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

2024-08-25

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精选12篇)

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 篇1

自2008年第3期开始, 《信息技术教育》杂志正式更名为《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杂志。作为该杂志主办单位之一的中央电化教育馆的成员, 我感到由衷高兴。我认为, 更名的蕴意, 不仅仅是名称的变化, 也蕴意着自2000年提出的“大力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大力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建设”, 在我国得到充分发展和肯定。

中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与推进, 自2000年起已历经八年。有幸作为一名直接参与者和亲历者, 八年路程历历在目。八年来, 全国各地遵循着“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推动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战略, 取得长足的成就和发展。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基本普及, 信息化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教师信息素养和能力大幅提升, 教学资源建设逐步扩展。特别是“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 充分发挥了信息技术在实现教育均衡发展上的作用。当然, 还应看到,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 对我国信息技术产业和科技发展, 拓展了市场空间、培养了大批人才。八年的成绩不言而喻。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进一步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 教育信息化作为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战略举措和途径, 面对目前的状态和今后的发展趋势, 我们还应更进一步从战略的高度去认识和推动基础教育领域的信息技术教育事业。我也认为, 还应该进一步开展对信息技术教育核心价值观的思考和讨论。深入研究并把握信息技术教育的核心内容以及方法、手段与理念, 研究并构建信息时代教育的基础理论体系。我们所期待着的信息化对于教育发展, 究竟是什么因素可以起到规律性和根本性的作用。教育信息化核心价值观的探讨的缺失, 一味追求表层“形态”的量变, 或者是追求教学过程的经典化、艺术化的效果, 或者追求单纯的应试成绩的提高, 那么, 信息技术发展的历史意义或许将被淡化, 也就不会像世纪更替之时, 被提升到推动教育变革、社会变革、以致推动世界变革的高度了。

我们的中小学校之间发展还很不平衡, 受条件、环境、投入、师资等客观所限, 信息技术的影响力和作用力, 还有相当的局限。也有很大一部分教师还是不习惯用或者不知道怎样用。把信息技术主要用于课堂教学知识点的展示、用于解决围绕知识点构建的选拔性考试难点等作为主要特点的资源开发理念深深地束缚着我们。这些现象也说明, 我们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程度和理解深度也还有相当的局限。再深一层次的原因, 也是目前适应信息时代发展的教育理论的缺失和创新精神的缺失。

基于面对现实的思考, 我衷心地希望《中国信息技术教育》能够继续发挥中央级媒体的平台作用, 着力于推动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 引领信息技术教育实践。尤其要关注与推动信息技术教育乃至教育信息化的核心价值观的探讨, 从理论层面引发对“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和“大力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等战略性举措与目标的深入思考。

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 篇2

——兴宁完小现代教育技术工作交流材料

两年来,我校的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主管部门的关心、帮助和指导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致力于课堂教育教学改革,认真开展多媒体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和自主创新学习的课堂教学研究,优化教学过程,促进了教与学的相向发展。在不断加大现代化教育设备的资金投入,添置先进的教育设施设备下,我校系统地培训全体教师,提高教师的现代化教育素养,提高教师操作现代化教学设备的水平,利用科学的方式方法,强化学校的电教管理,提高各学科课堂教学效率,教学信息化应用研究成效显著,教育信息化水平在农村学校中处于领先地位。

一、学校的基本情况

兴宁完小是今年新组合学校,由原兴宁高小、兴宁完小、兴宁中心完小合并而成,学校实行一校两部管理模式,主校区地处兴宁镇兴隆街,分部设在管塘村(原兴宁中心完小),下辖海水村小,现有教职工98人,教学班级30个,在校学生1453人,占地面积13388平方米,建筑面积1833平方米。学校确立了“服务于每一位孩子的健康发展”的理念,树立了“环境质量管理优、校风教风学风好、师生综合素质强”的办学目标,以实施素质教育为契机,以新课程改革为突破口的办学思路;树立“全面发展,德才兼备”的育人观;坚持“科研兴校,质量立校,管理强校”的方略;坚定用爱和责任编织教育用创新丰富教育的理念。在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和关心帮助下,全校师生团结协作,不畏困难,艰苦创业,克难奋进,学校的办学水平、办学效益不断提高,几年来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均居农村同类学校前茅,并继续稳步推进。学校先后被评为等学校和市级文明学校,2009年以来小学毕业班统测成绩和抽考成绩均居片区学校第一名。

二、主要措施及成效

(一)、加强领导,积极推进现代教育技术的环境建设。

为了让信息技术得到进一步的普及和提高,首先我校根据自身实际,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副校长为副组长、由教导处、信息技术教师、教研组为成员的现代教育技术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的工作是负责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发展规划的制定,各项措施的落实。其次,学校按照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配备了设备管理人员和专、兼职的信息技术教师,并在绩效分配上给予倾斜。再次,学校保障对现代教育技术工作的人、财、物方面的大力支持,以确保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2012年-2013年,我校一方面积极争取教育主管部门支持和帮组,另一方面学校多渠道、全方位筹集资金,努力创建优良的现代教育教学环境。两年来,教育局和学校共投入50多万元,先后维护、购买、改造了多媒体综合电教平台。现在全校有固定的计算机教室和多媒体教室6 间,共计320平方米,电脑 132台,建立了老师电子备齐室,22个教学班都装上了电子白板,两部28个班全部建立班班通,海水村小设有远程教育接收和播放点。现代教育技术环境的进一步完善,为我校深入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实验,为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健全制度,规范管理

为规范我校信息技术室的管理,提高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辅助作用,我校根据实际,制定了《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管理制度》、《教职工上机管理制度》、《设备使用制度》、《设备安全制度》、《上机操作规程》、《光盘播放人员考核办法》、《计算机教室管理制度》、《多媒体教室管理制度》、《信息技术教师岗位职责》等各种规章制度并认真落实。各种表册按时填写,归类存档。

(三)、利用好现有设备,充分发挥教育技术装备的资源效益。

我校按上级部门的工作思路,积极进行探索,多模式地利用信息技术,力争使现代教育技术设备能充分发挥最大效益。具体做法是:

1、借兄弟学校的远程教育和现代教育技术工作经验,做好我校信息资源库的建设,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充分运用“湖南基础教育网”、堂堂网”的优势,克服信息闭塞的情况,了解教改动态,安全、文明、健康上网,充分享受教育资源。

2、重视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开设,培养学生能力。我校根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认真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现代教育技术引入课堂,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3、认真抓好教师培训。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工作,硬件是基础,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是关键。为了保证我校有一支能灵活运用计算机多媒体信息技术进行现代化教学的教师队伍,学校重视不断加大力度对教师进行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使教师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不断提高。一年来,我校根据实际,一方面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校本培训安排专业教师对全体教师从课件制作和使用、网络资源的收集利用、计算机基础技术和远程教育资源运用等方面进行五次专题培训,同时安排教师参加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国家级远程教育培训和教育主管部门安排参加的教师英特尔培训,两年来共培训34人次,其次学校的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除学生上课外每天都为教师免费提供学习使用。现我校45岁以下的任课教师多能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50%左右的教师能自己制作课件。

4、组织教研组、全体教师和班级学生观看教师教育教学技能、专业素质提升、安全防范等方面的视频,进一步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和学生学习、生活得能力。

5、重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发挥教育技术装备的资源效益。学校的多媒体教室,计算机专用教室使用率高。两年来,在多媒体教室和电脑室上课共达600多节以上。学科和专业覆盖遍及语文、数学、英语、品德等科目。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我校现代教育技术的选择和使用在常规的课堂教学中日渐规范化、程序化、科学化,在课堂教学中使其发挥突破难点、突出重点的优势及克服对课堂教学过程的消极作用,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上

学期,我校教师何玉琴参加地欧课堂教学比武,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荣获一等奖,学校多次成功地承办了上级组织的光盘教学比武活动。

6、积极做好其它服务。一方面学校利用设备对学生学籍档案、教师档案、财务档案等各种学校档案材料进行规范管理,另一方面还要积极配合上级部门的要求,积极探索在农村利用现代远程教育和开发的网络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教学活动。向学生家长传授先进科技,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做到资源共享,充分发挥设备的功能。

二、取得的经验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工作是学校发展信息技术教育的根本保证,我校现代教育技术工作中取得的这些成绩是学校领导重视的结果,只有学校领导重视,学校的现代教育技术才能得到发展。

