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审题技巧(共12篇)
高考作文审题技巧 篇1
很多学生不喜欢写作文, 究其原因, 多数是因为不知道怎么写作文, 看到给定的材料或题目, 不知如何着手, 担心自己写的内容会跑题。许多学生往往把作文主题定得较大, 给阅卷老师空洞的感觉。其实造成这些现象的本质原因都离不开作文审题。正是因为学生没有读懂作文要求, 没有搜索素材的方向, 才会觉得无话可说, 语言文字写得空泛, 不能打动读者。相反, 如果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经验, 分析作文要求, 读懂出题人的意图, 正确理解题意, 那么就能顺其自然地定出合理的立意, 素材也有了选择的方向, 写出的文章定会充实饱满, 具有可读性。本文从作文审题的技巧给出四点体会, 与广大初中语文教育者分享交流经验。
一抓住“关键字眼”
一般而言, 材料、命题和半命题作文中都会出现几个关键字,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题眼”, 抓住了“题眼”便能成功开启写作之门, 避免跑题、偏题现象。那么学生如何抓住关键字要注重平时的训练。首先要看清写作的要求。其次要关注文题, 如果是一个词, 这个词就是关键字, 比如《童年》、《家乡》和《春游》等。审题时应当对文题加以适当扩充, 再添加新的元素, 就能凸显文章的主旨。比如《快乐的童年》《外婆家的童年》等, 围绕主题可以展开对童年生活趣事的描写, 表达对童年的怀念之情。如果写的是《童年的歌谣》, 侧重点放在了“歌谣”上面, 与题意发生了一些偏颇, 学生要引起注意, 避免扩充时发生类似的错误。审题时找不到关键字前不要动笔随便确认主旨, 哪怕你文采再出众, 偏题作文也不会得高分的, 所以作文审题的第一步就是要找准关键字。
二猜“出题人意图”
阅读材料作文时我们不难发现, 材料中多少都包含了出题人的情感, 对待一件事情或持褒奖的态度, 或持批判的态度。学生要学会“察言观色”, 从文字里感悟出题人的情感倾向, 做出正确的价值观判断。写作时不能单凭自己的喜好和习惯贸然行动, 如果和出题人的意图相违背, 那么作文的立意就相反了。比如有一次作文给出下面一则材料:有个船主, 让漆工给船涂漆。漆工涂好油漆后, 看到船上有一个很危险的漏洞。好心的他把这个致命隐患给修理好了。几天后, 船老大找到这个漆工表示重谢。漆工谢绝了船老大的重金酬谢。船老大说:“我以为我的孩子这次出海, 再也回不来了。他们能安全回来, 全是因为您的一片好心啊!”看到这则材料学生可以从两个角度审题, 一是从船主的角度来讲, 做人要有感激之心。第二是漆工的角度来说, 工作要认真负责, 不把一些事情看成分外事, 要有奉献精神。偏偏有些学生曲解了出题人的意图, 以为是船主想谋害自己的孩子, 而漆工把漏洞补起来是不按照雇主要求办事。这些同学只能说是小说看多了, 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做了, 没有考虑出题人的意图, 主旨跑偏了。
三找到“潜在意思”
有时作文题目有潜在意思, 考的并不是表面意思, 比如有象征意义的词:“莲花”代表高风亮节, “梅花”代表不怕艰难困苦的精神, “松柏”象征长寿等。学生要敢于挖掘题目的象征意义, 深化文章主题, 促进审题的准确度。比如有次作文题目如下“回家时, 无论多晚, 家里都有一盏灯亮着, 等着我回来”。以“回家那盏灯”为话题, 自拟题目, 写出800字左右的作文, (诗歌除外) 。看到这个题目, 相信大家都能明白本题潜在的主题是写什么的。家里面亮着的灯是谁打开的?谁在等自己?当然是自己的爸爸或妈妈。毫无疑问, 写作的主旨便是表达父母对儿女的无私关爱和默默奉献, 或者写自己对父母的感激之情。如果有学生只写了题目的表面意思, 介绍了家里的几盏灯, 未免让人觉得可笑了。潜在内容并不难找, 只要我们学生多加思考, 就能发现写作的真正要求。
四学会“联想创新”
作文审题时不能故步自封, 把自己局限在给定材料的框框内, 而是要敢于大胆想象, 拓宽写作思路, 不重复别人的话题, 老生常谈。文贵有新, 因此笔者常鼓励学生审题时要多角度分析, 对有新奇想法的学生适当表扬, 激励其他学生大胆地构思作文, 这样可以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增加对作文写作的信心, 提高作文水平。比如, 写自己的父母, 除了写爸爸妈妈对自己付出了多少、怎么关爱自己外, 可以写过节时一家人集聚一堂其乐融融的场面, 侧面烘托出家庭的和睦。写自己一次失败经历后的感想, 没有必要都写敢于面对失败, 相互鼓励, 相互扶持, 失败是成功之母等。可以从比赛过程中对手成功的方法着手, 分析对方的优势及自己的不足, 反省自己, 争取下一次可以成功。看待事情的角度是多方面的, 只要我们以乐观积极的眼光去看待, 不要带着悲观的情绪去评判, 写出的文章都是好文章。创新还需要平时的积累, 逐步加强写作的熟练度。
综合来看, 作为写好作文的第一步, 尤其是针对考场作文, 审题变得越来越重要, 如何快速地抽取出写作的主题, 确定写作的目标, 需要学生在以上这四步的基础上, 不断加强训练、掌握审题技巧、提高审题水平、提升写作能力。
高考作文审题技巧 篇2
一、审题的原则----“三性”
1.整体性原则:新出来作文的审题要有全局意识,要从材料的整体着眼,不能纠缠局部的细节,否则很有可能出现偏题走题现象。
2.多向性原则:一般来说,新材料作文中材料所蕴涵的观点并不是唯一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因此,要学会多角度审视材料。
3.筛选性原则:因为我们从材料中获得的观点具有多样性,因此,在进入写作时对所得到的观点还要进行适当的筛选。
筛选的原则: ①服从材料的整体;②观点可能比较新颖;③自己有话可说。
二、审题的方法----“四清”
1.理清对象:有些材料可能会涉及到两个甚至两个以上对象,这几个对象之间并无明显的主次之分,而是平行并列的关系。所以,从理论上来说,每一个对象都可以提炼出至少一个观点。
2.分清主次:有些材料可能会涉及几个对象,但这几个对象并不是并列的关系,其中有主次之分,那么,我们在审题时就应该分清主次,从主要对象入手进行分析,而不能是次要对象,否则有可能出现偏题现象。
3.辨清关系:有些材料可能会涉及几个对象,而且这几个对象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审题时一定要辨析清楚这几个对象间的可能存在的关系。
4.析清含义:有些材料蕴涵比喻或哲理,审题时我们首先应该认真分析,仔细揣摩,从而揭示出材料所蕴涵的意义或道理,并以此作为立论的根据。
三、 高考真题
一只老鹰从山峰顶上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俯冲下来,扑到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又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牧羊人的孩子见了,问这是一只什么鸟,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过程分析】
1、 理清对象:老鹰、乌鸦、牧羊人、孩子
2、 分清主次:本材料的“主角”是“乌鸦”,而不是“老鹰”。
3、 辨清关系:面对“乌鸦”的行为,涉及到“牧羊人”和“孩子”两种不同的评价。
4、析清含义:立意
①盲目模仿 ②缺乏自知之明( 牧羊人 ―― “忘了自己叫什么”)
③一味好高骛远 ④聪明反被聪明误 ---------牧羊人
①向强者学习,理应得到鼓励
②“东施效颦”未尝不可 孩子 ―― “它也很可爱”
③有一种拼命追求的精神 ④模仿是创新的基础 ---------孩子
四、示例: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的文章。
有个人买了一件珍贵的瓷器,店员用破布将瓷器缠了起来,把它装在一个大纸箱里,并在大纸箱的空隙里塞满了废纸屑。这个人觉得这些废纸破布没有用,而且是累赘,就将它们拿出来扔掉了。结果,在路上箱子掉在地上,瓷器摔碎了。
读这则材料,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或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构思指津】
本则材料涉及四个对象:“瓷器”“废纸破布”“店员”“买主”。总体倾向是对“买主”对废纸破布”的轻视持否定态度。据此,可以分别确立下面一些话题:
瓷器:如果没有了保护……
废纸破布:价值――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找准自己的位置,螺丝钉的精彩,天生我材必有用,累赘真的多余吗?别小看任何事物……
二者综合:普通与高贵,有用与无用,主角与配角……
店员:交流、沟通……
买主:不能凭主观臆断,认识事物的实质,眼前利益与长远眼光,学会放弃……
二者综合:专业与业余,愚与智,细节决定成败……
总体来说,最好的切入角度是从“废纸破布”与“瓷器”两者的关系入手,能够谈到看似没有用的“废纸破布”对“瓷器”的完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就是最佳的立意。同时,从“废纸破布”和“买主”引申出来的话题也都算符合题意。而从“瓷器”“店员”角度立意,则显然等而下之。
就实际写作来看,出现的主要失误:
一、不能从整体上进行感知、把握、理解材料的本质,而是被局部所迷惑,断章取义,乃至揪住材料中的片言只语不放。
二、把握不住材料的侧重点,甚至完全脱离材料的限制,另起炉灶,泛泛而谈,不明白给材料自行概括出话题的作文和无材料直接给出话题的单命题作文毕竟是不同的。
另外,个别同学立意不够明朗清晰,没有旗帜鲜明的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者在表述上前后不一。
[例文] 1、微不足道 却很重要
如果说破布与废纸不重要,那你将得不到完整的瓷器,因为是它们保全了瓷器的尊贵与完整。
如果说细土与沙石不重要,那你将不能仰观泰山的巍峨,因为是它们铸就了泰山的雄伟与岿然。
滴水微不足道,但正是它们聚成了汪洋大海。叶子微不足道,但正是它们,衬出了花的美艳。
你说什么不重要?你说什么微不足道?
