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作文的审题立意

2024-09-27

话题作文的审题立意(精选12篇)

话题作文的审题立意 篇1

谈及写作, 必谈审题。不少同学认为是老生常谈, 常常不以为意, 但反过来想, 之所以经常谈, 反复谈, 是因为审题在整个写作过程中的地位极为重要, 必须高度重视。

写作是一种复杂的思维过程, 审题的过程其实就是进行发散思维, 寻找最恰当的内容, 筛选最合适的写作角度的过程。如何审题立意, 关系到写出的作文质量。那么, 对于话题作文如何审题立意呢?我个人认为:话题作文是材料作文的一种, 一般的话题作文由材料语、提示语、话题、要求四个部分组成。所谓的话题, 仅仅是命题者框定的一个范围, 围绕着某个中心, 而写作者可以由此生发联想, 选择不同的角度来表达这个主题。一般来说, 所选择的角度, 都要符合命题者所框定的范围之内。

一、细审材料语

话题作文的材料可以是一段语言, 一幅漫画, 一个小故事, 也可以是一种或几种社会现象, 还可以是几句名言警句等。无论是怎样的材料, 它必须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其中蕴藏着一定的生活哲理。学生在审题时, 首先思考材料表达了怎样的一个主题, 揭示了什么道理。

如2009年四川省眉山市的中考作文题:风雨是大自然的杰作, 它让我们欢喜, 也让我们悲伤……, 在生活中, 我们会经历各种各样的风雨。不经历风雨, 怎能见彩虹?请以“风雨”为话题, 自拟题目作文。从上述一段简短的语言来看, “风雨”有双重含义, 它既可以理解成自然界的风雨, 又可以理解成具有一定象征意义的风雨。在写作时, 可以选择以自然界的风雨为内容, 从自己的情感体验出发来领悟材料中蕴含的道理, 表达个人的思想感情;也可以具有一定象征意义的风雨为题, 展开思索, 从自己的成长经历和生活体验中搜索与其相关的材料对号入座。

二、推敲提示语

提示语是命题者加在材料之后为了引出话题的一段提示性的话, 这段话往往包含着命题者自己对材料的思考, 也包含着命题者的命题意图。准确把握命题者的思考方向和命题意图, 我们就可以为自己的写作明确方向和范围, 做到不偏不倚。如2009年广东省清远市中考作文题: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 增益其所不能”。孟子的话启示我们, 人必须受艰难困苦的磨炼, 然后才能做大事, 成大业。请以“磨炼”为话题, 自选角度, 自拟题目, 写一篇文章。命题者的意图在于人生道路上会经历很多困难和挫折, 要正确面对困难和挫折, 想方设法战胜它, 最终走向成功。只要抓住这个意图牢牢不放, 展开想象进行写作就可以了。

三、辨明话题

话题有概念型的, 如诚信;有判断型的, 如团结就是力量;有关系型的, 知道和做到等。学生在审题时, 对于概念型, 判断型的话题, 要辨明其内涵, 可以用层层发问的方法, 引导自己做深入思考, 如诚信, 它包含哪些内容?作为一种品德, 它可贵之处在于何处?它对于人生及社会有怎样的作用?一个人能不能没有诚信?社会能不能没有诚信?如果失去了诚信, 其危害有哪些?……通过这些问题的引导, 深刻理解概念的内涵。对于关系型的话题, 学生要辨明两者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如相信自己和相信别人。相信是主观态度, 自己和别人是对象的区别。有的强调相信自己, 有的强调相信别人, 有的强调两者都很重要。至此, 我们可以明白这个道理:每个人都必须相信自己, 有充分的自信, 才是勇敢前行的动力;相信别人也不可少, 别人的东西我们可以借鉴, 别人的教训我们可以吸取, 别人的行为得失我们可以参照。因此, 相信别人不是盲目接受别人的一切, 而是有选择地接受。这样就可以明确, 相信自己和相信别人都必不可少, 但两者在地位上有主次之分。

四、牢记要求

写作要求一般是就写作内容, 字数, 文体等方面做出规定性的文字。如2009年湖南省益阳市中考作文题是以“心愿”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 (1) 写成记叙文或议论文, 有真情实感, 可以记叙你熟悉的人和事, 也可以谈感受与认识, 抒写感情, 发表看法。 (2) 立意自定, 题目自拟。 (3) 不少于600字。 (4) 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 地名, 校名等。牢记写作要求, 就是作文内容要合乎题意, 文体要合乎规范, 篇幅达到600字等, 这是硬性规定, 写作者不得违反。在这个框架之内, 学生要敢于突破陈规, 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

第一, 从立意和选材上采用标新立异法, 使文章的主题深刻透彻。第二, 通过以小见大的方法, 来反映丰富的社会内涵, 使文章的立意更加深刻透彻。第三, 要从事物局部的、外表的、肤浅的认识过渡到对事物全面的、本质的、深入的认识, 从而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因此可以借助结尾的发掘, 使文章的主题得以升华。

学会审题只是写好作文的第一步, 只有养成平时细心观察的好习惯, 并坚持练笔不辍, 作文水平才能不断得到提高。

摘要:写作是一种复杂的思维过程, 审题的过程其实就是进行发散思维, 寻找最恰当的内容, 筛选最合适的写作角度的过程。如何审题立意, 关系到写出的作文质量。

关键词:话题作文,审题,写作

话题作文的审题立意 篇2

2003年高考作文话题“感情的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是一个并列式短语。以这一话题来作文有一定的难度。要求考生就感情的亲近、疏远和对事物的正误、深浅的关系进行写作,有不少考生因对这类话题作文缺乏认识而写偏题,更有一些考生面对此题,无从动笔。这里就并列式话题作文的审题立意,谈一点规律性的东西,供老师和同学们参考。

由并列式短语构成的话题,常常用“和”“与”之类的连词连接。写作时一定要分别写到被连接的内容,不能只写其一,不写其二;否则,便不全面,便会偏离话题。例如,“感情的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不能只写“感情亲近、疏远”,也不能只写“对事物认识的正误、深浅”,而要做到两方面都写到。除此之外,还要弄清连词两边的内容之间的关系,并在作文中加以阐述或叙写。这就是说,要全面地、辩证地进行写作。并列式短语的话题,归纳起来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相关式。由相关的词语组成,彼此之间有一定的影响和关系。如话题“嫦娥奔月与人类登月”,两者有古代传说、幻想与现代科学、现实的相关关系;写作时,既要赞美古人的大胆想象,更要赞美今人的科学精神与成就。又如话题“生命与环境”,就要写出生命与环境的互为依存的辩证关系。2003年高考作文话题“感情的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就是一个相关式的作文话题。感情(亲情、友情、爱情等)有亲近的,也有疏远的,它对人们认识事物的正确或错误,深刻或肤浅是有一定影响的。不囿于感情,正确认识事物的本质,会保持清醒的头脑,不会做出徇私枉法的事,不会袒护或包容亲人、友人或亲信中的坏人坏事,甚至会做出大义灭亲的义举。反过来推论,亦可。如果对事物有一个正确的、深刻的认识,就能够正确处理好感情中的亲近与疏远的关系,不会对亲人、友人或亲信的无理给予袒护,不会对疏远的人不予信任,甚至排斥、打击,不会做出任人唯亲的事,而会做出任人唯贤的事;不管关系亲近或疏远,只要贤能,就要任用,或推荐任用,正所谓“举外不避仇,举内不避亲”。

第二:相对式。由意义相对的词语组成,彼此之间有对立的关系。如话题“青年与老年”,可以批评青年人的不成熟,赞扬老年人的成熟;可以批评青年人的不重视锻炼,不加强修养,赞扬老年人的重视锻炼,加强修养;可以批评老年人的保守、固执等弱点,赞扬青年人的创新、灵活、有活力等优点;还可以提倡青年人与老年人之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致力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第三:相反式。由意思相反的词语组成,彼此之间有正反的关系。如话题“内行与外行”“灵活变通与死守法规”“做而错与不做则不错”“自由与束缚”等均属此类。在写作时,应肯定前者,否定后者。不过在写的时候,要注意不绝对化、不片面化。如:内行不继续努力学习,可转化为外行;外行如果努力学习,可转化为内行。又如“灵活变通”是以不违背原则为前提的,不是搞无原则的“变通”;反对“死守法规”,决不是不要法规等等。

第四:因果式。由“因果”或“果因”关系的词语组成,彼此之间有因果关系。如“‘革新’(果)与‘革心’(因)”或“‘革心’(因)与‘革新’(果)”,要说明两者在逻辑上的因果关系,即前提和结果的关系,可以举出典型的事例,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论证。

话题作文的审题立意 篇3

【关键词】立意; 话题; 背景材料1准确把握背景材料和话题的导向

提示语是背景材料与话题的一个桥梁,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深化和扩展背景材料的某些背景内容,它是指向话题的一个路标,也是命题人为考生提供的一个指南针。它往往带有一定程度的倾向性。如2004年湖北卷作文试题的提示语是“刘禹锡所说的镜似乎不是单指用来照脸面,照身影的日常用具。小自单个的人,一个家庭,大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人类,都离不开‘镜’;‘镜’也无处不在,有明镜,也有昏镜。”“制镜,售镜自有目的;买镜,用镜大有讲究。”这两段提示语,告诉考生,话题“买镜”并非实指,而是自有目的;买镜,用镜大有讲究。“这两段提示语,告诉考生,话题“买镜”并非实指,而是喻指,应从人生意义,社会意义的角度来把握话题的方向。有此看来,审思提示语的过程中包含有定向,定位的因素。

