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信息技术整合(共12篇)
应用信息技术整合 篇1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对于教育的要求与期望越来越高, 因此, 学校教育质量的好坏成为当前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焦点和热点。教育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和深入, 以期不断从各方面完善自身的发展, 从而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需求。教学方法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很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以及资源进入课堂, 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欢迎。高中数学作为高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其教学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 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它有利于将高中数学教材中抽象难懂的知识点变得形象具体, 易于被学生理解和接受;有利于使高中数学教学方法显得丰富多样;有利于活跃课堂氛围,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 将信息技术和高中数学教学有效整合, 还有利于扩大课堂知识的容量,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从而从各个方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提高。本文主要是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 探讨高中数学教学应用信息技术整合的措施与方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与发展, 高中数学教学在很多方面都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是, 当前高中数学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而将信息技术应用于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 对于解决这些问题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因此,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融入信息技术已是大势所趋。本文对于如何将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有效整合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促进高中数学教学的发展。
一、将抽象知识点具体化
高中数学, 作为高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整个高中教育的教学水平。高中数学相对于高中的其他学科, 涉及较多抽象难懂的概念理论和定理。如果这些知识点仅仅只是凭借老师在课堂上干讲, 对于学生来说是很难理解和接受的, 教学效果必定大打折扣。因此, 老师根据教学内容选择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直观生动的优势, 从而将抽象难懂的高中数学知识点形象具体化, 让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比如, 在讲解椭圆的相关知识的时候, 对于其离心率知识的讲解, 如果老师只是干讲, 照本宣科, 很难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对离心率相关知识的系统认识, 这时老师就可以运用信息技术, 借助多媒体和幻灯片设备, 向学生们演示在长轴不变的情况下, 离心率与椭圆形状之间的关系。同学们通过观看演示, 能够很直观形象地发现, 当离心率等于1时, 则椭圆就成为了一个圆;当离心率越远离1时, 则椭圆的形状就越扁, 从而能让学生对椭圆的相关知识能够有更深刻的认识, 促进数学学习的进步。
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育的本质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还应该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高中数学中涉及很多的定律和规律。学生只有掌握了这些知识点才能够做到综合运用知识解决数学问题。探究学习能力对于学生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 也是高中数学新课标的教学目标之一。老师在讲授知识的同时, 也要注意采取措施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因此, 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 老师要善于借助信息技术的便利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比如, 在讲解到三角函数的相关知识点时, 老师可以抛弃传统的在黑板上画出函数图像的方法, 而是借助信息技术中的几何画板, 让学生掌握数学实验方法, 对函数的各个变量取不同的值, 然后让学生观察图像的不同形状。最后, 再让学生通过改变取值的不同大小进行反复实验, 通过观察图像变化发现并总结其中的规律。这种教学方法, 不仅有利于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 充分发挥学生课堂主体的作用, 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而且有利于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掌握知识, 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提高。
三、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知识不是一个个体, 各个知识点之间都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可以将高中数学教材的系统性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有利于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知识点的联系图, 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比如, 老师在上完一个章节后, 需要对这一章节所学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引导学生对旧知识进行温习, 这时, 老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 做好这一章节知识点的联系图, 再展示给同学们看。同时可以通过超链接等相关手段, 每点击一个知识点的按钮, 就可以出现这一知识点的所有相关内容。这样, 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系统的认识, 而且也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进入高中数学教学课堂, 对于提高教学水平具有重要作用。教育工作者要在实践中不断尝试, 寻求高中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有效方法和措施, 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应用信息技术整合 篇2
课程整合,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核心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是当前信息技术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普及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去年10月,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部部长陈至立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会议上指出:“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各地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多媒体教学进入每一间教室,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
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通过学科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即当时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据北京电化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馆馆长潘克明介绍,北京在“八五”期间就组织了200所学校开展了电化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促进教学过程优化的研究,主要任务是解决应用问题,要让教师应用现代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技术,并明确提出“激励整合”概念,目的是把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整合在一起,激励学生去自主学习。
闪耀星星之火
随着普及信息技术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目标的提出,越来越多的中小学开设了信息技术必修课。潘克明认为,强调在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的做法,是国际上一些比较发达国家十几年前的做法,这些国家现在已经不再需要开设这样的课程了,而是把计算机很自然地作为一种手段运用到课堂中、运用到学习中。信息技术发展到最佳阶段,应该是不再开设信息技术课,信息技术而是很自然地融在教师的意识里,通过教师的教学体现出来。
从选修到必修,再从必修到选修,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至关重要。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方面的实践工作和理论研究蓬勃开展,一些省市的中小学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方面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果。
深圳市南山实验学校经过几年的研究实践,把信息技术课程由单列转向把课时直接安排给学科教师,由学科教师应用计算机和网络,把计算机作为认知工具,采用任务驱动学习、研究学习、自主探究学习、协作交流学习等策略,围绕学科知识的学习进行整合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和计算机课程单列相比,学生在包括学科知识、主体意识、实践动手和计算机能力等各方面均得到显著提高。同时,熟练使用计算机与网络,不仅使学生们对教学内容得以更直接更生动的.理解,而且在课前、课后,学生在教师提供的网站上寻找一些相关的课外知识,拓展了他们的视野,锻炼了他们的想像能力。
像深圳南山实验学校这样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到一起凸显教学效果的,全国还有许多学校,如天津21中、43中的历史网络课采用主题学习网站形式;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工人子女小学“素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实验研究”课题的“电脑作文”……这些学校的教师因为运用信息技术,课堂设计生动、教学形式活泼,教师教得“饶有兴致”、学生学得“热火朝天”,乐此不疲。
今年5月,天津市率先在全国成功地举办了省级信息技术课程在线考试,全市5.1万名高中一
应用信息技术整合电子商务教学 篇3
摘 要:电子商务是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信息技术是电子商务课程教学的重要手段。本文经过分析信息技术在电子商务教学中的现状,探讨信息技术与电子商务教学的整合和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知识的主动建构,全面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
