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信息技术

2024-10-06

应用信息技术(共12篇)

应用信息技术 篇1

随着以计算机、网络技术、通讯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 要求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在国家倡导、地方教育部门重视下, 各级学校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已基本实现。信息技术教育是近几年新兴的学科, 没有经验可谈, 没有“老路”可循, 教学中问题的存在是必然的。

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一个突出的问题———轻理论。学生只是想上机操作、玩游戏、上网聊天, 根本不想学习理论知识。要知道信息技术教育包括理论与实践两个领域。只有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才能真正达到信息技术教育的最终目的———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使他们具备终生学习的意识和利用信息技术处理生活、学习问题的能力。但是在实际教学中, 由于种种不尽人意的主客观原因造成在教学过程中只重实践操作技术的教学, 而不重视理论基础的传授。我们要培养的是创新型人才, 而不是计算机的操作者!今天的一些优秀软件, 如VB、Office、Windows等将来都有可能被更好的软件取代。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却有很大的相似性, 这就是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所谓基础知识是指某门学科有一定的恒定性, 不易淘汰的、该学科的其它有关知识皆发端和源于它的那些知识。

综上所述, 加强理论基础能切实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一、试析信息技术教育出现“轻理论”现象的主要原因

(一) 缺乏考核机制, 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由于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非中考课程, 在中学普遍缺乏足够的重视。一些学校虽然开设了信息技术课, 但缺乏行之有效的考核标准和健全的考核制度, 往往是“说起来重要, 学起来次要”, 即使有考核多数也是提前告知学生试题, 甚至是做出答案给学生抄抄即可, 然后教师自定标准给学生个成绩, 但与中考无关。客观上对学生学习该门课程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认为信息技术就是上机玩玩, 不用学什么理论, 反正中考没有。

(二) 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认识不足

人类社会已步入信息时代, 在广大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是教育部根据我国的现实国情做出的重大决策。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是教育本身发展的需要, 是与国际教育接轨的必要条件。随着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 广大学生对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在不断提高。不少学生、家长也认识到信息技术在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必不可缺, 但大部分学生还存在着重应用而轻理论、轻语言的现象。学生普遍认为我只要能打打字、上上网就行了, 而忽略了信息技术学科的系统性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常是学得“不太知其然, 更不知其所以然”。在教学过程中, 笔者在讲理论时, 学生就几次说“老师, 别讲了, 讲也没人听, 快让我们玩吧。”这虽然不是好学生说的, 但谁又能说这不是代表一般学生的心声呢?笔者曾对所教的二百多名学生做过调查, 内容是:你希望信息技术课怎么上 (A、上机操作;B、理论讲解与上机操作相结合;C、上网、玩游戏) ?结果有82%的学生选C, 仅有5.5%的学生选B。

(三) 师资队伍素质有待提高, 教学任务重, 缺乏激励机制

目前, 农村中小学由于受人员编制和教育经费等方面制约, 许多学校几乎没有配备信息技术专业教师, 改行和兼职的比较多, 只有很小一部分是正规本、专科院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教龄稍长一些的信息技术教师在最近几年走过了从“电教教师”到“计算机教师”再到“信息技术教师”的路, 这样的师资状况, 没有掌握系统的信息技术教育理论, 难以胜任信息技术教育工作, 在教育教学中很难认识到理论教学的重要性, 进而在教育教学乃至对学生考核中表现出对理论知识的轻视, 进而形成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的恶性循环。

多数信息技术教师工作任务重, 有的教师每周要上20节课, 还要负责学校机房和办公室计算机的维护、制作多媒体课件、统计学生考试的各科成绩、辅导学生参加常规竞赛, 甚至要完成打印任务。教育部门和学校缺乏一套激励机制, 许多领导还是将学生的考试成绩、升学率作为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的唯一标准, 不重视信息技术教育,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信息技术教师的积极性, 认为再怎样努力也不会被重视, 教学中怎样省事怎么干, 还讲什么理论呀, 让学生自己上机随便玩玩算了, 学生高兴, 教师省事, 皆大欢喜。

(四) 来自家庭、社会的影响

计算机功能多, 人人皆知, 家长也不例外。一女生被母亲送入计算机培训班, 两个月下来, 五笔字打得飞快, 母亲逢人便夸女儿学会计算机了。语文老师却反映孩子写字笔画错误多, 基础知识训练总丢分。一些家里有计算机的初、高中学生经常关起门玩游戏, 还对父母谎称复习功课, 致使学习成绩下降, 问他们“父母不管吗?”答:“老爸、老妈对计算机一窍不通, 好糊弄。”问父母:“怎么只有游戏软件, 而没配备学习软件?”答:“我们不懂。”更要命的是学生之间互传一些黄色光盘, 一些黄毒悄然扩散, 而家长还蒙在鼓里。长此以往, 学生哪里还有心思理会什么理论基础、掌握技术, 更别说提高素养了, 这实在是望子成龙父母们的悲剧。学生家长知道信息技术是新兴科学, 认同孩子掌握它很重要, 但由于自身文化素质低, 不能给予孩子正确指导, 导致以上现象的出现。

人人都知道计算机功能多、用途多, 但很多人却不了解怎样才算是真正掌握计算机知识与技能, 更不用说信息技术教育的意义、目的何在。有一些学生常上网聊天、玩游戏, 久而久之打字速度飞快, 同学羡慕钦佩, 亲人朋友称赞, 他就在这羡慕的目光中、声声的赞誉中无数次出入网吧, 以致荒废学业。殊不知正是这来自社会的声声赞誉扼杀了他的上进心、毁灭了他的求知欲。

二、解决信息技术教育中“轻理论”现象的对策

(一) 引入竞争机制, 完善考核制度

信息技术教育应当作为基础学科列入到中考内容中。即使是目前信息技术课程也应当列入学校的正式考试科目, 实行“等级制”, 即:将信息技术课程的等级合格作为学生参加中考的“通行证”, 并制定出行之有效的考核标准和较为健全的考核制度, 以“考”促“学”, 以“考”带“学”, 还可以定期举办一些计算机制作比赛, 为学生们的学习搭建舞台, 营造环境, 对学生中优秀作品应及时反馈、讲评、展示, 使学生学有方向, 赶有目标, 形成一种你追我赶、互相竞争的学习气氛。合理的考试评价将是改变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不重视理论基础的最重要的举措。

(二) 加强思想教育, 提高学生认识

让学生从思想上深刻认识理论基础的重要性是信息技术教育中应该亟待解决的问题。

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是个循序渐进、漫长的过程, 而不是短期可以完成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随时渗透、潜移默化。此项工作不能仅靠教师, 它可以通过多途径、多主体、多层面的思想教育共同实现, 它需要通过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努力完成。在学校, 以信息技术课为主阵地, 开展信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信息理论基础的重要性等各种专题教育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明确理论基础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重要性。还要通过关于此方面内容的演讲活动、主题班会等形式引导, 保证学生彻底改变以往错误观念, 真正做到在信息技术学习中改掉“轻理论”的错误观念, 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

(三) 学校提高对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

1. 纠正课程设置偏差

随着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 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课也随之增多, 由原来的一周一节至现在的一周两节, 由于该课不为中考课程, 不被领导重视, 各校在执行课时计划的时候存在随意性, 有的学校随意减少规定的课时数, 尤其是农村学校更为严重。致使课时不够, 课程完成不了, 上机实践多, 理论讲解少。针对此现状, 学校应严格按照有关部门的规定课时进行教学, 严抓信息技术课程的常规教学管理, 对教师的备课、教学等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和督促。

2. 采取优惠政策吸引人才, 改善信息技术教育人才欠缺现状

面对农村信息技术专业教师奇缺的现象, 学校应采取优惠的政策吸引高校信息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和外部信息技术人才到农村中小学从事信息技术教育工作, 制定具有吸引力的优惠政策、打破教师待遇一刀切的现状, 改善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人才欠缺现状。

学校要制定出有效的奖惩制度, 使全校师生提高对信息技术教育的认识。将信息技术纳入师生评估条件之一, 把高学历、高水平的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吸引到教学工作的第一线, 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 带动全校师生共同关注并投身信息技术的学习, 从而使信息技术教师认识到自己教学工作的重要性, 激发其工作和学习的积极性。

(四) 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社会整体认识水平

加强对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和培养, 加强理论基础知识的巩固, 仅靠学校的力量是不够的, 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由于种种条件的局限, 社会对信息技术教育认识的整体水平还很低。要通过召开面向全社会 (尤其家长) 的现场会、研讨会、讲座等形式, 宣传有关信息技术、信息素养等知识, 提高全社会对之认识水平。有条件的可以面向社会开办信息技术教育学习班, 让他们了解信息技术、信息素养的真正含义, 知道孩子会上网、会玩游戏不是真正的懂计算机, 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才是真正的目的。

(五) 加强业务培训, 提高专任教师素质

建设一支素质高、适应信息技术教育的师资队伍是推进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为了尽快解决这个问题, 应采取多种方法和形式, 加强信息技术教师的培养。

1. 抓好校长的培训

校长是一个学校的决策人, 让校长认识到普及信息技术教育, 对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教学能力和教学效率, 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学习效率的重要意义, 他们才会重视和支持信息技术教师的业务培训。

2. 加强设备管理方面的培训

理论基础离不开实践的验证与拓展, 硬件设备是信息教育的后盾, 增强管理意识, 提高管理水平, 能够解决管理、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一般技术故障和问题, 才能保证信息技术教学的正常进行。

3. 充分利用互联网上的有利资源

通过网络上的无限资源, 学习新知识, 掌握新技能, 转变观念, 不断提升教师的素质, 尤其要积累理论知识, 主动迎接各种挑战, 以适应信息技术教育的新要求。

4. 走出课堂, 走出学校

教育主管部门可以组织力量, 利用业余时间和寒暑假开办一些速成培训班, 以短、平、快的投入, 开发师资资源。目前, 农村中小学计算机师资专业的教师虽不多, 但还是拥有一大批基础知识深厚、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 通过培训就是一支了不起的师资队伍。同时, 可组织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作经验交流介绍、开公开课等方法进行“传、帮、带”, 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整体素质。

除以上提到的对策外, 信息技术教育应该走进新课程改革, 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 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理论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中要注意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 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激发他们的创新激情, 例:既然学生对计算机感兴趣, 那么在讲授基础知识时, 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室的计算机、大屏幕、投影机, 即可以进行重、难点的讲解。课堂上演示我们课前精心制作的PowerPoint幻灯片、Flash动画等课件, 配以优美的音响效果, 学生的注意力被完全吸引到教学上来, 也就很容易掌握要学的理论基础知识。

总之, 技术要在相应的教育理论指导下才能发挥更高的效能, 只有学生对信息技术理论有一定的科学认识, 才能真正与计算机交朋友, 才能认识到计算机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进而激发起对真理和科学的追求和向往, 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何克抗.现代教育技术.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2]刘晓峰, 吉林省初中必修课教材——信息技术初中一年级上册.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 2003.

