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体育课堂(精选12篇)
大学体育课堂 篇1
体育课堂管理是一门艺术, 每位体育教师都要在教学实践中努力驾驭体育课堂。 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 体育课堂教学的组织与管理是保证体育课堂教学有序进行、增强教学效果的手段, 主要包括教学环境、师生与生生之间的交往、课堂纪律与课堂评价。 高度的组织纪律性是组织教学的前提, 而欢快的气氛则是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因素。 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教学相比有其自身的规律性, 而体育教学过程中的课堂管理有别于其他学科的课堂管理。 一节优异的体育课堂是经过一个精心设计与复杂操作的过程, 组织是动态的、内容是多方面的, 是有规律可循的。 那么现代大学体育教学的管理应该是怎样的呢?
一、体育课堂管理的原则
体育课作为高校大学生的必修基础课程, 其目的是使学生有强健的体魄, 更好地学习, 并形成终身体育观, 将来做到身体好, 工作好。 可见培养大学生的体育兴趣, 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应是高校体育教学的目标。 体育课堂短短的45分钟, 所以体育课堂的有效性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不能有效地利用则起不到锻炼的作用。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 要合理地设计课堂, 减少随意性, 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体育教学, 从而获得最佳效果的体育课堂教学。 在广大学生中树立科学的大体育观念, 彻底改变大学生对体育教育的漠然、不关注和无兴趣的现状, 让学生主动参与大学体育教育。 现代社会更需要体育, 让他们的技术技能得到提高, 心理与社会适应得到发展, 培养每位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是体育课堂教学义不容辞的。
二、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在当前和谐社会下, 体育教师只有用良好的师德和高尚的情操感化学生;用广博的知识和优美的示范动作吸引学生才能形成与学生和谐共振的情感基调, 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要有和谐的上课态度, 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眼神或一个细节、表情、一句话都直接影响教学气氛。 如学生在学习新动作时会产生恐惧心理, 惧怕失败, 教师要用亲切的语言、信任的目光、反复的示范与鼓励他们, 帮助他们找出错误所在, 增强他们完成的动作的信心。 如当他们完成动作稍有进步时要及时给予肯定, 哪怕是微微笑、点点头, 学生精神上都会感到满足, 提高他们上体育课的积极性, 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
大学体育教学采用的选项教学是让学生选择自己有兴趣的运动项目进行学习, 所以学生对课堂教学还是比较感兴趣的。 比如有的学生喜欢短跑, 我就介绍短跑的知识。 如坚持进行拉伸运动, 保证腿部柔韧性。 百米的速度取决于步幅与步频, 拉伸会让步幅增大, 有助拉开步幅;合理的训练上肢, 上肢力量能带动摆臂的力度, 从而带动全身, 对百米后程发力有巨大帮助;如果时间充裕, 保证每天的运动量。 学生听得津津有味, 许多学生按这些原则坚持训练, 成绩明显提高。 又如对喜欢立定跳远、跳远项目的学生, 给他们介绍, 从生活中入手, 每天上课、宿舍之间, 少乘电梯, 多走楼梯, 也是一种不错的锻炼, 顺便锻炼腿部肌肉。 走在路上, 可以没事跳两跳, 试着摸树枝之类的, 甭管摸不摸得到。
要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建立可行的评价机制。 比如在课堂上, 对学生动作掌握到位, 并积极帮助其他学生的体育教师要加以激励、赏识;对学生的不足、缺陷要委婉诚恳地指出来, 让学生愉快地接受批评教育, 自觉地反思, 在不断的练习中提高自己;在小组合作练习中, 根据学生在练习中学习的注意力、学习兴趣、合作情况、参与讨论评价等表现及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评价。
三、课堂纪律的有效管理
纪律和课堂管理在体育课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为了使体育课教学活动顺利开展, 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教学活动, 把学生遵守课堂纪律和培养学生参与课堂管理始终贯穿在教学过程中。 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保证体育课的正常开展, 调动学生主动参加学习、锻炼的积极性, 为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创造条件。 抓好课堂纪律是上好一节体育课的关键之一, 尤其是体育课因其教学具有活动空间大、组织工作复杂、干扰因素多等特点, 加之学生主要从事各种身体练习, 而且在活动中最易显露出各自的个性, 因而只有在课堂上持之以恒地“抓”, 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在正式授课之前, 组织学生共同交流、讨论哪些纪律是安全、高效体育课上必须遵守的, 通过这种集体协商、集中制定, 到最终推出真实性纪律标准, 会让全体学生越来越意识到自觉遵守体育课纪律的重要性, 只有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自觉遵守的纪律才是最能构筑于学生心灵的纪律。
四、考核评价的管理
“没有评价便没有教育”。 教学评价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现代教育评价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对评价对象进行整体的、全方位的、动态的评价, 而不仅仅是对某一方面、某一结果的评价。 高校体育教学考核应将体育知识、技能、出勤情况、学习态度、进步幅度等进行综合评定, 并纳入体育教学考核评价中。 高校体育教学考核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 成绩分配呈“正态分布”, 其目的是重视教学过程, 肯定学习态度, 鼓励自觉积极的锻炼, 这与教学目标是一致的。
考核评价方式的构建应重视学生努力的程度、 进步的幅度、提高的难度等因素, 全面衡量学生的素质情况, 还要想方设法地科学地测出学生掌握体育技术、 技能的水平及实际参与锻炼的能力。 多元、合理、公平、公开的评价不仅可以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体育课考核采取综合评价的方法, 大部分学生会认真学习, 坚持锻炼, 体育成绩大幅度提高, 同时提高对运动项目的兴趣, 养成锻炼的习惯, 这对提倡培养“终身体育”思想大有裨益。
总之, 要将一堂课上好, 学生有所收获, 体育教师必须不断地自我进修, 学习信息方面的知识, 把握学生的个性需求, 让学生认识到体育的价值, 生活中离不开体育, 体育给他们带来的乐趣。
摘要: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教学相比有其自身的规律性, 而体育教学过程中的课堂管理有别于其他学科的课堂管理。教师的点拨和鼓励, 甚至善意的批评, 都将激励他们, 强化他们的学习兴趣;高校体育教学考核应将体育知识、技能、出勤情况、学习态度、进步幅度等进行综合评定, 并纳入体育教学考核评价中。
关键词:大学教育,课堂管理,管理策略
参考文献
[1]张兵.体育文化教育是学校体育教育之根本[J].中国高教研究, 2003 (11) .
[2]李煜桦, 李国胜.体育课堂教学管理有效性策略的探讨[J].大家, 2012 (04) .
