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作文的立意

2024-08-10

话题作文的立意(精选12篇)

话题作文的立意 篇1

谈及写作, 必谈审题。不少同学认为是老生常谈, 常常不以为意, 但反过来想, 之所以经常谈, 反复谈, 是因为审题在整个写作过程中的地位极为重要, 必须高度重视。

写作是一种复杂的思维过程, 审题的过程其实就是进行发散思维, 寻找最恰当的内容, 筛选最合适的写作角度的过程。如何审题立意, 关系到写出的作文质量。那么, 对于话题作文如何审题立意呢?我个人认为:话题作文是材料作文的一种, 一般的话题作文由材料语、提示语、话题、要求四个部分组成。所谓的话题, 仅仅是命题者框定的一个范围, 围绕着某个中心, 而写作者可以由此生发联想, 选择不同的角度来表达这个主题。一般来说, 所选择的角度, 都要符合命题者所框定的范围之内。

一、细审材料语

话题作文的材料可以是一段语言, 一幅漫画, 一个小故事, 也可以是一种或几种社会现象, 还可以是几句名言警句等。无论是怎样的材料, 它必须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其中蕴藏着一定的生活哲理。学生在审题时, 首先思考材料表达了怎样的一个主题, 揭示了什么道理。

如2009年四川省眉山市的中考作文题:风雨是大自然的杰作, 它让我们欢喜, 也让我们悲伤……, 在生活中, 我们会经历各种各样的风雨。不经历风雨, 怎能见彩虹?请以“风雨”为话题, 自拟题目作文。从上述一段简短的语言来看, “风雨”有双重含义, 它既可以理解成自然界的风雨, 又可以理解成具有一定象征意义的风雨。在写作时, 可以选择以自然界的风雨为内容, 从自己的情感体验出发来领悟材料中蕴含的道理, 表达个人的思想感情;也可以具有一定象征意义的风雨为题, 展开思索, 从自己的成长经历和生活体验中搜索与其相关的材料对号入座。

二、推敲提示语

提示语是命题者加在材料之后为了引出话题的一段提示性的话, 这段话往往包含着命题者自己对材料的思考, 也包含着命题者的命题意图。准确把握命题者的思考方向和命题意图, 我们就可以为自己的写作明确方向和范围, 做到不偏不倚。如2009年广东省清远市中考作文题: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 增益其所不能”。孟子的话启示我们, 人必须受艰难困苦的磨炼, 然后才能做大事, 成大业。请以“磨炼”为话题, 自选角度, 自拟题目, 写一篇文章。命题者的意图在于人生道路上会经历很多困难和挫折, 要正确面对困难和挫折, 想方设法战胜它, 最终走向成功。只要抓住这个意图牢牢不放, 展开想象进行写作就可以了。

三、辨明话题

话题有概念型的, 如诚信;有判断型的, 如团结就是力量;有关系型的, 知道和做到等。学生在审题时, 对于概念型, 判断型的话题, 要辨明其内涵, 可以用层层发问的方法, 引导自己做深入思考, 如诚信, 它包含哪些内容?作为一种品德, 它可贵之处在于何处?它对于人生及社会有怎样的作用?一个人能不能没有诚信?社会能不能没有诚信?如果失去了诚信, 其危害有哪些?……通过这些问题的引导, 深刻理解概念的内涵。对于关系型的话题, 学生要辨明两者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如相信自己和相信别人。相信是主观态度, 自己和别人是对象的区别。有的强调相信自己, 有的强调相信别人, 有的强调两者都很重要。至此, 我们可以明白这个道理:每个人都必须相信自己, 有充分的自信, 才是勇敢前行的动力;相信别人也不可少, 别人的东西我们可以借鉴, 别人的教训我们可以吸取, 别人的行为得失我们可以参照。因此, 相信别人不是盲目接受别人的一切, 而是有选择地接受。这样就可以明确, 相信自己和相信别人都必不可少, 但两者在地位上有主次之分。

四、牢记要求

写作要求一般是就写作内容, 字数, 文体等方面做出规定性的文字。如2009年湖南省益阳市中考作文题是以“心愿”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 (1) 写成记叙文或议论文, 有真情实感, 可以记叙你熟悉的人和事, 也可以谈感受与认识, 抒写感情, 发表看法。 (2) 立意自定, 题目自拟。 (3) 不少于600字。 (4) 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 地名, 校名等。牢记写作要求, 就是作文内容要合乎题意, 文体要合乎规范, 篇幅达到600字等, 这是硬性规定, 写作者不得违反。在这个框架之内, 学生要敢于突破陈规, 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

第一, 从立意和选材上采用标新立异法, 使文章的主题深刻透彻。第二, 通过以小见大的方法, 来反映丰富的社会内涵, 使文章的立意更加深刻透彻。第三, 要从事物局部的、外表的、肤浅的认识过渡到对事物全面的、本质的、深入的认识, 从而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因此可以借助结尾的发掘, 使文章的主题得以升华。

学会审题只是写好作文的第一步, 只有养成平时细心观察的好习惯, 并坚持练笔不辍, 作文水平才能不断得到提高。

摘要:写作是一种复杂的思维过程, 审题的过程其实就是进行发散思维, 寻找最恰当的内容, 筛选最合适的写作角度的过程。如何审题立意, 关系到写出的作文质量。

关键词:话题作文,审题,写作

话题作文的立意 篇2

首先,要审话题。

话题作文中,话题的作用是点明文章的写作中心,所谓话题就是谈话的中心,借用到话题作文中,起的作用还是指明作文中心。

其次,要审材料。

材料的作用是标明写作范围,也就是作文的内容不能超出材料限定的范围。材料是引出话题的由头,这就意味着材料与话题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审题时就不能不仔细推敲材料了。读材料时,不能只做浏览,应该抓住关键词句,因为关键词句往往就是命题者下达指令的最主要的载体,抓住了它,审题就有了依托。

第三、要审提示。

它往往在材料的后面,话题的前面。写作时一定要注意这些提示中透露出来的信息,并加以巧妙的利用。

第四、要推敲“注意”。

在引出话题后,都有一个“注意”,对写作作一些限制,诸如写作范围、角度、文体、篇幅等。

例如,话题一:

门,一个再平常不过的事物。人的一生谁没有和门打过交道呢?幼年时,家门曾是我们最温馨的港湾;长大一些后,校门曾是伴随我们读书学习的最忠实的朋友;当我们走上社会后,工厂的门、商店的门、医院的门又勾起我们多少美丽的憧憬和遐想啊„„也许有人将会走出国门,也许有人会走进监狱的大门,人生将会为我、为你、为他打开一扇怎样的门呢?请你以“门”为话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审题指导]

门可以是指一扇具体的门,也可以把它比喻为人与人之间的一种隔膜、人为制造的一种障碍,门还可以是一种封闭的象征。“开门”可以理解为人与人的沟通,或打破某种封闭,或打开国门:“关门”就可理解为自我封闭或人为制造隔膜和障碍。有了以上几种理解,写作思路就可以打开了。你可以由一扇具体的门为线索,叙写一件事,描述一个人,自编一则童话或寓言故事;也可以就门的多种比喻义和象征义展开联想,写成抒情散文或议论文。

话题作文的拟题。

俗话说标题是文章的眼睛,“题好一半文”。你的作文如果能取个好题目,自然会让阅卷老师对你刮目相看。好标题一般要符合两个标准:生动形象,富有文学意味;言简意赅,能包孕文章主题。该怎样拟好题目呢?下列方法可供参考:

(1)运用修辞

如以比喻入题的,《送老人一轮暖阳》(话题:孝);

以夸张入题的,《那个障碍粉碎了我》(话题:挫折);

以反问入题的,《我是谁?》(话题:假如记忆可以移植);

以设问入题的,《我从日本邮局取回了什么?》(话题:效率);

以对偶入题的,《一头白发,满山青葱》(话题:环保),《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话题:人生感悟);

以拟人入题的,如《地球就诊记》(话题:环保);

以呼告入题的,《回来吧,妈妈!》(话题:亲情);

利用谐音《从心做起》(话题:亲情);

利用双关,《冬日暖阳》《花落春仍在》(话题:温情)

(2)引用妙句

引用诗句为题的,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话题:答案是丰富多采的);

引用流行歌词入题的,如《一笑而过》(话题:宽容)《常回家看看》(话题:孝); 引用名句入题的,如《救救孩子》(话题:素质教育),《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话题:挫折)。

(3)反常设悬

所拟题目有违常理,故意设置悬念以引起读者的好奇心理。如:《感谢你的敌人》(话题:竞争),《往事并不如烟》(话题:关注生活),《真想做个后进生》、《渴望停电》(话题:素质教育)、《儿嫌母丑》(话题:亲情)。

拟题求新,可用的方法远不止这些,这些仅仅是“题海”中的浪花,只要你细心采撷,总结归纳,一定还可以找到更多的方法,现在的新闻特别讲究拟题,因此平时养成看报的好习惯,多琢磨新闻标题,对我们作文的拟题必定大有好处。当然考试时实在想不出好题目就不要硬想,干脆以话题作标题,以免浪费宝贵的时间。题目绝对不要空着不写,否则就白白丢了分。

拟题要注意的问题

1、要有沉稳的心态。心定才能气慧神清,气慧神清才能文思敏捷,下笔泉涌。良好的心态对于考试关系重大。其实,题目之难易于其他考生也是一样的,你觉得无从下笔,他人也是感同身受的,何必自增障碍、自乱阵脚呢?

