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师范院校

2024-05-26

职业师范院校(共12篇)

职业师范院校 篇1

了解大学生的职业倾向,有利于用人单位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人力资源系统,尽可能地发挥大学生的工作潜能,是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的重要内容。1957年,舒伯 (D.E.Super) 提出了15项职业倾向内容,康奈 (O'Connor) 等人于1961年将其缩减为独立性和多样化、工作条件和同事、社会和艺术、安全和福利、名望及创造性等六个维度。1982年, 莱思庇佑 (Larcebeau) 抽取了名望、利他、满意和个人发展四个因素。

近年来,顾琴轩和黄培清对研发人员的职业倾向和职业成功发展进行了研究,认为应该关注研发人员的职业倾向,走适合其职业倾向的道路,才能促进其职业更加成功地发展。美国的伊格巴利(M.Igbaria)、苏莱曼(Suleiman)和卡西斯(K.Kassicieh)也有一个类似的研究,对研发和工程等专门人员的职业倾向和职业成功发展,提出组织上应该为这类人员提供合适的职业出路以维持他们的工作动机,并平衡组织需要与个体需要之间的关系。

罗伯特·兰特(Robert W.Lent)和斯蒂文·布朗(Steven D.Brown)等人通过霍兰德的六种职业倾向探讨了意大利高中学生的社会认知兴趣和职业选择假设。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和结果预期在很大程度上预测了职业倾向,其中,自我效能感可以直接影响兴趣倾向,也可以通过影响结果预期,从而间接地影响职业倾向。樊钱涛、毛禹忠和毛协群等进行了大学生职业倾向和学习动机的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虽然大学生的职业倾向与学习动机的相关性并不明显,但大学生所学专业与职业倾向是否匹配对他们的学习效果有很大的影响,其个性特征对学习动机也有明显的影响。

本研究旨在了解师范院校的学生和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职业倾向的现状与特点以及影响因素,探索不同学校类型、不同学科、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职业兴趣倾向上的差异,并尝试对其现状、特点以及差异形成的原因做出分析和解释。

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对师范类院校,选取新疆师范大学二年级至四年级的学生为测试对象,共发放问卷120份,回收有效问卷100份。其中,文科男生25份,女生25份;理科男生25份,女生25份。对职业技术类院校,选取新疆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二、三年级学生,共发放问卷120份,回收有效问卷100份。被试分布情况与新疆师范大学相同。

(二)研究工具

由于霍兰德(Holland)职业倾向量表较符合逻辑和实证的科学标准,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而被广泛使用。本研究采用北京师范大学辅仁应用心理发展中心修订的霍兰德(Holland)职业倾向问卷。这套系列问卷由三部分组成:兴趣倾向问卷、个体经历问卷和人格倾向问卷,分别对人的兴趣、能力和人格特点进行测查。3个问卷各有48道题,整套职业倾向系列问卷共由144道题目组成。

运用统计软件spss13.0对问卷结果进行数据分析。

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α系数为0.873;分半信度系数为0.785(见表1)ㄢ

每种职业倾向都有对应的职业范围。现实型倾向(R):需要进行明确、具体分工的,并有一定程序要求的技术型、技能型工作,如机械制造、建筑、渔业、野外工作、工程技术等职业。探索型倾向(I):善于通过观察和科学分析进行系统的创造性工作,一般的研究对象侧重于自然科学而不是社会科学方面。适合这类人的职业有生物学、物理学、气象学、天文学等自然科学方面的科学工作,化学技师、实验研究人员、建筑设计师以及计算机程序设计员、工程师等。艺术型倾向 (A):善于通过非系统化的、自由的活动进行艺术表现,但精细的操作能力较差,相应职业有演员、影视工作者、画家、歌唱家、音乐演奏家、诗人、作家,工艺美术设计人员等。社会型倾向(S):从事更多地与人打交道的说服、教育和治疗工作,如教师、医生、护士、心理学工作者、社会活动家等。管理型倾向(E):适于从事需要胆略、冒风险和承担责任的活动,主要指管理、决策方面的工作,如经理、推销员、电视节目主持人、政治家等。常规型倾向(C):严格按照固定的规则和方法进行的重复性、习惯性的活动,能够较快地见到自己的劳动成果,需要一定的自控能力,具体职业有会计、录入员、图书管理员、审计员、出纳员、秘书、邮递员、税务员、统计员等。

注:*P<0.05,**P<0.01,下同。

结果

(一)对被试总体做多元方差分析的结果

通过多元方差分析,结果如表2显示:在不同学校类型方面,在艺术型(A)维度上存在主效应;不同学科性质在现实型(R)维度上存在主效应;不同性别在现实型(R)维度和艺术型(A)维度上存在主效应;学校与学科之间无交互作用;学校与性别之间在常规型(C)维度上存在交互作用;学科与性别在探索型(I)维度上存在交互作用;学校、学科与性别三者之间无交互作用。

(二)对不同学校类型的职业倾向差异检验分析

结果显示:师范院校在艺术型(A)维度上平均数得分显著高于职业技术院校,即师范院校学生的职业兴趣比职业技术院校学生更倾向于艺术型(见表3)ㄢ

(三)对不同学科性质的职业倾向差异检验分析

t=3.825, p<0.01, 显示不同学科性质在现实型(R)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理科生在现实型(R)维度上平均得分显著高于文科生,说明理科生比文科生更倾向于现实型(见表4)ㄢ

(四)不同性别职业倾向差异检验分析

不同性别在现实型(R)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男生在现实型(R)维度上平均得分显著高于女生,说明男生要比女生更倾向于现实型。同样,不同性别在艺术型(A)维度上也存在显著差异。女生在艺术型(A)维度上平均得分显著高于男生,说明女生更倾向于艺术型(见表5)ㄢ

通过对总体被试的多因素方差分析,发现学校与性别之间在常规型(C)因素上有交互作用,但对数据进一步拆分处理后,发现它们之间并没有显著差异。学科与性别在探索型(I)维度上也存在交互作用,对数据进一步拆分处理后,发现不同学校类型的女生在此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职业技术院校的女生平均分高于师范院校的女生,即职业技术院校的女生更具有探索性。

讨论

(一)不同学校类型学生职业倾向的差异

研究表明,师范院校的学生与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在艺术型 (A) 上差异比较显著。通过T检验发现师范院校的学生在艺术型上的均值显著大于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这说明师范院校的学生比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更偏向艺术型。这应该也与两类学校教育体制上的区别有关。师范院校一般拥有音乐学院和美术学院,而且具有很强的师资力量,在课程设置上学校所有的学生在校期间都需要选修艺术方面的课程,成绩合格后方可毕业,但相对缺乏技术类的实践活动。而职业技术院校学生更重视实际操作,特别是技术实践,但对学生在艺术上的要求相对较低。所以两类学校在艺术上有差异也是显而易见的, 而且两类学校生源的差异也体现了这一点,由于后期培养模式的不同,造成这方面差异加大,研究的结果与理论假设一致。

(二)职业倾向的文理科差异

理科生和文科生的职业倾向在现实型(R)上的差别也比较大,这与以往的研究是一致的。理科生比文科生更倾向于现实型,这与两类学生的知识结构有关。文科生学习社会科学的知识,倾向于文学和艺术;理科生学习自然科学的知识,与科研有很大的关系,所以更倾向于现实型。

(三)职业倾向在性别上的差异

本研究表明,男生比女生更多地属于现实型,即更偏好与物体打交道,喜欢摆弄和操作具体有形的实物,比如修理东西;而女生比男生更多地属于艺术型,即更偏好模糊、自由和非系统化的活动,并在这些活动中创造艺术作品,完成自我表现。比如,女生可能更倾向于文学、艺术方面的工作,更偏好对他人进行传授、培训、教导、治疗和咨询等方面的社会服务活动,更愿意从事教学、服务等工作,还更偏好对数据资料进行明确、有序和系统化的整理工作,比如打字、文秘一类的工作。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在兴趣上,由于社会对不同的性别有不同的评价体系,在职业选择的范围上便有所差异。这些差异一方面由男女两性间的生理差异造成,另一方面,是在后天的社会化过程中,社会传统观念特别是对男女社会角色期望的差异,使男女在职业选择范围上受到了限制,随着个体社会生活的深入,有些将会内化为有性别差异的职业兴趣。男生思维往往很严谨、动手能力比较强,倾向于喜欢那些能直接带来经济效益的职业,性别角色定位上更容易选择类似自然科学工作者,需要一定技术、技能的,需要实际操作的工作。就总体而言,男生逻辑思考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具体思维能力较强,比较适合从事现实性职业,女生想象力强,感情丰富,喜好凭直觉做出判断,比较适合从事艺术性职业。

结论

(1)研究发现不同学校之间的职业倾向差异还是很大的,主要表现在艺术型上。师范院校学生在艺术型倾向上显著高于职业院校的学生。职业院校女生在探索型(I)维度上显著高于师范院校的女生。(2)不同性别之间,男生更偏向于现实型,而女生则偏向于艺术型。(3)不同学科性质之间,理科生要比文科生更倾向于现实型。

摘要:采用北师大修订的霍兰德职业兴趣倾向系列问卷, 选取师范院校与职业技术院校学生200名作为被试, 其中文理科比例1∶1, 性别比例1∶1, 进行统一施测。结果表明:师范院校的学生职业兴趣倾向比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更偏向于艺术型, 职业技术院校的女生比师范院校的女生更倾向于探索型, 就样本总体而言, 男生偏向于现实型, 而女生更偏向于艺术型。理科生在职业兴趣倾向现实型维度上显著高于文科生。

关键词:师范院校,职业技术院校,职业倾向,比较研究

参考文献

[1]顾琴轩, 黄培清.研发人员职业倾向与职业成功发展[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4, (12) .

[2]Magid Igbaria, Suleiman K.Kassicieh.Career orientations and career success among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nd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s[J].J.Eng.Technol.Manage, 1999, (16) .

[3]Robert W.Lent, Steven D.Brown, Testing social cognitive interest and choice hypotheses across Holland types in Italian high school student[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2003, (62) .

[4]樊钱涛, 毛禹忠, 等.大学生职业倾向及学习动机实证研究[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 2005, (2) .

[5]姚永松.大学生择业意向、职业倾向与职业价值关系研究[D].上海:华中科技大学, 2006.

[6]许兆瑞, 大学生所学专业、职业选择与职业倾向的一致性对学习动机的影响[D].沈阳:东北师范大学, 2006.

