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教学质量

2024-10-17

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精选12篇)

职业院校教学质量 篇1

职业教育在经历了大发展之后, 由于生源水平参差不齐, 部分学校教学资源匮乏, 办学目标不明确, 教育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学校发展受到严重制约。《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提出了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教学质量不高有教学资源匮乏、办学条件不足、师资队伍不适应中职教育需要等多方面原因, 尤其是缺乏完整的教学目标系统。一个学校究竟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毕业生是否满足本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在办学目标上往往缺乏明确的认识。这样, 容易导致教学目标滞后, 仍然将教学目标定位在及格率、升学率等方面, 导致教学活动偏离中职教育的目的。

1 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目标体系概述

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质量目标系统包括教学管理质量目标、专业教学质量目标和社会服务质量目标三个部分。按照“四维一体”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要求, 规范管理制度和流程, 提高管理水平, 为实现教学质量目标服务。在专业教学质量方面, 综合考虑学生个人发展和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建立毕业率、升学率、就业率、对口就业率、操行合格率、“双证率”、技能大赛获奖等多项考核指标。在社会服务质量方面, 考察学校在地方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 毕业生对学校的评价等指标。

2 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目标体系构建原则

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目标体系构建, 一是要满足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 二是要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以就业为导向, 确定教学质量目标系统的定位和内涵。按照科学性、可操作性、现实性等原则, 坚持总体目标与具体指标、长远目标与短期目标, 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一致性与多样性、确定目标与动态调整相结合的多层次的目标体系。

3 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目标体系研究进展

随着职业教育发展由规模扩大转变为内涵提升, 教育质量目标体系得到了广泛研究, 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形成了丰富的成果, 主要集中在教育质量目标的内涵、指导方针、体系构建、实施以及控制等方面。

3.1 国内研究进展

教育质量目标的内涵是研究的基础和关键, 受普通教育的影响, 中等职业学校也常以学业标准、升学率作为主要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然而职业教育是一种直接面向职业岗位的技术教育, 直接为就业服务, 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彭振宇[1]提出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目标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学生掌握职业技能知识的程度, 二是学生自身综合素质提高的程度, 三是学生职业能力提高的程度。梁秀文[2]等人认为教学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综合职业素质, 具体体现为职业资格证书, 即实践教学应是“双证书”的目标体系。杨洪[3]等人提出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的内涵就是要根据就业岗位群的要求, 紧紧围绕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这根主线, 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创新教学内容, 体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特色。

关于教学质量体系的构建, 杨彩卿[4]指出要把人才培养目标按类别、分层次、划阶段地剖析成具体的个别目标, 并遵循以学生为本、能力优先、注重应用、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构建方法上, 一是采用能力本位、模块组合, 二是采用倒推分解、逐层确定, 三是采用搜集信息、不断更新。彭振宇系统论述了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体系的构建, 他指出必须坚持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开放性原则, 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构建职业技术教育质量目标体系框架, 并且要完善办学的软硬件条件, 保障质量目标的实现。唐华生[5]等人认为构建教学质量管理体系首先要解决观念问题, 一是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质量管理理念, 二是要树立全面管理的教学质量管理理念。在行动中要遵循可行性、系统性和动态性原则, 构建教学质量管理的目标体系、方法体系、组织体系和保障体系等。

教学质量目标的实现依赖于目标体系的实施与控制, 吴明君[6]等人认为必须将培养目标分解到具体的课程教学中, 通过对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控制来达到预期质量目标。贺良震[7]借鉴和运用全局质量控制的理论, 反复运用PDCA (计划、实施、检查、处理) , 通过反馈调整, 从而逐步实现教学质量目标。

3.2 国外研究综述

20世纪90年代以来, 教育指标体系作为教育理论研究的前沿问题之一受到了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的普遍重视,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一些国际组织制订了一系列职业教育与培训质量指标体系[8]。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UNESCO) 要求职业教育质量指标具有特定性、可测量性、可操作性和现实性, 并从机会和范围、学校内部效率、人力和物质资源、经费、职业融合率、教育与就业一致性、教育与就业关系、劳动力市场8个维度构建了职业教育质量的54个指标。欧盟从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实现职业教育供给与需求匹配、平等参与机会三个维度, 并对每个维度从背景、输入、过程、产出和结果五个方面构建了73个职业教育质量指标。澳大利亚基于职业教育的五个主要目标:为所有公民提供工作所需要的技能, 增强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 实现职业教育平等, 增加对培训的投资, 实现职业教育与培训价值最大化, 采用背景、参与、结果、产出和资源的分析框架构建了53个指标的质量体系。这三个职业教育指标体系表明职业教育质量必须关注一下几个方面:一是把职业教育作为一个完整体系进行评估, 二是重视对职业教育发展的经济社会背景的考察, 三是重视评估职业教育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中的功能, 四是学生参与实习实践及融入劳动力市场情况是职业教育质量目标体系的关键指标。

德国职业教育采用双元制, 很多采用自主办学型体系进行质量管理, 其教学质量指标体系分为三部分[9], 一是输入型指标 (主要是指硬件类指标) , 二是过程型指标, 三是输出型或者成果型指标。过程型指标有两项涉及教学和学校管理的目标, 输出型指标关注的是学习结果。学习结果不仅仅是学业成绩, 往往更注重“关键能力”的培养[10], 即学生为了适应未来复杂多变的工作环境, 应对不断发展的工作要求, 应掌握的必要的一种跨专业的基本能力, 也包括职业态度及终身学习能力。

4 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目标体系构建方法

4.1 提高社会对职业教育质量的关注度

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目标不仅包括学生的综合素质、学业水平, 还涉及职业能力, 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等方面, 因此需要政府高度重视, 调动学校、行业、企业共同参与, 以个人成长和经济社会发展为背景, 制订完整的职业教育质量目标体系。

4.2 提高职教教师的参与度

制订教学质量目标体系的关键在于师资力量。一方面要加强师资培训, 提高教师专业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强目标质量管理的宣传, 使广大教师理解建立教学质量目标的意义, 主动参与其中。在具体操作中, 由各部门、专业部教师制订本部门的质量目标;行政人员制订学校层面的宏观目标;最后由学校组织讨论修订, 确定教学质量目标体系。

4.3 加强质量监控

目标管理是以Y理论为基础的一种管理体制, 通过明确目标责任, 调动员工的积极性。然而在执行过程中, 存在目标偏差、部分教学指标不具体等问题, 需要强化过程管理, 加大监督力度。可以引入PDCA进行循环反馈, 持续改进;还可以采取“第三方”评测, 帮助学校发现问题, 及时完善。

参考文献

[1]彭振宇.试论职业技术教育质量目标体系的构建[J].职教论坛, 2004 (12) :4-9.

[2]梁秀文, 郭玉梅.高职“双证书”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7 (10) :33-34.

[3]杨洪, 冉启阳.就业导向的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的构建与思考[J].成人教育, 2010 (4) .

[4]杨彩卿, 霍新怀.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中心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 2012 (18) :40-42.

[5]唐华生, 唐炜.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构建:从理念、原则到内容[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2008 (3) :62-65.

[6]吴明君, 李目海, 杨振.教学质量目标控制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枣庄学院学报, 2012 (4) :130-133.

[7]贺良震.借鉴TQC理念, 加强教学质量过程控制[J].高师理科学刊, 2007 (2) :119-119.

[8]李玉静.国际职业教育质量评估指标体系比较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 2012 (28) :76-82.

[9]黄令.德国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认识和启示[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 (2) :79-81.

[10]冯琳.娜德国职业教育质量保障机制探究[J].中外教育研究, 2011 (5) :47-48.

职业院校教学质量 篇2

徐礼丰

(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510520)

摘要: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质量,是决定其人才培养是否成功,高职教育职能是否体现出其特色性的关键所在。因此高度重视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显得尤为重要。文章对于构建高等职业院校质量监控体系的重要性进行了积极探析,在此基础上总结和归纳了当前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对策,希望可以为促进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的提升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职业院校教学质量 篇3

关键词:教学质量管理高职院校教学质量

引 言

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管理是指在相应时期内高职教育质量观念以及价值取向的引导下,通过规定的目标、原则、程序、方法,对教学工作给予科学的管理、指导、规划、协调、控制的过程。针对全面提升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而言,只有高校强化质量意识,特别是要提高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加强过程监控,让用人企业参与到教学质量评价当中,逐渐形成以学校为中心、教育行政部门做引导、社会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这样才能够更加明确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管理对于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性。

一、高职院校实施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的必要性

1、大众化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国已经从精英化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针对当前快速的增长形势,如何确保教学质量成为了目前急需处理的问题。以往按照考试成绩、升学率等因素来取决、判断教学质量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实现大众化教育的需求,一定要引入全面质量管理才可以实现高校的具体要求。

2、高职教育市场面对逐渐加大的竞争压力

当前社会的竞争属于人才的竞争,由于高校扩大招生越来越严重,使得国内高校出现了僧多米少的情况,高校相互间也按照优胜劣汰的竞争方式进行。当前,已经有一些高校由于找不到足够的学生而被迫停止招生。所以,普通高校都在不断进行改革,各出新招,寻找新的突破口。当前的民办高校也呈现出异军突起的局面,持续推出办学产业化,也想同公办院校比试一下。想要在如此众多的高校里获得优质的生源,就一定要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引进全面质量管理理念。

3、学校管理的现实需求

近几年来,高职院校在办学规模方面持续扩大,已经使得高职教育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资金短缺、师资力量薄弱、生源质量较低等。如何通过有限的资源获取较高的教学效益成为了目前高职院校急需处理的问题。想要处理这个问题,就一定要融入全面质量管理的方式。

4、提升教学质量的制度保障

学生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确保学生质量就要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通过评价来权衡教学质量的高低成为了当前高职院校最常使用的方法,可是实际来讲,只通过评价通常是无法实现预期目标的,而且只通过少数领导和教师的努力来提升教学质量也不够现实。想要提升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就一定要通过全面质量管理的全面性、全程性、全员性的方式,将全面质量管理作为导向,为全体员工提供一个活动平台,来进行不同的教学活动。

二、高职院校教学实施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议

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按照全面实施、顾客至上、全程管理的方式进行,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入手实施:

1、创建以人为本,顾客至上的理念

当前教育的三大特征是终身教育、以学生为主、教育国际化。顾客至上体现了全面质量管理所提倡的顾客就是上帝的原则,一切都要将顾客视为中心,为顾客提供服务为理念。而对于高职院校而言,何为顾客?详细来讲,顾客代表了两个身份:首先,指的是学生,学生不仅是学校的产品,也是学校的顾客,学生作为学校的主体,要实现学生至上的原则,就要先在实践当中进行调查,到学生中区,真正了解学生所需,而且要竭尽所能给学生提供较高水准的教学课程、健康的生活环境与学习环境,建立为学生服务的理念,将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作为教学宗旨。其次,指的是用人单位以及社会。学校最终产品的合格率,要通过用人单位以及社会来评判。用人单位以及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评价同高校的品牌及名誉相结合。所以,高职院校一定要对毕业生采取追踪的方式,而且要将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进行收集,掌握用人单位的需求以及对学校人才培养的方法、专业的设定等不同方面的意见,只有持续发现问题,持续改善教学模式才可以提升教学质量以及服务水准。

2、发挥领导作用,通过全员参与的方式管理

在进行全面质量管理的过程当中,高职院校的领导起到了领航作用,要在全校推动全面质量管理,就要先让领导意识到全面质量管理对于提升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作用,而且依照部门建立的相关工作。并且,在整个院校推广关于质量管理的培训和教育,透过提升全院教职工的总体素质以及管理能力来保障全面质量管理的顺利进行。其次,进行全面质量管理就一定要加强管理过程中的全员参与,积極建立全体师生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分配各自岗位的工作范围以及职责,让他们了解自身肩负这学校发展的重任,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创造力,让他们能够自发的提升教学质量、社会服务质量以及科研质量。并且,所有人员在参与的过程里一定要加强教学团队精神,在工作里不断强调内部教职工同教职工、部门同部门、教职工同部门之间的相互沟通与合作,从而建立良好的团队合作关系。

3、以市场需求为方向,掌握全程教学质量

将学生的入校、受教育、毕业作为线索,在教学的过程里开启全程跟踪并进一步调查的方式,找到最符合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先要了解市场的人才结构需求。这要在市场当中进行实地调查,通过市场需求来制定适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做好充分的准备。其次,提升整体教育过程的教学质量。通过老师的传授以及学生的吸收,以及检查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并制定出相应的处理方案进行改进,来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成效。最后,将社会的反馈意见收集起来,创建毕业生的信息反馈系统。毕业生是高校的输出商品,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对于高校而言十分关键,只有确保了教育过程的质量,才可以确保高质量教育目标的实现。

三、结束语

高职院校的教学时间并不太长,可是我国教育部门已经全面针对高职人才培养工作进行了评估,并且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察部门的监督管理,是让教育教学质量确保工作持续发展的合理途径。只有将具体的管理模式进行实施,才能够让我国走向世界,培养出更多具备高端技能的人才,创建质量优秀、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高职院校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崔晓琳.对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几点思考[J].价值工程,2010.(20).

[2]朱桂香.高职高专院校教学质量保证研究[A].云南省高等教育学会高职高专教育分会2009年优秀论文集[C].2009.

职业院校教学质量 篇4

1. 把握学生特点,鼓励学生勤动脑多思考

高职教育是以面向基层,针对岗位,强调应用,注意实践为特色的职业教育。医药类高职院校的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药品的生产,质量保证和经营管理管理的工作。因此药理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学生知识的需求量大,偏向临床应用的要求较多。高职校学生普遍想要学好一技之长,也深知药理学的重要性,所以学习积极性较好。但是由于药理学多年来教学普遍过于依赖教材,内容复杂难以记忆,而基础较薄弱的高职生逻辑能力较差,知识的理解能力较弱,因此普遍存在兴趣浓厚但是在学习过程中逐渐丧失学习信心的现象[1]。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探索更确实有效的教学方法外,教师还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适当的降低现有药理学学习的难度,把学习内容由一贯的死记硬背总结划重点的模式,逐渐改变为鼓励学生多看多想多思考的教学方向。例如结合生活中的事例或者病例分析,让学生多动脑多思考,同时也体现了职业教育针对岗位重应用的理念。

2. 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2.1结合临床实践,通过案例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案例教学有利于学生角色的转变,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对口企业建立稳固的合作关系,规定会计专业教师必须定期到实习基地学习并取得相应的会计资格证书,以此提高专业会计教师的实践操作技能,培养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以满足实践教学和实训的需要。最后,学校应积极引进相关企业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具备会计教师基本条件的高级财务管理人员充实会计教师队伍,以改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结构,保障实践教学质量,建立一支稳定的兼职会计教师队伍。

(四)完善硬件设施,建立仿真实训室。为了满足会计专业开设会计实践课程和进行直观教学的需要,学校应建立会计模拟实训室,按照现实中企业财务部门设置布局,设置会计人员的工作岗位,建立模拟财务科,把企业财务部门的业务活动浓缩于事先设计好的会计模拟实习资料之中,使之“再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学生到这里,如同来到企业财务部门,身临其境而成为企业职员,进行情境操作。同时实验室要配备多媒体教学设施,使用CIA课件教学;要引进社会知名的软件(如用友的财务软件,金蝶的ERP软件,等等)。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开发建设一个集会计、金融、税务、证券、管理为一体的综合仿真实验室,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间、学生之间相互沟通、相互补充,教学相长。医药高职学校在课程设置上药理学学生较先接触,临床课安排较后,因此学生对临床知识并不是很了解,抱有较大的兴趣。因此在学习时加入一定的临床病例分析,能大大提高药理学内容的实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加深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的理解。例如,在讲解有机磷酸酯类中毒时,可以引入1995年在日本东京地铁发生的“沙林”毒气事件,从中毒事件的危害性引入有机磷中毒的途径和原因等,并且提出如何解救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并结合实验课中的观察和动手操作加深对这一类知识的理解和印象。

2.2围绕执业药师的要求,强调药物的临床应用和注意事项。

医药高职院校尤其是药学专业的学生,大部分就业后主要从事药品的使用、经营和管理工作,这部分学生要参加执业药师的考试或者医院的药师职称考试。这类型的考试中,药理学知识占了一定的内容,并且在药学综合知识和技能考试科目中也涉及不少药理学内容。因此围绕执业药师对药学人才的要求,对于药理学理论性内容要求少而精、博而通。在课堂教学中突出重点、难点,教课教透,即少而精,多些引导,给学生更多的独立学习的时间去经受主动发展知识与能力的锻炼,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故药理教学应围绕“临床应用”这个中心点,以必需、够用为度,重点讲解药物的作用、用途、不良反应与用药的注意事项,从而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的药理知识,观察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正确执行处方和医嘱发挥药物的最佳效能[2]。

2.3帮助学生归结知识点,易于记忆和复习。

在药理学教学的过程中大多数学生对相对复杂的药理基础知识点记忆性不强,往往刚学习的时候比较清晰,随着知识点越来越多,知识点相互的联系增加,学生的学习能力明显下降,主观能动性也有所降低。所以,把一些复杂难记的知识点作一些归纳和简化,受到了很多学生的欢迎。比如,在讲解镇痛药时,我编了一个口诀:“成瘾吗啡杜冷丁,镇痛镇静抑呼吸,镇咳常用可待因,绞痛配伍阿托品。”将一些药物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编成通俗易懂的顺口溜,学生既能快速记住,又能提高学习兴趣。

(五)加强校企合作,建立实践新模式。学校应通过与企事业单位和会计师事务所的联合,加强校企合作,以筹建和发展尽可能多的校外实践基地。这种实践教学新模式以校企合作为重点,吸纳企业的教育资源,可拓宽会计教育发展空间,促进会计教育紧贴经济社会实际,推进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培养途径优化,培养出适应实际工作岗位的高素质会计人才。

总而言之,高职高专院校在教学中应贯彻实践教学,采取有效的手段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只有这样才有利于会计教学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才能为社会培养出应用型、操作型的高级会计人才。

参考文献:

[1]颜廷生.对会计教学与实践关系的反思[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06.

[2]王福英.加强会计模拟实验教学,培养应用型人才[J]会计之友(下),2008.

[3]盘玲敏.论如何提高会计模拟实习的教学效能[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

在《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工作中的探索

亢磊磊

(西南大学育才学院,重庆

摘要:近些年来,高等教育蓬勃发展,积极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成为学校和社会的共同话题。《建筑施工技术》课程作为土木工程专业和工程投资与管理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是研究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和施工组织计划的一门实践性强、涉及面广、技术发展迅速的学科,因而加强本学科的学习,对促进建筑行业的发展、提高建筑行业人才的质量等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关键词:《建筑施工技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

一、引言

《建筑施工技术》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其设计的知识面广、实践性强,而且由于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发展迅速,因此其时效性较强。在现代高等教育中,在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工作是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这不仅包括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创业能力,而且包括交流沟通与团队协作能力等。我通过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探索,简单讨论《建筑施工技术》这门课程在教学工作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二、在教学内容上的探索

从教学内容上来说,《建筑施工技术》主要是以建筑工程

3. 保证实验教学的质量

3.1立足理论,增强实验教学节奏感。

现代实验课程的编排,在理论教学的背景下,遵循“基本技能训练→基础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的节奏,让学生在理论基础上学以致用,逐步培养创造性思维。之所以强调基本技能训练在现代实验教学中的重要性,一方面是因为实验基本技能安排的课时通常较少,学生缺乏足够的训练,许多实验技术并未掌握。另一方面是因为基本实验技能能让学生在累积中打好基础,从而在实验探索中找到学习的乐趣。

3.2与时俱进,点燃实验教学参与性。

开放的设计性案例实验是现在实验教学进步趋势,而开放教学的前提是完善的实验制度和扎实的基本实验技能。教学模式转换为以学生为中心,给了学生更大的学习空间,并且进一步提高了他们的参与热情。譬如,实验设计阶段引发学生的讨论和思索,实验准备阶段引入选择与探索,实验进行阶段由学生自己分析成败得失,颠覆了以往教师一手操办,学生机械完成的传统实验教学[3]。

3.3尊重伦理,促使实验教学人性化。

生命伦理是生命科学中重要的环节,现代教育追寻的不仅是科学技术水平的高端化,更强调生命的环境的平衡与可持续发展。这样的理念需要时刻在教师身上体现,并且言传身教地灌输给广大学生[4]。

