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中考作文审题立意

2024-07-12

江苏中考作文审题立意(精选8篇)

江苏中考作文审题立意 篇1

2014江苏高考作文审题立意与拟题

东台市唐洋中学 山山小侠

作文题:

有人说,没有什么是不朽的,只有青春是不朽的;也有人说,年轻人不相信有朝一日会老去。这种想法是天真的,我们自欺欺人地认为会有像自然一样不朽的信念。阅读材料,自选角度,题目自拟,体裁不限,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命题分析:江苏命题专家骆冬青教授在今年五月份一次研讨会上说,现在的新材料作文近似于没题目。我深有同感,因为一个新材料作文,你只要从材料中引出,又能自圆其说,那就算不走题。那么“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见高低各不同”,一个新材料作文有可能因为角度不同,涉及几十个不同的话题和立意,如此一些聪明的考生极有可能事先宿构,投机取巧来赚取作文的高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今年江苏高考作文显然做了不少努力,以防考生“使刁”检测不了他们的作文真实水平。这个新材料看得出角度在减少,材料在瘦身,命意在收窄,值得赞赏。其实不仅是江苏,今年高考新材料命题中,北京的“老规矩”、广东的“照片”、四川的“自立”上海的“自由”等等,也都看得出在防学生预先准备材料以不变应万变的宿构上作了一定程度的应对,体现了今年高考新材料作文的渐渐走向成熟的发展趋势——在命题作文的过度限制与话题作文的过度开放之间选择一个恰当的平衡点,以给学生一定自由的写作空间。

今年江苏这则材料的核心立意显然是“不朽”,青春不朽,生命永恒。如何让生命不会老去?拥有不朽的信念是出自本心,还是自欺欺人的荒诞之辞?如何认识永恒的生命价值?对游戏人生、虚度光阴、追求现世享乐的人来说,他们为什么会认为从来就没有什么不朽?显然现实针对性很强。引导学生对待青春,对生命的终极价值的思考,应该来说,学生不是太过犯难,应该有话可说;但是有多少学生进行过深刻的思考,又很难说,自然大多考生会写一些人云亦云的缺乏深刻思考的肤浅文章。

关于不朽,中国古代有三不朽之说,立功、立德、立言。真正不朽的是那些为人类留下永恒的艺术创造的精品的人们,是代表了历史前进的方向的人们,是代表了最大多数人们的利益的正义方向的化身,是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自强不息的精神和不朽的灵魂。相反,速朽的是追求名利钱财的,穷奢极欲的,是虚度年华、蹉跎岁月的,是代表了假恶丑的与历史背道而行的人们。

写青春行不行?我觉得即使谈青春也应该谈如何保持永恒的青春,如何让生命保持年轻,让青春永远闪光,即与“不朽”相关连,否则不是很切题。

写信念行不行?我一样认为当与“不朽”相联系,你信不信永恒的信念?这世上真的有不朽的信念?为什么有不少人只求现世享乐,为什么他们心中没有畏惧,缺少底线?为什么他们想把自己的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却偏偏加速他们的速朽?这其中有许多值得我们深思的内容。

因此,我不妨拟以下一些题目,仅供大家参考:

1.永远璀璨的星座

2.青春万岁

3.直到天老地荒时

4.青春之花永开不败

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八十岁,他依然韶华不逝 生命的两种方式(燃烧或腐朽)万里长城永不倒(喻信念)信念不因岁月老 依旧当年明月 与山川同在 人生当求三不朽 蓦然回首,青春已然昨天(写为昨天虚度而悔恨)速朽的是名利,永恒的是精神 精神大树常青 青春岁月易蹉跎 易过莫过青春时(写青春易逝,红颜易老,好花难再)青山有颗不老松 十八岁的天空 春天里的故事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江苏中考作文审题立意 篇2

一、研究两年高考作文, 提出审题立意思考

2013年江苏高考作文主要内容含义显然是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造成影响, 改变着蝴蝶的生活与生存环境因素。自然地可从关注自然、保护自然, 构建和谐生态的角度切入。但事实上, 约有70%的考生以蜡烛为对象, 从“小大之辩”、细节决定成败立意写作, 得分普遍不高。2014年对照式的给出“青春”的两种看法, 其实是从青春的价值意义、青春易逝角度说的来谈青春的问题, 显而易见, 写“珍惜青春”是最好的立意, 但是考场上众多的学生出现单写青春不朽及其如何不朽, 或是青春易逝和如何易逝, 虽然这样的立意也不算偏离太远, 毕竟材料作文的立意是多向的, 而有学生抛开青春谈不朽、谈信念就有走题嫌疑了。

立意大众化, 甚至不很准确, 阅卷老师怎么可能给出较高的分值呢?因此, 只有深挖材料, 寻找出最佳立意或是富有创新色彩的立意才可能受青睐 , 如2013年江苏高 考一考生《退———只为保护自己》 一文, 从“蝴蝶”的角度切入, 论证“退”不是“胆怯”而是“明智”之举, 阐释人与自然相处中要“明智”的道理, 如此的立意就不同于俗, 获得阅卷老师的赏识, 获得高分。

可见, 在材料作文写作时审题立意至关重要。材料作文可以立意的角度较多, 如果我们所选角度不够深刻、不够新颖或是偏差较大, 那么, 得高分基本无望。

二、明确审题立意方法, 深入探寻最佳立意

材料作文写作中有“自选角度, 确定立意”的要求。这就告诉我们材料作文的角度不唯一, 多个角度可以写。如《江苏高考考试说明》中作文典型题2012年全国卷2的材料作文就可以从“儿子”的角度, 从排除干扰, 或放下顾虑, 或听取别人意见等角度立意;或从“母亲”角度写正确指导、言传身教角度立意。“放下顾虑”被认为是这一则材料最好的立意, 但并不是如此立意的作文都得高分;只有审出材料的立意与自己写作的最佳结合的立意, 才是属于自己的最佳立意。

1.具备审题立意常规能力。

材料作文中的材料含义是丰富的, 我们在审题时要扣住材料的主要内容, 分辨可能有的关系。一般来说要从材料中关键词句和对象关系及主次、可能存在的逻辑关系和作者情感倾向的把握入手。如2013年江苏高考的这道材料作文, 我们首先要明晰材料中的关键字有“探险者”、“山洞”、“蜡烛”、“蝴蝶”等;把握关键句“小小蜡烛影响了蝴蝶的生活环境”, 对这些关键词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明确“探险者、蜡烛”是“社会”因素, “山洞、蝴蝶”是自然因素;那么, 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便可得出立意大方向:人类社会影响自然生态。那么, 作者的情感倾向是什么呢?我们可以从“小小蜡烛影响了蝴蝶的生活环境”这句话进行分析, 这句话隐含着对人类活动影响、破坏着自然生物的生存状态的惋惜与担忧。如果考生就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立意:写人类怎样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 我们怎么做才是真正的保护自然也是可以的。