2、要看清题目要求。话题作文一般包含“提示语、话题、注意事项”三部分,要字字细读,句句推敲,千万不能题目要求尚未弄清就匆匆下笔。

【拟题训练】

文题

一、请你以“幸福”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或叙述经历,或编拟故事,或阐说见解,或客观介绍,题目自拟,600字以上。

[点拨]

比喻:《幸福是杯白开水》、《幸福是金》;

拟人:《幸福的“自述”》

引用:《歌声与微笑》、《花样年华》、《给一点阳光就灿烂》、《快乐老家》;

设问:《什么是幸福?》、《幸福的真谛是什么?》

反问:《享受才是幸福吗?》

仿拟:《曲径通“乐”处》、《将幸福进行到底》、《大话“幸福”》

呼告:《朋友,珍重幸福!》、《幸福,你别走!》

课后训练:

精彩构思

《公园里的幸福》

可从自己的所见所闻出发,记叙一件或几件与幸福有关的事情。

我家到学校的路上有一座小小的公园,每天都有幸福的场景上演,有时是年轻的父母在逗弄牙牙学语的孩童;有时是亲密的情侣在携手漫步,有时是老年人在里面打拳、舞剑或一板一眼地唱京剧。我有时觉得,这真像人一生中幸福的剪影„„

《感受幸福》

从对幸福的理解和认识出发,写一篇抒情散文。

幸福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的存在。它就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需要人们用真心去感受。它可能是父母端上桌的热腾腾的饭菜,也可能是恋人送上的玫瑰。它可能是孩子熟睡后的嘴角的微笑,也可能是农人收获时脸上的汗水„„

《幸福访谈录》

采用采访录的形式,说明不同的人对幸福的不同认识。

假设你是一名记者,可以采访古今的任何人。你先去古代采访古希腊的伊璧鸠鲁,他说幸福就是享乐;又去近代采访了马克思,他说幸福就是斗争。接着回到当代采访,我先去采访国家领导人,他说幸福就是能彻底消除贫困,国家综合实力增强;接着采访了一名大众都熟悉的影视明星,他说幸福就是自己的作品能被观众欣赏;去采访农民,农民说幸福就是老婆孩子热炕头外加科技致富;去采访工人,工人说幸福是能不断地接受教育,永远没有下岗的危险„„

《幸福的假象》

反向思考,讲述一个众人眼中的所谓的幸福的故事。从当事人的心理感受的角度,说明幸福有时只是人们亲眼目睹的假象。

如某单位一对才子佳人结婚,众人前去贺喜。新郎新娘都笑意盈盈,幸福之状羡煞众人。新郎却在想:买房子、照婚纱照、租车等花的钱力争在三年之内还上;新娘却在想:开口喊公婆只得到一只黄金的戒指,真是老土,不知道现在时兴白金啊„„

文题

二、请以“生命”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600字。精彩构思:

《珍惜生命》

从世界万物皆有生命的角度入手,写一篇抒情性散文,表现对生命的珍惜、热爱之情。世间万物皆有生命。植物有生命,所以它们会春荣秋枯。器物有生命,桌椅破损不堪用,它的生命就到头了;美丽的鱼缸在碎裂的一刹那生命消失了。动物和人有生命,所以才会有生老病死的历程。但所有的生命都只有一次,所以让我们热爱大自然的一草一木,爱惜身边的锅碗瓢盆,更要爱惜点点滴滴的时间,因为那就是我们的生命!

《奶奶》

从虚构的或现实中的某个人的一生写起,表达自己对生命的看法。

奶奶这一辈子没怎么享福。她因家境贫寒很小就被卖到那时是地主的爷爷家做童养媳。爷爷性格暴躁,奶奶很是受苦。解放后分田地斗地主,爷爷家首当其冲。接着又是三年自然灾害、文革,爷爷受不了命运的百般折磨撒手而去,奶奶独自支撑着有二男一女的家。当爸爸他们终于过上好日子时,奶奶又中风在床。爸爸每次提到奶奶便忍不住落泪,我想生命是等于受苦吗?不,生命应该是苦难面前的抗争。奶奶这么困难都挺过来了,这才是生命的意义呀!

《我知道我会死》

采用拟人化的手法,从一朵花的视角来说明生命的价值在于奉献的道理。

我是一朵盛开的鲜花。我知道我可能会遭遇雨横风狂,也知道当繁华过尽,我将会凋零满地,但我并不悲伤,因为我憔悴的花瓣将是我所盛开枝头的植物的最好的花肥,来年它将会开出更美的花,那将是我的新生。人类不是有诗说:“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吗?

《未了情》

续写《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故事,表现生命对于爱情的执著。

话题作文的立意 篇3

一、“三忌”

在高考作文实践中,不少考生疏于审题,材料的内涵尚未弄清楚,就信马由缰,敷衍成文。或抛开话题,另起炉灶,或但求形似,貌合神离,或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其结果往往下笔千言,离题万里,这种因为审题失误而丢分的情况很多。因此,我认为话题作文审题立意要力戒“三忌”。

1.忌偷换概念,转移话题

话题有时是以一个概念的形式出现的,比如“诚信”“欣赏” 、“选择”等。概念都具有特定的内涵,似是而非地理解概念的内涵就有走题之虞。如以“热”为话题作文,提示语中已经列举了 “网络热”、“打工热”、“炒股热”等例子,显然,这里的“热”是指一种社会现象,但有的同学在作文中将“热”理解成“热情”“热心”,甚至写成了“我为祖国献热血”等。错解内涵,作文之始,就误入歧途。也有中途转换话题的。有时面对一个话题,刚刚写作时,还是切题的。但是,在行文中,经过层层推演,离话题则越来越远,从而使文章前后脱节。比如,以“人生之美”为话题,一个学生确定了这样的写作角度,“人生之美在于紧紧把握今天”,这个视角是符合话题要求的,但是,在行文中,他用这样几个要点去阐释:“今天最美,把所要做的事推到明天是向生命赊欠账单”、“今天最美,所有梦想的终点都可以用今天的跋涉去逼近”。显然,他是由“人生之美”转向了“今天之美”。再如以“课桌文化”为话题作文,有的同学把课桌文化放到校园中去考查,这本是正确的,但是,后面则由课桌文化不自觉地写成校园文化,大谈如何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却回不到本题“课桌文化”上去。这种现象在高三学生的写作实践中屡见不鲜。

2.忌忽视提示,信马由缰

话题作文在开放中又有所限制,这些限制多出现在提示语中。比如,这样一则材料:人的一生总要与书打交道,在与书的接触过程中,一定会有某些故事发生,之后就会有一些属于自己的思考。请以你与书的交往过程或以对书的思考为内容范围写一篇文章。提示语中包含着丰富的信息,“你与书的交往过程”隐藏的限制至少有:(1)要写自己的,不能写他人的;(2)要写出过程,最好是写成散文或记叙文。“对书的思考”透露的信息则有:(1)要以对书的感悟、体验以及书对“我”的启示教益为主;(2)文体上最好为随笔、杂感或议论文。有了上述思考,就可以保证在审题中没有大的失误。而有的同学偏偏离开了“我”的读书经历,“我”的读书体验,泛泛而谈书的作用和好处,写出诸如“书中自有黄金屋”“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等缺少个性且偏离题意的文章。

3.忌抓住一点,不及其余

有些关系型话题作文,要重点把握话题内部关系,在两点之间寻找突破口。绝不能割裂两者的联系,在行文时大谈一点,却对另外一点置之不理,以致造成偏题、离题。如 “人文素养与发展”,话题内部存在一种条件关系——人文素养的高或低,制约着发展空间的大小。考生在审题时即要全面审视这种条件关系。但从考生作文来看,许多离题作文都没能从两者关系入手,而是或空谈人文素养,或大侃发展,这种“抓住一点,不及其余”的做法,最后造成严重失分。

二、“四要”

话题作文虽然淡化了审题,降低了审题的难度,但不是不要审题,审题同样是第一关。对此一定要绷紧心弦,要懂得,命题中给出的文字都是必要条件,必须符合这些条件去行文,千万不能马虎。那么,如何审题呢?我以为审题时要认真揣摩命题中的材料、提示、话题和要求四方面,做到“四要”。

1.要读懂材料,吃透内涵

话题作文所给的材料,是命题人精心挑选的,是引导考生思维的媒介,也是引出话题的由头,这就意味着材料与话题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审题时就一定要逐字逐词的在心中默读清楚,抓住材料的中心意思。尤其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句,它往往是命题者下达指令的最主要载体,抓住了它,审题就有了依托。

2.要研读提示,明确方向

话题作文,一般有一段提示性的文字,它往往在材料的后面,话题的前面。起着引领考生思维方向,帮助考生打开思路的作用。考生一定要注意这些提示语中透露出来的信息,并加以巧妙地利用。利用好这些提示信息,可以帮助我们轻松地理解话题,从而写出切合题意的作文来。

3.要精审话题,辨明类型

话题作文,审题的核心是审“话题”,理解话题中有重要影响的字词,抓住这些关键字词,也就掌握了准确理解题意的钥匙。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关系型话题作文,因此要在把握话题内部辩证关系上做文章,因为辨明了关系,就掌握了审题立意的方向。

(1)对立统一关系。就是各要素单一来看是对立矛盾的,但实质上它们又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和谐统一。如“自由与纪律”这个话题,可以这样立意:没有“自由”无所谓“纪律”,没有“纪律”也就没有“自由”;没有纪律,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自由;人要有自由,但自由要受纪律约束。

