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大学生就业

2024-10-28

体育大学生就业(共12篇)

体育大学生就业 篇1

摘要:随着我国高校的扩招和就业压力的增大, 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又一次成为社会的焦点, 作为高校体育教师, 笔者从自身工作出发, 就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状况进行调查, 并就相关性因素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

与训练。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一直是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额外关注的问题之一, 因为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和就业心理问题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安定团结和持续健康发展, 对于大多数家长来看, 孩子大学毕业之后就应该有一份很好的工作, 就应该能永久性的避免风吹日晒的辛苦, 就应该能彻底的改变自己自己窘迫的生活, 而这些传统的观念和想法也在很多家长给孩子的成长意识中进行了彻头彻尾的灌输, 所以很多学生也在梦想着自己毕业之后的荣誉和轻松、自在的生活, 而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企事业单位用人计划的进一步合理、高效, 再加上毕业学生的急剧增多, 使得很多大学生在毕业之际面临着失业、在家待业的问题, 体育专业大学生也不例外的面临着这样的问题, 因为对于体育专业大学生来讲, 他们的就业渠道和就业方向相对比较狭窄, 再加上人数需求量相对较少, 所以很多体育专业大学生在毕业之际也只有选择回家待业或者自己谋求发展的道路。笔者从心理学角度对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进行分析, 旨在为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辅导提供理论帮助。

一、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就业心理

(1) 稳定的工作是大多数体育专业大学生追求的理想工作

对于大多数体育专业大学生来讲, 都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能找到一份稳定的收入可观的工作, 比如进入公务员行列或者教师行列以及一些大型的国有企事业单位, 对于他们来讲, 稳定的生活环境是他们选择工作的第一位, 所以很多学生在毕业之际目标很明确就是非这些单位不去, 在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物力的基础上,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最终还是找工作未果, 回过头来再去寻找新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单位, 可能为时已晚, 因为很多单位都希望在第一时间挑选到适合自己企业发展的优秀人才;另外从专业来讲, 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讲, 他们需要的都是专业对口的高级技术人才或者有相关社会经验的管理人才, 对于刚毕业的体育专业大学生来讲, 他们完全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这也在一定基础上造就了他们就业恐慌的心理。

(2) 继续深造的两难境地

在一些即将毕业的学生当中, 很多人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来谋求到一份比较好的工作, 考研就成为很多体育专业大学生所奋斗的目标, 但是我们在调查中也发现, 对于一部分考研的学生来讲, 他们也不能完全专心致志的来复习考取研究生, 究其原因在于我们发现很多体育专业大学生在看到往届硕士研究生寻找工作当中的那种无奈并没有自己想想的那么顺畅也开始了徘徊和忧郁, 担心这一幕也会发生在自己研究生毕业的那一时刻。

(3) 适应社会、谋求自身发展压力重重

自主创业成为当下大学生就业当中最流行的名词之一, 国家也在大力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 但是很多即将走向社会的体育专业大学生在迈出这一步的时候却缺乏足够的勇气, 分析其原因, 我们发现主要在于 (1) 很多创业需要各方面的技术且技术含量相对较高, 而体育专业大学生由于专业限制, 在很多行业很难快速的适应, 所以对于自身陌生或者不熟悉的行业不敢轻易的去尝试。 (2) 很多学生自主创业的资金都来源于父母提供, 作为父母来讲, 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 担心创业失败、血本无归, 所以很多时候并不支持他们创业。 (3) 自主创业需要具备吃苦耐劳、勇往直前和较好的心理承受能力, 调查发现, 很多即将毕业的体育专业大学生都希望或者都抱着一夜成名的思想或者态度, 对于艰苦的创业之路他们没有心理准备, 也惧怕承担风险。

二、措施与意见

(一) 多技能发展是学生毕业谋求工作的良策

对于社会要求的复合型人才大量需求的今天, 我们对于体育专业大学生在毕业寻找工作直接, 从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来看, 也应该积极的响应和要求学生进行多学科专业技能培训, 随着市场化的进一步发展, 体育专业大学生在毕业之际在进入学校和事业单位工作的机会在逐年的减少, 其主要原因在于事业单位人员代谢速率较慢, 所以这就要求毕业学生认清就业形势的严峻性, 开展多技能的培训, 适应社会需求。

(二) 经常进行健康心理指导, 端庄态度、积极进取

对于心理健康辅导来讲, 学校和各级教学单位、包括任课教师都应该在积极的帮助学生端庄就业态度和认清就业形势, 这种就业形势的发展不是针对某一个专业或者某一个地区的, 而是全国性的, 帮助学生来增加心理承受能力, 了解自身状况, 积极的谋求自身发展机会。

(三) 鼓励体育新兴专业技能的普及, 倡导艰苦地区谋求发展

对于体育行业当中出现的一些新兴专业或者专业技能, 作为教师应该第一时间内给与学生完成传授, 帮助学生尽快掌握这些技能, 在毕业之际可能这些知识就是学生寻找工作的砝码, 无形中教师就帮助学生增加了就业的机会。

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体育界专家探讨的问题之一, 其主要在于就业的心理变化和就业的技能掌握, 并由此而牵动的学校体育的发展和专业课程培养计划、培养目标的改变及课程设置, 所以作为学校和教学院系来讲, 也应该在探讨学生就业心理的过程中, 及时的调整培养方向。力求最大能力的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体育专业大学生。

参考文献

[1]李英玲.普通高校体育大学生就业现状及解决途径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

[2]黄绥平.浅析体育大学生的就业问题[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1999

[3]刘训钊.拓展体育大学生就业渠道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

[4]刘溢海.大学生就业心理及教育与管理的对策[J].殷都学刊.1997

[5]李福华.大学生就业心理调查[J].健康心理学杂志.1999

[6]尚君美.普通高校体育大学生就业和通识教育关系的研究[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7

体育大学生就业 篇2

一、问题的提出随着高等院校近年来连续扩招和大学生就业制度的改革,目前我国每所高等院校的毕业生,都在不同程度上面临着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体育专业的毕业生因其专业性较强及自身的一些缺陷,在就业市场竞争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压力越来越大,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体育教育专业是体育专业中的第一大专业,其学生的就业工作开展如何,对今后我国体育事业和体育院(系)的发展都将产生极大的影响。有关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问题,已成为体育届人士普遍关注的一大热点,并引起了社会的普遍重视。本文主要通过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趋势的分析研究与预测,提出了今后体育院(系)教育改革的方向和目标。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提供有益帮助。同时,这对体育院(系)今后的发展和建设,也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查阅了大量有关体育教育

专业毕业生就业方面的论文、报道、文件及有关档案资料,对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和总结,为本研究提供了充足的理论依据。访谈法:访谈了用人单位的人事干部、体育院(系)主要负责人、学生家长及毕业生,同时亲临毕业生就业洽谈会现场,观察了解学生的就业情况。数理统计法:根据研究的目的与要求,将所获得的有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与分析。

体育大学生就业 篇3

关键词体育大学生就业对策

近几年来大学生就业总的趋势是越来越难。2010年我国大学生新就业人数增加到了631万,加上2009年100多万不能就业的,总数将达到700多万。就业压力非常大。大学生就有被称为进入30年以来最艰难的时期。正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以体育专业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探究其就业压力,并找出其相应对策,无疑是缓解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压力的一条可行路径。

一、近几年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现状

从1999年起,我国高等学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教育部的相关数据显示:2005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为333万人,2006年为413万人,2007年为495万人,2008年为559万人,2009年为610万人,2010年增加到631万人。而相对于招生人数日益庞大的现状,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却在逐年下降。2008年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为65%,2009年为64%,2010年为62%。而对体育教育专业而言,这个数字更低。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背景下,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由于自身条件、专业局限性、教育教学体制和社会需要等因素的影响,形成目前较其他专业更加严峻的就业现实。

二、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一)国家政策的影响

1.国家体制改革给体育专业学生就业带来的压力。在2004年之前,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实行的是“统包统分”的就业政策,就业率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但是国家有关人事制度改革的直接结果使行政机构的用人数量减少,同时也使就业机会减少。在这种体制下,加剧了体育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压力,就业形势十分严峻。2.高校扩招的影响。我国高校从1999年开始,连续进行几年的大规模扩招,高等教育规模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为了全面提升高考升学率,有些学校将文化基础比较薄弱,但有一定体育基础同学集中加以训练,报考体育院校,导致体育生源暴增;一些高校招生计划也缺乏理性,盲目扩招,造成了体育毕业生相对过剩的现状,从而引起的供需矛盾、体育教育课程教学和社会需求脱节,使全国范围内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相对较差,就业难问题也日益凸显。

(二)社会因素

1.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地域间教育供需不平衡,出现结构性就业难。出于工资收入和自身潜力的发展,他们更倾向于到发达地区的学校、健身俱乐部、体育馆等场所求职应聘,然而沿海城市的人才需求毕竟有限,毕业生大批的涌入势必形成更为艰难的就业形式。2.社会偏见。由于历史和传统的认识原因,社会上或用人单位对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缺乏了解与认识,存在误区偏见,常常片面地认为体育专业是最末流的专业,体育学生则是素质最差的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体育专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负担。3.社会吸纳能力有限。中国经济迅速腾飞,制造业带动着中国经济GDP的高速增长。大批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各大制造业工厂,他们是廉价的劳动力,工厂也不需要他们具有多高的文化素质,因此这些工厂是最不需要大学生的,他们只需要廉价劳动力。而真正需要大学生的教育事业,服务行业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并没有多大的发展。教育事业和服务行业的相对滞后发展一直都是制约着大学生就业的瓶颈。

(三)专业局限

专业口径较窄。21世纪的主流是知识经济,经济发展越来越呈信息化、区域化、全球化趋势,现代科技呈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并以高度综合为主的整体发展趋势,边缘学科、横断学科、综合学科不断涌现,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交叉、渗透和汇流趋势越来越明显。这就要求培养的人才应该具有综合运用知识信息和创造新技术的能力。体育专业毕业生,对本专业的学习所花时间比较多,专业过硬,在工作中也具备很强的交流协作能力。但是除了本专业的知识掌握较好外,对其他学科的知识了解不多。这在一定方面限制这体育专业学生工作能力的发挥和才能的施展。

(四)教育教学原因

1.专业设置不合理。以市场为导向的专业设置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存在着严重的错位,因此就容易产生“结构性矛盾”,进而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2.培养目标分级不明显,课程设置系统性差。专科层次的培养目标成为本科培养目标的“速成型”和“压缩型”,而本科层次的培养目标又是研究生的“扩展型”和“延伸型”。要求与规格脱离实际,各层次界限模糊。3.培养模式单一。许多体育院校在学生的培养模式上过于对运动技术的掌握,而忽视了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毕业生综合素质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的现状。所以,就业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五)自身原因

