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感冒药的合理应用

2024-09-28

抗感冒药的合理应用(共8篇)

抗感冒药的合理应用 篇1

1 前言

感冒是一种非常常见的上呼吸道急性感染疾病, 并且大多数都是因病毒感染而导致, 属于一种自限性疾病, 通常七天左右便可自行恢复。现阶段, 我国的医疗医学界尚且还没有能够有效治疗感冒的药物, 基本山都是通过使滋生免疫力的提高来使人体产生抗体, 进而将病毒消灭。感冒主要的症状为呼吸道的诸多症状, 也就是咽喉不适、打喷嚏、乏力、流鼻涕、鼻塞等。大多数的抗感冒药均是非处方药, 虽然这些药物的名称各不相同, 但是其组成成分是类似的, 并且作用也是大同小异的。抗感冒药大多数都是一种复合制剂, 药物的成分基本上都是镇痛解热药物, 比如双路芬酸钠、乙酰氨基酚等等。

抗感冒药物是当今临床医师经常性采用的药物, 但是随着我国医疗制度的不断改革, 今后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自主的对抗感冒药进行选择, 当前市场销售的抗感冒药物的种类十分的繁多, 怎样正确的引导人们选择抗感冒药[1], 以减少不良反应, 提高疗效, 这是每一位医务工作人员必须严格履行的一项义务。

2 方法

根据不同抗感冒药物的不同组成成分、对应症状以及患者个体差异, 来合理正确的选择抗感冒药。只有充分的明确患者的内在病因, 才可以有效的发挥抗感冒药的最佳治疗效果。现阶段, 临床所使用的抗感冒药绝大多数均是含有西药成分的一种复方制剂, 比如乙酰氨基酚、金刚乙酰胺康病毒、复方氨酚烷胺, 伪麻黄碱消除鼻膜水肿充血, 收缩毛细血管, 达到治疗鼻塞的效果;乙酰氨酚可以镇痛解热;氨溴酸右美沙芬能够减轻咳嗽;马来酸氯苯那敏能够抑制流泪、打喷嚏。

人们应该明确患有感冒之后去医院治疗, 在药师和医师的正确指导下, 不但能够控制继发感染, 而且能够提高治疗效果。如果随意的买药和用药无法达到正确合理选择抗感冒药物的话, 不仅无法达到治疗的根本目的, 而且还会延误病情, 甚至会引发一系列的并发症。要想使得感冒得以有效的治疗, 那么就必须全面的抑制感冒病毒。然而, 现在的多数抗感冒药的成分中缺少必要的抑制病毒成分和抗病毒成分, 无法抵挡和抑制病毒的侵袭和种类多样的感冒, 即使使得咳嗽、流鼻涕和打喷嚏的的症状得以减轻, 但是往往都是治标而不治本, 感冒症状减轻一段时间之后, 病情依然会反复加重。一些单一的抗感冒药物根本就不能有效的将流感和感冒彻底治愈。

3 结果

通过长期的观察和研究发现, 容易患感冒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病毒的侵袭, 另一方面是患者的体内有火, 进而引发感冒。人们日常的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不合理, 经常性的食用一些油炸食物和辛辣食物, 饮酒过量以及吸烟过量, 不爱户外活动, 体内摄水不足, 长期疲劳过度, 经常熬夜等, 都会使体内积攒内火。此时, 再加上人体受到风寒的侵袭, 那么便极易患上流感或者感冒。所以, 彻底治愈流感和感冒, 避免流感或感冒反复的关键性环节就是消除人体内的内火。当今常用的抗感冒药, 只能利用对体温中枢的抑制来退烧, 并不能将人体内的内火消除, 因此, 人们都会有这样的体会, 服用抗感冒药物之后体温降下去了, 但是第二天体温便又会回升。如此反复的病情, 若是不能得到及时的控制, 不仅会延长感冒病程, 还很有可能会引发继发感染, 出现肺炎、扁桃体炎等不良症状[2]。

抗感冒药物的正确合理选用的前提是正确的了解和认识感冒、了解感冒患者、了解感冒药物。凡是表现为风寒的感冒患者一般都是发热轻或者不发热, 恶寒重, 比如对于清痰、咳嗽、流清涕、头痛、喉痒、鼻塞的感冒患者, 可以选用一些发散风寒的药物, 比如泰诺、感康、通宣理肺丸、九味羌活丸等。而对于风热感冒的患者一般都是恶寒轻, 发热重, 临床的主要表现为咳痰黄稠、咳嗽、口干、咽喉肿痛、头痛脑胀等症状, 对于这样的患者则应当选择感冒清热冲剂、银翘解毒片、羚羊感冒片、双黄连口服液、桑菊感冒片等。患者发热比较严重的时候, 则应当口服扑热息痛片, 以便于达到最快的退热效果。

4 抗感冒药的合理使用

在使用抗感冒药物的时候, 难免会产生一些不良反应, 可谓是药三分毒, 药物的服用很容易对人体内部器官带来一定的损伤。许多感冒症状可逆、轻微, 严重的时候也很有可能会引发机体损伤, 甚至会导致死亡的发生[3]。因此, 人们在使用抗感冒药物的时候, 必须仔细以及谨慎:通常情况下仅仅选用一种药物便可, 并且根据不同感冒患者的不同特点, 仔细且严格的来掌握抗感冒药物的剂量, 严格的把握治疗疗程和用药时间, 尽可能的避免几种抗感冒药的同时使用, 因为同时使用多种抗感冒药物, 并不能有效的将感冒治愈, 反之还会由于用药种类偏多而造成副反应产生几率的加大以及不良反应的产生。在同时使用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抗感冒药物的时候, 应当对药物的说明书进行认真仔细的查看, 看清药物的有效成分, 防止同时服用相似或者相同的抗感冒药, 避免用药的重复对人体造成损害。