(二)、健全制度,规范管理,提高设备使用效益。

现代教育技术工作,建设是前提,配备是条件,管理是手段,使用是目的。教育技术装备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为教育教学服务,为师生服务,为不断深化教育改革服务。发挥设备的效益是最终的目的,为此,我们在管理和使用上,以制度为保证,以“两率”为抓手,充分发挥设备的使用效益。一是明确管理职责,强化管理意识。教育技术装备管理主要是对人、财、物的管理,设备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质量,如不加强管理,就不能维持正常的、完好的状态,就谈不上有效地使用,甚至还会出现安全问题,所以管理工作是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全部工作的关键,也是教育技术装备的中心内容。因此要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做到制度健全,制度规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机制,有完备的工作规范和工作制度,并能严格执行。二是规范管理过程,提高管理水平。规范管理重在抓“两率”,即设备的完好率和使用率。三是加强教师队伍管理,提高整体素质。

(三)、积极争取各级部门和领导的支持和帮助,是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工作发展的重要前提。

三、今后努力的方向

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 篇3

关键词 高校教師 教育技术 教育信息化 教育技术素养

一、运用信息化教学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必然途径

(一)新时代下教师要具有优秀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的本质是全球信息化需要人们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信息素养这一概念是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于1974年在美国提出的,从图书检索技能演变发展而来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这种能力同当代信息技术结合,成为信息时代的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引起世界各国教育界的高度重视。通常把信息素养归纳为“6 A(Ability)”:获取信息的能力、分析信息的能力、评价信息的能力、加工信息的能力、利用信息的能力、输出信息的能力。此外,还应包括认识信息的能力,能认识到信息对我们的学习、生活、工作的重要性,有较强的信息意识和敏感度的能力;遵守信息道德等。

新时代下,教师要对信息、教育信息化、信息社会有基本正确的理解,认识到信息在教育信息化中的作用,关系教育信息化进程,积极投入教育信息化工作;能确认自己的信息需求,具有一定的专业信息;要认识到获取信息资源对于教育和科研工作的重要性。教师要具有一定的信息敏感度,能够快速有效的获取信息,并能够具有较强的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新课堂下教师要具有运用信息技术设计教学的能力

新时代下的新课堂,教师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有效的安排教学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信息化资源,提高教学的效率。在信息化条件下进行教学设计,不同于传统的教学设计,而在于教学环节的不同。这由于信息技术广泛传播并运用于教学,从而引起教学过程的变换。但在教师中对教育技术和学校的相关技术工作还不够了解,文科教师了解的就更少;使用现代教育媒体的种类单一,主要是多媒体计算机,一般学校教师只会使用PowerPoint教学,且以文字为主,效果一般;教学软件主要是教师自制,技术、艺术方面都急需提高。教师应充分各种信息资源和技术来支持学习,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设计教学的能力。

(三)新情况下教师应具有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能力

即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等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很好地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能力。通过整合对课程的各个层面和维度都产生变革作用,从而促进课程体制的转型和变革。信息化时代的教师除了具有一定的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基本的信息素养外,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中,让技术更大地支持教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是一个实践的过程。教师通过在实际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会逐渐明确信息技术在课程教学整合中的必要性,由此明确信息技术运用于课程教学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从而树立应用信息技术的决心和信心。

二、教育技术是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快速发展

新时代下利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的过程和教育技术资源的开发、设计、管理,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教育的改革离不开教育技术的发展,教育技术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理念的指导,教育理念的发展离不开教育技术的支持。在新一轮的教育改革中,素质教育和网络教育成为时代的焦点。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中的应用,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制高点和突破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全面应用,必将导致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并最终导致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学理论乃至整个教育体制的根本变革。

(二)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教育的空前变革

发展教育技术,不仅仅是教育手段、方法的问题,而是教育现代化很多因素中一个新的动力,将全面促进教育观念、教育过程等一系列深刻变化,推动教育的空前发展。因此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需要教师真正认识到教育技术的重要性,同时教师要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提高使用现代化教学设备的水平。在现代化教育技术发展中,需要不断研发新的教育技术,改善使用教育技术的教学环境,加强教育技术理论研究,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使教育技术工作更加深入,运用更广。

三、教师教育技术素养的提高是教育发展的动力

教育技术培训是提高教师教育技术素养的必要途径,教师的技术水平直接影响到教育现代化的发展。为了实现教育信息化,必须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素养和能力,因而必须实施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学生对教师教育技术素质和能力的反映是最直接,也是最能说明问题的。某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学生问卷调查统计表明,学生普遍认为教师使用的教学软件表现力比较一般,学生认为“不好”的占46%;教师对媒体的驾驭能力不强,包括运用媒体能力、操作教学技术能力、排除故障能力;有高达65%的学生认为教师使用媒体教学的作用一般,甚至有的学生认为没有提高教学质量。因而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迫在眉睫。

总之,信息时代的高等教育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高校教师也应具备与之相适应的各种素养,教育技术素养是当前高校教师的基本素养之一。为了将现代信息技术有效地运用到教育教学中,实现教育信息化,当务之急要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素养,使得教师能有效地利用现代技术,整合课堂教学,将新的观念和方法教给学生。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更好地培养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不断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阮若林.教育信息化进程中高校教师教育技术素养培养研究 [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2,(10)

[2]张倩苇.信息素养与信息素养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2008,(2)

[3]黄荣怀.信息技术与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

教育信息化视野下的信息技术教育 篇4

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伴随着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传感技术等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伴随着国家在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不断加大, 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将逐步构建, 终端设施将逐步普及, 数字化校园将伫立在我们面前, 而伴随着网络教学资源体系建设, 国际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引进, 网络学习课程的开发, 数字图书馆和虚拟实验室将逐步建立……[2]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会更加深远, 在创新人才培养、构建学习型社会方面的优势会愈加突显。然而, 面对着奔涌而来的教育信息化浪潮, 正如何克抗教授所言: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会自然而然地创造教育奇迹, 它可以被用于促进教育革新, 也可以被用于强化传统教育, 因为任何技术的社会作用都取决于它的使用者。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 如何发挥信息技术优势, 以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 推动课程改革, 特别是教学结构的改革, 将课改推向更深层次, 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更要践行的课题。

一、教育信息化为教育教学改革创设了无限的可能性

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得信息时代的教育较之传统意义上的教育有了太多变化的可能:多媒体技术使得信息的表示形式异彩纷呈, 从而改变了学习者的认知方式;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的智能导师系统, 能够根据学习者的个性特点和需求进行教学或提供帮助, 个性化教学孕育而生;网络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信息资源的分布和人们对它的拥有关系, 信息由不对称逐步趋向对称, 引起教师权威的削弱, 从而改变了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学校不再是系统学习的唯一场所, 利用信息技术支持自主学习或通过大规模的合作和信息交流完成学习任务成为当前国际教育的发展潮流;信息技术改变了时空结构, 资源全球化, 形成了信息的多源性、易得性、可选性, 从而改变了学习者的学习状态。虚拟教育与现实教育结合, 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贯通, 这是未来信息化学校的发展方向。

二、教育信息化助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强调“双基”内涵的时代特色, 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界定要与时俱进;强调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生活的整合;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 不仅仅是关注学习结果, 更注重体验;强调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 形成积极的、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在注重学科内在逻辑的同时, 强调根据学生的经验来组织教学内容;强调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强调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 建立促进教师、学生、课程发展的发展性评价体系;推广面向应用教学及学习的过程性评价方法;强调发挥教育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提高课程的适应性、实现课程的多样化;在重视“双基”的同时, 特别强调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信息技术为构建符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方向的新型教学模式提供最佳手段。新型教学模式包括:计算机支持的讲授式教学、基于问题的探究式教学、基于案例的教学模式、基于资源的自主学习、计算机支持的合作学习、Web Quest网络探究学习、基于ICT的协作性学习、基于问题的研究性学习等等。大量实验表明, 这些教学模式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中有着无法替代的独特价值。而实验也同样表明, 这些教学模式需要建立在信息化所营造的一种新型教育教学环境之上, 即要有必要的信息化环境的支撑。信息化环境包括丰富的网络资源、工具以及交流与合作平台等等。

按照行为主义的观点, 教学就是通过提供一定的刺激来激起预期的学生反应, 可以说利用任何媒体都可以产生满足这种需要的刺激。教学中起作用的是方法而不是媒体, 这是以科拉克 (美国著名的教育技术专家) 为代表的学媒无关说的重要观点。但是, 按照当前国际流行的建构主义教学观, 没有适当的媒体很难创设允许学生自由探索和建构的学习环境。也就是说, 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3]。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与我国倡导的创新教育密切相关的。因此, 从这个意义上讲,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需要教育信息化是不容置疑的。

三、教育信息化需要教师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任何教育理念、教育原则、教育内容无不经过教师的践行。作为教育思想与教育现实的纽带, 任何教育教学改革都以教师自身理念与方法的更新为前提。教育信息化要求教师能够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的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 积极主动地投身到教育信息化浪潮中, 加强学习, 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 并有意识地利用信息技术支持教育改革和促进教育发展。

