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整合电子技术

2024-09-27

信息技术整合电子技术(精选11篇)

信息技术整合电子技术 篇1

1 前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人们的生活、学习与工作都离不开计算机网络, 目前我国各级医院正广泛用医院综合信息管理系统, 因此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已成为胜任工作与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必备条件。信息技术与 职业技术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整合, 丰富了信息技术课程内容, 增加了信息技术课程的作用。信息技术与职业技术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整合要求以先进 的教育理念为基础, 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核心, 将信息技术作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工具, 让学生在这种教学资源的环境中自主学习。整合后的职业技术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改善了传统 以教学为核心的教学模式, 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通过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 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2 职 业技术学校信息技术课程 的性质

在职业技术学校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计算机基础知识必修的基础课程, 是职业技术学校各类专业学生必须学习与掌握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公共课程。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课程 的学习, 能够学习与掌握有关计算机软件、硬件、网络等计算机信息技术中的基础知识与概念, 了解计算机的基本构成原理、组成结构以及计算机的应用。 例如: 了解计算机发展历史、计算机硬件 (鼠标、显示器、机箱) 、计算机系统软件、计算机硬件系统 (输入设备、输出设备、存储器、运算器、控制器) 、计算机系统的概念、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二进制、十进制的算法、数据库的 了解、计算机网络应用、互联网 (Inter- net) 的基本概念与操作计算机常用的操作系统 (Windows XP、Windows 7) 、计算机办公应 用软件 (Word、Excel、Power point) 的操作与应用等。由此可见, 开设职业技术学校信息技术课程, 学生不仅学到了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 还掌握了一定的关于计算机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 能够满足信息时代医疗卫生人才发展的需求, 为学生将来到医院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3 职 业技术学校信息技术课程 的教学现状分析

我国职业技术学校信息技术课程以计算机理论基础知识学习为主。例如, 计算机科学的数学基础, 这些理论基础知识对早期计算机科学人才的培养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然而,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 互联网络的快速发展与信息时代的到来, 传统的计算机科学技术已无法满足现代信息技术课程的广泛内涵。信息时代强调的 不仅仅是计算机理论知识, 更多的是利用计算机获取各种信息与对信息的分析与处理的综合能力。现代职业技 术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目标主要有四点: ①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与爱好, 为学生未来计算机的深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②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技术能力, 学生只有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 才能更好地提高信息素养; ③培养学生信息技术学习意识, 让学生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在学习中都能够熟练地搜集信息、寻找信息、整合信息, 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综合素质; ④培养学生对信息系统社会性的学习, 使学生了解与熟悉计算机信息系统在社会中应用的作用与意义。

职业技术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目的不仅是教学生计算机相关的基础知识, 更多地是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要求学生能够正确理解与认识信息技术知识, 并且能够熟练掌握与运用信息技术。传统的职业技术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已无 法达到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目标, 虽然现有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有所改善, 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信息技术教学质量, 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①教学条件的限制。近几年, 由于信息技术发展迅速, 职业技术学校扩大招生规模, 而教学硬件设备没有更新, 使信息技术教学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②网络信息技术教学资源少。 由于网络上关于信息技术的学习资源大部分都是面向社会群众的, 内容相对简单、易懂, 没有或者很少有真正适合医疗卫生类职业技术学校学生信息技术学习的较为全面、系统 的学习资源。③教学时间少。在职业技术学校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存在着 教学内容过多, 而教学时间较少的现象。由于学生信息技术学习起点不同, 导致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学习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学生普遍缺乏信息技术学习兴趣。而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让学生很难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学习与掌握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 因此, 也无法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综合素养。

4 信 息技术与职业技术学校信 息技术课程整合的策略

课程整合是指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 并使系统各个要素发挥出最大效益。我国信息技术与职业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整合起步时 间较晚, 课程整合处于一种较低的层次, 信息技术只是一种辅助教学的工具。近几年来, 笔者结合职业技术学校信息技术课程的实际情况, 对信息技术与职业技术学校信息技术课程进行有效整合策略做了一些探索与研究。

4.1 信息技术专业课教师进行信 息技术培训的策略

是信息技术 教师缺乏 现代信息 技术教育理论知识, 信息技术素质不高, 是信息技术教育难以充分在教学实践中发挥其作用的重要因素。所以加强信息技术教师的培训是 非常必要的。向信息技术教师传授现代信息 技术教育理论知识, 让信息技术教师认识到信息技术用于教学的必要性, 转变教师信息技术教育观念。观念是在生活与工作中逐渐形成的, 所以观念的真正转变也要经过生活与工作才能完成。

4.2 信 息技术 “适时 ”、“适度 ”用 于专业课教学的策略

在职业技术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 合理应用传统教学模式的同时, 还应积极引进现代先进的教学设备, 将二者融合实现信息技术教学的整体优化, 使学生在相同的时间内能够掌握更多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信息技术的整合就是利用最少的时间, 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因此, 信息技术专业课教学要遵循“适时、适度”的原则。

4.2.1 信息技术“适时”性原则

在职业技术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 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 能够让学生看清计算机结构、工作原理等, 这样比教师在台上讲的效果要好得多, 也便于学生记忆。因此, “适时”的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 可以有效突出信息技术教学重点, 提高学生信息技术学习兴趣, 降低学生信息技术学习难度。

4.2.2 信息技术“适度”性原则

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中, 将职业技术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 结合现代先进的教学手段从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出发, 坚持“适度”性原则, 有利于增加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接受程度,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效调动学生信息技术学习的积极性,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思维潜力, 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5 结语

信息技术与职业技术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整合是现代教育改革的重点内容。信息技术与职业技术学校信息技 术课程整合有效促进现代教学改革的发展, 实现现代化信息技术教学与学习需求的真正价值。

参考文献

[1]王继斌, 张晓宇, 李成林.信息技术与职业技术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研究[J], 东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技术科学) , 2009, 30 (03) :201-202.

[2]李晓燕, 唐加有, 唐志强.信息技术与职校物理课程整合的研究——少课时背景下职校物理课程改革探索[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22 (06) :128-129.

[3]卞素兰, 尹丽丽, 高素素.信息技术与机械制图教学的整合——信息技术环境下 (机械制图) 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J].考试周刊, 2010, 38 (09) :157-159.

[4]胡春亚, 蔡卫东, 徐立立.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有效性的策略与方法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 2013, 43 (11) :148-149.

[5]贾志斌, 杨巧玉, 胡加圣.职业学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与反思[J].职业教育研究, 2009, 39 (22) :146-147.

[6]曾祥霖, 张绍文, 刘成新.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层次和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 2009, 33 (13) :122-125.

