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体育课程备课

2024-09-05

职业院校体育课程备课(共11篇)

职业院校体育课程备课 篇1

前言

随着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的发展, 高校体育改革也正在进行中, 但在改革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不足, 作为高校的体育教师, 我们有义务去找到不足之处, 努力去改正, 从而促进体育事业更好地发展, 下面我们针对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加以分析, 然后研讨一下如何改进这些不足之处。

1. 高职体育教育选课制度改革

通过调查了解大部分高校的体育教学, 一般院校的体育课都采用的选课制度, 也就是说高职体育课学生是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及喜好选择感兴趣的课, 这种情况出发点是好的, 但会出现这种情况, 部分传统难学的体育项目, 因为选课的人太少, 不能成班而停开, 而一些流行的体育项目, 由于选课人太多, 导致一些学生不能如愿以偿进入感兴趣的课程继续学习,

选课之后, 由于学生对这门课程熟悉的程度不同, 运动的能力也不一样, 如果将他们统一在一起一块进行教学的话, 就会过分强调了共性而无法满足个性的需求, 这样的授课方式明显不太理想, 因此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分组教学方法, 把一些体育特长生分成一组, 单独训练, 一些零起点的孩子在进行一组, 从头学起。

2. 课程内容设置改进

课程内容设置过于笼统, 学的很多, 掌握程度不好。课程项目仍以竞技类多见, 其它保健课、娱乐类课程、传统体育所占比例太小, 内容设置过于集中化和大众化。

在最近几年高职体育改革过程中, 大部分院校开设体育选修课仍以竞技体育项目为主。这就导致当前高职体育没有跟上高职体育改革的步伐, 课程内容突出体能训练, 忽视了社会发展对体育项目需求的变更, 缺乏体育本身应有的实用性和时代性。其次课程内容大部分是以单项运动教学和训练为主, 忽视了群体活动项目的作用。群体活动项目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道德与合作精神, 群体活动项目各项运动都必须遵守严格的规则, 人们只能在规则允许的情况下努力创造成绩, 任何违反规则的行为都会遭到谴责和惩罚。

第三, 课程内容设置的时候忽视了学生特长和兴趣的培养, 现在体育教学模式大多从竞技体育中演化而来, 它的特点强化训练, 带有一定的目的性, 让体能发挥到极致, 为了名次而进行的训练, 完全没有考虑到学生自身的身体条件和各方面的其他条件。这种做法有悖于素质教育的思想, 不仅使教学成绩差, 还会使学生对体育的关注度降低, 从而影响了体质的强化。

3. 教学模式改革

教学模式是是把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紧密联系起来, 具体化教学系统和教学过程。我国大多数高校的体育教学模式主要是依据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提出的系统学习教学模式建立的, 这种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构建的, 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状态, 它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 以定性的形式将教学内容灌输式的教授给学生, 教学的重点是“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三基的学习与掌握, 这种模式强调基础而不是选择, 重秩序而不是创造性, 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 限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使得许多学生对体育课不感兴趣, 习惯地认为体育就是身体教育、体质教育, 是枯燥、乏味的身体操练[1]。

那如何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各家说法不一。我们认为教师教授的课程要具有实用性和趣味性。

实用性是指课程一方面要考虑学生专业, 选择与学生今后从事职业相关的教学内容, 另一方面要为终身体育观念打下坚实基础, 选择对学生来讲实用的课程。

体育项目是一个竞技的项目, 往往上课的时候气氛过于紧张, 如果我们在教学中采用一些现代化的元素会让我们的课程上得更充实。体育教师安排学生游戏, 既可以安排和主教材有关的体育游戏, 也可以安排新游戏。但根本的前提是:让学生在游戏中得以快乐和笑声, 教师可以制定游戏的内容和方法, 可以根据现有的体育器材或者不用器材, 让学生自由创设游戏;也可以让学生自编游戏, 对自编游戏最新颖、最科学的小组提出表扬。并对每个游戏给予鼓励和评价, 提出改进方案, 调动了学生创作积极性和热情[2]。

教师在教授学生新知识的时候要让学生带着目的性的看, 不是泛泛地看。只有观察要点, 才能使学生了解动作技术要点, 也能使学生尽快掌握其动作要领。在粗略掌握动作阶段, 应观察动作细节。

体育教学特点之一, 就是必须学生参与, 亲自参加进行身体练习。在实际教学中, 尽量做到“精讲多练”, 让学生在练习中体会动作要领, 在练习的点滴成功中体会到快乐。如:篮球教学中的原地定点投篮, 首先就要多练习, 多熟悉球性, 多培养球感。我想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自觉练习的“百遍”, 自然而然也就掌握了动作要领, 熟能生巧了。

我们要培养和发展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自我锻炼能力, 养成和掌握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和意识, 让学生认识到体育的价值, 体会到体育的无穷魅力[3]。所以学校体育教学是培养和发展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关键。

4. 职业院校体育教材改革

伴随着体育改革呼声, 很多出版社更新了许多具有新理念的教材, 但这些教材基本上是换汤不换药, 基本内容没有发生太大的改变。很多教师感觉没有一本符合自己教学改革的好书, 大部分的教材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如何来改变高职体育教材落后这种现象呢?高职教育中体育教材的编制应该借鉴其他学科教材的编写经验, 还应该充分考虑体育这门学科独有的特点、体育学习规律以及学生的体育学习心理, 并且要结合当前的体育教学要求和先进的体育教学理念。

摘要:体育课程改革已经进行多年, 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改革的步伐推进得很快, 本文粗浅针对职业院校体育课程选课制度、课程内容设置、教学模式及体育教材四方面论述其存在的弊端及如何改进。

关键词:体育课程选课制度,课程内容设置,教学模式,体育教材

参考文献

[1]冯爱绒, 邓玉云.浅析高校体育教学改革[J].青春岁月, 2010 (18) .

[2]管丽芳.浅谈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J].神州, 2011 (4) .

[3]尉庆伟.试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体育教学[J].学周刊B版, 2010 (7) .

职业院校体育课程备课 篇2

体育课程是各类各级职业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项教育内容。在当下的历史新时期,在体育教育过程中,大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就成为各级各类职业学校体育教学中追求的目标。

职业学校体育教学改革要以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为关键的突破口,应该通过各种实践充分调动师生的“教”与“学”的积极性,使教学效果明显强化,从而不断推进素质教育。

体育课程是各类各级职业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项教育内容。其自身不仅与学校的其他课程在很多方面都具有一致性,更具有自己鲜明的自我特征。体育类学科满足了作为人必须活动的天性使然,更为广大学生提供了独有开阔的学习和活动的空间环境,以及观察外界,进行思辨思维,操作实践的机会。这些表述,既是其特点,又是其优势,对于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与提高,都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所在。

基于此,在当下的历史新时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大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就成为各级各类职业学校体育教学中追求的鲜明目标。

一节体育课,看似就是一个班的学生在集体做运动,似乎没有什么奥妙或难度,但是实际不是简单。从准备上课到实施上课再到课后小结,在每一个环节上都可以体现出求变创新的因素。

那么,什么是创新教育呢?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着重研究和解决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但是,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创新是有层次的,学校教育中所提出的“创新”,不等同于科学家们和艺术家们所提出的“创新”。

我们所说的“创新”指的是通过对学生实施教育和影响,是指通过对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进而使得他们成为一个独立客体,可以依靠自身的力量和学识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方法,并掌握其中新规律,并具备相应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由此可见,从教师这一方而言,“创新教育”就是一种新型教学方法。

那么,根据“创新教育”的理论及学校体育教学的特点,体育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应该怎样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呢?基于这个问题,将做如下阐述。

首先从创新教育的自我内涵上看,它是一种注重对学生的智力因素进行开发的教育。人的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就是一个个体人的智力。智力包含多方面内容,诸如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分析和判断的能力、思维能力、应变能力,等等。

这些多方面能力的发展,虽然主要依靠个人智育的不断发展从而逐步提高,但个体发育智力的承载器官要依靠体育活动,只有不断多运动、科学合理的运动,身体器官才会逐步发育,也只有身体器官不断发育成熟了,相关智力因素才会得到发展。

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因势利导。诸如如果学生想要知道如何才能够跑得远、跳得高,就应该懂得人体运动的基本规律和人体的形态结构,从而在授课过程中传授学生选取最为合理、最为有益于身体康健的运动姿势和用力的方式。可以说,在体育课的教学过程中倡导创新教育非常有必要。

那么,如何在体育课的教学过程中倡导创新教育呢?与其他学科不同,体育类课程是以身体活动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课程。所以,学生的身体活动量和生理上的负荷是最显而易见的因素。

但是,体育课上身体的活动并不仅仅限于给学生生理机能上的作用,同时兼具知识的系统传授、运动技能的体验和发展等方面作用。所以,在体育类课程的创新教育中,应该以给予学生相关内容之“量”的多少及合理性进行必要评价,例如,运动负荷量、知识的信息量、同学之间相互的交流量、通过活动获得的情感的体验量,等等。

