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体育与心理健康(共8篇)
论大学体育与心理健康 篇1
大
学
体
育
与
心
理
健
康
论
文
进入21世纪,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身心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人才。联合国世界性组织(WHO)认为:“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况和社会适应能力。”大家都说我们90后是垮掉的一代,是呀,看看我们身边一些大学生所做愚蠢的事,不难发现我们承受压力的能力远远不及我祖辈,甚至父辈,很多大学生都存在严重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
这些严重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来至多个方面,下面就让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这些原因吧。
首先是来至新环境和学习上的不适应,从而产生自负和自卑的心理。远离家乡来到举目无亲的大学校园,大学生对新环境既感新奇又感陌生,既兴奋又压抑。因失去了父母在生活上的备至关怀和老师在学习上的督促检查而渐渐感到束手无策、孤独落寞。虽然每一个学生在入学前都做了大量的物质和精神准备,但这种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突然转换,使许多学生仍无法适应。特别是那些好胜心强而心理承受能力弱的学生,往往遇到一点挫折,就闷闷不乐,精神抑郁。由奋发向上转变为甘居下游,陷入苦闷的泥坑而不能自拨。
其次是人际交往的困惑。大学生远离了父母,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同学和陌生的教师等一大堆问题,常常感到人际交往的困惑。人际交往的困难常常使许多学生把自己封闭起来,变得越来越压抑。不少学生虽然表面上整天在人群中周旋,但内心却异常孤独:有的因找不到知心朋友而焦急;有的为不被理解而烦恼;有的不愿对人敞开心扉却又抱怨别人不能以我为中心而招致别人的反感,自己又陷入苦恼之中。
但同学们可以多进行体育锻炼来缓解压抑的心理,多进行羽毛球、乒乓球、兰排球和足球等锻炼。学生有了运动的兴趣后,也就会去寻找合适的伙伴。通过锻炼,不仅增进球艺,更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提供了交往和了解的机会。可以肯定地说,高校体育在增进人际关系,促进心理相容,培养心理适应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增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1、适度的体育锻炼。人的心理有某种压力后者负担时,更应该注意锻炼身体。
通过大强度的体育锻炼,我们就可以把烦恼抛到脑后,转移注意力,让我们身心开阔,从而让我们能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来对待学习和生活。
2、利用运动项目本身的特点促进心理健康。经常进行篮球、排球、足球以及拔河等集体项目的锻炼,在比赛的过程中会让人慢慢地改变孤僻的习性,逐步适应与同伴的交往,团结互助,以勇敢无畏的精神去战胜困难,克服和消除腼腆、胆怯和自卑的心理障碍。参加乒乓球、网球、羽毛球和跳远等活动,可克服犹豫、徘徊、优柔寡断的心理障碍,经常锻炼会使个性变的坚强果断。而下棋、打太极拳等运动对调节神经活动,增强控制能力,克服急躁冲动的弱点也有一定的益处。3、充分利用体育课的主导作用,促进心理健康。体育课与其它科相比,实践性十分明显。由于体育运动以群体的形式进行练习,学生间相互接触合作,有利于调整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复杂关系,在群体教学练习过程中,学生为了学习和掌握运动技能,完成规定的身体练习,不仅需要体力上的努力,更需要教师和同学的友爱与关心、支持与协助、尊重和信赖、理解与团结。通过身心的不断努力,掌握了动作技术,克服了困难,磨炼了意志,锻炼了自己,也了解了他人,从而获得心理和身体上的双丰收。而观看其他同学运动,也可从胜利中体会到成功的价值,同时也从失败中得到了人生的经验,树立必胜的信心,让人获得了实现自我的真谛。
大学体育教育不仅有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而且在素质教育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1、体育教育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身体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智育水平的发展。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增强人的体能,使人在长时间的工作状态下保持精力充沛,不易疲劳,对时间、空间和体位的判断能力也会增强。体育对学生智力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体育按照自己特有的方式激发出大脑的潜能,发展人的智力。
2、体育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体育的教学过程以学生的体育实践活动为主。在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中,学生的知、情、意、行会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教师也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行为、具体问题给予指导和教育。这种教育是直接的、具体的,也就具有更强的说服力。此外,整个体育教学过程同时也是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过程。比如说,通过严格规范学生的行为可以培养学
生良好的组织纪律性;通过高强度的体育锻炼可以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和顽强的拼搏精神;通过各种体育竞赛和游戏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协作互助及团结奋进的集体主义精神等等。
3、体育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体育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方面有着特殊的作用。体育运动作为社会的存在物,人的运动实践行为不仅始终影响、改变着自身机体,而且随时影响着人们的情绪和各种心理感受。在和谐、平等、友爱的运动环境和舆论环境中,通过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学生会感受到友谊、赞扬、批评、激励等,并产生各种复杂的情感体验。体育运动过程是不断面对挫折和克服困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反复体验挫折和困难,从而提高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培养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在不断超越昨天、超越自我的过程中,学生会体验到进步或成功的喜悦,从而形成客观评价自我的习惯和能力,增强自尊和自信心,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体育运动要求学生刻苦锻炼,努力克服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各种困难和障碍,锻炼了学生的受挫力、意志力和坚忍不拔的精神。体育竞赛不仅锻炼了学生的竞争意识,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另外,赛场上的瞬息万变还培养了学生的应变能力。参加体育锻炼能使大学生变得勇敢、顽强、自尊、自律、自信、沉着、果断,学校体育教育对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
4、体育教育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现代社会的发展扩大了人们社会交往的范围,使人们的社会关系越来越复杂,是否具备与社会、环境和谐相处的意识和能力,已经成为人的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由于与他人和群体的联系是体育活动的必要条件,体育也就成了人的社会化的重要方式之一。体育运动可帮助学生逐步理解和习惯在一定的社会规范中生活,并根据社会规范约束来调整自己的行为。体育活动主要是以学生参与为主,教师只是起到一个指导和督导的作用。通过组织多种形式、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竞赛活动,可以锻炼学生的组织和管理才能。组织体育活动需要学生们广泛地、频繁地与他人沟通,培养了学生的交际能力。另外,体育与健康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也具有显著的作用。总之,由于体育本身所具有的特点,体育与健康课程在增强学生某些重要的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保健课建议:
1、针对高校体育的特点,要求应结合保健体育的特点,给予学生心理卫生教育,使学生在进行体育运动时身心受益,不断进步,从而做一名身心全面发展的合格大学生。
2、针对心理障碍的变化过程和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应不失时机地给我们进行心理卫生教育,帮助我们逐步认识我们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将会遇到的各种困难和可能产生的心理困扰,使我们有接受现实和迎接挑战的心理准备,认识到产生这些障碍的必然性,让学生掌握抵消心理压力释放心理能量及自我心理保健的科学知识和锻炼方法。
3、教学过程要内外结合,互帮互教。体育保健课的教学,应该量力而行,循序渐进,要求课内和课外相结合,锻炼和生活相结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找出她们的共性和个性要素,既要顾及全面,更应因人施教。注意发挥体质较好、学习动作快、掌握技术好和学习能力强的同学的带头作用。注意保护好其他同学,与他们一起进步,一起成长。也可以分组进行练习,教师耐心地辅导,体质强的学生帮扶体质弱的学生,她们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从而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4、注重师生交流增进师生之间的信任感,这样有利于学生参与练习的积极性不断持续,有利于学生自觉地按更高的要求去做,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健全地发展,达到培养合格人才的目的。