抗感冒药物合理正确选择的原则包括确定疗程、观察不良反应、观察疗效、剂量用法、药物选择等等;抗感冒药物合理正确使用的基础为充分的了解患者、全面的认识感冒药以及感冒。

感冒属于一种自限性的疾病, 如果能够多喝水、饮食清淡, 注意保暖, 充分休息, 即使不服用抗感冒药也能够自行的治愈, 几天后感冒症状便会消失或者减轻。除此之外, 抗感冒药不能彻底的消除病因, 只能起到一定控制的作用[4]。由此可见, 人们在选择和服用抗感冒药的时候, 必须要小心谨慎, 以充分的保障用药的安全。

5 结束语

总而言之, 面对当今种类繁多的抗感冒药物, 正确合理的选择和使用是极其重要的。在选择抗感冒药的时候, 首先应当全面的了解抗感冒药物确切成分, 并且根据不同感冒患者及其年龄特点、临床症状, 来正确的选择抗感冒药, 从而有效的避免错误或者盲目使用抗感冒药所造成的不良后果, 以达到有效、科学、安全有效的最终目的。

摘要:目的 深入的对抗感冒药的应用特点与作用进行分析, 让人们能够在感冒时正确合理的用药, 尽可能的减少或者避免不良反应, 也为我国的临床治疗正确与合理的用药提供可行的建议。方法 对当今滥用抗感冒药的原因进行分析, 按照不同抗感冒药物的不同处方组成, 对抗感冒药的应用注意事项和作用特点进行全面的分析。结果 不同种类的抗感冒药所适用的症状不同。结论 人们应当切实的根据感冒的具体症状, 正确合理的选择抗感冒药, 避免重复用药及滥用药。

关键词:抗感冒药,正确合理,选择,使用

参考文献

[1]贾艳玲.浅谈抗感冒药的合理选择与应用[J].内蒙古中医药, 2011, 30 (4) :47-47.

[2]高任萍.浅谈抗感冒药的合理选择与应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1, 5 (15) :70-71..

[3]邓敏.抗感冒药物的合理应用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 (35) :258-259..

[4]岳静.正确合理选择药房OTC感冒药[J].中外健康文摘, 2011, 8 (37) :50-52.

抗高血压药物的合理应用 篇2

关键词 高血压 降压药物 合理应用

高血压的治疗原则

合理使用降压药,提高达标率,减少药物剂量和不良反应。危险分层的治疗原则为低中危患者先采用非药物治疗,高危极高危患者应尽早治疗。靶器官保护方面,应考虑存在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适应证,如心力衰竭时可选用ACEI或ARB、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和醛固酮拮抗剂,心肌梗死后选用ACEI、β受体阻滞剂和醛固酮拮抗剂,冠心病时用ACEI、β受体阻滞剂和长效CCB,糖尿病患者应用CCB、ACEI或ARB,必要时联合应用β受体阻滞剂和小剂量利尿剂,慢性肾病时用ACEI或ARB或二者合用,预防脑卒中复发可用ACEI。

降压药物的合理选择

利尿剂:主要用于轻中度高血压,尤其是老年高血压或合并心衰。但痛风者禁用,糖尿病和高脂血症者慎用。小剂量应用可避免低血钾、糖耐量降低和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药物可选用双氢氯噻嗪12.5mg/日,吲达帕胺1.25mg/日或2.5mg/日,速尿用于肾功能衰竭时。

β受体阻滞剂:主要用于轻中度高血压,尤其是静息时心律较快的中青年患者或合并心绞痛者。房室传导阻滞、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及外周血管病患者禁用,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肾病慎用。药物有美托洛尔(50mg,2次/日),阿替洛尔(25mg,1~2次/日),比索洛尔(2.5~5mg/日)。β受体阻滞剂用于心衰时的用法和降压治疗完全不同。

钙拮抗剂(CCB):可用于各种轻中度高血压,尤其是老年高血压合并稳定性心绞痛时。房室传导阻滞,或心衰禁用非二氢吡啶类CCB。不稳定性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禁用短效二氢吡啶类CCB,优先选择长效制剂,如非洛地平缓释片5~10mg/日,硝苯地平控释片30mg/日,氨氯地平5mg/日或拉息地平4~6mg/日。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可用于轻中度高血压,但有效率为70%。临床合并下列情况时ACEI发挥良好作

用:①左室肥厚。②心肌梗死(MI):高血压伴或不伴心衰的心肌梗死临床实验中,ACEI可改善预后,降低病死率。ACEI已经被列为MI后二级预防的基本治疗。③心功能不全:ACEI可降低症状性心衰病死率27%。LVEF<40%的MI无症状的病人也能从ACEI治疗中获益。④肾功能损害:ACEI可增加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流量,降低高血压伴糖尿病的微量蛋白尿,减缓肌酐清除率的下降,长期使用可延缓糖尿病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生和进展。常用的ACEI有卡托普利 12.5~25mg,2~3次/日;依那普利5~10mg,2次/日。妊娠、双侧肾动脉狭窄、肾功能严重损害者(血肌酐>3mg/dl)禁用。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临床已经证实ARB是有效和安全的降压药,不良反应较少,耐受性好。临床研究证明,ARB,包括氯沙坦、缬沙坦、厄贝沙坦,均有保护肾脏的作用,可减少尿微量蛋白,延缓肾功能恶化的进展。目前临床用于高血压治疗的ARB有氯沙坦 50~100mg/日,缬沙坦 80~160mg/日,厄被沙坦 150~300mg/日。ARB的适用和禁忌对象与ACEI相同,可用于ACEI引起咳嗽者。

降压药的联合应用

大规模临床试验表明,降压药的联合应用,即联合两种以上的降压药可增强降压效果,而且发挥药物的协同作用和互补作用,可减少用药剂量,又能抵消不良反应。合理的联合用药组合:ACEI(或ARB)与利尿剂,CCB与β受体阻滞剂,ACEI与CCB,利尿剂与β受体阻滞剂,α受体阻滞剂与β受体阻滞剂。

