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

2024-09-02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精选11篇)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 篇1

附件1 振华中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初级水平标准

1、理解信息技术对改进课堂教学、促进专业发展的作用。

2、会用简易多媒体设备、交互式平板一体机等 会用百度等搜索引擎检索、筛选和获取学科教学资源。

3、会用Word、Excel和PowerPoint等软件编辑处理文字、数据、图像等教学素材。

4、知道社会化网络平台(如博客、云盘、QQ空间等)的教育功能。

5、解适用于移动学习设备(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的教学功能;

6、知道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下的数字教育资源与软件(如图像、音频、视频等教学素材,以及多媒体课件、学科软件、知识建构工具等)的教学应用功能;2.能根据学习目标与内容需要,使用恰当的技术,整合学科数字教育资源,辅助开展课堂教学某个环节的教学活动,改进课堂教学、评价等方式。

7、知道交互式平板一体机内置资源、外部数字教育资源的教学应用功能;能根据学习目标与内容需要,使用电子白板内置资源和外部数字教育资源,整合学科数字教育资源,辅助开展课堂教学某个环节的交互式教学活动,改进课堂教学、评价等方式。

8、能通过互联网获取整门课程的学科教学资源,并能运用学科教学资源辅助开展课堂教学活动。

9、了解在移动设备(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和技术资源中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基本流程和组织管理方法;2.在同伴互助下,能尝试在移动学习环境中组建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能引用某种在移动学习环境中开展合作、探究学习的指导方法等。

10、知道图像、音频、视频等教学素材、多媒体课件和学科软件在课堂导入中的作用;能选用两种以上教学素材,使用某种技术,设计课堂导入情境,制作课堂导入环节课件;4.在所在学校现有的多媒体教学环境下,能利用上述技术资源,开展多媒体直接导入、知识回顾导入等类别的课堂导入活动。

11、在所在学校现有的多媒体教学环境下,能利用上述技术资源,开展课堂总结与复习活动。

12、在同伴互助下,能利用网络研修社区平台、网络研修协作组中的优秀课例、课件来来改变课堂呈现方式、改进课堂教学方法等。

振华中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中级水平标准

1、理解信息技术对优化课堂教学、促进专业发展的作用。

2、熟练操作简易多媒体设备、交互式平板一体机等

3、熟练使用百度等搜索引擎检索、筛选和获取学科教学资源。熟练使用Word、Excel和PowerPoint等软件编辑处理文字、数据等教学素材;2.能用美图秀秀、格式工厂等软件对引用的图像、音频、视频等教学素材进行编辑、修改等。

4、熟练使用PowerPoint等软件或交互式平板一体机内置资源、外部数字教育资源,整体设计两个以上课堂教学环节方案,制作课堂教学课件的片段。熟练使用学科软件(如几何画板、拟真实验等)对引用的教学素材进行编辑、修改等。

5、熟悉社会化网络平台(如博客、云盘、QQ空间等)的教育功能。

6、知道适用于移动设备(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的教学软件类型与功能(如Box、iBook Author等);能尝试使用适用于移动设备的教学软件来支持备课、课堂教学等活动。

7、熟悉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下的数字教育资源与软件(如图像、音频、视频等教学素材及多媒体课件、学科软件、知识建构工具等)的教学应用功能;掌握整合加工学科数字教育资源方法等;采用演示、讲授、启发等教学方式进行课堂教学时,能根据学习目标与内容需要,反思和总结适用于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方法,整体优化课堂教学、评价等方式;能处理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下的常见问题。

8、总结归纳教学素材、多媒体课件和学科软件在课堂导入中的作用;2.能根据学习目标与内容需要,制作符合教与学需要的教学素材等;3.能综合使用多种教学素材及其相应的技术,创设课堂导入情境,制作课堂导入环节课件;4.在所在学校现有的多媒体教学环境下,综合利用技术资源,能巧妙设疑等,开展课堂导入、讲授、指导、启发等活动,能启发学生理解、掌握重难点知识、总结与复习

振华中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高级水平标准

1、理解信息技术对优化课堂教学、转变学习方式和促进专业发展的作用。

2、熟练操作简易多媒体设备、交互式多媒体设备以及适用于移动学习设备(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交互式平板一体机等);能适时解决多媒体设备、移动学习设备出现的常见故障。

3、熟练使用百度等搜索引擎检索、筛选并能管理获取的学科教学资源。

4、能使用Photoshop、美图秀秀等图像处理软件,处理与制作图像素材;能使用Cool Edit、Gold wave等音频处理软件,处理与制作音频素材;能使用会声会影、格式工厂等视频处理软件,处理与制作视频素材;能使用Flash、Gif等动画处理软件,处理与制作动画素材。

5、熟练使用PowerPoint等软件以及交互式电子白板内置资源、外部数字教育资源,并能选用多种技术整合学科教学资源,科学设计课堂教学方案,制作课堂教学课件。

6、学科软件的使用,在课堂教学中熟练使用学科软件(如几何画板、拟真实验等)。

7、科学管理基础教育资源应用平台注册的个人空间,并能在空间里深度开展协同备课、课例研讨、经验分享等专业发展活动; 能在社会化网络平台(如博客、云盘、QQ空间等)上注册和管理个人网络学习空间。

8、熟练应用各类平台中学科教学资源来支持备课、课堂教学以及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等活动。

9、熟知适用于移动设备(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的教学软件类型与功能(如Box、iBook Author等);2.熟悉使用适用于移动设备的教学软件来支持备课、课堂教学以及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等活动。

10、熟悉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下的数字教育资源与软件(如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教学素材及多媒体课件、学科软件、知识建构工具等)的教学应用功能;掌握优化整合学科数字教育资源方法等;采用演示、讲授、启发等教学方式进行课堂教学时,能根据学习目标与内容需要,开发适用于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方法,整体优化课堂教学、评价等行为。