应用信息技术 篇2

[摘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变得更加举足轻重,而低学段数学教学更是需要信息技术的帮助和支持,以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关键词]低学段数学教学 信息技术 学习兴趣

一、时代背景

小学数学是义务教学阶段非常重要的一门基础学科,数学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对孩子未来的学习和技能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极大地推动教育事业的改革,为现代教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和极大的发展潜力,它的广泛应用突破了传统教育手段和方法的制约,教育教学的改革呈现出了新的活力。

因为信息技术具有图文并茂、生动形象,丰富多彩等特点,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在具体的教学环境中主动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去,极大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低学段数学教学的特点

在小学教学中,三年级之前普遍的被称之为“低年级”,这个阶段的学生处于产生自我认知的时期,由于心智尚未成熟,对事物的判断和理解仅限于直观的感受,良好正确的引导能够使他们的潜能有效的激发出来。义务教学阶段的数学教学应该使孩子达到以下几点: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的在内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而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信息时代现代化国民教育体系、形成学习型社会、促进科技创新和社会和谐的内在要求,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全局性的地位。

而低学段的数学教育在义务教育阶段更是重中之重,基础的牢固程度决定上层建筑的高度。对低学段的儿童来说,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以外,对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也是非常关键的,这涉及到主动学习和被动学习的区别。低学段的学生如果失去了数学学习的兴趣,那么后续的学习只有被动的接受,没有了主动的探索。新课标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要重视主观能动性,那么怎样的课堂是高效的、丰富的、有吸引力的呢。

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创造性的进行教学环节的设计,正确认识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发展,让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在数学低学段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的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

三、信息技术与低学段数学教学的整合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准确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和准确掌握,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信息技术的灵活多样性,为教师的前提工作提供了可能。这样的整合不仅能够使学生的潜力被激发出来,还可以顺利的达成数学教学目标,为学生以后更好的学习数学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低年级的学生和高年级的学生相比学习随意性很强,只有当他们对事物产生兴趣时,才会主动的学习和探索。如果不感兴趣,不管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他们都是不予理会的;相反的,如果是感兴趣的内容,他们会非常主动的去学习、探索。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数学教学内容和信息技术,让学生在直观感受、游戏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体会数学的魅力、从而培养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

例如,在教学《平均分》的时候,让学生利用白板技术尝试使用各种方法去分桃子,在不同的分法中,找到特殊的那种,也就是平均分。在教学《4的分与合》时,学生能够直观的操作4有哪些分与合。

将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中去,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提高了教学效率,培养了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技能去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更好的适应了时代的发展对课堂的要求,教育信息化可以创造无所不在的学习环境。同时,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也必须要学会如何去采集各种教学资源,如何去整合各种教学资源,如何精心设计自己的教案与制作课件,如何在课堂教学中采取最恰当,最科学的教学方式方法与受教育的主体达到最默契的配合,从这个层面上讲,现代信息技术又能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出来。

四、结束语

没有教育信息化就没有教育现代化,我们不能不说,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有机统一正是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它为教育教学改革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而低学段数学教学更是如此。

参考文献

应用信息技术 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整合;信息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091-02

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把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课程混淆。实际上,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和信息技术本身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从发展的眼光与全球视角来看,信息技术是支撑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关键技术。信息技术课程是以技术为载体,在课堂教学中落实个性化学习的过程[1]。同时,该课程可以给学生开辟富有创意和自由的发展空间,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计算机思维。那么,如何将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进行有机整合,进而将之打造成优质课堂,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工作。

一、信息技术教学要以培养学生们爱学、乐学为目的

目前,在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还有教师以“满堂灌”的形式,以培养学生的技术为目标开展教学工作,这与新课标的核心——“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而又充满活力的学科,更新速度之快令人叹为观止,各种软硬件五花八门。因此,将技术作为课程出现在课堂上肯定滞后于技术本身发展的步伐。这就给信息技术教学的老师们带来一个必须攻破的课题:信息技术教师要能够准确把握行业技术发展的趋势,能够跟上其迅猛发展的势头;但同时没有这么大的精力和时间去把这些日新月异的信息完全以课堂的形式加以传输。这就要求教师在提高自身科研素养的基础上,探索新型的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们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为目标,使他们知学、爱学、乐学,在宽松的环境下掌握知识,打造学生一生都受用的本领——信息素养。而面对层出不穷的计算机新技术、新软件,学生们也就具有了自学与思考的能力。这就是所谓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二、利用信息技术课程优势,提高学生接收知识能力

(一)信息技术课堂容易实现人机直接对话,为学生创建了富有创意和自由发展的个性化学习平台

目前,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上学生人手一台计算机,可以实现人机直接对话,也就是说学生们可以任意发挥,制作出自己独特的作品,这给学生开辟了富有创意和自由的发展空间。当然,信息技术课堂上的天马行空和尽兴使然并不能以牺牲课程的教学目标为代价,这就和教师在课堂上的组织分不开。教师首先要给学生创建开放性的课堂,把学习主动权放手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而教师自己作为课堂的主导,将学生一步步地带向课堂教学的主题,进而实现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在完成知识传输的同时给学生一定的主观发现、自主学习、积极思考、主动建构的机会。

研究表明,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是创造富有创意和自由发展的个性化学习平台的关键条件。学生的情绪、情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课堂教学的进展与效果。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学生在课堂上消极的情感体验会被作为主人的积极的情感体验所代替,在这种积极情感体验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被充分激发和调动起来[2]。此时,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很容易产生情感交流的共鸣,更容易产生全体人员的教学、讨论与互动。在这种互动的课堂氛围中学生们学得轻松、主动、愉悦,知识和技能掌握的更牢固,更有利于信息素养的造就。教师也能更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进而优化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实现高效教学。

(二)充分发挥教师教、学生学的主观能动性,搭建良好的师生交流平台。

信息技术课程目前还未被列入高考科目,没有升学压力,因此,教师教授过程不必拘泥于形式,有很大的发挥和想象空间。首先,现在的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教材上的部分知识点已经跟不上时代的要求,这时教师只要紧紧抓住课标,授课过程中无需拘泥于教材,可以将最新的技术掺揉到课堂教学中,增加一些必要的、有趣的信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次,教师对教材的掌握要灵活,根据学生自身的知识架构和学习情况,可以对教材进行重新组织与适当拓展。目前,高中学生信息技术水平普遍较高,如果照本宣科,可能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达不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从学生学习的兴趣点入手,适当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当然,在没有高考升学压力的环境下,学生的学习过程也可以更加灵活,学生们可以根据兴趣向教师提出要求,感兴趣的多学,不感兴趣的少学。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兴趣盎然,教师教得也得心应手。最后,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适当调整教学方式与内容,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

三、利用信息技术给学生多元化刺激,以导促学

优质的信息技术课堂与对学生进行多元化的刺激是分不开的。在课堂上以导促学,可以为学生提供信息技术课堂教学需要的最佳信息,激发学生浓厚而持久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凝聚学生专注而长久的创作欲望和创作热情,支持师生和谐而又有创意的互动[3]。以导促学的方法既能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信息素养。在实战演习阶段,教师可利用网络给学生提供了相互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同学们可以在网络上查找自己所需的资料,也可以随时和其他同学进行交流。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自主性、进取性等,又使每个学生更积极主动地找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激发了学习的动力;同时,通过这种方式,对学生的评价更全面,也更能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育人方针。

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多元化刺激,是创建优质信息技术课堂的必要条件。多元化的教学刺激,可以创建丰富的、立体的信息技术课堂。这样,学生可以保持长久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同时,通过多元化刺激,以导促学,还可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进一步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当然,如何实施多元化的刺激,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在了解学生情况的基础上,精心准备内容与方式。

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给学生提供最佳的学习环境,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计算机思维、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为主,给学生开辟富有创意和自由的发展空间;以技术为载体,在课堂教学中落实个性化学习,让每个学生都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学有所成。

参考文献:

[1]孙众.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浅薄”之路[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4).

[2]马立,宋乃庆,等.名师讲述如何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信息过滤技术及应用 篇4

信息过滤(information filtering,IF)作为解决网络信息超载问题而发展起来的技术与方法,最初运用于新闻和电子邮件过滤,后来被用于各类信息源过滤。目前,国内外关于信息过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不良信息过滤,主要目的在于维护网络信息的健康,净化网络环境;二是获取相关信息过滤,过滤掉无用或不相关的信息,主要目的在于获取与用户需求密切相关的信息。

不良信息是一个主观的、相对的概念,同一信息相对于不同的用户、不同的监管者和不同的环境条件来说,可能会有不同的定位。我国自1996年以来,已经制定了20多个涉及互联网非法内容的法律文件。一般情况下,凡是违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求,违背中华民族优良文化传统与习惯,以及其他违背社会公德的各类文字、图片、音视频信息都可视为不良信息。

2 信息过滤技术的分类

目前,国内外的各种不良信息过滤软件或系统,在网页信息鉴别上主要使用四种过滤技术,即基于因特网内容分级平台过滤(PICS)、数据库过滤(IP库、URL库)、关键词过滤以及基于内容理解的过滤。

2.1 基于因特网内容分级平台过滤(PICS)

为了保护用户免受网络不良信息的侵扰,W3C(World Wide Web Consortium)于1995年8月组织当时因特网上的主导力量共同商讨制定一套技术规范,即因特网内容分级平台(PICS),它是一种分级过滤软件标准,为网上信息内容的标记、分级提供一个平台,使用户或组织能够根据各自认同的分级体系对网络内容进行分级,分级体系(rating system)规定了分级的类目、类目的级别和分级的标准。

分级得到被称为分级标记(content rating)的数据集,分级标记产生以后,凡是遵循PICS技术规范开发的软件都可以对其进行处理。用户可以通过分级标记了解到分级机构和分级体系的情况,从而在使用时下载合适的过滤系统分级档案,并在浏览器中设置不同的向度,在浏览网页时,浏览器会依据用户设定的向度级别筛选出合适的信息。

利用网页内容分级法,采取人工分级方法过滤不良信息,其错误率相对较低,并可以准确地对图像、视频等多媒体信息进行准确分级,尤其是网页作者能主动采用标准的分级体系分级时,将对过滤不良信息、净化网络环境有较大的推动作用。但这与网页作者希望更多的人浏览其网页的初衷是相违背的,如果网页作者是恶意地传播不良信息的话,用户对其是无法控制的。

