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中立

2024-10-17

技术中立(共7篇)

技术中立 篇1

0 引言

随着科技进步和人们对生活品质的不断追求,3D电影已一步步走进我们的生活。与传统二维影视的无深度和临场感的显示技术不同,3D电影给观众带来身临其境的逼真感觉和无与伦比的立体观赏效果。

3D电影的盛行迫切需求3D字幕技术的革新。目前的3D电影往往将字幕直接放置在立体图像的最前面,字幕自始至终浮现在银幕前,并没有考虑立体图像内容的景深变化,观众很难同时看到字幕和内容,眼睛会感到累甚至头昏眼花,没有解决视觉疲劳问题。立体图像强烈的纵深感,是叠加3D字幕时必须考虑的因素。针对上述问题,文献[1]提出了3D字幕与立体图像内容自适应的解决方案,将三维图像做垂直样本线投影将其简化为一个抽象图像对,计算代理深度以确定一个字幕元素的渲染属性。此方法极大的加快了深度的计算,具有实时性,但由于丢失了大量信息而不可避免地降低可靠性。本文经过实验,提出了3D字幕视差与立体图像景深的对应关系,基于立体视觉的双目视差原理叠加3D字幕,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观看时的视觉疲劳问题,可实现更好的观看效果。

1 立体视觉

人类的立体视觉由心理立体视觉与生理立体视觉组成[2]。双眼视差[3]是人眼最强烈的生理立体视觉因素。Julesz利用随机点图已经证明,在排除一切心理立体视觉之后,一组完全无异议的视觉刺激,只要具备视差条件,就能经双眼产生深度上的感觉[4]。双目视差反映了客观景物的深度信息。具有视差的双眼视图经视觉皮层融合,产生立体感。若能为左右眼提供同一场景的立体图像对,并采用光学或其他技术措施,使观看者的左右眼分别只能看见对应的左右眼视图,则观看者就能感知到立体图像。在影响生理立体视觉与心理立体视觉的诸多因素中,与立体图像有直接关系的只有双目视差。即,影响人眼立体视觉的外界因素主要是立体图像中的双目视差信息。

立体图像固然生动形象,但由于当前技术条件限制观看时会产生视觉疲劳问题,其主要原因是双目会聚与焦点调节不一致[5]。现实世界中会聚与焦点调节是一致的,然而在观看立体图像时,若视差大小在融合范围[6]内,调节和会聚距离虽然不一致,但是仍可以把左右眼视差图像融合成一幅立体图像,观看者在立体屏幕上看到的是一幅具有纵深感的立体图像;若视差的大小在融合范围之外,观看者则无法将左右眼两幅视差图像融合成一幅立体图像,观看者看到的是一幅不清晰的串扰图像,从而产生严重的视觉疲劳。

2 立体字幕叠加

综合影响立体视觉的诸多因素,在立体图像中叠加3D字幕主要依据立体图像中的双目视差信息。而3D字幕的视差必须在融合范围内,不可为了追求超强立体感而过度加大视差。人眼的视觉特性决定了人眼在某一时刻只能会聚在立体图像的某一个点上。在观看立体视频时,人眼自然跟随立体图像内容而运动。为了同时且舒适的看到3D字幕和立体图像,3D字幕的感知深度需与立体图像内容的深度保持一致。

3D字幕不能对立体图像的内容造成干扰,才能使叠加3D字幕的立体图像给人以自然的立体感。研究发现[7]:3D字幕位置稍微比立体图像内容的感知深度离观众近些,可提供最佳的观赏体验。假设字幕与图像深度相同时,观众既看字幕又看立体图像,需不断地在字幕与内容之间转换焦点,容易分散注意力;而字幕在立体图像后面就更不舒服了,观众很难看到字幕。

其次,字幕的大小应足够大,颜色容易观看。视差的大小体现了再现立体深度大小,字幕在场景中的深度随着立体图像内容的深度变化而不断变化。为了让观众感觉字幕没有明显的改变,字幕的大小要随着视差的大小而调整。同时字体的其他属性,如字体的类型、颜色、亮度等,也需跟随立体图像内容做自适应调整,以减少遮挡,增强观赏体验。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3D字幕视差与立体图像景深的对应关系——字幕的视差由立体图像内容的视差决定。基于立体视觉的双目视差原理将具有视差的字幕叠加在立体图像对上,3D字幕视差相对于立体图像内容视差适当加大,字幕字体的属性随立体图像内容自适应调整。该方法在立体图像上叠加了人眼感觉舒适的3D字幕,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观看时的视觉疲劳问题。

3 程序设计

3D字幕的叠加是基于立体视觉中的双目视差原理,3D字幕的视差由立体图像内容的视差决定。采用改进的基于区域增长的立体匹配算法提取立体图像的视差信息。在立体图像对的左右眼视图上用OpenGL叠加具有视差的字幕,由视差的大小调整字幕的大小、颜色等属性。

3.1 程序设计流程

选取立体图像,分离出左右眼视图,为立体匹配提供只有水平视差的原始图像。采用改进的基于区域增长的立体匹配算法对左右视图进行处理,得到较为准确的视差图。将视差结果应用于OpenGL字幕叠加,并根据视差值的大小调整字体的类型、大小、颜色、亮度等属性。最后将叠加字幕后的立体图像对立体显示,使观众看到的3D字幕舒服流畅。