职业师范院校 篇2

摘要:职业院校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作者对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认知情况进行调查,分析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认知情况,为培养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提供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职业院校;职业素养;认知情况

前言

相较于其他传统院校,高职院校以知识和技能的同步教育为主。高职院校更加注重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其根本目的是培养与岗位相匹配的高技能人才。但是,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教学过程中面临着学生对职业素养认知不明和职业素养教育缺失等问题,背离了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初衷。职业素养培养能够帮助高职院校学生进行知识技能学习,也能够培养其创新能力,为个人的职业发展提供前提和保障。教育部门和教师要结合我国高职院校教育现状,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路径进行研究,以全面提升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

一、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认知情况调查方法

作者应用问卷调查法和统计法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调查,并从传统文化和礼仪与职业素养的关系、职业能力内涵和高职院校学生自身最优势和最缺乏职业素养三个方面对学生职业素养认知情况进行阐释和分析。

(一)传统文化和礼仪

针对“传统文化和礼仪学习是否对职业素养养成有帮助”的问卷调查中,76.39%的学生认为,培养高职院校学生传统文化,对其职业素养养成具有帮助;15.96%的学生认为传统文化与职业素养并无太大关联;7.51%对传统文化和职业素养的关系持不了解态度。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传统文化和礼仪对职业素养培养的正向影响的认可度比较高。针对“大学期间是否有必要进行职场礼仪训练”的问卷调查中,90.96%的学生赞同大学期间进行职场礼仪训练,5.67%的学生反对大学期间进行职场礼仪训练。调查结果表明,高职院校学生希望开展职场礼仪培训活动[1]。

(二)职业能力内涵

在“职业能力内涵”调查中,高职院校学生普遍认为,职业能力包括:专业技能、思想品质、职业道德、身心素质、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业精神等(如图1)。

(三)自身最优势和最缺乏职业素养

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发现高职院校学生对自身最优势和最缺乏的职业素养的认知情况有所不同。主要表现在人际交往、创新能力、管理能力、吃苦耐劳和实干精神等层面[2]。

二、学生们对职业素养的认知结果解析

(一)专业认可度不高

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调研发现,很多学生都不喜欢自己所学的专业。但是随着专业知识的学习以及对本专业了解程度的加深,部分学生对所学专业还是有一定认可度的。职业教育的不足,制约了学生对职业素养的认知,导致学生对所学专业普遍缺乏激情。教育部门和学校要结合学生的需求,加强职业素养方面的教学,不断对学校专业结构进行优化,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空间。

(二)专业前景信心不足

很多高职院校学生认为专业前景不乐观。学生对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学和未来就业问题持质疑的态度。特别是教育类、艺术类和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这种心理状态尤为明显,工科类和医学类专业对专业前景则比较乐观。综合高职院校学生特点,对其就业心理进行分析,能够发现,学生对专业前景信心不足的根源在于对高职院校教学水平和自身职业发展方向的质疑。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对所学专业进行明确认识,进而制定相关职业规划,以增强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信心[3]。

(三)学生重视职业素养的养成

分析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认知情况,发现80%的学生认为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是高职院校日常教学过程中的必备内容。其对职业素养具有一定程度的认知,但在认知广度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学校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在专业技能、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过程中加入管理能力和团队能力培养。综合学生对自身优势和缺点的认知,不难发现,其差距主要表现在创新意识和人际交往两个方面。说明学生普遍认为这两项内容属于必备职业能力。大多数学生认为职场礼仪和企业文化教育能够帮助其培养职业素质,高职院校要以此为切入点,对学生进行培养。

(四)教师在职业素养中发挥更大作用

调查显示,大部分高职院校学生认为,能够结合职场情况进行授课的教师仅占少数。教师对学生职业素养养成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但是高职院校日常教育管理过程中并没有对职业素养教育提出明确的要求和标准,导致教师日常教学普遍偏重书本理论,不注重将实际企业文化和背景纳入课堂教学中。医学类专业在实训课程方面做的相对较好,其注重在实训课程中对学生的职业素养进行考察。

三、对学生们职业素养养成的建议

(一)注重培养学生文化素养

高职院校生源决定了学生的文化素养普遍偏低。学校和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目前,我校已经开展了相关阅读活动和文化学习活动。教师要对文化知识和教学内容进行延伸,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为人处世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和职业观。同时,学校要结合学生的专业,定期开展文化特色浓郁的课外活动或者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加深对专业知识的认识,并不断规范其职业习惯,促进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4]。

(二)重视实践课程与职场对接

目前,高职院校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教学内容无法满足学生的就业要求。学校要结合教学需求和学生的日常学习特点,注重基础设施建设,营造真实的职场环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和职业素养。同时,教师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自身的模范作用,在职业行为上对学生进行引导,以加强实践课程与职场的对接。教师在实训课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思维、职业规范,并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为其以后适应职场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提升实训教师专业水平

高职院校教师构成决定了部分教师对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很熟悉,却对职场环境比较陌生,没有相关从业经验。教师的职业素养一般是通过书本理论知识获得的,在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和引导方面存在诸多不足。学校要结合教师的学历背景和教学要求,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沟通关系,让教师通过企业进行挂职训练,并注重对专业教师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培训,使其参与到职场环境中,以提升其职业素养教育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并培养他们的职业习惯。

(四)开设《职业素养》课程

教育部门和高职院校要结合学生的诉求,开设独立的《职业素养》课程。目前,已有部分高职院校将其付诸实践。基础设施和师资力量都比较完善的学校,可以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和特点,从职业思维、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能力等方面着手,编订《职业素养》教材,在实训课程中融入职业素养相关理论知识教学,让学生能够对职业素养具有全方位的认知,进而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5]。

四、结束语

职业素养是高职院校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基础。教育部门和教师要认识到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性,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思维,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并将教学活动与职场进行对接,以提升学生的职业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达到培养高素质专业型和技能型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丁钢,李梅.中国高等师范院校师范生培养状况调查与政策分析报告[J].教育研究,(11):95-106.

[2]何春霞,陈秀荣.高职学生职业素养与企业需求差距的调查与分析[J].职业时空,(4):93-96.

[3]朱春花,任晓龙.“双高”视角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现状调查与路径探析[J].赤子(上中旬),2015(22):32-34.

[4]戚洪娜.立德树人:基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养成的思考[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10):125-128.

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内涵调查 篇3

当前,尽管大多数高等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意识到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性,也采取了很多途径和手段进行培养,但实际效果不太理想。为了更加深入、全面地了解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内涵建设现状,笔者以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师生、校企合作企事业单位领导及企业一线班组长及学生家长作为调查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出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83份,有效回收率98.3%。调查结果发现,目前高职院校在学生职业素质培养过程存在着对学生职业素质内涵认识不到位,职业素质的内涵素质点确定缺乏科学性等问题,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内涵建设亟待加强。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内涵发展现状

笔者选取的1000名调查对象覆盖了6类人群,其中包括:65名企事业领导、120名企业一线班组长、130名学生家长、35名高职院校领导、110名高职院校教师、540名高职生。调查内容包括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专业技能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四大方面。在统计调查数据时,根据被调查对象与学生职业素质关联程度,将调查对象在数据统计分析中比重分成两类,一类主要是学校领导、专业教师以及企事业单位领导和一线班组长,所占比重为1.5;另一类是学生和家长,所占比重设为1。同时针对参与调查主体,笔者对问卷中素质点排序及重要性选择理解不一致的问题,对数据进行正规化处理,将认为不重要因素从素质点的数据排序中剔除,标注为0,即该调查者认为此项不重要,不参与排序;将所有排序项目按自然数顺序重新排列。调查的数据采用标准 AHP 层次分析法,通过调查问卷的数据建立素质点的判断数据标准,最终得到各素质点的综合比重。

通过对调查结果进行研究分析,笔者发现6类调查对象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内涵认识存在一定差异,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工作仍然存在领导重视程度不够、校企文化衔接不够紧密等问题。

对学生职业素质内涵认识存在一定差异。通过对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发现,6类被调查对象在问卷所列的50项学生职业素质内容时,均按照自身的理解进行了选择和排序,所选的素质内容多少不一,排序也各异。在各类调查对象所选排列在前10项职业素质中,只有健康状况、诚实守信、学习能力3项是完全一致的,一致性只有30%。另外,不同调查对象所选的排序为前3名的素质内容被认为是最关键的素质要求,但对比后只有“健康状况”这个素质点是所有调查对象一致选择的。由此可见,不同类型的调查对象,尤其是企事业单位领导、企业班组长与学校领导、学校教师、在校学生之间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内涵理解和认知还有一定差距。

对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内涵理解较为片面。在对不同类型调查对象的问卷统计中发现,有35%的企事业单位领导,67%的企业班线长,29%的学生家长,37%的在校学生认为世界观、价值观、理想、信仰、政治立场等素质要求,不应纳入到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内涵中。但高职学生作为在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至关重要的,在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中上述素质要求的培养是对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基础。作为企事业单位领导、企业班组长、家长和学生,他们在考虑职业素质内涵时,更多是从自身的认知和感受角度出发,没有考虑到职业素质的系统性和关联性,存在一定的片面性。

对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内涵的界定缺乏科学依据。目前,职业素质内涵具体包括什么,不同调查对象对职业素质内涵理解和认知不同。此次问卷调查中,笔者充分考虑到不同类型调查对象对高职学生职业素质认知现状,将目前与职业素质相关的50余个职业素质点纳入到问卷调查范围内。通过统计发现,在6类调查对象中所选的职业素质点有多有少,排序有前有后,素质点选择一致性只有67%。如果只是通过简单的统计计算,显然无法科学地对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内涵进行全面描述和界定,更无法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提供可靠依据。

提升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质的建议

目前,国内的高等职业院校已经在注重学生高技能的培养同时,采取很多措施加强了对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但由于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内涵界定不明确、职业素质的内涵素质点确定缺乏科学性、培养模式陈旧等问题,实际取得的效果不尽如人意,距离用人单位和企业都对学生职业素质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为此,结合此次调查中发现的问题,笔者对于进一步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内涵建设提出如下对策。

正确理解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内涵。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直接影响我国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队伍的建设,影响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影响着所在家庭的安定和幸福。高职院校在落实人才培养目标,结合专业特点,定位学生职业素质内涵时,应注重参与主体的多元化,吸纳更多与高职教育有关的主体参与,听取不同声音,吸纳不同意见,充分考虑参与主体的代表性和覆盖面。另外,由于用人单位和企业将直接面对高职毕业生,对学生职业素质状况的反应和评价更为直接和实际,因此在对意见进行梳理和分析时,应更加注重他们意见和看法,在最大限度上确保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内涵确定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同时,在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内涵描述和界定上,在广泛征求不同群体的普遍意见的同时,还应考虑专业的特点和当前经济社会对职业素质要求,以保证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内涵更加全面,不出现明显的疏漏。

提高职业院校对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视程度。高职院校领是落实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推动者,他们重视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工作的程度,直接关系到此项工作的效果。学校领导应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旗帜鲜明地强化和带领全体教职工在课程体建设、教学组织实施、学生日常教育管理等方面落实和推进,使学校形成注重浓厚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氛围,为学校加强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创造良好条件。

