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话题作文审题技巧

2024-08-24

高考话题作文审题技巧(共15篇)

高考话题作文审题技巧 篇1

高考作文写作指导:话题作文审题技巧

1.审材料

(1)材料帮助理解话题的。

如“和而不同”有人就不理解,这就需要材料和提示语。

如广东高考作文“纪念”话题:

纪念是用一定的方式对人对事表示怀念。/它既可以是国家、民族对已有荣誉的回忆,对过去痛苦的祭奠,也可以是家庭和个人对往事对亲朋表示的怀念。/纪念又不同于怀念,它不仅仅是内心情感的涌动,它还是思想与行动的结合。/生活中有各式各样的纪念,节日庆典是纪念,树碑立传是纪念,种一棵树或写一篇文章也是纪念……形式或许不同,但意义同样真切。/真正的纪念是心灵的回响,是历史的回音;它坚守信念,传递勇气;它珍藏感动,分享幸福;它审视过去,启迪未来……

这些材料或提示语“是什么……”“不同于……”“真正的……”在帮助你、告诉你对话题意思的理解,对话题近义词的分辩……

(2)材料是可用可不用的。

常规的话题作文命题里的.材料只是举一些例子,作一点提示,给一点启发……考生行文时是可用可不用的,最好不用。如:

苏格拉底让一群寻找快乐的年轻人造一条大木船,从工作中感受到了快乐。其中有苏格拉底一句话:“快乐就是这样,它往往在你为着一个明确的目的忙得无暇顾及其他的时候突然来到。”请以“寻找快乐”为话题……

考生如果用这则材料,无论是从材料中提炼出立意,或是将材料作为议论论据,构思行文都可能会受到限制,因为材料中苏格拉底所言,只是一种为我们少见而难以论述的寻找快乐的方式,而寻找快乐是有很多常见而又易于论述的方式的。

话题作文提供的材料,不像以往的材料作文那样,是立意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因此可以说,在弄准了话题之后,材料和提示语的任务基本完成。

2.审提示

这几年话题作文,常有一段提示性的文字,它往往在材料的后面、“话题”的前面,用处是对话题构思行文思路的开拓,考生一定要注意这些提示中透露出来的信息,并加以巧妙地利用。利用好这些提示信息,可以帮助我们轻松地理解话题作文提示的方向,指引的范围,从而写出切合题意的作文来。

3.审话题

(1)话题才是核心。

原教育部国家考试中心张伟明在《谈话题作文》中说:“话题作文所给的材料仅仅是对话题的一个说明、一个解释,或者说是一个例子,目的在于帮助考生理解话题。话题作文的核心是话题,作者完全可以只根据话题的要求而无需照顾材料的内容来作文。”

话题作文的“材料”也可叫“话料”,它只是命题者引发考生思考的一个“由头”,是启发考生打开思路的一个“例子”,是“举一反三”的“一”。

话题作文中的“材料”对话题的立意没有约束性,只有启发性,例说性——所以才叫举一反三的“一”;没有材料或提示语也可以命出话题作文的,如:请以“欣赏”为话题……

如果考生不了解这一点,抛开话题,只注意材料,那么,很多写作的新空间将不能涉及,不会涉及,不敢涉及,是很可惜的;甚或随意从材料中自行引出一个观点作文,那么很可能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2)话题规定范围。

话题只是严格规定了范围,一般不规定立意、文体、题目等。话题是最大开放中的最小约束,审题时不能视而不见,要通过它明确话题的范围和指向,以便准确地打开思路。

审题和立意密切关联,我们不妨比较一下:

审题主要是找范围限定——“镣铐”,立意则是“镣铐”下的“跳舞”;审题须追求“准”与“切”,立意须追求“活”“深”“新”!

因此话题作文要注意:

①不能偏离话题。

②要有一个明确的中心。话题作文涉及面广,可以有多种立意,可以设置出多个中心,但在一篇作文中只能是一个中心,多中心等于无中心。

③切入口要小。因要让几十万、上百万考生可写而给的话题,可写的范围是很广的,可写的内容是很多的;而一个考生最多不过千字的作文能写的就只能是话题下的一个小点或一个小侧面了,切不可贪大求全。

(3)话题范围宽泛。

题作文有两大特点:一是相关性,二是自由性。话题固然是写作的核心,而只提供写作内容围绕的核心;话题规定着写作范围,但话题作文只要求所写内容与话题相关即可,不要求归纳试题所供材料的中心意思并紧扣这一中心意思做文章。它赋予考生广泛的自由度,使考生有更广阔的驰骋空间,有利于写作者表现个性特征,有利于选拔人才。可以说,以话题作文作为高考作文主要题型之一,是高考作文命题成熟的表现。上乘的话题作文更看重考生在拟题、立意、选材、布局、行文的创新——想一般考生所未想,写一般考生所未写。

因此,要善于追求可写的广阔新空间!形象地说,话题作文能“戴上它轻松的‘镣铐’,跳出你潇洒的‘舞蹈’”。

4.审“注意”

在引出话题之后,都有一个“注意”(有时写为“要求”),对写作作一些限制,诸如写作范围、角度、文体、篇幅等,这些内容我们自然不能忽视,必须一一符合。

高考话题作文审题技巧 篇2

一抓住“关键字眼”

一般而言, 材料、命题和半命题作文中都会出现几个关键字,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题眼”, 抓住了“题眼”便能成功开启写作之门, 避免跑题、偏题现象。那么学生如何抓住关键字要注重平时的训练。首先要看清写作的要求。其次要关注文题, 如果是一个词, 这个词就是关键字, 比如《童年》、《家乡》和《春游》等。审题时应当对文题加以适当扩充, 再添加新的元素, 就能凸显文章的主旨。比如《快乐的童年》《外婆家的童年》等, 围绕主题可以展开对童年生活趣事的描写, 表达对童年的怀念之情。如果写的是《童年的歌谣》, 侧重点放在了“歌谣”上面, 与题意发生了一些偏颇, 学生要引起注意, 避免扩充时发生类似的错误。审题时找不到关键字前不要动笔随便确认主旨, 哪怕你文采再出众, 偏题作文也不会得高分的, 所以作文审题的第一步就是要找准关键字。

二猜“出题人意图”

阅读材料作文时我们不难发现, 材料中多少都包含了出题人的情感, 对待一件事情或持褒奖的态度, 或持批判的态度。学生要学会“察言观色”, 从文字里感悟出题人的情感倾向, 做出正确的价值观判断。写作时不能单凭自己的喜好和习惯贸然行动, 如果和出题人的意图相违背, 那么作文的立意就相反了。比如有一次作文给出下面一则材料:有个船主, 让漆工给船涂漆。漆工涂好油漆后, 看到船上有一个很危险的漏洞。好心的他把这个致命隐患给修理好了。几天后, 船老大找到这个漆工表示重谢。漆工谢绝了船老大的重金酬谢。船老大说:“我以为我的孩子这次出海, 再也回不来了。他们能安全回来, 全是因为您的一片好心啊!”看到这则材料学生可以从两个角度审题, 一是从船主的角度来讲, 做人要有感激之心。第二是漆工的角度来说, 工作要认真负责, 不把一些事情看成分外事, 要有奉献精神。偏偏有些学生曲解了出题人的意图, 以为是船主想谋害自己的孩子, 而漆工把漏洞补起来是不按照雇主要求办事。这些同学只能说是小说看多了, 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做了, 没有考虑出题人的意图, 主旨跑偏了。