此外,体育类课程的被传授者——学生个体,在体育课上进行身体运动的时候,因不同个体遗传的身高、体重、肌肉类型的差异及神经类型的不同,其个体之间的差异性要远远大于其他学科在室内课堂上的差异性。所以,“量”的评价标准也应具有弹性:应给予学生选择的权利,这种选择,表现在体育课运动的内容、难度、量和学习方法等方面,比如进行球类运动,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境进行选择,可以踢足球、可以打篮球、可以打排球、可以打网球,等等。具体而言,体育课教师实施“创新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变革。

第一,改革教学的`方法。体育科的教师要为“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创造有利条件。

传统的体育教学是任课教师在示范讲解动作之后学生开始示范,师生评讲后学生分组练习的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显然会在一定程度上挫伤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造成被动学习的结果,影响学生学习效果。

创新的教学就是要打破这个传统,采用教师示范后学生分组带着问题进行练习,各组学生讨论归纳动作要点后教师再概括动作要点并纠正错误动作的方法。这样,学生在练习中主动参与,积极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用新异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练习的场地情境,进而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唤起创新激情,如学习前后滚翻时,可以将体操垫摆成圆圈形,学生做前滚翻时,如葵花向阳,做后滚翻时,如鲜花开放,等等。

第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允许学生超常规的一些行为。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不允许学生在课堂上做任何超常规的行为和举动的。我认为对于学生的超常规行为应进行具体分析,然后给予肯定或加以引导。教师要精心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我发现意识,抓住时机点燃他们心灵中创新的火花。

职业院校体育课程备课 篇3

摘 要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培养职业技术人才的重要渠道。本文阐述了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现状,并进行了相关的分析,提出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程建设的基本构想及其实施的办法与对策,目的在于为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深化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高等职业院校 体育课程建设 现状 对策

在高等职业教育中,体育教育是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而体育课程又是实现体育教育的重要途径。本文就是针对高等职业院校的体育课程建设进行研究,提出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程建设的基本构想及其实施的办法与对策,旨在为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育的顺利发展提供参考性建议;为实现学校体育教育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决策依据。

一、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育(体育课程)的现状

(一)总观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育的地位得到提高,但是,没有把体育教育同其他学科并举,在高职院校中“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坚持学生在校全过程的体育教育,以增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质及终身体育能力为目标,以体育为中心环节的素质教育指导思想尚未完全解决。

(二)目前,高职院校体育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手段已逐步完善,体育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手段由单一向多元化转变。然而,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其主要是体育知识和健身方法的传授、体育能力、体育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体现不足。

(三)体育课程是实施体育教学的核心,是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程在教学内容上的设置,总体上看,还不能很好地满足教学目标。

(四)学校场地器材条件是直接影响学校开展体育教学、体育活动的必要前提,是体育教学得以顺利开展的物质保证。可是,高职院校场地器材是体育教育发展的薄弱环节。当前,高职院校的体育场地、器材严重不足与陈旧。还不能很好的满足教学及体育活动的需要。

(五)教师是学校开展教学的关键,体育师资的状况是决定学校体育发展重要因素。当前,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师的业务素质不能很好地满足高等职业院校发展的需求。主要体现为业务知识相对陈旧,知识更新缓慢,体育科研水平较低,高质量的研究成果较少,科学研究与体育教学的联系不够紧密等等。

二、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程建设的基本构想

(一)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目标

全面推进体育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终生体育的态度和体育能力,激发他们自觉和自主学习体育的兴趣,同时,发展学生个性,充分体现学生自我意识、思维方式以及体育观和情感发展的特点。

(二)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教材体系

首先教材内容现代化。要求教材内容的选择必须融科学性、实效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第二,教材范围综合化、多样化。要求能够覆盖体质、生理、心理、文化、道德、营养、人口、生物、哲学、健康及至更多的内容和范围。第三,教材项目的组合弹性化、灵活化和功能化。要求按照不同内容、不同方法、不同形式、不同项目进行功能组块,且保持相互联系,互为作用,系统整体的功能特征。

(三)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结构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结构应是多元化。体育课程设置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与职业特点、性质相关而能服务于终身的项目;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实现课内、课外一体化,充分拓宽学生自觉学习体育的时间和空间。

(四)高职院校体育课的考核制度

高职院校体育课的考核应考虑当代学生的特点与实际,注意学习效果和过程的双重评价,既要考虑学生学习达到程度,也要考虑学生每项科目提高幅度,应该从体能和运动技能,从对体育课的认识、学习态度、交往与合作精神、情意表现等多方面进行考核。

三、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程建设的实施方法与对策

(一)重视体育学科的建设

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担负着增进健康,发展个性和激发学生潜在创造力的教育任务,所以通过拓宽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学历层次,优化职称结构,来增强体育教师的业务素质,提高教学水平,科研水平和协作攻关的能力等等。

(二)强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

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实质性的问题,不花大气力,下大功夫很难有一个实质性的实破。这是因为难就难在重视不够,难在教育观念落后。因而,把强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到对学校领导办学能力、发展能力和竞争能力的一个综合评价。

(三)改革传统的体育教学组织形式

传统的“应试教育”体育教学制约学生个人和个性特点的发展,妨碍了学生潜在创造力亮点的闪现。而扩大学习自主权、拓宽学习自由度和启发学生创造性完成技术动作为主线的教学组织形式,则符合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特点,符合学生体育观和情感发展的特点,顺应学生的思维方式。

(四)体育教材要系统化

高职院校的体育教材应从体育基础理论、体育与健康教育、体育运动技能教育,余暇体育教育等系统的组合教材,形成适应学生特点的、教材和教学一体的教材体系,更有力调动学生自觉学习体育文化知识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给学生的体育学习以方向性的指导。

(五)提高体育科研水平

科研能力是体育教师必备的素质,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深化体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运用不同方法加大对高职学生的整体素质,进行系统性的研究。

(六)管理制度科學化

建立建全高职院校体育工作的各项管理制度,在管理上实现科学化,系统化和计算机网络化。把体育教育纳入高职院校发展规划,列入办学水平评估的重要部分。

四、结束语

职业院校体育课程备课 篇4

我国的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在目标问题上经历了从“技能”到“体质”到“人才”的发展演变过程。实践证明, 实施这些目标都不曾收到理想的效果。究其原因, 是因为以“运动技能”为目标, 对于不以体育为职业的高职学生来说显然是不需要的, 也是作为以学习科学知识和实践技术为主的绝大多数学生在时间和精力上不可能做得到的。由此看来, 将“技能”、“体质”和“人才”单独作为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目标都显偏颇, 因此终身体育思想在我国应运而生, 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是指以培养学生终身参与体育活动的能力和习惯为主导的思想。2002年我国教育部颁布了新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明确提出了“健康第一”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指导思想。这为新时期学高校体育工作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 同时也对学校体育如何使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走向社会后, 能否经常地进行体育锻炼, 最根本地是取决于自身的终身体育意识。而一个人体育意识的程度取决于学校体育教育的效果, 高职体育作为作为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衔接点, 对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具有特别的意义。

1“职业实用性体育”的基本原则

1.1 终身体育性原则

终身体育就是每一个生命个体在其一生中持续不断地参与体育活动并从中获得快乐。在教学实践中应防止两个误区:一是将终身体育视为某种一成不变的、厮守终身的运动项目;二是将终身体育锁进狭窄的体育教学领域。终身体育的本质特征是游戏性、竞争性、技能性、社交性、自然性、健康性和文化性。在选用职业实用性体育项目时应注重终身体育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的培养。

1.2 针对性原则

针对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和对体能的需要选用体育教学内容, 发展提高职业技能的身体素质。另外, 还应针对在职业劳动中人体局部重复操作的强度负荷, 选用对应肢体活动的保健体育教学, 使身体全面协调发展。因为各种职业劳动在快节奏、高效率操作中, 身体活动的部位和动作用力的形式, 大多是局部肌肉紧张而重复的用力。连续固定操作, 久而久之, 正如恩格斯所说“劳动的分工使一切受它影响的人变成残疾, 使一部分肌肉发达而使其它部分肌肉萎缩”。因此, 要有预见性地针对选用防治肌肉容易萎缩的肢体部位, 加大其肌肉活动, 用以生理性机能补偿或职业病防治。

1.3 科学性原则

选用职业实用性体育项目要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及人体机能活动的变化特征, 符合职业劳动技能技巧形成的规律, 符合人体功能相互促进、相互补偿的生理规律。

1.4 导向性原则

在进行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中, 要教会学生懂得运用锻炼的技术、方法和手段, 使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能自主坚持职业性体能锻炼, 加强劳动保健, 调节生理机能, 矫治职业疾病, 善于休闲娱乐, 投入到全民健身运动中去。