大学体育课堂 篇2
学校体育是学习掌握体育知识技能、发展身体素质、增强体质的教育活动,是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地对人体进行培育和塑造的过程,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体育对大学生的生长发育、身体健康、智力开发以及优良品德的培养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体育是人类社会发展中,根据生产和生活的需要,遵循人体身心的发展规律,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达到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丰富社会文化生活而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是伴随人类社会的发展而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个专门的科学领域。体育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体育亦称体育运动。是指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人的体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和促进精神文明为目的的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它是社会总文化的一部分,其发展受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制约,并为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服务。狭义体育亦称体育教育。是一个发展身体,增强体质,传授锻炼身体的知识、技能,培养道德和意志品质的教育过程;是对人体进行培育和塑造的过程;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一个重要方面。
娱乐性体育是指在余暇时间或特定时间所进行的一种以娱悦身心为目的的体育活动。具有业余性、消遣性、文娱性等特点。娱乐性体育活动,有益于身心健康,陶冶情操,培养高尚品格。
体育的本质是人类社会的一种身体教育活动和社会文化活动。体育就是以身体练习为手段,发展身体,增强体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社会发展服务。它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受一定的政治、经济制约,并为一定的政治、经济服务。
我认为,大学体育主要可以归纳成五大功能:
第一、大学体育的身体教育功能
全面锻炼学生的身体,促进身体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发展,提高身体素质和人体基本活动能力,提高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使学生掌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提高自我锻炼的能力,使之终身受益。
第二、大学体育的德育功能
如在大学体育竞赛中既要战胜对手,取得优异运动成绩,又要遵循“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宗旨,需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和提高个人、集体在体格、体能、心理及运动能力等方面的潜力所进行的科学的、系统的训练和竞赛。当对方侵人犯规时,是毫不计较,还是“以牙还牙”;集体配合不够默契出现失误而最终比赛失利时,是相互鼓励,还是相互抱怨;对裁判员的误判是大方宽容,还是“斤斤计较”;比赛胜利时,是骄横自大,还是认真总结经验,戒骄戒躁„„这都是培养集体主义感和大局为怀、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优良品德的教育过程。
第三、大学体育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
在体育教学中通过让学生欣赏大型体育运动会比赛,观看我国运动员为国拼搏、为国争光,在赛场上升国旗、奏国歌的动人场面,讲述优秀运动员刻苦训练顽强拼搏的感人事迹,能够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增强其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对学生是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第四、大学体育的心理品质教育功能
体育运动使人进入一种超凡脱俗的竟界,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勇敢、果断、坚毅、自信心、自制力、进取心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紧张而激烈的竞赛对人的心理品质即使严峻的考验,也是修养提升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时机。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心理品质很重要。
第五、大学体育的智能教育功能
通过体育教学和身体锻炼,学生可学习和掌握一定的体育知识、技能和技术,并使思维力、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等构成智力的各种能力得到发展。因此,作为一种教育的体育运动,在传授知识、培养技能、技巧,增强人的体质过程中,还包含着培养、开发和提高智能的教育因素。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少年强则国强”,大学生是建设祖国美好未来的接班人。大学生要在“德、智、体”上全方面发展,做二十一世纪“四有青年”。因为拥有健康的身体才能拥有未来,才能更好创建未来。所以,大学生要认真对待大学体育这门课程。
大学体育课堂 篇3
【关键词】高等院校 体育教学 组织形式 改革
高校体育课程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该课程的正确认识,促进学生积极参与锻炼,实现体育运动知识目标,力达体育运动技能。而近年来,高校学生在体育课堂上渐显倦怠心里,体育教学模式遭遇质疑。教学改革深入,大学体育课堂教学改革的必要性愈显强烈。因此,对大学体育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研究势在必行。本人在几年教学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对传统教学组织形式进行革新,结合教学实践,针对体育课堂教学模式如何在教学中突破传统组织形式来提高教学质量,如何将体育教学水平提高到新的阶段,如何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生个性,作一探讨。
一、体育教学现状及存在的弊端
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所遵循的教学理论,基本就没有脱离凯夫体育教育理论的框架。80年代以来,虽引进不少国外的体育的教育教学理论方法,但从整体上来说,体育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的改变并不明显,仍存在着许多弊端。
1.课程选择机制不成熟,学生跟风选课现象频发
在根据教学大纲拟定好课程项目后,高校体育现均采取选课制。这一机制看似给学生扩大了体育课程的选择,实则不然。中学时代,部分学生与家长对我国高考机制曲解,过分追求文化课高分,而忽视了对体育锻炼的加强。在这种情形下,学生对体育运动的了解,可谓知之甚少。而大学的第一个学期,学生就必须选择体育科目。这使得很多方向性不明确的学生在体育项目选择上迷茫不前。
2.课堂教学方式拘泥传统
在高校体育课程中,传统课堂往往以老师“教”为主,对学生学习“松弛程度”难以把握。传承性教学处于中心位置,技术技能的大量灌输使得学生不得不通过强行记忆、重复模仿练习来掌握技巧。虽然这种教学组织形式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学生记忆动作,但在此模式下学生缺乏动作技术鉴赏能力。对于某些个人动作偏好,学生就很有可能当作标准来记忆。
3.考核方式单一
很长时间以来,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所采用的模式,一直都是跟随专业运动队训练的方式。在课程结束考核中,除了基本的体育技能达标之外,体育动作技术的规范性占了很大的比重。通常来讲,仅学生完成动作的质量或数量就可以决定其最终成绩。这种考核方法被相当一部分学生所反感。如此单一的高标准内容教学所导致的高标准测试考核,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主观学习。
4.缺乏学生个性培养
根据本人几年来的观察,就当前的体育课堂而言,很少能有从传统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的教学组织形式。在教学过程中一些具体细节甚至存在问题与硬伤,与新课程的理念南辕北辙、格格不入。这些对新课程所倡导的培养学生个性产生不小影响。
二、体育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改革
从上述列举的现状与种种弊端看来,我国高校体育教育应该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而这须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和性质要求,采用不同的教材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评价方法等等。根据几年来的教学经验,本人就体育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改革提出几点意见。
1.适当商业合作,活跃体育课堂
在现有有限的体育课程项目下,做出教学组织形式创新,实属不易。而要加强学生对体育课堂的兴趣,培养学生个性,增开体育课程项目是个必要的前提。近年来,各高校相继增加了不少体育课程项目。而这面对学生日益增长的各式兴趣需求,依然是不够的。
高校体育建设,应增设体育项目,加强体育锻炼器材建设。当然这对学校财政会造成一定负担,如开设游泳课程,就必须涉及游泳馆的建设。在这方面,高校可适当考虑与商家合作。由商家斥资建设体育器材设施,学校利用其广大学生市场适当配合商业宣传。游泳课结课时的考核可利用商家冠名的游泳比赛来测试学生掌握水平。
2.开放课堂,复试教学,培育学生兴趣
开放课堂的特点是教师不再系统的分科,并传统的按照教材来传授知识,而是为学生创造学习环境,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在课堂上自由的活动与学习。这一教学组织形式,对于新入大学且对体育锻炼不明所以的学生来说,就可以有很好的导向作用。在对于学生今后体育课程的选择上,开放课堂的培训使得学生有相对丰富的经验选择自己感兴趣且适合自身的项目。
而复试教学在体育课堂上的实施,将两个年级的学生编制在一个班里,能产生良好的效果。低年级的学生与高年级学生间的交流,必定带动课堂气氛,而高年级学生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对低年级学生的课程进行辅导,二者可相得益彰。不过在这一组织形式中,要求教师把握好复试教学,尽量规避不同年级学生间的干扰。
3.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潜能
传统体育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往往拘泥于传承性教学,以动作示范为主,强调学生模仿学习。这在很大程度上磨灭了学生主观学习能动性以及动作鉴赏能力。对于这一问题,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现场模拟来解决。
在课堂中,避免老师一味的以“教”为主,创设问题环境,激发其学习潜能。这一方案的实施可通过师生对战,参观比赛现场或是观赏比赛录像来达成。体育课堂并非是要学生机械性记忆学习,而是要让学生身临其境,要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并融会贯通。
三、总结
无论是在课程开设还是在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上,体育课堂都需要根据时代发展做出改变。我们始终要努力营造出有利于学生综合发展的课堂气氛,使复杂枯燥的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接受教育的过程,就是学生不断地自我发展、自我创造地过程,学生与教师、同学之间更多的进行心理互动,语言交流和情感交流,正是在这种互动过程中才能充分发挥的,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学生心理的健康才是体育教育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 蒋晓丹,刘亚男,王建军.浅谈大学体育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J].中国校外教育,2009,11.
[2] 苏平.“探究式”教学法在羽毛球课中的运用的探讨[N].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3,4.
浅析大学体育课堂高效教学 篇4
一、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率
大学的学习环境跟学生在义务教学阶段的学习环境不同, 时间上比较自由, 对学生的管理上也没有太严格。所以在大学体育的教学课堂上, 教师应该根据大学生的现状, 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由之前的教学生体育技能转化为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将学生的身体健康和体育活动联系起来, 同时将学生平时的生活和学生的未来发展也联系起来, 引导学生明白体育锻炼对他们的重要性, 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和课后多注重体育锻炼和身体健康,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 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学生进行学习的最根本动机, 也是构建高效课堂的根本条件。首先, 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现在很多大学生对体育课失去信心, 不愿意上体育课, 所以在现在的体育教学中, 如何提高学生的上体育课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才能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的学习中。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能够一视同仁, 不要以成就论英雄。学生在体育运动方面的成就由多方面原因构成, 有的可能是天生的身体素质比较好, 也愿意参加体育训练, 但是有的天生的身体素质比较差, 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也不是太高。所以, 作为一名高校的体育教师, 应该结合学生的特点, 制定适合的教学目标, 让每个学生都能够通过锻炼达到自己的目标, 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获得信心, 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其次, 在体育课堂的教学中, 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 在课堂上给学生播放一些有关体育方面的图片和影像资料, 让学生能够体会到一些体育运动的知识和技能, 例如可以播放NBA、世界杯和世锦赛等大型竞赛, 让学生在观看后, 谈一些自己的心得体会和自己对一些动作要领的理解, 然后让学生能够在体育实践中应用。最后, 可以用一些简单的游戏, 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游戏是大部分学生愿意接受的教学方式, 所以, 在体育课堂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设计一些游戏或者比赛, 例如, 在篮球课或者足球课的教学中, 可以让学生分组打比赛, 选择几个学生当裁判, 几个学生记录分数,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组, 学生的技能要平均分配, 并且制定详细的规则和简单的奖惩措施, 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掌握动作要领, 打好比赛, 提高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注重学生体能锻炼, 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体能训练。在以往的教学中, 无论是哪一种体育项目, 教师都会用跑步或是杠铃等方法让学生进行体能锻炼, 在训练之后由于教师和学生的疏忽, 容易造成学生疲劳, 直接影响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以及学生体育锻炼的成绩。所以, 在现在的体育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改变学生体能的训练理念, 将训练方法简单化, 让跑步和杠铃之类的教学成为体能训练的辅助工具, 进行科学的利用, 再结合其他的训练方法, 激发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合理利用学校的体育场地, 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率
在大学校园中, 体育场地相对来说比较完善, 所以教师可以合理地利用教学场地, 激发学生的锻炼兴趣。以往在体育锻炼的教学中, 大都是比较枯燥乏味的跑步, 时间长了, 难免会让学生感觉枯燥和厌倦。那么, 可以在大学体育的课堂教学中, 根据体育运动的项目选择合适的体育场地, 带领学生做一些有趣的运动, 例如, 在羽毛球课上, 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 让学生在羽毛球场上进行比赛性质的跑步, 规定起点和终点, 然后进行羽毛球开始前的热身训练, 这样学生可以更积极地投入到课堂训练中。也可以做一些跳跃式的游戏, 让更多的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体育教学。在课前的训练中, 利用场地上可以利用的资源、器械, 进行课堂的热身训练, 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灵敏性, 从而提高体育课堂的教学效率。
总之, 在大学体育教学中, 体育教师注重学生的锻炼兴趣, 让更多的学生愿意融入课堂的体育锻炼中,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快乐的氛围中锻炼身体, 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和团队合作的精神, 也能让学生更好地展现自己的个性。这就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 注重学生的兴趣,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史敏.翻转课堂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15 (2) :100-103.