积极转变教师职业素养教育理念。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有赖于职业院校教师言传身教。职业院校教师应自觉加强对有关高等职业教育理论的学习,加强学生职业素质内涵的认识,提高对高职院校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理解,提升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能力和水平,在加强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职业技能的培训的同时,主动将职业素质内涵融入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采取多种形式强化学生对职业素质的认知。

促进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与行业文化的有效对接。行业、企业文化是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一种源泉,将行业、企业文化引入校园,与学生职业素质培养进行对接,可使得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具真实性和针对性,使得学生在学习和实际过程中感触更深,理解更透彻,掌握更牢固,进一步缩小学校人才培养和企业需求的差距。

职业师范院校 篇4

关键词:职业技术师范院校,职教师资,培养模式,一体化师资

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发展历史的简要回顾

党中央、国务院十分关心职教师资队伍建设。早在上世纪50年代, 我国已开始进行职教师资的培养工作。1959年10月2日, 原国家劳动部党组给李先念副总理的请示报告中提出要建立培养技工学校师资的师范学校。劳动部党组在报告中提出“现有的六百多所技工学校缺少教师近一万人……大量培养师资已经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强调了建立技工教育师范学校的紧迫性。国务院批准了劳动部党组的报告, 并建立了四所技工教育师范学校。这四所学校分别设在天津、上海、沈阳、开封。后更名为技工教育师范学院, 专科层次, 由原国家劳动部主管。1961年, 由于三年自然灾害, 四所技工教育师范学院先后停办, 下放到地方改制为技工学校。

根据l964年7月刘少奇在天津对半工半读教育所做指示的精神, 1965年3月, 天津市成立了天津半工半读工科师范学院, 培养职业学校专业教师。该学院建有机械、化工、电机、无线电四个系, 各系分别建在天津磨床厂、天津有机合成化工厂、天津新安电机厂、天津渤海无线电厂, 采用半工半读的方式进行教学。该院由天津市教育局主管。1964~1965年, 招收高中毕业生599人入学, 文化大革命期间, 该院停办。

技工教育师范学院和半工半读工科师范学院的建立, 表明我国第一代领导人不仅注意发展半工半读技工教育, 同时对培养技工教育师资也高度重视, 把培养技工教育专业教师作为发展我国技工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 为解决技工学校教师来源问题, 1978年11月, 原国家劳动总局向国家计委提出《关于恢复四所技工教育师范学院问题的请示》, 国家计委、教育部于1979年1月10日向国务院提出《关于增设四所技工教育师范学院的请示报告》, 该报告提出“目前, 技工学校的师资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相当突出。解决师资问题是办好技工学校, 提高办学质量的重要条件之一。今后国家虽然可以有计划地分配一些高等学校毕业生补充技校的师资, 但是, 无论从数量上和专业需要上都难以满足技工学校的需要。”经时任国务院总理华国锋和邓小平、李先念、徐向前等13位国务院领导圈阅批准, 同意增设四所技工师范学院, 即天津技工师范学院、吉林技工师范学院、山东技工师范学院、河南技工师范学院。四所学院分别设在天津、长春、济南、开封。后来实际招生的只有两所, 一所是天津技工师范学院 (即现在的天津工程师范学院) , 一所是吉林技工师范学院 (即现在的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 , 由劳动部直管;1983年吉林技工师范学院由吉林省直管, 更名为吉林职业师范学院。吉林技工师范学院于1979年开始招生, 天津技工师范学院于1980年开始招生, 1983年更名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

1985年,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简称《决定》) 提出要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为解决职教师资问题, 《决定》提出“师资严重不足, 是当前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突出矛盾……要建立若干职业技术师范院校, 有关大专院校、研究机构都要担负培训职业技术教育师资的任务, 使专业师资有一个稳定的来源。”《决定》指出, 建立若干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是解决职业学校专业师资来源的重要途经, 这体现了我国第二代领导集体继承了第一代领导集体重视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做法, 特别是对建设职业技术师范类院校给予高度重视。

从1979年到1988年是我国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大发展的时期。这期间我国先后建立了11所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师范院校, 即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吉林职业师范学院、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常州技术师范学院、安徽农业技术师范学院、河北农业技术师范学院、上海技术师范学院、南昌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浙江农村技术师范专科学校、山西职业师范专科学校。在这11所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中,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和吉林职业师范学院是经由国务院批准建立的院校, 其他院校均为地方举办的院校, 大多是由普通高校的分校或专科学校升格为独立的本科院校。这些院校的建立, 扩大了职业技术师范类院校的数量, 开始了对职教师资培养方法、办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在此期间, 职业技术师范院校首先进行了招生制度改革。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于1984年开始招收技工学校优秀毕业生, 是当时全国唯一一所招收职业学校毕业生的高等学校。改变了多年来职业学校毕业生不能升入高等学校的局面, 在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之间架起了立交桥, 为职业学校毕业生开辟了新的发展途经, 体现了教育公平, 同时也进一步完善了高校的招生制度。在教学改革方面, 对学生加强了技能训练, 注意提高学生的技能操作水平, 开始探索培养既能讲授专业理论, 又能指导学生技能训练的一体化教师的方法和途经。

1994~2000年, 有4所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师范院校被合并到其他高等院校, 其中, 上海技术师范学院1994年合并到上海师大;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1996年合并到河北师大;山西职业技术师范专科学校1999年合并到山西师范大学;浙江农村技术师范专科学校合并到浙江万里学院。1998年, 原广东民族学院改制为广东技术师范学院。这个时期, 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共有8所, 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的数量规模趋于稳定。在此期间, 原河北农业技术师范学院更名为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 (1998年) , 安徽农业技术师范学院更名为安徽技术师范学院 (2000年) 。

为了交流办学经验, 这些院校从1986年开始自发组成了高等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协作会。1992年, 在协作会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委员会 (简称“职技高师委员会”) 。职技高师委员会通过组织会员单位进行协作研究, 完成了职业技术师范院校36个专业目录的研讨制定工作, 使得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专业设置摆脱了传统师范教育模式的束缚, 走上了符合职业技术师范教育规律的规范化、科学化的道路, 这些专业目录一直沿用至今。制定了农艺教育、机械制造工艺教育、服装与工艺设计教育3个本科专业的示范教学方案, 组织了各专业50余门课程的教材编写工作, 完善了职业技术师范院校评估指标体系。

在此期间, 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继续深化教学改革, 对毕业生实行技能考核, 合格者颁发职业资格证书, 在大学毕业生中首先实行了“双证书制” (即学生毕业需取得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于1992年首先在技校生源专科生中实行“双证书制”, 从1993年开始, 在机械、自动化等专业的本科生中实行“双证书制”。其教学成果“实行‘双证书制’, 培养一体化职教师资”于1997年荣获高等学校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其中“一体化”教师的核心内涵是:要求培养的师资是既能讲授专业理论, 又能指导学生技能训练的一体化教师, 这是职教师资素质的本质特征和专业化基本要求。“教师职业资格证书+相关专业职业资格证书”是职业学校教师素质的外在表现形式, 已成为“双师型”教师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1年修订的《关于技术与职业教育的建议》对教师队伍的要求也提出了“培养未来的教师具有在自己的专业范围内既教理论课又教实践课的能力”, 说明这一模式培养的学生不仅符合中国职业教育的实际, 也符合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要求。

2001年至今, 我国教育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 职业技术师范教育院校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主要表现在:随着高职院校的发展, 人们从名称上把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混同为专科的高职院校, 给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的招生、引进人才带来了不利影响, 因此有7所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更改了校名。其中, 吉林职业师范学院更名为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 (2002年) 、南昌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更名为江西科技师范学院 (2002年) , 常州技术师范学院更名为江苏技术师范学院 (2002年) 、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更名为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03年)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更名为天津工程师范学院 (2004年) 、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更名为河南科技学院 (2005年) 、安徽技术师范学院更名为安徽科技学院 (2005年) 。

高等教育的扩招和普通高校的合并形势, 促使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吸纳其他院校扩大规模, 增加专业数量和招生数量。如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江西科技师范学院、江苏技术师范学院等都通过合并其他院校扩大了规模。师范院校综合化发展的趋势, 使得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范围扩大, 已由单纯的培养职教师资扩大为既培养高素质职教师资, 也为经济建设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服务功能得到拓展。通过多年的发展, 这些院校的办学实力增强, 提高了办学层次, 已由培养专科、本科毕业生提升到培养硕士层次毕业生。2002年,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首先申报硕士授予权成功。之后河南科技学院、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江西科技师范学院等先后申报硕士授予权成功。

这些院校不断进行教学改革, 逐步完善职教师资的培养模式和“双师型”教师理论, 取得了丰硕成果。2005年, 天津工程师范学院的“培养高等技术应用人才的一种新模式——‘本科+技师’”教学成果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河南科技学院总结提出的“实施‘四双工程’培养‘双师型’职教师资的研究与实践”的教学成果荣获了2005年高等教育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不仅完善了职教师资的培养模式, 也丰富了“双师型”教师理论。

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办学的启示

建立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是党中央、国务院对发展职业教育事业的战略部署和科学决策, 目的是解决职教师资来源不畅的问题师资在教育发展战略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没有合格的、高素质的师资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教育。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保证职业教育的质量, 就要有合格的师资, 而合格的职教师资, 需要相应的院校来培养, 这是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 也是科学管理的具体措施。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正是适应这一需要而建立的一种新型院校。如果说我国第一代领导人对建立职业技术师范院校还仅限于建立专科层次的技工教育师范学院, 那么第二代领导人不仅继承了第一代领导人的做法, 而且提出建立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承担培养职业教育所需的师资。由此可以看出, 建立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不仅是我国第一代和第二代领导人的共同期望, 也是两代领导人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所做战略部署的重要组成部分, 更是落实这一战略部署的具体举措。1978年, 国家计委、教育部向国务院提出的《关于增设四所技工教育师范学院的请示报告》提出恢复技工师范学院的根本原因是“解决师资问题”, 并提出“今后国家虽然可以有计划地分配一些高等学校毕业生补充技校的师资, 但是, 无论从数量上和专业需要上都难以满足技工学校的需要。”特别强调了高等学校毕业生难以满足技工学校的专业需要和数量需要, 导致技工学校师资来源不畅、渠道不通, 已成为制约技工教育发展的“瓶颈”。在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更明确提出“要建立若干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保证职业学校的“专业师资有一个稳定的来源”。“若干”之意应是新建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的数量、规模要与职业教育的发展相适应或基本适应。所以, 建立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是为了培养适应职业学校专业需要的合格师资, 解决职教师资来源不畅和职教师资短缺的矛盾。