参考文献

抗感冒药的合理应用 篇3

1 抗感冒药常见不良反应

1.1 肝肾损害

抗感冒药的肝肾损害较为常见, 特别是解热镇痛药。如布洛芬、尼美舒利等能明显影响肾功能, 引起药源性肾损害[2];速效感冒胶囊, 若长期服用可诱发肝细胞坏死、止痛剂性间质性肾炎、急性乳头坏死等病变, 最后导致肝肾功能不全, 乃至发展成肝坏死、肝硬变、肝癌和尿毒症等[3];扑热息痛可引起急性肾炎, 或肾小球坏死等肾病综合征, 甚至导致肾功能衰竭, 文献报道, 过量或长期使用该药, 常可引起肝细胞坏死等严重毒性反应[4]。

1.2 过敏反应

治疗感冒常用的解热镇痛类药多有致敏危险, 如阿司匹林会引起皮疹、过敏性哮喘、血管神经源性水肿等过敏反应;扑热息痛 (对乙酰氨基酚) 过量或长期使用, 容易使儿童发生支气管痉挛、鼻炎和荨麻疹等过敏症状。

1.3 消化道反应

消化道反应是解热镇痛药的主要不良反应[5], 含此成分的抗感冒药均能对胃肠黏膜产生刺激, 从而引起腹痛、恶心、呕吐、纳差等症状, 在空腹, 或长期, 或超量, 或同时服用时还有引起消化道溃疡、出血的危险。这类药包括白加黑、新康泰克、日夜百服宁、感康、快克、泰诺、感冒灵等含有扑热息痛成分的药物。灭酸类解热镇痛药双氯芬酸还可破坏胃黏膜屏障的脂蛋白层, 从而导致胃黏膜损伤, 引起出血。

1.4 精神、神经系统反应

这种不良反应集中在通用名中含有“扑”、“敏”、“苯”字样的抗感冒药中 (主要成分为抗组胺药) , 具体表现有困倦、嗜睡, 或诱发癫痫等。如氯苯那敏 (扑尔敏) 、苯海拉敏等虽能有效快速缓解感冒引起的流眼泪、打喷嚏、鼻塞等症状, 但却给驾驶员、高空作业、机械作业、精密仪器操作员之类感冒患者带来危险。此外, 阿司匹林可致血液p H值下降, 诱发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同时可刺激呼吸和呕吐中枢, 引起呼吸急促、恶心呕吐, 并因刺激第8对脑神经而引起耳鸣、耳聋;速效感冒胶囊、头痛粉、右美沙芬 (止咳) 等, 可影响中枢神经系统而致成瘾性, 特别是右美沙芬, 与中枢性镇咳药可待因相似, 易成瘾。

1.5 心血管反应

具有缩血管作用的抗感冒药 (如美扑伪麻片) 可缓解鼻塞症状, 但因含有盐酸伪麻黄碱、羟甲唑啉、赛洛唑啉、去甲肾上腺素等成分, 对心血管系统有影响, 可能引起心悸、心律失常[6], 对甲状腺功能亢进、器质性心脏病、高血压、心绞痛患者造成威胁。

此外, 解热镇痛药如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等, 可产生血液系统不良反应, 出现粒细胞减少、出血, 甚或白血病;有些抗感冒药如去痛片、APC, 甚至有致癌危险, 滥用可致肾乳头癌、肾盂癌和尿路癌症[6]。

必须指出的是, 通常标榜无毒副作用的纯中药制剂抗感冒药也会产生不良反应。如感冒清热颗粒主要适用于中医诊断的风热感冒患者, 若用于风寒感冒患者, 不仅无效, 还会伤胃;又如牛黄解毒片、双黄连口服液之类常被用来治疗感冒“上火”症状, 但对脾胃虚弱者, 高血压、心脏病患者及老幼孕妇等易出现不良反应, 有些还会因不对症而加重病情。

2 合理用药建议

2.1 严格把握其适应证和用法

抗感冒药通常只能缓解症状, 所以临床医师应对症选用, 规范开具, 不可随意加大剂量和任意延长用药时间, 尤其对患有慢性肝脏疾患、肾功能低下者、溃疡病患者、过敏体质者以及老幼孕妇更要谨慎。执业药师须指导患者按说明书, 遵医嘱用药, 尽职尽责, 遏制患者用抗感冒药的随意性, 减少或避免药物的不良反应。如速效感冒胶囊在感冒早期应用疗效最佳, 后期用之效差或无效;感冒通对儿童易造成损害, 最好不用或慎用, 须用时应谨遵“每次0.5~1 mg/kg (按每片32.5 mg计算) , 每日2~3次”的正确用法, 不可超量。

2.2 掌握抗感冒药的成分

目前, 抗感冒药物的成分较为复杂, 或成分糅合, 或中西药合用, 多为复方制剂。其中经常含有的成分有扑热息痛、阿司匹林、双氯芬酸、布洛芬、扑尔敏、苯海拉明以及中药牛黄等, 文献报道仅国内含有扑热息痛的复方感冒药就多达30多种[7], 这些成分个体本身在不同程度上都能在一部分人身上引起不良反应, 合用后更易发生。如果医师、药师不明白所含成分, 无意中致患者过量服用, 尤其是感冒患者自己急于治病, 自行购用非处方类药, 甚至擅自服用2种以上, 就更容易造成不良反应性脏器损害。其实, 掌握抗感冒药的成分也不难, 可以通过其通用名来判断。如带“麻”字者, 如美扑伪麻胶囊, 一般其主要成分为“伪麻黄碱”;带“扑”、“敏”、“苯”字者, 其主要成分是扑尔敏;带“酚”字者, 如对乙酰氨基酚片, 其主要成分为扑热息痛;带“美”字者, 如氢溴酸右美沙芬片, 其主要成分是右美沙芬等。掌握抗感冒药尤其是复方制剂的成分可趋利避害, 有的放矢。

