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信息技术标准

2024-06-14

统一信息技术标准(精选12篇)

统一信息技术标准 篇1

0 引言

随着校园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以及各业务部门应用系统的开发和投入应用,校园信息化建设中的问题也不断暴露出来。主要有以下问题:

(1)信息孤岛问题的形成。各业务部门各自为政,部门之间的信息交互和流通变得困难,形成了一个个的信息孤岛。

(2)没有统一的数据标准与规范。各业务系统中数据的定义和使用规范不统一,给进一步的数据共享造成困难,各个业务系统中,数据需要标准化、规范化。比如教师编码、学生学号、组织机构代码、专业代码等。

(3)全局信息应用困难。由于各个信息系统没有形成共享,所以全局信息无法形成。

为了避免上述情况的存在,各应用系统必须做到数据共享,形成统一的数据库平台。统一数据库平台就是基于信息标准体系,建立统一业务数据的数据管理和服务平台。平台应该提供统一的数据访问、交换和展现服务;支持第三方系统数据集成,实现信息共享;应该提供基于主题的综合查询服务,并可按照学校的具体业务需求扩展业务主题及查询服务;平台还应该提供基于主题的灵活报表工具,可以灵活生成各类报表。

1 统一数据库平台安全保障体系

(1)人员和机构保障

首先领导重视,按照三个层次建立组织结构,包括网络信息安全领导小组,网络信息安全工作小组,安全工作执行人员。安全领导小组由信息办主任、副主任、各中心主任组成;安全工作小组由信息办从各中心抽调对网络、信息系统安全技术比较精通的技术骨干组成安全工作虚拟团队。网络信息安全领导小组职责:把握信息安全的管理方向,制定并发布信息安全规划;参与信息安全方案的制定和评审,对方案的发布执行进行确认;强化及宣传信息安全意识,使信息办每位成员意识到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并按安全规范进行工作。

(2)健全保障体系

规范管理制度:安全方案评审、安全审计制度、各应用系统安全运行管理方案、各应用系统紧急情况备案、密码安全管理办法、故障恢复及安全维护流程、数据安全规范管理办法、校园网信息安全应急处置预案。

(3)依托先进技术

充分利用先进技术,保障校园网及数据库安全。使用具备旁路监听技术的设备过滤、限制访问不良网络信息;按照杀毒软件、专用漏洞扫描软件定期对系统进行漏洞扫描,并生成报告,提醒管理员对存在漏洞的系统进行整改。建立校园网络信息安全服务网站发布计算机病毒预报和安全漏洞等安全公告,分发安全补丁,并提供WSUS服务等;同时建立了异地数据备份和容灾方案、Log Server日志记录和NTP服务器等。

2 统一数据库平台的建设思路

统一数据库平台应关注从数据整合、数据管理使用到数据服务等多个层面的问题。平台对全校范围内分散异构的各类数据进行标准化,在数据一致、规范的基础上进行数据共享,并提供层次丰富的数据服务,打通全校数据流,盘活学校信息资产;同时积累历史数据,进一步支持深层次的挖掘、分析、辅助决策。具体统一数据库平台建设的思路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实现全校信息编码的统一和一致。统一数据库平台为信息标准的载体,不仅提供对信息标准的维护管理,还提供对平台数据进行标准化的手段。信息标准在数据平台中是有形的可执行体,应实现全校信息编码的统一和一致。

(2)实现任何两个异构业务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统一数据库平台需要连通分散孤立的业务系统所形成的“信息孤岛”,无论何种系统结构、存储形式,均能整合至统一数据库平台中。即使无系统维护的电子文档数据,也可纳入平台。平台提供丰富的数据接口,实现全面的数据整合及共享。

(3)既要集成、整合现存数据,又要兼顾未来新系统建设

统一数据库平台是全校基础性平台,支持学校数据的整个生命周期。平台应包含一系列通用的API接口、数据接口,并提供简便易行的配置功能,未来新系统能够方便接入数据平台。

(4)不是简单数据存储,而要充分考虑业务关联。仅仅对数据进行存储而没有实际的业务关联是无意义的。统一数据库平台应按照学校业务主题组织数据,从业务数据逻辑出发,提供具有充分信息含义的存储及数据服务。

(5)严格基于授权管理,遵循“谁产生、谁维护”的原则

统一数据库平台在提供数据共享的同时,必须考虑数据管控,对数据的访问、使用均有严格的权限控制,采用分级授权机制,将权限的分配控制到细粒度。遵循“谁产生、谁维护”的原则,保证数据的一致性与权威性。

(6)基于全局数据视图实现数据的管理和利用。统一数据库平台以业务主题组织全校共享数据,建立全局数据视图,在管理和利用数据时均基于此视图,纲举目张。

(7)提供丰富、可定制的综合数据服务。在数据整合基础上,统一数据库平台提供多种形式的数据服务,并可自由定制,满足各种用户角色对不同数据的关注角度及粒度。

3 统一数据库平台的架构

统一数据库平台的总体架构采用分层结构设计理念,具体包括:信息服务层、数据访问服务层、公共数据库层三个层次。平台总体架构如图1 所示。在整个架构中,各层次之间在逻辑上相对独立。其中,各层次所解决的具体问题如下:

3.1 信息服务层

该层面向最终使用者,为校内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包括应用系统(学生服务、教务服务、人事服务、科研服务、学籍服务、设备服务、办公服务、外事服务等)、对外数据服务、共享数据的统计查询及报表服务、和没有业务系统对应的共享数据管理等服务。

3.2 数据访问服务层

信息服务层的各种服务不能直接操作数据库,必须通过调用统一的数据访问模块实现对数据库中数据的操作。

3.3 公共数据库层

该层的数据是学校一切活动所涉及的、用于共享的公共数据集,来源于学校的各个业务部门,并基于“谁产生,谁维护”的原则,由对应的业务部门管理。从数据来源上分。

3.4 统一数据库平台架构的特点

统一数据库平台架构的特点可以归纳为:区别对待现存老系统和新系统。老系统需要通过数据整合器将原有的数据进行标准化后入库。新系统的数据自然共享,无需再次集成或整合;数据访问服务层保证了所有对共享数据库的访问能够受到严格的权限控制。它对共享数据的共享信息实现可视的控制;在信息服务层中提供了公共数据库中无对应系统的数据的和公共代码的管理功能。用户可以通过公共数据库平台自带的数据管理模块管理权限允许范围内的数据。

4 结束语

高校信息化建设是一项艰巨、复杂而富有挑战的系统工程,实施统一数据库平台,是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基石。统一数据库平台解决了信息安全隐患、标准不统一、数据不共享、业务流程不规范等问题,消除校内信息孤岛,实现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的各种资源的共享,保证信息化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促进教学、科研、管理过程及模式的全面信息化。

参考文献

[1]郭玉龙.高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4.

[2]曹超,孔琳俊.高校信息化建设的研究与思考[J].软件,2014.

[3]詹必胜,王宏宾,韩冰.统一数据库与管理信息标准[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

[4]沈锡臣,陈怀楚.高校信息化建设标准规范[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

统一信息技术标准 篇2

广告载入中...行业: 电信

功能: 信息管理 办公

供应商: IBM

方案正文:

广告载入中...方案概述

了一个合适的模式,它通过集成企业的数据和应用,为企业信息化包括电子商务提供了一个跨越多种分散的、内部和外部的信息处理过程的系统结构。企业的竞争优势包含在现存的商业系统中。统一信息平台能够平衡这些系统、集成这些系统、并使它们适应电子商务的要求。

提高商业过程的效率

统一信息平台的重点在于集成化,它减少了完成整个商业过程所需的时间。如一个用于收集在线订单的网络订单输入系统,若无集成,在后台,订单仍然是由人工操作传送到发货系统的,目录清单系统也是由人工操作完成目录更新,并与库存情况保持一致。

通过实现一个集成的、具有门户功能的结构,你不仅可以进行在线订货,还可以更新目录并在线通知发货系统。因此,仓库中没有的项目将不会提供给客户。利用统一信息平台将不同的系统集成在一起,可大大提高效率并增加可控性。

支持新商业模式的灵活性

在线商业的涌入已经提出了适应和支持新的商业模式的需求,统一信息平台给你提供了在快速环境中支持新的商业模式的灵活性。

办公系统

建设企业统一信息平台,当然首先需要通过传统办公系统的建设,满足日常办公的需求。由于整个系统平台转型到B/S体系,以邮件、公告、收发文为核心的办公系统有了新的需求和其存在的意义。因此办公系统还应该有强大的扩展能力,为建立整个企业的统一信息平台打好基础。

传统的办公系统包括:日常办公、个人事务、电子邮件、企业文化、信息服务等功能子系统。

统一信息平台

在系统建设中,所有外界对业务系统的沟通和访问都应该通过统一信息平台的服务器。这样做的好处如下:

提供统一的应用操作渠道和平台。用户不应该直接与任何后台业务系统打交道。客户端直接与后台系统打交道既不安全,且效率又低。而且在三层架构系统下,一定要避免客户端与服务器端(Client/Server)直接连接的模式。

由于客户端(浏览器)间接接触业务系统,可高度控制和管理门户服务器,数据采集和展现均可以自行定义。

WPS 可提供统一的用户管理机制(通过WPS与LDAP的合作)。管理员可随时更新对后台系统操作的控制。

从技术角度而言,这样的做法是根据在Internet或电子商务应用中所涉及的设计方法论(Design Pattern),这个方法论叫Adapter Pattern,是经由多年来IT业界经验产生的:

如果一个旧的系统与一个新的系统需要沟通,或者两种不同技术所开发的系统需要沟通时,最佳的解决方法就是在旧系统前建置一个“前置机制”,而最好的解决方案就是架构门户服务器

(WPS)。

针对个人门户功能,我们不仅需要提供用户的自定义界面,而且需要建立各门户插件。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不同的终端,所以需要为这些终端做各种各样的解释语言,将用户所申请的信息通过不同的语言(HTML、XML、WML、XHTML等)转换成可接受的页面再传送到这些终端上。

必要时,需要为这些终端建立不同的界面转换子系统,由它们接受用户的申请并提交到门户服务器上,再将获得的信息进行代码转换(TransCoding),再传送到终端上。

流转中心

流转中心的设计是考虑到系统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正是由于它的出现,才使全省范围的大型单位能够根据自己的特点,在各地市单位建立起相对独立的子系统,再通过之间的桥梁--流转中心,实现数据的通信。

同时,增加了数据接口的流转中心应用,还可以和外界系统进行数据交换。只要符合流转中心的数据接口,或者可以根据接口进行转换,就可以随时方便地接收外部的数据,与上级和外界单位联系,使系统进一步扩展。

流转中心实现了多层次的内外数据交换系统。

首先,系统整体结构在数据全部集中式的基础上,设计了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将分公司系统动态隔离,每个分公司可以只面对自己的工作环境,系统管理员也可以分别对各个分公司的子系统进行管理和设置。在这个基础上采用流转中心完成各个子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完全实

现了集中和分散式在软件体系结构上的统一。

特别考虑到随着系统的逐步广泛应用,当出现硬件系统处理能力不足以满足需要时,可以先将某个(或几个)子公司系统迁移到低端的服务器(如PC服务器)上服务,以降低中心服务器的负荷,在硬件扩容后再将其迁移回中心服务器。根据我们的经验,该迁移工作可以在1小时内完成。这个过程中对最终用户没有任何操作方式的改变,系统管理员也只用在流转中心中改动相关数据路由目的地即可。

其次,系统内部数据全部采用XML方式描述,系统利用流转中心进行数据交换时如果需要数据格式的转换,该转换过程在流转中心中按照XSL/XSLT转换定义完成。对于外部非XML数据,可以在流转中心中开发专用的数据转换插件,将数据转换为内部可用数据再进入系统。采用这种结构,实现了数据转换的自动完成,大大降低了系统复杂度和管理的难度,实现了数据接口与内部系统的隔离。

