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教育方法

2024-09-08

高中信息技术教育方法(共12篇)

高中信息技术教育方法 篇1

一个偶然的机会,笔者结识了一位艺术学科参培的职中美术教师,由于长期指导学生参加信息技术学科电脑制作活动,对美术青睐已久,所以饶有兴趣地登录到他的学科学习平台。仔细一看, 真是大开眼界。从中发现,原来多年研究电脑艺术设计项目竟然与高中美术的设计模块内容一致;电脑美术模块竟然与高中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应用模块,网络技术模块的网站设计部分及电脑制作活动中的二维、三维动画、网页设计项目相吻合。这终于解开了笔者多年存在 的疑惑:为什么高中电脑制作活动会设置电脑艺术设计等项目。同时,笔者也明白了信息技术教师、美术教师都有机会成为该活动的指导教师的原因,意识到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和美术课程的性质、理念和内容存在一定关联。

●问题的提出

转眼间,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已实施多年,根据课改要求,全国各地区、各学校已基本形成了自己的开课模式。然而,由于各课程模块较多,特别是非高考课程,受课时、师资(跨学科教学能力型的教师)和教学设备等条件限制, 不能完全满足学生选择课程模块的需求,表现在学生喜欢的模块,学校开设起来比较困难。例如,学生喜欢“美术设计”模块,却无设计工作室及相关教学材料;喜欢“电脑美术”模块,又未能提供电脑美术设计用的计算机教室,缺乏懂计算机软件技术的美术教师;喜欢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应用”模块,有专用计算机教室,但信息技术教师的艺术感未免缺乏一些。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提到的“赋予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为学校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因地制宜地开发学校课程,为学生有效地选择课程提供保障”和“重视不同学科教师的交流与研讨,建设有利于引导教师创造性实施课程的环境”,能否创造性地实施高中信息技术、美术两课程教育呢?依据高中信息技术、美术两课程标准,结合教学实践,笔者为两课程教育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与各位同仁分享,愿能为各学校创造性地实施两课程教育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美术与信息技术各模块相结合

课改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共6个模块,每个模块按36个课时编写,若按高一上学期每周开2节课、下学期及高二学年每周开1节的形式,基本上能满足学生信息技术学科6个学分获得的要求;美术课程设置了5个系列共9个模块,因每个模块是按18个课时编写的,内容多,课时少,加上学校分配的课时一般比信息技术课还要少。据笔者调查得知,有些学校的美术课是跟音乐课绑定在一起的,采用单周上美术课、双周上音乐课的开课模式,一年才能完成一个模块的学习,获得1个学分,两年内就很难完成美术学科规定的3个基本学分。

还有,相对于“美术鉴赏”模块来说,“电脑美术”模块开设起来又比较困难。一是学校一般没有配备美术专用计算机教室;二是师资力量不足,精通电脑美术的教师严重缺乏。为解决此现状,按照《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 (实验)》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建议要求,学校应制定规划,积极改善高中美术师资的状况,配齐所有必需的设备和器材,另一可行办法就是仿照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初步”模块将相关内容安排到通用技术课程“电子控制技术”、“简易机器人制作”模块及“技 术与设计II”必修模块“控制与设计”部分的做法,“电脑美术”模块相应教学内容也可以灵活地安排到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应用”模块和“网络技术应用”模块的网站设计部分,这样不但能在有限的课时里完成国家规定的学分,而且加强了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和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交流。

不过这样融合以后,对信息技术教师又有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虽然在图像、动画、网页以及多媒体作品的评价体系里,有一项“艺术性”评价指标,但是跟电脑美术这样一个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新艺术形态结合起来,那势必需要信息技术教师有更高的审美能力和更强的艺术修养。笔者建议,一方面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自学能力,研究一些艺术及设计方面的书籍,提升跨学科能力。另一方面加强与美术教研组教师的备课交流,一同研究相结合以后课的设计及教学方法,达到教师资源共享的目的。笔者所在学校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的教学管理是统一备课,互相听课,不同学科教师根据教学分工,负责分配班级的教学。当然,面对所有班级,其他学校也可以考虑实际情况,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特点,灵活安排两个不同学科教师授课。

同时,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应用”模块和“网络技术应用”模块的网站设计部分引入电脑美术课内容,充分发挥现有教师资源和计算机设备的潜力,创新了两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采用科学的教学管理方法,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而且降低了学习电脑美术的难度,为完成美术课程目标提供了保证。此外,学生运用信息技术不断地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在具体的教学任务驱动下,自然而然地掌握了信息技术。学生的创造力在探索的过程中自然而生,从而获得了信息技术、美术学习过程和结果的双丰收。

●艺术设计项目与美术“设计”模块相结合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总学分为2+ 2+(X),其中必修2学分,科目内选修2学分,跨领域选修X学分。这里的X也就是选修Ⅱ(校本课程)所得学分,为获得这部分学分,参照美术、信息技术教科书编写建议:学校或地区也可根据自己的特点编写适合本校或当地特色的教科书,以适应不同地区学生的学习需要。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将电脑制作活动中电脑艺术设计项目与高中美术“设计”模块进行结合,编写了一本集传统纸质设计与电脑软件设计为一体的《电脑艺术设计》校本教材,内容结合实际,充满地域文化特色,资源丰富,提供大量师生创作的获奖作品,实用性强。选修的班级及学生数量多,兴趣浓厚,打破了传统设计课型单一、只注重欣赏而缺乏实践操作的机会。通过课程的结合设计,不但能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欣赏水平,而且能提高学生的探索与创新能力,这与在校本教材开发时就已经考虑到“设计”模块的教学理念与电脑制作活动“探索与创新”主题相吻合。

对于少数冒尖的学生,要尊重其意愿,根据他们的兴趣、特长和未来的发展需要,分类编班。发现确有信息技术、美术设计天赋和特长的学生,采用课外活动形式,给予专门辅导和培养,使其吃饱吃好,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实现学生全面和个性化发展。电脑制作活动就是这部分学生能力展示的舞台,学生可以在信息技术教师和美术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实现独立创作,争取在作品的思想性、科学性、规范性、创新性、艺术性和技术性中表现突出,出佳作。成立的电脑艺术设计组应结合电脑制作活动要求,可以在“设计”模块标志设计、包装设计、书籍装帧设计、工业设计和环境艺术设计中任选一项或两项进行深度延伸或拓展,共同实现两课程对少数学生的培养目标。

●“电脑美术”模块与二维、三维动画及网页设计相结合

我们可以将“电脑美术”模块与电脑制作活动中的二维、三维动画及网页设计项目相结合起来,编写一本名为《电脑动画及网页设计》的校本教材, 也可以分开编写《二维动画设计与制作》《三维动画设计与制作》和《网页设计与制作》三本校本教材,以满足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选课,方便分类编班。截至目前,笔者所在学校只有《三维动画设计与制作》校本教材待开发,其他校本教材已陆续开课。实践证明,结合后的教学内容、形式发生一定变化,重点突出了校本课程的创新性和实践性, 符合电脑制作活动主题,符合“电脑美术”模块的内容标准,结合后弥补了美术课程课时严重不足的问题,使学生能充分地深入学习相结合的专业内容, 他们的探索与创新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电脑动画组和网页设计组的特长辅导教学应结合电脑制作活动要求, 让学生在欣赏大量优秀作品的基础上, 尝试在二维、三维动画及网页设计项目中任选一项或两项进行深度延伸或拓展,共同实现两课程对少数学生的培养目标。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动画和网页设计的审美能力与创新能力,鼓励个别学生加入到人才资源比较缺乏的三维动画设计项目中来,为参与电脑制作活动并取得优异成绩奠定坚实基础。

●“摄影摄像”模块与“微视频”项目相结合

按照以上的思路,同样也可以将“摄影摄像”模块与电脑制作活动中的微视频项目相结合起来,可以编写一本既贯穿“摄影摄像”模块思想又切合学生参加电脑制作活动的名为《微视频创作》的校本教材,方便有兴趣的、有摄像机和录像机等设备条件的学生选课。目前,笔者所在学校正在开发该校本教材,其教学内容、形式发生一定变化,重点突出了校本课程的创新性和实践性,符合电脑制作活动主题,符合“摄影摄像”模块的内容标准。

微视频创作组的特长辅导教学应结合电脑制作活动要求,考虑到首次参加该项目的特点,强调贴近学生实际原则,在脚本编写、故事情节等方面进行深入挖掘,完善作品,共同实现两课程对这部分学生的培养目标。

●具体开课模式

对于开设高中信息技术、美术课程“信息技术基础”、“美术鉴赏”等以上七个模块的地区及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选课需求情况,执行如表1、表2所示课时,不但能在有限的课时、师资和教学设备的状况下,完成国家规定的两课程学分,而且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对模块学习的需求,同时又关注到了少数冒尖学生的学习愿望。