大学体育与中学体育的区别 篇5
我的大学体育课程已经进行了将近两年了。在这两年中,我发现大学的体育与中学的体育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比较大的区别。在此,我便进行大概的说明。
首先,大学体育与中学体育最根本区别是培养对象与目标的不同。大学体育与中学体育的培养对象分别是大学生与中学生。这两种学生属于不同的年龄阶段,因此对于他们的培养目标自然而然也就存在着不同。
中学体育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培养学生善于克服困难的能力,运用游戏法和比赛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另外,还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陶冶学生的情操。而大学体育课程是以大学生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以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是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与身体活动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
此外,大学的体育与中学的体育存在的区别还在于其在组织形式与管理形式的不同。中学的体育课采取的是以班级为单位的形式。在中学的体育课上,男女同学都一同上课,由同一个老师进行教学。但由于男女同学身体素质、生理结构、运动偏好等诸多方面存在的不同,导致了这样的上课形式存在不少的弊端。其次,中学的体育课都由学校规定课程,忽略了同学们自由选择自己喜爱的运动的权力,打击了同学们上课的积极性,同时也使得高中体育课显得呆板、不活泼。以我曾在的中学为例,体育课的教学项目从低年级到高年级有统一的安排。
但是,中学的体育课教学形式也是顺应其需要的。学生可以对体育这门学科有整体的认识,以至日后养成科学锻炼的习惯。因此,学校在教授时就必须有计划地安排体育的课程,以使其多样化。再者,学生在中学求知阶段好奇心较强,多样化的体育课程更加能够激发学生锻炼身体的兴趣。
而大学的体育课则以项目为单位。在这种以项目为单位上课的形式下组成的体育班,里面的成员可能是来自不同的院系。就以本校为例,我们在经过大一一年的基础体育知识学习之后,在大二便可以开始自主选择一种体育项目进行学习,并且我所选的羽毛球课程中,就有许多同学是来自其他专业甚至学院的。大学的体育课就如同大学的专业课一样,更多地考虑专一化,这是一种“俱乐部”的形式。学生完全可以依照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一项体育运动学习,并在更多的时间里对这一项目产生更多的认识。而且由于跨班、跨专业、跨院授课,学院各专业的学生之间可以籍体育运动有更广阔的人际交往空间。
大学体育课堂 篇6
【关键词】点面交叉法 公共体育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8-0199-02
1.前言
高校体育教育是高等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全面推进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教育的重要手段。高等学校体育教育负有为现代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人才的历史使命,同时又是实现人们社会体育、终身体育的基础体育教育。而公共体育课是高等院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旨在通过借助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大学体育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体育生活习惯。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的主要内容,是实现学校体育总目标的关键环节。
2.高校公共体育整体教学现状
2.1学生身体素质整体下降且个体素质差别大
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公布的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结果表明:大学生身体素质25年来持续下降。与1985年比,肺活量下降近10%;大学女生800米跑、男生1000米跑成绩分别下降10.3%和10.9%。我国大学生体质连年下降的实际情况,公共体育课作为普通高校的教学课程日渐引起人们的重视与关切。2014年8月,教育部公布的近30年来学生体质变化状况显示19岁至22岁的大学生群体在爆发力、耐力、速度及力量素质上的成绩持续下降。
2.2高校学生对体育知识的匮乏
体育理论课时数减少,相对应的学生对体育知识的了解相对较少。学习某一项体育项目有时就会“自以为是”,且听不进解释。笔者在上课过程中时而会遇到如此问题,比如:在教实心球的时候,有的学生问前抛实心球为什么一定要用双手?立定跳远为什么一定要到沙坑里去挑?跑步之前为什么一定要先热身等等问题?武术课为什么要先扎马、拉韧带等等?
任何一行的人想在某一领域取得一定的进步乃至成功,都必须具有相当雄厚的专业基础。体育理论是提高学生技能水平的重要手段。体育知识的掌握直接影响到学生技能水平的高低和对体育项目的认识。
2.3考试内容单一,不能客观反映真实
公共体育课程的考试成绩不像其它学科那样,只要学习方法正确,多下功夫,就能取得好的成绩,它还取决于学生的生理特征,先天条件对学生的体育成绩很重要,如身材的高、低、胖、瘦、肌肉类型等。[1]现行高校公共体育课考试只能反映学生自身的身体素质,不能客观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进步情况。身体形态、机能、素质以及学习态度不同的学生,到期末考试时所取得的进步是不同的,一次简单的考核无法说明一切。
3.点面交叉教学法定义、理念、运用
对于高校公共体育来说,点面交叉式教学是大项,是综合运用。不像诸如那些常规的讲解法、分解法、示范法、比赛法、游戏法等,也不是念动法、探究法、暗示法等。这些常见的教学方法在体育教学中确实起着重要作用,而且正在被各高校体育教师熟练运用着。但这只是面对教学时的一些具体运用,在涉及到要求体育教师运用更广泛的学科知识和更先进的教学理念去教学时往往就有些捉襟见肘。常规的教学法是基础,是一线教学所需要,所必须运用到的。本文所提出的“点面交叉教学”是一种方法,是一种指导老师、指导学生、指导教学的方法。
3.1点面交叉教学法的定义
所谓“点面交叉教学法”,就是以课堂内容为“例子”,以课堂内容的“核心内容”或这一内容的“重点”或“难点”为“(切入)点”;抓住这个“点”如短跑的起跑、羽毛球的发球等,极力向外扩展,形成一个或多个辐射延伸状的“面”,这个“(扩展)面”,可以是这一体育项目的起源、发展等的知识的拓展,也可以是引导学生更深层次的理解,更好的掌握这一体育项目的前提,这个面一旦形成,就会丰满学生的思想,活化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的认识,使知识从理论层面到技术层面做到融会贯通,建立起一种对知识掌握的自信、自如。
3.2点面交叉教学法的理念
从教学理念来看,点面交叉教学法在面对初学阶段的学生时,任何一项体育项目在学生的头脑中都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此时通过正确的示范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同时更加注重重、难点动作的学习,使学生树立信心,提高学习的兴趣。
在体育学习活动中,获得“个人体验”是至关重要的。“个人体验”有身体体验,也有心理的体验。当学习某个体育项目,完成它在学生头脑中的整体建构时,其身体表征仅仅是可以表现出来的外部形式,除此之外还有不能以外部形式表现出来的体育理论知识的体验。从宏观方面讲,掌握一项体育项目是“点”,“面”则是与之相关的体育理论。因为,在体育项目的理解、学习过程中,这些相关的体验理论知识相对于对应的体育项目来说同样重要。
3.3点面交叉教学法的运用
点面交叉教学的运用可以多种多样。为了使课堂教学有效地开展,教师根据大纲内容以及每一课堂的教学目标,找准结合点,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拓展延伸与所学技术有关的辅助性练习。可以以“课内带动课外,点面交叉”教学的方法,促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技术的重、难点。有效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学习兴趣的提高。比如:
教学大纲规定的50米身体素质的考试,最终体现都会集中在学生最后的50米考试成绩这一“点”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先通过介绍50米跑的世界纪录保持者、世界纪录成绩等让学生对50米跑有一个整体认识,以及扩展到对整个100米、200米等短跑项目形成一个整体(面)的认识。在接下来技术的学习过程中,50米有起跑、加速跑、途中跑、终点冲刺等技术,教师一一讲解,进行“点”的教学;50米跑对个人的速度、反应、爆发等方面都有很高的要求,如何提高这几方面的素质,通过何种方式进行训练等等又形成了“面”的教学。endprint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立足于课内为点、课外为面,理论、实践交叉教学,技术类点面互通,训练中点面结合,形成完整的点面交叉、结合的体系,着力创设新型的体育教学模式,以课堂教学为载体,籍以丰富学生的体育知识。点面交叉,“内外”兼修,只有牢牢把握住整个体育课堂的衔接与整合,才能真正形成好的、良性的教学模式。
4.点面交叉运用模式在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4.1体育教师理论课教学能力增强
从教师自身来说,公共体育部教师很少甚至没有体育理论课教学,久而久之,体育教师受教育期间所掌握的专业技能的理论知识会因长期搁置而变得生疏。教师如果仅仅通过自己的某个体育项目的专长去应付实践教学可以,搞好理论教学却不一定能行得通,可能会导致某个教学动作会做而不会讲。教师通过引入新的教学模式,可以在一定层面上加强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也为久疏战阵的体育教师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4.2学生知识面得到扩展
从学生层面讲,体育理论知识的获得对自身体育机能的提高、体育兴趣的发展同样重要,体育知识是运动实践中认识和经验的总和。体育知识是学习掌握运动技术、技能,并且有效地运用技术、技能的先决条件和进行思考与判断的基础。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强的学生,在掌握了相应的理论后,其优势才能更好地发挥,否则这种优势就有可能因为理论指导不到位而造成运动损伤,反而变成了劣势。而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有了理论的支撑,学习的动力和信心就会大大增强,这样对良好学风的形成是一个很好地促进。
以学生公选课所选项目羽毛球教学为例,点面交叉教学模式引入体育教学后,教师要求学生预习羽毛球运动的发展史、装备、常见损伤、急救办法等等,课堂上学生相互交流自己所收集到的知识,教师进行补充、完善,使学生全面的了解羽毛球运动。在教授技术动作之前,学生可以通过理论知识对所学的技术动作的结构、发力击球点、挥拍轨迹等进行较为完整的认识,帮助学生尽快掌握技术动作。在学习一段时间羽毛球技术后,教师再“面面俱到”,使学生了解羽毛球赛事规则、赛程编排。点面交互学习模式通过理论与技术的交叉教学,使学生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实践活动,提高教学效果。
4.3课堂教学与学习中,整体与个体有机统一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它包括了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教与学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往往需要不同功能、不同信息传递途径的教与学的方法相互配合,完成教学任务。可以说,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关系到教学目标、教学任务的实现及实现程度,教学方法的科学性决定着教学实施的效率和质量。
5.结论
对于教师而言,任何先进的教学手段都要通过教师的操作才能得以实现。教师教学能力的增强是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所以,在高校公共体育课中运用点面交叉教学,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促进高校体育改革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学生,运用点面交叉法学习,可以确立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更加有助于他们积极、主动地去了解与领会运动技能,提高学习效率,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
点面交叉教学法在公共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不仅能够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而且,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以及体育综合素质的培养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进而促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侯世勋等.高等体育课程考试体系的改革[J].洛阳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9(3):95—96.
