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院校大学生

2024-07-07

体育院校大学生(共12篇)

体育院校大学生 篇1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2009年1月7日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强调,高校毕业生是我国宝贵的人力资源,他们身上寄托着家庭的幸福和希望。面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蔓延、我国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必须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的首位,并确定了加强高校毕业就业工作的七项措施。

大学生就业问题,关系国家经济建设、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关系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关系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在大学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的归途时,大学生就业问题也成为高校及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体育院校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级体育人才的基地,体育院校大学生的成才质量势必直接影响到我国体育现代化建设的方向和进程。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和大学生就业制度的改革,体育院校毕业生必须与其他高等学校毕业生一起加入到就业竞争的大潮中。目前,我国体育院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因此,对体育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有利于我们根据社会需求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更好的实践科学发展观,有效地推动我国体育学科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1 就业形势分析

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在“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双向选择”的新形势下,社会的需求应成为体育院校改革的重要前提。体育院校大学生如何在市场需求与高校教育之间保持一种相对的平衡,这已成为我们目前体育院校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伴随整个社会经济文化的改革和发展,国家提出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目标,从1999年起,我国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根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2002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为145万人,2003年为212万人,2004年达到280万人,2005年为338万人,2006年达到413万人,2007年达到495万人,2008年为559万人,2009年即将毕业的611万大学生就业形势面临严峻挑战。而相对于招生人数日渐庞大现状,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却呈逐年下降趋势。2002年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为80%,2003年为70%,2004年为73%,2005年为72.6%,而对体育类专业,这个数字更低。

世界金融危机发生后,大学生就业问题就更加凸显了,在今年611万等待工作的应届毕业生中,体育专业毕业生是一个庞大的群体,由于其专业的指向性较强,与他们专业对口的岗位似乎不多,其中还有的岗位虽然对口,需求却小。因此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

2 体育院校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

目前,体育院校大学生就业同其他大学毕业生一样,存在四个方面的影响因素:即社会、用人单位、高校与毕业生本人,造成就业难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四者之间存在较大的矛盾,影响了体育院校大学生就业。

2.1 社会环境方面的因素

首先社会就业制度变革影响毕业生就业。1993年国家教委规定高等毕业生就业由传统的“统一分配”向“双向选择,自主择业”过渡。就业制度的改革打破了长期形成的固有模式,如今的毕业生在短时间内还难以适应社会变化,体育院校毕业生由于专业覆盖面窄,社会需求少,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而且在世界金融危机未过,就业机会紧缩的现状下,这多少也是造成毕业生滞留的原因之一。

其次,人才资源存量增加,社会需求趋向饱和。我国高等教育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其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人才资源大大增加,大学教育由过去的精英教育过渡到大众教育。根据教育部的统计,大学本科毕业生待业人数年年增长:2001年是34万人,2002年是37万人,2003年是52万人,2004年是69万人,2005年达到了79万。目前我国经济正在进行结构调整,劳动力市场供需矛盾趋于紧张,世界金融危机发生后,大学生就业问题更加凸显。体育院校情况和全国情况基本相同,各体育院校毕业生就业面临困难就不足为奇了。

还有社会对体育的认识也是影响毕业生就业的因素之一。无论是体育专业院校还是综合类、师范类体育专业。其在专业设计上很大部分是面向体育教育,学生毕业后将走上体育教师的工作岗位。但是长期以来,体育教师却并非多数毕业生的优选工作,除了少部分毕业生向往教师职业,大多数毕业生将体育教师作为万般无奈后的垫底选择,这其中就是因为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较低,社会对体育抱有一定的偏见,体育教师在同校教师中的地位不高,待遇普遍不如主要科目教师,出现“同工不同酬”的现象,而且学校体育工作不受重视,这就使体育教师缺乏职业认同感和成就感,导致体育教师流失现象过重。还有在农村地区和欠发达地区,教育欠账很多,在教育经费不足,教师编制不够的情况下,体育教师必然成为被牺牲的部分,因此造成基层农村体育教师缺口很大。

2.2 用人单位方面的因素

用人单位对体育认识缺乏公正性。在我国,部分企事业领导对体育认识不足,认为体育锻炼不需专门的体育知识指导,对职工体育缺乏足够的重视,自然就不会给体育人才有应聘的机会了。目前全球金融危机未过,体育教师岗位也变得紧俏起来。但今年很多发达城市招聘体育教师一般倾向与本地户籍的毕业生,而且有的甚至明文规定不要女生,这一条件将大部分毕业生拒之门外。

2.3 毕业生方面的因素

一方面体育院校毕业生择业价值标准趋向商业化,从业观趋向务实化。许多毕业生紧盯经济发达的大城市,不愿意到基层农村去。在首都体育学院刘海元副教授近期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我国学校体育现状调查及发展对策的研究》显示,我国大中小体育教师总量约有50多万,相对其他学科教师数量较少,根据测算,我国体育教师总体数量缺额约30万人,并且四分之三在小学。2008年国家教育督导团调查的结果也充分证实了中小学体育教师缺额的现象。

另一方面毕业生缺乏自我职业生涯规划。体育院校大部分毕业生在大学期间没有进行自我职业生涯规划,不了解社会的就业趋势和就业环境,更不能很好对自己进行定位,抱着“过一天混一天”的态度,学习方向不明确,这样四年下来可想而知,在当今社会竞争激烈下,综合素质缺乏自然会被淘汰。

2.4 体育院校方面的因素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设置和培养人才质量及就业形势,是造成体育教师数量缺乏的因素。据资料显示,2008年全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点共有282个,培养了大批的准体育教师,但是由于现在高等教育质量存在共性问题,体育学科自身滞后性使不少对口毕业生不能胜任体育教师岗位。

从体育专业上看,现在的培养量实际上远远超过了社会的需求量,而且有的专业仅从名称上与体育有关,但实际上甚至没有对口的岗位,可以说是“死专业”。目前,体育院校的课程结构体系不尽合理,呈现出一般基础薄弱,专业基础面窄,课程结构层次配置呈现出:重技能,轻理论;重术科,轻学科;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必修课,轻选修课等特点。这样结果会导致培养人才缺乏灵活性,学生知识面窄,缺乏独立自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差,于是毕业生不觉已走进择业困境之中。

3 对策与建议

1. 调和平衡供求渠道

要想既解决体育毕业生就业难,又解决不少地方奇缺体育教师的现状,需要打通供求渠道。首先,高校要切实落实好《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根据实际细化通知要求,提出可操作的具体举措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其次,各地要按国家要求加快配齐配强体育教师。

据统计,2007年体育院校所有专业毕业生数为22607人,招生25909人,在校生92526人,离30万体育教师的缺额还比较大。因此,高校要合理规划体育教育专业布局,深化学生培养模式和课程改革,优化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布局结构,有计划地建设好普通中学、小学、幼儿园师资培养基地。一方面是亿万青少年体育锻炼需要更多的“领路人”,一方面是万余名体育专业毕业生渴望“归宿”。这两方面若能调和与平衡,让更多的毕业生在体育教师的舞台发光发热,必能一举两得。现在已有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愿意投身教育事业,国家和相关政府部门应抓住这个机会,出台相关政策,积极打通供需渠道,提高体育教师待遇,吸引大学毕业生投身体育教育。

2. 学校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调整课程结构

学校一定要慎重考虑培养规模,就业方向和社会需要的问题,要事先考虑好自己的市场和出口,特别是对于体育教育这样的专业,技术性比较强,应以职业教育为主,不能盲目地“社会化”,不能盲目地扩招,要优化体育人才结构。高校要处理好体育人才的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关系,找准社会需求与学校培养方向的结合点;应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树立“素质教育,终身教育”的观念,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及综合能力的培养,强化计算机和外语教学,重视学生动手能力,充分考虑专业和学生发展的需要,调整必修与选修课的比例,在教学内容上将传授知识与育人相结合。并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培养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协调统一的复合型人才。

3. 大学生要转变观念,提早规划,提升综合素质

毕业生要想在就业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须从自身实际出发,深刻认识就业形势,就业市场和现代人才观,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主动使自己适应市场需求。要从入学就开始关注自己的职业走向,在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和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要与时俱进,找准前进方向,把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联系起来,在学好知识,提升能力的同时,更要注重对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把自己培养成为融体育、科技、人文教育于一体,集道德、文化、专业素质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就业时找准自己的方向,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开创事业,服务社会。

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征途中,国家将会需要更多的体育人才。尤其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其实很需要体育专业知识的人才,体育专业毕业生大有可为,特别是国家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农村担任村官的大背景下,体育专业毕业生需要扭转就业观念,打开心胸,放开视野,降低身价重新认识自我,在更广阔的天地里锤炼自己,丰富自己,厚积薄发。

4. 拓展就业渠道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尤其是国家体育总局提出“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的主题口号给神州大地带来巨大变化,人们参加健身体育活动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人们追求身心健康意识渐浓,体育大众化,体育生活化已是大趋势。这就需要越来越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和健身行业管理者,这些岗位必将成为体育院校毕业生就业新途径。

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促使我国体育产业快速发展,这就需要一批即懂体育专业知识又懂管理的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这也为体育院校毕业生提供许多就业机会。

因此,在肯定大学生就业压力大,竞争激烈的同时,并不能否认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给体育院校大学生同样提供了更加宽广的就业环境,拓宽了体育院校大学生的就业渠道,但要从真正意义上解决体育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就必须找准社会需求与学校培养方向的结合点,做好体育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从根本上提高体育院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适应并满足社会的需求。

体育院校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于近期出台的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七项措施,进一步贯彻落实好中央和教育部制定的扩大就业的相关政策,做好“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农村教师特岗计划”、“三支一扶计划”等工作,鼓励毕业生到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农村地区第一线工作;支持体育毕业生入伍,投身国防建设;鼓励大学生到农村中小学任教。通过加大政策扶持和服务力度,将会培育出更多新的就业增长点。

参考文献

[1]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发展2006年度调查报告[OL].http://biz.163.com/06/0403/18/2DQAN7R500020QDS.html.

[2]体育教师岗位渴望更多高校生本科生就业大调查[N/OL].中国体育报,http://www.sports.cn/.

[3]国务院:七项措施促进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OL].http://www.edu.cn/zong_he_news_465/20090108/t20090108_353104.shtml.

体育院校大学生 篇2

前言:为了进一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激发师生的体育兴趣,引导鼓励师生走出寝室、走出家门,锻炼身体,传播健康第一的理念。以体育活动为载体,为师生沟通交流提供舞台,以公平竞争、团结合作拼搏进取为宗旨,以健康、快乐、文明为目标,培养师生的`体育道德,用激烈的竞争氛围,愉悦的活动氛围拉近师生的友谊,让师生树立新的体育理念和养成健康科学的锻炼方法,养成终身锻炼的好习惯,使体育成为我校师生健康的生活方式。

一、活动主题

运动 健康 娱乐

二、活动口号

运动总动员,健康你我他!