对于浩瀚的历史长河,对于风口浪尖上的弄潮儿,一介布衣、一个平头百姓就好比海中的一粒沙或者包裹精品陶瓷的破布废纸,真的微不足道。
可是正是普通的劳动大众创造了历史,他们是历史的创造者;正是这些平民百姓,充当着弄潮儿的坚强后盾,衬托着他们,使他们的价值得以实现。
是啊,看起来微不足道的东西,实际上却是不可缺少的;是啊,你会发现的,有些东西,微不足道,却很重要。
听说过“微尘”吗?这是一群做好事、献爱心、不留名的好人,青岛的“微尘”们向灾区、向希望工程、向孤寡老人捐款,向需要帮助的人捐款,不曾中断。钱数虽然不多,却是他们的心意。你能说他们的捐助不重要,他们的行为微不足道?不能,因为正是他们分担国家的忧愁,播撒如星辰般灿烂的温暖。
是谁在城市建起了一栋栋高楼?是谁将道路清扫得干干净净?是谁夜以继日地陪护在病人身旁?又是谁将城市的玻璃擦得瓦亮?
是我们的农民工,辛劳朴实的农民工,他们的劳动让城市更文明,更精彩;他们的存在使城市更繁荣,更舒适,他们真得很重要。
可是,当满身混凝土、满身污渍的农民工朋友走上公交车时,你为什么要对他嗤之以鼻,不让他坐在你旁边呢?
可是,当满脸疑惑的农民工朋友向你问路时,你为什么那么冷漠,甚至连句“不知道”也不肯给呢?
你知道他们很重要,可为什么却排斥他们,嘲讽他们呢?
高考政治读题审题技巧 篇3
一、基础知识是前提,读题和审题是关键
高考是选拔性考试,而非水平性考试。高考选拔人才标准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具有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其
二,具有良好的思维素质;其三,具有批判意识和实践技能。因此高考命题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对政治学科而言,这一点表现得相当明显。高考政治命题往往以最近一年内国内外发生的重大时事为背景材料,要求考生获取和解读这些时事的相关信息,调动和运用教材的相关知识,来描述和阐释时事热点,从而正确把握时事的本质,而所有这些都是“能力立意”的题中之义,“能力立意”首要的就是要求考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近几年高考侧重于对基础知识、主干知识的考查,这是因为基础知识是思考、理解问题的重要工具,也是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依据。离开了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掌握,研究和分析问题就只能停留在表层,不可能深入。因此要求考生把牢基础知识关,这是答好题的前提。
做好政治题,除了要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外,还必须做到审题准确清楚,具有较强的读题、审题能力。考试大纲规定了政治学科四项考核目标与要求,审题过程就是“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过程,这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基础,是考生正确解答试题的重要步骤。读题,就是让我们明确材料的中心问题是什么。审题,就是要求我们怎么处理材料中的问题。由于每个考生自身素质不同,读题、审题的能力也千差万别。因此,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多看、多听、多问,即多看报刊杂志、新闻,多听广播,多问问题,扩大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身的素质,千方百计提高自己的读题与审题能力,这是答好题的关键。
二、选择题的读题与审题
近年来,高考选择题的分值约占试题总分值的“半壁江山”,可谓得选择题者“得天下”。选择题看似简单,但要想获取高分,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做好选择题,就要了解选择题的类型和命题方式,了解选择题命题的侧重点,一些易错易混知识点。贴近百姓生活的问题,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是选择题命题的重点。
总的来讲,做好选择题,首先,要通读材料,明确中心思想,细读题干与题肢,明确设问角度,抓住关键词语,带着问题分析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其次,审准设问的角度,看它是从哪方面设问。一般是从三个方面设问,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内容、目标、特点、决定、体现、反映、说明、表明等问法属于“是什么”的范畴;原因、必然性、重要性、意义、作用、理由等问法属于“为什么”的范畴;怎么做、如何认识、启示等问法属于“怎么办”的范畴。具体而言,每一种类型的选择题的读题与审题各有不同。
如,(江苏高考试题)近几年来,“要富口袋,先富脑袋”,已成为我国广大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共识。“科教兴省”、“文化强市”,已成为许多地方的发展战略。“富脑袋”主要是指()
A.提高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B.解放思想,开拓创新
C.培养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D.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解答本题的第一步,分析所给材料中心意思,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抓关键词句。本题所给材料中的关键词句就是“富脑袋”。当前,我国许多地方“科教兴省”与“文化强市”的发展战略就是强调“富脑袋”的具体举措。
第二步,要明确题目指向应做到“三清”:一清知识范围,是经济常识、哲学常识还是政治常识等;二清选择方向,是选正向选项还是选反向选项;三清思维内容,是选内涵式选项还是选外延式选项、是选原因类选项还是选结果类选项、是选现象类选项还是选本质类选项等。本题指向“富脑袋”属于正向选项中内涵式选项。
第三步,首先用理论知识逐个分析题肢。分析题肢时应做到“三明”:一明题肢是正确观点还是错误观点。二明题肢与题目所给材料的中心意思有没有联系,因为应选题肢不仅应该本身观点正确,而且必须完全符合题干的规定性。如果干肢不符,即使本身正确的题肢也不能入选。干肢不符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形:(1)题肢是题干的变相重复;(2)颠倒原因与结果、目的与手段、本质与现象、内容与形式等之间的对应关系;(3)题肢与题干之间没有真实联系,题肢不符合题干的规定性。三明题肢观点反映的是材料和指向要求中的部分观点还是整体观点(即是不是最佳选项),因为要选出最佳题肢,必须准确把握题肢与题干之间的“亲疏”关系。我们在审题时,特别要注意题干的关键词语,明确题干在范围、层次、角度、条件等方面有什么特殊要求。一般来说,题肢与题干之间有直接联系者选,间接联系者不选;有本质联系者选,现象联系者不选;有必然联系者选,偶然联系者不选;有主要联系者选,次要联系者不选。“三明”题肢的过程中,应将其与题干(材料及指向)要求逐一对照进行取舍。本题中“富脑袋”属于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题肢A“提高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中“提高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与题干中心观点“富脑袋”没有直接联系。题肢B、C观点虽属于“富脑袋”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部分,但表述不全面。干肢对照,题肢D更符合题干要求,属最佳选项。
三、主观题的读题与审题
文综试卷的主观性试题表现为综合试题,即学科内综合和学科间综合,政治学科的主观性试题常见类型有文字类、图表类、文字图表综合类、表格类、漫画类、探究类等,只有认真读懂与审准各类题型才能答好主观性试题。具体说来,解答政治主观题要注意把握以下两个要素:
第一要素:审清主观题的设问,明确试题设问的限制性和规定性。确定答题范围这是答题的关键。要确保答题的大方向不能错,一定要逐字逐句看清楚,提取一切有效信息,挖掘一切隐含条件,排除干扰信息和迷惑条件。即通过阅读试题的背景材料及设问,确定命题者的考查意图。通常情况下,政治主观题的答题要求是由设问规定好的。通过审设问把这个问题划一个范围:一个是问题范围,一个是知识要求的范围。到底问的是什么,将关键词找出来,并找到关键词之间的关系,再寻找该知识点的要求和范围,还要明了是政治常识,还是经济常识,还是哲学常识等。题目涉及哲学知识时,首先要确定题目考查的是哪个知识板块,然后再考虑属于该知识板块内的哪一方面的内容,哪个知识点。若考查的是唯物论的内容,则应考虑物质与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同理,若考查的是辩证法的内容,则应考虑其为矛盾、发展、联系知识等方面;若考查的是认识论的内容,则为实践和认识的关系,现象和本质等知识。审题时要注意设问的关键词,如要求对中美关系现状进行评价,其中“现状”两个字就是一个关键词,暗示既要做正面的评价,又要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再如针对我国经济发展中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问题谈认识,则应从原因——实质——危害——解决办法等角度全面思考。看不清设问的要求,“差之毫厘”,往往会导致所作答案“谬以千里”。