(2)是非取舍关系。即指关系型话题的诸要素之间是一是一非、一对一错的关系,对它们只能有所取舍选择。如“偏见与关爱”,我们就可以这样立意:要消除偏见,勇于关爱。

(3)并列关系。即指构成话题的诸要素之间存在着一种平等并列的关系,几个要素可以同时共存。如“和而不同”,则须理解为“既要做到‘和,又要做到‘不同”,意即“既要善于调和矛盾,与别人和谐相处,同时又要有不同于别人的独立见解,不能随风倒、随大流”。

(4)条件关系。即指构成话题的诸要素之间存在着一种条件关系,也有可能几个要素间互为条件。“人文素养与发展”这个命题就是条件关系,可以这样立意:只有人文素养提高了才能促进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人文素养的提高与国家经济、文化发展密不可分。

(5)主客关系。所谓主客关系,是指话题的两个概念中有一个是主体(往往是人),一个是客体(往往是物),写作这类文章时,要学会以主体来驾驭客体,或想象自己如何驾驭客体的行为,或谈自己对客体的认识,目的是写清主体与客体的内容关系。

因此,我们在面对一个关系型话题作文时,一定要合理地发散思维,审慎解读。而要准确把握话题内部辩证关系,就需考生在平常多体悟唯物辩证法的思想精髓,并最终能理论联系实际,准确审题,深刻立意。

4.要注意要求,搞清域限

符合命题人对作文提出的要求,诸如写作范围、角度、文体、篇幅等,这些是考生写好文章的前提条件,必须按要求去写,不能有任何的随意性。不仅要看清以“要求”或“注意”这样明显的形式提出的要求,还要看出隐含在题目之中的一些审题的信息。如出现“试题引用的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可不用”这样的话语,也就在另一个侧面给我们告诉了一个信息,那就是文中引用的材料与我们的立意关系不大,完全可以抛开,仅凭提示语就可以立意了。

综上所述,话题作文“淡化审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自由驰骋的疆场,但“淡化审题”不等于“忽视审题”。只有通过认真细致的审题,才能吃透材料内涵,明确写作方向,明确写作要求,才能避免貌合神离,信马由缰,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等毛病,才能写出符合命题要求的好作文。

作文立意的创新 篇4

常言道:“文似看山不喜平。”话题作文是一种开放性的作文形式, 要求考生放开手脚, 尽情驰骋在想象的空间, 对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 寻求多种答案, 从中选择最新最佳的角度来立意。比如话题“风”, 你可以联想到自然界的风:微风、大风、狂风、飓风、龙卷风等等;你还可以联想到社会风气:拍马风、送礼风等等;你可以联想到一种像风一样的流行时尚:金庸热、韩寒热等等;你甚至可以联想到假如你是风, 假如你遇到风等等。对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 寻求多种答案, 从中选择最新最佳的角度来立意, 虽是同一话题, 切入角度各

是被人欣赏的渴望。”何况少年儿童都是“兴趣至上”的。如何制定恰当的作文评价目标, 让评价提高学生写作文的兴趣, 让每个学生“心动”, 这是至关重要的一步。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乐于写作, 我设计了以下一系列活动:

(1) 开展佳作交流会。对在作文中出现的学生优美的词句、精美的文段, 我都会利用评讲课或班会活动的时间让他们进行交流, 让学生互相学习, 取长补短, 共同进步。

(2) 班级优秀习作选, 每次交流的佳作、精彩片段都让学生抄录在上面, 在班级上展示, 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3) 发表学生习作。帮学生把优秀作品投到学校校报或《小学生天地》上, 以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通过一有特色, 读来让人倍感新颖。

2. 要从个人独特的生活经历中选取素材, 化大为小。

文章内容不一定要是大事, 只要我们善于透过表象看到事物的本质, 就可以写出好文章。有时, 一个动作、一个表情可能就是一个典型;一声轻语、一次微笑, 可能有着丰富的内涵。

3. 立意要新奇。

学生在考场上要写出令人耳目一新的佳作确非易事。文章要想出新, 就要打破常规, 想出新的东西, 立意一定要新奇。比如高考满分作文《这个名字最贱》, 一开始极力描写亲朋戚友给小孩取小名的情景:爸爸认为“名字越贱越好”, 于是

系列的展示活动, 以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学生在初次尝试到展示评价的甜头后, 对写作的兴趣高了。个别同学经常利用课余的时间投稿到学校的广播站, 他们的写作热情日益高涨, 写作水平也日渐提高。

六.强化学生作文评语, 多以鼓励为主, 以评价促学生作文素养的提高。

作文评语是作文评价中最常用、最基本的方式, 是教师对学生作文从内容到形式作出的整体评价, 是“师生进行情感交流的一种重要形式”, 它直接影响着学生作文水平的发展。一段好的评语, 能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与热情, 保护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使之获取进步的信心与力量。

我在作文评语中, 除了纠正一般性错误外, 还多以鼓励性评语为主, 让学生体会到教师是在认认真真地批面对围过来的客人, 老人挣扎着坐起来, 口里吐出了几句话:“我看, 就叫……‘爷爷’好了, 那‘野草’、‘狗儿’, 都没有‘爷爷’这两个字贱!”文章从反面着笔, 巧妙地点出了人们对待小孩与老人的不同态度, 一针见血地揭露了当今社会上某些人漠视老人的不良现象, 起到了出奇制胜的效果。

考生在考场上要写出令人耳目一新的佳作确非易事。文章要想出新, 立意必须新奇。在写作时, 立意上要有独特的感悟, 善于“独辟蹊径”, 不人云亦云, 要独具匠心, 不平铺直叙, 泛泛而谈。综

阅自己的习作, 我总是将学生的好的语句, 加上波浪线给予肯定。对于有待改进的地方, 给以提示, 告诉学生用另一种方式或方法, 效果是不是会更好。这样有针对性地评价, 让学生明白了作文改进的方向。

总之, 小学生作文素养要从言语、语句抓起。功夫在课外, 只有从多处着眼, 全面培养学生的习作素养, 才能为他们今后的语言积累和文章的进一步提升, 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要在作文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采用多种形式、多角度的方式, 培植学生的作文素养, 充分发挥作文评价的导向和激励功能, 放飞学生的心灵, 激发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乐于用脑, 用笔在作文的广阔天空里自由展翅翱翔。综

话题作文的立意 篇5

江苏省镇江中学 陈乃香

[策略解读]

《考试大纲》对作文基础等级的要求的第一条就是“符合题意”。对话题作文来说,准确地把握话题中有关概念的内涵至关重要。如果不能准确理解话题概念,甚至偏离题意,一般只能在及格线(36分)以下评分;如果语言表达也不太理想,那就可能降到30分甚至更低。例如写“假如记忆可以移植”首先要明确“记忆”、“移植”这两个关键词语的内涵。“记忆”是指“保存在脑子里的过去事物的印象”,不是思维、性格、精神,当然更不是身份、地位、面貌。“移植”在这里是指“将机体的一部分组织转移到另一机体上的一种医疗手术”,不是克隆、复制。通过这样的分析,就不会闹出移植马克思的记忆后自己也长出大胡子之类的笑话了。再如“你与书的交往过程”和“对书的思考”这两个话题内涵并不一样。“你与书的交往过程”包含的信息主要有:①要写自己的,不能写他人的;②要以书为友,写得有较强的抒情性,读来有亲切感;③要写出“过程”,最好写散文或记叙文。“对书的思考”透露的信息则有:①要以写对书的感悟、体验以及书对“我”的启迪、教益为主;②文体上最好写随笔、杂感或议论文。有了上述思考,就可以保证我们在审题上不会出现大的失误。

要准确理解话题的概念常常必须同所给的材料及阐述联系起来考虑。如这样一道作文题:生活中,真正的自信者必是有勇气正视自己的人,而这样的自信又往往与对自己的怀疑和不满有着内在的联系。事实上,几乎所有的天才都并非自信的`人,相反倒是有几分自卑,他们知道自己的弱点,为这弱点而苦恼,又不肯毁于弱点,于是奋起自强,有了令人吃惊的成功。请以“感谢自卑”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根据材料和阐述来看,本话题中的“自卑”应是“为弱点而苦恼,又不肯毁于弱点”的意思。

理解话题概念涉及对语言的准确理解,是语文基本素质的体现,是长期积累和修炼的结果,不是一个简单的技巧方法问题。在阅读和写作中都要学习准确掌握词义、语义,多与近义的词语作比较辨别。准确理解话题的概念,不但有助于我们明确“话题”的意思,避免偏离题意,还会帮助我们打开思路,扩大选材的范围。

[请你试试]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12月11日,中国正式成为WTO的成员。面对十几年来艰苦谈判所获得的成功,中国代表团首席代表龙永图没有过多地高兴,他深沉地说:“入行先入规。加入世贸,才是刚刚起步,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对国际贸易规则的不熟悉将是我们面临的最大的问题。”

其实,不光是在经济领域要讲规则,社会要发展,首先讲的就是规则。“无规矩不成方圆”,人际交往要遵守游戏的规则,环境开发要遵守自然的规则,社会稳定需要法律的规则……

请以“规则”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

[佳作示例]

规则的力量

沈晓松

一个很普通的下午,在充满嬉笑欢乐声中的幼儿园教室。

教师:小朋友们,你们有好朋友吗?

众人:(稚气的、整齐的)有!

教师:(微笑)那么我们制定一个规则,把你的东西同你的好朋友一起分享,好吗?