[7]赵丽丽, 谢百合, 董玉琦.银川市中职学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研究[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13 (03) :155-157.

浅析通用技术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篇2

【关键词】通用技术 信息技术 课程整合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3-0176-01

新课程改革所体现出来的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已成为推进素质教育的又一着眼点。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的研究与实施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了良好的基础,使学校教育朝着自主的、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方向发展。作为现代教育工作者如何将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课程教学有机整合,构建符合新教学理念的教学模式呢?对于这个问题,本人结合自己在通用技术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谈几点个人看法。

一、教师教学形式的整合

1.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学科内容的整合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信息资源跨越时空界限的特点,将信息技术融合到通用技术学科教学中来,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与通用技术学科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时代气息;使教师拓展知识视野,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例如在通用技术《稳固结构的探悉》课程的教学中,我们通过上网查询资料,从“永不沉没的船”视频入手,依靠学生对感性材料的直接兴趣,激发学生思想创新,鼓励学生勇敢地动手实践,创作出丰富多彩的作品。

实验表明,课程整合后,学生在通用技术的学科知识、主体意识、实践动手及信息技术素养等方面均得到显著提高。

2.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教学模式的整合

随着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日常教学中我们应该将通用技术教育教学模式与信息技术结合起来,将综合各种教学素材(包括图表、图片、动画等),制作课件,展示动态的变化过程,清楚地讲解结构,形象演示其中某些难以理解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育质量。

二、学生学习模式的整合

网络信息化教育最大的优点是提供了一种学习过程交互化的学习模式。内容选择可以自主化、知识呈现多样化、图文音像趣味化等,减少了理性知识的认知难度,实现了学习过程的个别化、个性化、随机化,提高了学习效率。在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学习模式进行整合这方面,具体有以下几种方法:

1.信息技术作为交流与表达的工具

教师可根据教学的需要开设一些专题或聊天室,如通用技术论坛、综合活动BBS等,可以让每个学生上传作业、综合活动报告,通过网络观摩与学习,让师生通过这一工具进行交流,也赋予学生自由开辟专题和聊天室的权利,使他们在课后有机会对课程的形式、教学的优缺点、无法解决的问题等进行充分的交流。

信息技术还可以作为表达的工具,通用技术的练习及综合活动、研究性报告等都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有关的形式表达出来,达到两者的完美结合。

2.信息技术作为个别辅导工具

利用BBS、聊天室、电子邮件等工具,当学生遇到问题时可以通过发帖等形式向教师或其他学生请教。使用网络资源,可以充分发挥个别辅导式教学和个别化学习的作用,让学生有较多机会接触有关学习内容,保持学习的积极性。

3.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工具

《通用技术》有很多重点、难点内容及各种专业知识,可以让学生利用互联网去搜索答案,获取有关通用技术的专业知识,达到对通用技术知识的内化。如有关专利的知识通过让学生自己利用因特网去搜索有关知识及答案,获取有关专利方面的专业知识。

4.信息技术提供资源环境

学生的综合活动及社会调查需要大量的时间,目前社会调查及搜集素材的最佳途径是通过因特网去了解和搜集有关知识与素材,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及信息加工能力和思维的表达能力。在教学中通常采用任务式教学模式,如让学生上网搜索“多功能手电筒”有关知识,然后填写“调查与记录”表,从而使学生学习有关知识。

三、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整合中应注意的问题

计算机作为辅助手段引入课堂教学,将传统授课方式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要让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教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对多媒体教学手段要提高认识,正确定位。

多媒体技术虽是现代科学技术的骄子,但它在课堂教学中只能起到配角作用,应用的目的是为了“辅助”教学,要从通用技术学科的需求角度出发来使用计算机,而不是为了用计算机而使用。如果过分夸大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以辅代主,势必导致人(教师、学生)为物(现代教学手段)役,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

2.充分考虑学科性质

通用技术课程的实践操作性是无法用其他形式替代的。虽然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使知识形象化、直观化,比如对某些科学实验的模拟都有着不可替代的独到的作用,但动手实践不是能用一个有限的画面或一个活动场景(即多媒体课件)就能解决的。所以在多媒体的运用上一定要考虑学科的性质,不能盲目的滥用。

3.提高自身素质,为多媒体技术恰当应用提供保证。

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掌握多媒体技术、教育技术学,并在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发挥计算机的长处,将现代教育技术有机地融入到自己的教学之中。

总之,以多媒体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为通用技术教学的整合提供了物质平台和理想的教学环境,把传统的通用技术教育教学模式与信息技术结合起来,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 李宝敏、王吉庆.网络教学模式的建构与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0(10)

信息技术整合电子技术 篇3

●积极整合, 引导学生融入技术世界

通过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的积极整合, 学生可以有意识地感受到信息时代技术发展给经济和社会带来的变化, 感受到日常生活中技术的存在;可以更加理性地看待技术, 以更为负责、更有远见、更具道德的方式使用技术;可以以亲近技术的情感、积极探究的态度利用所学技术更为广泛地参与社会生活, 提高对未来社会的主动适应性。

如在讲授《走进技术世界》时, 通过多媒体展现计算机、数码照相机、汽车、神六等图片, 让学生感受技术就在我们身边;展示手机应用的图片, 让学生感受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便利, 通过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分析, 使学生明白技术应用的两面性, 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合理利用网络,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对待、使用技术的态度。

●巧妙整合,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技术课程中, 如果单纯的讲解学习理论知识, 课堂将是非常枯燥乏味的, 所以, 教师应有目的、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使学生产生质疑问难、探索求解的学习动机, 从而激发他们去创造的思索。在教学中, 将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巧妙整合, 渲染课堂气氛, 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 并始终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建立起学习者和认知材料之间的直接联系, 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并进行自主学习的有效方式。

例如, 在讲授《壳体结构的受力分析》时, 课前我利用多媒体投影播放中央电视台《想挑战吗》节目中《人踩灯泡》的片段, 渲染课堂气氛。并进一步设问:人踩在灯泡上, 灯泡为什么没有损坏?参加节目的人有特异功能吗?学生的兴趣一下就提升了, 并展开了积极的讨论。这样一来, 就在学生热烈的讨论中水到渠成的引入到了壳体结构受力分析的探讨, 然后再展示 (自制) 教具, 将三个灯泡成三角形式固定在木板上, 上面放一块木板, 再在木板上方放重物, 检验灯泡的受力情况, 课堂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充分整合, 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的学习过程, 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创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通过一项设计任务的完成, 通过一个技术问题的探究, 激发创造的欲望, 享受创造的乐趣, 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想象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 以及在实践中不断创新的能力, 形成积极、果敢、合作、进取的品质。