坚持为职业教育服务的办学方向, 沿着开创中国培养职教师资特色之路不断探索、不断创新, 是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办学的基本经验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是一种新型的高等院校, 既不同于普通工科类院校, 也不同于普通高等师范院校, 是集学术性、师范性、职业性于一体的新型院校。在办学过程中, 各校都经历了艰苦的、曲折的探索过程。从他们的发展道路看, 他们在办学的过程中都坚持了为职业教育服务的办学方向, 都为开创有中国特色的培养职教师资的途径、方法而不断探索、不断创新, 依靠本院教职工攻难克艰、奋斗拼搏。如天津工程师范学院总结的“实行‘双证书制’, 培养一体化职教师资”的办学模式, 凝聚了该院老一辈教职工的智慧和汗水。他们为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创新办学模式, 在教职工中开展了教育思想大讨论。在讨论中, 始终坚持以转变教育观念为先导, 以培养中职学校用得上、留得住的合格教师为导向, 统一教职工的思想和认识, 并组织教师、管理人员深入到职业学校调查研究, 让他们向自己的服务对象学习, 听取职业学校对办学工作的建议。这些工作对推动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从改革招生制度到教育教学改革, 从加强技能训练到实行技能考核, 都得到了教职工的理解和支持, 而且在每项改革中他们都付出了艰苦劳动。就这样通过十几年的不断实践、总结和完善, 使“实行‘双证书制’, 培养一体化职教师资”的办学模式获得了国家认可, 为填补我国多年来职教师资培养模式的空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是职业技术师范类院校办出特色的关键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在办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进行专业技术动手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在校期间获得本专业工种中级及以上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 以适应中职学校专业技术教学的需要, 这是普通本科高等学校难以做到的。学生的技能训练一般都是在本校的实训基地进行。因为到企业进行技能训练有困难, 一是企业没有这项职责, 二是企业注重的是完成生产任务和经济效益。因此, 职业技术师范院校都注意增大投入,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注意实训设备的购置和更新, 为学生实训提供比较好的条件, 并针对过去大学生能说不能做的弊端, 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努力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与生产实践相结合, 把加强学生的技能培训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 采取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技能培训,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使学生在实际生产中敢于动手、敢于实践, 成为能文能武的新型人才, 避免了大学毕业后再到技工学校培训技能。以天津工程师范学院为例, 建院初期经费紧张, 国家资金投入不多, 实训基地不能满足学生的技能操作训练的要求。因此, 学院多渠道争取资金购置实训设施,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共争取到180万美元的世界银行贷款和日本对我国职业教育的无偿援助18亿日元, 使实训基地建设得以完善, 为学生的技能训练提供了较好的条件。因此, 加大投入, 加强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实训设施的更新, 是这类院校办出特色的关键。

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的发展已远远落后于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近几年来, 我国职业教育有了很大发展, “十一五”期间普通高中与中等职教人才培养比例达到大体相当, 但中职教育师资不足的矛盾突出。2008年中职学校平均生师比已达23∶1, 中专学校的生师比已高达31∶1。“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 2005年我国中职学校 (不含技工学校) 文化课教师282240人, 占专任教师的47.94%, 专业课教师289237人, 占专任教师的49.13%, 实习指导教师17217人, 仅占专任教师的2.92%, “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和实习课教师的24%, 中职教师结构不合理。究其原因, 是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事业发展缓慢, 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数量太少, 使职业学校合格教师的来源少、数量不足。我国支撑普通教育师资培养体系的师范院校共有142所, 其中普通师范院校136所, 重点师范大学6所。而全国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仅有8所, 占全国师范院校总数的5.6%, 很难形成职业教育师资的培养体系, 更难以满足职业学校引进合格教师的需要。这导致职业学校大部分新进教师不具备“双师型”教师条件, 进入职业学校后需重新培训, 既浪费资金, 又浪费人力, 长此以往, 很可能形成恶性循环, 贻误职业教育事业。

总之, 从职业技术师范院校50年的发展历史看, 其发展历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近三十年只建立了八所独立的职业技术师范学院, 数量实在太少。现在是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黄金时期, 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是大有作为的。在新的形势下, 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更应坚持多年来在办学中形成的敢于创新、大胆探索的办学风格, 继续创新职教师资培养模式, 培养更多、更高层次的既能讲授专业理论, 又能指导学生实践的“双师型”一体化师资, 更好地发挥在培养职教师资方面的骨干带头和示范作用, 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炳耀, 马万昌.中国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现状的分析[A].首届高等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1998.

[2]张炳耀.全国40所职技高师类院校教育调查统计报告[J].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2, (2) .

职业院校教师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篇5

对于即将开始的工作生涯,我对自己的要求是成为一名优秀的高校教师,具体规划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建设

作为一名教师,良好的师德师风是最基本的要求。教师只有在道德上做出榜样,才能从细微处影响学生,赢得学生的认可与尊重。成为一名教师以后,我要认真学习十九大的文件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努力提升自身的道德水平。

二、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我的岗位是一名辅导员,作为辅导员我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平时多关心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主动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争取与学生的关系能达到亦师亦友的程度。

三、提升教学与科研能力,以教促研

虽然目前我的工作内容还没有涉及到教学,但以后可能会承担教学工作,我需要向有经验的老同事多学习请教,争取利用半年到一年的时间,成为一名能独立承担教学工作的教师。在提升教学能力的同时,应从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中提取灵感,找到科研兴趣,在三年之内争取能申请到一项科研项目,并按时完成科研任务。

四、以成为“双师型”教师的要求督促自己进步

目前社会与学校对高职院校教师的要求是双师型”教师。高校教师在基础领域要想适应社会的要求,就必须补足专业所需的其他技能,更好地完成本职工作。利用工作之余补充自身欠缺的专业知识,以及成为“双师型”教师的其他技能,是早日成为“双师型”教师的必由之路。

职业师范院校 篇6

关键词: 职业院校 综合职业能力 培养方法

综合职业能力是指从事某种职业必须具备的,并在该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多种能力的综合,是个体将所学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在特定的职业活动或情境中进行迁移与整合所形成的能顺利完成一定职业任务的能力。根据能力在职业活动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可以将综合职业能力分为专业技术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专业技术能力是与专业直接相关的知识与技能,是能否完成职业活动的必要条件,是人的基本生存能力。职业发展能力主要包括:社会适应能力、自我调适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职业发展能力是开放的社会生活中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属于跨“职业”的能力,它们与专门的职业技能知识无直接联系,当职业发生变更,或者当劳动组织发生变化时,劳动者所具备的这一能力依然存在。

在职业教育快速发展、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模迅速增长的同时,暴露出一些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质量不高,职业院校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不强。就我国的职业教育现状看,大多数只是停留在要么按照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要么片面地只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专业课学习层面,限制了学生今后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和发展。因此,如何加强文化基础知识与专业技能之间的相互促进,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已成为职业院校发展的迫切要求。

一、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我国的职业教育,基本上是按中小学教育的模式,参照中等、高等教育的专业、课程设置发展过来的,没有自己的办学特色,与之相配套的课程体系、培养目标、课本教材、考核标准普遍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衡量教育质量的主要标准仍以考试成绩为主,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直接影响到教育质量的提高。而且大部分学生进入社会不适应,书本上的东西不能硬搬到工作中,适应不同工种和岗位的能力差,人际交往能力差,活学活用的能力差。因此,我们应该转变教育观念,从应试教育中解脱出来,走符合职教发展的教育思路,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对此,我们可以采取一些相应措施。

1.融入“先成人,再成才”的教育理念

在教育教学中渗透“先成人,再成才”的理念,除了要看学生的学习成绩,更要看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现在社会上时有报道,某些大学生因某些原因犯罪,而且有很多高科技犯罪大多是一些高级知识分子。这说明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值首要的还是这个人的思想品德。在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后,再教育学生学知识、学技术,具备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的能力,这样他的价值才能得到充分体现。

2.改进良好的教育评价机制

从应试教育中解脱出来并不是说完全不考试了,而是改进良好的教育评价机制,不把分数高低作为衡量学生成绩的唯一标准,而是对文化知识考试成绩、平时表现成绩、专业技能成绩等综合考虑,考试只是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然后根据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帮助学生掌握。对学生不以某一门成绩定优差,注意学生差异和个性发展,肯定其好的方面,扬长补短,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3.采取合理的课改方案

现在很多教材,特别是专业课教材,仍是几年甚至几十年前的老版本,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对于有些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根本就没有提及,严重阻碍了学生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学校的情况和社会的发展情况编撰一些符合学生学习且适应社会发展的校本教材,既能让学生学习轻松,又能紧跟社会发展步伐,更能把一些不合时宜的内容去掉,办出职业教育的特色,为学生的就业和工作开辟一条新路子。

4.配置完善实用的课程体系

职业教育学校,主要是为社会培养、输送合格的劳动者,要求学生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因此,在课程的设置上,应以基础知识、应用性知识、实用性知识为主。比如在平时的语文课堂上,可以多教给学生一些实用的应用文写作知识,计划、总结等今后在工作中用得较多的知识,在专业课上也对适用较广的知识重点讲解等,讲求实效。

二、注重基础知识与专业技能的相辅相成

现在有部分学校因为应试教育的不适宜,便完全否决其在职教发展的重要性,大力淡化基础知识,只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把学生放在实训车间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了,但部分学生进入社会后,由于工作岗位的变动就不能适应了,学习能力相对于其他人差距太大,不能适应工作变动,连一些基本的国语知识都不知道,严重阻碍其发展。对此,我们应该认识到专业技能与基础知识的相互关系,正确处理好二者的关系。

1.基础知识是专业技能学习的基础

现在很多专业知识都是前人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或理论知识,而这些知识的学习也要求有一定的基础知识才能看懂、学会。对一些基本的文字就需要语文知识,对一些简单的计算就需要数学知识,对一些器械说明是英文的就需要英语知识,如果一个人对于这些简单的基础知识都一窍不通,试问如何学习专业理论知识?不能学好专业理论知识而只学习专业技能又谈何容易?而且这样一旦工作发生变化就不能很好地转变,学习能力十分低下,面对变化的能力也不高。

2.专业技能是基础知识和理论知识的升华

专业技术能力是职业院校学生最基本的能力,是人们从事某一特定社会职业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和本领。综观改革开放以来率先致富的人们,我们可以看到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能工巧匠、经营行家,这并非出于偶然。因为,一般人往往是“想干不会干、想富没门路”,而他们具有某方面的专门知识和技能,所以较之一般人致富的门路要广;也正是因为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已经达到了精通的程度,所以产品和服务往往质量较高、或成本较低,或二者兼而有之,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占优势。所以,职业院校的学生都要有自己的专业和特长,为毕业后走上创业之路提供有利条件。