众人:好!(一散而去)

阿甲、阿乙跑到一起。

阿甲:阿乙,我这儿有个大苹果,咱俩一块吃吧!(兴奋地)

阿乙:嗯。可……(为难状)

阿甲:来吧。

两人一人一口,不一会把苹果吃完了。阿乙不时摸一下口袋中的苹果,没有拿出。

三十年后……

一个摩天大楼前熙熙攘攘挤了一群人,阿乙再次失业,沮丧地走在路上,看到这里正在招聘人才,想撞个大运。人选由董事长亲自选定。门内传出:“78号!”阿乙不安地走入。

阿乙:我叫阿乙……(话音未落)

阿甲:(从桌子一旁激动地跳过去,抱住阿乙)阿乙,我是阿甲啊!你这家伙,三十多年不见了,真没想到在这儿碰到你。

阿乙:这些年来,没想到你竟发达到如此地步,给老朋友传个经验吧!

阿甲:哎,哪有什么经验,全靠咱在幼儿园时老师制定的那个规则呗!把自己的东西同好朋友一起分享。

阿乙:啊!我都快忘了……(脸色难看)

阿甲:上了小学以后,我就把自己带的午饭与同学分享,然后是中学与他们分享课外书,到了大学便一起分享大家的好心情和坏心情了。而毕业以后,我们一起创办了这家公司,大家都选我当董事,于是我们与客户分享合作的愉快。还不,现在又和你分享成功的快乐了。

阿乙:真的很惭愧,我居然忘了最简单的规则。记得那时我还曾经藏住了一个苹果而心理窃喜,而现在我却明白了规则的力量,越简单浅显的规则越可以塑造人的性格。

阿甲:没错儿!其实与别人分享并不会使自己损失多少,这个社会需要的是人们遵守最细小的规则,建造一个美好的世界。今天你同我一同分享了你对失败的反思,愿意留下来和我一起继续分享成功吗?

两人紧紧抱在一起。

[简要评析]

本文对话题“规则”把握准确。文中选取了两组镜头:一是幼儿园中阿甲、阿乙面对规则的不同表现;二是三十年后两人遵规和违规的不同结果。通过比较,我们感受到了规则的力量,特别是阿甲最后的一番话,令人回味,发人深思。

[迁移训练]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无论是蓝天白云还是细雨蒙蒙,无论是大海岸边还是高山之巅,无论是一马平川还是万丈深谷,听,大自然正在向你诉说……

请以“大自然是一本打开的书”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专家给大学生上过这么一堂课。他拿出一个大大的广口瓶,将准备好的大石块放进瓶子,直到石块高出瓶口再也装不下。他问:“瓶子满了吗?”所有大学生都说:“满了!”然而他又将一小桶砾石倒进瓶子,并摇晃瓶子使砾石填满石块的间隙。 “现在瓶子满了吗?”这回学生有些明白了,“可能没满。”果然,他又将一桶沙慢慢倒进瓶子,“满了吗?”专家问。“没满!”只见他拿过一瓶水,倒进瓶子直到水面与瓶口齐平。专家说,时间就像这个瓶子一样,你觉得已经抓得很紧了,很满了,可是只要再加把劲,你还可以干更多的事。

请以“时间”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

[思维点拨]

1.大自然孕育了人类。人类与大自然息息相关。人类从大自然中不仅汲取了不尽的物质养分,也获取了无穷的精神能量。“逝者如斯”,那是先哲面对大自然发出的感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那是诗圣面对大自然产生的喟叹。崇拜自然,赫尔曼麦尔维尔写出了巨著《白鲸》;学习自然,海明威著成了《老人与海》;面对自然,杰克伦敦发出了《热爱生命》的呼唤。一篇《海燕》,让多少革命志士壮怀激烈;一曲《小草》,又使多少普通人泪流满面。大自然用他那野性的、纯真的磁力吸引了古今中外千千万万个人的关注和赞叹。让我们走进大自然,用心去与它交流。大自然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看到小草你会想到平凡与坚韧,看到绿叶你会想到普通与伟大,看到高山你会想到艰辛与伟岸,看到溪流你会想到清纯与奔放,等等。

2.时间,是一个老话题,古人就对时间说过不少至理名言。这虽是话题作文,但引出话题的材料却颇含哲理,那么在构思时就不能只考虑话题“时间”而忽视材料了。专家的示例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借助示例形象地说明抽象的时间和瓶中放物一样,只要“放”或者“挤”,就能挤出来。切不可把这种现象看成是“弹性”“弹簧”“无底洞”等,那样可就离题万里了。

谈作文的立意 篇6

【关键词】作文 立意 原则要求

王夫之说:“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立意是一篇文章的根本,它直接关系到文章的选材,布局,乃至文章的深度。立意又是评判文章价值的主要依据,一篇文章质量之高低,价值之大小,衡量的关键尺度在于“意”,古今中外许多优秀的作品之所以历久不衰,受人欢迎,首先是因为它们表现了深意、新意。于漪老师说过:“文章的光彩首先在于思想发光。”也有人说:“千古文章意为高。”足见一篇文章的立意的重要性。可是,有些学生往往不注意立意,拿着题目,就信手漫笔地写下去,不是平铺直叙无中心,就是杂乱无章多中心,使人读了不知所云。为此,要让学生明白,写好一篇文章,动笔之前,必须先考虑好立意。

什么是立意呢?立意就是确立文章的中心思想,作文有了主题思想,文章才有灵魂,选择材料,安排结构,运用语言,也才有依据。那么怎样指导学生立意呢?这里就自己长期作文教学所见,从三个方面来阐述:

一、情感要鲜明,健康

情感的鲜明是指在文章中的情感指向要明确,该批判的批判,该歌颂的歌颂,并且在你的语言中要饱含感情。最好不要出现那些让读者都想不透的模棱两可的情感倾向。感情的鲜明最忌的是故作姿态,夸大其辞,没有分寸,这样反而会让人感觉作呕。感情表达真实可信才会感人,才会打动人。

中考作文评级标准中对立意的要求是:记叙文要“思想感情健康”,议论文要“观点正确”。这是最基本的要求,要切实做到。情感的健康,就是立意要符合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表达出来的思想观点和感情要健康、积极向上。简单地说,就是立意要与我们目前国家社会倡导的公德相一致,要与时代精神相一致。如:歌颂真、善、美,抨击假、丑、恶,提倡以人为本、爱国、诚信、环境保护、无私奉献等。不能把错误的认识、感受等等加以褒扬,更不能以偏盖全。有的学生看到社会上有偷窃、抢劫现象,就说当今治安差,社会黑暗;看见一些贪官的行为,就认为当今社会一无是处;看见一个女婴被遗弃在路上,就抨击计划生育害人非浅,造成重男轻女的悲剧。这样立意显然属思想内容不正确。假如这些同学能从同样的题材提炼出正确观点,能够从贪官的落网看到“反腐”的力度,劝偷盗和抢劫的人和弃婴的父母“迷途知返”,不要做“伤天害理”的缺德之事。这样,才是正确的立意。

二、思考问题要深刻

深刻的思考就是要求我们对眼前的事物作仔细深入的思考,找到事物的内在联系,去挖掘其内在的本质。“搜求于象,心入于境。”以自己独特的眼光,写出自己这个年龄对人生,对社会有意义和价值的东西的启示与感悟,把材料的思想意义、自己的独特感悟和时代精神这三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能给人以启示。能“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写出“人人心中皆有,人人笔下俱无”的意思来。杨朔的《荔枝蜜》透过蜜蜂的生活现象,歌颂了劳动的美;鲁迅的《风筝》,不仅写自己和弟弟关于风筝的故事,而且写了自己少年时代对弟弟放风筝的粗暴干涉行为,揭示了这种行为“对于精神的虐杀”的实质,因为“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思考着旧中国非常严重的儿童教育问题。但是文章的立意并没有到此为止。鲁迅接着写他企图补过、希求宽恕的心理。可是,当他有一回向弟弟“叙述到这一节”时,弟弟却“什么也不记得了”。正是受虐者这种忘却的麻木,使作者的心情更加沉重和悲哀:“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又有什么宽恕之可言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这是对一种麻木的心灵的深沉忧思,充分表现了作者挖掘材料的思想深度和情感深度。这些文章与有些浮光掠影的文章相比,文章的深度、广度就不可同日而语了。因此,我们学生不可看到生活中一点现象就拿起来涂涂抹抹,而是在观察和研究生活现象的基础上独辟蹊径,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发现。但是,深入的思考也不能随意引申,更不能无原则地提高和升华。必须根据生活实际,做到真实可信。

三、思维要创新

思维的创新是指克服以往的思维定势,打破常规去思考、分析,找到我们自己独特的创见,给人以启迪。考场作文无论以何种形式出现,一般都会给考生以思想驰骋的余地,我们就可以突破常规的思维习惯模式,从相似、相关或相反的方向思考,进行有积极意义的创新思考,拿出与众不同的立意,再用自己充满个性化的语言,真实地表达自己对生活的体察、感受、思考和认识,让读者也从中得到启示。要进行思维的创新,可以有许多的方法,在此选择两种与大家共享:

一是“虚题实写”追求新 古语云:“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正是对这种表现技巧的形象化说明。上海高考作文“时间啊,时间”,有考生这样写“是什么使稻米变成香醇的佳酿?是时间。是什么使咿呀学语的孩童变成沉默的老人?还是时间。是什么使我们一穷二白的祖国变成今天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大国?也还是时间。时间,是一个多么伟大的魔术师啊!”作者在议论说理时,采用“虚题实写”的方法,把“虚”的概念阐述得真切可感。大作家朱自清在《匆匆》里对时间的描写就更加精彩: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由于采用虚题实写的方法,把无形的时间写得有声有色,可见可闻。