第三,利用流转中心实现内外的数据交换。系统将和多个外部系统进行数据交换,如总部的公文等。在网关服务器上使用流转中心,通过内外流转中心的路由设置功能既能实现内外数据的顺利交换,又能使内外系统安全隔离,同时当外部系统数据结构变化后,可以非常方便在流转中心中更改数据转换方式。

无线协作

在当今的商业活动中,使用无线设备,业务人员、服务技术人员以及其他外出员工就可以自由地访问电子邮件、公司信息资源、代办事项、工作流审批、通讯录、内部网信息,而不必受笔记本电脑和电话线的种种限制。从而使接收、回应信息的等待时间减少,甚至根本就不需要等待。这样公司管理层或普通员工就不会因为频繁的出差而耽误重要的日常工作。

利用无线协作系统,可以将电子商务基础设施的巨大价值扩展到移动设备和无线设备。这些移动和无线接入产品集成了计算和无线通信的工具,可以改变公司沟通和管理信息流的方法。用户可以使用任何设备随时随地访问时效性强的客户信息、工作流审批、最新的会议通知、待办事项、同事的电子邮件地址和电话号码。

无线协作系统提供了移动服务,是最全面的平台,提供安全、可靠、易于管理的移动和无线服务。结合OA应用,可以开发部署移动和无线的OA扩展应用应用,包括B2B和B2E的应用。

系统应用与技术特色

B/S结构设计系统采用基于结果集分割的Notes数据库对象技术和基于CORBA/IIOP的数据库三层组件技术,应用系统采用多层架构的B/S结构,客户端浏览器随处可得,通用性强。

统一信息平台用户只要采用标准的浏览器,通过系统统一的门户,就可以访问系统中各种应用。门户应用平台将实现简单易用的展现机制;

这个展现机制提供一个统一的、标准化的接口(API),使用户很容易根据他们的需要定制界面。根据心理学理论,界面的设置直接影响人们吸收信息的能力和适应性。如果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定制应用的组成方式和界面等的话,这是最好不过的了,以及灵活、坚固和高扩展性的内容与应用整合平台。

实时协同工作平台在线交流工具(Sametime)、分布式企业文档管理应用(Domino.doc)、远程教学平台(LearningSpace)、Domino

Extended Search、企业门户建设(WebSphere Portal

Server)实现实时协同工作,再通过企业级的Web应用服务器(WebSphere Application Server)进一步扩展和完善系统的数据挖掘和辅助决策功能。

用户统一认证利用统一的企业内部门户平台实现真正的用户通过一次验证即可以访问所有的系统,支持LDAP与非LDAP用户认证及认证中间件。

灵活的移动办公可以使用各种型号的移动终端,做到随时随地(Anywhere、Anyplace、Anydevice)办公,可以支持短信应用协助办公(重要邮件和公文等信息达到时可以通知到个人桌面和手机短信)。

开放的数据接口系统从设计到实现和建设,均采用开放的数据接口。

@与外网接口: 邮件互通、访问互通(有权限)

@与行业系统中的接口(如和总部或总公司的接口)

@与财务系统接口和其他内部业务系统接口

@与短信中心接口

流转中心设计流转中心是各子系统与子系统之间的桥梁。嵌入在流转中心的数据总线模块主要完成接收数据和外出数据转换功能。

知识管理的平台将信息沉淀为知识,进行知识的挖掘、学习和管理,使员工可以通过有效的学习和测试评估,学到技术技能。

网络化的文档管理中心文档管理中心是员工与企业知识仓库之间的个人知识挖掘与融合的来源。可发掘其中有价值的模式与知识,进行紧密而科学的组织,是支持知识管理系统实现的有利依据。

智能查询模块设计智能查询系统可以对办公管理系统中所有信息进行信息导航和全文检索。信息导航可提供当前信息和归档信息的导航功能。全文检索可实现真正的跨库全文检索。综合查询的信息查询范围不仅局限于现有的办公管理系统,还可以通过定义功能增加或减少信息检索范围,灵活地适应系统的发展和变化。

个性化服务通过员工个性化主页的定制,更容易实现员工的OA系统个性化用户界面的实现。

完整的操作权限管理办法操作口令管理,修改或剔除用户的权限等;

同时应具备完善的系统安全机制,如日志管理功能,能够对每个操作员的每次操作有详细的记录,对每次非法操作产生告警。

分布式数据管理支持多数据源间的访问连接,能方便地与相关的其它应用系统集成在一起。

工作流程进行实时跟踪监控可对工作流程进行实时跟踪监控并及时记录审核修改信息。能够按照办公有关规定,自动地报告、显示公文在其办理过程中所处的地点、状态,以便采取相应的统计、分析、催办等处理措施。能够处理诸如机要收文、办公室收/发文、通知、公函、会议纪要、签报、传真、报告在内的各种公文。

图形化的流程自定义用户既可以选择预先配置好的流程模板收发公文,又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图,很方便地创建、修改流程。整个操作过程均为可视化界面,无需编程。

高安全性、高可靠性操作系统的安全机制、Domino系统的安全机制、远程容灾备份、公文痕迹保留、手写签名等防抵赖技术,网络防病毒等方案确保数据安全,并实施各种安全解决方案来解决网络和系统安全问题。

技术特色

技术先进性

@集中原则、标准化原则

@采用三层体系B/S结构

@遵循J2EE标准

@遵循CORBA标准

@支持自动负载平衡

@采用业务流程集成平台

@数据格式XML化

@可支持WEB服务

开放性

@基于业界开放式标准

@灵活性与可扩展性

@按需扩容

@组件化和模块化设计

@标准的XML接口

@业务功能扩展与重构的灵活性

平台无关性

@多主机平台

@多数据库平台

平台特色

@遵循IBM的Portal开放策略和统一框架。

@符合IBM Portal产品的发展方向。

@简化的开发过程(IBM和第三方软件厂商提供大量portlet供客户下载)。

@无缝隙地与现有协同工作、办公自动化系统连接起来,如电子邮件,网上会议。@集成Lotus K-station,SameTime,QuickPlace和Domino Extende Search。

@基于业界领先的WebSphere Application Server,遵循三层次Web应用架构,提供先进的开放性、稳定性和可扩展性。将前端使用者展现接口、业务逻辑及格内容管理分开,对于任何一层的改动、更新不会影响其它部分。

@提供业界领先的个性化规则引擎以及智能推荐引擎,为portal用户提供灵活的个性化服务。@为企业提供未来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在同一个平台上建立不同的portal应用服务。@简单的基于浏览器的界面便于管理和操作。

@完全支持简体、繁体中文,易于本地化。

@充分考虑到业务的经营、业务的发展、时间的紧迫性和技术应用与配置的合理性。

@系统将不同网站维护人员所属维护的模块分开:内容编辑只需在内容管理层中更新资料;应用开发人员扩展及维护业务逻辑层;页面创意人员在展现层设计各个移动设备上展现的页面。

@系统能在各个层面集成其它信息提供商的资料。

@能方便地支持目前的各种移动设备,并能快速的纳入新的移动设备。

@沿用成熟的网络开发模式,系统应用的开发及维护对开发人员没有新的要求。

@完整的内容管理功能,并将资料与资料的格式分开。

@此方案为将来的业务和服务的扩展奠定了一个强大灵活的基础,特别是使用IBM

WPS的门户网站解决方案,公司的管理平台可不断增加新的服务内容与范围。例如利用Portlet、Web

Services及新的动态电子商务等技术,提供真正的针对个人或企业的个性化服务以及商业智能的处理。

技术参数:

运行环境:

硬件环境

IBM P630 以上服务器或其他更高性能服务器

最低2GB内存,标准4GB内存。在企业生产环境下,建议使用8GB内存

安装应用需要1GB或更多硬盘空间(在应用运行时可能需要更多空间)

应用数据存储需要4GB或更多硬盘空间(存储空间取决于您的流程数量和统计数据量)

软件环境

AIX Version 4.0 或以上。

Windows 2000 Version 5.2或以上

WEBSPHERE PORTAL ENABL V4.2或以上版本

C++ runtime environment(xlC.rte)5.0.0.0 或以上。

IBM DB2 Universal Database? for AIX Version 7.2 或ORACLE 8i for AIX以上版本。

IBM MQSeries Workflow Version 3.3.2或以上。

成功案例:

贵州移动统一信息平台

浙江移动全省智能办公信息系统

浙江移动全省智能办公信息系统(二期)

云南移动全省MIS系统

智能集装箱统一信息平台设计 篇3

关键词集装箱运输;智能集装箱;信息平台;RFID;增值服务

0引言

美国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曾经指出,商品价格的50%为物流费用,物流领域是降低成本的最后领域。从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来看,美国为10%,我国接近20%,比美国高出近1倍。[1]目前,集装箱货运量占全球货运总量的比重高达65%。研究如何降低集装箱运输成本、提高集装箱运输效率以及增强运输时间的可预测性,对于充分发挥集装箱运输的优势具有重要意义。

集装箱运输是高协作、多环节的运输方式,涉及港口、货运站、海关、商检、船代和货代等单位和部门。如果相互配合不当,将影响整个运输系统功能的发挥,甚至导致运输生产停顿和中断。因此,只有实现运输系统各环节、各部门之间的高度协作,才能保证集装箱运输系统高效运转。为了加强运输系统各环节、各部门间的协作,必须建立统一的物流信息平台,对集装箱运输的全过程进行监管,从而提高集装箱运输的效率和安全性。本文在智能集装箱发展的基础上,提出建立智能集装箱统一信息平台,提供物流信息服务。

1智能集装箱

无线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属于自动识别技术的高级形式,是利用无线电射频信号,以非接触双向通信方式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信息的技术,被称为21世纪10大重要技术项目之一。

RFID设备由解读器和电子标签组成。标签识别码具有唯一性,难以伪造。电子标签可存储较多数据,并可重复读写。由于RFID技术利用无线电波进行非接触式信息采集和传送,因此可实现批量读取和远程读取,能够自动识别不同状态下的各类物体、设备、车辆和人员,并能全天候作业,识别范围达数十米。

在集装箱运输中,电子标签附着在集装箱上,解读器可在不接触集装箱的情况下自动读取并识别电子标签保存的数据,并通过计算机对采集的信息进行处理、存储和远程传送。

目前应用于集装箱运输的电子标签分为集装箱标签和电子关封。集装箱标签主要用于识别集装箱信息及状态,如果集装箱标签同时包含光传感器(判断箱门的开关状态)和温度传感器(记录温度信息)等,则附有这种标签的集装箱称为智能集装箱。电子关封包含RFID标签,可自动记录关封打开的时间,且一旦打开就无法复原,有助于提高运输安全性。电子关封还具有远程自动读取能力,有助于加快通关速度。

2智能集装箱统一信息平台

2.1平台架构

如图1所示,智能集装箱统一信息平台包含智能集装箱数据采集层、中间件数据处理层、企业应用层和物流信息平台。

智能集装箱数据采集层和中间件数据处理层分布在不同地点。在特定地点(如堆场或码头),根据现场环境状况安装解读器、电脑、电源线、网络线和集线器等,完成硬件设备的架设和布置,具体步骤如下:首先选择合适的地点,安装一定数量的解读器,并在集装箱上安装RFID标签,然后配置电脑,每台电脑连接多个解读器,由电脑读取集装箱标签信息,并将解读器所属公司、场站地点、电子标签、日期和时间等信息传送到智能集装箱公用平台。智能集装箱数据采集层可处理多种数据源,包括RFID设备采集的数据、手工录入的数据以及其他自动录入设备(如光字符阅读器)录入的数据,或其他应用系统提供的业务数据。中间件数据处理层可对现场读取的数据进行一定的处理,比如存储、过滤和简单的校验等。数据经由数据采集点的信息系统处理后,按照统一接口上传到智能集装箱公用平台。