5、掌握学生锻炼的适应证,注意锻炼内容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加强医务监督。要充分考虑到保健课班的学生体质一般都比较差,所以在进行教学锻炼时,要因因材施教。
深入推进健康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围绕体育保健、健康教育这一课题还有许多工作需要我们去做,需要我们去改革去创新。我国有近两亿在校学生,占全国总人口的五分之一,他们是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生力军,担负未来国家建设的重任。当今和未来,世界文明飞速发展,对人才的素质有更高的要求。世界竞争主要是人才竞争,因此培养和造就既有全面知识修养,又有健全身体素质的新一代跨世纪人才,是中华民族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
论大学体育与心理健康 篇2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心理健康的标准是智力正常、人际关系良好能正视实现自我、情绪乐观、意志坚定、人格健全、与社会协调一致。一个人心理功能所能达到的完善程度, 主要取决于各项心理素质的全面、充分、和谐、均衡的程度与自我调节及整合水平。我国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整体上是比较好的, 大多数都属心理健康者, 他们朝气蓬勃、富于理想;情感丰富、乐于交往;积极上进、敢于挑战。但也有约占20%的大学生, 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据天津市的统计, 在该市5万名大学生中, 约有16%以上的学生分别患有恐怖症、焦虑症、强迫症、抑郁症和情感危险。1997-1998年中科院心理专家对北京市8869名青少年的调查发现33.2%的学生有强迫现象;24.8%的学生偏执多疑;23.1%有敌对情绪;32.6%心理抑郁;28.6%的学生感到焦虑;35.7%情绪不稳定;31.4%对人际关系敏感;36.6%有学习压力;33.4%心理不平衡。对北京16所大学联合条查表明, 大学生中因心理障碍休学、退学人数分别占总休学、退学人数的37.9%和64.4%。因此, 学校体育教育在对学生教会体育基本技术、基本技能进行身体锻炼的同时, 还应特别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
二、高校体育教育对心理健康的特殊作用
1、体育运动能促进身体发展, 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坚定的物质基础
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有机体, 人脑是人体的一部分。心理健康发展, 必须以正常发展的身体, 尤其是以正常健康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基础。通过体育运动, 促使身体正常、健康地发展, 为心理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2、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 成为推动心理发展的一种动力
体育运动与日常自然的身体运动相比, 无论内容和形式都不尽相同。所以, 原有的心理水平往往不能满足所学习的运动项目的需要。例如, 短跑要求较短的反应潜伏期、良好的运动距离知觉和运动速度知觉。又如, 篮球比赛中的带球上篮, 由于要了解队员位置, 要求有较大的注意范围, 既要带球前进, 又要防止对方拦劫, 需要善于分配注意。几乎任何运动项目, 都要求运动员有勇敢、坚持、自制、不怕困难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乐观、友爱、愉快、同情等多样的感情。上述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 就一个人的自然发展水平来说, 当然不能满足运动学习和运动竞赛的需要。但是, 在学生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运动水平或战胜对手而进行的运动活动中, 原有心理水平便慢慢获得提高。也就是说, 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 推动了心理的发展。
3、体育运动推动自我意识的发展
体育运动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体育运动大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 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 都会明显的表现出来, 使自己对自我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体育运动还有助于自我教育。在比较正确地认识自我的基础上, 便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 培养和提高社会所需要的心理品质和各种能力, 使自己成为更符合社会需要, 更能适应社会的人。
4、体育运动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相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 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通过体育运动, 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 吃苦耐劳, 坚持不懈, 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 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 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 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 沉着果断, 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5、体育运动能培养健全的人格
在体育教学和体育竞赛过程中不管是教学比赛还是其他各种类型的比赛, 比赛的胜负往往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得失, 而且涉及到集体、甚至国家的荣誉, 因而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使命感和爱国心。而比赛过程中的激烈对抗、胜负的瞬息变化等, 都要求运动员必须不断的超越自己, 才能战胜对手取得比赛胜利, 因而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集体项目比赛中使学生深深懂得, 队员们的密切配合、相互协作是取得胜利的保证, 因而培养学生集体主义和团结协作的精神。比赛过程中的严格规则和裁判员公证无私的判罚, 可以诱导学生养成维护道德规范, 遵纪守法的美德。
三、高校体育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有领导、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
目前, 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重视程度还不够, 因而造成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各级领导、组织必须慎重对待并加以研究, 以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能得到及时解决并使他们能保持健康的发展。其中, 要制订符合我国情况的指标体系,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恰如其分的估计, 以便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2、注重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和适应能力
人在活动中要适应各种各样的外界环境, 如何提高人的适应能力, 是当今素质教育的内容之一。在体育教学中, 始终注重对学生意志品德和适应能力的培养, 把体育运动和克服困难联系起来, 学生无论是学习新技术还是复习旧动作, 或是参加比赛, 都在质和量上提出严格要求。要求学生正确面对教学训练中遇到的挫折和困难;另一方面教师较多地使用鼓励性的语言和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坚韧精神。
四、结论与建议
高校的大学生, 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已经或正在形成, 此时对他们进行积极健康的引导, 对于他们形成正确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具有积极作用。同时, 正确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 能支配学生的行为规范, 进而使他们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高校应加强心理学知识、常识的教育和普及。高等院校应加强对心理学、生理学知识的教育、宣传和普及, 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开设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讲座, 通过校刊、校广播站、校园网等载体, 大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使大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适, 消除心理困惑, 提高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 以便有效的进行自我管理。
摘要:人的身体和心理有密切的关系, 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本文阐明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论述了学校体育具有较大的心理健康效应。提出了学校体育教育应着重改变教师观念, 身心健康并重;学习心理知识, 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激发学生积极锻炼和学习情绪, 使学生有运动的快乐感和成就感。
关键词:高校体育,心理健康,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俞国良.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发展[J].教育科学研究, 2001 (7) .