专业技术能力包括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专业知识是指从事某一专业工作所必须具备的知识,一般具有较为系统的内容体系和知识范围,掌握专业知识是培养专业技能的基础。专业技能包括智力技能和操作技能。智力技能是在大脑内部借助于内部语言,以缩简的方式对事物的映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的,以抽象思维为主要特征。传统的“勤劳”致富程度有限,中国人要在当今世界跻身于发达国家的行列,还必须“勤思”,提高智力技能,不断解决生产中的难题实现技术上的更新。操作技能是由一系列外部动作形成的,是经过反复训练形成和巩固起来的一种合乎法则的行动方式。操作技能需要进行系统训练,才能达到一定的熟悉程度。因此,要在教师指导下,多思考、勤练习,达到准确性、协调性、速度和技巧的有机统一。

良好的专业技能是学生在社会上生存的基本保障,也是劳动者适应社会发展的基本能力。它是在各种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对某种能力的升华,专业技能的高低直接反映了教育质量的高低,也体现了学生在社会工作中竞争能力的高低。我们要在扎实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较强的专业技术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服务社会。同时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不断地学习和吸收一些新技术、新工艺与新知识,紧跟社会发展步伐,发挥职教学生优势,走在社会进步前列。

3.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相辅相成、协调发展

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在学生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都相当重要,我们不能片面地只注重一方面的培养,而要在基础知识和理论上不断结合实践和专业技能知识,使学生理论联系实践,使枯燥的学习生动化;在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要结合理论知识,使专业技能知识更便于理解和操作,用理论知识解释和总结实践知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具备良好的综合能力,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各种变化。

三、开设综合性课程,加强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

学生在社会中除了具有从事劳动、工作等职业活动能力及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以外,还应当具有交友、恋爱、婚姻、社交、为人处世等能力,这就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因此,职业教育除了要教给学生一些基础知识和较强的专业技能外,还应当针对中职学生的这一特点,开设心理学、社会学、公共关系学、人际交往等综合性课程,培养学生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再结合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和较强的专业技能,这样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站在不败之列,才能成为胜利者,也才能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发展,能够不断学习,不断吸纳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成为社会发展的推动者,这是职教发展的唯一出路。

在现代社会,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是一线人才的重要特征。职业院校的主要教育功能是按照社会和企业的实际需求,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本位组织教学。即要把培养符合社会和企业需要的综合职业能力作为组织教学的出发点、教学过程的主线和质量考核的主要标准。综合职业能力是一个人适应社会发展的必备条件,不论是在工作还是在学习中,都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全面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是职业教育的目标,也是社会对我们职业院校的强烈要求。职业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应根据学生的生源特征,时刻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构建职业院校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工作评估指标体系,加强对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甄凯玉.综合职业能力的特征[J].机械职业教育,2003(11).

[2]蒋乃平.对综合职业能力内涵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1(10).

职业师范院校 篇7

养成教育的内涵

谈到养成教育, 人们必然想到我国当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 他曾经说过:“教育是什么, 往简单方面说, 只须一句话, 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他还指出:“从小学老师到大学教授, 他们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德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智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体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锻炼身体的习惯。”概而言之, 养成教育是指通过教育者有目的的引导与训练, 使受教育者形成符合社会规范与要求的行为习惯的教育, 是教育者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训练活动使受教育者的言行规范化、标准化的教育过程。养成教育的内容既包括道德观念、道德情操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也包括学习生活方式。所以, 养成教育是教会学生做人的基础教育, 又是一项全面的综合性教育, 它渗透在教育的每个环节中, 包括诸多教育内容和训练内容, 不仅是德育的一项基本任务, 也是教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常规训练。养成教育的过程是一个由外化到内化, 再由内到外的教育过程, 即教育者将养成教育的目标具体化, 借助语言、行动、教育媒体“外化”, 通过训练活动传递出教育信息, 受教育者接受信息并将信息内化成自己的东西, 然后再外化成规范化、标准化的言行。大学生养成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也只能是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对学生实施养成教育, 就是要使他们养成文明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 塑造具备独立生活能力、意志坚强、具有团队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完美人格。大学生养成教育的核心是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成人意识, 而通过纪律约束和思想引导培养学生文明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 则是将此项工作做实的关键。

职业师范院校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必要性和现实性

职业师范院校学生基本来源于职高、中专、技校。由于中职学校本身管理方面的问题, 中职学生在进入大学初期, 在行为习惯方面或多或少都存在问题。

学习习惯方面职业师范院校学生在专业学习和实践上动力十足, 但是由于文化基础较差, 在学习习惯上表现出缺乏学习独立性、主动性和勤奋刻苦精神的不足。他们的学习目的普遍不明确, 缺乏自信心, 特别是在英语和数学学习上, 存在悲观情绪与自卑心理, 学习没有兴趣、没有热情, 缺乏刻苦钻研精神。在进入大学的最初阶段, 学习一遇到困难, 就采取逃避态度。

行为和生活习惯方面职业师范院校学生行为习惯上常表现出随意性, 自由散漫, 集体观念淡漠, 自律意识、自控能力比较弱, 做事缺乏考虑。有的学生酗酒, 寝室卫生脏、乱、差, 鞋袜乱扔乱丢, 衣服不摆放整齐, 作息时间乱, 不爱参加集体劳动, 不遵守交通规则, 娱乐活动单一等。

文明礼仪方面职业师范院校学生文明礼仪上常表现出不会尊重他人, 文明礼仪知识缺乏。他们甚至不会用基本文明用语, 不懂入室敲门、见面打招呼等人际交往基本礼仪。

职业师范院校学生由于最初出现的这些问题, 给很多人留下了“职业师范院校学生难管理”的印象。但笔者认为, 在职业师范院校学生进入大学之初, 采取有效途径开展养成教育, 是能扭转这种局面, 并能提高学生素质的。

职业师范院校学生养成教育的对策与思路

面对具有上述复杂特点的当代职业师范院校学生群体, 如果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继续以传统的精英教育管理方式来应对, 显然难以达到职业师范院校的培养目的。要使这样一个群体的大学生成人成才, 必须施以深刻的思想教育, 配以严格的纪律约束, 辅以学习、生活、习惯引导, 以此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 进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要提升职业师范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 就必须与职业师范院校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 不断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方式、新途径, 以培养学生各种良好的习惯为主线。从大一开始, 常抓不懈, 促进学生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 将养成教育渗透于大学生生活、学习、工作和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之中, 形成个体稳定、长期的需要倾向, 培养与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相符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 完成由他律到自律、由“校园人”到“社会人”的转化, 促进自身与社会协调发展。养成教育是一项综合工程, 笔者拟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职业师范院校学生的养成教育。

有计划、有步骤、循序渐进地开展养成教育开展养成教育不能随心所欲, 学生成长是个有序的过程, 养成教育也是个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循序渐进的过程, 违背了由低到高这个顺序, 就会妨碍学生成长。所以, 必须根据学生的成长特点由易到难安排教育内容, 培养什么习惯、用什么方法培养, 都要事先计划好。教育内容、教育时间、教育空间都要按科学规律安排。辅导员在职业师范院校学生养成教育方面, 应结合高校德育要求, 分阶段设计养成教育, 在大一、大二年级主要进行行为规范和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养成教育, 重在培养文明的个人行为习惯和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高年级主要是竞争能力培养, 全方位培养学生走向社会后应具备的各种技能和素养, 使学生认清就业市场和经济形势, 增强发奋图强的创业竞争意识。

建立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 规范养成教育学生的良好品质和行为习惯是按一定规范, 通过长期的教育、培养、训练而形成的。这“一定规范”就是制度。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是职业师范院校学生养成教育的基础, 职业师范院校学生严格按照规章制度的要求去学习、生活、工作, 本身就是养成教育。因此, 职业师范院校学生的养成教育, 从大一开始, 就需要建立起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 并将大一定位为行为养成阶段, 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常规养成教育, 让学生明确怎么做、为什么要这样做以及如何去做。将每学期开学的第一周定为常规养成教育宣传周, 向学生宣读《学生手册》以及学校的规范, 通过《学生手册》的学习加深职业师范院校学生对制度的认识, 按照规章制度的要求去学习、生活、工作, 在此基础上使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在养成教育中不断地趋于规范化。

以军训为载体, 抓新生养成教育军事训练为大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提供了一个特殊而有效的实践机会, 军训要求学生一切行动听指挥, 严格遵守组织纪律, 按时起床, 按时参加训练, 按时参加军事理论课学习和政治学习, 按时参加各种活动, 反对拖拉、散漫的作风, 做到雷厉风行, 令行禁止。同时, 在繁忙的训练之余, 还要学会整理内务、洗军衣、练军歌, 因而能磨炼大学生的意志, 增强他们的组织纪律观念, 培养其良好的生活习惯。使得学生将外在的规范、约束、要求通过日常的践行在潜移默化中内化为主体的自律需要。军训时间虽然短暂, 但对职业师范院校学生来说, 是行为习惯养成的最好载体, 辅导员可以借助军训纪律要求和内务评比, 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养成良好的寝室卫生习惯, 通过严格考勤加强学生的纪律意识。

以学习经验交流为契机,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由于本身在中职阶段基础理论知识较薄弱, 另外, 大学与高中有着截然不同的教育理念与学习模式, 职业师范院校很多学生缺乏自学能力, 在缺乏必要心理准备的条件下, 面对学习困难变得茫然不知所措, 甚至丧失学习动机。职业师范院校学生普遍反映英语和数学学习困难, 精神压力大。因此, 帮助学生调整学习方法,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创新意识, 已成为职业师范院校学生素质培养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 首先必须引导学生正确确立成才目标, 使学生尽快从应试教育的惯性中摆脱出来, 及时调整学习方法, 并组织学生利用周末开展学习经验交流, 通过取长补短的方式, 增强学习信心。要及时聘请专业导师, 帮助学生掌握、了解各专业课程的内在联系, 交给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使学生变被动地接受知识为自觉地学习、自觉地研究,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增强自学能力。要帮助学生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 规划出大学四年的安排, 并在初期加强引导, 耐心督促并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给学生立规矩, 逐步引导学生向自我学习的方向发展。要引导学生将课余时间多花在图书馆和自习室里, 养成自我学习的良好习惯;上课做好笔记能够提高听课效率, 有助于课后更深入地理解、记忆和复习。同时, 应安排与专业课程学习相适应的学术讲座、科研活动、实践活动, 让学生及时地了解当前的学术动态, 在活动中学会思考, 在思考中不断提高, 真正学会学习。