1.自身期望值偏高。自身定位不准,理想与现实脱节;被动就业观念不正确,部分同学积极寻找就业机会的主动性不够。2.自身综合素质不足,缺乏创新意识。专业知识的宽度和深度不够,参与和体育相关性不强的职业竞争缺乏优势。3.求职路径把握不准。没有针对自己的切实优势,没有通过重点了解用人单位实际需求情况,把自己放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以提高就业率。

三、如何面对艰难的就业形势

(一)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大学毕业生择业时面临复杂的社会形势和日趋严峻的社会竞争时,会出现就业期望值过高,不切合实际或盲目寻求就业单位,急于求成,消极等待等的心理状态,要求必须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指导下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应认清就业形势,摆正心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学会在择业中不断调整自己的期望值,确定合理的择业目标。同时,除了掌握好本专业的知识外还要汲取其他学科的知识,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具有创新精神,随机性、灵活性的思维方式;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以面临更加激烈社会竞争;通过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

(二)正确认识专业与职业的关系

体育专业课是教给学生各类体育项目的技术动作与方法,提高学生技术水平,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和良好的思想品质,掌握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从而树立终身体育思想。专业是学习阶段的任务,是一种被动的接受,而职业是毕业后的任务,是一种主动的谋生手段,二者惟一的关联大概就是一些知识的背景。体育专业学生在就业方向上首先面向体育领域寻找就业岗位,就业面狭窄,而不得不选择其它职业,这时将是一种被动的接受转化为主动学习的过程。因为职业要求更注重的是你的综合素质,是你对该职业的一种敬业精神,为此应该主动学习、充电,为了干好工作而积极努力。

(三)把握各种求职渠道勇于尝试

借助各种渠道,把握就业机会。可利用人才交流会、网络资源等途径,寻找合适就业岗位,主动大胆把自己的真实才干推销出去,珍惜和抓住来之不易的就业机会。并且不要把目光局限于沿海发达地区及各大中城市。不要过重依赖离家近的地理优势,放下架子考虑到各贫困山区支教,支持祖国凭困地区的教育发展,为祖国的教育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提高办学水平

学校应针对就业加强市场调研,进行全面的教育教学改革,包括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在内的改革,以培养受社会欢迎、在人才市场上有竞争力的学生,符合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发展要求;开设具有专业特点、个性化强的课程,强化实践活动课程,满足学生多元化需要;更新教材内容,建立体现专业特点的教学内容体系,反映最新前沿学科发展动态,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适应21世纪科技、经济、社会的发展,使其成为宽口径、宽文化、厚基础、综合素质强的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型人才。

(五)积极指导毕业生就业,进一步完善和改进就业指导工作。

学校应根据自身的特点与实际情况不断探索与完善就业指导工作,在思想观念、管理模式和工作方法上要全面更新,要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机构建设,为毕业生就业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组织和经费支持。就业指导服务要积极、主动地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开设毕业生就业指导课;设立毕业生就业指导咨询站;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将有关就业信息及求职知识及时发布在网上,供广大毕业生查阅、咨询,从而帮助他们提高求职的技巧,掌握科学的自荐方法,增强社会竞争的能力。

四、结论

造成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低的原因是由国家政策、社会经济、学校培养和自身素质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社会经济发展和体育院校专业设置与社会人才市场对体育人才的需求脱节是主要原因。体育院校应按照社会的需求和国家对体育院校以本科教学为主、培养应用型体育人才的要求,在对体育专业本科生应该具有的知识结构进行全面论证的基础上,对本科教育的培养计划、课程设置等进行一定的调整,有针对性地提高本科毕业生核心竞争力,达到提高就业率和满足社会需要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先雨.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7:113-114.

[2]石伟,陈佩.大学生就业难之我见[J].当代经济.2008.1:118-119.

[3]陈延童,吴江秋,陈畅,张菊香.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及对策分析[J].高教管理.2008.17:79-80.

体育大学生就业 篇4

1 体育专业招生人数过大

体育专业招生受我国整体招生影响,招生数量是80年代、90年代初期的2倍或是3倍,这种招生局面严重违反了招生与用人之间的平衡。80年代初我国中小学体育师资数量明显缺乏,专业人员严重不足,但扩招以后,这种不足已变成过剩,体育人才是少数具有体育天赋的人所从事的专业,它的数量可以说应该不能超过学校已有教师的正常指数,但是体育院校因招生来源就是财源,谁也不去考虑体育是专门人才培养院校,也跟着大量扩招,致使体育学生文化素质提高,运动技能严重下降的局面。文化素质当然需要提高,但绝不是不要运动技能,体育院校是以运动技能为前提的。当今很多学生拿着体育院校毕业证书,但身上的运动技能却低的可怜,学体操的连单杠上最简单的动作也不会做,教学的技能和理论也差的厉害。这样的体育学生哪个学校愿意要呢?再加上这样的学生人数过剩,一个退休的老体育教师,身后就有数十个体育毕业生等着,这种情况是体育毕业生就业困难的根本原因之一。

体育专业教育仅仅培养体育方面的技能已远远不能解决学生就业和吃饭问题。扩招的结果就是造成就业困难,就不了业如何生存,学生到了工作阶段,靠丛事体育就业已经行不通了,而体育院校还是按着过去的人才培养模式去教学,就势必造成学生就业困难的局面。就是说学校目前根本就不缺体育教师,体育院校主要是培养体育教师的,应注重能力培养,不追求数量。所以希望我国计划招生部门,以及体育院校一定要考虑学生就业因素,不要盲目的追求发展,而浪费了人才资源。招生的盲目性是学生就业困难的明显原因,是否调查和研究,这都是明摆着的事实。就业已经如此困难了,学生第一不要报考体育院校了,学体育就业困难还学什么体育,第二体育院校招不来学生,还制定那么多的招生计划何用,赶紧缩小招生计划,按客观现实和教育规律办事,才能不出现体育专业生就业难的情况。

2 体育专业教学的科学改革

面对我国当前的体育招生形势,体育专业教学需要科学的改革。改革的方向第一应为减少当前的招生人数,提高体育招生的学费,专业院校不是大众学校,及特殊的学生可减少学费。第二改革体育专业生的培养计划,目前尽管体育专业在专业上丰富了体育学科的内容,比如体育装备专业,体育管理专业等等,但体育教育专业仍然没有较大的改革,随着改革开放,人们的生活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对体育的要求越来越高,体育教学在如何适应学生兴趣、如何是学生正确形成体育学科观,说得直白一点,就是怎么样让学生重视体育。记得前些年我国部分初中学校把体育纳入升高中的考试,效果其说不一,近些年这种考试恐怕早已烟消云散了。当前中小学师资的水平呈现表面化,注入不了新鲜的血液,致使学校体育仍然流于形式。学生一届一届的对体育的印象就是玩,就是休闲,没有人真正把体育当成一门学科来对待。体育专业院校当前最重要的课题就是如何使青年学生转变对体育的态度,用什么样的方法是学生认识到体育是人生当中极其重要的课程,如何让当前教育界的人士,都能了解体育,都能知道体育学科的知识体系内容。这是体育研究的重大课题。学生的培养,应尽量面向社会,对体育教育的技术示范有一定的标准即可,不需要达标技评式的考核。认为中小学的学生不需要那么精确的运动技术。体育专业生应有一项专项训练能力。更多的本事应在如何组织学生练体育、懂体育、知体育。因为学校的体育目的和核心就是增强学生的体质,围绕体质增强的主核心,教师就应在练习上,体质增强上,运动量的循序渐进上,让学生深入心里。体育是普通学生身体与技能打基础的阶段,所以掌握体育的科学手段不亚于身体练习的重要。人对事物的认识,总是要有一个认识掌握的过程,这个过程掌握了,思想也就产生了飞跃。同时体育专业学生应加大传统文化的学习,对科学知识,文化教育知识要全面加强。不然社会认识总是社会陋习的观点看体育,总认为体育教师就是身大力不亏,什么体育棒子,以及头脑简单等侮辱人格的桂冠都加在体育人的头上。这是一个矛盾的现实,尽管很多体育教师都提高了文化与知识能力,但总有少数人仍然脱离不了那桂冠的影子。因此体育专业也可以让学生跨专业学点其他专业,年纪大的时候,也可该改行,免得让教育业内人士认为体育教师除了体育什么也不能教。体育人才的培养改革是彻底改革体育教育致诞生开始所存留下的顽疾,这个顽疾不铲除,体育永远不会得到真正的反展。

3 中小学体育教学的改革

高校体育专业学要改革,那么中小学的体育教学也要改革。现今中小学体育教学仍然是过去的教学方式,从体育教学课本上发现,一些体育学者,仍然把体育拴在其他学科上,这里主要是指仍然把体育和其他知识等同,按一定的知识体系去分布在各个年级。这是不可行的,因为数学、语文、化学、物理等学科都存在一定的理论逻辑体系,可以说体育身体机能不存在这种逻辑体系,比如球类,分解动作在专业院校是可以的,但普通学生就不喜欢这样的教学,动作被分解后,整个运动的内涵趣味就没有了,这就像音乐一样不能一个音节一个音节的掌握,必须是体会一部完整的乐曲,从头到尾的弹出来,美术也一样,不能把人体的头部各种形态都练得最好,然后是身体,四肢,最后在根据人体的形态组装,这不是美术,没有人这样教美术。体育也是一样,不能破坏他的运动完整性。所以只能从学生的能力划分级别,从篮球的篮筐的高度,足球门的大小来分年级教学,要在学生的兴趣前提下强调学生的动作过程,教师示范是最重要的。同时,体育从小学就要在风雨课开设体育文化知识课,强调体育为国争光的精神,强调优秀运动员的那种拼搏精神和顽强为国争光的精神。要求学生从小就懂得体育是一门科学,身体生长发育更离不开人体运动即体育课。所以中小学的体育课应开设体育文化知识课,体育运动健身课,以及体育专项训练课。是教师各能发挥所长,老教师上文化体育课,青年教师上体育健身课,中年教师上体育训练课。学校体育教师不是饱和,而是大量缺少编制,缺少科学教学制度。绝大部分学校都是糊弄体育,有其名无其实。有几个教师领着学生玩一玩就算了,谁考虑什么科学教学。所以体育专业学生,怎么能就业呢?可以说,体育学生已经进入了层层的矛盾之中,怎么能寻求生存之路呢。没办法改行,体育教学资源严重浪费。所以中小学,包括高校的体育教学都面临改革,不改革就没有出路,不改革就业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4 体育专业学生就业的对策

