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大学

2024-07-24

台湾大学(共12篇)

台湾大学 篇1

摘要:视野开放而稳定的一流师资队伍、专业教育为重兼顾通识教育的课程体系、标准而严格的临床实习、日常化的环境保护和职业安全教育以及多样化的社会服务教育构成了台湾大学兽医本科教育特点。“同一世界,同一健康”已成为引领兽医发展的主流思想,面对这种变化,兽医教育可借鉴台湾大学兽医本科教育特点,改善人才培养目标,更新教学内容,完善课程体系,强化临床实践教学,加强环境保护、职业安全及社会服务等人文素质教育,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全方位兽医专业人才。

关键词:台湾大学,师资,课程体系,临床实习,环境保护教育,职业安全教育

1 台湾大学兽医本科教育特点

1. 1 师资特点

国立台湾大学兽医专业学院现有37 名专任教师,其中36 名为知名大学博士,海外博士比例约占64% ,本土博士比例约占36% 。而本土博士多具有2年以上海外博士后学习经历或跨国研究与合作经验。台湾大学兽医专业学院的教师不仅具有雄厚的专业基础和精湛的技术,而且拥有开放的国际视野和重要的国际交流资源,更容易给学生带来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更有利于培养高质量并具备国际意识和国际视野的兽医专业人才。另外教师的工资较优厚且固定: 教授月收入约为10 万新台币( 1 新台币≈0. 18 ~ 0. 19 元人民币) ; 副教授月收入约为8 万新台币; 助理教授月收入约6 万新台币;讲师月收入约4 万新台币[1]。优厚而固定的工资有利于稳定师资力量,促进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减少教师因工资较低到校外兼职赚钱而忽略自己本职工作的机会。

1. 2 课程体系特点

台湾大学兽医学系的整个课程体系分为两大区块,一块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为主; 另一块则以身心健康、文化素养、公民意识、服务意识、社会责任以及国际意识为主要教育目标。学院负责专业区块,总共约开设100 门课程,36 门为专业必修,其余为选修。这种课程设置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性,更能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修完必修课程后,可以根据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意向和职业规划选择专业课程以进一步提高特定的专业知识。例如对马病学有兴趣则可选择马病学进一步学习。学生如对某些研究领域感兴趣,可在课余时间进入该领域教师的实验室,了解相关教师的研究方向,练习基本操作,培养研究素养。为适应“同一世界,同一健康”的发展趋势,学院还增设了动物关怀、动物福利、兽医专业领导与管理等课程。

通识教育包括共同必修和通识教育两部分。共同必修强调语言的学习,同时考虑了学生身体健康的需要和服务意识的培养。通识教育包括文学与历史、历史思维、世界文明、哲学与道德思考、公民意识与社会分析五大类课程,每类又有近30 门课程可供选修。

1. 3 临床实践教学特点

重视临床实践教学。一方面设备完善的动物医院为临床教学实践提供了保障。台湾大学拥有台湾最大与最完善的动物医院,动物医院设有小动物内科、小动物外科、大动物及经济动物疾病科、影像诊断科、实验诊断科、病理诊断科、住院部、药剂科、肿瘤医学中心及检验中心,同时各科室配备有相应的现代化设备。另一方面学院按照人医临床实践模式制订了严格的执行方案和细则。实习前学生必须完成大学前四年的必修科目( 合格) 且完成最少1 个月由系上安排与认可的暑期校外实习后方能修习大五的诊疗实习、临床讨论、尸体解剖课程。实习期间,学生只能修习大五的必修及系内选修课程,以保证实习的时间和轮班。实习共有6 个区段,前5 个区段为必修科目,包括小动物内科、小动物外科、临床病理/影像诊断、经济动物诊疗/住院动物医护、尸体病理解剖; 第6 个区段为选修科目,可以从小动物内科、小动物外科、临床病理等13 项实习科目中任选一科。实习期间严格考勤,不因任何考试及假日原因中断排班,迟到和早退达到该排班时数1 /24 或以上,按旷班处理,旷班时数达到该科目班次总时数1 /15 或以上,则该科目成绩以0 分计算。除了实习排班,学生必须完成各科要求的各项实习报告。例如在内科实习过程中,至少完成6 例病例的持续追踪,上交3 例不同类型疾病的书面跟诊报告。值班期间,每周需要手写2 份病例讨论报告( 不能与跟诊病例及其他同学病例讨论或跟诊病例报告雷同) 。每周一门诊结束时,进行内科综合会议,并进行口头报告; 报告结束后,由当日参会医师立即评分,提出建议和指导,然后整理为简要文档,并于内科区段实习结束后2 周内交给总兽医师; 总兽医师再根据整理内容对口头报告成绩进行加分或减分; 最后内科根据学生临床表现( 50% ) 、病例讨论报告( 25% ) 、口头报告( 25% ) 以及出、缺席记录与志愿加班加减分。其他区块的实习内容虽然不同,但要求几乎一致。实习医师严格要求每位学生,不会因为就业而压缩训练时间,也不会因为撰写报告而应付临床实践训练。学生通过各个科室的严格培训和定向训练,毕业后基本都能独立操作,有的甚至已可自己开设动物医院。不过大多数毕业生均会于毕业后,到本校或其他动物医院研习2 ~ 5 年或更长时间后再进行创业。

1. 4 环境保护和职业安全教育特点

学院非常重视环境保护及职业安全教育,力图使环境保护和职业安全意识日常化。除了实验室按照学校实验场所的设置要求和作业要求进行设置和运作外,所有实验人员均需要根据实验内容参加环境保护及职业安全卫生中心的教育训练及考试,考试合格得到合格证书后,方能进入实验场所开展实验和研究。实验室所用的化学及毒性物质,必须具备安全资料表供使用者参考,毒性化学物质的使用,必须每天登记使用量,并按月呈报使用总量。除此以外,学院还对学生进行校园安全,例如用电安全、自行车骑乘安全以及资源回收等进行教育训练,引导学生注重环境保护和职业安全卫生。

1. 5 社会服务教育特点

重视社会服务教育。学院的老师除了承担教学及科研任务外,每年也会承担向公众进行兽医公共卫生知识的宣导工作。同时学院还鼓励和支持学生开展社团服务活动,例如举办兽医夏令营。学生根据夏令营主题,利用自己所学设计针对性较强的宣导课程和实践活动,让营队队员了解日常生活中兽医学与大众的关联、兽医工作的重要性、饲养动物的乐趣和风险、禽流感等人畜共患病的防治,树立尊重兽医职业、尊重生命、爱护动物、爱护环境的理念。

2 借鉴与启示

2. 1 完善兽医人才培养目标,建设视野开放的师资队伍

未来的兽医教育目标,不但要注重兽医专业技能的培养,而且要重视动物健康保障体系的管理知识以及对国际、区域组织的了解和国际标准的认识等[2]。国家和国家之间、地区和地区之间兽医教育的互认是必然的趋势。台湾大学兽医专业学院的长远教育目标是培养得到国际认可的兽医专业人才。目前,台湾大学的兽医师( DVM) 学位证已得到香港、澳门( 1998年) 政府和马来西亚兽医协会( 2011) 的认可,他们的毕业生可在这些国家和地区直接注册执业。适应世界兽医教育的发展形势,借鉴台湾大学兽医教育目标,完善兽医人才培养目标将是必然的趋势。当然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专业基础雄厚、技术精湛、视野开放的师资队伍。因此,根据现有条件,结合自己学校的特点,通过引进一部分、培养一部分、影响一部分,逐渐形成既具坚实的专业基础和专业技能,又兼具国际意识和国际视野的师资队伍,以适应兽医教育的世界形势,促进兽医教育事业的转型和进一步发展。

2. 2 更新教学内容,完善课程体系

“同一世界,同一健康”的理念正在成为引领兽医事业发展的主流思想,有效保障食品安全、养殖业安全、公共卫生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已经成为新时期兽医工作的首要任务。简单地在教室和实验室培养学生已经不够,教育必须考虑学生的知识、技能以及成功地与来自不同文化和背景者交流的能力,适应这些变化,以培养新时期的新兽医为教学目标,更新教学内容,完善课程体系是必然的趋势。借鉴台湾大学兽医专业学院的课程体系,一方面通过改变过去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理念,将专业实践作为重点,制订详细的实践计划和细则,完善相应的实践条件,保证专业实践的顺利实施; 另一方面增加通识教育课程,以培养具有人文情怀、人格品行、历史文化、使命和责任意识的“全人”。同时针对目前的热点问题,例如就业问题,开设就业训练课程; 针对将要创业的学生开设经营管理以及成本会计等课程。

2. 3 强化临床实践教学

兽医属于“医”的范畴,它和农业系统的其他学科有很大区别,从教学上来讲应该向“医”靠拢。因此,兽医的临床实践教学也应体现“医”的特点,除了完善的临床教学医院和设备外,严格的临床实践教学程序和教学标准也是培养合格兽医专业人员的前提条件。

2. 4 加强环境保护和职业安全教育

面对日益恶化的环境,实现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环境保护,教育为本。学习和借鉴台湾大学环保教育经验,引入环保教育课程,通过教育渗透,促进学生正确认识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并将所学环保知识融合到专业学习中以及日常生活中,养成自觉爱护环境的意识。另外由于职业的特殊性,兽医在工作中不可避免地要接触一些涉及公共安全和职业安全的病原微生物、有毒物质、放射性物质等。因此,职业的安全教育非常重要。应在兽医教育体系中加入职业安全,尤其生物安全教育,以促进学生养成自我防护意识和职业安全意识。

2. 5 加强人文、服务及社会责任的培养

人文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一项战略性举措。现代职业兽医工作范畴和工作任务的变化对高等兽医教育和高等兽医人才培养,不论从专业规格还是人文素质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因此,学校应重视人文素质教育,调整教育理念,将素质结构课程,例如动物关怀、动物福利、文学、历史思维、世界文明、哲学与道德思考、社会服务、写作等纳入兽医专业课程体系,同时应加强与世界其他兽医专业学院学生的交流,以开拓视野,提高兽医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饶家辉,张乃生.中国台湾地区兽医教育发展模式及其启示[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3(11上):172-175.

[2]袁莉刚.兽医高等教育的现状和科学发展[J].中国家禽,2010,32(5):8-13.

台湾大学 篇2

http:// 2010年09月06日 17:42

法制晚报

明年,大陆学生就可赴台湾上大学。台湾哪些专业有优势?台湾的本土学生最喜欢哪些专业?高等院校展示会组委会向本报提供了2010年台湾高校等级排名和2010年台湾学生最喜欢的16类专业,也是台湾最好的16类专业。

在台湾前16名的专业中,电机工程学系是最好的专业,同时排名靠前的均为理工类专业,而文科类专业相对排名靠后,这或许也是台湾各高校理工类专业学费高于文科类专业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这16类专业中,其中13类专业的录取分数线最高的院校均为公立台湾大学,由此可见,公立台湾大学成为台湾最优秀的大学当之无愧。

而开设这16类优秀专业的台湾高校中,私立院校所占的比重远超公立,这对大陆学生赴台申请私立院校读本科,将会有更多的空间。

台湾理工优势高于文科

根据负责台湾和大陆短期生赴台招生工作的高等院校展示会组委会向本报提供的资料显示,2010年台湾高校本科各专业录取中,最受欢迎的前16个专业中,电机工程学系最低录取分数线最高,成为台湾本科阶段最难考专业。

除了电机工程学系最难考外,电子工程学系位居第二。此外,排名靠前的还有化学工程学系、机械工程系、材料科学工程系、土木工程学系、通讯工程系、环境工程学系、生物科技学系、数理化学群。排在前十位的专业全部与理工类专业有关。

而台湾各高校的文科类专业,排名略靠后,如外语学群、中文学系、政治学系、哲学系、历史学系等。

据了解,台湾各高校的专业都是由市场需求决定的,从高校的专业招生和录取情况基本可以表明台湾市场的需求。

财经专业院校“遍地开花”

在台湾百余所高校中,专业种类丰富,在前16名的专业中,在台湾均算不错的专业,其中以财经类专业在台湾最流行。

记者统计发现,在16类上榜专业中,财经类专业在各高校的设置情况最普遍,有66所公立和私立学校开设财经学系,其中包括17所公立高校,49所私立院校。

除了财经类专业开设比较普遍外,数理化学群作为基础学科,在台湾高校专业的设置方面也比较普遍,多达57所高校开设此专业。

位于第十位的环境工程系在台湾高校的开设情况最不普遍,只有5所高校开设此专业。

高等院校展示会组委会主任陕阳忠表示,台湾作为东南亚的金融中心之一,财经类专业的市场需求和就业前景自然比较好。

台大13类专业全台最好

16类专业中,一个普遍的现象是,公立大学比私立大学的录取分数线明显高出很多,而且每个专业按照高校录取分数线来排名,排在前三位的高校都是台湾的公立大学,尤其是在台湾高校的等级排名中第一级的学校占绝对优势。

台湾公立大学办学质量的优越性可见一斑,但是在台湾,公立大学只占10%左右,更多的大学却是私立大学和私立技专院校。

在公立院校中,最引人瞩目的当数公立台湾大学,16类最难考的专业中,13个专业录取分数线最高的高校均为公立台湾大学。换句话说,公立台湾大学至少有13类专业在全台湾是最好的。

记者注意到,在台湾有关机构对各高校进行的排名中,公立台湾大学位居第一,而根据2010上海交大公布的世界大学排名,公立台湾大学排在第127名,为两岸三地第一。

高等院校展示会组委会主任陕阳忠表示,尽管大陆学生目前不能申请该大学的本科,但是对于硕博生具有指导意义,这所大学的这些专业在硕博生的培养方面也具有绝对优势。

私立学校不比公立院校差

记者发现,在16类优秀专业排名中,每一类专业中,分数线比较高的均为公立大学,私立大学普遍落后于公立大学。

日前,台湾教育主管部门高教司有关负责人朱俊彰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就记者提出的“台湾地区公立院校的办学水平总体优于私立院校”一说,他表示,可以这么理解。

但是他补充说,在台湾,不会简单对高校教学质量进行排名,而是根据录取分数的高低来排名,台湾公立院校在学费上具有私立院校没法比较的优势,所以很多学生都希望进入公立大学学习,而台湾公立大学相对较少,这样就造成了台湾本地生上公立院校竞争激烈的现状。