[2]李铮.心理学新论[Μ].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3]钱建龙.心理学教程[Μ].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4]白震, 易春燕.体育课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J].体育学刊, 2004 (3) .
论体育运动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篇3
关键词体育运动;大学生;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 G804.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32- 0126-01
1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1.1新生入学不适应大学生活的心理问题
考进梦寐以求的大学可以说是学生人生当中的一个重大转折。当新生满怀期待怀揣梦想进入大学殿堂时,往往踌躇满志地憧憬着美好的大学生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往往心情愉悦。然而,入学后却马上面临了非常多的现实与理想的冲突和矛盾,感到自己心中所想和实际所见出现了非常大的差距。例如环境的变化,学习方式的变化以及生活状态的改变等等,这时候学生往往又从兴奋愉悦的心情一下变得迷茫起来。尤其以一些性格内向,孤僻,不善于和人接触的学生为甚。
1.2人际交往引发的心理问题
不管身处社会还是大学校园,首要第一件事就是学习人际交往。大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好坏往往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成绩和生活状况,同时也对其将来的发展起到非常重大的作用。然而,实际上并非所有学生都能处理好大学生活中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在进行人际交往过程中,很大一部分大学生会产生困惑,感觉困难甚至面临着障碍。比如部分大学生思想偏激,处理问题极端,对他人有成见,甚至偏见,这一类学生往往会产生并积累大量的心理问题并导致人际关系处理不当甚至严重失败而不自知。根据长期的调查显示,90%以上的大学生最希望拥有的是“真诚的友谊”,60%以上的大学生最害怕失去的是朋友。可见,人际关系往往占据着大学生内心里的主导位置。
1.3情感因素引发的心理问题
除了学习生活,人际交往以外,大学生另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是感情生活,这往往也是影响大学生心理的一个关键因素。爱情是人生的一个至关重要因素,随着大学生生理机能的成熟,已不可避免的开始需要面对恋爱和爱情。然而,大学生的心理却往往不够成熟以处理恋爱过程中产生的矛盾和冲突,遇到问题时不能作出有效合理的判断,从而引发相关的心理疾病。对异性的好奇和期望,但同时有不具备相关的性知识,性常识,故非常容易引发各种形式的心理问题。
1.4就业因素引发的心理问题
大学生面临的最重要问题就是就业,如果说进入大学对大学生来讲是“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那么就业就可以说成是“人生道路上的新起点”。大学生就业的方式很多,有的依靠个人的能力,有的依靠家庭的帮助,那么在各种各样的就业方式下使部分大学生在择业时产生困惑并引发心理问题。尤其是近年来,高校扩招,经济危机,就业困难,各种不利因素对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作出了严峻的考验。各方面问题给大学生心理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导致学生行为异常,甚至一蹶不振,迁怒于人,往往造成严重的后果等,故此,就业问题带来的大学生心理问题已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需要学校、家庭以及全社会一起共同关注。
2体育运动与大学生心理健康
体育运动可以作为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其具体的做法和对心理问题的帮助可以参考以下几点:
2.1调节情绪
在大学生活学习人际交往过程中,各个方面带来的压力会使大学生经常在情绪上感觉到紧张、烦躁、焦虑和不安,导致情绪波动较大。通过进行体育锻炼运动,尤其是自己所擅长的项目,在参与过程中体现出的与同伴配合协调,与对手竞争拼搏,这些感受都可以有效的调理大学生的心里情绪,甚至可以带来愉悦的正面情绪。除此外,我国传统项目例如武术,龙舟赛等运动项目不仅可以调节情绪甚至还可以升华个人的精神修为,达到修身养性的作用。大学生经常从事类似这样的体育运动可以减少其负面的情绪,增长其乐观的感受。
2.2提高智力
通过对身体的锻炼,可以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提高身体素质,身体素质的提高必然对智力的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尤其是观察力、记忆力、思考力和协调能力。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学生需要作出正确判断以获得高效率的锻炼形式,这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而在与同伴的组合过程中又提高了学生的协调能力和记忆力。故长期进行体育锻炼可以有效的提高大学生的智力,促使其思维变得更加灵活,协调性变得更加成熟。
2.3培养坚强意志
意志品质是指一个人的果断性、坚忍性、自制力以及勇敢顽强和主动独立等精神。意志力是体现一个人对困难和挫折的一种积极态度,故此,意志力需要在困难和挫折中进行培养。而体育运动尤其是竞技项目可以从某种层次上给人提供培养意志力的条件。体育运动尤其是竞技运动可以说是人与人之间的对抗,在某些运动例如滑雪等运动又可以说成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对抗,要求运动者需要不断的克服自然因素(如气候条件、环境条件等)和主观困难(如疲惫、恐惧、压抑、失意等)。在对这些困难进行克服的过程中,不仅增强的运动者的身体素质,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勇敢顽强、勇于战胜一切的良好意志品质。从运动中培养起来的坚强意志品质往往也可以将其适用到日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去。
2.4协调人际关系
美国著名心理学专家霍尔研究发现,人类的心理适应能力往往最最主要的用途就是作用于人与人的交往过程当中,同时,人际关系的处理又反映了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的程度。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如果你将人际关系处理好了,那么你的情绪、你的心情将会处于极佳的状态,对任何事物和任何人都充满友好,自己也会从中获得非常美好的感受;反观那些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人,这类人经常会感到压抑,心情糟糕、烦躁,无精打采,缺乏乐趣,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疾病。
经过研究,我们不难发现,进行体育锻炼可以有效改变这一情况,体育运动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一种特殊活动,是人的自身、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大学生可以长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体育运动锻炼,尤其是在体育竞赛中,按照项目竞赛规则共同参与,既能发挥自己所擅长的作用,又同时实现了相互的配合和协助,既共同享受获胜的喜悦,又共同承受失败的心酸,共同体会体育活动的无限乐趣和体育文化的内涵,在这一过程中,使大学生学会处理人际关系,促进人的社会化过程,使其个性日趋完善。
参考文献
[1]张力为.运动心理学基础[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06.
[2]季浏.体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05.
[3]殷恒婵.体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06.
[4]李印东.体育与健康[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08.