关键词:电子商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4)03-0089-02
一、电子商务信息化教学现状
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深入发展,电子商务领域也跨越了基于有线互联网的电子商务和移动电子商务。电子商务新技术的日新月异,令企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要求更高,人才需求更加迫切。在这个大环境下,各中职学校必须加大电子商务课程建设和教学的力度,加大师资、教材、实验设备、实训软件和校企合作等层面的投入,打造输送合格电子商务人才的基地。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创新和系统的课程教学,尤其是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有效的电子商务教学,目前电子商务信息化教学的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电子商务教学方式不合理
电子商务是一门实操要求很高的课程,然而,在电子商务教学中,教师并没有摆脱传统的“以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课堂中缺乏应用必要的信息化教学和实训。例如在学习“公开密钥密码体制”单元内容时,教师常常只是按教材讲授公钥、私钥的概念和加密解密的原理,并没有应用信息技术举例、演示和实操,理论知识没有联系实际,忽视了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导致学生难以真正掌握电子商务的基础理论知识,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实操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现象在专业师资力量薄弱和缺乏实训设备的学校中尤其突出。
(二)电子商务教学手段的信息化程度不高
电子商务是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从B2B、B2C、C2C到O2O的出现,电子商务信息的形式和工作方式也不断推陈出新。例如智能手机的普及,微博、微信、来往、易信等移动电子商务平台的应用。然而,电子商务教材和实验平台却很难适应信息技术快节奏发展的需求,从教材的编写、发行和实验平台的开发、应用,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教师在电子商务教学中,更多是按旧版教材内容进行授课,无法让学生学习到最新的电子商务技术。有些中职学校教育资金投入不足,缺乏电子商务实验室和电子商务实训软件,或者电子商务实验室设备陈旧,实训软件没有及时更新,教师在电子商务教学中更多地停留在“黑板+粉笔”。即使有配置计算机和网络的学校,也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教师没有很好地利用互联网教学平台,没有将最新的信息资源和多媒体新技术应用于教学中,以致教学效率和质量无法提高。例如教师在备课或上课中形成的教学资源,如课程参考资料、案例分析、教学课件和作业题等,教师并没有将这些教学资源放到网站,方便学生随时、随地、交互式地学习。
二、信息技术与电子商务教学整合的意义
信息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或移动通信设备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显示信息、应用信息等相关技术。信息技术与电子商务教学整合就是在先进教育理念、教学理论指导下,把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和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应用到电子商务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合、组合、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标。
传统的电子商务教学模式主要包含教师、学生和教材三个要素,以教师为中心,利用讲解、板书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电子商务教学模式则运用多种教学媒体,如网上论坛、淘宝网、QQ、微博、微信、旺信、慧源软件等,包括图文、动画、音频、和视频。教学媒体不但帮助教师讲授电子商务概念、原理等理论知识,而且是教师用来创设情境、指导学生进行协作学习和互动交流的认知工具。信息技术可以形象地表达令人费解的理论,近乎真实地演示教学实验设备缺乏或无法实现的内容。信息技术为电子商务教学提供了形式多样的教学素材,将文字、图形、图像、动画、音频、视频等多媒体集中于一体,采用可视化窗口交互操作。教师充分利用高速传输的计算机网络实现师生、生生之间交流,及时反馈教学信息,大大减少教学的盲目性,提高教学效率,既加大了学生参与度,又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尤其是网络信息技术,为电子商务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最新的电子商务发展新闻、数据,拓展了书本上的知识,使学生可以学习更多更全面更前沿的电子商务知识。
·教学教法·应用信息技术整合电子商务教学
三、信息技术与电子商务教学整合的主要方式
信息技术与电子商务教学整合的关键是如何有效应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来更好地达到电子商务课程学习的目标,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会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协作交流、解决问题和构建知识的认知工具。
(一)电子商务教学的演示、模拟实训工具
教师使用电子商务教学平台、模拟教学软件或互联网站等信息技术,选择其中合适的模块用于教学讲授。教师可以利用PowerPoint、Flash等多媒体制作工具,综合利用各种教学素材,编写电子商务教学演示文稿或多媒体课件,清楚地说明电子商务知识结构,形象地演示如数字证书、双重加密、网上购物流程等难以理解的内容,使学生对所学习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易于理解。教师还可以通过相关的模拟实验,让学生熟悉B2C交易、B2B交易、C2C交易、网络银行、网络广告、网上安全、网上支付等操作内容,如何在网上建立、维护管理、推广网店,等等。在学生对上述电子商务业务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再指导学生进行真实的网上实训。例如教师在讲授《电子商务概论》中“网上银行”的章节内容时,可以使用工商银行网站的演示功能,非常真实地将网上银行注册、登陆和使用的流程展现出来,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同时可以利用南京奥派电子商务平台或电子商务师实验室的网上银行实验模块,让学生在模拟网上银行的环境中进行实训操作,完成网上银行注册、转账、支付、投资理财的学习任务。熟悉掌握相关知识后,教师便可指导学生在淘宝网开设个人网店,使用“支付宝”或网上银行进行安全支付等。
(二)合作学习和交流的通讯工具
信息技术以辅助教学交流的方式引入电子商务教学中,加深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和信息交流。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或学生的兴趣,采用博客、微博、微信群、QQ群等即时通讯工具以及电子邮件方式,开设一些讨论专题或学习交流室。并委派学生为管理员、主持人的权利,使他们在课后有机会对电子商务课程教学的形式、教师的优缺点、知识难点、作业解答等开展讨论和充分的交流,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和扩大学习成果。学生在学习中碰到的问题,既可以通过QQ群、微信请教在线的老师或同学,老师和学生都可以通过QQ群文件共享或云盘的功能,分享许许多多电子商务课程教学的资源。此外,教师和学生还可以通过这些互联网通讯工具与外界交流、获取电子商务前沿信息,拓宽视野。
(三)电子商务课程内容与学习资源的获取工具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电子商务课程内容与学习资源分布在开放、互动的网络空间,学生从中发现所需的学习信息,经过加工处理,构建电子商务知识结构,是学生学习成功的关键。教师和学生可以不受时空限制而自主的从中查找或搜寻到所需的学习资源,参与在线学习,并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拓展性学习。例如,教师组织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使用FrontPage软件制作简单电子商务网站。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可以利用搜索引擎、相关网站和资源库,寻找丰富的学习资源,寻求制作电子商务网站的解决方案,根据解决方案合作完成电子商务网站的制作任务。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意义[J].教育研究,2002(4).
[2]郑强.网络环境下的教师教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应用信息技术整合 篇4
一、巧设情境, 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它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 更是其进行深入思维活动的重要动力。让数学学习内容和信息技术有机融合, 创设新奇而有时代感的学习环境, 可以巧妙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五年级上册的“邮政编码——身份证”时, 笔者设计了这样的情境: (1) 同学们认识我吗? (认识, 您是王立军老师) ; (2) 如果上百度搜一搜, 看关于我的信息有多少? (在百度打名字“王立军”搜索后出现很多条信息:有关于教授、军人、医生……的不同介绍) ; (3) 你认为哪条信息是与我有关的?哪些是与我无关的?……通过上面的教学情境, 学生深切地体会到, 名字相同的人的信息容易混杂在一起, 从而不够准确、清晰, 我们有必要寻求一种科学、准确的表示个人信息的方法, 今天我们学习用数字编码来区别人的信息。这样导入新课, 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学习内容有机融合, 新颖别致、生动有趣, 学生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
二、展示方法, 凸显过程
数学教学中一些知识的推导过程, 需要通过一定的方法来实现。传统教学主要让学生通过直观教具感悟, 方法简单, 效果不够理想。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 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手段, 帮助学生形成概念、掌握原理和解决问题, 清晰透彻, 简便易行。如教学“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时, 笔者利用摄像机站在十字路口录像10分钟, 将其剪辑处理后制成课件, 课上让学生观看。因为录像显示的是学生经常看到的真实情况, 学生很容易理解随机数据的含义, 得到了收集随机数据的最好方法就是画“正”字, 并且充分意识到处理这样的动态信息, 需要同桌合作才能较好完成任务, 否则很难统计正确。这样的教学内容, 虽然与生活联系很紧密, 但是在没有多媒体之前, 是很难把真实的生活引入课堂的, 即使让学生“身临其境”, 也受环境制约难于达到理想效果。
三、突破难点, 启迪思维
教学过程中, 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是提高课堂效率所必要的, 而数学中的一些重点和难点内容, 有的比较抽象、枯涩, 运用语言讲解学生理解不透, 应用传统的教具演示也没有好的效果, 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则有很好的效果。如教学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首先引导学生动脑分析, 需要把圆转化成学过的图形, 再经过小组合作剪拼成近似长方形, 然后问:能否把这个近似的长方形变得更接近标准的长方形呢?在学生苦思没有合适方法时, 教师请学生看电脑课件:显示把圆16等份, 拼成一个比刚才更近似的长方形;再显示把圆分成32等份, 拼成近似的长方形越来越规范。学生此时恍然大悟, 分的份数越多, 拼成的长方形就越来越接近标准的长方形。接着教师请同学们继续看, 把圆继续分成64等份、128等份、256等份、512份……拼成的图形, 学生真切地感悟到如果无限分割, 圆就能转化成一个标准的长方形。根据实验结果, 学生充分感知到了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就是圆周长的一半, 长方形的宽就是圆的半径。从而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S=πr2。这里的多媒体课件的应用, 对于突破教学难点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使抽象的纯数学知识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 教学难点被瓦解, 效果非常理想。