三、活动时间

4月24日—4月26日

四、活动地点

绣山篮球场

五、组织单位

主办单位:毕节学院体委、毕节学院团委、毕节学院体育学院

承办单位:毕节学院体育学院团总支

协办单位:大学生篮球协会、大学生足球协会、大学生排球协会、大学生乒乓球协会、大学生羽毛球协会、大学生武术协会、大学生跆拳道协会、大学生健身协会、大学生户外运动协会、大学生考研协会

六、活动安排及奖项设置

(一)、团体活动

1、三人篮球街霸(限报5人)

规则:淘汰制,抽签进行两两PK。甲组:体育学院以班为单位自行组队,乙组:其他学院以学院为单位自行组队。

活动时间:4月24日至4月26日

奖项设置:甲乙组分别取前三名

2、拔河(10男5女)

规则:淘汰制,抽签进行两两PK。甲组:体育学院以班为单位组队,乙组:其他学院以学院为单位自行组队。

活动时间:4月24日下午

奖项设置:甲乙组分别取前三名

3、接力折返跑(10男5女)

规则:三支队伍同时开始,以时间计算成绩,时间短获胜。甲组:体育学院以班为单位组队,乙组:其他学院以学院为单位自行组队。

活动时间:4月24日下午

奖项设置:甲乙组分别取前三名

4、呼啦圈过山车(10男10女)

规则:三支队伍同时开始,以时间计算成绩,时间短获胜。甲组:体育学院以班为单位组队,乙组:其他学院以学院为单位自行组队。

活动时间:4月24日下午

奖项设置:甲乙组分别取前三名

(二)、个人活动

1、自行车慢骑

规则:在规定的赛道内,不许定车,不许压线。有身体任何部位接触地面即被淘汰,以最后到达终点的为胜利。

活动时间:4月25日上午

奖项设置:取前三名

2、折返跑

规则:在规定赛道内,往返跑,必须用手推到标志物,用时最少的获胜。

活动时间:4月25日上午

奖项设置:取前三名

3、投篮之星

规则:站在罚球线,罚球十次,上午预赛,取前二十人进入决赛。下午决赛,如出现积分相同,加时赛直至决出胜负。

活动时间:4月25日

奖项设置:取前三名

4、跳绳

规则:一分钟跳绳,完成个数最多的获胜。

活动时间:4月25日上午

奖项设置:取前三名

5、节奏大师

规则:根据音乐节奏,现场跟随教练,学习大众健身操。

活动时间:4月25日上午

奖项设置:纪念奖若干

(三)趣味活动

1、趣味套圈

规则:在指定区域内,用圈套到或搭在物品上,物品就赠送。

活动时间:4月25日下午

2、飞镖

规则:在指定区域内,每位选手5支飞镖,根据环数对应发奖品。

活动时间:4月25日下午

3、民族传统体育押枷

规则:现场讲解

活动时间:4月25日下午

七、颁奖

4月26日上午

八、报名办法

1、团体活动提前报名,甲组以体育学院班级为单位,乙组以学院为单位。

2、个人活动、趣味活动现场报名。

3、各参赛单位报名时须提交电子报名表和纸质报名表。电子报名表通过学校在线办公方式下载实施方案及报名表并认真填写,纸质报名表必须与电子报名表内容相同,纸质报名表需加盖单位公章于4月11日前交到体育学院团总支肖正老师处,联系电话15902588765(698765)。

4、各参赛单位报名表一经交上,不得更改。

九、参赛资格

本校在册学生,在编教师,并且身体健康。

十、裁判人员

体育学院师生

十一、本规程最终解释权归毕节学院体育学院。

十二、在比赛或游戏中,出现意外事故,后果自负。

十三、未尽事宜,另行通知。

毕节学院体委

毕节学院团委

体育院校大学生 篇3

【关键词】科研;能力;创新素质;培养;途径

Strengthening the research capacity of College Students Training

Zhang Wu

【Abstract】Scientific research activities is to develop students ability to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effective measures. Should be fully aware of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of students and research activities carried out in the Improvement of the overall quality of students the important role, especially for students innovative spirit and practical ability of great significance.

【Key words】quality of research capacity Cultivating 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G8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3-0148-02

科研活动是一种运用科学知识进行探索、研究或者创造的过程,是学生运用科学知识于研究实践的重要形式,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措施。高校学生作为国家人才精英的储备库,是国家未来的中流砥柱。他们的科研、创新能力如何将对国家的整体实力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加强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目前已成为高校教育的重点目标之一。

1 加强学生科研能力的必要性

现阶段。由于学生的专业划分过细,使其知识结构较为单一,相关学科知识的掌握并不平衡。多数学生习惯于现有书本知识的学习。满足于记忆和重复,并且受专业口径狭窄的限制,接触交叉学科的知识并不多,造成知识深度、广度和精度明显不足,知识结构不够完善,不能满足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一现象在本科毕业进入工作岗位或继续研究生攻读阶段初期非常明显。

从事科研就是一种综合运用多学科进行知识整合的过程,学生通过从事一定的科研活动,可以弥补其知识结构过于单一的不足。学生面对要解决的问题不仅要有专业知识作为基础,还要有相关的其他学科知识相支撑,这必然要求学生对其他学科相关知识有所涉猎。通过科研活动的参与,可以极大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本身就是一个创新品质培养的过程,因此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对其创新品质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坚持教育创新,以人为本,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因此,我们需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与科研活动的开展在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中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中的特殊作用。

2 科研能力的具体要求

科研能力是从事科研活动所必需的一些能力的有机结合。科研活动往往需要经历提出问题——查阅资料——方案论证——实践操作——总结答辩等步骤。由于科研活动领域十分广泛,所以构成科研能力的因素也相当复杂。总的来讲,学生的科研能力表现为信息获取与处理能力、分析判断与决策能力、实践动手能力以及归纳总结并撰写科研论文的能力等。这就要求学生应该掌握以下几点:

2.1 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是科学研究中最重要的一环,海森堡曾说过:“提出正确的问题往往等于解决了问题的大半。”当问题被发现或提出后,人往往会形成“问题意识”,能够更敏锐的感受和觉察与该问题相关的信息,因此,正确的发现问题可以使人的注意力具有明显的指向性和选择性,对持续进行有目标的思维、探索活动具有显著的激励功能。

2.2 查阅资料获取有效信息。信息是科学研究中最重要的资源。开展科研活动,首先必须掌握关于研究对象的大量信息,如研究历史及现状、研究方法等,在他人已有的研究基础上进行新的探索和突破。只有这样,才能避免重复研究,并使自己的科研活动能够有一个较高的起点。

2.3 深入分析思考、采用科学合理的实践操作。要取得较好的研究成果,就必须对所研究问题进行深人的分析和思考。在分析过程中,勇于探索,尽量去发现别人还没有意识到的问题。同时还要对所搜集的资料和信息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综合、归纳、抽象和推理,从而形成新的研究观点和目标。

2.4 归纳总结并准确表达科研成果。科研活动最终是以一定的成果形式表现出来的,或是新思想、新技术,又或者是发明专利与新方法等。这些成果都需要通过文字或符号表达出来,因此,从事科研活动必须具备总结和撰写科研论文的能力。

3 科研能力的培养途径

学生的科研活动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因此,后者的科研能力直接制约着学生科研活动的开展和科研水平的提高。教师要根据自己的科研经验来指导学生在科研活动中如何选题、如何搜集资料、如何利用参考资料、如何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如何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结合我们在实际科研活动与学生培养中的体会,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 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对于本科、硕士或博士研究生,他们的科研意识与科研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差别,甚至是不同年级之间,这种差异也很明显。对于低年级或刚刚接触科研活动的学生,教师要重点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探索兴趣,引导他们改变原来定向思维的方式,主要要求其能够掌握信息搜集、分析归纳、问题总结等基础技能。对于高年级或已有一些科研经历的学生而言,要把他们的问题意识发展成为科研意识。这些学生可以参与甚至适当的申报一些科研项目,在这些科研活动中,学生应学会如何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和研究能力来正确选择科研课题、如何开展研究、如何撰写立项申请书以及研究报告等。在教师指导下,完成项目设计、数据处理、结果论证等工作。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教育和培养方案,使学生感到教师所授内容切合实际,与自己密切相关,是关心自己的成长和进步。

3.2 重视科研活动的选题设计。选题主要是确定科研目标和主攻方向,是做好研究的基础。从科研项目中选题,可以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教会学生如何自主探索、如何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如何获得创新思维,勤于实践,开发其创造潜能。

通过引导学生广泛的查阅资料,分析国内外针对该课题的研究历史以及近几年的现状水平、研究方法、研究结论等,使学生明确该课题的研究背景和目标。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选题主要来源于科研项目,因此应该使课题尽可能的具体化。例如,确定解决课题的方法和途径、拟定实施方案、明确研究内容和研究指标等,这些工作主要是在开题过程中完成。开题报告时,最好请专家组给予讨论指导,提倡多提意见,这样可以避免研究过程中多走弯路。在选题设计过程中,应尽可能使用较少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提高效率。

3.3 注重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参与科研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因为学生的科研活动大多是以课题组为单位进行的。在课题组内,完成一个研究计划往往需要分工协作、互相配合.因此就要求学生学会真诚的交流与团结协作,学会兢兢业业的完成每一个研究步骤、做好每一件小事。另一方面,由于教师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性格、动机和意志品质等对学生会有很大的影响,因此,也要求教师自身必须具备良好的科研精神。团结协作、锐意创新、艰苦奋斗,这是一个科研团队蓬勃向上、稳步发展的珍贵精神财富。

3.4 重视外语学习并及时对难点课题进行总结。科研过程中,往往需要查阅大量的外文资料。及早的培养学生对外语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外语水平,无疑对以后的研究工作会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可以积极的邀请校内外,甚或是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举办学术报告,鼓励学生主动交流和积极参与,既浓厚了科研氛围,又给学生创造了展示自我综合素质的平台,使其创新意识得到强化。

在按照教学大纲圆满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教师应该刻苦钻研,提高自身科研能力,并与学生就难点课题中的关键技术进行深入探讨,及时总结经验,从而培养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科研素质。

4 总结

科研活动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正确的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创新激情。教师应该积极启发学生的科研创新思维,提高科研创新能力,在这个过程中,真正的实现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体育院校大学生 篇4