三找到“潜在意思”

有时作文题目有潜在意思, 考的并不是表面意思, 比如有象征意义的词:“莲花”代表高风亮节, “梅花”代表不怕艰难困苦的精神, “松柏”象征长寿等。学生要敢于挖掘题目的象征意义, 深化文章主题, 促进审题的准确度。比如有次作文题目如下“回家时, 无论多晚, 家里都有一盏灯亮着, 等着我回来”。以“回家那盏灯”为话题, 自拟题目, 写出800字左右的作文, (诗歌除外) 。看到这个题目, 相信大家都能明白本题潜在的主题是写什么的。家里面亮着的灯是谁打开的?谁在等自己?当然是自己的爸爸或妈妈。毫无疑问, 写作的主旨便是表达父母对儿女的无私关爱和默默奉献, 或者写自己对父母的感激之情。如果有学生只写了题目的表面意思, 介绍了家里的几盏灯, 未免让人觉得可笑了。潜在内容并不难找, 只要我们学生多加思考, 就能发现写作的真正要求。

四学会“联想创新”

作文审题时不能故步自封, 把自己局限在给定材料的框框内, 而是要敢于大胆想象, 拓宽写作思路, 不重复别人的话题, 老生常谈。文贵有新, 因此笔者常鼓励学生审题时要多角度分析, 对有新奇想法的学生适当表扬, 激励其他学生大胆地构思作文, 这样可以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增加对作文写作的信心, 提高作文水平。比如, 写自己的父母, 除了写爸爸妈妈对自己付出了多少、怎么关爱自己外, 可以写过节时一家人集聚一堂其乐融融的场面, 侧面烘托出家庭的和睦。写自己一次失败经历后的感想, 没有必要都写敢于面对失败, 相互鼓励, 相互扶持, 失败是成功之母等。可以从比赛过程中对手成功的方法着手, 分析对方的优势及自己的不足, 反省自己, 争取下一次可以成功。看待事情的角度是多方面的, 只要我们以乐观积极的眼光去看待, 不要带着悲观的情绪去评判, 写出的文章都是好文章。创新还需要平时的积累, 逐步加强写作的熟练度。

话题作文的审题技巧 篇3

关键词:提示文字;写作要求;话题本身

中图分类号:G623.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12-035-01

话题作文是一种用一段导引材料启发思考,激发想象,用话题限定写作范围的作文题型。“话题”,就是指谈话的中心;以所给的话题为中心,并围绕这个中心内容而进行选材写出的文章就是“话题”作文。这类作文题表面上一般不含有观点,内容上不予限制,形式上往往也是体裁不限。“话题”作文其实只是提供了一个话题,即规定了表达的中心内容,而不限制取材范围和表达方式的作文形式。以话题为内容的开放式命题与以往的命题作文相比较,它的好处是给考生写作的空间更大,发挥的余地更大。随着近年作文的开放度和自由度越来越大,话题作文也越来越流行。我发现我班学生作文跑题现象也越来越严重,尤其是话题作文。这不得不引起我的重视。那么什么是话题作文呢?所谓“话题作文”,是指用一段提示语启发思考,激发想象,然后限定范围的一种命题形式。话题作文的题型一般由四部分内容组成:材料、提醒语、话题、写作要求。其限制性主要表现在提示性的文字材料和写作要求这两个方面。我们如果教给学生一种分解话题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联想把一个话题分解成许多子话题,化大为小,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形象,然后从中选择一个最适合自己写的话题,使学生在原本十分宽泛的范围中切分出自己写作的小范围和写作方向。因此我认为必须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读懂提示文字。如语文园地五的习作材料(其一):2003年的春天,一场突如其来的传染病蔓延开来。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打响了。这是生命与疾病的抗争。在充满生命危险的病区里,那些可亲可敬的白衣战士,面对病魔,前赴后继,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千百个病人的康复,谱写了一曲曲生命之歌。邓练贤、叶欣、王晶、丁秀兰、李晓红……这些闪光名字的后面,都有着一个个感人的故事。请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写下来。内容要具体,要写出真实的感受。题目自拟。

们在拿到这样的话题作文以后,如果不假思索,提笔就写,很容易写一些生命与疾病抗争的人的事例,如张海迪、保尔……但如果对材料进行一些分析,从材料的整体高度把握作文命题中心,会发现如果这样写就跑题了。其实命题者只是让你从这些白衣战士之中选择一名战士并把她的令你感受最深的故事写下来。所以审题的第一步就是要读懂材料,理清材料和话题的关系,把握材料中心,这样我们才可以把命题的意图吃准,在一定的高度上审视材料,在写作的时候能够抓住材料的中心,不会顾此失彼。如此,我们只要从中选取一个比较新颖、自己也最有话可说的内容进行写作,就一定能够写出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来。由此可见,提示性文字材料是话题作文的有机组成部分,它能传达出写作的有效信息,所以,必须认真审读。

其次:读懂写作要求。通过写作要求或注意事项来达到对话题范围进行限制的目的,是话题作文命题的另一种常见形式,这时候写作要求的作用和上面所说的提示性文字的作用完全相同。因此,要善于从写作要求中捕捉写作的有效信息。例如:我们从呱呱坠地开始,就和“门”打交道。门,有有形的,如校门、家门、房间门……有无形的,如科学之门、心灵之门、地狱之门、天堂之门……请以“门”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

(1)“门”这个话题十分宽泛,门里、门外、门前、门后,不知发生过多少动人的故事,出现过多少杰出人物。文章只要写出这样的故事和人物事迹,都是符合要求的。

(2)文体不限。可以记叙见闻,编述故事,抒发感情,发表议论,等等。

(3)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分析:上面的三项要求中,起重要限制作用的是第一点。这句话中的“不知发生过多少动人的故事”“出现过多少杰出人物”暗示了我们:

①只能写别人的事情,不能写自己的经历。

②只能写“发生过的事情”,不能写虚拟的、未来的世界。

③不能只写一般的人和事,要写“杰出人物”的“动人故事”。

在写作的过程中,只有这三点逐一达标,我们写作才不至于偏离方向。对于话题作文的写作要求或注意事项,我们一定要认真审视,努力发掘有效有效信息。除此之外,对于写作要求中的其他注意点,如文体、标题、字数等,也要予以关注。

第三:读懂话题本身。如“请以……为话题”是话题作文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话题”。一般情况下,话题本身起揭示写作范围的作用,但是我们也不能不注意有的话题除了揭示出写作范围之外,有时还有其他的特殊作用,甚至其本身就是一个限制因素。如限制写作的方向;限制表达的人称等。话题作文一般不会对表达的人称加以限制,基本上是由作者灵活选择,但也有例外。如果写记叙文,必须记叙自己的经历;如果写议论文,必须结合自己的经历表达出自己的感想。

高考话题作文审题 篇4

贴金式点题――用自己之酒杯,装他人之佳酿。

话题作文因为有开放性,文体选择又比较灵活,一部分学生就有投机取巧的思想,套用现成的文章,只在结尾象征性地点一下话题。比如以“英雄”为话题作文,一个同学写成《母亲――心中的英雄》,记叙了母亲持家的艰辛、对父亲的忍耐、对邻人的关爱。结尾生硬点题:“母亲是平凡的,但是,她却是儿子心中的英雄。”“勤劳、忍耐”是美好的品性,但是未必能算得上“英雄”,这很可能是套用了一篇现成的写母亲的文章。

