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体育与健康

2024-08-16

大学体育与健康(精选8篇)

大学体育与健康 篇1

《体育与健康》教案

教学内容:体育文化

教学目标:

1、了解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贡献、宗旨、格言、精神以及奥林匹克主义

2、了解体育与健康的概念

3、熟悉体育科学锻炼的原则和方法以及基本保健知识

4、了解休闲体育与健身

5、了解我国学校体育的基本发展概况

教学重点:学校体育锻炼的方法和学校体育的发展

教学难点:理解学校体育的发展和科学的锻炼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章高校体育

 体育的概念:体育是以身体活动为媒介,以谋求个体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为

直接目的,并以完善的社会公民为终极目标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或教育过程。

 体育的内容:包括体育教育、竞技运动和身体锻炼三个方面。

高等院校体育的内容:体育与健康课程、学校民族传统体育、课外体育活动、课余运动训练与体育竞赛。

幻灯片5

第二章奥林匹克运动

 古代奥运会:古代奥林匹克运动是在古希腊奥林匹亚举行的古代竞技赛会。

始于公元前776年,到公元384年被罗马禁止,历时1171年,4年一,共举办293届。

 现代奥运会:现代第一届奥运会于1896年在希腊雅典举行,此后在世界各

地轮流举行。由于1924年开始设立了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因此奥林匹克运动会习惯上又称为“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现代奥运会也是每 4 年举办一次,至今已举办了30 届(其中由于二战原因,没有举办12、13届)。 奥林匹克精神:《奥林匹克宣章》指出,奥林匹克精神就是互相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精神。

奥林匹克口号:更快、更高、更强

第三章体育与健康

 健康的定义: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健康应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 体育的组成:体育由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和社会体育组成。

 我国心理学专家刘协和(1993)提出了五条心理健康的标准是:没有心理异

常;正常发育的智力;健全的人格 ;充沛的精力与丰富的情感生活。 温伯格研究认为,一次30分钟的跑步可以显著地改善紧张、困惑、愤怒和

抑郁等不良情绪状态。

 影响大学生健康的因素有人体生物因素和环境因素

 健康的三要素是运动、营养、睡眠。

 体育运动的两大特性是竞争与合作。

 体育的健身功能主要表现为促进健康和增强体质。

 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改善情绪状态、提高智能、强化自我概

念和自尊、培养坚强意志品质、协调人际关系治疗心理疾病

 体育锻炼是一种低经济支出、低风险和低副作用的有效改善心理健康的手

段。

 体育锻炼的最佳方式是置个体于社会群体之中。

第四章体育锻炼的科学理论

 新陈代谢是生命的基本特征,它一旦停止,生命也就结束了。

 人体的运动是由运动系统实现的,运动系统由206块骨头组成。

 三大营养素:蛋白质、脂肪和糖类是我们人类进行生理活动所需要的三大营

养素。蛋白质、脂肪和糖类也是人体内储存的能源物质。

 糖和脂肪是运动时的主要能量来源。

 体育锻炼可以显著降低血脂含量。

 长期参加体育锻炼可以使心率减慢。

 经常锻炼可以使肌纤维变粗,毛细血管增加,肌肉发达。

运动前营养

 运动前应以高糖类、低脂肪的食物为主。例如面包,米饭等。

 运动时间少于60分钟宜选择含糖指数高的食物,例如面包、运动饮料,能

很快被消化,迅速地提供糖类。

 高纤维食物需要较长时间消化,容易造成肚子不舒服。例如全麦面包、高纤

维饼干等。

 进食原则:吃进的食物以在运动过程中提供充足的营养和能量,而又不至于

造成肠胃不适。

运动与水

 从事中等体能的锻炼者在常温下的水需求量为每天1.5~2升,而当环境温度

在20℃以上时,每升高5.5 ℃,水分需要量增加1升。

 大约1%体重水分流失会使运动时体温和心率明显上升。轻度脱水指脱水量占

体重2%,体温持续升高,导致体力下降;当脱占体重4%~6%时,则肌力及耐

力下降,同时会引起热痉挛,影响体内无氧代谢的供能过程。

 当水分流失占体重的6%以上时,则有产生严重热痉挛、热衰竭、中暑、昏迷

甚至死亡的可能。

 所以必须防止或降低脱水程度,及时补充水分就能改善运动能力。

第五章体育锻炼的原则与方法

 体育锻炼的原则:自觉积极性原则、全面性原则、持之以恒原则、循序渐进

原则、适宜运动负荷原则

 测量脉搏是掌握运动负荷比较实用的方法之一。

 适宜运动负荷指体育锻炼要有恰当的生理和心理负荷量。

对身体影响最好的运动量,使脉搏控制在你的极限运动量脉搏次数(通常用

220-你的年龄),减去安静脉搏次数乘以70%+60的方法计算

即:[(220-年龄数)-安静脉搏数]×70%+60=最佳锻炼脉搏数

或者180-年龄数=锻炼脉搏数

 身体素质是指人体在运动中所表现出来的速度、力量、耐力、灵敏及柔韧等

方面的功能能力。

 身体素质表现出来的各种功能能力不仅与人体解剖、生理特点有关,而且与

锻炼程度、营养状况也密切相关。是掌握运动技术、提高锻炼效果的基础

 力量素质是掌握运动技术、提高运动成绩的基础

 耐力素质是人体长时间活动或抵抗神经、肌肉疲劳的能力,耐力是人体健康

和体质强弱的一个主要指标。

 体育锻炼是增进健康、增强体质最积极、最

有效的方法。

体育锻炼的主要目的在于增强体质,追求身心健康的实际效果。

 影响体育锻炼负荷大小的主要因素是:锻炼时间、锻炼次数、锻炼强度。

 为了达到全面的锻炼效果,体育锻炼要求包括:有氧运动、伸展运动、力量

性运动。

第六章体育锻炼与保健

运动中肌肉酸痛的处置方法

 热敷;对酸痛局部肌肉进行热敷,有助于损伤组织的修复及痉挛的缓解。

 伸展练习;对酸痛局部进行静力牵张练习,有助缓解痉挛。

 按摩使肌肉放松,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和损伤修复。

 口服维生素C。

 针灸、电疗也有一定作用

 运动中腹痛的处置方法

 如果没有器质性病变迹象,一般可采用减慢跑速,如加深呼吸,按摩疼痛部

位或弯腰跑等方法处理。

 如疼痛仍不减轻,甚至加重,就应停止运动,并口服十滴水,或揉按内关、足三里、大肠穴等穴位。

 如仍不见效,应送医院做进一步检查。

 运动中关节韧带损伤的处理办法

 应当在24小时内采用冷敷,必要时加压包扎,24小时以后采用理疗、热敷、按摩、针灸治疗。

 待疼痛减轻后可增加功能性练习。

 对急性腰部损伤,如果出现剧烈疼痛,切不可轻易处理,可让患者平卧,并

用担架送医院就诊。

 24小时以后采用理疗、热敷、按摩、针灸治疗。

 消除运动性疲劳的方法:睡眠、积极性休息、按摩、物理疗法、营养与药物、心理恢复法

 运动性昏厥的表现:全身无力、头昏耳鸣眼前发黑、失去知觉手足发凉、血压降低、呼吸缓慢

 常见运动损伤的处理办法:冷敷、理疗、外敷活血化瘀、贴活血膏

如何预防运动中暑

 在高温炎热季节锻炼时,应适当减少运动量和锻炼时间

 夏天在室外锻炼时,应戴白色凉帽,穿宽松薄衣

 在室内锻炼时,应保持良好通风并备有低糖含盐的饮料

第七章休闲娱乐体育与健身

 休闲体育的功能

愉悦身心

可促进和完善生活方式

可为延长人的自然寿命提供契机

终身体育意识就是从小培养和树立起对体育的兴趣,能自觉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从健康水平的提高中终身受益。