朱俊彰表示,事实上,台湾的私立院校起步比较早,很多私立院校都有五六十年的历史,而且私立院校的很多专业在教学水平上并不比公立院校差。

陕阳忠介绍说,在台湾,高校以私立大学为主,包括东吴大学、静宜大学等在内的台湾私立大学都是很不错的。

最好16类专业排名

1.电机工程学系

最好的院校(前10名)专业名称 最低学测分 院校等级 大陆前5名

公立台湾大学 电机工程系 72级分 1 清华大学

公立清华大学 电机工程系 70级分 1 西安交通大学

公立交通大学 电机与控制工程学系 69级分 1 华中科技大学

公立成功大学 电机工程系 69级分 1 浙江大学

公立中央大学 电机工程系 63级分 2 重庆大学

公立中兴大学 电机工程系 63级分 2

公立中山大学 电机工程系 63级分 2

公立暨南国际大学 电机工程系 58级分 5

公立高雄大学 电机工程系 58级分 6

公立中正大学 电机工程系 57级分 2

2.电子工程学系

最好的院校(前10名)专业名称 最低学测分 院校等级 大陆前5名

公立交通大学 电子工程学系 71级分 1 清华大学

公立交通大学 电子工程学系 69级分 1 电子科技大学

公立高雄师范大学 电子工程学系 57级分 — 北京邮电大学

长庚大学 电子工程学系 57级分 8 北京大学

公立彰化师范大学 电子工程学系 56级分 — 上海交通大学

公立台南大学 电子工程学系 56级分 6

公立宜兰大学 电子工程学系 53级分 4

公立联合大学 电子工程学系 51级分 5

铭传大学 电子工程学系 50级分 9

逢甲大学 电子工程学系 47级分 9

3.化学工程学系

最好的院校(前10名)专业名称 最低学测分 院校等级 大陆前5名

公立台湾大学 化学工程学系 70级分 1 天津大学

公立清华大学 化学工程学系 69级分 1 华东理工大学

公立成功大学 化学工程学系 65级分 1 清华大学

公立中央大学 化学工程与材料工程学系 64级分 2 大连理工大学

公立中兴大学 化学工程学系 61级分 2 北京化工大学

公立中正大学 化学工程学系 60级分 2

公立高雄大学 化学工程与材料工程学系 56级分 6

公立宜兰大学 化学工程与材料工程学系 55级分 4

元智大学 化学工程与材料工程学系 54级分 8 中原大学 化学工程学系 52级分 8

4.机械工程系

最好的院校(前10名)专业名称 最低学测分 院校等级 大陆前5名

公立台湾大学 机械工程学系 68级分 1 上海交通大学

公立交通大学 机械工程学系 66级分 1 华中科技大学

公立成功大学 机械工程学系 66级分 1 西安交通大学

公立清华大学 动力机械工程学系 65级分 1 清华大学

公立中央大学 光机电工程组 63级分 2 哈尔滨工业大学

公立中央大学 先进材料与精密制造组 63级分 2

公立中正大学 机械工程学系 62级分 2

公立中央大学 设计与分析组 60级分 2

公立中山大学 机械与机电工程学系 59级分 2

公立中兴大学 机械工程学系 59级分 2

5.材料科学工程系

最好的院校(前10名)专业名称 最低学测分 院校等级 大陆前5名

公立台湾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系 73级分 1 清华大学

公立清华大学 材料科学工程学系 71级分 1 北京科技大学

公立交通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系 68级分 1 中南大学

公立成功大学 材料科学及工程学系 67级分 1 哈尔滨工业大学

公立中山大学 材料与光电工程学系 63级分 2 上海交通大学

公立东华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系 53级分 4

公立暨南大学 应用材料及光电工程学系 53级分 5

大同大学 材料工程学系 52级分 11

中原大学 化学系材料化学组 50级分 8

逢甲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系 48级分 9

6.土木工程学系

最好的院校(前10名)专业名称 最低学测分 院校等级 大陆前5名

公立台湾大学 土木工程学系 66级分 1 同济大学

公立交通大学 土木工程学系 62级分 1 清华大学

公立成功大学 土木工程学系 61级分 1 哈尔滨工业大学

公立中央大学 土木工程学系 58级分 1 浙江大学

公立高雄大学 土木工程学系 57级分 6 东南大学

公立暨南国际大学 土木工程学系 52级分 5

公立宜兰大学 土木工程学系 51级分 4

公立嘉义大学 土木工程与水资源工程学系 50级分 4

公立联合大学 土木与防灾工程学系 50级分 5

中原大学 土木工程学系 46级分 8

最低

学测分

院校等级

最低

学测分

院校等级

最低

学测分

院校等级

最低

学测分

院校等级

最低

学测分

院校等级

(上接A15版)7.通讯工程系

最好的院校(前10名)专业名称

大陆前5名

公立中央大学 通讯工程系 61级分 2 清华大学

公立中正大学 通讯工程系 57级分 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公立台湾海洋大学 通讯工程系 56级分 3 北京邮电大学

元智大学 通讯工程系 53级分 8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逢甲大学 通讯工程系 45级分 9 北京理工大学

铭传大学 计算机与通讯工程系-桃园校区 43级分 9

亚洲大学 计算机与通讯系 43级分 13

中华大学 通讯工程系 42级分 12

义守大学 通讯工程系 40级分 12

致远管理学院 计算机与通讯系 35级分 15

8.环境工程学系

最好的院校(前10名)专业名称

大陆前5名

公立成功大学 环境工程学系 64级分 1 清华大学

公立宜兰大学 环境工程学系 51级分 4 浙江大学

淡江大学 水资源与环境工程学系 47级分 7 哈尔滨工业大学

大叶大学 环境工程学系 47级分 12 北京大学

逢甲大学 环境工程学系与科学学系 46级分 9 同济大学

公立成功大学 环境工程学系 64级分 1

公立宜兰大学 环境工程学系 51级分 4

淡江大学 水资源与环境工程学系 47级分 7

大叶大学 环境工程学系 47级分 12

逢甲大学 环境工程学系与科学学系 46级分 9

9.生物科技学系

最好的院校(前10名)专业名称

大陆前5名

公立台湾大学 生物产业机电工程系 65级分 1 北京大学

公立交通大学 生物科技学系 64级分 1 清华大学

中国医药大学 生物科技学系 58级分 — 复旦大学

公立宜兰大学 生物机电工程学系 55级分 4 中山大学

公立嘉义大学 生物机电工程学系 53级分 4 武汉大学

中原大学 生物科技学系 53级分 8

大叶大学 分子生物科技学系 47级分 12

铭传大学 生物科技学系-桃园校区 47级分 9

长荣大学 生物科技学系 46级分 13

南华大学 自然生物科技学系 43级分 13

10.数理化学群

最好的院校(前10名)专业名称

大陆前5名

公立台湾大学 物理学系 71级分 1 南京大学

公立交通大学 光电与纳米科学组 69级分 1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公立清华大学 物理学系-光电物理组 69级分 1 北京大学 公立清华大学 物理学系-物理组 68级分 1 清华大学

公立台湾大学 化学系 67级分 1 复旦大学

公立清华大学 化学系 66级分 1

公立交通大学 应用化学系 65级分 1

公立台湾大学 数学系 64级分 1

公立交通大学 应用数学系 64级分 1

公立成功大学 化学系 63级分 1

11.外语学群

最好的院校(前10名)专业名称

大陆前5名

公立台湾大学 外国语文学系 67级分 1 北京大学

公立政治大学 英国与文学系 65级分 1 北京外国语大学

公立交通大学 外国语文学系 64级分 1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公立师范大学 英语学系 63级分 — 南京大学

公立成功大学 外国语文学系 61级分 1 清华大学

公立中央大学 英美语文学系 60级分 2

公立彰化师范大学 英语学系 59级分 —

公立中正大学 外国语文学 58级分 2

辅仁大学 英国语文学系 58级分 7

公立暨南国际大学 外国语文学系 57级分 5

院校等级

院校等级

院校等级

院校等级

12.中国文学系

最好的院校(前10名)专业名称 最低学测分

大陆前5名

公立台湾大学 中国文学系 66级分 1 北京师范大学

公立清华大学 中国文学系 61级分 1 北京大学

公立成功大学 中国文学系 60级分 1 复旦大学

公立中央大学 中国文学系 56级分 2 南京大学

公立台湾师范大学 文学系 56级分 — 四川大学

公立中正大学 中国文学系 56级分 2

公立中山大学 中国文学系 56级分 2

公立台北教育大学 语文与创作学系 54级分 —

公立暨南大学 中国文学系 54级分 —

公立东华大学 中国文学系 53级分 4

13.政治学系

最好的院校(前9名)专业名称 最低学测分

大陆前5名

公立台湾大学 政治学系-国际关系组 66级分 1 北京大学

公立台湾大学 政治学系-政治理论组 65级分 1 中国人民大学

公立台湾大学 政治学系-公共行政组 65级分 1 复旦大学

公立政治大学 政治学系 63级分 1 华中师范大学

公立成功大学

政治学系 57级分 1 南开大学

东吴大学 政治学系 52级分 7

中国文化大学 政治学系 47级分 11

南华大学 国际暨大陆事务学系 38级分 13

佛光大学 政治学系 34级分 12

14.哲学系

最好的院校(前10名)专业名称 最低学测分

大陆前5名

公立台湾大学 哲学系 63级分 1 北京大学

公立政治大学 哲学系 59级分 1 中国人民大学

公立中正大学 哲学系 53级分 2 中山大学

东吴大学 哲学系 46级分 7 复旦大学

辅仁大学 哲学系 46级分 7 南京大学

东海大学 哲学系 45级分 9

中国文化大学 哲学系 45级分 11

华梵大学 哲学系 40级分 13

长荣大学 哲学与宗教系 38级分 13

南华大学 哲学系 38级分 13

15.历史学系

最好的院校(前10名)专业名称 最低学测分

大陆前5名

公立台湾大学 历史学系 63级分 1 北京大学

公立政治大学 历史学系 61级分 1 南开大学

公立台湾师范大学 历史学系 58级分 — 北京师范大学

公立成功大学 历史学系 58级分 1 复旦大学

公立中兴大学 历史学系 55级分 2 中国人民大学

公立东华大学 历史学系 55级分 4

公立中正大学 历史学系 54级分 2

淡江大学 历史学系 51级分 7

东海大学 历史学系 50级分 9

佛光大学 历史学系 42级分 12

16.财经学群

最好的院校(前10名)专业名称 最低学测分

大陆前5名

公立台湾大学 会计学系 71级分 1 中国人民大学

公立台湾大学 财务金融学系 70级分 1 北京大学

公立台湾大学 经济学系 68级分 1 中央财经大学

公立交通大学 信息与财金管理学系 67级分 1 上海财经大学

公立政治大学 金融学系 66级分 1 厦门大学

公立清华大学 计量财务金融学系 65级分 1

公立中兴大学 财务金融学系 64级分 2

公立政治大学 统计学系 63级分 1

公立中正大学 财务金融学系 63级分 2

公立政治大学 会计学系 62级分 1

院校等级

说明:1.由于大陆与台湾的高校在专业设置上有差别,所以对应的大陆院校为类似专业

2.大陆的前5名学校排名为教育部学位中心2007—2009年全国学科排名

3.台湾的师范类院校和医学院校没参加排名

重刑犯考上台湾大学 篇3

绑架勒索 被判无期徒刑

1965年出生的赵X豪是高雄人,有一个和睦的家庭和疼他的父母亲。但赵X豪对上学没兴趣,高中没上完便辍学,到街上和年纪相仿的同类混世界。浑浑噩噩地混了几年,他倒也没做太出格的事情。

服完两年兵役,回到家的赵X豪已是24岁的成年人了。以前一起混的兄弟们闻风找来,他们又重新搅和在了一起。一帮兄弟都没有工作,却整天吃喝玩乐,终于有一天,大家的钱都花完了。

黔驴技穷时,其中一个人出主意,说不如“干一票”(绑架)捞笔大钱,免得总过苦日子。其余的人也都头脑发热,随声附和。赵X豪当时并不知道要绑架谁,只知道是以前一起混的一个朋友的孩子。他们租了一辆车,由于被绑架对象和他们相熟,并无戒心,很轻易就被骗到了车上。

他们将“绑票”软禁在一个隐蔽的住所,但因为缺乏“经验”,不到一天,500万赎金还没到手,他们15岁的绑票便寻机逃脱了。

1990年9月10日,赵X豪因绑架勒索罪被判无期徒刑。听到法官的判决,赵X豪脑子一片空白,心想,这辈子完了。

进监狱学校 不再自暴自弃

赵X豪被投到台湾关押重刑犯的台南监狱服刑。想到以后漫长的日子都要在监狱度过,他开始自暴自弃。

但父母没有抛弃他。父亲鼓励他说,监狱有补习学校,反正要关很久,不如去读书试试看。但因赵X豪是重刑犯,不能马上申请,服刑4年后,赵X豪才被允许读监狱“补习班”——树德进修学校。这时他终于发现读书也很有意思,并在学习中总结出自己的心得。1997年,赵X豪以第一名的成绩从补习班毕业,还荣获县长奖。由于还不能假释,赵X豪不能参加当年的大学联考,他好不容易建立起的自信心差点都幻灭了,但狱方多次鼓励他别灰心,他才又打起精神。今年赵X豪终于取得了参加联考的资格。此时,他在监狱已服刑整整10年了。

收到成绩单那一刻,知道自己可以以第一志愿考入台大商学院时,赵X豪简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他说:“坐牢10年来,我的内心从来没有这么激动过。我又看到了生活的一线希望。”

一时的无知,换来无期徒刑的沉重代价;10年苦读,上天终又给他打开了一扇窗。赵X豪以过来人的身份,奉劝一些年轻人:“千万不要走错路,生命只有一次,机会不是每个人都有。”

犯人考大学 录取率72%

令很多人惊讶的是,台湾监狱“补习班”的犯人报考大学的录取率,竟然比一般正规学校学生的录取率要高。赵X豪“进修”过的台南树德进修学校,从1988年至今共有50个犯人毕业生参加联考,有36人金榜提名,录取率高达72%,连赵X豪在内共有5人考上台湾大学。今年,台湾莲花监狱也有一个犯人考上台大,而且数学考了个满分,创了纪录。

目前,全台湾只有台北、台南及莲花三市县的监狱,开设犯人进修学校。但不是每个犯人都有机会入读,服刑时间必须达到规定期限,并且通过考试者才有资格在监狱学校进修。如,今年台南监狱关押着近3000名囚犯,监狱的树德学校初中部有44名学生,高中部也只有51人,而参加联考的包括赵X豪仅3人。该监狱的狱长说:“能进学校的犯人都是有上进心的,监狱的环境让他们心无旁骛,除了学习还是学习,所以成绩普遍都不错。”

通常,在进修学校就读的犯人不必到工厂工作,只要专心上课就行,上午4节,下午2节。老师由围墙外附近的学校支援,跟外面的学校一样,这里也有寒暑假。犯人们报考大学,一样穿便服,混在一般学生中间,除了是平头、年纪大点外,没什么两样。惟一不同的是,狱方为防止犯人趁机逃跑,每名考生都由两个狱警“陪考”。(西 夏)

台湾清华大学和交通大学的复建 篇4

台湾复建清华大学

据不完全统计, 自1950年至1957年, 约有3000名海外科学家和留学生回到祖国大陆, 约占建国前留学海外学者总数的一半以上, 为新中国的科技事业输送了极为宝贵的新鲜血液。他们后来大都成为各方面的学术带头人和科研骨干, 为发展新中国的科技事业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国民党当局也不遗余力地想拉拢海外学人到台湾, 但来台湾后让他们干什么?有什么职位空缺安排他们?能否让他们真正安心留下?