作者简介
大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论文 篇4
摘要:随着学习压力的减轻,越来越多的学生走出高中时期的学习模式,大学生普遍发展一项或多项体育爱好,将一部分时间投入到体育场上,有的出于爱好;有的为了锻炼身体,但无不展现当代大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和强壮的身体素质。但有大部分的学生缺乏适量的体育锻炼,这对增强大学生体质及身体健康造成很大的影响。
关键词:体育锻炼、心理健康、大学生
人的身体和心理有密切的关系,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心理不健康则会导致身体异常甚至患病。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体质,同时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有着积极的作用,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体育锻炼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活动。心理健康发展,必须以正常健康的身体,尤其是以正常健康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基础。体育锻炼能促使学生身体正常、健康地发展,为心理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
二、体育锻炼是心理发展的一种动力 体育运动与日常自然的身体运动相比,无论内容和形式都不尽相同。所以,原有的心理水平往往不能满足所学习的运动项目的需要。例如,短跑要求较短的反应潜伏期、良好的运动距离知觉和运动速度知觉。几乎任何运动项目,都要求运动员有勇敢、坚持、自制、不怕困难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乐观、友爱、愉快、同情等多样的感情。上述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就一个人的自然发展水平来说,当然不能满足运动学习和运动竞赛的需要。但是,在学生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运动水平或战胜对手而进行的运动活动中,原有心理水平便慢慢获得提高。也就是说,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推动了心理的发展。
三、体育锻炼能推动自我意识的发展 体育运动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体育运动大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的表现出来,使自己对自我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体育运动还有助于自我教育。在比较正确地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便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培养和提高社会所需要的随着现代运动训练理论的不断深入和竞技运动水平的不断提高,教练员以往广泛采用的这些训练方法业已发生了重大变更。与以往相比,目前,这些训练方法在理论内涵、基本类型、基本功能、应用领域等方面均已得到极大的丰富和拓展,并初步形成了以重复、间歇、持续、变换、循环、比赛、高原训练法及其子类为核心的现代运动训练基本方法的体系。
随着现代运动训练理论的不断深入和竞技运动水平的不断提高,教练员以往广泛采用的这些训练方法业已发生了重大变更。与以往相比,目前,这些训练方法在理论内涵、基本类型、基本功能、应用领域等方面均已得到极大的丰富和拓展,并初步形成了以重复、间歇、持续、变换、循环、比赛、高原训练法及其子类为核心的现代运动训练基本方法的体系。
随着现代运动训练理论的不断深入和竞技运动水平的不断提高,教练员以往广泛采用的这些训练方法业已发生了重大变更。与以往相比,目前,这些训练方法在理论内涵、基本类型、基本功能、应用领域等方面均已得到极大的丰富和拓展,并初步形成了以重复、间歇、持续、变换、循环、比赛、高原训练法及其子类为核心的现代运动训练基本方法的体系。
四、体育锻炼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通过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积极参加体育课各种课外文娱活动,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为健康的心理提供稳固的物质基础。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能起到积极作用。体育运动能促进身体形态的发育,改善人体机能,提高运动能力,并对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培养良好的情绪和意志品质,形成优良的性格特征起到积极作用。由于体育锻炼是通过学生自己的身体运动而实现的,所以,不仅增强了学生的体质,同时对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起到积极的作用。
随着现代运动训练理论的不断深入和竞技运动水平的不断提高,教练员以往广泛采用的这些训练方法业已发生了重大变更。与以往相比,目前,这些训练方法在理论内涵、基本类型、基本功能、应用领域等方面均已得到极大的丰富和拓展,并初步形成了以重复、间歇、持续、变换、循环、比赛、高原训练法及其子类为核心的现代运动训练基本方法的体系。
现代运动训练实践中的各种基本方法在原理依据、负荷结构、负荷性质、供能形式、动作结构、组织结构等基本要素方面均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这些基本训练方法的单一应用尽管具有独特的功效性,但同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教练员应在充分认识现代运动训练各种基本方法特点的基础上,结合本运动项目的运动特点在机能训练、素质训练、技术训练、战术训练等方面,科学地综合运用上述各种训练方法,从而最大限度地挖掘现代运动训练基本方法体系中各类方法的功效。
随着现代运动训练理论的不断深入和竞技运动水平的不断提高,教练员以往广泛采用的这些训练方法业已发生了重大变更。与以往相比,目前,这些训练方法在理论内涵、基本类型、基本功能、应用领域等方面均已得到极大的丰富和拓展,并初步形成了以重复、间歇、持续、变换、循环、比赛、高原训练法及其子类为核心的现代运动训练基本方法的体系。
随着学习压力的减轻,越来越多的学生走出高中时期的学习模式,大学生普遍发展一项或多项体育爱好,将一部分时间投入到体育场上,有的出于爱好;有的为了锻炼身体,但无不展现当代大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和强壮的身体素质。但有大部分的学生缺乏适量的体育锻炼,这对增强大学生体质及身体健康造成很大的影响。通过体育锻炼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
1、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参加体育锻炼
学校应重视体育理论课的教学。通过体育理论课的方式讲授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让大学生懂得真正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三者缺一不可。在体育教学组织过程中,教师必须以刚毅、乐观、自信、豁达等良好心理品质构成的人格力量感染学生,站在育人的高度上去帮助学生、启发引导学生上好体育课并寻找合适的体育项目,坚持锻炼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弱化、扭转不良的心理倾向。充分利用体育课中体育活动的优势,根据学生的各种不良心理状态,要求学生参加各种不同的体育锻炼,加强大学生意志力的锻炼,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2、教育大学生正确投入体育锻炼促进心理健康
教师要宣传和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培养体育锻炼意识。教育学生要忘却自我地全身心投入到体育锻炼中去,在健身运动中尽量轻松,在健身运动前听听音乐,和自己的朋友一齐参加健身运动,创造欢乐的气氛,并要求学生掌握正确的锻炼方法和健身运动常识,每次锻炼后要及时总结锻炼效果,根据生理、心理状态,及时调整锻炼计划,有效地克服心理障碍,从而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3、面向全体同学全方位关爱体育锻炼弱势学生。
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只要留心,就会发现每个班里都会有几个心理脆弱、失调,心理素质不稳定的学生,他们的表现往往是:没有自信心、自尊心、好胜心及缺乏积极性和自主性。对于这类学生老师要多给他们一份关爱,需要在课堂上进行强化训练。降低他们练习的难度和要求,即使成绩没有进步,只要他们尽力了,就应给予表扬。其次,在下课后多找这些学生谈心,做他们的朋友,取得他们的信任,让他们在你面前能够轻松自然,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来消除他们的心理负担。
4、学校相关部门联动,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体育老师的事情,学校相关部门应该能够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心理咨询和心理卫生保健等有关知识、并掌握具体的操作原则。学校应该认识到只教会学生锻炼身体的方法还不够,应结合体育的特点,给学生进行心理卫生教育,针对心理障碍的变化过程和学生的心理状况,帮助学生逐步认识他们将会遇到的各种困难和可能产生的心理困扰,使他们有接受现实和幻想冲击的心理准备。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锻炼,充分发挥体育在健身、健心、娱乐和文化传递等方面的作用。
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表明制约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主要因素是:缺少时间、没有体育设施、学习压力大、没心情、不懂锻炼方法。
其原因:首先,社会的迅速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无形中给大学生带来学习压力,没有足够时间和心情参加体育锻炼。其次由于学校体育经费支出比较低,而制约了体育设施的更新和维护,并且现有场馆设施不能有效使用,出现了“只能看,不能用”的尴尬局面。
另外体育课是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组织的教育的过程,它对大学生形成体育锻炼意识和习惯有着重要作用。研究发现,大学生对当前体育课形式、内容随着年级增长,满意程度而降低,高年级与低年级差异性非常显著。研究其原因:
大学体育课项目不能满足大学生对体育活动的需要。我国学段体育教学目标层次上还不够明晰。从对大学生体育锻炼的目的研究的总体结果来看,大多数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是以促进身心健康为主。王润复(1996)对大学生的调查表明:“以身心健康为目的参加体育活动的男生平均为64.7%,女生为53.3%。”刘一民等在一项研究中发现: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以健身为主要目的人数比例高达89.6%。但部分研究也有不同看法,认为大多数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不明确。落云柯等(1999)的一项对大学生的调查表明,有“67%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但大多数参加锻炼的目的是为应付考试和打发无聊的时间。”赵梅(2000)的一项研究中发现,有“56.7%的学生认为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是应付体育考试。”“在考试期间,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明显增多,占调查总体比例的95.9%。”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从多方面多角度对体育的心理健康效应进行了研究,发现体育锻炼能促进心理健康,促进血液循环。经常参加体育运动不仅使大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反应、思维、想象等能力得到提高,还可以使其情绪稳定,性格开朗。由此可见参加体育锻炼对完善大学生各个方面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针对以上现象,为了了解体育运动在大学生中的普及规模、选择类别以及发展情况,以石河子大学大学生为调查对象,调查石河子大学普通专业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情况,以期为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提供依据。通过对我校部分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情况的调查及分析,总结大学生参加和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原因。阐明体育锻炼对体质的影响,以及改善身体各部分和其它方面的作用,使我校学生能够了解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去参加体育锻炼,提高我校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我校学生的身体健康。
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毛泽东同志对体育锻炼和心理健康的关系有许多精辟的论述。如“勤体育则强筋骨,又足以增知识,又足以调情感,又足以强意志。”这就是说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并能发挥积极的影响。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体育锻炼可以改善大学生的情绪;2,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有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目标以及健康、积极、进取向上的人格;
3、体育锻炼还能提升心理适应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大学生的交往能力;4,体育锻炼中的情感体验强烈而又深刻,成功与失败、进取与挫折共存,欢乐与痛苦、忧伤与憧憬相互交织,这种丰富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大学生情感的成熟,有利于情感自我调节能力的发展;5,科学的体育锻炼能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增强抵抗挫折的能力等等。
【参考文献】
[1] 黄轲.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初探[J].宜春医专学报 , 2000,(S1)
[2] 李世芬.试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J].现代大学教育 , 1999,(06)
[3] 张海莹.大学生健康心理养成的途径和方法[J].中国成人教育 , 2006,(02)
[4] 杨锡让等译.运动生理学.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88
[5] 田麦久等.运动训练科学化探讨.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8
[6] 姚颂平等译.体育理论与方法.(苏)列·巴·马特维也夫.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4
论大学体育与心理健康 篇5
实上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资源都加以开发和利用,而应当根据资源的优劣和学校的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的资源加以开发利用。
4.1 开发原则
4.1.1 健身性原则
“健康第一”是学校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首要目标。因此,我们在开发课程资源时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健身性原则。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迅速发展时期,在他们发育成长的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体能发展敏感期。所以,我们在选择素材资源时,应当根据不同阶段学生身体发展的特点,科学合理地加以选择,保证这些素材能真正起到促进学生身体健康成长的作用。切忌选用一些不切合实际,无助于学生健康的素材资源。
4.1.2 兴趣性原则
兴趣是学生学习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动力,只有学生对教学的内容、方法、环境产生兴趣,才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在开发体育课程素材资源时,切忌选择那些技术要求太高,学生根本学不会,或枯燥无味的素材。青少年活泼好动,我们应当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选择他们喜爱和欢迎的运动素材,包括一些娱乐、休闲和新兴的体育锻炼内容,使他们能在学习的乐趣中身心得到充分的发展。
4.1.3 适应性原则
适应性原则是指在开发体育课程资源时,应考虑到与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符合。在开发课程资源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发现很多很好的课程资源,但是不是能够得很好地利用,还要看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如学校的场地器材、财力和环境等是否具备应有的条件,体育教师是否具备开发的能力,学生是否具备应有的基础,甚至还要考虑到能不能得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等。
4.2 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开发的途径
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是个新概念,它的开发与利用是一个需要认真对待的崭新的课题。然而,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不能靠闭门造车,更不能以拍脑袋的方式盲目进行,而应当经过广泛的调查分析,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实证,用实践来检验所选用资源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好经验还应当进行交流与推广。只有通过这些途径才能实现资源有效的开发与利用。
4.2.1 调查研究
在我国辽阔的大地上,各省、市、自治区,甚至每所学校所在的社区,都客观存在着许多可开发的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但这些资源如不去发现它、挖掘它,就谈不上利用它。因此,开发体育课程资源的首要任务就是通过广泛的调查研究,充分掌握可利用资源的实际情况,再经过比较分析,从中选择最佳的资源加以利用。
4.2.2 实验研究
实验研究是开发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的必经途径,只有通过教学实践的验证,才能证实所开发的资源是否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是否受学生的欢迎。因此,在开发课程资源时,应当提倡采用科学研究的方法,以实验的结果证实所选择的资源的有效性,并从中选择最佳的资源加以利用。
4.2.3 交流推广
课程资源的开发是当今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一个新亮点。近年来,不少地方和学校在这一工作上已经取得了很好的经验,他们在素材资源的特色化上,在社区条件资源的利用上,或在人力、财力资源的开发上,都打破了原有旧课程的框框,取得很好的效果。他们的好经验是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的。因此,在开发课程资源的工作中应提倡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做到信息资源的共享。
以上三项工作,可由地方教育主管部门或学区教研部门组织部分骨干教师开展,也可由各学校体育教研室在学校的支持下展开研究开发,甚至还可以由有热情、有能力的体育教师独立进行开发。总之,应广泛发动各方面力量开发和利用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资源,使体育与健康课程更加生动活泼,深受学生的喜欢,并促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
5 结论
1.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是指形成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因素来源与必要而直接的条件。根据资源的功能特点,可把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分为素材资源和条件资源两大类。
2.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地位进一步得到提高。要实施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与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地方、学校和体育教师必须积极开发本课程的资源。
3.开发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首先要更新观念,打破原有课程的框框,将课程视为开放系统,拓展课程的时间和空间,全面开发和利用素材资源和条件资源。
4.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必须经过严格的筛选,按照健身性、兴趣性和适应性等原则进行选择,选取最佳的资源加以利用。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途径主要有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和交流推广等。
【参考文献】
[1] 夏征农.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738.