2确理解所给材料的含义。

看下面一个例子: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个女孩趴在自己卧室的窗台上,她看见邻居正在埋葬一条小狗。这条小狗很可爱。看到小狗那么可怜,小女孩不禁泪流满面,悲痛不已。她的外祖父见状便把她带到另一个房间,打开另一扇窗。从这个窗口望去,那是一个阳光灿烂,鸟语花香的玫瑰园。女孩的愁云为之一扫而空,心里顿时明朗起来。老人托起外孙女的下巴,说“孩子,刚才你开错了窗”。

要想準确立意就要深刻理解这则故事的寓意。这个故事本身是多意的,可以从小女孩的角度立意,也可以从老人的角度立意。从整个故事的角度来考虑,可以指开错窗是人生的难免出现的问题,我们应适时的调整前进的方向,去寻找美好的未来。

再看下面一个例子:

一番盛开怒放之后,一片片洁白的苹果花瓣随风飘洒,坠落在地上。

蹁跹飞舞的蝴蝶看着这种情景黯然神伤,对苹果树说:“唉,你为什么不留住一朵朵美丽的花朵呢?你真的不知道,没有了花你就一点也不可爱了吗?”

“这个我完全知道。”苹果树安静的回答,“不过,秋天硕果满枝,不是更加美丽可爱吗?”

这个作文题学生比较难以把握,要想立意好,就要准确把握这则材料的重点。根据材料的整体意思,立意要从花与果的关系来考虑,。特别是最后一句话“秋天硕果满枝,不是更加美丽可爱吗?”这句话说明果比花更好。由此我们可以确立“要重实际不要只重虚名”的主题。但有的同学不能把握两者的关系,只从花这个方面来考虑,因而不能准确立意。

3不要顾此失彼

2003年高考后,关系型话题作文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如何写好关系型的话题作文,最基本的是不要顾此失彼。如下面的题目:

拳王阿里在被医生判了死刑后,凭着顽强的毅力重返拳台,与拳坛猛将弗雷泽较量。比赛进行到第14个 回合时,阿里已筋疲力尽,濒临崩溃的边缘,但他知道,在此时谁比对方多坚持一会儿,谁就会赢得胜利,于是他竭力保持着坚毅的表情和誓不低头的气势。最后,弗雷泽放弃了,阿里获胜。但阿里还未走下拳台,便眼前漆黑,跪到在地上,见此情景,弗雷则追悔莫及。

当代日本是一个充满着激烈竞争的社会,许多人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以至身心疲惫。于是壮年上班族“过劳死”的现象比较严重,成了“再坚持一下”的黑色版本。

坚持常常会赢得最后的成功和荣誉,但有时又必须学会放弃,不放弃就意味着失去一切,包括后悔可机会。

请以“坚持与放弃”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立意自定。③自选文体。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面对这一作文题目,有的同学仅写了一个方面,只写了坚持或放弃,这样作文就出现了扣题不紧或不能扣题的毛病。这里最主要的就是辨证的思考“坚持与放弃”的辨证关系,坚持什么,放弃什么,写作之前要有个清醒的认识,然后作文才能写好。

再如,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阳光灿烂的一个早上,一群天真活泼的小孩子提竹篮来到海边拾贝壳。其中,有个女孩,一定要拾到她心中最完美的那一枚贝壳。夕阳西下的时候,其他孩子满载而归,这个女孩的竹篮却空空如也,她满腹忧郁地朝家里走去。

请你以“追求完美”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本题的最佳立意为“不刻意追求完美”。小女孩之所以没有拾到她心中最完美的贝壳,就是因为她刻意追求。不当立意有:

世界有没有完美。这一立意把“完美”和“追求完美”混同了起来。完美诚可贵,缺憾价更高,这一立意过分地强调了不完美的价值。

在写作时,有的同学不能准确把握所给材料蕴含的“过分追求完美是不当的”这一意思,而完全否定“追求完美”,这也可以说“顾此失彼”的另一种表现,同样是应当避免的

4当话题可以有多种立意时,要使立意和所给材料保持一致

请看下面的例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美国的西点军校在世界上名气很大,它不仅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军事人才,也培养出无数商界精英。这所学校有许多优良的传统。比如,当军官派你去完成一项任务,但由于种种原因,你没有完成,当军官问你为什么时,如果你为自己辩解,说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导致自己没有完成任务,那就错了。你只能说:“报告长官,没有借口。”除此之外,你不能多说一个字。

对此,有人说,“没有借口”太没人情味了,太冷漠了;也有人说,“没有借口”,可以激起一个人最大限度的潜能。在人生中,不要把时间和经历花在寻找借口上,失败也好,做错事也罢,再美妙的借口,对事情的改变又有什么用呢?

作为中学生的你,听到过一些借口吗?曾为自己找过借口吗?你对它有何感受和认识?请你以“借口”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命题作文的审题立意 篇4

从外在形式上看, 命题作文有两种类型:一类是有提示语, 一类是无提示语。江苏从2004年自主命题以来, 命题作文基本都是属于有提示语的。提示语的出现, 其实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指明了一些写作的方向。所以, 我们在平时的写作中千万不可忽视提示语的作用。

从语法结构上说, 命题作文又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是词语式的, 比如“脸”“墙”“肩膀”等。对于这类词语式的命题作文, 我们要采取的审题方法最好应该是添加语素, 化大为小或化实为虚, 就拿“肩膀”为例, 我们可以从虚实和添加语素的角度做如下分析:从“实的角度, 可以把它具化为“某某的肩膀”最容易让我们高中生想到的是“父亲的肩膀”, 从虚的角度“肩膀”可以理解为是一种“依靠”, 一种“基础”, 还可理解为一种“责任或担当”。第二类是短语式的, 江苏从2006年开始的命题作文, 几乎都是短语式的。2006年的“人与路”;2007年的“怀想天空”;2008年的“好奇心”;2009年的“品味时尚”;2010年的“绿色生活”;2011年的“拒绝平庸”;2012年的“忧与爱”, 所有的这些题目都是短语式的命题作文。针对短语式的命题作文, 我们在审题立意时应该从语法结构的角度对这类作文题目进行审题。一般来讲, 如果是偏正结构的短语, 那么我们的审题重点应该放在偏的部分, 也就是修饰语部分;如果是动宾短语, 那我们应该把审题的重点放在动词上, 比如江苏2007、2009、2011年的作文题, 我们就应该把审题重点放在“怀想”“品位”“拒绝”上;如果是主谓短语, 那我们的重点应该放在谓语动词上, 比如“生活多姿多彩”这个题目, 我们的审题重点就应该放在“多姿多彩”上。还有一类比较难的就是并列式短语, 如果是这一类作文题目, 那我们就必须要做到两者都要兼顾, 但同时也应该有所侧重, 就拿今年江苏高考的作文题来分析, “忧与爱”这是一个并列式短语, 那我们在审题立意的时候就应该紧紧地扣住“忧”和“爱”两个方面, 不能取“忧”舍“爱”, 也不能舍“爱”取“忧”, 要两者都兼顾, 但同时也要考虑清楚两者之间的关系, 一般情况下, 并列式短语的关系有以下几种:对立统一, 即无此无彼式。如“自由与纪律”;是非取舍, 即有此无彼式如“偏见与关爱”;并非绝对式, 即有此未必有彼式, 如“痛苦与成功”;并列共存式, 即由此有彼式, 如“成人与成才”;条件关系式, 即有此才有彼式, 如“人文素养与发展”。从最近几年考查的并列式关系作文题来看, 现在的关系型作文题, 也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一种关系, 它可能是几种关系并举,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高考作文题的包容性和灵活度, 就拿“忧”与“爱”来说, 两者之间其实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 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是因果关系, 因为爱所以忧, 所以我觉得这个题目的侧重点应该要放在“忧”上, 在“忧”中体现爱, 当然这种爱可以是小爱, 也可以是大爱。还有第三类是句子式的, 也就是标题它本身就是一个句子。如果是以句子为标题的, 那么句子中的谓语动词往往是我们审题的关键, 如“近墨者未必黑”“今年花胜去年红”“我想握住你的手”, 这些作文题就都是属于句子式的, 我们在审题的时候就应该要抓住“未必”“胜”“想握住”这些词。就拿2006上海卷的作文题“我想握住你的手”来说, “想握住”和“握住”是有明显区别的, “想握住”它要表达的是一种想与他人亲近、友好的愿望, 文章应铺垫如何接近、了解“手”的主人, 并引起自己的崇敬与思考。当年就有很多考生在审题时没有关注好这个“想”字, 而导致在审题上就出现了很大的偏差。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 不同语法结构的题目在审题时它所采取的对应的方法是不一样的。所以, 作为考生, 我们在拿到题目后, 应该首先判断这个标题是属于哪种形式的, 这样才能采用对应的方法来审题立意。

