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感冒药的不良反应

2024-08-25

抗感冒药的不良反应(共9篇)

抗感冒药的不良反应 篇1

抗感冒药种类繁多, 复方制剂多, 西药类成分不外解热镇痛药、血管收缩药 (鼻黏膜) 、组胺拮抗剂、中枢兴奋药、抗病毒药等, 中药类成分通常有治疗风寒药、风热药和暑热药等。因抗感冒药针对面窄、疗程较短, 所以其不良反应常被医患所忽视。其实相当多的研究表明, 此类药物会产生很多不良反应[1], 尤其在同用或加量或长期应用时, 其不良反应的危险性更大, 对健康的危害也更大。为有效防控抗感冒药的不良反应, 推进合理用药, 本文对常用抗感冒药物的不良反应进行了探讨, 并对合理应用抗感冒药提出建议, 以引起同道重视。

1 抗感冒药常见不良反应

1.1 肝肾损害

抗感冒药的肝肾损害较为常见, 特别是解热镇痛药。如布洛芬、尼美舒利等能明显影响肾功能, 引起药源性肾损害[2];速效感冒胶囊, 若长期服用可诱发肝细胞坏死、止痛剂性间质性肾炎、急性乳头坏死等病变, 最后导致肝肾功能不全, 乃至发展成肝坏死、肝硬变、肝癌和尿毒症等[3];扑热息痛可引起急性肾炎, 或肾小球坏死等肾病综合征, 甚至导致肾功能衰竭, 文献报道, 过量或长期使用该药, 常可引起肝细胞坏死等严重毒性反应[4]。

1.2 过敏反应

治疗感冒常用的解热镇痛类药多有致敏危险, 如阿司匹林会引起皮疹、过敏性哮喘、血管神经源性水肿等过敏反应;扑热息痛 (对乙酰氨基酚) 过量或长期使用, 容易使儿童发生支气管痉挛、鼻炎和荨麻疹等过敏症状。

1.3 消化道反应

消化道反应是解热镇痛药的主要不良反应[5], 含此成分的抗感冒药均能对胃肠黏膜产生刺激, 从而引起腹痛、恶心、呕吐、纳差等症状, 在空腹, 或长期, 或超量, 或同时服用时还有引起消化道溃疡、出血的危险。这类药包括白加黑、新康泰克、日夜百服宁、感康、快克、泰诺、感冒灵等含有扑热息痛成分的药物。灭酸类解热镇痛药双氯芬酸还可破坏胃黏膜屏障的脂蛋白层, 从而导致胃黏膜损伤, 引起出血。

1.4 精神、神经系统反应

这种不良反应集中在通用名中含有“扑”、“敏”、“苯”字样的抗感冒药中 (主要成分为抗组胺药) , 具体表现有困倦、嗜睡, 或诱发癫痫等。如氯苯那敏 (扑尔敏) 、苯海拉敏等虽能有效快速缓解感冒引起的流眼泪、打喷嚏、鼻塞等症状, 但却给驾驶员、高空作业、机械作业、精密仪器操作员之类感冒患者带来危险。此外, 阿司匹林可致血液p H值下降, 诱发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同时可刺激呼吸和呕吐中枢, 引起呼吸急促、恶心呕吐, 并因刺激第8对脑神经而引起耳鸣、耳聋;速效感冒胶囊、头痛粉、右美沙芬 (止咳) 等, 可影响中枢神经系统而致成瘾性, 特别是右美沙芬, 与中枢性镇咳药可待因相似, 易成瘾。

1.5 心血管反应

具有缩血管作用的抗感冒药 (如美扑伪麻片) 可缓解鼻塞症状, 但因含有盐酸伪麻黄碱、羟甲唑啉、赛洛唑啉、去甲肾上腺素等成分, 对心血管系统有影响, 可能引起心悸、心律失常[6], 对甲状腺功能亢进、器质性心脏病、高血压、心绞痛患者造成威胁。

此外, 解热镇痛药如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等, 可产生血液系统不良反应, 出现粒细胞减少、出血, 甚或白血病;有些抗感冒药如去痛片、APC, 甚至有致癌危险, 滥用可致肾乳头癌、肾盂癌和尿路癌症[6]。

必须指出的是, 通常标榜无毒副作用的纯中药制剂抗感冒药也会产生不良反应。如感冒清热颗粒主要适用于中医诊断的风热感冒患者, 若用于风寒感冒患者, 不仅无效, 还会伤胃;又如牛黄解毒片、双黄连口服液之类常被用来治疗感冒“上火”症状, 但对脾胃虚弱者, 高血压、心脏病患者及老幼孕妇等易出现不良反应, 有些还会因不对症而加重病情。

2 合理用药建议

2.1 严格把握其适应证和用法

抗感冒药通常只能缓解症状, 所以临床医师应对症选用, 规范开具, 不可随意加大剂量和任意延长用药时间, 尤其对患有慢性肝脏疾患、肾功能低下者、溃疡病患者、过敏体质者以及老幼孕妇更要谨慎。执业药师须指导患者按说明书, 遵医嘱用药, 尽职尽责, 遏制患者用抗感冒药的随意性, 减少或避免药物的不良反应。如速效感冒胶囊在感冒早期应用疗效最佳, 后期用之效差或无效;感冒通对儿童易造成损害, 最好不用或慎用, 须用时应谨遵“每次0.5~1 mg/kg (按每片32.5 mg计算) , 每日2~3次”的正确用法, 不可超量。

2.2 掌握抗感冒药的成分

目前, 抗感冒药物的成分较为复杂, 或成分糅合, 或中西药合用, 多为复方制剂。其中经常含有的成分有扑热息痛、阿司匹林、双氯芬酸、布洛芬、扑尔敏、苯海拉明以及中药牛黄等, 文献报道仅国内含有扑热息痛的复方感冒药就多达30多种[7], 这些成分个体本身在不同程度上都能在一部分人身上引起不良反应, 合用后更易发生。如果医师、药师不明白所含成分, 无意中致患者过量服用, 尤其是感冒患者自己急于治病, 自行购用非处方类药, 甚至擅自服用2种以上, 就更容易造成不良反应性脏器损害。其实, 掌握抗感冒药的成分也不难, 可以通过其通用名来判断。如带“麻”字者, 如美扑伪麻胶囊, 一般其主要成分为“伪麻黄碱”;带“扑”、“敏”、“苯”字者, 其主要成分是扑尔敏;带“酚”字者, 如对乙酰氨基酚片, 其主要成分为扑热息痛;带“美”字者, 如氢溴酸右美沙芬片, 其主要成分是右美沙芬等。掌握抗感冒药尤其是复方制剂的成分可趋利避害, 有的放矢。

2.3 加强对药物不良反应的检测与报告

不能忽视抗感冒药物不良反应的检测与报告, 药品生产企业应严格按国家规定和标准进行药品生产、药品毒性提醒及合理用药相关知识告知;药品监管部门应不断强化药物不良反应的检测, 及时收集药物不良反应资料, 并及时反馈给临床医师、药师;临床医师、药师有责任依法依规及时报告药品不良反应, 同时在用药、发售药品等环节追求最大的安全性, 尽可能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 减少对用药者的危害。

2.4 不断提升执业药师的整体素质

执业药师是防控药物不良反应的重要门户, 相关管理部门及药物供应、销售及使用单位, 都要不断加强对临床执业药师的理论培训与技能考核, 使药师及时更新知识, 拓宽视野, 提升综合素质, 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同时, 要严格药师准入制度, 提高报考门槛, 确保药师素质, 只有高素质的药师才能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和患者选药, 从而最大限度避免包括抗感冒药物在内的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这一点在药店更显重要。

当然, 普及医药卫生知识, 加强药品广告管理等也是正确使用抗感冒药, 减少其不良反应的必要措施。

综上所述, 同用、加量成长期服用抗感冒药, 容易引发患者的不良反应, 危害人体健康;因此在使用时, 要掌握抗感冒药的成分, 严格把握适应证和用法, 加强对药物不良反应的检测与报告, 不断提升执业药师的整体素质及医药卫生知识等。只有这样才能合理用药, 保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梁英.抗感冒药的不良反应[J].中外医学研究, 2012, 10 (11) :113.