幻灯片29

休闲娱乐体育应注意的事项

戒急于求成、戒争强好胜、戒过分激动、戒负重练习、戒屏弃使劲。亚健康状态:指机体时而趋向健康、时而趋向疾病的处于健康与疾病的中间状态,也叫“第三种状态”。

幻灯片30

 积极性休息:生理学家发现,当人们干一件工作感到疲劳时,如果换一种方

式继续工作,会比单纯静止休息更能消除疲劳。后来人们把这种休息方式叫做“积极性休息”。

自我监督又称自我检查,是健身爱好者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对自己健康状

况和生理功能变化做连续观察并定期记录。

第八章体育审美与享受

 体育美的内涵

形体美;运动美;道德美

 运动美

通过肢体的动作,人脑的智慧,战术和技巧表现出来的美叫“运动美”。有刚健美;柔和美;灵巧美;机智美

幻灯片32

 体育美

是直接以人体动作来塑造美的形象。具有动态性、直接性的特点。 体育审美

真切性、交流性和不可重复性的特点。

 体育是一种美得形式,它不同于自然美、社会美及艺术美,美是目的性和规

律性相统一的感性显现,也就是真善同意的感性显现。

 体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自身的美,即人健康、人体美及心灵美。同时它也

是独特美得形式,是人们最求美得表现。

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概况

第一章 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概况

第一节我国学校体育的沿革

第二节我国现阶段学校体育的主要特征和发展趋势

第一节我国学校体育的沿革

我国古代学校体育简况

我国近代学校体育形成与发展概况

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体育的发展概况

一、我国古代学校体育简况

我国具有几千年的文化教育历史,古代学校从奴隶社会就开始出现,据史料记载,夏代已有称为“校”、“序”、“庠”等不同名称的学校。商代又出现了“大学”和“庠”两级施教的学校教育。西周时,学校又有发展,分为“国学” 和“乡学”两种,但都为奴隶主贵族子弟设立,培养统治者和官吏的学校。当时,文化知识和书籍文献都为官府所垄断,所以说“学在官府”。

奴隶主贵族子弟学校的教育内容是礼、乐、射、御、书、数,称为“六艺”。其中,射、御是军事技能的训练,也具有体育的性质。此外,“乐”中的舞蹈,也含有体育的意义。到西周时学校已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系统。

西周以后,东周和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社会转变,由原来的“学在官府”变为“学在四夷”,兴起私人讲学、办学之风。但是,从西汉到清朝末年,长达两千余 年的封建社会时期,一般学校的教育内容,是以儒家的“五经”、“四书”为主,偏重德育、智育,教育思想是重文而轻武。唐代实行文举;武举分开的科举制度,宋朝开始兴办武学,文武教育于是截然分途。明、清用‘:八股文”的科举取士方法,学校教育更只是埋头读书、背书、写字、做八股文章。直到清朝末年,学习日本和欧美各国,开办了近代式的学校,在这些学校中才开始有体操(相当于体育)的教育内容,社会上也才开始有了西方式的体育活动。

二、我国近代学校体育形成与

按现在一般的历史分期,是以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作为我国近代历史时期。但就体育而言,以清朝末年才开始引进西方近代体育,到“五四”运动时期,这段时间很短,还没有多少有关学校体育历史可以叙述。所以,我国体育界只好采取从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作为我国近代体育时期。

1.洋务运动时期

2.维新运动时期

3.《奏定学堂章程》

4、辛亥革命后学校体育的5、“五四”新文化运动6、1922年《壬戌学制》

7、《新学制课程标准》

8.教学规律和教学方法

9、课外活动、体育师资培养

10、两种政权与发展很不平衡的学校体育

三、新中国学校体育的发展概况

(一)初创阶段(1949—1957)

(二)曲折发展阶段(1958—1965)

(三)严重破坏阶段(1966—1976)

(四)改革开放,新的发展阶段(1977年至今)

第二节 我国现阶段学校体育的主要特征和发展趋势

一、我国现阶段学校体育的主要特征

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学校体育主要呈现出以下特征:

(一)学校体育的社会主义方向性特征

(二)学校体育发展的不平衡性特征

(三)学校体育的统一性与灵活性特征

二、我国现阶段学校体育的发展趋势

(一)学校体育目标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二)学校体育向着追求阶段效益和长远效益相结合的方向发展

(三)重视对学生体育兴趣与爱好以及能力的培养

(四)学校体育向着与健康教育

(五)学校体育逐渐向整体化方向发展

(六)学校体育教学方法与手段向多样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七)学校体育管理逐渐向科学化发展

复习思考题

1.概述建国以来我国学校体育所取得的成就。

2.回顾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对学校体育的认识有哪些启示?

3.我国现阶段学校体育有哪些特征?

4、你是如何认识我国现阶段学校体育的发展趋势的?

大学体育与健康 篇2

健康体育的概念和高校体育的发展趋势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重新定义, 突破了传统的“健康”概念, 把身体的健康与心理及社会适应紧密结合, 注重关注个体在社会中的存在状态或生存质量。健康体育就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体育教育活动, 促使形成健康的行为习惯, 降低生存风险, 减少发病率, 提高生存质量。大学体育是提升大学生良好身体素质的主渠道, 也是促进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品质, 陶冶大学生的情操, 完善大学生个性的重要阵地, 因此, 要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 不能不提到健康体育, 健康体育是大学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

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高素质创新型的人才, 而人的健康是实现创新和创造的基本前提, 也是人服务于社会的基本保证。随着科技的高度发展, 劳动者的脑力劳动时间大大延长, 体力劳动、身体活动的机会逐步减少, 尤其是大学生, 从事脑力劳动的时间更多更长, 提高他们的健康水平和身心素质显得尤为重要。纵观国内外现代体育教学, 尤其注重以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和体育能力, 全面发展学生身心素质作为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以增强学生体质, 提升健康水平, 掌握健康体育知识和方法, 养成终生健身意识、能力和习惯为内容, 最终实现促进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目标。

健康体育的目标和功能

1.增强体质, 促进健康

健康体育首要的目标就是增强体质, 促进健康。大学体育教学应以强身健体为出发点, 才能达成体育教学的长远目的, 体育教学实施的过程, 就是以身体运动为基本形式, 进行体育锻炼、体育竞赛与体育训练, 对身体系统施以定量的运动负荷, 促进人体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运动素质等发生系列积极的适应性反应, 达成身体的健康与体质的增强, 为生存与竞争奠定坚实的健康基础。

2.促进心智发展, 调节情绪

体育教学, 是大学生身体直接参与的活动, 在运动、训练与竞赛中协调自己的身体, 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刺激, 作准确的感知、分析和判断, 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认知能力, 锻炼其敏感性和耐受性, 从而调节情绪, 改善其心情状态。在体育活动中, 运动能使脑刺激强度得到变换, 起到改善、调节脑功能的重要作用;而且运动中身体内分泌“腓肽”的一种激素, 被称为“快乐因子”, 能缓解压力, 让人保持平和的心态。当运动达到一定量时, 身体产生的腓肽效应能愉悦神经, 甚至可以把压力和不愉快带走。

3.增强规范意识, 提高人际适应能力

现代社会是人际交往频繁的社会, 任何时候都需要与他人建立关系, 而人际冲突却是大学生心理适应中常见的问题。大学生离不开交往、交流、竞争和合作, 这是现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心理素质, 与此类似的是在体育训练与竞赛中, 人际间的互动十分频繁, 既有冲突和竞争, 也有合作和协商, 还有体育竞赛的平等、公平原则等规范的落实, 这些都是健康体育的重要功能。在运动和竞赛中, 大学生学会了人际交往技能, 学会了遵守规范和处理冲突, 逐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有助于实现心理保健, 获得支持的力量, 同时满足大学生的归属感、安全感、自尊、自信等多种心理需要。

4.提高学生应对挫折的耐受性

竞争失败后能以一种健康的心态, 适度调节自己情绪的能力, 就是承受挫折的能力, 是健全人格的基本要素。具有应对挫折的耐受能力, 就会应对各种挫折环境, 宣泄消极情绪, 减轻精神压力, 预防心理失调。竞争是体育的显著特点, 体育竞赛的结果有优劣和胜负, 自然有胜利后的愉快和欢乐, 也有失败后的沮丧和痛苦, 在体育运动和竞赛中经受的强与弱、胜与负客观结果和情绪上的跌宕起伏, 以及所承受的生理负荷与心理负担, 就是对大学生的磨炼与考验, 需要极大的意志努力, 学生的果断、忍耐、坚持的意志品质在其中得到培养, 极大地提高他们应对未来挫折的适应能力。

健康体育在体育教学改革中的贯彻和落实

1.变革指导思想, 建设全新课程体系

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 要由运动技术技能教学为主向健全人的身心为目标的强身育人教育转变;健康体育是大学体育落实“强身育人”指导思想的主要途径。大学体育教学要增强学生体质, 促进其心理健康, 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需要改革原来的课程体系, 建设具有较强实用性、较高锻炼价值的课程体系。应选择难度适中, 实用性、娱乐性强, 易开展并且增强体质效果显著的体育活动, 如体操、球类、有氧健美操、韵律操与舞蹈、传统养生运动、民间体育等。注重培养学生健康体育意识, 健康体育能力, 全面提高大学生身心素质是体育课程和教学改革的方向。