1954年, 梅贻琦 (前左) 在台湾新竹县赤土崎亲自勘察清华大学复建校址

当时台湾岛内政局仍然动荡, 经济萧条, 财政拮据, 教育经费甚短, 无力改善教学和科研设备;加上大学和研究所数量有限, 职位空缺很少, 而且教师薪资过薄, 为维持生计, 知名教授多有奔走兼课者。在此情形下, 很少有海外学者愿意到台湾。

为此, 许多随国民党当局自大陆撤退来台的教育学者、科技专家和关心台湾的海外学人都曾向台当局提出建议, 希望建立新的高校和重新组建“中央研究院”, 吸引海外科学家来台, 让他们有用武之地。

直到1954年, 台湾经济状况已有一定程度的好转, 岛内原本紧张不安的气氛也稍稍平定, 成立高校事宜才提到台当局议事日程。

首先是将岛内已有的专科院校扩编改制, 如台当局1956年将台湾省立师范学院 (前身为台中农林专门学校) 升格改制为“台湾省立师范大学”, 将台湾省立工学院 (前身为台南高等工业学校) 扩编升格为“台湾省立成功大学”, 将台湾省立农学院 (前身为台中农林专门学校) 与法商学院合并, 并新设理工学院, 1961年升格改制为“台湾省立中兴大学”。这一过程产生不少教职和研究席位空缺, 成了招聘延揽海外学人的好理由。

但这些新成立的大学名气都不够响亮, 学校研究试验设备非常简陋, 学科设立也很少, 难以对知名海外科学家产生诱惑。这时, 有人想到要在台湾重建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是中国当代最著名的综合性大学之一, 其前身为1911年在北京设立的留美学生预备学堂, 1925年设立大学部, 抗战期间曾西迁至昆明, 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等合组西南联合大学, 抗战结束后回归北平。数十年来, 这所大学培育了无数优秀学子, 在中国近现代科技史上享有盛名。

由于清华大学的办学资金来自于1900年 (庚子年) 八国联军侵略中国, 清政府签订屈辱的《辛丑条约》, 拿出4.5亿两白银作为赔偿, 即所谓“庚子赔款”。1909年美国将所摊多余部分本利退回, 充作清政府选拔留学生赴美留学之用, 设立“游美学务处”及附设“肄业馆”, 次年改名“清华学堂”。1924年6月美国国会通过决议, 将其余的1254.5万美元赔款用于中国教育文化基金, 北洋政府任命了由10名中国人和5名美国人组成的“清华校务及游美学务基金保管委员会” (简称“清华董事会”) , 本金放在美国, 以每年的红利资助清华大学办学 (当时称“清华学校”, 隶属外交部) 。1928年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后, 将清华基金改由“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管理, 清华大学遂隶属于教育部。

1948年冬, 人民解放军由南口进至北平西郊, 国民党军退守城内, 位于郊外的清华园处于解放军的势力范围。此时清华大学师生还在上课, 校长梅贻琦恰好前一天因公入城, 当时城郊交通断绝, 只好留在城内。几天后, 他匆匆搭上国民政府派来的专机去南京, 因为太过仓促, 连清华大学的印信都未及携出。第二年, 梅贻琦前往美国纽约, 与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的董事洽商清华基金的保管及运用事宜, 并自1951年起, 将其利息用于协助在美学者从事研究, 以及购买学术书刊和仪器赠送台湾岛内专科以上学校。

台湾新竹清华大学原子科学研究所第一班研究生与校长梅贻琦合影

正是因为有了这笔清华基金, 梅贻琦开始四处奔走呼吁, 组织成立清华大学在美文化事业顾问委员会, 希望利用这笔钱在台湾复建清华大学。恰巧此时, 台当局获知大陆中国科学院1950年5月成立了以吴有训、钱三强、何泽慧为骨干的现代物理研究所, 专门从事原子能科学研究;1952年下半年制定了核科研五年计划, 其主要目标是开展核物理试验和为建造反应堆创造基本条件。1955年6月, 中国科学院确定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10项重点任务, 其中第一项就是原子能和平利用研究。为缩短中国大陆核技术和核工业初创时期的建设进程, 从1953年起, 中苏两国政府在核能领域签订了多个协议, 苏联将在铀矿勘探、核科学技术研究和核工业建设方面对中国大陆提供援助。台当局顿时坐不住了, 马上与美国密商。

发展原子科学研究, 一直是国民党当局的梦想。早在1946年年初, 美国宣布将在太平洋比基尼岛试爆原子弹, 朱家骅便曾派中央大学物理系教授赵忠尧前往参观, 然后转往美国, 设法购买近代物理研究所需的图书、仪器和设备。赵忠尧曾是清华大学物理系主任叶企孙的助手, 后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获得博士学位。抗战中回国, 任中央大学物理系主任。他作为观察员参观了美国在太平洋上进行的原子弹试验后, 又到美国国内的一些核物理实验室访问, 了解核物理实验的新进展, 并做一些研究工作。1948年院士选举告一段落后, 中研院总干事兼物理所所长萨本栋也急赴美国考察原子能研究, 寻求技术支持。但不久国民党当局已如风中残烛, 萨本栋也在1949年底以胃癌撒手人寰。留在美国的赵忠尧决定不去台湾, 返回中国大陆, 后来他成了“两弹一星”研究的领军人物。

当时全球冷战正酣, 两大阵营对抗激烈。美国为反制苏联, 于1954年联合国大会第九届常会上提出“国际合作发展原子能和平用途”的倡议。同年12月, 台“外交部”建议“行政院”设立原子能研究机构, 并参加国际原子能会议。第二年5月, 台当局成立“行政院原子能委员会”, 相关业务由“教育部科学教育委员会”办理, 主任委员由“教育部长”张其昀兼任, 随后立即与美国签署《中美合作研究原子能和平用途协定》, 决定在台湾设立原子科学研究所, 开展核能研究。

然而钱从哪里来?台当局想到了清华基金, 马上电召正在美国的梅贻琦返台筹商, 以重新组建清华大学的名义, 动用这笔钱。同年12月, 在台北设立“清华大学研究院筹备委员会”, 由“教育部长”张其昀、前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 以及蒋梦麟、浦薛凤、钱昌祚、陈雪屏 (分别代表国防、外交、财政、经济四部) 等为委员, 地点选在台北市南边不远处三面环山的新竹县赤土崎, 便于今后在山里开展地下核试验。第二年1月才挂出“国立清华大学筹备处”的牌子, 由化学专家、前中山大学代理校长陈可忠为主任, 筹划复校事宜。也就是说, 最初的新竹清华大学其实只是一个空壳包装, 里面除了正在修建的原子科学研究所, 其他什么也没有。

台湾新竹清华大学校园内有一个等比例缩小的仿大陆清华大学“二校门”, 用以表示两校之间的一脉相承。

1956年7月, 原子科学研究所正式成立, 开始招考第一届研究生, 共录取20人, 先借用台湾大学物理馆教室上课。课程为二年制, 毕业授理学硕士学位。次年, 首批校舍 (办公室、教授住宅及职员、学生宿舍) 完工, 秋季即开始在新竹上课。

梅贻琦在赴美洽聘教授的同时, 订制范特格拉夫加速器、核反应堆及相关仪器, 1958年7月开始安装仪器设备, 次年春季安装完毕。当时原子科学研究所最重要的设备为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制造的水池式反应堆 (台湾称原子炉) , 共耗资105万美元。购置核反应堆及仪器设备、装配实验室等费用都由清华基金支付。梅贻琦也因为奔波劳累过度, 于1962年5月病逝。

台湾新竹清华大学校园内镌刻的校训“厚德载物, 自强不息”

由于核物理研究需要大量运算, 凸现数学的重要性。为培养数学研究人材, 因此在1962年又增设了清华大学数学研究所, 于1963年春季招考第一届研究生。1964年成立大学部, 先设立核子工程系及数学系, 1965年增设物理学系, 1966年又增设化学系;同年7月, 成立物理研究所, 隔年设立博士班;1968年成立化学研究所, 诺贝尔奖获得者李远哲年轻时曾在这里就读。

此后, 台湾清华大学陆续设立其他各个系所, 并将原有系所分设理学院、工学院和原子科学院。1984年更增设人文社会学院, 并成立经济系。1992年7月增设生命科学院, 包括生命科学系、生命科学研究所及生物医学研究所。1998年2月增设电机资讯学院, 包括资讯工程学系、电机工程学系和电子工程研究所等。

由于有清华基金作后盾, 台湾清华大学比起同时期岛内其他学校, 在资金上要宽裕许多, 包括补贴教授薪水、兴建教师宿舍等, 也因此可以聘到最优秀的师资。即使到现在, 该校每年还继续收到清华基金支票。

交通大学的复建

同一时期交通大学在台湾的复建也是采取这种先建研究所, 再建大学的方式。

交通大学的前身为1896年 (清光绪22年) 创立于上海的南洋公学, 当时清朝大臣盛宣怀因为深感中国科技的落后与人才的匮乏, 于是奏请朝廷, 在上海创立该校。当时, 该校隶属于上海招商局和电报局, 是我国最早兼有师范、小学、中学、大学的完整教育体制的学校。

清朝覆亡后, 该校改名为交通部南洋大学, 后更名为上海工业专门学堂。1921年, 北洋政府将交通部所属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北平铁路管理学校、北平邮电学校、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四校统一学制, 统称交通大学, 其中交通大学上海学校为总校。

当时交通大学的老师大部分是留美博士, 水平很高。而交通大学对学生的管理也很严格, 因此毕业生大都较为优秀, 在世界上也享有极高的知名度。钱学森从上海总校毕业后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求学时, 发现该校许多课程与在交通大学学习的完全一样, 要求免修得到批准。茅以升从交通大学唐山学院毕业去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时, 该校起初不承认他的学历, 故出题考核其水平, 因为茅以升回答极为出色, 故该校决定从此对来自交通大学的留学生一律免试入学。所以在上世纪50年代, 交通大学毕业生中在欧美留学及侨居海外从事科研工作的人很多, 而且很多在当地成立了同学会组织。

1957年4月, 正值交通大学创建六十周年, 时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河畔电子研究所资深研究员、同时也是交通大学在美同学会成员的赵曾珏与身在台湾的凌鸿勋联系, 认为台湾复建的清华大学原子能研究所开展核科学研究, 但不应忽视与核子研究极其相关的电子学研究。鉴于1947年美国贝尔实验室发明晶体管取代真空管, 促进了计算机工业和电子信息业的发展, 他力倡在台湾设立交通大学电子研究所, 今后逐步扩大规模, 复建交通大学, 而且很多“交通大学在美同学会”的成员都愿意为此提供捐款与人员方面的协助。

凌鸿勋是中国著名铁道工程学家, 毕业于上海工业专门学校, 在美国桥梁公司实习并在哥伦比亚大学进修, 回国后先后任陇海、粤汉、湘桂等铁路工程局长兼总工程师, 对中国铁道事业贡献卓著, 被誉为继詹天佑之后的“铁路圣人”。他曾任交通部南洋大学 (即上海交通大学的前身) 校长、国民政府交通部次长、代理部长, 1948年获选为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上世纪40年代末, 他辞去公职, 在香港从事著译。50年代初去台湾, 任台湾大学教授, 1951年担任台湾中国石油公司董事长。

当时交大毕业生在台当局“教育部”、“交通部”、“经济部”、“国防部”任职的人很多, 凌鸿勋迅速求得他们的支持。同年5月, 这4部门共同呈文“行政院”, 请求复建交通大学研究院, 设立电子研究所。1 0月, 台湾“行政院”决定, 准由“教育部”先行筹备, 凌鸿勋担任筹备委员会主委, 李熙谋为副主委, 全部办学经费只有50万元新台币, 在台北市罗斯福路设立办事处, 开始着手筹备交通大学电子研究所建设事宜。

1957年10月凌鸿勋、李熙谋等组成复建台湾交通大学筹备委员会

李熙谋也是交大校友, 毕业于上海工业专门学校电机系, 继而考取浙江省留美官费生, 赴美求学, 1918年获麻省理工学院电机工程硕士学位, 后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 曾执教于浙江大学、暨南大学, 兼任工学院院长、教务长等职。抗战胜利后, 交通大学在上海复校, 他返回母校担任教授兼教务长、上海市教育局副局长, 在交大学生中声望很高。交大在台湾复校时, 他时任台湾“教育部科学教育委员会主委”, 居间与在美校友联系并负责募款工作, 出力甚巨, 方使交大复校的经费得以无虑。

1958年6月1日, “国立交通大学”在新竹市博爱街 (即现在的博爱校区) 复建成立, 当时全校仅有唯一一个电子研究所, 却由此奠定了未来台湾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基石。

由于凌鸿勋是学土木工程出身, 且年事已高, 因此由李熙谋担任校长兼电子研究所首任所长, 并由台湾大学电机系主任盛庆来协助处理所务, 教学与研究人员大多来自海外, 如张丹、许照、李学贤、杨进顺、方声恒、李新民、周德禄等, 当年即对外招生。在新竹校舍未建成前, 先借用台湾大学工学院教室上课, 所开课程有电磁波、电子管、电子实验、网络分析、近代物理、应用数学等科目。

1961年, 台湾“教育部”与国际电信联合会签约, 利用联合国特别基金, 在交大电子研究所之下设立电信电子训练中心, 交大在海外校友也向其捐赠了一批旧仪器设备。同年, 该所自行研制电视发射机试播成功, 由“教育部”组建教育电视台并正式开播, 成为台湾电视广播之始。

1959年建成的台湾交通大学电子研究所

1962年2月, 该所利用联合国特别基金, 从美国租用台湾第一部全真空电子管计算机 (IBM650) , 并成立电子计算机中心。1963年, 又自行研制出台湾第一部固态 (红宝石) 激光器;1965年研制出第一部气态 (氦氖) 激光器;同年还自行研制出台湾第一个平面晶体管和第一个集成电路。

1964年6月, 该校成立大学部, 设立电子物理学系及电子工程学系, 随即参加大学联招, 开创新竹地区大学本科教育之始;同年, 该校还建立一座半导体实验室, 开创台湾半导体研究的先河。1967年7月, 电子研究所正式改制为交通大学工学院, 包括电子物理系、电子工程系、自动控制系 (后改称计算与控制学系, 再改名控制工程学系) 和通讯工程系 (后改称电信工程学系) , 由原台大工学院院长钟皎光担任院长。

截至1967年, 该校总共培育出163位电子工程硕士, 为岛内电子信息科技发展打下坚实人才基础。1968年, 该校获准增设电子研究所博士班, 1970年培养出台湾第一位工学博士, 即张俊彦。他后来先后担任台湾交大电子研究所教授、电子物理系主任、成功大学电机系主任、美国贝尔实验室VLSI Group高级研究员、交大工学院院长、电机资讯学院院长、电子与资讯研究中心主任及校长等职务, 自1964年主持研发硅晶体管开始, 1966年主持研制集成电路, 1970年主持研制砷化镓半导体, 1978年主持研制非晶硅半导体, 屡屡领导台湾电子研究的发展, 1977年与张瑞夫、郭双发等共同建立台湾第一个半导体研究中心, 90年代参与建立“国家毫微米元件实验室”。

1971年, 该校师生已增至7000人, 同年增设管理科学系, 次年又增设应用数学系、计算机科学系, 计算与控制学系复更名为控制工程学系, 1973年增设海洋运输学系及航运技术学系, 1976年增设机械工程学系及运输工程研究所硕士班, 同年开始参加“国科会”组织的“半导体组件及集成电路技术发展大型计划”。1977年, 该校半导体实验室改制为半导体研究中心;两年后, 开辟邻近的光复新校区, 分设理、工、管理三个学院, 并成立交通工程学系 (后改名土木工程学系) 、信息科学学系、光电工程研究所等。