[2]苏娜, 贾萍, 徐珽, 等.408例药源性肾损害文献分析[J].中国药业, 2010, 19 (9) :41.

[3]史书平.浅谈抗感冒药的不良反应[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0, 4 (13) :147.

[4]陈孝治, 肖平田, 王钟林.新编实用药物手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131.

[5]张秀玲.感冒药的选用[J].基层医学论坛, 2013, 17 (4) :524.

[6]宋若水.吃药太多也能致癌[J].长寿, 2011, 14 (8) :57.

[7]闫丽.抗感冒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合理应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0, 4 (12) :138.

抗感冒药的不良反应 篇2

过敏性疾病是一种可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疾病。常见的过敏性疾病主要包括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过敏性咳嗽、过敏性皮炎和荨麻疹等。目前,使用第二代抗组胺类药物是临床上治疗过敏性疾病的主要方法。常用的第二代抗组胺类药物主要包括西替利嗪、咪唑斯汀、阿司咪唑等。这些药物抗过敏的作用都很强,能够快速缓解过敏性疾病患者的病情。据调查资料显示,过敏性疾病患者使用上述药物治疗的有效率可达到80%以上。不过,这些药物的疗效虽好,却容易引起不良反应。例如,阿司咪唑可使患者出现体重增加、惊厥、关节痛、水肿、情绪烦躁、失眠、多梦、转氨酶升高、月经紊乱等不良反应。患者若长时间使用此药,还容易出现室性心律失常、心动过速和心绞痛等不良反应。再如,西替利嗪可使患者出现困倦、嗜睡、头痛、眩晕、激动、口干和胃肠道不适等不良反应。因此,上述第二代抗组胺类药物的疗效虽然很好,但很多过敏性疾病患者还是不愿意使用。

为了解决第二代抗组胺类药物不良反应大的问题,临床上研制出了一种新型的第二代抗组胺类药物,这就是氯雷他定。氯雷他定的商品名叫开瑞坦。此药虽然属于第二代抗组胺类药物,但与其他第二代抗组胺类药物相比,氯雷他定具有以下优点:

一、疗效强,不良反应小

2011年,笔者所在的科室做过一项临床实验。我们将195例过敏性疾病患者(他们都患有过敏性鼻炎或过敏性哮喘)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一组和对照二组,每组各有65例患者。我们给治疗组患者使用氯雷他定进行治疗,给对照一组患者使用阿司咪唑进行治疗,给对照二组患者使用西替利嗪进行治疗。三组患者的治疗疗程均为1个月。治疗结束后,治疗组患者、对照一组患者和对照二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8.5%、92.3%和90.8%,他们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几率分别为0、7%、9%,发生轻微不良反应的几率分别为1.5%、43%和48%。此外,在治疗组患者中,没有人因无法忍受不良反应而停止治疗。而在对照一组和对照二组的患者中,分别有5人和6人因无法忍受不良反应而停止治疗。这说明,与其他第二代抗组胺类药物相比,氯雷他定治疗过敏性疾病不仅疗效更好,而且引起不良反应的几率更低。临床研究发现,氯雷他定引起不良反应的几率之所以明显低于其他第二代抗组胺类药物,主要是因为在氯雷他定的生产过程中使用了小分子技术和有效成分控制技术。这两种技术不仅可以将氯雷他定的有效治疗剂量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还能使氯雷他定的有效成分更容易被人体吸收,从而降低了氯雷他定引起不良反应的几率。

二、剂型多样

氯雷他定是目前临床上剂型最多的药物之一,其常用的剂型主要有氯雷他定吞服片、氯雷他定分散片、氯雷他定咀嚼片、氯雷他定口腔崩解片、氯雷他定胶囊、氯雷他定糖浆和氯雷他定颗粒冲剂。患者在使用氯雷他定时,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选择不同剂型的氯雷他定。这不仅扩大了氯雷他定的使用范围,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其引起良反应的几率。在氯雷他定的各种剂型中,使用最方便的是氯雷他定口腔崩解片。氯雷他定口腔崩解片是用最新的分子崩解技术制成的。患者在服用此药时,只需将药片含在口中,药片就会迅速崩解,并随唾液进入消化道。因此,氯雷他定口腔崩解片特别适合儿童和存在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使用。

三、适用范围广

由于氯雷他定具有不良反应小、剂型多样的特点,因此,除了患有严重肝功能不全的患者外,连孕妇、哺乳期女性和12岁以下的儿童都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氯雷他定。

氯雷他定的用法为:12岁以上的人每日服1次,每次服10毫克(1片)。需要注意的是,氯雷他定既是非处方药也是处方药。除孕妇、哺乳期女性和12岁以下的儿童等特殊人群之外,一般人在使用此药治疗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等疾病时都可以将其作为非处方药直接按照说明书使用。但在用此药治疗荨麻疹时,应将其作为处方药,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健康热文——姜、蒜发芽还能吃吗

姜和大蒜在发芽的过程中,只是消耗掉了营养物质,导致姜、蒜萎蔫、干瘪,营养价值降低,但不会像土豆那样在发芽的过程中会产生有毒物质。所以发芽的生姜、大蒜仍然可以吃,只是其营养和食用价值会大打折扣了。那么,如何保存姜和蒜呢?

蔬菜的储存离不开环境的温度、湿度和氧气,姜、蒜的保存也不例外。

姜分为老姜和嫩姜。老姜不适合冷藏保存,可放在通风处或沙土里。嫩姜应

用保鲜膜包起来放在冰箱中冷藏。

大蒜可放在网袋中,悬挂在室内阴凉通风处,或放在有透气孔的陶罐中保存。有人提出用锡纸包裹的方法保存姜、蒜,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锡纸可以隔绝外部的潮湿和氧气,也可防止蔬菜本身的水分蒸发,保证姜蒜不发霉、不发芽、不变干。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在包裹锡纸前清洗姜蒜,而且要包裹严密。

警惕抗感冒药物的不良反应 篇3

1 抗感冒药物的应用

感冒是常见病、多发病, 治疗感冒目前尚没有特效的方法, 主要是对症治疗、抗病毒治疗和免疫调节治疗, 并发细菌感染时可选用抗菌药物治疗。

1.1 抗感冒药物的处方组成

解热镇痛药:在常用的抗感冒药中, 除臣功再欣含有布洛芬、感冒通含有双氯芬酸、康泰克含有苯丙醇胺外, 其余的抗感冒药都含有不同剂量的对乙酰氨基酚。

抗组胺药:除力克舒外, 其他抗感冒药都含有马来酸氯苯那敏、苯海拉明、特非那定;收缩血管, 减轻鼻黏膜充血水肿的药物;中枢性镇咳药物或兴奋药物右美沙芬、咖啡因等;清热解毒作用的中药:大青叶、人工牛黄、板蓝根等。

