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作文的构思技巧(精选7篇)
话题作文的构思技巧 篇1
话题作文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其构思步骤尤为重要。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 有一点教学体会, 在这里不揣冒昧, 请大家指正。话题作文构思的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 确定主题, 要放飞思绪。
这是作文最基础的一步, 也是确定全文的中心所在。其要求是放飞思绪——引导学生思绪乘上联想的骏马, 在无限的时空中任意遨游。运用对比联想、类比联想、就近联想、扩展联想等方法, 让学生围绕话题任意联想, 把所能想到的内容逐一记录下来, 然后选取其中一个自己最能把握的主题来写。
第二步, 拟定题目, 要诗意浓郁。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 眼睛就得有神采。拟题的方法为:在话题前加限制语, 在话题后补充词语, 换一句话陈述话题, 或者选取一个侧面、一个视点来拟题。其要求是:扣住主题, 赋予新意, 诗意浓郁。具体地说, 赋予新意, 就是选取一个独特的视角来拟题;诗意浓郁, 就是语言要精炼、漂亮、有文采、有气质。
第三步, 选定体裁, 要别出心裁。
可供选择的文体很多, 如记叙文、散文、小小说、童话、书信、科幻故事、说明书、实验报告、寓言等。在初中阶段, 议论文、说明文一般不要劝学生强用, 因为这两种文体的写作, 难在对材料的把握;对于戏剧、诗歌, 在考试时则有限制。大多数学生最拿手的文体是记叙文、散文。
指导选取文体, 要避实就虚, 有利于想像、虚构情节;其要求是与众不同, 别出心裁;原则是学生选取自己最擅长的体裁。
第四步, 择定材料, 要驾轻就熟。
让学生选取自己最熟悉、最能表现主题的典型材料。最拿手的材料才能做到驾轻就熟。
第五步, 敲定顺序, 要条理井然。
学生的具体操作顺序为:首先, 给材料排序。对材料, 哪些详写, 哪些略写, 哪些先写, 哪些后写, 要统筹安排;其次, 要确定文章的框架结构。
文章的结构方式, 可选取横式或纵式结构。横式结构如总分 (先总后分、先分后总、总分总) 、平列、排比段等, 纵式结构如层层深入等。在初中教材中, 这样的范例很多, 横式结构如朱自清的《春》, 其结构是:盼春——绘春——赞春 (并列) , 其中, 重点部分又是:绘春——草、花、风、雨、人 (并列) ;再如鲁迅的《孔乙己》, 用的是片断连缀法。纵式结构如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
学生的创造性极强, 老师只要稍加引导, 效果极其明显。我读过一个小作者运用小标题式方式的文章, 是环保主题, 他的小标题是四个: (1) 枯藤老树昏鸦, (2) 小桥流水人家, (3) 古道西风瘦马, (4) 夕阳西下, 地球人在天涯。另一个学生也写过类似的作文。他平时很喜欢《神曲》, 在一次期末考中, 他干脆拟题为《新神曲》, 也是环保主题, 其小标题为: (1) 序曲 (2) 地狱 (3) 炼狱 (4) 天堂。内容是一个活着肆意破坏环境的人, 在死后经受了地狱、炼狱的煎熬, 终于懂得了保护环境的重要, 且努力改过, 最后灵魂升入天堂的经历。“敲定顺序”这一步很重要, 只有做好了, 文章才能条理井然。
第六步, 明定情调, 要真情动人。
情感是文章的生命线, 一定不能轻视。首先, 要求学生确定自己文章的情感基调, 是明快、热烈, 还是忧郁、深沉;是激越、高亢, 还是低回、婉转;是忧患意识, 还是反讽抗议;是倡导型, 还是承受型……确定自己作文的情感基调, 亦或叫文字风格, 文章才有个性。即使是同一人, 也可写出不同的文字风格, 这就是“情”的魅力。比如苏轼, 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 也有“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的期盼, 还有“十年生死两茫茫”的凄婉。
