生参与某些课程的权力, 课程标准中的检验与促进的作用完全没有得到体现。

相应的改进措施:

(1) 采取先进的课程理念

在国家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 如果我们在高校体育课程还是按照以往的教学理念来办事, 这必定将与时代要求相违背。为此, 我们必须在现有的教学中引入新的教学理念。比如, 强调“以人为本”、“友谊第一”、“终身锻炼”。大多数高校体育课程的目的并不都是以培养学生的对抗和竞技为出发点的, 相反, 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通过这些活动, 让学生获取奋勇拼搏, 团结协作, 不屈不挠的良好品质。因此, 在这我们要求强调“以人为本”和“友谊第一”时, 就是要根据学生自己的喜好和接受的程度, 修正偏离的教学轨迹, 使得教学回到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大道上来。在修得学分的之外, 更重要的是养成一个终身锻炼、自我锻炼的好习惯, 让他们知道只有通过自己一生中不断地学习, 才能够将体育内涵的发展推向极致, 才能更好地与今后的生活相衔接。

(2) 实施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现存的高校体育课程的教学模式只有将眼光放得更高些, 不要总是将课堂上的主动权紧紧的拽在老师的手中, 必要的时候, 要使得学生成为教学的主角, 教学要向培养学生的多元化和个性化方面倾斜, 要以一种科学的眼光来看待教学工作, 从而更好的组建高校体育课程的多元化组织形式。比如, 我们可以大量的借鉴广泛流行于欧美的放羊式的教学模式, 将教与学的重点移到运动和感受上来, 特别是要将体育课程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 强调终身体育的概念, 必要的时候, 还可以积极广泛的开展在学生中比较受欢迎的体育俱乐部, 体育社团等活动, 这样不仅可以弥补体育课上教学时间的不足, 它也实现了体育内外一体化, 同学们之间可以跨越时间和地点的限制, 自主选择自己喜爱的课程, 从而和老师打成一片, 这样下来必定会激发同学们对体育课程的热情。

(3) 建立全新的体育评价体系

实践证明, 将全班级所有成员的体育水平一体化在教学上是极不可取的, 我们要做的就是要根据其中每个同学间的不同差异, 量体裁衣, 为其制定一套适合于其自身的教学方案。此外, 我们不能只考虑到教学的结果, 也要把整个学习的过程纳入当中。经验表明, 实行老师评价和学生间的互评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这样便能够实现一个动态的评价机制, 而不是最终考试成绩的静态评价, 每个学生在动态评价当中可以及时的发现和改进自己的不足。

总之, 我们应该从目前现有的时代精神出发, 按照以上要求, 以一种全新的角度和视角来考虑现有的高校体育课程的问题。只有这样, 才能在高校体育课程中真正的取得进展。

参考文献

[1]、牟顶红.论大学体育的教学发展与改革建议[J].成人教育.2012 (32) :111.

大学体育教学中素质拓展课程初探 篇9

大学体育教学中开展素质拓展训练, 既能激发学生运动时的潜能, 又能在集体活动中学会与人交流、合作, 增强团队意识, 提高人与人之间的信任, 以及学生的综合素质。

1、大学体育教学开展素质拓展训练是现代化教育的需要

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主要途径, 大学是我国学校教育的重要阶段。大学体育教育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同时, 为我国的体育事业供应了必要的后备力量, 并有利于群众体育的发展, 有力的保障了我国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 我国的教育事业正在进行现代化的改革, 大学体育教学也不例外。对于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 以及教学方法, 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素质拓展训练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 正是在这种形势下提出来的。素质拓展课程不只是进行简单的身体锻炼, 而是通过一定身体活动, 带给学生相应的心理体验。这种训练其实是体育社会功能的体现、延伸, 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 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人才是第一生产力。社会的发展、进步离不开对人才的需求。现代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 既要具备良好的品质、优良的知识结构, 又要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素质, 还要有团队合作意识, 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这对人才的培育, 包括大学的体育教学, 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开展素质拓展课程, 符合现代化教育的需要, 已成为大趋势。