作者简介:
探索大学体育课堂教学新思路 篇7
关键词:体育教学,自主,合作,创新
传统的体育教学:准备活动→教师讲解示范→学生在教师的指挥下进行练习→下课讲评。整个教学过程都是以教师为中介, 许多课外生气勃勃的学生在课上都变得死气沉沉, 学生的参与和配合积极性不高, 出现了喜欢体育却不喜欢体育课的怪现象, 体育课训练也只是为了考试而已。在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下, 学生在体育教学中一直处于被动、消极、受压抑的状态下, 身体素质得不到提高与发展, 最重要的是就连表现自己的机会都争取不到。随着教育新课改不断地深入, 以教师讲, 学生听、练为基本特征的体育课堂教学模式就日趋显得太不适宜了。
新课改所倡导自主、合作、创新的学习方式, 是以目标统领内容,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形式, 体育教师在思想观念上有了很大的转变, 对体育课有了新的理解:体育课是要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 要从单纯的“身体锻炼”和“体能达标”转变成把体育当作学生个体发展地延伸性学习活动。在体育课中能有意识地转换教师和学生的角色, 特别在“以人为本”的新课程教学理念下, 教师树立了学生发展第一的意识, 把怎样才能把学生教好, 我用什么方法才能使学生愉快、扎实地学好、练好, 让学生喜欢体育, 同时更喜欢上体育课, 作为教好体育课的首要任务。
一、什么是自主、合作、创新的学习方式
第一, 自主学习是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提倡学生参与确定目标、把握学习进度和目标达成的评价体系。课堂上学生可以大胆质疑, 活动中学生可以“自作主张”, 谈话时学生可以提出批评, 使学生在游戏中学会游戏。教师则积极引导, 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 使学生得以充分发展。这里的“自主”就是要多给学生一点自由的空间, 让学生在“自作主张”与“任性”得到心理与生理上的满足, 而不是始终在教师指导与安排的阴影下学习与锻炼。
第二, 合作教学是指教学过程中, 为达到某一教学活动的预期目标, 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 通过彼此协调的活动, 实现互动式、交流式的合作学习。它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参与学习、体验成功的机会。合作教学也是学生适应社会, 适应生活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 能使学生走出“自我为中心”的局限心理。
第三, 体育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快乐体育, 在课堂学习中就要引导学生多涉科、广积累、勤练习, 这样做才能培养学生的好习惯,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使学生认知能力不断提高。特别是在进行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 更要注意引导和创造丰富的教学环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 欢迎学生从参评一个新动作起就积极参与, 广发议论。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体育新知识的积极性和兴趣, 更能提高学生鉴别所学知识的能力, 帮助学生很快建立以往的传统体育教学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影响, 进行知识的传授, 使其达到教育者预期目的的活动。课改所倡导自主、合作、创新的学习方式, 它改变了过去以局限性的内容直接确定学习目标的模式, 而是在确定目标与学生掌握的基础上, 确认和选择达到目标的最佳内容与途径。
二、结合课堂教学实践, 教师应注意的问题
(一) 要构建开放型的体育教学课堂环境, 让学生在主动自主中学习。
说到体育课上的“开放”, 人们往往会把它和“一个哨子, 几个球, 老师、学生都自由”的“放羊”式教学等同起来, 认为体育课“开放”就是教师不负责, 不认真的表现, 所以体育教师不敢“放”, 惟恐沾上“放羊”式教学之嫌。其实这是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概念。“放羊”式教学是指教师课前没有准备, 上课时仓促上阵, 让学生无目的、无组织地自由活动, 这是对学生不负责的一种教学方式。而这里所说的“放”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内容, 有目的、有计划开展的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的“放”, 是指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让他们自主的锻炼, 减少教师无谓的干扰与约束。如:投掷教材, 不拘于以往在教师统一指挥下进行集体练习, 这样学生显得十分被动、练习密度较小, 学生的的个性也得不到发展。因此, 笔者先让学生各自分散进行投掷练习, 教师巡回指导、点拨。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及时的进行讲评和表扬, 其目的是为了确定更为有效与合理地投掷方法。然后让学生模仿老师或投掷动作正确的学生再进行分散的练习, 最终达到对投掷动作的掌握和锻炼能力的效果。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敢于放手, 让学生在课堂的舞台上唱主角, 在“放”中提高学生的自锻能力。在思想上教师放心, 在实践上教师放手、放开、放宽、放活是进行“开放型体育课”的关键所在。
(二)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让学生参与到集体学习当中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要想使学生以合作伙伴的身份参与教学活动, 需要教师提供多种多样的合作机会。应该说, 在教学的各个具体环节中都有学生合作的条件, 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善于引导。比较常用的方法有: (1) 商量合作法:商量的过程也就是引导学生参与合作的过程, 在学生帮助老师想办法出主意的过程中, 学生便自觉不自觉地当了教学的合作伙伴。例如上双杠课时, 双杠前摆上后, 对下法不做具体规定, 而是采取与学生商量的办法, 听取学生的意见, 由他们自主设计后商量决定, 可采取杠中跳下、杠侧跳下、前摆下与后摆下、前摆内转下等多种下法。 (2) 暗示合作法:让学生主动领悟。例如对练习中长跑中出现的怕苦怕累的学生不是直接批评, 而是评论“马家军”不怕流血流汗刻苦训练为国争光的事迹, 让学生受到积极暗示行动参与中长跑的练习。 (3) 自我教育法:自我教育包括自我认识与自我纠正。例如, 对课上非正常损坏的体育器材, 教师把“损坏东西要赔偿”道理摆明后, 让学生自己想办法, 或修补或赔偿, 使学生把“要我改正”转变为“我要改正”, 这样学生在充分发挥合作教学功能的同时也达到了自我教育的目的。
引导学生参与合作管理这是体育合作教学的重要方面, 它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使教学力量产生合力效应, 可使学生在管理他人的同时自身受到教育。只有让学生参与合作管理, 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中的主人。
(三)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让创新带动学习的兴趣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是上好体育课的关键之一。快乐体育从方法论角度讲, 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教和学的积极性, 使教师乐教、学生乐学, 使全体学生在师生融洽、合作的气氛中生动活泼地发展, 并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充分体验运动的乐趣、体验克服困难后取得“发现”或“成功”的快乐的一种体育教育思想。因此, 在快乐体育的实践中, 学生成了教学活动的主体, 学习的主人, 从而扩展了其体质、个性、能力发展的自由空间, “主动学习、愉快发展”就成其方法论的主要特征。
因此, 创新精神的培养, 首先要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富有创造性的课堂教学氛围。在过去唯师是从的教育教学的环境中, 学生都被训成了一个个听话的小绵羊。老师叫他们做什么, 他们就应着老师做什么, 没有自己的主见, 也没有自己想象的空间, 哪有机会提出什么奇思妙想, 更不敢奢望什么创造发明了。显然限制了学生智能的开发。因此, 我们教师必须要放下架子, 淡化自己的权威意识, 让学生尽情的发挥、探究, 让他们的潜能充分地发挥出来, 才能培养出创造性人才。
