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台湾

2024-05-26

统一台湾(精选7篇)

统一台湾 篇1

一、“国家统一纲领”制定的背景

1988年1月13日, 蒋经国因心脏衰竭逝世, 李登辉继任“中华民国总统”并代理国民党主席。台湾在蒋经国时代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不论在经济方面还是政治革新都积累一定的资本。在两岸关系上, 蒋经国改变其“不妥协、不接触、不谈判”的“三不政策”, 1986年10月蒋经国决定取消“戒严”、开放“党禁”;1987年9月16日, 蒋经国指定国民党副主席李登辉担任国民党大陆政策项目小组召集人, 负责审议到大陆探亲的问题。10月14日国民党通过开放探亲结论, 次日台湾“行政院”通过赴大陆探亲办法, 11月2日台湾官方正式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开放大陆探亲是蒋经国责成李登辉开办的[2], 蒋经国逝世之后, 李登辉开始掌舵大陆政策。1988年7月7日, 国民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以“立足台湾、放眼大陆、胸怀全中国”通过了“现阶段大陆政策案”。8月24日, 李登辉在国民党内设置“大陆工作指导小组”, 它直接向国民党中常委负责, 是国民党内最高大陆政策决策机构。

1990年3月21日李登辉当选第八任“总统”, 并起用“总统府”副秘书长邱进益担任“总统府”发言人。5月20日李登辉发表就职演说, 表示台湾与大陆的关系在近期内终结“内战状态”, 这是他在任期内对大陆发出的最大的“善意”气球。由于大陆事务繁杂及急剧增加的工作量, 已非“行政院大陆工作会报”所能负荷, 为了强化大陆政策的决策功能及工作推动的效率, 李登辉于4月间邀集学者专家、民意代表及舆论界人士共同研商筹设专职机构, 拟订“行政院大陆委员会组织条例 (草案) ”, 送请台湾“立法院”审议。1991年1月18日台湾“立法院”通过“行政院大陆委员会组织条例 (草案) ”, 1月28由李登辉公告实施, “大陆委员会”正式成为“行政院”所属统筹处理大陆事务的专职机构, 取代“行政院大陆工作会报”。

二、“国家统一委员会”的成立及“国家统一纲领”的制定

在分别于国民党内设置“大陆工作指导小组”以及“行政院”下设置“大陆委员会”之后, 李登辉期望直接在“总统府”下设置一类似机构的想法浮出水面。1990年8月间, 台湾“行政院”副院长施启扬召集马英九、邱进益等人, 就成立“国家统一委员会”事宜交换意见, 决定以任务编组方式在“总统”之下成立“国家统一委员会”, 并且无设置法律基础, 定位为咨询性质, 按照“国家统一委员会设置要点”成立。该结论呈送“行政院”院长郝柏村并获同意后, 李登辉召集“总统府”幕僚研拟“国家统一委员会设置要点” (草案) 。

根据“设置要点”第二条, 李登辉亲任“国家统一委员会”主任委员, 李元簇等4人出任副主任委员。同样根据“设置要点”第三条, 共聘请委员30人:包括梁肃戎等台湾政界人士以及学者专家。1990年10月7日, 李登辉正式在“总统府”召集相关人员成立“国家统一委员会”, 并举行“国家统一委员会”第一次会议。

“国家统一委员会”成立之后, 即着手制定台湾当局大陆政策并研究“国家统一”大计。经过两个月的反复修改, 在“国家统一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 开始就由马英九主笔的“国家统一纲领”草案进行探讨。在对相关条款进行再度修改之后, 台湾“国家统一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于1991年2月23通过了“国家统一纲领”。

三、“国家统一纲领”的历史定位

首先, “国家统一纲领”是九十年代台湾当局大陆政策的纲领性文件, 也是四十年来台湾当局第一份系统的大陆政策。李登辉当局为了回应当时的国际局势的快速变化, 同时为了应对大陆改革开放之后灵活的对台政策, 在蒋经国“三不政策”的基础上, 制定了以建立民主、自由、均富的中国为目标的“国家统一纲领”。并且也是台湾当局自1949年退台以来首次公开提出的关于“国家统一”的方案。

其次, “国家统一纲领”作为台湾当局对大陆政策的最高指导方针, 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一、在“国家统一纲领”制定之前, 台湾当局的大陆政策松散、不具系统性。国民党退台之后, 台湾当局对大陆的政策及措施都建立在执政当局各级重要官员在各种场合的谈话、宣示或者文告之上, 并没有像“国家统一纲领”这种纲领性的具体文件。并且, “国家统一纲领”是第一次由专职机构 (“国家统一委员会”) 制定的对大陆的成文规范。以台湾当局的立场来说, 在名义上、形式上, “国家统一纲领”仍然是有关国家统一大政方针的最高指导原则。二、“国家统一纲领”制定之初, 李登辉当局赋予它多重的功能, 以应付当时台湾岛内复杂多变的政治环境;同时, 在当时岛内各种观点的交错下, “国家统一纲领”因其妥协性与模糊性符合各方的需求。三、“国家统一纲领”制定至今, 发挥了一定的功能,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两岸关系。

摘要:本文主要回顾“国家统一委员会”成立及其历程, 以及“国家统一纲领”的制定, 并简略论述“国家统一纲领”的历史定位。

关键词:“国家统一委员会”,“国家统一纲领”

统一台湾 篇2

台湾是我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是我们的国家利益,是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也是我国新世纪的三大任务之一。我国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基本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1.台湾问题形成的历史原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帝国主义实行“扶蒋反共”政策,1949年,蒋介石的国民党政府败逃台湾,将台湾与祖国大陆人为地分离开来。1950年,美国“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阻挠中国人民解放军统一祖国,从此形成了台海两岸长期的对峙局面。

(1)台湾问题的出现,是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的结果

(2)外国反华势力插手台湾问题,推行“以华制华”战略,谋求其所谓的全球战略利益和国家利益,是台湾问题长期存在的根本原因。

2.台湾问题的性质

在1945年后,台湾已归还中国,主权问题不复存在,目前存在于海峡两岸之间的统一问题,在性质上是中国实现国家统一的内政问题,而不是国际问题。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早在三国时,吴国的孙权就派卫温率船队到达了夷洲,即今台湾。

隋朝时,隋炀帝也曾三次派人去流求(今台湾),加强了台湾与祖国大陆的联系。此后,历代政府更是加强了对台湾的管辖。

元朝时,政府设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

明朝时,民族英雄郑成功曾把荷兰侵略者从台湾赶走。

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第二年,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885年,清政府正式在台湾设行省。1894年,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失败,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规定将台湾割让给日本;1945年,中、美、英三国签署的《波茨坦公告》中规定日本将台湾归还中国。台湾无权加入联合国及其他只有主权国家才能参加的国际组织