二是变换角度追求“异” 生活是个万花筒,一切精美的文章,只是从各种角度、各种方位下所展示的人生的图画。作文题目也如一只万花筒,旋转不同的角度,可以看到不同的图案和风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通常思路,是强调在特定的条件下,常识或普遍认同的结论不成立。有意识地去变换角度,敢于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敢于破除习惯的思维方式和旧的传统观念的束缚,跳出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老框框,大胆设想。发前人之未发,化腐朽为神奇,标新立异。培养这种思维品格,将使我们的作文出现新机制,创出新境界。使用得巧,往往可以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如《家园》这个题目,通常的思路,我们很容易想到“自己的家”。但是,当我们把角度一旋转,就有热爱家园、思念家园、建设家园等。再把家园扩大成家乡、国家、地球等,立意的就变得非常的宽广。如果再来一个逆向思考,提出“回到家园是一种保守思想,只有毅然离开家园,勇敢放弃家园,扬帆远航,才能拥有将来,得到未来。从这种意义上说,家园其实是一种束缚,一种牵绊”。立意自然更不同凡响了。

总之,作文的立意非常重要。虽然一篇文章要显示出高明的立意并不容易,但只要学生心里重视,教师点拨到位,学生一定会得到可观的收获。

话题作文的立意 篇7

关键词:初中语文,作文,立意,方法

文章是作者借以表达自己观点,抒发感情的载体,那么,作者所表达的观点应该是系统的,有一个中心的,而作者抒发的感情,无论是爱恨,还是情仇,也都有一个中心,于是,中心就成为文章的灵魂。如果文章脱离了这个中心,那就只能算是文字的罗列,不能以“文章”二字而言。立意,就是要确定自己的观点,或者是感情的中心。写作要根据一定的素材而进行,立意就是选材的依据,是文章结构的轴心,文章语言的采用也要根据立意的不同而进行选择。就初中学生而言,引导他们立好意,不仅有助于提高作文水平,对其价值观念的培养也有积极意义。

一、以小见大,从细微处生发

作文讲究的是我手写我口,需要的是真情实感的流露。从一定角度上说,中学生的生活有些单调(只能说从一定角度上说),要让学生在平时的衣、食、住、行和学校的三点一线的“小社会”的事件中能生发出自己的感悟,就需要深入挖掘材料或作文要求中所蕴含的主题,在普通、平凡的事件中发现重大的、深刻的社会意义,从而让主题得到升华。如以“体验”为题的半命题作文,在立意中,首先就要对体验进行理解。体验是亲身经历,是通过时间来认识事物。那么,在构思文章时,就要从自身的经历出发,以体验成长为核心。如《体验成长中的困惑》一文,所写事件就是买花瓶,这是最为常见的生活事件。但作者在最后说道:“天哪,做人必须工于心计,巧于周旋,成长竟要以丢失真诚为代价!我真不想长大。”这“困惑”揭示的是人类生存的悖论,我们常常欣赏纯洁和真诚,但生活中又常常逼着我们放弃纯洁和真诚,人生的无奈、成长的困惑就从小事中生发了出来,意蕴深远,发人深省。

以小见大是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出发,将自己最真实的情感抒发出来,从细小的事件中获得独特的自我体验。教育所要做的就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而学生的体验不断就是发展的一种表现,无论是何种事件。

二、精雕细琢,从人物上构思

在初中阶段中,记叙文是一大文体,也是最常见的写作文体。但从学生的写作中不难发现,更多学生只注重说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而对事件中的人物描绘却着墨不多,导致文章成为“流水账”,更无法从人物描绘中看见作者所要表达的中心。应该说,优秀的记叙文,不但要写出人物的言行,而且要写出人物的心理;不仅要写出人物说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还要写人物当时想了些什么,是怎样想的,为什么会这样想,从而展现人物言行的思想基础,通过人物的刻画让思想更上一层楼。我们甚至可以说,言行是骨架,思想是灵魂,文无思想难存,人无思想难立。作文中的人物一定程度上是作者的投射,透过文章,是能看到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念的。这也就要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从人物刻画来立意。如鲁迅《故乡》中的闰土,通过前后形象的变化,就可知作者对封建思想和礼教的鞭笞。

那么,记叙文如何立意?首先,要立足于一个人,一件事写出矛盾、波澜,保证事件完整性的同时,将记叙和描写整合起来,特别是在对人物形象刻画时,要在整体的定位的基础上进行多种描写。如写小偷,就要将其定位为“凶”的形象,写警察自然是从“善”的角度进行。在细化时,要综合应用外貌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方法。在各种方法的应用上,要注重从整体到局部,如心理描写,是恐惧还是欣喜,首先就要进行定位。其次,所选择人物要具有典型性,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才能让中心更加突出。但要注意,在对人物和事件选择时,允许虚构,但虚构要符合事实,不能夸张或是漫无边际的瞎扯。

大处着眼,小处落笔。作文立意首先构建的骨架,是将自己的思想先理顺,然后借助字词来逐一表现。如果只是在大处做到了“精”而忽视了小处的“细”,总会让人感觉太粗糙。

三、标新立异,从文题上体现

文章题目是文章的窗户,读者对一篇文章,首先看到的就是题目,因此,在写作中,要让立意能抓住读者的心,题目构思也尤为重要。要在作文中从文题上来立异,就需要做到“新”。如一次相遇、一个动作、一个表情、一个微笑都可成为拟题和立意的素材。如“那一抹抹淡淡的微笑”、“原来是你”、“这堂课真舒心”、“我渴望四处流浪”等题目就以小见大,能从生活事件来进行体验。同时,立异还要注重从反面着笔,要不落俗套,独辟蹊径,把目光锁定在自己最熟悉而又最感兴趣的范围内。如以“路”为话题的作文,就可用“路在脚下”来写自己的成才,以“小路弯弯”写自己如何和困难做斗争。

追求新颖是在正确、积极、高远、深刻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不能只为追求“新”而忽视了“实”。“新”要新得实在,要在宏观的指导下来进行主题构建。

意是作文的生命,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注重立意指导,让学生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进行作文写作,为提高作文教学效率和促进学生发展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李霞.初中材料作文立意技巧例谈[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1(3).

[2]周巧萍.浅谈初中作文的立意及对策[J].考试(教研版),2011(4).

命题作文的审题立意 篇8

从外在形式上看, 命题作文有两种类型:一类是有提示语, 一类是无提示语。江苏从2004年自主命题以来, 命题作文基本都是属于有提示语的。提示语的出现, 其实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指明了一些写作的方向。所以, 我们在平时的写作中千万不可忽视提示语的作用。

从语法结构上说, 命题作文又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是词语式的, 比如“脸”“墙”“肩膀”等。对于这类词语式的命题作文, 我们要采取的审题方法最好应该是添加语素, 化大为小或化实为虚, 就拿“肩膀”为例, 我们可以从虚实和添加语素的角度做如下分析:从“实的角度, 可以把它具化为“某某的肩膀”最容易让我们高中生想到的是“父亲的肩膀”, 从虚的角度“肩膀”可以理解为是一种“依靠”, 一种“基础”, 还可理解为一种“责任或担当”。第二类是短语式的, 江苏从2006年开始的命题作文, 几乎都是短语式的。2006年的“人与路”;2007年的“怀想天空”;2008年的“好奇心”;2009年的“品味时尚”;2010年的“绿色生活”;2011年的“拒绝平庸”;2012年的“忧与爱”, 所有的这些题目都是短语式的命题作文。针对短语式的命题作文, 我们在审题立意时应该从语法结构的角度对这类作文题目进行审题。一般来讲, 如果是偏正结构的短语, 那么我们的审题重点应该放在偏的部分, 也就是修饰语部分;如果是动宾短语, 那我们应该把审题的重点放在动词上, 比如江苏2007、2009、2011年的作文题, 我们就应该把审题重点放在“怀想”“品位”“拒绝”上;如果是主谓短语, 那我们的重点应该放在谓语动词上, 比如“生活多姿多彩”这个题目, 我们的审题重点就应该放在“多姿多彩”上。还有一类比较难的就是并列式短语, 如果是这一类作文题目, 那我们就必须要做到两者都要兼顾, 但同时也应该有所侧重, 就拿今年江苏高考的作文题来分析, “忧与爱”这是一个并列式短语, 那我们在审题立意的时候就应该紧紧地扣住“忧”和“爱”两个方面, 不能取“忧”舍“爱”, 也不能舍“爱”取“忧”, 要两者都兼顾, 但同时也要考虑清楚两者之间的关系, 一般情况下, 并列式短语的关系有以下几种:对立统一, 即无此无彼式。如“自由与纪律”;是非取舍, 即有此无彼式如“偏见与关爱”;并非绝对式, 即有此未必有彼式, 如“痛苦与成功”;并列共存式, 即由此有彼式, 如“成人与成才”;条件关系式, 即有此才有彼式, 如“人文素养与发展”。从最近几年考查的并列式关系作文题来看, 现在的关系型作文题, 也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一种关系, 它可能是几种关系并举,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高考作文题的包容性和灵活度, 就拿“忧”与“爱”来说, 两者之间其实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 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是因果关系, 因为爱所以忧, 所以我觉得这个题目的侧重点应该要放在“忧”上, 在“忧”中体现爱, 当然这种爱可以是小爱, 也可以是大爱。还有第三类是句子式的, 也就是标题它本身就是一个句子。如果是以句子为标题的, 那么句子中的谓语动词往往是我们审题的关键, 如“近墨者未必黑”“今年花胜去年红”“我想握住你的手”, 这些作文题就都是属于句子式的, 我们在审题的时候就应该要抓住“未必”“胜”“想握住”这些词。就拿2006上海卷的作文题“我想握住你的手”来说, “想握住”和“握住”是有明显区别的, “想握住”它要表达的是一种想与他人亲近、友好的愿望, 文章应铺垫如何接近、了解“手”的主人, 并引起自己的崇敬与思考。当年就有很多考生在审题时没有关注好这个“想”字, 而导致在审题上就出现了很大的偏差。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 不同语法结构的题目在审题时它所采取的对应的方法是不一样的。所以, 作为考生, 我们在拿到题目后, 应该首先判断这个标题是属于哪种形式的, 这样才能采用对应的方法来审题立意。