四、寓教于乐, 活跃气氛
多媒体网络教学设备的投入使用, 更多地改善了原有的教学模式。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可以抓住教材中蕴涵的创造性因素, 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 创造富有变化、能激发新异感的学习情境。如笔者在教学约数和倍数的含义时, 把1到100的数做成flash课件, 点击鼠标数据随机呈现, 让学生迅速判断它们是质数还是合数, 是奇数还是偶数……学生看到数据的随机出现, 感觉新奇, 兴趣特别高涨, 对于巩固知识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此外笔者还在提问时用上面的方法当做学号的随机抽取, 吸引学生专心听讲。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 学生听讲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高涨, 课堂气氛也变得异常活跃。多媒体课件与数学教学的融合, 产生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效果。
五、多元目标, 全面提高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特别是与计算机的结合, 使得数学在研究领域、研究方式和应用范围等方面得到了空前的拓展……数学作为一种普遍使用的技术, 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 建立数学模型, 进而解决问题, 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由此可见数学的确已经成为了历史文化和生活的工具, 可以帮助学生实现多元目标。于是笔者利用数学课让学生吸纳大量信息, 如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 笔者提供:一件毛衣含羊毛70%, 化纤30%;果汁含水果成分80%, 其他化合物20%;一次性筷子是日本人发明的, 日本的森林覆盖率高达65%, 但他们一次性筷子全靠进口;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不到14%, 却是出口一次性筷子的大国;姚明加盟NBA联赛的第一年, 投篮命中率为50%;实验心理学家赫瑞特拉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 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 11℅来自听觉, 还有3.5℅来自嗅觉, 1.5℅来自触觉, 1℅来自味觉……这些信息中有数学知识和科学知识, 也有德育渗透, 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也潜意识地受到了国情教育, 引导学生立志勤奋进取, 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奋斗, 从而促进了学生的全面提升。
应用信息技术整合 篇5
摘自:《桦甸教育信息网》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相整合,即是在课程的学习活动中,结合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等手段,对相关学科教学体系进行全面改革,使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从而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使学生在获得具体的学科知识的同时,提高自主能力、协作能力和信息素养。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不是被动的纳入,而是主动地适应和变革课程的过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将迫使人们变革传统的课程观、教育观、教学观以及学习观等,尊重人的独立性、主动性、首创性、反思性和合作性,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利于营造新型的学习型社会,营造全方位的学习环境。随着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无论是宏观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还是微观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最终都将因之而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同时,一方面,高度信息化的社会对教育提出了新的和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及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为教育改革提供了可资依赖的技术平台和科学的理论依据,从而使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学科教学成为可能、成为必然。农村初中中学校与城市比较相对落后。因此,进行“农村初中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应用研究”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归纳如下:
(一)农村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应用研究是适应二十一世纪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的世界,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正在迅猛发展,信息化浪潮对当今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许多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面对信息化的趋势,各国政府都在采取有效措施,以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对于这一发展态势,世界各国均不同程度地加强本国的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为此我国教育部做出了“从2001年起用5到10年左右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的决定。
在世界教育改革风浪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经成为最重要的议题。我国高度重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在新课程中明确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内容。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整合是一种思想方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就是要利用这种思想方法,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为一个整体,使信息意识的形成、信息技能的训练、信息素养的提高,自然而然地融到所有学科的教学过程之中,以促进教学改革,使学生得到可持续的全面发展。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突出强调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要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新课程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准上推进。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不仅仅是一种手段,而是一种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信息技术不再仅仅作为辅助教或学的工具,而是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线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
效的锻炼。
(二)农村初中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应用研究是打造新时期现代化学校的需要。
我校是一所农村学校,各方面条件相对滞后。我们的目的是以此来推动农村初中学校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应用研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人才。将技术、理念、方向有机地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让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充分利用计算机平台,师师合作、师生合作、人机合作、生生合作,发扬合作精神,为较好地实现以上目标奠定了基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以网络课件为依托,以丰富的知识为载体,可以将老教师丰富的经验和年轻教师计算机技术的长处,快捷地扬长避短;我校的学生情况是在同类学校中属于中偏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够,学习基础不很扎实,学习目的性不很明确,学习方法尤其不够科学,学习兴趣不高,这要求我们必须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上做文章,在学生学习方法的改进上做文章。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以其特有的长处,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改进上起到独特的作用。以上情况表明:我校这样的校情,既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长处,也是短处。正因为如此,整合课题研究对于学校才更加重要与迫切,更有现实意义。通过整合研究,我们可以扬长避短,取长补短。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适应时代发展需要,能够给我校的学生、教师、学校带来一个新的教学模式和契机,选择本课题,将对我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校的发展产生深远意义。
二、研究目标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研究的目的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从而为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为此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定位为:
1、学校方面:通过本课题研究和实践,以信息技术的运用为切入口,深化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教学的改革,努力构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课堂教学模式;以网络课件和整合案例为突破口,做好校园资源库建设,特别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资源库建设;以学科课题研究为依托,提高教师的论文写作和教科研水平,在全校范围内形成良好的教科研氛围,为科研兴校,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2、教师方面:通过本课题研究和实践,培养教师的整合理念,树立资源共享理念、创新理念、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理念、发展观理念、人本理念等,提高教师的教科研能力的同时,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为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3、学生方面:通过本课题研究和实践,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运用信息技术过程中,体会个性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的途径和模式,并使其明白整合对于提高自身素质和终身学习的意义,从而在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同时,提高学习能力。尤其是要为初三学生顺利完成中考任务好充分的准备。