11、总结归纳教学素材、多媒体课件和学科软件在课堂导入中的作用;2.能根据学习目标与内容需要,制作符合教与学需要的教学素材等;3.能综合使用多种教学素材及其相应的技术,创设课堂导入情境,制作课堂导入环节课件;4.在所在学校现有的多媒体教学环境下,综合利用技术资源,能巧妙设疑等,开展课堂导入、讲授、指导、启发等活动,能启发学生理解、掌握重难点知识、总结与复习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 篇2

关键词:标准化,商用密码,信息安全

2003年,中办发(2003)27号文件《关于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意见》中指出[1],“要加强信息安全标准化工作,抓紧制定急需的信息安全管理和技术标准,形成与国际标准衔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信息安全标准体系。重视标准的贯彻实施,充分发挥其的基础性、规范性作用”。2007年,党的报告指出“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提出“推行电子政务,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电子信息系统承载着大量事关国家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数据和信息;信息安全不仅关系到电子政务的健康发展,而且已经成为国家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2]:“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同时报告还对信息化建设与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包括“建设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推进信息网络技术广泛运用。”2014年初,中央成立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在这个小组成立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中国要建设网络强国。然而,要实现从网络大国转变成网络强国,密码技术的广泛应用是基础,密码标准化是桥梁。这对我国密码标准化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亦关乎我国如何实现从密码大国到密码强国的转变。

1 标准化的重要性

由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的不同,特殊的国情决定了必须建立中国特色的信息安全测评体系。密码管理更具有特殊性,建立相对独立的商用密码测评体系是可行的,是必要的。商用密码测评服务是商用密码管理、信息化密码保障的基础性工作,也是新时期调整商用密码管理模式的关键性工作;建设商用密码测评体系是保障商用密码安全的必要条件和有效措施,同时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按照国际惯例建立和实施商用密码的市场准入制度提供技术支撑。

从国家安全角度讲,密码标准是我国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进行宏观管理的重要手段,没有配套的密码标准,就不能构造出一个可用的安全保障体系,没有自主开发的密码安全标准,就不能构造出一个自主可控的安全保障体系[3]。

从国家利益角度讲,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的深入,标准化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如果不尽快制订出统一的密码应用规范,任由各种协会组织及厂商各自发挥,将不利于相关产业的完善和发展。密码标准是规范商用密码市场经济客体的“法律”依据,是信息安全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也是国产密码技术走向国际市场的通信证。密码标准能确保有关信息安全的产品在安全设计、密码技术研发、密码技术应用、安全测评中解决其一致性、可靠性、可控性、先进性和符合性的技术规范、技术依据。

密码标准化工作对于解决信息安全问题具有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密码标准不仅关系到国家安全,同时也是保护国家利益、促进产业发展的一种重要手段。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今天,不同国家、地区之间,已常常把信息安全标准作为保护利益和解决冲突的一种重要手段,中国发展到今天,只有作好这篇文章,积极推动密码标准化,才能在信息时代全球化竞争中掌握“技术主导权”。因此,密码标准化工作是一项重要、艰巨、长期的基础性工作。

目前,我国产品密码检测没有形成完善的检测标准体系,一部分密码产品制定了对应的检测标准,但是对一部分商用密码产品和大部分含密码技术的信息产品的密码检测还主要依据产品的技术标准。因此我们必须建设自主的商密密码测评体系。通过公平公正公开的技术手段,对市场上的商用密码产品进行规范与约束。通过体系化的测评认证管理,正确引导国内商用密码市场的导向、保护国内商用密码产业,进而促进整个商用密码行业的发展。

2 我国商用密码应用现状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随着信息化发展,商用密码在维护国家利益、促进国民经济建设、保持社会稳定、保护公众利益和保障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以及公民个人信息安全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商用密码等级保护工作是密码等级保护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按照满足需求、方便使用、加强管理的指导思想,国家密码管理局组织编制了《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商用密码管理要求》、《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商用密码技术要求》、《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商用密码技术应用要求》等管理规定,明确商用密码等级划分准则和要求,对于指导商用密码有效应用,促进商用密码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管理具有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对更好地发挥商用密码在信息化发展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在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商用密码测评方面,研究制定了《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商用密码测评准则》、《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商用密码测评方案》;并准备参照其他信息安全测评机构的相关做法,在全国范围内,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归口管理、强化监督的原则,开展密码测评工作。

我国目前在商用密码标准化方面存在以下十分突出的问题:

(1)我国的商用密码标准数量远远少于现行的产品品种。根据国家商用密码管理办公室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我国仅有国家密码标准40多个。

(2)密码标准的研究多停留在“文本”阶段。密码标准的研究过于依赖政府资金。由于国家项目资金的有限,直接导致有技术含量的标准研究不出。因为一个有技术含量,可实现可用的密码标准,是对产品进行各方面的安全试验取得真实数据的基础上,才能提出标准文本的具体内容、指标和参数,对标准文本中的所有安全指标、要求,还要进行验证试验,并与开发生产与应用经验融合才能形成。而我国目前有关方面进行的标准研究,难以创造上述条件。

(3)研发企业的积极性不够。密码标准的制定,不能单单依赖政府,政府只管理标准的颁布,使之具有法律效力。标准的研究编制,要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尤其是那种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很大,产业化规模很大的企业。而企业的动力正是来源于其自身的战略利益。