实验教学是帮助学生感受与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技术、方法、先进设备的使用和基本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造性思维习惯,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改革现有的考试方法

考试作为传统手段用于检验学生的学习水平、教师的教学质量、学校的督导作用。考试方法的改革是教育体系改革的重要一环,影响教学改革的深化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正如一再强调的实验教学的重要性,提高实验考核在整个考试体系中

施工中不同工种的施工为研究对象,根据其特点和规模,结合施工地点的地质水文条件、气候条件、机械设备和材料供应等客观条件,运用先进技术,研究建筑工程不同工种的施工原理和施工方法、施工质量验收标准与安全技术措施等。通过对这些内容的研究,最终选择经济、合理的施工方案,保证建筑工程能够按质按期的完成,做到技术和经济的统一。本课程根据施工工种的不同可以分为土方工程、桩基础工程、地基处理与加固、砌筑工程、混凝土结构工程、预应力混凝土工程、结构安装工程、建筑防水工程、冬季与雨季施工等方面的内容。

三、在教学方法上的探索

建筑施工技术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其涉及的知识面广、实践性强,在实际工程中施工技术发展迅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为同学们补充大量的实际工程。从而让学生从实际中深刻地了解实际工程的施工工艺和施工流程。同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应带领学生参观实习。本课程第一章土方工程主要讲述了土的分类、性质和工程量的计算,以及土方施工机械化施工。在我校的校外有“育才新城”项目的土方工程的施工,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施工现场去了解情况,更深刻地理解课本上理论知识。第二章基础施工,在教学过程中除了给学生讲解桩基础施工工艺和流程外,教师还可以举例中国当代比较著名的建筑,比如:水立的比例同样促进实验教学在教育中前进的步伐。教师制定相应严格的实验考核标准,导入案例实验,考核综合能力,才能促进学生在平时学习中重视实验技能的掌握,创造性思维习惯,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药理学考试应摆脱教材与题库的束缚,融合更多的元素,考核学生全方位的能力,而不仅仅是死记硬背的功力。平日的课前提问,课后的兴趣论文,课堂的案例讨论,课外的科技活动,都可以融入到现代教育的考核系统中,并且提高相应的比例,加强教师和学生的重视程度。考试是一种检验教学质量的手段,更是学生和教师总结经验教训的契机。教师应引导学生及时反思学习中的问题与收获,转变应试教育的不良影响,使得考前复习、考后总结都成为学生的进步的源泉。

探索适合医药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的方法还有很多,除了前面提出的一些经验外,教师自身的素质也需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积极地提高[5],比如参加企业实践和临床研究等,为教学提供更多更好的实践知识。任何知识的学习都是建立在有浓厚的兴趣、良好的学习方法和端正的学习态度的基础上的。而药理学的教学也将由传统的死记硬背的学习模式向与临床结合的较为实用的教学模式转变。

摘要:药理学是联系基础医学理论和临床药学的桥梁课程,针对目前医药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和课程标准,本文分析了医药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从药理学教学的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方面提出适合药学从业人员学习的方法和经验,并提出对现行药理学考试制度的思考,探索适合医药职业院校发展的药理学教学模式。

关键词:医药职业学校,药理学,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伍新春.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21-154,195-203.

[2]王芙蓉.以临床应用为导向的药理学教学.中国当代医药,2009,(18):132-133.

[3]胡健,李晓辉,胡友梅.医学院校药理学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2,(2):56-57.

[4]黄正华.浅谈药理实验教学改革与学生技能培养[J].中国实用医药,2009,(17):268-269.

职业学校教师如何提高教学质量 篇5

机电系

王雪萍

摘要:

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对于中等专业职业技术学校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对提高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学质量,从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效率以及创新性教学三方面加以论述。首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要从提高授课过程质量出发,活跃课堂气氛,同时把握好一个“度”,做到既“严”又“活”;教学内容的安排应精细结合;教学过程突出启发式教学的特点。优化学生的作业设置和改善课堂语言更进一步丰富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途径。其次,在引导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效率方面,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强调了心理激励和赏识教育对学生学习能动性的巨大影响。最后,创新性教学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更高要求,本文进行了探索性的尝试。

关键词:课堂教学 心理激励 赏识教育 创新性教学

学校教学是学生接受知识的主要途径,作为中等专业职业技术学校的一名教师,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深知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性,可以说它关系到整个在校学生将来是否成才的关键。那么如何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呢?笔者结合几年的教学实践谈一下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笔者认为,要想全面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可以从提高教师的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的质量和引导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接受效率以及实施创新性教学这三方面入手。

一、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提高课堂授课过程的质量(1)课堂气氛应既“严”又“活”

这样的氛围是提高教学质量必不可少的条件。良好的课堂气氛,应该是既严肃又活跃,做到严中有活,活中有严;严而不死,活而不乱。在课堂教学中,哪些方面应该严肃呢?一是课堂纪律要严肃。严肃的课堂纪律是搞好课堂教学的保证,教师不能放任学生随便讲话,做小动作,东张西望和看与课堂教学无关的书刊。二是教师对一些基本概念、公式、原理进行解释、分析和论证时,态度要严肃认真,不可随随便便,乱说一通。三是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严肃认真地对待,对正确的回答要予以肯定,对错误的回答要予以纠正,不可讽刺挖苦,更不能讥笑。严肃的课堂纪律是必要的,但是课堂气氛不能严而过度,一严到底。否则会使学生处于过度紧张状态,出现“思维疲劳”现象而影响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来活跃课堂气氛。首先,教师要有亲切的面容、和蔼的态度,这是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的基础。教师对学生的信任和热爱,使学生容易接受教师所讲的内容,也容易接受教师提出的严格要求。其次,教师应该准备一些与课堂有关的“调料”,如幽默、故事等。在讲授内容需要的地方,适当洒一点“调料”,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适当地运用讨论、咨询及挂图、模型试教板、电化教学等方法,活跃课堂气氛。

(2)教学内容应既“精”又“粗”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少而精”是教学的基本原则,但“少”以“精”为前提。课堂教学既要做到重点突出,中心明确,言简意赅,有针对性,又要注意基础知识的教学,让学生全面掌握知识。要正确处理教学内容“粗”与“精”的关系,教师必须做到“厚积而薄发”。所谓“厚积”,就是教师要多深钻教材,多读书,多看有关杂志,多吸取营养,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尤其是当今社会,新知识、新理论不断出现,好多新名词不学习根本就不知道。所谓“薄发”,就是讲得精彩凝练。“厚积”的目的在于“薄发”。

(3)教学过程应既“疑”又“释”

教学过程中的“疑”与“释”,是进行启发式教学的要求。启发式教学强调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不但要让学生提高思维能力,着重培养他们掌握、探求知识的能力和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应哪些重点、难点、疑点的内容。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开展讨论,而不要把教材内容条条不漏,面面俱到地满堂灌。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善于设置疑问,又要注意引导学生解决疑问,不能包办代替。“疑”与“释”的过程,应是学生积极思考,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过程。教师设置疑问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深题浅问,即对一些深而复杂的问题,采取化整为零,由浅入深的方法进行提问。否则,提问的问题太深奥,学生就会望而生畏,达不到激发学生思维的目的。二是要浅题深问,即对一些看似浅显,但很重要,而常常被学生所忽略的问题,必须深入探究。三是要直题曲问,让学生有思考的余地。当然直题曲问不能太隐晦,更不能故弄玄虚。四是要曲题直问,即对一些简单而直露,相关而零碎的问题,提问时需聚零为整,牵一发而动全身。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质疑,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质疑的习惯和精神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是理解知识的钥匙,是探索和创新的开始。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找出不易发现的疑问,鼓励学生发现疑点。这样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又能避免照本宣科,使课讲得生动有趣。通过正确的方法设“疑”,使学生进入了探求未知的主动思维状态,但是,“疑”的目的在于“释”,只有通过“释疑”才能使学生解开疑团,切实掌握理论知识。释疑的方法多种多样:一是教师讲授释疑。这是教学过程中最常用的基本方法。对那些理论性较强,学生又比较陌生,无法解决的疑问,大都采取这种方法。二是组织学生讨论,辩论释疑。这种方法主要适于难度不大,学生能自行解决,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三是让学生在课堂通过咨询释疑,即向教师咨询,也可向同学咨询。四是让学生通过实践的方法释疑,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一些实践性较强,只靠课堂教学还不足以解决的问题。如专业课可到车间上,边参观,边讲解学生提出的问题,或制图课可用橡皮泥自制各种模型等,让学生体验设计和制作的过程,并自我欣赏,相互鉴赏彼此的作品。、改革作业设置,提高教学质量

课后作业的设置,大多数教师是直接从教材与资料上选取,这种被动、单

一、封闭的作业,已不能适应新的要求。特别是现阶段学生层次不齐,基础不同,改革作业设置使其与课堂教学形成互补非常重要,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之一。我们进行作业设置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地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要改变传统教育观念,承认,尊重并处理好学生在学习上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设计作业,绝不能“一刀切”。

(1)作业分层

教学中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增强作业的层次性,以满足知识基础不同,智力因素各异的每位学生。较难解决的问题,可让成绩好的学生来处理、解答,容易解决的问题,可让成绩差的学生解答。要让学生的个性,特点得到健康发展,使有差异的学生都有所得,让全体学生都尝试成功的喜悦。

(2)设计题目

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精选出不同层次的题目,有易到难,按照不同能力要求编成题组,每一组集中体现某些规律,有针对性地设置知识,方法,能力的最近发展区,使思考坡度循序渐进,恰到好处,使每一位学生每做一组题,都能亲身体会到其中蕴含的规律,达到练一题通一类的效果,并逐渐内化为自己的能力。

(3)增强作业的趣味性

好奇心是创造力开发的一个重要对象,好奇心可以使人产生兴趣并驱动创造。实践证明好奇心,求知欲与创造力是紧密相连的。因此可设置题型新颖,趣味色彩浓厚,并且能在其他学科中应用的作业来增强作业的趣味性。