以学生寝室为依托,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宿舍的环境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礼仪、学习生活等影响极为重要。宿舍占据了大学生1/3的生活空间和1/2生活时间, 是他们生活、学习和交流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场所, 更是展现他们风采和素质的场所, 同时也是学校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管理的阵地。因此, 加强职业师范院校学生的养成教育, 第一步就应培养学生的基本文明习惯, 创造优良的学习生活环境, 以抓宿舍卫生为依托, 进行养成教育。辅导员在抓学生宿舍建设时, 一方面, 要通过制定《学生宿舍卫生检查评比标准》、《学生宿舍管理公约》、《学生宿舍安全管理实施办法》等,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宣传力度, 教育学生树立“基础文明从我做起”的理念, 以良好的行为规范展现当代大学生形象和素质。以“学生党员寝室示范挂牌制”的学生寝室管理机制为推动, 要求党员从基础文明做起, 搞好寝室文化建设, 起模范带头作用, 树立起良好的形象, 带动其他宿舍成员美化环境, 搞好宿舍卫生, 继而对宿舍文明建设起到潜移默化的推动作用。结合每周的清洁卫生检查, 让学生学会照料自己, 合理地安排好自己的作息时间,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另一方面, 可在学生宿舍中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及创建文明寝室竞赛活动, 并在周末教育上对优秀寝室予以表扬和鼓励。激励学生积极上进, 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举办以养成教育为主题的活动, 提升养成教育内涵“纸上得来终觉浅”, 养成教育单靠理论教育是不够的, 必须通过参加社会实践将养成教育内化为学生的自我要求。社会实践能使大学生在实践中磨炼自己的意志, 锻炼自身的品德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 培养自己的生存能力和行为习惯。通过开展社会考察、咨询服务、社团活动、勤工助学、公益劳动等社会实践活动, 不仅能使学生接触社会, 了解实际, 解决一些思想认识问题, 而且对学生的责任感、吃苦精神、基础文明的养成都是大有益处的。养成教育可以借助学校丰富的文化活动, 如“周末文化广场”、“寝室文化建设”、“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竞赛”、“文明礼仪培训”“人际交往讲座”等等, 让学生在活动中升华自己的认识, 在情感体验中将认识上升为情感, 转化为自觉行为。

总之, 养成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教育, 也不是短期内突击教育或单一教育所能实现的, 它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养成教育是加强和改进职业师范院校学生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对培养学生优良道德品质和良好行为习惯有着重要意义。因此, 在职业师范院校学生中进行养成教育极为重要。

摘要:对大学生进行养成教育是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 对培养学生优良道德品质和良好行为习惯有着重要意义。本文结合职业师范院校学生实际, 积极探索养成教育途径, 以期提高职业师范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职业师范院校,学生,养成教育

参考文献

[1]陈玲艳.论养成教育及实施[J].职业技术教育, 2007, (8) .

[2]马宁.新形势下大学生素质养成教育中存在问题与对策[J].文教资料, 2008, (33) .

[3]王琦.养成教育与大学生素质培养[J].长治学院学报, 2007, (2) .

[4]胡江.养成教育在独立学院的实践和思考[J].时代教育, 2008, (5) .

[5]赵群慧.大学生养成教育途径研究[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 2005, (2) .

职业师范院校 篇8

一、什么是职业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包括活的知识力量表现在实践中的探索能力、组织能力、信息加工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手脑并用能力、变科学、技术、智慧为“物质形式”的“物化”能力、创造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能力 (1) 。

职业能力指从事某一职业所需要的能力, 包括一定的技术水平、社会交往能力、表达能力、综合协调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 是职业技能鉴定考核的重要内容 (2) 。

故职业实践能力是指在从事某一职业所需表现出在实践中的探索能力、组织能力、信息加工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手脑并用能力、变科学、技术、智慧为“物质形式”的“物化”能力、创造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能力。

二、高师院校非师范生就业窘境原因分析

1. 先天不足, 后天畸形

⑴师范专业先天占据师范院校重心。高师院校, 顾名思义, 是以师范专业为主的院校, 此类院校在建立之初是以培养师范学生为主, 为教育事业服务的一种学校类型。因此, 其重心和关键点在于师范专业,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各高校的改革, 师范院校也在向综合性和研究性方向发展, 开始开设非师范专业, 招收非师范生。在高师院校的非师范专业相对师范专业来说是新兴专业, 存在时间较短, 因此师范院校非师范专业不能与师范专业相提并论。

⑵综合性大学非师范专业先天占据企业社会重心。综合性大学是以培养综合性人才为主的院校, 其专业设置在开始时就囊括了非师范专业, 存在时间相对较长, 师资力量相对较好, 企业社会对其的认可度相对较高, 在人才选拔中企业多选择综合性大学的非师范专业毕业生。因此也不能与综合性大学的非师范专业相比较。所以高师院校存在先天不足的弊端。

⑶师范院校非师范专业后劲不足。师范院校的强项在于师范专业, 而综合性大学本身就重在培养非师范生, 在师资力量、教学经验、教学实施设备方面是远不及师范院校的师范专业和综合性大学的非师范专业。高师院校非师范生在发展过程中速度较慢、问题较多, 劲头不大, 追赶不上师范院校的师范专业也比不上综合性大学的非师范专业, 导致出现其后天在师范院校师范专业与综合性大学非师范专业的夹缝中畸形生存的现象。

2. 学生专业兴趣不浓

⑴专业调配, 兴趣不浓。高师院校是以师范专业为主的学校, 学校的主流和招牌是师范专业, 绝大多数学生在最开始填报高考志愿时填的是师范专业, 然后由于学校政策和其他各种原因而调配到非师范专业, 这些被调配到非师范专业的学生在心理上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而产生对此专业的抗拒心理, 不愿认可其价值和重要性。

⑵专业不了解, 缺乏兴趣。被调配的非师范专业的学生在之前对此专业是不了解甚至是从未了解, 导致他们对此专业的兴趣不高而在学习过程中敷衍了事或是效率较低而致使他们对自己专业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掌握和提高不够而在强大的就业压力下无法胜出。

⑶逆反心理, 无心学习。在学生填报志愿时在很大程度上有父母家长的参与, 此过程中不免出现一种情况就是家长为学生选择的此非师范专业并非学生自己想学的, 而学生由于不愿听从父母安排而产生逆反心理, 所以导致没有学习兴趣。

3. 理论不足, 实践较少

⑴教学模式未转变, 理论学习不适应。由于师范院校在历年的教学模式上已形成了以师范为主的教学模式, 思维较为固定和局限。无论是专业建设, 还是人才培养模式, 对师范生与非师范生的教育对象差异性认识不到位, 忽视了非师范专业的“开放性”与实践性, 致使非师范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的独特性缺失, 所以理论学习的不适应而导致非师范生的理论学习不足, 基础知识不扎实。

⑵课程设置不合理, 理论与实践脱节。师范院校起初在向综合性大学发展过程中, 不免由于过于盲目和仓促, 导致脱离实际市场需求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 致使教学针对性减弱, 条理性和创新性不足。仅仅停留在理论方面而忽视了其实践能力的充分发展和提高。使其对理论的运用效果不熟, 不能真正学以致用, 导致所学知识脱离社会实际需要。

4. 就业边缘化

⑴就业歧视。高校扩招政策导致高校在校生人数急剧上升, 增加就业压力, 这使得大学生就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而地处师范院校边缘地带的非师范生的就业问题就更为严峻。外界普遍认为师范院校以培养师范生为主而非师范生只是师范院校转型过程中的附属专业学生, 因此对师范院校的非师范生的先入为主的就业歧视使其在就业过程中被边缘化。

⑵对于某些综合性大学过于“偏爱”。外界认为综合性大学的非师范专业是其大学一直以来的培养重心, 定对其学生花了巨大精力加以培养, 从心理上误以为其学生是优秀的, 在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上均好于师范院校非师范生。另外, 师范院校非师范生的某些学生在学校发展较差更加剧了其就业困难度, 基于此, 师范院校非师范生在就业过程中遭受就业边缘化的境地。

三、提高职业实践能力措施

1. 扎实先天基础, 加强后天发展

⑴加大师范院校非师范专业教育投入, 注重学生成长成才。高师院校的转型已进行较长时间, 在转型过程中不断探索发展, 并朝综合性、研究性方向发展, 在教育投入中应逐渐注重非师范专业的投入, 将重心不断地从师范专业转移分离一部分给非师范专业, 使其能更好的开展。增强非师范专业师资力量、增设教学设备、增开实践课程。扎实先天基础, 为非师范专业学生的理论和实践打下坚实基础。

⑵在后天课程设置上趋于合理化。首先是应树立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的指导思想, 改变过去以理论教学为主, 以实践教学为辅的传统教学观念;其次是应修订教学计划, 增加实践教学时数, 逐步提高专业技能课的比例, 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时数比例力争在6:4左右。 (3) 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所谓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是指校企双方合作, 利用企业生产与经营的资源建立的用于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与职业素质的实践教学场所。建立实训基地, 为学生的实践课程提供平台和操作基地。

2. 提高兴趣, 规划未来

⑴进行专业介绍, 增加专业兴趣。学生之所以对其所学的非师范专业不感兴趣是因为对其专业不了解, 在学生入学之初应对学生进行详细的专业介绍, 解答他们心中的种种疑问, 让他们对此专业有较为深刻的了解, 并开展相应专业的未来职业的模拟课程, 让其真正对本专业感兴趣并明白如何学好本专业。

⑵加强职业生涯规划。几乎所有大一新生刚进校时都对这个新环境存在一定的恐惧感和极大的迷茫感。职业生涯规划是让其对自己大学四年要做什么事情, 要想把自己打造成为怎样的一个的大学毕业生以及在前面所说的对专业有较深入的了解之后未来自己想从事什么职业有一个大致清晰的规划, 这样才能使其有的放矢。这样师范院校的非师范生才能将自己培养的更优秀, 在未来就业竞争下能完美胜出。

3. 校企合作, 提高实践能力

⑴理论联系实践, 学以致用。在非师范专业建设不成熟的高师院校由于之前致力于发展师范专业而与非师范专业相对应的见习、实习企业合作较少, 导致学生在毕业之前的理论知识不能较好地运用于实践。校企合作开创一个全新的教学模式, 学校在校生在企业见习, 将自身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 在实践中将知识升华对知识得到更深的理解, 即理论联系实际, 实际反作用于理论, 两者相辅相成, 共同促进。真正做到教育的目的即学以致用。

⑵为企业培养人才, 为学生找到理想栖息地。校企合作教育在国际上被称为“合作教育”, 它是指学校与用人单位共同合作, 培养具有综合素质。 (4) 校企合作的基本内涵是产学研合作、双向参与、互惠共赢, 有效实现企业与高校的资源共享, 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的“三赢”。 (5) 一方面, 学校培养了企业所需要的满意的人才为企业创造价值;另一方面, 学生毕业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能顺利找到自己相对较满意的工作;就业率的上升和学生的良好发展为学校建立口碑, 以实现最后的“三赢”。

4. 提高综合能力, 增强竞争力

⑴培养商业素质, 提高职业能力。全面发展学生,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尤其是将进入企业的非师范生的魄力与创新思维是学校应该尤为重视的。非师范生进入企业将面临的严峻的商业竞争, 因此, 其一, 学校应多开展非师范生的特色活动和比赛以培养非师范生的商业气质和素养;其二, 校企合作, 让学生投入企业, 接触企业工作, 感受企业氛围, 将市场观念引入学生培养过程中。培养学生商业素质, 提高职业能力。

⑵全面发展学生, 提高综合能力。全面发展、综合素质高的毕业生应该是所有企业都喜欢的人才。因此, 高师院校在培养非师范生时尤其要注意学生的综合素养, 综合素养的提高才能为学生的未来打下基础, 才能在就业竞争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

提高高师院校非师范生的就业竞争力任重而道远, 提高其职业实践能力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需要学校、企业社会、学生个人的共同努力。必须平等对待师范院校的非师范生, 以促进和提高学生能力, 发展学生潜力, 为学生的长远未来考虑。

摘要:面对高师院校非师范生就业率低、非对口就业严重的窘境, 本文将在创新视角下, 分析其原因, 并从学校、企业社会及学生等方面探索研究增强师范院校非师范生职业实践能力的途径, 以提高其就业率与就业质量。

关键词:师范院校,非师范生,职业实践能力

注释

11 向洪编著.当代科学学辞典[M].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 1987:226.