一、体育院校大学生篮球裁判执法意识的培养和教育

篮球裁判的执法意识就是篮球裁判对裁判工作的本质属性的客观认识和裁判工作的主观态度与意识的综合心理。篮球裁判员是竞赛的组织者和规则的执行者, 其能否正确地履行各种职责将直接影响着比赛能否顺利进行, 因此, 必须重视对篮球裁判员的培养与教育。

多年来, 我院体育教师对选修专项篮球学生裁判能力的培养一向非常重视, 结合学校球类比赛的实际, 全面深入地讲授裁判规则与执法方法;结合全校篮球赛, 不仅向学生讲述篮球的裁判方法, 而且详细讲解主裁、副裁、记录等裁判的分工与配合;通过裁判实习, 回到现代篮球的理念上来进行执法教育, 要求学生在比赛实践中, 认真、公平地判断每一个球。

二、体育院校大学生篮球裁判能力培养途径

1. 掌握篮球裁判法精神实质, 提高动作识别能力。

篮球项目的竞赛规则文字精练, 含义很深, 要成为一个优秀篮球裁判员, 就必须深入学习和掌握裁判法的精神, 以及各条款的实质所在, 善于观察和识别动作, 提高识别各种动作的能力, 如比赛中对双方队员动作的意图、动作所产生的效果应及时识别, 并作出相应的判罚。

2. 培养科学的思维能力。

篮球裁判员的裁判水平要与现代各类高水平的运动项目技、战术水平相适应, 必须具有科学的思维能力, 努力做到对比赛的发展有预见性, 对违例、犯规动作的出现有推知性, 取得判罚主动权, 从而达到“控制比赛、掌握局面”, 使比赛顺利进行。要做到这一点, 裁判员在比赛中就要能够自觉运用思维的心理规律, 去有效地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判断, 从而作出正确的判罚。体育教师要尽可能多地安排学生参加临场的实践活动, 引导学生对这些心理活动方式进行运用, 并逐渐熟练, 使学生认识客观事物的范围不断扩大, 并深入到事物本质, 得出它的内部联系和一般规律, 从而推知、预见事物的发展过程, 把握住篮球运动项目的技术特点和运动员的活动规律, 控制住比赛局面, 使比赛在平等、公正、有序的条件下进行。

3. 反复实践, 不断提高篮球裁判水平。

篮球裁判工作是一项实际操作性很强的工作, 只有反复实践, 才能领会裁判法的精神实质, 作出公正、准确的判罚, 将比赛导演得有声有色。体育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 使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比赛的组织与裁判工作, 如校际比赛、院系间的比赛、班际间比赛等, 并要鼓励学生走向社会, 积极参与社会体育的活动的组织指导和社会体育竞赛的裁判工作, 对重大的国际比赛、国内比赛要尽可能组织大学生参加观摩高水平裁判员的操作, 聘请高水平篮球裁判员讲课、言传身教。体育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与训练工作中, 应重视大学生裁判能力的培养, 采用多示范、多讲解, 组织学生多练习, 针对实际情况多分析等形式来培养大学生的裁判能力, 定期组织对学生裁判能力和水平的考核, 并与体育主管部门合作, 举行裁判篮球员培训班, 鼓励学生参加国家裁判等级考试, 以此推动学生裁判水平的不断提高。

4. 坚持身体素质练习, 具备充沛的体力和精力适应裁判工作。

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做好裁判工作的物质基础, 对篮球裁判员的体质要求更高, 倘若没有良好的身体素质, 不具备快速和持久的奔跑能力是很难胜任裁判工作的。良好的身体素质来自于平时的刻苦锻炼、坚强的毅力、坚定的事业心, 只有具备这样的思想基础, 才能长期坚持不懈。裁判员的素质练习有各自的特点, 内容和方法的选择必须紧密结合裁判工作的实际, 既要考虑工作的需要, 又要从自己身体的实际情况出发。裁判员应学会并掌握不同速度、不同方向和不同距离的跑法, 以此达到提高奔跑速度与持久的奔跑能力, 从而适应激烈比赛的需要。

三、结语

重视大学生篮球裁判执法意识的教育与培养, 通过多种途径来培养大学生从事篮球项目的组织与裁判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在反复的裁判工作实践中不断改进、逐步提高裁判技能, 以适应现代体育教学活动和竞赛的需要, 是体育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体育院校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 充分发挥人才优势, 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大批高水平的篮球裁判员, 以满足我国竞技和全民健身活动发展的需要。

摘要:大学生篮球裁判执法意识及裁判能力的培养是体育院校体育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育院校应充分发挥人才优势, 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大学生篮球的裁判执法意识和能力, 以满足现代体育竞技运动和全民健身活动的需要。

关键词:体育院校大学生,篮球裁判,执法意识,裁判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惠民.心理技能训练指南.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88.

体育院校大学生 篇5

2011级金融三班

王一鸣

2012年养生课的学习已经悄无声息之中接近尾声了。

首先,非常幸运选上了李春莲老师的养生课,因为在这一学期的太极拳学习中,我系统学习了二十四式太极拳,收获颇大,对太极拳有了很深的认识。白鹤亮翅、手挥琵琶等招式时不时在我脑海浮现。在我心中,太极拳不仅仅是一门体育课程更是一种中华文化的教育。每一次的练习,我们都是在重新温习一份古老却又青春的文化。

太极拳讲究调和矛盾,这能使我们养成一种生活的态度。从这一点来说,练习太极拳,也是对于我的一个学习和进步的过程。

很庆幸,能够选上太极拳这门课,能够有这样一份机会接触到这份宝贵的财富。或许说,在以后,每当我们的学习,生活或是工作遇到了困难和烦心事,我们可以在“太极拳”里思考,解决这一个个难题。学习太极拳,是一份精神的蓄养和沉积,用以净化人的心灵。

在每节课练习太极拳的同时,李老师将中医养生方法传授于我们。脚部的各个穴位和身体各个器官的对应,以及腿上的足三里等等穴位。在季节交替之时,李老师还把保养自己身体的方法交给我们,这份温柔让我们收益匪浅。

体育院校大学生 篇6

摘 要:通过对NBA佳得乐健康篮球大课堂对高校体育院校大学生实践能力影响的调查,得出以下结论:1)大课堂类社会体育活动为体育院校大学生提供了“语言表达”“人际交往”“团队协作”“组织管理”和“教学实践”的极佳机会,通过在活动中的锻炼,参与者的相关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另一种更具现实意义的社会实践方式。2)大课堂类社会体育活动与纯商业性社会体育活动相比,在参与者“经济收入”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足。3)大课堂类社会体育活动执行中,较好地提升了参与者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NBA佳得乐健康篮球大课堂;社会体育;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76(2016)02-0108-06

随着知识经济的深入发展,大学生实践能力高低已经成为其适应社会的重要因素,但从社会的反馈看,当今高校大学生实践能力现状却不尽如人意[1]。大学生能力的培养一直是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如何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已引起社会越来越广泛的关注[2]。

自我国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以来,众多商家看到了体育市场所蕴藏的巨大商业价值,纷纷借助社会体育活动这一平台进行商业推广,我国的商业体育活动更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其巨大的市场前景也被国内外各界看好,越来越多的商业体育活动在各大城市开展[3]。各类商业体育的快速发展也带来大量体育人才的需求,这无疑给众多体育院校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锻炼和就业机会,越来越多的体育院校大学生参与到商业体育活动中来。商业体育活动以其多样的形式,丰富了体育院校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使体育院校大学生拥有了更多的机会去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发展自己的实践能力[4]。尤其是近来出现的以“大课堂”为主题类别的课外社会实践活动,与纯商业体育活动相比较而言,以其多样的组织形式和更加适合在校学生运用自身知识去参与社会活动,从而对提高在校大学生实践能力产生着更为积极的影响。

为此,本研究旨在通过对NBA佳得乐健康篮球大课堂活动的调查,探讨其对体育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影响,为体育院校充分利用大课堂类的社会体育活动这一资源,提高体育院校大学生实践能力提供理论依据,为体育院校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提供一定的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大课堂类社会体育活动对体育院校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影响为研究对象,选取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南京体育学院和广州体育学院等四所大学的部分参加“NBA佳得乐健康篮球大课堂”工作的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在研究过程中,充分利用网络和图书馆资源,检索了关于“大学生实践能力”“大学生社会实践”“商业体育”“社会实践”等与本研究相关的论文74篇、著作13部,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上的依据。

1.2.2 访谈法

本研究在确定了方向后,向有关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大学生社会实践和体育管理等方面的专家进行了相关的咨询,在活动期间同工作人员之间进行了交流。

1.2.3 问卷调查法

结合社会调查相关的知识和理论,制定了《NBA佳得乐健康篮球大课堂对体育院校大学生实践能力影响问卷》。

问卷设计完成后,请上海体育学院8位专家就问卷的结构效度、内容效度和整体效度进行检验。

本研究采用重测法进行信度检验。选取20名NBA佳得乐健康篮球大课堂工作人员为信度检验调查对象。在第一次发放问卷后,间隔15天第二次发放问卷。两次测试的斯皮尔曼系数为0.873,两次调查结果相关度符合统计学要求。

本次研究共发放问卷256份,其中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南京体育学院和广州体育学院各64份。其中回收问卷241份,回收率为94.[KG-*3]1%,剔除无效问卷9份,有效问卷232份,有效率为90.63%。

1.2.4 案例分析法

本研究结合各岗位的工作特点及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以案例的形式分析本次活动对工作人员各种实践能力的影响,为本研究提供了来自活动现场的真实素材。

1.2.5 观察法

作为2010年NBA佳得乐健康篮球大课堂上海站的负责人之一,笔者全程参与到上海站的活动中,因此在研究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现场观察,注意到工作人员的各种表现,也能从工作人员之间的沟通交流中,了解到他们对本次活动的一些看法及哪些能力受到了影响,为本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

2 结果与分析

大课堂类社会体育活动是工作人员(大学生)在整个社会活动中首先向中小学生传授相关知识;其次组织是相关运动技能学习与游戏,通过运动达到健身的效果;第三是体验运动后健康的感觉。

“NBA健康篮球大课堂”活动主要是在体育课堂上为中国的青少年提供接受专业篮球训练的机会,并向他们普及正确补充水分的知识。NBA和佳得乐致力于通过提供有趣且充满激情的篮球活动、运动科学的讲座以及诸如体育精神、互相尊重等优秀理念的培养,以提升中国青少年的篮球水平,并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健康运动习惯。

2.1 大课堂类社会体育活动对体育院校大学生表达能力的影响

表达能力就是指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认识和情感的能力。体育院校毕业大学生中有很大一部分最后走向了教学岗位,作为一名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当中,表达能力强弱对于课堂效果好坏有着很大的影响。