2 高职体育应与职业技能、终身体育相结合

高职教育是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最后一站, 也是获取体育知识、技能、体育锻炼方法、培养终身锻炼习惯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的体育教学将直接影响到他们终身体育的观念和意识。但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由于受竞技化思想的影响较大, 还没有完全从应试教育和技能教育中完全走出来, 在课程设置和教学目标上没有进行改革和调整, 绝大部分学校没有随着生源的实际情况对课程内容、课程结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调整, 教学目标仍停留在中等职业学校的目标上, 更谈不上终身体育思想的教育。其次, 当前体育教学没有结合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特点进行改革。高等职业院校培养人才的技术性、实用性、应用性等综合职业能力特征, 使它不同于普通高等学校的基础性学科教育。作为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应该同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特点相结合, 围绕职业特征开发体育课程体系, 为学生的职业生涯服务, 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终身体育需求服务, 当前国内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体系还没有体现这种职业特色。

终身体育教育思想应贯穿学校教育的始终, 高职教育也不例外。但高等职业院校其专业性较强, 专业特点各有不同之处。在目前的教学背景下, 本文结合各专业对人才的培养目标, 对目前高职的体育教学模式进行了大胆的创新, 设计了多类体育课, 把素质拓展训练引入课堂, 努力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 增加对学生所学专业和未来职业相适应的职业运动训练, 充实和完善对职业活动有益的运动技能储备和体育知识, 把体育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这样既符合职业发展需要, 又可满足学生终身体育需求。内容如下:

机械工程系:教学主项: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 网球;教学副项:举重、负重下蹲、推铅球、负重跑、单双杠、射飞标;发展能力:平衡能力, 下肢静力性耐力和上肢的协调、准确性, 目测力、注意力。

化工专业:教学主项:中长跑、足球、篮球、羽毛球;教学副项:丛林穿越、野外生存、定向运动、急救生存练习、负重下蹲、射飞标;发展能力:耐力、上下肢协调性、目测力、下肢的静力力量、反应的准确性和灵敏性、长时间工作能力。

电子信息专业:教学主项:篮球、排球、乒乓球、足球、健身操;教学副项:短跑、跳绳、乒乓球的多球接发球训练, 捡运球的练习、射飞标;发展能力:手指协调性能力, 动作准确性, 触角的敏感性、注意力的专注意识及反应速度。

建筑工程专业:教学主项:篮球、足球、乒乓球、对墙击球练习;教学副项:引体向上, 双杠的支撑摆动、屈臂伸, 平衡木的走跑跳以及攀岩、爬绳、爬竿、手倒立、障碍跑;发展能力:前庭器官的稳定性、高空的平衡能力、悬垂攀爬能力、身体的敏捷能力。

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主项:羽毛球、乒乓球、健身跑、有氧健美操;教学副项:跳绳、游泳、平衡木、自行车、定向越野、野外生存、训练反应的体育游戏;发展能力:耐力、很快的反映速度、坚强的意志品质、注意力的专注意识、好的目测力和很好的上下肢的协调性。

3 结束语

在“健康第一”思想的指导下,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还应转变传统体育观念, 树立现代体育教育的全新观念, 确立以终身体育为主线的目标, 把健康教育与身体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行社会化目标导向, 使学生把体育锻炼与职业需求联系起来;把体育锻炼的近期效益与长远效益结合起来, 提高学生对体育的积极性, 努力培养他们的终身体育兴趣项目, 真正实现高职体育教学从课堂向未来延伸。只有这样才能深化高职体育教学改革, 突显体育实质教育功能。

摘要: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育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终身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 其体育目标如何能更好的实现高职院校职业性、实用性、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本文对这一课题进行了详细分析, 以期为体育相关管理者和教学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体育,终身体育,职业体育职业体育

参考文献

[1]汪涛.高职院校发展职业性体育的理论探索[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2, 1 (2) .

[2]翁惠根.体育教育改革与探索[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5.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内容改革构想 篇5

关键词:高职体育 课程内容 改革设计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能够直接在服务、生产、管理、技术和第一线运作的高级应用型、高级技术型、具有一定理论知识的高技能人才。因此,高职毕业生必须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然而,目前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是竞技类运动项目,教学内容简单重复机械,缺乏健身类教学内容,与社会体育严重脱节,与学生的身心特点脱节。

为了让高职学生能顺利地掌握高职体育专业技能,应该多开设能够迅速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体育专业项目,以使学生拥有适应高强度工作所必需的身体机能和健康体魄,从而增强学生在未来就业后在工作中的适应能力。体育专业迅速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途径是:根据学生将来从事的职业工作特点选择和设计具有职业针对性的体育教学内容,从而使高职学生具备提升适应未来职业工作需要的能力。

一、高职体育课程内容组合设计

高职体育课程内容分为下列几大类:基础体育必修课程、职业相关体育必修课程、职业相关体育选修课程。

基础体育必修课程包括下列五个方面的内容:体育态度、体育知识、体能发展、体育心理发展、运动技能,通过基础体育必修课程的教学,为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和身心健康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基础体育必修课程内容选择上力求体现“身体活动”这一职业课程的基本特征。鉴于高职学生毕业后需要从事高强度的工作活动,基础体育必修课程必须根据学生不同的专业类别,设置与其相适应的体育必修课程。

职业相关体育选修课程的设计,应该建立在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多样化发展的基础之上,力求扩大高职学生的体育视野,提高高职学生自己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和能力。

笔者学院与国内大多高职院校一样,教育模式为三年制。依据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体育课程开设的规定,笔者学院体育课程开设内容和时间安排设计为:第一学年第一学期开设基础体育必修课程,28课时,采取自由选课形式,运动项目技能课程内容;第一学年第二学期开设基础体育必修课程,32课时,自由选课形式,运动项目技能课程内容;第二学年第一学期开设职业相关体育必修课程,32课时,按专业限定选课形式,职业身体训练课程内容;第二学年第二学期开设体育选修课程,32课时,自由选课形式,专项运动技能课程内容。

二、精心设计高职体育课程职业相关必修课内容

目前,在高职体育教学中,开设针对职业特点实用身体训练的体育教学内容在我国高职院校还极少,现行高职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大多与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高职教育目标不一致。结合高职毕业生的未来职业特点,笔者学院对各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专业特点加以整合,开设了身体运动技能课程、技能操作课程、身体体能素质训练与身体形态训练等课程,加强了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如针对笔者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学生,职业岗位要求学生身体灵活、动作准确性高和反应速度快等特点,体育课教学应多开设乒乓球、田径投掷和器械健身等。

三、对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内容的基本构想

布卢姆等人认为:学生的学习领域分为情感学习领域、动作技能学习领域、认知学习领域三个方面。依据高校体育课授课内容的特色及布卢姆的学习分类法,高职体育课程内容可以分为三个方面:认知内容、锻炼内容、技能内容。依据高职体育课程设计的主要思路,技能内容和认知内容是高职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锻炼教学内容是实现高职体育课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手段。

从整体上贯彻和把握教学目标的具体要求,是高职体育课程教学计划设计的基本要求。高职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技能内容模块学习与认知内容模块学习的有机结合,将锻炼教学内容穿插于教学过程中。高职体育教学的难点具体表现在锻炼教学内容上,设计时应选择适合高职学生职业体能训练的有效途径,力避简单模仿,力求动作技能的迁移,使高职学生在应有的运动技能与体育技能知识储备之上,引导学生进一步发展和提高身体锻炼技能。如在篮球步法的学习训练过程中,加大下肢力量的训练强度,安排较多的强化训练时间。如此,既可以增强学生的下肢力量,又能培养学生的坚毅品格。

职业院校体育课程备课 篇6

多年来,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体育教学质量得到很大提高,呈现出良好的局面。但是,没能积极有效地跟进课程改革也是不争的事实。研究和构建适合我国学校素质教育的体育课程模式,对于指导体育教学实践、全面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以及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化能力都具有一定现实意义[1]。

1 对课程改革的研究

建国以来,我国教育改革主要是开展教学改革,没能积极倡导课程改革,教育计划的修订和教材的编写没有较大的突破。在这个问题上,我国著名教育学专家刘佛年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做过评述,他指出:“我国自建国以来已进行了5次课程改革,先后编写了5套中小学教材,可是不论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如何更改,有一点是不变的,它是全国统一的,不论什么样的地区,什么样的中小学,都要用统一教材。教师只能按照大纲、教材的要求进行教学,不可能编制适合本地区或本校条件的教材。因此,对他们来说,研究编制课程、教材是没有意义的,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研究单位也没有意义。长期以来,‘课程论’在我国没有受到重视。”

课程改革是一个对整个课程进行再设计的过程,它应当是“学校(计划的主体)根据法令和教学大纲等目标(计划的目标),根据地区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儿童、学生身心发展的特性(计划的思想),将学科教育内容(计划的内容)与学年授课时数相应分配的(计划的方法)整体计划。”如果把课程看作一个整体计划,那么它包含计划的主体、目标、思想、内容与方法等多方面的结构,这样理解课程而开展的课程改革就是一种影响整个教育的全面彻底的改革。同时,从课程依据的确定到课程计划的完成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制订课程的过程中,上至中央、各级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下至学校、教师均需参加。