企业应用层的核心是智能集装箱公用平台。相关企业和单位根据需要从公用平台订阅数据,比如,海关出于安全检查的需要,可查看集装箱的运输路径以及集装箱是否被非法打开等信息。平台的中立性可确保数据的可靠性、一致性和安全性。

物流信息平台是建立在智能集装箱公用平台之上的增值服务平台,增值服务包括:(1)构建通用的物流信息网,作为企业、政府部门等查询、交流物流信息以及进行业务操作的通用平台;(2)对货物进行实时跟踪,客户可随时查询货物的最新状况及运输路线;(3)网上支付和物流电子数据交换等其他增值服务。

2.2平台的实现

2.2.1条件

智能集装箱统一信息平台的构建首先需要解决以下3个问题:

(1)投资来源国家投资可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2)统一标准首先在系统内部执行自定标准,进而影响行业标准的制定。

(3)投资收益典型的集装箱运输链并非闭环系统,而是包括仓库、公路、铁路、堆场和港口等多个节点在内的开放式系统,只有这些节点都进行RFID投资才能真正建立智能集装箱统一信息平台。单个节点必须首先贡献于整个供应链,而后才能获取收益,也就是说,参与者越多,收益越大。对于早期参与者来说,如果跟随者不够多,他们就必须面对投资失败的风险。

2.2.2构想

建立智能集装箱统一信息平台决非朝夕之功,亦非个别企业能够独自完成,需要货主和港航企业共同配合、长期合作才可能获得成功。目前,许多国家由政府主导投资,进行RFID集装箱试点研究,如欧盟正在实施SMART-CM项目,我国智能集装箱电子标签的研究与应用也得到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的支持。

以我国第3方智能集装箱公共信息系统VSmartChain为例,各数据采集点的数据通过网络远程传输到VSmartChain系统,用户可查询智能集装箱的全部信息,包括出厂信息、历史信息和当前信息等,从而实现对集装箱的跟踪和监管。目前智能罐式集装箱已经投入使用。在VSmartChain系统的基础上,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支持“基于RFID的智能集装箱及其公共服务系统开发”重点项目,参加单位包括RFID标签研发机构、海关和航运公司等,其公共服务系统包括公共数据平台、安全交换平台和安全认证设备等,适用于集装箱供应链全程监管,支持电子关封的快速通关。考虑到电子关封标准的不断推进以及海关对“绿色通道”建设的重视,可以预见,基于RFID的智能集装箱及其公共服务系统将成为我国智能集装箱统一信息平台的雏形。

3结束语

通过整合RFID技术与传感采集技术,智能集装箱统一信息平台能够实现对集装箱运输的全程跟踪与监管;通过本地和远程实时报警,可有效减少事故的发生,确保集装箱运输安全,对提高物流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鹏,李聪. 论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及其现实意义[J].铁道运输与经济,2005,27(12):28-30.

统一信息技术标准 篇4

随着经济的发展、通信技术的进步,客户已不仅仅满足于语音、电报、电子邮件等通信方式,对视讯业务的需求呈迅猛发展的趋势。特别是美国“9·11”事件后,全球的视讯业务需求猛增,国外90%的企业都在使用视讯业务,已成为“信息高速公路”的主体通信业务,因此视讯业务市场潜力巨大。

目前各电信运营商之间竞争日趋剧烈,各运营商正在实施各种形式的企业转型。视频类业务能力的提供是转型中的重要内容,但为向用户提供差异化、多样化的视讯业务,往往根据宽带用户的需求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的视频类业务能力系统,如全球眼平台、IPTV平台、电视上网平台、新视通平台、CDN平台、互联星空平台等,这些视讯业务平台各自独立,标准不统一,彼此间互通困难;业务平台的分散和独立使用门户、终端形式、用户管理、业务管理、网络管理不统一,难以为客户提供统一的业务和服务;不能简单、方便、快捷地提供各种新业务和新应用。

有分析表明,到2010年,因特网服务器90%的存储内容都将是以流媒体为代表的视讯类数据。面向视讯的应用系统、国际标准和基础研究正成为目前产业界和科研机构密切关注的焦点。早在2004年6月,法国电信(FT)开始关注视讯类业务如何统一管理,其在业务指引中明确提出:用户可以用一条出口接入链路使用法国电信所有的视讯业务,视讯业务应统一管理。2006年9月,日本电信(NTT)为拓展国内的宽带接入用户,以光纤到家(FTTH)为契机,用户可以在日本电信营业厅产品目录单上选择宽带视频浏览、宽带可视电话、网络电视等服务。近一年多来,国内外软件提供商、硬件制造商、电信运营商创新概念和思路,统一IP视讯的理念正成为业界关注的热门话题。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消费类电子、通信、影视及广播、计算机技术日益紧密结合,使得基于因特网的视讯产业逐步成为21世纪发展最快、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IDC和Research and Markets研究报告表明,2009年全球融合视讯市场规模将达400亿美元以上。互动IPTV、融合多媒体会议、全球视频监控等融合视讯业务正飞速发展。为此,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化沟通需求的不断增加,用户对视频业务的融合性需求不断增长。有必要建设统一视讯网络,通过统一业务平台、业务控制信令,进行业务能力、业务管理和业务终端的融合,以适应市场的发展和竞争,提高视讯业务的开展能力和服务水平。为此,如何基于现有IP技术构建统一视讯业务网是产业界和运营商极为关注热点和难点。

二、统一IP视讯网技术架构

现有的视讯业务系统(平台)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发展遭遇瓶颈

视讯业务的高速发展, 使得固网带宽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大力拓展多媒体视讯业务已成为固网运营商的重要选择。在运营商的大力拓展和用户需求激增的推动下, 多媒体视讯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然而, 视讯业务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

2、多标准并存

就目前国内的视讯网络来看,同时存在多媒体会议、IPTV、视频监控、VOD、3G视频等多种视讯业务。不同业务往往构建在不同的网络平台上,互通与融合的问题非常突出。例如采用H.323的专网会议系统,给3G视频手机加入会议造成难题。即使同为会议系统,也同时存在基于H.323的专网会议系统、基于SIP的会议系统和基于H.248协议的会议系统。编解码的标准则更复杂,有G.711、G.722、G.728、G.729、AMR、H.263、MPEG等等。多标准并存给业务之间的互通造成技术与成本上的困难。

3、重复建设

每新部署一种视讯业务,就意味着新搭建一个网络平台。基于不同的网络平台发展业务,各种视讯业务在发放与管理上很难统一。每一个网络平台都面临相应的投资、业务扩容和维护系统的建设,由此带来高额的投资回报。

4、终端体验较差

业务网络的独立,造成每个业务使用不同类型的终端,用户体验较差。例如:用户有可视手机,但为了查看小区监控录像,还要单独接入一台电视终端;视频会议终端不能与IPTV共享同一台电视终端。如果所有这些视讯业务能够统一在一个终端上实现和提供业务,将给用户带来极佳的体验,自然会刺激用户尝试丰富的融合业务。

5、业务无法融合

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架构支撑和统一的网络平台,想把提供给用户的多种业务集成在一个终端,让用户轻松体验多彩的视讯世界,这是做不到的。

为此,在IP基础架构下构建统一视讯业务网非常必要。实现此目的,必须做好几项基本工作:一是媒体格式要规范化。二是各能力通过能力封装层统一暴露,能够被统一资源调度,被统一控制。三是能力系统之间能够通过统一业务控制网络实现控制互通。四是核心网能够提供统一认证能力,支持IPTV、视频通信等业务的统一认证。

统一IP视讯多媒体信息融合的理论技术框架如图1。

三、相关关键技术

从以上统一IP视讯多媒体信息融合总体技术架构可以看出,融合的目的是让用户获得良好的全业务体验。为此,在系统设计时必须以客户为中心,通过统一门户、统一客户端、统一认证鉴权、统一充值/支付等提升客户体验。用户既可以在多样化的终端和工作、生活模式中自由选择,也可以灵活运用多种接入手段获得各项业务。通过统一积分、客户识别、个人信息管理等措施,实现对客户资源的经营。网络设计还应在以客户为中心的基础上,遵循统一、开放、水平、融合这四条原则。

其中,“统一”包括统一用户数据管理、统一业务管理、统一CP/SP业务接入、统一支付/充值等;“开放”则是要实现业务能力对第三方乃至用户的开放,通过开放标准接口、研发SDK开发包和业务生成环境等开发工具、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来实现;“水平”就是定义和构造跨网络、跨终端、可共享复用的业务能力,基于通用业务能力的组合构建多样化应用;“融合”则是指固定、移动融合。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软件是业务网络的核心,运营商需要深入到业务软件系统内部进行设计。在业务网络的演进过程中,运营商首先需要注意业务网络是多个业务平台有机构成的整体,必须以系统化的观点来思考。

涉及到上述统一视讯多媒体信息融合主要包括以下几项关键技术。

1、流式视频编码技术

因为视频内容传输需要消耗大量的网络带宽资源,采用合适的视频编码技术是实现IPTV业务的关键。目前,国际上对基于IP网络传输的视频编码标准没有统一的强制性标准,国内因为没有成熟的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准,这阻碍着视讯业务在中国的发展进程。根据目前编码技术的发展和已公布的编码标准来看,能够适合码流在1M到2M,同时又能保证准DVD以上的图像质量,比较好的标准有MPEG-4ASP、H.264、VC-1和AVS几种。目前成熟并有相应产品支持的是MPEG-4ASP和H.264, VC-1支持的厂商不多,而AVS是中国自己开发的标准,其具体发展趋势还需要进一步观察。因此,目前在开展IPTV业务时各方考虑的编码技术主要是MPEG-4ASP和H.264两种。

MPEG-4编码技术及产业链成熟,先于H.264超过1年时间。MPEG4的系统性能可以基本满足业务需求,在1.5M~2M的码流下,MPEG4可以达到接近DVD的画质效果。

H.264是ITU-T的VCEG(视频编解码专家组)和ISO/IEC的MPEG(活动图像编码专家组)的联合视频组(JVT:Joint Video Team)开发的一个新的数字视频编码标准,它既是ITU-T的H.264,又是ISO/IEC的MPEG-4的第10部分。H.264和以前的标准一样,也是DPCM加变换编码的混合编码模式。但它采用“回归基本”的简洁设计,不用众多的选项,获得比H.263++好得多的压缩性能,增强了对各种信道的适应能力;采用“网络友好”的结构和语法,有利于对误码和丢包的处理;应用目标范围较宽,以满足不同速率、不同解析度以及不同传输(存储)场合的需求。H.264是2003年才制订的标准,还没有走过产业化的过程,表现在目前还没有芯片厂家的解决方案经过规模的使用,技术上的成熟有待时间检验。H.264的整体成本较高,批量供货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对MPEG4和H.264年终编码进行对比测试表明,H.264的编解码效率比MPEG4的效率高5%~15%,H.264属于下一代编码技术标准,是所有压缩技术里面压缩率最高的,在支持实时标清电视节目时只需要1.5Mbit/s带宽、点播电视只需要1.2Mbit/s带宽,其画质就可以达到DVD效果,这显然有利于未来通信与娱乐、有线与无线的业务开展。因此,从技术的演进来看,IPTV将逐渐从MPEG-4过渡到H.264, H.264视频编码标准被认为是下一阶段的必然选择。

2、内容调度算法

媒体流的调度属于应用层面的技术,它是随着VOD (video-on-demand) 的发展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在VOD系统研究的初期,人们将精力主要放在磁盘调度、海量存储等方面,着重提高视频服务器 (Video Server) 的服务能力。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VOD系统的服务能力不仅与视频服务器硬件系统的利用效率有关,也与系统的资源调度、服务机制以及用户交互密切相关。受硬件成本的限制,视频服务器的I/O能力和网络带宽不能无限制地提高,为了提高系统效率,人们把目光转向流媒体的调度技术研究。在流媒体调度技术中,视频节目访问的频率分布是最重要的技术基础,业界先期的大量研究和统计表明,点播 (On-demand) 类型的服务近似服从单参数的齐普夫定律(Zipf's law),但其单参数分布的适应场景有限。为弥补该算法的一些缺憾,多参数Weibull分布被逐渐应用起来。