NBA佳得乐健康篮球大课堂活动在每个城市开展活动的时间都会持续一个月左右。在活动的具体开展中,工作人员都离不开语言表达,如健康补水知识讲[JP2]解员需要讲解补水知识,篮球教练需要讲解游戏规则及动作要点等。在活动期间,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情况,需要工作人员进行必不可少的思想交流、问题讨论。

表3显示了本次活动对表达能力包含的几个因素的影响情况,其中有56.5%的工作人员认为通过本次活动的锻炼,在表达时相信别人更容易理解其要表达的意思,表达的自信心得到了较大提高;有54.3%的工作人员认为通过活动中表达交流的锻炼,其逻辑性更强、条理更清晰。

【案例1】 健康补水知识讲座

健康补水知识讲座为现场活动的第一个环节。讲解的过程主要是通过“相关问题的提问” →“讲解相关知识”→“运用自身所学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阐明问题导致的后果” →“推介产品的功效” →“引出讲座的宗旨”,最后以提问的方式,回顾讲解的内容,介绍佳得乐历史及NBA与佳得乐的关系。

因为活动持续的时间较长,一名讲解员难以承担长时间的讲解工作,因此佳得乐礼品派发员同运动补水知识讲解员的工作需要轮换,两人都要具备两个岗位工作的能力。活动也大多都在室外举行,这就要求讲解员的声音一定要清晰,以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听到;每次讲座讲解员需要在13分钟左右用自己的语言完成以上大纲的讲解内容。内容较多,又要让学生短时间内接受学习到新知识,就要求讲解员讲解时拥有较强的逻辑思维、条理非常清晰;面对新的老师,参与这样一个全新的活动,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这就要求讲解员需要把讲解的内容记下来,用一些丰富的语言表达出来,采用一些技巧来抓住学生的吸引力;面对100多名学生以及学校的部分老师,讲解员需要拥有较强的信心,才能做到讲解时落落大方,顺利地传授健康补水知识。

2.2 大课堂类社会体育活动对体育院校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

人际交往能力是指人在顺利完成人际交往活动时,影响人际交往活动的效率和保证人际交往顺利进行的个性心理特征。人际交往能力主要包括人际认知、人际情绪控制和人际沟通能力三个有机组成部分[5]。[JP]

通过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有22.8%的工作人员认为,通过NBA佳得乐健康篮球大课堂活动,他们人际交往能力提高很大,还有45.7%的工作人员认为其人际交往能力提高较大。由此可见,大多数工作人员就NBA佳得乐健康篮球大课堂活动对人际交往能力的促进作用比较认同。

2.2.1 大课堂社会体育活动对体育院校大学生人际认知能力的影响

人际认知能力主要包括自我认知能力、对他人的认知能力及认知交往活动的能力,它是人际交往中的认知成分,反映了个体对人际关系状况的了解,是人际知觉的结果,是理性条件。在活动期间,工作人员需要接触各种各样的人,有团队内部工作人员、团队外部工作人员、学校学生、教师等各类人员,在与不同人交往时都需要有针对性,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

调查中35.3%的工作人员对人际认知能力的提高认可程度较高,16.4%的工作人员对人际认知能力的提高认可程度很高。由此可见通过与不同角色、个性的人的接触交往,工作人员的人际认知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2.2.2 大课堂社会体育活动对体育院校大学生人际情绪控制能力影响

人际情绪控制能力,是指个体针对不同的交往对象和所处的不同交往情境,有效地调整和控制自己的情绪的能力,是人际交往的情绪情感成分。在现实中表现为个体对其交往对象厌恶或者喜爱的情感倾向,包括消极的情绪和积极的情绪,个人内心和个体与他人之间的心理冲突,对自我、他人的评价。

人都是带有情感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在不同的时间段、受不同因素的影响,人的情绪都会产生变化,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如何察觉到交往对象的情绪、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并非易事,都需要在长期的交往实践活动中锻炼。在活动中,工作人员会同各种带有不同情绪的人接触、交往,在工作中也可能会产生一些冲突,如何在冲突中把握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处理好相互之间的人际关系,都锻炼着工作人员的人际情绪控制能力。调查可知,38.4%的工作人员认为自己的人际情绪控制能力得到了较大提高,另外还有21.1%的工作人员认为其人际情绪控制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2.2.3 大课堂类社会体育活动对体育院校大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影响

人际沟通能力,是人际交往中的行为成分,即有目的有意义地与他人进行交往互动,促进彼此间理解和交流,同时及时地解决人际隔阂与冲突,保证人际交往顺利进行的能力。体育院校大学生在校期间与人沟通接触的对象主要是教师、同学和家长亲戚等,接触的范围较小,接触的对象也较为固定,主要任务是学习和掌握理论知识、提高专业技能,很容易忽视人际沟通能力的发展,等到毕业求职时,人际沟通能力的不足与欠缺很容易显示出来,不能与考官和同事进行顺畅沟通已成为许多毕业生无法就业的原因之一。

大课堂类体育活动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给体育院校大学生提供了更多交流沟通的平台。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通过本次活动的锻炼,认为人际沟通能力得到较大和很大提高的人数占到54.8%。

2.3 大课堂类社会体育活动对体育院校大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影响

现在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他们很容易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团队协作的意识相对则较为淡漠,而“团队协作能力”又是当今社会生后中所必备的基本素质。很多单位在考核时都会将团队协作能力纳入其基本内容之一。

作为体育院校大学生,从事集体性运动项目的则要求参与者拥有较强的团队协作能力,如篮球、足球、排球等,其团队协作能力得到锻炼的机会相应地会多一些;而对于那些学习个人性项目的学生而言,锻炼的机会就会很少,他们很有必要多去参与一些团队性的活动来提升自己的团队协作能力。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有50.4%的工作人员认为通过NBA佳得乐健康篮球大课堂使自己的团队协作能力得到了较大提高,另外还有21.1%的工作人员认为其团队协作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在整个活动中,一个团队的成员虽然都有各自的分工,但却需要大家共同的团结协作才能把活动顺利地完成。

【案例2 】 活动场地布置

图1展示了活动现场的整体布局,活动所需要的物料繁多,其中较大的有护栏、讲解墙、帐篷、球星立招等道具,较小的道具则包括沙袋、篮球、佳得乐、海报、纪念册和剪刀等。在活动开展前的准备阶段,组织方都会对场地的布置做相关的培训。但大多活动都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需要整个团队的共同协作。

[TPM17.TIF;%95%95,BP][TS(][HT5"K][JZ]图1 活动场地布局图[TS)]

在活动刚开始的一周,鉴于整个团队布置场地还不够熟练、团队内部的分工协作也可能不够清楚,所有团队基本上都需要1个小时左右才能搭建完毕,拆卸场地则需要35分钟左右的时间。随着活动的不断推进,各个团队搭建场地的平均时间都缩短为30分钟,个别团队甚至能用15分钟完成现场的搭建布局;撤场的时间则达到12分钟左右。有54.2%的工作人员认为主要是由于活动中后期团队分工明确,共同协作,使现场各类活动的时间大幅缩短,提高了活动的效率。通过这样的团队协作实践活动,参与者感到了团结协作带来的益处,提高了团队合作意识,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

2.4 大课堂类社会体育活动对体育院校大学生组织管理能力的影响

组织管理能力是多种能力的综合运用,包括计划、组织、决策和协调能力等。在现实的工作生活中,并非所有人都能成为领导,社会也不需要每个人都成为领导,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组织管理能力不重要。在实际的工作中,每个人都或多或少需要运用组织管理能力。尤其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只有具备了较强的课堂组织管理能力,才能使学生按照自己的教学计划、教学要求去进行相关体育技能的学习,有效掌控教学过程,使学生有针对性、有条理地展开练习,调控整个课堂教学中的气氛。[JP]

在活动中,篮球教练需要组织管理学生参与篮球游戏,校园经理需要组织执行整个活动、管理整个活动团队成员等。这些活动对于体育院校大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都是一种锻炼,正是这种经历使工作人员认为他们的组织管理能力受到了影响,有26.7%的工作人员认为其组织管理能力提高较大,还有12.5%的工作人员认为其组织管理能力提高很大。

【案例3】 校园经理工作

校园经理是一个工作团队的团队领导,承担着组织管理整个团队活动的工作。在最初组建每个工作团队时,都是进行随机分组,组员之间不一定认识,这就需要校园经理营造出良好的团队氛围,从而利于成员之间的交流,促进活动的顺利开展。

在活动开始前一周,校园经理需要到达活动开展的学校同校方进行沟通,确认活动开始的日期及具体时间、物料进入学校的时间、参加活动的学生情况等,根据场地的实际情况设计出现场的布局图,综合学校的各方面因素制定出活动计划,并以报告的形式上报给组织方。

在活动日,校园经理则需要组织管理好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活动现场的布置,需要根据团队成员的情况来安排好场地布置分工,组织大家快速高效地完成现场布局;活动中督促管理好各岗位工作人员的工作完成;活动中也可能会出现一些突发事件,都需要校园经理在短时间内做出合理的决策,以确保活动顺利的开展。[JP]

一个团队中,每个人选择服务本次活动的动机不一样,有的是为了锻炼自己的能力,有的是为了补充自己的生活费用。不同的动机必然对工作人员的行为产生影响,这就需要校园经理来利用语言或采取一些措施来提高大家的积极性,使团内成员的最终行为都落实到做好活动这个目标上,并且采取有效的管理方法来消除这些阻碍活动顺利开展的因素。活动中的各种情况都在考验、锻炼着校园经理的组织管理能力,也正是通过这种锻炼,使其组织管理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2.5 大课堂类社会体育活动对体育院校大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影响

教学实践能力即完成教学实践的能力,它是指从教学能力当中分离出来的,那些在教与学的协调活动中影响教师组织学生参加事先设计的实际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教学实践能力作为一种综合能力,由教学监控和教学操作能力组成。

从近年来人才市场的反馈来看,现在体育院校大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呈下降的趋势。很多毕业生自身运动技能并不差,却由于教学实践能力弱而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由此可见,提高体育院校大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重要性。

由于不同的社会体育活动开展方式不一样,对工作人员各种实践能力也会产生不一样的影响。有638%的工作人员认为其最大的区别在于本次活动拥有课堂的性质,对教学实践能力会产生更大的影响。通过这种进校园开展的课堂性质的活动,体育院校大学生有更多机会走进校园,同中学生进行接触交流,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生理心理特点,为以后有可能从事的体育教学工作提供参考帮助。

有38.8%的工作人员表示其教学实践能力得到了较大提高,还有24.1%的工作人员表示其教学实践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可见这种课堂性质的商业体育活动,对体育院校大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影响较大。

