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作文审题立意(精选12篇)
话题作文审题立意 篇1
谈及写作, 必谈审题。不少同学认为是老生常谈, 常常不以为意, 但反过来想, 之所以经常谈, 反复谈, 是因为审题在整个写作过程中的地位极为重要, 必须高度重视。
写作是一种复杂的思维过程, 审题的过程其实就是进行发散思维, 寻找最恰当的内容, 筛选最合适的写作角度的过程。如何审题立意, 关系到写出的作文质量。那么, 对于话题作文如何审题立意呢?我个人认为:话题作文是材料作文的一种, 一般的话题作文由材料语、提示语、话题、要求四个部分组成。所谓的话题, 仅仅是命题者框定的一个范围, 围绕着某个中心, 而写作者可以由此生发联想, 选择不同的角度来表达这个主题。一般来说, 所选择的角度, 都要符合命题者所框定的范围之内。
一、细审材料语
话题作文的材料可以是一段语言, 一幅漫画, 一个小故事, 也可以是一种或几种社会现象, 还可以是几句名言警句等。无论是怎样的材料, 它必须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其中蕴藏着一定的生活哲理。学生在审题时, 首先思考材料表达了怎样的一个主题, 揭示了什么道理。
如2009年四川省眉山市的中考作文题:风雨是大自然的杰作, 它让我们欢喜, 也让我们悲伤……, 在生活中, 我们会经历各种各样的风雨。不经历风雨, 怎能见彩虹?请以“风雨”为话题, 自拟题目作文。从上述一段简短的语言来看, “风雨”有双重含义, 它既可以理解成自然界的风雨, 又可以理解成具有一定象征意义的风雨。在写作时, 可以选择以自然界的风雨为内容, 从自己的情感体验出发来领悟材料中蕴含的道理, 表达个人的思想感情;也可以具有一定象征意义的风雨为题, 展开思索, 从自己的成长经历和生活体验中搜索与其相关的材料对号入座。
二、推敲提示语
提示语是命题者加在材料之后为了引出话题的一段提示性的话, 这段话往往包含着命题者自己对材料的思考, 也包含着命题者的命题意图。准确把握命题者的思考方向和命题意图, 我们就可以为自己的写作明确方向和范围, 做到不偏不倚。如2009年广东省清远市中考作文题: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 增益其所不能”。孟子的话启示我们, 人必须受艰难困苦的磨炼, 然后才能做大事, 成大业。请以“磨炼”为话题, 自选角度, 自拟题目, 写一篇文章。命题者的意图在于人生道路上会经历很多困难和挫折, 要正确面对困难和挫折, 想方设法战胜它, 最终走向成功。只要抓住这个意图牢牢不放, 展开想象进行写作就可以了。
三、辨明话题
话题有概念型的, 如诚信;有判断型的, 如团结就是力量;有关系型的, 知道和做到等。学生在审题时, 对于概念型, 判断型的话题, 要辨明其内涵, 可以用层层发问的方法, 引导自己做深入思考, 如诚信, 它包含哪些内容?作为一种品德, 它可贵之处在于何处?它对于人生及社会有怎样的作用?一个人能不能没有诚信?社会能不能没有诚信?如果失去了诚信, 其危害有哪些?……通过这些问题的引导, 深刻理解概念的内涵。对于关系型的话题, 学生要辨明两者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如相信自己和相信别人。相信是主观态度, 自己和别人是对象的区别。有的强调相信自己, 有的强调相信别人, 有的强调两者都很重要。至此, 我们可以明白这个道理:每个人都必须相信自己, 有充分的自信, 才是勇敢前行的动力;相信别人也不可少, 别人的东西我们可以借鉴, 别人的教训我们可以吸取, 别人的行为得失我们可以参照。因此, 相信别人不是盲目接受别人的一切, 而是有选择地接受。这样就可以明确, 相信自己和相信别人都必不可少, 但两者在地位上有主次之分。
四、牢记要求
写作要求一般是就写作内容, 字数, 文体等方面做出规定性的文字。如2009年湖南省益阳市中考作文题是以“心愿”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 (1) 写成记叙文或议论文, 有真情实感, 可以记叙你熟悉的人和事, 也可以谈感受与认识, 抒写感情, 发表看法。 (2) 立意自定, 题目自拟。 (3) 不少于600字。 (4) 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 地名, 校名等。牢记写作要求, 就是作文内容要合乎题意, 文体要合乎规范, 篇幅达到600字等, 这是硬性规定, 写作者不得违反。在这个框架之内, 学生要敢于突破陈规, 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
第一, 从立意和选材上采用标新立异法, 使文章的主题深刻透彻。第二, 通过以小见大的方法, 来反映丰富的社会内涵, 使文章的立意更加深刻透彻。第三, 要从事物局部的、外表的、肤浅的认识过渡到对事物全面的、本质的、深入的认识, 从而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因此可以借助结尾的发掘, 使文章的主题得以升华。
学会审题只是写好作文的第一步, 只有养成平时细心观察的好习惯, 并坚持练笔不辍, 作文水平才能不断得到提高。
摘要:写作是一种复杂的思维过程, 审题的过程其实就是进行发散思维, 寻找最恰当的内容, 筛选最合适的写作角度的过程。如何审题立意, 关系到写出的作文质量。
关键词:话题作文,审题,写作
话题作文审题立意 篇2
一、教学设想:通过学生的自主写作,自由表达的方式来体现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和创造力。学生在作文备考中普遍遇到这样的问题:
1、话题作文如何审题、立意。
2、话题作文如何选材。
以上两点,学生在作文时,普遍存在模糊认识,所以很有必要通过作文指导来解决。这节作文课以一道作文题为例,指导学生正确选材,引导学生通过联想、想象,学习正确、恰当的选材和多角度立意。
二、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多角度立意。
2、指导学生进行选材。
3、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
三、学习重点、难点:学习列写作提纲。
四、学习方法:引导、合作、自主练习。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具:多媒体
七、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在湖南一个风景如画的校园里,有一位23岁的男生,每天早上都骑着自行车,把一个10多岁的小女孩送到城东小学上学,晚上再接回到自己的住处。而他们就住在男生宿舍下的楼梯间里。那位小女孩跟这位男生并没有血缘关系,只是这位男生的父亲捡来的一个弃婴。由于父亲犯有间歇性精神病,病情时好时坏,母亲又离家出走,这位捡来的妹妹,就由他一手带大。从他读高中时,他就一直把妹妹带在身边,一边读书一边照顾年幼的妹妹,靠做点小生意和打零工来维持生活,如今已经整整12年了。
师:你们猜他是谁?
师:对,他就是被评为2005十大感动中国人物之一洪战辉。
师;听了他的事迹你有什么感觉呢?引出课题:感动(幻灯片)
作文:感动中国人物的评选揭晓,当选人物,大都是普通人。它告诉我们,只有一颗高尚的心灵,有为他人,为民族、为国家奉献的精神,即使再平凡的人,也可以做出令人感动的事情来。
请以“感动”为话题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二、激发体验,浅谈感受
师:在社会生活中,人是感性的动物,七情六欲,喜怒哀乐。让我们打开记忆的闸门,用鼠标搜索一下,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
师提示:可以是人或事,情或景;可以是伟人壮举,也可以是平凡小事;可以是你看到的、听到的,也可以是你亲身经历的。先同桌互说
抽生说,师提示归纳。
•你是否在喧闹的人群里感到过孤独?
你是否在日记里控诉过这世界的冷漠?
你是否曾以为没什么能让你流泪?
你是否真的寻找过让你感动的人和事?!
总有一种精神,它让我们泪流满面;
总有一种力量,它让我们信心倍增;
总有一种人格,它驱使我们不断寻求自我完善。
谁曾经让你的心灵怦然一动,谁曾经让你的泪水盈满眼眶„
我们可以从哪里去找写作素材呢?
三、图片展示,引起共鸣
师:老师也看到一些很让人感动的事,想跟同学们一起分享。
1、找社会中的典型材料
①邰丽华
真情语录:千手观音是非常善良的一个菩萨,她伸出一千只手去帮助世界上所有有困难的人们。同样,我们就是因为得到全社会给予我们的关爱,因此我们也会伸出一千双手去感谢所有给予我们帮助的人“感动中国”颁奖词:从不幸的谷底到艺术的高峰,也许你的生命本身就是一次绝美的舞蹈,于无声处,展现生命的蓬勃,在手擘间勾勒人性的高洁,一个朴素的女子为我们呈现华丽的奇迹,心灵的震撼不需要
语言,你在我们眼中最美。
②王顺友
用一个人的长征传邮万里,用20年的跋涉飞雪传心,“以苦为乐,苦中作乐”。
2、写身边的①、讨论回答:身边的哪些事令我们感动?
在生活中能够引起我们心灵一点点的震颤的事情都可以作为感动的材料。
②、述说身边的感动
这些令你感动过吗?
每当新学期从你父母那粗糙的手中接过学费时
每次电话里听到父母嘘寒问暖的话语时
父母把营养丰富的菜夹在你碗里时
在远离父母一个人在外得到别人及时的帮助时
此情此景是否触动你心底的那份情愫?把你的所思所感尽情地吐露出来吧!
同在一片天空下,我们却走着不同的路。我们多少人曾经假装生活在别处,我们闭上眼睛,以为不会看见。如果人善良的心麻木了,那将是更大的悲哀。
而这些图片,每一张都能给人心灵深深的震撼。我们能清楚地听见自己撕裂的心灵与灵魂的对话。曾经麻木的心在疼痛中慢慢复苏。
感动在我心中没有明确的定义,我不知道是不是只有当心灵被一种突如其来的东西深深地震撼,那才是所谓的感动。只是后来,经历了许多波折之后,自己渐渐懂得了只有在经历痛苦之后,才明白平凡其实是一种幸福。只是这种幸福来得很淡,去的也很淡。因此,你也许永远不会意识到它的意义,更不会感动。也因此,有许多人生疏了感动,在他们的生活里,倘若没有震撼,就没一切。
人们与生活产生了太厚的隔膜,无法穿透。不懂得平凡的人,永远不会幸福,不懂得幸福的人,也永远无法体会什么叫感动?
3、关注大自然
一只鸟与另一只鸟催人泪下的故事
一个星期六的下午,天空阴霾,很多的燕子,成群停留在马路上觅食戏耍,看着马路上来来往往的车 辆。突然,一辆呼啸而过的大货车驶过,地上只看到一团黑影留着,不幸的事情又发生了„„
鸟类的感情也是相当丰富的。尽管这只燕子已经在地上不能动弹了,但是,另一只仿佛是她的爱人,马上飞到她的身旁,傻傻的看着,不敢相信这场突如其来事实„„
又一辆汽车开过来了,飞快的车速,将风卷起,地上的燕儿也随着翻了身。看到地上的爱人改变了姿势,那只活着的鸟儿仿佛受到鼓励一般,赶快的又飞下来到她的身旁„„
他在她的身旁守候着,静静的看着一动不动的爱人,期待奇迹的发生。可是,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地上的燕儿仍没有任何反应,他忍不住大声的呼喊着:“你为何还不起来啊?!”