2、大学体育教学开展素质拓展训练的意义

素质拓展训练采用体验式教学, 经常将课程安排在户外, 设置一些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情境和环境, 让学生在体验和思考中解决问题。这种模式,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 让学生对自己、对团队产生进一步的认识, 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意识、感恩意识, 以及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富有趣味性、挑战性、思想性的拓展训练, 学生应对挑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改善了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在与人交流合作的过程中改善了人际关系, 学会怎样更好地融入群体, 同时提升健全了学生的心理素质、人生观和价值观。

同时, 在拓展训练的过程中, 学生对自己有了更充分的认识, 有助于学生发现自己的长处、优点, 以及不足之处, 有助于对自己的定位。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 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 弥补、改善自己的不足, 使自己更加优秀。

3、素质拓展训练的特点

以学生为主体, 是素质拓展训练的一大特点。训练进行前, 教师应将训练目的、内容、要求, 以及注意事项, 简明扼要地告知学生。接下来, 教师只对有需要的地方做一些必要的辅助, 让学生处于主体地位, 有足够的发挥空间, 完全自主的进行拓展训练。

需要学生之间的配合、团结, 是素质拓展训练的另一大特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团队的优势, 从而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意识, 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以体能活动为基础, 素质拓展训练可以引发学生的情感活动、意志活动、认知活动和交往活动。拓展训练的内容除了有一定的趣味性外, 还有一定的难度, 学生需要认真投入, 与队友积极交流、沟通, 互相鼓励、团结一致, 才有可能克服心理障碍和一系列困难, 挑战成功。

通过素质拓展训练, 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提高了学生应对挑战、解决问题的能力, 增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意识, 对学生今后的生活大有帮助。

4、大学体育教学如何开展素质拓展训练

素质拓展训练的一个特点是设置特定的情境和环境, 在这种情境中使学生发现问题, 应对挑战。这和传统的体育教学有非常大的差别, 若是将这种训练生搬硬套的放进体育教学中, 显然不合适。我们可以根据体育教学的特点, 设置一些特定的情境, 让学生去体验、去挑战, 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得到训练, 身体和心理素质得到提升。

素质拓展训练基本上可分为三类: (1) 个人挑战项目。通过学生挖掘自身的潜能, 完成一些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如“自信飞杠”。 (2) 人际沟通项目。通过一些情境和环境的设置, 使学生认识到交流的重要性, 认识到沟通的要素, 从而积极而有效的提出自己的想法, 并与同学进行讨论。 (3) 团队合作项目。在某一情境中, 通过分工与合作, 让学生认识到配合的重要性、团体的优势。通过不同项目的训练, 培养学生相应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素质拓展训练的教学中有些事项需要注意。首先, 以学生为主体, 摒弃“填鸭式”教学。在整个活动中始终以学生为中心, 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感悟, 使学生素质得到提高。其次, 在不违背原则的前提下, 给学生一些灵活性和自由性, 以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

参考文献

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 篇10

1、我国高校体育课程的发展趋势

在教育学意义上, 体育课程是针对学校体育目标而设计出的包括体育内容以及各种相关体育活动的一种总称。体育课程中, 学生所参与的一切体育活动, 如体育课、校内所开展的各类体育比赛以及校与校之间所发起的竞赛活动等, 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计划地系统地进行学习的过程。作为高校体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也面临着新的发展趋势。

为了推动高校体育课程的顺利开展, 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指导纲要。例如, 2002年所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对高校体育教学思想、方法以及课程评价等进行了全面的更新, 使得高校体育课程在理念与目标上取得了重大的发展。《纲要》重在以多样化的课程模式代替传统的单一的课程观;要求教师参与到课程方案的设计与实施中去, 以发现问题改进方案;打破体育运动在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 给学生以自主权, 使之能够自由支配, 从而深入社会生活中去;改变粗放式管理课程的方法,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 提高师生的自主管理课程的能力。通过实施《纲要》的内容, 高校体育课程在理念与目标上逐渐凸显出多元化的特点。例如, 三基型、三段型、一体化型、分层次型以及效仿国外俱乐部模式等多样化发展趋势日益明显。