大学体育课堂 篇8
1 大学生体育心理特质与成长重要性
体育心理素质既包括人类先天遗传获得的体育素质,也包括通过后天的锻炼和学习而获得的体育素质。先天遗传的体育素质是指人的身高、反应速度、生理结构、身体健康状况等由遗传因素决定的影响体育运动的因素。虽然每个人的先天条件是不同的,这也会限制其在体育方面的发展,但是先天的条件也不是最终的决定因素,完全可以通过后天的锻炼而有所改变。而后天的锻炼和学习可以提高身体状况,弥补先天不足,而且经过后天锻炼形成的体育素质是非常稳定的一种心理素质。
在对体育心理素质的长期研究中也形成了一些被普遍认同的理论基础,它将体育心理看成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根据不同的特点可以分为4个阶段:需要,认知,协作和主体性。需要是指主体在成长过程中,从心理、生理等对于体育运动的理智的一种需求。认知是指主体通过对外在事物的了解过程中,使自己的思维不断得到锻炼的能力。协助是指人与人之间是需要相互帮助的,是人的社会群居性的一种心理需要,通过在彼此间建立共同的目标来将彼此紧密地联系起来。主体性是指个体逐渐强化的自我意识,并且可以通过自我控制来管理自己的情感、行为等复杂的过程,是个人成熟的标志。
对于大学生体育心理素质的培养,实际上就是在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过程中,在其先天条件的基础上,通过体育运动促进其体育心理素质的提升,并且通过不断的体育锻炼将这种外在的体育行为逐渐内化成为大学生心理的一部分,并且稳定地积累下来。这些稳定的体育心理素质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适应将来的社会生活,也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精神提供了一定的心理基础。不同年龄段的大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也不相同,所以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具体的学生情况,灵活地运用教学比赛等手段,促进其心理素质的提高。
2 体育教学比赛对大学生体育心理促进的价值
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处于一个不断内化的稳定阶段,这个时期的心理特点主要是自我意识的逐渐形成,开始注重自己的个性发展,对外界的事物开始有了自己的看法和见解。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高校的体育教学内容也尽量安排得多样化,让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相应的体育课程。为了锻炼大学生的坚强的心理素质,适应社会激烈的人才竞争,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也引入了适量的比赛教学方法,让大学生体会到竞技性比赛带来的成功的喜悦,也让大学生知道在面对失败的时候应该如何处理自己的心情,对于培养一个人格健全的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
2.1 端正自我评价,树立自信心
健全健康的心理素质不仅是在顺境,在成功时的喜悦,还要能够面对逆境,在失败后仍然可以正确地评价自我,有可以从头再来的信心。大学生在离开校园走必然要面对社会上激烈的竞争,而失意可以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正确面对挫折的能力是高校必须解决的教育问题。而在竞技性的体育比赛中,胜负是常有的事情。大学生在参与竞技性体育比赛时也必须要懂得如何面对比赛的结果。在体育比赛中如果获胜可以增强大学生的自信心,体会到成功带来的快乐,满足大学生需要自我肯定的心理。这时教师要适当地帮助学生分析对手的失误和自己的优势,避免学生过分骄傲而影响同学之间的真正友谊。如果学生在体育比赛中失败,教师就更要及时帮助学生分析失败的原因。对失败进行正确的归因,避免出现怀疑自己能力、自卑、自暴自弃的情况。而且教师在设置锻炼目标的时候也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身体状况,避免设置的目标学生无法达到而产生放弃的念头,也要避免目标设置得过于简单,学生不需要努力便可以达到目的,会使学生对于体育运动失去兴趣。所以这对体育教师教学素质的要求特别高。要让学生通过体育竞技达到锻炼意志,提高自信心,提高抗挫折能力的目的。
2.2 激发竞争意识,强化意志力
自人类诞生就一直存在着体育竞技这种娱乐方式,因为体育竞技可以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发展到现代,体育竞技的口号也越来越清晰,“更快,更高,更强”也成为了人们共同追求的目标。在高校体育课上开展竞技比赛,可以让大学生体会到体育竞技所带来的刺激,激发出大学生的竞争意识。通过体育竞技大学生可以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痛心,这也可以磨练大学生的意志力,让在人生中一直顺利的大学生明白失败的滋味。比赛过后的赛事分析也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加清晰地判断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以便可以尽快地调整心态,提高自己。
2.3 学习奋斗精神,锤炼自控力
体育运动本身就是很辛苦的一件事情,平时要进行大量的高强度的锻炼,这也是磨练大学生吃苦精神的好机会。通过进行体育训练,大学生既可以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又可以磨练出坚强奋斗的精神。所以体育训练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处于重要的地位。在当今的社会,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大学生也没有机会吃苦,更不可能体会到艰苦奋斗的意义。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好体育比赛,来让学生进行一定强度的体育训练,让他们体会下疲劳和疼痛对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是有一定益处的。而且大学生通过坚持训练,挑战了自己忍耐的限度,也会使其变得更加坚毅和果敢。而这些优秀的品质是一个大学生应该具备的,而且在走向社会后也需要这样的品质来帮助大学生面对困难,处理问题。而且在大学生坚持完成体育训练和比赛,本身也需要很强的自控能力,这也为将来大学生的职业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品质。
2.4 培养合作精神,增强团队感
在竞技性的体育项目中大多数是团体性的体育项目,如各种的球赛。在这些团体的竞技项目中强调的是团队的合作精神,而不是个人的表现。每个人都是团队的一份子,是团队的组成部分,在团队中都有着自己的位置。通过参加团队的体育比赛既可以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又可以让大学生体会到互相配合的重要性。离开团队的配合,即使个人的能力再强都无法在比赛中获胜。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给学生安排不同的位置,可以发挥各自的优势。而且通过集体合作而取得的胜利,不仅可以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还可以让学生体会到自己为集体做出贡献的快乐,有利于人格的完善。
3 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开展竞技性的体育比赛,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心理素质的提高,在意志力、自控力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体育锻炼还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而这些都是一个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的优良品质。而且这些品质在步入社会后也会给学生带来很好的帮助。总之,竞技性的体育比赛可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并且将这些优秀的品质内化,促进个体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维.浅析体育教学中如何合理的选择教学方法[J].当代体育科技,2016(10):84,86.
[2]冯强.体育新式教学方法实施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科技创新导报,2014(19):154.
[3]宋淑芳.田径类项目教学方法改革初探[J].运动,2011(11):105-106.