再如以“音乐”为话题作文,尽管内容形式有较大的自由度,但所写的文章必须以音乐为轴心,不能离开这个轴心而另起炉灶。有学生写成《家庭,一首美妙的交响乐》,大谈家庭生活,只在结尾提上一两句:“音乐,正回响在我的家庭中”。这种贴金式点题,是我们着力反对的,它不仅影响作文得分,还容易养成学生的投机取巧的不良心理。

高考作文审题技巧 篇5

比如,【春】考的大作文,是说日本的化学家田中耕一,他通过十几年的暗暗努力,终于荣获了诺贝尔大奖。材料的文字有247个字,但是你在仔细阅读之后,应该抓住其中的“默默无闻,潜心研究”这八个大字去做文章才对。因为,科学需要这种求实认真的踏实态度;只有如此,科学专业知识才能“厚积薄发、大功告成”;科学的进步、历史的发展,是离不开这一种精神境界的。又如,【秋】考的大作文,是讲“扬州八怪”郑板桥的书法问题,它的核心词语就是“不可无一,不可有二”。弦外之音,就是:“只求独创,不想模仿;只做首冠、不当第二”。由此看来,只要抓住了材料的“核心词语”,那你就突出了材料所提供的文意灵魂。

其二,抓住标题的“形象内涵”

比如,20【秋】考的大作文《杂》和【秋】考的大作文《他们》,就应该:“化抽象为具象、变虚幻为实体”。“杂”,它的实际含义是:“丰富多元、百花齐放”。有位考生,就巧妙的把内容写成“文学的杂”、“绘画的杂”、“音乐的杂”,这样写,就十分具体形象。小作者列举了不同时代的“名作、名画、名乐”,论述了“杂”的“科学性、丰富性、经典性、永恒性”。再说人称第三者的“他们”一词,你可以摆出古今中外的民族英雄或普通民众,不管是“科技的、工业的、农业的、教育的、文艺的、军事的、财贸的、金融的”等等,在描写出他们的辉煌业绩之时,但更要写出他们在创业过程中的挫折失败与艰苦奋斗。

其三,抓住题材的“自认重点”

比如,【秋】考的大作文,在295个字中,介绍了“武侠小说”、“言情小说”、“流行歌曲”、“商品广告”、“卡通影像”、“进口韩剧”、“休闲报刊”、“时装表演”等等当今的新颖多样的社会文化,要求你在对它们进行认真的“审视和辨析”之后,“谈谈它们对你的成长正在形成怎样的影响”。如果在一个小时之内,把上述八种社会文化都去议论,这显然八百个字是做不到的,也是不必要的。如果你一定要做的话,势必导致“蜻蜓点水、面面俱到”,不深不透的结果;或者是“四面开花、杂乱无序”,不知所云的程度。因此,你必须选择一点,重点突破,将自己最熟悉的内容加以论述,这样就比较讨巧易写。

其四,抓住文意的“思辨理念”

比如,【秋】考的大作文,是讲丹麦人用尺子去衡量所钓到的鱼大小长短问题。这是一道很有辨证道理的话题。你在论说时,必须谈到这样三个观点:(1)、物质资源,要有序开发,细水长流、不求近利;(2)、生态环保,要不断完善,持续永恒、不可荒废;(3)、任何事情,要留有余地,不应急躁、过犹不及。因此,丹麦人“只捕大鱼,放生小鱼”,这样鱼种不断,永恒品尝。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这样一个真理: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一定要用“两元论”的历史唯物论和唯物辨证法,去剖析理解,这样才能得出比较正确的结论,做好你想做的事情。

其五,抓住题目的“多元体裁”

比如,【秋】考的大作文《面向大海》一题,就很有意思。它既可写成议论文,但又可写成记叙文。而当年我在考场阅卷时,恰恰碰到一位考生把它写成了说明文,这引起了我的特别兴趣。我仔细审阅了这位考生的全文,发现文章写得很有特色。下面周老师把它全文的七段大意简叙如下:

(1)大海的温柔与凶残的两大特性;(2)大海的区域分类及各自的特色;(3)大海丰富的资源对人类的无私奉献;(4)大海遭受破坏后给地球人带来的无穷灾难;(5)大海的凶残给人类带来了强烈的反思;(6)大海的生态环境开始受到人类的关爱和保护;(7)大海与人类应该成为地球的同一主人,互助互爱、共存双赢。

笔者认为,小作者运用了说明文“八种方法”中的一种——分类法,条分缕析、层次有序的把“大海”所具有的基本“特质”,给全面简洁地说明清楚了。所以周老师提笔批审为65分(一类卷“中”的水平)。

高考作文指导:作文快速审题技巧 篇6

一般说来,题目是主谓句,“题眼”往往在谓语或谓语中心词上。如《我赞成这件事》,“题眼”是“赞成”,重点就要扣住“赞成”来写,文章也要围绕着“赞成”展开。

如果题目是动宾短语,“题眼”往往在动词上。如《过生日》,“题眼”是“过”,文章就要写清“生日”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或气氛中“过”的,是怎样“过”的。

浅析话题作文的审题立意 篇7

写作是一种复杂的思维过程, 审题的过程其实就是进行发散思维, 寻找最恰当的内容, 筛选最合适的写作角度的过程。如何审题立意, 关系到写出的作文质量。那么, 对于话题作文如何审题立意呢?我个人认为:话题作文是材料作文的一种, 一般的话题作文由材料语、提示语、话题、要求四个部分组成。所谓的话题, 仅仅是命题者框定的一个范围, 围绕着某个中心, 而写作者可以由此生发联想, 选择不同的角度来表达这个主题。一般来说, 所选择的角度, 都要符合命题者所框定的范围之内。

一、细审材料语

话题作文的材料可以是一段语言, 一幅漫画, 一个小故事, 也可以是一种或几种社会现象, 还可以是几句名言警句等。无论是怎样的材料, 它必须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其中蕴藏着一定的生活哲理。学生在审题时, 首先思考材料表达了怎样的一个主题, 揭示了什么道理。

如2009年四川省眉山市的中考作文题:风雨是大自然的杰作, 它让我们欢喜, 也让我们悲伤……, 在生活中, 我们会经历各种各样的风雨。不经历风雨, 怎能见彩虹?请以“风雨”为话题, 自拟题目作文。从上述一段简短的语言来看, “风雨”有双重含义, 它既可以理解成自然界的风雨, 又可以理解成具有一定象征意义的风雨。在写作时, 可以选择以自然界的风雨为内容, 从自己的情感体验出发来领悟材料中蕴含的道理, 表达个人的思想感情;也可以具有一定象征意义的风雨为题, 展开思索, 从自己的成长经历和生活体验中搜索与其相关的材料对号入座。