其次, 要学生在字里行间渗透自己的情感, 把自己融入文章之中, 有自己对生活、对生命的思考, 对人或事的情感。这情感最好不要直白地说出来, 要曲径通幽。
以上内容, 看似步骤多, 但在熟悉后, 要求学生只用三到五分钟完成整个过程, 所以称之为“构思”。
构思只是作文成功的第一步, 要想让写作水平切实提高, 诀窍就是:多读、多写。多读, 用以积累语言、思想, 引发灵感;多写, 用来积累技巧, 训练思维的敏捷度, 提高创新的能力。要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在生活中积累素材、情感体验。当然, 写好作文的关键是功在平时, 厚积薄发。
话题作文的构思技巧 篇2
考场作文若能写出新意便能得高分,而要在短短的时间内写出有新意的作文,关键取决于考生能否做到构思出新。面对丰富多彩的中考话题,若按传统的思维方式构思,则很有可能陷入平庸,难以写出创新佳作。只有灵活、恰当地掌握创新构思的方法,才能写出有新意的考场佳作来。一般说来,话题作文的创新构思,可有下列切入角度。
一、从“话题的另一意义”的角度切入
许多中考话题都具有多义性,若只盯住其本义或其常用义,则构思很难出新,写出的作文虽不跑题但也显得一般化,若撇开其本义或常见义,转而从其引申义或其比喻义的角度切入,构思定能出新。如黑龙江省2001年的中考话题是“水”,若从自然界之“水”这个意思层面上去理解,把“水”当成名词,则构思很难出新;若把“水”理解成形容词,如“这个人很水”,在这个层面上理解“水”的意思,则其拟题、行文都会很有新意。
二、从“缩小话题内涵”的角度切入
有许多中考话题的意思非常宽泛,若给话题加上一些限制语或修饰语,便缩小了话题的内涵,有利于考场作文出新出奇。如海南省2001年的中考话题是“第一次”,便应缩小其内涵,才有利于构思选材,考场作文才能出新出奇。这里要强调的是:添加的限制语或修饰语,必须避开众生皆谈、人云亦云的误区,要从自己的材料库中那许多不为人知的人、事、景、物着手。这样,新颖、独特的作文内容就会流于笔底,并能紧紧地抓住阅卷老师的眼和心。
三、从“话题的逆向思维”角度切入
围绕考试话题,自我多方设问,多方求答,用以开启思维,立意选材,这是众多考生的一般作法。然而,绝大多数考生只知沿着话题正向发问,而很少有逆向发问的。如江西省2001年中考话题“尊重”,考生可以提出“何为尊重”、“谁尊重谁”、“为什么要尊重”、“谁可做尊重或被他人尊重的典范”等等问题,这些都是从正面发问,没能跳出常规思维的圈子;若舍弃“正向”,从“逆向”角度思考发问,“为什么谁不尊重谁”、“不尊重他人好不好,为什么”、“不尊重的事例或现象有哪些”、“怎样消除不尊重现象”等等,如此这般的提问思考,文章的构思、选材就避开了老调,步入了新境。
四、从“话题的另一时空”的角度切入
初中学生作文构思技巧例谈 篇3
关键词:初中学生;作文构思;技巧例谈
针对不少学生“作文就是作难”的现状,作为教师,有责任做出合理引导,以帮助改变困难局面,打开作文新路。笔者的作文教学实际中,探索出如下构思窍门,可供同仁选用。
引伸变异式构思。如果只是“循规蹈矩”地对应地照题目的要求构思,难免人云亦云、千篇一律。不妨机智地从题目中寻找“变异”点,在题目允许的范围内展示思维个性。有一考场作文题的“提示语”中有一句是“优美动听的校歌曲使人心旷神怡”,在备选的三个题目中有一题是:“听 ,我真 ”。不少考生在前一横线上填上具体的歌曲名,思维流向单一,雷同卷甚多。有位考生将“校园歌曲”作为变异点,说那“飘洒缠绵”的春雨是一首没有乐谱的“校园歌曲”,于是拟出《听雨,我真陶醉》这样的佳题,令人耳目一新。文中,作者说春雨“轻唱着挖空你的心思、道出你的惆怅、注释你的疑惑,使你觉得自己仿佛已变成一滴雨、一棵树、一棵草、一束花、一撮泥土”,“我成长中的错误会在这柔和的歌唱中变得美丽”,“太多心思、太多哀怨能在这春雨的浅吟中将它们逐一放飞”。由于作者通过变异式构思找到了适合自己抒发个性的切入口,所以能把听雨的陶醉说得引人共鸣,不同凡响。
逆向反弹式构思。反弹琵琶,逆向思维,往往会别有洞天,使文章另辟蹊径,熠熠生辉。有一考场作文题是:“以‘关心为题,结合自己的切身感受,写一篇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很多考生都跳不出“叙写‘关心者之美德,抒发被‘关心者之感激”范围,总是从正面落笔,给人千人一面之感。我们不妨别出心裁,由众人对一个百日小孩起名的关心,引出一位被人漠视、歧视的老人(即小孩的爷爷)的悲惨故事,家人对待小孩与老人的不同态度对比鲜明,反映社会意义深刻的主题。文章的构思以“反”为主,以“正”衬“反”,以“反”写“正”,以老人的不被“关心”呼唤全社会对老人的关心,这种构思赋予了话题“关心”更深广的内容,发人思考,新人耳目。