在众多的感冒药物中, 其药物成分大多是相同的, 因此应避免合用, 以免造成剂量超量, 增加不良反应, 造成不良的后果。

1.2 根据感冒症状合理用药

感冒的症状较多, 对发热、头痛、肌肉痛、咽喉痛的患者可选用含有对乙酰氨基酚、双氯芬酸和布洛芬等解热镇痛的感冒药。对有流泪、流有鼻涕、打喷嚏等症状的患者可选用含抗组胺药, 如伪麻黄碱、苯丙醇胺等。但苯丙醇胺具有神经兴奋、心悸等副作用, 不宜用于儿童的抗感冒治疗, 对于患有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青光眼等患者也不适用[2]。咳嗽症状较重的患者可选用右美沙芬, 其具有中枢和外周双重镇咳作用。

1.3 合用抗病毒药物

因多种病毒可引起病毒性急性呼吸道感染, 治疗感冒的同时合用抗病毒药物非常必要,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抗病毒药物主要有:金刚烷胺、阿糖胞苷、吗啉胍、聚肌胞等。但应注意, 大多数抗感冒药为复方制剂, 含有抗病毒药成分。多数抗病毒药物属于核苷同系物, 具有潜在的致畸、致癌作用, 对于妊娠期妇女应慎用或禁用, 必要时可选用抗病毒的中药制剂, 如双黄连、板蓝根等。

1.4 合用免疫调节治疗药物

利用免疫调节剂可使年老、体弱及儿童流感患者增强免疫功能, 加速康复, 常用的免疫调节剂有胸腺肽、干扰素、丙种球蛋白等。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也能调节人体的生理机能, 提高抵御疾病的能力, 增强机体免疫力, 预防感冒的发生及缩短感冒病程。

2 抗感冒药的不良反应

2.1 解热镇痛药

消化系统:主要表现在消化道反应, 如恶心、呕吐、腹痛等, 少数患者可出现消化道出血, 肝功能损害等。

泌尿系统:泌尿系统的不良反应是文献报道最多的抗感冒药副反应, 主要包括血尿、急性肾功能衰竭、急性肾炎等。因此, 肾功能不全患者应慎用含有解热止痛药物的抗感冒药。

血液系统:主要表现为粒细胞减少,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虽然抗感冒药致粒细胞减少发生率低, 多数停药后可缓解, 但对已患有粒细胞减少的患者应慎用或禁用。

过敏反应:主要表现为皮疹、过敏性休克、过敏性哮喘等, 因此, 哮喘患者禁用含有阿司匹林的药物。

2.2 鼻黏膜血管收缩药

此类药物可减轻鼻窦、鼻黏膜血管充血, 解除鼻塞症状, 有助于保持咽鼓管和窦口通畅, 如伪麻黄碱。其不良反应主要在心脑血管系统, 如头痛、心慌、血压升高等。

2.3 抗组胺药

此类药物可使下呼吸道的分泌物干燥和变稠, 减少打喷嚏和流鼻涕, 同时具有轻微的镇静作用, 常见的不良反应是中枢抑制作用。

2.4 中枢兴奋药

有些抗感冒的药中含有咖啡因, 一是为了加强解热镇痛药的疗效, 二是拮抗抗组胺药的中枢抑制作用, 偶有过量服用可致恶心、头痛或失眠。

2.5 抗病毒药

此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在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表现为精神症状, 如睡眠障碍、惊厥、癫痫等。

3 孕妇和哺乳期妇女用药

孕妇和哺乳期是一个相对漫长的时期, 不可避免地会感冒, 而应用抗感冒药会对胎儿造成毒性, 对哺乳期妇女造成闭乳症等。因此孕妇应禁用含有阿司匹林、苯海拉明、金刚烷胺等成分的抗感冒药, 对含有对乙酰氨基酚和伪麻黄碱的抗感冒药也应慎用。哺乳期妇女应用抗感冒药时应注意, 氯苯那敏有抗M胆碱受体的作用, 可能抑制泌乳, 应慎用;金刚烷胺可从乳汁中小量排出, 可能使婴儿产生不良反应, 因此, 乳母不宜服用[3]。

4 抗感冒药物的合理选用

4.1 目前抗感冒药物品种繁多, 而且大多数为复方制剂, 每种成分都可能产生不良反应, 若选用不当或盲目合用, 会造成不良反应的累加, 甚至引起更严重的不良反应。因此, 感冒药连用不得超过7 d, 且不能服用2种以上的感冒药, 以免相同的药物成分过量。在连续服用1周后症状仍未缓解或消失者, 应去医院就诊。

4.2 抗感冒药一般是非处方药, 药店里均有销售, 种类繁多, 有些药物虽然名称不同但药物成分大同小异。因此, 在药店购买非处方药时, 一定要读懂其说明书, 特别注意药品的组成和含量, 对症使用药物, 才能取得满意的疗效。

4.3 婴幼儿应禁止使用感冒通之类的药物, 因其含有双氯芬酸钠可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及释放, 导致血尿。因此, 对于生长发育阶段而肾功能不全的儿童来说, 不能使用此类药物。

综上所述, 抗感冒药引起的不良反应可涉及各个器官系统, 虽多数症状轻微, 但是如果不合理应用药物, 也可引起严重的器官损伤, 造成不良后果。因此, 在服用抗感冒药时, 一定要认真阅读说明书, 避免药物的重复使用, 防止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陆再英, 钟南山.内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11.

[2]樊德厚.介绍苯丙醇胺 (N-去甲麻黄碱) [J].中国药学杂志, 1991, 26 (1) :56.

抗感冒药的不良反应 篇4

【关键词】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

【中图分类号】R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0-0283-02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04年颁布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与管理办法》将药品不良反应定义为:“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该定义明确指出对药品不良反应的认定须满足以下三个要素:一要药品必须合格。使用假冒伪劣药品及其他不合格药品出现的反应,不属于药品不良反应的范畴;二是用药必须符合药品说明书的规定,在正常的使用范围内。任何非正常的、不合理的及超大剂量的经验用药、没有根据的所谓“个体化给药”不是药品不良反应,不在药品不良反应的评价之列;三是出现了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具有非预期性和有害性。

一、研究意义

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结核菌可以侵入人体全身各种器官感染人体各个脏器而引起病变,但主要侵犯肺脏,称为肺结核病。结核病又称为痨病和''白色瘟疫''是一种古老的传染病。但是近年来,结核病重新在全球肆虐,发展中国家的结核病问题持续恶化,发达国家的结核病死灰复燃,结核病再次成为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结核病是目前全球面临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随着结核病病人的逐年增多,抗结核药物的使用也越来越多,结核病的治疗往往需要多种抗结核药物联合使用,不间断用药半年以上,在治疗过程中随之出现的不良反应也越来越多,轻则给病人带来痛苦,重则危及生命,也是终止化疗造成不规则治疗的主要原因之一,从而影响结核病的防治。药物治疗作为控制结核病的主要手段,需要临床医师、药师在应用时充分了解各种抗结核药物的不良反应,根据患者情况合理选择应用,以获得最大的治疗效果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通过了解我院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和特点,进行统计与分析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从而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对人体的影响。