3 促进商用密码标准化建设对策

3.1 加强密码测评认证

国外含密码信息产品的大量涌入,使得我们需要对其进行科学的测评,从而规范其在国内的使用,保证国家信息安全。我国的信息技术落后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携带商用密码的国外信息产品大量涌入中国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国外密码技术已经深入到了我国的各个信息产业领域,包括:密码算法、芯片、智能密码钥匙、智能IC卡、密码卡、密码机、VPN、系统等产品及PC、RFID、存储加密、电子交易、通信系统、数字电视等多个不同的领域。根据调研数据,在芯片、板卡、设备和系统等层次上,除密码机之外,都是国外厂商产品占据市场领先地位。目前,密码机市场上主要是国产密码机。但即 使是在国 产密码机 中 , 也大量地 用到DES/3DES、AES、SHA-1、MD5等国外密码算法。国外含密码产品的进入一方面也给我们的信息安全带来了威胁,另一方面促进了国内信息技术和密码技术的发展。所以简单地阻断国外产品的进入不是最佳选择。为了发挥国外密码产品对我国信息化的促进作用,同时避免安全威胁,一个可行、有效的措施就是加强测评认证,这样可以对国外密码产品在国内的使用状况进行有效的监管和规范,有效地保证国家安全,同时发挥国外技术对我国信息安全技术的促进。

3.2 完善密码测评体系

我国商用密码市场的现状要求我们必须建设自主的商密密码测评体系。密码应用的蓬勃发展,给我们进行商用密码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需要完善的密码测评体系,增强管理手段。一方面随着密码应用的不断发展,我们需要管理的对象在数量上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密码新技术不断在实际应用涌现,使得我们的管理要能够及时的反映新技术的变化。

商用密码标准化体系是一个包括标准体系研究、标准文本制修订和技术验证、标准的产业化应用等环节及其相关组织运作和程序的整体。商用密码测评标准体系的落实,必须与国家信息化建设、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同步,必须是有关产品、系统、设施的研发者、建设者、运营管理者面向产业和市场在国家的主导下共同参与,才能开发出我国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商用密码标准。

3.3 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

商用密码标准要“化”起来,它的前提是:这个标准所规范代表的产品必须要在市场上“化”起来,只有这种情况,业界才会活跃起来,才会积极投入,国家才能真正实现安全标准的战略目标———控制国家的技术主权。

4 结束语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 篇3

一、总则

(一)《能力标准》是规范与引领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和专业发展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的准则,是各地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培训和测评等工作的基本依据。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参照执行。

(二)《能力标准》根据我国中小学校信息技术实际条件的不同、师生信息技术应用情境的差异,对教师在教育教学和专业发展中应用信息技术提出了基本要求和发展性要求。其中,I.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能力为基本要求,主要包括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讲解、启发、示范、指导、评价等教学活动应具备的能力;II.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的能力为发展性要求,主要针对教师在学生具备网络学习环境或相应设备的条件下,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所应具有的能力。本标准根据教师教育教学工作与专业发展主线,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区分为技术素养、计划与准备、组织与管理、评估与诊断、学习与发展五个维度。

二、基本内容

三、实施要求

(一)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能力标准》作为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依据,充分发挥《能力标准》的引领和导向作用,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纳入教师全员培训,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建立并完善推动教师主动应用信息技术的机制,切实提升广大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为全面推动教育信息化,深化课程改革,实现教师专业自主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有关高等学校和教师培训机构要将《能力标准》作为教师培养培训工作的重要依据,加强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完善培养培训方案,科学设置培养培训课程,创新培养培训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和课程资源建设,开展相关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三)中小学校要将《能力标准》作为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管理的重要依据。制订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规划,整合利用校内外培训资源,做好校本研修,为教师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供有效支持。要完善教师岗位职责和考核评价制度,推动教师在教育教学和日常工作中主动应用信息技术。

(四)中小学教师要将《能力标准》作为自身专业发展的重要依据。要主动适应信息化社会的挑战,充分利用各种学习机会,更新观念、补充知识、提升技能,不断增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要养成良好的应用习惯,积极反思,勇于探索,将信息技术融于教学和师生交流等各个环节,转变教育教学方式,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和个性化发展。要善于利用信息技术,拓宽成长路径,实现专业自主发展,做终身学习的典范。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 篇4

感谢河南省教育厅开展这次“河南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通过培训学习,让我受益匪浅,特别对于农村小学,接触网络技术的机会比较少,但当今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技术正飞速的发展,改变我们的学习方式。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应用的能力将作为现代人最基本的能力和素质的标志。作为新时代的数学教师,对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已不能只停留在课件的制作上。而是应该积极主动吸纳当今最新的技术,将最新的网络技术运用的课堂教育之中。特别是任友群老师这样的名师,能够听到他的讲课,真是我的荣幸。参加这次培训,对我的启发如下:

一、重新树立教学观念

1、以往教育教学,仅仅是对照教案,给予传统性的灌输教学。此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者培训,使我在观念上有一个更新。让我真正的认识到网络教学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的重要性,反思农村教育于城市教育差距的落脚点,补充知识,更新观念,从根本上提升专业素养。

2、随着信息化快速发展,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是终生学习、不断完善自身的需要。应具有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熟练运用信息工具(电子白板)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收集、加工、组织、运用;这些素质的养成就要求信息技术教师不断地学习,才能满足现代化教学的需要;信息素养成了终生学习的必备素质之一,如果教师没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就不能成为一名满足现代教学需要的高素质的数学教师。

二、新的教学模式

通过聆听专家教授对“中小学幼儿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标准解读”的解读学习,使我充

认识到作为老师,要掌握信息操作的基本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除此之外还应具备信息收集处理以及表达的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深刻的认识到教育信息的重要性,明白什么是教育信息化发的发展情况,真正理解了信息化教学环境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掌握常用的教学模式和软件的基本应用。

三、全面的知识涵养

这次学习中的很多现场课程,他们通过专题讲与案例分析和演示操作的方式,不仅教给我们知识和技巧,更在无形中用自己的言行来引导大家,可以看出优秀教师全面知识的涵养,在这方面,确实是自己的不组,以往只是注重数学领域的巩固,但导师们全面的知识涵养,在教育教学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 篇5