无可奈何,另一方已经永远听不到他的呼唤了„„此时,鸟儿竟尝试着要将地上的鸟儿抓起„„
一只鸟儿当然是无法承受与自己一样重的这样沉重的负担„„他用力的振翅,一次又一次„„ 纵然地上的鸟儿想回应,却也永远没办法了„„
又一辆汽车经过,鸟儿赶忙飞起,等到汽车一过,却又马上飞下来„„
尽管别的鸟儿告诉他这是没有用的,但是,依然不死心的他希望看到她再度飞起„„另一辆汽车经过,燕儿的身子又被汽车快速的风吹动„„再度受到鼓舞的他,总坚持着不同的尝试„„
他用尽了全身的力量,却无法得到任何的回应„„
你还知道大自然中其他的感人画面吗?
人类社会有无数让我们感动的事例,而大自然中同样也有着许多让人潸然泪下的故事,语文就是生活,作文同样也是如此,当我们关注社会、生活的同时,有时聆听一下大自然的声音,我们会发现其中也有着许多写作的素材。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明白了写作中怎样找材料?
1、写典型事件
2、从身边细小的事情去挖掘
3、大自然中 „„
四、范文欣赏
师:看来让人感动的事确实很多,怎样把它表达出来让更多的人来分享你的感动,你的快乐呢?那只有把它写出来。
师:我们首先看一下同龄人怎样写。(生看范文)
师:好吗?如果你是一位老师你怎样点评这位学生的作文
师:可以从标题、开头、结尾、内容、语言等方面点评。
抽生点评
1、以破折号引出副标题,紧扣“感动”话题。但主标题不够贴近内容。
2、内容上联系实际,真实可信,确属走近生活,有感而发。
3、三个片段看似毫无关联,实质上都紧扣中心话题。(朋友之间看似平淡实则浓烈的情怀,小学老师用心良苦却又博大精深的爱心,母亲美好无私的生活态度。)
4、开头用诗人和我富有哲理性的语言引入话题,结尾画龙点睛式的总结。使全文浑然天成。
五、列提纲
师:到这里,我想同学们心中都已有想写的材料了,请大家列提纲。(师巡回指导,同学构思作文,列出写作提纲。)
要求:
1、确定标题及中心思想,初步体现条理性和层次感。
2、学习小组里相互间讨论,修改各成员写作提纲,老师巡回辅导。
3、具体列出:标题、开头、选取的主要素材、结尾。
写作指导
要想写好这篇文章,就需要从材料出发,充分调动生活积累,回忆曾让我们为之感动的人或事,景或情,力求从中选取内蕴丰富,值得我们咀嚼、玩味的材料,把它们组织到文章中来。此外在充分领会“感动”的内涵基础上,还要从全新的角度,选择一个新视角,去抒写真情。生活中处处涌动着令人感动的事情,只有善于用心捕捉,就能找到写作的切入点。
内容上,我们即可以写伟人的壮举,也可以写凡人小事;还可以写造化奇观,鬼斧神工。但切记,所写的这些都必须是令你感动的,能与读者用心书写、交流的。要让读者感动,让生活感动,让世界感动。写法上,既可以抒情,也可以议论。但组织起来的材料作为文章主体框架必须都是抒情、议论的基础,否则,所抒之情,所议之理,皆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就起不到感染读者的作用,反而会让读者望而生厌。无论采取何种表达方式,都必须要把握住情感的基调,以真情感人,以深邃的思想感人。
总之,只要文章内容能恰当地围绕话题,阐发“感动”的深层内涵,表现积极的价值取向,就都符合要求。
六、提纲展示
抽生讲作文思路。
七、作文
师:通过刚才的列提纲,我发现同学们已有作文的思路,回家就请以《感动》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600字。⑤根据提纲先打草稿,修改,再工整的抄在作文薄上。
八、总结
我们生活在高速发展的社会里,只要大家用心生活,用心作文,就不怕没有好文章,没有好生活。最后,送大家一句话。
学会感动,是生活所需要的。一个容易被感动又能使别人感动的人是幸福的。我们没有理由不做这样的人。
教后感:
话题作文审题立意 篇3
【关键词】立意; 话题; 背景材料1准确把握背景材料和话题的导向
提示语是背景材料与话题的一个桥梁,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深化和扩展背景材料的某些背景内容,它是指向话题的一个路标,也是命题人为考生提供的一个指南针。它往往带有一定程度的倾向性。如2004年湖北卷作文试题的提示语是“刘禹锡所说的镜似乎不是单指用来照脸面,照身影的日常用具。小自单个的人,一个家庭,大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人类,都离不开‘镜’;‘镜’也无处不在,有明镜,也有昏镜。”“制镜,售镜自有目的;买镜,用镜大有讲究。”这两段提示语,告诉考生,话题“买镜”并非实指,而是自有目的;买镜,用镜大有讲究。“这两段提示语,告诉考生,话题“买镜”并非实指,而是喻指,应从人生意义,社会意义的角度来把握话题的方向。有此看来,审思提示语的过程中包含有定向,定位的因素。
2确理解所给材料的含义。
看下面一个例子: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个女孩趴在自己卧室的窗台上,她看见邻居正在埋葬一条小狗。这条小狗很可爱。看到小狗那么可怜,小女孩不禁泪流满面,悲痛不已。她的外祖父见状便把她带到另一个房间,打开另一扇窗。从这个窗口望去,那是一个阳光灿烂,鸟语花香的玫瑰园。女孩的愁云为之一扫而空,心里顿时明朗起来。老人托起外孙女的下巴,说“孩子,刚才你开错了窗”。
要想準确立意就要深刻理解这则故事的寓意。这个故事本身是多意的,可以从小女孩的角度立意,也可以从老人的角度立意。从整个故事的角度来考虑,可以指开错窗是人生的难免出现的问题,我们应适时的调整前进的方向,去寻找美好的未来。
再看下面一个例子:
一番盛开怒放之后,一片片洁白的苹果花瓣随风飘洒,坠落在地上。
蹁跹飞舞的蝴蝶看着这种情景黯然神伤,对苹果树说:“唉,你为什么不留住一朵朵美丽的花朵呢?你真的不知道,没有了花你就一点也不可爱了吗?”
“这个我完全知道。”苹果树安静的回答,“不过,秋天硕果满枝,不是更加美丽可爱吗?”
这个作文题学生比较难以把握,要想立意好,就要准确把握这则材料的重点。根据材料的整体意思,立意要从花与果的关系来考虑,。特别是最后一句话“秋天硕果满枝,不是更加美丽可爱吗?”这句话说明果比花更好。由此我们可以确立“要重实际不要只重虚名”的主题。但有的同学不能把握两者的关系,只从花这个方面来考虑,因而不能准确立意。
3不要顾此失彼
2003年高考后,关系型话题作文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如何写好关系型的话题作文,最基本的是不要顾此失彼。如下面的题目:
拳王阿里在被医生判了死刑后,凭着顽强的毅力重返拳台,与拳坛猛将弗雷泽较量。比赛进行到第14个 回合时,阿里已筋疲力尽,濒临崩溃的边缘,但他知道,在此时谁比对方多坚持一会儿,谁就会赢得胜利,于是他竭力保持着坚毅的表情和誓不低头的气势。最后,弗雷泽放弃了,阿里获胜。但阿里还未走下拳台,便眼前漆黑,跪到在地上,见此情景,弗雷则追悔莫及。
当代日本是一个充满着激烈竞争的社会,许多人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以至身心疲惫。于是壮年上班族“过劳死”的现象比较严重,成了“再坚持一下”的黑色版本。
坚持常常会赢得最后的成功和荣誉,但有时又必须学会放弃,不放弃就意味着失去一切,包括后悔可机会。
请以“坚持与放弃”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立意自定。③自选文体。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面对这一作文题目,有的同学仅写了一个方面,只写了坚持或放弃,这样作文就出现了扣题不紧或不能扣题的毛病。这里最主要的就是辨证的思考“坚持与放弃”的辨证关系,坚持什么,放弃什么,写作之前要有个清醒的认识,然后作文才能写好。
再如,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阳光灿烂的一个早上,一群天真活泼的小孩子提竹篮来到海边拾贝壳。其中,有个女孩,一定要拾到她心中最完美的那一枚贝壳。夕阳西下的时候,其他孩子满载而归,这个女孩的竹篮却空空如也,她满腹忧郁地朝家里走去。
请你以“追求完美”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本题的最佳立意为“不刻意追求完美”。小女孩之所以没有拾到她心中最完美的贝壳,就是因为她刻意追求。不当立意有:
世界有没有完美。这一立意把“完美”和“追求完美”混同了起来。完美诚可贵,缺憾价更高,这一立意过分地强调了不完美的价值。
在写作时,有的同学不能准确把握所给材料蕴含的“过分追求完美是不当的”这一意思,而完全否定“追求完美”,这也可以说“顾此失彼”的另一种表现,同样是应当避免的
4当话题可以有多种立意时,要使立意和所给材料保持一致
请看下面的例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美国的西点军校在世界上名气很大,它不仅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军事人才,也培养出无数商界精英。这所学校有许多优良的传统。比如,当军官派你去完成一项任务,但由于种种原因,你没有完成,当军官问你为什么时,如果你为自己辩解,说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导致自己没有完成任务,那就错了。你只能说:“报告长官,没有借口。”除此之外,你不能多说一个字。
对此,有人说,“没有借口”太没人情味了,太冷漠了;也有人说,“没有借口”,可以激起一个人最大限度的潜能。在人生中,不要把时间和经历花在寻找借口上,失败也好,做错事也罢,再美妙的借口,对事情的改变又有什么用呢?