自20世纪末计算机走进我国中小学教学领域, 到今天伴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 学校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已历经10余年, 经历了单纯的计算机辅助“教学” (CAI) 、计算机辅助“学习” (CAL) , 发展到利用信息技术支持的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合作学习的开展, 利用电子学档实现面向学习过程的评价等等, 可以说在以信息技术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的革新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然而不得不承认, 我们也经常看到:不少教师缺乏信息学的基本知识, 信息意识薄弱, 信息的敏感度低, 不能根据教学需要使用信息化教学手段, 无法开展信息化教学。很多教师手中的媒体仅仅是知识展示的工具, 教学过程一如既往地充斥着讲授与演示, 少见的是学生的探究和实践。“人灌”变成了“电灌”, 不少教师被戏称为“拉洋片儿的”, 技术的优势没有发挥出来或过度使用技术的现象比比皆是。因为教师信息素养低下, 很多设备被闲置的现象也绝不是个例。以上种种, 究其原因:一是受经济条件的制约, 不少学校信息化环境不健全, 甚至缺乏信息化环境;二是教师教育理念的陈旧, 对教育信息化缺乏认识;三是教师、学生信息素养普遍较低, 不具备开展信息化教学的能力。信息化环境可以通过加大教育投入来实现, 教育理念的转变以及教师、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 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因此, 必须从信息化视野的框架下关注教师教育。2002年, 教育部下达了《关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 指出“教师教育信息化既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又是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教师要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 包含信息技术知识与操作、信息处理的方法与技能, 在此过程中了解技术的优势, 这样才能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的有机结合;要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 了解信息技术对个体在信息化社会生存的价值、发展的价值、享受的价值, 以及所应具备的社会责任以及情感与态度, 了解信息技术在弥合数字鸿沟、构建信息文化、适应知识社会等方面的价值, 才能以积极的态度迎接技术的挑战, 并主动将其作为促进自身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教师应具备的信息素养主要包括信息意识、信息处理能力、信息交流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信息判断能力等几个方面。具体而言, 一是有强烈的信息意识, 对信息有较强的敏感度;对信息、信息化、信息社会有基本正确的理解;关心教育信息化进程, 积极投入教育信息化的工作。二是认识到获取信息对教育与科研工作的重要性, 在学习或教育教学工作中, 能根据自己的信息需求, 灵活地通过多种渠道较迅速地获取有效信息。三是能有效地吸收、存储、快速提取和发送信息;能较好地管理自己搜集到的或自己生成的信息。四是能选择恰当的信息技术方式对相关信息进行有效整合, 准确地进行信息的表达与呈现, 能创造性地使用信息解决问题。五是能准确、高效地解读信息和批判性地评价信息;能将信息应用于批判性思考。六是能将信息技术手段灵活地应用于自己的终身学习。七是有较强的信息道德意识和信息安全意识等[4]。

从以上七个方面的内容来看, 信息素养指的不仅仅是在技术和操作层面上的素养, 技术素养仅仅是信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信息素养更强调人们对信息的认识、理解和态度, 以及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交流与表达、开展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人文色彩。在信息时代, 教师无论作为社会人, 还是作为职业角色都应该掌握信息技术并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

四、教育信息化需要加快全民信息技术的普及及应用

伴随着信息化浪潮, 技术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社会各方面。能够自信地、有创造性地并富有成效地应用信息技术成为生活的一项基本技能。信息技术能力不仅包括对于技术技能与技巧的精通, 还包括了正确地、安全地、负责任地将这些技能应用于学习、日常生活和工作当中。信息技术能力是现代人参加、参与现代社会的基础。因此, 教育信息化需要全民信息素养的整体提高。

在我国现有条件下, 公民信息素养的提升主要依赖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深化来逐步实现。为了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趋势, 我国明确提出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 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 并特别强调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但现实问题也摆在我们面前:在应试教育的挤压下, 信息技术课开设状况不容乐观, 师资队伍参差不齐, 课时不能保证, 教学质量偏低;同时, 学校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实践整体上仍处于较低层次, 如不加以扭转, 长此以往, 学生信息素养、乃至全民信息素养偏低的问题将成为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最大障碍。

技术是人类丰富的、充满魅力的伟大智慧的结晶。不仅如此, 在应用技术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 还包含着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以及实现的方案和步骤。因此, 要十分重视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 在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中, 不仅要使学生获得丰富的知识, 更要让他们体验技术的思想与方法, 体验信息技术的魅力, 充分认识信息技术的价值, 认识它对提升全民信息素养的意义, 认识到它对推进国家教育信息化、创新人才培养、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意义, 要激励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造, 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 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学生成长有着深层次的影响和价值。

信息技术革命的第三次浪潮即将来临, 此刻我们正站在下一次技术革命的门槛上。我们要认清形势, 加快步伐, 迎接技术革命的挑战。

摘要:教育信息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加速器, 必须进一步提升教师并普及到全民的信息素养, 全面深入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 以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 深化课程和教育教学改革, 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作用和深远影响。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信息技术教育,需求,探讨

参考文献

[1]何克抗.迎接教育信息化发展新阶段的挑战[J].中国电化教育, 2006, (8) .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

[3]祝智庭.信息技术改变教育[J].教育与职业, 2006, (7) .

教育信息化技术培训心得 篇5

一、更新了教学观念

此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使我们在观念上有了很大地提升和改变。作为小学德法教师,应具有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熟练运用信息工具(网络、电脑)等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地收集、加工、组织和运用。这些素质的养成就要求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才能满足现代化教学的需要。

二、丰富了专业知识

通过远程网络聆听专家教授对信息化教学环境的专题报告及相关案例分析,让我们充分认识到教师作为孩子们的领导者,首先要具备最基本的信息技术素养,掌握信息技术操作的基本能力和应用并处理信息技术的综合能力。通过聆听教授老师的专业解析及对相关信息技术软件的演示操作,我们深刻认识到掌握信息化教学专业知识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学习来丰富自我专业知识。

三、学习了新的教学理念

从给我们做讲座的专家和教师身上看到了他们上课的风格,领会到他们的讲解方法,学到了他们的教学艺术,以及如何在课堂上和学生互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学习,我们发现,他们课前准备充分,课上善于运用新媒体技术,使用一些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来教学,这样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一定好好学习并运用这些教学方法,使我们的课堂更富有魅力。

四、明确了未来努力的方向。

我们积极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用以指导实际的教学工作,向新课改的目标不断努力。在教学过程中改变灌输知识的思想,更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授,帮助学生培养自我学习的能力,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与其他学科有效整合,使学生更喜欢、更容易接受,学到更系统、更有价值的知识。

教育管理信息化功能标准思路 篇6

当前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发展遇到了一些问题,诸如: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后,新的要求是什么?超越物理条件建设和评价的标准是什么?如何超越平台期,再次确认价值?等等。李艺教授向大家介绍了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功能标准思路及其预研情况,虽然对功能标准的研究目前尚主要集中在基础教育领域,但其建设思路在高等教育领域也是适用的。

现行教育管理信息化的标准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制定的硬件标准或技术指标,亦称物理标准;一类是指向教师或学生等主体行为的、用以考量行为结果的效果标准。李教授提出了区别于上述二者的第三类标准,即关注信息化管理功能实现的功能标准。此处的“功能”不同于技术功能和具体的应用系统,而是面向具体管理、教学、教务、安保等模块,更适合于教育管理信息化。

功能标准思路框架的意义主要在于:它较好地连结了基础条件建设与教育信息化发展目标之间的关系;它将教育管理信息化指标体系与各个管理职能部门一一对应,将教育管理信息化纳入各个部门常规工作的范畴;它采用与具体功能相配合的编目思路,对教育服务软件开发企业产生直接的指导;它将所有有价值的数据归还给教育部门,并有助于形成分布式的、覆盖全国的教育基础数据库。功能标准的研制是很有必要的,而高等教育相对基础教育来说,个性化更加明显,高校自主权更大,因而高教领域的功能标准建设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 篇7

第27届ISO/IEC JTC1/SC36全会及工作组会议于2014年6月18~28日在挪威奥斯陆召开。由清华大学郑莉、杜婧, 华东师范大学顾小清、吴永和、中国移动研究院李晟组成的中国代表团一行五人参加了会议,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余云涛参加了全程实时网络会议。

中国专家担任WG4、WG6召集人, WG3、WG4、WG5、WG6、WG7项目编辑。

1 WG1 (学习、教育和培训词汇)

ISO/IEC 2382-36《信息技术词汇学习、教育和培训》第2版本全票通过了FDIS (最终国际标准草案) 投票, 我国专家参与该版编写工作。ISO/IEC 2382-36第3版已完成中文和韩文版本, 要求各成员国积极参与第3版本术语和定义的本地化工作。