[2]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14.
[3] 钟启泉,崔允郭,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403.
[4] 季浏、胡增荦.体育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2.143.
[5] 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6.
[6] 刘晋.高中体育分类教学模式研究.园丁工程体育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班论文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390~396.
[7]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论大学体育与心理健康 篇6
普通高校女生入学年龄一般在18岁左右,这个年龄阶段身体发育基本成熟。随着年龄的增长皮下脂肪增厚,体重增加,相当多的女生偏胖,而肌肉力量偏弱,尤其是肩带肌、腹肌、腰部肌肉力量差。由于多年来中学的“应试”教育,考试科目支配的时间严重倾斜,忽视了学生体育课和进行课外身体锻炼,再加上高中毕业升如大学也把这种不重视体育和体育参与习惯带到大学来。就笔者所在的的大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来自农村偏远山区学生较多,由于农村寄出教育条件薄弱,这部分学生几乎没有体育概念,基础素质差,在教学中表现出来的就是:信心严重不足、胆小、不爱动、怕被同学笑,常常借故逃避体育课,这类特殊群体的女生在体育参与中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应该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1.2教学内容重复单一,教学场地设施缺乏
高校体育课基本上沿用中学已经学过的教材,在教学形式上与中学差别不大,对女生体育教学感受的调查研究不足,在体育教学中表现出来的是女生不喜欢体育课。兴趣是学习和参与最好的老师,如何引导学生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是关键。例如在目前女子足球发展迅速的大环境下,加上很多女生喜欢看足球联赛,喜欢偶像等等因素,往往在大二开设选修课中,常有一部分女生报填足球,因人数少而不得取消的局面。又例如:也有一部分女生对艺术体操感兴趣,相通过学习加深对艺术体操的了解,同时使身体更健美,所以在开设选项课时,填报的人数较多而因选项课中没有艺术体操而取消。这两项在我校二年级的选修课中矛盾突出,这非常不利于女生个性的发展.往往造成这些课程无法开设的原因出选的学生教少外,更多的是体育场地设施的严重不足。
1.3在高校因扩招学生规模不断壮大的同时,如何保证每一个受教育者都能接受充裕的体育参与是摆在每一个教学管理者难题。
教学形式多采用“标准化”竞技技术教学训练方法在目前的大学体育教学中,仍然存在以竞技动作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追求动作教学的.规范化和考试动作的标准化和达标化,忽视了体育项目所特有的健身属性,和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习惯的培养,这种过分的强调动作教学本身的做法是严重违背体育教学的,直接表现的结果:体育教学单调、枯燥,再加上要求较高,使得一些寄出较差的学生对体育课产生畏惧心理。
1.4考试内容和形式不能真实反应学生体育课程学习进步情况
由于受教学师资、场地和选项人数比例影响,我校女生基本上同男生一样参加上课,还有极少数体弱多病的学生也被分在一班进行力所能力的锻炼,这即加大了教学的教学难度,又使得部分学生有意见。而考核的时候采用统一的标准考核,往往对那些体质较差的学生不公平。
2普通高校女生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2.1改革现有教材,根据女生生理、心理特点进行教学
对普通高校大学女生而言,因个人条件和学时限制,在教学中应该打破以“竞技动作”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对女生的体育课应该考虑体育课程学习的健身性和终身性。同时增加女性生理卫生、运动与卫生、饮食与体育锻炼、体育锻炼与减肥、休闲与健身等理论方面知识。在实践课中,出了发展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等素质外,针对女性比较薄弱的肩部、腰部腹部力量通过编入健美操、艺术体操和体育舞蹈等动作,配以音乐,是女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发展。
增加比较时新的、趣味性和娱乐性较强的项目,如:健身健美操、瑜伽形体艺术体操、普拉体等,其次是是运动量较小,比较普及大众的项目,如乒乓球、羽毛球和毽球等项目也是女生比较受欢迎的。这些项目特点这符合女生生理心理和审美观念。因此能最大限度的发掘她们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她们今后利用大学所学体育项目作为终身健身锻炼的手段打下基础。
2.2突出女生体育课程的特殊性,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根据体育课程特有属性,教师应有目的、有意识的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充分利用体育课程教学培养女生自信、自强和吃苦耐劳,敢于客服困难和战胜困难的心理素质。客服女生中存在的“娇气”,为毕业进入社会发展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2.3改革教学方法手段,采用现代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改革传统单一的“讲解-示范-练习”的教学方法,充分运用现代教学理念,如:小群体教学法,合作学习法,启发探讨法、游戏法、目标学习法和学导式教学法,同时结合先进的科学设备,如多媒体、视频录像等,使学生得到生动、形象、直观和优美的感受印象。通过合理的现代教学方法和教学设备,提高教学效果,达到预想的目标。
2.4采用更合理的考核模式
在考核过程中,根据学生的个人因素来进行成绩鉴定因人而异,使每个学生通过体育课程学习都有收获,都得到提高。考核评价是应该注重学生体育参与过程和平常在课堂中的表现,以及通过该课程学习,自身体育素质是否进步来考核,避免一刀切,从而避免“有的学生以前体育基础好,不学也能通过考核;体育素质起点较差通过体育课程努力学习,仍达不到要求”的情况的发生。同时在评价方式方面,采用教师评、师生互评和学生互评,打破传统单一教师评价的模式。
参考文献:
[1]影响高校女生体育课积极性因素的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5):28-29
[2].对高校女生体育兴趣与动机的调查分析[J].安徽体育科技,2007(4):80-82
[3]等浅谈高校女生体育教学的发展[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3):146-147。
[4]杨伟青.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走向的思考[J].中国学校体育学报,(3):41。
论大学体育与心理健康 篇7
1 体育舞蹈概述及其在大学发展的现状
1 . 1体育舞蹈的概述
体育舞蹈的全称是“国际标准交谊舞”,是一种具有高度艺术性和体育性的国际舞蹈类型,近几年来,在国际上颇为流行,普及率逐年提高。根据舞蹈种类和活动形式的不同,将其总体上分为拉丁舞和摩登舞两大类型,在这两种大类型之下又可以分为若干种不同的小类型。以拉丁舞为例,现阶段比较受欢迎的有桑巴和斗牛两种类型,而对于摩登舞来说,探戈和维也纳华尔兹等都是不错的种类。由于这两种舞蹈起源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受到西方开放性文化因素影响极深,表演形式和内容大多欢快、奔放。在我国由于其表演形式和类型的不同,受到了不同年龄阶段和不同性格人们的喜爱,尤其是华尔兹更是受到了社会上大多数人士的喜爱,并不断推陈出新。华尔兹舞者更是将其柔美和刚的完美结合进行了诠释。
1 . 2体育舞蹈在大学发展的现状
对于处在大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体育舞蹈正是他们锻炼身体、陶冶情操的重要娱乐项目,受到了当代大学生的广泛喜爱。种类繁多的体育舞蹈深受处在青春期、充满活力的大学生喜爱,如:恰恰和牛仔。这两种舞蹈无论从韵律和跳动形式来说都非常适合他们。同时也能很好地营造出一种欢快的氛围,带有浓重的西方特色,艺术感染力和观赏性都极强,又具有浓厚的技巧性和实用性,对于大学生身体和心灵都是十分不错的锻炼方式。
2 体育舞蹈对男大学生身体的影响