在日本,并没有把文部省颁布的学习指导要领称为教学计划,因为它只能成为各学校制订教学计划的依据。日本的学习指导要领分为一般篇和各学科的学习指导要领两大部分。所谓一般篇可以理解为教学大纲的总纲,各学科的学习指导要领可以理解为具体学科的教学大纲。最终完成教学计划的是学校,也可以说,最终完成课程的是学校。

在我国,最高教育行政单位承担了制订教育课程的重要责任,学校只需制订教学进度和教案等具体教育课程计划。但是,21世纪以来,这种计划发生了根本变化,我国课程改革的力度加大,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基层学校和教师研究课程理论、研制课程方案成了实际需要。

自1999年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以后,全国的教育与课程改革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2001年5月,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指出:“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适应社会发展的科技进步,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认识规律,优化课程结构,调整课程门类,更新课程内容,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决定》的颁布标志着我国教育与课程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进一步明确了21世纪的课程改革在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标准、教学过程、教材开发和管理、课程评价、课程管理、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及课程改革的组织实施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2002年8月,教育部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规定了高校体育课程性质、目标、课程设置等以及在内容选择、教学、评价和课程管理等方面的要求,体现了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思路,以及国家对各高校体育课程及教学方面的基本要求,是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及评价的基本依据。

本次课程改革彻底改变了教育课程全国一个纲和一套书的大一统局面,实行了国家基本要求指导下的教材多样化政策,实施了一纲多本、编审分离的办法,有效促进了教育课程结构的优化、门类的调整和内容的更新[2]。

本次课程改革从体制上改变了课程管理过于集中导致脱离实际的弊端,提出了“为保障和促进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所谓三级管理,包容了三类课程,在保证国家课程的基础上,鼓励地方开设适合本地区的课程,学校可开设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也包容了国家、地方、学校分层分权实施课程管理,以促进各类课程适应客观实际的需要。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将有力地改变我国基础教育课程过于标准化、程式化和一刀切的局面,有利于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有利于教师教学主动性和创新能力的发挥,也有利于课程建设适应地方和学校的实际,使学校办出特色。

2 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2.1 对课程的研究

课程理论的发展,体现了在学习外国经验的基础上以符合中国国情为基点的构建特点。对课程定义的理解有多种,如课程即一种行动计划,或一种书面文献;课程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所获取的所有经验”;课程即研究领域;课程即学科内容。尽管理解很多,但把课程看作静态课程设计与动态课程实施相结合是人们的共识。因此,可以将课程理解为:根据教学目标,把可以作为教育内容的文化财富与受教育者的发展阶段相适应是结构化教育活动方案及其实施过程。

2.2 对模式的研究

模式有多种解释,一般理解为对现实的系统结构进行理论性的概括和简化。它有3个要点:第一是现实的再现;第二是有理论性;第三是简化。因此,它具有范例性,容易被人学习乃至模仿,而且它不仅有理论意义,更具有推广价值。模式往往是一种介于理论和实际之间的形态,把它说成方法往往不妥,把它说成方法论的体系就比较妥当,因为方法论的体系往往就包含了实际和理论的双重交叉。

2.3 对教学模式及课程模式的研究

在了解模式的基础上,就有条件进一步分析教学模式,之后对课程模式进行说明。为了说明体育教学模式,举例说明即兴展示教育教学模式。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往往包括5个要素,即理论基础、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条件和评价。即兴展示教育教学课程模式包括由理论基础、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条件和评价等方面组成的操作程序,这种操作程序成为教学模式的重要特色。但是,课程模式单单表现教学过程的操作程序远远不够,而是要表达作为一门学科的完整构建。

在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中,按照一定的教育理念,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对课程的目标加以整合,并对课程的内容、实施和评价做出整体设计,形成具有一定特色的整体方案,我们把这种总体实施方案称为课程模式。目前,一个课程模式完整的构建包含以下5个步骤:理念更新、目标更新、学科构建、生理构建和心理构建。这包括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选择适应本地区、本校特色的教科书;了解或提出教材的分类体系以及教师和学生选择教材的原则和要求;提出本校本学制阶段各年级的教学内容目录、各种教材的教学要求及完整课程方案。事实上,单单构建内容体系远远不够,还要提出单元构建的要求及适宜的教学组织形式。总之,教学模式的重点是解决怎么教,而课程模式是解决教什么[4]。

2.4 课程模式设计的研究

在实施新课程标准后,学校和教师有很大的自主权,可以选择、改造、组合教材。对体育课程而言,首先要解决的是设计课程模式。课程模式的设计分为一步到位、全权委托和分步到位三种不同的途径。对于分步到位途径,我国的基础教育阶段正在实现,这种途径使教师不仅要解决怎样教的问题,而且还要解决教什么的问题,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创造性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发挥。在我国普通高校中,普通体育课按新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来授课。该指导纲要是一种指导性文件,只在课程理念、目标上作了规定,课程类型、学习内容、教学组织形式等均可由学校自主确定。因此,各校均设计了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模式,这也可看作是全权委托的思路。这一途径极大地发挥了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但缺乏国家对教育的基础标准要求,并且对教学条件及教师的业务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5]。

3 艺术职业院校课程模式的设计

在艺术职业院校,男女学生比例严重失衡,甚至出现80%~90%为女生的特殊状况。为此,结合艺术职业院校教学实践,在艺术职业院校突出体育课程的艺术性,采用原生模式的生成方式,通过对指定对象的系统分析,在归纳和演绎的前提下,创造出原来不存在的模式,同时也借鉴别的学校的经验和模式,进一步丰富课程模式的设计和构建。通过构建完整的课程模式,应对由于学生艺术专业课多、上课时间不集中,体育课程与专业课程发生时间上的冲突等实际情况,更好地发挥艺术职业院校体育课程的功能。

1)理念更新是以《纲要》中提出的理念为依据,提出本校有个性化特征的、符合本校实际的新理念。

2)根据《纲要》,结合学校培养方向、学生和学校的发展需求以及学校具体发展目标,对体育课程目标进行重新设计,使目标更加正确。

3)学科构建是指体育课程内容的构建、实施及评价,具体包括四部分:一是教学内容分类、选择的原则与方法;二是单元构建;三是教学组织形式;四是课程评价。

4)用生理学的知识构建体育课程模式,一般包括:安全健康地从事体育运动,养成科学锻炼的习惯;把运动处方引进体育课程领域,使体育锻炼适合学生个体的生存发展条件。

5)用心理学的知识进行课程构建。

这5个步骤创建的课程模式,必定突出艺术特色,开设的课程有特色教学项目、兴趣选择项目、保健课、训练课,根据季节安排滑冰、游泳小学期课程,构建开放式的教学课程模式[6]。

4 结束语

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对工作在艺术职业院校的体育教师带来了个人成长及能力发挥的有利时机。而研究体育课程模式设计的内容对促进体育课程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特别是对于指导体育教学实践的应用,全面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摘要:运用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课程导论和系统科学的理论,借鉴国内外体育课程模式的研究成果,对体育课程模式及其设计进行了研究,旨在揭示体育课程模式的特征,科学地界定体育课程模式的内涵和外延,从而促进体育课程理论的发展。同时对艺术职业院校体育教学开展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体育,课程模式,艺术职业院校

参考文献

[1]李祥.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邹玉玲.体育课程导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3]唐炎.体育教师教育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邵伟德.体育教学模式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5]陈小蓉.大学体育课程改革[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职业院校体育课程备课 篇7

1职业院校体育舞蹈课程内容开发的方法

1.1课程资源整合法

体育教师在进行舞蹈体育课程教学时,需要做好相关资源的整合, 让学生感受到体育舞蹈的艺术魅力,并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最终达到体育舞蹈教学目标。实现课程资源的整合就要做到以下几点[1]:

第一要搜集有关资料,让学生对体育舞蹈有良好的认识,学习过程中找到技巧,降低该课程的学习难度。第二要将体育舞蹈知识与其他知识相融合,展现体育舞蹈的艺术性和体育性,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教学目标。比如教师可以将体育舞蹈与健美操、芭蕾、交谊舞等相结合,打造多元化体育舞蹈教学模式,满足不同学生的体育舞蹈学习需求 。

1.2课程体系改造法

体育舞蹈教学体系相对比较完整,教师在教学时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这样才能保证教学质量。课程体系改造法主要只是教师在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过程中结合舞蹈具体状况来调整教学方法,以帮助学生更好适应体育舞蹈学习方式。比如,对一些不能被直接利用到舞蹈课程的资源,教师可以通过改造将其融入到体育课堂上,丰富体育舞蹈课堂内容, 让学生掌握更多的体育舞蹈知识,最终达到课堂教学目标[2]。