还有一类就是从内涵上对命题作文进行分类, 可以分成四类:一类是观点型作文题, 即题目就表明了文章的观点, 例如“人生处处是考场”“必须跨过这道坎”等;一类是论题型的, 如“说安”;一类是寓意型的, 即作文题目有一定的比喻或象征意义, 如“门”“路”等, 如果带有比喻、象征意的作文题, 那么我们在审题的时候就必须要考虑在它比喻背后的那个本体, 只有抓住了那个本体, 或者是某一事物的象征义, 你才能做到有东西可写, 要不然你写出来的肯定是很肤浅的东西, 是根本不能吸引阅卷老师眼球的东西。

以上就是我对命题作文的审题立意的归类分析, 在审题时, 有几句话必须要牢记于心:能化大为小的必须化大为小, 能化虚为实的必须化虚为实;必须理清题目的结构, 它到底是一个词, 一个短语, 还是一个句子;在理清结构的基础上, 再根据不同结构题目不同的审题方法找准中心, 这个中心就是我们接下来行文的重点。此外, 我们拿到一个题目后还必须要多角度地思考, 不要想到一个就匆忙下笔, 因为你第一个想到的, 其他同学都有可能想到, 你应该想四个、五个, 甚至更多, 然后再从中找出一个最佳立意点。在落笔之前的审题立意是至关重要的, 所以不应该在这方面吝啬, 舍不得花时间。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 我们在写作文之前也必须要“磨刀”, 如果你在这些方面做得不好, 那么哪怕你后面的作文中构思再精巧, 语言再出众, 也是没有用的。

此外, 我们还应注意到, 江苏的命题作文已经考了整整7年, 不会一成不变的, 从今年的作文命题中我们也确实已经看到了它的一些变化, 往年的“提示语+题目+要求”, 变成了今年的“材料+题目+要求”, 所以我们在以后的作文训练中, 除了要训练命题作文外, 我们还要注意训练新材料作文。以上就是我对命题作文审题立意的一点拙见。

话题作文如何审题、立意。 篇5

一、教学设想:通过学生的自主写作,自由表达的方式来体现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和创造力。学生在作文备考中普遍遇到这样的问题:

1、话题作文如何审题、立意。

2、话题作文如何选材。

以上两点,学生在作文时,普遍存在模糊认识,所以很有必要通过作文指导来解决。这节作文课以一道作文题为例,指导学生正确选材,引导学生通过联想、想象,学习正确、恰当的选材和多角度立意。

二、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多角度立意。

2、指导学生进行选材。

3、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

三、学习重点、难点:学习列写作提纲。

四、学习方法:引导、合作、自主练习。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具:多媒体

七、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在湖南一个风景如画的校园里,有一位23岁的男生,每天早上都骑着自行车,把一个10多岁的小女孩送到城东小学上学,晚上再接回到自己的住处。而他们就住在男生宿舍下的楼梯间里。那位小女孩跟这位男生并没有血缘关系,只是这位男生的父亲捡来的一个弃婴。由于父亲犯有间歇性精神病,病情时好时坏,母亲又离家出走,这位捡来的妹妹,就由他一手带大。从他读高中时,他就一直把妹妹带在身边,一边读书一边照顾年幼的妹妹,靠做点小生意和打零工来维持生活,如今已经整整12年了。

师:你们猜他是谁?

师:对,他就是被评为2005十大感动中国人物之一洪战辉。

师;听了他的事迹你有什么感觉呢?引出课题:感动(幻灯片)

作文:感动中国人物的评选揭晓,当选人物,大都是普通人。它告诉我们,只有一颗高尚的心灵,有为他人,为民族、为国家奉献的精神,即使再平凡的人,也可以做出令人感动的事情来。

请以“感动”为话题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二、激发体验,浅谈感受

师:在社会生活中,人是感性的动物,七情六欲,喜怒哀乐。让我们打开记忆的闸门,用鼠标搜索一下,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

师提示:可以是人或事,情或景;可以是伟人壮举,也可以是平凡小事;可以是你看到的、听到的,也可以是你亲身经历的。先同桌互说

抽生说,师提示归纳。

•你是否在喧闹的人群里感到过孤独?

你是否在日记里控诉过这世界的冷漠?

你是否曾以为没什么能让你流泪?

你是否真的寻找过让你感动的人和事?!

总有一种精神,它让我们泪流满面;

总有一种力量,它让我们信心倍增;

总有一种人格,它驱使我们不断寻求自我完善。

谁曾经让你的心灵怦然一动,谁曾经让你的泪水盈满眼眶„

我们可以从哪里去找写作素材呢?

三、图片展示,引起共鸣

师:老师也看到一些很让人感动的事,想跟同学们一起分享。

1、找社会中的典型材料

①邰丽华

真情语录:千手观音是非常善良的一个菩萨,她伸出一千只手去帮助世界上所有有困难的人们。同样,我们就是因为得到全社会给予我们的关爱,因此我们也会伸出一千双手去感谢所有给予我们帮助的人“感动中国”颁奖词:从不幸的谷底到艺术的高峰,也许你的生命本身就是一次绝美的舞蹈,于无声处,展现生命的蓬勃,在手擘间勾勒人性的高洁,一个朴素的女子为我们呈现华丽的奇迹,心灵的震撼不需要

语言,你在我们眼中最美。

②王顺友

用一个人的长征传邮万里,用20年的跋涉飞雪传心,“以苦为乐,苦中作乐”。

2、写身边的①、讨论回答:身边的哪些事令我们感动?

在生活中能够引起我们心灵一点点的震颤的事情都可以作为感动的材料。

②、述说身边的感动

这些令你感动过吗?

每当新学期从你父母那粗糙的手中接过学费时

每次电话里听到父母嘘寒问暖的话语时

父母把营养丰富的菜夹在你碗里时

在远离父母一个人在外得到别人及时的帮助时

此情此景是否触动你心底的那份情愫?把你的所思所感尽情地吐露出来吧!

同在一片天空下,我们却走着不同的路。我们多少人曾经假装生活在别处,我们闭上眼睛,以为不会看见。如果人善良的心麻木了,那将是更大的悲哀。

而这些图片,每一张都能给人心灵深深的震撼。我们能清楚地听见自己撕裂的心灵与灵魂的对话。曾经麻木的心在疼痛中慢慢复苏。

感动在我心中没有明确的定义,我不知道是不是只有当心灵被一种突如其来的东西深深地震撼,那才是所谓的感动。只是后来,经历了许多波折之后,自己渐渐懂得了只有在经历痛苦之后,才明白平凡其实是一种幸福。只是这种幸福来得很淡,去的也很淡。因此,你也许永远不会意识到它的意义,更不会感动。也因此,有许多人生疏了感动,在他们的生活里,倘若没有震撼,就没一切。

人们与生活产生了太厚的隔膜,无法穿透。不懂得平凡的人,永远不会幸福,不懂得幸福的人,也永远无法体会什么叫感动?

3、关注大自然

一只鸟与另一只鸟催人泪下的故事

一个星期六的下午,天空阴霾,很多的燕子,成群停留在马路上觅食戏耍,看着马路上来来往往的车 辆。突然,一辆呼啸而过的大货车驶过,地上只看到一团黑影留着,不幸的事情又发生了„„

鸟类的感情也是相当丰富的。尽管这只燕子已经在地上不能动弹了,但是,另一只仿佛是她的爱人,马上飞到她的身旁,傻傻的看着,不敢相信这场突如其来事实„„

又一辆汽车开过来了,飞快的车速,将风卷起,地上的燕儿也随着翻了身。看到地上的爱人改变了姿势,那只活着的鸟儿仿佛受到鼓励一般,赶快的又飞下来到她的身旁„„

他在她的身旁守候着,静静的看着一动不动的爱人,期待奇迹的发生。可是,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地上的燕儿仍没有任何反应,他忍不住大声的呼喊着:“你为何还不起来啊?!”

无可奈何,另一方已经永远听不到他的呼唤了„„此时,鸟儿竟尝试着要将地上的鸟儿抓起„„

一只鸟儿当然是无法承受与自己一样重的这样沉重的负担„„他用力的振翅,一次又一次„„ 纵然地上的鸟儿想回应,却也永远没办法了„„

又一辆汽车经过,鸟儿赶忙飞起,等到汽车一过,却又马上飞下来„„

尽管别的鸟儿告诉他这是没有用的,但是,依然不死心的他希望看到她再度飞起„„另一辆汽车经过,燕儿的身子又被汽车快速的风吹动„„再度受到鼓舞的他,总坚持着不同的尝试„„

他用尽了全身的力量,却无法得到任何的回应„„

你还知道大自然中其他的感人画面吗?

人类社会有无数让我们感动的事例,而大自然中同样也有着许多让人潸然泪下的故事,语文就是生活,作文同样也是如此,当我们关注社会、生活的同时,有时聆听一下大自然的声音,我们会发现其中也有着许多写作的素材。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明白了写作中怎样找材料?