2 WG2 (协作和智能技术)

工作组系统地审阅了所负责的4项国际标准 (TR) 项目, 包括:ISO/IEC 19778-1《信息技术学习、教育和培训协作空间数据模型》、ISO/IEC 19778-2《信息技术学习、教育和培训协作环境数据模型》、ISO/IEC19778-3《信息技术学习、教育和培训群组协作数据模型》、ISO/IEC19778-4《信息技术学习、教育和培训关于协作应用程序的实现、促进和改善的用户指南》。

提出了新的工作提案:“为自适应内容设定的学习环境组件”, 该提案经历了两个研究期: (1) 教育信息化协作环境下的Web2.0研究; (2) 教育信息化协作环境下的社交网络研究。

本次会议上, 我国专家吴永和做了题为“中国学习空间人人通及电子书包标准现状的研究报告。

3 WG3 (学习者信息)

中国专家参与了对ISO/IEC 20006和ISO/IEC29187的讨论。

(1) ISO/IEC 20006《信息技术学习、教育和培训学力的信息模型》多部分标准:

●第1部分:学力的基本框架与信息模型FDIS完成了意见汇总处理, 我国专家担任联合编辑, 提出的修改意见均得到采纳;

●第2部分:熟练掌握程度的信息模型完成了意见汇总处理, 加拿大投票由“不同意”改为“同意”, 我国专家担任联合编辑;

●第3部分:学力信息和数据聚合的用户指南WG3与WG4开展了联合会议, 讨论如何将WG4中学习资源元数据第5部分 (MLR-5) 相关的成就标准网络整合到ISO/IEC 20006-3中。WG3邀请WG4专家担任ISO/IEC 20006-3联合编辑。中国专家郑莉、吴永和、杜婧参加了联合会议、余云涛参加了网络会议。

(2) ISO/IEC 29187《与学习、教育和培训相关的隐私保护需求鉴定》多部分标准:

●第1部分:框架模型, 已发布为国际标准;

●第2部分:信息生命周期管理和个人信息电子数据交换中的隐私保护需求和第3部分:多语种词汇:根据ISO标准研制周期的最新要求, WG3工作组会议投票决定撤销该两项项目, 并提出了对于该两项项目未来提案的建议。

4 WG4 (学习、教育和培训管理与传输)

WG4主要工作包括多部分标准ISO/IEC 19788学习资源元数据 (Metadata for Learning Resources, MLR) 标准、多部分标准ISO/IEC 12785内容包装标准以及学习分析技术研究组。其中, 我国专家分别是ISO/IEC 19788-1、ISO/IEC 19788-6、ISO/IEC 19788-10和ISO/IEC 12785的项目编辑, 并参与了学习分析技术研究组的讨论。

(1) MLR标准共有11个部分。已发布为国际标准的四个部分为:

●MLR-1作为基础框架标准, 在整个MLR系列标准中起指导作用, 主要描述MLR系列标准的整体结构以及元数据的描述模型, 该标准正在起草第二版本, 我国专家郑莉担任MLR-1联合编辑, 并保持跟踪MLR-1第二版本的修订;

●MLR-2标准主要给出了Dublin Core (都柏林核心) 元素的定义, 按照MLR-1提供的模型进行描述;

●MLR-3是MLR的基础应用纲要;

●MLR-5是MLR的教育元素方面的标准。

正在研制的六个部分为:

●MLR-4是MLR的技术元素;本次会议公布了MLR-4的DIS投票情况, 获得全票通过, 根据最新的ISO周期, MLR-4将省略FDIS阶段, 于DIS的4个月后, 发布为IS;

●MLR-7是MLR的绑定标准, 该部分将由编辑进一步完成CD版本的草案;

●MLR-8是MLR记录条目的数据元素, 该部分完成了DIS投票, 将进行意见汇总处理;

●MLR-9是MLR中涉及到的人员的数据元素, 该部分完成了DIS投票, 将进行意见汇总处理;

●MLR-10是MLR的访问、分发以及知识产权要素的应用纲要, 该部分最终日期延至2015年9月;

●MLR-11是从LOM迁移到MLR规范, 该部分正在研制中。

根据ISO最新的标准研制周期要求, WG4撤销了MLR-6项目, MLR-6是MLR的获取访问分发的元素。

(2) ISO/IEC 12785内容包装多部分标准已经发布为国际标准, 我国专家将持续保持跟踪修订需求。

(3) WG4成立了学习分析技术研究组同时解散了数字化学习服务研究组, 但在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拟发起学习分析新工作项目, 我国专家均参加了该研究组的讨论。

(4) WG4与WG3召开了联合会议, 为了能将MLR-5相关的成就标准网络整合到WG3负责的ISO/IEC 20006-3标准中, WG4受WG3邀请, 派我国专家杜婧作为ISO/IEC 20006-3的联合编辑。

5 WG5 (质量保证和描述性框架)

WG5主要工作包括:多部分标准ISO/IEC 19796学习、教育和培训质量;多部分标准ISO/IEC 30119创建和分发公平、有效及可靠的电子测验质量。

鉴于ISO/IEC JTC1/SC36/WG5同ISO组织下的TC176/WG5以及TC232在标准研制范围上有重叠, ISO将该三个标准机构的部分项目合并, 成立了ISO下的PC288教育组织质量管理项目委员会。因此, WG5的ISO/IEC 36001《学习、教育和培训质量管理系统需求》标准转移至ISO PC288中继续完成。

WG5将现有标准进行了整合和调整, 取消ISO/IEC 19796-4、ISO/IEC 19796-5、ISO/IEC 19796-6三个项目, 将ISO/IEC 19796-3变更为ISO/IEC 36002, ISO/IEC 19796-7变更为ISO/IEC 36003。并将重新定义工作范围和内容, 以便适应ISO策略调整和国际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趋势。

学习分析作为本次会议热点之一, 我国专家吴永和应WG5召集人之邀, 做了题为“学习分析标准的新工作项目提案”的研究报告。

6 WG6 (平台、服务和规范整合)

由中国专家顾小清负责召集的WG6会议上, 中国专家吴永和做了WG6工作组报告。

WG6取得的进展如下:

(1) 我国牵头制定的ISO/IEC 18120 e-Textbook (电子课本) 标准项目顺利推进, 讨论了意见汇总处理情况, 该项目已处于PDTR阶段;

(2) 我国牵头制定的ISO/IEC 18121 Virtual Experiment (虚拟实验) 标准项目顺利推进, 已处于PDTR投票阶段;将在PDTR投票结束后, 召开CRM网络会议;

(3) WG6请SC36邀请IDPF (国际数字出版论坛) 作为制定e-Textbook标准的联络组织;

(4) WG6向国家成员体征集虚拟实验用例。

7 WG7 (文化、语言和个人需求)

WG7的主要工作包括ISO/IEC 24751《信息技术学习、教育和培训全面共享个性化的可访问性术语》以及ISO/IEC 20016《信息技术学习、教育和培训人性化接口及等同措施》标准。

我国专家担任了ISO/IEC 24751-2第2版本和ISO/IEC 24751-3第2版本的联合编辑, 目前ISO/IEC24751-2第2版本项目计划在2014年9月完成CD版本, ISO/IEC 24751-3第2版本项目计划在2014年12月完成CD版本。

8 代表团团长咨询组

中国专家郑莉参加了该会议并讨论了SC36的业务发展与规划, SC36在业务规划和整体布局上做出了如下调整:

●重申了SC36的工作范围, 即:聚焦于学习、教育和培训相关的信息技术标准研究;

●明确了标准研制原则:首先要保证所研制的标准能解决实际问题, 其次所研制的标准要实现创新, 用以保证随着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发展在各标准间保持基本的互操作;

●对于各标准分别关注, 标准项目的制定应该具体而灵活;

●对于标准研制过程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没有进展或缺乏参与的项目将被取消, 包括少于五个国家或者五名专家参与的项目, 以及超过一个延期期限的项目;对于意见汇总处理和投票结果汇总处理, 项目编辑要更好的准备会议, SC36鼓励编辑或工作组召集人使用Webex开展网络会议;

●明确了SC36正在推进中的工作:对于新专题开展网络会议;对于正在进展中的工作项目进行例会规划;鼓励各成员国国内对应的标委会积极参与SC36的工作;鼓励更多的专家通过网络会议对标准项目做出贡献;基于各国家成员体国内需求和国内标准来规划新的标准项目。

9 开放论坛

本次ISO/IEC JTC1/SC36会议还特别举行了为期两天的国际教育信息化热点问题开放论坛。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法国、德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俄罗斯、挪威、芬兰的专家针对国际教育信息化三大热点领域:学习分析技术与教育数据挖掘、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和电子课本和电子书包开展主题报告和圆桌讨论。