2.激发运动兴趣, 培养健康体育意识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激发学生的学习行为, 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直接动力;大学生能否增强身体素质, 学会锻炼技能, 形成锻炼习惯, 促进心理健康, 兴趣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健康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 培养运动兴趣并形成锻炼习惯, 是大学生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学生的运动和锻炼兴趣, 能让学生爱上体育课, 乐上体育课, 把健康体育和自己的生活、学习、将来的工作联系起来, 养成与掌握终身进行体育锻炼身体的习惯和方法, 终身受益, 最终实现健康体育和终身体育的目的。

3.寓技术教学于娱乐健身体育之中

大学体育教学从掌握技术为主向娱乐健身为主转变, 是大学体育教学的发展方向, 重视娱乐健身教学并不是忽视学习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 而是寓技术教学于娱乐健身体育活动中, 把体育知识、技能教学和丰富趣味、娱乐健身的体育游戏相结合, 是体现大学生作为教学主体, 实践民主型的教学模式, 享受运动乐趣, 轻松把握体育知识和技能的新型教学方法。有利于大学生在学校体育教学中, 学会自我学习、自我设计、自我监督和自我评价, 大学生进入社会后能够自觉地投身于全民健身的行列中去。

4.注重体育教学组织形式与方法的灵活多样

贯彻健康体育理念, 实现体育教学的目标, 教师不仅要加强教法研究, 还要加强学法的指导, 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上, 可根据自愿和兴趣的原则, 组成学习小组, 将课内学习和课外锻炼结合, 来满足兴趣和促进技能水平的提高, 由小组决定互动的形式和内容, 教师指导和协调, 以改变依靠纪律约束, 分步教学的陈旧教学组织形式, 形成以诱导启发学生积极性为主要方法的新组织形式。大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体育锻炼, 激发了自身体育健身的兴趣, 课内体育健身教学能自然延续到课外体育活动中去, 有利于学生在多样化、游戏化、趣味化的教学组织形式中得到体验、熏陶和成长。

参考文献

[1]杨晓春.学校体育与学生心理健康[J].体育科学研究, 2002, 10 (3) .

[2]王献军.浅论高校健康体育课程改革[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2, 08 (3) .

大学体育与健康 篇3

关键词: 大学体育    教学改革    健康体育    快乐体育

健康体育教育是以提高个体基本运动能力及全身心健康状态为目的,通过传授相应健身方法和自我健康诊断、检查、评价和实施为中心的体育教育方式。它是从学生个体实际出发,结合运动实践、环境、心理、防护、保健医疗及生活方式进行的终生受益的教育活动。

快乐体育理念是一种创新型体育教学思想,是以学生终身体育观建立与学生个人健康发展为目标的教学理念。在快乐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融入更多德育教育内容与身体技能教育,让学生通过体育学习树立终身体育锻炼的大体育观。寓教于乐有利于大学体育教学突破传统限制,打造趣味性更高的课堂,从而促进大学体育教学现代化与创新化。

在大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将健康体育与快乐体育相融合,那么不但能促进学生体质健康,而且将改变学生热爱体育但不愿上体育课的怪象,将对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起到推动作用,从而促进我国大学体育教学事业发展。

1.大学体育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首先,我国大学体育课程设置落伍较为严重,缺乏创新性,课程设置适应性较弱。大学体育课程强调以“学科”为主而不是以“学生”为主,易扼杀学生个性与创新性;其次,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内容随意性强,不能依据学生对体育的需求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设置,导致大学体育教育与学生的社会生活脱节,对学生上课积极性有较大打击,对学生身心发展不利;再次,我国大学体育课程管理过于单一,课程管理大部分以单项教学目标为管理单元,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学校或老师制定和设计的教学内容,不能在教学设计和活动组织实施等方面与学校或老师交流和沟通,不能充分体现人才培养任务和目标;最后,当前我国大学体育课程的考核评价比较单调,受应试教育和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以具体项目成绩评定学生学习体育情况的现象很普遍,体育教学以体育达标为指挥棒,这样的评价缺乏全面性和客观性。体育教学中重视对学生的技术进行评价,而轻视对学习过程的评价,会使评价的激励作用大为减弱。体育教学变成灌输体育技能和技术,技术达标和取得好成绩的单一活动,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2.大学体育教学改革中健康与快乐体育的融合

2.1大学体育教学中快乐体育的融合

在大学体育教学改革中实施快乐体育教学是一项大工程,笔者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首先,应加强体育教学结构的快乐化改革。在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下,大学体育教学模式较为简单、枯燥。因此,要运用快乐体育理念对大学体育教学结构进行改革。具体来讲,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学习能力,适当降低运动项目的技术难度,简化体育运动规则,从而促进体育课堂结构的优化,使每位学生都能参与体育活动,这样对提高全体学生的体育学习快乐感很有帮助。其次,应加强体育教学内容的趣味化改革。将快乐体育理念融入大学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对大学体育教学内容进行拓展,使学生体会到体育运动的快乐。快乐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不但需要教师乐教,更需要学生乐学。教师在课堂中引入一些趣味性体育学习内容,可大大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从而促进快乐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师可通过自己示范反面体育技术动作加大体育课堂中的诙谐度,实现快乐体育教学。第三,加强体育教学方法个性化改革。教学方法的快乐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整体教学活动的快乐性。要将快乐体育理念成功融入大学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心理与情感感受,在教学活动中应给学生减负而不是给学生增加心理负担。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分层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体质、心理素质和体育学习能力,制定和安排不同教学目标与学习任务。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教师的要求,从而实现自我超越,让学生体会到学习体育带来成功的快乐感,从而提高学习体育的快乐感。

2.2大学体育教学中健康体育的融合

健康体育锻炼是一个动态连续发展的过程,对大学生来说,健康体育锻炼的意义更具有特殊性。大学生主要的生活方式是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各种信息的迅速传播,使大学生的学习压力更趋严重,从某种意义上讲,除了必要的休息和饮食外,健康体育锻炼已是现代大学生唯一或主要的身体活动方式。因此,大学体育教学中必须融入健康体育,以缓解大学生的学习压力,提高身体素质水平,为他们以后进入社会后适应不同工作奠定身体基础。但如何实现这一目标,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学校体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健康第一”就是要求把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放在第一位,通过健康教育活动过程改善、维护和促进学生个体与群体的健康状况,提升社会的文明水平。体育不等于健康,但体育锻炼能促进人体健康。在大学体育教学中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加强健康教育,以增进学生健康,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二是转变大学生的健康概念。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都完善的状态。”从现代化健康观点来看,健康应包含身体、心理和社会健康三个方面。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心理健康又是身体健康的必要条件,二者互相影响、密切联系,只有身体与心理都健康,才能具备良好的适应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能力,实现社会健康。大学体育教师要树立全面的健康观,培养大学生维护自身健康的能力,摆正健身与增进健康的关系,并制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采用相应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措施等体现健康教育。

“健康体育”是目前体育教育的发展方向,而“快乐体育”则是充分调动师生双方积极性的有效教学方法,将二者有机融合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势必会给大学体育教育改革带来新的活力,从而全面促进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冰.论高校健康体育教育[J].内蒙古体育科技,2008,21(3):122-131.

[2]丁腊生,金波,李玮城.论大学体育教学课程改革[J].时代教育,2015(5):201-204.

体育运动与大学生心理健康 篇4

心理健康是现代健康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二十一世纪健康教育的主题。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

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定义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不虚弱,而且是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完美、良好状态”。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只有把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结合起来,才是现代人应有的健康观。体育活动对人的身体有着积极的作用,不仅能增强体质,而且能调节情绪,消除紧张、不安、焦躁、抑郁等不良情绪,从而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其发展。心理学家麦灵格尔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环境及相互间具有最高效率及快乐与适应的情况。”心理健康是指人在生活中能保持稳定的情绪,愉快的心境,敏锐的智力和具有适应自然和社会环境能力的心理状态。这表明,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而心理健康又是身体健康的必要条件。

一、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近年来许多调查表明,我国大学生中的大多数属心理健康正常者,但也有约占20%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原国家教委曾对12.6万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和测试,发现存在明显心理障碍者达到20.23%;更有资料表明,在我国80年代中期,23.25%的大学生有心理障碍,90年代上升到25%,近年来已达到30%。可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面临着严重威胁,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关系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早日成才。因此,开展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据《大众心理学》刊载的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文章介绍,大学生心理方面的发病率为16%~42%,其中神经症,明显高于一般人群。据《东南早报》报道,一名大学的研究生因患有抑郁症而跳楼身亡。可见,心理障碍对高校学生正常生活和学习及身体健康的影响是很大的。