程序共分3步:1) 立体匹配计算视差;2) 取字幕区域视差,OpenGL叠加3D字幕;3) 立体显示。程序设计详细流程图见图1。

3.2 视差计算

立体匹配是指根据对所选特征的计算,建立特征间的对应关系,从而建立同一个空间物理点在不同图像中的像点之间的关系,并由此得到相应的视差图[8]。本文以文献[9]的基于区域增长的立体匹配算法为基础,引入对极几何约束、松弛迭代法、中值滤波等方法对匹配点进行优化,得到更精确的立体图像点对和视差图。由于立体图像对仅在水平方向有视差,为了降低算法的复杂度,只考虑水平方向的区域增长。该算法的基本思想:选取种子点并对其进行匹配,在种子点基础上根据区域增长策略找出所有的匹配点对。即,一旦找到一个准确可靠的匹配点对,就可以根据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将匹配迅速传播至整个图像区域。其优点在于利用连续性约束极大地提高了匹配的效率,并且消除了重复图案间大的匹配误差[10]。

算法的具体操作过程。第一步,种子点的选择。能量函数计算视差,若选择点视差的误差能量小于等于预设的阈值,则认定其为种子点,进行下一步;否则认为其为无用点,继续查找。为了找到准确、可靠的种子点,利用对极几何约束对种子点进行优化。第二步,区域生长的过程。由种子点的视差计算其相邻点视差的误差能量,若其值小于等于预设的阈值,则认定其为增长区域;否则返回第一步寻找新的种子点。最后用松弛迭代法去除误匹配点,邻域均值滤波和中值滤波去噪,降低噪声的干扰,增加视差的可靠性。其中误差能量公式为

由上述改进的区域增长算法计算得到的视差图较理想,算法准确且复杂度不高。在视差图上选定字幕区域,提取字幕区域的视差最大值作为字幕的视差值。用OpenGL在左右视图上叠加具有此视差值的字幕。

3.3 OpenGL叠加字幕

字幕区域的选择需要大量的实验测试和主观评价,以找到令人感觉最舒适的位置。本文依据大众的观看习惯将字幕区域选定在显示屏幕的底部,同时为了减小遮挡问题,根据图像内容的空白区域作适当调整。

选定字幕区域,采用OpenGL中文字体的绘制位图方法叠加字幕[11]。将左眼视图以原比例大小作为场景的背景显示,在场景上创建具有一定属性的字体,用GDI方式将文字形成单色位图,并在字幕区域调用OpenGL绘制位图函数glBitmap( )便可清楚地将文字显示出来。该方法简单可行,右眼视图叠加字幕时只需将字幕水平坐标向右平移视差值。应用OpenGL可方便、快速地更换文字内容、字体属性及文字的位置等。随着视差的变化,字幕字体的大小随之改变,以便观看效果清晰流畅。字体的其他属性也需跟随立体内容改变而调整,以减少遮挡,增强观赏性。

最后,视图与字幕一起保存为原视图大小的BMP图,将叠加了字幕的立体图像对立体显示即可看到具有深度感的3D字幕。

4 实验结果

利用Red Star Studio Ltd. 的Benjamin Smith制作的立体视频[12] ,将其分离出左右眼视图,应用本文的程序对左右眼视图进行处理,运行结果在显示器上显示。使用的观看设备是NVIDIA GeForce 3D立体眼镜与Samsung SyncMaster 2233RZ显示器,显示器的分辨力为1 680×1 050,刷新率为120 Hz。

图2~4是不同方法实现的3D字幕叠加红蓝效果图。目前3D电影将字幕直接放置在立体图像前面,没有考虑立体图像内容的景深情况,结果如图2所示。图3为 “Sizzle”视频中使用Poliscript 3DITOR 字幕制作软件,将3D字幕放置在银幕的顶端图[13]。一般图像顶端场景深度感不明显,3D字幕视差小甚至无视差,容易叠加。相对图3有一定改进,但是观众观看时会感觉不习惯。图4是本文提出的方法实现的3D字幕叠加。通过对比不同方法的实验结果发现,本文方法实现的3D字幕叠加效果更加舒适流畅,符合大众的观看习惯。

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立体字幕放置位置是基于立体图像内容的。立体显示的再现立体深度与视差图的视差大小有关,字幕的视差由立体图像内容的深度决定,并且随着立体图像序列内容的深度改变而改变。为了获得最佳的观赏效果,需对字幕视差进行微调,使3D字幕的位置比立体图像内容稍微靠前一些。

5 结论

可将立体图像上的3D字幕显示在一个令人感觉舒服、可接受的深度位置的3D字幕叠加系统是很有实用价值的。本文从人眼的视觉特性出发,分析了影响立体视觉的感知深度因素,运用3D字幕视差与立体图像景深的对应关系,基于双目立体视觉原理将具有视差的字幕叠加在立体图像对上,实现了基于三维图像内容深度叠加3D字幕的系统,缓解了观看时的视觉疲劳问题,使观众同时舒适地观看立体图像和3D字幕。

计算机视觉中立体匹配技术的研究 篇2

1 立体匹配技术内容介绍

立体视觉是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一门交叉性学科, 对计算机视觉下, 立体匹配技术的研究具有是十分重要的意义。它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在借助成像技术的前提下, 如何从图像中获取场景内物体的距离信息。实践证明, 立体视觉在很多领域内都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例如三维测量学、微操作系统的检测与控制以及虚拟现实等。实现立体视觉的基本方法是采用两个或多个视点对同一物体目标进行观察, 以获取一组不同视角下的图像信息, 然后利用视觉成像原理计算出不同图像中对应像素间的相位信息, 进而对物体目标的空间位置进行较为准确的推断。