作为中学生的你,听到过一些借口吗?曾为自己找过借口吗?你对它有何感受和认识?请你以“借口”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命题作文的审题立意 篇4
从外在形式上看, 命题作文有两种类型:一类是有提示语, 一类是无提示语。江苏从2004年自主命题以来, 命题作文基本都是属于有提示语的。提示语的出现, 其实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指明了一些写作的方向。所以, 我们在平时的写作中千万不可忽视提示语的作用。
从语法结构上说, 命题作文又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是词语式的, 比如“脸”“墙”“肩膀”等。对于这类词语式的命题作文, 我们要采取的审题方法最好应该是添加语素, 化大为小或化实为虚, 就拿“肩膀”为例, 我们可以从虚实和添加语素的角度做如下分析:从“实的角度, 可以把它具化为“某某的肩膀”最容易让我们高中生想到的是“父亲的肩膀”, 从虚的角度“肩膀”可以理解为是一种“依靠”, 一种“基础”, 还可理解为一种“责任或担当”。第二类是短语式的, 江苏从2006年开始的命题作文, 几乎都是短语式的。2006年的“人与路”;2007年的“怀想天空”;2008年的“好奇心”;2009年的“品味时尚”;2010年的“绿色生活”;2011年的“拒绝平庸”;2012年的“忧与爱”, 所有的这些题目都是短语式的命题作文。针对短语式的命题作文, 我们在审题立意时应该从语法结构的角度对这类作文题目进行审题。一般来讲, 如果是偏正结构的短语, 那么我们的审题重点应该放在偏的部分, 也就是修饰语部分;如果是动宾短语, 那我们应该把审题的重点放在动词上, 比如江苏2007、2009、2011年的作文题, 我们就应该把审题重点放在“怀想”“品位”“拒绝”上;如果是主谓短语, 那我们的重点应该放在谓语动词上, 比如“生活多姿多彩”这个题目, 我们的审题重点就应该放在“多姿多彩”上。还有一类比较难的就是并列式短语, 如果是这一类作文题目, 那我们就必须要做到两者都要兼顾, 但同时也应该有所侧重, 就拿今年江苏高考的作文题来分析, “忧与爱”这是一个并列式短语, 那我们在审题立意的时候就应该紧紧地扣住“忧”和“爱”两个方面, 不能取“忧”舍“爱”, 也不能舍“爱”取“忧”, 要两者都兼顾, 但同时也要考虑清楚两者之间的关系, 一般情况下, 并列式短语的关系有以下几种:对立统一, 即无此无彼式。如“自由与纪律”;是非取舍, 即有此无彼式如“偏见与关爱”;并非绝对式, 即有此未必有彼式, 如“痛苦与成功”;并列共存式, 即由此有彼式, 如“成人与成才”;条件关系式, 即有此才有彼式, 如“人文素养与发展”。从最近几年考查的并列式关系作文题来看, 现在的关系型作文题, 也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一种关系, 它可能是几种关系并举,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高考作文题的包容性和灵活度, 就拿“忧”与“爱”来说, 两者之间其实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 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是因果关系, 因为爱所以忧, 所以我觉得这个题目的侧重点应该要放在“忧”上, 在“忧”中体现爱, 当然这种爱可以是小爱, 也可以是大爱。还有第三类是句子式的, 也就是标题它本身就是一个句子。如果是以句子为标题的, 那么句子中的谓语动词往往是我们审题的关键, 如“近墨者未必黑”“今年花胜去年红”“我想握住你的手”, 这些作文题就都是属于句子式的, 我们在审题的时候就应该要抓住“未必”“胜”“想握住”这些词。就拿2006上海卷的作文题“我想握住你的手”来说, “想握住”和“握住”是有明显区别的, “想握住”它要表达的是一种想与他人亲近、友好的愿望, 文章应铺垫如何接近、了解“手”的主人, 并引起自己的崇敬与思考。当年就有很多考生在审题时没有关注好这个“想”字, 而导致在审题上就出现了很大的偏差。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 不同语法结构的题目在审题时它所采取的对应的方法是不一样的。所以, 作为考生, 我们在拿到题目后, 应该首先判断这个标题是属于哪种形式的, 这样才能采用对应的方法来审题立意。
还有一类就是从内涵上对命题作文进行分类, 可以分成四类:一类是观点型作文题, 即题目就表明了文章的观点, 例如“人生处处是考场”“必须跨过这道坎”等;一类是论题型的, 如“说安”;一类是寓意型的, 即作文题目有一定的比喻或象征意义, 如“门”“路”等, 如果带有比喻、象征意的作文题, 那么我们在审题的时候就必须要考虑在它比喻背后的那个本体, 只有抓住了那个本体, 或者是某一事物的象征义, 你才能做到有东西可写, 要不然你写出来的肯定是很肤浅的东西, 是根本不能吸引阅卷老师眼球的东西。
以上就是我对命题作文的审题立意的归类分析, 在审题时, 有几句话必须要牢记于心:能化大为小的必须化大为小, 能化虚为实的必须化虚为实;必须理清题目的结构, 它到底是一个词, 一个短语, 还是一个句子;在理清结构的基础上, 再根据不同结构题目不同的审题方法找准中心, 这个中心就是我们接下来行文的重点。此外, 我们拿到一个题目后还必须要多角度地思考, 不要想到一个就匆忙下笔, 因为你第一个想到的, 其他同学都有可能想到, 你应该想四个、五个, 甚至更多, 然后再从中找出一个最佳立意点。在落笔之前的审题立意是至关重要的, 所以不应该在这方面吝啬, 舍不得花时间。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 我们在写作文之前也必须要“磨刀”, 如果你在这些方面做得不好, 那么哪怕你后面的作文中构思再精巧, 语言再出众, 也是没有用的。
此外, 我们还应注意到, 江苏的命题作文已经考了整整7年, 不会一成不变的, 从今年的作文命题中我们也确实已经看到了它的一些变化, 往年的“提示语+题目+要求”, 变成了今年的“材料+题目+要求”, 所以我们在以后的作文训练中, 除了要训练命题作文外, 我们还要注意训练新材料作文。以上就是我对命题作文审题立意的一点拙见。
话题作文审题立意方法指导 篇5
【教学目标与设想】
话题作文文体自由,取材宽泛,立意多向发散,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才能的充分展示和个性的张扬,因而受到学生的欢迎。但同时也给同学们带来了困惑:面对话题,学生有时觉得大而空泛,不易把握,给人以“老虎吃天,无从下口”的感觉。本课以理论指导和当堂训练为重点,指导学生找准话题的切入口,采用化大为小,化抽象为具体,化虚为实的方法,迅速打开思路,立意成文。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新课
话题作文是近几年出现的开放性作文命题形式,它的开放性体现在考生根据作文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这“三自”给考生在作文内容、题材、形式和手法上以充分的施展才华的余地,它允许运用各种形式、使用各种方法、利用最擅长的手段表达各种各样的主题。话题作文虽具开放性,但仍有一定的限制,“作文要求”规定和限制了行文的范围及关联对象,作者必须涉及或围绕指定话题写作,而不是信马由缰毫无约束的。这种有限制的开放性作文体现了鼓励创新、张扬个性的命题新思路。怎样用好这块“余地”而使行文不偏离话题,审清题意,正确立意是写好话题作文的一个关键环节。
二、审题立意方法
(一)化大为小。
要想写好话题作文,首先要善于“化大为小”。话题作文的写作范围那么宽泛,如果仅把话题当作一个僵死的的概念,看为“铁板一块,不可分割”的整体,笼而统之去做文章,势必内容空泛、文意散漫。所以,写好话题作文的第一个本事是“目无全牛”,善于在一个大的、宽泛的范围内,“择其一点,不及其余”,也就是只写“大范围”中的“某一方面”,给自己提供了一个充分发挥、具体表现的好舞台,这样才能在800字左右的篇幅内写出立意鲜明集中、内容具体充实好文章。注意:不求“面面俱到”,只求以小见大,“一针见血”。
1.限制话题。话题的限制越少,给人的思考空间就越大,标题的字越少,词语的外延也就越大。实际写作时我们必须对话题加以限制,做到宽题窄写,大题小作,否则,切入口径过大,主题就难以收拢。如2002年高考的作文话题是“心灵的选择”,据此可以写“妈妈的选择”、“同桌的选择”、“困难面前的选择”、“生与义的选择”等等,这样一限制,“选择”的外延就小了,行文的指向明确了,作文的立意、选材、写法以至结构都容易把握,自然能写出好文章来。
(提问)再如以“父辈”为话题,就可以在此前后加修饰语,在后面加中心词,也可以前后都加,这样话题范围就缩小了。
教师总结:艰难的父辈、辉煌的父辈、父辈的悲伤、父辈的期望,这样文章范围缩小了,打开思路就迅速多了。
如何限制话题,找到更小的切入口呢?那就是把一个总话题分解成若干个子话题。
如:“饭桌上”为话题作文,很多同学想到的仅仅是吃饭的问题,那么这个思维的空间就非常狭小。如果把“饭桌上”作为一个信息源,围绕它可以拟几条信息线。你可以想象一下,饭桌上的“人”是一条标线,“物”是一条标线,“情感”是一条标线,“事”是一条标线,“时间”都是标线;在每一个标线上都有很多审题立意信息点。比如说在“人”的信息标上就可以标出下面这些信息点:我在饭桌上、不速之客上饭桌等;在“事”的信息线上可以有:怪事出在饭桌上、饭桌上谈奥运、**骤起饭桌上、饭桌上的审判。再比如“情感”线上,烦恼皆因饭桌起,温情丝丝在饭桌等。再比如在“时令”线上,饭桌早点日日新,饭桌今日又春风,隆冬送暖入饭桌,月圆饭桌合家欢……从“时间”线上你可以选饭桌上的回忆,饭
桌上的变迁,二十年后饭桌上等等话题。这样思路一打开之后,拿着一个话题,可以想象无数个选题,这里面就可以有无数的材料可以写。这样饭桌上"成了社会生活的窗口,社会生活方方面面都可以浓缩在饭桌上。这么多信息是不是都选呢?只能取其一条,于是第二个步骤就是集中,这么多想象里哪一个最能打动你的,让你最有话可说而最不落俗套的,你就选哪一个。
.设问构思。面对话题,运用设问,在脑子里多问几个为什么,以此打开思路,缩小写作半径,并引起对话题内容的思考,从而使文章内容和主题更深刻。如2002年高考题“心灵的选择”我们可以作这样的设问:“选择的标准是什么?”、“怎样选择?”、“他的选择有什么意义或给人们什么启示?”等,通过设问,对话题的理解就会更透彻,文章的立意也就容易确定了。
(提问)再如:写话题作文《理解》时,就可以进行这样的思考:什么是理解?为什么人与人之间需要理解?我理解别人吗?别人不理解我时,我的感觉如何?