3、视频传输控制技术

随着视讯业务的开展,RFC开始规范视频的传输与控制,相继制定了相关协议。其中RTP/RTCP就是具有代表性且广泛应用的实时传输和控制协议簇。RTP是—种提供端对端传输服务的实时传输协议,它处于应用层。用来支持在单目标广播和多目标广播网络服务中传输实时数据,而实时数据的传输则由RTCP协议来监视和控制。

RTP定义在1996年提出的RFC1889中。RTP能保证媒体信号带宽与网络匹配,使媒体可以被实时观看。RTP服务于流媒体的传输层协议, 通常运行于UDP协议上,也可以基于AAL5/ATM等通信协议,提供端到端的服务,它与具体的承载网络分离。虽说在理论上RTP的底层传输协议也可以采用TCP协议,但在现在的应用中几乎都采用的是RTP/UDP模式。

实时传输控制协议RTCP( (Real-Time contro Protocol) 也定义在RFCl889中。多媒体网络应用把RTCP和RTP一起使用,尤其是在多目标广播中更具吸引力。当从一个或者多个发送端向多个接收端广播声音或者电视时,也就是在RTP会话期间,每个参与者周期性地向所有其它参与者发送RTCP控制信息包。RTCP用来监视服务质量和传送有关与会者的信息。通过使用不同的端口号,可以把RTP信息包和RTCP信息包区分开来。RTCP用于统计、管理和控制RTP数据包的传输。

实时流播放协议RTSP (real-time streaming protocol) 是开放不久的新协议,它的设想描述在RFC2326文件中。由Real Networks和Netscape共同提出。该协议定义了一对多应用程序如何有效地通过IP网络传送多媒体数据。RTSP在体系结构上位于RTP和RTCP之上,它使用TCP或RTP完成数据传输。HTTP与RTSP相比,HTTP传送HTML,而RTP传送的是多媒体数据。HTTP请求由客户机发出,服务器作出响应;使用RTSP时,客户机和服务器都可以发出请求,即RTSP可以是双向的。RTSP是应用级的实时流放协议,它的主要目标是广播和多目标上的流式多媒体应用提供牢靠的播放性能,以及支持不同厂家提供的客户机和服务器之间的协同工作能力。实现RTSP的系统必须支持通过TCP传输RTSP,并支持UDP。对UDP和TCP, RTSP服务器的缺省端口都是554。

4、视讯业务的网络承载技术

由于传统的IP承载网是为传统互联网应用(如WEB浏览、邮件收发等)而设计的,它对视频传输(特别是组播业务)存在时延大、QOS差等缺点。为此,对传统承载网必须解决组播复制点的设置、组播管理、QOS部署等几个重要问题。

组播复制点即用户IGMP请求的终结点,在该点,网络设备根据端口是否有IGMP请求向端口复制组播流。组播复制点越接近用户越能节省网络带宽,对ADSL宽带网而言,组播复制点可选于BAS或DSLAM,新一代的BRAS已经具备2Mpps组播的复制能力。

组播管理包括对用户接收组播数据的可控管理、组播源的管理、组播分发范围的管理等,它是电信运营商开展组播类业务的前提条件。目前路由器设备具备一定的组播控制管理能力,新一代的BRAS已经提供了基于RADIUS协议的可控组播解决方案,但是这些技术缺乏统一的标准,缺少相应的专业管理系统,所以目前大规模使用存在一定的困难。

组播是基于UDP协议的,这意味着组播没有丢包重传机制。为了克服这缺点,可靠组播一直在研究中,但还没到实用阶段。骨干网络和城域网路由器的更新换代,QoS的保证能力大大提高,例如电信运营商在利用组播开展IPTV业务时可以把IPTV的业务网络与普通PC上网业务分离,建立专门的组播通道,以此来保证组播的QoS。但此方法可扩展性较差,只适用于小规模的试验网络。

5、IT支撑系统

目前各视讯类业务平台众多,其支撑系统也非常散乱,例如有用智能网作支撑的,也有用专用IT支撑系统,甚至有用SP的平台进行支撑的。这些支撑平台建设于不同的时期,是为满足当时市场的需求,向用户提供单一的某类业务,都是相对独立的,如IPTV支撑平台只提供IPTV业务中的VOD、信息查询、直播等相关业务;互联星空支撑平台仅为互联星空业务的发展提供支撑服务。

随着市场的发展,业务的深入人心,当用户需要订购不同业务平台上的业务时,多次繁琐的订购手续、业务之间的矛盾、多份账单等都会影响用户选择多类业务,分散于多个业务平台的业务表现在用户面前是零散的,而非有机的综合业务。

每个平台都有自己的用户数据,因此运营商就需要面对多个客户渠道,无论是营销管理还是运营、运维分析都由于用户信息的重叠等受到影响,不能得到客观、真实、准确的分析结果,无法形成有效的应对方案。

每个平台拥有独立的接入、一套计费原则、网管维护手段,通过接口和受理、计费、SP管理等系统关联,增加了相关支撑系统的负担,而且无法实现统一管理。同时,每个业务平台的资源难以共享,浪费了相关资源。

基于以上的分析,有机地实现业务平台的融合,是最好的解决方案。从用户方面考虑,实现单点接入、享受综合业务,支付最优化的资费,方能吸引用户;从电信企业方面考虑,通过已有的业务平台,减少投资和运营成本,组合出更多有创意的新业务,使用户得到可感知的业务新体验,吸引用户。

四、统一视讯多媒体信息融合工程建设指引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和工作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们选择远程视讯通信方式传递数据、图像合视频等信息,各系统集成商、软件提供商、电信运营商都在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提供视讯融合业务。随着IP视讯市场的发展,电信运营商近年来建设了多种流媒体业务平台,但这些平台的共同特点就是均采用纵向架构建设(见图2)。各业务平台都建设了独立的内容存储、内容管理系统和支撑系统,采用集中的方式独立提供服务给最终用户。随着用户量的增加,这种纵向建设、集中服务的业务平台越来越难以满足用户多种多样的需求。

在新的视频服务系统架构下,按照统一IP视讯网络的要求,各业务平台内容存储、内容管理等功能不再需要重复建设,而采用统一IP视讯网络的统一服务。另外,统一IP视讯网络系统能够完成内容由中心至POP点的推送,实现分布式的业务提供。该网络建设完成后,流媒体类业务的实现模式如图3所示。SP/CP提供的内容实现统一的存储,并且统一交由CMS系统管理和调度。业务引擎根据用户需要通过CMS系统定位用户请求的资源,然后由CDN实现内容到POP节点的推送,最终由POP点提供服务给用户。业务支撑系统和业务综合管理平台实现对SP/CP、业务引擎和CMS系统的统一管理。

五、结束语

目前,视频应用在宽带应用中的比例已经超过80%,多种宽带视频应用组合,将是拉动宽带增值业务收入的主要动力源。视频业务正向着高清晰、动态化、交互式的方向发展。融合视频将是发展的趋势。例如,即时消息和IPTV同时提供,让人们在享受视频娱乐的同时能够看到消息留言;手机的视频可以和PC的视频共享,实现内容互动;最终用户可根据自身的需求,通过与内容提供者之间互动而获得具体的内容;用户可以直接参与节目,例如在收看机智问答(quiz show)类电视节目的同时,用户还可以实时地参与到节目的答题环节之中;用户在参与内容互动之后,如购物等,其费用最终能够通过统一账单支付。本文对IP统一视讯网络中的多媒体融合技术进行了详细阐述,从增值应用的角度出发,对直播、点播、互动、可视通信等常见业务中的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并对实际工程建设给出了前后架构变化比较。

融合,已经成为电信业发展的主要趋势。在全业务运营时代,电信业将面临新的融合格局:即从单一产业链结构,逐步向多种生态系统的转变。软件业、IT产业和通信产业开始逐步实现全方位融合。对电信运营商而言,融合的发展可以实现由传统运营业向信息服务业的转变;特别是宽带(包括移动宽带和固网宽带)、IP技术、移动技术、以及Web2.0的应用技术,能够为用户提供话音、视频、数据、及时消息等融合新型业务。

摘要:随着网络的演进和宽带技术的广泛应用, 网络上多媒体信息与日俱增。网络正向能够承载话音、数据、图像等综合多媒体信息进行演进。近年来, 国内外研究者开始尝试着基于IP技术开展视讯业务, 形成统一的IP视讯网络, 融合多媒体信息, 用以解决普遍存在的语音、数据、图像等业务承载网络相互隔离的“网络孤岛”。此外, 考虑到不同类型的业务有着不同的QoS要求, 其用户的行为特征也会有所区别。本文从不同业务类型的具体特征出发, 按照业务网络的整体思路构建融合业务运营平台。为便于工程应用, 本文对统一视讯所要求的承载网改造原则及相关工程设计进行了阐述, 并详细给出了现网运用实例。

关键词:视讯,多媒体,信息融合,调度算法,编解码

参考文献

[1]赵慧玲.“融合”是全业务运营的支点[C].华为技术, 2008 (37) .

[2]张应福.IPTV关键技术与运营模式研究[J].通信与信息技术, 2008 (2) .

统一信息技术标准 篇5

中国沭阳国际服装城与东莞虎门、广州白马、杭州四季青等南派服装知名服装生产基地、服装协会及厂家建立合作联盟,已成功招商80%以上,强强联合——“打造苏北“价格最优、款式最多、潮流最新”服装大型交易平台”为目标,形成南有广州白马服饰城、中有杭州四季青、北有中国沭阳国际服装城的新格局。

销售政策:三年返祖、两年包租、五年后可回购

本项目预定5月下旬开盘,5月1号正式接待客户。报销带看车费,佣金按周结算。联系人:龙立潭 ***

江苏省领导苏同林、副秘书长周起宏 杨丽、政协副主席舒振林、白马董事长赖秋收、大盈副总孙超等参加了首届中国沭阳国际服装节开幕剪彩活动

首届中国沭阳国际服装节在中国沭阳国际服装城盛大开幕

信息化与后现代的统一战线 篇6

在讨论信息化与后现代的意义区别之前,我们需要在二者的同一性上,取得一种基本的共识。信息化与后现代都把工业化,当成一种需要超越的对象,都认为自身是工业化之后的一种历史发展。换句话说,信息化与后现代都把自己摆在一种有别于工业化的位置上。

既然信息化与后现代的靶子是一样的,都是针对工业化的,为什么它们彼此不能取长补短,求同存异,至少建立一种“统一战线”呢?我认为问题和对问题的解决,主要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建设性与批判性的统一

每一次现代化,都是破除旧世界与建设新世界相结合的过程。如果说,信息化更多表现出第二次现代化的建设性特点的话,相对而言,后现代则更多表现出第二次现代化的破坏性或批判性的特点。这是造成信息化与后现代倡导者互不信任的重要原因。

然而,正因为现代化过程是破坏与建设的统一,信息化与后现代,完全可以在扬弃这个意义上取得统一。扬弃就是既肯定,又否定。肯定上一次现代化中可继承之处,否定上一次现代化中过于传统之处。相对而言,后现代理念发展,在这方面更主动一些,已从早期批判一切的否定的、解构的后现代,转向了建设性的后现代。而信息化理念对传统工业化的批判性,却没有明显的发展,在这方面需要向后现代理念靠近。