1.生活与学习环境的因素

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是一个不稳定的动态过程。进入大学,面对陌生的环境、生疏的集体生活和学习方式的差异,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独立能力和适应能力差,对新的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环境等不适应。其中还有部分大学生由于离开了父母,失去了家庭对他的约束力,加之学校管理不到位,便产生了很多不良的嗜好,如吸烟、酗酒、熬夜、沉迷电子游戏、热衷泡网吧、饮食不规律等,这些因素都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了伤害。在大学中,人际关系比高中要复杂的多,要求大学生学会与各种类型的人交往,逐渐走向社会化。但部分学生不能或很难适应,总是以自己的标准去要求他人,因而造成人际障碍。

2.家庭与社会环境的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就业竞争激烈;家长们望子成龙,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越来越趋向一种感情支配下的病态心理,由此产生的非理性行为造成对孩子的伤害;同时,社会上一些人在道德、精神方面发生的种种不健康现象,诸如职业道德的缺乏、贪污腐化现象严重、黄色网站渗透进校园等,对大学生的影响甚大。随着教学体制改草、大学扩招及双向选择就业等,打破人们以往那种上了大学就如同进了保险箱的观念,取而代之的是素质和能力竞争的人才市场,因而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已是个普遍问题,这势必导致大学生心理压力剧增。

3.现代大学生的特殊性

由于独生子女在大学生中占有较高的比例,加上父母过于溺爱,从而养成依赖性过强,自理能力差,强调以自我为中心,面对竞争、挫折、情感等方面的打击缺乏承受力。部分大学生意志力薄弱,对挫折的承受能力比较弱,容易产生过激行为。

4.对心理健康的重视不够

学校健康教育与心理卫生工作相对薄弱,大学生本身缺乏心身保健意识,心理保健知识更是贫乏。尽管不少学生意识到自身存在心理健康问题,但得不到及时的帮助、疏导和有效的矫治,使得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增多;高校体育教学重视身体素质而忽视心理素质的现象比较严重。

三、体育活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独特功能

1.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塑造健康的心理

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体育不仅以其艰苦性来磨练大学生的意志,还在使身体健壮和意志坚强的同时,培育出一个愉悦、开朗、健康的心灵。大学生的心理有其自身的特点,他们在激烈的竞争和完善自我的奋斗中承受着不同的压力,反映出不同的心理变化。通过参加某些体育活动,就会使运动中枢神经兴奋,兴奋从大脑传到肌肉;肌肉的工作状况也可以通过运动神经传至大脑,使运动中枢兴奋,并释放出一些能引起精神愉快的物质,从而抑制由于挫折而造成的焦虑和抑郁,起到转移、分散注意力和放松神经的作用,使学生忘掉那些失意、压抑以及悲伤等不愉快的事情,最终以良好的心理状态去面对挫折,克服心理障碍,减轻心理压力。

2.缓解和消除大学生的精神压力和心理障碍

大学生身体活动过程的同时也是自身情绪和情感体验的过程,其中的表情、行为、意志等都可以真实地反映出来,因而很容易发现存在不同心理障碍的学生。而体育锻炼有助于缓解肌肉紧张和生活紧张,促进大学生的情绪由消极、残缺、扭曲向积极、健全、正常方向发展,从而可以化解大学生不良的思想情绪,使体育运动成为一种独立的精神需要,从而促进心理健康,促使身心和谐、全面、健康发展。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会随着病程的延长而失去自信心,陷入一个封闭的小环境中,对周围充满了不信任感甚至敌意。而体育活动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它总是与人群发生交往和联系,尤其是集体体育活动的项目(篮球、排球、足球、体育游戏)。这些活动会增强大学生之间感情上的交流,使他们忘却烦恼和痛苦,减轻孤独感;使大学生变得开朗、活泼,增加亲密感和安全感;使大学生体验到合作的乐趣,有利于摆脱猜疑和不信任,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3.体育活动可满足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

现在大学生上体育课,都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来选择项目的。自己的能力与水平的高低都会在活动中表现出来,使大学生在活动中认识自己,体验体育活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愉悦。这样,会使大学生精神百倍,以愉快积极向上的态度去迎接每一天。体育锻炼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的很好形式,能增加人与社会的联系。通过参加体育锻炼,会使个体社会交往的需要得到满足,丰富发展个体生活方式,这有利于消除工作、学习和生活等带来的诸多烦恼,消除精神压力和孤独感。

4.体育活动能改善人的智力

体育活动能让人的大脑获得充分的氧气,消除大脑疲劳,从而改善人的智力。焦虑症患者往往由于内心的紧张和不安,造成思维混乱,逻辑性变差,学习与工作效率降低。如果经常选择一些可促进脑细胞发育、提高心理功能的项目(爬山、打拳),就能使大脑供氧充足,脑细胞功能增强,从而有利于人恢复到正常的心理状态,有效地缓解或消除心理疾病。

5.体育活动可消除疲劳

在身心疲惫的情况下,做一些轻松的体育活动,对其身心可以起到调节的作用。大学生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可以提高心肺功能,延缓疲劳的出现,并可锻炼意志,做到不向命运屈服,不向困难低头。

四、关于高校体育教学的几点建议

1.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方法

要想提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率,就要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把学生的心理特点与体育活动的功能有机结合起来。如开展太极拳、游戏、慢跑等体育活动,可使学生身心放松,缓解其强迫症症状;开展足球、排球、篮球等体育运动,可使人际关系融治,消除其人际关系敏感的困扰;经常开展健美操、体育舞蹈、体育游戏等娱乐性较强的活动,使学生身心放松,缓解心理压力。只有了解和掌握这些特点,才能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改善学生的心理环境,使他们的身心素质得到培养与提高。体育课程应设置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标准,心理健康的影响,掌握心理保健方法,使学生能够在必要的时候,及时而恰当地对自己的心理状态进行调整。还可以开设心理咨询门诊,从而预防和排除心理障碍,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身心健康。

2.选择好的活动项目

要教育学生懂得,当决定采用体育活动的方式来调治心理疾病时,要选择有效的体育活动:一是自己特别喜爱的活动项目;二是自己比较熟悉的、感觉有趣的活动;三是有针对性的磨练自己的意志的活动。正确的、合适的体育活动,不但能改善学生的心理环境,而且还能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对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非常必要的。

3.结合体育运动的实际,加大高校体育教改力度

体育教育必须具备健美学、心理学等理论知识和教学方法,促使学生自觉自愿、积极主动地学习体育知识、技能和方法,具备自我调控心理的能力。体育教学中要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选择最佳的教法很重要的,要实现体育教学健身健心的目标,教师就必须集思广义,挖掘教法,把“快乐体育”带到教学中去,因为“快乐体育”是以快乐为导向的渐入佳境的一种启蒙的诱导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体育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教师本身必须具有健全的心理素质、优秀的气质、高尚的道德品质、融洽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体育教师在课余时间应加强对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的学习,更新教育观念,学会理解和认可不同的意见和分歧,并适时提供一种调解与宽容的心理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启发学生的创造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大学生体育心理健康论文 篇5

阮明东

普洱学院体育系十三班

摘要: 以大学生为调查和研究对象,参考多组数据和统计方法,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和状态进行简单分析,并分析体育锻炼和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的显著关系,以此来说明体育锻炼对心理素质和心理状况的重要影响。关键词:体育锻炼;调适;大学生心理;一定强度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身心全面发展的人才。“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况和社会适应能力。”那么,我国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如何?根据调查发现有16.79%的学生存在较严重的心理卫生问题,并且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心理卫生问题亦有较大幅度上升,大学生高达25.39%。60%以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大学生的心理卫生问题已严重影响他们的成长,已成为大学生健康成才的心理障碍,克服和解决这一问题已迫在眉睫,势在必行。我们认为,这不仅仅是医务工作者的事情。如何根据高校体育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通过高校体育手段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不同专业学生与不同性别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文科较理科高。男生心理障碍主要类型为强迫、人际敏感和偏执三方面。女生则为人际敏感、强迫和偏执。这说明高校心理卫生保健的重点不仅仅是男生,更重要 的是注意女生的心理问题。

以上统计分析表明,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已经严重地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产生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有:

1,新环境和学习上的不适应,产生自负和自卑的心理。远离家乡来到举目无亲的大学校园,大学生们对新环境既感新奇又感陌生,既兴奋又压抑。因失去了父母在生活上的关怀备至和老师在学习上的督促检查而渐渐感到束手无策、孤独落寞。虽然每一个学生在入学前都做了大量的物质准备和精神准备,但这种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突然转换,使许多学生仍然无法适应。特别是那些好胜心强而