2.3 加强对药物不良反应的检测与报告

不能忽视抗感冒药物不良反应的检测与报告, 药品生产企业应严格按国家规定和标准进行药品生产、药品毒性提醒及合理用药相关知识告知;药品监管部门应不断强化药物不良反应的检测, 及时收集药物不良反应资料, 并及时反馈给临床医师、药师;临床医师、药师有责任依法依规及时报告药品不良反应, 同时在用药、发售药品等环节追求最大的安全性, 尽可能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 减少对用药者的危害。

2.4 不断提升执业药师的整体素质

执业药师是防控药物不良反应的重要门户, 相关管理部门及药物供应、销售及使用单位, 都要不断加强对临床执业药师的理论培训与技能考核, 使药师及时更新知识, 拓宽视野, 提升综合素质, 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同时, 要严格药师准入制度, 提高报考门槛, 确保药师素质, 只有高素质的药师才能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和患者选药, 从而最大限度避免包括抗感冒药物在内的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这一点在药店更显重要。

当然, 普及医药卫生知识, 加强药品广告管理等也是正确使用抗感冒药, 减少其不良反应的必要措施。

综上所述, 同用、加量成长期服用抗感冒药, 容易引发患者的不良反应, 危害人体健康;因此在使用时, 要掌握抗感冒药的成分, 严格把握适应证和用法, 加强对药物不良反应的检测与报告, 不断提升执业药师的整体素质及医药卫生知识等。只有这样才能合理用药, 保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梁英.抗感冒药的不良反应[J].中外医学研究, 2012, 10 (11) :113.

[2]苏娜, 贾萍, 徐珽, 等.408例药源性肾损害文献分析[J].中国药业, 2010, 19 (9) :41.

[3]史书平.浅谈抗感冒药的不良反应[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0, 4 (13) :147.

[4]陈孝治, 肖平田, 王钟林.新编实用药物手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131.

[5]张秀玲.感冒药的选用[J].基层医学论坛, 2013, 17 (4) :524.

[6]宋若水.吃药太多也能致癌[J].长寿, 2011, 14 (8) :57.

常用抗感冒药成分分析与合理应用 篇4

1 抗感冒药成分与合理应用分析

作为非处方药的常用西药类抗感冒药, 其品种繁多, 成分各异。现将其成分分析如下:

1.1 解热镇痛成分

在多种常用的抗感冒药品种中, 使用最多的是对乙酰氨基酚, 90%以上的抗感冒药都含有该成分。对乙酰氨基酚口服吸收迅速完全, 主要用于感冒发热、关节痛、神经痛及偏头痛、癌性痛及手术后止痛。治疗量不良反应较少, 可引起恶心、呕吐, 偶见过敏性皮炎 (皮疹、皮肤瘙痒等) , 过量可致急性中毒性肝坏死, 长期使用极少数人可致肾毒性, 因此不宜大剂量长期服用, 3岁以下儿童因肝、肾功能未发育完全, 需慎用[1]。另外, 解热镇痛效果确切的感冒通造成儿童血尿已屡有报道, 儿童长期应用易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及紫癜。新生儿不要使用含阿司匹林的抗感冒药, 否则可引起瑞耶 (Reye) 综合征。

1.2 镇咳成分

咳嗽是感冒的一种常见症状, 抗感冒药的复方制剂中常添加氢溴酸右美沙芬, 本品通过抑制延髓咳嗽中枢而发挥中枢性镇咳作用, 主要用于无痰干咳, 适用于感冒、急性或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咽喉炎、肺结核以及其他上呼吸道感染时的咳嗽。不良反应较少, 孕妇及痰多的患者慎用。另外抗感冒药中常加入的盐酸二氧丙嗪具有较强的镇咳作用及抗组胺、抗炎、解除平滑肌痉挛、局麻作用, 还能起到平喘效应。常见乏力、困倦、头晕等不良反应, 从事高空作业及驾驶者慎用。常用抗感冒药中还常加入磷酸可待因、磷酸苯丙哌啉, 用于治疗感冒咳嗽。可待因抑制延脑咳嗽中枢, 镇咳作用强而迅速, 反复应用可成瘾, 多痰者禁用。

1.3 抗组胺成分

抗组胺药是抗感冒药中常加入的成分, 其作用是减少呼吸道、泪腺分泌以缓解打喷嚏、流鼻涕、流眼泪和喉部发痒等过敏症状, 同时还有镇痛、催眠作用。马来酸氯苯那敏、苯海拉明均属于该类药物, 其大多可通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 有明显的中枢抑制作用。

1.4 收缩鼻黏膜血管成分

盐酸伪麻黄碱、麻黄碱在常用抗感冒药物中是用于鼻黏膜血管收缩的成分, 麻黄碱能激动α及β受体, 用于治疗鼻黏膜充血肿胀引起的鼻塞, 同时还有较强的中枢兴奋作用, 长期大量应用可引起失眠、烦躁、头痛、心悸等。含伪麻黄碱、麻黄碱成分的制剂应禁用于高血压、冠心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

1.5 抗病毒成分

金刚烷胺主要通过阻止病毒脱壳, 抑制病毒核酸释入胞浆, 从而抑制甲型流感病毒在早期的复制和繁殖, 主要用于亚洲甲型流感的预防和治疗。吗啉胍、中药板蓝根浸膏对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