通过培训学习,让我对教育现代化的发现有了新的认识,当今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技术正飞速的发展,改变我们的学习方式。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应用的能力将作为现代人最基本的能力和素质的标志。同时对我们各方面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特别是对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现在已不只停留在课件的制作上。使我们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应积极主动吸纳当今最新的技术,在这短短的培训中我收获颇多。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只有3500字左右的内容,包括总则、基本内容、实施要求和附录,术语表四个部分,总则是概括的告诉我们,《能力标准》是规范和引领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和专业发展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的准则。对教师在教育教学和专业发展中应用信息技术提出了基本要求和发展性要求。其中,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能力为基本要求,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的能力为发展性要求。基本内容则是根据两个要求根据技术素养、计划与准备、组织与管理、评估与诊断、学习与发展的五个维度,进行系统的阐述。实施要求是从各级地方政府、学校、教师个人的角度对《能力标准》的学习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术语表是本标准中的有关系术语的解释,让我们更能理解常用术语的基本含义。

本次网络国培主要学习了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其中对我影响最大的内容是信息技术对于学科教学的辅助作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设计、以学生为主体的初中英语学科教学设计、做温暖教育的践行者等课程。通过学习,我了解了信息技术在课程中是作为辅助工具的,并且要对一堂课进行合理有效的设计,设定准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并且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要更加用心去关爱学生、用心呵护学生、用温暖去爱护学生,让学生在学习成长的路上更加自信,更加勇敢,更加快乐。

一,在本次培训中提交和参与了坊内主题研讨活动: 1.对于人教版七年级英语第五单元助动词教学的一些感悟 2.这次学习很不错,还能用平板和手机进行学习3.手机学习很方便

4.教学目标的精细化能够让老师更加深入的把握教学过程 5.七年级的英语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基础

6.七年级的知识点比较简单,可以把知识点进行整合

7.对于七年级学生开展课外英语阅读,大家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呢? 8.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9.如何能够提高完形填空的得分率呢?

10.英语学习需要大量输入,但是学生的输出量并不好,怎样才能提高呢? 11.完形填空解题技巧

12.怎样提高学生对于短语的记忆和使用呢?

13.对于人称代词的使用方法和掌握技巧,大家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呢? 14.对于句型转换又再次出现在中考内容中,大家有什么想法? 15.对于日期的学习,大家有什么好方法呢? 16.对于过去式的讲解有没有好一点的方法?

二,参加的主题研讨活动:

1,如何处理每个单元Section A 里的2d。2,玩转ppt,寻找课件达人。3,收集教学案例资源共享。4,怎样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5,教师应具备的搜索技能。

三,通过参加研修活动、坊内答疑的主题研讨以及学科论坛交流,个人在教育教学中的思维更加活跃了,对于课堂教学以及各类题型的把握、知识点的讲解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对于提高个人的教育教学能力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对于课堂整体的把握也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既更新了知识又拓展了眼界:

1,随着手机的普及,APP成为每一个人手中必不可少的工具软件。通过专题介绍应用案例的形式,帮助大家更好的将APP应用于移动教学。学习资源管理案例、基于移动设备的资源管理与分享、英语学科:写作课的新方式、走向移动学习案例等。

2,即时通讯工具具备非常广泛的用户基础,或将成为了移动学习应用软件的主流。通过专题介绍应用案例的形式,帮助大家更好的将即时通讯工具应用于移动教学。利用QQ群和云盘分享学习资源和实现远程课堂,利用微信群开展“为你读诗”等移动学习活动,利用微信公众号把学习资源送到学生手中、组织投票问卷活动、开展个性化学习、设计课堂小测验,以及移动互联时代的学校信息化新思考等。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 篇6

信息网络中心“提高标准、提升能力、争创一流”专

项活动实施方案

信息网络中心“提高标准、提升能力、争创一流”专项活动实施方案

根据学院《关于印发xx师范学院开展“提高标准、提升能力、争创一流”专项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x党字[2017]x号文件)要求,为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全面贯彻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关于“加强基层组织、基础工作、基本能力建设”和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暨经济工作会议关于“对标一流、争创一流、提高工作标准”的要求,结合我部门工作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活动目的通过开展“两提一创”专项活动,促进信息网络中心在加强基层工作、基础工作、基本能力建设方面先行一步,引导中心全体党员干部和教职员工提高政治素质,拓宽知识视野,增强业务本领,锤炼过硬作风,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与使命感。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二、活动方式和内容

专项活动于2017年3月启动,5月底结束,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学习讨论、提高认识阶段(2017年3月)

1、目标要求。通过学习讨论,进一步掌握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以及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进一步领会省委“塑造美好形象、实现振兴崛起”的重大决策部署以及加强“三基”建设和提升工作标准、创造一流业绩的具体要求;进一步掌握学院对“两提一创”工作的目标任务和工作部署,坚决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省委和学院的要求上来,不断增强广大干部和教职工的“四个意识”(即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不断增强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对标一流、争创一流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不断增强推动学院信息化改革发展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2、主要内容:

(1)组织开展学习。在每周二的党课理论学习和平时的处务会议中、安排全体人员深入学习,中心支部工作网站着重增加相关内容,2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进行平时性的专题学习,按照学院要求,领导班子成员要求每次撰写发言材料,其余人员至少一份。

(2)开展主题讨论。网络中心领导班子、以“如何提高学院信息化、推动信息化更好地服务学院办公、教学的能力,推动学院信息化发展”为主题,围绕“工作标准够不够高、工作能力够不够强、工作作风够不够实、工作业绩够不够硬”四个方面,开展深入讨论,谈问题、谈思考、谈想法,不断提升工作境界。

(二)对表对标、寻找差距阶段(4月)