【案例4】 篮球教练教学工作

篮球教练的教学工作主要是在20分钟的时间内,通过讲解示范,组织学生完成“占地为王”“运球为握”“运球接力”和“绕障碍接力上篮”等4个游戏。每个学校对学生参与活动的安排不一样,有时每个教练只需要一批次带20个学生做游戏,有时候则需要带近40个学生。这就要求教练利用准确、清晰的口令调动组织队形,以减少在组织队形方面时间的消耗,同时还需要教练用简练的语言来讲解游戏规则和动作要点,并结合一定的示范来使学生快速地理解游戏规则,从而能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身体活动。每个学生对参与体育活动爱好程度不一样,参与活动积极性也就有高低,教练员需要在课堂中观察到学生的情绪变化,利用积极的语言激励学生,使更多的学生融入到课堂中来,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2.6 大课堂类社会体育活动对体育院校大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影响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指能透过事物表现出来的某种现象抓住其内在的本质,对事物能做出正确的估计,具有辩证的思维能力,能够全面地分析问题,并能针对事件所存在的问题制定出相应的可行性的措施,很好地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的能力[6]。

统计数据显示,在被问及如何应对主管疏漏或没有预料到的问题时,56.5%的工作人员会通过自主学习找到办法解决问题;13.8%的工作人员会结合以往经验找到办法解决问题;17.2%的工作人员会与同事交流寻求方法解决问题;7.8%的工作人员会向上级主管反映相关问题。可见在活动中遇到问题时,有[JP2]953%的工作人员都会选择一定的方式去分析和处理。49.1%的工作人员认为通过本次活动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较大提高,还有23.3%的工作人员认为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

2.7 大课堂类社会体育活动与其他商业性社会体育活动的比较

采用李克特五等级判别量表平均数平均值选择的统计我们发现:在样本呈正态性和方差齐性的前提下,对“大课堂类社会体育活动”和“纯商业性体育活动”两组进行配对T检验,我们得出在“经济收入”方面是学生参加纯商业性体育活动的重要选项(P<001),而在“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实践能力”方面,二组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具体特征见(表5)。

3 结论

3.1 大课堂类社会体育活动为体育院校大学生提供了“语言表达”“人际交往”“团队协作”“组织管理”和“教学实践”的极佳机会,通过在活动中的锻炼,参与者的相关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另一种更具现实意义的社会实践方式。

3.2 大课堂类社会体育活动与纯商业性社会体育活动相比,在参与者“经济收入”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3.3 在大课堂类社会体育活动执行中,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更促使体育院校相关的组织部门和参与的大学生们,去找出各种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从而更好地提升了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董盈盈.关于我国大学生实践能力及其培养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2]庞国斌.试论实践能力在形成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过程中的重要作用[J].教育科学,2004,20(6):5-8.

[3]傅维利,陈静静.国外高校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科学,2005,21(1):54-56.

[4]王晓红.论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及其培养[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3):65-66.

[5]朱启臻,姚裕群,刘涛.打交道的学问——现代人际交往心理学[J].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92.

体育院校大学生 篇7

关键词:体育院校,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影响因素

体育消费是推动我国体育产业前进、发展的源泉, 是现代居民生活消费的主要内容, 尤其是高校大学生日常消费支出的重要部分。高校大学生群体是开展体育活动的主群体之一, 其体育消费特征及趋势直接关系到体育产业化和市场化的演替进程[1]。体育院校是我国高水平体育人才重要培养和储备的基地, 更是提升大学生体育消费意识、推进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的主要推手。体育院校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水平普遍高于普通高校大学生, 其消费行为也呈现出较普通高校大学生不同的特点。他们接触体育类产品、实施体育消费的机会较多, 是体育市场稳定的、忠诚的顾客群体, 也是引领国内体育消费潮流的关键主体。2012年以来, 国内体育用品市场持续低迷, 本土运动品牌陷入生存困境, 体育市场面临严峻形势。基于此, 进一步探究体育院校大学生的体育消费行为, 分析其体育消费现状及影响因素, 不仅有利于深化我国体育院校大学生体育消费的研究, 还为体育用品企业制定市场营销战略提供思路, 更是推进体育消费市场化、产业化的必由之路。

以“体育院校”、“大学生体育消费”等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上进行搜索, 相关的研究较缺乏, 研究成果远不能满足读者的需要。本文从体育院校大学生的角度出发, 以湖北体育院校为调查区域, 对大学生的体育消费现状进行调查分析, 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计量检验, 力图为改善体育院校大学生体育消费行为提供可行的对策建议。

1 研究综述

伴随体育产业的迅速发展, 大学生的体育消费结构发生转变。曾敏、彭博提出, 大学生的体育消费主要集中在购买体育服装、鞋帽等实物消费上, 购买运动器材、观看比赛等体育消费支出较少[2]。刘辛丹指出大学生的体育消费主要是买运动服占68.7%, 其次是买健身器材占11.9%, 而现场观看体育比赛、参加健身培训和体育旅游等项目对大学生仍属于一种奢侈[3]。霍德利认为, 大学生参加的主要实物型体育消费的总支出明显高于参加非实物型体育消费的总支出, 非实物型体育消费水平仍然较低, 消费结构尚不合理[4]。

关于大学生体育消费动机也是学者研究的重点。张金认为更多的男生把体育消费作为扩大人际交往、锻炼并显示自己能力的一种手段, 而女大学生的审美追求动机居首位[5]。马宏霞基于网络媒体的角度分析大学生网上体育消费的动机, 依次为:从众心理、实惠心理、追求时尚、方便快捷、社交娱乐、成就自我与满足新奇感7个方面[6]。而夏元庆等人提出大学生具有多重体育消费动机, 其中以强身健体、娱乐休闲和社会交往作为最主要动机[7]。关于影响大学生体育消费因素的研究成果颇丰。公忠民认为经济、个人行为、客观环境、学校文化等是影响大学生体育消费的主要因素[8]。韩军等人提出, 学生经济条件不成熟、体育消费的对象与学生需要之间存在偏差、学生体育消费心理不稳定是影响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9]。而梁小军等人提出经济收入、体育活动次数及体育锻炼习惯及性别对大学生消费的影响颇深[10]。

综上, 目前国内关于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的研究已经较为成熟, 研究成果丰硕、研究层次广泛、研究重点突出, 主要集中于体育消费现状、行为特征、影响因素等方面。而关于体育院校大学生体育消费的研究甚少, 对体育院校大学生体育消费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更是不能满足大众的认知需求。因此, 基于湖北省体育院校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及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既可以补充国内相关研究, 又具有拓展体育消费实践研究的现实意义。

2 湖北体育院校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调查分析

2.1 体育院校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总体调查分析

通过选取武汉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体育科技学院等典型体育院校, 采用随机抽样原理, 以不重复抽样形式发放的方法调查了2013年大学生体育消费情况。共发放调查问卷240份, 收回230份, 占96%, 其中有效问卷221份, 有效率为96%。

从调查结果来看, ①男性受访者人数 (126人, 57%) 比女性受访者 (95人, 43%) 多14%。②如图1所示, 从喜爱的运动项目 (存在重复选择) 看, 三大球 (篮足排) 被选择的频数最多 (116, 52.5%) , 符合三大球尤其是篮球运动在大学生群体中受到普遍欢迎的现实情况;三小球 (乒羽网) 的频数 (89, 40.3%) 位居第二, 由于专业需求以及受张继科、林丹、李娜等明星运动员的影响, 体育院校大学生对三小球的偏好程度有所上升;有63人 (28.5%) 选择了形体训练类 (健身、舞蹈、健美操、瑜珈等) ;而田径、游泳、武术、气功等项目和其他 (跳绳、骑自行车、棋牌类、台球、户外登山) 项目的频数差异不大, 分别占调查样本总数的26.2%、26.7%。③从体育消费的目的看, 如表1。“强身健体”及“兴趣爱好”是大学生最主要体育消费目的, 频数比例分别占51.1%、50.7%;有37.6%的人出于“愉悦身心、丰富课余生活”的目的参与运动;分别有21.7%、17.2%的学生出于提高体育成绩及健美塑形的需要进行体育消费;另有18.1%的学生出于其他目的而进行体育消费, 主要有跟风、交际及实物需求等。④从体育消费支出的项目 (存在重复选择) 看, 第一, 实物型体育消费中, 有91.9%的学生有过购买体育服装鞋帽及运动器材的经历, 15.4%的学生选择体育期刊书报, 6.3%的学生选择体育彩票;第二, 有19.9%的学生喜欢体育活动、健身健美培训等劳务型体育消费形式;第三, 9.0%的人愿意观看体育比赛, 以获得更多的体育信息及精神满足。⑤关于运动品牌 (存在重复选择) 的调查结果显示, 一方面, 国外品牌的选择频数排序为:耐克 (139) >阿迪达斯 (107) >匡威 (21) ;另一方面, 国内品牌的排序为:李宁 (105) >安踏 (70) >361° (42) >特步 (31) >匹克 (24) 。其中, 24.9%的学生仅选择国外三大品牌, 18.1%的学生仅选择了国内品牌, 表明国外运动品牌较国内运动品牌在大学生中的受欢迎程度较高。

注:频数存在重复选择。

2.2 体育院校大学生体育消费性别差异分析

每月平均体育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例能够较好地衡量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水平, 即月平均体育消费水平 (%) =月体育消费支出额/总消费支出额, 区间值分别为10%以下、10-20%、20-30%、30%以上。结果显示, 体育院校大学生月平均体育消费水平的性别差异明显, 如图2。月平均体育消费水平低于10%的男生频数与女生频数分别是60、85, 符合女大学生的体育运动热情低于男生的现状;男女学生月平均体育消费水平在10-20%之间的频数之差为5, 差距不大;而月平均体育消费水平越高, 频数差距越大, 月平均体育消费水平在20-30%之间的女生频数为男生的一半, 超过30%的女生频数仅为男生的1/6, 表明, 体育院校男生的体育消费水平普遍高于女生, 消费倾向也较女生更明显。

2.3体育院校大学生体育消费渠道分析

如图3所示, 体育院校大学生的体育实物消费渠道主要有“专卖店”、“综合体育用品店或商场”、“网店”、“学校统一购买”4种方式。有71.0%的人更乐意在专卖店购买体育用品, 以获得更多的品牌及价格选择机会;14.5%的人选择在综合体育用品店或商场消费;9.1%的人偏好网络购买的方式;而仍有5.4%的学生体育消费意识不强, 仅按照学校的要求购买相应的体育用品。可见, 体育院校大学生更侧重亲身实地感受体育实物产品的质量、性能, 更愿意在实体店里进行消费;而由于网络购物存在产品质量差、上当受骗及退货等风险, 只吸引了少部分学生。