具体地说:
1、发展提高师生信息素养和提高师生应用计算机等工具进行信息收集、处理的能力的同时,提高教师的论文写作水平和科研水平。
2、探索研究在学科教学中合理应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帮助学生进行探究和知识建构,力求使学生达
到较之以往更高的学习水平;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同时,提高学习能力。
3、探索适应新要求的教师教学评价和学生学习评价机制。
4、探索并形成适合我校学情的全新教学模式,促进学校跨越式发展。
5、拓展、完善我校计算机网络,努力建设能适应我校教学和教育管理要求的校园网络;做好校园资源库建设。
三、研究内容
为了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求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必须构建一套新模式。本课题重点研究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构建符合本校实际的课堂教学模式。本课题将从理论、技术、实践三个层面进行探索和研究。首先从理论上探索研究在信息技术支持下教学策略、教学结构以及在新的教学环境中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探索研究如何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信息技术,创设有利于学生探究发现、建构知识的学习情境;努力探索研究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相联系,以组织形成一个新的、完整统一的知识体系;
其次在技术上培养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学会使用计算机通过Internet网络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具体地说即深入研究如何通过对Internet网上教学资源的分析、利用与再开发,从而使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了无痕迹的结合在课程之中;提高教师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和制作简单适用教学课件的能力。
在明确真实而有意义的整合不同于简单的结合的前提下,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拓展学生学习的时间、空间,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并尝试探索研究整合课程的评价;在此过程中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教师教研能力、教学水平。具体研究的对象包括:
1、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应用研究。
2、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的应用研究。
3、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整合的应用研究。
4、信息技术与政治学科整合的应用研究。
5、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整合的应用研究。
应用信息技术整合 篇6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数学;问题;整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0%。受到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当前,我国农村地区的教育条件和教育设施稍显落后。近年来,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社会背景下,互联网技术也开始在农村地区普及。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信息技术有效的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以下,笔者立足于当前信息技术与数学整合存在的问题,分析相应的整合策略。
一、当前小学信息技术与数学整合存在的问题
由于农村小学教育设施有限, 小学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中存在着很多问题, 具体为:
1、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欠缺制约信息技术的普遍使用
农村的学校其多媒体教室与计算机教室是非常有限的, 大多只有一个甚至因为教室紧张的情况, 没有设立专门的多媒体教室。此外, 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掌握教育信息技术有限以及学生素质层次不齐的现状也较为明顯。这些都严重地制约着信息技术在农村教学中的普及应用, 即便有多媒体教室也不能确保硬件的正常维修与管理。
2.教师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在农村, 有些教师认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是专业老师的事情, 和自己所代学科没有任何关系, 尤其是数学教师, 这种意识的出现使得很大一部分教师不能熟练地使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 而那些更专业的软件处理就更少有人掌握。即使可以做简单的演示文稿, 也有找不到相应课件的问题。因此, 很多数学教师认为用多媒体上数学课简单没必要, 这也是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一大问题。
3.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发展缺乏正确的认识
很多农村的小学, 由于家庭的局限性很难接触到电脑, 再加上有些小学根本没有全面开设信息技术课, 这将极大的限制了多媒体数学教学在课堂中的运用。
二、当前小学信息技术与数学整合应用的策略分析
农村小学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 应该根据学校的多媒体设施与教师自身素质具体分析, 还要根据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对象与教学策略找到整合的切入点, 进而让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更有效。
1.注意小学数学知识点的切入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关键要以数学知识点为切入点。对于数学学科而言, 其知识点很多, 教师可以从某个可以切入的知识点出发, 围绕知识点的各个环节, 运用有限的多媒体进行有效的整合教学。近年来, 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对农村教学都非常关注, 对其硬件的投入与小学数学教学问题也进行了相关的改革, 使农村数学教学也逐步开始向现代化演变, 小学数学多媒体课堂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 从这一点来看, 已经做到了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对于农村小学设备不足的现象, 数学教师可以灵活的安排, 对于有必要的课程代运用多媒体演示文稿, 使信息技术的优势尽可能地发挥出来。
2.转变教学观念, 让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更深入
农村教师作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实施者, 必须从自身的观念开始转变, 将“ 怕” 的观念丢掉, 自觉地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 并将其具体的工具运用到数学教学中。这样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多种感官参与到数学教学中
在数学教学中, 由于农村不健全的多媒体设施, 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 使其动脑、动眼、动手和动口等, 通过感觉知事物、掌握数学概念与原理。这种感官式的学习, 可以提高学生的感情效果, 使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更加主动。
4 .小学数学教学的情境激励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任何教育, 只有将学生的兴趣真正激发出来, 必定会取得最大的效益。对于小学生而言, 其好奇心非常大, 所以在数学课堂中, 教师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创设教学情境, 开展课堂智力激励, 使学生对情境问题设想出解决的方法, 从而引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同时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索和发现的热情。
5 .加强师资培训, 让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有保障
农村教师能否熟练的运用多媒体, 是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重点。学校管理人员应创造教师运用多媒体的机会, 鼓励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培训,从基础学起, 使农村数学教师在课程中能够最大化的运用。只有数学教师掌握了信息技术, 农村小学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才会真正发挥意义。
6 .利用网络平台, 让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有资源
由于农村小学数学教师有限的水平, 对辅助教学课件进行开发是很难完成的。所以农村小学数学教师应该运用网络平台, 能过对数学教育专家或其他数学教师共同合作, 开发数学资源, 与其共同借鉴、分享成果, 再将网络资源处理成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之中。
7 .思维训练法, 更好地使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
思维训练对数学学科而言, 有着重要的意义。农村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将思维训练法运用到教学中, 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思考热情,还可以帮助教师加强对学生思维的一般品质训练。目前, 有许多教学软件很好地体现了思维训练, 特别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几何图形转换的过程可以有效促进学生自己动手, 发现问题。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可以通过思考和协作, 提出一些假设和推理, 然后用教学课件进行验证。
我国农村小学的数学教学改革才刚刚开始, 在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实践过程中,必将带来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资源、教学评价以及学习方式的变革,同时必须考虑到农村小学的实际情况, 从实际出发,最大化地创造和利用一切资源,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有效的结合起来。我坚信,通过广大师生的不懈努力,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必将取得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 1] 邵燕.优化信息技术, 创造优质数学课堂[ J] .中国教育技术, 2010.
应用信息技术整合 篇7