●结束语

以上就是高中信息技术、美术两课程教育在模块开设中存在一些困难及问题,笔者进行了可行性研究及实践论证,提出创造性地实施高中信息技术、美术两课程教育的几点建议是有章可循、有据可查的。根据笔者所在学校的教学检验,除了《三维动画设计与制作》、《微视频创作》校本教材待开发并实施教学以外,其他结合点的教学模式已全部付诸于实践,证明了切实可行, 教学效果好,且可操作性强。建议各校教务部门或教研部门在具体实施两课程教育时,本着符合本地实际的原则, 加强结合课程的管理,灵活选择和调配相应结合点。

高中信息技术教育方法 篇2

【摘要】:文章从提高课堂整体教学效率入手,简述了信息技术为其他学科更好地开展多媒体教学提供良好的技术基础,使信息技术更好地渗透到学科教学中,根据学科特点,探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整体教学效率是中学信息技术课所面临的一个迫切而又艰巨的任务。

【关键词】:信息技术

学习方式

建构主义 【正文】:

当前,信息技术的应用日益普及,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把人类社会带入到了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它已对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及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目前,教育部已把信息技术课列入必修课范畴,在未来五至十年内中学信息技术课教学将逐步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性学科。作为信息技术课教师,担负着培养一代新人的重任,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为其他学科更好地开展多媒体教学提供良好的技术基础,使信息技术更好地渗透到学科教学中。根据学科特点,探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整体教学效率是中学信息技术课所面临的一个迫切而又艰巨的任务。现就本人多年来的实践,谈谈我的看法:

一、创设情境,启迪思维情境,是客观现实存在的东西,同时兼有情感因素,不仅能引发人们思考,更能开启人们的智慧。良好的情境,是学生产生兴趣,产生联想的物质基础,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情境教学,能起到举一反三,融汇贯通的目的。我在教学回收站时,放了一段录相,录相的内容是一对新婚夫妇,有了一个新家,搬家那天,他们把所有的废品扔在斗车准备处理,丈夫扫视一眼斗车里的废品,发现初恋时送给爱人的一对小泥人,随手从斗车里捡了回来,其他废品倒入了垃圾车,搬到新居后,妻子突然想起他们之间恋爱时的信件也被当作废物处理了,想找回来,可垃圾车已走了,她懊悔莫已。这段录相虽然不很精彩,但学生兴趣却很浓,随后我设置了几个问题:1.回收站是做什么用的?2.放入回收站的文件能恢复吗?3.清空回收站是什么意思?4.回收站是硬盘上的一块区域还是内存中的一块区域?5.回收站的大小能改变吗?学生通过比较、讨论,很快就解决了问题,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二、类比迁移,灵活运用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教师通过类比让学生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背景,对新知识进行认识和编码,从而建构自己的理解,也就比较容易掌握新知识。例如在讲授计算机硬件结构和工作原理时,把它与工厂生产进行类比,调度室相当于控制器,生产车间相当于运算器,仓库相当于存储器,原材料购进相当于输入设备,成品运出相当于输出设备,调度室对原材料和成品的需求进行规划,安排生产,储存,运输;相当于控制器对输入输出设备进行控制,从存储器中取出指令和数据到运算器中进行运算,再把运算结果存回存储器,需要时从存储器中取出运算结果送往输出设备。又如讲到文件对象的选择时,可用Shift和Ctrl键结合鼠标选取连续和不连续文件,也可用鼠标拖动法画出一虚框将所选文件围住进行选取,再讲到Word时,我要求学生选择文字块时,也用选取文件的方法来试,学生很快发现了相似点和不同点,再对Word图形进行选取时,也发现了相同点和不同点,这样学生不仅记得牢,而且在以后学习中容易进行类比,起到灵活运用已学知识突破新知识的迁移作用。再如讲文件移动和复制时,步骤是:1.选择对象(文件或文件夹);2.剪切或复制;3.打开目标文件夹;4.粘贴。将它与Word进行比较:步骤是:1.选择对象(文字块);2剪切或复制;3.将光标移动插入点;4.粘贴。当然也可直接用鼠标拖动法,两者非常类似。教师也可通过打开多种应用程序窗口,对菜单进行比较,发现通常情况下,“文件”和“编辑”菜单中的项目基本相似,所用的键盘命令也相同。学生通过比较,找出了相似性,为以后知识的迁移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使用这种方法时,选择的类比对象要恰当,否则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三、观察对象,培养能力对象的方法与理论在计算机科学中有着非常巨大应用,它被认为是计算机科学中的最重要方法之一。其实我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也是通过对一个个对象的认识来实现的。例如动物、植物、有形物体和无形物体,他的不同性质决定着不同用途。在教学中,通过对Windws中不同元素进行类似的处理,有利于学生对各种操作对象统一认识,形成一套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例如在文件类型教学中,可以把文件比作不同种类的动物或植物,不同动物它的属科不同,秉性不同,文件也可以看成一个对象,它有文件名、文件类型、大小、最后修改的日期时间、图标、打开的应用程序、只读、存档、隐藏等属性,不同植物生物的环境不同,不同动物的窠不同,不同类型的文件也要有相对应的应用程序窗口才能打开。在教学中,多让学生仔细观察,发现不同文件类型的图标和扩展名不同,它的内容也不同,教师再通过打开各自应用程序窗口,让学生完全明白不同文件它处理的对象(文字、声音、图形、图象、影像、动画等)是不同的,使学生对不同对象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培养了学生循序渐进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设置问题,自主学习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依靠教师,而实践操作却很大部分需要学生自行解决,在教学中设置相关任务,通过自主操作、集体讨论,解决问题,这是信息技术课教学常用的方法。跟其它学科相比,软件的操作变化多端,而且这些操作之间常常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所以如果仅仅单独的罗列这些基本操作会使学生感到无所适从。如果教师通过一些具体的实际问题来把这些操作串接起来讲解,学生就容易接受和掌握,在实际操作中碰到类似的问题就能自己去分析解决。例如在Word文字处理综合练习时,教师可以提出事先打印分发一篇文章,设置相关问题,如标题的排版,文字的修改,段落的连接,分段,段落调整,段落排版,调整字间距和行间距,设置打印页面等等问题,让学生通过上机,依靠集体力量,自行讨论解决任务。也可以采用这样一种方法,如拿一张已排版好的较为复杂的文章或表格,让学生尽量做到与样文或样表一致,通过自主完成的作业就是自己的一件作品,使学生产生一种成就感和喜悦感,可以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电脑的兴趣。这种方法更能让学生主动自主学习,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拓宽认知,促进发展信息技术课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教师应当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工具软件,进行拓宽知识面教学,信息技术课本中的知识毕竟有限,而实际应用却上无限发展的,软件的开发应用日新月异,能否利用工具软件进行加工处理所需信息,是培养学生素质的重要体现,如图形图象的制作、声音文件的处理、简单动画制作、网页制作、防毒杀毒等,拓宽这些知识面对学生的发展能起促进作用,因此,教学中要穿插工具软件教学,如看图软件Acdsee、豪杰图象浏览器,图形图象处理软件画图、Photoshop,动画制作软件Flash,视频播放器MediaPlay、超级解霸,Mp3播放器,音频处理超级录音机,防毒杀毒Kill、Kv3000、瑞星杀毒软件等,教学中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让学生对各种对象处理有一个了解也就足够了,这些工具软件的学习不仅不会给教学效果带来不利,而且能巩固所学知识,促进各种基本操作及应用能力的发展。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方法 篇3

关键词:课程改革;教学方法;探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12-228-01

一、讲授法,高中信息技术课最主要教学方法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讲授法是一种最常用、最基本的教学方法,也是一种最古老的教学方法,虽古老却仍然适合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而且仍然是高中信息技术课最基本的教学方法。高中信息技术课基础知识的教学主要使用讲授法,如学习对象、学习材料的介绍;概念、原理、规律的解释和论证;科学结论的归纳与概括等,还有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影响,网络搜索方法的介绍,信息安全及系统维护措施,数据库管理信息的思想方法等,这些基础知识的教学采用讲授法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和效率,有利于帮助学生全面、深刻、准确地掌握教材,促进其学科能力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到讲授法先天的局限性,讲授法容易使学生产生依赖和期待心理,从而抑制了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在课堂上要把握好讲授的内容和控制好讲授的时间,教师尽可能的少讲,多给学生自由的空间,教给学生读书方法,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学习,适当的时候教师进行必要的概括、归纳和小结,将学生零碎的知识系统化,将模糊的知识清晰化。这样,才能使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真正地发挥。