具备这些能力是前提, 在此基础之上才能进一步的深入、细化立意, 让自己的作文在审题立意上更胜一筹。

2.寻找属于自己最佳立意。

材料作文往往还有这样的要求: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 写一篇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因此, 选择适合自己写的, 自己能够写好的或新颖或深刻且符合材料的立意才是最佳的。

谈中考作文的审题和立意 篇3

一、学会审题——全面、准确、深入地捕捉文题信息,是写好考场作文的首要环节。

(一)、注意文题类型

近几年来的重庆的中考作文题,文题类型一般有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审清题目类型,一是有利于迅速确定题目。命题作文题目是固定的,就不能自作主张,另写文题;半命题作文题目是要进行“完形填空”的,就不能粗心大意,信手填写;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的题目一般是自拟的,就应匠心独运,一展才情。审清题目类型,二是有利于写出符合要求的习作。如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有时都有一段文字材料,但两者对材料的处理是不同的。前者必须紧扣材料,或以材料为“骨架”展开故事,或以材料为基础提炼论点,否则就会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后者不必紧扣材料,只要所写的内容与材料有关就行。

(二)、注意文题含义

有些文题的含义很丰富,是需要细细琢磨一番的。如2013年重庆中考题“阅读真好”即是。如果认为“阅读”的含义只是局限于读课本、阅读名著,只是浅显的、表面阅读,那这种理解就比较肤浅。如果能寓阅读于生活,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时段写出阅读书籍的收获、感受,以及对生活的初步阅读,从生活中的收获,那么这样的思考就是准确地把握了文题的含义。

(三)、审题的难点是材料作文。要写好材料作文,审题时必须把握下面几个步骤:

1、细读材料,找动情点。

任何一则材料,可供写作的角度都是多方面的,由于个人的生活与阅历的不同,每个人在阅读材料的过程中所受到的触发也是千差万别各不相同的,因此,在阅读材料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必须努力寻找属于自己的动情点,好的题目也会时刻提醒考生这样做。上则作文材料给与考生的提醒是多方面的,只要我们在读题的过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动情点,构思作文就不会很难了。

2、研读材料,定写作点。

题目中的材料,有的含义明确清晰,一读便知。更多的材料则需要细细揣摩、体味、提炼,才能明确其含义,因为它们或者以比喻的形式表达意义,或者用象征的手法表达意义,还有的把多则材料放在一起,需要考生综合归纳,分析其含义。在分析的过程中我们要找出自己最为熟悉,平常积累材料最多的一点,作为我们的写作点,这样我们差不多可以开始构思全文了

另外,審题还有一个关键的内容,就是要弄清文题对行文的限制。很多文题对时间、空间、数量、人称、内容等提出限制,规定范围,作者必须严格地在规定的范围内作文,只有这样才能不离题,不偏题,做到“随心所欲不逾矩,下笔千言不走题。”

二、学会立意——于细微处见精神

“文以意为主”。作文首先考虑的是立意。立意就是确立中心思想。这是写好文章的关键。凡是有定评的好文章,凡是为人喜读不厌的文章,无一不是在立意上下功夫的。因为,文章的中心思想,就如中枢神经,统领全文,贯穿首尾,制约每段,支配每句,故意在笔先,作文在动笔之前,一定要把表达的意图,说明的问题,论述的道理,首先定好。

意,首先要“立”得正确;不正确的“意”,是歪理。它既站不住脚,又会使人产生反感,甚至会使人反对。同时,还要“立”得新颖。不新颖的“意”,不免平淡无奇,索然无味,人家不喜欢看,甚至使人感到厌恶。当然“正确”和“新颖”是密不可分的。不正确的“意”,再新颖,也还是谬误;不新颖的“意”,再正确,也还是写不出好文章。因此,立意的要求是正确、集中、新颖、深刻。

、立意要正确

立意正确是作文的根本要求。我们常听说某某的文章很有思想性,这主要是取决于作者创作立意的深刻性。一般说来,我们作文的立意都应该是积极、健康的,力求反映生活中的本质内容,要有一定的社会普遍性。也就是说,文章的主题,应该是大家能够认可或是积极倡导的。

(二)、立意要集中

一篇文章,只能有一个中心思想,突出一个主题。就像我们平时说话,不能同时表达两个意思;否则,就会让别人听得糊涂,摸不着头脑。一篇作文,可以写一件事,也可以写几件事;可以写一个人,也可以写几个人,但表达的意思主要是一个,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立意集中,就是要把中心思想突出;越突出,文章就越有感染力。这是文章的基本要求。写文章,赞什么,反对什么,恨什么,爱什么,都应该旗帜鲜明,毫不含糊。当然,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议论文取的是直接的形式,作者直接站出来表明自己的规点、立场和态度;有些记叙文、抒情文则可采取曲笔,运用形容、比喻、象征等手法,写得含蓄些。但任何文章,都要“立主脑,减头绪”,“从头到尾一条线,中心思想贯全篇。”

(三)、立意要深刻

鲁迅先生曾说:“抓住一点,深深开掘。”写文章,要透过观察,直奔本质。从中找出最具有时代精神的,最有普遍意义的东西。如最近发生的、别人不常用的,或自己有切身体会的材料。充分反映新人新事、新思想、新风貌。给读者以新鲜感和时代感。

1、立意深刻,要学会点化。这种点化常用于文末以“卒章显志”,从而将文章的立意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2、立意深刻,要学会暗示。暗示就是言于此而兴于彼,作者往往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哪些以物喻人,托物寓意的文章多用此法。有个学生写《心中的小船》,明写加重的小船,暗示的却是可敬的父亲,父亲就是那条小船,承载着一家人的艰辛,承载着一家人的希望。由此可见,成功地运用暗示,往往能使文章一石双鸟,拓宽或加深文章的意蕴。

要想中考作文取得成功,学生大可不必去读大量的写作技巧的书,也不必大批量地赶写各种作文,而应及时地梳理一下自己的生活库存,看看哪些材料,可为哪些作文提供下笔的依据;也可以适当阅读一些优秀作文,看看别人如何运用你也有的材料,写出感人的文章,探寻满分作文的成功奥秘。只要我们在平日的作文训练中多加注意,仔细审题、准确立意,就一定会在中考中写出成功的佳作。

中考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方法指导 篇4

1.艺术创作上追求含蓄,留给别人想象的空间,反而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欧·亨利式的结尾”“冰山原则”“留白”等;

2.处理生活中的摩擦时,给别人留下缝隙。对别人宽容也是对自己宽容,为自己留后路;

3.朋友、夫妇之间留缝隙,是尊重和爱的表现;

4.给持不同见解者留缝隙,可形成思想的兼容;

中考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注意事项 篇5

北原武独立到东京奋斗。人生就要奋斗?不是立意点,是下面故事发生的背景交代;

妈妈即使在他潦倒的时候也催他寄钱。道是无情却有情?妈妈也许不知道他潦倒,也许知道。材料没有交代。不是立意点,只是强调无论是什么情形下都要寄钱,不是故事的主体。

6、多种观点,辩证看:文化融合问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近些年来,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洋节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国年轻人,而端午、清明、中秋等传统节日则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高校学者主张应该把洋节赶出中国,呼吁青年人应当自尊自信,应当重视中华民族自己的传统节日。

从事西方历史研究的专家认为,我国年青人过西方节日,既感受到快乐,又从中了解并体悟西方文明,大有裨益。

从事中外文化交流研究的学者认为,随着世界文化融合步伐的加快,那些从未到过中国的外国人,也在他们的国土上欢度中国最为传统的佳节。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分析:

这是一个很好的题目,涉及文化融合问题。正是当下的热点焦点问题。值得重视!