(1) “学习分析技术和教育数据挖掘”作为本次开放论坛的最热点, 获得了各国专家的高度关注和参与:

●美国专家Bruce Peoples (曾任ISO/IEC JTC1SC36主席) 介绍了大数据、可穿戴技术等前沿技术能为学习技术带来的新发展;

●澳大利亚的Jon Mason教授介绍了智能分析技术的新发展——意义建构技术, 及其“数据—架构”模型;

●美国非盈利组织IMS Global Learning Consortium的专家Rob Abel介绍了IMS学习分析工具Caliper的框架与数据分析流程。

●挪威的Tore Hoel教授介绍了什么是学习分析技术, 并基于ISO/IEC JTC1/SC36 WG4的学习分析研究阶段性进展, 提出了学习分析技术的标准和项目可能的若干个方向, 如:学习分析概念框架、学习分析系统需求、隐私保护指南、学习分析数据访问指南、质量矩阵模型、数据采集、参考软件以及实施指南等;

●日本上智大学Yasu Tamura教授做了关于移动学习中的学习分析方面的报告。

(2) “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主题作为目前国际在线教育和教育信息化领域重大变革, 也进行了充分的分析和讨论:

●来俄罗斯专家B.Pozdneev等教授介绍了俄罗斯大学教育系统化支持项目中的数字教学资源开发的现状;

●挪威专家Ingrid Melve从挪威国家层面介绍了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 MOOC) 的制作、传播、跟踪、交互和评价;

●法国专家Gérard Vidal从系统组谱角度阐述了MOOC发展到不同阶段产生的不同形式, 如: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小规模开放在线课程SOOC、小规模专属在线课程SPOC、小型开放在线课程LOOC以及企业在线开放课程COOC等, 使与会者从顶层视角系统地把握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的现状与发展;

●美国非盈利组织IMS Global Learning Consortium的专家Rob Abel介绍了IMS在数字教学内容方面的标准研制情况, IMS作为ISO/IEC JTC1/SC36的联络组织为SC36教育信息化标准的研制和规划提出了前瞻性建议。

(3) “电子课本和电子书包”主题专场为期一天, 主要由IDPF (International Digital Publishing Forum) 主持, 针对EDUPUB的内容模型、基于电子课本的智能学习环境整合两大主题开展报告和讨论, 我国专家顾晓清做了“ISO/IEC JTC1/SC36电子书包项目进展”的报告。

综上所述, 教育信息化领域的国际标准正在朝着更解决实际问题、更促进创新以及更短周期、更高效率的方向发展。学习分析技术与教育大数据挖掘、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电子课本和电子书包、移动学习以及智能学习环境等主题越来越受到国际上的广泛关注, 成为各国际标准成员体争相立项研究的热点。

摘要:介绍了ISO/IEC JTC1/SC36第27届全会及工作组会议中国代表团参与的国际标准研制现状, 以及ISO/IEC JTC1/SC36近期做出的全局性标准研制进程方面的策略调整, 阐述了ISO/IEC JTC1/SC36开放论坛上各国专家高度关注的三大热点主题, 总结出教育信息化领域的国际标准正在朝着更解决实际问题、更促进创新以及更短周期更高效率的方向发展。学习分析技术与教育大数据挖掘、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电子课本和电子书包、移动学习以及智能学习环境等主题成为各国际标准成员体争相立项研究的热点。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国际标准,学习分析,教育数据挖掘,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电子课本,智能学习环境,智慧教育

参考文献

[1]余云涛.ISO/IEC JTC1/SC36教育技术标准领域最新动态[J].信息技术与标准化, 2010 (12) :52-55.

[2]吴永和, 郭玮, 祝智庭.教育信息化技术国际标准现状与展望[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1 (06) :139-151.

[3]ISO/IEC JTC1/SC36.Revised resolutions of the27th JTC 1/SC 36 Plenary (June 23~27, 2014 in Oslo, Norway) [EB/OL].[2014-9-23].http://isotc.iso.org/livelink/livelink/open/jtc1sc36.

[4]ISO/IEC JTC1/SC36.Draft of JTC1/SC36Business Plan for submission to the 2014 JTC 1Plenary[EB/OL].[2014-9-23].http://isotc.iso.org/livelink/livelink/open/jtc1sc36.

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 篇8

一、信息技术课程区域发展

当前,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实施主要体现为国家、区域 (省、市、区) 、学校三个自上而下的层面。其中, 区域级别的教育行政部门承上启下, 对课程推动、落实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

专委会常务副主任、东北师范大学教授董玉琦以“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区域推进”为题, 就区域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状况、发展机理与问题做了主题报告。他认为, 信息技术课程区域发展的研究首先应该从系统观入手, 全面考察信息技术课程区域推进过程中的人员与环境因素。其中, 人员因素包括教师、学生、校长、教研员;环境因素既包括设备、设施等硬环境, 也包括政策、课程理解、人们的态度等软环境。经过实证研究, 得出以下基本结论: (1) 2000年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目标基本实现, 但课程推进不平衡, 城乡之间、学校之间以及小学与初中之间存在一定差距。 (2) 教研部门在政府决策、教研推动、学校实施等方面发挥着核心作用。 (3) 信息技术教师在课程理解与专业知识水平方面仍需提高, 学生学业评价是目前课程发展的“瓶颈”。 (4) 一贯制课程标准的缺失, 加大了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的差异以及课程区域发展的不均衡性, 从而影响了教育公平及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信息技术课程实地调研

深入学校、深入课堂的实地调查研究, 更能够帮助教育研究者们了解信息技术课程实施中的真实情

/李赫董玉琦李兴保

况, 分析课程改革过程中的问题与成因。

来自东北师范大学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所的代表们就近年来开展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状况调研”、“高中学生信息素养状况调研”、“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实地调研”、“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录分析”分别做了报告。例如, 在2008年4月~5月进行的“高中学生信息素养状况调研”中, 通过对吉林省4个地区3 4所高中1, 7 1 5名学生的问卷、访谈及课堂观察, 获得了吉林省高中学生信息素养基本状况的第一手资料, 并对制约学生信息素养提升的因素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促进学生信息素养提升的策略和建议。

来自中小学的一线教师和机构的研究者还就中学生如何应对网络不良信息、个人知识产权保护、教育博客在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研中的应用等内容进行了深入的实地调研, 为人们呈现了当前信息技术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真实情况。

三、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

课程实施过程中, 教师对自身的专业发展有着不同的需求, 应当关注教师的这些需求, 使教师在新课程的实施中不断成长。东北师范大学教师黄松爱就信息技术教师的需求及状况做出如下分析: (1) 由于承担了较多的教学以外的工作, 影响了教学本职工作的质量。 (2) 现行教育评价机制的制约, 影响对信息技术课的重视程度, 这是课程实施面临的主要困难。 (3) 尚未完全理解新课程的理念、信息技术学科知识欠缺是信息技术教师目前必须克服的主要问题。 (4) 仍存在课时费偏低、教学以外的工作难以得到认可等现象, 导致部分优秀专业人才流失。 (5) 城乡教师数量、质量差异均较大, 相当一部分农村学校师资严重缺乏。针对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困惑与问题, 与会代表们纷纷提出自己的见解。哈尔滨师范大学教师李岩认为:应从内容与形式上更有针对性地开展信息技术教师培训。吉林大学教师王秋爽认为:要恰当定位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职责范围, 依据专业发展规律建立积极的信息技术教师评价体系。福建师范大学教师杨宁认为:应结合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需求和意识, 走教研之路和科研之路。

在这一讨论中, 与会代表们提出的信息技术教师教学能力培养模式、订单式教师培训、基于行动-合作的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策略等观点和思路, 都从不同角度对当前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四、教育信息化领域的前沿与热点

在本次会议中, 与会嘉宾及专委会委员还以大会报告的形式深刻分析并解读了当前教育信息化领域的前沿与热点问题。

1. 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

我国教育信息化经历了基础设施建设的试点阶段、教育应用的普及阶段, 进入了学校整体发展的深化阶段。在总结教育信息化所取得的成绩基础上, 教育部中央电化教育馆副馆长、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常务副会长王珠珠提出新阶段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目标:以促进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作为战略选择, 将教育公平、教育质量与教育效益作为战略优先领域;以创新的方式促进各领域的协调与发展, 坚持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她指出, 今后一段时期, 需要努力做好以下工作: (1) 加强教育资源建设, 探索并建立资源共建共享的有效机制; (2) 通过宏观调控和政策倾斜等方式, 避免“数字鸿沟”的加剧; (3) 充分认识教师的关键作用, 加大对全体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力度; (4) 尽快建立健全有利于中小学信息技术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机制。

在全球范围内, 欠发达地区的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共性的问题。专委会副主任、东北师范大学教授解月光就我国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问题与推进策略做了深入研究。她认为, 现阶段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封闭性、非协调性、低效性、非均衡性, 并提出了相应的推进策略。