联合国是一个由主权国家参与的国际组织。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是中国在联合国的唯一合法代表。台湾作为中国的一部分无权加入联合国。

3.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解决台湾问题的主张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就明确宣布要武力解放台湾,但由于条件不成熟而未能实现。1956年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表示了“争取用和平的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但未能推行。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宣布了争取用和平方式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方针。1981年9月30日,叶剑英委员长就台湾问题发表九点声明,系统地阐明了我们对台的方针政策。1982年1月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这一构想促进了两岸经贸、文化等关系的发展。在此指导下,中英、中葡政府分别签署了关于香港、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从而顺利地解决了香港和澳门问题,也为实现大陆与台湾和平统一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1995年1月,江泽民发表了《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即“江八点”精辟阐述了邓小平关于“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构想,并就两岸关系、推动和平统一进程提出了八项主张。其主要内容有: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对于台湾同外国发展民间性经济文化关系,我们不持异议。但反对台湾以摘“两个中国”、“一中一台”为目的的所谓“扩大国际生存空间”的活动;进行海峡两岸和平统一谈判,是我们的一贯主张;努力实现和平统一,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我们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决不是针对台湾同胞,而是针对外国势力干涉中国统一和搞“台湾独立”的图谋的;面向二十一世纪世界经济的发展,要大力发展两岸交流与合作,等等。

综上所述,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也是中国政府对台政策的基础。我国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基本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底线

如果出现台湾被以任何名义从中国分裂出去的重大事变,如果出现外国侵占台湾,如果台湾当局无限期地拒绝通过谈判和平解决两岸统一问题,中国政府只能被迫采取一切可能的断然措施,包括使用武力来维护中国的主权扣领土完整,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三个如果”是我们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底线。

“一国两制”含义:

A、“一国两制”的前提和基础是一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一国两制”是将台湾、香港、澳门统一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旗帜下,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统一行使国家主权,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及中央人民政府,台湾、香港、澳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组成部分。

B、两种制度并存,国家的主体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白流原来的资本主义制度。两种制度长期共存,互惠互利。大陆的社会主义制度作为我国的主体,体现了国家的性质并代表统一后国家发展的方向,台湾、香港、澳门是特别行政区,是我国的非主体部分,台湾、香港、澳门人口少,面积小,它们的经济发展不会改变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

C、“一国两制”下所设的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除外交和国防事务属中央人民政府管理外,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司法权和终审权(台湾将享有更多的自治权),此外,在国务院授权下还可以在经济文化领域处理某些涉外事务。

历史意义:有利于实现祖国统一

有利于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有利于台湾、香港、澳门地区的稳定、繁荣和发展

4.解决台湾问题的有利条件:

(1)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基础

(2)中国提出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受国际社会的普遍赞同,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国际环境

(3)大陆与台湾经贸联系加强,台湾人民加深对大陆的了解,为台湾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利条件

(4)大陆与台湾同根同源,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使任何外来势力无法割裂的历史渊源

(5)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成功经验,为台湾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典范

5.解决台湾问题的主要障碍:

(1)以李登辉、陈水扁为代表的台独势力是台湾问题最大麻烦的制造者,是祖国统一道路上的绊脚石。

李登辉继90年代初抛出“一中一台”、“一国两府”后,又于1999年7月9日公然抛出“两国论”。这完全背离了“一个中国”的原则,激起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强烈义愤。

2000年5月20日,台湾新领导人陈水扁正式上任并发表就职讲话,他虽然提到不会宣布“台独”,不会推动“两国论”入宪,但他在接受一个中国原则这个关键问题上采取了回避、模糊的态度,把一个中国说成是“未来”的“问题”,始终不肯承认自己是中国人。2003年11月以来,陈水扁当局通过“公投立法”进行“台独”分裂活动。

(2)两极格局结束后,美国成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到处干涉别国内政,积极插手台湾事务,是我们解决台湾问题的最大障碍。

中美关系最重要、最敏感的问题是台湾问题。美国对台军售和对台实行“模糊战略”.其目的是维持台湾“不统”、“不独”的现状,使自己处于左右逢源、进退自如的有利地位,以达到它“以台制华”的目的,独霸全球,建立一个美国支配下的单极世界,是美国长期追求的战略目标,美国的对外军售,就直接服务于美国的这种战略目标。这正是台湾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美国对台军售的升级是对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公然挑衅,是对中国内政的粗暴干涉。这一行径,会进一步助长“台独”势力的气焰,危害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总之,台湾问题得不到解决主要是由于外国势力干涉和台湾分裂势力阻挠。

6.中美关系与台湾问题

中美关系的阶段特征:

(1)1840年鸦片战争前后-----1899年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 政策前。追随英法等国,充当配角。

(2)1899年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 政策-----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逐渐从配角上升为主角,取得在华的优势地位

(3)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1979年初,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前。

最初扶蒋反共,失败后实行“封锁禁运孤立”的敌对政策

(4)1979年建交至今。

友好发展是主流。双方也有摩擦、矛盾

美国一方面声称要发展中美关系,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同时又不断地向台湾出售先进武器,部分反华势力公然叫嚣要武力协防台湾。阻挠中国统一大业。另外,美国也在人权等问题上干涉中国内政。在联合国人权大会上连续十多次提出反华的提案,但一次又一次地以失败而告终。

就中美关系而言,关键是台湾问题,中美关系的发展始终受台湾问题的制约,陶湾问题本事上是中国的内战遗留下来的问题,属中国的内政,但其形成的背景及以后的发展都与美国相关:

A、从历史上看,台湾曾是美国在远东地区反共反华的基地,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60年代末,由于两大阵营对峙,美国在政治、经济、军事上一直控制和支持台湾与大陆对

抗,甚至阻扰心中国统一台湾。

B、从现实看,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将直接影响中美关系的发展,鉴于美国在台湾问题上认识的变化,中美达成三个联合公报,这成为中美关系史上重要的里程碑。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综合国力的日益强大,美国认为中国对其构成挑战和威胁,因此,台湾问题便成为美国遏制中国的一张王牌。

中美之间: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而美国是最大的发达国家。

布什在“和平解放西藏日”明目张胆会见**(2001年5月23日)

中美撞机事件、美国对台湾出售军火和台湾问题。

(台湾一直是美国手中的一张牌,一个杀手锏,只要中美关系一有风吹草动,就立即拿对台军售来说事儿,这已经成了中美关系和台海关系的晴雨表。美国是台湾当局武器装备采购的大户,台湾当局采购武器装备的95%来自于美国)