2.4 体育院校大学生体育消费偏好选择分析

如表2所示, 体育院校大学生在购买体育产品及服务时, 选择的偏好因素呈现多样化、复杂化的趋势。“质量”、“价格”、“品牌”成为大学生考虑的前三位因素, 频数均超过样本数的一半, 可见, 体育院校学生对体育产品的质量要求较高、对品牌的认知度较强, 且经济条件所能承受的价格也是制约体育消费行为的重要因素;33.5%的学生的消费判断依据为“外观款式”, 符合大学生追求新鲜、彰显个性的心理;体育产品的“舒适度”、“功能”及消费过程中“服务”的好坏也影响着大学生的购买行为;而“广告宣传”的影响力度相对较低, 仅占8.6%, 由于体育院校大学生的品牌意识已经形成, 忠诚度较高, 其他品牌产品的广告宣传较难转移他们的购买注意力。

注:频数存在重复选择。

3 湖北体育院校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影响因素模型检验

3.1 模型构建与指标选择

关于消费者行为分析的模型有:Logistic回归模型、Probit模型、Tobit模型等。由于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水平高低的影响因素是二元分类因变量的问题。在实证研究中, 通常采取Logistic回归模型来估计分类因变量和一系列连续自变量或分类自变量之间的非线性关系[11], 故本文选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

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的高低, 受到很多因素的共同影响。本文将这些因素主要概括为性别、年级、月平均生活费、体育锻炼频率、体育运动场所、体育消费渠道, 即:

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Y=F (性别、年级、月平均生活费、体育锻炼频率、体育运动场所、体育消费渠道, 其他因素) +随机扰动项

当调查对象的消费水平包含多个影响变量时, 此模型可以变为:

其中, ; (1) 、 (2) 式中, Pr为因变量, 表示体育消费水平, βn表示影响因素的回归系数, n表示影响因素的个数, Xn是自变量, 表示第n种影响因素, β0表示回归截距;ei表示随机扰动项。为了度量体育消费水平与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 本文对于因变量和自变量分别进行变量定义和取值, 如表3。

3.2 模型结果与分析

我们运用SPSS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回归, 采用“向后筛选”的数据处理方法, 即将所有解释变量引入回归方程, 进行模拟计量, 然后将不显著的解释变量剔除, 再进行回归, 直到所有的解释变量均达到显著水平为止, 最后的模型估计结果如表4所示。将各变量数据带入SPS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 可得结果如表4。模型结果中R2=0.756, Sig=0.000, 方程整体显著。

第一, 性别对体育院校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影响显著。性别是影响大学生消费水平高低的直接因素。男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比女生高, 体育锻炼频率也高于女生, 因此, 男生的体育消费机会相比女生较多, 其体育消费总体水平高于女生。

第二, 年级对体育院校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影响非常显著。调查发现, 大一、大二、大三、大四的受访人次频数分别是31、66、81、43, 大一新生的体育锻炼意识稍显薄弱、参与人数较少, 而大四学生则把更多精力投入到找工作及继续深造中, 因而大二和大三的学生成为校园内最活跃、最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开展体育消费活动的群体。

第三, 月平均生活费对体育院校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影响极其显著。生活费多少是决定大学体育消费水平高低的关键因素。大学生的月平均生活费在1000元及以下、1001-1500元、1501-2000元、2001元及以上的频数分别是104、83、22、12。可知, 目前84.6%的体育院校大学生的生活水平相对较低, 生活费不足1500元, 他们的可支配体育消费额较少;而15.4%的大学生月平均生活费较高, 他们有机会产生诸如观看比赛、体育旅游等较高水平的体育消费行为。

第四, 体育锻炼频率对体育院校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影响非常显著。在校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频率能够体现他们体育意识的强弱程度, 并直接决定其体育消费次数和层次。针对“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频率”的调查结果如下:有26.2%的人每周锻炼“7次及以上”;选择“4-6次”和“1-3次”的频数相差不大, 比例分别是30.3%、31.2%;而仍有12.3%的受访者几乎不参与体育锻炼。可见, 体育院校大学生中, 大部分学生出于专业需求及兴趣爱好等原因对体育锻炼较为重视, 能有效增加体育消费的机会;而仍有小部分学生群体缺乏体育锻炼意识, 他们可能会发生购买体育服装鞋袜等实物消费, 但在观赏型与参与型体育消费项目上严重不足。

第五, 体育运动场所及体育消费渠道对体育院校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影响不显著。一方面, 由于经济条件及消费意识制约, 89.1%的学生在“校内免费场所”开展体育活动;而仅有10.9%的学生愿意付出部分资金成本在校内及校外收费场所运动或付出一定时间成本前往校外免费场所开展体育运动。另一方面, 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渠道有所差异, 但仍有85.5%的学生倾向于在专卖店、综合商场等实体场所进行消费, 消费渠道对消费水平的影响不明显。

4 研究结论及对策建议

4.1 研究结论

(1) 调查分析发现, 整体上湖北体育院校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不高, 体育消费性别差异明显;体育实物消费占主导地位, 体育劳务消费、体育信息消费次之, 符合我国居民体育消费的整体结构;消费品牌上, 以耐克、阿迪达斯为主的国外品牌的市场号召力及影响力较国内品牌强, 而国内品牌中, 李宁的品牌效应最明显;而强身健体、兴趣爱好及丰富课余生活是大学生体育消费的最主要目的;消费渠道上, 实体店是大学生的首选, 网络购物方式逐步受到大学生群体的亲睐;质量、价格、品牌是大学生消费偏好选择的前三位因素, 而广告宣传的影响力相对较弱。

(2) 体育消费水平的影响因素模型实证结果表明, 月平均生活费是影响体育院校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高低的最重要因素;性别、年级、体育锻炼频率对体育消费水平的影响力次之;而体育运动场所、体育消费渠道的影响不显著。

4.2 对策建议

4.2.1 加强政策扶持力度, 推动体育产业经济发展

相关部门应继续出台稳定、刺激、扩大国内体育消费市场的方针政策, 加快各类体育企业的结构调整与升级, 扶持体育运动品牌企业摆脱“关店潮”困境及创新能力瓶颈, 充分发挥体育产业作为“朝阳产业”、“无烟工业”的关联效应, 进一步推动国民经济发展, 提升体育服务业水平, 实现在校大学生群体人均体育消费支出增长的目标。

4.2.2 加大体育品牌创新力度, 巩固主体品牌忠诚度

国内体育用品及服务市场应继续加大体育品牌创新力度, 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 合理定价与宣传, 不断增强体育品牌的国际竞争力和企业文化的吸引力;同时继续强化大学生群体对国内体育品牌的认同, 增强他们对国内体育企业的信心, 进一步巩固大学生群体的品牌忠诚度。

4.2.3 重视体育教育教学, 科学引导体育消费习惯

各体育院校应针对男女大学生的体育消费差异, 正确引导大学生的体育消费偏好和消费行为, 重视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大力倡导科学、合理的体育消费观念, 帮助学生养成结构合理、科学文明的体育消费习惯。

4.2.4 强化体育消费意识, 改善体育消费模式

一方面, 体育院校大学生群体尤其是女大学生应增强自身体育消费意识, 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适度扩大体育消费;另一方面, 大学生应改善体育消费模式, 平衡体育消费支出, 增强体育劳务与信息消费, 提升体育消费满意度, 防止过度体育消费及消费不足。

参考文献

[1]王耀东.高校学生体育消费特征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1, 34 (6) :100-104.

[2]曾敏, 彭博.四川普通高等院校大学生体育消费行为调查与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 2013, 3 (1) :84-86.

[3]刘辛丹.大学生休闲体育与体育消费的现状及其相互关系[J].体育科学研究, 2012, 16 (5) :27-31.

[4]霍德利.高校学生体育消费行为模式及特征[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10, 44 (12) :74-78.

[5]张金.河南省90后大学生体育消费行为特征研究[J].体育科技, 2011, 32 (4) :95-98.

[6]马宏霞.网络媒体对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影响[J].体育文化导刊, 2012 (10) :105-108.

[7]夏元庆, 张辉.当代大学生体育消费特点及倾向性之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1, 10 (6) :153-155.

[8]公忠民.山东省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调查[J].山东体育科技, 2011, 33 (1) :43-45.

[9]韩军, 张玉瑞.体育院校学生体育消费研究—以湖北体育高校学生为例[J].四川体育科学, 2009, 12 (4) :105-109.

[10]梁小军, 刘云求.肇庆市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调查与分析[J].体育科技, 2011, 32 (2) :75-77.

体育院校大学生 篇8

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综合素质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不是靠短期的突击训练和指导就能够获得的,因此,以往的“临阵磨枪”式的就业指导已不能满足学生和市场的要求,必须认识到学生由于缺乏职业生涯规划和指导,不了解职业现状,临近毕业仍然不知道自己适合干什么和能够干什么,造成了毕业生的培养与人才市场脱节的现象,导致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不强,难以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不能与用人单位成功签约。学校应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和任务进行职业生涯和就业技能的辅导,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让他们在知识能力、思想观念、心理素质等方面做好充分准备,帮助毕业生客观、理智地选择一份理想的职业,完成由学校向职场的过渡。

一突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钟谷兰, 杨开.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 (第一版) [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1-164.

[2]朱宁, 薛艳.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与择业心理调适[J].高等职业教育, 2005 (6) :41-43.

[3]沈雁华, 等.职业生涯规划与心理辅导相结合就业指导体系的构建[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1 (3) :125-126.