二、推敲提示语

提示语是命题者加在材料之后为了引出话题的一段提示性的话, 这段话往往包含着命题者自己对材料的思考, 也包含着命题者的命题意图。准确把握命题者的思考方向和命题意图, 我们就可以为自己的写作明确方向和范围, 做到不偏不倚。如2009年广东省清远市中考作文题: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 增益其所不能”。孟子的话启示我们, 人必须受艰难困苦的磨炼, 然后才能做大事, 成大业。请以“磨炼”为话题, 自选角度, 自拟题目, 写一篇文章。命题者的意图在于人生道路上会经历很多困难和挫折, 要正确面对困难和挫折, 想方设法战胜它, 最终走向成功。只要抓住这个意图牢牢不放, 展开想象进行写作就可以了。

三、辨明话题

话题有概念型的, 如诚信;有判断型的, 如团结就是力量;有关系型的, 知道和做到等。学生在审题时, 对于概念型, 判断型的话题, 要辨明其内涵, 可以用层层发问的方法, 引导自己做深入思考, 如诚信, 它包含哪些内容?作为一种品德, 它可贵之处在于何处?它对于人生及社会有怎样的作用?一个人能不能没有诚信?社会能不能没有诚信?如果失去了诚信, 其危害有哪些?……通过这些问题的引导, 深刻理解概念的内涵。对于关系型的话题, 学生要辨明两者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如相信自己和相信别人。相信是主观态度, 自己和别人是对象的区别。有的强调相信自己, 有的强调相信别人, 有的强调两者都很重要。至此, 我们可以明白这个道理:每个人都必须相信自己, 有充分的自信, 才是勇敢前行的动力;相信别人也不可少, 别人的东西我们可以借鉴, 别人的教训我们可以吸取, 别人的行为得失我们可以参照。因此, 相信别人不是盲目接受别人的一切, 而是有选择地接受。这样就可以明确, 相信自己和相信别人都必不可少, 但两者在地位上有主次之分。

四、牢记要求

写作要求一般是就写作内容, 字数, 文体等方面做出规定性的文字。如2009年湖南省益阳市中考作文题是以“心愿”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 (1) 写成记叙文或议论文, 有真情实感, 可以记叙你熟悉的人和事, 也可以谈感受与认识, 抒写感情, 发表看法。 (2) 立意自定, 题目自拟。 (3) 不少于600字。 (4) 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 地名, 校名等。牢记写作要求, 就是作文内容要合乎题意, 文体要合乎规范, 篇幅达到600字等, 这是硬性规定, 写作者不得违反。在这个框架之内, 学生要敢于突破陈规, 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

第一, 从立意和选材上采用标新立异法, 使文章的主题深刻透彻。第二, 通过以小见大的方法, 来反映丰富的社会内涵, 使文章的立意更加深刻透彻。第三, 要从事物局部的、外表的、肤浅的认识过渡到对事物全面的、本质的、深入的认识, 从而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因此可以借助结尾的发掘, 使文章的主题得以升华。

学会审题只是写好作文的第一步, 只有养成平时细心观察的好习惯, 并坚持练笔不辍, 作文水平才能不断得到提高。

摘要:写作是一种复杂的思维过程, 审题的过程其实就是进行发散思维, 寻找最恰当的内容, 筛选最合适的写作角度的过程。如何审题立意, 关系到写出的作文质量。

高考命题作文审题立意技巧 篇8

命题作文的题目常常是以词语、短语、句子的形式出现的,可采用以下方法审题立意。

1.重心法

即通过对“题眼”细加推敲,透彻理解作为标记的关键词语的涵义,就不难明确题目的要求和议论的对象,也就能有效地防止离题跑题。

偏正式题目:中心词是写作的对象,修饰限制性词语是题眼。如:《我心中的歌》题眼是“心中”,心中之歌珍藏在主人的心里,构成了主人生命的旋律,所以写出来的一定是一段埋藏在心底的具有感人情怀的事情。

动宾式题目:宾语规定写作的范围、对象,动词是题眼。如:《看家乡》题眼就是“看”,“看”是视觉的感受,题目规定了是从视觉写家乡,写出来的应该是自己眼中所见的家乡的独特的风土人情,或家乡的变迁。文章中当然能写思索,但一定要是由“看”而引发的思索。

主谓式题目:谓语部分是题眼。如:《我看课外阅读》“看课外阅读”就是题眼,意为“对课外阅读的看法”。因此,写出来的应该是自己对某种课外阅读现象的探讨,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2.虚实法

所谓虚实法,具体地说,就是实题虚作、虚题实作法。

实题虚作:当题目是喻体,就写它的本体;题目是象征性事物,就写被象征的事物。如:《过河小卒》这道题很显然是不能够照“过河小卒”的表面去理解、构思的,必须准确揭示出它的真正的指向,也就是象征意义。俗话说:“过河小卒胜过车。”由此我们可以明白:未过河的小卒微不足道,但过河小卒力量强大,因此,小可以变大。

虚题实作:如:《追求》这个作文题看起来很大很虚,不着边际。但采用虚题实作,就非常好写了,可以写一个老教师的追求,一个中学生的追求,也可以写自己的追求。

虚实结合:还有些命题可能虚实兼备,我们则需要虚实结合。如:《我想握住你的手》,命题中的“你”既可以实指,也可以虚指。实指时,“你”就必须是一个具体的、身边的事物或人物,如“父亲”“同桌”“友人”等,来抒写动人心魄的亲情、友情乃至书写美好纯真的爱情等。虚指时,“你”就应该是一个抽象的事物,或超越时空限制的事物、人物。如由虚处着墨,写想与某位历史名人握手,想握住某部文学名著主人公的手,或是握住神话传说中的人物甚至外星人的手;也可以想握住“节约”的手、“诚信”的手或“青春”的手等等。

3.添加法

有些命题,如词语或短语式命题,审题时,我们可以通过“添加语素,构成语境”的办法来完成审题,即在所给定的词语前或后添加词语或短语,丰满所给的词语,来显示自己要表达的主旨。要尽可能多角度添加,以便自己有筛选的余地。如:《北京的符号》:可以在短语前再添加内容,使命题更明确,如“留住北京的符号”“创新北京的符号”“设计北京的符号”“什么可以称为北京的符号”等;也可以在短语后添加内容,使命题更具体,如“北京的符号是什么”“北京的符号有什么特点”等。

4.逆向法

有些作文题从正面思考无法破题,而换一个角度从逆向思考就能很快把握题旨。如:《静静的夜晚》这个题目,如果仅从正面思考,是无法下手的。夜晚静静的,万籁俱寂,有什么好写的呢?其实,这个题目要求写的是在静静的夜晚发生的不平静的事情。静静的夜晚,大地万籁俱寂,树叶在沙沙作响,小偷在蠢蠢欲动……思维的闸门一经打开,就觉得有写不完的材料。

有些题目按照常规从正面审题,也可以很快入题。但总嫌角度不新,立意不佳。这时如果改从逆向入题,往往很快就可以找到新的突破口。如:《谈“雪中送炭”》这个题目正面入题立论为“要提倡雪中送炭”当然可以。但是如果从逆向入题,立论为“送炭何必等下雪”,可能更富于启发性和新奇感。

5.辨明关系法

有些作文题重在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故构思作文之前,最重要的是要辨清题目中的词和词、短语和短语之间的特定关系。这种关系即为文章主旨。

并列共存关系:即指构成话题的诸要素之间存在着一种平等并列的关系,几个要素可以同时共存。也可称之为有此有彼式。如:《和而不同》则须理解为“既要做到‘和’,又要做到‘不同’”,意即“既要善于调和矛盾,与别人和谐相处,同时又要有不同于别人的独立见解,不能随风倒、随大流”。