该校成立至今, 为台湾培养出众多电子资讯产业人才, 其中就包括宏碁电脑公司创办人施振荣、美国摩托罗拉公司副总裁孔毅、联华电子集团董事长曹兴诚、大众电脑公司董事长简明仁、旺宏电子公司董事长胡定华、欣铨科技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卢志远、力太电子公司总经理林荣生、系统科技公司董事长宣明智、继业公司董事长邱再兴、合晶科技公司董事长蔡南雄、友讯科技公司董事长高次轩、凌阳科技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黄洲杰、晶泰科技公司董事长李进洋、联强国际公司总经理杜书伍、致茂电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黄钦明、汉民科技公司董事长黄民奇、光宝集团执行长林行宪、硅品精密公司董事长林文伯、华邦电子公司董事长焦佑钧、联发科技公司总经理卓志哲、群联电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潘健成、中华电信研究所所长李炎松、美国微软公司全球副总裁陈永正、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电磁波理论研究中心主任及电机系教授孔金瓯等。

梅贻琦 (1889—1962年)

著名教育家。祖籍江苏武进, 出生于天津, 自幼熟读经史, 1909年考取清末第一批官费留美生, 1910年进入美国武斯特工学院电机系, 1915年获电机工程学士学位, 回国后应清华学堂聘请担任物理教师, 后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教务长等职, 1931—1948年任清华大学校长。抗战时期任西南联合大学 (由清华与北大、南开三校合并而成) 校务委员会常委兼主席, 1949年前往巴黎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会议, 任中国代表团首席代表。1950年任华美协进社常务董事, 翌年组织清华大学在美文化事业顾问委员会。1955年赴台复建清华大学, 任校长, 创办清华大学原子科学研究所, 并在新竹建造第一座核反应堆, 兴建核科学馆、放射性同位素实验室。1958年任台湾“教育部长”兼“长科会”副主委。1961年任“行政院原子能委员会”主委, 1962年当选中研院院士, 担任中央大学地球物理研究所筹备委员会主委。同年5月病逝于台北。

台湾大学章程修正说明 篇5

96年4月28日 本校为迈向顶尖大学,追求教育卓越、研究卓越、及关怀社会的理想,揭橥「成为华人顶尖、世界一流的大学」为愿景,以「提供师生一流学习与创新的优质环境,以培养社会菁英、提升台湾学术水平,协助国家经济发展、解决人类永续发展的重大问题」为台大使命,正积极推动各项重大改进方案。而改善方案的提出,乃经长时期的研议考虑,及不间断的沟通协调,目前各项方案的规划皆已趋于成熟。然而,崭新的政策推动需靠组织架构的调整,组织架构的调整需靠组织规程的修正,否则一切的理想都将缺乏付诸实施的条件基础,目前正是提出更为宏大深远的制度变革的时机。

大学法于民国94年12月28日修正公布,大学法施行细则亦于95年8月16日修正发布,因法规内容的变动给予学校在行政组织及学制上较大的弹性,加上现行本校组织规程为因应追求卓越的需要,亦达必须调整的阶段,爰配合修正本校组织规程条文。其目标系以较具弹性的组织与学制来提高行政效率,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与产业环境,协助学校迈向顶尖大学。

规程中比较重大的修正有三项:第一、行政单位的变更及改隶;第二、校长遴选方式的改变,由过去的二阶段改为一阶段;第三、校务会议的人数予以缩减。兹说明如下:

壹、行政单位的变更及改隶(见附图一)

修正草案第二章第三节第二十一条为规划本校行政单位架构,有几项创新的变革:

1.为面对国际化的浪潮以及大量国际学术交流的需求,原属研究发展委员会下的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升格为一级单位的「国际事务处」(第五款)。

2.为增强本校财务规划、资金调度、募款及新事业开发管理的需要,增设「财务管理处」(第六款);

同一条中亦有组织调整的构思

1.原有的「研究发展委员会」改为「研究发展处」(第四款),内部仍然设立研究发展委员会,其它组织功能均不变;

2.「共同教育委员会」改为「通识教育中心」(第十五款),内部设立通识教育委员会,除了所属的军训室改隶「学生事务处」(第二款)外,其它组织功能均不变;

3.「教学发展中心」、「出版中心」及「环境保护暨职业安全卫生中心」均为现有的单位,将依其位阶列入组织规程中。

大学法施行细则第十五条规定,行政单位层级至多以二级为限,为充分发挥大学法赋于大学行政组织弹性的美意,组织规程仅订定第一级行政单位、非属学 1

院之教学单位、校级研究中心、进修推广部的名称及执掌,这些单位内部的分组,另以「国立台湾大学行政单位组织运作要点」订定之,经行政会议通过,送校务会议备查(见第二十四条)。

贰、校长遴选方式的改变

为配合大学法的修正及教育部新订「国立大学校长遴选委员会组织及运作办法」,校长遴选改为一阶段遴选,由单一的校长遴选委员会直接选出校长(见第七条)。校长遴选委员会是由三个部分组成,其中学校代表占全体委员五分之

二、校友代表及社会公正人士占全体委员五分之

二、教育部遴派的代表占全体委员五分之一(见第八条)。另法律规定,校长续任评估时,应参考教育部评鉴的意见。

叁、校务会议人数的缩减

本校执行迈向顶尖大学计划的考评指标之一,即为校务会议的人数缩减问题,获得计划补助的大学目前大部分已经完成此项指标。本校已于95年6月10日94学年第二学期第二次校务会议第94218案订出修订的原则如下:

1.除大学法所定校长、副校长为当然代表外,院校级行政主管是否列为当然代表,视校务会议代表总人数而定。

2.各学院应定四分之一至半数之系所主管担任当然代表为原则。

3.选任之教师代表不得少于全体会议人员之二分之一。

4.每教学单位至少一名代表为原则。

5.职员代表人数应占全体校务会议代表百分之五。

6.学生代表人数不得少于全体校务会议代表总额十分之一。

目前提出的方案(见第三十六条)是以校长、副校长、教务长、总务长、学生事务长、研发长、各院院长及四分之一之系所主管担任当然代表,校务会议总人数为146人。

我的大学,乔的大学,你们的大学 篇6

我刚才观察了一下,有一个特点我觉得非常明确,你们这一代人长的比我们这一代人漂亮。第二点就是你们的身材也比我们好。所以说你们的美商比我们这一代人要高,但是你们的智商呢,我觉得未必。

智商很难比较,但是有一些表现可以拿来做比较,就是我们这代大学生里面,不知天高地厚、以为老子天下第一的“狂生”特别多,而现在的大学生里面,追捧名人的粉丝特别多。通过这些表现,我觉得我们这一代人的智商可能比你们要略高一点。在我们这一代人里面,各种各样的名人是用来挑战的,我记得我们进大学的时候,有个同学只花了六个月的功夫上课,就把艾思奇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从头到尾逐章的写了一本批驳的书,而且他的态度是非常好的,其实他的所谓的哲学启蒙也是艾思奇的那本书教他的,但是他觉得里面也有种种的毛病。其实80年代我们的眼界和获得知识的渠道是不如你们的,但是对真实和真相的追求,我觉得我们那一代的大学生,是非常真诚的。他那本书,现在来看,知识含量或者学术分量可能还不够,但是当时就是有很多大学生会做这样的事情。

我觉得文化上非常值得观察和分析的一个人物就是李敖,我看视频,李敖到大陆各个高校演讲,每到一个高校说一个——不知道他说了多少遍的笑话,每次都是下面掌声如潮,一片欢笑,没有人稍微为难他一下。如果倒退30年,在我们那个时代是绝对不可能的。任何一个名人在讲坛上讲话,下面都会有知识的挑战或者思想的挑战,但是现在大学里面非常难以看到。

我觉得大学生在这个环境里面,对学问的热爱应该超过对学术名人的热爱,这样的大学生才是好的大学生。我记得当年10点钟就要关灯,11点各个教室要关灯,有几个大教室是通宵开放的,里面坐满了学生,那是莘莘学子攻占知识王国的英雄岁月,但是这种情况,据我了解,在现在的大学里面很难看到了。

很多大学生也讲,因为大学学费越来越高,以后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想寻找一个理想的工作始终是他们身上的一个压力。三年级就开始要到各个单位去做实习,四年级的时候就忙于出去找工作。我完全能够理解,其实你们寻找的都是正常的人生,比如你们大学毕业以后,无论是做教师还是到公司当职员、或者当公务员、或者当商人,过各种各样的社会认可的生活,这都是一样的生活,这个我完全同意。但是我觉得,现在的大学生,才二十几岁,是大好青春的时候,在大学这样一个环境里面,在过同样的生活之前,你应该有机会想象和尝试一下不一样的生活。我觉得你在大学四年里面,如果能过一种不一样的生活,那对你以后的人生会是非常宝贵的财富。

刚刚去世的乔布斯,读的里德学院,是美国最自由的大学,他读了半年就退学了,但是他的大学生涯没结束,他成为一个旁听生。他为什么要退学呢?他讲“我退学是因为我不要去上那些必须去上的积学分的必修课”。他选中的最喜欢的一门课是书法课,那个老师是左派自由知识分子,很奇怪的一个人,而且他的书法课里面培养了一大批奇奇怪怪的人,包括乔布斯。这个老师去世以后,这门课就没有了。在乔布斯学书法的时候,书法对他未来的就业或者要实现他的一些很具体的人生目标是没有任何帮助的,但是他就喜欢这门课。没有想到十年以后,他可以应用书法课里学到的东西,做一些字体设计。我们电脑里有一些很漂亮的字体,都是从乔布斯学习书法开始的。他学习书法,还不仅仅在于他后来可以设计一些字体,在美国的这么多企业家里,他是唯一一个带有艺术家气质的。企业家一般的想法是特别线性的,比如公司的总经理,你的目标就是给公司赚取更多的利润。乔布斯受过艺术的训练,这个书法虽然是拉丁文的书法,但是这和中国书法相似,并不是你把一撇一捺写好就好了,艺术家考虑的问题是多方位的、全面的问题,要把它协调起来,所以乔布斯在他后来做苹果电脑的时候,这种思维方法和他同代的做IT的那些企业领袖是完全不一样的。在大学期间,他除了学书法课以外,他还到印度进行灵修,他还是个嬉皮士,他还吸毒,这些经历对乔布斯成为一个不一样的人非常有帮助。后来他变成一个成功者。进入了一个同样的生活。但是他在同样的生活里面能够做得跟别人非常的不一样。他跟比尔·盖茨说,他个人非常尊重比爾·盖茨,但是他觉得微软的设计非常烂,他说这就是一个有过吸毒经历的人和一个没有吸毒经历人的不一样的地方。

如果在这四年大学期间里面,你们能够尝试过一下不一样的生活,或者你想象一下不一样的生活,对你们的人生是非常有帮助的,我就讲到这儿,谢谢。

(摘编自小宝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理想国年度文化沙龙“大学 出版 人文”上的讲话,原文载于腾讯网“燕山大讲堂”。)

台湾大学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实践 篇7

早在20世纪80年代台大就率先推行通识教育, 1981年接任台大校长的虞兆中教授明确提倡开展“通才教育”, 并于次年成立了“通才教育工作小组”, 拟定了《推行通才教育计划书》, 完成开设13门选修课的计划, 同时开设了4门通才教育课程。受当时政治因素的影响, 学校的这一改革暂时搁浅, 直到90年代后期通识教育才得到全面的实施, 发展至今已经得到全校上下的一致认同, 从理念、组织机构、课程等方面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一、台大通识教育的理念和目标

作为地区综合性的高等学府, 台大以培养地区高级研究人才、社会精英以及促进地区发展为己任, 以学术研究为使命, 以大学自主和学术自由为原则, 其教育目标是“培育具备健全品格、坚实学问、社会关怀与全球视野的社会中坚及领导人才, 以增进国家及人类福祉”。台大通识教育与其教育目标紧密相联, 通过通识教育和专业教学, 台大学生应具备以下十项核心能力:独立思考与创新、专业技能、道德思辨与实践、身心健康管理、履行公民责任、人文关怀、沟通表达与团队合作、国际视野、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美感品味。除了专业知识与能力主要是由专业院系负责培养, 其他九项核心能力都是通过台大的通识教育课程来实现的。

基于上述教育目标, 台大把通识教育的理念界定为:“建立人的主体性, 以完成人之自我解放, 并与人所生存之人文及自然环境建立互为主体性之关系的教育。”表述中的“主体性”和“相互主体性”较好地体现了通识教育解决主客观问题及二者相互关系的宗旨, 同时也高度概括了通识教育的理念。

为了实现上述培养目标, 1996年台大校长陈维昭在《迈向21世纪的台湾大学:回顾与展望》中强调台大坚持均衡的发展策略:一是在本土化与国际化间均衡发展, 即在推动本土化研究的过程中坚持国际交流与合作;二是在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间保持均衡;三是在科学研究中加强人文素养, 创造校园文化的均衡发展。台大通识教育强调学术间的对话、沟通与融合, 避免传统与现代之间、全球化与本土化之间的断裂, 拓展学生的本土文化资源, 拓宽学生思考问题的全球视野, 并奠定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能力。

二、台大通识教育的运行机制

在通识教育理念的指引下, 台大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通识教育改革, 通过设立通识教育机构, 逐步规划开发通识教育课程, 逐渐形成了一套完备高效的通识教育运行机制。

(一) 台大通识教育的组织机构

1996年, 台大成立了“共同教育委员会”, 负责推动和协调通识教育与共同教育等相关事项。这一时期, 在相关行政单位和教学单位的配合下, 通识教育新制规划完成。2006年“共同教育委员会”更名为“共同教育中心”, 由行政单位调整为非属学院教学单位, 中心的职责由原来的“推动和协调通识教育与共同教育等相关事项”这样的模糊被动角色, 逐渐转换为“负责本校通识教育课程之规则、审核, 共同必修课程之审核及体育教学等相关事项”的积极主动角色。台大的共同教育中心现设有下列单位 (图2-1) 。

台大共同教育中心由校长直接领导, 由教务处长兼任中心主任, 使得教务处与共同教育中心能够密切合作, 有助于及时向通识教育单位提供资源和信息, 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中心设副主任一职, 由长期参与通识教育的教授兼任, 协助中心主任的工作。另外, 共同教育中心共同教育组组长由文学院院长兼任, 从而能够有效地负责共同教育课程中国文和外文课程与文学院的沟通及协调;通识教育组组长由理学院院长兼任, 同时成立八大领域的工作小组, 规划通识教育课程, 从而更加有效地推动各项行政事务。为保障通识教育的实施, 台大还专门设立了许多委员会主管通识教育的各个细节, 主要包括出版审议委员会、教师评审委员会、课程委员会三个专门机构。