标新立异式构思。开放性文题,常在提示语中提供若干范围或范例,以启发学生思维和构思。一般考生只能“靠船下篙”,所写文章难免选材雷同,人云亦云。我们不妨把目光投向“另类”,以显示创新才能。有一考场作文题为“我发现 ”。题目前有一段提示语:“只要我们留心观察,用心体验,就会发现生活中许多有价值的东西。如从一件寻常小事中感悟出一个道理,在学习过程中发现了一种有效的方法,在与人交往中察觉到一份真诚┉┉”有位考生避开列举中涉及的“发现”对象――理、法和情,将“发现”的目光投向自我,拟题《我发现了自己的理智》,把“发现”的内容锁定在别人很少涉及的意志、毅力等另类范畴,叙写14岁的花季少“我”面对“早恋”这道“难解的人生题”终于以理智战胜自我的心历程,新意迭出。这就启示我们,如能摆脱趋同思维桎梏,采用另类式构思,往往能使文章闪耀出求异和创新的亮色。
避实就虚式构思。以实写实易,以虚写实难,但避实就虚、以虚驭实常能出新意。有一考场作文题是:以“幸福”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当很多考生看到题目后不假思索地以具体实事演绎主题时,有位考生却别具一种眼光,没有把大部分文字用于实事的叙述,而是以“色彩”为文题,以“绿色”“白色”“红色”为小标题,将“幸福”虚化为种种色彩,做到了以“虚”带“实”“实”寓“虚”中,显示出以“虚”驭“实”、耐人寻味的哲理思考和欢快活泼的审美情趣。读这种运用“就虚式”构思的文章,顿觉一股清新睿智之风扑面而来。
创新答题式构思。有一考场作文题要求以“对与错”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有考生自拟题目《自证对与错》,除首尾简洁的环境描写外,文章主体部分由“已知”“求证”“证明”“解答”四部分组成,以这种求解几何证明题的形式表达自己对“罚抄500遍”的认识,文章的主题――罚抄的“对与错”和拒绝罚抄而“与老斗智”的“对与错”,通过这一新颖别致的形式表现得轻松而幽。又有一作文题,要求以“幸福”为话题作文,有考生以设问“幸福是什么”为文题,以孩子的发问“‘幸福是什么呀”开篇,运用答题法构思谋篇,主体部分一口气用了10处“幸福就是┅┅”这样的句子铺排作答,例如“幸福就是小熊猫尝过了黄连的苦涩,又吃到蜜糖时咂着嘴巴品呀品出的滋味”,“幸福就是雏燕展翼穿过鹅黄的柳梢剪出一片春色后朝向母亲的回眸”等等,对“幸福”做出了新颖、形象、生动、立体的诠释,这种答题式的创新构思,为作者尽情抒写对幸福的独特感悟提供了合适的舞台。
逻辑组接式构思。组接式构思的特点是没有完整的事件,将不同的时空场景作蒙太奇般的组接合成,形散神聚,结构呈现内在的严谨性。有作文题要求以“发现”为话题作文,有位考生拟题《发现美丽》,文章主体部分的四段分别以“春”“夏”“秋”“冬”领起,又分别以“啊,美哉!”“啊,爽哉!”“啊,快哉!”“啊,乐哉!”作结,中间抒写作者对四季独特的审美感悟,构成镜头组接式结构,可谓匠心独运。结尾点出“人生的四季不也是一种需要不断发现的美丽吗”,以此升华主题,这是在组接式场景叙写的基础上的合乎逻辑的递进,使全文呈现出既整齐又跃动的结构特色。
对话谈心式构思。构思创意在于全文以第二人称“你”展开,运用与读者对话、谈心的形式进行叙写,给读者一种近距离的亲切感。有考生拟题《发现你自己》,文中用“你”作呼告达几十处,按照“发现你自己的人生坐标”“发现你自己的奋斗动力”“发现你自己的兴趣爱好”这三个层次描述“发现自己”的审美内涵,新颖别致的表达形式,一声声贴心的呼唤,激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分列小标题式构思。恰当地运用小标题,能使文章线索清楚,层次明晰,且呈现匀称醒目的外在结构之美。有考生以《读唐宋诗词,我真痴迷》为题,以“喜”“怒”“哀”“乐”为小标题,分别描述吟读“水光潋滟晴方好……”“怒发冲冠,凭栏处……”“寻寻觅觅……” “爆竹声中一岁除……”等四首诗词后的情感起伏,揭示自己“痴迷”唐宋诗词的内在动因。小标题的运用,使作者的情感表达具有更强的视觉冲击力。