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各学科新课程标准》提出地理课程三条基本理念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指导思想。新课程强调地理课程基本理念之一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初中地理课程将重新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 而不是纯粹的科学世界。那么, 信息技术整合的首要原则是有利于帮助学生去认识和理解生活实际中的地理现象及其原因, 让学生感觉到地理其实就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新课程强调的理念之二是“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这进一步丰富了地理课程的内涵, 拓展了地理课程的外延, 从“课程影响学生生命历程”的高度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那么, 我们必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地理空间及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地理科学研究能力,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课程的内涵, 延伸课程在时空上的深度与广度。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三是“构建开发的地理课程”, 即地理课程要着眼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充分重视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着力拓展学习空间, 倡导多样的地理学习方式。显然, 现代信息技术是必不可少的途径之一, 特别是网络信息技术的运用与整合, 是实现这一理念的重要策略。
二、以信息技术优化地理课程, 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地理科学包含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两大内容, 地理知识也包括信息地理知识和感性地理知识两大类。学生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 容易被很多地理概念、地理规律、地理特征等理性地理知识所困惑, 产生消极学习情绪, 学习的兴趣减弱。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 从自身生活实际出发, 从身边的地理现象出发, 在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要帮助学生通过地理课程学习提升生活品位, 增强生存能力。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地理知识结构进行优化, 帮助学生从枯燥无味的地理科学世界回归到丰富多彩的地理生活世界, 而信息技术无疑是优化地理知识结构, 帮助学生回归地理生活世界的重要手段。运用网络信息技术, 可以收集、记录到大量日常生活中的地理现象与地理问题, 并以文字、图片、视频、动画、声音等多媒体元素表现出来。另一方面, 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信息技术拓展生活空间与视野, 结合课程学习实际与生活实际, 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 获取、检索、收集、整理许多教材上无法呈现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与地理信息, 丰富学生的地理信息资源, 加深对地理事物的理解, 优化地理知识结构。比如, 通过网络信息技术, 学生可以收集到许多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空气污染、环境污染、气候异常等信息, 并进一步思考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这样, 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主动性将大大地提高, 也促使学生回归到自己的地理生活世界。
三、以信息技术拓展地理课程在时空上的局限, 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地理事物与地理现象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 且受条件限制, 大部分情况下学生和教师都无法亲临地理景观现场去感受, 教师也只能凭借自己的模糊表象为学生描述大概的地理景观, 既虚幻又无法让学生形成清晰的感性认识, 地理课程在时空上受到很大的局限, 教学效果非常差。利用信息技术拓展地理课程在时间上的深度和空间上的广度, 实现地理事物与地理现象在时间上的模拟演变和空间上的跨越呈现, 则可以轻松解决这个难题。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利用计算机软件与多媒体非常逼真地模拟地理事物与现状在过去、现状、将来任一时间上的发展情境, 以实现跨地域、跨空间展示实地景观与地理事物, 将一些虚幻的想象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眼前景象, 给学生以直观的地理感知, 不但可以促进学生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分析能力的提高, 也可以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与兴趣。如初中地理中在学习《地壳运动》时, 地球上大陆漂移、海地扩张、褶皱与断层的形成、板块运动、火山地震等地理现象, 都是需要经过很长时间的地质活动才能发生的, 如果仅靠教师的讲解是无法让学生真正理解的。这时, 通过计算机模拟、动画演示地球上沧海桑田与海陆变迁, 化难为易, 教师无需过多语言论述及解释, 学生就能够直观、深刻地了解这些地理现象。在初中地理课程中, 类似的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拓展时间深度的课程内容还有《地球构造》、《大气降水》、《日昼变化》等等。同样, 在学习大洲、大洋、国家与中国地理等内容时, 运用信息技术拓展课程在空间上的广度, 通过多媒体技术展示各地风土人情与自然风光, 呈现各地区独特的地理事物与地理现象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
四、以信息技术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 倡导多样的学习方式
新课标提出要充分利用和开发校内外课程资源, 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与积极探究, 倡导多样的地理学习方式, 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 信息技术与网络则为这一理念的实现和学生多样学习方式提供了可能与技术支持。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建立基于网络的地理学习资源库, 学生与教师都可以参与到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 利用网络等信息手段收集整理与课程有关的地理信息与课程资料。利用计算机开发制作各种地理课件、图册、试题、教材等, 开发地理学习软件, 建设地理学习网站, 建立基于网络的学习交流合作平台。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地理课题合作研究、网络地理调查、地理实践探究等多种方式的学习活动。
应用信息技术整合 篇8
关键词:信息技术,整合,品德与生活
信息技术整合品德与生活, 使传统的课堂教学由无形到有形, 由无声到有声, 由平面到立体, 由静态到动态, 具有新颖性、趣味性、直观性、艺术性等优势, 而且多层面、多角度提供儿童了解世界窗口, 从而为儿童成为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一、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自主学习
现代教育技术专家——何克抗教授指出:“对于任何学科的教学改革来说, 其最终目标都是要通过优化学习环境和教学过程来提高学生学习质量与学习效率。”教学过程的重点是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本学科方式方法。而对《品德与生活》这样综合性课程, 必须依靠信息技术, 让学生快捷地了解社会, 了解大千世界。如《品德与生活》课程《我爱我的家》一课设计。 (1) 网络展播, 激发兴趣。在多媒体教室里, 老师简捷引入:同学们, 我们天天见面, 知道我家在什么地方吗?好这就带大家参观我的家 (板书) , 视屏动态展播, 镜头出校门, 沿街建筑物, 直到家住的小区, 来到自己的家, 穿过客厅, 进入一间精室, 定格在一张全家福的照片上。现在知道老师家在哪儿吗, 瞧这张相片, 当时我只有9岁, 猜猜其中哪一个是我, 看看我像爸或像妈?同学激情飞扬, 老师亲切引导:大家都观察得仔细, 我的眼睛像妈, 嘴唇特别像爸爸, 因为我身上流淌着父母的血液, 父母是我最亲的人!进而屏幕上出现一幅美丽的网页画:中间是老师的全家福照, 老师娓娓述说:我家的小区环境优美, 我家前面一条马路, 鼠标点击照片前沿, 屏幕上出现一条马路, 车水马龙, 一片繁忙。点击右边, 现出一块球场, 左边出现了一座公园示意图。还介绍小时老师最爱到公园去捉迷藏。 (2) 创设平台, 凸现个性。引导:同学们, 你的家旁边有什么呀, 动手画一画行吗? (同学把全家福照片贴在一张白纸中央, 代表“我的家”, 再用彩笔描绘家周围的环境及建筑) 。请同学们把我的家的作品作汇报:一个同学点着照片讲, 这是我的家全家福, 背景是绿色草原, 那是去年暑假旅游仙女山照的呢!我长得特像爸爸, 指着图上彩色长方形, 兴志勃勃介绍:我家背靠公路, 右有小树林, 左边是小山, 小时最喜欢爬山玩。我家环境比老师还好呢。随后, 学生们争着上台介绍, 凸现个性, 充满自信与自豪。 (3) 联系实际, 拓展延伸。老师请学生互相介绍带来的与家人照片, 讲一讲有关这张照片的故事。愿意讲给大家听的上台来!一个女同学介绍:这张合影, 终身难忘, 背景是抗震救灾的场面, 爸爸胸前戴着大红花, 妈妈手捧生日蛋糕。瞧, 我在他们中间笑得多甜蜜。这是爸爸参加抗震救灾归来, 提前一天为我过8岁生日, 专门给这张照片取名“重庆”呢!还有同学展示她半周岁照片:“请看, 照片上有我和爸爸妈妈, 爸妈爱我, 我更爱我的家。我在家要做个好孩子, 勤劳的孩子, 在校做个好学生, 报答父母。”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探究性学习
如《品德与生活》中《花草树木点头笑》一课, 设计基于现代教育专家何克抗教授的“主导——主体”网络教学结构的理论, 注重教学内容, 道德启蒙的探究式: (1) 网络环境创设品德探究情境。一开课, 老师用网络技术大屏幕演播大片龟裂的黑褐色土地, 问小朋友谁愿意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可以怎样改变它?随着同学们回答:“种上树, 种上草”。老师马上用鼠标点击热键, 大地上出现了葱绿的树木, 盖满碧绿草地。随着学生想象, 这块草原又开放艳丽的鲜花, 辟了一条弯弯小河, 配上明亮太阳、飞翔的小鸟……荒山变成花园的思辨探究中, 在梦想成真的变化里激发学生兴趣。接着, 老师又点击此图境中一株鲜花, 特写放大, “菊花”, 学生不约而同大声答, 又出现“梅花”、“茶花”、“月季”, 同样特写放大展现柏树、榕树、松树、木棉、桦树等。提问:花、草、树、木能美化环境, 对我们生活还有什么贡献呢?请通过电脑查询“花、草、树、木, 人类好朋友”资料库。通过探究, 他们知道花香清新空气, 菊花、金银花可治病, 黄花、昙花可食用, 还知道森林可供应人们氧气, 吸收有毒气体等。屏幕再现动画小品:一位小朋友踏草坪, 小鸟向他挥手;一位小朋友去摘公园花朵, 花朵摆头, 掉眼泪。让学生试着给配音, 学生在道德体验中探究, 在探究中体验道德情感。 (2) 网络环境下激发品德探究的热情。在学生明白要爱护花草树木基本道理后, 播放一段本班同学开展“护绿小卫士”活动实况录像, 正面强化德育认知。 (3) 网络环境下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创新。在本课道德意义基本构建以后, 在辨析巩固上力图独辟蹊径。设计学生人机对话, 开展“我心中的家园”拼图竞赛, 让学生操作电脑, 将美丽的花、草、云、树、两棵树间拉绳晾衣服及流污水的工厂等预制图块 (可由鼠标点击拉入屏幕中空的画框里) 拼成美丽家园。老师惊喜地发现每个学生拼出的“心中的家园”都不一样, 表现出不同的审美情趣、不同的创意风格, 良好的个性得以张扬。通过网络调其他同学“家园”进行比较, 通过探究, 他们能说出排污水工厂、两树中拉绳晾衣服图块不能拼入“心中的家园”, 还能说出“爱护花草树木”牌子设在花园中是让人看见花园中牌子, 不去摘花。有的牌子设在花园外路上, 他们说:“让人们没到花园就提醒他爱护花草树木。”更出乎预料的是课件设置时为了画面配搭美观, 预制了两座房子图块 (一大一小, 一有烟囱冒烟。) 居然有一部分学生只选入了没有烟囱的房屋, 我们觉得构图不美, 有学生却说“冒烟的房子可能烧煤, 还是有污染, 我选用天然气的房子没污染。”另一学生说“我姥姥讲现在煮饭烧沼气不冒黑烟。”老师夸奖他们观察仔细, 多会动脑筋呀!这节课, 不仅激发学生探究自然、参与社会的热情, 更引导学生适应社会、改造社会的创新, 唤醒学生巨大的道德认知潜能!