体育院校大学生 篇9

1. 体育院校大学生特点

(1) 性格方面。体育院校中的大学生在性格方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兴趣点多并且较不稳定;二是好胜心比较强, 喜欢突出个人主义;三是适应能力很强。

(2) 思想方面。体育院校中的大学生在价值取向上一般是比较多元化的, 在判断标准上也呈现出二重性。这种特点也表现了当前大学生对自己的定位和他们的思想品德素质。再者, 体育院校中的学生在政治参与方面的意识是比较强的, 且趋向于理想化和务实化, 但真正参与政治的行为是比较少的。加上随着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严峻, 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也是越来越大, 其心理方面的问题也是逐渐凸显出来。同时, 由于体育院校的特殊性, 体育院校中的大学生往往比较注重体育技能水平提高, 而使得其他方面的素质养成弱化。而当今社会往往需要综合素质非常强的学生, 体育院校的学生在这方面显然不占优势, 这就凸显出在体育院校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2. 创新体育院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基于现代体育院校大学生的性格特点、思想特点等, 体育院校应不断创新教育方法, 这样才能做好体育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不断继承发扬优良教育方法, 针对院校中的学生现实生活和价值取向来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等。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 发挥第二课堂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体育院校应该广泛开展第二课堂, 让学生深入社会中进行各种社会实践, 通过社会实践来达到育人效果。体育院校应该积极鼓励学生走出校门, 多参加比赛、社会活动或是社会志愿服务等, 让学生在社会活动中不断锻炼自己, 不仅能够增长学生自身的见识, 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 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再者, 院校应该大力加强对校园文化的建设, 通过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来引导学生积极向上, 从而形成严谨求实、敢为人先、善于创造的良好校园风气。并且要积极发挥大学生在校园环境建设中的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亲身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当中, 这样才能真正起到潜移默化地教书育人的目的。

(2) 搭建新媒体平台,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现代, 新媒体已经逐渐成为主流媒体, 其在文化传播方面的作用不可小觑, 尤其是大学生对新媒体的接受程度较高, 利用新媒体来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势在必行。体育院校应该积极探讨新媒体特征, 将校园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联合起来搭建全新的创新平台, 积极发挥院校网站、微博等媒体作用, 树立正确舆论导向, 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院校的微信和微博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 对于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价值。因而院校相关宣传部门应该针对新媒体专门成立相应策划, 通过新媒体来开展与学生之间的各种互动, 引导院校学生积极参与到学校日常管理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中来, 让院校学生能够自由表达自己关于学校教育和管理方面的意见, 与教师之间真正坦诚沟通交流, 在学生自由表达意见的同时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思想道德观。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培养责任感, 增强学生的责任感。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 是民族未来的希望, 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对于提高大学生自身素质, 培养全能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因而体育院校应该切实研究院校大学生的自身心理和思想特点, 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创建新媒体平台, 不断促进体育院校大学生素质的提高。

摘要:随着体育院校教育改革的深入, 体育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应该不断进行创新, 面对体育院校学生这一特殊群体, 院校老师应该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提高其思想政治素养。本文主要对体育院校中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进行分析, 以期能够为新时期体育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体育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参考文献

[1]于鹏.新媒体视野下体育院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途径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 2015 (10) .

体育院校大学生 篇10

1 专业体育院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培育的现状分析

目前,大多数专业体育院校在对学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

1.1 培育内容的简单复制性

很多专业体育院校在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往往泛泛而谈“三个倡导”,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时事政策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简单宣讲、重复,没有结合体院院校特点和体育院校学生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内容,大大降低了培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正如《意见》指出:“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要坚持联系实际,区分层次和对象,加强分类指导,找准与人们思想的共鸣点、与群众利益的交汇点,做到贴近性、对象化、接地气”。社会主义核心观在融入专业体育院校时,不应当简单纳入、复制、移植教育内容,而是要进行重新归纳、总结、提炼、整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1.2 培育方式方法的简单性

当前的体育院校在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时,一般通常采用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常见方式,忽略了体育院校学生有自己的特点:第一、在个人综合素质上,专业技能强,文化基础薄弱。体育院校“进口”方式决定了这一特质,体育院校在招生上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专业素质,而对其文化课分数要求不高,大多数学生人文素质不高、人文底蕴薄弱,加之体育院校学风不够浓厚,很多学生在应付文化课考试都比较困难。第二、在个体接受教育方式上,更喜欢动态、不喜欢静态。体育院校学生在学习时更容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普通的严谨的理论课堂,很难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和需要。高等体育院校要充分利用这两个特点,在培育方式方法上有针对性。

2 专业体育院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基本内容

“三个倡导”这一表述,最大限度覆盖了各方面意见,集中表达党和国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认识,有利于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明确方向,但是这一开放性的表达方式并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终定型。专业体育院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炼,在坚持“三个倡导”基本要求的同时,要紧密结合体育院校特点和学生特点、成长规律,科学安排教育内容。笔者认为,专业体育院校大学生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内容,至少应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基本范畴。

2.1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做到“三个倡导”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三个倡导”从国家、社会、个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了基本的描述。体育院校在坚持“三个倡导”时,一定要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体育院校实际的契合点,从学生最近的真实场景出发进行教育。“爱国、敬业、公正、平等”可以与体育精神、奥林匹克精神培育下相结合;“诚信、友善”针对体育院校的体育教育、武术、医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可以与培养学生“武德”、“医德”、“师德”精神想结合。

2.2 围绕体育院校专业特点,加强体育伦理、体育法制精神培养

近年来,伴随着“假球”、“黑哨”、兴奋剂等现象的出现,加强对体育院校学生体育伦理和体育法制精神的培养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体育伦理和体育法律都调节人们体育活动的行为规范和准则。体育法律由国家强制实施,具有很大的政治性、政策性、社会性、规范性和权威性,不管人们是否愿意遵守,都必须服从,当前体育法规体系包括:体育基本法《中国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基本法指导下的国务院制定的体育行政法规、国家体育行政部门和其他部委单独或联合制定的体育规章以及地方性体育法规和体育规章。体育伦理是体育活动参与者共同遵循的行为规范。现代体育已发展成为以体育运动为基础的体育运动、体育科学、体育产业和体育文化四位一体的社会现象,因此从外延来看,体育伦理它不仅包含人们通常理解的竞技体育伦理,还包含社会体育伦理、学校体育伦理。竞技体育伦理是调整体育比赛组织者、教练员、裁判员、运动员应遵循的行为规范;社会体育伦理、学校体育伦理则主要包括体育场馆、公共体育设施等体育资源的共享性、不被侵犯性,体育活动参与的自由性、自主性等。体育道德是通过道德观念的内在约束来维持和实施。优良的体育道德一经形成,不仅会成为一种内在的人格力量,成为信念,而且也会变成一种外在的习惯性强制力量。

2.3 围绕体育院校大学生成长需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传统文化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教育

马克思说过,“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在强调社会核心价值观工具理性服务社会的同时,更要注重其价值理性,注重其帮助和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发展报告2013》指出:90后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六个“热点”:崇尚自我、热心参与、学习求知、成才成名、校园经商、潇洒人生。从这里透视出学生价值取向的主体性、规律性,倾向于实际和实惠。面对“90”后学生这种新态势,我们在向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时,必须要深入了解大学生的成长所需,对症下药,增强培育的实效性。面对日趋复杂的社会人际关系、社会竞争、恋爱关系,大学生不同程度的存在困惑;面对残酷的各种级别的国际国内竞赛不同,参赛学生的心理也会有较大的变化,这些都需要高校给予关怀和关注。同时,学生上大学的直接目的是为了就业,面对每年不断刷新的毕业生人数、难度不断增加的就业形势,高校学生承担了较大的就业压力。此外,体育院校大学生和普通高校大学生相比,高考对其文化分数要求不高,学生专业能力强但文化底子薄、人文素养不够,迫切需要加强文化教育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习近平同志最近深刻指出: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3 专业体育院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

专业体院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首先要弄清楚的问题是:培育的目的不是简单让学生知道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的关键在于让学生深刻领会并以实际行动去践行。

3.1 专业体育院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构建原则

专业体育院校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时,需坚持以下原则:紧密结合专业体育院校实际和学生实际;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相结合;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第一、二个原则因前面已有描述此处不再赘述。关于教育和自我教育,面对现代社会对人的主体意识、主体精神、主体创造性的呼唤,体育大学生特有的张扬个性得到进一步的认可和发展,因此在加强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应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注重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教育和自我提高。

3.2 专业体育院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具体路径

3.2.1 在培育主体上,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和专业课教师并重。

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上,高校一般都重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宣传部、学工部、团委这支德育队伍的作用,往往容易忽视专业课教师尤其是术科教师的作用。根据笔者对专业体育院校学生教学大纲的了解,体育院校学生课程中术科约占60%左右,学科占40%左右,体育院校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运动场、训练馆和术科老师一起渡过的,教师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思想的机会较多,学生本人也非常注重专业技能的学习,因此同普通高等院校相比,体育院校学生更听从专业课或教练的指导,更容易受他们的影响。面对这一大好契机,实际情况却是,体育院校的术科教师只问专业不问思想,只问成绩名次奖牌不管其他,甚至在少部分术科老师眼中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对学生作用不大。因此,专业体育院校要充分重视这一情况对术科老师提出要求,将日常的理论和实践教学融入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

3.2.2 在培育载体上,坚持“五个融入”的基础上并充分重视体院学生的成长所需

坚持“五个融入”,做好体育院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一是融入贯穿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体育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要加强“顶层设计”,系统规划思想政治理论课,深入研究每门课程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法,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二是融入专业课教育。如前所述,体育院校的术科老师要自觉担当培育责任,将教学与育人相结合,在授课中积极主动培养学生的爱国、诚信、法治、公平等精神。三是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专业体育院校在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要注重活动的主题性、思想性,在活动中全程灌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而不能简单就活动而活动。现在专业体育院校已形成学术讲座、文化艺术节、学生社团活动、科技创新活动等在内的系列校园文化活动,结合体院学生文化基础薄弱的事实,应加强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开展阅读经典、讲座、主题教育活动。四是融入社会实践活动中。实践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生中引起情感共鸣、增进价值认同的重要途径之一,也能和理论教育形成有效互补。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等是目前高校常见的社会实践活动,这几年来伴随着国家自然灾害不断,如四川汶川大地震、青海玉树地震等,这些都是很好的育人资源,高校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五是融入日常教育管理活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是具体的、实实在在的,不是抽象的,日常管理中应要求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把“三个倡导”转化为日常的行为准则。此外,面对互联网、新媒体时代,学校可建立主题网站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自媒体时代,微信成为大学生获得信息的首选,学校可设立官方微信,精选内容,有效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传递正确的价值导向。

充分重视体院学生的成长所需,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一是充分重视学生的心理需要,加强心理辅导和人文关怀,低年级开展新生适应教育,教会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爱情,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教会学生正确对待各种比赛结果和比赛过程;二是充分重视学生就业指导。从新生年级开始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二、三年级做好专业知识的学习;三、四年级做好就业指导和创业指导教育。

3.2.3 在培育方法上,坚持理论灌输基础上重视活动对于专业体育学院学生的作用。

透彻、有力的理论灌输能从思想上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和基础。同时,高校还应在学生关注的关键问题上给予学生彻底的说服,比如面对现在各种比赛中存在的不同程度的裁判、评委不公正现象,该如何给学生一个正确的引导?笔者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认识这一现象在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背景下一定程度存在的必然性,同时对于这一现象国家也制定了相应的制度进行规范,作为高校学生应自觉维护比赛规则弘扬正能量。在做好理论疏导的基础上,不能忽视体院学生的特点,专业体院学生动手能力强、好动,喜欢各种各样的活动,静态的理论教育他们不怎么感兴趣,心理上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一种抵触情绪。因此,对于专业体育院校来说,应大力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以活动来开展教育,以活动来育人。

总之,专业体育院校要努力探索适合体育院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方式方法,增强培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参考文献

[1]沈壮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践行之思[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5).

[2]戴木才.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4(2).

[3]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3,12.

[4]冯刚,沈壮海.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报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5]吴潜涛.围绕立德树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中国教育报,2014,03.