“横看成岭侧成峰”,如果你调整视角,“横看”“侧”眺,那么奇岭异峰就会扑面而来,给你“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审美愉悦。考场作文如同观山,只有当你用创新的眼光审视素材和构思谋篇时,你的文章才能出奇制胜,脱颖而出。
参考文献:
[1]吴敏.浅析中学作文教学的构思.大观周刊.2012.13;
散文构思技巧举隅 篇4
1. 依凭小事, 抒发感受, 阐发哲理。
散文, 往往通过生活中偶发的、片断的事象, 去反映深广的内涵, 做到“一粒沙里见世界, 半瓣花上说人情”。
读叶延滨的《灯火的温情》, 开头讲述走夜路经历“荒野无灯”的恐惧, 此时看到一盏荒野里的灯是那么的温暖而感动;进而写到人生之旅中, 我们在热闹的人群中、在朋友中却也会有“荒野无灯”之感;最后作者说我不怕冷, 却怕人生的旷野里没有一盏唤我回去的灯。最后的“灯火”指的是人间真情、灵魂的自我救赎。行文由浅入深, 自然而无斧凿之痕。
周国平《记住回家的路》, 作者由生活中出门游逛总会留意记住回家的路, 进而阐发了这样的道理:人生也是如此, 你不妨在世界上闯荡、创业、探险, 可是, 你一定不要忘记了回家的路, 这个家, 就是你的自我, 你自己的心灵世界。
这样的文章开头往往似谈家常, 结尾则加以深化, 画龙点睛, “卒章显其志”, 并且首尾呼应。这样构思自然而有深意, 易引发共鸣。
2. 寻找线索, 浓缩情感, 以小见大。
散文的材料应该是很“散”的, 我们需要寻找“一根线”, 将这些散乱的珍珠穿起来。散文的线索很多, 较常用的有感情线索、事物线索、思绪线索、行动线索、时间线索等。
比如王充闾的《碗花糕》, 写得质朴而深情, 艺术感染力极强。究其因, 除了情感真挚等原因, 其构思的巧妙也是此文能催人泪下的一大原因。全文围绕“碗花糕”这一线索, 叙写了嫂嫂初进家门、遭遇丧夫之痛、再嫁、不幸去世等短暂一生的几个片断, 写出了嫂嫂对自己的疼爱有加、对公婆的孝敬、历经丧夫之痛、对家庭无私的奉献, 字里行间流露的是作者对嫂嫂的敬爱、留恋、怀念、痛惜之情。那么多的内容, 那么丰富的情感却用一块小小的“碗花糕”来浓缩, 从而产生了行文集中、情感浓烈, 让人久久回味的艺术效果。
3. 营造曲径, 一波三折, 跌宕起伏。
“文似看山不喜平”, 善兴波澜、蓄势待发是为文的重要技巧。陆川的《而立之年读懂父爱》, 讲述了一位责之切、爱之深的父亲形象。父亲在他少时的记忆中, 严格得近乎残忍:断然掐断他当导演的梦想、严词拒绝替他疏通关系的想法;后又毅然拒绝给儿子写剧本、牵线搭桥, 在儿子小有名气的时候也还是淡淡的。儿子和父亲的关系一度降到了冰点, 一触即发。文章一再蓄势, 情感跌入谷底。但是紧接着文章峰回路转, 迎来转机。姑姑陆星儿的去世是父子关系的重要转折点, 他猛然间发现了父亲的苍老与脆弱, 他为父亲打来的一盆热水, 竟让遭受打击的父亲老泪纵横!通过母亲, 父亲潜藏的另一面也“浮出水面”:曾因担心儿子的身体而深夜不眠, 《南京!南京!》首映式上连线的父亲几度哽咽难语。此时父子隔阂似冰山一样在作者、读者的内心消融, 淡淡的深情触动了我们最柔软的心房。全文读来跌宕起伏, 扣人心弦。
4. 以景衬情, 景情交融, 相得益彰。
这类散文, 貌似写景, 旨在人事;情景交融, 富于美感, 增强了文章表情达意的艺术效果。
黄河浪的《故乡的榕树》, 正是借写榕树, 写了榕树下的童年, 跟榕树有关的乡情, 榕树下有趣的往事。表面在写榕树, 实际上是写过往的故乡人事, 写自己对故乡的浓浓的思念。
笔者布置了“又是花开时”的作文题, 某同学在《又是丝瓜花开时》中写道:“今年丝瓜依旧长满架, 终不见那采摘的人影了, 那孤零零的丝瓜只能挂在枝头, 等待着衰老、死去。一日下楼, 突然又发现了那个熟悉的背影, 是奶奶!我忙跑过去, 说道:‘奶奶, 你力气大嘞!还来采丝瓜, 估计病就要好了!’奶奶一手拿着三四根丝瓜, 一手还在够枝上的另一条, 弱弱的笑道:‘病是怎么得好, 只是怕丝瓜长老了, 不好吃了。’我不知道说什么, 只觉得有股心酸的感觉在心口窜动。我跑去帮她摘了那条丝瓜, 搀她回去躺下。” (何陈忠) 这里丝瓜花开、丝瓜满架的描写渲染出物是人非的气氛, 一年又一年, 奶奶老了、病了, 连采丝瓜这样的轻活也快干不动了, 亲人的生命正在被岁月、疾病无情的吞噬, 怎不令人黯然神伤呢?