中国正在崛起,在许多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美国在许多重大的带有全球性的问题上必须与中国合作。如反恐怖、反毒品走私等打击国际性犯罪,武器扩散、核安全、人权、环境保护等重大国际问题上也需要加强同中国对话与合作。

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据此回答1—3题:

1、清政府在与台湾郑氏势力进行了13和平谈判无果后,1683年康熙帝令清军进入台湾,打败了郑氏势力。对此事最正确的评价是

A.坚持祖国统一的立场B.消灭了明朝残余势力

C.扩大了清朝统治区域D。驱逐了外国侵略势力

2.中国近代著名爱国诗人闻一多先生写下了《七子之歌》的慕名诗篇,强烈地表达了盼望祖国统一富强的愿望。诗中“七子”,除大连、旅顺、威海卫外,还包括①天津②香港③宁波④台湾⑤上海⑥澳门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④⑥D.②④⑥

3.1943年11月底,当常德军民浴血战日寇的时候,中美英三国首脑正在开罗举行会议并通过了《开罗宣言》。《开罗宣言》对中国而言,最大的意义是

A.表明中国已成为反法西斯的重要因素B.表明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

C.确认了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D.取得了美英对中国抗战道义上的支援自古以来,台湾地区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2003年11月17日,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负责人就陈水扁当局通过“公投立法”进行“台独”分裂活动发表谈话,正告陈水扁当局必须立即停止利用“公投立法”进行分裂国家的罪恶活动。回答4~6题。

4.中国古代史上,中央政权管辖今台湾地区的最早统治机构是()

A.台湾办事大臣B.台湾府C.澎湖巡检司D.台湾省

5.图6为2003年11月18日福建省晋江市为纪念

清廷统一台湾320周年而落成的一位著名将军的雕像。图中的人物应是()

A.徐骧B.郑成功C.施琅D.刘铭传

6.最近一个时期,陈水扁当局假借民意,在“公设立法”过程中,企图塞进有利于进行“台独”分裂活动的条文,为其今后实施“台独公投”制造法律依据,图谋通过公投、“制宪”建立所谓“台湾国”。可见,“公投立法”的实质是()

A.在统独问题上尊重台湾民众的意志B.威胁台海及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C.公然挑衅一个中国原则D.欺骗台湾同胞和国际舆论

7.1979年,全国人大宣布的以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推动了海峡两岸关系的改善,表现在①解放军停止炮击金门等岛屿②美国断绝与台湾外交关系,遏制了台独势力③两岸相互投资设厂④台湾当局对“三通”的限制逐渐放宽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逆子孤臣一稚儒,填膺大义抗强胡。丰功岂在尊明朔,确保台湾入版图。”这是张学良将军歌颂郑成功的诗。据此回答23—24题。

8.近代历史上,台湾被从中国分割出去是在A.道光皇帝在位时B.咸丰皇帝在位时

C.同治皇帝在位时D.光绪皇帝在位时

9.在张学良将军的生平事迹中,如同郑成功“确保台湾入版入图”的爱国义举是

A.宣布东北易帜B.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

C.发动西安事变D.建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

10.下列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旨在捍卫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有①雅克萨之战②郾城大捷③“五四”运动④和平解放西藏

A.①③④B.①②C.①③ D.①④

11、于右任是参加辛亥革命的国民党元老。在1962年1月24日病重时在台湾写下《望大陆诗》:“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远不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回答以下问题:

(1)于右任的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意愿?说明什么问题?

(2)明清时期,为维护领土主权和祖国统一进行了哪些斗争?

(3)明末以来,台湾与祖国经历过哪几次分离与回归?

(4)我国中央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如何形成的?

参考答案:

1——5ADCCC6——10 CDDAA11、(1)意愿:思念故乡,渴望祖国统一。说明:两岸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2)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回台湾。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加强了台湾与祖国大陆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海防。

(3))明末,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台湾回归祖;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台湾被日本割占;1945年日本投降,台湾再次回归祖国;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蒋介石集团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盘踞台湾,台湾再次出现与祖国大陆分离局面。

心系两岸统一的台湾高僧 篇3

3月28日,以“和谐世界、众缘和合”为主题的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在江苏无锡揭幕,3月30日后移师台湾举行,开创了两岸佛教界接力举办论坛的先河。论坛发起人之一、国际佛光会总会长星云法师在会上表示,“台湾有很多中国人,台湾哪个不是中国人”,结果遭到岛内绿营群起攻之。人在台北看守所的陈水扁宣称,对有关言论相当“愤慨”,所有“台湾人”永远都是“台湾人”。民进党青年部主任赵天麟表示,对星云法师的作为“感到遗憾”。多个“台独”团体更是恶毒攻击星云法师是“佛门之耻”、“政治和尚”,甚至放话要他“搬回中国去住”。

星云法师是台湾信众最多、最负盛名的佛光山道场的开山宗师,其在全世界五大洲开办了200余个道场,信众上百万,为佛教的弘法和传播做出巨大贡献。他心系两岸,在促进两岸佛教交流、弘扬中华文化、促进祖国统一方面也倾注了极大心力,受到世人的敬仰。创建世界最具影响力的佛教道场

星云法师俗名李国深,1927年生于江苏省江都县。他12岁时在南京栖霞山剃度出家,为临济宗第48代传人,之后进入栖霞律学院、焦山佛学院修学佛法。1947年,星云法师任江苏宜兴大觉寺监院,兼任当地白塔小学校长,并担任《怒涛》月刊主编。1948年,他出任南京华藏寺住持。星云法师后来回忆起当时那段生活说,由于从小生长在乱世,先是军阀割据,后是日寇入侵,生计困难重重。由于粮食极为短缺,他吃过麦渣糊粥,出家后寺里也只有稀粥喝,经常一个月吃不到一块豆腐或一点素菜,不过这也让他养成能忍耐的习惯。星云法师说,外界对他的肯定,其实是源于他多年来的辛苦付出和忍耐,他的一生惟一的力量就是忍耐。

1949年,星云渡海到台湾,由于无人收容,过着四处飘泊的生活。1952年,他应邀驻宜兰雷音寺,生活才逐渐安定下来,从此积极展开各种弘法活动,如组织念佛会、弘法会、青年歌咏队等,奠定了他此后弘法事业的基础。当时佛教在台湾并不发达,为了接引更多的人学习佛法,星云法师将自己的稿费拿来购买佛教书籍,送给来寺的青年。他经常忍饥挨饿,徒步行走到各处讲经说法,将饭钱、车费节省下来添置布教所需的用具。佛教传教第一次使用幻灯机、录音机、扩音器,就是由他开的先河。