二、资料与方法

(一)资料来源

收集我院2009年1月到12月全年由医生上报的门诊所有抗结核不良反应病例报告进行统计与分析。

(二)研究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例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所涉及的患者基本情况、用药情况、不良反应类型等进行分类、统计与分析。

三、统计结果与分析

(一)发生不良反应患者的性别、年龄分布

42例不良反应事件报告中,男性病人22例(占52.38%),女性病人20例(占47.62%),男女之比为1.1:1。患者年龄为25~76岁,各年龄组发生情况见表1

各年龄组发生情况表1

(二)不同给药途径与不良反应的关系

42例报告中,静脉滴注有20例,肌肉注射5例,口服给药17例。这可能因为静脉射剂的制作工艺与用药途径关系密切,这就要求医生在用药时,特别是静脉注射药品时,要详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根据病情需求,合理用药,能用口服剂型尽量不要使用注射剂型药品,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42例不良反应中不同给药途径所致不良反应的构成比例详见表2

不同给药途径所致不良反应的构成表2

(三)引起不良反应药品及其构成比

本次不良反应涉及的抗结核药有利福平针(规格:0.45g 重庆华邦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名:维夫新)、利福平胶囊(规格:0.15g*100粒 上海衡山药业有限公司)、异烟肼片(规格:0.1g*100粒 江苏瑞年前进制药有限公司)、利福喷丁胶囊(规格:0.15g*20粒 无锡山禾集团福祈制药有限公司)、吡嗪酰胺片(规格:0.25g*100粒 江苏四环生物股份有限公司)、乙胺丁醇片(规格0.25g*100粒 杭州民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依诺沙星针(2ml:0.1g 四川美大康佳乐药业有限公司)、左氧氟沙星针(100ml:0.2g海南华拓天涯制药有限公司 商品名:海力健)、阿奇霉素针(0.25g 山东罗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优福宁胶囊(规格:0.36g*50粒 南京同仁堂药业有限责任公司)。 所收集42例不良反应涉及的药品具体统计结果详见表3

不良反应涉及的药品具体统计结果表3

(四)不良反应涉及的器官与系统以及临床表现

在42例不良反应报告中,所涉及最多的器官或系统是消化系统,占42.86%,临床表现多为胃肠道反应,如厌食、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腹泻等;其次是肝损害,占28.57%,临床表现多为肝区胀痛、深色尿、眼或皮肤黄染、谷丙转氨酶升高、肝肿大、黄疸等。不良反应涉及的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见表4。

不良反应涉及的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表4

(五)转归情况

42例不良反应发生后,比较轻的不良反应:经对症处理后症状减轻或消失,在严密观察下继续化疗。严重不良反应:如血清转氨酶升高超过正常值2倍以上,黄疸、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细胞减少,严重的皮疹和药物热,视觉损害等及时停药或改换方案并予积极治疗后都有好转或治愈。

四、结论

由表1可知,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女性与男性无明显差异。不良反应可发生在各个年龄组人群,但大于60岁的老年人患者最多,占总例数的28.57%,这可能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肝肾功能都有不同程度的减退,肾小球滤过率及肾小管分泌能力降低,肾血流量明显减少而影响体内药物的排泄;肝血流量降低、肝药酶活性减弱、而致解毒能力下降,影响药物的代谢与消除[1]大于60岁的老年人还存在疾病多、合并用药多和营养欠佳的倾向,这些因素均可诱发不良反应,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提示伴随我国人口的老龄化趋势,临床开展对老年患者不良反应的监测工作将成为不良反应研究领域的重点[2]。

由表2可知,静脉滴注给药是不良反应发生的主要途径,静脉滴注给药相对于其它给药途径更易引发不良反应,主要是由于该方式将药物直接输入血液,同时静脉注射液的PH值、渗透压、微粒、内毒素等均可能成为引发不良反应的因素[3]。除了药品内在因素外,还与药物配制、药物浓度、药液放置时间、滴注速度等密切相关。因此,从合理安全用药的角度出发,应遵循可口服,勿注射的治疗原则。慎重使用静脉注射剂[6]当今国际上也倡导口服给药,控制注射途径给药,目前世界卫生组织已将注射液人均用药次数作为评定合理用药的重要标准之一[4]。口服给药也是不良反应发生的主要途径之一,这主要可能与口服给药途径使用最广泛、最方便,病人依从性最好。除此之外还可能与剂量、服药间隔等有关。因此,应利用时间生物学、时间药动学和时间药效学与序贯疗法的关系,设计合理的序贯疗法。选择合适给药方式,既可迅速发挥药效,又可以防止毒副作用的产生。

由表3可知,在42例不良反应报告中,利福平居首位、其次异烟肼。这与利福平、异烟肼的不良反应相符[7],和以往利福平不良反应报告结果一致。这其中又以利福平所致的肝脏毒性反应为最多[5],注射剂型不良反应发生率又大大超过了口服给药。利福平是抗结核的一线用药,在临床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因此如何掌握用药剂量、用药时间是临床医生必须考虑的问题,使其发挥最大药效而不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采用个体用药方案,杜绝用药剂量过大、疗程过长等问题,临床用药多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不采用经验疗法、及时做肝功能检查。喹诺酮类目前是我院临床使用较多的一类抗结核新药,应其抗菌谱广、不需要做皮试和应用方便等特点受到临床医师和患者的欢迎,它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导致不良反应的增多。

由表4可知,抗结核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排序为胃肠道反应、肝损害、过敏反应、关节损害、神经系统反应、血液系统反应、肾损害等其中以消化系统胃肠道反应所占比例较大,肝损害不良反应最为严重,其它不良反应较少见,发生时间多在1周-3个月。肝损害是各种化疗方案的共同副作用,它可能与患者本身身体状况有关,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阳性或曾有肝病史的结核病患者,其肝损害发生率明显高于一般结核病患者[8],我国是乙肝高负担国家,结核病患者合并肝炎感染率高,因此更应重视肝损害发生的危险性。前两种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这与上述两种反应在临床上易于发现和诊断有关。血液系统反应和肾损害反应报告最少,可能与发现不良反应时,医生未进行血液、尿液及生化检查,或发现患者有血常规、生化指标改变时,有多种情况需进行鉴别诊断有关。

五、讨论

诱发药品不良反应的因素很多,大体可分为药品方面的因素和患者方面的因素。患者因素包括患者的内在因素如年龄、性别、遗传、感應性、疾病,以及患者的外在因素如环境、医师等。药品因素包括药物本身的作用(如毒性作用),以及药物制剂中主药以外的其他成分的作用。这些成分如药物降解产物、附加剂、溶剂、稳定剂、色素、赋形剂等也都能诱发不良反应。要预防药品不良反应,就要充分了解每一种药品的性质;做好监测工作,包括给患者做好宣教工作,及时发现并处理不良反应;了解患者的一般和全身状况,是否存在产生不良反应的易患因素;还要重视药品的质量。