(二) 台大通识教育课程的审核机制

台大通识教育课程的审核有相当明确的时间安排和制度约束。依据《台湾大学通识课程实施办法》和《台湾大学通识课程开授与审查作业要点》, 新开授的通识课程要经过三级机构的三重审查。第一学期通识课程审查在3~5月办理, 第二学期课程在10~12月办理。审查的流程为:首先由开课教师填写授课大纲, 需要写明课程所属领域、课程性质、学分数、课程考核方式、参考书目、课程作业、修课人数等, 同时呈送所开课程的相关著作, 然后由系课程委员会、院课程委员会以及共同教育中心审查, 审查通过后方可由开课系所登入课程中 (图2-2) 。开课时间满三年的课程需要重新接受审查, 教学评鉴结果不理想的课程则不再列入通识课程。

(三) 台大通识教育的改革

进入21世纪后, 台大共同教育中心不断根据国际形势和学生需求的变化, 制订了一系列的改革计划。2001~2005年, 台大实施了《台湾大学通识教育四年提升计划:全球视野与本土文化的融合》, 完成了“台大通识教育网”的建构, 形成了台大终身学习资源库, 同时通过教材改革和教学方法的改进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深化了学生的文化内涵。2002~2006年, 台大实施了《台湾大学基础教育四年提升计划》, 目的是加强本校学生中、英文写作能力, 并提升人文、艺术、科学等领域的基本素养。

从2005学年开始, 台大开始推动《个别型通识计划改进书》, 希望藉此计划促进学校通识教育课程进一步多元化、充实和深化,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自主探寻的精神。计划分为三部分:“含小组讨论课规划之课程改进计划”“含实验或实习课规划之课程改进计划”和“无小组讨论课规划之课程改进计划”。该计划的重点是建立学校的教学助理 (Teaching Assistant) 制度, 并鼓励教师开授由教学助理带领小组讨论的通识教育课程。建立教学助理制度是为了配合大班教学, 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 保证教学质量, 协助开课教师执行教学任务。教学助理主要负责组织引导小组讨论、分组实验及实习、课业咨询服务、批改作业以及教学的日常行政事物等。教学助理制度的实行一方面保证了教师的教学质量, 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另一方面也为培养未来的优秀教师做准备。

三、台大通识教育的课程体系

(一) 台大通识教育课程的精神指标

为了更好地贯彻教育目标和通识教育理念, 台大规划出通识教育课程的五大精神指标。

一是基本性, 指课程应涉及人类文明中最根本、最重要、最不可或缺的要素。

二是主体性, 指课程内容应能直接或间接地构建人的主体性, 引导学生能以自身主体性的角度看待知识, 通过讨论、思辨、批判与比较, 了解自己以及与自身息息相关的自然世界、社会环境及时代与文化。

三是多元性, 课程内容应以开拓学生视野、消除人种在性别、族群、阶级、与文化上的偏见为目标, 养成尊重多元差异和“人类一家”的胸怀。

四是整合性, 课程内容应整合不同领域的知识, 以启发学生的心智、拓展专业知识的直观与创意, 并赋予新的诠释与内涵。

五是贯通性, 课程内容所探讨的问题应浅显明白, 不能预设学生必须已修读系统性专业知识为前提。课程内涵应有引导作用, 可藉由问题的探讨而逐步深入专业知识, 进而有通贯的效果。[5]

(二) 台大通识教育课程地图与目标

依据台大通识教育的理念与目标, 台大形成了完整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2006年后, 台大校长陈维昭通过了一年通识教育改革研究计划, 广泛收集国内外著名大学共同教育或通识教育的实施经验与模式, 并规划适合台大实施的共同与通识教育的架构与内容, 提出“核心课程”模式, 即把通识教育分为共同教育课程和通识教育课程。共同教育课程是基础性课程, 旨在培养学生基本的语文能力、人文素养、健康的体魄和服务精神;通识课程是延展性课程, 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提高, 具体情况见表3-1。台大核心课程模式基于全人教育的理念, 兼顾人的主体性思维, 延展各专业的知识, 使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多元的知识。

台大通识课程八大核心领域包括:文学与艺术、历史思维、世界文明、哲学与道德思考、公民意识与社会分析、量化分析与数学素养、物质科学、生命科学, 反映了各领域知识的发展, 从多元的学科观点与方法中使学生掌握完整的知识, 同时有助于各学院打破专业本位的教学思维, 重新考虑不同学术领域之间对话、沟通与融合的可能性。八大核心课程领域的课程非常丰富, 每一领域下设若干子领域。台大通识课程要求学生修读本学院指定的五至六类核心领域的课程, 且每一领域的课程至少修读一门。

(三) 台大通识教育的其他活动

台大在课堂授课外还开设了大量的通识教育讲座, 主要包括“学问世界的探索”“知识分子与二十一世纪”系列讲座。为了增进人文精神与科技生活的协调与圆融, 使学生兼具人文社会与自然及生命科学的素养, 学校开设了“科技与人文的对话”讲座;为了让学生在入学伊始适应大学生活, 台大共同教育中心制订了新生专题课程。另外, 学校每年还会定期举行“我的学思历程”主题系列讲座, 邀请各界的杰出人士来校演讲, 与学生分享其学思历程。[6]

“新生专题课程”是为了让学生在入学伊始适应大学生活, 为未来的学习之路开启一道门, 台大共同教育中心特制定了新生专题课程。课程旨在对学生进行观念的启发、基本素养的培育及学习态度的养成。具体目标是:帮助学生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与生活形态;培养学生自我学习、沟通表达、独立思考及批判反省的能力;引导学生探索自我, 思考未来的人生方向。课程内容不受专业系所的限制, 由授课教师自由设计。课程为2学分的选修课程, 学分是否纳入毕业总学分由院系自行决定, 课程成绩以通过和不通过表示, 注重对课堂参与、书面或口头报告的考查。新生专题课程只针对新生, 采取专题讨论课的形式, 以25人为基准, 实行小班教学, 可以在校园内适当的空间进行课程, 包括男生宿舍和女生宿舍等, 目的是通过营造轻松、舒适的学习环境, 使学生的学习有强烈的归属感。[7]

“我的学思历程通识教育讲座”是在课堂通识课程之外, 台大共同教育中心每学期办三四场通识教育讲座, 目的是希望在正式课程之外, 提供思考问题的空间。共同教育中心邀请各领域卓然有成的台大校友或各界人士, 如诺贝尔奖获得者李远哲博士、海基会前董事长辜振甫先生、法鼓山创始人圣严法师等, 分享他们精神提升的历程, 通过其个人学思历程的反省, 提供学生宝贵的人生经验, 引领学生规划个人的生命发展。

四、台大通识教育课程的内容分析——以生命科学领域为例

台大共同教育中心认为通识教育课程不是专业课程的通俗化, 而是需要教师在一定的专业学术基础上, 在学术横向性上继续发展, 要融合台大通识教育课程的五大精神指标, 设计出符合台大通识教育理念和目标的课程, 真正做到培养学生博雅素质。教师在设计通识教育课程时要清楚地认识到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和目标, 要明确课程的目标以及课程领域的目标, 再确立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 因此通识教育课程必须有独特性, 是要教师在专业基础上开设的有延展性的新式课程, 下面以生命科学领域为例进行分析。

生命科学领域的通识课程主要有《音乐、演化与大脑》《生物的演化与灭绝》《普通心理学》《医学与生活》《现代生物技术与健康》《从现代生物学看人类行为》《农业概论》《植物与文明》《饮食与文化》《生态工程导论》《生命与人》《森林生物多样性概论》《昆虫与人生》《传染病:科学态度&社会责任》《普通生物学》《普通植物学》《生命的探索》《生命科学与社会》《遗传工程概论》《生态与人类社会》《细胞、分子与生命》《食品营养与安全概论》等。[8]不难看出, 首先, 这些课程都是生命科学领域课程的基础性课程, 与人们的日常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其次, 课程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 基于学生的需求, 把专业性的知识融入到课程内涵中;最后, 课程覆盖的范围很广, 从细胞、分子到生物再到人类以及生命, 从饮食到疾病、医学、心理学到人类的生活, 课程从知识的广度上涵盖了生命科学领域的大部分内容, 使通识教育课程丰富多彩。

以《音乐、演化与大脑》这门课程为例, 课程内容主要介绍演化音乐学和神经音乐学的理论与方法, 通过理论分析、实验研究、临床案例和音乐活动的观察, 探讨音乐与情绪、语言及运动系统的关系, 该课程一方面促进了人文艺术与自然科学的交流, 另一方面让同学们领略跨领域议题的开创性与趣味性。课程目标是要培养学生对音乐和音乐学的宽广视野、独立思考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原创性研究和清楚表达的能力、国际视野、亚洲视角、本土观点和人本关怀的教育精神。课程按照学生的志愿把学生分为九个专题小组:国语流行歌、闽客歌曲 (传统与流行) 、台湾原住民音乐 (传统与流行) 、古典音乐 (欧洲与亚洲) 、影视配乐、舞蹈音乐、爵士音乐、摇滚音乐的演化、摇滚音乐的疾病与祭仪。学生上课前需阅读指定的材料, 课堂上结合自身的专业和音乐兴趣分组讨论;每位学生都要在网上发布关于课程的心得或问题。课程的期末报告要以小组为单位汇报, 要求以特定的乐种为例, 深入讨论课堂上所提到的观念。[9]从该课程的目标与实施过程来看, 首先, 台大通识教育注重的是学生能力的培养, 而非知识的传授, 通识教育课程不一定要求学生掌握课程的全部知识, 但通过课程必须使学生具备一些能力;其次, 台大通识教育课程注重的是学生主体性地位, 在课堂的教学环节以及课程的总结评价阶段, 教师都是辅助性的角色, 学生才是课程的主体, 学生的活动与交流贯穿了课程的全部环节;再次, 台大通识教育课程体现了多元融合的特色, 课程分组讨论涵盖了一些基本的音乐流派, 通过音乐的介绍来启迪学生对深层次的音乐学、演化及人类做出思考与交流;最后, 台大通识教育课程的评价也并非是单一僵化的, 通过多元的评价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可以激励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通过交流与思考来提升自己的能力。

五、总结

综上所述, 台大通识教育能够取得成功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第一, 学校有明确的目标和理念引导, 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 台大就以“建立学生的主体性, 促进学生自我解放和与人文环境及自然互为主体”的目标为指引, 建立共同教育中心, 不断改革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第二, 学校实施的最大保障机制就是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心组织来领导, 即共同教育中心, 中心得到了校长的支持, 通过与教务处和各专业学院的沟通与合作, 积极规划本校的通识教育课程与活动, 促进了学校通识教育发展和学生博雅素养的培养。第三, 台大通识教育实行核心课程模式, 以共同教育和通识教育的形式, 巩固学生的人文基础和积累专业知识, 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和学习效果, 打破专业思维的限制, 通过多元的学科观点和方法使学生掌握全面综合的知识。第四, 学校的领导和教师普遍认同通识教育, 除了经费保障外, 在课程的制定、实施以及评价等环节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教师设计课程时在把握基础性的同时不断创新课程, 提升课程的独特性和价值;在课程实施环节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实现, 不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促进交流和沟通, 促进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对课程主题的认识, 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基本能力。共同教育中心在课程评价过程中注重多元性和整合性, 把学生的能力提升放在首位, 通过多样化的方式来评定学生的能力提升。第五, 台大通识教育在学校通识教育发展的过程中, 不断根据学生评价、社会评价等改革课程体系和审核制度, 促进学校通识教育进一步得到完善。

最重要的一点是, 台大通识教育的教师对通识教育课程有深刻的认识, 明确通识教育的内涵, 没有把通识教育课程简单地当作普通的课程, 而是和专业课程同等重要, 甚至是比专业课程更重要的课程来对待;教师必须精心设计课程, 明确课程的目标, 在课程的横向延展上面向多元主体。正是教师的这种强烈的责任感才能保证学生在通识教育课程中认真对待, 而非浅显地认为是取得学分的课程, 在师生双方的配合以及校方、院系和共同教育中心的支持下, 台大通识教育才得到了不断提升和发展。

注释

1[1][2][5]台湾大学共同教育中心.通识教育理念与目标[EB/OL].http://cge.blog.ntu.edu.tw/curriculum/libedu_objectives, 2012-04-06.

2[3]熊思东.通识教育与大学:中国的探索[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0:143-144.

3[4]台湾大学共同教育中心.通识教育课程审查流程[EB/OL].http://cge.blog.ntu.edu.tw/%e8%aa%b2%e7%a8%8b%e8%b3%87%e8%a8%8a/%e9%80%9a%e8%ad%98%e8%aa%b2%e7%a8%8b/apply_libcourse_sop, 2012-04-06.

4[6]毛建茹.杨叔子、黄俊杰和张信刚的大学通识教育理念与实践比较研究[D].东南大学, 2007:27.

5[7]台湾大学共同教育中心.台湾大学共同教育中心新生专题课程[EB/OL].http://freshman-seminar.blog.ntu.edu.tw/la/, 2012-04-06.

6[8]台湾大学共同教育中心.通识教育地图:生命科学领域[EB/OL].http://coursemap.aca.ntu.edu.tw/course_map/main.php?f=7, 2012-04-06.