大学体育课堂 篇9
1 体育与德育的关系
1.1 体育中蕴含德育
体育是用教育的方式和手段培养人身体的过程。体育通过对人身体的锻炼和身体运动技能的训练, 促进身体正常发育, 强身健体, 磨练意志, 最终达到身心全面发展的效果。锻炼身体、强身健体是直接意义, 而磨练意志、促使身心发展是深层意义。前者为体育范畴, 后者为德育范畴。体育与德育, 两者统一于培养人的活动当中, 并存在于教育的整体结构当中。对于非体育专业的学生来说, 体育是一门基础学科, 许多学生认为只要在大学掌握好了本专业, 其他学科无所谓。其实不然, 任何一门学科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如果仅仅掌握了一项专业必然会被社会淘汰。大学的基础课程就是辅佐专业的发挥, 让学生走出大学后能更好地运用专业知识。体育不仅锻炼了身体, 也磨练了意志。
1.2 德育引导体育
德育、体育之间互相联系, 互相促进, 密不可分。体育中有德育, 德育又促进体育的发展。只有树立正确的体育锻炼思想, 才能在体育活动、锻炼中体现出百折不挠、勇于拼搏的精神, 使体育锻炼起到更加积极的作用。我们不要求学生在体育课堂上像优秀的马拉松运动员一样坚持不懈, 但至少在某一个课堂游戏或者教学比赛中能体现出拼搏精神。如果学生能坚持完成每一次体育课堂上的教学任务, 那么一定能被培养出坚韧不拔的意志力和顽强拼搏的精神。一场篮球赛, 学生为本队的运动员加油助威, 在集体的鼓励下, 运动员会变得更加积极, 这是一种荣誉感的驱动, 也会促使运动员发挥自身最大的潜能去完成比赛。
2 体育课堂中德育的教育途径
2.1 严格执行体育课堂常规
体育课堂常规是为了保证体育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 对师生提出一系列的基本要求, 是学校体育教学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实施课堂常规, 不仅有助于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 严密课的组织, 而且对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以及建设精神文明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今, 各种外来思想文化的侵入与影响, 开放的、多元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 对学生的价值观、道德观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 已经造成了许多大学生的诸多问题, 比如道德的普遍滑坡、信仰的困惑与迷失、公德心和人情的淡漠等。每一节体育课都应该严格执行课堂常规。如果忽视课堂常规的执行, 不仅有碍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 还会使学生养成不良的课堂习惯和风气。比如贯彻学生的时间观念, 不迟到、不早退, 及时指出、教育违反了常规的学生, 让学生从小事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
每堂优秀的体育课都应安排一个体育游戏。游戏都具有一定的游戏规则、思想主题和竞争成份。结合游戏的这些特点, 培养学生自觉遵守游戏规则的习惯, 如果不遵守游戏规则, 游戏则无法进行。体育游戏多种多样, 还可以培养学生多种优秀品质。比如集体性的体育游戏要求学生之间的相互协调、相互配合, 统一行动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这种协调配合、统一行动就是集体责任感的体现。这些富有教育意义的体育游戏, 需要体育教师去发掘、去组织, 这样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才能在工作生活中施展才华。
2.2 选择合适的教学、教育方法
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不仅有利于学生对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掌握, 还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地看待问题, 不计较个人得失、积极进取的精神。比如体育教学中需要变换教学内容、教学器材或教学场地, 也可进行思想教育, 比如动作要迅速、整齐, 要遵守纪律、不计较场地器材的优劣、相互理解等等;纠正动作错误时, 可针对学生存在的思想认识问题进行相应批评、鼓励等。在严密的体育课堂组织形式、严格的技术要求下, 个人的意志必须服从集体的需要。只有符合并遵守体育的规章制度, 个人的行为才能得到发展和集体的认可。比如体育课的开始和结束都要集合、整队、清点和报告人数, 练习时需要按一定秩序进行等等。在这些要求和规则的约束和限制下, 使学生规范自己的行为, 通过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自由与纪律、个性与共性的关系, 从而加强了思想纪律性教育, 养成良好的道德意识。对于体育课堂中突发事件的处理, 首先要弄清楚情况, 然后通过说理、劝导、表扬、批评等方法, 进行实事求是、明辨是非的教育, 选择合适时机和方式进行表扬、批评, 就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这样走出大学校门的莘莘学子才不会触犯法律, 才会以大局为重, 成为一个个合格的公民。
2.3 体育教师的模范作用
体育教师的言行举止、工作态度、文化修养、道德作风等, 对学生都有深刻的影响。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 自己首先要做到。为人师表, 严于律己, 才能施教于人, 为人所效从。学生可以迟到, 耽误的只是自己一个人, 如果老师迟到, 耽误的便是全班学生。一些体育教师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觉悟性不强, 自身没有认清和摆正德育在学校体育教学中的位置, 认为学生德育是德育专职教师的事;还有一些体育教师认为体育课就是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传授体育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 追求快乐体育, 于是, 忽视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甚至有一些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出现“放羊式”上课, 随意性上课, 不备课上课等现象, 使不少学生养成了纪律松懈、不求上进、贪耍好玩等不良习惯。与学生交谈了解到, 许多所谓的调皮生并非一进大学就是懒懒散散、吊儿郎当, 因为他们的小课老师、专业老师也经常迟到, 上课不敬业, 只关心他们的专业, 忽视了自身言行对学生的影响, 最终导致了上梁不正下梁歪, 这可能影响学生的一生, 造成严重的后果。
3 结语
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是学校德育的一种途径和方式, 是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有力补充和加强。体育课教学对学生的德育又是多方面、多层次的, 体育教师应该好好利用这样的机会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如果忽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 即便学生的学科成绩、专业技术再好, 思想品质却不尽人意, 这样的学生不仅不会对社会做出贡献, 而且还有可能危害社会。所以, 每个教育工作者, 尤其是大学教师应将德育放在第一位, 然后再进行学科教育, 只有这样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 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大学生, 才能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杨小明.体育教学中的道德教育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 2008.
[2]程华平.谈体育与德育的并行教育[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2009 (9) :227~228.
大学体育课堂 篇10
关键词:大学体育,课堂,拓展训练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教育的发展也必须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 因此必须积极探索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大学体育课堂中实施拓展训练不仅能够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 而且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鉴于我国大学体育课堂的形式主义, 在大学体育课堂实施拓展训练成为当务之急, 必须受到重视。
1 拓展训练的基本内涵
拓展训练Outward Development, 又称外展训练Outward Bound, 是一项集惊险、刺激、求生、教育和娱乐为一体的户外运动, 它是利用崇山峻岭、瀚海大川等自然环境, 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达到“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熔炼团队”的培训目的。拓展训练是当今世界最流行、最科学的体验式培训, 它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式, 对国民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意义。
拓展教育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英国出现了一种Outward Bound的管理培训, 这种训练利用户外活动的形式, 模拟真实管理情境, 对管理者进行心理和管理两方面的培训。后来被美国人引入到学校教育中, 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之后拓展训练在全球五大洲都有所发展。但是我国高校教育在拓展训练方面还处于初级阶段, 还需要大力拓展。
2 拓展训练的基本方法
拓展训练主要训练参与者的心理素质, 它包括各种练习项目, 如沟通项目、团体协作项目等。通过这些项目的训练可以让参与者相互沟通, 共同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让参与者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认识到团队的重要性, 最终提高参与者的心理素质和社会生存能力。
拓展训练的基本流程就是让参与者在各种活动中遇到问题, 当遇到问题时感悟自己的心理状态, 然后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从而增加自己的自信心, 提高心理素质。其中体验和感悟是拓展训练的重要方法, 能够让参与者体验到团队的信赖、体验个人的挑战, 从而共同解决问题。
拓展训练有以下几个特点: (1) 投入为先的综合活动:拓展训练的所有项目都以体能活动为导入, 进而引出认知活动、意志活动、情感活动、交往活动, 每项活动都有明确的操作过程, 要求参与者全身心投入才能获得最大价值。 (2) 挑战自我:拓展训练的每个项目都有一定的难度, 需要学员挑战自己的心理素质和能力。 (3) 在团队中彰显个性:每个项目都会实行分组活动, 会体验团队的伟大力量, 增强团队成员参与意识, 要求参与者之间相互配合, 并在活动中发挥自己的优势。 (4) 高峰体验:参与者在克服困难完成所有的训练项目后, 能够体会到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豪感, 从而获得人生的高峰体验。 (5) 自我教育:拓展训练师会在训练前把课程的内容、要求以及必要的安全注意事项向参与者讲清楚, 活动中不进行讲述, 也不参与讨论, 充分尊重参与者的主体地位, 充分发挥参与者主观能动性。
3 拓展训练在大学体育课堂实施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
拓展训练是一项趣味性和实效性极强的户外运动, 将其在大学体育课堂中实施和运用很具有可行性。 (1) 在大学体育课堂中实施拓展训练符合大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已经比较独立, 具有较强的自主性和创新性, 在主观愿望、思维能力、情感体验中已经不再过分依赖教师。拓展训练内容比较丰富多样, 方法灵活, 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 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2) 拓展训练具有比较高的安全性。拓展训练各种户外活动的进行都采用专业的器材, 训练过程都经过了专门的验证, 再者拓展训练运用到大学体育课堂中主要是没有任何危险的地面项目, 已经降低了活动的风险, 这能够降低学生的担心, 使拓展训练在大学体育课堂中能够顺利实施。 (3) 拓展训练的活动具有趣味性和实效性。拓展训练可以成为比较复杂的游戏, 是为了达到某种效果而专门设计的, 在大学体育课堂中实施拓展训练, 能够使学生掌握课外知识, 锻炼身体, 它的趣味性能够在短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积极参与, 从而使学生享受成功和快乐。 (4) 拓展训练所需的场地、器材比较简单, 大学体育课堂能够实现。拓展训练主要在于所要达到的训练目的, 训练方法和训练项目是次要的, 某些训练项目对训练场地的要求比较低, 要求训练器材比较简单, 如呼啦圈、单杠、废报纸等, 而且培训方式灵活多变, 有利于在体育课堂中开展。 (5) 大学体育教师具有较高的素质, 能够胜任拓展训练师的工作。大学体育教师的组织、引导能力比较强, 具有先天优势, 而且教师素质普遍较高, 在大学体育课堂中实施拓展训练能够使体育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当前我国大学生素质教育效果并不明显, 部分大学生存在意志薄弱、心理素质差、缺乏团队意识等问题, 这不利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在大学体育课堂中实施拓展训练有利于挖掘大学生的潜能, 提高大学生的自信心;有利于使学生之间相互信任, 增加沟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实践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 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
4 在大学体育课堂中实施拓展训练的措施和建议
4.1 提高大学体育教师的素质
大学体育教师在拓展训练上虽具有先天优势, 但是他们在专业知识和经验方面还比较缺乏, 因此体育教师的师资力量还远远不够。如果直接让体育教师从事拓展训练的工作, 可能会对学生的安全造成一定影响, 也起不到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 因此需要对大学体育教师进行拓展训练的培训, 可以让他们去学习比较先进的经验, 可以去比较完善的培训机构进行学习, 只有体育教师具备了高素质, 才能正确合理的指导学生进行拓展训练。
4.2 加大时间和经费投入
在大学教育中, 体育课堂的时间相对较少, 没有充足的时间作为保障, 体育教师很难在体育课堂中实施拓展训练, 也就不能发挥拓展训练的作用;拓展训练需要必要的设备和器材, 大学需要提供充足的器材供学生训练。因此, 各大高校需要增加每学期的体育课时, 使每个学生都有充足的时间进行体育拓展训练, 也要保证拓展训练所需要的器材能够满足学生的训练要求, 从而将拓展训练的优势发挥到最大, 这样大学体育课堂是使拓展训练会逐渐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4.3 拓展训练在大学体育课堂中的具体实施
4.3.1 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拓展训练在体育课堂中的开展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自主参与, 亲自参加实践, 提高学生自学自练的能力。如拓展训练中的“哑人排序”和“盲人方阵”项目, 让学生在什么都不能说、什么都看不见的情况下进行活动, 去完成任务, 这就需要学生自己的领导和组织配合能力, 也让学生感受到沟通对生活和学习的重要性。
4.3.2 发挥体育老师必要的指导
在拓展训练中, 体育老师要采用情景教学和游戏的形式, 为拓展训练提供一个愉快轻松舒适的教学环境, 使拓展训练的趣味性能够及时吸进学生的注意力, 要充分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发挥自身的优势去解决问题, 充分引导学生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 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性, 进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育教师要在拓展训练中注意学生的安全, 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个性发展, 促进学生全身心的训练, 使学生在身体和心理上都有所提高。
5 结语
拓展训练在大学体育课堂中的实施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有效探索, 它能够满足学生发展的个性要求, 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帮助学生建立自信, 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在拓展训练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教师要进行正确合理的指引, 要符合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心理健康的要求, 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薛勇.在高校公共体育课中开展拓展训练的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0 (6) .