1967年,星云法师在高雄创建佛教道场佛光山。此后,他节衣缩食,四处化缘,以惊人的毅力将佛光山推向世界。目前佛光山开创的道场、寺庙达到了惊人的200多个,遍及全世界五大洲,出家弟子千余人、在家信徒达百余万。全球的佛光山道场都有统一的组织架构、统一的标识、统一的活动形式、统一的微笑和告别手语,这种被人称作是“连锁式”管理的方式,使佛光山成为世界上影响最大的汉传佛教道场。在台湾,佛光山与法鼓山、慈济功德会和中台禅寺并称四大道场。

星云法师还积极从事佛教人才的培育工作,创办了西来大学、佛光大学及南华大学。1992年,星云法师被推选为国际佛光会总会长。

大力推动“人间佛教”,成为民众“心灵导师”

星云法师主张“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业”,积极倡导“人间佛教”,强调“佛法生活化,生活佛法化”。他将佛教传统与现代生活紧密结合,通过开设电视佛教栏目、出版佛教书籍等方式,向佛教信徒和普通大众弘扬佛法、宣讲人生智慧和做人道理,成为民众的心灵导师。

星云法师强调,人间佛教讲求的是把人做好。他认为,信佛有六种层次,即“信佛”、“求佛”、“拜佛”、“念佛”、“学佛”与“行佛”。其中行佛是最高层次,因为学佛不能只在义理上钻研,佛法要在生活中体验、印证,惟有透过身体力行,才能融入身心,成为自己血液里的养分,如此才能得到佛法的受用。学佛之后更重要的是自己要慈悲喜舍,要“行佛所行,做佛所做”,如果能够如佛所说的去实践,到了最后即能达到“我是佛”的境界。

星云法师认为,世间最难的是做人和处事。人活了数十载,往往做人不得其分,处事不得其法。他奉劝世人可以按照四个原则做人处事:一是只从柔处不从刚,世间上的人,有的太过刚猛、执着与好强,但“红尘白浪两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二是只想好处不想坏,你心好,想的事情皆是好。你心坏,想的都是如何算计人家,所以应该先把心健全起来。三是服务勤劳不后退,在社会上做事要想让别人看重、肯定,首先要有勤劳的美德、服务的性格,遇事要积极主动,前进不后退,如此不但能成就一番事业,必然也会到处受欢迎,成为一个得人缘的人。四是恭敬谦和满芬芳, “敬人者人恒敬之”,只要能对人谦卑、恭敬,必能赢得别人的好感。

心向蓝营,被陈水扁打压

星云法师“以出世的思想做人世的事业”,还体现在对岛内政治的关心上。

2006年,岛内掀起“倒扁”红潮,星云法师在8月底公开表示,“上台的时候即使高官厚位,也不代表登天,下台的时候当然也不是丧失生命,何必把上台下台看得那么严重”。他呼吁陈水扁不要恋栈权位,称“若自动辞职也算清高”。星云法师的谈话引起民进党当局极大不满。星云法师的佛光山立即遭到税务部门查税,被外界质疑根本是政治打压、政治查税。2008年11月,陈水扁终因贪腐弊案被收押,沦为阶下囚,星云法师对外表示,所谓求仁得仁,他为陈水扁感到欢喜。

在台湾的选举中,宗教有着很大的影响力,因此有着众多信徒的佛光山也成为蓝绿阵营争相争取的对象。2008年“大选”前,外界高度关注星云法师对国、民两党候选人马英九、谢长廷的态度,而星云法师挺马态度相当明确。2008年初,当马英九到佛光山参加活动时,星云法师表示,台湾失业多,马英九也是其中之一,大家帮马英九找个工作,台湾会更好。但当谢长廷前去拜访时,星云法师却当面对他说:“你应该去弘扬佛法,会更快乐。”谢长廷当场脸色一沉,尴尬至极,结果会面不到10分钟即草草结束。星云法师此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还表示,未来的领导人应该有德、有望、有修养,泱泱大度,重信诺与和平。而不是跳梁小丑,其挺马批谢的态度更加明显。

反对“台独”,心系统一

星云法师是两岸佛教交流的先行者。1989年,在两岸交流的大门刚开启不久,他即率领500名台湾僧侣造访大陆,近年来更是活跃于两岸佛教交流活动中。

星云法师积极为大陆的慈善事业贡献心力。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他在大陆发起捐建了数百所希望小学、中学和佛光医院。每当大陆出现洪涝、冰雪、地震灾害,星云法师都积极募款救灾。去年5.12大地震造成极大的人员伤亡,星云法师代表佛光山率先捐出1000万新台币给大陆佛教团体,发挥佛光山宗教的力量。2008年8月8日,星云法师获邀出席北京奥运会开幕式。

星云法师多次表示,自己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每次到大陆,看到大陆的乡亲,都如同见到自己的亲人。“在伦敦、在巴黎,我受到了人们崇高的礼遇。不仅仅因为我是个法师,还因为我是中国人,一个中国的和尚。中国今天的崛起才有了佛教比过去更为崇高的地位”。

星云法师坚决反对“台独”。2006年2月,陈水扁宣布终止“国统会”和“国统纲领”,星云法师撰文表示,身为台湾的领导人应该有历史观,要能看得远,要为全民的安全福祉着想,千万不要逆势而为。2008年3月,针对陈水扁发起的“入联公投”,星云法师又投书台湾《联合报》称,不要用少数人的执着影响多数人的安全与权利,这才是明智之举。自己虽已是80多岁的老人,但为了体念苍生,为了感谢台湾60年来培养的因缘,他不能不剖心掏肺站出来公开呼吁拒领“公投票”。

统一台湾 篇4

一、“搜集统一分裂史实, 用唯物史观把握方向”是基础

拥有丰富的史料储备可以使人纵横捭阖。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是我们认识历史世界的航标。只有史料、史论兼备才能在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中甄别真伪, 对各种历史人物客观地评价。

引导学生储备教材中涉及统一与分裂的史料。其中中国历史上的分裂与统一主要有:春秋战国的诸侯割据、近代清政府与太平天国的对峙、日本占台湾、军阀割据、国民革命时期多个政权并存等;古代四大统一时期、西藏和平解放、港澳回归。世界历史上的分裂与统一主要有:德意志的统一、美国南北战争。

指引学生储备的关于统一与分裂的史学理论有:反对分裂维护统一是中华民族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统一是主流, 分裂是支流;分裂有害, 统一有利;统一需要一定的条件和正确的方式。

二、“内化前人统一经验, 掌握国家统一规律”是前提

内化前人经验, 可以使学生见始察终, 见盛知衰, 改造自我, 进而逐步形成学生的实践指南。学生储备了有关统一与分裂的史实后, 需要将这些知识内化为自己关于国家统一与分裂的认识。对照古今应让学生认识到:两岸统一是历史发展趋势, 两岸的分裂有复杂的国内、国际因素, 统一有利于两岸经济发展、文化交流、抵御侵略, 分裂会导致两岸社会动荡、经济发展迟缓等, 从而在头脑中以观念的方式形成一个对统一与分裂应有的态度体系。