体育是少数人的教育,也是少数人从事行道,不能盲目的扩大体育招生,把那些体育天赋不大的人也招到体育院校,这不仅影响体育院校培养质量,更让学生无法就业。体育才能不是一般的学生也不能报考体育专业,要从自己的能力出发,最好去报考高职院校学点技术生存能力。不能希望在体育院校混张本科文凭。目前,私人体育健身馆建立的比较多,学生可以暂时到哪里就业,可以当体育管理员,也可以当训练指导员,少数专业可自租场所招生训练,比如乒乓球、羽毛球、网球还有健身训练等等,都是就业的渠道,当今不能像过去那样,一毕业就有学校就业,挣着事业单位的皇粮,这种局面很难一时改变。另一种方式也可以到一些大企业工会就业,也可到体育用品商店就业,可以说只要当前不挑剔职业,就业的路子还比较广泛的。但就业的对策前提,还是要在体育院校学习好过硬的本事,什么都不会,什么都不行,谁愿意要你呢。所以体育毕业生在校期间要有几方面的准备:一方面是渊博的文化知识,当今的体育生绝不是以前的学生,只培养或强调体育运动技能,忽视学生的文化的学习,但当今体育院校对文化知识学习忠实的还不够,还需学生自学,一定要有强大的文化知识底蕴,他的目的就是为暂时改行用的。如果不愿意作上述就业,就可以凭文化知识做别的工作,商业、地产业、药业等等都可以,第二方面就是在学校要学好运动技能,学好训练指导的实践和理论。第三方面自学或在学校开设的其他专业学一门跨学科专业,宽泛自己的就业路子。

5 结语

适应社会发展需要,面对社会对体育人才需求的多样化,要对体育专业课程结构进行调整,应有计划的缩减体育专业的招生规模,适当扩充社会体育、体育康复保健、体育产业经营管理等方面课程,同时,要避免重实践轻理论,重术科轻学科,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等现象。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学生就业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与用人单位建立联系,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市场行情。建立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机制,从单一向多样,从统一向个性方向发展,培养教育教学能力突出的复合型人才。

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要随时代发展进行重新构建,建立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有效衔接和互动机制,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协调人才供给与就业市场需求之间的关系,培养具有较强社会实践能力、社会服务意识高的人才,是当前社会需求发展目标。

摘要:体育专业生面对就业的困惑是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问题,针对社会就业难的现象,该文着重从招生、改革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这种现象进行了论述与述评,并对就业相应对策。重点解释了就业困惑的原因和需要全社会对教育的理解或支持,以及教育业内需要科学的培养人才,在一定层面上回答了学生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并提出转变观念,适当减少体育专业的扩招,根据社会的需要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加强体育专业学生各方面的技术、技能的培养,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

体育大学生就业 篇5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上午好!

2015年,体育学院在学校领导的关心指导、有关部门和兄弟院部的支持帮助和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圆满完成了2015年学生管理和就业目标任务。现在我代表体育学院做一年来的工汇报交流,不妥之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学生管理工作

一、强化思想引领

学院以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为龙头,严格组织发展工作程序,开展党员教育庆祝建党94周年,开展时政专题教育,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识;组织学生观看抗日战争纪录片,开展反腐倡廉专题学习;寓教育与迎新中,开启《开学第一课》。思想引领带来学生精神面貌的巨大变化,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文明修身、报效社会成为新时尚,7名同学赴军营戍边报国。

二、深化学风建设

学院开展思想观念大讨论,专题研讨人才培养方案,邀请校友刘兵回校做报告,引导教师转变职能服务学生,在强化学风管理中发挥主导作用;开展纪律、诚信、考研等教育,加强早锻炼、晚自习等日常管理,正风肃纪整顿学风;实施班集体、团支部、学生综合测评等目标管理和考评,健全评奖评优制度,完善学风建设、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提升的激励机制。

三、搭建竞技平台

学院强化实践教学和专业技能培养,搭建竞技平台,系列赛事展风采。

2015年,学院组织师生获黄山市迎新春健身跑接力项目前四名,个人项目第一名;获市全民健身大赛健美操组一等奖及“最佳创意奖”;获省全民健身展示大会暨首届社会体育指导员素质大赛女子素质比赛第一名、男子素质比赛第三名和第六名。女子舞龙队获全国大学生舞龙舞狮锦标赛自选套路第一名、规定套路第二名、团体总分第一名与体育道德风尚奖;男子舞龙队获“中国·思南第二届全国舞龙大赛”规定套路第一名、自选套路第二名、障碍舞龙第三名、竞速舞龙第三名;拉丁舞团队获南京“国际标准舞全国公开赛”7项一等奖、7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

四、深化社会服务

学院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学生服务社会,在奉献中体现人生价值。与徽山路社区党委共建小区绿地、与五福街社区党委共同助创文明城市;与三区县合作组织学生担任中考体育加考裁判工作;组织送文艺到徽州区社区学校、到休宁县郑湾农村、到屯溪老年公寓、到休宁军营;志愿服务及执裁全国游泳锦标赛、羽毛球甲级联赛;担任黄山市、各区县和学校比赛裁判及志愿服务;协助安徽电视台遴选人员参加节目、送节目参加黄山市首届记者、听众节;全年校地、校企合作达到36项,参与学生逾千人次。

五、赢得社会赞誉

安徽电视台等媒体报道柯陆安同学舞起火狮传承民俗赞学子勇担当,安徽电视台报道学生参加110宣传称安全意识好,人民网等报道师生教小学生踢足球展风采,游泳教学成绩突出学校获大体协会游泳分会 “先进集体”; “四进四信”论文进入全省12强、新生演讲比赛获第二名、党风廉政建设竞赛、大合唱、党校考试成绩斐然展示了体育人的精神追求。

就业工作

一、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学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培养应用型体育人才。学院赴福建高校考察,取经应用型人才培养;上体、安师大、池州学院等近十所高校来院交流应用型教育教学改革;课程改革逐步深入,篮球专选课训练带动比赛、体育与公共协同、老师与学生同场竞技、校内与校外协调,学校首夺市篮球冠军;搭建应用型成果展示平台,在黄山市国际篮球争霸赛、黄山市篮球锦标赛、院迎新晚会等校内外大型活动中展示了体育舞蹈的艺术魅力。

二、坚持以市场为就业导向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强化校企合拓展就业平台。学院赴浙江、江苏等地开拓就业市场,调研社会体育应对健身、游泳人才培养之策;赴北京参加国际休闲体育大会,应对旅游+休闲体育、健康+休闲体育的市场需求;学院邀请飞扬健身学院、合肥金仕堡健身等来校上公开课;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组织学生到宁波、杭州、上海、苏州等20多家企业实习,涵盖健身、游泳、户外、跆拳道、网球等体育门类,培养学生适应市场能力。

三、培植职业技能

学院积极引导、大力推动学生以就业为目标强化职业技能培训,获取职业资格证,架通就业立交桥。学院组织学生参加游泳救生员等职业技能培训及职业资格鉴定;组织社会体育指导员、健美操、网球等国家职业培训及考证工作,开展了羽毛球国家二级裁判员培训工作;协商与威斯达健身学院利用学校资源合作培养健身教练。

四、强化就业指导

学院重视开展创新创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邀请校友回母校做创业指导,邀请企业人员来校为学生做健身职业引导与职业生涯规划;学院实施就业工作的一把手工程和全员工程,举办就业形势分析会,引导毕业生理性就业,到基层就业;强化就业的个性化指导,重视对就业困难人群的帮扶与服务,院领导、辅导员深入学生宿舍指导交流助推就业,实行专业教师与就业困难学生的 “一对一”就业指导与服务。

五、甘做先飞笨鸟

体育大学生就业 篇6

【关键词】社会体育;对口就业;研究

Our social sports major student’s employment problem research

Abstract:through using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expert interviews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 of Chinese social sports professional graduates’ employment present situation and restriction factor and countermeasure research.Conclusion professional counterparts,the employment situation is not optimistic,the existence of social demand,school culture two aspects basically restricts an element,should strengthen theoretical research,reform of course setup,strengthen practice and training,improve the entrepreneurial capacity,strengthen employment guidance to deal with.

Key words:Social sports;Employment;research

1.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广大群众对生活品质的也要求不断提高,以普通群众为参与主体的大众体育开始勃兴,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大。在此背景下,社会体育专业应运而生,并迅速成为体育院校的主要专业之一。新生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必然要不断经受新需求、新问题的考验。社会体育专业这个适应市场发展需求而诞生的新生事物发展并不顺利。从1993年天津体院率先开设该专业以来,先是进入迅速成长期,到2005年开设该专业的高校超过了200所,[1]然而到2009年底,这一数字减少到144所。[2]导致社会体育专业办学规模缩小,制约该专业发展的重要原因是学生对口就业困难。[3]企业的产品没有市场需求,则该企业会倒闭,一个专业的毕业生不能实现对口就业,则该专业会被市场淘汰。社会体育专业要实现科学发展,不断成长壮大,切实肩负起发展群众体育、提升群众身体素质的历史重任,关键在于有效解决学生对口就业的问题。

2.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我国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实现对口就业的制约因素和对策。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近12年来各级教育文件及相关学术论文,收集和参考了20所高校(包括10所体育专业院校和10所师范类院校或综合性大学)的社会体育专业教学计划及专业建设方面的有关资料。

2.2.2 专家访谈法

与湖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湖北师范学院、三峡大学、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广州商学院等社会体育专业的专家就相关问题进行交流。到湖北省体育局、武汉市体育局、黄石市体育局等相关政府部门就相关政策进行咨询。

2.2.3 实地调查法

到湖北省武汉市、黄石市、宜昌市的20个街道、53个社区进行走访调查,收集当前大众体育开展情况和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需求的第一手资料。

2.2.4 问卷调查法

根据湖北大学、湖北师范学院、三峡大学提供的450名于2008年—2011年毕业生信息,通过上门、邮寄、电话等方式发出关于实际就业情况问卷450份,回收281份,其中有效问卷256份。

2.2.5 数理分析法

运用Excel等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数理分析。

3.研究结果

在笔者发表于首都体育学院学报上《我国社会体育专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一文的前期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调查研究结果,认为当前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对口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主要存在社会需求制约、学校培养制约等两方面制约因素。

3.1 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就业形势

通过对部分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地区、从事职业、实际收入和对职业稳定状况等四方面情况进行调查,认为整体而言,该专业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3.1.1 就业地区

调查结果显示,有35%的受访毕业生在京沪地区就业,其次是东南沿海地区占24%,再次是以武汉为代表的省会城市占21%,返回原籍或在中小城市就业的占20%。大部分毕业生就业于经济发达地区,与社会体育专业在经济发达地区发展较好的现状符合。

3.1.2 从事职业

在256名受访者中,从事社会体育相关工作的有112人,从事教师职业的有43人,从事公务员职业的有25人,读研的有17人,从事其他职业的有59人。结果显示,有超过一半的毕业生没有从事与社会体育相关的职业,对口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3.1.3 实际收入