2.2 数据库过滤

数据库过滤就是通过对网上各种信息进行分类后,精确地匹配URL和与之对应的页面内容,形成一个预分类的网址库。网址库有两种类型的列表,一种为“黑名单”,包括禁止访问的目标网站的U R L;另一个是“白名单”,包括允许访问的目标网站的URL。在用户访问网页时,依据数据库中的IP地址或URL来判定是否需要过滤掉相应的内容。数据库必须依赖事先列出的特定网址,对非法URL的覆盖程度不高,此外这种方法对许多寄生在综合性网站内的不良信息也无法过滤。但数据库过滤的过滤速度快,准确率比较高,且经过系统的不断训练反馈,通过一定时间一定规模的积累之后,禁用地址数据库将动态地修改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用户要求。

2.3 基于关键词的过滤

基于关键词的过滤原理简单,就是给定一系列描述文档特征的关键字或索引词,或者时间、作者姓名等个性信息。在过滤过程中,它以数据流中是否包含关键词或衡量与关键词的相似度,判断是否要过滤掉该页面。这种方法的性能取决于是否建立精确完备的禁用关键词库,它过滤速度快,但往往不考虑上下文的关联性,漏报、错报率较高,而且有些信息内容的发布者可能有意避开使用这些词,用其他的词或图片替代,使得基于关键词的信息过滤机制不能识别。

2.4 基于内容理解的过滤

基于内容理解的过滤是指对获取的网络信息内容进行识别、判断、分类,确定其是否为需要过滤的目标内容,并对已确定的目标内容进行过滤等检测控制的技术,它是根据不良信息的一些内容所呈现的特征来进行判断的一种识别过滤方法。基于内容理解的过滤技术具有适应性强、精度高等特点,能有效地解决基于数据库和关键词的过滤技术不能处理好的问题,包括文本内容理解过滤、图像内容分析过滤、视频内容分析过滤和智能混合过滤等。

2.5 其他过滤策略

基于提高过滤不良信息的整体性能和运行速度考虑,分级匹配过滤的策略也被提出来。第一级过滤是基于查询关键词的过滤和基于数据库的过滤,这两种过滤方式过滤速度快,可以快速剔除一部分不良信息,缓解了系统压力。第二级过滤是基于内容理解的过滤,是主要的过滤环节。两种过滤方式的有机结合,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过滤的效率和准确率。

3 信息过滤技术的应用

通过在服务器端或是计算机终端安装过滤产品,信息过滤技术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网络环境的净化。公安、安全网络监察部门广泛采用各种信息过滤产品,实现对互联网接入单位网络出口的信息审计管理。教育部、财政部、工信部、国务院新闻办2 0 0 9年4月下发通知,为各中小学校联网的计算机终端免费提供绿色上网过滤软件,以净化校园网络环境。中国电信等运营商也陆续在全国各地推出绿色上网业务,为用户提供不良信息过滤服务,这些举措都可为部队网络管理部门所借鉴。

目前,经过公安部审核颁发销售许可证的硬件或软件的信息过滤产品已达30余种,可以实现IP过滤、自动收集、识别网上的各种信息,具有智能化地提取摘要和关键词、建立索引、提供查询和对不良信息的报警等功能。基于中间服务器过滤的网络安全管理系统或网关型产品,对于部队网络管理部门来说是一个良好的选择,所有的信息都要经过它的过滤才能进出内网,可以对不良信息进行有效控制,实现把内网安全管理由被动防护转变为主动检测,根据用户工作性质设置管理策略,对用户网上行为进行监管、审计、追踪等,能够有效提高网络信息管理水平。

依靠专门的网络信息过滤产品,在隔离不良信息方面虽然能起到明显的作用,但任何一种过滤策略不可能剔除网上所有的不良信息。创建良好的网络环境,引导和督促使用者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加强对上网行为的严格管理是关键。在现实生活中,管理者往往只关注系统是否完备、应用是否通畅,以及设备的检修维护等,却忽视了对上网人员的行为管理和教育。

信息技术成果应用 篇5

目前,以智力、技术为主要资源的知识经济的迅速崛起,加快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生产信息化的进程。信息技术是当今知识经济社会中最先进的生产力,属于高新科技领域,它的迅猛发展为国民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信息技术逐渐成为新技术领域中发展最快、竞争最激烈的先导技术,信息技术的创新创造了巨大的产业和市场,引发了一场新的产业革命,使信息产业成长为全球经济中融合度最高、发展潜力最大、增长速度最快的领域之一。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生产和生活方式,影响着全球科技、经济、社会和军事的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完善,政府在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资源配置中的职能与角色也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计算机、网络通信、信息管理与处理、多媒体等主要信息技术的概念、基本思想和组成,详细说明了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应用,分析了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和信息产业及其管理,并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尤其在教育教学方面的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我国引入并推进MPA教育,将为公共事务、公共管理和公共政策研究与分析等领域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政府部门和非政府公共机构培养具有现代公共管理理论和公共政策素养、掌握先进分析方法及技术、精通具体政策领域的专业化管理者和政策分析。

随着现代化教育的不断发展和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上突破了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和贫乏的教育资源,拓宽了时空的概念,在继承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了自身的特点,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从而优化教学过程。多媒体的应用,使教育教学手段更加丰富,对教育教学效果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

一、信息技术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为适应教育发展的要求,在对学科定位、教学目的的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估作出相应调整的同时,还增加了“教学设备”这个亮点。这对教学的现代化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此外,在新课改中提出了一些新的理念,如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学习观、课程观、评价观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即新课程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特征的学习方式。而我们应用现代技术所编制的多媒体课件就能够很好地来体现新课程的很多理念,在教学中,教师把讲授的内容与信息技术的形象化处理相结合,使教师的讲授与信息技术的演示融为一体,将教学中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枯燥的问

题趣味化、静止的问题动态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以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为教育教学提供了便利。

二、信息技术教学能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老师们都极力引导学生对学习的向往,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快乐和享受,这无疑是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追求的目标。然而兴趣和动机并不是挥之即来的,而是通过外界事物的新颖性、独特性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的需要而引发的。在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是教学信息的载体,是传输信息的工具和手段,它的作用不仅仅是用来传递教学内容的,最重要的是它会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调节课堂气氛,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方程的意义》时,借天平认等式,称重中感受相等,再现生活的情景,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就是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还有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时。利用了课件来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学生不觉得抽象具体化了,加上手动的操作,教学效果很好。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是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教学,就没有智慧和灵感。素质教育教学本身对学生的要求就比较高,加之学生的年龄特征,单一传统的教学方式造成学生创新素质能力难以提高。而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传统教学中的困难。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吸引长期的注意力,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达到了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的目的。

三、信息技术教学推广和普及的困难造成教育资源不均衡 应用多媒体教学让乡村学校的教学力不从心,多媒体教学的好处不胜枚举,但目前乡村学校在教学设施配套这一块还显得还很苍白,好一点的学校总共只有一个电教室,老师们需要使用电教室还要协调,不然会撞班,老师们无法正常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所以老师们大多对多媒体的运用掌握得也不太熟练,这对多媒体教学的推广也成了障碍,同时也使学生对新生事物的接受造成了局限。因此,要想缩短城乡教学差距,多媒体设施的配备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毕竟大部分学生还是在农村,他们享受不到优质的教育资源,这本身就让乡村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我们有愧于孩子们,我们要尽量为孩子们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

四、正确处理好信息技术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

在信息技术给我们带来极大方便的同时,我们也不能摒弃传统的教学手段。信息技术教学是在传统教学基础上增加这一特殊工具的教学,它不可能抛弃所有的传统教学手段。因此在设计信息技术教程时,要把握好使用时机,正确处理和粉笔、黑板、普通教具、语言表达之间的关系,特别要考虑时间因素,正确处理好信息技术教学时间与适时的课堂讲解、板书、交流、反思之间的关系。在条件差的乡村学校,我们也要巧妙利用好信息技术比如上网查找资料,利用手机接收,让学生也感受现代化的直观教具。

信息技术教学云应用初探 篇6

关键词 云应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一、云应用概述

(1)云应用概念。 “云应用”是“云计算”概念的子集,是云计算技术在应用层的体现。“云应用”的工作原理是把传统软件“本地安装、本地运算”的使用方式变为”即取即用”的服务,通过互联网或局域网连接并操控远程服务器集群,完成业务逻辑或运算任务的一种新型应用。“云应用”的主要载体为互联网技术,以瘦客户端(Thin Client)或智能客户端(Smart Client)的展现形式,其界面实质上是HTML5,Javascript,或Flash等技术的集成。云应用不但可以帮助用户降低IT成本,更能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因此传统软件向云应用转型的发展革新浪潮已经不可阻挡。

(2)云应用的特点。跨平台性。大部分的传统软件应用只能运行在单一的系统环境中,例如一些应用只能安装在Windows XP下,而对于较新的Windows7或Windows8系统,或是Windows之外的系统如Mac-osx与Linux,又或者是当前流行的Android与iOS等智能设备操作系统来说,则不能兼容使用。在现今这个智能操作系统兴起,传统PC操作系统早已不是Windows XP一统天下的情况下,“云应用”的跨平台特性可以帮助用户大大降低使用成本,并提高工作效率。

易用性。复杂的设置是传统软件的特色,越是强大的软件应用其设置也越复杂。而云应用不但完全有能力实现不输于传统软件的强大功能,更把复杂的设置变得极其简单。云应用不需要用户进行如传统软件一样的下载、安装等复杂部署流程,更可借助与远程服务器集群时刻同步的“云”特性,免去用户永无止境的软件更新之苦。如果云应用有任何更新,用户只需简单地操作(如:刷新一下网页),便可完成升级并开始使用最新的功能。

轻量性。安装众多的传统本地软件不但拖慢电脑,更带来了如隐私泄露、木马病毒等诸多安全问题。“云应用”的界面说到底是HTML5,Javascript,或Flash等技术的集成,其轻量的特点首先保证了应用的流畅运行,让电脑重新健步如飞。优秀的云应用更提供了银行级的安全防护,将传统由本地木马或病毒所导致的隐私泄露、系统崩溃等风险降到最低。

二、信息技术教学云应用的影响

信息技术学科与传统学科相比,在教学方式方法上有着自身的特点:在教学进度、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上具有异步的特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充分的交互特点;学习方法上具有典型的相互协作的特点和教学内容及教学结果评价的开放性等特点。 云计算辅助教学从本身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以及从事信息技术教学所需的软硬件方面,提供了一些合适的,可行的方案。云计算辅助教学对信息技术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可以为学校节约计算机、网络交换等硬件设备的购买和维护成本 目前,大部分中小学都配备着大量的计算机和网络设备,为了满足越来越多的计算需求和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所需的硬件需求,学校不得不经常购买更新计算机硬件以及一些网络设备。云计算固有的特点使其比其他新技术更容易进入学校。如果使用云计算辅助教学服务,绝大部分计算任务交给云端(分布式计算机服务器)来完成,学校只需让电脑接入互联网即可。云计算能把分布在大量的分布式计算机上的内存、存储和计算能力集中起来成为一个虚拟的资源池,并通过网络为用户提供实用计算服务。云计算对用户端的设备要求很低———这一特点决定了云计算辅助教学将会在学校大受欢迎,可以为学校节约大量的计算机、网络交换等硬件设备的购买和维护成本。