1、写典型事件

2、从身边细小的事情去挖掘

3、大自然中 „„

四、范文欣赏

师:看来让人感动的事确实很多,怎样把它表达出来让更多的人来分享你的感动,你的快乐呢?那只有把它写出来。

师:我们首先看一下同龄人怎样写。(生看范文)

师:好吗?如果你是一位老师你怎样点评这位学生的作文

师:可以从标题、开头、结尾、内容、语言等方面点评。

抽生点评

1、以破折号引出副标题,紧扣“感动”话题。但主标题不够贴近内容。

2、内容上联系实际,真实可信,确属走近生活,有感而发。

3、三个片段看似毫无关联,实质上都紧扣中心话题。(朋友之间看似平淡实则浓烈的情怀,小学老师用心良苦却又博大精深的爱心,母亲美好无私的生活态度。)

4、开头用诗人和我富有哲理性的语言引入话题,结尾画龙点睛式的总结。使全文浑然天成。

五、列提纲

师:到这里,我想同学们心中都已有想写的材料了,请大家列提纲。(师巡回指导,同学构思作文,列出写作提纲。)

要求:

1、确定标题及中心思想,初步体现条理性和层次感。

2、学习小组里相互间讨论,修改各成员写作提纲,老师巡回辅导。

3、具体列出:标题、开头、选取的主要素材、结尾。

写作指导

要想写好这篇文章,就需要从材料出发,充分调动生活积累,回忆曾让我们为之感动的人或事,景或情,力求从中选取内蕴丰富,值得我们咀嚼、玩味的材料,把它们组织到文章中来。此外在充分领会“感动”的内涵基础上,还要从全新的角度,选择一个新视角,去抒写真情。生活中处处涌动着令人感动的事情,只有善于用心捕捉,就能找到写作的切入点。

内容上,我们即可以写伟人的壮举,也可以写凡人小事;还可以写造化奇观,鬼斧神工。但切记,所写的这些都必须是令你感动的,能与读者用心书写、交流的。要让读者感动,让生活感动,让世界感动。写法上,既可以抒情,也可以议论。但组织起来的材料作为文章主体框架必须都是抒情、议论的基础,否则,所抒之情,所议之理,皆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就起不到感染读者的作用,反而会让读者望而生厌。无论采取何种表达方式,都必须要把握住情感的基调,以真情感人,以深邃的思想感人。

总之,只要文章内容能恰当地围绕话题,阐发“感动”的深层内涵,表现积极的价值取向,就都符合要求。

六、提纲展示

抽生讲作文思路。

七、作文

师:通过刚才的列提纲,我发现同学们已有作文的思路,回家就请以《感动》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600字。⑤根据提纲先打草稿,修改,再工整的抄在作文薄上。

八、总结

我们生活在高速发展的社会里,只要大家用心生活,用心作文,就不怕没有好文章,没有好生活。最后,送大家一句话。

学会感动,是生活所需要的。一个容易被感动又能使别人感动的人是幸福的。我们没有理由不做这样的人。

教后感:

高考作文的审题立意及语言 篇6

一、审好题,避免偏题、离题

笔者在近几年的阅卷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因为审题不准导致偏题、离题而得低分。从这些学生的字迹和语言功底来看,都应该是平时语文学得相当不错的学生。那么,我们该如何指导学生审题呢?

1.弄清写作对象与可写的范围

即弄清题目的本义是什么,引申义、比喻义又是什么,在这范围内的都可以写。虽然近两年江苏省作文考题提倡降低了审题难度,但降低难度并不等于没有难度,并不等于一篇作文什么都可写。如2009年江苏省作文:

时尚表现为服饰、语言、文艺等方面的新奇事物在一定时期内的模仿和流传。各种时尚层出不穷,其间美与丑、雅与俗、好与坏,交错杂陈。创新与模仿永不停息地互动,有些时尚如过眼云烟,有些时尚会沉淀为经典……

请以“品味时尚”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品味时尚”品味的对象是“时尚”,那么,何谓“时尚”?“时尚”是审美领域的,是时兴的、可模仿的。考试时许多学生特别是一些好学生,他们会觉得我这样写是不是太肤浅了,是不是太大众化了,于是他们就想向深处挖:我们不要表面的时尚,我们要有内在的时尚,这种内在的时尚他们认为就是爱国精神和高尚品质,于是他们就写爱国,就写诚信、坚强、宽容、乐于助人等高尚品质了。他们没有反过来想想,人的精神品质是永恒的,已经不属于时尚的范围了,所以导致偏题、离题。

2.弄清题目结构,把握写作重点

题目结构有下列几种:

(1)词语式命题

如《尝试》《脸》《难》《安》等。词语如果是名词,要注意其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如“脸”本义指“人脸部”,引申义是“表情,情感”;詞语如果是形容词与动词,可以用增补法,化大为小,选一个自己有话可说的词语作为作文内容,如“安”的范围很广,可以组成安静、安分、安宁、平安、安逸等词语,选择其中一个深入写。

(2)短语式命题

短语可能是主谓式、动宾式、偏正式、并列式等。

主谓关系的重点是谓语。如“知足常乐”,题眼应在谓语“常乐”上。“常乐”的“乐”之前还有一个修饰语“常”,这也是审题时不能忽略的。如果只抓住“知足”而把“常乐”置之度外,就离题了。如果叙述自己或他人因知足而总是快乐的经历、感受,或者论述知足为什么总是快乐的道理,这就切题了。偏正关系的重点一般是修饰语。处于中心词位置上的词,直接规定写作内容与角度;而修饰成分的词语则往往影响选材。如《心灵的选择》,写作重点不在选择,而在于如何经过心理斗争做出抉择,“心灵”才是重点。动宾结构的重点一般是动词。如2002年上海题“面对大海”,题眼应是“面对”,重在“面对”大海激起的情感和联想。并列关系的重点在于辨明两者之间的关系。

(3)句子式命题

如《我想握住你的手》《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我能》等。应以谓语为写作重点,同时注意主语、宾语和修饰语对对象和范围的限制。又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写作重点是“打”,“鲁提辖”是主角,“镇关西”是被打的对象,“拳”是打的工具,围绕“打”这一重点,就可以写打的原因、打的准备、打的经过、打的情景以及打的结果。

二、在不偏题、离题的情况下,作文分数的高低取决于作文的立意

立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文章深刻与否。《考纲》对“深刻”解说如下:

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要求提出自己领悟的正确观点,表达自己的深切体会。或透过现象,揭示本质;或点明原因,论述结果;或指出规律,预见发展;或抓住关键,击中要害。总之,能发人深省,给人启迪。

要想立意深刻,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切入点要小而巧

文章想要面面俱到,肯定不会深刻,只有选择一个小而巧的切入点才能深入地写。

阅读每一篇发表出来的高考优秀作文,可以发现作者选择的切入点多是小而巧。“小”指从小事写起,如话家常般娓娓带来;“巧”指切入点巧妙地扣住题目,或明或暗,或形象阐释、或寓理于事,读完之后常令人拍案叫绝。在《拒绝平庸》的优秀作文中,有的学生从小餐馆的店名切入,有的从家里待杀的鸡切入,还有的从自己熟悉的老姚其人切入……这些被选作切入点的事物或人物都是具体而细小的,但他们都是小作者独具慧眼所得。随着对这些小的切入点的想象、描写、叙述和议论,逐步对“拒绝平庸”进行形象生动的阐释。所以,切入点若选得好,注重小而巧,考试作文也就成功了一半。

2.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有些命题比较具体实在,我们需要化实为虚,抽象概括;有些命题比较抽象,我们需要化虚为实,找到抓手;还有些命题可能虚实兼备,我们则需要虚实结合。

例如《肩膀》:“肩膀”既可以实指,也可以虚指,属于虚实兼备的形式。实指时,我们可以通过“添加语素”的办法来确定立意,在它前面添加必要的定语,如“父亲的肩膀”,写一曲亲情的颂歌。如果“肩膀”虚指,则要理清它虚的内涵。比如:(1)依靠;(2)承担责任(“身肩重任…‘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3)团结协作(“并肩作战”);(4)基础(牛顿说:“我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就,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3.由表及里,揭示寓意

任何作文命题都有明言和隐含两个部分,有些命题采用比喻、象征手法,审题时不能照字面意思去理解,而应该抛开表面意义去挖掘隐藏在背后的寓意。

例如《过河小卒》:这道题很显然不能按照“过河小卒”的表面去理解、构思,必须准确揭示出它的真正指向,也就是寓意。俗话说:“过河小卒胜过车。”由此,我们可以明白:未过河的小卒微不足道,但过河小卒力量强大,因此,小可以变大。

4.见解独到,思想深刻

学生在作文中人云亦云,肯定不能得高分,要得高分就必须要有超出常人的见解。

如2010年高考,陕西一考生写了一篇题为“张爱玲的遗憾”的文章,文章用对比手法,将张爱玲与众多文坛巨星相比较,在同样的时代背景下,“文坛骄子们正是把自己融入时代洪流向前的大环境中,才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而“张氏的遗憾,缘于她自己为自己设定的小环境”。这样的见解超出一般考生,很独到,所以能拿高分。

文章要写得深刻,需要认识深刻,而要认识深刻,作者必须有一定的人生阅历或者阅读大量的书籍。高中生的阅历相差不大,而且现在的高中生从幼儿园到高中一般都是在家长的呵护下长大的,几乎没有受到什么挫折,很少有人能从自己的阅历中总结出深刻的认识。因此,阅读量的大小决定了他们认识的深浅。其实,任何一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不可能经历所有的事情,而阅读可以跨越时空,呈现不同世界里的不同经验,从而使学生从别人的经历中总结经验教训,丰富自己的认识。所以,一般阅读量大的学生,语文素养较高,认识要超出其他的学生,写出的文章就深刻。