教师总结:这种自问自答方式,可以使思维逐渐深入,较容易确定切入点。
(二)化虚为实。
有时话题是抽象的、虚拟的,甚至蒙上科幻的假象,如1999年的高考作文话题“假若记忆可以移植”之类便是。面对这样的话题我们一时捉摸不准,无从下手,这时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虚为实,把话题引向现实生活,立足于现实,思考现实,表现现实,写成针对现实、发表见解、抒发真情实感的文章。
“假若记忆可以移植”是一个带有科学假想的话题,具有一定的迷惑性,当年许多考生大书特书记忆移植的可能性,或一窝蜂地写科幻题材,以至高考之后市面上的科幻读物脱销,一时洛阳纸贵,殊不知这正好步入了命题者设置的陷阱,自然难得高分。其实,只要拿这个话题与“假若我是市长”、“假若我是班主任”等比较一下,就会发现它们是同一性质的命题形式,都是想象作文,都是在“假若……”的前提下,你会怎么想,你会怎么做,都可以把笔触伸向现实生活,歌颂真善美,鞭笞假丑恶,激浊扬清,任尔所为。
可以这样结合周围的日常生活立意,“假若记忆可以移植”,我要把父辈几十年以来为工作为生活日夜操劳,摸爬滚打,遍尝生活中酸甜苦辣的记忆移植到我的头脑中,让我尽快地品味生活,理解父母,感受亲情,消除代沟;“假若记忆可以移植”,我要把初
三、高三学生遨游于题海之中,饱经过重的学习负担煎熬,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痛苦记忆移植到教育部门的领导、学校老师的头脑中,让他们反思应试教育的弊端,探寻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任何文章都是现实生活的直接或间接反映,作文话题不管形式怎样变化,它都是来源于现实生活,要写好它,必然要使自己的行文内容回归现实,反映现实。
三、以“苦难”、“等待”为话题进行具体指导。
(一)苦难(设问构思)
①展示话题材料。
《中国青年报》曾以一篇题为《幼稚与艰难:解读八十年代》的文章中探讨了八十年代出生的孩子身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和特点,如崇尚自由,讲究情调和品位,藐视权威和传统,不关心政治但关注舆论等等,除此之外,他们还普遍表现为IQ(智商)很高,EQ(情商)很低,简而言之,就是只执迷于一些小的细碎的玻璃式的情感,很敏感又很脆弱,而在伟大、崇高和悲剧、苦难的情感面前,他们常常显得漠然,很难感动,或者无法感动。大家对苦难有过感性和理性的认识吗?请以“苦难”为话题完成一篇作文。
②立意训练,请学生用一句形象生动的话诠释“苦难”的含义。(注意要把话题化小、化实。)(设问构思)
苦难是战争废墟中的孩童的哭声。
苦难是铁达尼号撞上冰山的那一刻。
苦难是一杯失意者独自啜饮的苦酒。
苦难是安乐种下的恶果。
苦难是有志者成功的阶梯。
苦难是没能正确对待的幸福。
苦难是老母亲额上深深的皱纹,头上丝丝白发,手上厚厚的老茧,以及她那蹒跚的背影。苦难是黎明前的黑夜,只有经历黑夜,才能迎来黎明的曙光。
苦难是走在明媚的阳光下,心却寒冷如冬。
苦难是帆,苦难是桨,正因为我们拥有苦难,生命之舟,才能历险滩,战恶浪,闯暗礁,最终达到理想的彼岸。
苦难是时间淬炼人的工具,经过苦难的淬炼,人才会从“不懂”到“懂”。
苦难是落叶飘零无法挽留的瞬间,是运动场上无法超越的1秒。
苦难是卖炭翁“心忧炭贱愿天寒”的生活境地。
苦难是梦想翱翔蓝天的雄鹰失去了强健的双翅。
********************************************************************************
苦难是勤劳人的前半生,懒惰人的后半生。
——李敖的一句名言:不怕苦,苦半辈子;怕苦,苦一辈子。
苦难是阳光照不到的阴暗角落,当你未曾经历过时,你没有资格说它,当你经历过后,你会觉得你更没有资格说它。
——所以智者常常缄默,而未经世事者因一点疼痛逢人便诉。
苦难是一架梯子,它让勇敢者踩着它,摘取幸福的果实。
苦难是史铁生“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让我残废了双腿”。
——20岁,史铁生的人生之门刚刚打开了一条缝,憧憬的眼眸从门缝里看到了外面精彩的世界,阳光、蓝天、白云,绿草、红花、飞蝶,可是这门突然“哐当”一声关上了,留下的是无边的黑暗与令人窒息的寂静。史铁生说他喜欢霍金——另一个坐在轮椅上的人,他用作品照亮了宇宙。而史铁生照亮的是人类的心灵。史铁生“用他的苦难提高大家对生命的认识”,他的恳切、优美的散文是让读者无法不感动的人生的诗。
事实上我们现代人都在集体远离苦难,都需要适当的苦难教育。“辛酸的眼泪是培养你心灵的酒浆,不经历尖锐痛苦的人,不会有深厚博大的同情心。”(《傅雷家书》)
(二)等待(限制话题)
①展示话题材料
人们在人生道路上不断付出等待:小学生等待上中学,中学生等待上大学;等待集合,等待排队,等待通知,等待早请示晚汇报,等待废话连篇的报告结束,等待典礼开始,等待误点的航班,等待好友的来信……等待中寄寓着希望,希望依偎着等待。
请以“等待”为话题,展开联想与想象,可记叙议论,可描写抒情,可写真人真事,也可编述故事,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
②审题立意指导
话题作文以其开放性和张扬个性的特点而受到命题者和广大师生的青睐,北京市高考作文阅卷组组长曹阳老师曾撰文指出“以话题作文作为高考作文命题的主要形式,可以说是高考作文命题成熟的表现”。近三年高考话题作文中涌现出的满分作文和优秀习作即是最好的明证。话题作文“等待”同样也是十分开放的,也是能写出具有个性的文章的。
从等待的主客体对象来看,可以是人与人之间的等待,可以是个体之间或群体之间的等待,也可以是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等待。作文时我们可以写我与父母、兄弟、姐妹之间的等待,可以写友人之间的相互等待,可以写恋人、夫妻之间的等待,可以写师生之间的等待,可以
写群众与干部之间的等待,可以写贤臣对明君的等待,可以写对手乃至敌手之间的等待。同时也可以是个体或群体对某件事情的等待,事情可小可大,可以是身边事,也可以是天下事。作文时我们可以写等待下课,等待放假,等待中考录取通知书,等待元旦联欢晚会,等待高考,等待申奥,等待入世,等待本土的中国人获得诺贝尔奖,等待巴以双方的和平,等待伊拉克战火的平息。
从等待的时间来看,可长可短,短至几秒,长至千年。赛场上,运动员由各就各位到发令枪响,等待的时间可谓短矣;中国入世,十五年艰辛谈判,可谓征途漫漫。由嫦娥奔月到阿姆斯特朗登月,人类的历史跨越了千年,可谓“千年等一回”。
从等待的距离来看,可以是近在咫尺,虽近在咫尺,有时却如隔着万水千山,“等你等到我心痛”;可以是远在天涯,虽远在天涯,有时却瞬息即至,等来一个意外的惊喜。
从等待者所处的环境来看,可以是顺境,可以是逆境;可以是太平盛世,可以是烽火岁月。从等待者的态度来看,可以是主动积极的,有目的的,在等待中积蓄力量,随时准备抓住机遇,大显身手,一鸣惊人;可以是被动消极的,盲目的,在等待中虚度韶光,磨平了棱角,挫失了锐气,丧失了良机,最终一事无成。
从等待时的心情来看,可以是自由的,自信的,乐观的,浪漫的,憧憬的,悠闲的,快乐的,美丽的;可以是压抑的,犹豫的,悲观的,无聊的,绝望的,焦急的,忧郁的,灰色的。从等待的结果来看,可能是香瓜,抑或是苦果;可能是笑颜,抑或是泪水;可能是团聚,抑或是分离;可能是希望,抑或是无奈;可能是荣华富贵,锦绣前程,无限良机,抑或是“水中月,镜中花”,竹篮打水一场空。
立意自定,思想内容要积极健康向上,要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而不能矫揉造作,无病呻吟。
文体自选,并不是不要文体,而是把选择文体的权利交给了你,让你选择最擅长的一种文体来写。记叙文、议论文、小说、诗歌、散文、戏剧、杂文、随笔、书信、日记等等体裁,任你选择一种,但必须写什么像什么,而不能写成“四不像”“五不像”或“六不像”。例文点评:
等待中国足球(男足)
“十强赛开赛在即,中国队再次出征。几代人冲击世界杯的梦想,能否在胜利的哨音中绽放?我们期待着中国队努力铸就辉煌!”这是央视体育频道在十强赛开赛前为转播十强赛所做的广告,其实这也真真切切地反映了亿万球迷的心声。【点题,引用广告词来反映亿万球迷对十强赛的期待心里,十分具有典型性,也使人如闻其声】球迷们在等待着十强赛的开始,在猜测中,在不安中,在关切中……【运用排比句,增强语势,反映了球迷们更为复杂的心里。省略号的运用,撩人遐思迩想】
第一场,中国主场对阿联酋的比赛。在沈阳五里河体育场的看台上出现了这样一句标语:孩子,不要再让我心痛。【这一句运用呼告修辞,强烈地表达了殷切的期望:我们等待的是胜利,而不是失败】是啊,这已是中国足球第七次冲击世界杯了!几代球迷在前六次等待中等到什么?等到了“黑色三分钟”,等到了“只差半步到罗马”的遗憾,等到的是一次又一次的心痛。【往事不堪回首】终于,中国队主场3:0轻松拿下了阿联酋队,为十强赛开了好头。【“心痛”与“欣慰”相对照,终于等来了一线希望】然而十强赛征途漫漫,我们在等待着。【这是充满希望的等待,也是提心吊胆的等待】
“我们在等待着最后几秒钟的到来!”这是央视解说员在中国主场对阿曼的比赛将要结束时说的话。【足球是圆的,足球场上风云变幻,不到最后一秒,谁胜谁败,不可妄下定论,尤其是对中国队】是啊,我国亿万球迷都盯着直播画面等待历史性时刻的到来。【一个“盯”字形象地写出了球迷在等待的过程中专注而紧张的心理】随着一声哨响,五里河沸腾了,中国队历史性地闯入了世界杯决赛圈,我们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但我们在等待着最后两场中国队能
有更出色的表现。【这句欠通畅,可改为“但我们还在等待着中国队在最后的两场比赛中能有更出色的表现”】
当十强赛尘埃落定时,当男足队员忙于庆功祝贺时,【此处用笔经济,惜墨如金,使文章详略分明】你们可知道,我们仍在等待着。【在等待中,希望已变成了现实,此处还在等待,确实耐人寻味,发人深思,这也正是该文与同类文章的不同所在】
我们在等待着中国足球能真正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真正”两字不能少,用语极有分寸】,因为这次十强赛我们没有同沙特、伊朗、日本、韩国交手。【道出使用“真正”两字的个中原由】我们在等待着中国足球早日消除那令人压抑的“恐韩症”;我们在等待着中国足球【此处加“早日”两字可与上句保持一致,使语脉更流畅】成为亚洲足坛的老大;我们等待着中国足球何时能看到你与法、意、西、巴、阿等强队匹敌,何日能在世界杯总决赛的比赛中看到你!【这两句有语病,可改为“我们在等待着中国足球早日能与法、意、西、巴、阿等强队相匹敌,我们在等待着中国足球早日能在世界杯总决赛中拥有一席之地!”这样,上下文形成排比句式,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使我们看到了一位球迷对中国足球现状所具有的清醒认识,对中国足球未来所作的深层次的思考,对中国足球事业所寄予的殷切期盼。】
我们在等待着中国足球能有一个更好【“更好”改为“更纯洁更美好”】的环境。不要让天才少年在污浊环境下沉沦,不要让假球**影响了球迷的情绪。让那些“金德囚少”,“曲乐恒事件”一类的事远离中国足球。【这两句针砭时弊,等待中寄予着厚望。正是以上两小节使本文在立意方面比同类文章胜出一筹】我们等待中国足球有一个更清纯更美好的环境!【此句可删去】
我们等待着中国足球……【再次点题,并呼应开头,省略号的运用意味深长】
【总评】
考场作文审题立意导航 篇6
方法一抓关键词句。关键词句往往是文眼,它蕴含着材料的主旨,应抓住这些词句,把它作为审题立意的突破口。
例如2009年全国卷I作文题(材料见第36面第1-4自然段)
该材料的关键句就是末尾处青蛙和仙鹤的感慨,找准这些关键句,也就切准了材料的主旨。所以本题的立意可以从两个评论人手。从青蛙的评论中我们可以提炼出观点:要发展特长,学会扬长避短,实现理想要结合自己的实际,盲目努力要不得等等。从仙鹤的评论可以提炼出观点:人生价值的实现可以有多种形式,条条大路通罗马,要选择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等等。
方法二由果溯因。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因此,阅读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切入立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例如2009年全国卷Ⅱ作文题:英国科学家道尔顿送给妈妈一双袜子,妈妈说:“我这个年纪怎么能穿红袜子呢?”大家都说是红色而道尔顿看到的却是蓝色,他感到自己色觉有问题。他研究了两年,1794年发表论文《视觉之异常》,将这种疾病称为色盲症,填补了医学理论上的一项空白。
日本商人安藤百福看到拉面摊前常排着长队,已经破产的他感到这是一个创业机会。他买了面粉和食油,在小屋里每天干20个小时,实验了一年,1958年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包方便面。这一新产品的开发带动了一个新产业。
法国年轻的家务杂工乔利,不小心将灯油滴在熨烫的衣服上,他只好白干一年来赔偿。后来他发现被煤油滴染的地方,不仅没脏,反而把陈年污渍也清除了。这个发现,促使他研制出干洗剂,改革了传统的洗衣技术。
要求选准角度作文,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这是一个由多则人物故事组成的材料作文题,三个人物都有重大的发明创造,在不同领域获得了成功。为什么他们能这样呢?根据多则材料求同的原则,探究故事的因果联系,分析三个人物成功的根本原因,我们不难发现他们的共同点:善于发现小问题,并探究挖掘;对生活中的现象勤于思考,并刻苦钻研。由此可立意为“成功源于对平常小事的发现与研究”、“创造来自对生活现象的思考与钻研”等。
方法三要点切分。对于一个多元材料来说,如果将多个要素融合起来立意很困难,这时我们可选取其中一个要点来作为话题。