3、改善课堂语言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语言是人们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教师的课堂语言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工具,当前,学生获得书本知识的主要场所仍然是课堂。上课开始时通过复习提问,讲评作业以达到巩固上次课所学习内容,导入新课的目的。导入新课要干净利落,并把这次课的重点、难点引入,使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来听课,自然地导入新课。讲新课时教师语言要形象生动,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师的讲课内容中,使学生对所授内容加深印象;其次课堂语言要诙谐有趣,使课堂气氛融洽,师生处于愉悦的心境之中。在此心境中,教师对教材内容的精辟阐述,语言表达清晰,富于感情,扬抑有致,面部表情自然丰富,手势表达适度。有条不紊的讲述既有利于学生的信息输入,同时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二、把握学生心理,积极引导,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巧用心理激励,提高课堂教学成效

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具体教学内容,针对学生心理特点,抓住心理激励的最佳契机,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情绪,态度随着课堂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从心理学角度看,好奇心得到满足或达到一个目标时,兴趣开始减弱,对学习活动开始感到疲倦,出现注意力涣散、心猿意马的现象。还有些学生因为知识深化遇到困难,学生信心由强而弱。此时教师要巧妙地运用心理激励的方法,营造积极的学习气氛,使学生的学习心理,积极情绪在认识中形成跃进状态,随着学习进程而发展巩固。当然,运用心理激励带有很大的随机性,突发性与灵活性。教师要有精湛的教学艺术,灵活的教学机智,抓住机会,有的放矢,使学生有效地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探求知识,不断取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过程是知识传递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应该是善于了解学生,熟练运用心理激励的原则,抓住机会,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对学生进行心理激励,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2、适时运用赏识教育,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任何人都需要获得别人的赞美,这是因为只有获得别人赞美的人,才意味着被别人认可,被别人尊重,被别人称誉,并意味着自己的能力和才华被别人发现了。反之,如果一个人终日得不到别人的注意,或者经常得到别人的贬词,那么他就会觉得自己很失败。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尽量适时给予适量的,恰如其分的赞美,使学生建立必要的自信心,有信心去发挥自己的潜能。

三、实施创新性教学,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作为创新教育过程的主要组织者和实施者--教师,不仅要对创新教育有正确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而且要运用相应的、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与艺术。以下是一些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1、放弃权威思想,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和创新。

在创新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在明确学生主体的前提下,结合学科教学任务的要求和教学活动性质的特点,放弃权威思想,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方案。教师与学生要建立平等的、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以深沉而持久的师爱创设民主、和谐、积极、开放的课堂气氛;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和创新,支持学生相互信任、相互配合、合作学习;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意识到自己的主体责任和主体力量,从而形成自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动机,最大限度地去开发自身的潜在的创造才能。

2、推迟判断,允许学生有思考时间,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判断和评价。

一个创新性教学全过程,要经过“发散思维--聚合思维--发散思维”等多次循环才能完成。发散思维是一种多向展开的思维方式,它定向于某个问题的解决,然后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以求获得尽可能多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在创新性教学过程中,学生借助发散思维,广泛地自由联想,思路流畅开阔,获得了许多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案。但是,由于知识的局限性及认知能力的限制,学生的思维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常常有其局限性和不完整性,然而他们的创新意识得以激发,创新思维能力得以培养。因此,要允许学生有思考时间,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判断和评价,教师不要过早下结论、作判断,以鼓励创意,使方案在学生的自我判断和评价过程中得到完善,思维在自我判断和评价过程中得以进一步的拓展,创新能力在自我判断和评价过程中得到不断增强。

3、善于通过创造性的教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造是一种在观念上突破常规,不断提出新观点、新原理并获得前所未有的成果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具体体现在教师的教授要有创造性,学生学习要有创造性。所谓教师的创造性教授,就是教师在设计教学情境,揭示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手段和运用教学方法等方面都要以新奇、独特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在教学过程中展现求异思维,并着力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学生的创造性学习,主要表现为他们的创造性想象非常丰富,智力与情感活动方向独特、罕见,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式新颖。这样,师生双方的求异性思维大大拓展了思维活动的领域,允许思维活动的自由跳跃或中止思维进程的连续性,达到培养和训练学生敏锐的洞察力和迅捷的判断力,使学生以突发、飞跃的方式对问题做出创造性解答。

4、善于提问。

创新性教学过程始发于问题,推进于问题,收获于问题。学生对问题产生困惑并产生解决问题的愿望,是创新性教学过程进行的前提。然而,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对司空见惯的问题,从新的视角去审视、去分析,从而提出新的问题是需要有对问题的感知力和创造性的想象力。英国著名的思维教学专家德波诺(Edwardde Bomo)曾经指出:“学校课本上的问题通常是封闭型的,也就是说,都有一个确定的已知方案,而且给出了所有必需的已知信息。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却往往的开放型的,没有确定的答案,还缺少很多有关的信息。”因此,在创新性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的问题不要仅限于让学生复述、再现知识点,而是要引发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维那些没有固定答案的问题,不能只满足于学生知识量的积累和一般技能的熟练化,而应注重于学生全面创新素质的提高。

本文试图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的质量和引导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接受效率以及实施创新性教学这三方面探讨全面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希望能对广大教师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职业院校教学质量 篇6

关键词:职业院校;实践教学

一、绪论

随着市场经济尤其是工业的迅速发展,社会需要大批具备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近年来,国家先后颁布相关文件推进高校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和实践育人工作的展开。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院校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成为当前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焦点。

二、职业院校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中强调了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性,指出“实践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获取、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由此可见,推动职业院校实践教学改革是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提升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然而,受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的束缚,实践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处于理论教学的补充和依附地位,长期以来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正是缘于思想观念的不重视,加之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得职业院校实践教学工作不能得到充分开展,从而严重影响了实践教学的质量与水平。

当前多数职业院校所设置的专业与应用科技大学、研究型大学在课程设置方面存在一定的同质性,故而致使职业院校学生在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中存在相对劣势。鉴于此,提高职业院校实践教学质量对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职业院校实践教学改革的对策建议

针对职业院校实践教学中存在的诸如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落后、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不科学、实践教学资源紧张、校企之间合作不够密切、实践教学授课方式不科学等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

1、充分认识实践教学的重要作用

受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教育教学理念等因素的影响,实践教学长期处于理论教学的从属地位,成为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薄弱环节之一。近年来,教育部先后发布相关文件强调高校实践育人的重要性,指出实践教学各环节对于培养当今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突出作用。实践教学作为质量评估的指标之一,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职业院校实践教学的硬件设施建设,然而反思实践教学质量与水平,应转变思想观念,“回归”职业院校实践教学的地位和职能。

2、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主线

传统的“三中心”,即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已远不能满足当今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职业院校应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工作中的主观能动性,把学生的切实利益放在第一位,全方位保障人才培养工作的顺利实施。与此同时,应将实践能力培养贯穿于教学始终,一方面在理论教学中密切结合相关的工作实际,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专业理论知识,培养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另一方面,在实践教学环节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鼓励学生进行主动实践,积极对所学知识进行验证、设计和创造,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养。

(二)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落实“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对于提高职业院校实践教学质量与水平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从培养“双师型”教师的角度看,第一,组织实践教师参加校外培训、进修等继续教育计划,提高实践教师的积极性,使自身的实践水平和能力得到锻炼,促进实践教学工作的可持续发展。第二,打破校企之间的壁垒,鼓励教师通过在企业挂职、兼职等多种形式为企业提供服务,不但能够有助于教师熟悉工程实践的前沿技术与发展动态,而且有助于锻炼自身的实践水平与能力,从而更好地为学生进行专业指导。第三,要鼓励实践教师积极参与科研项目与课题,参加实践教学改革研讨会、讲座等活动,使其在实际工作中不断丰富实践能力与经验,促进教师快速成长,使其能够更好地为实践教学工作服务。此外,针对缺乏实践教学经验的教师,应组织具有高级职称或经验丰富的教师通过“传、帮、带”对青年教师进行指导。

(三)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教师应坚持终身学习的理念,结合当今大学生的个性特征以及社会发展对大学生提出的越来越高的要求,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转变传统的授课方式。坚持以学生为本,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将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对于理论课教师,不但要确保学生习得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同时应当注重将实际问题引入课堂教学之中,使学生勤于思考,通过研究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多元化的课堂组织形式,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对于实践课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更多独立实践的机会,避免学生仅仅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实验要求的传统方式,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多地组织学生进行独立实验或小组实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度,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习惯,使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主体性作用得以真正发挥。

(四)加强实践教学科学管理与评价

1、建立和规范实践教学管理制度

实践教学所涉及的具体环节较多,难于统筹规划和管理,部分职业院校在实践教学管理方面存在随意性较大,较为松散的现象。为解决这一问题,应重视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健全实践教学管理体制机制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实施、评价规范和办法。具体包括各专业实践教学计划的制定规范、实践教学大纲的制定规范、实践教学各具体环节的实施方案与细则、毕业设计(论文)书写与管理规范、实践教学考核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并确保各主管单位将具体制度落实到位,为实践教学提供制度保障。

2、完善实践教学考评体系

应当加强对各实践教学环节的监管,完善实践教学考评体系,严格实践教学考核工作。具体包括:指导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从注重终结性评价转变为更加注重过程性评价;重视学生在教学评价中的重要作用,将学生对实践教学的反馈性评价纳入考评范围;建立实践教学质量督导小组,对实践教学指导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考核和监督;采取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办法进行综合考量,防止部分教师为了完成数量指标要求,忽视实践教学质量的情况发生。

唯有此,才能保证职业学院实践教学的质量与水平,才能保证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教学活动,培养和提升其综合能力和素养。值得注意的是,职业院校的实践教学工作是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主要路径之一,在此过程中,仍需要政府及社会的通力合作,为职业学院的学生提供必要的政策指导,提供更多的实习、实训机会等等。

参考文献:

[1] 张英彦.实践教学的理论基础探析. 中国大学教学[J],2006(6)

[2] 汤百智,杜皓.论高职实践教学过程的优化. 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J],2006(1)

[3] 司淑敏.应用型本科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

[4] 程建芳.借鉴国外经验强化应用型本科教育实践教学[J]. 中国高教研究,2007(8)

职业院校教学质量 篇7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对于教学质量进行监控, 是系统化的工程, 涉及到众多的教育实践活动, 与学校各个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 要想做好教学质量监控工作, 就应该树立统筹规划的意识, 结合多方面综合实践, 使得各方面关系能够得到协调处理。简单来讲, 就是以体系构建的视角去审视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监控工作。