(2)可以为学校提供相对经济的应用软件服务 软件即服务是云计算提供的一种服务类型,它将软件作为一种在线服务来提供。学校使用云计算辅助教学后,无需再花费大量资金购买软件,一些常用的应用软件如办公软件、电子邮件系统,特别是学生学籍管理等,云服务已经提供,收费低廉,有的甚至是免费。作为客户端的本地电脑只要连网,即可享受云服务,不用担心应用软件是否是最新版本,这也极大地减少了学校为维护和升级应用软件而投入的费用。

(3)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和学科自身的特点,达到教学与学习的最优化 信息技术学科在教学进度、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上具有异步的特点。信息技术课不大可能出现传统学科的那种高度统一的局面,直接决定了信息技术课在教学内容和进度方面的可变性和可选择性;另一方面,由于信息技术本身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可自学性,学生的學习进度往往在多个方面表现出极大的差异性。云计算服务针对学科特点,根据每个学生的知识水平,在它带来的学习环境中,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需要,定制学习计划和学习资源,而不需要所有学生都步调一致,学习同样的内容,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4)信息技术科目在学习方法上具有典型的相互协作的特点和教学内容及教结果评价的开放性等特点。云计算的协作平台可以设置班级所有成员为协作者,共同来完成某一项学习任务。每一个学生对完成某项任务所做的贡献都可以在平台上显示出来。同样,在平台上可以设置一个学生荣誉页面,可以根据荣誉获得情况随时变更,全班学生一起督促检查,能时时展现优秀学生风采,树立榜样,起正向引导作用,促进大家共同学习提高。

三、信息技术教学云应用前景展望

信息安全技术及其应用 篇7

1 网络信息安全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网络信息安全开始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 在现实的网络环境中, 信息入侵者会通过各种手段和技术攻击信息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常见的方法是利用黑客技术致使信息的储存设备在正常运行时会突然停止运行, 这样就会造成数据丢失, 破坏数据的完整性。为了更好的保护计算机用户的权益, 网络信息安全技术应运而生, 技术人员也在不断地探索加密系统, 来达到增强网络信息安全的目的。

2 信息安全技术的性质

2.1 完整性

完整性是指在网络所传输过程中, 信息能够完整传送, 并且能够保证信息准确无误的特性。事实上, 许多协议为确保信息完整性, 常采用收错重传, 丢弃后续包的方法以减少黑客的攻击。在现实中, 影响信息安全的常用手段就是破坏信息的完整性, 所以为了提高网络安全, 必须对信息的完整性提高注意。

2.2 保密性

保密性是指信息不被泄露并能安全使用的特性。即保证信息不会被非法扩散和泄露。

2.3 町用性

町用性是信息只能被指定用户按一定的要求使用的特性。网络遭到破坏或者有关系统的不能正常运行以及正常网络环境下客户被拒绝服务的现象, 都属于对计算计町用性破坏的结果。

3 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的含义

计算机网络技术安全通常是指利用网络管理控制和网络技术措施来对网络系统的硬件和软件进行保护, 以防止网络本身和传输的信息受到偶然的因素甚至是恶意的攻击的影响。计算机网络技术不仅要确保网络系统能够连续正常运行, 还要确保信息的安全有效, 也就是说计算机网络技术身兼二职, 对计算机的软、硬件, 都要进行全面保护。在现实中, 社会对计算机网络安全的要求不是千篇一律的, 事实上, 计算机网络也依据实际问题实际分析的原理, 形成了分层要求的原则, 也对信息安全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了分类。其中一种最为常见, 那就是以计算机信息系统中信息存在形式和特点为划分依据, 将信息安全大致分为3类。 (1) 可控性信息:就是任何信息在一定传输范围内可控, 如密码的托管政策。 (2) 可靠性信息:就是指网络系统能够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的信息。 (3) 不可否认性信息:即发送和接收者自己所做过的操作行为不能够被否认的信息。

4 网络信息安全的主要问题

网络信息安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由于其涉及内容多, 所以如果信息安全一旦出现问题, 就会产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连锁反应。从大量的数据分析来看, 信息安全方面的不安全因素主要存在于网络硬件和网络软件这两个方面。其中网络硬件的不安全因素较少, 并且较易解决, 而与之相比的网络软件, 就存在众多不安全因素。例如:自身的漏洞缺陷, 外来的威胁和破坏以及信息在传输过程中所受到的安全和威胁等问题。虽然计算机网络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 但是网络信息被窃密, 被截取和非法访问等传统问题还是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为了保证网络系统运行正常, 需要在网络系统对每一个网络设备进行监测, 以期及时发现网络系统中出现的不安全因素, 只有这样才能做到防患于未然, 对问题做到及时修正。

面对数据安全这一棘手问题, 加强网络安全管理势在必行, 一方面是基于数据安全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是基于现实的考虑, 事实上网络信息泄露有百分之八十以上是由内部人员造成的。所以综合考虑必须加大对内部工作人员的管理, 内部人员较外部人员更容易接触到信息比, 对信息的处理有更大的权限, 所以更容易做到窃听和盗取数据。

5 网络安全防范技术

5.1 防火墙技术

防火墙是指在访问网络时, 加强网络控制的设备。它可以对网络中出现的信息进行过滤, 避免网络内部出现一些非法的入侵事件, 还可以对重要的信息、数据进行保护, 承担内部网与外部网之间的防范功能。对于防火墙的缺点, 我们不能视而不见。例如, 防火墙对网络的服务针对性较强, 对网络中出现的一些特殊情况不能及时甚至不能处理, 所以我们还得不断研究防火墙技术, 减少它的盲区。

5.2 网络入侵检测技术

网络入侵检测技术是指一种能够主动的检测并能免受攻击的网络技术。它不仅提高了信息安全基础结构的完整性, 还可以帮助扩展了系统管理员的安全管理能力。在应用中该技术还是防火墙技术的完美搭档, 它能够帮助系统对付网络攻击, 能够收集到各种信息, 能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找到病灶。因此, 入侵检测技术被认为是防火墙之后的第二道安全门。

5.3 网络安全漏洞扫描技术

漏洞扫描是使用漏洞扫描程序对目标系统进行信息查询的一项技术。该技术将对整个系统进行全方面的扫描, 这样一来不安全因素就通过扫描现出了原形。网络安全漏洞扫描技术的工作原理是查询TCP/IP端口并记录目标的响应, 收集关于一些特定项目的有用信息。举个例子也许能够帮助大家理解, 假如一个服务正常运行, 它就可以判断用户是否可以应用别的用户名来进行登录, 网络中是否存在某种鉴别服务器等。如果想拥有这项技术, 并能更好的运用下去, 那就要安装扫描程序。扫描程序的安装不仅是对安全问题的重视, 更是计算机功能的完善。假如一台计算机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的安全脆弱点, 如果通过人工进行计算的话, 往往会需要很长一段时间。但是, 如果用扫描程序去统计计算的话, 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并且通过扫描技术的应用, 还能将存在于网络中的各种问题, 整理成一个较整齐格式, 这样一来就能对问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才能更好地解决网络安全问题。

6 结论

计算机不仅具有连接性和多样性, 还具有技术复杂性和网络的开放性, 面对计算机的诸多特性, 信息系统的安全问题呈现出错综复杂性。对于信息系统而言, 无论在局域网络中还是在广阔的网络中, 信息系统所存在的潜在威胁主要表现在人为或者自然等因素上。不难看出, 网络安全技术不是一个单一系统, 它是由许多小方面组成的一个复杂的大系统。为了保证信息系统的安全性, 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网络安全体系, 才能应对来自多方面的威胁, 才能使网络安全可靠的运行。

摘要: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 互联网已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它也对我们的生活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究其原因不难发现, 网络具有开放性、共享性的特点, 而这一特点也导致了信息传播的范围不断扩大, 人与人的互连程度不断提高。本文将通过介绍网络信息安全的内容及其特性, 主要分析网络安全的主要影响和存在的问题, 以期对网络安全的建构提出可行建议。

关键词:网络信息安全,防范技术,互联网

参考文献

[1]溅英侠.计算机网络安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 篇8

关键词:电子信息,应用,技术

电子信息技术是利用通信、电子、信息融合一体的专业技术, 通过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 实现计算机数据的存储控制和管理。根据信息的相关内容, 不断完善电子信息设备的设计标准, 完成系统的设计、集成、开发等步骤。电子信息工程需要对图像、数据、声音、信号等进行传递, 提高电子信息技术的有效控制过程, 确保电子信息技术在各项设备中的应用效果。按照电子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标准, 准确的分析其内部的重要性价值。根据实际应用的独立发展特点, 准确的分析涵盖的内容和广泛性意义, 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不断提升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 确保电子信息技术产品的快速应用和发展。

1 电子信息的应用概念

电子信息是以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为发展基础, 利用因特网数据存储、传输平台, 实现的信息应用。高中生需要结合实际生活和学习内容, 正确的认识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标准, 合理的分析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特点和不足,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以良好的应用标准提升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 提升我国现代电子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 建立良好的信息规划管理标准。

2 电子信息的作用

电子信息技术自21世纪初期开始发展起来, 信息技术是科学发展的重要渠道, 受国内外的广泛影响, 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在经济、社会、政治领域都有快速的发展。在新型历史条件发展下, 需要不断深化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应用水平, 分析电子信息技术生产生活领域的各个方面内容, 明确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标准, 细化其中的应用技术标准, 对相关的技术核心内容和拓展手段进行提升。根据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应用体系, 逐步建立起服务于国家快速发展的成果标准, 逐步改变现有的发展阻碍, 提升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水准。按照电子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需求, 完善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式和方向, 拓展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时代意义。电子信息技术在社会商务应用中需求量逐步提升。

3 电子信息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

3.1 促进信息建设发展水平的提升

加强电子信息工程建设水平的快速发展, 推进信息项目建设的发展, 实现投资力度的提升, 不断完善投资和融资发展的管理渠道, 建立良好的信息建设发展基础, 保证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水平。我国正长期处于发展阶段, 需要对现有的电子信息技术进行渠道融合, 建立良好的电子信息基础性工程, 加强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不断完善电子通信渠道的拓展, 实现数字化、信息化、互联网产业化的应用, 服务于现有的软件信息服务发展开发的标准, 逐步促进现代企业产品的创新发展, 顺应现有的改造标准, 提升产业的顺利发展途径。