22 杨学为主编.中国考试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6.

33 张佳荣.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结合我校物流与物资管理专业学生实习谈体会[J].科技信息 (科学教研) , 2007, 30:575+580.

44 汪建云.论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 2005 (27 ) :18-20.

浅析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目标的制定 篇9

关键词:职业院校,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目标

在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 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已经成为我国职业教育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命题。建立在学生职业定位基础之上的职业目标的制定, 则是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关键。

一、制定职业目标的意义

哈佛大学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关于职业目标对人生影响的跟踪调查, 其调查对象是一群智力、学历、环境等条件都差不多的年轻人。研究人员在调查过程中将他们按职业目标的有无和清晰程度进行了分类:其中有清晰且长期的目标者占3%, 有清晰且短期的目标者占10%, 目标模糊者占60%, 没有目标者占27%。

经过25年的跟踪调查和研究结果发现:占3%有清晰且长期目标的人, 25年来几乎都不曾更改过自己的人生目标, 他们都朝着同一方向不懈地努力, 25年后他们几乎都成为了社会各界的顶尖成功人士;占10%有清晰且短期目标的人, 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 他们的共同特点是, 那些短期目标不断被达成, 生活状态稳步上升, 成为各行各业的不可或缺的专业人士, 如医生、律师、工程师、高级主管等;占60%的模糊目标者, 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 他们能安稳地生活与工作, 但都没有什么特别的成绩;剩下27%的那些没有目标的人, 25年来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 他们的生活都过得很不如意, 常常失业, 靠社会救济, 常常都在抱怨他人, 抱怨社会, 抱怨世界。

调查者因此得出结论:目标对人生有巨大的导向作用。有了目标, 人才会坚定、勤勉、不畏艰险, 促使自己努力实践;有了目标, 人的生命才能在有限的时空里, 最大限度地释放能量。

二、制定职业目标的原则

1. 明确性

“我要当企业家”“我要到学校去工作”“我要减肥”等等, 都是一些典型的不明确的目标。相比之下, “我要成为摩托车制造业的一名机械设计高级工程师”“我要在本学期每天跑步一个小时, 减轻体重5千克”等目标就更加明确。

2. 可测量性

它要求目标内容要包括数量、质量、时间等要素, 即目标要能量化, 评价时能测量目标的完成程度。

3. 阶段性

一个长期职业目标的实现是分阶段来完成的, 且各阶段职业目标均指向长期职业目标。

4. 可实现性

指目标既要合理又要有挑战性。合理是指目标符合个人的实际, 在个人可控的范围之内;有挑战性是指目标绝不是举手可得的, 而是要经过不懈努力才能够实现。

三、制定职业目标的依据和方法

首先, 制定职业目标要以职业定位为依据。职业定位即综合自我认知和职业环境认识的内容, 分析寻求自身优势与职业机会的最优匹配方案, 找到定位的两个要素:行业与职业。

其次, 在职业定位的基础上, 按照以上阐述的制定职业目标的原则, 可采用将目标分解的方法来进行确定。一般来讲, 按职业规划的时间跨度可将职业目标分解为:长期职业目标、中期职业目标和短期职业目标。如“我要成为一名高校的计算机网络专业教授”是长期职业目标, “我打算专科毕业后继续攻读本专业本科”是中期职业目标, “本学年我要通过四级英语考试”是短期职业目标。

1. 长期职业目标

通常指职业生涯的顶点, 它要求我们按照职业定位, 放眼未来, 挖掘自己内心深深渴望并愿意奋力追求的东西, 预测自己在职业生涯中取得的最高成就。

2. 中期职业目标

通常是指规划期限在五年左右, 由各个短期职业目标组成, 又为实现长期职业目标打下基础的阶段性目标。中期职业目标要指向长期职业目标, 并有比较具体的完成时间, 也可以作适当的调整。

3. 短期职业目标

通常指规划期限在一到两年左右, 是一些具体的、操作层面的、指向中期职业目标的阶段性目标。短期职业目标要切合实际, 有具体的完成时间, 通常以获得相关证书, 通过有关考试等为标志。为实现中期职业目标而制定的各个短期职业目标, 可按时间先后分阶段列出。同一阶段的短期职业目标不制定得过多, 选择主要的一两个较为适宜。

职业生涯规划从短期目标到中期目标, 再到长期目标, 如同台阶一步步拾级而上。值得注意的是, 在实际操作中, 时间跨度太长的规划由于环境和个人自身的变化往往难以把握, 而时间跨度太短的规划意义又不大, 所以人们一般把个人职业规划的重点放在五年左右的中期职业规划上, 这样既便于根据实际情况设定可行目标, 又便于随时根据现实的反馈进行修正或调整。对于职业院校学生来讲, 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可以制定出长期职业目标, 但不建议对长期职业目标进行详细的分解。重点应放在五年左右的中期职业目标上, 并将其细分为各阶段的短期职业目标。

四、制定职业目标举例

职业院校班主任,你“职业”吗 篇10

一、注重心理疏导, 做好学生思想工作

职业院校学生是广大工人阶级的后备生力军, 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 其思想道德状况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 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他们刚进入职业院校时大多数自卑心理严重;自我中心意识过强;缺少上进心;没有明确的的人生理想和追求;情绪不稳定, 情绪自控能力较弱等等。面对职校院校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班主任在注意学生智力因素的同时也要特别注意非智力因素对学生造成的巨大影响, 平时可以通过班团活动, 知识讲座, 个别谈心等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从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 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通过建议学生适当听听音乐、看看电影、唱唱歌、参加体育俱乐部等来宣泄消极情绪, 积极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 使他们具有健全的人格, 乐观的情绪, 对学习和生活充满信心。

二、强化班级管理, 改进德育方法

班级活动状况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生活、学习和教学质量。职业院校班主任要克服传统的管理思想, 树立科学的管理理念, 实行“以学生为主体”的班级管理模式。结合班级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班级规章制度;民主选举班干部, 建立班级管理的组织机构;努力构建平等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 将管理与教育相结合;坚持表扬为主, 多表扬多鼓励, 批评为辅, 少用, 慎用, 当然不能不用。“为师先做人, 育人先正己。”班主任应作为学生的一面镜子, 一个榜样。要求学生不要迟到, 自己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迟到, 自己做不到的事情, 也不要求学生做, 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来感染学生,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遵纪守法的习惯。

三、组织班级活动, 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班级活动是创造性地建设班集体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和最重要的内容;是实现集体目标的有效形式;是增强班级凝聚力的有效手段;是实现教育素质化的重要途径。组织班级活动时, 要注意活动形式的多样化, 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 让他们都有展示特长、锻炼才能的机会。可以围绕一个教育主题召开主题班会;积极发动学生参加课外文娱文体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社会公益劳动, 另外对于求职的学生来说, 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是从事相关职业的重要凭证,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职业资格证书是求职者入行的敲门砖。职业院校班主任可以积极引导学生在校期间参与各类考级考证, 例如商务日语专业除了可以考计算机等级考试、英语等级考试、国际日语能力测试、国际商务日语能力测试、JTEST, 还可以选择性地报考会计上岗证、国际商务跟单员、国际商务单证等等, 从而使自己在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下, 增加自己的就业竞争筹码。

四、科学有效地进行职业指导

目前国内职业教育发展非常迅速, 为社会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人才, 但也有不少面临着工作难找就业竞争激烈的困窘局面, 因此加强对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指导, 就显得刻不容缓。职业院校班主任在学生在入学初就应该开始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职业观念, 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指导帮助他们设计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而班主任本身应该熟悉本专业发展方向和专业发展的前景, 了解专业前沿的信息, 将其及时反馈给学生, 明确学生们的专业奋斗目标, 通过开展就业指导课, 讲座等让学生熟悉择业就业流程, 使学生逐步掌握职业发展的相关系统知识, 指导学生根据自身爱好和社会发展需求选择职业发展方向, 来顺利实现就业或创业。

五、做好沟通协调工作

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核心, 是班级的组织者和管理者, 又是沟通学生和任课教师、学校与家庭以及社会的桥梁和纽带。班主任做好沟通协调工作, 对于形成优良的班风和勤奋的学风都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学生是班级的主体, 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工作则应该作为核心工作来抓, 要全面及时了解学生在家庭和社区的表现, 帮助、引导家长和社区配合学校做好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 加强与任课教师的沟通, 征集各任课教师对班级工作的建议, 了解学生各科学习表现, 督促学生全面发展。在学生参加实习实训活动期间协调好学校与实习单位、学生与师傅之间的关系。主动配合实习单位的各级领导做好学生实习工作, 并积极主动地配合实训处联系本专业学生的实习单位, 及时与实训处沟通, 安排学生上岗实习。在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班主任要配合校就业办全面跟踪管理学生, 对学生出勤情况、劳动纪律、工作态度等日常工作情况和操行要全面了解和把握, 帮助学生逐步适应企业、适应社会, 做好学生就业工作。

结语

职业院校的班主任, 往往还承担专业课的任教工作, 班主任必须熟练掌握本专业的技术技能, 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 并善于学习新知识, 掌握新技术, 给学生树立了良好的学习榜样, 教育学生才更加具有说服力。平时要关爱每一名学生, 与学生进行心灵上的沟通, 来真正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任。总之, 职业院校班主任工作任重而道远, 我们要与时俱进, 不断探索, 在探索中前行, 及时反思和总结教育教学管理方法, 使学生更好更全面的发展, 为社会培养更多杰出的专业技术人才。

摘要:职业教育可谓前景广阔, 大有可为, 班主任工作则是职业院校教育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职业院校班主任工作是重要的育人工作, 在学校实施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沟通学校、家庭和用人单位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职业院校,班主任,职业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0]14号。