1.3课堂讲解拓展法

体育舞蹈教学与其他课程教学存在一定的差异,教师在课堂上可以以某个知识点为基础为学生拓展更多体育舞蹈技巧,从而提升学生的体育学习水平。因此说体育舞蹈的灵活性更强,它能够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该课程的特点,积极拓展课堂讲解方法,让学生了解和学习到更多体育舞蹈知识,感受不同艺术文化的魅力。比如教师在进行体育舞蹈教学时,就可以配以不同的音乐,使学生能够得到不同节奏下的舞蹈训练,提升其节奏感和乐感。

1.4课堂内容筛选法

体育教学内容需要教师的精心筛选,这样才能保证教学质量,让学生更好体会体育舞蹈知识的魅力。职业院校教师在开展相关课程时首先可以寻求学生意见,筛选出比较适合学生学习的体育舞蹈,再利用网络等资源搜索有关知识,为学生展现不同体育舞蹈的特点,满足学生课堂学习需求。其次,教师要增强自身专业知识,在课堂设置中尽量展现出体育舞蹈的艺术性,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之余,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增强其身体素质,从而达到体育舞蹈教学目标。最后教师要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针对不同职业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策略,如,计算机专业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专业基础上学习更多体育舞蹈知识 。

2职业院校体育舞蹈课程内容开发的影响因素

2.1教师自身因素

职业院校体育舞蹈课程内容在开发时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教师因素不可忽视。由于对体育舞蹈课程不够重视,许多院校聘用的专业性教师较少,他们大部分对体育舞蹈课程内容不够了解,体育舞蹈资源开发较少,使得课堂形式过于单一,学生无法找到学习兴趣,最终影响到职业院校体育舞蹈课堂教学质量。除此之外,教师由于与学生沟通较少,制定出的一些教学方案也与学生学习需求不相符,由此不同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参与体育舞蹈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2学生态度因素

学生态度也会影响到体育舞蹈课程内容开发质量,如果学生对体育舞蹈学习充满热情,则会激发教师的教学干劲,从而搜集和整理更多的体育舞蹈知识,丰富体育课堂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探索体育舞蹈魅力,以提升学生体育舞蹈学习水平。相反则会降低教师的积极性,不利于该课程相关资源的开发。

2.3学校内部因素

学校内部领导层对体育舞蹈教学重视度也影响着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在以往的教学中,由于领导人员对体育舞蹈课程重视度不足,没有给与教师足够的资金开发和研究相关内容,导致体育舞蹈教学内容较为陈旧,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只能被迫接受教师的传授[3]。此外,学校课程设置因素也影响到体育舞蹈教学水平,部分院校由于课程设置不科学, 教学形式较为枯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较差,从而降低体育舞蹈课堂教学效率 。

2.4社会外部因素

社会思想是影响职业院校体育舞蹈教学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我国长期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许多教师及家长对体育不够重视,学生也不愿意浪费更多精力学习体育。除此之外,一些网络体育舞蹈资源比较复杂,教师与学生在搜索过程中可能会浪费大量的时间精力,进而降低体育舞蹈课程资源开发效率,也不利于职业院校体育舞蹈课程资源的多元化发展。

3职业院校体育舞蹈课程内容资源开发对策

3.1丰富体育舞蹈教学内容

职业院校体育舞蹈教学的过程中要对舞蹈教学内容进行全面深化, 合理开发各项资源体系,从而形成系统化、层次化教学结构,从根本上改善职业院校体育舞蹈教学质量,提升职业院校体育舞蹈教学效益。教师要依照学生认知规律和身心特征合理设置体育舞蹈教学内容,确保体育舞蹈教学与学生发展需求相协调,为学生打造与之契合的学习体系, �结合新时期职业院校体育舞蹈教学指标及教学发展趋势合理设定教材方向,将教材与学生体育训练结合在一起,使学生能够在舞蹈学习的过程中强健身体,修身养性,并能够充分认识到职业院校体育舞蹈教学的作用,主动参与到训练过程中,不断改善自身行为。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对数字化资源进行合理把握,要在传统职业院校体育舞蹈教学资料基础上形成基于新媒体的教学材料,与时俱进,最大限度挖掘与学生生活相近的资源内容,改善学生对职业院校体育舞蹈学习的认知。

3.2转变体育舞蹈教学理念

职业院校体育舞蹈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充分分析职业院校体育舞蹈教学特征,从学生兴趣、学生需求出发形成相应教学内容,从而为学生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要把握好层次化教学理念,对职业院校体育舞蹈教学进行分层。职业院校体育舞蹈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这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益。传统舞蹈教学通常采用统一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新时期职业院校体育舞蹈教学的过程中要对上述个体差异进行重视,结合上述个体差异适当设置分层次教学内容,保证不同层次学生实施不同层次教育,使学生能够在层次化教学中不断进步、不断提升,最大限度改善职业院校体育舞蹈教学质量。

3.3拓展体育舞蹈教学手段

职业院校体育教师在进行体育舞蹈教学时应该要不断丰富其手段, 充分利用现有平台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发掘体育舞蹈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最终达到体育舞蹈课堂教学目标。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现不同的体育舞蹈。传统体育课堂教师过于重视理论和体育技巧的讲解,没有给与学生足够的自我消化时间,再加上教师自身示范次数有限,导致学生体育课堂学习效率低下,动作技术不到位, 不仅破坏了体育舞的艺术之美,也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改变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让学生更准确把握技术要领,提升整体学习质量。其次,教师可以开展合作式学习,结合不同体育水平的学生参与体育舞蹈学习,彼此取长补短[4]。比如在开展交谊舞教学时, 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自由结合不同小组,通过相互配合来完成舞蹈动作, 以完成体育舞蹈教学任务。最后,教师要加强与学生交流,结合学生专业需求创新课堂教学形式,比如可以开展游戏式、讲座式课堂形式,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让学生感受体育舞蹈魅力。

3.4提升学生体育舞蹈理论水平

职业院校体育舞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转变自身教学理念,同时也要提高学生对体育舞蹈理论的认识,帮助他们掌握更多理论,最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升学生的体育舞蹈学习质量。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体育舞蹈训练的益处,积极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体会到体育舞蹈的魅力所在。同时教师也要将理论知识系统化,形象化,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实现职业院校学生体育舞蹈的良性发展。除此之外,学生自身也要调整学习状态,敢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加深对体育舞蹈理论的学习,为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比如在学习体育舞蹈理论时,教师就可以将其与部分舞蹈理论对比讲解,让学生区分体育舞蹈与舞蹈之间的差异与联系,掌握体育舞蹈动作的相关要领,从而达到体育舞蹈课堂教学目标[5]。

3.5建立体育舞蹈信息交流平台

体育舞蹈信息交流平台的建设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尤其是对于一些不善言辞的学生,他们能够通过该平台与教师和其他同学分享学习心得,交流体育舞蹈学习经验,从而提升职业院校学生的体育水平。学校可以为学生建立相应的网站,上传与体育舞蹈相关的视频、 理论资料供学生学习,也可以设置一些精品体育课程让学生反复学习, 满足不同学生的体育舞蹈学习需求。教师也可以利用“QQ”、“微信”、“飞信”等网络社交软件来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了解学生当前学习状况,在线解答学生遇到的各种体育舞蹈问题,帮助学生掌握更准确的舞蹈学习技巧。

3.6激发学生体育舞蹈学习主动性

体育舞蹈学习的主动性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效益。在对学生主观能动性进行提升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选取构建人性化教学环境,积极、主动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在职业院校体育舞蹈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够感受教师对自己的重视程度,从而激发体育舞蹈学习热情。此外,教师在提升学生体育舞蹈学习主动性时还要适当转变教学方法,采取上述多元化教学手段, 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形成立体化、丰富化、生动化职业院校体育舞蹈课堂,使学生能够在自由、有趣的体育舞蹈教学中“翱翔”[6]。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对职业院校体育舞蹈教学评价进行合理设计,多给予学生鼓励性评价,使学生能够认识到自身的进步。这种肯定性的评价使学生的付出得到了“回报”,对激发其体育舞蹈学习主动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

4结语

综上所述,职业院校体育舞蹈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教师需要制定出更加完善的教学方法,转变原有教学理念,给予学生更多个性化发展空间,满足不同学生的体育舞蹈学习需求。对此,教师应积极提升学生对体育舞蹈课程的认识,利用当前有利平台加强与学生的交流,让他们感受到体育舞蹈知识的魅力,并积极参与到体育舞蹈课堂教学中来。学校也要加强对体育舞蹈资源的开发,积极引进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人才,创新体育舞蹈课堂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最终达到体育舞蹈课堂教学目标。

摘要:体育教学质量关系到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因此教师在教学时需要制定出比较科学的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该文基于作者多年的学习和教学经验,首先对职业院校体育舞蹈课程内容开发的方法进行探讨,然后对体育舞蹈课程内容开发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制定出有效的课程资源开发对策,以期提升体育舞蹈课堂教学质量,为学生今后的学习与生活奠定良好基础。该文研究成果总结出了职业院校体育舞蹈课程内容开发方法,对职业院校体育学科建设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职业院校体育课程备课 篇8