3.2 优化创新技术发展环境

建立良好的电子信息创新发展标准, 按照人才的需求方式, 不断提升电子信息技术环境的拓展, 实现二者的辅助互进, 不断提升电子信息的创新发展, 改变现有的环境, 建立良好的人文思想技术发展关系, 不断创新发展电子信息技术, 优化电子信息技术, 实现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

3.3 拓展网络信息平台的交流和建设

创新发展电子网络信息平台的发展建设水平, 充分利用网络平台, 建立良好的学习、生活、交流标准, 逐步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有效沟通, 充分发挥现代科技信息作用, 提升网络信息的发展速度, 实现交流和建设水平的快速发展。

3.4 创新发展电子信息服务标准

加强电子信息创新服务的快速发展, 以良好的责任意识和保护意识为前提, 培养良好的信息发展技术标准, 不断提升电子信息生存发展的关键环节, 加强电子信息技术的设备与现代环境服务技术的快速发展, 实现电子信息企业生存标准的提升。根据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标准和设备的合作方式, 准确的分析企业主要创新技术发展体制, 增强电子信息技术的研发和制造过程, 实现信息产品的有效创新和快速发展, 逐步增强电子信息产品的发展竞争实力。

3.5 拓展培养优秀的专业电子信息技术人才

加强拓展电子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 按照特定的发展空间, 对原有的电子信息网络平台进行维护, 创新发展适合电子技术应用的标准, 以防火墙和杀毒软件为基础, 完善实际网络聊天的保密性, 不可以随便将电话号码通知到对方, 不可以随意将聊天信息进行公开, 实现私人化上网信息记录的准确性, 避免电子信息应用可能产生的各种安全隐患的发生。加强对自我培训水平的提升, 高中生需要建立合理的信息发展标准, 完善电子信息建设水平, 确保电子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

3.6 有效的分配学生可以使用的电子信息资源

电子信息网络需要准确的完善信息技术的应用标准, 保证电子信息资源的有效分配, 按照人们的喜好和需求, 对网络建立良好的标准, 适合学生学习需求, 推进信息网络化素质教育, 完善学生的网络学习水平, 提升网络化建设, 网络化学习和网络化的应用。深入的分析高中生的需求, 开展信息网络课, 认真的引导学生正确学习网络信息和应用网络信息的发展途径标准, 建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思想和教育标准, 不断提升学生正确的网络学习应用方式, 享受其中的科技成果, 实现对信息网络应用技术水平的快速提升。

4 结语

综上所述, 电子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是时代快速发展的趋势, 受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影响, 人们往往需要建立良好的发展需求途径, 根据实际需要, 准确的分析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技术标准, 从实际情况出发, 拓展电子信息生活应用的发展水平, 不断完善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效果, 改善现有的技术发展需求, 拓展实现电子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未来需要加强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应用, 按照高中生学习的需要, 逐步分析教学课程和教学标准的相关要点, 准确的分析实际可应用的内容, 制定良好的信息应用发展流程, 提升现代电子信息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清林.浅谈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J].电子制作, 2013 (19) .

[2]陈丹.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探讨[J].赤峰学院学报 (科学教育版) , 2011 (04) .

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篇9

1.地理信息技术的内涵及有关计算

例1 (2015年江苏地理卷, 17~18题) 图1为某冰川所在区域遥感影像, 图2 为根据1973、2009年遥感影像提取的该冰川分布图层 (局部) , 图中每个方格面积表示900 平方米。读图回答 (1) ~ (2) 题。

(1) 图1中甲点所处的地形是 ()

A.山谷B.山脊

C.冲积扇D.盆地

(2) 图2 所示区域冰川面积变化的情况是 ( )

A.减少了1800平方米

B.增加了1800平方米

C.增加了2700平方米

D.减少了2700平方米

【解题思路】第 (1) 题, 该题考查的是遥感地图的判读, 根据甲所处的地理位置发现甲处于一条颜色较深的线上, 说明此处的地形具有明显的带状特点, 再结合附近有大面积的冰川来分析, 由于冰川处于山顶, 那么甲点所处的地形可能是山谷或山脊, 但是在遥感图中可根据颜色的深浅来判断地形的差异, 山谷由于地势相对较低, 周围山地的阻挡, 所以光线要暗些。

第 (2) 题, 根据图中的数字可以判断冰川的面积变化, 由于2代表的是冰川, 对比两个表格不难发现2009年与1973年相比, 冰川减少了3格, 由于每个方格面积表示900平方米, 所以减少了2700平方米。

【参考答案】 (1) A (2) D

2.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例2 (2015年广东文综卷, 第1题) 数字高程模型是对地貌形态的虚拟表示, 可描述地面高程信息。图3为某旅游区的数字高程模型图, 图中甲、乙、丙、丁四处观景平台视野最广的可能是 ( )

A.甲B.乙C.丙D.丁

【解题思路】根据题干的信息可知该图是数字高程模型图, 它是对地貌形态的虚拟表示, 结合该图左下角的图例, 可知越亮的区域, 高程越高, 从图中可以判断丙在该区域的海拔是最高的, 所以其观景平台视野最广。

【参考答案】C

3.不同地理信息技术的区别

例3 (2014年江苏文综卷, 9~10题) 图4是某地山体滑坡后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的影像。读图回答下题。

图中堰塞体垮塌后可能会淹没下游沿岸居民点, 可快速确定需要转移人口区域的技术是 ( )

A.遥感 (RS)

B.地理信息系统 (GIS)

C.全球定位系统 (GPS)

D.北斗导航系统 (BDS)

【解题思路】不同的地理信息技术其功能也是有区别的, 遥感的主要功能是获取地理信息, 全球定位系统 (GPS) 和北斗导航系统 (BDS) 主要有定位和导航的功能, 地理信息系统 (GIS) 主要是对地理信息的分析和处理, 快速确定需要转移人口的区域主要是对地理信息的处理和分析。

【参考答案】B

二、解题准备

(1) 准确把握“3S”技术的概念及区别

3S技术是指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和全球定位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 (GIS) 指的是以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和描述地球表面与地理分布有关数据的空间信息系统。遥感 (RS) 是指非接触的, 远距离的探测技术。一般指运用传感器或遥感器对物体电磁波的辐射、反射特性进行探测。它的目的是揭示目标物的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探测技术。全球定位系统 (GPS) 是具有在海、陆、空进行全方位、实时三维导航与定位功能的新一代卫星导航与定位系统。全方位指的是全球覆盖, 三维指的是经度、纬度和海拔。

GPS只能解决“在哪里”的问题;RS只能解决“是什么样”的问题;把这些信息放到GIS里, 它们才能变得全面而且有意义。它们的区别可用下表来概括。

能获取信息的主要是RS和GPS, RS相当于眼睛, 可以 “看到”大范围的地理事物;GPS主要获取固定的或运动的点的信息;GIS借助计算机软件处理地理信息。

(2) 数字地球与3S技术的关系

数字地球主要是指应用地球空间信息技术, 它包括地理信息系统 (GIS) 、全球定位系统 (GPS) 、遥感 (RS) 等新型信息技术, 以数字的方式获取、处理和应用关于地球自然和人文的各种空间数据, 并在此基础上寻求解决全球各种问题的方法, 并最大化地对信息资源进行共享利用。

由此可见数字地球与3S的区别就在于数字地球是融合了3S技术, 获取自然和人文方面的海量数据并进行问题的分析与解决。

(3) 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地理信息技术包括地理信息系统 (GIS) 、遥感 (RS) 、全球定位系统 (GPS) 和数字地球技术。

GIS是用来管理、分析空间数据的信息系统, 所以几乎所有使用空间数据和空间信息的部门都可以应用GIS。由于各个部门的不同, GIS的影响程度也不一样, 结合比较紧密的有城市规划、环境领域等, 相对松散的有商业、医疗卫生领域等。

遥感主要是利用地面上空的飞机、飞船、卫星等飞行物上的遥感器收集地面数据资料, 并从中获取信息, 经记录、传送、分析和判读来识别地物。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以全天候、高精度、自动化、高效益等特点, 成功地应用于大地测量、工程测量、航空摄影、运载工具导航和管制、地壳运动测量、工程变形测量、资源勘察、地球动力学等多种学科, 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数字地球的核心思想是用数字化的手段来处理整个地球的自然和社会活动等方面的问题, 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 并使普通百姓能够通过一定方式方便地获得他们所想了解的有关地球的信息, 其特点是嵌入海量地理数据, 实现多分辨率、三维对地球的描述, 即“虚拟地球”。

三、命题预测

(1) 遥感图表的判读

遥感是地理信息技术考试的重要内容, 对遥感的判读是其考查的主要内容之一, 遥感的工作原理就是不同物体本身辐射或反射的电磁波的波长不相同, 即使是同一物体的不同状态其在遥感图中的反映也是不同的。

(2) 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 要求考生能够熟悉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 能够联系所学的地理基础知识并结合地理信息技术解决自然和人文方面的地理问题。

(3) 不同地理信息技术的区别

要求考生能够对各种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加以区别, 能够甄别地理信息技术的具体应用, 关键是要掌握好各种地理信息技术的特点。

三、能力测试

(改编) 1.道路积雪会影响交通, 应用RS技术可以 ( )

A.获取道路积雪影像数据

B.预测积雪对交通的影响

C.分析道路积雪空间分布

D.确定待救援车辆位置

2.图5中A、B、C、D四图, 是同学们为家乡所作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方面的资料分析图, 其中只适宜用GIS数据库软件制作的是 ( )

(原创) 数字地球的应用非常广泛, 芝加哥的信息商RemoteSensingMetrics, 早在5 年前就用卫星追踪像星巴克、沃尔玛等连锁零售商的人流数据和停车场车辆变化, 从而推测出其核心经营数据。据此回答3~4题。

3.下列不属于数字地球应用领域的是 ( )

A.估计农产品的收成与质量

B.部署警力打击罪犯

C.进行环境监测

D.检测汽车零件故障

4.芝加哥的信息商推测出连锁零售商的核心经营数据, 其利用的主要包括 ( )

1数字地球2遥感3地理信息系统4生物技术

A.12B.14

C.123D.1234

(改编) 渔信E通平台使用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图6 为我国研发的“渔信E通”系统示意图。读图, 回答第5题。

5.该系统可为渔民和渔政管理提供的服务包括 ( )

1预测渔船的捕鱼量2对在台风路径内的船舶发出警告3规划渔船航行路线4引导渔船的行驶5调度邻近船只组织救援6计算海水污染面积

A.②③⑤B.②④⑤

C.①⑤⑥D.②④⑥

6.某运动员在自行车上安装了全球定位系统 (GPS) , 并用每20秒自动记录一点的方式, 将他骑自行车所到之处记录下来。图7 是该运动员在山区公路上全力冲刺时GPS的点位记录。GPS显示甲乙段最陡, 乙丁两点海拔相同。则图中坡度最平缓的路段是 ( )

A.乙丙段B.丙丁段

C.丁戊段D.乙丁段

图8是“某城市规划部门运用GIS技术对城市用地进行功能分区后的局部规划图”。据此回答第7题。

7.图9四幅“城市用地局部图”中规划后与图甲相吻合的是 ()

(原创) 8.读下列材料, 思考问题。

近年来, 信息技术尤其是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 人类制造的数据呈爆炸式增长。今年以来, 贵州省委、省政府加快发展大数据产业, 将其作为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决策。“深挖洞, 广备份”、数据中心机房进山洞、防电磁攻击和自然灾害等具体做法, 使得贵州山区的数据中心别具特色, 对保障信息安全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1) 贵州建成大数据中心的优势在哪里?