第二要素:学会分析材料、围绕材料的提示来搜索课本相关知识点,这是答题的依据。不管材料题所选的内容有多新,必定与课本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材料往往蕴含着答题的角度,分析材料,弄清材料的层次,就可以利用材料的暗示,搜索相关课本知识点来设置答案。解答政治常识主观题时,命题材料往往提到一些具体事实或行为,可以通过从事某些活动的参加者,来明确答题的方向。比如,主体是“党”的,就有可能考查与党相关联的知识;主体是“政府”的,就有可能考查与政府的性质、职能相关联的知识。从分析审读材料中找到了主体(活动参加者),然后进一步找主体“做什么”。比如,材料提到“中共召开十七届二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议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这自然是体现党的地位、党的政治领导、依法治国方略的贯彻等内容。若材料说“政府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制”,那么政府职能就很有可能成为考查对象。如果离开题目所给的材料去搜索课本相关知识点作答,就会吃力不讨好。
高考漫画作文的审题技巧 篇4
从历届高考来看, 1983年全国卷《挖井》, 1991年“三南”卷《妈妈爱吃鱼头》, 1996年全国卷《给六指做整形手术》和《截错了》, 2007年全国卷《出事了吧》, 2007年江西卷《助鼠为患》, 2010年全国卷《猫吃鱼》等, 均广受社会各界赞誉, 在带给我们深刻的人生启示的同时, 又使考生和读者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心灵震撼。就考试的区分度而言, 漫画作文很好地甄别和考查了学生的六种基础写作能力:观察、感知、概括、创新、思辨、表达。同时, 在反抄袭、反模拟、反剽窃、反宿构、反套作等方面, 具有很大的优势。一般考生, 如果不注重扎扎实实的作文基础训练, 不锤炼自己写作的思想品质, 而仅仅指望通过移花接木、生搬硬套、抄袭模拟、熟背范文等手段来猎取高分, 是十分困难的。下面, 简单谈一谈高考漫画作文的审题技巧。
(1) 观察画面, 感知材料。拿到一张语文试卷后, 首先要仔细观察漫画, 细心审阅漫画, 千万不要忽略了漫画的标题和背景文字。在考场中, 关于漫画的一切背景文字, 对考生的构思而言, 都可能是有用的, 都可能是一种写作的明示或暗示, 都可能是一种有益的启发。切忌草率行事, 或观察苟且。
(2) 舍弃现象, 抓住本质。一幅漫画的主要特征是什么?一幅漫画的根本出发点是什么?这幅漫画与我们生活的时代有何或显或隐的联系?这幅漫画与我们过去的传统、文化、习惯等有无关联?这是考生必须弄清楚的一些问题。只有弄清了这些问题, 才能抓住漫画的主要特征, 从而把握漫画的内在本质。切忌“只看树木, 不看森林”, 或“只看现象, 不看本质”。面对漫画所展示出来的无关宏旨的枝枝叶叶, 应该毫不留情地砍去, 而大胆保留漫画的主要特征, 不要为漫画的细枝末节所困扰、迷惑、彷徨, 更不要被漫画的夸张、抽象、变形、象征等艺术手法所吓倒。
(3) 概括材料, 提炼观点。在充分观察、感知、理解材料本质的基础上, 在基本读懂画面主旨的基础上, 考生要紧密地联系当今的时代精神, 紧密地联系我们的文化、传统、习惯、改革、发展等, 进一步形成强有力的、鲜明的观点。
此时, 考生必须明确自己的价值指向, 必须明确提出十分“清晰”的中心观点, 而不应当提出模糊化、空泛、苍白、零碎的“感受”。否则, 作文的主题就是杂乱无章、大而无当、软弱无力的。
由于考试时间紧迫, 考生必须尽快抛弃这种凌乱而无序的“无用思维”, 尽快提炼出有价值的、特色的、个性的、鲜明的中心观点。提炼观点时, 切忌泛泛而谈, 或无的放矢, 或未能抓住材料的要害, 或以偏概全。
(4) 触类旁通, 拓展联想。围绕已经提炼出来的中心观点, 考生可以触类旁通, 拓展联想, 思接千载, 视通万里, 全面开掘自己的语文知识素养和文化积累。考生可以按时间为线索, 展开历史的纵向的自由联想, 也可以按空间为线索, 展开世界的民族的横向的联想, 迅速调动和占有大量丰富而鲜活的写作素材, 从而进一步加深对漫画主题的理解, 最终形成作文思想的丰富与深刻。
展开自由联想时, 要大胆联系民族文化传统与习惯, 联系现当代社会的国情与特色, 联系多元化发展与自由发展的世界崭新潮流, 联系先进的、深刻的、科学的精神价值观, 立足真善美, 抨击假丑恶, 深入揣摩漫画的画中之话, 仔细聆听漫画的言外之意。在此过程中, 考生应始终围绕主题展开焦点思考, 聚焦时代, 聚焦道德, 聚焦文化, 力争紧扣主题, 深化主题。切忌漫无目的、信马由缰、游离主题、一盘散沙式的胡思乱想。
(5) 围绕观点, 辩证分析。在读懂画面主旨和把握画外之音的基础上, 围绕画面主旨, 合理组织各类材料, 作科学辩证的分析。阐述中心观点时, 要不偏不倚, 科学公允, 论证有力而且丰富全面。论证时可以采取正反论证、对比论证、事实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等各种方法。阐述观点时, 力求逻辑严密, 以理服人。切忌强词夺理, 或形成单一的片面之词。
(6) 归纳总结, 构思成文。在前者基础上, 根据题目要求, 考生要选取适合自己阅历和写作能力的素材和文体。有时候, 漫画题材往往适合写成观点鲜明的议论文, 但是, 漫画题材也可以写成其它文体。具体选择什么文体, 要仔细看题目要求, 同时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 作出正确选择。切忌好高骛远, 脱离实际, 以致选择了自己无法驾驭的文体。具体写作时, 要围绕画面, 阐述观点, 有条有理, 最后归纳成文。
高考作文审题技巧 篇5
1.审材料
(1)材料帮助理解话题的。
如“和而不同”有人就不理解,这就需要材料和提示语。
如广东高考作文“纪念”话题:
纪念是用一定的方式对人对事表示怀念。/它既可以是国家、民族对已有荣誉的回忆,对过去痛苦的祭奠,也可以是家庭和个人对往事对亲朋表示的怀念。/纪念又不同于怀念,它不仅仅是内心情感的涌动,它还是思想与行动的结合。/生活中有各式各样的纪念,节日庆典是纪念,树碑立传是纪念,种一棵树或写一篇文章也是纪念……形式或许不同,但意义同样真切。/真正的纪念是心灵的回响,是历史的回音;它坚守信念,传递勇气;它珍藏感动,分享幸福;它审视过去,启迪未来……
这些材料或提示语“是什么……”“不同于……”“真正的……”在帮助你、告诉你对话题意思的理解,对话题近义词的分辩……
(2)材料是可用可不用的。
常规的话题作文命题里的.材料只是举一些例子,作一点提示,给一点启发……考生行文时是可用可不用的,最好不用。如:
苏格拉底让一群寻找快乐的年轻人造一条大木船,从工作中感受到了快乐。其中有苏格拉底一句话:“快乐就是这样,它往往在你为着一个明确的目的忙得无暇顾及其他的时候突然来到。”请以“寻找快乐”为话题……
考生如果用这则材料,无论是从材料中提炼出立意,或是将材料作为议论论据,构思行文都可能会受到限制,因为材料中苏格拉底所言,只是一种为我们少见而难以论述的寻找快乐的方式,而寻找快乐是有很多常见而又易于论述的方式的。
话题作文提供的材料,不像以往的材料作文那样,是立意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因此可以说,在弄准了话题之后,材料和提示语的任务基本完成。
2.审提示
这几年话题作文,常有一段提示性的文字,它往往在材料的后面、“话题”的前面,用处是对话题构思行文思路的开拓,考生一定要注意这些提示中透露出来的信息,并加以巧妙地利用。利用好这些提示信息,可以帮助我们轻松地理解话题作文提示的方向,指引的范围,从而写出切合题意的作文来。
3.审话题
(1)话题才是核心。
原教育部国家考试中心张伟明在《谈话题作文》中说:“话题作文所给的材料仅仅是对话题的一个说明、一个解释,或者说是一个例子,目的在于帮助考生理解话题。话题作文的核心是话题,作者完全可以只根据话题的要求而无需照顾材料的内容来作文。”
话题作文的“材料”也可叫“话料”,它只是命题者引发考生思考的一个“由头”,是启发考生打开思路的一个“例子”,是“举一反三”的“一”。
话题作文中的“材料”对话题的立意没有约束性,只有启发性,例说性——所以才叫举一反三的“一”;没有材料或提示语也可以命出话题作文的,如:请以“欣赏”为话题……
如果考生不了解这一点,抛开话题,只注意材料,那么,很多写作的新空间将不能涉及,不会涉及,不敢涉及,是很可惜的;甚或随意从材料中自行引出一个观点作文,那么很可能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2)话题规定范围。
话题只是严格规定了范围,一般不规定立意、文体、题目等。话题是最大开放中的最小约束,审题时不能视而不见,要通过它明确话题的范围和指向,以便准确地打开思路。
审题和立意密切关联,我们不妨比较一下:
审题主要是找范围限定——“镣铐”,立意则是“镣铐”下的“跳舞”;审题须追求“准”与“切”,立意须追求“活”“深”“新”!