随着现代科技的高速进步、生产的快速发展, 企业制订所需的人才标准越来越高, 市场的扩大进一步深化了职业的分工。 截至2014 年底,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2553 所, 其中高职院校有1344 所, 比例达到52.6%。劳动者工作节奏普遍加快, 职业愈加精细化、强度化、效率化, 同时员工的竞争力和工作压力也进一步增大, 在长期紧张的工作状态下, 职员已经出现不同程度的“亚健康”身体状态、“倦怠”工作现象等情况。因而, 我们有必要研究高职教育中的体育教育, 力求提高从业人员的身体、心理素质和职业素质, 保证身体状态健康, 从容面对工作中以及环境上的压力。

在分析高职教育的背景以及现状的基础上, 探讨如何在体育课程中更好的实现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培养高技能人才, 让从事未来岗位工作的“准职业人”健康水平良好、身体素质以及动作技能好、终身体育锻炼意识高和社会适应能力强。由此, 深化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改革, 创办具有高职特色的体育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2、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现状及分析

在我国, 高职院校的前身大多是中等专业学校, 课程体系仍然沿用以前的标准, 即使近几年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 高职院校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但其课程体系并没有随时更新, 导致无法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社会发展形成相匹配的课程体系。 在高等教育的类别中, 高职教育若不想被替代, 就必须保证自己的特色, 从根本上切实转变办学理念和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承载未来技术人才的健康素质, 却受到原中等专业学校体育课程目标的影响, 其课程内容、课程结构、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方法都没有与时俱进, 未体现高职体育自身的特质和特色。

2.1、体育课程目标不明确

高职院校教育和普通高校教育有共同点, 但也有其自身特殊性的特点。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转型提供专门的人才, 故需注重提高学生在职业岗位中的适应能力。 而在高职院校的教学过程中, 大部分体育课程目标盲目向普通高等体育教学看齐, 没有形成自己应有的特色, 导致目前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目标不明确。

2.2、未开设匹配的体育课程内容

通过研究调查显示, 目前高职院校中的体育课程内容几乎大部分没有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设置选项, 没有突出应有的职业特色, 所有专业的学生所选的体育课程项目都一样, 并无差别。体育课程内容没有按照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技能的特点进行设计开发, 教学内容严重缺乏针对性, 忽视了体育课作为公共课应为其专业服务的功能。

2.3、体育课程设置不规范

目前, 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基本只开设一年的体育课, 完全没有遵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相关规定, 需要全数落实体育课的要求。 没有正常开展体育课外活动和运动训练, 也没实现“三自主”选项课教学。

2.4、教学方法陈旧单一

体育教育的教学基本上还停留在教师讲解、示范, 之后学生分组练习的层面上, 这种做法压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没有完全体现体育教学对学生职业技能应有的辅助和巩固作用。体育教学方法很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也没有重视对职业院校学生的体育素养及心理健康的培养。

2.5、体育经费投入不足导致场地器材条件落后

近年来, 随着招生人数的不断攀升, 高职院校在校大学生的数量快速增加, 几乎所有高职院校都把重心放在盖宿舍楼、建教学楼等基本建设方面, 而忽视了对体育设施方面建设的投资。导致在校学生人数虽猛涨, 但体育场地设施仍原地踏步, 出现了远远满足不了正常体育教学和学生课外体育活动需要的畸形现象。

3、构建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体系的对策与建议

3.1、依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确定体育课程目标

相关文件指出, 高职教育并不等同于普通本科教育所要培养的理论型和学术型人才, 高职教育有其自身的鲜明特性。因而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目标应匹配总体培养目标, 突出体现职业教育的定向性、实用性和专业性的特点。高职体育课程目标需为学生将来的职业生涯做好规划, 提高学生终身体育锻炼和提高体育素养意识的目标。因此, 高职体育课程的设置不能盲目沿用普通本科院校体育课程内容体系, 要根据高职教育在社会上的特殊性, 有针对性的开发高职体育课程内容, 注重提高学生的健康并突出体育课程设置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3.2、根据人才培养实际需求, 改变体育课程的重点和特色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为了提供经济转型所需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 切不可盲目跟从普通高等院校的课程内容而不做任何改进。在高职体育教学过程中, 不仅需要注重学生在运动技术学习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健康的中心地位, 还要在重视学生的职业长远效益基础上, 关注对学生职业体育认知的培养, 让学生培养职业终身体育教育的意识。故而, 教师需要有针对性的设计体育课程内容, 采用“能力本位”体育教学模式, 有助于发展高职学生的能力, 以便于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因此, 要使这种具有特色的体育教育理念, 在高职各类型课程设置中充分体现体育课程内容。

3.3、构建完整体育课程体系, 强化学生运用能力

培养学生强大的学习应用能力, 不仅有利于未来的高职教育的发展, 更是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设置需考虑的重要因素。学习迁移的现象认为, 高职教育所培养的学生在具体掌握了一门体育项目之后, 有助于学习另一门体育项目, 提高体育学习者的应知、应会能力, 同时增强基础素质的练习也有助于增强健康的身心素质、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社会适应能力。种种原因表明, 在高等职业体育教学过程中, 应该建立专业课程与体育项目对应式的教学体系, 核心是通过以体育项目类别为依据, 来培养学生专业的运动能力、提升学生的应用技术素质, 服务于学生和学生所学专业, 使得学生将来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4、总结

总而言之, 由于近年来职员的亚健康现象变得日益严重, 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已经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 对于这门课程该如何改进运作, 以及其培养目标, 教育界学者通过自己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给出了一些发现和成果。但由于研究时间较短, 成果不多, 并且不够成熟, 有较大修改和发展的空间。但毫无疑问的是, 高职院校必须构建具有自己职业特色的体育课程。

摘要:现阶段, 我国经济正面临着关键的转型时期, 各行业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壮大。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转型期所需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使命, 在加速我国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体育教育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处于重要位置, 故而需要满足当今社会的标准, 即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需同时满足“教育”与“职业”的双重属性。在针对职业特色的基础下, 高职院校需注重体育课程的开发与研究, 目的提高学生在从事未来职业的过程中有一定的适应能力与竞争能力, 能满足于不同专业、职业对学生体能、职业身体素质的特殊要求, 为学生从学习者到职业人的角色转变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有机融合体育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 构建高职院校具有职业特色的体育课程。

关键词:高职院校,高职体育教育,体育课程

参考文献

[1]胡靖平, 于可红.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3, 09.

[2]王玉扩, 陈庆合, 李会增.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与发展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5, 07.

[3]林俊.我国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承德职业学院学报, 2006, 03.

[4]侯歆.德州市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与职业技能相结合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10.

[5]阮辉.上海市部分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设置的现状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 2010.

[6]赵吉龙.民办高职院校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建设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 2014.

[7]王晖.河南省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现状调查与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 2014.

[8]顾秋萍.苏南地区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课程改革的调查与研究[D].苏州大学, 2006.

[9]李仪, 潘明.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的现状与构建[J].体育与科学, 2012, 06.

职业院校体育课程备课 篇9

本研究以河南省高等职业院校的在校大学生、体育教师以及部分体育系 (部) 的领导为调查对象。向全省10所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师发放教师问卷52份, 向学生发放学生问卷2100份, 回收有效教师问卷50份, 回收率为96.2%;回收学生有效问卷2035份 (其中男生936人, 女生1099人) , 回收率为96.9%.从了解当前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学和和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入手, 分析了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探讨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程发展的对策。

一、体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1.河南省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学观念落后

在体育教育中, 还许多体育教师受传统教学思想和观念的影响, 重技术, 轻理论, 采用“填鸭式”教学, 没有考虑学生的兴趣, 大多数学生都处于被动状态, 造成了大多数学生喜欢体育, 但不喜欢上体育课现象.在对体育教师的调查中显示, 有59.6%的教师转变了教学理念, 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观、增进学生健康”为出发点, 但仍然有4成的体育教师未摆脱老思想, 即以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发展学生身体素质为出发点。这反映出教师的对公共体育课教学指导思想的认识不足, 应加强学习, 提高认识。

2.体育理论课不足

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时数相对不足, 能按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规定每学年体育理论课达到总学时10%的高校仅有2所, 占10%;大多数的学校体育理论课年教学时数4~6个学时, 占76%;还有一些高校每学年体育理论课教学时数在4学时以下, 占14%, 而且一般是遇阴雨天气才上理论课。体育理论课教学时数不足, 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和科学健身提供理论知识和方法的指导, 忽视了对学生体育意识、体育能力、体育习惯的培养, 致使他们走向社会仍难以形成长期坚持体育锻炼的能力与习惯。

3.体育教学模式单一

经调查, 有55%的高校是采三段式教学组织模式, 30%的学校采用的是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 10%的学校采用分层型教学模式, 只有5%的学校完全采用俱乐部式的教学模式。俱乐部制教学模式即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又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 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教学效果显著, 并且与社会体育衔接紧密, 能更好的使学生养成终生体育习惯。但在调查的高校中, 只有极少数的学校采用俱乐部教学模式。