对立统一关系:就是各要素单一来看是对立矛盾的,但实质上它们又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和谐统一。也可称之为无此无彼式。如:《平凡与伟大》从一定意义上讲,这个话题可理解为:没有“平凡”也就不会有“伟大”。还可理解为:平凡孕育伟大;伟大源自平凡;我们只有从平凡的点滴小事做起,才能构筑伟大人格的大厦。

是非取舍关系:即指关系型话题的诸要素之间是一是一非、一对一错的关系,对它们只能有所取舍选择。也可称之为有此无彼式。如:《偏见与关爱》我们只能理解为“要消除偏见,勇于关爱”,若作其他理解则是不科学的。

条件结果关系:即话题两个要素之间为一是其中另一个的条件。也可称这为有此就有彼式。如:《名师与高徒》谈的是条件与结果。

运用辨明关系法审题,思维具有明确的方向性,不会走弯路,因而能大大提高审题速度。

高考作文审题技巧之寻找题眼法 篇9

有些命题作文和话题作文,往往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句子,主、谓、宾齐全,那么,这种题目的题眼,不在主语部分,就在宾语部分,谓语做题眼的情况比较少见。见题目后,迅速扫描主、谓、宾,重点从主语和宾语下手。如《有句话挂在嘴边》,主语“有句话”就是题眼。有句什么话?为什么要说这句话?是什么情况使“我”或其他人想说这句话。从主语这个题眼入手,我们的写作思路一下就打开了。如《年轻渴望飞翔》这个题目,主语“年轻”,谓语“渴望”,都无法下手,扫描宾语,我们“飞翔”就是题眼。渴望的是什么形态的飞翔?要飞到什么地方?从宾语入手,我们很容易就有了思路。

高考话题作文审题技巧 篇10

2011高考作文提分秘籍7.话题作文审题

材料作文,是指原先高考沿用了多年的纯材料作文。现在一般不以这种纯材料作文样式命题,此所以列出,仅是有利于比较,因此讲解从略。

材料作文,首先要读懂材料,把握材料的主旨。一要吃透比喻义,二要抓住引申义,三要突出关键义。如果是记叙性材料,就要看它写的是什么对象,反映了怎样的主题,表达了作者何种倾向;如果是议论性材料,就要想一想它的论点是什么;如果是寓言、诗歌、新闻性材料,要通过文中的对话、抒情或点睛之笔分析把握其含义。

话题作文和过去的材料作文的异同:

话题作文和过去的材料作文都是先提供一则材料,然后以材料为触发点,写一篇高考作文。那么,对待这则材料,两种作文形式有什么区别呢?一般而言,过去的材料作文必须使用所给材料,行文的主旨必须与所供材料吻合,如果写议论文,那材料一般应放在文章的开头作为引出论点的依据。它的思维方式局限于:概引材料,亮明观点,举例论证,总结回应。它存在较为明显的不足,捆住了考生的立意手脚。而话题作文则不同,它强调的是行文与材料有关,可扣材料主旨,也可不扣材料主旨;可运用材料,也可完全舍弃材料,是一种非常开放的写作,能多角度、全方位地检测考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话题作文的审题 篇11

1. “话题”是中心,是审题的对象。

2. “背景材料”的作用主要是引出话题,同时对话题起注释和说明的作用。

3. “提示语”的作用主要是启发写作者审题、立意,打开写作思路。

4. “要求”主要为写作明确写作方向。

所以话题作文的审题步骤一般是:审定话题——审准材料——审读提示语——审清要求。下面具体说明之。

一、审定话题

话题作文的审题核心是“话题”本身。作文所给的话题,不论是词语,还是短语,不论是观点型的,还是范围型的,都必有一定的意义。如果话题的意义还未搞懂,写作又从何谈起呢?

“审话题”的关键在于首先深入理解话题的内涵,然后从相近和相反两个角度扩展联想,寻找话题的外延。如果是短语,还应辨明它的层次结构。

话题作文常见的类型有: 观点型、关系型、范围型。下面再分述之。

1. 观点型题目。

也就是把从提示性材料中引申出来的一个结论,或是命题人理解材料时所得到的某一见解,作为写作者写作的依据或“话题”。

这类“话题”的审题是比较宽泛的,只要比照一下自己的选材和所写内容是否吻合话题的观点即可,既不能违背也不可偏离,即保持线性延展。如“坚韧——我追求的品格”、“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在写作这种话题作文时,在立意上就不要费什么心思了,就以这个话题作为文章的中心就可以了。

2. 关系型题目。

有些话题的提示性文字中涉及到两种乃至两种以上的事物或对象,那么写作者在拟制“话题”时就可以将这两种事物、对象合并在一起,形成一个话题。对于这类话题,我们在审题时需要将两者之间存在的关系揭示出来,不可偏废,否则就有可能偏题。例如:

①取舍关系:“空想和实干”等。

②依存关系:“风筝与线”等。

③并列关系:“解剖别人与解剖自己”等。

④递进关系:“怀疑与思考”等。

3. 范围型题目。

话题既没有表明什么观点,也不提供几个事物或现象的比较,而只是圈定了一个写作的范围,至于写作者要表达什么样的观点和态度,完全可以因人而异,自由度很大。这种“范围型话题”等于为我们的写作画了一个无形的圈,使我们所有的创造性的写作活动都只能局限于这一个特定的圈内,不可超越。所写的内容只要在限定的范围之内,都是符合要求的,都是切题的;至于具体的写法和角度完全可以多种多样、不拘一格,你可以从正面去肯定话题的积极意义,也可以从反面去设想一下可能会出现的不利后果。

如话题“埋头拉车”、“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人生的价值”等都为我们限定了范围,虽然我们可以多角度行文,但必须分别在“埋头”“假如可以”“人生”的圈内构思。

二、审读材料

话题作文所给出的材料,是经命题人精心挑选,用于启发引导写作者思维的媒介。所以材料中往往隐含着命题者的某些意图,如对作文范围与立意的某种限定等。因此,在审题时,首先一定要把隐含于材料中的命题者的意图挖掘出来,并据此确立自己的作文方向。

“审材料”的关键在于找出材料中的关键词、关键句,审清材料中的思想倾向。即材料中暗含的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赞美什么、批判什么、讴歌什么、鞭挞什么等等。

例如这样一道话题作文题:甲乙两个好朋友吵架,乙打了甲一拳,甲在沙地上写了“今天我的好朋友打了我一拳”。又一次外出时,甲不小心掉进河里,乙把他救了上来,甲在石头上刻了“今天我的好朋友救了我一命”。乙问甲为什么要这样记录,甲说:“写在沙地上,是希望大风帮助我忘记;刻在石头上,是希望刻痕帮助我铭记。” 请以“忘记与铭记”为话题作文。

这个话题作文的关键句是材料的最后一句:“写在沙地上,是希望大风帮助我忘记;刻在石头上,是希望刻痕帮助我铭记。”这句话具有很强的的思想倾向:忘记仇怨,铭记恩情;忘记矛盾,铭记友善;忘记厌恶,铭记感激。它正好暗含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中“感恩”“反哺”等美德。“忘记”意味着宽容、大度和与人为善,“铭记” 意味着感激、感恩和知恩图报。但不论是“忘记”还是“铭记”,都要有宽广的胸怀、高尚的情操。“忘记与铭记”是在引领考生正视过去,正确地看待历史。考生只有正确解读了材料的内涵,方能从容应对,写出精彩的文章。