因此话题作文要注意:
①不能偏离话题。
②要有一个明确的中心。话题作文涉及面广,可以有多种立意,可以设置出多个中心,但在一篇作文中只能是一个中心,多中心等于无中心。
③切入口要小。因要让几十万、上百万考生可写而给的话题,可写的范围是很广的,可写的内容是很多的;而一个考生最多不过千字的作文能写的就只能是话题下的一个小点或一个小侧面了,切不可贪大求全。
(3)话题范围宽泛。
题作文有两大特点:一是相关性,二是自由性。话题固然是写作的核心,而只提供写作内容围绕的核心;话题规定着写作范围,但话题作文只要求所写内容与话题相关即可,不要求归纳试题所供材料的中心意思并紧扣这一中心意思做文章。它赋予考生广泛的自由度,使考生有更广阔的驰骋空间,有利于写作者表现个性特征,有利于选拔人才。可以说,以话题作文作为高考作文主要题型之一,是高考作文命题成熟的表现。上乘的话题作文更看重考生在拟题、立意、选材、布局、行文的创新——想一般考生所未想,写一般考生所未写。
因此,要善于追求可写的广阔新空间!形象地说,话题作文能“戴上它轻松的‘镣铐’,跳出你潇洒的‘舞蹈’”。
4.审“注意”
小学作文审题技巧例谈 篇6
关键词:小学;作文;审题;技巧;例谈
中图分类号:G623.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5-170-01
审题也叫解题,要求仔细分析题目的含义,审查题目的显性意义和隐性含义,明白题目的各种要求,确定选材范围,决定确立与题目相适应的体裁、素材、内容、行文重点、写作方法,确定文章的中心主题。针对小学生在写作文时所出现的问题,文章向大家介绍考试作文审题的十大技巧,让每个同学都不会偏题、离题,争取获得满分。
一、明确写作的对象
考试作文审题,同学们务必要明确写作的对象,看清楚、读明白作文试题要求写什么,是记人还是叙事,是写景还是状物。记人的作文,是写什么人,写一个人还是写几个人。比如,《班主任的口头禅》,是写班主任一个人。《爸爸和妈妈的幽默》是写爸爸和妈妈两个人。叙事的作文,要看清楚试题要求写什么事,是过去的事、现在的事还是将来的事;是哪里的事,是家里的事还是外面的事,比如,《难忘的一件事》,是写以往的事,而且是“一件”不同寻常的事,让“我”难忘。写景作文,要明确写什么景,天下美景不计其数,考生只能写作文试题规定的景,或是半命题自己选写的景。比如,《我看到了》,有的考生填题为《我看到了黄果树大瀑布》,写作对象就是“我”所看到的大瀑布情景。但有些作文试题较难,写作对象不太明显,要经过一番分析和推敲,才会抓住写作对象。比如,《课余生活的乐趣》,初看写作对象是“乐趣”,可什么事产生了“乐趣”才是真正的写作对象。
二、分析标题的结构
一般说来,题目主要是主谓句或主谓短语,题眼往往在谓语或谓语中心词上。比如,《我长大了》,题眼是“长”,写作重点是“长”的过程。《我赞成这件事》,题眼是“赞成”,重点就要扣住“赞成”来写,文章也要围绕着“赞成”展开。如果题目是动宾短语,“题眼”往往在动词上。如《过生日》,题眼是“过”,文章就要写清“生日”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或气氛中“过”的,是怎样“过”的。《接妈妈》就要围绕“接”来写作文,写出“接”的过程,表达母子之情。有些题目所给因素较少,表意也比较概括宽泛,有的甚至抽象朦胧,这就给审题增加了难度。这类题目常常是由一个词构成,学生遇到此类题目往往无从下手。对于这类题目,只要审清已知因素,并在已知因素上增加相关联的新的因素,就能准确地确定文章的写作内容,题旨就能清楚地显现出来,审题的困难就会迎刃而解了。
三、看出作文的重点
“看出作文的重点”,这个审题技巧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能从作文试题中看出本身题意的重点;一是从作文试题中看出写作的重点。在审题上下点功夫是值得的,也是不可缺少的。比如,《记我班的一件新事》,这是命题作文,仔细一读,从每个字词中,我们可以了解这个题目的重点实际上包含了四方面的要素:第一,这是一篇侧重记事的文章,不宜把记人或写景状物作为主要内容。第二,必须写“我”班的,写其他班级的事都不符合要求。第三,只能写一件事,不能同时写几件事。第四,“新”字特别重要,这件事不能写成一般常见的熟事,或者是隔了许多时间的往事。要写那些最近发生的反映新时代、新风尚、新面貌的事。题意的重点就在上面三个方面,而写作的重点则在“新”字上。
四、了解试题的限制
为了体现考试的客观正确和公平正义,考试作文都有所限制,让所有考生在相同的试题难易度标准下竞争。考试作文的限制就像河堤,考生只能在河堤限制的河内划船。我们在审题时要充分注意到试题有哪些限制,不可以随心所欲。一般而言,命题作文、看图作文的限制要紧一点,半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限制要宽松些,总之都有限制。比如,作文试题:《我和同桌》,写一篇500字以上的记叙文,不准抄袭,不写错别字,不在试卷上出现自己、同学、老师、学校真实的名字,否则不给分。这个作文试题看似比较简单,可它有好几种限制呢。第一,它限制了写作对象;应写两个人,即“我”和 “同桌”,写这两个人以外的任何人都是离题;第二,它限制了文体。应是写人的记叙文,当然写人离不开叙事,但要以写人为主;第三,它限制了字数,不能少于500字,少了扣分,多一点没关系,可也不要超得很多。第四,它明确要求“不准抄袭”,抄袭以其程度不同扣分。如果一篇作文内容是全部抄袭的就是零分;第五,它要求不写错别字;第六,考试作文常见的保密限制。考试作文题:《快乐的周末》,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记叙文。这道作文题有四点限制:第一,时间限制,应是“周末”;第二,内容限制,应写“快乐”的事;第三,应写自己的快乐;第四,字数限制,不能少于500字。同学们在写考试作文时,一定要在试题的限制下写作。
谈高考材料作文的审题 篇7
材料作文的中心立意一般来说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话题式”的材料, 在所给的一段文字中表达一个相对集中的中心, 或者是一个相对明确的语意指向, 我们把这一中心总结出来后, 按照“中心”来构思、写作, 就完全是在围绕“材料”来写了, 这类的材料作文, 我们把它看成是“话题”作文, 只是多了提炼中心的环节, 以下例分析:某日, 中国一赴法旅游团在一饭店就餐, 游客推杯换盏, 人声鼎沸, 喧闹异常。旁边有位穿着朴素的法国老人站了起来, 忍不住说:“你们能不能让我安静地就餐。”中国一游客打量了一下这位普通的法国老人, 又看看他吃着一般的饭食, 若有所悟, 就对侍者说:“来, 给这位老者上一份红烧鱼。”不一会儿, 鱼放到老者的桌子上, 老者一惊, 微笑着说:“我并非此意, 政府允许我每周在这个饭店, 在这个时间可以免费吃一次晚餐, 我只想安静地享受这一难得的时刻。”中国游客一听, 吃吃一笑:原来是一要饭的。随即把红烧鱼倒进了垃圾桶里。喧闹声依然如故。不难看出, 这则材料的话题中心是“提高人们的人文素质”。同学们围绕此中心作深层挖掘即可。
另一类是“选择式”的材料, 即几个角度几个话题, 考生只要选择一个方面来写就可以了, 这种形式多见于“格言”“哲人说的话”中。例如卞之琳的诗《风景》:“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1) 欣赏身外, 看风景, 成风景。 (2) 欣赏你, 你也是一道风景, 世界因你而美丽。 (3) 共同的风景, 世界有了我们而更美丽, 风景你我他, 营造共赢的风景, 相映成趣的美丽。可从多个角度, 多个话题立意。
二、审题要“两清”
1. 看清材料, 领会内容。
在阅读材料时, 要注意判断这段材料属于哪类材料作文, 具体理解整体材料的内容, 要把材料实实在在地读懂, 这一环节重在整体把握材料。
2. 理清内容, 提炼中心。
这一环节是决定是否跑题的关键, 一定要认真对待。在整体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 如果是“话题式”的内容, 要概括其中心, 明确材料的主旨, 这就是写作要确定的主题;如果是“选择式”的内容, 需要选取一点, 来确定这一点的主要方向, 从而确定作文的写作主题。
三、材料作文审题的基本方法
无论哪一种类型都必须把握材料的主旨, 特别是对有多个立意角度的材料, 要注意从不同角度审准材料主旨。只有抓住了材料的主旨, 才能正确地转换成文章立意。
抓材料主旨的基本方法有: (1) 从材料寓意找主旨; (2) 抓关键句找出主旨; (3) 因果倒推找出主旨; (4) 多个角度找出主旨; (5) 内在联系找出主旨。以2006年全国卷作文题为例分析:
一只老鹰从鹫峰顶上俯冲下来, 将一只小羊抓走了, 一只乌鸦看见了, 非常羡慕, 心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
一天, 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 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 扑到一只山羊的背上, 想抓住山羊往上飞, 可是它的身子太轻, 爪子又被羊毛缠住, 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
牧羊人的孩子见了, 问这是一只什么鸟, 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
引导分析如下:
(1) 从材料寓意找主。此材料为一寓言故事, 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乌鸦学鹰”, 乌鸦没有学成, 是因为它既不具备老鹰的客观条件, 又不能从主观上认识自我, 故而为悲剧。其寓意是批评乌鸦的盲目模仿。类比现实, 深层寓意讽刺人类的丧失自我和盲目学习。将乌鸦的盲目模仿转换成人类丧失自我、盲目学习, 这样的立意无疑切合题意。
(2) 从抓关键句找主旨的角度:“这是一只忘记了自己叫什么的鸟”是父亲对乌鸦的否定性评价;“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是儿子对乌鸦肯定性的评价;“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 (为实现梦想, 它“拼命练习”, 这种敢想敢干的精神是否值得肯定?)