1.6 中枢兴奋成分

咖啡因是抗感冒复方制剂中的常见成分, 小剂量能兴奋大脑皮层, 表现为振奋精神, 思维活跃, 减少疲劳, 消除困倦。大量服用, 可引起恶心、头痛、失眠等不良反应。

1.7 祛痰成分

祛痰成分能使痰液变稀或溶解, 使痰易于咳出, 根据其作用机制分为三大类[2]: (1) 痰液稀释药:如氯化铵, 口服后刺激胃黏膜的迷走神经, 反射性引起呼吸道腺体分泌增加, 使痰液稀释, 易于咳出。 (2) 黏痰溶解药:如乙酰半胱氨酸, 性质不稳定, 可使痰液中连接黏蛋白多肽链的二硫键断裂, 变成小分子的肽链, 从而降低痰液的黏度, 使痰易于咳出。 (3) 黏痰调节药:如溴乙新, 直接作用于支气管腺体, 裂解黏痰中的黏多糖, 抑制其合成, 使痰液变稀而易于咳出, 还有镇咳作用。

2 正确选用抗感冒药

市场上销售的西药类抗感冒药多是对症治疗的复方制剂, 只有充分了解其成分及药理作用, 才能避免重复用药导致的不良反应, 从而获得更好的疗效。

2.1 根据患者感冒的临床症状选择抗感冒药:对于主要

用于缓解发热、肌肉痛、头痛等症状的感冒患者应选择含有解热镇痛成分的抗感冒药, 如对乙酰氨基酚;对于主要用于减轻鼻塞、流鼻涕、流眼泪、咽部发痒等症状的感冒患者, 应选择含抗组胺成分和收缩鼻黏膜成分的药物, 如开瑞能。

2.2 根据患者所从事的职业性质选择抗感冒药:马来酸

氯苯那敏、盐酸苯海那敏等有神经抑制作用的药物可引起嗜睡、疲倦、乏力、眩晕等不良反应, 驾驶员、机械操作、高空作业者禁用[3]。

2.3 根据不同人群生理特点选择抗感冒药:婴幼儿其神

经系统发育还未成熟, 应避免服用含有咖啡因成分的抗感冒药, 因此类药物可兴奋中枢神经, 乳婴高热时易发生惊厥。孕妇过量服用含咖啡因的饮料, 可使孕妇烦躁、心搏加快、失眠甚至厌食。部分抗感冒药对胎儿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孕妇及哺乳药。

2.4 服用抗感冒药期间应禁止饮酒:酒精会干扰大多数药物的肝脏代谢, 加重肝、肾组织损伤, 严重时可致肝坏死。

3 常用抗感冒药的合理使用

根据患者临床症状选择药物, 熟悉抗感冒药中各组分成分及作用, 明确感冒多由病毒引起, 极少数可由细菌导致, 普通感冒不应常规使用抗生素, 避免滥用及重复用药, 减少或避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科学合理地使用抗感冒药物。

参考文献

[1]陈新谦, 金有豫, 汤光.新编药物学[M].第1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185-186.

[2]龚绍琼.西药类抗感冒药成分分析及使用建议[J].现代医院, 2008, 8 (8) :73-74.

抗感冒药的合理应用 篇5

1 感冒药的分类及常见不良反应

根据感冒药的作用机理可以把其所含的成分分为:①解热镇痛类药物成分;②抗病毒类药物成分;③血管收缩类药物成分;④抗组织胺类药物成分;⑤中枢兴奋成份类药物成分;⑥镇咳怯痰药物成分。

(1) 解热镇痛类。代表药物为对乙酰氨基酚, 该药在临床小儿抗感冒药物中是较为普遍的一类药物成分, 药效的发挥是通过影响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进而引起周围血管的扩张, 导致皮肤的血流量增加以及出汗而达到退热的目的, 具有可靠的迅速解热的作用。在常规使用剂量下, 对脏器没有损害, 比较安全, 尤为适用于对阿司匹林过敏或不适应的患者使用;另外一个药物是水杨酸阿司匹林, 这个成分能够对胃粘膜造成一定的损伤进而导致胃出血, 因此不适用于那些患有消化道溃疡的患者。

(2) 抗病毒类。通常来讲, 金刚烷胺和吗啉胍可以阻止病毒的合成, 适用于甲型流感患者。金刚烷胺主要是通过阻止流感病毒进入人体细胞从而起到预防和治疗感冒的作用, 能够影响病毒初期的复制作用, 起到抗病毒的功效。使用时注意事项是该药对胚胎有毒性可能导致畸胎, 所以孕妇禁止服用该药。

(3) 血管收缩与中枢兴奋成分类。这一类药物成分能够收缩血管, 可以把鼻粘膜充血和肿胀所导致的鼻塞症状消除。代表成分是盐酸苯丙醇胺, 现售的抗流感药中其收缩血管的成分主要有盐酸伪麻黄素和麻黄素等。盐酸伪麻黄素和麻黄素不仅能够导致患者的血压升高和搏动性头疼, 甚至也有脑出血的危险存在。如果服药剂量过量, 会导致早搏、心动过快、心室波动、血糖升高等。

(4) 抗组织胺类。H1受体阻断剂通常是抗感冒药所含抗组织胺的主要成分, 能够对患者具有镇静催眠、止晕吐的作用。但是出于安全考虑, 该药对于从事驾驶工作、操控机器或是高空作业的人员最好慎用。同时, 酒精中的乙醇对该药的镇静、催眠作用具有明显的增强效果, 所以酒后更要慎用这一成分的感冒药。

(5) 镇咳怯痰类。常用的镇咳药有右美沙芬, 该药具有强烈的镇咳作用, 在1988年被WTO推荐为可取代可待因的高效安全止咳药, 副作用少。怯痰药有愈创苯酚甘油醚, 该药通过刺激胃粘膜的神经末梢引起轻微恶心, 使支气管腺体分泌增加, 使痰液稀释进而容易咳出。常见的感冒药中主要成分见表1。

2感冒药的合理应用

目前, 治疗感冒的药物可以说品种繁多, 但有的患者为了追求治疗效果的快速, 乱用感冒药品, 或是私自加大用药的剂量, 有的甚至同时服用多种治疗感冒的药物。这样导致的药物不良反应增多, 威胁人体健康, 治标不治本。因此, 我们提倡要科学合理地使用感冒药。