三、审准提示语

从某种角度来看,提示语是话题作文的关键,材料只是话题的引子,话题只是材料的抽象和升华,而提示语则是连通话题、材料及写作范围、目标的纽带。所以,审准提示语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审题效果。

例如这样一道话题作文题:宋国有个富人,一天大雨把他家的墙淋坏了。他儿子说:“不修好,一定会有人来偷窃。”邻居家的一位老人也这样说。晚上富人家里果然丢失了很多东西。富人觉得他儿子很聪明,而怀疑是邻居家老人偷的。

以上是《韩非子》中的一个寓言。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类似的故事,但是,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我们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时候,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有没有关系呢?是什么样的关系呢?请就“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

“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类似的故事”,这其实是在告诉考生应从相似联想的角度寻找作文材料。在我们的生活中,类似的现象比比皆是:自己家的孩子最聪明,妈妈的话语最可信,故乡的水最甜,家乡的月儿最亮,情人眼中出西施等。教材《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妻妾以为我美也是如此。

“但是,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这就为我们反向审题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相反联想,即不以感情的亲疏来认知事物。这方面的作文材料考生也应能找出许多。古人所提倡的“唯才是举”“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贤”就是不以感情的亲疏来左右认知的典型。再如东晋的谢安举荐自己的侄儿谢玄;北宋的王旦举荐自己的死对头寇准;美国钢铁大王洛克菲勒兄弟临终不是把公司交给子孙,而是交给了自己的一个职员,等等。

“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有没有关系呢?是什么样的关系呢?”认真审视这句提示就会形成这样几组情况:

a.亲近—正—深,b.亲近—正—浅,c.亲近—误—浅,d.親近—误—深,e.疏远—正—深,f.疏远—正—浅,g.疏远—误—深,h.疏远—误—浅,i.没有关系。

如此审题,我们就有了无限选择。

四、审清要求

话题作文的要求,是对作文的最明确的限定,它直接规定着作文能写什么,不能写什么。如果审视不清,前面的功夫可能会付之东流。这里,我们只谈谈“自选文体”。“自选文体”并不意味着随便写而是要选择你最有把握写好的文体,而且是规范的文体,要力避“四不像”作文。

总之,话题作文的审题可以记住这几个短语:审定话题、审读材料、审准提示语、审清要求。如此审题,你将不会跑题、离题了。

高考作文的审题与立意例析 篇12

不过,两者也有明显的不同,“天空”是一个多义词,可实指,可虚指,亦可泛指;而“时尚”所指内容很明确,指实实在在的事物,只能实指,不能虚化。所以,正确地判断时尚的实与虚,是切题与否的关键。譬如,说“爱国主义”是时尚,对不对呢?错了!一位阅卷专家说得好:“爱国主义古已有之,源远流长,绝非时尚;然而,当你看奥运、把五星红旗贴到脸上时,时尚就诞生了。因为,这是一种审美行为,一种富有个性的创意,它立马‘时尚’起来了。”至于说“小平同志搞改革开放是追求时尚”、“中山先生倡导三民主义是追求时尚”、“医院里递红包、收红包是一种时尚”、“高考是时尚”等等,就更谬以千里了。

时尚主要有四个特征:审美,创意,时兴,认同与追求。时尚总是只被特定人群中的一部分人所运用,他们中的大多数只是在接受它的路上。它是一个充满矛盾的统一体,自我冲突,自我消解,希望有人模仿又惧怕所有人模仿,希望流行又惧怕长期流行,时尚的极致就是消亡或沉淀。

基于“时尚是什么”,可写的东西很多,街舞、明星、网络语言、当红文艺、山寨文化、富家子飚车等。有的考生写旗袍,“她,我们的监考老师,着一身淡紫色的丝边旗袍,旗袍勾勒出老师窈窕美妙的身躯,……这是一个怎样温婉的女子,是什么衬托出她如此可人的气质呢?‘时尚’一词便映入了我的脑海。我细细品味,她那一袭紫色,温婉清丽,品味着这时尚,缓缓忘记了考试的紧张,这时尚,如此可品。”有的写粉丝,“给明星的粉丝团命名也成了大家的热门,比如李宇春的玉米们,张峻宁的柠檬们,易中天的乙醚,于丹的鱼丸们等等。”有的写“买牌时尚,唱之时尚,头之时尚,博之时尚”。

立足于“为什么”,可以这样想,为什么要品味呢?因为时尚有妍媸美丑,需要辨别,去粗存精。假如不辩真假丑恶,全盘吸收,难免鱼龙混杂,真善美得不到弘扬,假丑恶大行其道;假如不加分析,不作改良,原样照搬,邯郸学步,同样会贻害无穷。一篇优秀作文如是说,“许多同学都喜欢周杰伦,发疯似地模仿其个性化的发型,夸张的衣饰,酷酷的话语,却鲜有看到他为创造时尚而付出的汗水与血雨,他忍受着强直性脊柱炎的痛苦在优雅的钢琴前深情地吟着迷倒众人的歌,骄傲地唱着‘为什么别人看的都是我画的漫画,唱的都是我写的歌,听妈妈的话别让她受伤’,而我却时常听到亲爱的同学在教室里大骂父母守财奴,不给钱买周杰伦才五六十元的限量版专辑,一有不爽就在家里大发雷霆,怪及妈妈无能供给他的时尚开支。试问这是哪门子时尚?”品味之必要,不言而喻。

扎根于“怎么办”。对于时尚,存在着扬和弃的问题,丑陋的、低级趣味的,要舍得割爱;高雅的、高情趣的,要努力褒扬。消失与沉淀是时尚发展方向的两极,模仿则死,创新则生。假如如过江之鲫被动地赶时髦,时尚就会过时,从而失去生命力,对于劣等事物,我们自然乐见;可是,对于美好的东西,我们希望常青。所以,为了保留、传承、发扬、涅槃某些时尚,我们需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一考生这样写,“品味时尚,不是欣赏它虚华浮夸的漂亮外衣,而是体味它深沉含蓄的内涵和本质。”“品味时尚,不能一味地模仿、复制、追风,而要给自己增加一定的内涵,创造属于自己的时尚,品味出青春永驻的时尚。”

高考物理审题的十个小技巧 篇13

高考物理审题的十个小技巧

1.认真细致,全面收集信息;

审题时应认真仔细,对题目文字和插图的一些关键之处要细微考察,有些信息,不但要从题述文字中获得,还应从题目附图中查找,即要多角度、无遗漏地收集题目的信息。

2.咬文嚼字,把握关键词句;

所谓“咬文嚼字”,就是读题时对题目中的关键字句反复推敲,正确理解其表达的物理意义,在头脑中形成一幅清晰的物理图景,建立起正确的物理模型,形成解题途径,对于那些容易误解的关键词语,如“变化量”与“变化率”,“增加了多少”与“增加到多少”,表现极端情况的“刚好”、“恰能”、“至多”、“至少”等,应特别注意,最好在审题时作上记号。