例如2008年辽宁卷作文题:某杂志刊登了一份关于青少年价值观的调查报告,其中一些数据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例如对“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表示难以评价的为27.2%,对“在公共汽车上不让座”表示难以评价的为22.8%,对“过马路闯红灯”表示难以评价的为15.2%,对“竞争可以不择手段”表示难以评价的为18.6%,对“诚实意味着吃亏”表示难以评价的为33.8%。有人认为,这些数据显示出相当一部分青少年对社会公德及个人品德的价值判断模糊甚至错误。有人认为,从这些数据可以推断出多数青少年思想仍然很健康,很阳光。有人认为,“难以评价”就是因为不想简单地赞同或反对,恰好表现出当代青少年思想的多元化,个性化。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理解材料,关键在于如何看待“难以评价”的数据,而材料末尾的三个“有人认为”代表了对此三种不同的看法。先对这些数据作出自己的理解和判断,再参考三种看法,从中选择一个自己比较赞同和容易把握的要点来写,从立意方面来说就会万无一失。
方法四要点组合。对于辩证型材料,在审题的时候,要注意将几个要素组合起来,如果丢掉了其中一面,我们的立意必定是偏狭的。
例如:一颗星,让天下的脚步有了方向;一滴水,让世上的花儿有了颜色。这两句话富有诗意和哲理,发人深思,引人联想,意味无穷,深受读者朋友的喜爱。请以这两句话揭示的道理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此材料中心内容由两句诗组成,要求以这两句诗揭示的道理为话题写作,所以要对两句诗综合分析。认真审视两句诗内涵相容之处,会发现“一颗星”“一滴水”在人们的心中都隐含“小”的意义,“天下”“世上”都蕴含“大”的意义,这样理解,两句诗中便都包含着“小与大”的关系。这“小与大”的关系无时无处不在,如果选定“小与大”这个话题写作就会得心应手了。而如果以两句诗各自揭示的道理为话题,就可能会写成“信念(或理想、希望、目标)具有重要作用”,或者“爱心(或热情、努力)具有重要作用”。即使把兩句诗结合起来理解,如果不仔细探求辩证关系,也可能提炼出“细节决定成败”或“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作用”这样错误的主旨。
二、命题作文的审题
方法一理解材料,遵从暗示。给材料的命题作文,材料既是限定,也是提示,因此,不能置材料于不顾,而要在命题范围内,以材料暗示为中心立意。
例如2008年江苏卷作文题:有些人只是在童年有过好奇心,有些人一生都保持好奇心。质疑、发现、智慧、高尚、惊喜、快乐、烦恼、平庸……这中间的每个词都有可能像影子一样跟在好奇心的后面。请以“好奇心”为题写一篇文章。
根据“质疑……好奇心的后面”这一提示,应该围绕“好奇心的作用”立意。如立意为:好奇心会促使你质疑,给你带来发现;好奇心会让你拥有智慧,走向高尚;好奇心会带给你惊喜和快乐;过分或不当的好奇心会增添烦恼;好奇心的缺失会让你平庸一生等。
方法二添加语素,化大为小。有的命题宽泛,包含的范围较广,笼统谈之不具体,面面俱到不深刻,这时应该化宽为窄,化大为小,从中选择一个小的角度立意,而确定角度可通过添加语素的方法。
例如2009年山东卷作文题:见证是一种经历,也是人生、社会记忆的凝聚。在生命历程中,我们见证了人生的悲喜、社会的变迁;在历史长河中,许多人或事物又成为历史的见证。请以“见证”为题写一篇文章。
这是一个独词性命题,可以通过添加语素的方法化宽为窄,化抽象为具体。可以添加宾语成“见证什么”,如“见证勇敢”“见证仁爱”“见证坚强”“见证中国的崛起”等。可以添加状语成“怎样见证”,如“自豪地见证”“感动地见证”“怀着良知见证”“怀着正义见证”等。还可以添加主语成“什么是见证”。
方法三抓住题眼,深入开掘。句子类的题目,要注意审准题眼,把握题目的重点,抓住重点深入挖掘,写深写透。
例如2009年北京卷作文题:一首歌中唱道:我一直有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给我希望;我一直有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飞向远方。请以“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为题写一篇作文。
写好这个题,关键是把握题目中“隐性的翅膀”的内涵。通过化喻为本,化虚为实,这双“带我飞给我希望、带我飞飞向远方”的“隐形的翅膀”既可指客观外来的,也可指主观内在的,前者
如来自父母亲情、朋友之情、师生之情的关爱、鼓励、支撑等,后者如自信乐观、勇敢坚强、拼搏进取给予的力量与希望等。根据自己的特长,界定了“翅膀”的具体内涵,这篇文章写起来也就得心应手了。
方法四整体把握,梳理关系。关系型题目要理顺两者的关系,注意概念之间的辩证分析,不能各谈各的导致两者油水分离。
例如2009年海南卷作文题一则材料为:三个男同学去打篮球,路上遏到一个乞讨的小女孩,女孩在地上用粉笔写着“我因为出来旅游钱包被偷,请资助我”。其中一名男孩给了女孩10元钱。另两名男孩说这个男孩上当了,因为出来旅游不会带着粉笔。另一则材料是:某一煤矿发生透水事故,几天后,救护队员找到了遇难者的尸体,在一个叫聂文清的矿工身旁,他们发现了一顶用粉笔写有遗言的安全帽,上面写着:“骨肉亲情难分舍,欠我娘200元,欠邓曙华100……”。以“诚实和善良”为题写一篇作文。
第一则材料主要表现的是:也许别人不够诚实,但我们不能因此就吝惜自己的善良。第二则材料主要表现的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诚实彰显耀眼感人的光华。整体把握材料,应该是强调“人生的行囊中要放人诚实和善良两种东西”。如果断章取义,理解成非此即彼,写成“诚实”或“善良”,文章就失之偏颇了。
实战演练
1“修”在词典里有丰富的内涵。①修饰、装饰。现代人已经不满足于简单的修饰边幅,而是整修容貌使形象趋向完美。②修理、整治。道路、河流、树木经过不断地修理、整治,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变化。③修正、修养。有错就改谓之修正,法律、规章、规则正是经过修正走向完善;在学习方面的探索、研究,在品行方面的磨练、培养谓之修养,儒家经典则把修身作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
请根据上述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2山石对卵石说:我才是真正的石头,你看我体肤糙砺,棱角分明,血性方刚,我们才能构成雄壮的大山,凝成挺拔的峰峦,展现自然的粗犷。
卵石对山石说:经年累月,水蚀沙磨,我体肤平滑,肌理莹潤,虽已脱胎换骨,不还是石头吗?脱离了大山,我却有机会走进人间,装点人们的生活。
要求选准角度作文,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3《庄子》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赌徒拿着瓦砾去赌时,几乎是逢赌必赢;而当他拿着万两黄金去赌时,却输得一败涂地。
太想打好球的手在颤抖,太想走好钢丝的脚在颤抖,太想赢的心在颤抖。人都有这么一个弱点,当对某一件事过于重视时,心里就会紧张,而一紧张,就会出现心跳加速、焦虑、精力分散等不良反应。这一系列的不良反应会使我们的才能无法正常发挥,最终导致我们的失败。在科学界,这种现象被称为“目的颤抖”,即目的性越强,越不容易成功。
请以“心态”为题写一篇文章。
4请以“独自面对”为题写一篇文章。
5曾经有人问在大街上散步的罗丹:什么是艺术?杰出的雕塑家毫不迟疑地回答说:“减去多余的部分。”看似简单的回答,却能给我们许多启示,想一想,我们许多时候不正是需要减去多余的部分吗?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五法 篇7
无论“标题作文”还是“材料作文”,都存在审题立意的问题,而且是第一重要的问题;弄得不好,就会“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导致作文得低分甚至零分!
下面侧重讲一讲“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
一、涵泳法。潜下心去,仔细研读材料,全面领会材料的含意。
单个材料找“焦点”。在细读材料,总体把握材料大意的基础上,找出中心句或关键词,再据此确定立意。
多则材料找“交集”。先细读材料,领会每则材料的含意;然后综观每则材料,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再据此立意。
【例题一】(2009年高考浙江卷)
阅读下面的歌词,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材料中的横线为笔者所加,后同)
根据歌词所表达的主旨,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阅读积累,写一篇文章。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和见解,可以讲述身边的故事,也可以发表评论。
【审题立意】这则材料的焦点(中心句)是“我的心依着你”“我的情牵着你”“绿叶对根的情意”。要特别注意的是“绿叶”与“根”喻意,否则,就不切合题意了。绿叶对根的情意可以延伸到游子对故土的思念、晚辈对长辈的牵挂等。
【例题二】(2010年高考浙江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传说有的雏鸟长大后,会街食喂养衰老的母鸟,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作“反哺”。
请针对上述现象及所反映的问题,以“角色转换之间”为标题写一篇文章。你可以讲述故事,抒发情感,也可以发表见解。
【审题立意】这道作文题虽然标题已确定,但前面的材料却限制了作文的写作角度。这则材料的中心句是第二段的起句和结句:“人类社会也存在这类似的现象,年轻一代对年长一代的文化影响被称之为‘文化反哺’。”“施教者与受教者之间,角色常常发生转换。”由此可知,“角色转换之间”只能写“施教者与受教者之间”的角色的转换,而且要针对当今社会上“文化反哺”这种现象来作文。需要注意的是,“角色转换之间”与“角色转换”并不等同,既不能专注于“角色”,也不可纠缠于“转换”,重点是“之间”,即角色转换的过程。命题的亮点和写作的“出彩点”落在“之间”,二字。如何理解和把握“之间”,便是审题细粗准偏优劣高低深浅之关键。
【例题三】(2013年高考浙江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注:菲尔丁应是英国作家。为给考生呈现考场真题原貌,未直接修改原文字。特此说明。]
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所思所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审题立意】首先,要分别理清三句话所传达的意思。其中,丰子恺的话表明,孩子看世界的眼光比较单纯,不像成人那么复杂,他们看到的都是客观真实的世界;英国作家的话表明,当今的年轻人的心灵“提前硬化”,没有朝气与活力,过早成人化;美国作家的话表明,“孩体时代”充满着活力和创造力。综合三句话的意思,找出交集(共同点),不难发现,本次考题若围绕童真、纯真立意,都是合乎题意的;如果围绕“青春”立意,就偏题了。
【例题四】(2015年高考浙江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审题立意】不难看出,这两则材料的中心句均为各自的末句,关键词均为“作品的格调趣味”“人品”,它们的交集就是“作品与人品”即“文品与人品”。准确的立意应为人品与文品有必然的关系或者无必然的关系。
二、揣摸法。一般来讲,命题者的意图是能够从字里行间揣摸出来的。审题时要注意命题者在材料中流露的情感倾向或态度。
【例题五】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是我们”,地底下的声音回答,“是深深地埋在黑土中的———树根。”
【审题立意】该题若从树根的角度立意,可为“要有奉献精神”;若从树叶角度立意,可为“知恩图报”;若站在二者之间立意,可为“换位思考,相互理解”。哪一种立意最佳呢?再读材料,从“树叶……高谈阔论,极力夸耀自己”,对树根“吵吵嚷嚷,大发脾气”,树根“从地底下发出温和的声音”这些叙述中不难看出,命题者的意图是针对现实生活中“一旦功成名就,就忘乎所以”的现象的,故而第二种立意“最佳”。
三、观照法。命题一般是贴近现实生活的,因而可以用观照现实生活的方法,来审视材料的寓意和指向。
【例题六】(1986年全国高考作文题)
一棵树不能改变气候,只有森林才能改变气候,而形成一片森林又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果温度湿度适宜,树木就迅速生长起来,形成茂密的森林。大片森林的出现,会使气候变得更好。
作文题:树木·森林·气候
【审题立意】材料的第二段已明确告诉考生:“从现实生活中选择一个有意义的话题,用上述现象作比喻,发表自己的见解”。
审题时要弄清两个关键点:“上述现象”指的是一种什么样的“自然现象”;“现实生活中”有哪“一个有意义的话题”与之相似。
由第一段可知,“上述现象”指的是一棵棵树形成森林,森林改变气候;而森林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条件,即适宜的温度湿度等。当年“现实生活中”与之相似的“有意义话题”是“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风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邓小平1977年5月提出的口号,到1986年,已作为考核各级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若用“观照法”,就可以迅速而准确地捕捉到这一“现实生活中”“有意义的话题”。当年有不少考生却写成谈“植树造林,保护环境”之类的文章了。
“树木、森林、气候”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风气”有什么相似之处呢?