体育舞蹈作为一种具有浓厚体育性质的舞蹈类型,其体育气息是十分浓厚的,对于男大学生身体的锻炼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刚刚从课业压力繁重的高中阶段解放出来,其身体和心灵都处在极度放松的状态之下,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很好地增强他们的身体素质,同时也能更好的陶冶他们的情操。体育舞蹈对改善人体骨骼、肌肉、血液供应等有着积极作用,并且还可以提高肌肉力量、关节灵活性与柔韧性,因此,其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体育健身运动。并且与其他体育项目最大的不同在于,它并不是单纯的体育训练,而是一种艺术形式的升级、转化。现阶段在大多数大专院校中都会为学生开设体育舞蹈这门体育选修课,对于刚刚接触到这门课程的男大学生来说,想要将这门课程学好,面临的难题比同龄的女同学会更多一些。按照传统的观点,舞蹈一般都是女性从事的娱乐健身项目,男大学生一般都表现出自信心不足、不敢参与。所以参加人数也少,但是体育舞蹈是一种男女配合进行的体育项目,因此这就需要男同学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汗水。首先应该从最基本的步伐进行学习,在进行步伐学习的过程中,全身的各类细胞都在进行活动,用到了几乎所有的肢体,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身体锻炼。同时,伴随着优美的音乐节奏翩翩起舞,也具有十分强烈的观赏性。同一般的男性运动,例如足球和篮球等不同的是,体育舞蹈的运动强度相对比较小,在对其进行表演的过程中,表演者不需要耗费过多的精力和体力,而且其表演时间一般控制在3~5 min之间,为学生进行此类体育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男性大学生一般身体柔韧性与同龄女同学相比会差一点,其身体的整体协调性也没有同龄的女同学那么好,进行体育舞蹈的学习就能很好的弥补这些不足,更好地增强其身体柔韧性和协调性。此外,体育舞蹈本身也是一个大集合,有很多种舞种以供选择,比如,摩登舞,其节奏适中。舞曲流畅,配上起伏的动作、轻灵的倾斜、摆荡、反身、旋转等优美造型,非常端庄典雅、华丽多姿,可以很好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气质,进而形成良好的身体姿态;又比如拉丁舞,节奏明快,热情奔放,充满激情,其基本上可以锻炼人身体的每个部位:肩部、手臂、腰部、腹部、臀部、腿部等,
3 体育舞蹈对男大学生心理的影响
舞蹈是一种“情动于中,形于外”的体现,也就是舞蹈具有抒情特征与表演特征,所以,在表演舞蹈的时候,需要具备丰富的感情,并且体育舞蹈是一种集舞美、音乐美、体态美以及服饰美于一体的形式,具有强烈的娱乐、竞技、表演功能,不仅可以锻炼身体,促进神经系统兴奋与抑制过程中协调能力以及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的提高,还可以让学生一直处在良好的精神状态下,对学生学习有着一定的助力,是一种增加与人交流的平台,对情绪、行为等心理活动有着积极作用。处在大学期间的男性,其生理和心理都日渐成熟,逐渐由懵懂的青少年向成熟的青壮年男性转型。体育舞蹈作为一种需要与舞伴进行配合来完成的体育项目,对于男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同舞伴进行合作跳舞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就格外需要彼此之间的配合与包容,从对方的角度出发去考虑问题,适应别人的节奏也是体育舞蹈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在进行体育舞蹈的学习过程中,教师通过对男生和女生不同的步伐进行传授,进而使学生进行自主练习的方法进行教学。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旨在控制人口的增长数量,保证我国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平稳发展,因此,现阶段我国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甚至有的父母也都是独生子女,这就造成了6个老人同时宠爱一个孩子的现象屡见不鲜,无条件满足孩子的需求,过分的宠爱都造成了现在大多数学生乖张、自私的性格,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仅仅以自己为中心,不懂得体谅别人这些都是非常不利于孩子们的健康成长的。体育舞蹈作为一种合作性的体育类型,具有团队合作的性质。因此,在进行训练的过程中,老师会十分强调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对于在训练过程中学生们之间产生的矛盾,也尽量让学生自己去解决,同时也要帮助学生建立集体荣誉感,让学生们自主养成一种合作共赢、互相帮助的优秀品格。俗话说的好: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在训练过程中的汗水和辛苦只有舞者自己知道,体育舞蹈作为一种表演性极强的活动类型,需要经过学生进行反复的练习,反复与舞伴进行磨合,不断突破自己,完善动作。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十分迅猛,竞争压力十分之大,在体育舞蹈的训练过程中养成的坚持的精神对于男大学生来说是十分宝贵的财富,对于其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更好的展现自己、挑战自己、完善自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 结语
论大学体育与心理健康 篇8
关键词:中学生;体育教学;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
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目前教育界关注的焦点之一。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成为导致素质教育不能很好落实的瓶颈。对这一问题讨论的焦点是如何通过学校教育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若干意见》文件指出:心理健康教育要全面地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体育课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课程,不仅对学生体育素质的提高发挥主导作用,而且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其它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人的发展中既包括身体、生理的发展,也包括心理的发展。可见在学生整体素质中,心理素质本身占有重要的地位。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是有效学习知识和进行智力开发的前提,是引导学生正确交往,合作成功的重要手段,是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的必备条件。
目前,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由于社会的不良影响和家庭的影响,加上学校教育不能全面的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导致一部分学生学习困难,情绪不稳、孤独胆小、惧怕挫折、缺乏毅力,同时身上存在着懒惰、怯懦、自私等特点,这些问题的存在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极大的影响。为此,这就要求在体育课教学中必须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个体能很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具有完整的性格特征,有积极的认知和意志行为,能调控自身认知能力正确对待外界影响保持自身心理平衡协调并充分发挥其身心潜能。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是国家未来的支柱,因此要非常重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但由于社会的复杂性及外界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仍日益凸显。在最新一次全国4团6岁少年心理健康调查发现青少年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发生率高达1.39%。在对中小学生进行抽样调查中,发现大约有五分之二的中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因此户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很严峻的任务是中国教育不容忽视的。