材料共有四句话。第一句话摆出了当前的现实情况:对洋节的重视与对我们传统节日的不重视。

第二句话说了第一种观点:把洋节赶出中国,重视自己的传统节日。

第三句话说了第二种观点:过洋节的好处。

第四句话说了第三种观点:外国人喜欢过中国传统节日。

一般说来,像这样的材料,有几种观点,就有几种立意的角度,或者说,可以抓住其中一个观点作文了。

但是,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

第一种观点,显然有些右倾了,思想太保守了,且“赶出”是做不到的。重视中华民族自己的传统节日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自尊自信的主张是正确的。

第二种观点,说过洋节的好处是对的,但是没有说过我们传统节日的意义。观点有些不全面。

第三种观点,注意两点:“世界文化融合、也在-----欢度-----”。

“世界文化融合”,这是潮流、趋势,势不可挡,任何想阻挠其前进步伐的想法,都是徒劳的。想“赶出”洋节的想法是十分幼稚的、可笑的。

“也在------欢度------”说明他们不但在过自己的节日,也在过中国的节日。

经验告诉我们:在有几个观点的时候,往往最后一个观点是命题人的观点,是让考生写的观点。或者说命题意图往往在材料的最后有所体现。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不能忽视,那就是第三种观点里,告诉我们一个问题:过不过什么节,只是表面问题,实质是“文化”问题。所以讨论过节问题时,必须把它提到“文化融合”的高度来认识。

于是,我们联想到“文化融合”的许多例子:

1、遣唐使问题。

2、昭君出塞。

3、美国大片《阿凡达》

4、韩剧。

5、孔子学院。

6、丝绸之路、“一路一带”、亚投行。

补:

一、文化的作用

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先进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 ②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3、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4、文化建设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5、文化对人的影响

⑴来源: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⑵表现:①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②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⑶特点:①潜移默化②深远持久

⑷作用:文化塑造人生。优秀的文化可以①丰富精神世界。②增强精神力量。③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原因(文化交流的依据)

1、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2、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3、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4、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5、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作用,就像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平衡那样必不可少。

附: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从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中,感受世界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民族节日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②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世界上的文化遗产,不仅对于我们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

三、如何对待外来文化(或如何对待文化多样性)

1、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是: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它民族的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2、尊重文化多样性原则: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3、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同时,要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4、反对“守旧主义”、“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倾向。

四、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

对内--中华文化:①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维护民族文化。②将中国先进文化推向世界,有利于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提高我国文化竞争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③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④有利于我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

对外--世界文化:①有利于吸收和借鉴,取长补短,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②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③有利于加强交流国家人民之间的友谊和相互了解,发展友好合作,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建设和谐世界。

五、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1、正确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2、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3、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4、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同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5、反对“守旧主义”、“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倾向。

六、文化创新的原因、意义及途径

(一)原因:

1、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2、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3、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

4、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二)意义

1、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2、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

3、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4、文化创新有利于增强我国的文化竞争力,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

5、文化创新有利于增强各国的文化交流,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6、文化创新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有利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三)途径

1、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江苏中考作文审题立意 篇6

训练一 掌握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之法

[备考导语] 现在的高考作文命题,新材料作文一统天下。写新材料作文,第一关就是审题立意,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应成为新材料作文训练的主线,贯穿高三的始终。训练时必须注意:读懂材料,全面准确地理解;掌握审题立意的基本方法;学会在多角度立意中寻找最佳立意。

[真题回放](2016·江苏卷)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70分)俗话说,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有人却说,有话则短,无话则长——别人已说的我不必再说,别人无话可说处我也许有话要说。有时这是个性的彰显,有时则是创新意识的闪现。

[品读佳作] 大音希声,大智涌泉

江苏一考生

读魏晋之小品书本,妙句横生,隽永意深,句句凝练独到,绝无重赘他人之语;品《岳阳楼记》,虽前人之述备也,范公亦有异于他人的览物之情,自文笔中恣意流淌,涌出灵泉。

两者看似相悖,实质蕴含了为文的蔚为大观之实。大音希声,即他人之妙解应赞许默声,君子和而不同;大智泉涌,即于看似已至江郎才尽之绝境中,创新灵动,尽显思想之光辉。在这两种境界中游刃有余,文章的灵气便从纸卷中喷涌而出,留给世人以心灵的净化与精神的充盈饱满。

写文章当然讲究“道行合一”的心照不宣的暗示,不赘述他人之语,才可见心灵的契合。当崔颢在黄鹤楼上题下“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令人拍案叫绝的奇句时,李白惊喜,默叹,只留下一句文人相知相惜的欣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这样的胸襟,不仅仅是自知、知人之明,更是对“文章千古事”的敬重和真诚。既然已有先知照亮,又何必巧言令色?吾可笑宋词之繁杂绮丽的文风,众人竞相模仿,只让宋词这一条传统文脉的清溪泛不起一朵饱满生命活力的飞溅的水花了。

明晰了“大音希声”这一道理,更可贵的是“大智涌泉”,循序渐进,不用他人之言,又言他人之语言,创新的火花由此闪现,点亮文脉相承、继往开来的漫漫长路。

齐白石老人的智慧在那一幅为荣宝斋的绘画中尽显:晶莹的水晶盘中,盛满了饱满的孕育着鲜活欲有崩裂之势的樱桃,并题之以“女儿口色”。传统的樱桃已被寄予了忧愁百般之伤感之语。“最是无情一点红”,但是,齐白石老人却灵光乍现,为樱桃赋予新的生命力,这就是“无活则长”,以创新的灵蝶带起文风四溢,留给后世一段精神波涛的佳话。

凝练时,妙句往往藏于希声妙语的大音之中,以达到心灵的相涌与融合,而智慧与创新,便如在荒野中掘出一口井来,给他人以源源不断的妙悟。

愿文艺创作者以心为笔,言之自尽,意之无穷,人的心灵方可从中获得累累硕果,宛如从清水中浮现一个精神的纯粹世界。笔者自然即可“一语天然万古新,繁华落尽见真淳”。

这是一篇阅卷专家组评定的标杆范文。文章之所以被定为标杆范文,由以下几点特色决定:

1.类推举例。一般来说,根据材料单纯地写“说话”是肤浅的,很难拿到高分。必须类推开去,找到合适的承载事例。整篇文章由“说话”类推开去,选取文艺创作这一特定素材来阐述对作文题的理解。

2.以例释义。“大音希声,大智涌泉”这个题目暗扣材料“有话则短,无话则长”,在文章的第二段做了解释。文章借李白因崔颢已写黄鹤楼之诗而举笔又止之佳话来论述“大音希声”,同时结合“有话则短”来谈;借齐白石画樱桃论述“大智涌泉”,同时结合“无话则长”来谈。选例典型,以例释义,形象生动。

一、读懂材料:审题之前提

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原则是不脱离材料的内容和含意。因此,读懂材料就是要知道其内容和含意,知道它说了哪些主要的人、事,其核心语意是什么。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

1.从材料类型上审题

新材料作文提供的材料大致有两种,一种是文字类的,另一种是图画类的。这里谈的是文字类材料。

(1)从数量上看,有单则型和多则型。高考新材料作文大多是单则型的,要从整体上把握语意。多则型的,如全国乙卷作文题,在阅读多则漫画的基础上立意。(2)从关系上看,有单一关系型和多重关系型。高考题有的是多重关系型,如2013年江苏卷作文题;大多是二元关系型的,如2015年浙江卷“‘言为心声’与‘心画心声总失真’”、2015年四川卷“老实与聪明”。

(3)从表达上看,有直白型和含蓄型。直白型的材料多是时政类、故事类,审题立意要提取中心,溯果求因。含蓄型的材料多是比喻类、寓言类,如2016年全国乙卷、山东卷作文题。

2.从材料内容上审题

这是审题的关键。读懂材料,关键是把握核心语意。核心语意在哪里呢?

(1)在关键句上。2016年江苏卷题目中“有时这是个性的彰显,有时则是创新意识的闪现”。

(2)在暗示立意的关键词上。请看下例的审题:

1972年,尼克松竞选总统连任。由于他在第一任期内政绩斐然,所以大多数政治评论家都预测尼克松将以绝对优势获得胜利。然而尼克松本人却担心失败,于是他指派手下的人潜入竞选对手总部的水门饭店,在对手的办公室里安装了窃听器。事发之后,他又连连阻止调查,推卸责任,在选举胜利后不久便被迫辞职。

初看这则材料,似乎无关键东西可寻。但仔细审读,“担心失败”“推卸责任”已暗示了立意的方向。

(3)在句间的逻辑关系上。如2013年安徽卷作文材料: 有的人看到已经发生的事情,问:“为什么会这样?”

我却梦想一些从未发生的事情,然后追问:“为什么不能这样?”——萧伯纳 核心语意在后一句上,因为句中的“却”点明了语意重心。3.从对象和关系上审题

(1)厘清对象。新材料作文中涉及的对象不止一个,有的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对象,每个对象都至少可以提炼出一个写作角度。因此,要学会厘清对象。

(2)辨清关系。新材料作文中故事往往涉及几个对象,这些对象绝大部分存在着一定的内在关联,审题立意时,一定要辨清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掌握审题立意的基本方法(一)提炼中心法

这是写材料作文最为常见且最为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写材料作文时,如果能准确地提炼出材料的中心,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文章的主旨,一定会使所写文章既切题又有深度。

[应用体验] 1.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答题。

一次,盖达尔旅行时,有一个小学生认出了他,抢着替他提皮箱。小学生见皮箱十分破旧,便说:“先生是大名鼎鼎的盖达尔,为什么用的皮箱却是随随便便的呢?太不协调了。”“不协调吗?如果皮箱是大名鼎鼎的,而我却是随随便便的,那岂不是更糟?”盖达尔笑着说。

小学生看着盖达尔笑了。(1)请提炼这则材料的中心:

(2)确立你的文章的立意:

(二)抓关键句法

关键句常常有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所以,有些作文材料中的关键性语句可以作为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口。在材料作文的材料中,关键句常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这种方法特别适用于议论类材料作文。

[应用体验] 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答题。

一只蚌跟它附近的另一只蚌说:“我身体里有个极大的痛苦。它是沉重的、圆圆的,我遭难了。”另一只蚌怀着骄傲自满的情绪答道:“我赞美上天,也赞美大海,我身体里毫无痛苦,我里里外外都是健康的。”这时,有一只螃蟹经过,听到了两只蚌的谈话。它对那只里里外外都很健康的蚌说:“是的,你是健康的。然而,你的邻居所承受的痛苦却是一颗异常美丽的珍珠。”

(1)请提炼这则材料的中心:

(2)确立你的文章的立意:

(三)由果溯因法

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比如,有很多事物就是以因果关系的形式存在的。写材料作文,审题时如果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造成所列现象或结果的本质原因,往往能找到最佳的立意。这种方法特别适用于叙事类材料作文。

[应用体验] 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立意。

一个六岁的孩子,放学回家后,拿起刀子就要切苹果。只见他让苹果横躺下,一边是花蒂,一边是果把,刀子放在中间。刚要切,爸爸赶忙喊道:“切错了!切错了!”话音刚落,苹果早已被切开,儿子拿起一半给爸爸看,喊道:“爸爸快看,好漂亮的一颗五角星!”只见苹果的横断面上,由果核的轮廓组成了规则的五角星。

请运用由果溯因法,确立你的文章的立意:(四)由物及人法

写材料作文时,有寓意的材料或叙述“物”的材料,需要学生采用“由物及人”的横向联想法进行立意,即由材料中的物联想到人,进而联想到与材料内容相类似的人生哲理、社会现象等,从而提炼出写作的观点。这种方法特别适用于寓言类材料作文和图文类材料作文。

[应用体验] 4.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立意。

据《深圳风采周刊》报道,不久前浙江嘉定徐行镇发生了一件怪事,一位朱姓村民家中的小猫竟被老鼠活活咬死了。德国海德堡大学教授穆勒博士在分析研究城市老鼠猖獗的原因时指出:当代城市中的猫,处于一种恶性循环中,一方面是因为猫已普遍家养,有充足的食物而不必以捕鼠为生;另一方面是因为猫无法从老鼠体内获取一种名为牛磺酸的物质——这种物质能提高猫的夜视能力,于是现在家养的猫几乎丧失了夜视能力,捕鼠的能力也就越来越差,因此老鼠咬死猫就不奇怪了。

请运用由物及人法,确立你的文章的立意:

(五)明确褒贬法

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语句常常蕴含着命题者的褒贬情感,审题时学生必须充分捕捉这些语言信息,细致体会命题者的情感色彩,这样才能根据命题者的情感倾向确立最佳的立意角度。