在高校体育课程的发展中, 教师的权威性与学生的自主性相结合;注重大学生的自评、自学能力的培养;体育俱乐部这一组织形式在大学体育课程中发挥的比重越来越大。因此可以看出, 生活化、实用化以及多样化是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发展的总体趋势。

2、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价值与对策

各高校的体育课程在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中, 已初具特色。但其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例如, 体育课程在开展的过程中出现重技术轻实践的现象。实践课教学过程中还是集中在篮球、排球、乒乓球和健美操等项目为主, 而较少开设体育舞蹈以及颇具地方特色的体育项目, 造成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较小。另外, 高校在体育课程的设置上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 不利于“终身体育”精神的领悟与践行。因此, 我国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与实施, 需要在深入认识课程改革价值的基础上才能提出有效的改革对策。

2.1、我国高校体育课程进行改革的重大价值

体育课程开设的目标在于通过专业学科技能的训练, 提升学生的运动技能、增强体魄使之身体素质达标。因此, 从专业学科技能方面看, 体育课程开设的价值就是在传授给学生体育知识、技能以及方法的同时向学生传递“终身体育”的理念。所以, 体育课程的开设要充分体现出层次性, 以适应不同阶段不同需求的学生。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加合理地形成认知结构以及技术技能结构, 就需要体育教师运用丰富的教学经验来改进并确定体育课程的内容结构。而从体育运动的价值考虑, 体育运动就是为了让每学生领悟体育运动的精神, 能够根据自身条件自觉地进行锻炼, 以实现身心的健康发展。

2.2、我国高校体育课程进行改革的有效对策

(1) 在高校体育课程的设置上要充分体现出层次性与针对性。高校在体育课程的设置与实施上, 要严格遵循学生个体以及身心发展顺序性、阶段性、差异性与互补性的特征, 注重学生个体的兴趣与需求。因此, 在体育课程的设置上要充分体现出层次性与针对性的特点。例如, 高校可以在第一年开设一些难度中等且普遍受到学生欢迎的体育项目, 既实现了很好的过渡也为打好基础继续学习做好必要的准备。第二年逐渐开设具有大学特色, 例如, 网球、街舞、散打、攀岩等体育项目。如存在体育资源不足的现象, 可以考虑一二年级的课程在安排上有所交叉。如果条件允许, 则要针对不同学生, 满足其多样化的运动需求。在三四年级可以由学生任意选择一至两项自己感兴趣的运动项目。

(2) 在高校体育课程的内容上要逐步加强课程内容的综合性。高校应以“为了每一个人”代替“为了社会的发展”这一体育课程观, 建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努力将体育课程内容系统化、综合化。在课程体系的建立上, 高校应致力于建立集娱乐健身、养生与竞技等为一体的综合性体育课程, 另外, 高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 增强其体育锻炼意识。值得注意的是体育场馆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开设, 并安排专业教师进行辅导, 以满足学生的锻炼需求, 从而提高运动能力。同时, 高校应积极开展一些形式多样的体育赛事以及有关体育文化的欣赏活动。

参考文献

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 篇11

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改革问题发展方向

一、我国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从1993年我国开始号召施行素质教育,以改变应试教育的弊端,到目前素质教育已经得到极大发展。然而应试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影响人们的思想,因此眾多高校并未给予体育课程以极高的重视。这种不重视体育课程的教学思路导致诸多问题,如无法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体育课程缺乏生机与创造力。另外,不重视体育教学导致一些资金很难流入体育教学中,物质条件的缺乏给教学带来诸多障碍,如设备的投入资金减少,教师待遇的降低,这些使教学改革困难重重。

(二)落后的思想观念

在具体的体育课程实施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不能与时俱进,积极接受先进体育教学理论的指导,而依旧采用陈旧的教学模式。在学期中或学期末考评阶段,只关注学生的成绩和名次,而忽视学生本身的身体素质、努力程度、学习态度,并未改变“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一传统落后的教育思想。思想观念的陈腐,使教学依然停留在应试教育的轨道之上,很难获得长足的发展和进步。