高三学生课业负担较重,没有很多时间阅读课外书籍。其实,教科书和现代文阅读也能给学生启发,有些主题、立意教师可以借鉴。

三、作文要有文采,但并不意味着堆砌辞藻

毫无疑问,很多学生为高考做了充分的准备,背了很多优美的词句,但这些优美的字词句堆砌起来未必就是一篇好作文。有些学生的文章乍一看语言很美,但通读下来却使人不知所云;还有些学生故意卖弄语言,文章华而不实。这些都被教育专家定性为文风不正。如2011年高考作文“拒绝平庸”,有一位学生写了这样一段话:

千年一如既往地淡漠了浮华,吹落了曾经,丢掉了汉宫飞燕,迷失了阿房大火,销熔了战场硝烟,拒绝平庸,铸就了辉煌。

此处把“拒绝平庸”去掉或者换成其他词语,句子同样成立,作者写出这看似华美的句子想表达什么,恐怕他自己都不知道,读者更是不明白。

材料作文的审题与立意 篇7

一、从抓住关键性语句或词语入手。

有些材料,看似字数不少,难以把握,其实其中有些句子是点睛之笔,只要抓住它们,就能做到准确立意。

典型例子1:野兔是一种十分狡猾的动物,缺乏经验的猎手是很难捕获它们的。但是一到下雪天,野兔的末日就要到了,因为野兔从来不敢走没有自己脚印的路。当它从窝中出来觅食时,它是小心翼翼的,一有风吹草动,就逃之夭夭。但走过长长的一段路后,如果是安全的,它返回时也会按着原路退回。猎人根据野兔的脾气,只要找到野兔在雪地里留下的脚印,然后做一个机关,并恢复表面的形状,第二天早上就可以去收获猎物了。野兔的致命缺点就是它太相信自己走过的路。

这段材料字数不少,但我们如果抓住最后一句话,就不难归纳出准确立意:要敢于走新路,敢于创新。

典型例子2:阅读下面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注意联系社会生活实际。

(1) 在美国阿拉斯加一个自然保护区,人们为了保护鹿而把狼消灭了。 (2) 鹿没有了天敌,终日无忧无虑地饱食于林中。 (3) 十几年后,鹿群由4000只发展到40000只,但它们体态蠢笨,没有了昔日的灵秀。 (4) 植物也因鹿群迅速繁殖和践踏而凋零。 (5) 鹿由于缺乏充分的食物及安逸少动所带来的体质衰弱而大批死亡。 (6) 人们只好把狼再请回来,鹿又四散奔逃,但恢复了蓬勃生机。

这是个叙述性材料。纵观全段文字, (5) (6) 两句是关键性语句,句 (5) 从反面说明错误做法导致的不良结果,句 (6) 用转折复句从正面指出恢复生态平衡所收到的良好效果,由此不难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

注意点:关键性语句是指所给材料的中心句和关键句。在区分这些关键性语句时,要注意联合复句、偏正复句或联合句群、偏正句群的辨识。

典型例子3:根据下列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题目自拟。

苏东坡少时读了一些书,觉得自己见多识广,颇有点飘飘然,竟不知天高地厚,很自负地写了副对联贴在门上:“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对联贴出不久,来了位白发老人,他将手里拿的一本书翻开向苏东坡请教。苏东坡接过一看,书上的难字、僻字很多,有的根本未见过,顿时面红耳赤,深悔自己的狂妄与骄傲,他马上在门前对联上加了四个字,变成:“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很多学生,在分析这篇材料时发生了偏颇,认为立意应该是,做学问不应骄傲和狂妄或做学问要勤奋。其实,我们要是关注了“顿时”“马上”“变成”这些关键性词语就不难得出准确的立意:人应该具有知错就改的勇气。

二、分清叙述的主次,揣摩材料的主要倾向。

一个材料,其叙述对象往往不是单一的,常常具有多个叙述对象。因此在阅读材料时,我们一定要分清哪个叙述对象体现了整个材料的主要倾向,哪个叙述对象没有体现主要倾向。体现主要倾向的就是叙述的主要对象,反之,就是次要对象。把握了这个倾向,材料的立意也就不难搞清楚了。

典型例子:就下面短文的寓意,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能够联系实际的议论文,不少于800字。

(1) 山坡上有一棵巨树的残干。 (2) 据说它的存在已有400年了。 (3) 当初它只是一棵树苗,在漫长的生命过程中,曾被闪电击中14次,经历了无数次的山崩和风雨摧残,然而它顽强地生长成为一棵大树。 (4) 可是后来飞来一群甲虫,由树皮往里吃,以它们微小的却不停止的攻击,渐渐摧毁了大树的内在力量。 (5) 它终于毁在一群人类可以用两个手指捏碎的甲虫面前。

此材料叙述的对象有两个:大树和甲虫。依据句 (3) 中“然而它顽强地生长成为一棵大树”和句 (5) 两个关键性语句,可推断出材料叙述的主要对象是大树。历经400年,遭受14次闪电、无数次山崩和风雨摧残却顽强成长为大树的“它”,竟然毁在一群人类可以用两个手指捏死的甲虫面前,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因此我们不能忽视微小的错误,要防微杜渐。这就是材料的主要倾向和立意。

三、从分析原因入手。

任何一个材料都要交代事情的结果,如果我们抓住这个结果,并由果寻因,常常可分析出材料的主旨,从而正确把握立意。

典型例子:阅读下面的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古代有一个渔翁,一天在井里网捞了两条大鲤鱼,第二天,在井里捞到了三条鲤鱼,第三天,仅仅捞到了几只虾米,第四天、第五天……什么都没捞到,这是为什么呢?

一看到这篇材料,似乎不好入手,但我们试着问一下后来捞不到鱼原因,经过分析,是因为空间不宽,水域狭窄,藏鱼不多,井里捞鱼。思考到这里,主旨就不难得出来了,到广阔的空间去,方有丰硕的收获。

一个材料,若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很可能会提炼出几个论点,但必须选择基本论点或立意去写。因为这个基本论点或立意最能全面概括或体现整个材料的主旨或倾向,我们只有抓住它们,才是找到了最佳角度,才能切合题意,不致偏离主旨。

四、从作者情感倾向入手。

有些材料,通过读句子和一些词语,不难发现作者的感情倾向,抓住了感情倾向,就不会立意偏颇了。

典型例子: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在西伯利亚雪原上有一种动物叫白貂,白貂十分爱惜自己一身纯白、漂亮的毛皮,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愿意玷污。于是猎人们抓住白貂这个弱点,在它巢穴周围撒上一圈煤粉,这样白貂往往束手就擒了。白貂没有因此改变自己的习性,依然年复一年地守护着自己纯白、漂亮的毛皮。

在这段中的有些词语,譬如:爱惜、纯白,漂亮、守护。分析它们,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作者的情感倾向。所以立意时就有了方向,对白貂是赞赏的。立意是,我们要学会坚守。

五、多题一做要合并同类内容,剔除相异点,寻找相同点。

面对多个材料,如果只抓住其中一个去立意,立意难免以偏概全,这一点务必加以注意。

典型例子:阅读下面几则材料,然后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800字。

鲁迅说:“无论什么事,如果连续收集材料,积之十年,总可成一学者。”

歌德在谈到积累材料时说:“我在这一点上就像一个人在年轻时积累了许多银币和铜币,年岁愈大,这些钱币的价值也愈高。到了最后,他年轻时的财产在他面前块块都变成纯金。”

一位历史学教授曾给学生讲:“如果你能收集两万张卡片,就可以在历史界成为权威。”

这里第一个材料谈的是积累要长期坚持;第二个谈的是积累大有价值,绝不会徒耗时光和精力;第三个谈的是多积广积出成就。三个材料都有自己的个性,但它们的共性却是积累。于是我们可以这样立意:治学要注意积累。有时,多题一做作文所给材料是一正一反的,但它们仍然有共同点。我们审题时必须抓住这个共同点,提炼出观点,并用正反对比论证法来作文。

论高考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篇8

一.纵观全局, 整体把握

吃透材料内容可以从材料的写作对象 (对象做了什么, 对象之间的关系如何, 结果怎么样) 入手, 如果材料写了多个对象要分清主次, 要有全局观, 看问题要辩证。

例如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高考语文试卷:

“一位商人发现并买下一块晶莹剔透、大如蛋黄的钻石。他请专家检验, 专家大加赞赏, 但为钻石中有道裂纹表示惋惜, 并说:“如果沿裂纹切割成两块, 能使钻石增值;只是一旦失败, 损失就大了。”怎样切割这块钻石呢?商人咨询了很多切割师, 他们都不愿动手, 说是风险太大。

后来, 一位技艺高超的老切割师答应试试。他设计了周密的切割方案, 然后指导年轻的徒弟动手操作。当着商人的面, 徒弟一下子就把钻石切成两块。商人捧起两块钻石, 十分感慨。老切割师说:‘要有经验、技术, 更要有勇气。不去想价值的事, 手就不会发抖。’”

研读这则材料, 共写了四个对象, 分别是:钻石、商人、切割师、年轻的徒弟。钻石大如蛋黄晶莹剔透, 专家大家鉴赏, 但有道裂纹;切割师技艺高超, 经验丰富, 但顾虑太多;年轻的徒弟单纯, 有勇气。一颗钻石将本毫无关系的三个人联系在一起, 这块有点瑕疵的钻石等待切割师宣判它的价值。结果是切割师的经验、技术+年轻徒弟的勇气=价值连城的钻石。