还有一类就是从内涵上对命题作文进行分类, 可以分成四类:一类是观点型作文题, 即题目就表明了文章的观点, 例如“人生处处是考场”“必须跨过这道坎”等;一类是论题型的, 如“说安”;一类是寓意型的, 即作文题目有一定的比喻或象征意义, 如“门”“路”等, 如果带有比喻、象征意的作文题, 那么我们在审题的时候就必须要考虑在它比喻背后的那个本体, 只有抓住了那个本体, 或者是某一事物的象征义, 你才能做到有东西可写, 要不然你写出来的肯定是很肤浅的东西, 是根本不能吸引阅卷老师眼球的东西。

以上就是我对命题作文的审题立意的归类分析, 在审题时, 有几句话必须要牢记于心:能化大为小的必须化大为小, 能化虚为实的必须化虚为实;必须理清题目的结构, 它到底是一个词, 一个短语, 还是一个句子;在理清结构的基础上, 再根据不同结构题目不同的审题方法找准中心, 这个中心就是我们接下来行文的重点。此外, 我们拿到一个题目后还必须要多角度地思考, 不要想到一个就匆忙下笔, 因为你第一个想到的, 其他同学都有可能想到, 你应该想四个、五个, 甚至更多, 然后再从中找出一个最佳立意点。在落笔之前的审题立意是至关重要的, 所以不应该在这方面吝啬, 舍不得花时间。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 我们在写作文之前也必须要“磨刀”, 如果你在这些方面做得不好, 那么哪怕你后面的作文中构思再精巧, 语言再出众, 也是没有用的。

此外, 我们还应注意到, 江苏的命题作文已经考了整整7年, 不会一成不变的, 从今年的作文命题中我们也确实已经看到了它的一些变化, 往年的“提示语+题目+要求”, 变成了今年的“材料+题目+要求”, 所以我们在以后的作文训练中, 除了要训练命题作文外, 我们还要注意训练新材料作文。以上就是我对命题作文审题立意的一点拙见。

初中作文的审题与立意 篇9

那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审题和有效的立意呢?

一、审题要正确

审题是作文的关键性步骤,要想真正打开作文的那道窗,把握作文的“眼睛”,即审好文题至关重要。审题正确,就像“瞄准靶心,命中十环”,所写文章符合文题的要求,则高分有望;审题偏题文题的要求,下笔偏离题意,则“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全盘皆输。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该教会学生如何打开文题“那扇窗”,以写出高质量的作文。

从本质上讲,作文是开放的,无论是哪个环节都具有开放性,有很大的伸缩性,学生可以根据作文题目、材料,以及自身的生活经验和背景知识,进行审题。但是,无论从哪个角度进行审题,都必须看透题目及材料背后的内涵,判断题目和材料的主要意义。一般来说,要遵循两个基本原则:

(一)认真分析材料,把握写作的基本框架。

要想正确的审题,就必须认真分析题目或材料的基本意思和要求。这一步骤,其实也就为学生确定文章的体裁、选材范围、写作中心思想和写作方法等打下了基础,也是为下一步的立意和构思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揣测命题者的意图,全面把握文章的内涵。

毋庸置疑,在初中作文写作中,揣摩命题者的命题意图是至关重要的。具体来说,也就是要求学生从题目或者材料中,明确命题者想要学生写哪方面。只有准确地把握命题者和材料的意图,才能够准确地审题。

在实际写作中,有部分学生往往只看材料表面意思,对题目和材料的背景语有所忽略,而导致文章审题出现问题,对题意的理解片面不全,这在材料命题作文中显得尤为重要。

比如下面一则材料:哲理之于人生,时时相随,事事蕴涵,处处显现。“逆境出人才,顺境就出不了人才”?做人坚持“行方”原则,具有润滑功能的“行圆”策略就可抛弃?人生,需要我们认真思辨的哲理太多太多:德与才、苦与乐、美与丑、愚与智、荣与辱……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在这则作文材料中,如果学生不能理解命题者的出题意图,就会陷入到偏题的陷阱当中。很多学生在读材料的过程

参考文献:

[1]王林.小学语文教学中预习方案的设计.江苏教育研究,2009(35).

中,只是把握住了“哲理”,而没有看到命题者的另一层意思,只将写作的层面停留在“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等哲理层面。但是,如果学生把握材料的内涵,就知道,材料主要反映的是“正反”的矛盾关系,因此,审题、立意就必须建立在“矛盾对立”的基础上,否则,就不符合命题者的意图。

二、立意要有效

文章是否符合命题者的要求,关键是审题。但是,要想写出一篇高质量的作文,光靠正确审题是无法实现的。而区分作文质量的关键之一,就是立意。有效的立意,具有深度的立意,才能很好地提高文章的高度,为文章加分。一般来说,学生可以采取以下两个策略:

(一)逆向思维。

雷同、模式化、没有个性,是当前初中作文存在的主要问题,也是影响学生作文质量的主要因素。那学生如何摆脱模式化的写作困境呢?方法有很多种,但是最简单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逆向入题法。所谓的逆向入题,也就是采用逆向思维,选取常规思想的反面作为文章写作的切入点。

如《谈“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这个题目,按照常规的思维,大部分学生都会根据这句俗语的正面、常规解释,即“常在河边走,湿鞋在所难免”,作为立意立足点,阐述“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的基本内涵。这是符合命题要求的,但是显得“模式化”,很容易给人一种“人云亦云”的感觉。此立意是正确的,但是不新颖,文章的深度可能会受到模式化的影响而有所缺失。但是,如果学生逆向思维,立论为“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从这样的逆向思维入题,往往能够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丰富内涵。

好文章的标准是内容单一,但是内涵丰富。初中学生写作文也是如此。要想立好意,就要增加文章的层次,只有通过富有韵味的内容,才能够更好地为立意找到足够的支撑点。因此,初中学生在写作时可以使用“话中有话”、“弦外之音”等方式,用两个及两个以上的内容、情节、线索等来增加文章的层次。

如2010某省中考作文题目《误会》,这是个命题作文,大部分学生都会对“误会”进行正面的解读,写“我”与他人产生了误会,产生了什么后果,经过“我”的努力,误会得以化解,这是一般立意思路,符合题目要求。但是,如果增加写作的线索,或者说内容,丰富文章的立意点,就可以让文章更深刻。如在前面所说的思路之上,学生可以再增加一条潜在的线索:在“我”想方设法消除误会后,发现“误会”不存在,只是“我”自己的判断失误。在此思路上升华———误会,有时候是我们臆想出来的。这和契诃夫的《小公务员之死》异曲同工,文章的深度和层次感就得到了丰富,立意也就更深刻。

审题和立意都是写好作文的关键点,初中学生只有很好地把握这两个方面,实现正确的审题和有效的立意,才能保证文章的质量。而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也需要不断引导学生,让学生学会审题与立意,最终提高写作水平。

[2]付明伟.小学语文课预习方法之我见.新课程(小学),

材料作文的审题与立意 篇10

一、从抓住关键性语句或词语入手。

有些材料,看似字数不少,难以把握,其实其中有些句子是点睛之笔,只要抓住它们,就能做到准确立意。

典型例子1:野兔是一种十分狡猾的动物,缺乏经验的猎手是很难捕获它们的。但是一到下雪天,野兔的末日就要到了,因为野兔从来不敢走没有自己脚印的路。当它从窝中出来觅食时,它是小心翼翼的,一有风吹草动,就逃之夭夭。但走过长长的一段路后,如果是安全的,它返回时也会按着原路退回。猎人根据野兔的脾气,只要找到野兔在雪地里留下的脚印,然后做一个机关,并恢复表面的形状,第二天早上就可以去收获猎物了。野兔的致命缺点就是它太相信自己走过的路。

这段材料字数不少,但我们如果抓住最后一句话,就不难归纳出准确立意:要敢于走新路,敢于创新。

典型例子2:阅读下面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注意联系社会生活实际。

(1) 在美国阿拉斯加一个自然保护区,人们为了保护鹿而把狼消灭了。 (2) 鹿没有了天敌,终日无忧无虑地饱食于林中。 (3) 十几年后,鹿群由4000只发展到40000只,但它们体态蠢笨,没有了昔日的灵秀。 (4) 植物也因鹿群迅速繁殖和践踏而凋零。 (5) 鹿由于缺乏充分的食物及安逸少动所带来的体质衰弱而大批死亡。 (6) 人们只好把狼再请回来,鹿又四散奔逃,但恢复了蓬勃生机。

这是个叙述性材料。纵观全段文字, (5) (6) 两句是关键性语句,句 (5) 从反面说明错误做法导致的不良结果,句 (6) 用转折复句从正面指出恢复生态平衡所收到的良好效果,由此不难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