(三)不科学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遵循教学三维目标:分别是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为了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三维目标缺一不可。然而在实际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过多关注学生掌握了哪些具体的技巧技能,而往往忽视体育知识的传授,方法的指导以及情感上的关怀。在这样的教学理论指导下,学生采用错误的方法强化训练只会危及学生的身心安全,往往适得其反。另外,由于不重视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只关注习得的技能,而忽视健康良好价值观的培养,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四)不合理的课程设置

在大学体育教学中,课程往往是学校统一规划与安排的,并且恒久不变。学生在这种课程模式中,只能是跟随学校和教师亦步亦趋,显然这并不符合素质教育所提倡的“培养学生的个性”的要求。体育课程固然也分为必修科目和选修科目,这种划分看似尊重学生的个性、爱好和兴趣,然而在实际操作中,选修科目却出现选修范围单一、限定选修人数的缺陷,因此并不利于学生兴趣的进一步发展,同样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陈腐的教学内容

当今全国各大高校体育教学中使用的教材内容单一,区别度较小,并未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时代在飞速发展,体育在世界范围内的地位扶摇直上,体育的类型更加多样化,范围更加广泛。然而国内高校体育缺乏创新思路,沿袭过去的知识,不重视开发本地的优势资源,改革陈旧的教材内容。教材内容要符合时代的发展,要充分挖掘本地资料和特色,实现教材内容的更新与时代性,增强教材的鲜活与生动性,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

(六)不合理的考核制度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过深,教师在评价、考察学生学习效果时,往往采用定量评价,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态度和情感体验。考核评价应当将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将终结评价和生成性评价相联系,重视学生各个方面的发展,实现素质教育“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合理公平的考核制度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信任,增强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然而目前考核制度单一,缺乏合理性与科学性,仍旧属于应试教育的范畴,亟待解决。

二、我国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的方向

(一)改变陈旧观念,优化课程体系

在之前的大学体育教学中,人们教育观念依旧受应试教育影响,观念落后。例如,上述提出的不重视体育教学,以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这种观念与当代社会相脱节,不利于课程的实施与学生的发展。观念的革新是教学整个过程改革的前提,因此首先要积极推行改革观念。大学体育教学要响应素质教育的号召,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学习体育技能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做到身心健康发展。

(二)制定科学目标,进行合理考核

当前体育教学课程目标单一,学校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兴趣爱好,将定量目标和定性目标相结合,使课程目标的设置更加科学化和可持续化。在此基础上,要进行审核评价制度的改革,改变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的现状,改变“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的观念,重视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过程、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多方面的考核。这样的评价制度对学生既是公平的,也是合理的。

(三)设置多样化、个性化课程

学生作为完整的人,具备各自独特的个性。而当今的大学体育教学本质上千篇一律,学生的个性被排斥与淹没,这样的教学只能培养出模式化的学生。因此,我们要使课程设置趋向多元化,扩大课程的种类和范围,使学生有机会独立自主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只有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尊重学生的发展需要,学生才可能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中,发挥自身的创造性,实现个人和集体双方的发展。

(四)提升教师教学素质与教学能力

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教师的观念、素质、能力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时代迅猛发展的今天,教师应积极主动地掌握先进的教学理论,参与体育教学的研究,加大对体育教学的实践训练,提升自身的教学素质。体育教学课程的改革最终要靠每一位体育教师的参与和支持,提高教师的素质是促进体育教学改革的必要条件。

三、结语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成为时代的潮流,越来越符合时代发展的趋势,而体育教学作为其中的一部分需要真正实现素质教育。当前,我国的体育教学取得系列发展,然而我们不能忽视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教学问题是教学发展的动力,只有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教学问题,才能更好更快地促进教育改革的进行,也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宾.对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审视[J].武魏,2013,(11).