在选择治疗感冒的药物时, 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1) 儿童感冒用药。婴幼儿感冒, 尽量不要使用含有咖啡因和伪麻黄碱类药物, 因为这些类的药物有一定的中枢兴奋作用, 同时要根据儿童的年龄、身高、体重等情况调整用药量, 不能使用成人剂量。12岁以下的儿童应该禁用阿司匹林成分感冒药, 比如复方阿司匹林, 这类药物会引起脑病脂肪肝综合征, 会出现呕吐、意识障碍和惊厥等脑症状的肝功能异常和代谢紊乱。

(2) 孕妇感冒用药。由于阿司匹林、对乙酸氨基酚、布洛芬等感冒药会引起孕期延长, 因此孕妇应该禁止服用该类感冒药;同时, 含有金刚烷胺、基海拉明、对乙酰氨基酚会造成畸形。孕妇在前3个月最好避免使用西药感冒药, 可以选择一些中成药。

(3) 心血管疾病患者感冒用药。对于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 要注意感冒药物是否会引起血液升高并且加重心肌缺血等, 含有伪麻黄碱的感冒药, 高血压患者服用后一半会引起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心肌缺血加重。对于平时服用阿司匹林的高血压、脑中风患者, 如果再服用含有阿司匹林的感冒药, 可能会加强抗凝血作用, 造成出血倾向, 心血管患者严禁服用含有吲哚美辛成分的药物。

(4) 消化性溃疡病患者感冒用药。由于阿司匹林、吲哚美辛、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双氯芬酸等成分常常会导致十二指肠或胃溃疡恶化, 因此消化性溃疡的患者应该禁用含有这些成分的感冒药。对于幽门溃疡病患者, 要慎用苯海拉明、氯苯那敏, 因为这些药会加重幽门梗阻。

(5) 血液病患者感冒用药。对于那些有出凝血功能障碍的血液病患者, 服用阿司匹林后有加重凝血障碍的可能性, 或是引起大出血。对于有粒细胞减少的血液病患者, 服用含有吲哚美辛、布洛芬等成分的快克、感康片时, 会引起粒细胞的进一步减少, 所以应该慎用。

3结语

总之, 感冒药在使用时, 要根据患者自身的健康状况和患病原因进行对症下药, 切忌滥用感冒药。要看清感冒药的有效成分, 合理选用感冒药, 并且在感冒痊愈之后立即停止用药, 不可以私自加大剂量或是延长服药周期。相信合理、科学的用药, 会对感冒患者的痊愈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许树梧, 吴永佩.合理用药问题答[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

[2]甄文华, 王雪洁, 孙忠惠.感冒药在特殊人群中的合理应用[J].社区医学杂志, 2005 (03) .

抗感染药物的合理应用 篇6

WHO遏制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的全球战略将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定义为:费用合理,达到最佳临床治疗效果,并能把药物毒副作用和耐药性的形成减到最少。

1 临床不正确使用和滥用抗感染药物情况

目前临床上不正确使用和滥用抗感染药物的现象较为普遍主要的不合理临床用药有:(1)广泛用于预防感染,外科围手术期普遍、长时间、大量、不规范的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预防手术切口感染,病毒感染缺乏细菌感染征象或容易继发细菌感染的高危情况而使用抗菌药物,造成药物资源浪费、菌群失调及二重感染,还可引发大量耐药菌产生。(2)随意将抗感染药物作为诊断性治疗措施,特别是发热病人的诊断性治疗,而不是积极寻找发热原因或进行病原体检查。(3)抗感染药物给药方案不当,药物选择、剂量、给药途径等不当。如未根据病原体检查及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抗感染药物,易造成使用无效药物;剂量过量易引起不良反应及二重感染,剂量不足易诱导病原菌产生耐药性;临床用药能口服给药的,不应肌注或静脉滴注;抗感染药物不按疗程给药和频繁换药。(4)出现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时,观察不及时,仍继续使用,造成不良后果。(5)盲目选择价格贵、新上市、广谱抗感染药物,导致此类药物敏感的病原体很快产生耐药性。(6)忽视无菌操作和外科引流,将抗感染药物作为“保险丸”使用。(7)不能及时根据病原体检查及药敏结果使用抗感染药物或在出现耐药性后仍继续使用。(8)不合理的联合用药,除非必须,尽可能不联合使用抗感染药物。(9)追求最佳治疗,忽视耐药性和费用问题。(10)追求经济效益。(11)忽视患者全身情况,导致严重的毒副反应发生。

2 抗感染药物的管理要求、管理应用原则及建议

针对上述情况,为规范抗感染药物的合理使用,卫生部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试行)》中明确了抗感染药物的管理要求、合理应用原则及建议。具体如下。

2.1 抗感染药物的管理应达到以下要求

医院应建立健全抗感染药物的管理制度。医院应对抗感染药物应用率进行统计,力争控制在50%以下。参与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工作的抗感染药物专家或有抗感染药物应用经验的医师,负责全院抗感染药物应用的指导、咨询工作。检验科和药剂科须分别履行定期公布主要致病菌及其药敏试验结果和定期向临床医务人员提供抗感染药物信息的职责,为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提供依据。临床医师应提高用药前相关标本的送检率。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严格掌握适应证,合理选用药物;护士应根据各种抗感染药物的药理作用、配伍禁忌和配制要求,准确执行医嘱,并观察病人用药后的反应。配合医师做好各种标本的留取和送检工作。有条件的医院应开展抗感染药物临床应用的监测,包括血药浓度监测和耐药菌,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v Rs A)及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等的监测,以控制抗感染药物不合理应用和耐药菌株的产生。