注意点:关键性语句是指所给材料的中心句和关键句。在区分这些关键性语句时,要注意联合复句、偏正复句或联合句群、偏正句群的辨识。

典型例子3:根据下列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题目自拟。

苏东坡少时读了一些书,觉得自己见多识广,颇有点飘飘然,竟不知天高地厚,很自负地写了副对联贴在门上:“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对联贴出不久,来了位白发老人,他将手里拿的一本书翻开向苏东坡请教。苏东坡接过一看,书上的难字、僻字很多,有的根本未见过,顿时面红耳赤,深悔自己的狂妄与骄傲,他马上在门前对联上加了四个字,变成:“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很多学生,在分析这篇材料时发生了偏颇,认为立意应该是,做学问不应骄傲和狂妄或做学问要勤奋。其实,我们要是关注了“顿时”“马上”“变成”这些关键性词语就不难得出准确的立意:人应该具有知错就改的勇气。

二、分清叙述的主次,揣摩材料的主要倾向。

一个材料,其叙述对象往往不是单一的,常常具有多个叙述对象。因此在阅读材料时,我们一定要分清哪个叙述对象体现了整个材料的主要倾向,哪个叙述对象没有体现主要倾向。体现主要倾向的就是叙述的主要对象,反之,就是次要对象。把握了这个倾向,材料的立意也就不难搞清楚了。

典型例子:就下面短文的寓意,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能够联系实际的议论文,不少于800字。

(1) 山坡上有一棵巨树的残干。 (2) 据说它的存在已有400年了。 (3) 当初它只是一棵树苗,在漫长的生命过程中,曾被闪电击中14次,经历了无数次的山崩和风雨摧残,然而它顽强地生长成为一棵大树。 (4) 可是后来飞来一群甲虫,由树皮往里吃,以它们微小的却不停止的攻击,渐渐摧毁了大树的内在力量。 (5) 它终于毁在一群人类可以用两个手指捏碎的甲虫面前。

此材料叙述的对象有两个:大树和甲虫。依据句 (3) 中“然而它顽强地生长成为一棵大树”和句 (5) 两个关键性语句,可推断出材料叙述的主要对象是大树。历经400年,遭受14次闪电、无数次山崩和风雨摧残却顽强成长为大树的“它”,竟然毁在一群人类可以用两个手指捏死的甲虫面前,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因此我们不能忽视微小的错误,要防微杜渐。这就是材料的主要倾向和立意。

三、从分析原因入手。

任何一个材料都要交代事情的结果,如果我们抓住这个结果,并由果寻因,常常可分析出材料的主旨,从而正确把握立意。

典型例子:阅读下面的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古代有一个渔翁,一天在井里网捞了两条大鲤鱼,第二天,在井里捞到了三条鲤鱼,第三天,仅仅捞到了几只虾米,第四天、第五天……什么都没捞到,这是为什么呢?

一看到这篇材料,似乎不好入手,但我们试着问一下后来捞不到鱼原因,经过分析,是因为空间不宽,水域狭窄,藏鱼不多,井里捞鱼。思考到这里,主旨就不难得出来了,到广阔的空间去,方有丰硕的收获。

一个材料,若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很可能会提炼出几个论点,但必须选择基本论点或立意去写。因为这个基本论点或立意最能全面概括或体现整个材料的主旨或倾向,我们只有抓住它们,才是找到了最佳角度,才能切合题意,不致偏离主旨。

四、从作者情感倾向入手。

有些材料,通过读句子和一些词语,不难发现作者的感情倾向,抓住了感情倾向,就不会立意偏颇了。

典型例子: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在西伯利亚雪原上有一种动物叫白貂,白貂十分爱惜自己一身纯白、漂亮的毛皮,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愿意玷污。于是猎人们抓住白貂这个弱点,在它巢穴周围撒上一圈煤粉,这样白貂往往束手就擒了。白貂没有因此改变自己的习性,依然年复一年地守护着自己纯白、漂亮的毛皮。

在这段中的有些词语,譬如:爱惜、纯白,漂亮、守护。分析它们,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作者的情感倾向。所以立意时就有了方向,对白貂是赞赏的。立意是,我们要学会坚守。

五、多题一做要合并同类内容,剔除相异点,寻找相同点。

面对多个材料,如果只抓住其中一个去立意,立意难免以偏概全,这一点务必加以注意。

典型例子:阅读下面几则材料,然后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800字。

鲁迅说:“无论什么事,如果连续收集材料,积之十年,总可成一学者。”

歌德在谈到积累材料时说:“我在这一点上就像一个人在年轻时积累了许多银币和铜币,年岁愈大,这些钱币的价值也愈高。到了最后,他年轻时的财产在他面前块块都变成纯金。”

一位历史学教授曾给学生讲:“如果你能收集两万张卡片,就可以在历史界成为权威。”

这里第一个材料谈的是积累要长期坚持;第二个谈的是积累大有价值,绝不会徒耗时光和精力;第三个谈的是多积广积出成就。三个材料都有自己的个性,但它们的共性却是积累。于是我们可以这样立意:治学要注意积累。有时,多题一做作文所给材料是一正一反的,但它们仍然有共同点。我们审题时必须抓住这个共同点,提炼出观点,并用正反对比论证法来作文。

作文立意的“四忌”“四宜” 篇11

【关键词】作文 立意 四忌 四宜

立意就是确定文章的中心思想,在充分占有材料的基础上,才能提炼出中心思想。文章有了中心思想,才算有灵魂,才能将有关材料提摄起来。近年来,随着话题作文、材料作文等开放式题型的普及,“立意自定”成为一种潮流。作为文章的统帅,立意必须要高人一筹,“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这样的作文才能写出独特的“这一个”,这是作文得高分的关键,因而作文练习要突破立意关。立意应注意以下四点:

一是忌“消极”,宜“正确”

不遵从社会公认、服从的真善美的标准,不遵从国家的法律法规精神,只想着一鸣惊人,提出危言耸听的观点。比如,有人说讲诚信吃大亏,还是虚伪一些、实际一些好;有人认为牺牲自己去救别人是犯傻,不如明哲保身;有人提出应该尊重个人自由,允许中学生谈恋爱等等。这些认识思想上的偏差,如果出现在考场作文上,即使文章结构多么完整,语言多么形象生动,也不会得到高分,甚至会很低。因此,在立意时应注意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反映一种积极的健康的思想,给人以有益的启示。

二是忌“盲目”,宜“集中”

作文不集中在某一个主题上,中途转向另一个主题,从而使得已确立的中心不能贯穿始终,让人读后如在云里雾里,不知所云。如有同学在写题为《孔子曰》的作文时,将他知道的孔子的名言警句列举了很多,但没有一个总的中心,致使所选的材料如一盘散沙,连缀不到一块。应该抓住一句或者关系紧密的几句来集中论述某一方面。一篇文章只能有一个主题,全文应围绕着这个主题,把道理说深讲透,这就是集中。对于中学生来说,写作文时不能贪大求全,要有以小见大的意识,即通过小事情、小场景、小角度,来反映丰富的社会内容,揭示出深刻的社会主题,正所谓用一滴水来反映出太阳的光辉。如《卖甜秆》的作者就以小姑娘“卖甜秆—送甜秆—谈甜秆”为线索,结尾写道:“都说农民富了。富到什么程度了呢?十块八块钱在他们眼里不再是三月两月的用度了。生活富裕了,待人接物也显得大方了。”至此点明了题旨,用一根小小的甜秆,把农村改革之后,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精神面貌的变化,实实在在地反映出来了。大处着眼,小处落笔,做到了以小见大,中心集中。

三是忌“陈旧”,宜“新颖”

平时人家怎么说,他就怎么说;过去怎么说,现在还是怎么说;题目中的导语有个什么观点,他绝对不敢提出异议来。这样的作文,可以说是老生常谈,人云亦云,了无新意。比如,以“沟通”为话题写作,很多同学不约而同地以“我们要和父母多多沟通”为中心,选取一两个故事来表达。这些文章,立意一般,得分较低。文贵创新,作文立意要敢于打破常规,敢于挑战旧论,突破俗套,对传统观念和社会定论大胆说“不”字,旨在从反面去发现事物新的特点,运用求异思维,发他人所未见,阐发出令人信服的全新思想和观点来,这种立意方法,通常被形象地称作“反弹琵琶”。例如,可以对不顾自己身受重病在身而忘我工作的行为提出异议,表达应该善待自己的思想;对送给贫困户钱财而不是技术、岗位的做法提出批评,表达扶贫还是要扶根本的看法等等。这些表达了与传统观念全然不同的主题思想,让人耳目一新。需要提醒的是,“反弹琵琶”的立意,必须符合客观实际,确保正确有理。

四是忌“肤浅”,宜“深刻”

不能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果推因,由形观神的审察事物,不能透过现象深入本质,透过表面看到真相,经表面问题揭示原因,经外在形式洞察内涵。这样一来,看问题只能停留在表面了。具体地说,他们的文章只是回答“是什么”、“有什么”这一类的问题。作文要“大气”,要有高远深邃的立意,必须具有超越一般的眼光,能够从独特的视角纵向开掘,就是透过现象探究本质,依照结果探求问题产生的原因,从现状出发预测事物发展的趋向或结果,发现其蕴含的真谛,反映生活的底蕴。这样的思维方式,要求我们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看问题,联系地而不是孤立地看问题,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看问题。这时文章的立意,往往不再只是回答“是什么”“有什么”的问题,而是就“为什么”“怎么办”发表看法。