(3) 因果倒推找出主旨。“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乌鸦为什么飞不起来而酿成人生悲剧?根源在于它的指导思想存在战略性错误:太过自信, 做了力不能及的事情
(4) 分析材料内在联系 (辩证关系) 找主旨。此材料还有值得关注的:对待同一件事, 牧羊人的观点和小孩的看法截然不同。牧羊人认为乌鸦是“忘记了自己叫什么”, 而小孩却认为“它也很可爱”。孩子的话同样是表明观点的句子。孩子认为可爱是因为乌鸦敢想敢干。往深处考虑, 二人的观点能否统一?在哪一点上可能统一? (即抓材料的内在联系) 可如此立论:既赞扬乌鸦的敢想敢干精神, 又提醒人们要根据客观实际科学地干, 正确地干, 避免盲目性。
摘要:本文通过对材料作文的分类、审题和审题的基本方法的阐述, 系统地论述了高考材料作文如何进行审题。
高考作文审题技巧 篇8
一、要明确话题的类型
话题作文常以三种语言形式出现:一是以词语的形式出现, 如:“获取”“鼓励”“书”等;一是以短语的形式出现, 如:“人与自然”“百姓故事”一是以句子的形式出现, 如:“相信自己”“从我做起”这三种类型的话题, 对写作对象的限定程度是不一样的。句子型的话题本身一般都蕴涵着一个观点, 写起来难度较小, 观点容易把握。词语型的话题最为灵活, 往往需要在话题之下确立某个观点, 然后去写作。短语型的话题既有限定, 又有自由度, 写作时需要考虑限定因素, 例如:“百姓故事”就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故事”“人与自然”也不能看成“人与社会”或“动物与自然”。
二、要关注话题里的提示语
综观几年的中考话题作文的提示语, 不外乎以下几种情况:1.列举写作内容的范围。2.拓展作文题目的外延, 3.搭建学生想像的平台。
所以, 考生在平时训练时要注意培养读题的习惯, 要认真研读提示语, 以明确命题旨意, 把握文题限制和开放的方面, 从而开展有针对性的写作。
三、审题时要注意发散思维
话题作文虽不在审题上为难考生, 但是也还要注意审题时构思出新意。我们在中考作文的写作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1. 文体要新鲜。
作文时都要选择拿手的文体, 做到记叙以情感人, 议论以理服人, 说明以知传人, 这些是众所周知的。但更重要的是大胆创新, 张扬个性, 话题作文提倡“真实的体验、创新的表达。”因此写作的文体除了记叙、说明、议论外, 还可以写寓言、童话、日记, 也可以写戏剧小品、通讯报道、对话访谈、电子公告等。如重庆市中考满分作文《责任》, 某考生写了一个三幕剧, 其中有道具、场景的交代、人物语言的刻画 (包括人物的独白和旁白) , 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 多角度地反映了交通警察是如何对待事业和家庭的, 塑造了一个责任心极强的人民警察形象, 是一篇很成功的考场作文。
2. 拟题要新巧。
“题好一半文”,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一个靓丽夺目的题目, 能为作者行文提供一个明确的中心点, 也能使阅卷老师对你的作文一见动心。因此可以让学生多拟一些借鉴引用式、辞格口语式、悬念奇语式的题目, 让题目有充足的“韵味”。例如以“美丽”为话题的作文, 有的考生拟了这样一个题目“有一种美丽叫希望”, 的确让人们耳目一新, 为之一动。
3. 立意要新颖。
“意犹帅也”, 决不可忽视, 构思时要做到“人无我有, 人有我新”, 要从侧面、多向把握时代脉搏, 关注社会热点, 体现思维的个性特征。同时要注意告诉学生, 尽管话题作文的话题均有“立意自定”的提示, 但这类文章在立意上都设有立意底线, 写什么内容可以不尽相同, 但立意只能是对真善美的追求, 而决不能是对假恶丑的选择, 切不可盲目进入反面立意的误区。
4. 切口要小巧。
话题作文最忌大而空, 所以写作时一定要化大为小, 从小处切入。一般说来, 需要在原话题下找出适宜自己写作的子话题, 然后构思立意, 定题写作。比如以“自然” (黑龙江) 为话题写作, 我们马上会联想到自然环境的恶化, 想到环保的重要。由“自然”想到了“环保”, 写作对象就已经缩小。那么怎样体现环保的重要性呢?一个考生写了一篇《小鸟的诉说》, 用拟人化的手法, 让小鸟对破坏自然的人类进行了诉说, 表达出新一代青少年对环保工作的重视, 紧扣话题, 表现了一个有意义的主题。
当然, 写好话题作文的技巧很多, 只有在平时的作文写作中注意有意识的对照训练, 才能做到熟能生巧, 在考试时写出优秀的一类作文来。
参考文献
[1]周文忠.给中考作文加些亮点[J].作文教学研究.2007.
[2]陈法.供材料题意作文的审题方法指导[J].作文教学研究.2007 (05) .
[3]江云翔.话题作文立意创新指导[J].作文教学研究.2007 (05) .
[4]张娉婷.写好话题作文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作文教学研究.2007 (05) .