一、构建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重要性

对于高等职业院校来讲,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 是亘古不变的话题。高等职业院校应该针对于教学质量监理监控体系, 以保证教学质量朝着更加理想的方向发展和进步。在此之前首先应该深刻了解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重要性:其一, 有利于教学水平和质量的提高。基于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教师可以对于自身的教学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总结, 查缺补漏, 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方法, 使得教学工作质量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其二, 有利于良好教学风气的形成。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将教师的课堂教学纳入到考察范围中去, 使得教师高度重视教学的方方面面, 这对于促进良好的教学风气来讲是有很大帮助意义的。其三, 有利于促进教学管理的优化调整。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帮助下, 教学秩序井然, 教学目标明确, 教学实践活动进入到统一规划管理的状态, 这对于促进教学管理质量提升也是很有帮助的。

二、现阶段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思想意识淡薄。通过对于当前众多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工作的调查发现, 部分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思想意识淡薄, 已然成为制约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的制约性因素。具体来讲, 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学质量管理意识比较差, 缺乏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的理念, 常常沿用普通高等院校的监控评价方式, 忽视了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的考虑, 难以从多个角度入手去实现高等职业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2) 在进行高等职业教学质量监控评价的过程中, 缺乏坚持以人为本的实现, 难以明确高等职业教育特有的人才培养与教学质量管理之间的关系。 (3) 部分高等职业院校对于教学质量监控工作的重要性理解不到位, 以粗放式的教学质量管理去进行, 难以保证其有效性。

2.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方式存在不足。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方式不当, 也是当前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管理工作的普遍性现状。具体来讲, 可以从如下角度去进行探析: (1) 监控手段落后, 以传统的人工调查统计的方式来开展, 并没有实现办公自动化软件的应用。 (2) 使用的监控评价硬件、软件都处于落后状态, 现代信息技术难以在教学质量监控中发挥效能。 (3) 传统质量监控方式需要收集大量的评价信息, 这加大了教学质量监控工作的难度, 使得其成为教学质量管理中效能最低的工作, 难以保证对于教学质量进行常态化的评价和管理。

3.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不全。为了实现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 部分高等职业院校有针对性地设立了校级、院级、专业三级教学质量评价和监控组织机构, 也专门针对于此建立了相对应的教学质量监控制度,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的是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体系还没有实现系统化。比如教学管理运行机制存在很多不足, 质量监控机构人员不足, 各自权责不明确, 质量监控信息失真等, 这都意味着监控体系没有形成。另外, 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处于落后状态, 评价和监控的关系不明确, 操作管理规范化和制度化没有实现, 缺乏有效的分析、监督和检查, 从而难以保证实际质量监控工作的质量, 教学监控也没有切实地融入到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

4.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导向存在偏失。高等职业教学的特色在于其职业性, 就是以毕业生就业为导向, 以此为出发点实现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为此, 应该理清以下内容:教学质量监控不仅仅要以教学质量的监控为目标, 还应该注重基于信息反馈机制的教学质量改进工作。现阶段很多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的过程中, 更加注重的是管理和总结性功能, 积极发挥教育主管部门对于学校教学质量的评价中的作用, 学校内部也应该集合不同情况, 构建更加健全的改进和激励机制, 以保证为实现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监控打下夯实的基础。

三、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策略

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 事关高等职业院校特色教育效能的发挥, 事关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培养, 应该成为促进高等职业院校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问题。针对于当前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过程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 我们应该积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树立正确的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理念。树立正确的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意识, 是教学质量监控工作首先应该做好的思想基础。为此, 我们应该积极做好如下几方面的工作:其一, 强化教育和宣传, 使得高等职业院校领导层和教职工意识到教学质量监控的重要性, 深刻理解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质量与教学质量监控之间的关系, 理解高职教学人才培养与教学质量监控之间的关系, 理解教学效益效率与教学质量监控的关系, 由此扭转以往忽视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的局面;其二, 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 充分结合高等职业院校的特点, 从多个角度去研究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监控工作的理论, 形成健全的高职教学质量监控内容体系, 为做好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监控打下基础;其三, 坚持与时俱进, 摒弃传统的教学质量管理理念, 尤其是改变以往教学质量管理的思路, 树立正确的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理念。

2.促进当前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监控方式的改善调整。针对于当前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监控方式中存在的不足, 应该积极采取对应的措施进行改善和调整。具体来讲, 做好如下几方面工作, 显得尤为必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 实现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监控系统的构建, 以保证教学质量监控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其二, 高度重视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信息技术的培训, 使得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主体部门人员可以切实使用信息化技术去开展教学质量监控工作;其三, 高度重视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监控系统的维护和管理, 充分结合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的特点, 不断地对于信息系统进行调整, 以保证其能够切实服务于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监控工作。

3.建立健全高效的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制体系。针对于当前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监控控制体系存在不完善的地方, 应该积极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改善和调整: (1) 进一步夯实校级、系部、教研室三级教学质量评价和监控组织机构, 发挥其在促进教学质量监控工作方面的作用。 (2) 增强全体教师、员工和学生的质量意识和责任感, 完善教育教学质量目标监控、过程监控、效果监控的全方位监控体系, 改变教学质量监控主体单一的局面。 (3) 积极将学院专门监控评价机构、社会及用人单位、学院教学质量评估专家委员会、学生纳入到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去, 使得教学质量监控朝着全面化的方向发展和进步。 (4) 积极实现教学质量监控工作与绩效考核, 薪酬管理的相互融合, 以此去激发教职工参与教学质量监控工作的积极性。

4.明确现阶段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监控工作的方向。针对于当前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监控工作导向偏失的问题, 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 学院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最终要靠用人单位和社会来评价, 而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学校培养的学生是否受用人单位和社会的欢迎。所以, 必须研究和关注社会和市场的需求, 必须将教学质量监控后延, 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 对毕业生质量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及方法。 (2) 建立毕业生质量跟踪档案, 通过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使用、综合评价以及毕业生的社会声誉, 判断学校人才培养是否适应社会需要, 人才培养结果是否符合学校确定的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 根据毕业生质量反馈信息, 加强学院教育教学质量监控,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四、结语

综上所述, 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 是当前必须要高度重视的问题, 无论从高等职业教育的长远发展, 还是从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角度来讲, 都应该将教学质量监控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上。虽然当前部分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还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 但是相信随着在此方面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反思, 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将越发完善, 并且朝着更加理想化的方向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曹海英, 曾冬梅.构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激励与约束机制[J].黑龙江教育 (高教研究与评估) , 2007, (11) .

[2]谢捌骏, 杨成俊.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 2007, (15) .

[3]孔凡成.简述国外职业教育评价模式及特点[J].世界教育信息, 2007, (06) .

[4]李文霞.高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建立与运行[J].中国成人教育, 2007, (05) .

职业类院校教学质量的标准与实践 篇8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素质教育,能力培养,特长发展

职业教育的重点是在培养高中文化基础上的为生产一线和工作现场服务的、对社会产生具体作用的高级技术型人才, 承担将设计、规划、决策、规范等转化为现实产品或其他物质形态的工作, 在教育手段和培养目标上与其他本科类院校有着较大差别。它不但是培养理论型人才, 更是要培养具有职业特征的实用型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对职业院校的教学质量进行评判与实践时, 针对自身特点, 有的放矢, 建立一套适用于职业院校的教学评判体系。

职业教育具有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双重属性, 培养的是全方位人才, 是素质、能力与特长的综合体, 这也是衡量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的准绳。

一、素质教育是人生的基础

素质教育是社会赋予教育的根本宗旨和重要使命, 直接影响着人生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文化素质教育。学生在校的大部分时间是学习专业知识, 良好的专业知识, 不但是今后深入学习的基础, 更为实践操作提供理论依据。职业院校课程应以必需和实用为原则, 重点突出, 不宜太深、太偏, 同时配合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性培训。为了能够科学、全面地衡量学生文化素质的高低, 针对职业教育自身特点,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查:

课堂:传承文化的主要渠道, 是学生汲取知识的地方。通过课堂讲授及现场提问、做题、讨论等方法, 使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得到系统提高。抓好课堂, 也就抓住了文化素质教育的主体。

实验:是对学生知识运用的考查, 不但可以让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 还能提高操作能力, 发现和解决课堂中遇不到的新问题。

考试:仍将是目前理论考查的主要方法, 是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最直接体现。考试的目的是要让学生不仅听得懂, 还要懂得做, 经过平时不断的练习、思考和总结, 将知识融会贯通, 具备独立计算和分析能力。

建立一套课堂、实验、考试三位一体的考查机制, 是全面推动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2.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思想道德素质决定一个人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取向, 思想道德素质高的学生对待学习积极向上, 对待同学友善互助, 对待集体团结奋进, 具备良好的社会责任感, 能够以真诚、无私的态度面对社会。相反, 思想道德素质低的学生多无集体、国家观念, 有狭隘、自私的思想意识。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好坏, 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精神面貌和风气优劣, 学校首当其冲地成为思想道德教育的前沿阵地,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 通过报告、演讲、电影、宣传先进事迹等方式, 使学生逐步理解社会道德规范, 自觉履行道德义务, 形成良好道德品质。 (2) 加强师德建设, 真正树立“学高为师, 德高为范”的思想观念。教师要注意平时的言行举止, 以高尚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 (3) 规范学生日常生活, 注重养成教育, 运用文明化、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校园管理方法, 构筑良好的校园环境, 让团结、勤奋、求实、献身的校园精神植根于每个人的心中。

3.心理素质教育。心理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的气质、人格特征、情绪管理水平和思维水平。现代社会, 学习任务重, 生活节奏快, 社会压力大, 面对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 面对新的学习环境和学习任务, 面对即将踏入的陌生社会, 许多学生无法及时地适应环境, 无法正确地面对挫折, 产生消沉、抵触、不满、厌学等情绪。因此, 如何培养学生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 使他们圆满地完成学业, 顺利地走上工作岗位, 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难题和任务。面对挑战, 我们应该解决以下问题。 (1) 从观念上明确, 心理素质的提高并非针对少数问题学生, 而是以全体学生的提高为最终目标。如果无法平衡, 新的问题则会层出不穷。 (2) 使学生明白心理素质不成熟并不代表有心理疾病, 大多数学生只是暂时对环境不适应, 应及时调整心态, 避免恐惧害羞心理, 积极与他人交流, 解决问题。 (3) 心理素质教育不仅局限在心理课上, 呆板地传授与机械地记忆, 只能使学生承受更多的心理压力。我们在开展心理课程的同时, 应建立班级互帮互助氛围, 充分发挥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干部的骨干作用, 把教育工作做深做细, 使问题解决于萌芽阶段。