4.体育课程体系职业特征不明显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主要特点是“针对性”——直接针对社会职业岗位具有鲜明的职业定向性。作为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 应该同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特点相结合, 围绕职业特征开发体育课程体系, 为学生的职业生涯服务, 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但目前国内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体系没有体现职业特色。

5.课余体育活动组织不力

调查结果显示, 当前, 大学生课余时间体育锻炼积极性不高, 能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男生仅占31.56%, 女生占22.68%;而从不参加体育活动的男生占8.52%, 女生占11.46%。在经常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学生中有91.63%的学生有固定体育项目, 并且掌握一定体育锻炼方法;从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都没有擅长的体育项目, 更没有体育锻炼方法, 甚至害怕上体育课。由此说明, 大部分高等职业院校课余体育锻炼极度缺乏, 远远没有达到国家要求的每天锻炼一小时的标准。

二、影响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发展的主要因素

1.体育教育观念落后

一些体育教师未摆脱老思想束缚, 体育课还是以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发展学生身体素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没有把教学目标放到培养学生终身体育习惯和“健康第一”上来, 没有确立生理、心理和社会的三维健康观。并且, 教学观念和教学目标没有体现出高职院校教育的特色。

2.学院管理不力

当前, 大部分高职院校没有设置体育教学部来具体组织实施体育教育的各项工作, 对学校体育的管理也只是学校颁布的一些规章制度, 没有专门针对体育教学与管理规章制度, 教学质量的评估也和其他学科一样, 不能起到查找缺点、改进提高的目的。对于学生课余体育锻炼, 91.62%的学校没有具体的计划安排和专人负责;另外, 学校重视不够、投入经费少、体育场馆设施不足等因素导致大多数体育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和课余体育锻炼自由放羊现象的发生。

3.体育师资队伍不薄弱, 课程资源匮乏

调查发现, 河南省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较高, 基本能够胜任常规教学任务, 也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但是, 离普通高校体育师资队伍评估指标体系指导大纲相差甚远, 职称结构上, 各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主要以中级职称和初级职称为主, 高级职称的教师所占比例严重不足, 部分教师职称还未转评 (中教转为高教) ;学历结构上, 各高职院校体育教师以本科和大专为主, 研究生学历者非常少, 博士一个没有, 这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学校体育的发展和创新。另外, 由于受国家政策的影响和发展特点的制约, 大部分高职院校在体育教学场地、器材等方面受办学条件的限制, 体育教学的正常开展在教学硬件、软件上受到严重的束缚。

三、新时期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程改革对策

1.体育课程教学的顺利进行, 必须取得学校各级部门的支持, 要重视体育硬件条件的完善, 扩建和维修体育场馆相结合, 解决目前场地器材严重缺乏的问题, 要保证体育经费的落实。

2.大力加强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 提高与外聘相结合, 建设高素质、高学历、高品德的教师队伍。体育教学成功与否关键在教师, 师资建设的方向就是向多样化、高层次方向发展, 以建立一支综合素质高、结构全面的体育教师队伍, 以引进人才与在职教师培训为主。

3.建立完善的课程模式相配套的网络管理系统。整体设计, 抓好课程内容信息的开发、体育课程的网上课堂、建立网上体育俱乐部、提供学生及时了解选课信息、组织学生网上选课、成绩查询, 运动处方等服务, 提高教学管理的质量与效率。

4.构建具有职业特色的体育课程体系, 推进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是调整课程结构;建立“个性、职业协调发展”教学模式, 是笔者根据长期实践经验和跟踪高校体育课程发展方向而设计的一种方案, 有待于实践的检验, 笔者将在此基础上继续研究, 为高职高专体育课程的改革尽一份努力。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调研法、调查法、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等研究方法, 对河南省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现状进行调查研究, 参照高校教学改革的思路高, 职结院合校我省体高育职课院程校的健实康际第, 提一出改职进业意特见色和建议, 以促进河南省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改革的深化和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健康第一,职业特色

参考文献

[1]吴爱华.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思考和建议[J].职业教育研究, 2007, (2) :82-83.

[2]体育史教材编写组.体育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

[3]体育史教材编写组.体育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

职业院校体育课程备课 篇10

摘 要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越来越高,体育舞蹈逐步成为职业院校体育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对职业院校体育舞蹈课程内容的开发对职业院校体育课程的改革和校园文化建设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本文对职业院校体育舞蹈课程内容的开发价值,体育舞蹈课程内容开发的原则,体育舞蹈课程内容开发的方法进行了分析,有助于推动广大职业院校对体育舞蹈课程教学的改革。

关键词 职业院校 体育舞蹈 课程内容 开发

体育舞蹈课程内容不同于体育舞蹈教学内容,体育舞蹈课程内容是长期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抽象,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内容比较规范、稳定,不会轻易改变,是体育课程教学的主体。体育舞蹈教学内容是在体育课程内容的基础上,教师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的加工处理,具有一定的动态性。职业院校体育舞蹈课程内容开发要根据职业院校对体育舞蹈课程资源进行收集、提炼,并根据职业院校的特点进行相应的改造、创新,形成适用于职业院校的体育课程内容。

一、职业院校体育舞蹈课程内容的开发价值

职业院校体育舞蹈课程内容的开发,有助于职业院校体育舞蹈课程的长足发展,任何事物都得与时俱进,体育舞蹈传入我国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目前已经积累一定的课程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但是在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方面仍然欠缺,体育舞蹈课程内容的开发有助于从课程内容的视角对体育舞蹈进行深入的研究,填补在目前在体育舞蹈课程内容方面的空缺,为我国体育舞蹈课程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另外,体育舞蹈课程内容的开发本身也是对职业院校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其中一环,丰富了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对体育教学改革和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也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还有,体育舞蹈课程内容的开发也有利于激发体育教师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教师是体育舞蹈课程内容开发的主体,长期以来教师一直依赖于固化的教材进行按部就班的教学,没有创新意识,体育舞蹈课程内容的开发为体育舞蹈教师敲响警钟,对体育教师的教学方法、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敦促教师积极的投入到体育舞蹈理论的学习,以及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创新,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以及教师的教学水平,增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最终还是学生受益,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二、职业院校体育舞蹈课程内容开发的原则

多数职业院校由于受到资源、环境、学生接受程度等多方面条件的限制,体育舞蹈课程内容的开发并不能随意而为之,这就要在实际开发过程中应该遵守一定的基本原则。

首先,体育舞蹈课程内容开发应具有科学性,以科学原理为依据,使职业院校体育舞蹈内容的开发符合体育舞蹈本身的发展规律,符合体育舞蹈的本质。体育舞蹈每个舞蹈种类都有其自身的来源,以及其音乐、舞蹈风格,在开发过程中如果像融入其他元素,不应该改变其风格,而应该在保留其原有风格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其次,职业院校体育舞蹈课程内容的开发要有一定的针对性,体育舞蹈的课程内容的开发要有一定的目标,所进行的开发过程都是围绕实现既定的目标而努力。要针对学生在此年龄段学的心理、生理发展特点,学生们的兴趣爱好,以及他们的体育舞蹈技术和理论基础进行改造。还要针对教师的专业水平、经验积累、技艺特长、教育水平进行开发,使老师在教育过程中能够合理分工,达到教师资源的优化配置。

最后,职业院校体育舞蹈课程内容的开发应遵守学生的发展需求原则,体育舞蹈课程内容的开发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更好、更有效的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一方面要符合学生健康的发展需求,符合学生的身体发展特点,能够强身健体;符合学生心理的发展需求,能够培养学生健康、积极、向上的精神,使其充满活力和探索精神;符合学生德育的培养目标,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树立鉴定的政治方向,遵纪守法、尊老爱幼,团结互助的良好道德观念。

三、职业院校体育舞蹈课程内容开发的方法

一是归纳与提升,将现有的各种体育舞蹈课程内容资源进行有机的整合,结合实际的教学和实践经验,形成新的体育舞蹈课程内容。体育舞蹈是一项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在学习过程中,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从中得到知识和技能。教师在经过长期的教学,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学习效果等方面已经具备一定的教学和实践经验的积累,可以将实践经验与课程内容资源进行有机的结合,也可以借鉴其他课程的一些成果的教学经验与方法,提升现有的课程教学内容。

二是改造现有的课程内容,根据职业院校所教授学生的特点和学校的教学资源情况,对现有体育舞蹈课程内容进行加工与修改,是体育舞蹈课程内容开发常用的方法,也是比较实用的方法。改造不是随意而为之,要有一定的目的,一方面是合理性的改造,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学校现有的场地、器材资源情况,进行相应的改造,使其更加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更加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另一方是更加学生的发展需求进行的定向改造,可能是为了改善职业院校学生出现的心理或是身体上的问题而进行的改造,可能是为了学生适应社会的需求而进行的定向改造。

参考文献:

[1] 金力.关于高校体育专业体育舞蹈课程改革的研究[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9(12).