在256名受访者中,月薪在1000—1500元之间的有132人,在1500—3000元之间的有63人,3000元以上的有37人,1000元以下的有24人。有调查研究显示,2005年北京地区的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平均月薪在1000—1500元。[4]对照该结果,大部分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收入水平都能达到或超过这一标准。但考虑到本研究中部分受访者并非应届毕业生,且2005年以来全国的物价水平和工资水平都有明显提高等因素,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实际收入水平并不乐观。

3.1.4 工作稳定状况

社会体育专业实现对口就业的毕业生大多在体育俱乐部或体育用品公司工作。我国的体育俱乐部或体育用品公司大多规模不大,应对风险能力不强,即使是一些大企业也不例外。有学者对金融危机时期,江西理工大学09年、10年两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在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国内体育相关的产业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据统计09年末,生产运动服装、体育装备和体育器械的“安踏”、“鸿星尔克”、“特步”等原先占据10%左右的销售业务量,因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均跌至5%以内;国内有80%的健身俱乐部中接受训练的学员减少三至四成,加上流动资金链的断裂,开始纷纷倒闭,导致多数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只能从事其它行业工作,人才“外流”现象严重。2010届与2009届毕业生相比,在俱乐部就业人数从38.4%降到了26.7%,公司企业就业人数从41.0%降到了28.8%,而选择自主创业,继续考公务员、教师,暂未找工作的人从7.7%激增到31.1%。[5]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工作稳定状况并不乐观。

3.2 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对口就业制约因素

通过对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就业形势的分析,认为当前该专业毕业生实现对口就业主要存在社会需求、学校培养两方面制约因素。

3.2.1 社会需求制约因素

一是供需结构失衡导。一方面是我国体育产业特别是健身娱乐产业的快速发展,对于体育产业经营管理方向的社会体育人才需求量不断上升。以北京为例,2005年该市的经营性体育场所有1700余家,直接参与健身服务与管理的工作人员有24000多人,但其中体育专业人才不足20%,[6]对社会体育专业的人才需求缺口大。另一方面是如前文所述,大量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不对口。

二是有效需求不足。街道和社区是我国行政体制中最基层的层级,也是各项大众体育活动措施的直接落实者。经过对湖北省武汉市、黄石市、宜昌市部分街道、社区实地调查,发现这些部门最重要的职能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开展民政、计生等各项居民服务。开展组织居民体育活动并不是主要职能,受调查的街道、社区中没有一名是专职社会体育工作人员。可知,基层一线对专门的社会体育人才实际需求非常有限。

3.2.2 学校培养制约因素

一是对办学核心内涵没有达成共识。目前开设社会体育专业的高校有144所,专业名称呈多元化状态,有社会体育、有体育休闲、有康乐体育、有运动休闲等等,不一而足。专业的名称不统一反映出理论界对社会体育内涵有不同的认识。在学科发展之初,对内涵有多元化观点属于正常,但办学核心内涵达不成共识并不利于专业发展。

二是培养目标不明确。“思想决定行动”。培养目标是一个专业办学的灵魂,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处于核心位置。当前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方面是与体育教育专业雷同。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对社会体育专业主干学科进行规定。[7]有学者对全国57所学校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方案和课程计划进行对照,发现有38所院校是在体育教育专业基础上加上《专业目录》规定的五门社会体育主干课程,实际上是变相的体育教育专业。[8]另一方面是市场定位不准。部分高校将社会体育专业定位为培养以社会体育指导员为代表的基层体育组织、管理、服务工作人员。尽管按照《全民健身计划》要求,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极度缺乏,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上都难以和发达国家相比,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人均比例很低,[9]但是付费的社会体育指导服务还没有被我国居民普遍接受。在现阶段社会体育指导员只能作为公益事业,而无法成为专门的职业。

三是专业师资力量薄弱。在调查中,受访的毕业生不同程度反映该专业从业教师多数从业教师都是术科出生,教学采取“照本宣科”的模式,影响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的兴趣。

4.对策建议

针对存在的制约因素,提出对策建议如下:

4.1 理论界要加强社会体育专业核心内涵的研究

要尽早在社会体育专业核心内涵的研究上取得突破,各高校要尽可能统一思想、统一认识,确保形成合力。笔者认为社会体育专业的核心内涵应该秉承长远性和阶段性统一的宗旨。所谓长远性,就是服务我国大众体育的勃兴,为我国居民身体素质提升培养专业指导人员;所谓阶段性就是结合当前实际,以培养体育商业人才为主。

4.2 改革课程设置

改革传统的课程体系,适当增加实训选修课程,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实践课程从属的地位。具体来说可以增加健身指导员、运动营养师、拓展师等实训课程,增强学生专业核心竞争力。

4.3 强化实践实习环节

高校尤其是落后地区的院校应主动谋求与发达地区的中小学、俱乐部、企业等合作,建立实习基地,让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亲临金融危机的第一线,以此来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性和新经济形势下的就业忧患意识,为将来合理选择就业岗位提前做好准备。

4.4 提高创业实践能力

针对社会体育专业开设创业教育课程,由该专业有经验的教师主讲,同时聘请校内外相关专家结合当前经济形式就如何提高创业能力进行辅助讲座;鼓励学生把自己所学应用到创业活动中,如在健身俱乐部充当实习健身指导员、辅助学校相关部门进行体育场馆的管理和经营,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

4.5 加强就业教育引导

鼓励毕业生把创业和自我雇用作为一种理性职业的选择,大力开展创业教育,以社会体育专业特点为基础,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自我创业的意识。学校可以把往届成功进行自主创业的学生作为典范,向毕业生进行宣传和引导。

参考文献:

[1]陈永军.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的调查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6.

[2]谢绍龙.社会体育专业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对策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2009,11.

[3]肖雷,熊冰.我国社会体育专业可持续发展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6.

[4]王树宏,李金龙.我国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与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10.

[5]袁丽.体育消费市场化与社会体育人才培养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6.

[6]高斌,安琪.北京市朝阳区商业性体育与健身俱乐部经营情况与发展对策研究[G].武汉:武汉六城会体育科学论坛.

[7]张建会.我国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改革对策[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7,3.

[8]姚望.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重新定位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10.

[9]刘勇,曹刚.社会体育专业产业经营方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J].体育学刊,2005,7.

作者简介:熊冰(1984—),女,湖北武汉人,硕士,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教师,研究方向:社会体育、武术、体育舞蹈。

浅谈体育专业学生就业准备 篇7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专业,就业准备

对大学毕业生来说, 能否顺利就业, 能否找到一个理想或者合适的工作岗位, 最关键的就是要以人才市场为导向, 做好充分的就业准备, 使自己具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力。就业竞争是实力、智力、精力、体力的大较量, 也是政治素质、业务素质、身体素质的大较量。体育专业学生要想成为人才市场竞争中的优胜者, 就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较高的综合能力;在认清就业形势的同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面试时了解面试的有关内容, 熟悉面试中的问题, 掌握面试中的技巧。做好了充分的就业准备, 可以使体育专业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少走弯路, 给招聘方留下满意的印象, 从而获得求职的成功。

一、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1、认清就业形势摆正心态

大学毕业生择业是大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的第一步, 是他们人生中的一次重大转折。复杂的社会形势和日趋严峻的就业和择业形式, 以及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 是每一位大学毕业生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在就业时, 他们在各种选择面前无所适从:或就业期望值过高, 不切合实际:或盲目寻求就业单位, 急于求成;或是遭到就业信息的影响, 消极等待等等的心理状态。针对诸多就业心理, 体育专业学生应认清就业形势, 摆正心态, 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学会在择业中不断调整自己的期望值, 确定合理的择业目标, 遵循“服从社会需要原则, 发挥优势原则, 有利于发展成才原则”, 抛开以往非对口专业不入的就业模式, 树立“适合自己的工作就是最好的工作”的正确观念, 不攀比、不从众、不依赖, 主动出击,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职场中找到真正有利于自身成长成才的工作岗位。

2、正确认识专业与职业的关系

大学通常学两种课程:基础课和专业课。体育专业课并非是高难技术, 它教给学生各类体育项目的技术动作与方法, 提高学生技术水平, 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和良好的思想品质, 掌握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 从而树立终身体育思想。专业是学习阶段的任务, 一种被动的接受, 而职业是毕业后的任务, 是一种主动的谋生手段, 二者惟一的关联大概就是一些知识的背景。体育专业学生需要接受和掌握的是在体育教学时所学的基本技术、基本技能及相关理论知识, 在就业方向上也是面向体育领域寻找就业岗位, 如果该领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体育专业学生就应该考虑转行。但真正发现要改行时, 所付出的代价也仅仅止于“知识背景”而已, 这时将是一种被动的接受转化为主动学习的过程。因为职业要求更注重的是你的综合素质, 是你对该职业的一种敬业精神, 为此你会主动学习、充电, 为了干好工作而积极努力。

二、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1、具备扎实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素质

基本知识是知识结构的根基, 基本技能是对基本知识的实际应用, 基本素质是知识的内化。体育专业毕业学生无论选择何种职业, 也不管你在该专业取得了多么惊人和可喜的成绩, 都少不了扎实的基本知识、熟练的基本技能, 尤其是良好的基本素质。在校学习时, 体育专业学生首先要有“勤奋、求实、创新”的优良学风, 积极主动地掌握各种技术, 提高基本技能, 在努力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 多学习理论知识, 使科学的理论知识有效地指导实践技术的运用。其次, 要多涉猎相关学科的知识, 诸如心理学、解剖学、经济学、教育学、管理学等等学科, 同时要加大外语和计算机学习, 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第三, 注重自身修养, 提高自己的基本素质。在求学的同时, 学会做人的基本原则、基本道德、基本礼节等, 完善其道德人格, 提高其道德素质, 使自己成为一个有诚心、有责任心、德才兼备的人才。

2、积极收集就业信息

就业信息的收集是毕业生求职过程的生命线。谁准备的充分, 收集的信息比较全面、及时、有效, 谁就能在就业过程中掌握主动权, 走好从学校迈向社会的第一步。一般来讲, 就业信息指的是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信息。毕业生自行收集就业信息的途径主要是通过媒体与中介、求职网络、各种层次的人才招聘会、关系网、社会实践与实习单位等途径获得, 在得知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信息的同时, 也应了解一下用人单位的发展状况与显著特点。做好这些准备后, 体育专业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收集到的信息, 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和兴趣爱好, 以及自己对职业的需求现状, 有针对性地向几家用人单位发出求职简历。