立体视觉进行匹配的过程主要分为两步。第一, 在两个或多个点中找出其之间的对应关系, 并在此基础上计算出各个点处的视差。第二, 根据得出的视差信息借助一定的投影设备, 将原始场景画面进行还原, 在成像模型已知的前提下, 可以直接通过对对应点所蕴含的视差信息进行恢复, 进而完成图像信息的三维重建。由此可以看出, 找出匹配的对应点是立体匹配技术中的关键。

2 立体匹配技术的原理

立体画也称为三维立体画, 它不是一种图像, 而是一种技术, 一种使人们可以从三维立体图中获得二维平面图信息的技术。三维立体图是由一组相同的二维图片按照一定顺序大量堆积而成, 所以其具有立体性效果。在正常情况下, 通过人类肉眼观察, 三维立体图像表面似乎毫无规则, 但若借助一些特殊的技术和一些高科技的观察设备进行合理的观察, 人们就可以看到一组井然有序的、神奇美妙的图片。

人类眼睛观察物体大致遵循以下原理, 即当人类利用左、右眼对其所在的空间平面进行观察的时候, 人们能够看到的都只是一些杂乱无序的图片。然而, 当人类将左、右眼重新聚焦或是在观察画面过程中呈现出一定的层次感, 那么人类左、右眼观察到的这组重复的画面在经过人脑识别以后, 这些画面之间便会存在一定的距离差异, 进而在人脑中形成一种立体感。

立体匹配技术正是基于人眼观察事物的原理, 并且从两个不同的方向对事物进行观察, 以从中获得目标图像的信息, 然后通过对其进行一定的处理, 最终获得三维重建的物体立体信息技术。

3 立体匹配技术主要算法

3.1 基于区域的匹配算法

对于给定场景一样的两幅图像, 其尺度上图像对空间具有很大的相似性。若将图像对空间划分为许多个小图像块, 那么每一个小图像块与划分前对应的图像相比都更为相似。由此可见, 基于区域匹配算法的实质就是利用局部窗口之间灰度信息之间的相关程度, 这种算法在细节较为丰富且变化较为平缓的地方可以达到较高的匹配精度。区域匹配算法对区域的确定通常是通过将图像对空间划分为许多个小图像块, 或是通过改变图像对空间尺度的大小来实现。基于区域的匹配算法, 以基准图中的待匹配点作为中心创建一个窗口, 并用相邻区域图像像素的灰度值分布来表示该窗口的像素, 接着在对准图中寻找像素与之相同的区域, 再以其为中心创建一个相同的窗口, 并同样将其相邻区域范围内像素与之相同的灰度值分布来作为该窗口的像素, 这两个窗口之间的相似性必须能够满足一定的阈值条件。

3.2 基于相位的匹配算法

与其他两种算法相比, 基于相位的匹配算法起步较晚, 是近二十年才逐渐发展起来的。相位作为匹配算法中的基元, 具有反映信号结构信息的功能, 同时对图像的高频噪声还具有很好的抑制作用。相位匹配算法适用于并行处理, 并能获取到精度为亚像素级别的致密视差。基于相位的匹配算法是在一种假定的基础之上建立的, 这种假定认为像对中各对应点的局部相位是相等的。从平移定理的角度分析, 信号在空间域中的平移能够在频率域上产生相互成比例的相位平移。从数学表达的角度来看, 频率域信号的分析更有助于区域的分析。从变换空间支撑为无限的角度考虑, 通常基于相位的匹配算法对像对间视差的获取是通过对带通滤波信号的相位信息进行处理而实现。相位差频率法和相位相关法是基于相位的匹配算法中最常采用的两种方法。

4 计算机视觉下立体匹配技术难点及发展趋势分析

现阶段的立体匹配技术主要是通过计算机来寻找所采集到的两幅或多幅图片中各像对之间的对应关系, 然后根据这些关系对二维图像信息进行判定, 最终生成三维重建。但在这一过程中, 二维图像信息的匹配却面临重重困难, 导致采集到的画面信息存在瑕疵, 使得寻找图片匹配点的难度大大增加;选定场景中一些深度不连续的区域大多处于场景的边缘地带, 而这些位置的图片采集容易出现边缘不清晰、像素不高等问题, 又进一步给图像匹配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等。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 目前的立体匹配技术在技术方面存在很多难点, 而这些难点都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在计算机技术领域中的应用和发展。因此, 设计出准确、高效、快速、通用性强的立体匹配技术及其算法已成为其未来发展与研究的重点方向。

结合当前情况分析, 可以大致推断出立体匹配技术接下来的发展方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 逐渐由传统的双目视觉转变为多目视觉, 由静态视觉转变为动态视觉, 并通过增加信息的输入来降低视觉计算的难度。第二, 在信息化时代的影响下, 逐渐向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并在基于知识、规则和模型的基础上制定出立体视觉研究方法。第三, 立体匹配算法逐渐并行化。随着并行流水线机制和专用的信号处理机制在立体匹配技术中应用的越来越广泛和越来越成熟, 不仅立体匹配系统会越来越具有实用性, 而且会在很大程度上引导立体匹配算法区域并行化。

5 结语

通过眼睛的观看人们可以感受到外界事物的存在, 可以看到外界有形事物的具体形态, 可以清楚的了解到事物的立体信息, 可以看到事物距离的远近。所以从某种角度而言, 人类视觉感知系统就是一个立体感知系统。根据文章分析, 计算机视觉下的立体匹配技术正是基于人眼视觉观察物体的原理。因此, 将计算机技术与立体匹配技术进行完美的融合, 不仅有助于人类视觉可以观察到物体三维结构中信息这一目标的实现, 而且能够帮助人们更加容易的获取到物体的信息。

参考文献

[1]裴聪.基于计算机视觉中双目立体匹配技术研究[D].镇江:江苏大学, 2010.