三、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合作创新
建构主义认为:获取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背景下, 借助其他人 (包括老师和学习伙伴) 的帮助, 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 通过建构方式而获得。其中, 情境、协作是学习环境两个重要因素, 网络环境的特殊优势, 正为学生这种协作学习方式形成营造了良好氛围。如《品德与生活》中《我与动物交朋友》一课设计: (1) 营造氛围, 激发兴趣。一开课, 网络环境展现大森林视屏, 老师先让全班的同学自己戴着头饰, 扮演自己喜欢的动物, 配上昂扬的运动员进行曲, 带同学进入多媒体教室。激发学生兴趣。老师也扮动物——狮子, 通过森林里召开动物大会, 点名把老师与学生联系起来。狮子点名, 首先点到自己, 通过多媒体技术, 大屏幕动画展示狮子生活录像, 老师边配解说“我是森林之王, 我强壮、敏捷 (网络课件展示奔跑) 、我威武、雄壮……”接着点到熊猫、袋鼠等 (课件分别展示它们生活习性) 。扮熊猫的同学主动站起来, 为录像配解说, 并为把自己介绍得有特点积极动脑筋。有的同学说:“我是国宝, 生活在四川盆地, 常常满载友谊, 出访世界……”有的同学说“我生活在非洲, 是奔跑健将, 早已成为澳大利亚国宝……”全班表现极大的主动参与热情。 (2) 优化资源, 交流共享。学习动物对人类的贡献时, 教师先让同学点击本课的资源库, 找一找所扮动物的作用, 引导同学转换视角, 让“小动物”自己娓娓道来, 第一人称亲切感人, 饰飞鸟的同学说:“人类从我们飞行中得到启示, 制成飞机。”即从网络资料库中点出鸟类飞翔、人在制滑翔机、飞机凌空动态图象, 形象生动, 印象深刻, 发言的同学又兴奋又激动。 (3) 历史回放, 唤醒责任。通过播放人类破坏生态、猎杀动物的资料片, “动物们”诉说人类对他们不好, 处境万分危险。通过讲故事, 播放《丹顶鹤》剪辑及主题歌, 树起保护动物光辉典范, 联系学生实际辨析、导行。 (4) 网络游戏, 协作拼图。开展“请来我们的好朋友”小组网络拼动物形象比赛, 每组6只动物, 身子在画框内, 它们的头、啄 (或嘴) 、脚腿、爪 (或翅) 、尾呈可拉移组合的预制板块, 在轻音乐中, 小组几位同学协作:有分工 (谁判断, 谁负责动鼠标拉移拼图, 谁承担介绍这个动物生活习性) , 有协作, 有沟通, 同学们兴趣盎然。汇报中还有新发现:啄木鸟啄长而尖硬, 便于打洞捉虫, 爪后有两趾用于蹬稳脚跟, 尾宽而有力, 支撑身体;猫头鹰啄利带勾, 便于捕捉田鼠……他们在协作学习中找到自信, 更在成功的喜悦中体验协作是成功的支撑!
通过信息技术环境下《品德与生活》教学整合,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道德探究,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合作创新, 多快好省地提高了《品德与生活》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参考文献
[1]李克东.《协作学习及其协作学习模式》.[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2010-04-04。
应用信息技术整合 篇9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化学,整合应用
21世纪,人类生活在一个信息化的社会,教学模式也因信息技术的普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通过信息技术和初中化学课程的整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更加直观地看到物质的组成结构和物质的变化规律等,从而更加容易地理解原子和分子等概念。不仅大幅度的提高教学水平和课堂效率,还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实现全面发展。
1 信息技术与初中化学课程整合概述
信息技术是基于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应用实现对搜集来的各类信息进行分类和处理的各种技术的总称,21世纪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各领域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在教育中的应用也逐渐普及。信息技术与初中化学课程的整合是利用信息技术传递信息及时、方便等特性从而使得初中化学课程教授效率有所提升,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其学习的自主性实现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绩效的双面提高。
2 信息技术与初中化学课程整合带来的变化
2.1 教和学在时空上的突破
多媒体和网络的应用,可以使初中化学课程突破时空的限制,教师将自己讲授课程中的重难点的课件公布在网络上或传送给学生,进行资源的共享,让学习中有困难的学生得到及时帮助,也便于学生在课余时间重新温习自己已经学到的知识或是提前预习将要学习的课程,信息技术通过打破时空的限制,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化学教学质量。
2.2 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
传统的化学教学模式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很多演示实验由于设备、材料等方面的限制或是其本身具备一定的危险性不方便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演示,以至于满足不了学生的求知欲,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使教师通过播放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各类化学实验,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验课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2.3 教师和学生角色地位的改变
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教师不仅仅是“讲解者”,更是作为学生的学习指导者和组织者。而学生不再依赖枯燥的课堂听讲进行被动地学习,信息技术的普及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性的学习、重复性的温习等,还可以很好地实现学生间的合作和竞争,从而营造出良好的学习环境。
2.4 课堂容量变大
信息技术的引进,可以使初中化学课堂知识容量增加,通过多媒体的演示,学生不会像在传统枯燥的教学模式下容易分散注意力,生动的课堂演示容易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另一方面,进行学期复习时,教师可以将整个学期的知识点通过多媒体存储数据大的功能进行总结梳理,帮助学生对整个学期学习框架的掌握,进而对已学知识进行巩固。
3 信息技术与初中化学课程整合的实际应用
3.1 信息技术创造新的教学情境
化学课程教学中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创造教学情境。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给学生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例如,在人工降雨、溶洞的形成等知识点讲解中,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使学生直接观察自然现象的形成;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石油冶炼的模拟实验,可以实现科学的真实性。因此,在初中化学课程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常见的化学现象通过创造的教学情境展示出来,这对刚刚接触化学的初中生来说,不仅开阔了自己的视野,也为其进一步学习奠定了好基础。
3.2 利用信息技术演示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
物质的组成是肉眼不能直接观测到的原子或分子,因为是肉眼不能直接观测的,所以学生对此类概念的理解比较模糊,利用信息技术就可以很好地观察物质微观组成和化学微观实验现象,例如:电解水的实验就可以借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演示课件向学生展示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的过程;酸碱中和反应实验,可以通过信息技术使学生直接的观察到溶液中离子间产生的化学反应,便于理解酸碱中和的理论依据,从而利于突破教材教学的重点难点。
3.3 信息技术演示危险性实验
实验本身具有危险性,不按规则操作是实验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了向学生展示实验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会产生不同效果,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演示错误操作带来的危险加深学生对实验正确操作的认识。例如,加热固体时试管口应向下倾斜放置,向上放置可能导致试管炸裂;氢气还原氧化铜时,应该先通氢气后加热,避免试管爆炸;浓硫酸稀释实验,水加入浓硫酸易导致硫酸沸腾伤人等实验误操作带来的危险。错误操作导致实验失败也是有其原因,演示实验过后,教师应该组织学生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分析出危险产生的原因,加深对实验的认识。
3.4 信息技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新时期下,学生除了具备学习能力外还应该有自主探究能力,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的结果给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锻炼的机会,通过互联网,学生可以进行虚拟实验操作,从而更好的培养其自身的科学素养,提高自己学习探究的主动性。
4 结语
应用信息技术整合 篇10
一、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的最大优势就是多媒体的应用,随着白板及大屏幕一体机的普及,使教育教学更加声情并茂,在课堂的引入阶段,一段生活化的视频或者展示一些现实生活中的图片,或者烘托一种或震撼或抒情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产生共鸣,更快地投入到预设情境中,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讲解五年级数学下册的《百分数》一节,为避免枯涩难懂,在课堂引入阶段,使用课件《山东假日游》,展示山东的旅游名胜,趵突泉、孔府、泰山、蓬莱阁等名胜的风景图片,进而公布“十一”黄金周期间的游客数量和全省的总游客数量,以及各地旅游景点接待的游客数占全省游客数的百分之几,进而提出今天所学的知识是———百分数,这样的引入,在学生欣赏美丽风景的同时,针对旅游景点的游客数的统计,既有生活化的常识,又有一个实际性的游客数对比的理解,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新知识,顺理成章地引入新知识,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还使学习新知识更加顺其自然。