二、研究法,高中信息技术课适合开展

研究教学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独立研究探索,创造性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方法。新课改要求我们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是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尤其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探究能力,研究教学法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首先信息技术学科有着其他高考学科无可比拟的优势。学生没有学科高考的压力,有许多独立活动的空间,有快捷网络电子教室信息查找场所,这些条件是非常适合开展研究法教学的;其次信息技术教师由于没有高考的教学压力,仅仅有比较容易的学分水平考试,教师有精力、有时间给与学生及时的指导;再者研究法有许多优点,1、研究的课题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2、进行独立研究需要学生自己计划和探索,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独立思考、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因材施教。3、研究获得的知识,理解更深,记忆更牢。

因此,建议每个学年,让每个学生选一到两个感兴趣的研究课题,在老师的引导下研究和解决问题,学生活动在教学中处于主要地位,教师则处于辅导地位。尽管学生活动相对比较独立,但课题的研究过程应该始终在教师的掌控之下,教师应多和学生沟通交谈,及时了解学生课题研究的进度。有时学生面对的困难太大,一时无法解决,可能会泄气,教师要多多地关心他们,鼓励他们,给予他们及时的指导,使他们树立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勇气和决心。当然学生选择研究课题时,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研究的课题不要太难,也不要太容易。课题太难,学生难以完成,就会没有成就感,创造能力的发展难以进行;太容易,则失去了发展学生能力的意义。

三、问题教学法,新课程改革提倡的教学方法

问题教学法,就是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线索,并把这一线索始终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方法。即教师首先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理解问题、讨论问题,最后教师根据讨论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讲解,准确地引导学生解决问题。采用问题教学法教学使学生在寻求、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进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在选修《算法与程序设计》中广泛运用此教法,在必修电子板报、多媒体作品设计制作中也运用此教法,因为这部分内容往往很抽象,问题解决不能一蹴而就,往往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唯一,需要认真地分析,反复地揣摩才能解决。

四、操作演示法,是高中信息技术课的一种重要而有效的教学方法

操作演示法是教师通过直观的操作演示使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操作演示教学法是高中信息技术课的一种重要而有效的教学方法,在高中信息技术教材中有许多地方涉及软件的操作,这些软件的操作技巧,如果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学习,那将费时费力。首先教师直观操作演示,然后学生模仿,再练习加强巩固,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教师演示--学生模仿--巩固练习”三段式教学模式,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模式是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但对算法编程、数据库操作等采用这种教法不大适合,我们可以尝试采用其他的教法,如讲授法、问题教学法等。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初探 篇4

高中信息技术课与其他学科相比较, 它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尚未定型。因此, 其教学方法应结合学科特点及学生主体之间的差异性, 有其独特的教学方法。在近几年的教学过程中, 我总结了以下几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新理念

在网络教学中, 师生的角色发生了转变, 教师由传统课堂教学中的讲授者变成了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及信息的组织者。在教学中, 以学生的个体发展为本, 以学生的个性差异为特征, 创设情境, 启发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质疑, 讨论质疑、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成了认知的主体。

二、调查了解高一新生现有信息技术水平

新课程不再立足于高一新生的“零起点”, 而是认为他们在初中已经获得了较为系统的学习, 有了一定的基础。但目前, 高一新生还不能完全达到这个标准。由于城乡差异, 有些学生在初中阶段根本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学习, 甚至有一部分学生没有亲身操作过电脑, 如果单纯按照教材统一授课, 难免会有很多学生听不懂。

为此, 我结合实际情况特别在第一节课对学生进行了实际情况调查, 结果显示:30%的学生家中有电脑;16%的学生初中没有开设信息技术课;56%的学生能上网搜索资料、查看新闻、在线观看影片;15%的学生能熟练应用Word制作精美的贺卡、校报;18%的学生熟练使用Exc e l制作课表、值日生表;5%的学生能进行简单的Flash动画制作;7%的学生了解Photoshop;80%学生希望在以后的信息技术课上深入学习Photoshop, 以便生活中设计个性的图片、艺术字。针对现有状况, 在教学时要适当调整教学内容, 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 使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中, 使信息技术水平共同得到提高。

三、针对学生个体差异, 分层教学

由于城、乡各初中学校的硬件设施及师资配置差异, 导致高一新生对信息技术的理论了解及动手操作能力参差不齐。为了解决这一现状, 我在实际教学中进行了分层教学。对于大部分已经在初中接触过信息技术教育的学生, 要通过学习重点培养他们对知识的整合升华, 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那些基础特别差, 甚至在乡镇初中没有开设此课程的弱势群体, 要特别给予关心和帮助, 在布置作业时要有针对性, 区别对待。

四、运用各种手段,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求知欲的源泉, 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中要不失时机地表扬、鼓励学生, 耐心解答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疑问, 对基础差、性格内向学生的鼓励更要恰当、及时。教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根据教学内容, 设计合适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在新大纲的要求下, 结合教学内容, 明确教学目标, 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 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中。

1. 讲、练结合法

对于实践性较强的章节, 教师要应用多媒体教学软件, 首先示范简单、具体的实际例子, 让学生通过观察后带着问题去学习、去思考。然后再请学生亲自实践, 通过现象解决问题。此种方法在很大程度上能使学生更加快捷、准确地获取知识, 也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 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处置突发现象的应变能力。

2. 任务驱动法

“任务教学法”便于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学好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如在学习《power point幻灯片制作》一章时, 要求学生模拟教师的课件去尝试、去思考, 此任务中隐含着本章的几个知识点: (1) 如何建立、保存power p oint文档; (2) 添加文本内容, 设置字体、字号; (3) 插入图片、声音、超链接等功能; (4) 页面设置及文档打印。学生自己实践, 最后由小组挑选做得比较好的学生进行作品演示。学生之间进行互评, 最后由教师进行点拨。这样可以鼓舞和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中, 此种方法非常有效。

高中信息技术教育方法 篇5

杭州萧山第十一高级中学沈娅芳

【摘要】新课程改革的实施,给信息技术课程带来了机遇,但机遇与挑战并存。评价是信息技术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分析了目前信息技术新课程倡导的评价理念,进而对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发展性评价进行了探讨,给出了几种形式的发展性评价,最后总结了在评价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 信息技术 新课程 发展性评价

新课程评价理念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中小学实施新的学习评价,在教育界及社会上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同时,如何体现新课程评价理念,在评价中如何具体操作,也在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上提出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信息技术学科而言,随着《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新课标)的实施,建立一种适合新课程需要的信息技术教学评价体系亦已迫在眉睫。

一 信息技术新课标倡导的评价理念

信息技术新课程评价,既要关注学习结果,也要关注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行为的变化。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发展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创设一种‘发现闪光点’、‘鼓励自信心’的激励性评价机制。信息技术学习评价的基本理念: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和行为的变化;提倡多种评价手段、评价方式,多元评价目标、评价主体;注重激励性评价,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较以往学习评价相比许多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评价目标追求多元化

传统的学习评价把给学生划等分类、甄别和选拔学生作为根本甚至唯一目的。新课标针对以往信息技术学习评价的弊端,把评价目标定位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诊断学生的学习质量,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第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的发挥,使每一名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第三,检验教师的教学效果,调节教师的教学。这一目标理念的转变对信息技术教师提出了如下要求:要树立信息技术学习评价的全面目的观,要在注重学习评价的管理功能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习评价的教育功能,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

2.评价内容力求全面化

传统的学习评价,主要限于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行为表现两个方面,新课标注重学生综合素 1

质的考察,不仅关注学业成绩,而且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以及学生的心理素质、学习兴趣与积极情感体验等方面的发展;尊重个体差异,注重对个体发展独特性的认可,给予积极评价,发掘学生多方面潜能,帮助学生接纳自己、拥有自信。

3.评价方法倡导多样化

传统的学习评价的方法和手段单一,例如学习成绩的评定仅用测验分数来衡量。新课标则强调把评价渗透到信息技术教学过程的所有环节,不同的目标领域(认知领域、技能领域、情感领域)要选用不同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考查、评价。考试仅仅是学习评价的一种方式,强调要将考试与其他评价方式有机结合,力求改变目前将笔试或机试作为仅有的考试手段、过分注重等级、过分注重量化的做法。实现发展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并举,绝对评价与相对评价相结合。

4.评价主体注重多元化

在评价过程中,学生不是考试的消极应付者,而应该是主动参与者。对学生的评价最终要通过学生自我评价而起作用。而以往的学习评价,教师是学生发展及其学习状况的裁判员或者“法官”,教师评价的结果具有绝对的权威性。新的评价观倡导评价过程中主体间的双向选择、沟通和协商,关注评价结果的认同问题,即如何使评价对象最大程度地接受评价结果而不是结果本身的正确性;加强自评、互评,使评价成为教师、管理者、学生和家长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5.着眼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