所以, 这则材料可以有多个立意角度:从老切割师的角度立意, 老切割师在决定承担这个任务后, , 他设计了周密的切割方案, 然后指导年轻的徒弟动手操作, 从这一点可以论述“勇于启用年轻人”, 如深挖下去, 还可论述“勇气代代相传”;从钻石的角度立意, 则可以从“改变成就自我”等角度切入; 从事情的结果立意, 可以围绕“经验、勇气、成功”等切入;当然, 从第三个角度切入是中心立意, 也最容易写作。从另外两个角度立意, 虽不算是偏题, 但未能从整个材料入手, 也有可能将“勇气”“改变”无限放大, 而忽略了“经验”“技术”这两个重要因素, 就会偏向一方, 缺少辩证的分析。很显然“勇气”固然重要, 但只有“勇气”是不够的。正如老切割师所说:“要有经验、技术, 更要有勇气。不去想价值的事, 手就不会发抖。”

二.抓准关键词关键句

有些材料本身就有关键句子对材料的主要内容做了总结性评价, 它可以是人物的语言, 可以是议论语句、可以是抒情语句。

①人物语言

还以上则材料为例, 它的关键句就是老切割师最后的慨叹:“要有经验、技术, 更要有勇气。不去想价值的事, 手就不会发抖。”他解释了经验、技术、勇气、价值之间的关系。抓住这句话去审题立意就好了。

②议论抒情句

如2013年湖北卷材料作文:

装鲜牛奶的容器一般是方盒子, 装矿泉水的容器一般是圆瓶子, 装酒的圆瓶子又一般放在方盒子里, 方圆之间, 各得其妙, 古诗云:方圆虽异器, 功用信具呈。人生也是如此, 所谓:上善若水任方圆。以方圆为话题, 根据此材料, 题目自拟写作文。

“人生也是如此, 所谓:上善若水任方圆。”最后一句由材料中的各种容器方圆虽异, 但功用信具, 巧妙地提醒考生世间万物如此, 人生也不例外, 人生要想上善就得如水样“任方圆”, 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所以巧妙的抓住材料中的关键句不失为材料作文准确立意的一条终南捷径。

三.化虚为实、化实为虚、虚实结合

①化虚为实清代文论家刘熙载说:“山之精神写不出, 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 以草树写之。”就是要用实在的有形的事物, 表现抽象的无形的事物, 化虚为实 , 化抽象为 具体。如 上海卷“世界上似乎还有更重要的事”这 “更重要的事”是什么?

②化实为虚本指近体律诗中, 颔联和颈联不用具体景物, 而用抽象词汇的情况。宋·范晞文《对床夜语》卷二:“《四虚序》云:不以虚为虚, 而以实为虚, 化景物为情思。”材料作文中即巧析关键形象的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 很多材料, 尤其是叙事类、寓言类材料, 往往都是以事喻理。“否则偏於枯瘠, 流於轻俗, 而不足採矣。”

还是以2013全国各地高考作文试题为例:

如北京卷手机不仅“是信息时代的一个标志物”, 也是连接科学家与文学家的一根“红线”, 更是连接科学与人文情怀的媒介。手机仅仅是引发思考的一根导线, 手机丰富的功能意味着科技的高度发展, “手机简直是不能想象的发明。现在随便拿手机出来就可以跟美国的朋友打电话” (杨振宁) 。但它的广泛应用“深刻的影响着人们的交往方式、思想情感和观念意识”, 所以最佳立意应是“鱼和熊掌如何兼得”。

③虚实结合禅语曰:“虚实结合, 万物方能均衡”, “人身本阴阳二气化成, 二气平调, 人无疾病”, “欲将太极拳演练至炉火纯青, 必遵中医之阴阳虚实论”, “虚实阴阳”是书法结构的追求……可见 虚实结合 的重要性 。“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既然二者能相生, 则表明虚也是一种存在, 虚绝不是无。这种存在, 是靠实生发出来的, 是在实的基础上通过大脑的想象创造出来的。而虚和实又是一对相对的概念。“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 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 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 从而大大丰富文章的意象, 开拓文章的意境, 升华文章的主旨。

如浙江卷, 若只写单纯、简单, 文章未免会流于空泛贫乏, 夸夸其谈, 失去表现力, 缺乏事实依据, 自然不能让读者有所启迪。若能把简单就是幸福具象化, 单纯就是美德事例化, 然后联想到威·沃森的“幸运更经常地来自于简单”, 联想到孔子的“世上本无事, 庸人自扰之”, 再想到丁尼生的“最伟大的人仅仅因为简单才显得崇高”, 最后归纳为“最伟大的真理最简单;同样, 最简单的人也最伟大”, 从首至尾, 自然如行云流水。这样就能给人眼睛一亮的感觉, 所以, 虚写要以实写为基础, 行文时大胆地创设合理的情境, 自由地抒写心灵深处的真切感受, 尽情地在虚实之间驰骋。为此, 写景、叙事可借助过去的、将来的和梦幻的, 来反映眼前实景、实事。如安徽卷作文可立意为:不要纠结“以往”, 为了心中美好的梦想, 脚踏实地把握好今天。写人可杂取种种, 合成新的人物来表现真实的人生, 做到“真情妙悟铸文章” (范曾) 。

四.揣摩作者的情感取向, 抓住作者的情感取向

【材料】武汉市的珞珈山, 是武汉大学所在地。山上有闻名遐迩的樱花园。每年的樱花时节, 游人如织。总见一些青年朋友穿着和服在樱花丛中摄影留念。一次, 一位在武汉留学的韩国青年见此大为不解, 她对她的导师说:“他们为什么要穿着和服去照像呢?我们韩国也有樱花, 但从没有人穿着和服去同樱花照像。”她的导师苦笑了一下, 无言以对。

这则材料从导师的“苦笑” “无言以对”来看, 表现了导师对那些穿着和服照像的青年人的不满和鄙视。导师的心声体现了命题者的意图, 也体现了材料的主旨, 即批评那些穿和服照像的中国青年, 批评他们崇洋媚外, 民族尊严沦落, 国家观念淡薄。

如果追求新颖, 反弹琵琶, 指出“苦笑”是思想封闭的表现, 由此而论证中国要走向世界, 要增进各国人民的友谊, 就必须解放思想。这个角度虽然新, 但弄巧成拙, 这个立意显然是不符合题旨的。

五.追溯原因

任何事情的产生、发展和变化, 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因素。因此, 从材料中的现象或结果入手, 问个“为什么”, 探究因果联系, 从原因切入, 以果溯因立意, 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如重庆卷普通的曾一度尴尬的大豆为什么得到了升华?是因为“用盐卤点制豆浆而发明了豆腐”。答案是:改变、变通、创兴等, 然后联系自我, 联系社会, 联系自然, 人生中, 要像大豆一样适时调整, 遇到困境后不要抱怨, 学会转变思路, 让“小豆腐”散发出“大能量”, 从“小豆腐”提炼出“大智慧”, 以“小豆腐”开启“新思维”。大豆的故事与现实生活中“吊丝逆袭”的情节差不多。在逆境中成长, 挖掘自己潜在的精华。

六.求同存异

此法对多则材料作文尤为适宜。如果提供的多则材料内涵是共通的, 可以提取其共同的、本质的内容, 提炼出一个论点;如果提供的材料之间内涵不一致, 可能是互不交叉的, 甚至是相反的, 那么应剖析相异的面, 寻找交叉、重合的点。

谈供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篇9

关键词:审题立意,角度,方法

写供材料作文关键一步是审题立意。审题立意是决定作文优劣成败的第一步, 文贵立意。一篇文章如果立意较低, 往往画龙无睛, 言不中的;而立意高的作文则会使文章形神兼备, 发人深省。因此, 给材料作文的立意, 应特别注重筛选材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和材料所揭示的思维指向。下面就以议论文为例从“立意的角度”和“立意的方法”两大方面加以阐述。

1 审题立意的角度

什么是角度?以绘画为例, 被描绘对象与绘画者之间的高低俯仰的变化, 就是不同的角度, 对于同一个物体, 观察的角度不同, 结果也就不同。大家所熟知的达·芬奇画蛋的故事正说明了这个道理。在写作上也是如此。面对同一材料, 由于作者的着眼点不同, 就会形成不同立意角度进而影响文章主题的深度。

比如《人民日报》曾有过一则报道:一名儿童失足落水, 在冰冷的水中挣扎, 岸上聚集了很多围观者但却无一人伸出援手。有两名解放军战士飞奔而来, 围观者中竟有人喊:“大兵, 立功的机会来了”。解放军战士对此不屑理睬, 毫不犹豫地跳入水中, 救起了落水儿童。

若根据这则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我们就可以多种角度立意, 拟出各不相同的文题来。

如果是从赞扬救人者这个角度出发, 即从材料的正面作文章, 就可以从以下几个不同的入题角度作文, 从而拟出不同的文章题目。如: (1) 崇高的忘我精神。 (2) 冷嘲热讽有何惧。 (3) 危难时方显英雄本色。