心理承受能力弱的学生,往往遇到一点挫折,就闷闷不乐,精神抑郁。由奋发向上转变为甘居下游,陷入苦闷的泥坑而不能自拨。在高校体育方面的表现也不尽相同,有些学生在中学曾取得田径项目如跑、跳、投等项目的冠军、亚军,或中学球队的主力队员。可进入大学后,由于有了体育尖子生,原有的成绩便无人问津,心中颇不好受。又有一些来自边远山区的学生,体育基础较差,尤其是女生,她们在中小学阶段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干扰和影响,没有完整系统地上过体育课,各种体育知识了解甚少,身体素质和个人进行体育运动锻炼的能力较差,造成对许多运动项目既无感性知识,又无理性知识,在课内和课外活动中常常显得手足无措,一群人聚在一起打排球,却因为自己的加入而使球屡次失误,使大家难以尽兴。独自跑步吗,又觉得没有什么意义。故而每当第六节课下课后,大家奔向操场进行运动时,总有少数人,不知做何事,何以度时光,自卑感和失落感便涌上心头。还有一些学生在中小学时曾耳闻目睹因跨栏摔倒受伤、因跳远而跌倒损伤、因跳山羊而弄伤手、腿等,故而对一些体育项目产生强烈的 惧怕的心理,这种恐惧心理会使大脑皮层产生保护性抑制,以致他们不敢参加这些项目的练习和锻炼。在一个学习集体中某一学生的练习失误,产生了恐惧心理,会使别的同学产生心理紧张,造成连续的练习失误。如学习双杠上的前滚翻或者肩肘倒立时,某一同学没能完成动作,出现了技术动作的失误,后面的同学在进行练习时,就可能连锁反应产生挨摔的恐惧情绪,惧怕进行练习。还有极个别的学生在中小学阶段由于完不成老师规定的练习内容,曾受到体罚,教师让学生在众目睽睽下受罚,使学生心理留下强烈持久的阴影,使其自尊心和自信心都受到严重伤害,更损其心理健康,造成这些学生对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产生一种逆反心理与厌恶心理,甚至会影响学生终生对体育活动的态度。以上这几个方面应引起体育教师的深思。

还有个别地方为片面追求升学率,砍掉体育课,冲掉课外体育活动,大量增加文化课的学习时间乃至加班加点,组织寒署假补习班等,使不少的学生陷入繁重的学习任务之中,造成学生体质下降。到大学后,他们仍一头扎在书堆里,不肯走出教室和图书馆奔向操场,成了名副其实的“书呆子”。

不可否认,大部分学生的体育锻炼动机还是明确的,男生认识比女生好,并认为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和指导体育锻炼。这说明他们已意识到参加体育活动能增

强体质,促进智力的发展,弄清了8-1>8的健康储蓄哲理。调查表明,有60%的人喜欢打球,这不仅与汕大的体育场馆设施齐备有关,更与球类项目所具有的趣味性、娱乐性、集体性和竞争性的特点有关。进行这些项目的锻炼不仅需要娴熟的球艺,更需要默契的配合;既培养同学之间的合作意识,也培养了集体主义精神。同时,这些项目本身对克服闭锁心理和孤独的心态也大有裨益。2,人际交往的困惑。调查表明,人际敏感居第二位,占32.6%。进入大学的新生,远离了父母,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同学和陌生的教师等一大堆问题,常常感到人际交往的困惑。人际交往的困难常常使许多学生把自己封闭起来,变得越来越压抑。不少学生虽然表面上整天在人群中周旋,但内心却异常孤独:有的因找不到知心朋友而焦急;有的为不被理解而烦恼;有的不愿对人敞开心扉却又抱怨别人不能以我为中心而招致别人的反感,自己又陷入苦恼之中。因人际关系问题而引起情绪波动现象十分普遍,女生更为明显。在女生的心理障碍问题上,人际敏感居首位。体育能否改善人际关系?高校体育在心理健康中起什么样的作用呢?有的学生认为,体育运动能力相当,兴趣相同(如都喜欢打网球或足球等),除了在学习上作为伙伴外,在体育锻炼方面也可成为好的伙伴。一般说来,二人结伴进行运动的较多,多进行羽毛球、乒乓球、兰排球和足球等运动。学生有了进行某项运动的兴趣,也就会去寻找合适的伙伴。通过锻炼,不仅增进球艺,更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提供了交往和了解的机会。这是因为体育运动中所进行的身体活动,具有和人的日常生活活动不同的特点,不必牵涉更多的其它方面的问题及利益,不必借助于更多的语言为媒介进行交往,可以使他们之间少有戒心,彼此容易接近,产生亲近感。在调查中,有一些学生前往咨询,对老师的影响作用提出质疑。“不知为什么,我一见到他就害怕。”“只要教师走到我身边,我心里很害怕,把学会的动作忘得精光。”女生害怕 “铁姑娘”式的女教师,男生讨厌感情冲动态度粗暴的男教师。这种不和谐的师生关系,值得体育教师深思,应立即加以改进。可以说,高校体育在增进人际关系,促进心理相容,培养心理适应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充分利用高校体育的手段来增进大学生的心理卫生

1,适度的体育锻炼。人在受到某种挫折时,在大脑里形成一个强刺激,从而引起一个兴奋灶使人陷进痛 苦和懊丧之中。如果这时去从事体育运动(最好

是两个人以上的运动项目),就可以转移大脑皮层中的兴奋中心,运动中枢的兴奋就会抑制痛苦中枢的兴奋性,这时候往往只注意身体的运动,而把烦恼抛到脑后,起到转移注意力的作用,有益于大脑活动的调节。

2、利用运动项目本身的特点,促进心理健康。经常进行兰、排、足球以及接力跑、拔河等集体项目的锻炼,在对抗比赛的过程中会让人慢慢地改变孤僻的习性,逐步适应与同伴的交往,团结互助。而参加游泳、溜冰、单双杠、跳马等项目的运动,则会使学生在运动中不断地克服害怕摔倒等胆怯心理,以勇敢无畏的精神去战胜困难,越过障碍,克服和消除腼腆、胆怯和自卑的心理障碍。参加乒乓球、网球、羽毛球、跨栏、跳高和跳远等活动,可克服犹豫、徘徊、优柔寡断的心理障碍,经常锻炼个性会变得坚强、果断。而下棋、打太极拳、气功等运动项目对调节神经活动,增强控制能力,克服急躁冲动的弱点有一定的益处。

3、充分利用体育课的主导作用,促进心理健康。有人作过调查,在体育教学中,师生、同学之间相互交 往的次数越多,就越容易相互了解,相互交往的时间越长、密度越大,越容易产生共同的体验和感受。调查表明,有90%左右的学生对目前学校体育课持满意的态度。体育课与其它学科相比,其实践性十分明显。由于体育运动以群体的形式进行身体练习,学生之间相互接触合作,有利于调整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复杂关系,在群体教学和练习过程中,学生为了学习和掌握运动技术和技能,完成规定的身体练习,不仅需要作体力上的努力,更需要教师和同学的友爱与关心、支持与协助、尊重和信赖、理解与团结。通过身心的不断努力,掌握了动作技术,克服了困难,磨炼了意志,锻炼了自己,也了解了他人,从而获得心理和身体上的双丰收。

体育教学中,当教材难度较大和学习器械的练习时,学生往往会产生惧怕心理。教师可用暗示调节法消除和缓解学生过度紧张焦虑的不良心理。如可采用暗示语教学法,还可以采用诸如点头示意的恰当表情动作,运用“胆大者带胆小者练习”等暗示教学法。

4、积极参加各项体育竞赛活动,哪怕作为一名观众也好。调查表明,当学校(或系班)组织体育比赛时,积极参加占70%左右。说明大多教学生有集体主义观念,关心和爱护集体的荣誉。不管是否上场参加比赛,重要在“参与”,符合体育的精神。在赛场上,可以看到同班同级乃至不同系科的学生,为了观看

或参加比赛,可以抛开平时怨恨、隔阂和距离,一起喜怒哀乐。这种非言语性的间接交流,对于相互理解和信任、合作和沟通等都是极为有利的,而且是重要的。可借助体育竞赛的形式,卸脱平日过重的心理负担,平衡心态,促进人际交流。体育比赛的特点就是公平竞争,优胜劣汰。观看比赛时,每当运动员不畏敌手,顽强拼搏终于进球(或获胜)的片刻,许多同学都会呐喊、鼓掌、感动不已,仿佛自己也曾经历了一场激烈的竞争。比赛过程的跌宕,使他们压抑着的评判欲和表现欲得以释放。观看运动员精湛的技艺、顽强的精神,使学生积存的失落,悲观烦闷的内心重新得到前进的光明。观看比赛,可从胜利中体会到成功的价值,同时也从失败中得到了人生的经验,树立必胜的信心,让人获得了实现自我的真谛。通过比赛可以给郁积的各种消极情绪提供一个发泄口,尤其可以使遭受挫折后产生的冲动通过参加体育运动得到转移,可消除情绪障碍,减缓和治疗某些心理疾病,而且能培养学生不回避矛盾,敢于面对现实,奋力夺取胜利的良好心理素质,也有利于适应现代社会的竞争形势。调查中表明有90%的学生观看体育比赛时会激动呐喊助威就证明了这一点。