科学地指导, 配以及时、长期、深入的交流和辅导, 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长效机制。

二、能力培养是成功的保障

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 学习知识是高校教育中的一环, 个体能力的培养才是教育的更高目标。他们如何才能不断地汲取新知适应新的工作岗位?如何才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斐然业绩?个人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能力是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的高效溶剂, 能将所学变为所用。学生能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学习能力、交际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习能力是学生对学习技术和学习方法的应用能力。在实际教学中, 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的依赖性过强, 教师授课是知识的唯一来源, 无法独立思考和处理问题, 主要症结在于缺乏自学能力。所以, 在日常教学中, 教师应当适度地给学生设置问题。如一些简单的课程, 可以先让学生自己思考, 然后再讲解, 不仅让学生能学习, 更会学习,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培养勤于思考、善于学习的能力。

交际能力是个体在社会活动中, 个人与他人、个人、群体之间的协调、组织能力, 也叫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处理得好与坏, 关系事业是否顺利, 心情是否舒畅, 身心是否健康。大学生刚迈进大学校园, 还没有深入社会, 如何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呢?首先, 让学生遵守交往原则, 尊重他人, 宽容大度, 讲究信用。其次, 掌握人际交往艺术, 在平时的生活中, 注意培养语言艺术, 说话要礼貌、得体。再次, 通过内在和外在素质的培养, 逐步形成较强的人际魅力。

创新能力是根据一定目的, 运用一切已知信息, 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和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回顾过去, 一部社会发展史, 是人类不断创新的历史。可以说, 农业时代是体能时代, 工业时代是技能时代, 当今我们处于激烈竞争的智能时代, 谁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强, 谁就将赢得主动。创新已深入社会的各个方面, 诸如理论创新、实验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制度创新等。在教学中, 对学生的想法和问题, 教师要给予肯定, 在激励中培养他们善于发现、敢于怀疑、勇于创新的精神, 最终形成以学习引领创新、用创新带动学习的学习环境。

三、特长突出是发展的方向

特长培养是指要以发展“内在潜质”或“天性”为目的, 通过恰当的方式, 为每一名学生的成长创造出足够的空间和适宜的土壤。特长包括专业特长和个性特长。在现代的教育中, 职业教育不再是批量生产模式, 而是根据社会实际需要或个体要求等多因素, 培养多元化、有特长的人才。在专业特长上, 加强学生动手能力、自学能力的培养;在个性特长上, 根据各自爱好, 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在音乐、美术、舞蹈、书法等方面的特长。那么, 如何发挥学生特长, 强化学生优势呢?一是学科教学要用多种方法引导;二是多层次教学, 尤其在学生训练时要以不同方式辅导;三是重视和开设活动课和选修课, 发现学生优势潜力;四是充分利用校园社团形式多样、亲合力强的特点, 把校园社团作为课下教育的补充;五是尽可能地开展多类竞赛活动, 让具有各种优势智力的学生有一展风采的机会;六是让某种优势发挥得较好的学生当“小老师”, 在教其他同学的过程中强化和提高。

总之, 为了适应新的社会发展趋势, 培养出一批思想进步、理论扎实、技术过硬、特长突出的职业型人才, 必须建立起一套灵活开放、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职业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王其友.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职教通讯, 2012, (6) :17-18.

[2]孙善学.从职业出发的教育[J].教育与职业, 2011, (22) .

[3]郝宝文.教育学纲要[M].远方出版社, 2003.

[4]刘文霞.广义创造论[M].内蒙古文化出版社, 2002.

职业院校教学质量 篇9

1 创新思路, 建立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的新模式

1.1 开拓思路, 创新思想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 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把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各个部门的活动与职能合理的联系起来, 组成一个分工明确、相互协调的有机整体, 以进行有效的教学质量监督和调控, 建立合理、流畅的教学信息反馈机制, 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监督和促进的作用。主要监控和检查教学工作的运行和管理、教师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 及时发现教学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和存在问题, 防微杜渐, 扬长避短, 总结经验, 规范教学管理, 提高教学质量。

高等职业教育的就业导向性决定了教育教学的目标, 就是要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合格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的专业设置和培养目标强调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即针对某一行业或岗位群, 要求有更加专业的从业知识和娴熟的职业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质量保障体系时要有的放矢, 重点放在从业能力的职业性和实践能力。

1.2 与时俱进, 体现特色

社会经济在飞速发展, 各行各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也在不断的变化, 所以就要求高等职业教育改革要适应人才需求的变化, 及调整培养模式, 以适应行业岗位对从业人员的要求。理论知识本着“实用、够用”的原则, 充分利用各种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保证实践类课程的课时和质量, 务求使学生直接得到对应的行业或岗位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教学建设工作中强调工学结合的重要性, 建出规模, 建出特色。

2 质量标准体系的建立

质量标准体系在整个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 包括专业质量标准和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专业质量标准是每个专业宏观的培养目标和要求;专业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是每个专业教学过程的目标要求和管理办法;教学质量监控的执行体系是在专业质量标准和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的前提下, 教学管理和督导机构依据教学管理的规章制度进行检查、督导和有效地调控。专业质量标准和专业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是人才培养的详细规划, 是专业建设的规范化要求, 是教学质量监控执行的前提和基础。

质量标准体系主要包括:

2.1 专业质量标准

专业质量标准主要包括: (1)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教学计划、专业课程教学大纲、实验或实践教学大纲、见习大纲、实习大纲、毕业综合考核大纲。 (2) 专业建设规划及相关支撑材料。 (3) 课程体系建设、实践教学等教学环节对培养目标、专业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支撑关系分析。

2.2 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

主要教学环节包括:教学准备、教学实施、实验/实践教学、考试/考核、见习实习、毕业综合考核。

2.2.1 教学准备

(1)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 课程体系、教学任务书; (3) 教学基本资料:课程表、教学大纲、课程及选用教材分析、教学计划 (包括实验/实践教学计划) 、教案、多媒体课件、音像等教学资料、课程主要教学方法及教学改革说明、教学设备、器材使用说明等; (4) 师资情况:任课教师资格审核、青年教师岗前培训、传帮带情况。

2.2.2 教学实施

(1) 课堂教学; (2) 作业与辅导; (3) 教学改革与创新。

2.2.3 实践教学

(1) 实践教学大纲、实践教学计划、实践教学条件、发展规划; (2) 技能类考试/考核标准; (3) 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校内、校外外实践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

2.2.4 考试/考核

(1) 课程考试/考核方法、标准; (2) 教考分离、试卷管理及试题库建设; (3) 课程教学总结与质量 (试卷) 分析。

2.2.5 见习、实习

(1) 见习、实习相关管理规定; (2) 见习、实习大纲; (3) 见习、实习实施方案与监控措施。

2.2.6 毕业综合考核

(1) 毕业综合考核的管理办法及相关规定; (2) 各专业毕业综合考核实施方案及考核标准; (3) 考核情况资料建档、质量分析与反馈。

3 质量监控体系的建立

(1) 教学质量监控的目标体系:以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作为教学质量监控的总体目标, 以专业质量标准和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作为具体目标。

(2) 教学质量监控的组织体系:主管校领导全面负责学校教学质量监控的运行管理;教务处、教学系及教研室构成三级质量监控的管理机制, 分别从三个管理层面进行质量监控;学校督学组负责进行教学运行与管理的督导工作。教学质量的提高离不开学校其它相关职能部门的支持和配合, 这些部门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3) 教学质量监控的方法体系: (1) 教学检查——学校期初、期中和期末的定期检查, 日常的不定期教学抽查, 各系对师生上课的考勤; (2) 教学督导监控——对各个教学环节的所有教学活动、各种教学管理制度的执行、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及教学质量工程项目等进行经常性的检查和督导; (3) 教学反馈调控——通过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 及时总结归纳教学工作中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 为学校及时调整教学工作提供参考。

(4) 教学质量监控的评价体系: (1) 教学评价与反馈——通过教师评学、学生评教、教学信息反馈、听评课、学生代表座谈会、教学检查等常规教学信息的收集, 掌握教学工作情况, 给予教学客观、合理的评价, 了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 对质量工程项目的检查评估; (3) 考试/考核的质量分析; (4) 毕业综合考核; (5) 毕业生跟踪调查。

4 建立质量保障体系的长效运行机制

4.1 教学检查与评估

教学检查采用定期检查和随机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定期检查主要为期初、期中和期末检查, 根据教学检查实施方案进行有针对性的检查;随机抽查是指在学期的任何阶段随机对某个系或者某位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检查, 根据不同阶段的工作目标确定检查的内容。

学校组织专家组对质量工程项目的建设情况进行检查评估, 及时处理、解决相关问题, 对问题较大的项目责令其限期整改, 对建设不力、问题严重的项目予以撤销立项的处理。以督促质量工程项目的建设。

4.2 听评课制度

学校所有教师均须按照学校的要求进行听评课, 教师听评课须认真填写听评课表, 每学期要达到学校要求的听课次数。

4.3 教学评价制度

教学评价制度主要包括:学生评教、教师评学和教师自评等。教学评价能够有效的反映教师的授课情况和学生的上课情况, 也能使教师及时对教学情况进行总结和反思。教学评价的结果将作为年终考核、晋职晋升、评优评先、津贴发放等的参考依据。

4.4 教学信息反馈

教学信息反馈的途径主要包括:学生对教学情况的反馈、学生代表座谈会、教师代表座谈会以及各种检查调研中的信息反馈。

4.5 教学工作例会制度

坚持一个月一次的教学工作例会制度, 由主管校领导主持, 教务处各科室负责人、各系主任及相关部门人员参加。

职业院校教学质量 篇10

1 高等学校教学督导工作的职能

1.1 监督检查职能

监督检查是教学管理中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 是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一种重要手段和有力保障。督导人员负有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质量进行监督、检查的责任, 监督检查的范围包括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及教学单位的管理服务等。督导人员通过各种途径深入到课堂和各个教学领域, 深入到教师、学生和教学管理相关部门;通过检查教师的教学准备和教学过程、学生的学习及教学管理相关部门的工作, 及时发现问题, 并采取各种措施督促其改进, 使师生养成自觉矫正偏差、调控行为的良好习惯, 以保证学校教学目标的实现, 促使教学质量的提高。