如果是从鞭笞围观者的角度, 即从材料的反面作文章, 则可拟如下文题: (1) 人性的堕落。 (2) 如此“看客”。 (3) 谁来救“落水”者。

如果你认为综合评论这个材料比较容易发挥, 那不妨列一些比较宽泛的题目如: (1) 两种人格的较量。 (2) 人该怎样活。 (3) 谈公德。 (4) 一则报道给我的启示。

同是一则材料, 作者识见的高低, 或着眼点不同, 就会翻出很多花样, 若确实大有文章可作。多侧面, 多角度地命题立意既有助于思路的开阔, 也有助于认识的深化。对于同一则材料,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 树立观点的角度也不会相同, 正所谓“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但不论有多少种认识, 其中肯定有一个最佳角度, 这个最佳角度该如何确定?我认为应注意三个问题。

(1) 自己最熟悉的生活实际出发, 从自己平时某一方面的优势入手, 树立观点, 开掘主题。

(2) 角度要“新”, 但也不反对“稳”。

这里所说的“新”, 是指立意的不同凡响, 或“横看成岭”, 或“反弹琵琶”, 力求不落俗套。实际来说, 只要从不同角度去联想, 扩展, 类比, 就能够创出新意来。如根据“滥竽充数”这个故事谈自己的感想。起初大多数学生沿着故事本意, 把立意的角度放在批评南郭先生不懂装懂, 弄虚作假上。后来有的同学换了一个角度, 把批评的茅头指向齐威王的管理不严, 搞大锅饭的制度上。还有的学生把立意的角度放在了乐队里其他人的身上, 批评老好人太多, 这些人只扫自家门前雪, 莫管他人瓦上霜, 而且现实生活中也大有人在。同样是从分析乐队入手, 有的同学则批评其他吹竽者没有团队的互助精神, 他们怕南郭先生学会吹竽而有一天会影响自己的前程。

总之, 当我们通过对相关材料的分析, 联系生活实际, 进行多角度, 多方位的思考后, 要看看由此可以形成哪些写作的可触点, 哪些是深层次的, 新奇的;再看看哪些是比较稳妥的, 哪些又是能够出“奇”制胜的。要针对自己所掌握材料的多寡, 议论优势及不足, 能“新”的则“新”, 不能“新”的则“稳”。

(3) 角度要合宜。

我们提倡在审题立意上要多角度, 多方面的考虑。但由于大多数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生活实验有限, 不可能掌握很多具有时代意义的重大题材, 而我们又要求文章要有一定深度、出新意, 这就要求学生要站在时代的、社会的角度去观察生活, 思考问题, 从细小的材料中挖掘具有普遍意义的东西。从某个角度说, 只有“小”才能“深”。在一篇文章中, 如果想面面俱到地议论很多问题, 其结果将是一个问题也解决不了。而抓住一点深入探究, 却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即所谓以小见大。《一件小事》《普通的人, 伟大的心》《七根火柴》等在这方面为我们作示范。

2 审题立意的方法

确定立意角度是作文的第一步, 怎样立意更为重要。我们不妨从以下四方面试试。

2.1 推敲词句法。

供材料作文多为文字性材料。这类作文的审题立意还需要运用阅读理解, 分析概括, 联想想象等能力。所以, 审察这类材料, 应在通读的基础上, 抓住关键词句, 反复揣摩, 理解其蕴意, 如报载:在保定乘公共汽车, 偶见司机座位后面挂一小牌, 上写“本司机是共产党员”。笔者一路观察, 果然名副其实, 招手上车, 就近下车, 自不必说。偶遇坑坑洼洼, 必有“请大家扶好坐好”或“请各位留神”之尖的话语预先提醒。若有年老体弱者, 司机定会慢慢停稳, 并嘱咐售票员搀扶下车。其情切切, 惑人至深。

这则材料的关键语句是一“本司机是共产党员”和“果然名副其实”。根据材料, 作文题可拟为“共产党员永做人民公仆”。这样, 观点鲜明、准确, 中心论点“密切党群关系, 树立党员的良好形象, 学习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也就体现出来了。可见, 抓住关键词句能一针见血, 直指问题根本, 揭示中心。如果简单把材料理解为学雷锋, 把题目定为“人间自有真情在”或“生活中需要雷锋”等, 就偏离了材料的本意。

2.2 要点归纳法。

即把文字材料的一个要点分解出来, 然后加以归纳、组合, 分析各要点之间的联系。如:猪八戒坐在镜子前, 看到自己非常丑陋便愤怒地抡起铁耙, 把镜子打碎。而八戒看到地上的碎镜片, 无论大小, 每个镜片里仍然有一个丑陋的猪八戒。

这则材料的分解要点有二:猪八戒和镜子。如果从八戒的角度分析, 可以看出“猪八戒”本来丑却不从自身找原困, 一味责怪镜子, 从而得出只强调外因, 忽视内因的结论, 批判只强调客观条件的错误思想;从镜子这个要点去分析, 又可得出镜子即使打得粉碎也改变不了真实情况的结论, 说明客观实际是不以主观思想的改变而转移的, 赞扬的是实事求是的精神。若将这两个要点联系起来看, 可以得出“任何强权与暴力也战胜不了真理”这一中心议题, 这样分析归纳, 文章的立意也就清晰可见了。

2.3 异中求同法。

有的材料不是一则而是一组, 或几句名人名言, 或几则故事, 或几种日常生活现象等, 要求学生根据这些材料选择一个角度, 归纳一个论点。因此, 学生必须对所给材料进行分析、比较、推断, 在不同的材料中寻找相同点, 悟出它们的内在联系, 否则就会顾此失彼, 只抓其一, 不问其余。如: (1) 林觉民在就义前劝慰妻子说, 不要悲痛“于啼泣之余, 亦以天下人为念, 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 为天下人谋永福也。”“至今死无余憾, 国事不成自有同志在。” (2) 布鲁诺在临刑前喊出这样一句话:“火不能把我征服, 未来的世界了解我, 我知道我的价值。” (3) 李大钊在走向绞刑架前庄严宣告:“不能因为你们今天绞死了我, 就绞死了伟大的共产主义!”

这三则材料, 初看, 它们所指有别, 说话者身份不同, 所处时代及背景也各异, 但仔细比较则不难发现它们的共同点, 那就是他们对自己的信念都至死不渝, 他们都是为坚持真理而献身。这些相同点找出之后, 文章的拟题和立意也就不难了。

文无写法, 尤其是议论文的写作, 在审题立意上“求新”也好, “求同”也罢, 都是为了树立一个观点, 讲明一个道理, 在审题立意上, 不论求新求同, 我们都要注意, 一是要正确认识前人的理论, 既不迷信, 崇拜, 更不可全盘否定, 二是所立之意要符合时代要求, 广大人们的认识, 就能够充分发掘出材料中的内涵。

高考作文的审题与立意例析 篇10

不过,两者也有明显的不同,“天空”是一个多义词,可实指,可虚指,亦可泛指;而“时尚”所指内容很明确,指实实在在的事物,只能实指,不能虚化。所以,正确地判断时尚的实与虚,是切题与否的关键。譬如,说“爱国主义”是时尚,对不对呢?错了!一位阅卷专家说得好:“爱国主义古已有之,源远流长,绝非时尚;然而,当你看奥运、把五星红旗贴到脸上时,时尚就诞生了。因为,这是一种审美行为,一种富有个性的创意,它立马‘时尚’起来了。”至于说“小平同志搞改革开放是追求时尚”、“中山先生倡导三民主义是追求时尚”、“医院里递红包、收红包是一种时尚”、“高考是时尚”等等,就更谬以千里了。

时尚主要有四个特征:审美,创意,时兴,认同与追求。时尚总是只被特定人群中的一部分人所运用,他们中的大多数只是在接受它的路上。它是一个充满矛盾的统一体,自我冲突,自我消解,希望有人模仿又惧怕所有人模仿,希望流行又惧怕长期流行,时尚的极致就是消亡或沉淀。

基于“时尚是什么”,可写的东西很多,街舞、明星、网络语言、当红文艺、山寨文化、富家子飚车等。有的考生写旗袍,“她,我们的监考老师,着一身淡紫色的丝边旗袍,旗袍勾勒出老师窈窕美妙的身躯,……这是一个怎样温婉的女子,是什么衬托出她如此可人的气质呢?‘时尚’一词便映入了我的脑海。我细细品味,她那一袭紫色,温婉清丽,品味着这时尚,缓缓忘记了考试的紧张,这时尚,如此可品。”有的写粉丝,“给明星的粉丝团命名也成了大家的热门,比如李宇春的玉米们,张峻宁的柠檬们,易中天的乙醚,于丹的鱼丸们等等。”有的写“买牌时尚,唱之时尚,头之时尚,博之时尚”。

立足于“为什么”,可以这样想,为什么要品味呢?因为时尚有妍媸美丑,需要辨别,去粗存精。假如不辩真假丑恶,全盘吸收,难免鱼龙混杂,真善美得不到弘扬,假丑恶大行其道;假如不加分析,不作改良,原样照搬,邯郸学步,同样会贻害无穷。一篇优秀作文如是说,“许多同学都喜欢周杰伦,发疯似地模仿其个性化的发型,夸张的衣饰,酷酷的话语,却鲜有看到他为创造时尚而付出的汗水与血雨,他忍受着强直性脊柱炎的痛苦在优雅的钢琴前深情地吟着迷倒众人的歌,骄傲地唱着‘为什么别人看的都是我画的漫画,唱的都是我写的歌,听妈妈的话别让她受伤’,而我却时常听到亲爱的同学在教室里大骂父母守财奴,不给钱买周杰伦才五六十元的限量版专辑,一有不爽就在家里大发雷霆,怪及妈妈无能供给他的时尚开支。试问这是哪门子时尚?”品味之必要,不言而喻。