[2]刘素梅.将拓展训练引入高校体育教学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 2007 (6) .
[3]陈正强.高校体育教学开展拓展训练课的意义及可行性[J].体育世界 (学术版) , 2009 (9) .
[4]杨加旺.高校开展拓展训练的探讨与研究[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3) .
[5]高博.高校体育教育开设拓展训练课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体育世界 (学术版) , 2008 (11) .
[6]王增斌.高校开展体育拓展训练的可行性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9 (4) .
[7]唐玲, 周鸿, 高鹏.浅谈高校体育课引入拓展训练项目的意义[J].华章, 2010 (29) .
快乐体育打造高效体育课堂 篇11
【关键词】快乐体育;教学
体育本身就是一种高级游戏,玩这种游戏的人应该是很快乐的。而许多学生并不十分喜欢上体育课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在教师的教学中过分强调外在形式的整齐划一,限制了学生个性发展,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片面地追求所谓的心里曲线而进行教学,从而忽视了学生接受知识、技能的主体功能,使学生练而无趣;其次是为了考核、考察的达标要求,拼命地把体育课上成基本身体素质课,使学生练而无味;最后是教师的“内功” 差,教学观念、教学手段、教学内容长期不变,顽固僵化,不能顺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去教学,使学生练而无劲。如此教学,导致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上体育课,使体育课质量每况愈下,停滞不前,学生的体育意识淡薄,体质水平下降,这就是为什么在上体育课时,学生心理或生理上感到“累”、“负担重”,丧失学习兴趣。
那么,如何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呢?我进行了体育教学的改革——快乐体育教学。
一、快乐体育的概念和内涵
所谓快乐体育是学生在心境自然,开朗的环境下在教师的指导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达到自觉而快乐地进行体育课的学习与锻炼,同时也是指从终身体育和个人发展需要出发,从感情入手,对学生进行的健全人格教育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
快乐体育的内涵首先是要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快乐体育十分重视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因作用,即主体作用。快乐体育理论认为,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手段;其次是,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能驱动教师满腔热情、专心致志地从事教育工作,千方百计把学生教好。同时,它不会使学生产生恐惧、焦虑等心理上的障碍,而乐于接受教师的教学教育影响,并对教师所教课程产生兴趣以至爱好,最终使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在和谐的气氛中完成,促使教学目的的实现;再有就是追求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快乐体育就是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基础上,促进所有学生在智力、心理素质、美育和能力诸方面都得到发展。在快乐体育的思想指导下,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以及热爱美、鉴赏美、表现美的情感和能力,丰富精神生活,促使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二、快乐体育教学模式的特点
1.培养良好的师生感情,建立融洽的情感氛围
融洽的师生 情感,首先是教师要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关心学生,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决不能言辞过激,讽刺挖苦,师生间架起情感的桥梁,在情感上给学生“减负”。
2.利用风趣精彩的语言,巧妙地导入新课
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也是变“厌学”为“乐学”的关键。导入新课是一堂课的主要环节。我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及体育教材的特点,采取课前语言引趣,挖掘教材非智力因素,精心设计一个“开场白”,力求做到“趣味化”。低年级学生对教师有一种特殊的依赖和信任情感,我利用他们的“童心”、“童趣 ”“童语”“童行”去对学生导教导行,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保持良好的注意力,从而能主动、积极地进行锻炼,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新奇的刺激是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方法。因此,在體育教学中,不断创造性地运用新颖灵活的教学方法,富于变化的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和手段,课堂上适度 给学生“自主权”和“自由度”,让他们动脑筋,边想边练,去尝试、体验,并与同伴切磋琢磨,互相交流,逐渐由不会到会,由不熟练到熟练。
三、体育教学中实施快乐体育教学的基本途径
1.创新教法,激发兴趣,让学生乐学活学
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是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只有灵活运用教学手段,不断改革创新教法,寻求更适合学生心理和生理特征的教法进行教学,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教学方法的选择,既要符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又要新颖有趣、易难适度、富于变化,使教学气氛轻松愉快,使学生乐学、活学。如在准备运动中,运用简单轻松的游戏或器械操等作为课的开始,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从而使学生尽快进入到运动状态之中。又如在基本部分的练习中,可采用游戏、竞赛、学生自主选择练习方法等方式进行,使练习的形式多样化,学生活学巧练,达到自我锻炼、自我体验乐趣的目的。
2.教学内容搭配得当,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
众所周知,学生对事物感到新颖而又无知时,最能激起求知欲,对符合本人运动水平的活动容易产生兴趣。因此,教材内容的搭配要适合学生的年级水平的特点。教材难度过小,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材难度过大,会减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同一活动中,常因学生的素质和技能上的差异而造成不同的结果,致使他们产生学习兴趣的程度不一。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密切的联系,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富有游戏性和竞赛性的教材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不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单调乏味的教材则会降低学生学习积极性。如学生上球类课时,学习兴趣远远超过其它项目,而这项运动对发展学生灵敏、协调、弹跳、速度、力量等各项身体素质和培养学生集体主义观念以及团结协作精神等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快乐体育教学以发展学生个性,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为主。这是我国学校体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也是社会发展的一种需求。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充分地掌握教材内容,备好每一节课,要求教师有责任心 ,由于是快乐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从学生的利益、要求、兴趣出发,时刻注意学生的安全;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中要做到松紧适度,放中有收,收中有放,让学生充分地享受“减负”后的乐趣。
大学体育课堂 篇12
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生源层次多而复杂, 学生的英语水平高低不一、参差不齐, 英语素质整体较差, 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辛苦的现象。学生体育训练多, 文化课学习时间少, 把大量时间精力用到专业课训练上, 忽略了理论文化课的学习。
目前, 体育专业大学英语教学大都采用传统教学模式, 教学目标以掌握语言知识为主, 教学内容以词、句的意义和语篇分析为主, 教学方法以讲解和翻译为主, 成绩测试以书面表达为主, 以语言运用能力为培养目标的交际教学还没有真正进入课堂。
这种教学模式严重影响了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和程度, 影响了学生英语语言交际能力的发展, 久而久之, 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减弱, 部分学生甚至丧失学习英语的信心。体育专业大学英语教学的特殊性, 决定了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依赖于课堂教学质量, 因此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探讨有效的教学策略, 在当下具有迫切的必要性。
2. 有效教学策略
有效教学 (effective teaching) 是指有效率地教学[1]689。其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教学科学化运动, 在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后, 出现在各大教育文献中, 引起了世界各国教育学者的关注。
教学策略 (teaching strategy) 即教学主体自觉地对教学活动及其因素进行宏观与微观统一的计划、评价和调控, 以追求最佳教学效率的计策和谋略[3]170。有效教学策略即教师实现有效教学的计策和谋略。
本文将主要探讨实现有效教学的讲授策略、课堂活动组织策略、管理课堂策略及有效复习策略。
2.1 讲授策略
讲授 (lecture) 是最古老、最传统的教学行为, 其优点在于使教师有较充分的主动性, 易于控制所讲授的知识内容, 可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较多系统连贯的知识, 因此讲授法是最常用的教学方法。提高讲授效率, 需要把握以下策略。