“国家统一的规律”是人类对历史上多次出现的、具有相似性的对“统一与分裂”历史现象和过程的归纳和描述, 以及对导致这些现象和过程出现的内在因素和外部联系的总结。它具有重复性、预见性的特点。学生应归纳把握的统一规律有:“大一统”的政治文化观念始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旋律, 是人们共同的政治理想和价值观;“国家统一”始终是常态;分裂时期孕育统一的因素等。

三、“冥思苦想统一方式, 强化训练统一直觉”是关键

历史洞察力的形成要经过冥想苦思。鼓励学生独立思索:台湾问题的由来;中国历代政府对台的基本政策;中共三代领导集体对台政策的演变;目前影响两岸关系的因素等。在此基础上科学、理性地猜想实现祖国统一的可能方式:和平方式 (先开展经济交流, 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经济体, 在发展之中开展对话和平等协商;加强文化交流, 两岸各自实行适应对方的改革, 缩小分歧, 形成统一共识) ;武力统一 (当台湾宣布独立或发生重大变故时, 出其不意一次性解决;当台湾当局不统不独拖延时, 阶段性解决) 。开展有关“国家统一与分裂”的复习专题, 通过对整个专题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解决的步骤和方法、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转化的条件等共性归纳, 触类旁通。引导学生对古今中外有关统一的历史事件进行比较, 学生直接感觉到:台湾问题解决的方式选择一定要考虑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当前我们的首要任务是“反独”, 其次才是“促统”;台湾问题的解决过程是长期而曲折的, 不可能一蹴而就。

四、“体验顿悟国统之策, 践行‘一国两制’之略”是根本

亲身体验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和历史人物进行情感交流;在有效的历史情境下, 学生设身处地地对原有的历史认知异质重构、顿悟经验, 形成国家统一的新思维, 最后自觉地投身于“一国两制”的建设伟业。

脑筋急转弯台湾什么时候统一 篇5

答案:买方便面的时候(统一方便面)

脑筋急转弯一:

1. 一个数若去掉前面的第一个数字是11,去掉最后一个数字为50,原数是多少?答案:五十一

2. 有一种细菌,经过1分钟,分裂成2个,再过1分钟,又发生分裂,变成4个。这样,把一个细菌放在瓶子里到充满为止,用了1个小时。如果一开始时,将2个这种细菌放入瓶子里,那么,到充满瓶子需要多长时间?答案:59分钟

3. 往一个篮子里放鸡蛋,假定篮子里的鸡蛋数目每分钟增加1倍,这样,12分钟后,篮子满了。那么,请问在什么时候是半篮子鸡蛋?答案:11分钟

4. 有100个捧球队比赛,选冠军,最少要赛多少场?答案:要赛99场

5. 用三个3组成一个最大的数?答案:3的33次方。

6. 小明带100元去买一件75元的衬衫,但老板却只找了5块钱给他,为什么?答案:小明就只给了老板80元钱

7. 刚上幼儿园第一天的Rose,从来没学过数学,但老师却称赞她的数学程度是数一数二的,为什么?答案:他只会数一数二的。

8. 长4米,宽3米,深2米的池塘,有多少立方米泥?答案:池塘是空的,没有泥。

9. 小明拿了一百元去买一个七十五元的东西,但老板却只找了五元给他,为什么?答案:他只给了80元。

10. 你能否用3跟筷子搭起一个比3大比4小的数?答案:搭成圆周率“∏”

11. 把24个人按5人排列,排城6行,该怎样排?答案:排成六边形

12. 一字四十八个头,内中有水不外流。猜一字。答案:井。此迷的关键理解出四个十和八个头,而不是四十八个

13. 有三个空房间,一间房间有三盏灯,另一个房间有三个开关,每一个开关只能打开一盏灯,如果你只可以进每个房间一次,那你要如何知道那个开关控制哪盏灯?答案:进有开关的房间,打开其中一个开关,过5分钟后关掉,

14. 两个棋友一天共下了9盘棋,在没有和局的情况下他俩赢的次数相同,怎么回事答案:9盘不全老师用篮子拿来了五个苹果,准备分给五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一个,但是篮子里还要留一个,请问怎么分?答案:五个人分一个,分四次

15. 什么是有6只脚,却只用4只脚走路?答案:骑士

16. 24个人按5人排列,排城6行,该怎样排?答案:排成正六边形即可

17. 5只鸡,5天生了5个蛋。100天内要100个蛋,需要多少只鸡??答案:依然是五只鸡

18. 3个人3天用3桶水,9个人9天用几桶水?答案:9捅

19. 三个孩子吃三个饼要用3分钟,九十个孩子九十个饼要用多少时间?答案:三分钟

20. 怎样使用最简单的方法使X+I=IX等式成立?答案:1+X

脑筋急转弯二:

1. 买一双高级女皮鞋要214元5角6分钱,请问买一只要多少钱?答案:一只不卖

2. 有三个小朋友在猜拳,一个出剪刀,一个出石头,一个出布,请问三个人共有几根指头?答案:六十

3. 浪费掉人的一生的三分之一时间的会是什么东西?答案:床

4. 一堆西瓜,一半的一半比一半的一半的一半少半个,请问这堆西瓜有多少个?答案:2个

5. 请问:将18平均分成两份,却不得9,还会得几 答案:10(从中间分)

6. 小丽和妈妈买了8个苹果,妈妈让小丽把这些苹果装进5个口袋中,每个口袋里都是双数,你能做到吗?答案:每条口袋各装2个苹果,最后将所有4条口袋装进第5条口

7. 爸爸妈妈有四个女儿,每个女儿有一个弟弟。请问这个家里有多少人?答案:7个(四个女儿,一个弟弟,爸爸妈妈)

8. 一张方桌据掉一个角,还有几个角?答案:5个角

9. 一溜(提示:注意谐音)三棵树,要拴10匹马,只能拴单不能拴双,请问怎样栓?答案:1棵树拴一匹马正好(“一溜”正好就是一六,所以1+6+3=10)

10. 什么数字让女士又爱又恨?答案:三八

11. 请你把九匹马平均放到十个马圈里,并让每个马圈里的马的数目都相同,怎么分?答案:把九匹马放到一个马圈里,然后在这个马圈外再套九个马

12. 电单车时速80公里,向北行驶。有时速20公里的东风,请问电单车的烟朝那个方向吹?答案:电车是没有烟的

13. 火车由北京到上海需要6小时,行使3小时后,火车该在什么地方?答案:在车轨上

14. 1,2,3所能组成的最大数是多少?答案:3的21次方

15. 一把11厘米长的尺子,可否只刻3个整数刻度,即可用于量出1到11厘米之间的任何整数厘米长的物品长度?如果可以,问应刻哪几个刻度?答案:可以刻度可位于2,7,8处.