(2) 推测数据中心的建设会对贵阳交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原创) 9.当人类不断入侵动物的栖息地, 造成越来越多动物灭绝时, 科学家们惊奇地发现了在纳米比亚和博茨瓦纳两国之间斑马盛大的迁徙。为了更好地研究它们的迁徙, 科学家们借助了GPS, 假如你是其中的研究者之一, 请你设计一个合理的方案。

【参考答案及解析】

1.A RS技术运用传感器或遥感器对物体的电磁波辐射、反射特性的探测可以获取道路积雪影像数据;预测积雪对交通的影响和分析道路积雪空间分布主要是运用GIS技术;确定待救援车辆位置主要依靠GPS技术。

2.C GIS数据库是与地理分布有关数据的空间信息系统, 只有C图才与空间有关。

3.D数字地球主要是应用地球空间信息技术, 来解决关于地球自然和人文的问题。检测汽车零件故障与此无关。

4.C芝加哥的信息商推测出连锁零售商的核心经营数据, 其利用的技术从所给材料来看, 用卫星追踪相关信息, 使用了遥感, 对相关地理信息进行分析运用了地理信息系统, 最后融合到数字地球来解决相关的经营数据问题。

5.B该系统可为渔民和渔政管理提供服务, 结合材料和图来看, 由于渔信E通平台是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为基础, 所以它可以对在台风路径内的船舶发出警告, 引导渔船的行驶和调度邻近船只组织救援。预测渔船的捕鱼量和计算海水污染面积主要是靠GIS技术。

6.B由于两点间时间相同, 那么间距越大, 速度越快。甲乙最陡, 速度慢, 可知是上坡。从乙开始, 乙丙之间速度快, 丙丁之间速度变慢, 丁戊之间速度更慢, 根据地形知识可知下坡速度快, 上坡速度慢, 坡度平缓的地形速度居中, 根据乙丁两点海拔相同可以画出整条线路的剖面图, 如下:

则图中坡度最平缓的路段是丙丁段。

7.B由于功能区是以某功能为主, 如工业区里也有少量的商业用地。根据图乙中的图例结合图甲可知B图与图甲是最吻合的。

8. (1) 贵州能源丰富, 稳定, 成本低, 山洞多且气温适宜, 可防电磁攻击, 安全有保障。 (2) 可以对全省的交通信息进行管理和分析, 从而可有效地解决交通拥堵等问题。

地理信息技术及其应用 篇10

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在考纲中有四个考点:遥感 (RS) 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全球定位系统 (GPS) 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地理信息系统 (GIS) 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数字地球的含义。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 立足于能力立意, 着重考查考生分析、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情境的设置并不局限于考点所规定的应用范围, 而是有所扩展, 取材极其广泛。考生备考时要对各项地理信息技术及其组合进行透彻理解和把握。

二、考点解读

地理信息技术类试题的解答必须在理解3S技术的概念、工作原理、功能和应用范围的基础上进行, 结合试题相关情境信息的提取, 做到有的放矢。一项工作可用到一种或几种3S技术, 要认真审清题目, 提炼题目中提供的有用信息。如某山区森林火灾发生, 着火地点的确定应用了GPS技术, 火灾范围的动态检测应用了RS技术, GIS技术可以对火势情况进行分析和预报。

1.遥感 (RS) 。遥感是应用相关仪器从远处获得观察对象信息的综合技术。它的基本工作原理是利用装在飞机或人造卫星等上面的光学和电子设备, 接受地球上物体反射或辐射的电磁波, 形成影像, 再将影像传回地面接收站, 使用处理和识别设备对影像进行处理和分析, 获得地物的信息。

遥感的功能表现在能够精确观测远距离、大范围的地理事物, 如地球影像、黄土高原影像的获取;能及时、持久地检测事物的发展变化, 如对台风、沙尘暴的发生发展和消亡进行动态监测等。可应用于测绘制图、自然资源调查、环境与灾害监测评价等。

2.全球定位系统 (GPS) 。GPS是美国研发的精密卫星定位与导航系统, 具有海陆空全方位实时三维定位与导航能力, 可以同时获得地面点的经度、纬度、高程、速度。GPS由空间系统、地面监控系统和用户系统三部分组成。其定位原理是:由已知空间位置的GPS卫星发射信号, 在地面 (或空中) 的GPS接收机跟踪接收GPS卫星发射的信号, 测量信号从卫星到接收机的传播时间, 计算出卫星到接收机的距离。如果接收到3颗卫星信号, GPS接收机可以计算出接收机所在位置的经度、纬度和高程。若接收到4颗卫星信号, 就可以获得定位时间。若捕捉到四颗以上的卫星信号, 就可以提高定位精度。若接收机不断更新位置, 就可以解算出移动方向和速度。

GPS可用于野外勘探包括测绘与资源勘探、交通运输 (车辆、船舶、飞机跟踪、调度、路径选择等) 、军事 (飞机、火炮、地空导弹、制导炸弹等) 、旅游导航等领域。

3.地理信息系统 (GIS) 。GIS是以数据库为基础, 在计算机软硬件支持下, 对地理数据进行输入、存储、管理、处理、分析和输出的计算机技术系统。它一般由计算机系统、地理数据和应用人员三部分组成。GIS具有四项基本功能, 即数据输入与编辑、数据存储与管理、空间查询与分析, 制图与产品输出。GIS依托这些基本功能, 解决实际的地理问题。

地理数据有矢量数据和栅格数据两种表示方法, 如图2所示:

GIS的数据分析方法有缓冲区分析和叠加分析两种方法。可用于政府管理 (公共设施、土地、交通、环保等) 、公众生活服务 (生产、生活、出行等) 、科研与国防应用等领域。

在3S技术中, 遥感具有快速采集地理数据的优势, 为GIS提供多种类、多时相和大范围的地理信息源, 也使GIS实现资源与环境动态监测及数据库的实时更新成为可能;GPS是地理事物和现象快速、精密定位的现代化工具, 直接为遥感信息和地理信息的快速定位提供保证;GIS则为遥感信息的处理、分析和应用提供技术支持, GIS中存储的电子地图等信息可为GPS定位导航提供依据。3S技术具有互补性, 它们有机结合, 即RS和GPS向GIS提供或更新区域信息以及空间定位, GIS提供相应的信息查询和智能化空间分析等重要功能, 三者结合构成相得益彰的现代地理科学技术体系。

4.数字地球 (DE) 。数字地球是美国提出的新概念, 是指按照地理位置把地球上每一点的信息都储存在计算机里, 人们可以通过因特网查找和显示所需要的任何信息。中国认为数字地球是对真实地球的数字化重现, 是以多分辨率地球空间数据为基础, 以高速计算机网络为信息通道, 以虚拟现实为信息表达形式的现代化信息服务系统。中国数字地球由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国家地理数据基础设施和数字地球实验室基地三部分组成。国家信息基础设施主要是建设宽带网络、实现电话网、有线电视网与因特网相连接。国家地理数据基础设施主要是建设全国的基础地理数据库, 以及各专业数据库, 如数字地形、遥感影像、交通、水系、居民地等。数字地球实验室基地负责技术攻关和应用示范, 如数字农业、数字城市的建设。

三、题型回顾

例1 (2016年高考浙江文综卷, 第1~2题) 云杉 (亚寒带代表性针叶树种) 分布与全球气候变化密切相关。为研究北美洲气候变化, 用恢复历史植物分布的方法, 得到距今2.l万年 (图3甲) 、距今5000年 (图3乙) 和距今500年 (图3丙) 北美洲云杉主要分布区图。读图, 完成 (1) ~ (2) 题。

(1) 云杉主要分布区北界的移动, 反映了 ()

A.甲到丙时期北美气温持续上升

B.乙到丙时期北美气温略有下降

C.甲到丙时期太阳辐射持续增强

D.乙到丙时期北美沿岸暖流加强

(2) 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得到甲、乙、丙三幅云杉主要分布区图, 其研究过程是 ()

①实验分析并建立云杉主要分布区地理信息数据库②运用GPS对野外采样点进行空间定位③运用GIS分析和输出云杉主要分布区地理信息数据

A.①②③B.①③②

C.③②①D.②①③

【解题思路】该题组考查考生根据分布区图提取信息、探究分析问题的能力。第 (1) 题, 根据题干文字信息可知云杉是亚寒带代表树种, 云杉主要分布区北界的移动反映了气候冷暖的变化。结合图中冰盖的范围变化可知, 甲时期云杉主要分布区纬度最低, 冰盖范围最大, 说明此时期北美气温最低;乙时期云杉分布区北界纬度最高, 说明此时期北美气温最高;丙时期云杉分布区北界介于三个时期中间, 即丙时期北美气温低于乙时期而高于甲时期, 同时联想到太阳辐射增强或北美沿岸暖流增强都会使气温升高, 结合其气温变化顺序可知B项正确。

第 (2) 题, 考查考生对相关地理信息技术原理及应用的理解。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得到甲、乙、丙三幅云杉主要分布区图, 首先需要通过遥感得出云杉的分布区域, 或通过野外实地调查, 运用GPS对采样点进行定位, 再建立云杉分布信息数据库, 然后用GIS进行分析处理, 输出云杉主要分布区图。

【参考答案】 (1) B (2) D

例2 (2016年高考江苏地理卷, 第15~16题) 图4为某地区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示意图。读图, 回答 (1) ~ (2) 题。

(1) 以下图层组合最适合用遥感 (RS) 技术获取信息的是 ()

A.①②④B.①③⑤

C.③④⑥D.②③⑥

(2) 进行农业适宜性评价可以利用的图层组合是 ()

A.①②④⑤B.②③④⑤

C.②③④⑥D.①③⑤⑥

【解题思路】通过GIS叠加分析图考查考生地理思维能力, 需在理解3S技术原理的基础上加以判定。第 (1) 题, 遥感技术是从较远的地方用电磁波获取信息, 图中可以获取信息的是居民点、水系和地形。土壤、岩层和地下水因易受地被覆盖, 靠电磁波从远处不易获取信息。