如在讲《设计的一般过程》时, 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 设计自己的博客, 将设计的一般过程与网页设计有机的结合起来, 充分利用通用技术的设计方法和信息技术的网页设计技术, 使学生在快乐的建博中, 激发创造的欲望, 既掌握了两个学科的知识, 又享受了建博成功的喜悦, 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技术素养。

●有效整合,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技术课程的学习方式是丰富多样的, 既有个人的独立操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又有观察学习、体验学习、设计学习、网络学习等等。信息技术不仅是学生的学习内容, 而且也是学生的学习工具。而通用技术是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学习中的问题, 教会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两者有效结合, 既有利于学生把技术知识应用于其他科目内容的学习, 也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效率的提高。

●优化整合, 提高整合的针对性

不可否认,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使知识形象化、直观化, 对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每一门学科都有其自身的特点, 技术课程也不例外, 学科的实践操作性是无法用其他形式替代的。特别是通用技术学科, 它的特殊性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比拟的。换言之, 动手实践不是能用一个有限的画面或一个活动场景 (即多媒体课件) 就能解决的。所以在多媒体手段的运用上一定要考虑教学内容的特点, 不能盲目的滥用, 要优化整合, 提高整合的针对性。

信息技术与英语整合 篇4

盖州市东城学校

何义

考 摘要: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拥有创新精神的民族才是最具发展力的民族。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回顾几十年来的中国教育历程,追求片面升学效率的“应试”教育已越来越行不通了。教育要改革,尤其是英语教育要改革,已经是迫切的要求,如何解放思想,开阔思路,把创新性教育理念、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师素质等紧密结合起来,已经成为摆在广大英语教师面前的重要新课题。针对此现状,笔者在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的整合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程整合 误区分析

自国家级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一直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对大量的信息进行吸收、消化、分析、处理和反馈,在学生获得一定的语言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听、说、读、写这几方面的能力,这就使教育科学领域内的高新技术(远程教育、网络教育、多媒体教学等)势必要进入课堂,而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整合问题,也随着摆上重要的地位。

一、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整合存在的一些问题。

1、教学情境创设偏离教学目标

新课程倡导创设情景,结果一些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制作课件上。教师们一味追求在课堂开始阶段用CAI课件、积件播放出与本课学习内容相关的视音频材料即为创设教学情境,如果没有多媒体的支持就感到无所适从,无法创设情境。这样的指导思想下的情境创设就会出现偏离教学目标的现象。针对这种做法,一些教师的看法是,运用多媒体教学应当把主要精力放在拓展视野和教学的思路上,通过信息技术主要是呈现教科书以外的内容,向学生展示在生活中难以观察到的图形,使学生更生动、更丰富地了解教学内容。其实情境的创设可以有多种方式。适当的多媒体材料可以辅助实现创设情境、教师的语言渲染、激发学生想象、生活实例列举等都可以创设情境,总之,只要在创设学习情景时,力求真实、生动、直观而又富于启迪性就可以了。

2、偏重活动形式,而轻视活动效果

课堂中的教学活动要和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密切相关,所有的教学设计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教师在设计学生的活动更要准确地体现教学重点,且能体现出学生在活动参与中的理解、表达能力的培养,活动参与后达到意义建构的程度即活动效果。很多老师存在公开课情节,上到此类的课就生搬硬套某种教学模式,创设情境,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搜索一大堆资料,做成讲稿,一个同学读,一个同学放幻灯片,其他同学演哑剧,形式看上去很多,课堂气氛也很活跃,但教学目的却没有达到,还束缚了授课教师的手脚。因而老师们一定要重效果,而轻形式,整合也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循,应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3、失去航向:重视知识、能力,忽视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在加强对“知识的理解,能力的培养”的要求下,教学实践中教师基本都能做到或有意识做到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的培养,但是对于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却被很多教师忽视。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而在很多的课堂教学中,即使是一些作为示范课的课堂教学中,我们都鲜见情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的导向。课堂的纵深度差,对学生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教书”目的达到了,但是没有完成“育人”的目的。

信息技术是指以各种教学机器为主体的教学手段,包括幻灯、广播、投影、电视、计算机等在教学中的应用。信息技术的现代化经历了视觉教学、视听教学和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CAI)等阶段。对课堂教学的渗透是一个永远不会终止的过程,它的影响包括教学技术观念的现代化和教学技术手段的现代化。

二、面对着学科整合的挑战,英语教师应掌握以下几方面的技术、技能。

1、掌握、利用、制作英语课件。课件的一般意义在于它能够提高讲课的节奏,减少板书的时间,快速而又清晰显示预先设计的问题和参考答案。课件的最重要的意义是要压缩教师的讲述(teacher’s talk),增加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优化教学过程,从而真正体现“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地位。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英语教科书(试用修订本)第一册Lesson 120课Part 4 Look, ask and write,要求学生仿照课本例子制作商务名片(Business Card)。我让全体同学用PowerPoint制作自己的商务名片。这样结合生活实际训练学生,不但增长了学生的知识和兴趣,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而且还促进了学生对电脑中的演示文稿软件PowerPoint有了深入的理解与应用。

2、掌握因特网的信息搜索技术。要在浩如烟海的万维网信息资源中遨游,如果不掌握一定的搜索技巧,上网查资料往往是浪费了时间却没得到期望的信息。教师可用Express Search进行全方位检索,WebFerrt进行自动过滤并离线查询。

3、充分利用电子邮件、QQ、MSN;教师和学生都要学会充分利用电子邮件,提高英语的写作表达能力,它是一种关系到未来生存和发展的学习技能。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上)Lesson 10课Part 1,讲述了露茜发给她在美国的朋友乔的一封电子邮件,主要介绍了仲秋节(Mid-autumn Day)。在学习了这封电子邮件后,我让全体同学模仿乔给露茜回一封电子邮件,介绍一下感恩节(Thanksgiving Day)。此举不仅帮助学生掌握了课本学习要点,还锻炼了学生发电子邮件的技能。

4、建立教师个人网站。教师通过建立个人教学网站,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设计,开发和应用。教师建立个人教学网站将成为一种趋势。

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如果我们充分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英语教学效率将能得到很大提高。

三、我们总结出了信息技术(多媒体)在英语教学中的优势

1、多媒体技术所展现的信息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到,并且形式活泼多样。这种多层次的表现力和多样性的感官刺激,对英语学习来说是非常有效的,也是英语教学中所必须采用的。在这种环境下,学生能产生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并迅速转化为求知欲望,他们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听教师讲课要多得多,并且更有利于知识的保持和迁移。我发现教师采取多媒体上英语课时,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学生对于所学知识记得快,记得牢,有的同学甚至对于非要求掌握的内容也能复述出来。