技术与文化的统一

信息化理念较多执着于技术经济主题,而后现代理念较多执于文化主题,是二者之间难以沟通的又一个主要障碍。这种隔阂的扩大是有害的,而互相融合则有利于共同发展。

信息化理念的实践来源,主要是信息技术革命和信息经济发展,工程师型人才的参与和推动使使信息化运动更具理工科色彩。而后现代则相反,是一群不懂数理化的文科人才发动的百年运动,他们更加关注的是文学、艺术、人类学、社会学领域的事情。这就造成了第二次现代化可笑的文理分科现象。信息化更象理科的第二次现代化,后现代更象文科的第二次现代化。而从文理兼修的人看来,他们说的几乎完全是同一回事。可事实上,信息化工作者与后现代主义者互相如读天书,不知所云。这种情况一直发展到闹笑话的程度。

解决这种矛盾的最好办法,就是一方面丰富信息化的人文内涵,一方面加强后现代性的经济技术内涵,通过文理交融,全面发展。首先,需要在哲学社会科学高度加强第二次现代化的基础理论。信息化没有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久而久之就会变为一堆经验之谈。后现代主义在这方面很强,可以补信息化的不足。举例来说,后现代理论已普遍形成一种共识,对构成工业化发展局限的世界观基础,进行不同程度的解构。这种世界观的核心,是笛卡尔以来的理性绝对化倾向。信息化理论还远没认识到这种深度,所以这直接限制了它对工业化的认识水平,直接削弱了制订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纲领的战略把握能力。其次,信息化理念中,要强化以人为本的意识。仅从经验和政策层面认识以人为本,是不充分的。后现代理论在这方面有长期丰富的研究积累,是信息化可以吸收借鉴的人类思想财富。第三,信息化理念中,需要大大加强对精神和文化现象的解释。这方面一直是信息化理论的弱项。要从认识根源上找出造成在产业升级特别是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屡次失去先机的根子。第四,后现代理论需要克服惟文化力论的倾向,不应将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客观物质基础和主流实践人为割裂开来,尤其应加强对技术革命的研究。后现代主义者不能脱离电子商务、电子政务这类前沿实践,空谈“后现代”。第五,后现代理论需要加强经济理论建树。经济学现在成了为传统工业化辩护的大本营,整体观念之保守为各人文学科之最。后现代理论在各人文学科主流发展中都有很大建树,惟在经济学领域缺乏话语权。随着行为金融学在华尔街取得的率先突破,对第二次现代化经济规律的批判性系统梳理,将出现新的进展。

发达与不发达的统一

造成信息化与后现代观点不协调的第三方面原因,在于现代化定位的差异。

一般来说,后现代的观点,持有的是一种“纯”信息化的立场。强调要进入一种完全不同于工业化的现代化状态。信息化的观点,反倒持有一种不太纯的后现代立场。强调要进入一种半工业化、半信息化的状态。这与他们的实际背景有关:后现代主义,是在工业化发达国家提出的。在发达国家,比较容易观察到工业化的历史局限,容易提出比较纯粹、彻底的下一代现代化的任务。所以后现代理念表现出强烈的反工业化的未来取向。这不意味着他们不重视工业化基础,而是把工业化仅仅当作基础。

而信息化,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首先提出的未来现代化理念。中国工业化偏偏没有完成,现实发展决定了这种现代化理念,必然具有极大的妥协性,表现为在工业化和信息化二者之间进行折衷的价值取向。从某种意义上说,新型工业化,是中国特色的信息化之路。它的底色是工业化,因此仍属于一种第一次现代化的策略。只不过在第一次现代化理念中,加入了第二次现代化(“新型”)的辅助性要素。

其实,后现代与信息化,在现代化定位上,可以是不矛盾的,关键是要处理好长远理想与眼前发展的关系。

抛开眼前的“说法”,从历史高度提纯现代化战略,有几种典型的选择:一是发达社会的选择,彻底进行社会转型,实现从一种现代化进入另一种现代化的质变,所以会提出对工业化的质变要求。二是发展中国家的选择。第一种典型的选择是区分现代化的长远与眼前阶段,把后现代作为长远发展的目标模式;把第一二次现代化混合模式,作为条件不具备时的现实过渡战略;准备在条件具备时,完成从混合战略向第二次现代化战略的转变。第二种典型的选择是不区分长远与眼前,也就否定后现代作为第二次现代化的价值取向,把第一二次现代化混合模式本身,理解为第二次现代化模式。中国现在就处在后两种情况之间。

统一信息技术标准 篇7

深度学习认为学习是一种有意义的过程, 最重要的是要把新旧知识建立联系, 这是从过程角度对深度学习的解读, 而在学习目标方面, 强调深层次目标的达成;从认知水平角度来说, 强调学生思维的培养以及高水平思维能力的训练;从学习结果来说, 旨在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即问题解决能力;而就教育主旨来说, 强调学习过程的情感投入与人的自身价值的完美体现, 强调完整的个体生命质量的培养, 即学习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下面结合本教学设计逐一进行解读。

●强调有意义的学习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等。”本节课的重点是要求学生能复述出Power Point制作的一般流程, 并能够综合运用“结构化思考与形象化表达”的三种常用方法。根据“制作思想”、“制作方法”及“操作技能”三点一线 (三点即三个教学思路, 一线即一个教学目标) , 分别采用案例分析法、任务驱动法和“示范—模仿—创作法”完成相应的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能够使用Power Point常用的操作技能:幻灯片母版、图形制作和超链接。可以看出, 将知识点镶嵌在一定的问题与情境中进行教授, 从思想、方法到技能的逐步渗透对于学生的有意义学习来说起到了强大的助推作用。

●关注更高层次目标的达成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指出:以兴趣为起点, 以活动为载体, 螺旋上升地设置内容, 要让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淡化学科体系, 打破各操作软件之间的界限, 以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的实践任务为主线, 将学生必须掌握的软件操作分散到不同学年的实践活动中, 通过技术要求的提升引领学生螺旋上升式学习。本案例正是体现了以上的内容设置特点, 关注学生高层次认知目标的达成, 为了达成高层次的认知目标, 在内容的学习与编排上采用了布鲁纳的螺旋式上升的编排方式, 一步一步搭建知识的脚手架, 从而将学生的认知逐步引导至较高的层次, 达到应用、分析、综合类认知目标的达成。

●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

教师讲得虽然精彩, 学生做得虽然认真, 但很多课堂依然是学生在“复制”教师的操作, 进行着简单的“堆砌”。很多所谓的“任务驱动式教学”都限制了操作的细节, 实质上只是简单的分步操作, 学生根本没有思考的余地。而在本案例当中, 教师先是给出了相应的案例, 启发学生的思维, 在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打开学生的思维, 开阔学生的视野, 在此基础上, 引导学生进行任务练习, 逐步摸索与思考, 最后通过教师的示范、学生的模仿以达到学生的创新。这是一个典型的从新手到专家的过程, 教师在学习过程中的角色是逐渐的由扶到放, 而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从模仿专家解决问题的思路开始, 逐渐将自己的思路与想法融入其中, 最后达成创新的目标。在这一过程中, 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结构化思考与形象化表达的能力。这种设计更符合本学科特色, 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更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 更有利于彻底地杜绝“技术堆砌”和“信息堆砌”。

●强调问题解决能力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指出:“应用与创新相结合”的课程目标。要体现个别差异, 鼓励技术创新。多样的课程, 打破教室和书本的局限;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主题, 任务要求分水平, 适应个别差异的特长发展需求;教学过程中要鼓励更自主的技术实践与更开放的科技探究与技术创新;适度引导学生思考、探究、理解适合其年龄的信息技术核心概念。本案例设计非常注重高层次认知目标的达成, 最终也体现在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上, 通过创作一个作品的形式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 进一步培养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学生技能的掌握情况作为重要的衡量指标。学生通过创作个人作品, 实现了“做中学, 学中思”的目的。

●强调学习的工具性与人文性

技术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双重身份, 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技术属性的课程理应具有这两种属性。因此, 在教授课程的时候, 我们不应该仅仅将思路局限在工具性上, 还应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与情怀, 而这正是深度学习所倡导的。深度学习认为:注重学习者的情感体验与人文关怀, 以实现人的自身价值为教育的落脚点。以信息技术课程为例, 没有美的体验, 自然就不会有美的创意。一幅美妙的作品绝对不是简单的操作技巧的总和。要让学生能够做出好的作品, 就必须首先让他们体会到什么是美。只有让学生们感受到了美的震撼, 体味了美的感染力, 才会有创作的冲动、灵感和驱动力, 才会真正把技术作为工具去创造美。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多欣赏好的作品, 让他们评说作品的优点, 能够培养起他们的美学意识, 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而本案例正是站在创造“美”的高度来看待信息技术, 所以在培养学生技术能力的同时很好地培养了人文素养。

统一信息门户建设方案探讨 篇8

近几年, 学校的信息系统建设已基本完成, 但是因为没有统一的信息门户, 所以各个信息系统都各自拥有一套账号和密码, 使得用户在使用这些信息系统的时候需要记忆多个账号和密码, 为了解决这种“多账号密码”的问题, 需要通过建设一个统一的信息门户为用户提供一个统一的认证和访问入口, 同时还可以提供一个信息展示窗口, 整合现有分散的信息系统, 为信息有效共享提供一个支撑平台。

整合现有分散的信息系统的难点是对各个异构应用系统的整合, 其关键是通过信息门户解决用户认证、单点登录、授权问题。用户认证是信息门户对使用系统的用户身份进行合法性判断;单点登录是当合法用户登录信息门户后, 可以直接点击信息门户中集成的各个应用系统进入使用其资源, 而不需要在使用这些应用系统的时候再次输入账号密码进行登录;授权是信息门户为了保证集成的各个应用系统的安全, 对合法用户在各应用系统中的资源使用进行权限设置并管理, 确保合法用户只能在各个应用系统授权的范围内进行操作[1,2,3]。

1 用户认证

传统的用户身份认证方式是每个应用系统都自己建立并维护, 其用户身份的管理与认证是相互独立的, 这种方式简便易行, 但弊端也非常明显, 用户身份信息需要多次重复建立, 并且要各自独立进行更新和管理, 有时甚至会出现不同的应用系统中的用户身份信息不一致的问题, 而且在访问各个应用系统的时候还需要多次输入账号密码进行不同的认证, 使用户既要记忆多个账号密码又要重复输入, 增加了记忆的困难度和操作的重复性。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本文将通过信息门户整合应用系统的认证流程, 为用户提供单点登录[4]。

用户想要通过认证请求受保护资源时, 首先是通过浏览器访问CAS (Central Authentication Service, 中央认证服务) 客户端, 检查是否有session (会话) , 如果没有, 则返回浏览器, 重定向到CAS服务器端, 发送认证请求, 然后弹出登录页面, 由用户输入用户名和密码请求认证, 如果认证成功, 则返回ST参数给浏览器, 然后浏览器将ST参数传给CAS客户端, CAS客户端请求CAS服务器端进行验证, 并给CAS客户端返回确认信息, 此时, CAS客户端会创建session, 重定向到浏览器登录成功, 用户可以访问受保护资源了。对于用户来说, 上述认证过程体验如图1所示, 用户信息存放在统一部署的LDAP中, 当用户登录信息门户时, 门户将用户身份信息通过LDAP进行认证, 如果认证通过, 则允许登录;否则拒绝用户登录。

2 单点登录

单点登录实现的前提是首先有一个统一的访问入口, 即统一信息门户。该信息门户能够对将集成的各应用的信息进行重新整理, 将所有的信息汇总到一个界面上为用户发布统一的信息, 以便用户更高效地得到和使用这些信息, 解决了用户一个一个的访问应用系统查看信息的繁杂问题。用户在浏览所需要的信息或者进行业务操作的时候, 不再需要重复多次输入账号密码登陆业务系统, 而是直接通过统一信息门户单点登录进入不同的应用系统来完成用户的工作, 获得用户所需的资源。其单点登录的工作原理[5]如下图所示:

用户在登录门户时, 首先检查是否是初次登录, 如果用户初次登录门户, 则进行用户身份认证, 认证成功地完成后, 用户会得到服务器给用户发出的登录证据, 该登录证据会存储在客户端的Cookie中;如果用户不是初次登录门户时, 门户服务器会把客户端的请求以及存储的登录证据一起发送出去;被请求登录的应用系统对登录证据进行验证, 以便检查该登录证据是否有效, 如果登录证据有效, 则无需用户重新登录直接进入应用系统, 即用户就完成了系统间的身份认证, 实现了通过信息门户进行单点登录集成的应用系统;如果登录证据无效则退出。

3 集中授权

授权是确定认证通过后的用户是否有权对系统资源进行访问或操作, 集中授权是通过集中的授权中心, 采用统一的策略管理进行用户授权, 这种方式总管理成本小, 安全性较高, 通常采用基于角色的方式来实现。在基于角色的授权中, 角色和权限相关, 用户被指定为不同的角色, 通过角色来获得对象或对象组的访问权限。根据功能性属性的不同将用户组织定义为不同的角色, 如从属关系、访问模式或等级标志等。在制定访问控制规则时, 可采用访问控制列表 (ACL) 。ACL是由所有访问允许规则组成的集合, 应用于单一对象。

4 结束语

本系统所设计的系统集成的方案是建立一个门户平台, 它可以实现统一身份认证, 该认证机制具有安全灵活性, 能够实现与其他系统之间便捷的单点登录, 并且还可以对其进行权限管理, 保证使用各个应用系统资源的用户都是在权限范围内, 这种集成方案使各个应用系统无缝集成, 使用户在跨系统使用资源和处理业务时感觉是在一个系统上进行操作, 同时将很多系统的信息集中展示在一个窗口中, 大大地提升了用户的体验。

参考文献

[1]张永旺.IT新技术在电力企业中的应用——基于MOSS2007解决“信息孤岛”方案[C]//2009年全国电力企业信息大会论文集, 2009:576-580.