2.2 抗感染药物合理应用的原则

严格掌握抗感染药物使用的适应证、禁忌证,密切观察药物效果和不良反应,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严格掌握抗感染药物联合应用和预防应用的指征。制订个体化的给药方案,注意剂量、疗程和合理的给药方法、间隔时间、途径。密切观察病人有无菌群失调,及时调整抗感染药物的应用。注意药物经济学,降低病人抗感染药物费用支出。

2.3 抗感染药物合理应用的建议

已明确的病毒感染一般不使用抗菌药物。对发热原因不明且无可疑细菌感染征象者,不宜使用抗感染药物。对病情严重或细菌感染不能排除者,可酌情选用抗感染药物。正确掌握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感染药物的适应证和疗程。应用抗感染药物前及时正确留取临床标本。严格控制抗感染药物的皮肤、黏膜局部用药。强调综合治疗,提高机体免疫力,不过分依赖抗感染药物。

综上所述,医疗机构应根据抗感染药物使用原则,加强抗感染药物使用管理,临床医务人员根据抗感染药物合理应用原则下正确使用抗感染药物,避免医药卫生资源浪费,减少患者痛苦和经济负担。

摘要: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的总体原则与使用其他药品的原则相同,目前合理用药主要强调有效性、安全性、经济性、适当性4个方面。医疗机构应根据抗感染药物使用原则,加强抗感染药物使用管理,临床医务人员根据抗感染药物合理应用原则下正确使用抗感染药物,避免医药卫生资源浪费,减少患者痛苦和经济负担。

抗感染药的合理应用 篇7

1 抗感染药、合理用药概念

由细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等多种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性疾病遍布临床各科, 是临床上重要的常见疾病之一。抗感染药就是指具有杀灭或抑制各种病原微生物作用的药物。其中感染性疾病又以细菌性感染最为常见。抗菌药就是指能抑制或杀灭细菌, 用于预防和治疗细菌性感染的药物[1]。合理用药指的是以当代的药物和疾病的系统知识和理论为基础, 安全、有效、经济、适当地使用药物[2]。

在抗感染药治愈并挽救许多患者生命的同时, 由于使用不当, 而造成的不良后果有:病原微生物耐药菌株的增多, 使得许多抗感染药失效;药源性疾病的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增多等诸多危害足以引起人们的重视, 并使广大的医药学专家普遍呼吁要合理使用抗感染药。

2 造成抗感染药不合理应用的原因和影响

2.1 医务人员

缺乏定期教育和培训, 缺乏客观的药物信息, 受到药品推销商的影响, 经济利益的驱动等都会造成抗感染药的滥用:有的同时使用几种抗感染药, 其联合使用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疗效, 但不合理的联合用药不仅不增加疗效, 反而可能降低疗效, 增加不良反应或增加病原微生物耐药性产生的机会。有的本可用此种抗感染药却用了彼种, 有的疗程不当, 频繁换药, 凡此现象都会造成药物不良后果的发生。

2.2 患者

不良医药广告的宣传导致患者接受错误的药物信息, 也因个人的文化程度、心理状况等原因, 常会产生这样的误区:认为抗感染药就是消炎药、感冒药, 有病就用;还有的认为抗感染药越新越好, 抗菌范围越广越好, 价格越贵越好, 其实每种药物都有适应证, 优劣势也各不相同, 一般要因病、因人选择。

2.3 外部环境

化验室的能力或人手不足, 不能及时提供报告;不可靠的供应商, 造成药品的短缺;管理不到位, 没有采取有力措施来规范抗感染药的合理应用。

3 针对以上不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的各种原因和影响, 为了减少或避免抗感染药的滥用, 需采取以下几项措施。

3.1 确立抗感染药的合理应用原则

3.1.1 明确诊断

作出正确的诊断, 确立正确的病原是合理选用抗感染药的先决条件。因此在开始使用抗感染药治疗前, 尽可能采取各种有关标本分离和鉴定病原菌, 以供临床选用抗感染药所需。

3.1.2 合理选药

根据抗感染药的适应证, 以及抗菌药的抗菌谱和不良反应, 患者的生理、病理、免疫等状态合理用药。在病原检查和药敏试验未获结果前, 就根据临床诊断推测最可能的病原菌, 开始经验治疗。一旦明确致病原, 则根据临床用药效果, 参考药敏试验结果, 调整用药方案, 进行循环目标治疗。如链球菌感染不宜用庆大霉素, 因为链球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不敏感[3]。

新生儿体内药物代谢的酶系统发育尚不完全, 其血浆蛋白结合物的能力较弱, 肾小球滤过率较低。多数抗菌药物尤其β-内酰胺类和氨基糖苷类的排泄较慢, 故按体质量计算给药用量。老年人的血浆蛋白较青壮年普遍为低, 肾功能也随年龄增长而日趋减退, 故用量宜小。

3.1.3 选用适当的给药方案, 调整剂量的疗程。

静脉给药不宜用于轻度、中度感染;剂量过大或小均不相宜, 过小起不了治疗作用, 反而可促使病原体产生耐药性;剂量过大不仅浪费严重, 且易诱发不良反应。

3.1.4 预防或局部应用抗感染药要严加控制或尽量避免。

抗感染药的预防性应用应有明确的指标。如用于预防昏迷、休克等患者并发感染, 或清洁手术预防术后感染往往徒劳无益。皮肤和黏膜等局部应用抗感染药物应尽量避免, 因易引起耐药产生或变态反应。

3.1.5

要考虑药物的吸收、分布等特性, 透过血脑屏障性能好的药物如氯霉素、磺胺类、青霉素、氯苄西林等可用于中枢感染。而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等不易透过血脑屏障, 则只适宜中枢以外的感染[4]。

3.1.6 要考虑病原微生物的耐药性。

随着抗感染药的大量应用, 病原微生物产生耐药性而使药物失效, 是当前抗感染治疗中的一大问题。如葡萄球菌的多粒菌株对青毒素C、氨苄西林和抗假单胞菌青毒素耐药, 所以, 在选择药物时必须考虑病原微生物耐药性的发展, 要掌握病原对抗感染药的敏感性, 选用那些敏感率较高的抗感染药。