2、多媒体的另一大优势在于它的交互性

正是因为多媒体对于学生多样化的外部刺激,人机交互也就能毫无疑问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在这个人机交互的过程中,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安排学习进程,独立解决计算机提出的各种问题。计算机还能接受学习者的回答或询问,并及时对之做出判断、评价或提供有针对性的反馈信息。我们知道语言的学习是一个大量练习的过程,教学中要求学生不断地听、说。在中学阶段的英语教学中,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还不强,需要有外人的及时引导和帮助;同时,根据学习能力的不同,在同一时段的练习中,不同的学生可能希望有分层次的练习内容。而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一个教师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要求的。为此,我们可以采用个别化的交互式学习系统。

3、多媒体能够创设英语活动情景,培养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

众所周知,我国学生学习英语往往缺乏一定的语言环境,缺乏语言实践的机会,而实际教学中又往往只注重句型的学习,忽视它的具体应用。因而,不少学生能从原型例子和教材练习中获得固定的、孤立的知识点,但将这些知识迁移到实际生活情境的能力比较差,当他们遇到与之不同场合下的现实问题时就束手无策。而通过多媒体,我们能在课堂上模拟现实生活的情景。

那么,怎样才能更好的将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完美的整合?有专家认为,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是在课堂教学中把信息技术、信息方法、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的一种新方式,绝不是“两张皮”。

四、对如何更好的将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整合提出几点看法

1、目的明确、任务清晰

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整合不是简单的结合,而是将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的有机整体中,成为其有机整体的一部分,其主体是课程,而非信息技术。所以,我们在整合过程中,应以英语课程目标为最根本出发点,以改善学习者学习英语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为目的,把信息技术的应用“毫无痕迹”地融合在课程实施中,最终实现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将传统的接受式转变为主动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实施整合的一切行为,都应围绕课程目标和如何改善学习这个中心,切勿以牺牲课程目标的实现为代价,再增设有关信息技术的新目标或其他目标。

2、内容要适度、点面结合

计算机最具魅力,集图、文、音、像、画、照片等功能于一体,以其信息量大、传递快的优越性而被广大教师和学生钟爱,优化课堂的作用。但不是说因为效果好,就应该“多多宜善”。信息技术要恰当地为课程目标服务,绝不能为使用而使用。在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信息一定要适度,内容一定要有代表性,并留足学生和教师充分交流,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整合。同时,在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时,一定要选择与教材内容相统一的资料,要选那些如何将抽象化为具体、将难点化为易点的资料,切忌牵强附会、驴头不对马嘴等现象发生。

3、惟实双辅:实效、实践双向辅助英语教学

1),是不要搞花架子。要把信息技术辅助英语教学的应用经常化、习惯化,不要只是偶尔在优质课评比中或公开课中使用。2),是要避免计算机辅助英语教学一刀切。计算机确有传统教学工作的一切功能,但是不是说明有了计算机,传统的教学手段都统统抛掉,像录音机、录相机、投影仪、卡片等都不见了踪影,任何一种工具都有它的利与弊,我们要用其长、避其短。3),是要实现真正的人机互动。整合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如果只是把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作为综合资料在计算机里的一种简单演示,就变得毫无价值。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借助多媒体诱发学生的情感活动,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及时关注学生对课堂信息的每一种反应,并积极做出相应的“对答”,使学生受到感染和启示,激发求知欲望。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篇5

一、更新教师观念

现在仍有部分教师为了整合而整合,简单地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混合在一起,没有真正认识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作用和巨大意义,所以应首先更新教师的观念。整合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的水平和质量,不是为整合而整合,不是摆样子。整合不等于混合,信息技术不能成为教师“机灌”的工具,所以强调教师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要清楚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不足,以及学科教学的需求,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完善学习效果,使学生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事,使信息技术成为一种让学生终生受用的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这样的“整合”才能真正有价值,有生命力。

二、提高师生素质

1.信息化时代的教师必须有更高的素质。信息化时代的教师应积极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无法想象一个自身的信息素养不过关的教师如何能够将信息技术和课程进行有效的整合。2.从学生这方面来说,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

由信息的单一化到多元化,由被动接受到自由选择、自主探索,部分学生极易在信息的海洋里迷失,使课堂处于失控状态,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容易导致学生水平的两极分化。所以,信息化教学对学生的学习品质、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不要全盘否定传统教学

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的更新,既要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和创新精神,又要继承优秀的传统经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特别需要关注教学实践层面的问题。

四、合理使用教学课件

1.课件的选择和使用原则应以突破教学难点为根本目的,只有在用常规手段不能很好解决教学难点时,才考虑使用课件,以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顺利突破教学难点。

2.课件在课堂的切入点应以不影响教学过程的真实性、完整性,且符合学生思维的递进性和连贯性为原则,不能随意切入。

3.课件要有科学性。科学性是指整个课件内容是否符合教学内容并突出教学重点,是否符合学科的规律,是否符合心理学规律,是否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其主体是课程,而非信息技术,切勿为使用技术而使用技术,甚至不惜以牺牲课程目标的实现为代价,而应以课程目标为最根本的出发点,选用合适的技术,避免在使用传统教学手段能够取得良好效果的时候,生硬地使用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整合电子技术 篇6

我县中小学教师在近几年时间里先后参加了省教育厅组织的信息技术初级、高级培训与考试。教师利用双休日、假期在县教师进修学校参加培训, 通过培训大部分教师都能够掌握操作系统、文字处理、因特网基础、文稿演示、课件制作等方面基础知识。但是, 通过培训后反馈, 我们发现教师掌握信息技术的水平参差不齐, 信息技术水平较高的教师主要集中在青年教师中, 而这部分教师一般缺少教学经验, 而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信息技术基础又较薄弱, 这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极大地影响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以下, 我就有关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方面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以就教于同行。