第 (2) 题, 农业生产主要考虑的是水系、土壤、地形、水等因素, 所以进行农业适宜性评价可以利用的图层组合是②③④⑥, 一般不考虑居民和岩层。

【参考答案】 (1) A (2) C

例3 (2015年高考江苏地理卷, 第17~18题) 图5为某冰川所在区域遥感影像, 图6为根据1973年、2009年遥感影像提取的该冰川分布图层 (局部) , 图中每个方格面积表示900平方米。读图, 回答 (1) ~ (2) 题。

(1) 图5中甲点所处的地形是 ()

A.山谷B.山脊

C.冲积扇D.盆地

(2) 图6所示区域冰川面积变化的情况是 ()

A.减少了1800平方米

B.增加了1800平方米

C.增加了2700平方米

D.减少了2700平方米

【解题思路】第 (1) 题, 根据遥感影像可知, 甲地地势较低, 上部冰川相对较多且有沿此向下流动的趋势, 最可能的地形是山谷, A项正确;而山脊和冲积扇地势较高、盆地中低周高, 均不符合图示情况, B、C、D项错误。第 (2) 题, 根据图中1973年、2009年冰川分布图层 (局部) , 图中每个方格面积表示900平方米可以计算出1973年冰川面积为900×18=16 200 (平方米) , 2009年冰川面积为900×15=13 500 (平方米) , 则2009年比1973年减少了16 200-3500=2700 (平方米) , D项正确。

【参考答案】 (1) A (2) D

例4 (2014年高考福建文综卷, 第1~2题) 图7示意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下的智慧城市。读图, 回答 (1) ~ (2) 题。

(1) 地理信息系统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 ()

A.分析、管理空间信息

B.跟踪动态定位信息

C.整合集成网络信息

D.获取实时通信信息

(2) 智慧城市建设对城市发展最重要的作用是 ()

A.调整地域结构B.加速人口集散

C.扩大空间规模D.提升服务功能

【解题思路】该题组通过GIS知识在生活当中的应用, 考查考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 (1) 题, 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管理中通过计算机处理数据, 对空间信息进行分析、管理, 因此A项正确。跟踪动态定位信息属于GPS的功能, 整合集成网络信息是处理信息的环节, 获取实时通信信息是数据的收集, 故B、C、D项均错误。

第 (2) 题, A选项调整地域结构和城市功能区布局有关;B选项加速人口集散往往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高低有关;C选项扩大空间规模一般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有关, 这些并非智慧城市建设所能直接产生的作用, 只能说智慧城市的建设对地域结构的调整提供相关数据支撑, 对人口集散、空间规模提供相关数据反映。因为智慧城市建设属于数字地球范畴, 或者说是属于数字城市, 是将城市的基础设施、功能设施数字化, 建立数据库, 并用高速通信网络链接, 实现网络化管理和调控。能够充分和高效的利用信息, 使信息快速流动, 可以提高对城市的管理效率, 提高生产和贸易效益, 扩大生产规模, 提升服务质量, 促进城市发展。故A、B、C项均错误。结合图示可知, 智慧城市包括智慧交通、智慧政务、智慧社区等, 城市管理借助于GIS、云计算、大数据存储与查询, 使得城市发展更加合理化, 故智慧城市的建设对城市发展最重要的是为城市发展提供服务功能, 故此题选D项。

【参考答案】 (1) A (2) D

例5 (2013年高考江苏地理卷, 第3~4题) 2013年4月20日, 四川雅安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在震后救灾中,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BDS) 发挥了重要作用。BDS是我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定位与短文通信系统, 是继美国全球定位系统 (GPS) 和俄罗斯格洛纳斯 (GLONASS) 之后的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据此回答 (1) ~ (2) 题。

(1) BDS在抗震救灾中发挥的主要作用有 ()

①提供灾区的影像②统计灾区的经济损失③确定救灾人员的位置④提供短文联络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③④

(2) 芦山地震与2008年汶川8.0级地震震中位置同处龙门山断裂带, 但芦山地震造成的损失较小, 主要原因有 ()

①震级较低②提前预报③防震意识强④救援及时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④

【解题思路】第 (1) 题, 本题的关键在于材料中“BDS是我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定位与短文通信系统”, 故 (3) (4) 正确, 而 (1) 为遥感的主要作用;统计灾区经济损失, 需要GIS的参与。

第 (2) 题, 芦山地震震级比汶川地震震级小, 故①正确;地震的发生具有突发性, 预报较为困难, 不能提前预报, 故排除②。在汶川地震以后, 无论政府还是个人, 抗震意识增强、反应及时, 所以有效降低了芦山地震的损失, 故③④正确。本题涉及对考生推测能力的考查。

【参考答案】 (1) D (2) B

四、命题预测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3S技术普遍应用于生产、生活、科研和军事等各个方面, 在国土勘探、资源调查、城市管理、旅游、交通建设等领域应用越来越广泛。试题的取材内容丰富, 情境创新度越来越高。但高考试题的命制是为了体现选拔性, 考查考生地理素养、地理思维能力, 即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分析、探究并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从该出发点可知高考命题一定会采用生产、生活中与3S技术密切相关的试题情境, 设计体现思维张力的试题加以考查。目前3S技术的应用热点众多, 如我国各种自然灾害发生范围广泛, 城市洪涝现象严重, 则利用3S技术对自然灾害的动态监测、预报, 对城市污水管网的设计;在城市管理当中智能交通的建设;精准农业的推行;我国东海、南海与周边国家政治问题复杂, 冲突摩擦问题不断, 则军事领域对3S技术的依赖越来越强。美国末端萨德反导系统入韩, 中国公开中段反导技术等, 这些都可以成为命题的材料。故考生备考时首先要吃透3S技术相关原理和应用方法, 然后培养自己运用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

五.能力测试

1.用户在智能手机上运行打车软件, 输入目的地即可将信息发送给离他最近的出租车。打车软件运用的核心技术是 ()

A.数字地球 (DE)

B.遥感 (RS)

C.地理信息系统 (GIS)

D.全球定位系统 (GPS)

精准农业是由现代信息技术支持的现代化农事操作技术与管理的系统。读图8, 回答第2题。

2.精准农业系统 ()

A.依据植物生长模型, 利用数字地球技术实施监测

B.依据产量分布图, 利用RS技术控制收割机转向

C.依据施肥处方图, 利用GPS技术进行精准施肥

D.利用GIS识别田间杂草、害虫, 控制农药喷洒量

我国某大学基于GIS (地理信息系统) 的数字评估, 完成中国某重要地理分界线 (过渡带) 分布图的绘制。读“该分界线西段、中段、东段示意图” (图9) , 回答第3题。

3.GIS在绘制该线时的作用主要是 ()

A.获取相关地理空间信息

B.确定地理事物空间位置

C.空间数据的分析与应用

D.将相关信息立体化呈现

车厘子, 即美国樱桃。源于英文Cherries的音译, 原产于小亚细亚半岛的安纳托利亚高原。2010年昆明某生态农业开发公司试种车厘子成功。据此回答4~5题。

4.美国最适宜种植车厘子的地区是 ()

A.佛罗里达半岛B.西部高原区

C.中央大平原D.密西西比河口

5.该生态农业开发公司在收获车厘子之前进行估产, 主要用到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①遥感技术②全球定位系统③地理信息系统④数字地球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②④

图10为我市某日地表温度分布图。读图, 回答第6题。

6.获取该地区地表温度分布的方法是 ()

A.GIS B.RS

C.GPSD.PS

冈仁波齐, 位于东经81.3°, 北纬31°, 海拔6638米, 是冈底斯山的主峰, 冰川广布。据冈仁波齐周围景观照片 (图11) , 回答7~9题。

7.对冈仁波齐海拔的测量, 最简便的方法是 ()

A.GPSB.RS

C.GIS D.数字地球

8.在该区域, 遥感技术可以 ()

A.监测河流流速变化

B.调查冰川分布

C.测算冰川消融速度

D.预警地质灾害发生

9.跟踪研究该区域湖泊面积的变化需要运用 ()

①GPS②RS③GIS④数字地球

A.①②B.③④

C.②③D.②④

10.图12是车载导航仪面板示意图, 行驶中显示的车头朝向始终如图示, 指向标箭头随行车方向而转动。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 说明导航仪能进行导航工作依靠的技术及其工作过程。

(2) 推测汽车在前方左拐弯后, 驾驶员观察到的导航仪面板示意图上指向标的变化。

地理信息技术及其应用

1.C地理信息系统具有分析处理地理数据的功能, 打车软件的核心技术就是利用了GIS的该项功能。

2.C精准农业系统是依据施肥处方图, 利用GPS技术进行精准施肥, 做到无污染的现代化农业生产与管理, C项正确。GIS没有识别田间杂草, 害虫的功能, 识别应是RS的功能, D项错误。

3.C GIS在绘制该线时根据得来的空间数据进行分析与应用。A项是RS技术的作用, B项是GPS技术的作用。

4.B由材料信息“原产于小亚细亚半岛的安纳托利亚高原”可知, 该植被适宜生长在降水相对较少、气候干旱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 而美国西部高原区的气候符合此条件, B项正确。

5.B遥感技术可以快速测得数据, 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处理数据, 输出模型, 进行估算。故B项正确。

6.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RS适合获取该地区地表温度分布, B项正确。

7.A只有GPS可以快速获取山峰的海拔高度, RS用于大范围的感知事物并提供信息, GIS用于处理信息, 数字地球是全球信息数字化的统称。

8.B遥感技术是通过飞机卫星从高空感知事物, 利用不同事物反射电磁波频率的不同来获取、区分事物, 可以大面积获取信息, 调查冰川分布。监测河流流速变化需用GPS;测算、预警是判读、分析信息的过程, 需用到GIS。

9.C跟踪研究该区域湖泊面积的变化需要运用地理信息技术 (GIS) 和遥感技术 (RS) 。

10. (1) 用到GPS和GIS。通过GPS确定车辆即时位置, 通过GIS数据库提取生成交通图, 并分析生成最佳路径。

应用信息技术 篇11

关键词:电力调度管理;信息系统;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信息管理框架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M734 文章编号:1009-2374(2015)25-0050-02 DOI:10.13535/j.cnki.11-4406/n.2015.25.025

科学有效地全面分析和统计处理调度内继电保护、通信和自动化等专业信息数据是(MIS)调度管理信息系统的特色,在相关领导做出相关的决策时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能够提供多种信息与现代化管理工具便于电力调度控制中心领导和相关部室、班组进行管理,调度各室、各班组职能岗位政策的科学性被保证,MIS信息联网和数据共享在调度各室、各班组上下级系统得以实现。管理信息系统在实际调度工作中的正确应用,不仅有利于提高电力调度工作专业的水平,同时还能提升调度各室、各班组的业务效率。