1、目标要求。要解放思想,以改革创新、提升能力、争创一流为目标,从现阶段信息化水平、信息化管理、网络服务等方面进行对表对标和查找问题。

2、主要内容。按照“三个对照”要求,深入查找现阶段信息化水平、信息化管理、网络服务等方面的问题。

(1)对照学院要求,深查细找,找到与上级要求的差距,找准薄弱环节和存在的问题,明确努力方向和改进工作的举措,把各项工作要达到的新标准确定下来。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2)对照其他高水平院校和我省教育系统中先进典型的好做法好经验,找准工作差距,提高工作标准,努力缩小差距。

(3)对照事业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听取基层干部和教职工、师生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找准问题和不足。

3、信息网络中心计划采取开展集中调研、座谈会、利用上门服务时间调研等多种方式,深刻反思剖析问题根源,进行对表对标。

(1)召开处务工作会议。以“全面提升我院信息网络改革发展”为主题,以强化基础网络建设为目标开展讨论,对照兄弟院校信息化发展趋势,看清楚我院发展现状,深化目前教育信息化对我院发展重要性的认识。通过充分讨论,要做到目标明确、思路清晰、举措有效。

(2)采取多种方式对表对标。在学院各部门各单位、开展相互走访、集中调研、寻找差距活动。要找到与上级要求的差距是什么;兄弟院校的先进经验是什么,与先进典型的差距是什么;基层干部和教职工、师生群众的意见和需求是什么,努力查找网络中心工作和个人能力素质等方面的不足,深刻反思剖析问题根源。

4、领导班子召开专门会议,列出问题清单,分析原因,形成书面自查报告。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三)加强整改、推动落实阶段(2017年5月)

1、目标要求。

(1)要直面问题,深刻剖析原因;以从严从实的态度认真梳理,列出问题清单,做好整改和落实。

(2)确定“两提一创”标准、制定能力提升计划,健全制度、完善流程、落实责任,理清职责、强化管理、锤炼作风,强化组织建设,推动组织的活力和战斗力。

(3)改变粗放性思维和工作方式,加强网络管理基础工作;通过制定和落实提升能力计划,不断改进工作作风、师德师风,进一步提升基本能力。

2、主要内容。

(1)制定争创一流的工作标准。梳理掌握在对表对标过程中的各方面情况和意见,重点在贯彻学院“两提一创”工作会议精神、在建设学习型部门、服务型部门,提高管理效能和服务水平方面提出一流标准,明确目标、工作措施、责任人和时间表。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2)制定提升能力计划。全体干部和教职员工对照新制定的工作标准,结合在信息化应用、管理、服务、个人基本技能、基本素养等方面存在的差距,提出整改意见和努力方向,制定信息网络中心和教职工个人提升能力计划。

3、方式方法。

(1)信息网络中心根据岗位设置和业务分工,完善办公室、信息制作室、运行维护室职责清单和全体人员个人职责清单,制定工作岗位争创一流工作标准。

(2)制定本部门本单位提升能力计划和个人提升能力计划。

提出整改意见和努力方向,深化整改落实,做到全员动手、确保专项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3)成果体现。形成学院各部门、各单位、教职工个人争创一流信息化工作标准和提升信息化能力计划。

三、工作机构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为了组织开展好这次专项活动,确保活动取得实效,成立“提高标准、提升能力、争创一流”专项活动领导组,组成人员如下:

组  长: 韩xx   信息网络中心主任

副组长:杨xx   信息网络中心副主任

毕xx   信息网络中心副主任

芦xx   信息网络中心办公室主任

领导组负责对专项活动进行指导,统筹推进活动有序开展。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中心办公室,由杨惠烽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芦丽珍同志兼任办公室副主任,负责活动的组织协调、材料收集上报等工作。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坚持以上率下。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二)加强宣传引导、营造良好氛围。

(三)合理安排部署、统筹协调推进。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 篇7

技术能力是企业技术进步的基础。 本文认为,技术标准化能力也是技术能力的具体反映。 企业技术标准化能力与技术创新能力共处于企业技术能力系统中,两个子系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带动,存在交互耦合关系,能够产生协同放大效应,而两者的协同程度会对企业技术发展产生影响。 本文提出企业技术标准化能力与技术创新能力耦合度测度模型, 为企业技术标准化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的评价提供理论支撑。 耦合度评价,可以判断两系统间的协调发展程度; 时序动态耦合度的评定,可以展示耦合度的整体变化趋势,为进一步系统、全面、科学地评价和提高技术标准化能力与技术创新能力的耦合效果提供指导。

一、文献回顾

标准作为国际贸易中技术壁垒的重要手段,已经成为国际经济竞争的制高点。

傅家骥等[3]指出,技术创新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技术标准。 李新波等[5]认为,标准为技术创新提供支撑, 通过标准化产生技术积累带动技术创新发展;于欣丽[6]研究发现技术标准化为新技术的诞生提供质量保证, 通过标准化产生技术积累带动技术创新发展,降低了技术创新的风险。 陈春晖等[2]在研究中发现,技术创新速度决定了技术标准更新的速率, 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决定着技术标准化能力,并进而进一步推动技术标准化。 李大平和曾德明[7]研究得出,经济增长以技术创新扩散为基础,而技术标准作为创新成果产业化的桥梁,影响着技术创新和技术扩散的进程, 影响着企业能否从技术创新中获益。 赓金洲[1]指出,技术创新与标准化服务于经济增长,弄清楚两者之间的互动机理,才能为提高技术创新和技术标准化水平、 提升经济增长水平,提供具有说服力的对策。 张勇[4]研究发现企业在技术创新中, 存在科研开发与标准修订严重脱节的问题,因此标准化须密切地以技术创新为引导。 潘海波和金雪军[8]认为,标准化既有可能推动技术创新,也有可能限制技术创新。 李远勤和张祥建[9]指出,实证检验标准化与我国企业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是未来标准化领域的重点研究方向。

综上所述, 技术标准化与技术创新之间的交互作用,可能是相互促进的积极作用,也可能是相互抑制的消极作用。 评价企业技术标准化能力与技术创新能力之间的耦合程度的大小, 有助于企业充分发挥自身的技术标准化能力、 技术创新能力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力,以获得长远利益。