高考作文的审题与立意例析 篇9
不过,两者也有明显的不同,“天空”是一个多义词,可实指,可虚指,亦可泛指;而“时尚”所指内容很明确,指实实在在的事物,只能实指,不能虚化。所以,正确地判断时尚的实与虚,是切题与否的关键。譬如,说“爱国主义”是时尚,对不对呢?错了!一位阅卷专家说得好:“爱国主义古已有之,源远流长,绝非时尚;然而,当你看奥运、把五星红旗贴到脸上时,时尚就诞生了。因为,这是一种审美行为,一种富有个性的创意,它立马‘时尚’起来了。”至于说“小平同志搞改革开放是追求时尚”、“中山先生倡导三民主义是追求时尚”、“医院里递红包、收红包是一种时尚”、“高考是时尚”等等,就更谬以千里了。
时尚主要有四个特征:审美,创意,时兴,认同与追求。时尚总是只被特定人群中的一部分人所运用,他们中的大多数只是在接受它的路上。它是一个充满矛盾的统一体,自我冲突,自我消解,希望有人模仿又惧怕所有人模仿,希望流行又惧怕长期流行,时尚的极致就是消亡或沉淀。
基于“时尚是什么”,可写的东西很多,街舞、明星、网络语言、当红文艺、山寨文化、富家子飚车等。有的考生写旗袍,“她,我们的监考老师,着一身淡紫色的丝边旗袍,旗袍勾勒出老师窈窕美妙的身躯,……这是一个怎样温婉的女子,是什么衬托出她如此可人的气质呢?‘时尚’一词便映入了我的脑海。我细细品味,她那一袭紫色,温婉清丽,品味着这时尚,缓缓忘记了考试的紧张,这时尚,如此可品。”有的写粉丝,“给明星的粉丝团命名也成了大家的热门,比如李宇春的玉米们,张峻宁的柠檬们,易中天的乙醚,于丹的鱼丸们等等。”有的写“买牌时尚,唱之时尚,头之时尚,博之时尚”。
立足于“为什么”,可以这样想,为什么要品味呢?因为时尚有妍媸美丑,需要辨别,去粗存精。假如不辩真假丑恶,全盘吸收,难免鱼龙混杂,真善美得不到弘扬,假丑恶大行其道;假如不加分析,不作改良,原样照搬,邯郸学步,同样会贻害无穷。一篇优秀作文如是说,“许多同学都喜欢周杰伦,发疯似地模仿其个性化的发型,夸张的衣饰,酷酷的话语,却鲜有看到他为创造时尚而付出的汗水与血雨,他忍受着强直性脊柱炎的痛苦在优雅的钢琴前深情地吟着迷倒众人的歌,骄傲地唱着‘为什么别人看的都是我画的漫画,唱的都是我写的歌,听妈妈的话别让她受伤’,而我却时常听到亲爱的同学在教室里大骂父母守财奴,不给钱买周杰伦才五六十元的限量版专辑,一有不爽就在家里大发雷霆,怪及妈妈无能供给他的时尚开支。试问这是哪门子时尚?”品味之必要,不言而喻。
扎根于“怎么办”。对于时尚,存在着扬和弃的问题,丑陋的、低级趣味的,要舍得割爱;高雅的、高情趣的,要努力褒扬。消失与沉淀是时尚发展方向的两极,模仿则死,创新则生。假如如过江之鲫被动地赶时髦,时尚就会过时,从而失去生命力,对于劣等事物,我们自然乐见;可是,对于美好的东西,我们希望常青。所以,为了保留、传承、发扬、涅槃某些时尚,我们需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一考生这样写,“品味时尚,不是欣赏它虚华浮夸的漂亮外衣,而是体味它深沉含蓄的内涵和本质。”“品味时尚,不能一味地模仿、复制、追风,而要给自己增加一定的内涵,创造属于自己的时尚,品味出青春永驻的时尚。”
高考作文审题技巧 篇10
审题是写作者对文题进行的合理的科学分析和判断,弄清题目的范围要求和过程。任何文题都有一定的范围和要求。材料不直接向写作者交代,而是通过作者对文题中的字、词、句进行仔细的分析,认真琢磨,从中发现题目的指向和内涵,进而确定立意。没有认真充分的审题,文章的内容和思想就不可能达到文题的要求,要么脱离材料,下笔千言,离题万里;要么全靠感觉,似是而非;结果就是我们常说的跑题,偏题。造成跑题偏题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以下四类:
一、审题不清,随意立论
1. 忽视整体,断章取义
如2016广东省六校联考材料作文:
日本西大寺古茶园素负盛名,但从不收门票,更不收小费。一次,游客的造访竞意外遭到了委婉而又断然拒绝。理由是什么呢?居然是:今天没有下雨。游客沉思半响才若有所悟:怕是只有在雨濛濛、湿漉漉之中,古茶园神韵方能完美呈现;寺里和尚不愿意让游客带着不够完美的观感遗憾而返,才会拒绝。游客诚恳请求参观,因为他实在不可能等到下雨再来。和尚终于答应,但是,必须在两个小时以后。也许和尚要午休,也许和尚要做功课,游客也不清楚。两个小时以后,游客如约而至。等踏入茶园,一切都明白了———和尚利用这两个小时时间用清水把整个茶园细致的洒了一遍,眼前的茶园俨然是雨后初晴美景。
这是一则叙事性的材料。材料给人们的主要启示是做事要追求完美,精益求精。无论是个人成就,还是企业腾飞、国家发展,概莫能外。读完材料,也会促使我们对当下社会的许多现象和问题进行思考:为何急功近利、敷衍了事的浮躁风气盛行,为何我们的百年老店凤毛麟角?寻求强盛之路的中华民族应靠什么才能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而有的考生看到“日本”二字便将整篇文章建构在中日文化上,中日对待旅游的态度上,中日两国国情对比,全文中日对比,而忽视材料的核心,这是典型的忽视整体,断章取义。
2. 不分主次,对象错误
如2016年深圳实验校内模拟卷作文:
近日,某校学生在网上吐槽:“奖学金才一元钱,还不如不去拼搏了。”“就1元钱,我看还不如不发呢。”“每年才几个人得,早该取消了啊。”记者了解到,该校今年奖学金的金额改成了象征性的一元钱,外加一个荣誉证书;该校把取消的奖学金总额转到了“扶贫助学基金”的账户上;校方解释,希望同学们好好学习,不应“以获得奖金多少”作为学习的目标。此事引发了一些网友的关注,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该校校报的“学生心声”和“向校长建言”两个栏目就此事开展专题讨论。请你选择一个栏目投稿,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显然材料的核心事件是学校将奖学金金额改成了象征性的一元钱,附加事件是校方把取消的奖学金转到了助学金之中,事件的主要人物是学校,次要人物是学生,考生无论表达赞同与否都应针对学校的行为,而非学生,有考生全篇以学生为主要批驳对象,论述学生以金钱为目的学习的错误性。这是典型的对象错误,所谓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作文的审题立意也是一样的,不分主次,选错对象是万万不可的。
3. 忽视实质,关注表面
如2016广东省六校联考材料作文:
大学生小闫发现自家大门外有个鸟窝,和朋友架了个梯子将鸟窝里的12只鸟掏了出来,养了一段时间后把鸟的照片发到网上,没想到有人愿意出价买鸟,两人因此获利1200多元,后来他们又掏了4只。原来,他们掏的这种鸟叫燕隼,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结果,小闫和他的朋友以非法猎捕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分别被判刑10年半和10年,并处罚款。此事引发不小的争议。
小闫父亲:儿子对小动物特别喜欢,在我们心里,农村孩子逮鸟抓鱼不用管,没想到会被判得这么重。
热心网友:量刑太重,10年牢狱生活足以毁了人的一生。法律专家:知不知道燕隼是二级保护动物,以及知不知道因此受到严惩,这叫法律认识,法律认识错误是不免责的,理由就是公民应当知法守法。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材料中表面上看是大学生因为利益,一而再,再而三的贩卖珍稀鸟类,实质要探讨的则是众人法律意识的淡泊,法律普及的不足,人情凌驾于法律之上常态,舆论试图主宰法律的妄想,但是学生忽略了探讨法制的材料本质,而是只看到了表面,于是立意定为利欲食人心,看中利益的苦果,然后全文谈一颗颗利欲重熏的心,蠢蠢欲动,黑心房地产,食品苏丹红等例子贯穿全文,忽视实质,只关注表面,必然造就立意偏颇。
4. 不明情感,选错倾向
如大学生捕鸟的材料作文中,虽然说有几个人物就有几个角度,但材料是有感情倾向的,这则材料的三个角度中,其实暗含了出题者的感情倾向。人物的看法之中也是有最佳角度,最佳立意的!核心焦点在于判刑重与不重,那么判别重与不重的标准是什么?是严父所说的孩子喜欢鸟?农村孩子抓鸟正常?还是网友所谓的年轻?青春?年龄?学养?量刑与鸟的不对等?这些理由是否站得住脚?其实材料明显是丑化了严父,低幼化了网友的,他们的言论并不是出题者的倾向,法律是没有错的,法律就在那里,法律对事不对人,这件事的关键点恰恰是在如何建立真正的法律意识和弘扬法律精神上。最好的立意应该是:要维护法律的独立性,不受情感、公众情绪、犯罪者的文化程度、媒体以及不同罪行的对比的影响,这恰恰也是复旦投毒案的终极判案的意义。而多数考生被感情蒙蔽双眼,忽视了出题者的感情倾向,造成立意偏离。
5. 突破限制,任意开放
如材料作文:
某著名大学硕士新生郝同学,在微信朋友圈中对几位国内知名的史学教授出言不逊,用“垃圾”等词形容这些学者的学识和人品。他的导师孙教授看到之后,提醒郝同学为人治学要谦虚,谈人论事切忌污言秽语。但不久后郝同学又发布了类似言论,孙教授极度震怒,立即发表公开信宣布与之断绝师生关系。近日,学校正从校规和育人等层面评估孙教授的“断绝”是否合理。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材料中有三个人物,学生可任选角度立意,但是不能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比如,有考生围绕治学写谦虚,这本来没问题,但如果文章只扣含义,泛泛地写谦虚,列举古今中外名人事例,谈谦虚的重要性,而不扣本材料的内容,忽视师生关系这个限制性语境,那么写出来的作文,看起来就像是坐“坐直升机”,看似源于材料,却远远高于材料,甚至于忽视材料的限制,脱离材料的语境,变材料作文为话题作文,肆意从材料中抽取关键词,构建文章,不仅会被列为偏题作文,甚至会被疑为套作。
6. 转移话题,另起炉灶
如材料作文:
大学生张华路上突然听到附近传来呼救声,原来是一位六旬老农在化粪池边工作时,被毒沼气熏倒,掉落进三米多深粪池。这时正有好心人要下去救人,张华拉住对方,表示自己去救,但接着浓烈的沼气也把张华熏倒,随即眩晕而跌入粪水之中。当群众把张华救出来送进医院时,他因严重中毒,窒息时间过长而去世,时年24岁。此事在社会上引起强烈争议。有人认为,风华正茂的大学生去救老农,相当于黄金换石头,太不值。也有人认为,大学生对社会的贡献更大,不应该去救老农。还有人认为,生命的价值不好比较,张华舍身救人,值得赞扬。请问你怎么看?