1 电力调度管理的现状与需求

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电力工业不得不由最初的粗放型转化为集约型,否则将不能适应现在的经济发展,此外现在的电网规模也在不断变大,这就不得不提出电网的优化调度以及商业运作。调度系统在电力行业发挥重要的作用,电网若要实现优化调度和商业运作,必须有先进的调度管理系统的支持。由于电网规模的不断扩大,电力调度控制中心各室、各班组员工需要处理更多的信息数据。传统的调度管理模式不能满足高速发展的电网管理体系和体制的相关需求。目前以计算机为核心的调度自动化系统国内电力系统得到较多的采用,提升了电网安全。基于以上所述,依据当前调度系统和计算机发展,通过将管理信息系统以及调度管理方面的相关信息进行归纳总结,从而构建了电力调度管理信息系统。此系统通过将调度管理信息与调度自动化、MIS系统有效地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系统,使得各个子系统里的所有数据能够在整个系统内进行共享。该系统使得电网调度更加便捷、高效,在电网的调度管理上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 信息系统框架

电力调度管理中的信息系统主要是由数据库和网络技术组成,网络型管理信息系统在供电公司得以采用,各室、各班组的日常工作采用计算机来管理调度,使得调度管理网络化。并入调度在局MIS系统进行管理,这样通过网络管理使得所有的管理人员能够及时且准确地掌握停电检修、带电作业、生产数据等所有的相关信息,为领导做出相关决策提供有效的参考信息。信息的自动化管理调度的应用为调度管理向计算机信息化管理转化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保证电力调度数据的安全性,但是公众有权了解停电的范围、时间等相关信息,这样就使得电力调度信息的安全性与公共性直接存在矛盾,因而信息系统所有的功能在运行中必须以Web三层体系结构、基于服务器以及客户结构三方面为基础。

2.1 基于Web三层体系结构

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部分电力调度的公共信息必须要公开。由于现在的供电公司所使用的网络逐步由公司内部向外扩大,且数据管理水平已经逐步成为了评估电力调度控制中心现代化管理水平的新标准,此外,用户所需的系统性能也在逐步提高。因而,基于Web的三层体系结构比较适合现在的电力调度管理系统的需求。通过该结构共享的电力信息主要有:(1)部分相关数据库的远程用户通过浏览器对其进行访问,从而获取所需的信息;(2)管理人员可利用浏览器向社会发布电力公共信息;(3)领导可通过浏览器获取相关决策。

2.2 基于服务器/客户体系结构

电力系统采用服务器/客户体系结构的信息技术应用程序,其数据的正确性和安全性是非常重要的。此系统以DB2大型商用数据库为基础,并依据相应企业内部的局域网,且使用Windows 2000/NT作为开发平台进行系统开发。该系统对所有用户都设置了多级权限,并将所有的流程管理网络化。数据库的体系结构采用的是服务器/客户(Server/Client),其放置在服务器一端,这种结构有利于客户机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用户的数据来源主要由客户机提供,这样就能较好地将数据库和用户联系起来。此外,通过将服务器和局域网客户进行有效的连接,从而使得所有的商用数据能得以共享。

3 系统功能

3.1 用户登录

用户在需要进入系统了解一些信息时,首先就需要在该系统的登陆界面进行身份验证,从而登陆该系统,然后才能进行其他所需要的操作。

3.2 停电远程申请

在使用停电远程过程中,主要包括“申请单位主管”、“方式计划”、“申请人”、“调控主任”、“继保”、“调度员”、“通信”、“远动”等申请用户角色。在实际操作中,停电申请单会由系统自动生成,同时在操作流程中还会自动生成申请号。对于不同的角色,系统会自动提供相应的操作选项,此外,申请流转至不同的环节,都会对及时用户发出提醒。

3.3 交接班记录

交接班记录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实际操作中认真细致地做好记录是每一个当班人员的重要工作。该记录主要包括电网的运行状况、标示牌装拆记录、装拆接地线记录和开竣工记录等。

3.3.1 当班记录的输入。输入当班记录必须设置权限,只有值班调度员才能进行当班记录输入,这样就能有效地保证当班人员的规范化换班。記录内容包涵装拆接地线记录、系统运行情况、开竣工记录等,签字时接班人须输入口令,完成后,当班人姓名系统会自动记录并保存记录,并且自动生成下一接班的当班记录。此外,接班人必要输入操作权限才能完成交接班。

3.3.2 历史记录的查询。所有的用户都有权利对历史记录进行查询,所以在该系统中,用户可以通过当班人、接班时间、系统运行情况等条件进行历史记录查询,这样就能方便用户对历史记录的了解。

4 结语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信息系统基于Web三层体系结构和基于服务器/客户结构,连接调度管理信息与MIS系统、调度自动化,保证各子系统数据共享。目前,我国多个电力调度管理中成功采用该技术,电力调度管理的信息技术具有高效、稳定的优点,广大用户对此比较认同,利于电力调度安全科学管理。

参考文献

[1] 郭凌旭.电力调度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D].天津大学,2005.

[2] 郭世懿.电力调度通信管理信息系统[D].天津大学,2007.

[3] 李理.电力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4.

浅析物流信息技术应用 篇12

一、物流信息技术的构成

物流信息技术作为现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质上都属于信息技术范畴, 只是因为信息技术应用于物流领域而使其在表现形式和具体内容上存在一些特性, 但其基本要素仍然同现代信息技术一样, 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一) 物流信息基础技术。

即有关元件、器件的制造技术, 它是整个信息技术的基础。例如, 微电子技术、光子技术、光电子技术、分子电子技术等。

(二) 物流信息系统技术。

即有关物流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控制的设备和系统的技术, 它是建立在信息基础技术之上的, 是整个信息技术的核心。其内容主要包括物流信息获取技术、物流信息传输技术、物流信息处理技术及物流信息控制技术。

(三) 物流信息应用技术。

即基于管理信息系统 (MIS) 技术、优化技术和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CIMS) 技术而设计出的各种物流自动化设备和物流信息管理系统。例如, 自动化分拣与传输设备、自动导引车 (AGV) 、集装箱自动装卸设备、仓储管理系统 (WMS) 、运输管理系统 (TMS) 、配送优化系统、全球定位系统 (GPS) 、地理信息系统 (GIS) , 等等。

(四) 物流信息安全技术。

即确保物流信息安全的技术, 主要包括密码技术、防火墙技术、病毒防治技术、身份鉴别技术、访问控制技术、备份与恢复技术和数据库安全技术等。

二、物流信息技术的应用

在国内外, 各种物流信息应用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物流活动的各个环节, 对企业的物流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 EDI技术的应用。

EDI (电子数据交换) 简单地说就是企业的内部应用系统之间, 通过计算机和公共信息网络, 以电子化的方式传递商业文件的过程。EDI最初由美国企业应用在企业间的订货业务活动中, 其后应用范围从订货业务向其他业务扩展, 如POS销售信息传送业务、库存管理业务、发货送货信息和支付信息的传送业务等。近年来, EDI在物流中广泛应用, 被称为物流EDI。所谓物流EDl, 是指货主、承运业主以及其他相关单位之间, 通过EDI系统进行物流数据交换, 并以此为基础实施物流作业活动的方法。物流EDI参与单位有货主 (如生产厂家、贸易商、批发商、零售商等) 、承运业主 (如独立的物流承运企业等) 、实际运送货物的交通运输企业 (铁路企业、水运企业、航空企业、公路运输企业等) 、协助单位 (政府有关部门、金融企业等) 和其他物流相关单位 (如仓库业者、配送中心等) 。

(二) EOS技术的应用。

EOS即电子订货系统, 是指将批发业、零售业所发生的订货数据输入计算机, 即刻通过计算机通讯网络连接的方式将资料传送至总公司、批发商、供货商或制造商处。EOS并非单个的零售店与单个的批发商组成的系统, 而是许多零售店与许多批发商组成的大系统的整体动作方式。EOS系统基本上是在零售的终端利用条码阅读器获取准备采购的商品条码, 并在终端机上输入订货资料;利用电话通过调制解调器传到批发商的计算机中, 批发商开出提货传票, 并根据传票同时开出拣货单, 实施拣货, 然后依据送货传票进行商品发货;送货传票上的资料便成为零售商的应付账款资料及批发商的应收账款资料, 并接到应收账款的系统中去;零售商对送到的货物进行检验后, 便可以陈列与销售了。

(三) 物流设备跟踪和控制技术的应用。

目前, 物流设备跟踪主要是指对物流的运输载体及物流活动中涉及到的物品所在地进行跟踪。物流设备跟踪的手段有多种, 可以用传统的通信手段如电话等进行被动跟踪, 可以用RFID手段进行阶段性的跟踪, 但目前国内用得最多的还是全球定位系统 (GPS) 技术跟踪与地理信息系统 (GIS) 技术跟踪。

1、全球定位系统 (GPS) 技术。

GPS是20世纪七十年代由美国陆海空三军联合研制, 借助一套卫星系统, 可以采集到该观测点的经纬度和高度, 以便实现导航、定位、授时等功能, 是结合了卫星及无线技术的导航系统, 具备全天候、全球覆盖、高精度的特征, 能够实时、全天候为全球范围内的陆地、海上、空中的各类目标提供持续实时的三维定位、三维速度及精确时间信息。

我国是一个GPS应用大国, 在GPS车辆跟踪系统的应用面和规模上, 处于国际的先行者地位。但从目前看, 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 在系统的技术水平、产品质量和成熟程度, 特别是在现代物流系统中的应用方面, 我们还处在发展初期。

2、地理信息系统 (GI S) 技术。

地理信息系统 (GIS) 是集计算机科学、地理学、测绘遥感学、环境科学、城市科学、空间科学、信息科学和管理科学为一体的新兴边缘科学, 具有数据采集、输入、编辑、存储、管理、空间分析、查询、输出和显示功能, 为系统用户进行预测、监测、规划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GIS是多种学科交叉的产物, 以地理空间数据为基础, 采用地理模型分析方法, 适时地提供多种空间、动态的地理信息, 是一种为地理研究和地理决策服务的计算机技术系统。

(四) 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也称物流信息系统 (LIS) , 是由人员、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通信设备及其他办公设备组成的人机交互系统, 其主要功能是进行物流信息的收集、存储、传输、加工整理、维护和输出, 为物流管理者及其他组织管理人员提供战略、战术及运作决策的支持, 以达到组织的战略竞优, 提高物流运作的效率与效益。

三、结束语

物流信息技术通过切入物流企业的业务流程来实现对物流企业各生产要素进行合理组合与高效利用, 降低经营成本, 直接产生明显的经营效益。它有效地把各种零散数据变为商业智慧, 赋予了物流企业新型的生产要素———信息, 大大提高了物流企业的业务预测和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树山.物流信息技术与应用 (第1版) [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6.6.

[2]欧阳文霞.物流信息技术应用 (第1版) [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2.3.

上一篇:芪归胶囊下一篇:军旅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