如若这般写来,由自然现象到社会现象,前者略后者详,就既合题意又有高度了。
四、追问法。
反复阅读材料,对“初始立意”进行追问,如果“初始立意”错误或欠妥,可不断否定,完善,直至“最佳”。
【例题七】(1983年高考作文题)
(一)仔细观察下面这幅漫画,写一段说明性文字,向没有看过这幅画的人介绍画面内容,字数在300字以内。不要写成诗歌或抒情散文。
(二)根据上面这幅漫画的内容,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字数在800字以内。不要写成诗歌或抒情散文。
【审题立意】下面是当年几位考生的作文标题,你认为那几种立意最切合漫画的寓意?
前7位考生的立意为“恒心、毅力、坚持”;最后一位考生的立意为“专一”。究竟哪种立意最切合漫画的寓意呢?这就需要用“追问法”了。
这位“挖井人”没有挖出水来,是因为他没有“恒心”,没有“毅力”,没有“坚持”吗?都不是。他挖了五个地方均不见水,还要“换个地方再挖”,看来他是不挖出水来决不罢休。你能说他没有恒心,没有毅力,没有坚持吗?显然不能。他的根本问题是不专一。如果他专注于一个地方,不停地挖下去,挖到海平面以下,还挖不出水来?
用“追问法”可知,后两位考生的立意才是最佳立意。
五、求异法。
千人一面、人云亦云的文章吸引不了读者,自然也就入不了阅卷老师的法眼。因此,在审题立意时,不妨来点标新立异,从与众不同的角度发表自己更有价值的见解。
运用此法,要特别注意的是:要言之有理,与时代主流合拍,有积极意义;不要弄巧成拙。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审题立意】这个故事流传了几千年,人们总是嘲笑那位南郭先生“滥竽充数”,这“滥竽充数”还成了成语,被解作“指没有真正的才干,而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数”。这是站在南郭先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得出的观点。这个观点其实价值并不大,只是给人们一则笑料,告诫人们要有真才实学罢了。
如果跳出众人一贯的思维模式,换个角度,站在齐宣王的角度想问题,就会得出全新的见解。齐宣王作为一国之君,一个假乐师在他面前一番胡吹海侃之后,就被不加考察地编入乐队,而且在他眼皮底下混了那么长时间,至死不觉。这说明什么?对一个假乐师尚且如此草率昏聩,对手下那么多官吏的了解又有多少呢?对官吏了解甚少,又怎么管理这些官吏呢?连官吏都管理不好,又怎么能治理好一个国家呢?这种站在齐宣王的角度所立之意———用人失察,误国误家,较之站在南郭先生的角度所立之意———为人须有真本事,意义要大得多,写出来的文章不仅有新意,而且更有价值。
初中作文的审题与立意 篇8
那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审题和有效的立意呢?
一、审题要正确
审题是作文的关键性步骤,要想真正打开作文的那道窗,把握作文的“眼睛”,即审好文题至关重要。审题正确,就像“瞄准靶心,命中十环”,所写文章符合文题的要求,则高分有望;审题偏题文题的要求,下笔偏离题意,则“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全盘皆输。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该教会学生如何打开文题“那扇窗”,以写出高质量的作文。
从本质上讲,作文是开放的,无论是哪个环节都具有开放性,有很大的伸缩性,学生可以根据作文题目、材料,以及自身的生活经验和背景知识,进行审题。但是,无论从哪个角度进行审题,都必须看透题目及材料背后的内涵,判断题目和材料的主要意义。一般来说,要遵循两个基本原则:
(一)认真分析材料,把握写作的基本框架。
要想正确的审题,就必须认真分析题目或材料的基本意思和要求。这一步骤,其实也就为学生确定文章的体裁、选材范围、写作中心思想和写作方法等打下了基础,也是为下一步的立意和构思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揣测命题者的意图,全面把握文章的内涵。
毋庸置疑,在初中作文写作中,揣摩命题者的命题意图是至关重要的。具体来说,也就是要求学生从题目或者材料中,明确命题者想要学生写哪方面。只有准确地把握命题者和材料的意图,才能够准确地审题。
在实际写作中,有部分学生往往只看材料表面意思,对题目和材料的背景语有所忽略,而导致文章审题出现问题,对题意的理解片面不全,这在材料命题作文中显得尤为重要。
比如下面一则材料:哲理之于人生,时时相随,事事蕴涵,处处显现。“逆境出人才,顺境就出不了人才”?做人坚持“行方”原则,具有润滑功能的“行圆”策略就可抛弃?人生,需要我们认真思辨的哲理太多太多:德与才、苦与乐、美与丑、愚与智、荣与辱……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在这则作文材料中,如果学生不能理解命题者的出题意图,就会陷入到偏题的陷阱当中。很多学生在读材料的过程
参考文献:
[1]王林.小学语文教学中预习方案的设计.江苏教育研究,2009(35).
中,只是把握住了“哲理”,而没有看到命题者的另一层意思,只将写作的层面停留在“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等哲理层面。但是,如果学生把握材料的内涵,就知道,材料主要反映的是“正反”的矛盾关系,因此,审题、立意就必须建立在“矛盾对立”的基础上,否则,就不符合命题者的意图。
二、立意要有效
文章是否符合命题者的要求,关键是审题。但是,要想写出一篇高质量的作文,光靠正确审题是无法实现的。而区分作文质量的关键之一,就是立意。有效的立意,具有深度的立意,才能很好地提高文章的高度,为文章加分。一般来说,学生可以采取以下两个策略:
(一)逆向思维。
雷同、模式化、没有个性,是当前初中作文存在的主要问题,也是影响学生作文质量的主要因素。那学生如何摆脱模式化的写作困境呢?方法有很多种,但是最简单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逆向入题法。所谓的逆向入题,也就是采用逆向思维,选取常规思想的反面作为文章写作的切入点。
如《谈“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这个题目,按照常规的思维,大部分学生都会根据这句俗语的正面、常规解释,即“常在河边走,湿鞋在所难免”,作为立意立足点,阐述“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的基本内涵。这是符合命题要求的,但是显得“模式化”,很容易给人一种“人云亦云”的感觉。此立意是正确的,但是不新颖,文章的深度可能会受到模式化的影响而有所缺失。但是,如果学生逆向思维,立论为“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从这样的逆向思维入题,往往能够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丰富内涵。
好文章的标准是内容单一,但是内涵丰富。初中学生写作文也是如此。要想立好意,就要增加文章的层次,只有通过富有韵味的内容,才能够更好地为立意找到足够的支撑点。因此,初中学生在写作时可以使用“话中有话”、“弦外之音”等方式,用两个及两个以上的内容、情节、线索等来增加文章的层次。
如2010某省中考作文题目《误会》,这是个命题作文,大部分学生都会对“误会”进行正面的解读,写“我”与他人产生了误会,产生了什么后果,经过“我”的努力,误会得以化解,这是一般立意思路,符合题目要求。但是,如果增加写作的线索,或者说内容,丰富文章的立意点,就可以让文章更深刻。如在前面所说的思路之上,学生可以再增加一条潜在的线索:在“我”想方设法消除误会后,发现“误会”不存在,只是“我”自己的判断失误。在此思路上升华———误会,有时候是我们臆想出来的。这和契诃夫的《小公务员之死》异曲同工,文章的深度和层次感就得到了丰富,立意也就更深刻。
审题和立意都是写好作文的关键点,初中学生只有很好地把握这两个方面,实现正确的审题和有效的立意,才能保证文章的质量。而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也需要不断引导学生,让学生学会审题与立意,最终提高写作水平。
[2]付明伟.小学语文课预习方法之我见.新课程(小学),
论高考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篇9
一.纵观全局, 整体把握
吃透材料内容可以从材料的写作对象 (对象做了什么, 对象之间的关系如何, 结果怎么样) 入手, 如果材料写了多个对象要分清主次, 要有全局观, 看问题要辩证。
例如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高考语文试卷:
“一位商人发现并买下一块晶莹剔透、大如蛋黄的钻石。他请专家检验, 专家大加赞赏, 但为钻石中有道裂纹表示惋惜, 并说:“如果沿裂纹切割成两块, 能使钻石增值;只是一旦失败, 损失就大了。”怎样切割这块钻石呢?商人咨询了很多切割师, 他们都不愿动手, 说是风险太大。
后来, 一位技艺高超的老切割师答应试试。他设计了周密的切割方案, 然后指导年轻的徒弟动手操作。当着商人的面, 徒弟一下子就把钻石切成两块。商人捧起两块钻石, 十分感慨。老切割师说:‘要有经验、技术, 更要有勇气。不去想价值的事, 手就不会发抖。’”
研读这则材料, 共写了四个对象, 分别是:钻石、商人、切割师、年轻的徒弟。钻石大如蛋黄晶莹剔透, 专家大家鉴赏, 但有道裂纹;切割师技艺高超, 经验丰富, 但顾虑太多;年轻的徒弟单纯, 有勇气。一颗钻石将本毫无关系的三个人联系在一起, 这块有点瑕疵的钻石等待切割师宣判它的价值。结果是切割师的经验、技术+年轻徒弟的勇气=价值连城的钻石。
所以, 这则材料可以有多个立意角度:从老切割师的角度立意, 老切割师在决定承担这个任务后, , 他设计了周密的切割方案, 然后指导年轻的徒弟动手操作, 从这一点可以论述“勇于启用年轻人”, 如深挖下去, 还可论述“勇气代代相传”;从钻石的角度立意, 则可以从“改变成就自我”等角度切入; 从事情的结果立意, 可以围绕“经验、勇气、成功”等切入;当然, 从第三个角度切入是中心立意, 也最容易写作。从另外两个角度立意, 虽不算是偏题, 但未能从整个材料入手, 也有可能将“勇气”“改变”无限放大, 而忽略了“经验”“技术”这两个重要因素, 就会偏向一方, 缺少辩证的分析。很显然“勇气”固然重要, 但只有“勇气”是不够的。正如老切割师所说:“要有经验、技术, 更要有勇气。不去想价值的事, 手就不会发抖。”
二.抓准关键词关键句
有些材料本身就有关键句子对材料的主要内容做了总结性评价, 它可以是人物的语言, 可以是议论语句、可以是抒情语句。
①人物语言
还以上则材料为例, 它的关键句就是老切割师最后的慨叹:“要有经验、技术, 更要有勇气。不去想价值的事, 手就不会发抖。”他解释了经验、技术、勇气、价值之间的关系。抓住这句话去审题立意就好了。
②议论抒情句
如2013年湖北卷材料作文:
装鲜牛奶的容器一般是方盒子, 装矿泉水的容器一般是圆瓶子, 装酒的圆瓶子又一般放在方盒子里, 方圆之间, 各得其妙, 古诗云:方圆虽异器, 功用信具呈。人生也是如此, 所谓:上善若水任方圆。以方圆为话题, 根据此材料, 题目自拟写作文。
“人生也是如此, 所谓:上善若水任方圆。”最后一句由材料中的各种容器方圆虽异, 但功用信具, 巧妙地提醒考生世间万物如此, 人生也不例外, 人生要想上善就得如水样“任方圆”, 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所以巧妙的抓住材料中的关键句不失为材料作文准确立意的一条终南捷径。
三.化虚为实、化实为虚、虚实结合
①化虚为实清代文论家刘熙载说:“山之精神写不出, 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 以草树写之。”就是要用实在的有形的事物, 表现抽象的无形的事物, 化虚为实 , 化抽象为 具体。如 上海卷“世界上似乎还有更重要的事”这 “更重要的事”是什么?