16. 考试做判断题,小花掷骰子决定答案,但题目有20题,为什么他却扔了40次?答案:他要验证一遍

17. 一个挂钟敲六下要30秒,敲12下要几秒?答案:66秒

18. 什么时候4-3=5?答案:算错时

19. 王大婶有三个儿子,这三个儿子又各有一个姐姐和妹妹,请问王大婶共有几个孩子?答案:五个

20. 塑料袋里有六个橘子如何均分给三个小孩,而塑料袋里仍有二个橘子?(不可以分开橘)答案:当然是一个人两个桔子,只是一个连塑料袋一起给他

脑筋急转弯三:

1. 有二个空房间,一间房间有三盏灯,另一个房间有三个开关,每一个开关只能打开一盏灯,如果你只可以进每个房间一次,那你要如何知道那个开关控制哪盏灯?答案:将一个开关打开五分钟,再开另一个开关,到另一房间,

2. 什么时候,四减一等于五?答案:四边形,减去一个角,变成五边形

3. 有一个年轻人,他要过一条河去办事;但是,这条河没有船也没有桥。于是他便在上午游泳过河,只一个小时的时间他便游到了对岸,当天下午,河水的宽度以及流速都没有变,更重要的是他的游泳速度也没有变,可是他竟用了两个半小时才游到河对岸?答案:两个半小时就是一小时啊

4. 5比0大,0比2大,而2又比5大。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吗?答案:这是在玩“剪刀、石头、布”的游戏,

5. 小白买了一盒蛟香,平均一卷蛟香可点燃半个小时。若他想以此测量45分钟时间,他该如何计算?答案:先将一卷蚊香的两端点燃,同时将另一卷蚊香的一端点燃

6. 三张分别写有2,1,6的卡片,能否排成一个可以被43除尽的整数?答案:129 (把6的卡片翻过来就是啦)

7. 篮子里的7个莱果掉了4个在桌子上,还有一个不知掉到哪去了,飞飞把桌子上的莱果拾进篮子里,又吃了一个,请问篮子里还剩下几个苹果? 答案:还有五个

8. 一个篮子里装着五个苹果,要分给五个人,要求每人分的一样多,最后篮子里还要剩下一个苹果,如何分(不能切开苹果)答案:把篮子和一个苹果一起送给一个小朋友

9. 一斤白菜5角钱,一斤萝卜6角钱,那一斤排骨多少钱?答案:一两等于十钱一斤100钱

统一台湾 篇6

关键词:对台方针政策,和平统一,和平发展思想,一个中国框架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既是无法否定的历史事实, 也是国际社会所公认的不可置疑的常识。由于上个世纪40年代中后期国共内战、蒋介石退守台湾及50年代起美国的霸道介入, 导致1949年后两岸一直处于分离状态。台湾问题自此产生。中国共产党始终致力于国家统一大业, 依据不同时期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 对台方针政策上相应经历了由“解放台湾”到“和平统一”再到“和平发展”的嬗变过程。

一、“解放台湾, 一国一制”

从1949年建国前夕至1978年这段时期, 中共对台湾从单一的武力解放变为武力解放与和平解放并存, 并强调在可能的条件下“争取和平解放台湾”, 谋求国家的统一。计划统一后台湾和大陆一致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即“一国一制”。

新中国成立前后, 由革命党到执政党转变的中国共产党, 把“武力解放台湾”作为解放战争后期及建国初期的作战任务提出来, 彻底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 是很自然的。但由于当时百废待兴的大陆不可能集中全力以武力解决台湾问题, 加之与有美国支持的台湾军事力量相差悬殊, 所以武力解放台湾难以实现。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排斥和平方式, 于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积极探索和平解放台湾的可能性。

20世纪50年代中期, 国际国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倡导, 为一个国家内部存在不同社会制度的地区实行和平统一提供了可能;大陆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台湾岛内政局趋于稳定, 两岸民众都不愿意看到新的战争爆发;美国开始调整对华政策, 对蒋介石的军事行动和军事企图有所限制, 以避免更深地卷入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对抗。1955年4月, 中美两国在日内瓦举行大使级会谈, 开始通过正式的外交渠道解决台湾问题。正是根据这种变化了的形势,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及时调整了对台的工作方针, 以武力解放调整为和平解放。

1955年5月13日, 周恩来在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5次会议上首次明确表示中国人民愿意在可能条件下争取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有了重大调整。1956年1月25日, 毛泽东在第六次最高国务会议上第一次正式提出:“国共已经合作了两次, 我们还准备进行第三次国共合作。”在1958年的金门炮战中, 因毛泽东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智慧以及蒋介石毫不含糊维护一个中国的立场, 国共两党都调整了政策, 两岸由过去激烈的军事对抗为主转变为政治对抗为主。

在这样的背景下, 不少爱国人士为祖国的统一大业而不辞辛苦地奔走于海峡两岸。曹聚仁先生从1956年7月起多次往返于大陆与台湾之间, 在国共两党高层之间牵线搭桥, 不断沟通。曹聚仁将中共方面关于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千金之诺向台湾方面作了如实的通报。蒋介石囿于狭隘的利益, 在民族大义上没有勇气迈出关键的一步, 造成了历史极大的憾事、恨事。“文化大革命”爆发后, 蒋介石听到大陆方面发生一些极端的事情, 对中共的疑虑更深了。

70年代初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大门打开了。在国际上, 中共的活动空间越来越大, 而台湾的国际活动空间则越来越小。正在蒋介石感到十分孤立, 与中共联系有些犹豫之时, 章士钊受毛泽东委托为两岸统一奔走。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 章先生终于和国民党方面联系上了。遗憾的是, 章先生由于年事已高 (时年92岁) 加之劳累, 于1973年7月1日在香港壮志未酬身先死。国共两党的沟通又一次中断。

1975年春节后, 蒋介石让国民党元老陈立夫通过在香港的秘密渠道邀请毛泽东访问台湾。因身体原因不能亲自到台湾访问的毛泽东计划让邓小平代表他去台湾, 以期两岸以此为契机, 推动统一大业的完成。正当陈立夫十分高兴地在《假如我是毛泽东》的文章中期盼国共两党“开创再次合作的新局面”之时, 蒋介石却因病于1975年4月5日去世。国共两党的沟通再一次中断了。