学习评价涉及复杂的心理作用,必须认真考虑评价给学生带来的心理反应。以往的学习评价过分倚重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使一些学生产生厌学心理,丧失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甚至产生紧张、疑心、冷漠等病态心理。因此,信息技术教师要去掉“有色眼镜”,还给学生“真实的自我”。

二 新课标理念下的发展性评价方法

与其他学科一样,传统的信息技术学习评价存在着诸多弊端。如,教师几乎都是把“评价”等同于“测验”或“考试”,用纸笔测验或上机测验或两者结合作为对学生该门课的最终评价。其结果使得教师不能对学生的学业水平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导致很多学生丧失学习信息技术的自信心,缺乏持久的学习动力。信息技术新课程把“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主旨”作为新一轮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这必然要求我们深刻反思传统信息技术学习评价中存在的弊端,积极探索符合信息技术新课标理念的学习评价方法。因此,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在坚持以往作业评价,考试评价这些总结性评价的优点外,积极开拓多种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新的评价方法。

1.即时评价

即时评价的含义是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具体表现所作的即时表扬或批评、肯定或否定。它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评价方案和评价结论,强调对具体行为的评判。教学实践表明当学生某种良好的行为出现之后,能及时得到老师的相应认可,他就会产生某种心理满足,形成愉快心境,并使类似行为继续向更高层次努力。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如果用理解的目光、肯定的语言对学生表示支持,用平等的口吻提出对学生的建议和期待,那么课堂将成为一个细腻、微妙、复杂的情感领域。即时评价具有起点低、目标小、评价勤、反馈快的特点,学生对此最感兴趣,也最容易接受。所以.即时评价已成为教师教育智慧和能力的一种表现。

2.档案袋评价

档案袋评价也称成长记录袋,是本次课程改革特别倡导的评价方式。档案袋可以包含以下内容:①平时的课堂练习作业、测验;②学生自认为满意的电脑作品,如vb程序设计、Flash动画等; ③自我介绍的主页,主页可包括所有资料的链接; ④参与研究性学习的研究计划,收集的相关资料,活动记录,活动体会,作品,获奖情况等;⑤教师、同学、自己的评分或评语;⑥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态度、方法与效果的反思与评价。电子档案袋是一个随时间进程而不断生长的活的作品集,是对学生成长发展过程的一种直观、生动的记录,学生或教师在创造、生成个人档案袋的过程中能够清晰的看到自己的成长足迹,感受到自己的持续进步,减轻了纸笔测验常有的个人之间横向比较所带给人竞争焦虑。通过档案袋评价,一方面为老师、家长和其他人提供了学生进步的记录,成为观察学生学习成果和学习进步过程的窗口,并能督促学生经常检查他们所完成的作业,在自主选出比较满意的作品的过程中,反思他们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成果,培养他们学习的自主性和自信心;另一方面最大程度地提供了有关学生学习与发展的重要信息,既有助于教师形成对学生的准确预期,方便教师检查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更是将评价与教育、教学融合在一起,与课程和学生的发展保持一致,提高了评价的效度。

3.采用网络式堂上测评

在每学一个知识点后进行一次既愉悦、又起激励作用的考查方式,这样才能切实了解学生对该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了解阶段教学的结果和学生学习的进展情况存在的问题等,以便及时反馈,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工作。

网络式堂上测评可以包括两类,一类是标准化答案的题型,如填空题、选择题等;另一类是开放性答案、或者是包含运算过程的题型,如问答题、运算题等。

网络式堂上测评有以下特点:

①学习结果即时反馈

学生做完练习,可以自查成绩,及时了解学习结果,老师也能马上得到全班学生做每一题的正确率与信度,及时根据学生反馈信息调节控制教学过程。

②学生可以反复做,直至得到满意的学习结果

学生通过反馈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促使自我激励,自我检索,自我矫正,自我完善,体验到依靠自己力量取得成功的快乐。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重视并积极培养学生自我反馈、自我调节控制的能力,使学生自觉地验证所学的知识,自查学习成果,改进学习方法,调控学习活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③既有纵向对比,又有横向对比

每一个学生的每一个学习阶段的测评结果都记录在案,学生可以看到自己学习的效果,检查自己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意识到自己的学习是一个深化与提高的过程。每一个学生可以看到别的同学的测评结果,产生你追我赶的竞争心理。班杜拉认为,观看他人行为得到强化,会给观看者带来信息作用、情感作用,从而促使其学习与保持那些受到强化的行为。学困生积极开动脑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他们也尝到一种“我也行”的成功体验。

4.开发一些网上评价平台

这是目前的一个发展趋势,充分利用网络搭建一个评价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学生可以上传自己的作品,教师可以利用此平台进行管理,组织学生进行上讨论,各抒己见。由此学生可以更多地了解自己,也让自己了解到更多人的观点和看法,并且进一步加深师生之间的了解。网上评价包括自评与互评。通过网上评价,让学生在智力上相互激荡,情感上相互感染,操作上互相合作,评价上相互检查,使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学生可以通过学号登录该系统,数据库系统真实记录着每个学生发表过的思想和言论,以及得到的评价,从而督促学生负责任地发表言论和看法,讨论生动、活泼、健康的话题。

5.观察法

适合于对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好奇心、兴趣、情感、态度进行观察、记录和评价。观察法可以使教师对学生的行为作出及时的、现场的、准确的评价,并对学生的反应作出更有根据、更有把握的判断和推理。观察法可以使教师根据观察结果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或对学生予以辅导。使教师了解影响学生学习进步的原因,对学习起到诊断的作用。在运用观察法进行评价的过程中,观察中要尽量客观公正,认真作好记录。教师要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看待自己观察到的内容,克服情绪、情感等主观因素的影响,作好观察记录,一段时间以后整理观察记录,对观察对象进行客观评价。

三 评价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所有的评价都是为了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评价务必要具有现实可操作性,不要务“虚”;评价总会有甄别的功能,但是我们要弱化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弱化评价对学生造成的压力;课堂评价要简单明了,不可花费太多的时间,且每次评价的内容要有所不同,评价的结论要模糊化,不能给学生带来压力; 不要在方法上将发展性评价与传统的总结性评价对立起来,认为非此即彼。两种评价从不同的角度来衡量学生的学习,各有各的优势和用途,要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用;不应只关注评价结果的准确、公正,而更要强调评价结果和改进计划的反馈方式和策略以及被评价者对评价结果的认同和对原状态的改进,使评价真正发挥激励和促进的功能。评价过程中应允许和激励多元化,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注重发挥每个学生的创造潜能。

总之,新课程改革倡导发展性评价,实质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这种评价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体现尊重和爱护,关注个体的处境和需要,注重发展变化的过程,注重对学生素质的综合考查。强调评价指标的多样化,倡导运用多种方法综合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进步与变化。信息技术教师需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新课标理念指导下不断探索正确的科学的评价方法。使学生在科学评价的引导下提高信息素养,综合素质得到均衡协调发展,使评价真正发挥激励和促进的功能。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等主编.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周卫勇主编.走向发展性课程评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李艺.中小学信息文化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问题观察报告(上).中国电化教育,2002(5)

[4]苗逢春.信息技术教育评价:理念与实施,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方法探讨 篇6

信息技术教学方法整合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在逐渐加速推进,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素质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但是,由于不是高考学科,信息技术学科的地位很大程度上遭到了削弱,未能引起学生的重视。那么,如何帮助学生认识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性,如何有效提升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效果,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呢?本文通过多年的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归纳了一些教学理念和方法。

一、转变教学设计理念,利用信息技术设计“探究交互”教学方式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我们所处的时代已经是一个信息技术时代了。我们获取知识的渠道已经变得多样化。要真正提高自己的学习,不能再依据陈旧的模式。死记硬背依靠教师灌输已经很难达到学习能力的提高了,我们需要教师辅助性的指导,学生积极自主地学习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之间需要有团队合作,从而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改善自己不完善的地方。

因此,反映在教学设计环节上,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每节信息技术课程时,应从传统的“展示型”逐步过渡到“研究型”,再到“创新型”。在课程整合设计的流程中,要真正从学生角度出发,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状态,从而明确自己在讲授课程、制作课件时,究竟应该如何设计问题,收集资源。通过这种“个体探究,团体交互”的学习方式,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多种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学生始终保持主体探究状态。

二、因材施教,分层教学,解决学生信息技术水平差异问题

信息技术课和别的学科最大的不同是学生基础的差别,有的学生你不教他也会了,而有的学生或许还从来没有摸过电脑。因此,我们在上课时一定要注意到这种差别,并要经常有意识地去缩小差别。事实上,不仅基础水平,包括学生个性在内的诸多因素,总会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差异,我们应该尊重差异,并把它作为实施教学的依据,这也就要求我们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设计分层的课堂教学时,应面对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在不同程度都有进步,都能发展,都有成功感。一般在设计教学任务时,应有层次地安排任务,让学生进行练习。一般分为:基础题、提高题、探究题,其中“基础题”是每位学生必须掌握的,而“提高题”和“探究题”等主要是针对动作快的同学,正确地引导他们,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举一反三的能力,避免出现玩游戏等现象。