3、撰写简洁明了的求职简历

作为求职者, 需要通过简历告诉应聘单位自己过去取得的成绩, 因此简历的制作也为求职者提出了一个高的要求。一般有两种类型的简历可供选择, 一种是时序型, 一种是罗列型。时序型简历就是按照逆时序记录你的经历, 将最近发生的事情写在开头, 依次向前推演。

在简历中主要体现自己在体育专业课程中所取得的成绩、英语和计算机等级水平、获得奖学金和各类荣誉的具体情况、参加校内外体育活动中所取得的名次、以及社会实践情况。因为招聘单位往往注重的是应聘者现在的表现怎样, 现在取得怎样的成绩, 达到怎样的技术水平, 而不是了解如何发展到今天这个样子。简历二是罗列型简历, 主要突出自己所学的专业、所专修的课程、取得最好的运动成绩以及最主要的经历。因为学生的社会经历不是非常丰富, 因此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 还是更适合用时序型简历。但仅仅罗列成就并不足以吸引目光, 同时简历中的内容一定要真实, 不要存在侥幸心理弄虚作假, 因为用人单位更看重一个人的道德品质, 所以, 简历还应主次分明、实事求是, 在设计上简洁明了、一目了然。

三、掌握择业面试技巧

面试是求职的最后一关,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相对于之前的求职过程, 面试要求应聘者在有限的时间里充分展示自己各种能力, 因此, 掌握面试技巧对于应聘者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1、注重礼仪, 给对方留下好的印象

能否取得面试成功, 除了取决于求职者的学习成绩、基本素质和工作能力外, 得体的言谈举止及仪表也是十分重要的。注重仪表、举止, 并不意味着一定能找到好的工作, 但过分邋遢, 举止不雅, 必然会影响求职择业。穿着打扮有意无意反映一个人的修养, 仪表往往影响招聘方对你的第一印象。作为体育专业毕业生, 在面试时, 首先应穿着运动装, 给人一种朝气蓬勃、健康向上的感觉, 同时也体现出体育专业的运动特点。其次, 要提前到达面试现场, 无论什么情况下, 都不要让应聘官等你, 同时调整一下自己的心态, 做一些简单的准备。再次, 举止文明有礼节, 无论自己的面试是否成功, 处处都要给人一种有修养、有风度的感觉。

2、锤炼语言, 巧妙回答, 为面试成功提供保证

语言是人们交流的工具, 语言表达艺术反映着一个人的成熟程度和综合素质。对应聘者来说, 流利自如、机智幽默的谈吐是面试成功的必要条件。面对招聘方提出的问题, 应聘者一定要把握重点, 简明扼要的回答。一般情况下要结论在先, 议论在后, 先将中心意思表达清楚, 然后再做叙论, 这样会让招聘方产生一种条理清楚、有理有据、简洁明了的感觉。遇到自己不懂不会的问题时, 不要回避, 更不要不懂装懂, 应诚恳坦率地承认自己的不足, 对于一些难以回答的问题, 一定要沉着冷静, 巧妙回答, 机智幽默的语言往往会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 有助于化险为夷, 并给人以良好的印象。

3、展现自我, 尽显个人特色

面试时招聘方会在很短的时间内接待很多应聘者, 相同的问题问若干遍, 若类似的回答也要听若干遍, 就会有枯燥、乏味之感。只有独到的见解和具有个人特色的回答, 才会引起对方的兴趣和注意。体育专业学生的优势就在于作风干练, 善于表现自我。在应聘时, 应试者要及时地敢于表现自己, 在有限的时间、有限的空间中展示自己与工作有关的专业特长;充分展现自己的一般特长, 如语言表达、人际关系、组织管理等;充分展示自己业余爱好方面的特长, 如摄影、写作、书法、绘画、歌舞等。求职者谈论自己的特长和爱好时, 可结合应聘岗位的特质和特征, 不要泛泛而谈, 在表现自己的专业特长时, 应动作大方、优美, 不失规范, 切忌紧张, 拖泥带水。

总之, 体育专业毕业生在选择用人单位时, 一定要结合就业现状, 认清形势, 给自己有一个合理准确的定位, 面对招聘方, 充分表现出自己的专业特长, 展现自己的个人修养、文化内涵、组织协调等能力, 以顺利通过择业面试, 为胜任社会工作走出坚实而重要的第一步。

参考文献

[1]、刘素婷.大学生择业中的素质准备[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 (16) .

[2]、宋桂言.大学生毕业前的准备[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 (16)

[3]、李永洪.当代大学生择业面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探析[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5 (5) .

体育大学生就业 篇8

大学生就业问题,关系国家经济建设、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关系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关系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在大学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的归途时,大学生就业问题也成为高校及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体育院校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级体育人才的基地,体育院校大学生的成才质量势必直接影响到我国体育现代化建设的方向和进程。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和大学生就业制度的改革,体育院校毕业生必须与其他高等学校毕业生一起加入到就业竞争的大潮中。目前,我国体育院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因此,对体育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有利于我们根据社会需求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更好的实践科学发展观,有效地推动我国体育学科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1 就业形势分析

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在“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双向选择”的新形势下,社会的需求应成为体育院校改革的重要前提。体育院校大学生如何在市场需求与高校教育之间保持一种相对的平衡,这已成为我们目前体育院校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伴随整个社会经济文化的改革和发展,国家提出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目标,从1999年起,我国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根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2002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为145万人,2003年为212万人,2004年达到280万人,2005年为338万人,2006年达到413万人,2007年达到495万人,2008年为559万人,2009年即将毕业的611万大学生就业形势面临严峻挑战。而相对于招生人数日渐庞大现状,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却呈逐年下降趋势。2002年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为80%,2003年为70%,2004年为73%,2005年为72.6%,而对体育类专业,这个数字更低。

世界金融危机发生后,大学生就业问题就更加凸显了,在今年611万等待工作的应届毕业生中,体育专业毕业生是一个庞大的群体,由于其专业的指向性较强,与他们专业对口的岗位似乎不多,其中还有的岗位虽然对口,需求却小。因此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

2 体育院校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

目前,体育院校大学生就业同其他大学毕业生一样,存在四个方面的影响因素:即社会、用人单位、高校与毕业生本人,造成就业难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四者之间存在较大的矛盾,影响了体育院校大学生就业。

2.1 社会环境方面的因素

首先社会就业制度变革影响毕业生就业。1993年国家教委规定高等毕业生就业由传统的“统一分配”向“双向选择,自主择业”过渡。就业制度的改革打破了长期形成的固有模式,如今的毕业生在短时间内还难以适应社会变化,体育院校毕业生由于专业覆盖面窄,社会需求少,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而且在世界金融危机未过,就业机会紧缩的现状下,这多少也是造成毕业生滞留的原因之一。

其次,人才资源存量增加,社会需求趋向饱和。我国高等教育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其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人才资源大大增加,大学教育由过去的精英教育过渡到大众教育。根据教育部的统计,大学本科毕业生待业人数年年增长:2001年是34万人,2002年是37万人,2003年是52万人,2004年是69万人,2005年达到了79万。目前我国经济正在进行结构调整,劳动力市场供需矛盾趋于紧张,世界金融危机发生后,大学生就业问题更加凸显。体育院校情况和全国情况基本相同,各体育院校毕业生就业面临困难就不足为奇了。

还有社会对体育的认识也是影响毕业生就业的因素之一。无论是体育专业院校还是综合类、师范类体育专业。其在专业设计上很大部分是面向体育教育,学生毕业后将走上体育教师的工作岗位。但是长期以来,体育教师却并非多数毕业生的优选工作,除了少部分毕业生向往教师职业,大多数毕业生将体育教师作为万般无奈后的垫底选择,这其中就是因为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较低,社会对体育抱有一定的偏见,体育教师在同校教师中的地位不高,待遇普遍不如主要科目教师,出现“同工不同酬”的现象,而且学校体育工作不受重视,这就使体育教师缺乏职业认同感和成就感,导致体育教师流失现象过重。还有在农村地区和欠发达地区,教育欠账很多,在教育经费不足,教师编制不够的情况下,体育教师必然成为被牺牲的部分,因此造成基层农村体育教师缺口很大。

2.2 用人单位方面的因素

用人单位对体育认识缺乏公正性。在我国,部分企事业领导对体育认识不足,认为体育锻炼不需专门的体育知识指导,对职工体育缺乏足够的重视,自然就不会给体育人才有应聘的机会了。目前全球金融危机未过,体育教师岗位也变得紧俏起来。但今年很多发达城市招聘体育教师一般倾向与本地户籍的毕业生,而且有的甚至明文规定不要女生,这一条件将大部分毕业生拒之门外。

2.3 毕业生方面的因素

一方面体育院校毕业生择业价值标准趋向商业化,从业观趋向务实化。许多毕业生紧盯经济发达的大城市,不愿意到基层农村去。在首都体育学院刘海元副教授近期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我国学校体育现状调查及发展对策的研究》显示,我国大中小体育教师总量约有50多万,相对其他学科教师数量较少,根据测算,我国体育教师总体数量缺额约30万人,并且四分之三在小学。2008年国家教育督导团调查的结果也充分证实了中小学体育教师缺额的现象。

另一方面毕业生缺乏自我职业生涯规划。体育院校大部分毕业生在大学期间没有进行自我职业生涯规划,不了解社会的就业趋势和就业环境,更不能很好对自己进行定位,抱着“过一天混一天”的态度,学习方向不明确,这样四年下来可想而知,在当今社会竞争激烈下,综合素质缺乏自然会被淘汰。

2.4 体育院校方面的因素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设置和培养人才质量及就业形势,是造成体育教师数量缺乏的因素。据资料显示,2008年全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点共有282个,培养了大批的准体育教师,但是由于现在高等教育质量存在共性问题,体育学科自身滞后性使不少对口毕业生不能胜任体育教师岗位。

从体育专业上看,现在的培养量实际上远远超过了社会的需求量,而且有的专业仅从名称上与体育有关,但实际上甚至没有对口的岗位,可以说是“死专业”。目前,体育院校的课程结构体系不尽合理,呈现出一般基础薄弱,专业基础面窄,课程结构层次配置呈现出:重技能,轻理论;重术科,轻学科;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必修课,轻选修课等特点。这样结果会导致培养人才缺乏灵活性,学生知识面窄,缺乏独立自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差,于是毕业生不觉已走进择业困境之中。

3 对策与建议

1. 调和平衡供求渠道

要想既解决体育毕业生就业难,又解决不少地方奇缺体育教师的现状,需要打通供求渠道。首先,高校要切实落实好《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根据实际细化通知要求,提出可操作的具体举措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其次,各地要按国家要求加快配齐配强体育教师。