一、加强现代教育思想、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方面的培训

学科整合是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 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的课程整合, 可以深化学科教学。信息技术作为最先进的教学媒体, 优于任何其他教学媒体的最显著的特点是交互性, 有了交互性, 就能及时地反馈信息, 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 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进行个别化的时实指导, 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利用信息技术, 可以将知识的表达多媒体化。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知识表现形式, 不仅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产生浓厚的学习动机, 同时也可以提供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 增加获取信息的数量, 延长知识的保持时间, 掌握更多的知识。而无论是是学科教学还是信息技术的运用都离不开教学一线的教师进行信息技术教育的培训, 应该首先针对教师的思想顾虑, 围绕素质教育观进行现代教育思想、观念的讨论, 举例。让教师认识到, 现代信息技术是何等的重要, 对于各类学校来说, 它几乎是实现教学过程改善的期望的第一重要资源环境。其次是针对教师的心理惰性, 强化信息社会和未来教育要求教师必须转化角色的思想认识, 信息社会中教师的角色定位为指导型、伙伴型、科研型、学习型, 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新要求, 必须强化教师这方面的思想认识。让教师认识到现代教师所具备的各种素质, 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现代社会, 教学必须凭借各种教学技术, 在教学中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大多数教师对于各种信息技术的运用目前仅仅凭靠经验, 很盲目, 经验是很重要, 但是在日益复杂的信息技术教学环境中, 已有的经验已经远远不够, 教师要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就必须按现代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原理设计、组织、实施教学。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中, 软件的开发、媒体的选择与优化组合、教学策略的制定、教学效果的评价, 教学设计是核心, 教学设计是解决一系列复杂问题、寻找最佳解决方案的过程。

二、学科教师应掌握的信息技术技能

近两年来我一直在思考, 作为新时期的教师, 其信息技术技能到底应该掌握到什么程度呢?是重技术, 还是应该重应用?尤其是在多媒体计算机与网络飞速发展的今天, 且不说家庭电脑的普及, 在学校里也基本上做到每个办公室都配有电脑, 并且连通了网络。如今网络中海量的信息资源, 每天呈几何级数字增长着, 我们是否能够运用自如, 是否能够找到自已需要的信息呢?这应该是当前教师基本信息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吧!另一方面, 现代的通讯方式, 网络环境交流平台, QQ、MSN、BBS、BLOG、FTP等, 教师们是否在利用这些为我们的学习、工作服务, 是否提高了工作效率呢?再有, 利于网络资源的研究性学习、Intel未来教育学习方式、项目学习方式、综合实践学习、webquest、Big6等新型的学习方式, 教师否了解, 是否尝试在教学中使用呢?我想:计算机培训不仅仅是为了学习使用flash、autherware等几个工具软件, 更重要的是要力足于应用, 使教师了解网络学习的基本方法, 提高教师利用网络学习的能力, 进而利用网络开展教学与研究工作。

三、认清学科特点, 加强信息技术培训的多针对性

每个学科都有它们各自的特点, 对于不同的学科, 需要教师使用的信息技术的内容也有所不同。如数学教师掌握几何画板尤为重要, 而对于语文教师来说, 几何画板较文字处理的作用要小得多。此外, 对于不同的学科, 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方法也不可能相同, 各学科的教师应该能够根据本学科的特点设计教学。要培养教师的这种能力, 而将不同学科的教师集中起来进行同一形式和内容的培训显然是不妥的。因为这样培训没有针对性, 使用案例也不能照顾到所有学科的教师。如果受培训的教师只是将所学到的方法生搬硬套到自己的教学中将起到不良的效果。因此, 应在培训时将各科教师分开教学, 这样才能针对这一学科的特点, 为本学科的教师量身定做培训方法, 培训内容, 使教师能够较快的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教学, 从而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四、信息技术培训必须解决教师教学中的问题

大多数教师在信息技术培训时, 都带着自身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与任务, 有一个预期目标, 想将信息技术技能与教学应用到达一定的层次, 期望培训内容的实用, 期望训练信息技术技能技巧, 特别是期望以信息技术在所关注的某学科教学中如何设计、开发、应用、评价等具体问题为中心, 而不是以信息技术本身为中心开展培训活动, 所以教师训练信息技术的过程就是一个对期望解决的实际问题与目标进行一系列探索与寻求解决的过程, 实际上是一个教师本人、培训伙伴与培训指导者组合进行用信息技术解决学科教学实际问题的行动研究过程。

在培训过程中, 培训指导者必须围绕与迎合教师本人的实际问题与预期目标设计一系列具体任务, 在有交流协作与指导的前提下, 规定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完成具体任务的时间, 这种以教师本身教学问题为中心的任务驱动训练方式能大大提高受训教师的培训兴趣与实践。

五、采取更加灵活、多样的信息技术培训方法

信息技术整合电子技术 篇7

一教材分析

本课我所教授的内容为《企鹅英语简易读物》中的《海底两万里》, 本书共分为七个章节, 每一个章节从不同的侧面为我们描述了主人公在不同的海域所经历的风险。本书虽为简易读物但改编者还是用适合初中生阅读的地道的英语表达为学生展现了丰富的海底世界以及海底冒险经历。通过阅读, 我们既可以学到原汁原味的语言, 还可以一起分享凡尔纳丰富的想象力。

1. 教学目标

第一, 知识与技能。语言连贯、流畅的朗读作品, 学习地道的英语。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技能, 使学生能用所学语言概括出章节梗概。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能分组合作并概括出一个章节的故事大意, 并以书面的形式表达出来。

学习策略:使学生能利用网络资源查阅、分析、整理信息。

第二, 过程与方法。利用网络平台并辅助电子白板技术, 通过观看电影片段, 有声阅读作品, 总结各章节梗概, 上网搜索相关知识并资源共享, 设计未来展示创意等一系列活动, 建构知识体系。

第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体会英语学习的乐趣,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树立创新意识。

2. 重点、难点

重点:阅读作品, 理解各章节大意, 整体感悟作品, 理清脉络;利用网络资源, 提取有效信息。

难点:由于作者丰富的想象力, 因此作品所涉及的领域范围较广, 包括生物、地理、科技、历史等。这对于初二的学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因此我利用信息技术拓展教材内容, 感受作者的想象力、创新精神, 激发学生自身的想象力, 设计为未来, 利用电子白板展示创意。

二教学设计

1. 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阅读欲望

欣赏《海底两万里》中主人公步行海底世界的精彩片段。真实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此时学生的情感处在“兴奋”状态, 对海底世界充满好奇, 思维处在“爬坡”状态, 为阅读做好铺垫, 促进了探究的进行。

2. 阅读作品, 概括章节大意, 理清脉络——利用网络平台, 电子白板突破重点

活动一:分组合作, 有声阅读, 总结各章节大意。将学生分成七个不同的小组, 分配给每一小组读一章节的内容, 这样分工合作, 在一节课里, 我们即能够完成一本书的内容。“语感阅读法”强调以读为本, 读听结合, 形成语感;分级加量, 促说带写。出声朗读是很好的读听结合的过程, 学生通过大量的出声朗读会逐步形成英语语感。同时提供相应章节的音频、电影视频资料, 听读结合, 为学生提供多渠道的语言输入途径。图、文、声、像并茂使阅读生动活泼, 从视觉、听觉上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生学起来自然兴趣盎然。然后自然过渡到小组共同学习, 讨论章节故事梗概。