[2]郭龙源.计算机视觉立体匹配相关理论与算法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 2009.

技术中立 篇3

关键词:服装技能大赛,立裁,平裁,优势,劣势

众所周知,服装技能大赛的引入给职业学校专业的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带来了活力,展示了学生技能、技巧和技术三位一体的职业风采。其中“女式春秋时尚合体上衣纸样设计与立体造型项目”的竞赛更是体现了选手运用立裁与平裁技术的能力。把握两种技术方法,集各自所长进行互补与融合的技能训练与教学,对于此项目竞赛具有较强的实际意义。

一、立裁与平裁的关系

从立裁与平裁关系分析图(图1)中不难看出,立裁是所有结构的基础,也是平裁的重要前提。它是预先了解各个衣片形成原理的必要途径,这个原理来自于“对人体的模拟”,而不仅仅是“公式”的套用。

在实践操作中,用布料(坯布)对人台进行包裹和取舍来塑型衣片模样,即是一个从“立体”到“平面”的演示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对其进行结构分析,进而了解服装的加放量、省道分配变化及不同版样穿着人体状态等规律。要达到此目的,就必须直观地理解平裁技术原理和立裁操作原理,积累两者相互转化的知识和经验。同时,还要利用平裁技术以工艺手段形成样衣进行立体造型评估与验证,及时调整整体造型和处理细部结构,从而达到立裁操作的理想造型。

可见,立裁与平裁的知识互通,能全面提 升学生在服装技能大赛“纸样设计与立体造型”项目中的设计水准和技术水平,也有利于学生深层次把握服装造型与服装结构之间的联系,从而设计出更多富有创意的款式造型。

二、立裁与平裁技术的优劣比较

立裁与平裁是女式春秋时尚合体上衣纸样设计 与立体造型项目的两种结构构成方法,想知道在实际生产中采用哪种方法最佳、最实用、最有效率以及最能达到设计效果,就必须了解两者的优劣。

通过表1的分析可以看出,立裁与平裁的作用是并举的,就像是人的两只手在生活中不能偏废一样,有时以平裁为佳,有时以立裁为佳,在同一作品的构成过程中常常是两者交替使用、相得益彰。

三、立裁与平裁技术在纸样设计与立体造型项目中相融合的优势

从历年中职服装技能大赛来看,大部分内容是基于工作过程而确立的比赛项目,要求学生完成整个工作过程,目标在于测试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而在“纸样设计与立体造型”项目中更是突出展示了学生应用裁剪技术能力。

随着服装技能大赛对服装造型、细节、品 位等要求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优秀作品充分说明,立裁与平裁这两种方法技术上的碰撞和融合,在竞赛中有着明显的互补性优势。下面以2014年国赛题库中这款服装设计为例(图2)进行说明。

从图2中可以描述出该款式特征:1领子为胸上褶上端与分体翻领面连为一体,有领座;2前衣身为三开身结构,胸部省量转移至领口上,做成活褶,形成折线形领口,腰部断缝,小刀背分割至腰线处,前下片外层连翻袋盖,内层与袋连接,口袋过侧缝线上于后侧片,单排三类扣,平下摆;3后衣身为肩省转移至后中,过省尖点向腰侧做折线分割,无肩缝,前过肩,后片和侧片形成L形穿插结构,腰线至底摆做后侧分割;4袖子为一片袖结构,袖山部分前后各做三个褶,肘省转移至袖口,连翻袖口。

针对上述款式造型特征我们不难发现,运用立裁技术能便捷地解决难点部分[如连翻领、胸省转移领口活褶(见图3)、腰节外层连翻袋盖]的位置、形态、大小等关系,突出立裁操作直观性、造型准确性与高时效性等优点;同时,采用平裁技术来配袖则显得轻松容易、稳定可控,能较好地设置袖山褶裥容量与袖子自身的内旋(见图4)。由此可见,这件作品如果能实现立裁与平裁优势的有机融合,一定可以使立体造型发生明显的变化———服装的用时较原来明显缩短,服装的板型较原来更加准确,服装效果较原来更富有个性,从而提升档次与品味,大大增强比赛的竞争力。

技术中立 篇4

1 立体井网开发技术的提出

复杂小断块油藏具有断层密集且多的特点, 因为油藏被众多断层切割, 断块的面积较小、含油量很低, 开发单元很小, 而且每个开发单元具有不同的形态, 因此, 对井网的开发造成了很大困难, 增加了布井难度, 很难形成系统化的注采井网。同时, 在复杂小断块油藏中含有多套含油层系, 而且油砂体缺乏均匀的分布, 断块中具有错综复杂的特点, 很难整合为一个开发单元, 最终很难形成开发井网。在半圆形断块油藏之中, 采油井部署在沿着构造轴线的构造顶部, 在构造底部部署注水井, 使用比一般井网大的井距, 遵守“顶稠底稀”的布井原则。在条带性断块油藏之中, 在条带中部部署采油井, 注水井和采油井在断层控制的方向进行均匀的分布。在三角形断块油藏之中, 针对油藏的不同特点, 针对井距使用不规则的井网部署, 并且对地质储量进行控制, 将采油井部署在高部位上, 将注水井部署在底部位上, 同样遵守“顶稠底稀”的原则进行布井。在四边形断块油藏之中, 首先将采油井设置在油层较高的位置, 一些面积较小的断块, 可以使用一口井对地质储量进行控制, 在面积较大的断块之中, 可以使用不规则井网, 在断块中心设置注水井。