台湾著名大学巡礼 篇8

台湾大学:“每天深思3小时”

在台湾, 台大的NO.1地位几乎妇孺皆知。台大不仅是台湾地区的最高学府, 也是台湾地区建校时间最长、占地面积最大的高校“巨无霸”。暂且不说台大的育人理念和学术功能, 仅仅凭借她的校园设计, 便可称得上自然景观与人文气息完美相融的生态旅游胜地。

台大最著名的院系之一是法律系, 陈水扁和蔡英文都是从这里毕业的。而马英九则毕业于台大政治系。2008年马英九当选台湾地区领导人, 香港媒体称:台大政治系终于打败了台大法律系。

去过台大的人, 经常说在台大到处都可以闻到自由、活泼的味道:学生们围圈席地而坐, 交流心得体会;老师声情并茂地给学生传授思想。如果你特别看重交流想法以碰撞出思想火花的学习氛围, 那么, 台大或许就是你的首选。“我们每天需要深思3小时。”这就是台大在无形中给学生熏陶出来的理念和精神。

成功大学:毕业生受企业“厚爱”

成功大学取名“成功”是为了纪念民族英雄郑成功。

成功大学坐落于台南市, 距离郑成功当年的府城赤嵌楼不远。成大有3个校区, 分别是新潮的自强校区、西洋式的成功校区以及古朴式的光复校区, 仅从名字看, 就可知道不同校区体现着不同的时代气息。

成大作为台湾高等教育界的后起之秀, 是台湾“企业界的最爱”。前校长、被称为“冠状病毒研究之父”的赖明诏曾自豪地说, 成功大学的确是名副其实的“成功”, 因为她培育了难以计数的成功者:“超导之父”朱经武、台达电创办人郑崇华、统一集团创办人之一林苍生……正是这样的特殊渊源, 成大的毕业生一向深受企业欢迎, 在台湾高校的就业率排名中, 也一直引领风骚。

台湾“清华大学”:诺贝尔奖的摇篮

台湾“清华大学”于1956年成立。成立后即设立原子科学研究所, 首先招收研究生, 1957年才正式招收本科生。第一任校长是担任过北京清华大学校长的梅贻琦。如今台湾“清华大学”也已发展成为综合性大学。

台湾“清华大学”的校训与北京清华大学一样, 沿用着民国3年梁启超在原清华大学演讲时所用之辞:“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值得一提的是, 台湾“清华大学”还先后培养了包括李远哲在内的3位诺贝尔奖得主。

台湾政治大学:人文社会学科我最牛

以“亲爱精诚”为校训的台湾政治大学是一所以人文社会学科著称的学府, 首任校长是蒋介石。政大注重专业教育、人格、创意的培养, 在法商、传播、国际事务、外语等领域尤其突出, 被称为“公务员的摇篮”。

由于其国民党党校的历史渊源以及政法等强项学系的特殊性, 政大与台湾政界的联系非常紧密, 教师中有很多是前任官员, 学术成果多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甚至有的教授在任教中途还被借调到有关部门任职。

政治大学, 虽然名为“政治”, 却一直全面地传承着人文社会科学的优良传统, 发扬了追求宇宙真善美之大学精神。因而政大的学生, 都比较务实和低调。他们能够在这里通过学习、交流或参与各种社团活动发掘潜在能力。因此, 除了培养出大批政界人士之外, 政大也催生了一批知名艺人, 张雨生、陶晶莹、林依晨、“苏打绿”等都是政大校友。

辅仁大学和东海大学:私立教会学校

辅仁大学和东海大学同属私立教会学校。辅仁大学的校园建筑由德国人设计, 却极富中国元素。辅大在台湾首创了民生学和食品医学, 然而底蕴最为深厚的还是心理学研究学科, 很多中国心理学界的前辈都来自辅大。

1949年之前, 辅仁大学曾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并称“北平四大名校”。自1960年在台湾建立校址后, 辅仁大学发展成为拥有11所学院、47个系的综合性大学, 也是台湾唯一拥有医学院的私立综合大学。

东海大学由美国基督教大学联合董事会拨款建立, 是台湾地区最早设立的一所私立教会大学, 以建筑专业为龙头。或许因为以“建筑”见长, 东大也以“优质校园”之名享誉全台湾。校园内林木苍郁, 人文气息浓厚, 是“闹中取静”的绝佳学习之地。

台湾大学 篇9

1 台湾私立科技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及教育体系及三所私立科技大学简介

1.1 台湾朝阳科技大学

台湾朝阳科技大学位于台中市雾峰乡, 1994年建校 (于1997年改名为“朝阳科技大学”) 。取名“朝阳”, 寓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朝向阳光, 卓立昂扬”, 亦象征本校校务欣欣向荣, 学生积极进取。

台湾朝阳科技大学现有5个学院、5个博士班 (其中包含台湾产业策略发展博士学位学程及营建工程系博士班) 、18个硕士班、22个系及1个学位学程, 另设有进修部、通识教育中心、推广教育中心、企业创新学院、研究发展处以及附设幼稚园等。

目前, 在籍学生约有15000人, 教职员工600余人, 师资阵容和教学设施备受肯定, 在台湾首度私立科技大学评鉴中夺得最优成绩。

1.2 台湾建国科技大学

台湾建国科技大学位于台湾彰化县彰化市, 前身为私立建国商业专科学校, 创立于1965年。1999年改制为建国技术学院, 2004年改名为建国科技大学。学校现有工程学院、管理学院、设计学院、人文学院4个学院, 机电光系统研究所、电机工程系、机械工程系等19个系所。目前在校生数达11270人, 其中硕士班96人, 日间部5127人, 进修4265人, 进修学院1782人。

在教学方面, 学校凸显以下特色:专业技能与人文素养并重;注重培养理论与实务结合的能力;培养发掘、分析与解决问题之能力;配合台湾及业界需求培养人才;培养学生应用信息科技的能力。

1.3 台湾岭东科技大学

台湾岭东科技大学位于台中市, 创立于1964年。创办之初, 以“私立岭东会计专科学校”为校名, 并以“学以致用, 诚以待人”为校训, 1999年升格为技术学院, 2005年8月改制为科技大学。目前, 学校拥有在校学生一万余名, 教师277人。

2 台湾三所私立科技大学的启迪与认识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通过此次对三所台湾地区重要的知名科技大学的参访活动, 使我们对于以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为代表的内地民办独立院校的未来发展有了更加系统与清晰的思考。

2.1 因地制宜、产学结合

台湾岭东科技大学的赵志扬校长认为一所大学的发展一定要建立自己的“利基” (“Niche”即管理学上的“适宜环境、定位”) , 也就是说:学校的地理位置要好。三所科技大学为了充分利用台湾作为亚太经济枢纽的便利条件, 大力发展技术职业教育, 学院开设的系所专业设置与当地产业紧密对口。台湾目前的传统产业基本上都外移或外包了, 所以以岭东为代表的科技大学的教学目前主要与台湾的服务产业相结合。

2.2 特色校园文化氛围建设

三所科技大学均十分重视学生的实务精神培养。例如:朝阳科技大学就特别设有学生劳作课程与相应任务。

教师办公效率高。三所科技大学的教师均不但承担教学任务, 而且还直接担任行政职位。系所的行政人员不多, 但是十分高效。这样的效率是有绩效制度做保障的。学校是有绩效考核的。岭东科技大学的赵志扬校长指出:一般而言, 该校老师的讲课大概占绩效考核的40%分数, 研究工作 (往往是去一个企业研究某一产品) 占20%, 服务工作 (去企业做顾问) 兼行政工作 (也包括去政府机关任职) 也是要计分数的。考核不但要与年末绩效挂钩, 而且还要实行末尾淘汰。这种“警示制度”促使老师提高实务水平, 高水平的教师才能保证高水平的教学并赢得社会认同!

三所科技大学教师的办公场所充满了人文关怀与“家”一般的归属感, 例如:办公室中普遍设有“咖啡角”, 走廊上还设有教师休闲区。

三所科技大学均十分重视将学生的自主动手能力培养贯彻到校园文化活动的实施中。一般而言, 大型的校园文化活动均由学校的学生自行组织实施, 只有个别专业由老师 (如音乐汇演中有音乐老师) 来负责协助。

2.3 专业特色情景实验室建设

这三所科技大学从应用型人才培养宗旨出发, 均十分重视专业特色情景实验室的建设。实验室建设既是学生校内实践能力培养的平台, 同时又是参与各项校外甚至国际大学生专业竞赛的平台。如:建国科技大学设有“时尚展演开发训练实验室”与“学生创意研发中心”, 朝阳科技大学设有ERP电子实验室, 岭东科技大学设有“流行设计系实验室”。

2.4 产学结合及师资实务能力制度建设

台湾的科技大学一开始的时候师资也是源于一般高校, 这样的老师传授知识没有问题, 但是实务方面就不行。为了扭转这样的局面三所科技大学采取了多种有力措施:第一, 有些老师是出生于技术学校的, 实务能力本来就较强;随后通过培养他们进修, 又取得了硕士、博士学位, 从而加强了理论;第二, 有些老师没有专业技术技能, 学校则支持其职业进修或读博;第三, 一些新领域, 学校则从海外直接引进高水平人才;第四, 教师可以去业界任职一年。如:一位服装学的博士, 可以申请去业界工作一年。

总之, 科技大学的办学不能脱离企业界。具体而言, 学校的教师要与同自己专业对接的大企业、大公司进行产学合作的项目结合。例如:岭东科技大学的270几位老师中, 目前就有160多位正在进行产学结合的工作, 其中有些CASE, 老师还直接将学生带到企业里。

对于教师的产学结合工作, 学校是有绩效考核的。一般而言, 老师的讲课大概占40%的分数, 研究工作 (往往是去一个企业研究某一产品) 站20%, 服务工作 (去企业做顾问) 兼行政工作 (也包括去政府机关任职) 也是要计分数的。考核不但是年末绩效挂钩, 而且还要实行末尾淘汰。这种“警示制度”促使老师提高实务水平, 高水平的教师才能保证高水平的教学并赢得社会认同。

2.5 学生应用能力培养

在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问题上, 朝阳科技大学的“毕业既就业、上岗既上手”的理念具有代表性。三所科技大学为了实现这一理念, 都进行了大力的教学及课程改革。具体特色如下:

第一, 有的学校建立了“学生负责中心”, 工作以学生就业为导向, 从学生入学第一时间起, 直到学生毕业、就业后, 一直追踪并辅导。打破了以往高校教育仅仅局限于大学四年的思维范畴, 向着终身教育的方向发展。

第二, 学校一般都为学生提供专业、语言、咨询三类证照培养。岭东科技大学的林永森学务长就指出学生毕业时要取得相关的职业证照与英语水平认证。

第三, 学校为学生提供多种企业实习机会, 时间一般能为六个月, 其中甚至包括海外 (越南、泰国) 实习机会。

第四, 学校为学生提供多种“就业学程”, 达30学分。

第五, 课程教授普遍采用“产学双师”形式, 即:一门课程的三分之二学时由学校老师负责, 而另三分之一学时将由业界经理负责。

第六, 教师的实务能力也是年终业绩考核标准。该校老师在完成三年的教学时间后, 可以有一年的时间“停薪留职”去企业任职。

第七, 学校均设置“劳作教育”, 要求学生义务完成学校的多项校园维护工作, 以培训学生的自行管理与服务社会能力。

第八, 学校均积极促进学生参加多项国内国际大学生知识技能竞赛, 并取得了巨大成功。

3 总结

我国台湾地区作为亚洲乃至世界上重要的工业经济、信息经济区域之一, 在产业结构上已经基本完成了工业化, 并逐步进入信息化社会。这就使得与台湾地区经济结构升级紧密匹配的当地私立科技大学的发展, 已经远远地走在了内地独立学院的前面。

目前, 大陆方面以前只有高中阶段的技术职业教育, 而大学阶段的技术职业教育目前才刚刚开始——即:独立院校以“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宗旨.”的发展才刚刚开始。正如岭东科技大学的赵志扬校长谈到的, 实际上, 从台湾科技大学目前生源正在进入萎缩期的现实可以预见, 内地民办独立院校未来的竞争也一定十分激烈。

通过参访, 我们强烈地感受到, 三所科技大学无论从“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理念确立及教育体系、到特色校园文化氛围建设;还是从情景实验室建设、到产学结合办学方针的落实, 无一不是为了实现“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宗旨。这也正是此次参访交流对于如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一类的内地民办独立学院, 面对21世纪新时代新要求, 走“新型民办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之路的最大启迪与认识之处。

参考文献

[1]唐时俊.探索工商管理专业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物流工程与管理, 2009, (1) .

台湾大学 篇10

(一) 演进历程

台湾大学入学制度经历过多次改革, 但一直没有中断过。1954年台湾地区四所大学院校首次实行联合招生制度, 1956年起所有公立和私立大专院校以及军事学校都必须参加联考。联考最大的优势在于维持公平, 使学生不受家庭背景的影响, 能以成绩决定就读的学校。然而联考也衍生出文凭主义盛行、学生压力过大、考试引导教学、难以兼顾特殊才能的学生等弊端。事实上, 传统联招采用统一考试、联合分发, 属于技术层次的公平, 并未实现理念层次上的公平。以联考总分作为录取的唯一标准, 无法兼顾学生个别才能、兴趣与大学招生自主的需求。要想达到真正的公平, 必须同时具备技术层次与理念层次的公平[1]。1989年台湾成立大学入学考试中心, 专门就大学入学制度的改革问题进行调查研究。1992年大考中心向台湾教育部提交《我国大学入学制度改革建议书———大学多元入学方案》, 建议改革大学联考制度, 采取多元入学方式。1999年“大学多元入学新方案”正式公布, 并于2002年全面实施。此后, 多元入学方案又进行了一些技术层面和制度层面的改革和实践, 但整体上没有大的改动, 坚持简单、多元、公平的原则继续实施。

(二) 大学多元入学方案

大学多元入学方案的理念是希望每个孩子都能选择适合的升学道路, 所以大学多元入学方案的实施, 充分考虑了孩子的性向、能力和兴趣, 建立多元化的升学管道, 让他们能自由地展翅翱翔[2]。

大学多元入学方案的特点有:第一, 考试专业化。考试由大学入学考试中心等常设专职机构办理, 对命题进行持续研究, 使试题具有合理评量与筛选功能, 同时兼顾高中教学正常化。第二, 招生多元化。大学具有招生自主权, 各校系依其特色选择招生管道, 制定招生条件, 招收志向、兴趣与能力相符的学生。学生先了解各大学校系的招生条件, 并衡量自己的志向、兴趣与能力, 选择适合自己的大学校系就读。

(三) 大学的招生

招生由大学招生委员会联合会负责。大学多元入学方案改变了传统联招的入学方式, 将入学管道分为“甄选入学”和“考试分发入学”。甄选入学管道又分为“繁星推荐”和“个人申请”两种招生方式。繁星推荐是依据高中均质、区域均衡的理念, 由高中向大学校系推荐符合资格的学生, 为各地区学生提供适合自身发展的均等机会, 并引导学生就近入学高中;个人申请则是学生可依个人志趣申请大学校系, 大学校系依其特色挑选合适的学生。甄选入学的考生, 必须参加学科能力测验并且达到各校系规定的成绩标准, 再进入第二阶段参加由校系主办的各种制定项目的评比, 包括笔试、口试、书面审查资料、小论文、实验、实作等, 或由各校系指定学生参加其他考试, 如术科考试、全民英检等。考试分发入学是依据考生基本数据、学科能力测验成绩、指定科目考试方式采用。大学考试入学分发委员会依各大学校系所订招生条件, 按“先检定、后采计、同分再参酌”的程序分发, 即依大学校系所订指定科目考试 (含术科考试) 成绩及选填志愿校系的顺序, 择优录取[3]。

(四) 考试

考试由大学入学考试中心 (简称大考中心) 这一专业考试机构承办, 大考中心提供的考试有“学科能力测验”和“指定科目考试”。学科能力测验旨在评量考生是否具有接受大学教育的基本学科能力, 是大学校系初步筛选学生的门槛。考试科目包括国文、英文、数学、社会与自然五科, 其中社会的内容包含历史、地理、公民与社会;自然包含物理、化学、生物、地球科学与环境等学科内容。指定科目考试是为大学选才需要而设计, 其测验目标在于检测考生应具备的学科知识, 以及对于数据的阅读、判断等能力, 推理、分析等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及学科知识的应用能力。考试科目包括国文、英文、数学甲、数学乙、历史、地理、公民与社会、物理、化学、生物等十科。各校系可依其特色及需要在上述科目中指定某些考试科目, 以其成绩选才, 考生则以个人兴趣及能力, 就其志愿校系所指定的考试科目, 选择应考, 即“校系指定、考生选考”的双向选择[4]。

二、台湾高校招生考试制度优缺点评析

(一) 优点

1. 考招分离。

考试由大学入学考试中心专职负责, 对命题进行持续研究, 题目稳定性较好, 考试成绩可在各高校间流通。

2. 自主招生。

招生由大学院校自主、自行制定招生方式, 或依各校系招生需求设定选材条件, 多元化的入学和招生管道增进了考生和大学之间的自由选择。

3. 大学多元入学方案中保留了类似联考的考试分发入学方式, 确保一定的公平性。

4. 选才标准多元化, 使学生能朝向全人教育、多元

智慧发展, 并使其潜能获得充分发挥, 避免以智育作为单一升学标准, 给予学生适应性发展的机会。

(二) 缺点

1. 大学多元入学管道过于复杂。

提供多元化的入学管道, 其本意是让学生能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选择入学的方式。然而每一种入学管道的考试科目、成绩采计方式均有不同, 加上学科能力测验检定标准、指定项目的组合、录取标准与加权计分, 使得学生、家长把心思花在研究制度而非学习上, 而且多元入学方案考试科目增