以景衬情的写法, 有烘托环境、渲染气氛、奠定基调和作为线索的作用。景物描写要注意:一要精练, 忌冗长而无物;二要有意蕴, 使人情有所感;三要做到景象与心境的契合, 不能游离于外。
话题作文精彩构思 篇5
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都或多或少有缺陷。对待身体缺陷人们有不同的态度:有的勇敢面对,有的自卑悲观……请以“缺陷”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800字。
1、阿华轶事
记叙一个身体有缺陷的人物的事情。
同学小华的耳朵是因小时候的一场急病而失聪的,只能靠助听器才能与人交流,但这并不妨碍他的活泼幽默。如他经常有意无意篡改别人的话,别人说“肚子饱了”,他会说“什么?兔子跑了?”让我们捧腹不止。
2、解读缺陷
从对缺陷的认识出发,写一篇议论文。
缺陷分肉体的缺陷和精神的缺陷。肉体的缺陷会带来生活的不方便,会导致精神的痛苦,但好多人都能面对这个现实,身残志坚,如张海迪、史铁生等人。精神的缺陷最可怕,它不仅使自身的人性受到扭曲,还会危害到别人,如张爱玲的小说《金锁记》中的七巧,不但自己为金钱的枷锁所扭曲,还亲手毁掉了儿女的幸福。
3、缺陷是美
采用逆向思维,从断臂的维纳斯谈起,说明缺陷也是一种美。
维纳斯的断臂给人无限的想象的余地,比完整更能让人产生美感。此外,圆明园的残垣断壁也是一种美,一种悲壮的美。残疾人运动员们也是一种美,一种生命的美。由此可见,缺陷虽然有缺憾,但却具有完整所没有的美。
4、缺陷
采用对比手法,虚构一则故事,将身体的缺陷与精神的缺陷进行对照。
记叙文构思出彩攻关技巧 篇6
“毕业之后,我们会经历人生的种种,30岁前后,我们在智力上、阅历上,都会达到人生的一个巅峰,但是大多数人,却再也不读书,不思考,再也没有精神生活。也许他可以赚很多钱,但是精神上,却一天比一天贫乏。” 资深媒体人徐沪生在复旦大学哲学院毕业典礼上说。在知识爆炸、浅阅读流行的新媒体时代,阅读经典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请根据你对这则材料的理解,任选一个角度,联系现实,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不限,标题自拟。
【佳作呈现】
书卷多情似桥梁
彭韵筑
暮色四合,归途迢递。
长途车厢中闷热潮湿,伴着轻微的摇晃,叫人昏昏欲睡。我捧着本《巴黎圣母院》,却一个字也看不进去——任谁旁边坐了个噪音源,都是没法静心做事的。
母亲正聊到兴头上,握着手机敞着嗓门大笑,惹得一众乘客皱眉侧目。我心烦气躁,又尴尬至极,只得侧过脸去闭目养神,来个眼不见为净。
待她打完电话,又开始捣鼓行李,发出各种声响。我对她的粗蛮已经没了脾气,她却不满我袖手旁观,拨冗数落一句:“整天看这些没用的网络小说,也不知道帮帮忙。”我不耐烦地将书一合,让她看封面上的烫金大字:“这是名著好吗?不懂别乱说。”她凑过来瞅了半晌,忽然一笑,说:“这个啊,我初中时候可喜欢了。”
“你……看过?”我瞠目,她理所当然地点头道:“当然。我上学那时候,比你还着迷呢。”
她向我讲起她的少女时光,讲起丑陋的敲钟人无望的爱情,讲起名为斯嘉丽的高傲少女,讲起宛在水中央的蒹葭美人,讲起江湖中的刀光剑影……在这个过程中,我忍不住与她讨论争辩,但这种争辩却不同于往日的任何一种争论,我感觉自己与母亲从未有过如此顺畅的交流。她像换了个人,粗糙黯淡的脸焕发出光芒,并能兴致勃勃地与我聊一路。在疾驰的车中,在浓重的夜色下,两颗心借着这些经典名著搭成的桥梁,前所未有地紧贴在一起。
我这才想起,我的母亲,也曾是个无忧无虑的小女孩儿啊。
她有过省吃俭用攒钱买书的窘迫,有过挑灯夜战被窝偷读的窃喜,也有过为书中人物或垂泪或欢笑的时光。即使后来生活中的风刀霜剑折损了她的天真,鸡毛蒜皮填满了她的心怀,使她变得粗鲁、市侩、平庸劳碌;即使岁月的鸿沟横亘于我们之间,让理解与共鸣变得困难,但在读到那些文字时升起的感动,却从未变过。
也许,这就是那些经典的作用,它的影响会留在字里行间,迎接后来者,在长久的静默后,仍然拥有直抵心灵的力量。经典总能为读者架起桥梁,与前人实现心灵的沟通。那些曾被触动的心灵,将最真诚的情藏进书中,在时光的流驶中,这种情感会越发厚重与深沉。纵使世事变迁,沧海桑田,书卷上的文字都褪了色,情也将不朽不灭,世代传承。