复杂小断块油藏在开发上具有复杂性的特点。油藏的油砂体分布不均匀, 很难进行注采, 有由于储层平面多种地质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使得纵向和横向的动用程度呈现不均衡的现象, 粘性指进和单层突进现象十分严重, 降低了在开发复杂小断块油藏时的经济效益。因此, 对储量进行控制, 是提高开采率的重要因素。随着技术水平的提升, 以及定向井和水平井技术的不断发展, 我国目前已经形成了完善的水平井开发技术, 在大港油田、冀东油田和胜利油田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可以针对大港油田的断块油藏, 对直井和水平井的联合井网的应用性进行进一步研究, 使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对多种布井方案进行模拟开发。从具体的开发指标中可以看出, 在阶段采收率和含水量上升速度上来说, 直井井网比水平井联合井网略逊一筹。

在一些复杂小断块油藏的开发过程中, 无法与以往的常规面积井网理论相适应, 在特殊油藏之中, 油藏的断块部分特征、断块规模和几何形态等特征, 使以往以直井为主的常规面积井网无法和开采的要求相适应。因此, 应该在对现代油藏的准确描述的基础上, 将对储量的控制作为前提, 将“少井高产”作为开发的理念, 使用水平井对优势油砂体进行控制, 使用定向井和直井对注采关系进行完善, 并使用这种布井方式对立体井网理论进行优化。立体井网是一种适应复杂小断块油藏的定向井和水平井联合的布井方式, 在布井的过程中将油砂体空间、断块规模和断块形态作为基础, 同时对渗透率方向性等因素进行适应。

2 立体井网的部署方式

在部署立体井网的过程中, 应该选择油藏空间之中的优势油砂体, 使用水平井对储量进行控制, 依照储量规模和含油面积对水平井的参数进行优化。充分使用直井对优势油砂体进行控制、使用定向井, 对油藏空间进行利用, 不断完善注采关系, 对储量的控制作为前提, 针对油藏的空间分布特点, 对定向井在油砂体中的靶点进行确定。由于复杂小断块油藏中断块具有不同的平面几何形态, 因此应该使用不同的布井方式。注采井距和采油井距应该比主渗透率方面的井距大。应该针对空间特点和油砂体规模对定向井和水平井的组合关系和井数比进行优化。在选择定向井和水平井组合的过程中将控制储量作为前提, 使用“一次布井”和“少井高产”作为指导思想, 在后期调整的过程中少打井或者不打井, 降低在后期措施中重复施工的现象, 使油藏的经济效益得到提高。

3 结语

总之, 使用信息化手段对复杂小断块油藏进行虚拟开发的实验可以证明, 使用水平井和直井组合的方式比单纯使用直井井网更能够适应油藏的开发特点和地址特点, 提高油藏的开发效果。在不断实践的基础之上, 对立体井网的理念进行完善, 提出了相关井网的部署方式, 提高了油藏的经济效益, 使井网理论不断丰富。

摘要:复杂小断块油藏因为断块的分隔作用, 形成形态各异、断块碎小的独立开发单位。复杂小断块油藏在开发上存在着油藏能量较少, 断块的面积小的特点, 因此使用常规面积的井网实行注水开发是十分困难的, 导致了油藏的产量逐年减少。本文结合复杂小断块油藏开发的特殊性和地质特点, 在对储量进行最大限度控制的基础之上, 将“少井高产”作为生产理念, 使用水平井控制定向井、直井、优势油砂体的方式, 对注采关系进行完善, 最终形成完善的立体井网优化控制理论。在对立体井网进行部署的过程中, 应该首先对以下几个特征进行考虑:油砂体的分布特征、断块规模、断块几何形态, 同时对渗透率方向性和储层非均质性进行考虑, 明确二者对水驱效果产生的影响。在对复杂小断块油藏进行开发的实践之中, 使用立体井网理论的直井和水平井联合井网, 能够比直井井网更有效的对复杂小断块油藏进行开发。

关键词:复杂小断块,立体井网,注采系统

参考文献

[1]王军, 黄啸年.屈红.江苏油田沙埝地区沙26断块多油水系统小断块油藏高效开发实践与认识[J].石油天然气学报, 2006, 28 (1) :98—101.[1]王军, 黄啸年.屈红.江苏油田沙埝地区沙26断块多油水系统小断块油藏高效开发实践与认识[J].石油天然气学报, 2006, 28 (1) :98—101.

[2]海民, 常学军, 郝建明.冀东油田复杂断块油藏水平井开发技术与实践[J].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6, 33 (5) :622—629.[2]海民, 常学军, 郝建明.冀东油田复杂断块油藏水平井开发技术与实践[J].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6, 33 (5) :622—629.

[3]陈合德.郑国芹, 陈长明.断块油藏分类及开发井网布署与注采井网完善[J].内蒙古石油化, 2003, 29 (8) :190--191.[3]陈合德.郑国芹, 陈长明.断块油藏分类及开发井网布署与注采井网完善[J].内蒙古石油化, 2003, 29 (8) :190--191.

[4]海民, 常学军, 郝建明.冀东油田复杂断块油藏水平井开发技术与实践[J].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6, 33 (5) :622—629.[4]海民, 常学军, 郝建明.冀东油田复杂断块油藏水平井开发技术与实践[J].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6, 33 (5) :622—629.