[6]戴木才.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4(2).

[7]刘义飞.论体育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1,07.

体育院校大学生 篇11

关键词:体育院校 体育大学生 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a)-0193-01

1 环境解读

传统教学,尤其是体育院校,长期以来都非常重视专业课堂教学,对学生的知识、技能教育抓的很紧,但是对学生的社会化进程却甚少关注。这就导致一些学生高分低能,组织能力、活动能力极差,毕业后很难适应工作和社会生活。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2010年6月,国务院在《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高校毕业生基层培养计划,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锻炼、创业。2011年,中组部颁发了《高校毕业生基层培养计划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了高校发展和指导规划:立足实际,力求实效,通过加强政策引导、搭建有效载体,促使高校毕业生更好地服务基层,大力引导高校学生到基层建设中去。

为了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近几年来,高校在造就和培养人才方面积极探索,不断拓展大学生实践和就业渠道。部分高校在不断提高学生知识、技能、德智体培养的同时,还鼓励他们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增强适应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的能力。

体育院校的教学活动,多是围绕着运动技术教学来组织进行的,学校在体育教学的同时,如何加强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大学生自己如何通过学习、实践缩短与社会的距离,成为体育院校教学改革的重点。

2 体育院校大学生党员服务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1 专业实习

高校体育专业和体育院校的学生,有的来自学校,有的来自于各种体育院队。通过专业的实习,可以综合考察他们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有利于他们对自己做出客观全面的评价,为以后的学习和实践提供良好的参考。实践证明,那些在专业实习中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在需要进行社会角色的转换时,能较快、较好地进入角色。

2.2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信念是行为的基础。体育院校的大学生党员要端正思想,坚定信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正确看待学习和社会实践,把党和国家发展的要求,当作个人的需要,这样,才能培养他们树立积极向上、谦虚务实、勇于担当、努力进取的心态。他们在基层工作和锻炼时才乐于扎根基层、融于基层,才能沉得住气,静下心来,才会本着为群众服务的决心,大胆创新,不断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

2.3 积极参加社会服务

体育院校大學生走出校门,深入到社会、学校、企业、社区、农村,将自己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于社会,服务于社会,这是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又一重要方式,也是参加社会实践的良好时机。体育院校学生的社会服务方式多种多样,他们可以将运动训练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这样可以有效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

某体育院校利用假期进行社区指导服务时,走访了社区敬老院,为老人们提供健康知识咨询。他们走访了当地的学校,根据学生校园文化生活的要求,指导学生开展了拔河比赛、羽毛球赛、乒乓球赛等活动。然后,他们又与当地居委会一起,开展了趣味性较强的定点投篮比赛、棋类比赛、体育摄影比赛、健美操比赛。此外,他们开设的健康知识讲座和体质检测活动,也深受当地社区群众的欢迎。通过这些主旨鲜明、内容丰富的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们热爱社会、关爱他人的精神,增强了他们与基层群众的感情联系,还增强了他们社会责任感和奉献意识。

2.4 积极参加公益劳动

公益劳动就是带有公益性质的无偿劳动。大学生经常参加公益劳动,有助于培养他们尊重他人、尊重劳动的思想感情。目前,大学生参加公益劳动的人数和时间都较少,这就导致部分学生劳动观念淡薄,劳动能力退化,有些人甚至还存在看不起体力劳动的想法。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奉献精神和服务意识,体育院校要经常组织学生党员带头参加公益劳动。

基层工作琐碎而繁重,扎根基层,服务群众,不但需要很好的身体条件,还需要良好的思想素质,而公益劳动最有利于锻炼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一位体育专业的大学生村官在当地带领群众搞养殖,修路,建水坝,带领群众把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变成了一个远近闻名的果蔬基地。他在经验总结大会上自豪地说:发展是硬道理,身心健康更是硬道理,我能坚持到今天,与我当时在学校时经常参加劳动锻炼是分不开的。

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要将社会当作培养能力的第二课堂,由专职人员主抓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经常组建各种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在实践活动中,重视学生个人特点的培养,锻炼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高校学生也要立足实际,端正态度,树立扎根和服务意识,通过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争取能在基层这片辽阔的天地里,把握住良好的发展方向,好好锻炼自己,实现人生的远大理想。

参考文献

[1]汪振东.大学生社区工作者要踏实扎根基层[J].社区,2010(17):51.

[2]徐娜,张明,江玉珠,等.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工作机制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4):79-80.

体育院校大学生 篇12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 从某体育院校选取5个专业, 以一~三年级所有1 579名在校学生为调查对象 (四年级学生即将毕业离校, 故未纳入备选范围) 。共调查学生1 594名, 收回有效问卷1 579份, 有效回收率为99.06%。其中男生878名, 女生701名;一年级学生534名, 二年级学生527名, 三年级学生518名;城市学生720名, 乡村学生859名。年龄为17~21岁, 平均 (18.73±2.54) 岁。所有样本均为汉族。

1.2 方法

采用自编问卷进行调查, 问卷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 (1) 基本资料, 包括姓名、学号、性别、年龄、年级、户籍所在地等。 (2) 网络成瘾评定内容。由“过去7 d中平均每天上网超过4 h;即使不上网, 脑海中也会一直出现与之有关的内容;不能上网时, 会感到不舒服或不能专注于其他工作和学习;希望增加上网时间;上网时间超过预期;想停止上网, 但不能控制自己;为上网而逃避学习或其他任务;向家长、教师或同学隐瞒上网事实;因上网与家长、教师或同学发生冲突;上网是为了逃避现实或摆脱负性情绪 (焦虑、抑郁、无助、不合群等) ”10个题项组成, 由被试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填写。以选择其中5项及其以上为网络成瘾的判定依据[9]。 (3) 伤害情况统计。以最近1 a内, 因为国际疾病分类标准[10]中的原因 (交通伤、跌伤、烫烧伤、锐器伤、碰撞伤、砸伤、挤压伤、爆炸伤、动物咬伤、电击伤、中毒、溺水、其他) , 造成到医院或医务室诊治;需要家长、教师、同学看护或救治;因伤缺勤或休息0.5 d及以上。凡有以上3种情况之一, 均判定为伤害[11]。

问卷经过专家组研讨和修订, 经检验, 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74 (P<0.01) 。信度、效度均较为合理。

培训调查员, 统一指导语, 在统一的时间内组织被试在教室内填写问卷, 教师和辅导员回避。要求学生在15 min内完成, 确定无漏答及逻辑错误后收回。

1.3 统计分析

资料以Epi Data 3.0建立数据库, 进行双份录入并检错;将数据导入SPSS 15.0进行分析。所用统计学方法有描述性分析、χ2检验等, 统计学检验水准为P<0.05。

2 结果

2.1 体育院校大学生网络成瘾情况

由表1可见, 体育院校大学生网络成瘾率为16.53%, 其中男生高于女生,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68, P<0.05) ;不同年级城乡学生网络成瘾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χ2值分别为0.16, 3.12, P值均>0.05) 。

2.2 体育院校大学生伤害发生情况

体育院校大学生伤害发生报告率为38.89%, 其中男生高于女生,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1.84, P<0.01) ;不同年级及城乡学生伤害报告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分别为18.55, 4.15, P值均<0.05) 。见表2。

2.3 网络成瘾与伤害发生的关系

网络成瘾的大学生伤害发生报告率为50.96% (133/261) , 非网络成瘾者伤害发生报告率为37.74% (471/1 318) , 网络成瘾者明显高于非网络成瘾者 (OR=1.350)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1.37, P<0.01) 。

以是否发生伤害为自变量 (否=0, 是=1) , 以性别 (男=1, 女=0) 、年级 (实际所在年级) 、城乡 (城市=0, 乡村=1) 、是否网络成瘾 (否=0, 是=1) 等为因变量, 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表明, 性别、年级、是否网络成瘾进入回归方程, 即男生、一年级大学生及网络成瘾大学生更容易发生伤害。见表3。

3 讨论

3.1 体育专业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不容忽视

网络成瘾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危害极大, 且在大学生群体中有着较高的报告率[12,13]。本次调查表明, 体育院校大学生网络成瘾率为16.53%, 与有关调查结果存在差异[3,6]。可能与本次调查的对象为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体育院校学生有关。男生网络成瘾率高于女生, 可能因为不同性别人群的性格、气质、思维习惯等不同:男性虽然较倾向于理性思维, 但易冲动, 对未知事物充满探求欲望[4]。不同年级、城乡学生网络成瘾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可能与现在的大学生接触事物比较早、生理成熟年龄提前以及城乡间经济差距已经不明显等有关。

3.2 体育专业大学生网络成瘾与伤害之间的关系

目前国内伤害调查问卷、判定标准均较多, 各调查结果的可比性也有待商榷。本次关于体育院校大学生伤害发生率的调查表明, 网络成瘾学生、男生、一年级学生、城市学生的伤害发生率较高。分析原因可能有: (1) 网络的过度使用会导致一系列生理、心理症状, 从而影响使用者的判断和反应能力[1,14], 加大体育院校大学生从事剧烈运动时受伤的概率。 (2) 相比于女生, 男生易冲动、鲁莽、好动且较为粗心, 从而带来了较高的伤害率。 (3) 一年级学生刚刚离开家庭开始大学生活, 在日常行为和生活习惯上都存在一段适应的过程。在此期间, 可能对生理和心理产生影响, 继而影响竞技状态和运动成绩, 甚至造成在运动过程中的伤害。 (4) 一般而言, 城市学生娇生惯养, 运动协调能力较差, 且没有农村学生能吃苦耐劳, 同时也不排除城市学生有时借生病请假逃避体育训练, 而农村学生学习和训练相对刻苦、可能带伤病进行训练。具体原因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3.3 意见和建议

针对调查结果提出如下建议: (1) 社会、学校、家长三位一体, 全力配合, 通过社会加强舆论宣传、营造崇尚健康生活习惯的氛围;学校加强管理和正面引导, 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活动, 让学生认识到网络成瘾的危害, 从而避免出现过度上网、影响身心健康的现象;家长密切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 并及时与学校和教师沟通, 以便及早进行干预、指导和治疗。 (2) 高校在追求学生竞技成绩的同时, 应指导学生参加校内外的人际交往活动, 同时合理安排丰富多彩的文体生活, 让他们有相互交流的空间、思想碰撞的机会和情绪宣泄的途径。 (3) 重视学生的心理辅导, 尤其是授课教师在学生参加体育运动前的状态评估, 坚决杜绝让身心不适的学生参加运动课程。 (4) 对重点人群、重点个体开展个性化辅导, 如采取团体心理治疗干预、设置个性运动处方等[15]。

上一篇:武术散打公共体育下一篇:有效的设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