[应用体验] 5.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答题。

武汉市的珞珈山,是武汉大学的所在地。山上有闻名遐迩的樱花园。每年的樱花时节,游人如织。总见一些青年朋友穿着和服在樱花丛中摄影留念。一次,一位在武汉留学的韩国青年见此大为不解,她对她的导师说:“他们为什么要穿着和服去照相呢?我们韩国也有樱花,但从没有人穿着和服去同樱花照相。”她的导师苦笑了一下,无言以对。

(1)体现这则材料的褒或贬的语句:

(2)确立你的文章的立意:

(六)多向辐射法

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比较散,常常会出现许多人和事,好像根本就没有一个明确的中心。对于这样的材料,审题时可以采用多向辐射的思维方法围绕材料展开多角度立意。也就是既可以着眼于甲事物立意,又可以着眼于乙事物立意,还可以着眼于甲乙两事物的关系立意;既可以联系事物(对象)的正面立意,还可以联系其侧面和反面立意;既可以横向立意(就是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思维顺着原材料所告诉读者的指向去考虑),也可以反向立意(就是把

原材料的问题倒过来想想,从相反的角度对原材料提出质疑);既可以延伸立意(就是在原材料已知内容的基础上,对原材料做合理的联想,进行恰当的推理、引申),也可以类比立意(就是通过联想,把材料的已知内容同材料外的其他内容由此及彼地联系起来考虑,找出其中的相似点)。

[应用体验] 6.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答题。

南太平洋的小岛上,有很多绿海龟孵化小龟的沙穴。一天黄昏,一只幼龟探头探脑地爬出来。一只老鹰直冲下来要叼走它。一位好心的游客发现了它,连忙跑过去赶走老鹰,护着小龟爬进大海。可是,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沙穴里成群的幼龟鱼贯而出——原来,先出来的那只幼龟是个“侦察兵”,一旦遇到危险,它便缩回去,现在它安全到达大海,错误的信息使幼龟们争先恐后地爬到毫无遮挡的海滩。好心的游客走了,原先那只在等待时机的老鹰又飞回来了,其他老鹰也跟过来了。

请运用多向辐射法,写出这则材料的立意角度及立意。我来审题立意:

(七)求异同法(异中求同、同中求异)所给材料是多个时,可以在这多个材料中寻找相似点,也可以从相似的材料中寻找不同点。这种方法特别适用于多则材料类作文。

[应用体验] 7.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答题。

材料一:英国《每日电讯报》文章称,上海世博会架起了一座中外沟通的桥梁,世博会将中国与世界联系在一起。上海世博会是继北京奥运会后中国与世界的再次广泛接触,世博会为不同种族、不同文化、不同生活方式之间的沟通理解提供了机会。

材料二:美国沃尔玛公司总裁萨姆·沃尔顿曾说过:“如果你必须将沃尔玛管理体制浓缩成一种思想,那可能就是沟通。因为它是我们成功的真正关键之一。”

材料三:两个孩子都需要橙子,他们得到一个橙子后,为求公平达成了协议:一个孩子负责切橙子,另一个优先选择切好的橙子。切橙子的孩子小心翼翼,尽力将两块切得大小相等,结果他们各自取得半个橙子,高高兴兴地拿回家去了。一个孩子回家后,把半个橙子的皮剥掉扔了,把果肉榨成果汁喝。另一个孩子回到家,把果肉挖出来扔掉,把皮留下来磨碎,将其混在面粉里烤蛋糕吃。

请运用异中求同法,确立你的文章的立意:

【答案】

1.(1)做人不应该随随便便。(2)做人要做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能徒有虚名。

2.(1)你的邻居所承受的痛苦却是一颗异常美丽的珍珠。(2)成功必须经过艰辛和痛苦;成功的喜悦与创造过程的艰辛密不可分。

3.创造性思维能获得意料不到的成功。(或:创造来源于创新。)4.只有放手让孩子在生活的风雨中经受磨炼,才能培养他们的生存能力。

5.(1)她的导师苦笑了一下,无言以对。(2)人不能崇洋媚外;历史不能忘记,尊严不可放弃。

6.(1)从幼龟“侦察兵”的角度来思考:

因为它的失职导致小龟们被老鹰捉住,故可立意:失职与责任、个人与群体。(2)从好心的游客的角度来思考:

事与愿违,本来是帮助小海龟的,却给整个小海龟群带来了灾难,故可立意:好心可能办错事,善心可能帮倒忙。

(3)从幼龟群的角度来思考:

①整个小海龟群犯了经验主义错误,只知道按照以前的经验来做,不懂得事情已经起了变化,故可立意:不轻信经验,不墨守成规。

②小龟们的失败和它们没有分清周围的环境有关,一味盲从、不懂甄别,故可立意:拒绝盲从。

(4)从老鹰的角度来思考:

①它们之所以成功,与它们善于把握时机有关,如果游客不走,它们就无法捕获更多的小海龟,故可立意:把握时机、审时度势。

②老鹰勇于坚持,不轻易放弃使它们得到了捕获更多猎物的机会,故可立意:坚持不懈。(5)从材料整体来思考:

①辩证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要尊重自然规律,不要人为地去破坏,打破自然的平衡。②主观愿望与客观结果的不统一性。7.世界需要沟通。(或:沟通才能双赢。)

三、多角度思考,寻最佳立意

新材料作文都可以多角度立意。一则材料,有哪些立意角度呢?

从材料内容讲,不同的人、事、物就有不同的立意角度,甚至主要人、事也有多个立意角度。

从立意方法讲,可以正向(顺向)立意、反向(逆向)立意、类比立意。

在众多的立意角度中,只能选一个角度立意,当然要选“最佳”立意。何谓“最佳”立意呢?

从命题者角度看,能对接命题者命题所依据的社会、现实、时代背景和特点的,就是最佳立意;能重视思辨法的立意,就是最佳立意。例如2013年福建卷作文题,如果使用抓关键句法,抓住诗末句“我愿变成一段树根,深深地扎进地层”,写追求、坚守、信念、扎根、底线这样单方面的文章,立意就比较普通,不够出彩。考生要能从全诗着眼,写到“仰望夜空与立足脚下”“自由与坚守”“避免浮躁,脚踏实地走好自己的人生”之间的二元辩证关系,这才是命题者想要考查的思辨能力,因而,这才是最佳立意。

从材料本身看,能体现核心语意、从主要对象角度切入的立意是最佳立意。当然,只要合乎材料意思,不是片面理解、生硬地寻词摘句的,也是最佳立意。

从考生角度看,只要是在符合题意的前提下能写出自己独特见解、真实感受的,就是最佳立意。

一、请对下面的材料进行审题立意,并注意审题方法的运用

1.阅读下面的材料,请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有听众问:“你在事业上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是什么?”企业家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个留有缺口的圈,反问道:“这是什么?”“零。”“圆圈。”“未完成的事业。”“成功。”„„台下的听众七嘴八舌地答道。企业家对这些回答未置可否:“其实,这只是一个未画完整的句号。你们问我为什么会取得辉煌的业绩,道理很简单——我不会把事情做得很圆满,就像画个句号,一定要留个缺口,给员工留下发挥智慧的空间。”