若将书卷比作桥梁,经典便是最雄伟的几座。它们跨越时空,连接心灵,传承一份远道而来的情意。
【创作心得·彭韵筑】
见到材料中的“经典”二字,我立时回忆起那本红皮金字的《巴黎圣母院》,那一次,我与母亲在车上交流这本书的情景,记忆犹新,恍如昨日。于是,我几乎马上就确定了这次作文的主题。
确定主题后,就要确定文体。我想,关于经典的讨论已经太多,如果我也采用议论文这种文体来讨论名著是如何经典的,那会让我的作文显得空泛冗杂,倒不如选择记叙文这种文体。记叙文能更完整地再现一个事件,并且写的内容往往更贴近现实,而且,我的回忆中,这本书也是与母亲联系在一起的,记叙文能将书与亲情的感情联系详尽地表达出来。我觉得,记叙文更能发人深省,更能深入人心。
确定主题和文体后,我便开始思考文章的结构。老师曾说过,文章如果没有波折,便会“门户大开”,这样的写作往往会让作文淡而无味。我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会经常采用先抑后扬或者先扬后抑的技法,这次写作我打算先抑后扬,先写母亲的粗俗和我与母亲的隔阂,再写我和母亲通过经典这座桥梁彼此理解,这样写可以增加文章的波澜。
另外,文章的顺序我打算按照记叙文常见的模板: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开头一句环境描写,意在营造出幽暗晦涩的氛围,也勾起读者探究的兴味,而后不需要更多修饰,直入主题开始叙事。
接着我着重先描写了母亲的粗鲁世俗,但这种描写也不可太过,不然会使后面的转折生硬突兀。如何把握这个度,算是写作过程中的一个难点。最后我选择了“打电话”与“整理行李”这两个常见的行为,这样文章就显得生活化,能给人亲切感。
之后是以对话为主的过渡,我将两代人的矛盾凸显出来,以引出下文的高潮部分。这是我亲身经历的,所以写起来特别流畅。我只需要把我经历的那些感动的瞬间再现,文章的高潮就自然而然地出现了。
后半部分的情感描写是最难的,如何表达出我对母亲曾读过许多经典的内心的潮涌与震动呢?在这个问题上,我费了不少脑筋,最后我选择了用排比句写出这种情感,因为排比可以增强气势,给人一气呵成的畅快感。
这样一来,结尾的抒情说理,就是有感而发,并不需要绞尽脑汁地思考逻辑、道理。我写这篇记叙文是材料触碰到了自己的内心,然后自然生发出真挚情感。联系现实生活,情由心生,这样,我的文章就不会显得乏味空洞,感情也是水到渠成。
【导师点评·刘会兰】
从彭韵筑同学的作文心得可知,要想你的作文在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其实方法有很多:
一是选择合适的文体。考场上,很多学生写议论文。相较于议论文,记叙文有自身的优势——长于叙事,更富感染力。
二是构思精巧。“一看开头,便知结尾”的文章会让读者觉得寡淡无味。“文似看山不喜平”,精巧的构思就是让文章一波三折,使故事的发展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我和母亲居然能够因为经典名著聊成一片,这有点在读者的意料之外,但仔细想想,又觉得在情理之中,因为哪个人没有年轻过,如今粗俗的母亲也定有似水年华。
三是“我笔写我心”。无论是哪种文体,都要带着情感写,尤其是记叙文,一定是先感动了自己,才能感动他人。在大量无情无感、无烟无味的文章中,这种流露出浓浓的亲情,甚至是友情(我和母亲也像朋友那样沟通)的文章,自然能鹤立鸡群。
总之,想要让自己的作品与众不同,可以努力做到“人无我有”——别人的文章没情感,我有;别人的文章没波折,我有;别人没有写记叙文的勇气,我有。这样,我们在考场上自然能做到横刀立马,将高分拿下。
浅议中唐诗人刘商诗歌的构思技巧 篇7
1、立意上精心选材并刻意求新
中唐社会动荡不安, 很多文人都有从军的经历, 刘商也不例外。《唐才子传》中有“贞元中, 累官比部员外郎, 改虞部员外郎。数年, 迁检校兵部郎中, 后出为汴州观察判官”的记载, 这应该是刘商曾经任职军中的凭证。之后在对于刘商行迹的考证中得知, 刘商曾经在李勉军中任职。所以他一定见识过战场厮杀的惨烈以及军旅生活的艰辛。但在刘商的反映军旅生活的诗作中却极少以上的惨烈与艰辛。这一点与同时代诗人同类题材诗作相比, 刘商似乎是另辟蹊径, 构建出一种新意之美。例如《春日行营即事》:
风引双旌马首齐, 曹南战胜日平西。
为儒不解从戎事, 花落春深闻鼓鼙。