2. 公平客观性遭到家长和学生的质疑。

就多元入学方案中的甄选入学而言, 不是以笔试成绩作为唯一入学的依据, 甄选过程未制定标准化的作业流程, 在审核资料与口试时, 缺乏较客观的程序, 主观影响因素太多, 因此在公平的层面上遭到家长的质疑, 家长担心在甄选过程中人情、特权介入, 发生弄虚作假的事情。

3. 经济、社会地位等因素影响考生成绩。

多元入学制度无法避免因经济情况、社会背景及城乡差距所产生的教育资源不公问题。有台湾学者研究得出结论: (1) 就家庭平均月收入而言, 收入越高者, 其子女就读公立大学的机会越高。 (2) 就进入人文社会与科技的机会而言, 大一生的高收入与低收入两群进入人文社会与科技的机会有显著差异, 低收入家庭经济背景者较易进入人文社会科系就读[5]。

三、大陆高校招生考试制度介绍

(一) 招生

我国大陆实行的招生录取制度主要有两种:一是省招生办公室投档的录取制度, 即根据考生填报志愿, 省招生办公室按学校招生计划数120%的比例, 向招生学校提供档案, 学校在此范围内挑选学生;二是学校负责的录取制度, 即学校在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上, 调阅考生的档案, 录取考生, 省招生办公室实行必要的监督。近年来, 我国大陆在招生录取制度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 主要有以下几种。

1. 自主招生。

自主招生是指高校在教育部及其主管部门的宏观调控下, 独立自主地拟定招生计划和组织选拔录取的招生制度。它相对独立并区别于以统一高考为唯一参照的传统的招生录取制度, 其目的是打破“以分为纲”的大统一局面, 使学习成绩并不突出, 但在某一学科或领域具有优异才能和发展潜力的学生不受高考分数的限制, 通过接受高等教育, 充分发展其才能和潜力, 最终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6]。

2. 两次高考。

两次高考是指在一贯实行的每年一次秋季高考的基础上增加一次春季高考。春季高考的时间为12月底, 统考科目有语文、数学和外语。考试成绩公布后, 考生根据自己的情况报考合适的高校, 2月中旬, 各高校完成春季招生工作, 新生在2月底入学。考生可以被多所高校录取, 选择一所高校入学, 也可放弃入学, 参加夏季高考。两次高考改革增加了学生的考试机会, 扩大了高校的招生自主权。

3. 保送生制度。保送生制度是指由确定的高中推荐

果来看, 保送生制度在相当程度上达到其目的, 为高校输送了一批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或有某些特长的优秀学生。然而保送生制度被人情因素严重异化为教育腐败滋生的温床, 带来的不良社会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此外, 在招生录取的技术方面也有较大改革, 全国范围内全面实行网上录取, 提高了录取的工作效率和高考的公平公正性。

(二) 考试

我国大陆一直实行统一高考制度, 由教育部统一组织、实施。考试内容以中学教学大纲为准, 考试科目有语文、数学、外语、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现行考试方案主要是“3+综合”方案, “3”是指语文、数学、外语三门必考科目, “综合”是指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政治等六个科目组成的综合科目, 综合科目分为文理综合、文科综合、理科综合考试等。综合科目考试以测试能力为主, 主要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以及综合运用这些基础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科目的开设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学科交叉和考测能力。

四、启示与借鉴

在高校招生考试制度上, 台湾率先进行改革, 其成败与经验对大陆的高考改革有很好的参考作用, 我们可以从一个新的视角审视大陆的高考改革, 对其成功的经验有选择性地吸收, 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为我所用, 推进大陆高考制度改革。

(一) 扩大高校的招生自主权

《高等教育法》中规定, 高校拥有根据社会需求、办学条件和国家核定的办学规模, 制定招生方案, 决定招生的具体数量和人员, 确定招生范围和来源, 自主调节系科招生比例等方面的权力。然而长期以来, 我国大陆高校的招生自主权很小, 要保证大学的办学特色和发展方向, 必须在招生工作上加强大学招生自主权, 使高校本着对自身发展负责的原则, 制定具体的招生标准与实现质量保证。近年来, 我国大陆部分高校在实施高校自主招生的工作中, 也遭遇到负担过重的问题, 因为在招生过程中没有一个比较细的切实可行的规范和标准, 在标准制定和操作过程中的难度较大, 而且在实行高校自主招生的过程中, 能否防止和杜绝舞弊腐败现象也受到社会的质疑。因此, 应该完善省级招办的服务功能, 提高招生工作的透明度, 强化监督职能, 在统一招生的基础上扩大高校的招生自主权。

(二) 建立以统一高考为主, 多元化的招生制度

自1952年建立全国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制度以会资源的合理分配方式之一, 同时统考形式具有经济高效的巨大优势[7]。但统一招考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不能全面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长, 也阻碍各高校招收到合适的学生发展自己的办学特色。因此, 应该在保证统一高考主导地位的基础上, 建立能反映学生综合素质和个性特长的综合评价体系, 在考查考生文化知识的基础上全面客观地衡量学生。同时应该建立相应的法律制度, 逐步建立起以全国统一高考为主, 多元化的招生制度。

(三) 建立专业化考试机构, 实行考招分离

目前大陆高考的招生和考试工作由政府统一负责, 招生机构和考试机构是同一的, 高校必须按照政府机构的要求和设计去实施。这种制度对保障高校考试和招生的公平、公正性, 杜绝高考中各种腐败现象的发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政府的招生和录取权力高度集中, 这势必会干扰高校办学的主动性, 阻碍高校的特色发展。但如果将招生和录取权力全部下放给高校, 增加单独命题和测试的繁重工作和高昂的费用, 对高校和考生都是沉重的负担。此外, 在社会诚信机制尚不健全的情况下, 考试的公平性也会受到质疑。如果考试由专业的考试机构承担, 保证了考试的命题、评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提高了考试的效率, 同时, 考试机构只为高校和学生提供考试, 不介入高校的招生, 对高校的招生自主权没有影响。

参考文献

[1]蔡依静.大学多元入学政策演进及其争议之研究[J].网路社会学通讯期刊, 2006, (1) .

[2]大学多元入学方案的理念[EB/OL].http://nsdua.moe.edu.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blogc-ategory&id=14&Itemid=61.

[3]大学招生委员会联合会网站.http/:/www.jbcrc.edu.tw/left-34.htm.

[4]指定科目考试[EB/OL].http://www.ceec.edu.tw/App-ointExam/AppointExamProfile.htm.

[5]张钿富, 叶连祺, 张奕华.大学多元入学方案对入学机会之影响[J].教育政策论坛, 2005, (8) .

[6]唐滢.美国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216.

台湾大学系所评鉴的特点与不足 篇11

关键词:大学院校 系所评鉴

中图分类号:G40-05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1)01-006-02

伴随着台湾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大学数量不断扩充,台湾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变成普及教育。据统计,1999年到2008年期间,台湾公私立大专院校数从137所增加到164所,公立大学数也从21所倍增到42所。为了确保大学品质,台湾行政部门先后开展了一系列行动,其中高校评鉴工作最具代表性。高校评鉴主要有校务评鉴和系所评鉴两种。系所评鉴相当于大陆的高校专业评估或认证。在台湾,尽管每个系所设立之初都经过严格审查,但设立后的运作和发展能否维持原先设立的宗旨,尤其在与学生密切相关的教学、课程、师资等品质管控上,有无达到一定水准,都需要加以考核监督,系所评鉴正是品质管控的利器。

一、系所评鉴工作的简要概况

2005年台湾“教育部”与163所大专院校共同捐资成立“财团法人高等教育评鉴中心基金会”办理高等教育评鉴事宜,并以系所为受评单位,五年为一周期,评鉴78所一般大学校院(不含技职院校)的全部系所,其结果与退场机制、招生名额、经费补助政策及学杂费调整挂钩。截止2010年,已完成最后9所军警学校的系所评鉴,2011年将完成新一期校务评鉴(侧重评鉴学校行政),同时从2011年到2015年将要开展第二期系所评鉴。从评鉴结果看,2008年上半年,已经完成45所高校1480个系所和班(系所共1111个)的评鉴工作。通过者1200个,约占总数的81%,待观察者233个,约占总数的16%,未通过者45个,约占总数的3%。[1]

那么,台湾大学院校的系所评鉴是如何实施?其评鉴程序与方式如何?其评鉴标准是什么?现将大学系所评鉴制度内容,分从评鉴目的、评鉴方式与程序、评鉴项目和评鉴结果简单说明如下:

1.评鉴目的

台湾高校系所教学评鉴目的在于强调品质保证与品质改进,有助于淘汰品质欠佳的系所,并促使学校与教师投入更多资源和时间给学生学习。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1)了解各大学系所质量之现况。

(2)判断与建议大学各系所质量之认可地位与期限。

(3)促进各大学系所建立质量改善机制。

(4)协助系所发展办学特色,迈向卓越。

(5)根据评鉴结果,作为政府拟定高等教育相关政策之参考。

2.系所评鉴方式与程序

系所评鉴方式采用一所大学所有学系和研究所于同一年度同时接受评鉴。各系所评鉴可以在下列三种方式择一进行:

(1)系所独立接受评鉴。

(2)共同评鉴:具专任师资四人以下系所,共同接受实地访评,分别认可结果。

(3)联合评鉴:不具有专业师资系所,具有专任师资系所联合,接受实地访评,共同认可结果。

系所评鉴在程序上,依次为系所准备作业阶段、系所自我评鉴阶段、评鉴委员实地访评阶段和各校提出意见申覆,公布评鉴结果。

3.系所评鉴项目

台湾大学院校系所评鉴根据系统化评鉴理念,本着八个评鉴原则,确定有五个评鉴项目,每一项目由基本效标和加分效标构成。五个评鉴项目如下:

项目一:目标、特色与自我改善。

项目二:课程设立与教师教学。

项目三:学生学习与学生事务

项目四:研究与事业表现

项目五:毕业生表现

其主要内容包括:系所开课能否满足学生要求,师资是否充足,课程有没有兼顾理论与实践,是否根据学生的回馈意见改进教学,学生的学习评价,提供学生奖助学金与工读情况,系所行政支撑与行政效率,学生学习辅导、毕业生就业情况及毕业生对系所的满意度等。[2]同时五大评鉴项目之参考效标又分“基本”效标和“加分”效标两大类。

4.评鉴结果

系所评鉴结果采用不排名、不做校际比较的“认可制”,把结果分为“通过”、“待观察”、“未通过”三种,获得认可者给予“通过”,未获认可则给予“待观察”和“未通过”。评鉴为“待观察”和“未通过”的系所如果对结果有异议,可以提出申诉。对于办学不佳而且达不到评鉴要求的“系”、“所”教学机构,将退出招生市场。其中,“不通过”者,分为两级:一级为教学品质非常不好,这类“系”“所”将被停止招生。另一级是“不通过”但留一个观察期改进,要求其不断完善教育教学品质,第二年继续追踪评鉴未达标者,第三年将勒令其“退场”。[3]认可制关注系所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强调系所根据其设置的办学宗旨和目标,依据评鉴指标,自我证明达成办学宗旨与目标的情形,同时检视系所是否建成完善的自我评鉴和自我改善的机制。[4]

与台湾的认可制不同,大陆的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则采取等第方式公布其评估结果,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及不合格等四种。相比而言,台湾的认可制更具有人性化。

二、系所评鉴之特点

1.尊重办学自主,强调办学特色

与大陆高校自上而下的评鉴制度不同,台湾的系所评鉴是一种典型的自下而上的行为,它是由民间的评鉴机构来负责实际执行,“教育部”从以往扮演主导者及执行者的角色,转变为规范者及监督者。系所评鉴没有一个统一刚性的借鉴标准,而是非常强调系所的目标定位和特色。所以,评鉴的主体是高校系所本身,而不是执行标准的行政部门,这样有利于系所发挥自身优势,办成特色和水平。

2.强调公平公正,注重平等交流

台湾系所评鉴秉承专业、客观、透明的原则,倾听系所的声音。为确保评估的公信力,保证评估过程公平公正,评估中心要求所有评估委员签署“利益回避保证书”。整个评鉴活动还注重平等交流,在程序设计中,允许系所有申诉的权利。即系所若对评鉴结果有异议,可以提出申诉,评鉴中心基金会申诉委员会就会按照程序受理。据统计,2008年上半年完成的45所高校1111个系所评鉴中,有451个系所提出申诉,占总数的40%以上,其中涉及事实不符或违反程序的申诉意见达到3256个。这些申诉意见中,有近20%的意见被学门委员会采纳,80%的意见被驳回,9个系所申诉后评鉴结论得到全部或部分更正。[5]与大陆评估工作中拉关系送礼的不正之风不同,台湾被评系所虽然也希望得到较好的评价,但并没有视评委为钦差大臣,评鉴委员也视自己为没有高高在上的官,而是以俭朴、务实、客观和公正的态度来工作。

3.注重过程与发展

台湾高校系所评鉴方案共有5大一级指标和43个考察点,这些指标和考察点都是定性描述,重视系所的发展和过程。2009年国立台湾大学兽医系(所)评鉴中,委员们就多次提到该系(所)师生比例太小,课程设立不合理,教师教学与研究负担过重,教学设备不足等问题,呼吁学校加以重视并优先解决。甚至还提到该系所的实验室不应该放置锅炉等危险器具,照明不足,换气不够,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等。除了这些,评鉴委员最重视的是系所发展过程中的目标定位和特色,以及对于自定目标所采取哪些短期和长期的策略,以及实现程度。比如对于兽医系所的办学理念,评监委员建议其教学目标可明确定位为培养伴侣动物医学领域的人才,突出该系所的办学特色与专长。

三、系所评鉴之不足

经过30多年的实践与探索,台湾高等教育在借鉴国外先进的评鉴制度的基础上,立足本地高校的实际情况,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评鉴之路。但是,“初生之物,其形比丑”。系所评鉴作为台湾评鉴制度中的一种新模式,也必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校际间的遗留效应,即在同一时期接受评鉴的学校,前一所受评学校的评鉴结果常会影响到后一所受评学校的评鉴结果;中国人讲究人情,在评鉴时就很少人具体讲出别人不好的地方,甚至讲出后因对方不能接受而彼此都不好意思;评鉴工作虽说是找专家学者,但多为临时委托,受托者不见得有时间准备或保持客观,甚至到了最后评鉴结果出来了,教育部在处理评鉴结果时也可能有保留;[6]还有过于强调国际化,全盘移植国外经验;评鉴结果公布排名,造成大学间的恶性竞争;评鉴访视项目过多、评鉴资料库未能统合;实地考察评估的时间偏少,委员听课和考察教学条件等活动走马观花;过于重视学习自评材料提供的事实和依据。

对此,有台湾学者指出系所评鉴仍须立法,以增加其评鉴依据,例如,未达通过的系所,教育部要有轻重,来对学校招生名额做减招或挺招之处分,因各校系所未通过的项目标准是会有所差异的,若都一致减招百分之五十,有点不公平。评鉴指标仍可增加其差异性,虽评鉴结果有让系所提出申诉,但申诉的学校大多是从未通过变成观察,若能直接设置不同评鉴指标,则可大幅度减少这样的现象产生,因每个学校拥有自身独特的文化背景与教育本质,因而大学院校应展现出多元的特色。[7]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虽然台湾系所评鉴工作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其在指标体系,评鉴方法、理念和过程等都值得我们学习。在新一轮高校本科教学评估中,我们应该学习其公平公正、务实求真的精神,开创新一轮评估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刘振天,台湾高校系所评鉴活动感想[J],中国高等教育,2010(6)40-42.