职业院校职业特色体育教学的研究 篇11

【关键词】职业院校;职业特色;体育教学研究

体育教育是我国现代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现阶段,我国的人才培养目标不仅仅局限于高文化水平与高专业技能人才培养活动,其对于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水平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对学生进行有效的体育教学活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体育教学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

学校的体育教学活动,往往能够在社会生产力的促进和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提高中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合理的体育教学活动能够有效的提高职业院校中学生的身体质量,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身体形态,并充分的发展其身体的运动能力,促使其练就更加健壮的体魄,来为日后的生产劳动提供重要的保障。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促使各大职业院校的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实现劳动效率的有效提升。

二、职业院校体育教学的特点

1.教学内容缺乏专业特色

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作用,我国有部分的职业院校在进行体育课程的教学时,通常会整合各个专业各个班级的学生来进行统一的教学活动,使得体育教学的内容单一而缺乏专业特色。且在各大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学目标与教学计划中,其往往更加侧重于所有专业的应用,而没有实现各个专业特色的合理体现。

2.体育课程设置过于传统

在我国各大职业院校中,其所进行的体育课程设置往往更多的采用传统的铜锈综合模式,其所包含的体育教学内容也通常为田径运动、体操运动以及球类运动等基本的运动项目,使得学生不能有效的选择与未来职业相关的运动项目来进行身体的锻炼,从而导致学生不能形成一终身喜好并擅长的运动项目。

3.教师队伍与场地不完善

由于各大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更多的注重于技能人才的培养,院校把更多的资金投入与建设投入都用到了专业的建设活动中,而对于体育教学的建设与改革则相对来说比较欠缺,这就导致各大职业院校中的体育师资队伍建设不完善现象。随着各大职业院校办学质量与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许多职业院校更加注重于学校教学设施的建设活动,并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生活设施的建设力度,但是对于体育场地的建设工作则相对滞后,使其不能充分的满足学生日益发展的需要,从而进一步对整个体育教学改革活动都会造成不小的影响。

三、职业院校体育教学与专业特点相结合的必要性

众所周知,合理的参加体育运动,能够有效的降低人们在生产劳动中对身体健康所形成的危害。我院的专业建设主要是以铁路专业为主,其中大部分的学生在毕业以后都会投入到国家的铁路事业建设中,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部分学生往往需要在长时间内保持某一个特定的姿势来进行生产工作,使其非常容易受到职业病的影响危害。现在就我校学生每年进行体能测试成绩来看耐力素质及力量素质较差。这就需要我们必须充分的将体育教学活动与本校的专业特点结合起来,更加有针对性的来制定体育的教学目标,促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体育的运动技巧,并充分的培养起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兴趣爱好,使其进一步养成良好的终身体育的习惯,来确保其在未来的工作生活中都能让及时的进行身体锻炼,促进身体健康。

四、如何进行职业院校职业特色体育教学

1.培养并强化学生终身体育的理念

在进行职业院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实施时,要求各大体育教师必须对体育教学的目标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培养并强化学生终身体育的重要理念,来确保学生能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与生活中,都能够养成一个积极锻炼的好习惯。由于学生目前处于知识的获取阶段,使得其过分的注重知识汲取而忽略体育锻炼,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具备更加长远的发展眼光,及时的发现与了解学生在体育锻炼中所存在的问题与缺陷,来确保学生能够对体育知识进行更加系统完善的学习与掌握。同时,要求各大职业院校所开设的体育课程必须要充分的做到合理性与科学性,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构建出一套更加适合职业学校学生需要的体育教学计划,确保学生在实际的体育活动中,能够实现体育理念的有效提升。

2.积极进行劳动模拟教学的组织开展

由于我院学生所学习的专业主要包括铁道运输、铁道工程、城市轨道运输、铁道信号、电力机车、建筑工程、大型养路机械等,(前句话可不要)从我院的毕业生性质来看,其中大部分的毕业生的就业方向都需要涉及到大量的体力劳动。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必须充分的结合铁路专业所涉及的岗位特点,把合理的体育锻炼作为提升学生体能健康与身体素质水平的重要手段,并对其进行相应的劳动技能模拟训练,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的了解到自身的锻炼需要,从而有效的提升学生的锻炼积极性,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有效提高。笔者在所任课班级高职车辆1303、高职机电1303、1304、高职城轨运输1304、高职铁道运输1315、1316、高职建工1304,在教学中融入了与职业特点相关的身体素质的专项练习,主要包括力量练习、耐力练习,进行一年的教学后进行体能测试时成绩大部分同学的1000米(800米)男同学的引体向上成绩较入校时测试的成绩有所提高。

3.努力培养职业学院体育教学的特色

这就要求各大体育教师必须合理的依据实际的专业特色,充分的结合学生的后期就业需求,将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与基本技能掌握来作为体育教学的主要原则,确保其能够在学习到相关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能拥有一个强健的体魄,体现出体育课程的实用性和职业指向性,从而更好的满足其就业与发展需要。同时,各大职业院校中的体育教师还必须要及时的与院校领导进行有效的沟通,来进一步对学生所学的专业特色进行深入的探讨研究,来促使其能更好的在日后的体育教学活动中,充分的结合专业就业的实际需要以及岗位要求,来对专业学生的体育教学内容进行更加有针对性的选择与规划,进行个性化的体育锻炼。

4.加强体育损伤保健的教育力度

不管是采取哪一种形式来作为体育教学的重要方式,都要求其必须努力做好体育损伤保健工作,将与职业相关的健康保健知识有效的渗透到实际的体育教学活动中。由于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在进行就业选择时,其所面临的更多是基础型的工作岗位,如果长时间的就非常容易导致其出现各种程度的职业病,因此,体育教师在制定相应的体育教学计划时,应当重点的对体育损伤保健教育进行合理规划,注重对学生职业损伤的有效预防,从而更好的降低学生在日后的生产工作中出现劳动损伤。

五、结语

合理的体育教学活动能够有效的提高职业院校中学生的身体质量,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身体形态。现阶段,我国各大职业院校的体育教学活动仍旧存在一定的问题与缺陷,这就要求各大体育教师必须努力培养并强化学生终身体育的理念、积极进行劳动模拟教学的组织开展活动、努力培养职业学院体育教学的特色,并进一步加强体育损伤保健的教育力度,来促进院校职业特色体育教学的有效开展与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白静.职业院校体育教学现状调查与研究[J].华章,2011,(30):257

[2]单春龙.职业院校冬季体育教学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4,(3):152

[3]赵玲.浅谈职业院校特色体育课程的构建[J].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2010,(5):67

[4]齐艳春.高职院校体育选项教学的分析与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3,(6):166

高职院校职业指导人员的职业素养 篇12

一、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

高校毕业生职业指导工作者面对的对象是大学生, 因此它的身份首先是一名教师, 教师的职业就是教书育人。职业指导工作者的一举一动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 因此职业指导工作者应坚持原则、为人师表、作风正派、待人真诚、热心服务学生。职业指导的内容说多也多, 说少也少, 完全取决于指导者对于这份工作的看法, 这就要求就业指导工作者要具有吃苦耐劳和无私奉献的精神。目前, 虽说高校毕业生与企业之间是“供需见面, 双向选择”, 但仍然有一些用人单位会直接要求学校帮助推荐优秀的毕业生到单位工作。在这种情况下, 职业指导工作者要自觉抵制不正之风, 增加就业推荐工作的透明度, 确保就业工作公平、公正。争取让每一个学生获得平等的就业机会, 把真正有才华有技能的学生推荐到适合的工作岗位中去。所以, 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是成为优秀职业指导者的先决条件, 是做好职业指导的前提。

二、丰富的专业知识

随着就业形势的不断发展, 对就业指导工作者的文化知识结构也有较高的要求。首先, 作为一名职业指导者要熟悉就业政策与法规, 充分掌握相关的理论。其次, 要掌握相应的职业指导技能, 以便指导大学生了解笔试和面试的程序、技巧、求职信写法等。再次, 应具有从事职业指导的实际工作能力 (分析问题、处理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最后, 还应懂得运用心理学知识等其他领域的相关知识。

三、良好的心理素质

作为职业指导人员常常要面对大量繁琐的工作事务, 直接接触各式各样不同的群体或个体。面对繁琐的工作事务和学校、企业、学生之间发生的各种矛盾, 职业指导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来应对各种矛盾与纠纷。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职业指导人员能否完成各项任务的主要条件。当前, 企业对于劳动力的要求越来越高, 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竞争也非常巨大, 学校对于就业工作者的管理水平、技能、知识结构等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职业指导人员不仅要面对学校给于的各种压力还要面对学生、企业的各种压力。因此, 作为职业指导人员, 良好的心理素质显得特别重要。目前, 由于工作等各种不同的压力, 使得不少职业指导人员对自己的工作不够耐心, 情绪波动较大, 这就需要加强培养职业指导人员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使他们对职业指导工作充满信心, 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 时常对自我的行为自省、自律, 保持“慎独”的君子之心。与此同时, 职业指导人员还应具备广阔的胸怀, 有团结合作的精神, 对待事物客观公正, 保持乐观的心态对待任何挫折。总之, 健康、稳定的心理能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 能提高职业指导工作效率和质量。

四、具有强烈的服务意识

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 高校在毕业生职业指导方面的职能已经由原先的“管理为主”逐步转变为“服务为主”。因此, 职业指导人员必须树立强烈的服务意识, 彻底转换自己的角色, 诚心诚意为为用人单位、毕业生和高校提供多方面的服务。职业指导人员要在满足求职者基本需要的基础上关注他们多方面、多层次的心理、情感需求, 关注他们自身成长和发展的需求, 向他们宣传就业政策、提供人才需求信息、进行择业技巧指导、有针对性地帮助毕业生解决具体问题和困难、为其办理就业手续等。尽可能地减少他们的后顾之忧, 最大限度地消除引发他们心理失衡、失调的外部诱因, 使他们都有平等就业和凭借自身能力改变处境的机会, 帮助他们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如今, 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部门已成为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之间的服务桥梁, 在做好用人毕业生职业指导的同时, 为用人单位服务已成为就业指导部门的主要职责。为此, 就业指导人员要积极主动与企业部门联系, 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宣传力度, 主动和各级各类用人单位建立联系, 向他们全面推荐本校毕业生, 为其选拔毕业生提供各级各类信息、政策、场地等各方面的优质服务。职业指导人员应及时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动向和人才流动趋向, 以及各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并及时反馈给学校就业指导部门, 使学校在制定招生计划和进行人才培养时能根据相应的动态和趋势及时做出调整, 与社会用人环境和用人机制接轨, 正确把握人才市场趋势, 培养出适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上一篇:管理减排下一篇: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