3.2 加强抗感染药临床应用的管理

3.2.1 抗感染药要实行分级管理

各医疗机构应结合本机构实际, 根据抗感染药的特点、临床疗效、菌株耐药性、不良反应以及药品价格等因素, 将抗感染药分为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与特殊使用三类进行分级管理。

3.2.2 临床药学的开展

随着新药的发展, 用药品种的增多, 处方配伍复杂。为保证合理用药、提高疗效、重点掌握临床用药情况, 进行具体分析研究。避免不合理用药和滥用药所造成的危害, 减少药源性疾病, 达到积极治病的目的。促进医药结合鼓励药师进入临床, 积极参与合理用药, 制定个体化给药方案, 当好医生参谋。为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积累临床资料和经验, 为临床提供用药咨询, 以指导合理用药。

3.2.3 领导的重视和督查

各地医疗机构必须建立和完善药事管理委员会, 并履行其职责, 开展合理用药培训与教育, 督导本机构临床合理用药工作, 定期与不定进行监督检查。内容包括抗感染药物使用情况调查分析, 医护人员抗感染药物知识调查以及本机构病原体耐药趋势分析等。对不合理用药情况提出纠正与改进意见。为加强合理用药管理, 杜绝不适当的经济激励, 医疗机构不准以任何形式将处方者开出的药品处方与个人或科室经济利益挂钩。

3.2.4 引导和提高人们的正确用药观念

规范药品的广告宣传, 开展健康咨询;切实提高人们对抗感染药的认识, 引导公众在医师和药师指导下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

4 结论

通过对抗感染药各种不合理应用原因的分析, 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其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感染性疾病的抗菌治疗水平, 减缓病原微生物耐药性的发展, 使抗感染药更好地应用临床, 增强人们的健康。

参考文献

[1]汪复.抗感染药物临床使用手册.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1.

[2]湖南省执业药师继续教育培训资料汇编.临床不合理用药例析, 2006:27.

[3]湖南省执业药师继续教育培训资料汇编.抗菌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 2005:25.

抗痛风药的合理应用 篇8

抗痛风药可以分为两类, 即控制关节症状和控制高尿酸血症两类药物。前者的代表药物主要包括秋水仙碱和非甾体抗炎药;后者的代表药物主要包括抑制肾小管对尿酸盐重吸收, 增加尿酸排出, 降低血尿酸浓度的丙磺舒、苯溴马隆, 以及抑制尿酸生成的别嘌呤醇等药物。抗痛风药临床应用需要认真把握5个要点, 以确保合理用药及安全用药。

1 要清楚抗痛风药的治疗目的

抗痛风药的治疗目的主要有: (1) 迅速终止痛风发作, 缓解其症状; (2) 纠正高尿酸血症, 促使血尿酸维持在正常范围; (3) 避免反复发作而引起的关节畸形、功能障碍; (4) 防止因尿酸结石而形成与肾功能损害。

2 要明确抗痛风药的选用条件

痛风急性发作期, 患者出现受累关节红、肿、热、痛症状时, 应尽早使用秋水仙碱或非甾体抗炎药, 直到炎症完全消退, 防止因过早停药而诱使症状复发。这一时期要避免使用丙磺舒、苯溴马隆和别嘌呤醇。当痛风发作完全停止, 进入缓解期后, 可根据情况选用排除尿酸药或 (和) 抑制尿酸生成药, 使血尿酸维持正常值。对肾功能正常、无痛风石及肾结石、血尿酸增高的痛风患者, 一般选用丙磺舒或苯溴马隆以促进尿酸排泄。对肾功能不全、有痛风石及肾结石的患者, 一般选用别嘌呤醇, 也可联用丙磺舒或苯溴马隆。

3 要注意抗痛风药的禁忌证

痛风患者多为老年人, 患者疾病种类多, 用药前要了解自身疾病状况及有无药物禁忌证, 以防引发不良后果。非甾体抗炎药的禁忌证主要是造血功能不全及溃疡病等。秋水仙碱的禁忌证主要是肾功能不全、造血功能不全、严重心脏病和胃肠疾病等。别嘌呤醇的禁忌证很少, 主要是特发性血色病患者慎用。丙磺舒的禁忌证主要是对磺胺药过敏时、肝肾功能不全、肾结石和溃疡病等。苯溴马隆较为安全, 只是在严重肾功能不全时需要慎用。

4 要防范抗痛风药的不良反应

抗痛风药的不良反应相对较少, 常见有过敏反应、胃肠反应, 偶尔发生肌无力、溃疡病及肝肾功能损害等。用药过程中, 一旦出现过敏反应症状应立即停止用药。长期用抗痛风药时应注意加用保肝药。长时间服用秋水仙碱时要注意补充维生素B12。

5 痛风患者应多喝水

痛风患者应多喝水, 可以增加尿量, 有助于尿酸的排出。吃痛风药应该多喝弱碱性水。一些天然的矿泉水、苏打水都是弱碱性水。服用抗痛风药时, 还应保持尿液的pH值在6.5以上。如果低于这个数值, 可以服用碳酸氢钠片碱化尿液, 但全天服用最大量不宜超过3g。总的来说, 痛风虽然是一种看似不致命的普通疾病, 但是高尿酸对患者造成的痛苦和危害是很大的, 其已发现的危害和防治的研究还只是冰山一角。为了开发更好的防治方案, 需要我们今后更加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苗志敏.痛风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1.

[2]杜玉茗, 王迪.痛风的用药与配餐[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2-5.

[3]刘湘源.痛风降尿酸治疗进展[J].中华内科杂志, 2008, 47:959-960.

上一篇:认识概念下一篇:第36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