据统计,2007年体育院校所有专业毕业生数为22607人,招生25909人,在校生92526人,离30万体育教师的缺额还比较大。因此,高校要合理规划体育教育专业布局,深化学生培养模式和课程改革,优化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布局结构,有计划地建设好普通中学、小学、幼儿园师资培养基地。一方面是亿万青少年体育锻炼需要更多的“领路人”,一方面是万余名体育专业毕业生渴望“归宿”。这两方面若能调和与平衡,让更多的毕业生在体育教师的舞台发光发热,必能一举两得。现在已有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愿意投身教育事业,国家和相关政府部门应抓住这个机会,出台相关政策,积极打通供需渠道,提高体育教师待遇,吸引大学毕业生投身体育教育。

2. 学校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调整课程结构

学校一定要慎重考虑培养规模,就业方向和社会需要的问题,要事先考虑好自己的市场和出口,特别是对于体育教育这样的专业,技术性比较强,应以职业教育为主,不能盲目地“社会化”,不能盲目地扩招,要优化体育人才结构。高校要处理好体育人才的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关系,找准社会需求与学校培养方向的结合点;应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树立“素质教育,终身教育”的观念,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及综合能力的培养,强化计算机和外语教学,重视学生动手能力,充分考虑专业和学生发展的需要,调整必修与选修课的比例,在教学内容上将传授知识与育人相结合。并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培养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协调统一的复合型人才。

3. 大学生要转变观念,提早规划,提升综合素质

毕业生要想在就业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须从自身实际出发,深刻认识就业形势,就业市场和现代人才观,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主动使自己适应市场需求。要从入学就开始关注自己的职业走向,在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和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要与时俱进,找准前进方向,把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联系起来,在学好知识,提升能力的同时,更要注重对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把自己培养成为融体育、科技、人文教育于一体,集道德、文化、专业素质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就业时找准自己的方向,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开创事业,服务社会。

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征途中,国家将会需要更多的体育人才。尤其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其实很需要体育专业知识的人才,体育专业毕业生大有可为,特别是国家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农村担任村官的大背景下,体育专业毕业生需要扭转就业观念,打开心胸,放开视野,降低身价重新认识自我,在更广阔的天地里锤炼自己,丰富自己,厚积薄发。

4. 拓展就业渠道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尤其是国家体育总局提出“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的主题口号给神州大地带来巨大变化,人们参加健身体育活动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人们追求身心健康意识渐浓,体育大众化,体育生活化已是大趋势。这就需要越来越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和健身行业管理者,这些岗位必将成为体育院校毕业生就业新途径。

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促使我国体育产业快速发展,这就需要一批即懂体育专业知识又懂管理的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这也为体育院校毕业生提供许多就业机会。

因此,在肯定大学生就业压力大,竞争激烈的同时,并不能否认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给体育院校大学生同样提供了更加宽广的就业环境,拓宽了体育院校大学生的就业渠道,但要从真正意义上解决体育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就必须找准社会需求与学校培养方向的结合点,做好体育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从根本上提高体育院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适应并满足社会的需求。

体育院校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于近期出台的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七项措施,进一步贯彻落实好中央和教育部制定的扩大就业的相关政策,做好“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农村教师特岗计划”、“三支一扶计划”等工作,鼓励毕业生到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农村地区第一线工作;支持体育毕业生入伍,投身国防建设;鼓励大学生到农村中小学任教。通过加大政策扶持和服务力度,将会培育出更多新的就业增长点。

参考文献

[1]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发展2006年度调查报告[OL].http://biz.163.com/06/0403/18/2DQAN7R500020QDS.html.

[2]体育教师岗位渴望更多高校生本科生就业大调查[N/OL].中国体育报,http://www.sports.cn/.

体育大学生就业 篇9

1.“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就业形势

处于社会经济“转型”与增长方式发生变化的社会环境中的“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遭遇了“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史上的瓶颈期。据统计, 仅2009年我国的高等院校毕业人数高达六百余万人, 毕业人数持续走高, 若加上2009年以前已经毕业还未解决就业问题的大学生近五百万人, 2009年全国急需就业的高校学生有一千万左右。这就使得本来就已十分严峻的“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不容乐观。虽然从2010年到2012年, 三年来国家采取了多种措施, 这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体育专业毕业生“毕业即失业”的就业困境, 社会体育工作人员还有待增加。

2. 影响“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因素分析

2.1“体育专业大学生”的“综合能力”欠缺

影响“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的因素首先是“体育专业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不过硬。综合能力具体是指在读书期间所练就的能够在最大程度上解决自身就业问题和进行职业选择及实现人生追求的综合素质。以上分析可知, “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指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及社会实践过程中所积累的求职本领及相应的应变技巧和策略, 因此不是单指学生所练就的基础体育能力和本领, 而是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应付各种就业及人生问题的能量的总和。但是, 有很大数量的高等院校体育学生养生成了片面看问题的不良习惯, 例如不重视文化课的学习, 遇事不寻根问底等, 最终没有使自身的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长此以往致使求职情况令人担忧。“就业能力”的强弱只有在社会求职过程中才能够体现出来。就业能力高的大学生其就业成功率就高, 反之亦然。因此, “综合能力”不过硬是造成“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困境的首要问题。

2.2“就业观念”急待转变

“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观念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也是造成其就业能力问题的关键问题之一。伴随着社会转型期的到来, 由以往计划经济人才缺乏时代的政府集中安排毕业生向毕业生和企业的双边权衡、择优录取, 进一步转向毕业生根据自己的人生规划和就业理想自由择业、自主创业, 因此, 高校毕业生自由择业、自主创业, “充分行使自己自由人的权利”, 变成了一种时代的必然选择, 这给“综合能力”不过硬的“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提出了棘手的难题。即便如此, “就业观念”急待转变的“体育专业大学生”缺乏应有的观念预备, 这已经成为影响“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因素。

2.3“就业技能”不熟练

影响“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第三个因素是“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就业技能”的不成熟、不熟练。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就业已经是毕业生和企业的双边权衡、择优录取的选优过程, 这就给学生的求职策略和应对技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然而有很大一部分高校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不明确、缺乏未雨绸缪的本领和思想意识, 于是出现了或盲目贬低自己或者不切实际地盲目求高等属于“就业技能”的不成熟的问题, 以高校责任的角度来分析可知, 高校在“体育专业大学生”的综合能力方面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 高校只是部分地负责学生的体育技能的教学问题, 对于学生在就业时急需应用的应对策略上着力不足, 依然还有很大的努力空间。

2.4 就业“心理压力”偏高

就业“心理压力”偏高是影响“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第四个因素。一般认为“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心理自我调节”能力很强, 性格大多开朗外向, 相应地产生就业心理压力较其他专业大学生的几率较小。而事实上, 过高的就业期望值及学业成本导致“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压力过高, 从而对“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产生不良影响。

3. 培养“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

3.1 完善“体育专业大学生”的“人才培养体系”

养成“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的首要着眼点就是要完善“体育专业大学生”的人才培养体系。体育专业的育人方案必须突破以往的“重训练、轻文化”及“重金牌、轻能力”的教育理念, 形成系统的“重视技能、重视能力、重视能力、重视综合素养的体育课程方案”, 针对体育专业学生个性强的现实, 实施“一对一”计划, 帮助毕业生量身定制一套适合自己的职业规划, 引进尽可能多的课外实践和岗位预定, 逐步养成大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使学生经过一个时期的社会实践参与过程, 基本能够胜任职位。

3.2 实施“创新创业”计划

“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基础教育与培训的目的是为了让他们会熟练运用所学的体育知识与技能, 养成基本素养, 而“创新创业”教育则是以基础教育与培训以外的手段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为目的。虽然有关的政府主管部门已经提出了在高校教育系统实施“创新创业”计划, 并制定了相应的政策, 然而由于高校现阶段存在的教室等硬件和软件问题, 这一计划在高校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实施, 为应对“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就业选择难题, 有关的高等院校应该加大力度实施创新创业计划, 尽最大努力地在学校开展创业工程。因此,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之一。

3.3 加强职业规划教育

一位创业成功的高校学生说出了大学期间进行职业计划的意义, “谋划好大学生活, 就计划好了你的人生”。短暂的大学时光不仅是“体育专业大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阶段, 也同时是人们进行自我客观评价、制定就业方向的的关键阶段, 大多数体育专业学生在读大学的初始阶段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定的焦虑心理, 若是在这个时期抓住学生的心理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辅导, 能够帮助他们制定大学期间的学业生涯和规定职业道路, 以此养成学生做事的目的性和自我约束力, 与此同时, 也实现了体育教育的目的。因此, 要培养“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必须对其加强职业规划教育。

3.4 加强学生心理辅导

针对影响“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就业“心理压力”偏高问题, “高等院校应该筹备成立心理咨询室, 要求辅导员老师有计划地对“体育专业大学生”, 特别是体育专业毕业生进行心理健康检查, 及早的发现“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力争做到及时解决。高等院校应该以“心理咨询室”为“基地”, 邀请知名心理医生对各个院系的负责人及教师进行心理培训, 提高其应对“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的技巧和能力。另外, 高校还应该通过其他途径加强学生心理辅导, 增强“体育专业大学生”成功就业的信心, 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摘要:影响“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因素有:综合能力不过硬, 就业观念急待转变, 就业技能不熟练及就业心理压力偏高;培养“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有: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计划, 加强职业规划教育及加强学生心理辅导。研究旨在为提高“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 进而为缓解“体育专业大学生”不容乐观的就业形势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王长虎.浅析我国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高等教育, 2013 (1) :27-28.

[2]曹曦东等.关于培养社会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思考[J].景德镇高专学报, 2009, 24 (2) :52-54.

[3]姜凤艳, 刘振忠.河北省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及对策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2012, 26 (5) :33-35.

[4]赵雅玲.高师非师范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压力及对策[J].企业技术开发, 2010, 28 (3) :169-170.

[5]汪元榜.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建设现状与改革发展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7, (7) :35-37.

[6]朱坚, 余杰.大学生就业问题调查与分析[J].教育与现代化, 2005, (9) :45-47.