[2] 赵洪,系所评估——台湾大学评估的新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08(24),52-53.

[3] 金诚.台湾大学院校评鉴的新进展[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6(2)53-55.

[4] 金城.台湾《大学评鉴办法》述评及系所评鉴[J],高教探索,2008(3)58-61.

[5] 同[1]

[6] 颜秀如.我国大学评鉴政策争议之探讨[J],台东大学教育学报,2004,15(2),1-22..

[7] 任俊娴.大学系所评鉴之检视与改进策略[J],铭传教育电子期刊,2009,73-82.

台湾大学 篇12

本文选取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和多伦多大学(University of Toronto)这三所世界一流大学,主要从其大学网站中搜集关于本科课程的大量而详实的电子文本,在对这些第一手资料的梳理和窥视中,探讨世界一流大学人文课程的目标、结构和内容特征,揭示其人才培养中“人文素质”的内涵。并期望通过“世界情景”获得附加意义,丰富系统内部的争论,获取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和人才培养经验,以启迪我国大学人文课程的建设与发展。

一、“人”的培养目标与人文课程

通识教育是世界一流大学本科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规定了“人”或“人才”的培养目标,体现了人文教育的育人价值和地位。通识教育目标是人文课程设置的前提和依据。

哈佛大学有两个专门提供本科教育的学院,其中之一是哈佛学院。该学院对于本科生的教育,坚持“选取优秀的文学作品、艺术和科学材料来培养学生;并提供其他有助于培育学生的必需的辅助手段”。[1]简而言之,“哈佛致力于知识的创造,学生心智的开发,使学生能最好地利用他们的教育机会”。为此,哈佛学院重视培养本科生:对思想和自由表达的尊重;从发现和批判性思维中获得乐趣;在创造性合作中追求卓越;对个人行为后果承担责任;鼓励学生的参与、探索、创造、竞争与领导精神,以提高其能力,激发其兴趣,启迪其智慧,挖掘其潜能,从而为学生建立自立的基础和终身学习的习惯,并最终使之在发展知识、增进理解、服务社会诸方面处于领导地位。[2]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的新规划课程包含了哈佛最新、最具指向性的人文课程。2007年,《通识教育工作小组报告》(Rep-ort of the Task Force on General Education)出台,明确规定通识教育必须实现以下四个目标:[3](1)为使学生成为合格的公民做准备;(2)使得学生明白他们自己既是艺术、观念和价值传统的产物,也是其中的参与者;(3)使学生能够批判性、建设性地回应变革,为把握自己的生活做好准备,了解现代生活中产生变革和变迁的力量;(4)发展学生对自己言行在伦理维度上的理解力以及对伦理道德与价值观进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的目标也是其人文课程建构的宗旨,从公民、文化、能力、伦理等方面体现了对人文教育的强调,对培养“人”的重视。

斯坦福大学校长约翰·汉尼斯(John Hennessy)说,“当简与利兰德·斯坦福建立这所学校的时候,他们是在投资未来。斯坦福大学所做的正是那样。我们没法预测未来,但是我们能够保证我们的学生会成为最有知识的领导者,他们会做出与众不同的事情,他们会创造性、技术性地领导下个世纪的发展”。[4]斯坦福大学始终坚持本科教育目标的多样化,鼓励学生不断探索和挑战,其校训是“让自由之风劲吹”。斯坦福大学的通识教育是其本科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可以概括为以下两点:[5]一是为本科生提供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应用科学和技术等多个领域的广博知识,了解人类知识的主要领域。二是帮助学生成为有责任感的社会成员,使学生认识造就现代世界的重要社会力量、历史力量和思想力量。

多伦多大学自开办以来,坚持以“学校是追求真理、探讨学问和传播知识的地方”作为办学的指导思想,强调“学术自由”。多伦多大学的校训是:像树一样茁壮成长。因此,通识教育是多伦多大学本科教育的核心,强调语言能力、人际沟通能力、领导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的培养,注重加强学生的学习经验和学科知识的结合与拓宽。多伦多大学通过的《迈向2030》的规划中,在本科生教育上强调要继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和重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重视学生的实际能力的培养,丰富教室内外的学习环境,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与发展经验。多伦多人文教育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读写能力,为他们毕业后拥有更广泛的职业生涯、成为充满智慧的全球公民做好准备。[6]

二、人文课程的模式

本文对人文课程的探讨在通识教育的框架下进行,采用广义的人文课程范畴,即包括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和语言教育课程,也就是涵盖通常的“文科”课程。从这三所世界一流大学的人文课程体系可以发现:首先,人文课程在本科总学分中的比例不同,分别占15.6%(哈佛)、22%~23%(斯坦福)和10%(多伦多),体现了不同大学对人文教育赋予的重要性在“量”上的权重;其次,三所大学对本科生人文素养的培育是通过三种不同的模式来实现的。

1. 哈佛大学——专门设置的人文课程模式

哈佛大学规定本科生必选的人文课程是专门设置的。“通识教育新规划”精心设计了八个课程领域,其中五个为人文教育课程领域,学生必须从这五个领域中各选一门课程。哈佛大学的人文教育课程约占整个通识教育课程总量的62.5%,每个课程领域都设计了专门的课程系列并制定了明晰的领域目标(详见下页表1)。[7]哈佛大学对每个领域的课程实施都做出了明确的要求。[8]

五个领域的人文课程结构彰显了哈佛大学塑造学生人文素养的规格,反映了哈佛精英人才培养的人文要素:艺术欣赏与批判能力、文化理解与鉴赏能力、道德推理能力、公民素质、全球意识;体现了哈佛大学“求是崇真”、“与真理为友”的大学精神和严谨的学术规范。

2. 斯坦福大学——“专门设置”与“课程超市”相结合的人文课程模式

斯坦福大学本科生前两年主要是知识宽度学习,在给定的范围内自行选择通识教育课程。其中的学科宽度课程包含五大领域,有两个领域属于人文教育范畴。表2是对斯坦福大学人文教育课程的结构、分类、课程数量以及领域目标的概括和归纳,[9]由人文学科入门、学科宽度课程、公民教育以及语言与写作等四个部分构成。

本科新生必须在第一学年进行为时三个学期(即秋季、冬季和春季学期)的人文学科入门课程学习,每学期4学分,共12学分。斯坦福大学的人文学科入门课程[10]设立于1988年,由六个学院提供、人文学科各领域学者共同设计并教授,是斯坦福大学人文教育的一大特色。

学科宽度类别中的“人文与社会科学”课程包括文理学院开设的所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涉及面非常广,还包含了许多跨学科的课程。学生也可以在“学科宽度课程”中修能够满足公民教育要求的两门课程。基本技能教育课程要求本科生必须完成一学年的大学外语学习。写作与修辞课程分为三个水平:[11]第一水平课程为一年段学生开设,着重分析性和有理论基础的辩论;第二水平课程要在二年段结束时完成,主要是写作与口语方面的训练;第三水平课程由各专业自行开设,进行专业写作能力培养。

如其校训一样,斯坦福大学的人文课程是自由而广阔的,学生可以在大范围人文学科课程“超市”中自由选择。然而,课程“超市”提供的广泛空间对不少学生来说是加大了选择课程的难度。为了便于学生选课,斯坦福大学除了有专门设置的“人文课程入门”20门课程系列外,还设立了人文课程套餐,称作“结构化的博雅教育课程”,[12]共28学分,可以满足人文学科入门课程、公民教育、学科宽度课程中人文学习科目、语言和写作科目等领域的要求,三个学期的学分分布是9∶9∶10。斯坦福大学精英人才培养的人文要素体现在这两套专门设置的课程系统中。

3. 多伦多大学——“超市型”人文课程模式

多伦多大学的人文课程模式属于“超市型”,即没有专门设置和专门设计的必选人文课程。在此以多伦多大学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主校区圣乔治为例。本科生毕业要求修完20个学分的课程,其中4个学分为通识教育学分。多伦多大学的1个学分指开设1学年的1门课程,0.5个学分即开设1个学期的1门课程。因此多伦多大学通识教育的课程量为4~8门课程,其中人文课程作为通识教育的选修,可在文理学院开设的1,000多门人文社会课程中进行选择。

每种专业范围中开设的具有人文性质的课程,都可以被全校本科生作为人文教育课程选修。这些专业的人文课程门类数量非常多,每个专业的课程门类都像“课程超市”。例如艺术学开设173门人文课程;东亚研究开设100余门人文学科课程;社会学开设110门人文课程;政治学开设178门人文课程。每个专业“课程超市”关注的范围也非常广泛,在近东和中东文明专业开设的130门人文课程中,涉及从新石器时代至今近东和中东文明和文化的研究、语言和文学、阿拉伯语、古埃及、希伯来文、波斯文和土耳其文、考古学、历史、艺术和建筑等,以及中世纪和现代犹太人历史、文化和思想起源、伊斯兰教的发展及其在伊斯兰文明中的作用等。历史专业开设的207门人文课程中含美国史、亚洲史、非洲史、拉丁美洲史、英国史、加拿大史、东欧史、俄国史、欧洲史、国际关系史及中世纪史等。表3是多伦多大学人文课程“超市”部分课程分类及科目的举例。

在以上庞大的人文课程“超市”中选课,就像在浩瀚的人文知识的海洋中遨游,无边无际。然而多伦多大学对在“超市”中的“自由选择”做了规则性要求。一是学分规定:要求2个学分,即2~4门人文课程。二是领域覆盖面,所修习的人文课程必须覆盖如下三个领域:创造力以及文化表现力;思想、信仰和行为;社会及其制度。在多伦多大学的课表上,凡是属于人文教育的课程名称都注明了所属的领域。三是课程级别要求,每门人文课程都有课程描述,说明该课程适合的年级、是否有先修课程要求等。因此,学生的自由选修是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的。这三项要求宽松地规范了本科生的“人文素养”内涵,只要有广阔的人文课程所提供的“阳光、空气和水”,学生就能“像树一样成长”。

三、人文课程的内容及其特点

1. 丰富性

斯坦福大学和多伦多大学人文课程的范围广泛、种类多样、数量庞大,提供的人文课程门类都达到1000多门,从哲学、历史到文学、社会以及国际研究等方面都涉及,不仅有古典的文学、艺术课程,还有先进的沟通交流课程,为学生提供了选择人文教育课程的巨大空间和灵活性,使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选择课程,尊重了学生的兴趣、个体需求和个性发展。哈佛大学虽然没有如此数量的通识教育人文课程,但是专门设置的领域课程也非常充实。例如“美学与诠释”人文领域既有对诗歌、音乐、表演艺术、小说、建筑等文化产物的赏析,也有文化与艺术中的社会现象研究,还有对艺术背后的宗教、哲学、政治的思考等课程。

2. 经典性

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的人文课程都注重经典名著的学习,其人文和社会科学的许多课程都以精心选择的经典作品为学习文本,以西方文化及文明作为课程的核心和灵魂。例如,哈佛大学开设的“第一夜——五个首场表演”课程,欣赏和讨论经典作品,其指定研讨的作品包括:贝多芬的《第九号交响曲》和《幻想交响曲》,史特拉汶斯基的《彼得鲁什卡春之祭》,亨德尔的《弥赛亚》以及蒙泰威尔第的《奥菲欧》等。又如,斯坦福大学开设的“生活的艺术”课程,指定学生要研读柏拉图《会饮篇》、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弗里德里希·尼采《欢愉的知识》和托尼·莫里森《所罗门之歌》等。而多伦多大学则开设了125门哲学类人文课程,学习有代表性的哲学家的经典作品,例如古代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中世纪的奥古斯丁和阿奎奈,近代早期的卡迪尔、休姆和康德,19世纪的黑格尔、密尔和马克思等。

3. 综合性

在这三所大学开设的人文课程中,许多都是跨学科性质的。如非洲及中东国家语言研究、美洲研究等课程,分别跨了人类学、语言学、社会学、历史、文学、艺术等学科。例如:“非裔美国人文学概论”课程介绍黑人文学从最早表现为灵魂、奴隶故事到最新发展,如黑人女性主义理论、后现代主义小说以及抒情诗歌;讨论黑人文化历史的主要争议和现象、黑人文学中的写实主义美学之地位、黑人政治斗争中的文化争议、跨国移民问题、种族主义和黑人国际主义;探讨启蒙运动、现代美学以及马克思主义在黑人政治和文学史中的作用。

4. 多元性

作为人文课程而开设的语言课程的语种是多元的。例如,多伦多大学开设了多达50多个语种的语言教学。[13]其中,东亚研究课程中有汉语、日语、韩语、梵语等语言课程。每个语种的语言学习都呈现了文化的多元性。例如:斯拉夫语系课程系列包括:捷克斯洛伐克研究、匈牙利研究、波兰语言与文学、俄罗斯与东欧地区语言研究、俄罗斯语言与文学、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言与文学、斯拉夫文化、斯拉夫语言与文学、乌克兰语言与文学等。斯坦福大学虽然只要求学生熟悉1门外语,但为本科生提供了40多个语种的语言课程供其选择。[14]

5. 国际性

斯坦福大学为学生开设了探讨世界许多国家的“国别研究”人文课程:如中国、日本、意大利、法国、德国等,主要涉及文化、社会、代表性的现象、艺术等方面。在其“公民教育”课程领域的“国际交流”模块中,“全球人文地理:欧洲和美洲”[15]课程介绍欧洲和美洲的人口、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政治,文化分化模式和差异。多伦多大学开设了大量具有国际文化视野的人文课程,例如“近东和中东文明”、“南亚研究”、“意大利研究”、“和平与冲突研究”等,帮助学生了解别国社会,把握全球化背景下的运作模式,满足经济全球化发展对知识与文化的要求。哈佛大学的“世界各社会”人文领域课程议题丰富,主要包括对亚洲、欧洲等主要国家的历史进行研究的课程;介绍现当代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课程,如“有条件的平等——现代欧洲犹太人”;全球化问题课程,如“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战争”,培养学生成为积极参与当地、国家和国际生活的公民。[16]

摘要: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和多伦多大学作为世界一流大学高度重视对本科人才培养的人文素养教育,分别通过专门设置的人文课程、“专门设置”与“课程超市”相结合的人文课程以及“超市型”人文课程模式来实施人文教育。其人文课程内容的共同特征是:丰富性、经典性、综合性、多元性和国际性。

上一篇:企业实施品牌战略下一篇:怨女