三、以任务为驱动,以行动为导向,加强组织和过程管理

概括来说,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之中,我们有两个学习部分:一个是总体的教学任务。具体说来,就是将一整个章节的教学内容融汇在一起教学中。另一个,就是细化我们的学习任务。每一小节都是一个独立的知识点,不管是哪种形式的教学,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我们的教学结果的检测,不再是一张试卷的分数,而是学生学习的能力。任务型课堂教学,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所谓的任务,就是指导学生如何进行学习。我们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将我们的知识点做一个大纲,让学生有依据可循。将新知识点作为一个未知的任务,然后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完成任务的乐趣。教师不再是将已经整理好的加工过的知识罗列在学生面前,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探寻知识,去发掘一些未知的新知识点。这样学生才能有学习积极性,改变我们过去比较沉闷的课堂氛围。

四、以游戏为基础,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知识的求知欲望

所谓“游戏引导法”,具体地说来,就是通过游戏的方式来获取知识。学生通过一些智力启发性的学习软件来学习知识,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和技能技巧。

在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运用游戏教学法的常用施教方式有以下几种:

1.采用益智性游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近几年来,计算机游戏软件的制作越来越精良,主要表现在软件制作者在注重游戏趣味性的同时,更注重游戏的文化内涵,这使本来是“舶来品”的计算机文化又被涂上了一层浓浓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为我们将游戏软件引入课堂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教学中,作为教师要把游戏软件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揭示给学生。

2.通过游戏教学法,训练和培养学生操作计算机的技能技巧,让学生的计算技能得到一个大的提高,熟悉并且可以使用一些常用的软件。每个软件的使用方式和方法是不一样的。但是,操作模式还是可以找到一定的共同点的。下拉式的菜單、窗口、图标一般都是通过这几个程序来完成软件的操作,益智性游戏软件的界面设计是最精良的,它几乎囊括了各种类型的“界面元素”。教师只要在操作中适时引导、分析、归纳、总结,学生就可以在玩的过程中不断积累操作经验,提高操作的熟悉程度。

运用游戏引导教学法时,教师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教师要引导学生合理安排时间,有目的、有节制地进行一些益智性游戏操作。即在教学中,适当引入有益的游戏,却不能以游戏为目的,而是将其作为一种引导学生提高计算机操作水平的一种手段。

(2)选择游戏要有利于身心健康,有利于帮助学生扩大视野、丰富知识、增强技能和科幻意识。现在的游戏种类非常多,我们对于游戏需要做一个慎重的选择。好的游戏可以开拓我们的思维,发展我们的智力。不好的游戏让我们沉迷其中,不能自拔。

(3)要把握好引入游戏的尺度,不能以玩代教,因玩误教。我们常常会说要劳逸结合。游戏可以让我们的身心得到放松。但是,需要注意把持游戏的一个尺度,不能因为沉迷于游戏就耽误我们的学习。所以,要注意游戏时间的把握。因为我们的学生还没有一个独立的自控能力,他们不能掌控自己的游戏时间。

五、学以致用,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是一种工具,一种技能,在教授好信息技术课程的时候,我们要和其他课程的教学结合起来,鼓励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将信息技术课手段实际运用到我们的教学之中。

信息技术领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要做到信息技术内容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其他内容有机整合,特别是研究性学习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那我们又如何来进行整合呢?首先,信息技术教师应做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信息技术顾问。当学生在开展活动中有信息技术需求时,可以进行专题培训。其次,在信息技术课上设计主题学习活动,让学生学会应用技术来学习,主题可以来源于各学科与生活中。

总之,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还需要我们继续深入探究教学理念和方法的变革创新,并贯穿于我们的日常备课、教学的方方面面,从而切实提高高中生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胡占星.信息技术教育——学生素质培养的内在需求.教育革新,2008,(06).

[2]闫金玉.加强信息技术教育适应现代教育要求.教育革新,2008,(12).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初探 篇7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 其教学方法应该有自己的特色。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和深入,笔者不断探索新的课堂模式,深感效果良好。现总结如下。

一、创设情境,巧设悬念,加强指导,动手操作

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说过:“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问题。”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内容,设计安排一个或多个与现实问题相关的情境,其中蕴含了与学习有关的问题悬念,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从而激发他们对教学内容的强烈求知欲望,以最佳的学习状态进行学习。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教师在指导的过程中要条理清晰,任务明确,切实可行,指导学生自主掌握教材、充分挖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如果说课堂教学是知识的汲取与升华,那么,教师的指导有利于知识的积蓄与储备,博发取之于厚积。“导学”顾名思义就是课前引导学生自学,这是完善学习方式、拓展学习时空、培养学习习惯的必要过程。 如,高中信息技术《信息安全与系统防卫措施》 一课,就突出了“交流与探究”:1我们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对于因特网中信息资源的应用需注意哪些方面?2你收过垃圾邮件吗?3你是否收过带有病毒的邮件?与同学交流,谈谈对垃圾邮件的看法,如何防止垃圾邮件的侵扰?教师要注重一个“导”字, 导读、导思、导做,这里的“导”就是引导、指导,即指导学生如何去学,不但有对学习内容的指导,还应有学习方法和技巧的指导,重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践能力。

二、循序渐进,突出层次,难易相兼,分散突破

作为一名教师,如何将知识体系科学合理整合成学生乐于接受、易于接受的课堂设计,既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因材施教,让优等生看到挑战,中等生看到激励,学困生看到鼓励,又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笔者认为首先应循序渐进,突出层次,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去自主探究,获取知识。 其次,难易相兼,分散突破。设疑应首先考虑其知识的层次性和个性的差异性,导学导练要有适当的梯度。高中信息技术学科中的有些内容比较抽象, 不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作为教师就应当尽量将深奥的理论讲得通俗易懂,在教学中巧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将难懂的理论形象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地认识教材、理解教材,最终使更多的学生都能享受学习成功的喜悦,顺理成章地推进教学,从而学有所获。

三、掌握知识,迁移能力,合作探究,学会创新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人的内心里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的学科性质与特点,学生容易对这门课产生“兴趣的萌芽”,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时机,加以引导、扶植、培养,使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形成真正的学习兴趣。要注意启发学生的好奇心,耐心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鼓励学生的每一点进步,点拨学生的每一个困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学会和会学中不断取得进步,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然后通过对知识的设疑、质疑、解疑来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以及对教材的分析、归纳、演绎的能力,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不断创新,力求做到“问题探究化”。

四、开放课堂,激发兴趣,强化训练,培养能力

按照新课程标准,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适应信息时代需要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灵活运用信息技术的实际能力, 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和生活。正如布鲁纳曾经指出:“教一门学科,不是建立一个小型的图书馆,而是要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参与到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去。”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必须唤起学生的兴趣,力求让大家都参与其中,面对不同的学生,面对不同的理解能力与不同的思维模式,问题的设置一定要具有开放性。例如,《网页制作之超链接篇》,教师可以提示学生 , 此知识点 与前面学 过的在Powerpoint中实现幻灯片之间自由穿梭的超链接的方法相类似,让学生从旧知识入手,结合新知识,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面对同一个话题,我们可以设计不同的问题,问题过于片面,思维便会受到局限,反之,开放性的问题会让人有更大的发挥空间,多种思维在此交流,能力得到了提升,见识得到了拓展,更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更能激活生命的亮点。

浅谈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方法 篇8

在这样的形势下,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该如何进行改革呢?本文将结合教学实际情况, 具体阐述几种新型的教学方法。

一、直观感知教学法

直观感知法是一种比较普遍的教学方法, 在很多学科中都得到了运用。这种教学方法既满足了学生的感官需求, 也符合学生正常的认知特点。加之计算机在大多数家庭中都已经得到了普及, 但毕竟在家庭中的计算机运用和我们的计算机课程是有区别的。因而, 在高中信息技术课中, 运用直观感知法能能够便于学生加强对计算机的构成理解。如在认识电脑组成一课时, 教师可以利用直观感知法让学生看到、摸到计算机的配件, 了解什么是硬盘、显卡、内存、主机等, 并结合讲解让学生掌握各个组件的作用以及连线分布情况, 在此基础上, 教师应该让学生动手去连接各个线路, 以加深学生对计算机组成的掌握, 能够在脑海中清晰地再现计算机的基本构成。

二、比喻教学法

比喻教学法是一种比较形象化的教学方法, 这种教学方法使得原本抽象、生硬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变得形象、生动、具有生活气息, 而且便于教师的教、学生的学, 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极大地刺激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 增强了课堂教学效果。如认识计算机的构成一节, 计算机部件的名称都是专业术语, 教师若采用枯燥的讲授方法, 会令学生觉得厌烦, 产生抵触情绪;相反, 若教师将计算机比喻成一间房子, 里面的部件就是房子里的家具设备, 如鼠标、键盘、主机、显示器等都是房子里的家具, 而主机这个家具中有很多的小抽屉, 这里面都放着我们生活所需的各种东西, 也就是说我们运用计算机的各种软件就存放在这里。如此一来, 学生既感兴趣, 又便于理解掌握, 何乐而不为?