另外,立意要与时俱进,体现时代感,弘扬人文精神。主题要能够反映一定历史时期人们最关心和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有最现实、最普遍的社会意义,引起人们的深思。尤其要弘扬人文精神,关心、理解、尊重、同情他人,对人类当下和未来深怀忧虑,对自然与他人充满敬畏和感恩之情,尊重自然,敬畏生命,善于反思,审视自我,对自己的行为、思想、心态具有自我批判的精神。这样的文章,才具备高远新颖的立意,才能使读者赏心悦目,才能得到评卷老师的青睐。

论高考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篇12

一.纵观全局, 整体把握

吃透材料内容可以从材料的写作对象 (对象做了什么, 对象之间的关系如何, 结果怎么样) 入手, 如果材料写了多个对象要分清主次, 要有全局观, 看问题要辩证。

例如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高考语文试卷:

“一位商人发现并买下一块晶莹剔透、大如蛋黄的钻石。他请专家检验, 专家大加赞赏, 但为钻石中有道裂纹表示惋惜, 并说:“如果沿裂纹切割成两块, 能使钻石增值;只是一旦失败, 损失就大了。”怎样切割这块钻石呢?商人咨询了很多切割师, 他们都不愿动手, 说是风险太大。

后来, 一位技艺高超的老切割师答应试试。他设计了周密的切割方案, 然后指导年轻的徒弟动手操作。当着商人的面, 徒弟一下子就把钻石切成两块。商人捧起两块钻石, 十分感慨。老切割师说:‘要有经验、技术, 更要有勇气。不去想价值的事, 手就不会发抖。’”

研读这则材料, 共写了四个对象, 分别是:钻石、商人、切割师、年轻的徒弟。钻石大如蛋黄晶莹剔透, 专家大家鉴赏, 但有道裂纹;切割师技艺高超, 经验丰富, 但顾虑太多;年轻的徒弟单纯, 有勇气。一颗钻石将本毫无关系的三个人联系在一起, 这块有点瑕疵的钻石等待切割师宣判它的价值。结果是切割师的经验、技术+年轻徒弟的勇气=价值连城的钻石。

所以, 这则材料可以有多个立意角度:从老切割师的角度立意, 老切割师在决定承担这个任务后, , 他设计了周密的切割方案, 然后指导年轻的徒弟动手操作, 从这一点可以论述“勇于启用年轻人”, 如深挖下去, 还可论述“勇气代代相传”;从钻石的角度立意, 则可以从“改变成就自我”等角度切入; 从事情的结果立意, 可以围绕“经验、勇气、成功”等切入;当然, 从第三个角度切入是中心立意, 也最容易写作。从另外两个角度立意, 虽不算是偏题, 但未能从整个材料入手, 也有可能将“勇气”“改变”无限放大, 而忽略了“经验”“技术”这两个重要因素, 就会偏向一方, 缺少辩证的分析。很显然“勇气”固然重要, 但只有“勇气”是不够的。正如老切割师所说:“要有经验、技术, 更要有勇气。不去想价值的事, 手就不会发抖。”

二.抓准关键词关键句

有些材料本身就有关键句子对材料的主要内容做了总结性评价, 它可以是人物的语言, 可以是议论语句、可以是抒情语句。

①人物语言

还以上则材料为例, 它的关键句就是老切割师最后的慨叹:“要有经验、技术, 更要有勇气。不去想价值的事, 手就不会发抖。”他解释了经验、技术、勇气、价值之间的关系。抓住这句话去审题立意就好了。

②议论抒情句

如2013年湖北卷材料作文:

装鲜牛奶的容器一般是方盒子, 装矿泉水的容器一般是圆瓶子, 装酒的圆瓶子又一般放在方盒子里, 方圆之间, 各得其妙, 古诗云:方圆虽异器, 功用信具呈。人生也是如此, 所谓:上善若水任方圆。以方圆为话题, 根据此材料, 题目自拟写作文。

“人生也是如此, 所谓:上善若水任方圆。”最后一句由材料中的各种容器方圆虽异, 但功用信具, 巧妙地提醒考生世间万物如此, 人生也不例外, 人生要想上善就得如水样“任方圆”, 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所以巧妙的抓住材料中的关键句不失为材料作文准确立意的一条终南捷径。

三.化虚为实、化实为虚、虚实结合

①化虚为实清代文论家刘熙载说:“山之精神写不出, 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 以草树写之。”就是要用实在的有形的事物, 表现抽象的无形的事物, 化虚为实 , 化抽象为 具体。如 上海卷“世界上似乎还有更重要的事”这 “更重要的事”是什么?

②化实为虚本指近体律诗中, 颔联和颈联不用具体景物, 而用抽象词汇的情况。宋·范晞文《对床夜语》卷二:“《四虚序》云:不以虚为虚, 而以实为虚, 化景物为情思。”材料作文中即巧析关键形象的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 很多材料, 尤其是叙事类、寓言类材料, 往往都是以事喻理。“否则偏於枯瘠, 流於轻俗, 而不足採矣。”

还是以2013全国各地高考作文试题为例:

如北京卷手机不仅“是信息时代的一个标志物”, 也是连接科学家与文学家的一根“红线”, 更是连接科学与人文情怀的媒介。手机仅仅是引发思考的一根导线, 手机丰富的功能意味着科技的高度发展, “手机简直是不能想象的发明。现在随便拿手机出来就可以跟美国的朋友打电话” (杨振宁) 。但它的广泛应用“深刻的影响着人们的交往方式、思想情感和观念意识”, 所以最佳立意应是“鱼和熊掌如何兼得”。

③虚实结合禅语曰:“虚实结合, 万物方能均衡”, “人身本阴阳二气化成, 二气平调, 人无疾病”, “欲将太极拳演练至炉火纯青, 必遵中医之阴阳虚实论”, “虚实阴阳”是书法结构的追求……可见 虚实结合 的重要性 。“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既然二者能相生, 则表明虚也是一种存在, 虚绝不是无。这种存在, 是靠实生发出来的, 是在实的基础上通过大脑的想象创造出来的。而虚和实又是一对相对的概念。“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 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 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 从而大大丰富文章的意象, 开拓文章的意境, 升华文章的主旨。

如浙江卷, 若只写单纯、简单, 文章未免会流于空泛贫乏, 夸夸其谈, 失去表现力, 缺乏事实依据, 自然不能让读者有所启迪。若能把简单就是幸福具象化, 单纯就是美德事例化, 然后联想到威·沃森的“幸运更经常地来自于简单”, 联想到孔子的“世上本无事, 庸人自扰之”, 再想到丁尼生的“最伟大的人仅仅因为简单才显得崇高”, 最后归纳为“最伟大的真理最简单;同样, 最简单的人也最伟大”, 从首至尾, 自然如行云流水。这样就能给人眼睛一亮的感觉, 所以, 虚写要以实写为基础, 行文时大胆地创设合理的情境, 自由地抒写心灵深处的真切感受, 尽情地在虚实之间驰骋。为此, 写景、叙事可借助过去的、将来的和梦幻的, 来反映眼前实景、实事。如安徽卷作文可立意为:不要纠结“以往”, 为了心中美好的梦想, 脚踏实地把握好今天。写人可杂取种种, 合成新的人物来表现真实的人生, 做到“真情妙悟铸文章” (范曾) 。

四.揣摩作者的情感取向, 抓住作者的情感取向

【材料】武汉市的珞珈山, 是武汉大学所在地。山上有闻名遐迩的樱花园。每年的樱花时节, 游人如织。总见一些青年朋友穿着和服在樱花丛中摄影留念。一次, 一位在武汉留学的韩国青年见此大为不解, 她对她的导师说:“他们为什么要穿着和服去照像呢?我们韩国也有樱花, 但从没有人穿着和服去同樱花照像。”她的导师苦笑了一下, 无言以对。

这则材料从导师的“苦笑” “无言以对”来看, 表现了导师对那些穿着和服照像的青年人的不满和鄙视。导师的心声体现了命题者的意图, 也体现了材料的主旨, 即批评那些穿和服照像的中国青年, 批评他们崇洋媚外, 民族尊严沦落, 国家观念淡薄。

如果追求新颖, 反弹琵琶, 指出“苦笑”是思想封闭的表现, 由此而论证中国要走向世界, 要增进各国人民的友谊, 就必须解放思想。这个角度虽然新, 但弄巧成拙, 这个立意显然是不符合题旨的。

五.追溯原因

任何事情的产生、发展和变化, 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因素。因此, 从材料中的现象或结果入手, 问个“为什么”, 探究因果联系, 从原因切入, 以果溯因立意, 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如重庆卷普通的曾一度尴尬的大豆为什么得到了升华?是因为“用盐卤点制豆浆而发明了豆腐”。答案是:改变、变通、创兴等, 然后联系自我, 联系社会, 联系自然, 人生中, 要像大豆一样适时调整, 遇到困境后不要抱怨, 学会转变思路, 让“小豆腐”散发出“大能量”, 从“小豆腐”提炼出“大智慧”, 以“小豆腐”开启“新思维”。大豆的故事与现实生活中“吊丝逆袭”的情节差不多。在逆境中成长, 挖掘自己潜在的精华。

六.求同存异

此法对多则材料作文尤为适宜。如果提供的多则材料内涵是共通的, 可以提取其共同的、本质的内容, 提炼出一个论点;如果提供的材料之间内涵不一致, 可能是互不交叉的, 甚至是相反的, 那么应剖析相异的面, 寻找交叉、重合的点。

上一篇:中国旅游经济下一篇:滑坡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