二、企业技术标准化能力与技术创新能力的耦合度测度

耦合度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相互影响的程度,从协同学看,系统相变的特征和规律取决于系统内部参量之间的协同作用, 而耦合度是对协同作用的度量。 由此,将企业技术标准化能力系统与技术创新能力系统彼此影响、 相互作用的程度定义为耦合度。 本文所构建的企业技术标准化能力与技术创新能力的耦合度测度模型, 包括耦合度评价和耦合协调度评价两部分。

(一)企业技术标准化能力与技术创新能力耦合度测度指标

技术创新能力、 技术标准化能力可通过一定的指标体系进行测度[10-13]。 然而,纵观现有研究,尚未形成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 为了能够很好地测度耦合程度,本文结合众多学者观点,并同时考虑评价指标的可操作性、代表性、层次性和独立性,确定企业技术标准化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的耦合度测度指标(见表1)。

(二)耦合度评价

耦合度揭示了不同时期两系统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程度,对判别两者间耦合作用强度、调控两者的互动关系、预警两者发展秩序等具有重要意义。

1.综合评价

对企业技术标准化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首先确定评价指标权重,接着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评定。

(1)确定指标权重

运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 熵权法是一种客观赋权法,利用指标所提供信息量的大小确定权重,避免主观确定权重的随意性。 熵权法确定权重的步骤:

1计算各指标熵值,xij是第i个系统中的第j项指标的数据(i=1,2,…,n;j=1,2,…,m);

2计算各指标熵权,wj即为第j个指标的熵权。

(2)模糊综合评价

依据评价指标,采用调查问卷法收集专家意见,将指标对上级指标的评价集M设定为 “很高、 高、较高、一般、低”。 如表1所示,企业技术标准化能力与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均采取二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其评价步骤为:

1首先对第二层次的每个要素i的指标进行综合评价,依据熵权法得到各要素的权向量Wi,综合评价矩阵为Ri,于是综合评价向量为Bi=Wi莓Ri;

2进行第一层次序参量的评价, 依据熵权法得到各要素的权向量W,综合评价矩阵为R,故综合评价矩阵为B=W°R;

3对评价集进行赋值M=(10,8,6,4,2), 结合评价矩阵R可得综合评价分值,其中u1为企业技术标准化能力的综合评价分值,u2为企业技术标准化能力的综合评价分值。

2 耦合度计算

借鉴耦合度模型, 可得企业技术标准化能力系统与技术创新能力系统的耦合度函数为:

将模糊综合评价得分代入式(1)即得企业技术标准化能力与技术创新能力的耦合度。 依据系统之间交互作用的强弱(即耦合度C的大小)、相关研究成果及本研究的具体情况, 将耦合过程划分为4个阶段:0<C≤0.3为低度耦合阶段;0.3<C≤0.5为磨合阶段;0.5<C≤0.7为中度耦合阶段;0.7<C<1为高度耦合阶段。

(三)耦合协调度评价

运用耦合协调度评价, 评判企业技术标准化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交互作用的协调程度。 依据耦合协调度模型, 可得企业技术标准化能力与技术创新能力交互耦合的协调程度为:

式(2)中D为耦合协调度,T为反映技术标准化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整体协同效应的综合调和指数,α、β为待定系数。 对耦合协调度的划分标准一般为:0<D≤0.4为低度协调耦合;0.4<C≤0.6为中度协调耦合;0.6<C≤0.8为高度协调耦合;0.8<C<1为极度协调耦合。

(四)耦合度测度研究

本文建立的企业技术标准化能力与技术创新能力耦合度测度模型,可应用于以下的研究:

1. 同一企业技术标准化能力与技术创新能力耦合度的时序分析。 以时间维度考察同一企业近几年技术标准化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交互耦合作用程度,以及协调程度所处阶段,为企业提高技术能力提供有意义的启示。

2. 同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化能力与技术创新能力耦合度的横向分析。 对所处同行业(如航空航天、新能源与新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制药等行业)的企业进行同一时间的耦合度测度,了解差距,对比差异,寻找问题。

3. 不同省份同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化能力与技术创新能力耦合度分析。 了解企业耦合度随地区的变化,以研究经济发展、地方政策对企业技术标准化能力与技术创新能力耦合度作用的差异。

三、结语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 篇8

[关键词]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 数学新课程标准 应用意识 应用能力

数学课程是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一门主要的文化基础课程,对于学生认识数学与自然界,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文化价值、应用价值、思维价值,提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理性思维具有基础性作用;对于学生学习专业课程及职业生涯的终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华罗庚教授在《大哉数学之为用》一文,对数学的精彩叙述“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都离不开数学。马克思指出:“一门科学只有成功地应用了数学时,才算真正达到了完善的地步。”

一、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意义

数学的意识就是数学的眼光,所谓数学应用意识,就是能够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现实生活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能够主动从数学的角度应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能够主动寻求实际背景,并探索应用价值。

在现实生活中,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无处不在,向一切领域渗透,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越来越被社会重视。教师在开展学科教育时,能够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形成数学应用意识。

二、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途径

1.展现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数学是人们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產生的,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在数学课程的实施中,要展现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为学生提供感受和体验的机会,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传统的数学教学中,过于注重解题的技巧和繁杂的运算,使得学生认为数学是枯燥的、机械的,只有令人生厌的定理和背不出来的公式,只是在学校里学的,是为了考试而学的。离开了学校和考试,就不需要集合、函数,更别说什么微积分、行列式了。丝毫提不起学习数学的兴趣来,而对知识的产生、发展的整体领悟越来越远。因此,在数学学科教育中,要始终渗透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例如,让学生知道复数是数的概念不断扩充的结果:从结绳和书契记数的方法发展成位置制记数法,形成自然数系,而负数和分数的引入形成的有理数系,毕达哥拉斯学派在解决边长为1的正方形的对角线的长度的问题导致无理数的产生,同样由于在解决类似方程x2+1=0根的问题使得数系进一步扩张到了复数系。