应该看到,还有10%左右的学生对高校体育持否定态度。这一小部分学生限于一天的三点一线,即穿梭于寝室-—教室--食堂,除了上课、读书还是离不开书,对校系班组织的文体活动漠不关心,认为与己无关。还有极少数的学生仅仅因为体育课是必修课,才硬着头皮应付,认为是额外负担。这些人不管是在运动场上,或比赛的场地上都很难找到他的身影,究其心理方面,确实存在心理障碍,在体育方面,也可能慢慢变成为 “差生”。有关此方面的问题,还有待于广大的心理工作者和体育教师共同去研究解决。

【参考文献】

[1] 黄轲.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初探

大学体育与健康 篇6

摘要:高校体育课程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构成内容, 也是学校教育中体育教育的结束阶段, 切实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 培养高校大学生体育健康意识, 有效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途径和方法。高校中的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 学生的身心健康状态与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有着联系紧密, 通过分析当今高校大学生体育健康的现状, 归纳总结高校体育课程对大学生体育健康意识培养的有着积极影响, 在一定程度上为高校大学生体育健康的研究探索提供参考与借鉴的意义。

关键词:高校体育课; 大学生; 健康意识;

中国健康教育中心曾发布大学生健康调查数据, 在健康饮食与体育运动方面的现状令人担忧, 呈现出大学生健康意识淡薄的问题, 而高校大学生健康意识的培养和建立是良好学习状态和生活质量的有力保障。高校中的体育课程是学生健康意识培养的最直接和有效的方式, 是促进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意志品质培养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技能学习掌握, 了解运动健康相关的知识, 为大学生体育健康意识培养发挥积极作用。

1 相关概念

1.1 健康

健康是生命体存在的最理想状态, 传统的健康观念是“无病即健康”, 当今人们关注一个人整体的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 (WHO) 也对健康有了新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 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由此可见, 大学生的健康不仅仅需有健康的体魄, 还需要在心理、社会、智力、道德、意识等方面保持良好的状态。

1.2 体育健康意识

通过总结分析相关文献研究可知, 健康意识是人们对人体健康的信念和观念, 即人们对健康的价值观和态度。体育健康意识是人们对体育感知觉、思维与判断的总和, 体现了人们体育运动总的认识与看法。有关专家学者将大学生体育健康意识分为3个部分, 分别是身体健康意识、心理健康意识、终身体育意识, 体育健康意识培养的目标则为促进大学能够主动积极的进行体育运动, 保持身健康发展, 形成终身体育观念。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研究

通过网络检索、CNKI数据库、图书期刊等途径查阅与相关文献资料, 了解分析健康意识的相关概念。

2.2 归纳总结法

通过对大学生健康问题及健康意识的培养的相关论述进行归纳, 总结分析高校体育课在大学生健康意识的培养中的所起到的积极效果。

3 大学生运动与健康现状分析

3.1 体育健康意识方面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科学技术和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 人们对体育健康的认识和关注度逐渐深入, 对健康的标准和要求也越来越高。高校大学生走进大学之前, 在应试教育的高压之下的高中阶段繁重的学业致使长期以文化学习为中, 在体育健康意识方面缺乏良好基础, 走进大学后对于体育运动与健康意识薄弱。而体育健康意识在发达国家早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大学生健康意识的程度可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体育健康教育的不足, 这应引起高校体育教育者的注意和重视, 也将成为高校体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与方向。

3.2 运动时间方面

高校大学生在体育运动时间方面的问题主要呈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运动时间不足。运动时间少成为目前高校大学生出现的普遍性问题。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 互联网的.普遍应用, “宅”成为了大学生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 与此同时当下社会竞争激烈的环境中, 大学生对于课业成绩的关注也必然高于对运动与健康的关注程度。有研究表明, 依据卫生部建议成年人一天的运动量至少6000步的数据判断, 有50.2%的高校大学生未达标, 反映出大学生在时间分配方面用于体育运动的比例较少。

二是余暇时间不够固定。由于我国高等院校普遍采用大学生选修学分制, 由大学生自主选择课程, 许多学生的课程时间较为集中或者时间差异较大, 致使高校大学生课后的余暇时间不够稳定, 无法做到持续开展体育运动。

3.3 体育技术和健康常识方面

良好的运动技术技能够有效提升个人对体育运动的参与积极性和运动兴趣。众所周知, 体育知识技能的学习和掌握需要循序渐进的、持续性的、反复性的训练巩固, 高校体育课程的开展时间有限, 课程中教授的内容和练习的时间有限, 无法达到使学生熟练掌握相关运动技能。目前, 大学生在课程之后的练习巩固大多为了通过体育课程的考核, 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掌握某项运动技能。

3.4 体育文化氛围方面

大学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可直接影响学生对各类运动项目的参与热情, 从校内或校际组织的篮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等各项体育比赛中学生的关注度和参与度, 不难看出这是学生们体育生活中的重要关注点, 高校中体育文化环境营造是大学生体育健康意识培养的方式之一。

4 体育课对大学生健康意识的培养

4.1 体育运动健康知识技能的传授

高校体育课程是学校体育教育中的最高层次和结束阶段, 也是作为大学生在学校教育中学习掌握体育知识技能, 体育健康意识培养的学校教育最后一站。高校体育课程不应仅从传统体育理论知识方面引导学生学习, 还需结合当今热门的运动项目或学生感兴趣的运动项目进行深入探索研究, 避免片面地追求传播知识的量, 让学生接受体育知识的内容并可以转化为体育能力, 助力大学生体育健康意识的养成, 达到体育课程教育的目标。

4.2 体育运动兴趣的培养

俗话说兴趣是最棒的老师, 学生进行体育健康意识培养的过程之中, 体育课程可通过教育引导的手段, 逐步激发大学生对体育运动与健康意识培养的兴趣, 形成体育运动需求, 教授学生可终身受益的体育知识和技能, 在充分激发大学生内在的体育运动积极性和兴趣后, 学生可以在持续的体育健康锻炼过程中才可能逐步形成健康意识。

4.3 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针对终身体育观念的培养是高校体育课程的重要目标, 可以帮助大学生提高体育健康意识, 养成自觉参与体育运动习惯, 增强身体的体质, 培养良好的运动能力, 树立终身体育观念。高校体育课程一方面关注大学在读期间的体育观念培养, 也充分考虑学生毕业后的长远作用, 多渠道丰富大学生对体育的认识, 提升学生体育鉴赏能力, 构建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 促进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观念的形成。

5 结语

随着时代的高速发展, 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达到新的水品, 但人们的健康伴随社会压力、生活方式、生态环境等出现许许多多的问题, 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日趋显著。大学阶段是大学生健康意识形成和稳定的关键阶段, 高校体育课程以学生体育健康意识的培养和形成为目标, 是实现学生终身体育重要形式, 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通过体育课学习、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掌握体育健康知识内容与技能方法, 注重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 充分发挥教育的延续性,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行为习惯, 建立健康意识观念, 受益终身。

参考文献

[1]祝莹.高校体育教育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性[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23 (4) :155-156.

[2]李淑娇.对大学生健康意识和健康行为相互关系的探讨[J].学习月刊, (16) :90.

[3]王京转.体育课对大学生健康意识养成的影响[J].当代教育科学, (11) :62-63.

[4]张波, 翟鸿君, 胡玉利.浅谈当代大学生体育健康意识培养的现状与对策[J].体育师友, , 34 (1) :75-76.

[5]蒋国雄.试议体育教学与大学生的健康意识培养[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 , 7 (2) :61-62.

[6]祝莹.高校体育教育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性[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 23 (4) :155-156.

[7]姜一鹏.大学生体质自我评价与体育锻炼及健康生活习惯的实证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15, 30 (2) :180-184.

[8]邢新丽.新课标背景下体育教学对大学生的现实意义——评《21世纪大学生体育与健康理论教程》[J].中国教育学刊, 2015 (1) :130.