抗结核药物引起不良反应的原因比较复杂,与多种因素有关,其发生虽然有一定的不可预测性,但在实际临床用药时,有些人为的、客观的因素如果加以注意时可以预测和避免的。临床医师及药师应告之患者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使其学会使用药品说明书,叮嘱其注意用药时的反应及对策;对长期用药的患者应定期进行相应的生化检查,对不良反应早发现早治疗,缩短治疗周期,减少患者的痛苦。总之,要增强医务人员对不良反应危害性的认识,特别是对严重不良反应危害性的认识,提高合理用药意识,谨慎用药,制订合理的临床药物治疗方案,特别要注意联合用药,对老年人、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阳性者、曾患肝病史的病人、酗酒者及营养不良者建立个体给药方案。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少抗结核药不良反应的发生,保障病人的安全用药与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曹海山,何鹏彬,丁以绚 396例老年患者应用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的分析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5年10月第25卷

[2]何伟珍,吴丽兰,应小飞,等.2004年501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中国药房》2005年10月第16期

[3]黄道秋 110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中国新药杂志》2006年12月第15卷

[4]王玉荣,刘静,黄祥 100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分析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4年1月第6期

[5]刘菊秀, 李美月, 浅谈利福平所致肝脏毒性反应 《临床肺科杂志》2006年04期

[6]马爽,郭爱婷 171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中国药物警戒》2005年4月第2期

[7]杨柏 2008年我院50例抗结核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淮海医药》 2009年05期

抗变态反应药物的不良反应与防治 篇5

1 不良反应

1.1 中枢神经系统

主要表现:嗜睡、眩晕、注意力不集中、疲乏、头晕头痛、共济失调,精神错乱(特别是儿童),幻觉、激动、发热、惊厥等。这些反应H1受体抗组胺药最常见。过敏反应介质阻释剂酮替芬也有典型镇静、嗜睡的不良反应。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倍他米松可引起一系列神经综合征,可诱发癫痫和精神病复发以及使精神不稳定[2]。

1.2 心血管系统

已存在器质性心脏病(如心肌缺血或心肌病)、心律失常(先天的或获得的,包括心动过缓)或电解质失衡(如低钾血症、低钙血症和低镁血症)者使用任何H1抗组胺药时心脏毒性反应、QT间期延长的风险均可增加[3]。由于心脏毒性反应,到2004年4月为止,全世界因服用阿司咪唑导致心源性死亡患者已有25例,因此欧美等国家已用不良反应较小的新药替代了该药,阿司咪唑现已不再应用于临床[4]。糖皮质激素长期应用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压。钙剂静注时患者有全身热感,可兴奋心脏,引起心率失常。

1.3 呼吸系统

酮替芬可引起呼吸异常。个别患者吸入色甘酸纳(咽泰)时可出现咽部和支气管刺激症状、咳嗽、胸部紧迫感,甚至诱发哮喘发作;苯海拉明也有此不良反应。

1.4 胃肠道

H1受体抗组胺药普遍有上腹部不适、厌食、口干、恶心、便秘或腹泻等不良反应;地塞米松、倍他米松因增加胃酸、胃蛋白酶分泌,抑制胃黏液分泌,降低胃肠黏膜的抵抗力,故可诱发或加剧胃、十二指肠溃疡,甚至引起消化道出血或穿孔。息斯敏和酮替芬长期服用可增加食欲,导致体质量增加。

1.5 过敏反应

脱敏制剂粉尘螨注射液可引起局部红肿、皮疹、过敏性休克。肌注扑尔敏致荨麻疹病情加重1例的报道[5]。有报道息斯敏抗过敏治疗引发超敏反应[6]。地塞米松和钙剂也可致过敏性休克。

1.6 其他

H1抗组胺药的不良反应还有固定性药疹、光过敏、荨麻疹、发热、肝酶升高和肝炎,以及粒细胞缺乏症。糖皮质激素的类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综合征和停药反应,儿童会有白血病样改变等。

2 防治方法

2.1 合理选择药物

由于第一代抗组胺药的低廉价格而仍然在临床上使用。与第二代抗组胺药物相比,第三代抗组胺药物的不良反应更少、疗效更好,特别是心脏不良反应显著降低,包括左旋西替利嗪、非索非那丁、地氯雷他定和乙氟利嗪等。目前进入临床使用的第二代和第三代抗组胺药物已达10余种,以苯海拉明、扑尔敏和异丙嗪等为代表的第一代抗组胺药物因具有较强的中枢神经抑制作用而逐渐被第二、三代抗组胺药物所取代。对司机、高空作业者或正在学习的学生等注意力要高度集中的人临床有条件尽可能的使用第二、三代抗组胺药物,并在药品剂量推荐范围内使用。

2.2 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

用抗组胺药时,禁止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阿奇霉素、罗红霉素、克拉霉素等)、唑类抗真菌药(酮康唑、伊曲康唑、氟康唑)一同使用,否则可引起抗组胺药血药浓度增高,引起危险的室性心律失常,甚至猝死。有报道说,因合用该药引起的猝死已有100多例[7]!这些药物临床都很常用,应引起高度重视。避免同抗心律失常药、钙拮抗剂、镇静催眠药合用,否则会增加发生心律失常的危险。

2.3 注意用药禁忌征

有青光眼、幽门十二指肠梗阻、狭窄性胃溃疡、已处于昏迷状态或已使用大量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的患者,就避免选用H1受体拮抗剂。对于有严重肝肾功能障碍和严重中枢神经系统病变者,抗过敏药物也应慎用。安泰乐对于6岁以下的儿童应慎用,而婴儿应禁用;氯雷他定禁用于新生儿和早产儿。妊娠期妇女更应该注意药物的选择,哌嗪类抗组胺药如羟嗪、美克洛嗪、氯环力嗪等可能对胎儿发育有影响,应禁用。阿司咪唑和特非那定慎用于有心脏疾病和有电解质紊乱者如低血钙、低血钾、低血镁者使用,因电解质紊乱可影响心脏电活动,导致QT间期延长或心律失常。

2.4 根据需要选择联合用药

对于慢性、顽固性或病情较重的急性过敏性疾病,如果同时使用两种或几种抗过敏药可以增加治疗效果,所以可视病情选择联合用药。用药时应注意所选药物应各属于不同的类别:白天宜使用无镇静作用的药物,晚饭后或睡前应用具有镇静安眠作用的药物。需要长期联合用药者,在病情稳定,症状控制后不应立即停用所有药物,而应逐渐停用药物,这样可以减少疾病的复发。

2.5 其他

地塞米松、钙剂、异丙嗪、扑尔敏和脱敏制剂粉尘螨注射液都可产生过敏反应,应注意。特别是粉尘螨注射液在使用时,应配备肾上腺素等救治过敏性休克的药械要观察30min,如发生休克,其处理方法与青霉素休克相同。停药2周以上再次用药时,仍需从小剂量开始。地塞米松要注意停药反应;使用抗组胺药和变态反应介质阻释剂(酮替芬、色甘酸纳),为了避免药物引起体质量增加,应同时控制饮食。

3 结语

抗变态反应药物在临床上应用范围较为广泛,但其不良反应也不容忽视。只有科学、合理、规范地应用此类药物,才能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患者。

摘要:通过相关的文献资料与报道, 对抗变态反应药物的不良反应, 进行归纳和总结, 并提出了相关的防治措施, 以期引起临床医师和药师警惕。

关键词:抗变态反应药物,不良反应,防治

参考文献

[1]陈新谦, 汤光.新编药物学[M].l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549-563.