1.2 沟通协调职能

在教学工作这个大系统中, 学校领导与各院 (部) 、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渠道往往不够畅通。督导人员经常深入到各院 (部) 、教师和学生中, 比较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学生的现状以及领导有关教学工作的工作意图。这样, 督导机构便成为沟通、协调各方面关系的重要渠道。在教学领域通过沟通和协调, 可以减少各方面的误解和摩擦, 增进相互理解、信任和支持, 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 使整个教学活动充满生机和活力。

1.3 分析评价职能

教学督导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对督导对象进行评价。调查分析是评价的基础, 通过调查分析以求所获得材料、信息的客观性、有效性和准确性。督导人员可通过听课和巡视的方式进行调查, 根据听课和巡视所掌握的实际情况, 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 对督导对象做出客观合理的评价。

1.4 指导激励职能

督导的最终目的在于指导, 在督导过程中督导人员要及时指出督导对象存在的问题, 与督导对象共同分析和探讨, 并提出具体的指导性意见。有效的指导是以事实调查和基于事实所做出的评价为依据, 以督导人员与督导对象之间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支持为条件, 不应把监督和指导分离开来, 更不应对立起来, 监督的目的是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 有针对性地给予具体帮助、指导, 激励督导对象的积极性。

1.5 信息反馈职能

信息反馈是现代科学管理的关键环节, 信息收集和及时反馈能保证指挥决策的科学性, 指导执行者进行必要的行为调整, 改进工作。督导人员经常深入课堂, 接触教师和学生, 在听课、检查教学、听取学生意见以及其它督导活动中, 能够掌握和了解大量的教学意见和教学信息, 经过综合分析和加工整理, 将教学评价结果、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反馈给教师, 为改进教学提供依据;同时把执行教学计划的实际情况及执行中出现的问题等有关教学信息, 直接反映给学校领导或有关部门研究处理, 以取得应有的反馈效果。

1.6 参谋咨询职能

教学督导机构不仅是教学质量的监控部门, 而且还是学校领导的参谋和咨询部门。督导人员多数是教学水平较高、且有一定教学管理经验的离退休教授和专家, 他们对教学活动和教学改革有一定的研究。督导人员经常深入各教学领域, 听取各方面意见, 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并将其及时反馈给学校领导、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 充分发挥教学督导的参谋咨询作用。

2 改进高等学校教学督导工作的有效途径和措施

2.1 建立健全有关制度, 强化教学督导的功能

教学督导制度应包括基本制度 (规定教学督导的任务、目标、原则等) , 工作制度 (评比表彰、批评处理、考核程序、检查方法等) 和责任制度 (教学督导机构的职责, 督导人员的职责以及考核等) 。健全的督导制度一定要体现“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 明确督导人员的责任、权利与义务, 特别是要提高督导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强化督导的功能。教学督导机构应该与教学行政部门保持相对独立, 这样教学督导的工作就可以不受教学管理职能部门的约束, 独立自主地开展教学督导工作。

2.2 建立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素质良好的督导队伍

督导人员的学识水平、治学态度、品德修养、行为举止和督导动机等, 都将直接影响督导的权威性和工作效果。因此, 加强教学督导队伍建设, 建立一支专兼职相结合、专业结构合理的具有较高素质的督导队伍就显得尤为重要。“专兼职结合, 以专职为主”的督导队伍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需要。退休的专家、教授虽然有丰富的教学和管理经验, 也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督导工作, 但形势在发展, 他们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很快熟悉或适应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的教育理念;而兼职的督导是在岗的教师、领导或管理人员, 他们不可能腾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到督导工作上, 但他们的教学理念比较先进, 熟悉现代教育技术, 可以弥补退休专家、教授们在这一点上的不足, 从而加强督导工作的科学性和时代感。

2.3 以课堂教学督导为中心, 树立全面督导的观念

按照质量管理理论, 教学督导工作是全面的教学质量监督, 内容应该包括影响教学质量的所有方面, 如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学管理、教学条件、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课堂教学作为高校知识传授的主渠道, 几乎上述这些教学要素都可在这个环节上得到集中体现。因此, 教学督导工作首先要聚焦于课堂, 以课堂教学为切入点, 发现问题, 开展工作。

此外, 实验实训教学、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与毕业答辩等环节, 也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应该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教学督导, 使这些环节的质量处于掌控之中。

2.4 以导为主, 不断完善和改进教学督导方式

教学督导要改变过去以“督”为主的工作方式, 加强“导”的力度。对此一定要转变观念, 统一认识。督导不是专门去“挑教师的刺”, 而是通过检查、督促, 着力于正面指导和引导, 通过开展举办专题研讨或讲座活动, 组织示范性教学等多种形式的帮教活动, 帮助被督导者发现问题, 促进被督导者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2.5 重视督导信息的收集和运用

在教学督导过程中, 会有大量的信息和资料, 如教学督导工作计划、工作进展情况与总结等, 都必须及时收集、整理或分析, 建立各类信息档案。信息工作是教学督导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如果不加以重视, 督导的工作就会流于事务性, 不能很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要建立快速有效的信息反馈系统, 保持信息反馈渠道的畅通;要保证所提供的信息准确、及时, 力求减少中间环节, 缩短流程, 其中重要信息可直接传递给有关部门或分管领导。

2.6 加强理论研究, 提高督导工作水平

高校教学督导在我国高校经历的时间较短, 各校也正处于摸索阶段。在取得实践经验的同时, 理论研究的系统性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如教学督导的模式研究、效能研究、校院两级教学督导的关系及开展的有效途径等。教学督导“从面上的日常督导转向重点专题督导, 从一般规范化督导对转向研究型发展式督导”的转变, 已成为现代教学督导的发展趋势。另外, 对教学督导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最终的督导质量效益也应进行评价, 以提高督导工作的质量和效益, 促使教学督导工作的不断完善。S

摘要:高校的教学督导是教学质量管理与监控的重要环节, 通过对督导工作职能的分析, 进一步探讨改进和提高教学督导工作的途径和措施。

关键词:教学督导,质量监控,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泽民.高校教学督导现状与发展调查报告[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4 (4) :79-83.

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研究 篇11

关键词:高职教育;教学;质量

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高等教育层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职业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中均作出了明确的法律规定。经过几年的努力,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指导思想,坚持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不断加快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步伐,对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企业对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尤其是在《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的推动下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为我国经济建设培养了一大批技术性应用人才,在创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是,在发展高职教育的过程中,由于存在办学理念陈旧、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教学基础设施薄弱等原因,导致高职教育教学质量下降。

1 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1.1 教育教学质量明显下降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但高职院校教育在教育教学质量方面也面临着不少困难和存在着很多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当前职业教育质量有所下降,表现在: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掌握不好或没有掌握;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没有具备或不能具备;人文修养严重缺失;综合素质不高。由于以上种种问题的存在,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不强,岗位适应性差,首次就业岗位质量不高,就业后失业几率大,再就业能力较本科毕业生差很远。

1.2 造成质量下降的原因

(1)高职生源质量下降。

目前高职学校生源由两大类组成,一部分是中职毕业生,他们大部分是中学阶段的“弱势群体”,理论基础知识较差但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另一部分是普通高中毕业生,由于高考中发挥失常或学习成绩较差而无奈的选择了进入高职学校学习,他们入校后,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率低,从而形成畏学、厌学、逃学的恶性循环。

(2)创办基础低,办学时间短,办学理念陈旧。

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相对较低是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与创办的基础有关。原有的培养模式、教育教学手段、教育意识深刻地制约着管理者和教师的思想理念,体现在办学过程中表现为办学理念趋低,办学意识没有同学校的升格而发生质的变化。在这种理念的影响下,专业的设置、课程的开设、师资的配备、基础教学设备的建设及学生的管理、校园文化的建设等都没有达到高等职业教育的水平。

(3)教学基础设施薄弱。

我国的高等职业院校当初创办时,具有较好的教学基础实施,基本能满足教学需要,并在随后的发展过程中,也增加了投入,但投入明显不足,没有与招生扩张保持同一速度的增加,教学基础实施,如校舍、实验设备、图书等越来越不能满足教学要求。

(4)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结构、专业等不能满足高职教育发展速度。

高职院校大部分是由原来的中等职业学校升格或成人高校转制过来的,虽然学校升格了,但管理体制、管理干部、师资等绝大部分还是原班人马。特别是,各学校升格后,为主动适应社会经济需求,不断进行专业扩张,由原来的4-6个专业,发展到20-30个专业,从而造成教师转行较多,且专业跨度较大,另外教师队伍中新教师数量增加,约占到教师总数的1/4-1/3,由于教学经验的欠缺,也导致了教学质量的下降。

(5)教学改革滞后。

学校教育的整体滞后,压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育思想滞后,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传统,学生管理落后,教育资源严重不足等等,既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也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从而降低了教育效率。

(6)教学质量监控机制不完善。

监控是评价的基础,目前,高职院校评价多,监控少,缺少监控意识。各院校有相应的评价手段,但缺少有效的监控措施,并且在教育质量监控过程中主要偏重于课堂教学,对其它教学环节和教学过程则较少监控;对理论教学的监控较重视,对实践性教学环节较少监控或监控不力;对学校教学秩序监控严格,对教学内容的研究、教学与社会的紧密联系不重视;对教师的理论教学水平教重视,对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较放松;对学生的理论知识考试较重视,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缺乏有效的考试办法。监控过程中没有注重吸收社会行业、企业部门人员的参与。

2 提高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对策

2.1 “因材施教、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1)立足生源素质现实,用“木匠”的眼光(即一切材料均是有用之材)看待学生,认识到他们人人都是可造之材,着力把“人”变为“人材”。从根本上转变教育观念。

(2)根据培养目标要求,结合社会需求、地域特点和学校实际,实事求是地制订不同质量标准。

(3)在保证培养目标总体要求的前提下,针对学生层次,根据办学条件,制订不同的实施性教学计划,积极推行分层教学或目标教学法,逐步实行具有鲜明特色的“个性教学计划”。

(4)切实根据教学计划整合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既要满足社会(企业)要求,又要能适应学生学习特点。要考虑到学生智力、能力、知识基础的现实及今后的发展。