[2]张喜荣.浅谈企业门户系统在发电企业的应用[J].电力信息化, 2008.6 (9) :24-26.

[3]林华治, 虞铭辉.基于ODI的高校数据中心研究与实践[J].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5 (11) :86-89.

[4]刘鑫.门户技术在勘探开发信息管理中的应用[J].计算机工程应用技术, 2009.5 (11) :3012-3013.

统一信息技术标准 篇9

目前,电力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部署了大量的信息安全防护设备,这些设备在抵御内外部攻击的同时,产生了大量的日志信息供安全人员进行分析和优化防护策略。对全网各个设备、系统的日志进行全面分析,查看是否存在攻击迹象,同时收集保存日志并进行分析也是国家和电力行业对信息安全工作的基本要求。目前国内有较多的安全审计产品,但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常见的安全审计系统并不能满足日益多元化的日志收集及海量的日志搜索、分析功能,需要针对统一安全信息的高效检索技术开展研究,搭建全网统一的检索分析平台。

1 日志检索技术现状

总体来说,当前在日志检索方面,主要有关系数据库和全文检索两种方式。

1.1 关系数据库检索引擎

关系型数据库作为多种应用的后台数据存储及检索的工具的历史由来已久,通过提供索引功能,使得关系数据库在精确检索性能方面拥有巨大的优势。

但当在数据库中执行模糊搜索时,数据库索引不起作用,搜索性能不高。如果是需要对多个关键词进行模糊匹配其效率将更加低下。

1.2 全文检索引擎

而全文数据库可以说是介于文件系统和关系数据库之间的体系结构,它一般包含的实体少,实体间的关联也少,结构相对简单,对事务性和并发性要求不高。全文数据库是一种存储文献全文或其主要部分并能提供全文检索的源数据库,其主要特点是:

(1)数据结构的非结构性。

(2)包含信息的原始性。

(3)信息检索的彻底性。可表示检索词间的复杂位置关系。

(4)所用检索语言的自然性。以自然语言检索所需文献,更加灵活。

2 电力企业统一安全信息检索平台研究

2.1 平台关键技术研究

(1)检索引擎的比较与选择

通过在简易的关系型数据库引擎检索效率实验表明,在100、500、1000 万条日志记录的数据表中,对某一字段进行精确查询和模糊查询,模糊查询的时间要远远多于精确查询,100 万条记录的模糊查询时间基本为3 秒以上。而在同样的测试环境下,使用全文检索引擎对同样100 万条日志中搜索内容,基本在100 毫秒左右可以完成[3]。

因此,综合日志预处理和检索性能方面的情况,应当选择全文检索引擎。Lucene作为一种技术成熟和应用广泛的全文检索引擎,用于本平台设计。

(2)海量日志并行检索架构设计

为了进一步提高检索效率,应采用并行检索架构,多台检索服务器并行检索,统一返回结果,避免系统瓶颈。

日志子检索服务器在接收到查询请求后,首先解析查询条件和排序条件,其次按照查询条件获得对应的Searcher,执行检索,然后按照排序条件将检索结果排序,最后将结果返回给查询代理。

在平台设计中,使用Lucene的多线程并行搜索器Parallel Multisearcher实现多线程同步执行搜索并合并搜索结果[4]。为了确保并行检索条件下的检索结果不重复、不遗漏,需要确保每台检索服务器所保存的日志和索引都不相同并且没有遗漏。

(3)索引分布式存储策略

由于采用了并行检索架构,日志的索引也需要进行分布式存储。每台检索服务器根据预先设定的时间分割规则进行索引编制并建立Searcher,将这些所有的Searcher都合并到一个Parallel Multisearcher中,然后使用它执行并行检索。

索引时间区分策略是:每单位时间段T内的索引数据都被存储在与该T时间段相对应的路径中。对于T的选择上,太大则失去了多线程索引的意义,太小则频繁的拆分合并又会占用较多系统资源[5]。根据平均日志量和检索引擎的最佳性能区间,在平台设计中T取1 小时作为单位时间,每个时间单位内的日志数据是100 多万条左右,处于最佳性能区间。

此时,对于某个时间段内的日志记录检索,只需要读取相应时间段目录下的索引即可,而不必读取整个索引空间,提高了检索效率,并且易于分布式实现。

(4)日志关联分析技术

随着攻击行为的隐蔽性不断提升,一旦隐蔽攻击成功绕过传统安全设备,那么只有通过日志关联分析技术识别电力企业内部的隐蔽攻击,进而及时阻断。

日志关联分析需具备扩宽的检测时间域,对全网中的全流量、日志数据进行存储分析。这样在检测到可疑行为时,可以回溯与攻击行为相关的历史流量数据进行关联分析。之前已发生过、未能引起分析人员注意的报警,有可能隐藏着蓄意攻击意图,通过这种回溯关联分析就有可能进行有效识别。有了全面安全信息的存储,就有可能回溯到任意历史时刻,采用新的检测特征和检测技术,对已发生的流量、日志进行任意粒度的分析。对流量数据进行细粒度协议解析和应用还原,通过大数据挖掘技术建立业务应用场景、攻击场景和关联知识库,精确识别异常行为以及伪装成正常业务的攻击行为[1]。

平台应用多种聚合及挖掘技术,通过编写高级的检索语句,能够实现告警、图形化展现等多种维度的深入关联分析。

2.2 平台架构及功能设计

(1)格式化日志存储

模块提供数据采集层及外部终端事件接口获取到的各类日志信息及安全信息,这部分信息可以使用统一的数据库格式进行存储,本功能完整包含原有安全审计系统相关功能,并利用分布式存储提高检索效率。

(2)原始日志及非格式化信息存储

针对归档的原始日志和应用系统等其他无法格式化分析的信息进行存储,并利用分布式存储提高检索效率。

(3)索引

对格式化信息和原始日志及非格式化信息进行统一索引,为高速检索提供基础支持:索引范围涵盖应用、服务器、网络设备中的所有日志、配置、信息、trap、告警、度量以及其他系统性能数据。可灵活地从文件、网络端口、数据库、自定义API和接口中实时或按需访问数据,索引对原始数据的完整性无任何影响。

(4)搜索

提供类似于互联网搜索引擎的搜索接口,实现如百度、谷歌等自然语言模糊检索以及利用检索语言的高级准确检索功能,利用分布式检索技术进一步提高检索效率。

2.3 平台主要功能及实现

(1)仪表板

【仪表板】功能,是对于所监控系统的一个纵览,其模块可以进行自定义,系统初始化也内置一部分,如攻击来源地理图、事件分类饼图,事件等级排名、源地址、目的地址排名等。管理人员可以看到组织整体安全状态,运行维护人员可以看到当前发生的事件并进一步采取行动。

(2)搜索

在搜索框中输入搜索关键字后,可以预配置过滤条件,缩小搜索结果数量。

如果简单搜索的功能无法满足实际需求,可以使用高级搜索功能,灵活应用聚合、多条件关联等,对异常行为进行检查。所有的搜索语句和过滤条件均可以进行保存,从而可以持续关注、形成告警、首页可视化展示或产生报表。

3 结束语

针对统一安全信息检索平台在技术上和应用上我们采用全文检索引擎解决关系型数据库面对海量日志存储与检索效率不高并且要求日志格式化解析的问题,使用并行检索和索引分布式存储技术,解决了海量数据的高效存储和检索问题,同时支持任意格式日志的搜索。通过开发灵活的搜索功能,借助全文搜索引擎,实现海量数据的检索及关联分析,为电力企业开展海量安全信息深度挖掘,检测并发现隐蔽攻击提供了基础支持平台。

后续应基于本平台,利用聚类等数据挖掘算法,结合企业实际安全模型,构建安全信息挖掘扩展包,从而在看似正常的日志中发现隐蔽的攻击行为,避免安全风险。

参考文献

[1]翟立东,李跃,贾召鹏等.融合网络空间的APT威胁检测与防护[J].信息网络安全,2013.

[2]周平.Lucene全文检索引擎技术及应用[J].重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第4期21卷.

[3]王学辉.lucene与关系数据库对比[J].数据库及信息管理,2007.

[4]刘秦毅.索引时间戳:一种高效的文本索引系统设计方法[J].计算机科学与工程,1994.

[5]赵捧未.并行信息检索综述[J].情报学报,第5期第12卷.

统一通信推进企业中的信息融合 篇10

集成了语音、视频、数据和移动产品的IP通信系统使企业能够利用网络这个智能统一通信平台实现安全有效、可扩展的协作式通信,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这是思科最早提出的统一通信的概念。此后但凡有些名气的大厂商也都提出自己统一通信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大有不往统一通信的概念上靠,就跟不上形式之势。同时,各厂商都会根据自身传统产品的特点,强调优势功能为主导,其它功能作为辅助应用。

统一通信(Unified Communications,简称UC),是一种综合性的通信手段。通过统一的平台,实现固定电话、传真、邮件、数据的统一传输及应用;现代的统一通信是集三网或四网(互联网、无线移动通信网、固话网、有限电视网)的融合,将多种通信模式统一起来,解决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通信都可以简便、快捷、准确而无限制地交流。其通信特点有着极强的网络融合性,能将多终端同意到统一平台上,方便进行设备复用与统一管理,此外其控制性和多样性也决定其美好的发展前景。

在统一通信的发展上每个厂家都有其侧重点,正如思科强调IP电话,POLYCOM强调视频会议,微软强调应用整合,国内的软件解决方案大谈桌面协作一样。每个厂家的解决方案都有其侧重点,没有一家厂商能够提供整个统一通信产业链上的全部产品或解决方案。企业应该根据自己的企业现状,分析自己最需要解决的问题,选择最合适自己发展模式的解决方案。尽管业界都认可与企业业务应用的完美融合是统一通信发挥的最高境界,但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需要或者有必要发展到这个程度才能定位为成功。企业只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分析清楚自己的建设目标,选用合适自己的解决方案,哪怕只是实现其中的部分系统功能,一样能获得成功。

1 统一通信部署分析

一个统一通信项目的成功部署,必须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ROI成本计算

很少会有企业一步到位建设UC,提高生产率是相对还比较遥远的第二目标,而建设的初期大多是出于节省成本。企业应决定两三个可以在成本上最节约的关键方面,并以此作为一个开始点。例如,到外国出差时,通过手机打电话是相当昂贵的。一部电话和统一消息客户端就可以消除几乎所有这些成本。