[2]贾公孚, 李涛.药物毒副反应防治手册[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在学出版社, 2004:613-614.

[3]朱大勋.抗组胺药与心脏不良反应的流行病学调研概[J]况.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00, 14 (6) :430.

[4]鞠月迎.H1抗组胺药新进展[J].世界临床药物, 2005, 26 (4) :232.

[5]孙泽艳.肌注扑尔敏致荨麻疹病情加重1例[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6, 6 (16) :3135.

[6]戎瑞雪, 王晓霞, 曹志然, 等.息斯敏抗过敏治疗引发超敏反应1例[J].河北职工医学院学报, 2007, 24 (1) :36.

抗感冒药的不良反应 篇6

一、血尿不良反应特点

一般症状较轻, 停药后痊愈或好转;涉及片剂的血尿报告占总报告数的比例 (10.1%) 大于胶囊剂 (1.3%) , 原因可能在于片剂起始剂量较胶囊剂高50%。

二、严重不良反应特点

感冒清片 (胶囊) 为中西药复方制剂, 在临床应用过程中, 常与含有相同成分或功效类似的药品联合使用, 造成组方成分超剂量使用或引起毒性协同作用, 可能导致严重不良反应风险增加。

三、相关建议

1. 广大医务人员及患者在使用感冒清片 (胶囊) 前, 应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 注意其血尿不良反应风险, 并尽量避免与含有对乙酰氨基酚、马来酸氯苯那敏、盐酸吗啉胍等成分的药品联合使用。

抗感冒药的不良反应 篇7

关键词:非处方药,感冒,中成药,不良反应

非处方药物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治疗疾病的常用药物,其价格相对低廉,使用方便,并且由于经过较长时间的全面考察,其毒副作用低,不良反应发生几率小,在按照说明书使用的前提下是相对安全的药物。但随着非处方药种类数目的增加,人们用量的增加以及不良反应监测力度的加大,非处方药的不良反应的报道也逐渐增多。为了正确认识非处方药的不良反应,为合理安全使用非处方药提供参考,本文仅对用于感冒的非处方中成药进行分析,并检索《药物不良反应杂志》和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关于常用非处方药的不良反应的文献,对感冒类非处方中成药的不良反应做整理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2009年3月~2010年6月笔者及团队实地调查得到日常用于感冒的非处方药89种。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检索项为“题名”,检索词为“药名”或者检索项为“关键词”,检索词为“药名”并且“不良反应”。分别以用于感冒的非处方中成药为检索主题。检索数据库:《药物不良反应杂志》和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79~2011年)。筛选方法及排除标准:本文所述中成药包括中西药复方制剂。选择不良反应临床相关文献及病例报道,相关内容录入WPS表格2010进行分析整理。

2 结果

2.1 维C银翘片

2004年1月1日~2010年4月30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病例报告数据库中有关维C银翘片的病例报告数共计1 885例,不良反应(事件)主要累及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皮肤及附属器官等[1]。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高天等[2]在临床中报道不良反应72例,其中30例有联合用药情况,皮肤及附件系统病例39例,神经系统19例,消化系统12例,循环系统1例,呼吸系统1例。

本文纳入有关维C银翘片不良反应的文献8篇,涉及不良反应病例9例。相关不良反应主要有过敏性休克死亡2例,累及皮肤6例,肝损伤1例等。

过敏性休克死亡2例。王桂勤等[3]报道1例女性,因慢性咽炎服用维C银翘片,首次服药35 min后,自觉胸闷、心慌、气短、恶心呕吐。查体:神志不清,面色苍白,呼吸困难,两侧瞳孔等大,对光反射迟缓,四肢凉。立即进行吸氧,物理加温,抗过敏等抢救措施,30 min后病情恶化,抢救无效死亡。沙的汉等[4]报道1例女性,因发热、流涕2 d,服用维C银翘片,首次服药30 min后口唇发麻、心慌、胸闷、气短、恶心、皮疹、继之不省人事、小便失禁。入院查体:神志不清、面色苍白、呼吸困难,全身皮肤散在性斑片丘疹,两侧瞳孔等大,对光反应迟钝。双肺哮鸣音和湿啰音,心音低钝,四肢湿冷。立即进行吸氧、加温、抗过敏等抢救措施,20 min后病情恶化,抢救无效死亡。

致皮肤过敏6例。邵永发等[5]报道2例,均为男性,因感冒自服维C银翘片致皮肤过敏。主要症状为:服药1 h后感觉身上发痒。入院查体:例1为颈部、前胸后背、双侧上肢,可见散在性皮疹;例2为全身弥漫性皮疹,四肢较显著。给予抗过敏治疗后症状均消退。邓建华等[6]报道1例男性,因寒战、发热、出汗、颈项痛入院,服用维C银翘片,10 min后患者始觉手背轻微瘙痒,随即遍及全身,从四肢到躯干,皮肤呈现散在红斑及密集荨麻疹样丘疹,颜面水肿,眼睑高度水肿,以致不能撑开视物。给予抗过敏治疗后症状消失。王明志[7]报道1例男性,过量服用疑似过期、变质的维C银翘片,致多形红斑药疹。主要症状为:颜面、四肢可见较多红斑、丘疹,部分红斑合并成片,躯干可见红斑、斑片,丘疱疹。双手掌可见虹膜样皮损浆液性水疱。口唇紫红色伴水肿,口周及口腔黏膜可见糜烂、渗出较多,触痛明显。诊断为多形红斑型药疹1例,给予抗过敏治疗后15 d症状完全消失。周银芝等[8]报道1例男性,因感冒服用维C强力银翘片,服药后出现发热,咽部疼痛,喉头充血明显,口眼脓性分泌物增多,下颌淋巴结肿大,口腔黏膜广泛糜烂,全身现水疱。诊断为剥落性皮炎,停药并抗过敏治疗后好转。

因服药过量致重度肝损伤1例。王喆等[9]报道1例女性,因酗酒后一次性自服150片维C银翘片,致重度肝损伤。主要症状为:药后头晕、恶心、呕吐,入院查体:精神差,全身皮肤、巩膜轻度黄染,表浅淋巴结无肿大,面色略黄,眼球无震颤,肝掌阴性。肝功检查后诊断为急性重度药物性肝损伤,给予输液、利尿、抗感染等治疗3周后好转。

发疹型药疹1例。孟晓锐[10]报道1例男患儿,因低热、口干、咽痛,其母自行购买并以4片/次的量给予服用2天,病人全身皮肤起红斑,感觉瘙痒,伴有虚弱感,食欲不振。入院查体:意识清楚,但躯干及四肢泛发红斑,轻微瘙痒,红斑的大小不等,小至米粒,大至花生豆,而且部分融合成片,红斑压之褪色。停药后给予抗过敏治疗2 d后痊愈。

2.2 新复方大青叶片

本文纳入有关新大青叶片不良反应的文献5篇,涉及病例5例。相关不良反应主要有过敏性休克1例,剧烈头痛1例,累及皮肤3例。

过敏性休克1例。王玉玲等[11]报道1例男患儿,因发热、头痛,院方诊断为感冒并给予复方大青叶片1片,1 h后出现头晕、胸闷、恶心等症状,检查其有神志恍惚,瞳孔中度放大、对光反应迟钝等过敏性休克症状,经救治好转。