[2] 章巧珍,汪鸽.社区共享高校体育舞蹈资源的现状与途径——浙江省高校体育舞蹈资源的现状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9(06).

[3] 赵颖.高校“校本体育舞蹈课程”开发的必要性与可行性[J].理工高教研究.2008(02).

职业院校体育课程备课 篇11

1 体育表演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1.1 体育院校的培养目标及培养要求

全国体育院校的招生简章中表演专业 (体育表演艺术方向) 培养目标为:培养具备比较扎实的体育表演艺术理论基础, 熟悉表演理论和体育理论, 比较熟练地掌握体育表演的知识与技能, 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 能够在各级各类的专业表演团体、表演性组织、学校、健身俱乐部等单位从事体育表演、教学、编导工作的艺术的专门人才。其培养要求是:掌握体育表演艺术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能力并具有扎实的实践运用能力, 能够从事体育比赛的组织、体育表演的创编和高等院校的教学、训练和研究等工作。

1.2 体育院校表演专业课程设置

体育院校表演专业, 艺术类的主要课程为:表演基础理论、艺术概论、文学修养、中外美术欣赏、美术史、外国音乐欣赏、音乐基础理论、体育技能、体育艺术美学、健美操、艺术体操、体育舞蹈、团体操、身体塑形、表演技巧、形体舞蹈等。

1.3 体育院校艺术类就业方向

体育院校艺术类就业方向为:体育表演性组织、高等院校、艺术类专业学校、专业表演团体、健身俱乐部等部门。

2 体育院校体育特色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设置

2.1 以市场为导向设置课程

目前, 毕业生达不到用人单位的工作需求状态, 问题是学校教育和用人单位录用之间存在鸿沟及错位现象。体育院校的体育艺术表演专业, 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如建立有效的模拟实训基地、建立大学生自我测评体系等方法, 培养出符合市场实际需要的人才, 来增加大学生就业方面的不足。毕业之后, 他们应对的工作岗位与学校学习的课程脱轨, 学校教育脱离了对市场培养人才。实际的工作岗位需求的是具有一定的技能与经验, “就业力”强的人, 并包括诚实、勇于进取、承担风险、积极创新、心态好的、有上进心, 踏实肯干的大学毕业生。因此, 学校的培养方案要应对就业市场对复合型综合人才的需求。

通过对体育表演专业的发展进行分析, 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方, 以此为依据开设相应课程, 保障此专业毕业的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体育艺术表演专业大学生的课程设置情况和就业需求的状况做以分析, 面对用人单位的需求, 透露出市场的需要, 即上岗就能工作的合适人才。如何解决体育艺术表演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使毕业生毕业后能够顺利就业, 通过调查了解到企业需要能够有实际工作能力强的毕业大学生, 需要对实际工作有掌控能力的大学生, 需要能胜任工作的大学生。无论你有多高的学历对实际工作一无所知企业都是不欢迎的。而我们培养出来的大学毕业生极少符合企业这些并不高的招聘条件, 企业真心招聘人才, 我们并没有按照企业需要的人才去培养。因此, 造成了企业用人单位和我们培养人才错位, 大学生培养和市场实际需求错位。根本的原因就是我们教学制定没有从市场的实际需求出发, 更多的是按老一套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等到大学生毕业时把他们推向市场, 这样的毕业生, 企业能需要吗?企业需要的是有实际工作能力, 对企业实际工作状态有所了解的大学毕业生, 具有就业能力的员工, 我们院校并没有注重社会和企业需求来制定育人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在培养过程中忽视了与就业单位之间的对接, 因此, 我们体育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对用人单位的需求了解可想而知是少之又少。

2.2 增加综合素质培养课程

大学生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有塑造自身素质的可行愿望和进取心, 有较明确锻炼身体动机和认识。教学不可忽视这个重要的教学条件, 还一味不舍抛弃“注入式”教学方法, 这与大学生已具有的能力和心理需求是不适应的, 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自我锻炼身体主动性、积极性。在教学中, 既要传授技术又要抓重点、难点和关键。培养他们自学能力和运用能力, 最终实现教师今天的教, 为了明天的不教, 让学生走上具有自学、自练、自评和自控的自我教育轨道。

随着高校体育改革的深入, 体育教育的科学化、制度化、终身化, 在课外活动管理体制要符学生个性发展, 具有开拓创新的思维, 把重基础、强能力、高素质、个性化发展的培养模式, 充分体现在教学中。在课程布局上, 应适当减少某些必修课, 增加选修课的比重。一方面, 让学生根据自身的需要和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 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 发挥他们的所长。另一方面, 这也有利于向学生提供反映社会文化各个领域发展的最新成果。因为现代社会知识急剧增加和迅速老化, 选修课的开设有助于弥补必修课无法及时反映这一动态的缺陷。体育院校增加一些针对企业实际项目了解的课程和对社会实际岗位培训达到企业要求的标准, 剪掉陈旧的不符合实际要求的课程, 积极应对市场企业的需要, 为学生提供广泛的知识而, 让他们有机会涉猎多种学科领域, 了解各个领域的思维方式。同时, 这种包含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综合课程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具有宽阔的视野, 立体的思维。

2.3 依据社会的发展趋势

教育必须符合人的天性及发展规律, 这是任何教育的首要的最高规律。体育艺术表演专业而言, 要摆脱以往的传统教育方式, 借鉴发达国家的人才教育的方式, 一、二年级要注重其各个方而的全面发展, 到二、三、四年级根据社会的发展趋势以及社会的需求来制定相关专业的培养目标。大学生在求职前要正确面对就业形势的社会环境, 给自己一个准确的评价, 看自己适合什么工作。在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的基础上, 全面正确地把握自己, 正确处理好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 树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符合社会需求和自身实际的就业观。如何弥补教学和企业实际录用存在的差距, 调整改变现状就是我们首要解决的问题。

2.4 课程要动态设置

课程动态设置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成为课程设置的重要依据, 也是课程设置的重要价值取向。要建立开阔的姿态和广阔的视野, 遵循市场规律, 把握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 改变以往课程设置多年不变, 根据市场变化和经济发展要求及时更改某些广域课程, 建立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某些有前瞻性的课程, 加强课程设置的市场导向, 使学生毕业后具有更好的可塑性。

3 体育院校体育特色人才培养构建核心课程体系

3.1 课内实训与课外实训相结合的课程体系

课内的实训与课外实训相结合, 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为学校服务, 同时还给大学生们一个实践锻炼的机会, 提升自身实践能力, 尽早与社会接轨、与用人单位接轨。体育表演专业的学生可以建立以校园生活为主的健身房, 设置管理层、教师团队、销售队伍等部门, 做为学生一个体验生活的实践活动,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并按照合理的工资分配给学生。

我们培养的方案实行实训培养的新模式, 这将有效的架设起学校和市场、企业间的桥梁。在很大程度上也能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我们培养的人就是上岗就能工作的人, 即就有工作能力的人。学校依据实际建立体育表演艺术实训基地操作实践中心, 通过这样的模拟实际工作的状态, 在模仿真实的企业环境状态, 按照真实的企业流程和职业标准, 培养学生专项技能和职业素质, 养成和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在强调不同行业就业所共同需要的能力, 从个人特质、工作技能、团队技能等多方面定义职业人所需的各项基础技能, 包括商务礼仪、时间管理、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等。所做的就是通过实训, 弥补这种错位, 这样, 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通过一个模式检验, 知道学生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 通过培训可以及时发现缺点、弥补不足, 使学生成为能够为社会服务的合格人才, 同时也可以及时发现有没有补充的课程, 让学生全面的接受实践活动。从学校的角度来讲, 如何培养实用型人才, 就是市场上企业所需的人才, 而不能低头不看市场按照老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 我们学校所做的是如何把大学毕业生与企业实际需求之间错位填平。

通过这样的实训, 完成了塑造和提升大学生就业率的有效的手段, 成为我们教育学生的平台, 成为学校的好帮手, 企业的好伙伴, 学生的引路人。

3.2 校企合作教学课程体系

搭建校企合作教学平台, 以培养实践应用能力为核心课程体系建设。现有艺术实践类教学只是一种放羊式的实习制, 学生独自外出实习, 学校并未真正参与到学生的实践体系内, 学校在实践教学上缺乏正确的引导, 拘泥于传统教育做法, 致使实践课程的开设及实施未能符合需要, 实践课功能无法彰显, 学生职业能力建设未得到质的变化。在办学主体单一的情况下, 将教学主体扩展到企业, 以企业作为实践教学课堂, 走校企合作办学的模式, 将教学触角延伸到校外、课外, 走校内、校外一体化、专业与行业紧密结合的外延式发展道路, 构筑校外工作教育平台, 是人才培养工作与市场直接对话的有效机制, 它可以更敏锐地反映出最新的动态, 实现专业与市场相结合的有效机制。搭建校企合作教学平台的教育价值在于为受教育者创造一个职业实践发展平台。受教育者的职业能力在这个平台上可以进一步得到多方面、多层次的发展。

上一篇:电表数据下一篇:区县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