三、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法是当前信息技术教育比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将教学目标进行精心设计, 并将教学目标分为若干个具体的小任务, 指导学生以具体任务为目标分步骤地完成教学目标。学生在这样的学习中不仅获得了计算机知识, 而且培养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自主学习, 提高了自身的自学能力。在实施这一教学方法时, 教师应该注意任务的选择与设计。每一个任务都应能体现出要求掌握的教学目标, 应是教学目标的具体体现, 同时整个教学任务应该是一个完整的教学链, 能体现出层次性、目的性和整体性, 能够满足不同水平的学生的需求, 能够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中有所作为, 体会到自己的价值所在,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 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如此一来, 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 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明显的提高, 而且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从中体会到了乐趣, 感受到了计算机的神奇与奥妙, 减少了对计算机学习的恐惧感。

四、自主合作学习法

自主合作是当前比较流行的教学方法, 这种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最大限度发挥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 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自学能力,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也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众所周知, 高中生的理解能力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已经能够独立自主地完成某一项具体的操作, 加之信息技术课的特殊性, 这就势必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运用自主合作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到自己的主体地位, 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让学生学会学习, 体会到合作的乐趣, 感受到集体的力量。

由此可见, 在高中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中, 改进课堂教学方法的确是提高计算机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 教学方法的改进是无止境的, 这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寻求、探索、总结新的教学方法, 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孟才.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方法初探[J]教苑荟萃, 2010 (2) .

浅谈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的改革 篇9

随着科学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我们已经处于蓬勃发展的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普及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具有继承性和相对独立性的教学特点。在世界教育改革风浪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以及作为高考科目已经成为最重要的议题,学校对此方面也是特别的强调,大量的多媒体教室和设备的配备,为课程整合和高考提供了坚实的硬件基础。

2 教师资源是关键

今年对信息技术教师的要求更高了,以前计算机考试衡量标准就是会考,是采用上机形式,而今年信息技术高考是笔试,转变很大,难度也不小,第一年高考资料相对较少,各方面需要完善,业务方面更有待加强,教师应该互相交流,尝试出题,搞一些出题比赛等有效活动。总之,信息技术教育能否达到更高的发展水平,信息技术教师队伍是关键。

1)学校管理者要切实转变观念,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教师队伍的稳定。要积极引进优秀的高校信息技术专业毕业生来校任教,充实教师队伍;使他们能够安心本职工作,全身心投入信息技术课程教育教学和改革实践中;为他们开展教育教学提供一切可能的便利,尽可能满足他们对教学所需的软硬件设备以相关配套设施的合理要求。与此同时,针对信息技术更新速度快的特点,还要为教师的培训和再培训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条件。

2)信息技术教师要具备过硬的综合素质。作为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师,除了作为教师必备的一般素质外,还应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基本素质。

一是现代的教育理念。要使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真正落到实处,信息技术教师必须首先转变观念,要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模式真正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去。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活动空间,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逐步学会适应环境的变化,学会在自主的学习空间中生活。但要注意的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并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为学生创设的自主空间不能成为“上机任你玩”的游戏课堂,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在面临比较复杂的问题和任务时,应如何进行主动探索和自主研究,并最终学会学习。

二是熟练的专业知识技能和完善的知识结构。信息技术课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新兴基础工具课程,首先要求教师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技能。这里所言及的技能,不仅仅局限于电子信息技术,还包含很宽泛的实验技术、研究技术。首先,教师要能够利用各种设备、器材、工具(其中包含计算机与网络、先进的数字化仪器等现代甚至前沿的软、硬技术)和信息资源(如文字材料、书籍、音像资料、各类软件与多媒体课件以及各种网络信息等)。其次,要能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媒体和教学模式,实施既定的教学方案,保证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再次,教师要具备多媒体课件制作与开发的能力。在自身所具有的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对各种各样的“原始材料”进行加工,改变以往“有什么教什么”一成不变的授课方式。

三是较高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教育教师应有的信息素养包括:筛选获取信息的能力。能够根据自己的教学要求,通过各种媒体,如互联网、书籍、报纸、电视等,或者自己亲自参与调查、与人交流,主动地、有目的地去寻找、发现、收集有用信息。整理鉴别信息的能力。将不同渠道获取的信息进行筛选鉴别,结合自己原有的知识,对信息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将有效信息重新整理组织、存储。利用信息的能力。能够利用所掌握的信息分析、解决教学和生活中的各种实际问题,并利用各种信息技术传递信息,加强与他人的联系、协作。

3 新高考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影响

高考的魔力确实太大了。比如,某一学科要想能引起师生的“高度重视”,只要能跻身高考必考课目就行,否则,即便再怎么“重要”,再怎么“强调”,师生也只能是充耳不闻。一个最现实的例子就是,文科学生不学理化生,理科学生不学史地,虽然有会考制度的约束,但会考的分量比高考不知要轻多少倍。于是,高考考不考,成为老师教不教和学生学不学的决定性因素。信息技术课也不例外。以前衡量的标准就是会考,学校以优秀率合格率来评价,高一会考,高二高三不再上信息技术课。自然就没有多少学校愿意投资开设信息技术课,也就没有多少师生愿意浪费时间去上信息技术课,尽管信息技术是“21世纪的通行证”。于是,有人大声疾呼:让信息技术课也成为高考课目。那么,信息技术纳入高考究竟会对信息技术学科以及信息技术教师带来哪些影响呢?对此,我谈几点看法:

1)信息技术纳入高考是高考多元化变革的趋势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必然带来高考评价的变革。浙江省出炉的2009年高考方案中的第三个层次将考试科目确定为“3+技术(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江苏省规定信息技术考试合格才能参加2008年高考。山东省采用“3+X+1”方案,采取在“基本能力”测试中渗透的方式;海南省采用“3+3+基础会考”方案,采取基础会考记入高考总成绩的方式,这些省的探索对于后继省份高考方案的拟订无疑将起到启示和借鉴的作用。这些信号无不表明,尽管方式不同,但信息技术纳入高考是高考多元化变革的趋势。

2)信息技术纳入高考有助于信息技术学科发展

无论是浙江省的“3+技术”、山东省的“基本能力”测试、海南省的基础会考或者其他省份的相关方案,只要在高考中涉及信息技术,无疑都会促进信息技术学科的发展。这涉及到两个方面:第一,信息技术纳入高考逐渐引起各界的重视,如此将有助于促使各个学校将国家课程方案中规定的信息技术必修和选修模块开齐、开好;第二,新高考信息技术试题的特点促使信息技术教师加强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实践、研究,这无疑会加快信息技术学科建设。从这个角度讲,信息技术纳入高考将为信息技术课程注入新的活力,这也为信息技术教师的“有所作为”开辟了新的空间。

3)信息技术教师要理性对待信息技术纳入高考

针对信息技术纳入高考,信息技术教师的反映依然迥异。笔者以为,信息技术教师既不能因为信息技术在高考中占的比重小、试题简单而对此持“不以为然”的态度,也不能认为信息技术进入高考了,诸如专业发展、自身地位等苦恼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从而盲目乐观。事物的发展具有多方面的影响,信息技术纳入高考也不例外。对此,信息技术教师一定要理性对待。具体而言,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一方面要密切关注课程改革以及高考评价的动态,扎扎实实的上好课,另一方面避免将高考作为拯救自我的“稻草”,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努力开辟适合自己的专业发展渠道,并且坚持不懈,争取有所作为。

4)信息技术纳入高考对学生产生的影响

根据我国目前基础教育的实际情况,只有将信息技术列为高考科目,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学校、老师和学生才会真正重视,计算机教育从娃娃抓起才能够落到实处。从现阶段学生来看,存在巨大差异,尤其是边远地区的学生,有些学生上了高中还没有接触过电脑,有些学生在小学就已经在接触电脑。学生家庭中有电脑的还只是少数,这对于贫困地区学生是一个不公平的表现。再如我省的新高考制度,专科的学生才需要考技术科目,共有两次机会,成绩两年内有效,而对考专科类的学生来说,本来程度就不是很好,比本科的学生还要多增加两门课程的负担,有点难为他们。信息技术还分两类,算法更需要数学逻辑思维,难度更大。对参考人选是不是再斟酌一下,相反,笔者则建议重点批学生来参加,增加试卷难度,从而达到通过高考途径选拔信息人才的目的。