国际市场新议题——竞争中立 篇5

关键词:竞争中立,OECD,策略

一、竞争中立规则的提出

2011年美国副国务卿罗伯特·霍马茨提出“竞争中立”的概念, 并积极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 OECD)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 ( UNCTAD) 等国际组织中推进有关“竞争中立”框架的制定和推广, 在以美国为主导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 ( TPP) 中, 美国提出了有关国有企业的提案, 想要以竞争中立政策约束国有企业, 使其成为对抗所谓的国家资本主义的一个平台。1竞争中立规则成为国际社会的新议题, 竞争中立到底是什么? 其实, 竞争中立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 早在20世纪70年代, 澳大利亚提出了该概念, 指政府的商业活动不得因其公共部门所有权地位而享受私营部门竞争者所不能享受的竞争优势。

现阶段竞争中立备受推崇的主要原因在于受2008年金融危机对美国和欧盟的发达经济体的重创, 仅仅依赖传统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等经济手段来发展经济是远远不够, 其需要通过贸易的发展来重返制造业以刺激出口, 拉动经济的复苏。但采用此种方式, 面临来自发展中国有企业以及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巨大竞争, 而其片面的认为国有企业和新兴市场经济体拥有如此强的竞争力主要源自其背后的整个国家的支持, 使得这些国有企业获得补贴或者拥有垄断地位, 对发达国家私营企业造成不公平竞争。因此其在提出竞争中立原则为保障公平的市场和竞争环境, 以便能有效的对国有企业的行为进行限制, 保持欧美等发达经济体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二、OECD 制定的竞争中立规则

OECD是对竞争中立研究的最为深入、详细的国际组织, 其在2012年报告中明确竞争中立的定义: 当经济市场中没有经营实体享有过度的竞争优势或竞争劣势时, 就达到了竞争中立状态。其制定了竞争中立制度的的基本内容架构并将竞争中立原则分4个部分: ( 1) 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和促使国有企业经理、董事和政府所有者利用这些竞争优势的激励机制; ( 2) 打击竞争优势的国内途径; ( 3) 可供竞争机构用以应对SOE反竞争实践的途径; ( 4) 有助于促进竞争中立的措施。2其报告中指出构建竞争中立原则的根本目的在于消除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之间不对等的资源分配机制, 以便双方可以在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中展开竞争。

国有企业享有优势的竞争地位主要原因有: 首先国家给予完全补贴和各种优惠政策, 这直接或间接的降低了企业的经营成本, 提高了其竞争实力。其次国有企业在主导的产业中占据优势地位, 把持着产业链中最重要的环节, 最后国有企业的股份一般被“锁定”, 又没有信息披露义务, 因此其控股权很稳定, 导致其在制定价格的时候无需考虑股本、成本等因素。因此产生竞争中立原则, 要求政府在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的竞争市场中保持税收中立、信贷中立、规则中立、披露国有企业的经营成本等, 保证国有企业与私营企业的利润率具有可比性、保证国有企业的价格形成方法与其实际成本相对应。OECD提出了三种维持竞争中立原则的基本途径: ( 1) 竞争机构对立法机构进行游说, 使其改变政策, 处于中立状态。 ( 2) 竞争法途径: 立法机构事先制定详细的竞争立法的方式来确保竞争中立, ( 3) 综合立法途径: 通过政府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进行协调与合作的方式来来打击不正当竞争行为, 以期实现竞争中立的目的。

三、竞争中立国际化规则对我国的影响和对策

竞争中立的核心是确保市场主体公平竞争, 国家在竞争环境中处于中立地位, 虽然我国没有相应的制度框架, 但是竞争中立却与我国进行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一致的, 我国企业想要走出去, 就必须使政府庇护下的国有企业变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去参与竞争。目前相关竞争中立规则的制定大多是以澳大利亚、欧盟国内法规为基准, 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验而制定的, 因此要使竞争中立规则的制定更符合我国的现实情况并转变对我国的不利规则, 就需要我国积极主动的参与当前国际组织和区域协定如OECD、TPP关于竞争中立规则的研究和制定, 尽早掌握规则制定的话语权, 力图使其能够反映与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诉求, 以体现“有区别但共同”的发展原则, 使得竞争中立对中国的压力转变为中国经济改革的动力。

参考文献

[1]古祖雪.国际造法:基本原则及其对国际法的意义[J].中国社会科学, 2012 (2) .

[2]王婷.竞争中立:国际贸易与投资规则的新焦点[J].国际经济合作, 2012 (9) .

现代城市中立体绿化的探究 篇6

关键词:城市,立体绿化,空间

伴随着城市化水平的逐步提高, 城市人口密度与日俱增, 在城市横向与纵向空间建筑物不断地拓展蔓延, 城市的绿化空间也变得越来越有限, 绿化用地与建设用地间的矛盾与冲突愈加突出。因而, 在打造城市地面绿化的同时, 要加强城市立体绿化的建设, 这样才能有效地增加城市绿化空间的范围与面积。

1 城市空间立体绿化出现形成的背景

1.1 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大与城市绿色空间的匮乏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稳步提高, 城市的建设规模也随之迅猛增长。城市规模发展的主要特征是建筑高度的提高、建筑密度的增加以以及城区建筑范围的扩大, 造成了城市生态的日益恶化, 而城市空间的绿化建设却严重滞后。根据相关资料显示, 我国城市空间绿化覆盖率的平均值约为20%, 只有102座城市的绿化覆盖率达到了25%, 城市空间绿化发展的水平同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但目前为止依然没有哪个城市的空间绿化覆盖率达到60%, 多数城市的人均绿化占有面积没有达到6m2, 上海市仅为1.5 m2, 天津市仅为2.4 m2, 即使是城市绿化率较高的珠海与深圳, 人均所占有的绿地面积也仅分别是28 m2与37 m2。国内外的生态学家普遍认为, 城市环境中, 绿地面积占城市面积的比重在30%及以上时, 城市空间的生态环境才能得到有效的改善与调节, 占比在50%以上时才是较好的居住环境;人均所占有的绿地面积在40 m2以上时, 才可以自动地调节大气中氧气与二氧化碳的平衡。