这是一首记录军中凯旋的诗歌。“风引双旌马首齐, 曹南战胜日平西”一句, 描写出夕阳下飘动的旗帜、整齐的队伍, 虽无声, 但却能够感知得到将士胸中涌动的胜利的豪情。但这还不够, 诗人作为具有儒生独特身份的军中将士的一员, 对于这种胜利的喜悦更有一种深层的体会, 不吐不快。于是一句“为儒不解从戎事, 花落春深闻鼓鼙”道出了诗人不仅“为儒”而且“从戎”, 能够亲身作战杀敌的自豪心境。由此, 这首诗从单纯的记录军队凯旋的诗作中脱颖而出, 成为对文人从戎, 为国效力的赞歌。将文人独特的豪侠之气抒发得淋漓尽致。其立意独到, 使人耳目一新。
刘商隐居之后所创作的系列诗歌在立意上也有新颖之处。隐居弃世是古典诗文中常见的题材, 立意则多为身心与尘世彻底了断后的清冷无为。刘商笔下的隐居与众不同, 体现了在原意旨上的一种改造和创新。历代文人笔下的“桃花源”是虚无缥缈的, 是不食人间烟火的。而在刘商的诗中, 我们可以明显地感知他的隐居生活是仙境的飘逸与世间的温情暖意的融汇, 例如《山翁持酒相访以画松酬之》:
白社风霜惊暮年, 铜瓶桑落慰秋天。
怜君意厚留新画, 不著松枝当酒钱。
刘商隐居之后颇有几个意趣相投的朋友, 他们时常互相造访, 饮酒作画。年迈的“山翁”在寒冷的秋风中“持酒”造访“白社”, “铜瓶桑落”给了诗人身心上的温暖。感动之余诗人还不忘与友人调侃, “怜君意厚留新画, 不著松枝当酒钱”的意思是, 看在你大冷天送酒的份儿上, 我就不折松枝“当酒钱”了, 给你画一幅新画吧!刘商与友人之间的深情厚意由此可见。还有一首《寄李俌》:
挂却衣冠披薜荔, 世人应是笑狂愚。
年来渐觉髭须黑, 欲寄松花君用无。
此时的刘商身披“薜荔”, 自称“狂愚”, 在外貌和行为上都已经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山居野人, 但他在感情上还依然保持着与尘世友人的温情联系。他认为自己隐居深山, 服食松花后髭须渐黑, 似有返老还童的征兆, 因此写信探问友人“欲寄松花君用无”。另外还有《赠严四草屦》:
轻微菅蒯将何用, 容足偷安事颇同。
日入信陵宾馆静, 赠君闲步月明中。
那么, 无论是“寄松花”还是“赠草屦”都表现出刘商对朋友的一种赤诚与温情。正是这种赤诚与温情使得刘商的隐居之处成为一个具有人间烟火的恬静安详、充满情意的理想世界。
2、运用适当的表现形式来创作诗歌
(1) 刘商诗最常见的表现形式当属烘托手法的运用。
例如在刘商的送别诗中, 他经常会通过对送别场景的描绘来烘托离别时的心境。《送豆卢郎赴海陵》诗云:
烟波极目已沾襟, 路出东塘水更深。
看取海头秋草色, 一如江上别离心。
“烟波”、“塘水”、“秋草”这些送别路上的寻常景物, 却饱含了诗人此时与友人离别的了无边际的荒凉之情。另外《赋得月下闻蛩送别》:
物候改秋节, 炎凉此夕分。暗虫声遍草, 明月夜无云。
清迥檐外见, 凄其篱下闻。感时兼惜别, 羁思自纷纷。
此诗中的“虫声”与“明月”则是诗人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对“感时兼惜别”心境的烘托, 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这种以听觉和视觉的反衬作用在刘商的另外两首诗《秋蝉声》和《梨树阴》中表现的更加耐人寻味。其中《秋蝉声》以蝉声来反衬寺院的安宁和肃穆, 一闹一静, 重心落在静上, 重点突出, 又形成一种对比的美。而《梨树阴》则运用了通感的手法, 从视觉上反衬佛家修行之处的清静。这种以声响烘托出来的静境, 以及光影明暗对寂静的衬映, 是刘商诗歌运用烘托手法给我们带来的别样的美的享受。
(2) 刘商诗还经常运用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以虚写实, 虚实相生。例如《画石》:
苍藓千年粉绘传, 坚贞一片色犹全。
那知忽遇非常用, 不把分铢补上天。
诗人所写的石来自女娲炼石补天的神话故事, 应属想象之辞, 而所谓未补上天的五色石, 更是来源于作者的虚想。而当时社会上怀才不遇的人才是作者所想要变现的实体。此诗笔笔写石, 却句句有人, 实则是借石的遭遇寄寓人的命运, 最大的特点是以石的虚写人的实, 虚实互藏, 含蓄而深刻。刘商还有一首《白沙宿窦常宅观妓》:
扬子澄江映晚霞, 柳条垂岸一千家。
主人留客江边宿, 十月繁霜见杏花。