活动二:上传信息, 资源共享。利用网络平台, 各小组利用关键词上传各自阅读章节的故事梗概, 其他组成员可以在线阅读。从而完整的理解作品内容。信息技术的使用使资源得到共享, 提高了课堂效率。

这是第一组学生在电子白板上展示他们的章节梗概, 图像方式的展示能使学生更好地抓住文中的时间顺序, 空间顺序及逻辑线索, 更利于理解作品内容。各小组以故事接龙形式理清了作品脉络, 同时一个小组的两名同学在画航海路线。

活动三:勾画航海路线。航海路线贯穿了整个作品, 对航海路线的掌握情况可以从侧面反映出学生对作品内容的理解程度。在此我借助了电子白板技术, 学生在电子白板上清晰、直观的勾画出航海路线, 从而突出了重点, 突破难点。促进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达到了整体认知、整体感悟, 增强了课堂的实效性。

3. 拓展教材内容, 上网搜索, 提取有效信息——利用网络资源突破难点

为了进入深入的阅读和相关知识的探索, 从而体验探究性学习过程。作品中提到了大西洋、太平洋、地中海、潜水艇、海洋动物、植物等丰富多彩的内容, 涉及航海、生物、科技、历史、地理等多方面的知识。在学习了作品内容后, 如何使学生学会从不同方面欣赏作品, 拓展教材内容, 利用网络资源是突破这一难点的最佳途径。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 设想“如果我是生物专家, 我将研究并保护以下生物资源”上网查询相关内容并做成幻灯片, 进而对作品的理解更透彻了。在网络氛围下师生、生生、人机间的互动变得更加的丰富与灵活, 突破了传统课堂的平淡与单一。在交互的环境中, 学生们学会了分享与沟通。

4. 设计未来, 展示创意——电子白板辅助突破难点

作者凡尔纳的惊人之处不只是他写的夸张, 动人而精彩的小说, 更惊人的是他作品中蕴含的丰富的想象力、创新性和预见性。凡尔纳在《海底两万里》中塑造的鹦鹉螺号潜水艇, 与作品发表25年后人们制造的潜水艇大同小异, 在今天依然让人感叹不已。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新精神呢?在本课我们让学生借助网络资源设计未来, 利用电子白板展示创意。

在本环节中, 学生在网上查询资料后思维被激活, 有的设计了“抗震房屋”, 利用电子白板的拖放功能, 房子戴上了翅膀, 有的设计了“空气净化器”, 还有的设计了“神奇的纽扣”在白板上的勾画与标注充分展示着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提高了视觉效果, 更激发了学生们的兴趣。电子白板能实时记录, 保存教与学的全过程, 我利用这一功能保存了学生的作品, 作为一份礼物送给学生, 达到了传统课堂无法达到的效果, 送给学生一个惊喜, 使学生们充分体验了英语学习的成就感。电子白板让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实现了积极的互动, 突破了投影屏幕上的“一成不变”, 使我们的英语课堂更具多样性与创造性。课下有的学生在博客中写道::“与凡尔纳的对话, 想与凡尔纳交换自己的想法, 来完善自己的创意。”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给学生一些权力、一片空间, 让他们自己去选择、向前探索。

三课后反思

第一, 网络资源在阅读指导课中的作用显而易见, 扩大了学生的英语语言知识量及信息量, 使学生对作品的体会、利用网络具体化了。

第二, 电子白板中独有的拖放功能、及时反馈功能、涂色和拉幕功能, 提高了视觉效果, 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网络与电子白板的结合优化了英语课堂教学结构, 活化了课堂教学活动, 调动了学生多元智能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第三, 巧抓意外, 即时生成。在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中随时有可能产生学习上的意外, 教师要耐心倾听, 顺应学生的思路, 并调整预设, 根据现实情况, 运用自己的教学底蕴, 教学智慧灵活驾驭, 让课堂在不寻常中生成精彩。

今后我将不断反思改进, 为英语阅读教学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 做出更多的探索。

浅析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篇8

一、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认识和理解

信息技术是指信息的存储、获取、交互、传递以及处理等技术, 它的核心是指应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校园网和因特网等服务于课程教学, 以实现课程内容的探究性学习。课程整合是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和手段融合到课程中, 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 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改善教与学的效果, 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各种教学资源和教学要素的有效结合, 同时将教学理论、方法、技能与多媒体信息技术很好地结合起来,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保持同步, 它立足于课程内容改革, 目的在于建立各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 以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二、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首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就是要改变传统教学结构, 所谓教学结构是指在一定的教育观念、教学理论指导下, 在时间、空间方面等环境中展开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 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就是要把学生由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处理的主体、知识结构的主动建构者, 即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是课堂的主人。比如, 教学计算机时, 教师在上课前一天布置教学任务, 利用网络多媒体信息环境有针对性地对教学内容设疑并提出要求, 当然还要提供充分的资源供学生分析、处理、加工, 然后学生再根据自身的需要加以充分的利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分析程序, 找出规律。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探究学习, 教师巡视, 发现问题及时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并给出正确结论, 学生再进行理解分析。最后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作进一步陈述, 教师做总结性点评。学生课后还可以利用网络多媒体环境与教师作进一步交流。由于学生可以在多媒体交互的环境下自主探索学习,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必将得到关于信息技能方面的学习与锻炼, 从而能较快地成长为既有创新精神又有很好信息素养的新型人材。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培养21世纪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强调创新型人材的培养, 事实上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创新的过程。只有教学整合不断创新, 才会使创新型人才得以不断培养。

我在教学中发现, 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其中一个有效的途径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多媒体信息技术服务于教学, 利用丰富的多媒体信息技术营造一个生动、自主、平等、互动的良好学习氛围。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自主探究理论知识, 在实践操作中自主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增强学习自信心, 最重要的是, 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和创新的能力。

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为教学提供了最理想的教学环境

创新能力和信息技能是我们培养新型人材必需具备的两种重要的能力素质。这两种能力素质的培养需要有较高要求的良好教学环境的支持, 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正是创建良好的教学环境的有力保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 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激发学生的情感与激活学生的思维所做的必要教学准备。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能力,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和知识结构的主动建构者。

五、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施方法

通过在教学过程中的不断摸索和探究, 我认为要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做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一) 教学活动前的准备工作