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为制定更符合实际的对台方针政策奠定了政治、思想基础。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对外开放也需要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1979年1月中美建交, 和平与发展逐渐成为时代的主题。近30年的时间里, 台湾民众在国民党的误导下对祖国大陆心存芥蒂, 这种隔阂不可能用强制手段来消除。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本着尊重历史、尊重现实、实事求是照顾各方利益的原则制定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 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不再提“解放台湾”, 代之以“台湾回到祖国怀抱, 实现统一大业。”1979年元旦, 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郑重宣示争取祖国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1981年国庆节“叶九条”谈话, 建议国共两党对等谈判, 第三次合作。1981年10月9日, 胡耀邦以中共中央负责人的身份邀请蒋经国等来大陆和故乡看一看。1982年7月24日, 廖承志在中共对台工作领导小组组长邓颖超的建议下, 致当年莫斯科中山大学的同窗蒋经国先生公开信, 从国家、民族、个人的角度, 力劝蒋经国“依时顺势, 负起历史责任, 毅然和谈, 达成国家统一”。1983年6月, 邓小平阐述“邓六条”时指出, 和平统一不是大陆把台湾吃掉, 也不能是台湾把大陆吃掉。提出两党平等会谈, 也不提中央与地方谈判, 实行第三次国共合作。

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推动下, 台湾一方面, 视大陆和平统一方针为“统战阴谋”并以“绝不接触、绝不谈判、绝不妥协”的“三不政策”作为回应。另一方面, 也相应采取了诸如停止对大陆炮击、派密使沈诚与大陆沟通等缓和措施。

沈诚在国共两党高层的沟通让蒋经国感受到中共的诚意并判断两党中央层次对等谈判是可行的。1987年11月, 台湾当局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 “三不政策”已实际被突破。同年年底, 蒋经国已开始计划次年初在国民党中常会上讨论赴北京谈判的人选。然而, 令人遗憾的是, 1988年1月13日蒋经国突然咯血而撒手人寰, 这次曙光初现的国共高层接触又一次中断。邓小平得知昔日前苏联中山大学同学蒋经国去世, 想起未竟的统一大业, 感叹“可惜, 经国死得太早了!”

1992年海协会和海基会达成“九二共识”, 开启两岸事务性商谈。1993年4月两岸举行汪辜会谈, 两岸关系发展迈出历史性的重要一步。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美国加紧利用台湾问题对我国进行牵制;李登辉、陈水扁先后粉墨登场上演“台独”分裂活动, 使两岸和平统一的进展大大受挫。面对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 江泽民在1995年1月30日发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 提出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2005年3月, 胡锦涛提出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的四点意见: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 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 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 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同年3月14日《反分裂国家法》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江泽民八项主张和胡锦涛四点意见及《反分裂国家法》的通过, 既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在国家统一问题上的真诚愿望, 又体现了其维护国家根本利益的坚强意志;既有一以贯之的鲜明立场, 又有面对复杂情况的明确底线。

三、“和平发展思想, 一个中国框架原则”

2005年春, 在两岸关系极度紧张之际, 中国共产党为了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和两岸同胞的共同福祉, 主动积极作为。中共总书记胡锦涛和国民党主席连战实现60年来两党首次历史性会谈并达成“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在次年春第二次“胡连会”上, 胡锦涛进一步提出“和平发展理应成为两岸关系发展的主题, 成为两岸同胞共同为之奋斗的目标”。

2008年3月, 国民党在台湾重新执政, 两岸关系迎来难得历史机遇。两党推动两岸关系在诸多领域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大陆海协会和台湾海基会领导人9次会谈 (即8次“陈江会”和首次“陈林会”) , 签署19项协议, 不断推动两岸经贸合作取得历史性进展和突破。2008年以来吴伯雄分别以国民党主席及荣誉主席身份6访大陆并表达了“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政治论述。大陆也有近20位省 (区、市) 主要领导同志率团访问台湾。

2008年12月31日, 胡锦涛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站在全民族发展的高度, 深刻把握两岸关系发展规律, 认真思考和务实解决两岸关系发展的重大问题, 首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思想, 鲜明提出争取祖国和平统一首先要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论断。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思想科学回答了为什么要推动以及怎样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大问题。基于两岸和平发展新形势的要求和两岸尚未统一的实际情况提出两岸共同维护“一个中国框架”这一非常有包容性和创意的原则, 体现出中共对台工作的务实思维。

2012年11月,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重要思想”写入中共十八大报告。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重要思想是与“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和“发展两岸关系, 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一脉相承的新论断, 提出“巩固和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基础, 为和平统一创造更充分的条件”, 清晰地阐明了国家统一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 深刻揭示了两岸关系发展规律和前进道路, 作出了实现和平统一首先要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科学论断, 贯穿了实现和平统一的战略考虑和务实思路, 指明了今后对台工作的主要任务和大方向。

2013年6月13日, 习近平会见吴伯雄时强调坚定不移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道路并提出四点意见:第一, 坚持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高度把握两岸关系大局。国共两党理应坚持一个中国立场、共同维护一个中国框架。第二, 坚持在认清历史发展趋势中把握两岸关系前途。第三, 坚持增进互信、良性互动、求同存异、务实进取。第四, 坚持稳步推进两岸关系全面发展。

无论不同背景下对台方针政策怎样演变, 中国共产党解决台湾问题的决心、信心和诚心不变, 始终立足于中华民族的核心利益和根本利益不变, 着眼于祖国的完全统一的宏伟目标不变。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中国共产党一定有信心、有智慧、有能力最终解决台湾问题, 祖国完全统一一定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会成真!

参考文献

[1]童小鹏.风雨四十年:第2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社, 1996:273.

[2]梁柱.道是无情却有情:1949年后的毛泽东与蒋介石[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 (11) :68.

[3]唐为首《.廖承志致蒋经国先生信》发出前后[J].文史月刊, 2006 (2) :51-52.

[4]陶涵.邓小平:可惜蒋经国死得太早了[J].共产党员, 2008 (2) :47.