体育大学生就业 篇10

当前,随着素质教育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学生在进行大学专业的选择时,选择了体育专业。这说明素质教育对民众,特别是学生群体有了较大的影响。随着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增多,首先出现的一个较为严峻的问题就是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问题较为突出。随着体育专业大学生人数的逐年增多,问题愈来愈严重。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就要从就业问题的根源着手,深入分析造成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原因,以便找寻相应的解决对策。

1.1 主观问题

在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问题中,有一个较大的、不可否认的问题就是体育专业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主要的问题有两个:一个是自身专业水平较低;二是就业期望过高。这两个问题是出现在当前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问题中的两个主要的主观性问题。

在这两个主观性的问题中,一个最为主要也是最为根本性的问题就是体育专业大学生自身存在的专业水平不高这个问题。这个问题也可以说是一个较大的问题,甚至可以说是当前体育专业大学生所存在的就业问题的根源性问题。在体育专业在校学习期间由于学校教育专业的选择性问题以及大学体育专业的大学生在学习态度及学习方法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就导致大学体育专业的大学生存在着专业素质不高的问题。所以在进行就业选择的过程中,就会因为专业素质不高而错失良好的就业机会。在大学体育专业大学生进行就业选择的过程中还有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就是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期望值过高。在就业前,体育专业学生由于缺乏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对于即将进入社会参加就业抱有极大的期望,而在进行就业选择时就会发现自己的期望与现实有着较大的差距。这就会导致体育专业大学生在毕业之后进行就业选择时出现较大的问题。

这些问题都是大学体育专业大学生自身存在着的就业问题,所以这些问题的解决往往需要从大学生自身出发,才能寻求到合适的解决办法。

1.2 客观问题

在当前大学体育专业大学生存在着的就业问题,还有一个较大的方面就是客观性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存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学校方面,二是用人单位方面。学校方面的原因也可以说是一个较为根本性的原因。在对大学生进行专业教育的过程中,学校承担着重要的责任,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学校教育的过程中,由于学校对就业形势的把握不够准确,在对体育专业大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就会存在着不贴近社会需要等问题,导致培养出来的体育专业的大学生在进行就业选择的过程中,不能够拥有较好的专业方面的表现,从而导致就业问题的出现。学校在对体育专业大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还容易出现的一个问题就是严进宽出。这是指,在录取学生时的要求较高,一旦体育专业学生进入学校之后,就会对体育专业的学生放宽要求不能够严格要求。虽说大学生的学习更多的是靠自身的毅力,但是学校的监督和促进也是必不可少的,加之体育专业的特殊性与其他专业有所不同,在进行学习效果的考察时有着较大的随机性和困难,所以就会导致当前的体育专业大学生自身的专业素养与社会人才的需求有较大的差距,从而导致体育专业大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出现问题。

当前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还有一个较大的问题就是用人单位提供的职位较少。不可否认这确实是一个较为突出也是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在体育专业大学生进行就业选择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需要有人给他们提供一个就业岗位。或是由于全民运动思想的影响不够全面,致使社会上为体育专业的大学生提供的岗位不多。体育专业大学的人数逐年增多和少量的就业岗位两者的存在,就会导致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2 就业问题的解决对策

在对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着的问题进行细致分析之后,就需要根据这些问题找出相应的解决对策,解决当前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2.1 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

在当前体育专业大学生存在的就业问题中,一项极为重要也可以说是根本性的问题就是体育专业大学生自身的专业素质不高。这是形成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原因。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就要从两个方面出发,携手解决这一根本性问题。一是从大学生自身出发,只有大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不断地进行自我专业素质的提高才能够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中为自己占得一席之地。而要从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培养方面入手,在对大学生进行培养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学校有着较高的就业形势判断力,为大学体育专业生打造良好的培养计划和严谨的教学态度,从而培养出优秀的、适应社会需要的专业性体育人才,这也是解决当前大学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根本性对策。

2.2 提升社会重视度

在对大学体育专业生进行良好的教育,使大学体育专业生有着较高的自身专业素养之后,也需要社会为其提供就业的机会。在社会中,由于社会整体对体育运动的重视不够,对体育专业的了解不足,就会对于体育专业学生仍然存在着一些偏见,认为这是一些不爱学习的学生偏门左道的升入大学的途径。而且由于社会整体体育运动的需求不高,就会导致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出现。只有提高社会体育运动的重视程度,才能够为体育专业的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2.3 另辟就业道路

对于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时存在的问题,还有一个较好的解决对策就是体育专业大学生要找寻新的、适合自己的就业形势和途径。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为自己寻求体育相关的创业机会。这样既解决了自身的就业问题,也可以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3 结语

当前体育专业大学生在进行就业选择和就业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可以概括为两大方面:主观和客观。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从问题存在的原因出发找寻问题解决的办法。在对当前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分析之后,寻找到合适的解决对策希望能够为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就业提供一定的帮助,从而能够缓解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多的有着体育兴趣爱好的大学生在进行大学专业的选择时选择了体育专业。但是,体育专业学生人数的增多,就意味着体育专业的就业生较多。近年来,体育专业的大学生在就业上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该文从体育专业生存在的就业问题出发,对当前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分析,并找寻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体育专业生,就业,问题,策略

参考文献

[1]吴洪革,林文贤.体育教育实习改革的实践研究[J].高师理科学刊,2011(4):117-120.

[2]赵月霞.河北特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着力点[J].河北学刊,2011(4):202-205.

[3]董广叶.体育专业大学生文化基础的现状分析与适宜知识储备探讨[D].华东师范大学,2008.

体育大学生就业 篇11

[摘要]文章对当今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素质状况、就业状况进行了较为翔实的分析,结合体育部门及用人单位对体育人才素质的要求,提出了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途径,以适应社会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素质能力培养的要求,并希望能够对实施高校体育教学新的课程体系有所启示。

[关键词]体育教育 素质能力 就业状况 培养途径

[作者简介]胡毅(1971- ),男,四川宜宾人,宜宾学院体育系办公室主任,讲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与训练;李阳(1981- ),男,陕西宝鸡人,宜宾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体育产业与体育经济管理。(四川宜宾644000)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33-0098-02

由于我国高等院校的扩招,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本专业的就业已经不能消化;过去单一的体育教育的就业去向,逐渐转变到以体育教育工作为主,辐射多领域、多行业。原来的旧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因为综合素质较低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这就给普通高校体育专业教育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学校不仅要培养学生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还要培养他们具备其他多方面的知识,积极适应就业市场需求。面对就业新形势,应强化体育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的体育人才。笔者认为有必要重新思考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在专业方向、课程设置、师资力量等方面的新要求。

一、我国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状况分析

我国高等院校不断扩招,使得毕业生人数每年都在增多,这就给毕业生就业造成了很大的困难,特别是体育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具体表现为:(1)思想上没有做好就业的准备:大学生长期生活在学校,整天都和同学们在一起学习生活和训练,对社会的就业现状不关心、不了解,对自己马上就要毕业走上工作岗位感到突然和惶恐。(2)就业范围不广: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属于师范类学生,学习的知识都与教育有关,所以,大部分学生毕业以后都还是要回到学校教书,到别的单位工作的学生极少。(3)就业渠道不多:现在大学毕业生就业一般都是在等到自己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以后,回到各自生源地,再寻求适合自己的工作,然后报名参加考试;另一种就是没有毕业的时候,等待用人单位来学校招人,这种就业都是用人单位需要什么人才,才签合同,且一般都选择专业和综合素质较好的学生。(4)学生期望值太高:这部分学生是没有很好地给自己定位,地处城市、工资高的、好的单位去不了,而地处边远的乡村、工资收入较低的单位又不愿去,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高不成、低不就的思想,没有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总是想一步就能找到一份好的自己满意的工作。

二、用人单位对体育人才素质的要求

(一)体育教育部门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素质能力的要求

1.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综合知识。体育教师在工作中要不断更新技术和技能,要“一专多能”,拓宽知识面,不但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还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综合知识。在知识更新周期缩短的当今,新知识、新技术对教师的智能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体育教师必须钻研业务,力求精通所任学科的专业知识,不断吸取新知识,使自己具有运用多种知识的能力,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以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给学生传授更多的新知识。

2.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中心,教书育人是教师最基本的职责和最主要的任务。教师要胜任教学工作,必须做到熟悉教材,具有掌握各个教学环节、运用各种教学手段的能力。教学能力不仅表现在具体的教学水平上,而且表现在教学决策、教学管理、教学评估等诸多方面。

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对象是学生群体。这就需要教师必须具有出众的组织管理能力,而体育教师的组织管理能力,主要表现为课堂教学管理、课余训练、课外活动和体育竞赛的组织管理,以及对学生思想疏导、群众性活动组织管理等。

3.具有较高的运动技能。体育教师应全面、正确地掌握体育教学中的基本技术和技能,这种技能是一种规范化与普通化相结合,它是既能够讲解、又能够示范、还能够指导教学和训练的有机结合的专项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与提高,除了需要不断地钻研运动技术理论知识和学习掌握新技术动作外,还要注意根据不同的教学、训练对象在运动中的技术掌握情况,注意保持良好的体力和体能,以防止这种能力的衰退。

(二)社会体育部门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素质能力的要求

1.口头表达能力。从事社会体育工作的人,语言表达能力非常重要,因为要同各种各样的人进行语言信息交流,如果口头表达能力缺乏,很难做到良好的交流。口头表达能力包括以下两方面:演讲口才和专业口才。社会体育工作的开展,需要能够向公众宣讲体育的方针、政策;在社会活动中,需要组织群众,并讲解在活动中应注意的各种事项。一般情况下,在对社会体育工作的实际指导时,需要我们用专业的语言来讲解动作要领,练习中使用专业口语。

2.社会交往能力。社会交往能力,是组织实现社会体育工作目标的一种必备条件,是创造良好人际环境的重要方法,也是社会体育指导员搞好各方关系,争取社会公众理解、支持的基本条件。社交能力是各种能力的综合反映,它是人的性格、学识、口才、阅历、经验等多种因素的融合。社会体育管理需要社交,社交推动社会体育管理。社会体育工作者所面临的是一个社会关系网络结构,其任务就是要有效地协调各种社会关系,以建立良好的社区人文环境。因此,社交能力的强弱往往成为衡量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社会体育工作能力的指标。

3.随机应变能力。在社会体育工作中,出乎意料的事情随时都可能发生,这就要求体育工作者具有机警、灵敏和随机应变的能力,包括超前应变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要能够根据不同的场合,处理出现的各种问题,包括公众纠纷、损伤、突发事件等等;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临阵不惊,保持理智,及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使问题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最佳的解决。

4.思维创新能力。思维创新能力主要表现在各种创新性思维过程中。所谓创新性思维,是产生各种有价值的新观念、新思维的认识过程。在社会体育活动中,离开创新,体育活动就缺乏旺盛的生命力。社会工作的人员可以对所要解决的问题加以广泛征求意见、采集方案,然后在多种方案中选出最佳方案。聚敛式创造性思维是逻辑地对各种观点进行评判、评论和选择其中最佳观点的过程。这种创造性思维主要普遍存在于决策和管理活动中。

(三)其他非体育工作部门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素质能力的要求

近年来,用人单位越来越实际,越来越重视人才的适用性,希望新录用的人一上岗就能用得好,那么,增设实验性课程,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就更加重要。所以,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除了学习本专业的课程外,还要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感受社会,感受市场竞争,积累社会经验。通过此类活动,让学生在工作中可以较快地脱颖而出。