2.贴近生活的应用。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比如,为了保护美丽的太湖,对太湖中鱼的种类和产量要进行跟踪,概率统计就可以派上用场了,可以先从太湖中捕捉一些鱼(如1000条)作上记号再放回去,过几天再捕捉一定数量的鱼(如800条),统计这些鱼中有记号的鱼的数量,

假设是4条,那么就能得到: (条)。又如,矩阵的引入:某公司销售的4种产品,各种产品在四个地区的销售量(单位:万元)如下表:

这样就得到了数表:,具体描述了这

家公司各种产品各地区的销售量。同时,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企业可以有针对性地调整各个地区的营销策略与手段。唯有贴近生活,让学生感到数学不是枯燥乏味的,而是生动有趣的。

3.贴近专业的应用。我们的教学对象是五年制高职的学生,数学教学要体现职业教育特色,它在专业领域中的应用也是无处不在的。比如,机电专业的学生学习微积分时,让他们了解人们对于运动的研究,才导致了微积分的发展。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提出“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合体而无所失矣”, 开普勒也在计算一个沿椭圆轨道运行的行星与太阳连线扫过的面积时使用了无穷小的方法,牛顿在《无穷极数分析》中第一次提及了微积分的概念。现在可以用微积分的概念去解决工程力学中运动分析和动力分析的问题。比如,为了度量刚体转动的快慢引进了角速度的概念。设瞬时t时的转角为,经过时间间

隔△t后,转角为 ,则有 ,则有

,这表明刚体定轴转动的角速度等于其转角对时间t的一阶导数。同样道理,角加速度等于其角速度对时间的一阶导数,或等于其转角对时间的二阶导数。比如,

已知某发动机的转子在启动过程中的转动方程是 ,要求转子在某个瞬时的速度和加速度的话,只要对转动方程求一阶导数和两阶导数就解决问题了。通过这样的方式,将数学知识与学生所学专业紧密结合,互相渗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还能够增强他们的专业意识。可谓一举两得。

三、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的方法

所谓学以致用,就是指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开展学科教学时,要注意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

知识的学习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之下开展的。因此,在学习情境的创建中,要注重其应用。尽量在与学生生活相关的素材、专业背景和感兴趣的事物中创设问题情境。比如,向量的教学中可以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的实际需要,使他们树立运用向量方法处理几何、三角等实际应用问题,并学会用向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机电专业的力学中力的合成与分解,等等。五年制高职的数学课程标准中,向量的学习主要以平面向量为主,空间向量的内容涉及很少。但对于机电专业的学生来说,空间向量的应用是十分重要的。比如,斜齿轮的受力分析、空间力系等,都需要用到空间向量的问题。因此,教师在开展数学学科教学的过程中,还可以适当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进行拓展,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而概率统计相关内容不仅可以从生活中找到大量的实例,在物理实验中处理数据也被广泛应用。再如,在矩阵的教学过程中,可从具体实例引入矩阵的概念,并让学生认识到矩阵的广泛应用,体验数学的抽象更有助于人们对问题的思考和解决。

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也来源于人们的思维。归根结底,数学来源于现实世界,是为了解决客观世界中的实际问题而产生和发展的。因此,数学最终要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数学的目的和意义就在于解释现实世界中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会用数学思维想问题,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数学课程标准[Z].苏教职(2009)48号.

[2]郭思乐,喻伟.数学思维教育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篇9

南安市下房小学

黄雅云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必修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创新性)为特征的指定学习领域。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价值是有效实施可以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展各学科学习和探究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主动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可以拓展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需的信息技术技能,巩固信息素养和技术创新意识;对于培养国家建设和国际竞争所需的信息技术人才、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文化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目标为培养和发展学生积极学习和探究信息技术的兴趣,养成和巩固良好的信息意识和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形成和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培养和强化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支持各种学习和解决各类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强调,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借助计算机和网络获取、处理、表达信息并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开展学科学习的过程;活动中理解感知信息的重要性,分析信息编码以及利用计算机等常见信息处理工具处理信息的一般过程;积极参加信息技术活动,主动探究信息技术工作原理和信息科技的奥秘。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及目标要求: 1)2)3)4)5)6)7)形成运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基本能力。

树立与终身学习和现代社会生活相适应的信息意识,形成积极的信息技术学习态度,养成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

学会利用信息技术工具收集和处理信息,以支持学习、探究和解决日常生活问题。

学会使用常用信息处理工具和软件,展开写作、绘画等活动,制作电脑作品。

学会使用多媒体制作软件,运用文字、图片、声音等多种方式,灵活地表达想法、创意和研究结果。

学会运用常用远程通讯工具进行合作学习,开展健康的社会交往。

学会设计和制作简单的机器人,体验“采集信息——处理信息——控制动作”的基本过程。该部分内容为选修。

教学评价必须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进行。教学评价要重视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评价的方式要灵活多样,要鼓励学生创新,主要采取考查学生实际操作或评价学生作品的方式。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好的学习并应用它们到教学实践中,以学生为中心为主体去献身教育事业。

通过学习课程标准,结合我校学生的基本情况,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要让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淡化学科体系,打破各操作软件之间的界限,以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的实践任务为主线,将学生必须掌握的软件操作分散到不同学年的实践活动中,通过技术要求的提升引领学生螺旋上升式学习。