1.教师方面

首先,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 在深挖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方案的基础上, 把信息技术引入课堂, 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信息技术搜集、整理并组织上课所需的教学资源, 为学生搭建和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其次, 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并提前布置学习任务, 让学生做好上课前的准备。

2.学生方面

首先, 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提前预习并根据自己的情况自学。其次, 学生要针对相关的教学问题, 在网络上查找自己需要的信息, 学会处理、分析和加工这些信息, 利用资源平台自主探究有疑问的知识, 若还有疑问, 可以到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或教师答疑。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提高了信息素养。

(二) 教学活动中的实施方法

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教学结构和方法, 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教师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平台, 特别是信息技术与网络多媒体资源、教学课件资源等, 让它们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这里特别强调的是师生间的互动。教师应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欲望, 如采用“任务驱动”和“行为导向”等教学方法, 引领学生一步步进入教师所设计的每一个教学环节。

(三) 教学活动后的测评与拓展

教育专家指出:“真正的自主学习必须在教学活动后学生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在教学活动后, 教师应适时对学生作品进行点评和总结, 要指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解答学生的问题, 帮助他们分析和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并提出良好的建议。测评时, 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在已搭建好的资源平台上进行师生互评、生生互评、评学习结果、评学习过程、评学习方法。信息技术引入课堂, 能与教学很好地整合, 特别是网络多媒体教学的互动性, 使教学评价能快速展现在教师和学生面前, 对于交流探讨、纠偏补错、拓展学习内容有着传统教学无法达到的强大优势。所以教师一定要在教学活动后进行有效的测评与拓展。

浅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篇9

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通过学科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这终将成为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随着世界科技的飞速发展,国家对教育的巨大投入,实施现代化教育的手段已日臻成熟。就我们江苏而言,各级各类学校均配备了多媒体教室,尤其是中学,相当多的教师已配备了笔记本电脑,加之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对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考核力度的加强,特别是最近几年毕业的年青教师,他们已具备相当的信息技术水平与素养,从而有力地保证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可能性与可行性。

如何实施二者之间的有机整合?从实际出发,还存在很多要解决的问题。

●资源是瓶颈

教育资源虽然很丰富,但利用率相当低,仅从教与学的角度来讲,真正从学习规律的角度去设计的课件却不多,大多数的课件是在低水平地重复建设。此外,尽管有很多公司投入教育软件的制作,但它的首要目的还是要盈利,这无疑会给各类学校运用信息技术加上沉重的负担。笔者认为需要国家拿出教育投入的部分资金来投资建设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其实中央电视台的许多节目都是很宝贵的教育教学资源,可惜我们无法使用。

●认识欠力度

旧的教学模式难以取舍,加之教师担任繁重课务,应付上课、考试、改作业就要花掉很多时间,无暇考虑课程整合。少数教师觉得用原来的教学模式同样能上好课,觉得没有必要花那么多的时间进行教学设计,课件的制作,从而出现了人人都知道信息技术对课程教学作用大、效果好,而事实上又不去主动参与实践,使得宝贵的硬件资源和信息资源束之高阁,成为学校、个人的一种摆设。长此下去,必将贻误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理解新内涵

课程标准在提倡课程整合、新的教学理念的同时,并没有抛弃以往课程中先进的和优秀的内容,它是一个扬弃的过程,既保留了传统的优势,又强调了新的理念和策略。有了课程整合的意识,才能在每一课、每一科、每一个教学场所有所作为。

课程整合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目标,是对我国长期以来中小学学科本位课程设置与教学的改革与创新。说实话真正能理解整合、懂得如何去整合的人不是很多,真正在教学中整合得很好的人更是少而又少的,到现在仍有许多老师不明白什么是信息技术,什么是教育技术,很多人把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混为一谈。因此,认识,理解,实践,提升才是我们要做的。

●关于大小整合论的探讨

大整合论主要是指课程是一个较大的概念。这种观点主要是指将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的整体中去,改变课程内容和结构,变革整个课程体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通过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研制,创立信息化课程文化。它针对教育领域中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存在的割裂和对立问题,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互动性双向整合,促进师生民主合作的课程与教学组织方式的实现和以人的学习为本的新型课程与教学活动方式的发展,建构起整合型的信息化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从而对课程的各个层面和维度都产生变革作用,促进课程整体的变革。“大整合论”观点有助于从课程整体的角度去思考信息技术的地位和作用。

“小整合论”则将课程等同于教学。这种观点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同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信息技术主要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教学的各个层面中,包括教学准备、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这种观点是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中的主流观点。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概念的分化反映了人们看待信息技术作用的不同视角。在研究与实践中,持“大整合论”的人一般都是专家学者,而我们一线教师和教研人员则比较认可“小整合论”。笔者认为从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角度出发,“小整合论”是符合当前的发展趋势和实践要求的。实践证明小整合论行之有效,操作便捷,大整合论显得空洞无力,无法实施,是理想化的形式。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最高的目标乃是有效地改善学习。要革新传统的学习观念,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构筑面向未来社会的学习文化,以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整合电子技术 篇10

关键词:信息技术;专业能力;集中培训

科技不仅可以拉大国与国之间的发展差距,甚至能够推动一个时代的进步。21世纪是信息化与知识化的时代,人们协调好信息技术与知识之间的平衡关系,就能在社会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为了从根本上优化教学过程和提高教学效率,在教育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各个国家都在努力地提高信息化教学水平。小学教育对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起着打基础的作用,因此小学数学教育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不仅能够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而且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就是指在信息技术的环境中通过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把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有机结合,解决传统教学方法所解决不了的问题。但在实际的小学课堂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利用信息技术制成的课堂教学课件,教师讲解的过程太快以至于学生无法进行很好的理解;(2)教师对于教学课件的设计上没有新颖点,无法吸引学生的兴趣;(3)教师太过于依赖现代信息技术,缺乏与学生的有效互动。因此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进行有效整合,提出如下策略。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

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小学课堂中的主要教学方式之一,不仅要发挥出这一教学方法的优势,也要注意把握好“度”。小学数学知识是为日后数学学习打基础,而一般学生都会觉得数学知识抽象难懂,利用信息技术能为小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知识点讲解,学生就可以比较轻松地学习和掌握知识。因此,教师要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经常为学生演示一些相关的图片及视频。如,在教授分数的单位和意义时,教师先提出平均分月饼的问题,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月饼的切分图,然后提出如何把1个月饼平分给4个人的问题,教师通过多媒体将月饼进行切割活动,引导学生明白每份是这个月饼的■。