2)选择合适自己的解决方案

对大多数的中小型企业,内部应用相对较少,基于互联网的软件解决方案不失为性价比较高的选择方式,这种方式的搭建基于互联网应用,只要能上网,一个终端、一个终端软件。可以让分散在各地的人员立即成为正在协作的企业员工。无论视频应用、协作、IM和即时通信都通过互联网作为载体。目前,国内的统一通信解决方案多为这种方式。

而对于上规模的大企业而言,拥有大量的企业应用,融合更多的价值在于如何结合企业现有业务流,搭建属于自己的统一通信平台则更符合大企业的需求。选择主流品牌的统一通信解决方案是是降低项目风险的有力保障,因为主流品牌能更好的解决兼容性问题。而最后决定统一通信部署的成功与否的不是厂家,而是集成服务商的服务能力和对企业业务的理解深度。

3)使用习惯的改变

生产力效率的提高是很难衡量的,因为这种提高一般包括某种习惯的改变。当新的沟通方式会对原有的使用习惯造成影响时,必须要有足够的调查和推进部署计划。首先将UC运用到用户急需改变的特定部分,然后在有了一些实例时再进行扩展,如果不能很好的了解和消除新的通信系统对用户所造成的妨碍,很难获得项目实施的成功。一个不被使用的系统不会给生产力带来效益。

4)高层管理者支持

统一通信项目很大程度上是复杂的,因为它涉及到IT许多不同领域的技术。在一个完整的统一通信项目中,UC将涉及到网络、目录服务、核心信息基础设施、计算机和移动设备。并且随着项目的不断发展,UC还将影响很多应用程序以及其开发队伍。直接获得高层管理者的支持,对项目的顺利推进致关重要,让管理者首先感受新技术,并应用新技术,给普通工作人员们树立榜样,就能快速提高企业信息沟通效率与执行力。

5)选择好的合作伙伴

对各个企业来说,做好足够的需求分析和获得高层的领导支持是项目成功的内部决定因素,而选择具有良好服务能力的服务商是项目成功的外部原因。企业的需求随时变化,部署的成功与否并不是交钥匙工程,而是一个与企业长期服务的过程,随着建设单位对企业了解的深入和使用的逐步深化,不断提供满足企业发展要求的服务,才能为企业带来真正的效益。

2 建设案例

本文以一个常见的在发展中的企业现状为例来设计建设步骤:

1)需求分析

企业目前的电话系统采用的是模拟PBX交换机,已经相当老旧,维护不易,每当增加新的电话接入点,都需要重新考虑布线,受原来的PBX的容量的影响,已经有不少分机采用了共用号码的方式。人员办公地点变化频繁,而人员变动需要维持原有的号码,因此每次变动都需要重新跳线,为技术支持人员带来不少的维护工作。

企业有拓展分支机构的需求,包括国外的分支机构,老板经常性出差,需要解决沟通协作问题。

随着3G的到来,不少员工都采用了智能手机,希望能借助手机实现更灵活的协作。

2)建设步骤

通过对企业现状和需求的了解,制定了分阶段建设计划,从相对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逐步深入建设。

改造第一步:网络基础平台。根据企业的发展现状,首先部署了VPN系统。通过IPSEC VPN系统最快解决网络互通问题。总部和分支可以数据双向交流,移动人员也可以通过VPN客户端访问内部资源。VPN将物理上分散在各地的分支逻辑上组成一个企业内网。

改造第二步:IP电话系统。废除原有的模拟电话系统。采用统一通信平台构建IP电话系统。采用IP电话系统所带来的优势非常明显,它所带来价值的不仅是节省分支间的电话费用,关键是它所特有的灵活性是传统电话、VOIP系统或者是运营商的虚拟网所不可能提供的。新电话的移动、添加和改动几乎可以立即完成。员工只需将IP电话带到新位置,将其插入到以太网插座中,电话就能自动完成注册。所有用户权限和设置都可以自动重新建立,而不需要维护人员的介入。如果设置了分机号的移动性,员工还可以以自己的账号登录到任何IP电话获取自己的分机号码和权限,将该电话变成自己的座机。这意味着,老板不管到哪个办事处甚至在国外,都可以把旁边的电话变成属于自己座机的号码。而对于客户来说,只要一个固定号码就可以找到老板,根本感觉不到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

改造第三步:在统一通信的基础上部署桌面统一办公系统。该系统将语音、视频、电子邮件、传真以及即时通信纳入到一个平台上,这使日常的员工间的协作交流变得更加容易,不再需要来回奔走或者预约会议室,只需在自己的桌面就可以立即发起协作会议,当沟通和共享变得简单,协同的工作效率越高,项目的成功率也越高。

改造第四步:移动系统部署。不少员工采用的是智能手机,如NOKIA,多普达和黑梅,这些手机普遍支持WIFI。这些手机可以通过SIP协议接入电话系统中,把手机变成自己的座机,员工可以随意在办公区域走动,只要手机在身边,都可以接到来自分机的呼叫。老板哪怕在国外也可以通过手机VPN进入内网,获取内部分机号码。随着3G移动网络的日渐成熟,还可以通过部署手机移动客户端,把手机变成移动电脑,通过3G网路接入统一通信系统中,实现与其他终端的协作。

改造第五步:目录的整合。除了公司目录之外,员工还可以选择将自己OUTLOOK里的联系人导入IP电话的个人目录中。当有外线进来,IP电话可以提示该号码所属联系人的个人信息。员工也可以直接点击OUTLOOK中的联系人发起呼叫。通过将CRM里的客户联系人集成到IP电话系统的电话目录中,可以实现当有客户电话进来,企业能立即识别是哪个客户,并提供针对性服务。

当这5个阶段的部署完成后,企业员工已经能体会到统一通信系统所能带来的工作模式上的改变,而当新的工作方式成为习惯,企业会发现沟通和协作的效率将比以前大为提高。

如果能再继续将统一通信的技术融合进企业的业务流中,无疑能为企业产生更大的效益,这就需要看建设单位对企业业务理解的深度和自身的服务技术水平了。建设后的网络示意图如图1。

3 结论

统一通信已经不再是空泛的概念,在当前3G移动通信的技术革命推进下,统一通信在企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朝着更快捷、更高效的智能化网络世界前进,带来更好的沟通体验。

当然,统一通信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但是只要做好充分的建设分析和计划,采用标准化的方案,企业的IT部门就可以分阶段地实行统一通信建设。从最能解决的问题入手,首先体现统一通信的使用价值,再逐步深化应用范围,扩大企业接受程度,当员工依赖于统一通信所创造的新的工作模式,沟通将更顺畅。这不仅提高了内部的办公效率,同时也提高了客户的满意度,从而提高了企业的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古丽萍.3G时代——统一通信发展新思考[J].通信世界,200(13).

[2]张同须,等译.3GIP多媒体子系统IMS—融合移动网与因特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3]刘翔.“统一通信”与客户价值[J].电信技术.2008,3:99-100.

[4]3GPP TS 23.228.IP multimedia subsystem(IMS);Stage2,version7.3.0,2006.

食品安全需要统一标准和统一管理 篇11

食品安全的统一标准

以前我国食品相关标准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4级,而国家标准又分为食品卫生标准和产品质量标准。标准规定的检测方法不相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同。还有一些产品根本没有标准。食品安全标准不统一、不完整,标准之间的矛盾尤其突出。

1我国的标准太老太少,未与国际接轨。上世纪80年代初,英、法、德等国家农业初产品采用国际标准已达到80%以上,而我国食品安全标准采用国际标准的比例仅为23%;1995年制定的食品卫生法,仅规定了291条食品农药残留指标,而国际食品法典则规定了2439条农药残留标准。同时,相关分析方法落后,操作流程长,费工费时,对伪劣假冒产品,特别是恶意掺假产品的辨别能力较差。

2同一产品有几个标准,如葡萄酒,就有一个国家标准和两个行业标准,此外还有企业标准。导致市场上葡萄酒产品鱼龙混杂,质量不高。再如苹果,既有国家标准,又有农业部颁布的无公害标准、绿色标准、苹果外观等级标准,还有原商业部颁布的苹果销售质量标准。

3食品卫生标准、质量标准、国家标准等重复交叉,层次不清,例如黄花菜,按照卫生部关于干菜类食品的卫生标准,含硫量不能超过0.035毫克/千克。但农业部颁布的相关标准,二氧化硫残留量不得超过100毫克/千克。两个政府部门对黄花菜含硫量的规定相差两千多倍。不仅让执法机关陷入尴尬,百姓也迷茫,到底哪个标准才能有效保障消费者和生产者的权益?当年,沈阳市卫生部门根据卫生部的标准对市场上的黄花菜进行了查处,“毒黄花菜”事件波及全国各地,使黄花菜农和生产厂商叫苦不迭,损失惨重。后来在国家多个部门重视下,黄花菜的含硫量标准才得以统一。

4有的标准空缺残缺,适用性较差:虽然我国食品安全标准总共将近3000项,但内容不全面,指标设计涵盖范围窄,且存在空白,再加上检验方法不配套,计量单位不规范,由此导致标准的适用性较差。据了解,与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标准体系相比,我国果蔬标准缺乏一些重要食品加工原料的质量标准和分级标准,无法实现对产品质量认证及优质优价,贮藏运输及包装标识标准不能满足果蔬贮藏流通需要,还缺乏二氧化硫、镉、砷、汞等有害物质含量的检测方法标准。

5部分标准不配套,技术含量低,缺乏前瞻性。目前,我国已组织制订农业国家标准400余项,行业标准1040项,并启动了农业行业标准制订修订专项计划和无公害食品行业标准专项计划。但与世贸组织规则相比,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还很不健全。

6检测方法不一致导致标准不一致:不久前,上海消费者状告雀巢食品含转基因成分,由于我国对转基因缺乏统一的检测方法,最终导致消费者败诉。一审中,因原被告双方对选择检测机构有分歧,法院指定上海市农科院对食品进行检测。上海市农科院采用《巢氏PCR方法》检测后,发现食品中含有转基因大豆。雀巢方提出异议后,上海市农科院又采用农业部《转基因植物及其产品检测大豆定性PCR方法》检测,结果没有检测到转基因成分。而第二次检测结果成为法院判决的重要依据。

7标准的技术内容与相关法律不一致,给食品卫生监督执法带来困难:例如,火腿目前共有《火腿卫生标准》等六项标准,其感官指标规定二级鲜度的色泽,表面可以有霉点,组织状态为肉身稍软,气味、风味略咸,脂肪有轻度酸败味。但《食品卫生法》第六条:“食品应当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具有相应的色、香、味等感官形态。”两条规定不一致,大大降低了《火腿卫生标准》的使用价值。

《食品安全法》明确了统一制定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原则。要求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对现行的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食品卫生标准、食品质量标准等予以整合,统一公布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不重复、不冲突,也不留空白。据了解,老百姓最关心的乳品质量安全统一的国家标准正在制定中,今年下半年就会出台。

统一的食品安全标准制定后,关键是公众如何获得食品安全标准的信息?《食品安全法》不仅赋予了公众的知情权,还规定了制定食品安全标准机关向公众免费发布信息,以及方便公众查阅的义务。

食品安全的统一管理

以前,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是一种“政出多门、管理交叉、责任不明”的多头分段监管体制。监管部门的数量多时甚至达到20~30个,形成“十个大盖帽管不好百姓一顿饭,八个部门管不好一头猪”的现象。