[2]高健,颜天民.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探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

大学体育课程多媒体教学方法研究 篇12

关键词:多媒体,大学体育,教学

在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中, 探索大学体育的信息化成为趋势。并且如今也成为大学体育发展与改革的重要内容。大学体育信息化的目的在于满足多媒体时代提出的人才培养的重大挑战, 其最重要的思想是大学体育与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全面融合。可见, 大学体育只有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催化作用下, 不断地改进创新, 超越式发展, 才能慢慢适应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下的不断创新的整合。大学的体育如何去适应以教育信息化带来的发展机遇, 加快发展大学体育信息化的进程, 是现如今大学体育必须发展面对的重要问题。

1 多媒体教学的简介

多媒体教学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等信息技术, 综合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和教学资源, 针对教学对象及教学目标, 与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大化学生的学习效果。通常来说, 多媒体教学指的就是多媒体计算机教学, 通过计算机去实现的各种媒体的组合, 具有集成性、交互性、可控性等特点, 而它只是多种媒体中的一种。

多媒体教学有如下几个特点: (1) 多媒体教学形象性强; (2) 多媒体教学示范性好; (3) 多媒体教学内容非常丰富; (4) 多媒体教学知识性强; (5) 多媒体教学互动性强; (6) 多媒体教学动态性强。

2 多媒体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1) 优化多媒体信息技术课程内容方面

在大学体育教学中, 教师应当紧扣体育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科学合理地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来进行教学, 多媒体信息技术并不是创造教学的最好手段, 制作教学软件的水平越高并不是说明体育教学和多媒体信息技术就整合得很好。仅仅从大学体育教学的内容来看.它包括卫生保健、体育和很多锻炼身体的常识。在大学体育老师要按照大学体育教材、体育教学大纲和课本规定的内容进行合理的教学活动.所以, 在编教材的时候就要将多媒体信息技术考虑进。

(2) 加强资源库的建设

建设体育数据库是很多样的, 从形式上看, 有数字型、文字型、图像型以及多媒体数据库等等:从内容上看, 有运动成绩的数据库、科研文献的数据库、大型体育比赛的数据库、体育管理的数据库、产品商家的数据库、大众娱乐健身的数据库等等, 我国已经建有体育文献的数据库、体育图书联合书目的数据库, 并且着手进行全国体育图书期刊联机馆藏目录、体育专业特色文献数据库、体育专题及重点学科等数据库的建设.逐渐进行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服务.并且逐步实现大量的资源共享。在大学要充分抓住这一个有利机会, 还要对体育多媒体进行建设。逐步提高对各种体育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加工处理能力:同时先进的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等都为体育信息技术开发和利用都提供有效、便利、快捷的大量条件, 使体育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资源开发深度及完整性都要比传统的多媒体信息技术系统有很大的飞跃。

(3) 优化体育理论课程的教学方法

任何一个课堂的教学都是学生和老师通过她们知识互动的一个过程, 为了让大量学生更好地利用人体运动知识来指导体育课的实践, 我们就必须改进现在的教学方式, 在体育教学中要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之问的关系, 积极创造教学的愉快环境.灵活运用"学导式"、"启发式"、"发现式"等教学方法, 结合投影仪、幻灯片、录像、电视等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大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多注意学科间的联系, 让学生学以致用, 培养学生到实践中去, 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索精神。

信息技术以及多媒体教学方式在排球课程中的引入, 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对提高排球课程的教学成效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

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更加生动形象, 能够将教学内容更加生动直接地呈现到学生面前, 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掌握教学内容, 对提高学生的排球技能有着很大的帮助。

4 结语

体育是集、身体锻炼、技能培养、知识传授为一体的学科, 作为现代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必须全面均衡发展。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大学体育室内课教学的应用是一个新的教学手段。它可以优化课堂教学, 更新学生的体育观念, 对提高学生的体育技能及改善学生的思维品质具有很好的的促进作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体育课的教学引入, 使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叶鹏, 王永盛, 潘耀滨.中美大学体育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的比较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9.

[2]钟振新, 刘丽云.论新时期我国大学体育课程的改革与创新[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4.

[3]陈勇, 王满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现状分析与展望[J].体育世界 (学术版) , 2014.

[4]何智慧.高校体育课程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其对策析论[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4.

[5]张平华.浅析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J].科技与企业, 2014.

上一篇:创新教育学校体育教育下一篇:关爱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