剧烈头痛1例。董凤英等[12]报道1例女性,因伤风感冒、畏寒、乏力,自行购买新复方大青叶片服用,1 d内共服药2次,每次4片,致剧烈头痛,停药后缓解,其后使用其他感冒药未出现头痛情况。

皮肤过敏反应3例。常俊兰[13]报道1例男性,因鼻塞流涕服用新复方大青叶片4片,4 h后出现手、足心瘙痒,未予重视,又服4片,前述症状加剧,继而出现黄色水泡及斑丘疹,并向周围扩散,经治疗后缓解;周俊英等[14]报道1例女性,明确有复方大青叶片过敏史,发病时误服新复方大青叶片为羚羊感冒片,后面部及四肢出现若干水疱,就诊后好转,1个月后皮肤干燥变黑,局部脱落,后恢复正常;张爱文等[15]报道1例女性,因鼻塞流涕等外感症状,自行服用新复方大青叶片3片,1日2次,2 d后四肢及躯干出现暗红色斑丘疹,并伴有水疱及瘙痒,停药后缓解,1个月后又自觉外感,服用复方大青叶片,出现以上症状并加重,医院就诊后好转。

3 讨论

3.1 维C银翘片

维C银翘片是中西药复方制剂,含有对乙酰氨基酚和马来酸氯苯那敏两种化药成分,其中对乙酰氨基酚的不良反应主要有荨麻疹、皮疹,严重者可致全身性红斑、剥落性皮炎,少数还会致肝肾损伤;马来酸氯苯那敏的不良反应嗜睡、困倦,而且对于小儿来说,马来酸氯苯那敏过量会增加药物毒性和不良反应发生的几率。文献中收录的不良反应病例多数是属于以上两类成分的不良反应,并且属于说明书中提到过的不良反应,但是过敏性休克死亡的病例是比较罕见的,其原因需进一步研究。

3.2 新复方大青叶片

新复方大青叶片是一种中西复方制剂,其中含有大青叶提取物、扑热息痛(对乙酰氨基酚)、咖啡因、异戊巴比妥、维生素C。说明书中提示对扑热息痛(对乙酰氨基酚)、咖啡因、异戊巴比妥过敏者禁用,考虑文献中报道的不良反应与以上成分有关,但并未有充分的临床数据证实不良反应具体由哪种成分引起,及如何减轻和消除不良反应。因此建议过敏体质者慎重服用此药。

4 小结

综上所述,中西复方制剂的不良反应发生较多[16];且不良反应发生在皮肤系统上的居多,严重致休克及死亡的病例较少,且多伴有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等。

通过对文献的分析总结,笔者认为不良反应的发生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1)药物因素。治疗感冒多以使用苦寒清热中药为主,易伤脾胃正气,若正气受损,抵抗力降低,易引起其他疾病。而且本文所列中药均为中西药复方制剂,其中所含西药成分单独使用即可以引起不良反应,加之与中药配伍后的作用并不完全清楚,因此增加了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笔者认为这也属于中药西药联合用药范畴。(2)体质因素。属不良反应发生中非常重要的因素。不同体质的人对药物的反应和敏感程度不同,因而针对不同的体质,在药物配伍上要有变化。(3)用药不当。如本文涉及的长期、过量及误服等情况。长期、过量使用药物易产生毒性反应,属于较为严重的不良反应。药物基本上都有毒性反应,可以是药理作用的延伸,但通过增加剂量和疗程达到增效的目的,其作用是有限甚至危险的。

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的观察与护理 篇8

关键词: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观察,护理

肺结核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 近年来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服用抗结核药物是当前治疗和控制结核病传播的重要手段。由于治疗时间长, 剂量大, 常用的抗结核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临床实践证明, 抗结核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 但只要及时发现, 防治得当, 就可以减少化疗中出现的不良反应, 使化疗过程顺利进行, 从而提高治愈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6年1月—2008年12月, 我科共收治肺结核患者240例, 其中男150例, 女90例, 年龄16岁~84岁, 平均年龄52岁。常用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链霉素、利福喷丁等抗结核药物治疗。

1.2 方法

采用查阅病历的方法, 回顾性分析240例肺结核患者在化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 及给予的相应护理措施。

2 结果见表1.

3 护理措施

3.1 用药前的准备工作

3.1.1 做好治疗前的检测

抗结核药物化疗前检查痰涂片、肝肾功能、血及尿常规等, 了解各器官的功能状态, 肝肾功能不全者要慎用抗结核药。告诫患者化疗中要根据病情定期复查, 通过定期检测, 可以提高用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3.1.2 签订用药同意书

让患者了解更多药物不良反应方面的知识, 尤其是发生了较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时, 患者必须尽早停用所有可疑药物, 尽快向医护人员反馈信息, 这样既增强用药的安全性, 同时又使患者的知情权得到进一步体现[1]。

3.1.3 服药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利福平宜空腹服用, 早餐前1 h或餐后2 h服用有利于吸收。服用其他抗结核药物宜在餐后0.5 h服用, 能减少药物对胃黏膜的直接刺激, 减轻胃肠道反应。服药期间禁烟酒, 因为吸烟可影响抗结核药物的疗效, 使已经静止的病灶恶化。服药期间饮酒可加重肝脏的负担, 增加肝脏损害的机会。

3.2 用药后不良反应的观察与护理

3.2.1 胃肠道反应的观察与护理

恶心、呕吐、食欲不振是抗结核过程中最常见的胃肠道反应, 常在用药后1 d~7 d发生[2]。大多数抗结核药物均可引起, 但通常较轻, 不需停药, 少数严重者需停药。使用抗结核药物前可遵医嘱给予胃复安等止吐药, 给患者创造良好的就餐环境, 指导患者进食清淡、营养丰富的食物。鼓励少量多餐, 适当增加活动量, 促进食欲。

3.2.2 肝毒副反应的观察与护理

药物性肝炎多发生在服药后1个月内, 超过3个月少见[3], 因此我们在用药前3个月应特别注意。首先应告诉患者出现肝损害的临床症状:如全身乏力、恶心、厌油、黄疸、尿黄时要及时向医护人员反映, 每月定期查肝功能1次。如发现转氨酶超过正常的3倍需停药护肝, 转氨酶小于正常的3倍且无症状者可继续服药观察, 短期 (7 d~10 d) 复查。继续加重者考虑停药, 补充水分、热量及维生素, 勿食辛辣、刺激食物。稳定患者情绪, 保证充足的睡眠。

3.2.3 高尿酸血症的观察和护理

吡嗪酰胺较易引起高尿酸血症[4]。常表现为关节痛, 波及肩胛、肘、膝关节。急性期指导患者卧床休息, 以后逐渐增加活动量, 以关节不受累为主。遵医嘱定期复查血尿酸, 必要时服用降尿酸药物。

3.2.4 过敏反应的观察与护理

几乎所有的抗结核药物均可引起皮疹, 轻者表现为皮肤瘙痒, 最严重的是剥脱性皮炎。治疗上给予抗过敏药, 保持患处皮肤清洁, 勿抓伤皮肤, 勿用碱性肥皂和粗毛巾擦洗, 禁止患处贴胶布。补充大量维生素C和水分, 勿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3.2.5 神经功能损害的观察与护理

链霉素对听神经的损害属不可逆转性, 更应仔细观察。如患者主诉口周麻木、耳鸣等症状时要及时通知医生, 及早停药, 阻止病损的进一步发展。

4 讨论

抗结核药物较易引起不良反应, 而不良反应导致的药源性疾病已是现代人类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5]。在临床工作中, 我们要仔细观察, 及时正确处理药物的不良反应, 提高患者服药的依从性, 帮助患者完成全程化疗, 努力提高治愈率。

参考文献

[1]郭青, 周宇松.护士在透析病人行使知情权中的作用[J].护理研究, 2005, 19 (6B) :1086.