三、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途径

(一)明确指导思想,更新教育观念

在过去几十年里,以传授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简称三基)为教学目标的体育教育思想,造成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知识面狭窄、社会适应能力差。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与实施,以及社会对培养人才要求的提高,高校体育教育思想和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体育教育人才的培养目标从过去单一地培养体育教师这一目标,转变成以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重创新”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因此,作为培养体育教育人才的高等院校要明确我国新时期体育教育的指导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主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树立注重素质教育,融传授知识、能力培养与提高素质为一体的教育观念①。

(二)加强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

专业知识素质是体育专业学生从事本职工作的基础,是教师专业素质和水平的体现。体育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是体教学生的立足之本,在体育专业学生知识结构中占主导地位。学生应系统而扎实地掌握该学科的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及时了解本专业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方向,了解本专业相关的学科知识。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必须掌握体育教学的知识和技能,能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体育教学的目标、内容和要求,掌握体育教学规律,能用科学的教育理论来武装自己,使自己具有与时代相吻合的崭新的教育观点。所以,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要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认真去学习、去练习,考评时严格要求学生,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去努力训练和学习。

(三)加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专业教育是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必须将人文素质纳入人才培养规划和教学计划。改革课程体系的教学内容,把培养体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作为课程设置目标,发挥课程的整体功能,把文化科学体系、能力培养体系和良好人格培养有机结合,增大人文学科课程比重,系统安排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同时教师要在所开设的课程教学大纲中增加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关理论和基础知识,深化课程的文化层次,使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

(四)加强学生社会体育工作的培养

首先,可以根据不同的项目,有针对性地组织训练,组织开展各种活动和中、小型运动会及各类竞赛工作,以培养学生组织各项群众体育活动的能力,从事社会体育工作的能力。其次,可以将学生带入社区实践。如,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为社区体育活动和体育比赛担任教练员、裁判员来提高自己的能力;担任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指导社区全民健身活动,为社区群众体育服务。再如,在健身休闲方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为健身休闲类俱乐部及健身房(武术、散打、跆拳道、健身健美操等项目)培养教练员,为人们健身娱乐服务等。

(五)调整课程设置,加大选修课的开设力度

目前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中的术科主要还是局限在传统的、正规的几项运动。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兴起,社会对于体育人才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原有的体育项目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和学校教学的要求。在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学习中,应加强对“技能的形成与发展”的一般理论知识和实际分析能力的传授,加强“中学体育教材教法”的学习,在此基础上加大选修课程的力度,增设一些具有群众性基础的健身项目、民族民间体育项目和户外拓展项目的学习课程,为以后的体育实践打好基础。

四、结论

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面对就业的不同要求,要求学生自身具备多方面的知识技能,积极应对就业市场。学校不但要加强对学生社会交往与口头表达能力、随机应变与思维创新能力、专业知识技能、师范技能、人文素质、社会体育工作能力的培养,而且还要改革课程设置,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改进教学方法,以适应社会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素质结构的要求。

[注释]

①许奋奋.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素质教育与能力培养的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8(6):56-57.

[参考文献]

[1]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培训教材(二级)[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卢元镇.社会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体育大学生就业 篇12

吕梁学院作为一所省属普通高等学校于2002年开设体育教育专业,至今已为社会培养输送大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本文通过对吕梁学院体育系2007、2008、2009三届专科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分析毕业生就业的基本现状及其特点,并就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及对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研究,并对我院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思维观念的转变,教学内容的更改,课程优化的组合,师范技能的增强提出相应的对策,为鼓励毕业生认清形势,转变就业观念,提高综合素质,拓宽就业途径,提供有益的参考。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吕梁学院2007、2008、2009届体育教育专科毕业生。

2.2 研究方法

2.2.1 问卷调查法

调查之前制定与本研究相关的调查问卷。问卷调查主要通过两个途径进行,一是通过实地走访进行调查;二是通过互联网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253份,回收有效问卷220份,回收有效率为86.96%。

2.2.2 访谈法

以面对面口头交流、电话访谈以及网络交谈等方式与毕业生进行交谈、询问。

3 研究结果和分析

3.1 毕业生就业率分析

我院体育教育专业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为86.56%,这说明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较高,这与体育教育专业办学时间长,毕业生综合素质较高,社会认可程度较高有着密切的关系。

每年毕业生就业率逐年上升,但从事教育事业的毕业生却在逐年减少,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又有社会就业趋势的影响。从乐观方面看,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拓宽就业渠道,打破了以前那种依托教育系统的局面,但从另一方面看,教育系统对体育教育专业的毕业生需求趋于饱和,增加了就业难度,使一些毕业生不得不另寻就业门路,同时也要求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不断的丰富完善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以适应社会对多方面人才的需要。

3.2 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

毕业生就业去向主要以灵活就业为主,协议就业人数很少,没有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自主创业及从事社区体育、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产业等体育相关新兴行业就业的学生。说明学院体育人才基本饱和,社会对体育师资的需求量下降,就业呈现出由过去的以中小学为主的教育系统领域转变为各个领域、各个行业的多元化就业趋势。

有资料显示,体育专业的毕业生在学业上往往只注重运动技术学习,轻视理论学习,注重职业特定能力的培养,轻视行业通用能力和核心能力的培养,在交流表达、数字运算、革新创新、自我提高、与人合作、解决问题、信息处理和外语应用等核心能力方面的差距较为突出,造成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在与其他专业毕业生竞争中处于劣势,改行做其他工作很困难;体育专业学生生源的文化素质与其它专业学生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加之“体育成绩好、专项技术水平高的尖子运动员,都被其他院校特招到高水平运动队,体育水平较好,专项技术水平较高的运动员又被体育院校和部属学院录取”,使得地方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相对较差,故我院生源的素质并不是很高,虽通过三年的高等教育,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并不是很强。通过统计数据,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到西部志愿的无一人,说明学生的思想意识不到位,缺少吃苦耐劳、奉献支教、报效国家的精神品质,也从侧面反映出我系的思想引导还有一定的缺陷,有待于加强;考取“专升本”继续深造比例相对稳定,可以在毕业生就业情况中保持到26.82%,体现出我院在同等的兄弟院校之间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这对我系的教学质量是最好肯定的;通过村官就业0.91%、特岗3.18%的情况反映出近几年国家在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方面通过实施相适应的政策,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新型的就业渠道。社区体育工作、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产业等是体育相关的新兴行业,其就业前景广阔。本院体育专业教育专业毕业生很少有从事体育相关的新兴行业,与毕业生更多的关注学院体育就业岗位、忽视学院体育以外的新兴行业有一定的关系。体育事业发展方兴未艾,发展前景很好,体育毕业生创业具有一定的优势。本院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较少自主创业的,说明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意识和能力还不强。

3.3 毕业生就业现状满意度分析

尽管我院体育教育毕业生总体就业率高达86.96%,但高就业率的背后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有近35.91%的毕业生对现有工作表示不满意。高就业率不等于高质量就业,高就业率掩盖了就业结构性矛盾和低满意度。就对目前的就业情况分析后发现,就业率虽然年年增长,然而就业满意度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提升。这样的情况值得深思,它不仅涉及政策制定、体制改革和机制建设的问题,也涉及我院今后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衔接的问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分析,要从追求高就业率向追求高就业质量转变。

3.4 毕业生对课程设置满意度分析

课程设置是培养规格在课程上的反映,它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根本保证。调查发现毕业生对体育教育课程设置的不合理性率达到36.36%,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专业理论课相对独立,学生实践太少;缺乏培养学生“师范”技能的课程;专业培养目标单一,不能满足社会对体育人才的多种需求;专业课程设置相对独立,学生知识结构单一。这说明目前我院体育学系在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对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及教学内容改革势在必行。

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优化课程设置,加强体育学科与其他学科课程的交叉融合尤为重要。首先,在学生系统掌握专业技术、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可以开设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哲学、史学等课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其次,适当降低必修课比例,加大选修课的比例,拓展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增强选修课的弹性。可改革体育创业指导课,把创业综合性知识和所需基本知识传授给学生,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例如,怎样做体育经纪人、社会体育指导员;如何创办体育俱乐部、健身俱乐部等。减少空洞的说教,增添应用性强的内容,实施案例教学,如该项目创业的前景及成功者的创业经历等,让学生从创业成功者的事迹中得到启示和鼓舞,从创业失败者的事例中吸取教训,并通过社会实践的尝试和摸索,逐步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培养创业精神,因此,在抓紧体育教育学科结构调整的同时,更需要增加适应社会需求和科技发展潮流的课程。

4 结论和建议

1.转变思维观念,改革课程设置。

时代需求是改革的动力,体育教育专业应打破传统单一的培养模式,以社会需求为动力,在解决目前实际问题的基础上,国家应放宽政策,结合区域发展、地域的特征,发挥其优势力量,设置一些既实用又有发展前景的专业和课程。就目前情况,可以发展一些具有潜力的群众性的运动及教学方面的课程,如门球运动。

2.增加培养学生师范技能的课程。

结合历届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增设公共事务管理课程、基本技能培训课程以及素质拓展类课程。对师范专业的学生来说,师范技能是他们工作必备的技能,具有全面的师范技能和素质是成为一名合格教师的先决条件。比如,如果用人单位需要具有一定宣传技能的人才,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钢笔字的毕业生自然会有用武之地;又如口头表达能力是大多职业都必须具备的能力。对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还需要一些裁判知识、场地布置和器材使用等一些基本的专业技能。

3.重视基础理论,加深基础课的知识面以拓宽专业口径。

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的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落脚点,也是教学改革的重心和核心。加强基础教育课程是拓宽专业口径、培养新世纪复合型人才的基础环节,重视基础理论课教学,增加基础课比例已经是世界各大国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势。

4.加强就业指导,转变学生的择业观。

由于许多毕业生在择业时具有盲目性和趋势性,大部分学生认为只有做一名体育教师才是出路,才能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但目前体育师资逐渐趋于饱和,大大满足不了扩招以来大量毕业生的需求,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局面。加强就业指导,力求改变毕业生的择业观。

摘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据统计法及逻辑推理法等方法,通过对吕梁学院体育系2007、2008、2009三届专科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分析毕业生就业的基本现状及其特点,并就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及对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研究,并对我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思维观念的转变、教学内容的更改、课程优化的组合、师范技能的增强提出相应的对策,为鼓励毕业生认清形势、转变就业观念、提高综合素质、拓宽就业途径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体育教育,毕业生,课程设置

参考文献

[1]吴燕.中国高等学校体育本科专业设置的回顾与展望[J].山东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5,19(4):60-62.

[2]李先国.我国体育院系的专业设置与毕业生就业状况的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3,20(1):92-96.

[3]陈阿娜.集美大学体育学院毕业生就业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体育科学研究,2004,8(3):42-44.

上一篇:闽台高等教育下一篇:怎么说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