2.1.1 形象化策略
形象地讲授, 可以使学生脑海中呈现出一幅幅生动鲜明的图片, 而不是一串串抽象晦涩的语言代码。语言的形象化可以借助多种方式实现, 如举例、比喻、拟人、借助图片等。乌申斯基说:“把图片带进教室, 就是哑巴也会说话了。”由此可见图片对课堂教学的重要性。教师使用图片辅助教学, 可以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 变抽象的语言为生动具体的形象。
2.1.2 简单化策略
中国有句成语:“深入浅出。”这是指讲话或文章的内容深刻, 语言文字却浅显易懂。教师要做到深入浅出, 应当掌握深刻的知识。优秀教师不仅能让学生熟记事实、规律、独立的知识点等, 还能让学生理解、弄清各语言点之间的关系, 建立新旧知识点之间的相关知识网。
2.1.3 生活化策略
只有在实际运用中学到的语言, 才是真正的活的语言。书本上和课堂上学到的语言抽象、枯燥, 不易掌握, 容易因为缺少运用, 而使已掌握的语言知识逐渐变得生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习英语、运用英语, 使学习活动充满生机和活力。提倡课堂教学生活化, 从生活经验中选取教学所须内容, 使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感受亲切、自然、快乐, 使其适应学习、获得经验、得到发展。
南京体育学院现使用董亚芬主编的《大学英语听说教程》, 这是一套教学内容生活化的范本。本教材话题内容广泛, 包括food, health, sports, age, travel, animals等与学生生活学习息息相关的话题。体育专业学生, 如社会体育专业, 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与体育密不可分, 他们对体育的兴趣远超英语, 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将体育与英语相结合。
比如《大学英语听说教程》第三册Unit 4 Sports, 教师可在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增加相关知识。我院某教师在教学这课时, 先是补充了网球方面的相关知识, 接着让学生观看了一段网球比赛的英文现场直播, 之后又放了一段无音视频, 要求学生用英文来解说比赛。学生积极参加, 反应热烈, 在这类生活化的教学活动中学到了语言, 学会了交际。可见, 学生只有在生活中学习, 在学习中生活, 学中用、用中学, 才能真正掌握有生命力的语言;只有让英语走进体院学生生活, 英语教学才会大放异彩。
2.1.4 情感化策略
成功的英语课堂是充满智慧与激情的。英语教学过程既有知识的传递, 更有师生情感的交融。单纯的知识讲解会造成学生英语思维僵化, 甚至导致语言运用能力丧失。教师务必要学习和掌握课堂的情感化策略。
教师要学会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学内容是静态的、抽象的, 如果教师不再机械呈现教学内容, 课堂就会生动活泼, 充满吸引力。教师将教学内容里蕴含的情感揭示出来很重要。
教师要学会多样化地表达。除了运用生动的语言外, 还可以运用非语言因素, 如手势、动作、表情、眼神等。
教师应具有幽默感。巧用幽默能够使课堂充满笑声, 学习氛围更轻松融洽。某老师平时不怎么讲话, 表情严肃, 但其课堂用语十分幽默, 深受学生喜爱。原来, 他在课余时间经常阅读幽默故事, 听郭德纲说相声, 看赵本山演小品, 通过这些方式培养幽默感, 并应用到课堂上。
教师应该有热情和激情。讲课时激情饱满, 充满生气, 语言抑扬顿挫, 富有感染力, 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的激情教学能唤起学生的学习激情。
2.2 课堂活动组织策略
课堂活动的合理运用, 是英语课堂得以顺利进行的保障。课堂活动的组织策略是由教学行为决定的, 组织不是限制、不是约束, 而是提供有利条件, 促进活动开展, 达到语言学习的目的。
2.2.1 课堂表演
体育专业学生英语基础偏差, 教师若一味讲授, 学生会感到单调枯燥, 会出现教师在讲台上唱独角戏, 学生在台下听“天书”的现象。如果能让学生扮演教学内容里的各种角色, 就可以让“静”的课堂“动”起来, 让“死”的课堂“活”起来。
《大学英语精读教程》第二册Unit 2 A Brush with the Law (与法律的一次小冲突) , 课文里面涉及几个角色:警察、犯罪嫌疑人、嫌疑人父母、律师等。老师在讲解课文时, 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 进行对话表演。学生对所学材料产生兴趣, 课堂顿时生动起来, 学习热情高涨, 在“活”的课堂中学到了知识。
课堂表演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 学生在学习英语中得到老师及同学肯定而获得自信, 是实现教学的有效形式。
2.2.2 小组讨论
课堂讨论是指在课堂上学生与学生, 或学生与教师就教学内容通过说、听及非语言的方式, 互相交流, 以期达到教学目的的过程[4]75。讨论是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活动, 学生有自己的发言机会, 不同观点碰撞, 可以激发新的思想火花,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孔子是最早采用讨论法教学的教育家。《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汇编, “言论”就是孔子及其弟子的对话讨论。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自始至终都以师生问答的形式进行教学, 采用的也是讨论教学法。
比如在讲授《大学英语精读教程》第二册Unit 4 My First Job (我的第一份工作) 之前, 教师在导入部分设置了小组讨论活动。
第一步:把全班学生分成5-6人一组。人数不宜太多, 最理想的规模是5-8人。
第二步:提供话题。教师抛出第一个问题:What do you want to your first job be? (你想要的第一份工作是什么?) 小组成员各自发言进行交流。教师参与到小组中, 不时给予鼓励和支持。之后, 教师抛出第二个问题:Why? (为什么?) 组内成员相互提问, 继续交流, 并各自总结答案。教师继续走进小组实时监控, 及时引导, 避免跑题偏题等现象。最后, 给出第三个问题:How can you get the job? (如何得到理想的第一份工作?) 教师观察课堂, 给需要帮助的小组必要的知识信息, 保证讨论顺畅进行。
第三步:总结。每位同学总结自己的发言, 之后每组推荐一名代表就所提的三个问题作答。
这种讨论, 学生感觉有趣味, 能与同学及老师交流, 充分调动参与的积极性。
2.2.3 引入竞赛
为激发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培养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的信心, 可在教学中开展各个层次的竞赛, 让学生在“赛中学”、“学中赛”, 有助于学生英语技能的提高, 并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使他们成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英语人才。
课堂上以公平竞争的方式开展小组竞赛, 诸如课文朗诵、单词听写和练习对擂等组织课堂教学, 有助于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 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课堂教学从传统的“教师教什么就学什么”转移到学生“自主地完成学习任务”。竞赛课堂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激活学生思维, 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并且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2.2.4 创设情境
情境课堂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或教学内容创设的以形象为主题的、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 以激发学生学习[2]。情境教学以案例或情景为载体,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运用领先的信息技术创设情境, 图文并茂, 寓教于乐, 加快对英文的理解, 从“静态学习”到“动态学习”飞跃, 让学生消除学习疲劳, 激发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效率。
2.3 管理课堂策略
课堂教学有两个主要任务:一是维持秩序;二是促进学习。维持课堂秩序主要是建立和维持适宜学生学习的课堂环境[4]117。不管老师讲得多么精彩, 如果课堂秩序混乱, 也会黯淡无光。因此, 维持好课堂纪律是保障课堂顺利进行的基础。
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制定适当的课堂规则, 规则只有被学生认可和理解, 才有可能被遵守和维护。教师要保证上课质量, 使学生专注学习不分散注意力。如果有人违反规则, 就要得到相应的惩罚, 师生合力, 共同维护课堂秩序。
2.4 有效复习策略
“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其意是:借助温习旧知识, 从中得到新的知识和体会。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也曾说:“如果我不得不将所有的教育心理学原理还原为一句话的话, 我将会说, 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原有状况进行教学”。[5]47
教师课上要关注学生的起点, 安排必要的复习环节, 让新知识和旧知识完美地衔接起来。每节课的教与学不是孤立的, 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是旧知识的拓展与深化。教学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探索新知识, 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兴趣, 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提高教学质量。
3. 结语
综上所述, 高校体育专业大学英语教学的特殊性, 决定了保证课堂教学质量是教学过程当中最重要的环节。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具体的教学策略应从教师和学生互动入手, 根据学生的基础、爱好、专业等实际情况, 选择灵活多变, 具有针对性的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促进高校体育专业英语教学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8:689.
[2]刘俊, 等.最受学生欢迎的课堂[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12:155-166.
[3]熊川武.反思性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170.
[4]姚利民.有效教学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