(1)审题方法:(2)参考立意:

【答案】(提示)对该题使用的审题方法最好是抓关键句法。

正确理解与把握关键句:“我不会把事情做得很圆满,就像画个句号,一定要留个缺口,给员工留下发挥智慧的空间。”

这句话可以划分为两个部分来理解。第一,“我不会把事情做得很圆满(果),给员工留下发挥智慧的空间(因)”。第二,“就像画个句号,一定要留个缺口”是对观点句的比喻。考生很容易断章取义,直接拿“我不会把事情做得很圆满”立意,这样就很容易出现“我们做事不需追求圆满”“不圆满也是好的”等难以论证甚至错误的观点。如果我们能从“就像画个句号,一定要留个缺口”深入理解,应该容易发散思维。

“句号”的本体是什么?当然是“做事”。做哪些事?这里可以发散思维,例如做管理、做教育、写书法、画国画、搞研究等等。“缺口”的本体又是什么?这可以根据选择做的事而相应转变。例如“做管理要给下属留点机会”“教育孩子要给孩子留个自己发展的空间”“画国画要在宣纸上留点想象的空间”等等。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联想和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追逐着鹿的猎人是看不见山的。(1)审题方法:(2)参考立意:

【答案】(提示)这是一篇寓意型、关系型的材料作文,在审题时,既要考虑到材料中“鹿”与“山”的比喻内涵,又要考虑到“鹿”和“山”的辩证关系。

具体说来,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立意:

①鹿是眼前利益,山是长远利益;鹿是个人利益(小我利益),山是集体利益(国家利益)。此立意可以从当前个人发展、商家发展、国家发展等方面写,如食品安全问题、学生教育问题等。立意有:放眼未来,才能开拓境界;立足当下,放眼未来等。

②鹿是功名、金钱、仕途、名誉,山是生命的乐趣、人生美好的风光、健康的生命等。此立意可以从古代的隐士、当今的淡泊名利者,或生活的方式等方面写。立意有:慢慢走,欣赏啊;莫让名利遮望眼;放下名利,学会欣赏;享受生命等。

③鹿是目标、理想、梦想;山是许多目标的代指,或阻碍理想实现的困难、挫折、诱惑等。此立意可以联系古今中外许多功成名就的励志人物来写,如林丹、林书豪等。立意有:追逐梦想,不畏穷途;征服困难,梦想起航;与专注同行等。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联想和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一位世界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装扮成街头艺人在一个地铁站里演奏了6首世界名曲,共演奏了45分钟。在这45分钟里,大约有2 000人从这个地铁站经过,只有6个人停下来听了一会儿,有20人给了钱就匆匆离开了。这位演奏家总共收到了32美元。而几天前,他在剧院演出的门票被抢购一空,要坐在剧院里聆听他演奏同样的乐曲,平均需200美元。

(1)审题方法:(2)参考立意:

【答案】(提示)该题最适合用由果推因法。(也可用概括中心法)这则作文材料能引发思考的角度较多,容易入手,但不容易写好。同一个演奏家同样的乐曲,在不同的地方,听众的反应判若云泥,原因多多。

从受众来说:在剧院演出的门票被抢购一空,说明人们需要高雅艺术;平均需200美元的门票被抢购一空,说明人们对这位世界著名小提琴家的追捧与热爱。那么,人们是慕其名而去还是慕其演奏水平而去?去聆听的观众中有多少是能真正听懂其所演奏的曲子的?如果能真正听懂其所演奏的曲子,那这个小提琴家在哪里演出是不是就不重要了?并不会因为在剧院演出就被热捧,而在地铁站演奏就无人欣赏、少人欣赏了。从听众的角度来写,则要叩问听众是不是真懂小提琴家所演奏的曲子。

深入一步想,剧院的听众和地铁站的听众肯定不可能是同样的人。地铁站里的人们,行色匆匆,难有闲情逸致。高速运转的时代,快节奏的生活,人们无暇顾及近在眼前的高雅艺术。地铁站客流量大,来来往往的人多,环境嘈杂,对听演奏来说,外界干扰很大。“阳春白雪”屈就为“下里巴人”,按理说应该能更好地为普通大众服务,为什么却事与愿违呢?人们的脚步匆忙啊,行色匆匆中错过了多少次生命中值得驻足、值得欣赏的事啊!从演奏家的角度琢磨,为什么要选在地铁站演奏,并且是装扮成街头艺人?是检测听众的素质还是衡量大众的水平?同样的曲子,同一个人演奏于不同的地点,效果却有天壤之别,这种现象初看觉得奇怪,细想也在情理之中。

4.阅读下面的材料,请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材料一:古语:树怕没皮,人怕没脸。俗语:死要面子活受罪。

材料二:林语堂先生说过:中国人的脸面,不但可以洗,可以刮,还可以争,可以留,有时好像争面子是人生的第一要义,甚至可以倾家荡产而为之。

材料三:时值暑假,来自京沪一些医院的整形外科统计数字显示,青少年占到了就诊人数的60%至70%,就诊的青少年除了极少数因为无耳、兔唇等原因必须进行修补以外,绝大多数是为了“锦上添花”,甚至有的举着一些名模明星的照片前来就诊,照片上的形象就是其整形标准。社会心理学家指出,由于缺乏人生阅历和渴望被周围人承认的双重原因,青少年比成年人更容易被“面子”观念困扰。

(1)审题方法:(2)参考立意:

【答案】(提示)该题适合用求异同法,异中求同。

上述三则材料都是讲的中国人的“面子”。“面子”在这里有两重含义,浅层义是指人生理上的脸面,深层义是指心理和精神上的脸面。中国人爱争面子,在国人看来,面子是人们身份的标志,是有才干的表现。面子关系着人的尊严、荣誉。国人看重脸面,这对于维系人情和稳定社会不无积极意义,但超过一定的“度”,就会变成虚荣,就会产生浅薄,就会导致社会风气的奢华浮靡。然而,为了面子而不顾实际,为了形象而不顾人的死活,却是当前某些人的一种通病。

面子关乎人们的尊严、荣辱,当然要讲,特别是在大是大非面前,要面子就是讲尊严。但是,面子不等于虚荣心,不能“死要面子活受罪”,更不能为了所谓的政绩而劳民伤财、弄虚作假。有时候,勇于暴露自己的缺点,恰恰是给自己争来了面子。我们要的是表里如

一、形式内容相统一的面子。

二、请对下面的材料进行审题立意,并注意多角度立意和最佳立意

5.(2016·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语文学习关系到一个人的终身发展,社会整体的语文素养关系到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语文素养的提升主要有三条途径: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

请根据材料,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条途径,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1)多角度立意: ①课堂有效教学的角度: ②课外大量阅读的角度: ③社会生活实践的角度: ④三种途径,综合论述的角度:(2)最佳立意:

【答案】(1)①课堂有效教学。从一个好老师的影响、引领和严格教育的角度写。古往今来,很多学问大家都曾在课堂学习中受益。比如孔子讲学杏坛,造就贤者七十二人;朱熹讲学岳麓书院,成就一代理学大家;梁实秋《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让我们看到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可拟题为“好课照亮人生”“小课堂,大世界”等。

②课外大量阅读。读书可以陶冶性情、丰富阅历、提升境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毛泽东博览群书,诗词、文章大气磅礴、挥洒自如;俄罗斯人喜欢读书,最普通的家庭主妇都读文学名著,因而这个民族的文学素养和文明程度很高。可拟题为“腹有诗书气自华”“不读书,何以立?”等。

③社会生活实践。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沈从文、莫言都没读几天书,是湘西的山水、民情成就了沈从文的艺术风格,是高密的红高粱给莫言的小说以生命的力量。可拟题为“生活,是文学的源泉”“纸上得来终觉浅”等。

④三种途径,综合论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司马迁为写作《史记》,不仅遍览自家与皇家藏书,还曾仗剑远游,实地考察。可拟题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带着书本上路”等。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例说 篇7

“拐杖”, 跌得“浑身是伤”;丙“什么也没有”, 却“安然无恙”。连缀关键词语, 我们发现, 材料讲的是:甲乙有所凭借却落败, 丙无所凭借却成功。由此, 可立意为:不要过分依赖外物 (外力、优势) 。可拟题为“不做外物的奴隶”、“依靠是一种镣铐”、“莫为优势遮望眼”等等。在做好了审题立意的步骤以后, 搜寻几个典型事例, 联系现实生活的现象和感受, 便可写就一篇切合题意的好文章了。

二.解剖关键句

有些作文材料中有一些抒情议“电子游戏”对年轻人的成长“有害”。立意可为:因特网等新技术对年轻人的成长有利, 而电子游戏等新技术对年轻人的成长有害。在行文中要注意紧扣“新技术”“年轻人成长”“利与弊”这三方面。

三.填充关键句

有的作文材料中的关键句是一个问句, 审题时就要将这个问句填充适当的答案, 明确一个立意。如下例:

去年7月4日, 被誉为当今爱因斯坦的杰出科学家斯蒂芬·霍金, 在雅虎网站的“知识”栏目中公开

吴洪涛

张贴萦绕在他心头的疑问———“在一个政治、社会、环境动荡的世界里, 人类如何才能继续生存100年?”以此难题向全世界网友征询答案。霍金难题一出现在网络上, 就引起了众人的关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内, 2.5万多人道出了他们深思熟虑的见解:有人说, 我们应该学会和谐相处;有人预测技术的发展将帮助我们维持下去;有人则乞求爱与和平的力量。

请你写一篇文章, 回应霍金提出的问题。

找到关键句“人类如何才能继续生存100年”, 立意则从“如何”下手。把“如何”这一疑问填充为“和谐相处”, 立意就为:人类和谐相处才能继续生存100年。把“如何”填充为“和平”“保护环境”“节约能源”“奉献爱心”等等都会是不错的立意。

有时关键句会是一个拥有代词的句子, 如“我向往这样的生活”, 把“这样”充实为“轰轰烈烈”“闲云野鹤”“自由”“和谐”等等, 文章的立意就非常明朗了。

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在于找准关键词语和关键句子, 充分利用关键词句就一定能找准立意, 达到全面理解材料, 写作切合题意的要求。学生在平时要多做一些这方面的训练, 老师再加以适当的引导, 学生审题立意的能力是能够很快得到提高的。倘若立意之后, 再训练一下, 让学生围绕立意找五个以上的事例, 学生的作文水平便能得到很好的训练, 也可以大大弥补我们作文训练严重不足的现状。

考场作文审题立意导航 篇8

方法一抓关键词句。关键词句往往是文眼,它蕴含着材料的主旨,应抓住这些词句,把它作为审题立意的突破口。

例如2009年全国卷I作文题(材料见第36面第1-4自然段)

该材料的关键句就是末尾处青蛙和仙鹤的感慨,找准这些关键句,也就切准了材料的主旨。所以本题的立意可以从两个评论人手。从青蛙的评论中我们可以提炼出观点:要发展特长,学会扬长避短,实现理想要结合自己的实际,盲目努力要不得等等。从仙鹤的评论可以提炼出观点:人生价值的实现可以有多种形式,条条大路通罗马,要选择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等等。

方法二由果溯因。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因此,阅读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切入立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例如2009年全国卷Ⅱ作文题:英国科学家道尔顿送给妈妈一双袜子,妈妈说:“我这个年纪怎么能穿红袜子呢?”大家都说是红色而道尔顿看到的却是蓝色,他感到自己色觉有问题。他研究了两年,1794年发表论文《视觉之异常》,将这种疾病称为色盲症,填补了医学理论上的一项空白。

日本商人安藤百福看到拉面摊前常排着长队,已经破产的他感到这是一个创业机会。他买了面粉和食油,在小屋里每天干20个小时,实验了一年,1958年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包方便面。这一新产品的开发带动了一个新产业。

法国年轻的家务杂工乔利,不小心将灯油滴在熨烫的衣服上,他只好白干一年来赔偿。后来他发现被煤油滴染的地方,不仅没脏,反而把陈年污渍也清除了。这个发现,促使他研制出干洗剂,改革了传统的洗衣技术。

要求选准角度作文,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这是一个由多则人物故事组成的材料作文题,三个人物都有重大的发明创造,在不同领域获得了成功。为什么他们能这样呢?根据多则材料求同的原则,探究故事的因果联系,分析三个人物成功的根本原因,我们不难发现他们的共同点:善于发现小问题,并探究挖掘;对生活中的现象勤于思考,并刻苦钻研。由此可立意为“成功源于对平常小事的发现与研究”、“创造来自对生活现象的思考与钻研”等。

方法三要点切分。对于一个多元材料来说,如果将多个要素融合起来立意很困难,这时我们可选取其中一个要点来作为话题。

例如2008年辽宁卷作文题:某杂志刊登了一份关于青少年价值观的调查报告,其中一些数据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例如对“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表示难以评价的为27.2%,对“在公共汽车上不让座”表示难以评价的为22.8%,对“过马路闯红灯”表示难以评价的为15.2%,对“竞争可以不择手段”表示难以评价的为18.6%,对“诚实意味着吃亏”表示难以评价的为33.8%。有人认为,这些数据显示出相当一部分青少年对社会公德及个人品德的价值判断模糊甚至错误。有人认为,从这些数据可以推断出多数青少年思想仍然很健康,很阳光。有人认为,“难以评价”就是因为不想简单地赞同或反对,恰好表现出当代青少年思想的多元化,个性化。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理解材料,关键在于如何看待“难以评价”的数据,而材料末尾的三个“有人认为”代表了对此三种不同的看法。先对这些数据作出自己的理解和判断,再参考三种看法,从中选择一个自己比较赞同和容易把握的要点来写,从立意方面来说就会万无一失。