在教学设计中,尽可能多设计跨学科的活动为主题,实现技术学习与技术应用之间的整合,体现“双价值”。以学科学习主题作为信息技术任务选题,鼓励学生将学到的信息技术技能应用到其他学科、领域学习中。以此加深学生对信息技术在学科学习中的价值的理解,推动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领域的整合,实现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与学习工具的双重价值。除此之外,教师在内容选择、难度设置上应适应本地设备、师资及学生的现状,活动选题除了体现课程整合外,要鼓励多样化的选题,体现“四地”——立足地方现实,体现地方特色,反哺地区经济,融合地域文化。不仅如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主题,任务要求分水平,适应个别差异的特长发展需求; 教学过程中要鼓励更自主技术实践与更开放的科技探究与技术创新; 适度引导学生思考、探究、理解适合其年龄的信息技术核心概念。

信息技术高中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 篇10

09计本2

200924101256

陆京鹏

这是大四实习的前奏,在学院的组织下,第一天学院聘请了王连诚老师进行专题讲座,王连诚老师为我们作了《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论》的讲座,让我认识到教育技术的新发展。通过教育技术过去与现状的这么一个过程,充分说明当今信息技术发展之快。我们大三下学期的教育见习的时候也参加这类型的讲座。上次见习自己是旁观者,但这次感受不同,实习是自己体验做老师,教学生。所以讲座过程中比较重视。这一下午的学习,我收获很大。

通过本次讲座,让我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时代性与优势,在原来已有观念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理解了“教学”。王连诚老师生动、有趣地讲座,使我们在轻松、愉快地课堂气氛中认识到信息技术教师的使命,对我今后教学工作中提供了有效地帮助;把各种教学工具软件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去;让我们认识到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法分为:以语言活动为主、以感知为主、以实际训练为主、以欣赏活动为主、以引导探索为主的教学法;在教学观念和教学手段不断发展的今天,我在教学过程中曾有很多迷惑,过分地突出了信息技术手段而忽略了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或者是为了课堂气氛活跃而忽略了教师对课的把握等.这次学习让我真正理解了一堂好课的标准。

信息技术教材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目前我们的教学实践更重要的是在新课程理念以及课标指引下创造性地开展,因此,我们需要不断研读课标、实践课标,也要在用好教材基础上,不断提升自己开发课程资源以及教学技艺的意识和能力。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 篇11

一、主次不分以课件冲淡教学内容主题

信息技术教育中的信息交流强调在实际的交流活动中,建构点到点与点到面、单向与双向、直接与间接、实时与非实时、纵向与横向、跨空间与跨文化等多元化交流。教学过程中鼓励更多的伙伴关系、合作学习与研究,实现交流与合作,鼓励学生积极表达,使得每个学生都成为信息活动的主体。在公开课、观摩课中,应用课件已经是很平常的事了。但在课件的制作和使用上一直存在着这样的问题:有的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唯恐体现不出电脑能够储存大量信息这一优势,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所有材料尽数罗列,课件的内容只是纯粹的文字、图形的组合,缺乏新意。文字信息呈现成了书本和黑板的翻版,图片取代了学生的浮想联翩。而在使用时,音像视频、PowerPoint、投影齐上阵,结果是五彩缤纷的多媒体信息包围着学生,颜色使用过多且色彩搭配眼花缭乱、音乐效果怪异刺耳、动画图像不协调,令人头昏目眩,无法进行知识由“同化”到“顺化”的编码,直接影响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这样的课件在课堂中使用会喧宾夺主,冲淡主题,学生易产生视觉、听觉上的疲劳,以至于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难以在课件中体现,这样的教学既缺乏实效,又超出了教师精力承受度,偏离了课件使用的本意,弊大于利。

二、忽视知识结构与课型,随意拼凑课件

教师在教学中都努力将信息技术应用到自己的学科教学当中,信息技术被选用的频度越来越大,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无疑是非常有利的。然而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施中,唯现代化媒体观念盛行,过于崇拜技术,不分课型,不分环节,机械使用,认为运用计算机才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忽视教学规律,片面认为媒体万能,而把媒体凌驾于教学内容之上。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热潮下,他们将信息技术神话了,完全是为了整合而整合,过于注重形式,而对教学效果思考不够,甚至连教师也迷失了自我。弱化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过分依赖感官材料,盲目地拼凑课件忽视科学性是目前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中的一个误区。

三、运用信息技术时忽视学生的主体创新能力

忽视学生的能动性和创新精神是运用计算机辅助课堂教学的另一个误区。在实践过程中,教学组织者过分强调技术,忽视了学习主体——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能动性和创新精神。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学习重在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会怎样学习并且因此能不断学习的人。课堂上教师按部就班进行演示,扮演“放映者”或“解说员”的角色,作为课堂主体的学生学习也按照整个课件的结构和一些问题的“标准答案”进行,按照预先设定的模式、思路、线索进行人机交互,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深入地思考,只能顺应设计者的思维方式做一些简单的应答,课堂教学被课件材料牵着鼻子走。这种做法显然束缚了学生的手脚,抑制了学生的思维,缺少双边情感交流,缺少思维想象的空间,扼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降低了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教师的教学效果。

为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与学科相结合,极大提高课堂效益,应做好以下几点。首先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应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教育信息化程度标志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水平和现代化教育思想、观点、方法、体制的确立状况。为此,我们应选择积极的对待措施。一堂好课并不仅仅是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引入教学,更重要的是以现代教育理念来指导教学。

其次,针对不同的学科,明确学科特点,选择适合的整合方法。每个学科都有各自固有的知识结构和学科特点,对学生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因此要注重整合课程的学科特点分析。所有的教育者都必须以培养学生现时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兴趣为原则,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课堂上教师恰当的讲解、条理的板书、必要的操作、清晰的教学思路是计算机所不能替代的。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备课时不能跟着软件跑,上课时不能围着屏幕转。要始终坚持充分利用教师自身的优势,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总之,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科学地、有目的性的将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使其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重要的教学手段之一。使信息技术的运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活动内容的容量和方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在完成基本技能教学的同时,提高学生发现、吸收新信息的能力,从而培养创新能力。

上一篇:清明游岳飞庙作文下一篇:《故乡的元宵》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