4 结束语

总之,信息技术纳入高考给了本学科更多的活力和前进动力,是教育的一次重大改革。然而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强调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处理问题的能力,浙江省前两年暂定采用纸面上考,体现不了学生的真正的操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今后采用上机考是趋势所向,显然与之对应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如机房配备,同步性等尤为突出,在探索中前进,在前进中突破,信息技术课程将迎来辉煌的明天。

参考文献

[1]张剑平.信息技术教育:概观与展望[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王吉庆.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3]李艺,李冬梅.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继承与创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高中信息技术自主学习方法研究 篇10

一、高中信息技术采用自主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有着紧密的联系, 而且目前我国已经逐步进入信息化时代, 可见运用信息技术应是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能力, 也是当今社会各行各业对人才衡量的标准之一。由此看出, 信息技术主要培养学生实践操作的能力, 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尽量采用自主教学模式, 这样能够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培养实践能力, 高中信息技术采用自主教学模式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信息技术学科自身的特点决定的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自身就具有实践性的特征, 大都是需要教师带领学生亲自操作的, 所以若运用传统教学方式, 教师操作学生观看, 那么就算教师讲析得再透彻, 学生也无法体会亲自动手操作的过程, 只是对教师讲述的过程进行硬性牢记, 但是教师若是带领学生在计算机室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已经学过的知识要点, 让学生理论联系实践, 这样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理论部分的理解, 还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社会对人才衡量的标准决定采用自主教学模式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社会各行各业对人才的衡量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理论知识水平, 而是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等综合能力和水平, 这就为教师在选用教学模式中提出了新的挑战, 那么经过实践证明, 采用自住教学模式已经成为教师使用的主要教学模式之一, 也是实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学生通过实践操作, 总结问题和经验, 从而培养学生们的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不得不说也是实践能力提高的表现, 所以由此, 高中信息技术采用自主教学模式是非常必要的, 也是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

3.信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国已经逐步进入信息时代发展时期, 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 信息技术学科在教学中的地位也越来越突出, 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力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所以说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有必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自主学习模式中, 以学生为中心, 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也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 将自主教学模式的优势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 让学生学习和培养的能力能够跟随时代的步伐, 顺应信息时代发展的趋势, 这样才能更好的塑造社会需要的人才, 以便于参与当今社会的激烈竞争, 在竞争中取得优势, 同时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高中信息技术自主教学模式的实践策略探究

1.适当放手, 给予学生发挥自主能力的时间和空间

随着我国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和创新, 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凸显, 有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 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那么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要学会适当的放手, 给予学生发挥学生自主能力的时间和空间。另外, 课堂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 二者缺一不可, 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程度, 取决于教师放手的程度, 由此可知, 教师对学生的积极引导也是非常重要的。例如, 在学习人教版高中信息技术《文本信息的加工》这一节课时, 首先我们从教室的角度出发, 向学生提出问题:在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文本有哪些?学生:通知、信函以及广告标语等, 那么接下来则可以组织学生自由采用word、wps、写字板等不同的软件进行对文本信息加工, 学生结合以往对信息技术软件的掌握和使用, 有的选择word, 有的学生则会选择写字板等等, 那么在选择操作软件的过程以及学生在加工文本信息的过程中, 都是通过自己的意愿进行选择和操作的, 那么在这一过程中, 有利于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 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 一方面依靠教师有效的引导, 另一方面, 教学内容若是基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之上, 那么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发挥效果就会越好, 由此, 若想让学生自主学习, 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首先重要的就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近几年来,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更好的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尤其是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教师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 在带领学生学习人教版高中信息技术《智能信息处理》这一节课时,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进行构建自主教学模式, 教师在课前就要准备好本节课所需要的信息、图片、视频等, 在教学的过程中将会以幻灯片的形式播放给学生, 如, 学生所熟知的机器人、人机大战、美图秀秀等以幻灯片的形式展现在学生的面前, 让学生拥有真实的感受, 体验智能信息处理的先进性, 那么这就成功的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那么接下来的学习, 就由学生呆着兴趣进行自主操作, 这一过程中, 不仅教学内容基于学生兴趣基础上, 同时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的自主行, 从而有效构建自主教学模式的构建。

3.小组教学,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我们都知道, 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经不局限于学生的理论水平, 而是更加关注学生的理论联系实践的综合能力, 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处理好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关系, 既让学生掌握良好的理论基础, 又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那么在这样的前提之下, 如何构建自主教学模式, 已经成为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重要的研究内容, 教师不仅要着重培养学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更重要的是要在自主教学模式中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那么下面就让我们在实践教学中来探讨一下。例如, 我将组织一堂综合实践课,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站在全局角度规划信息集成作品;教学重难点是:使用frontpage建立站点, 添加新网页和素材文件夹, 并利用表格划分网页结构。针对以上教学大纲以及框架内容等, 我将采用分组自主学习法进行教学, 将整个班级的学生分为四个小组, 每个小组选定一个主题, 让后进行自主规划作品、收集素材, 然后限定时间, 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快速收集和操作, 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只需要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

由以上可知学生们在规定的时间之内, 每个小组的成员在团结合作的基础上完成学习的过程, 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同时还能够强化学生的团结合作的意识, 不失为“一箭双雕”的有效课堂教学。

三、结语

综上所述, 高中信息技术自主教学模式的构建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 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和学生分别发挥了自身的主导和主体的作用, 也是顺应了当今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趋势, 当然, 在本文的分析和探究中可能仍是存在着不足之处, 需要教师在教育事业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和总结经验, 提高自身教学能力和水平, 更好的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成方.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及课程评价的研究[J].科技信息, 2011 (1) :364.

[2]王苗.新课程理念下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探究[J].成功 (教育版) , 2011 (9) :338.

高中信息技术、美术两课融合教育 篇11

● 问题的提出

转眼间,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已实施多年,根据课改要求,全国各地区、各学校已基本形成了自己的开课模式。然而,由于各课程模块较多,特别是非高考课程,受课时、师资(跨学科教学能力型的教师)和教学设备等条件限制,不能完全满足学生选择课程模块的需求,表现在学生喜欢的模块,学校开设起来比较困难。例如,学生喜欢“美术设计”模块,却无设计工作室及相关教学材料;喜欢“电脑美术”模块,又未能提供电脑美术设计用的计算机教室,缺乏懂计算机软件技术的美术教师;喜欢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应用”模块,有专用计算机教室,但信息技术教师的艺术感未免缺乏一些。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提到的“赋予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为学校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因地制宜地开发学校课程,为学生有效地选择课程提供保障”和“重视不同学科教师的交流与研讨,建设有利于引导教师创造性实施课程的环境”,能否创造性地实施高中信息技术、美术两课程教育呢?依据高中信息技术、美术两课程标准,结合教学实践,笔者为两课程教育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与各位同仁分享,愿能为各学校创造性地实施两课程教育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 美术与信息技术各模块相结合

课改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共6个模块,每个模块按36个课时编写,若按高一上学期每周开2节课、下学期及高二学年每周开1节的形式,基本上能满足学生信息技术学科6个学分获得的要求;美术课程设置了5个系列共9个模块,因每个模块是按18个课时编写的,内容多,课时少,加上学校分配的课时一般比信息技术课还要少。据笔者调查得知,有些学校的美术课是跟音乐课绑定在一起的,采用单周上美术课、双周上音乐课的开课模式,一年才能完成一个模块的学习,获得1个学分,两年内就很难完成美术学科规定的3个基本学分。

还有,相对于“美术鉴赏”模块来说,“电脑美术”模块开设起来又比较困难。一是学校一般没有配备美术专用计算机教室;二是师资力量不足,精通电脑美术的教师严重缺乏。为解决此现状,按照《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建议要求,学校应制定规划,积极改善高中美术师资的状况,配齐所有必需的设备和器材,另一可行办法就是仿照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初步”模块将相关内容安排到通用技术课程“电子控制技术”、“简易机器人制作”模块及“技术与设计II”必修模块“控制与设计”部分的做法,“电脑美术”模块相应教学内容也可以灵活地安排到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应用”模块和“网络技术应用”模块的网站设计部分,这样不但能在有限的课时里完成国家规定的学分,而且加强了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和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交流。

不过这样融合以后,对信息技术教师又有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虽然在图像、动画、网页以及多媒体作品的评价体系里,有一项“艺术性”评价指标,但是跟电脑美术这样一个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新艺术形态结合起来,那势必需要信息技术教师有更高的审美能力和更强的艺术修养。笔者建议,一方面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自学能力,研究一些艺术及设计方面的书籍,提升跨学科能力。另一方面加强与美术教研组教师的备课交流,一同研究相结合以后课的设计及教学方法,达到教师资源共享的目的。笔者所在学校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的教学管理是统一备课,互相听课,不同学科教师根据教学分工,负责分配班级的教学。当然,面对所有班级,其他学校也可以考虑实际情况,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特点,灵活安排两个不同学科教师授课。