[2]刘英玲.化疗不良反应的护理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 2004, 39 (11) :858.

[3]王静, 屠德华, 李波.抗结核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对化疗工作的影响[J].中国防痨杂志, 2008, 30 (4) :271.

[4]付小英.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的观察护理[J].护理研究, 2006, 20 (11C) :3038.

抗感冒药的不良反应 篇9

1资料和方法

1.1资料选取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已上报广东省药品不良反应平台的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表4 569份。

1.2方法对4 569份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表进行回顾性分析, 包括人口学特征、各年龄段发生情况、涉及药品种类情况、给药途径、报告类型、累及器官系统分布、不良反应/事件转归等。所有数据使用Excel 2007进行统计处理。

2结果

2.1患者4 569例不良反应报告中, 男性2 252例, 女性2 317例, 分别占ADR病例总数的49.29%和50.71%。男女比例为0.97∶1, 表明抗菌药物ADR的发生对不同性别无明显影响。

2.2各年龄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通过抗感染药物发生不良反应的年龄段统计发现, 不同年龄段使用抗感染药物均可引起不良反应的发生, 但婴幼儿年龄段发生几率最高, 见表1。

2.3抗感染药物涉及药品种类情况4 569例报告共涉及16类174个品种, 其中头孢菌素类药物比例最高, 其次是喹诺酮类、其他β-内酰胺类, 见表2。

2.4抗感染药物发生不良反应给药途径分布情况给药途径为静脉滴注发生不良反应例数占总数83.78%;其次是口服给药、静脉推注、肌内注射。静脉滴注发生的不良反应最常见, 远远高于口服等其它给药途径, 见表3。

2.5抗感染药物发生不良反应前10位药品排名2014年抗感染药物ADR病例报告中排名第一的是左氧氟沙星-盐酸, 占总报告数的6.22%, 第二是头孢曲松钠, 第三是头孢孟多酯钠239例, 见表4。

2.6不良反应报告类型情况一般的3 509例, 新的一般的780例, 严重的158例, 新的严重的122例。后三者统称为新的和严重的ADR, 合计1 060例, 占比23.20%, 新的、严重的不良反应主要临床表现有过敏性休克、过敏样反应、肝功能损害、皮肤及其附件损害、血细胞异常改变等, 见表5。

2.7不良反应累及器官系统分布统计4 569例抗感染药物发生的ADR涉及器官系统18个, 发生5 654例 (有些ADR病例同时累及多个系统或器官) , 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见, 表现多为皮疹、瘙痒、潮红、血管性水肿等;其次为消化系统损害, 临床表现多为恶心、呕吐、腹痛、肝功能异常等, 见表6。

2.8抗感染药物发生不良反应/事件转归2014年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事件转归中, 治愈2 494例, 占总数54.59%, 好转2 057例, 占45.02%, 死亡病例5例。所有病例不良反应发生后, 均立即停药, 并给予相应对症治疗, 不良反应即好转或治愈。5例死亡病例均考虑因药物致过敏性休克死亡, 其中1例是口服药克林霉素-盐酸-棕榈酸酯颗粒 (已尸检明确) , 余4例均为头孢类抗菌药, 头孢呋辛钠和头孢西丁各2例, 见表7。

3讨论

3.1从年龄分布看, ≤14岁未成年人抗菌药物ADR发生率最高[2]。

3.2在抗菌药物的4 569例ADR报表中, 头孢菌素类所致的ADR居首位, 占43.84%, 这与其在临床上广泛使用有关[3]。头孢菌素是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 属杀菌药, 随着细菌耐药性的增加, 头孢菌素类药物常与β-内酰胺酶抑制药联合作为中、重症感染的经验用药很受临床医师青睐。对头孢菌素类抗感染药物的使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和头孢菌素类药物的说明书均无使用前必须做皮试的规定, 但均有对青霉素和头孢菌素过敏者禁用的警示, 患者在使用此类抗感染药物时不仅应该做皮试, 而且应该用原试液作为皮试液。

3.3统计结果显示, 喹诺酮类引起的药物不良反应报告例数位居第二, 占12.08%。应严格规范喹诺酮类药物使用及管理。近年来喹诺酮类药物由于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使用方便、不需皮试等特点, 受到临床广泛欢迎, 用量逐年上升, 因此ADR报告率也逐年上升[4]。很多临床医师习惯将喹诺酮类药物1 d的总剂量1次静脉滴注, 如此用法极易导致ADR的发生。另外, 发现7例使用喹诺酮类的患者年龄<18岁 (该类药品18岁以下患者禁用) 。

3.4统计结果显示, 药物不良反应累及的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 以皮肤及附件损害最多, 临床主要表现为瘙痒、皮疹等[5]。这可能是由于皮肤及其附件所产生的损伤显而易见, 而器官或系统造成的损害多较隐匿, 不易被发现, 难以及时做出诊断, 但并不是不存在。因此医务人员要加强对ADR的认知, 及时检查患者出现的器官或系统损伤, 以防止药源性疾病的发生。

综上所述, 应用抗感染药物引起不良反应与患者年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器官系统分布等多个因素有关, 因此临床用药时, 应严格掌握用药指正, 重视治疗药物不良反应检测, 一方面要避免药物滥用, 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另一方面, 临床医师应及时了解各种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 注意积极监测。

摘要:目的:探讨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特征, 以有效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方法:将本中心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上报的共4 569例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抗感染药物ADR的发生对不同性别无明显影响, 在婴幼儿年龄段发生几率最高, 多发生于静脉滴注;头孢菌素类药物ADR的发生比例最高, 其次是喹诺酮类、其他β-内酰胺类, 2014年抗感染药物ADR病例报告中排名第一的是左氧氟沙星-盐酸、第二是头孢曲松钠、第三是头孢孟多酯钠;不良反应报告类型情况:一般的3 509例, 新的一般的780例, 严重的158例, 新的严重的122例;涉及器官系统18个, 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见, 其次为消化系统损害;2014年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事件转归中, 治愈2 494例, 占总数54.59%, 好转2 057例, 占45.02%, 死亡病例5例。结论:临床应重视和加强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及管理, 提高抗菌药物运用水平, 有效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关键词: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分析

参考文献

[1]潘建华, 韩莹旻, 何晶.219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 2013, 20 (4) :152-153.

[2]周新.常用抗感染药物的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4, 12 (20) :203-204.

[3]谢伟乾, 覃玉洁.256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分析[J].广西医学, 2013, 34 (11) :1567-1568.

[4]李婷.426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4, 8 (7) :167-168.

上一篇:数据库服务下一篇: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