统一台湾 篇7

一、坚持武力解放台湾的方针, 表达了中国人民实现祖国统一的坚强意志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台湾问题是中国国内战争遗留下来的问题。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了解决台湾做了不懈的努力。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胜利后, 国民党失败已成定局。中共中央估计到国民党将把最后落脚点放在台湾, 及时作出了解放台湾的战略部署。新中国诞生后, 1949年12月中共中央发表《告前线将士和全国同胞书》, 明确提出1950年的任务就是解放海南岛、台湾和西藏, 全歼蒋介石集团的最后残余势力。由于朝鲜战争爆发, 解放台湾的计划暂时搁置。

朝鲜停战后, 台湾当局加紧推动与美国签订“共同防御条约”, 中国领导人担心这是否可能把台湾海峡两岸分裂局面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 就像己经出现的南北朝鲜、南北越南一样。正是在上述背景下, 毛泽东决定突出强调台湾问题, 以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 用“解放台湾”的实际步骤, 反对“两个中国”的阴谋。1954年9月3日人民解放军开始炮击金门, 向国际社会, 特别是美国表明中国人民解放台湾的决心和立场。这年12月美台签订的“共同防御条约”, 把台湾和澎湖列岛置于美国的“保护伞”下, 阻挠中国统一。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发表严正声明, 指出所谓“共同防御条约”根本是非法的、无效的, 强调“一切关于所谓台湾‘独立国’、台湾‘中立化’和‘托管’台湾的主张实际上都是割裂中国领土, 侵犯中国主权和干涉中国内政, 都是中国人民绝对不能同意的”[2], 表达了中国人民实现国家统一的坚强意志。

1955年l月18日人民解放军发起解放一江山岛战役, 当天既攻占该岛, 接着又向上、下大陈岛进攻。2月5日美国务院宣布, 美国政府已下令第七舰队及其他美国部队“协助”国民党部队从大陈岛撤退。2月14日人民解放军进驻大陈岛。

二、和平解放台湾的方针, 开辟了解决台湾问题的新途径

20世纪50年代中期, 围绕台湾问题的国内外形势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国际形势缓和, 亚太地区国家和平的呼声高涨。我们党及时调整对台政策, 提出了和平解放台湾的主张。1955年5月, 周恩来在全国人大常委会议上发言, 公开指出:“中国人民解放台湾有两种可能的方式, 即战争的方式和和平的方式。中国人民愿意在可能的条件下争取用和平的方式解放台湾。”并表示:“中国政府愿意同台湾地方的负责当局协商和平解放台湾的具体步骤。”1956年4月, 毛泽东提出, 我们和台湾之间要“和为贵”, “爱国一家, 爱国不分先后, ”“以诚相见, 来去自由”等政策主张。

与此同时, 为了解决台湾问题, 1955年4月, 周恩来在亚非会议八国代表团团长会谈缓和远东与台湾地区紧张局势问题时公开声明, 指出台湾地区的紧张局势是美国造成的。但是, “中国人民同美国人民是友好的, 中国人民不要同美国打仗。中国政府愿意同美国政府坐下来谈判, 讨论缓和远东紧张局势问题, 特别是缓和台湾地区的紧张局势问题。”1955年8月, 中美大使级会谈在日内瓦开始举行, 会谈的中心问题是台湾问题。这就为改善中美两国关系以及和平解决台湾问题, 提供了一条正式外交接触渠道。

为了实现和平解放台湾, 毛泽东和周恩来提出了进行第三次国共合作的主张。1956年10月, 毛泽东在接见法共代表团时说:“国民党现在霸占着台湾, 我们又提出合作, 合作了两次, 为什么不可能合作第三次!”1957年4月, 毛泽东在同来华访问的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伏罗希洛夫谈及台湾问题时, 重申了中共和国民党进行第三次国共合作的愿望。

中国领导人提出的第三次国共合作、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建议传到台北后, 蒋介石经过考虑后, 于195了年初决定派立法委员宋宜山到北京实地探听有关情况。宋宜山于4月从香港经穗抵京后, 首先会晤了周恩来, 接着与李维汉商谈具体问题。毛泽东和党中央提议的主要内容是:国共两党通过对等谈判, 实现和平统一。台湾成为中国政府统辖下的自治区, 实行高度自治。台湾地方政府归蒋介石先生领导, 共产党不派人前去干预。而国民党可派人到北京参加对全国政务的领导, 但外国军事力量一定要撤离台湾和台湾海峡。宋宜山根据商谈情况写了报告呈交蒋介石。由于蒋派人到大陆只是为了摸清情况制定对策, 并无谈判诚意, 所以宋的报告不合蒋的心意, 致未能发挥应有作用。

三、“联蒋抵美”, 金门炮战国共两党找到“共同语言”

1958年8月, 为了打击美国“划峡而治”的阴谋, 中国人民解放军以猛烈炮火轰击金门。炮击开始后, 美国劝说台湾当局从金门、马祖撤军, 以造成美国侵路台湾的合法化和“两个中国”的事实上的存在。而蒋介石决心固守金门、马祖, 甚至决心“独立作战”。美蒋矛盾加剧。1958年10月16日和25日, 人民日报公布了毛泽东起草的《国防部长告台湾同胞书》、《国防部长再告台湾同胞书》, 一方面揭露了美国企图托管台湾和制造“两个中国”的阴谋;另一方面再次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建议。他指出:“我们都是中国人, 三十六计和为上计”, “建议举行谈判, 实行和平解决”。毛泽东认为, 国共两党有一致之处, 第一, 双方都认为“台、彭、金、马是中国的领土”。第二, 双方都认为“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而没有‘两个中国’”。对“美国制造‘两个中国’的伎俩”, 不仅中国人民反对, 而且台湾当局也反对。为了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中国共产党适时提出了“联蒋抵美”策略。从此, 两岸都调整了政策, 海峡两岸由过去激烈的军事对抗, 转变为政治对抗为主、军事对抗为辅的对峙状态。

四、“一纲四目”, 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奠定基础

1960年5月, 毛泽东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 研究了对台工作问题, 认为台湾宁可放在蒋氏父子手里, 不可落到美国人手中;对蒋介石我们可以等待, 解放台湾的任务不一定要我们这一代完成, 可以留交下一代人去办;现在要蒋过来也有困难, 逐步地创造些条件, 一旦时机成熟就好办了。周恩来将我们党提出的一系列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思想、政策和主张归纳为“一纲四目”。“一纲”即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四目”为: (1) 台湾回归祖国后, 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 所有军政大权、人事安排等悉委于蒋 (介石) , 陈诚、蒋经国亦悉由蒋意重用; (2) 所有军政及建设经费不足之数悉由中央拨付 (当时台湾每年赤字约8亿美元) ; (3) 台湾的社会改革可以从缓, 必俟条件成熟并征得蒋之同意后进行; (4) 互约不派特务, 不做破坏对方团结之举。1963年1月, 周恩来通过由张治中致函陈诚的方式, 将“一纲四目”告知台湾当局。尽管“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与“一纲四目”相比是质的超越, 但是两者之间的联系是不争的事实。

总之,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 为解决台湾问题所作的努力, 维护了祖国的尊严和主权及领土完整, 粉碎了美国“划峡而治”的图谋, 为最终解决台湾问题创造了不可或缺的条件。

参考文献

上一篇:创新教育课堂评价管理下一篇:感染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