“十月繁霜”提示读者当时应是深秋时节, 何来“杏花”?所以此“杏花”应为作者的想象, 是虚写, 而其所观之“妓”才是实写。这是典型的以虚写实, 用以表现诗人眼中花红柳绿的美景。这样的写法不仅使诗意连绵不尽, 而且趣味盎然, 使人回味无穷。
(3) 刘商诗、画皆擅长, 以画入诗也是其诗歌创作的一个鲜明的表现手法。
例如《送僧往湖南》一首:
闲出东林日影斜, 稻苗深浅映袈裟。
船到南湖风浪静, 可怜秋水照莲花。
其中“稻苗深浅映袈裟”运用的正是绘画中光影所造成的明暗对比, 以及稻苗的绿与袈裟的红的颜色对比, 鲜明而怡目。而“可怜秋水照莲花”一句中“水中莲”与“湖上僧”互相映衬, 使人心醉。画的技法运用于诗中的构思在刘商的诗中还有许多, 如《与湛上人院画松》:
水墨乍成岩下树, 摧残半隐洞中云。
猷公曾住天台寺, 阴雨猿声何处闻。
还有《咏双开莲花》:
菡萏新花晓并开, 浓妆美笑面相隈。
西方采画迦陵鸟, 早晚双飞池上来。
等都是这一类的佳作, 这里就不一一评述了。
刘商诗善于融合画理, 诗之趣与画之美融为一体, 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力, 可谓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3、诗歌内容与结构严谨和自然
刘商的《题水洞二首》:
其一
桃花流出武陵洞, 梦想仙家云树春。
今看水入洞中去, 却是桃花源里人。
其二
长看岩穴泉流出, 忽听悬泉入洞声。
莫摘山花抛水上, 花浮出洞世人惊。
这两首诗中不仅联、句之间内容联系十分紧密, 而且诗与诗之间在内容上也存在着联系, 具有结构严谨自然之美。首联“武陵洞”的落花流水引起诗人对“仙家云树春”的“梦想”, 暗含诗人有归隐之意。那么尾联中诗人成为“桃花源里人”就不足为怪了。归隐之后的诗人, 身份由“世人”转换为“桃花源里人”, 因此才有了第二首中“莫摘山花抛水上, 花浮出洞世人惊”一句。诗人自己就曾经是那个被浮花所惊的“世人”吧!全诗联句之间的联系井然有序、天衣无缝, 身份与视角的转换自然而真切。这里诗的形式的自然之美与作者的真情之美很好地融为一体, 达到了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的统一。
“诗的构思的本质, 是将物象化为心象, 景物化为意境, 实体化为象征, 即从生活达于艺术的审美升华。”刘商诗歌在构思方面的确带给了人们美的享受。
摘要:本文通过对刘商诗歌的立意、表现形式以及内容结构的严谨自然方面的探讨, 深层反映出诗人在诗歌创作中巧妙构思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中唐,刘商,诗歌,构思
参考文献
[1] (清) 曹寅, 彭定求.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 1960.
[2]陈贻焮主编, 增订注释全唐诗[M],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1.
[3]傅璇琮, 唐才子传校笺, [M], 北京:中华书局, 1989.
[4]蒋寅.大历诗风[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2.
[5]刘洁.唐诗审美十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2.
[6]郭殿崇, 唐徐州诗人刘商考[J], 徐州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9年第三期.
[7]鲁原.诗歌构思举要[J].阅读与写作, 1994 (7) :3-5.
[8]裘惠楞.反跌成势虚实互藏---刘商《画石》赏析[J].写作, 1997 (4) :10-11.
[9]许总.论大历诗歌意境特征及其构造方式[J].河北学刊, 1998 (1) :73-78.
【话题作文的构思技巧】推荐阅读:
话题作文的应试技巧07-12
话题作文的写作方法技巧07-18
话题作文拟题技巧05-25
高考话题作文审题技巧08-24
初中话题作文拟题技巧08-27
中考优秀作文如何构思技巧06-18
话题作文的立意08-10
寒假的话题作文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