2. 探讨技术与教育的辩证关系

探讨教育中技术的本质, 将有助于较好地把握教育与技术的关系、理解技术的教育价值、透析教育系统中技术的应用, 使技术在与教育的互动过程中, 理性展现其人文关怀和价值意蕴。专委会主任、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艺就技术的定义、技术价值论、教育技术领域的动态特征等教育技术哲学研究中的基础性关键问题做了深入探讨, 为教育技术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教育、信息技术、社会三者关系错综复杂、相互影响。专委会常务理事、华南师范大学徐晓东教授从三者之间的关系入手考察信息技术教育。他认为: (1) 教育以人为本, 应提倡“信息与信息技术的教育化”, 让信息与信息技术主动适应教育, 我们的教师才愿意使用它。 (2) 不是技术决定其对教育的价值, 而是由教师、学校和家长决定其在教育中的价值。 (3) 人类教育团体及体制决定数字技术的意义和存在价值。

3. 适应性学习系统及其基础教育应用研究

适应性学习支持系统环境 (A L S E) 是指, 针对个体学习过程中的差异性, 提供适合个体特征的学习支持。专委会副主任、浙江师范大学教授张剑平在阐明A L S E的理论与特征基础上, 还着重介绍了其在基础教育中的实践与运用。例如, “Z+Z智能教育平台”以其强大的函数作图、几何变换、动画跟踪、符号运算、自动推理等功能在中小学得到了广泛应用。“适应性数学学习环境A c t i v e m a t h”作为一种基于W e b的适应性数学学习环境, 可用于指导学生自我调节学习过程, 释放学习潜力。此外, 代数学习软件“Aplusix”、智能教学口语对话系统“I T S P O K E”等也是A L S E服务于基础教育的成功案例。

4. 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专委会常务理事、曲阜师范大学教授李兴保就网络环境下的教师专业发展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探讨, 并介绍了该校研制开发的“教师专业发展网络支持平台——教师学习&交流社区”。该平台融合了自主发展模式、学习型组织的协同发展模式、实践反思模式等全新教师专业发展模式, 便于教师形成持续且动态的学习共同体, 从而全面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 篇9

一、对信息化的认知

信息化的概念最早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日本, 是由一位日本学者提出来的, 随后被译成英文传播到了西方。西方社会广泛使用“信息社会”和“信息化”的概念是70年代后期才开始的。我国在1997年召开的首届信息化工作会议上, 对信息化作出的定义是这样的:“信息化是指培育、发展以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

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状态的描述被称为信息。信息的发生者称为信源、接收者称为信宿, 信源与信宿交换信息的途径与设备称为通道, 传播信息的媒介称为载体, 载体上反映信息内容的物理符号或信号, 在信息处理中称为数据。故而我们常说, 数据是信息的物理表现形式、信息是数据的内容。人类的活动离不开信息, 自然界也充满着信息的运动。信息具有可传输性、可存储性、可加工性、共享性和时滞性[1]。

从古至今, 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是都离不开对各类资源的使用。这里所说的资源既包括第一资源, 例如养殖或野生的动植物等等之类的可再生物质资源;也包括第二资源, 也就是诸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的物质资源;而另外还包含的第三种资源, 那就是信息资源。信息资源包涵信息及其载体两个组成部分, 同时还涵盖了对信息的采集、传输、加工、存储与利用能力以及发展潜力。

信息技术是人类在生产生活和科学实验中认知自然、改造自然的逐渐积累。通过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递、信息的存储、信息的处理以及使信息标准化的经验、知识、技能的劳动资料有目的的结合过程。

信息化就是广泛运用信息技术, 开发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信息化是代表了一种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 信息资源被高度共享, 从而促使人们的智能潜力、社会物质资源潜力被充分发掘, 个人的行为、组织的决策和社会运行更趋合理化的理想状态。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 信息化的超速发展, 信息化已经成为全球文化教育的显著特征, 特别是在进入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不断创新, 信息产业持续发展, 信息网络广泛普及, 使得科技信息化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一股新生的、重要的力量。置身于这个复杂多变的时代, 每一个个体、每一个组织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力已成为其具备竞争力的主要标志。

二、信息化、信息技术与教育发展之间的联系

我国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中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 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2]。”这充分显示了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以信息技术驱动教育改革, 高度明确教育信息化的目标, 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借助于计算机仿真技术、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和远程教育技术以及信息载体的多样性, 使学习者可以克服时间空间障碍, 更加灵活自主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和进度。通过互联网的远程教育, 将开辟出通达全球的知识传播通道, 实现不同地区的学习者、传授者之间的互相对话与交流, 不仅可提高效率, 而且还能给求学者提供一个宽松的、内容丰富的学习环境。

作者从一名基层教育工作者的角度出发, 认为信息化教育包涵的内容广泛而且深刻, 可以从四个方面来加强教师对信息化的理解。首先是教师自身素质的“信息化”, 学校和教师本人要注重培养教师的信息素质, 提高利用信息技术作为进行教育教学手段的能力;其次是教师教学技术的“信息化”, 就是通过提高各种软件、硬件的技术含量和信息质量而达到满足教学技术信息化的要求;再者是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学模式的“信息化”, 教师要注重构建适应信息时代发展的新型教学模式, 要着力从信息的获取、处理、应用、创新等环节的科学组配作为教学模式构建的基础;最后则是针对教授课程教材的“信息化”, 教师要不断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 不断深化对课程教材的理解和改革;努力提升教材中的信息技术含量, 注意培养学习者的信息素养能力。

三、信息技术教育实践中渗透“信息化”理念的建议

众所周知, 信息技术教育的特质就是利用信息技术培养信息素养。作为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明确这样一个概念:“信息技术”是一门技能, “利用信息技术”只是一种手段和途径, 而最终的目的是通过对信息技术的使用达到培养人才的综合素质。为此, 我们提出信息技术教育的指导思想:信息技术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使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知识而开展信息技术教育, 而是要通过信息技术的传授, 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通俗地讲, 信息技术教育不是简单的对计算机软硬件知识的教授, 而是使学生掌握通过借助计算机、互联网等各种信息工具的综合运用,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具有适应信息社会能力、在信息化社会中的创新能力, 为更好地适应信息社会的工作、学习与生活打下良好基础。

信息素养理论对于我国信息技术课程价值的转变起了很大的作用。在信息素养理论引进国内之前, 一直以计算机工具论占据主要的地位, 信息素养强调的信息处理的意识与能力, 使得信息技术学习有了方向, 操作为信息处理服务, 从而促使信息技术课程价值调整了技能化倾向。

四、信息技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展望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把“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作为独立的第十九章, 并将“教育信息化建设”列为10个重大项目之一, 其中包括: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国家之所以在纲要中以独立篇章来撰写有关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内容, 正是着眼于信息化快速发展下的现代社会中, 急需要培养大量的具备优秀信息素养人才而考虑的, 人才的培养才是所有建设中的重中之重, 是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兴旺发达、长盛不衰的根本策略。

在欧洲, 从2007年开始英国98%的中学和100%的小学就拥有互动电子白板, 2011年, 爱尔兰的圣凯文中学成为首家尝试用平板电脑取代传统课本的中学, 这一措施在该校初一学生中推广;在美国, 2009年加利福尼亚州就开始普及中小学使用电子课本, 2010年苹果公司将平板电脑iPad成功推广, 引发了美国电子课本普及狂潮, 目前美国加州四个学区将正式展开试点, 400名学生的八年级代数教科书将被苹果iPad平板电脑替代;在澳大利亚一所大学将用iPad代替纸质教科书, 给部分学生免费提供iPad进行学科学习;在亚洲, 我们的近邻韩国近日也宣布将于2015年在全国的中小学全面淘汰纸质课本, 以平板电脑为主要形式的电子课本阅读器和个人学习终端将成为未来韩国中小学生的制式装备;在我国, 2011年6月, 上海正式宣布将在未来5年内在国内率先尝试使用电子课本。

作者设想未来的教室会是利用云技术而设置的云端教室, 包括电子课本、电子课桌和电子白板;学习资源由简单的模拟媒体到丰富的数字媒体、网络媒体, 最终都呈现在教育云上, 内容将得到极大的丰富, 能够最大限度满足每个人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未来的学生必须具备锐意创新的意识、研究与获取信息、沟通与协作、批判性思维、科技理论与应用、信息化公民素养等多方面综合能力;未来的教师信息化教育能力则包括准确引发学生学习与创意、培育设计开发信息时代的学习经验、推广和塑造信息时代的工作与学习模式、提升和塑造信息化公民的责任感几个方面。在信息化环境下最终培育形成未来的教育生态模式, 使信息化教育教学不再仅仅是试点、示范。