②化实为虚本指近体律诗中, 颔联和颈联不用具体景物, 而用抽象词汇的情况。宋·范晞文《对床夜语》卷二:“《四虚序》云:不以虚为虚, 而以实为虚, 化景物为情思。”材料作文中即巧析关键形象的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 很多材料, 尤其是叙事类、寓言类材料, 往往都是以事喻理。“否则偏於枯瘠, 流於轻俗, 而不足採矣。”
还是以2013全国各地高考作文试题为例:
如北京卷手机不仅“是信息时代的一个标志物”, 也是连接科学家与文学家的一根“红线”, 更是连接科学与人文情怀的媒介。手机仅仅是引发思考的一根导线, 手机丰富的功能意味着科技的高度发展, “手机简直是不能想象的发明。现在随便拿手机出来就可以跟美国的朋友打电话” (杨振宁) 。但它的广泛应用“深刻的影响着人们的交往方式、思想情感和观念意识”, 所以最佳立意应是“鱼和熊掌如何兼得”。
③虚实结合禅语曰:“虚实结合, 万物方能均衡”, “人身本阴阳二气化成, 二气平调, 人无疾病”, “欲将太极拳演练至炉火纯青, 必遵中医之阴阳虚实论”, “虚实阴阳”是书法结构的追求……可见 虚实结合 的重要性 。“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既然二者能相生, 则表明虚也是一种存在, 虚绝不是无。这种存在, 是靠实生发出来的, 是在实的基础上通过大脑的想象创造出来的。而虚和实又是一对相对的概念。“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 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 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 从而大大丰富文章的意象, 开拓文章的意境, 升华文章的主旨。
如浙江卷, 若只写单纯、简单, 文章未免会流于空泛贫乏, 夸夸其谈, 失去表现力, 缺乏事实依据, 自然不能让读者有所启迪。若能把简单就是幸福具象化, 单纯就是美德事例化, 然后联想到威·沃森的“幸运更经常地来自于简单”, 联想到孔子的“世上本无事, 庸人自扰之”, 再想到丁尼生的“最伟大的人仅仅因为简单才显得崇高”, 最后归纳为“最伟大的真理最简单;同样, 最简单的人也最伟大”, 从首至尾, 自然如行云流水。这样就能给人眼睛一亮的感觉, 所以, 虚写要以实写为基础, 行文时大胆地创设合理的情境, 自由地抒写心灵深处的真切感受, 尽情地在虚实之间驰骋。为此, 写景、叙事可借助过去的、将来的和梦幻的, 来反映眼前实景、实事。如安徽卷作文可立意为:不要纠结“以往”, 为了心中美好的梦想, 脚踏实地把握好今天。写人可杂取种种, 合成新的人物来表现真实的人生, 做到“真情妙悟铸文章” (范曾) 。
四.揣摩作者的情感取向, 抓住作者的情感取向
【材料】武汉市的珞珈山, 是武汉大学所在地。山上有闻名遐迩的樱花园。每年的樱花时节, 游人如织。总见一些青年朋友穿着和服在樱花丛中摄影留念。一次, 一位在武汉留学的韩国青年见此大为不解, 她对她的导师说:“他们为什么要穿着和服去照像呢?我们韩国也有樱花, 但从没有人穿着和服去同樱花照像。”她的导师苦笑了一下, 无言以对。
这则材料从导师的“苦笑” “无言以对”来看, 表现了导师对那些穿着和服照像的青年人的不满和鄙视。导师的心声体现了命题者的意图, 也体现了材料的主旨, 即批评那些穿和服照像的中国青年, 批评他们崇洋媚外, 民族尊严沦落, 国家观念淡薄。
如果追求新颖, 反弹琵琶, 指出“苦笑”是思想封闭的表现, 由此而论证中国要走向世界, 要增进各国人民的友谊, 就必须解放思想。这个角度虽然新, 但弄巧成拙, 这个立意显然是不符合题旨的。
五.追溯原因
任何事情的产生、发展和变化, 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因素。因此, 从材料中的现象或结果入手, 问个“为什么”, 探究因果联系, 从原因切入, 以果溯因立意, 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如重庆卷普通的曾一度尴尬的大豆为什么得到了升华?是因为“用盐卤点制豆浆而发明了豆腐”。答案是:改变、变通、创兴等, 然后联系自我, 联系社会, 联系自然, 人生中, 要像大豆一样适时调整, 遇到困境后不要抱怨, 学会转变思路, 让“小豆腐”散发出“大能量”, 从“小豆腐”提炼出“大智慧”, 以“小豆腐”开启“新思维”。大豆的故事与现实生活中“吊丝逆袭”的情节差不多。在逆境中成长, 挖掘自己潜在的精华。
六.求同存异
此法对多则材料作文尤为适宜。如果提供的多则材料内涵是共通的, 可以提取其共同的、本质的内容, 提炼出一个论点;如果提供的材料之间内涵不一致, 可能是互不交叉的, 甚至是相反的, 那么应剖析相异的面, 寻找交叉、重合的点。
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篇10
一、新材料作文与传统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的联系和区别
1. 新材料作文
它保持了话题作文的开放性“三自” (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 , 不限文体;传统的材料作文:只能写成议论文。
2. 话题作文
话题作文的材料是为了引出“话题”, 作文围绕“话题”范围展开;新材料作文:要从材料中提炼观点, 作文围绕提炼的观点展开。
二、新材料作文所供材料的分类
1. 内容
(1) 事实材料:新闻事实, 社会现象类;
(2) 观点材料:名人言论, 格言警句, 精短诗歌类;
(3) 比喻材料:带有象征意义的哲理故事类;
(4) 寓意材料:童话, 寓言, 神话, 传说类。
2. 形式:
文字型、图画型
三、新材料作文审题的常用方法
1. 关键词句法
例1.巴西足球名将贝利在足坛上初露锋芒时, 一个记者问他:“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回答说:“下一个!”而当他在足坛崭露头角, 成为世界著名球王, 并踢进一千多个球后, 记者又问道:“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仍然回答:“下一个!”
抓住“下一个”, 可立之意为:永不满足;再接再厉;追求是无止境的;永远进取奋斗拼搏等。
2. 多向立意法
例2.螃蟹在树林里迷了路。遇到青蛙, 问道:“青蛙哥哥, 到河边去, 怎么走?”青蛙指着前面说:“你一直往前走, 一会儿就会到达河边。”螃蟹走了老半天, 还是没走到河边, 后来, 螃蟹遇见了青蛙, 指责道:“你害得我好苦, 走了老半天还是没有见到河的影子。”青蛙说:“我没有骗你!叫你一直往前走, 你却横着爬, 当然到不了河边”。
(1) 从螃蟹角度看:
(1) 没有正确方向, 就很难达到目标。
(2) 没有正确的方法, “横着爬”是很难实现理想的。
(3) 没有正确的态度, 不自究自查原因, 一味责怪别人指导错误, 无济于事。
(2) 从青蛙角度看:
(1) 帮助别人要从实际出发。
(2) 指导别人要具体, 要耐心。
3. 因果探究法
例3.“啃老族”指这样一些人, 由于找不到工作, 或主动放弃了就业的机会, 赋闲在家, 不仅衣食住行全靠父母, 而且花销往往不菲。这样的一群人叫“啃老族”, 也叫“傍老族”。他们的年龄都在23~30岁之间。据调查, 这一现象在中国已相当普遍。
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探原因、推结果、求对策。
主观原因:由于惰性和依赖性, 缺乏竞争意识;心理却还没有经受过社会的磨砺, 不能独当一面……
客观原因:家庭的抚养方式和应试教育存在误区;就业压力催生“啃老”现象…… (从主观、客观两方面分析原因, 使文章走向深刻)
(1) 结果的推断:
(1) 父母抚养儿女长大, “啃老族”非但不能回报亲情, 甚至不能自立, 害了父母亲朋, 给他们带来沉重的心理和生活负担。
(2) “啃老族”现象如果继续下去, 这种年轻人缺乏竞争力, 终将被社会淘汰。以后在无所依靠的情况下, 很可能步入歧途, 危害社会。
(3) 这种现象蔓延开来, 将会影响整个社会、整个民族的发展, 鲁迅“国将不国”的呐喊不再是杞人忧天。
(2) 对策的探求:
(1) 年轻人:树立理想, 努力做到自尊自强, 培养独立处世的工作能力和生活能力。
(2) 家长:要明白怎样才是真正爱护、正确教育下一代。对子女的最大负责不是承包管理子女的人生, 而是教会子女去创造自己的人生。
(3) 社会:完善就业机制, 提供更多岗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使每一个公民都以自强自立为荣。
4. 句意阐释法
例4.“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是唐代诗人韩愈的名句。诗句的意思是说, 在滋润如酥的初春细雨中, 春草发芽, 远远望去, 一片淡淡的绿色, 可是走近后, 却只见到极为稀疏的草芽, 绿色反而感觉不到了。诗句的意境是美的, 隐含的哲理也很丰富。它使我们领悟到:置身太近, 有时反而感觉不到实际存在的东西;要把握某一事物, 有时需要跳出这一事物;人对事物的看法与对美的感受同距离是有关系的……其实, 生活中的许多事物和现象, 都含有这两句诗的意境与哲理, 关键在于你的观察与体会。
一要领会此诗句中的意境;二要看诗中蕴含的哲理。
(1) 美在朦胧, 美在平淡。
(2) 距离产生美。
(3) 物以稀为贵。
(4) 现象与本质。
(5) 整体与局部。
(6) 当局者迷, 旁观者清。
5. 联想引申法
例5.哲学家在草地上给弟子上最后一课, 问:“如何除掉这些杂草?”弟子甲说:“用铲子铲。”乙说:“用火烧。”丙说:“撒上石灰。”丁说:“连根拔去。”哲学家说:“都试一下。如果没有除掉, 一年后再来此相会。”一年后, 都来了, 哲学家未来。但他的弟子看到满地茂盛的庄稼而无一根杂草, 终于悟到了一个真理:欲无杂草, 必须种上庄稼。
分析:“无”与“有”是两个抽象的概念, 材料中要“无草”, 则要“有庄稼”, 这是含义深刻的比喻, 草喻生活中的假恶丑, 庄稼喻真善美。
要无贪心, 请用良心占据心灵;要无虚荣, 请以真诚占据心灵;要无怨恨, 请以宽容占据心灵;要不麻木, 请以清醒占据头脑;要不冷漠, 请以爱心充实心灵等。
四、审题应注意之点
1. 全面仔细地阅读材料。
2. 从材料出发选择立意的角度。
高考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指导 篇11
1.抓关键语句。即抓住能表现作者观点的句子,这样的句子一般设置在材料的开头、结尾,有时也指材料中反复出现的句子。
例如:足球名将贝利初露锋芒时,记者问:“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回答:“下一个!”而当他在足坛崭露头角,成为世界球王,并踢进一千多个球后,记者又问道:“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仍然回答:“下一个!”