扎根于“怎么办”。对于时尚,存在着扬和弃的问题,丑陋的、低级趣味的,要舍得割爱;高雅的、高情趣的,要努力褒扬。消失与沉淀是时尚发展方向的两极,模仿则死,创新则生。假如如过江之鲫被动地赶时髦,时尚就会过时,从而失去生命力,对于劣等事物,我们自然乐见;可是,对于美好的东西,我们希望常青。所以,为了保留、传承、发扬、涅槃某些时尚,我们需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一考生这样写,“品味时尚,不是欣赏它虚华浮夸的漂亮外衣,而是体味它深沉含蓄的内涵和本质。”“品味时尚,不能一味地模仿、复制、追风,而要给自己增加一定的内涵,创造属于自己的时尚,品味出青春永驻的时尚。”

浅谈考场作文的审题立意 篇11

一、审题

审题就是细致、全面地理解材料,理解题目的含义,以便按照题目的要求去作文。学生可要通过审题正确理解题目或材料的含义和要求,确定写作的内容、重点和文章的体裁。有些学生写作文时常常“跑题”,就是因为不会审题或审题不认真。

审题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一)领悟材料内涵

在材料型话题作文中,材料不但是学生思维的媒介,也是确定话题或立意的依据。因此,审题时首先要对材料认真仔细地反复地阅读,领悟材料的中心意思,尤其是要把握材料中的关键词,这样才能快速、准确立意。

一般来说,材料话题作文中所给的材料,有的是一则,有的是多则,有的是文字,有的是漫画。不管材料的形式如何变化,在审题方面有一条原则始终是不变的:那就是不能脱离材料的含义和范围。因此抓准材料中的关键词,吃透材料内涵就显的特别重要。

例如2008年高考山东卷的话题作文:以“春来草自青”为话题,完成一篇自命题作文。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字数800左右。这个话题作文给的材料只有一句话,审题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我们对这句话进行认真分析:题面有三个关键词:春、草、青。其中,“春”是条件,也是原因,“青”是结果,也是表现,但理解这句话的关键还是在一个“自”字,“自”就是自动,不需要人为干涉,有“功到自然成”的意思。所以,我们也可以把它看成是一个关系型的作文题目,就是“春”与“青”的关系。“春”既可以理解为“机遇”,也可以理解为“条件”,一个人成功的条件。“草”就是要有草的生命、精神,才能最终实现自青,而不必过多关心。考生由此可以联想到“自信”,即对自我价值的认可与坚守。如果再能联系到正在进行的高考,把高考看成“春”,把金榜题名看成“青”,把自己比喻成小草,表达出面对高考,自己一定能够沉着迎战、超常发挥,赢得高考的胜利信心。如此审题立意,写作思路就会豁然开朗。

(二)明确写作要求

材料型话题作文题目一般包含材料和写作要求两部分,由于材料占据主要地位,所以不少考生往往只关注材料,而忽略写作要求,其实,写作要求直接体现出命题人的命题意图,它对考生的思维方向起重要的引导作用。特别要注意材料话题作文写作要求中的“不能脱离材料的含义和范围进行作文”这项要求,这是不同于话题作文的地方,也就是说材料话题作文的限制性增强了。

二、立意

在材料话题作文的写作要求中,明确规定“不能脱离材料的含义和范围”进行作文,因此我们必须在吃透材料,准确把握材料内涵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和立意,而且要符合材料中隐含的感情倾向。“意”是文章的灵魂,也是作文成败的关键所在,因此作文时立意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

在考场上,由于特殊的环境和时间的限制,好多考生缺乏对材料的驾驭能力或者对材料的挖掘认识不到位,往往就事论事、就人论事,或就事论人,只能流于一般化。比如2007年全国第二卷作文,这道作文有两则材料,第一则材料是著名歌手从飞节衣缩食,捐赠了300多万,资助了178名大学生,可他病危住进医院的时候,竟没有一个大学生来看他;第二则材料是华农大学生小李和同学们将卖废品的钱捐给了一所希望小学,当小李得了白血病的时候,这所希望小学的学生捐钱给她,记者问她们为什么这样做,一位小学生回答说:“记住别人对自己的帮助,学会帮助别人。”大部分考生认识肤浅,就人论事,立意为“知恩图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谴责忘恩负义”等等。这些考生就是不能整体把握材料,只从第一则材料出发,忽略了第二则材料的存在和作用。试想一想,给一个材料就够了,出题人为什么给了两个材料?其实通过两个材料的整体阅读,我们不难发现出题人的意图就在第二个材料中的那个小学生说的话“记住别人的帮助,学会帮助别人”,这句话才是两个材料的关键句子,材料中意思是别人帮助自己,自己也要帮助其他人,然后我们根据这个意思进行拓展,把这种具体的帮助拓展为一种爱。因此可以立意为别人爱我,我爱别人,这种爱是小爱;也可以为我爱别人,别人爱我,这种是大爱;或者立意为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将爱传递,世界将会变得更加美好等等。

因此在考场上,考生一定要整体阅读材料,从材料的整体出发,在准确把握材料的基础上进行拓展立意,切记不要以偏概全、片面理解。但我们可以选准角度,从一个侧面进行立意。

学生在全面理解材料的基础上,怎样选准角度,把握侧面立意呢?首先要通过对材料的阅读,看看有几个说明或叙述对象,然后根据文意把握主要对象,再根据主要对象的言行进行拓展立意。

三、结束语

话题作文的审题立意 篇12

一、研究两年高考作文, 提出审题立意思考

2013年江苏高考作文主要内容含义显然是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造成影响, 改变着蝴蝶的生活与生存环境因素。自然地可从关注自然、保护自然, 构建和谐生态的角度切入。但事实上, 约有70%的考生以蜡烛为对象, 从“小大之辩”、细节决定成败立意写作, 得分普遍不高。2014年对照式的给出“青春”的两种看法, 其实是从青春的价值意义、青春易逝角度说的来谈青春的问题, 显而易见, 写“珍惜青春”是最好的立意, 但是考场上众多的学生出现单写青春不朽及其如何不朽, 或是青春易逝和如何易逝, 虽然这样的立意也不算偏离太远, 毕竟材料作文的立意是多向的, 而有学生抛开青春谈不朽、谈信念就有走题嫌疑了。

立意大众化, 甚至不很准确, 阅卷老师怎么可能给出较高的分值呢?因此, 只有深挖材料, 寻找出最佳立意或是富有创新色彩的立意才可能受青睐 , 如2013年江苏高 考一考生《退———只为保护自己》 一文, 从“蝴蝶”的角度切入, 论证“退”不是“胆怯”而是“明智”之举, 阐释人与自然相处中要“明智”的道理, 如此的立意就不同于俗, 获得阅卷老师的赏识, 获得高分。

可见, 在材料作文写作时审题立意至关重要。材料作文可以立意的角度较多, 如果我们所选角度不够深刻、不够新颖或是偏差较大, 那么, 得高分基本无望。

二、明确审题立意方法, 深入探寻最佳立意

材料作文写作中有“自选角度, 确定立意”的要求。这就告诉我们材料作文的角度不唯一, 多个角度可以写。如《江苏高考考试说明》中作文典型题2012年全国卷2的材料作文就可以从“儿子”的角度, 从排除干扰, 或放下顾虑, 或听取别人意见等角度立意;或从“母亲”角度写正确指导、言传身教角度立意。“放下顾虑”被认为是这一则材料最好的立意, 但并不是如此立意的作文都得高分;只有审出材料的立意与自己写作的最佳结合的立意, 才是属于自己的最佳立意。

1.具备审题立意常规能力。

材料作文中的材料含义是丰富的, 我们在审题时要扣住材料的主要内容, 分辨可能有的关系。一般来说要从材料中关键词句和对象关系及主次、可能存在的逻辑关系和作者情感倾向的把握入手。如2013年江苏高考的这道材料作文, 我们首先要明晰材料中的关键字有“探险者”、“山洞”、“蜡烛”、“蝴蝶”等;把握关键句“小小蜡烛影响了蝴蝶的生活环境”, 对这些关键词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明确“探险者、蜡烛”是“社会”因素, “山洞、蝴蝶”是自然因素;那么, 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便可得出立意大方向:人类社会影响自然生态。那么, 作者的情感倾向是什么呢?我们可以从“小小蜡烛影响了蝴蝶的生活环境”这句话进行分析, 这句话隐含着对人类活动影响、破坏着自然生物的生存状态的惋惜与担忧。如果考生就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立意:写人类怎样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 我们怎么做才是真正的保护自然也是可以的。

具备这些能力是前提, 在此基础之上才能进一步的深入、细化立意, 让自己的作文在审题立意上更胜一筹。

2.寻找属于自己最佳立意。

材料作文往往还有这样的要求: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 写一篇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因此, 选择适合自己写的, 自己能够写好的或新颖或深刻且符合材料的立意才是最佳的。

上一篇:信息技术整合电子技术下一篇:差错成因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