二、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演示,轻松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
白板和一体机的使用,最主要就是直观演示,把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可以一一演示给学生观察和理解,将数学知识进行动态的演示,使原本抽象的知识更加具体化,这种清晰形象的展示过程对于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来讲难度很大,但多媒体课件却可以轻松地实现。比如,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利用动画演示,可以对图形进行割补、移动等,推导出面积公式,形象直观。又如,讲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首先是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利用PPT制作课件,演示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的图形,如,酒盒、粉笔盒、香烟、洗衣机、冰箱、电烤箱、麻将牌等,然后可以利用多媒体的课件闪动长方体的各个面、顶点和棱,演示出长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等,对于求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长方体、正方体的包装盒子的展开图和合并图,使学生更直观地观察和理解,可以完全放弃包装盒教具,让学生深刻理解,从而更好地解决知识的重点和难点。
三、运用信息技术的资源共享,让教师备课和上课更轻松
信息技术运用在教育教学中,不但有图片、视频、声音、动画、文字等丰富的教学资源,而且更有整合这些资源的软件,利用软件,老师们制成课件,提前备课,上课使用,非常方便,现在微课视频技术,更加方便,利用相机、手机等就可以制作教学视频,作为教学资源。而这些课件、微课,以及集体备课的文字教学设计,这些都可以资源共享,并不用每个老师都要进行资源的收集和制作,可以下载,可以整合,可以共享资源,目前开发的网站、云教学、人人通、教学资源平台等,都能直接根据不同教材、不同内容,有选择地使用教学资源,大大减轻教师的备课负担,并应用在课堂上。信息技术与教学学科的整合,让教师的备课和上课更加轻松。
四、设计题组练习题目,使学生更有效地巩固练习
练习是巩固数学知识的重要途径,可以设计一系列的练习题目,全方位、全角度地对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进行练习,还可以设计一些趣味性的动态题目,迎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比如,应用题中的路程问题,可以编排相遇、追及、相对而行几种不同形式的练习题,用小车、小人动画演示几种问题的方向、数量关系,让学生分辨理解路程问题中路程、时间和速度之间的关系;在开展课后练习的过程中,通过多媒体课件能够省去板书的时间,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向学生提供大量有价值的习题,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再就是设计题组进行专项训练,比如,一段12米的绳子使用了四分之三,和使用了四分之三米的区别,可以设计一组题组,反复提问,反复比较,让学生彻底理解题意,使学生更有效的巩固练习。
五、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评价,让教学评价更科学准确
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能进行更有效的教学评价,如,练习题完成后,学生做对了,屏幕就显示出一个笑脸,并伴随着声音“你真棒”“太聪明了”等,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如果学生做错了,屏幕就显示“再接再厉”“加油哦”等一些鼓励性的话语,而且还能出现详尽的答案,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数学学习的趣味性也增强了,还便于学生反复自学。又如,进行作业批改后正确率的统计,可以实时地显示出来,学生提交作业,以及课后作业的布置和提交,都可以轻松实现,如,一起作业网等,都使教学评价更为快捷有效,更科学准确。
应用信息技术整合 篇11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意义
1.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有效整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对小学生来说,“兴趣”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广泛应用,以其信息量大、画面丰富、多种媒体综合运用等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建立了一个动态的教学环境,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例如:在教《坐井观天》一课时,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鸟儿在天空自由地飞,小兔在林中跑来跑去,而青蛙却坐在井里无奈地抬头望着天,听着优美的乐声,老师开始讲《坐井观天》的故事,学生兴趣一下子激发起来了,整堂课他们都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形成乐学、爱学、会学的气氛,促进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2.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有效整合,利于重难点的突破
语文课堂教学中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实际需要,运用多媒体技术制作课件,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体验,并让学生在这种情境中进行探讨、发现,在特定的情境中去理解事物本身。这样有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她是我的朋友”一课时,可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阮恒小手伸出去又收回来的情境,同时观察阮恒的面部表情,让学生亲身体会阮恒的心理变化,很容易地就突破了本课的重难点,使之学习效率明显得到提升。
3.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有效整合,发展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社会是一个以人的个性为基础的社会,它需要的人才是多方面、多类型的,而传统教学偏重于共性的要求,忽视个性的培养。利用多媒体技术,变灌输模式为相互交流协作模式,促使师生在教学过程中角色互变,让学生唱主角,发挥主体作用,让学生独立进行思考外,还要参加小组讨论,交换意见,相互协作,共同研究和解决问题。在学“颐和园”第一课时后,可以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作业:上网查找颐和园的相关资料,再同桌交流,全班交流。这样既能发展学生获取、处理和使用信息的能力,拓宽知识面,并通过孩子们的自评去自我确认、自我完善来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策略,逐步学会自我学习。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应用
1.巧设情境,渲染气氛,凸显语言文字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面临的大多是文字。作为一种抽象的存在,对于小学生来说,肯定有一个接受程度上的难度。多媒体最大的作用就是将这些情境再现,能够创设更好的情境,便于学生理解和把握文字内容。
比如,我们学习一些历史性题材的课文,对它的历史背景却不太清楚。《再见了,亲人》那个抗美援朝年代是怎样的学生可能不太清楚,如果这个时候能放一段抗美援朝影片,把他们那个时代的情境再现,学生可能对当时的历史背景、残酷的战争岁月一下子就领悟了。
2.信息技术在中低段语文识字、写字教学中,作用尤为突出
小学中、低年级学生识字量大,且直观形象性思维特别强,对于学生理解字词意思,用传统的方法教师要费很多口舌,然而结合多媒体教学,就容易多了。例如,在教学《翠鸟》这篇课文,学生对于翠鸟应该是没见过的,教师只要展示几张翠鸟的生活图片,学生立马就一目了然了;同时,写字教学教师一般板书模范书写,然后学生书空写为主,这种写字教学模式,教师在书写时一般背对学生,会遮挡住一部分学生的视线,教师也完全看不到学生学习书写的过程,且有些学生对教师边讲边写的这种传统的教学写字完全不在意,教学效果就事倍功半。例如,教学《翠鸟》这篇课文,写生字“翠鸟”,由于翠鸟的“翠”字比较复杂,教师让课件直接展示它的书写过程,既可让学生看清书写的笔顺过程,又可以把握好字的间架结构;教师同时可以加旁白进行解说,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也节约压缩了课堂教学时间,达到了向课堂要教学质量的目的。
3.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结合,也让教师与学生学习融为一体
今天的教师早已不是原来的那种威严而不敢近的老师了,老师变得越亲近,对学生的说服力和教育力越强。教学也早已不是灌输式的教学了,所以现在教师的教学魅力在于能否亲近学生,使之教育更加有效。例如,在教学《丑小鸭》这篇课文,教师借以课件展现故事发展线索,老师和学生可以选择丑小鸭、狗、兄弟姐妹等进行课本表演,通过课本剧的表演互动,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掌握体会丑小鸭磨难而成为天使的故事。这里通过现代信息技术课件课本剧的设计与播放渲染,使学生达到投入而渴望学习的效果。所以信息技术可以带来一种互动开放的平台,它可以给学生自我展示的舞台,尽情发挥自己的特长;也给老师创设了无限研究的空间。
总之,教师和计算机在解决语文教学中的问题时都显示了他们的实力,两者既不能互相完全代替,也不能互相排斥,而是应用一种新的方法把他们结合起来,减少各自的不足,使两者的优势变得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王鑫.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山东师范大学,2008.