同时,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应用”模块和“网络技术应用”模块的网站设计部分引入电脑美术课内容,充分发挥现有教师资源和计算机设备的潜力,创新了两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采用科学的教学管理方法,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而且降低了学习电脑美术的难度,为完成美术课程目标提供了保证。此外,学生运用信息技术不断地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在具体的教学任务驱动下,自然而然地掌握了信息技术。学生的创造力在探索的过程中自然而生,从而获得了信息技术、美术学习过程和结果的双丰收。

● 艺术设计项目与美术“设计”模块相结合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总学分为2+2+(X),其中必修2学分,科目内选修2学分,跨领域选修X学分。这里的X也就是选修Ⅱ(校本课程)所得学分,为获得这部分学分,参照美术、信息技术教科书编写建议:学校或地区也可根据自己的特点编写适合本校或当地特色的教科书,以适应不同地区学生的学习需要。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将电脑制作活动中电脑艺术设计项目与高中美术“设计”模块进行结合,编写了一本集传统纸质设计与电脑软件设计为一体的《电脑艺术设计》校本教材,内容结合实际,充满地域文化特色,资源丰富,提供大量师生创作的获奖作品,实用性强。选修的班级及学生数量多,兴趣浓厚,打破了传统设计课型单一、只注重欣赏而缺乏实践操作的机会。通过课程的结合设计,不但能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欣赏水平,而且能提高学生的探索与创新能力,这与在校本教材开发时就已经考虑到“设计”模块的教学理念与电脑制作活动“探索与创新”主题相吻合。

对于少数冒尖的学生,要尊重其意愿,根据他们的兴趣、特长和未来的发展需要,分类编班。发现确有信息技术、美术设计天赋和特长的学生,采用课外活动形式,给予专门辅导和培养,使其吃饱吃好,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实现学生全面和个性化发展。电脑制作活动就是这部分学生能力展示的舞台,学生可以在信息技术教师和美术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实现独立创作,争取在作品的思想性、科学性、规范性、创新性、艺术性和技术性中表现突出,出佳作。成立的电脑艺术设计组应结合电脑制作活动要求,可以在“设计”模块标志设计、包装设计、书籍装帧设计、工业设计和环境艺术设计中任选一项或两项进行深度延伸或拓展,共同实现两课程对少数学生的培养目标。

● “电脑美术”模块与二维、三维动画及网页设计相结合

我们可以将“电脑美术”模块与电脑制作活动中的二维、三维动画及网页设计项目相结合起来,编写一本名为《电脑动画及网页设计》的校本教材,也可以分开编写《二维动画设计与制作》《三维动画设计与制作》和《网页设计与制作》三本校本教材,以满足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选课,方便分类编班。截至目前,笔者所在学校只有《三维动画设计与制作》校本教材待开发,其他校本教材已陆续开课。实践证明,结合后的教学内容、形式发生一定变化,重点突出了校本课程的创新性和实践性,符合电脑制作活动主题,符合“电脑美术”模块的内容标准,结合后弥补了美术课程课时严重不足的问题,使学生能充分地深入学习相结合的专业内容,他们的探索与创新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电脑动画组和网页设计组的特长辅导教学应结合电脑制作活动要求,让学生在欣赏大量优秀作品的基础上,尝试在二维、三维动画及网页设计项目中任选一项或两项进行深度延伸或拓展,共同实现两课程对少数学生的培养目标。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动画和网页设计的审美能力与创新能力,鼓励个别学生加入到人才资源比较缺乏的三维动画设计项目中来,为参与电脑制作活动并取得优异成绩奠定坚实基础。

● “摄影摄像”模块与“微视频”项目相结合

按照以上的思路,同样也可以将“摄影摄像”模块与电脑制作活动中的微视频项目相结合起来,可以编写一本既贯穿“摄影摄像”模块思想又切合学生参加电脑制作活动的名为《微视频创作》的校本教材,方便有兴趣的、有摄像机和录像机等设备条件的学生选课。目前,笔者所在学校正在开发该校本教材,其教学内容、形式发生一定变化,重点突出了校本课程的创新性和实践性,符合电脑制作活动主题,符合“摄影摄像”模块的内容标准。

微视频创作组的特长辅导教学应结合电脑制作活动要求,考虑到首次参加该项目的特点,强调贴近学生实际原则,在脚本编写、故事情节等方面进行深入挖掘,完善作品,共同实现两课程对这部分学生的培养目标。

● 具体开课模式

对于开设高中信息技术、美术课程“信息技术基础”、“美术鉴赏”等以上七个模块的地区及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选课需求情况,执行如表1、表2所示课时,不但能在有限的课时、师资和教学设备的状况下,完成国家规定的两课程学分,而且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对模块学习的需求,同时又关注到了少数冒尖学生的学习愿望。

● 结束语

高中信息技术教育方法 篇12

●●巧妙引入教学内容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诱发学生学习动机, 集中注意力的重要因素。在教学中通过精心导入,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从而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可以采用以下导入方法。

1.提问法

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 能使学生学习目标明确, 有的放矢, 让学生带着疑惑学习新课内容, 在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讨论中解决问题, 从而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问题式的导入, 能够使学生抓住重点, 激发兴趣, 效果也比较好。

2.列举法

列举式导入是通过课件的演示进行导入课堂内容, 起到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如在Word贺卡制作一课中, 可通过演示几幅精美的电子贺卡来引起了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边欣赏边赞叹。教师可以指出这都是通过Word制作的, 只要通过今天的学习, 大家也能设计出这样的贺卡, 学生的学习激情与兴趣会被激发, 迸发出强烈的学习愿望, 充分体现了“我要学”的学习态度, 从而为下面的学习铺平了道路。

3.比较法

将旧知识同新知识放在一起进行对比, 突出新授内容的优点,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Excel图表的建立与编辑”教学时, 将文字、表格、图表三种形式的信息放在一起让学生比较, 先展示文字形式的信息, 指出缺点后转换到表格形式的信息, 最后再展示出图表形式的信息, 让学生通过三种形式的对比, 强烈感受到图表形式的优点:形象、清晰、一目了然。从而引出学习图表的目的与好处, 明确学习目的。

●●教师少讲, 学生多实践,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教师在教学中把每一个内容都精讲细琢, 其实对学生理解知识是不利的, 有以下几个弊端: (1) 容易使学生养成被动学习的不良习惯。 (2) 使学生的思维无法创造性。 (3) 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的效果不好。

在教学中留有让学生想象的空间, 教师大胆放手,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学习网络检索的教学中, 通过搜索引擎进行网上搜索是一个难点。在开始授课时没有把网上搜索这一内容放进去, 先把网址的填写和网页的浏览讲解完, 让学生操作练习。学生在练习中发现想查找一些信息或访问某个网站但又不知道在哪个网站上, 网址是什么?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动脑筋自己解决。通过大家讨论、展示观点, 最后由教师总结。从教学效果来看, 学生巩固了知识, 突破了难点。完成整个任务的过程中, 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实践, 充分发挥想像力和创造力, 学到的知识技能是十分扎实的。

●●设计客观可行的课堂活动, 使学生燃起学习热情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设计一些浅显、客观可行的课堂活动, 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是十分重要的。教学方法有“任务驱动”、“吸引教学”法、“实例操作”法等, 学生在完成操作任务的过程中掌握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同时亲身体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任务驱动模式是把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或多个具体的任务, 学生通过完成具体的任务, 掌握教学内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是围绕如何完成一个具体的任务进行的, 教师教学思路清晰, 学生学习目的明确, 更容易掌握学习内容。如讲Word中的图文框、文本框、图片和自选图形的使用, 不是孤立地介绍各部分的概念、作用和操作方法, 而是设计为制作一幅图片这一具体的任务, 教师通过讲解如何制作这幅图片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但要注意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也有自身缺陷, 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同会造成两极分化, 要求教师要加强学生间和师生间的交流, 使学生在合作中共同提高。

●●课堂知识的巩固

教学中可采取分段授课, 分段练习的方法, 教师先讲授一段知识, 然后让学生练习, 完成后讲授一段知识, 再让学生练习。这种方法能让学生及时消化教学内容。教师也能在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 更好地实施教学任务。如在Excel的《工作表基本操作》中, 先演示数据的几种插入与复制方法, 然后提出任务, 要求学生根据刚学的知识完成几步操作练习。让学生马上吸收、消化这些知识。然后再继续下面的数据的移动与删除等教学任务。

上一篇:工程复垦下一篇:企业战略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