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休闲体育 篇7

关键词:休闲体育,大学生,身心健康

21世纪是休闲世纪, 人类正步入休闲社会。休闲也是一种资源, 一种财富, 亦如美国学者勃伦所言:“休闲已成为一种社会建制, 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或行为方式”。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 当代大学生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和学习手段现代化, 将有更多可自由利用和支配的闲暇时间, 在闲暇时间里, 开展健身有益的休闲体育活动, 这对丰富大学生的课余时间, 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能力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休闲体育的概念

体育是一种健康积极的活动。它以特有的价值魅力, 吸引着更多的人群参加, 丰富充实人们的闲暇文化活动。休闲是社会物质生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一种文化, 一种精神, 甚至是超越精神的一种生活方式。所谓的休闲体育, 并非一种新的体育形式。它是从余暇的时间、娱乐性、健身性以及休闲体育的活动内容、方法手段和活动状态 (主要是精神状态) 上进行界定的, 是指人们可自由支配时间内, 自主选择自己爱好的身体练习和运动项目, 为达到愉悦身心、修身养性, 实现自我和完善自我而进行的一种社会活动。

二、休闲体育的功能

(一) 具有满足人类高质量生活需要的自我实现功能

休闲体育是人的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人的本性的充分展现。它具有自由性、自主性、个体性, 即人们可以自由支配的、可以直接用于发展个人非直接生存目的诸种潜在本质力量的时间里, 人们能够迷恋于自己心爱的体育活动、娱乐活动或发展创造力, 完成从兴趣到志趣再到志向的飞跃, 并在运动中寻求人生的乐趣。另外, 休闲体育有利于改变刻板单调的生活节奏, 改变违背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

(二) 具有丰富生活、服务社会的文化功能

体育是一种社会文化, 休闲体育则具有文化韵味。休闲体育可满足人们对娱乐性、消遣性精神生活的需求, 可满足对美的需求, 可满足自我发展的需求。休闲体育为人们在日益增多的余暇时间, 选择和安排休闲生活提供了丰富的内容与方式, 成为社会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休闲体育可提高人的精神素养, 增进文化知识, 增强审美意识, 全面提高人的整体素质, 对精神文明建设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 具有强身健体、构筑终身体育坚实依托的健身功能

“生命在于运动”的观念, 已普遍为人们接受。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人们无论在工作中还是在家务劳动中的体力支出, 均已降到最低点。营养过剩和运动不足引起的心血管疾病, 肥胖症“现代文明病”正逐渐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首要病症。人们开始重视体育运动的功能, 在余暇时间参加各种各样的休闲活动, 以祢补或消除缺乏运动所带来的对身体健康的负面影响。而休闲体育的内容繁多, 方式丰富, 无需高规格场地、器材, 也无严格的技术要求, 可自娱自乐, 也可群体参与。在休闲体育的氛围中, 既无身份地位之分, 亦无职业、性别和年龄之别, 每人都可从中获得乐趣, 最大限度拓展生命的视野, 使人们彻底摆脱以工作为中心的单调生活, 真实感到生活的意义、价值, 享受生活情趣, 从而为终身体育的普及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 具有愉悦身心的功能

休闲体育项目极为丰富, 具有挑战性、冒险性、新颖性、趣味性和艺术表现性等特性, 使人们在直接或间接地参加休闲体育活动中, 充分享受体育运动的乐趣。在表现自身的能力、施展个人才能的同时, 获得身心的满足和愉悦。

(五) 具有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教育功能

休闲体育不仅仅是单纯的娱乐活动, 还是一种自我学习、自我完善的教育过程。它包括学习运动技术、发展体能、培养人际交往的能力, 增强自信心、培养协作精神和竞争意识等。同时, 休闲体育还具有很好的德育功能, 在参与的过程中可汲取相关的学科知识, 使身心得到充分的自由均衡发展, 完善自我, 教会人们做人、求善、养德的道理, 培养人们坚忍不拔的优秀品质及合作精神。

三、休闲体育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

(一) 改善情绪状态

情绪状态是衡量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重要的指标。不良情绪是导致生活和心理不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休闲体育活动直接给人带来愉悦, 并能降低紧张和不安, 从而调控人的情绪, 改善心理健康。大学生常因学习的压力、同学间的竞争、人际关系的复杂以及对未来前程的担忧而持续产生紧张、焦虑和不安, 使大学生身心劳累, 身体功能失调, 损伤健康, 从而影响学习与工作。所以, 大学生经常参加业余休闲体育活动, 可在良好的运动环境中做轻松的健身活动, 进行广泛的人际交往, 从而达到锻炼身体、陶冶情绪、放松情绪、调节心态、增进健康的作用。随着健康是当代大学生成长的需要, 现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 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 需要人们熟悉几种自己喜爱的体育运动, 作为健身娱乐的手段, 并能坚持下去;大学生在校期间掌握一定运动技能和方式, 在余暇时间经常参加休闲体育活动, 对于保持健康、调节情绪十分重要。它将对大学生建立终身体育意识, 养成终身进行身体锻炼的习惯, 保持健康的心态发挥主要作用。

(二) 增进身体健康

健康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世界卫生组织在其宪章中指出:“健康不仅是免于疾病和虚弱, 而且是保持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美状态。健康是事业之母, 健全的精神高于健全的身体。”[3]大学生自入大学始, 除应付正常的相对固定的课堂学习外, 还需抽出时间, 忙于各种“考证”“过级”考试, 而将毕业的学生又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面试和应聘。大学生学习任务紧张繁重, 压力大, 竞争激烈, 而身体运动又不足, 如无相应的调节机制, 长期保持紧张状态, 学生易出现身体机能下降, 从而导致神经系统的功能紊乱, 以及身体的各种疾病的产生。而消除和杜绝这种现象的关键因素, 在于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参加有益于健康的体育健身、娱乐和休闲体育活动, 这样既可调节业余生活, 激发运动情绪和锻炼热情, 又可使紧张学习后疲劳的身体和精神得到恢复, 以更加旺盛的精力投入到紧张的学习生活, 同时也能达到增强体质、体格健壮, 提高运动能力的目的。

(三) 促进心理健康

大学生正处在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其心理发展尚未成熟, 缺少社会生活磨练, 心理承受能力较差, 因此, 在处理学习、社交、恋爱、友谊以及个人与社会关系等人生复杂问题时, 缺乏综合权衡能力, 不能理智地驾驭感情, 常引起心理矛盾的激烈冲突, 造成心理发展过程中的失调和不平衡, 产生各种心理障碍, 甚至精神疾病。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资料显示, 当今世界, 每刻都有1/3左右的人有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在青年人死亡原因当中, 在自杀的青年人中, 大学生高于一般社会青年, 重点大学高于一般大学, 研究生高于本科生。北京、江苏、江西、山东、广东、上海等省市的一些高校,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跟踪调查发现, 大学生中有抑郁、焦虑、社会恐惧、自卑、过分依赖、神经衰弱等心理疾病的人数高于社会青年。这说明大学生是心理障碍的高发人群。由心理问题造成大学生犯罪也日益严重。目前我国高校学生违法犯罪的占高校人数1.26%, 且每年犯罪率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据北京16所大学联合调查表明, 大学生因心理障碍休学、退学人数分别占总休学人数37.9%和64.4%。

据上述调查显示, 因紧张的大学学习生活, 加上业余活动单调和身体运动不足, 或受毕业后择业等社会因素影响, 有部分学生心理压力较大, 心态不够稳定, 存在不同的心理失衡。这些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一旦遇到挫折和各种困难, 就难以承受。因此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是高校体育教育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这需要向大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加强心理方面的教育和引导, 其中积极组织和倡导大学生在余暇时间积极参加运动, 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爱的体育运动项目, 自由参加学校举办的各种休闲体育活动, 是十分有益的。在休闲体育活动过程中, 体育教师在心理方面和体育技术、技能及理论知识方面加以指导, 使学生在参加休闲体育活动过程中, 能最大限度满足其个人心愿。休闲体育最大特点是体育活动的自由度大, 运动项目的娱乐程度和游戏性强、趣味性高。这种运动可舒缓心理压力, 松弛身心, 使情感得以宣泄。大学生通过参加休闲体育活动, 又可转移学生的心理郁闷和心理冲动, 保持良好的心态环境, 使其个性获得健康和谐的发展。

(四) 有助于促进个性的发展

休闲体育活动可促进个性发展, 培养活泼开朗的性格。个性的发展无论发展的内容还是发展的形式, 主要取决于活动。只有在现有的生活条件下和环境中积极活动, 个性才能得到协调、充分地发展。休闲体育活动以其特有的方式为个性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与可能。在进行此类活动时, 学生可自由选择自己的活动时间、地点、内容以及方式。休闲体育活动环境的广阔性、内容的多样性以及方式的灵活性, 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自由、自主的选择机会, 从而可使学生充分发挥才能, 并体验到按自己的想法进行活动的乐趣。同时, 还可培养其自主独立性以及积极向上、勇于挑战的精神、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团结合作的态度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