3.画图助解,弄清物理情景;

4.立足基础,构建物理模型;

5.深入推敲,挖掘隐含条件;

反复读题审题,既综合全局,又反复推敲,从题目的字里行间挖掘出一些隐含的信息,利用这些隐含信息,梳理解题思路和建立辅助方程

6.严谨推理,寻找临界条件;

7.发散思考,判断多解可能;

初末状态不明确,带来结果的多解;矢量方向不明确;物理现象多种可能性;制约条件不确定;周期性(圆周运动、振动和波)。

8.分清主次,排除干扰因素;

干扰信息往往与解题的必备条件混杂在一起,若不及时识别它们,就容易受骗上当误入歧途,只有大胆地摒弃干扰信息,解题才能顺利进行。

9.自我提示,关注常见问题;

(1)是否考虑重力;(2)选择题中选错误的还是正确的;(3)矢量还是标量?譬如求该物体的加速度?求最终的速度?求受到的安培力?求力时还要注意: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得;(4)求功必须指明是正功还是负功;(5)分清轨道半径,地球半径,离地的高度;(6)是直径还是半径

10.科学思维,力避主观想象。

(1)不能凭主观想象,必须看清、明确题意;(2)不能误认为就是已做过的那题;(3)只有明确了物理现象(模型)才能用对应的物理规律

高三物理第一轮复习必须注意的问题:

1、跟住老师复习。每一轮的复习一定要跟住老师,做好复习笔记。第一轮复习是夯实基础阶段,不要急于做套题,要求稳、求实,做好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的训练。

2、认真看课本。复习时老师对一些简单问题不去细讲,这时要结合课本复习,特别是热学、光学、原子物理部分,高考出题源于课本是一个基调。

3、养成良好书写习惯。平时复习一定要书写到位,解答题都应该写哪些步骤、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哪一步是采分点、能占多少分,都要做到心中有数。通过养成良好书写习惯训练自己的思维习惯,做到规范性解题。

4、走出大量做题的误区。物理复习通过做题可以加深对概念、规律的理解,但并不是做题越多越好,做题不在多而在精。熟能生巧是指对做过的题再做两三遍,去体会题中所运用的方法、考查的方方面面等。

5、做好定期复习。为了避免所学知识被遗忘,每天要把所学内容进行整理,隔一定时间要复习,做到定期复习,只有这样才能做好知识的存储环节,在应用时有内容可提取。

高三学生怎么提高物理成绩

1、很多高中生认为自己初中的物理成绩好,高中学好物理自然也不在话下。但是到了高中之后,物理的难度就会大大的提高,如果高中生不改变自己的学习方法,物理成绩就不会太好。所以,要想学好高中物理,就需要高中生先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再加上好的学习方法。

2、在高中物理学习期间,在课堂中的时间很重要。所以听课的效率高低,决定着物理成绩的高低。课前预习能够提高听课的针对性,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

另外,高中生要特别注意老师讲课的开头和结尾。老师讲课的开头一般是对前一节课的概括,结尾常常是对一节课所讲只是的归纳。最后,高中生要在听课的同时,把听课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做好记录,也就是做好物理笔记,以便日后复习、消化。

3、高中上想要学好物理,需要坚持在上完课后,做好当天复习。复习的目的是为了将当天上课内容巩固下来,同时也是检查当天课堂听课效果如何。

复习的方法有很多种,最好的是采取回忆式复习,就是把书、笔记合起来回忆上课时老师讲的内容,然后打开书本、笔记,对照一些自己哪里没有记清,然后把它补全。

高考语文话题作文拟题技巧 篇14

[内容提要]:

现在,尽管越来越多的考生已经认识到拟题的重要性,但在应试中,有些考生苦于一时拟写不出一个理想的题目,常常习惯于先写正文再拟标题,结果时间一旦不够用,就会“匆匆忙忙草收兵,拟题难显作者意”,更有甚者,写完正文后连题目都忘了,弄巧成拙。本文就考生应试中拟题难的问题,作了一些探究,以期对考生有所帮助。[关键词]:

话题作文

拟题

创新 [正文]:

话题作文的开放性、灵活性、创新性主要体现在命题中的“三自”,而其中的“题目自拟”又是最直接的体现。俗话说:“秧好一半谷,题好一半文”,可见拟题非常重要。它是考生在写作上呈现给阅卷老师的第一个见面礼,直接关系到老师对作文的第一印象;它又是衡量考生写作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尺,直接体现写作者的智慧与匠心。

话题作文的拟题一般要在审题和立意之后,因此,能否正确审题和准确立意直接关系到作文拟题的质量。这是最基本的一个环节,是拟题的起码要求。

一般说来,审题立意出现的偏差往往在文题上有所反映。如“我看个性”话题作文,有的考生就没有很好的审题,拟出《个性》这样的标题,显然是忽略了话题中的重要语素“我看”,有转移话题的嫌疑;再如话题作文“生活不是牧歌”,有的考生拟出《生活总是美丽的》《五彩缤纷皆生活》这样的标题,也是没有准确理解话题的含义。其实,像上面两个话题,直接用它们作文章的标题没什么不好。看看这些标题:《世界因个性而精彩》《你就是一道风景》《活出你的真性情》《个性与人生》《个性在理智中绽放》《将发行进行到底》《个性,爱你不容易》《个性的花儿,在风中飘摇》。它们无一不是准确审题之后的恰切命题

训练拟题的准确性,应首先从准确审题入手,对一个给定话题,要一个语素一个语素的分析理解,不可随便,更不可遗漏。应试中不能明确体现话题的标题是很危险的!

应当看到,我们生活的时代,是一个呼唤创新的时代,这种创新涉及到我们很多方面,对考生而言,作文的创新就是一个重要的方面,而作文创新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标题的创新。好的标题作用非凡,它能引起读者阅读正文的强烈愿望和极大兴趣。特别是考场中要求自拟标题的作文,如果能拟定一个新颖别致的好题目,则不仅能给文章增色,而且,更能吸引阅卷老师的目光,令他们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则对文章的得分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以“家庭”为话题的作文是屡见不鲜的,如果拟个《我的爸爸》、《我家趣事》之类的题目,则很难调动读者的兴趣。反之,诸如《幸福牵着你的手》、《一生走不出您浓浓的爱》、《爱,是无私的奉献》 《爱的方程式》都可作为它极好的题目。

那么,如何让作文的题目新颖独特不同凡俗呢?常用的方法有:(1)引用化用法

此法指的是引用或者化用大家所熟悉的诗词、歌词、名言、俗语、书名、影视剧名等作为文章的题目。这种方法可使文章标题显得新颖别致,产生独特的魅力。如“环保”话题——《我想有个家——一只小鸟的心声》;“换一种思路”为话题——《山不转水转》;“理解”话题——《对面的老师看过来》;“读书”话题——《爱你没商量》。贴近生活,使人喜闻乐见,倍感亲切。再如“关爱”话题——《被关爱遗忘的角落》;“成长”话题——《痛并快乐着》,成长的旅途中,会遇到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事情。有时,沉重的打击,巨大的挫折会使自己痛苦万分;但毕竟长大了,慢慢地学会了应对自如,学会了坚强,于是快乐溢满心中。