目前,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人际关系。自身性格孤僻不喜或者害怕与人接触交流,封闭自我庄要表现在处理师生、亲子、同学及异性间的人际交往的障礙。(2)学习压力。随着教育体制改革掌校和家长均将升学视为学生的唯一出路。面临如此大的升学压力,中学生不能很好处理学习问题就容易出现厌学、辍学、逃学、焦虑、自卑等负面情绪。(3)自我。现在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父母视为掌中宝、心头肉始予所有能给的一切赴孩子享受优越的家庭条件导致一些学生过于自我启我感觉良好,以自我为中心不能正确认识自我。
三、体育教学对心理健康的作用
从心理学角度看,学校体育通过形式多样的身体活动,能够分散学生对自己在其他学科的学习活动中产生的忧虑和挫折的注意,从不愉快的刺激或痛苦的抱怨中解放出来,当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成功地完成某项任务后,就会产生“我能”、“我行”的自信心,提高自我效能感,并从中体验到满足、舒适等运动愉快感、产生良好的心境。体育活动主要以身体语言为交往和教育手段,使交往各方产生亲近感。
从社会健康的形成机制看,认知社会交往能力是建立在一定信念和品质基础上的。学生通过其他学科的教育,能够对诸如公共道德、社会交往的方式、方法等社会健康领域的问题产生正确的认识,并通过进一步的认知活动的强化,形成相应的道德认识。但道德相对信念和个体的品质而言,还是不稳定的、易变的。体育活动是学生直接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由于群体认同、社会强化、竞赛的刺激性以及参与活动的机会等因素的影响,个体更容易为群体活动所吸引,在反复身心体验中,学生把道德认识通过道德行为转化为道德信念,从而成为学生个体稳定的心理品质,对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的提高产生深远的影响。
四、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1.加强心理健康理论知识的传授
体育教师要充分利用体育理论课,在室内讲授体育与卫生保健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讲授心理健康知识。让学生掌握科学心理保健和心理疾病的预防常识,使其能够在必要时及时而恰当地对自己的心理状态进行调整。体育教师还要有目的地挖掘体育教材中有心理健康价值的内容,通过讲授、学生讨论等方法使学生树立健康的新概念,重视心理健康的维护,预防心理疾病。
2.了解学生现状,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
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有家庭、学校和社会。体育教师平时应对学生家庭情况,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兴趣、爱好、习惯,心理健康状况,运动技术和身体素质现状等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并逐一进行认真地分析,切实做到心中有数。
这样在教学中才能给予那些由于受家庭或学校不良影响的学生多一些关心、爱护和帮助,并运用不同的锻炼手段和方法,有针对性地引导和缓解他们的不良情绪,以免他们的不良情绪得不到发泄和正确引导而产生心理疾病,影响心理健康。
3.根据体育课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
体育教学具有鲜明的特点,他必须通过身体活动与思维活动来促进身体器官、技能的发展。体育课又为学生提供了独有的、广阔的学习和活动环境,学生有充分的观察、思维、实践的机会,对于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体育教师要利用体育课的教学特点,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使其消除封闭心理,克服恐惧、紧张心理,增强学生心理适应能力。
在体育教学中多让学生互相交流,互帮互学,鼓励互相帮助,让学生体会到集体的温暖和融洽的人际关系,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还可通过丰富多彩的运动竞赛,给学生创造表现自我的机会,使学生从抑郁、焦虑、自卑、困难等心理阴影中走出来,产生积极情绪,努力完成学习任务。通过比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养成“胜不骄,败不馁”的良好品质。
4.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年龄不同,心理发展特点也不同。儿童时期由于身体正处于快速发育期,身体各机能还不完善,特别是神经系统还不成熟,因此,儿童的情绪不稳定,比较活泼好动,易与小朋友相处,但喜怒无常。这个时期应注意对少年儿童的人际关系和合作精神的培养,在体育教学中应采取一些活泼、欢快的游戏和集体项目,运动强度不能太大,以培养他们参加活动的兴趣。少年时期,由于身体的快速增长,特别是青春期第二性征的出现,学生的社会角色越来越强烈,争取个性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在这一时期,教师在安排体育教学任务时,不但要重視学生集体协作精神的培养,也应考虑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这样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表现欲,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还能使学生保持较大的练习兴趣,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5.因材施教开展针对性强的专项心理训练。在各种各样的体育运动项目中,不同的学生对不同的体育运动项目掌握程度不一。有的学生对一些运动项目因不能做得很好或者是达不到标准就会产生畏惧心理打压自身自信心,从而引发一系列的不良心理反应。体育教师就要针对这些情况举行运动比赛针对比赛结果对不达标的学生设计专项心理训练更多的鼓励学生皮持其努力训练以达到标准从而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训练学生遇到困难不退缩而是勇敢面对寻求解决方案的心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只有针对学生的不同心理反应对症下药制定专项心理训练才能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心理处在动态之中,体育教学的特点决定了体育教学对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起着特殊的作用,学生心理是复杂多变的,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应明察秋毫,审时度势,利用教学艺术,因人因材施教,满足学生的生理心理需求,促进他们运动能力的提高,调节他们的情绪情感,陶冶他们的情操,磨练他们的意志,培养他们的合作、竞争的精神,完善他们的个性,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邵伟德. 体育教学心理学[M] .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2] 季浏. 体育与健康[M] .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 于勇. 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J] . 湖北体育科技,2005,(3) .
[4] 马平. 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障碍防治[M] . 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
[5] 盛红镭. 中学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学相结合的实践[J] . 科教文汇,2007,(9) .
[6] 杨勇. 新课程理念需要体育教学新观念[J] .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5) .
[7] 吴锦. 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体育[J] . 福建体育科技,2005,(5) .
【论大学体育与心理健康】推荐阅读:
大学体育与健康08-16
大学体育与健康说课稿10-01
大学生体育健康论文07-23
大学体育心理学论文10-12
大学生体育健康教育11-14
瑜伽与大学生体育运动01-03
浅谈大学体育足球教学与足球游戏的结合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