2.2 明确职业教育的发展思路,树立全新的高等职业教育价值观

必须明确职业教育的发展思路。一方面,顺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落实到实处,从舆论导向、政策扶持、资金投入等方面具体入手,形成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局面;另一方面,构建适应市场经济的职业教育办学体制和运作机制,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形成职业院校面向社会、面向市场、自主办学的良好运行机制;其次,适应社会和市场要求,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政府要像抓普教质量那样,结合当地实际,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把全国职业教育会议精神落实在实处,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针对职教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采取有力措施,狠抓职教质量。

要树立持续、协调发展高职教育的价值观。以长远的眼光看待高职教育、举办高职教育,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优化整体结构,以内涵发展为主。要树立“质量立校、特色强校”的学校发展观,提高质量,形成特色,是高职院校发展的根本保证。同时,根据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遵循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规律,不断优化专业结构,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动学校的协调、持续、整体和稳定发展。

2.3 加强学校的硬件设施建设,充实学校教育资源

特别是要加强“双师素质”师资队伍和教学设施的建设,保证有充足的教师和实训设备来实施个性化教育。职业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是实践能力,而这一点必须有足够的硬件支持。

2.4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是教学目标完成的促进着,是提高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关键。“双师型”教师队伍是职教师资队伍的特色和创新,直接影响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

(1)推行“订单式”教育模式,由政府或职业院校出资,帮助大学生完成学业,吸引高质量生源进入职教师资培养行列,培养职教师资。

(2)安排教师到企业或实验室进行专业实践,促使教师全面了解自己所从事专业目前的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熟练掌握本专业有关的现代化实验仪器、设备的正确操作方法,提高动手能力。

(3)鼓励教师进行科学研究,既要结合专业进行科学研究,又有加强对教育规律的探索和教学方法的研究。

(4)多渠道选聘教师,既要从生产一线高级技术人才中选聘,又要从教育、劳动、人事、科研院所等行政、业务部门选聘。只有这样,才能教育出高水平的学生。

2.5 加大教育教学体制改革力度

(1)调整优化专业结构,以试点专业发展为突破口,办出专业特色。加快弹性学制和学分制实施步伐,真正实现完全学分制,提倡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选定学习年限或分阶段完成学业;允许学生自主选课,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搭建自己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

(2)注重人才培养质量,推行课程体系改革。实行分层次教学,真正意义上的分层次教学能够更好地考虑到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差异,有利于学生自身潜能的发挥。调整教学计划,整合课程内容,实现“双证”融通。

(3)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完善人才目标培养。突出动手能力的培养,加大校内基地的建设,以及实施产教结合、校企合作,改变过去单一的实习、训练方法和目的,将课堂搬进车间、实训基地,将设备、仪器搬进课堂,实现讲练一体,使实习训练与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相结合。

(4)树立以“能力测试”为中心的考试观念。改革考试方法,考试方法不能只限于笔试,还应采取口试、试验、参与科研、实地调查等形式,不仅要考学生掌握知识的状况,基本技能水平,而且要考学生的认知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使考试真正起到促进教学的作用。

2.6 完善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机制

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包括教学及实训质量管理系统;教学质量信息系统;质量督导机制;战略发展机制。前三个方面侧重在过程的监控,后一个方面侧重在战略与结果的控制。只有构建了科学的、正确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高职的特色与质量才能有过程性保障。

通过运用全面管理理论与质量管理原则建立目标管理体系、组织管理(教学、学生、招生、就业服务)体系、教学文件体系、督导评估体系、信息反馈调控体系、政策激励体系和技术支持体系,通过这些制度的制定和实施,确保高职教学质量持续地改进和提高。

总之,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内涵是多层面、多方位的,不是某个人、某个院校能够解决的,要求全社会、全体职业教育工作者都要重视,坚持把教育质量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全方位加强和提升办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文件)[Z].2005.10.28.

[2]苏志刚.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若干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4,(25):20.

职业院校教学质量 篇12

专业评估在我国起步较晚, 但发展比较迅速。当前, 在国家大力推进职业院校专业评估的过程中, 各院校也在积极完善院校内部的专业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运行机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综观国内相关研究, 焦点主要集中于专业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内涵指标, 具体的评价方法及策略研究较少且不系统。也就是说, 只注重建立什么样的专业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而忽视了在评价过程中存在的一个操作问题:在建立专业评价指标体系之后, 以什么样的方式和策略有效获取系统反映指标体系内涵的真实数据信息, 作为评价的依据或者基础。这个问题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一、专业教学质量综合评价的策略和方法

克龙巴赫 (L J Cronbach) 认为教学质量评价是“为获取教学活动的决策信息, 对参与教学活动的各个部分的状态、机能、成果等情报进行收集、整理和提供的活动”。作为一种教育评价方式, 专业教学质量评价与其他教育评价方式一样, 其本质都是在收集教育过程中的相关信息和结果的基础上对教育价值做出判断的一个过程。

从教育评价的本质我们不难推断, 教学质量评价的过程应该涵盖这几个方面:一是建立科学系统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二是依据指标体系建立能够真实、有效、准确反映评价指标体系内涵的信息采集体系;三是以科学的方法实施数据分析和处理;四是建立评价反馈系统和机制。

综上所述, 实施职业院校专业教学质量综合评价的策略和方法:一是要建立符合不同院校教学目标导向的专业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明确评价项目及具体的内涵要求, 导引各项工作超着目标方向而努力。二是依据各级指标的标准要求, 建立相应的信息采集体系, 有效获取各专业在不同人才培养模式运行下产生的真实的数据和信息资料, 然后通过科学的统计和分析, 对不同专业教学质量实施综合测评。

以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案例, 基于上述测评策略和原则, 我们建立了以评价指标和教学质量信息采集两个体系为一体的专业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体系, 具体见表1。

二、实施专业教学质量综合评价应把握的几个原则问题

(一) 评价的时效性、方向性、动态性

评价指标项目的选取方面, 要针对不同院校不同专业的目标方向和当前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建立相应的指标体系和内涵要求, 指标权重的分配要有所侧重, 以评价导引院校的教学改革方向和进程, 体现出评价的时效性、方向性和动态性。

(二) 信息来源的客观性

针对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校企合作、共同育人的特点, 评价的主体及信息来源要尽可能广泛, 要依靠学院专家、学生、专兼职教师、合作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第三方评价机构以及相关的政府部门等, 使其具有客观性和全面性。

(三) 信息采集与统计的多样性和科学性

信息采集方式要通过日常检查、企业实地调研和网上问卷调研等多种形式, 定期或不定期地广泛收集专业教学过程中的质量信息数据, 并通过科学方法和手段对信息进行统计和分析。

(四) 指标量化的灵活性

教学质量是一个模糊概念, 需借助于软性指标和硬性指标将其量化。在评价过程中, 要依据国家、地方和院校的文件要求, 把硬性指标和软性指标评价结合起来, 做出正确公正的评价。其中, 采集项目中涉及的硬性指标以国家、地方和学校对高职办学的指标及相关文件要求进行考核, 软性指标可采用设计调研表的形式进行分项或综合考评。

三、专业教学质量综合评价的实施及成效

在近几年的项目研究及成果实践运行中, 我们以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案例, 对各专业实施了年度专业教学质量综合评价。在评价过程中, 依据国家及地方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一些硬性指标要求, 对专业的师资队伍、实训条件等进行量化考核;依据《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专业顶岗实践教学情况调查》《毕业生教学质量评价》《行 (企) 业合作单位实践教学情况调查》《专业实践育人情况调研》等信息采集项目, 收集各专业教学环节质量信息并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通过校企双方共同组成的专业及课程建设指导委员会, 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标准等纲领性文件进行定性评价;此外, 还借助麦可思公司等对学院不同专业教学质量情况实施第三方评价。

为了更好地开展相关工作, 学院大力开展了信息化建设, 配套建立了开放性专业教学质量评价反馈系统, 集模型建设、调研反馈、系统集成、权限管理、系统管理、消息通知等为一体, 为实施专业综合评价发挥作用。当前, 多项专业教学质量信息采集项目都在网上开展, 学生、教师、企业相关人员可以随时随地上网进行意见反馈和质量评价。所有调查结果都存入数据库中, 系统按照问卷类型、专业、指标进行分类统计。在此基础上, 我们借助相关软件对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以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2015届毕业生对校内实训条件的满意度调研为例, 如表1所示) , 最后, 通过层次分析法对各专业教学质量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 以结论排名、建议反馈等形式, 帮助各专业找到其教学过程中的优势和劣势, 倒逼其专业改革与建设。

近几年, 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开展专业教学质量综合评价工作, 学院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双师”队伍建设、校内外实训条件建设、教学改革及成效、毕业生综合质量和专业服务社会的能力等各方面都获取了大量而详实的第一手资料, 逐步建立了相关的数据信息库。专业教学质量评价工作在各项制度的建立、专业调整与设置、资金投入、师资及实训资源合理调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做到了有据可依。各方面存在的问题不断得到解决, 专业教学质量日渐提升, 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广泛认可, 招生、就业两旺。

总之, 实施专业教学质量综合评价是当前各职业院校的一项重要工作, 建立集专业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与信息采集体系于一体的综合评价体系, 能够真正将测评工作深入到专业建设与教学实施的各环节中, 直接反映专业教学各环节的特性质量, 有效引导、反馈和改进专业教学工作, 深化专业教学改革, 全面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王琳璞.从美国和香港的实践看高等教育专业评估的特质[J].中国电子教育, 2006 (4) :5-8.

[2]王彤, 唐卫民.美国高等教育专业评估体系及其启示[J].现代教育管理, 2010 (10) :112-114.

[3]罗玉龙.教学评价对高职数控专业教学质量的影响分析[J].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 (1) :45-49.

[4]弓有辉.对高职院校专业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 2013 (4) :251-253.

[5]丁慧.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的研究[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3 (9) :95-97.

[6]刘伟.对高职设计艺术专业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设的探究[J].职教论坛, 2012 (26) :51-53.

[7]赵国忱, 纪学忠, 米志强.高职工科专业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2012 (5) :322-326.

[8]吴倩, 滕刚, 任侃侠.高职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建构[J].职业教育研究, 2007 (5) :18-19.

上一篇:技术中立下一篇:媒体客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