1.2 有限的绿地面积不足以实现城市的生态平衡

作为在净化城市环境全部的有效性方式中唯一一种自然更新的方式, 城市绿化建设的水平决定着城市是否得以科学持续地发展, 因此我国相关部门规定到2015年城市绿化率达到32%, 2020年城市绿化率达到37%。

扩大城市绿化面积的方式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是一种切实有效的方法, 但是我国的城市用地却十分有限。根据调查可估算, 我国城市建筑用地占地、道路用地占地、绿化用地占地的比例分别大约是:各种类型建筑占地约75%、道路占地约20%、城市绿化占地仅约为2%~5%。从上述数据可知, 扩大绿地面积的方式有限, 很难实现城市环境的生态平衡目的。于是为使有限的绿地面积生态效益得以切实的增加, 扩展城市新绿化空间, 就成为了城市空间绿化的关键课题, 立体绿化也就应运而生。

2 立体绿化的内容与概念

立体绿化是相对于平面绿化提出的。平面绿化是以草坪作为主要绿化要素进行的城市空间单层或者双层的地面绿化, 这种绿化方式并没有最大化绿地的生态效益, 同时也不足以切实有效地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而城市空间的立体绿化能比较好的解决这个问题。立体绿化是指运用园林科技与现代建筑的各种手段, 对城市绿地的上部空间、一切构筑物与建筑物所构成的空间进行多形式多层次的美化、绿化, 以使最大化绿地生态效益的目标得以实现, 拓展开发城市的绿化空间, 尽量提高城市的绿化量, 以实现城市环境得以美化与生态环境得以改善的目的。城市空间立体绿化的基本内容是:地面绿化草本、灌木与乔木的复合式群落;构筑物与建筑物空间的美化绿化 (阳台绿化、室内绿化、天台绿化、屋顶绿化以及墙面绿化) 。

3 立体绿化对城市的环境效能

3.1 地面绿化的草本、灌木与乔木复层群落对环境的效能

当下, 以点景树+大草坪或者花卉+大草坪的绿化手法作为城市空间的主要绿化方式为代表的现代化城市空间绿化思潮比较泛滥, 将少种树、多种植草坪看成水平高、设计新、洋化的典范加以推崇。但是, 这同我国的城市空间绿化以环境治理形势严峻、绿化用地相当紧缺的实际要求不相符, 并不能实现最大化有限城市绿地的生态效益。绿色植物生态效益主要是通过光合作用 (释放氧气与吸收二氧化碳) 、吸收有毒的各种气体尘埃、水分蒸腾以增加空气的湿度、降低夏日的气温、吸收噪声等方式实现的, 而上述的各种方式主要通过植物的叶片完成, 所以单位绿地的叶面作为最为核心与关键的要素决定绿色植物生态效益的高低。由此可知, 要想增加绿色植物生态效益, 就要增加植物的叶片面积。草本植物、灌木、乔木的叶面面积有着相当大的差距, 乔木的叶片面积可以达到其树冠的投影面积的20倍上下, 而灌木的树叶面积仅仅5~10倍左右, 草本植物的更小。

因此, 在城市绿色空间的园林植物中, 大型乔木生态效益要远远高于灌木以及草本植物。由草本植物、灌木与乔木组合而成的复合式结构绿地, 在生态效益上要明显大于单层或者双层的结构绿地, 面积相同的城市绿地, 草本植物、灌木与乔木相结合所形成的生态效益, 是单层草坪所形成的生态效益的几十倍。同时若城市绿地空间内的绿色植物类型较单一, 比较容易引起病虫害的发生与蔓延。比如一些城市已经发生过的草坪黑虫现象, 大量的害虫啃食着城市绿色空间中的草坪就是一个警示。因此, 要充分发挥城市绿地的生态效益, 实现有限绿地的生态效益最大化的目的, 就应尽量多使用生态效益高的园林植物, 建成草本植物、灌木与乔木相结合的复合式结构群落, 同时提高对城市园林植物管理养护水平, 切不可不切实际地在城市绿化的打造中大量使用草坪。

3.2 建筑空间绿化对城市的环境效能

事实已经证明, 城市在经历了已有绿地的改造增效后, 再开发可以产生较大生态效益的成片城市绿色空间变得相当困难。城市的各种河道护坡墙、挡土墙、围墙以及所有的构筑物与建筑物的室内、阳台、天台、屋顶、外墙等建筑空间都可以用于城市空间的美化与绿化, 使城市的绿化量得以增加、极大提高绿化率极具潜力的空间。

4 建筑空间的绿化关键技术

4.1 墙面绿化

墙面的绿化一般利用植物所具有的钩刺、卷须、缠绕、吸附等攀援的特性, 让其依各种空架与墙面进行发育生长以实现美化与绿化的目的, 其对技术的要求比较简单。为了使可依附墙面生长发育的绿化植物种类更加多样化, 就要解决好墙面固定的问题。相关机构已研究出多达7种的固定方法, 可以在各种立柱与墙体上应用, 有着价格低廉、经久耐用、结实牢固等特点, 给墙面绿色植物的多样性选择创造了条件。