这是一则时评类材料作文,材料的讨论点在该不该救,值不值得救上,意在由这个话题,引导学生敬畏生命,思考生命与生命之间的慈悲关怀,生命的价值不可估量,实现人生观价值观的正能量引导。有的学生却忽视众人的争论焦点,转移话题,另起炉灶,把眼睛放在材料刻意忽略的张华救人过程上,探讨救人方式的正确性,分析盲目救人的原因,甚至列举诸多可资借鉴的救人措施,殊不知,审题错误,只能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二、审题遗漏,忽视任务
任务驱动是2015年新课标全国I卷“小陈举报老陈”中首开先河的,一反往常写议论文的常态,要求学生写一封信,这样一来,很多忽视学生作文思维训练,而常年训练议论文三段式,模板化写作的学校就考得异常的差,因为在经年累月的死板训练中,学生已经不知道跳出三段式如何表达自己想法,不会思考,将会是多么可怕的事。任务驱动最重要的就是要避免宿构,还思考的净地。
如2016深圳市一模材料作文:
浩瀚的苍穹里,有时繁星满天,有时月明星稀,哪一种景象更吸引你?辽阔的草原上,有时万马奔腾,有时一骑绝尘,哪种场面更震撼你?
请以“‘繁星满天’与‘月明星稀’”或“‘万马奔腾’与‘一骑绝尘’”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谈谈自己的见解,不少于800字。
这是比喻型的材料作文,但其中有非常明确的任务驱动,第一个任务,是在“‘繁星满天’与‘月明星稀’”,或者“‘万马奔腾’与‘一骑绝尘’”中选择一组;任务二,这一组中,两种场景或场面,对比之下,哪一个更吸引你?是要观点明确的选一个,但前提是对比之下的选择,因为材料中有特别明确的对比任务,“哪一个更”。任务三,请以“‘繁星满天’与‘月明星稀’”或“‘万马奔腾’与‘一骑绝尘’”为题目,命题作文,题目不可改变。任务四,议论文,文体明确,文体不可改变。
笔者参与了深圳市一模作文阅卷,阅卷的过程中有三分之一,甚至更多的学生忽视了材料中的任务驱动,或肆意修改作文题目,或忽视文体要求,写成散文或者记叙文,更多的则是忽视了对比,直接选择其中一个展开文本。这样的立意都是审题遗漏,忽视任务造成的,在考试中只能拿到30分以下的偏题分数。
三、立意不明,缺乏深度
如在2015全国I卷“女儿举报父亲高速公路上开车打电话”的材料作文中,有学生写给父亲的一封信,只能从个人安全和亲情关怀两个角度谈自己的看法,立意浅显,既没有上升到法制法规,也没有关注到伦理纠结,更不用说公民意识的培养,缺乏深度的立意,只能够得到基础分。
四、立意不准,词不达意
如在西北大学禁止过平安夜的材料作文中,有同学想要阐释中西方文化应在过节中互相包容,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却把标题定为遥远的旅行;有同学在大学生捕鸟的材料作文中,想要表达法不容情的看法,却把核心观点定为做自由之鸟,有的同学想要表达只重罚而不普及法律知识是无用的,于是标题取为“法罚?”这样立意虽然简短,但是晦涩难懂,词不达意,既不能精准的表达自己的立意,又没有很高的文学表达性,反而让阅卷者摸不着头脑,不能精准地把握考生的意图。
五、立意过高,抽象泛化
高考作文审题三字经 篇11
但是,“淡化审题” 不等于“忽视审题”。信马由缰,必然招致人仰马翻,不假思索的“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作文必定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事实上,高考也常出现一些语言功底不错、思想不俗的考生,因审题失误导致作文偏离题意得分低得可怜的现象。可见,审题是准确立意的基础,是文章成败的关键性一步。
根据高考作文的时间限制和命题作文的特点,考生若能在审题时念好“准、新、深”三字诀,作文自会风景这边独好!
一、准
题意是一篇文章的灵魂,是命题者在题干、材料、话题和要求中所体现出来的考查意向,“符合题意”也是高考作文评分的第一条。把握题意,就是要弄清题目本身的含义,揭示其本质。
怎样审准题意呢?
1.整体把握
如2007年山东高考作文题目: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
时间是连续不断的永恒延续,而记忆则会在时间的长河中逐渐消失,这似乎是一对矛盾。审题时首先要明确的就是:记忆是一个名词,回忆是一个动词,是一个过程,两者是有区别的。是所有的记忆都不被风化还是特指那些重要的、有价值的、珍贵的……记忆?记忆不会随着时间风化需要依赖何种条件?……只有全面掌握命题者的意图,挖掘题目的内涵,才能审准这类作文题。
再如全国卷I的作文题:“摔了一跤”
考生首先要对漫画本身作全面的观察和认真思考,孩子是踩了块西瓜皮摔的跤,三方的“出事了吧” 的夸张行为和语言,反映了什么?我们的社会、家庭、学校在下一代的教育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应该从那些方面对他们进行引导、培养?而小孩在成长过程中遇到挫折时,自己又该怎么面对如何调节?当今少年儿童在面临压力和挫折时表现的逃避和脆弱的心理特征正反映了各方对孩子的溺爱问题的突出性。考生只有全面注意材料的每一个细节,审题立意才能准确。
2.紧扣关键词语
清代文论家刘熙载在《世概》中说:“题有题眼,文有文眼”。这里所谓的 “题眼”, 就是关键词语,是揭示题目思想意义、写作重点、感情色彩的所在,它蕴含着材料的主旨,是命题者下达指令的最主要载体。它是把握材料审题立意的突破口,只有捕捉到题眼,构思和写作时,才能很好的设置文眼。抓住了它,审题就有了依托,就能够找到打开胜利之门的钥匙。
如上海的“必须跨过这道坎”,“必须”这个词就很关键,“必须”强调了“坎”的重要性、不可替代性。
再如“心灵的选择”,重心是“心灵”,故“心灵的选择”实际上是指“内心、精神、思想上的选择”,排除了物质上的选择。而材料中的“触动心灵”则暗示考生所写的选择必须具有震撼性,是心灵深处的挣扎,是十分艰难的选择,必须写出人物内心灵魂的大碰撞。
“行走在消逝中”中的“行走”可以理解为“前进”、“发展”、“进步”等涵义,而“消逝”可以理解为“扬弃”、“放下”、“远离”等涵义。破题的关键在于正确理解“行走”和“消逝”这两个关键词,以及“行走”过程中对“消逝”的态度。
二、新
高考是人才选拔,是竞争,高考作文的“发展等级”,十分讲求新颖脱俗,千万不能平庸化。如果满足于旧有的常规思维,不能出奇创新,考生的水平就会大打折扣。近几年的高考作文试题,明确显示出培养考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信息。如2005年的上海卷“文化生活三镜头”、山东卷“双赢的智慧”;2006年的“北京的符号”、湖北的“‘三’字成语给你的启示”;2007年的全国卷“摔了一跤”、福建卷“季节”等,都给考生提供了作文创新的舞台。若想在高考作文中得高分,审题立意新颖是必不可少的一项。
1981年的高考作文“毁树容易栽树难”,当大多数考生将声讨的笔墨指向那些刻意毁树的千古罪人时,也有考生能突破大众化的常规思维,另辟蹊径地立意于“无心毁树”的危害。以“无心”对“有心”,似乎所有的考生都能够联想到,然而99%的考生却没有跳出思维的藩篱!
乌鸦为什么抓山羊失败?因为它不顾自身条件(身子太轻,爪子不如老鹰锋利),盲目模仿老鹰,哪有不失败之理?但是若从小孩称赞乌鸦“它也很可爱啊!”分析,欣赏乌鸦“见贤思齐”的动机、“拼命练习”的行动、超越自己敢于挑战的勇气,把乌鸦当作悲剧英雄来尊重,从此处立意,更容易写出新意。
考场作文不管以何种形式出现,都会给考生留有思想驰骋的余地。聪明的考生总能突破常规的思维与习惯模式,总能“鹤立鸡群”而赢得阅卷老师的青睐。如01年的“诚信”话题,就有考生反弹琵琶,以《不诚不信不为过》获得满分。考生在审题时要敢于表现自己的独特智慧魅力,施展个性才华,审出与众不同的新意。即便是“戴着镣铐跳舞”,也要跳出别样的舞姿,跳出非凡的魅力!
三、深
“深刻”就是挖掘生活底蕴,反映事物本质,它是思维质量的上佳标签!高考作文的目的,是对考生思维的深浅和表达的强弱的考查,其评分标准“发展等级”中明确标有“深刻”一栏。要求考生作文能“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观点具有启发作用”。高中毕业生的文章必须体现成年人的思想和成熟的理念,那种童言稚语或患“儿科综合症”的文章是难以敲开阅卷者的心扉的。
像“诚信”这一话题,应该是当前乃至今后全社会普遍关注的内容。“君子一诺,重于泰山”“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古人的这种郑重宣誓,使诚实守信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主流和民族美德,成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准则。但随着中国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身份社会向契约社会的转型,社会的诚信状况却不容乐观,从国家机构到社会组织,从单位群体到家庭个体,常常处于被质疑的境地。若能从这个高度来审题,文章必然写得大气深刻。
上海卷的“必须跨过这道坎”,选择什么样的“坎”至关重要,这是区别于文章境界高低和立意深浅的关键。 “这道坎”虽与个人的处境和经历有关,但必须同社会的大环境联系起来,若能从哲学意识、社会层面、时代风云的角度去写必须跨过的各式各样的“坎”,就显得有高度。因此,文章的选材和立意的深度,正是必须跨过的这道作文题的“坎”!