(2)真情流露法

这种方法就是情感的直接吐露,以真情打动人。作文的内容忌假、大、空,当然,作文的标题也同样不能虚假、空洞,否则会让人产生轻浮的感觉。它仍应具有真实性、真情性。淡淡的几个字、轻轻的一句话都可以是极好的标题,因为那里融缩了作者的真情,这样的题目也是很容易吸引人的。记得曾见过一本指导高考复习的资料,它的书名至今让我记忆犹新,因为一般的此类书籍,常用诸如《﹡﹡高考宝典》《﹡﹡高考成功秘笈》之类的书名,而那本书的书名却是《在北大等你》,非常亲切,充满了一种人文关怀。再如《我想有个家》、《爸爸,女儿不是不爱您》、《哥哥,你快回来吧!》、《我那农村老父哟》这种心灵的直白,感情的呼告,是很容易引起共鸣的。

(3)形象修辞法

这种方法,是指运用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双关、反诘等修辞手法拟题,使题目生动,鲜明,美妙,贴切。如 “心愿”话题——《心灵是一棵会开花的树》;“诚信”话题——《守住你的金矿》都是用比喻;“生态”话题——《老鼠对猫的秘密挑战书》用拟人;“读书”话题——《读书乐、乐读书》用顶针。

(4)诗情画意法

这种方法就是运用诗歌和散文的语言,营造一种优美的意境。或景中藏情,或情中见景,或情景并茂,既有诗情,又有画意,韵味无穷。如 “个性”话题——《个性的花儿,在风中飘摇》;“乡情”话题——《那河•那船•那人》;“友谊”话题——《风中飞舞的白手帕》。或情思绵绵,或欢歌飞扬,语言优美,形象鲜活,以有限的言词显露出无限的生活意蕴,给读者创造出无限的驰骋想象的空间。同时,很容易拨动读者的心弦,使之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具有极强的艺术魅力。

高考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教学设计 篇15

教学重点:1、抓重点语词法。2、抓对象关系法。

教学难点:1、从整体上理解材料的内涵。2、体察材料的情感指向。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

教学工具:挂图、彩笔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仿写:江河有百折不挠的意志, 才能交汇成浩瀚的大海;雄鹰有至死不渝的信念, 才能翱翔于辽阔的蓝天; (复习仿写的方法、指导仿写与作文的联系、作文的中心应点明在仿写的最后一句)

二、考点解说

1、概念。新材料作文是近几年高考作文形式的一个热点, 顾名思义是在材料作文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作文样式, 新材料作文“新”在材料意蕴的多义性、立意角度的多元性、命题的开放性上, 它有效遏制了宿构现象, 一出现就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同, 成为极具发展潜力的新的作文命题样式。2006年的全国Ⅰ卷、Ⅱ卷、山东卷, 2007年全国Ⅰ卷、全国Ⅱ卷、宁夏海南卷、北京卷、湖北卷, 2008年全国Ⅰ卷、全国Ⅱ卷、北京卷、辽宁卷、宁夏海南卷、福建卷等都采用了这一命题样式, 今后一定时期这一作文样式将不断发展完善可能会成为未来高考作文的主流。

新材料作文这种命题形式是介于材料作文与话题作文之间的, 就其本质来说是材料作文, 但是从表现形式上讲, 又是话题作文;它给定材料, 但不给定话题, 要求既不像材料作文那样“过死”, 也不像话题作文那样“过宽”。它既继承了话题作文的一些优点, 又弥补了材料作文的缺陷。

2、分类。新材料作文题目一般由两部分组成, 一是材料, 二是限制语。

材料意蕴丰富, 立意角度很多。可以是单则材料 (如2006年全国卷Ⅰ) , 可以是多则材料 (如2007年全国卷Ⅱ) , 也可以是图画材料 (如2007年全国卷Ⅰ) , 还可以是一首短诗 (如2008年湖南卷) 。

限制语主要包括三方面: (1) “全面理解材料”。“全面理解材料”就是把握材料的整体含义, 既要知道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物会有不同的看法, 还应知晓看问题要全面不要片面。 (2) “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立意时选择任何一个角度都是可以的, 但必须能够自圆其说, 不违背常理。 (3) “不脱离材料的含意”。“不脱离材料的含意”就是写作时要符合材料的观点或中心。

三、审题方法

1、出示两张挂图 (两则材料) 。第一则材料:在公园散步或树荫下小憩, 我们有时看见园丁们手握大剪, 地修剪冬青树, 他们地把那些旁逸斜出或一个劲儿向上窜的冬青树剪去, 使冬青树带显得给人

第二则材料:在公园散步或树荫下小憩, 我们有时看见园丁们手握大剪, 地修剪冬青树, 他们地把那些旁逸斜出或一个劲儿向上窜的冬青树剪去, 使冬青树带显得给人

2、分析两则材料的立意。

(1) 朗读两则材料;

(2) 用彩笔圈点两则材料不同之处;

(3) 区别异同。

相同的内容:园丁们手握大剪修剪冬青树。 (两则材料的对象相同)

不同的效果:一是整齐的美感, 一是呆板的感觉。

不同的态度:一是园丁们专心致志、细心地修剪, 一是园丁们咔嚓咔嚓、粗鲁地修剪。 (词语的感情色彩不同)

(4) 分别概括材料中心。

第一则:a.整齐是一种美。b.赞扬园丁的奉献精神以及一切劳动人民的奉献精神。c.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他人的帮助 (教育者的培养) 。

第二则:a.整齐不是一种美, 显得太呆板。b.不可剪灭个性, 不要压抑人才。

(5) 概括立意方法。a.抓重点语词法:抓住体现观点或感情倾向的语句或词语。 (并不是每则材料都有感情倾向) b.抓对象关系法:抓住材料中主要对象之间的关系, 从中得出观点。它的方法是:

理清对象:有些材料可能会涉及到两个甚至两个以上对象, 如果这几个对象之间并无明显的主次之分, 而是平行并列的关系。那么从理论上来说, 每一个对象都可以提炼出至少一个观点。

分清主次:有些材料可能会涉及几个对象, 但如果这几个对象并不是并列的关系, 其中有主次之分, 那么, 我们在审题时就应该分清主次, 从主要对象入手进行分析, 而不能是次要对象, 否则有可能出现偏题现象。

3、辨清关系。有些材料可能会涉及几个对象, 而且这几个对象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 审题时一定要辨析清楚这几个对象间的可能存在的关系。

4、析清含义:有些材料蕴涵比喻或哲理, 审题时我们首先应该认真分析, 仔细揣摩, 从而揭示出材料所蕴涵的意义或道理, 并以此作为立论的根据。

四、审题原则

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的原则概括为“三性”。

1、整体性原则。新材料作文的审题要有全局意识, 要从材料的整体着眼, 不能纠缠局部的细节, 否则很有可能出现偏题、走题现象。

2、多向性原则。一般来说, 新材料作文中材料所蕴涵的观点并不是唯一的, 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 因此, 要学会多角度审视材料。

3、筛选性原则。因为我们从材料中获得的观点具有多样性, 因此, 在进入写作时对所得到的观点还要进行适当的筛选。筛选的原则: (1) 服从材料的整体; (2) 观点比较新颖; (3) 自己有话可说。

五、课堂练习 (略)

六、课后作业 (略)

七、总结。 (略)

上一篇:财务评价指标计算模板下一篇:《团队执行力》观后感——-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