4.2 天台和屋顶绿化

天台绿化与屋顶绿化同地面绿化有着一定的区别, 其绿色植物是完全种植在人工的地基上 (屋顶楼板) , 植物种植所使用的土壤是由人工合成的, 而这种人工合成土是和大地相隔绝的。因此天台以及屋顶的绿化受建筑的承重结构、屋顶排水与防水的构造、对合成土壤的适应度以及植物种植的技巧等因素的影响较大。我国的许多地方已经开始对这方面的研究, 技术也日渐成熟, 可以实现高质量绿化、成本低、见效快的效果, 并已经有了比较多的成功范烈。例如香港艺术中心、太古城等天台花园, 贵阳商场与成都饭店等建筑物的屋顶花园。各个城市可以根据自身独特的情况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并且试点推广。

5 结语

立体绿化力求最大化城市空间中有限绿地的生态效益, 建筑空间的绿化使城市的绿化量得到大幅度地提高, 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立体绿化是城市绿化发展趋势的代表, 其发展必将让城市绿化达到一个新高度, 在建设较好生态环境的花园城市过程中, 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韩宝娟.北方城市立体绿化应用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1

浅谈可罚的中立帮助行为 篇7

一、中立的帮助行为概述

所谓中立的帮助行为, 是指外观上无害, 客观上对正犯行为、结果起到促进作用的行为, [1]其具有如下特征:一是从表面上看属于日常生活行为或业务行为, 其本身并不被法律所禁止;二是行为主体并不追求非法目的, 主观上没有犯罪意图;三是客观上为他人的违法犯罪起到了帮助或促进作用。其与帮助行为的区别只在于主观上是否有与他人共同犯罪的故意。

对于中立的帮助行为采用限制处罚的原则, 在国内外理论界已形成共识。研究中立帮助行为的目的就是为了将可罚的与不可罚的中立帮助行为区别开来, 以在国民自由与法益保护之间取得平衡。这就涉及到中立帮助行为的可罚性基础的问题。

二、中立帮助行为的可罚性基础

中立帮助行为理论起源于德日刑法, 自该理论产生起至今, 其可罚性基础在国内外都是极具争议的问题, 理论上观点纷呈。

(一) 国外理论争议

主观说认为, 行为人要成立帮助犯以存在帮助的故意为必要, 并且这种故意还应是确定的故意, 即行为人在主观上认识并且确定他人要实施犯罪, 而非可能实施犯罪。最近的主观说认为, 行为人不仅要知道他人的犯罪情况, 还要有促进他人犯罪行为实现的意思。

客观说立足于中立帮助行为本身来探讨其可罚性, 在其内部又有不同的观点, 社会相当性说认为中立帮助行为与帮助犯的界限就在于, 其是否属于正常的、被社会所接受的行为;职业相当性说在社会相当性说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结合中立帮助行为涉及到的各个职业领域, 对社会相当性的判断标准进行细化;利益衡量说主张在帮助者的行为自由与其可能侵害的利益之间进行衡量, 以限制处罚的范围;义务违反说则将违反义务作为对危害结果进行归责的要素。

折衷说认为, 没有哪一种行为天生具有可罚性或不可罚性, 确定中立帮助行为的处罚界限, 要同时兼顾主观方面与客观方面, 通过帮助者的行为目的、对犯罪行为的认识可能性、与犯罪行为的关联性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二) 国内学者观点

我国的刑法理论对中立帮助行为的关注较晚, 研究成果也比较匮乏。张明楷教授认为, 应当通过综合考虑正犯行为的紧迫性, 行为人 (帮助者) 对法益的保护义务, 行为对法益侵害所起的作用大小以及行为人对正犯行为的确实性的认识等要素, 得出妥当结论。[2]黎宏教授主张, 中立帮助行为是否成立帮助犯要进行事后判断, 与没有该中立帮助行为的情形进行对比, 看该行为是否增加了法益被侵害的危险或者强度。[3]学者陈洪兵则认为, 帮助行为性是客观判断的问题, 不应掺入主观归责的因素, [4]从行为所制造的危险、所要衡量的利益及是否违反注意义务等方面进行综合判断。

三、我国关于中立帮助行为的刑法规制

在我国的司法解释中, 大量的中立帮助行为被作为共同犯罪处理, 涉及生产、销售伪劣商品案件、危害食品安全案件、侵犯知识产权案件、利用网络实施的犯罪案件等领域。只要帮助者主观上明知他人实施某种犯罪行为, 客观上提供了资金、账号、发票、场所、原料、网络技术支持等便利条件, 就成立帮助犯, 而不考虑这些行为的日常生活性与业务性以及与犯罪行为之间的关联性。这种规定更多的是出于打击的需要, 没有进行区别对待, 其合理性仍需思考。

《刑法修正案 (九) 》新增了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 将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犯罪仍为其提供帮助, 情节严重的行为规定为犯罪。与之前在司法解释中将此类行为作为共同犯罪不同, 《刑法修正案 (九) 》将其规定为单独的犯罪, 并且要求情节严重方能构成犯罪, 刑期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在量刑上与共同犯罪相比也有很大的差别。笔者认为这种立法上的取向是值得肯定的。期待今后的立法中, 我国关于中立帮助行为的规制更加合理、更加科学。

参考文献

[1]陈洪兵.中立的帮助行为论[J].中外法学, 2008 (6) .

[2]张明楷.刑法学 (第四版) [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1:385.

[3]黎宏.论中立的诈骗帮助行为之定性[J].法律科学, 2012 (6) .

上一篇:地方资源特色下一篇:职业院校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