“十年寒窗苦练笔,只求高考能一鸣”, 高考作文是所有高考试题中分值最高的一道题,它不仅影响着语文这门课的分数,也直接影响着考生的总分!要在高考中赢得作文高分,不过好审题关,得到的只能是空中楼阁。作文审题,永远是佳作产生的基础,舍此,犹如无本之木,决不可能长出奇葩异草。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考生只有通过日常不断练习,积累经验,才能使审题更准确更新颖更深刻。“嘈嘈切切错杂弹”,是期待着考生能够演奏出“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美妙音乐!
参考文献:
[1]陈果安 何纯 王定.写作学基础[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陈妙云.高考作文的审题策略[J].广东教育杂志社,2005,(1).
高考作文审题技巧 篇12
1.单个字词式。如“好奇心” (2008年江苏卷) 。
2.短语式。 (1) 山的沉稳, 水的灵动 (2004年江苏卷) ———二元关系型短语。 (2) 凤头、猪肚、豹尾 (2005年江苏卷) ———二元关系型短语。 (3) 人与路 (2006年江苏卷) ———二元关系型短语。 (4) 怀想天空 (2007年江苏卷) ———动宾短语。 (5) 品味时尚 (2009年江苏卷) ———动宾短语。 (6) 绿色生活 (2010年江苏卷) ———偏正短语。
二、下面, 就依次分析这几种类型的审题
(一) 二元关系型短语———×××和×××
高考作文一般所提供的概念通常是对立统一关系、是非取舍关系、并非绝对关系、并列共存关系这四种关系, 所以写作前一定要弄清这几者的关系后才能下笔。关系型作文话题要素之间的关系主要有:
1. 对立统一关系。
就是各要素单一来看是对立矛盾的, 但实质上它们又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和谐统一, 因此也称之为无此无彼式。如:“自由与纪律”:没有“自由”, 也无所谓“纪律”;没有“纪律”, 也就没有“自由”。两者对立统一。可变通理解为:没有纪律, 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自由;人要有自由, 但自由要受纪律的约束。对立统一关系:不能只顾及其对立面, 更要分析其不可分割的另一面。此与彼不是绝对的。
2. 是非取舍关系。
即指关系型话题的各要素之间是一是一非、一对一错的关系, 对它们只能有所取舍选择。也可称之为有此无彼式。如:“偏见与关爱”, 只能理解为“要消除偏见, 勇于关爱”, 如作其他理解, 则是不科学的。是非取舍型:不是只要“是”, 不分析“非”, 而是扬“是”避“非”, 两方面都要涉及。
3. 并非绝对关系。
即指构成作文话题的诸要素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 但这种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可称之为有此未必有彼式。如:“痛苦与成功”, 可理解为“成功来自痛苦的磨砺”。但痛苦之后, 并非全是成功, 成功也并非全部源自痛苦。并非绝对型:不能走向绝对化, 造成观点走向极端, 经不起推敲。文既然是“并非绝对型”, 就要找出一条非常合情合理的东西来, 即“我们应该怎么样”去正确解决这一问题。
4. 并列共存关系。
即指构成作文话题的诸要素之间存在着一种平等并列的关系, 几个要素可以同时共存。也可称之为有此有彼式。如:“谦虚与表现”, 既要谦虚待人, 又要善于表现自己。并列共存型:它们有可能是由于此的存在影响着彼的存在, 如“谦虚与表现”;也有可能是平列的两个优点, 如“水的灵动”、“山的沉稳”。要抓住“影响”、“平列”两个关键来正确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 恰到好处地使二者共存, 澄清片面或不正确的认识。
(二) 动宾短语式审题
首先要找准这个短语中后面这个宾语 (即写作对象) 的内涵和外延是什么。如高考作文题“怀想天空”, “天空”到底能是什么, 它可以是自然的天空, 也可以指生活的天空、历史的天空、心灵的天空、爱的天空等等。但我们的同学对于动宾短语式作文的审题往往只注意后面的宾语, 却忽视了前面的动词, 我们要仔细玩味动词的真正意思。在“怀想天空”这个题目里, “怀想”有怀念、回顾的意思。考生描写对过去美好东西的追忆才是比较稳当的做法。2009年江苏高考题“品味时尚”, 当年众多优秀考生纷纷落马。原因就在于没有弄清“时尚”这个宾语的内涵和外延。我们的同学总是匆匆地、肤浅地扫描一下考题, 自以为“时尚”二字很简单, 很好懂, 不会出差错, 结果偏偏栽在“时尚”二字上了。“时尚”是一部分人在审美活动中的独特创意和个性化追求, 它是时兴的, 在模仿和流行中形成。在通常情况下, 政治变革和自然科学创新等, 不列入时尚的范畴。所以当年很多江苏考生写“爱国主义”是时尚, 那就属于审题错误。更为严重的是, 很多考生不注意江苏命题作文题目之前的引语———“时尚表现为服饰、语言、文艺等方面的新奇事物在一定时期内的模仿与流传”, 由此可知, 这里的“时尚”必须是动词, 必须是某一行为。所以, 说“唐诗”是唐代的“时尚”, 说“宋词”是宋代的“时尚”也是错误的!说“读唐诗”是唐代的“时尚”, 说“读宋词”是宋代的“时尚”才是正确的!
(三) 偏正短语式审题
这类偏正短语一定要看清陈述的对象和叙论的重点到底是什么。不要认为短语的后一个词语就一定是陈述的对象。 (1) 如“永恒的价值”中“价值”是陈述的对象。 (2) 如“生命的格调”中“生命”是陈述的对象。分清这两者后, 就可以在立意时拼凑成这样一个公式:“陈述的对象”怎样才能做到“叙论的重点”? (1) “永恒的价值”可立意为———价值怎样才能永恒? (2) “生命的格调”可立意为———生命怎样才能有格调?当然, 偏正短语不一定都是定语+名词, 也可以是状语+动词, 如“从容地栖息”、“高贵地爬行”等。立意时的公式就变成:怎样的 (动词) 才显得如此 (形容词) 。 (1) “从容地栖息”可立意为———怎样的栖息才显得如此从容。 (2) “高贵地爬行”可立意为———怎样的爬行才显得如此高贵。
(四) 单个字词型审题
一般的单个词语, 也是由几个语素组成的, 要仔细分析词语内部的关系, 千万不要以为单个词语就可以无需认真审题。如:“父辈”这个题目, 含有两个语素“父”和“辈”, 为偏正式关系的词语, 意为“父亲那一代人”, 显然, 题目要求写的对象是一个群体, 只能写父亲所属的那一个群体, 理解了范围的限制, 就不会错把文章写成“父亲”了。对于单个字词的作文题目, 我们要注意根据其词性把握其审题时的重点。
1. 名词。
要明确知道这个词语的内涵和外延。如当我们看到“习惯”这个题目:首先应该确定词语的内涵和外延。习惯的内涵是指在长时期逐渐养成的, 一时不易改变的行为、倾向和社会风尚, 而它的外延就比较广了:可以是一个人的习惯, 可以是一个民族的习惯, 也可以是习惯产生的根源, 还可以是习惯的作用和弊端。其次还要注意有无比喻义、抽象义。如2005年江西卷的“脸”, 可以想到抽象的“脸面”, 也可以想到抽象的“表面”等。是抽象的, 我们要把这个词语具体化。
2. 动词。
要注意动作行为的本身的意思, 然后给这个动词添加宾语, 使它的动作性更加明确。如2006年安徽卷的“读”。我们知道“读”这个动词的含义主要是指阅读, 那么阅读什么呢?我们可以加上适当的宾语, 如具体的读某一本书, 抽象的还可以读人生、读社会、读人等。这样文章写起来就会具体而不空泛了。
3. 形容词。
要了解这个词语所表示的人或物的性质、状态。如“新”:它的含义是刚出现的或刚经历到的。这是一个相对来说比较具体的词语, 我们可以联想到物之新, 联想到人之新, 联想到事之新;也可以是一些抽象的新, 如创新、新颖、新潮等。
【高考作文审题技巧】推荐阅读:
高考话题作文审题技巧08-24
高考材料作文的审题10-28
2018江苏高考作文审题07-07
高考材料作文审题立意08-16
高考作文审题拟题指导09-28
安徽高考作文审题及例文05-23
高考材料作文审题与立意非常训练11-29
2015高考作文审题立意训练5则范文06-12
2018高考“时评争议型类”作文审题、立意及拟题【刘希国】10-03
高考作文技巧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