展望未来教育教学将不再以教师为圆心, 教师从简单的“传道者”逐步演变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参与者和协作者;学生可以从身边的社区、网络资源等学习, 学习方式发生革命性变化, 自主的研究性学习、探究式学习将成为一种新的学习常态, 从而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终身学习体系, 学生将成为具有独立的探究能力、具有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具有团队合作、自我管理、有效参与和善于反思的智慧型学习者, 最终形成一个学习型的社会。

参考文献

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 篇10

2012年教育部颁发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强调基础教育信息化是提高国民信息素养的基石,要提高所有学校在信息基础设施、教学资源、软件工具等方面的基本配置水平[1]。推动教育信息化不能只满足于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在教学的基本应用,还应当利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2]。教育信息化的本质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只有把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过程结合起来,利用信息技术完善教育教学的进程才是真正的信息化。

二、信息技术促进协调教育发展

不同省份的教育教学存在着差异:沿海地区经济发达,教育经费充裕,学校有先进的教学设备支持先进的教学模式,优厚的待遇也更能吸引优秀的教师加入;中西部的教育相对落后,教学资源不足,教学模式单一,师资力量欠缺。在基础教育中,同一地区的城市与乡村的教育也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城市地区有更充裕的经费支持教育的输出,城市的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优质的学习资源;而一些农村地区,由于经济落后,学生能接触的学习资源相对贫瘠、落后。学校与学校之间除了地域差异外,还存在着师资队伍、教师执教水平、教学管理水平等诸多方面的差距。

信息技术具有广泛传播的特性,借助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信息与信息之间的传递、存储、加工、使用变得更为便捷、高效、低成本。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实现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使得不同地区的学生、教师、家长都可以接触到更为先进、科学的教学模式,使城乡学校之间平等地获得优质的教学资源,不同学校的师资队伍也可以由当地教育部门组织统一的培训,最大化地保障学生、教师的平等学习权利,缩小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和学校之间的教育差距,实现教育的协调发展。

三、信息技术加快师生角色转变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一种以教师为主体的单一灌输式教学,注重学生的知识积累,课堂的主角是教师,教师要负责备课、讲课和课堂管理,有时甚至演变成教师的独角戏,自导自演,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还占去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传统的课堂教学通常会让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目的只是为了让教师在课堂上顺利地进行知识传授,并不重视学生的预习成果,很多学生缺乏自觉性,通常只是敷衍了事,使得课前的预习变得没有意义;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主要负责跟上教师的步伐认真听讲,工工整整地记录课堂笔记,以便于日后复习,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对于新学的知识也并不完全理解,只能靠课后练习、背诵来完成课程目标;传统教学也有课后复习这一阶段,其目的主要是检测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程度,忽视了学生对二次学习的需要,造成不少学生在完成作业时采取抄袭等消极态度。

在信息技术的影响下,信息化教育要求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转变为学习的促进者,引导、监控和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在课前,学生利用教师分发的数字化学习资源(音频、视频、电子教材等)自主学习课程,并完成学习测试,通过自学获得知识的过程会给学生带来更多学习的乐趣,同时也启发学生开动脑筋主动思考;在课中,教师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问题的汇聚和提炼,组织学生以任务探究的形式在数字学习平台上进行协作式学习,学生本着好奇和对知识的渴求进入学习,这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使学生更容易完成对知识的构建;在课后,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平台重新温习所学的知识,也能通过学习平台进行提问、交流和知识拓展。信息技术促进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角色转变,起到提高课堂效率,减少教师劳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

四、信息技术构建终身学习模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发展,微课程学习、在线教育、远程学习、移动学习、学习小组、学习社区等多种多样的在线学习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也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各式各样的学习资源。可移动的学习资源、便捷的学习方式使学习变得无处不在,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入学习状态:对某一知识点的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学习能力选择开始、暂停、加速、减速、重新开始,让学习更具个性;在学习的末期,学生可以通过系统提供的测试及时进行知识巩固,并对自身学习进行评价反馈,实现自主学习。在教育教学中,教师不用再被打上“传道、授业、解惑”的标签,而是负责课堂的设计和管理,控制课堂的发展方向,监督和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重点关注学生的发展而不是担心课程的进度。

终身学习的愿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得触手可及。信息时代下成长的学生欠缺的不再是知识,而是自主学习的能力。基础教育应该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

五、总结

综上所述,信息化教育环境下信息技术的应用相较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具有显著的优势,在信息化教育改革过程中,信息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空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大胆创新,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以学生为中心,设计出生动活泼的课堂,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实现个性化学习,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科研和科研计算机网[DB/OL].http://www.edu.cn/zong_he_870/20120330/t20120330_760603_5.shtm.

[2]张莉.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实现教与学的方式变革[J].黑龙江科学,2016,(03):90-91.

[3]祝智庭,雷云鹤.翻转课堂2.0:走向创造驱动的智慧学习[J].电化教育研究,2016,(03):5-12.

从信息技术到教育技术 篇11

一、时代的发展给教师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信息时代对教育提出了挑战,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适应这种要求,肩负起推动教育改革、为国家和社会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历史重任,就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除了掌握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外,还必须学习和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和使用方法。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要改变教学方式,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上的运用能帮助教师实现教学方式的变革,可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增加教学的直观性,从而提高课堂教育教学质量与效率。为提高中小学教育技术能力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教育部于2004年12月25日发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

二、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区别

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区别:(1)学科不同。信息技术属于技术学科,其研究对象是信息,研究范畴是对信息的获取、存储、分析、加工、变换、传输与评价。教育技术则属于教育学科,其研究对象是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研究范畴则是对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2)目标的区别:信息技术培训是要使被培训者具有信息技术素养;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则是要使被培训者具有教育技术素养,也就是在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学环境下进行教学设计并有效地组织与实施教学的能力。(3)内容体系的区别。信息技术培训教材围绕各种信息处理技术而展开,尽管信息技術培训中也涉及教学资源开发、教学软件利用和教学自动测评等教学应用的内容,但目的是通过这类教学应用案例去验证相关的信息技术的实用性与有效性。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教材则是围绕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各个环节展开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涉及信息技术的内容,但目的是利用这类技术优化教学过程以提高学习的质量与效率。总之,教育技术的基础是信息技术,教育技术培训的目的是形成具有技术含量的教学能力。

三、对教学内容的认识

这次的教育技术培训的目标、内容和方法都和以往的培训不同,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新的尝试,学习上,体现了混合学习思想,把传统教学和网络教学结合起来,并且以模块和活动为基本框架,将知识、技能和方法的学习融合在多种实践活动中,并将教学内容融入真实情境中,使我们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通过多种实践活动,比如:师生互动、讨论、头脑风暴、案例观摩等,让老师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学习、掌握各种教学策略与方法。

这个培训的内容是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主要内容是信息化背景下教师教育教学的设计与实施的理念和技术,侧重还是教育教学活动本身,信息技术只是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作为工具和平台,起到协助作用。培训内容和我们平时的教学工作紧密联系,实用性很强。比如创建教学设计方案、规划主题单元等一系列学习活动能梳理我们的教学思路,促使我们整合各方面的资源,更好地为今后的教学服务。

四、对教育理念的更新

通过教育技术培训,中小学教师对现代化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这次的教育技术培训,特别强调以建构主义作为理论指导的基础,现代教育是以学生主动建构为指导思想,采取“以学生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调了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建构者,而教师只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导航者,为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把握正确的方向。而教育技术的应用,对于实施创新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发现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创造型的人才,对于解决我国当前教育存在的“老师教,学生学”,培养出来的都是知识型的人才这样的根本问题和弊端,具有特别的针对性。教师通过适当的教学设计,使学习者可以按照自己的认知水平任意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以及各种工具,学习是学生主动参与完成的,真正实现了个别化的教学。通过培训学习,教师要认识到了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在过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而在未来教育中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帮助者和品德的示范者等。

五、对教学过程的感受

每个学习单元在学习的过程中都要求根据自己所教授的学科进行相关的活动设计,而各个活动设计的内容都是基于一个主题开展的,这样,培训的各个单元就是在完成一个主题学习活动各个阶段的过程,整个培训结束后,一份可以进行课堂实施的主题学习活动设计也就完成了。这种结合教师实际进行体验式学习的活动,在各个单元学习的过程中让老师能把学到的知识、技能及时应用其中,同时,通过整个过程的经历,让他们掌握设计一个主题学习活动需要经历的过程和方法。每个单元学习完成后,都要进行知识、技能的及时反馈,并进行学习的反思,这些及时的措施既是一种评价,也是一个小结。