方法四要点组合。对于辩证型材料,在审题的时候,要注意将几个要素组合起来,如果丢掉了其中一面,我们的立意必定是偏狭的。

例如:一颗星,让天下的脚步有了方向;一滴水,让世上的花儿有了颜色。这两句话富有诗意和哲理,发人深思,引人联想,意味无穷,深受读者朋友的喜爱。请以这两句话揭示的道理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此材料中心内容由两句诗组成,要求以这两句诗揭示的道理为话题写作,所以要对两句诗综合分析。认真审视两句诗内涵相容之处,会发现“一颗星”“一滴水”在人们的心中都隐含“小”的意义,“天下”“世上”都蕴含“大”的意义,这样理解,两句诗中便都包含着“小与大”的关系。这“小与大”的关系无时无处不在,如果选定“小与大”这个话题写作就会得心应手了。而如果以两句诗各自揭示的道理为话题,就可能会写成“信念(或理想、希望、目标)具有重要作用”,或者“爱心(或热情、努力)具有重要作用”。即使把兩句诗结合起来理解,如果不仔细探求辩证关系,也可能提炼出“细节决定成败”或“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作用”这样错误的主旨。

二、命题作文的审题

方法一理解材料,遵从暗示。给材料的命题作文,材料既是限定,也是提示,因此,不能置材料于不顾,而要在命题范围内,以材料暗示为中心立意。

例如2008年江苏卷作文题:有些人只是在童年有过好奇心,有些人一生都保持好奇心。质疑、发现、智慧、高尚、惊喜、快乐、烦恼、平庸……这中间的每个词都有可能像影子一样跟在好奇心的后面。请以“好奇心”为题写一篇文章。

根据“质疑……好奇心的后面”这一提示,应该围绕“好奇心的作用”立意。如立意为:好奇心会促使你质疑,给你带来发现;好奇心会让你拥有智慧,走向高尚;好奇心会带给你惊喜和快乐;过分或不当的好奇心会增添烦恼;好奇心的缺失会让你平庸一生等。

方法二添加语素,化大为小。有的命题宽泛,包含的范围较广,笼统谈之不具体,面面俱到不深刻,这时应该化宽为窄,化大为小,从中选择一个小的角度立意,而确定角度可通过添加语素的方法。

例如2009年山东卷作文题:见证是一种经历,也是人生、社会记忆的凝聚。在生命历程中,我们见证了人生的悲喜、社会的变迁;在历史长河中,许多人或事物又成为历史的见证。请以“见证”为题写一篇文章。

这是一个独词性命题,可以通过添加语素的方法化宽为窄,化抽象为具体。可以添加宾语成“见证什么”,如“见证勇敢”“见证仁爱”“见证坚强”“见证中国的崛起”等。可以添加状语成“怎样见证”,如“自豪地见证”“感动地见证”“怀着良知见证”“怀着正义见证”等。还可以添加主语成“什么是见证”。

方法三抓住题眼,深入开掘。句子类的题目,要注意审准题眼,把握题目的重点,抓住重点深入挖掘,写深写透。

例如2009年北京卷作文题:一首歌中唱道:我一直有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给我希望;我一直有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飞向远方。请以“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为题写一篇作文。

写好这个题,关键是把握题目中“隐性的翅膀”的内涵。通过化喻为本,化虚为实,这双“带我飞给我希望、带我飞飞向远方”的“隐形的翅膀”既可指客观外来的,也可指主观内在的,前者

如来自父母亲情、朋友之情、师生之情的关爱、鼓励、支撑等,后者如自信乐观、勇敢坚强、拼搏进取给予的力量与希望等。根据自己的特长,界定了“翅膀”的具体内涵,这篇文章写起来也就得心应手了。

方法四整体把握,梳理关系。关系型题目要理顺两者的关系,注意概念之间的辩证分析,不能各谈各的导致两者油水分离。

例如2009年海南卷作文题一则材料为:三个男同学去打篮球,路上遏到一个乞讨的小女孩,女孩在地上用粉笔写着“我因为出来旅游钱包被偷,请资助我”。其中一名男孩给了女孩10元钱。另两名男孩说这个男孩上当了,因为出来旅游不会带着粉笔。另一则材料是:某一煤矿发生透水事故,几天后,救护队员找到了遇难者的尸体,在一个叫聂文清的矿工身旁,他们发现了一顶用粉笔写有遗言的安全帽,上面写着:“骨肉亲情难分舍,欠我娘200元,欠邓曙华100……”。以“诚实和善良”为题写一篇作文。

第一则材料主要表现的是:也许别人不够诚实,但我们不能因此就吝惜自己的善良。第二则材料主要表现的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诚实彰显耀眼感人的光华。整体把握材料,应该是强调“人生的行囊中要放人诚实和善良两种东西”。如果断章取义,理解成非此即彼,写成“诚实”或“善良”,文章就失之偏颇了。

实战演练

1“修”在词典里有丰富的内涵。①修饰、装饰。现代人已经不满足于简单的修饰边幅,而是整修容貌使形象趋向完美。②修理、整治。道路、河流、树木经过不断地修理、整治,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变化。③修正、修养。有错就改谓之修正,法律、规章、规则正是经过修正走向完善;在学习方面的探索、研究,在品行方面的磨练、培养谓之修养,儒家经典则把修身作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

请根据上述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2山石对卵石说:我才是真正的石头,你看我体肤糙砺,棱角分明,血性方刚,我们才能构成雄壮的大山,凝成挺拔的峰峦,展现自然的粗犷。

卵石对山石说:经年累月,水蚀沙磨,我体肤平滑,肌理莹潤,虽已脱胎换骨,不还是石头吗?脱离了大山,我却有机会走进人间,装点人们的生活。

要求选准角度作文,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3《庄子》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赌徒拿着瓦砾去赌时,几乎是逢赌必赢;而当他拿着万两黄金去赌时,却输得一败涂地。

太想打好球的手在颤抖,太想走好钢丝的脚在颤抖,太想赢的心在颤抖。人都有这么一个弱点,当对某一件事过于重视时,心里就会紧张,而一紧张,就会出现心跳加速、焦虑、精力分散等不良反应。这一系列的不良反应会使我们的才能无法正常发挥,最终导致我们的失败。在科学界,这种现象被称为“目的颤抖”,即目的性越强,越不容易成功。

请以“心态”为题写一篇文章。

4请以“独自面对”为题写一篇文章。

5曾经有人问在大街上散步的罗丹:什么是艺术?杰出的雕塑家毫不迟疑地回答说:“减去多余的部分。”看似简单的回答,却能给我们许多启示,想一想,我们许多时候不正是需要减去多余的部分吗?

上一篇:电影观后感300字大全下一篇:妇幼卫生绩效考核自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