二、培养学生发现规律的能力

小学生存在基础知识薄弱、爱玩、上课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但同时小学生也具备活跃的思维,接受新事物快等优点。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一些知识点的讲解生动化。如,教师在通过信息技术进行小学数学的知识体系架构的时候,一定要在其中埋藏好能够让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且当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渠道进行解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来组织教学活动。例如,通过信息技术的一些随机数据,让学生自己发现数学领域中的一些规律,从而自主地进行解答,充分发挥学生自己动脑的能力,并且培养学生善于发现规律的优点。例如,在上到有关设计图案这课讲解轴对称图形的有关概念时,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演示作用,再结合简单的图形让学生亲自动手体验一下,这样一来不仅能让学生通过信息技术帮助学生形成相关思维,也能通过自己实践后发现一些规律。

三、发挥教师作用

科技推动社会的发展,也加快了知识更新的速度,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应该停止对知识的追求。教师作为教学活动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为了培养全方面高素质人才,对教师的专业能力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可以通过集中培训的方式来提高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能力,在培训中,教师在学会相关的信息技术、技能的基础上要与课程教学进行有效结合。比如现在老师上课都借助PPT来讲课,但在其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不管是新教师还是老教师一直在使用最初做好的PPT,经过学生不断换届后仍在使用,往往导致知识不全设计单一,无法激起学生兴趣。所以,教师在利用多媒体技术时应结合学生实际,及时跟新教学内容,创造符合学生兴趣的课件。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以及科技进步和知识经济的挑战下,教育也在不断地与时俱进,跟信息技术相结合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郭绍青.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课程整合[M].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2]师书恩.计算机辅助教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余胜泉,吴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 篇11

一、整合的可能性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应从信息技术、语文学科的特点入手。

1. 信息技术的特点。

(1)资源的海量化。“知识爆炸”这个词语在网络上才有最切身的体会。

(2)形式的多样化。多媒体电脑的信息呈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

(3)活动的交互性。人与人的互动、人与机器的互动,而且这种互动跨越了时间、空间的限制。

(4)学习的主动性。以上特性决定了信息化的学习必然由学习主体进行自主选择、探究。

2. 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其教学内容为: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信息技术时代,语文教学必然有新的特点。

(1)阅读。信息时代的阅读应高度重视略读和快读。

(2)写作。随着电子系统交换信息作为人与人之间的重要交流方式,实用文体会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文体,组织和改编有关信息将成为一项重要的写作能力。

(3)口语交际。口语交际技能将被视为获得并保持职业的主要技能之一。

二、学习环境的构建

学校建立语文网络教学网站“网络语文实验室”。网站分为资源区、学习区、交流区、教师区。

资源区分为站内资源和网络资源。站内资源有在线图书馆、基础知识、高考特区、新闻中心、学习方法、课件等;网络资源精选网上相关网站进行链接。

学习区分为课文、阅读、写作、口才、研究几个版块,具体的教学内容在相应的版块以不同的课件形式呈现。

交流区有论坛和聊天室供学生进行异步或同步交流。

教师区介绍在线教师情况,提供电子邮箱,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

三、整合的模式

传统语文教学偏重知识系统和能力训练体系,注重传授语法词汇知识,语言教材中收录的少量文字只是作为传授知识的范文,现代语文教学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

1. 教学内容问题化。

根据语文学科性质和具体的教学内容特点,由教师和学生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各种形式的有价值的问题,并在网络上呈现出来,为学生在课内外的探究性学习设置逻辑起点。

2. 教学过程探究化。

学生主动地获取由教师汇编整理并放置在网络上的相关资料及其他的网络资料,在获得基本知识之后,在课堂教学中,围绕着相关的问题进行自我探究或集体讨论,教师以平等的姿态参与和引导学生的讨论,使教学过程由传统的传承型转变为探究型。

3. 教学活动网络化。

在教学活动中,改变过去教学内容主要来自于教科书的单一状况,强调培养学生从网络资源中获取素材,自我改造、重组、创造教学内容的能力,养成从网络获取资源的习惯。

4. 教学结果创新化。

网络只是环境,探究只是手段,教学模式改革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上述的改革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的确立,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合作性得到发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

四、整合的实例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着力于探索“双主体探究式”教学模式。此模式是指在教师的指导和安排下,将全班同学分为几个小组,每一小组针对某一主题开展调查研究、搜集、甄别资料,并将本小组的学习成果以电子作品的方式呈现给大家。小组内成员之间交流、协作,小组与小组之间以问题的方式进行质疑、辩论,最终达到全班同学都能共享任何一组的学习成果。

应用“双主体探究式”教学模式设计教学时,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 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题化。

教师要认真研究《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要求,分析教材,然后确定系列课题,供学生选择。选题时,一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让学生“有事能做”;二要与学生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连,让学生“有事可做”;三要与学生的兴趣相结合,让学生“有事愿做”。

2. 自我学习、小组学习成果作品化。

学生个人或小组的学习成果,一定要以电子作品的形式呈现并在班级交流。因为学生根据选定的课题,在研究中会搜集到大量的资料和学习一些相关的知识,但这些知识在头脑中是零散的、无序的,在让其制作成电子作品时,他们会对这些知识、资料进行认真、细致的梳理,通过组内协作学习的方式,达到使认知系统化、有序化的目的和宗旨。

3. 组间交流问题化。

每个小组研究的课题不尽相同,为了使全班同学共享其研究成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为每个小组提供一个展示研究成果的机会。其目的有三: (1) 全班同学共享其研究成果; (2) 其研究的成果会存在不完善甚至错误认识的可能,通过展示会为其他同学或教师所发现,并通过解答其他组同学的疑问,使问题探讨的程度加深,认识更加合理; (3)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回答其他同学的问题和向其他组提出问题的过程,使学生倾听、观察、分析、概括、归纳、讲解、提问、辩论、思维等能力得以提高。

五、引发的思考

在信息技术和高中语文课程整合的实践中,不断受到观念的冲击、技术的阻碍,体验着探索的艰辛和创造的快乐,引发的思考是广泛而深入的。

1.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语文教学革命的支柱。

信息技术不应局限在“媒体论”的阶段,不能成为教师“机灌”的工具,应该认识到它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科技成果,为真正意义上的语文教学改革提供最佳环境,对教学理论、教学模式、教育观念甚至是教育体制产生深刻的变革。

2.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对语文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信息化时代的语文教师必须有更高的素质。对教材、教法、学生的把握是传统教学模式所一贯强调的,这一基本功在信息时代显得更加重要,同时也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如教材的处理、学生的新特性、教法的变革等。信息化时代的语文教师应积极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

3.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对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上一篇:数控机床精度改进研究下一篇:话题作文的审题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