应用信息技术整合 篇12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 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和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 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改善教与学的效果,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让学生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 使用信息技术, 通过信息的收集、分析、处理实现学科内容的有效学习。即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更加有效地开展课程教育活动。下面就从语文学科的角度谈谈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有效整合的应用。
1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课程整合的理论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 信息技术为语文学科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为确立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学习环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则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要求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
由此可见,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可在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方面进行整合, 极大地激发学习兴趣、有利于帮助学生进行探索和发现, 有利于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学习。
2 信息技术和语文学科课程整合可以提高语文学科课程的有效率
实践证明, 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有效整合, 有无法比拟的优势, 它将文字、图片、动画、视频等有机统一起来, 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通过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 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索和发现, 有利于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学习, 为我们培养创新型人才开辟了新的天地。
2.1 把信息技术和语文学科特点整合起来, 激发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 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可见, 语文课堂教学中用多媒体创设情景, 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我们要抓住学生的各个阶段的好奇心的心理特点, 在设计多媒体课件时要插入他们所喜欢的图画、音乐等等。这样通过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激发学生语文的识字和阅读兴趣。例如:小学语文可以通过设计一些游戏来激发他们的识字兴趣。如打气球。气球飞起来时, 每个气球上有一个字。请一个学生起来读, 读对了, 气球就会爆炸, 生字就会掉下来, 掉一个得10分, 十个读对就得100分。它也可以作为全班的练习, 游戏开始, 学生自己练习, 结束后, 教师用大屏幕展示同学的学习情况。在这类游戏过程中, 学生通过识字游戏, 猜一猜等活动, 不时产生一种新鲜感, 增强了学生的识字欲望, 同时也充分激发提高了学生语文的兴趣。
运用信息技术还可以激发学生的语文写作兴趣。新课程标准指出, 作文要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调动学生观察、思考、练笔的积极性。所以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营造一个毫无顾忌、放胆作文的和谐氛围, 让学生敢说真话, 敢于表现个性, 让学生真情流露, 自由的抒发。信息技术正是提供了这样的一个平台,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把声音、图象、文字、动画等功能于一体, 使题目更加具体化、形象化, 使其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通过多种感官认识世界, 激发学生的灵感。这比以往的作文教学要好得多, 因为以往的作文教学是教师出一个作文题目或一段材料后学生片静坐下来冥思苦想, 给学生的感官刺激不大, 灵感很难找到。如我们在写有关“环保”为题目的作文时, 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计一些污染环境的画面, 如汽车尾气的排放, 工厂烟囱的气体排放, 白色塑料袋, 墨西哥湾石油泄露等等, 再加上音乐的播放, 这样设计出来的效果比以往书面产生的灵感要来得快, 效果要好得多。
2.2 把信息技术和语文学科特点整合起来, 有利于帮助学生进行探索和发现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加入信息技术能够为我们提供强大的情景资源, 有利于帮助学生进行探索和发现。比如在教语文的综合性学习时, 我们可以利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如网络信息进行教育, 如综合性学习中的《献给母亲的歌》, 我们可以从网络信息搜集母亲的沧桑的图象, 然后教师提问从图象上我们看出了母亲的面孔怎样?从这些面孔中你认为你母亲的面孔在你心目中是怎样的?你积累了哪些与母亲有关的俗语、格言等等问题。一步步深入, 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加以讨论, 使他们在讨论中探索和发现, 激活他们的创新思维。这样的教学比以往拿起课本满堂灌要成效得多。
2.3 把信息技术和语文学科特点整合起来, 有利于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应植跟于现实,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 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特别是信息技术手段, 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互相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 提高学习效率, 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比如我们在讲授《看云识天气》这课时, 我们在设计导入时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插入有关于云的种种变化和其带来天气的变化的图象, 再利用地理知识 (云的形态、位置、厚薄等) 做简单地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这样的导入才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整节语文教学充满活力。要是没有利用多媒体网络和跨学科知识, 那讲起来会很吃力, 学生的接受也很有限。因为学生要通过课本的文字分析后才产生图象, 然后通过图象去接受课本的知识。而多媒体网络的图象让学生更容易接受课本的知识。
2.4 将信息技术和语文学科特点整合起来, 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学习
语文是最具有人文性的课程, 最能体现人文关怀, 现在又是一个倡导尊重个性, 发展个性的时代, 我们应该提供促进个性发展和学习的环境, 而将信息技术和语文学科特点整合起来, 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学习。
总之, 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强有力的学习工具和方法, 给语文教学带来了创新。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有效的整合, 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有利于帮助学生进行探索和发现, 有利于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学习, 从而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推动了学生素质的整体发展。
摘要:随着高科技的迅猛发展和时代的进步, 我们语文教育必须创新, 需要做到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 它的整合有着无法比拟的优势, 它将文字、图片、动画、视频等有机统一起来, 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有利于帮助学生进行探索和发现, 有利于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学习。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整合
参考文献
[1]贾振旭.浅议信息技术课与语文学科的有效结合[J].学周刊, 2012 (2) .
[2]任乃元.现代化信息技术对语文阅读的影响与反思[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3 (3) .
[3]高兰艳.引入信息技术实现高中语文课堂高效率[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1 (11) .
【应用信息技术整合】推荐阅读:
农村初中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应用研究08-07
提高认识,高度重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应用10-22
应用信息技术10-06
电子信息技术应用07-14
信息隐藏技术及应用09-04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09-11
应用信息技术初中数学11-04
信息技术与应用教学11-26
信息安全技术及应用05-31
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平台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