一是管理体系中存在职责交叉和管理“真空”,形成“不好管、管不好”的状况。有人将这种体制称作“五龙治水”,即由卫生、质检、工商、农业、商务部门形成多头监管;还有人称这种体制中有“八个婆婆”,即由农业、质检、卫生、工业、商业、环保、城管、出入境检验检疫等八部门分段监管,有时一个环节多个部门插手,有时多个环节一个部门监督,体制错综复杂。以猪的监管为例:第一个环节是生产兽药的企业,由农业部兽药局、工商局负责;第二个环节是使用兽药的养殖业,由农业部管理;第三、四个环节是作为兽药载体的饲料生产企业和饲料添加剂,由农业部负责;第五、六个环节是生猪收购和屠宰企业,除个体和私营业者外,均由商务部门负责;第七、八个环节是销售及卫生监督,是由商业部、国家质检总局和卫生部负责。

问题是许多部门都在执法,又各自执法。卫生部门查许可证、卫生标准、生产环境;行业主管部门管行业规范;质检部门查质量标准;工商部门管违法经营。四家检测机构都有权依据法律的规定,各自实施或者委托食品检测机构进行食品卫生质量的抽检;在信息公布方面,四个部门都有权公布自己对食品卫生质量抽检的结果;在行政处罚方面,四家分别根据食品卫生法、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给予行政处罚。在实际监管过程中,重复监管和监管盲区并存,部门间责任不清的现象非常突出。一旦出现了问题,各部门纷纷找借口互相推诿,而且辩解理由都很充分,导致责任不清,难分主次,使部门问责流于形式。

二是经济转型时期拜金主义和无道德现象削弱了监管部门在食品安全上的行为自律。有费可收、有利可图的事情,则多家监管,“打篮球”,争利益,有媒体形容为,“一个部门前脚刚走,另一个部门后脚就来了”;而有责无利或责大于利时,则“打排球”,互相推诿。

《食品安全法》完善了食品监督管理体制,建立全程监管体系:从三个层次明确规定了食品安全管理体制。

第一,国务院设立食品安全委员会,负责协调、指导全国范围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可以掌握全局,加强各部门之间的配合和沟通,弥补监管环节之间的漏洞与空白,使段与段之间实现无缝对接,消除“都不管”地带;同时,对食品安全实行分段监管,卫生部门承担食品安全综合协调职责;质检部门负责食品生产环节的安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食品流通环节的安全;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负责食品餐饮服务环节的安全;实现从原料到产品、从生产到流通的全程监管。对于分管部门不履行职责监管,造成危害的,将追究相关部门以及领导人的责任。

第二,是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领导、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第三,是县级以上卫生行政、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加强沟通、密切配合,按照各自职责分工,依法行使职权。

此外,还对媒体的监督等有了明确的规定,实行食品安全信息统一公布。以往在食品安全信息发布中,各家媒体关于食品安全的信息报道不尽相同,使原本就弄不清楚事实的老百姓更加迷茫。尤其是一些媒体为吸引公众眼球,或断章取义,或扑风捉影,发布一些不可靠的食品安全信息,制造信任危机。因此,统一公布食品安全信息是非常必要的。

统一信息技术标准 篇12

随着电力企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公共信息模型(CIM)在主网调度[1-3]、配电网管理[4-5]、继电保护[6]、微电网[7]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国内外学者对采用CIM模型解决不同系统间的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进行了深入研究[8-10],但大多集中于生产控制系统间的互操作问题,而较少涉及管理信息系统与生产控制系统间的数据互通问题。国家电网公司按照实际业务需求在CIM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展和重新组织,制定了SG-CIM标准来指导信息化系统建设[11]。

本文结合南方电网信息系统建设实践,应用统一电网信息模型,以从根本上解决管理信息与实时信息的有效互通问题,并对模型的设计及其高级业务应用进行了深入探讨。

1 信息系统建设的需求

由于电力生产过程与对象的不同,电网企业信息化具有鲜明的行业特征,其中最关键的一环是构建主营业务的信息化普适模型以及建立相应的信息化标准体系。按照Nolan提出的信息系统建设模型[12],企业信息化大都经过6个过程,即初始阶段、推广阶段、控制阶段、集成阶段、数据管理阶段和成熟阶段。南方电网经过近10年的信息化发展,目前基本上处于应用集成和数据管理阶段。

2012年,南方电网启动了一体化信息系统的建设,要求保证其中核心数据和重要数据的正确性、一致性和完整性,提升数据管理水平,充分发挥企业数据资源价值。而一体化信息系统建设的基础是统一各业务系统的信息标准,包括电网信息模型、信息分类编码和命名规范等,解决各业务系统分散建模造成的主网模型、配电网模型、客户模型难以统一的问题,实现电网模型的分布维护和集中应用。为实现信息集成和数据共享的最终目标,迫切需要建立贯穿发、输、变、配、用各环节的统一电网信息模型,从根本上支持业务协同。换句话说,统一电网信息模型是电网企业信息化成熟应用的基础和标志。

2 统一电网信息模型设计

2.1 建设思路

由于电网各业务领域自动化、信息化的历史发展原因,主网模型、配电网模型、客户模型分别在能量管理系统(EMS)、生产管理系统、地理信息系统(GIS)和营销管理系统中进行维护,发展到目前整体企业级应用才需要进一步融合、统一。从企业信息化全局的角度,人、财、物等管理信息是必须涵盖的内容,而本文提出的统一电网信息模型主要是解决主网、配电网和调度、生产、营销模型统一的问题,实现标准一致、语义一致,从而从根本上解决通过映射、关联、转换所建立的电网模型的不可靠性问题,为跨系统的业务应用和企业决策分析奠定基础。

南方电网统一电网信息模型的建设思路是紧密结合业务场景需求,充分吸收调度自动化系统、生产管理系统、营销管理系统和营配集成系统应用的成果,在CIM的基础上进行设计;目标是统一各业务系统的建模标准、命名和编码规范,构建唯一、准确、可信的“站线变户”关系。信息模型包括五大要素:客户信息、设备信息、拓扑信息、量测信息和地理信息,如图1所示。

2.2 模型构成

统一电网信息模型分为逻辑模型和物理模型两个部分。其中,逻辑模型属于领域模型,采用面向对象方式描述,在CIM15版本[13]基础上剪裁和补充而成,具体做法如下。

1)删除资料性(Informative)包及其下的子包能量计划(EnergyScheduling)、财务(Financial)、市场交易(MarketOperations)、预定(Reservation)。原因是这些包成熟度不高,与实际业务不符。

2)为关键的非电气设备创建电力系统资源(PowerSystemResource)子类,如杆塔、电缆沟、工井等。

3)根据《南方电网公司设备类别规范》创建设备类别类(AssetClassification)。

4)根据《南方电网公司技术参数规范》创建技术参数类型类(TechnicalParamType)、技术参数类(TechnicalParam)。

5)根据《南方电网公司设备台账规范》创建台账层次节点类(PSRLayer)。

裁剪补充后的逻辑模型重新组织为电网资源、资产设备、用电客户、拓扑连接、量测资源和公共支持等6个包。其中,电网资源包以电力系统资源对象(PowerSystemResource)为核心描述了电网中的逻辑设备;资产设备包以资产对象(Asset)为核心描述了资产及其与逻辑设备的关系;用电客户包描述了电网供电与客户用电之间的关系;拓扑连接包描述了电网中导电设备之间的连接关系;公共支持包提供了组织、位置等供其他包使用的类以及全局数据类型定义。逻辑模型如图2所示。

物理模型采用关系模式来设计数据库,用于实现模型数据的存储和备份。具体做法如下:根据逻辑模型定义的实体类、属性及关系进行一一映射转化,用数据库关系模式直接反映出面向对象的模式。实体类映射为表,属性映射为字段,一对一或一对多关系映射为字段,多对多关系映射为表。物理模型如图3所示。

3 统一电网信息模型的应用

EMS、配电自动化系统(DMS)、计量自动化系统(AMS)等实时控制系统和生产管理、营销管理等信息系统依据统一电网信息模型进行建设,并建立网、省两级统一电网信息模型库,纳入主数据进行管理,实现模型的集中应用和分布式维护。同时,各业务系统按照统一电网信息模型要求产生的运行数据由海量准实时数据平台进行管理。这样就实现了电网实时运行信息从实时控制系统到管理信息系统的传递,同时实现了设备台账、客户信息等业务数据从管理信息系统到实时控制系统的传递,如图4所示。

统一电网信息模型库可以大大提高电网模型的数据质量,方便业务系统间共享电网模型数据,可更加便捷地实现综合停电、状态检修、应急指挥、电网规划、综合调度等高级应用功能。下文分别以综合停电、状态检修和综合调度为例说明统一电网信息模型的应用效果。

3.1 综合停电

综合停电管理对主网及配电网停电计划进行综合优化编排,事故时及时进行停电范围分析、重要客户快速复电、事故处理进程反馈。实现这些功能需要准确、全面的电网运行状态和站线变户关系等信息。目前,来自于EMS、生产管理系统、DMS、营销管理系统、GIS的电网模型和运行数据难以快速、可靠地进行交互,实现主网及配电网停电计划的优化编排和停电影响及损失的准确分析。

统一电网信息模型库实现了主网、配电网、用户相关的静态信息和实时信息的无缝集成,使得系统之间可以共享设备台账、拓扑关系、空间信息、实时数据等信息。如图5所示,编制停电计划时能够综合考虑主网及配电网拓扑关系,合理安排多项停电作业工作,减少设备的停运次数或停运时间,降低检修对电网运行及供电的影响;事故时可快捷地实现停电范围分析、重要客户快速复电、事故处理进程反馈等高级应用。

3.2 状态检修

状态检修是在设备状态评价和风险评估的基础上,根据设备状态和分析诊断结果,安排检修项目和时间,并主动实施的检修。状态检修的基础是设备健康档案,包括设计、监造、安装、调试、投运等一系列过程的数据。

目前的状态检修系统大都是简单地根据设备的产品寿命周期规律、巡视与消缺记录、在线监测状况等信息进行设备状态评估,结果难免具有片面性。如图6所示,按照统一电网信息模型标准对设备基础参数、实验数据、入网数据、运行维护数据、监测数据、运行数据进行规范统一,形成设备的健康档案,能够更加全面地对设备进行状态评价,进而实现风险评估、检修策略等高级应用功能。

3.3 综合调度

综合调度是电网调度与用户调度的综合,在保障电网安全经济运行的同时密切关注客户(特别是重要用户)的用电质量。而传统的调度管理和客户供电长期以来一直处于“双盲”状态,即电网调度看不到运行方式变化对客户用电的影响,客户服务也看不到电网运行的状态,阻碍了电力企业进一步提高供电可靠性和服务质量。

统一电网信息模型为综合调度解决“双盲”问题提供了有效支撑,如图7所示。调度自动化系统能够获取到营销管理系统中的客户信息及其与电网设备之间的关系,可实现重要用户电源追溯,实现用户负荷的实时监测;在错峰管理中可重点监测每日错峰的用户负荷;在计划性停电、转供电、运行方式调整时可实现调度操作对用户的影响分析,对影响范围内涉及的重要用户、保电用户进行预警。用电客户也能够通过营销管理系统查询到以报表、曲线等形式统计的负荷用电信息。

4 结语

目前,南方电网已经建立了从发电厂到低压用户,涵盖客户信息、设备信息、拓扑信息、量测信息和地理信息的统一电网信息模型库。该模型库大大提高了电网模型的数据质量,能够更加便捷地实现系统间的信息集成和数据共享,为综合停电、状态检修、综合调度等跨业务系统的高级应用功能提供了支撑,为提升电网运行安全水平和客户满意水平奠定了基础。

摘要:为实现管理信息系统与生产控制系统间的信息集成和数据共享,在分析南方电网信息化建设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统一电网信息模型。详细介绍了统一电网信息模型的逻辑和物理构成,以解决主网模型、配电网模型、客户模型难以统一的问题。结合南方电网信息系统建设实践,通过综合停电、状态检修、综合调度等高级业务应用的案例说明了统一电网信息模型的应用效果。

上一篇:积件资源下一篇:内容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