贝利初露锋芒时说“下一个”,表现他不满现状;成为世界球王后说“下一个”就更表现了他勇于进取,奋斗拼搏的精神,抓住此点立意即可。
2.抓因果关系。任何事情都有前因后果,由果溯因,找出事情成功、失败的根源,从而能得出最佳立意。
例如:汉钟离到人间传授法术,指导人们如何“点石成金”。人们蜂拥而来求艺,唯独吕洞宾问道:“点石成金之后,金子还会变成石头吗?”汉钟离道:“会,但那是在3000年以后的事情了。”吕洞宾大惊失色:“如果有人3000年以后本想靠着一块金子来度日,但金子却变回了石头,那岂不是害了人家1这法术万万学不得!”吕洞宾拒绝学“点石成金”的法术——他刚一拒绝,便成了仙。
材料强调吕洞宾拒绝学法术,并且刚一拒绝就成了仙,原因是怕害了人家。由果溯因可得出:心存善念即圣贤,不可见利忘义,要保持高贵的天性等。
3.抓情感倾向。有些材料中的词语具有明显的褒贬色彩,能够鲜明地表现出作者的感情态度,由此思考,往往能得出最佳立意。
例如:当断臂的维纳斯展示在人们面前时,吸引了无数好事之徒趋之若鹜。它们提出种种接上断臂的奇思怪想。维纳斯失去的手臂就如同一个充满诱惑力的圈套。但迄今为止仍未有任何设计能取得普遍的赞赏。
从材料中的“好事之徒”、“趋之若鹜”等充斥厌恶之情的词语可推出作者对接上断臂的做法持否定态度,对其保持自然状态持赞赏态度。据此可立意为:应顺其自然,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
4.抓主要对象。有些材料中涉及的人或物不止一个,我们要分清主要对象和次要对象。只有抓住材料中的主要对象进行分析才能得出最佳立意。
例如:美国一个自然保护区内,曾发生过引狼逐鹿的故事。原先人们为了保护鹿而把当地的狼消灭了,于是,鹿没有了天敌,终日无忧无虑地饱食于林中。十几年后,鹿群由四百只发展到四万只。然而鹿的体态笨拙,失去了昔日的灵秀。植物也因鹿的迅速繁殖和践踏而凋零了。鹿由于缺乏充分的食物以及安逸少动所带来的体质衰弱而大批死亡。于是人们再次把狼请进来,鹿又奋力奔跑了,保护区恢复了昔日的勃勃生机。
这则材料涉及四个对象:人、狼、鹿、植物。但主要对象应该是鹿:鹿因为没有狼这样的天敌生活得太安逸、舒适,于是体态笨拙甚至大批死亡;后来又因狼的介入而奋力奔跑,从而恢复了生机。由此可立意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抓材料之间的关系,主要有对比、并列和互补三种关系。
例(1):①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②一只蚂蚁来搬米,搬来搬去搬不起:两只蚂蚁来搬米,身体晃来又晃去:三只蚂蚁来搬米,轻轻抬着进洞里。
第一则强调人多心不齐而坏事,第二则指出人多心齐而成事,由此可见两则材料是对比关系。但人的多少不是材料的关键,二者所共有的关键点在于是否心齐。因此,材料的中心是成事根本在于人心要齐、同心同德。
例(2):①一根木头搁在山涧之上,下面深不见底,则敢于走过去甚少,但若横木置于地,则常人皆能步其上而过。②小李第一次演讲,事先也做好了充分准备,但一走上台,看到下面一礼堂黑压压的人,便浑身冒汗,脑子里一片空白,一句话也记不起来了这两则材料应是并列关系,都说明了本来能做好的事结果却失败了。抓住二者失败的共同原因:胆小,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由此可得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成功的重要因素。
例(3):①但丁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②波兰谚语:“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
①强调人做事要有坚定的信念;②强调人要有虚心求教的精神。二者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将两者结合起来考虑可得出观点:既要坚定自己的信念,又要有"常问路"的虚心精神,才能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总之,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并非高深莫测、毫无头绪,相信同学们在认真阅读仔细思考的基础上,再掌握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一定能审好题,立好意,定能写出精彩文章。
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训练 篇12
新材料作文, 顾名思义是在材料作文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作文样式, 这种命题形式从本质上讲, 是材料作文, 但是从表现形式上讲, 又与话题作文类似;它给定材料, 但不给定话题, 要求既不像材料作文那样“过死”又不像话题作文那样“过宽”, 既继承了材料作文的一些优点又弥补了材料作文的不足。
新材料作文的最大特点是“四自”和“三不”。“四自” (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定文体、自定标题) 体现了写作高度的开放性, “三不” (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 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 则体现了写作严格的限制性。
为区别原来的给材料作文, 我们将2006年高考以来的材料作文都称为新材料作文, 它提供的材料更广阔, 便于考生多角度立意, 也留给考生更大的发挥空间。
二、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基本原则
1.整体性原则:材料作文的审题要有全局意识, 从材料的整体着眼, 不能纠缠局部的细节, 否则很有可能出现偏题走题现象。
2.多向性原 则 :一般来说 , 新材料作文中材料所蕴涵的观点并不是唯一的, 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 因此要学会多角度审视材料。
3.筛选性原 则 : 因为我们从材料中获得的观点具有多样性, 所以在进行写作时对所得到的观点要进行适当的筛选。筛选的原则有:1服从材料的整体;2观点尽可能新颖;3自己有话可说。
三、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主要方法
1.抓关键词 句 :关键词句常常有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在材料作文的材料中, 关键句常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 可以作为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口。
2.由果溯因 :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 , 审题时如果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造成所列现象或结果的本质原因, 往往能找到最佳的立意。
3.舍次求主 :有些材料往往会牵涉许多人和事。因此 , 审题时学生要明确哪些是材料的主要人物或事件, 哪些是材料的次要人物或事件, 并舍弃次要人物或事件, 从主要人物或事件的角度审题立意。
4.求同存异 :如果是多则材料 , 审题时要鉴别材料之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或从共同点出发, 或将不同点对比, 或将不同观点补充叠加, 提炼出正确的主旨。
四、方法例说
例1:阅读下面的材料, 多角度立意。
猪八戒拾到一面镜子, 洋洋自得地照了起来。可是他从镜子里看到的是一个朝天鼻子大耳朵, 核桃眼睛尖嘴巴的丑八怪, 顿时火冒三丈:“你这妖镜, 竟敢把我老猪丑化成如此模样, 真是狗胆包天。”说完, 举起九齿钉耙将镜子砸得粉碎。当八戒再看地上的镜片时, 镜片无论大小, 每个镜片里都有一个丑陋的猪八戒。
从猪八戒的角度分析可得出结论:要承认自己的不足;多从自身找原因;人贵有自知之明;不打击报复;勇于接受正确意见;不因小失大, 或不把宝贵的精力放在无谓的小事上;胸怀宽大才能集思广益。
从镜子的角度分析可得出结论:要实事求是;坚持真理;光明磊落难能可贵;有理走遍天下;不畏强暴;委婉胜于直言;讲究方式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忠言“顺”耳利于行。
例2:阅读下面的材料, 多角度立意。
有个教授做过一个实验, 12年前, 他要求他的学生进入一个宽敞的大礼堂, 并自由找座位坐下。反复几次后, 教授发现有的学生总爱坐前排, 有的则盲目随意, 四处都坐, 还有一些人似乎特别钟情后面的座位。教授分别记下他们的名字。10年后, 教授的追踪调查结果显示:爱坐前排的学生中, 成功的比例高出其他两类学生很多。
本材料的关键词是“爱坐前排”、“成功”, 所以抓住这两个词语的逻辑关系组织成句, 审好这个题后, 可从以下角度写:积极的态度决定成功的高度;要有不甘落后 (敢为人先) 的精神;要树立明确的目标 (争第一) ;勇于坐在生活的前排等。
例3:阅读下面的材料, 多角度立意。
有一种热带观赏鱼, 在小鱼缸里不管养多长时间, 也只能长到3寸来长。然而, 将这种鱼放到大水池中, 两个月就可以长到一尺长。
狼是一种有极强好奇心的动物, 它们对周围的环境总是充满兴趣, 不断体验, 从而躲避危险, 发现实物, 顽强地生存下来。
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随机挑选出一些学生作为“最有前途者”, 然后将名单交给班主任。由于老师对这些学生寄予了更大的期望, 八个月后, 他们的成绩明显提高。
以上现象启发人们认识到人才成长是有一定规律的。
该材料从表面上看, 虽然是三则不同的事例材料, 但最后一句概括语是对三则事例的总结概括:“以上现象启发人们认识到人才成长是有一定规律的。”也就是说, 三则事例都是说人才成长规律的, 但三则事例是三个不同的角度谈人才成长的三个规律:人才成长需要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好奇心很重要, 人才成长必须具备一种探索精神, 要勇于拼搏, 不断体验、百折不挠, 表现出对新知的极大渴求, 有努力创新的愿望, 这是成才的内因;积极的心理暗示对人才成长有积极作用。
五、结语
【话题作文审题立意】推荐阅读:
话题作文的审题立意09-27
话题作文审题立意教案08-23
话题作文如何立意07-28
话题作文的立意08-10
话题作文立意策略指导07-26
话题作文的审题指导07-15
高考话题作文审题技巧08-24
话题作文审题化大为小七法10-19
中考语文审题要决:区分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06-04
作文审题立意的方法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