四、休闲体育对大学生生活方式有积极影响

美国史学家福勒斯说:“一个人选择自己的休闲方式, 也就是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人的休闲方式会随着年龄的增长的变化, 也会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对大学生而言, 休闲方式有其自身特点, 读书学习有紧张的休闲, 运动锻炼有积极的休闲, 娱乐休息有高雅的休闲。相比之下, 动态性的休闲活动, 对其生活方式起着最直接、最积极的冲击作用, 强调人在动态的过程中, 体验自我价值和自我超越, 适应了大学生各年龄阶段的需求。

(一) 大学生生活方式的最佳选择

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往往易受到就业压力、社会环境、人际关系等因素的影响, 使其休闲时段容易在盲目、自流的消极的生活方式中度过, 如上网、赌博、逛街、看电视等。而休闲体育活动则恰好能满足大学生自我表现的欲望, 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学生的运动激情, 突破对正式运动比赛的心理障碍, 改变过去被动但又渴望表现的心态, 使休闲体育活动真正成为一种生活习惯, 促进其自我价值的体现, 最终成为持久稳定的终身运动观。

(二) 可增进大学生与自然界和社会的交流

随着信息时代的推进, 现代化生活疏远了人与自然、社会和人之间的关系, 特别是大学生步入工作后, 迫于各方面的压力几乎无暇顾及自己的生活质量, 很快就退出了体育人群的圈子。在高校中开展的休闲体育就成为休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仅使人学会了生活, 更应使人学会休闲, 提高生活质量。阳光、空气、水是自然界赋予人的天然资源, 休闲体育能让大学生释放本能的野性, 摆脱传统体育的异化, 享受回归自然的乐趣, 体验阳光的沐浴和风雨的洗礼, 寻找生命的本源。同时还能对大学生的户外教育起到推动作用, 可更清楚地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性, 以及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进而提高自我野外的生存能力。

(三) 拓展学校体育的时空纬度

休闲体育是连接学校、社区和家庭的纽带。它打破了传统的学校体育课的时空局限。从时间上说, 学生在休闲体育中容易学会合理安排休闲时间, 进行自我体能的评价, 体会自我认同的感受, 进行运动项目的选择, 并将这种愉快的情感经历带到以后的生活中, 形成大学生休闲体育俱乐部——社会体育俱乐部——老年体育社团的一系列健身模式, 从而摆脱体育课上什么就练什么的被动局面。从空间上说, 休闲体育彻底冲破了校园的围墙, 和社会体育、家庭体育紧密联系起来, 充分利用社区的物质资源和家庭的人力资源, 形成学校——社区——家庭互动模式。大学生可在开放式的学校氛围中, 自由选择自己的运动时间、方式、场地、强度, 增强学生独立运动的能力和利用社会、环境的资源创造休闲的决策能力, 加速其由自然个体向社会人的转变。

(四) 促进大学生对体育的重新认识

目前, 我国高校开设的体育课课程多采用单向式以技术传授为主的教学方法, 缺乏情景教育、娱乐教育、审美教育, 很难适应现代大学生生理、心理和社会的需要。休闲体育作为人的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 丰富了大学生的精神生活, 使其从休闲文化的价值角度重新认识体育的文化内涵, 懂得体育不仅有为政治、经济和社会服务的功能, 更应体现为人民服务的本质, 显现出休闲教育的功能。摆脱功利性、政治性和商业性的束缚, 回归到对自身的超越和对大自然的挑战中, 由经验性的体验上升到精神的升华才是体育文化的核心。

参考文献

[1]许再森.试论学校休闲体育教育的意义和选择[J].滁洲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②:78-79.

[2]邓树勋, 陈晓莹主编.体育基础理论教程[Z].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6:85-86.

大学体育与健康 篇8

摘要调查研究了湖北师范学院在校大学生体育意识及健康状况,结果表明我校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明显不足,缺乏体育锻炼,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建议通过健康教育和传授体育知识技能,尽最大可能地为学生现在的身体和将来的健康服务。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意识健康

一、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湖北师范学院一年级学生512人,其中女生372人,女生140人,学生来自5个院系。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共发放问卷512份,收回512份。有效问卷512份。

2.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文献资料。

3.数理统计法:将测试的数据在Excel和SPSS软件上进行统计整理。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体育意识调查

1.体育爱好

2.体育锻炼

表2结果表明:我校大学生对体育锻炼不积极,经常锻炼的只占16.4%。

3.对大学体育的期望

我校大学生希望体育课开设易学会的项目,内容丰富,场地设施更加齐全,希望能从体育课中找到快乐。

4.休闲方式

如何度过休息日,通过问卷调查显示,我校大学生排在前四位的依次是:安静的休息,看书,上网,和朋友玩。而将运动作为休闲方式的只占3.5%。说明我校学生未将运动作为主要的休闲方式。

5.健康要素分析

表3显示,我校大学生认为健康应当注意的最重要要素是有充足的睡眠,运动也是健康所必需的。

(二)健康状况调查

1.身体健康状况的自我感觉

于身体健康状况的自我感觉中,设计了几项具有代表性的项目进行了抽样统计,结果如表4所示:

结果表明:我校大学生对自身健康状况自我感觉良好。

2.疲劳感觉

通过问卷形式调查,我校大学生对疲劳感觉排前四位的依次是打哈欠、眼睛累、困倦、注意力不集中,说明了他们平时学习负担比较重,生活节奏紧张。

通过调查发现:我校大学生对喜爱的体育运动比较专注,但是缺乏足够的体育锻炼,而且不希望增加体育实践课,他们认为上体育实践课就是为了拿学分,如果没有学分,就不会选择体育课;对于自己是否满意自身健康状况,普遍认为自己的体质状况比较好,没有必要花太多时间去锻炼身体,每周一次体育课已经足够。在以体育锻炼的形势表现出对健康的态度上,大部分学生的体育情趣薄弱,对体育运动、体育课以及课外体育活动表现淡漠。

我校大学生大部分意识到健康很重要,但还没有意识到通过锻炼来获得健康的需要;另一方面说明我校的大学生健康观念淡薄,没把体育锻炼当成生活必需品来认真对待,健康意识不强。

三、结论与建议:

(一)要树立现代健康观和现代体育观

健康教育和体育教育的目的都是为了增进学生的健康和增强学生的体质,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而目前我校的健康教育与体育教育是分离开的,当前学校健康教育既未能与体育教育相结合,又得不到学校卫生部门的配合以及校领导的重视,任课教师缺乏积极性,学生的学习缺乏主动性,健康教育只停留在表面上,所有这一系列问题都阻碍着健康教育的向前发展。健康教育偏重于卫生保健知识的传授,体育教育又过于偏重运动技术的教学。忽视锻炼习惯、体育情感的培养,造成两者分离、脱节的现象。

(二)加强教材建设,调整、充实教学内容

在体育教学改革中应加强教材建设,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充实,选择适宜从事终身健身和提高生存能力所需要的内容。即在加强基础知识、技能传授和基本能力培养前提下,尽量使学生掌握那些现代化社会所需要的健身知识技能,为全面增强学生体质和终身从事身体锻炼打好全面的基础。此外,还应根据大学生的生理、心理需要适当增加一些娱乐、健身、健美项目的内容,加强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努力为拓宽学生锻炼途径,丰富社会知识,增加他们对社会的适应能力而提供条件。

(三)课内课外结合

一是组织指导学生选择和参与自己感兴趣和符合自己特点的健身项目;二是课内课外多组织一些教学比赛或富有情趣的集体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学会与他人共处,并在集体活动中实现自我超越,体现自身价值。

(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讲授体育理论知识的同时,结合学医专业的特点,从医学方面来讲解体育锻炼是怎样增强体质的,准备活动的重要性和好处,运动损伤的预防及处理等课题,让学生从理论上根本地认识体育锻炼对增进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五)培养学生终生健康意识。

高校体育既是学校体育的终点,又是终身体育的起点。现代人存在健康危机,现代人需要体育。卢元镇教授在《世纪之交体育运动发展的回顾与展望》一文中指出:机械化、电气化文明造成的生物结构和机能的退化;高营养、低消耗代谢造成体内物质积累;快节奏、大压力生活会造成的心理障碍与疾患;高危险生活、高密度拥挤造成意外事故;大面积环境污染、生态环境的破坏造成的人类生存条件恶化等,将造成“文明疾病”、“都市疾病”广泛蔓延和爆发。

参考文献:

[1] 李仕丰.体育教学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体育科学研究.2006(10):144-145.

[2] 李风华.健康教育应当是大学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J].河北交通科技.2006(3):75-78.

[3] 卢元镇.世纪之交体育运动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体育科学.2000(3):1-6.

上一篇:乡镇派出所年终工作总结下一篇:党员志愿者服务队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