六、提高专业知识水平

通过集中理论与实践的学习,了解先进的教育科学基本理论,学会怎样进行教学设计,明白什么样的课用传统性的教育方式,什么样的课用现代的教学手段更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方法,调整自身的角色和教学方式、方法,把素质教育贯穿到学科教学过程中,贯穿到班级管理中。在培训期间,分小组研讨优秀的教育教学课例、教学设计、课题研究等,使大家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切实提高教育教学的能力和水平,也使老师发现自己在教育教学中需解决的根本问题,发现各自在教育教学中的差距与不足。让教师认识到学无止境,自己的专业知识、学科理论等水平还要不断提高。

总之,教育技术中的技术包括有形技术和无形技术。有形技术是教育技术的依托,无形技术是教育技术的灵魂。教育技术培训不仅仅是计算机的简单培训,还是围绕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各个环节展开的教育活动。学习教育技术是希望运用技术手段去优化教育、教学过程,以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效率。教育技术的有效运用,是要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合理地选择有形技术,将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应用到实际教学中。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要合理地运用现代教学技术为我们的课堂增添情趣,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有一个良好的结果奠定基础。因此,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们要充分利用教育技术带来的便捷,把学到的教育技术时刻渗透到我们的教育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一种前所未有的、更为丰富、更为自由的学习环境。

信息技术唤醒教育智慧 篇12

“智慧课堂”的智慧终端搭载了1.05GHz主频的OMEP4460双核CPU智能平板, 设计简洁轻便, 10.1英寸的广视角IPS液晶屏幕, 能够带来更清新的视觉效果和更广的可视角度, Micro HDMI输出端口可以方便地连接投影仪、显示器及液晶电视机等外部设备。还有Wi-Fi功能和续航13小时的优点, 能够随时随地接入“智慧课堂”的云平台, 让学习者通过更加简单、直观、有效的方式获取教学资源, 并能够分享、互动, 便于教学机构在每个环节及时地控制和管理。通过Wi-Fi或3G无线网络的接入方式让校内校外的各类终端设备高速、稳定地连接到中央服务器。通过利用该公司的教育软件, 提升教学质量,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大幅度地促进“教与学”的良性循环。该公司还正在优化U (用户界面) 设计, 增强系统终端的应用体验。相信它将成为未来课堂信息化的风向标。

其实, 就当今技术发展的趋势看, 还能让这个“智慧课堂”更精巧。触控功能使得所有操作进一步简化, 用户只要“触我所见”, 电脑就能“知你所想”, 用户对屏幕“指指点点”, 就能让心中所想的效果得以实现。分享也变得很轻松, 无论是通过转屏模式、双屏模式, 还是平板模式, 无论是Excel还是PPT报告, 用户都可以用轻松的方式分享严肃的内容。这种触控方式让人感到更有主动权和掌控权。还有所谓的“感知计算”将能够使我们用声音及手势等方式管理设备, 面部识别、传感器等也将帮助用户以更具有交互性和更加个性化的方式对屏幕进行操作。体感3D技术可通过摄像头让计算机终端捕捉到人体上半身的九个动作点;用左右手的自然挥动、分开、合拢、举起、放下等动作, 实现对图片、音乐、视频的控制等, 人们也可能将要放弃鼠标。畅想一下, 有了这样的装置, 学生说句话就能唤来想看的一段视频;画个十字, 将屏幕四分, 就能显示四块不同内容的分享;用语音输入替代键盘操作;打一个手势就能把自己的观点公开……

但这种高级的软硬件大集合, 真的赋予了课堂“智慧”吗?“智慧课堂”是多么应时、可喜的一个解决方案!我们的教育就是太缺乏智慧。君不见, 各类考试特别是高考, 多年来让我们如鲠在喉, 就是没有智慧将它化解, 让教育改革踏上宽阔的通途;君不见, 一个个不同特质、鲜活灵动的孩子, 硬是要放在固定的教育模具里冲压, 就是没有智慧让他们个性自由奔放地成长在百花争艳的世界。以最尖端的信息技术软硬件构建起来的这个“智慧课堂”, 能有足够的智慧圆满地使教育走出上述困境吗?

自从有了物联网, “智慧”一词陡然流行起来, “智慧商务”、“智慧城市”等, 不一而足。那么不妨看看其他领域的“智慧”, 给教育“智慧”一点借鉴。

案例一是福州的“智慧城市”。政府获取海量真实的城市运行情况数据, 充分了解市民的需求, 从而做到快速反应、科学决策。比如, 通过反映市民问题的“大点地图” (在地图中将市民行为事件数据分类呈现, 形成分布图) 能够快速了解哪一类问题经常发生、哪个地区经常发生问题, 然后根据统计数据, 设计出预测性的城市管理措施, 消除各类隐患。借此, 政府可以提高城市的管理水平, 提高执行能力, 更好地为市民服务。

案例二是香港中文大学市场系教授、市场工程中心主任刘建南博士讲的一个护肤品公司的故事。该公司在开始做产品营销的时候, 只是一味地把产品推到客户面前, 而不去持续跟踪并与之保持有效互动, 造成客户流失。该公司期望展开有效营销, 将产品推广至最佳的用户人群, 使其了解公司产品进而产生购买的欲望, 并最终达成交易。为了实现这个目标, 该公司将智慧解决方案引入自己的客户关系管理计划中, 帮助公司记录看似碎片化的客户信息, 通过整合和分析, 形成“客户俱乐部”式的精准会员管理。借此分析数据, 市场营销人员得以了解哪些客户对哪种产品有兴趣, 并由此针对每个客户的独特需求, 进行个性化营销。这些数据包括客户的性别、年龄、购买能力等, 还能锁定客户需求细节, 比如, 其购买的护肤霜将在多久时间用完。基于此, 确定向客户展开营销的适当时间和适当的营销级别。

智慧商务方案准确划定了营销活动的目标人员, 帮助公司提升了营销业绩。在该行业主题营销、节日营销、体验营销等计划的实施过程中, 公司将客户信息和消费数据与客户进行针对性的接触, 有效降低了营销活动的成本。

以上两个案例有一个共同点, 那就是“大数据”。什么是“大数据”呢?简言之, 就是从各种类型的海量数据中 (结构性数据、非结构性数据、半结构性数据) , 快速获得有价值的信息。福州市政府从广大市民的日常生活中, 把他们行为的点点滴滴转化为数据, 分类存储。其中一部分和位置有关的, 制成“大点地图”用来消除各类隐患。消除隐患的举措不是来自政府的命令或代议机构的投票, 而是实实在在地来自市民习惯的自主自愿行为。多年来的被管理者终于有了自主权, 而那些管理者却成了顺从民意的服务者。“大数据”的智慧为人类的政治生活开启了崭新的一页。在“智慧商务”上, 则是依靠客户消费行为数据决定营销策略的。我的消费我做主, 彻底颠覆了那种配给意味十足的商品交易。本来作为买家, 并不是为了给厂商创造利润才来迁就卖家的货物进行购买, 而是你满足了我的需要, 我才允许你赚取利润。在物质极其丰富、信息畅通无阻的情况下, “大数据”给每个人都赋予了“产销者”的品质。这将是一个新社会结构的萌芽。

“智慧”是需要高瞻远瞩的, 是有创新基因的。“智慧城市”和“智慧商务”都具有这样的品质。“智慧课堂”在玩转信息技术的软硬件设备上的确高超绝妙, 达到了极致。学生可以流利地输入, 及时地分享, 迅速地搜索资源, 随时随地地浏览网页, 接入云平台。聪明是不用说了, 但就是没看见将学生的这些行为进行数字化存储, 从数据中挖掘学生的心理、禀赋、特长、兴趣和他们真实的需要, 从而有的放矢地提供最精准的教育服务。人有高矮胖瘦、黑白俊丑, 在气质性格、成长环境上也是千人千面。教育“大数据”就能全面地揭示这个万花筒, 根据学生的行为数据有针对性地推送资源, 制定个体的教育策略, 进而做出符合实际需要的评估。

自古以来, 学生总是处于被教育的地位。他们只有委屈自己的聪明才智就范, 因材施教也是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实现。教育“大数据”让学生获得主体地位, 改变数千年来的一贯秩序, 这才是真正的教育智慧, 这个智慧源于教育的“大数据”。

数据, 已经渗透到当今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 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人们对于海量数据的挖掘和运用, 预示着新一波生产效率增长的到来。基于经验和直觉是传统, 基于数据和分析才是现代。我们正在进入一个“大数据”的时代, 它对人类的数据驾驭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 也为人们获得更为深刻、全面的洞察能力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空间与潜力。作为教育工作者, 还能看着每日每时可贵的教育数据白白流失, 熟视无睹吗?“大数据”是意识, 忽视“大数据”就是没有“大数据”意识, 是教育的严重失误。

上一篇:抗感冒药的不良反应下一篇:中职学校班级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